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学术评价

仪器信息网学术评价专题为您整合学术评价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学术评价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学术评价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学术评价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学术评价话题讨论。

学术评价相关的资讯

  • 瑞典百欧林邀您参加“药物筛选及早期安全性评价”学术论坛
    瑞典百欧林邀您参加“药物筛选及早期安全性评价”学术论坛 为了促进交流与合作,构建药物研发企业和高校的学术交流平台,瑞典百欧林科技有限公司与江苏省药理学会药物毒理专业委员会以及江苏省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合作,将于2016年4月28日在江苏省南京市举办“药物筛选及早期安全性评价”学术论坛。论坛将围绕新药筛选以及药物临床前毒理和药理评价方法展开讨论,并邀请来自药物筛选与毒理学和安全药理评价领域的专家学者做主题报告。热诚欢迎从事高通量药物研发、临床前药理、中药药理及药物毒理专业的专家学者、青年工作者及研究生踊跃参加。一、会议时间和地点 时 间:2016年4月28日下午1:30-6:00 地 点:南京,中国药科大学学术交流中心(玄武门校区)二、会议形式 专家主题报告 三、会议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 江苏省药理学会药物毒理专业委员会,江苏省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 协办: 瑞典百欧林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四、讲座嘉宾与主题陈龙 教授, 南京中医药大学讲座主题: 中药注射剂心脏安全性评价及临床对抗治疗 Weifeng Yu 博士,瑞典百欧林科技有限公司(美国) 高级应用科学家讲座主题: 高通量离子通道药物筛选研究方法与比较 朱彦 教授, 天津中医药大学讲座主题:基于细胞的中药安全药理学:我们准备好了吗? 张正平 博士, 江苏欧威医药有限公司 生物评价总监讲座主题: AD药物开发进展和多靶点药物研发思路李英骥 博士 ,北京爱思益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讲座主题: 多靶点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与CiPA最新进展 五、会议注册费用参加会议免费,往返交通费及食宿费自理。六、报名方式填写报名回执发送邮件到E-mail: Elaine.zhu@biolinscientific.com联系人:朱小姐 , 02168370071报名回执 :您的姓名: 单位名称: 您的部门: 您的职务:研究方向: 联系电话/手机: Email:
  • 全国承压设备安全及检测评价学术交流会成都举行
    近日,由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承压设备专业委员会、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与特种设备科技协作平台联合举办的第2届全国压力管道等承压设备安全运行及检测评价技术学术交流会在四川成都召开。与会代表共同研讨压力管道等承压设备安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监管、企业管理、安全保障技术等维度探索解决办法、交流先进经验。  会上,质检总局特设局有关负责人从制定背景、总体思路、主要内容等方面介绍了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顶层设计方案。中国特检院院长林树青作了关于金属材料超声无损检测及微损测试关键技术研究与仪器研制的主题报告,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我国特种设备的基本情况和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和检验体系的发展历程。  会议面向全国征集会议论文,共收到论文156篇,经专家评审,录用论文121篇,并编辑成论文集《压力管道等承压设备安全技术研究进展精选集》。与会专家、学者就压力管道等承压设备安全运行策略、腐蚀与防护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此外,会议还同期举行了管道腐蚀与防护系统、管道完整性检测及设备等相关展览,共有16家特种设备相关企业参展,为与会代表展示了相关技术能力和最新产品。  专家称,此次学术交流会对于推动我国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技术进步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凝聚力量,共同提升我国承压设备安全保障技术水平。
  •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回答网友关于学术评价、经费使用、激励机制等方面问题提问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近日,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在中央宣传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北京市委主办的“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第二场论坛上进行主题宣讲并回答网友提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网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我是一名研究员,这些年我们科研的条件和氛围越来越好,大家的心气也越来越高。不过,在学术评价、经费使用、激励机制等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请问,国家将会采取什么措施,更好地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王志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谢谢这个网友,同时你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作为科研人员,我首先是希望你继续保持这样一种心境,保持科研的积极性和定力。第二刚才你提到这几个问题,我觉得都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些重点问题。总书记讲过,我们要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路径。人才强应该说是整个科技活动的逻辑起点,也是所有科技活动开展和科技成果能够产生的主要载体。科技体制改革40多年来,我们高度重视调动人的积极性,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我们的工作就是紧紧依靠科技人员,服务科研创新主体,包括大学、科研院所、企业,营造良好的法律、政策、文化和社会环境,让知识、科技人员受到尊重,受到推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科技体制改革的主线就是围绕科技人员这个主体展开的。科研活动一定要符合经济学原理,始终存在需求的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你刚才提到的支撑也好、评价也好,包括帽子、项目、经费也好,总的来讲资源少、竞争者多,这是一般经济学的原理,资源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科研人员这个主体和项目资金、条件平台、学术评价各种资源,共同构成了科技创新的要素体系。资源配置如何围绕着科研人员来展开?一个就是你提到的学术评价问题。实际上科研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对于不同科技创新活动,怎么样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这非常重要。过去,评价往往比较简单,这个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好。所谓简单是什么?突出表现在唯论文,唯项目,唯奖励,唯经费,唯学历,就唯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有没有用?多少有用——学历高,专业对口,论文发表多,这都是好事情,但是简单的用这些东西来加减乘除,简单量化评价,就有所欠缺了。应该还有其他的,比如实际贡献、科学精神和学风作风,比如学术影响、与同行交流以及国际化程度等等,这些都应该作为评价标准。同时,成果的转化、使用者的评价,产品上市后市场的评价等等这些,都是应该考虑的因素。另外还要讲的是帽子多的问题。有些并不是帽子,我们选人的方法跟不上,把一些不是帽子的东西当成帽子来讲了,比如像过去科技部863、973计划,这些首席科学家本来就是课题组长,他不是帽子,自然科学基金的“优青”、“杰青”,也不是帽子。但是评价单位简单化处理它们就变成帽子了。所以说这些东西不应该简单地与利益挂钩。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二个方面,关于经费使用。首先要讲的是,国家的经费、纳税人的钱,在用的时候一定要规范,要用对地方。也就是说政府的钱不能够随便用,这是有规矩的。第二个,规矩到底怎么去设立?这一点要有区分,比如说目标导向、任务导向的项目,要看你任务完成没有,委托方满意不满意,这就是一个标准。有些属于自由探索类的项目,就要给你更大的空间,对人的评价可能更多一些,更重视对新思想、新方法,新现象的总结有自己的理解。另外,经费使用,现在有讲报销的麻烦,使用的限制多,哪些方面要放开,哪些方面还是要管得住,都需要从两方面看。激励和约束要结合,光有激励没有约束不行,当然光有约束没有激励也不行,所以这两方面我们在中间找一个平衡点。不管政府还是其他出资人,都是按照自由探索类和任务目标型这两类来分类评价,对经费使用进行管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三,关于激励机制。这个激励首先是自我激励,一个科研人员如果对自己的专业具有极大热情,自己沉浸其中,功利性的东西少一点,这就是自我激励。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科学发展首先是兴趣驱动。其次需要好的社会环境。科研人员基本衣食无忧才能潜心科研;从政府以及出资人来讲,如何要为他的科研活动提供方便,对他的科研成果有科学的评价,科研成果在产生社会或者经济价值的时候,能有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另外,我们一定要强调科研诚信。最近也出了一些学术不端问题,比如《肿瘤生物学》107篇论文集中撤稿事件,中间也不少造假的,对这些问题就要零容忍。科研求真是科学研究的本质要求,结果你不去求真,如果为了功利主观上去造假,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而且由此得到的一切好处,必须从根上把它彻底剔除掉。这点我们在107篇论文撤稿事件中已经进行了严肃处理。今天借这个机会,我们要强调弘扬科学精神,要反对学术不端、不尊重科学操守的行为。今年5月中办国办已经出台了一个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下一步国家还要再出台弘扬科学精神、树立良好科研学风的意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总之,政府要定好位,要营造好法律、政策环境,改进激励、资源配置、评价方面的政策。在具体的工作方面,我们主要是服务,服务好科研的主体、创新的主体。请刚才提出这个问题的科研人员相信,我们会为大家做好服务,谢谢大家。 /p
  • 国土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立
    10月28日,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在京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安大学教授李佩成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雷涯邻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7位资源环境学科和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受聘担任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钟自然出席会议。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由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共同建设。会议提出,实验室要发挥两个依托单位的优势,强化整体运转功能,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建设有特色、权威性的实验室 要加强研究顶层设计,开放研究课题设置要关注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具有全局性和关键性影响的重大宏观问题。实验室重点研究区域及国家层面土地、矿产、水等资源承载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耦合关系,环境恢复与补偿等社会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创建相应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 开展国土资源战略与规划研究,建立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研究制定国土资源标准。   实验室主任、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付英介绍说,自今年6月获批准以来,实验室开展了组织机构建设、制度建设及资源环境承载力方面的重大项目和对策研究等工作,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今后,实验室将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国土资源战略与规划相关学科领域取得集成和创新性成果,集聚和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为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技术和政策法规支撑,力争把实验室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软科学类实验室和思想库、国土资源部优秀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国创造高水平科技成果和培育优秀创新人才的孵化器。
  • “中日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学术研究会”在杭州成功举办
    仿制药具有降低医疗的支出、提高药品的可及性、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由于早期批准的仿制药医药学研 究基础的相对薄弱,部分仿制药质量与被仿制药的差距较大,尚不能达到被仿制药临床疗效,提高仿制药的质量对维护公众健康的意义重 大。  2017年9月28日,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与岛津公司联合举办的“中日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学术研究会”在浙江省食 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此盛会国内外专家集聚一堂,对制药界的热点话题做出了热烈的讨论。岛津公司作为重要的举办 方,携最新的解决方案亮相此次盛会。大会现场传真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吴国华经理主持会议  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洪利娅院长率先为大会致辞,他首先对到场的专家教授表示热烈的欢迎。随后她在致辞中说到此盛会国 内外专家,企业代表集聚一堂,希望可以为仿制药的进展提供更多的新方法,新思路。她还在致辞中提到希望与岛津加强药学人才,仪器 信息等合作,做好技术创新工作。最后她预祝大会圆满成功。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洪利娅院长率先为大会致辞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仪器事业部吴彤彬事业部长为大会致辞。首先他对到场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及对浙江省食品药 品检验研究院表示衷心的感谢。随后他在致辞中说到岛津作为在业界拥有悠久历史的综合性分析仪器供应商,希望能为药品质量的提升提 供帮助和解决方案,同时也希望能为药学工作者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还在致辞中说到,岛津即将发布一款全新的在线溶出度分析超高效液 相色谱系统nexera fv,其能真正实现溶出度仪与液相色谱仪的无缝在线连接,从而极大地加速一致性评价工作的推进。最后他预祝大会圆 满成功。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仪器事业部吴彤彬事业部长为大会致辞  致辞结束后,大会进入了精彩的报告环节。神户大学特聘教授,日本药品品质再评价工程专家四方田千佳子女士,浙江省食品药品 检验研究院化学药品检验所陈悦所长,华西医院gcp中心质量主管余勤教授,江苏省食品药品检验监督研究院化学室陈民辉主任以及岛津企 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仪器事业部吴豪杰,郝红元两位产品经理分别为大会做了报告。  神户大学特聘教授,日本药品品质再评价工程专家四方田千佳子女士做了题为“口服固体制剂品质再评价概要及日本药典溶 出度试验标准现状”的报告。她围绕着仿制药品质再评价概要,溶出度试验条件的拟定及相似性判定,溶出度试验标准拟定方法,日 本橙皮书概要,仿制药药品质量信息研讨会以及仿制药溶出行为现状等六个主题做了精彩的发言。神户大学特聘教授,日本药品品质再评价工程专家四方田千佳子女士做了题为“口服固体制剂品质再评价概要 及日本药典溶出度试验标准现状”的报告  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化学药品检验所陈悦所长做了题为“浙江省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推进情况及浙江省院工作思路 ”的报告。他对浙江省企业一致性评价开展情况以及浙江省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专项办公室工作推进情况做了通告。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化学药品检验所陈悦所长做了题为“浙江省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推进情况及浙江 省院工作思路”的报告  华西医院gcp中心质量主管余勤教授做了题为“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执行的重点难点和 核查常见问题”的报告。她在报告中说明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cfda最新法规要点以及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重要内容。华西医院gcp中心质量主管余勤教授做了题为“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执行 的重点难点和核查常见问题”的报告  江苏省食品药品检验监督研究院化学室陈民辉主任做了题为“化学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一致性评价复核检验方案拟定工作思 路”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对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复核检验的背景,一致性评价复核检验的目的,一致性评价复核检验的主要 内容,溶出曲线复核中的主要关注点以及一致性评价技术复核检验工作的展望等内容做出了精彩的报告。江苏省食品药品检验监督研究院化学室陈民辉主任做了题为“化学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一致性评价复核检验方 案拟定工作思路”的报告  报告的最后,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吴豪杰,郝红元两位产品经理携岛津最新的解决方案为与会者做 了精彩的报告。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吴豪杰经理发表了《进步源于变革-岛津数据完整性最新解决方案》的报告。主要对数据完整性在 一致性评价中的具体要求和法规进行解读,并且详细介绍了岛津公司的实验室整体信息化软件,在数据审计追踪,数据安全性以及用户管 理等方面的全面解决方案进行了介绍。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吴豪杰经理发表了《进步源于变革-岛津数据完整性最新解决方案》的报告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郝红元博士做了《创新技术全方位提升生物样本分析》的报告。介绍了法规环境下生物样本分析对 人、机、料的需求,详细介绍了岛津公司lc-ms/ms产品高灵敏度、高稳定性以及易于维护操作的特点,并就加速单抗药物方法开发和定量 检测的新技术进行了介绍。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郝红元博士做了《创新技术全方位提升生物样本分析》的报告
  • “中日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学术研究会”在杭州成功举办
    仿制药具有降低医疗的支出、提高药品的可及性、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由于早期批准的仿制药医药学研究基础的相对薄弱,部分仿制药质量与被仿制药的差距较大,尚不能达到被仿制药临床疗效,提高仿制药的质量对维护公众健康的意义重大。2017年9月28日,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与岛津公司联合举办的“中日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学术研究会”在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此盛会国内外专家集聚一堂,对制药界的热点话题做出了热烈的讨论。岛津公司作为重要的举办方,携最新的解决方案亮相此次盛会。大会现场传真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吴国华经理主持会议 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洪利娅院长率先为大会致辞,他首先对到场的专家教授表示热烈的欢迎。随后她在致辞中说到此盛会国内外专家,企业代表集聚一堂,希望可以为仿制药的进展提供更多的新方法,新思路。她还在致辞中提到希望与岛津加强药学人才,仪器信息等合作,做好技术创新工作。最后她预祝大会圆满成功。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洪利娅院长率先为大会致辞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仪器事业部吴彤彬事业部长为大会致辞。首先他对到场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及对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表示衷心的感谢。随后他在致辞中说到岛津作为在业界拥有悠久历史的综合性分析仪器供应商,希望能为药品质量的提升提供帮助和解决方案,同时也希望能为药学工作者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还在致辞中说到,岛津即将发布一款全新的在线溶出度分析超高效液相色谱系统Nexera FV,其能真正实现溶出度仪与液相色谱仪的无缝在线连接,从而极大地加速一致性评价工作的推进。最后他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仪器事业部吴彤彬事业部长为大会致辞 致辞结束后,大会进入了精彩的报告环节。神户大学特聘教授,日本药品品质再评价工程专家四方田千佳子女士,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化学药品检验所陈悦所长,华西医院GCP中心质量主管余勤教授,江苏省食品药品检验监督研究院化学室陈民辉主任以及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仪器事业部吴豪杰,郝红元两位产品经理分别为大会做了报告。神户大学特聘教授,日本药品品质再评价工程专家四方田千佳子女士做了题为“口服固体制剂品质再评价概要及日本药典溶出度试验标准现状”的报告。她围绕着仿制药品质再评价概要,溶出度试验条件的拟定及相似性判定,溶出度试验标准拟定方法,日本橙皮书概要,仿制药药品质量信息研讨会以及仿制药溶出行为现状等六个主题做了精彩的发言。神户大学特聘教授,日本药品品质再评价工程专家四方田千佳子女士做了题为“口服固体制剂品质再评价概要及日本药典溶出度试验标准现状”的报告 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化学药品检验所陈悦所长做了题为“浙江省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推进情况及浙江省院工作思路”的报告。他对浙江省企业一致性评价开展情况以及浙江省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专项办公室工作推进情况做了通告。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化学药品检验所陈悦所长做了题为“浙江省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推进情况及浙江省院工作思路”的报告 华西医院GCP中心质量主管余勤教授做了题为“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执行的重点难点和核查常见问题”的报告。她在报告中说明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CFDA最新法规要点以及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重要内容。华西医院GCP中心质量主管余勤教授做了题为“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执行的重点难点和核查常见问题”的报告 江苏省食品药品检验监督研究院化学室陈民辉主任做了题为“化学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一致性评价复核检验方案拟定工作思路”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对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复核检验的背景,一致性评价复核检验的目的,一致性评价复核检验的主要内容,溶出曲线复核中的主要关注点以及一致性评价技术复核检验工作的展望等内容做出了精彩的报告。江苏省食品药品检验监督研究院化学室陈民辉主任做了题为“化学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一致性评价复核检验方案拟定工作思路”的报告 报告的最后,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吴豪杰,郝红元两位产品经理携岛津最新的解决方案为与会者做了精彩的报告。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吴豪杰经理发表了《进步源于变革-岛津数据完整性最新解决方案》的报告。主要对数据完整性在一致性评价中的具体要求和法规进行解读,并且详细介绍了岛津公司的实验室整体信息化软件,在数据审计追踪,数据安全性以及用户管理等方面的全面解决方案进行了介绍。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吴豪杰经理发表了《进步源于变革-岛津数据完整性最新解决方案》的报告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郝红元博士做了《创新技术全方位提升生物样本分析》的报告。介绍了法规环境下生物样本分析对人、机、料的需求,详细介绍了岛津公司LC-MS/MS产品高灵敏度、高稳定性以及易于维护操作的特点,并就加速单抗药物方法开发和定量检测的新技术进行了介绍。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郝红元博士做了《创新技术全方位提升生物样本分析》的报告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 十余篇论文被撤却仍获学术大奖,如何评价一个“毁誉参半”的科学家?
    p   上个月末,卡洛· 克罗斯(Carlo Croce),这位肿瘤遗传学领域内的著名科学家收获了一项奖金超过 300,000 美元的科学界大奖,以表彰他在个性医疗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然而,他身后十数次的撤稿记录和学术不端指控却带来了一片笼罩在颁奖台上空的乌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595a065f-9455-4188-ae9e-19d20fd1a1b0.jpg" title=" NewsDataAction.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卡洛?克罗斯(Carlo Croce) /p p strong   1巨额奖金的获得者 /strong /p p   今年 2 月,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肿瘤生物学和遗传学系主任卡洛?克罗斯(Carlo Croce),与另两位科学家共同分享了来自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Tel Aviv University) 丹?戴维基金会的总值100万美元的丹?戴维奖(Dan David Prize),以表彰他们在个性医疗领域中史无前例的开创性科学贡献。 /p p   丹?戴维基金会创立于 2000 年,首届丹?戴维奖于 2002 年 5 月颁发。该奖项旨在奖励在科学、技术、文化或社会福利领域的杰出贡献,鼓励创新与跨学科的研究。 /p p   另外两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分别为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的遗传学和医学教授玛丽?克莱尔?金(Mary-Claire King)——乳腺癌基因 BRCA1 的发现者,以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 Hopkins University)的肿瘤学教授伯特?沃格尔斯坦(Bert Vogelstein)——著名的癌症遗传学家,他发表的 500 多篇研究论文迄今已经被引用了近 30 万次。 /p p   奖项委员会这样评价克洛斯:他“为提升人们对特定癌症的特定遗传基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位成绩斐然的癌症遗传学家却有多次撤稿并被学术审查的经历。 /p p strong   2争议:撤稿事件的中心人物 /strong /p p   近几年来,接二连三的学术不端指控让克罗斯避之不及,他的研究成果也一直被笼罩着学术审查的阴影。Retraction Watch Base 的数据库显示,从 2007 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提出了第一起撤稿以来,克罗斯参与的学术论文共有 7 篇遭遇期刊撤稿,约 15 篇论文由于篡改图片、抄袭文字等问题被遣回更正。近两年来,撤稿或遣回更正的就有 10 起。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6e27345e-62e7-489b-9824-19c201e28a74.jpg" title=" NewsDataAction-3.jpeg" / /p p strong   3连撤稿都不能阻止的奖项 /strong /p p   难道丹?戴维奖的颁奖委员会对于克罗斯学术真实性的争论一无所知吗?奥利?柴雪诺夫斯基(Ori Cheshnovsky),丹?戴维奖的科学顾问表示,参与评奖的每一个人“都非常清楚地知道克罗斯博士的撤稿事件以及对他的指控”: /p p   “国际个性化医疗专门委员会由世界顶尖的、德高望重的科学家组成。委员会推荐将此奖颁发给克罗斯教授,是出于对他在个性化医疗领域无可厚非的杰出贡献的尊重。丹?戴维奖董事会也会接受了委员会的推荐。” /p p   克罗斯对于癌症遗传学的贡献之一是他对 c-myc 基因的研究。c-myc 基因能够编码一种多功能的蛋白转录因子,在细胞的增殖、凋亡以及分化过程中都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该基因的突变会导致自身的持续性表达,这被普遍认为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关系。卡洛斯还发现在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中,c-myc 的基因座会发生位移——生理状态下人类 c-myc 基因位于 8 号染色体上,而在伯基特淋巴瘤细胞中则转移到了 2 号、14 号或 22 号染色体上。这篇发表在 PNAS 上的论文被引用了 1700 多次,为癌症领域研究 myc 基因奠定了基础。另外,克罗斯还证明了 mLL1 (Mixed-lineageleukemia 1) 基因与急性白血病具有医学相关性。mLL1 编码的组蛋白转甲基酶,对细胞的基因转录有正向的全局性调控作用,并能从表观遗传学角度上维持细胞的转录记忆,确保细胞正常分裂增殖。 /p p   克罗斯教授的研究不仅于此,他还报道了 TCL1A (T-cell leukemia/lymphoma protein 1A)与 T 细胞白血病的相关性,并且成功克隆并命名了大名鼎鼎的滤泡性淋巴瘤相关基因 BCL2 (B-cell lymphoma 2),为研究滤泡性淋巴瘤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他还描述了癌症病理发展过程的早期症状,涵盖范围包括肺癌、鼻咽癌、头颈癌、食管癌、肠胃癌以及乳腺癌。他可以被称作癌症未知领域研究的领头羊,而且还在癌症干预、诊断、监控和治疗手段领域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热潮。 /p p   在克罗斯的学术生涯中,他获得过近 60 项学术奖项和荣誉,例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颁发的杰出研究员奖(Outstanding Investigator Award),GM 癌症研究基金会(the GM Cancer Research Foundation)的莫特奖(Mott Award),MD 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的戈特利布奖(the Gottlieb Award)以及美国血液学协会(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的亨利?M?斯特拉顿奖章(the Henry M. Stratton Medal)。他拥有超过 950 篇经过同行评议的论文,在人类癌症的基因和遗传机制研究中的贡献被广泛认可。 /p p   不仅如此,丹?戴维奖也不是在撤稿风波后克罗斯获得的第一项重要奖项了。去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授予了克罗斯业界闻名的玛格丽特?夫泰癌症研究领导力和杰出成就奖(Margaret Foti Award for Leadership and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s in Cancer Research),让他成为癌症研究中名副其实的领先者。 /p p   值得注意的的是,推荐克罗斯教授作为候选人的委员会主席是他的一位长期合作伙伴,彼得?沃格(Peter Vogt),是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拉荷亚校区的一位 PI(沃格和克罗斯作为共同作者在 2017 年发表了一篇 PNAS 论文)。卡洛斯还曾与委员会的另外两名成员作为共同作者发表过多篇文章——韦伯斯特?K?卡芙尼(Webster K. Cavenee)以及南希?詹金斯(Nancy Jenkins)。 /p p   从丹?戴维奖为获奖者发布的简介来看,委员会成员与卡洛斯的合作关系可能更有助于他们撇开撤稿事件的影响,看到嘈杂声音背后克罗斯曾在癌症研究领域中作出的建树: /p p   “克罗斯是癌症生物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尤其在揭开多种淋巴瘤和白血病的分子机制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白血病病理机制上的突破为他赢得了 2006 年度由美国癌症研究协会(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颁发的克劳斯纪念奖(Clowes Memorial Award)。他熟练掌握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技术,揭示了重要癌症基因作为癌症发生发展以及抵抗治疗的驱动因子过程中的生物学意义。他有着如此成就,正是获得该奖项的不二人选。” /p p   面对这样一位曾经取得过辉煌成就、如今却在数年之内撤稿十余篇的资深科学家,丹?戴维基金会和评审委员会做出了他们的选择。在科学家的成就与污点共存时,究竟应该如何对他们做出正确评价,恐怕是个仍然需要思考与探讨的复杂话题。 /p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制剂技术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2022年学术委员会会议成功召开
    为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统筹部署,加强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聚集和培养优秀人才,加速研究成果产出和转化,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2月23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制剂技术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药物制剂重点实验室)2022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成功召开。会议由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副院长刘奇迹主持。山东大学副校长、齐鲁医学院院长易凡,山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李涛,山东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周传健线上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副所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药物制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杜冠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邵学广、陆峰,学术委员会委员王杰、王维剑、王成、吴志生、唐星,山东大学药学院院长鞠建华,药物制剂重点实验室主任臧恒昌及全体骨干成员在线出席会议。易凡介绍了山东大学齐鲁医学尤其是药学方面近期取得的部分进展与成果,并代表山东大学向一直支持重点实验室发展和药学学科建设的各位委员和专家表示了感谢。他表示,下一步山东大学将充分把握国家药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以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为根据地,以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作为落实国家药品安全规划任务及强化药品监管技术支撑的平台,以本次学术委员会会议为交流窗口,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为契机,充分用好山东大学政策、人才、经费的支持以及齐鲁医学优质的品牌资源,在人才培养上、科学研究上、监管改革上进一步提升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李涛代表省药监局肯定了重点实验室所取得的成果,并强调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是药品监管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引导药品监管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他表示,省药监局将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在探索建立重点实验室共建共享机制,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全流程的服务,促进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再上新的台阶。周传健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建设意义重大,寄托着国家药监局及学校的期望,科学技术研究院也将进一步加强对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服务工作,努力为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希望学术委员们通过本次学术委员会会议细致地为各个重点实验室把脉问诊,提出更好的发展思路和方向,也希望重点实验室围绕国家总体战略布局、加强监管科学研究,为发展药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开幕式后,举行了药物制剂重点实验室2022年度学术会议。会议由杜冠华主持,鞠建华致辞。鞠建华在致辞中表示学院后期会更加重视药物制剂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和建设,对目前实验室的建设人员的努力、付出和成果表示肯定和鼓励,并指出实验室未来工作规划要切合国家战略总体布局,积极向国家发展方向靠拢。臧恒昌汇报了实验室建设基本情况、研究工作进展与贡献、开放交流与人才引育以及实验室未来发展规划,表示药物制剂重点实验室建设理念是探索技术创新与药品监管科学,服务公众健康。在实验室代表性学术成果汇报阶段,叶磊、李连、牛冲和祝美华4位重点实验室骨干人员与青年人才就各自研究方向分别向学术委员会作了研究进展报告。学术委员会审议了药物制剂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工作进展,肯定了实验室近一年的发展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对迎评工作与未来的长远发展提出意见。最后,臧恒昌代表药物制剂重点实验室对各位专家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并表示本次会议是对重点实验室工作的检验,也是对实验室未来发展的进一步规划,对实验室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实验室全体人员一定在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方向,做出更具创新性的成果,使实验室的发展再上新台阶。
  • 出走普林斯顿的颜宁院士如何评价国内学术“造假”风波:事在人为
    颜宁,结构生物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兼职教授;2017年,接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受聘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的职位;201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以下内容截取自其微博:我一直在琢磨学术圈到底有没有自净功能?从比较超脱的角度、很长的时间维度而言是有的,那就是假的错的滥竽充数的工作早晚会被淘汰掉,所以我总是用【大浪淘沙】来形容科研成果,真正能记入科学史的工作毕竟凤毛麟角。对于个体科技工作者而言,如果追求的是自己的工作能被记入科学史,或者能够转化造福人类,那必然是不屑于造假或蝇营狗苟的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也肯定是实打实的成果才汇聚成真正的科技实力。在任何环境下,都会有人坚守底线,这个我毫不怀疑。但是,风气越好,真正热爱科研、有实力的人获得的资助才会更多,实打实的进展才会更多,作为一个国家整体的科技实力才会更强。道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道理,但是事在人为。我给那些有追求的年轻人的求职建议就是:要一大笔启动经费,保证你至少前几年哪怕不在外面申请经费也能奠定基础强势崛起,最好强到别人没法打压住你回头想想,我真是很感激在清华那十年,也很幸运活在象牙塔里!
  • SCI易主 是否会影响其科研评价的公正性
    汤森路透旗下的信息科技业务,最近以35.5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Onex Corp和霸菱亚洲投资公司。这个消息旋即在中国学术界引起极大关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中的SCI(科学引用目录,Science Citation Index)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SCI易主是否会影响它的相对公正性?是否还能成为科研评价的参考因素?在不少业界人士看来,SCI易主短期之内并不会影响科研评估,但随着科研的发展,SCI的盈利能力长远来看显然令人担忧。  SCI和期刊影响因子在中国影响力巨大  此次汤森路透被卖的信息科技业务中的大多数,对大众来说都很陌生,但是旗下的两个产品:SCI数据库和期刊影响因子( 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即期刊引证报告)却在学术界人尽皆知。这是上世纪50年代汤森路透公司开发的,最初主要为科研机构和图书馆选购期刊提供参考,到现在,这一研究被广泛应用于评价个人和研究机构的科研水平。  一直以来,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虽未明文规定,但在评价科研成果乃至科研人员职称晋升、研究生学位授予时,SCI论文的发表都被作为参考因素,而且发表论文的SCI期刊影响因子越高,则被认为是研究质量越高。  “这可说是成本最低、并且也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莹说。因为一直以来,汤森路透对于被收入SCI的期刊有相对严格的审核,在过去几年中,不断有“灌水文”太多的期刊被踢出SCI数据库。包括这些期刊的影响因子,也由相关部门进行评估,对于操纵影响因子的期刊,会公布名单。  因此,被纳入SCI的期刊几乎都可以“身价大涨”。据汤森路透中国科技业务负责人宁笔介绍,汤森路透之所以发布JCR,是因为SCI选刊过程中需要比较大刊和小刊,单看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并不足以反映期刊的质量,统计发现大部分文章发表后的第二年和第三年达到引用高峰,这成为JCR的数据基础。  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武夷山介绍,SCI为中国学者重视,起源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从1987年起开展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工作,当时选择SCI、ISTP、EI和ISR这四类数据库进行统计,主要就是考虑了其综合性和权威性。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引入这些量化的评价标准,确实使得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有所提升,并且成为中国科研界的重要评价标准。  SCI相关的业务被看好  上海交通大学江晓原教授称,影响因子可说是商业机构用来赚大钱的,发起这个游戏的西方人和少数西方杂志,已经在这个风靡全球的游戏中大获其利。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对于科研投入越来越多,以及SCI和影响因子在中国科研界极其巨大的影响力,使得此次接手的两家企业看到未来的业务增长预期,而愿意以一个比较高的价格购买汤森路透的知识产权和科技业务。  根据统计,SCI自从1964年推向市场一直到1971年的短短7年中,就给SCI所属的商业机构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带来了年均27.5%的利润增长率。  ISI的创始人尤金加菲尔德也是后来提出“影响因子”的学者,他在1955年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影响因子是评估一个科学家学术成果的重要指标。随后,他创建的ISI每年都发布科学杂志影响因子,更关键的是,SCI数据库和JCR数据库每年都是要付费才能获得的。也正是因为SCI强大的盈利能力,1992年,汤森路透收购了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将SCI收入囊中。  如今,汤森路透出于战略发展的需要,决定转手这一业务。但汤森路透是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而此次接手的两家公司Onex Corp和霸菱亚洲投资公司,都是在IT、医疗等相关领域的投资企业。购买者之一霸菱亚洲投资发言人称,汤森路透的知识产权和科技业务有着客户关系稳定、内部公开透明、稳定高收入及强大现金流转换等极富吸引力的金融特性。而且,自2014年起,该业务77%的收入都是循环或可预测的,而且在未来发展中是十分可靠的。  对中国科研评价影响很难评估  “SCI易主短期内不会对中国的科研评价发生影响,至少5年内对SCI数据库没有什么影响,因为投资机构不会改变SCI目前的运行流程而影响利润,国内科学界暂时也没有特别适合替代的标准。但随着中国科研的发展,SCI盈利能力在5年后就不好说了。”程莹说。  事实上,近年来,对SCI和JCR的过分重视,给中国科研界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过于看重这些量化指标,不少高校会根据教师发表论文的SCI影响因子,给予1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奖励。  即便在国外,SCI论文和影响因子也开始受到学术界批评。欧洲和美国的不少研究机构负责人都多次表示,过于重视SCI和期刊影响因子,会影响大学招聘委员会和资助机构的决策。学术界近年来多次提及要改变“以刊评文”的传统。就在此次SCI被卖的第二天,美国微生物学会即在其8个会刊的社论中宣布,从这些杂志网站上去掉杂志影响因子的标志,也不会在市场宣传和广告中标示影响因子。早在2013年5月,78个科学组织的155位科学家签署了“旧金山宣言”,呼吁科学界停止使用期刊的影响因子来评价科学家和研究。美国细胞生物学会也禁止在年会上谈论影响因子。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熊庆年认为,不论是公开宣布放弃影响因子或SCI数据库,还是过于看重这两者,都不是明智之举,因为在很多时候,这可能是某些数据库提供商之间的竞争。例如美国微生物学会在宣布放弃影响因子的同时,还在以谷歌学术等其他的数据库作为参考。  程莹说,SCI从诞生开始就是商业机构的一门生意,从统计学上来说,SCI和JCR的数据都有被“污染”的可能性,因此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究竟如何使用这些参考数据。就目前来说,大多数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做到对每一个人、每一篇论文或每一个科研成果作出评价显然成本太高,因此学术界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建立更科学的科研评价标准,并且如何更科学地使用这些科研评价标准。
  • 科技部9“拳”重塑科技评价体系 破除论文导向细则出台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日前,科技部印发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 /strong /span 的通知。通知旨在破除“唯论文”的不良导向,强化了分类考核评价导向,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重点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审、国家科技创新基地评估、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国家科技奖励评审、创新人才推进、科技期刊、论文管理等环节作出了明确改革,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pan /span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并 /span /span 加强了论文发表支出管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通知明确规定,对于基础研究类项目(课题),对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类科技活动,注重评价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关键部件、实验装置/系统、应用解决方案、新诊疗方案、临床指南/规范、科学数据、科技报告、软件等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不把论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另外,对于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注重评价创业人才创办企业带动就业、产业科技含量及经济社会效益等,不把论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通知原文如下: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为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改进科技评价体系,破除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国家科技奖励、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科技评价中过度看重论文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忽视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等“唯论文”不良导向,按照分类评价、注重实效的原则,经商财政部,现提出如下措施。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一、强化分类考核评价导向。 /strong strong /strong /span 实施分类考核评价,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一)对于基础研究类科技活动,注重评价新发现、新观点、新原理、新机制等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对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 /span /strong ,根据科技活动特点,合理确定代表作数量,其中,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原则上应不少于1/3。强化代表作同行评议,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重点评价其学术价值及影响、与当次科技评价的相关性以及相关人员的贡献等,不把代表作的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作为量化考核评价指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二)对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类科技活动,注重评价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关键部件、实验装置/系统、应用解决方案、新诊疗方案、临床指南/规范、科学数据、科技报告、软件等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不把论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 /span /stron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三)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提高对高质量成果的考核评价权重 /span /strong 。对于具有一定学术影响或取得实际应用效果的标志性成果可作为高质量成果,可增加到10%的权重;对于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对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具有带动作用的,可增加到30%的权重;对于已在实践中应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作出重要贡献的,可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增加到50%的权重 /span /strong 。具体权重由相关科技评价组织管理单位(机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鼓励发表高质量论文,包括发表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论文,以及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的论文(以下简称“三类高质量论文”)。上述期刊、学术会议的具体范围由本单位的学术委员会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确定,其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参照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目录确定;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由本单位学术委员会结合学科或技术领域选定。对于“三类高质量论文”的研究成果,可按高质量成果进行考核评价。发挥同行评议在高质量成果考核评价中的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二、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评审评价突出创新质量和综合绩效。 /span /strong 立项评审注重对项目(课题)可行性和先进性进行评价,综合绩效评价注重对项目(课题)合同约定标志性成果的质量和影响进行评价。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四)对于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类项目(课题),不把论文作为申报指南、立项评审、综合绩效评价、随机抽查等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 /span /strong 不得要求在申报书、任务书、年度报告等材料中填报论文发表情况。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五)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对于基础研究类项目(课题),对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 /span /strong ,代表作数量原则上不超过5篇。在申报书、任务书、年度报告等材料中,重点填报代表作对相关项目(课题)的支撑作用和相关性;在立项评审、综合绩效评价、随机抽查等环节,重点考核评价代表作的质量和应用情况。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三、对国家科技创新基地评估突出支撑服务能力。 /span /strong 注重评估科技创新基地支撑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效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六)对于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基地,注重评估对国家重大需求和工程建设的支撑作用、对重大临床需求和产业化需要的支撑保障作用。不把论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七)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对于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类基地,注重评估对外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不把论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 /span /stron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八)对于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学与工程研究类基地,注重评估原始创新能力、国际科学前沿竞争力、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等。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对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每个评价周期代表作数量原则上不超过20篇 /span /stron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四、对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突出使命完成情况。注重评估科研机构履行国家使命和宗旨目标的情况,以及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九)对于技术研发类机构,注重评估在成果转化、支撑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绩效,不把论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十)对于社会公益性研究类机构,注重评估公益性研究成果的绩效、履行社会责任的效果,不把论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十一)对于基础研究类机构,注重评估代表性成果水平、国际学术影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中的贡献等。对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每个评价周期代表作数量原则上不超过40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五、对国家科技奖励评审突出成果质量和贡献。注重评审相关科技成果的质量、效果和影响,以及相关人员的贡献。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十二)对于自然科学奖,注重对成果的原创性、公认度和科学价值等进行评审。对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代表作数量原则上不超过5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十三)对于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注重对成果的创新性、先进性、应用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等进行评审,不把论文作为主要的评审依据。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十四)最高科学技术奖、国际合作奖也要落实分类评价要求。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六、对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才评选突出科学精神、能力和业绩。注重评价学术道德水平以及在学科领域的活跃度和影响力、研发成果原创性、成果转化效益、科技服务满意度等。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十五)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对于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注重评价创业人才创办企业带动就业、产业科技含量及经济社会效益等,不把论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 /span /stron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十六)对于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注重评价已取得核心成果的创新性和学术影响。对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代表作数量原则上不超过5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十七)对于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注重评价团队协作创新能力,以及团队负责人的组织协调和领导力。对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代表作数量原则上不超过10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十八)其它科技人才计划也要落实分类评价要求。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七、培育打造中国的高质量科技期刊。以培育世界一流的中国科技期刊为目标,推动中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服务科技强国建设。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十九)加快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推进领军期刊建设,培育重点期刊、梯队期刊,鼓励创办高起点英文期刊,提高中文期刊英文摘要质量;建立中国特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引文索引”系统。鼓励财政资金资助的论文在高质量国内科技期刊发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二十)完善学术期刊预警机制,定期发布国内和国际学术期刊的预警名单,并实行动态跟踪、及时调整。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将管理和学术信誉差、商业利益至上的学术期刊,列入“黑名单” /span /stron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八、加强论文发表支出管理。建立与破除“唯论文”导向相适应的资金管理措施,从严控制论文资助范围、从紧管理论文发表支出。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二十一)对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产生的代表作和“三类高质量论文”,发表支出可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按规定据实列支,其它论文发表支出均不允许列支。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对于单篇论文发表支出超过2万元人民币的,需经该论文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学术委员会对论文发表的必要性审核通过后,方可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中列支。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二十二)对于发表在“黑名单”和预警名单学术期刊上的论文,相关的论文发表支出不得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中列支。不允许使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奖励论文发表,对于违反规定的,追回奖励资金和相关项目结余资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二十三)在项目综合绩效评价过程中,项目管理机构应加强对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中列支论文发表情况的核验。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二十四)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等要对论文发表的必要性以及与项目研究的相关性进行审核;对于可能涉及国家安全和秘密等的论文,要从严审核、加强管理。不允许将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等与奖励奖金挂钩。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九、强化监督检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实落地。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二十五)开展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各项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落实不力、存在严重“唯论文”问题或存在奖励论文发表的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等,采取约谈、通报批评等方式予以处理并责令整改,整改期间暂停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对该单位论文发表的资助。加强对咨询评审专家的培训引导,对项目评审中存在“唯论文”现象的,及时予以纠正。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二十六)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要加强论文发表署名管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发布后,对论文无实质学术贡献仍然“挂名”的,依规严肃追究责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二十七)加大正面典型案例的宣传,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允许过度宣传论文发表情况,不提倡将论文数量、影响因子作为宣传报道、工作总结、年度报告的重要内容。 /p
  • 中国农业核心期刊评价报告(2010)正式发布
    日前,《中国农业核心期刊评价报告(2010)》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主持开展的国内农业类科技期刊评价工作圆满完成。根据报告,《中国农业科学》列综合性农业类第一名。   此次评价的参评期刊涵盖我国2005-2008年农业领域学术类、技术类、综合指导类和科普类期刊共800多种,按学科属性分为14种类型,即:综合性农业类、综合性农业大学学报类、英文版类、农学与农作物类、园艺类、植物保护类、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类、农业工程与农机类、食品科学和加工类、林业类、畜牧兽医类、水产和渔业类、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类、特种养殖类。   此次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专家咨询会和调查问卷的方式,确定了“中国农业核心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指标采用文献计量学指标来评价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包括:总被引频次、被引刊数、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Web即年下载率、他引比、h指数、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和获奖情况。定性指标包括业界认知度、读者定位、同行评议过程、期刊或栏目特色、文字精练可读性、标准化规范化、差错率、排版质量、装帧质量和图文印刷质量。   中国农业核心期刊评价课题组研究人员对原始数据构建矩阵,通过归一法分别对各专业类别、各指标进行隶属度转换,既解决了不同性质指标数据之间的可比性问题,又克服了小样本指标淹没在大样本指标的缺陷。14种类型的期刊根据综合评价隶属度计算后,截取各类别排名前20%的期刊为“准农业类核心期刊”,提交各类别期刊界和学术界专家进行审查,将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评估后,得到包括150种期刊的“中国农业核心期刊2010”名录。   据课题组组长、信息所所长许世卫介绍,2006年,信息所根据社会需求和农业行业特色,第一次对国内农业科技期刊进行评价,出版了《中国农业核心期刊概览2006》,得到了农业领域各界的广泛认可和重视。2009-2010年,课题组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农业图书馆馆藏资源优势和农业行业专业人才优势,再次开展此项工作,旨在根据农业行业特色,对我国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进行全面评价,了解本行业领域各学科期刊发展水平,为整体提升我国农业期刊竞争力、促进农业期刊良性发展提供依据。   中国农业核心期刊评价结果(2010)   (共150种)   综合性农业类 (25种) 中国农业科学 华北农学报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生物技术通报 生物技术 核农学报 世界农业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江苏农业学报 西南农业学报 江苏农业科学 浙江农业学报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中国农学通报 西北农业学报 上海农业学报 福建农业学报 湖北农业科学 河南农业科学 安徽农业科学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中国农史 广东农业科学 中国农技推广   综合性农业类——大学学报类 (20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英文版类(2种) 林业研究(英文版) 中国农业科学(英文版)   农学与农作物类(13种) 作物学报 西北植物学报 中国水稻科学 棉花学报 茶叶科学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大豆科学 麦类作物学报 中国烟草学报 热带作物学报 中国烟草科学 作物杂志   园艺类(7种) 园艺学报 果树学报 中国食用菌 食用菌学报 中国蔬菜 食用菌 北方园艺   植物保护类(6种) 植物病理学报 中国生物防治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学报 植物检疫 中国植保导刊   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类(6种) 土壤学报 水土保持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生态环境学报 土壤通报   农业工程与农机类(6种) 农业工程学报 农业机械学报 灌溉排水学报 中国沼气 节水灌溉 中国农机化   食品科学和加工类(4种) 食品科学 中国粮油学报 食品科技 中国食物与营养   林业类(16种) 林业科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林业科学研究 中国园林 世界林业研究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林产化学与工业 福建林学院学报 西北林学院学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浙江林学院学报 生物质化学工程 林业资源管理 中国森林病虫 林业科技开发 竹子研究汇刊   畜牧兽医类(21种) 草业学报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草地学报 中国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科学 草地学报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中国饲料 饲料工业 中国兽医杂志 中国畜牧杂志 动物营养学报 动物医学进展 粮食与饲料工业 饲料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黑龙江畜牧兽医 中国兽药杂志 中国家禽 饲料博览 中兽医医药杂志   水产和渔业类(8种) 水产学报 中国水产科学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渔业科学进展 淡水渔业 水产科学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水生态学杂志   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类(11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农村经济 农业经济问题 中国农村观察 农业现代化研究 农村经济 农业技术经济 农业经济 调研世界   特种养殖类(5种) 蚕业科学 特产研究 人参研究 特种经济动植物 中国蜂业
  • 生物等效性评价会议最新日程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swdxx2020/" target=" _blank"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339964db-db33-4ba4-ac5f-fa76582b28b9.jpg" title=" image001.jpg" alt=" image001.jpg" / /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生物等效性用于评价两个药物对某疾病患者的效应(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否相同或相近。例如仿制药与标准药,天然药与化学药,口服药与针剂,长效药与短效药,某药低剂量与高剂量的比较需要用生物等效性方法来评价。FDA 规定, 若仿制药品与注册药品间具有生物等效性,申报过程可按缩略申报程序ANDA进行,而不需要按新药申报程序NDA进行,避免了耗时、昂贵的Ⅰ、Ⅲ期临床试验。所以,生物等效性检验在新药临床试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为加强生物等效性评价的最新研究与技术交流,为来自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与政府监管部门的相关用户搭建交流与沟通平台,仪器信息网将于2020年4月2日举办“生物等效性评价”主题网络研讨会。 strong 点击“我要报名”,免费参会。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最新会议日程(持续更新中& #8230 & #823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03ccbf6a-eb84-4ccc-9222-a98e28ac9e08.jpg" title=" 生物等效性评价会议日程.png" alt=" 生物等效性评价会议日程.png" / strong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专家阵容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华西医院 —秦永平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930a020d-12f2-479c-a9a4-a4698afa9bf6.jpg" title=" image003.jpg" alt=" image003.jpg" /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秦永平,从事生物药物分析实验研究及本科教学工作30余年, 专长是生物药物分析,特别能熟练使用UPLC-MS/MS对复杂生物样品中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合半制备HPLC可分离纯化所需成分,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实验技能。曾负责或主研近百个各类新药药代动力学或生物利用度研究课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委、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多个。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现任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常务委员,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西部地区有机质谱委员会秘书长,四川省食品药品安全监测及评审认证中心专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李鹏飞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518f91eb-0ca8-446c-b094-c21cf8f963c3.jpg" title=" image004.jpg" alt=" image004.jpg" /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李鹏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主任药师。2006年7月至今先后在火箭军总医院和北京朝阳医院药事部工作,主要从事临床药理、体内药物分析、治疗药物监测等研究工作,负责Ⅰ期临床试验研究室和质谱检测实验室,曾兼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秘书,2016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研修。熟悉I期药物临床试验和质谱进行药物分析的全过程,有20年临床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经验。作为Sub-I负责I期临床试验的具体开展,组织开展耐受性试验、药代动力学试验和生物等效性试验70余项。2004年至今参加ICH、NMPA等举办的国家级、省部级、学会级GCP、器械GCP、伦理、分析方法验证、测量不确定度等培训40余次。获北京市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培养资助、北京市医管局青苗人才计划,负责国自然青年基金、市科协课题各1项,核心参与 “十二五”GCP平台、863子课题、国自然基金等课题10项。共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第一作者25篇。国家CFDA审核查验中心检查员,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药代专委会青年委员,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专委会青年委员,北京药理学会药代专委会委员,北京药学会应用与转化药学专委会委员,北京市临床检验中心临床质谱规范化应用委员会委员、北京药师协会药学服务与技术国际交流专委会委员,中国质谱学会质谱网络研讨会特约专家讲师及学术顾问,《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国际检验医学杂志》青年编委,《Journal of Clinical Laboratory Analysis》、《质谱学报》审稿人,“质谱沙龙”继续教育项目的主要组织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安捷伦科技—董敏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721c01bf-f9b1-4825-927a-58200a3f6cf2.jpg" title=" image005.jpg" alt=" image005.jpg" /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董敏,自2010年加入安捷伦,前后从事过多年LC及LCMS客户支持、制药行业法规咨询服务、实验室合规软件支持及市场发展工作,目前致力于安捷伦信息化软件应用方案开发及推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国科卓越(北京)医药科技研究有限公司—李敬来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52067da6-77cd-4c80-afb6-3db3bad8e37e.jpg" title=" 李敬来-生物等效性评价会议日程.png" alt=" 李敬来-生物等效性评价会议日程.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李敬来,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药物代谢与药物检测。担任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北京中心药物代谢部主任,国科卓越(北京)医药科技研究有限公司总经理。现任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北京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药学会药物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质谱学会质谱网络研讨会特约专家讲师及学术顾问。从事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研究近20年。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作为课题骨干参与10余项国家级重大专项课题研究。作为药物代谢负责人承担完成了30余项新药药代报批资料,其中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剂与胶囊、注射用艾普拉唑钠均已上市;左旋苯环壬酯片(原1.3类)、盐酸羟哌吡酮(1.1类)、盐酸戊乙奎醚R2(原1.3类)、盐酸阿姆西汀(1.1类)、去甲基苯环壬酯左旋体(1.1类)、右旋布洛芬(原1.3类)已进入临床研究不同阶段;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strong /span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加入“生物安全等效性评价会议交流群”,随时关注会议动向及相关内容交流!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12px height: 41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56fbb49c-bdf5-427f-a0a1-a794fbc19378.jpg" title=" 生物等效性评价.jpg" alt=" 生物等效性评价.jpg" width=" 312" height=" 418"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点击报名)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swdxx2020/" target=" _blank" 2020-04-02 “生物等效性评价”主题网络研讨会(2020) /a /p
  • ESCI:又一个科技评价的香馍馍?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1b9bae5d-0787-473f-b76d-a03df5c25acb.jpg" title=" 110236a02nnswrde0s0fyn.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注: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中的论文( Web ofScience核心集期刊遴选的两阶段方法) /p p   2015年11月,原汤森路透集团推出了一种新的期刊引文索引数据库——新兴资源引文索引(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 ESCI),旨在:(1)提供更多的期刊数据以支持科研评价和分析 (2)更多地收录那些在学术领域己经具有地区性影响力的期刊 (3)更早的追踪到新兴的领域和趋势。在建立之初,近1500本期刊被ESCI收录,随后的每一周都会有期刊陆续会被ESCI收录。 /p p   如果说以上的论述并不能引起我们关注和兴趣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信息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它:ESCI是未来期刊成为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 amp HCI的必经阶段。打个比方,在科举考试中,参加全省范围的科举考试(乡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可以成为举人,而只有拥有了秀才的身份才有资格参加考试。换句话说,以后新增的被三大索引检索的期刊,首先必须要被ESCI检索,满足一定的条件之后才有可能被上述三大引文索引收录。 /p p    strong 新旧引文索引比较 /strong /p p   与传统的三大引文索引相比,相同的地方包括:纳入的杂志都具有多学科性(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相同的引用指数评价体系以及对期刊论文的系统评价等 不同的地方在于ESCI仅需要满足三大引文索引收录的第一级标准,即满足同行审议、伦理标准、所发表论文以PDF或XML网页形式和研究内容有人关注等最基本要求。 /p p   ESCI数据库对收录的期刊2015年及之后所发表的论文进行评价,被收录的ESCI期刊的论文都可以在Web of Science的核心集合中查到,也可以看到被检索文章的被引信息,但是每年的Journal CitationReports (JCR)中不报道这些ESCI期刊的影响因子。 /p p    strong ESCI会降低原有数据库的收录标准? /strong /p p   有人会担心,ESCI的出现是否会降低传统三大引文索引的收录标准。事实上ESCI更多是一种补充和缓冲,甚至在一定意义上会促进期刊之间的有序竞争,让期刊收录过程相对更透明、更合理。因为新申请的期刊都需要先满足第一级标准,被ESCI数据库收录后,等满足了更高标准才能被三大引文索引收录,而如果原有被三大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不能维持三大索引所要求的标准,但仍能达到第一级标准就会被降级为ESCI期刊 如果连第一级标准也达不到,则会被降级为普通期刊。同样地,如果ESCI期刊不能保持所要求的第一级标准时也会被降级为普通期刊。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ESCI对新期刊的关注和支持、对老期刊的监督和警示,让期刊的收录路径更趋清晰,使期刊的分级更趋合理。 /p p    strong 新兴领域+我国期刊发展契机? /strong /p p   从研究领域上来看,当前被ESCI收录的期刊中,隶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的期刊比例最大,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其次,人文艺术领域的期刊数量位居第三。在传统的三大引文索引中,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领域的期刊相对较少,如果这些ESCI收录期刊可以晋升到三大引文索引数据库中,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自然科学类期刊一超独大的局面。从国家的分布上来看,这些期刊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洲的发达国家,我国仅有51本期刊入选(2016年7月19日),不足英国和美国等国的10%,印度则表现抢眼,入选期刊数量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十。 /p p    strong 如何看待这一新兴事物? /strong /p p   虽然ESCI面世已逾一年半的时间,但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的关注并不如预期那般广泛,甚至在以SCI/SSCI数据库收录作为科技评价的重要指标的中国,也没有惊起太大的波澜。 /p p   不可否认,这与近年来众多学者强烈抵制期刊影响因子的行动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作为新兴事物,究竟能为促进科学传播与交流、发掘新兴研究视角做出多大贡献尚不得而知。可以预见的是,当一批ESCI收录的期刊进入传统的三大引文索引行列的时候,ESCI的话题将会被人们重新挖掘和重视。然而,我们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SCIE还是SSCI,ESCI也仅仅是评价期刊学术影响的一种工具。被这些引文索引收录的论文只是评价某科研机构和个人科研和学术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而不是全部。 /p p   ESCI对于科技评价来说是一个香馍馍还是鸡肋?ESCI会走多远?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p
  • 要“首发权”还是要“影响力”——中国科研评价机制困境如何破解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近日,加州圣荷西州立大学物理系教授林磊和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立等在《科技中国》上发表《充分利用国内期刊获取“首发权”》一文(以下简称“林文”),讨论了“首发权”这一科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的话题,引起了科学共同体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在目前科研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下,无论是国家间,还是一个国家内不同科研机构之间都存在很多相同的研究领域,很多研究进展也是你追我赶。“正如周光召、丁肇中多次引用的说法‘科学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刘立认为,这关系到科学家的学术声望,也关系到对科学发现的实际贡献,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声誉和软实力。“所以大家往往要挤破脑袋争得首发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樊小龙看来,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际学术界,都存在着学术成果发表的两种策略。“如果科学家将‘首发权’作为发表科研成果首要考虑的问题的话,科学家首先应当考虑的是无论通过什么样的途径,都要先把文章发出来。而如果要追求文章的影响力的话,首选是将文章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不过这两种策略在国内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矛盾。“林文”举例说,中科院科学家将关于外尔费米子的研究成果投稿给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办的《科学》,遭拒,而普林斯顿科学家的论文则在《科学》上发表,因而获得了外尔费米子发现的优先权。“退稿有种种理由,不一定是国别歧视,但是,投稿给自己国家的期刊是有优势的。”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既然投稿给自己国家的期刊,可以获得在研究成果发表方面的时间优势,那为什么很多科学家首选的投稿期刊依然以期刊的影响力作为排序呢?刘立和樊小龙都认为,导致这一矛盾的关键就在于科学家不但要考虑首发权,还要考虑国内的科研评价机制问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长期以来,国内的科学家面临着‘数文章’的评价体系,无论是职称晋升、申请经费还是科研和成果评价,看发表文章的数量和影响因子都是其中重要的标准。”樊小龙认为,正因如此,除了学术声誉的考虑外,国内科学家们不得不面对争取在国际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文章的局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如何破解目前我国“首发权”和“数文章”的科研评价方式所展现出的矛盾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刘立提到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提出了改进科研评价的方案:“职称评审和任期考核不数文章数量、不看影响因子、不看经费数量,破除唯论文数量、只看刊物级别倾向,而是强调成果质量和价值,看是否做到国际前沿、是否解决了重要学术难题、是否具有重大原创性突破、是否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这种评价标准对于我们获得重大科学发现的首发权是有帮助的。”刘立认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在樊小龙看来,大力发展和建设国内科学期刊是非常有必要的,国内期刊水平在公正性和学术性方面还有待提高,此外,“国际顶级期刊有很强大和高级别的审稿团队和专家团队,这些专家来自于各个国家的优秀科学家,我国要想建设好国内科学期刊,这也是一条必由之路。”樊小龙建议道。 /p p br/ /p
  • 两会快评:施一公直言“垃圾论文”,“评价体系”需要改改了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施一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noimg/7ce50b38-8094-4348-8cb0-3d9912a71cb0.jpg" / /p p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施一公在参与讨论时坦言:“我以前曾经预测,中国会在2020年论文数超过美国,没想到我们提前完成了。”但是,“有些文章,通俗点叫‘垃圾文章’,就是纯粹为了发文而发文,这种情况太多了。” /p p   在学界,没有共识的地方很多,但是,“垃圾论文”多,不管在哪个学科,都差不多是共识了。 /p p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 /p p   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数量化、工分化,自然就会催生论文的大量生产。这个现象在各个学科几乎都存在,有的学校甚至要签责任状,即每年完成几篇论文,完成一篇论文算多少分,年底一分算多少钱 完不成要扣钱、不能评优、甚至影响职称晋升 职称晋升也是先要数数,论文数量不够不能晋级。 /p p   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不产生“垃圾论文”。一些“垃圾论文”制造者身处其中,同样苦不堪言——没有办法不制造,不制造没法儿活。 /p p   搞研究,发表论文是必须的,没有论文,别人不知道你的水平,没法给出评价。西方学界的谚语是“Publish or Perish”,意思是“发表或死亡”。况且,没有论文发表,学术成果就无法共享,也影响着理论的进展,甚至学科发展。 /p p   但是,相较于数量来说,论文质量才是学者的“核心竞争力”。 /p p   在这一点上,发达国家的职称评审相对而言,更看重后者。在顶级期刊发表一两篇文章,就足以晋升上一级职称了,而不是数鸭子似的,要求十篇甚至更多。 /p p   其实,在每一个学科,谁的水平怎么样,大家基本上心中有杆秤,即使是文科这种看上去评价标准不如理工科客观的领域,哪篇文章有水平,哪篇文章是水货,也是基本准确的。这就是很多国家都推行的“同行评议”。 /p p   当然,如何防范“同行作弊”、防止学科共同体内“一团和气”也需要相关制度的配套。但总体来说,这种“同行评议”比起跨界的“大评委”来说,要更加专业、客观。 /p p   与论文数量相关的是“论文引用率”,相对来讲,发达国家的学界引用,人情关系不大,也很少专门制造看上去漂亮的引用率,就像施一公说的“国际通用的方法是参考国际最顶尖专家的观点”,也就是说,不是关系引用,制造引用,频繁自我引用,而是引用参考的都应该是最顶尖专家的观点。从绝对意义上说,谁是最顶尖的,因为研究方向、价值观念甚至其他因素,个人或许有所偏爱,但基本上不会差别很大,大约都在一个圈子内。 /p p   取消论文发表,不看论文发表,都是极端言论,没有论文就没有学术,更没有学术共同体。可是,不能只看论文的数量,数量出职称,数量出院士,数量出优秀,这肯定是误区,是评价体系出了问题,应该加以调整。 /p p   这种改变非一日之功,但也不可畏难而退。 /p p   可揆诸当下,在有些地方,这类做法已做到了极致,如部分学校要求硕士毕业必须有学术论文公开发表。这种评价体系想不制造“垃圾论文”,都难。 /p p   但越是这样,越应尽早改变。说到底,改变相关评价标准,箭在弦上,不可不发。 /p p   【原标题:施一公直言“垃圾论文”,“评价体系”需要改改了 |新京报两会快评】 /p p & nbsp /p
  • 中国将推进科技评价奖励制度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意见提出,要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推进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   科技奖励探索同行提名   意见提出,深化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根据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特点,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制定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建立评价专家责任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   意见提出,改革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建立公开提名、科学评议、实践检验、公信度高的科技奖励机制。提高奖励质量,减少数量,适当延长报奖成果的应用年限。根据不同奖项的特点完善评审标准和办法,增加评审过程透明度。探索科技奖励的同行提名制。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设奖。   加强科研诚信社会监督   意见要求,建立健全科研活动行为准则和规范,强化科技人员的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加强科研诚信和科学伦理的社会监督,扩大公众对科研活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加强国家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加快相关立法进程,建立科技项目诚信档案,完善监督机制,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   科技成果评价要点   ●基础研究:以同行评价为主,特别要加强国际同行评价,着重评价成果的科学价值。   ●应用研究:由用户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评价,着重评价目标完成情况、成果转化情况以及技术成果的突破性和带动性。   ●产业化开发:由市场和用户评价,着重评价对产业发展的实质贡献。
  • 2024年第十届微生物育种工程与应用评价研讨会
    2024年第十届微生物育种工程与应用评价研讨会 暨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微生物育种工程与应用评价分会第七次学术会议通知(第二轮)历届会议精彩回顾:微生物育种工程与应用评价研讨会自2012年起分别在石家庄、无锡、洛阳、福州、成都、芜湖、济南成功举办九届,已经成为生物育种领域享有盛名的学术研讨会之一。历届会议汇聚业界精英,精彩专家报告,代表热烈交流,为企业及技术人员和科研单位与科研人员之间搭建了深入沟通的桥梁,与会代表反响良好。往届会议现场盛况第八届生物育种暨高通量筛选技术理论与应用研讨会第九届微生物育种工程与应用评价研讨会
  • SCI评价体系饱受诟病 GSM体系取而代之?
    谷歌学术(GoogleScholar)自2012年推出谷歌学术计量(GoogleScholar Metrics, GSM)评价系统以来,每年都发布谷歌学术指数的报告。2016年的GSM报告于7月15日发布。笔者在去年分析的基础上继续对2016版GSM报告中各出版物的学术指数进行分析点评。  一、2016版谷歌学术计量报告介绍  该报告所收录的出版物需要满足如下标准,即:2011-2015年5年内发表至少100篇文章并且至少有一个引用。该报告给出每一出版物3方面的数据:h5指数(h5-index)、h5核心(h5-core)和h5中值(h5-median)。这里提及的“出版物“不单单包括期刊,还包括计算机和电子工程学科内的会议论文集以及论文预印本电子数据库,这一点与ScienceCitation Index (SCI)评价体系中的《期刊引证报告(JCR)》中只收录期刊不同。  2016版GSM报告中对7398份出版物进行了引用分析,其中有1665份出版物(22.5%)至少在两类不同领域排名中重复出现,因此该报告中实际上只分析了5734份出版物。与2015年报告中提供了9种不同语言(英语、中文、葡萄牙语、德语、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日语、荷兰语)出版物的前100名的信息相比,今年的报告中提供了12种(英语、中文、葡萄牙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法语、日语、韩语、波兰语、乌克兰语、印度尼西亚语)不同语言出版物的前100名的信息,其中俄语、韩语、波兰语、乌克兰语、印度尼西亚语这五种是新增的,不过没有了意大利语和荷兰语两种语言方面的出版物信息。  该报告对八大领域的262类学科出版物进行引用排名分析,其中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中的Corrosion学科内的出版物没有被收录在内。新版本中去掉了较多的“WorkingPapers和Discussion Papers”系列,比如在去年Top100的CEPRDiscussion Papers在新的版本中就找不到。  二、英文出版物Top20分析  今年Top20出版物包含19份期刊和1个论文预印本电子数据库。与去年相比,今年仍然有19份出版物是排在Top20之中。唯一的“黑马”期刊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从去年的34名挤进Top20的第17位,其h5指数从去年的141上升到几年的184,增加了43(图1)。  排在前五名的期刊包括了CNS、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以及柳叶刀杂志。这五份期刊排名依次为Nature、New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Science、Lancet和Cell,与去年排名相比没有变化,它们的h5指数分别是379、342、312、259、224(图1)。  排名第20位的是论文预印本电子数据库(arXivCosmology and Extragalactic Astrophysics (astro-ph.CO)),h5指数是176,比去年增加了10,但是排名位次没有变化。  其余13份期刊分别为ChemicalSociety reviews、Journal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Proceedings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AdvancedMaterials、Angewandte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Journalof Clinical Oncology、PhysicalReview Letters、ChemicalReviews、Nano Letters、JAMA、NucleicAcids Research、ACSNano、Nature Genetics,分别排名为6-16和18-19 其中排名上升最大的是Angewandte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升了7位,其h5指数为198,比去年增加了17 而h5指数增加最多的期刊是ChemicalSociety reviews,从去年的194增加到今年的224,排名从去年的第10位升到今年的第6位(图1)。图1.2016版GSM报告中英文出版物Top20的H5指数  三、中文出版物Top20分析  中文Top20中的20份出版物都是期刊。与去年相比,今年Top20中有18份期刊也在去年的Top20中、且排名浮动不大 其中h5指数降低的期刊有13份,降低最多的是排在第1和6位的《经济研究》和《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分别从去年的57和46降到今年的49和38。两份新冲进Top20的期刊是《护士进修杂志》和《计算机学报》,分别从去年排名第27位和24位上升到今年的第16和18位,它们今年的h5指数分别为33和31。排在去年Top20第18位的《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排在今年的第25位,其h5指数从去年33降到今年的29。另一份被挤出Top20的期刊是《地球与环境》,去年排在第20位。今年甚至没有排到Top100之中,但是还是能查到它的h5指数,为37。若按其h5的数值应该排在中文期刊的前十,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没有被收录到Top100之中,到底是谷歌学术的错误、还是该杂志没有满足五年内发表100篇文章的要求?原因未知。  图2.2016版GSM报告中中文出版物Top20的H5指数  四、谷歌学术计量报告亟待改进之处  在SCI评价体系被众人诟病的今天,GSM体系的出现必然有其合理性。其优点包括免费查询、有对出多种语言出版物的评估、不受单篇或少数论文超高引用的影响、及数据库收入范围广等。但作为新生事物,GSM报告也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比如:  1、不够透明:该报告没有提供谷歌学术旗下的出版物的总数、主办国家及语言。  2、数据不够完整、全面:  1)GSM没有给出每一收录出版物的论文发表总数以及过去五年内的论文发表数   2)谷歌学术应该不单单是给出h5论文的引用信息,而是给出每一收录出版物的所有论文引用信息  3)谷歌学术没有给出所收录的会议及电子数据库的列表。  3、分类标准不明确:未能给出GSM对领域及学科的分类标准。  4、没有向公众公开过去几年GSM报告(2007-2011,2008-2012, 2009-2013, 2010-2014)。笔者个人认为并非谷歌学术不想公开,而是技术和费用的要求都比较高,毕竟有那么多出版物及文章 且GSM报告还未商业化,不知谷歌是否打算投钱在这上面。  5、目前没有提供“语言”、“国家”及“学科”作为关键词来对数据库进行搜索的功能。  6、有查询限制。目前谷歌学术只允许查询不同语言的Top100出版物信息和每一学科的Top20。如果要放开所有出版物和学科查询限制,那么,同样需要强大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综上,GSM指标的出现,为科研界提供了除影响因子外的另一个期刊或出版物影响力评价的参考。有的杂志甚至已经把谷歌学术指标与SCI影响因子一起放到自己的官网。但与有强大技术和财力支持、且商业化的JCR相比,GSM指标目前远未成熟,只能作为参考。  世界本来就应该是多彩的,笔者十分期待GSM指标能够进一步完善,也期待有其它更客观、更实用的期刊或出版物评价体系出现。
  • 生物等效性评价—用药安全和生命健康的保障
    生物等效性是什么?生物等效性(BE)评价是通过生物利用度研究的方法,以药代动力学参数为指标,比较同一种药物的相同或者不同剂型的制剂,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其活性成分吸收程度和吸收速度有无统计学差异的人体试验,是我国进行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的重点内容之一。目前,我国生产的药品多以仿制为主,在我国已有的18.9 万个药品批准文号中,95% 以上为仿制药,它在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基础。而仿制药获批上市需满足一定的药学和临床要求,其中,非常关键的临床试验即为生物等效性研究。仿制药为什么要做生物等效性评价?生物等效性评价是仿制药批准上市的基础,其通过比较不同的制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以及药物不同制剂之间的差异,以此来推测其临床治疗效果差异的可接受性,即不同制剂之间的可替换性,保证仿制药与专利药相比治疗等效,可相互替代,从而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生物等效性评价不仅用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过程中,在新药开发、新药生产工艺和剂型变换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仪器信息网将于2021年6月02日举办“生物等效性评价”主题网络研讨会,将邀请多位业内专家做精彩报告,旨在加强学术、技术交流,为广大从事生物制药研发工作的用户搭建一个即时、高效的交流和学习的平台。(点击下方图片,免费参会)
  • 两办:改变片面将论文、项目等与科技人才评价直接挂钩的做法
    p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p p   对科技人才、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人才、教育人才、医疗卫生人才、技术技能人才以及企业、基层一线和青年人才的评价机制改革列为重点领域,其中科技人才评价制度改革被列为首位。 /p p   对于科技人才评价制度,《意见》指出: /p p   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目标,结合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以科研诚信为基础,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对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着重评价其提出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能力、成果的科学价值、学术水平和影响等。对主要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才,着重评价其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取得的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等。对从事社会公益研究、科技管理服务和实验技术的人才,重在评价考核工作绩效,引导其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支持能力。 /p p   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突出评价研究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贡献。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项目、经费数量等与科技人才评价直接挂钩的做法,建立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 /p p   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适应科技协同创新和跨学科、跨领域发展等特点,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团队评价办法,实行以合作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为重点的整体性评价。对创新团队负责人以把握研究发展方向、学术造诣水平、组织协调和团队建设等为评价重点。尊重认可团队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杜绝无实质贡献的虚假挂名。 /p p   科技人才评价制度一直受到广泛讨论,去年SCI被卖的消息传出之后,几家国外期刊和部分高校就提出要淡化SCI在人才评价制度的作用,国内虽然没有实质性响应单位,但是关于SCI评价是否公平,如果SCI取消之后我们能否找到更公平的评价方式等讨论不绝于耳。此次《意见》指出,要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突出评价研究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贡献。 /p p   也许不久的将来,“以SCI论英雄”的时代将会过去,科技人员的重要发现可以有时间将其变为论文、专利和现实,而不仅仅是一些“纸”。 /p p   相关链接:《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80302/240964.shtml" target=" _self" title=" " 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a 》 /p
  • 院士专家热议如何走出科技评价与科研诚信困局
    11月9日,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的“科技评价与科研诚信”科技伦理研讨会在湖北武汉召开, 60余名自然科学,科技政策、科研管理、科研伦理、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的院士专家围绕科技评价对科研诚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唯SCI或数字崇拜评价文化的形成及其诱因、科研诚信视角下的科技评价、评价体系的重构等议题积极建言献策。  一本巴西医学SCI期刊同一期刊登了数篇相似的中国投稿者论文,论文使用了相同图表、相同研究对象,得出了相同实验结果。该事件于今年9月20日在美国知名英文论文抄袭检测网站PlagiarismWatch曝光。  谈及这些科研诚信事件,中科院院士王乃彦痛心不已,他表示,之所以医学领域的造假现象尤其严重,恰恰是因为门诊医生没有时间写论文,这就给一些中介机构和骗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评价医生的方式并不是发表论文,而是救死扶伤、看病救人。”王乃彦指出,科技成果的评估体系要因工作性质和学科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能一刀切,不能一切都以发论文为唯一的标准。  中科院院士朱作言也指出,科技评价与科研诚信本来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不能脱离社会影响孤立地谈科研诚信。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过度或者不当的科技评价对科研诚信产生了很大影响,使问题变得非常复杂。  在今年召开的“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并不能简单地认为科技评价不当就一定会导致科研诚信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裴钢表示,长期以来科技评价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管理、科技政策规划的制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在推动我国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科技评价也应该与时俱进”。  “总书记的讲话吹响了营造创新环境、改革现行评价体系的集结号。”中科院院士程津培表示,不当的科技评价所产生的种种弊病,已经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术生态和科学自身的健康发展。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机械的量化评估,并且与利益挂钩。”清华大学教授鲁白认为,很多科学家跟着SCI、基金标书的指挥棒转,只追求论文的影响因子,不求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急功近利的科技评价最终会导致科学研究不成系统,对科学道德的认识不足,使科学创新和合作严重受阻。  究竟应如何走出科技评价与科研诚信困局?对此,王乃彦认为,科技评估应该由科学共同体来实施,应该重视发挥小同行的作用,参加评估的专家中小同行应该占三分之二以上 同时要加强科研道德建设,大力惩治学术不端的行为。  很多院士专家提出,要进一步发挥科学共同体的作用,不要全部依赖政府。回顾我国科技发展历史梳理和国际对比可以发现,我国政府在科技管理中的缺位和越位以及科学共同体自身缺陷可能是造成当前科技评价问题的根源之一。相应地,改革科技评价也应该从处理好政府和科学共同体的关系着手,而不能就评价谈评价。  “科学道德也是科学文化的一部分。”鲁白认为,除了改革科技评价体制外,还需要发展新时代的科学文化。“因为科学不仅是发现本身,还有从事发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 国家重点实验室启动“全球土壤侵蚀评价”项目
    p   8月11日,在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暑期学术会议期间,实验室组织专家对“全球土壤侵蚀评价”项目进行了论证,一致同意列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立即启动,要求项目联合国内外相关机构与专家,争取更多的资源,完成全球土壤侵蚀的系统研究。 br/ /p p   “全球土壤侵蚀评价”项目是在世界水土保持学会主席李锐研究员的倡议下,由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宝元教授组织讨论,焦菊英研究员与杨勤科教授共同参与完成项目申请。本项目将基于地理大数据思想,采集影响全球土壤侵蚀各种环境要素的最新数据,建立全球土壤侵蚀数据库 基于现势性数据,整合抽样调查、模型与遥感/GIS集成等方法,对全球土壤侵蚀做出评价,编制全球土壤侵蚀系列图 分析全球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揭示其空间格局、主控因素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支持土壤侵蚀治理决策。 /p p   该项目的实施,可发展大区域土壤侵蚀评价理论与方法,支持全球尺度土壤侵蚀防治战略制定,提升我国土壤侵蚀研究的国际学术地位及领引作用。 /p p br/ /p
  • 新的简洁区分“雾”与“霾”评价方法初探
    一直以来&ldquo 雾&rdquo 与&ldquo 霾&rdquo 实际上都是气象科学中使用的两个专业属于,其定义如下:   雾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大气中悬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气温达到露点温度时(或接近露点),空气里的水蒸气凝结生成雾。根据凝结的成因不同,雾有数种不同类型。   当气温高于冰点时,水汽凝结成液滴。当气温低于冰点时,水汽直接凝结为固态的冰晶,比如冰雾。因为露点只受气温和湿度影响,所以雾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空气中的水汽大量增加,使得露点升高至气温,从而形成雾,比如蒸汽雾和锋面雾 二是气温下降至低于露点而生成雾,比如平流雾和辐射雾。   雾和云的不同在于,云生成于大气的高层,而雾接近地表。   霾   霾,也称灰霾(烟霞),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   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香港天文台称烟霞(Haze)。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霾,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以上定义源自中国气象局官网【气象科普】雾霾及其定义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从环境科学的角度,给出连续量化的霾的定义,就如同中医中用&ldquo 热&rdquo 和&ldquo 寒&rdquo 的概念时,大多只能指导中草药的使用一样,这直接导致了对空气环境污染量化评价的困难,&ldquo 分不清&rdquo 雾与霾,直接导致社会人群的心理困惑或恐慌,也会有重大经济影响,已有的医学研究利用空白对照研究表明,恐慌心理,可以直接使健康人表现出病态反应.科学﹑量化地分清雾与霾,变成了当务之急。   就此,吸收借鉴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环境污染中的评价方法,中国的环保部门于2012年开始使用通过检测大气中气态的一氧化碳、臭氧、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以及PM2.5、PM10颗粒物的AQI综合评价方法,并将空气质量分为六级评价。这个评价方法,使得空气环境的评价更科学合理并日趋与发达国家的监测评价体系接轨。   AQI的建立,使污染的评价从非连续的雾、霾概念,提升为更科学的连续的污染评价体系.   人类对科学认识是无止境的,这似乎源于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对科学技术的不断探索,这个过程在环境监测评价技术上也是如此。   现有的AQI综合评价方法中遇到的挑战:   3个奇怪的试验现象:   1. 加湿器试验:环境监测中,我们清楚水分对生物的危害通常是没有的,但当我们把由加湿器产生的纯水雾通过采样系统释放给连续测试功能的PM粒子分析仪时,PM粒子分析仪会&ldquo 误判&rdquo 并给出认定为有害的PM粒子浓度,有的PM粒子分析仪甚至给出&ldquo 严重污染&rdquo 程度的PM粒子监测结果   2. 环境监测中,大雨初期,连续PM粒子监测浓度也往往出现&ldquo 严重污染&rdquo 的类似结果   3. 即使在气象中被认定为&ldquo 雾&rdquo 的天气,连续PM粒子监测浓度也往往出现&ldquo 严重污染&rdquo 的类似结果   连续PM粒子监测中,水分的变化干扰已经成为影响PM粒子&ldquo 真实 &rdquo 表达空气污染的严重因素   AQI评价中对每个污染权重因子是&ldquo 叠加&rdquo 和&rdquo 优化&rdquo (首要污染物)的关系,这样单个高数值因子,就会对最终结果产生巨大影响。这也就是说:PM粒子的权重数值对整个AQI评价很多情况下会产生重大影响。   看来,模拟人类感官(重量和视觉长度)的监测手段在揭示环境空气污染的真相中至少还需要更科学的手段。   针对以上的问题,提出如下简易解决方法:   2个新评价指标的构建:气溶胶有机碳指标和二次有机碳指标   人类已经认知的大气科学特性:   包围地球的大气是一种由气态物质和可悬浮粒子组成的混合物,呈现气溶胶状态,粒子与气体物质之间存在复杂的气,液,固三项物理化学平衡状态,可悬浮粒子通常是有巨大比表面积的&rdquo 多孔&rdquo 物质,并且这些&rdquo 孔&rdquo 内是吸附着气,液,固物质.   按照化学常识,每摩尔的液态或固态物质,转化为气态后的体积都可以达到22.4升,如18毫升的水,气化后,体积可以达到22.4升.   也就是说,空气中的气溶胶粒子中&ldquo 富集&rdquo 着主要的环境污染物质.   这就是大气研究中,气溶胶成为热点和重点的主要原因.   由于有机物是环境污染的重要评价指标(在世界范围内,对于水和土壤的环境污染评价中已经被广泛认可,在中国,已经建立国家标准),环境空气中,大气气溶胶中的有机物与气态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直接相互转化并关联的,就是说,通过评价气溶胶中的有机物可以同时揭示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程度.   二次有机气溶胶:又称二次有机碳,是直接排放如大气的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再次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的有机物.人类经历的空气污染教训表明:二次污染是对人类产生严重危害的物质(如伦敦雾,纽约光化学污染等).   新AQI的构建:   现行AQI也是大气科学工作者多年工作的结晶,当在这个科学评价方法中,把受水份影响的PM数值,调换为不受水份影响的气溶胶有机碳(OC or AOC)数值时,我们再看新的AQI已经不再是400-500以上,但气溶胶有机碳只是整个粒子中的一部分,按北京大学等科研单位多年的源解析研究,有机物在气溶胶粒子中的质量占比通常在30%附近徘徊.   当我们使用下表标准评价空气时,很多结果将变得更科学(数据不再&rdquo 恐怖&rdquo ).   空气质量分指数及对应的污染物项目浓度指数表   说明:   (1)二氧化硫(S02)、二氧化氮(N02)和一氧化碳(CO)的1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仅用于实时报,在日报中需使用相应污染物的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   (2)二氧化硫(S02)1小时平均浓度值高于800&mu g/m3的,不再进行其空气质量分指数计算,二氧化硫(S02)空气质量分指数按24小时平均浓度计算的分指数报告。   (3)臭氧(03)8小时平均浓度值高于800&mu g/m3的,不再进行其空气质量分指数计算,臭氧(03)空气质量分指数按1小时平均浓度计算的分指数报告。   对AQI的所有计算公式不变.(详见HJ 633&mdash 2012),标重部分为新设数值,并去除了PM10部分   笔者使用EPA-ETV认证过的Sunset热光法气溶胶有机碳/元素碳分析仪在线连续观测(使用TSP自动采样方式,空气经仪器自配溶蚀器去除SVOC,消除测试误差,采样量8升/分钟,此数据比PM2.5采样测试方式更严格)发现:   按以上方法评价空气质量时,AOC在2014年10月期间(10月18日-10月19日)曾出现一次接近100&mu g/m3浓度的情况,新的AQI的数值也只在300-400区间,并且持续时间只有7个小时.  图一 重污染时的小时有机碳变化图(10月18-19日)   图二 10月9日到28日有机碳小时变化图   图三 气溶胶有机碳日均数据   数据的分析:   从图一的数据可以看出:10月18日出现的峰值数据有一个小时的气溶胶有机碳在90-100微克/立方米,而在80-90微克/立方米的气溶胶有机碳数据有6个小时,这或许提示我们:连续监测气溶胶的小时数据是揭示大气污染的真实状况的一个重要手段。   图二的小时气溶胶有机碳数据则清晰揭示了从10月9日-10月28日污染的波动情况。   从图三的日均曲线可以看出:2014年10月8日至28日,在所监测的点位区域,发生过3次污染加重的过程.但按本文的新AQI评价,20天中,只有3天超过200的数值,低于200的AQI天数可以达到17个,占总数的85% 而在150新AQI数值以内的天数也可以达到70%.图三的日均气溶胶有机碳数据则清晰揭示了整个时间断3个污染的峰值特性。   另一个实验现象更耐人寻味:即使在室外空气18-19日的污染状态,这个时候的气溶胶有机物污染数值也只与良好天气仪器所在实验室室内的气溶胶有机物污染数值接近(见图四)   图四 室内与室外气溶胶有机碳日均数据的比较   二次气溶胶有机碳(SOC)直接监测模型:   具有很高的化学活性,这些物质浓度升高后,在光照条件下,会与有机物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气溶胶有机碳, 很低浓度的二次气溶胶有机碳就会对生物造成急性毒性反映(伦敦雾,纽约空气污染事件等),由于存在AQI中的气体指标与二次气溶胶有机碳的这种化学关联关系,预警性的重大空气污染事件有必要直接使用SOC指标的小时数据作为快捷空气质量总体状况评价手段.   由于没有急性空气污染大事件(伦敦雾,纽约污染)时的SOC原始数据,制定对应的限值还需要环境人工模拟和大量的医学科研工作的进一步研究,才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   已获得的数据,揭示的是:SOC与OC通常线性相关,但偶发的高活性物质是否会使SOC急剧超量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日常限制标准SOC与OC的倍量关系应当是客观存在的.   图五 18-19日强污染时,二次气溶胶的小时变化   图六 10月9日至28日二次气溶胶的小时曲线   图七 10月9日至28日二次气溶胶的日均波动曲线   数据分析:   从以上三个图谱及数据可以看出:重污染时SOC数据也是在小时区间内发生很大变化的,小时级的数据监测可以精准研判污染的程度 而日均的数据可以使污染的趋势更容易被解读。   订立怎样的SOC等级作为快速评判污染发生的程度也是亟待有更多科技工作者加入的研究工作。SOC是基于气溶胶碳数据的估算值,估算方法的科学性也会随着人类认识的提高而更能客观表达真实的污染状态,但基础的化学知识或许已经告诉我们:一次污染物(POC)的浓度增加以及自由基浓度的增加,光和温度条件的加强,都会使二次气溶胶(SOC or SOA)的浓度提高。   思考:   从OC,SOC的观测数据,可以看出:这两个重要污染物质是会发生小时时间内的数值的大幅波动的,这可能源于空气污染物来源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二次污染的复杂性、污染源的千变万化、二次污染的复杂化学变化,使&ldquo 由果&rdquo 推&ldquo 因&rdquo 的研究存在广阔的空间。但这些研究的学术价值可能比环境监测的应用价值更大。欧美等发达国家几十年的空气气溶胶研究产生了很多我们可以直接借鉴的成果,也附带了大量的教训。去粗取精,特别是战略方向上的科学研判,会使我们国家真正&ldquo 实现少花钱,多办事&rdquo .   中国真正重视环境空气的历史也不到短短的十年,这十年,我们的政府、空气环境工作者及全民都参与其中。从监测技术上看,政府的三期工程把我国的监测水平提高到了同发达国家同步的状态,但这些有巨大惠民利益的工作或许只是一个科技国家的起步,更精准的监测或许可以使我们国家的环境治理工作像激光制导武器那样精准切除污染源。   声明内容:   由于本文作者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条件缺乏,本文中缺少大量验证性的科学工作,这或许会直接导致科学严谨性问题,但这不会影响作者参与环境治理的热情,及于国内同仁交流的目的,让我们国家的空气质量监测事业,从与国际同步发展到世界领先,掌握在国际空气环境评价技术上的话语权,&ldquo 使美国大使馆PM2.5&rdquo 这样的故事没有机会重演.   本文中的任何假设和观点都可以被相关科技工作者无须声明地使用.   由于本文不计划在学术文献中发表,本文中已经引用的文献和数据不再一一列出。在此,对被作者引用过文献、数据、观点等劳动成果的科学工作者们,请一一自动对号入座,作者一并表示感谢!   本文中任何错误或不符合科学的观点,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本人联系信息:010-64322188   电子邮箱:bjsunrise@163.com
  • 听自然科学四位主编评价中国科研
    近期,《自然》及旗下44个子刊的主编和资深编辑将齐聚上海,出席首次在中国举办的自然科研全球峰会。据介绍,此次峰会之所以选择中国作为举办地,是因为《自然》全球编辑团队希望增加对中国科研人员的了解与互动。  当前,中国作为全球科研界的领先者之一,科研数量与质量都有突出的表现。过去20年,我国科研人员在《自然》及其子刊上发表的高影响力论文有显著增加。1997年,中国作者发表在《自然》上的原创研究论文仅占0.3%,到2015年已升至7.9%。同期,中国科学家发表在《自然》子刊上的论文数量也由0.3%大幅提升至11.9%。  借此之际,《中国科学报》记者对来自《自然》编辑团队的4位主编进行了专访。话题涉及他们对优秀成果的评判标准、对科研评价体系的看法、对中国科研发展现状的评价以及相关学科未来前沿热点等。  Karl Ziemelis  “编辑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惊喜不断,而且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从话语中可见Karl Ziemelis对当前工作的热爱。Ziemelis博士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从1992年至今在自然科研期刊任职,现为《自然》物理学领域的主编。在他看来,这份工作可以让人置身于无比广阔且不断变化的科学领域,有机会分享新发现和新发展带来的兴奋,并在将它们传播给更广泛受众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自然》青睐的文章,他表示,他们试图选择那些会“带来重要影响”的论文。这意味着论文解答了(或十分有助于解答)所在领域的某一重大问题,也可以意味着其研究成果具有直接、重大的技术或社会影响,或者其发现明显有望开辟新的、重要的研究方向。“创造性是多数科研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不是我们选择发表论文的主要原因,我们更感兴趣的是运用这种创造性能够实现什么。”Ziemelis说。  在他看来,《自然》为学术界的读者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其中包括跨越各种学科的一些最激动人心、最具影响力的成果。尽管如此,他表示在编辑生涯中也会碰到一些学术造假现象。“例如对研究成果的不实陈述,甚至是明目张胆的编造。”Ziemelis说。随着日益强调数据公开、可重复性和报告标准化,这种情况会加以改善,让任何学术造假行为越来越难以藏身。“人们不可忘记,科学的要素之一是信任。如果这份信任因为科学家中的少数‘害群之马’而丧失,那将非常遗憾。”  拜访实验室和研究者是Ziemelis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他所在团队拜访了不少中国的实验室和科学家。“在物理学领域,中国正取得一些非常了不起的科学成果。今年我的团队已经发了好几篇来自中国的优秀论文。”他举例其中包括3月发表的张杨等人的《分子间相干偶极耦合的实空间直接观察》,李本纲等人的《中国排放对全球气候强迫的贡献》等。  “一般而言,科学之美,尤其是物理之美,在于其并非静止不动。科学景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新的领域不断开启,新的发现不断涌现,这要求我们对长久以来曾被视为神圣而不可违的想法和概念进行重要的再思考。”Ziemelis说。就当下而言,他十分兴奋于近期引力波探测展现的研究前景以及“新视野号”探测器飞越冥王星发回的令人着迷的发现。  他认为,未来五年中,行星科学领域或会有重大发展。“过去几十年来,我们对太阳系行星的认识取得了令人震惊的进展,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外行星领域(绕其它恒星运行的行星体),未来几年我们应将可以看到更多谜底解开:它们的大气层有什么组成?它们表面能否存在液态水?外星生命的可能性有多大?”Andrea Taroni  “在投身科研之前,我想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和摇滚明星,当我意识到科研是一项超越所有其他人类互动限制的国际性事业时,我才真正投身其中。”Andrea Taroni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他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物理系,主要研究领域是统计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曾先后担任《自然—通讯》《自然—材料》编辑,现为《自然—物理》主编。“其实身为编辑,最好的事情是与世界各地的杰出科学家经常保持联系,尤其是当你发现一群自己从未听过的研究人员完成了一项卓越的研究工作。”  “我们会着重访问科研投入呈上升趋势的国家,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关注中国等国家的科研发展情况,尤其是中国的物理学发展得越来越好。”Taroni举例说,中国的材料学有着为人称道的悠久传统,该领域开展的一些研究基本上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国的材料科学家也堪称世界一流。诸如“熊猫计划”(Panda X暗物质探测计划)等较大型合作项目也十分引人瞩目。“中国物理学有很强的实力。”他补充说。  现在物理学从空间物理到粒子物理有很多火热的前沿热点,人们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引力波发现之后让人感觉引力波天文学的时代即将开启。对暗物质的探测则依然是一项持续的挑战。但我认为材料科学和凝聚态物理将继续是培育具有深远技术影响力的深层科学发现的沃土。”Taroni认为,当前最令人兴奋的是大步向前迈进的量子材料领域。  此外,他表示,当前单以论文在何处发表来评价科学家是一个普遍问题,《自然》已明确表示这不是一种好的做法。“重要的是看科学家对每项研究的贡献,甚至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更长一段时间的科研表现。一个健康的评价系统应当考虑单个科学家在科研上所投入的时间长短及其整体科研工作。”Taroni说,其他的才能如教学成绩及科普活动也应考虑在内。Francesca Cesari  2007年阅读《自然》时,Francesca Cesari偶然看到NatureJobs上招聘《自然》干细胞方向代理编辑的广告。“我希望试一试,结果面试结束后我想‘哇,这就是我想做的’。” 她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回忆说。Cesari在德国图宾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自然》生物科学主编。她表示,发现那些“发光的金子”并帮助它们发表是编辑的主要任务之一。  Cesari曾拜访过一些中国的实验室和科学家,她表示这些访问给她提供了机会与研究者见面,更详细地了解新兴研究,进一步理解中国科研人员面临的挑战。“中国科研尤其令我感到振奋,因为它雄心勃勃并有规模地对生物学众多领域的大量重要问题展开研究,这对促进科学认知和科学整体发展都有重要的贡献。”她说。  Cesari表示,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中的应用带来了许多重大发现,临床和转化研究也促使产生重要的新发现,比如对微生物组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产生的新认识。关于未来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她认为跨学科领域将大有作为,它们将引导科学向许多精彩的新方向。  对于将发表期刊影响因子作为衡量科研成果价值的因素,Cesari表示,《自然》旨在通过快速发表各学科的重大科研进展来服务科学家,不会受到影响因子的驱使。“我们不会基于可能的引用量来选择论文,即使我们想这么做,也无法预测到引用量。”她说,“我们总是热衷并专注发现那些对科研界普遍具有吸引力的非凡科学成果。”  她表示,虽然评价体系各有不同,但评价科研人员应当根据其科研工作的质量,而不是简单地基于论文发表在何处。“我们发表的所有研究都提供了一系列文章层面的衡量标准,包括不同来源的引用信息、网页访问量及非传统的衡量标准,希望能对此有所帮助。”她说,此外科研人员为科研界所做的大量贡献如教学、评审及科普工作等也非常重要,应当在评估中予以考虑。 Stuart Cantrill  “一些研究者觉得我们的工作就是到处拒稿,难得才有一篇论文成为‘漏网之鱼’被发表,但我们其实对发表的许多优秀论文都非常兴奋,论文最终见刊时,我们和作者一样高兴。”《自然—化学》主编Stuart Cantrill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他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主要研究领域是超分子化学、有机化学和互锁分子,从2006年开始在自然科研期刊任职,曾担任《自然—纳米技术》高级编辑。  他表示,《自然—化学》所寻找的文章需要能带来新的、根本性的真知灼见或实践机会,是整个化学界所广泛感兴趣的、有实际用途的。“我对基础化学最有兴趣。但目前这个领域很难看到重大的进展(或许100年来都没什么进展),但新的或是不常见的分子拓扑构形、分子键和分子结构就是让我振奋的东西。如果这些新发现正好有用,那很好,但有用不应该是研究的驱动力。”Cantrill说,“就个人而言,我喜欢的论文不一定非要抱着实践应用的目的,而是能够加深我们对一些化学基本原理的根本性理解,比如结构和化学键等。”  他表示,该刊对跨学科研究感兴趣,但关注点还是要回到化学本身:即该研究的化学部分是否新颖、重要和有趣。重大进展往往来自创新,而非优化。真正有创造性的研究需要科学家去挑战成规,提出既与众不同又启发他人的想法。  此次中国之行,Cantrill受邀到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访问并作了化学研究讲座。他对中国化学研究的印象是既有强项,也有不足。中国在材料化学和纳米技术方面的科研实力尤其强大,特别是在应用领域。他认为,中国化学科研产出质量明显处于上升轨道,取得重大科学突破潜力巨大。“现在中国当然有非常有影响力的化学家,但预计未来十年还会有更多。”  “化学支撑着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社会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有可能在化学中找到答案。化学通常不会突飞猛进,但自18、19世纪从炼金术的阴影中走出后,就一直在稳步前进。”Cantrill说,“关于化学,有很多东西尚待发现,许多重要进展尚待实现。我希望这个学科在基础和应用两方面都继续前进。”
  • 第九届微生物育种工程与应用评价研讨会邀请函
    2022年第九届微生物育种工程与应用评价研讨会暨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微生物育种分会第六次学术会议通知(第一轮)菌种是生物产业的命脉和核心竞争力,是生物企业技术创新和提高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微生物育种、高通量筛选技术与装备创新不仅是国内外科技前沿,也是推动生物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我国的微生物育种技术与装备水平和综合能力较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成为生物产业发展的“卡脖子”环节。近年来,随着新型高效诱变、精准基因编辑和基因组工程、合成生物学及高通量筛选等新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应用拓展,为微生物育种效率和水平大幅提升带来了创新机遇。为增强生物产业技术领域“产学研”各界的沟通与交流,共同深入探讨微生物育种与高通量筛选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和生物育种领域的发展新动态,推动该领域产学研合作,促进我国生物产业发展,自2012年始,由天木生物发起、并由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清华大学工业生物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生物育种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了“生物育种暨高通量筛选技术理论与应用研讨会”系列会议,会议已在石家庄、无锡、洛阳、福州、成都、芜湖等地成功举办八届,已经成为微生物育种领域享有盛名的学术研讨会之一。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推动微生物育种工程与应用评价的产学研交流,兹定于2022年11月18~20日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第九届微生物育种工程与应用评价研讨会暨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微生物育种工程与应用评价分会第六次学术会议”。本次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知名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与资深的技术人员做精彩的报告。会务组诚邀业界同仁参会交流!一、会议议题会议将聚焦微生物育种前沿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的应用成果,主要包括:工业酶制剂、发酵食品、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工业菌株改造技术与应用研究成果;合成途径设计与构建、精准基因编辑、基因组工程等合成生物学等新理论在菌种选育中的应用;基于微流控、高通量谱学等技术开发的微生物高通量进化与筛选装备的进展等领域。二、会议时间与地点1、时间:2022年11月18~20日(11月18日全天报到)2、地点:无锡市滨湖区君来湖滨饭店三、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清华大学工业生物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生物育种研究中心承办单位:无锡源清天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聚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演绎科技有限公司(DeepTech)安徽省工业微生物分子育种工程实验室四、会议注册代表类型提前注册费用(2022年10月31日前缴费)现场注册费用(2022年10月31日后及现场缴费)参会代表1600元/人1800元/人学生代表(持学生证)800元/人1000元/人缴费方式:可现场缴费或汇款,汇款截止日期11月08日。汇款请注明“微生物育种会议”,报到时请携带汇款证明。单位名称: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开户行:工行北京阜外大街支行账号:0200049209024904228五、会议赞助会议诚邀与生物技术相关的企业及公司参会、赞助会议。赞助方案请来电或来信咨询。六、会议筹备处联系方式会务组: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联系人:冯志合电话:010-68396574/18001028723email:fzh@cifa.org.cn无锡源清天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系人:张乐乐电话:18851588869email:zhanglele@biobreeding.com北京演绎科技有限公司(DeepTech)联系人:李仁鑫电话:18519501200email:lirenxin@deeptechchina.com李佳怡电话:18131881161email:lijiayi@deeptechchina.com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2022年10月10日历届会议回顾生物育种及高通量筛选技术理论与应用研讨会自2012年起分别在石家庄、无锡、洛阳、福州、成都、芜湖成功举办八届,已经成为生物育种领域享有盛名的学术研讨会之一。历届会议规模200人以上,汇聚业界精英,专家报告精彩,代表交流热烈,真正为企业及技术人员和科研单位与科研人员之间搭建了深入沟通的桥梁,与会代表反响良好。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石维忱理事长致辞浙江工业大学郑裕国院士做专题报告江南大学陈坚院士做专题报告北京化工大学谭天伟院士做专题报告上海交通大学邓子新院士做专题报告水稻育种专家谢华安院士做专题报告第五届生物育种及高通量筛选技术理论与应用研讨会第六届生物育种技术与装备创新研讨会第七届生物育种暨高通量筛选技术理论与应用研讨会第八届生物育种暨高通量筛选技术理论与应用研讨会
  • 唐守正院士:科技评价应引入第三方
    “科技评价是现在科技界最关注的问题,也是制约我国科技界发展的最大瓶颈。”日前,中科院院士唐守正表示,要变单一评价体系为多元评价体系,要将以政府为主的科技评价体系转为有社会参与的科技评价体系。   国家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讨论目前已提上议事日程,而科技评价体系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唐守正认为,正因为科技评价涉及到政府、教育和科研机构等各方面,因而受到了上上下下的高度关注。   “现在的局面是,评价出现问题,举起板子不知道该打谁。”唐守正直言,比如,政府委托研究机构承担一项研究课题,而研究成果需要开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如果最后给出的“达到国内或是国际领先水平”的结论是错误的,没有人来承担责任。   与此相对应的是,九三学社近年组织的一项万人问卷调查显示,78.5%的科技人员认为当前的项目评审结果不公正,67%的科技人员认为成果鉴定不真实。   在我国,很多科研成果评审鉴定并不规范。曾有科技界内部人士将科研项目评审形象地比喻为“三字一包”,也就是专家在评审时签名三个字,然后领一个红包。   “很多项目是找一些自己熟悉的专家来评,成果不通过的实际上很少。”唐守正进一步解释说,要让政府部门来承担责任,政府部门会认为是专家们的意见,而专家委员会是临时性和松散的,项目结束就会解散,因此,往往出现“举起板子找不到屁股”的情况。   在唐守正看来,为促进科技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引入第三方评价是可行的。近些年来,科技界对此也有很多支持的呼声,但如何成立第三方,什么样的第三方评价能够更为客观?   唐守正认为,作为科技评价的第三方,首先,应该是具备法人资质的实体,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甚至能够承担刑事责任 其次,第三方应有学术权威性,得到领域内一定程度的认可 再次,第三方机构应有相应的人才,可以集中领域内最主要的专家。   “也就是说,这个实体将来要对自己作出的评价负责。”唐守正说,第三方评价发挥作用对科技评价体制改革很重要,可以改变目前决策、立项、组织和评价不分家的做法。   在今年两会上,有全国政协委员表示了相同的观点,认为重大科技项目要经过独立的专家委员会评估和论证,重大项目实施过程要有独立的专家评估和监督,项目成果要由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验收。   唐守正表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是否会建立第三方评价机构,目前还在国家层面的探讨中,但“用好科学共同体和社会力量,将是很好的开始”。
  • 中国中药-沃特世公司中药品质评价与分析检测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暨中药品质评价技术研讨会召开
    p   2017年6月19日,中国中药-沃特世公司中药品质评价与分析检测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暨中药品质评价技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中药行业的众多专家出席了揭牌仪式,并围绕“中药品质评价与分析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p p   联合实验室以中国中药公司深厚的中药科研积淀、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及沃特世公司先进的分析技术为依托,旨在通过科学检测方法的共同开发,技术团队的合作交流和培训,协助增强合作方内部的科学竞争力,提升研发和检测水平,最终打造中药产业最权威的分析检测机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1b6abadc-dc57-4416-9881-d36684e1fb21.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中药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中药分院院长兰青山先生与沃特世公司中国区总经理于笑然先生签订合作协议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7724aff0-0e40-4a86-923f-0066889a34d3.jpg"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领导和专家共同为实验室揭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从左至右依次为:中国中药公司技术总监赵润怀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王志斌教授、中国中药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中药分院院长兰青山先生、沃特世公司中国区总经理于笑然先生、北京大兴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管委会主任田德祥先生、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杨秀伟教授) /p p   中国中药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中药分院院长兰青山先生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中药公司作为中药行业引领者,此次与沃特世公司携手成立‘中药品质评价与分析检测联合实验室’,将拓展创新分析科学在中药领域的应用、提升分析检测能力和服务价值、创新科研合作模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0c4ebabe-800a-48fc-8b2d-a8e9d7ea5346.jpg"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中药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中药分院院长兰青山先生致辞 /p p   沃特世公司中国区总经理于笑然先生提到:“沃特世作为全球分析技术的领导者,始终致力于前沿科技的推动。希望通过联合实验室的成立,在中药资源、中药饮片、健康产品、中成药、配方颗粒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实现真正的合作共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9f6d9ed3-c0d1-447a-b1dc-6afaf2a43ec0.jpg" title="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沃特世公司中国区总经理于笑然先生致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北京大兴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管委会主任田德祥先生表示:“大兴生物医药基地是北京市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前沿区域,此次中国中药公司和沃特世公司强强联合,必将推进分析科学在中药领域应用,提高中药产业标准化、国际化水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f9f04fbe-86d5-4412-9264-bb0d237bdbc2.jpg" title=" 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北京大兴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管委会主任田德祥先生致辞 /p p   隆重的揭牌仪式结束后,还举办了“中药品质评价技术研讨会和学术沙龙”,来自解放军302医院全军中药研究所所长肖小河研究员、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杨秀伟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王志斌教授、中国中药公司科技研发部经理 /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中药分院副院长王继永博士、沃特世公司应用技术中心总监安蓉女士、北京药品检验检所中药室王京辉、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药民族药检定研究所药材室魏峰等专家分别作了精彩报告,就分析技术在中药质控中的最新应用进展进行了深入交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4bd73b15-1435-4cac-a21e-c28584ebf4e0.jpg" title=" 6.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药品质评价技术研讨会嘉宾专题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31241d57-1471-4f98-a881-c8a49df66f33.jpg" title=" 7.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学术沙龙技术研讨会 /p p   活动之后,所有参会嘉宾共同合影以作留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8a4e2915-a617-4344-9d86-f3004011427b.jpg" title=" 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与会专家合影留念 /p p br/ /p
  • 2010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
    2010年国家已将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重金属污染问题被列为污染防治工作的头等大事,为了更加系统的总结国内外已有的重金属治理经验,交流重金属防治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应用情况,加强重金属污染监测与治理修复,促进生态环境健康发展,保护食品安全,探讨重金属防治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由中华环保联合会能源环境专业委员会主办,香港环境保护协会协办,定于2010年7月16日-18日在深圳市举办“2010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届时将邀请有关领导和权威专家现场作专题报告。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形式:大会报告、专题演讲、学术交流、现场答疑、产品展示   二、会议征文及研讨交流核心内容:   (一):区域和行业政策、调控对策   1、国内、国际的重金属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政策分析建议   2、不同区域和行业的重金属管理及相关规定   3、重点防控区域划分技术及其对策 重点行业产业准入淘汰政策制度等。   (二):污染源综合防治技术与重金属污染监测技术   1、土壤、水体、大气、固体废物中重金属污染监测与防控技术   2、农产品及食品中重金属检测技术研究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3、重金属污染对农产品破环效应,作用机理,农业生态控制技术   4、遥感、GIS技术在重金属污染区域监测中应用   5、重金属高排放行业的污染控制标准及清洁生产技术   6、区域污染源监管长效机制建设 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及管理措施   (三):重金属污染现状、传输规律、健康影响、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   1、企业生产中重金属处理技术、污染分布及污染现状分析   2、重金属污染物迁移转化、传输规律研究   3、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与治理技术   4、重金属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机理研究及健康风险评估方法   5、重金属污染环境修复技术研究 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   6、重金属污染土壤、场地修复战略与对策研究   (四):重金属污染监测、检测仪器设备推广与应用   三、会议时间、地点:   时间:2010年7月16日-18日(16日全天报到)   地点:深圳市(地点确定直接通知报名者)   四、会务费用:   会务费:提前汇款1680元/人,现场交纳1880元/人(含两天餐费、会议费、资料费等)。住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五、论文征集:   1、本次研讨会将面向全国征集与主题相关的学术报告、论文、调研成果,将择优选用并安排会议发言。   2、本次会议会前将印刷会刊(论文集)作为会议资料,请拟提交论文的人员尽快将论文题目和摘要提交,并在2010年7月6日前提交电子版论文全文至huanjing409@126.com信箱。   3、要求论文字数不超过6000字,文件格式为word文档。具体内容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主要参考文献。   六、联系方式:   电 话:010-51620812 传 真:010-51620812   联 系 人: 孔艳芬 电子邮箱:huanjing409@126.com   中华环保联合会能源环境专业委员会
  • 国办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更好发挥科技成果评价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结合,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正确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创新科技成果评价方式,通过评价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推动产出高质量成果、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着力强化成果高质量供给与转化应用。  坚持科学分类、多维度评价。针对科技成果具有多元价值的特点,科学确定评价标准,开展多层次差别化评价,提高成果评价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解决分类评价体系不健全以及评价指标单一化、标准定量化、结果功利化的问题。  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入第三方评价,加快技术市场建设,加快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各类评价主体的积极性,营造成果评价的良好创新生态。  坚持尊重科技创新规律。把握科研渐进性和成果阶段性的特点,创新成果评价方式方法,加强中长期评价、后评价和成果回溯,引导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探索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价值早发现、早实现。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全面准确评价科技成果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价值。根据科技成果不同特点和评价目的,有针对性地评价科技成果的多元价值。科学价值重点评价在新发现、新原理、新方法方面的独创性贡献。技术价值重点评价重大技术发明,突出在解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企业重大技术创新难题,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方面的成效。经济价值重点评价推广前景、预期效益、潜在风险等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影响。社会价值重点评价在解决人民健康、国防与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重大瓶颈问题方面的成效。文化价值重点评价在倡导科学家精神、营造创新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和贡献。  (二)健全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基础研究成果以同行评议为主,鼓励国际“小同行”评议,推行代表作制度,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应用研究成果以行业用户和社会评价为主,注重高质量知识产权产出,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样机性能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不涉及军工、国防等敏感领域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成果,以用户评价、市场检验和第三方评价为主,把技术交易合同金额、市场估值、市场占有率、重大工程或重点企业应用情况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探索建立重大成果研发过程回溯和阶段性评估机制,加强成果真实性和可靠性验证,合理评价成果研发过程性贡献。  (三)加快推进国家科技项目成果评价改革。按照“四个面向”要求深入推进科研管理改革试点,抓紧建立科技计划成果后评估制度。建设完善国家科技成果项目库,根据不同应用需求制定科技成果推广清单,推动财政性资金支持形成的非涉密科技成果信息按规定公开。改革国防科技成果评价制度,探索多主体参与评价的办法。完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职务科技成果披露制度。建立健全重大项目知识产权管理流程,建立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加大高质量专利转化应用绩效的评价权重,把企业专利战略布局纳入评价范围,杜绝简单以申请量、授权量为评价指标。  (四)大力发展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健全协议定价、挂牌交易、拍卖、资产评估等多元化科技成果市场交易定价模式,加快建设现代化高水平技术交易市场。推动建立全国性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完善技术要素交易与监管体系,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科技成果进场交易,鼓励一定时期内未转化的财政性资金支持形成的成果进场集中发布信息并推动转化。建立全国技术交易信息发布机制,依法推动技术交易、科技成果、技术合同登记等信息数据互联互通。鼓励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发展,建立以技术经理人为主体的评价人员培养机制,鼓励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发明披露、评估、对接谈判,面向市场开展科技成果专业化评价活动。提升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水平,发挥其在科技成果评价与转化中的先行先试作用。  (五)充分发挥金融投资在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作用。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与金融机构、投资公司的联动机制,引导相关金融机构、投资公司对科技成果潜在经济价值、市场估值、发展前景等进行商业化评价,通过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分支机构、优化信用评价模型等,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投融资支持。推广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模式,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在知识产权已确权并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前提下,规范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加快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管理改革,引导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创业投资机构、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等各类市场主体提早介入研发活动。  (六)引导规范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研究会、专业化评估机构等在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作用,强化自律管理,健全利益关联回避制度,促进市场评价活动规范发展。制定科技成果评价通用准则,细化具体领域评价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健全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机构行业标准,明确资质、专业水平等要求,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标准规范及质量控制体系。形成并推广科技成果创新性、成熟度评价指标和方法。鼓励部门、地方、行业建立科技成果评价信息服务平台,发布成果评价政策、标准规范、方法工具和机构人员等信息,提高评价活动的公开透明度。推进评价诚信体系和制度建设,将科技成果评价失信行为纳入科研诚信管理信息系统,对在评价中弄虚作假、协助他人骗取评价、搞利益输送等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从严惩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优化科技成果评价行业生态。  (七)改革完善科技成果奖励体系。坚持公正性、荣誉性,重在奖励真正作出创造性贡献的科学家和一线科技人员,控制奖励数量,提升奖励质量。调整国家科技奖评奖周期。完善奖励提名制,规范提名制度、机制、流程,坚决排除人情、关系、利益等小圈子干扰,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优化科技奖励项目,科学定位国家科技奖和省部级科技奖、社会力量设奖,构建结构合理、导向鲜明的中国特色科技奖励体系。强化国家科技奖励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紧密结合,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奖励力度。培育高水平的社会力量科技奖励品牌,政府加强事中事后监督,提高科技奖励整体水平。  (八)坚决破解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问题。全面纠正科技成果评价中单纯重数量指标、轻质量贡献等不良倾向,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破除“唯论文”和“SCI至上”为突破口,不把论文数量、代表作数量、影响因子作为唯一的量化考核评价指标。对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取得显著应用效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作出突出贡献等高质量成果,提高其考核评价权重,具体由相关科技评价组织管理单位(机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得把成果完成人的职称、学历、头衔、获奖情况、行政职务、承担科研项目数量等作为科技成果评价、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和人才计划评审的参考依据。科学确定个人、团队和单位在科技成果产出中的贡献,坚决扭转过分重排名、争排名的不良倾向。  (九)创新科技成果评价工具和模式。加强科技成果评价理论和方法研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开发信息化评价工具,综合运用概念验证、技术预测、创新大赛、知识产权评估以及扶优式评审等方式,推广标准化评价。充分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建设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科技成果库、需求库、案例库和评价工具方法库。发布新应用场景目录,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示范工程,在重大项目和重点任务实施中运用评价结果。  (十)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激励和免责机制。把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作为核心要求,纳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有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细化完善有利于转化的职务科技成果评估政策,激发科研人员创新与转化的活力。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有关资产评估管理机制,明确国有无形资产管理的边界和红线,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流程。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尽责担当行动,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有企业建立成果评价与转化行为负面清单,完善尽职免责规范和细则。推动成果转化相关人员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履职尽责,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依法依规一事一议确定相关人员的决策责任,坚决查处腐败问题。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科技部要发挥主责作用,牵头做好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的组织实施、统筹指导与监督评估,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中国科协等相关单位要积极主动协调配合。行业、地方科技管理部门负责本行业本地区成果评价的指导推动、监督服务工作。各有关部门、各地方要在本意见出台半年内完成本行业本地区有关规章制度制修订工作。  (二)开展改革试点。选择不同类型单位和地区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探索简便实用的制度、规范和流程,解决改革落地难问题,形成可操作可复制的做法并进行推广。  (三)落实主体责任。科技成果评价实行“谁委托科研任务谁评价”、“谁使用科研成果谁评价”。各科技评价组织管理单位(机构)要切实承担主体责任,对照本意见要求在一年内完成相关科技成果评价标准或管理办法制修订任务,提升专业能力,客观公正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活动。  (四)营造良好氛围。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严格制度执行,注重社会监督,强化评价活动的学术自律和行业自律,坚决反对“为评而评”、滥用评价结果,防止与物质利益过度挂钩,杜绝科技成果评价中急功近利、盲目跟风现象。要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积极营造良好的评价环境。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7月16日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