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信任危机

仪器信息网信任危机专题为您整合信任危机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信任危机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信任危机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信任危机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信任危机话题讨论。

信任危机相关的论坛

  • 【转帖】三鹿奶粉事件引发百度信任危机

    从安徽阜阳“毒奶粉”事件,再到今天的三鹿结石奶粉,中国的奶粉市场遭遇了空前的卫生安全信任危机。三鹿奶粉事件危及奶粉甚至食品行业,是情理之中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问题奶粉还附带牵出了百度的问题。 三鹿奶粉事件被媒体曝光后,网上惊现“三鹿公关公司写给三鹿危机公关的信”,神秘信中称,三鹿计划投放300万元人民币,寻求百度协助屏蔽关于三鹿集团的一切负面新闻。几天来,很牛的百度并未对此有什么回应。不过,9月13日出版的《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三鹿真假“公关“战》报道了三鹿危机公关与百度之间的瓜葛,文中指出 “百度广告部一位人士则向记者表示,此流传的危机公关信的确是三鹿的公关公司给三鹿提交的危机公关提案,但百度不能确认该公关公司是否是涛澜通略。该人士同时表示,百度虽不能确定三鹿是否采纳了其中建议,但百度并未如信中所说与三鹿有任何形式的合作。”也许是这则权威的报道无法让百度再沉默了,当日下午,百度急忙向比特网发声明称,从未答应屏蔽三鹿负面,搜索结果说明一切。从已知的报道和百度的声明来看,三鹿计划300万元公关百度删除负面新闻并不假,只不过是百度是否接受我们还不得而知。因为用一位国际公关公司的资深人士的话说,“一般危机公关,工作小组只有一两个人会知情,而且要签保密协议”。局外人是很难真正知晓其中情的。在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和广大群众的强烈声讨监督之下,三鹿再高的危机公关能力也是忽悠不了公众的。不过,从三鹿问题奶粉最早发现在8月初直到近日才全面曝光可以推断,三鹿的危机公关计划一定在有的媒体发挥了作用。要不然,不可能隐瞒一个多月时间的。百度到底是否接受了三鹿的危机公关方案,我们不能听百度的一面之词,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介入调查此事,给公众一个权威可信的说法。话又说回来,百度是否承认与三鹿有危机公关合作已经显得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此事网民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到了百度赚钱的秘诀,更失去了对百度的信任,因为幕后的交易(谈判、成交或不成交)践踏了网络信息的公正、透明,亵渎了网民遇事喜欢 “百度一下”的爱国热情。三鹿奶粉事件波及百度的信任危机,看似偶然(一封神秘信)其实是必然的。原因是,在搜索引擎领域有些地位的百度一贯喜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来掘取资源、赚取外快。百度在声明中称“从未答应屏蔽三鹿负面”,但百度敢说从未屏蔽自己或其它企业的负面新闻吗?借个胆子,百度也不敢说。事实胜于雄辩。前不久百度还要求某网站删除对其不利的负面新闻,某网站不答应,结果这家网站就被人给黑了。百度就是这样,不仅屏蔽对自己不利的新闻,也对那些中小网站施以威胁要求删除。有关百度的霸权,在谷歌上我们可以搜索到很多。《百度:强制竞价排名,不交保护费就要被封站?》一文作者用亲身经历讲述了被百度控制的无奈。文章指出“年前,接到百度XX分公司的数个电话,说要求我们做竞价排名云云--未果--网站被封!由于是点无奈,只好在新年后花费3000块做了推广。之所以会做的原因,是因为该分公司的经理一直保证,可以解封。”该文同时还指出了百度竞价排名的欺诈行为。另有牛文更是曝光《百度董安民:删网页结果10000元/条》,文章用百度广告销售部总监董安民发出的邮件为证,揭穿了百度大客户公关保护的秘密勾当。按照删一条负面新闻1万元计算,其实三鹿开价300万元给百度也不算高的。百度如果真的没有接受三鹿的公关方案,或许是价钱问题,也或许是三鹿事情闹大了百度实际上也达不到客户的要求。“搜索结果说明一切”。百度在此次声明中指出“在百度上搜索‘三鹿’及其他相关关键词,从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百度就在为所有关心此事的全体网民提供客观、及时、中立的最全面信息。”就按百度说的,我们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来比较搜索一番吧!以9月13日21点的搜索结果为例:“三鹿奶粉事件”百度搜索的相关相关网页约78100篇,而谷歌则有270000项符合查询结果;“三鹿奶粉事件”百度找到相关新闻约3450篇,而谷歌资讯搜索约有4740项(呵呵按一条1万元算得收1000多万元呢!)。无论是新闻或网页,谷歌的结果都大大高于百度的结果,结果背后的东西是什么呢?一个是不能肯定的,百度与三鹿之间是否达成了某种协议;一个却是肯定的,百度搜索引擎的力量远远不及谷歌。不管百度承不承认与三鹿危机公关有关联,百度总是处于被动的,网民对于百度搜索的信任总是会下降的。奉劝百度不要总替别人危机公关了,这回得认真考虑自己的危机公关了!

  • 食品企业信任危机,还需科学化解

    食品企业信任危机,还需科学化解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5月30日公布的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换证审查及再审核工作情况显示,全国共82家企业获得生产许可证;未通过审查、申请延期和注销的企业51家,这51家企业将停止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一直以来,多、小、散、差的行业状况,被认为是造成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困难和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鼓励和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企业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成为推动奶粉质量提升的重要措施。自从2008年发生“三鹿婴幼儿奶粉”的“三聚氰胺”食品安全事件以来,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采取了果断措施,并从立法角度于2009年颁布了《食品安全法》。而且,根据经过几年的贯彻落实情况,正在对这部关系国计民生的法律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的理念正在依法加以科学规范;国家对于食品安全将更加注重依法实施监管。根据全国先进企业和国际食品行业的新动向和发展趋势去追求进步和创新,只有相信科学技术和科学发展,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食品生产企业只有通过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权。如果某些食品企业对于51家即将停产的婴幼儿奶粉企业无动于衷,甚至是幸灾乐祸的心态,那必定是对自己致命的打击。食品安全的警示钟已经敲响,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希望更多食品生产企业能够引以为戒,敬畏自己的社会责任与义务,而且更应敬畏国家法律法规的权威与尊严。2014年8月27-29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北京国际食品安全检测设备展览会(雅森食安展,FIE),是国内首个只关注食品安全的专业展会,它比食品展更细分,比分析仪器设备更精准。展会展示范围包括: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设备和实验检测分析设备等。了解食品安全检测行业首选平台。(微信关注“yasnsaz”,回复“[si

  • 【分享】取钱也“缺斤短两”?从邮储失职看银行信任危机

    2010-05-28 23:43[table][tr][td][size=4][b]取钱也“缺斤短两”?从邮储失职看银行信任危机[/b][/size]平时我们去自由市场买东西,动不动会出现个“缺斤短两”的现象,不过这也好办,下次不去你那买也就是了。不过如果这种“缺斤短两”的现象出现在银行,恐怕就是另一回事了。最近,就有有用户反映某邮政储蓄“管理混乱、金额缺斤短两”。  储户投诉之一:取款7700元无端少了700元。一周前,何女士柜台支取父亲的7700元退休工资。她眼睁睁地看着柜台营业员从验钞机里点完现钞打好捆后,连存折一并从小窗口递给她,何女士拿到营业员递给的现金和存折后,凭着对中国邮政储蓄的“信赖”,也没再细数,就离开了柜台。 回家将取回的钱交给母亲后,细心的老人接过钱数了一遍,说咋只有7000元?何女士直奔七一北路邮政储蓄所。当找到为之办理取款业务的营业员询问时,没想到这位营业员竟然用责怪的口气对何女士说:是你拉在柜台上了,我叫也叫不住你就走了。听罢营业员这番说辞,何女士无语了,好在缺失的700元已经找回,没有造成什么实质性的损失,也就作罢,但何女士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钱是她一次接到的,就会拉下700元呢?  储户投诉之二:验钞机分不清十元和百元面额钞票,万元一捆的百元现钞内竟有五元或者十元夹在里边当百元钞票充数。与何女士住在同一小区的曹女士半个月前在同一个邮政储蓄所3号柜台前,帮一位老太太取了5万元现金(五捆百元现钞),准备去工商银行购买国库券。转存时,工商银行的营业员把刚从邮政储蓄所取出来的整捆现钞拆开后用验钞机过数,刚过第一捆,竟然被验钞机剔出一张10元的钞票。当即,曹女士返回邮政储蓄所找柜台营业员理论,并要求营业员当面把夹有10元面额的万元现金重新过验钞机。结果,夹在100元面额里的10元面额钞票顺利通过邮政储蓄的3号柜台的验钞机,没有任何提示。  回到我们开头所说的,缺斤短两一说原本只是指街头小贩坑骗顾客的小伎俩,没想到如今竟然“发扬光大”到国家正规的金融机构——邮政储蓄,适用到面额规定很是严格的钞票上了。金融单位的窗口,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信誉。长期以来,对这个窗口,有一种信赖已经深植于人们心中:“不必数了,银行不会骗咱!”但如果经常出现上面提到的这些情况,这份长期以来根植于人们心中“信赖”终有一天会消失得无影无踪……[/td][/tr][/table]

  • 食品企业信任危机,还需科学化解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5月30日公布的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换证审查及再审核工作情况显示,全国共82家企业获得生产许可证;未通过审查、申请延期和注销的企业51家,这51家企业将停止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一直以来,多、小、散、差的行业状况,被认为是造成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困难和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鼓励和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企业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成为推动奶粉质量提升的重要措施。自从2008年发生“三鹿婴幼儿奶粉”的“三聚氰胺”食品安全事件以来,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采取了果断措施,并从立法角度于2009年颁布了《食品安全法》。而且,根据经过几年的贯彻落实情况,正在对这部关系国计民生的法律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的理念正在依法加以科学规范;国家对于食品安全将更加注重依法实施监管。根据全国先进企业和国际食品行业的新动向和发展趋势去追求进步和创新,只有相信科学技术和科学发展,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食品生产企业只有通过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权。如果某些食品企业对于51家即将停产的婴幼儿奶粉企业无动于衷,甚至是幸灾乐祸的心态,那必定是对自己致命的打击。食品安全的警示钟已经敲响,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希望更多食品生产企业能够引以为戒,敬畏自己的社会责任与义务,而且更应敬畏国家法律法规的权威与尊严。

  • 【讨论】乳业会迎来第二波危机吗?

    三聚氰胺为中国乳业的超高速发展踩下刹车,而“特仑苏”事件则对蒙牛超高速的发展路径是一次巨大冲击。三聚氰胺事件后至今,蒙牛销售恢复了约70%,但OMP事件令蒙牛再次陷入形象危机。 11日,因旗下高端产品特仑苏牛奶身陷添加未审批物质丑闻而股价一度狂泻超过20%的蒙牛乳业(H02319),昨日再次低开3.37%至9.76港元;截止收盘,蒙牛乳业下跌3.17%,报收9.78港元。 而在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质检总局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研究蒙牛特仑苏牛奶中的OMP(牛乳乳蛋白)物质安全性后,大华继显(UOB:安全质量研究机构)发表报告称,维持该股的卖出评级,把目标价从12.95港元下调至7.05港元。 蒙牛利润主渠道折戟 “特仑苏OMP事件对蒙牛的影响,并可与三聚氰胺危机相提并论。”一位乳业资深人士昨天称。 特仑苏在蒙语中意为“金牌牛奶”。事实上,“特仑苏”不仅是蒙牛的销售金牌,还是利润的一个主要来源。中国乳业资深人士透露,据业内人士对蒙牛的成本测算,蒙牛“特仑苏”的原料、加工、包装的综合成本大约在1.7——1.8元/盒,即使加上税收和中间销售成本,仍离“特仑苏”市场零售价4.5元/盒很远。“估计"特仑苏"的销售利润高达100%,目前市场上一般售价在2.5元/盒左右的普通液态奶销售利润仅在5%左右。” “蒙牛2007年度销售额213亿元,纯利9.4亿元。其中"特仑苏"的销售额在30——40亿元左右,约占20%。”一位食品行业证券分析师向记者称。“按30——40亿元的销售额,"特仑苏"毛利接近20亿元。"特仑苏"不但能赚大钱,还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一般常温奶的巨大广告投入。”成都资深乳业人士称。 2005年底上市后不到1年,在上海——一个蒙牛并不占据优势的市场,特仑苏销量就达日均1万箱。有消息称,当时特仑苏毛利润大约是10%,这意味着蒙牛每天在上海市场就能赚到至少4.5万元。这是一个足以刺痛光明的数字。 2006年3月底,特仑苏再接再厉,又推出OMP“造骨牛奶蛋白”概念,以高科技烘托出品牌价值。此后,特仑苏势如破竹。蒙牛特仑苏牛奶的成功,也促使了对手的奋发。进入2007年,国内各大乳品品牌纷纷推出高端液态奶产品,伊利金典、光明优倍迅速跟进,乳业战火从大众产品直接蔓延到高端市场。而特仑苏依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并以开拓者身份引领着高端液态奶市场。 公众担心食品安全 然而,特仑苏的一路高歌猛进却给自己留下了一个致命攻击点,网上不断出现关于蒙牛独创的“造骨牛奶蛋白”这一高科技物质的质疑,蒙牛开始并未对此争论进行太多纠缠。“金牌牛奶,特仑苏人生”是特仑苏第二阶段的传播主题,这句广告语将特仑苏提升到一种文化高度,同时也将OMP悄然淡化。 “虽然OMP是否有不良作用目前未有权威定性,但"特仑苏"OMP事件与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的问题性质是相近的,违背了"纯牛奶"本身无添加的意义。因此这对品牌的打击同样是非常致命的。”成都知名乳企负责人称,三聚氰胺为中国乳业的超高速发展踩下刹车,而“特仑苏”事件则对蒙牛超高速的发展路径是一次巨大冲击。“蒙牛以前产品扩张以概念为主导,过度提升产品焦点,三聚氰胺事件后又出OMP事件,将令蒙牛陷入信任危机,今后企业的风格要作出重大改变。” “据证券行业分析师的估计,三聚氰胺事件后至今,蒙牛销售恢复了约70%,但OMP事件令蒙牛再次陷入形象危机。蒙牛之前预测2008年亏损9亿元,但4月份左右才正式出来的年报情况可能更不理想。”一位食品业证券分析师称。 这个OMP究竟是不是IGF-1(胰岛素生长因子)、有多大的健康风险还有待论证,但没有“按照法定程序直接向卫生部提供相关材料”申请允许使用,却是不争的事实。一个OMP不要紧,但是,食品安全领域究竟还有多少OMP的“兄弟姐妹”,我们的食品里究竟还有多少自家添加的特殊物质?这个问题更让公众担心。 乳品企业难以独善其身

  • 诚信是一个企业的根本----由奥林巴斯丑闻引发的诚信危机思考

    奥林巴斯的名字,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山,本意是众神居住的地方。而临近岁末,日本光学器材巨头奥林巴斯曝出令人震惊的财务丑闻——在过去十多年中,公司共计隐瞒了数额达 49亿美元的巨额投资亏损,并用收购相关项目加以掩盖,这家创业90余年的知名企业形象轰然倒地,“神圣之地”正在遭遇一场空前的信任危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奥林巴斯积极开展资本运作,但伴随泡沫经济的崩溃,公司蒙受了巨额的账面损失。2000年,奥林巴斯开始采用按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按规定账面损失必须列在财务报表上,当时公司的损失额已达到近千亿日元。为在年报上隐瞒损失,奥林巴斯开始将投资损失反复高价转移至结算时间不一样的投资基金进行财务作假。12月12日由于财务丑闻事件,日本东京证交所宣布把奥林巴斯公司股票列入“监理”名单,此举意味着这家日本精密光学仪器业领军企业面临退市风险。据悉,东京证交所最早将于下周启动奥林巴斯的退市程序。此举导致投资者连续两天疯狂抛售该股。奥林巴斯退市将会导致约2.2万名股东持有的奥林巴斯股票价值归零,其中还包括日本人寿保险公司、东南资产管理公司以及Harris Associates等大股东。如果股东因为退市而遭受永久性损失,将对日本的投资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面对一家拥有90多年历史的上市公司,奥林巴斯此次的财务丑闻再度重创了日本企业的信用体系。财务造假丑闻,不只是给奥林巴斯的企业信用造成了在短期内难以修复的危机,还让欧美政府对于日本大企业的董事会监管和经营的透明度产生了新的担忧。有不愿具名的日本企业研究人士向表示,“奥林巴斯的财务丑闻才刚刚开始,现阶段对企业的影响和冲击还只停留在日本、美国等少数市场,未来如果处理不好会很快向中国、东南亚等市场蔓延,影响到企业在全球的品牌信誉。”在种种丑闻面前,日本企业长年塑造的严谨求实的企业形象收到了质疑。据国际企业治理评价机构GMI的最新报告,日本企业的内部治理水平在受调查的38个国家中仅排名第33,落后于中国、巴西和南非等新兴国家。路透社在评论奥林巴斯丑闻时说,这是日本企业治理文化中“迟暮沉沉的一面”,日本传统企业需要反思自己的治理模式。通过奥林巴斯丑闻,值得我们的企业去反思。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那些企图用“小聪明”来立业的行径,那些靠瞒天过海一招鲜的企业终究会吃不了兜着走。可以瞒二十年,甚至三十年,这瞒终究不能成就基业长青。

  • 【讨论】“起云剂”来了,还有什么饮料能喝?

    三聚氰胺事件才过去没多久,塑化剂事件又一次引爆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又一种工业原料被添加到食品当中,其含量远超健康的安全上限。难道我们的食品安全检测永远只能被黑心商人牵着鼻子走?

  • 【分享】面对公关危机,企业有三项不该做的事,七项该做的事。

    媒体是企业面向公众的窗口,企业的一言一行需经由窗口才到达企业的客户、投资者、合作伙伴以及竞争对手那里。在危机发生时,面对媒体的质询,企业最重要的是摆好心态,沉着应对。下面总结了公关专家和权威媒体人士的意见,就企业面对公关危机时该做以及不该做的事给出了建议。   不该做的事   拒接电话,或用“无可奉告”断然回绝。记者的职责是了解事件真相。沉默会迫使记者从其他渠道寻找信息,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就不在企业的掌控之内了。而且,白字黑字写出的“无可奉告”,只会引致公众更多的猜疑。流言并不止于沉默。如果企业尚不知该如何回应,可以回答:“我们还在调查中,但会尽快找出答案。”   攘外不安内。如果只忙于应对媒体,却忽视员工了解情况的重要性,只会导致人心动摇、流言四溢。正确的做法是:让员工随时掌握事件发展的动态;发表内部声明或召开全体会议,稳定军心;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和信心,取得他们的支持;向员工强调,将向其提问的媒体引到指定负责人处。   推脱责任。将引发危机的责任全部推给个人或企业分部是很不妥善的方法。事件针对的是企业,媒体和公众希望看到企业作为一个个体站出来说明情况。即使错误是由个人或分部造成的,公司也应该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勇于承担责任,能体现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心,将为企业树立起真诚可信的形象。   危机发生时该做的事   迅速行动。采取行动的速度永远比不上信息传播的速度,但企业至少应该缩短危机出现的第一个信号与公司做出第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将信息传播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搜集信息。从各种渠道搜集尽可能多的与事件相关的信息。召开高层或专家会议,商议哪些信息可以向媒体发布,哪些则需保密。   前后一致。面对媒体,可以选择说哪些,不说哪些,但说出来的却一定要是真实的,而且前后一致。说谎的恶果是,你不得不用另一个谎言去掩饰前一个谎言,直到自相矛盾。   尽量避免有争议的话题。如果碰到有争议的问题,企业最好避免下“是”与“非”的判断。因为企业的客户、投资人或者合作伙伴对于该问题的看法可能是不同的,在得到部分人支持的情况下,可能会冒犯到另外一些人。企业可以尝试将话题引向企业的价值主张或使命上去。   态度诚恳。客服领域有一条原则:如果你能正确迅速地解决好客户的问题,客户会比问题发生前对你更忠诚。公共危机也是如此。如果企业能快速处理好危机,并坦诚地面对媒体,企业的形象会得到提升。当企业对事件表示出遗憾和关注时,公众会更加相信你传递出的信息。   危机发生前该做的事   制订危机管理计划。危机无一例外都是突袭,企业如果没有预先制定好应急措施,便会在慌乱中败下阵来。危机管理计划应该包括指定危机发生时的最高负责人,建立内部沟通渠道,制定对媒体质询进行引导的可行计划等。   塑造高层形象。与媒体接触最多,曝光度最高的就是企业的高层领导。他们的个人形象往往代表了企业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如果企业领导人在平时与媒体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在危机发生时,媒体和公众会因对企业领导人的信任,给予企业更多的耐心甚至宽容

  • 【转帖】2006年十大危机品牌

    回顾2006年,无论在消费品牌的体验,还是在对生活方式的认知上,人们实践了更为宽泛的经验,无所不在的经济样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一切拜快速成长的中国经济所赐,让我们懂得奖优罚劣。   俗话说,危机亦即是转机,在无情的市场浪潮中,既让我们看到了成功品牌的瞬间蒸发,也见证了知名商誉的穷途末路,或许可以窥探这些危机背后的成因,但更应期待的是重生。   人们生活、工作、娱乐、消费理念的急速变化正在毫无保留地旋转出清晰的痕迹,身边的一切如走马灯般流逝,留下的只有岁月的细沙;过去一年中,那些曾经得来不易的闪亮,有的正在变得黯淡;幸运的是,另一些会更明亮。   2006年十大“危机”品牌   《中国经济周刊》研究部   ■东风本田:如何召回人心?   2006年3月,北京、广州、成都等地车主连续在网上发布东风本田CRV“尾部下沉”的消息,一些车后轮呈“外八字”导致轮胎与车体摩擦,车主集体要求东风本田召回,然而这却没能得到汽车生产商的回应,东风本田始终不承认汽车质量有问题,最终导致在成都爆发了60多辆东本CRV汽车排成长队进行“游行”的事件,东风本田“塌陷门”事件终于公诸天下。承受巨大压力的东风本田,遂于2006年12月28日向国家质检总局递交了召回报告,召回49500辆国产东风本田CRV车型。在合资品牌不断分享国内汽车消费成长同时,品牌维护能否与国际接轨?去年发生的丰田漏油事件、现代食言降价等均带给我们思考。   ■和黄:深陷内地质量漩涡   香港首富李嘉诚在内地的房地产项目,可谓有口皆碑,北京东方广场、上海汇贤居等项目因保持了与香港同样的品质而受到内地人士追捧,然而随着李嘉诚旗下国内地产品牌和黄的不断拓展,其在北京开发的首个住宅项目逸翠园正陷入一场房屋质量纠纷。2006年年底,近百户业主在验收逸翠园一期时发现,地面墙面不平、空调管道铺设不合理、室内管线偷工减料、建材品质低劣,“简直连经济适用房品质也不如!”愤怒的业主拒绝收房,并联名公开致信李嘉诚,和黄公司也从最初拒绝业主要求,转而软化同意整改。随着项目不断扩增,如何保持一贯的高品质,对品牌公司来讲,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家乐福:不断流失的信任   作为在全球仅次于沃尔玛的法国零售业龙头老大家乐福,2006年一连串售假新闻使这家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超级卖场光环日趋黯淡。去年世界杯期间,家乐福在北京、上海等地售卖仿冒的“团队之星”曝光,市场一片哗然。而这并不是家乐福第一次被曝售卖仿冒产品,2006年5月,家乐福因“售卖假路易威登侵权案”被上海法院判赔30万元;2006年6月,消费者王女士购买的“A级翡翠手镯”,经鉴定为“翡翠(处理)手镯”,双方对簿公堂;此外食品安全等一系列的问题,在家乐福都有不同程度存在。资料显示,2005年起家乐福从韩国和日本节节败退,即被认为与其品牌信任度降低有关。专家认为,这反映了国际零售巨头自恃规模优势的自大心理,更凸现了相关法规缺位、处罚不严的尴尬。   ■富士康:备受道德争议的强势品牌   很难想象,作为一个品牌的危机不是来自于消费领域,而是一家业务不断扩张中的企业品牌,富士康就是这样一个范例。去年6月,国内媒体转载了英国《星期日邮报》报道苹果中国代工厂富士康员工过度加班的文章,称女工日工作15小时月薪300元;随后《第一财经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国内媒体跟进报道;7月,富士康公司遂向深圳中级法院起诉《第一财经日报》两位记者,要求赔偿3000万元,并冻结两人所有资产。最后在舆论压力下,富士康撤诉。该案例不仅真实再现了品牌企业为实现资本扩张背后的员工状态,更让人了解这些品牌的生存理念,那就是悍然使用一切强势力量对付弱势。   ■上海协和:民营医院失落的翅膀   曾几何时,民营医院沦为不孕不育者的“希望”。今年1月,31岁的未婚女士王洪艳到上海协和医院去做检查,结果被医生诊断为“不孕症”,入院不到24小时花去医药费近4万元。其妹妹王洪波在上海协和医院经历了同样的遭遇,姐妹俩一共花去了近8万元。一周后,她们去其他医院做检查时,均被告知“无妇科疾病”。一个月后,上海协和医院《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被吊销。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表示已向公安机关移交上海协和医院一案。事实上,在上海协和的身后还有众多类似的熟悉品牌,在这些失去信任的品牌中,是什么导致了民营医院今天的发展结果,医疗领域中如何定位民营品牌的位置,或许才是消费者需要的答案。

  • 【讨论】洋奶粉是否有缺陷?

    现在国内乳业市场洋奶粉可谓是独霸一方,大众消费者因为受三聚影响而对国产乳品产生信任危机,但反过来说洋奶粉是否存在缺陷呢?

  • 农业部官员:超50%消费者认为农产品问题严重

    昨天,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邓志喜在“诚信共治维护食品安全”分论坛上表示,尽管我国农产品的合格率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但仍有超过50%的消费者认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一旦出现农产品安全风险的任何负面信息,消费者马上会选择停止购买,因此食品企业要特别注意诚信建设和风险防范。  □专题调研  53.1%消费者不满农产品质量  农业部发布的最近四年我国主要农产品质量监测报告显示,我国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均保持在96%以上,而畜禽产品合格率更是高达99%,产品质量处于较高水平。  然而,2012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专题调研结果显示,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普遍关注,有53.1%的消费者认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比较严重,且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容忍度很低,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引起轩然大波。  企业出错消费者会用脚投票  在调查中,6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当遇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会选择保持沉默,只有37.4%的消费者愿意投诉。“怕麻烦、缺乏投诉渠道、怕遭到报复是消费者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邓志喜说。  虽然多数人选择沉默,但消费者还是会对风险信息做出强烈反应。根据调查,一旦有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消息出现,近半数的消费者会立即停止购买相关产品,并转告亲友。“这个给我们带来启示,一旦诚信上出了一点点差错,消费者会用脚投票,这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邓志喜表示。  □专家解读  食品安全最大危机是信任危机  昨天,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在“技术创新与食品安全”分论坛上指出,食品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幸免,食品安全最大的危机是信任危机。  孟素荷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食品工业持续近30年的20%以上的高速增长,在今年第一季度出现了15%的增速,这是近30年来所没有的。“中国食品工业在未来的5到10年还依然是全球最活跃的经济板块,不过要过一个巨大的坎就是食品安全。”  孟素荷认为,中国食品安全面临几大挑战:首先是中国食品工业的基数大,因此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与显示度高;二是源头污染易于传递到整个产业链;三是落后分散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剧了食品工业和中国农业结构性的矛盾,如三聚氰胺、瘦肉精、黄曲霉等事件都发生在原料部分;四是风险交流的缺失,老百姓的心理伤害大于真正的生理伤害。  目前行业、社会和政府对食品科学技术的需求非常大,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有不少科学家从幕后走到台前说出真相,却受到辱骂和质疑。  孟素荷表示,食品安全最大的危机是信任危机,重新铸造信任之路需要科学精神,在破解食品安全全球挑战中,中国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从危机应对走向了风险预防,而且从终端检测走向过程控制,这是一个值得期待的进步。

  • 【讨论】中国乳业如何恢复信心?

    近年来乳品安全事件频发,国人大都对国产乳品产生信任危机,有专家指出重塑消费者对中国乳业品牌的信心可以配方奶粉为突破口,政府牵头,由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进行全面市场检查,每月甚至每周发布一次专业评估报告,你认为此方法是否可行?

  • 【讨论】你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了吗? 这次危机对你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华尔街金融危机从美国蔓延到世界各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也不能幸免。你和你身边的人是否受到危机的影响?你生活工作的地方社会治安情况有何变化?1 、没有影响或影响极小2 、有些影响,身边有很少人被裁员,有部分公司停产或倒闭!3 、有很大影响,本人已经裁员了,停产、减产、倒闭的公司达到本地企业一半左右4 、影响非常大,大部分公司停产或倒闭。

  • 【讨论】食品安全事件接二连三发生 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color=#0021b0]毒豇豆[/color]事件、[color=#0021b0]地沟油[/color]事件、[color=#0021b0]麦乐鸡[/color]事件、[color=#0021b0]假米[/color]事件、[color=#0021b0]毒奶粉[/color]事件等,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似乎我们总是习惯在这些事件中认识和了解了一个又一个深奥的化学名词,包括三聚氰胺、聚二甲基硅氧烷、类雌激素物质等等。  据说现在为了让鱼、鸡等动物长得更快,下更多的蛋,鱼饲料、鸡饲料等中含有大量的[color=#0021b0]激素[/color];为了让西瓜等果蔬熟得更快的[color=#0021b0]激素[/color]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让食物变得更有“卖相”,味道更香,各种[color=#0021b0]食品添加剂[/color]大量使用,甚至有人说,所谓的“珍珠奶茶”,既无牛奶,也无茶水,完全是香精和添加剂的混合物。  “[back=#f784fe]喝着毒奶粉、吃着地沟油、用着毒饭盒…[/back]…”有人笑称自己每天都生活在“危机重重”之下,不知何时会中招。的确,蔬菜有毒、食用油有毒、大米有毒、牛奶有毒、快餐有毒……我们的安全如何保障?我们还能吃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其实,在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后,是一种信任危机,而信任危机背后是企业诚信的缺失以及监管部门职责的缺失。受过多次伤害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来不仅不能相信“陌生人”,还不能相信任何的食物或者所谓的“品牌”。杯弓蛇影、草木皆兵——我们的生活小心翼翼,我们的生活何其悲哀! 我们会怀疑食品检测机构的能力吗?

  • 生化危机来了

    生化危机来了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2/201512301546_579945_1611705_3.jpg室内外差别如此巨大,室外简直是生化危机啊

  • 【转帖】三聚氰胺疑云重来 酸奶机成奶质鉴别器?

    日前,“三聚氰胺”的新闻再度引发了消费者对奶制品质量的关注。不少市民开始用自制酸奶的方法,来应对“三聚氰胺”、“有抗奶”等奶制品质量问题,酸奶机一度成为小家电市场炙手可热的产品。   2008年9月,三鹿等奶制品企业被曝添加三聚氰胺,引发了一场席卷整个中国奶制品市场的质量信任危机;2009年4月,卫生部等六部委又叫停所谓“无抗奶”的商业宣传,以避免奶制品企业可能在“有抗奶”中添加解抗剂,以掩盖其抗生素残留,从而带来“双毒牛奶”的问题。但如何让消费者喝到真正“无抗奶”的问题依然悬而未解。   不过,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曾公开表示,“酸奶中肯定不含抗生素”。因为含有抗生素的奶乳酸菌不能生长、发酵,根本做不成酸奶。于是不少消费者开始选择喝酸奶,甚至自制酸奶。据日创酸奶机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真正纯净的酸奶应该成光滑的果冻状或豆腐块状。而在自制酸奶的过程中,如果原奶杂质或杂菌越多,发酵的酸奶越不易成果冻状,甚至完全失败成豆腐渣状。”

  • 【转帖】可口可乐的危机公关

    可口可乐的危机公关来源:食品添加剂市场网 ★缘由 1999年6月9日,比利时120人(其中有40人是学生)在饮用可口可乐之后发生中毒,呕吐、头昏眼花及头痛,法国也有80人出现同样症状。已经拥有113年历史的可口可乐公司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重大危机。 ★对策 可口可乐公司立即着手调查中毒原因、中毒人数,同时部分收回某些品牌的可口可乐产品,包括可口可乐、芬达和雪碧。 一周后,中毒原因基本查清:比利时的中毒事件是在安特卫普的工厂发现包装瓶内有二氧化碳,法国的中毒事件是因为敦克尔克工厂的杀真菌剂洒在了储藏室的木托盘上而造成的污染。 但问题是,从一开始,这一事件就由美国亚特兰大的公司总部来负责对外沟通。近一个星期,亚特兰大公司总部得到的消息都是因为气味不好而引起的呕吐及其他不良反应,公司认为这对公众健康没有任何危险,因而并没有启动危机管理方案,只是在公司网站上粘贴了一份相关报道,报道中充斥着没人看得懂的专业词汇。 此举触怒了公众,结果,消费者认为可口可乐公司没有人情味。很快,消费者不再购买可口可乐软饮料,而且比利时和法国政府还坚持要求可口可乐公司收回所有产品。公司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事发后第10天,可口可乐公司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道格拉斯伊维斯特从美国赶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记者招待会,并随后展开了强大的宣传攻势。 在记者招待会当天,会场的每个座位前都摆放着一瓶可口可乐。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伊维斯特这位两年前上任的首席执行官反复强调,可口可乐公司尽管出现了眼下的事件,但仍然是世界上一流的公司,它还要继续为消费者生产一流的饮料。有趣的是,绝大多数记者没有饮用那瓶摆放在面前的可乐。 后来的可口可乐公司的宣传攻势表明,记者招待会只是他们危机公关工作的一个序幕。 记者招待会的第二天,比利时的各家报纸上便出现了由伊维斯特亲笔签名的致消费者的公开信。信中详细解释了事故的原因,并作出种种保证,提出要向比利时每户家庭赠送一瓶可乐,以表示可口可乐公司的歉意。 与此同时,可口可乐公司宣布,将比利时国内同期上市的可乐全部收回,尽快宣布调查化验结果,说明事故的影响范围,并向消费者退赔。可口可乐公司还表示要为所有中毒的顾客报销医疗费用。可口可乐其他地区的主管,如中国公司也宣布其产品与比利时事件无关,市场销售正常,从而稳定了事故地区外的人心,控制了危机的蔓延。 此外,可口可乐公司还设立了专线电话,并在因特网上为比利时的消费者开设了专门网页,回答消费者提出的各种问题。

  • 【分享】金融危机十项注意事项!

    金融危机十项注意: 1 :不要辞职,不要换工作,不要转行,不要创业 2 :多备份几个自己可以去的公司职位 3 :不主动要求老板涨工资,裁员往往从工资高的裁起; 4 :多帮朋友留意工作机会、多介绍,轮到自己找工作时,才会有朋友帮你; 5 :存钱、买国债,或者双币存款,别买股票 6 :每月给父母寄钱,经济不好,越穷的人越不好过; 7 :别买车; 8 :危机的后期最难过,现在还没开始,别觉得自己很强; 9 :别离婚,别生孩子; 10 :就算还没感觉危机,也应该日子紧着过,用以前 70% 的钱过现在的日子

  • 【分享】美国此次金融危机是怎么形成的

    对金融危机最普遍的官方解释是次贷问题,然而次贷总共不过几千亿,而美国政府救市资金早已到了万亿以上,为什么危机还是看不到头?有文章指出危机的根源是金融机构采用“杠杆”交易 另一些专家指出金融危机的背后是62万亿的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 CDS)。那么,次贷,杠杆和CDS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通过什么样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今天的金融危机?在众多的金融危机分析文章中,始终没有看到对这些问题的简单明了的解释。本文试图通过自己的理解为这些问题提供一个答案,为通俗易懂起见,我们使用了几个假想的例子。有不恰当之处欢迎批评讨论。      一。杠杆。目前,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 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      二。CDS合同。由于杠杆操作高风险,所以按照正常的规定,银行不运行进行这样的冒险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杠杆投资拿去做“保险”。这种保险就叫CDS。比如,银行A为了逃避杠杆风险就找到了机构B。机构B可能是另一家银行,也可能是保险公司,诸如此类。A对B说,你帮我的贷款做违约保险怎么样,我每年付你保险费5千万,连续10年,总共5亿,假如我的投资没有违约,那么这笔保险费你就白拿了,假如违约,你要为我赔偿。A想,如果不违约,我可以赚45亿,这里面拿出5亿用来做保险,我还能净赚40亿。如果有违约,反正有保险来赔。所以对A而言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生意。B是一个精明的人,没有立即答应A的邀请,而是回去做了一个统计分析,发现违约的情况不到1%。如果做一百家的生意,总计可以拿到500亿的保险金,如果其中一家违约,赔偿额最多不过50亿,即使两家违约,还能赚400亿。A,B双方都认为这笔买卖对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欢喜。      三。CDS市场。B做了这笔保险生意之后,C在旁边眼红了。C就跑到B那边说,你把这100个CDS卖给我怎么样,每个合同给你2亿,总共200亿。B想,我的400亿要10年才能拿到,现在一转手就有200亿,而且没有风险,何乐而不为,因此B和C马上就成交了。这样一来,CDS就像股票一样流到了金融市场之上,可以交易和买卖。实际上C拿到这批CDS之后,并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亿,而是把它挂牌出售,标价220亿 D看到这个产品,算了一下,400亿减去220亿,还有180亿可赚,这是“原始股”,不算贵,立即买了下来。一转手,C赚了20 亿。从此以后,这些CDS就在市场上反复的抄,现在CDS的市场总值已经抄到了62万亿美元。      四。次贷。上面 A,B,C,D,E,F....都在赚大钱,那么这些钱到底从那里冒出来的呢?从根本上说,这些钱来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资人的盈利。而他们的盈利大半来自美国的次级贷款。人们说次贷危机是由于把钱借给了穷人。笔者对这个说法不以为然。笔者以为,次贷主要是给了普通的美国房产投资人。这些人的经济实力本来只够买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是看到房价快速上涨,动起了房产投机的主意。他们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贷款买投资房。这类贷款利息要在8%-9%以上,凭他们自己的收入很难对付,不过他们可以继续把房子抵押给银行,借钱付利息,空手套白狼。此时A很高兴,他的投资在为他赚钱 B也很高兴,市场违约率很低,保险生意可以继续做 后面的C,D,E,F等等都跟着赚钱。      五。次贷危机。房价涨到一定的程度就涨不上去了,后面没人接盘。此时房产投机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房子卖不出去,高额利息要不停的付,终于到了走头无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给了银行。此时违约就发生了。此时A感到一丝遗憾,大钱赚不着了,不过也亏不到那里,反正有B做保险。B也不担心,反正保险已经卖给了C。那么现在这份CDS保险在那里呢,在G手里。G刚从F手里花了300亿买下了 100个CDS,还没来得及转手,突然接到消息,这批CDS被降级,其中有20个违约,大大超出原先估计的1%到2%的违约率。每个违约要支付50亿的保险金,总共支出达1000亿。加上300亿CDS收购费,G的亏损总计达1300亿。虽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机构,也经不起如此巨大的亏损。因此G 濒临倒闭。      六。金融危机。如果G倒闭,那么A花费5亿美元买的保险就泡了汤,更糟糕的是,由于A采用了杠杆原理投资,根据前面的分析,A 赔光全部资产也不够还债。因此A立即面临破产的危险。除了A之外,还有A2,A3,...,A20,统统要准备倒闭。因此G,A,A2,...,A20一起来到美国财政部长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游说,G万万不能倒闭,它一倒闭大家都完了。财政部长心一软,就把G给国有化了,此后A,...,A20的保险金总计1000亿美元全部由美国纳税人支付。      七。美元危机。上面讲到的100个CDS的市场价是300亿。而CDS市场总值是62万亿,假设其中有10%的违约,那么就有6万亿的违约CDS。这个数字是300亿的200倍。如果说美国政府收购价值300亿的CDS之后要赔出1000 亿。那么对于剩下的那些违约CDS,美国政府就要赔出20万亿。如果不赔,就要看着A20,A21,A22等等一个接一个倒闭。无论采取什么措施,美元大贬值已经不可避免。      以上计算所用的假设和数字同实际情况会有出入,但美国金融危机的严重性无法低估。

  • 【原创】经济危机-国产仪器的挑战和机遇

    现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挑战!!! 我想现在是我国产仪器发展和壮大自己的最好时机. 随着经济危机的来临,企业越来越多的考虑生产的成本,而国产仪器有着物美价廉的优势,因此对于一些仪器生产企业来说就有了 让以前习惯于外国一线品牌公司的巧门砖! 以前的电池大王比亚迪就是98年经济危机的时候创造了这个奇迹! 所以让我们一起呼唤国产仪器来创造奇迹!

  • 【华山论剑第二十九集】经济危机,影响到你了吗?

    经济危机,如暴风骤雨般袭来,你准备好了吗?你遭受的影响大吗?因为经济危机,项目少了,自然工资就会降低;经济危机,我们平常使用的试剂比原来贵了,像进口乙腈都贵了一倍……大家都讨论一下经济危机对我们[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液质[/color][/url]行业分析造成如何的冲击?用自己身边的实例告诉大家是怎样一种情况。

  • 【讨论】金融危机对您有影响吗?

    [size=4]举个例子,我们太原双塔东街上都是卖化玻仪器和试剂的,金融危机后,好多经销商都说业务少了。毕竟俺们山西是煤炭大省。不知道金融危机是否对您的单位有什么影响吗?最好是生动的例子,呵呵。大家随便聊聊,怎么样。[/size]

  • 【讨论】七嘴八舌话食品安全第十五期-------中秋节谈月饼!

    中秋节快要到了,月饼生产厂家早已摩拳擦掌等不及了,行行色色的月饼也开始上市啦。纵观最近几年,月饼行业可谓风波不断。几十万的天价月饼,不仅送房还送车,哪是给普通老百姓消费的?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被央视曝光以后,整个月饼行业都受到了信任危机;国家强制性标准GB19855《月饼》在这种情况下终于出台,其中对于实物和包装的比例进行了规定。作为传统食品的月饼,花样也越来越多,但是如何保证月饼产品的质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期话题请大家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1.你知道“水果月饼”和“果味月饼”的区别吗?2.八月十五一过,市场上的月饼就再也无人问津了,这些大量的月饼哪儿去了?如何保障回收的月饼合理利用?3.你购买月饼有什么诀窍?碰到质量问题如何处理?

  • 【讨论】全球金融危机,您或贵公司是如何应对的?

    [color=#DC143C][size=4]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影响很大,出现了部分倒闭或者停产的企业。即使仍在正常经营的企业也如履薄冰,想尽办法,以求渡过难关;当然,这也相应的影响到了广大从业者。请您参与:您或贵公司是如何应对这场危机的?可以从您个人角度或者您所在公司采取的措施参悟讨论。[/size][/color]

  • 【转帖】中国人的八大危机!

    http://www.51xuewen.com/Blog/B_aShow.aspx?blog=fanxiang&ID=1724郎咸平:中国的八大危机之详解(转载) 2008-6-16 20:54:01 郎咸平:中国的八大危机之详解    时间:2007年11月16日下午 地点:上海衡山路小红楼  现场:中国日报五强联盟2007总裁年会    郎咸平:今天做这个演讲和以往不一样,今天特意准备了一份提纲,打破了传统。原因是,我很怕媒体报道这么重大问题的时候给我写错,所以把正确的提纲发给每个人,给你们一个提纲而提出我的看法。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我按照我们议程的要求谈一谈大家最关切的话题,也就是2007年我们的经济到底是怎么回事。在此我提出中国经济的八大危机,在我谈这个话题之前我认为这个话题对我们传媒业是非常重要的。我可以这么讲,传媒在做报道的时候有没有把握住一个中心思想,我们对国家政策的推行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与其做一个纯粹的报道,不如集思广益尽采各家说法,这就是一个客观媒体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了配合我这个讲话,我今天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言,我想对我们中国经济的现状提出一个整合性的结论。今天对于大家所关切的宏观调控做个课题,我对于今天政府所推行的各项政策我有一个总结性的发言。我想利用一个中医的知识来解答,那就是我们今天的中国经济就像得了肺炎一样,按中医的理论,治疗肺炎要用大凉,如果我们真用大凉很可能把这个病人治死掉,因为他体质是虚弱的,最好的方法先温补、固本,体质提上去之后最后才能用大凉来治疗肺炎。我们今天所有的宏观调控政策包括金融政策本身,为什么解决不了泡沫的问题,通货膨胀的问题,主要原因就是我前面讲的他在用大凉治疗肺炎。而我提出的方案是先固本,为了我阐释我的想法,我要根据八大危机一一来讨论。    第一大危机  是宏观调控的目标我认为是错误的,我们目前看到的股市楼市泡沫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政府讲的流动性过剩造成的吗?我认为是错的!      今天的中国整体情况非常复杂,不是一个简单的流动性过剩,我认为最有冲击力的原因是由于近几年来整个国家投资营商环境的急速恶化,因此我们企业家把应该投资而不投资的钱挤压出来形成虚拟资金打入股市打入楼市。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第一笔资金——虚拟资金。第二笔资金就是在目前大面积腐败之下的腐败款大量进入楼市和股市,第三笔资金就是各位熟知的国际热钱,第四个资金才是我们老百姓的储蓄款。目前所有宏观调控的政策所针对的资金基本上是第三项和第四项。我举个例子,外国人不得买房的规定是针对第三项资金,第二套房贷的问题是针对第四项资金,我不能说针对第三第四项是无效的,但是你的目标是错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有没有针对第一项,那就是因为投资营商环境的急速恶化挤压出虚拟资金大量进入股市和楼市呢?我们有没有针对腐败款进入楼市股市的现象进行调控呢?目前并没有对这两大资金进行调控,所以我们宏观调控的力道是不足,因为你所针对的资金方向是错误的。这就是我所提出的第一个危机。

  • 【讨论】“垃圾危机”是面镜子

    如果不能尽快跳出把垃圾一埋了之、一烧了之的思路,不重视垃圾的全程减量,“垃圾危机”很有可能在我们身边发生    垃圾不收拾,影响有多大?不久前,意大利第三大城市那不勒斯爆发“垃圾危机”,堆在街头的2400吨垃圾发出恶臭。事件的起因,不是环卫工人拒绝清理垃圾,而是当地居民抗议政府修建垃圾处理场,“故意”不让清理垃圾,并且大规模游行示威,环境问题引发了社会问题。  这件事似乎与我们没有多大关系。但如果认真想一想中国城乡越来越严重的垃圾状况,那不勒斯的“垃圾危机”应该成为一面让我们明得失的镜子。  据报道,那不勒斯目前处理垃圾的办法,是在火山山体中挖个大坑,然后把垃圾填进去。随着城市垃圾日益增多,政府想在国家公园内建设第四个垃圾场,结果招致居民的强烈抗议——“我们不想让后代生活在垃圾场内”。  据分析,造成当地“垃圾危机”的原因很复杂。但是,在局外人看来,“垃圾危机”突出地反映了垃圾与居民争地、环境污染与保护家园的矛盾,这一点恐怕谁也否认不了。  垃圾填埋场与周边居民的矛盾,加上同类性质的垃圾焚烧厂与周边居民的矛盾,近些年在国内也屡有发生。因为填埋和焚烧,是现阶段国内处理终端垃圾的主要方式,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终端垃圾的总量不断增长,填埋、焚烧的压力越来越大。原有的场地和设施满足不了需要,只能建新的。新的填埋场、焚烧厂,即使技术上更先进,环保性能更好,也难免要占用土地,也难以打消人们对于填埋可能产生渗滤液和臭味、焚烧可能产生有害气体的顾虑。  难道只能靠不断地修建填埋场、焚烧厂,来处理越来越多的垃圾?  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反思人类大量制造垃圾的生活方式是否可持续,其次在于全社会要从生产、消费、废弃的全过程来考虑垃圾的减量。“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要把垃圾放对地方,首先要正确地分类,然后回收、再利用。这样的减量,不仅可以变废为宝,弥补原生资源的不足,给人们带来新的收益,而且大大减轻填埋、焚烧带来的各种压力。  一些企业已经注意到工业废气、废渣、废水以及烟尘的利用价值,懂得从废弃物中淘金。湖南省长沙县的许多农民也注意到60%的生活垃圾可以用来沤肥,30%可以送到废品公司作资源化处理,最后只需填埋10%。在城市中,许多拾荒者瞄着社区和街道上的垃圾箱,早早就把能回收的东西挑走了。这些图景,正是垃圾减量由末端向前端延伸的生动例证。  问题在于,许多人还没把垃圾的全过程减量当回事。比如说城乡居民每天产生的垃圾中还有许多东西能够回收、再利用,可人们总是把所有垃圾塞到塑料袋里一扔了事。之所以不把它当回事,是因为许多人包括决策者、管理者在内,还是想着垃圾桶里的东西就应该送到填埋场、焚烧厂。  如果不能尽快跳出把垃圾一埋了之、一烧了之的思路,不重视垃圾的全程减量,“垃圾危机”很有可能在我们身边发生。

  • 【讨论】金融危机冲击到你了吗?你认为它过去了吗?

    这是我在一个论坛发布的话题原题如下:金融危机冲击到你了吗?你认为它过去了吗?正方:金融危机还没有过去要持续较长时间反方:金融危机很快要过去了(或已经过去了)水王们赶紧参与吧[color=#DC143C]警告:下次再发类似的带有宣传自己网站的广告帖子一律删除并且扣分!----疯子哥2009.5.25[/color]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