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协同发展

仪器信息网协同发展专题为您整合协同发展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协同发展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协同发展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协同发展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协同发展话题讨论。

协同发展相关的资讯

  • 协同发展督查评议——海能站
    海能站10月17日,2016年下半年以实体经济为主的全市协同发展督查评议活动启动。10月18日,市委常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市长,市政协主席、副主席;有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等莅临山东海能科学仪器产业园考察调研。12山东海能产业园是海能仪器最新建设的综合性分析仪器产业园区。海能仪器董事长王志刚引领督查评议组参观了开发中心和应用实验室,并简要向大家做了公司介绍,以及发展现状。督查评议组的领导还进一步询问了海能的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情况。气相离子迁移谱flavourspec® 气相离子迁移谱在海能仪器跨国并购德国g.a.s.后,则为用户朋友们带来了更多的检验方法和检测设备。气相离子迁移谱是一种崭新的挥发性有机气体检测手段,广泛应用于产品质量控制(新鲜度等)、产品味道解析、产品感官评价、异味早期排除、产品配方调配、储存条件优化、包装材料中的vocs检测等领域。专注科学仪器事业,制造高品质仪器,诠释完美服务。海能致力于食品药品的安全营养与科学分析仪器、分析方法的研究,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仪器及全面的解决方案。在整合产业链的同时,海能不断扩大研发团队,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增设smt车间、模塑车间、精加工车间;严格规范5s现场管理体制……理想与实干,激情与勇气不断迸发出活力,海能仪器在发展中始终紧抓产品品质与服务质量,更优质、更高效是我们不变的承诺与追求!我们将用高端的产品与服务,为用户创造价值,时刻接受用户的检阅!
  • 京津冀协同发展 治理雾霾不能各自为政
    2014年两会河北省代表团开放日,陈国鹰发言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即将出台,三地合作发展路径也日渐清晰,在环保层面上,河北将如何承接北京大批产业?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环保厅厅长陈国鹰在代表团驻地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河北不会承接一家污染企业。他同时表示,治理雾霾不能各自为政,否则效果不会理想。   陈国鹰大胆预测,如果大家共同努力治霾,五年内应会有明显改善,十年后整个京津冀地区的蓝天白云将会更多。   □谈环境污染   河北治污宁肯伤筋动骨   京华时报:去年环保部监测的74个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较差的前10个城市有7个在河北。你怎么看这个数据?   陈国鹰:河北污染城市多,这说明河北的总体污染确实严重。河北省共有11个地级市,74个城市中,其他省也就是省会城市或者一两个在里面,河北省所有的地级市都在里面。河北要治理污染,必须要痛下决心,宁肯伤筋动骨,也要实现环境质量的脱胎换骨。   京华时报:河北污染的根源在哪儿?如何破解?   陈国鹰:它的产业结构在这儿。为什么说河北提出&ldquo 6643&rdquo 工程,就是要大力压减钢铁产能、削减燃煤使用量,使用的燃煤也要是清洁煤炭。要解决河北的污染问题,根本上还得解决能源产业结构问题。现在燃煤要全部使用其他新能源替代,短期内做不到,因为供暖等都需要烧煤。但是必须要做到煤炭的清洁使用。   决不承接一家污染企业   京华时报:河北在承接北京产业时,在环保层面上将如何操作?   陈国鹰:北京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这一点,北京市市长也说了,有污染的企业一家也不会向河北转移。从河北的角度来说,有污染的企业我们一家也不承接,污染转移那就没有意义,对污染企业的处理应该是怎么把它淘汰,怎么把它升级,让它能够实现达标排放。   最通俗的一个例子就是首钢,首钢通过搬迁实现了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成为一个最为现代化的钢铁工厂。   如果把污染企业转移到河北,那对北京是没有贡献的,因为大气是流动的,它照样会污染,没准还会更重。所以最根本的还是要通过转移来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谈协同治霾   京津冀应统一排放标准   京华时报:京津冀生态环境应如何协同发展?   陈国鹰:京津冀总体规划出台后,需要具体来制定生态环境的一系列实施方案,要尽快地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统一执法。   生态环境是协同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特别是大气、生态环境,各自为政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因为空气、水都是流动的。必须要尽快制定大气排放、水保护等方面的统一管理办法。   京华时报:现在京津冀三地的情况如何?   陈国鹰:京津冀有些标准目前不完全一致。除了国家标准,各地标准都有些差别,环保法也明确地方政府可以出台严于国家标准的法规,比如钢铁,河北省的钢铁是严于国家标准的,尤其是特别排放限值,河北省石家庄、保定、廊坊、唐山实行国家特别排放限值,但京津冀地区有些城市不是这样的标准。   标准不一致对企业是不公平的。排放标准不一样,环保成本也就不一样了。另外,标准统一后,也更有利于开展联合执法、交叉执法。以前只是在重要活动期间比如APEC会议保障上开展过跨区域执法,京津冀协同发展后,这种联合执法、交叉执法应该成为常态。   □谈治理预期   治霾十年蓝天将会更多   京华时报:环境治理会对经济带来哪些影响?   陈国鹰:应该说,环境治理短期内对经济是有阵痛的。过去有些高耗能企业,环保要求不严,某种意义上挣的是环保的钱,现在环保设备上来了,一吨钢的成本可能要增加90-120元之间,短期内看确实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但从长期来看,通过环保的达标,恰恰实现了产业的结构调整、企业的转型升级,而这最终将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来讲,环保指数都不达标的话,还谈何可持续发展呢?靠过去污染环境来换取GDP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企业有环保信誉,企业在银行贷款必须在环保方面审核通过,企业要上市也必须要有环保的审核,从中长期来讲,这些都是促进环保企业升级的利好举措。   京华时报:APEC蓝天应该如何持续?   陈国鹰:新华社专门搞了一个调研小组,提出了&ldquo APEC蓝&rdquo 的五条成功经验,比如说在会议期间,把所有重点污染物的监管都实行网格化管理,而且落实到企业头上,企业谁来监管、管到什么地步都有明确要求。如果这些能够常态化,&ldquo APEC蓝&rdquo 是可以持续的。但是这也需要动用很多的人力物力。从目前而言,最应该做的就是把新环保法所提出的要求真正落实到位。   京华时报:对于治霾,您有没有一个预期目标?   陈国鹰:西方发达国家治霾用了30到40年,但我想我们国家有制度优势和领导体制优势,集中财力办大事。应该说,从国家大气十条下发以来,到现在还不到两年时间,但治理雾霾所取得的成效已经开始显现。我想治霾五年会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十年后整个京津冀地区会有更多蓝天白云。   □谈统一限行   京冀统一限行难度很大   京华时报:去年您曾表示河北正研究与北京限行日统一,目前此事进展如何?   陈国鹰:这件事在实际推行中有操作难度,比如说某一天,A城市污染严重,于是采取应急预案,启动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但B城市空气质量不严重,不会启动应急预案,仍旧实施平常的尾号限行。B城市的车到了A城市,仍可能进不了城。所以说,两个城市污染的程度不一样,启动应急预案的级别不一样,启动应急预案的次数也不一样,这个限号就容易错位,出现限号不一致的情况。   京华时报:这个问题目前有没有解决办法?   陈国鹰:河北省也摸索了一些经验,比如河北省境内,两个市限号不一样时,对外来车不限尾号,那么B城市对于A城市来的车,就不再限号,直接可以进城。不过这个问题在河北好解决,但北京外地车辆多,可能不能完全参照河北经验。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还需要再探讨,这次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应该把这个问题解决。   □谈环保执法   权力有限导致执法松软   京华时报:新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近日说,过去环保执法过松过软。您怎么看?   陈国鹰:过去环保执法过松过软,主要是法律赋予环保部门执法的权限有限。过去一年也就罚个两次,企业违法你罚他20万,执法人员一走他又照样生产。   新环保法出台以后,赋予环保部门按日处罚、查封扣押、行政拘留、问责等系列权力,可以说是史上最严环保法。过去人们常说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一些企业想尽办法偷排偷放,企业内的环保设施是给监管部门看的,去检查的时候打开,检查人员一走就关了,完全成为摆设。按日处罚可有效防止这种情况。罚款金额大幅度提升,会让企业为此付出一定的成本。应该说,如果严格落实新环保法,当前环保执法过松过软的情况会有很大改变。   京华时报:河北去年有多少环保违法者被处理?   陈国鹰:河北去年率先在省市县三级成立环保警察,目前很多省市也在跟进。这600多名专职的环保警察,去年一年共抓获环保犯罪嫌疑人1700多人,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这也有力震慑了环保不法分子。过去一些人会觉得,我只是被罚款,不会被抓,但是现在不仅要罚你,还要追究刑责。所以我们做好了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   出镜代表   陈国鹰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环保厅厅长,工学博士,教授。曾担任唐山市委副书记,市长、党组书记。
  • 文物鉴定:“眼学”和科学仪器协同发展
    文物鉴定是一门综合科学,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物理、化学无所不包。“眼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历经数百年的口传心授,历久而弥坚,若它的存在、它的传承需像中医一样靠“申遗”来保护,当令人叹息。而科学仪器的先进与局限又让人想起刚诞生时的火车、电脑,那时它们的前景也曾被人怀疑。其实,无论是眼学还是科学仪器,都需要人们用宽容的眼光来看待,用智慧的头脑去优化。   华义武说,文物是艺术,是人文的东西,为什么要去分解它、去量化它?   冯松林说,利用自然科学方法鉴定文物是一种发展趋势,现在的方法也越来越多,而且科学仪器鉴定有“眼学”所不具备的优势。   吴隽说,文物鉴定需要“眼学”和科学仪器两种鉴定方法的协同发展。   古语云:“乱世黄金,盛世古玩”。如今,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也掀起了古玩收藏的热潮。而古玩收藏的热潮也引发了文物鉴定的更多需求。中央电视台的“鉴宝”栏目每期都有很高的收视率,中国地质博物馆近期开展的玉石鉴定活动也吸引了大批公众。   著名的文物鉴定家华义武是潘家园的常客,他在北京文物公司做了40多年的流散文物鉴定,对玉器鉴定颇有研究,退休后的华义武开始了玉器收藏,用他的话说,他经常到潘家园来“捡漏”。每次去潘家园华义武身后总跟着几个朋友、学生,或是跟着淘宝或是现场学习。而潘家园的摊主对这位经常出现在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的专家也很是崇拜,都极力邀请他去自己摊前看一看。毕竟华义武这样的明星,只要在摊前小留片刻都是极佳的广告。买主和卖主对华义武都特别的信任,这是对他多年经验的信任,也更是对“眼学”的信任。   “眼学”可靠吗?   华义武往玉器摊前一站,目光一扫,张口就来,“这是商周的,这是战国的,这是新工艺品……”和摊主的介绍不差毫厘,让你不得不惊叹眼力的迅速和准确。对于自己鉴定的功力,华义武颇为自负。从小就受文物专家的熏陶,后来又从事流散文物鉴定工作,那时每天都要辨别文物的真假,有时在海关现场把关,阅“物”无数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华义武说,“眼学”也就是靠目测鉴定,看器型、纹饰、胎、釉、彩、工艺等。比如青花的呈色,对一个合格的鉴定师来说,他不但应当能一眼分出哪是永宣、哪是成弘、哪是嘉万、哪是康雍,而且应当能看出每一分期之间共同点前提下的细微差异。再结合胎、釉、彩、工艺、纹饰等要素综合考虑,对于常规鉴定应该是绰绰有余的。而许多高手之所以“打眼”,并不是因为目测鉴定不行了,而是因为看得太粗,或功夫不到家。   造假者的手段越来越高明会不会对“眼学”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呢?华义武始终认为,造假顶多是“以假乱真”,不可能做到“以假成真”,任何原创和摹仿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原创的空灵、松弛、随意是模仿的生涩、夸张表现不出来的。因此再如何造假,在仔细的观察中都会显形。   而对于近年来科学仪器介入文物鉴定,华义武却表示他既不懂科学仪器也不愿意去弄懂,“文物是艺术,是人文的东西,为什么要去分解它、去量化它?”就像烹调师、品茶师、调酒师一样,这些技艺都是口传心授的,科学仪器量化不了。况且文物的独特魅力是能从瓷器、铜器、珠宝翠钻、竹刻、根雕、书画的细细把玩中,把人带入悠悠怀古的情怀里,让人遨游于岁月长河中。古人就说,“玉,石之美者。”买玉器是欣赏它的工艺,不是要知道它是二氧化硅还是什么别的成分。华义武认为现在把玉分成透闪石、角闪石等等,过分地追求这些东西是舍本求末的做法。而文物鉴定来不得半点浮躁,现代科学仪器的兴起,大家都以为机器无所不能,只愿意走捷径,倒是把“眼学”这些经验的东西都要丢掉了。   工艺可以量化吗?   就国际上来说,用科学仪器做文物鉴定并非新鲜事物。国内虽然起步比较晚,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不少高科技的鉴定技术也开始应用于文物年代的断源断代和真伪识别之中。譬如“电子自旋共振谱记年法”、“同位素记年法”、“穆斯堡尔谱记年法”等,利用碳14、热释光都可以对不同的文物进行年代测定。   使用科学仪器的依据何在呢?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吴隽博士说不同的方法有各自的科学根据,而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古陶瓷实验室主要做古陶瓷研究和鉴定,运用的是成分分析法。他说,古代陶瓷器一般是就地取材,由粘土等天然矿物原料按不同配方配制后加工、成型并烧制而成。而岩石和矿物总是带着产地的某些特征信息,如主量和微量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同位素比值和矿物微结构等,如同人的指纹一样,后天无法伪造。原料在加工和烧结成陶瓷的过程中,经过物理和化学等变化,原料的部分信息仍然会保留在古陶瓷器中。同时在古陶瓷发展历史过程中,工匠们所用的原材料、制作和烧制工艺是不断地改变和提高的,不同产地的古陶瓷存在地域差异即产地特征,不同年代的古陶瓷存在时间差异即年代特征,这就为古陶瓷的断源断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核分析室冯松林说,利用自然科学方法鉴定文物是一种发展趋势,现在的方法也越来越多,而且科学仪器的分析鉴定有“眼学”所不具备的优势。他举了一个例子,邢窑、定窑、井陉窑,这三个窑的白瓷产品的胎釉颜色、造型、纹饰方面有很多雷同或相似之处,尤其是精细白瓷更是用肉眼和经验难以判断其产地,使得一些精美的传世品无法确定其确切的产地,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精细白瓷烧制窑口难以确定,成为考古学上的“悬案”。但高能物理所通过元素组成的分析譬如着色元素Fe的平均含量等获得了界定产地的初步结果,将为解决陶瓷考古、文博和收藏界的难题提供科学依据。但冯松林也特别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一定要考虑其可行性和实用性,不能盲目地追逐新技术。   仪器科学吗?   提到科学仪器,人们往往认为它比人更客观,准确率应该能达到100%,然而科学仪器在文物鉴定上也存在失误因素。有的器物用仪器得出数据后,不同的专家却给出不同的结论。还有是在高科技造假上栽的跟头。你用碳14测定器物,我就在你“取样”的底足部位把原来远古年代的有效成分粘结上去,让你取刮下来的碳标本测出的年代仍然古远。你用“热释光”鉴定来测试陶俑,我便用原来墓葬中的砖土碾成粉制作,不经过烧结,只是在瓷土中加入高能固化剂,这样,“热释光”测出的年代依然久远。于是有人感叹,科学仪器也无能为力了。   吴隽说,这些情况的出现并不是仪器的错,在鉴定过程的三个环节中,任意一环有问题都可能导致结果的不准确:或是分析者缺乏必要的陶瓷专业知识,如果没有丰富的古陶瓷专业知识(古陶瓷的工艺、化学组成、物相结构、各种物理性能等),无论是在测试过程中对测试的部位和层次的选择、还是对测试数据结果的处理和认识都有可能产生歧义,甚至使鉴定结果南辕北辙 或是缺乏完整的数据库,结果难免有错。   记者曾到过高能物理所核分析室的古陶瓷核分析研究实验室,冯松林和他的同事自2000年起开始建立中国古陶瓷标本数据库。单是标本,他们就收集了福建建窑的、从唐代早期到南宋早期6个文化期的黑釉瓷标本139件,浙江寺龙口和荷花芯越窑出土的、从晚唐到南宋早期6个文化期的青瓷标本344件,江西洪州窑从东汉到五代的青瓷标本400余件,景德镇湖田窑从五代到明代8个文化期的青瓷……十几个典型窑口的古陶瓷标本6300多件。冯松林却说这个标本库还只是初具规模,只是某些重要窑口的较全面收集,他估计还得5年之后才能比较完善。   “眼学”和科学仪器协同发展   说到文物鉴定工作的前景,冯松林认为,假以时日,科学仪器一定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他也希望能加强沟通,他说,现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中国科大、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陕西科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上海复旦大学、故宫博物院等都采用了科学分析方法进行陶瓷的研究工作。但到目前为止,多数单位只是各自建立了单一分析方法的小型数据库,没有统一的分析质量保证体系,所以实验数据之间不能相互验证和补充,形成了分散和各自为政的研究现状。此外,是否按科学分析要求收集和分析古陶瓷标本,分析的标本是否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实验数据是否满足统计分析要求和覆盖化学组成的变化范围……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实用价值和应用价值。各部门之间若能协作、沟通,或许能更便利地达到目标。   吴隽博士说,文物鉴定需要“眼学”和科学仪器两种鉴定方法的协同发展。眼学和科学仪器二者是互补的关系,并不是对立,只是各自采取的角度不一样,提取的信息不一样,一个从外型、文饰、绘画风格的形态来考虑,一个更多地从内在的组成、成分来鉴定,但都有合理的地方。如果能构建二者的沟通平台,实现相互严证、互相补充,文物鉴定会更加科学和可信。   文物鉴定是一门综合科学,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物理、化学无所不包。眼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历经数百年的口传心授,历久而弥坚,若它的存在、它的传承需像中医一样靠“申遗”来保护,当令人叹息。而科学仪器的先进与局限又让人想起刚诞生的火车、电脑,那时它们的前景也曾被人怀疑。其实,无论是“眼学”还是科学仪器,都需要人们用宽容的眼光来看待,用智慧的头脑去优化。   相关链接: 科学仪器是如何鉴定的?   中国科学院硅酸盐所有一台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EDXRF),是2003年花了150万元人民币从美国一家公司引进。这台仪器体积为640mm×640mm×460mm,是目前世界上样品室最大的设备,也是特制的。该仪器样品室特别大,因而多数被检测的文物能完整地放进去,可以进行无损分析鉴定。   现在这台仪器不仅用于研究,还有限(该所研究比较成熟的窑口且不影响研究工作)地对社会服务,对外服务鉴定费为每次1000元左右。如果检测样品,只需将器物放入仪器经2~3小时测试,两天左右就可以拿到一份鉴定报告。鉴定报告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该器物的化学组成结果和分析结果,第二部分是判断结果,有诸如“与明代相符或不符”的字样。   吴隽介绍说,其实科学仪器鉴定并不像所说的那么简单,还有不可见的工作,那些工作才是庞杂而艰巨的。鉴定工作主要有三环,首先是建立一个非常可靠、完备即具有相应时代和窑口的大量古陶瓷样本的主次及微量元素组成、结构和物理性能的参数数据库,这项工作要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积累才能完成。第二步是,建立一套适合于古陶瓷无损测试的设备和成熟的分析方法,并保证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最后是测试数据的专业技术处理,通过对数据变量的筛选、元素组成的确定等预处理,根据所得到的许多不同特征的统计分析处理结果图,就像对一个物体的多角度透视,寻找一个能反映所需要信息的最佳角度,并加以放大,归纳提取,得出结论。因此可见的那部分——测试数据只是鉴定工作的一环。只有充实的背景、完备的数据库,并通过细致的数据分析处理,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 京津冀协同发展 八部门力投1.4亿参与环境调查
    大气污染问题如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区域间联防联控、共同治理已经成为共识。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今年不少部门在项目支出预算中,专门列出了京津冀协同治理的项目经费。除了市环保局、市园林绿化局等政府部门拿出专门经费用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环境污染防治建设以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等市委、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分别拿出近200万,进行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和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北青报记者梳理发现,八个部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将共计投入1.4亿元。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在环保局的项目支出预算中,有45万余元用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专项工作经费,京津冀联席会商等项目的预算经费为近52万元。此外,在全面推进协作减排的同时,今年市环保局将提前完成《2013&mdash 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一批重点治理工程。   市园林绿化局今年将投入大量经费用于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区域合作等。其中,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预算金额达一亿元,京冀森林防火、京津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区域合作预算规模超过1500万元。北京市防沙治沙重点工程生态效益及沙尘暴灾害应急监测费用为62.58万元。   另外,市规划委今年将对京津冀区域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进行梳理和规划,经费预算为60万元,300万元用于细化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制定管理机制。市科委今年在&ldquo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中区域轨道交通主要技术条件及互联互通信号系统关键技术研究&rdquo 中投入600万元。   市文化局在&ldquo 京津冀三省文化协同发展战略研究&rdquo 中投入30万元,在&ldquo 京津冀演艺协作平台&rdquo 中投入562万。市体育局今年在&ldquo 京津冀合作交流经费&rdquo 中投入20万元,在&ldquo 京津冀联动交流经费&rdquo 中投入78.93万元。   除了市委、市政府工作部门拿出专门经费用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环境污染防治建设以外,北青报记者发现,部分市委、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也拿出预算开展京津冀研究及调查。比如,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用于&ldquo 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项目经费&rdquo 的预算为196万元,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用于&ldquo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生态环境现状调查&rdquo 的预算为190万元。
  • 协同发力 精准施策——推动我国仪器仪表行业高质量发展
    p   上世纪末,王大珩院士、金国藩院士等仪器仪表行业专家早就提出振兴我国仪器事业的目标和若干建议,王大珩院士指出“仪器是认识世界的工具。这是相对机器是改造世界的工具而言的,而改造世界是以认识世界为基础的”。“仪器仪表是工业生产的‘倍增器’,是科学研究的‘先行官’,是军事上的‘战斗力’,是现代生活的‘物质法官’”,这四句话精辟地概括了仪器仪表对国民经济、科学研究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随着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迅猛发展,作为制造数据获取的基本感知、测量工具,仪器仪表已成为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工业互联网等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核心纽带,仪器仪表行业在全球制造业格局重塑、制造业转型升级、科技强国和国家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2018年7月1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出要“培育一批尖端科学仪器制造企业”。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加快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而仪器仪表及其核心部件则是通信测试、装备运维、智能感知和大数据获取等的重要保障。 /p p   我国高端仪器仪表长期依赖进口,近些年我国仪器仪表产品进出口逆差都在150亿美元以上,比机床等大宗机电产品更严重。以科学研究用大型科研(科学)仪器为例。截止2015年,中国高等学校、检测机构、科研院所以及转制院所等共有大型科研仪器总量为61251台/套,其中,进口的大型科研仪器总量为46127台/套,占中国现有大型科研仪器的75%,进口来源主要为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 实际上从“八五”开始,我们国家中央和地方科研院所及高校所需大型科学仪器的进口比例就维持在90%以上,到“十一五”期间该比例达到了95.9%。 /p p   行业门类多、产品品种多、产业链复杂、技术保障特殊(如量值溯源),是仪器仪表区别于其他大型机电装备的重要特征。在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仪器仪表行业属于制造业大类,分6个中类、20个小类,分类情况如表1所示,另外在专用设备制造业中的“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设备制造”也有部分仪器仪表行业内容。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统计产品情况时,参考了仪器仪表制造业的小类,主要统计了工业自动控制系统及装置、电工仪器仪表、绘图计算及测量仪器、实验分析仪器、试验机、供应用计量仪器仪表、光学仪器、衡器、大地测绘专用仪器、电子测量仪器、医疗仪器以及其他仪器仪表等,在名称上与行业分类描述稍有区别,统计的细分仪器仪表产品见附表1。针对科学仪器设备产品,我们国家还有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分类与代码标准,标准将大型科学仪器分为18类通用大型科学仪器和13类专用大型科学仪器,每类科学仪器的代表性产品分别如附表2和附表3所示。仪器仪表产业链结构十分复杂,下游涉及工业、农业、交通、科技、环保、国防、文教卫生、社会生活等众多领域,产业链上游涉及多种电子元器件、有机与无机材料、机电配件、通信、软件和其他各类部件等,还有区别于其他行业且必需的第三方保障技术体系(如计量、认证等)。 /p p   我国仪器仪表行业有70多年的发展历史,先后经历了民营、国营、资本化运作等阶段。“十二五”以来,仪器仪表行业发展得到了更加系统的国家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置了“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科技部设立了“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工信部在多项发展政策中引导和支持仪器仪表企业实施企业升级和技术改造。目前我国已基本解决了仪器仪表的品种问题,但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国家的仪器仪表开发长期处于跟踪的状态,基础研究薄弱,产品聚集在中低端,高端仪器仪表和前沿引领性的科学仪器大量依赖进口,而且我们自主开发的仪器仪表普遍反应不好用。面对当前新的经济和科技形势,以及万物互联的时代需求,仪器仪表行业必须充分认识自身发展的现状与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我国国情,从顶层设计、行业管理、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并从行业生态、服务平台、原始创新和质量基础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以期这些建议能为该行业的政策规划、产业提升和企业发展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p p    strong 现状与问题 /strong /p p strong   1.1 顶层设计 /strong /p p strong   1.1.1 政策制度体系需要完善 /strong /p p   仪器仪表产品从基础研发到推广应用的全生命周期,涉及科技创新政策、推广应用政策、行业管理政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以及宏观综合政策等制度体系,因此,仪器仪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不同政策制度之间的协同发力。尤其是宏观综合政策和推广应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仅需要科技、工业、质量监督检验等行业主管部门,还需要国防科工委、发改委、能源局、应急管理部、卫健委、农业部、自然资源部、海关等仪器仪表应用领域部门的通力配合。然而,当前我国缺少仪器仪表相关政策制度系统串联的顶层设计与工作机制,不同政策体制之间的协同发力效果不明显。 /p p   绝大多数仪器仪表具备测量功能,因此计量器具、计量检定规程是仪器仪表产品发展的“基本准绳”。随着仪器仪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拓宽,我国不同领域相关计量标准、技术规范也要不断完善。当前,我国计量标准、技术规范虽然已积极采用国际计量检定规程,也积极参与到国际计量检定规程的制定工作中,但在部分计量器具、量值标准与计量检定方面,仍与国际计量体系存在差异,这样势必会影响我国仪器仪表产品的国际化。如2018年1月起,新的国际法制计量组织证书互认制度(OIML-CS)提出了39种计量器具及计量检定规程,而我国目前仅具备非自动衡器、称重传感器、重力式自动装料衡器、非连续累计自动衡器、高精度线纹尺等11种计量器具认证资格,且OIML证书与国内现有计量认证转化、国内外计量检定规程互认的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 /p p    strong 1.1.2 政策引导模式需要优化 /strong /p p   随着我国仪器仪表行业不断发展,产品技术指标正在不断追赶国外同类产品,但国产高端仪器仪表的系统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尤其是精密的光学仪器、分析仪器、实验室仪器和医疗仪器等,用户大多因此不愿采购国产仪器仪表。该差距的产生不仅有技术原因,还有行业基础、技术认识和政策引导等问题,关联于整个仪器仪表行业生态。 /p p   仪器仪表对制造工艺要求高,我国行业发展史上曾出现过专用仪器仪表机床企业,专门负责制造仪器仪表用工具、配件与零部件等。近些年,虽然我国的工业基础能力取得长足进步,但是国产通用件和基础件的质量一般只能满足中低端仪器仪表的技术需求,高端的仪器核心零部件大部分依赖进口。这是由于仪器仪表产品性能还带有明显的工匠技艺属性,制造工艺需要长期钻研和沉淀积累。目前国产仪器仪表技术攻关多以产品开发为主,缺少仪器仪表制造工艺研究、培育的系统攻关和积累。 /p p   国内仪器仪表企业虽然已经认识到产品工艺、产品可用性的短板,但是中小企业短期内很难靠自身力量系统研究并提升产品的系统性能。以可靠性为例,可靠性工程贯穿仪器仪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不仅关联产品研发,还与工艺设计、材料分析、企业管理、工装设备改进等各方因素都息息相关,产品可靠性提升需要整个产业链条各环节协同发力,从而实现系统性能全面提升。但是我国仪器仪表产品开发多以功能指标为导向,可靠性系统设计缺失,导致可靠性提升大多依赖后期处理,产品迭代次数和成本很高 仪器仪表开发的用户参与度很低,导致可靠性问题反馈不清晰、不及时,产品技术熟化环节缺失。长此以往,高端仪器仪表产品的可靠性指标与国外产品相比差距自然明显。此外,用户体验不佳、可操作性差等问题也是用户常诟病国产仪器仪表的方面。 /p p    strong 1.1.3 国家资助方式需要改变 /strong /p p   仪器仪表种类繁多且更新换代快,导致相关国家专项项目的部署容易碎片化。另一方面,仪器仪表的国民经济价值一般通过主机装备或系统才能体现,相较被服务的主机装备,仪器仪表的显示度较低,导致布局在仪器仪表本身的资助经费普遍偏低,但实际上仪器仪表开发的技术难度不一定比主机装备低,有时候甚至更高。 /p p   当前,科技部、工信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均安排了仪器仪表的专项任务。在“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接续前期基础,系统安排了高端通用仪器、专业重大仪器和相关核心零部件的研制任务,但是在其他专项中也有仪器仪表的研制任务 此外,仪器仪表相关的传感器等核心部件被分散到多个专项中部署。不同专项中的仪器仪表研发缺乏协同布局与规划,一些重要的仪器项目得不到连续培育而出现中止的现象。 /p p   此外,我国仪器仪表国家专项的投资强度偏低。据统计,我国国家级科学仪器项目五年科技经费投入不及国外一个大型仪器公司一年的科技投入,而且国外仪器仪表的政府资助强度也远大于国内,且更加倾向于仪器生产和应用企业。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在2011年到2018年共资助仪器类基础研究设备与设施建设约55亿美元,专用型仪器的创新则通过相关联邦机构进行分类资助,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能源部(DOE)、国防部(DOD)都有固定的科学仪器与仪器设备支持专项。此外,美国政府对仪器仪表的资助分为创新性方法、系统研发和产业化三个阶段,后两阶段都只资助企业,而且资助强度是创新性方法的10倍以上。 /p p    strong 1.2 行业管理 /strong /p p strong   1.2.1 管理不够专一,共性技术弱化 /strong /p p   我国供给侧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仪器仪表行业有相对明晰的行业管理部门和高层的协调机制。不同于飞机、船舶、汽车等装备行业,仪器仪表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基础,是“新基建”七个方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制造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等其他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中,仪器仪表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正是认识到仪器仪表行业与其他各行业的广泛关联性,政府相关部门均对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给予了支持,主要职责包括研究拟定发展政策法规、研发投资、组织制订技术标准和计量认证、行业管理服务等。然而,对于促进仪器仪表行业的创新发展,并未设立比较明确的管理机构,使仪器仪表行业信息、需求等及时准确反映给政府部门的渠道模糊,管理服务体系分散,行业技术发展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难以保证。 /p p   尤其是仪器仪表从样机到产品所需的共性关键技术重视不够,整个行业层面的共性技术服务能力严重弱化。例如,国产仪器仪表的可靠性不足、共性工艺缺失等已成为行业公认的问题,但是这些共性技术涉及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和质量管理等多方面,中小企业普遍没有充裕的技术和资金能力解决上述问题 另一方面,专业做可靠性研究的机构难以获得宏量的仪器仪表企业管理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相关研究的针对性、可信性和实用性大打折扣。 /p p    strong 1.2.2 行业特征明显,中小企业为主 /strong /p p   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缺少与赛默飞、岛津、罗氏、福禄克等类似的国际龙头企业,行业的经济运行情况由中小企业主导。近些年,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杂志(C& amp EN)每年都会公布销售排名前20的全球仪器公司榜单,但是中国目前没有一家企业上榜。2019年仪器仪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有4451个,总计主营业务收入为7242.64亿元(作为对比,华为2019年的营业收入为8588.33亿元)。其中,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凤毛麟角。 /p p   行业内部存在较严重的结构性矛盾。根据海关统计,2019年我国进口仪器仪表总额为519.93亿美元,出口总额为338.38亿美元,进出口逆差达181.55亿美元。按照行业协会分类依据进行梳理,全行业仅供应用计量仪器仪表、衡器、绘图计算及测量仪器、大地测绘专用仪器四个子行业为顺差,行业存在低端(如电度表、水表、煤气表)产能过剩、高端能力(如大型科学仪器)不足的问题。结合行业营收规模,进一步可粗算出,2019年我国国内市场需求约为8495.0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进出口逆差),国产自给比例约为57.78%。上述数据也说明,国外企业虽然仅占领国内市场42.22%左右的份额,但是国外企业主要占领了高利润的精密光学仪器、分析仪器、实验室仪器和医疗仪器等中高端市场。 /p p    strong 1.2.3 行业热度偏低,企业人才缺乏 /strong /p p   仪器仪表行业的主要对口人才供给专业为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本科生专业为测控技术与仪器)。某就业平台统计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333份就业样本,数据显示仅有26%的就业去向是仪器仪表或工业自动化行业。再以清华大学精仪系为例,该系2018年签订三方协议就业人数共计55人,绝大部分去往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大中型制造企业以及军工单位等,只有不到10%的毕业生去往仪器仪表企业。这与仪器仪表行业的薪酬水平以及现阶段毕业生面临的巨大生活压力有密切关系。 /p p   不仅对口专业毕业生到本行业就业情况不乐观,企业缺少创新人才已是普遍问题。我们密切跟踪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若干项目,我们了解到牵头企业参与项目的高级职称人数占项目总人数的比例基本都不到10%,考虑到这些企业已代表了国内仪器研制的较高技术水平,行业企业整体从业人员的高级人才比例会远低于10%。中国科学仪器行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的结构特点是研发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在企业从业人员中的占比高于美、德等国家,但是高学历从业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的占比则相对不足,而且软件开发者较多,很可能意味着仪器硬件产品开发能力存在较大不足的问题。 /p p    strong 1.3 技术创新 /strong /p p strong   1.3.1 自主创新活动需要多方共同发力 /strong /p p   高端仪器仪表的开发属于典型的智力密集型科技活动,仪器仪表企业是我国仪器仪表产品创新研发的核心主体。但是正如上述分析,仪器仪表企业缺乏高端人才,导致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地位难以保障。针对这个问题,国家采取了产学研结合等措施,这些措施能够实现技术的联合攻关,但企业缺少创新人才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需求量很少、研发代价大的仪器仪表并不适合企业开发,例如大型科学装置用仪器、基础理论研究用仪器、精密计量仪器、空天装备专用仪器等不仅需求少,研发周期长、门槛也高,企业不愿做、做的困难也大 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和人机关系等技术是仪器仪表的共性技术,是解决仪器能用但不好用问题的关键,国家应该更加关注和支持,但是企业攻关这些技术往往只针对自家产品,且不愿共享给整个行业,加之该类共性技术和相关装备平台的开发投资强度大、建设周期长。因此,基于我国仪器仪表行业中小企业居多的现状,企业是否适合作为上述技术或仪器开发的创新主体值得商榷。 /p p   strong  1.3.2 技术创新模式需要适应发展需求 /strong /p p   国际先进的仪器仪表企业一般都遵循“探索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生产一代”的战略布局,国内跟踪对标的产品往往是国外“生产一代”的产品,这样的创新生态已固化在我国仪器仪表基础科学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这种生态的形成有历史和社会原因,因为跟踪的优势是目标可预期、集成开发周期短,再辅以价格优势,因而能够在短期内取得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p p   但随着国际科技竞争形势的发展,跟踪创新的问题逐渐显现:一是跟踪仪器仪表的实体和软件相对容易,但是工艺细节却大量缺失,例如装配精度、标校技术、工艺应力、管理与工作纪律等,这是导致国产仪器仪表可靠性和稳定性差的重要技术原因 二是集成创新的基础是能进口核心零部件,但是该类核心零部件一旦进口延迟或受限,仪器的研发周期就会推迟,这会严重影响企业发展以及某些重点行业的应用 三是跟踪创新往往只能发生在已探索过的领域,或是在已被发现或证明的原理方法的基础上开展,产生的成果也多为改进式创新成果。未来的高端通用仪器将更加智能,专用仪器向尖端专业方向不断发展,关键部件也将呈现多样化、集成化、小型化和标准化的发展趋势,但是跟踪创新的思维惯性制约了自主探索发现的可能性,自然也就难以实现技术超越。 /p p    strong 1.3.3 国际合作交流需要优化引智方式 /strong /p p   针对上述跟踪创新的问题,国家和行业越来越重视仪器仪表的基础研究和国际先进技术的借鉴,以期在时间和空间上减小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但查阅文献和技术资料、参加学术会议等形式都属于远观式技术借鉴活动,仅能够了解到国外先进仪器仪表技术是什么、做到了何种程度,但是无法了解先进技术产生和推进的过程。进一步地,不少学者和技术人员能够有长短不一的出国学习和实地调研的机会,旁观到国外先进的仪器仪表技术,但是深入了解到先进技术产生的源动力、理念和方法等更高层次的技术内涵有限。国家已认识到这样旁观和远观式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存在局限性,因此近些年出台了一些海外人才引进措施,但是有些措施带来了政治风险,这给国际学术和科技交流造成较多障碍。 /p p   strong  1.4 产业发展 /strong /p p strong   1.4.1 “技术诀窍”特点显著,宏观标准慎重制定 /strong /p p   仪器仪表设计方法、材料配方、工艺流程与工装、标校技术等都是影响最终产品质量的“技术诀窍(know-how)”,研发机构和制造企业需要花费大量资源进行技术攻关和实践检验,才能够逐步积累和掌握。这些“技术诀窍”是仪器仪表产品的核心能力,除去能够专利化的信息外,往往更多的是企业专有技术,是企业严格保密的内部资料与信息,甚至仅通过掌握技术诀窍的个人进行指导或传授。因此,仪器仪表高新技术企业十分关注非专利性质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宏观性技术标准的工作自然也应十分慎重,要区别于大宗类机电产品。 /p p   调研分析国内外仪器仪表相关标准现状可知,在国际标准层面,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仪器仪表标准大多为方法标准,针对仪器本身性能的标准很少,例如分析仪器的国际标准,仅有20余项涉及了产品性能 美国、欧洲各国和日本的国家标准也大量采用国际方法标准,本土研制标准较少。各国仪器仪表行业主要使用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如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德国机械工程师协会(VDI)等各类协会/学会标准,以及安捷伦、德图、德州、哈希等龙头仪器企业的企业标准。目前,我国仪器仪表相关的国家标准多为通用方法标准,核电仪器、教育仪器、光电子等不同标委从用户角度对仪器仪表提出了应用技术规范。因此,高端仪器仪表研发、制造、检测等涉及产品性能的专有技术是否适宜制定行业、国家等宏观性标准,需要慎重考虑。 /p p    strong 1.4.2 产业链各环节衔接不够,核心部件依赖进口 /strong /p p   仪器仪表的研发、制造与应用需求应形成紧密联系的产业链闭环,仪器整机制造企业应聚集一批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而且有必要、有责任优先培育一批本土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华为在5G和手机芯片领域的产业布局值得国内仪器仪表大企业借鉴。 /p p   可从研发、生产和应用三个角度具体解释产业链的问题。高校以自由探索为导向的研发居多,普遍缺乏从设计到产品应用的全链条研究和持续资助机制,科研人员对核心工艺、标校技术研究和理解的深度不足,仪器仪表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国内仪器仪表中小企业没有能力长期开展自主创新研发,也没有资金主动建立良性的产学研合作,企业缺乏基础共性技术积累和复合型技术人才,产品多以跟随研发为主 国产仪器仪表集中在中低端产品应用和同质化市场竞争,产业竞争和技术发展不协调。此外,仪器仪表的计量与检测正在面对量子计量的新一代计量体系变革,产业链其他环节并未及时跟进发展。 /p p   核心零部件过分依赖进口是国产仪器仪表产业链的重大瓶颈问题。仪器仪表行业需要遵循全球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模式,但是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阶段和国际贸易竞争的新形势下,仪器仪表核心零部件过分依赖进口的现状已严重制约我国仪器仪表企业的发展,进而严重影响了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的保障能力。目前我国高端仪器仪表产品需要的源部件、传感器与探测器等关键核心零部件市场基本被国外企业占领,仪器仪表整机厂家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产业链短板长期存在且愈发严重。 /p p    strong 1.4.3 行业品牌建设周期很长,投资规模普遍偏低 /strong /p p   仪器仪表是典型的高技术和高智力密集的行业和产品,仪器仪表的研发周期很长,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技术沉淀和智力投入,才能达到预期的技术效果和长期的收入效益。高端仪器,尤其高端科学仪器研制难度更大,需要长期资金投入,推广应用和品牌建设需要长期不懈努力。赛默飞、岛津、罗氏、福禄克等国外一线仪器仪表企业,都经过了数十年长期投入与积累,才能造就国际品牌,而且这些仪器企业研发投入仍保持高速增长,还吸收了大量政府和行业的项目资助。 /p p   虽然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并不缺乏上市公司,但是投资规模普遍偏低、产品开发各环节投资不均衡。截止2019年,我国现有仪器仪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400余家,还有不少仪器仪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与大学孵化器,但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在主板上市的公司仅有4家,而中小企业板块有9家、创业板有12家、新三板有150余家、科创板有6家,可见我国仪器仪表上市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投资规模普遍偏低。此外,社会投资基本都集中于产业化成熟度较高的产品与企业,而且投资方式也很少对仪器仪表前期研发、基础工艺材料与系统性能设计等方面进行支持,但是这些恰恰是仪器仪表最需要资金投入与项目支持的环节。 /p p    strong 2 思考和建议 /strong /p p strong   2.1 顶层设计 /strong /p p strong   2.1.1 补齐体系短板,联合推动生态建设 /strong /p p   仪器仪表行业生态体系健全与制度完善应是首要任务。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研发机构和企业等各层级、“政产学研用金智媒”各主体要全面协同参与,近些年国家在顶层设计和产业政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链协同、采购和税收等行业利好政策,建议下一步重点要放在创新、监督、服务等体系短板方面,使仪器仪表的生态体系更加完善。 /p p   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要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需求,处理好长远发展和近期成效的关系。统一布局科研专项、基地和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引导基金等,合理协调、彼此互补,建立企业和专业研发机构并行的“双主体”创新体系,发挥各类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和工程中心等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作用,解决可靠性、稳定性、高精度、工艺、批量化校准等不适合中小企业主导的基础共性技术问题。对于高端仪器仪表技术,国家要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更大力气地支持企业与研究单位联合,突破中高端产品所需的基础工艺、工具工装、零部件、质控软硬件、标校技术等,以高端产品开发引领技术创新,缩短国际差距,赢得用户信任。 /p p   在监督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鼓励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国产高端仪器仪表检验检测试验基地和共性工艺(镀膜、焊接、热处理等)开发平台,积极开展企业标准体系建设服务、测试等行业支撑技术研究与检验检测、标准认证与符合性评估等监督工作。注重仪器仪表行业监督体系的运行与考核建设,从法律法规、标准行规等方面推动仪器仪表行业监督与服务的规范化。 /p p   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通过建立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开展行业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和行业服务,为政府规划管理提供精准支撑。服务平台需要研发积累可靠性等行业基础共性技术,具备标准化、知识产权、计量、检测和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能力,为国产仪器仪表制造商提供可靠性及稳定性等的优化改进建议和方案,为政府部门系统梳理全产业链的问题,推动行业技术理论、工艺、标准、检测和计量等共性基础技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以及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 /p p    strong 2.1.2 政府联合引导,制造商和用户牵手 /strong /p p   为解决当前国产仪器用户“不想用”、“不愿用”的现状,国家已出台了一些让用户“敢用”的支持政策。例如,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19年版)》(工信部装函〔2019〕428号)中,首次将高端仪器纳入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保险补偿政策支持,加大对重点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这些政策切实促进了国产仪器仪表产业的发展,但是对用户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尚显不足。 /p p   政府部门联合引导的“制造商+用户”发展模式是值得推广与探索的有效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思路是行业主管部门与用户主管部门先要达成共识,再通过政策联合引导,以问题为导向,精准协同投入部门资源,鼓励和支持重点工程用户与仪器仪表企业深度绑定,联合攻关与共同开发,促进仪器仪表制造商的基础技术研发与用户需求互动发展,是一种产业链各环节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模式。“十三五”期间,我国通过“工业强基工程”积极开展仪器仪表行业重点产品和工艺的研发,例如,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19年度工业强基工程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名单》(工信厅规函﹝2020﹞2号)中,在轨道交通、机械、汽车、船舶等领域积极展开仪器仪表产品与服务应用推广。联合开发过程中会产生科技攻关难题,这些难题又会通过多种渠道反馈,获得精准支持和解决。该模式已取得积极成效,是政策体系协同的良好探索,给国产仪器仪表产品的性能改进提供了机会,值得推广应用。 /p p    strong 2.1.3 强化政府协同,精准配置国家资源 /strong /p p   由于仪器仪表行业与各行各业均息息相关,应在不同行业主管部门之间建立联席机制,强化政策制度体系之间的协调部署。用好政策制度,鼓励用户参与产品开发,长线规划攻关科学仪器关键核心零部件,优先支持研发依赖进口的、空白的仪器仪表产品,引导重视制造工艺和共性技术积累。在政府层面有效精准配置国家资源,开展全链条设计,从原理创新、基础研发、工程化、产业化等方面,建议科技部、工信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全链条统筹部署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投入,优先考虑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安全和国防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推动量大面广、共性急需的仪器仪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转化。建议央地资源多维度协同,地方政府应优化资源配套模式,避免重复支持研发和建设,一方面可以将地方资源纳入国家专项统筹部署地方定向任务,另一方面也可对中标国家项目的地方企业给予保障性配套。 /p p    strong 2.2 行业管理 /strong /p p strong   2.2.1 建立公益机构,强化共性服务能力 /strong /p p   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应加强专门的行业管理公益机构的建设,统一联系和支撑该行业的各政府管理部门。该机构应负责收集、汇总行业数据、监督行业发展态势,及时了解行业各层面的技术经济现状和问题,进而给国家相关政策规划的制定和调整提出针对性建议 该机构还要负责行业发展预测,要让该行业前瞻性配合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国家、社会突然有重大需要时才能获得脉冲式的支持和发展。例如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高频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等高端医疗仪器设备不仅大量缺乏而且过分依赖进口,在新冠疫情爆发期间才获得社会高度关注和国家相关支持,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另一方面,额温枪、红外测温仪等中低端医疗仪器市场也被疫情引爆,疯狂囤货,哄抬物价,乱象衍生。这次疫情暴露的上述问题充分说明,我国仪器仪表行业需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全面掌握行业数据,完善技术和产业体系建设,强力服务行业发展,才能使仪器仪表行业正常应对类似突发状况。 /p p   同时,该机构要不断强化为行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共性技术服务的能力。仪器仪表企业是该服务平台的技术输入方,仪器仪表的原理和设计属于企业的“know-how”,但是在制造、测试、标准和计量等共性技术和平台方面,应由该机构承担建设或统筹行业资源发展,提高行业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不断积累行业共性技术。仪器仪表用户为该服务平台的技术需求方,平台要具备量化需求的能力,探索通过采取会员制度等措施,吸引和留住仪器仪表用户。平台肩挑供需两侧,逐渐形成良好的“用户+共性服务平台+中小企业群”的发展模式,加快仪器仪表由技术创新到产品化的推进速度,解决国产仪器仪表能用但不好用的共性问题。 /p p    strong 2.2.2 持续培育龙头,发展专精单项冠军 /strong /p p   仪器仪表行业需要世界级的仪器仪表制造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掌握产品定价话语权,主导制定行业国际国内标准,引领行业发展方向,肩负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和带动上游产业链的重任,有明显的行业人才和资金吸引力,以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我国应该选取工业基础好、市场需求大、进口依赖强的仪器仪表制造门类,从政策、金融、财税、人才和技术等行业生态核心要素出发,持续培育和发展仪器仪表制造型龙头企业。图1为2019年我国仪器仪表行业产品进出口统计,分类参考行业协会统计分类依据,我国近五年的仪器仪表产品进出口趋势与此类似。结合统计数据,应该重点在电子测量仪器、医疗仪器、工业自动控制系统及装置、实验室分析仪器、光学仪器等仪器仪表细分行业里持续培育制造型龙头企业。 /p p   另外,更重要的是,仪器仪表行业必需大力发展单项冠军企业。“单项冠军”是指在某些特定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某类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全国前列的企业。仪器仪表产业具有多品种、小批量、定制化、高科技、高水平的特点,非常符合“单项冠军”的理念。美国一半以上的仪器技术创新由中小仪器企业完成,德国有一批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专、精、特”仪器企业。我们应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吸附效应,以及共性服务平台的支撑作用,持续培育一批源部件、探测器与传感器、分析分离控制部件等仪器仪表核心零部件的单项冠军企业,一方面解决我国仪器仪表“空心化”的问题,另一方面与仪器仪表整机制造龙头企业相互依托,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格局。 /p p    strong 2.2.3 政产学研协同,推动人才服务企业 /strong /p p   在行业人才吸引力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应出面引导。强化政产学研协同机制,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界应共同参与国家科技和产业规划的制定,兼顾基础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和产业化技术,统筹中央、地方和企业资源,设立一定比例的地方和企业定向委托任务,在绩效评价中增加企业和用户评价的权重,引导和持续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的高层次人才团队,长期固定为企业开展服务。科技部最近印发了《关于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的若干措施》(国科发区〔2020〕67号),《关于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专项行动的通知》(国科办函智〔2020〕59号)等鼓励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规范性文件,仪器仪表企业可以参考调整人才策略。仪器仪表企业要创新发展问题的解决模式,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规划和人才培养,用企业问题引导研究方向和人才教育,为能够解决企业问题的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研发经费,面向在读博士和在站博士后设立短期就业岗位和薪酬福利待遇,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团队固化为企业长期外聘的“技术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要鼓励企业参与测控与仪器专业的人才培养,建立共同研究和联合培养制度,要将科技人员服务仪器仪表企业情况作为职称评审、岗位竞聘、学位评定、人才遴选等的重要依据。 /p p    strong 2.3 技术创新2.3.1 关注共性问题,补齐技术创新短板 /strong /p p   我国仪器仪表行业正处在从多品种发展往高品质发展的转型期。经过国家多个五年科技计划的持续支持,我国仪器仪表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加强,仪器仪表品种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但是国产仪器仪表的推广应用仍受限于可靠性、稳定性等品质问题,因此“十三五”期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特别强调“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要开发“皮实耐用”的仪器,对每个项目的可靠性均提出了量化考核要求。但是针对现阶段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的实际情况,仪器仪表可靠性、计量校准等共性技术研究并不适合企业牵头,不少企业对可靠性认识不足、研究可靠性的经费、硬件、人才准备也不够,出现了疲于应付考核指标验证的问题。建议在后续的仪器仪表科技专项部署中,将仪器的可靠性、计量校准、标准化等共性技术研发任务单独招标,由专业测试、计量、校准和标准化公益机构为企业仪器开发项目精准服务,这样安排的优势在于企业节省人力和物力,公益机构能够不断积累行业共性技术,同时国家和行业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能有效避免重复建设。 /p p    strong 2.3.2 重视基础研究,带动行业跨越发展 /strong /p p   除了继续跟踪式开发高品质的仪器仪表,还要从源头创新实现跨越发展。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我国错过了19世纪的科学技术大爆发时机,西方发达国家几乎垄断了热力学、光学、电磁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人类学等学科的重大突破,我们国家仪器仪表行业的测试技术自然也长期处在跟踪式发展阶段。但是历史也告诉我们,去罗马的路不止一条,对于同一物质量的测量可以基于不同的原理,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表2所示的压力测量方法的统计,一些新的压力测量原理不断被开发和应用。技术可以跟踪,但是创新不能跟踪,我们在解决当前仪器仪表需求的同时,还要着眼未来测试技术。在未来5-10年,专用仪器仪表的基础前沿属性更加明显,因此要注重测试计量技术的基础性创新研究,仪器仪表核心基础部件的开发,以及TRIZ理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等创新方法在仪器仪表领域的应用教育。当然,我们也要慎重对待原始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p p   strong  2.3.3 深化国际合作,鼓励引智到岸创新 /strong /p p   为了跳出跟踪国外成熟产品的创新模式,建议加强原始创新的国际合作以及国际力量引入国内的合作,以囯际重大合作项目为抓手,或者联合国际力量参与国内专项研发工作,侧重联合开发国际空白的创新型仪器仪表,使我国与发达国家从新型仪器仪表的基础原理和方法研究阶段就深度绑定,共同推动新型仪器仪表在国内外的技术发展和产业化,最后同步共享技术成果,当然同时也必须配套完善相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应探索智力和知识产权引进新模式,积极推动和参与仪器仪表的囯际标准化活动,加强仪器仪表的输入型囯际学术交流和展览活动,优化科技人才到岸政策,将国际上有发展潜力的仪器仪表科技力量引入国内,在本土行业环境下开展仪器仪表技术协同攻关和产业化推广,尽量减少消化吸收的磨合阶段,缩短新型仪器仪表的研发周期。 /p p    strong 2.4 产业发展 /strong /p p strong   2.4.1 完善标准体系,避免企业技术流失 /strong /p p   仪器仪表产业的标准体系建设要处理好标准类型和技术类别的关系。应在国家、行业标准规范中引导重视仪器仪表的基础共性技术,如测试应用要求、可靠性方法、环境、包装和运输储运、质量控制抽样方法、性能表示、通信传输要求、安全要求等。鼓励利用企业标准规范仪器仪表的“技术诀窍”,避免关键技术因人而存,避免制造水平因人而异,同时把关键核心技术留在企业,做好自我技术保护。积极鼓励协会、学会、标委会走进企业服务,帮助不同产品领域的“尖子”企业建立完善的高水平企业标准化体系,而不是被动地靠某些特定企业向协会学会输出团体标准。在国际标准化方面,建议以囯内仪器仪表行业需求为输出,积极推动和参与囯际标准制订,推动国际力量贡献囯际智慧。 /p p   strong  2.4.2 打造产业集群,培养核心部件企业 /strong /p p   集群发展有整合产业链各环节的时空优势,是适合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模式。产业集群内部的单个企业绝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但是整个集群却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很高的市场占有率。政府应从政策和财政上鼓励仪器仪表竞争性企业以及与这些企业互动关联的合作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厂商和相关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制定标准的机构、产业协会等)聚集在特定地域,例如北京、重庆、杭州、西安、丹东、无锡、郑州、承德、苏州等,支持传感器及仪器仪表优势地域开展技术和产业集群发展 或者配合国家推动的大科学装置或高技术产业布局,在北京怀柔、上海张江、粤港澳大湾区等建立科学仪器产业集聚高地,培养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仪器企业和有特色的“单项冠军”企业。 /p p   另一方面,必须下大力气培育国产零部件供应商等产业核心企业,尤其是涉及产业安全的、单一来源的仪器仪表核心零部件。仪器仪表行业要有统一的底线思维,即产业链上不能存在“一卡就死”的环节,而核心零部件是仪器仪表产业链上最可能发生该问题的方面。因此,应聚焦重大专项、重大工程需要的仪器仪表,自主攻关其核心零部件。而且核心零部件研发周期很长,一旦确定支持就要持续支持,不能追求短平快。此外,建议从政策、税收等方面,加大对核心零部件与功能部件企业的支持力度,用好“揭榜挂帅”(《关于印发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2年)的通知》(工信部联产业〔2019〕218号))、“一揽子”和“一条龙”(《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等支持模式,培育一批能“传承百年”的核心零部件企业。 /p p    strong 2.4.3 优化支持模式,宏观引导金融投资 /strong /p p   鉴于目前仪器仪表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现状,决定了行业现阶段得到财政支持的力度相对较小。因此要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好、用准,支持共性技术,搭建公共平台,营造健康生态,精准扶持中小企业。 /p p   财政资金要向研究共性技术和具备技术熟化能力的产业公共平台倾斜。仪器仪表的原理和种类繁多,有限的国家财政资金不仅要重点支持国家重大需求的产品研制开发,更要注重培育技术熟化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例如共性的工艺和测试平台,这样的平台能够服务于众多的行业中小企业,平台选定的熟化技术也具有相对高的产业化可行性,社会资本持有者可以通过该平台遴选有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而且平台本身也比一般仪器仪表企业具有更高的成长空间和投资潜力。 /p p   通过扶持仪器仪表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基金、贷款等金融方式,缓解仪器仪表行业的广大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虽然社会资本对单个仪器仪表中小企业的兴趣有待提高,但是在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今天,仪器仪表行业整体具有良好的政治环境和上升趋势,因此国家可以设立更加专业的行业专项引导基金,以宏观的总体正收益前景,吸引社会资本融入该行业专项引导基金。基金会跟踪国家仪器仪表相关科技和产业专项,支持绩效评估为优秀的中小企业项目,针对不同类型的项目采取无偿资助、贷款贴息、过程补助和后补助等不同方式,接续支持其产业化发展,促进国产仪器仪表的产业化推广应用,保证专项金融资金取得投资效益,社会资本自然也会受益。这样的操作模式可撬动地方政府、金融、创投、保险、民营资本等多方资源投入,精准支持仪器仪表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 /p p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一直立足仪器仪表共性基础技术和产业政策研究,服务各级政府和企业用户,承担传感器及仪器仪表、测量控制与自动化等领域综合性科研任务,致力为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取得了一批被政府和企业认可的研究成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可量化、可考核、可计量必须有强大的仪器仪表产业作为支撑,通过我所长期的产业服务经历和大量企业用户调研表明,目前我国该产业的发展远不能满足国家基础研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等的迫切需求。近期,国际形势的剧烈变化与仪器仪表产业密切相关,战“疫”所需高端传感器和仪器大量依赖进口,新基建又为仪器仪表产业提供了巨大需求市场。在这样的历史与现实双重背景下,我们撰写此文呼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共同推动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作者为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 欧阳劲松 杜晓辉 方毅芳) /p
  • 发挥学会创新驱动助力职能,推动我国药学产学研协同发展
    p   为推进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原创药物研发水平及创新药物关键技术平台的建设,发挥科研院所、生产企业、基金公司在创新药物研究关键技术、中试放大和成果转化中的优势,促进我国药学领域产学研机构的协同发展,提高我国创新药物药学产学研机构国际地位,培育具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原创药物研究,2016年8月12日在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2016年全国生物技术大会期间,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主持,温州市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中心、教育部生物反应器与药物开发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全国药学产学研近70家相关机构,共同成立了“中国药学产学研国际联盟”。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温州大学校长李校堃教授当选首任理事长。 /p p   联盟是在国家目前大力推行的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大背景下成立的。联盟将按照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的要求,加快推动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创新驱动助力工程项目的实施,积极营造科研产业对接、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联盟整合全国的相关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医药企业、专项基金、园区政府部门等相关资源,进行强强联合、优势集成,从而实现产学研共赢。联盟的成立将为重大新药创制提供关键技术平台支持,为创新药物研发新药筛选、工艺研究、制剂研究、质量研究、一致性评价、药品注册申报、政策解读及技术培训等服务进行平台资源整合,实现业务共享和标准化技术提升。联盟成立将有效推进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原创药物研发水平及创新药物关键技术平台的建设,加强资本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推动作用,发挥科研院所、生产企业、基金公司在创新药物研究关键技术、中试放大和成果转化中的优势,集多方资源,形成协调一致、优势互补的良好发展局面。 /p p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高福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院士对联盟寄予了厚望,希望通过联盟聚集和整合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等各种创新创业要素,提供辅导培训、金融投资、技术转移、市场对接等各类服务,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创新创业 通过联盟的各专业平台,推动专利和专有技术的转化,实现高技术成果的价值。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8/insimg/82c19af7-41bb-40d3-8b18-5667413fa935.jpg" style=" float:none "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8/insimg/88699f68-1906-4337-b85f-2ed83b7f19e8.jpg" style=" float:none " title=" 2.jpg" / /p p br/ /p
  • CSEAC 2024先进封装技术与设备材料协同发展论坛议程发布
    第12届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半导体设备年会、第12届半导体设备与核心部件展示会 将于9月25日-27日在无锡太湖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大会将开展包括展览展示、主旨论坛、专题论坛、圆桌对话、产业上下游对接会、新品发布等活动。30+场论坛、200+位演讲嘉宾、1000+展商、预计8w+观众人次。五大展区、六馆联动,展会面积6万平方米。同期将举办2024集成电路(无锡)创新发展大会(ICIDC)、2024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大会暨第四届IC应用展(ICDIA-IC Show)、第十一届汽车电子创新大会(AEIF)暨2024汽车电子应用展、2024年中国半导体封装测试技术与市场年会等,集成电路领域品牌展会齐聚,实现设计、制造、封测、设备及零部件的全产业链展会图谱。诚邀您莅临大会,与我们共同分享半导体设备及核心部件行业的最新成果,探讨合作机会。9月25-27日,相约无锡,不见不散!9月25日09:00-17:002024集成电路(无锡)创新发展大会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半导体设备年会09:20-16:30专题一:半导体设备与核心部件配套新进展论坛09:30-12:00专题二:半导体制造与核心部件董事长论坛13:30-17:00专题三:半导体制造与材料董事长论坛13:30-17:00专题四:半导体设备仪器赋能科研教学发展论坛13:30-17:00专题五:半导体制造与设备董事长论坛09:30-12:00专题活动:新品发布09:00-12:00第十一届汽车电子创新大会(AEIF)暨2024汽车电子应用展17:40-21:00欢迎晚宴9月26日09:30-12:00专题六:半导体二手设备产业交流合作论坛13:30-16:30专题七:功率及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发展论坛13:30-17:00专题八:先进封装技术与设备材料协同发展论坛09:30-16:30专题九:制造工艺与半导体设备产业链联动发展论坛09:30-12:00专题十:半导体设备与核心部件投融资论坛13:00-18:00专题十一:新器件新工艺推动新材料新设备创新发展论坛10:00-12:00专题活动:新品发布09:00-17:002024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大会暨第四届IC应用博览会(ICDIA)09:00-12:00AEIF:汽车芯片与系统设计研讨9月27日09:00-12:00ICDIA:AI 大模型赋能芯片设计13:00-17:00ICDIA:中国通信与射频技术论坛09:00-12:00ICDIA:RISC-V 开源芯片生态13:00-17:00ICDIA:创新中国芯论坛福利一:报名送免费咖啡 → 点此了解 福利二:转发大会文章 送限量版“晶圆”转发“CSEAC 2024”近期宣传文章至朋友圈(所有人可见),可领取一份大会定制礼品——CSEAC限量版“晶圆硅片”。凭转发朋友圈有效页面,在现场礼品领取处领取。数量有限,先到先得!福利三:组团来观展享豪礼!→ 点此了解团队报名联系:张先生 18916567792(同微信)福利四:重磅!提前报名抽大奖*报名活动最终解释权归CSEAC组委会所有展商名录提前看CSEAC已吸引 800家 企事业单位预定展位CSEAC 2024 展商名录 → 点此获取同期展会:2024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大会暨第四届IC应用展(ICDIA-IC Show)、第十一届汽车电子创新大会(AEIF 2024)暨汽车电子应用展,200多家 展商集中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ICDIA 2024、AEIF 2024 展商名录 → 点此查看设备担重任,创芯闯征程9月25-27日,相约无锡,不见不散!
  • 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 三地检验结果互认机构近500家
    做好支持雄安“交钥匙”新建医院办医支持工作;组织宣武医院等5家市属医疗卫生单位对口帮扶雄安新区;16家在京医院同北三县医疗机构合作;京津冀地区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总数达到485家… … 首都医疗卫生健康系统扎实推进三地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取得阶段成效。  雄安新区启动区,北京市支持河北雄安新区“交钥匙”新建医院项目工地热火朝天。2021年年底,医院将实现外立面亮相,建成后成为雄安新区首家三甲综合医院。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京冀卫生健康委和雄安新区管委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推进“建一帮五”工作任务。目前,持续组织宣武医院、妇产医院、中医医院、市疾控中心和市卫生健康监督所等5家北京市属医疗卫生单位深化对雄安新区对口机构支持帮扶,重点支持当地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妇科、产科、儿保科等7个科室,助力提升诊疗技术水平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其中,宣武医院帮助容城县建立覆盖雄安三县唯一的卒中治疗中心。北京妇产医院帮助容城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和新生儿科成为雄安新区重点专科,取得医院发展历史性突破。中医医院与容城县中医医院合作,突出中医特色,通过“师带徒”模式,为容城县中医医院培养中医学术继承人。  北京市高质量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支持通州区和北三县一体化发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北三县延伸,促进周边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目前,已先后组织中日友好医院、航空总医院、安贞医院、友谊医院等16家央属、市属医院与北三县医疗机构签署协议并持续推进合作,重点支持消化内科、呼吸与重症医学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内科、中医科等18个科室。在北京支持帮助下,河北燕达医院已成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并建立远程放射影像诊断及远程病理诊断平台,促进更多患者就近就医。  同时,持续做好对张家口等其他环京重要节点城市的支持合作。积水潭医院协助张家口市第二医院承担多项大型国内、国际重大体育赛事的保障任务,成立专门的医疗保障救治队伍。持续做好儿童医院对保定市儿童医院的托管,将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干细胞移植科整体下沉保定地区。2021年6月25日,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干细胞移植科正式开诊。  三地医疗卫生政策协同也在持续推进。目前,三地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总数达到485家(北京262家、天津67家、河北156家);三地医疗机构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结果机构达到239家(北京59家、天津50家、河北130家),有力提升三地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  据统计,三地卫生健康部门已累计签署20余项合作框架协议,持续推进包括疾病防控、卫生应急、妇幼健康、老年健康、精神卫生等方面的协同合作,促进三地卫生健康事业可持续协同发展。
  • 钢研纳克携多款元素分析设备亮相“2020中国铁合金与北部湾钢铁产业协同发展高峰论坛”暨“第28届全国铁合金学术研讨会”
    2020年9月16日,正值金九银十,“2020中国铁合金与北部湾钢铁产业协同发展高峰论坛”暨“第28届全国铁合金学术研讨会”在广西北海拉开帷幕,钢研纳克此次携Plasma 3000型ICP光谱仪和CS-2800型碳硫分析仪参展并做技术交流,获得广泛关注。钢研纳克此次参会,目的是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为铁合金产业的发展提升贡献力量,为铁合金的质量控制与分析实验室提供完整解决方案。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新旧动能转换、智能化时代到来、行业标准升级,在“绿色” 、“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规范铁合金、不锈钢“从无序到有序”的行业发展:如何防范“企业低端重复建设”;如何推动“铁合金、不锈钢生产大型化、自动化,向大数据智能化迈进";如何使铁合金技术、产品适应不锈钢生产需求,用技术融合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如何破解“能源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如何打造“现代绿色智能化工厂”;如何发挥“科技先导核心引领作用”,成为各企业急待破解的热点、难点课题。钢研纳克就以上理念推出了一系列为适应铁合金行业的智能化元素分析设备,提出了全面的铁合金元素分析解决方案。 此次参展的产品有CS-2800型碳硫分析仪,采用高频加热,红外检测原理,结合最新的燃烧和全量程范围检测技术,可以同时快速分析多种铁合金产品中的碳和硫元素。操作简便,维护维修方便。 同时展出的Plasma 3000型ICP-OES也吸引众多铁合金的厂商和技术专家前来交流,Plasma 3000型双向观测全谱ICP-OES源于钢铁研究总院,35年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方法开发经验,起草数十项ICP检测标准。Plasma 3000 可广泛适用于冶金、地质、材料、环境、食品、医药、石油、化工、生物、水质等各领域的元素分析。该设备可用于铁合金中主量、常量和微量元素分析,可拓展传统分析手段的分析元素种类和含量范围,提升产品质量控制能力。 为了应对现场分析的设备需求,钢研纳克推出了全新的手持荧光光谱分析仪,该设备拥有以下优点: 1、现场检测,快速无损,无需送抵实验室,大大提高效率。 2、分析速度快,最快1秒钟就可显示分析结果。 3、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 4、结合当前的移动端通信及物联网技术,检测数据云储存,实时传输及共享; 5、通过手机4G、共享热点、WiFi与手机APP进行数据传输; 6、实时查看光谱图;(手机、仪器均可) 除此之外,钢研纳克还带来了一系列服务与铁合金行业的元素分析解决方案。 届时,钢研纳克仪器中心工程师文桦先生将在大会为行业各界同仁分享主题为“铁合金中元素分析解决方案解析”的报告,就铁合金中元素分析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解决方案,同时进行铁合金分析实验室经验进行分享和交流,欢迎关注。 此次展会将在17日和18日继续展出,欢迎各位同仁朋友莅临指导!
  • 海康威视2024年H1业绩亮眼:营收破400亿元!主业与创新业务协同发展
    日前,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康威视”)披露了其2024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报告期内,海康威视实现营业总收入 412.09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9.6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50.64 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 5.13%;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52.43 亿 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4.11%。2024 年上半年,国内市场需求偏弱,行业分化明显;海外市场整体平稳,部分地区冲突持续,主要经济体贸易摩擦增多,考验海康威视的全球经营和合规治理能力。面对国内外的复杂环境,海康威视秉承“专业、厚实、诚信”的经营理念,坚定信心,始终聚焦自身能力的成长,持续推进业务的稳健发展。1、 持续增大研发投入力度,巩固提升竞争优势海康威视持续夯实智能物联业务基础,加大场景数字化业务投入力度,不断推出形态新颖的多维感知新产品,构建场景数字化新竞争力,助力其长期可持续发展。2024 年上半年,研发投入 56.98 亿元,同比增长 7.81%。海康威视将持续构建和提升产品与解决方案的差异化优势,以产品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维护其优势地位,保障业务稳健发展。2、 有针对性地投放和优化营销资源,提升经营效率海康威视在国内持续赋能省级业务中心和城市分公司,强化业务体系服务能力,推进组织变革,提升其内部运营效率。并根据海外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地缘政治环境的差别,有针对性的投入和调配资源,优化区域管理。3、 深化流程管理体系变革,增强运营效能海康威视持续深化流程变革管理,不断促进组织架构的协同与整合,激发团队的创新潜力,确保组织活力与效率的持续提升。不断加强合规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确保风险的有效控制,夯实合规经营的制度保障,为海康威视稳定发展筑牢基础。4、 创新业务巩固竞争优势,与主业形成更强协同创新业务整体收入 103.28 亿元,同比增长 26.13%,占公司营收比重达到 25.06%。创新业务子公司萤石网络、海康机器人、海康微影等已在各自领域建立优势地位,创新业务整体发展良好,成为海康威视发展的强劲引擎。主业与创新业务一同构成智能物联业务组合,业务协同性持续提升,助力海康威视长期可持续发展。
  • 协同发挥数据优势 统筹推进农机装备产业发展
    7月13日,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正处级专员、正高级工程师李青绵,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副院长于晓飞,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产业情报所所长周延锁,浙江省农业机械学会办公室主任李玉一行赴托普云农参观调研。托普云农董事长陈渝阳、智慧农业研究院院长朱旭华陪同接待。李青绵专员一行赴托普云农参观调研 双方就未来农机产业链条化发展,构建农业细分市场产业大脑,打造数字农业产业园区规模化经营等内容进行详细交谈,并期待未来开展深度合作。双方举行座谈交流会
  • “测、管、治”协同发展——聚光科技携众多创新产品及服务亮相CIEPEC2018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 /strong 讯 2018年6月7日-9日,第十六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 2018)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静安庄馆)开幕。借此机会,仪器信息网记者采访了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环境安全事业部战略市场中心副总监严金英女士,听她为我们介绍聚光科技在本次环保展上展示的主打产品以及聚光科技在环境监测领域的业务发展情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9261de9d-50d1-4e1b-be92-7e19d6be3b0f.jpg" title=" DSC0634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聚光科技展台 /span /p p   严总介绍到,CIEPEC 2018上,聚光科技以“共建天蓝水清地绿美丽中国”为展示主题,系统性展示了包括环境监测(大气环境质量、气污染源、水环境质量、水污染源、土壤)、环境管理、环境治理及第三方运维服务等在内的生态环境全产业链综合服务。集中展出了OCEC-100大气碳质组分分析仪、PANs-1000大气PAN分析仪、AMMS-100大气重金属分析仪、大气颗粒物监测激光雷达(双镜微脉冲激光雷达)、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监测仪、大气环境监测执法车、MiniStaion-2200微型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等最新的产品、技术及行业应用整体解决方案。概括来讲,聚光科技现在提供的是环境监测、管理、治理一体化的产业链的服务,简称“测、管、治”一体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46825b85-93e3-4000-9775-b9a080506a85.jpg" title=" 严总.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聚光科技环境安全事业部战略市场中心副总监严金英 /span /p p   在环境监测板块,聚光科技主要展示了三大方向的产品及解决方案,分别为大气监测、水质监测以及工业园区监测。其中,在大气监测板块,聚光科技现在主推四个方向解决方案的创新。第一个为大气网格化 第二个为大气在线源解析 第三个为大气光化学污染的监测以及臭氧成因解析 第四个方向为未来空气质量的预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a2f52c00-7042-4de3-96e7-81f6cbe03009.jpg" title=" 产品.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OCEC-100大气碳质组分分析仪/PANs-1000大气PAN分析仪 /span /p p   据严总介绍,网格化的监测网,能够识别哪个地方空气好,哪个地方空气差,然后还可以进行溯源。在具备目前市场上传统的大气网格化监测的功能的同时,聚光科技目前主推的小型空气站还具有独特的优势:它是完全用国家标准方法测量的,因此测量之后的数据可以考核每一个网格单元的责任人,这也是目前的一个热门产品。 /p p   大气在线源解析又该如何理解呢?严总解释说,比如说今天的空气质量测出来之后,我们要深度地去分析它到底是什么行业导致的?是由机动车引起的,还是钢铁、石化行业废气排放引起的?解析出来的结果可以指导政府做调控。即大气在线源解析是在大气监测网的基础上更结构化地去分析环境污染的主要成因是什么。原来的大气在线源解析流程为人工去采样、实验室做分析,一年出一次源解析的结果。聚光科技现在推出的解决方案是实时在线源解析,一到两个小时就即可出具报告。 /p p   目前臭氧的监测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为了了解臭氧的形成原因以及如何减排,聚光科技形成了光化学监测的监测网体系,从臭氧生成的前驱体到生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再到最后生成的产物,这一整条链上,聚光科技拥有一系列的监测设备能够实时去监测分析,最后结合聚光科技的模型去分析臭氧的形成过程是什么样的。如何把VOC跟NOx协同管控,最后对达到臭氧的减排,这也是聚光科技大气分析的深度的一个体系。 /p p   关于对未来空气质量的预测,聚光科技的产品可根据预测,提前进行布局,做好重大活动的保障。像在G20峰会等国际重大会议期间的空气质量保障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ce100b2e-815c-4c7e-b83e-bc9e2a3cac8d.jpg" title=" 水站.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MiniStation-2200水质监测微型站 /span /p p   在水质监测板块,针对现在比较热门的河长制,聚光科技提出了“网格化加全域化”的概念。网格化指现在很多水域设置了监测站,有小型站、微型站、常规站、还有断面的超级站等,这些监测站的设置形成了水质监测的网络。但是这样的监测站点可能数量有限,还是会有一些小河道或是偏远的地方,监测设备是测不到的,人工巡查也相对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聚光科技提出的全域化管理的概念是指卫星遥感反演,卫星遥感反演之后,所有涉及到水的区域的污染状况均可得到反馈,对于一些监测困难的偏远地区以及工业企业偷排漏排情况,“网格化加全域化”系统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更好地为政府做监测评价溯源服务。 /p p   近两年,聚光科技一直在做工业园区的项目,中标了很多大项目。在工业园区监测板块,聚光科技根据实际项目运作的经验,提出了两个方向,一个是“智慧园区”,另一个是“环保管家”。智慧园区,主要是集安全、环保、能源于一体的这样一个解决方案。目前国家对于环保很重视,但是对园区本身来讲,园区的安全和能源同样重要。工业园区一是要防风险、二是要节能减排。安全、环保、能源三者肯定是联动的,因此聚光科技提出了安、环、能一体化的方向据严总介绍,环保管家是现在环境行业里非常热门的一个概念,聚光科技目前在这方面做的是帮政府做前期的调研。聚光科技有自己的调研团队,可以帮助政府去调研,来诊断某个园区的环境问题是什么,之后聚光科技可以提供一套整体解决方案同时,聚光科技完全具备工程实施的能力,在提供监测设备的同时同步进行环境治理。此外,聚光科技的整个产业链还覆盖了第三方检测服务、大数据平台软件开发、第三方运营,这些都为聚光科技更好地扮演政府的“环保管家”的角色提供了优势的支持。 /p p   奔流不息、创新不止,聚光科技以实际行动不断践行“创新进取,激情高效,公正尊重,开放共赢”的企业价值观,承担着共建天蓝水清地绿美丽中国的社会责任。期待下一届环保展聚光科技为我们带来更加先进的技术与产品! /p
  • 沪苏浙首次协同出立法通过长三角示范区条例,环境监测高质量“协同”发展
    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人大常委会日前分别表决通过了《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三地的《条例》将共同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2019年11月,由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组成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经过五年的探索和建设,三地首次协同出立法,实现了三个“共同”和三个“同步”,即共同起草、共同调研、共同修改和同步审议、同步通过、同步实施,为示范区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基础性法治保障。《条例》共计九章六十六条,对示范区内规划建设、生态环境、创新发展、江南水乡文化、公共服务等跨区域协同制度,作出了全方位、多维度的规定。三地《条例》规定,建立生态环境标准区域协同工作机制,推进监测数据信息共享、结果互认,制定统一的生态环境行政执法规范,在示范区统一生态环境标准、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网络和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制定示范区统一的产业发展指导目录,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现代服务业;加大对示范区内企业创新支持力度,鼓励示范区内高等学校、研究开发机构、企业等申报长三角科技攻关项目,支持示范区构建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高效对接的平台和服务网络,通过科技创新券等方式引导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利用长三角全域的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人才培养、资源开放等服务,推进科技创新资源一体化配置。在水体共治联保方面,《条例》支持示范区实施联合河湖长制,协调统一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汾湖等主要水体的环境要素功能目标、污染防治机制和评估考核制度,加强跨界水体共保联治,推进周边以及沿岸地区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在固废处理方面,《条例》支持在示范区建立固体废物污染环境联防联控机制,统筹规划编制、设施建设、固体废物转移等工作,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农业固体废物等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水平。在实现“双碳”目标任务方面,《条例》支持示范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产品碳标识认证等试点示范;建立碳普惠机制,逐步推动碳普惠规则共建、标准互认、信息共享和项目互认。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三地《条例》内容一致,以下为江苏省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江苏省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2024年3月27日江苏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4号《江苏省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已由江苏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2024年3月2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4年3月29日目 录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治理体制第三章 规划建设第四章 生态环境第五章 创新发展第六章 江南水乡文化第七章 公共服务第八章 法治保障第九章 附则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深入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以下简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发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的先手棋和突破口作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样本,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省促进示范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示范区范围包括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上海市青浦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以下简称两区一县)。第三条 示范区建设应当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与方式创新,加快从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跃升,率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率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率先探索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探索生态友好型发展模式,实现绿色经济、高品质生活、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落实国家有关示范区建设的决策部署,加大对示范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与上海市、浙江省人民政府的协调配合,定期开展沟通,研究解决示范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强化改革集成、资金投入、项目安排、资源配置等工作,为示范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省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本省促进示范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有关统筹协调工作。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政府应当落实国家和本省有关示范区建设的工作部署,有序推进示范区建设工作。省、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职责分工,做好示范区建设相关工作。第五条 本省会同上海市、浙江省通过规划统筹、标准统一、平台共建、资源共享、资质互认、数据互通等方式,畅通要素流动,推进跨区域共建共享,加快示范区一体化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第六条 支持示范区率先在改革开放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创新探索、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国家和本省明确的改革举措,支持在示范区先行试点、集中落实、率先突破。本省实施的改革创新试点示范成果,鼓励在示范区复制推广。第七条 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示范区建设,发挥其在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中的作用,推动形成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发展机制。第八条 对推进示范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第二章 治理体制第九条 本省与上海市、浙江省联合成立示范区理事会,作为示范区建设重要事项的决策平台。示范区理事会的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和协调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研究确定示范区建设的发展规划、改革事项、支持政策和年度工作安排,统筹协调跨区域、跨部门的重要事项,协调推进重大项目,建立协同督办机制,督促检查有关工作的组织落实情况。第十条 本省与上海市、浙江省共同设立示范区执行委员会(以下简称执委会)。执委会是示范区理事会执行机构和示范区开发建设管理机构,履行下列职责:(一)负责示范区发展规划、制度创新、改革事项、支持政策的研究拟订和推进实施;(二)负责示范区内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的跨区域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和备案管理;(三)联合两区一县人民政府行使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村庄规划除外)的审批权;(四)国家和本省确定的其他职责。执委会可以在职权范围内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执委会应当加强统筹协调,通过定期会商等机制,会同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有关部门和两区一县人民政府推动落实示范区建设相关政策、措施。第十一条 本省有关行政机关可以就示范区规划统筹、标准统一、项目合作、设施共建、平台互通、信息共享等事项,与上海市、浙江省有关行政机关签署相关合作协议。执委会可以对协议的签署及其内容提出建议。第十二条 本省有关行政机关可以与上海市、浙江省有关行政机关建立区域合作机制,根据需要对示范区内开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市场监督管理、城市管理、渔业渔政等方面的事项进行协同管理。第十三条 省、苏州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根据示范区建设实际,依法将有关管理权限授权或者委托执委会、吴江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行使。执委会可以根据示范区建设实际,提出需要授权或者委托的事项,并按照法定程序报请有权机关决定。第十四条 在跨区域项目建设中,行政许可依法由本省和上海市、浙江省的行政机关分别实施的,本省可以会同上海市、浙江省共同确定一个行政机关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实行集中办理、联合办理。在跨区域项目建设中,本省具有行政许可权的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可以依法委托上海市或者浙江省的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第十五条 支持示范区探索建立跨区域投入共担、利益共享的财税分享机制和水乡客厅区域共同账管理机制,探索财政资金的跨区域统筹使用。第十六条 本省会同上海市、浙江省建立示范区统计制度与统计工作协作机制。执委会会同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人民政府统计部门,聚焦高质量、一体化、生态绿色和社会评价等核心发展指标,制定示范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发布反映示范区整体发展状况和趋势的发展指数。第三章 规划建设第十七条 吴江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应当体现示范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要求,并征求执委会的意见。第十八条 本省与上海市、浙江省共同完善示范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协调规划目标,统一基础底板、规划基期、规划期限和核心指标,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加强规划编制、土地利用、项目建设的跨区域协同和有机衔接。第十九条 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由省人民政府与上海市、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组织编制、报批。跨区域的国土空间相关专项规划由本省有关部门与上海市、浙江省有关部门共同组织编制,按照规定报批、联合印发。吴江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国土空间相关专项规划应当符合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第二十条 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按照行政区划管辖权限纳入本省国土空间规划,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和及时维护制度,落实全过程管理。示范区规划建设用地机动指标由执委会统筹使用。执委会在水乡客厅等重点区域探索建立总规划师制度,对相关规划编制和建设项目方案设计提供第三方专业咨询和技术支持。第二十一条 示范区应当严格落实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和文化保护控制线,实施国土空间分级分类用途管制。第二十二条 本省优先保障示范区建设项目用地指标,统筹安排水乡客厅等重点区域内项目和区域规划的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国道、航道、通用机场以及水利、供排水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指标。省、苏州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根据本省、苏州市和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国土空间规划等,指导吴江区研究制定年度用地计划。第二十三条 本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稳妥推进示范区内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支持示范区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在确保耕地总量不减、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前提下,推进省际毗邻区域空间布局优化、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生态功能提升、农村资源要素盘活,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第二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与上海市、浙江省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联合制定示范区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执委会与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有关部门建立跨区域投资项目的监管衔接工作机制,依托国家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优化投资审批服务,加强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与用地、环境影响评价、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等方面的协调联动。第二十五条 本省与上海市、浙江省共同推进示范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示范区电力、水利、燃气、供排水、交通、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跨区域一体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本省与上海市、浙江省共同推进示范区公共交通建设,完善轨道交通布局,加强城镇之间公共交通网和特色交通系统建设,实现公共交通线路跨区域联通。第四章 生态环境第二十六条 本省会同上海市、浙江省建立生态环境标准区域协同工作机制,推进监测数据信息共享、结果互认,制定统一的生态环境行政执法规范,在示范区统一生态环境标准、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网络和生态环境监管执法。第二十七条 省生态环境部门应当会同执委会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在示范区应用。支持示范区按照国家规定推行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相关改革试点工作。第二十八条 支持示范区实施联合河湖长制,协调统一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汾湖等主要水体的环境要素功能目标、污染防治机制和评估考核制度,加强跨界水体共保联治,推进周边以及沿岸地区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第二十九条 支持在示范区建立固体废物污染环境联防联控机制,统筹规划编制、设施建设、固体废物转移等工作,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农业固体废物等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水平。第三十条 支持在示范区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支持在示范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推进生态产品的价值核算、经营开发、保护补偿和供需对接等工作,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示范基地。第三十一条 支持示范区按照国家规定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和标识体系,推动示范区绿色认证协同发展,加快长三角绿色认证先行区建设。第三十二条 支持示范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产品碳标识认证等试点示范;建立碳普惠机制,逐步推动碳普惠规则共建、标准互认、信息共享和项目互认。第三十三条 支持示范区强化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的本底调查、监测、评估、保护和修复,规范增殖放流,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推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试点示范。支持示范区实施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升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第三十四条 支持示范区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率先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第五章 创新发展第三十五条 执委会会同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制定示范区统一的产业发展指导目录,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现代服务业。支持示范区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传统产业实施改造提升,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第三十六条 执委会会同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有关部门制定示范区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加强区域内招商平台的沟通联系,完善重点产业链,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集聚发展,推动形成合作共赢的区域产业集群。第三十七条 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示范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支持示范区聚焦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推进实施联合攻关计划项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广应用科技成果。本省加大对示范区内企业创新支持力度,鼓励示范区内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申报长三角科技攻关项目,支持示范区构建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高效对接的平台和服务网络,通过科技创新券等方式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使用长三角全域的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人才培养、资源开放等服务,推进科技创新资源一体化配置。第三十八条 支持示范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加大知识创新型总部培育和基地建设;支持示范区引进国内外知名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鼓励高等学校在示范区设立研究机构。第三十九条 支持吴江区与青浦区、嘉善县以“一区多园”模式建设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四十条 支持在示范区建立金融信息共享合作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在示范区提供同城化便利服务,依法开展跨区域联合授信。第四十一条 支持示范区推进知识产权跨区域联合保护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支持知识产权相关服务机构为示范区内企业提供专利培育、侵权监测、风险预警、价值评估、知识产权转化和交易等服务。第四十二条 支持在示范区建立统一的产业人才评价体系和高端人才评价标准,开展职称联合评审。本省有关部门会同上海市、浙江省有关部门在示范区建立相关职业资格、职称、继续教育学时互认机制,畅通人才流动渠道。第四十三条 支持示范区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加快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建设,优化数据中心和存算资源布局,推动算力、数据、应用资源集约和服务创新。第六章 江南水乡文化第四十四条 支持示范区根据镇水相依的水乡聚落特征和吴根越角的历史文化特色,推动建设江南运河、太湖—黄浦江、嘉兴—吴淞江等历史文化带,塑造新江南水乡风貌,打造体现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标识地。执委会会同两区一县人民政府建立江南水乡文化保护区域协同工作机制,推进示范区内江南水乡古镇的整体性保护以及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工作。第四十五条 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举办昆曲、嘉善田歌、江南丝竹、芦墟山歌等传统戏曲和音乐表演活动,经营传统手工艺和特色食品,研究发掘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价值,展示江南水乡独特的文化内涵,传承和保护江南水乡文化。示范区可以通过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经费补助等方式,鼓励在江南水乡古镇居住、就业、创业,展示当地民风民俗、传统礼仪、饮食文化等传统文化生活业态。第四十六条 支持在示范区开展江南水乡文化相关文艺作品创作和文化产品开发,共同策划品牌主题推介活动,培育示范区江南水乡文化品牌。支持在示范区合作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执委会会同两区一县人民政府推进与国际、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组织等的文化交流和项目合作。第四十七条 支持示范区拓展民间民俗文化旅游服务,推动古镇群落文化休闲和旅游资源的联动开发,打造文商旅体融合、区域品牌鲜明、营商环境优良的文旅服务、消费和产业集聚区。支持示范区建立跨区域联合办赛机制,举办跨区域品牌赛事,引导高水平、高级别的赛事品牌落户示范区。第七章 公共服务第四十八条 执委会会同两区一县人民政府编制示范区共建共享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并动态更新,推进卫生健康、医疗保障、教育、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支持示范区构建跨区域公共数据共享机制,提升公共数据资源利用效率。第四十九条 支持示范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展教师一体化培养,建立智库共享、课程共建、名师联训、品牌联建机制,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线上共享平台,共建优质教育资源库。支持示范区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工作,开展跨省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鼓励示范区推进高等学校校际学分互认、教师交流,发展高水平、开放式的高等教育。第五十条 支持在示范区推进医疗保障同城化,实行示范区内异地就医免备案直接结算,推动医疗保障经办政务服务事项统一,推行医保电子凭证一码通。支持在示范区推进医疗机构协作,建立跨区域医疗资源共享机制,组建跨区域医疗联合体,促进医师跨区域多点执业,推进影像资料、检验报告互联互通互认。第五十一条 支持在示范区加强养老服务合作,建设康养基地,推动实现养老服务补贴和长期护理保险异地结算,为异地养老提供便利。第五十二条 支持在示范区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金融服务等领域实现同城化服务。第五十三条 支持在示范区建立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归集标准,促进公共信用信息跨区域共享;支持市场化信用服务机构参与示范区公共信用体系建设,开发跨区域融合信用产品,拓展跨区域信用服务应用场景。第八章 法治保障第五十四条 省、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省、苏州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示范区建设的需要,决定就特定事项在示范区内暂时调整或者暂时停止适用有关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部分规定。因推行制度创新、重大改革等举措,需要在示范区内暂时调整或者暂时停止适用有关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部分规定的,执委会可以向省、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省、苏州市人民政府提出建议。第五十五条 支持示范区推进生态环境、营商环境、公共服务、工程及服务等领域的标准化建设,探索建立示范区协同团体标准采信机制。第五十六条 支持示范区通过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简化审批流程等方式,探索生产经营相关许可证件、资质资格等跨区域互认通用。第五十七条 支持本省行政机关与上海市、浙江省有关行政机关在示范区加强行政执法协同,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行政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完善常态化联合监管、违法线索移送、案件移送、联合执法、执法协助、信息共享等工作。对青浦区、嘉善县行政机关依法调查收集的证据材料,吴江区有关行政机关经审核符合证据效力要求的,可以作为行政执法证据使用。第五十八条 本省与上海市、浙江省在示范区探索推进行政裁量权基准统一,推动示范区内类别、性质、情节相同或者相近事项处理结果基本一致。吴江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根据示范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在法定范围内对相关行政裁量权基准适用的条件、种类、幅度、时限等予以合理细化量化。第五十九条 吴江区人民政府应当与青浦区、嘉善县人民政府加强应急管理协同,建立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跨区域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做好风险防范、应急准备和应急处置等工作。第六十条 吴江区公安机关应当与青浦区、嘉善县公安机关建立跨区域重大110接处警、突发事件处置联勤联动和快速反应工作机制,实行先期到场和协同处置。第六十一条 本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上海市、浙江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示范区建立劳动争议联合调解和协同仲裁机制,统一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协同处理的区域标准。第六十二条 支持在示范区创新司法协作机制,在跨区域诉讼服务、调查取证、涉案企业合规、诉讼保全、执行联动、文书送达、信息共享、审判交流等方面加强协作。第六十三条 支持在示范区推动律师、公证、司法鉴定、调解、仲裁、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协作,保障示范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法律服务需求。第九章 附则第六十四条 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包括吴江区黎里镇,青浦区金泽镇、朱家角镇,嘉善县西塘镇、姚庄镇。水乡客厅包括吴江区黎里镇、青浦区金泽镇、嘉善县西塘镇和姚庄镇各一部分,北至沪渝高速,南至丁陶公路—纽扣路,西至汾湖大道,东至金商公路。第六十五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示范区协调区(昆山市锦溪镇、淀山湖镇、周庄镇)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活动,参照适用本条例。第六十六条 本条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和保障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同时废止。
  • 谈锂电检测机构现状、与科学仪器协同发展——访上海蓄熙新能源材料检测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广帅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0年,韩广帅在博士期间开始做电池失效分析相关研究,至2013年博士毕业,接触到一些日本电池分析研究中心,加深了对电池分析的理解,然后进一步走进国内诸多电池材料生产企业、电池生产企业、电池应用端企业等,逐渐发现国内还存在许多缺陷,这三端为代表的企业之间相对孤立,缺乏协助沟通。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此背景下,经过几年积累,韩广帅等创立了上海蓄熙新能源材料检测有限公司,以期构建一个从材料到电池,到电池性能,到整个新能源汽车健康状态的产业链闭环评价机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9月17日,第十四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在天津召开同期,由仪器信息网联合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合办的“新能源电池检测技术发展论坛”成功召开,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上海蓄熙新能源材料检测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广帅 /strong /span 分享了题为“新能源车用锂离子电池失效分析解析技术整体方案”的报告。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会后,仪器信息网现场采访了韩广帅,请其从锂电检测机构的角度分享了公司的创业历程、锂电检测机构市场特点、对科学仪器及检测技术的需求及展望等。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详细观点分享,请点击以下现场采访视频: /strong /span /p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8399246DA846DC9C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350& playerid=621F7722C6B7BD4E& playertype=1"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观点摘要: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锂电的检测机构整体来说还是以相对单向为主,或国家委托实验,或公告实验为主,真正做非标的时间比较少。但非标实验值不得我们去做,为什么值得去做?因为我们都过了所有的公告实验,但是我们的车为什么现在还存在一定安全问题?& #823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电池失效分析确实很难,有很多情况下还需要一些破坏性试验,但也也很难去把破坏性以后能看到的一微观结构的缺陷与宏观性能联系起来,其实这就是难点。如何通过微观的结构变化,与那些宏观的性能联系建立一个一一对应的关系,其实是非常难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科学仪器就是我们的工具,或者是眼睛。我们也买了很多的科学仪器,在我们整个使用过程中也会发现,我需要可能更便携式的,大家很多时候要去现场直接去做检测,其实目前便携式可能还比较难。另外也需要多方面集成的技术& #823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买科学仪器的过程中,我们买的大多数都是进口品牌。但借着这次科学仪器发展年会,也看到了很多国内的新兴的一些仪器企业有很好的技术及产品,让我前一亮,我们也应该给国产仪器很多支持和机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期望整体检测机构能优势整合,从材料检测到电池检测,到系统检测,包括到新能源汽车检测,串联起来,整个行业协同解决行业痛点,真正从源头开始,我认为才是为新能源汽车去保驾护航发展的道路和趋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附: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1.“新能源电池检测技术发展论坛”现场6位报告直播回放: /strong strong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0927/560802.shtml" target=" _blank"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0927/560802.shtml /a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tyle="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 microsoft=" " text-indent:=" " margin:=" " padding:=" " 2.同期专家视频采访: /strong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text-indent: 2em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1010/561405.shtml" target=" _blank"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 spa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 谈动力电池检测实验室建设、检测技术难点及展望——访国联研究院检测事业部副总沈雪玲 /span /strong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 spa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 /span /strong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 spa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 /span /strong /a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none "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line: underline "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non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0930/561140.shtml" target=" _blank"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color: rgb(0, 176, 240) " 新能源国策下,汽车检测人谈电池检测技术与市场——访张家港清研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郑郧 /a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 microsoft=" " white-space:=" " text-indent:=" "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line: underline "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1010/561328.shtml" target=" _blank"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锂电测试仪器技术当前相对单一,亟需原位在线技术——访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杨伟博士 /span /strong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pan /strong /a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3.关于上海蓄熙新能源材料检测有限公司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上海蓄熙新能源材料检测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公司依托同济大学及国家机动车检测中心,把握战略性产业发展方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以“创新、服务、学习、坚持”作为企业经营原则;以“高品质、差异化、增值服务”作为经营理念,全力打造基于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及太阳能电池等新能源关键材料真实组成、结构和形貌的研究、分析、检测的专业性综合型公共服务平台。公司拥有非大气暴露下电池拆解及模拟电池真实环境下的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差热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气相-质谱联用仪、加速量热仪、气相色谱仪、碳硫分析仪、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电化学工作站、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气体采集设备等国内外先进的分析检测和材料开发专属设备。公司创始人为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及空间电源研究所博士后、华东理工大学工学博士,目前还在不断完善人才结构,持续吸收国内外优秀人才壮大创业团队。公司强大的研发平台和持续的研发投入,确保了在新能源关键材料方面的研究、分析、检测处于业内领先水平。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p p br/ /p
  • 京津冀科学仪器资源将实现协作发展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赴河北省科技开发中心,就河北省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服务联盟的运行服务模式及平台建设情况等开展交流,重点探讨了京冀区域在科技基础条件方面合作的基础与设想。   首先,河北省科技开发中心支建民主任介绍了河北省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服务联盟建设运行以及河北省的科技资源情况。该联盟由河北省科技厅组织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21家单位组建,建立了共享仪器数据库、专家数据库、企业数据库、需求数据库等资源数据库,建设开通了联盟门户网站。   由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负责运营的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是由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质监局、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三方共建,该中心积极挖掘资源需求,拓展资源需求领域,关注检测领域科技资源供需矛盾,致力于构建多元化、多层次互补的检测与认证服务体系,实现检测资源与认证资源的社会共享。截至2013年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共有成员单位44家,474台(套)价值2.5亿元的仪器设备资源开放,汇集科技需求200余项、开放实验室21家,研发服务合同总额4688.86万元。   双方在互相介绍各自工作的基础上,从环渤海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服务、检测认证资源共享服务等多方面深入交流,一致认为在当前资源整合、协作创新的大背景下,应通过市场化机制,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强环渤海核心圈的合作交流,共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谋求多方共赢的协同创新发展局面。会后,工作组还考察了河北省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服务联盟成员单位石家庄市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和石药集团,就进一步的具体合作形成了意向协议。   京津冀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唐山、石家庄、秦皇岛、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和承德,涉及到京津和河北省8个设区市的80多个县(市)。国土面积约为12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为9000万人,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约为67598亿元。以汽车工业、电子工业、机械工业、冶金工业为主,是全国主要的高新技术和重工业基地。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4年2月26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
  • 《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2)》报告发布会召开
    12月26日,由清华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共同发起,在能源基金会支持下,国内50余位一线学者共同编制的《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2)》报告顺利完成线上发布。本年度报告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主题,通过对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治理体系与实践、结构转型与治理技术、大气成分源汇及减排路径、健康影响与协同效益五个方面共20项指标的分析,追踪我国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的最新进展,全面展示相关工作取得的成绩,描述空气质量与气候变化的现状及其影响,提出需要补强的薄弱环节和未来的协同路径。 在致辞环节,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表示,通过减污降碳协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我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未来相关工作还需进一步优化技术路径、设计政策组合,推动清洁空气与碳达峰碳中和措施形成合力。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张大伟强调,推动我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须更加突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大气污染防治和温室气体减排,并期望报告工作组不断积累,持续发力,推动实现清洁空气和碳中和目标。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院士指出,协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与空气质量改善工作,既体现在治理对象、措施以及政策行动的统筹,也体现在目标及效果的协同。清华大学副校长曾嵘指出,清华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重大战略需求,在碳中和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突破方面积极探索,该报告正是成果之一,未来清华大学将鼓励学者持续深耕,发挥创新引领作用。点评专家高度评价报告编写工作。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院士总结强调,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工作须更加关注地方特色,立足各地自然资源禀赋,力求协同效益最大化。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院士总结指出,今后报告工作须关注行业地区异质性,加强交叉学科交流,将系列报告打造成我国减污降碳领域的旗舰品牌,为推动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及美丽中国目标贡献力量。
  • 成都质量倡议:推动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协同运用和融合发展
    2023年9月1日至2日,来自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7个国际和区域组织及有关技术机构、企业的800多位代表齐聚中国成都,共同出席中国质量(成都)大会,围绕“经济复苏中的质量变革与合作”这一主题,进行深入交流,共商质量变革与合作发展大计,取得广泛共识。   我们认识到,质量是繁荣国际贸易、推动经济增长、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因素。当前,全球经济仍处在艰难复苏之中,面临各种风险挑战。人类是命运共同体,经济复苏的内在需要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呼唤世界各国开展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质量变革与合作。我们应当顺应高质量发展潮流,深化质量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全球质量进步,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复苏、繁荣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质量动力。   我们倡议:   1.以质量变革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价值。质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要秉持质量至上的发展理念,强化质量创造价值的发展导向,推动理念、目标、工具、方法的全方位变革,以质量变革为企业经营、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注入活力,以质量的共同进步推动实现全球经济复苏与繁荣。   2.以质量升级改善人类生活品质。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扩大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提升食品、药品、农产品等安全水平,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绿色化、智能化、优质化,为全球人民创造更加健康、更为安全、更高质量的幸福生活。   3.推动质量技术、管理与制度持续创新。适应技术进步和需求变化,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加快产品研发与质量升级。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通用人工智能技术与质量技术深度融合,加强和完善供应链、产业链质量管理,推动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全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广泛应用。   4.建设更高水平的质量基础设施。推动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要素的协同运用和融合发展,提升质量技术机构的数字化水平,建设更加智慧的质量基础设施。推动质量基础设施更广范围互联互通,促进规则协调、标准协同、合格评定结果互认,努力寻求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最大公约数”,推动高品质产品和服务在全球市场自由流动。   5.服务中小企业质量可持续发展。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是产业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中小企业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经济与贸易体系质量进步的关键环节。要通过质量政策激励、技术帮扶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着力提升中小企业的质量保证与持续改进能力。   6.促进全球质量共治共享。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需要各国以开放心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倡导无国界、无障碍、无歧视的质量交流理念,广泛交流各国质量管理、质量改进和质量技术成果,推动优秀质量文化互鉴。支持国际组织更好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完善多边、双边质量合作磋商机制,共同完善全球质量治理体系。   本届大会重申并呼吁,各方力量协同携手,推动全球质量变革与合作,以质量变革纾全球经济复苏之困、以质量合作谋人类美好生活之福,为建设一个进步、繁荣、美好的世界贡献更多质量智慧和质量方案!
  • 科学仪器标准当与市场标准协调发展
    &ldquo 尽管我国科学仪器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是标准技术水平总体落后,国内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少、标龄较长(平均10年)、应用程度偏低、总体适用性相对较差。&rdquo 在日前于北京举办的科学仪器标准化论坛上,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石镇山向《中国科学报》记者指出,未来需要将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 截至目前,我国科学仪器行业共制定标准1618项,其中国标410项,行标1208项,现有科学仪器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9个,自2003年起主导制定多项国际标准。国际上与仪器仪表相关的标准化技术组织共9个,发布相关标准1169个,涉及光学、试验机、电器设备安全等领域。 石镇山指出,目前我国政府对于科学仪器行业的标准化工作也十分重视,2011~2014年发布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共211项,很多仪器专项已经关注标准研制问题。但同时仪器专项标准研制存在数量少、技术水平偏低、实用性差、对要开发产品的相关产业化和使用要求标准不了解等6大问题。 对于未来科学仪器领域标准化的发展,石镇山认为,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应当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相协调,要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同时,要加快推进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让标准成为对科学仪器质量的&ldquo 硬约束&rdquo 。
  • 紧密合作 共同发展!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专家领导参访盛瀚
    6月24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物院)化工材料研究所王晓川等一行专家领导参访盛瀚,就目前项目工作进行评审。在盛瀚科技展厅,销售运营部经理徐丽娜向他们讲述了盛瀚离子色谱的发展历程,以及盛瀚的研发成果和行业应用。王晓川等专家对盛瀚在色谱领域的贡献表示认可,并鼓励盛瀚积极研发创造。参观结束,在展厅会议室,盛瀚研发总监向中物院的专家领导讲解了合作项目的装置设计,让他们对项目进行评审。双方就合作项目进行详细探讨,为后续产品优化打好基础。下午,王晓川等一行领导参观了盛瀚应用中心和智造部,深入了解盛瀚的产品、技术与应用;并对盛瀚智造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也对深度合作有了更进一步的信心。一直以来,盛瀚与中物院就有很深的渊源。这次项目合作进一步加强了双方的沟通交流,促进双方共同发展,让盛瀚智造在更多领域发光发热!
  • 与流动化学工艺工程技术同发展,Sanotac平流泵助力绿色化工
    与流动化学工艺工程技术同发展,Sanotac平流泵助力绿色化工 2017流动化学工艺工程技术交流大会,于2017年5月25~26日,在无锡友谊大饭店隆重举行,流动化学工艺工程技术—化学工艺创新之道,开启绿色化学新时代。 如下是会议的主要专家报告内容:演讲题目:微反应高效化学合成,王凯,清华大学化工系博士生导师演讲题目:连续流动反应器的优势与前景,陈荣业 ,原)大连绿源公司及大连联化总工程师,现任多家企业技术顾问演讲题目:微通道连续流氧化—化工制药危险工艺的安全绿色之路,张国富, 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副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演讲题目:微化学工程与技术——从实验室到工业应用,陈光文,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演讲题目:流动液体净化技术----活性碳纤维,张庆武,北京日新远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 教授演讲题目:精细化工的“智慧”梦-微反应器技术与应用,马兵,上海惠和化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演讲题目:微通道反应器的应用研究,夏春年,浙江工业大学 副教授演讲题目:釜式反应器还是连续流反应器,张海峰,汉鸿泰诺化学(上海)有限公司 博士 /首席技术官演讲题目:道法自然--连续流动反应器个性化解决方案,宋伟,福路威流动反应器 ,CTO演讲题目:连续化有机溶剂膜脱水技术,王作荣, 宁波信远膜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演讲题目:过程专家系统PES在原料药工艺自控的增值应用,俞靓,施耐德电气中国演讲题目:间歇反应安全评估与流动化学反应在线监测,何骏, 梅特勒-托利多自动化化学部 各位业内专家就新兴的微反应技术的研发进展和工业应用情况,进行了详细解读,会后,还进行了专家答疑环节。 有对微反应设备应用提出问题的,也有对硬件提出疑问的,也有希望专家提出指导意见的。展会或交流会上,微反应器依然是引起大家极大兴趣的位置,人气很旺,询问的人很多。目前,已经购买微反应器的企业或科研部门,也需要不断加强技术的学习和交流,如何利用好这个工具,尽量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是成为一个摆设,也是当务之急。企业生产部门,也需要加强应用技术的研发,做好技术服务,卖设备不是难事,关键是让设备用好,让客户不断的产生购买的需求,乃至重复购买才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任何一个新生的事物,都需要一个长期发展过程。总之,微反应器不是神器,方兴未艾,还需要集各方所长, 凝心聚力,推动微反应器技术成长壮大。 微反应技术的春天总会到来。 另外,流动化学技术,不仅仅包含微反应技术,还有反应釜,化工装置,包括自己搭建反应装置,都属于流动化学的范畴。上海三为科学作为流动化学装置的配套服务商,此次会议上,微型平流泵与FLOWAY福路威玻璃流动化学装置--可调式流动反应器同台展出,引起了会议嘉宾的极大热情和关注。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因为专业,所以卓越! 除了高流量精度 ,低压力脉冲 ,低流速脉动之外,三为科学Sanotac化工专用平流泵还有以下特点:A 我们在同行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B 自动柱塞后清洗功能,一种可选的自动机制能够清洗柱塞及柱塞密封圈的背面,防止溶液结晶而损害柱塞杆和密封圈。C 占地体积小,相比同行,同等流量下,外壳体积更小,适合配套各种化工成套装置。D 专业配套各种变径接头,适合各种工况条件要求,配套1/16”,1/8”,1/4” ,2mm,3mm,4mm,6mm等外径管路。E 泵头和流路材质可选:316L不锈钢 PEEK聚醚醚酮 PTFE聚四氟乙烯 Ti钛金属 HC哈氏合金.F 10大系列,70多个型号,覆盖0.001ml到10L/分钟。 三为科学提供化工装置的动力之源,“泵”发激情,精确输送,使命必达! 作为化工流体输送解决方案的领导者,化工反应装置专用平流泵配套服务商! Sanotac不生产微反应器,只是化工流体的搬运工!友情提示:切记:单向阀不堵塞,出口管子就不会堵;不符合流体动力学的使用粗口径管子,单位流量远小于管子通径,系统的死体积更大,系统带压时流路的精度和脉冲,在启动和变速时误差会更大。流动化学,大会日,天高云淡。 抬望眼,行业大咖,科研大牛,化工同行汇无锡,相逢总嫌酒杯浅。 莫等闲,学习微化工,展宏图。微反路,尘心染,千种情,自不言。 笑谈化工圈,谁在期间。初心路,万水千山求索。融入化工眼界宽,追寻梦想再扬帆。 把梦圆,待来年相聚,再言欢。 --------上海三为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Sanotac 微反应器专用平流泵
  • 北京五洲东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协同polyscience向四川红十字会捐献活动
    当四川地震发生后,灾区的重建事业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全国各地纷纷出资出力,为灾区的重建事业现出了一份爱心。而北京五洲东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答谢社会,减轻灾区人民的苦痛,联合美国PolyScience公司开展了一次&ldquo 支援地震灾区灾后教育事业重建捐献活动&rdquo ;我们将公司自2008年7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PolyScience产品销售额中的一部份捐赠给灾区。经统计计算, 我们已于2009年2月4日向四川省红十字会捐款人民币七万元,用于灾后教育重建事业。 美国PolyScience公司是一家业内领先的工业和实验室用制冷循环水浴、加热循环水浴、冷水机等设备的制造商,我公司将协同美国PolyScience公司一如既往地为您提供全面的优质服务! 北京五洲东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市场部 2009-2-10
  • 京津冀签署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协议:统一监测 协同治污
    2015年12月2日,京津冀三地环保部门正式签署了《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协议),明确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以联合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协同治污等10个方面为突破口,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协议的签署,意味着三地在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加快推进生态环保领域率先突破,共同打造京津冀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方面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协议明确了未来京津冀三地将率先从10项重点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突破。联合立法,在环境保护部领导下,共同编制《京津冀区域环境污染防治条例》。统一规划,以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保规划》为统领,共同制定大气、水和固废等领域的专项规划,统筹区域污染治理。统一标准,建立区域协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逐步统一区域环境准入门槛。统一监测,在国家统一的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技术规范的指导下,共同研究确定统一的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共同构建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信息共享,建立三省(市)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共享环境质量、污染排放以及污染治理技术、政策等信息。协同治污,针对区域共性污染问题,协同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共同实施生态建设。联动执法,针对跨区域、跨流域的环境污染等区域性环境问题,集中时间,开展联动执法,共同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应急联动,针对跨区域的环境污染事件以及区域性、大范围的空气重污染,建立预警会商和应急联动工作机制。环评会商,针对可能对区域大气环境、水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重点行业规划、园区建设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环评会商。联合宣传,针对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政策、重要工作进展、区域环境质量改善情况等开展联合宣传。
  • 京津冀辽豫协同推进饲料质检工作
    为落实农业部《全国饲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相关要求,日前,京津冀辽豫五省市饲料质量安全质检机构在京签订了《京津冀辽豫饲料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协同发展意向书》,五省市饲料质检机构将通过采取召开工作联席会议、组织人员合作交流、开展检测信息共享等方式,共同推进饲料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协同发展。  记者从北京市饲料监察所了解到,今后,京津冀辽豫五省市饲料质检机构将紧密合作,共同促进饲料质量安全检测工作长效发展,主要合作方式和内容有:一是建立省级协商机制,及时通报本辖区内新出台的饲料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要求与措施、相关重大饲料质量安全事件等情况 二是推进五省市饲料生产企业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创建五省市饲料采样共享系统,在检测过程的样品采集、分析过程统一化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区域检测结果互认 三是构建饲料质量安全检测创新共同体,建立跨省市饲料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和产品的推广机制,推动五省市饲料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协调发展 四是在饲料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方面,各省市利用自身人才和大型仪器设备优势,重点在未知和已知风险物质筛查、重大风险隐患分析开展合作研究,促进饲料质量安全预警研究工作 五是开展五省市饲料质检机构人才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建立五省市饲料质检机构科技项目联合攻关机制,为饲料行业健康发展做好人才和技术支撑。
  • “医工融合,协同创新”2023姑苏生物医学检验技术发展年会成功举办
    仪器信息网讯 11月4日,由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江苏省免疫学会联合主办的“2023姑苏生物医学检验技术发展年会”在苏州成功举办。此次会议主题为“医工融合,协同创新”,展示了近年来生物医学传感、转化医学和临床医学检验领域的新技术、新进展,围绕基础研究、临床检验和创新成果转化等交流“生-医-工交叉融合”的成果和心得,以期推动生物医学检验领域新技术、新应用的高质量发展。2023姑苏生物医学检验技术发展年会现场会议伊始,苏州高新区科技城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主任杨亮,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王传新,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周连群,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徐博,苏州市医学会会长谭伟良,江苏省免疫学会理事长许化溪先后致欢迎辞,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助理杜鸿担当主持。杨亮 苏州高新区科技城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主任王传新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周连群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徐博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院长谭伟良 苏州市医学会会长许化溪 江苏省免疫学会理事长杜鸿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助理随后,进入大会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顾宁教授,山东大学检验医学创新技术研究院院长王传新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加拿大工程院士李晨钟教授,美国哈肯萨克默里迪恩探索与创新中心陈亮研究员,香港理工大学叶社平教授,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生物传感器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王平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检验科主任崔巍研究员7位报告嘉宾带来精彩报告分享。报告人:顾宁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京大学教授报告题目:《细胞生物信息学》报告人:王传新 山东大学检验医学创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报告题目:《检验医学在肿瘤诊疗中面临的难题与应对策略》报告人:李晨钟 加拿大工程院士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报告题目:《医疗物联网IoMT中的智能传感》报告人:陈亮 美国哈肯萨克默里迪恩探索与创新中心(HMH-CDI) 研究员报告题目:《Tackle AMR superbugs: a genomic and genetic paradigm》报告人:叶社平 香港理工大学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主任报告题目:《Myopia genetics: From a ssociation to causation (近视遗传研究:从关联分析到致病机制)》报告人:王平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生物传感器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报告题目:《仿生传感技术与智能感知仪器的研究进展》报告人:崔巍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检验科主任报告题目:《多组学技术挖掘检验标志物实践分享》大会合影大会掠影除了大会报告,本次大会还设置了微生物检测新技术论坛,智能生物医学传感论坛,医用质谱技术检验论坛,医、研、产创新发展论坛,分子检验论坛,临床检验前沿技术论坛,生物医学工程前沿论坛和青年学术论坛(会前会)8个专题分论坛,内容同样精彩纷呈。
  • 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实现“双碳”目标关键路径
    聚焦绿色低碳前沿发展趋势,运用数字技术与互联网资源优势,实现深圳“宜居城市、枢纽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任务,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深圳需围绕打造数字化、绿色化“双化”标杆、强化统筹管理、增强需求牵引、完善金融体系等四方面强化“数字引领”推进“绿色发展”。“双碳”目标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数字化、绿色化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2022年11月,中央网信办等5部门联合印发通知,确定深圳市等10个地区首批开展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双化协同)综合试点。近年来,围绕“双碳”目标的落实与推进,深圳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数据显示,深圳在经济总量高居全球城市前列的同时,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均处于我国各大城市最低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1/5。聚焦绿色低碳前沿发展趋势,运用数字技术与互联网资源优势,实现深圳“宜居城市、枢纽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任务,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深圳需围绕打造“双化”标杆、强化统筹管理、增强需求牵引、完善金融体系等四方面强化“数字引领”推进“绿色发展”。打造“双化”标杆:聚焦重点领域,服务重点片区,发展核心技术一是推动“蓝”“绿”融合发展。国内外科技企业利用自然冷源的数据中心实践效果显著,可以将海洋作为自然冷源,在海底布放高能耗数据中心,充分发挥海底数据中心省电、省水、省地、高安全、快速部署等优势,推动海洋工程与数据中心新基建融合发展。同时,打造绿色、智慧、高效的国际航运枢纽,推动盐田港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水水中转”“港铁联运”。针对海洋能源产业,打造深汕合作区海上风电基地,加强对潮汐能、可燃冰、深海矿业、深海油气等海洋新能源的跟踪研究和产业化应用。二是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载体。以前海为突破口,立足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集聚区、大空港海洋新城等四大片区功能定位,推动数字化绿色化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在前海集聚,强化深港合作,创建“中国蓝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充分发挥“深圳国际低碳城”低碳产业聚集效应,汇聚绿色创新企业和技术交流平台。同时,大力开展气候友好型社区建设、零碳公园和近零碳示范社区等项目试点,以社区为单位对碳源分布、碳排放进行实时监测、总量控制,形成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全社会碳清单,打造绿色名片。三是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数据显示,全国各大城市中,深圳在数字技术密度上排名第一,但是在绿色技术密度上排名第七。可在前沿技术研发上,支持企业持续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基础性研究,加大颠覆性生产工艺与替代产品创新力度。通过培育、打造氢能应用场景,布局氢车运输、加氢站、光伏制氢等基础设施,实现从港口原料到生产制造的“零碳物流”。加快新一代核能技术、新型高效硅基光伏电池等超高效光伏/光热技术、深远海漂浮式风电场、潮汐能等关键技术突破。强化统筹管理:加强部门协同,构建信息制度,健全碳普惠体系一是加强“双化”部门协同,发挥政策联动效应。设立市级“双化”协同机构,整合现有政策,打造“一站式”政策目录,统筹具体协同政策的制定、资源协调、资金部署和应用推广等,提升政策执行水平,以点带面打好“双化”协同发展的政策组合拳。同时,针对协同中具体涉及的技术创新、标准体系完善、重点领域协同试点示范部署等,明确各部门权责分配,促进部门间信息共享、政策协同,避免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联合区司法局、第三方监督评估工作组,对生态环境合规整改工作落地成效进行考察验收。二是加快构建现代信息披露制度。利用深港通机制,以香港联交所《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为基础,制定两地互认的ESG指标,探索建立统一发布绿色项目清单、认证目录和交易信息的“双化”共享信息系统,引导企业定期披露绿色项目信息,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同时,建立市级数字化碳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企业、地方政府和部委平台互联互通,提高数据统计核算的效率、准确度、可信度和可追溯性,实现“能源+双碳”数据汇集。三是进一步健全碳普惠体系。充分发挥深圳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优势,围绕智慧交通、在线医疗、电子商务等低碳生活场景,推进碳普惠平台建设,鼓励企事业单位打造趣味性、实用性、互动性创意应用小程序,丰富碳积分换取绿色消费优惠的模式,引领全民低碳生活的社会新风尚。形成碳普惠体系顶层设计, 要进一步整合低碳要素,科学设计制度标准和减排量核算方法,建立健全评估评价体系。要更加注重便捷高效,建立个人低碳生活平台,广泛对接各类碳普惠项目和应用场景,让市民群众及时感知降碳行为的成效。同时拓展碳普惠消纳体系,推动各类主体消纳碳普惠减排量,开展大型活动碳中和行动,完善碳普惠支撑体系。增强需求牵引:加强政府采购支持,发挥企业力量,培育市场需求一是加快推进“工业上楼”,引导建筑业“双化”发展。目前,宝安区新建民用建筑已100%落实绿色建筑标准,建议在全市范围内督促新建建筑严格执行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条例规定以及标准规范,对具备“双化”协同特征的设计方案、工艺、材料和技术设备等在评分标准的权重和评分细则的分值上给予侧重,鼓励在各类政府工程、PPP模式中采购绿色制造原料和产品,实现量质齐升。同时,在项目报建和施工过程中,加强绿色建筑全过程监管,引导鼓励既有建筑安装能耗分项计量装置并将能耗数据实时传输至市建筑能耗监测平台,提升建筑能耗监测能力。二是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深圳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2.1万家,是“双化”协同发展的主力军。建议依托国企技术、人才与资金优势,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开展集成应用创新,建设“5G+数字工厂”,大力推广一批关键共性节能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借助绿色制造推动向高附加值产品升级。支持上下游企业基于平台开展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销售和协同配送,高水平打造“双化”协同供应链体系,推动深圳制造业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造行业数字化转型样板。完善金融体系:建设全球绿色金融市场,鼓励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一是建设面向全球的绿色金融市场。加快绿色基金、债券、股权融资、基础设施REITs等金融市场建设,对接深交所和上交所南方中心等资本交易平台,积极发展蓝碳交易、探索绿色资产跨境转让,支持绿色企业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发行债务融资,引导各类资本加大对企业的股权投资。二是鼓励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鼓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基金、保险机构等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研究绿色金融相关评估定价方法,发展碳资源领域绿色金融及其衍生品,开发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挖掘提炼绿色金融产品案例。
  • 高通全球高级副总裁钱堃:以持续创新和产业协作,推动半导体行业更好发展
    8月9日,由无锡市人民政府、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办,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承办的2023集成电路(无锡)创新发展大会在无锡举行。  高通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钱堃出席大会并发表题为“5G+AI:创造智能互联‘芯’机遇”主题演讲。从技术发展的视角,钱堃分享了5G和AI两大基础技术带来的智能互联“芯”机遇。钱堃表示,5G+AI这套技术“组合拳”正在开启全新的创新周期,推动众多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也为半导体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图为高通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钱堃在论坛作主题演讲  钱堃认为,我们正处于5G和AI两大基础科技协同发展,彼此交替推动的关键技术窗口期,5G让AI更可及,AI让5G更智慧。从原本被认为仅是单纯赋能传统消费电子产品,到如今能够深入千行百业、惠及社会的泛在技术平台,5G与AI的融合发展正在带来智能互联“芯”机遇,成为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谈及半导体产业的未来发展,钱堃说,半导体对于诸多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不可或缺,对移动行业如此,对汽车、计算、工业等领域亦是如此。未来,智能手机只是各类型终端的一部分,芯片技术已经并将继续扩展到各种各样的移动终端。  钱堃举例说,在智能手机之外,XR扩展显示是具备广阔前景的新一代移动计算平台,在已面世的超过65款基于骁龙平台的XR商用设备中有很多中国厂商的身影,这一良好势头也将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此外,随着汽车行业新能源与智能网联双重趋势叠加发展,汽车产业迎来关键转型机遇,智能网联汽车也会是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机会点之一。  钱堃认为,半导体是当今技术创新和智能互联世界的核心组成部分,一个健康的半导体生态系统对行业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半导体生态系统的发展既需要持续创新,也需要通力合作。这也正是高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一直坚持的理念——持续创新,产业协作,并全力支持合作伙伴发展。地处无锡的高通-全讯射频工厂正是高通与中国合作伙伴加强协作,共促5G产业发展的例证。  展望未来,钱堃表示,希望携手更多中国合作伙伴,在5G+AI的创新时代,以先进技术和开放合作,助力智能网联终端的扩展和普及,推动半导体行业更好发展,加速迈向智相联、万物生的美好未来。
  • ACCSI十五周年:一直走在与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共同发展的进阶之路上
    1999年,仪器信息网开通,成为中国第一家科学仪器专业门户网站。网站自成立以来,以“互动、创新、整合”为服务理念,致力于为科学仪器行业提供专业的信息服务和网络应用技术服务。2006年,仪器信息网与中国分析仪器学会合办仪器新产品发布论坛及仪器创新沙龙(ACCSI2006),当届活动就有50多位相关专家,80多位国内外知名仪器厂家的负责人,100多位仪器用户,以及10余家专业媒体共同参加。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旨在促进中国科学仪器行业“政、产、学、研、用、资”等各方的有效交流,力求对中国科学仪器的最新进展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力争把最新的相关政策、最前沿的行业市场信息、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在最短的时间内呈现给每位参会代表。至今,仪器信息网经过二十余年的辛勤耕耘,已成为科学仪器行业访问量最高、行业影响力量最大的专业门户网站。同时,ACCSI也走到了第十五个年头。经过十四年的发展,ACCSI单届参会人数已突破1000人,被业界誉为科学仪器行业的“达沃斯论坛”。回首ACCSI的十四年,每一步都是与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共同发展的进阶之路。第十五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1)将于2021年4月21-23日在无锡市召开。ACCSI2021以“创新发展,产业共进”为主题,采用圆桌峰会、大会报告、会议论坛、展览展示等多元化形式布局,并增设了大会直播、媒体采访、升级特色专区等亮点活动。此外,大会期间还将颁发“年度优秀新品”、“研发特别贡献奖”、“年度绿色仪器”、“年度行业领军企业”、“年度十大检测机构”、“年度售后服务五佳企业”、“年度数字营销五佳企业”、“年度人物”等多项行业大奖,引领科学仪器产业方向。ACCSI2021参会咨询:报告及参会报名:010-51654077-8124 13671073756 杜老师; 15611023645 李老师赞助及媒体合作:010-51654077-8015 13552834693 魏老师微信添加accsi1或发邮件至accsi@instrument.com.cn(注明单位、姓名、手机)咨询报名。
  • “北京生命科学与健康协同创新联合体”在NCPS宣布成立
    12月17日,由北京市科委大力推动,京区多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北京生命科学与健康协同创新联合体”(以下简称协同创新联合体)在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宣布正式成立。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与北京昌平区副区长苏贵光为协同创新联合体揭牌,市科委副主任郑焕敏主持成立仪式。  近年来,北京市生命科学与健康领域的创新链条日益完善,链条上的很多科研机构、企业自身在某些领域已形成较大优势,但大部分都是单打独斗,难以形成集团优势和创新放大效应。  “作为协同创新联合体的发起单位,我们全程参与了筹备和组建过程,深刻感受到北京市在推动生命科学与健康领域协同创新的决心和魄力。”北京泛生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阎海说。  推动首都创新资源深度融合  协同创新联合体的成立有迫切的需求。在今年9月6日召开的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北京市市委书记郭金龙提出,要“推动首都不同隶属、门类丰富的创新资源深度融合,促进各个方面、多元主体共同协作、形成强大的科技攻关合力”。  “我们感到推动协同创新,对于北京生命科学与健康的各类创新主体非常重要。”阎海说,针对目前北京生命科学与健康领域难以形成集团优势和创新放大效应的现状,急需用一种新的体制机制去凝聚各类创新资源,依靠跨学科、大协作和高强度支持开展“精准创新、高效创新、协同创新”。  而事实上,协同创新联合体的成立有很好的基础。这些年来,在北京市科委等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北京从2009年起就开始逐步布局,已经为协同创新联合体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起启动的“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和“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重点专项,目前已进展至第三期,已经基本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基础(前沿)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产业化研究—成果推广”的全链条布局。  在北京市科委的倡议下,北京科技协作中心、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大力促成,15家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共同发起成立了该协同创新联合体。  据悉,协同创新联合体首期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区域载体,继而不断链接京内外乃至全球生命科学与健康领域创新资源,“全市一盘棋”布局生命科学与健康领域创新格局,实现“精准创新、高效创新、协同创新”的创新再升级。  打造全球生物医学研究高地  闫傲霜在讲话中表示,生命科学与健康一直是北京大力推动的重要战略领域。加大力度支持生命科学与健康领域的创新,将是增进人民福祉、促进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考量。生命科学与健康领域同时也是世界各国科技创新必争的制高点。  她说,当前,北京生命科学与健康领域正处于“并跑”向“领跑”转变的关键阶段,一部分科学家的重大成果事实上已经成为了“领跑”的重要成果。  阎海介绍,协同创新联合体将立足国际学术前沿,以推动跨学科领域合作为基本出发点,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交叉研究、协同攻关”,避免以往机构间的重复研究、重复投入的现象,形成以人才为核心的信息、科研设备共享发展格局。  据了解,作为协同创新联合体的发起单位,北京泛生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开发覆盖癌症全周期的健康管理产品及服务,包括风险评估、早期筛查、分子病理诊断、用药指导和预后监测等,协助医疗专家、科研机构等,为癌症患者、癌症高危人群及健康人群提供可靠的分子诊疗方案和专业的癌症遗传风险评估。  “我们将大力支持协同创新联合体的建设,促进癌症发生机制研究、癌症诊疗新技术、靶向药物开发等方面的合作研究,加强前沿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阎海说,在市科委的推动下,公司将加大与协同创新联合体内各类机构的合作,开放共享公司的资源。  同时,协同创新联合体也将面向全球捕捉“创新流量”,与国际一流的人才和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培育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环境,构建“跨领域、高起点、全链条、宽格局、大空间”的协同创新格局。  “在未来5-10年,将聚焦于感染及天然免疫、衰老及相关疾病、癌症与精准医学、脑认知与脑医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生命组学、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等研究方向和重点领域,实现全链条贯通和重大技术突破。”阎海说。  谋求体制机制深层次创新  闫傲霜介绍,目前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聚集了众多高端科研平台。今年11月,北京市代市长蔡奇曾调研生命科学园布局,并深入考察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提出今后北京要继续推动各种高端研发平台向这个园区聚集,为未来园区承担更多国家层面的任务打好基础。  “协同创新联合体的成立可谓恰逢其时,将以一种更加创新的机制,凝聚北京地区乃至全球的创新资源,形成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需求的战略性的科技力量。”闫傲霜说,协同创新联合体是一个科技创新联合体,要在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同时也要谋求体制机制深层次创新,通过政府的引导,与社会形成更广泛的资源整合、力量聚集,促进重大技术更广泛应用。  当天,协同创新联合体成员间共同签署了9项战略合作协议。  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是协同创新联合体的重要参与单位之一。该中心蛋白质组学研究平台主管张养军介绍,目前中心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平台,拥有高通量、高速度、高分辨率、高精度的生物质谱近20台,是国际先进领先的蛋白质/蛋白质组分析平台。  在协同创新联合体的推动下,泛生子公司与国家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北京博奥生物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了全蛋白质组精准定量平台的建设合作、基因突变检测标准品开发合作、基于TCR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的新技术研发、肝癌分子标记物及药物开发合作等合作项目。合作方将集中优势资源,力争在相关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与国家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北京浦润生物科技公司签署了脑胶质瘤ZM压型恶性机制研究和靶向药物应用研发合作协议。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江涛表示,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将以协同创新联合体项目为平台,以基因—蛋白组—药物研发理念为指导,以三方优势技术积淀为支撑,以临床问题为导向,构建脑胶质瘤协同创新联合体。  “协同创新联合体将探索新的创新模式和创新业态,谋求体制机制的重大突破,从而实现技术水平从并跑向领跑的转变,进而打造全球生物医学研究科技创新中心。”阎海表示,协同创新联合体也将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模式,抓住当前稍纵即逝的机遇,充分利用自身现有优势条件和基础,引导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参与、协同创新。
  • 千帆争渡,协同者远:数智化赋能医疗器械布局海外市场
    新冠疫情的发生,催化了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布局的更新迭代,也为中国医疗器械厂商敲开了海外市场的大门。一个致力于全球化的医疗企业,就必须了解目标市场的医疗国情、监管政策乃至社情民意、环境风向。 2022年9月17日,由动脉网VB100、普瑞纯证医疗科技(广州)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22全球市场准入数智化创新论坛 在北京圆满落幕。新冠疫情的催化加上集采的重拳,使得内卷的国内医械出海寻求新的机会,然而出海并非一帆风顺,新时代下出海不仅需要创新的加持,也需要数智引领。千帆争渡,协同者远,在此次论坛上,行业大咖汇聚一堂,围绕“规避暗礁、数智赋能、智领出海 ”三大方面进行分享。 规避暗礁:精准把握政策脉搏,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任 芳:新形势下中国医疗器械国际化发展机遇和挑战 (任 芳|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医疗器械部主任、医疗器械国际合作分会秘书长)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医疗器械部主任、医疗器械国际合作分会秘书长任芳女士作为开场嘉宾,为大家分享了新形势下中国医疗器械国际化发展机遇和挑战。她认为,近些年得益于国内医疗器械产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国家科学监管的助力、国内外资本的注入以及产业国际化进程的深化,中国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冠疫情期间,中国的医疗器械产品更是为驰援全球抗疫做出了贡献。不但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产品、服务和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在全球医疗产业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她还特别指出:在新的形势下,“健康丝绸之路”为共建“一带一路”开辟了新的合作空间,将为推动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作出贡献,中国医疗器械也将在“健康丝绸之路”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孙大光:出海浪潮下,医疗器械如何跨越准入门槛、争渡海外? (孙大光|普瑞纯证副总裁、医疗器械和IVD全球注册专家) 普瑞纯证副总裁、医疗器械和IVD全球注册专家孙大光 先生提到,医疗器械该往哪个方向走,怎么走、如何走、走下去?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考虑:首先看国家的人口,其次看国家医疗年龄层级,越是老龄化的国家医疗器械的水平就越高,而人均寿命越高,相应的也代表了注册的难度越大。最后还要看人均GDP的情况和对医疗器械的投入情况。 作为医疗器械企业来说,将自己的产品做得安全且有效,保证合规才能保证中国企业能够在世界上把中国制造和中国医疗器械的名号打的更响。在拿到自己本国注册证之后,只有拿到美国和欧盟的准入门槛,才能让更多的国家相信企业已经得到了最严格监管机构的认可。其次,最关键的是能够在这几个国家当中开出自由证书证明,有多方位的全球化注册。在国内NMPA和欧盟CE下,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成功后即可申请原产国证明/自由贸易证书;而在FDA的规定下,企业只有在从美国有实质出口的情况下才能申请CFG,以此作为在美国实际商业化的证据。活动现场,孙大光先生也针对东南亚、亚太、中东以及非洲等海外市场准入规则进行分享。 数智赋能:医疗器械认证和数据智能的创新结合孟 竹:SaaS+Data数字化赋能医疗器械企业扬帆出海 (孟 竹|普瑞纯证首席执行官、东吴科技/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获得者) 如何应对出海的痛点与难题?普瑞纯证首席执行官、东吴科技/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获得者孟竹女士为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看法,第一点是科研+市场要做到双轮驱动,注重创新产品开发,满足新的医疗需求,把握全球市场先机。第二点是要拥抱数字化信息技术,数字化引领新一轮产业竞争格局变化。第三点是优化商业模式,营销渠道扁平化。 普瑞纯证作为一家行业领先的全球化SaaS+Data生命科学服务商,立足于打通全球市场的医疗器械出海全流程信息化,帮助医疗器械、体外诊断、医疗软件AI等产品提供全球市场合规准入的全流程咨询服务,涵盖器械法规咨询,当地授权代表,产品认证注册,海外临床试验,技术文档与体系辅导,产品检测等全流程服务。相对于传统CRO企业,数字驱动代替人工查询,可实现多产品线、多国同时注册。数据反向驱动企业研发,为企业提供新的研发方向。 注册合规方面,普瑞自主研发全球法规智能平台上,无论是文档管理、项目法规、法规监控、专业文档等方面都有翻译。有100+国家准入法规,100万+临床试验记录,300万+全球医械注册信息。临床实验方面,普瑞目前已在美国和欧洲拥有自己临床基地、临床实验室。特别是针对最近的猴痘疫情,也首先启动了美国的5个试验点和欧洲的8个试验点。 “国内医疗器械细分领域出海指数”解读 (孟竹、孙大光共同发布“国内医疗器械细分领域出海指数”) 在此次论坛上,普瑞纯证首席执行官孟竹女士、普瑞纯证副总裁孙大光先生一起发布了“国内医疗器械细分领域出海指数”。细分领域出海指数是基于主指数榜单设计模型和逻辑,从国内医械企业在全球主要目标出海目的地的注册情况,以及各企业的专利申请和临床试验等方面,定制出国内医械企业在各细分领域的出海榜单,展现了中国制造的实力。 智领出海:海外市场的拓展蓝图,如何迈过关键难题周 瑔:医疗器械出海:共识、路径、挑战 (周 瑔|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 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周瑔认为受限于中国医疗支付条件,只聚焦于国内市场的企业将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出海已成为医疗器械企业未来发展共识。本土器械企业出海的核心痛点包括:缺乏前瞻系统性规划、执行效率低、核心资源少、成本费用高等。 与此同时,周总也提到,地缘政治也存在潜在风险,但外界的环境越严峻越是充满挑战,企业越应该迎难而上,更加开放且坚定的走出去。建议做器械企业出海的企业,“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关注美国、欧盟的市场的同时,也要关注东南亚的市场、“一带一路”市场、非洲、拉美市场,以此对冲地缘政治的风险。相应的也需要制定区域化有针对性的灵活策略,并且找一个靠谱的CRO机构。 大咖圆桌:数字浪潮下,如何开拓医疗器械海外市场增长空间?(从左至右依次为:孟 竹|普瑞纯证首席执行官、东吴科技/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获得者;杨 贺 | 唯迈医疗联合创始人、CEO;吴 洁 | 韦拓生物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何 醍 | 阅微基因海外业务部负责人;) 在大咖圆桌环节,嘉宾们围绕海外市场的核心挑战,全球化进程中企业进行数智化转型、出海的产品创新及合规性展开了分享,精彩思维碰撞,给行业发展带来新思路。 普瑞纯证首席执行官、东吴科技/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获得者孟竹女士担任圆桌主持人,认为创新和出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本身产品的实力。医械企业应该拥抱数字化信息技术,以数据分析驱动战略制定,优化管理流程,提升效率,达到全球多方位的协同效应。 唯迈医疗联合创始人、CEO杨贺分享到,针对高端医疗设备来说,由于单台设备的金额高昂,最大的挑战是品牌信任度,第二就是需要远程维护或者售后长期跟进。创新就需要冒一定风险,并且创新需要不断和客户交流迭代。 阅微基因海外业务部负责人何醍则认为选择比努力更为重要,企业需要内部制定完善和精准的策略,在公司层面上规避风险、节省资金。财务端、发货端、物流端、管理端,如何对海外进行管理,都是需要数智化方式解决,光靠人工是解决不了的。韦拓生物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吴洁提到,韦拓生物在国外受众较多的自媒体平台设立了公司账号,对公司的产品和品牌以及市场活动进行宣传同时与客户互动。而且专门开发了移动端的App可以让客户在产品使用上获得7*24小时的随时指导教学,该App还包含了与客户互动反馈的功能,通过App的联结,我们可以第一时间获悉客户的订货需求、使用疑问、技术交流需求、产品品质反馈等信息,在增加客户黏性的同时也为公司的节约很多信息沟通成本。 “出海”是我们观察医疗器械企业发展的全新视角。“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2022中国医疗器械出海大会与各位国产医疗器械企业共勉! 2022全球市场准入数智化创新论坛【回看】报名
  • 重磅!北京市政府下发《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
    2021年7月2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印发《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要求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结合实际认真落实。该项行动计划对于未来三年,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作了明确部署,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提升方面,将重点聚焦生物技术创新、生物安全创新技术。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1—2023年)详细内容如下医药健康产业是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助推北京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后,本市医药健康产业创新策源能力显著提升,已形成良好发展态势,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医药健康产业爆发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更高台阶,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部署,以推动“两区”建设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为契机,推进生命科学前沿技术创新突破,实现创新研发全面提速,加快京津冀医药健康产业协同发展,以改革破解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药产业创新高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新型研发机构等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发挥在京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力量,在生命科学前沿研究方面产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突破。  坚持协同转化。推动原创成果与技术向产业转化,加速临床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产学研医紧密协同,能力水平同步提升。  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当前产业发展空间、人才等突出问题,结合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新需求,精准施策,补齐短板,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通制约发展的痛点堵点。  突出交叉融合新业态。大力推动医药健康产业与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5G等新兴技术领域融合发展,提升研发效率,加速培育形成新一轮产业增长点。  (三)发展目标  2023年,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医药健康工业和服务业总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不包括新冠疫苗特定条件下增量),产业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面提升,基本实现国际化高水平集群式发展。  在前沿方面,生命科学领域引进培育多层次创新人才不少于1万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进一步强化,在全球生命科学领域形成北京生物技术创新特色长板。  在临床方面,建成20个左右“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研究型病房,建设1-2家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研究型医院,推动北京临床研究能力和效率显著提升。  在产业方面,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年销售超100亿企业达6家,培育2-3家数字医疗标杆企业,新增上市企业25家,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提交上市申请达到90个,数量保持国内领先。  在产业生态方面,新增可上市的工业用地不少于3000亩,新增楼宇空间不少于300万平方米,形成创新要素互动融合的良好产业生态。  二、重点任务  (一)提升原始创新策源能力  1.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推进生物医药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充分利用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等在京科研资源,有效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科技任务实施。(责任单位: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才工作局,海淀区政府,昌平区政府,怀柔区政府)  2.推动生物技术创新突破。支持生命科学领域前沿关键技术研究,在核酸和蛋白质检测、基因编辑、新型细胞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基础核心技术领域,产生重要的技术突破和具有国际引领性的原创发现,推动疑难、罕见疾病的精准诊断和突破性治疗。支持开展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提升在认知原理解析方面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水平,在类脑芯片、脑机接口技术上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脑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责任单位: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  3.建立生物安全创新技术体系。重点聚焦新发突发传染病,开展传染病预判、溯源监测等前沿技术攻关,在重大生物危险感知、传播风险评估、疫情预警预测等理论和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培育实时预警、精准溯源、前瞻预测的技术能力。支持缩短治疗性抗体药物研发进程的创新型新技术,突破新型疫苗研发关键技术,在应对生物威胁的医学防御、应急处置等方面形成新的突破和创新性技术储备。(责任单位: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卫生健康委,海淀区政府,昌平区政府)  (二)推动临床溢出效应显现  4.深化改革激发医疗机构科技创新活力。深化分类管理改革,引导和支持部分市属医院向研究型医院发展,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科室及人员管理制度和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赋予科研人员自主权,落实横向经费使用自主权。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将科技创新绩效评价结果与人员薪酬分配、高级职务评聘的推荐和中层干部任职考评等挂钩。市属医院绩效评价中科技创新相关指标权重增加到20%。支持医院拓宽筹资渠道,通过社会捐赠等多元投入方式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建设1-2家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研究型医院。(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昌平区政府,大兴区政府)  5.持续提升临床研究与转化能力。落实《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创新团队对其持有的研究成果可通过权属改革、专利交易、许可或作价投资入股等多种方式实现转化和回报增值,形成稳定多元的激励机制。建成20个左右研究型病房及5-10家医研企协同创新基地,推动示范性研究型病房临床试验能力提升,为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品种研发做好重要支撑,实现本市牵头国际和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数量国内领先。支持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单位开展改写国内外指南等高水平临床研究和医工协同创新产品研发,启动建立心脑血管、肿瘤等领域百万人群队列,力争产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不少于10项。(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药品监管局)  6.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支撑能力。加快推进医院间和区域内的伦理审查结果互认,实现全市伦理互认机构超过40家。加强受试者招募管理并合理确定试验项目和受试者补偿的费用。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机构临床试验内部审批流程,示范性研究型病房承接创新品种的临床试验项目启动时间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符合要求临床试验项目启动时间缩短至平均2个月。试点推动电子知情、电子支付等信息技术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探索制定全市统一的临床试验合同标准模板,完善临床试验商业保险补偿等支撑机制。(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药品监管局,市医疗保障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金融监管局)  7.促进健康信息资源共享开发利用。加快北京健康云建设,推进“1+N+1”互联网医院综合平台建设,推动健康档案、部分疾病电子病历、影像参数的数据标准化和科研电子病历系统建设,建立健全临床数据信息开放、共享的常态化机制,初步实现数据资源化。(责任单位:市医疗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三)推动产业国际化高质量发展  8.培育和促进企业梯队式发展。培育原创技术企业,支持知名科学家在京创办具有原创技术的初创企业20家,加快原创技术的转化和落地。支持具有高增值能力、高成长性企业跨越式发展,新增上市企业25家。做大行业领军企业,支持企业通过带头创新、并购重组、全球布局等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培育年销售规模50亿元以上企业15家、100亿元以上企业6家。(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市药品监管局,市金融监管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海淀区政府,大兴区政府,昌平区政府)  9.推动第三方专业服务平台与孵化器建设。利用人工智能与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和高性能计算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和发展新药研发加速平台,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与成功率。加快建成十万升生物药研发与生产代工(CDMO/CMO)平台。持续推进细胞与基因治疗、高端药物制剂、医疗器械检测验证等第三方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建设国家动物模型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和引进国际化专业机构和团队,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集中区域布局建设差异化、特色化的专业孵化器,大力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专业加速器在京落地,与第三方研发和生产服务平台形成联动,协同布局。(责任单位: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海淀区政府,大兴区政府,昌平区政府)  10.持续推进创新药发展和加快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支持具有全球专利的新靶点、新机制、新结构、新技术等创新药的研发,推动创新药提交上市申请达到15个。重点支持医用机器人、高端植入耗材等特色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推动创新医疗器械提交上市申请达到75个。加快医疗设备和精密科学仪器的技术攻关,支持符合医用标准、性能稳定、精密度高的医疗器械的关键材料、核心部件与元器件等技术突破和产业应用。建立研发、临床、审批、产业化紧密衔接的服务机制,推动创新品种和技术优先转化。(责任单位: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药品监管局,市卫生健康委,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海淀区政府,大兴区政府,昌平区政府)  11.加快布局培育数字医疗新业态。围绕精神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支持数字医疗产品研发,培育数字诊疗新业态。支持人工智能赋能医疗设备升级改造、辅助诊断,推动AI医疗产业快速发展。加快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和广泛落地,试点建设1-2家智慧医院,鼓励数字医疗产品在应用场景内先行先试。培育2-3家数字医疗标杆企业。(责任单位: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医疗保障局,市药品监管局,海淀区政府)  12.强化疫苗产业技术创新和生产体系建设。加快引进和布局mRNA等新型疫苗技术平台,持续推进重组疫苗、多价联合疫苗以及新型佐剂等技术创新,实现在京产业化。建立北京疫苗检测中心,提升疫苗批签发服务能力。构建全要素、全链条可满足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生产体系,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疫苗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药品监管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大兴区政府,昌平区政府)  13.推动中医药守正创新与传承发展。在新发突发传染病、重大疑难疾病和慢性病等领域,支持中医药开展临床研究和中药新药的创新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支持中医药企业与北京名老中医、中医药研究机构、中医医疗机构共同开展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和应用。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学科交叉的技术,结合中医自身技术方法,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机理研究,形成重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探索研究中医诊疗的数字化、定量化,为提升中医临床治疗水平提供支撑。支持鼓励医疗机构与中医药企业合作,推进院内制剂向新药转化。建立临床急需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评估机制,推荐适宜调剂使用的品种。(责任单位:市中医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药品监管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  14.利用全球资源推进产业国际化发展。依托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和大兴自由贸易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自由贸易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海淀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昌平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引进跨国公司及新兴领域企业在京设立总部或研发中心;引进能够提供专利申报、注册、法务等服务的国际中介服务机构及国际检测认证机构,构建国际化产业服务体系。推动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等大科学装置开放使用,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吸引全球科学家和研究机构来京开展创新合作。支持企业开展创新品种国际注册、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与跨国公司开展技术授权和产品开发等商业合作。依托中关村论坛、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论坛。(责任单位: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卫生健康委,市商务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药品监管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海淀区政府,大兴区政府,昌平区政府,怀柔区政府)  (四)完善产业发展生态  15.强化空间资源配置。加强全市医药健康工业用地开发和供给,新增不少于3000亩可上市的工业用地供给,探索“先租后让”供地模式。优化和盘活产业存量空间,三年为医药产业企业新增300万平方米楼宇空间保障。加快医疗器械、细胞与基因治疗等7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规划新建诊断试剂、核酸药物等18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责任单位: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海淀区政府,大兴区政府,昌平区政府)  16.加强短缺专业人才引进。实施医药健康人才引进专项计划,加大对战略科学家、首席医学官、企业创始团队、优秀青年人才以及AI医疗等“10+1”类紧缺人才的引进,按照人才需求从住房、签证、职称以及就医等方面量身定制政策服务“套餐”,并依据相关政策保障其子女入学。建立人才引进兑现机制,加强对新建生产基地、产品获批临床和上市、IPO上市等企业给予人才引进奖励。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对临床研究、人工智能、药物制剂等产业急需人才,实施校企联合培养,鼓励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医师到企业任职,探索人才“多点兼职”方式。(责任单位:市人才工作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教委,市卫生健康委,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海淀区政府,大兴区政府,昌平区政府)  17.大力支持创新产品应用推广。在市医药健康统筹联席会下建立推动创新产品入院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加速创新医疗器械临床应用,推动形成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产品收费模式。开展针对创新产品医保支付的商业保险试点,拓展医疗市场支付能力。研究医疗器械唯一标识与医用耗材采购、结算的对接,推动建立医疗器械营销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开拓市场。(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医疗保障局,市药品监管局,市财政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金融监管局)  (五)加强重点区域功能布局  18.激发北部创新引领新动能。发挥海淀区、昌平区对前沿技术突破和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的孵化作用,成为支撑产业持续强劲发展的引擎。支持探索设立早期种子投资专项基金,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市场化基金失灵的早期项目进行合约式锁定。海淀区重点加强源头创新转化服务和专业孵化器建设,超前规划多领域交叉融合的专业加速器,建设数字医疗企业聚集区和产品的应用示范区。昌平区进一步优化生命科学园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完成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三期规划,加快产业供地和建设。(责任单位:海淀区政府,昌平区政府)  19.打造南部高端制造承载区。发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兴区的空间优势,积极承接北部及全球科技创新成果,打造优势产业集群。针对重大落地项目或产业化项目,设立以政府股权、债权、贴息等投资方式为主的新型重大项目投资专项基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强对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土地、空间保障,大兴区做好临空经济区、生物医药基地扩区规划和建设,完善区域产业承接要素,引进和承接100个以上市级产业化重点项目落地。(责任单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大兴区政府)  20.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瞄准医药健康产业链价值高端和上下游关键技术环节,实施“强链工程”,支持领军企业在津、冀地区布局和建设原料药、加工制造等相关基础设施,形成京津冀供应链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协同水平。建立京津冀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加强区域协同,建设公共卫生应急物资的研发、生产、物流全链条储备体系。(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京津冀协同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药品监管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  三、保障机制  (一)强化统筹协调  发挥市医药健康统筹联席会作用,固化新冠肺炎疫情科技攻关机制做法,协同联动加强服务。聚焦前沿技术、项目品种、人才、政策、投融资等信息,建立以问题为导向、动态展示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医药健康信息平台”。引导海淀区、昌平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兴区错位发展,形成创新孵化到产业落地的有序衔接机制,分别建立“产、学、研、医”深度融合的交流合作社区。  (二)细化责任分工  市有关部门、相关区政府要认真履行职责,结合实际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和细化方案,将责任具体化、规范化、台账化。围绕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时间节点和完成时限,建立动态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加强检查评估,推动行动计划落到实处。  (三)争取政策支持  落实已配套出台的医药健康产业专项政策,做好实施效果评估,不断优化完善,满足不断变化的新需求。加强与国家部委开展的行政审批服务创新试点相关政策对接,积极争取人类遗传资源服务站试点,医疗器械服务站试点,干细胞、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创新产品监管创新试点相关政策支持。通过“两区”建设推动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争取更多先行先试、政策突破。  (四)做好资金保障  持续做好人才服务、重大项目落地、标准厂房建设以及创新医疗器械临床应用的资金保障。加快实施重点区对转化落地项目阶段性的奖励补贴政策。相关区同时加大对本区域医药健康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