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校准周期

仪器信息网校准周期专题为您整合校准周期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校准周期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校准周期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校准周期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校准周期话题讨论。

校准周期相关的论坛

  • 校准周期的确定

    [b](一)标准文件中关于校准周期的描述CNAS-CL01:2018 [/b]中 7.8.4.3 校准证书或校准标签不应包含校准周期的建议,除非已与客户达成协议。明确规定校准实验室不能给出校准周期的建议。校准周期由实验室根据计量器具的实际使用情况,本着科学、经济和量值准确的原则自行确定。期间需安排期间核查,如果发现不稳定情况,就需重新校准。[b](二)确定校准周期的原则确定校准周期必须遵循两条对立的基本原则:[/b]一是在这个周期内测量仪器超出允许误差的风险尽可能最小;二是经济合理,使校准费用尽可能最少。为了寻求上述风险和费用两者平衡的最佳值,必须使用科学的方法,积累大量的实验数据,经分析研究后确定。[b](三)确定校准周期的依据[/b]确定校准周期,也就是确认间隔,它是衡量计量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在用测量仪器的合格率。只有严格执行校准周期,才能保证科研生产等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保证量值准确可靠,必须科学的确定校准周期。校准周期的确定需要各种专业知识,考虑多种因素。若超过一个周期,可能引起质量特性的恶化,那是由于机械磨损、灰尘、性能和实验频次等所致。对这些因素变化的敏感性取决于测量仪器的类型。质量好的,可能受的影响小一些;质量不好的,可能受的影响大一些。因此,各个实验室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每种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b]确定校准周期的依据有:1. [/b]使用的频繁程度。使用频繁的测量仪器,容易使其计量性能降低,故可以缩短校准周期来解决。当然,提高测量仪器所用的原材料性质、制造工艺和使用寿命也是重要的手段。[b]2.[/b] 测量准确度的要求。要求准确度高的单位,可适当缩短校准周期。各个单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需要什么准确度等级,就选择什么等级。该高就高,该低就低,不盲目追求高准确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精度过低,满足不了使用要求,给工作带来损失,也是不可取的。[b]3.[/b] 使用单位的维护保养能力,如果单位的维护保养比较好,则适当缩短校准周期;反之,则长一些。[b]4. [/b]测量仪器的性能,特别是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水平。即使同类型的测量仪器,稳定性、可靠性差的,校准周期应短一些。[b]5.[/b] 对产品质量关系较大的,以及有特殊要求的测量仪器,其校准周期则相对短一些;反之,则长一些

  • 如何确定仪器校准周期?

    [align=center][b]如何确定仪器校准周期?[/b][/align][font=宋体][size=12px][color=#868686]来源:[/color][/size][/font]中国计量测控网[font=宋体][size=12px][color=#333333] [/color][/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x][color=#333333] 实验室分析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受其使用频繁程度、准确度要求、使用环境、使用性能等多因素的影响,可以说,确定校准周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b] 一、标准文件中关于校准周期如何解释?[/b]  CNAS-CL01中3校准证书(或校准标签)不应包含校准周期的建议,除非已与客户达成协议。该要求可能被法规取代。  明确规定校准实验室不能给出校准周期的建议。校准周期由实验室根据计量器具的实际使用情况,本着科学、经济和量值准确的原则自行确定。  仪器在第一次校准之后,第二次校准时间先规定1年,1年后送校准实验室校准还是很“准”(与第一次校准比较在误差范围内),就可定2年了,依次类推,最长不能超过5年,但期间一定需安排期间核查,如果发现不稳定情况,就需重新校准。  校准周期的确定要有理有据  先说校准周期,也就是确认间隔,它是衡量计量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关系到在用测量仪器的合格率。只有严格执行校准周期,才能保证科研生产等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保证量值准确可靠,必须科学的确定校准周期。  校准周期不合理会怎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是否合理,取决于校准合格率,也取决于仪器的历史校准记录,可将其作为最基本的依据。但随着时间的变化或是操作环境的变化,或者是测量仪器使用方式和条件的变化,可能导致仪器失准。  因此,当测量仪器的一个校准周期到达时,就该立即校准。另外,在有效校准期内,也应不定期抽查仪器偏离的状态。根据上述信息对校准周期做适当调整,适当延长或缩短校准周期。  [b]二、确定校准周期的原则[/b]  确定校准周期必须遵循两条对立的基本原则:  一是在这个周期内测量仪器超出允许误差的风险尽可能最小 二是经济合理,使校准费用尽可能最少。  为了寻求上述风险和费用两者平衡的最佳值,必须使用科学的方法,积累大量的实验数据,经分析研究后确定。  必须按照校准规程规定的周期进行校准吗?  用户的使用情况是千差万别的,若不加区别的一律机械的按照校准规程规定的周期进行校准,很难保证所有的测量仪器在校准周期内都是合格的。因此,必须按照测量仪器的实际使用情况确定校准周期。但是,由于实际情况相当复杂,要绝对正确确定校准周期,是难以办到的,只能要求大体上正确、合理,使实际情况更加完善、科学,更加经济合理。  注意:  盲目的缩短校准周期将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对测量仪器的寿命、准确度及生产和人力也将带来不利影响。而单纯由于资金缺乏或人员不够而延长校准周期将是十分危险的,可能由于使用不准确的测量仪器带来更大的风险甚至严重的后果。  [b]三、确定校准周期的依据[/b]  校准周期的确定需要各种专业知识,考虑多种因素。若超过一个周期,可能引起质量特性的恶化,那是由于机械磨损、灰尘、性能和实验频次等所致。对这些因素变化的敏感性取决于测量仪器的类型。质量好的,可能受的影响小一些 质量不好的,可能受的影响大一些。因此,各个实验室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每种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  确定校准周期的依据是:  (1)使用的频繁程度。使用频繁的测量仪器,容易使其计量性能降低,故可以缩短校准周期来解决。当然,提高测量仪器所用的原材料性质、制造工艺和使用寿命也是重要的手段。  (2)测量准确度的要求。要求准确度高的单位,可适当缩短校准周期。各个单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需要什么准确度等级,就选择什么等级。该高就高,该低就低,不盲目追求高准确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但精度过低,满足不了使用要求,给工作带来损失,也是不可取的。  (3)使用单位的维护保养能力。如果单位的维护保养比较好,则适当缩短校准周期 反之,则长一些。  (4)测量仪器的性能,特别是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水平。即使同类型的测量仪器,稳定性、可靠性差的,校准周期应短一些。  (5)对产品质量关系较大的,以及有特殊要求的测量仪器,其校准周期则相对短一些 反之,则长一些。[/color][/size][/font]

  • 仪器校准周期4

    必须按照校准规程规定的周期进行校准吗? 用户的使用情况是千差万别的,若不加区别的一律机械的按照校准规程规定的周期进行校准,很难保证所有的测量仪器在校准周期内都是合格的。因此,必须按照测量仪器的实际使用情况确定校准周期。但是,由于实际情况相当复杂,要绝对正确确定校准周期,是难以办到的,只能要求大体上正确、合理,使实际情况更加完善、科学,更加经济合理。 注意哦:盲目的缩短校准周期将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对测量仪器的寿命、准确度及生产和人力也将带来不利影响。而单纯由于资金缺乏或人员不够而延长校准周期将是十分危险的,可能由于使用不准确的测量仪器带来更大的风险甚至严重的后果。

  • 确定校准周期的依据

    校准周期的确定需要各种专业知识,考虑多种因素。若超过一个周期,可能引起质量特性的恶化,那是由于机械磨损、灰尘、性能和实验频次等所致。对这些因素变化的敏感性取决于测量仪器的类型。质量好的,可能受的影响小一些;质量不好的,可能受的影响大一些。因此,各个实验室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每种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 确定校准周期的依据是: (1)使用的频繁程度。使用频繁的测量仪器,容易使其计量性能降低,故可以缩短校准周期来解决。当然,提高测量仪器所用的原材料性质、制造工艺和使用寿命也是重要的手段。 (2)测量准确度的要求。要求准确度高的单位,可适当缩短校准周期。各个单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需要什么准确度等级,就选择什么等级。该高就高,该低就低,不盲目追求高准确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精度过低,满足不了使用要求,给工作带来损失,也是不可取的。 (3)使用单位的维护保养能力,如果单位的维护保养比较好,则适当缩短校准周期;反之,则长一些。 (4)测量仪器的性能,特别是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水平。即使同类型的测量仪器,稳定性、可靠性差的,校准周期应短一些。 (5)对产品质量关系较大的, 以及有特殊要求的测量仪器, 其校准周期则相对短一些 反之, 则长一些。

  • 如何确定测量设备的校准周期

    [font=微软雅黑][size=16px]大部分[url=http://www.anytesting.com/search/q-%E5%AE%9E%E9%AA%8C%E5%AE%A4.html]实验室[/url]制定校准方案时,校准周期往往固定不变。但事实上,过长的校准周期会导致设备失准或失效,过短的校准周期会增加校准费用及成本。实验室应对不同的设备制定合理的校准周期,并根据校准结果,做出相应的调整,那具体该如何去做呢?[/size][/font][b][font=微软雅黑][size=16px]第一:确定校准周期的原则[/size][/font][/b][font=微软雅黑][size=16px]确定校准周期一般遵循两条原则:[/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一是在这个周期内测量仪器超出允许误差(泛指方法对设备所规定的各项技术指标,包括:示值误差、重复性、稳定性、检出限等)的风险尽可能最小 [/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二是经济合理,使校准费用尽可能最少。[/size][/font][b][font=微软雅黑][size=16px]第二:设备初始(第一次)校准周期的确定依据[/size][/font][/b][font=微软雅黑][size=16px]确定设备初始校准周期时,实验室可参考计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所采用的方法和仪器制造商建议等信息。此外,实验室可主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1. 预期使用的程度和频次;[/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2. 环境条件的影响;[/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3. 测量所需的不确定度;[/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4. 最大允许误差;[/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5. 设备调整(或变化);[/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6. 被测量的影响(如高温对热电偶的影响);[/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7. 相同或类似设备汇总或已发布的测量数据。[/size][/font][b][font=微软雅黑][size=16px]第三:设备后续校准周期的调整[/size][/font][/b][font=微软雅黑][size=16px]校准周期的调整方法,通常有两种:反应调整法和期间核查法[/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方法一:反应调整法[/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根据设备初始校准后、经一定时间间隔(初始校准周期)的后续校准结果来确定后续校准周期。比如:2021年初始校准,校准周期2年,2023年的校准结果出来后,我们可以根据这次校准结果,确定下一次周期是延长到2.2年,还是缩短到1.5年。[/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反应调整的判定原则:[/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1.若校准结果位于最大允许误差的80%内,则后续的校准周期可延长;[/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2.若校准结果超出最大允许误差,则后续校准周期应缩短;[/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3.若校准结果位于最大允许误差80%和100%之间,或对校准结果的符合性难以做出判断,则实验室应考虑缩短校准周期或增加期间核查频次,对设备性能做进一步验证。[/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反应调整校准周期的方法,一般有两种,本文我们主要介绍简单反应调整方法:I1= I0(1+a)或I1= I0(1-b)(1)[/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公式里:I0为调整前的校准周期,I1为新的校准周期,a是增量系数来延长校准周期,b是减量系数,来缩短校准周期。[/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通常情况下,实验室可以先设定a值和长期平均测量可靠性目标Rt的值,b可以通过公式: (2)[/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下面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方便理解,比如:一台设备,我们a取0.1,Rt取90%,由公式(2)可得,b=0.58,建议校准周期24个月,校准结果出来后,我们发现校准结果在最大允许误差内且符合判定原则第一条,我们要延长,我们利用公式(1):I1= 24(1+0.1)=26.4月[/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新校准周期,可由原来的24个月,延长到26.4个月。[/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方法二:期间核查法[/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适用范围:该方法适用于实验室配置了核查标准、且核查标准的准确度等级高于被核查设备的情况,[/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校准周期的方法:定期使用核查标准对重要参数及关键测量点进行核查。[/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当核查结果未超出最大允许误差,且设备的稳定性较好时,不需要校准;[/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当核查结果接近且有超出最大允许误差的趋势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并进行校准。[/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最后,设备校准周期不宜超过3年。对于校准周期较长的设备,实验室应有充分有效的技术手段(如期间核查)作为支撑。[/size][/font]

  • 确定校准周期的依据

    校准周期的确定需要各种专业知识,考虑多种因素。若超过一个周期,可能引起质量特性的恶化,那是由于机械磨损、灰尘、性能和实验频次等所致。对这些因素变化的敏感性取决于测量仪器的类型。质量好的,可能受的影响小一些;质量不好的,可能受的影响大一些。因此,各个实验室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每种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 确定校准周期的依据是: (1)使用的频繁程度。使用频繁的测量仪器,容易使其计量性能降低,故可以缩短校准周期来解决。当然,提高测量仪器所用的原材料性质、制造工艺和使用寿命也是重要的手段。 (2)测量准确度的要求。要求准确度高的单位,可适当缩短校准周期。各个单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需要什么准确度等级,就选择什么等级。该高就高,该低就低,不盲目追求高准确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精度过低,满足不了使用要求,给工作带来损失,也是不可取的。 (3)使用单位的维护保养能力,如果单位的维护保养比较好,则适当缩短校准周期;反之,则长一些。 (4)测量仪器的性能,特别是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水平。即使同类型的测量仪器,稳定性、可靠性差的,校准周期应短一些。 (5)对产品质量关系较大的, 以及有特殊要求的测量仪器, 其校准周期则相对短一些 反之, 则长一些。

  • 校准周期和期间核查的联系?

    国家有规定在校准周期内,设备维修、跟关键换零部件、仪器迁移等要重新校准,在校准周期内还要进行设备的期间核查,来保证设备的稳态和准确性。如果设备,这里指的是设备而不是尺子、圆规等,自己定义校准周期则要小于国家规定的周期。实验室可以根据仪器特点,使用频率等等特性,自定义校准周期,只要保证设备处于正确使用状态,能达到预期使用即可。通常需要提供期间核查等措施,来证明仪器处于良好状态。但校准周期也不是越长越好,因为时间越长,不确定度性越大。

  • 仪器校准周期2

    校准周期的确定要有理有据 先说校准周期,也就是确认间隔,它是衡量计量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在用测量仪器的合格率。只有严格执行校准周期,才能保证科研生产等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保证量值准确可靠,必须科学的确定校准周期。 校准周期不合理会怎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是否合理,取决于校准合格率,也取决于仪器的历史校准记录,可将其作为最基本的依据。但随着时间的变化或是操作环境的变化,或者是测量仪器使用方式和条件的变化,可能导致仪器失准。因此,当测量仪器的一个校准周期过后,就该立即校准。另外,在有效校准期内,也应不定期抽查仪器偏离的状态。根据上述信息对校准周期做适当调整,适当延长或缩短校准周期。

  • 校准周期由谁确定?如何确定?

    1、校准证书中往往有建议校准周期为多少多少,故证书中所建议的校准周期不是强制性的,校准周期的确定是检验检测机构,而不是校准机构。校准周期应当预先列入量值溯源计划。2、确定校准周期的原则仪器在第一次校准之后,校准周期可以先规定一年,一年后送校准实验室校准还是很准的话(与第一次校准比较在误差范围内),就可定2年了。以此类推,最长不能超过5年,但其间一定要安排期间核查,如果发现不稳定情况,就需重新校准。在这个周期内测量仪器超出允许误差的风险尽可能最小;经济合理,使校准费用尽可能最少。3、确定校准周期的依据使用的频繁程度。测量准确度的要求。对准确度要求高的,可缩短校准周期。使用单位的维护保养能力。保养能力强可延长周期,反之则短。测量仪器的性能,特别是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水平。对产品质量影响的程度(检测参数的重要性),影响大的可以短,反之则长。

  • 仪器计量校准的周期是多久?

    世通检测校准中心-CNAS实验室认可庄经理,134.2782-6932一般设备仪器校准后证书上都会推荐一年一仪器校准,有人说一些设备事完全不用每年都仪器校准的。设备的仪器校准周期可以自己规定吗?如果按自己规定的周期仪器校准的话评审组认可吗?最好是自己规定仪器校准周期,因为仪器校准周期是和设备的使用情况相关的。仪器校准周期可以自己确定,但同时还要参照国内的计量法要求(如果你们申请的是CNAS认可)。其实在标准(ISO/IEC 17025)5.10.4.4中明确指明,仪器校准证书不应该包含仪器校准间隔的建议,但是如果与客户有协议,或被法律明确规定的除外。 所以,可以调整设备仪器校准周期,但前提是你们必须给出调整后的合理依据,否则,审核时仍然不会被接受。

  • 如何科学地确定校准周期?

    统计法:根据测量仪器的结构、预期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相似情况,将测量仪器初步分组,然后根据一般的常规知识初步确定各组仪器的校准周期。对每一组测量仪器, 统计在规定周期内超差或其他不合格的数目,计算在给定的周期内,这些仪器与该组合格仪器总数之比。在确定不合格测量仪器时,应排除明显损坏或由用户因可疑或缺陷而返回的仪器。如果不合格仪器所占的比例很高,应缩短校准周期。 如果证明不合格仪器所占的比例很低,则延长校准周期可能是经济合理的。如果发现某一分组的仪器(或某一厂家制造的或某一型号)不能和组内其他仪器一样工作时,应将该组划为具有不同周期的其他组。 小时时间法:这种方法是确认校准周期以实际工作的小时数表示。可以将测量仪器与计时指示器相连,当指示器达到规定值时,将该仪器送回校准。这种方法在理论上的主要优点是,进行确认的仪器数目和确认费用与使用的时间成正比,此外可自动核对仪器的使用时间。例如我们使用某公司的示波器,不用连接计时器,可以直接在示波器上查到连续使用了多长时间,很方便管理。但是,这种方法在实践中有下列缺点:(1)当测量仪器在储存、搬运或其他情况发生漂移或损坏时,则不应使用本方法;(2)提供和安装合适的计时器,起点费用高,而且由于可能受到使用者干扰而需要在监督下进行,又增加了费用。 比较法:当每台测量仪器按规定的的校准周期进行校准,将校准数据和前几次的校准数据相比,如果连续几个周期的校准结果均在规定的允许范围内,则可以延长它的校准周期 如果发现超出允许的范围,则应缩短该仪器的校准周期。 图表法:测量仪器在每次校准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同一校准点,将它们的校准结果按时间描点,画成曲线,根据这些曲线计算出该仪器一个或几个校准周期内的有效漂移量,从这些图表的数据中,可推算出最佳的校准周期。

  • 如何科学地确定校准周期?

    统计法:根据测量仪器的结构、预期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相似情况,将测量仪器初步分组,然后根据一般的常规知识初步确定各组仪器的校准周期。对每一组测量仪器, 统计在规定周期内超差或其他不合格的数目,计算在给定的周期内,这些仪器与该组合格仪器总数之比。在确定不合格测量仪器时,应排除明显损坏或由用户因可疑或缺陷而返回的仪器。如果不合格仪器所占的比例很高,应缩短校准周期。如果证明不合格仪器所占的比例很低,则延长校准周期可能是经济合理的。如果发现某一分组的仪器(或某一厂家制造的或某一型号)不能和组内其他仪器一样工作时,应将该组划为具有不同周期的其他组。 小时时间法:这种方法是确认校准周期以实际工作的小时数表示。可以将测量仪器与计时指示器相连,当指示器达到规定值时,将该仪器送回校准。这种方法在理论上的主要优点是,进行确认的仪器数目和确认费用与使用的时间成正比,此外可自动核对仪器的使用时间。例如我们使用某公司的示波器,不用连接计时器,可以直接在示波器上查到连续使用了多长时间,很方便管理。但是,这种方法在实践中有下列缺点:(1)当测量仪器在储存、搬运或其他情况发生漂移或损坏时,则不应使用本方法;(2)提供和安装合适的计时器,起点费用高,而且由于可能受到使用者干扰而需要在监督下进行,又增加了费用。比较法:当每台测量仪器按规定的的校准周期进行校准,将校准数据和前几次的校准数据相比,如果连续几个周期的校准结果均在规定的允许范围内,则可以延长它的校准周期 如果发现超出允许的范围,则应缩短该仪器的校准周期。图表法:测量仪器在每次校准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同一校准点,将它们的校准结果按时间描点,画成曲线,根据这些曲线计算出该仪器一个或几个校准周期内的有效漂移量,从这些图表的数据中,可推算出最佳的校准周期。

  • 如何确定测量设备的校准周期

    [font=微软雅黑][size=16px]大部分[url=http://www.anytesting.com/search/q-%E5%AE%9E%E9%AA%8C%E5%AE%A4.html]实验室[/url]制定校准方案时,校准周期往往固定不变。但事实上,过长的校准周期会导致设备失准或失效,过短的校准周期会增加校准费用及成本。实验室应对不同的设备制定合理的校准周期,并根据校准结果,做出相应的调整,那具体该如何去做呢?[/size][/font][b][font=微软雅黑][size=16px]第一:确定校准周期的原则[/size][/font][/b][font=微软雅黑][size=16px]确定校准周期一般遵循两条原则:[/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一是在这个周期内测量仪器超出允许误差(泛指方法对设备所规定的各项技术指标,包括:示值误差、重复性、稳定性、检出限等)的风险尽可能最小 [/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二是经济合理,使校准费用尽可能最少。[/size][/font][b][font=微软雅黑][size=16px]第二:设备初始(第一次)校准周期的确定依据[/size][/font][/b][font=微软雅黑][size=16px]确定设备初始校准周期时,实验室可参考计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所采用的方法和仪器制造商建议等信息。此外,实验室可主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1. 预期使用的程度和频次;[/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2. 环境条件的影响;[/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3. 测量所需的不确定度;[/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4. 最大允许误差;[/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5. 设备调整(或变化);[/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6. 被测量的影响(如高温对热电偶的影响);[/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7. 相同或类似设备汇总或已发布的测量数据。[/size][/font][b][font=微软雅黑][size=16px]第三:设备后续校准周期的调整[/size][/font][/b][font=微软雅黑][size=16px]校准周期的调整方法,通常有两种:反应调整法和期间核查法[/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方法一:反应调整法[/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根据设备初始校准后、经一定时间间隔(初始校准周期)的后续校准结果来确定后续校准周期。比如:2021年初始校准,校准周期2年,2023年的校准结果出来后,我们可以根据这次校准结果,确定下一次周期是延长到2.2年,还是缩短到1.5年。[/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反应调整的判定原则:[/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1.若校准结果位于最大允许误差的80%内,则后续的校准周期可延长;[/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2.若校准结果超出最大允许误差,则后续校准周期应缩短;[/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3.若校准结果位于最大允许误差80%和100%之间,或对校准结果的符合性难以做出判断,则实验室应考虑缩短校准周期或增加期间核查频次,对设备性能做进一步验证。[/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反应调整校准周期的方法,一般有两种,本文我们主要介绍简单反应调整方法:I1= I0(1+a)或I1= I0(1-b)(1)[/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公式里:I0为调整前的校准周期,I1为新的校准周期,a是增量系数来延长校准周期,b是减量系数,来缩短校准周期。[/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通常情况下,实验室可以先设定a值和长期平均测量可靠性目标Rt的值,b可以通过公式: (2)[/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下面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方便理解,比如:一台设备,我们a取0.1,Rt取90%,由公式(2)可得,b=0.58,建议校准周期24个月,校准结果出来后,我们发现校准结果在最大允许误差内且符合判定原则第一条,我们要延长,我们利用公式(1):I1= 24(1+0.1)=26.4月[/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新校准周期,可由原来的24个月,延长到26.4个月。[/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方法二:期间核查法[/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适用范围:该方法适用于实验室配置了核查标准、且核查标准的准确度等级高于被核查设备的情况,[/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校准周期的方法:定期使用核查标准对重要参数及关键测量点进行核查。[/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当核查结果未超出最大允许误差,且设备的稳定性较好时,不需要校准;[/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当核查结果接近且有超出最大允许误差的趋势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并进行校准。[/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最后,设备校准周期不宜超过3年。对于校准周期较长的设备,实验室应有充分有效的技术手段(如期间核查)作为支撑。[/size][/font]

  • 计量检定与计量校准的周期

    [size=16px]校准周期由组织根据使用计量器具的需要自行确定。可以进行定期校准,也可[/size][size=16px]以不定期校准,或在使用前校准。[/size][size=16px]校准周期的确定原则应是在尽可能减少测量设[/size][size=16px]备在使用中的风险的同时,维持最小的校准费用。[/size][size=16px]可以根据计量器具使用的频次[/size][size=16px]或风险程度确定校准的周期。[/size][size=16px][/size][size=16px]检定的周期必须按《检定规程》的规定进行,组织不能自行确定。检定周期属[/size][size=16px]于强制性约束的内容。[/size]

  • 仪器校准周期1

    标准文件中关于校准周期如何解释? CNAS-CL01中5.10.4.4校准证书(或校准标签)不应包含对校准时间间隔的建议,除非已与客户达成协议。该要求可能被法规取代。明确规定校准实验室不能给出校准周期的建议。校准周期由实验室根据计量器具的实际使用情况,本着科学、经济和量值准确的原则自行确定。仪器在第一次校准之后,第二次校准时间先规定1年,1年后送校准实验室校准还是很“准”(与第一次校准比较在误差范围内),就可定2年了,依次类推,最长不能超过5年,但期间一定需安排期间核查,如果发现不稳定情况,就需重新校准。

  • 采样设备校准周期

    请教各位大神,采集无组织废气,如硫化氢,氨等污染物,用流量校准器校准采样设备的校准周期一般是多久,是每次采样都校准,还是多长时间校准一次,有没有相关规范参考

  • 如何确定测试设备的校准周期?

    测试设备是为保证工业产品符合技术指标和性能要求, 在科研生产和服务过程中, 用于质量控制、性能评定、产品检验而专门研制和配置的非通用测试设备 (含有量值准确度要求的工装) 。专用测试设备的计量校准是实现单位统一、设备性能参数的量值准确可靠, 确保设备满足预期使用要求, 具备随时准确执行预定任务的能力而进行的全部活动。合理地确定专用测试设备的校准周期是计量校准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 如果校准周期过短, 将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的极大浪费, 还会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如果校准周期过长, 则有可能造成装备检测设备的测量误差过大, 影响性能参数的测量精度, 无法精确掌握装备的技术状态。[color=#000099][b]测试设备校准周期确定原则和方法[/b][/color][color=#006600][b]1.1 校准周期确定的基本原则[/b][/color] 参照JJF 1139—2005《计量器具校准周期确定原则和基本方法》, 校准周期确定应遵循如下原则。 1) 根据计量器具的本身特征 (如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形式与所用材质) 、性能要求 (如最大允许误差、测量重复性、测量稳定性) 以及计量器具的使用情况 (如环境条件、使用频率与维护状况) 以及制造厂的建议、使用维修记录、以往校准数据趋势等来确定测量设备的校准周期 2) 确定计量器具的可靠性目标R, 一般器具的可靠性目标R≥90%, 所选定的校准时间间隔应使计量器具的整体性能在后续校准时应保持在所期望的合格范围内 3) 计量器具校准周期的确定应恰当地选用反应法或最大似然估计法中某种或几种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计算。

  • 仪器校准周期3

    确定校准周期的原则 确定校准周期必须遵循两条对立的基本原则: 一是在这个周期内测量仪器超出允许误差的风险尽可能最小; 二是经济合理,使校准费用尽可能最少。为了寻求上述风险和费用两者平衡的最佳值,必须使用科学的方法,积累大量的实验数据,经分析研究后确定。

  • 砝码校准周期

    带内部自校功能的实验用电子天平,每天是否还需要用砝码校准?如果需要,该砝码的校准周期定多长适宜?

  • 设备计量校准周期的确定

    敢问各位老师,实验室设备计量校准的周期,是怎么来设定呢?往年,我们对于有溯源要求的设备都进行校准,而且是每年1次。后面在校准GC-MS、ICP设备时,校准工程师告知这种设备根据检定规程和校准规范每2年一次就可以。现在CNAS官网下载的一份CNAS-TRL-006-2018 《轻纺实验室测量设备的计量溯源或核查工作指南》中,对纺织品、皮革类的部分设备的校准方式和周期做出了相应的建议,完全和之前设定的大部分设备1年1次的计划相违背了,很多设备都是通过核查或者首次校准的方式进行,或者校准周期有2-3年的,而上述所说的GC-MS、ICP甚至可以是4年1次。那么实验室在制定一年一度的设备校准计划时,是否可以根据这份文件来编制呢?现场评审的时候老师是否会认可呢?

  • 实验室设备的校准周期可以自己规定吗?

    一般设备校准后证书上都会推荐一年一校准,有人说一些设备事完全不用每年都校准的。设备的校准周期可以自己规定吗?如果按自己规定的周期校准的话评审组认可吗? 最好是自己规定校准周期,因为校准周期是和设备的使用情况相关的。校准周期可以自己确定,但同时还要参照国内的计量法要求(如果你们申请的是CNAS认可)。其实在标准(ISO/IEC 17025)中明确指明,校准证书不应该包含校准间隔的建议,但是如果与客户有协议,或被法律明确规定的除外。所以,可以调整设备校准周期,但前提是你们必须给出调整后的合理依据,否则,审核时仍然不会被接受。

  • 校准周期调整的判定原则的依据?

    参照CNAS-TRL-004:2017中校准周期调整的判定原则反应调整法是 基于风险考虑, 根据 设备初始校准后 、经一定时间隔(初始校准 周期) 的后续校准 结果 来确定后续校准周期 :1) 若校准结果 位于最大允许误差的 80% 内,则后续的校准周期可延长;2) 若校准结果超出最大允许误差,则后续周期应缩短;3) 若校准结果位于最大允许误差 80% 和 100% 之间, 或对 校准结果 的符合性难 以做出判断,则实验室应考虑缩短校准周期或增加间核查频次对设备的性能做进一步验证80%的依据有哪些?

  • 请教测量设备校准周期调整的方法?

    (1)一般调整检定/校准周期采用什么方法?(2)cnas-TRL-004:2017《测量设备校准周期的确定和调整方法指南》中7.3中说采用简单反应法和增量反应法的前提条件是设备未发生大修或更换,大修或更换的设备不应参考之前的历次校准结果,而应按新设备处理,但附录B中增量反应调整法应用实例中,表格2 M1等级砝码的历次校准结果中注:100g砝码在第2次校准时折算质量修正值5.1mg,超出最大允许误差±5.0mg,经维修调整后其折算质量修正值为0.4mg,合格。请问维修是否属于大修,维修和大修的区别是什么?如何判断是维修还是大修?(3)CNAS-TRL-004:2017《测量设备校准周期的确定和调整方法指南》中7.2期间核查法中所用示例,根据GB/T231.1《金属材料布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实验室使用不是硬度计进行硬度试验前,每次都通过标准硬度块对所使用的范围/标尺进行核查,若每次核查结果都满足要求且上次校准后硬度计的稳定性较好,则无需再校准。但在GB/T231.2《金属材料布氏硬度试验 第2部分:硬度计的检验与校准》中6检验周期中明确说明,间接检验的周期不应超过12个月并在直接检验完成以后进行。(其中,间接检验在GB/T231.2《金属材料布氏硬度试验 第2部分:硬度计的检验与校准》5间接检验中明确阐述),请问期间核查法是否适宜CNAS-TRL-004:2017《测量设备校准周期的确定和调整方法指南》中7.2期间核查法中所用示例?

  • 校准周期是如何确定的?

    CNAS CL01 5.10.4.4 校准证书(或校准标签)不应包含对校准时间间隔的建议,除非已与客户达成协议。既然校准证书不给校准时间的间隔,那么实验室是根据什么来确定校准周期的呢?欢迎各位专家讨论!发表您的意见的同时还要分享下您判断的依据哦!

  • 仪器校准的检查周期是根据什么确定的?

    仪器校准的检查周期是根据什么确定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A:应根据测量设备(包括测量标准)的稳定性、用途和使用情况,在适当的时间间隔(通常是定期的)对其进行校准。应根据测量设备(包括测量标准)的稳定性、用途和使用情况,在适当的时间间隔(通常是定期的)对其进行校准。B:仪器校准周期应使设备在使用中可能发生重大准确度变化前进行在校准。根据调修前的校准结果,如果校准合格率不高,有必要缩短校准周期,以保证准确度不变。

  • 关于设备校准周期

    实验定设备校准周期为一年,但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个状况:两次校准的时间可能会相差几天,而且在空档期又出了报告。较真的审核老师会开不符合项(过了校准期仪器无法溯源),请问大家是怎么管理设备外校的?要提前一个月外校吗?

  • 【我们不一YOUNG】仪器校准周期,如何确定?

    [align=center][size=18px]仪器校准周期,如何确定?[/size][/align][size=18px][font=&]实验室分析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受其使用频繁程度、准确度要求、使用环境、使用性能等多因素的影响,可以说,确定校准周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很多分析人员在以下几个问题常有疑问,比如,如何确定校准周期的原则和方法? 确定校准周期有哪些现行的标准依据?实验室内部可以随意更改仪器设备的校准周期吗?[/font][font=&]1.标准文件中关于校准周期如何解释?[/font][font=&]CNAS-CL01中5.10.4.4校准证书(或校准标签)不应包含对校准时间间隔的建议,除非已与客户达成协议。该要求可能被法规取代。明确规定校准实验室不能给出校准周期的建议。校准周期由实验室根据计量器具的实际使用情况,本着科学、经济和量值准确的原则自行确定。仪器在第一次校准之后,第二次校准时间先规定1年,1年后送校准实验室校准还是很“准”(与第一次校准比较在误差范围内),就可定2年了,依次类推,最长不能超过5年,但期间一定需安排期间核查,如果发现不稳定情况,就需重新校准。[/font][font=&]2.校准周期的确定要有理有据[/font][font=&]先说校准周期,也就是确认间隔,它是衡量计量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在用测量仪器的合格率。只有严格执行校准周期,才能保证科研生产等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保证量值准确可靠,必须科学的确定校准周期。[/font][font=&]3. 校准周期不合理会怎样?[/font][font=&]随着时间的推移,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是否合理,取决于校准合格率,也取决于仪器的历史校准记录,可将其作为最基本的依据。但随着时间的变化或是操作环境的变化,或者是测量仪器使用方式和条件的变化,可能导致仪器失准。因此,当测量仪器的一个校准周期过后,就该立即校准。另外,在有效校准期内,也应不定期抽查仪器偏离的状态。根据上述信息对校准周期做适当调整,适当延长或缩短校准周期。[/font][font=&]4.确定校准周期的原则[/font][font=&]确定校准周期必须遵循两条对立的基本原则:一是在这个周期内测量仪器超出允许误差的风险尽可能最小;二是经济合理,使校准费用尽可能最少。为了寻求上述风险和费用两者平衡的最佳值,必须使用科学的方法,积累大量的实验数据,经分析研究后确定。[/font][font=&]5.必须按照校准规程规定的周期进行校准吗?[/font][font=&]用户的使用情况是千差万别的,若不加区别的一律机械的按照校准规程规定的周期进行校准,很难保证所有的测量仪器在校准周期内都是合格的。因此,必须按照测量仪器的实际使用情况确定校准周期。但是,由于实际情况相当复杂,要绝对正确确定校准周期,是难以办到的,只能要求大体上正确、合理,使实际情况更加完善、科学,更加经济合理。[/font][font=&]注意哦:盲目的缩短校准周期将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对测量仪器的寿命、准确度及生产和人力也将带来不利影响。而单纯由于资金缺乏或人员不够而延长校准周期将是十分危险的,可能由于使用不准确的测量仪器带来更大的风险甚至严重的后果。[/font][font=&]确定校准周期的依据校准周期的确定需要各种专业知识,考虑多种因素。若超过一个周期,可能引起质量特性的恶化,那是由于机械磨损、灰尘、性能和实验频次等所致。对这些因素变化的敏感性取决于测量仪器的类型。质量好的,可能受的影响小一些;质量不好的,可能受的影响大一些。因此,各个实验室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每种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font][font=&]6.确定校准周期的依据是:[/font][font=&]6.1、使用的频繁程度。使用频繁的测量仪器,容易使其计量性能降低,故可以缩短校准周期来解决。当然,提高测量仪器所用的原材料性质、制造工艺和使用寿命也是重要的手段。[/font][font=&]6.2、测量准确度的要求。要求准确度高的单位,可适当缩短校准周期。各个单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需要什么准确度等级,就选择什么等级。该高就高,该低就低,不盲目追求高准确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精度过低,满足不了使用要求,给工作带来损失,也是不可取的。[/font][font=&]6.3、使用单位的维护保养能力,如果单位的维护保养比较好,则适当缩短校准周期;反之,则长一些。[/font][font=&]6.4、测量仪器的性能,特别是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水平。即使同类型的测量仪器,稳定性、可靠性差的,校准周期应短一些。[/font][font=&]6.5、对产品质量关系较大的, 以及有特殊要求的测量仪器, 其校准周期则相对短一些 反之, 则长一些。[/font][font=&]7.如何科学地确定校准周期?[/font][font=&]统计法:根据测量仪器的结构、预期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相似情况,将测量仪器初步分组,然后根据一般的常规知识初步确定各组仪器的校准周期。对每一组测量仪器, 统计在规定周期内超差或其他不合格的数目,计算在给定的周期内,这些仪器与该组合格仪器总数之比。在确定不合格测量仪器时,应排除明显损坏或由用户因可疑或缺陷而返回的仪器。如果不合格仪器所占的比例很高,应缩短校准周期。[/font][font=&]如果证明不合格仪器所占的比例很低,则延长校准周期可能是经济合理的。如果发现某一分组的仪器(或某一厂家制造的或某一型号)不能和组内其他仪器一样工作时,应将该组划为具有不同周期的其他组。[/font][font=&]小时时间法:这种方法是确认校准周期以实际工作的小时数表示。可以将测量仪器与计时指示器相连,当指示器达到规定值时,将该仪器送回校准。这种方法在理论上的主要优点是,进行确认的仪器数目和确认费用与使用的时间成正比,此外可自动核对仪器的使用时间。例如我们使用某公司的示波器,不用连接计时器,可以直接在示波器上查到连续使用了多长时间,很方便管理。[/font][font=&]但是,这种方法在实践中有下列缺点:[/font][font=&](1)当测量仪器在储存、搬运或其他情况发生漂移或损坏时,则不应使用本方法;[/font][font=&](2)提供和安装合适的计时器,起点费用高,而且由于可能受到使用者干扰而需要在监督下进行,又增加了费用。[/font][font=&]比较法:当每台测量仪器按规定的的校准周期进行校准,将校准数据和前几次的校准数据相比,如果连续几个周期的校准结果均在规定的允许范围内,则可以延长它的校准周期;如果发现超出允许的范围,则应缩短该仪器的校准周期。[/font][font=&]图表法:测量仪器在每次校准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同一校准点,将它们的校准结果按时间描点,画成曲线,根据这些曲线计算出该仪器一个或几个校准周期内的有效漂移量,从这些图表的数据中,可推算出[/font][font=&]最佳的校准周期。[/font][font=&]计量校准是提高实验室效率的重要环节,而确定校准周期是计量工作的一项关键环节,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确定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时,要对测量仪器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后评估决定。[/font][/size]

  • 实验室设备的校准周期可以自己规定吗

    一般设备校准后证书上都会推荐一年一校准,但是也有听别人说过一些设备不用每年都校准。想问问懂行的人设备的校准周期可以自己规定吗?如果按自己规定的周期校准的话评审组认可吗?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