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学术期刊

仪器信息网学术期刊专题为您整合学术期刊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学术期刊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学术期刊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学术期刊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学术期刊话题讨论。

学术期刊相关的资讯

  • 靠收版面费生存的学术期刊将停办
    针对社会反响强烈的部分学术期刊“靠收取版面费牟利”以及“论文买卖产业化”等问题,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相关负责人2月23日表示,新闻出版总署将对大量刊载学术论文的期刊进行监测评估,对不注重学术质量、刊载拼凑、剽窃学术文章的学术期刊予以严肃处理,采取措施整治学术期刊由其他单位和个人代理发表论文,对超越办刊宗旨及范围刊载学术论文的期刊将依据相关规定予以行政处罚,结合报刊出版质量评估体系对学术质量差、经营水平低、靠收取版面费生存的期刊予以停办。   日前,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依据相关规定对严重违规的《中国包装科技博览》等6种期刊予以停业整顿、警告等行政处罚,对《管理观察》等2种期刊予以通报批评,同时责令立即纠正违规行为。   记者从23日在京召开“加强学术期刊管理”座谈会上了解到,一些期刊刊载论文数量过多,最多的每期刊发200多篇,由于缺乏必要的审核和把关,论文质量难以保证,特别是少数期刊超越办刊宗旨及业务范围,所刊发论文几乎涵盖所有学术领域。这些期刊出版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学术质量、以收取版面费牟利的行为,严重干扰了正常出版秩序,对期刊界和学术界负面影响巨大。   对此,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负责人指出,新闻出版总署将进一步加强对学术期刊的管理,尽快建立学术期刊编辑准入制度、学术期刊编辑责任追究制度 出台相关政策,严格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的界限,建立学术期刊出版质量评估制度,完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促进学术期刊提高质量 进一步深化报刊业改革,实施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工程,扶持精品学术期刊发展,优化学术期刊发展环境。各学术期刊出版单位也要严格按照办刊宗旨和业务范围出版,完善编辑流程,加强编辑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学术质量 积极转变经营管理模式,深化内部机制改革,积极适应学术期刊出版数字化、网络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从编辑、经营、生产、发行等各个环节提升水平,努力提高学术期刊质量。
  • 谈谈我国学术期刊的尴尬与梦想
    近几日,2015年新一版的SCI影响因子出炉,引发了很多人的热烈转发和讨论。不可忽视的是,我国的论文数量已经连续6年位居全球第二,同时高被引论文也连年攀升到了全球第4位,然而与之对应的是,虽然中国部分期刊的影响因子也在不断上升,然而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中国期刊并不多 。本文是南方周末曾经的一篇旧文,然而即使今日读来依旧会有不少触动。  快速增长的中国SCI论文数量  1980年前后,中国科研人员每年发表的论文中被SCI收录的大约只有500篇。30多年过去,2009年中国的SCI论文数量已经突飞猛进到11.2万篇,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同时,中国大陆出版的科技期刊数量大约有5000种,也位居世界前列。这种状况曾被国际刊物以“波涛汹涌,滚滚向前”为题进行报道。  然而,与强大的论文生产能力和庞大的期刊数量不相称的是,中国在国际科技界占有一席之地的期刊并不多。近年在乌利希期刊指南所收录的全球两万三千多份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中,美国的学术期刊占了34%,中国的期刊大约只占到2%。  在科学家言必提及的学术期刊中,比如《科学》、《自然》和《细胞》,更是毫无中国期刊的身影。一些中国办刊人认为,这种情况需要改变,中国学术期刊界要办出自己的名刊。《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总编张月红最近在构思一篇文章,想要投到美国的《科学》杂志去。“尽管可能投不中,但是我想写,说中国的编辑也想出版能被全球认可的学术期刊。”张月红说。《科学》杂志曾经发表过一篇墨西哥办刊人的来信,信中介绍了墨西哥的一本医学期刊是如何成功走向世界舞台的。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武夷山认为,中国人办世界影响的期刊“是客观需要”。“如果我们的优秀成果能在国内办的优秀刊物上率先发表,则有利于争夺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他说,“我们想想,克里克和沃森当年的双螺旋发现,是在英国做出的,也是在英国办的《自然》上发表的。”  另一个常被提起的历史案例,是居里夫人发现镭之后,坚持将论文写成波兰文,投回自己的祖国。  走出落后圈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创刊于2000年,作为一份大学学报,它的名字就显示出它的中国特色。西方国家的大学也会办学术期刊,但并不存在与中国的大学学报相对应的刊物。中国的大学学报被国际期刊界称为“校园刊物”,这个标签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偏见。  张月红曾经申请更改刊名,未获批准。于是她在刊物英文名的后面加上了“Science”(科学)一词,以显示这个“校园刊物”是与众不同的。  创刊后两年,张月红带着这份刊物去见SCI的人,寻求被SCI收录的机会。对方看到期刊名称中含有“科学”字样,提出一个刻薄的问题:“你们这个期刊搞得那么综合,能和《自然》、《科学》比吗?”  张月红一时语塞,她无法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但马上反问了一句:“中国所有的好文章都能发表在《自然》和《科学》上吗?”对方笑了起来。  这次《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没有获得收录。根据SCI的评估规定,一个期刊被拒绝后24个月内不得再次申请。  中国几乎每所大学都有一份自己的学报。武夷山推测,中国的大学都曾经是“大而全”或“小而全”的,有自己的食堂、自己的幼儿园,甚至自己的子弟学校、自己的医务室,那么,大学当然要有自己的学报。  大学学报近年来的处境越来越尴尬。一方面,大学学报上的论文大部分质量不高,它们被批评者称为“垃圾文章”,大学学报因而也成了“垃圾刊物”。另一方面,刊号迄今是紧俏的,因此,即便大学学报的存在价值不大了,却谁也不愿意丢掉那个刊号。  “刊物名字没办法改,就只能借这个名字做好做精了。”张月红说。在刊物的草创时期,浙江大学将它确定为学校的一级期刊,研究人员将论文发表在这里与发表在其他优秀期刊上一样在校内会获得较高的学术评价。这个措施让它从一开始就能吸引到较为优秀的论文,从而让“马太效应”的出现成为可能。  刊物从2003年开始实行严格的同行评议制度。同行评议是编辑部收到论文后约请同领域专家匿名评审的过程,它是目前保证期刊质量的最有效手段。实际上,《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的办刊方法是紧跟国际规则与潜规则,加入国际上各个重要的检索系统。  在申请进入SCI出师不利之后,张月红就从对方的提问中悟出综合期刊是不行的,于是很快将这本综合刊物拆分,分成了应用物理与工程、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两辑。这个改变被证明行之有效,两本刊物都在2007年被收入SCI。  他们还借船出海,与全球知名的科技和医学出版商施普林格(Springer)合作,使该刊的电子内容由SpringerLink最新数字化出版平台向全球发布,打开学术交流的国际市场。  稿源问题  张月红承认,她对于中国科技期刊的崛起怀有浓厚的情结。同时她也清楚地知道,仅有浓厚的情结和高调的评论,以及自上而下的运作体制和办刊人员非主流的意识是无法让中国的科技期刊走出落后圈的。  《自然》创办于1869年,《科学》继之始于1880年,两刊至今均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医学界享有盛誉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历史更久,刊龄198年。仅仅是它们的先发优势,就让后来者望尘莫及。  《中国科学》在今年迎来创刊60周年的纪念,它在国内已经算是历史较长的科技期刊了。它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愿景是成为向国际展示中国科研成果的一扇窗。  背靠中国科学院这棵大树,《中国科学》的一位副主编仍然坦承:“稿件来源这一块,就是优质、高水平的投稿是问题。”国家图书馆金碧辉研究员2007年在中国科学杂志社的另一份标志性期刊《科学通报》上发表了一篇研究“h指数”的文章,它成为杂志近几年来引用频次最高的论文。而实际上,她的这篇文章属于文献计量学,是一个非常小的学科。其他更大的学科中没有出现这样的文章。  “缺少高质量的投稿是国内期刊普通性的问题。”《中国科学》的这位副主编补充说。中国科学家更愿意把论文投向国外,原因在于“影响因子,包括研究评价——国内的研究评价里面对国外期刊相对更重视一些。”  影响因子是了解一个科技期刊影响力的最直观指标,一般而言,数字越大表明这个期刊在学术界的影响越大。中国目前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是《细胞研究》,达到8.151,在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全世界161种SCI期刊中排在第21位。  在去年的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细胞研究》主编裴钢介绍了一番杂志发展的良好状况。讲完之后,一名听众站起来说,只想问你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你现在有一篇文章觉得不错的话,你是投你自己的《细胞研究》,还是投世界最好的《细胞》?他想都没想就说,我一定会投《细胞》,不投《细胞研究》。  这是在两本刊物的影响因子有差异的情况下,而事实上,即便两本刊物的影响因子不相上下,中国的科研人员也更愿意首先将论文投到国外去。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研究评价这一块可能就要调整,我发的文章你的评价都不承认的话,对我晋升都没有帮助的话,那科学家就不可能把稿件投过来。”《中国科学》的那位副主编说。  影响因子可以被操作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游苏宁一直认为,中国实际上需要两类办刊人。一类是像科学院的,真的要找出几本好刊来,打开一扇窗,让世界了解中国。但对于他的整个团队来说,他们实施的是“立足本土的国际化战略”。  中华医学会现有123种期刊,绝大部分都是中文刊。“SCI主要是个英文系统,你如果要做,你就要去做成英文。但是我们绝大部分是中文刊,中文刊冲击SCI是没有意义的。”游苏宁说。  游苏宁去年到加拿大参加审稿控制的国际研讨会,注意到国外办刊人讨论的重点与国内的完全不同。中国讨论的是怎么让影响因子升得更高 他们讨论的是我们怎么控制审稿,怎么让作者得到更好的待遇,读者更方便。  “影响因子的高低是可以自己操作的。”游苏宁说,某些中国期刊影响因子一年翻一倍只是典型的“大跃进”。  到国外访问的时候,游苏宁问老外,我们要不要办英文刊?绝大部分外国科学家都跟他讲没有这个必要。他们对他说,你们最重要的是把英文摘要写好。因为现在中国人遍布全世界,科研人员只要看见一个摘要不错的话,他会找一个实验室的中国人,说“你跟我讲讲这个里面是什么东西”。如果他再有兴趣的话,他就会让这个中国人把它翻译成英文。  于是,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两年前开辟了一个栏目,叫“发表在海外的优秀中国论文介绍”,将高质量论文的摘要译介过来。  中国一些研究者的学术不端行为在国际上也对中国科学家的信誉造成负面的影响。《晶体学报E辑》在去年一次性撤销了来自井冈山大学的70篇论文,创下了世界纪录,同时让井冈山大学“一夜成名”。  张月红希望这样的情况得到改善,至少她的学报要把学术不端行为杜绝在萌芽状态。《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在去年加入了国际上的CrossCheck(交叉检验)项目,这个项目将论文与海量的文献做比对,以查出存在抄袭的论文。浙大学报英文版成为国内第一家加入CrossCheck的期刊。  “50年内看不到”  一个国家是否需要出版自己的国际知名期刊,这是一个同样困扰着墨西哥和日本办刊人的问题。“我们的期刊在墨西哥之外很少或者根本看不到,在科学文献中的影响微不足道。”墨西哥的一位期刊主编在《科学》杂志上撰文说。  在2004年的一次讨论中,日本支持发展知名期刊的科学家认为,出版英语的顶级刊物有利于传播本土的科学成果,并有助于加强日本科学家评价和交流研究结果的能力。甚至有部分科学家认为国外的期刊的评审过程是一个暗箱,只有自己人办的刊物才令人放心。  到目前为止,日本缺乏世界级的科技期刊,尽管它的整体科技水平高于中国。武夷山认为,日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个雄心”。  武夷山曾接触过日本科技振兴机构(JST)的一些高层官员。JST的职责之一是日本的科技学术交流,包括期刊出版。这些官员告诉武夷山,日本科技界的现状是:官方、民间都觉得,能在国际英语刊物上发文就很好了,本国有没有优秀期刊并非他们所关心的。  “如果他们像抓诺贝尔科学奖(他们2006年提出,要培养30位诺贝尔奖得主)那样重视科技期刊,我不相信日本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会是今天的局面。”武夷山说。  美国麦克米兰公司一位前总裁几年前预言,中国要办出《自然》这样的杂志,50年内是看不到了。  游苏宁同意这一说法,他说,“第一,跟整体的科学水平有关 第二,语言还真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尽管很多人不承认。”《科技导报》副主编苏青认为,中国要办像《自然》、《科学》这样有世界影响的综合性科技杂志,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注意避免为了赶超而搞“大跃进”。 相关新闻:最新SCI影响因子发布!
  • 关注!2022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榜单发布
    2022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 5%)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TOP5%~10%)榜单重磅发布!中国知网和清华大学图书馆已经连续11年联合研制《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下文简称“国际年报”),通过统计国际期刊对中国期刊的引用,客观反映我国学术期刊在国际学术研究领域的话语实情。经过连续多年的统计与遴选,国际年报及国际影响力TOP期刊品牌已经得到期刊界和科研管理部门的广泛认同,在助力中国期刊走向国际舞台、树立国际学术品牌和文化自信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2022年,国际年报采用的统计源包括国际期刊、会议论文、图书等,其中国际统计源期刊为23438种,涵盖WoS收录的期刊共21879种,增补国际期刊1559种。国际影响力品牌学术期刊(以下简称“TOP期刊”)采用以下遴选方法:对中国学术期刊计算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国际他引影响因子、期刊影响力指数(CI)等指标,在满足“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和国际他引影响因子排名均位于前20%”的条件下,按CI排序遴选影响力指数CI值排名位居TOP5%以内的期刊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5%~10%之间的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某期刊自创刊以来所发表的所有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国际统计源文献引用的他引频次。国际他引影响因子: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国际统计源文献引用的他引频次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之比。国际影响力指数CI:基于国际他引影响因子和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采用向量求和的方法构建出的综合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水平的评价指标——影响力指数CI,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兼顾期刊的历史与现在、质量与数量。基于上述遴选方法,2022年遴选出350种科技TOP期刊,其中CI排名前TOP5%的175种科技期刊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5%~10%的175种科技期刊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遴选出160种人文社科TOP期刊,其中CI排名前TOP5%的80种人文社科期刊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5%~10%的80种人文社科期刊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以下是入选2022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的名单。以Cell Research、Molecular Plant、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等为代表的175种科技类学术期刊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以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经济研究》、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等为代表的80种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以《科学通报》、Synthetic and Systems Biotechnology、Gastroenterology Report为代表的175种科技类学术期刊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以《中国行政管理》《教育研究》《考古与文物》为代表的80种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附《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2022版)完整报告:2022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pdf2022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版).pdf
  • 国外知名学术期刊改审稿机制:网络公开审稿
    学术期刊审稿机制的完善与否对提升学术期刊的办刊水平及促进学术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学术期刊的审稿机制包括两个方面:其一,高水平审稿专家的遴选机制 其二,专家公正审稿的保障机制。从实际的操作层面来看,后一机制更为重要,因为审稿工作是对学术成果内容和形式的全面审查和评价,专家在审稿过程中是否能够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是保障审稿质量的关键。   当前中国学术期刊的审稿机制   当前中国的学术期刊多实行&ldquo 三审制&rdquo ,即编辑初审、专家二审、主编(或编委会)三审的审稿机制。&ldquo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rdquo ,对学术论文的权威评价自然应该由全球各领域最优秀的专家担任审稿人,但由于语言、专业及办刊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中国的学术期刊很难做到在全球范围内遴选审稿人。自然科学的学术期刊一般会把待审稿件送至全国或全省范围内的同行专家审阅。为了使科技期刊的编辑更方便地遴选审稿专家,相关机构曾专门编撰有《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审稿人名录》《中国科学技术论文评审专家名典》《西北地区高校审稿专家名录》(自然科学类)《上海市高校科技论文评审专家名录》等工具书。另外,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的编辑还经常通过相关专业学会的推荐、作者推荐以及在&ldquo 中国知网&rdquo &ldquo 万方数据库&rdquo 等大型数据库中通过主题词、关键词查询等手段获得审稿专家的信息。为保障专家的公正审稿,当前中国的学术期刊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单向或双向匿名审稿、在审稿单上设计具体的论文评价指标、在期刊上登载审稿专家名录等。   相比自然科学类的学术期刊,由于学科边界的相对模糊及学科之间更多的相通性,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术期刊更多地由办刊单位的学者担任审稿专家,尤其是对于具有较强学术实力的单位来说,更是如此。当然,目前也有不少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术期刊通过外聘编委委员等方法来实现审稿专家的高层次化、多样化。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编辑在稿件的初审环节对稿件的筛选能力也更强一些。   国外学术期刊的审稿机制   国外知名的学术期刊在审稿专家的遴选方面更为灵活,如《科学》杂志有一个专门的审稿委员会,由来自全世界各地100多名顶尖科学家组成,他们负责审定提交到《科学》的各类论文的重要性和可信度。投稿论文通过编委会的审查之后再交由外部专家进行匿名评议。这些外部专家则分布在全世界数十个国家,人数达万名,其中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自然》杂志的审稿人60%在美国,30%在西欧,10%在其他地区。《英国医学杂志》的审稿人有2500多人,也遍布世界各国。   至于专家的审稿方式,除了当前普遍实行的单向匿名审稿和双向匿名审稿之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发达国家近来出现了一种新的审稿方式:公开审稿。如《英国医学杂志》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对过去实行的双向匿名审稿进行重新思考并开始实行公开审稿。即编辑部将来稿在网上公开,同时将审稿人的姓名告诉作者, 作者和读者都能在网上看到审稿人的评审意见,并与审稿人对话和交流。论文最后发表时将审稿人的名单列在文章之后。在这种审稿机制下,不只是审稿人和作者之间互相知道彼此的身份,可以平等地互相探讨学术问题,社会上任何对此问题有研究专长的学者都可以就此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公开审稿的实质是编辑部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作者、审稿人及广大学者搭建了平等对话的平台,使大家在科学面前完全平等。这种审稿机制的优点在于面对全球无数双专业人士的挑剔眼光,审稿人会更谨慎、负责、具体、客观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意见。在此过程中,投稿人也能由此得到帮助和提高。   中国学术期刊审稿机制的发展趋势   当前中国的学术期刊有几千种。相比发达国家,在整体办刊水平较为落后的背景下,不断改进审稿机制是提高学术期刊的办刊水平和促进学术进步的重要举措。在审稿专家的遴选方面,当前中国的学术期刊基本上能够依据自身的办刊条件选择合适的审稿专家。为保障专家的公正审稿,中国的学术期刊界近年来普遍推行了单向或双向匿名审稿。这是为克服人情因素对公平审稿的影响而推行的有效举措。通常情况下,匿名审稿可以使专家抛却诸多顾虑,在较为平静的心态下公正地对待审稿件作出专业的评判。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匿名审稿也同时有其难以克服的局限:   其一,在某些学科领域(如史学),部分专家长期从事某项研究,且该项研究除他之外学界很少有人涉足。对于这类专家的投稿,审稿人甚至单凭题目就可以猜到作者的身份。还有一些稿件,审稿人可以通过文中透露的一些信息猜测到作者的身份。在此情况下,匿名审稿就没有太多实质意义。   其二,匿名审稿其实质是赋予了审稿人在秘密状态下对别人的研究工作作出专业判断的权利。有学者认为这就好比是一个制度不全的法庭,&ldquo 被告&rdquo 在无法辩解的情况下,法官就作出了不明不白的判决。这话虽然刺耳,但学术研究应该是学界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过程,这种审稿专家单向性的评判对于学术的提升意义确实有限。   其三,在匿名审稿机制下,审稿专家主要依靠其专业能力和道德自觉对待审稿件作出评判。审稿专家是否能够公平地评审稿件并作出专业判断缺乏外部的监督制约机制。比如当审稿专家时间有限时,他就有可能会为完成审稿任务而仓促给出结论。个别审稿人甚至有可能会出于私利,剽窃、压制作者的研究。有权利就有责任,审稿专家是否能秉公行事,社会应对其行为有相应的激励或制约措施。   相比匿名审稿,前述发达国家近期出现的公开审稿则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避免这些弊端。在公开审稿的机制下,审稿过程的三大主体&mdash &mdash 编辑、审稿人与作者同时处于社会的全程监督之下,这些学术共同体的成员自然会珍惜自己的荣誉和公信力。例如,对编辑来说,会在选择审稿专家及编排稿件的过程中更为谨慎、负责和自律 对于作者来说,在学术期刊联网的条件下,他们若有一稿多投或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在其文章正式发表之前,广大网民就有可能发现并及时处理 秉公审稿的专家也能在更广的范围内扩大其学术影响力。当然,在此过程中,审稿专家、作者及广大读者平等的沟通交流也会促进学术的进步。   公开审稿的推行需要一定的条件。最基础的技术条件是建立一个网络平台,编辑、作者和读者均能根据各自的角色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另外,在公开审稿机制下,编辑、作者与审稿专家是否能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及学术公德,除了社会监督这个无形的压力之外,还需要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奖惩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审稿环节中相关各方是否遵守了学术诚信的规范,这是一个学者诚信记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像学者在一般社会生活中的诚信表现一样,社会相关各方将会依据其审稿过程中的诚信行为给予其相应的激励或制约。因此,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也是公开审稿制度运行的重要保障。   笔者认为,不论是匿名审稿还是公开审稿,其目的都是为了保障审稿的公正。当前,中国的学术期刊界普遍实行匿名审稿自然有其合理性。但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在中国社会信用(含科研信用)体系逐步建立完善、学术共同体成员更为重视自身信誉的时候,公开审稿当是促进学术进步的更佳选择。
  • 专家解读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把好学术期刊诚信关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科技界引起热烈反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学计量与评价中心主任潘云涛认为,《意见》的出台充分显示出国家对治理学术不端、营造科研诚信氛围的高度重视,立场鲜明。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潘云涛说:“这个文件不仅仅有原则性的条款,还很有可操作性。比如,明确了科研诚信管理体系,科技部、中国社科院分别负责自然科学领域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科研诚信工作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此外,还明确了责任主体,比如,从事科研活动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是第一责任主体,学会等社会团体要发挥自律自净功能,科研人员要坚守底线、严格自律,等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意见》指出,“教育、卫生健康、新闻出版等部门要明确要求教育、医疗、学术期刊出版等单位完善内控制度,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学术期刊应充分发挥在科研诚信建设中的作用,切实提高审稿质量,加强对学术论文的审核把关。”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潘云涛表示,学术期刊是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学术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是经过同行评议的研究产出,人们通常把科技期刊的审稿人比作科研工作的守门人。作为科研工作全流程中的重要一环,学术期刊中的诚信问题是科研诚信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对于解决学术期刊的诚信问题,潘云涛认为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内控制度,比如,管理规范、严格的同行评议制度、撤稿机制等;另一方面是外部监督,有国家管理部门的审查监督,也有社会舆论的监督,还有同行的监督。两方面应该结合起来,共同对学术期刊的发展起到监督和促进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意见》提出,“科技部要建立学术期刊预警机制,支持相关机构发布国内和国际学术期刊预警名单,并实行动态跟踪、及时调整。将罔顾学术质量、管理混乱、商业利益至上,造成恶劣影响的学术期刊,列入黑名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这里有对相关机制的描述,即谁负责、谁承担、谁发布,如何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是国内最早从事科技论文和科技期刊评价研究的权威机构,每年定期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已成为我国科技期刊出版和管理部门的重要参考依据。”潘云涛说,“我们正在尝试建立科技期刊的监测预警体系,希望通过建立科技期刊诚信及舆情监测指标的方式,为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提供客观数据支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意见》提出,“论文作者所在单位应加强对本单位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管理,对在列入预警名单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科研人员,要及时警示提醒;对在列入黑名单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在各类评审评价中不予认可,不得报销论文发表的相关费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我认为科研评价是抓手。科研评价在科研工作中起导向作用,科研诚信中的问题,必须与科研评价问题一起研究,以评价为抓手,带动相关工作和政策的进步,共同为科技创新工作保驾护航。比如,进一步改革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按《意见》要求加强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管理。”潘云涛说,“科研诚信问题不仅仅是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它也是社会问题,关系到文化、经济和生活的许多方面,要通盘考虑、精准施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最后,潘云涛认为政策宣传也很重要。一方面管理部门要用多样的形式宣传,另一方面科研人员也要自觉成为宣传员,向同行、学生宣传科研诚信相关政策。 /p p br/ /p
  • 《分析化学》再获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殊荣
    日前,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在北京发布的2008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中,由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和中国化学会共同主办、汪尔康院士任主编的《分析化学》再获该殊荣。   《分析化学》于1972年创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自然科学核心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我国分析化学领域创新性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分析化学学科的前沿和进展,成为工、农、医、国防、环境等各个学科中应用最广泛的刊物。论文已被国内外近30种文摘刊物和检索系统收录。   另悉,该刊从1999年开始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正式收入《科学引文索引扩大版》(SCIE),同时还被收入Research Alert和Chemistry Citation Index等ISI系列。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历年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该刊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均居中国科技期刊前列。
  • 国际学术期刊为中科大纳米研究出版专刊
    11月9日,美国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先进功能材料》出版《中国科学家纳米材料研究》专刊,集中展示我国和美国华人学者在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及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能源、光电器件及传感等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专刊收录23篇高水平论文,中国科大教授贡献2篇、科大校友贡献5篇。   中国科大在纳米材料研究方面,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曾研发出世界上首个纳米电缆、液体纳米晶体管等。专刊出版过程中,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教授俞书宏和科大校友、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教授夏幼南受邀担任客座编辑,并撰写编者按。这是《先进功能材料》创刊十年来首次为我国出版专刊。中国科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负责人介绍,专刊展示了中国纳米材料研究的特色和水平,对今后进一步促进国内外纳米材料研究学者的学术交流和开展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 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量中国第四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11月1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201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结果显示,我国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排名前进到世界第4位,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继续保持世界第2。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戴国强表示,2017年度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科研产出规模在继续增长的同时,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开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7年,被引次数超过10万次且影响因子超过35的国际期刊有7种。这些国际顶尖学术期刊2017年共发表论文10803篇,其中,中国论文为699篇,占总数的6.5%,排在世界第4位。若仅统计原创论文和述评两种类型的论文,中国则有443篇,同样位居世界第4,较2016年上升1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论文被引用的情况可以反映论文的影响。统计结果指出,我国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继续保持在世界第2位。2008年至2018年10月,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国际论文共被引用2272.40万次,相较于2017年统计,数量增加17.4%,排在世界第2位,美国仍然保持在世界第一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与此同时,我国发表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连续第8年排在世界第2位,材料科学领域论文被引用次数保持世界首位。各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通常被视为世界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2017年,中国在这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为8259篇,占世界的15.1%。中国在这些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中,有47.1%是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产出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国际高被引论文数量、热点论文数量继续位居世界第3位。截至2018年9月,中国高被引论文数为24825篇,占世界总量的17.0%,数量比2017年增加23.3%,世界排名保持在第3位。 /p
  • 868种学术期刊实现网络首发 创新成果发布有了“绿色通道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从中国期刊协会获悉,为确保学术成果的首发权与快速有效传播,目前我国已有868种学术期刊实现学术论文第一时间网络首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为促进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规模化转型升级,经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去年11月,《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正式上线,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中国各学科学术期刊文献。一年来,已有《财政研究》《科学通报》《经济研究》等868种中国学术期刊(中/英文版)加入,实现学术论文网络首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介绍,投稿一经审定,无需按照纸质刊物出版时间就能通过网络首发平台,将优质学术成果第一时间刊发,并在国际学术界迅速传播。“网络首发”不仅可以发布与印刷版相同的传统论文,还可以配发相关文字材料、数据表格、图形文件、音视频文件等,有利于作者充分表达学术思想,同时让读者借助数字资源更全面理解和使用研究成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日前在京举办的2018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等专家表示,网络时代,数字化出版正在成为学术期刊的主流形态。网络首发平台开辟了优秀成果快速发表的“绿色通道”,有利于提升我国学术话语权。 /p
  • 973计划首席科学家赵宇亮担任国际学术期刊编辑
    最近,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纳米中心赵宇亮研究员接到英国《纳米医学》(Nanomedicine)主编的邀请,提名他为该刊物的编辑。赵宇亮已回函接受了邀请。   《纳米医学》是英国的重要学术期刊之一,主要刊登例如纳米药物基础研究、纳米医学发展等学术文章,影响因子5.44。赵宇亮研究员是973计划重大项目“人造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及解决方案探索”首席科学家,该项目主要围绕纳米颗粒的负面影响、纳米表面化学修饰及其性质、纳米生物效应及其对健康的安全性等开展研究,包括对纳米颗粒进入身体的生物反应研究,通过表面化学修饰——改变纳米颗粒表面的性能,即通过改变纳米表面性质来控制纳米药物的性能、减少纳米颗粒的毒性研究等。这些研究对于开发未来的人体纳米药物、纳米生物效应与纳米安全性研究,化学和毒理学分析等有重要意义。赵宇亮同时还担任了美国SCI杂志《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的副主编。   近几年来,已经有一批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和研究骨干担任了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期刊编辑、编委、主审等重要职务,这说明我国的基础研究工作得到国际学术界特别是欧美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 中国学术期刊迎来最大利好 七部门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日前,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下发通知,启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5年为周期,面向全国科技期刊系统构建支持体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据了解,当前我国大约拥有5000本学术期刊,其中大多数为中文期刊,英文学术期刊大约有300余种,入选 SCI 的期刊仅约200种,而全球大约有9000种 SCI 期刊,只占2%。而每年中国学者为全球贡献约20%的学术论文。事实上,中国的学术期刊不仅规模小,还很分散,此外国内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也有限。而科技强国的建设离不开一流科技期刊的支撑,随着我国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打造与之相匹配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让中国科技创新成果发表在中国期刊上,成为中国科技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中国科协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力度大、资金多、范围广。该计划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核心目标,针对我国科技期刊在编辑、出版、传播、服务全产业链上的关键短板,系统构建支持体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项目设置强调系统施策。设立领军期刊、重点期刊、梯队期刊、高起点新刊、集群化试点以及建设国际化数字出版服务平台、选育高水平办刊人才7个子项目,对单刊建设、刊群联动、平台托举、融合发展进行系统布局,力图多点支撑、多点协同发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遴选方式突出“以域选刊”。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瞄准国家创新发展关键领域和战略方向,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专家论证,分别提出了支持现刊、布局新刊的优先建设领域,作为遴选期刊的前置条件,优先支持基础研究领域、优势学科领域、战略前沿和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科技期刊做精做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支持方式突出精准发力。按照尖兵引领、梯次培育、试点先行、持续推进的总体思路,打破“定额奖补”的传统做法,在领军期刊、重点期刊、集群试点项目中,探索采取一刊一策、一项一案的差异化支持方式,允许申报单位结合自身发展规划提出个性化经费需求,对办刊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建设规划明确的优秀办刊单位给予重点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项目管理实施“管评分离”。为提高项目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项目采取集中申报、分类评审,建立大数据监测、专家评审、第三方绩效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力求实现前、中、后全流程的科学管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以下为组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有关项目申报的通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科协发学字〔2019〕41号 /p p   为认真落实《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实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决定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现就有关项目申报事宜通知如下。 /p p   一、项目设置 /p p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19年度开放领军期刊、重点期刊、梯队期刊、高起点新刊、集群化试点等5个子项目申报。项目设置详见《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9–2023年)》(附件)。具体申报要求可登录“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期刊重点项目管理数字平台”(以下简称“管理平台”,网址 a href=" http://kjqkxm.castscs.org.cn/egrantweb/" target=" _blank"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http://kjqkxm.castscs.org.cn/egrantweb/ /span /a ),下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p p   二、申报流程 /p p   1.申报单位注册并登录管理平台,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申报项目,填报相关信息。 /p p   2.申报单位上级单位注册并登录管理平台,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 /p p   3.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办公室对经主办单位审核的申报项目进行资格审查。 /p p   4.审核通过的期刊或单位获得申报资格,须向项目办公室提供纸质申报材料,所报送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需报送一份。所有材料一律用A4文本打印。 /p p   三、申报材料 /p p   1.领军期刊、重点期刊、梯队期刊项目申报材料 /p p   (1)由主要主办单位出具正式报送函(报送函主送单位写“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办公室”) /p p   (2)《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期刊类项目申报书》(通过管理平台打印后加盖公章) /p p   (3)最近连续出版的3期样刊1套 /p p   (4)期刊出版许可证(副本)复印件 /p p   (5)其他有利于申请立项的材料。 /p p   2.高起点新刊项目申报材料 /p p   (1)由主要主办单位出具正式报送函(报送函主送单位写“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办公室”) /p p   (2)《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期刊类项目申报书》(通过管理平台打印后加盖公章) /p p   (3)其他主办单位同意文件(多家主办单位须提供,可在报送函或申报书上加盖公章) /p p   (4)出版单位报拟创办期刊的主要主办单位的请示文件(拟新成立期刊出版单位不提供) /p p   (5)出版单位的出版许可证(副本)复印件(拟新成立期刊出版单位不提供) /p p   (6)主办单位、主管单位法人证明文件复印件(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机关法人证明文件) /p p   (7)出版单位法人证明文件复印件(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p p   (8)主要主办单位、主管单位的国有资产证明文件复印件(事业单位、机关法人、社团法人不提供) /p p   (9)出版单位同主办单位、主管单位隶属关系或出资关系的证明材料(拟新成立期刊出版单位不提供) /p p   (10)《期刊出版申请表》 /p p   (11)拟任出版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中级以上) /p p   (12)编辑出版人员的身份证复印件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至少3人,其中2人中级以上) /p p   (13)工作场所使用证明文件复印件(租赁合同或自有产权证书) /p p   (14)其他有利于申请立项的材料。 /p p   3.集群化试点项目申报材料 /p p   (1)由申报单位出具正式报送函(报送函主送单位写“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办公室”) /p p   (2)《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集群化试点项目申报书》(通过管理平台打印后加盖公章) /p p   (3)申报单位法人证明文件复印件(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机关法人证明文件) /p p   (4)其他有利于申请立项的材料。 /p p   四、产生办法 /p p   根据项目申报情况划分评审小组,采取专家评审、现场答辩的方式产生拟支持项目。拟支持名单经公示5个工作日无异议,正式确定为入选项目。入选项目申报主体与中国科协签订项目任务书,明确建设方向和任务目标。 /p p   五、其他事项 /p p   1.项目申报书最后一页“申报诚信声明”必须由项目负责人签字确认,不可用签名章代替。 /p p   2.领军期刊、重点期刊、梯队期刊可同时申报。如同时入选,以支持金额较高的项目优先。 /p p   3.申报单位须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不得谎报、编造业绩,如查出存在弄虚作假行为,将取消本期评审资格及下一周期申报资格。 /p p   4.管理平台开放时间为2019年9月20日至10月18日,请在此期间填写申报信息。 /p p   5.纸质申报材料集中受理时间为2019年10月15日至21日。请按照申报要求将纸质申报材料报送至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学计量与评价中心(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15号537办公室,100038),逾期不予受理。纸质申报材料一经收取,恕不退还。 /p p   申报咨询联系方式: /p p   中国科协 /p p   联 系 人:顾洺玮 丁广治 张光 /p p   联系电话:010-68581259,68571884 /p p   传 真:010-68571884 /p p   教 育 部 /p p   联 系 人:王骁 /p p   联系电话:010-66096298 /p p   传 真:010-66020784 /p p   科学技术部 /p p   联 系 人:赵为 /p p   联系电话:010-68944758 /p p   传 真:010-68944618 /p p   国家新闻出版署 /p p   联 系 人:杨震林 /p p   联系电话:010-83138648 /p p   传 真:010-83138642 /p p   中国科学院 /p p   联 系 人:杨子秀 /p p   联系电话:010-68597596 /p p   传 真:010-68597134 /p p   中国工程院 /p p   联 系 人:陈冰玉 /p p   联系电话:010-59300273 /p p   传 真:010-59300239 /p p   纸质材料报送联系方式: /p p   联 系 人:田瑞强 焦一丹 /p p   联系电话:010-58882537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附件为: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img styl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a style=" font-size:12px color:#0066cc "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910/attachment/d4f33442-0bc3-46b3-8dd1-6c09c8a45801.docx" title="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9-2023年).docx"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9-2023年).docx /a /p p br/ /p
  • 在顶级学术期刊封面露脸最多的中国人竟然是他......
    p   你可能知道时代周刊或者财富杂志封面刊登过哪个中国人的肖像,但是,你未必知道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封面上,有哪些中国人物露过脸! /p p   露脸最多的中国人物,竟然是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01.jpg" style=" HEIGHT: 667px WIDTH: 500px"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noimg/57b20f1b-f37a-460b-93fb-34506add3c0d.jpg" width=" 500" height=" 667"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OF选择性分离&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02.jpg" style=" HEIGHT: 667px WIDTH: 500px"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noimg/bb3bcafd-07c8-4a48-856d-7b871ce9a738.jpg" width=" 500" height=" 667"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疏水的水分子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03.jpg" style=" HEIGHT: 714px WIDTH: 500px"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noimg/6651401e-889b-4da9-9900-b542a524f9ff.jpg" width=" 500" height=" 714"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中空微米棒位点选择性增强光致发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04.jpg" style=" HEIGHT: 649px WIDTH: 500px"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noimg/87cea3c6-edb7-454f-9eb9-74616bfffc79.jpg" width=" 500" height=" 649" /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除了悟空,还有一众中国人物也曾登上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封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05.jpg" style=" HEIGHT: 667px WIDTH: 500px"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noimg/a8643969-c0ef-4d6b-8abc-123e246d6bf7.jpg" width=" 500" height=" 667"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八戒:可爱的小胖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06.jpg" style=" HEIGHT: 649px WIDTH: 500px"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noimg/be29f73c-b2bf-4951-8409-374d8f084a5a.jpg" width=" 500" height=" 649"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后羿:射太阳的英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10.jpg" style=" HEIGHT: 649px WIDTH: 500px"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noimg/880ccde6-e63a-4e43-b1ee-5db3b6263d20.jpg" width=" 500" height=" 649"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中国农民:勤劳与朴实的代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来源:纳米人公众号) /p
  • DF-602膳食纤维测定仪学术论文荣登权威学术期刊《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采用上海纤检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df-602膳食纤维测定仪*进行检测,并以该仪器检测的数据为依据,由江苏省菩德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起草的学术论文《膳食纤维测定仪测定食品中膳食纤维》荣登权威期刊《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注:df-602膳食纤维测定仪为论文中的df-601膳食纤维测定仪的升级款)《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封面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 11-5956/ts,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0381,半月刊,大16开本。本刊创刊于2010年1月,是全国首本专注于食品安全与质量领域研究与开发的学术期刊,已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美国ebsco、英国《食品科学技术文摘》(fsta)、俄罗斯《文摘杂志》(aj)、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 df-602膳食纤维测定仪 df-602是上海纤检自主设计开发的一款膳食纤维测定仪,着重解决了样品转移带来的误差问题,因此比滤袋式可靠。集酶解、搅拌、加热、恒温、加液、沉淀、抽滤于一体,高效、方便、准确、安全,尽显上海纤检30年行业经验。该仪器符合gb/t5009.88。本公司致力于打造先进技术与可靠质量,确保每一台仪器都是您得力的助手。《膳食纤维测定仪测定食品中膳食纤维》论文详情请点击下方二维码查阅
  • 海南特大非法学术期刊案追踪:两万人花钱“发”论文
    个人7年非法创办20余种刊物,只上过中学的员工竟组成编委会“审核”论文来稿,约2万名投稿者交纳版面费超过1000万元——这是海南省最近查处的一起特大非法期刊案,背后暴露的问题发人深省。   3月22日,自办刊物有偿发表论文的符莉夫妇,被海口市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7年创办20余种非法报刊为何没被发现?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何以屡屡受骗?职称评审如何避免“论文市场”的冲击?围绕一系列疑问,记者进行了追踪采访。   办案人员展示犯罪嫌疑人为投稿者颁发的假论文证书(3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晖余摄   假报刊收钱登论文 教师医生成“唐僧肉”   “非法报刊密密麻麻堆成小山,93枚假公章摆了一地,公司规章、员工手册、报刊邮寄单和发票摊了一大摞。”海口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副支队长陈淼说,在符莉等人的办公室,干警们惊呆了:在这些假报刊中,仅带有“中国”字头的就有《中国教育科研杂志》《中国医学论坛报》等多种。   据介绍,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去年向海南有关方面下发举报线索,反映《中国教育科研杂志》涉嫌利用非法期刊进行网络诈骗。由此牵出一个隐藏多年、受害人覆盖众多省市的学术论文诈骗团伙。   符莉夫妇承认,从2004年始,他们成立公司招聘员工进行专门培训,设立数十个网站发布征稿信息,假称其学术报刊是国家批准公开发行的正规刊物,诱骗需要晋升职称的人向其投稿,并以两千字内340元、每增加一千字加价100元的标准索要版面费。收钱后,他们便开机印刷非法刊物邮寄给投稿人。   记者翻阅发现,这20余种非法报刊大多集中在卫生和教育领域。符莉向记者坦陈:“因为这两个行业有发表论文评定职称的强烈要求。”   记者查阅该团伙的账目表看到,仅2010年7月份,他们就收到来稿2201篇,入账版面费40多万元。据警方统计,受害人预计达2万人,涉案金额至少1000万元。   荒唐的是,符莉夫妇设立的审稿编辑部,竟由招聘的3名中学文化程度的员工组成,而投稿者大都受过高等教育。该编辑部成员徐云辉说,她主要负责“审核”来稿的格式、字数和错别字,“有时也淘汰少量不符合要求的论文。”符莉则对记者直言:“我们不管论文的专业性,就是为大家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   为了掩盖造假行为,符莉要求员工只接受电子邮件投稿,期刊编辑部地址全为虚构,编辑部固定电话通过某种手段转移到40部手机上。   符莉还编制了“常见问题回答手册”对员工进行系统培训。问:“如何查询杂志属于国家二级期刊?”答:“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并没有对任何一本杂志评定级别,由该杂志的读者和作者针对杂志满意度而评比出来。”问:“是非法的刊物吗?”答:“本刊 1995年创办,每个月底出版一期,如果是非法刊物,能一直创办到现在吗?”就是这样可笑的答复,竟然蒙蔽了众多投稿的教师和医生。   “公开造假”为何隐匿7年?   符莉等人自办学术刊物诈骗长达7年之久,为何无人查处?对此,陈淼等办案人员认为,其中既有一系列貌似合法的外衣“掩护”,也有投稿者为晋升职称不愿举报、有关部门难以发现的因素。   “我们实行‘公司化’运作,几年下来,连自己都觉得自己已经合法了。”这个造假编辑部的徐某告诉记者,员工每天上午9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每周开例会总结表彰,还有休假制度。“老板甚至给我们签合同、买保险,我慢慢觉得在这里工作挺光荣的。”   记者采访发现,为给自己“贴金”,这个“论文”公司在一些中央级大报上刊登广告,公开宣称“期刊具有国际国内刊号,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属于国家级核心期刊,主要职能是方便作者晋升……”等。   另一方面,他们还与一些权威网站建立不正当合作关系。据调查,符莉夫妇的网站参与了百度竞价排名,投稿者提出在学术论文数据库上能够查询全文的要求后,符莉主动联系重庆维普咨询有限公司及中国知网开展合作,两家网站相继给她“创办”的部分杂志颁发了网络出版证书和收录证书。此外,她还伪造“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等公章为投稿者颁发获奖证书、论文证书和教师继续教育学分。   这个造假团伙得以滋生壮大,还因为单个投稿者涉案资金少,而且很多人通过论文达到了晋升职称的目的,不愿向有关方面举报。符莉说:“很多教育卫生行业的作者反馈,论文在他们评定职称时起到作用,还主动介绍同事给我们投稿,甚至要求寄发票到单位报销。”   陈淼等办案人员表示,即使在被查处之后,仍不断有投稿者打电话到编辑部,咨询发表论文和汇款事宜。   “论文市场”生意兴隆 职称评审亟待完善   “虽然目前20余种假报刊已被查封,但暴露的问题已远远超出案件本身。”办案人员坦言,大部分人否认投过稿件、汇过钱,对办案人员闭门不见甚至是恶语相加,取证比较困难。这些论文投稿者的心态折射了什么?   “靠假论文证书获得职称或职务,这些人有没有教书育人、救死扶伤的资格?这样的职称评定机制是否存在问题?到底谁是真正的受害者?”有关专家表示,此案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令人深思。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许章润认为,这暴露出目前一些行业单纯以论文评职称的“制度弊病”。现行评价机制存在重论文发表轻工作实绩、重论文数量轻研究质量的不良导向,已脱离实际违背人心。另一方面,一些人通过假期刊论文评上职称,还说明目前一些单位评定职称的程序有漏洞,也反映出部分参与评价的人缺乏学术操守和职业道德。   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曹锡仁认为,此案存在时间之久、影响面之广令人震惊。现在很多合法刊物也收取论文版面费,应该管一管。同时,由于许多单位对发表论文的数量、级别提出不切实际的“刚性要求”,导致合法刊物根本无法满足巨大需求, “这为学术造假提供了制度运行空间”。   治乱需用重典。“要从根本上减少学术造假,必须从制度改革层面考量,铲除造假土壤。”有关专家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强学术期刊监管,改革职称评定机制和专家评审制度,不能仅以“论文论英雄”。同时应探索建构多元化的学术评价体系,适当发挥民间学术机构的评价作用。   “提升学者的学术伦理和学术道德也刻不容缓。”许章润等专家表示,“只有让学术造假者身败名裂,才能开创清明的社会创新风气。”
  • 2018年顶级学术期刊影响因子预测!
    p   对于很多科研人员和广大的学生而言,新一年期刊的影响因子尤为牵动。此外,随着中国科研实力与发表文章水平的提升,大家也逐渐关注和重视相关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目前,我们已经可以大致估算2018年年中发布相关期刊的影响因子,借此可以为大家做出一定的参考。 /p p   本文将主要关注纳米材料(传统材料与工程类期刊不列入在内)领域的主要期刊,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为2015年与2016年发表的文章在2017年的引用次数。同时,本文也将关注相关期刊的被引用(高被引比率)与中国学者发表(检索标注为中国(单位)的比率,不包括海外华人)的情况。 /p p    strong Nature与Science系列 /strong /p p   这一系列的期刊,特别是Nature与Science主刊的影响因子变化影响并不大,毕竟其学术的创新性与影响力是学术共同体的共识。 /p p   在子刊系列中,NatureNano与Nature Mater会不会突破40? /p p   此外,最大看点是NatureEnergy与Nature Reviews Materials第一年的影响因子会不会超过40?Nature Communications影响因子稳定在11-12之间,而Science Advances首年的影响因子也有望突破10。 /p p   大家很关心这两个期刊的影响力,目前Nature Communications 年发文超过4000篇,15与16年文章的高被引率达到7.4%,而Science Advances年发文超过500篇,15与16年文章的高被引率约为5.5%。 /p p   除了传统意义的NS系列,Scientific Reports年发文超过2万篇,中国单位学者发表的比率达到1/3,而该期刊的高被引率为0.5%。同时,值得关注的是Nature推出了npj以及communications系列,不知在未来的几年内是否会对现有期刊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p p    strong 物理与化学类期刊 /strong /p p   尽管不是NS,但是有一类期刊例如PRL,JACS在学者心中的地位是崇高和根深蒂固的,不是简单的影响因子高低可以左右其在专业学科内的重要地位。这里,我们关注一下最近几个新打造的期刊: /p p   PRX经过几年的发展,在PRL巨大品牌效应的情况下,其影响力和影响因子持续扩大 ACS Central Science由于开办较晚,发文量极少,竞争对手比较多,目前影响力还需要进一步扩大 /p p   而RSC前几年推出的ChemSci,尽管经过几年的发展,其地位和影响仍然不能和传统的两大化学期刊抗衡,随着其他众多新期刊的开办,其稿源也会受到持续影响,这几年的影响因子也一直徘徊不前 /p p   Cell出人意料的推出了Chem和Joule,但不如ACS,APS, AIP,IOP,RSC等学科期刊群所形成的巨大专业影响力,其未来发展与专业影响力还有待判断。 /p p   需要留心的是,Angew. Chem. Int. Ed从2017年开始,中国成为该期刊发文量最大的国家,这在几大传统经典期刊中并不多见。 /p p    strong 综述类期刊 /strong /p p   Chemical Reviews继续比Chemical Society Reviews的影响力与影响因子高出一个身位。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CSR的发文量持续增长,已经超过1/3。 /p p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个引人关注的新期刊,Applied Physics Reviews作为美国物理联合会(AIP)新推出的综述期刊,刚刚创办就得到大家的认可与推崇,吸引了众多学术大牛为其撰稿,这与AIP长期以来的学术声誉和地位是密切相关的。 /p p   这几年,该期刊就成为应用物理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综述期刊之一。重要的是,该期刊的文章往往深刻侧重在原理与概念的总结,特别值得科学家们的阅读与长期关注。 /p p    strong 材料类期刊 /strong /p p   Wiley系列,最近几年创办了多份新期刊,从而进一步推高AM和AFM的影响因子。目前,AM有望破20,AFM有望破13,Small有望破9。 /p p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 AEM从2016年开始,AM与AFM从2015年开始,Small从2013年开始,以及绝大部分的AM系列刊物,中国都已经成为发文量最大的国家。令人惊叹的是,AM,AFM,Small,Adv Sci等期刊,2017年中国发文量已经超过该刊发文总数的50%。 /p p   这里顺便强调一下, AFM并不是AM子刊,两者分别是该系列的通讯版和全文版,这一方面很多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和学生往往混淆。 /p p   ACS系列,其学术性和专业影响力备受推崇,总体来说影响因子普遍稳定。出人意料的,近年来Nano Letters影响因子持续下降,也许是因为其文章内容越来越偏向材料物理,不易提升其引用数量? /p p   ACS Nano发文内容更加广泛,影响因子继续稳中有升,并有望超过14。ACS Energy Letters在能源材料大热的背景下,首年影响因子即有望破10。 /p p   Chem Mater作为一份老牌期刊,其在学术界的口碑一直颇佳,最近几年影响因子也是持续上涨,不知今年是否能迈过10的门槛? /p p   ACS AMI在发文量逐年增大的同时,其影响因子还将继续上涨并有望超过8,可见该期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p p   ACS各大期刊中,中国单位学者发文量总体上保持稳定,普遍维持在期刊发文总数的20~30%,只有ACS AMI中国学者发文接近半数。 /p p   RSC系列,最大的看点也许是在各大能源材料期刊的夹击下,EES能否超过30?新创办的Horizons系列中,Materials Horizons填补了RSC系列中材料综合类期刊的空白,其影响因子继续上升并望超过12 /p p   而Nanoscale Horizons的出现是否会和该系列的Materials Horizons形成竞争,又是否会让Nanoscale的影响因子停滞不前乃至下降?除了EES和Chem Sci外,中国也基本是RSC相关期刊发文量最大的国家。 /p p   特别是,JMCA与JMCC等期刊,中国学者发文量已经接近该刊总数的60%,Materials Horizons,CC与Nanoscale的发文占比则超过40%。 /p p   其他出版社的期刊,例如Nano Energy与Nano Research影响因子会略升,在保持影响因子高升的情况下如何吸引更多国家的科学家投稿和提升国际关注度仍然是这些期刊面临的挑战之一(中国学者2017年的发文量接近或者超过70%)。 /p p   NPG Asia Materials发文量小,影响力也极为有限,在众多材料期刊中略显低调。Carbon继续保持稳定。2D materials 则随着发文量增多的情况下,影响因子会继续下降。 /p p   最后重点提到,在储能,催化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火热的浪潮下,能源材料类期刊的影响因子,总引用以及高被引文章数量仍将远超其他类型材料研究的期刊,一些新的能源材料类期刊又开始陆续出现,例如,Joule,ACS Applied Energy Materials Solar RRL Sustainable Energy & amp Fuels等等,中国目前是能源材料类文章发表大户。 /p p   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下,最近几年为什么会出现能源材料研究的持续大热(相关期刊影响因子的大幅高涨)?众多的研究进展推进了该领域哪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能源材料大热还会持续多久?材料学科的发展又将会推动哪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6ec57b2b-af51-4d2d-8cda-c166a8118230.jpg" style=" "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1bffafdf-7b14-4d92-b115-bd00568a0309.jpg" style=" "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2daccb30-7e95-4014-966c-a4f75492f1f9.jpg" style=" "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bd229545-30bf-41df-a4ec-5da050054b59.jpg" title=" 4.jpg" / br/ /p p br/ /p
  • 最新!涵盖185个国家共36种癌症,顶级学术期刊CA发布全球癌症数据!
    癌症“神刊”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CA,IF=245),是由美国癌症学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主办的一份综述性、履行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论文内容涉及癌症诊断、治疗和预防。该充分依托学会主办的优势进行组稿、约稿工作,并刊登医学继续教育方面的信息,发行量约88 000册,号称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肿瘤学期刊。同时,该期刊只发表特约的稿件,每篇文章的选题和作者都应当是精挑细选。该刊的主打栏目是Review Articles,每期发表2–5篇。另外,对于CA而言,其旗舰综述是全球的癌症统计,据统计,平均每篇这样的文章引用量达到了15000次,在肿瘤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021年2月4日,世界影响因子最高的学术期刊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杂志正式发布了全球最新癌症数据。统计预估了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的36种癌症类型的最新发病率、死亡率情况,以及癌症发展趋势。该论文中的数据,前不久提前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官网公布,此次是论文正式上线。该论文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929万例,其中男性1006万例,女性923万例;2020年全球癌症死亡病例996万例,其中男性553万例,女性443万例。全球乳腺癌新发病例高达226万例,超过了肺癌的220万例,乳腺癌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457万例,其中男性248万例,女性209万例,2020年中国癌症死亡病例300万例,其中男性182万例,女性118万例。中国新发癌症人数位居全球第一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929万例,其中中国新发癌症457万人,占全球23.7%,由于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癌症新发人数远超世界其他国家。癌症新发人数前十的国家分别是:中国457万,美国228万,印度132万,日本103万,德国63万,巴西59万,俄罗斯59万,法国47万,英国46万,意大利42万。2020年各国癌症新发病例数中国癌症死亡人数位居全球第一2020年全球癌症死亡病例996万例,其中中国癌症死亡人数300万,占癌症死亡总人数30%,主要由于中国癌症患病人数多,癌症死亡人数位居全球第一。2020年癌症死亡人数前十的国家分别是:中国300万,印度85万,美国61万,日本42万,俄罗斯31万,巴西26万,德国25万,印度尼西亚23万,法国19万,英国18万。2020年各国癌症死亡病例数乳腺癌发病人数全球第一 之前,肺癌一直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症,而2020年最新数据显示,乳腺癌新增人数达226万,肺癌为220万,乳腺癌正式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 全球发病率前十的癌症分别是:乳腺癌226万,肺癌220万,结直肠癌193万,前列腺癌141万,胃癌109万,肝癌91万,宫颈癌60万,食管癌60万,甲状腺癌59万,膀胱癌57万,这十种癌症占据新发癌症总数的63%。2020年癌症新发病例数前十的癌症类型肺癌死亡人数全球第一2020年全球癌症死亡病例996万例,其中肺癌死亡180万例,远超其他癌症类型,位居癌症死亡人数第一。癌症死亡人数前十的癌症分别是:肺癌180万,结直肠癌94万,肝癌83万,胃癌77万,乳腺癌68万,食管癌54万,胰腺癌47万,前列腺癌38万,宫颈癌34万,白血病31万,这十种癌症占据癌症死亡总数的71%。2020年癌症死亡病例数前十的癌症类型全球男性癌症发病和死亡情况2020年全球男性新发癌症1007万例,占总数的52%,全球男性新发病例数前十的癌症分别是:肺癌144万,前列腺癌141万,结直肠癌107万,胃癌72万,肝癌63万,膀胱癌44万,食管癌42万,非霍奇金淋巴瘤30万,肾癌27万,白血病27万,这十种癌症占男性新发癌症总数的近70%。2020年全球男性癌症新发病例数前十的癌症类型2020年全球男性癌症死亡553万例,占总数的56%,其中肺癌死亡人数达119万人,远超其他癌症类型,2020年全球男性癌症死亡人数前十的癌症分别是:肺癌119万,肝癌58万,结直肠癌52万,胃癌50万,前列腺癌38万,食管癌37万,胰腺癌37万,白血病18万,膀胱癌16万,非霍奇金淋巴瘤15万,这十种癌症占男性癌症死亡总数的近77%。2020年全球男性癌症死亡病例数前十的癌症类型全球女性癌症发病和死亡情况2020年全球女性新发癌症923万例,占总数的48%,2020年女性乳腺癌新发226万例,远超女性其他癌症类型。全球女性新发病例数前十的癌症分别是:乳腺癌226万,结直肠癌87万,肺癌77万,宫颈癌60万,甲状腺癌45万,子宫内膜癌42万,胃癌37万,卵巢癌31万,肝癌27万,非霍奇金淋巴瘤24万,这十种癌症占女性新发癌症数的71%。2020年全球女性癌症新发病例数前十的癌症类型2020年全球女性癌症死亡443万例,占总数的44%,2020年全球女性癌症死亡人数前十的癌症分别是:乳腺癌68万,肺癌61万,结直肠癌42万,宫颈癌34万,胃癌27万,肝癌25万,胰腺癌22万,卵巢癌21万,食管癌17万,白血病13万,这十种癌症占女性癌症死亡总数的近74%。2020年全球女性癌症死亡病例数前十的癌症类型中国癌症情况分析2020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457万例,乳腺癌在全球发病数高居第一,但在中国则在肺癌、结直肠癌、胃癌之后,位居第四。2020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数前十的癌症分别是:肺癌82万,结直肠癌56万,胃癌48万,乳腺癌42万,肝癌41万,食管癌32万,甲状腺癌22万,胰腺癌12万,前列腺癌12万,宫颈癌11万,这十种癌症占新发癌症数的78%。2020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数前十的癌症类型2020年中国癌症死亡人数300万,肺癌死亡人数遥遥领先,高达71万,占癌症死亡总数的23.8%。2020年中国癌症死亡人数前十的癌症分别是:肺癌71万,肝癌39万,胃癌37万,食管癌30万,结直肠癌29万,胰腺癌12万,乳腺癌12万,神经系统癌症7万,白血病6万,宫颈癌6万,这十种癌症占癌症死亡总数的83%。2020年中国癌症死亡例数前十的癌症类型2020年中国男性新发癌症病例数248万,占总数的54%,其中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发病数最多。2020年中国男性癌症新发病例数前十的癌症分别是:肺癌54万,胃癌33万,结直肠癌32万,肝癌30万,食管癌22万,前列腺癌12万,胰腺癌7万,膀胱癌7万,甲状腺癌5万,非霍奇金淋巴瘤5万,这十种癌症占男性新发癌症数84%。2020年中国男性癌症新发病例数前十的癌症类型2020年中国男性癌症死亡病例数182万,占总数的61%,其中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死亡数最多。2020年中国男性癌症死亡病例数前十的癌症分别是:肺癌47万,肝癌29万,胃癌26万,食管癌21万,结直肠癌16万,胰腺癌7万,前列腺癌5万,白血病4万,神经系统癌症3万,非霍奇金淋巴瘤3万,这十种癌症占癌症死亡总数的88%。2020年中国男性癌症死亡病例数前十的癌症类型2020年中国女性新发癌症病例数209万,占总数的46%,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发病人数最多。2020年中国女性癌症新发病例数前十的癌症分别是:乳腺癌42万,肺癌28万,结直肠癌24万,甲状腺癌17万,胃癌15万,宫颈癌11万,肝癌11万,食管癌10万,子宫内膜癌8万,卵巢癌6万,这十种癌症占女性新发癌症数81%2020年中国女性癌症新发病例数前十的癌症类型2020年中国女性癌症死亡病例数118万,占总数的39%,肺癌、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死亡数最多。2020年中国女性癌症死亡病例数前十的癌症分别是:肺癌24万,结直肠癌12万,胃癌12万,乳腺癌12万,肝癌10万,食管癌9万,宫颈癌6万,胰腺癌5万,卵巢癌4万,神经系统癌症3万,这十种癌症占癌症死亡总数的83%。2020年中国女性癌症死亡病例数前十的癌症类型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中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乳腺癌新发病例数的快速增长,取代了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乳腺癌发病人数增加,根本原因之一是乳腺癌风险因素的不断变化,比如推迟生育、生育次数减少,这在正经历社会和经济转型的国家中最为明显,超重和肥胖,以及缺乏运动,也是造成全世界乳腺癌发病率上升的原因。在全球范围内,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预计2040年相比2020年,癌症负担将增加50%,届时全新新发癌症病例数将达到近3000万。这在正经历社会和经济转型的国家中最为显著。癌症负担增加与常见癌症类型的变化在同时发生,许多国家正经历着已知癌症风险因素流行率的显著增加,这些因素目前在高收入工业化国家中盛行,包括吸烟、不健康饮食、肥胖流行,以及缺乏运动。对癌症的预防和治疗干预措施,需要纳入国家层面的卫生计划,这是减轻未来全球癌症负担并缩小转型国家与已转型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差距的关键手段。(文源:生物世界)论文pdf(OA):https://doi.org/10.3322/caac.21660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21660.pdf
  • 《中国科技政策国际期刊》创刊
    作为第一本专门研究中国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问题的英文国际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政策国际期刊(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China)(国际刊号ISSN:1758-552X)由中国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与著名的Emerald国际出版集团合作创办,已经于近期创刊发行。   Emerald国际出版集团建立于1967年,是国际一流的管理学与信息科学的专业出版社,其总部位于英国Bingley,主要出版管理学、图书馆学、工程学等专业领域的国际领先学术期刊。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China由Emerald国际出版集团在全球正式出版发行,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研究员和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所长Christopher Cullen教授是该期刊的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期刊中方主编是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余江博士。   该刊将以全球化的视野深入研究中国在创新,R&D,技术和科学等范畴及相关的知识管理以及获取开发的活动(包括国际科技合作以及跨国公司在中国研发活动等),涵盖在国际、国家、产业、区域、企业、科研项目等层次的相关政策与战略管理的学术问题,研究方法包括规范的定性和定量研究。   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科技政策和发展战略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China将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策界研究中国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的平台。刚出版的该期刊第一期论文作者来自中国科学院、科技部战略研究院、英国剑桥大学、美国俄勒冈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涉及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动力、国家战略性产业技术发展、中美科技交流历史分析、电信企业创新战略和中国山寨制造的规律与影响等研究问题。   该期刊的发展目标是成为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品牌学术期刊,成为国内外关注和探讨中国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
  • 不同期刊相同负责人 部分期刊借机敛财
    “我们国家级的,费用2300字符800元”   “价格优惠”、“超低价格”、“全群最低价”、“低到你想不到的价格”……这是自由撰稿人纪争辉(化名)在自己加入的一个QQ群里看到的广告语。   在这个名叫“论文代理联盟”的QQ群里,用户叫卖的“商品”主要是期刊版面。偶尔,也会有兜售专著书号和论文署名权的信息发布。   2010年全年出版的总共36期《科技资讯》叠放在一起,厚度接近一尺。记者 来扬摄   一般来说,QQ群里的每位用户会发布一到两种期刊的征稿信息,但纪争辉发现,有一用户发布的征稿信息里提到了好几种期刊:《科技资讯》、《科技创新导报》、《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和《中外医疗》 而近年来,这几本“旬刊”每期发表论文的数量都比较多,有的甚至一期可刊载200多篇论文。   “一篇稿子收几百元,每期总共刊登几百篇,利益不用算,您也清楚。”纪争辉对记者说。   中国青年报记者以发论文为由向《中外医疗》的杨编辑询问,该编辑告诉记者,“我们国家级的,费用2300字符800元”。   有意思的是,记者在今年的《中外医疗》等上述期刊的版权页上,都能看到这样一则“特别提示”:为共同维护出版纪律与尊严,请作者勿向本刊编辑及其他工作人员支付任何费用。否则,出现纠纷,本刊不承担任何责任,并保留依法追究责任人法律责任的权利。   4种期刊同一个负责人   在上述QQ群里,有两个用户经常“捆绑”着发布上述4种期刊的信息。纪争辉查询发现,这4种期刊在新闻出版部门备案信息中登记的负责人均为“郭陆庄”。   记者在国家图书馆期刊借阅处查询时证实了上述任职信息:郭陆庄同时担任了《科技资讯》的社长和总编,《科技创新导报》的总编,《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的主编,《中外医疗》的社长和总编。同时,他还是《糖尿病新世界》的执行总编。   上述期刊编辑部的部分工作人员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例如,张金荣同时担任《科技资讯》的副总编,《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的副主编,《中外医疗》的副社长,《糖尿病新世界》的主编 《科技资讯》和《科技创新导报》的编辑部主任均为陈鹏,且这两种期刊总编室的3位工作人员完全相同……   除此之外,上述各期刊的关联关系还可以从刊社地址、征稿说明中窥见一斑。   例如,《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和《糖尿病新世界》在北京市新闻出版(版权)局的信息查询系统中的备案地址是相同的。有一名自称“张老师”的编辑在不同时间发的约稿函里留下了同一个联系方式,却分别为《科技资讯》和《科技创新导报》约稿。   再如,这4种期刊的封二和封三会相互刊登彼此的“学术论文征集启事”,今年第3期的《中外医疗》封二刊登了《科技资讯》的“学术论文征集启事”,启事的最后写道:“本刊长期与《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科技创新导报》和《中外医疗》期刊开展学术交流,优秀稿件我刊可推荐至以上刊物优先发表。”   主管部门称,主管单位不同可能存在卖刊号现象   据记者在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的网站上查询,上述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却不尽相同。   《科技资讯》的主管单位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办单位是北京国际科技服务中心、北京合作创新国际科技服务中心。   《科技创新导报》的主管单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办单位是中国宇航出版社、北京合作创新国际科技服务中心。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的主管单位是科技部,主办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中外医疗》的主管单位是卫生部,主办单位是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北京)医药科学研究院。   《糖尿病新世界》的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是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记者通过北京市工商信息系统查询得知,北京合作创新国际科技服务中心、《科技资讯》杂志社有限公司和《中外医疗》杂志社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均为郭陆庄。   对此,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多种期刊的总编或社长由同一人担任的现象是可能存在的,因为有的期刊集团有很多报刊,可能只任命一个总编或社长。但是,如果一个总编掌管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杂志,而这些杂志分属不同的主管部门,这种现象就值得怀疑了。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不一样,几乎不可能同时任命同一个总编或社长,这里面很可能存在卖刊号的现象。   上述负责人表示,在今年年检结束之后,新闻出版总署在其期刊查询系统中,除公开期刊的刊名、刊号、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之外,还将公开该期刊的第一责任人姓名,以便公众查询、监督。   科技期刊上刊登小学教学论文   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我国《期刊出版管理规定》,设立期刊出版单位,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期刊创办时,须有确定的业务范围,其中包括期刊的办刊宗旨。期刊的办刊宗旨决定了其性质,一旦刊载内容偏离了办刊宗旨,或未经新闻出版部门批准擅自变更办刊宗旨,均属违规。   记者在国家图书馆期刊借阅处查询时发现,上述4种期刊均为旬刊,刊载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是论文,但其办刊宗旨难称与学术有关。   例如,《科技资讯》的办刊宗旨是:“关注科技发展热点,报道高新技术前沿 追踪科技研发动态,介绍科技探索历程。本刊主要刊登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方面的科技文献和最新资讯。”   记者翻阅了几本新近出版的《科技资讯》,其中设置了“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动力与电气工程”、“能源与环境”、“污染与防治”、“工程管理”、“企业管理”、“科技教育”、“学术论坛”、“图书馆论坛”等13个栏目,除与科技相关的文章外,也不乏《浅谈如何巧记单词》、《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之探讨》、《寓德育教育于音乐教学中》等基础教育领域的论文。   刊登在《科技资讯》上的绝大多数论文的篇幅为1个页码。2011年第3期的《科技资讯》有256个页码,刊登论文212篇。印刷的正文字体用的是小五号,很少有论文配发图表。   近两年的《科技资讯》采用的印刷纸张都非常薄,但记者将2010年出版的全部36期《科技资讯》叠放在一起测量其厚度,刻度显示其超过了28厘米,接近一尺。   《科技创新导报》、《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和《中外医疗》等3种期刊也存在类似的现象,但其页码数和刊登的论文数量略逊于《科技资讯》。例如,2011年出版的《中外医疗》有192个页码,刊登论文158篇。2010年全年的36期《中外医疗》叠放厚度超过22厘米。   刊登资讯的期刊是如何变身学术期刊的   在国家图书馆期刊借阅处记者借到2004年第1期至今的《科技资讯》。《科技资讯》创刊于2003年,在2004年和2005年,其刊载的内容以资讯类文章和广告为主,其中大部分文章是编辑部自行收集的稿件,社外来稿很少有投稿者的信息,甚至用的都是笔名。   2004年第1期的《科技资讯》卷首语写道:“从2004年起,上、下半月刊发两种不同风格的杂志。一本办成汇集最新科技资讯及指导投资创业与企业经营的科技期刊。另一本办成运用科技视角解析产品品质、引导理性消费的科技刊物,刊发通讯、数码、家电。汽车、计算机等产品。成为都市时尚休闲人士的消费生活指南”。   2005年5月,《科技资讯》的刊期从半月刊变成了旬刊:上旬出版的A刊名为“车赏”,中旬出版的B刊叫做“midi音乐制作”,下旬出版的c刊的主题是“商务广场”。   自2006年第1期起,《科技资讯》刊载的内容陡然转型,开始刊登各类论文,1月平均每期刊登140余篇,2月平均每期刊登近190篇,以后每期刊登的论文数量都超过200篇。   而《中外医疗》的前身是《化工之友》,于2007年正式更名《中外医疗》。在更名之前,《化工之友》在征稿启事中就已经开始征集论文。   版面需求和供给的失衡让学术期刊有了敛财机会   上海理工大学学术期刊收费情况调查研究课题组在2007年进行的调研发现,当时的科研机构(高校)和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直接造成了学术期刊版面的需求数量(约480万篇/年)大大高于供给数量(约100万篇/年)的现象。版面需求和供给的严重失衡,使学术期刊收费成为现实,引发了“发表论文与人情的交易”及“发表论文与金钱的交易”等现象的出现。这种失衡所形成的巨大利益空间,导致了“非法办刊”、“版面出租”、“论文中介”、“李鬼杂志”等不合法现象的产生。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阳和他的研究团队对论文买卖“市场”的规模进行过估算:2007年,我国买卖论文“产业”规模为1.8亿~5.4亿元,而2009年的规模可达10亿元。这其中就包括“高额营利性版面费市场在内”。   在沈阳看来,论文买卖的主要技术手段是网络。   中国青年报记者从纪争辉提供的“论文代理联盟”QQ群聊天记录中看到,最近的半个多月以来,该群内每天都有20条左右的信息更新。这个创建于2009年10月,有190名用户的QQ群的资历和规模只能算中等。日前,记者利用“QQ搜索群”系统检索发现,带有“论文代理”关键词的QQ群有86个。多数群的用户数量在100~200名之间,其中不乏用户超过300名的群,最早的百名用户规模以上的群创建于2005年12月。   若是用“论文”两字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相应结果可达6万余条。其中相当一部分与论文中介有关,例如,一个名为“超级论文群”的QQ群的用户数量达到了500名的上限,其简介明确写道:“教师论文/林业/文化/医疗/交通/市政等各类职称论文发表,刊载国家级刊物”。   据《法制日报》3月16日报道,武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了一家论文代理机构。当天,有用户在“论文代理联盟”QQ群里发布了这一新闻链接,并加注了“冒冷汗”的表情。但其他用户并未回应该留言,继续发布着各自的征稿和招聘组稿代理的信息。
  • 打造国际杰出期刊——访李党生
    李党生博士2006年回国担任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常务副主编,在近十年间该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逐步发展为生命科学领域备受瞩目的国际学术期刊。凭借专业的科学编辑队伍,Cell Research拓展建立了“绿色通道”和“快速通道”的论文发表渠道,力争保障中国本土科学家的话语权并吸引国外优秀科学家投稿。此外,其姐妹刊Cell Discovery(《细胞发现》)于2015年4月创刊,二者联动发展“一本强刊+一本大刊”的创新模式,努力将中国科技期刊出版做大做强。《赛先生》:Cell Research(以下简称CR)创刊于1990年,至今已有26年的出版历史。自从您2006年回国担任该刊常务副主编以来,最近十年间贵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逐步发展为生命科学领域备受瞩目的国际学术期刊。最近汤森路透公布的2016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中,CR的影响因子由十年前的2攀升为近15,此成绩定来之不易,对此您有什么感想?李党生:CR的影响因子从2006年的2.161上升到今年的14.812,确实是一段令人感慨万千的历程。CR这一路成长上来历尽千辛万苦,影响因子相继越过5、10,在超过了EMBO Journal和PNAS之后,今年又超过了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和Molecular Cell,不断取得我国科技期刊的历史性突破。在今年SCI收录的国际生化、分子与细胞生物学领域的423种期刊中,CR目前的影响因子排名为第10位,其学术水平已与Nature子刊、Cell子刊接近或相当,位居世界杰出学术期刊行列,实现了中国学术期刊界及广大科学家们多年的梦想。我们认为CR的成绩对于中国学术界而言,意味着我们终于有了自己掌握学术话语权的高端平台,让中国科学家(包括海外华人科学家)在同国际同行的竞争当中能有一个保证公平公正的机会。同时,CR的成功本身也是期刊发展与中国科学发展互动共赢的一个范例,CR在其自身的成长过程中也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 并必将继续在促进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原始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专业科学编辑队伍保证期刊稳步成长《赛先生》:学术期刊的成长与优秀稿源和传播平台息息相关。2006年开始,CR与Nature出版集团合作,这是贵刊发展征途中里程碑式的标志。十年间,贵刊是如何调整发展策略以保证期刊影响力稳步上升的?贵刊的管理制度与Nature,、Science或者您之前就职过的Cell有何异同?李党生:这些年,期刊的影响力稳步上升,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采用了以人才战略为核心的发展策略。2006年,裴钢院士接任CR主编,我本人也是在2006年回国,担任CR的常务副主编(之前我在Cell任Associate Editor),全面负责期刊的学术工作。我们当时给CR制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是要朝国际一流期刊的水平冲击,这意味着必须不断提高刊出文章的学术水平,因此必须采取专业的职业编辑方式。我们采取了类似于Cell、Nature的专业科学编辑负责制的运作方式,首先着手于培养和锻炼一支适应高端期刊发展需求的专业科学编辑队伍。从2006年至今,我们CR团队已陆续培养了12名专业科学编辑,其中包括4位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博士后,同时我本人也在CR指导科技期刊的博士后工作。目前,CR的在岗科学编辑全部为博士学历,具有较强的生命科学领域相关专业背景知识。团队中有两位海外留学归国的博士后:一位是2010年引进的胡芳芳博士,她毕业于北京大学,1999年赴美留学,2006年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此后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另一位是2012年加盟的汪劼博士,她2010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博士培养期间通过Ph.D交换学生项目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进行博士论文的部分科研工作,此后继续在美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4月,CR还引进了在挪威萨尔斯海洋分子生物学国际研究所从事了8年独立科研(课题组长)工作的江涤研究员(美国公民)加入团队。江涤于1998年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此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做了7年博士后工作。在挪威工作期间,江涤曾作为通讯作者在PNAS、PLOS Biology等权威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并指导博士生和博士后从事科研工作。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专业编辑团队,我们才能为作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而优质服务、追求卓越则是我们一贯秉持的办刊理念。
  • 中国科学文化领域首个英文期刊创刊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在科学上,科研诚信重于一切,没有诚信就没有科学。不管是对待科研上的想法、科研过程还是科研结果,科研工作者必须诚实,因为科学始终建立在诚信之上。”《科学文化(英文)》(Cultures of Science,以下简称《科学文化》)期刊联合主编、魁北克大学伯纳德· 席勒(Bernard Schiele)教授强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作为主编,伯纳德· 席勒的任务是保证各项程序有效落实,推动期刊按计划发展。他表示,希望《科学文化》将来能被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9月15日,《科学文化》期刊创刊号发布会在京举行,这是中国科学文化领域第一本英文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10-1524/G,每年出版四期(季刊)。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以及中国科协等8家单位6个国家的期刊编委以及特邀专家学者20余人参加发布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发出中国学者声音 填补国内空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由于英文水平受限或发表英文论文时遇到困难,很多杰出的中国学者难以被世界所认识。”伯纳德· 席勒对记者称,《科学文化》期刊旨在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尽管期刊是用英语出版,但投稿可以是英文也可以是中文。如果中文来稿最终被采纳,会有专人负责把中文论文译成英文,还有文字编辑对文章进行润色,确保语言地道。目的在于为科学文化研究领域的中外学者搭建沟通的桥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国外有很多探讨科学与文化的英文期刊,但是都基于西方国家,《科学文化》则产生于中国的土壤。此外,相比较西方已出版的期刊,这本新刊囊括的话题更为广泛。”伯纳德· 席勒表示,这本期刊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创刊号特邀主编、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李正风对科技日报记者说,这本期刊的理想是让人们发现科学文化的多样性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声音。“我们希望入选论文符合期刊宗旨:表达不同社会环境下,人们对科学文化的思考和探索,特别是非英语国家非西方国家对科学文化的思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在期刊发布会上强调,《科学文化》的创办填补了国内科学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更标志着非英语国家创办的科学文化专业性学术刊物的诞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严格评议程序 确保刊物质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伯纳德· 席勒指出,《科学文化》编委会前两年的主要目标是打造一本严肃的学术期刊。在接下来的两年,期刊的论文主要来源于约稿。在工作机制成熟之后,《科学文化》期刊将开始接受投稿,通过双盲评审和同行评审的方式对论文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双盲评审就是评委不知道作者是谁,作者不知道评委是谁,确保评审过程的公平公正,这是国际通行的审核方式。”据伯纳德· 席勒称,审核论文需要4至6个月的时间,程序复杂。因而,刊物发行初期,每一本收录论文5篇左右,确保每篇论文都经过严格评审程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确保科研诚信方面,编委会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作者需要签署原创声明,此外编委会有专门编辑负责审核数据的真实性。李正风指出,国内科学文化方面的专门期刊有10来本,但权威性期刊占比相对较少。在质量方面,《科学文化》编辑部会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对文章进行评议,通过评议之后,才能纳入文章入选范围。备选文章还需要进行反复修改,最终才能被刊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伯纳德· 席勒认为,确保学术论文诚信的做法非常简单:在做好同行评审、双盲评审的基础上,让科研成果向公众开放。“公众监督评判科研成果是确保科研诚信的核心”,伯纳德· 席勒称。 /p p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 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实验室检测》期刊正式出版
    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中国检验检测学会主办的《实验室检测》期刊正式出版,新期刊由双月刊改为月刊,专注于实验室检测类的学术期刊。这一变更,标志着我会期刊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实验室检测》的应运而生,正是以推进学科建设,服务市场监管,促进经济发展为宗旨,服务质量强国、科技强国、制造强国战略为使命,以实验室科学发展、诚信建设和质量治理为目标。《实验室检测》立足检验检测科技阵地,以学术交流为主,在前沿探索,应用创新,成果转化,管理实践,政策宣导等方面,为会员和广大检验检测科技工作者打造学科平台,畅通学术交流,提供科创园地,科学权威地为行业科技进步成果提供发表平台。 聚焦新时代中国理论和实践问题,《实验室检测》期刊编辑部积极开展选题策划,立志刊登高水平文章,占据学术前沿,引领学术方向,推动理论创新。 学术期刊是传播学术成果的重要平台,是推动学术创新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术人才的重要阵地,是引领学术建设的重要窗口。发挥好学术期刊在推动学术创新中的作用,引领创新,强化担当;要在回应时代需求中勇于开拓,服务大局;同时要具备前瞻性,引领学科发展;要有问题意识,明确期刊的功能定位。期刊编辑部将坚持“政治第一、质量为王,服务意识、学问至上”的选稿原则,坚持“开门办刊、学术共享”的开放与自信姿态,构建“编、研、教”相结合,切实把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优势转化为期刊的办刊优势与品牌优势。展望未来,使命在肩,《实验室检测》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推动检验检测领域科技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
  • “骗子博士”能进编委 “掠夺性”期刊黑幕曝光
    一个研究团队对360家学术期刊开展了一次“卧底行动”——用一个虚拟的、不合格的申请人身份申请编辑委员会的职位。在百余家疑似“掠夺性”期刊中,超过三分之一都向其提供了职位 对比鲜明的是,从期刊引证报告(JCR)“白名单”中抽取、被列为优质出版物的另外120家期刊无一上当。  《自然》杂志22日发表文章,希望本调查能提醒学界提防这些不控制质量的期刊。  何谓“掠夺性”出版商  在世界各地,学术期刊里暗藏的商机都会使得一些假冒正统的期刊浮现,其创办的目的不是为了公开学术研究,而是营利,这种期刊就被称为“掠夺性”期刊。  “掠夺性”期刊出版商可能会拟出一个条款来让研究人员有意愿投稿,但在对方掏出预付款之后,又以各种名义索讨各项费用,包括审议、校对与著作权的归属都可能会存在问题。受害者通常是那些急切需要发表文章的科研人员。  国外“掠夺性”期刊的“黑名单”近几年屡被曝光,使许多研究者的警惕性在慢慢增强,不过“掠夺性”期刊仍然有它的容身之地。  对于身为作者的科研人员来说,“掠夺性”出版商会向他们收取费用,并在不对质量把关的情况下接受论文(尽管声称会筛选质量)。同时,许多研究者亦会经常收到这些期刊的邀请,并可能会回应出版商的“阿谀逢迎”,而不去检查他们信誉如何。  “骗子博士”的求职经历  此次,来自波兰弗罗茨瓦夫大学和其他机构的研究者们针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调查。  研究团队成员都对一件事倍感困扰:那就是他们平时几乎每天都会被各类期刊邀请去加入编辑委员会,但自己却并没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这些期刊的挑选标准究竟是什么?针对这一点,这些研究者决定采取一次“卧底行动”。  他们通过电子邮件向360家期刊——120家疑似“掠夺性”期刊、120家取自开放获取期刊目录(DOAJ)的期刊和120家JCR索引期刊申请了编辑职位。  他们的申请人是一个实际上不存在的、资历也不合格的研究者,他们将“她”取名为Anna O. Szust,在波兰语中意为“骗子安娜”。  结果,近50家“掠夺性”期刊和8家DOAJ期刊任命“安娜”为编辑——回复都在几天之内,且没有经过任何审查。但没有一家JCR期刊接受“骗子博士”的申请。相比之下,有48家JCR期刊、45家DOAJ期刊和15家“掠夺性”期刊回复了“骗子博士”的邮件,但没有提供职位。  问题远超出调查范围  “掠夺性”期刊由来已久,这些出版商究竟造成了多大影响,甚至是否该将他们归为“掠夺性”的做法,一直以来都颇有争议。  而此次《自然》称,数家期刊“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利欲熏心”。它们只强调文章的重要性却不保障文章质量,且这些文章还是从愿意付费出版的研究者那里搜集的。调查过程中,不止一家期刊表示可以提成,有一家还写道:“我们很荣幸将您列为本刊的主编,您不需承担任何责任。”  甚至在卧底行动公开后,仍然有几家期刊在网站上将“骗子博士”挂为编辑委员会成员。  这次卧底行动被认为是针对疑似“掠夺性”期刊,有质量筛选的开放获取期刊和经常被引用、有影响因子的期刊首次系统性比较。《自然》则希望,通过该调查能提醒学界关注这些不控制质量的期刊。  然而,仅有关注本身是不够的,卧底行动成员表示,关键要降低此类期刊的吸引力,那些奖励学者发表论文的人也必须评估所发表期刊的质量。  这项卧底行动事先获得了伦理审查会的批准。但科学家选择不公布这360本期刊的名称却另有原因——其中一方面是怕人们混淆,因为很多“掠夺性”期刊会有意选择与优质期刊相似的名称 另一方面则是团队相信,问题期刊的范围其实远超过他们所调查的这些。
  • 2017年SCI新收录中国大陆期刊及简析
    p   又是一年总结时。个人工作总结磨磨蹭蹭一直不愿意写,倒是惦记着科学网上这篇年度的博文得整理出来。为啥?喜欢科学网?好像也不完全是?没搞懂。 /p p   回到正题,2017年绝对是中国英文学术期刊取得巨大成绩的一年!从SCI新收录期刊这个视角,大大大丰收!中国大陆2017年有18种期刊被SCI数据库新收录!这绝对是最近这些年的新纪录啦!印象中,上一次收录这么多,是2007年左右的区域期刊拓展项目,当时一批中国期刊集中被收录。从我本人记录的2010年以来的数据来看,之前SCI期刊中国每年新增最多的为2010年的11种。不仅数量上有大的增加,今年新增的期刊质量也很不错的,后面有点数据侧面验证这一点。 /p p   一表胜万言?今年打破惯例,不再进行期刊的一一罗列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1.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03adaa7f-2602-479a-b121-bd5f4471317b.jpg" / /p p   刊名ISSN创办时间出版周期升级自 /p p   先来几个简单的分析吧: /p p   1.一半是2013年以来创办的新期刊。期刊界的朋友都知道,2013年中国科协启动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从国家层面支持中国期刊国际化发展,其中的D类项目更是极大地助力新刊的创办!此计划的确有成效的哦,这几年中国大陆新被SCI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不少是D类项目资助期刊。不是D类资助期刊的,也多申请过。还可以说,受此计划带动和影响,中国创办了一批新期刊。这些新期刊陆陆续续成长起来啦!中国科协领导请拿走此段表扬,不用谢! /p p   2.回归科研院所/高校SCI期刊半壁江山格局。中国SCI期刊的分布,原来是科研院所强过高校的,但最近几年新增的SCI期刊,高校是强过科研院所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高校新办英文期刊多过科研院所。2017年新增的SCI期刊,科研院所略微强过高校的。比如中国科学院5种、中国工程院2种、中国农业科学院2种、中国医学科学院2种。当然,有些刊是科研院所和高校一起合作的,比如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是中国工程院院刊,同济大学一直具体操办。还有学协会,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多和科研院所/高校有联系,不再单列啦。再几年呢?不好说,很可能高校强过科研院所,因为高校数量巨大,更多的大学/学院会积极参与创办新的英文期刊的。 /p p   3.这批期刊的第一个影响因子很可能十分惊艳。今年年初收录的Horticulture Research和Science China-Materials在今年6月已经拿到第一个影响因子,妥妥的两个Q1。据测算,其他还有8个左右期刊,2018年拿到第一个影响因子将直接进入Q1,还有两个在Q1和Q2之间。当然,影响因子测算是个苦差事,仅供参考。 /p p   再来一组冷眼观察: /p p   1.若干种暂时没有CN号。据我的了解,这些期刊还是希望拿到CN号的。建议相关部门考虑一下呀,中国的优质资产,呵呵~~~ /p p   2.若干种事实上Electronic Only出版。十年前,说Electronic Only,那是别人家的事情,中国期刊想做的其实不多。如今,中国人主导的Electronic Only期刊,已经被SCI收录啦。顺便提一句,相关部门的监管,还是需要纸质的?要不要顺应时代的步伐,改一改? /p p   3.这实实在在地解决了400多篇高质量论文“外流”的问题(这18种期刊2016年发表中国论文约440篇)。我个人不同意论文“外流”的说法,试想现在每年几十万篇SCI论文,全部“内流”了,发哪?中国现在的300多种英文期刊,根本就承接不了!但既然大家都说,那就从了吧~~~这些期刊做的,恰恰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有助于减轻大家的这个纠结吧! /p p   再来几个不成熟的观点吧,欢迎拍砖,拒绝谩骂: /p p   1.科学家关心什么?骨子里,是优先权确认和学术传播。 /p p   2.吸引好的文章在中国期刊(CN/EN)上发表,靠政策、情怀、奖励,可能都不够。最终要靠实效:发表在中国期刊上,也能很快传遍全世界,尤其是小同行! /p p   3.不能将中国科技期刊发展问题,凌驾于中国科研之上。比如,要求科研人员将文章发表在中国期刊上以支持中国期刊的发展。这会不会影响优先权确认?会不会影响学术传播?如果不影响,自然可以。但如今,真的不影响吗? /p p   4.一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必须依赖本国的科研人员的文章吗?至少,荷兰的某全球顶级出版商是个例外。中国现在最强的几个学科,期刊其实一般。中国也已经存在这样的学科:若干种期刊不错,学科并不是特别强。期刊是期刊,科研是科研,能够相互借力固然很好,借不上力也需要坦然面对。 /p p   5.实实在在地办好每一种/期英文期刊,也是挺大的贡献!抱怨,不如改变,哪怕只是一点点。感谢中国英文期刊界的实实在在的努力。尤其要感谢若干种老的英文版期刊,在未被SCI数据库收录的情况下,坚持了很多年。比如Rice Science,GPB。感谢大家! /p p   犹豫要不要写建议,还是写吧: /p p   1.中国可以创办更多的英文学术期刊!现在太少了,300多种,占中国期刊的4%?翻一番也无妨,翻两番又如何?双一流的大学/学科,所有的国家实验室/国家研究中心甚至国家重点实验室,都有实力办好一两种英文期刊的。 /p p   2.重视中国英文期刊的学科布局。的确,很多学科中国一种英文期刊都没有。中国强势的一些学科,也存在英文期刊不强的问题。 /p p   3.已经操办起来的英文期刊,请坚持! /p
  • 第十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召开 透明化是国内期刊的明显短板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透明化是国内期刊的明显短板” & nbsp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从去年《肿瘤生物学》撤稿107篇论文,到最近哈佛大学撤销31篇论文,科研诚信问题也成为科技期刊界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近日召开的第十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舰船研究》名誉主编朱英富坦言:“透明化是国内期刊明显的短板,也是阻碍国内期刊国际化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朱英富表示,伪造同行评议的行为值得引起期刊界的反思,尽管随着科研领域的日益细化,小同行评审专家不多,造成某些论文的评审专家不好找。“《中国舰船研究》通过更细致审核评价专家信息、建立动态更新的审稿专家数据库等方式规避这个问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科技部原副部长、《光:科学与应用(英文版)》主编曹健林看来,中国科技期刊环境建设很重要,“该摒弃的坚决摒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为什么有些刊物办不好?是因为现在评职称要文章。”曹健林直言,如果期刊只是给评职称这支队伍提供一个平台的话,“一流刊物就别想了,如果再放放水,那么期刊就完蛋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事实上,一些国内期刊在严格执行“双盲”的审稿制度,对于超过重复率指标的稿件,有明确的处理措施,以保证学术出版的透明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被引用情况是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但有些时候,也存在这些指标被简单化、绝对化使用的情况。所以,科技期刊要进一步加强同行评审,探索合适的同行评审机制,正确客观的评价科研成果,有效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朱英富表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科技期刊的数量为5052种。随着中国科技进步,如何推进中国科技期刊跻身世界一流,促进科技期刊国际合作交流,也成为论坛聚焦的话题之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3年,中国科协等部门启动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支持英文科技期刊发展。目前中国在数量已经跻身“科技期刊大国”,但与会专家认为,在科技期刊的质量和水平上还有待提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中国科学院院士、《力学学报》主编魏悦广表达了他的担忧:“目前我们的发展受到了来自SCI评价体系的冲击,同时,如何培养力学工作者文化自信、学科自信,吸引他们把重要的研究成果拿来发表,也是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 /p
  • 科研聚焦:中国科技期刊的“外患内忧”
    p   6月5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召集科研诚信建设联席第六次会议,部署处理论文造假工作。会上,科技部通报“107篇中国论文被撤稿”调查结果:集中大规模撤稿不正常也不负责任,不能因个别人否定整个科技人员队伍,将严打论文造假的灰色产业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0171030934259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f0c3f774-7a4e-4217-b321-f10983ac905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视觉中国供图 /strong /p p   □尽管我国科技期刊和国际论文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但质量提升之路仍任重道远 /p p   □这些撤稿事件逐渐让科技期刊成为大众媒体的焦点,其所暴露出来的科研诚信问题,也成为科技期刊界的一大挑战 /p p   □真正优秀的论文、具有发现性的成果并不会因为期刊是“中国”的而被人忽略 /p p   在中国科技界,有个令人颇为尴尬的现象屡屡被提及。那就是中国科学家似乎不愿将自己做出的科技成果,发表在中国的科技期刊上。这其中还不乏“成果等身”的大科学家,“名声斐然”的大成果。 /p p   过去一段时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及的“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不断被媒体传播,5年来,这些相继问世的创新成果,无一例外都是令人骄傲的国之重器。不过,稍加梳理便会发现,其产出的学术成果一旦落到“纸面”上,不是《科学》(Science)就是《自然》(Nature),多被国际知名刊物所收录。 /p p   当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亮相、争取话语权是值得鼓掌和叫好的。但从国内学术期刊的发展来看,有个疑问是人们所回避不了的:正在崛起中的中国科技,能否带着科技领域的学术刊物一同崛起?后者作为首次记录并传播原始科研成果的载体和平台,也关乎科技强国目标的实现。 /p p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项昌乐披露了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16年,我国科技期刊总量虽达到5000种,但被SCI收录的不到200种。“总量不少,但高水平期刊有限。”项昌乐说。 /p p   “外患”:能否从国外期刊手里抢到“好论文”? /p p   今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院士在“盯着”一部书的进展:《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这是我国第一部反映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的蓝皮书,他担任蓝皮书专家委员会主任。 /p p   王恩哥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当前中国科技期刊存在“三不一少”问题——在整体发展水平上仍然不高,学术影响力不强,国际品牌数量仍然较少,与我国科技发展需求还不相称。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科技发展的掣肘之一。 /p p   这一点,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颇有感触:我国涉及农业的科技期刊有900多种,不过截至目前,仅有7个期刊入选SCI。 /p p   他说:“国内科技期刊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但要说最主要的问题,很可能就是优质稿件不足。” /p p   他以《中国农业科学》中文版为例,这是他所在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影响最大的刊物之一。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那一代人刚参加工作时,能够在《中国农业科学》上发表论文,就是他们追求的一大目标。如今,到了他的学生这一代,他发现这些孩子“基本上没有考虑过这本杂志”。 /p p   这当然不是“主观上看不上自己的刊物。”吴孔明告诉记者,中国科技在进步,中国科技工作者追求的,自然是能够和国际最前沿的农业科学家进行交流。在这个背景下,就会有更多、更好的优质稿件进入国外的英文农业刊物,还有中国人办的英文刊物。 /p p   “这是一个时代进步面临的必然挑战。”吴孔明说,不过如此一来,和国外期刊“抢”好论文便成了中国科技期刊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p p   国外科技期刊是什么状况?项昌乐也给出了一组数据:截至2016年,美国科技期刊总量高达1.3万余种,位居世界第一,被SCI收录的期刊数量4321种,也位居世界第一 英国科技期刊总量也有8357种,被SCI收录期刊数量达到2836种。 /p p   作为世界科技强国的美国和英国,同样拥有着堪称世界最高水平的科技期刊。而中国,尽管科技期刊和国际论文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但质量提升之路仍任重道远。 /p p   在这次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朱江在报告结束时,依然在PPT末页奉上期刊《大气科学进展》的二维码。他说,作为主编,在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线上线下随时“宣传”推广这本科技期刊已成为他的一个“习惯”。 /p p   “内忧”:科技期刊的基础科研诚信仍不牢靠? /p p   近些年,谈及科技期刊的发展,似乎不再局限于科技界内部,而渐渐成了一个公共话题。这背后频频曝光的论文撤稿事件“功不可没”—— /p p   不管是2015年3月BMC撤稿43篇论文,同年8月Springer撤稿64篇论文,还是今年4月Springer出版集团《肿瘤生物学》撤稿107篇论文……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技术研发中心主任袁军鹏看来,这些事件逐渐让科技期刊成为大众媒体的焦点,其所暴露出来的科研诚信问题,也成为科技期刊界的一大挑战。 /p p   尽管,这些涉事的学术期刊无一例外都是外国出版物,但媒体并未停止追问:向外投的论文尚且如此,那向内投的论文,以及接收这些论文的国内期刊的科研诚信又如何? /p p   这是国内科技期刊崛起路上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正如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朱邦芬院士所说,“科研诚信实际上是整个科技期刊的一个基础,如果这个基础有点动摇,那就会产生很坏的一些后果。” /p p   他用两个“史无前例”来形容我国科研诚信现状——科研诚信问题涉及面之广及其严重程度“史无前例”,但社会各界对科研诚信问题的关注度也是“史无前例”。在他看来,这是给了科技期刊一个“维护科研诚信”的绝佳机会。 /p p   朱邦芬说,对待科研不端行为,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打击,实施“一票否决”:对待问题来稿,科技期刊坚决拒绝刊登 如果经人举报,查实之后要严肃处理,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同时加强期刊编审者队伍建设,严格稿件学术质量审查规范。 /p p   今年107篇论文被撤事件还在发酵。前不久,有多名涉事作者受到所在机构的处理。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已形成明确处理意见的76篇论文涉及376人。 /p p   看到这样的处理进展,朱邦芬感到很欣慰。他说:“这是一种进步。”此前,他曾表示,“论文有问题”被举报后,有关单位疏于查处或包庇,是产生学术不端的一大不良因素。 /p p   今年7月,中国科协印发《科技工作者道德行为自律规范》。其中明确提到: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守反对科研数据成果造假、反对抄袭剽窃科研成果、反对委托代写代发论文、反对庸俗化学术评价等四条“底线”。 /p p   “评价”:论文发表的指挥棒何时指向国内阵地? /p p   此外,一场国内期刊的“扶持”运动也正在进行。 /p p   4年前,中国科协、财政部等6部委启动“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经费达4.84亿元,这是国内最大的英文科技期刊支持专项。项昌乐透露,在此支持下,我国已新批创办英文或中英双语科技期刊84种。 /p p   这种看似“行政式”“砸经费”的支持背后,还隐藏着不少中国期刊人的一种期待,即在经费大量投入、领导卖力“吆喝”、期刊人士努力生产的过程中,带动学术“评价体系”的改变——从一味地追求影响因子、知名期刊,回归优秀的成果、论文本身。 /p p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副主编龙桂鲁说,国内科研人员此前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对推动我国科技期刊走向世界有其积极作用。不过后来,这渐渐扭曲为一种简单粗暴式的评价,成为科研人员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标准”,以至于出现一种“成果如何,不看论文本身的分量,而看期刊来头是否响亮”的怪现象。 /p p   早在201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主编王鼎盛就对此提过建议,请学界和主管部门改进论文评价,“彻底取消目前在我国广为流行的用期刊影响因子衡量一篇(或一组)论文的做法,对发表两年以上的论文改为用论文本身获得的引用去衡量。” /p p   王鼎盛还希望,中国单独或主要投资的重大科研项目中,由中国科学家起主要作用的集体成果“必须在中国期刊上发表”,甚至可以将“在中国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的影响力”列入考核指标。 /p p   如今,情况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p p   在第十三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龙桂鲁讲了两件事,一件是,2009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对中科院院士候选人提出一个要求,即候选人需提供一篇发表在中国期刊上的学术成果——这在院士遴选的评价体系中是第一次。 /p p   另一件是,今年颇受瞩目的“双一流”评审,同样增加了中国期刊论文的指标。龙桂鲁说:“这对中国期刊是一个平等的待遇,对中国期刊有一个‘看得见’的照顾。” /p p   事实上,真正优秀的论文、具有发现性的成果并不会因为期刊是“中国”的而被人所忽略。人们常常举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屠呦呦的例子。 /p p   1977年,她所在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几家单位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发表了有关青蒿素化学结构及相对构型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正是这篇论文表明青蒿素是中国人发现的。而论文的发表刊物《科学通报》,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造”。 /p p   事实上,诸如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新型高温超导体的发现等我国科学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当年都发表在《科学通报》上。撇开当时的历史原因不说,这些也一再说明一个道理: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 /p p   那么,何不把这些金子留在国内呢? /p p /p
  • 诺奖得主抨击《科学》《细胞》《自然》三大期刊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2月10日报道,获得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美国细胞生物学家兰迪· 韦恩· 谢克曼,12月9日在英国《卫报》上发表署名文章,抨击三大顶级科学期刊《科学》《细胞》和《自然》选材&ldquo 浮华&rdquo ,用&ldquo 不恰当的激励损害&rdquo 科学研究,误导年轻研究人员只确信衡量成功的唯一尺度是在顶级期刊之一发表论文。这仿佛捅了马蜂窝,在科学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兰迪· 韦恩· 谢克曼   谢克曼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曾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主编。他指出,《科学》《细胞》和《自然》这些&ldquo 顶尖&rdquo 学术期刊歪曲了科学的进程,如同必须要破除的&ldquo 苛政&rdquo 或&ldquo 暴行&rdquo ,并称其实验室将不再投稿给这三大出版物。   他声称,这些&ldquo 奢华&rdquo 的期刊鼓动许多研究人员偷工减料走捷径、追求时髦领域,而不是做更重要的工作 误导学术界一味追求发表所谓&ldquo 博眼球&rdquo 的科学成果。文章暗示,由于顶级刊物的运行者是编辑而不是科学家,所以往往最浮华的文章得以出版,而非最好或最有意义的。   谢克曼指出,这三大顶级出版物人为地限制其接收论文的数量,这种选用&ldquo 潜规则&rdquo 就好像设计师设计限量版手袋,以此抬高自身地位。他强调,科技论文能够被高度引用应该取决于它是好的科学,而不是因为其多么抓眼球、生动有趣,甚至是个错误。因此,他对这些杂志的实用性表示深深的担忧,并号召科学界一起采取抵制行动。   他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支持&ldquo 开放获取期刊&rdquo 的队伍当中,并建议那些提供研究经费的资助方也加入进来。   谢克曼实验室的博士后丹尼尔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说,许多科学家不惜浪费大量时间,试图让其研究结果出现在这三大顶级刊物上。他说:&ldquo 这是真的,如果在博士后期间没有论文在这些期刊发表,可能就很难踏进某些精英机构的门槛。&rdquo   曾与谢克曼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起共事、不来梅雅各布大学的生物化学家塞巴斯蒂安· 斯普林格表示,他认同目前科学出版存在重大问题,但还没有出现更好的模式。&ldquo 在那些期刊未必能看到最佳的论文刊登。编辑并不是专业的科学家,他们是记者这倒不一定是最大的问题,但他们强调新奇更胜于扎实的工作。&rdquo   三大期刊编辑部都对谢克曼的指责做出了回应。《自然》总编辑菲利普· 坎贝尔称,该杂志曾与科学界相伴140多年,对出版研究成果的选择是基于科学的意义,这反过来可能导致引用的影响力和媒体的覆盖面,但编辑并不会受这些因素所驱动。《科学》执行主编莫妮卡· 布拉德福德说:&ldquo 我们的编辑人员致力于确保全面和专业的同行评议后,再决定哪些论文可以选用刊登,没有任何虚假的录取率。&rdquo 《细胞》主编埃米莉· 马库斯则说,该期刊推出近40年来,一直专注于提供强大的编辑视角、一流专业的编辑水准、快速而严格的同行评审、精工细作的质量保证。&ldquo 我们存在的目的和理由就是服务科学和科学家,这样做不是一种奢华。&rdquo
  • 付费期刊将遭欧洲多国科研资助机构抵制
    p   2018 年 9 月 4 日,来自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 11 个欧洲国家的主要科研经费资助机构,在欧盟委员会的支持下,联合签署了一项令传统学术出版商极为不满的论文开放获取计划 Plan S。该计划表示:“从 2020 年 1 月 1 日起,所有由上述 11 国以及欧洲研究委员会(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 ERC)拨款支持的科研项目,都必须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完全开放获取(Open Access)期刊或出版平台上。” /p p   这意味着只要科学家接受了来自这些机构的研究资助,从 2020 年起他们就必须放弃把论文发表在 Nature,Science,Cell 和 The Lancet 等需要付费订阅的顶级期刊上的机会——除非这些期刊改变他们的商业模式,转变为完全开放获取期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48eb4b5c-4ada-4a17-8ada-534dc0558908.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80907134943.jpg" alt=" 微信图片_20180907134943.jpg"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图片来源:Opensource.com /span /p p & nbsp & nbsp 如果一个研究者想要将自己的论文发表在学术刊物上,那么 TA 十有八九会在下面这四种类型的期刊中做出选择:以 Nature, Science,Cell 等老牌名刊为代表的传统付费订阅期刊、半开放半付费订阅的混合型期刊、延迟开放获取期刊和完全开放获取期刊(例如著名的 Scientific Report 和 PLos One 等刊)。根据爱思唯尔 Scopus 数据库 2016 年的统计,传统付费订阅期刊数量占所有科学期刊数量的 37.7%,只有部分论文可以免费获取的混合型期刊占 45%,延迟开放获取期刊占 2.2%,而符合 Plan S 要求的完全开放获取期刊只占所有期刊数量的 15.2%。Plan S 的实施,将不可避免地改变一部分研究者的投稿选择。 /p p   当然,开放获取期刊的增长势头越来越猛是近年来科学界有目共睹的事实,可是考虑到欧盟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的论文发表数量,Plan S极有可能会改写各国在知名学术期刊上的“发表版图”。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在年初发布的《2018 科学与工程指标》(Science & amp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18)报告,2016 年欧盟国家发表的论文数已达 61.4 万篇,占比 26.7%,远高于中国的 42.6 万篇和美国的 40.9 万篇。如果在 1 年半以后 Plan S 能够得到严格执行,那么 Nature,Science,Cell 和 The Lancet 等顶级付费订阅期刊将会失去很多来自欧洲科学家的投稿 而那些非欧盟资助的研究者则会获得更多的机会,登上这些老牌刊物的舞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e2045217-cf8a-43ea-b348-edd74203500f.jpg" title=" 01 2016各国论文发表数量统计.jpg" alt=" 01 2016各国论文发表数量统计.jpg" / & nbsp & nbsp br/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2016 年各个国家和地区论文发表数量统计。图片来源:《2018 科学与工程指标》报告 /span & nbsp /p p   目前,已有 11 国的研究资助机构签署了 Plan S,并获得了来自欧盟委员会的支持。Plan S 由欧盟委员会开放获取特使 Robert-Jan Smits 率先发起。他说,Plan S 中的“S”代表“科学(science),速度(speed),解决(solution)和打击(shock)”。“论文付费阅读不仅阻碍了科学事业本身的发展,而且也成为广大公众了解研究成果的一个障碍,”这次计划的组织者、代表欧洲各国科学机构的 Science Europe 组织主席 Marc Schiltz 在接受《自然· 新闻》(Nature News)的采访时这样表示。 /p p   签署 Plan S 的各国科研资助机构名单: /p p   奥地利科学基金会(Austrian Science Fund),FWF /p p & nbsp & nbsp & nbsp 法国国家科研署(French National Research Agency),ANR /p p   爱尔兰科学基金会(Science Foundation Ireland ),SFI /p p   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Nuclear Physics), INFN /p p   卢森堡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Research Fund),FNR /p p   荷兰科学研究组织(Netherlands Organisation for Scientific Research),NWO /p p   挪威研究理事会(Research Council of Norway),RCN /p p   波兰国家科学中心(National Science Centre Poland),NCN /p p   斯洛文尼亚科研署(Slovenian Research Agency),ARRS /p p   瑞典环境、农业和空间规划研究理事会(Swedish Research Council for Environment,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d Spatial Planning),FORMAS /p p   英国研究与创新中心(UK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UKRI /p p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瑞士等一些科研力量较强、经费供应充足的国家并未加入这项颇为激进的论文开放获取计划。但是考虑到签署了 Plan S 的 11 国联盟每年能够为欧洲科学家提供 76 亿欧元(约合 604 亿人民币)的研究经费——这几乎占据了欧洲整个科学资助体系的半壁江山,加上欧盟的明确支持态度,Schiltz 表示,未来将会有更多欧洲国家加入这项推动科研成果开源的行动中来。 /p p   与此相对,各大学术期刊出版商则对这一计划表示了明确不满和严重担忧。根据《自然· 新闻》的报道,英国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商国际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Technical and Medical Publishers,STM)的发言人表示,STM 欢迎研究资助方努力扩大同行评审论文的访问权限,但是 Plan S 仍然“需要经过深思熟虑,避免对学术自由造成意料之外的限制(require further careful consideration to avoid any unintended limitations on academic freedoms)”。另一家科学出版巨头 Elsevier 表示支持 STM 的评论。 /p p   Science 的出版者——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也表示,Plan S“无法支持高质量的同行评审,研究出版和传播(will not support high-quality peer-review, research publication and dissemination)”。 /p p   拥有 3000 多种期刊的 Springer Nature 的发言人则在写给 ScienceInsider 的邮件中表示:“这可能会破坏整个科学出版系统(potentially undermines the whole research publishing system)。” /p p   然而,欧盟委员会开放获取特使 Smits 表示,Plan S 不会放弃高质量的同行评审——这仍然是他们科学出版体系中的一部分。“出版商不是敌人。我希望他们成为变革的一部分,”他这样表示。 /p p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Plan S 的启动或许能为那些开放获取期刊带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2016 年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SCIE 收录的 OA 期刊影响因子TOP 20 中,仅有 9 家期刊在 10 分以上,与传统老牌顶刊动辄三四十甚至上百的 IF 不可同日而语。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d4de0b9d-693d-4d72-bcb2-4631ab957233.jpg" title=" 2-1.png" alt=" 2-1.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2016年SCIE中Top20的OA期刊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如果 Plan S 在未来能够得到欧洲学术界的支持并且被贯彻执行,那么我们或许可以期待一批能够超越 “CNS 们”的开放获取期刊出现,改写学术成果传播与交流的版图、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br/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pan /p
  • 中科院国际一流期刊数量翻番
    近日,美国汤森路透集团发布最新《期刊引证报告》(2013版)。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中科院期刊国际同学科排名大幅提升,国际一流期刊数量翻了近一番。   据了解,中科院期刊中,国际同学科排名位于Q1区(前25%)的期刊数量由2012年的5种上升至9种,占全国总数11种的82% 位于Q2区(前25%~50%)的期刊有16种,与2012年持平 两者共占中科院SCI期刊总数的35%。此外,中科院期刊在学科排名呈上升状态的期刊有16种,呈持平状态的期刊有53种,两者占全院SCI期刊总数的96%。   其中,《细胞研究》影响因子提升至11.981,较2012年度显著增加 Light(《光:科学与应用》)《分子细胞生物学报》的影响因子均超过8。影响因子超过1.0的期刊由2012年的30种上升至37种,占全院SCI期刊总数的比例由43%上升至51%。   &ldquo 能获得11.981的影响因子,我们很高兴。&rdquo 《细胞研究》编辑部主任程磊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期刊这几年能够稳步成长,与专业化的编辑团队有密切联系。   &ldquo 编辑自身必须了解这个学科,能够和研究人员交流,想办法与科学家达到共赢。&rdquo 程磊说。   他表示,未来《细胞研究》会进一步调整结构,逐步减少对综述论文的依赖,同时提升国际化层次。   与此同时,由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主办,与自然出版集团合作出版的中国第一本开放获取的光学期刊Light,首次获得的影响因子就为8.476,位列光学类期刊第4名。   &ldquo 这个结果非常令人振奋。为了获得今天的成果,Light做了很多工作,从一开始就致力于办成国际一流光学期刊。&rdquo 长春光机所研究员、Light常务副主编白雨虹说,当时立下的长远目标是进入JCR光学类期刊的前3名。   白雨虹表示,为了实现目标,他们先是建立了高质量的国际化编委会 其次是邀请高质量稿件,向重点科学家约稿 第三件事是主办Light系列会议塑造品牌。   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副社长肖宏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对中科院期刊国际同学科排名大幅提升表示认可,&ldquo 以《细胞研究》为例,国内影响因子超过11的期刊非常少 而在国际细胞生物学领域185个核心期刊中,它排在第13位,处在前10%。&rdquo   &ldquo 但是,我们不能沾沾自喜。与国际一流期刊相比,我们的期刊在影响力上仍存在明显差距。&rdquo 肖宏认为,评价期刊好坏,不能只看影响因子,要综合考虑期刊的影响力。   他介绍,与《细胞》相比,《细胞研究》仍有明显差距。前者在2011年发文338篇,2012年发文415篇 2011年引用次数为12624次,2012年为12312次。而后者的论文数2011年是113篇,2012年是99篇,2011年引用次数为1583次,2012年为957次。   &ldquo 要办一个好的期刊,就要真正地为科学家服务,而不是为影响因子服务。如何办一个既是国际一流,又能为中国学科建设服务的期刊,是值得思考的问题。&rdquo 肖宏说。
  • 首发影响因子突破25 国产期刊InfoMat表现亮眼
    6月30日,科睿唯安(Clarivate)正式发布2021年科技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电子科技大学和Wiley出版集团合作的高水平开放获取期刊InfoMat(《信息材料》)获得首个影响因子——25.405,摘得国产材料期刊影响因子排名第一的桂冠,跻身全球材料领域高影响因子期刊前列。  据悉,2021年JCR共收录了326本中国期刊,其中影响因子10期刊20本,影响因子20期刊仅4本。而创刊仅仅2年多的InfoMat,无疑是国产期刊中的新起之秀。新起之秀  InfoMat于2019年正式创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担任主编,涵盖信息技术与材料、物理、化学、能源、人工智能以及生物探测等新兴前沿交叉领域。  InfoMat为何能够异军突起?李言荣表示,“快速+高水平+高影响力”是InfoMat发展的关键:快速——平均7天以内完成稿件初审,23天以内给出第一个审稿决定,保证优秀工作的首发性和快速上线 高水平--建立和完善高标准的邀请机制和审稿要求,严格把控稿源质量 高影响力——顶尖的国际化学者编委团队梯队,保障高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全球传播力。  回顾这本年轻期刊的成长历程:2019年3月,InfoMat首篇论文上线 2019年6月被DOAJ数据库收录 2020年5月被ESCI数据库收录 2020年7月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 2020年11月被SCIE数据库正式收录 2021年改为月刊,并组建了第一届青年编委团队。正当其时  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团,有效引领新兴交叉领域科技发展,科技评价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明显提升,成为世界学术交流和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枢纽”的目标。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InfoMat应时而生。期刊不仅具备了发展成为世界一流期刊的基本条件,更是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  InfoMat由电子科技大学主办,依托“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A+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优势学科和创新平台支撑。  当前,期刊已经拥有由4位诺奖得主领衔的编委团队和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编辑团队。国际化、多层次的编委梯队为期刊提供了优质且充足的稿源、学术支撑和专家基础,保障期刊具有学术公信力和高质量的出版水平。学术引领  截至目前,InfoMat已出版17期,发表158篇论文,其中15篇入选“领域中的高被引论文”,全球单月下载量已超过2.5万次,读者分布于美国、英国、德国、韩国和中国等60余个国家和地区,充分彰显了InfoMat的国际学术引领力。  此外,InfoMat成功打造了具有高影响力的学术传播交流品牌——InfoMat研讨会和国际学术会议、InfoTalk名师课堂、InfoGuru信息大师访谈,吸引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万学者进行线上线下交流。  未来,期刊将充分发挥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国际合作优势,联合顶尖的国际化编委团队,聚焦电子信息技术、材料科学及能源、人工智能、通信、生物探测等交叉领域,服务学科,创办影响因子大于30的世界顶尖期刊。  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期刊,把优秀的研究工作留在祖国大地上,为提升国家科技话语权、增强国家科技实力贡献力量,是InfoMat不变的初心!
  • 中国科协正式发布《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总汇》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一流学术期刊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推动建设与世界科技强国相适应的科技期刊体系,助力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2019年以来,中国科协指导支持所属全国学会,按照“同行评议、价值导向、同质等效”原则,面向各学科领域国内外科技期刊,试点发布高质量期刊分级目录,为科技工作者发表论文和科研机构开展学术评价提供参考。截至目前,共有50家全国学会参与试点工作,23家学会正式发布首版分级目录。现将各学会已正式发布的分级目录汇总公布,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技期刊出版界积极反馈意见建议,推动此项工作不断改进优化,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1.临床医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共547种)2.自动化学科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共302种)3.能源电力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121种)4.中医药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共38种)5.地质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共613种)6.机械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共49种)7.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共112种)8.煤炭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共59种)9.地理资源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共406种)10.航空航天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共62种)11.植物科学领域高质量期刊分级目录(共137种)12.有色金属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共212种)13.细胞生物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共39种)14.冶金工程技术与金属材料(金属学与金属工艺)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共136种)15.材料失效与保护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共102种)16.汽车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共24种)17.铁路运输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共90种)18.生态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共177种)19.数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共440种)20. 材料-综合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共369种)21.信息通信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共72种)22 安全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共45种)23 中国优秀科普期刊目录(共50种)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