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学术不端

仪器信息网学术不端专题为您整合学术不端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学术不端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学术不端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学术不端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学术不端话题讨论。

学术不端相关的论坛

  • 论文写作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及其防范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学术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中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行为。中国教育部在2009年3月19日《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指出:高等学校对下列学术不端行为,必须进行严肃处理:(一)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三)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四)伪造注释;(五)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六)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七)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其中一至六方面的内容,基本上概括了当前学术论文写作中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不但破坏了学术研究的公平和公正,严重阻碍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研究者自身,一旦学术不端行为被揭露,也必将身败名裂,在学界难以立足。学术不端行为是一种企图不劳而获而蓄意造假、剽窃的恶意行为,但许多时候,许多初出茅庐的研究者尤其是在学的研究生,由于对学术规范的不熟悉,或者是对学术规范认识的偏差,常常不自觉地陷入学术不端的污淖,让自己的事业和名声受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学术规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比如论文署名规范--必须是做出了实质贡献的人才能成为论文的作者,第一作者必须是研究中做出最直接的、最主要的贡献者,通讯作者一般是课题的领导者和课题研究理论和技术的指导者,遗漏了做出实质贡献的人的署名,或是没有实质贡献的人的挂名,都有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之嫌;论文投稿规范--不能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的中文论文,为了学术交流的需要,一般可再在国际期刊发表同一内容的英文论文,但已经发表的英文论文,则不宜再译为中文重复发表,等等。而实验数据处理和参考文献引用规范,则是学术论文写作尤其注意遵守的地方。对实验数据处理最容易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是对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的伪造和篡改,或是虚构部分甚至全部的实验数据或照片,或是将不完整的实验数据修改得更完整,或是保留符合期望的数据而舍去不合期望的的数据,等等。而根据调查,在研究生毕业论文中,由于时间紧迫,为了能及时拿到学位,修改实验数据的现象也相当普遍。学术研究的结果是建立在确凿的实验、观察或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的,这一基础就是对实验、观察、调查的原始数据的忠实记录和使用,对原始实验数据任何些微的修改,都有可能动摇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价值性。因此,要避免实验数据处理的学术不端行为,重要的是对学术事业要心存敬畏,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戒除功利和侥幸心理;尤其是作为科研后备军的研究生,来日方长,绝不可因一时的私念而弄虚作假,玷污自己的道德名声,葬送自己的学术前程。参考文献引用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是抄袭和剽窃。抄袭和剽窃虽然在语义上存在程度轻重的区别,但在实际中,二者很难有清晰的界限,所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抄袭和剽窃被规定为同一性质的侵权行为。美国现代语言联合会《学术论文作者手册》的“剽窃”(或“抄袭”)定义:“剽窃是指在你的写作中使用他人的观点或表述而没有恰当地注明出处。这包括逐字复述、复制他人的写作,或使用不属于你自己的观点而没有给出恰当的引用。”因此,一般认为,使用别人的文字或引用别人的观点如没有注明出处,就是抄袭和剽窃。参考文献引用的学术不端行为除了故意的抄袭和剽窃之外,还经常由于作者对参考文献引用规范的不了解、不熟悉所致,这种“无心”之失在研究生的论文写作中尤为常见。在学界,参考文献的使用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引用规范。对已有文献任何形式的引用,都必须注明出处,并完整、准确地显示被引作品的相关信息,如作者、题名(书名)、刊名(出版地)、出版时间、卷期、页次等。在文献引用的行文中,哪些是自己的思想,哪些是原文献的资料,要显示清楚,不要混淆。而为了让自己的思想与引用的内容表述清晰,不致混淆,一般应在引用时使用提示语告诉读者引语的作者(出处)及内容,不要不作任何的提示就大段地转述或引用别人的话。参考文献的引用有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形式。直接引用必须一字不差地保持原状并用引号引起,原文即使有文字或语法错误也不能修改,可在相关字句后用括号注明“原文如此”字样;间接引用必须用自己的话对文献资料进行复述或概括,复述时,必须改变原文的行文和句法结构,否则就会有抄袭剽窃之嫌。

  • 赵大良:规避学术不端的建议

    这是我给作者的建议,在此分享并求教!学术不端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目前宣传和指引的多是“要怎样”而很少指出“不要怎么样”,也就是说什么样的行为“容易被界定为学术不端”?多是正面宣传,很少对不端行为进行罗列和界定——画出“红线”。我近来参与一个全国性的业内“不端行为界定标准”的起草,就是希望尽量多地罗列出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尽管目的是为不断检测软件识别提供依据,而不是为“委员会”裁定提供规范,但我感觉有利于人们“理清行为的界限”。在研讨过程之中,就有人明确表示:这样以后就没有办法写文章了?!这尽管是有些言过其词,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就是说,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作法,不敢深究,深究下来问题很多,至少是存在争议——一旦被高标准要求就会十分被动!比方说,除了传统的剽窃、伪造和篡改以外,自我剽窃、过度引用、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等也都有新的理解和界定,需要警惕和小心。端与不端是一个道德层面的问题(违法是另外一回事),是与社会道德环境相关联的,也就是说是变化的——原来不认为是问题的问题,不一定以后不认为是问题。今天,我在录用一篇稿件的时候,发现文章与作者以前发表文章的文字复制在10%左右(不包括图表)。编辑与编委是从文章的创新程度的角度对文章给与了评价,并认为可以录用。尽管重复的是自己的文章,但我有以下几点需要提醒作者。

  • 韩启德:对学术不端举报抓紧调查及时处理

    6月5日,中国科协、教育部、中科院、社科院和中国工程院五部门联合召开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会议发言中指出,近年来,中国科研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滋长,违反科研伦理、滥用学术权力、学术失范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已损害了学术界、教育界的公信力和社会形象,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健康成长。韩启德认为,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关键是要抓好教育、自律和监督三个环节。一是要广泛开展科研诚信教育。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开设科研诚信、科研行为规范的课程,也缺乏适合的教材和读本,许多年轻人甚至有一定研究经历的科研人员对科研规范不甚了解,不清楚“什么该为”、“什么不该为”,很容易犯错误。去年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实现了对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各省属高校为主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全覆盖,今年将争取拓展到所有高校以及中科院、社科院所属的188个科研院所、中心。二是要把严格自律作为终身要求。要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自律机制和自我纠错机制的重要作用,引导科研人员坚决抵制一切违反科学道德与伦理的科研行为,自觉遵守科学家的基本行为准则,三是要把监督惩处作为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必要举措。必须坚持道德约束和监管惩处并重,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韩启德表示,近年来,我国制定发布了针对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的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和学术规范,许多单位和部门成立了专门机构,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实际情况看,有些规章和要求还停留在文件上,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一些问题需要作出严肃处理时却失之于软、失之于轻。必须抓紧建立完善合理有效、公正公开的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对通过合理渠道递交的举报材料要抓紧调查,坚决处理,并及时公布调查和处理结果。

  • 从翟天临论文事件看中国学术不端行为

    最近,翟天临论文抄袭事件备受关注,而国内有关学术不端的事件层出不穷,比如被《Nature》子刊撤稿的韩春雨。面对这一个个事件的曝光,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学术圈怎么了?是被浮躁的社会氛围侵染,还是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欢迎各位版友一起来参与讨论。

  • 【转帖】学术不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三月份的AA杂志根据最近德国胶体大佬大范围内撤稿事件(http://anes.dxy.cn/bbs/topic/18617297),重点报道介绍了AA杂志关于学术不端文章的系列内容。AA主编Shafer的文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学术剽窃分为五种:Plagiarism can be roughly dividedinto 5 different groups: intellectual theft, intellectual sloth, plagiarism for scientific English, technical plagiarism,and self-plagiarism.最严重的属于Intellectual theftIntellectual theft may involve copying an insightful analysis from another paper, using an unusual and clever metaphor developed by another author, or copying large blocks of text to steal the scholarship of the original author.主编遇到Intellectual theft时的处理措施:通知单位When I identify intellectual theft during peer review, I senda letter of concern to the author’s institution and institutesanctions. 其次是Intellectual slothIntellectual sloth is the use of the words of another author simply to avoid the effort of writing new text. 当主编遇到Intellectual sloth的稿件时:拒稿,要求作者重新修改相关部分对于已经发表的Intellectual sloth文章要求:撤回、更正或向原作者致歉When plagiarism from intellectual sloth is identified during peer review, I typically either reject the paper or, depending on the circumstances, instruct the authors that the plagiarized text must be rewritten for the manuscript to be considered. Plagiarism for intellectual sloth discovered after publication may require a retraction, a correction, or a letter of apology from the authors.没想到第三类被列为学术剽窃的竟然是Plagiarism for scientific English,是AA投稿最常见的情况,多为学术论文表述英语不地道所致Plagiarism for scientific English is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plagiarism in submissions to Anesthesia & Analgesia.This is particularly common in papers from non-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nd has been a source of concern to Chinese journals.

  • Strauer干细胞治疗心脏病研究存在学术不端证据

    作者:孙 学军字体大小: 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4/02/26/A1393332106_small.jpgBodo-Eckehard Strauer 教授出生于1943年1月16日,是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心脏病学家,他最著名的学术成就是关于干细胞治疗心脏病。在研究中,他采集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然后注射到患者冠状动脉,这种治疗可以改善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2001年他最早发表了该类文章,奠定了在这一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这一贡献开创了自体干细胞治疗心脏病的新领域,先后有数10家大学和医院迅速跟进这一研究领域,许多相关商业产品相继问世。他的实验室也先后报道干细胞可以各种心脏疾病都具有理想治疗效果,发表了大量相关学术论文,一直在这个领域领跑,极大地推动了干细胞治疗心脏病的快速发展。不过,德国学术界一直对Strauer教授干细胞的研究表示怀疑。最典型是《国际心脏病学杂志》上一篇文章,文章详细分析了Strauer团队的 48 篇论文,提出了系列疑问,包括统计学错误以及论文中描述不同数量的患者却得出相同答案等问题。文章还系统地罗列了这些论文中众多自相矛盾的信息,文章说在一组组的自相矛盾的结果中,肯定存在不真实的。例如有些论文中,有的论文说这些病人是随机选择,然而在另一批患者不是随机分组,却也得出完全相同治疗效果的结论。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的心脏病专家 Darrel Francis告诉《自然》杂志:“分析这些对照组实验结果时,发现存在显著性差异”。Francis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这些表面上全面而确定的证据逐渐露出破绽,对这一研究了解越多,越觉得不可思议。对这些研究是否遵循随机对照的原则,甚至患者的具体数量都表示怀疑。2009年Strauer从杜塞尔多夫大学退休,针对学术界对Strauer研究的质疑,2012年杜塞尔多夫大学成立的专门的调查委员会。根据《自然》杂志最近报道,经过历时将近2年的调查,该委员会2014年2月24日提交了调查报告,据透漏调查发现Strauer在他发表的众多临床研究论文中,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证据,但目前仍没有公开详细信息,对参与该研究的537名患者是否经过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德国药品法的规定伦理审查等相关质疑也无法了解。杜塞尔多夫大学医院CEO Benedikt Pannen说,临床研究调查报告已上交给城市公共检察官。

  • “学术平庸”现象致精英青年唾弃学术

    岁末盘点发现,在学术界,没什么比学术丑闻更能吸引眼球了,单单把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与论文抄袭、学历造假这样的词语扎堆捆在一起,其反差之大就足以让人瞠目结舌,更何况再多些跌宕起伏的情节。2012年,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都不乏这样的事件:7月27日,“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陆骏因论文移花接木的抄袭手段被网友称作是“史上最牛造假者”,他的老东家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随之向其关上了大门。此前一周,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傅瑾的文凭造假事件,拉开了2012年学术不端丑闻的帷幕。国人渐渐发现,原来海外高端引进人才也不一定“信得过”;在西方,当罗马尼亚总理涉嫌论文抄袭、德国教育部部长被指博士论文剽窃之时,国外媒体上有关学术被政治绑架的言论也变得甚嚣尘上……事实上,有关学术本身的问题,因其专业性强、艰涩难懂,很少能触动大众阅读的兴奋点,而当其与金钱、地位等沾了边,堕落为学术不端乃至学术腐败时,便会很容易登上公共舆论平台,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热点话题。而且,这样的丑闻不需多,只一两次就可让人“记住”。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每当记者与那些还未被发现造假的学术界人士探讨这些旧闻时,科研人员在痛陈不良学风的同时,总会给出个案终究是个案、不能让一两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逻辑。在持这种观点的人看来,靠几个事件拎起来的“以点带面”并不全面,因为,“绝大多数的学术活动”并未到如此不堪之地步。但是,一个紧接着的问题是,刨去那一两粒老鼠屎,对那些“还未到学术不端地步的绝大多数”来说,它们对中国学术界这锅汤又意味着什么呢?来看宏观层面的最新数据。据新华社报道,2012年12月23日,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在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上介绍,我国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从2002年的103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288万人,年均增长12%,居世界第一位;国际论文数量连续五年稳居世界第二位,发明专利授权数从2002年的1.56万件大幅增加到2011年的17.2万件,居世界第三位。这是这锅汤的一面,敏感的圈内人士很快发现了另一面。“中国论文数量世界第二,质量却令人担忧”,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武夷山在其博客上刊文称,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仍较低,在中国发表的所有论文中,有35%以上是零被引论文,也就是说,这些论文从未被引用过1次。这样的论文,加上作者本人,还有论文的评阅者,前前后后不会超过10个人看到。英国自然出版集团执行主编Veronique Kiermer和美国《科学》杂志亚太分社主编Richard Stone在2011年访问中国期间也都不留情面地谈到,中国学者在国际权威科学杂志上的论文发表量近年来呈现激增趋势,但优秀的论文凤毛麟角。Richard Stone更是给出一个爆炸性的数据,《科学》杂志对中国论文的拒稿率高达98%。更为严重的是,据Richard Stone了解,在这98%的论文中,不少文章又重新投递到中国国内的学术期刊上并予以发表,而这“98%”就构成了“还未到学术不端地步的绝大多数”——不会被人引用的“沉默的大多数”。在数量接近18万的中国专利库里,也躺着一批“沉默的大多数”。一方面,在专利类别上,含金量较高的发明专利数量只占1/3左右,远远低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专利。另一方面,对于只有转化成生产力才有意义的专利而言,国家知识产权局2011年数据显示,我国专利技术转让实施率(即全国专利技术转让合同数量与全国专利授权数量之比)仅有0.29%,这与发达国家5%左右的实施率差距巨大。论文、专利都“虚胖”了。而撑起这个身宽体胖的学术帝国的就是那些“沉默的大多数”,被一些专家怒斥为“平庸的学术”,一种身处学术不端和高水平原创研究之间的不痛不痒分子。别小看了他们的破坏力——

  • 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

    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 学术论文应具备以下四个特点:一、科学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 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 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 进行严谨的论证。二、创造性。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 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 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 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 价值。三、理论性。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 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论文的内容必 须符合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 的科学研究方法。 四、平易性。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 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

  • 中国学术论文投稿抄袭现象严重

    作者张月红说,从2008年10月起,《浙江大学学报》接到的投稿当中31%有抄袭。张月红在文中说,他们因此提醒作者,研究人员和编辑防止抄袭,避免文化误解。例如,在古代中国学生一般受到鼓励去使用大师的原话。浙江大学学报使用了一种由国际出版链接协会研发的防剽窃软件“CrossCheck”。两年来该编辑部用该软件对国内外2233份投稿学术论文在审稿和发表前进行检查,发现里面有31%的论文存在抄袭。近年来诸如《科学》和《自然》等国际著名多次讨论中国科研当中存在的剽窃和造假问题。中国媒体报道说,张月红在《自然》杂志投稿的初衷是表明中国许多学术期刊已经使用中国开发的“学术文献不端检测系统”来查对和遏止学术抄袭现象。张月红说她最初使用的标题是“创新软件帮助中国应对抄袭”,但《自然》编辑在付印前把标题改成“中国某期刊发现31%的投稿存在抄袭”。这篇短文近几天在海内外学术界引发热烈议论。有人肯定作者的勇气,赞扬作者敢于面对中国学术界的阴暗面;也有人说作者是哗众取宠,取悦国际舆论。据统计,目前“中国制造”的论文约占全球研究出版物论文发表总量的8%,预计到2013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论文产出国。不过中国科技论文的单篇引用率,仅排名全球第42位。

  • 学术评价有新招

    ·方舟子· 今年元旦期间笔者路过加州大学厄文分校拜访在物理系当教授的中学同学,遇到该系著名等离子物理学家陈骝教授。陈教授来自台湾,但与大陆学术界交流频繁,近来也很关注大陆学术腐败的状况。我们谈到目前大陆只重论文数量不重质量的学术评价体系存在很大的问题,陈教授建议我向国内介绍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物理学家乔治·赫希(Jorge E. Hirsch)不久前提出的,但已开始在美国应用的一种定量评价科研人员的学术成就的新方法——h指数。一、片面强调SCI论文数产生的弊端 要评价一个科研人员的学术成就,最基本的方法是同行评议。但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比较花时间,与具体评价人的水平有关,外行不容易理解,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等等。因此人们一直在试图找一种简易、简明、客观的定量评价方法。 上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将SCI论文数做为一种评价体系引入中国大陆。SCI是“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缩写,这是美国科学家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在1961年创建的一个科学论文资料数据库,收录发表在较重要的学术期刊上的论文的相互引用情况。该数据库不断扩大,到现在收录了约9000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发表在被SCI收录的期刊上的论文在国内被简称为“SCI论文”。 强调“SCI论文”有助于鼓励中国学者到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加强与外国同行的交流,其初衷不可谓不好。但是一旦把SCI论文数做为获得学位、评职称、评院士、申请科研基金、评价学校学术成绩的一项重要指标,甚至用发表一篇SCI论文奖励数千、一万元的物质刺激来鼓励,这种过于简单化的评价方法便很快被滥用了。许多中国科研人员挖空心思地增加自己的SCI论文数,或一稿多发,或将一篇论文拆成几篇发表,或专门找一些被SCI收录、但是发表门槛很低的期刊投稿。 因此近几年来一直有人在批评把SCI论文数做为评价指标的弊端。这种批评在去年上半年达到了高潮。当时有人向新语丝网站发来一篇稿件,批评宁波大学理学院执行院长郑岳青教授在2002-2004的3年间就发表了82篇SCI论文,数量惊人,而且每篇论文可获得7000元奖金(后来宁波大学表示为每篇4000元),但是这些论文绝大部分都是没有多少学术含量的简单的实验结果,发表在影响力很低、来稿不拒的所谓“垃圾期刊”上。这篇文章登出后在网上引起了大讨[/

  • 【转贴】学术期刊该不该收取版面费?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刊资料中心公布了“2006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量排名”榜单,《学术月刊》、《中国社会科学》等一批学术质量较高的刊物榜上有名。这反映出我国学术刊物专业水平在不断上升。但与此同时,我与很多同学发现,有不少刊物并没有集中精力提升刊物的学术质量,而是专注于如何收取版面费、广开财路等。那么,学术期刊到底该不该收取版面费? 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是近十几年来我国学术界逐渐出现的一种反常现象。作为一些学术期刊在出版发行方面的一种“生存之道”,它已成为学术界几乎人尽皆知却并不合理的学术“潜规则”。 从根本上说,产生学术期刊版面费的根源,在于目前我国不够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当前,随着社会对学术研究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与科研机构参与到单位科研实力的竞争之中,并出台了大量的科研奖励制度或考评制度。例如,硕士或博士研究生读书期间,须在公开的指定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否则将不授予学位;助教晋升讲师,讲师晋升副教授,副教授晋升教授,或者副教授、教授晋升硕导、博导,必须在学术成果的所谓“质”或“量”上达到指定的要求,否则将不予以晋升;科研津贴与奖金的发放与科研成果的情况直接挂钩,成果多,则津贴多、奖金足,反之则景况惨淡……这种学术评价机制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但其只重视结果并以结果论英雄的导向机制,也造成了学界功利化和投机钻营、谋名取利氛围的日渐浓厚。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下,学术期刊版面费应运而生,并成了部分缺乏职业素养的学者和学术期刊谋求各自诉求的桥梁与纽带。

  • 默克密理博首次亮相国际多肽学术会议

    默克密理博首次亮相国际多肽学术会议

    2014年6月30日至7月4日,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多肽学术会议于山西大同顺利展开。默克密理博作为参展商首次亮相多肽领域学术会议。会议期间,默克密理博旗下的品牌Novabiochem凭借之前积累的较高客户知名度,在展会上受到了高度的关注。期间众多客户对Novabiochem产品十分感兴趣,前往密理博展台进行了充分友好的交流。 默克密理博在多肽合成领域已有30年的历史,其品牌Novabiochem除了满足多肽合成客户对常规产品的需求外,不断创新,逐年推出最新的研发产品及应用,同时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的高效解决方案。此次携新产品出席多肽领域的学术会议,对于默克密理博有着重大的意义。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7/201407161759_506947_2489055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7/201407161759_506949_2489055_3.jpg

  • [转载]职称制度改革将对学术期刊带来哪些影响?专家提及了以下六个方面

    [color=#7f7f7f] [/color][color=#999999]张泽青 [/color][color=#7f7f7f]本文整理自《编辑之友》2017年第10期[/color]2017年1月8日,新华社发出通稿: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文件”)。“文件”提到,职称改革重点改革“唯论文、唯资历、唯学历”的职称评定制度。在现行的职称评定制度施行多年之后,有关部门发现了这一制度存在的一些弊病。自2015年以来,陆续有一些中央和地方的主管部门出台了政策,调整了本行业、本地区职称评定的条件。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大多数省份和一些评定职称的“重灾区”仍没有动静。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这个文件,是落实“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有力举措。“文件”从国家政策的层面提出了对现行职称制度进行改革的具体要求,从根本上解决了全国目前在职称评定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并将会对前几十年职称评定中不合理因素导致的下游产业链之一的学术期刊的诸多问题产生影响。 学术期刊将会对所发论文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核 “文件”指出:“对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一律予以撤销。”对学术造假实行“一票否决”,这是对发表学术论文的作者的严格要求,也同样是对学术期刊的要求。试想,如果一本期刊所发学术论文被发现有相当数量质量不高,或存在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问题,这本期刊的稿源就会越来越少、质量会越来越差。所以,学术期刊对论文的内容须严格把关审核,尽量保证期刊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不出现上述问题。目前很多学术期刊都使用“知网”“万方数据”等开发的期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收到的稿件进行检测。与此同时,广大读者也对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章进行检测,这些年已有不少名校、名人的抄袭、造假论文被曝光,有的由被抄袭的作者发现,有的被认真研究学问的读者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家职称制度的改革,更多被收录在各种学术论文数据库中的造假论文将会被发现,通过论文造假而获得学位、职称的人将会被追究,并依法依规撤销其学位和职称,而发表大量造假论文的期刊也将面临不断撤稿、诚信度下降、来稿量不断减少的困境。所以,从现在起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稿件的审核与严格把关,不失为亡羊补牢之举。 某些行业的学术期刊将面临“无米下锅”的局面 “文件”指出:“初级、中级职称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专业不再进行相应的职称评审或认定。”也就是说,过去一些要评初级、中级职称的有发表论文要求的专业,今后只要参加全国性的统考并取得合格的成绩,不必发表论文就可获得相应职称。这样一来,这类专业的学术期刊收到的稿件基本上就是要参评高级职称的作者的论文了,来稿的数量将会大大减少,当然质量会有所提高。过去为了满足本行业从业人员和高校师生评职称、拿学位必须发表论文的需求,各行各业的学术期刊总有供不应求的趋势,现在国家政策发生变化,某些行业的学术期刊将面临“无米下锅”的局面。一些发表低端论文的期刊必须未雨绸缪,或尽快提高学术水平,尽量发表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或及时调整期刊的业务范围,不在一棵树上吊死。相信随着国家职称改革步伐的加快,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行业采取“以考代评”的方式来解决初级、中级职称的评定问题。所以,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应当早做准备。其实,初级、中级职称的科研人员,并非产生科研成果的主力,要求在校学生和各行业初级、中级职称的人必须发表论文就是不科学、不合理的。不合理的政策导致大量的低水平“学术论文”充斥在大量的学术期刊上,不但浪费了宝贵的期刊资源,也降低了国家学术期刊的整体水平,以致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以及社会上灰色的论文产业链等败坏学术风气、跌破道德底线等非正常现象。 论文甄别、评价机构将逐步取代期刊评价机构 与“核心期刊”概念被异化的原因相同,不管职称评定制度如何改革,具体工作还是要各单位的人事部门来操作,要求人事部门干部具备评价学术论文的水平和质量的能力,明显是不现实的。过去职称评定部门依靠“核心期刊”“SCI”之类的名单,只要发表在其认可的期刊名单上的论文,就是优秀的论文,作者就可获得职称。听起来很荒诞,但这么多年许多单位的人事部门就是这么操作的,毕竟这种办法要比请本单位或外单位的几位专家坐在一起评审论文要公平可靠一些,于是他们放心地把评价工作转移给了“核心期刊”的编辑。职称评定制度改革之后,过去唯论文、唯论文数量的局面将大大改观,转变为要求论文质量,即要求申请评职称的人员提供自己的代表作,此时可能每个人提交给评审委员会的论文都是发表在所谓“核心期刊”“SCI”期刊上的了。于是,对于论文的评价也就无法老调重弹,为对评审工作负责,对参评人员负责,保证评职称的工作公正、公平,必须对参评论文进行严格的审核,给予公正的评价。社会的需求必然导致相应的产业服务机构产生,在职称评审制度改革过程中,对于学术论文进行查重辨伪、质量评估的机构将应运而生。前者如知网、万方等机构已有比较成熟的操作模式,只要将服务对象由期刊编辑部变更为职称评审单位即可。后者实际上也已有一些单位在操作了,通过设计一些计量化的指标,确定一些评价论文的标准,然后按照这一标准对论文进行评价。这种论文评价的优势在于评价标准一致,由第三方操作,所有指标公开透明,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可靠、可信。但也有不足之处,对于一些冷僻专业的论文,用他们的标准可能不好评价。总而言之,可能在几年之后,时下炙手可热的期刊评价机构和期刊评价活动会降温,而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论文查重辨伪机构和评价机构则会应运而生。这种机构须以强大的、海量的学术论文数据库为背景,有各行业权威人士的支持与肯定,须有被社会广泛认可的论文评价标准,最好能够被政府部门认可(是认可,不是指定),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提供有偿服务。这是一项创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事业,国外似乎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  学术期刊的页码将会大大增加 “文件”指出:“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淡化论文数量要求。”代表作制度可以说是“文件”的一大亮点,是人才评价机制科学发展、科学管理的明智举措。可以想象,今后科研人员不必为满足单位发表论文的数量要求去粗制滥造论文,不必把一篇论文分拆为几篇发表,也不必去抄袭、剽窃别人的作品等,而是转变为认真扎实地做好科研工作,精雕细刻地撰写自己的代表作。代表作制度可导致科研方式、论文写作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使得科研工作和学术论文的写作真正回归其本来面目。既是“代表作”,就要保证质量,作者会精心写作,认真打磨,直到自己(包括导师)满意为止。而且代表作如果只有一两页纸的话,似乎也拿不出手,一定要尽量厚重、有质量、有分量,这样一来,投到学术期刊的代表作就会是比较长的文章、是重头稿件。作为应对措施,学术期刊也要及时增加页码,以适应这种变化。当然,在数字化时代,传统出版物也应当与时俱进,从技术操作层面来说,目前学术期刊出版数字版已不成问题,如果职称评定单位认可发表在期刊数字版上的论文可参评职称的话,传统学术期刊不但不必增加页码,甚至不必出版纸质期刊。实际上,这些年纸质学术期刊的发行量一直在下降,不是读者减少了,而是大家都到网上去搜索、阅读数字期刊了。传统的纸质学术期刊除了一些单位订购,就是提供给作者样刊,供他们参评职称之用。  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受惠于代表作制度者,应是高质量的学术期刊。首先,作者的代表作如果能够发表在国内外公认的一流水平的学术期刊上,顺利通过职称评审就没什么问题了。可以预见,这个制度一旦开始实施,优秀学术期刊的来稿量必然会成倍地增长,刊物可优中选优,期刊的质量一定会不断提高。其次,“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要求将通过具体的制度逐步得到落实,大量的优秀论文将不再发表到外国的学术期刊上,而是发表在国内的刊物上,对于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具有积极的、重要的意义,是增强国民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再次,代表作制度实施后,粗制滥造、质量不高的学术论文的数量将会大大减少,倒逼现有的学术期刊必须规范编辑流程,严格选稿、审稿,努力提高刊物的质量,否则不但过去敞开口袋收取的版面费没有人缴纳了,连像样的稿件都可能收不到了。  职称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优化学术期刊的结构 职称制度的改革、代表作制度的实施,不但有利于优秀的学术期刊不断提高质量,更有利于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对现有的五六千种学术期刊进行洗牌,淘汰一批质量不高、定位不够准确、低水平重复的学术期刊,逐步优化学术期刊的结构。实施代表作制度,显然更有利于定位精准的专业学术期刊,而不利于刊发多学科文章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毕竟综合性的学术期刊在审核多学科专业文章来稿的能力方面不如定位精准的专业学术期刊有优势。为了生存发展,一部分综合性的学术期刊也将会重新定位,转型为精准定位的刊物。

  • 学术出版尴尬现状:重要成果95%在国外发表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李 君娜 编辑: 国兴“中国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中有95%以上不在国内发表,我们借助国外同行把它发表出来,同时,国家每年还要花很多外汇把这个成果买回来用于支撑我们的科研教育。”上海书展还未开幕,一场围绕中国学术出版 “走出去”展开的高端论坛昨天(8月13日)下午开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在论坛上点出的中国学术出版这一尴尬现状引起与会者的反响。尽管墙内开花墙外结果,中国学界每年产出的学术论文量巨大是不争的事实。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是:一些颇有现实成果的科技领域极度缺乏相关学术出版物。邬书林举例说:“中国已经大规模运行105万的发电机组,但这方面的学术著作几乎看不到。我们的桥梁设计达到了世界水准,但我们没有看到这方面形成重要的学术出版物。”邬书林认为,中国出版人该到警醒的时候了,“如果我们只是低端地追求虚假繁荣,这个行业就要被淘汰。我们要向发达国家的出版人学习,尽管中国的学术出版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但差距也意味着发展的空间。”在与会专家学者们看来,学术出版推动着科学发展、文化繁荣,也推动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如今,占世界出版份额32%的学术出版已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也是整个出版业中市场最稳定、利润率最高、回报最可靠的产业部门。无论是学术内容的世界话语权,还是作为产业的经济效益,中国学术出版的重要性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论坛上透露,在推动中国学术出版的方面,国家财政、国家金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学术出版和学术出版走出去的相关政策;学术出版有关的三大基金也在不断增加:其中,170亿元的国家自然基金、14亿元的国家社会科学资金中都有相当一部分用以支助学术出版,国家出版基金每年用于资助学术出版的也有三个多亿。今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新增3500万元支持学术出版走出去。如何用好这笔钱,让“不差钱”的学术出版“更值钱”,成为摆在中国出版人面前的一个时代命题。论坛聚集了来自清华、北大、复旦、上外等40多家高校出版社的专家、学者。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表示,上海交大将把学术出版“走出去“纳入学校国际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上海交大出版社社长韩建民表示,学术出版是大学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大学出版社应当坚守学术出版使命,打造学术出版精品。邬书林强调,学术出版“走出去”需要大批原创学术出版精品作为工作基础,需要国内外学术出版商联合谋划,并按照国际出版规律和学术出版规范来组织实施,稳步推进。在他看来,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要在学术出版领域全面赶超发达国家并不切合实际,“选好新兴学科,选好优势学科,选好重点领域,在这个基础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制定出实实在在的赶超计划。”

  • 2011第七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总结

    2011第七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总结 2011年11月13日有机化学领域的权威盛会——第七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会议由中国化学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主办,由南京大学和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承办,汇集国内外2000多名专家学者,数十场高端报告会及交流研讨会,场面异常盛大隆重。 本次学术会议涵盖物理有机,有机合成,天然产物化学,金属有机,元素有机,生物有机化学与化学生物学,有机分析,医药、农药及精细化工产品化学,超分子化学等九大方面,几乎囊括了有机化学领域的全部内容,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医科院及各大高校的院士,教授,学者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的报告,让我们了解了他们在有机化学领域的工作进展。 本次会议也邀请了国内外注明的化学仪器、试剂、消耗品相关行业企业参展,如百灵威、西格玛、安捷伦等跨国公司。大连中汇达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作为创新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在大陆的唯一授权单位也应邀参与展会,除展出自主研发的色谱系列产品之外,又展示了创新科技标准五路溶剂溶剂纯化系统和小型溶剂纯化系统。 在展会期间,溶剂纯化系统成为名副其实的明星产品,吸引了众多老师和学生驻足观望问询,很多学生是初次见到这款产品,好奇心驱使他们不断地打量着这个庞然大物,经过工作人员热情耐心的解释,使他们的兴趣更加浓厚,决定会后回去跟老师推荐,为采购做初步的准备,并留下联系方式,邀请有机会去学校参观拜访;一部分老师更是带着明确的意向来展台前了解设备的具体情况,对部分细节做好记录,回去研究报计划;更有少部分可爱的老师直接进入砍价的环节;还有部分在国外使用过溶剂纯化系统的用户,对这一产品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同时提出了非常宝贵和中肯的建议,我们都一一留下这些老师的联系方式,并希望与老师保持长期的沟通交流,为这一产品能够更好服务于用户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本次展会收获颇多,首先让我们对市场有了一个更为客观和全面的认识,同时让我们对溶剂纯化系统在中国的推广信心倍增,通过与专家的沟通交流,明确了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及相对长远的发展规划,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要使我们的工作更加完满地再客户端得到实现,要做到在持续的客户需求的探索中完成产品的不断升级改造,在纵向整合中完成对成本的严格控制,在不断学习中完成服务的质量提升,总之,让真正质优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惠及广大用户。 大连中汇达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作为一个已经走过十多年的高新技术企业,始终以一流产品,优质服务回馈用户,她的始终存在,她的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活力的存在,除了她的员工的不懈追求和努力之外,更是这个社会给予她的肯定和高度认可,现在的她正处于高速的成长期,除了大连这些老朋友,她还要结交新朋友,北京,上海,广州,她要广交国内外友人,让中国和世界都认识她,了解她,这已经成为她的员工的梦——中汇达梦,终会达梦!

  • 学术论文写作的谋篇构思

    一)谋篇构思的思路与要求1.构思要围绕主题展开若要使论文写得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必须要使全文有一条贯穿线,这就是论文的主题。主题是一篇学术论文的精髓,它是体现作者的学术观点学术见解的。论文影响读者主要就是靠其主题来实现的。因此,下笔写论文前,谋篇构思就要围绕主题,构思要为主题服务。正如法国的画家米勒(Millet)所说:“所谓构思,是指把一个人的思想传递给别人的艺术”。可见这一条十分重要。2.构思论文布局,要力求结构完整统一在对一篇论文构思时,有时会发现需要按时间顺序编写,有时又会需要按地域位置(空间)顺序编写,但更多的还是需要按逻辑关系编写,即要求符合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符合科学研究和认识事物的逻辑。但不管属于何种情形,都应保持合乎情理、连贯完整。有时,构思出现几种写作方案,这就需要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化,写作思路又会经历一个由庞杂到单纯,由千头万绪到形成一条明确线索的过程,此时,应适时抓住顿悟之机,按照古人之去“应机立断,须定一途”的精神,确定一种较好方案。3.要作读者分析撰写并发表任何一篇科技文章,其最终目的是让别人读的,因此,构思时要求做“心中装着读者”,多作读者分析。有了清晰的读者对象,才能有效地展开构思,也才能顺利地确定立意、选材以及表达的角度。一般说来,读者可分为专业读者、非专业读者、主管领导或科技工作主管机构负责人等,人们对科技文章的要求与评估标准各异。对于学术论文来说,其读者对象为同行专业读者,因此,构思要从满足专业需要与发展的角度去思考,确定取舍材料与表达深度与广度,明确论文的重点。如果一篇论文包含有重要性不同的几个论题,作者应分清主次,考虑如何由次要论题向主要论题的过渡,以能引起专业读者的兴趣。(二)如何提高构思能力很难想象,一个思维不清晰的作者会写出条理清晰、脉络分明的论文来。因此,重要的问题在于通过写作实践训练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构思论文的能力将随之提高。在正式撰写学术论文之前,先拟制定作提纲,可以极大地帮助作者锻炼思想,提高构思能力,这一办法是被长期实践证明了是有效的办法之一。据资料报导,世界上先拟制定作提纲,然后按提纲进行写作的科技人员,约占总数的95%。写作提纲的作用,具体说,有以下几点:1.写作提纲,类似一张建设蓝图,可以帮助作者自己勾划出全篇论文的框架或轮廓,体现自己经过对材料的消化与进行逻辑思维后形成的初步设想,可计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前后如何表述一致,重点又放在哪里,哪里需要进行一些注释或解说。按此计划写作,可使论文层次清晰,前后照应,内容连贯,表达严密。2.拟制写作提纲,只需要运用一些简单的句子甚至是词与词组加以提示,把材料单元与相应的论点有机组织编成顺序号,工作量并不大,也容易办到。当提纲写成后,再从总体上来。这很象是转动万花筒,只要稍稍转动一个角度,便会出现新的图案。提纲的调整也是如此。应该说,高速提纲要比无提纲写好人文后再调整要轻松得多。提纲中用以提示写作的句子,有时即可用来做论文段落的标题。由此可见,通过写作提纲的拟制,可以确定论文的结构,使论文全篇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3.提纲的拟制,有昨于繁忙的作者与进行合作撰写的多作者。前者,由于工作忙,时而中断写作过程,可藉提纲提示,帮助你在重新写作时立即恢复原来的思路;后者,可帮助合作撰稿人按照提纲进行分工与协调,避免由于各写各引起的重复与疏漏。

  • 第一届中国测试学术影响力人物正式揭晓!

    第一届中国测试学术影响力人物正式揭晓!

    [align=left][color=#333333] “第一届中国测试学术影响力人物”评选活动于2018年9月28日正式结束。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方正研究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杨研究员、新疆计量测试研究院塔依尔斯拉甫力院长、东南大学宋爱国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赵玉龙教授、天津大学李刚教授共6名专家获得“第一届中国测试学术影响力人物”奖,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李宏研究员、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徐建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李恩教授、燕山大学王书涛教授、成都理工大学张信凤教授,山东大学王正平教授获“第一届中国测试学术影响力人物提名奖”。[/color][/align][align=left][color=#333333]  “第一届中国测试学术影响力人物”评选活动自2018年8月1日开展以来,受到全国各地计量测试技术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广泛关注与支持。[/color][/align][align=left][color=#333333]  本次活动共近百人参加,通过以学术论文、专著、专利、标准、规程规范、获奖情况、科研项目及社会效益等为指标对学术成果进行严格评议,结合大众网络评选(以有效票数为记),最终产生6名“第一届中国测试学术影响力人物”。他们秉持不断探索、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在计量测试工作领域发挥着创新创造热情和模范带头作用,引导更多的计量测试工作者积极投身计量测试科学研究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伟大实践。[/color][/align][align=left][color=#333333]  我们将为“第一届中国测试学术影响力人物”颁发证书、奖杯和奖金,为“第一届中国测试学术影响力人物提名奖”获得者颁发证书,并通过中国测试各媒体平台深度报道其学术科研故事。颁奖仪式将于2019年中国测试学术年会举行。[/color][/align][align=left][color=#333333][img=,690,63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0/201810100837590245_7203_1626275_3.png!w690x630.jpg[/img][img=,690,48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0/201810100838076511_2374_1626275_3.png!w690x485.jpg[/img][img=,690,511]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0/201810100838135051_4964_1626275_3.png!w690x511.jpg[/img][/color][/align]

  • 非常实用的学术导航站点:科学堂学术导航

    今天在网上瞎逛,发现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学术导航站点:科学堂学术导航--我的学术科研主页,网址为:http://123.scienceroom.net/,网站是这样介绍的,科学堂学术导航——最专业权威的学术网址导航,提供最简单便捷的学术科研上网导航服务。及时收录丰富的学术资源,包括常用学术检索、学术机构、学术期刊、学术论坛、科技新闻、科普网站、著名大学、著名科技公司、科技论坛、科学门户、教育资源等热门学术类优秀网站,是数千万科技工作者的上网主页。个人感觉,该学术导航站点几乎收录了所有常用的学术科研网址,真的可以作为我们学术人的科研主页,呵呵!特地推荐一下!

  • 实验失误?学术不端??韩春雨主动撤稿NgAgo!!!

    [b][color=#ff0000]韩春雨主动撤稿NgAgo,这事你怎么看??[/color][/b][color=#333333]在国内外学者几番公开质疑其可重复性过去一年后,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关于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的论文已由《自然-生物技术》撤回。[/color][color=#333333][color=#333333]北京时间8月3日,《自然-生物技术》发布声明称,撤回韩春雨团队于2016年5月2日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澎湃新闻获悉,论文撤回,是韩春雨主动申请撤回。[/color][/color][color=#333333][color=#333333][color=#333333]在论文中,韩春雨团队使用NgAgo-gDNA技术,在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组上的47个位点进行了100%的基因编辑,效率为21.3%~41.3%。按照韩春雨团队的实验结果,该技术效率之高,能媲美已有“基因魔剪”之称的CRISPR-Cas9,对基因的特定位点进行准确地剔除、添入等。[/color][/color][/color][color=#333333][color=#333333][color=#333333]但同年7月以来,该论文的可重复性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质疑。在按照韩春雨论文所述的方法进行实验后,他们无一例外地没有看到NgAgo技术有能编辑基因的迹象。[/color][/color][/color][color=#333333][color=#333333][color=#333333][b][b][b]尘埃落定韩春雨?Nature Biotechnology撤稿NgAgo[/b][/b] [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0803/225864.shtml[/url] [/b][/color][/color][/color]

  • 【求助】技术和学术有何不同,技术交流和学术探讨呢?

    在一个帖子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00826/2743849/里的8楼看到有热心板油提建议,认为本版块“我觉得技术交流是做到了,但学术还欠缺~~~~~~~~” 首先我们感谢板油对我们版块的关注和评价。 其次土豆也想弄清几个学术界里的名词蕴含的意味,如题,技术和学术有何不同?经常看到一些会议或者新闻里讲到技术交流,学术探讨。是不是比较具体的操作就属于技术,上升到理论层面的就属于学术这样啊? 呵呵,欢迎大家参与讨论,如果连名词定义都搞不清,还怎么写论文呢?所以这个话题应该跟论文写作版块有关的吧。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09512.gif汗——终于憋出个话题来了。

  • 人民日报:学术期刊大国的尴尬与梦想

    人民日报:学术期刊大国的尴尬与梦想2012-03-06 16:34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张 贺 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2/03/06/1331013420_small.jpg某图书馆中的学术期刊阅览室不久前在网络上流传着一则消息:中国科技论文的年发表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但这些科技论文的平均引用率却排在世界100名开外。人民日报记者在向有关部门求证后发现,这一消息并不准确——从“论文大国”到“期刊大国”进步与差距同样明显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武夷山说:“我们看到这条消息后也很吃惊,但一直没找到最初的来源。实际上,根据我们的统计,无论是发表数量,还是被引用次数,我国科技论文都在快速增长,但离美国仍有很大差距,短期内是撵不上的。”根据该所2011年底发布的统计数据,2010年美国发表SCI论文39.01万篇,排在世界第一位,中国发表SCI论文14.84万篇(含港澳地区),排在第二位。美国论文数是中国的2.63倍,中国的SCI论文数量在短期内不可能超过美国。就引用情况而言,2011年,我国论文被引用总量排在世界第七位,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6.21次,比上年度的5.87次提高了5.8%。相形之下,世界平均每篇论文被引值为10.71次,比上一年提高了1.3%。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与世界平均值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提升速度相对较快。武夷山指出,篇均被引次数这个指标要谨慎使用:该指标值最大的往往是很小的国家或地区,如百慕大,但不说明其科学水平高;日本的这个指标也低于世界平均值,但不说明日本科学水平低。然而,与我国科研论文的进步相比,我国学术期刊尤其是科学技术类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仍显薄弱。在SCI(科学引文索引)发布的2010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CR)中,我国被收录的期刊只有138种,居第九位,仅占总数8005种的1.7%,远远落后于美国(2697种)。我国这138种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和平均总被引用次数分别为0.904和898次,远低于国际总体平均值2.014和4294。这说明我国还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品牌。不过,武夷山认为,对于SCI收录中国期刊数量较少的现象要客观地分析,不能因此就否定中国学术期刊的进步。他说,“2001年,我们只有67种期刊被SCI收录,而2010年有138种,翻了一番,进步非常明显。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在西方发达国家以外的国家里,中国被SCI收录的期刊数量是最多的。”武夷山说,除了总体科研水平离发达国家尚有差距之外,语言障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中国科技期刊主要是为国内的读者和作者服务的,国际化程度普遍较低,因此进入SCI这样的国际检索系统的期刊数量就比较少。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日本、俄罗斯、法国等非英语科技强国身上。“版面费”为何“变了味”现有学术期刊消化不掉论文需求据统计,2010年我国共出版期刊9884种,其中发表论文的学术期刊5000多种。仅就数量而言,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学术期刊出版大国。但是,与发表论文的需求相比,数量如此庞大的学术期刊仍不敷使用。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这5000多种学术期刊每年刊发的论文数量约为100万篇,但每年专业技术人员因业务考核、职称评聘、岗位聘用、学位授予等产生的发表论文的需求为480万篇,“供需之间这种严重的不平衡,是造成‘非法办刊’、‘版面买卖’、‘论文中介’等现象的深层原因。”在2011年全国扫黄打非十大案件中,海南海口“2·16”非法出版期刊案名列第二。经查,自2008年1月至案发,该团伙非法出版《中国教育研究》等假学术期刊诈骗钱款,共收取投稿人“版面费”22486笔,诈骗金额高达1060多万元,案件涉及20多个省区市。为了遏制期刊刊发质量低劣学术论文、收取版面费牟利行为,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撤销了4种学术期刊的出版许可证。“我们现在的学术评价体系和职称考核标准很成问题,把发论文当成了唯一的指标。为什么非得发论文才能毕业、评职称?”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认为,这种不合理评价考核标准逼着本来不需要写论文、也写不出论文的人去买论文、去抄袭,个别不负责任的学术期刊借机以“收取版面费”为由大肆敛财,“结果学术期刊成了某些人牟利的工具,名为学术期刊,其实毫无学术可言。”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不是中国特有的,而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且收费相当昂贵。比如,《美国生物化学会会刊》10页之内每页论文收75美元,超过10页每页收150美元,彩图每幅收300美元;《欧洲分子生物协会会刊》每页收费242美元。“但是,国外学术期刊的版面费和国内‘给钱就发’的版面费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国外许多严肃的学术期刊实行严格的‘双向匿名评审制度’,高价聘请相关专家对准备采用的来稿进行审核,版面费很大部分是审稿费;而我们的一些学术期刊只管收取版面费,根本不管内容质量,成了生钱的工具。现在一些期刊不断出增刊、扩版、压缩字号,为什么呢?每一页都是钱。”陈力说。“如果学术期刊都市场化了,这种‘给钱就发’的期刊必然会因质量低劣而被市场淘汰。”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肖宏说,国际大牌学术期刊,几乎都是市场化运作的,都要参与市场竞争,“我们的一些学术期刊即便质量再差也能活下去,因为总能从主管部门得到补贴。”孔雀为何东南飞稿源外流凸显学术评价导向不合理现在,很多国内科研人员更愿意把研究成果首先发表在国外的学术期刊上,稿源外流现象非常严重。例如,英国皇家化学会出版机构每年收到的中国投稿量为3000多篇,是来自英、法、德三国的投稿量的总和。“一般来说,作者肯定希望发表在影响大、便于同行交流、发表周期也短的期刊上,这也正是国际期刊相对我国科技期刊的长处和优势。中国科技期刊自身对重要科技论文的吸引力与国际期刊相比,整体上还存在明显差距,因此作者首先会选择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就很容易理解了。”武夷山说,“这就好比一部电视剧,你是愿意在中央电视台上首播,还是在地方台上首播?道理是一样的。”除此之外,“不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是稿源外流的重要原因。”肖宏说,很多国内的科研院所都规定,凡是在国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无论是评职称,还是获奖金,都比在国内期刊上发表优厚。这种导向自然促使论文外流。稿源外流不但导致国内学术期刊难以获得高水平论文而提升质量,也造成了科研经费的损耗。“用中国纳税人的钱做出的科研成果发在外国的期刊上,我们要搞研究,离不开这些期刊,还要再花钱买回来。”肖宏建议,国家可以出台规定,要求那些利用国家科研经费的研究项目,在发表论文时,有一定比例的论文要优先发在国内的期刊上。向市场要质量、要效益学术期刊体制改革即将全面启动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柳斌杰近日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将启动学术期刊的体制改革。目前,《关于非法人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实施办法》正在制定中,不久即会出台。作为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先行者,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下属的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转企已经2年了,是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以科技期刊为主营业务的出版企业,旗下现有学术期刊260多种。总经理肖宏说:“这两年的实践证明:学术期刊的市场化并不可怕。市场化有利于提高办刊质量,有利于办出大刊、名刊。”肖宏说,改制前,编辑们只关注把刊物办出来,至于读者买不买、看不看,根本不关心,也不在乎。有一次,他给主编们做培训,要求统计一下近三五年内期刊上零引用率的论文的数量,结果令所有人大吃一惊——零引用率论文所占比重平均都在50%以上,多的甚至达70%至80%。“也就是说,这么长时间,连作者自己都没有引用过。这样的论文在知识创新上的价值就是零。”肖宏说。转企后,刊物最大的变化就是贴近市场、注重市场。为了抓住一流稿源,肖宏要求编辑加强和科学家的联系,深入到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一线,为科学家们做好服务工作。有了好稿源,刊物质量自然就上去了。以《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系列期刊为例,改制前,两家期刊合计每年只收到4000多篇论文,逐步陷入缺少优秀稿源的尴尬境地。经过改革,两刊连续两年收稿量超万篇,稿件平均录用率为24%;海外稿件数量有了明显增加,国际作者发文240篇,占9.6%。选题上的创新也扩大了刊物的国际影响力。创刊不到一年的《亚洲两栖动物》只出版了4期,就被SCI收录。这本期刊不但内容独特、学术质量高超,而且装帧设计极富美感,封面是手绘的动物图像。不过,在学术期刊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障碍。由于我国期刊实行的是审批制,刊号成为稀缺资源,各研究所、大学、学会、协会、医院等不管有无条件都争相主办期刊。结果,我国科技期刊目前形成了小而全、条块分割、星罗棋布的

  • 喻海良:免费审稿是一种学术态度更是一种学术荣誉

    学术论文,通常被用来评定科技工作者的学术能力。一篇学术论文,通常需要经过大量的实验、检测、分析、理论探讨,经过草稿撰写和反复修改,最少也需要小半年。然后,论文投到某期刊,能做的就是耐心地等待编辑和评阅人的意见。每投出一篇学术论文,都希望能得到专家的公正对待,并给出改进意见。如果里面存在致命错误,也希望被审稿人看出,免得将来白纸黑字后贻笑大方。正因为了解一篇学术论文撰写不易,但凡是让我评审的稿件,都会尽可能的给出恰当建议。虽然,大部分的时候,为国际期刊进行论文评审都是一种免费义工,但我也认为,免费审稿应该是一种科学态度,也更是个人的学术荣誉。因此,如果不是真的看不懂的,统统接受邀请。很多人认为,审理一篇国际期刊的论文,有时候五六十页长,仔细通读一遍就需要好几个小时,这种又费时间又费力又没有“回报”的事情不值得做。当然,我的意见是相反的。为什么要接受学术期刊邀请担任审稿人?(1)能被学术期刊邀请担任审稿人,说明已经被期刊编辑部认为有学术能力在该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特别是连续几十次被同一期刊邀请担任审稿人。更有甚者,某些国际期刊,通过综合评价所有审稿意见的公正性和学术评价能力,可能将来有一天邀请担任刊物编委。(2)接受编辑部邀请后,通常会有一个月左右的相关数据库使用权限。这时,不仅可以利用它检索该论文是否已经被发表过和作者的发文记录,也可以利用它免费下载或者检索自己需要的论文。(3)提前了解相关领域国际研究的最新动态发展。在今天这种与时间赛跑的科研比赛中,能提前几个月、半年掌握相关信息,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机遇。(4)扩宽自己的研究视野。被审论文很多并非完全是自己的研究领域。为了审阅好一篇学术论文,需要先下载阅读若干篇相关学术论文,这样,不仅有能力评价这篇论文的情况,另外也扩充了自己的研究领域的知识。所谓,“视野有多大,事业有多大”。(5)提交完论文的评审意见后,可以看到另一个或几个审稿专家的评审意见。通过对照其它审稿专家的建议,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有时候,当自己意见给的不合理时,还能获得作者的辩驳意见,这些都是一般的作者无法知道的。而这些注意事项,也会应用到自己学术论文撰写过程中。至于为什么愿意做免费义工?只能说国外都讲究做义工。而且,有机会被邀请做义工,也是一种荣誉。当然,为国际期刊免费审稿似乎是一个国际惯例。值得说出来的是,给国内期刊审稿,虽然会得到几十元人民币的回报。但是,审理完稿件后,有很多期刊无法给出其它专家给稿件的评审建议。这限制了审稿人审稿水平的提高,如果能放开这些信息,可能会有更多的学者参与其中。

  • 【转帖】国家基金委公布13起科研不端行为——涉及剽窃他人成果、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作假、论文一稿多投

    http://www.nsfc.gov.cn/Portal0/InfoModule_396/17220.htm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简报(2007年第1期)   --------------------------------------------------------------------- 作者:   发表时间:2007-06-19   摘自:   监督委员会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对部分投诉和举报进行了初核、调查和处理。现将涉及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弄虚作假、发表论文一稿多投的典型案例,隐去名字和单位名称,将其事实以简报的形式予以公布,以发挥警示教育作用。  1.陈某某等因疏漏造成事实上抄袭他人论文的不端行为。  科技工作者实名反映,王某某和陈某某(通讯作者)等在《工程热物理学报》、《Energy》等刊物上发表的标注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涉嫌抄袭举报人的论文。经核实,陈某某等在其所发表的论文中未按国际学术规范正确引用和标注他人发表的论文,已造成事实上的抄袭现象。《Energy》杂志认为,陈某某等人未能正确引用和说明他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归因于一个严重的、粗心的疏漏,而不是有意的剽窃。陈某某已在《Energy》杂志刊登了他的道歉信。  2.文某某引用文献未标注而造成抄袭他人论著的不端行为。  科技工作者来信反映,文某某等2001年、2004年和2005年编著和发表的标注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论著中的内容,可能存在抄袭剽窃他人论文的嫌疑。  经核实,文某某等撰写的上述3篇论著确实存在抄袭同一篇他人论文中部分内容的不端行为。文某某已向原作者道歉;原作者致函依托单位表示已谅解文某某的错误。此外,文某某在2001年被聘为副研究员,却在2000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填报为“副研究员”(单位内聘)。  3.某科研人员对科学实验失于管理、又未审查实验数据,造成抄袭剽窃他人学术论文的不端行为。  科技工作者来信反映,四位科研人员在2005年发表标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论文A)可能存在抄袭剽窃他人在2002年发表的论文(论文B)的嫌疑。  经核实,某科研人员(四位署名作者中的第一作者)安排其雇用的大学毕业待业人员以高梁为材料,做磷素对根系生长影响方面的实验。雇用人员用两个月时间“完成”了“土培”、“水培”实验,并提交了一份基本整理好的“实验数据和总结报告”。该报告的文字和数据来自论文B,除了研究材料不同,几乎照抄了论文B。该科研人员未做审核而相信了“实验数据与总结报告”,经整理后发表了“论文A”。在论文形成过程中,论文A的第二和四作者分别帮助对文稿的英文进行了修改与完善,被列为署名作者;另外,该科研人员参与第三署名作者的一个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没有征求本人意见的情况下,也将其作为作者署名。  该科研人员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愿意承担全部责任和由此带来的一切后果,已辞去行政和学术职务;并主动与期刊编辑部联系,已发表撤稿声明,表示道歉、挽回影响。  4.陈某将香港联合资助局已资助的项目申请书中大部分内容翻译编写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并获得资助的不端行为。  科技工作者实名来信反映,陈某2004年申请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书存在抄袭香港RGC项目申请书的嫌疑。  经核实,陈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与香港RGC资助的某项目申请书的立项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内容基本雷同。陈某在香港与某教授合作期间,曾得到该教授的两份申请香港RGC资助的申请书,将其中的一份编译为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直接采用了香港RGC项目的研究内容和思路。  在调查核实过程中,陈某积极配合,承认抄袭事实,表示诚恳道歉。  5.邓某某引文不严谨的行为。  科技工作者来信反映,邓某某等2005年发表的标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有抄袭剽窃他人2001年发表的文章的嫌疑。  经核实,邓某某为了追求论文内容的完整性,在推导数学模型过程中,过多录用文献内容,使用了文献中的图和公式,有相当多的表述与文献相同。虽然有文献引用标注,但是忽略了论文的严谨性和严肃性。  邓某某承认其学风不严谨的事实。  6.聂某某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提供虚假信息,发表标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存在一稿多投的不端行为。  科技工作者来信反映,聂某某等的论文有违反科学道德的嫌疑,主要表现为发表标注有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文章可能存在一稿多投行为。  经核实,聂某某等发表的论文A(2004年12月19日收稿)、论文B(2004年10月5日收稿)和论文C(会议文集论文,2004年7月召开的会议),内容雷同。聂某某承认3篇论文存在事实上的一搞多投并愿意负主要责任。  聂某某2005年申请并获得资助的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中,自称是Z单位的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聂某某在Z单位的真实身份是具有副教授资格(Y学院)的博士后。另外,其申请书中列举了3篇当时还没有发表的文章,作为代表性论著;事实上该3篇文章只发表了1篇,另2篇已被拒绝发表。  7.沈某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个人信息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  科技工作者来信反映,沈某2005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其个人信息可能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  经核实,沈某2000年9月开始攻读硕士学位,2002年转为博士研究生,2005年6月30日获得博士学位。但其2005年3月提交的申请书中的基本信息为“博士学位”、“讲师”,申请人简历为“理学博士”、“2004年获得博士学位”。  沈某的申请系鲍某某主使与推荐。鲍某某系沈某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因为限项的原因,鲍某某当年不能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明知沈某不具备科学基金申请资格的情况下,仍然让其学生申报,且在推荐信中提供虚假信息。

  • 利用网络提高学术影响力

    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不仅有最新科学进展的介绍,也有各类科普活动,科学进家庭活动,也有各种类型的科学家学术交流模式的探讨。其中有个关于如何通过网络资源提高学术曝光率的讨论班,也是不错的主题。科学家现在比过去有更多手段传播他们的研究成果,建立和其他学者的联系。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的一个讨论班咱们探讨这个问题,并总结了一些具体方法。加州大学和罗格斯大学的科学图书管理员Julia Gelfand和Laura Bowering Mullen在这个讨论班上分享了他们的想法。一、开放自己的著作现在大量的学术机构鼓励他们的学者将学术成果公开。对学者来说,开放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加快学术传播的速度,扩大读者群,提高学术的影响力。新的学术评价模式已经吸收网络引用和阅读的因素,因此,这对于提高学者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般来讲,有2种方法把自己的学术成果公开,一种是直接发表在开放杂志上,或者把自己已经发表的论文在自己的学术机构或公众学术网络上公开。当然,公开自己的学术成果必须有版权的因素。二、分享研究资料Gelfand和Mullen鼓励学者能参与自由网络数据分享运动。现在有许多分享研究数据的网络工具。三、建立个人网络简介Scopus、Microsoft Academic Search、Google Scholar和Web of Science等都有这样的服务,建议大家积极使用。当然,要认真核对相关数据,尽量把错误和重复信息去掉。这可以让其他学者方便准确了解你的信息。定期更新和维护这些资料也十分重要。这些都是你的学术脸面。通过这些途径,可以让其他学者了解你发表论文的数量,引用情况以及你的合作者等信息。这也可以方便你建立自己的学术网络。四、申请一个ORCID ID这个ID是唯一的学者身份证号码,会自动将你在不同单位从事的研究按照你个人进行汇总。五、掌握新的学术评价方法熟悉并自己评估个人的学术影响力,对自己的学术地位,做到心中有数,这有利于你计划自己的学术方向。现在和将来的学术影响力是全面的,不仅包括传统的论文目录和学术引用情况,而且包括网络点击数量、书签标记数、下载数、被推次、博客转发等等方式。一种专门统计这类数据的网络工具ImpactStory已经建立,建议大家使用。

  • 谢和平院士:学术诚信是大学根本追求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彭 丽 编辑: 国兴 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3/07/10/834832733_small.jpg谢和平“你们可以不惊天动地,但必须要有诚信。你们可以什么都破产,但学术信誉不能破产。”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在作题为《大学的学术诚信与科学精神》专场报告时,寄语四川大学全体师生干部要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建设,让大学成为阳光下最纯洁、最神圣的净土。报告中,谢和平列举了地沟油、三聚氰胺毒奶粉、塑化剂、冒名顶替上大学等一系列事件。针对这些制假售假、虚报冒领等社会诚信缺失的现象,他指出,大学作为社会文化和社会风气的引领者,要强调学术诚信,用学术精神改善社会氛围。同时,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为国家培养讲诚信、守诚信的人才。“大学是社会的精神灯塔,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学术诚信,这是大学追求的根本。”谢和平说,社会可能世俗、浮躁,但学术不能世俗,教育不能浮躁,学校不能功利。大学必须维护作为“社会良心”的美誉,维护大学精神的纯洁,维护学术精神的尊严。谢和平毫不避讳地谈及该校教授和学生论文抄袭剽窃事件。他提醒师生,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学术研究是一项需要终生经营的事业,学术声誉是学术研究的生命之基。“不论是学生还是科研工作者,都必须脚踏实地,讲究学术诚信,靠造假、剽窃和抄袭是绝对不会长久的。”他以笛卡尔、爱因斯坦求真务实的态度,竺可桢、师昌绪等科学家在艰苦清贫的条件下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科学研究的精神,勉励该校师生克服功利与浮躁,耐住寂寞、沉下心来做好学问。“你们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必须首先是一个有品德、有诚信、有学术道德的人。”谢和平告诫师生,做人要有人格底线,做事要有法律底线,做学问要有学术道德底线。“这才是成才立业、实现个人追求的根本。”“现阶段,高校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出现问题,核心不是简单地专业知识技能缺失,而是修养境界、个人诚信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滞后和不足。”谢和平指出,如果高校培养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缺少诚信、缺少社会责任感、缺乏基本的道德品质,这将成为教育最大的失败。谢和平还强调,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永无止境,但必须坚守学术道德这条底线,没有这条底线,就谈不上培养一流人才,更谈不上建设一流大学。谢和平希望该校师生共同努力,积极建立良好的学术诚信体系,坚守诚实守信的学术道德,以学术诚信夯实建设一流大学梦想的基石。

  • 学术论文的写作技巧

    学术论文是用来进行科研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 写作过程就是研究过程,不能像作品那样有感即发,下笔万言。简称“论文”,又叫“科学论文”。作为议论文的一类,它研究的是科学领域以内的问题,而一般议论文评论的是科学领域以外的社会生活现象。科学性是其首要的条件:表现在立论上,客观冷静,不带个人好恶;在论据上,要化大力气,力争确实、全面、新颖;在论证上,周密,严谨,不能和一般议论文一样自由展开议论甚至使用比喻论证。独创性是学术论文的生命,一定要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可以投稿到一些学术期刊发表文章,获得一些知名度。结构已经形成基本型,即序论、本论、结论。【标题】一般分为两种类型:揭示论点的标题和揭示课题的标题。第一类用判断句,第二类仅仅提出内容范围,常用《……论》或《论……》的模式。标题要求直接(不宜使用艺术加工)、具体(使读者把握基本论点或课题)、醒目(不能过长,可用副标题调节)。【序论】1.说明研究这一课题的理由、意义。 2.提出问题或论点。这是核心。 3.对这一课题的历史研究进行回顾。 4.说明将要使用的研究方法。 5.较长论文有必要对本论部分加以概括介绍,便于阅读理解。 除“2”外,其它各点可以灵活减少。【本论】一般采用下列三种方式之一: 1.并列分论。把从属于总论点的几个小论点平列起来,一个一个论证。加上序码或小标题。 2.直线推论。即递进式,提出论点后,步步深入,层层论点之间循一逻辑线索直线移动。 3.上面两种放在一起的混合型。【结论】1.论证得到的结果--基本论点。 2.对课题研究的展望。 3.感谢帮助。 “2”、“3”可以不要。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摘要) 1.引言 本标准所指报告、论文可以是手稿、包括手抄本和打字本及其复制品;也可以是印刷本,包括发表在中文期刊或会议录上的论文及其预印本、抽印本和变异本;作为书中一部分或独立成书的专著;缩微复制品. 2.定义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它用途的书面文件。学术论文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工作。3.编写要求 报告、论文的中文稿必须用白色稿纸单面缮写或打字,外文稿必须打字。可以用不褪色的复制本。 报告、论文宜用A4(210×297MM)标准大小的白纸,应便于阅读、复制和拍摄缩微制品。4.编写格式 报告、论文的构成 :封面、封二(学术论文不必要)题名页 序或前言(必要时) 摘要 关键词 目次页(必要时) 插图和附表清单(必要时) 符号、标志、缩略语、首字母缩写、单位、术语、 名词等注释表(必要时)引言 正文 主体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表 (必要时) 可供参考的文献题录 结尾部分(必要时)索引 封三、封底。

  • 学术界的几个选择

    美国工程索引(EngineeringIndex,EI)是国际公认的权威检索工具,在学术界占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国家和地区均以被EI收录的论文情况作为其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学术界利用EI所收录文献量等指标作为确定学术水平、研究生学位点的评审及科技人员晋升职称等方面的考评依据。可见,认识和掌握EI十分重要,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了解。 EI的基本情况EI是美国《工程索引》的简称,由美国工程信息公司编辑出版,报道工程技术各领域的专业期刊、会议论文、科技报告等文献,是世界工程技术领域最负盛名的文献检索工具。从1884年10月创刊以来,EI已出版400万条文摘,每月出版月刊TheEngineeringIn-dexmonthly,全年共12期;同时每年出版年刊TheEngineeringIndexAn-nual,集中编排全年的内容。EI涵盖的学科范围EI收录全世界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20多种文字、2500多种科技期刊和2000多种会议论文辑、科技报告、科技图书、标准、学位论文、政府出版物等,不包括专利文献和纯理论文献。年摘录量达20余万条。 现在国内很多老师评职称都选择国外核心了,因为质量高,一篇相当于国内核心几篇。和各位有职称在身的分享一下。EI检索_ISTP检索_CPCI检索_EI检索期刊_ISTP收录-国际EI会议索引中心http://www.eigood.com

  • 【求助】求助统计学术语标准

    小弟求助国标中统计学术语的标准:GB/T 3358.1-1993 统计学术语 第1部分 一般统计术语 GB/T 3358.2-1993 统计学术语 第2部分 统计质量控制术语 GB/T 3358.3-1993 统计学术语 第3部分 试验设计术语 谢谢大家了。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