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学术调查

仪器信息网学术调查专题为您整合学术调查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学术调查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学术调查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学术调查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学术调查话题讨论。

学术调查相关的资讯

  • 厂商满意度调查
    2016厂商服务需求调查填写问卷,赢百元京东卡 尊敬的仪器厂商: 感谢您成为仪器信息网的注册会员,网络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广告载体,网络宣传以成本低、宣传广、针对性强等强大优势,也必将是企业与时俱进的最终选择。现仪器信息网诚邀您参与宣传服务需求调查,凡在2016年11月10日至12月31日期间参与问卷调查的企业,均有机会赢取百元京东电子卡。本次活动将于2016年12月31日结束,礼品将随后发放。1、贵公司目前的主要宣传渠道是什么: [多选] *搜索引擎专业行业网站学术会议赞助参加展览会期刊杂志广告组织用户活动 其他:2、贵公司目前在哪些网络媒体上进行宣传推广?[多选]*仪器信息网百度 google 阿里巴巴 丁香园 生物谷 中国化工仪器网 分析测试百科网 中国色谱网 生物器材网微信/微博 其他:3、您认为仪器信息网的哪些服务比较适合贵公司?(多选)*仪信通会员服务网络讲堂(webinar)人才招聘市场研究仪器专场新品发布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微信公众号 科学仪器网络原创作品大赛edm(电子邮件群发)4、未来一年贵公司主要对哪些服务感兴趣?(多选) *品牌广告宣传新产品推广 耗材配件产品网络销售微信等新媒体软文营销 市场调研 在线会议 策划线下活动招聘专业人才 专业的媒体报道 其他:5、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下,贵公司对移动端营销主要关注哪些方面? (多选)*微信公众号app移动端网站建设其他:6、请写下您对仪器信息网的建议或意见:为了及时兑换礼品,请正确填写您的如下联系信息: 您的姓名*单位*手机*e-mail*职位提交 由麦客提供技术支持
  • 中国地质调查局推进国土部重点实验室建设
    6月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召开的重点实验室建设进展交流会要求,加快推进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围绕国家目标和重大需求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   重点实验室是国土资源科技基础条件的骨干平台,承载了国土资源科技中优势资源、高端人才和创新成果。中国地质调查局目前拥有25个部重点实验室,涉及基础地质与勘查技术、矿产资源与综合利用、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等三大领域。通过重点实验室建设,地质调查仪器装备能力显著提升,一批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同时搭建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和科技资源共享窗口,取得的创新性科研成果提升了地质调查科技水平。   会议着重介绍了16个部第三批重点实验室建设一年来取得的进展,并围绕促进学科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提出了下一步建设计划和目标任务。总体来看,依托单位重视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完成了建设计划书中设定的阶段性目标任务,个别实验室提前完成了建设任务,基本达到了验收条件要求。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姜建军表示,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应体现高标准管理、高规格建设、高层次人才、高起点研究、高效益运行和高水平成果,国土资源部今后将进一步加快推进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把实验室作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的骨干平台加强建设,充分发挥地调局、依托单位在建设管理中的作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指出,在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各依托单位要把握好重点实验室的定位,整合资源,全面支持,为实验室发展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同时,要加强实验室的开放共享与人才流动 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 围绕国家目标和重大需求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 要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促进产、学、研、用的融合 健全与完善实验室制度。
  • 2014生命科学薪酬调查报告:哪个专业涨薪最高
    每年《The Scientist》杂志都要进行生物行业薪酬调查、最佳工作场所调查等相关内容的调查评选。11月1日,The Scientists杂志公布了&ldquo 2014生命科学薪酬调查报告&rdquo 。今年的数据显示,在不同的领域、部门以及世界各个地区工作的生命科学家们薪酬显示出极大的差异。   根据The Scientist对于科学界年度薪酬调查的结果,自2013年以来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生命科学职业薪酬适度增长。美国劳工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尽管在过去的5年里,化学、物理和计算机科学职位薪酬上涨了8.3%&mdash &mdash 10.6%,生命科学增幅却最小。企业生物化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只上升了3.6%,学术生物科学领域则仅增长了4.6%。但某些专业,如遗传学、基因组学和免疫学则增长显著。   在美国的15个生命科学专业中,2014年最高薪的领域与2013年的调查结果仍然相同,分别是:药理学、生物技术、药物发现和开发领域。药物发现行业的职业薪酬没有显著的改变,但在药理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工作的科学家报告整体薪酬分别下降了8%和11%。相比于The Scientist 2013年的数据,微生物学家、分子生物学家和细胞生物学家比较去年的收入几乎没有变化。而另一方面,遗传学、基因组学和免疫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报告称相比于2013年,2014年的收入上涨了10-13%。   薪酬咨询公司Radford的David Knopping说,这样的增长有可能反映了对于例如遗传咨询、生物分析和数据分析等遗传学和基因组学重点领域的培训人才有着高需求。   除了专业间的差异,The Scientist最新的薪酬调查结果还显示,产业界和学术界的研究人员之间、男性和女性之间,以及在不同国家工作的专业学者之间收入存在差异。例如,在美国工作的生命科学家平均收入为99,011美元,而他们欧洲的同行平均收入仅为68,361美元。   但无论是在美国、加拿大或欧洲,学术界的科学家们均表示比在产业界的同行收入要少近30%。比较专业学者的购买力也显示出相似的趋势。由于学术界的收入通常比不上其他的部门,有志于留在象牙塔中的人往往会去到工资差距小一些的国家。那些学术界薪水尤其低的国家高校人才将大量流失,这最终将会影响到经济体中的其他部门。   The Scientist的调查结果表明,年龄以及与之相应增长的资历和经验会转化为有形的经济利益。在美国,25岁以上的生命科学家每5年收入上涨近20%。美国35-39岁的生命科学家收入为73,577美元,而40-44岁的收入为93,946美元,二者之间显示出20,369美元的显著收入跳跃。45-49岁年龄组平均工资达到了108,241美元。   5年的职业经历也会造成很大的差异。在2013年和2014年,在美国有5-9年工作经历的人收入跳跃幅度最大。相比于只有3-4年工作经历的人,前者的收入增加了18,593-70,000多美元。   此外,全球各国男女薪酬仍显示普遍的差异,尽管他们完成的是相同的工作。全世界女性的收入只有男性的75%-99%。薪酬数据性别差距最大的国家是美国和加拿大,拉丁美洲和亚洲男女整体薪酬差异相对小一些。   当然,金钱不是万能的。在不同的领域或部门工作,从知识自由到股票期权其他的利益将仍然是个体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Knopping说:&ldquo 薪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但它只是决定薪酬时大多数公司考虑的要素之一。&rdquo
  • 调查显示近四成海外高层次华人科技人才愿意来华
    海外高层次华人科技人才是指在海外从事科技相关领域的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的华人华侨人才。据测算,海外高层次华人科技人才的规模在15万人左右。海外高层次华人科技人才作为海外智力资源的重要群体之一,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开发利用国际智力资源的主体。   金融危机以来,国际人才流动格局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为进一步了解这种新态势对海外高层次华人科技人才国际流动意愿特别是来华意愿的影响,2009年6月至11月,我们采用电子问卷的形式,对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2008年度世界前200名大学排行榜涉及的世界一流高校中自然科学领域的华人助理教授及其以上级别人才(扣除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等以华人人口为主的国家和地区的高校)进行了调查。调查共回收问卷341份,其中有效问卷337份。   被调查者个人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者中:男性超过80%,拥有博士学位者接近97%,年龄在36岁到50岁之间的占近70%,来自中国大陆的接近86% 结婚且有小孩的占85%,有配偶且从事工作的占近80% 有当前居住国的国籍或永久公民者超过86%,在海外工作的年限分布较均匀,从事纯学术研究者超过90%,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比例各约1/3强、1/4强、1/3强,担任实验室和研究团队主管及其以上职务者超过一半,收入中位数超10万美元/年。   被调查者的再迁移意愿调查   近年来海外高层次华人科技人才再次迁移的意愿趋于多样化。调查结果显示(多选结果),只有14.8%的人永远不打算迁移,五年内无迁移意愿的所占比例最高,高达46.7%。而有迁移意愿的比例也很高,其中比例最高的是向中国大陆迁移,其所占的比例为38.6% 其次是在所在国内部迁移,比例达27.1%,向港澳迁移的比例也超过12%,其他的迁移意愿则较低。不同年龄、职称、出生地的人才在迁移意愿上差别巨大。55岁以上者在迁移意愿上与40岁以下及40—55岁之间者差异明显,年龄越小者迁移意愿越强。助理教授迁移意愿最活跃,副教授最保守,教授的可选余地最丰富。中国大陆出生者向中国大陆迁移的意愿(40.9%)高于在港澳台出生者(均在30%上下) 中国大陆出生者近期无迁移意愿的比例约46% 中国大陆出生者永远无迁移意愿的比例约15%。   海外高层次华人科技人才来华情况   海外高层次华人科技人才一般愿意采取多种方式获得与中国大陆的机构与个人接洽的机会,其中最常见的方式包括通过国际学术会议接触、中国大陆相关机构主动联系、在中国大陆的亲戚朋友介绍、华人华侨团体或其他NGO组织介绍等,各自占全部接受调查者的30%以上 其次是通过中国大陆之外的熟人介绍、网络等通信手段接触或联系、中国大陆各类驻外机构联系等方式,各自占全部接受调查者的10%以上。海外高层次华人科技人才服务中国发展最主要的方式包括讲学/授课、来华从事合作研究、联合培养或者招收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攻读研究生等三类,承担中介角色、来华交流、跨海研究合作、跨海兼职等也较常见,与他们期望的方式在类别上类似,但所占比例有所差别,而且对于来华从事兼职、为中国发展献言献策、来华从事全职等的期望更高。   影响海外高层次华人科技人才来华的因素   调查显示,吸引海外高层次华人科技人才来华的前八类主要因素包括事业发展机会、引才政策等,其中四类都与工作有关系,两类与精神情感因素有关,两类与文化因素有关系。不利于他们来华的因素涉及面则更多,包括居住国的优势和中国的不足两方面。一方面,当前居住国吸引他们的有利因素最主要是有合适的职位,其次是较满意的生活质量、良好的学术团队和优越的科技条件 子女可接受良好的教育、被赋予重任、经济收入丰厚和有适宜的社交圈也是很多高端科技人才所看重的 没有更好的职位、研究团队和单位挽留、个人主观意愿不强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迁移决策。另一方面,中国现有的一些不足之处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较大,其中人际关系难以处理、科研上的急功近利、激励机制缺乏、科研管理方式滞后、科研条件和经费保障不足、非科研负担过重和学术不够民主等方面是最主要的因素,这些因素基本上集中在科研领域。   海外高层次华人科技人才的期望   海外高层次华人科技人才普遍认为中国目前的引才标准在科学性方面仍有欠缺,希望中国对于人才的评价应集中在学术成果、学术和科研领导能力、阅历和经验、学术地位和影响力、能力的提升潜力、研究领域前沿性、研究团队的实力和学历等方面,而不要过于突出职称、身体素质、职务、工作时间、年龄等因素。同时,他们认为今后中国的科技人才政策应进行系统优化,其中重点考虑将待遇、岗位、科研经费、科研奖励、出入境和社会保障等与国际接轨,并制定更加详细且具有法律效力的实施细则。   整体来看,海外高层次华人科技人才的生存状况非常不错,绝大部分人在海外扎下根来,拥有较为体面的工作和收入,有较为稳定的家庭,虽然还面临一些压力,但更多地是享受到在海外工作和生活所带来的快乐。中国虽然成为他们再次国际流动的首要目的地,但目前仍不是海外高层次华人科技人才的首要选择。究其原因,尽管中国大陆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但国内在软环境的建设方面仍然与当前居住国存在较大差距,在某些硬环境建设上也有待改进。今后如果能够在引才标准完善、政策系统性改进和制度化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那么中国成为海外高层次华人科技人才集聚地的那一天就指日可待。
  • 中科院构建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责任体系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日前,中科院党组发布《贯彻落实& lt 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 gt 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就构建责任体系、强化流程管理、教育先行、严肃查处科研不端行为等作出具体安排。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科院党组强调,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中科院科研诚信建设工作要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为目标,以推进科研诚信建设制度化为重点,以健全完善科研诚信工作机制为保障,坚持教育、预防与惩治并举,坚持自律与监督并重,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科研诚信建设新格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一是厘清责任,构建责任体系。《办法》确立了院、分院、院属单位三级科研诚信管理体系。全院科研诚信建设的责任主体是院科研道德委员会,院机关有关部门是分管学科领域和科研计划等科研活动诚信建设的责任主体;各分院是统筹协调本地区院属单位科研诚信建设的责任主体,成立分院科研道德建设督导委员会;院属各单位是本单位科研诚信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将科研诚信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中科院学部要强化对院士的科研诚信要求和监督管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二是狠抓细节,强化流程管理。《办法》要求在全院建立和完善科研诚信承诺制,签署科研诚信承诺书。在各类科技协议中增加和完善科研诚信条款。同时,完善在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中的科研诚信审核程序。对有不良诚信记录者依规进行限制,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责任者实行“一票否决”。《办法》还提出试行项目、成果评审专家的“诚信档案”、强化科研原始记录、健全学术期刊管理和预警制度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三是教育先行,融入关键节点。《办法》要求各单位充分运用传统媒体阵地、积极拓展新媒体渠道,加强科研诚信宣传,及时曝光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典型案例。同时,要对科研项目人员开展针对性的科研诚信教育。院属各单位要将科研诚信教育纳入继续教育计划。院属高校应将科研诚信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四是严肃查处,紧扣学术监督。《办法》要求根据国家统一部署进一步完善调查处理办法,落实科研不端案件调查责任制。坚持学术、行政两条线,注重发挥专家、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同时强调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学术处理要遵循客观公正、专业审慎、程序透明、集体决定的原则,区分学术处理措施和其他措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五是共同发力,培育诚信氛围。《办法》要求各级责任主体主动担责,共同发力,培育科研诚信氛围。全院将推进诚信信息系统的检测和评估,同时要求畅通监督渠道,主动开展调查并公布处理结果。此外,《办法》还提出要同国际组织和机构保持互动,开展科研诚信领域的合作。 /p p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 韩春雨拒自证清白, 12学者实名不能重复, 中国式调查何去何从?
    昨天,一波三折、沸沸扬扬的韩春雨基因编辑技术争议出现戏剧性的变化。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的时候,韩春雨声称,“这是有罪推论。。。我为什么要自证清白?” “他们(指重复失败的科学家)要是愿意实名出来,我们就让重复实验成功的人实名出来。”  韩春雨的这一说法迅速得到多名学者的响应。据中青在线报道,当天晚上,即有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12名生物学家实名发声,证实自己实验室未能重复韩春雨实验,并呼吁第三方调查。  韩春雨对此将如何回应?是否真的会有“重复实验成功的人”实名出来证实NgAgo基因编辑技术可行性? 更重要的是,中国式的学术调查在如此大的争议面前,是继续做鸵鸟?还是痛定思痛,建立完善的学术不端调查机制,让清者清白,浊者耻辱? 而争议之中另外两位关键人,又是什么态度?我们拭目以待。争议回放  在审视与点评最新进展之前,我们先看看这一争议的关键时间节点。  2014年2月,荷兰科学家John van der Oost在Nature杂志发表论文,报道TtAgo可以在高温条件下体外切割DNA。韩春雨受到启发,开始利用Argonaut进行基因编辑,并在2014年5月中旬取得关键突破。  2015年6月3日,韩春雨向Nature Biotechnology投稿。12月21日,浙江大学沈啸和韩春雨提交“以Argonaute核酸酶为核心的基因编辑技术”的专利保护申请。2016年3月21日,Nature Biotechnology接收韩春雨的投稿,并在5月2日在线发表其题为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论文。  2016年5月8日,多家知名微信公众号以一鸣惊人为题,先后报道韩春雨在极端艰苦与简陋的条件下,做出世界级的科技成果,韩春雨首次进入大众视野,引发热议,并受到许多媒体热捧。对于许多处于中国学术体制边缘地带的本土青年学者,韩春雨的成功具有极大的励志效应,让很多人看到自己的希望。  2016年5月27日,首个声称未能重复韩春雨实验的帖子在未名空间BBS出现,据称来自中科院上海分院。其后此类质疑在不同平台不断涌现。2016年7月2日,知名学术打假人方舟子发表《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诺贝尔奖级”实验的重复性问题》,对其进行公开质疑,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争议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2016年7月13日,韩春雨当选为河北省科协副主席,并在当月被河北科大推荐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候选人。8月18日,韩春雨获评“美丽河北最美教师”荣誉称号。8月31日,河北省发改委批复同意投资2.24亿建设河北科大基因编辑研究中心。9月30日,河北科技大学推荐韩春雨做为“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同时,基金委网站显示,韩春雨获批题为“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的完善与应用探究”的100万科学基金,自2017年1月开始,为期两年。  2016年7月21日,中科院神经所研究员仇子龙发表声明,称能在基因组水平看到NgAgo引起的基因编辑,并呼吁韩春雨尽快发布NgAgo 2.0版和Smart版。这是韩春雨之外迄今唯一实名宣布加入NgAgo和ssDNA后可以看到基因编辑的研究组。  2016年7月29日,澳大利亚科学家Gaetan Burgio发表长文,表示不能重复韩春雨论文图4的结果 国际转基因技术协会则给会员群发邮件,告诫大家“NgAgo无法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进行基因编辑。。。不要再浪费时间、金钱、人力和课题。” 这一新的发展随后被国内多家知名微信公众号与媒体报道,NgAgo争议国际化、大众化、白热化。  2016年8月2日,Nature Biotechnology首次对争议表态,“已有若干研究者联系本刊,表示无法重复这项研究。本刊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 8月8日,Nature杂志则争议做了专题新闻报道,称有不愿透露姓名的科学家向Nature记者证实实验的可重复性。河北科技大学则表示,在一个月之内韩春雨将采取适当形式公开验证,届时将有权威第三方作证。8月9日,韩春雨应Addgene要求,发布新版的protocol(实验流程)  2016年9月4日,知名微信公众号与诸多媒体纷纷指出“一个月”期限已到,之前所传“韩春雨将采取适当形式公开验证,届时将有权威第三方作证”的承诺并未兑现,争议再次成为焦点。  2016年9月9日,方舟子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举报韩春雨,并建议北京大学饶毅、清华大学鲁白、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等知名生物学家参与调查。9月11日,澎湃新闻发布化名文章,呼吁河北科大启动对韩春雨学术诚信的调查。  2016年10月10日,《科技日报》头版刊发《韩春雨就“重复实验失败”答科技日报记者问》。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韩春雨拒绝自证清白。同天晚些时候,12位学者实名发声,公开表示他们所在的实验室未“重复”出韩春雨的实验。记者随后致电韩春雨,韩春雨表示 “我不做任何评价”,“过上一两周左右,我们这边还会有回应。”  最新进展  处于争议的中心,韩春雨10月8日在河北科技大学他的实验室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的采访,据称非常平静和淡定。韩春雨访谈核心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在研究别人为什么会重复实验失败,但还没有科学的结论,可能是材料污染 韩春雨这一说法和以前解释没有区别。  论文发表之前按要求重复过实验,论文发表后也重复过,但拒绝在监控环境下将实验重复一遍,不接受有罪推论,没有必要自证清白,并称“那些说不能重复的人。。。都是匿名”,因而拒绝透露成功重复实验的科学家姓名。  针对记者所说有重复失败的科学家表示愿意实名发声,韩春雨表示,“他们要是愿意实名出来,我们就让重复实验成功的人实名出来。”  没有收到来自《自然》杂志别的要求。学校方面很信任我、支持我。对于记者“什么时候您能有进展,让这场争议有个了结”的提问,韩春雨表示“科学的事情没法预测”,“希望你们都不要报道这些事情,我能安静地做科研。”  首先需要指出,韩春雨所提到的“那些说不能重复的人。。。都是匿名”的说法并不准确。如前所述,在国内外有一些生物学家公开宣称不能重复其实验。即便如此,科技日报的访谈在10月10日发布之后,迅速得到业界反应。当天晚上,就有12位学者实名向中国青年报公开声明他们无法重复”韩春雨实验方法的结果,包括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魏文胜,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王皓毅,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熊敬维、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李伟、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晓群、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孙育杰、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李劲松、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吴强、温州医科大学教授谷峰、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大力、和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辉。这些学者表示“不能再拖了,必须要发声,要让国际科学界看到我们这个领域中国科学家的态度。”  王立铭则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发表个人声明,“没有观察到NgAgo方法对果蝇基因组的编辑性”,并提出三点倡议:  韩春雨团队在存在学术争议乃至质疑时,应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帮助学术同行确定事实真相   附有监管责任的机构,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河北省发改委,以及河北科技大学,应该开展客观和全面的调查,检验其中是否存在学术错误乃至学术不断的行为   在相关学术争议和质疑尚未尘埃落定的时候,有关方面的褒奖或是批判,也许都应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王立铭也表示,NgAgo在果蝇胚胎中没有基因编辑活性,并不能证明NgAgo方法存在错误,更加不能简单推导出韩教授团队存在学术不端的嫌疑,但科学研究的成果,既然发表在学术期刊供全世界同行讨论和学习,就必须保证其“真实无误、可重复”。  而在这一最新进展之后,中青在线记者致电韩春雨,韩春雨告诉致电的中青在线记者,对于多名科学家实名发声无法重复实验,“我不做任何评价”,“过上一两周左右,我们这边还会有回应。”点评  韩春雨基因编辑技术的争议,凸显中国当前缺乏学术争议与不端的调查机制。作为中国的科学家,我们一方面需要对老百姓、纳税人负责,另一方面要对我们在国际同行面前的形象负责。如果这一问题不尽快解决,将极大损害中国学术界的整体声誉,无论是对内,在老百姓面前,还是对外,在国际同行面前。  然而,在此之前,国内的学术争端调查,大多习惯于做鸵鸟,把头埋进去,静待风暴过去,就万事大吉了。就在去年,磁性蛋白的论文抢发风暴和知识产权争议,闹得沸沸扬扬,路人皆知。可是有关方面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吗?没有!其后果,就是所有卷入此事的科学家都落得一身泥浆,清者不清,浊者不浊。现在,看起来磁性蛋白的风暴是过去了,但这样不清不白留下的后患是无穷的,NgAgo风暴转眼就来。而这类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对中国学者的整体形象,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在欧美国家,学术不端有一套非常完善的监管机制,从单位、到基金资助组织、但科研监管组织,自下而上,非常严密,不管是位高权重的诺奖获得者、校长、科学巨星,还是不知名的小学者,博士后,都难逃监管的法网,也都有自证清白的渠道和机会,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最有参考价值的,是Baltimore公案,涉及到生物界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Baltimore,他在MIT的合作者,一个助理教授,和她的博士后。这一争议历时十年,MIT,NIH和美国国会都卷了进去,最后证实了Baltimore和他的合作者的清白。相反的例子则是Bell实验室的Sch?n,曾经是物理界炙手可热的超级新星,可是面临学术不端的指控,Bell实验室毫不留情,揭开了其造假的本来面目。而最近Duke大学研究人员贪污与篡改数据案,也是在校方调查下浮出水面的。如果学校因爱惜羽毛而护短,则长久的负面影响是无穷的。即便是在东亚的日本和韩国,科研院所也都有自我纠错的机制,能让小保方晴子和黄禹锡的造假案水落石出。  然而,中国的现实情况,让单位自我纠错非常不乐观,中间涉及的利益纠葛太大。而即便单位现在能够纠错,在大众面前,也被认为缺乏公信力。事实上,单位已经失去自我纠错的第一时间,无论是磁蛋白,还是NgAgo。因此,有必要呼吁Nature Biotechnolgy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国际的第三方调查,还原事情的真相。  此外,争议之中另外两位关键学者的态度,也颇值得考量。一位是浙江大学沈啸教授,韩春雨Nature Biotechnology的论文共同作者,专利共同申请人。在这一风暴之中,迄今未见发声。另一位是上海神经所仇子龙教授,曾公开声明重复实验,后续数据如何,亦未见说明。二位的态度,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  正如王教授所说,NgAgo在果蝇胚胎中没有基因编辑活性,并不能证明NgAgo方法存在错误。而生物学的特性,结果不能重复,也并不能一定表明其中存在学术不端与造假。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能够理解韩春雨教授的抵触情绪。但是,事情闹到这一地步,中国学术界需要一个说法,老百姓需要水落石出,韩教授也需要自证清白。而这,正是我们的呼吁。
  • 美媒发布2013年实验室仪器服务调查报告
    2013年10月16日,美通社-iReach发布了一份2013年实验室仪器服务支持策略趋势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向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者调查了典型仪器使用水平、合理和最大的每小时仪器服务费用 合理费用为每小时的速度之上的一个服务调用 受访者所在的组织/机构谁是预留(分配)仪器服务预算的负责人 仪器服务支持预算如何提供 实验室仪器是否正在维护或维修 已经从仪器制造商购买了延长保修或服务合同的受访者,是否认为延长保修或服务合同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受访者每年预期支付的仪器服务和支持费用占仪器原价值的百分比 已淘汰的仪器怎么提供支持等。   调查收集了59个有效的问卷,其中75%回答了所有的问题。调查问卷59%来自北美,26%来自欧洲,7%来自日本,3%来自亚洲(不包括日本),5%来自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受访者来自12家大制药公司 8所大学 6家中小型制药公司 5家研究所 5家医学院/医院/诊所 4家生物技术公司(已建立) 4家研究机构 3家生物技术公司(刚建立) 3家诊断公司 2家农用化学品/农业生物技术公司 2家政府实验室 2家学术筛查中心 1家非盈利研究中心。大多数的受访者是本职位的资深人士:15个学术带头人 12个实验室负责人 9个高级工程师,7个科学家/研究员,6个部门领导,6个董事,5个学术负责人 4个其他 3个副总裁 3个仪器支持人员 2个教授助理教授 1个部门负责人,以及1个研究生/博士生。   调查报告显示:   受访者的实验室仪器主要应用领域是基本/学术研究或药物/制药研究。   大部分受访者是偶尔使用使用仪器。   受访者认为合理的仪器每小时上门服务收费的中位数为150-200美元/每小时。   最高的仪器每小时上门服务收费的中位数为200-250美元/每小时。   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可接受的每小时服务费用是一张机票价格。   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仪器服务支持预算由部门/事业部支出。   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仪器服务预算从现场(机构的独立单位)经费支出。   目前大多数受访者寻求实验室仪器维护和支持的途径是实验室仪器厂商的服务合同。   大部分受访者已从仪器厂商购买了延长保修或服务合同,并认为这是值得的。   受访者希望每年用于仪器服务与支持的费用为仪器原价值的5%。   受访者对PM的主要要求是定期检查和按需维修。 翻译:魏昕
  • 中科院院士谈"韩春雨事件":监管部门应尽快调查
    这几天,关于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的最新发现是否可重复实验的争议持续发酵,引发了科技界甚至普通公众的强烈关注。当众多网友和公众关注点落在“韩春雨是否造假”上时,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高福则表示,这并不是他最关心的问题。  13日,高福就此接受科技日报独家专访时说,对于这一事件要从三个层面来看:首先是科学发现是否真实,其次是问题出在哪里,最后才是大家热议的是否造假。  高福表示,对于河北科技大学申请2亿多元的经费,韩春雨团队确实背负不起。但经费安排是否合适与他的研究是否可靠并无直接联系,不要因此将其“一棍子打死”。韩春雨的发现是否真实,要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判断。  发现是否属实是关键  “如此重要的‘技术性’发现,各国科技界都急于使用推广,所以目前要回答的问题是这个发现是否真实。”高福说。  在他看来,“这个发现是否真实”与“韩春雨是否造假”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他说,如果证明此发现可靠真实、但是SOP(标准作业程序)需要修正、提高,那就由全世界科学家共同完成。如果证明这个发现不真实,我们应该调查问题出在哪里,是不是实验设计有瑕疵,是不是实验试剂存在问题,等等。这个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条件比较多。  高福强调,科学发现从来都是“对”“错”参半的,大家应该对这个背景有充分的认识。他说,科学求异、技术求同,求异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异”,可能不是“真实”的,可能是发现的“假象”。韩春雨的科学发现是“新”、也“异”,所以大家急着利用它推动科学进一步发展。  对于目前争论最激烈的“韩春雨是否造假”,高福认为这是最后一个层面的问题,应该放在“科学发现是否真实”和“问题出在哪里”之后。他说,如果韩春雨是故意编出了结果,这就叫造假了,属于学术道德问题。现在有科学家质疑韩春雨发表文章的数据和图表存在问题,如果情况属实,那已经构成学术不端。  韩春雨亟须确认发现是否可靠,而非“自证清白”  韩春雨为什么一开始就特别受关注?因为他的发现兼具科学性和技术性。NgAgo基因编辑技术不仅有科学上的开创性,更重要的是这个发现能应用到各个领域。高福表示,正是这个原因,在论文发表之初,全世界都很兴奋。  现在,大家发现它不工作,并且实验无法重复,这就引来了众多质疑。韩春雨此前一直坚持,重复实验失败可能是细胞污染造成的。对此,作为生物学家,高福表示,做实验全靠污染和不污染来判断,是不合适的。  “韩春雨有义务、有责任帮助大家完成实验,包括公开他掌握的数据和实验过程。”对于韩春雨多次谈及的“自证清白”,高福觉得这确实是没必要。“作为科学家,现在首要的是搞清楚这个科学发现是否可靠。‘自证清白’说得好像是在追查造假了一样,韩春雨现在要先谈科学发现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他说。  河北科技大学和监管部门应尽快调查  从今年5月2日,韩春雨课题组发现了基因编辑技术——NgAgo,并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将成果公开发表,到10月10日晚,国内13个课题组的研究学者实名公开了他们无法重复韩春雨实验方法的结果。质疑声浪一直没有停歇。外界纷纷要求韩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学及相关机构介入调查,但截至目前没有任何一家单位给出正式回复。  对此,高福的态度十分明确,他不希望这次事件不了了之。“河北科技大学和相关部门必须站出来展开调查。不论是韩国的黄禹锡事件,还是日本的小保方晴子事件,最终都是他们所在的学校和科研单位进行的调查,并公布调查结果。”他说,“我相信《自然》杂志很快会督促河北科技大学进行相关调查,国家把钱给了学校,学校有义务给大家一个真实的结果。”  高福在英国、加拿大、美国完成博士阶段的学习和博士后训练,也在英国任过教,对欧美的学术管理体系较为熟悉。他表示,在发达国家出现类似争议都是给钱的部门进行监管,因为出资方有监管的义务与责任——既要监督又要管理。  最后,高福强调,中国科学家作为世界科学共同体的成员,要有科学求真的精神、理智理性的态度和敢于担当的勇气。
  • 日本起用诺贝尔奖得主调查核事故
    日本执政党和在野党官员11月29日就国会下设福岛核事故调查委员会委员长及委员人选展开最后磋商,初步决定起用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   日本共同社援引熟悉这一事务人士的话报道,由国会众议院和参议院议员组成的工作组定于12月1日召开会议,敲定福岛核事故调查委员会人员构成。   除准备任命田中为委员会委员外,工作组有意让前日本学术会议会长黑川清出任委员长。   田中现年52岁,因发明对生物大分子展开识别和结构分析的方法,2002年与美国和瑞士科学家分享诺贝尔化学奖。   熟悉这一事务的消息源说,调查委员会将由10名委员组成。他们来自不同学术领域,包括核能工程、地震和海啸研究、放射学以及危机管理。工作组之所以选择田中和黑川,是看重他们在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全局视角。   这一委员会成立后将独立于政府设立的福岛核事故第三方专家委员会,可要求中央、地方政府以及东京电力公司就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提交报告或提供相关信息,同时定于6个月后向国会递交一份调查报告。
  • 第二次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获九大发现
    “为了全面客观准确地把握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生活、思想、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状况和需求,中国科协在2008年下半年开展了第二次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日前,中国科协在2009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有关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32100份,回收合格问卷30078份,覆盖了分布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各类科技工作者群体,回收率为93.7%。中国科协调宣部部长王春法说:“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以新的视角审视我国科技工作者队伍,可以将第二次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结果归纳为九大发现。”   发现一:   科技工作者总体数量快速增长   第二次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显示,5年来,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从2002年的2959万人增长到2007年的5160万人,增长74%,其中科技活动人员增长了41%,科学家、工程师增长了44%,IT人员增长了68%。而且高学历化的趋势非常明显,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占25%,2003年为11.4%。   调查同时表明,科技工作者参政议政的热情高。4/5的科技工作者非常关注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77.5%的人愿意参与公众事务管理,69.2%的人知道《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创新规划纲要》。近一半的科技工作者对我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国家行列充满信心。   发现二:   科技工作者队伍年轻化趋势明显   截至2007年年底,40岁以下的科技人力资源达3700万人左右,占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2/3以上。本次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平均年龄为37.9岁,35岁以下科技工作者占37.9%,35岁及以上的科技工作者占62.1%。目前,我国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在校学生总数超过2800万人,科技工作者队伍将继续呈现年轻化趋势。   发现三:   女性科技工作者总量和比例持续增加   据测算,截至2005年年底,我国女性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1437万人,占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33%。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5~2007年,普通专科、本科在校女学生比例已分别从49.2%、45.3%上升到51.2%、47.4%,达到或接近50%,其余各级各类高等教育中的女学生比例也在逐年上升。本次调查也显示,女性科技工作者占调查样本的40.4%,35岁以下组中的女性比例(43.1%)明显高于35岁及以上组(38.6%)。   发现四:   科技工作者潜在的职业忠诚危机不容忽视   科技工作者队伍总体稳定,有48.7%的科技工作者对自己的工作表示满意,不满意的不到一成。83%的科技工作者从来没有考虑过更换职业,如果有机会选择的话,只有30.3%的科技工作者愿意继续从事目前的工作。想从事其他与科技相关职业的占到27%,愿意子女将来从事自己职业的科技工作者只有19%,不愿意的达到51%。想更换职业和工作的原因主要包括收入待遇比较差,占到51.8%,“没有前途”占41.4%,“工作压力大”占33.5%。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尽管对自己工作总体上表示满意,但是对职业忠诚度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发现五:   工作时间长、强度高、压力大的问题亟待解决   科技工作者平均每周工作47.3小时,远高于国家法定每周工作40小时,比2003年第一次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时多出2小时。博士学历科技工作者平均每周工作56.7小时,比2003年美国类似人群多近8小时 正高级职称者每周工作时间达55.2小时。8.1%的科技工作者每周工作70小时以上,处于超强度工作状态,其中博士学历为26.4%,正高级职称为21.7%。56%的科技工作者觉得最近压力“非常大”或“比较大”,博士学历为74.2%,正高级职称为66.7%。   发现六:   科研论文产出可观,发表压力明显加大   过去3年中,54.5%的科技工作者发表过学术论文,人均2.91篇 16.5%的科技工作者发表过SCI/EI论文,人均0.62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工作者近3年发表过学术论文的比例分别为88.4%、72.3% 高学历、高职称科技工作者发表SCI/EI论文比例分别为74.2%和46.8%。19.8%的科技工作者面临发表论文的压力,高校科技工作者则高达41.9%。   发现七:   收入水平总体高于当年城镇在岗职工,但群体内差异较大   科技工作者2007年人均年收入为39850元,高于当年城镇在岗职工的平均收入水平,但群体内部差异较大。如正高级职称者平均收入为63420元,是初级职称(30929元)的两倍多 东部科技工作者平均年收入最高,达到48300元,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平均收入都在35000元及以下。31.6%的科技工作者年收入尚低于城镇在岗职工平均水平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人均年收入29086元,明显低于其他科技工作者群体。   发现八:   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活跃,参加学术会议仍有困难   与2002年相比,2007年参加过各类学术交流活动的科技工作者比例从52.3%上升到61.4%,人均参加次数由1.2次提高到1.7次。科技工作者参加学术会议面临的主要困难有:会议收费太高(34.5%),缺乏信息、没有机会(33.7%),没有差旅经费(29.7%)。   发现九:   学术不端问题突出,制度建设亟待加强   近半数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学术不端行为是普遍现象。55.5%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有“侵占他人研究成果”、“抄袭剽窃”、“弄虚作假”、“一稿多发”等形式。多数科技工作者认为,“学术评价制度不合理”、“社会大环境不好”、“监督机制不健全”是造成学术不端行为泛滥的主要原因。38.6%的科技工作者表示自己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了解很少”或者“不了解”。近一半科技工作者没有系统学习过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知识。
  • 多部门联合发布《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
    p   日前,多部门联合印发《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明确指出,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科学研究行为准则与规范的行为,包括:(一)抄袭、剽窃、侵占他人研究成果或项目申请书 (二)编造研究过程,伪造、篡改研究数据、图表、结论、检测报告或用户使用报告 (三)买卖、代写论文或项目申请书,虚构同行评议专家及评议意见 (四)以故意提供虚假信息等弄虚作假的方式或采取贿赂、利益交换等不正当手段获得科研活动审批,获取科技计划项目(专项、基金等)、科研经费、奖励、荣誉、职务职称等 (五)违反科研伦理规范 (六)违反奖励、专利等研究成果署名及论文发表规范 (七)其他科研失信行为。 /p p   详细内容请查看原文: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 /strong /p p   第一章 总 则 /p p   第一条 为规范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等规定,制定本规则。 /p p   第二条 本规则所称的科研诚信案件,是指根据举报或其他相关线索,对涉嫌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开展调查并作出处理的案件。 /p p   前款所称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以下简称科研失信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科学研究行为准则与规范的行为,包括: /p p   (一)抄袭、剽窃、侵占他人研究成果或项目申请书 /p p   (二)编造研究过程,伪造、篡改研究数据、图表、结论、检测报告或用户使用报告 /p p   (三)买卖、代写论文或项目申请书,虚构同行评议专家及评议意见 /p p   (四)以故意提供虚假信息等弄虚作假的方式或采取贿赂、利益交换等不正当手段获得科研活动审批,获取科技计划项目(专项、基金等)、科研经费、奖励、荣誉、职务职称等 /p p   (五)违反科研伦理规范 /p p   (六)违反奖励、专利等研究成果署名及论文发表规范 /p p   (七)其他科研失信行为。 /p p   第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干扰科研诚信案件的调查处理,不得推诿包庇。 /p p   第四条 科研诚信案件被调查人和证人等应积极配合调查,如实说明问题,提供相关证据,不得隐匿、销毁证据材料。 /p p   第二章 职责分工 /p p   第五条 科技部和社科院分别负责统筹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科研诚信案件的调查处理工作。应加强对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对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或涉及多个部门(单位)的重大科研诚信案件,可组织开展联合调查,或协调不同部门(单位)分别开展调查。 /p p   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本系统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工作,建立健全重大科研诚信案件信息报送机制,并可对本系统重大科研诚信案件独立组织开展调查。 /p p   第六条 科研诚信案件被调查人是自然人的,由其被调查时所在单位负责调查。调查涉及被调查人在其他曾任职或求学单位实施的科研失信行为的,所涉单位应积极配合开展调查处理并将调查处理情况及时送被调查人所在单位。 /p p   被调查人担任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被调查人是法人单位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负责调查。没有上级主管部门的,由其所在地的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或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建设责任单位负责组织调查。 /p p   第七条 财政资金资助的科研项目、基金等的申请、评审、实施、结题等活动中的科研失信行为,由项目、基金管理部门(单位)负责组织调查处理。项目申报推荐单位、项目承担单位、项目参与单位等应按照项目、基金管理部门(单位)的要求,主动开展并积极配合调查,依据职责权限对违规责任人作出处理。 /p p   第八条 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申报中的科研失信行为,由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管理部门(单位)负责组织调查,并分别依据管理职责权限作出相应处理。科技奖励、科技人才推荐(提名)单位和申报单位应积极配合并主动开展调查处理。 /p p   第九条 论文发表中的科研失信行为,由第一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负责牵头调查处理,论文其他作者所在单位应积极配合做好对本单位作者的调查处理并及时将调查处理情况报送牵头单位。学位论文涉嫌科研失信行为的,学位授予单位负责调查处理。 /p p   发表论文的期刊编辑部或出版社有义务配合开展调查,应当主动对论文内容是否违背科研诚信要求开展调查,并应及时将相关线索和调查结论、处理决定等告知作者所在单位。 /p p   第十条 负有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职责的相关单位,应明确本单位承担调查处理职责的机构,负责科研诚信案件的登记、受理、调查、处理、复查等。 /p p   第三章 调 查 /p p   第一节 举报和受理 /p p   第十一条 科研诚信案件举报可通过下列途径进行: /p p   (一)向被举报人所在单位举报 /p p   (二)向被举报人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或相关管理部门举报 /p p   (三)向科研项目、科技奖励、科技人才计划等的管理部门(单位)、监督主管部门举报 /p p   (四)向发表论文的期刊编辑部或出版机构举报 /p p   (五)其他方式。 /p p   第十二条 科研诚信案件的举报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p p   (一)有明确的举报对象 /p p   (二)有明确的违规事实 /p p   (三)有客观、明确的证据材料或查证线索。 /p p   鼓励实名举报,不得恶意举报、诬陷举报。 /p p   第十三条 下列举报,不予受理: /p p   (一)举报内容不属于科研失信行为的 /p p   (二)没有明确的证据和可查线索的 /p p   (三)对同一对象重复举报且无新的证据、线索的 /p p   (四)已经做出生效处理决定且无新的证据、线索的。 /p p   第十四条 接到举报的单位应在15个工作日内进行初核。初核应由2名工作人员进行。 /p p   初核符合受理条件的,应予以受理。其中,属于本单位职责范围的,由本单位调查 不属于本单位职责范围的,可转送相关责任单位或告知举报人向相关责任单位举报。 /p p   举报受理情况应在完成初核后5个工作日内通知实名举报人,不予受理的应说明情况。举报人可以对不予受理提出异议并说明理由,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 异议不成立的,不予受理。 /p p   第十五条 下列科研诚信案件线索,符合受理条件的,有关单位应主动受理,主管部门应加强督查。 /p p   (一)上级机关或有关部门移送的线索 /p p   (二)在日常科研管理活动中或科技计划、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管理等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线索 /p p   (三)媒体披露的科研失信行为线索。 /p p   第二节 调查 /p p   第十六条 调查应制订调查方案,明确调查内容、人员、方式、进度安排、保障措施等,经单位相关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p p   第十七条 调查应包括行政调查和学术评议。行政调查由单位组织对案件的事实情况进行调查,包括对相关原始数据、协议、发票等证明材料和研究过程、获利情况等进行核对验证。学术评议由单位委托本单位学术(学位、职称)委员会或根据需要组成专家组,对案件涉及的学术问题进行评议。专家组应不少于5人,根据需要由案件涉及领域的同行科技专家、管理专家、科研伦理专家等组成。 /p p   第十八条 调查需要与被调查人、证人等谈话的,参与谈话的调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谈话内容应书面记录,并经谈话人和谈话对象签字确认,在履行告知程序后可录音、录像。 /p p   第十九条 调查人员可按规定和程序调阅、摘抄、复印、封存相关资料、设备。调阅、封存的相关资料、设备应书面记录,并由调查人员和资料、设备管理人签字确认。 /p p   第二十条 调查中应当听取被调查人的陈述和申辩,对有关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核实。可根据需要要求举报人补充提供材料,必要时经举报人同意可组织举报人与被调查人当面质证。严禁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手段收集证据。 /p p   第二十一条 调查中发现被调查人的行为可能影响公众健康与安全或导致其他严重后果的,调查人员应立即报告,或按程序移送有关部门处理。 /p p   第二十二条 调查中发现关键信息不充分,或暂不具备调查条件的,或被调查人在调查期间死亡的,可经单位负责人批准中止或终止调查。条件具备时,应及时启动已中止的调查,中止的时间不计入调查时限。对死亡的被调查人中止或终止调查不影响对案件涉及的其他被调查人的调查。 /p p   第二十三条 调查结束应形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包括举报内容的说明、调查过程、查实的基本情况、违规事实认定与依据、调查结论、有关人员的责任、被调查人的确认情况以及处理意见或建议等。调查报告须由全体调查人员签字。 /p p   如需补充调查,应确定调查方向和主要问题,由原调查人员进行,并根据补充调查情况重新形成调查报告。 /p p   第二十四条 科研诚信案件应自决定受理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调查。 /p p   特别重大复杂的案件,在前款规定期限内仍不能完成调查的,经单位主要负责人批准后可延长调查期限,延长时间最长不得超过一年。上级机关和有关部门移交的案件,调查延期情况应向移交机关或部门报备。 /p p   第四章 处 理 /p p   第二十五条 被调查人科研失信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等最终认定后,由调查单位按职责对被调查人作出处理决定,或向有关单位或部门提出处理建议,并制作处理决定书或处理建议书。 /p p   第二十六条 处理决定书或处理建议书应载明以下内容: /p p   (一)责任人的基本情况(包括身份证件号码、社会信用代码等) /p p   (二)违规事实情况 /p p   (三)处理决定和依据 /p p   (四)救济途径和期限 /p p   (五)其他应载明的内容。 /p p   做出处理决定的单位负责向被调查人送达书面处理决定书,并告知实名举报人。 /p p   第二十七条 作出处理决定前,应书面告知被处理人拟作出处理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其依法享有陈述与申辩的权利。被调查人没有进行陈述或申辩的,视为放弃陈述与申辩的权利。被调查人作出陈述或申辩的,应充分听取其意见。 /p p   第二十八条 处理包括以下措施: /p p   (一)科研诚信诫勉谈话 /p p   (二)一定范围内或公开通报批评 /p p   (三)暂停财政资助科研项目和科研活动,限期整改 /p p   (四)终止或撤销财政资助的相关科研项目,按原渠道收回已拨付的资助经费、结余经费,撤销利用科研失信行为获得的相关学术奖励、荣誉称号、职务职称等,并收回奖金 /p p   (五)一定期限直至永久取消申请或申报科技计划项目(专项、基金等)、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称号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等资格 /p p   (六)取消已获得的院士等高层次专家称号,学会、协会、研究会等学术团体以及学术、学位委员会等学术工作机构的委员或成员资格 /p p   (七)一定期限直至永久取消作为提名或推荐人、被提名或推荐人、评审专家等资格 /p p   (八)一定期限减招、暂停招收研究生直至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 /p p   (九)暂缓授予学位、不授予学位或撤销学位 /p p   (十)其它处理。 /p p   上述处理措施可合并使用。科研失信行为责任人是党员或公职人员的,还应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规定,给予责任人党纪和政务处分。责任人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应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给予处分。涉嫌违法犯罪的,应移送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处理。 /p p   第二十九条 有关机构或单位有组织实施科研失信行为的,或在调查处理中推诿塞责、隐瞒包庇、打击报复举报人的,主管部门应撤销该机构或单位因此获得的相关利益、荣誉,给予单位警告、重点监管、通报批评、暂停拨付或追回资助经费、核减间接费用、取消一定期限内申请和承担项目资格等处理,并按照有关规定追究其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人的责任。 /p p   第三十条 被调查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认定为情节较轻,可从轻或减轻处理: /p p   (一)有证据显示属于过失行为且未造成重大影响的 /p p   (二)过错程度较轻且能积极配合调查的 /p p   (三)在调查处理前主动纠正错误,挽回损失或有效阻止危害结果发生的 /p p   (四)在调查中主动承认错误,并公开承诺严格遵守科研诚信要求、不再实施科研失信行为的。 /p p   第三十一条 被调查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认定为情节较重或严重,应从重或加重处理: /p p   (一)伪造、销毁、藏匿证据的 /p p   (二)阻止他人提供证据,或干扰、妨碍调查核实的 /p p   (三)打击、报复举报人的 /p p   (四)存在利益输送或利益交换的 /p p   (五)有组织地实施科研失信行为的 /p p   (六)多次实施科研失信行为或同时存在多种科研失信行为的 /p p   (七)态度恶劣,证据确凿、事实清楚而拒不承认错误的 /p p   (八)其他情形。 /p p   有前款情形且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属情节特别严重,应加重处理。 /p p   第三十二条 对科研失信行为情节轻重的判定应考虑以下因素: /p p   (一)行为偏离科学界公认行为准则的程度 /p p   (二)是否有故意造假、欺骗或销毁、藏匿证据行为,或者存在阻止他人提供证据,干扰、妨碍调查,或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行为 /p p   (三)行为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程度 /p p   (四)行为是首次发生还是屡次发生 /p p   (五)行为人对调查处理的态度 /p p   (六)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 /p p   第三十三条 经调查认定存在科研失信行为的,应视情节轻重给予以下处理: /p p   (一)情节较轻的,警告、科研诚信诫勉谈话或暂停财政资助科研项目和科研活动,限期整改,暂缓授予学位 /p p   (二)情节较重的,取消3年以内承担财政资金支持项目资格及本规则规定的其他资格,减招、暂停招收研究生,不授予学位或撤销学位 /p p   (三)情节严重的,所在单位依法依规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处理,取消3~5年承担财政资金支持项目资格及本规则规定的其他资格 /p p   (四)情节特别严重的,所在单位依法依规给予取消5年以上直至永久取消其晋升职务职称、申报财政资金支持项目等资格及本规则规定的其他资格,并向社会公布。 /p p   存在本规则第二条(一)(二)(三)(四)情形之一的,处理不应低于前款(二)规定的尺度。 /p p   第三十四条 被给予本规则第三十三条(二)(三)(四)规定处理的责任人正在申报财政资金资助项目或被推荐为相关候选人、被提名人、被推荐人等的,终止其申报资格或被提名、推荐资格。 /p p   利用科研失信行为获得的资助项目、科研经费以及科技人才称号、科技奖励、荣誉、职务职称、学历学位等的,撤销获得的资助项目和人才、奖励、荣誉等称号及职务职称、学历学位,追回项目经费、奖金。 /p p   第三十五条 根据本规则规定给予被调查人一定期限取消相关资格处理和取消已获得的相关称号、资格处理的,均应对责任人在单位内部或系统通报批评,并记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信用信息系统,并提供相关部门和地方依法依规对有关责任主体实施失信联合惩戒。 /p p   根据前款规定记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的,应在处理决定书中载明。 /p p   第三十六条 根据本规则给予被调查人一定期限取消相关资格处理和取消已获得的相关称号、资格处理的,处理决定由省级及以下地方相关单位作出的,决定作出单位应在决定生效后1个月内将处理决定书和调查报告报送所在地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或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建设责任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在收到后10个工作日内通过科研诚信信息系统提交至科技部。 /p p   处理决定由国务院部门及其所属单位作出的,由该部门在处理决定生效后1个月内将处理决定书和调查报告提交至科技部。 /p p   第三十七条 被调查人科研失信行为涉及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等的,调查处理单位应将调查处理决定或处理建议书同时报送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科技奖励和科技人才管理部门(单位)。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管理部门(单位)在接到调查报告和处理决定书或处理建议书后,应依据经查实的科研失信行为,在职责范围内对被调查人同步做出处理,并制作处理决定书,送达被处理人及其所在单位。 /p p   第三十八条 对经调查未发现存在科研失信行为的,调查单位应及时以公开等适当方式澄清。 /p p   对举报人捏造事实,恶意举报的,举报人所在单位应依据相关规定对举报人严肃处理。 /p p   第三十九条 处理决定生效后,被处理人如果通过全国性媒体公开作出严格遵守科研诚信要求、不再实施科研失信行为承诺,或对国家和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做出处理决定的单位可根据被处理人申请对其减轻处理。 /p p   第五章 申诉复查 /p p   第四十条 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处理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按照处理决定书载明的救济途径向做出调查处理决定的单位或部门书面提出复查申请,写明理由并提供相关证据或线索。 /p p   调查处理单位(部门)应在收到复查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决定。决定受理的,另行组织调查组或委托第三方机构,按照本规则的调查程序开展调查,作出复查报告,向被举报人反馈复查决定。 /p p   第四十一条 当事人对复查结果不服的,可向调查处理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或科研诚信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诉,申诉必须明确理由并提供充分证据。 /p p   相关单位或部门应在收到申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决定。仅以对调查处理结果和复查结果不服为由,不能说明其他理由并提供充分证据,或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申诉的,不予受理。决定受理的,应再次组织复查,复查结果为最终结果。 /p p   第四十二条 复查应制作复查决定书,复查决定书应针对当事人提出的理由一一给予明确回复。复查原则上应自受理之日起90个工作日内完成。 /p p   第六章 保障与监督 /p p   第四十三条 参与调查处理工作的人员应遵守工作纪律,签署保密协议,不得私自留存、隐匿、摘抄、复制或泄露问题线索和涉案资料,未经允许不得透露或公开调查处理工作情况。 /p p   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调查、测试、评估或评价时,应履行保密程序。 /p p   第四十四条 调查处理应严格执行回避制度。参与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工作的专家和调查人员应签署回避声明。被调查人或举报人近亲属、本案证人、利害关系人、有研究合作或师生关系或其他可能影响公正调查处理情形的,不得参与调查处理工作,应当主动申请回避。 /p p   被调查人、举报人以及其他有关人员有权要求其回避。 /p p   第四十五条 调查处理应保护举报人、被举报人、证人等的合法权益,不得泄露相关信息,不得将举报材料转给被举报人或被举报单位等利益涉及方。对于调查处理过程中索贿受贿、违反保密和回避原则、泄露信息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p p   第四十六条 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等单位应建立健全调查处理工作相关的配套制度,细化受理举报、科研失信行为认定标准、调查处理程序和操作规程等,明确单位科研诚信负责人和内部机构职责分工,加强工作经费保障和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抓早抓小,并发挥聘用合同(劳动合同)、科研诚信承诺书和研究数据管理政策等在保障调查程序正当性方面的作用。 /p p   第四十七条 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本系统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的指导和监督。 /p p   第四十八条 科技部和社科院对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重大科研诚信案件应加强信息通报与公开。 /p p   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和各地方应加强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的协调配合、结果互认和信息共享等工作。 /p p   第七章 附 则 /p p   第四十九条 从轻处理,是指在本规则规定的科研失信行为应受到的处理幅度以内,给予较轻的处理。 /p p   从重处理,是指在本规则规定的科研失信行为应受到的处理幅度以内,给予较重的处理。 /p p   减轻处理,是指在本规则规定的科研失信行为应受到的处理幅度以外,减轻一档给予处理。 /p p   加重处理,是指在本规则规定的科研失信行为应受到的处理幅度以外,加重一档给予处理。 /p p   第五十条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依据本规则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细则。 /p p   第五十一条 科研诚信案件涉事人员或单位属于军队管理的,由军队按照其有关规定进行调查处理。 /p p   相关主管部门已制定本行业、本领域、本系统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且处理尺度不低于本规则的,可按照已有规则开展调查处理。 /p p   第五十二条 本规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科技部和社科院负责解释。 /p p br/ /p
  • 连环“抄袭”相互致谢:厦大院长博士论文再调查
    p   博士毕业论文正文近一半篇幅与自己所带的学生硕士毕业论文雷同,就连致谢也部分一致。近日,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厦门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蔡建春,再次被举报其申请厦门大学博士学位的论文涉嫌抄袭。 /p p   8月10日,《中国青年报》刊发《院长博士论文被指抄袭学生硕士论文》,指出厦门大学在7月14日宣布“进行调查”后,一直未公布调查结论。8月10日晚,厦门大学官方微博发布了《关于“蔡建春博士论文被指抄袭”调查情况的说明》。 /p p   厦门大学表示,蔡建春博士论文与两位学生硕士论文的重合,皆来源于其博士期间主持的两个项目,“不构成对他人科研成果的剽窃,但其在写作及引文上的严重不规范行为属于学术不端。” /p p   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曾“被抄袭”的硕士生黄安乐硕士毕业论文又与其师兄刘凯华的硕士毕业论文存在大面积相似,而刘凯华也为蔡建春的硕士生。同时,读博期间,蔡建春本人另有多篇文章涉嫌“一稿多投”。 /p p   按照厦门大学的说法,蔡建春论文内容出现重合是因为他与学生一同享有项目成果。但该课题成果三度作为学位论文被陆续发表,过高的重合率为何顺利通过审核?蔡建春本人多篇文章涉嫌“一稿多投”或“自我复制”,为何顺利毕业?按照教育部对学术不端的处理规定,为何未见校方公布处罚措施? /p p    strong 厦大称不属剽窃系学术不端 /strong /p p   厦门大学表示,8月9日,厦门大学学风委员会认定,蔡建春读博士期间曾主持过“RNA干扰技术在胃癌细胞侵袭力研究中的作用”及“shRNA沉默MMP-9及应对胃癌细胞侵袭力抑制的研究”两个项目,拥有研究成果的所有权,蔡建春指导的两个硕士生黄安乐和黄坤寨将上述两个项目试验结果应用于硕士论文,蔡建春本人也将其运用于博士论文写作中,不构成对他人科研成果的剽窃,但其在写作及引文上的严重不规范行为属于学术不端。 /p p   教育部2016年9月起施行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学术委员会的认定结论和处理建议,结合行为性质和情节轻重,依职权和规定程序对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作出如下处理:通报批评 终止或者撤销相关的科研项目,并在一定期限内取消申请资格 撤销学术奖励或者荣誉称号 辞退或解聘 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其他处理措施。 /p p   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发现,该声明仅表示,学校已按照“学风委员会的认定结论正式启动相应的处理程序”,但并未说明将对蔡建春进行何种处理。 /p p   蔡建春2004年到2010年在厦门大学攻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的博士学位。他的博士毕业论文于2010年2月完成,共4万字左右,其中有近半与其学生黄安乐、黄坤寨的硕士毕业论文相同。黄安乐和黄坤寨分别是福建医科大学2008届、2010届肿瘤学专业硕士毕业生,蔡建春曾担任他们的硕士生导师。蔡建春本人也是福建医科大学医学系本科毕业,2002年获得该校硕士生导师资格。 /p p   目前,黄安乐、黄坤寨都是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生。而1998年10月至2012年9月的14年间,蔡建春曾担任该院副院长、党委书记等职务。 /p p   8月11日,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联系上了蔡建春的硕士生黄坤寨。他回应称,认同厦门大学的这份通报。 /p p    strong 连环“抄袭”,相互致谢 /strong /p p   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发现,蔡建春、黄安乐、黄坤寨论文的致谢部分里,除了提及的部分老师相同外,还都提及了刘凯华。 /p p   刘凯华是福建医科大学肿瘤学2007届的硕士研究生,是黄安乐、黄坤寨的师兄,他的指导老师也是蔡建春。目前,他也供职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p p   刘凯华在硕士毕业论文《RNA干扰建立MMP-9基因稳定沉默的胃癌细胞株BGC823》中的致谢里,也提到了感谢师弟黄安乐。 /p p   黄安乐、刘凯华两人硕士论文中的“原创性声明”表明,“本人呈交的学术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导师蔡建春均在其上签字。 /p p   《中国青年报》此前的报道显示,蔡建春博士论文约4万字,其中有近1.7万字与黄安乐的硕士论文相似。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比对了黄安乐的硕士论文《应用RNA干扰技术的MMP-9 基因沉默胃癌细胞克隆》与刘凯华的硕士论文《RNA干扰建立MMP-9基因稳定沉默的胃癌细胞株BGC823》,发现除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外,黄文2.7万多字,其中约7300字与刘文相同。而刘文一共只有约1.3万字。 /p p   值得注意的是,黄安乐与刘凯华两人硕士论文相同的内容,也是蔡建春博士论文与刘凯华硕士论文相同的内容。 /p p   黄安乐和刘凯华的硕士论文显示,黄文在2005年9月至2008年5月完成,刘文在2006年3月至2007年5月完成。 /p p   在两人关于实验目的的阐述上,都出现了“首次”“首先”的字样,黄文指出“首先构建了低分化胃腺癌细胞BGC823的MMP-9基因沉默细胞模型。”而刘文则表述,该研究“尝试在胃癌细胞中对MMP-9基因通过RNA干扰进行沉默,首次构建了MMP-9基因沉默的BGC823细胞株”。 /p p   在黄的这篇论文中,除了材料与方法与刘凯华文章基本相同外,黄文结果与分析第一部分的2、3两节也与刘文结果与分析大部分相同。黄文讨论部分的第2节“pGenesi载体介导的稳定RNAi 系统”,与刘文讨论部分的三节中的两节内容高度相似。仅将其中的两处引用作了字词上的改动,如将“考虑到”改为“鉴于”,将“效应”和“半衰期”扩写为“沉默效应”和“半衰期长短”。 /p p   黄文得出的结论也与刘文结论部分相似。在图片使用上,黄文与刘文的10张图中有8张相同。 /p p   福建医科大学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负责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多次联系该科,试图询问几位学生硕士论文相似率极高如何通过查重,但该科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p p   《图书期刊保护试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五条规定,引用非诗词类作品不得超过2500字或被引用作品的十分之一,凡引用一人或多人的作品,所引用的总量不得超过本人创作作品总量的十分之一。 /p p    strong 4年间同一成果申请3个学位,论文大面积雷同 /strong /p p   厦门大学官方微博声明中所提到的第一个项目是“RNA干扰技术在胃癌细胞侵袭力研究中的作用”。 /p p   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在刘凯华的硕士论文附录里找到了类似的结果,其申请的课题项目为“RNA 干扰技术在胃癌细胞侵袭力研究中的应用”,截至发稿,记者未能查到该项目的公开信息。 /p p   也就是说,厦门大学通告所称由蔡建春主持的第一个项目“RNA干扰技术在胃癌细胞侵袭力研究中的作用”,也是刘凯华硕士论文的来源项目。刘凯华论文的附录显示,该项目为获厦门市卫生局重点科研项目,编号WSK200601。 /p p   按照前述的调查,黄安乐为刘凯华的师弟,黄文在刘文发表一年后发表,而作为两人导师的蔡建春,又于黄文发表后近2年发表了自己的博士论文。三人是否一同参与了该项目的研究?项目的终结时间是否早于黄安乐、蔡建春的毕业时间?研究是否一直在持续进行?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就项目的详细情况多次拨打厦门市卫计委科教处电话,对方回应称负责人不在。 /p p   比对3人的论文,记者发现,在结论部分,未有明显的更新。在结论部分,蔡建春的5条结论中有3条与黄文雷同,最后的小结与黄文小结近似。而黄文的3条结论中有1条与刘文雷同,小结大部分来自于刘文的最后一条结论。也就是说,蔡文的小结与黄文的小结高度相似,而黄文的小结又与刘文的最后一条结论几乎重合。 /p p   厦门大学通告提及蔡建春主持的另一项课题为“shRNA沉默MMP-9及应对对胃癌细胞侵袭力抑制的研究”。 /p p   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发现,在厦门大学医学院公布的蔡建春履历中,蔡建春曾主持过名为“shRNA沉默MMP-9对胃癌细胞侵袭力抑制的研究”的课题。 /p p   厦门大学医学院官网显示,该项目启动于2009年3月,2012年4月终止。属于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批准号为2009D004。 /p p   都有谁参与了这个项目?“被抄袭者”是否在列?福建省科技厅计划项目管理系统查询系统显示,上述项目学科为肿瘤外科及普通外科学,成员为7人,其中高级职称成员有3人,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各1人。系统显示,项目负责人学历为博士,单位为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p p   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发现,在该项目结束后的第三年,2015年4月底30卷第4期的中华普通外科杂志刊发了《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沉默胃癌动物模型的建立》。文章注明,该论文为“shRNA沉默MMP-9对胃癌细胞侵袭力抑制的研究”课题项目资助,第一作者为黄坤寨,黄安乐、蔡建春分别为第二、第三作者。 /p p   值得注意的是,在黄坤寨及黄安乐的硕士论文中,并未有任何课题来源的标注。而在福建省科技厅计划项目管理系统查询系统上,该项目目前状态为“未立项”。 /p p   厦门大学官方微博中称,蔡建春论文写作来源于两个项目的研究成果,不构成对他人科研成果的剽窃。但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发现,在厦门大学论文库存档的蔡建春博士论文电子版中,其原创性声明一页均未填写论文所属的课题组、实验室及获得经费资助,且注明“未有此项内容,可以不作特别声明”。 /p p   为询问论文的纸质版一般是否填有课题组和实验室,记者致电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图书馆,该馆一位老师表示,“我们纸本和电子版是一致的”,当问到课题来源信息为何缺失时,该老师称,“可能本来就没有”。 /p p    strong 博士期间蔡建春另有多篇论文涉一稿多投 /strong /p p   厦门大学《关于我校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显示,2005年6月27日起,该校博士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之前,必须在全国核心刊物或国际同级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的,第二作者视同第一作者)以“厦门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2篇以上与其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p p   据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不完全查询,蔡建春在2004年至2010年间发表的论文中,符合上述要求的有1篇——《老年人食管鳞状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及腺癌序列微卫星改变》。该文发表在2007年6月的《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上。 /p p   该文第一作者蔡建春,标明来自厦门大学。其他几名作者刘棣、刘凯华、张海萍、钟山及夏宁邵,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厦门第一医院肿瘤外科厦门市肿瘤中心。实际上,在该文刊发前一个月,上述团队已在《福建医科大学学报》上发表了类似文章《老年人食管鳞状细胞癌、腺癌和化生-不典型增生-腺癌微卫星改变》。 /p p   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初步统计,上述两文还与蔡建春的另外一篇论文《Microsatellite alterations in phenotypically normal esophageal squamous epithelium and metaplasia-dysplasia-adenocarcinoma sequence》也存在大面积相似,该文发表于2008 年7月的《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世界胃肠病学杂志》)。 /p p   比对发现,这3篇文章均使用了近似的样本,在材料与方法、结果和讨论部分,除了部分语句经过调整语序外,内容高度相似,使用的表格和图片也几乎相同,在第3篇英文论文中,大部分语句都为直接翻译。 /p p   像这样“一稿多投”,内容、图片、表格存在大面积相似的情况还出现在蔡建春的另一组文章中,即《胃癌组织中相关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和《老年人胃癌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以及《胃癌组织和正常胃小凹上皮中抑癌基因E—cadherin hMLH1 APC和MGMT的过甲基化》和《胃癌组织中E钙黏素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研究》,它们分别发表于2007年4月10日第87卷第14期《中华医学杂志》、2007年7月第41卷第4期《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7月第29卷第7期《中华肿瘤杂志》和2008年2月第23卷第2期《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p p   同时,蔡建春曾于2007年署名发表的《老年人胃癌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其中显示,福建医科大学2006届肿瘤学硕士生刘棣为第二作者。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发现,蔡建春该文也与刘棣的硕士毕业论文《胃癌相关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研究》中的两张图表和部分结论相似。值得关注的是,刘棣该文并未标注任何课题来源,刘棣的指导教师也为蔡建春。 /p p   2008年9月24日印发的厦门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规范(试行)第四条规定,研究生不得实施以下违反学术活动规范的行为:引用他人成果不符合著作权法关于合理使用的规定而构成不适当引用,或者引用部分构成引用者成果的主要部分或实质部分 故意重复发表自己内容实质相同的研究成果。 /p p   厦门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官网显示,自2002年开始,蔡建春的导师张其清曾担任厦门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 /p p   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联系到了张其清,他拒绝回答蔡建春博士论文如何通过查重并取得学位一事。他表示,自2010年以来,蔡建春已经很少跟他联系,关于厦门大学对蔡学术不端的认定,张其清称要“问他自己”。 /p
  • 重磅!二十二部门印发《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新增7种行为!
    时隔三年后,《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迎来修订版。近日,科技部、中央宣传部等二十二部门印发《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进一步规范了调查程序,统一了处理尺度,科研失信行为的调查处理工作有了更具操作性的规范。《规则》增加了买卖实验研究数据、无实质学术贡献署名、重复发表等7种科研失信行为,并对从事论文买卖、代写、代投第三方机构的查处作出规定,细化了违反科技伦理规范的行为,强调以弄虚作假方式获得科技伦理审查批准,或伪造、篡改科技伦理审查批准文件等均属于科研失信行为。科技部等二十二部门关于印发《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的通知国科发监〔2022〕221号各有关单位: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工作,科技部会同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对《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印发给你们,请遵照实施。科技部 中央宣传部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安部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务院国资委 市场监管总局中科院 社科院 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 国防科工局中国科协 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2022年8月25日(此件主动公开)★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规范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工作,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规定,制定本规则。第二条 本规则所称的科研失信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科学研究行为准则与规范的行为,包括:(一)抄袭剽窃、侵占他人研究成果或项目申请书;(二)编造研究过程、伪造研究成果,买卖实验研究数据,伪造、篡改实验研究数据、图表、结论、检测报告或用户使用报告等;(三)买卖、代写、代投论文或项目申报验收材料等,虚构同行评议专家及评议意见;(四)以故意提供虚假信息等弄虚作假的方式或采取请托、贿赂、利益交换等不正当手段获得科研活动审批,获取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科研经费、奖励、荣誉、职务职称等;(五)以弄虚作假方式获得科技伦理审查批准,或伪造、篡改科技伦理审查批准文件等;(六)无实质学术贡献署名等违反论文、奖励、专利等署名规范的行为;(七)重复发表,引用与论文内容无关的文献,要求作者非必要地引用特定文献等违反学术出版规范的行为;(八)其他科研失信行为。本规则所称抄袭剽窃、伪造、篡改、重复发表等行为按照学术出版规范及相关行业标准认定。第三条 有关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等单位对科研失信行为不得迁就包庇,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干扰科研失信行为的调查处理。第四条 科研失信行为当事人及证人等应积极配合调查,如实说明情况、提供证据,不得伪造、篡改、隐匿、销毁证据材料。第二章 职责分工第五条 科技部和中国社科院分别负责统筹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工作。有关科研失信行为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或涉及多个部门(单位)的,可组织开展联合调查处理或协调不同部门(单位)分别开展调查处理。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本系统的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工作,建立健全重大科研失信事件信息报送机制,并可对本系统发生的科研失信行为独立组织开展调查处理。第六条 科研失信行为被调查人是自然人的,一般由其被调查时所在单位负责调查处理;没有所在单位的,由其所在地的科技行政部门或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建设责任单位负责组织开展调查处理。调查涉及被调查人在其他曾任职或求学单位实施的科研失信行为的,所涉单位应积极配合开展调查处理并将调查处理情况及时送被调查人所在单位。牵头调查单位应根据本规则要求,负责对其他参与调查单位的调查程序、处理尺度等进行审核把关。被调查人是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法人、非法人组织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展调查处理。没有上级主管部门的,由其所在地的科技行政部门或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建设责任单位负责组织开展调查处理。第七条 财政性资金资助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的申报、评审、实施、结题、成果发布等活动中的科研失信行为,由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管理部门(单位)负责组织调查处理。项目申报推荐单位、项目承担单位、项目参与单位等应按照项目管理部门(单位)的要求,主动开展并积极配合调查,依据职责权限对违规责任人作出处理。第八条 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申报中的科研失信行为,由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管理部门(单位)负责组织调查,并分别依据管理职责权限作出相应处理。科技奖励、科技人才推荐(提名)单位和申报单位应积极配合并主动开展调查处理。第九条 论文发表中的科研失信行为,由第一通讯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牵头调查处理;没有通讯作者的,由第一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牵头调查处理。作者的署名单位与所在单位不一致的,由所在单位牵头调查处理,署名单位应积极配合。论文其他作者所在单位应积极配合牵头调查单位,做好对本单位作者的调查处理,并及时将调查处理情况书面反馈牵头调查单位。学位论文涉嫌科研失信行为的,由学位授予单位负责调查处理。发表论文的期刊或出版单位有义务配合开展调查,应主动对论文是否违背科研诚信要求开展调查,并应及时将相关线索和调查结论、处理决定等书面反馈牵头调查单位、作者所在单位。第十条 负有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职责的相关单位,应明确本单位承担调查处理职责的机构,负责登记、受理、调查、处理、复查等工作。第三章 调 查第一节 举报和受理第十一条 举报科研失信行为可通过下列途径进行:(一)向被举报人所在单位举报;(二)向被举报人所在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或相关管理部门举报;(三)向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科技奖励、科技人才计划等的管理部门(单位)举报;(四)向发表论文的期刊或出版单位举报;(五)其他途径。第十二条 举报科研失信行为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一)有明确的举报对象;(二)举报内容属于本规则第二条规定的范围;(三)有明确的违规事实;(四)有客观、明确的证据材料或可查证线索。鼓励实名举报,不得捏造、歪曲事实,不得诬告、陷害他人。第十三条 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举报,不予受理:(一)举报内容不属于本规则第二条规定的范围;(二)没有明确的证据和可查证线索的;(三)对同一对象重复举报且无新的证据、线索的;(四)已经作出生效处理决定且无新的证据、线索的。第十四条 接到举报的单位应在15个工作日内提出是否受理的意见并通知实名举报人,不予受理的应说明情况。符合本规则第十二条规定且属于本单位职责范围的,应予以受理;不属于本单位职责范围的,可转送相关责任单位或告知举报人向相关责任单位举报。举报人可以对不予受理提出异议并说明理由;异议不成立的,不予受理。第十五条 下列科研失信行为线索,符合受理条件的,有关单位应主动受理,主管部门应加强督查。(一)上级机关或有关部门移送的线索;(二)在日常科研管理活动中或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管理等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线索;(三)媒体、期刊或出版单位等披露的线索。第二节 调 查第十六条 调查应制订调查方案,明确调查内容、人员、方式、进度安排、保障措施、工作纪律等,经单位相关负责人批准后实施。第十七条 调查应包括行政调查和学术评议。行政调查由单位组织对相关事实情况进行调查,包括对相关原始实验数据、协议、发票等证明材料和研究过程、获利情况等进行核对验证。学术评议由单位委托本单位学术(学位、职称)委员会或根据需要组成专家组,对涉及的学术问题进行评议。专家组应不少于5人,根据需要由相关领域的同行科技专家、管理专家、科研诚信专家、科技伦理专家等组成。第十八条 调查需要与被调查人、证人等谈话的,参与谈话的调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谈话内容应书面记录,并经谈话人和谈话对象签字确认,在履行告知程序后可录音、录像。第十九条 调查人员可按规定和程序调阅、摘抄、复印相关资料,现场察看相关实验室、设备等。调阅相关资料应书面记录,由调查人员和资料、设备管理人签字确认,并在调查处理完成后退还管理人。第二十条 调查中应当听取被调查人的陈述和申辩,对有关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核实。可根据需要要求举报人补充提供材料,必要时可开展重复实验或委托第三方机构独立开展测试、评估或评价,经举报人同意可组织举报人与被调查人就有关学术问题当面质证。严禁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手段收集证据。第二十一条 调查中发现被调查人的行为可能影响公众健康与安全或导致其他严重后果的,调查人员应立即报告,或按程序移送有关部门处理。第二十二条 调查中发现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涉嫌从事论文及其实验研究数据、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申报验收材料等的买卖、代写、代投服务的,应及时报请有关主管部门依法依规调查处理。第二十三条 调查中发现关键信息不充分或暂不具备调查条件的,可经单位相关负责人批准中止调查。中止调查的原因消除后,应及时恢复调查,中止的时间不计入调查时限。调查期间被调查人死亡的,终止对其调查,但不影响对涉及的其他被调查人的调查。第二十四条 调查结束应形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包括线索来源、举报内容、调查组织、调查过程、事实认定及相关当事人确认情况、调查结论、处理意见建议及依据,并附证据材料。调查报告须由全体调查人员签字。一般应在调查报告形成后的15个工作日内将相关调查处理情况书面告知参与调查单位或其他具有处理权限的单位。需要补充调查的,应根据补充调查情况重新形成调查报告。第二十五条 科研失信行为的调查处理应自决定受理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因特别重大复杂在前款规定期限内仍不能完成调查的,经单位负责人批准后可延长调查期限,延长时间一般不超过6个月。对上级机关和有关部门移送的,调查延期情况应向移送机关或部门报告。第四章 处 理第二十六条 被调查人科研失信行为的事实、情节、性质等最终认定后,由具有处理权限的单位按程序对被调查人作出处理决定。第二十七条 处理决定作出前,应书面告知被调查人拟作出处理决定的事实、依据,并告知其依法享有陈述与申辩的权利。被调查人逾期没有进行陈述或申辩的,视为放弃权利。被调查人作出陈述或申辩的,应充分听取其意见。第二十八条 处理决定书应载明以下内容:(一)被处理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或名称,身份证件号码或社会信用代码等);(二)认定的事实及证据;(三)处理决定和依据;(四)救济途径和期限;(五)其他应载明的内容。作出处理决定的单位负责向被处理人送达书面处理决定书,并告知实名举报人。有牵头调查单位的,应同时将处理决定书送牵头调查单位。对于上级机关和有关部门移送的,应将处理决定书和调查报告报送移送单位。第二十九条 处理措施的种类:(一)科研诚信诫勉谈话;(二)一定范围内公开通报;(三)暂停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等财政性资金支持的科技活动,限期整改;(四)终止或撤销利用科研失信行为获得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等财政性资金支持的科技活动,追回结余资金,追回已拨财政资金;(五)一定期限禁止承担或参与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等财政性资金支持的科技活动;(六)撤销利用科研失信行为获得的相关学术奖励、荣誉等并追回奖金,撤销利用科研失信行为获得的职务职称;(七)一定期限取消申请或申报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称号和职务职称晋升等资格;(八)取消已获得的院士等高层次专家称号,学会、协会、研究会等学术团体以及学术、学位委员会等学术工作机构的委员或成员资格;(九)一定期限取消作为提名或推荐人、被提名或被推荐人、评审专家等资格;(十)一定期限减招、暂停招收研究生直至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十一)暂缓授予学位;(十二)不授予学位或撤销学位;(十三)记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十四)其他处理。上述处理措施可合并使用。给予前款第五、七、九、十项处理的,应同时给予前款第十三项处理。被处理人是党员或公职人员的,还应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等规定,由有管辖权的机构给予处理或处分;其他适用组织处理或处分的,由有管辖权的机构依规依纪依法给予处理或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十条 对科研失信行为情节轻重的判定应考虑以下因素:(一)行为偏离科技界公认行为准则的程度;(二)是否有造假、欺骗,销毁、藏匿证据,干扰、妨碍调查或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行为;(三)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程度;(四)行为是首次发生还是屡次发生;(五)行为人对调查处理的态度;(六)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第三十一条 有关机构或单位有组织实施科研失信行为,或在调查处理中推诿、包庇,打击报复举报人、证人、调查人员的,主管部门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等规定,撤销该机构或单位因此获得的相关利益、荣誉,给予公开通报,暂停拨款或追回结余资金、追回已拨财政资金,禁止一定期限内承担或参与财政性资金支持的科技活动等本规则第二十九条规定的相应处理,并按照有关规定追究其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人的责任。第三十二条 经调查认定存在科研失信行为的,应视情节轻重给予以下处理:(一)情节较轻的,给予本规则第二十九条第一项、第三项、第十一项相应处理;(二)情节较重的,给予本规则第二十九条第二项、第四至第十项、第十二项、第十三项相应处理,其中涉及取消或禁止期限的,期限为3年以内;(三)情节严重的,给予本规则第二十九条第二项、第四至第十项、第十二项、第十三项相应处理,其中涉及取消或禁止期限的,期限为3至5年;(四)情节特别严重的,给予本规则第二十九条第二项、第四至第十项、第十二项、第十三项相应处理,其中涉及取消或禁止期限的,期限为5年以上。存在本规则第二条第一至第五项规定情形之一的,处理不应低于前款第二项规定的尺度。第三十三条 给予本规则第三十二条第二、三、四项处理的被处理人正在申报财政性资金支持的科技活动或被推荐为相关候选人、被提名人、被推荐人等的,终止其申报资格或被提名、被推荐资格。第三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从轻处理:(一)有证据显示属于过失行为且未造成重大影响的;(二)过错程度较轻且能积极配合调查的;(三)在调查处理前主动纠正错误,挽回损失或有效阻止危害结果发生的;(四)在调查中主动承认错误,并公开承诺严格遵守科研诚信要求、不再实施科研失信行为的。论文作者在被举报前主动撤稿且未造成较大负面影响的,可从轻或免予处理。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从重处理:(一)伪造、篡改、隐匿、销毁证据的;(二)阻挠他人提供证据,或干扰、妨碍调查核实的;(三)打击、报复举报人、证人、调查人员的;(四)存在利益输送或利益交换的;(五)有组织地实施科研失信行为的;(六)多次实施科研失信行为或同时存在多种科研失信行为的;(七)证据确凿、事实清楚而拒不承认错误的。第三十六条 根据本规则给予被处理人记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处理的,处理决定由省级及以下地方相关单位作出的,处理决定作出单位应在决定生效后10个工作日内将处理决定书和调查报告报送上级主管部门和所在地省级科技行政部门。省级科技行政部门应在收到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通过科研诚信管理信息系统按规定汇交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信息,并将处理决定书和调查报告报送科技部。处理决定由国务院部门及其所属(含管理)单位作出的,由该部门在处理决定生效后10个工作日内通过科研诚信管理信息系统按规定汇交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信息,并将处理决定书和调查报告报送科技部。第三十七条 有关部门和地方依法依规对记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的相关被处理人实施联合惩戒。第三十八条 被处理人科研失信行为涉及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等的,调查处理单位应将处理决定书和调查报告同时报送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管理部门(单位)。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管理部门(单位)应依据经查实的科研失信行为,在职责范围内对被处理人作出处理,并制作处理决定书,送达被处理人及其所在单位。第三十九条 对经调查未发现存在科研失信行为的,调查单位应及时以适当方式澄清。对举报人捏造歪曲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的,举报人所在单位应依据相关规定对举报人严肃处理。第四十条 处理决定生效后,被处理人如果通过全国性媒体公开作出严格遵守科研诚信要求、不再实施科研失信行为承诺,或对国家和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作出处理决定的单位可根据被处理人申请对其减轻处理。第五章 申诉复查第四十一条 举报人或被处理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处理决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按照处理决定书载明的救济途径向作出调查处理决定的单位或部门书面提出申诉,写明理由并提供相关证据或线索。调查处理单位(部门)应在收到申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决定并告知申诉人,不予受理的应说明情况。决定受理的,另行组织调查组或委托第三方机构,按照本规则的调查程序开展复查,并向申诉人反馈复查结果。第四十二条 举报人或被处理人对复查结果不服的,可向调查处理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书面提出申诉,申诉必须明确理由并提供充分证据。对国务院部门作出的复查结果不服的,向作出该复查结果的国务院部门书面提出申诉。上级主管部门应在收到申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决定。仅以对调查处理结果和复查结果不服为由,不能说明其他理由并提供充分证据,或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申诉的,不予受理。决定受理的,应组织复核,复核结果为最终结果。第四十三条 复查、复核应制作复查、复核意见书,针对申诉人提出的理由给予明确回复。复查、复核原则上均应自受理之日起90个工作日内完成。第六章 保障与监督第四十四条 参与调查处理工作的人员应秉持客观公正,遵守工作纪律,主动接受监督。要签署保密协议,不得私自留存、隐匿、摘抄、复制或泄露问题线索和调查资料,未经允许不得透露或公开调查处理工作情况。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调查、测试、评估或评价时,应履行保密程序。第四十五条 调查处理应严格执行回避制度。参与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人员应签署回避声明。被调查人或举报人近亲属、本案证人、利害关系人、有研究合作或师生关系或其他可能影响公正调查处理情形的,不得参与调查处理工作,应主动申请回避。被调查人、举报人有权要求其回避。第四十六条 调查处理应保护举报人、被举报人、证人等的合法权益,不得泄露相关信息,不得将举报材料转给被举报人或被举报单位等利益相关方。对于调查处理过程中索贿受贿、违反保密和回避制度、泄露信息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第四十七条 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等是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第一责任主体,应建立健全调查处理工作相关的配套制度,细化受理举报、科研失信行为认定标准、调查处理程序和操作规程等,明确单位科研诚信负责人和内部机构职责分工,保障工作经费,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抓早抓小,并发挥聘用合同(劳动合同)、科研诚信承诺书和研究数据管理政策等在保障调查程序正当性方面的作用。第四十八条 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等不履行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职责的,由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依规追究责任。第四十九条 科技部和中国社科院对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重大科研失信事件应加强信息通报与公开。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和各地方应加强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的协调配合、结果互认、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等工作。第七章 附 则第五十条 本规则下列用语的含义:(一)买卖实验研究数据,是指未真实开展实验研究,通过向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或他人付费获取实验研究数据。委托第三方进行检验、测试、化验获得检验、测试、化验数据,因不具备条件委托第三方按照委托方提供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获得原始实验记录和数据,通过合法渠道获取第三方调查统计数据或相关公共数据库数据,不属于买卖实验研究数据。(二)代投,是指论文提交、评审意见回应等过程不是由论文作者完成而是由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或他人代理。(三)实质学术贡献,是指对研究思路、设计以及分析解释实验研究数据等有重要贡献,起草论文或在重要的知识性内容上对论文进行关键性修改,对将要发表的版本进行最终定稿等。(四)被调查人所在单位,是指调查时被调查人的劳动人事关系所在单位。被调查人是学生的,调查处理由其学籍所在单位负责。(五)从轻处理,是指在本规则规定的科研失信行为应受到的处理幅度以内,给予较轻的处理。(六)从重处理,是指在本规则规定的科研失信行为应受到的处理幅度以内,给予较重的处理。本规则所称的“以上”“以内”不包括本数,所称的“3至5年”包括本数。第五十一条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可依据本规则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细则。第五十二条 科研失信行为被调查人属于军队管理的,由军队按照其有关规定进行调查处理。相关主管部门已制定本行业、本领域、本系统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且处理尺度不低于本规则的,可按照已有规则开展调查处理。第五十三条 本规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科技部和中国社科院负责解释。《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国科发监〔2019〕323号)同时废止。解读:科技部等部门印发的《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时隔三年后,《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迎来修订版。近日,科技部、中央宣传部等二十二部门印发《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以下简称《规则》),进一步规范了调查程序,统一了处理尺度,科研失信行为的调查处理工作有了更具操作性的规范。   “此次修订注重与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制度的衔接,而且聚焦问题导向,针对3年试行中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作出补充完善,并将调查处理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及时上升为相关制度规定。”科技部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司司长戴国庆表示,文件的整体框架、基本调查程序和处理尺度不变,保持了稳定性。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规则》修订过程中,科技部先后向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各地方科技行政部门等征集修订建议,召开19次座谈研讨会,深入听取调查人员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建议。   “我们对各方反馈的百余条意见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吸纳。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规则》,凝聚了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和科技界的共识。”戴国庆说,这为各部门各地方调查处理科研失信行为提供了统一尺度,形成了更为细化、更具操作性的调查处理规则。   强化惩戒 新增7种科研失信行为 近年来,科研失信行为表现出更强的隐蔽性和复杂性,针对新的表现形式,《规则》增加了买卖实验研究数据、无实质学术贡献署名、重复发表等7种科研失信行为,并对从事论文买卖、代写、代投第三方机构的查处作出规定,细化了违反科技伦理规范的行为,强调以弄虚作假方式获得科技伦理审查批准,或伪造、篡改科技伦理审查批准文件等均属于科研失信行为。   《规则》适应法律变化调整违规处理措施,将“记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单列为处理措施。   《规则》还强调了对调查处理结果的应用,要求作出包含有“记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处理措施的单位,应按程序通过科研诚信管理信息系统汇交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信息,由有关部门和地方依法依规对严重失信行为人实施惩戒。   教育引导 鼓励科研人员主动纠错   值得关注的是,《规则》还进一步细化了调查处理职责分工。比如,对被调查人没有所在单位的,规定由其所在地的科技行政部门或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建设责任单位负责组织调查处理。对涉及合作论文的,规定由第一通讯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牵头调查处理;没有通讯作者的,由第一作者第一署名单位牵头调查处理;署名单位与所在单位不一致的,由所在单位牵头调查处理… …   “我们对学术不端行为始终保持‘零容忍’高压态势。在严肃查处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行为的同时,鼓励科研人员主动纠错。”科技部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司副司长冯楚建坦言,《规则》也体现了宽严相济的特点,对论文作者在被举报前主动撤稿且未造成较大负面影响的,可从轻或免予处理,“体现了处理不是目的,重在教育引导的初衷”。   制度+教育 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研诚信和科研作风学风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中央专门出台文件进行了系统部署。”戴国庆说,为此,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制度规范,开展宣传教育,引导科研人员坚守学术道德,践行学术规范,让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戴国庆所说的工作机制,是2007年科技部牵头发起成立的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机制,如今成员单位已达22家。通过召开联席会议、制定年度工作要点等方式,研究科研诚信建设的重大政策措施,协调解决科研诚信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联合调查等。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方面的制度建设,推进科研诚信立法,细化完善制度规范,出台“破四唯立新标”政策措施。科技部还会同有关部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优良作风学风的宣传教育,引导科研人员坚守科研道德底线。   “对学术造假等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科技部的态度一贯是鲜明的、坚决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迁就、不包庇、不纵容。”冯楚建介绍,科技部会同教育部、卫生健康委、自然科学基金委等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建立了常态化通报机制,由调查单位、主管部门、联席会议通报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结果,目前已在科技部网站通报21批,涉及1422名责任人。   不仅如此,科技部还建设开通了覆盖全国的科研诚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科研严重失信行为信息的在线汇交、在线审核和信息共享;组织力量开发建设了全球期刊论文数据动态获取、高风险期刊动态监测、造假问题智能检测等多功能的监测工具系统,开展学术不端问题主动监测。
  • 2015生命科学薪酬调查报告:工资飙升的专业领域
    每年《The Scientist》杂志都要进行生物行业薪酬调查、最佳工作场所调查等相关内容的调查评选,今年11月,The Scientists杂志公布了“2015生命科学薪酬调查报告”。  这一生命科学领域薪酬调查已进行了十多年,自2010年首次出现薪酬下滑,研究经费消减的情况之后,2014年数据显示大多数平均工资都有所增加,当然其中有一些专业的薪酬工资飙升。出现最大涨幅的是生物技术和临床研究,这也是2014年的薪酬领头羊,但今年这些专业与其它专业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深。同时也出现企业研究人员薪酬大大超过学术单位科研单位的情况,两性薪酬差距也拉大。很显然生命科学研究并不平等。  调查显示,自2008年经济衰退后薪酬工资缩减的情况已经出现了反弹,许多教职工的工资都已经涨了,而在企业中这种反弹更为明显,来自一家咨询公司的Robert Surdel说,“市场现在非常火热,员工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  最热&最冷的领域  从专业领域来看,比较于2014年,上涨幅度最大的就是生物技术行业了,其薪酬从去年的114,084美元,上涨到了140,091 美元。“生物技术市场自2011年以来已经大约上涨了400%”,Surdel说。生物统计学是另一个快速增长的专业领域,因为许多公司都开始利用大数据和技术科技。除此之外,今年的高薪专业还有临床研究 (139,434 美元) 和基因组学 (119,994 美元)。癌症生物学是少数几个薪酬降低的专业领域,具体原因尚不清楚,其平均工资从2014年的101,732美元下降到了86,112美元。  工作经验&职位  当然更多的工作经验会得到更高的平均工资。从整个生命科学行业来看,专业工作经验超过15-19年,平均工资涨幅最高,另外在学术界,从博士后(51,559 美元) 转到助理教授 (90,899美元),然后再从副教授 (105,499美元) 到全职教授 (151,825 美元),这个阶段薪酬的变化最多。  全球范围  平均来说,生命科学专业学者在加拿大和美国的工资要比欧洲、亚洲、大洋洲和拉美地区的同行高。平均薪酬工资美国/加拿大为100,722美元,拉丁美洲的为29,290美元,其它地区介于这两组数据之间。  其中亚洲,相比于2014 年,平均工资上升了22,000 美元,达到了67,027美元。这一增长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日本的薪酬大幅增加,从去年的 66,047美元,涨至311,789 美元。
  • 《自然》将调查韩春雨论文 作者称不愿多费精力回应
    在工作中的韩春雨  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的一篇论文不久前被发表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自然-生物技术》上,被部分媒体誉为“诺奖级”实验成果。但最近国内外不少研究者提出韩春雨的实验无法重复。《自然-生物技术》昨日回应北京青年报记者称,已有若干研究者联系该刊,表示无法重复这项研究,该刊将按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  杂志 将按既定流程调查此事  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及其团队在最近几天备受争议。今年5月份,世界顶级学术刊物英国的《自然》杂志子刊《自然-生物技术》刊登其论文一篇,被部分媒体誉为“诺奖级”实验成果。然而最近一些国内外研究者对其结果产生了质疑,称无法重复该实验。  昨日,《自然-生物科技》对北青报记者回复称,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自然-生物科技》发言人称,《自然-生物技术》对于人们提出的任何关于论文的疑虑都会认真对待,并加以慎重考虑。“已有若干研究者联系本刊,表示无法重复这项研究。本刊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  《自然-生物技术》还表示,作为在自然科研旗下期刊发表论文的条件之一,作者须将材料、数据、代码和相关的实验流程及时向读者提供,不可加以不当限制。在《自然-生物技术》官网上可以查询到具体要求。其中一条是自2013年5月,考虑到外部的评论,《自然》要求生物科学论文的作者们寄出包括他们的手稿,包括有关的实验和分析设计的几个要素的相关细节。这一举措旨在提高报告的透明度和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在同行评审中,作者将被要求确认这些要素填写在提供给编辑和评论者的清单中。  同行  曾要求公布原始数据  韩春雨,被称为“三无学者”,无名校身份、无名气、无职位。但就是这样一位学者,在过去的两个月震惊世界。今年5月份,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及其团队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自然》的子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论文,其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论文一发表便引起全球生物学界巨大关注,因为基因编辑是当前的热门领域,主流技术是美国科研人员的CRISPR-Cas9技术。而根据论文,NgAgo-gDNA技术与CRISPR-Cas9技术相比在一些方面具有优势,部分媒体称这项研究成果可折贵诺贝尔奖。  然而近来一些国际同行对韩春雨的论文表示质疑,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加埃唐布尔焦在网上公开发文表示,他不能重复韩春雨论文中描述的实验,并且在与许多同行的讨论中得知他们也无法重复该实验。布尔焦表示,“我对NgAgo技术有严重的怀疑”,他呼吁《自然-生物技术》要求韩春雨公布更多原始数据和实验细节。  随后,国际上一些科研人员如西班牙国立生物技术中心的路易斯蒙托柳等人表示支持布尔焦的质疑。  作者  不愿多费精力来回应  韩春雨的论文发表后,河北科技大学表示了高度重视。在学校的官网上,韩春雨发表论文的新闻被挂在首页头条位置。新闻中写道,该校青年教师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论文,《自然-生物技术》影响因子为41.5,已经超过主刊《自然》。文中称,韩春雨的这一成果打破了国际基因编辑技术的垄断,实现了中国高端生物技术原创零的突破。据称该技术可用于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精准基因改造,以及乙肝、艾滋病或者一些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治疗”,在人类血液、器官的编辑和再造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医药、农业、畜牧等产业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5月末,学校领导专门到韩春雨的实验室表示慰问,并组织座谈。  在韩春雨受到质疑后,河北科技大学官方还没有针对此事作出回应。昨日,该校宣传部一位领导称,已知晓此事,近期将会对此事作出回应。  昨日韩春雨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自己的论文是真实的,“我们实验室已经重复了很多次”。他强调,自己忙于科研,对于外面的种种说法,不愿意多费精力来做回应。  案例  《自然》曾撤回论文  实验无法重复,或许有两种局面,有可能确实是学术造假,也有可能自证清白。日本一位研究者2014年因实验结果无法重复曾陷入造假丑闻。2014年1月,日本研究者小保方晴子团队在《自然》上发表两篇研究论文。小保方晴子宣布,他们掌握了全新的多能干细胞制备方法,比传统iPS制备方法更简单更高效:单纯依靠环境胁迫。然而不到一周,她就被质疑篡改论文图像。她所在的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在2月对其展开审查。7月,《自然》撤回小保方晴子的两篇论文。8月,重现小保方论文结果的实验失败。2014年10月,小保方晴子的博士学位亦被早稻田大学取消。  然而实验无法重复,也并不一定意味着造假。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也曾面对这样的质疑,饶毅强调,实验科学的最后结论不取决于雄辩,而在于事实。1999年,饶毅实验室发表论文,证明Slit蛋白质的功能对嗅球神经细胞前体起排斥性导向作用。2001年,哈佛医学院及其附属儿童医院的三位科学家在《神经科学杂志》发表文章,结论不同,认为Slit单独不能作为排斥性导向分子,而单独只是抑制细胞移动的分子。之后,饶毅做了更多实验,很清晰地证明Slit对于这些细胞是排斥性分子,而不是抑制性分子,平息了质疑。
  • 2020年全球光谱行业薪酬大调查(图文解析)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很难衡量你的雇用条件是否公平,你是否获得了应得薪酬,你是否和同行拿同样多的工资。这份2020年最新的光谱业薪酬调查报告有助于解答这些问题,同时还提供了光谱从业者整体的就业情况。 /p p   该机构调查了305位光谱行业的从业者。样本的平均年龄略有增加,40岁人群占比从67.9%上升到了73.8%,美国东北部的受访者更多,博士生的比例从34.0%上升到45.0%,女性工作者比例从33.3%下降至23.9%,17.0%的人报告的职位为实验室主任或经理。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受访者报告平均基本工资增长8.5% /strong /span /p p   与2019年的调查数字相比,2020年所有受访者报告的平均基本工资增长了8.5%。72.3%的受访者表示对当前的职业状况感到非常满意或满意,68%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目前的工作符合职业期望。受访者的平均薪水和中位数薪水分别为86,490美元和72,000美元,仅美国受访者的平均工资和中位数分别为111,312美元和100,000美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表1 2001-2020年光谱行业基本工资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142ff704-93d5-47ee-a342-7ef194ce8bbc.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3ecf18e5-f93a-4971-b649-87527361aa39.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按性别,行业,教育程度和年龄划分的平均工资 /strong /span /p p   如表2所示,男性平均基本工资为104,602美元,与2018年的调查相当,是过去五年中的最高记录。女性薪资也呈上升趋势,平均价值为78,988美元,是过去五年第二高的调查结果。男女工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但除非认真考虑经验和教育水平的变量,否则原始差异很难准确解释。 /p p   在比较行业数据时,学术界报告的平均薪资增加至105,813美元,表明今年调查的高层受访者有所增加。工业部门的平均工资为112,162美元,比去年有较大增加。报告的政府薪水略低,平均为71,183美元,比2019年的调查减少了5928美元。 /p p   按学历划分,完成博士学位的人比去年同期增长了惊人的37%,当前的平均收入为130,301美元,大致相当于2017年的水平。本科学历抽样人群的平均工资略低于硕士学位的平均工资,在2015年、2017年、2018年的调研结果中也有同样的发现。报告的硕士级别的薪水从2019年的67,081美元增至2019年的81,639美元,增幅为21.8%。报告的本科级别薪水从去年的75,982美元下降到今年的73,850美元,降幅为2.9%。 /p p   与去年的调查相比,今年所有年龄段的薪水都增加了。 60岁以上年龄段的平均工资为111,866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83,212美元,上涨34.4%。 50-60岁年龄段的变化最大,从去年的83,488美元增加到今年的120,801美元。40-50岁年龄组的平均收入为107,450美元,大大高于去年的82,725美元。 40岁以下的人群今年的平均收入为74,439美元,而2019年的调查为62,365美元,变动了19.4%。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表2 不同性别、部门、学历、年龄的平均工资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ceaf0722-15eb-4e61-81a8-3fa30b240aee.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进一步审视当前的性别差距 /strong /span /p p   当我们查看持续存在的性别工资差距时,我们首先注意到大多数群体(不论性别)都报告了今年薪金与去年相比的上升趋势,那些呈下降趋势的行业是政府和学士学位的工人。对于从事工业工作的男性,报告的薪水从去年的94,765美元增加到今年的112,162美元,增长了18%。对于在工业部门工作的女性,薪水从去年的71,621美元增加到今年的88,299美元,增长了23%。 /p p   在学术界,男性今年的平均工资呈现明显变化,从61,263美元到105,812美元,这表明今年的调查吸引了更多的研究员、主任和教授级完整受访者。对于学术界的女性,报告的薪水仅略有增加,从54,478美元增加到56,016美元(增长3%)。政府工作中从去年至今年的平均工资分别有所下降 其中男性为80,042美元至71,183美元,女性为69,200美元至62,950美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2f6fd11f-1ed7-4416-81a2-55fa99fc2ce7.jpg" title=" 6.jpg" alt=" 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3 过去五年中男性和女性的工资差距 /strong /p p   如果要比较过去五年中所有类别的薪资差距,我们会发现所有群体的男性和女性工人薪水之间的差距都很大,这种状态已经持续多年,差距似乎正在扩大。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2019年的工作量和带薪休假 /strong /span /p p   在过去的一年中,有54.4%(去年为56.0%)的受访者表示工作量增加,有38.4%(去年为38.8%)表示其工作量保持不变,而有5.7%(去年为4.6%)的工作量有所减少。图4显示了过去一年中工作量增加的明显原因。在过去两次调查中,业务增加和对现有职位的责任增加是工作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下一组因素是新设备,新法规和裁员的原因(与去年非常相似)。 /p p   将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每周工作超过40小时,其中六分之一的人平均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超过一半的受访者休假四个或更多周,而五分之一的受访者休假两周或更短。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6083b0a3-80d3-4619-ac63-52eb489a82fd.jpg" title=" 10.jpg" alt=" 1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4 过去一年工作量增加的明显原因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表5 受访者工作时长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7820fd64-9369-4ac5-b6f8-644896ec0a31.jpg" title=" 11.jpg" alt=" 1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表6 2019年受访者分配的带薪假期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8d4235fc-3d50-4441-85ca-68ea7f8ecad0.jpg" title=" 12.jpg" alt=" 12.jpg" /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工作满意度:职业成就和场所欺凌 /span /strong /p p   在这项调查中,有72%(去年为65%)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其当前职位,而28%(去年为35%)的受访者表示高度不满意或有些不满意。78.7%(去年为76%)的人认为他们的工作受到雇主的重视,而79%(去年为83%)的人认为他们的工作很安全。 杰出的79.9%(去年为75.7%)回答说,他们在当前职位上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技能和培训。 总体而言,今年的职业成就反应非常积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表7 受访者工作满意度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a7977f7d-3069-4232-8c6e-a685adb68504.jpg" title=" 14.jpg" alt=" 14.jpg" / /p p   本次调查再次提出了一些与工作场所欺凌有关的问题,并取得了令人惊讶的结果(表8)。39.3%(去年为47.7%)的受访者感到无法表达自己在工作中的担忧。 37.5%(去年为47%)的人认为他们没有足够的权限来完成工作。共有11%的人在工作中受到欺负或被胁迫,其中11%的人承认自己遭到老板的公开羞辱(与去年持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表8 受访者遭遇的工作场所欺凌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539b5756-534f-42bf-9279-e4c808f00b25.jpg" title=" 15.jpg" alt=" 15.jpg" / /p p   本次调查还询问了受访者有关他们在评估工作时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排名最高的因素是薪水和奖金结构,合作团队以及工作/生活平衡(与去年的前三个因素相同)。其他因素,包括智力挑战、工作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宽容的工作场所,也被评为85%以上。 /p p   所报告的三个最不重要的因素是组织的声望,在家工作的能力以及产假或陪产假(请注意,受访者中有74%[去年为67.9%]年龄在40岁以上)。 对于年轻的群体来说,产假或陪产假似乎更为重要。在今年的调查中,只有26%的受访者不到40岁。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想跳槽,寻找新的职位容易吗? /strong /span /p p   本次调查还考虑了与光谱相关职位的就业市场,23%(与去年相同)的受访者表示所在位置的此类职位竞争激烈。 64%(去年为50%)认为竞争激烈程度居中等,而13%(去年为27%)的受访者表示竞争很弱,这意味着雇主不得不竞争合格的工人。 /p p   如果必须换工作,是否容易找到新的职位。 13%(去年为12.3%)表示,找到同等职位将很容易 39.8%(去年为40.2%)表示,这将需要一些时间,但有可能找到一个类似的职位 24.7%(去年为21.7%)的人表示,他们可以找到另一份工作,但可能不如他们所愿。有23.01%(去年为25.8%)的受访者表示跳槽将很困难,他们会找到所能找到的任何工作。近一半或47.7%(去年为47.5%)的受访者认为就业前景不佳。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总结与结论 /strong /span /p p   2020年光谱学薪酬调查结果显示,与2019年相比,平均基本工资增长了8.5%。与所有调查一样,调查受访者的人口统计学决定了结果,获得高级技术学位甚至正式的管理或业务培训以及担任管理职位仍然具有财务优势。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之间的区别还不清楚,但是获得博士学位可以带来可观的薪资收益。在美国报告的地区薪资中,东北薪资最高,其次是中西部,其次是西南,东南和西北。 /p p   与其他职业一样,多年的经验通常可以按比例增加工资。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加薪是基于组织的成功,加薪并不能公平反映个人绩效,并且加薪跟不上通货膨胀。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工作量有所增加,而受访者表示,组织内部业务的增长或对现有职位的责任增加是造成这种情况增加的主要原因。 /p
  • 我国迄今最大规模近海海洋水体环境调查获系列成果
    我国迄今最大规模近海海洋水体环境调查获系列成果   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状况基本摸清      目前,我国迄今最大规模近海海洋水体环境调查(“908专项”)进入了成果集成的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记者了解到,历经夏、冬、春、秋4个季度航次的调查,“908专项”水体环境调查全面完成,取得了丰硕成果,已基本掌握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状况。   “908专项”水体环境调查取得的成果主要有:大规模长时间序列、定点、全剖面海流观测锚系潜标和高空间分辨率海洋水文观测,对中国近海环流的认识从统计平均态提升到天气过程态,特别是对中国近海沿岸流、黄海暖流、南海暖流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阶段 海气边界层要素调查填补了我国在中国近海海域实测数据的空白 在海洋生物生态方面,揭示出50年来我国近海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生物量和丰度等有显著升高的变化趋势,这些都与近海营养盐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水温升高有着密切关系 在海洋化学方面,首次分析了中国近海海域各种金属的区域分布,全面分析了陆源和海源各金属成分的富集程度,并估计了它们对海洋大气环境的影响 应用“908专项”调查资料对福建近海海水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提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与海洋环境协调发展、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等保护或管理方面的建议 在海洋光学方面,对中国近海水体进行了光学性质分类,为区域性水色反演算法开发及其遥感产品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908专项”水体环境调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入最大、参与人数最多、调查范围最广、采用技术手段最先进的一项重大海洋基础工程,也是我国调查史上最密切结合社会经济活动的调查,重点关注了重要河口区和重要经济发展区近海的水动力环境状况,对引导我国科学合理开发与利用海洋、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908专项”成果系列交流会于日前召开,会议以水体环境与研究为主题,包含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海洋生物生态和海洋化学等方面内容,共进行学术报告80余个,是“908专项”实施以来举办的首次大型成果学术交流会。
  • 韩春雨接受专访称第三方立即介入调查将是“最大危机”
    原标题:独家专访:面对质疑的韩春雨  5月初,《知识分子》以国际科学媒体的标准,第一时间报道依据国际科学同行评议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韩春雨论文以及当时多位科学家评论,并说明其是发展了荷兰科学家的工作。此后,国内媒体和单位纷纷跟进,因为没有新的工作进展,《知识分子》未继续报道。从网上开始有声音质疑韩春雨文章结果,《知识分子》一直保持追踪国内外学术界最新的动态,但不依据私下匿名来源为主作报道,直到13位中国科学家公开实名发言后,《知识分子》才有可以较为完整、公开的事实可以报道。  韩春雨NgAgo实验的可重复性争议历经数月之久,至今虽有多方表态,但仍然没有迹象显示很快会得到解决。如何在学术规范下寻找解决之道,是摆在中国科学界面前的重要挑战。  10月10日晚,12位科学家实名呼吁调查(后增加一名科学家),《知识分子》当晚连线韩春雨,并于第二日中午赶赴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实验室面访。当天下午,我们来到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孙鹤旭的办公室,遗憾的是,孙校长拒绝回应任何问题。  10月14日,河北科技大学通过河北新闻网发布了一份“关于舆论质疑韩春雨成果情况的回应”,声称“已经有独立于我校之外的机构运用韩春雨团队的NgAgo技术实现了基因编辑”,但未披露更多细节。  面对科学界多位同行的滚滚质疑,韩春雨所在大学呼吁“多一点时间,多一点耐心”,究竟应该如何解决这一争议?  《知识分子》了解到,包括北京大学教授魏文胜在内的多个科学家已经在汇总各自实验室测试NgAgo的实验数据,将在近期向《自然生物技术》(NatureBiotechnology)提交联署文章,反映无法重复或再现韩春雨实验结果的情况。此举或将推动学术期刊方面启动相关调查。  韩春雨多次强调“大约20天左右”会有重要进展,我们拭目以待。科学发现必然是真实的,且可以被其他科学家重复、验证和理解。可以确定的是,韩春雨NgAgo实验的可重复性争议终将水落石出,科学的严肃性必然得到维护。  《知识分子》在刊出韩春雨专访的同时,也将编辑部向学术界不断求证的过程详尽披露,以期忠实记录这一段终将写入历史的中国学术生态节点性事件。  “他们要是愿意实名出来,我们就让重复实验成功的人实名出来。”韩春雨这番针对实验重复失败的科学家的话,10月10日早上出现在《韩春雨就“重复实验失败”答科技日报记者问》一文中。  当天晚上10时47分,中青在线率先报道了北京大学教授魏文胜等12名学者实名公开他们没能“重复”出韩春雨的实验,其实验方法“让人怀疑”的消息。  15分钟后,在与《知识分子》的电话连线中,韩春雨表示不希望公布重复出他NgAgo实验结果的实验室。他表示,“学校(指河北科技大学,编者注)跟我一样,是明确知道哪几家(实验室)做出来了,和实验室都有接触”,“我不会说出他们的名字,但过一阵你会知道”。他补充说,“担心他们受到媒体骚扰”,“我不能让人家当挡箭牌”。  “别人认为这对我是一个信誉危机,我不认为,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学术问题。他们(指声明实验重复失败的科学家)说做不出来,我去解决他们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这不涉及信誉危机。”韩春雨在电话中说。  将近1小时的通话结束后,韩春雨说自己还要接着做实验。次日(10月11日),《知识分子》应约来到位于石家庄槐北路43号的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实验室。中午时分,韩春雨接受了《知识分子》的访问。  自称两次重复,“我的实验没问题”  在河北省药用分子化学实验室二楼的一个会议室,不等《知识分子》提问,韩春雨首先表明态度:“重复率低和不能重复是两码事,重复率低不代表不可重复。这两个是本质的差别。”  他进一步表示,“小保方晴子那个(实验)是全球没有一家做出来,然后学术委员会才介入调查,而我这个是明明有人能做出来,我们学校其实还找过其他几家实验室,有确凿的证据,因为(他们)是做出来感兴趣来联系我们,然后我们有一些技术、有一些改进,可以跟他们分享。”  据韩春雨讲述,自己是在7月份听到国内外大面积不能重复自己文章结果的事情,也曾经怀疑过自己:“是不是我做错了”。当《知识分子》追问“错了”的含义,“可能看到的是一个假阳性结果”,韩春雨解释说,但强调“这个得用实验来说明。我现在基本能确定不是我实验室材料的事,发文章用的实验材料是没有问题的”。  韩春雨否认此前曾对《科技日报》记者讲过,自己“论文发表之前按要求重复过实验“(《科技日报》10月10日报道),而称“目前没有收到(《自然生物技术》)编辑部要求做可重复实验,(编辑部)也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但自己确实在论文发表后成功重复过两次实验。“一次是在论文发表后,一次是在前一段时间,都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完成。”  当被问及是否《科技日报》记者编造了访谈内容时,韩春雨表示,“他(系指《科技日报》记者,编者注)的这个理解是错的,而且我反复说,不要去报道”,“我一般脑子里都在想着实验怎么去做,跟你们说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不是专门的新闻发言人,无法做到特别准确”。  “也就是说,有可能是你说错了?”《知识分子》问道。  “说错了,这是很正常的。”韩春雨回应。  “那还有哪些地方是你说错了的?”《知识分子》追问。  “??”韩春雨低头笑了笑,“这是一特烧脑的事儿”,之后不再回应,转而继续强调:第一,实验是可重复的,只是重复率低 第二要通过实验去找到重复率低的原因 第三,NgAgo目前遇到的困境与相关背景研究少,与Cas9作为基因编辑工具前已有较为充分的研究不同。  然而,通常生物学实验不能重复的原因可能很多,找出别人不能重复实验的所有原因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而韩春雨自己也承认,“如果这个原因好找的话,那12个科学家早就找出来了”。  但与此同时,他拒绝自己的实验室公开做重复实验,对于这种“自证清白”的做法,韩春雨认为“这个事如果去做的话就是一个有罪推论的事情”。他说,“我实验室本来很小,推进就很慢,这样就会干扰我实验室的正常运作。(这件事)有更好的办法可以解决。我希望找出确凿的(细胞)污染源,这样的话别人也能做出来。”  对于外界猜测其可能造假的有关说法,韩春雨曾在10月10日晚上的电话里表示:首先我没有造假,其次我想弄清楚我的实验是否不严谨,我现在基本上有初步的实验结果,我的实验是没有问题的。  当《知识分子》求证其是否“能够重复自己的实验,而且实验结果不是假阳性”时,韩春雨表示,“这个还是比较能确定的。之前我没有做实验的时候我不能说这些话。我还是因为前一段时间做了实验,才能有这个判断,才敢跟你说这个话。”  但对于“是否完全排除假阳性结果”的追问,韩春雨的表态显得谨慎了一些:“应该说,我还要再进一步把它确实了,也许我应该用发文章的方式把它公开。”  细胞污染疑云  国内外大量实验室为何无法重复其实验?“细胞污染”是韩春雨向同行和媒体常说的一个原因。  “别人可能会有疑问,怎么这么多人手里的细胞都是有问题的?我也从各种渠道购买,或者也从别人手里要了实验材料,把原来整个实验捋一遍,做一遍,确实发现,他们说做不出来确实是有原因的,我现在基本上确认其他实验室不能重复出来实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细胞污染,但我还要通过更严谨的实验去把这些东西找出来。”韩春雨解释道。  “细胞污染是一个挺严重的事情,它曾经对世界上很多科学家造成困扰,Nature有过专门的报道。”韩春雨强调说,“我做这个事情就是对12个实名科学家的回应。”  目前,韩春雨集中精力“在分析判断别人的(实验用)细胞和我手里的细胞”,“我希望找出确凿的污染源,这样的话别人也能做出来”。  据韩春雨实验室的一位工作人员说,韩老师每天都在实验室泡着,晚上很晚才回家。在与《知识分子》通电话的当晚,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三点。  韩春雨告诉《知识分子》,自己目前最主要的时间都花在做实验上,“但是做实验的时间也不多”,“我整个八月份几乎没法在实验室干活,总有电话,会有记者堵门”。“我需要时间,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  当《知识分子》再次问及在其成功重复的两次实验中,是如何处理细胞污染问题时,韩春雨表示,自己在发《自然生物技术》论文之前也遇到过类似的细胞污染的问题,但拒绝透露自己解决问题的“秘诀”,“我只能说将来我会以比较严谨的科学报告的方式去(回应)”。  究竟谁重复了实验?  2016年8月,经历国内外多家实验室无法重复实验的质疑高峰后,韩春雨接受了自然新闻亚太通讯员DavidCyranoski的采访,并提供了5位据称可以重复实验的中国科研人员名单。  最终有三位匿名的中国科研人员出现在自然新闻的报道中。其中一位表示在好几个细胞系检测了NgAgo系统,而且结果显示NgAgo能够在预期的位点诱导遗传突变,但NgAgo系统的效率并没有比CRISPR-Cas9高,可能还要后续调整改进。另有两名科学家称有了一些初步的试验结果显示NgAgo是有效的,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测序去确认。  9月6日,《成都商报》刊发了对韩春雨的专访,韩春雨称“《自然》杂志已经证实实验可重复,但还有不确定因素影响实验结果”。随后,DavidCyranoski本人表示自然新闻的报道不能作为韩春雨实验可重复的证据。  究竟是谁已经重复了实验,韩春雨对此一直讳莫如深,不愿多谈,只是声称河北科技大学也“明确知道哪几家(实验室)做出来了,和实验室都有接触”。  当《知识分子》追问:能够重复的实验室是如何解决细胞污染问题的?韩春雨欲言又止,表示这一问题“涉及到人家的机密”,并补充道:“都是在某些特别干净的细胞里做出来的”。  在接受《知识分子》访问时,韩春雨拒绝公开究竟谁重复了实验,理由是“因为前一段媒体报道,做出来就会被骚扰一通这个事很不好”。  事实上,由于外界普遍不知哪个实验室重复韩春雨实验结果成功,这样的骚扰是否发生无法求证。韩春雨坚持认为公开已经重复实验的实验室并不是好办法,他向《知识分子》描述了心目中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自己做实验“解决掉一些问题,或者提出一个办法”,再找另外的第三方实验室重复实验,既保全目前“已经重复实验”的合作伙伴,又解决大家不能重复存在的问题。  韩春雨说,这一过程“大概需要20天时间左右”,“20天的时间可以发生很多事情”,但他不愿详谈具体会发生什么。  回应13位实名科学家:他们应该帮我  对于韩春雨论文中NgAgo实验的结果,韩春雨坚持它是“可重复”,只是“重复率低”。重复率低是什么概念?韩春雨的解释为:“重复率低是能做出来的,但是很多人做不出来。”但是,他又补充说,到目前为止,他并没有看到一个相关的科研的定义。  《知识分子》询问,在发表论文之前是否碰到过重复率低的问题,韩春雨坦言,“这个之前没有碰到过”,但同时表示,“这是一个我特别不愿意去回答的一个问题”,原因是担心被人误读。  韩春雨称使用自己培养的细胞能够高效地实现NgAgo基因编辑,而从“某些权威机构买来的细胞确实有很大的问题”。  谈到所谓“高超的实验技巧”,韩春雨解释道,他在论文中论述过,不同的细胞表达NgAgo蛋白的速度、高峰期不同,而Ago必须一边表达一边与guide(指guideDNA)结合,而不像Cas那样的可以随时结合guide,一旦错过这个窗口期,Ago表达过了没有结合guide,再结合它就没有活性了,因此它的效率将会降下来,这是一个操作的难点,需要花一番力气摸索。  在发表论文前,韩春雨自述曾用两到三个月的时间让实验做到高效,他同时表示,“当时就没想到细胞污染这事,因为当时我们细胞是不污染的。”  但当被问到有没有实验记录以佐证其实验成功率时,韩春雨说,“我们的条件非常有限你知道的,有时要用公共实验室的(仪器)。我们只是把数据扫在电脑上,有些是能扫的有些是不能扫的。”  “也就是说,实验记录并不是完整的?”面对《知识分子》的提问,韩春雨再次回避:我们实验室很穷。这个我绝对不能在外面这么说。  谈到迄今共计13位没有重复实验的国内同行实名质疑,韩春雨表示,“全世界的科学家都会面临重复性的问题,包括Cas9也有这个重复问题。因为直到现在,也有些实验室一直做不出来,或做不好。他们知道我是有重复的,应该帮助我一块解决这个重复率低的问题。不应该让我一个人去帮助他们那么多人。”  “实际上,只有你和河北科技大学知道哪几个实验室是能重复的。这13位科学家是不知道的。”《知识分子》再次问及“实验可重复”之谜。  韩春雨说:“这个??在适合的时机??,而且他们也从来没有联系过我,如果他们单个人联系我的话,我会告诉他谁谁谁做得出来。我们可以私下商量。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找过我。”  《知识分子》继续问道:“是不是说,请一位科学家今天来联系你,你可以跟他讲一讲,谁重复过这个实验?”  韩春雨回答:“嗯。他可以来我的实验室。好多是北京的离这么近,他直接来就行了。一起来解决重复率低的问题。这个我会特别高兴的,这是我特别希望的。”  《知识分子》追问:“这么长时间以来,大家都有质疑,但他们都没有跟你联系过吗?”  韩春雨回答:“当时还是不少人来实验室的,要走质粒,然后我也会说一些技术细节。但我那会儿也不知道(不能重复)是(细胞)污染造成的。说实话,那段时间那么忙乱,也没法做实验,都在应酬这个。后期是被骚扰无法做实验。自从那次去北大(指5月27日韩春雨应魏文胜之邀在北大作报告)之后回来,这些人都没有和我联系过。”  第三方立即介入调查将是“最大危机”  8月9日,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公示“原则同意”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批复公文显示,该中心总建筑面积2.52万平方米,总投资达2.24亿元。  9月23日,澎湃新闻报道称,该中心2000万设备招标被举报存在暗箱操作。  对于此事,韩春雨的回应是,“这些我都不参加。现在学校能运作就让学校运作了。主要我在实验室干活,光这个就不够干了。”  而对于当前各方呼吁的第三方调查能否发生,韩春雨再次强调,“重复率低,不是不可重复,它是两回事。就是什么调查之类,是不可重复才要进行的事情。”  “最大的危机是,还没等我弄清楚这些问题时,第三方就介入调查,这个我就麻烦了,因为我得去把这些问题搞清楚,第三方调查时间很长,才能搞清楚。我希望我有了结果之后,直接找第三方重复实验,这是最好的。”韩春雨说。  在近两个小时的访谈最后,《知识分子》问道:如果最后验证实验真的假阳性结果,你怎么办?  “如果是假阳性,连编辑基因组这件事都不能做,我肯定撤稿,如果有部分假阳性,我申请更正。这都是正常的,我发现实验中有问题,我就去更正,这在科学中也经常发生。”韩春雨说。
  • 卫生部:推荐食品安全事故调查专家候选人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请推荐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候选人的通知     卫办监督函〔2011〕67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有关院校:   为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和应对处置能力,不断完善卫生系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和应对处置工作机制,我部拟组建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承担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责任调查等技术支持工作。现请你单位组织推荐委员候选人,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专家候选人遴选条件   (一)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敬业奉献精神,工作认真、作风正派、坚持原则。   (二)熟练掌握食品安全及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作风正派、科学公正、认真负责、坚持原则。   (三)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含大学本科)学历。在食品安全(食品卫生)、流行病学、临床医学、毒理学、卫生检验、卫生管理等相关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具备相应专业高级技术职称3年以上或上述领域行政管理处级以上行政职务。   (四)年龄在65岁以下(院士除外),身体健康,能够积极参加委员会活动,具有敬业精神,能够承担并完成委员会交付的各项任务。   (五)未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担任职务。   二、推荐程序和要求   请符合推荐条件的专家填写专家推荐表(见附件,可在卫生部网站下载),经所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或所在国家级中心、院、校审核并签署意见后,于2011年8月15日前报送我部监督局。   联 系 人:张卫民、李泰然   联系电话:010-68792738、68792707(传真)   电子信箱:wsb2738@163.com   附件:卫生部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候选人推荐表.doc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六日
  • 科技部通报饶毅等5位知名学者论文涉嫌造假的调查处理情况
    1月21日,科技部发布有关论文涉嫌造假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内容如下:针对网络反映的南开大学曹雪涛院士、中科院裴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耿美玉研究员、首都医科大学饶毅教授、武汉大学李红良教授等的相关论文涉嫌造假问题,在21个部门参加的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框架下,科技部会同教育部、卫生健康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建立分工负责、协同配合的联合工作机制,组建高层次复核专家组,依据《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等有关规定,严肃开展调查处理。在单位调查、部门审核的基础上,复核专家组赴实地检查、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集体讨论形成复核结论,最后联合工作机制审议形成处理意见。调查处理结果通报如下。一、对曹雪涛院士论文的调查结论及处理意见对网络质疑曹雪涛院士的63篇论文,经调查未发现有造假、剽窃和抄袭,但发现较多论文存在图片误用,反映实验室管理不严谨。经联合工作机制审议,决定取消曹雪涛院士申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资格1年,取消作为财政资金支持的科技活动评审专家资格1年,取消招收研究生资格1年,责成其对被质疑的论文回应质疑并进行勘误,对存在的问题作出深刻检查,在工程院相应学部通报批评。二、对李红良教授论文的调查结论及处理意见对网络质疑李红良教授的21篇论文,经调查未发现有造假,但发现较多论文存在图片误用,反映实验数据处理不严谨。经联合工作机制审议,决定取消李红良教授申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资格2年,取消作为财政资金支持的科技活动评审专家资格2年,取消招收研究生资格2年,责成其对存在的问题作出深刻检查。三、对耿美玉研究员论文的调查结论及处理意见对网络质疑耿美玉研究员的5篇论文,经调查未发现有造假,但发现论文存在少量图片误用。经联合工作机制审议,决定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和科研诚信提醒谈话。四、对裴钢院士论文的调查结论对网络质疑裴钢院士的1篇论文,经调查未发现有造假。五、对饶毅教授论文的调查结论对网络质疑饶毅教授用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的2篇论文,经调查未发现有造假。本次调查发现相关科研人员在数据管理、实验室管理、团队管理等方面存在漏洞和不足,暴露出对科研作风学风建设重视不够、要求不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广大科研人员要继承老一辈科学家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珍惜学术声誉,严守科研诚信,保持优良作风学风,攻坚克难、勇攀高峰,为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从事科学研究的高校、科研机构、医院、企业等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完善成果管理、数据汇交、论文发表等管理制度,加强对本单位科研人员的教育培训,严格监督管理,对苗头性问题及时提醒,对学术不端问题严肃处理。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联合工作机制2021年1月21日
  • 调查预测中国成生命科学领袖需20年
    为了分析中国自2008年开始实施的“千人计划”对西方发达国家生命科学界的影响,国际高级管理人才猎头公司J. Robert Scott最近对中国和美国的制药、生物技术、医学设备和保健服务机构的执行官进行了一次非正式民意测验,并将调查结果和基于这些结果提出的观点文章发表在最新出版的《自然—生物技术》上。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吸引顶尖人才的项目并不会在未来十年里对基于美国的生命科学公司造成威胁,但这些顶尖人才将为中国成为一个真正有力的工业创新者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政府为保健基础设施提供的大量补贴,为中国成为这些领域的领袖奠定了基础。   文章指出,“千人计划”和地方上的类似项目意在让中国成为世界的创新领袖,这些项目将激励那些处于本领域前十位的活跃者在未来十年回到中国。已有事实显示,私人公司也将出台类似的人才吸引计划。   中国创新阻碍了美国进步吗?文章认为,吸引顶尖人才回国的计划,表明中国急切希望服务于地方市场日益增加的对保健服务、医疗设备和药物的需求。但“考虑到中国生命科学领域新创新者的运作时间还不到10年,在未来10~15年内,中国的发展并不会严重妨碍西方的发展”。   整个中国的研发领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发展到杰出或卓越的水平,文章建议,应将投资集中到能在中国而不是其他地方特别快速发展的领域 生命科学领域的公司需要鉴别自己在研发领域最具竞争力、最难离开美国的因素,并在这些地方集中精力下功夫。   “可以预料,至少在未来15年内,围绕药物发现和开发的许多最重要决定以及相关的核心设施,都将留在美国和西方国家。”   文章指出了影响中国创新能力的因素。“在今天的中国,最主要的系统障碍是它的等级商业体制和研究文化,这种文化阻碍了工业界真正的创新力。与之最相关的是对中国学术机构内腐化和造假的担忧,以及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力承诺。”   文章预测,从生命科学领袖的角度看,吸引足够多的在基础设施建设、新药发现和开发等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人才回到中国,还需要20年。   与此同时,对美国生命科学公司而言,如何寻找具有全球视野、能把握和管理发生在中国等地动态变化的人才是个问题,要在今天的中国建立团队,仅有在国外的学习经历和轮转工作背景是不够的。
  • 《自然》杂志子刊声明将调查韩春雨论文争议
    对于近来引起巨大关注的韩春雨论文争议事件,刊登该论文的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生物技术》发言人2日向新华社记者发来邮件,表示已了解一些研究者的相关疑虑,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  这位发言人在邮件中说:“《自然生物技术》对于人们提出的任何关于论文的疑虑都会认真对待,并加以慎重考虑。已有若干研究者联系本刊,表示无法重复这项研究。本刊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  中国河北科技大学的韩春雨及其团队5月份在全球著名学术刊物《自然》的子刊《自然生物技术》上报告说,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论文一发表便引起全球生物学界巨大关注,因为基因编辑是当前的热门领域,主流技术是美国科研人员的CRISPR-Cas9技术。而根据论文,NgAgo-gDNA技术与CRISPR-Cas9技术相比在一些方面具有优势。  近来一些国际同行对韩春雨论文表示质疑,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加埃唐布尔焦在网上公开发文表示,他不能重复韩春雨论文中描述的实验,并且在与许多同行的讨论中得知他们也无法重复该实验。布尔焦表示,“我对NgAgo技术有严重的怀疑”,他呼吁《自然生物技术》要求韩春雨公布更多原始数据和实验细节。  《自然生物技术》发言人说:“作为在‘自然科研’旗下期刊发表论文的条件之一,作者须将材料、数据、代码和相关的实验流程及时向读者提供,不可加以不当限制。”  韩春雨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的论文是真实的,“我们实验室已经重复了很多次”。
  • 官方公布调查结果 “黄金大米”疑云揭开
    12月6日,中国疾控中心、浙江省医科院和湖南省疾控中心联合发布关于“黄金大米”事件的调查结果,揭开了长达3个月之久的“黄金大米试验”疑云。   当事人提供虚假信息   2012年8月,美国塔夫茨大学汤光文等在《美国临床营养杂志》发表了题为《“黄金大米”中的β—胡萝卜素与油胶囊中β—胡萝卜素对儿童补充维生素A同样有效》的研究论文,引起社会关注(见本报9月5日四版《“黄金大米试验”疑云调查》)。论文主要作者为美国塔夫茨大学汤光文、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胡余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荫士安和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王茵。其他3位作者为杰拉德戴罗尔、米切尔格鲁萨克、罗伯特罗素。   卫生部和浙江省、湖南省有关方面高度重视,责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和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进行了调查。   为查清确切事实,中国疾控中心派人赴美国塔夫茨大学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称NIH)调查。根据塔夫茨大学有关规定,单一试验项目的伦理审查应每年重审,项目内容如有变化应重新进行审查。2008年,汤光文在伦理审查重审未完成前,即在衡南县开始了试验。美国塔夫茨大学也正在对试验涉及违反伦理道德的问题开展调查。   调查发现,2008年7月,在有关部门获知美国塔夫茨大学在我国开展“黄金大米”试验的信息,进行询问调查时,当事人谎称研究工作还没有进行,但实际上现场工作当时已经结束。在本次调查中,荫士安、王茵等提供虚假信息,严重干扰、妨碍了调查工作。   项目实施时,汤光文、荫士安和王茵作为项目负责人,始终没有告知当地主管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开展的是“黄金大米”试验 在与学生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时故意使用“富含类胡萝卜素的大米”这一表述,刻意隐瞒了使用 “黄金大米”的事实。   美方私带“黄金大米”入境 25名儿童每人食用60克,家长未完全知情   2002年12月,美国NIH糖尿病消化道和肾病研究所批准,美国塔夫茨大学汤光文主持“儿童植物类胡萝卜素维生素A当量研究”项目。荫士安是项目申请成员之一。项目内容是研究菠菜、金水稻(俗称“黄金大米”)和β—胡萝卜素胶囊中的类胡萝卜素在儿童体内的吸收和转化成维生素A的效率。   2003年9月,荫士安以课题中国部分项目负责人的身份,与浙江省医科院签订了美国NIH课题合作协议书。2004年8月,塔夫茨大学与浙江省医科院签订合作研究协议备忘录,合作项目负责人是汤光文,中方负责人是荫士安和王茵。   2008年,该项目被转移至湖南省衡南县,与荫士安在该地开展的国内项目“植物中类胡萝卜素在儿童体内转化成为维生素A的效率研究”合并进行。中国疾控中心营养食品所和浙江省医科院分别与湖南方面签订了合作协议书,但未明确告知实验将使用转基因大米或“黄金大米”。   2008年5月20日至6月23日,含“黄金大米”试验组的试验在江口镇中心小学实施。试验对象为80名儿童,随机分为3组,其中1组25名儿童于6月2日随午餐每人食用了60克“黄金大米”米饭,其余时间和其他组儿童均食用当地采购的食品。   “黄金大米”米饭系由汤光文在美国进行烹调后,未按规定向国内相关机构申报,2008年5月29日携带入境。6月2日午餐时,汤光文等人将加热的“黄金大米”米饭与白米饭混合搅拌后,分发给受试儿童食用。   2008年5月22日,课题组召开学生家长和监护人知情通报会,但没有向受试者家长和监护人说明试验将使用转基因的“黄金大米”。知情同意书,仅发放了最后一页,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在该页上签了字,而该页上没有提及“黄金大米”。   2008年6月2日,塔夫茨大学伦理审查委员会通过了对NIH项目中文版知情同意书的伦理审批,而项目负责人未按规定,5月22日提前开展了受试对象知情同意工作。塔夫茨大学于2008年批准的该研究知情同意书中未提及试验材料是“转基因水稻”,只是称为“黄金大米”。   2003年11月,浙江省医科院伦理审查委员会通过了美国NIH项目的伦理审查。2008年项目现场工作转到湖南后,项目负责人未按规定再次申请伦理审查,王茵根据荫士安提供的材料,私自加盖公章以浙江省医科院的名义向汤光文出具了英文版“2003年的伦理审查结果仍然有效”的证明。   中方当事人受到处分   根据相关规定,荫士安被撤销中国疾控中心营养食品所妇幼营养室主任职务,技术职称从二级研究员降至三级,三年内不得主持科研工作,取消博士生导师资格,撤销党内职务 王茵被撤销保健食品研究所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室主任职务、保健所毒理室主任职务,取消二级研究员推荐资格,取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资格和院伦理委员会委员资格,三年内不得参与职称晋升评委会工作,给予党内警告处分 胡余明被撤销湖南疾控中心主任助理、科主任职务,给予党内警告处分。   中国疾控中心、浙江省医科院和湖南省疾控中心表示对此次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深表歉意,并将以此为戒,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过程监管,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加强法律法规、科研诚信、职业道德和医学伦理教育。   衡南对受试学生开展心理辅导   在获悉“黄金大米”事件调查结果后,湖南衡南县成立工作组,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心理辅导,由卫生部指派的一批心理学专家也已经抵达衡南,开始对受试学生和家长开展释疑解惑和心理辅导。应受试学生家长要求,衡南为受试学生联系了体检医院,学生可自愿进行体检,并有相应补贴。
  • 高盛调查评估生命科学仪器市场前景
    2013年1月16日 据外媒报道,尽管在华盛顿达成的临时协议避免了美国政府的财政悬崖,但是根据高盛(Goldman Sachs)今天公布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中短期内,学术研究实验室在生命科学研究工具方面的开支可能会保持平稳。   本次调查追踪2012年第四季度各研究实验室经理行为,以及这些实验室在2012年第四季度和2013年上半年的优先考虑的支出项目。   分析师Isaac Ro在调查结果发布时说,“调查显示,尽管在2012年第四季度实验室预算增长,但是增长的速度继第三季度后继续下滑,显示出整体资金环境进一步恶化趋势。”在随后发布的一份研究注意中,他补充说,“我们相信,直到获得更清晰的政策,否则支出将继续受到制约......”   按地区划分,在德国我们看到了最严重的预算增长放缓,5个实验室表示,他们的预算在2012年第四季度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而上一季度则同比增长了13%。在英国,5个实验室报告2012年第四季度相比去年同期预算增长了2%的增长,而第三季度的增长是6%。   在美国,31个实验室说,“我们实验室的预算第四季度同比增长5%,低于第三季度的8%。在电话会议上,Isaac Ro表示,“虽然我对于增幅持怀疑态度,但是趋势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它还是比较积极的,比较稳定的。”  调查还发现,58%的实验室管理人员表示美国政府财政悬崖的不确定性对他们年终支出并没有影响 7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预计花费在2013年第一季度还将保持制约。   本次调查结果还进一步表明,资金的悲观情绪在美国比在欧洲更甚。   但是有一些利好消息,对于设备制造商而言,第四季度可能是一个比较丰收的季度。虽然消耗品仍是主要优先购买项目,相比于第三季度,第四季度设备采购的领先优势缩小。   根据调查,Isaac Ro表示,在生命科学及诊断领域,珀金埃尔默仍然是他的首选。布鲁克、安捷伦、梅特勒-托利多及Hologic也是首选。这些企业较少依赖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而在新兴市场有较高曝光率。(编译:杨娟)
  • 最新调查显示多数中国科研人员认同数据分享的重要性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9年2月18日——数据分享是指科研人员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研究数据,它有助于确保科研过程的透明、公开和效率。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今天发布了一份有关中国科研人员数据管理和数据分享习惯的报告,总结了相关调查结果,共有两千多位中国科研人员参与了调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该调查是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密切合作完成的,并最终形成一份白皮书——《数据分享在中国的挑战和机会》。白皮书显示,整体上有大量科研人员(93%)曾制定过数据管理计划(DMP),但频率差别很大,仅有58%的科研人员在一半或多于一半的科研项目中会制定DMP,这低于另一类似调查所显示的70%的全球平均水平。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DMP是一个详细说明研究数据将如何收集、存储和分享的计划。有36%的科研人员表示很少制定DMP。48%的科研人员表示首先期望所在研究机构为其提供相关指南和帮助。在从未制定过DMP的研究人员(占7%)中,有50%的人表示以前从未听说过DMP,40%的人表示不知道如何制定DMP。不过,69%的受访科研人员表示‘极可能’或‘可能’在未来两年制定DMP。这表明对如何制定DMP展开进一步的培训有望增加研究活动中经常制定DMP的科研人员的比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DMP中的关键内容是关于数据的存储、收集和分享。只有21%的科研人员将数据分享纳入其中。但多数科研人员都认为数据分享是重要的,有79%的回复者将数据的可发现性认为是至少有些重要,这与全球水平相当。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受访科研人员仅有7%从未私下或公开地分享过数据。中国科研人员更普遍的是与自己的直接同事和合作者私下分享数据,而非公开分享数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促使科研人员分享数据的两大主要原因是“推动所在领域科研进展”(46%)和“提高自己研究的可见性”(44%)。35%的人认为期刊不做要求是科研人员没有分享数据的主要原因,而“担心别人滥用我的数据”(48%)和“不确知版权和许可”(32%)是科研人员在分享数据时的主要担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施普林格?自然负责数据及新产品开发的副总裁Grace Baynes说:“调查有助于我们详细了解中国科研人员是如何分享数据的,尤其是有怎样的担忧。作为主要的学术出版机构,我们承诺与资助机构和大学合作,开发协作解决方案,如有关数据管理和教育的解决方案,以支持中国实现在研究数据的分享和存储方面做到业内最佳的远大目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为此,施普林格?自然发布了四类研究数据政策,并依照知识共享协议将这些政策的文本开放出来供业内再使用。另外还推出了研究数据支持和培训,在Scientific Data和BMC Research Notes等日益增多的数据出版期刊之外又增加了这些可选服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此前,施普林格?自然在2017年有过一次数据分享的全球调查,世界各地有七千名科研人员参与。此次中国的调查共收到在职科研人员的2,202个回复,他们代表了所有主要的学科和职业发展阶段。调查的完整数据集可从Figshare平台公开获取。 /p p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 河北科技大学公布调查结果:韩春雨团队不存在主观造假
    p   8月31日晚,从河北科技大学官方网站获悉,该校在其网站刊发了《学校公布韩春雨团队撤稿论文的调查和处理结果》。 /p p   《调查和处理结果》称,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该校学术委员会成立调查组,本着“依法依规、严谨规范、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认真核查了该论文涉及的全部原始实验资料,并委托第三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重复验证实验,认为撤稿论文已不再具备重新发表的基础,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b7ee5878-43a8-4069-9cb8-8685e5c75818.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strong 韩春雨团队9月1日就前一天河北科技大学公布的《学校公布韩春雨团队撤稿论文的调查和处理结果》表态称, /strong strong 接受国家级实验室独立第三方验证实验结果、校学术委员会调查结论和有关方面的处理意见。 /strong /p p   韩春雨表示,在国际前沿的基因编辑技术研究领域,存在许多不可预知的问题。在经历了质疑、撤稿和调查之后,通过校内外同行专家的指导和进一步的实验验证,深刻地认识到,撤稿论文的实验设计存在缺陷、研究过程存在着不严谨的问题,论文的发表给国内外同行学者造成了误导和人力物力的浪费。论文发表后,面对媒体和同行的质疑,未能冷静理性对待,发表了一些不当言论,给社会公众带来了不必要的纷扰。对此,韩春雨表示了歉意,并对同行学者和社会的关注表达了感谢。 /p p   从籍籍无名到因一篇论文一战成名,再到面对随之而来的种种质疑时的坚称“有人复制出来了”“自己已复制”,再到后来的撤稿,直至最新声明,这一戏剧性事件终落幕。下面就来回顾一下韩春雨时间的始末: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一夜爆红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c5c3d27b-155e-460a-87c0-198573e49e0c.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p p   时间回到2016年5月2日。43岁的韩春雨一夜爆红。 /p p   当天,英国《自然 生物技术》杂志刊载了一篇有关“基因编辑工具”的论文。论文的负责人韩春雨“一鸣惊人”,得到了学界和媒体给予的无限荣光。 /p p   在《自然》杂志社的所属期刊上发表论文,通常表明,该科研成果走在了世界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并有可能对未来科学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 /p p   发表论文通讯作者韩春雨,来自河北科技大学,在生物技术领域几乎名不见经传。但是,这并不妨碍这篇论文在华人生物界获得广泛赞誉。众多科学界人士认为,“我们的体制应当更多地支持那些对研究有兴趣有耐得住寂寞的学者”。 /p p   在学界得到热烈讨论的基因组编辑技术是当下基础科学研究的重点项目之一。作为我国基因编辑领域最前沿的科学家之一,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魏文胜称,“这是一个所谓革命性的技术。能够治疗以前想治不能治的病,比如说像遗传病,可以通过修改基因组序列进行治疗,从某种意义上面讲,有点像扮演上帝的角色”。同时他也表示,“正是因为国内的这种底层原创技术太少,才会产生这种格外激烈地反应”。 /p p   目前生物学界,可以成功实现人为介入基因组所必不可少的“剪刀”是由美国华裔科学家张锋、美国科学家詹妮弗· 杜德纳及法国科学家埃马纽埃尔· 卡彭蒂耶为主要技术开发者的CRISPR-Cas9技术。而韩春雨论文中所述的NgAgo技术,被视为挑战前者的一把“新剪刀”,也可实现对目标基因的有效切割。 /p p   这项研究成果,也很可能打破国际基因编辑技术的垄断,具有极高的科研和商业价值。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医学院教授李大力认为,“如果NgAgo技术能够拿到专利的话。就可以回避CRISPR的技术的限制,很多的问题就可以利用NgAgo来解决了”。 /p p   论文发表后,生物学相关专业的实验室也竞相去重复他的实验,希望迅速掌握这把新“剪刀”。很快,北京大学魏文胜实验室就宣称了实验重复成功。 /p p   名不见经传的韩春雨,在一夜之间成为了业内炙手可热的科学家。曾经发现他才华的前河北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也感叹韩春雨所取得的成果,并给予了祝贺。在回忆初次见到韩春雨时,他也表示,“初次见到韩春雨时,就感觉他很聪明,就心生喜欢”。 /p p   2016年5月27日和6月2日,受到魏文胜及论文合作者沈啸之邀,韩春雨分别在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作学术报告。据当时参加报告的学生描述,“会议厅根本没有位置,好多人都是在楼道中听取的报告”。 /p p   同样,因为论文的发表,科学界的热议,韩春雨先后获得了“石家庄市最美教师”和“河北省科技协会副主席”的头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河北省政府、河北省科技厅也前往河北科技大学,对韩春雨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考察。 /p p   从生物学界的“一鸣惊人”到媒体和业内都热捧的“诺奖级”科学家。韩春雨和他的NgAgo得到了无比炽热的赞美之声。但是,这疯狂地赞誉却在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出现了巨大反转。 /p p   2016年12月27日,韩春雨接受《新闻调查》采访时,讲述了过去半年来他的经历。 /p p   他说道,“(论文发表后)每天全是电话,包括寻求合作的人也是特别多,实验室没法工作。之后就是质疑,一窝蜂又来,又几乎没法工作。所以就下定决定,不再跟他们纠缠了”。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无法被重复的论文结果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82be46c1-f449-4512-9819-3512b0dcbaa3.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p p   2016年6月7日,“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韩春雨第一次作为受邀嘉宾参加了会议,并在会上作了中心议题评述报告。 /p p   作为一个科学界的闭门内部交流会议,韩春雨的科研报告第一次当面遭受到了同行的质疑。同样,原本两天的会议,韩春雨也并没有完成会议全部议程。 /p p   2016年5月20日,原清华大学著名结构生物学教授颜宁,在微博上首先提出论文结果可重复性的问题。 /p p   5月26日,“未名空间”论坛上出现了“纯从科学角度分析韩春雨的文章”的帖子,认为韩春雨的论文从Ago理论上看行不通。 /p p   6月23日开始,“知乎”,“百度贴吧”等网络社交平台上,关于“韩春雨论文无法重复”的话题开始增加。 /p p   7月2日,韩春雨在百度贴吧“国际米兰吧”回复网络上的质疑。随后他便停止在网络上发声,并开始拒绝采访。 /p p   7月31日,来自澳大利亚、美国、西班牙等国的科学家在推特上指出,无法重复韩春雨NgAgo系统的基因编辑结果。这些声音刊登在由颜宁、文小刚、刘克峰三位国际著名科学家担任主编的《赛先生》科学新媒体平台上。 /p p   国外学者的公开质疑,各大媒体平台上又一次出现了“韩春雨”的名字。一些中国学者也开始发声,指出韩春雨论文结果无法重复。但也有零星学者表示,韩春雨的论文有效。 /p p   作为世界顶级学术期刊,刊登任何一篇论文都要经过严格地审查,对中国科研人员来说,更是如此。韩春雨的论文也同样经历了这个过程。 /p p   但是,科研论文是否具有可重复性,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之一。面对质疑,《自然 生物技术》杂志在2016年11月19日宣布,“介入论文调查”。 /p p   就在质疑声浪的此起彼伏之时, strong 河北省发改委完成了“2.24亿人民币建设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项目的批复,同时开始采购进口仪器设备。 /strong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上也显示,为期两年的“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完善及应用探究”项目获得了100万元的项目资金。 /p p   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只要论文结果无法重复就可能是学术不端,甚至造假之时,也有少数学者认为,现在下结论还太早。中国古生物科学家徐星,就希望公众可以给科学一个验证时间,在科学的范畴解决问题。 /p p   论文的发表,河北科技大学得到了巨额资金的支持,但韩春雨却迟迟不对“质疑”进行回应。最先采访并极力赞扬过韩春雨科研成果的饶毅、邵峰两位教授,以“推动科学共同体认真对待中国学术生态节点性事件”为由,于2016年10月12日公开了他们此前一个月,致河北科技大学校长的信件和收到的回函,希望认真仔细的核实韩春雨的实验结果。 /p p   但是,对于收到的回函,饶毅认为“回复比较笼统,不清楚将有什么措施”。而网络上对则不断地有声音称,“无法理解”。 /p p   2016年10月10日,由北京大学教授魏文胜组织和发起,来自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13位科学家通过两家媒体,实名发布声明,“没能“重复”韩春雨的实验,——呼吁有关方面组织第三方介入调查”。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为了科学真相的激论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6f77b903-0ce7-4493-b2bd-44f01124c7ca.jpg" title=" 4.jpg" alt=" 4.jpg" / /p p   作为实名发声的带头人,魏文胜表示,“除了指证韩春雨论文结果“无法重复”之外,对中国学界声誉的担忧,也更加促使他在自己繁忙的科研工作中抽出时间来质疑韩春雨的论文。 /p p   近年来,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投入了大批资金,创建了一些无与伦比的科研设施,同时,众多顶尖中国科研院校也在不停地闯入各种世界最佳排行榜。2016年6月,英国《自然》杂志刊载中国科研系列文章,并评选出了十位“中国科学之星”,评价他们,“提升着中国在全球科学界的地位”。 /p p   在中国科学声誉度不断提高的同时,大量的科研不端,造假行为却是当下不得不承认的现实。魏文胜表示,“这些行为对国内的学术界的声誉是有很坏影响的。造假成本太低,并且没有处理动作,对中国整体声誉度是有巨大打击的”。 /p p   随后,中国学术期刊《蛋白质与细胞》以及发表韩春雨论文的《自然 生物技术》杂志分别刊载文章,均表示韩春雨论文结果无法重复。 /p p   作为当事人的韩春雨认为,“科学界的人,用科学的方法质疑,这是我能够接受的。我去提交调查报告”。 /p p   当下,科学界的主要质疑问题之一是“NgAgo”是否能编辑基因组。魏文胜等科学家认为,“做科学的话都是拿证据说话,他的实验室无法重复韩春雨的论文结果”。 /p p   韩春雨对质疑内容也表示认同,但他强调:“科学是有条件的可重复,使用的生物材料其实是很重要的”。 /p p   对于大多数实验室无法重复的原因,韩春雨认为,“有可能是因为大规模的,大范围的细胞污染”。这个观点也是从“质疑”开始之后他所一直坚持的。 /p p   但魏文胜等科学家却表示,“细胞的污染是做这个行业的一个很基本的一个训练,只有韩老师实验室能够做出来,这个是非常违反常理的。” /p p   在对待这个问题时,韩春雨称,“他们认为的污染都是已经鉴定出来的,但是如果是一种未知的污染呢”。 /p p   韩春雨所说的“未知的细胞污染”问题,他认为,如果有人询问他是可以被解决的。但并没有人专门来问过这个问题。 /p p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大力称,“我们都尝试过了。再去问的话,我不觉得他会有更关键问题的解答”。 /p p   魏文胜教授则认为,“作为一个方法学文章,就是我告诉你从头到尾里面有多少步骤,你在发表之前就要重复非常多次,证明它是一个不仅仅是有效率,而且是可被反复重复的这样一个方法”。 /p p   而面对这些说法,韩春雨称,“科学的问题是需要在实验室探讨和解决的,我有一些办法可以减轻污染,让编辑能够显现出来。对于NgAgo的影响来说,可能只有我知道”。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等待真相 /strong /span /p p   2017年1月19日,河北科技大学官网刊登了《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与诺维信公司签署合作协议》的通稿。文中称,“诺维信公司对进一步开发NgAgo基因编辑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新产品的开发有浓厚兴趣”。 /p p   总部位于丹麦的诺维信公司在声明中写道,“我们已经测试了该项技术,看到了其可能有用的一些迹象,但目前仍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 /p p   《自然?生物技术》也在之后发表声明称,“期刊获得了韩春雨提供的“与NgAgo系统可重复性相关的”新数据,在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前,我们需要调查研究这些数据”。 /p p   面对这起事件,众多科学家也表示,韩春雨的事情一定需要在学术范围内有一个明确的结果。也有科学家认为,如果韩春雨这件事情本身没有涉及到数据造假,从科学本身,它是需要耐心,需要时间的。 /p p   同时,科学家们也更多地期待这起事件可以给中国科学界带来改变。 /p p   如何把监管的机制能够建立起来,如何让大家更多地关注到中国的科技体制,怎么样更合理 中国的科技资源,怎么样分配更合理,在更良性的轨道上,更快地,更好地发展,这才是更有意义的事情。 /p p   科学的真相是需要进行时间验证,需要通过规范的科学程序进行解决的。在中国基础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中国的科学更严谨,更规范化,探寻相应地解决措施是当下重要的议题。如何通过每一起科学事件,探明科学的意义,是我们应该更加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重大课题。 /p p   2017年5月9日,《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发布声明,韩春雨论文的调查还在继续中。目前,韩春雨正在对导致论文结果无法重复的原因进行实验研究。 /p p   2017年8月3日,《自然-生物技术》发表题为《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社论,并宣布撤回韩春雨团队于2016年5月2日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澎湃新闻此前便已获悉,论文撤回,是韩春雨主动申请撤回。《自然-生物技术》在社论中表示:“我们现在确信韩春雨的撤稿决定是维护已发表科研记录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p p   持续两年多的韩春雨论文事件终于尘埃落定。2018年8月31日晚,河北科技大学官方网站网站刊发了《学校公布韩春雨团队撤稿论文的调查和处理结果》(以下简称《调查和处理结果》)《调查和处理结果》称,该校学术委员会成立调查组,本着“依法依规、严谨规范、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认真核查了该论文涉及的全部原始实验资料,并委托第三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重复验证实验,认为撤稿论文已不再具备重新发表的基础,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韩春雨事件的主要发展过程与关键时间节点如下: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5年6月3日, /span 韩春雨向Nature Biotechnology投稿。12月21日,浙江大学沈啸和韩春雨提交“以Argonaute核酸酶为核心的基因编辑技术”的专利保护申请。2016年3月21日,Nature Biotechnology接收韩春雨的投稿,并在5月2日在线发表其题为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论文。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6年5月8日, /span 多家知名微信公众号以一鸣惊人为题,先后报道韩春雨在极端艰苦与简陋的条件下,做出世界级的科技成果,韩春雨首次进入大众视野,引发热议,并受到许多媒体热捧。对于许多处于中国学术体制边缘地带的本土青年学者,韩春雨的成功具有极大的励志效应,让很多人看到自己的希望。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6年5月27日, /span 首个声称未能重复韩春雨实验的帖子在未名空间BBS出现,据称来自中科院上海分院。其后此类质疑在不同平台不断涌现。2016年7月2日,知名学术打假人方舟子发表《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诺贝尔奖级”实验的重复性问题》,对其进行公开质疑,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争议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6年7月13日, /span 韩春雨当选为河北省科协副主席,并在当月被河北科大推荐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候选人。8月18日,韩春雨获评“美丽河北· 最美教师”荣誉称号。8月31日,河北省发改委批复同意投资2.24亿建设河北科大基因编辑研究中心。9月30日,河北科技大学推荐韩春雨做为“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同时,基金委网站显示,韩春雨获批题为“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的完善与应用探究”的100万科学基金,自2017年1月开始,为期两年。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6年7月21日, /span 中科院神经所研究员仇子龙发表声明,称能在基因组水平看到NgAgo引起的基因编辑,并呼吁韩春雨尽快发布NgAgo 2.0版和Smart版。这是韩春雨之外迄今唯一实名宣布加入NgAgo和ssDNA后可以看到基因编辑的研究组。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6年7月29日, /span 澳大利亚科学家Gaetan Burgio发表长文,表示不能重复韩春雨论文图4的结果 国际转基因技术协会则给会员群发邮件,告诫大家“NgAgo无法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进行基因编辑。不要再浪费时间、金钱、人力和课题。” 这一新的发展随后被国内多家知名微信公众号与媒体报道,NgAgo争议国际化、大众化、白热化。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6年8月2日, /span Nature Biotechnology首次对争议表态,“已有若干研究者联系本刊,表示无法重复这项研究。本刊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 8月8日,Nature杂志则争议做了专题新闻报道,称有不愿透露姓名的科学家向Nature记者证实实验的可重复性。河北科技大学则表示,在一个月之内韩春雨将采取适当形式公开验证,届时将有权威第三方作证。8月9日,韩春雨应Addgene要求,发布新版的protocol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6年9月4日, /span 知名微信公众号与诸多媒体纷纷指出“一个月”期限已到,之前所传“韩春雨将采取适当形式公开验证,届时将有权威第三方作证”的承诺并未兑现,争议再次成为焦点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6年9月9日, /span 方舟子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举报韩春雨,并建议北京大学饶毅、清华大学鲁白、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等知名生物学家参与调查。9月11日,澎湃新闻发布化名文章,呼吁河北科大启动对韩春雨学术诚信的调查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6年10月10日, /span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熊敬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孙育杰,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皓毅、李伟等13位中国生物学家联名在媒体上公开发声,表示无法重复该实验结果,呼吁有关部门启动学术调查。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6年10月10日, /span 《科技日报》头版刊发《韩春雨就“重复实验失败”答科技日报记者问》。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韩春雨拒绝自证清白。同天晚些时候,12位学者实名发声,公开表示他们所在的实验室未“重复”出韩春雨的实验。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6年10月14日, /span 河北科技大学向媒体提供一份题为《关于舆论质疑韩春雨成果情况的回应》的书面材料,表示学校对此事一直给予积极关注。目前已经校外独立机构运用韩春雨团队的NgAgo技术实现了基因编辑,该机构与韩春雨团队的合作正在洽谈中。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6年11月11日, /span 南通大学刘东课题组和复旦大学王永明教授在Cell Research以Letter to Editor的形式发表了自2016年5月2日文章以来的第二篇NgAgo原创论文“NgAgo-based fabp11a gene knockdown causes eye developmental defects in zebrafish”。该研究没有发现NgAgo能够进行基因编辑,但可以把基因敲低。文章没有支持或者反驳韩教授的结果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6年11月19日, /span 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线上声明,表达了以下四点:(1) NBT刊登经同行评议的美国、德国、韩国9家单位联合评论文章“Failure to detect 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即无法实现NgAgo基因编辑功能 (2)对韩春雨论文表达编辑关切,即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 (3)设定2017年1月期限,限作者予以澄清说明,“provide them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do that by January 2017” (4) 韩春雨与沈啸同意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但另外三位作者反对!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7年1月9日, /span 国家知识产权局1月9日发布“视为撤回通知书”,显示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系副教授韩春雨与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员沈啸作为发明人的“以Argonaute核酸酶为核心的基因编辑技术”专利申请被撤回。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7年1月19日, /span 河北科技大学发布消息,作为全球工业酶制剂和微生物制剂主导企业的丹麦诺维信公司,与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在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工具的合作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方面已经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已达成合作条件的前提下共享各自的NgAgo技术成果,并在未来共同致力于该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该公司表示,他们已经测试了该项技术,看到了其可能有用的一些迹象,并且已经向河北科技大学支付了一笔预付款。 /p p   同一时间,Nature Biotechnology没有如约在1月底发布结论性结果,他们在声明中指出,目前已经获得了NgAgo系统可重复性相关的新数据,但在做出结论之前还需要进一步分析的发布。韩春雨随后证实,新数据由他们团队提供。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7年5月9日, /span Nature Biotechnology在线发布“编辑部关切”(Addendum: 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表明期刊编辑注意到了读者们对韩春雨2016年5月2日在线发表的有关NgAgo论文重复性的担忧。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7年5月20日, /span 中央电视台CCTV-13频道《新闻调查》栏目播出了以“副教授韩春雨”为题的深度调查节目。其中回顾了NgAgo基因编辑事件的来龙去脉,并播出了韩春雨在2016年12月27日接受央视采访的内容。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7年8月3日, /span 《自然-生物技术》发布声明称,撤回韩春雨团队于2016年5月2日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据悉,论文撤回,是韩春雨主动申请撤回。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8年8月31日晚, /span 从河北科技大学官方网站获悉,该校在其网站刊发了《学校公布韩春雨团队撤稿论文的调查和处理结果》,调查结果认为撤稿论文已不再具备重新发表的基础,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 /p
  • 中科院道德委发表处理意见:不再调查饶毅对裴钢等人论文的举报
    1月26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发表了关于饶毅《正式举报林-裴(1999)论文涉嫌学术不端》的处理意见,如下:1.“举报”中所涉及的论文与2019年11月在网络上质疑裴钢院士的论文为同一篇论文(Ling K,et al.PNAS,1999,96:7922-7927)。2.2021年1月21日,由科技部、教育部、卫生健康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组成的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联合工作机制在科技部网站上发布的《有关论文涉嫌造假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针对于饶毅举报的这一篇论文,已明确说明“经调查未发现有造假”。3.根据《中国科学院学部纪律处分规定(暂行)》(以下简称《规定》),鉴于联合工作机制对饶毅本次举报的论文已有明确调查结论,对涉及裴钢等人论文(Ling K,et al.PNAS,1999,96:7922-7927)的举报不再进行调查。根据《规定》要求,本次会议裴钢院士回避。
  • 东京大学公布调查结果 日本著名科学家造假坐实
    p   去年8月,日本东京大学接到匿名举报材料,举报该校6个实验室的22篇论文存在人为造假的图片和数据,该校随即成立专门调查委员会,对涉嫌造假的实验室进行调查。近日,东京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最终结果。长达近一年的调查证实,该校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著名细胞生物学家渡边嘉典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他在发表的5篇论文中使用了造假的图片和图表。 /p p   据《自然》杂志网站报道,调查还证明了该校另5个实验室的清白,它们并没有在论文中造假。由于渡边嘉典在细胞分裂领域是很有影响力的核心人物,与他研究领域相同的国际同行们对这一结果表示震惊。 /p p   strong  曾在网上为自己辩解 /strong /p p   渡边嘉典被证实造假的5篇论文,发表于2008年至2015年,其中两篇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两篇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还有一篇发表在自然出版集团旗下另一著名分子生物学期刊上。 /p p   今年5月,东京大学调查委员会就已经完成8个月的问询调查,当时已经得出结论,认为这5篇论文中的图片存在人为造假。为顾及渡边嘉典的名声,调查委员会并没有立即向大众公布结果,想为他留下辩解的时间。但调查报告的内容却被人泄露给日本媒体。 /p p   针对媒体的报道,渡边嘉典在网上公开发表声明称,他承认这5篇关于“细胞分裂中指导染色体分离的蛋白质”研究的论文存在问题,论文中使用的几个图示分别来自不同实验,并进行了“处理”,他还将来自不同实验条件的数据“不合时宜地用在一张图表中”。但他同时坚持认为,他的这些不恰当行为并不是故意造假,也不影响论文的主要结论。 /p p    strong 科研前途受到严重影响 /strong /p p   调查发现,故意篡改图片和数据是渡边嘉典实验室的普遍行为。调查报告称,该实验室一名前成员接受调查时表示,渡边嘉典会教唆实验室成员修改数据,以让论文更加可信。该实验室另一名副教授也曾经因为论文造假离职。 /p p   对于造假行为坐实后如何处理,东京大学还没有最后决定,但会对渡边嘉典实验室的其他论文做进一步调查。校方已经建议渡边嘉典撤回或修正这5篇论文。渡边嘉典表示,他已经对其中一篇论文进行了修正,并在考虑对2015年发表在《科学》杂志的一篇论文撤稿,这篇论文中的12张图表都存在数据造假。 /p p   虽然还没有公布对渡边嘉典的惩罚措施,但他的科研事业已经受到严重影响。今年3月,实验室所有成员已经集体辞职 渡边嘉典的主要研究经费——日本科学部资助的3700万美元已经在3月停发。 /p p    strong 国际科技界表示震惊 /strong /p p   当5月份渡边嘉典通过网站为自己辩护时,参与其论文同行评议的一些科学家还对他的辩解表示声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细胞生物学家丹尼拉· 西米利当时公开表示:“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行为,他不会故意用假数据欺骗科技界。” /p p   但这次新闻发布会后,许多科学家对渡边嘉典的行为感到震惊。美国怀特黑德研究所细胞生物学家雷恩· 切斯曼表示:“渡边嘉典是细胞分裂研究领域的核心人物,他的许多研究成果能被其他实验室重复、证实,并成为其他研究的基础,现在仍然是我们理解细胞分裂的重要依据。”麻省理工学院细胞生物学家安吉利卡· 阿蒙则认为,如果渡边嘉典真的在论文中对数据造假,这些研究结论的对错急需纠正,科学研究没有灰色地带,数据造假就是科学不端行为。 /p p   《自然》杂志目前还没对调查结果作出回应。《科学》杂志回应称,正在尝试与论文作者联系,并希望对造假论文快速做出处理结论。渡边嘉典本人近日在其实验室主页发表声明称,除了为自己的错误行为道歉外,他仍然重申,他的实验基本结论并没有错。 /p
  • 调查:科技工作者职业忠诚度是高还是低?
    本次调查中,收入待遇差、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和工作压力大成为科技工作者想更换职业和工作的主要原因。     调查发现,75.2%的科技工作者自工作以来一直在本单位工作,仅23.8%换过工作,职业流动率低于2003年调查时的34.4%。   职业满意度和忠诚度,是在有关人力资源的研究中频频被提到的词。虽然简简单单几个字,却与一个职业最大的优势和潜藏的问题有着直接的联系。科技工作,这个在普通人眼中拥有很高的社会声望和很强职业吸引力的工作,其从业者的职业满意度和忠诚度又如何呢?   ————数据回放————   青年科技工作者职业忠诚度应引起重视   7月10日,中国科协发布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队伍总体稳定,职业满意度和忠诚度较高。近半数(48.7%)科技工作者对自己的工作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不满意者不到一成。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的话,30.3%的科技工作者最愿意从事的仍是目前的职业,加上选择大学教师(10.5%)、工程师(7.6%)、医生(4.5%)和科学家(3.2%)等科技相关职业的人,选择科技工作作为理想职业的人仍在半数以上。在可能选择的其他职业中,选择企业家/企业管理人员(15.3%)和官员/公务员(14.3%)的比例最高。调查发现,75.2%的科技工作者自工作以来一直在本单位工作,仅23.8%换过工作,职业流动率低于2003年调查时的34.4%。从流动意愿看,32%的科技工作者有职业流动意向。报告特别提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职业忠诚度下降问题尤其值得重视。   ————一线声音————   “不一定”会一直从事科研事业   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怎样看待自己从事的工作呢?他们会将其作为毕生的职业吗?   小安是中科院某研究所的一名即将毕业的博士生,进入目前的专业领域已超过十年。虽然从小就想做一名科学家,但在回答是否会一直从事科研事业这个问题时,却出人意料地说:“不一定。”“如果一项事业让你看不到希望,为什么要一直身陷其中呢?如果你总是看到论资排辈,看到正在扛起科研大旗的人只关心自己狭窄的领域,看到一个学科内不同研究方向的人之间缺乏真正的交流,你还会死心塌地地喜欢这个职业吗?”   而在武汉某航天企业工作的小徐则坦言工作比较具有挑战性,精神压力比较大,虽然工作的时间不长,但不止一次感觉到年轻人的想法常常被权威压抑。“身边的同事也有背着单位考公务员或者另谋高就的,对我来说,武汉这个城市也不是那么有吸引力。”   ————原因分析————   收入、发展前景和工作压力是最重要因素   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是负责组织这次调查的部门,该部调查研究处处长张小梅介绍,科技工作者想更换职业和工作的原因主要是:目前工作收入待遇差(51.8%),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41.4%),工作压力大(33.5%)。其他次要原因依次是缺乏成就感(31.5%)、工作太辛苦(27.6%)、工作枯燥(22.7%)、住房问题(21.5%)、不能发挥专业特长(17.4%)、工作设施条件差(14.3%)、职称问题(8.9%)、家庭问题(7.7%)、单位人际关系紧张(6.2%)、工作不稳定(4.0%)等。根据调查显示,35岁以下科技工作者的平均收入(33654元)比35岁以上者(43638元)低近万元。   不同职业科技工作者想更换职业的原因存在差异   调查发现,农技推广人员想换工作或职业的原因是收入待遇差,这一因素明显高于其他群体。   工程技术人员想换工作或职业的原因主要考虑的是“职业发展前景”,在各职业类型中最高,同时因为“缺乏成就感”想流动的比例也较其他群体高。   卫生技术人员想换工作或职业的原因是“工作压力大”和“工作太辛苦”,在各职业类型中比例最高。   城市:现实职业认同度不高   2007年,中国科协选取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西安、武汉、南京、广州、沈阳、青岛10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开展了“十城市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我们从这个调查中看出,城市科技工作者在理想层面上的职业认同度较高,大多数人觉得科技工作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副部长崔建平谈道,“但是,其中三成以上的人对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持消极评价,六成人认为敬业精神不佳,近四成人认为自身一半以上能力不能发挥。”   “如果对个人的职业规划不满意,认同度不高,职业成就感下降,就很容易影响到职业忠诚度。”张小梅补充说。   农村:机会与评价的不公   与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相比,农村的科技工作者又怎样看待自己的工作?从2006年下半年起,中国科协开展了“全国县域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3个样本县的2万多名农业、卫生和工程技术人员。   “其中最困难的还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下乡补贴、电脑和基本的交通工具往往都难以满足。在评价体系方面,对论文和外语的要求与实际工作有脱节的问题,所以和省、市农业部门的同行比起来,收入和职称方面都比较吃亏。”崔建平感慨地说。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基层科技工作者表达了调动工作的愿望,但稀缺的机会也导致了实际流动率较低。   ————现状反思————   流动障碍客观存在   这些数据,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了科技工作者在职业忠诚度方面存在的种种潜在问题。但是,调查报告特别提出,在整体社会流动性加大的背景下,科技工作者内部职业流动比例反而比2003年有所下降,说明科技工作相关职业保持了较高的吸引力。   “当然,这和流动阻力也有一定关系。近九成的人认为存在流动障碍,其中超过1/3认为受制于人事档案,约1/4担心流动之后的社会保障问题,另有近1/5担心单位领导不放。”崔建平说。   现有条件还不够好么?   条件待遇不够好,是造成职业忠诚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国家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的今天,应该怎样看待科技工作者的条件环境待遇问题?   张小梅告诉记者,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周光召院士曾说,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科研创新的硬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一些大学和研究所的仪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科研经费也有大幅度提高。当前,需要特别重视建设创新的软环境和集聚优秀人才的团队。在1999年中国科协首届年会上,周光召主席以“历史的启迪和重大科学发现产生的条件”为题作大会报告,分析了重大科学发现的8个产生条件,得出了物质条件在重大科学发现和重大科学工程实现上都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的结论。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位科学家谈到,他从美国做过学术报告回来,下了飞机第一件事就是蹬着板车去拉蜂窝煤,没有因为这样的事影响到工作。虽然不能简单地用过去的标准要求现在的科技工作者,但是老科学家的态度仍然不失为年轻一代的镜鉴。   需要开辟合理的提升途径   “不够完善的科技评价体系,过于频繁的评估,给科技工作者,尤其是高学历高职称的人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崔建平说,“如何评价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即使讨论到提高待遇,也不是简单地加工资,而是要有一个合理的提升途径。”   ■ 相关背景   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依托分布在全国的209个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点进行,发放问卷32100份,回收合格问卷30078份,覆盖了分布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各类科技工作者群体。从从事职业看:科学研究人员占8.1%,工程技术人员占30.6%,卫生技术人员占19.2%,农技推广人员占5.2%,自然科学教学人员占21.2%,科技管理人员占11.3%,其他占4.3% 从所在单位类型来看,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占13.7%,高等院校占18.8%,中学和技校占6.9%,医疗卫生机构占19.1%,技术推广与服务组织占6.9%,大型企业占25.8%,中小企业占6.4%,其他占2.3% 从所在单位行业看,教育占24.3%,制造业占23.1%,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占20.2%,农、林、牧、渔业占10.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业占9.1%,其他合计占13%。
  • 千人调查:近一半青年科学家最愁还是跑项目
    p   在我国第一个“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发起“青年科研人员生存发展状况调查”(以下称调查),共1066位青年科研人员参与。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897c534c-b214-4b07-be8c-a8285288e237.jpg" title=" 1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超六成青年科学家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 /strong /span /p p   此次调查的受访人中,70后和80后分别占到23.54%和75.62%,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占95.4%,有过国外留学经历或工作经历(工作半年以上)的占46.06%。他们当中,职称为研究员(领导独立的研究组)的占7.88%,研究员(隶属于某个研究组)占14.82%,副研究员(领导独立的研究组)占11.35%,副研究员(隶属于某个研究组)占53.0%,助理研究员占12.95%。 /p p   根据调查结果,这些自嘲为工作压力大、收入相对偏低的“青稞”群体, strong 每周工作时间50小时以上的超过六成。具体来看,每周工作时间60小时以上的占30.86%,50—60小时的占32.74%,40—50小时的占27.39%,小于或等于40个小时的仅占9.01%。 /strong /p p   高强度的工作时间导致近九成青年科学家并没有时间锻炼,或者偶尔才会锻炼一次。 strong 具体来看,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仅占10.23%,每周偶尔锻炼的有56.37%,每周基本不锻炼的占33.4%。 /strong /p p   相应地,对于“青年工作者的身体健康状态普遍不佳”的观点,83.39%受访人表示认同,不太认同和完全不认同的分别只有18.95%和2.72%。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935c8ff9-06ca-4df2-82ee-8e846c395d0a.jpg" title=" 2_副本.jpg" / /p p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进行的交叉分析,在青年科研人员群体中, strong 年龄越大,每周工作时间越长。比如,70后青年科研人员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的占65.79%,而90后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的占 44.44%。 /strong /p p   而对70后、80后青年科学家而言,这也造成了他们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有 strong 40.58%的70后青年科学家已经发现由于工作导致的身体疾病。 /strong /p p   根据调查结果,除了在科研工作上的过分投入,73.07%的青年科学家还认同科研工作比较艰辛,具有危险性。 strong 另有高达92.68%的受访者认为青年科研人员工作紧张,缺少时间享受生活。 /strong /p p   尽管如此,不少人依然选择坚持这份工作——“因为喜欢”。此次调查显示, strong 62.48%的受访者之所以从事科研工作是“兴趣使然”。 /strong 同样,有一半以上(58.61%)的青年科研人员认为,他们具有改变世界和人类生活的信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85d7d25d-215b-4c6c-8700-fd7df9e8bfba.jpg" title=" 3_副本.jpg" / /p p   有意思的是, strong 受访者中70后受兴趣驱使从事科研的比例最大,占68.42%,90后的最小,仅占44.44%。 /strong /p p   相比之下,后者似乎更具有报国情怀,调查显示, strong 有44.44%的90后将“为祖国科研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自己从事科研工作的原因 /strong ,而70后这方面的比例最小,仅占7.89%。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485af7e3-9637-44a9-90c0-d4a672f9e514.jpg" title=" 4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66.7%青稞& nbsp 科研之外主要时间在跑项目 /span /strong /p p   这个端午节,苏小铨逆着家里人“不要加班”的意愿,一头扎进实验室,埋头写起科研项目计划书——这,似乎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 /p p   对这位东北某研究所的副研究员来说,平日里上班,大多时间都要忙着搞科研做实验,但囿于科研项目申请的压力太大,只好从节假日“偷”些时间来写“本子”。“不然没有拿到科研项目,接下来就是想继续搞科研做实验,都没得做了,”她说。 /p p   这样的加班对苏小铨并非偶然,这种情况在科学界也非个案。此次调查结果显示, strong 54.5%的青年科研人员认为工作压力过大,已经影响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而有46.15%的青年科研人员认为,科研工作上最大的压力来源于科研项目和基金竞争,也就是所谓的“跑经费”“争项目”。 /strong 不少青年科研人员正因为项目争取难、压力大才自嘲为“青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c2bfb39e-2361-4e5b-8e6e-615605d2b750.jpg" title=" 5_副本.jpg" / /p p   值得一提的是, strong 青年科研人员的职称越高,其科研项目和基金竞争的压力越大。 /strong 根据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交叉分析的结果,领导独立研究组的研究员、隶属某个研究组的研究员、领导独立研究组的副研究员、隶属某个研究组的副研究员以及助理研究员, strong 他们认为科研项目和基金竞争压力最大的比例分别是:75%、60.13%、43.8%、40.71%、36.96%。 /strong /p p   相应地,在科研或实验工作之外,青年科研人员花在“跑项目”上的时间最多。调查显示, strong 66.7%的人把科研或实验之外的时间花在了争取项目(申报经费)上,仅有17.45%和1.97%的人选择参加学术会议和科普活动。 /strong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118939b6-5f01-4ac5-843d-ded8407c560d.jpg" title=" 6_副本.jpg" / /p p   近些年,我国整体上的科研经费与日俱增,不过科研经费蛋糕切割到科学家个体,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头上,则往往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根据此次调查结果, strong 只有22.14%青年科学家认为“自己科研经费充足,可以开展费用较高的实验”,而有20.64%的认为“科研经费的缺乏已经严重影响其开展创新实验”。 /strong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90435c69-5066-43b4-b2a7-9fd9270567c7.jpg" title=" 7_副本.jpg" / /p p   相应地,在“跑经费”“争项目”的过程中,有关科研经费分配和管理带来的种种问题受到诸多诟病: strong “科学家不是在写单子、争项目,就是在跑关系、争项目的路上”“科技界项目申报、课题汇报、成果评奖等名目繁多,导致科研人员的工作消耗在各类评审活动中” /strong 等等。 strong 甚至一度有人呼吁:把时间还给科学家! /strong /p p   在这次调查中,就有青年科研人员提出“管理制度要‘松绑’”建议和希望: strong “简化报销手续,简化科研管理流程,减少无效的各种报表、文件”“允许项目雇佣秘书,减少行政财务等负担占用科研时间” /strong 等等。 /p p   “至于分配制度,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让科研人员获得更多稳定的支持。”一位物理领域青年科研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跑经费”“争项目”耗时太多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竞争性经费太多,而稳定性、持续性的支持太少。 /p p   一般来说, strong 在基础研究领域,国际上稳定性与竞争性经费配置的比例一般为“七三开”甚至“八二开”,而我国科研经费采取以竞争性为主的分配方式,其比例明显偏高。 /strong /p p   这位青年科研人员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尽管有关科研经费分配和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动作不少,不过真正“落地”一线科研机构似乎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他尚未感到科研经费分配和管理“和以前不一样有什么明显不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束缚创新的待遇& nbsp 月薪八千何止复旦教授? /span /strong /p p   “应发一万五,到手八千元”,最近复旦大学一位教授晒出的工资条引发热议,也再次将高校、科研院所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工资待遇问题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p p   这次调查中,就有青年科研人员主动提及“工资待遇”的问题: strong 工作强度上收入不成比例、工资绩效发放的百分比太低,很难支付正常到科研所需。月薪八千的何止复旦教授? /strong /p p   苏小铨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副研究员, strong 她每个月平均工资不到一万元,一般到手也就九千元左右。不少“青稞”建议提高工资待遇,目前,产业界的待遇水平往往是科研院所的3-4倍。 /strong /p p   这些关乎“柴米油盐”的工资待遇问题,如今已经成了制约青年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最大“拦路虎”—— /p p   此次调查显示, strong “科研人员待遇不高”是制约青年科研工作者创新、影响创新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76.92%的青年科研人员支持了这一观点。针对现阶段您的工资收入,仅有13.23%的受访者表示满意,不满意的占了46.81%。 /strong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3846d9f6-a975-4742-bd97-cff67c78a008.jpg" title=" 9_副本.jpg" / /p p   今年两会接近尾声之际,微信朋友圈流传一篇阅读量突破10万+的文章《一枚中科院科研人员的自白:我为什么选择离开》,文章讲述一位北大博士,毕业后到科研院所工作,后因买房、子女入学等现实问题无奈选择离开北京。 /p p   在这次调查中有人提到,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目前所面临的学术、生活压力太大,经常让人喘不过气。应有相关激励政策,为其解决住房、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否则难以静心专注科研。 /p p   这位提建议的科研人员说, strong “科学研究本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应当是包容,允许失败的,如果科学界沦为和企业界一样,强求科学家必须做出成绩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话,科学家很可能不得不做出一些创新性缺乏但成功很有保障的东西,这将严重制约科学家的创新。” /strong /p p   董梁是一位研究材料的研究员,他告诉记者, strong 尽管不少人员之所以从事科研是因为兴趣和为祖国争光,不过,“仁义道德,报效祖国”毕竟不能当饭吃,“买不起房”这样的现实问题有时很容易就致使其科研轨迹乃至职业轨迹发生变化。 /strong /p p   他说,国内不少科研工作者是从农村走出去的孩子,而且往往是“村里学习最好的优秀人才”,然而, strong 当这些人“荣归故里”时却发现自己是“挣的最少的那一个”,不仅挫伤他个人的自信心,也有失知识群体的体面。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大环境的青稞& nbsp 浮躁风气致不能专心科研 /strong /span /p p   此次调查中,有一个结果显得颇为有趣:针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有六成以上(65.95%)的青年科研人员自认为比较满意,但是,面对相应的“工作成果”,却有一半以上(53%)的青年科研人员表示“一般”甚至是“不满意”。 /p p   相应地,面对所在研究领域的科研现状,以及我国总体科研现状,则是有63.51%和68.67%的青年科研人员表示“一般”甚至是“不满意”。 /p p   苏小铨说,这组数据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当前国内科研体制和环境出了“大问题”。她举了一个例子:不少科研人员都知道要“啃硬骨头”,做一些能突破国际难题的科学研究,但这样的工作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有所进展。然而 strong 大环境追求的是“短平快”,在这种不良风气下,短时间内拿不出好成果,很可能就是“自掘坟墓”——不被认可,也很难获得更进一步的科研支持,也就失去了做科研的“资本”。 /strong /p p   事实上, strong 对于任何一名科研人员来说,从开始投身科研工作起,到做出科研成果,并最终影响所在研究领域乃至整个国家总体的科研情况,似乎都很难离开微观层面“自身的学历和工作经验”“自身的科研天赋和水平”,中观层面“同研究组中学生或研究人员的能力” “课题组的机遇和硬件条件”“所在研究机构内部的政策或制度”,以及宏观层面 “国内的大背景下科研政策或制度”等因素。 /strong /p p   根据此次调查显示, strong 青年科研人员认为最影响其职业发展因素的,则是最为宏观的“国内的大背景下科研政策或制度”,有72. 98%支持了这一观点 /strong ,位居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则是“所在研究机构内部的政策或制度”和“课题组的机遇和硬件条件”,分别有68.29%和59.57%的人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76168db1-23e8-40c0-aa1d-b7bf0af51a50.jpg" title=" 10_副本.jpg" / /p p   提及学术氛围,学术环境,指挥棒的问题似乎难辞其咎。此次调查显示,有50.75%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不合理”制约了他们的创新发展,而对于现阶段的学术评价体系,不满意的人占到43.16%。对于他们所在研究机构的职称评审制度的满意度,也仅有21.2%,认为不太满意或完全不满意的青年科研人员达到39.12%,与持一般态度的人数比例39.68%相当。 /p p   在这次调查中,就有青年科研人员建议,希望给予更为宽松的评价周期,比如针对科研成果可以尝试每两年一次考评,而非当前的每年一次考评。这位科研人员说,“希望在不那么急功近利和浮躁的环境下,让我踏实地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来研究一个问题”。 /p p   但就当下来看,青年科研人员想要实现这一点,还要回答几个问题—— /p p   “如果要想十年磨一剑,有没有可能会被不停来袭的论文考核‘打断’?” /p p   “如果屠呦呦老先生当年为了发表论文,还能有今天的成绩吗?” /p p   “我认为不一定,因为她很可能无法专注科研工作本身,持续纵深,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苏小铨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科研人员“跳槽”海外有了新苗头? /span /strong /p p   清华大学教授颜宁“跳槽”普林斯顿大学一事在国内掀起不小的波澜。在5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作为我国科技工作者群众组织,中国科协一位负责人谈及此事时称, strong 随着中国科技发展,国外高校到国内“挖”人才或许不再是个案,这类海外任职事件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常态。 /strong /p p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未来五年内的工作计划,有156人考虑出国深造(含到国外相关院校或科研机构工作,以下同)。 strong 在1066位受访人中,这一数字占到14.63%。 /strong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9707fafa-5708-4e4b-88c1-b72183af4823.jpg" title=" 11_副本.jpg" / /p p   从整体来看,这些受访者中,70后和80后分别占到23.54%和75.62%,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含副研究员、研究员)占87.05%,而有过国外留学经历或工作经历(工作半年以上)的则占46.06%—— /p p   对这些在国内已经有一定稳定“教职”“科研岗位”,而且近一半有过出国经历的青年科研人员来说, strong 他们考虑“再次”出国,并非仅仅是为了“镀金”,很可能是一种“职业发展规划”的选择。说白了,出于某种利弊的考量,认为国外更适合其科研职业发展。 /strong /p p   不过,根据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进行的交叉分析,具体到这156位考虑出国深造的,他们之中拥有海外经历的只有21.15%。换句话说, strong 考虑出国深造的人当中,有将近八成的没有海外深度“游”的经历。 /strong /p p   更为重要的是,从受访者的职称来看, strong 职称越低的,考虑出国深造的比例越大,比如在职称为副研究员(隶属于某个研究组)、助理研究员的青年科研人员中,就有48.72%和33.33%的考虑出国深造。 /strong 这部分人的年龄也相对更小,85后和90后居多。 /p p   一位专攻材料的研究员在接受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说,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海归”经历对青年科研人员来说仍具有“影响其职业发展前景”的重要性。 strong 在他所在的单位“海归”身份一度非常吃香,甚至只要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的很容易成为“青年千人”,并荣升正高级研究员,拿到百万级别的科研项目,相应地,发表过相同档次科研论文、但没有海归背景的“土鳖”,往往只能当个副教授,“很难有独立课题组,更不要说独立的项目经”。 /strong /p p   此次调查显示, strong 有69.99%的受访人认为我国的各项科研人才计划在对待“海归”和“非海归”、资历深浅不同的青年科研人员差别非常大。 /strong 在他们看来,从工作能力来看,“土鳖”并不一定比“海归”低人一等,但眼下不少单位对“海归”的过度倾斜政策, strong 很可能造成“外来和尚不会念经,次品太多,资源浪费”的情况,同时也打击了本土青年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招来女婿气走儿子”。 /strong /p p   有科研人员提出,国家鼓励科研单位引进外国优秀人才本是好事,但不能顾此失彼,至少可以建立更为公平的评价机制, strong 让本土和引进人才站在同一舞台上,通过科研论文产出等成果来PK打擂。而不是让“海归”靠某个计划或一顶“帽子”就独行天下。 /strong /p p   受访者中不少人也提到,在没法改变现状的情况下,选择出国深造,是为了“适应当前这一规则”,“为将来更好地在国内发展”。 /p p   此次调查还发现,有 51.69%的青年科研人员并不认为我国人才流失情况很严重。就他们自身而言,也并不都抱着“往外跑”的想法: strong 30.86%的人表示未来五年内并不会离开现在的岗位,34.8%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的计划,但会考虑条件优越的职位,而不是出国。 /strong /p p   值得一提的是,在受访者中,尽管有32.74%的青年科研人员认为我国现阶段的科技发展状况能力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但同时, strong 有71.2%的青年科研人员对我国未来的科技发展趋势“非常看好”,这其中,还有15.29%的人认为“中国未来一定会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科技强国”。 /strong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a016c65a-06c4-49da-9a4b-34f87edab20a.jpg" title=" 12_副本.jpg" / /p p   接受此次调查的一位研究员告诉记者,发达国家的科研体制趋于完善,对个人贡献的要求越来越少,就其自身在国外访学看到的,“有的欧洲人甚至不怎么干活,就躲在实验室里喝咖啡”。 /p p   相应地,尽管我国科研体制还存在着种种问题,但发展势头比较迅猛。另一位副研究员说,中国科研只是起步晚,缺乏积累和沉淀,假以时日,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并非不可能。而且,在一些领域,这种情况已经露出了端倪。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a6bd452e-70d8-4427-b6dc-5894ecd4ca54.jpg" title=" 13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女青稞游走在“金字塔底部”的多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跻身“金字塔顶尖”的少 /strong /span /p p   当被问到“你知道哪些女科学家”时, strong 除了居里夫人和2015年因摘得诺贝尔奖而声名大噪的屠呦呦,不少中国人可能很难再说出第三个人名来。在当下的科学界,这种印象恰恰是一种隐喻:尽管女硕士女博士数量比之男性不占少数,但随着学术地位的提升,女性人数却越来越少,科学“金字塔顶尖”为人所熟知的女科学家,更是凤毛菱角。 /strong /p p   此次调查结果印证了这一点。在1066位受访者中,女性科研人员只占28.71%,大大低于男性71.29%的比例,青年科研人员“绿肥红瘦”现象可见一斑。更为重要的是, strong 同一性别群体中,女性拥有高级职称的比例要远远低于男性的,而女性拥有初级职称的比例则又高于男性的。 /strong /p p   具体来看,男性青年科研人员中,领导独立研究组的研究员、隶属某个研究组的研究员分别占9.61%和16.71%,而女性群体对应的比例仅为3.59%和10.13%。相应地,男性青年科研人员中拥有助理研究员职称的有10.79%,而女性则有18.3%。 /p p   此次调查还发现, strong 女性青年科研人员申请到的基金数量也略低于男性。在男性青年科研人员群体中,“申请基金数量5个以上”的占18.03%,女性这方面的比例则为15.03% 相应地,男性“申请基金数量3个以内”的占54.87%,女性这方面的比例则为59.48%。女性青年科研人员处在“金字塔顶尖”的比例,依旧是比男性小,而处在“金字塔底部”的比例,又比男性大。 /strong /p p   其实, strong 就“获得过的科技奖励”、“科研经费使用”等情况来看,结果也大抵如此。男性青年科研人员获得过国家级奖励的有8.03%,女性获得过的仅有3.27%。男性获得过省市级奖励的有30.66%,女性则为26.47%。相应的,没有获得过奖励的男性青年科研人员有52.24%,没有获得过的女性则有61.11%。 /strong /p p   在男性青年科研人员中,“经费充足,可以开展一些费用较高的实验”“经费缺乏,科研工作受到严重影响”的比例分别为24.61%和20.0%,女性青年科研人员相应的比例则是16.01%和22.22%。 /p p   一位接受此次调查的女科研人员告诉记者,科研资助、奖励、计划等一系列不平衡带来的“天花板”,致使女性很难触碰到科研金字塔的顶部。她说,“以前总认为这种情况只出现在资深科学家群体里,如今发现,在相对年轻的青年科研人员之中,已经有了这种性别失衡的苗头”。 /p p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 strong 有28.8%的受访者认为“女性青年科学家不受重视”的问题比较甚至非常严重。 /strong /p p   不过,调查也发现,现实情况中的女性青年科研人员面临除了“重视与否”的问题之外,还面临着“生活与工作难以兼顾”等更为复杂的难题。有72.88%的受访者认为女性青年工作者会难以兼顾家庭和工作。 /p p   一位女科研人员因为“太忙”而没有选择要孩子,如今这个端午节,她还在实验室里加班写科研项目计划书。她告诉记者,“总体来说女性在科研方面精神压力更大”。 /p p   当然,面对这道选择题,也有的女性青年科研人员选择暂时放弃科研,选择家庭。此次调查就发现, strong 相比于男性,女性青年科研人员每周在科研工作上投入的时间略低。比如,每周工作超过“60小时以上”的女青年科研人员有50.92%,而男性则有68.69%。 /strong /p p   好在,家人对科学工作还比较支持。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有71.76%的青年科学家表示家人支持其从事科研工作,仅有2.63%的家中明确表示不支持。 /p p   有意思的是, strong 从事科研工作的女性中,得到家人支持的比例要略高于从事科研工作的男性。有70.26%男青年科研人员获得了家人支持,不支持的有2.76%,得到支持的女性青年科研人员比例则占到75.49%,相应地,仅有2.29%的女青年科研人员得不到家人支持。 /strong /p p   不过,根据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交叉分析的结果,此次调查中,仅有28.95%的男性青年科学家,其家人从事科研工作,但在女性青年科学家群体中,这一比例却有40.2%。 /p p   一位女科研人员告诉记者,“如果自己的另一半也是科研人员,肯定会更理解自己的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最后来个图解大放送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df65e13c-080c-4072-9d20-34d5c2fa774e.jpg" style=" "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5d9ffd29-bd1e-432c-9f85-0bd4183f9b53.jpg" style=" "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1e5c5640-1e17-4f11-89b7-0d09413104f7.jpg" style=" "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78dedcf3-e3ff-48c1-b8aa-7a82cb08bac5.jpg" style=" " title="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37cc3199-66d0-4de1-ae3b-3f11cf255df4.jpg" style=" " title=" 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15551821-2d01-47ac-8fb9-8a6397a5129f.jpg" style=" " title=" 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d5db84b0-57f4-481d-b315-3c330fba19bb.jpg" style=" " title=" 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fd1bd289-b619-4c84-9a8c-18fcac436a39.jpg" style=" " title=" 8.jpg" /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