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信任危机

仪器信息网信任危机专题为您整合信任危机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信任危机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信任危机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信任危机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信任危机话题讨论。

信任危机相关的资讯

  • 从医疗事故思考:仪器人该如何瓦解信任危机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近日,某医院因“自来水洗肾”事件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据报道,此次事件由医院重症监护室洗肾机接孔处标识不清,医护人员错将自来水管接入机器所导致。从事故曝光到原因确认,院方却没有一个行为能让患者家属买账,究竟为何?小编将从中分析,谈谈仪器企业遭遇信任危机该怎么做。 /p p   经过梳理,这场荒唐的医疗事故有两个起因:仪器老旧与员工粗心。 /p p   首先,新闻报道中提到洗肾机标识不清,这就已经足够引起仪器人警惕。“标识不清”说明仪器存在使用时间久、磨损严重等问题。在仪器的使用中,无论是从员工的作业安全角度,还是从检测结果的准确角度来考虑,日常维护、修复或者更新换代都是十分重要的。而这家医院,似乎没有做到这一点。其次,医护人员的粗心操作也给患者们带了很大的伤害。从这点来讲,仪器企业应当重点培养操作人员的规范化操作能力,增强细心负责的作业意识。 /p p   当然,现在谈这些都是马后炮。下面,小编就和大家谈谈这次事故处理中,医院最让人不满意的地方: /p p   面对如此严重的事故,院方竟然只递上了一份新闻稿,实在谈不上有诚意。 /p p   反观仪器行业,一台仪器需要经过生产、销售到运输等重重环节才会到客户手中,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差错。仪器生产不规范的微瑕疵、销售时的夸大宣传、运输时的暴力损坏,都会使产品质量不符合客户期待,从而引起客户的不满,降低客户的好感度。此时,态度诚恳的道歉能够极大地发挥作用。 /p p   假设一家仪器供应商或生产商的失误引起了客户极大的损失,却只在自己的发布一份声明承认错误,不采取任何实质性行动。那么这些仪器企业,将永远不会获得对自己“死心塌地”的客户。而有些仪器企业耍了小聪明联系新闻媒体,对外发布声泪俱下的道歉声明,私底下却仍态度恶劣、丝毫不悔改。那么,即使他们道歉很是及时,迟早也会“躺进黑名单”。 /p p   这里,小编举个经典案例。星巴克公司为安抚客户情绪,于5月29日下午关闭美国地区约8000家店面,对17万员工进行“反种族歧视”的培训。在这则新闻中,星巴克最成功的一点就是付出了实际行动。“关店培训”这一行为,不仅让消费者们看到了企业的努力,还进一步宣传了公司懂得反省、重视客户的企业文化,使其获赞无数。并在无形之中,又吸引了一批新粉丝。仪器企业失误时也一样,除了加强员工职业素质训练、优化仪器设备以外,还需及时发布真诚有力度的致歉声明、快速采取弥补行动。只有展现出足够的经营诚意,仪器人才能在遭遇信任危机时力挽狂澜。 /p p   虽然星巴克公司与仪器企业出售的商品不同,但是各行各业的经营规则都大同小异。现在是信息化社会,负面新闻一旦曝出就会快速扩散,对仪器企业形象造成损害。快速采取应对措施,进行有诚意的道歉与赔偿,不仅能及时止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负面影响、挽回仪器企业的形象。一家仪器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难免出现失误,想要不断前进、持续做大,及时诚恳认错、进行补偿很重要。 /p
  • 紫砂煲行业深陷信任危机 行业呼吁尽快制订国家标准
    近日曝出的美的“紫砂门”事件让整个紫砂煲行业陷入信任危机。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紫砂锅行业之所以乱象重重,陷入今天的尴尬境地,很大原因在于行业标准的缺失。   紫砂煲是近几年炊具市场上的明星产品,在一些商家的宣传中,紫砂煲具有健康、养生等功能。然而日前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出,市面上包括美的在内的许多品牌紫砂煲,是用普通泥土和化学物质混合制成的。   消息发布后,各大超市、家电卖场内的紫砂煲纷纷下架,消费者对紫砂用品心生恐慌,一些正规的紫砂煲生产企业也叫苦连天。事实上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所售的紫砂煲并非全是假货,只是质量参差不齐。   有陶瓷专家指出,紫砂陶器是陶器的一个分支,它与其他陶器的区别主要在于由含铁量较高的黏土制成、不上釉、透气性好三点,符合上述三点的就是紫砂陶器。其次,制作紫砂陶器的原料不仅限于“宜兴”地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长何天雄表示,目前国内出产紫砂矿的不只有江苏宜兴,还有江西和广西。   在专家看来,目前市场上之所以出现大量假“紫砂煲”,是因为“紫砂容器电炊具”国家标准的缺失,无法对行业形成有效约束。   广东省家电商会秘书长谢德盛说:“制陶工艺比较复杂,没有标准造成大家意见不同,各家就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干,给了一些不良企业可乘之机。”   一些家电企业的负责人对记者说,紫砂容器电炊具是融合了家电技术与制陶工艺不同领域的跨界产品,在标准制订上比普通家电产品要复杂得多,需要多方专业人士共同努力。简氏家用电器董事长简广说,眼下紫砂煲危机愈演愈烈,希望各方人士携手共同努力,尽快制订出“紫砂容器电炊具”的国家标准。
  • 国内连锁餐饮行业遭遇信任危机 消费者谈"精"色变
    资料图片:肯德基、永和豆浆等知名快餐企业,被曝出使用豆浆粉调制豆浆后,网上又流传武汉许多现磨豆浆是用“豆浆精”勾兑出来的。   过去的一个月,国内连锁餐饮行业遭遇信任危机,诸多知名餐饮品牌纷纷陷入“勾兑门”。先是味千拉面身陷“勾兑骨汤门”,接着肯德基又被爆出了“勾兑豆浆”,其后山西爆出95%的老陈醋均为“勾兑醋”,最后连一向在顾客中口碑很好的“海底捞”火锅也因“勾兑汤料”、“勾兑饮料”被频频质疑。这一轮针对食品消费安全的关注,都离不开“勾兑”二字,似乎“勾兑”就是假冒伪劣,必定存在食品安全质量问题。   “骨汤门”让味千拉面股价暴跌   “味千拉面的招牌汤料不是当场现熬的,而是用猪骨汤精兑水而成。”媒体报道一开始就引起消费者的强烈反响,而味千拉面因“勾兑”二字被公众置以欺骗的骂名。   “其实,我们从来没有声称汤料是现熬的。”味千(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刘波说,味千拉面的汤料是用猪骨原料通过日本的先进生产工艺和专业设备熬制,再经过中央厨房生产出高品质的味千汤料浓缩液,随后配送到各家餐厅通过一定的比例还原成味千白汤。这种汤料浓缩液的日文名称叫做“猪骨汤精”,这个“精”是精华的意思,但消费者理解为等同于“瘦肉精”的“精”,由此产生了恐慌。   海底捞餐饮有限公司董事袁华强也承认,其白味汤锅汤底是由生产厂家提供的浓缩骨汤还原而成,红汤和其他底料则由海底捞自有原料厂制作,但制作过程完全符合国家对食品安全的要求。   尽管商家一再澄清汤料来源正宗,相关食品安全监督部门的抽检报告也证明合格,但消费者头脑里已经深深地打上了“勾兑”的烙印。自味千拉面爆出“骨汤门”后,门店生意大幅下滑,最低时减少了三四成。而其股价一路下挫,一度曾单日下跌10%以上,市值缩水几十亿港元,股价从18港元的高位一路下挫至最低不到9港元,可谓受伤惨重。   有些“勾兑”属正常,但原料须明示   至于为何要采取“勾兑”,味千拉面的解释为,公司目前在国内有近600家门店,每天共售出约17万份拉面,如果在每家餐厅现场熬制汤料的话,既不能保证供应,也不能确保品质的统一可控。   快餐连锁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食品生产工业,相比现熬,浓缩汤料容量更小,便于运输,由于蒸发掉了大部分水分,能更好地防止微生物繁殖进而保证品质。当初日本第一家味千拉面开店时,就曾采用现熬骨汤的方式,但猪骨原汤浓重的气味对周围邻居造成了困扰。而熬汤后的废弃猪骨及油脂不但回收成本高,而且容易污染环境。   “用汤料勾兑骨汤,在餐饮业较普遍,勾兑不等于劣质。”上海市烹饪协会秘书长陈娟娟解释,用传统方式熬汤,时间长,成本高,在客流量大的店尤其是连锁企业,很难操作。相比之下,勾兑即调即用,在中心工厂制作统一原料,只要操作规范,更容易做到标准化。   陈娟娟认为,勾兑属于正常的食品操作工艺,但前提是须从有合格资质的正规厂家采购原料,包括添加剂在内的各种成分都须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并做出明显标注和公示。只要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就对人体无害。   食品创新工艺不能被“误伤”   业界专家指出,此类事件的实质问题是标准化工艺与消费者预期之间的错位,颠覆了消费者的传统消费观念。许多人看到“勾兑”等字眼,往往不假思索认为“有害”。其实,这仅仅是一种“凡是传统的就是好的”的潜意识,是对现代餐饮行业的一种误解。   “标准化和规模化是现代餐饮连锁企业的发展趋势,消费者对 现做现卖 的追求更多的是对记忆中味道的留恋。事实上,采用中央厨房的加工方式既可以保障口味,也可以保障其安全性。”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郭顺堂认为。   因此,有关专家特别提醒,滥用食品添加剂害人不浅,令人深恶痛绝,但是也不能因此而把食品行业的一切加工技术都妖魔化。只要它对人体是安全的,做成粉剂、浓缩液,吃时“勾兑”一下又何妨?大家一谈“勾兑”即色变即痛斥,这不是什么好现象,可能伤害食品行业的创新动力,最终影响的还是消费者。
  • 娃哈哈乳胶门疑有幕后推手 含乳饮料遭信任危机
    近日,国内饮料巨头——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娃哈哈”)因深陷“乳胶门”而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新金融记者的采访过程中,不论是娃哈哈方面的声明还是众多业内人士的“一家之言”,均暗指“乳胶门”事件有“幕后推手”,甚至“是公关公司的手笔”。   无论真相如何,娃哈哈旗下年销售超100亿元的产品——营养快线,以及其他品牌旗下的含乳饮料都一并遭遇了信任危机。   有幕后推手?   惊喜总是突如其来,但突如其来的并不都是惊喜。   对于快消品行业,尤其饮料行业而言,岁末是最后一个销售旺季。可偏偏就在旺季来临的时候,“厄运”也一并降临了。   “乳胶门”事件后,娃哈哈的工作人员也很关注事件的进展,“这件事本身就属于对手恶意攻击,也一直想弄清楚,帖子究竟是从哪个层面出来的,很有可能是某一公关公司的手笔。”一位接近娃哈哈方面的知情人士对新金融记者说。   “肯定有幕后。”提及此事,一名在娃哈哈工作了十几年的员工说。   “因缺乏证据,这应该是一起商业竞争当中出现的、一种不正规的手段或不阳光的手段。它反映了整个行业竞争中一些负面的东西,同时,也折射出食品行业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国家乳品中心首席战略专家冯启对新金融记者说。   无独有偶,同样是含乳饮料的美汁源果粒奶优在11月底发生了中毒事件。虽然事件还在调查过程中,但坊间传闻,美汁源的中毒事件并不是饮料问题,而是“投毒事件”。   而上述知情人士也很无奈地表示,“很多竞争对手的做法是上不了台面的,而卷入其中的企业,很有可能是被冤枉的。但因娃哈哈处理得当,不会对公司产生太大影响。”   不论是美汁源果粒奶优,还是娃哈哈营养快线 也不论“陷害论”是否成立,不得不承认的是,含乳饮料近几年来在国内的发展增速以及强大的市场份额,是每个饮料企业都觊觎的一块甜美蛋糕。   数据显示,2006-2010年国内软饮料领域中,含乳饮料和植物蛋白饮料领域的销售复合增长率高达35.25%,属于增速第一的细分市场。   另据媒体公开报道,这一品类共有高达1500亿元左右的市场份额,未来将保持15%-20%的高增长。而事实上,前有小洋人、银鹭和旺旺开路,继而有娃哈哈承前启后,后有蒙牛、伊利、光明三大巨头以及统一、可口可乐抢分蛋糕,再加上近期刚刚杀入的康师傅和计划中的三元,几乎只剩百事可乐一家是接替三得利在华南代销草莓欧蕾,间接而非直接进入这一高增长市场。   当然,这种高增长的市场并非毫无缘由,“因我国人均用奶量仍然较低,含乳饮料这种既具备乳品的营养价值同时又具备饮料口味的产品必将在未来获得更大的发展,上升趋势仍将持续。”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对新金融记者表示。   她同时表示,含乳饮料在我国发展迅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含乳饮料不仅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而且口味丰富、口感好,满足市场的发展和现代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二、消费者健康意识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也是促使含乳饮料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乳品行业环境的发展促进了含乳饮料的发展,再加上产业链一体化的形成更是提高了含乳饮料的质量。   由此可见,真正的“幕后”或许是商家追逐利益的本性。   然而,不论营养快线是否如娃哈哈声明中所言,被“无端地猜测和诋毁”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该款产品添加了11种添加剂,而这些添加剂也将公众的目光从“乳胶门”事件引向了含乳饮料行业。   添加剂之困   娃哈哈声明显示,“液态乳制品或者含乳饮料等以牛奶为主要原料的产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牛奶中的蛋白质与其他蛋白质一样具有凝胶性和成膜性的物理、化学性能。由于营养快线产品牛奶蛋白含量较高,因此其脱水后成胶是一种正常的蛋白质凝胶现象。”   被称为“牛奶蛋白含量较高”的营养快线,其产品营养成分表显示,每100毫升的营养快线含1克蛋白质。100比1的情况下,其“凝胶性和成膜性的物理、化学性能”究竟有多大“功力”就不得而知了。   而其“配料表”显示,除其他添加剂外,该款产品添加了两种“胶”——瓜尔胶和黄原胶。   “这两种胶主要是起稳定饮料成分的作用,特别是黄原胶,主要稳定盐的结构,避免盐类分解。二者并没有调味的作用,也谈不上什么营养价值,完全是为了使饮料少产生沉淀、调节它的均值和防止饮料分层的。”冯启对新金融记者说。   他同时表示,因这两种胶含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即便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无毒,但长期食用是否对人体无害,暂无定论。   “不排除是这种两种胶本身的原因。”熟悉饮料生产杀菌环节的余波(化名)表示。   因工作关系,余波还经常走访一些明胶(食用胶)生产企业。他所熟悉的明胶均是用动物的皮熬制、稀释、然后高温蒸发后结晶而成的颗粒状物体。果冻胶、黄原胶、瓜尔胶分很多种类,应用的领域不也一样。   在他看来,不能完全否认一些厂家为了使瓜尔胶、黄原胶的透明度、动力、黏度有一个更好的表现,卖一个好的价格而使用一些非正规的添加剂或是不可使用的添加剂。   “简单说,如果原材料控制不够严格,那么某些成分超标是非常有可能的。而娃哈哈对其生产饮料所用原材料的环节监控是否严格,就不得而知了。另外,目前明胶行业的监管并不严格,如果看到某些食用明胶的生产过程,人们可能都不会再喝添加了食用明胶的饮料。”余波对新金融记者说。   因为深谙饮料生产“流程”,在他看来,更为严重的是含乳饮料的微生物控制。因含乳饮料里含有蛋白、糖分等,这些成分很容易缩短产品的保质期。“从理论意义上来说,目前的杀菌模式可以控制,但就个人经验来说,6个月足以。所以,对保质期长达9-12个月的含乳饮料,就没办法去说了。”电话那头,余波表示没有办法继续这个话题。   但是,含乳饮料的生产现状是,“为了生产口感好、价格适中的饮料,添加剂不可或缺”。因此,营养快线添加了11种添加剂,但依然被认为“很平常”。   然而,冯启认为,虽然11种添加剂在饮料产品中并不算多,但非常有可能产生“叠加效应”。   “这些添加剂有很多是化学品,即使它不是化学品的添加剂,比如,黄原胶和瓜尔胶,其也含有化学成分,因为它能起到一定的物理作用,但能不能产生化学作用只有权威的科技部门进行深度化验后,才有发言权。”冯启说。   当然,他也表示无奈。因为很多添加剂的危险性,在没有中毒事件发生前,都不会被人们知晓。比如阿斯巴甜,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其还是存有争议的。   据冯启介绍,在美国不断地出现与阿斯巴甜相关的官司,也不断地有学者证明阿斯巴甜有毒。但因其甜度是糖分的200倍,而且不能被人体吸收、不需要人体的胰岛素来分解,更重要的是经济——节约成本,所以,一直在用。   更有企业,还会玩一些猫腻,将一些添加剂归类后,用一个名词代替。比如,食用香精、香料。“其实,那一个名词里可能包含了好几种添加剂,这是不规范的,但国家也没有明令禁止,即便是管,也就是罚款了事。”冯启说。   标准之争   “虽然含乳饮料发展至今,已经涌现出包括娃哈哈、小洋人、旺旺等在内的一批企业,国内乳业巨头蒙牛、伊利、光明等也不甘示弱,纷纷进入,如今,含乳饮料已经成为饮料行业一个非常重要的细分领域,但该行业仍然存在营养成分含量低、卫生指标严重超标、添加剂过多等各种问题。”周思然认为。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必然需要依靠监管,提到监管,行业标准总是不得不说的。   众所周知,含乳饮料生产目前所沿用的标准是由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及蒙牛乳业、娃哈哈等企业参与起草并于2008年11月1日实施的《含乳饮料国家标准》。其中规定,含乳饮料就是以乳或乳制品为原料,加入水及适量辅料经配制或发酵而成的饮料制品。   而这样的标准在冯启看来,与我国含乳饮料行业的发展已经“不匹配”了。   冯启介绍,我国的含乳饮料行业发展还不够成熟。美国、欧盟的含乳饮料非常少,很多产品都属于细分化,所占市场份额也不是很多,市场份额较多的是乳酸菌饮料,其所含添加剂也较少。而我国目前的含乳饮料就比较杂了,添加剂使用也比较多。随着科技的发展,标准本身就需要不断修正。另外,有些添加剂的危害在发现之前是检测不出来的,像三聚氰胺,不良奶商在牛奶中加入三聚氰胺,就是因为其与蛋白质化学成分相近,而得以在检测中蒙混过关。   “国家标准较含乳饮料标准严格很多的乳制品生产环节尚且如此,何况品类繁多、管理混乱的含乳饮料行业。”冯启对此表示担心。   国家权威机构包括有些地方的职能部门在实施管理职能的时候,依据的指令性文件太泛泛。如果依据标准来管理,其检测环节严格检测的品种也就那么几种,大肠杆菌、小肠杆菌等,然后测几种添加剂,其他都不测。“不测就有可能超量,但标准检测中,并没有这些项目。”冯启表示。   而周思然也认为,一个行业的发展需要多项法律法规来规范,其中,行业国家标准是标准中最基本也是必须要达到的,但并不意味着企业仅满足此标准即可。   她还表示,含乳饮料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含乳饮料市场上,已经有非常多企业介入,竞争惨烈,要想在如此境地下获得成长,企业首先必须进行准确市场定位,品牌影响力较大的企业可充分利用品牌的号召力,中小型企业可针对区域性市场有的放矢,做好区域市场 其次,企业应注重创新,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现阶段,新品类的开发才能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重要的是,要加强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真正保障产品质量。   然而,硬币是两面的。   从另一个层面上说,滋生了企业追本逐利的正是消费者的选择。   “含乳饮料,是饮料而非乳品,这一本质很多消费者的认识并不清晰。生活中,甚至有很多消费者将营养快线等含乳饮料当做早餐饮品。还有很多消费者将这种产品当成营养品来消费。这些均需要政府、企业正确地宣传和引导。”余波说。   周思然也表示,“我们首先应明白含乳饮料仍然是饮料,其产品内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含量并不高,根本无法与纯奶、酸奶等营养性产品相媲美,当然,毫无疑问,符合国家标准的含乳饮料仍然是健康饮料。”   采访过程中,新金融记者就目前“乳胶门”带给娃哈哈的影响,产品中瓜尔胶、黄原胶的作用,以及11种添加剂是否会产生“叠加效应”等问题向娃哈哈求证,但其新闻发言人单启宁在给新金融记者的邮件回复中并没有正面回应,仅表示“以公开声明为准”。   而记者欲就含乳饮料标准是否缺少细节、饮料中的添加剂情况和行业现状采访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时,也因“理事长出差,无法安排”无果而终。
  • 苏泊尔质量门愈演愈烈 锰超标引发行业信任危机
    苏泊尔不锈钢炊具“质量门”风波又起,被央视调查出多款产品存在锰含量超标、镍含量不达标等问题。昨日,苏泊尔给记者发来声明,对“质量门”坚决否认,并再次强调称其产品经历次国家权威机构检测,各项重金属“析出量”符合标准,卫生安全。   16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打破钢锅问到底》,就去年10月媒体报道的苏泊尔81个规格的炊具被认定为不合格产品进行调查。报道指出,苏泊尔包括汤锅、蒸锅、奶锅、水壶在内的81个规格共960件产品存在锰含量超标、镍含量不达标等问题。报道援引相关专家介绍称:锰含量超标可能引发人体锰中毒,患上帕金森病。   苏泊尔“质量门”源于2009年1月,哈尔滨市工商部门送检苏泊尔样品37个,全部被判定为“材质不合格”产品。2011年8月,苏泊尔又有56个规格的产品被判定材质不合格,存在锰含量超标、镍含量不达标的问题。据悉,这些不合格产品几乎涵盖了苏泊尔所有低档产品系列,“市场价基本都低于300元”。   此后,苏泊尔炊具产品就一直深陷信誉危机。去年8月以来,苏泊尔股价跌幅超30%,相对大盘下跌了20%左右。昨日,苏泊尔给记者发来声明,再次强调其产品经历次国家权威机构检测,各项重金属“析出量”均符合国家标准中卫生理化指标的要求,卫生安全。   “目前发达国家仅有意大利有关于锰析出量的限定标准,苏泊尔的炊具是符合这个标准的。”苏泊尔方面表示,去年曾委托德国检测机构参照意大利标准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合格”。苏泊尔还称:“锰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锰缺乏可引起多种疾病。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规定,成人锰适宜摄入量为3.5mg每天,最高可耐受摄入量为10mg每天。”   在东三环某大超市,苏泊尔的各类炊具产品仍在销售。“看电视看见这个事情(锰超标)了,可你看超市里还有。到底还能不能用?”一位顾客站在不锈钢锅的货架前面,显得有些犹豫。在一些家电卖场,去年苏泊尔陷入“质量门”时就已经下架了相关型号的问题产品,至今没有恢复上架。   “苏泊尔事件会不会像‘紫砂煲’一样,牵出行业性的问题?”某超市负责人表示,这样的推断并非空穴来风。“这么知名的品牌都有问题,消费者的信任度遭到毁灭性打击,更何况现在标准的事儿也说不清楚。”对此,有行业协会人士表示,由于镍和锰的价格悬殊,镍的价格一吨是13万,锰是1.3万一吨,超量添加成本较低锰并不是个别现象。   但是,目前我国对于不锈钢食具容器的“卫生标准理化指标”一项中,只规定了要对铅、铬、镍、镉、砷的析出量进行检测,并没有对锰的析出量进行检测的要求和方法,相关问题亟待健全。
  • 第三方实验室化解公关危机
    对于保健品企业来说,一场倾覆的噩梦多来自舆论上的风波。这方面的前车之鉴不胜枚举,最典型的就是当年三株集团的例子。   三株口服液1994年上市,由于销售战术得当,当年销售额实现1.25亿元,1995年完成23.5亿元,1996年三株表示销售额超过80亿元。但是1998年,在全国媒体爆炒的湖南常德“八瓶三株要了一条老汉的人命”的新闻浪潮中,三株手足无措。一年后,三株虽然赢了官司却丢失了绝大部分市场,倾覆在市场的大潮中。   三株覆亡,只因死了一个人,而完美需要面对的,是一份多达50个人的死亡名单,从事保健品行业的人都知道,且不说追究这份名单的真假需要时间,光是这份名单上的人数,就足以让一家保健品企业死亡几十次。   “如果我们是通过打广告、走公众渠道的保健品企业我们早就一蹶不振了,”完美总裁胡瑞连回忆起来显得心有余悸,“幸亏我们是直销企业,拥有数千家专卖店,拥有可以掌控的渠道,拥有几十万长期使用完美产品的消费者。   2007年死亡名单出炉时完美在全国拥有3000家专卖店,也就是3000多个经销商。完美把所有3000多经销商都召集到一起开会商讨,解决各种各样的疑惑。“当时,我们90%的精力都花在了和经销商沟通、答疑上。”胡瑞连说。   任何商品都有检测标准,一般来说都是独立第三方实验室出具对商品的检测报告。经受过食品安全质疑的完美高层认识到,面对食品安全危机时,关键的一点是让自己的检测报告有说服力。   为此,完美特意向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Service for Conformity Assessment,简称“CNAS”)申请建立独立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2008年,完美的这项申请得到了CNAS的认可。在中山,检测实验室的检测项目达到274项,在完美投资更大的扬州基地,检测实验室的项目达到204项。   国家对保健食品中的一些限定物质含量的要求是百万分之一(ppm),独立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的检测精度可以达到十亿分之一(ppb)。“我们连续4年在这方面的投入,至少超过3000万元。”胡瑞连说。   在食品行业遭遇三聚氰胺风波时,完美的投入收到了效果。三聚氰胺常被加在蛋白质中以提高蛋白质含量,完美的保健品中涉及多种蛋白质,由于这几年完美经常被媒体做到标题中加以质疑,因此质监部门也对完美产品中的三聚氰胺含量特别“关照”。   “监管部门对信息的捕捉是很敏锐的,但凡有任何关于企业质量问题的报道,就会对企业的产品开展严谨缜密的突击检测,但是我们自己事先已经通过了更严格的内部审查。如果企业产品有问题,那绝对是无所遁形的。”胡瑞连说,“有时我常常想,我们要感谢那些反对我们的人,他们让我们如履薄冰,对质量更苛刻,因此企业也更强大。”   完美在广东中山是当地最大的纳税企业,政府也比较支持。“建立自己获得国家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是非常必要的。   2011年,有媒体刊登消费者吃了完美产品全身不适的负面新闻,当时在网上就有一百多家网站转载,晚上多达200家网站转载,一时成为舆论最热的点。完美立刻对产品进行了全面检测,并提交了报告。在数据面前,舆论终于渐渐平息下去。   面对信任危机,完美如何重获消费者信任?完美想到和祭出的一招就是开展“循证医学”。   从2011年年中开始,完美和中国保健协会合作,开始“保健食品循证医学研究及临床观察试验”项目。关于时下已成热点的“循证医学”,中国保健协会保健咨询服务工作委员会会长张大超的解释是,“循证”就是追询证据,针对这项活动来说,就是应用循证医学的科学方法,追踪调查保健食品企业产品的质量情况,深入全面地追踪研究产品的安全性,追踪研究产品的功能和有效性。   “一句话,说白了就是通过客观公正的第三方平台,第一跟踪大量使用产品的消费者,第二搜集文献信息,第三再做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采集数据,持续对数据全面分析和调查,以考察产品是否确实有效果。”张大超解释。   据张大超介绍,完美和中国保健协会配合的具体活动内容是,在食用过完美保健食品的消费者中选取1万人,全面跟踪了解其身体及健康的变化情况,以及相关联的医疗卫生情况,获得大量的基础数据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严格控制的超过500人的临床试验,来追踪考察完美保健食品的品质安全性和保健功能。   据了解情况的人士介绍,完美天津分公司及甘肃分公司的“循证医学”调研活动已结束。天津的完美保健品“循证医学”调研活动,共以三种形式展开,分别是定点访问、小会沟通和入户访问,填写过 “循证医学”调查问卷的天津消费者先后接受了详细的访谈。而在甘肃省,循证医学调研组先对部分完美保健品消费者代表详细解释了调研活动的方法、流程,并且通过一对一指导、填写问卷的形式,提取了详尽的样本数据。   “现在已提取的样本有数千位,达到上万人的样本还需要一段时间。”一位完美管理层人士这样介绍。   “生产商对产品有信心,才敢于长期跟踪产品效果并将数据公布于众,在保健品行业,完美是第一个这样做的,它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打消消费者的怀疑,赢得更好的信誉,”一位保健品行业人士评论,“但同时它也处于公众和第三方机构更严格的考察之下,承担的风险自然也会增大。”
  • 奥林巴斯丑闻引发日企诚信危机思考
    相关新闻专题:奥林巴斯“丑闻”引仪器行业深思   临近岁末,日本光学器材巨头奥林巴斯曝出令人震惊的财务丑闻——在过去十多年中,公司共计隐瞒了数额达 49亿美元的巨额投资亏损,并用收购相关项目加以掩盖,从而引发一场信任危机。目前,奥林巴斯委托的一个独立专家组正在对这桩财物丑闻展开调查。按照规定,该公司须在12月14日前向东京证交所提交截至9月底的修正财报,逾期则面临一个月后退市的危险。   巨额咨询费引爆财务丑闻   奥林巴斯的名字,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山,本意是众神居住的地方。而在奥林巴斯上月承认通过虚构企业收购资金掩盖巨额投资损失的事实后,这家创业90余年的知名企业形象轰然倒地,“神圣之地”正在遭遇一场空前的信任危机。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奥林巴斯积极开展资本运作,但伴随泡沫经济的崩溃,公司蒙受了巨额的账面损失。2000年,奥林巴斯开始采用按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按规定账面损失必须列在财务报表上,当时公司的损失额已达到近千亿日元。为在年报上隐瞒损失,奥林巴斯开始将投资损失反复高价转移至结算时间不一样的投资基金进行财务作假。   2008年,奥林巴斯以2200亿日元(约合28.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一家英国医疗器械公司Gyrus集团。而为了填平损失缺口,他们还另外“支付”给一家收购咨询公司660亿日元(约合8.6亿美元),据查这家咨询公司注册在加勒比海的一个海岛上,负责人是原日本证券公司职员,收购案后公司就被注销。   此外,2006至2008年间奥林巴斯还以734.9亿日元的高价收购与核心业务几乎无关的3家日本小型公司,这3家公司年利润还不足10亿日元。一年后在账面上,这三家公司的价值即被减记三分之二。这些所谓的高额咨询费、收购费均被认为是作为掩护,填补以前的账面亏空。   在丑闻遭到曝光后,英国SFO(英国重大欺诈案件调查局)、美国FBI联手日本监管部门已对本案展开调查。而据《纽约时报》消息,日本官方目前正在就奥林巴斯的账目亏空以及可能涉及的有组织犯罪进行调查。   据估计,日本经济泡沫破裂时,奥林巴斯投资证券损失上千亿日元,而这些损失从未在财报中体现,若不是奥林巴斯前社长揭发,假账仍不会暴露。这些年第三方的会计审计机构形同虚设,有媒体质疑奥林巴斯只是一个个案,还是在日本现行公司体制下普遍存在此类问题。   前董事长坚称“收购合理”   今年4月份,时任总裁的菊川刚以“做事英明果断、具有国际化头脑”为由推荐奥林巴斯欧洲分公司社长迈克尔伍德福德担任总裁,自己转为担任董事长职务。而伍德福德在接任总裁后,发现公司之前的几宗收购案资金流向不明,认为当事人菊川刚应该引咎辞职。   菊川刚先是表示收购案没有不妥之处,拒绝辞职,随后又于10月中旬召开董事会,除了未参加表决的伍德福德本人外,其他董事一致同意解除伍德福德的总裁职务,总裁由菊川刚兼任。当时公司对外称,免职的原因是“伍德福德独断专行,与其他高管在经营方向上产生了很大分歧”。   此时,奥林巴斯掩盖巨额损失的嫌疑已经暴露。去职后的伍德福德继续通过媒体表示质疑,奥林巴斯的股价则跌至一半。   10月26日,菊川刚因公司形象受损,股价暴跌闪电辞职,改任无代表权的董事。高级董事高山修一出任新总裁。奥林巴斯希望通过由律师和注册会计师组成的第三方委员会查明情况,尽快为这一问题画上句号。   菊川辞职时强调称,此前的收购经过妥善评估,手续合法,不存在任何不当行为。而在就其辞职理由进行解释时称,现在公司信誉受损,应该由新的管理层来推进挽回信誉的工作。   高山随后在东京召开记者会,就广受质疑的企业并购案做出了解释,仍坚称没有违法。高山表示,过去的并购案都是根据公司中长期战略研究实施的,公司希望以医疗业务为核心谋求发展,并不存在违法之处。   高山解释称,咨询费中除了一般的投资咨询还包括了财务和法律方面的咨询,支付金额庞大的原因之一是其中还包含了买入(Gyrus向咨询公司发行的)优先股的费用,其并未超出医疗领域上限,并不认为支付额高得离谱。但在被问及详细的交易过程和相关依据时,他仅表示这些问题将由第三方委员会进行调查,将尽最大可能尽快成立第三方委员会,首要工作是挽回公司信誉。随后,一个由律师和注册会计师等6人组成的独立委员会成立,开始就收购资金去向展开调查。   日美英司法部门联手调查   由于收购案中涉及美国的咨询公司,伍德福德向美国司法部及FBI提交了由第三方制定的调查资料,其中说明了他与菊川刚的交谈内容。   伍德福德表示,应FBI要求在纽约曾接受数小时的调查。此外,伍德福德还会见了SFO官员,并向日本的证券交易相关监督委员会提交了调查资料。据报道,日美英三国司法部门目前已开始联手展开调查。   11月8日,在英美调查机构介入的情况下,奥林巴斯终于承认了利用企业收购掩盖投资损失的行为,并以与该问题有关为由决定即日解除副社长森久志的职务,公司常任监事山田秀雄也表示将辞职。   当天,奥林巴斯股价开盘跌停至每股734日元,较上一交易日暴跌300日元,跌幅达29.01%,并创1995年以来新低。   高山修一当天中午召开记者会道歉称,之前记者会上发布的内容与事实不符,当年隐瞒投资损失导致了此后一系列问题,对此非常抱歉。高山称收购案由菊川刚、森久志以及山田秀雄3人暗中操办,自己作为理事会的成员也全不知情,不排除对这3人提起诉讼的可能。   记者会上并未公布隐瞒的损失金额。据估计损失额超过1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82亿元)。奥林巴斯计划在独立委员会调查结束后,根据调查结果对以往财报进行修正,大幅下调的局面在所难免。目前,2011财年中报公布日期也一推再推。   记者会后,日本警视厅也表示了对此案的关注,现已开始以涉嫌违反《金融商品交易法》为由立案侦查收集信息,其中包括与公司部门负责人进行接触要求其提交会计资料等。有消息称,警视厅还将与现已展开调查的证券监管机构和东京地检合作,以期查明隐瞒巨额损失的全部情况。   前总裁复职呼声高涨   伍德福德事后坦言,自己对奥林巴斯丑闻“感到意外”,并称难以相信其他董事不知情,应撤换董事会所有成员。奥林巴斯隐瞒损失丑闻曝光后,伍德福德被视为揭露奥林巴斯暗箱收购的英雄,因此要求恢复其总裁职务的呼声在日本社会也日益高涨。不过,公司现任管理层一直拒绝撤销解雇伍德福德的人事决定,企业管理层与投资者间就此问题的分歧恐将进一步加剧。   在伍德福德指出奥林巴斯收购问题后,奥林巴斯股价到11月11日已连续10个交易日下挫。此前一天,东京证交所宣布将奥林巴斯股票列入监理名单,提醒投资者该股票有摘牌退市风险。   在一片混乱的局面中,截至10月底拥有奥林巴斯发行股超过4%的英国投资基金“Baillie Gifford”11月9日发表声明称,支持由伍德福德对奥林巴斯进行彻底的大扫除。   奥林巴斯前专务董事宫田耕治近日也开设了要求伍德福德复职的主页,指出奥林巴斯濒临沉没,现任管理层已完全失信于投资者,只有让伍德福德回归这一条路可走。   对此伍德福德表达了复职的意愿,称如果股东愿意,其愿带领奥林巴斯重整旗鼓。他强调奥林巴斯的问题不在于产品和员工,若能够回到奥林巴斯,将减少人治因素,实现最高水平的企业管理。   引发对“日企”经营方式思考   面对一家拥有90多年历史的上市公司,奥林巴斯此次的财务丑闻再度重创了日本企业的信用体系。早在1997年,日本山一证券公司因造假退市并倒闭,2004年日本嘉娜宝公司也因为业绩造假被迫退市并关门歇业。目前,东京证券交易所也开始确认奥林巴斯是否可能触及退市标准。事实上,就在此次奥林巴斯丑闻被曝光前不久,日本社会还爆出日本知名企业大王制纸前董事长利用职权向子公司借巨资赌博等丑闻。鉴于上市公司丑闻接连曝光,日本执政党民主党财务金融部门会议11月10日决定设立“资本市场及企业治理工作小组”,组长为参议员大久保勉,负责讨论企业治理的强化措施。此举旨在加强对企业经营的监督力度,要求企业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从而将类似丑闻防范于未然。   财务造假丑闻,不只是给奥林巴斯的企业信用造成了在短期内难以修复的危机,还让欧美政府对于日本大企业的董事会监管和经营的透明度产生了新的担忧。有不愿具名的日本企业研究人士向表示,“奥林巴斯的财务丑闻才刚刚开始,现阶段对企业的影响和冲击还只停留在日本、美国等少数市场,未来如果处理不好会很快向中国、东南亚等市场蔓延,影响到企业在全球的品牌信誉。”   由于日企的企业治理和信息披露工作受到海外投资者和媒体的诟病,因此工作小组将主要对过去的丑闻案例进行检验,并列出面临的问题。工作小组计划于近期召开首次会议讨论改善措施,不排除修改《公司法》、《金融商品交易法》和东京证交所上市规则等法规制度。   工作小组秘书长、众议员网屋信介指出,在奥林巴斯问题上,日本必须有危机感,需意识到将严重损害资本市场的诚信。他表示,为提升市场活力,不仅要修改法规制度,还应讨论东京证交所自主规范及注册会计师的作用。   对于奥林巴斯的隐瞒行为,首相野田佳彦11月11日在记者会上也强调必须严肃处理,认为严格、透明的会计制度极为重要,希望以此确保日本金融市场的信赖度。   日本经济同友会代表干事长谷川闲史在11月15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就奥林巴斯隐瞒巨额损失丑闻表示,对试图欺骗股东的经营方式和管理层,绝不能简单处置, 应加以严厉惩处。在谈到对日本股市的影响时,他指出此事引发了人们对“日企经营方式”的思考,海外对日股的投资规模本来就少,受此影响今后仍不乐观。
  • 速冻食品陷全行业危机 卫生部首度开腔力挺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大品牌中相继检出,引发相关标准争议。而卫生部出人意料发声,在现行标准和企业之间,一反常态力挺速冻食品行业,并透露正在征求意见制订新标准   羊城晚报讯 记者刘勇报道:11 月17日,南京市工商局公布了其近期对市场销售的速冻食品进行质量抽样监测的结果,显示其合格率为74.3%, 其中, 不合格产品首次涉及湾仔码头,而此前被曝光的三全食品再次榜上有名。至此,继思念和三全速冻食品被查出不合格之后,国内速冻米面食品行业排名前列的品牌大佬,都被查出“质量安全问题”,且都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下称“金葡菌”)超标。   正在市场普遍担心速冻食品是否出现类似“三聚氰胺”般全行业危机时,卫生部却极为罕见地开腔,现有卫生标准与国际标准“有明显差距”,透露正在征求意见的新标准将更加科学。业内人士认为,与国际标准相比, 现行标准过于严格, 几乎没有企业能够达标。卫生部即将制定的新标准,力挺国内速冻食品业,这尚属首次。   大品牌相继陷入“超标门”   11 月17 日, 南京市工商局公布了其近期对市场销售的水饺、汤圆、馄饨等速冻食品进行的质量抽样监测结果,显示不合格产品首次涉及湾仔码头食品有限公司,而郑州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再次榜上有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检出金葡菌及菌落总数超标。   而在此前的10 月19 日, 由郑州“ 思念”水饺则在北京检出了不得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但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思念公司副总经理贾国飚称其产品符合将要发布的新的国家食品安全卫生标准。   11 月3 日,广州市工商局公布查出三全品牌金葡菌超标。对此,三全承诺将进一步加强全过程质量监控,在原有检验的基础上,加大对各环节检验的频次和力度。   但很快,在南京市工商局11 月17 日公布的不合格速冻食品中,三全再次榜上有名,并且涉及三款产品。同时,以前颇受消费者信赖的湾仔码头也被查出金葡菌超标。至此,国内排名前列的速冻食品品牌全部沦陷,一场类似于“三聚氰胺”般速冻食品全行业信任危机,即将爆发。   卫生部首度承认旧国标不科学   就在媒体报道铺天盖地之际,我国食品最高管理机构卫生部却首度声。上周末,卫生部在其官网挂出“ 速冻面米食品微生物指标问题” 的正式声明, 称其高度关注媒体反映的问题。这也是卫生部首次就近年来屡次引起争议的食品行业标准新旧之争进行回应。   而在此之前,去年6 月份实施地乳业“新国标”,虽然被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称为“堪称全球最差标准”,但卫生部并未作出回应。   卫生部首先解释,金葡菌广泛分布在大气、土壤中,对热敏感,加热80℃,30 分钟可被杀灭。速冻面米食品在规定的保存温度下,不利于金葡菌的生长、繁殖和产生肠毒素, 但如果保存不当, 也可能导致金葡菌的生长和繁殖。   “ 我国《速冻预包装面米食品卫生标准》规定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不得检出,是微生物定性检测方法, 采用一个样品检测来判定产品微生物污染情况,这种采样方案和限量规定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产品微生物污染状况和可能产生的健康影响,与国际上食品中微生物控制和管理方式有明显差距。”卫生部承认。   卫生部认为,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和相关国家普遍采用的,是国际食品微生物标准委员会(ICMSF) 微生物分级采样方案。而正在制订的新标准,则采用了ICMSF 三级采样方案, 用多个样品定量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判定,限量指标与ICMSF 基本一致,“更加符合国际食品微生物采样检测要求,是科学合理的。有关新标准比老标准要求低系误读”。   工商局表示   将严格执行国家标准   不过, 工商部门并不买账。11月6 日, 广州市工商局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新国标尚未出台, 是否允许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尚在讨论, 工商部门对致病菌将继续实行‘零容忍’ 的政策。” 11 月17 日,南京市工商局表示将依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 对不合格的食品及时责令商场超市下架退市, 同时将立案进行查处。
  • 光明乳业再陷质量危机 上下游控制风险浮现
    近日,广州市工商局公布了2012年第二季度第二次流通环节乳制品及含乳食品抽样检验结果,光明减脂芝士片、奶油两批次产品被检出菌落总数超标,这是光明乳业6月以来第三次被曝光质量问题。   记者昨日(7月23日)走访了沪上多家超市发现,光明乳业生产的奶油和减脂芝士片仍在出售,但没有发现问题批次产品。   光明乳业新闻发言人龚研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微博)》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检测出的问题只局限于广州市场,光明已将这一批次的产品全部进行下架处理,不影响全国其他地区该产品的正常销售。菌落总数超标的原因为长途运输过程中挤压受损、加上销售环境的温度不稳定所致。 问题批次产品已经下架   据广州市工商局抽检结果显示,由上海光明奶酪黄油有限公司梵古易乳制品分公司生产的50%减脂芝士片   (200g/包,生产日期为2012年2月23日)及奥德华乳品(北京)有限公司生产的光明牌奶油(125g/盒,生产日期为2012年4月23日)均被检出菌落总数超标。   记者昨日在上海中山公园家乐福超市看到了上述两种光明乳业生产的产品,其中芝士片的生产日期为5月26日,并且在进行买二赠一的促销活动 而奶油的生产日期为3月28日,与问题批次生产日期不同。   光明乳业新闻发言人龚研奇昨日(7月2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检测出的问题产品只局限于广州市场,并不影响全国其他地区该产品的正常销售。“接到抽查结果后我们非常重视,立刻对广州市场上销售的同批次产品进行了下架回收。并马上进行了过程原因分析,菌落总数超标的原因为长途运输过程中挤压受损、加上销售环境的温度不稳定所致。我们已经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加强运输过程中的监控管理,以防止类似情况的发生。同时,对市场上的同批次产品进行第三方送检,结果均为合格。”   记者了解到,这是光明乳业今年6月以来第三次出现产品质量问题。   今年6月15日,安徽颍上县两所小学部分学生在食用光明乳业配送的牛奶后出现呕吐等不适症状。6月25日生产、26日上市的批号为I17:15(E)的光明优倍奶混入了烧碱成分,随后光明乳业对该批次牛奶进行下架召回处理。   一位不愿具名的乳业分析师向记者表示,光明出的问题多多少少都与管理有关系,此次的问题出在了流通环节,在包装、长途运输当中出现泄漏等都可能产品变质,也不排除生产环节出现问题,比如管理上的疏忽,或者是质检员个人失误等,但是这种可能性比较小。   “乳业产品通过经销商进行分销,一旦企业将产品发给了经销商,企业对于产品的监管就出现了盲区。产品由经销商管理,就容易出现质量问题。”上述分析师向记者表示。   该分析师指出,近几年,光明乳业快速增长,平均增幅在20%左右。年报显示,公司2011年营业总收入117.89亿元,同比增长23.16%,2010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51%。   然而,近期连续出现的质量问题,让光明乳业安全可靠的品牌形象产生了影响。“但是具体究竟有多大,不太好说。”上述分析师表示。 乳产品的上下游控制   针对今年以来乳业频频曝出各种质量安全问题,乳业分析师陈连芳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乳品行业产业链很长,每一个环节都相互依存,这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导致产品出现质量问题。   “现在企业整顿的重点可能在上游的奶源和中游的生产环节,可能下游的力度差一点。产品销售后的有些环节做得不到位,企业要改善加强管理,将漏洞补上。”陈连芳表示。   乳业分析师王丁棉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解决中国奶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奶源方面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奶产品是快速消费品,应该在短时间内快速加工快速消费,而要做到这点只能在当地生产,做到近距离运输,保证产品的营养、降低生产成本。”   记者了解到,工信部正在推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由乳制品行业协会牵头。工信部希望建立“覆盖原奶生产、流通、乳制品加工、市场流通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全面的乳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   “如若将上述体系应用到乳产品中去,可以强化企业和政府的合作,有助于加强对乳产品质量的监管和管理。”上述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告诉记者。   陈连芳认为,上述方案虽然动机很好,但可能落实起来有一定困难。“毕竟不是法律,但是约束企业的行为必须通过立法,只是倡议没有多大用处,很难落实。”   2012年6月15日   安徽颍上县两所小学部分学生在食用光明乳业配送的牛奶后出现呕吐等不适症状。光明乳业公告称,涉及产品目前正在送检过程中,出事产品的同批次产品均有出厂合格检验报告。   2012年6月27日   有消费者爆料称其购买的光明乳业产品“优倍”出现质量问题。光明乳业声明称,6月25日生产、26日上市的批号为I17:15(E)的光明优倍奶混入了烧碱成分。已在第一时间将相关产品全部召回。   2012年7月20日   广州市工商局网站公布了2012年第二季度第二次流通环节乳制品及含乳食品抽样检验情况,光明乳业产品上了黑榜。光明方面称,菌落总数超标的原因为长途运输过程中挤压受损、加上销售环境的温度不稳定所致。 国产乳品信任危机助推洋奶粉涨价 此次光明、南山乳产品的质量问题,又将国产乳业食品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国内乳产品市场正处于“冰火两重天”的状态,一方面国产乳产品频繁被曝产品质量问题,另一方面洋品牌产品纷纷涨价。   洋品牌涨价的底气来自哪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此调查后发现,洋品牌产品频繁 “更新换代”是直接原因,更深层原因是消费者对国产品牌信心不足,转而购买洋品牌奶粉。   记者在上海市中山公园家乐福超市,达能旗下品牌多美滋适合1~3岁儿童配方奶粉400克价格,由之前的老包装68元变成了配方升级的75元,而其相对应的桶装900克奶粉价格由177元变成198元。照这样算来,升级的新一代产品比之前的价格上升了11%左右。   对此,多美滋中国区相关负责人此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在7月中旬推出了新一代产品,因为相关成本的增加,新产品价格比原产品有一定增长,平均涨幅为10%,但配方进行了全面升级。   记者发现,从去年以来,洋奶粉频繁“更新换代”,产品的价格也随之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去年6月份,惠氏公司推出新的产品线,价格比老产品高10% 而在年底,其高端品牌进行配方调整,价格也随后上涨。今年3月份美赞臣以推出新品为由,部分产品价格提升10%。4月份,雀巢奶粉提价,涨幅在5%左右。   事实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在全球原料奶普遍增产及国际需求下滑的双重作用下,国际牛奶价格开始下滑。公开数据显示,在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前的2008年1月,进口脱脂奶粉价格为4281美元/吨,而至2011年12月,进口脱脂奶粉的价格却降至3750美元/吨以下,相较2008年初的价格下降近10%。乳业分析师宋亮曾向记者表示,最近进口脱脂最近已将降至在3000~3500美元/吨。   一方面国际原料奶价格下跌,另一方面洋奶粉价格却不降反涨,洋品牌涨价的底气何在?   乳业分析师陈连芳表示,一方面是因为奶粉是刚性需求,价格弹性不足 另一方面多个国产品牌奶粉都曾出现问题,让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任度降低,纷纷选购洋品牌奶粉。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的龙头位置全被洋品牌揽去,高端奶粉市场几乎九成被外资占据,因此洋奶粉再怎么涨价也不愁销量。   陈连芳说:“这事对于有些国产品牌也不是坏事,因为国产品牌的价格可以跟着洋奶粉走。贝因美、伊利等高端品牌也有300元左右一桶。”   AC尼尔森数据显示, 2008年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前,国产品牌奶粉的市场占有率是44%,而现在,中国国产奶粉的市场份额已下降到1/3,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迅猛增长到2/3的市场份额。   上海大学教授顾骏曾公开表示,中国的乳制品企业需要潜下心来重建信心体系,同时通过透明化生产过程等手段向国人证明自己的品质,增强高端消费市场竞争力,加大对进口奶粉的替代力度
  • 火锅添加剂是难以检测还是懒于检测?
    一周前,媒体爆出火锅原料是由火锅红、飘香剂以及辣椒精等若干化学原料组成,人们喜爱的火锅竟是化学锅,消息震惊国内。火锅市场涌现信任危机,仅仅中烹协昨天回应称纯属谣传,时至今日还没有权威部门正式对其原料性质作出定性和公布检测结果。面对记者的质疑,检测人员辩称“食品添加剂种类太多难检测”。(扬子晚报12月23日)   细心的网友搜索到中烹协回应者中主要负责人是北京一家知名火锅连锁企业的老板,这种回应的真实性就打了折扣,引起民间的怀疑也就不足为奇了。而相关部门的漠然态度令人忧心,竟然以“食品添加剂成分复杂难检测”为由来搪塞民间的质疑,以此推脱自己的监管责任。   食品的监管工作工商、技监和卫生等部门都有权限触及,媒体已经捅开了盖子,相关部门应该立马行动才是,令人遗憾的是这只是媒体一边热,相关部门不仅无动于衷,还为自己的失职寻找借口,甚至互相推诿,过后也不进行弥补。面粉增白剂已经让我们纠结不已了,为了保护增白剂,国人的身体健康委屈靠一边去。难道说火锅原料也要如此步其后尘么?呜呼,我们的身体健康啊!   其实早在几年前坊间就有人怀疑火锅底料有问题,作为负责任的政府职能部门,应该有所警惕,积极主动进行检测,以消除民间的疑问。火锅底料盛行了这么多年,居然没有部门对其进行检测,任由那些有毒的食品添加剂进入消费者的体内,那些有权力进行监管的部门难道不为自己的缺位感到羞愧吗?众所周知,职能部门的分工是非常明确的,工商管销售,卫监管入口,技监管检测,三个部门居然管不了问题食品添加剂,这是对社会的一个极大讽刺。   火锅市场的信任危机究竟是谁造成的呢?就是因为相关部门不尽责造成的,火锅市场的信任危机说到底就是政府职能部门的信任危机,是公信力的信任危机。如此看来,火锅添加剂不是什么难以检测,而是相关部门懒于检测疏于检测罢了。这是惰政惰政的表现,不能容忍的事情司空见怪,才叫真正的悲哀。   再多的成分,只要相关部门将工作落到实处,是不可能不能检测出结果来的,何况现代科学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了,检测几十几百种食品添加剂已经不是什么难事。而且像火锅红、飘香剂和辣椒精等添加剂是明令禁止生产和销售的,如果没有相关部门的冷眼旁观,这些有毒的添加剂能够大行其道吗?要想杜绝问题食品添加剂流入市场,只有靠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严密监控,哪一关口出现纰漏就会给黑色商人以可乘之机。   问题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销售受责轻微,使用添加剂的火锅店也没有被追责,违法成本太低,甚至没有,加上制度和监管滞后,在利益驱动下,黑东西被疯狂的漂白,堂而皇之的上市进店,肆意残害人们的健康身体。无数次的食品安全事故难道还不足以令监管部门警醒吗?安全事故,社会之痛、人心之痛啊!   食品安全问题是一根极敏感的琴弦,民众站在弦上成了惊弓之鸟,敏感的神经一次又一次被绷紧,再也禁不起问题食品的折腾和伤害了。如果监管部门继续这样漠视不理的话,民众真不知道还能吃什么!
  • 2020年,北裕仪器在危机中实现大幅增长
    仪器信息网讯 2020年是个特殊的年份,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世界经贸关系前景未明,处在“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商业环境不断变化,国内外科学仪器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在百年一遇的大变局中,科学仪器行业的整体表现如何,科学仪器公司又有哪些“闪光时刻”?仪器信息网特别发起“2020,与智者同行——科学仪器企业CEO征稿活动”,邀请CEO们于高处指点迷津,展现企业本年度风采。  仪器信息网特别邀请到上海北裕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凡,在新冠疫情冲击的2020年,北裕仪器如何实现逆势而起?上海北裕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凡  2020年,对全国、对仪器行业最大的影响就是新冠疫情。对生化仪器而言,疫情可能是机遇大于挑战 但对大部分分析仪器厂商而言,挑战或者危机更远甚于从前。特别是对北裕仪器来说,更是一次关乎生死与发展的危机。为了实现北裕仪器的快速增长,公司于2020年初超前规划和部署了发展布局,如公司扩增一倍以上的厂房面积,人员计划增加30%,以及前瞻性研发项目的投入等。  但是,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完全打乱了原先的规划和节奏,年初业务基本陷入停顿,但前期的大幅投入已经启动。在大部分投入无法缩减的情况下,公司短期有较大的经营波动风险。不过,我们也感谢这次危机,让我们对公司,对产品,对员工,对管理都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经过快速地决策调整,公司制定出更合适的经营布局和管理方案,并在公司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战胜了危机,实现了公司销售额同比去年有较大增长。在应对本次危机中,北裕仪器的销售业绩和势头能够逆势而起,主要源自于以下几点:  1、苦练内功,坚持任何时候都要把产品质量摆在重要位置的经营思路。  产品是市场竞争的核心。在疫情复工复产的恢复期,公司花了很大功夫重新梳理了全部产品,从设计到生产零件、到工艺与质量控制,参照以往的故障记录,对产品的每个零件、每道生产及检验工艺,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对一些故障率较高的元件进行了更换,同时对产品同类型零件的通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公司注重质量与成本的优化和控制,使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综合性能比往年有了很大的提高,为用户提供了更好更优的产品。  2、客户至上,坚持任何时候都践行客户至上的理念,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技术服务是影响客户对品牌认可度的关键因素。疫情之下,公司缩减了相关部门的预算支出,但唯独客服部是例外的,不仅没有缩减反而适度增加,同比去年增加了30%。因为在疫情中,当用户有服务需要时,我们必须要第一时间赶到,帮用户解决问题。年初曾有几次,工程师到达用户所在城市后,还需先隔离并做核酸测试才能上门服务,这大大增加了技术服务的综合成本。但是公司克服困难,必须做到急人所急,尽量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没有将自己的困难转嫁到客户身上,在保证疫情安全的前提下努力提升服务品质。  3、与合作伙伴相互支持,齐心协力、合作共赢共度危机。  北裕仪器自成立十余年以来,建立了不少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合作过程中,公司始终坚持诚信为本,守信用、重承诺,通过优化采购周期、建立合理安全库存、加强上下游协同销售等措施,力求合作共赢,得到合作伙伴的信任与支持,并且实现了公司与合作伙伴的共同成长与发展。  4、体系化提升管理水平,全员凝心聚力促发展。  疫情缓解后,随着公司技术与管理革新,成本费用合理可控,产量、效率、质量、服务全面提升,促进了公司销售情况明显好转,公司把节省的成本,转化为更优惠的价格和更优质的技术服务,促进了销售业绩的增长,赢得了用户更多的支持和认可。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在应对疫情期间,广大员工充分发挥了主人翁精神,与企业风雨同舟,立足岗位、积极奉献,体现了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精神。  2020年,对北裕仪器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从年初疫情来袭时的毫无准备,到危机中通过管理提升、技术革新,持续改善产品与服务,创造了逆袭疫情的新增长。“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公司将以人为本、坚持用户至上,继续发扬奉献与奋斗的精神,激发和凝聚全体同仁的智慧和力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拓展阅读:  国产仪器“创新100”企业报道第27站 ——上海北裕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看这家公司走出的“新”路子——走访上海北裕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更多专题信息,点击下方图片
  • 中国首个指纹图谱质控的中药注射剂产生
    目前中药注射剂乃至整个中药产业都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如何在国家不断加大药品监督力度的情况下保证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就成为了解决此次信任危机的重中之重。   由于中药成分相对复杂,需要对每味中药和每种成分逐一鉴定,才能够严保质量关。但就现有的技术而言,只有指纹图谱技术能够在检测中尽可能多地反映产品全貌,因此,指纹图谱技术就成为了监督中药产品质量的关键。   具有先进分析技术的指纹图谱特别是数字化色谱指纹图谱的出现为中药产品质量的控制开辟了新途径。为促使此项技术能早日正式投入使用,企业的质检中心从2004年起就用指纹图谱全程控制注射用双黄连(冻干)的质量。无论是对注射用双黄连(冻干)的原料金银花、黄芩、连翘及提取物 还是对注射用双黄连(冻干)配剂药液及该制剂成品都进行了严格的监控。技术应用至今,注射用双黄连(冻干)成品的指纹图谱均达到国家标准。   2009年7月1日,注射用双黄连(冻干)将进入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增补本,这不仅是我国唯一一个,同时也是首个采用指纹图谱控制产品质量的中药注射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药品的最高法典,代表着国家对药品的最高标准,只有安全性好、用药广泛、质量标准高的药物才能进入此药典。此举无疑是继注射用双黄连(冻干)第一个进入2000版药典的中药粉剂后,中药企业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届时中药企业会正式将指纹图谱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从而严格有效地控制注射用双黄连(冻干)的质量,以此保证产品质量的均一和稳定,并保证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指纹图谱标准的应用,不仅能确保对中药产品的质量控制,更能提高中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对中药注射剂质量与安全再评价的顺利通过,以及整个中药行业产品质量标准的提高都将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
  • 袁宝:牙膏含漂白剂,缺失的监管何时上位
    据中广网报道我们每天都要用的牙膏,却可能潜藏着危害?近日,中华、高露洁、黑妹、佳洁士、黑人、立白等6个品牌美白牙膏被曝含有漂白剂,长期使用有健康隐患。此消息不仅使美白牙膏开始受到质疑,其他功能牙膏的安全性也备受关注。(5月13日人民网)   现在打着各种新潮美白概念的牙膏越来越多,各种功效让人眼花缭乱。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品牌的美白牙膏都比普通牙膏卖得贵。笔者也不禁要问,一口洁白的牙齿,真的可以通过美白牙膏刷出来吗?   牙膏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清洁用品,有着很悠久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艺装备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各种类型的牙膏相继问世,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不断提高,现在牙膏品种已由单一的清洁型牙膏,发展成为品种齐全,功能多样,上百个品牌的多功能型牙膏,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水平的需要。而美白牙膏,相信更是受到很多人的格外青睐。如果能用美白牙膏给自己带来一口闪亮如钻石般的牙齿,何乐不买呢?如今电视上的牙膏广告令人眼花缭乱,每一种牙膏的美白效果都可用“神奇”“神速”来形容。如此快速、神效的美白效果,真的能够相信吗?当“吃的安全”成为一种奢侈后,“用的安全”同样也遭遇信任危机。   据笔者了解,目前市场上的牙膏按功效分主要可分为清口气、美白、抗敏护龈三大类,而其中的美白产品则一直是外资药膏牙膏的主要市场所在。新闻中多款美白牙膏被曝含有漂白剂,这其中就包括耳熟能详的中华、高露洁、佳洁士、黑人。据悉,长期使用这些含有漂白成分的牙膏会对健康造成影响。此事一经曝出,中国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工业协会就立刻站出来辟谣,称这些“增白”成分仅靠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量,远不至于对健康造成影响。但是,在一个充满“信任危机”的时代,这样的解释我们可以相信吗?且不论该事件的结果如何,但是一口洁白的牙齿,真的可以通过美白牙膏刷出来吗?其实牙齿的洁白程度和牙釉质、牙本质都有关系,而且由中国人的牙齿结构看,已经决定了我们牙齿颜色白偏黄,所以不论自称有多么“神奇美白效果”和多么昂贵的美白牙膏,都是“心有余力不足”的。   笔者认为,之所以美白牙膏产品被爆含有漂白剂,其主要原因是有关部门在监管上的“疏忽”和“宽容”造成的。对于日用品的审批、生产、质检、销售等过程,国家常常有一套严密完善的监管程序,但是,在这个小小的牙膏上面,我们看到的似乎是国家有关部门一系列的“疏忽”和“宽容”:没有统一的“国标”,监管的缺位,从而为功效牙膏的泛滥成灾提供了“便利”。   牙膏生产才是源头,实际上到今天,这次“牙膏漂白剂”事件最缺的就是一个权威的检测结果。针对美白牙膏的乱象,笔者建议牙膏行业相关管理部门尽快制定一个全国统一的标准,这样既有利于口腔保健行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质检总局调查金浩茶油涉嫌违规召回问题
    对于公众近期广泛关注的金浩茶油召回过程中的信息发布问题,质检总局相关负责人9月8日表示,正在进行调查,并欢迎媒体和社会公众对质检工作进行监督。   8月下旬,金浩茶油被曝出致癌物苯并(a)芘超标,这家国内最大茶油生产企业,以及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都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实际上,早在今年2月18日湖南质监局即已通过抽检,查出金浩茶油的9批次产品存在苯并(a)芘超标,却在长达半年之内未公之于众,还在媒体曝光后联手金浩公司进行“辟谣”,使得一起产品质量“个案”演化成一场公众信任危机。
  • 环境督查愈演愈烈 制药机械如何助原料药企度过危机
    p   如今环境督查工作日趋严格,笔者获悉,8月7日,第四批中央环境保护督查工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展开,其实现了对全国各省(区、市)督察全覆盖。环境督查工作愈演愈烈,原料药行业作为污染较严重的产业之一,未来该如何发展,将成为原料药生产企业面临的一道难题。有专家表示,环境督查工作虽然非常严苛,但是企业只要能达到环保要求,压力便不会那么大。这也预示着在环保压力下,原料药企业也需要向绿色环保转型,而原料药设备作为原料药生产加工工具,企业在设计过程中更应该从环保出发,研发生产出符合原料药企业绿色环保转型需求。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50" height=" 338" title=" timg (5).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38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398b05cf-da52-461b-9512-5cf01463ac95.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原料药药企车间(图片来源于百度) /strong /p p    strong 遵循环保原则 进行原料药设备技术创新 /strong /p p   环保升级,原料药行业面临着洗牌的局面,有机构预测,在环保重拳下,70%的原料药企将出局。那么原料药企业如何能度过“出局”危机?有专家指出,决定原料药企业能否持续保持良好发展,关键在于企业污染控制能力。“从整体环保的要求角度而言,决定原料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绝非简简单单的产品问题,而是环保。” /p p   如今,节能环保已经成为国内原料药生产企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其中对环保设备的投入是原料药行业前期的重点工作。对此,国内原料药设备企业应在环保方面苦下功夫,努力提升设备的节能环保性能,这样不仅是为原料药企业提供环保设备,助力原料药企业度过危机,同时也是为原料药设备企业更好的在发展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p p   所谓顺势而为,乘势而上,随着国家对环保监管的日趋严格,原料药设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有遵循节能环保原则,及时调整发展策略,从技术创新入手,研发生产节能环保型设备,提高设备在生产过程中节能环保指标,才能满足当前原料药企业生产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p p   笔者获悉,随着原料药企业对节能环保需求的增加,各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开始应用于原料药生产之中。如液压和可膨胀隔膜组合的脱水技术由于具有降低能耗、高效、高回收率等特点在原料药行业得到广泛运用。据了解,液压和可膨胀隔膜组合的脱水技术与离心机、真空过滤机等不同,其把液压和可膨胀隔膜组合,使分离力量更大化,从而以较小的能耗得到更有效的固液分离效果。又如微波设备作为一种新进的烘干干燥设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会产生“三废”等污染物,符合国家环境环保政策标准,深受市场欢迎。 /p p   为了更好的满足原料药环保需求,避免更多的原料药企业被淘汰,原料药设备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不断转变观念,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为了节约投入成本而忽视环保技术的研发。笔者获悉,如今随着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原料药设备企业认识到绿色环保设备的重要性。如常州力马干燥科技有限公司计划成立专门的环保公司及配套的工程实验中心,确立节能降耗环保产品设计核心元素。 /p p    strong 打通人才通道 为原料药设备绿色研发注入新鲜血液 /strong /p p   “为官择人,唯才是与”,中国自古就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而如今原料药正面临着全面洗牌局面,原料药设备行业作为原料药产业绿色转型的核心要素,企业更应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断打通人才通道,为原料药设备绿色研发注入新鲜血液。 /p p   研发节能环保设备,技术创新受到原料药设备企业的高度重视,但是创新从而而来?关键还是要靠人才。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原料药设备行业专业人才仍相对缺乏。为推动我国研发生产出更多技术先进,绿色节能环保的设备,国家、高校以及原料药设备企业还需从培养人才入手,为环保设备的研发提供强大的人才后盾。 /p p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是原料药设备创新的根基。首先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为原料药设备企业培养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其次高校也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原料药设备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力量。最后,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为“工匠”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如太仓金溪粉碎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琴秀在接受中国制药网采访时表示,太仓金溪在人才建设方面,不仅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而且还进行校企联合,其与清华大学、东北大学、南大理工大学、苏大等各大高校进行了亲密合作。 /p p   专家表示,在原料药设备环保人才建设方面,校企联合是有效方法之一。通过校企联合,学校能培养出更多对口人才,不会造成人才浪费,而企业也能更快速的找到相应的人才。且通过各大高校的支持,企业在节能环保方面将具有更大的研发力量。 /p p & nbsp /p p & nbsp /p
  • 我国疫苗检测技术与国外有差距
    疫苗频传出事,省疾控中心计划免疫所所长彭国文坦言   已感觉到疫苗遭遇信任危机   广东省疾控中心计划免疫所所长彭国文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已感觉到疫苗遭遇了信任危机。   接连被曝光的“山西疫苗事件”、“江苏狂犬病疫苗事件”让不少家长对接种疫苗的安全性产生了怀疑。记者昨天从侨怡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到,最近前来咨询疫苗安全问题的家长明显增多,还有大概10%的家长没有按时带孩子来接种疫苗。“周三是计划免疫门诊开诊的时间,明明已经致电了10名家长带BB前来接种相应计划疫苗,但只有3人按时前往,其余的都‘爽约’了。”计划免疫门诊一名医生表示。他同时表示,不能就此断定该现象与近期频频发生的疫苗事件有直接关系。有家长还发现,以往打疫苗要排长龙,但现在不用排队。   “孩子出生后就要打这么多预防针让家长们心痛,肯定会让部分家长产生不信任疫苗的心态。”广东省疾控中心计划免疫所所长彭国文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已经感觉到疫苗遭遇“信任危机”。他承认即使在正规的计划免疫场所,疫苗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也不如外国的先进,加上仍有小部分国产疫苗的安全性不如进口的(进口疫苗要自费),也会令家长不放心。   据介绍,一系列疫苗事件并未影响广东省的计划免疫工作。“部分家长虽然萌生过不带孩子打疫苗的念头,但在医护人员解释下多数人仍然带孩子接种,所以省疾控中心运往各地的疫苗数量并无减少。但人人染病后都把原因归咎接种疫苗,将给疾控工作人员带来极大精神压力。”彭国文说。   核心对话   拖延打疫苗患病风险更大   记者:该不该给孩子打疫苗如何权衡?   彭国文:“像脊髓灰质炎,上世纪50年代以前肆虐广东,十几万孩子患小儿麻痹致残,通过计划免疫,该病近10年来发病率为零。如果大家都不打疫苗,一直以来极力抑制的传染病恐会死灰复燃。若家长不给孩子按时打疫苗或者没有接种完规定的针次都会让孩子处于患病风险之下。”   记者:现在打疫苗到底怎样才能保证安全?   彭国文:广东省疾控中心采购疫苗时,必看疫苗有无国家的批签才肯收货。配送环节上,以广州为例,多年前已经严格控制运送的每个环节。疫苗运输车运往各区疾控中心、再运到最基层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则用冰包保卫疫苗,用保温箱冷藏,这“冷链”保存很严格。哪怕包装疫苗的箱子在常温下短期放置,都不会影响疫苗质量。
  • 紫砂煲被紧急下架产品长期缺“国标”
    5月23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伪劣紫砂煲的生产黑幕,目前市面上热销的紫砂煲,其紫砂内胆不仅不含紫砂,而且只是普通陶土加化工原料染色而成。此次风波也将苏泊尔、九阳、依立、方圆等多个国内知名的家电生产企业推向了风口浪尖。   然而,就是这个原本并不起眼的小家电产品,如今却成为整个中国家电行业的“暴风眼”,引发了一连串针对家电行业与紫砂容器制造业在诚信上的质疑与拷问:究竟“紫砂煲”造假是个别企业行为,还是所谓的行业“潜规则”?   “紫砂门”引发“多米诺”效应   据《每周质量报告》报道,“天然紫砂煲”根本不天然,其内胆泥料都是由普通黄土添加一些化学原料制成。即“紫砂煲”系用田土、红土等普通泥土添加铁红粉、氧化镍、二氧化锰等化工颜料调色烧制而成,并非宣传中的紫砂。   “事情曝光后,所有的产品都停止了销售,对企业损失很大。个别企业的不诚信行为,也对紫砂煲行业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佛山某紫砂煲企业负责人王明(化名)如是说。对于“紫砂门”造成的损失,王明表示,目前公司还未对相关的销售数据、市场回收量以及库存做相关的统计。   然而,《每日经济新闻》走访京城各大卖场了解到,北京国美、苏宁、大中、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卖场均已在第一时间对紫砂煲进行了紧急下架。“沃尔玛所有的紫砂产品均已经停止销售,如果要退货,找客服中心。”沃尔玛宣武门店表示。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此次“紫砂门”事件,给紫砂电器行业带来巨大冲击,甚至可能会引发消费者对整个小家电行业的信任危机。   “这仅仅是个别企业的不诚信行为。”王明对眼下有愈演愈烈之势的“紫砂煲”信任危机感到相当忧虑,直言不能因为极少数企业的问题而全盘否定“紫砂容器电炊具”。   乱象背后的巨额利润   受影响的不仅仅是紫砂煲产品,“紫砂门”也让一向受到市场热捧的紫砂壶遭到了“冷遇”。北京马连道某紫砂专卖店的销售员刘小姐表示,专卖店的紫砂产品销售受到了影响。“问的人明显少了,很多顾客甚至已不相信紫砂产品了。”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指出,当下除一些高档紫砂壶外,百元以下的紫砂制品基本是采用类似紫砂泥的陶土制成,而相对贵点的可能含紫砂,但是量也不会太多。家电产业是充分竞争的行业,目前的利润率仅在2%至3%之间,已像刀片一样薄了。对于家电企业来说,他们面临着一个新的难题,品牌产品发展到最高点就成了瓶颈,需要寻找新的利润点。来自信息产业部的数据,2006年1月~2月,我国家电行业销售收入增速仅为3.8%,利润率增速为-6.8%。   该人士指出,一般天然紫砂内胆的成本在50元左右,而用普通陶土配制的内胆成本才几元钱,仅仅在紫砂内胆上的差价就足足有10倍以上,基于成本的巨大差别,也让许多紫砂煲企业铤而走险。据了解,2007年前后,家电业巨头苏泊尔、九阳等纷纷进入紫砂煲市场,紫砂煲市场的繁荣也给这些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润。   以九阳为例,2009年财报显示,以紫砂煲为主的营养煲系列业务收入4.71亿元,同比增长64.2%,是九阳股份所有业务中增长最快的,其毛利率为26.53%,仅次于以豆浆机为主的食品加工机系列业务,营养煲系列业务占总收入比重达到10.16%。   行业标准缺失   市场的紫砂产品除了价格不一、产品良莠不齐之外,对于紫砂产品的执行标准也各不相同,长期以来,紫砂电器产品一直缺乏有效的行业标准和第三方监管。“可以说,紫砂煲事件暴露出该行业存在国家标准缺失,准入门槛低和市场竞争无序等问题。”王明表示。   以依立电器企业为例,据了解,依立的产品是由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景德镇陶瓷检测中心出具的铅、镉溶出量,热稳定性的测试报告,以及顺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出具的感官、铅、镉结果符合《陶瓷食具容器卫生标准》要求的检测报告。此外,依立电器还强调了自己已经取得了包括美国FDA在内的多家权威机构的认证。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院长邴旭卫对此表示,目前家电行业还没有标准界定紫砂类电器产品,不知道紫砂行业是否有相关标准。   早在2008年,宜兴检验检疫局就出台了《紫砂陶器国家标准》,但该标准的设定主要是为了保证紫砂产品出口而制定的相关标准,国家标准并未对紫砂陶成分有明确界定,并不能作为紫砂电器的使用标准。王明也指出,由于紫砂壶和紫砂煲功能不一样,所以对紫砂内胆的衡量标准也不一样。紫砂陶器国家标准是否适用于紫砂类电器,还得再研究。事实上,由于紫砂煲属于同食物相关的产业,因此,在监管隶属关系上,也属于从事卫生相关的监管机构的管理。   广东省家电商会秘书长谢德盛表示,正是由于市场上没有一个具体的关于监管紫砂类电器产品的具体标准,才让厂家有机会把由普通陶土制作而成,所谓的“紫砂煲”搬到广大消费者面前。   据王明透露,目前正在联系相关的企业和协会机构,呼吁行业尽快进行紫砂电器相关标准的制定。
  • 联合国气候大会继续关注气候变化危机,加快落实相关行动计划是关键
    热浪、干旱、山火、暴雨以及洪水……今年以来,种种极端天气灾害频发,温室气体排放形势依然严峻。在此背景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27届会议(以下简称“第27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于11月6日至18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开,致力于将各国重新团结起来,落实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为人类和地球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据悉,第27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将基于第26届大会的成果,就一系列关键问题采取行动,以应对气候紧急情况,包括紧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建设复原力、适应气候变化不可避免的影响、兑现为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行动提供资金的承诺等。气候变化危机依然严峻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风险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绿色环保议题,而是关乎全人类生存以及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事项。在第27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新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斯蒂尔表示,这次大会应使世界转向实施先前商定的行动计划,以应对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气候变化。与此同时,斯蒂尔强调了会议的三个关键行动方向:通过将谈判结果转化为具体行动,从而转变到实施;在围绕气候变化的缓解、适应、资金以及重要的损失和损害问题方面开始取得进展;在整个过程中加强透明和问责原则的落实。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为应对气候变化风险采取行动,降低碳排放以及推动能源消费和经济向绿色发展转型,但从第27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召开前后多个国际机构已经发布的报告来看,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危机形势依然严峻,摆在人类面前的挑战有增无减,由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灾害给全人类的生存、健康以及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世界气象组织11月6日在第27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发布的临时版《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提出,在东非,连续4个雨季的降雨量都低于平均水平,这是40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有迹象表明当前的雨季也可能是少雨的。由于持续的干旱和其他复合因素,在2022年6月之前,估计有1840万人至1930万人面临粮食危机或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水平。另外,7月和8月破纪录的降雨导致巴基斯坦发生大范围洪水,至少有1700人死亡,3300万人受灾,790万人流离失所。在此之前,3月和4月极端热浪袭击了印度和巴基斯坦。而在今年年初的两个月里,非洲南部地区遭受了一系列气旋的袭击,马达加斯加受灾最严重,遭受暴雨和毁灭性洪水的重创。9月,飓风伊恩在古巴和佛罗里达州西南部造成了广泛的破坏和生命损失。11月4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研究机构“气候影响实验室”共同发起了一个名为“人类气候视界”的数据平台,通过分析死亡率、劳动力和能源消耗等方面的数据变化来体现气候变化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开发计划署署长施泰纳表示,数据显示,如果全球为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做出更大的努力,那么预计在2100年由极端高温造成的死亡率可以降低80%以上,数千万人的生命将得以拯救。以孟加拉国为例,数据显示,如果温室气体排放保持高位,那么到2100年,孟加拉国首都达卡由气候变化造成的死亡率(每年每10万人中有132人死亡)将达到孟加拉国目前每年所有癌症死亡率的近两倍,是该国每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的10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任重道远2015年12月通过的《巴黎协定》提出,各方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威胁,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而《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则提出,温室气体浓度不断上升‍‍‍‍‍,热量不断累积,在其推动下,过去8年已步入有记录以来最暖8年的轨道。自1993年以来,海平面的升速已翻了一番,自2020年1月以来,已上升了近10毫米,今年达到了新高。自近30年前开始卫星测量以来,仅在过去两年半的时间内,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就占到了整体上升幅度的10%。“据当前的估计,2022年的全球平均温度比1850年至1900年工业化前平均温度高出约1.15摄氏度。罕见的‘三峰’降温型拉尼娜现象意味着2022年可能仅是第五或第六最暖年份。然而,这并不能扭转长期趋势。出现另一个有记录以来最暖年份只是时间问题。事实上,变暖仍在继续。”《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提出。另外,在实现控温目标方面,全球企业层面的行动也至关重要,但目前的情况不容乐观。名晟公司(MSCI)最新发布的《净零追踪报告》提出,根据最新数据,以将气温升幅限制在1.5℃为目标,上市公司将在2026年12月之前耗尽它们的全球排放预算份额,这比此前在2022年第二季度《净零追踪报告》中预测的提前了两个月。具体而言,上市公司今年将向大气层直接排放109亿吨范围—温室气体,比2021年上升了1%,但比疫情发生前的高点下降了4.4%。按照目前的排放速度,到本世纪末,上市公司将使全球气温上升2.9℃,远远未达到《巴黎协定》的目标。根据应用最为广泛的国际排放核算工具温室气体(GHG)核算体系,温室气体排放分为三类或三个范围。范围一用于核算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排放源产生的直接排放量。范围二用于核算企业外购电力、蒸汽、供热或制冷的生产而产生的间接排放量。范围三包含企业价值链中产生的所有其他间接排放量。《净零追踪报告》显示,只有超过三分之一(36%)的上市公司设定了脱碳目标,不到半数(46%)的上市公司公布了净零目标。由于企业自行设定的净零目标有所不同,情况变得更加复杂。MSCI分析显示,一些企业设定的目标旨在平衡碳排放和脱碳,其他公司则计划减少来自公司的供应商或客户以外的直接排放。此外,有些企业只是简单地打算提高公司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 百胜激素鸡事件 涉证券欺诈在美遭起
    百胜激素鸡事件继续发酵 涉证券欺诈在美遭起诉   因被指使用“激素鸡”,百胜集团旗下品牌在华陷入信任危机。不过祸不单行,昨日,跨国诉讼律师郝俊波向记者透露,由于上述丑闻等原因,拥有必胜客等品牌的全球最大餐饮集团百胜因涉嫌证券欺诈在美被起诉。现在,中国受害股民征集也已展开。   郝俊波介绍, 起诉者提出,去年10月9日,百胜餐饮公布了截至2012年9月8日的三季度财务报告。报告称,目前其在中国餐饮界的品牌和竞争力有着空前的优势,预期今年将增开750家高回报的新餐厅,总体来说,百胜餐饮对其中国业务的长期增长充满信心。一连串利好消息提高了百胜餐饮的股价。   不过,去年11月29日,百胜餐饮又称,百胜国际及美国区的业务正在抵消来自中国的收入。此后,百胜餐饮的股价从74美元跌至12月4日的65.89美元。到了2012年12月21日百胜餐饮宣布,针对旗下品牌两家鸡肉供应商未经批准使用抗生素一案,该公司正在全力配合中国政府调查。当天,百胜餐饮股价再度下跌至63.5美元。   郝俊波表示,基于上述情况,日前,一位股民以百胜餐饮集团进行虚假和误导性陈述违反联邦证券法为由将该集团及部分高管和董事诉至加州中央区法院。凡是在2012年10月9日至2013年1月7日期间购买百胜股票的中国投资人,如果损失较大,均可在今年3月24日前委托律师进行集体诉讼。
  • 人民日报:科学试验应守规范
    ■“黄金大米试验”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一个重要原因,恐怕是研究者没有严格按程序办,从而深陷伦理危机和信任危机   ■程序规范是科学试验必须恪守的前提,不能把“科学上的正确”或“后果绝对安全”当作程序违规的挡箭牌   前不久,湖南儿童参与“黄金大米试验”的消息引起轩然大波,至今疑云重重,未有定论。   从科研的角度看,“黄金大米试验”的动机本无问题,其后果也不像有些人说得那么可怕。黄金大米富含胡萝卜素,而胡萝卜素是合成维生素A的材料,研究黄金大米中的胡萝卜素在人体的吸收情况,对治疗农村和偏远地区儿童因缺乏维生素A导致的夜盲症等疾病有一定价值。该科学试验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一个重要原因,恐怕是研究者没有严格按程序办,从而深陷伦理危机和信任危机。   回顾“黄金大米试验”,至少在三个方面与科学规范相违。首先,它没有充分尊重受试者及其家属的知情权。受试者均是6至8岁的儿童,难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虽然研究者称试验前与儿童家长签署了课题研究知情同意书,但据媒体调查,这份告知书显然过于简单,而且不够严谨,研究者没能提供全面、真实的信息。   其次,缺失严格的伦理审查。伦理审查是保护受试者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科学研究不违背伦理的必要屏障。据媒体报道,虽然“黄金大米试验”2003年通过了浙江医学科学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可项目批准的截止时间为2005年,试验许可地也限定在浙江 2008年转移至湖南试验时早已不在期限内,而且变更了试验地点,此前的审核是否继续有效,并没有相关的法规支持。   第三,美方塔夫茨大学是否遵循了美国“一事一地一年一伦理”的伦理审核制度,国内人至今无法判定。   此外,论文的署名乱象和当事方众说纷纭的回应,也加重了公众对该试验的质疑。发表的论文中注明了作者的分工,并表示所有作者审查了原稿,可三位中方的研究者却声称,对黄金大米数据或论文发表、写作不知情。说辞如此扑朔迷离,难怪公众疑窦丛生、浮想联翩。   程序规范是科学试验必须恪守的前提,不能把“科学上的正确”或“后果绝对安全”当作程序违规的挡箭牌。在开展某项科学试验之前,严格按程序办,把试验的内容和过程、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补救的措施等告知受试者,可能会多花些时间、多费点周折,但至少不会像“黄金大米试验”这样搞得如此狼狈、难于收场,甚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没有认真、足够的科学试验,就难以产生惠及大众的科学成果。而一切涉及人体健康的科学试验,只有严格遵守科学伦理、认真履行相关程序,才能赢得公众的理解与支持——“黄金大米试验”风波的教训,值得汲取。
  • 专家解读食品安全热点:不能以外国标准为标准
    2012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引起人们的热议,让人充满了对中国传统美食的向往。然而,去年诸多的食品安全事件,仿佛又给人们蒙上了一层浓浓的阴霾。从年初的螺旋藻、明胶到年中的荧光增白剂、硼砂,再到岁尾的白酒塑化剂,使消费者不知如何是好。   前不久,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联合发布的“2012年公众关注的12个食品安全热点点评”,12位知名专家对12个热点进行了逐一解读。   针对去年4月老酸奶、果冻的“明胶门”事件,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孙颖解读说:“老酸奶、果冻添加工业明胶一事没有依据,属于非食品安全事件。如果以工业明胶冒充药用明胶制成药用胶囊,造成严重铬污染,则属于违法犯罪行为,也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而去年4月,媒体报道披露,可口可乐山西饮料公司因管道改造,致使消毒用的含氯处理水混入公司9个批次价值约500万元左右的12万箱可乐产品中,部分产品已被当作合格产品销往市场。随后,山西省质监局发布一则通知,认定媒体报道情况属实。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孙宝国教授解读说:“这是一起典型的由于过程控制不到位,而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这表明即使知名企业在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和管理方面也存在严重疏漏,生产过程监督严重缺位。”   去年7月,河南省工商部门在对方便面食品的例行抽查中,发现今麦郎公司生产的“一元王香辣牛肉面”、“今野拉面”方便面均被检测为酸价超标。时隔不久,三门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表声明,承认其自身方便面酸价指标检测资质认证不全,此前对今麦郎方便面的三份检测报告予以收回并声明无效,同时对今麦郎食品有限公司表示道歉。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工元晓梅评价说:“检验机构必须依法从事食品检验活动。食品检验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认证认可的规定取得资质认定后,方可从事食品检验活动”。   随着专家们逐一解读,一个个案例抽丝剥茧地揭开。其中12个热点问题,只有两个是真正意义上的食品安全事件。很多问题是消费者、媒体和业界专家对于热点的认知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造成的。诸多热点问题分别存在标准引用有误、判定依据不足、企业生产过程管理和控制不到位、执法不当、企业超范围使用新资源食品配料、外源性迁移污染等。   “其实,中国食品安全的最大危机是消费者对食品工业的信任危机。企业界、科技界和媒体都应承担重要责任,科学认知食品安全问题已刻不容缓。”中国食品科学学会孟素荷理事长强调说。她认为,透明产生信任,这需要食品企业要让自己的生产过程透明 政府的管理要透明 媒体的透明是把食品安全的问题回归到食品安全问题的本身,而不能成为一个炒作的课题。   孙宝国院士说:“对‘量效关系’的理解才是当前食品安全公众科普中最为紧迫、也是最为重要的内容,需要让消费者建立‘检出不代表违规,检出不代表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的科学认知”。孙宝国院士还说,不是所有外国的标准都比我们高,如我国明令禁止使用的瘦肉精,而美国的瘦肉精标准是10ppb,欧盟是2ppb 日本饮用水含铅的标准是35微克/升,我国是20微克/升。我们不能以外国的标准为标准,而是应该以安全为标准。
  • 两会委员为食品安全四大顽疾“把脉开方”
    2010年被很多人戏称为食品安全的“巅峰”之年。三聚氰胺的遗毒还没有彻底肃清,皮革奶等匪夷所思的事件又把国人狠狠地恶心了一把。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纷纷为食品安全“把脉”,希望通过对典型事件的梳理、归类、追根溯源,为解决这一复杂问题开出“处方”。   症状一:政出多门重复建设   处方:顶层设计整合资源   江苏省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沈进进代表说,在基层工作,最大的感受就是部门之间协调太费事。特别是大部制改革以后,卫生和药监在国家层面的职能转化衔接起来了,但下面并没有要求统一,有些地方药监部门独立于卫生系统之外,协调起来有很多实际困难,形不成合力,很多事情都靠媒体和社会监督推着办。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常务副所长严卫星委员表示,政出多门、重复建设是当前食品安全多头监管模式的主要弊病。“比如一块蛋糕,在餐厅里现制现售被称为餐饮,归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管 而在超市里现制现售就被划归工商部门管辖。管一块蛋糕,两个部门的政策要想通用还很难。”全国“12320”管理中心副主任李蓉委员说:“食品安全监管相关部委局均设有自己的检验检测机构,各检测机构各自为政,使得企业负担增加,也不利于食品行业发展。”   湖北省卫生厅厅长焦红委员建议,当务之急是加强顶层设计,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牵头监管的部门一定要统一。李蓉委员建议,整合各部门检验资源,建立公共检验服务平台 统筹规划品种、环节、区域检验检测策略与方案,提高检验效能、检验资源的利用率和检验结果的共享率,减轻行业负担。沈进进代表最希望建立的是诚信体系并全国联网,配合召回制度等严厉措施,提高违法成本,震慑违法分子。   症状二:监管投入大收效低   处方:风险评估关口前移   严卫星委员指出,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还是以市场监督抽查为主要模式,结果是覆盖广,投入大,浪费多,收效甚微。理想的监管模式是要关口前移,重点管理生产过程以及原料,市场监督抽植、查充其量是补充手段。   “当前这种‘大撒网’式的抽查监管模式和资金投入,应该‘移植’到食品安全的风险监测评估工作中。”严卫星坦言,虽然去年我国已经建立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但重视程度和投入资金远远不够。“如果能从种植、养殖环节等食品生产源头开始收集资料,直至食品运输、销售的终端环节进行评估监测,找出高风险产品类型、地区、环节等,那么各个监管部门就能够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有针对性地进行控制,不仅节约成本,而且提高效率。”   症状三:食品安全陷入信任危机   处方:厘清责任强化教育   今年1月1日,《小康》杂志和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联合发布的《2010~2011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报告》显示,近七成受调查者对中国食品“没有安全感”。   严卫星认为,将多种以食品为载体而进行的违法活动所造成的健康损害都归咎于食品安全问题,是造成公众食品安全恐慌的主要原因。食品安全的概念是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对健康的损害,而以三氯氰胺为代表的非食用物质添加问题,其实是触犯刑法的问题,应从食品安全的大框架中剥离出来,这可能就会让公众对食品安全有一个新的认识。   李蓉认为,当前公众的食品安全防范意识、法制观念并未有大的加强。“教育是食品安全防御措施的基本环节。社会应形成一种氛围,使食品的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兼具食品安全的支持者、维护者和创造者三重身份,从而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力。”   症状四:人少事多矛盾日益突出   处方:修订疾控机构编制标准   沈进进说,非典之后,各级疾控中心的房子、设备都有了很大改善,然而疾控中心的编制依然是上世纪80年代防疫站时候的标准,人少事多矛盾突出。例如,盐城市有820万人口,疾控中心核编仅98个,很多具体工作落实到人头上,只有半个负责人,开什么会都得这个人去,还要指导监督下级、承担网络直报等任务,这种情况能保证监管质量和法律法规执行吗?他建议尽快编制颁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编制标准”,为保障食品安全做点实事。
  • RephiLe水机用户:上海交大分析测试中心为市民提供食品送样检测
    【转载:中国化工仪器网】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使越来越多得国外第三方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瞄准中国市场。美国前任农业部副部长约瑟夫郑博士在上海召开的第六届食品安全国际论坛上呼吁中国建立第三方食品检测机构,挽救消费者对食品的信任危机。而上海交大也正加紧建立第三方食品安全检测机构,构建研发技术平台、制定技术标准、提供第三方检测和培训、信息基地和人才梯队、攻克和解决食品安全行业存在的共性关键工程技术问题。 检测费用:一般约三五百元 据了解,市民如果对日常生活中的大米、奶粉、珠宝等的含量存疑,可以将样本送往分析测试中心自行检测。交大分析测试中心主任梁齐教授告诉记者,中心的业务室在接受市民的样本后,会按照标准检测流程进行检测,并提供大米重金属含量、奶粉蛋白质含量和必需氨基酸配比等数据报告,市民可比对国家标准来判断食品、用品是否合格,或者为具有资质的单位提供数据参考。检测的费用将视检测项目而定,像大米、奶粉等大约在三五百元。  据悉,中心全年测试的样品数量已达到35000余个,是2001年总量的近10倍,并承担上海市纳米生物分析检测平台和远程测试平台等建设项目。 重金属检测:为大米安全护航 含镉毒大米事件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大米安全”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老百姓吃的是不是放心米?国土资源部统计表明,水稻对镉、铅的吸附能力很强,大米中镉含量如果超标会导致骨骼变形、中毒等。  交大分析测试中心以《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为依据,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为监测设备,将大米酸化溶解后分解为碳水化合物等,其分解过程大约需要1-2个小时,然后将样本稀释、定容,记者在测试中心现场看到,样本溶液会被吸管均匀吸入仪器进行检测,最终通过探测器的计数与浓度的比例关系,测出所含元素的含量或同位素比值,具有极低的检出限,其精确度可以达到“微克/每千克”。  在此之前,交大分析测试中心曾开展对市售主流的20种品牌大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重金属镉含量总体情况良好,无镉超标情况检出。 奶粉检测:计算蛋白质含量 品牌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是否达到国家标准?奶粉中各种氨基酸的配比是否合理?专家表示,衡量奶粉质量高低主要有两个指标:蛋白质含量和必需氨基酸配比。如果奶粉蛋白质氨基酸模式与人体蛋白质越接近时,必需氨基酸被机体利用的程度越高,奶粉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也相对越高。  交大分析测试中心生命科学实验室从日本进口了一台的氨基酸分析仪,按照相关国家标准将奶粉中的蛋白质加酸水解成游离氨基酸,一次进样就可同时获得十七种氨基酸的配比情况,进而准确地计算出奶粉中蛋白质的含量。 蜂蜜辨别:别被“糖浆”欺骗 服用蜂蜜可促进消化吸收,增进食欲,镇静安眠,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纯正的蜂蜜含有大量碳-3的植物糖,不法奸商往往在蜂蜜中掺入大量的碳-4植物糖浆,以次充好。但普通消费者通过外形、颜色、气味和味道等,往往很难辨别真假蜂蜜。  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将蜂蜜样品按照相关国家标准方法进行一系列处理后,利用分析测试中心从德国进口的元素分析-同位素比例质谱仪,测定蜂蜜的δ13C值以辨真伪,为保障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权益提供了可靠的手段。  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前身为理化实验中心)正式成立于1983年6月,1999年6月改制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的直属单位。中心先后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和上海市钢结构化学分析计量认证,是一个具备向校内外科学研究和品质鉴定提供公证、权威测试数据能力的重要机构。  上海食品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单位现已变更为上海交通大学,提供第三方检测和培训、信息基地和人才梯队、攻克和解决食品安全行业存在的共性关键工程技术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党委书记周培,该检测机构奖属于非赢利性质,将来可能会收取一定的成本来维持运作,但最主要的任务还是通过自主研发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提高食品安全行业的整体工程技术水平,以推动上海市乃至全国的食品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把中心打造为国内一流、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食品安全重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地。 文章链接:中国化工仪器网 http://www.chem17.com/news/detail/53120.html
  • 造假阿胶盛行,DNA检测成为行业“护身符”
    阿胶“出东阿,故名阿胶”。作为传统中成药,其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传承,享有“补血圣品”之美誉,一直被国人青睐。但“老古董”在近年来却遭遇了“新问题”,掺杂使假现象让这一产业发展蒙上了阴影。  原材料价格暴涨:阿胶掺杂使假现象屡屡爆出  目前,我国市场上每年出现的阿胶产品达5000吨之多。“按照每年能正常出栏120万头驴,即使把进口驴皮也算上,年可生产阿胶的产量顶多也就3000来吨。”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就意味着市场上销售的有四成不是纯正的阿胶。  国家畜牧统计年鉴显示,我国驴存栏量目前仅600万头,并以每年约30万头的数量持续下降。由于生产阿胶的原材料必须是驴皮,随着养殖驴的数量日益减少,致使驴皮价格一路暴涨。记者日前在山东东阿国胶堂阿胶药业有限公司采访了解到,一张驴皮的价格已达2600—4000元。“随着阿胶市场需求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驴皮价格还有继续攀升的势头。”该公司总经理董书光说。  受利益的驱使,一些不法商家使用劣质皮料,或是用马、骡、牛皮等其它动物皮冒充驴皮销售给企业,有些企业甚至用制造皮鞋的下脚料炼制作为原料制造假冒伪劣阿胶,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为了牟利,竟然有不法商贩会把驴的耳朵缝在马皮上充当驴皮销售。使用驴皮和不使用驴皮生产出的‘阿胶’成本差异达到10倍以上,这些都考验着经营者的道德与自律意识。”董书光告诉记者。  现实的尴尬:辨别真伪技术跟不上造假步伐  长期以来,作为中华医药瑰宝的阿胶缺乏科学的鉴定方法。  “用看和闻的传统方法很难区分成品阿胶的真假。原材料驴皮也是如此,如驴骡、马骡的原料皮,在感官上和驴皮难以区别。即使行家也只能通过观察整张皮的外观来鉴别。”山东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测序中心主任步迅说。  步迅告诉记者:“阿胶只能采用驴皮熬制,才有补血滋阴润燥之功效。其它动物皮当然也能熬胶,但功效各不相同,如用牛皮熬出的胶为黄明胶,其功效不如阿胶,用马皮熬制的‘阿胶’,其作用恰恰相反,不但不能补血,如孕妇食用,极有可能导致流产。”  在步迅看来,市场导致驴皮作假的原因无外乎三点:首先是原料不足 其次是原料鉴定难 再者产品鉴定难,掺假阿胶产品繁多,药典方法滞后,跟不上造假技术。这给不法商贩利用各种手段混淆驴皮留下了空间。  危机意识:阿胶DNA全检能否成为行业护身符?  山东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测序中心依托DNA测序、动物源性分子鉴定和动物疾病疫病快速检测等技术,在确保阿胶传统的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的同时,将分子鉴定技术成功地应用到传统的阿胶生产工艺中。2015年10月,该中心与东阿国胶堂阿胶药业联合在国内建立了首个“胶类中药源性DNA分子鉴定实验室”和阿胶原料及阿胶产品系列DNA源性鉴定体系,在行业内率先实现利用DNA技术全程检测原料真伪,为阿胶生产从源头的质量把控到产品的质量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撑。  “通过DNA查询系统,输入‘产品批号’,可查询到成品对应的山东省农科院测序中心‘DNA检验报告’,产品是否由纯驴皮熬制而成,消费者可一目了然。”步迅介绍说,“此举也让阿胶质量监管由过去的企业和政府监管,变革为第三方鉴定,使消费者的相关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作为一个从事阿胶行业研究及管理已20多年老阿胶人,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我更加关注行业的现状及未来。”董书光告诉记者,让他最为忧虑的是,消费者已经对阿胶品类产生极大的信任危机,阿胶行业如何避免出现三鹿奶粉那样的灭顶之灾?行业内必须把解决阿胶真假问题作为当务之急。  董书光说:“在目前原料掺假手段多样,传统的鉴别方法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企业必须在鉴别技术上和生产环节控制上进行创新,这是高品质阿胶生产和阿胶企业经营的必由之路。”  “阿胶信任危机首先是真假的危机,而DNA全检为科学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保障。”董书光认为,在阿胶行业使用DNA全检技术并大胆推向社会,这本身就是一种产品质量的革命性创新。“该技术等于在药典标准之外增加了保障及识别阿胶纯真的方法,不仅为阿胶企业筑起了‘防火墙’,也为消费者吃上放心的高品质阿胶提供了‘显微镜’。”
  • 洋机构抢滩中国食品检测市场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使中国正成为国外食品安全检测商业机构的“黄金市场”。在第六届食品安全国际论坛暨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2011年年会上,美国前任农业部副部长约瑟夫郑博士建议,中国应该建立自己的食品安全第三方检测机构,而且中国应该更全面地研究食品安全事件所带来的经济成本问题。   首先解决添加剂检测问题   约瑟夫郑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顾问。他说,食品安全问题在发达国家也尚未找到终极解决手段,但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来自于细菌和微生物感染,而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大多数是人为添加导致的,尤其是非添加剂类的化学品违禁加入食品,导致中国的食品在市场上的信誉度降低。而这样的食品安全现状需要更可靠的检测。”这使中国正成为国外食品安全检测商业机构的“黄金市场”。   约瑟夫郑博士认为,在中国最需要区分的是,真正的食品添加剂使用过量和使用非法的食物添加剂,对此,教育机构和媒体都有很大的责任向消费者提供正确信息。郑博士说:“现在已经有不少国外知名食品监测机构争相进入中国市场,比如欧洲的EKO-LAB、美国的食品检测商业机构,这也意味着,中国必须加快建设自己的食品检测能力,占领这一市场,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加快建立自己的食品检测机构的信誉度。”   他建议,中国有众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应该分工合作,鼓励更多的学者加入这项工作,解决各类化学添加物质的快速检测问题。同时应当建立一个权威性的信息中心,及时澄清网络上那些关于食品安全的不科学的信息传播。从长期来看,中国还应该建立一些高质量的研究中心,从化学、微生物、基因组学、行为科学等方面联合进行食品安全研究。   食品信任危机带来出口困境   郑博士说,近年来中国食品企业已经开始加强对质量的监控,但是“重要的是中国的产品要有更稳定的质量,而不是关注一下就好一点,不关注就又下降了 或者是第一批产品质量最好,随之则质量和价格一起下降,最终不得不用量来弥补价格下降带来的利润下降”。约瑟夫郑说:“这样的产品在市场上生命力注定不会长久,而且很难树立品牌效应。现在美国FDA对中国食品的监测要远远严格于对别的国家的食品,对中国食品的检测数量是其他国家食品检测数量的三倍。而且按照美国的规定,那些检测费用都必须由当地的进口企业支付,这势必会影响中国食品出口到美国的价格。对中国食品的信任危机一旦无法解决,将会给中国的食品出口企业带来贸易上的困境。”   郑博士称,他希望能够找到关于中国食品安全事件对经济造成影响的全面数据,但每次都只能找到个别企业的数据。他建议,经济研究机构应该把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出口困境也纳入成本考核,并对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经济影响进行更全面的成本评估,“希望以此促进公众和主管部门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   本届大会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以及国际食品科学技术联盟主办,来自美国、加拿大、新西兰、中国等国家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届论坛。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蔡威参加开幕式并致辞。
  • 毒紫砂恐慌蔓延 部分合格产品也下架
    部分紫砂企业喊冤:没问题也“被下架”   “美的紫砂门”事件让消费者变得更加小心翼翼。记者昨日了解到,包括南方一些以紫砂产品为主业的制造企业正试图通过与有关部门的沟通,推动紫砂产品相关标准的建立,为自己正名。   央视再爆调色紫砂壶   5月23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包括美的在内的紫砂锅事实上“无紫砂”,其“天然紫砂内胆”是用田土、黄土、黑土等普通陶土添加铁红粉、二氧化锰等化学颜料配制加工而成的“伪紫砂”。消息发布后,各大超市、家电卖场内纷纷下架紫砂产品,但却并未平息消费者的愤怒。5月30日,央视最新一期《每周质量报告》再度爆出市场上很多紫砂壶实际上是化工原料调色的“化工壶”。   全行业面临信任危机   “经销商告诉我们暂时不能销售了。”佛山一家紫砂制品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已经在这个行业干了20年,并有相当规模的市场份额,公司还是难以逃过“紫砂门”的泥沼。由于自认没有质量问题,这家公司并未向经销商发出下架和退货通知,但除了自建的专卖店,在其他渠道销售的产品都已经“被下架”。   随着媒体不断曝光,“毒紫砂”引发的恐慌已经波及整个紫砂行业。在茶具市场,原本足以证明紫砂品质的“江苏宜兴”产地标签变得可疑起来。   作为历史上紫砂的主要产地,宜兴因紫砂成名,不过由于宜兴市的紫砂矿破坏严重,当地的紫砂矿“禁采令”已经实施了5年。但是,记者在马连道茶城看到,几乎每一家茶叶店都摆放着数十款甚至上百款紫砂壶、紫砂杯等。从几十元到上万元,价格相差百倍不止的产品在产地一栏无不标榜产自“江苏宜兴”。晨报记者 刘映花   紫砂行业呼吁制定国标   紫砂煲”造假引爆整个行业信任危机。记者5月31日了解到,目前一些正规紫砂电炊具企业正与有关部门沟通,希望能够明确紫砂概念、认证机构等等,为紫砂产品洗去污名。同时,尽快制定“紫砂容器电炊具”的国家标准。   某紫砂电炊具企业负责人表示,紫砂行业陷入今天的尴尬境地,很大原因在于行业标准的缺失。   据陶瓷专家介绍,所谓的“潜规则”,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紫砂”。人们常说的紫砂是紫砂陶器的简称,根据《紫砂陶器》国家标准的定义,紫砂陶器与其他陶器的区别是:含铁量较高的黏土制成、不上釉、透气性,因此,符合上述三点的陶器就是紫砂,同时,产品品质必须符合《紫砂陶器》国家标准各项技术要求的规定。制作紫砂陶器的原料在各地区也都广泛具备,不仅限于“宜兴”地区,广西、广东、江西、江南一带都有。制作不同的紫砂陶器产品,根据需要可加入某种氧化物,也就是业内所说的“配方”,没有“化学料”之说。由于要经过高温烧制(通常在1100度以上),因此,对人体是无毒、无害的。   目前,国家并没有紫砂的量化成分标准,由于制陶工艺比较复杂,各个厂有不同的配方工艺,并不统一,也让不良企业有了可乘之机。广东省家电商会秘书长谢德盛认为“市场上没有真正紫砂的说法”并不准确,“个别企业的不诚信行为,如果被扭曲扩大成整个行业潜规则的话,将对千年紫砂文化的发扬传承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 同仁堂称涉汞药品符合国标 中药协会力挺同仁堂
    《经济参考报》24日刊文《二度遭遇“质量门” 同仁堂三缄其口》后,24日晚间同仁堂发表声明称,牛黄千金散规格、小儿至宝丸严格按 照国家药品标准加工、生产和销售,不存在朱砂超标问题。通过复检和第三方检测机构香港厂商会检定中心检测,健体五补丸汞含量小于10μg/日服量,符合香港卫生署的标准。   社会各界纷纷质疑朱砂的安全性,甚至提出“封杀朱砂、禁止朱砂入药”的说法。同仁堂含朱砂药品究竟质量如何?有哪些不良反应?   25日,中国中药协会和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召开的中药安全性论坛上,专家纷纷指出,朱砂是一味非常有效的治疗性药材,但不少中药品种由于缺乏严谨的临床数据支撑,导致了中药频频陷入信任危机。   “临床中,我从未发现一例患儿因使用朱砂或含有朱砂的中成药出现不良反应。”北京东直门中医院儿科教授徐荣谦告诉记者,朱砂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危、急、重病症。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梁爱华指出,尽管朱砂的成分中含有硫化汞,但经过炮制去毒后,能够入药使用。“不能一提到汞就觉得毒性很大,封杀朱砂的言论不客观。”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谈“毒”色变。专家指出,不少中药品种缺乏严谨的临床数据支撑,导致中药频频陷入信任危机。   “国家要求药品上市后应做四期临床实验,但很多厂家没做。现在没有发现不安全的数据,但不具备说服力。企业只有做大样本、多中心的试验,拿出客观资料来,大家一看都明白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教授安效先指出。   由于毒性药材的作用机理复杂,对于像含有朱砂等毒性药材的中成药,专家认为,中药企业必须加强基础性研究和药品上市后再评价,拿出可信服的科学数据。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高思华说,同仁堂等企业不仅应该研究朱砂一味毒性药材的作用和副反应,还应研究与其他中药配伍后可能出现的毒反应。   中国药品检定所所长马双成认为,企业是药品的第一负责人,应对自己的拳头产品投资进行研究、通过动物试验、临床试验,拿出数据证明产品的有效性、安全性。   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告诉记者,企业应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合作,选择使用量大、群众关心的中成药进行基础性研究,拿出翔实的科学数据。据他透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将就中药安全性问题发布公开信息。
  • 专家建议:加大食品质量监控应提高企业准入门槛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暴露出了当前食品质量监控的重大隐患,给整个食品行业敲响了警钟。昨日,来自广东省的52家企业的负责人以及多位专家齐聚顺德,围绕“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分析技术”进行专题研讨,掀起一场企业面对信任危机时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头脑风暴”。   质监部门:将加大监管力度   昨天在广东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顺德基地召开的专题研讨会上,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生产监管处副处长钟南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部门将加大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生产企业也应加强第一责任人的主体意识。他建议,每个企业安排技术和监管两个责任人,从生产到出厂全方位监管食品安全。   而来自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学院的赵谋明教授就如何推进食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企业是第一责任人,政府则主要承担监管责任。   专家呼吁:促成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据分析,国内食品生产企业大多数“小、散、乱”,地域分布广、散、偏,且多数小企业甚至是小作坊缺乏基本的食品安全常识,以致常常在无知的情况下使用违禁药物,给管理带来极大难度。而大多数企业人员素质低下,质量意识淡薄,企业环境条件差,厂房和生产设备简陋等因素也严重影响产品质量,易引发质量安全事故。   食品市场、食品工业与农业原料基地的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原料生产、食品加工制造和食品流通消费缺乏强有力的协调机制。   为此,专家呼吁政府部门加强监督、提高食品企业准入门槛,尽快完善食品产业结构优化及产品结构优化,促成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企业也应增强发展意识、应练好内功、加强自身技术储备。   企业负责人:政府、企业、消费者的方向是一致的   来自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孙远明教授、广东药学院食品学院高永清教授表示,在面对当前食品信任危机,企业更应练好内功,加大技术投入,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国家或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的研发合作,使企业自身逐步成长为食品科技研发的主体,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负责人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乐百氏(广东)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的代表赖春明表示,欢迎政府部门对食品行业的安全监管。“食品安全不仅是政府的事,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和社会责任来说,企业是非常乐意接受和配合质检部门的监督,在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上,企业和政府及消费者的方向是一致的。”
  • “中国学术道德维护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建超画的“一座山”深深地印在今天出席“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道德建设论坛”的听众心中。   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山,它的背景是对我国学风现状的估计。他把学风蜕变分为三个层次:具有学术精神、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而最高峰正是在学术不端部分高高耸立。“真正具有学术精神和达到学术腐败的都是少数,大量的人处于中间。”郑建超将其形容为“两头矮中间高,发展趋势堪忧。”   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引发了我国学术界的信任危机。今年已是中国科协第二次在年会上专门组织“学术道德论坛”,多位院士、大学校长及英美专家出席论坛并发言,希望能为“遏制学风下滑”寻找出路。   “学术不端影响的不仅是学术界”   今年9月《科学》杂志一篇题为《中国的科研文化》的社论,直指中国目前的科研文化“浪费资源、腐蚀心灵”,并让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减慢。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静海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剽窃、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不可小视,会影响公众对科学的信心,阻碍科学发展,影响社会公德的培育。因为科学家在公众心中是道德的典范,公众对他们的期望值很高,这种形象一旦受到冲击,对社会的影响巨大。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学术不端行为似乎呈现出蔓延的趋势,而被寄予厚望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更是成为“重灾区”。中国科协所作的“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表明:超过六成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科研道德水平下降 超过五成的研究生认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是违背科研道德与诚信最严重的群体”。   原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在演讲中展示了一张反映学术生态的漫画,画中代表着“质疑、批评、诚信、反思……”的大树都被砍光,一棵浮躁的大树却枝繁叶茂。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主任、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更是呼吁道:“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都变了,我们的学术道德维护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有假牛奶,就有假论文”   一位参会代表提到自己教育孩子的忧虑:在对上6年级的孩子教育过程中,他发现孩子老实很吃亏,如果不教给孩子一些成人世界的“规则”,孩子在学校就会什么也得不到。从小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将来长大了会怎么样?这位代表的担忧引来在场很多人的共鸣。   曾有社会学者分析,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是人们行为失范和伦理功能失效的主要原因。在此环境下,部分科技人员以金钱、官位、舒适的生活为追求的目标以至于职业道德缺失。   李静海表示,学术道德下滑是社会现象在科技界的反映。“社会上有假牛奶,科技界就有假论文,在某种程度上,这个问题的解决比科研本身更难。”   许智宏则将此比喻为:“学术生态被严重破坏,‘化肥’使用太多,树木长得高大但不健壮。”他认为,应先在学校教育中加入更多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内容。除了专业知识,还应让学生学到理性的质疑和批判、学术自由,拥有探求真理、追求卓越、科学的奉献精神。   郑建超至今还记得儿时课本上卡尔﹒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大道,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在崎岖的山路上勇于攀登的人,才有机会到达光辉的顶点。”他希望现在的孩子也能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体制给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空间”   “项目申请同舟共济,项目执行同床异梦,利益分配同室操戈”这是如今科技界流行的新“三同现象”。 郑建超幽默了一把,笑声过后,却是久久的回味。   “任何问题如果太普遍,肯定制度有问题”,李静海说。在场多位专家都表示,我国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给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空间。   郑建超说,光靠科技群体“洁身自好”还不够,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也非常重要。我国目前体制下,大多数科学团体还不能摆脱对政府部门的挂靠依赖关系,一些部门领导习惯于把学术团体当成体现行政意志的工具,以至于学术问题受到行政干预的事时有发生。“比如科研任务务期必成、科研成果进规划、论文数量纳入考核指标等做法,定会催生短期行为、违背科学规律的不端行为。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他在演讲中表达了自己的愿景:“如果有一天,人们向一位正在埋头做实验的科学家汇报获奖的消息,而这位科学家却回答‘有这回事吗,你们没有搞错吧?’那时,我们离科技强国的目标就近在咫尺了!”
  • 今麦郎复检全部合格,监测机构权威遭质疑
    面对之前媒体报道今麦郎公司生产的“一元王香辣牛肉面”、“今野拉面”方便面均被检测为酸价超标的问题。7月23日,今麦郎正式发表公告作出回应:今麦郎将同批次产品从市场收回并送至国家粮油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其检验结果全部合格。   此份公告同时还公布了其他受检的产品情况:全国15个生产基地全部产品92个批次的检验报告,以及2012年1月至今进行的全部产品382个批次产品的常规检验报告,在所有的检验报告中都显示其酸价检验指标全部符合国家标准。   这份公告开启了国家质检与地方质检的PK战,前后两次同批次产品的检验,为何会出现结果迥异的结果?我们老百姓,到底该信谁?   据相关专家介绍,我国要求方便面生产企业强制按照《方便面卫生标准GB 17400-2003》生产,而检验方法也包括在该标准中。酸价的检验方法是按GB/T 5009.56规定提取脂肪,分析按GB/T 5009.37规定的方法测定,检验机构必须同时具备以上两个规定标准的检验资质。   那么,前后给出两个截然不同检验结果的检测单位是否具备相关资质呢?   资料显示:国家粮油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权认证,具有第三方公证性的粮油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方便面在该机构的承检范围。   而据此前报道,三门峡工商局是委托三门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验的,记者在国家认监委于网上公布的食品检验机构中,并没有查到三门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名字,但可以查询到国家粮油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证书号。面对媒体和公众的疑虑和困惑,三门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迟迟不提供其资质证书,闪烁其词以及拖延的态度更加让人对其检测资质产生质疑。而一个没有资质的检测机构针对相关产品进行质量检测的初衷,也让人难以理解,并产生诸多联想。   送检机构在检测资质不明的情况下给出的检测结果,已经给今麦郎品牌乃至整个方便面行业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引发了全行业的信任危机。企业的产品质量需要有关政府职能部门、乃至全社会的监督,敦促企业完善产品生产流通各环节的质量管理,让消费者买的放心、吃的安心。而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也需要有理有据,按照相关的政策法规来规范操作。这一过程,任重而道远。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