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斜坡治理

仪器信息网斜坡治理专题为您整合斜坡治理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斜坡治理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斜坡治理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斜坡治理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斜坡治理话题讨论。

斜坡治理相关的资讯

  • 干货分享:酶标仪在植物对逆境胁迫应答中应用
    干货分享:酶标仪在植物对逆境胁迫应答中应用植物生长在开放的自然环境下,不可避免的被迫遭受和应对各种各样恶劣的生存环境,如干旱、盐害、低温、高温和病虫害等,这些不良环境统称为植物逆境或植物胁迫。随着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各种逆境胁迫因子对植物正常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日趋严重,也是造成粮食作物和其它经济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植物为了适应各种胁迫环境,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产生了一系列对抗环境变化的能力,即抗性。植物抗性是绝大多数植物响应环境胁迫的普遍方式,植物抗性可以帮助植物提高对逆境的适应能力,但它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逆境变化过强超出了植物的耐受范围,逆境胁迫会导致植物直接进入衰老和死亡。因此,植物对逆境胁迫的反应一直是植物科学领域的研究前沿。图1:植物与病原互作中的免疫反应人们已经发展出很多检测手段来探索和揭示植物免疫机制和植物抗逆机制,包括高通量测序技术、显微成像技术、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其中酶标仪检测技术作为一种高通量微孔板检测技术,且操作简便的方法,在生物医学、药物研发、农业和微生物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MolecularDevice公司的酶标仪产品可为植物抗逆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可行和简便的实验方案。针对钙信号检测,ROS信号检测,定量检测及动态曲线检测,MD都有相对应的完善的解决方案。Flexstation3可以用来检测钙信号,标配5大检测功能并内置自动移液系统,Flex快速动态监测模式,时间间隔最低达到毫秒级,轻松追踪从诱发到衰减完整的钙信号。使用SoftMaxPro软件的PeakPro分析功能,可对钙瞬变和钙振荡的信号进行峰频率、峰宽度、峰数目、峰上升时间及衰减时间等多个峰值属性进行分析。针对ROS信号检测,我们推荐多功能检测酶标仪,如SpectaMaxi3x和SpectaMaxiD系列,这几款仪器都可以配置自动双注射器,既能进行比色法和荧光强度测定,又能进行快速发光反应检测。针对定量检测,SoftMaxPro软件内置21种曲线拟合方式,可用于多种酶活分析和荧光定量分析。针对动态曲线检测,SoftMaxPro软件预置多种动力学参数,可一键输出最大速率、斜率、最大/最小时间和曲线下面积等分析。
  • Wiris Agro机载作物水分胁迫指数成像仪发布
    Workswell与欧洲领先的生命科学研究机构捷克布拉格生命科学大学作物研究所经过多年合作,开发出了世界首款作物水分胁迫指数成像仪WIRIS Agro,它是第一款可用于农业领域精确绘制大面积水分胁迫指数图(CWSI)的机载成像设备。WIRIS Agro成像仪提供了LWIR波段传感器和10倍光学变焦的全高清相机 (1920x1080像素FHD),结合配套的CWSI分析仪软件,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生产出大面积农作物的潜在产量图。水分胁迫(water stress)是植物水分散失超过水分吸收,使含水量下降,植物细胞膨压降低,正常代谢失调的现象。土壤水分亏缺是作物水分胁迫最主要的诱因,重度水分亏缺会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从而最终影响作物产量。因此,诊断作物水分亏缺、寻求适度水分胁迫阈值以谋求最高的水分利用效率一直是农田节水灌溉和精准农业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目前,作物水分亏缺指标使用最广泛的是Idso等于1981 年提出的作物水分胁迫指数(Crop Water Stress Index ,CWSI),CWSI是基于冠层温度和空气湿度关系,同时综合考虑了植物、土壤、大气等各种作用因素的一项综合性水分胁迫指标,其中冠层温度是可以通过遥感手段获取的基本信息之一。因此,随着目前低空轻小型无人机的大量使用,通过无人机平台高速获取大面积的植物群体CWSI图像数据终于成为可能。作物水分胁迫指数成像仪WIRIS Agro可搭载于多种类型无人机平台(如安洲科技生产的A660多旋翼无人机、AVF-1000/2000固定翼无人机等)快速精准地获取大面积植被的水分胁迫值、热红外图像数据以及高清RGB图,可用于作物产量制图、优化灌溉或控制水分利用管理补救措施等方面,是现代农田节水灌溉、精准农业、遗传育种和植物表型研究的无人机测量利器。通过CWSI图像优化马铃薯田灌溉条件如上图:基于土壤传感器数据的马铃薯田优化灌溉作业,右侧WIRIS Agro成像仪的图像所示,一些区域灌溉饱和,而其他区域灌溉不足,因此需要根据获取的CWSI图像,重新更好地定位土壤传感器。WIRIS Agro机载作物水分胁迫指数成像仪的主要用途及优点:① 状态监测评估,监控水分胁迫:使用彩色CWSI地图表述作物的水分利用问题,并可结合NDVI植被指数对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产量进行研究评估;② 管理灌溉管理:灌溉系统优化,优化土壤传感器的位置和分布;③ 植物表型:WIRIS Agro成像仪可获取不同的植物物种对水分状况的不同反应,为作物遗传育种和植物表型研究提供基础数据;④ 丰富的接口:WIRIS Agro成像仪提供了多种接口,可以与无人机、控制单元、外部GPS传感器等进行广泛的连接。安洲科技可为用户提供多种机载设备飞行测试服务,欢迎联络!
  • 基于地物光谱应用,干旱胁迫下的水稻反射率表现
    水资源短缺是目前制约农业生产的一个全球性问题,近年来,全球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对于中国而言,有43%的面积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并且中国的水量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也存在非常巨大的不均衡性,这使得中国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是中国农业生产面临的最?大危机之一。自21世纪以来,中国每年都会发生大强度的干旱,受灾面积往往波及数个省,如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的大旱灾,有将近5000000hm2的农作物受害,造成190多亿元的经济损失。水稻作为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研究不同干旱胁迫对水稻的影响以及研发出抗干旱品种对农业发展尤为重要。在遥感领域中,为了研究各种不同地物或环境在野外自然条件下的可见和近红外波段反射光谱,需要适用于野外测量的光谱仪器。地物光谱仪在户外主要利用太阳辐射作为照明光源,利用响应度定标数据,可测量并获得地物目标的光谱辐亮度 利用漫反射参考板对比测量,可获得目标的反射率光谱信息。实验过程及结果本实验旨在理解不同干旱胁迫下水稻基本型的表现,测量了10种在不同干旱威胁水平下导致相对含水量(RWC)不同的水稻的光谱数据,如图1所示。图1该实验显示了不同干旱胁迫下水稻的反射率模式。1) 在水稻含水量(RWC)降低时,由于1400nm和1900nm这两处水吸收特征峰减弱,导致近红外区域反射率增加。2) 对于350-700nm波长区域也有着类似的变化,在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吸收范围中,反射率随着RWC降低而升高。3) 其次,随着RWC的降低,1400-1925nm波长向较短波长移动,且反射率增加。4) 在810-1350nm的海绵状叶肉中的散射也反映出反射率随RWC降低而增加的相同趋势。5) 最?后,在1100-2500nm波段位置的吸收也是一个强烈的吸收区域,随着RWC降低,叶片枯萎主要通过新鲜叶片中的水,其次是通过如蛋白质、木质素和纤维素的干物质而变得更加明显。结论这项实验的结果表明不同干旱威胁下的水稻的光谱反射率具有明显且规律的特征。因而可根据特征位置的差异建立预测模型,在精?准的模型分析下定量的分析出水稻含水量乃至干旱威胁程度,最终用于开发抗旱水稻品种的研究,为我国的农业生产作出巨大的贡献。
  • 监测前沿交流 | 高风险的微污染物——多重人为胁迫增加了大型城市淡水生态系统的风险
    第一作者:陈苗通讯作者:金小伟、徐建通讯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图片摘要成果简介近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金小伟教授级高工团队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徐建研究员团队合作在环境领域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Micropollutants but high risks: Human multiple stressors increase risks of freshwater ecosystems at the megacity-scale”的研究论文。该文研究了大型城市(北京市)淡水生态系统中包含农药、PPCPs、非法药物和工业化学品在内的133种微污染物对不同营养级水生生物的生态风险,考查了不同空间尺度土地利用对生态风险的影响,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了多重胁迫对微污染物生态风险的效应,定量了人类活动和气候条件对微污染物风险效应的相对权重。该结果说明淡水生态系统中微污染物的生态风险不可忽略,气候、土地利用、水文条件等因素均会影响微污染物的生态风险,在进行水域管理时必须综合考虑多重胁迫因素。引言人类世以来,淡水生态系统越来越多的受到人类活动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气候变化、水文调节、土地利用和化学污染物是威胁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主要因素。同时,随着土地利用和城市化的加剧,许多淡水生态系统正面临着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功能改变。除土地利用外,水环境中的有机微污染物也因其普遍分布和潜在的生态风险而引起广泛关注,长期接触微污染物会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构成重大风险。在流域尺度的自然环境中,多种复杂的胁迫因素相互作用,对淡水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很难确定其主要驱动因素。已知有机污染物与城市、耕地等人类土地利用有关,然而,以前的研究侧重于定性探索,缺乏对土地利用与多种微污染物暴露模式或生态风险之间的定量研究。以往对流域微污染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暴露、毒性和潜在生态风险。部分研究侧重于单一类别微污染物或某类污染物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定性关系,而忽略了土地利用的多尺度影响。先前的研究没有确定土地利用和气候条件对多类型微污染物风险效应的相对权重。本研究主要关注大型城市淡水系统中微污染物的分布模式、生态风险及其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效应,特别是土地利用的多尺度效应及多重胁迫的影响,以期为流域尺度水域治理和管控提供有效的保护策略。图文导读微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图1 北京市地表水中13类微污染物的浓度(a,*:P枯水期;c,e.平水期),不同字母表示显著差异(P有机磷酸酯(OPEs)抗病毒药(ANVIs),枯水期平均浓度分别为483、225和150 ngL−1。不同行政区域和河流中微污染物的分布和相对组成不同。南部区域的浓度明显高于北部区域,这与人类活动和污水处理厂分布显著相关。微污染物的生态风险图2 不同类别微污染物对不同营养级水生生物造成风险的比例(a.枯水期,b.平水期)。根据平均浓度(c)和最大浓度(d)确定的优控污染物(TUs1)在平水期,96.7%、100%和100%区域的藻类、无脊椎动物和鱼类受微污染物的慢性影响,这一比例高于枯水期(分别为41.7%、98.3%和100%)。在平水期,8.3%、33.3%和1.7%区域的藻类、无脊椎动物和鱼类处于高风险,而枯水期的比例分别为11.7%、3.3%和0%。有机磷农药(OPPs,杀虫剂)、三嗪类农药(TPs,除草剂)和OPEs占鱼类、藻类和无脊椎动物风险的最大比例,在枯水期分别占47.9%、46.6%和 56.5%。与平水期相比,不同的是拟除虫菊酯对鱼类风险的占比最大(图2a-2b)。这些结果表明,微污染物是威胁水生生物和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根据微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对其生态风险进行排序(图2c-2d)。18种微污染物被确定为优控污染物,其中高风险和中风险分别有7种和11种。TU分别为445.9、300和182.4的λ-氯氟氰菊酯、六嗪酮和磷酸三(2-乙基己基)酯(TEHP)的风险最大,验证了农药和OPEs的潜在风险。此外,敌敌畏、吡虫啉、毒死蜱和三(1-氯-2-丙基)磷酸酯(TCPP)表现出较高的环境风险。该优控清单有助于管理和控制北京市甚至其他类似大型城市地表水中的微污染物。不同空间尺度土地利用对生态风险的影响图3 枯水期(a、b和c)和平水期(d、e和f)河岸带不同尺度(0.1~15km)内耕地、不透水表面和植被地与藻类、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生态风险的关系研究了不同空间尺度土地利用对不同营养级水生生物慢性风险的影响(图3)。当河岸带缓冲区分别超过5 km和2 km时,耕地对无脊椎动物和藻类的慢性风险有显著影响(p)(图3b和3c),平水期影响最大的是缓冲区范围分别为1 km、2 km和5 km(图3e)。对于植被地,所有尺度缓冲区的土地利用(宽度为0.1 km的缓冲区除外)对慢性风险表现出显著的负效应(p和3f)。河岸带缓冲区中大于2 km的土地利用类型对三类水生生物的慢性风险有显著影响,表明太宽泛的河岸带缓冲区范围并不能解释当地的污染状况。在规划土地利用策略时,必须考虑最佳河岸带缓冲区,这有利于以较低成本获得理想的生态效益。图4 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的气候条件和人类土地利用对藻类、无脊椎动物和鱼类慢性风险的直接和间接效应(a)及相应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系数(b)利用SEM确定了人类土地利用和气候条件对三种不同营养级水生生物生态风险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图4,χ2=14.784,df=17,CFI=1,RMSEA=0.000)。人类土地利用对水质参数(WQPs)和新污染物浓度有显著的正效应,尤其是对NH3-N(标准化路径系数β = 0.40, Pβ = 0.87, Pβ=0.91,PP种优控污染物,该清单可能有助于大型城市的微污染物管理和控制。不同空间尺度土地利用对不同营养级水生生物的慢性风险效应不同,其结果对规划土地利用管理和流域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多重胁迫因素,包括气候条件、污染排放,尤其是人类土地利用,影响着微污染物的生态风险。在控制流域内的微污染物时,有必要同时考虑这些多重因素。然而,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影响,它与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在短期内不明显。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多地关注微污染物与长期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淡水生态系统中多重压力源的相互作用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重视这些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本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
  • 振动胁迫下双孢蘑菇高光谱成像品质检测
    双孢蘑菇属于呼吸跃变型,采后极易变软腐烂,通常采后常温下双孢蘑菇1~3 d就会出现失水、开伞或者褐变,冷藏可贮藏5~10 d,因此其货架期较短。此外,双孢蘑菇具有薄且多孔的表皮结构同时又缺乏保护组织,属于典型的机械损伤或瘀伤高敏感性作物。在流通过程中要经历长时间的振动胁迫,导致双孢蘑菇产生不同程度的机械损伤。严重的外部损伤可通过机器视觉技术等手段进行检测。沈阳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姜凤利和食品学院的孙炳新*等以双孢蘑菇为研究对象,采集室温条件下不同振动胁迫时间的新鲜蘑菇高光谱信息,融合光谱和纹理特征,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双孢蘑菇的早期机械损伤进行快速预测和判别。1、双孢蘑菇色泽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振动时间的延长,蘑菇菌盖的亮度L值逐渐下降,颜色值a、b愈加发黄、发红,体现出双孢蘑菇的颜色值随着振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与蘑菇亮度L变化趋势相反,褐变度持续升高,这可能是因为振动处理加剧膜脂过氧化作用,细胞膜透性升高,导致细胞膜结构破坏,使酚类物质与褐变相关酶广泛接触并反应,从而加剧了褐变的发生。综上所述,说明振动胁迫会加速双孢蘑菇白度值下降和褐变。2、双孢蘑菇光谱特征图3为不同振动时间双孢蘑菇平均光谱曲线,可以看出,原光谱数据在400~450 nm和900~1 000 nm波段范围内存在较大噪声,为了保证后续模型的分类正确率,选择450~900 nm范围内的光谱数据进行后续研究。不同振动时间蘑菇平均反射率光谱曲线显著不同,振动120 s的平均光谱反射率最低,完好无损的最高,表明光谱反射率与L值有关,L值越大,蘑菇表面越明亮,光谱反射率越大,即随着褐变度的增加,双孢蘑菇反射率下降明显。进一步分析,光谱在450~750 nm波段不同损伤程度的双孢蘑菇反射率差异明显。3、光谱数据预处理为了提高光谱数据的信噪比,分别采用SNV、SG以及MSC对原光谱进行处理,原光谱曲线以及3种方法处理后光谱曲线(取3种样本各10个光谱数据)如图4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经过不同预处理方法后,分类模型的效果有很大差异,其中SG预处理后的建模效果最好,训练集和测试集分类正确率分别达到91.11%和84.44%,因此后续研究均采用SG平滑方法处理实验数据。4、特征提取特征波长提取采用SPA提取特征波长个数与RMSECV对应关系如图5a所示,可见选择的特征波长个数为5时,RMSECV值最小为0.191。最终提取出的5个特征波长依次为465、495、512、540、616 nm,如图5b所示。特征波长主要集中在500~650 nm之间,主要是由于该波段范围对应可见光谱的黄色及黄绿色,振动胁迫导致双孢蘑菇表面颜色逐渐变黄,因此随着褐变度增加光谱反射率呈下降趋势。从图6可以看出,CARS在第59次采样时,获得的变量子集建立的PLS模型RMSECV最小,因此,该子集定为关键变量子集,共包含8个变量。提取的特征波长依次为451、475、484、492、518、545、655、798 nm。与SPA相似,CARS提取的特征波长主要集中在500~650 nm附近范围内,除此之外,798 nm波段主要与蘑菇水分含量有关,由于蘑菇受振动胁迫时间较短,因此水分变化并不明显。纹理特征提取如图7所示,因此本研究采用500 nm波段下的灰度图作为特征图像进行感兴趣区域提取。从180个双孢蘑菇样本灰度图中提取240×240大小感兴趣区域图像作为纹理图像,根据纹理特征参数提取方法提取纹理特征值。5、损伤识别模型基于光谱特征的判别模型从表3可以看出,3种识别模型对完好无损、振动60 s、振动120 s的双孢蘑菇识别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从3种模型的检测结果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SPA提取特征波长效果均优于CARS,可能是由于CARS特征提取算法选择的波长与双孢蘑菇振动损伤相关性较小,而SPA对于消除原始光谱中的冗余信息效果更为突出。此外,SPA-PLS-DA分类识别率最高,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平均识别率分别为93.33%和91.11%,SPA-BP模型识别率次之,训练集和测试集平均识别率分别为91.11%和88.89%,可能是因为BP神经网络在训练时神经元反向传递学习过程中,易陷入局部最优解。ELM识别模型分类效果差于PLS-DA和BP,训练集和测试集平均识别率分别为82.96%和71.11%,原因可能是ELM模型权重和偏置在后续训练中不进行更新,使其陷入局部最小值,无法获得最优解。基于纹理特征的判别模型从表4可知,与光谱特征判别模型一致,基于纹理特征判别模型的准确率高低依次为PLS-DA、BP和ELM。PLS-DA识别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完好无损双孢蘑菇识别正确率均在90%以上,振动60 s类型、振动120 s类型双孢蘑菇识别正确率均低于90%;BP判别模型的分类效果不理想,训练集和测试集中,3 类双孢蘑菇识别正确率均在90%以下,尤其是测试集中,振动60 s双孢蘑菇识别正确率为53.33%。ELM判别模型平均分类正确率最低,训练集和测试集中仅有振动120 s类型双孢蘑菇识别正确率在80%以上。以上建模结果表明单从外部纹理特征建模并不能准确表达蘑菇的内部信息,识别效果不理想。基于光谱-纹理特征融合的判别模型从表5可以看出,训练集的3种不同损伤程度的双孢蘑菇识别正确率均为97.78%,测试集的完好无损类型和振动120 s类型的双孢蘑菇识别正确率为100%,振动60 s类型识别正确率为86.67%,总体识别率为95.56%。从图8可以看出,测试集的振动60 s出现了识别错误的情况,振动60 s被识别成振动120 s和完好无损类型各1个,识别错误的原因可能是振动60 s类型的部分样本与之相邻两类样本的纹理特征差异较小,且光谱特征区分不够明显,导致测试集发生误判的情况。结 论分析并比较SG、MSC和SNV作为高光谱数据预处理方法的建模效果,确定SG为预处理最佳方法。将处理后的数据采用SPA、CARS方法提取特征波长。基于特征波长下的光谱数据以及全波段光谱数据建立PLS-DA、BP神经网络以及ELM分类模型,最终确定SPA-PLS-DA模型分类效果最好,训练集和测试集总体识别率分别为93.33%、91.11%。利用灰度共生矩阵提取500 nm波段下双孢蘑菇纹理特征参数16个,基于特征值建立双孢蘑菇图像信息的PLS-DA、BP神经网络以及ELM分类模型,通过分析实验结果,确定PLS-DA为最佳分类模型,其中训练集和测试集总体识别率分别为88.89%、86.67%。相比光谱建模效果稍差。融合光谱特征和图像特征,建立PLS-DA双孢蘑菇分类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总体识别率分别为97.78%和95.56%。预测效果优于单一信息建立的判别模型。结果表明,采用光谱-图像融合信息建模可以提高双孢蘑菇损伤程度检测精度。
  • Resonon | WinRoots:用于土壤胁迫下植物表型研究的高通量栽培和表型分析系统
    土壤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地球上95%的食物来源于土壤,土壤保存了至少四分之一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不仅是粮食安全、水安全和更广泛的生态系统安全的基础,更是为人类提供多种服务、帮助抵御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由土壤组成造成的胁迫,例如盐、重金属和养分亏缺是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作物土壤耐逆性是一种复杂性状,涉及植物形态、代谢和基因调控网络等多种遗传和非遗传因素的调控。传统的作物表型研究通常在田间进行,费事费力、劳动密集、低通量、且受研究人员无法控制的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此情形下,难以获得高精度的表型数据以满足表型组学的研究需求。在过去几十年,已经开发了几种HTP(高通量表型)平台在现场或可控条件下使用,但其运维成本极高。此外,作物表型相关研究通常只关注植物地上部分,而对根系形态数据的获取有限。然而,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途径,也是碳水化合物的储存器官和土壤胁迫的直接感知器官。因此,根系表型是土壤胁迫条件下植物表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通量、环境可控性和根系表型获取而言,现有的植物表型平台无法完全满足植物对土壤胁迫响应的表型组学研究的特定需求。基于此,在本文中,来自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潍坊农科院的一组研究团队描述了其最近开发的高通量植物栽培和表型系统—WinRoots平台。以大豆植物为研究对象,将其暴露在盐胁迫中,证明了土壤盐胁迫条件的一致性和可控性以及WinRoots系统的高通量。他们开发了优化的盐胁迫条件,以及适用于大豆耐盐性的高通量表型指数。此外,高通量多表型分析表明,子叶特征可作为大豆全苗耐盐性的非破坏性指标。在本研究中,Canon EOS 700D数码相机和Resonon Pika L高光谱成像仪分别用于获取RGB和高光谱图像。相机位于植物材料上方1.5 m的可滑动水平导轨上。每天收集大豆冠层和整株幼苗的图像。栽培第九天,获取离体叶片图像,每个品种重复3次。WinRoots系统:高通量根系和整株植物表型平台。系统使用示意图。【结果】盐胁迫相关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A)盐胁迫相关性状之间的相关矩阵。(B)预测值和观测值之间的回归曲线。大豆盐胁迫相关性状的合成聚类。(A)大豆盐胁迫相关性状的合成聚类剖面图。(B)聚类1和聚类2代表性栽培品种表型。(C)聚类1和聚类2指标比较。【结论】WinRoots系统为幼苗生长提供了均一可控的土壤胁迫条件,可用于土壤胁迫下高通量栽培和表型分析,有助于提供准确多样的土壤胁迫相关的表型数据。因此,WinRoots提供了一种分析诸如土壤胁迫之类的复杂性状的改进方法。HPPA(Hyperimager Plant Phenomics Analysis)高光谱植物表型成像系统由北京依锐思遥感技术有限公司与美国RESONON公司联合研制生产,整合了高光谱成像测量分析、RGB真彩色图像、无线自动化控制系统、线性均匀光源系统等多项先进技术;最优化方式实现大量植物样品的数据采集工作,可用于高通量植物表型成像分析测量、植物胁迫响应成像分析测量、植物生长分析测量、遗传组学与表型组学、遗传育种、生态毒理学研究、性状识别及植物生理生态分析研究等。请点击以下链接,阅读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E1ODg2NA==&mid=2650311205&idx=3&sn=ffe393bdf01d664cab05b92572691916&chksm=bee1a6da89962fccef8eae610681ac22d2239e59d016db96cd911d103186c3459c4061ca30bf&token=1489736406&lang=zh_CN#rd
  • 植物重金属创新科研平台成果:曼陀罗镉胁迫研究
    2005年~2020年,NMT已扎根中国15年。2020年,中国NMT销往瑞士苏黎世大学,正式打开欧洲市场。国内科研人员基于自主底层核心技术——NMT非损伤微测技术,建立的“植物重金属独有创新科研平台”,已经取得了近百项研究成果,联盟将持续为您展示此平台成果案例。联盟已开始提供“植物重金属独有创新科研平台”的建立服务,咨询请联系中关村NMT联盟期刊: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标题:曼陀罗对镉的吸收及其亚细胞分布研究样品:曼陀罗检测指标:Cd2+作者: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杨素勤、张彪摘 要为研究曼陀罗对重金属镉的耐性机制,以前期筛选的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 L.)为试验材料,通过水培方式探究镉(Cd)胁迫下曼陀罗对Cd的吸收累积特性及其在植株体内的亚细胞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介质中Cd无论低浓度还是高浓度,曼陀罗各部位的Cd含量都表现为根茎叶,但迁移系数差异不显著。曼陀罗根系Cd2+ 流速在不同位置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分生区和伸长区的Cd2+ 流速显著大于根冠区和成熟区。当介质中Cd浓度由0.1 mgL-1增至2.5 mgL-1时,细胞壁和细胞液中Cd含量之和所占比例显著增大。研究表明,曼陀罗根系对Cd2+ 的吸收主要集中在分生区和伸长区,当介质中Cd浓度较低时,根系中细胞壁对Cd向上运输的限制及茎叶中细胞液对Cd的区室化起重要的作用 当Cd浓度较高时,根部细胞各组分中细胞液所占比重增加,Cd由根系向上迁移,此时茎叶中细胞壁对Cd的固定作用增强,其可能是曼陀罗耐受高Cd胁迫的机制之一。
  • NanoTemper用户之声 | 探访中国农业大学-植物应答盐碱胁迫的分子机制
    引 言2023年,NanoTemper正式开通了用户之声系列活动,目的是为了分享更多用户的实际应用案例和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研究者解决问题。在生命科学领域,微量热泳动(MST)技术已被广泛及高度应用到各项行业,而Monolith分子互作检测仪凭借其优异表现,不断助力科研人员在CNS上发表优质的重磅文献近百篇。本期,我们采访到了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杨永青副教授,针对他们的植物应答盐碱胁迫的分子机制这个研究方向进行了深入采访。如果您在分子互作方面同样遇到一些问题,不妨试试MST技术,希望带给大家给多的启发和帮助。来自用户的反馈 NanoTemper 用户介绍 中国农业大学姓名:杨永青 副教授在用仪器:Monolith分子互作检测仪Q1用户背景介绍杨永青副教授从2001-2006年在北京林业大学读博士。2006-2010年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做博士后,2010年进入中国农业大学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和农业部转基因专项等。获得授权专利4项。在Mol Plant,Nat Commun,Plant Cell,New Phytol和JIPB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Q2请介绍一下您的研究内容我们长期从事植物应答盐碱胁迫的分子机制。盐碱胁迫会引起离子胁迫和渗透胁迫。离子胁迫是影响植物产量的主要因素。植物通过SOS途径将细胞内盐离子外排出去,SOS蛋白的转运依赖于质子ATPase建立的质子梯度,但具体如何调控机制不清楚。因此,我们主要研究的方向是植物应答盐碱胁迫下离子平衡调控的具体机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从2013年左右了解到Monolith,大概统计了一下,近几年发表的文章中,至少有7篇用到了MST技术进行互作研究。在进行抗盐碱机制研究中,会涉及到质子泵,离子运输和信号传递等,进行的互作检测的分子类型也很丰富,包括蛋白质与蛋白质,蛋白质和有机小分子,蛋白与无机离子等,这些互作都可以在Monolith上完成快速检测。Q3请问Monolith分子互作检测仪如何满足您的研究需求?在盐碱胁迫的机制研究中,会涉及到很多类型的分子,如蛋白和蛋白,蛋白和小分子,甚至是蛋白和无机离子的互作,都可以使用MST技术完成检测,而且MST的样品用量少,可以大大减少实验时蛋白提取的工作量。比如说在进行Ca2+蛋白传感器SCaBP3蛋白参与碱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文章投稿时,The plant cell的reviewer提出需要证明SCaBP3与质膜H+-ATPase AHA2的互作,并且推荐ITC的方法。我们在进行ITC检测尝试时发现,该方法需要大量的蛋白,但每次蛋白的提取量为1-2mg,只可以做1-2次ITC实验,且无法进行重复。而MST方法检测的蛋白用量少,进行一次MST实验,仅需要18ng AHA2和200μg SCaBP3,节约大量样本和时间成本,因此我们采用了MST完成了该组互作实验,并顺利发表文章。使用MST检测SCaBP3和AHA2 C的互作https://doi.org/10.1105/tpc.18.00568Q4您认为Monolith分子互作检测仪有哪些优点?分子互作检测方法对蛋白用量非常少,比如在进行蛋白SCAB和磷脂分子PI3P的Kd检测2时,MST实验仅需要10nM, 160μL的SCAB-蛋白,也就是130ng。这组研究同时进行了PLO(Protein-lipid overlay assay)实验,但该实验流程较为复杂:需要1小时进行干膜,1小时进行SCAB蛋白孵育, 然后通过进行2小时的免疫印迹的方法检测,操作熟练的情况也需要4小时。但每次MST检测也只要15min,这项研究中涉及到两组,也就是检测只需要30min即可完成。因此,MST这种方法极大的提高了实验效率。MST检测SCAB1与磷脂分子PI3P的亲和力https://doi.org/10.1093/plcell/koab264Q5您对NanoTemper售后服务的印象?NanoTemper技术团队一直能与我们进行快速地交流,及时解答问题。每年都会有线上和线下不同专题的培训活动,能够让实验室一届届学生快速掌握MST的实验流程,迅速开展相关实验,我们十分满意。
  • Resonon | Resonon Pika L在干旱胁迫下小麦叶绿素快速无损评价方面的应用
    小麦作为人类重要的粮食来源之一,你对它的印象是什么?是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的生机景象,还是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的悲切画面?风吹麦浪的一片金黄往往让人神往,然而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干旱逐渐开始威胁小麦的生长及产量,各地小麦纷纷减产,继而引起价格的上涨。久旱麦粒细,终久不成穗......如今,小麦在干旱环境下的生存和适应能力备受关注。叶绿素作为植物生长的基本生化过程之一,与干旱适应性之间的关系引发了广泛的研究兴趣。下面这篇论文聚焦干旱胁迫下小麦的叶绿素含量,通过研究一种新型的监测方法,有望提高对小麦叶绿素含量评估的准确性,对推动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sonon Pika L在干旱胁迫下小麦叶绿素快速无损评价方面的应用研究背景小麦是对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的主要粮食作物。然而,小麦作物遭受着许多非生物胁迫,包括低温、干旱、高温和干热风,这强烈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生产力。干旱是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非生物胁迫之一,可显著降低小麦的分蘖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2021年,美国和巴西都遭受了历史性的严重干旱,这使全球粮食价格上涨至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因此,有效监测小麦生长过程中干旱胁迫的影响对提高产量、品种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叶绿素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基础,直接决定植物净初级生产力和碳收支,叶绿素含量可以反映植物的生长状况。而干旱胁迫会降低作物的叶绿素含量,破坏光合机制,抑制其生长,最终降低产量。干旱胁迫下作物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程度与抗旱性密切相关,因此,监测小麦叶绿素含量可为小麦的光合作用和抗旱性提供关键信息。传统的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包括分光光度法和使用手持式叶绿素含量仪,这些方法使得叶片破坏程度大、效率低,不利于大规模测定小麦叶绿素含量。而与传统方法相比,高光谱成像技术可以快速、无损、高效地测定植物叶绿素含量。此外,高光谱图像包含丰富的光谱信息,可用于精确的农业研究和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近年来,高光谱成像技术在植物监测中的应用发展迅速,广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开发基于光谱指数的模型来估计叶绿素含量。然而,少量的敏感波段并不能充分代表所有的高光谱信息。此外,大多数研究使用的小麦品种较少,忽略了多品种间的异质性。因此,以往模型对其他系统的适用性受到限制,该模型对大规模叶绿素含量和抗旱性的评估无效。研究过程基于此,在本研究中,来自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一组研究团队以中国阳岭区(108◦ 4 0 E,108◦ 160E,34◦ 160N)为研究区,对新作物品种进行试验。2021年10月21日,在一个钢架棚内共种植335个小麦品种(共2010个叶片样品),并将它们置于不同的土壤含水量条件下,采用土壤钻探法测量0.5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再在每个品种中采集了6个新鲜的旗叶样本,在实验室内利用Resonon Pika L 高光谱成像系统采集小麦叶片的高光谱图像数据,同时利用SPAD-502 Plus叶绿素计测定小麦旗叶的SPAD值(反映叶绿素含量)。对高光谱图像进行平滑处理(使用Savitzky-Golay滤波器)、一阶导数处理。分析控制和干旱胁迫下小麦灌浆期旗叶的高光谱特征及其与SPAD值的相关关系,用逐次投影算法(SPA)识别特征波段,最后采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了四种回归模型,包括简单线性回归(SLR)、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LASSO)、岭回归(RR)和随机森林回归(RFR)模型,并检验模型效果,以确定快速叶绿素含量估计模型的准确性,最终建立一种快速、无损、准确、广泛适用的方法来评估小麦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和抗旱性。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小麦叶片的高光谱曲线和单波段高光谱图像(对照处理CK和干旱胁迫DS条件下)。叶片高光谱与SPAD值的相关性分析及拟合结果。(A,B)光谱反射率和一阶导数与SPAD值的相关性;(C,D)基于549 nm光谱反射率和735 nm光谱一阶导数的简单线性回归(SLR)分析;(E,F)基于549 nm处反射率和735 nm处一阶导数的SPAD预测值和实测值的拟合结果。结果基于不同数据集和模型的SPAD预测值和实测值的比较。(A-C)全波段高光谱反射率的LASSO、RR和RFR模型;(D-F)全波段高光谱一阶导数的LASSO、RR和RFR模型。基于全波段高光谱反射率模型,对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小麦叶片SPAD预测值和实测值的拟合结果。(A-C)控制条件下的LASSO回归、RR和RFR模型;(D-F)干旱胁迫条件下的LASSO回归、RR和RFR模型。(A,B)由549 nm反射率和735 nm一阶导数估计的叶片水平上的SPAD值图。基于光谱和图像特征数据集的RFR模型结果。结论本研究利用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大规模小麦品种的高光谱图像分析,确定了叶片叶绿素含量快速估算模型的准确性。对叶绿素含量估计最敏感的波段在可见波段(400-780nm),相关分析表明,最佳波段位于541、549、708和735 nm附近,549 nm处的高光谱反射率和735 nm处的一阶导数与SPAD值的相关性最强。SPA结果表明,在536、596和674 nm处的波段是估计SPAD值的最佳波段,在756和778 nm处的一阶导数对估算相对叶绿素含量最有用。结合光谱特征和图像特征可以提高干旱胁迫小麦SPAD值的估算精度(RFR模型最优性能:R2 = 0.61,RMSE = 4.439,RE = 7.35%)。总之,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可以有效地评价小麦叶绿素含量,并为了解光合作用和抗旱性提供依据;本研究建立的技术方法具有巨大潜力,可为小麦及其他作物的高通量表型分析和遗传育种提供参考。
  • 广西石漠化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验收
    1月2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在环江县召开了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为依托单位组建的&ldquo 广西石漠化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rdquo 建设项目(桂科计字〔2013〕64号)验收评审会,验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工程中心主任王克林对中心建设情况的汇报,现场实地考察了中心设施条件和石漠化治理技术研发等建设内容,按照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审查了工程中心验收报告。专家组表示,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已完成&ldquo 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任务书&rdquo 的各项考核指标,同意通过验收。   专家组一致认为,经过两年的建设,石漠化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了石漠化综合防控与治理工程技术、水土二元流失阻控技术、土壤养分迁移过程与阻控技术、小流域水文调节技术和喀斯特生态建设工程效应评估技术等的研发。建立了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自筹经费到位及时,建设资金使用合理。拥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团结协作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规模生产、质量控制的综合性人才队伍。有较好的培训设施和教学试验、科研场所,具备了接纳国内外同行研究单位、企业开展合作研发的条件。发表论文135篇,出版著作3部,培养研究生21名。同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健全了中心管理机构,建立了中心实验室、固定资产与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形成了开放共享、联合共建运行机制。中心已具备了较强的石漠化治理技术研发能力,成为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技术与模式转化基地,实现了适应性生态修复技术的转化与生态衍生产业的培育,产生了显著的生态与社会经济效益,建议进一步加强成果转化及示范推广力度。 王克林向专家组介绍环江喀斯特站径流观测场地表地下水土流失规律研究进展 王克林向专家组介绍干扰胁迫下石灰土养分快速流失机制研究进展   王克林汇报工程中心建设情况
  • 大气污染治理依然负重爬坡——“要用最小的代价精准治污、科学治污”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PM2.5浓度,较2013年分别下降43.4%、34.3%、31.9%。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达79.3%,PM2.5平均浓度达到39微克/立方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50.5%??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近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协同推进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援引这组数据说明环境空气质量的明显改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近几年来,在一系列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下,大气环境科技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态势,在理论研究、防治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说,科技部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科技创新工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专家表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工业点源治理、九十年代燃煤—工业污染源治理、本世纪初燃煤—工业—机动车等污染综合治理和当前的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成效的跨越式进步有一个共同的规律——科学研究先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攻关项目实施以来,通过野外观测、数值模拟、实验室分析的闭合技术体系,进一步深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成因的认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初步阐明了重污染过程的物理、化学机制及其综合作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柴发合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柴发合所说的攻关项目,是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攻关项目还建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精细化排放清单,为28座城市编制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提供基准和支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发展区域大气污染补偿机制,是推动联防联控长效化的重要手段。”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及重污染应急技术与集成示范项目负责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海生表示,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治污责任主体难以明晰的问题,提出财税补偿、区域大气基金以及政府性基金三种发展补偿具体方式,在提高治理效率的同时体现公平性,并激发区域联合治污的积极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两个项目实施近两年来,相互支撑、协同推进,都取得了积极的阶段性进展。特别是在科研组织实施机制方面实现三大创新,成立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的攻关联合中心,建立了“包产到户”的跟踪研究机制,并突破科研资源和数据共享的难题,建立了一套科学研究与行政管理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处于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和三大攻坚战的交汇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要充分认识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徐南平强调,近年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取得很大成绩,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如臭氧污染日渐突出,成为夏季重要的污染物。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科技创新要找准着力点,通过科技创新形成精准治污能力。要用最小的代价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一定要找影响最大的关键问题先开刀。”徐南平称,要充分发挥已有研究成果的引领支撑作用,下一步要和正在推进的京津冀环境治理2030项目有效衔接,既要注重机理研究,也要注重治理关键技术研发。要攻克几项为市场、企业所接受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大气污染防治的瓶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减排效果,增加了末端减排的压力。而电力行业全面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继续减排的空间十分有限,非电行业深入减排成为新命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目前,大气污染治理依然在负重爬坡,面临诸多难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除北京以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能源、产业、交通结构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区域内秋冬季空气质量仍未摆脱对气象条件的依赖。”在柴发合看来,接下来,要重点推进晋冀鲁豫交界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消除区域污染的“热点”;稳步推进清洁采暖,重点强化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减排,依法强化工业污染源排放监控。 /p p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 低空经济丨谱视界无人机载光谱分析系统,蓄力“低空+治理”,实现无人化监测!
    今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多地正在积极布局低空经济发展,接连出台低空经济相关规划和支持政策,“低空经济”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不仅是航空领域的机遇,更推动了不同产业之间的跨领域融合发展。面向低空经济新蓝天,光谱产业该如何推动优势蓄力?谱视界无人机载光谱分析系统,综合利用无人机与光谱科技解决应用难题,实现非现场无人化监测,助推低空经济与光谱产业的融合协调发展。受邀参加海城低空经济大会近日,“2024中国海城市低空经济发展大会”在兴海广场召开,国家、辽宁省、鞍山市各级领导,专家、科研机构、低空经济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及海城市重点企业共聚海城,共同谋划海城低空经济发展,谱视界作为企业代表受邀参加了本次大会。会议期间,谱视界听取了海城市低空经济概念性规划介绍,于兴海广场欣赏了盛大的无人机表演,并与来自全国的专家、科研机构、相关企业,围绕无人机主题展开交流,共同谋划低空经济发展。低空经济 “低空经济”的概念低空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依托于低空空域并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飞行活动为核心,辐射并带动相关领域的融合发展。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创新要素集中的特点,产业链条长、应用场景复杂、使用主体多元、涉及部门和领域众多,不仅包括传统通用航空业态,还融合了以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生产服务方式,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技术赋能,与更多经济社会活动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综合经济形态,具有明显的新质生产力特征,发展空间极为广阔。低空经济产业链解读低空经济覆盖了产业链上中下游,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低空经济产业链包括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和综合服务。上游为地面基础设施和管理保障软件,包括通用机场、低空通信设备、空域管理系统和机场运营管理系统;中游为航空器制造,可分为无人机、直升机和eVTOL(电动垂直起落飞行器);下游应用场景包括低空物流、低空农业、低空巡检、飞行服务等。政策支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包括低空经济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低空经济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凸显了低空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各地方政府相继响应,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超过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将“低空经济”有关内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多地政策都提出要丰富低空应用场景,重点打造“低空+治理”等业态,支持公共服务行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低空航空器在生态治理、农林植保等场景应用力度,完善“空中110”“空中120”“空中119”等应急体系,实现低空救援快速响应。谱视界无人机载光谱分析系统谱视界自主研发的无人机载光谱分析系统,通过无人机搭载光谱相机的方式,实时采集数据,快速获得高分辨率影像等多种信息。基于像元级(马赛克)多光谱滤光片成像技术,无锡谱视界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基于行业应用的机载光谱成像指数分析仪。如神农Specvision-A 精准农业监测智能系统、大禹Specvision-W 水环境监测智能系统、昆仑Specvision-F 精准林草监测智能系统等。可实现河湖(水污染监测、疑似污染源排查、水域生态灾害监测、岸线环境调查、黑臭水体治理)、农业(种植状况评估、作物长势监测、作物倒伏分析、变量植保喷洒、作物产量估测)、林草(林木理化参数、林木结构参数、林木水肥胁迫、林木病虫害、草地产草量、草地覆盖率、草地灾害、草地退化、草地营养)等应用的实时监测,用“一张图”为用户送上第一手的信息参考,为解决用户的痛点问题提供技术支撑。以水生态环境监测为例,在谱视界全天候光谱水质预警监测仪自动预警后,使用谱视界无人机载光谱分析系统进行溯源及定位全流程排查工作,如配合无人机机场则可轻松实现非现场无人化监测,解决实际场景应用难题,创造经济价值,为打造“低空+治理”增添助力。谱视界无人机载光谱分析系统可实现非现场无人化监测谱视界针对水生态监测打造的大禹Specvision-W水生态监测智能系统,可以同步获取监测区域的光谱影像和高清影像,对河流的重点关注区域进行快速可视化巡航监测,实时反演多种关键水质参数的空间分布状态,获取和上传疑似排污口位置等关键信息,让污染溯源更加高效。利用谱视界无人机光谱成像指数分析仪Specvision-W排查污染结果展示
  • 我国光纤激光器实现新突破 优于国际同行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先进激光技术与应用系统实验室李建郎研究员课题组“径向偏振光纤激光器”研究工作近日取得突破性进展。该研究组从掺镱光纤激光器中获得2.42瓦高效率、高偏振纯度和高轴对称性的径向偏振激光输出,创造了目前径向偏振光纤激光器研究的最高纪录。   径向偏振光束在离子捕获、生物光镊、高分辨率显微镜技术、电子加速以及高效率高精度金属材料加工等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通过固体、气体激光器的输出来直接产生该种光束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热点领域之一。2006年李建郎等人首次提出利用稀土掺杂的多模光纤作为增益介质来直接输出径向偏振激光的概念,并在掺镱光纤激光器实验中获得了近40毫瓦的径向偏振激光输出(Opt. Lett., 31, 2969, 2006 Opt. Lett., 32, 1360, 2007 Laser Phys. Lett., 4, 814 2007)。继该研究领域被开拓后,以色列魏兹曼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Israel)、美国代顿大学(Dayton University, USA)等研究机构的科学家相继通过努力在掺铒光纤激光器中实现了140毫瓦(斜坡效率约为3%) 的径向偏振激光输出(Appl. Phys. Lett., 93, 191104, 2008 Appl. Phys. Lett., 95, 191111, 2009)。在这些前期研究中,由于寄生振荡等因素的干扰,激光器效率和功率很低,并且存在偏振纯度低以及光束轴对称性差等关键性缺陷,限制了径向偏振光纤激光器技术的进一步实用化。   该课题组李建郎、林迪等经过约一年时间的奋斗摸索,在实验中采用光纤耦合的976nm二极管激光器从端面泵浦1.8米长的多模掺镱双包层光纤。该增益光纤具有低V参量,仅支持光纤基模以及其邻阶模(其中包括TM01模,即径向偏振模)传输。同时增益光纤的一个端面被切成8o斜角以抑制光纤端面之间的寄生振荡。实验采用具有径向偏振选择性的光子晶体光栅镜做为激光器的输出耦合器。实验测得激光器阈值泵浦功率为0.9W,在最大泵浦功率7W 时输出功率达到2.42W,光—光效率为35%(对应的斜坡效率43.8%),激光器波长为1050nm。激光器输出圆环形光斑,且为径向偏振,偏振纯度为96%。   此结果目前已远优于其他国际同行的工作。该研究首次实验证明了径向偏振光纤激光器完全可以达到与同类的固体激光器相比拟的性能指标,从而基本消除了困扰径向偏振光纤激光器发展及应用的技术障碍。
  • “新污染物治理”被提上议程 POPs论坛2021在西宁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1年5月17日,正值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国际公约签署20周年之际,第十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暨化学品环境安全大会(以下简称“POPs论坛2021”)在夏都西宁隆重开幕。本届大会主题为“新污染物环境风险与控制”,出席人数接近700人。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包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侯雪松、青海大学副校长梅生伟、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POPs专委会副主任郑明辉、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POPs专委会副主任胡建信、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履约三处副处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POPs专委会副主任任永,以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POPs专委会50多位委员。论坛现场开场歌舞表演在极具青海民族特色的开场歌舞表演之后,本次大会正式拉开帷幕。大会开幕式由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POPs专委会主任余刚主持。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POPs专委会主任余刚主持开幕式青海大学副校长梅生伟教授致欢迎词 作为本次论坛的承办单位之一,青海大学副校长梅生伟教授代表青海大学首先致欢迎辞。梅生伟教授介绍了青海大学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理念、目前现状、以及在人才培养和各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并表示青海大学作为省内唯一一所211工程、部省合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在三江流生态保护、畜牧产业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以及野外团队建设等相关领域开展全面性、有针对性的研究是青海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其重要的目标。最后,梅生伟预祝此次大会圆满成功。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侯雪松致辞 侯雪松副秘书长在致辞中提到,多年以来,POPs论坛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POPs专委会两者相互支撑、共同发展,汇聚了POPs领域学术界、管理界和产业界最广泛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科技企业家,是该领域最具学术影响力和动员力的学术共同体和交流平台,通过凝聚大家智慧,围绕POPs污染防治工作的政策制定和科技创新,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人才智库和技术成果转化方面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为推动我国消除POPs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两个百年目标交汇的年份,希望POPs论坛和POPs专委会在新形势下能够”求新求变“,更好地服务大局,为POPs等污染物的减排及消除作出更大的贡献。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履约三处副处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POPs专委会副主任任永 任永副处长在会上作了“中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进展及未来展望“的报告,从我国POPs履约进程、公约增列过程、主要进展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我国自2001年5月23日签署斯德哥尔摩公约以来在消除POPs工作上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效,列入管控的POPs种类也逐步增加,其中主要进展包括做好公约履约国际谈判支持、建立履约协调机制、严格落实淘汰限控要求、强化无意产生POPs减排控制、推动无害化处置POPs废物、推动履约捐赠项目实施、加强科研和政策研究力度等。未来的工作重点则主要包括农药类POPs、无意产生POPs、待批约POPs的履约与管控,以及全氟辛酸及其盐类及相关化合物的应用与管控等。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POPs专委会委员黄业茹 黄业茹主任在会上作了“服务新污染物治理 开展新污染物监测“的报告,并从新污染物治理的相关背景、新污染物监测情况调研以及新污染物监测方案设计等方面开展了详细介绍。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重视新污染物治理”提出了有关要求,新污染物治理被正式提上议程。不同于常规污染物,新污染物是指新近发现或被关注,对生态环境或人体健康存在风险,尚未纳入管理或者现有管理措施不足以有效防控其风险的污染物,现阶段国际上主要关注的新污染物包括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全氟化合物等POPs、禁限类POPs、以及二氯甲烷等VOC类。新污染物通常具有危害效应更隐蔽、环境赋存更分散、污染来源更复杂、管控方式更动态、监测技术更精尖等特点。因此新污染物管理必须要名录可知、赋存可测、风险可评、源头可管、污染可治、成效可估等。在短暂的茶歇之后,第二阶段的大会报告由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POPs专委会副主任郑明辉主持。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POPs专委会副主任郑明辉主持大会报告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POPs专委会委员孙红文孙红文教授在会上作了“含氟有机化合物的环境识别与污染控制——一个刚刚开始的故事“的报告,并在报告中介绍了含氟有机化合物PFASs的历史、生产与监管。截止目前为止,市面上已知PFASs的种类和数量达2060,其中超过50%的PFASs用途未知,且存在PFASs的潜在前体物来源。PFASs的来源主要包括工业生产释放、产品试用周期释放、废弃物处理环境释放以及前体物生物/非生物转化导致。目前对于典型PFASs的环境来源调查已经做了相对较多的研究,而对于典型PFASs的环境行为依然处于未知的研究领域。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POPs专委会委员陈景文 陈景文教授在会上作了“新污染物治理与化学品风险防控的环境系统工程“的报告。报告中,陈景文教授从新污染物的定义、特性其对地球表层系统所造成的影响等方面介绍了新污染物治理为什么需要环境系统工程,强调新污染物治理的环境系统工程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污染修复和管端控制,并重点关注源头预防。而对于化学品风险防控,陈景文教授则讲述了化学品风险评价与预测的三方面关键问题,即:如何模拟化学品从源释放到导致不利生态效应的连续过程?如何评价与预测种类众多且数目不断增加的化学品风险? 以及如何预测化学品对生态系统不同物种的风险(跨物种外推)?并提出了计算毒理学是对种类众多且数量不断增加的化学品进行环境暴露、危害性与风险性评价的必要工具,进而介绍了计算毒理学研究的主线,即化学品环境风险的模拟预测。 瑞典厄勒布鲁大学教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POPs专委会顾问Heidelore FiedlerHeidelore Fiedler教授在会上作了“Global monitoring for PFOS and PFOA”的在线报告,主要介绍了PFOS和PFOA的履约情况、全球监测计划、联合国环境署项目,以及近年来PFAS在母乳、环境空气及水体表面的监测结果。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应用专家杜伟杜伟在会上作了“代谢组学、代谢流整合细胞分析助力环境暴露与疾病研究”的报告,介绍了基于代谢组学、代谢流与细胞分析的仪器分析整合方案,可以实现从生物标记物的发现到机理机制的阐释,并介通过多个相关研究示例说明了该方法在环境暴露与疾病机理研究上的成功应用。除大会报告外,本次会议还将举办9个分会报告,报告主题围绕:“有机污染物环境分析与污染特征”、“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与迁移转化”、“环境污染物毒理效应及健康与生态风险”“副产物类POPs减排技术与实践”、“药物和个人护理品(PPCPs)环境风险与控制”、“新污染物监测与管控”、“POPs替代与控制技术”、“有毒有害化学品废物处置与场地修复技术 ”、“POPs履约战略与行动”。 本次会议的赞助企业包括北京联众行贸易有限公司、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微谱、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中持依迪亚(北京)环境监测分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国家环境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仪真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毕克气体仪器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博赛德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普立泰科仪器有限公司、上海安谱实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腾龙微波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安易世纪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汇析精密仪器有限公司、热耳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E方知库、Emerging Contaminants期刊等。 部分参展企业: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博赛德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普立泰科仪器有限公司上海仪真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毕克气体仪器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汇析精密仪器有限公司
  • 赋能高质量土壤普查 | ICP-OES让“精准”结果稳定输出!
    个明天(2022年4月22日),我们将迎来第52个世界地球日。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Invest In Our Planet”,珀金埃尔默始终致力于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在此共同呼吁:投资保护我们的地球,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每个人都需付诸行动!土壤和沉积物是地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粮食的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期我们继续关注土壤普查。上期回顾:赋能高质量土壤普查,珀金埃尔默原子光谱“精准”出击土壤普查是查明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查清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等的重要方法,普查结果可为土壤的科学分类、规划利用、改良培肥、保护管理等提供科学支撑,也可为经济社会生态建设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土壤中的元素组成对土壤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也与人类和环境的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土壤中重金属及元素检测也是本次土壤普查的重要内容。ICP-OES因具有多元素同时测量、灵敏度高、检出限低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实验室的土壤分析领域。本次土壤普查中涉及到ICP-OES的元素也有很多,主要包括:B、Mg、Al、Si、P、S、K、Ca、Cr、Mn、Fe、Ni、Cu、Zn 、Mo、Pb等元素,这些元素有的是做土壤中总量的,有的则是有效态等非总量元素,每种类型参考的方法也有所不同。Avio 200/220 Max系列ICP-OES让土壤检测的 “精准”结果稳定输出!高灵敏度无惧低含量元素分析挑战土壤中部分有害元素含量较低,尤其是Pb、Cd等元素,采用ICP-OES分析时往往需要较高的灵敏度。Avio 200/220 Max系列ICPOES由于其独特的光路设计和强大的DBI-CCD检测器,具有高效的光能传输与转化,使其获得远优于同类产品的灵敏度,可替代石墨炉进行超痕量元素分析。全面的扣背景技术轻松解决背景干扰土壤基质中元素组成复杂,对于一些低含量元素会受到较为严重的光谱干扰,如铅(220.353)的会受到基体中高含量铝元素形成的光谱背景干扰。Avio 200/220 Max系列具有全面的扣背景技术,包括自动扣背景、单点、双点扣背景、MSF、IEC等等,可以有效地去除复杂的背景结构。对于正常的光谱线信号,即使周边有强烈的连续信号,无论是平台、斜坡还是强谱线的翼部对测定信号的影响都可以通过自动背景选择进行背景校正,获得满意的测试结果。非常适合入门级或仅具有少量分析经验的客户。开创性平板等离子体技术降低运行成本此次土壤普查涉及样品数量庞大,Avio 200/220 Max系列可以为用户大大降低运行成本。专利平板等离子体技术,Avio系列ICP-OES仅需消耗其他系统一半的氩气量,即可生成稳定、耐基体的等离子体。同时无需对射频发生线圈进行冷却和维护,提供出色的运行效率和生产力。另外,为了提高效率,Avio 200/220 Max系列具有动态波长稳定(DWS)功能,在开机短短几分钟之后您就可以进行样品分析,并在分析工作结束后关闭仪器电源以节约电能。独有的土壤快速消解技术大大缩短样品前处理时间对于土壤样品元素分析,前处理通常占用了整个分析过程的大部分时间,那么寻找一种快速有效的土壤前处理方式则会大大提高分析效率。珀金埃尔默公司创新研发了一种土壤快速消解方法,该方法节约时间,最长仅需2h;用酸量少、操作更加安全;交叉污染少,结果更准确;适用于大批量样品分析。实际样品分析结果采用快速消解技术分析GSS-8中的As、Zn、Pb、Cd、Ni、 Cu、Cr等元素,结果均与标准值吻合。检测装备的灵敏、准确和稳定是获取高质量普查数据的重要保障。作为世界原子光谱技术的领导者,珀金埃尔默深谙土壤检测客户需求,携全能元素分析方案“精准”出击,为确保检测实验室高质量完成土壤普查任务赋能!赋能高质量土壤普查 | ICP-OES让“精准”结果稳定输出!Original Lily 珀金埃尔默 2022-04-21 18:15收录于合集#土壤三普3个#环境31个明天(2022年4月22日),我们将迎来第52个世界地球日。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Invest In Our Planet”,珀金埃尔默始终致力于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在此共同呼吁:投资保护我们的地球,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每个人都需付诸行动!土壤和沉积物是地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粮食的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期我们继续关注土壤普查。上期回顾:赋能高质量土壤普查,珀金埃尔默原子光谱“精准”出击Avio 200/220 Max系列ICP-OES让土壤检测的 “精准”结果稳定输出!
  • 苏州市政协专题协商“双碳”背景下进一步推进苏州水环境治理
    市政协十五届四次常委会议举行,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专题协商“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进一步推进我市水环境治理。市政协主席朱民到会讲话。会上,市委常委、副市长唐晓东作了关于“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推进我市水环境治理情况的通报。苏州水域面积3205平方公里,水面率36.9%。全市共有河湖24643条(座)。市委、市政府把打造水环境之美作为大事要事,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体制机制、强化控源截污、复苏河湖生态、实施生态补偿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21年,全市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分别为86.7%、92.5%,长江干流苏州段水质达到II类以上,主要通江河道实现优Ⅲ全覆盖,太湖连续十四年实现“安全度夏”,城区河道水质主要指标近年来稳定维持在Ⅲ类至IV类水标准。大运河等5处获评“江苏最美水地标和水工程”,七浦塘入选全国最美家乡河,傀儡湖获评江苏省生态河湖建设示范样板,河长制经验做法入选中组部攻坚克难案例。市政协将“双碳”背景下推进水环境治理作为年度重点协商课题。从8月初起,采取市区联动、实地考察、线上征集、座谈研讨、函调咨询等方式,充分汲取多方智慧,形成了《“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进一步推进我市水环境治理的建议案》。会议听取了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负责人作的《“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进一步推进我市水环境治理的建议案(草案)》起草情况的汇报,经过讨论,通过这份《建议案》。在讲话中,朱民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认识“双碳”背景下开展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切实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战略下水环境治理工作全过程。健全领导体系,完善法规制度,调优产业结构,做优生态环境,攻克技术难题,加大宣传力度,紧紧围绕关键环节重点任务,积极推进我市水环境治理中碳减排取得更大突破。他强调,市政协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紧紧围绕工作推进中面临的难点和挑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苏州在水环境治理中率先落实“双碳”战略部署,为苏州持续巩固江南水乡特色优势,扎实做好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水文化、水产业五篇水文章,作出更大的贡献。会前,与会常委实地视察了福星尾水湿地工程、 福星污水处理厂、胥江水厂。市政协副主席姚林荣、王竹鸣、曹后灵、程华国、周晓敏、周俊、李赞,党组成员闵正兵、徐刚,秘书长吴炜出席会议。
  • 新污染物问题再次入选十大前沿科学问题:新污染治理迫切需要科技支撑
    新污染物大多是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被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和日常生活,在生产、使用、消费各环节都会进入水、气、土等环境介质。部分新污染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对生殖、免疫、神经等系统有毒性效应,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危害和风险是隐性和长期的。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明确了新污染物治理的总体要求、行动举措和保障措施。但该方案只有到2025年的主要目标。不仅已知的新污染物种类繁杂,未来还会源源不断地发现一些新污染物,所以需要高度重视新污染物治理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在2024年7月2日举行的第二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上,中国科协发布了2024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其中,”对多介质环境中新污染物进行识别、溯源和健康风险管控“入选2024年十大前沿科学问题。两年前,”新污染物治理面临何种问题和挑战?“入选2022年十大前沿科学问题。新污染问题三年内两次入选不分领域的十大前沿科学问题,在众多生态环境问题中绝无仅有,反映出新污染物治理迫切需要科技支撑。2024 年1 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持续推进新污染物治理行动,到2035 年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要求加强新污染物治理科技支撑,将其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针对这一问题,2024年3月,中国工程院启动了战略研究与咨询重点项目“面向美丽中国的新污染物治理科技战略研究”,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新污染物治理科技战略顶层设计提供决策支撑。为了促进环境新污染物监控及治理技术的交流探讨,仪器信息网作为主办单位,已经连续多年举办环境新污染物分析检测与技术应用网络会议。“第五届环境新污染物分析检测”网络会议将于2024年7月30-31日举行,为广大从事新污染物监测领域的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个即时、高效的交流和学习的平台。“第五届环境新污染物分析检测”网络会议,点击免费报名: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pollutant2024/
  • 新污染物治理,迫在眉睫——访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王亚韡研究员
    新污染物一般是指人工合成或自然存在的化学品或微生物,新近发现其环境赋存可引起显著已知或可疑的毒性作用与健康危害,尤其是需要重视那些已有比较充分科学数据表明其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有危害或有较高风险,但政府监管部门对其管理措施尚不完善或尚未列入优先管控名录的污染物。部分新污染物具有较强的环境/生物持久性、明显的生物富集性、可以进行长距离全球迁移等特性,能够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危害。目前,新污染物的环境暴露、可能导致的健康危害以及引发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仍是一个国际性科学难题,是新污染物研究最薄弱的环节之一。王亚韡,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新污染物的分析方法、环境过程及暴露机制研究。目前,王亚韡已发表SCI收录论文150余篇,全部论文被引用6000余次,先后获国家杰青、优青、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等项目支持及奖项。近日,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王亚韡研究员,请他就国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新污染物污染现状、相关研究进展以及治理难点进行了分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王亚韡2003年,王亚韡考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开启了他新污染物的研究之路。2006年,王亚韡博士毕业,就在同年,《斯德哥尔摩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将“短链氯化石蜡”纳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候选名单。到了2008年,王亚韡随我国政府代表团参与《公约》POPs审查委员会会议时发现:我国关于短链氯化石蜡的相关环境行为及风险评估研究几乎为“零”,我国又是氯化石蜡生产大国,每年产能可达100万吨,对相关管理部门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相关研究的开启成为迫切的需求。王亚韡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生态环境中心”)的科研人员在江桂斌院士的带领下也随之开始了对氯化石蜡等新型污染物的研究。经过10多年的持续研究,目前,生态环境中心发表有关“短链氯化石蜡”的相关论文在国内起到引领作用,并为全球范围内开展相关环境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污染物覆盖范围广、替代难度大目前,共有30种(类)POPs物质被列入公约管制物质名单,其中18种物质属于新增POPs范畴。既然这些污染物已被《公约》纳入管控,那可不可以不使用这些污染物或使用无害的物质进行替代呢?但事实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王亚韡介绍说,新污染物和POPs种类繁多,涵盖生活消费、工业生产等不同领域,广泛存在于日常的用品中。以氯化石蜡为例,它本身是一种塑料添加剂和阻燃剂,但并非不可替代。“而问题是氯气是我国氯碱行业的副产品,而氯化石蜡是氯碱行业用来平衡氯气的重要产品。使用氯化石蜡作为添加剂,一方面是它原料来源丰富,另一方面,它的价格在市场中较有优势,因此,限制生产对于相关行业具有较大的挑战。”而对于某些POPs物质来说,又与氯化石蜡情况不同。王亚韡补充说:“目前,某些POPs物质在一些应用领域里目前是不可或缺的。”他举例,全氟辛酸(PFOA)由于“不粘锅涂层事件”而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但这种物质是氟化工领域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种化工产品,广泛使用于消防、航空、农药、氟塑料、氟橡胶等众多领域,被誉为工业味精。虽然其已经被《公约》纳入新增POPs名单,但在很多领域短期由于没有合适的替代品和替代技术,而不得不申请特定豁免。”王亚韡还表示,即使在一些领域使用了该物质的类似物作为替代品,但它们与PFOA结构的类似性也决定了环境行为及毒性效应的相似性,并不能彻底解决环境安全问题。“协同检测”有望实现常规监测王亚韡从2008年起便随中国代表团参加《公约》国际审查,当提及中国在国际环境保护中的地位时,王亚韡说:“中国在国际谈判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一直坚持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其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国际环境保护的负责,同时也是对我国环境安全的负责。他介绍说,中国坚持“大国责任”政策,近几年对新污染物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2020年6月生态环境部发布消息,下一步将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纳入全国环境监测体系;2021年1月27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指出着手开展新污染物监测与评估。不过,我国在相关新污染物的管理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王亚韡认为:将新污染物纳入常规检测体系,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监测清单”的建立上。新污染物种类繁多,不能将所有的新污染物都纳入监测体系中,需要根据各个行业现状综合考量;其次便是监测能力建设的问题,将污染物纳入监测体系必须有标准的分析方法,但新污染物覆盖范围广、包含种类多、性质差异大、分析方法多且复杂,分析体系的搭建成了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难题。王亚韡认为,目前较为可行的方法是形成新污染物与传统污染物的“协同检测”。如果可以成功开发出将几类污染物进行“协同检测”的方法,将会大大降低监测能力建设过程中投入的人力及资金成本。他说:“但这种方式需要以‘监测清单’的确定为基础,同时也要考虑到物质性质的相似性,仍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研究成果“碎片化”,顶层设计是关键谈到我国新污染物和POPs的污染现状,王亚韡表示,我国是化工大国,化工生产在我国GDP中具有很高的占比,这也决定了我国新污染物的环境库存较大。相比于传统污染物,我国对新污染物的研究起步并不晚,且在部分研究领域进展属于世界前列,这也与我国国情密切相关。“虽然我国相关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整体较为碎片化,没有一个系统的研究规划,研究主要集中在新污染物的环境转化、毒性效应和人群暴露机制方面。而对管理部门而言,关键是需要掌控相关化学品生产和排放的研究数据,才便于相关部门进行管控,而这也是目前所欠缺的。”王亚韡建议针对某些对我国影响深远的新污染物,由国家立项,对某个污染物从生产排放、环境迁移及转化到人体健康进行系统性的全生命周期研究,最后形成完善的评估报告,这对相关部门实施相应的化学品管控具有重要的意义。王亚韡说:“目前,我们也在积极的根据我国化工生产的特点做一些前瞻性的调研工作,并提供给相关管理部门,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为以后逐步形成系统性、预判性的研究打下基础。”王亚韡实验室一角合作开发实现成果转化,创新研究防患于未然虽然已经进行了十余年的短链氯化石蜡研究,但是王亚韡表示,氯化石蜡分为短链、中链和长链,虽然目前《公约》清单中只对短链氯化石蜡进行了管控,但这三类物质在产品中多以混合物的形式存在,且相似的结构也决定了它们相似的环境行为,这就对化学品的管控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王亚韡分析,从《公约》的发展进度来看,中链和长链氯化石蜡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被纳入管控建议清单中,所以未来,他还将对中链和长链氯化石蜡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为将来环境管控的需求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同时,王亚韡提到了2020年9月生态环境中心与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岛津”)签订的“创新研发合作框架协议”,该协议旨在推动现代科学分析仪器以及创新研发在生态环境与健康中的应用,首期的研究就聚焦在持久性污染物分析方法建立及标准化、区域性污染物监测技术及创新、环境样本前处理装置开发以及仪器零部件设计等,王亚韡的一个合作项目就包含其中。王亚韡在采访中还表示,生态环境中心正与岛津在杭州高等研究院环境学院中共建一个创新协作平台,以合作开发新的环境分析相关技术并实现技术转化。王亚韡课题组也正在该平台进行新污染物分析方法体系的开发。针对我国目前对新污染物管控中迫切解决的监测问题,该研究将开发不同新污染物的协同检测方法。该方法体系的建立将为我国实现传统污染物和新污染物的协同监测提供极大的便利条件,节约大量人力及经济成本。王亚韡实验室一角王亚韡也坦然,虽然我国对新污染物的研究已经经过了二十余年的研究,但目前对典型新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暴露机制仍存在很多未知,还需要更多环境工作者参与进来,为国家环保工作贡献力量。(撰稿编辑:吴优)后记:采访后,我们来到了王亚韡老师的实验室参观,并不宽敞的实验室中摆满了各类仪器,就是这样一间并不起眼的屋子里,产出的数据让有关部门的管控措施有了依据,让中国在国际谈判中更有底气,让中国的环境治理工作更进一步。王亚韡也只是中国众多科学家的一个缩影,向科学家致敬,向奋斗在一线的科研工作者致敬!
  • 我国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成效显著
    近日,《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2)》报告发布。该报告指出,通过实施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有望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基础上,使全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较当前水平下降1/3以上,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可提升至80%以上。报告由清华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发起,国内大气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等领域50余位一线学者共同编制。报告以“减污降碳 协同增效”为主题,对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治理体系与实践、结构转型与治理技术、大气成分源汇及减排路径、健康影响与协同效益五个方面20项指标进行分析。报告追踪了我国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的最新进展。其中,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近年来取得显著进展,2021年全国PM2.5浓度均值为30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34.8%。同时,我国能源结构持续调整,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2021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2.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3.8%。不过,报告召集人、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所所长雷宇表示,下一步,碳减排和空气质量改善的任务非常繁重。目前,我国PM2.5浓度是欧洲和美国的的2~4倍,是世界卫生组织保护人体健康的指导值的6倍。同时,臭氧是另外一个关注的主要污染物,2021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50个城市臭氧超标,臭氧已成为对我国空气质量影响仅次于颗粒物的污染物。此外,当前我国在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和温室气体减排协同方面仍存在很大进步空间。报告初步评估结果表明,2015-2020年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仅有105个城市实现了PM2.5年均浓度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协同下降,有17个城市的PM2.5年均浓度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同步升高态势,亟需在城市层面进一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2022年度报告第五工作组召集人宫继成表示,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具有协同作用,同时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之间也有非常复杂的关联。从健康的角度来考虑二者协同减排,并提出可能的减排路径,对实现我国的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报告指出,碳排放与大气污染具有高度同源性,通过实施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报告指出,我国有望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基础上,推动全国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25微克/立方米,臭氧浓度年评价值有望下降至130微克/立方米左右,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可提升至80%以上。进一步以碳中和目标为牵引推动能源深度低碳转型,至2060年实现碳中和时,PM2.5年均浓度和臭氧浓度年评价值将下降至10微克/立方米和100微克/立方米左右。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指出,协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与空气质量改善工作,既体现在治理对象、措施以及政策行动的统筹,也体现在目标及效果的协同。社会和学界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报告对引领相关学术研究、支撑管理部门决策意义重大。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则强调,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工作需更加关注地方特色,立足各地自然资源禀赋,力求协同效益最大化。清华大学副校长曾嵘指出,该校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重大战略需求,在碳中和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突破方面积极探索,该报告正是成果之一,未来该校将鼓励学者持续深耕,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 采购量与金额破新高,环境污染治理利好仪器
    “仪采通”作为仪器信息网旗下科学仪器专业采购服务平台,深耕行业20余年,为仪器采购方和仪器厂商架起一座桥梁,促成一笔笔订单。2023年8月,买家通过“仪采通”平台发布的采购咨询量和采购金额同比均有显著增加,双双破新高。工业企业类采购咨询增长显著8月份,“仪采通”平台发布的仪器询价信息达4.1万条,同比增长7.8%,是今年第一次突破4万条大关,仪器采购方主要来自工业企业、高校、检测机构、科研院所、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单位;“仪采通”商机库有效信息同比增长192%,工业企业、高校、检测机构、科研院所等4类单位询盘货值如下图所示。其中工业企业类买家采购货值突破1亿元,相比于7月份,科研院所及检测机构有所增长(科研院所采购仪器平均货值单价有所增加),高校类买家采购货值有所下降,8月份高校在低货值的消耗品方面的采购有所增加。图1 四大仪器采购方仪器采购货值8月份的采购单位中,工业企业占比达到一半,环比增加较多,检测机构虽然有所减少,但仍然是第二大咨询类别,相比于7月份,高校类咨询单位量是有所增加的,详情分布如下:图2 8月采购咨询单位性质分布表1 部分采购单位及采购仪器采购仪器采购单位采购仪器采购单位射线检测仪广东省**检测中心X光电子能谱仪东北**大学红外热成像仪四川**环境监测中心液质联用(LC-MS)宁波**大学工业CT探伤机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核磁共振(NMR)长春**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齐鲁**生态环境研究院X射线应力分析仪北京**新材料有限公司纳米压痕仪中国电**所透射电镜上海**生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小动物活体成像**中医药大学原子层沉积设备南京**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便携GC-MS**大学ICP-AES/ICP-OES陕西**测试技术有限公司…………………………………………近一半的采购咨询在5分钟内得到厂商响应70%采购咨询在1小时内,能够收到相关厂商的响应(43%的采购咨询在5分钟内响应),91%的采购咨询在24小时内,能够收到响应。与7月份相比,基本持平,情况如下:图3 采购咨询信息各厂商响应时间情况表3 较为重视买家商机咨询的厂商top108月较为重视买家商机咨询的厂商top10(点击查看展位)1烟台艾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6赛默飞色谱与质谱2海能未来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7青岛崂应环境科技有限公司3北京莱伯泰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8奥豪斯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4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9默赛默飞世尔科技实验室产品5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连华科技该榜单反映的是厂商对商机咨询的买家单位重视程度,欢迎广大采购单位用户多向以上厂商咨询采购。相比7月份,榜单有较大变动,海能、赛默飞色谱与质谱、奥豪斯、赛默飞实验室产品4家厂商仍然榜上有名,烟台艾睿光电、北京莱伯泰科、日立科学仪器、深圳华大智造、青岛崂应、莲华科技6家仪器厂商加强了对买家商机咨询的重视程度,在上千家仪器厂商的竞争中,挤进了top10。不仅各大厂商重视仪器采购单位的需求,仪器信息网买家服务部门,更是在BCEIA2023开始前,积极筹备“仪采通VIP买家团BCEIA现场直播”活动,8月16日起组织邀请各大用户单位老师报名参加,本月7日,在BCEIA展会现场,与Easy选型携手,近60位VIP买家组成的团队,以专业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深度逛展,直击行业最新动态。图4 Easy选型 仪采通VIP买家团大合影点击观看活动回放视频同时仪采通还给广大仪器用户带来了惊喜福利:发布采购需求即可免费领取气相色谱、液相色谱两大实战宝典,经常使用气相、液相的用户千万不要错过哦。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码即可参与:图5 免费领宝典活动海报了解了仪采通咨询、仪器信息网合作厂商响应速度及仪器信息网买家服务团队的情况,接下来,我们视角切换下,看看8月份我们所处的行业都发生了哪些变化,释放了哪些信号。国产化替代仍是时代强音8月1日出版的第15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强基础研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文章强调: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争取早日实现用我国自主的研究平台、仪器设备来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总书记强调在前,各地区也在科研创新、学科建设等方面积极行动了起来。湖南长沙宣布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到2025年,长沙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速13%以上,各类创新平台2600家;辽宁省将推动高端仪器仪表研制与应用,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仪器仪表品牌;河北省发布《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服务规范》,将于8月28日起正式实施,旨在满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浙江省财政厅发文,支持学科建设,最高奖励1亿元……8月1日,仪器信息网组织的“第五届国产好仪器”正式开始申报。“国产好仪器”已经成功举办四届,始终秉承“用户说好才是真的好”为原则,基于大量真实用户的调研情况,最终找出经得起市场检验的、用户口碑好的国产仪器,为用户选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图6 第五届国产好仪器启动仪式在本月6日举办今年,第五届国产好仪器更是再度升级,在仪器能用、好用、耐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行业应用”。我们将聚焦食品行业,联合食品领域多家头部用户单位,寻找满足行业应用需求的“国产好仪器”,助力行业用户号从海量信息中找到“对”的产品!评选日程:厂商申报阶段:8月1日——11月30日用户调研阶段:9月10日——12月15日名录公示时间:9月30日——12月20日点击了解“国产好仪器”环境污染与治理全面开花8月份,政策方面污染物排放与治理方面加强,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等环境污染将从重处罚,多地出台环境相关方案及部署,《宿迁市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发布、广东省碳交易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3-2030年)发布、中国气象局部署大气本底和温室气体观测业务质量提升工作、绍兴市出台浙江省首个新污染物治理地方文件……多个环境相关测定方法征求意见稿发布,如测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容器采样/气相色谱-质谱法、测水中高氯酸盐的离子色谱法及醚类化合物的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农药有效成分的液相色谱法、测氟化物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等,色谱、质谱类仪器需求将看涨。环境不仅是国内在抓,国外也在积极促进,8月17日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正式生效,电池回收、碳足迹要求升级,这对我国产业链或将带来一定影响,在生产技术上将向着高效低能耗、环保低碳等方向进行革新;有望倒逼国内回收体系完善,长期将带动国内产业链的绿色转型;有望倒逼国内回收体系完善,长期将带动国内产业链的绿色转型,这对相关科学仪器无疑是重大利好。最后再说一个注意点:8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一项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即WS/T 819—2023《县级综合医院设备配置标准》,对于规模在800-999床和1000-1500 床规模的县级综合医院来说,标准推荐配置1台质谱仪。标准实施时间为2024年1月1日。全国很多地方,都推出了县域医疗方面的新举措。比如,湖南省卫生健康委、湖南省财政厅联合下发实施方案,要在湖南启动2023年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试点示范项目建设;8月底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也举行了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新闻发布会。根据之前的数据,截止到2021年,我国的1817个县,一共有17294家县域医院。而2022年4月,国家卫健委发布过一份“千县工程”的榜单,要求在5年内,全国至少有1000家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县医院作为最重要的医疗第一线,是一定要做强的,对于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科学仪器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对于县域医疗系统,采购科学仪器的需求量可能会有所提升。专业采购就用“仪采通”懂厂商——深耕行业20余年与国内外超2000家一线品牌生产商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懂仪器——规模领先的数据库产品超110万个、覆盖20余个行业,解决方案5万余篇。懂技术——庞大的专家智库深度合作的各行业资深专家超过10000名,院士近百位。高效选型——特色买家服务八大特色服务,保障高效选型。点击发布采购信息,一键发布多家比对。附:仪采通”简介“仪采通”是仪器信息网倾力打造的科学仪器专业采购服务平台。平台针对科学仪器采购人员专业性不足、选型效率低的痛点问题设计了八大特色服务。选型工具(1)采购信息发布:一键发布采购信息,自动匹配合适厂商,厂商主动联系您。(2)历史成交价查询:真实成交价格在线查询,预算申报有据可依。(3)采购指南、信息订阅:解决方案、选型视频、真实买家仪器使用心得、专业市场研究报告等数万内容,为您的采购保驾护航。(4)实验室配置清单:专为新建实验室买家提供各领域典型实验室仪器配置方案,一站式解决各类仪器配置选型难题。选型服务(5)批量采购专属客服:针对批量采购、个性化需求配置专属1对1采购助理,提供定制化采购方案。(6)采购交流会:通过线上或线下会议的形式,为供需双方搭建集中交流的平台,精准推荐优质厂商,为买家单位降本增效。(7)专家评审及采购咨询:采购需求技术评审,实验室建设、仪器选型咨询指导。(8)大买家专属特权:参与本网活动有优惠,并享有仪器试用、折扣、协助解决售后问题。联系我们:采购咨询热线:4008-279-100(扫码添加仪器采购小助手微信)
  • 逆境之战:调控钾/氮协同转运分子机制被发现
    近几年以来,中国在植物学领域实现了质的飞跃,其植物学研究成果占到了全球的20%以上,随着国家对于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视,一大批优秀的成果脱颖而出。本期介绍的这篇论文就是重要代表之一。中国农业大学武维华院士/王毅教授课题组、李继刚教授课题组和德国明斯特大学J?rg Kudla教授课题组合作完成了拟南芥转录因子MYB59调控低钾条件下K+/NO3-转运的分子机制研究。2019年2月,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tranion factor MYB59 regulates K+/NO3-translocation in the Arabidopsis response to low K+stres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拟南芥转录因子MYB59应答养分胁迫环境,并调控钾和氮协同运输的分子机制。同时,Plant Cell编委还针对该研究内容发表了题为“It' s an uphill battle: The MYB59-NPF7.3 regulatory module and its role in nutrient transport”的专评。钾和氮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作物的产量和品质。K+在酶促反应、渗透调节、电荷平衡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N则是碳化合物的组成成分,构成了氨基酸、蛋白质、核苷酸等物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早已证明,按适当比例施用钾肥和氮肥可以显著提高肥料的吸收利用效率。已有的研究报道显示,钾和氮的吸收和转运是协同进行的,但其分子调控机制仍不明确。课题组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拟南芥硝酸根转运体NRT1.5不仅负责NO3-从根向冠的转运,同时还影响K+从根部向冠部的运输过程。因此,NRT1.5很可能是钾和氮协同运输的重要组分。已有研究表明钾缺乏抑制NRT1.5的转录,说明NRT1.5的转录能够响应环境中钾浓度变化,但低钾抑制NRT1.5转录的调控机制尚属未知。本论文工作证明了MYB59是NRT1.5的正向转录调控因子,低钾可通过抑制MYB59的转录及促进MYB59蛋白的降解进而抑制NRT1.5的转录,最终调节拟南芥中钾和氮的协同转运过程。通过表型筛选获得一个拟南芥低钾敏感突变体lks3。离子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低钾条件下MYB59突变体的根部积累了更多的K+和NO3-,而冠部的K+和NO3-含量降低,说明MYB59调控K+和NO3-从根向冠的转运过程。实验结果还表明,低钾处理可以同时抑制MYB59及NRT1.5的转录水平。而半体内蛋白降解实验结果表明,低钾处理后MYB59.3蛋白被快速降解。本论文研究结果表明,MYB59是NRT1.5的正向转录调节因子。在正常钾条件下,MYB59促进NRT1.5的转录,进而促进拟南芥中K+和NO3-从根向冠的协同运输过程。低钾胁迫时,MYB59的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均被下调,结果使NRT1.5的转录被抑制,K+和NO3-从根向冠的协同转运也随之受抑。论文研究工作证明了MYB59和NRT1.5这一转录调控通路在植物响应环境钾亏缺、调控钾/氮协同转运及根冠分配方面有重要作用。 拟南芥通过MYB59-NPF7.3调控机制应答和调节外部K+/NO3-水平在该研究论文中,86Rb+ 吸收实验被用来分析K+的吸收,86Rb+ 同位素作为示踪剂被珀金埃尔默的MicroBeta液闪仪定量检测,珀金埃尔默助力中国科学家取得更大成绩。文章链接1.http://www.plantcell.org/content/early/2019/02/13/tpc.18.006742.http://www.plantcell.org/content/early/2019/02/13/tpc.19.00032关于珀金埃尔默:珀金埃尔默致力于为创建更健康的世界而持续创新。我们为诊断、生命科学、食品及应用市场推出独特的解决方案,助力科学家、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解决最棘手的科学和医疗难题。凭借深厚的市场了解和技术专长,我们助力客户更早地获得更准确的洞见。在全球,我们拥有1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于150多个国家,时刻专注于帮助客户打造更健康的家庭,改善人类生活质量。2018年,珀金埃尔默年营收达到约28亿美元,为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一员,纽交所上市代号1-877-PKI-NYSE。了解更多有关珀金埃尔默的信息,请访问www.perkinelmer.com.cn。
  • 协同推进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与“双碳”目标实现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存在科学与政策层面的耦合关系,二者的协同推进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观的应然结果,也是实现气候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现实需要。从价值理念看,协同推进“双碳”目标实现与生态环境保护,既是全球气候危机下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与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创新路径,也是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战略使然。从法律依据看,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2条明确规定对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实施协同控制,为“双碳”目标与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协同推进奠定了法律基础。针对当前环境治理体系良法不一、善治不足的运行困境,笔者认为应聚焦涉碳目标认识、涉碳执法手段、涉碳公私互动、涉碳权益保障四方面进行协同化的努力,完善现有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防控、环境信息公开、环境绩效考核与问责等机制,以回应“双碳”目标对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驱动。目标导向的协同“双碳”行动正处在政策法制化的实施阶段,各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对融入“双碳”目标的认知水平和适应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单纯治污的传统生态环境治理,或仅以降碳为指标的社会经济活动,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和长远规划的片面认识。生态环境职能部门应以环境法典的编纂为契机,通过政策法规统筹、央地立法互补、循旧作新并进等方式,在立法层面对二者的目标协同提供制度指引。具体而言,一是气候变化应对及生态系统功能保护的专门性法律出台,在内容上包括纲领性法律和侧重能源领域的法律,在空间上包括从宏观空间到微观个体(物种及基因)的全方位法律制度,比如以国家公园为核心的自然保护地制度体系、国土空间规划制度、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等建立;二是现有涉碳管控型和促进型法规的更新,比如电力、煤炭等能源类法规、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单行法规的修订;三是有关碳标准、碳信息、碳市场等功能型法规的配套与衔接,作为涉碳量化监管、信息公开与市场规范的前提性制度。执法效能的协同“双碳”作为生态环境职能部门的新增事权,标志着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已经从单要素向多要素、全空间的整体治理方向转变,治理主体、方式与规则的复杂性不断升级,亟须以效能协同为目标的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根据《关于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的指导意见》,联合执法作为重要的形式要素,其实质效果取决于涉碳事权的均衡配置。以共同事权为切入点,在纵向执法关系中,央地涉碳事权应深化环保垂直管理改革,加强分权赋权、变通激励和权责监管。依据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在具有地缘或经济关联地区形成平等互惠、开放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模式。在横向执法关系中,应混合运用硬性约束和软性激励措施对跨地区跨部门的涉碳共同事权进行优化配置。除了基于能源供需关系展开的区际协作或补偿活动,还包括在执法联动、信息共享、争议解决等方面的程序性协同,以及执法意愿、权责监督等方面的结构性协同。公私主体的协同不同于强职权主义的传统生态环境治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公私互动模式有助于构建低碳时代兼顾民主、公平与效率价值的环境治理体系。自然环境蕴涵的生态价值在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通过资源再分配、供给与消费机制将政府、企业、公众等主体联结起来,以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为保证生态效益的合理配置,就需要在生态产品权益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为公私主体的良性互动提供制度性条件。一方面,通过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探索多样化碳汇开发、健全排污及用能权交易制度、推广碳普惠公众参与制度等,提高企业、公众的低碳意识和参与意愿;另一方面,随着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开放,政府相关部门需加快对涉碳生态产品认证与交易相关的信息核查、审计、信用资质与风险管理的规范指引与实施保障。权利救济的协同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环境司法缺乏明确的成文法依据,涉碳诉讼理论与裁判实务仍处于摸索阶段。适度能动的司法活动通过司法解释、法律适用等方式有助于统一涉碳权益救济,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提供灵活而有序的权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弥补当前立法空缺、执法或监管不力等问题。环境行政诉讼可采取适当放宽起诉资格、扩大司法审查范围、加强预防性审查等措施,对气候变化行政行为进行实质性司法干预,为气候变化诉讼的本土化提供实践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案件应着重对碳汇功能损失予以明确界定、统一鉴定和适当救济,将气候调节功能的量化及其利益分配纳入司法调整范畴。根据减污降碳协同治理需求细化或增设新的案由,比如碳金融纠纷、生态服务类纠纷等。继续发挥司法专门化优势,按照涉碳纠纷的偏金融属性和偏生态属性,分别划归金融和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管辖。另外,借助并更新现有大气污染公益诉讼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实践框架,办案机关应尝试预防性执法的诉前介入、诉中支持和诉后监督等实现环境行政与环境司法的联动合作。作者系石河子大学法学院教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
  • 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在京成立
    人民网北京 8月9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ldquo 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签约暨食品安全面临挑战研讨会&rdquo 。&ldquo 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rdquo 是为积极响应教育部&ldquo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rdquo (2011计划)的号召,有效聚集社会创新要素和资源,由中国人民大学与清华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所属科研机构签约共建的。   清华大学姜胜耀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冯惠玲常务副校长、中国农科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验技术研究所钱永忠副所长、中国法学会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暨法律信息部李仕春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陈同斌主任等出席会议。   中国人民大学冯惠玲常务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共同开展的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将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和人力支持,促使我国的食品安全治理水平早日迈向世界一流。   清华大学姜胜耀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ldquo 民以食为天&rdquo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需要理论联系实践。为落实教育部2011计划,清华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开展合作、齐心协力,争取创新合作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食品安全体制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主持食品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协同创新中心工作研讨会,参会人员就食品安全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以及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机制、建设平台等展开了研讨。   据悉,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将以研究食品安全立法与公共政策,食品安全多元治理,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风险的监测、预警与评估,食品安全事故的预防、控制与处理,食品安全的国际合作与国家安全为主要建设内容。按照&ldquo 国家急需、世界一流&rdquo 的要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通过聚合各方资源优势,组织开展跨单位、跨学科、跨领域的科学研究,以构建食品安全治理国家智库,建设食品安全治理研究基地,培养复合型的食品安全领域专业化人才,开发食品安全治理数据库,搭建食品安全治理的交流平台为目标,组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食品安全治理研究团队。
  • 预计到2025年,VOCs治理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1300亿元
    多地开展臭氧污染管控  专项执法检查  近期,多地开启高温晴热为主的天气模式,随着云量减少,紫外线辐射明显增强,气温升高,气象条件更利于臭氧生成。  “臭氧是不能忽视的污染物。与PM2.5、PM10等颗粒物污染相比,臭氧污染一般肉眼看不到,它多半出现在盛夏高温季节,对人体的伤害比较大。”青海西宁市生态环境局相关工作人员说,臭氧污染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首要的是自然原因,绿色植物在生长的旺盛期,会释放出VOCs(挥发性有机物),就会直接或间接转化为臭氧。据统计,植被茂盛发达的地方,对臭氧的“贡献”占到70%。除了不容忽视的自然因素,还有工业、生活排放的VOCs也比较明显。高原城市紫外线强,通过对地面照射,对氧气起到氧化作用产生臭氧,导致臭氧浓度升高。  为最大限度降低夏季臭氧污染影响,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地方启动了应急管控措施和专项执法检查。  今年6月至9月,宁夏将以银川都市圈为重点区域,对确定的105家涉VOCs重点监管企业加快实施治理项目和减排工程,鼓励支持使用涂料等原辅材料的企业,进行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源头替代。6月至8月,石化、化工、煤化工、制药等行业主要以限产、降低生产负荷的形式开展夏季错峰。按照要求,全区各地将聚焦石化、化工等企业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对VOCs浓度高的工业园区、企业集群以及问题突出企业,加密监督频次。  山西要求聚焦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污染物,落实各项治污措施,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并采取分级应急管控措施,缓解臭氧污染程度。比如,聚焦焦化、工业涂装、包装印刷和油品储运销等行业企业,开展挥发性有机物全方位、全链条、全环节治理。同时,强化监管执法,聚焦解决臭氧污染突出问题,结合“利剑斩污”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  2025年行业规模  有望突破1300亿元  我国从2013年开始,将臭氧纳入大气污染物常态化监测。据生态环境部数据,今年1月—5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臭氧(O3)平均浓度为1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8.7%。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O3平均浓度为162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2.5%。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O3平均浓度为156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3.9%。汾渭平原11个城市O3平均浓度为151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2.7%。  在重点区域,数据上升更为明显。其中,成渝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O3浓度同比升幅超过20%。  据生态环境监测司副司长蒋火华介绍,我国臭氧污染形势不容乐观,污染防治任务仍然较重。对此,生态环境部重点做到“三个突出”。  一是突出全面覆盖。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均开展以非甲烷总烃为代表的VOCs总量监测,分析各城市VOCs的浓度水平。目前,已有244个城市完成自动监测站建设并开展联网。  二是突出重点区域。根据大气污染特征,开展差异化监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和其他PM2.5超标城市,开展PM2.5组分和VOCs组分监测;O3超标城市和其他VOCs排放量较高城市,开展57-117种VOCs组分监测。目前,臭氧超标的城市中,已有134个开展VOCs自动监测。  三是突出源头监测。加强企业、园区、交通等污染源专项监测。在VOCs排放量较大的企业和工业园区周边,开展VOCs组分监测;在公路、港口、机场、铁路货场附近,逐步建设交通污染监测站点,重点监测氮氧化物等臭氧前体物。  中华环保联合会VOCs专委会分析称,VOCs(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行业市场规模2020年达到741亿元。按2020年至2025年13%的复合增长率计算,2025年行业规模有望突破1300亿元。
  • 南极雪中惊现微塑料 新污染物治理迫在眉睫
    据发表在《冰冻圈》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称,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研究人员 在南极洲的新降雪中首次发现了微塑料 。研究人员表示这“令人难以置信”,这意味着,微塑料正在破坏全球生态环境,就连被科研人员称作“地球上最干净的地方”的南极洲也无法幸免。据分析, 这些微粒含有13种塑料成分,包括最常见的用于制造饮料瓶和衣服的PET。 研究人员认为,微塑料可能会对南极洲的食物链构成风险。之前的研究表明,微塑料可能会扰乱浮游动物的生物过程,并影响构成大陆食物链基础的南极磷虾。在此之前也不乏微塑料的相关报道,其中一项发表在环境科学领域权威期刊《环境国际》上的研究披露,科学家首次在人类血液中发现微塑料,引发微塑料对人体健康长期影响的担忧。与“白色污染”塑料相比,微塑料的危害体现在其颗粒直径微小上,这是其与一般的不可降解塑料相比,对于环境的危害程度更深的原因。作为一类重要的新污染物,微塑料已经引起大家的重视。多位业内专家表示,包括微塑料在内的新污染物治理迫在眉睫!围绕其治理,我国已经进行了提前布局:2020 年 1 月,国家发改委与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就要求强化与微塑料污染防治相关的科技支撑,开展不同类型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研究评价,加强江河湖海塑料垃圾及微塑料污染机理、监测、防治技术和政策等研究;生态环境部通过的《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 2020-2035 年)》中,海洋微塑料专项监测的任务内容也列在其中。2022年3月30日,生态环境部召开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任勇介绍了新污染物治理和无废城市建设等相关工作情况,并表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作为四大新污染物之一,微塑料名列其中。2022年5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明确了总体要求、行动举措、保障措施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针对列入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的化学物质以及抗生素、微塑料等其他重点新污染物,制定“一品一策”管控措施,开展管控措施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社会影响评估,识别优先控制化学品的主要环境排放源,适时制定修订相关行业排放标准,动态更新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有毒有害水污染物名录、重点控制的土壤有毒有害物质名录;并要求加强新污染物相关新理论和新技术等研究,提升创新能力;加强抗生素、微塑料等生态环境危害机理研究;整合现有资源,重组环境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新污染物相关研究。更多内容请见:国务院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培育重组实验室 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微塑料治理持续加码 这些仪器采购正当时
  • 中国实际还是走了一些先污染后治理老路
    9月27日,国庆新闻中心将举行主题为“中国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和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以下为部分实录:   美国中华商报记者:   我的问题是中国有没有比美国更好的、更先进的、超过美国的环境减排的方法,有没有美国要向中国学习的污染治理方面更好的、更适合的一些水质、环境污染的方法?   解振华:   你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说,如果从应对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应该说,中国还是走在美国前面了。因为,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地进行节能减排,如果“十一五”的任务能够完成的话,大体上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15亿吨以上,这在全球各个国家当中是最多的。美国政府过去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实际上是落后了,耽误了八年的时间,现在奥巴马总统的新政府成立之后,应该说,在气候变化方面还是采取了很积极的态度,准备采取积极的措施,下一步主要是等美国的参议院能够通过应对气候变化的法案,相信美国政府在这方面还是会有很多积极的措施。   在环保方面,中美之间因为处的发展阶段不一样,发达国家——美国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当中,应该说既有经验也有教训,还是有很多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有很好的技术。中国在开展环保工作方面,也还是向美国学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和技术。而且中美之间在环保领域的合作一直还是比较好的,也有很多务实的合作项目。应该说,互相取长补短。中国处在工业化的过程当中,也有我们的后发优势,我们不愿意再犯美国在工业化过程当中环保方面所犯的错误,也在尽可能地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是实际上,我们还是走了一些。在这方面,还是要继续和美国加强合作。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最近中美两国举行了战略经济对话,在这个对话当中,已经草签了中美两国关于加强气候变化、能源环境领域的合作备忘录。这方面一个是要加强政策对话、法规方面的合作,另外也有节能、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核能和加强环境保护领域合作的一系列合作项目。应该说中美之间现在在气候变化、能源环境领域合作的趋势非常好。   这次在联合国峰会期间,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会谈的时候又进一步地明确要加强在气候变化、能源环境领域的合作。我相信有两国领导人的重视和推动,两国在这个领域的合作一定会取得积极的成效。谢谢。
  • 强化监测治理技术 协同挥发性有机物减排
    “十二五”期间,我国环境污染物新增量涨幅进入收窄期。但是,国家经济战略布局性的污染由点到面扩张,叠加明显,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基本接近上限,环境污染已经进入堆积爆发期。  今年入冬以来,全国“三区十群”大范围、高频度、长时间处于灰霾重度污染天气。根据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颗粒物(PM2.5/PM10)是造成重度污染灰霾天气的真凶,而附着在颗粒物上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造成大气环境复合污染和人身重大危害的最主要元凶之一。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管理与政策教研所所长常杪教授在2016(第二届)国际VOCs监测与治理合作论坛的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十六个省份出台了VOCs排污收费的政策,继SO2和NOx两大约束性因子之后,VOCs成为下阶段废气重点管控因子。对于VOCs减排的管理和市场需求,需要排污方的源头控制和服务方的检测与监测、治理、咨询和运维两方协同,才能达到有效治理的目的。监测技术是排污收费的基础和治理结果的评价依据,所以,监测布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监测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以及对监测数据的处理利用至关重要。  VOCs来源分散,只有构建覆盖重要排放源和敏感点的监测网络,才能为政府管理决策和末端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是目前鲜有提出针对VOCs“监测、管理、治理”三位联动体系,并且是国际上唯一一家具备点源/面源/移动监测设备、环境信息化平台、治理技术和LDAR等综合能力的服务商。董事长叶华俊在本届VOCs论坛上,介绍了主要针对园区的VOCs从“监控、预警”到“诊断、治理、评估、决策”的全方位一体化管理思路,对于全面提升区域风险监控预警和防控能力,提高靶向整治效率具有非常大的积极作用。  论坛同期,聚光科技推介了2015年底起承建的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环境监控预警和风险应急管理平台项目(投资金额3.1亿),主要围绕特征污染物(VOCs),建立开发区监控、预警、应急、调控一体化平台,实现点源VOCs及恶臭在线监控、面源有毒有害气体在线监测和泄漏检测与修复服务,摸清开发区企业特征污染排放状况和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建立开发区污染风险监控预警和应急防控体系,实现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变化趋势预测、重污染预警和应急响应;建立开发区污染排放源清单,通过特征污染物数据分析,实现污染排放源追踪,靶向治理。  在当前人人都开始谈论和埋怨灰霾天气的“十三五”伊始,环境污染防治已经进入了“攻坚期”。VOCs形势严峻,必须要做到管理协同、区域协同和技术协同,才能缩短周期,提高效益。而监测的协同,在VOCs整个减排周期,尤其在初期,是最关键的一环。
  • 政协委员:完善环境监测网络 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如何有效地治理环境污染,促进经济与环境走上协调发展之路?全国政协委员张泽熙给出的答案是,建立高效的环境监测网络。   张泽熙认为,环境治理仍存在环境监测管理人员缺乏、被监管企业数量众多、环境监测管理方式和设备滞后以及污水、废气偷排、乱排等问题,而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要依靠高效的环境监测网络。高效的环境监测网络可以使环保部门客观、准确、及时地掌握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排放动态变化情况,为治理决策提供全面、翔实的数据支撑,为环境执法提供重要依据,加大污染源监督管理力度,预防环境污染事故频发,在环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涉及设备制造、信息应用、环境保护等多个产业,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进一步促进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   张泽熙表示,当前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跨区域、跨流域监测的自动化、实时化程度较低;环境自动监测站点设置量小面窄,布局欠合理;设备国产化程度低,资金压力大;技术标准不统一,数据共享与交换存在困难。   张泽熙建议,加强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以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我国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根据各省的规划和实际情况,统筹建设&ldquo 海、陆、空&rdquo (即水、土壤、空气)一体化的网络监测体系;以环境监测数据为支撑,建立相应的评估、考核网络;加大环境监测设备国产化替代工作推进力度,减少环境自动监测站建设资金压力;以统一标准加强环境监测信息的互联互通,出台统一的环境监测系统数据共享、对接规范性文件,并对后续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项目的技术指标进行统一指导和规范;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制定统一的网络技术标准,加强对现有设备及网络数据的分析和整合能力,以及不同监测设备间通讯网络配备与数据共享能力,进一步促进全国环境监测网络的规范建设和协同发展;建设&ldquo 后评估&rdquo 制度,对环境进行科学考核、科学治理。
  • 环境规划院王金南等:新污染物治理工作部署将加强新污染物协同治理
    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对新污染物治理作出系列重要指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简称《决定》)提出,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这是对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新污染物治理工作的重大部署安排,对于在“起稳步”基础上以体系和能力建设推动新污染物治理实现换挡提速具有深远意义,进一步提升了新污染物治理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守牢美丽中国建设风险安全底线中的战略定位。加强新污染物协同治理的基础和挑战《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印发实施以来,生态环境部会同各有关部门、各地方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以落实《行动方案》为抓手,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加快推动法规制度建设。组织开展全国化学物质环境信息调查摸底,着力防控突出环境风险,积极引领绿色高质量发展,不断强化科技支撑,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新污染物治理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尽管我国在新污染物治理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存在很多挑战。相较于治理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现有的工作基础仍十分薄弱,主要存在顶层设计不完善、任务举措系统化协同性不足、支撑保障不充分等突出问题。目前的工作与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基本原则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守牢美丽中国风险安全底线的重要目标要求存在很大差距,治理体系亟待完善,治理能力亟待提高。提高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风险管控的认识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要对新污染物治理开展专项研究和前瞻性研究。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重要讲话中,相继对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做出指示,全面深入部署工作。最后,新污染物治理作为重要任务被纳入国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决定》中专门提出,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这是对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新污染物治理工作的重大部署安排,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污染物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下一步新污染物治理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污染物治理重大部署的脉络上看,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重视新污染物治理;2022年5月,国办发布《行动方案》;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开展新污染物治理;2023年7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把新污染物治理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3年1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强化新污染物治理,明确到2035年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的重大部署;今年7月,《决定》明确要求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这一系列重大部署表明,党和国家对新污染物治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认识程度越来越深,目标越来越明确。同时,治理要求尤其是对治理路径、管控措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污染物治理工作逐步加速并将走上“快车道”。当前,我国新污染物治理仍处于起步阶段,重点任务是健全体系、提升能力。鉴于新污染物具有来源广泛、种类繁多、治理复杂、涉及产业链长和消费端多等特点,尤其需要在以下四个层面强调协同体系和能力建设。一是思想认识协同,即要坚持人民至上、问题导向、改革创新、共治共享,思想认识上和重视程度上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通过加强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守牢美丽中国建设风险安全底线。二是目标指向协同,要锚定到2035年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这一总目标,抓住新污染物治理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统筹部署安排重点任务,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和任务相协调。三是政策措施协同,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全生命周期监管上,尤其是“禁、减、治”管控责任和政策措施制定落实上要协同发力,发挥行业部门绿色低碳转型的协同促进。四是资源保障协同,在人、财、物,特别是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专项、重点工程等谋划实施上要形成合力,向新污染物治理攻关倾斜。同时,谋划新污染物治理国家科技专项,力争到2027年,国家新污染物治理管理体系、法治体系以及支撑保障体系基本建立,2030年基本健全。加强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风险管控的建议为落实好党中央关于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风险管控体系的重大决策部署,建议继续加强顶层设计,落实重大任务举措,夯实支撑保障体系。一是加强规划政策顶层设计。尽快研究制定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的指导性文件;面向“十五五”,在研究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新一期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中,落实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的要求。面向2035年,研究制定新污染物治理中长期战略规划。将新污染物治理成效纳入美丽中国建设评估考核指标体系。二是制定实施重大任务行动。持续开展新污染物环境信息调查、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筛查与评估、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全过程管控以及新污染物治理能力建设,建设全国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监测网络。认真开展新污染物管控措施落实专项执法监督行动、重点管控区域新污染物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三是制定落实重大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新污染物)排放清单管理政策、重点区域新污染物环境风险评估政策、新污染物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评价与激励政策,实施新污染物治理绿色金融扶持政策等。四是推动实施重大工程建设。主要包括新污染物治理调查与监测体系建设、新污染物治理国家和区域(流域)技术中心建设、重点园区和企业新污染物绿色替代品与替代技术研发、重点园区和企业新污染物协同减排与治理示范、新污染物治理监督与综合执法智慧平台建设以及典型区域和流域新污染物治理综合示范等工程。五是建立健全支撑保障体系。加快出台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法规,建立禁止、限制、限排等全生命周期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制度体系。研究推动在中央科技委员会领导下的专业性专家委员会中增设新污染物治理领域,加快设立实施新污染物治理科技专项,完善新污染物环境风险评估与管控技术标准体系。推动设立新污染物治理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实施专项行动和重大工程。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新污染物与环境健康研究中心
  • 治理城市河道——迫在眉睫
    从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届“中国水周”。今年的宣传主题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行河长制”。  杭州市河道共3233条约1.47万公里,其中建立“河长制”的河道共1824条,市级以上河道22条,共设立河长公示牌2000余个。  为实现对杭州市河道水质水环境质量状况的监测和预警,提升水质监测数据获取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环境质量综合分析能力,从而为跨行政区域河流水质管理和考核办法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保障。涵盖全市主要水系、河流跨行政区域河流水质监测监控断面,同时建立配套的质量保证系统、数据传输系统、管理控制系统、综合查询分析系统,基本形成月度常规监测为主、应急监测为辅的河流水质监测体系。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下属子公司浙江聚光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聚光检测”)在水和废水监测能力方面有535 项监测指标通过计量认证,包括放射性指标和微生物指标。还在不断的开发与完善水和废水检测方法的研究工作,以满足对水质的监测要求。3月22日,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的专家老师莅临浙江聚光检测进行实地考察余杭市环境保护局领导莅临浙江聚光检测进行工作指导  水质的好坏需通过现场感官判断和实验室分析结果来评价。浙江聚光检测是专业的第三方检测公司,隶属聚光科技。浙江聚光检测积极响应政府“五水共治”项目,先后中标了杭州片区(萧山、余杭、滨江等)河道水水质监测以及建德、东阳等地农村污水治理等项目,检测分析结果为水质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为满足样品时效性和数据准确性,聚光科技实验室也加大了技术力量,招聘了大量的相关经验的分析工程师,组织去各个地级市(县)环保局参加培训,同时也加大了实验室设备等投入,确保大批量样品的分析。  为确保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委托方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浙江聚光检测严格按照《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从人、机、料、法、环五方面严格控制检测的每一个流程,并通过与各监测站的实验室比对,实验室内部做好平行样、质控样等质量措施进行监控、验证和评价,保证检测活动的有效性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工作人员在滨江区开展河道水月度监测项目现场监测透明度参数  浙江聚光检测通过对“五水共治”项目每月的检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做出相应的水质分析评价报告,为委托方评价“五水共治”河道、污水治理效果情况提供有力依据。水质检测不但能通过数据分析找出污染的种类,还能帮助职能部门对症下药,更好地整治污染、改善水生态。  城市水系,就像人体的血脉,必须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善待。五水共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做为在滨江的工作者,应任重而道远。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