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物理学奖

仪器信息网物理学奖专题为您整合物理学奖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物理学奖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物理学奖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物理学奖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物理学奖话题讨论。

物理学奖相关的资讯

  • 记2012年物理学奖得主:量子物理实验派双杰
    10月9日下午,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将奖项授予给了量子光学领域的两位科学家——法国物理学家塞尔日阿罗什与美国物理学家戴维瓦恩兰,以奖励他们“提出了突破性的实验方法,使测量和操控单个量子系统成为可能”。   诺奖官方网站称,塞尔日阿罗什与戴维瓦恩兰两人分别发明并发展出的方法,让科学界得以在不影响粒子量子力学性质的情况下,对非常脆弱的单个粒子进行测量与操控。他们的方式,在此前一度被认为是不可能做到的。   而这就是诺贝尔物理学奖此次垂青于两位实验派物理学家的原因。   进入量子光学的神秘之门   本届物理奖的两位得主戴维瓦恩兰与塞尔日阿罗什是同年生人。   塞尔日阿罗什,1944年出生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1971年于法国巴黎的皮埃尔与玛丽居里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目前在法兰西学院和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任教授。在拿到本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前,他已被业内誉为腔量子电动力学的实验奠基人。   戴维瓦恩兰,1944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1970年于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目前作为研究团队带头人和研究员,就职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与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瓦恩兰亦一直有着“离子阱量子计算实验奠基者”的头衔。   他们两人是量子物理实验派双杰。两人研究的范畴都属于量子光学,这一领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经历了长足发展,而他们的学术生涯一直在与单光子与离子打交道,研究光与物质在最基本层面上的相互作用。   曾经很长时间以来,实验派物理学家们想在一个微观层面上研究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这完全是难以想象的事。因为,对于光或者其他物质的单个粒子而言,经典物理学已不适用,量子力学的法则在此时取而代之。但是单个粒子却很难从周围环境中被分离出来,并且,它一旦和周遭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便会立即丧失其神秘的量子特征。   如此让人束手无措的局面,使得很多量子力学理论所预言的怪异现象无法被科学家们直接观察到。于是长期以来,研究人员只能依靠那些法则已证明可能会影响到量子奇异特性的实验来进行观察研究。而这或许让实验派物理学家们感觉一直跟在理论的后边亦步亦趋。   真正改变实验物理学的人   扭转这一窘状的正是阿罗什与瓦恩兰,他们两人带领各自的研究小组,分别发展出理想的方法,用于测量并操控非常脆弱的量子态。   具体而言,两人所采用的方法既有共通特点亦各有精妙之处:瓦恩兰捕获带电原子(离子),随后使用光(光子)对其进行操控和测量,这些离子被放置在超低温中,防止被外界“打扰”。该方法关键在于巧妙的使用激光束以及激光脉冲抑制了离子的热运动,离子因此进入特定的量子叠加态中——叠加态正是量子世界最神秘的特性——从而保持住了单个粒子的量子特征。   而阿罗什虽然同样使实验处于真空和超低温环境,却采用的是完全相反的手段:利用原子对光子进行操控和测量。他将两面特制的、反射能力极强的镜子组成空腔,捕获住光子并让其在空腔中停留0.1秒——这点儿时间已足够光子在消失前绕地球一圈——这时他再让里德伯原子(比一般原子大1000倍的巨大原子)穿过空腔,每次通过一个里德伯原子,原子离开时,会“告诉”他空腔里还有没有光子。   试着分别去操纵一个光子与离子,借以深入洞察一个微观的世界——原本仅仅是理论学派的领域,正是塞尔日阿罗什与戴维瓦恩兰的研究“打开了新时代量子物理学实验领域的大门”。现在,借助他们的新方式,实验物理学家们得以操控粒子或对粒子进行计数。   实验、应用、改变人们的生活   但阿罗什与瓦恩兰的成就并不止于此。   在公布本届物理奖获得者后,诺奖组委会还介绍了两人的成果在应用层面上的意义。据组委会称,阿罗什与瓦恩兰在他们的研究领域采取了突破性的方法,产生其中一个应用是将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基于量子物理学的超快计算机,这或将导致极其先进的通信和计算模式。换句话说,这是向着研制具有惊人运算速度的量子计算机迈出了第一个脚步。科学家预想,或许,就在本世纪,量子计算机会彻底改变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正如经典计算机在上个世纪曾彻底颠覆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一样。   而阿罗什与瓦恩兰的研究产生的另一个应用是:“会带来一种非比寻常的精准时钟,并在未来成为一个新的计时标准。”这种超高精度钟表的精确度将比今天所使用的铯原子钟高出数百倍。此前,世界最精确的时钟曾经就是瓦恩兰就职的科罗拉多州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制造的量子逻辑钟,它的误差约为每37亿年1秒。   阿罗什与瓦恩兰展示了如何在不破坏单个粒子的情况下对其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但他们做到的却不只是在量子世界控制住粒子,其带给人们生活的改变,将远超今天目力所能够看得到的。   那么,荣摘诺奖桂冠又是否改变了科学家本人的生活呢?据英国广播公司(BBC)在线版消息称,塞尔日阿罗什本人仅仅提前了20分钟被组委会告知自己获奖的消息。   “我很幸运,”塞尔日阿罗什说,但他指的并不是自己得奖这回事,“(接到来电时)我正在一条街上,旁边就有个长椅,所以我第一时间就坐了下来。”他形容那一刻的心情,“当我看到是瑞典的来电区号,我意识到这是真实的,那种感觉,你知道,真是势不可挡。”   不过据诺奖官网的推特称,阿罗什接到获奖的确切消息后,打了个电话给自己的孩子,然后开了瓶香槟庆祝,再然后,他又回实验室工作去了。
  • 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
    索尔珀尔马特 52岁,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主持超新星宇宙学项目。     亚当里斯 42岁,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和太空探测科学研究所任天文学教授,研究天文物理。    布赖恩施密特 44岁,生于美国,拥有美、澳双重国籍,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主持超新星搜寻小组。   美国人索尔珀尔马特和亚当里斯以及持有美国和澳大利亚双重国籍的布赖恩施密特获得201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委员会10月4日评价,这3名获奖者“研究几十颗处于爆炸状态的恒星即‘超新星’,发现宇宙正在扩张过程中,扩张速率不断加速”。   观测50余颗超新星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内,诺贝尔物理学奖当地时间11时45分(北京时间17时45分)揭晓。   珀尔马特、里斯和施密特的研究对象,是一些大质量恒星在演化后期伴随星核与星壳分离出现的一种现象,即超级规模大爆炸。质量相当于太阳的8至25倍的恒星以超新星爆发方式结束“生命”,而恒星外侧气体包则高速抛离,所显现的绝对光度可超过太阳光度100亿倍。   分析特定类型的超新星爆发,珀尔马特、里斯和施密特所属的研究小组发现,超过50颗超新星所显现的光度比先前预期暗淡。对这一结果的解释,是宇宙正在加速扩张。   3人曾是竞争对手   这个发现,被瑞典皇家科学院称为“震动了宇宙学的基础”。   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委员会认定,3名获奖者所获研究结果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将近一个世纪,一种公认看法是,宇宙正在扩张,是大约140亿年前‘大爆炸’的结果。”评审委员会说。   “不过,发现宇宙扩张正在加速,令人惊异。”评审委员会介绍说,“如果扩张继续加速,宇宙将以冰冻状态终结。”   另外,3人的研究,确认了最初由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的一种理论,即他称之为“宇宙学常数”的理论。   1998年,珀尔马特主持一个研究小组,施密特则主持成员包括里斯的另一个研究小组。两个小组各自努力,相互“竞争”,而观测结果可谓“不约而同”。   评审委员会宣布,奖金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珀尔马特获二分之一,施密特和里斯获另外二分之一。徐勇(新华社专稿)   ■ 反应   “得知获奖后膝盖发软”   诺奖得主施密特称“像第一个孩子出生时的感觉”   现年44岁的布赖恩施密特生于美国,现居住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他承认,知道获奖消息最初半个小时,自己“确实激动,两腿膝盖发软,一定程度上因为这种(获奖)情形而吃惊。”   施密特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宇宙加速膨胀的理论一开始受到了不少谨慎的怀疑。“(大家都觉得)重力会减缓宇宙的膨胀,当我们发现相反的事情正在发生时,那真是令人大吃一惊。但是我们越是观察,现象就越明显。”施密特说,“这个发现听起来疯狂得不像是真的,我想我们有点吓坏了。”   谈到获得诺奖,施密特说他是当晚8时之后才知道消息,电话那头传来的瑞典口音十分真诚。“有点像我第一个孩子出生时的感觉,是一种生命改变的体验。”   “我没有期待(获得诺奖)……我猜想,对一些事情,大家会期待,却多半不会发生,而这(诺贝尔奖)就是其中之一。”施密特说。   一同获得诺奖的亚当里斯教授接到诺奖通知电话的时候,也明显注意到了电话那头的瑞典口音。“我知道,这不可能是宜家打来的。”里斯说。(楚楚)   “一场难以置信的探险”   诺奖得主珀尔马特和里斯称,获奖得益于团队合作   得知自己成为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消息后,美国人索尔珀尔马特和亚当里斯分别表示,他们获奖得益于团队合作。   “这项发现很大程度上是团队努力的结果。”珀尔马特4日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说。他在声明中回顾了其团队每一名成员对于整个成果的贡献。   现在担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的亚当里斯与此次共同获奖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布赖恩施密特属于另一研究团队,他们独立得出了与珀尔马特团队相同的结论。   里斯说:“这项发现有关宇宙在加速膨胀,并暗示暗能量存在。我参与到其中,是一场令人难以置信的探险。能够在卓越的研究机构与优秀的同事合作,我感到非常幸运。”   ■ 链接   超新星大发现   多年来,天体物理学界一直认为宇宙是在以一个恒定的速度膨胀,直到这三位科学家开始了对超新星的观测。   此次获奖的珀尔马特和施密特分别领导两个研究小组,用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对准了一种“Ia型超新星”。这种超新星是由密度极高而体积很小的白矮星爆炸而成。   由于每颗“Ia型超新星”爆发时质量都一致,它们爆炸发出的能量和射线强度也一致,因此在地球上观测“Ia型超新星”亮度的变化,可以准确推算出它们和地球距离的变化,并据此计算出宇宙膨胀的速度。   两个研究小组总共观测了约50颗遥远的“Ia型超新星”,并于1998年得到了一致的结论:宇宙的膨胀速度不是恒定的,也不是越来越慢,而是不断加快。
  •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布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当地时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戈兰· 汉松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罗杰· 彭罗斯(Roger Penrose),“因为发现黑洞的形成是对广义相对论的有力预测”。另外一半授予莱因哈德· 根泽尔(Reinhard Genzel)和安德里亚· 格兹(Andrea Ghez),因为在银河系中心发现了一个超大质量的致密天体,总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760万人民币)。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c449ddd7-63aa-41e6-a986-23fb4c1a9e3f.jpg" title=" 9379607C-3B0D-4474-8C68-55E4FBD8DE4B.jpeg" alt=" 9379607C-3B0D-4474-8C68-55E4FBD8DE4B.jpeg" / /p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E237DC15B15540A0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350& playerid=621F7722C6B7BD4E& playertype=1"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罗杰· 彭罗斯爵士,英国数学物理学家、牛津大学数学系名誉教授。他在数学物理方面的工作拥有高度评价,特别是对广义相对论与宇宙学方面的贡献。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莱因哈德· 根泽尔,德国天体物理学家,出生于巴特洪堡。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安德里亚· 格兹,美国天文学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物理学和天文学教授。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因新冠肺炎疫情,本次活动诺贝尔委员会对进入瑞典皇家科学院会场的人数进行了严格控制,全场人数不超过30人,并在进场时为每个人发放一个口罩。 /p
  • 三位科学家荣获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北京时间10月4日17:45,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Alain Aspect、John F. Clauser 和 Anton Zeilinger,以表彰他们在量子信息科学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获奖者将获得一份证书、金质奖章和奖金。2022年诺贝尔奖各个奖项的奖金是1000万瑞典克朗,按当前汇率,约合650万元人民币。此前,诺贝尔物理学奖已颁发过115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期间,在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1942年等六年里,没有颁发诺贝尔物理学奖。从1901年到2021年,约翰巴丁是唯一一位曾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者。这意味着,在2022年之前,共有218人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附此前五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名单2021年因对我们理解复杂物理系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日裔美籍科学家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和德国科学家克劳斯哈塞尔曼Klaus Hasselmann),与意大利科学家乔治帕里西( Giorgio Parisi),分享了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20年英国科学家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因证明黑洞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直接结果,德国科学家赖因哈德根策尔(Reinhard Genzel)和美国科学家安德烈娅盖兹(Andrea Ghez)因在银河系中央发现超大质量天体,他们分享了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19年因在我们理解宇宙演化和地球在宇宙中位置的贡献,美国科学家詹姆斯皮布尔斯,和来自瑞士的科学家米歇尔马约尔和迪迪埃奎洛兹,被授予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18年因在激光物理学领域的突破性发明,发明光镊的美国贝尔实验室科学家阿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与发明啁啾脉冲放大技术(CPA)的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科学家热拉尔穆鲁(Gérard Mourou)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land),被授予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17年因对LIGO探测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和引力波探测的决定性贡献,美国科学家雷纳韦斯、巴里巴里什和基普索恩被授予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16年因在拓扑相变和物质拓扑相方面的理论发现,均出生在英国、任职于美国三所不同大学的科学家大卫索利斯、邓肯霍尔丹、迈克尔科斯特利茨被授予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关于诺贝尔奖1895年11月27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在巴黎签署了他第三份,也是最后一份遗嘱,将财产中的最大一份给了一系列奖项,即诺贝尔奖。诺贝尔奖初始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等五个奖项。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俗称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的奖金来自诺贝尔所成立基金的利息或投资收益。随着诺贝尔基金的收益变化,诺贝尔奖的奖金有所浮动。2019年每项诺贝尔奖的奖金是900万瑞典克朗,2022年设定为1000万瑞典克朗。
  • 华人科学家高锟等3人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核心提示: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华人科学家高锟、韦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三人分享。高锟被誉为光纤之父,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1996年在“高锟星”命名典礼上。资料图 高锟等3人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华网斯德哥尔摩10月6日电 得益于光纤通信和CCD图像传感器的应用,诺贝尔奖揭晓的消息和情景如今能瞬间传遍全球。分别研究出这两项成果的华裔科学家高锟和两名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乔治史密斯,于6日荣获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贡诺厄奎斯特6日在揭晓奖项的新闻发布会上说,高锟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获得今年物理学奖一半的奖金,共500万瑞典克朗(约合70万美元) 博伊尔和史密斯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两人分享今年物理学奖的另一半奖金。   高锟——“光纤之父”   高锟是继去年钱永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之后,又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高锟1933年在上海出生,1954年赴英国攻读电机工程,先后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1987年,高锟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1996年卸任。在与内地科技界的交流合作中,高锟主张“一步一步把双方的联系实际化”。他于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发布会上,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约瑟夫努德格伦用一根光纤电缆形象地解释了高锟的重要成就:早在1966年,高锟就取得了光纤物理学上的突破性成果,他计算出如何使光在光导纤维中进行远距离传输,这项成果最终促使光纤通信系统问世,而正是光纤通信为当今互联网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我对于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深感荣幸,”高锟在得知获奖后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表示,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他和香港市民衷心祝贺高锟教授获此殊荣。高锟教授不但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谦谦君子和有承担的教育家。   博伊尔、史密斯——让数码相机风靡全球   博伊尔1924年出生于加拿大阿默斯特,史密斯193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两人发明CCD图像传感器时均供职于美国贝尔实验室。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会评委英厄马尔伦德斯特勒默在发布会上手持一部数码照相机深入浅出地描述了另两位科学家的成就。他说,博伊尔和史密斯1969年共同发明了CCD图像传感器。这个传感器好似数码照相机的电子眼,通过用电子捕获光线来替代以往的胶片成像,摄影技术由此得到彻底革新。此外,这一发明也推动了医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在疾病诊断、人体透视及显微外科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用途。   博伊尔在接到获奖通知电话后,几乎不敢相信这一喜讯,“这是真的吗?”在他看来,他们的成就意义重大,“正是因为我们的成果,小型照相机才风靡全球”。“当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着陆的时候,它也带了一个小相机——没有我们的发明,那是不可能的。”而睡梦中的史密斯错过了第一个通知电话,直到第二个电话才完全醒来,“哦,我的天啊!这真是太令人吃惊了!”   物理学奖是今年诺贝尔奖揭晓的第二个奖项。5日揭晓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诺贝尔化学奖以及文学奖、和平奖和经济学奖将于7日至12日陆续揭晓。
  • 施一公获2010年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
    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THE RAYMOND & BEVERLY SACKLER INTERNATIONAL PRIZE IN BIOPHYSICS)是由赛克勒夫妇捐赠设立,自2006年以来,每年奖励两到三位在国际生物物理学领域做出卓越成就、年龄在45岁以下的杰出科学家。   今年,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施一公教授因为对细胞凋亡通路中蛋白调节机制的深入研究而与美国国立卫生院(NIH)的格哈德哈默博士一起分享这一奖项。颁奖仪式将于2010年4月26日在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大学举行。
  • 法美科学家分享2012诺贝尔物理学奖
    北京时间10月9日下午5点45分,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法国科学家塞尔日阿罗什(Serge Haroche)与美国科学家大卫维因兰德(David Wineland)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测量和操控单个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方法”。二人将平均分享800万瑞典克朗奖金。   Serge Haroche   David J. Wineland   塞尔日阿罗什(Serge Haroche),法国公民。1944年出生于摩洛哥卡萨布兰卡。1971年从巴黎第六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法兰西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   大卫维因兰德(David J. Wineland),美国公民。1944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洲密尔沃基。1970年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供职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和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   量子世界里的粒子控制   塞尔日阿罗什和大卫维因兰德独立地发明并拓展出能够在保持个体粒子的量子力学属性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测量和操控的方法,而这在之前被认为是不能实现的。   在不破坏单个量子粒子的前提下实现对其直接观测,两位获奖者以这样的方式为量子物理学实验新纪元开辟了一扇大门。对于单个光子或物质粒子来说,经典物理学定律已不再适用,量子物理学开始“接手”。但从环境中分离出单个粒子并非易事,而且一旦粒子融入外在世界,其神秘的量子性质便会消失。因此,许多通过量子物理学推测出来的现象看似荒诞,也不能被直接观测到,研究人员也只能进行一些猜想实验,试图从原理上证明这些荒诞的现象。   通过巧妙的实验方法,阿罗什和维因兰德与研究小组一起成功地实现对量子碎片的测量和控制,颠覆了之前人们认为的其无法被直接观测到的看法。这套新方法允许他们检验、控制并计算粒子。   他们的方法大同小异。大卫维因兰德是先捕捉带电原子或者离子,再利用光或光子来控制及测量它们。   塞尔日阿罗什采取了相反的方法:通过发射原子穿过阱,他控制并测量了捕获的光子或光粒子。   两位获奖者均在量子光学领域研究光与物质间的基本相互作用,这一领域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涌现了相当多的成就。他们的突破性的方法,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朝着基于量子物理学而建造一种新型超快计算机迈出了第一步。就如传统计算机在上世纪的影响那样,或许量子计算机将在本世纪以同样根本性的方式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极端精准的时钟在他们研究的推动下应运而生,有望成为未来新型时间标准的基础,而其精准度超越现代铯时钟百倍以上。
  • 【讣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院士逝世,享年98岁
    据了解,享誉全球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于2024年8月4日在美国旧金山辞世,享年98岁。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诞生于上海,其学术生涯跨越世纪,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科学印记。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出生于中国上海市,美国国籍,原籍江苏苏州,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意大利林琴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44至1946年间,他先后求学于浙江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1950年,他在芝加哥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随后,他担任哥伦比亚大学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直至成为哥伦比亚大学费米讲座教授及“全校讲座教授”。他的学术地位得到了多个国际科学院的认可,包括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意大利林琴科学院及美国艺术和科学院。1957年,李政道与杨振宁共同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理论,这一划时代的发现不仅为他们赢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也奠定了粒子物理学发展的基石。李政道的科研成果涵盖了粒子物理、原子核理论及统计物理等多个领域,其中1954年提出的“李模型”在量子场论研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还在正反粒子变换、空间反射不守恒以及孤立子量子理论等领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李政道先后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G. Bude奖章(1969)、伽利略奖章(1979)、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1986)、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995)、纽约市科学奖(1997)、中国政府友谊奖(1999)、日本旭日重光奖章(2007)等;入选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2009)、中华文化人物(2015)。当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意大利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政道始终心系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自1972年起,多次回国讲学、建言献策,倡导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制度和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和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倡导建立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联合委员会机制和建设我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促成北京谱仪(BES)、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为我国在世界高能物理前沿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提供了全局指导和倾力帮助。倡导成立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等,推进前沿科学研究,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和青年学者成长,为构建开放型教学科研基地和育人聚才环境争取了政策支持。此外,在他的倡导下成立了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等,推进前沿科学研究,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和青年学者成长,为构建开放型教学科研基地和育人聚才环境争取了政策支持。
  • 李政道: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李政道,江苏苏州人,父亲李骏康是金陵大学农化系首届毕业生。曾就读于东吴大学(苏州大学)附中、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因抗战,中学未毕业。1943年因以同等学历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由此走上物理学之路,师从束星北、王淦昌等教授。   1944年因日军入侵贵州,时在贵州的浙江大学被迫停学。   1945年他转学到时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就读二年级,毛遂自荐,找到当时的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吴大猷。   1946年经吴大猷教授推荐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大师费米教授。   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从事流体力学的湍流、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   195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的研究。三年后,29岁的李政道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他开辟了弱作用中的对称破缺、高能中微子物理以及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物理等科学研究领域。   1984年他获得全校级教授(UniversityProfessor)这一最高职称,至今仍是哥伦比亚大学在科学研究上最活跃的教授之一。现在,他的兴趣转向高温超导波色子特性、中微子映射矩阵以及解薛定谔方程的新途径的研究。   李政道为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朴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了场代数理论。70年代初期研究了CP自发破缺的问题,发现和研究了非拓扑性孤立子,并建立了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论。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   所得奖项   1957 诺贝尔物理奖   1957 爱因斯坦科学奖   1969 法国国家学院G. Bude奖章   1977 法国国家学院G. Bude奖章   1979 伽利略奖章   1986 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   1994 和平科学奖   1995 中国国际合作奖   1997 命名3443小行星为李政道星   1997 纽约市科学奖   1999 教皇保罗奖章   1999 意大利政府内政部奖章   2000 纽约科学院奖   2007 日本旭日重光章
  • 石墨烯发明者获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是安德烈海姆的资料照片。    这是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的资料照片。   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海姆和诺沃肖洛夫于2004年制成石墨烯材料。这是目前世界上最薄的材料,仅有一个原子厚。自那时起,石墨烯迅速成为物理学和材料学的热门话题。   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海姆和诺沃肖洛夫的研究成果不仅带来一场电子材料革命,而且还将极大促进汽车、飞机和航天工业的发展。   现年51岁的海姆和36岁的诺沃肖洛夫已共事多年。最初,他们各自在俄罗斯进行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后来,诺沃肖洛夫成为海姆的一名博士生。两人先是在荷兰进行研究项目,后定居英国,现在两人都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教授。   海姆和诺沃肖洛夫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奖金。
  • 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今肥西县),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于70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 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   杨振宁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又自1986年起,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995年应聘担任国立华侨大学名誉教授 1997年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 1999年自石溪分校荣休,同年出任清华大学教授,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 并曾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俄罗斯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教廷宗座科学院(罗马教皇学院)以及多个欧洲和拉丁美洲科学院的院士荣衔,以及多家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现任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名誉院长。   主要成就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   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R.L.Mills)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振宁-巴克斯方程”。   宇称不守恒理论:他与李政道提出基础粒子间的弱核力并没有镜像对称的特性,违反了当时物理家的认知。该理论后得吴健雄的实验验证。   杨—米尔斯理论:他与罗拔米尔斯(RobertMills)提出的理论,是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的基础理论。   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 崔琦:199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瑞典皇家科学院九八年十月十三日宣布,把一九九八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斯托尔默、美籍华人科学家崔琦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以表彰他们为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崔琦是香港培正中学的毕业生。   瑞典皇家科学院十三日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新闻公报说,斯托尔默教授和崔琦教授在一九八二年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一年之后,劳克林教授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做出了解释。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科学家又陆续作出一些重大发现。公报强调说,这三位科学家的成果是量子物理学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它为现代物理学许多分支中新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崔琦和斯托尔默在一九八二年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他们将两种半导体晶片砷化镓和砷氯化镓压在一起,这样大量电子就在这两种晶片交界处聚集。他们将这种晶片结合体放置在仅比绝对零度高十分之一摄氏度(约摄氏零下二百七十三度)的超低温环境中,然后加以相当于地球磁场强度一百万倍的超强磁场。他们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比如阻力消失、出现几分之一电子电荷的奇特现象等。一年之后,劳克林教授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做出了解释。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科学家又陆续作出一些重大发现。   电子量子流体现象的发现是量子物理学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它为现代物理学许多分支中新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四月,崔琦因此获得美国著名的弗兰克林奖。   崔琦在互联网自己开设的网址上称,他的主要学术兴趣是研究金属和半导体中电子的性质。他的这些研究将可应用于研制功能更强大的电脑和更先进的通信设备。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的崔琦,一九三九年生于中国河南省,五十年代到香港接受教育,一九五七年在培正中学毕业,随后到美国继续深造,一九六七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到贝尔实验室工作,一九八二年至今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目前他从事电子材料基本性质等领域的研究。崔琦的妻子是美国人,他们有两个女儿。   在美国,据新华社引述崔琦教授来自中国的学生李济群等人介绍,崔琦为人随和,但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他思维敏锐,在师生中威望很高。十三日清晨崔琦像往常一样来到学校,当大家向他表示祝贺时,他像平常那样微微一笑,只说了句“谢谢”就躲了起来。据介绍,崔琦非常关心祖国,经常与中国学生谈论祖国的发展情况。
  • 中国学者解读201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10月9日,同为68岁的法国科学家塞尔日阿罗什与美国科学家大卫维因兰德分享了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突破性研究,让原本神秘的量子世界不再“与世隔绝”。   与人们熟知的世界截然不同,自然界还存在着另类世界,被称为量子世界。在量子世界中,粒子行为不遵从经典物理学规律,人类对量子的观测更是难上加难。   而通过巧妙的实验方法,阿罗什和维因兰德的研究小组成功地实现对单个量子系统的测量和控制,颠覆了之前人们认为的其无法被直接观测的看法。   提高人类对物质的操控能力   “这是两种开创性的技术,后来都发展成为量子研究领域新的研究手段和实验技术。” 中科院院士、中科大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郭光灿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阿罗什的工作是打造出一个微波腔,借助单个原子在微波腔中会辐射或吸收单个光子的特性,实现了操纵单个光子。而维因兰德则制造出了一个离子阱,先用光来俘获离子,然后用激光冷却离子,进而对离子进行测量和控制。   “在科学上,他们的研究标志着人类对物质的操控能力大大提高了。”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评价,“具备这一能力后,量子计算和精密测量便有了变为现实的可能性。”比如,用于制造卫星导航、飞机上GPS所需要的精确时钟。   山西大学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张天才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这些实验方法在单原子、单离子和单光子的水平上深刻地揭示了微观量子世界的许多奇异性质,开辟了操控和测量单量子系统的方法,在精密测量、量子信息和量子控制中具有重要应用。   与获奖科学家有合作   2000年,郭光灿和学生在《物理评论》上发表了一篇理论文章,阿罗什很快发现了这篇文章,并在2001年用此次获奖的实验方法证明了这个理论。   “实验成功之后,阿罗什在发给我的一封电子邮件中说:‘很高兴在实验上把你们的方案做出来。’”郭光灿告诉记者,后来,他的学生还有两篇理论文章同样被阿罗什小组用实验证明。随后,这名学生还被阿罗什邀请去法国访问学习了一段时间。   张天才说,国内最近几年也有若干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单量子系统操控和腔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国内很多从事量子光学研究的单位与阿罗什所在的法国巴黎高师有多年的密切合作交流关系。”   提到两位获奖的科学家,潘建伟称,他在奥地利留学时便结识了阿罗什。“他是一位温文尔雅的科学家,而维因兰德则更具备美国西部牛仔的气质。”   中国更需原创   “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都有相关项目支持这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张天才告诉记者。   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整个量子信息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今年6月,潘建伟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百公里量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纠缠分发,为发射全球首颗“量子通讯卫星”奠定了技术基础。   不过,在探讨到两位获奖科学家的成就时,中科院院士孙昌璞对《中国科学报》记者直言:“在量子研究领域,目前中国的实验水平已经很高了,但相比两位获奖者的成果,因为中国用的都是商业化设备,所以在实验方法和技术上,很难有真正原创性的创新。”
  •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光纤之父”高锟逝世,享年84岁
    p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42b3634f-405d-4cc6-a01c-d9e771210ebe.jpg" title=" 753.jpg" alt=" 75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逝世,享年84岁。高锟一生最大成就,莫过于发明光纤通讯,亦因如此,他有“光纤之父”之称,享誉全球。高锟一生都离不开科学,曾为入读心仪的电机工程系,刻意到英国留学。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高锟在六十年代已提出光纤理论,但初时不获认同,更被批评“痴人说梦”。然而,他并没有放弃,更持续不懈研究,终获得世人拜服的成就。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高锟于2003年确诊脑退化症后,行动和认知能力受到很大影响。2009年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对他来说,可算是“迟来的奖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高锟于1948年移居香港;1954年赴英国攻读电机工程,并于1957年及1965年获伦敦大学学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70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筹办电子学系,并担任系主任;1987-199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被《亚洲新闻周刊》选为“二十世纪亚洲风云人物”;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10年获颁香港特别行政区大紫荆勋章。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60年代提光纤理论 起初不获认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高锟1933年出生于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市金山区),祖父高吹万是晚清诗人和革命家,父亲高君湘是律师,另有一名弟弟高鋙。高锟于1948年举家移居台湾,至1949年迁往香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香港,高锟就读圣若瑟书院,中学毕业后考入香港大学,但由于他想读电机工程系,港大当时未开设此科,于是远赴英国,进入英国伦敦的伍利奇理工学院(现格林威治大学)。在英国留学时,高锟于舞会中认识后来的妻子黄美芸,两人于1959年结婚,婚后有一子一女。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1966年,高锟在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任职期间,开始研究利用玻璃纤维传送讯号,发表过一篇题为《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提出利用石英基玻璃纤维,可进行长距离及高讯息量的讯息传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高锟的理论初时未获认同,更有媒体嘲笑他“痴人说梦”。但他未有放弃,继续研究及改良技术,至1981年第一代光纤系统面世,他亦因此获得“光纤之父”美誉。在1987年,高锟回港出任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期间创立讯息工程学系,直至1996年退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09年成就终获确认 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退休后,高锟生活较为低调。2003年,高锟由于打麻将时反应迟缓,在朋友建议之下到医院检查,确诊为老年痴呆(脑退化症),其后生活都大受影响,表达能力亦下降,需要妻子在旁照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由于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理论获确认需要较长时间,即使有杰出成就,往往也要在数十年后才能得奖,高锟也不例外。2009年,高锟首次提出光纤通讯后四十多年,终获得迟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委员会赞扬他“在纤维中传送光以达成光学通讯的开拓成就(for groundbreaking achievements concerning the transmission of light in fibers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0年,高锟先后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以及英女王寿辰“爵士勋衔”及香港“大紫荆勋章”。他和妻子亦在2010年9月成立高锟慈善基金,晚年主要于香港和美国加州山景城两地居住。 /p p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 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三位科学家因对量子力学的贡献获奖
    北京时间10月4日下午5点49分许,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法国物理学家Alain Aspect、美国物理学家John F.Clauser和奥地利物理学家Anton Zeilinger,以表彰他们“用纠缠光子进行的实验,建立了贝尔不等式的违反,并开创了量子信息科学”。2022年的诺贝尔奖单项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642.8万元)。过去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名单2021年——美德意三位科学家因“对人们理解复杂物理系统的开创性贡献”而获奖。美籍日裔科学家Syukuro Manabe、德国科学家Klaus Hasselmann的获奖理由是“物理模拟地球气候,量化变化和可靠地预测全球变暖”;意大利科学家Giorgio Parisi的获奖理由是“发现从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统的无序和波动的相互作用”。2020年——英国科学家Roger Penrose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黑洞形成是广义相对论的一个有力预测”;另外两位获奖者是德国和美国科学家Reinhard Genzel、Andrea Ghez,获奖理由是“在银河系中心发现了一个超大质量的致密天体”。2019年——美国科学家James Peebles获奖,获奖理由是“在物理宇宙学的理论发现”;另外两位获奖者是瑞士科学家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获奖理由是“发现了一颗围绕类太阳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2018年——美法加三位科学家Arthur Ashkin、Gerard Mourou和Donna Strickland获奖,获奖理由是“在激光物理学领域所作出的开创性发明”。2017年——三位美国科学家Rainer Weiss、Barry C。 Barish和Kip S。 Thorne获奖,获奖理由是“对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观测的决定性贡献”。2016年——英美三位科学家David J。 Thouless、F。 Duncan M。 Haldane、J。 Michael Kosterlitz获奖,获奖理由是“理论发现拓扑相变和拓扑相物质”。2015年——日本科学家Takaaki Kajita和加拿大科学家Arthur B。 McDonald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了中微子振荡,表明中微子具有质量”。诺贝尔物理学奖小知识——截至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颁发了115次,没有颁发的六年分别是1916、1931、1934、1940、1941和1942年。——从1901年至2021年,共219人次获奖,实际获奖个人为218人,因为美国物理学家John Bardeen于1956年和1972年两次获奖。——115次颁奖中,47次为单独获奖者,32次为2人共享,36次为3人共享。——最年轻的获奖者是英国物理学家Lawrence Bragg,1915年因“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分析所作的贡献”与父亲一起获奖,时年25岁。——最年长的获奖者是美国物理学家Arthur Ashkin,2018年因“在激光物理学领域所作出的开创性发明”获奖,时年96岁。——215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有4位女性。分别是1903年的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另外还获得1911年的化学奖)、1963年的Maria Goeppert-Mayer、2018年的Donna Strickland,以及2020年的Andrea Ghez。——诺奖史上的“家庭”诺奖。夫妇:Marie Curie和Pierre Curie夫妇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父子:William Bragg和Lawrence Bragg父子获得191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Niels Bohr获得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其子Aage N。 Bohr获得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Manne Siegbahn获得19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其子Kai M。 Siegbahn获得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J。 J。 Thomson获得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其子George Paget Thomson获得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比利时和英国科学家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F. Englert and P. Higgs   北京时间10月8日下午6点45分,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Francois Englert和Peter W. Higgs获奖。获奖理由是&ldquo 理论性发现了一种机制,有助于我们理解亚原子粒子质量的起源,最近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ATLAS和CMS实验所发现的预测中的基本粒子对其进行了确认&rdquo 。   Franç ois Englert,比利时公民。1932年出生于比利时埃特尔贝克(Etterbeek),1959年从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该校荣誉退休教授。   Peter W. Higgs,英国公民。1929年出生于英国纽卡斯尔。1954年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爱丁堡大学荣誉退休教授。   终于,来了!   20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Franç ois Englert和Peter W. Higgs两位,以表彰他们提出的有关粒子如何获得质量的理论。1964年,他们分别提出了该理论(Englert当时与现已故的同事Robert Brout一同提出)。2012年,设在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实验室发现了所谓的希格斯粒子,证实了他们的理论。   该理论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核心部分&mdash &mdash 该模型描述世界是如何建成的。通过标准模型,从花、人类到恒星、行星,这世间的一切都是由物质粒子组成。这些粒子都被由力粒子产生的力管理控制,让万事万物行其道。   整个标准模型是建立在一种特殊粒子存在的基础上,这种粒子即希格斯粒子。该粒子来源于一种填满所有空间的无形场域。即便宇宙看上去空空荡荡,该场域依然存在。没有它,我们将不复存在,因为通过与该场域的接触,所有粒子才会获得质量。Englert和Higgs提出的理论描述了这一过程。   2012年7月4日,在CERN粒子物理实验室里,希格斯粒子的发现证实了该理论。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也许是目前为止,人类建造出的最大、最复杂的机器。由来自ATLAS 和 CMS的大约三千位科学家组成的两个研究小组成功从LHC的数十亿粒子对撞中获取了希格斯粒子。
  • 魏志义谈2023诺贝尔物理学奖成果——阿秒光脉冲超快激光
    北京时间10月3日17时50分许,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名誉教授皮埃尔阿戈斯蒂尼(Pierre Agostini)、匈牙利-奥地利物理学家费伦茨克劳斯(Ferenc Krausz)和瑞典隆德大学教授安妮呂利耶(Anne L’Huillier),以表彰他们在阿秒光脉冲方面所做出的贡献。2023年每项诺贝尔奖的奖金也由去年的1000万瑞典克朗,增加到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720万元。“阿秒”是时间单位,即10-18秒。按照时间长短划分,从秒开始依次是毫秒(10-3秒)、微秒(10-6秒)、纳秒(10-9秒)、皮秒(10-12秒)、飞秒(10-15秒)、阿秒(10-18秒)。而“阿秒光脉冲”就是指持续时间在阿秒量级的光脉冲。如此短的脉冲持续时间也为其带来了重要的应用。对此,诺贝尔奖给出的获奖理由如下:获奖理由:三位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其实验而获得认可,这些实验为人类探索原子和分子内部的电子世界提供了新的工具。Pierre Agostini、Ferenc Krausz和Anne L’Huillier已经证明了一种制造超短光脉冲的方法,可以用来测量电子移动或改变能量的快速过程。当人类感知到快速移动的事件时,它们会相互碰撞,就像一部由静止图像组成的电影被感知为连续的运动一样。如果我们想调查真正短暂的事件,我们需要特殊的技术。在电子的世界里,变化发生在十分之几阿秒——阿秒如此之短,以至于一秒钟内的变化与宇宙诞生以来的秒数一样多。获奖者的实验产生了短到以阿秒为单位测量的光脉冲,从而证明这些脉冲可以用来提供原子和分子内部过程的图像。1987年,Anne L’Huillier发现,当她将红外激光传输通过稀有气体时,会产生许多不同的光泛音。每个泛音是激光中每个周期具有给定周期数的光波。它们是由激光与气体中的原子相互作用引起的;它给一些电子额外的能量,然后以光的形式发射出去。Anne L’Huillier继续探索这一现象,为随后的突破奠定了基础。2001年,Pierre Agostini成功地产生并研究了一系列连续的光脉冲,其中每个脉冲只持续250阿秒。与此同时,Ferenc Krausz正在进行另一种类型的实验,这种实验可以分离出持续650阿秒的单个光脉冲。获奖者的贡献使人们能够对以前无法遵循的快速过程进行调查。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主席伊娃奥尔森表示:“我们现在可以打开电子世界的大门。阿秒物理学让我们有机会了解电子控制的机制。下一步将利用它们。”。在许多不同的领域都有潜在的应用。例如,在电子学中,理解和控制电子在材料中的行为很重要。阿秒脉冲也可以用于识别不同的分子,例如在医学诊断中。魏志义:我国激光产业发展迅速,未来可期实际上我国也一直在阿秒激光领域深耕,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科研人员。当前国内研究超快激光和阿秒激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来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魏志义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超短超强激光物理与技术,包括飞秒激光放大的新原理与新技术、阿秒激光物理与技术、光学频率梳及应用等。魏志义研究员长期致力于超短脉冲激光技术与应用研究,主要成果有:提出了高对比度放大飞秒激光的一种新方法,得到同类研究当时国际最高峰值功率的PW(1015瓦)超强激光输出,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发明了同步不同飞秒激光的新方案,研制成功综合性能国际领先的同步飞秒激光器;建成国内首个阿秒(10-18秒)激光装置,得到了脉冲宽度小于200阿秒的极紫外激光脉冲;发展了新的光学频率梳技术,研制成功综合性能先进的系列飞秒激光频率梳;利用新的脉冲压缩技术与国外同事一起获得了亚5fs的激光脉冲,打破了保持10年之久的超短激光脉冲世界纪录;研制成功系列二极管激光直接泵浦的新型全固态超短脉冲激光,开发成功多种飞秒激光产品并提供国内外多家用户。仪器信息网在世界光子大会上有幸采访了魏志义研究员。魏志义表示,超快激光(即超短脉冲激光)领域激光领域前沿研究主要关注如何实现越来越窄的激光脉冲宽度,窄的激光脉冲可以用于物质中分子、原子甚至电子的运动过程研究,因为运动过程决定了物质的一些规律和属性。科研人员关注的另一方面是激光功率,更高功率的激光可能用于武器、加工、医疗等领域。功率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峰值功率和平均功率,其中峰值功率研究我国处于世界前列。魏志义在采访中表示其对高频功率非常关注和感兴趣。谈到国内在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进展时,魏志义表示,我国在激光领域具有比较好的基础,与国外水平接近,虽然在整体上还有较大差距,但在部分领域有所领先。在超快脉冲激光方面,我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与国际水平差距并不大,如西安光机所、天津大学、中山大学做得都非常不错。当前超快激光脉冲突破到阿秒量级,国内包括物理所在内的一些单位也拥有产生阿秒脉冲激光的能力,可以用来开展研究工作。在激光高频功率方面,上海光机所等单位在峰值功率研究上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并将国际水平推向了新的高度。据介绍,物理所十多年前在峰值功率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做到了当时国内最好也是国际上最高的的峰值功率。但在高频功率方面我国还是与国外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产业方面。魏志义建议,接下来不仅要在极端指标方面,还要在可靠稳定性、高频功率方面做出突破,更好的提供给广大用户开展应用工作。魏志义也强调,我国当前在超快激光研究方面有些落后,但也在奋起直追,跟国际最高水平相比有一定差距,在高频物理方面,工业应用方面差距更大。但同时,魏志义表示这些年我国激光产业发展非常迅速,未来可期。
  • 高锟: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瑞典皇家科学院6日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两位美国科学家。高锟获奖,是因为他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做出了突破性成就。   高锟被誉为“光纤之父”。早在1966年,高锟就在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用玻璃纤维作为光波导用于通讯的理论。简单地说,就是提出以玻璃制造比头发丝更细的光纤,取代铜导线作为长距离的通讯线路。这个理论引起了世界通信技术的一次革命。随着第一个光纤系统于1981年成功问世,高锟“光纤之父”美誉传遍世界。   高锟还开发了实现光纤通讯所需的辅助性子系统。他在单模纤维的构造、纤维的强度和耐久性、纤维连接器和耦合器以及扩散均衡特性等多个领域都作了大量的研究,而这些研究成果都是使信号在无放大的条件下,以每秒亿兆位元传送至距离以万米为单位的成功关键。   高锟1933年在上海出生。1949年随家前往香港。195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攻读电机工程,并于1957年及1965年获学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从1957年开始,高锟即从事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1987年10月,高锟从英国回到香港,并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从1987年到1996年任职期间,他为中文大学罗致了大批人才,使中大的学术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在与内地科技界的交流合作中,他主张“一步一步把双方的联系实际化”。高锟于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由于他的杰出贡献,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于1981年12月3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
  • 专家解读诺贝尔物理学奖:配合阿秒技术可以检测生物分子“指纹”
    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法国科学家皮埃尔阿戈斯蒂尼(Pierre Agostini),匈牙利裔奥地利科学家费伦茨克劳斯(Ferenc Krausz)和法国/瑞典科学家安妮吕利耶(Anne L'Huillier),以表彰他们“为研究物质中的电子动力学而产生阿秒光脉冲的实验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内少数几个实现阿秒脉冲的产生和测量的高校之一。据该校超快光学实验室主任、物理学院教授兰鹏飞介绍,通过阿秒时间分辨超快测量技术,他们最近还拍摄了氮气、二氧化碳和丁二炔等分子内部电荷从一个原子核移动到另一个原子核的过程,“相当于一部‘分子电荷迁移电影’”。围绕什么是阿秒脉冲,该项技术能解决什么问题,以后又将应用哪些场景等问题,新京报记者专访了兰鹏飞。 阿秒脉冲的产生基于高次谐波辐射 新京报: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皮埃尔阿戈斯蒂尼、费伦茨克劳斯和安妮吕利耶。在你看来,三人的贡献在哪里,为何得奖? 兰鹏飞:三位科学家提出了为研究物质中的电子动力学而产生阿秒脉冲的实验方法。具体而言,阿秒脉冲的产生是基于高次谐波辐射,L’Huillier于1988年在实验上利用波长为1064纳米的红外激光驱动稀有气体产生了高次谐波。13年之后,也就是2001年,Agostini基于高次谐波辐射首次在实验上产生了阿秒脉冲串,并测得每个脉冲脉宽都为250阿秒;同年,Krausz首次在实验上产生了孤立阿秒脉冲,并测得其脉宽为650阿秒,从此打开了阿秒科学的大门。 新京报:什么是阿秒脉冲,它是如何产生的? 兰鹏飞:阿秒脉冲就是脉冲宽度为阿秒(10-18秒)量级的光脉冲。实验上,是用超强飞秒激光与气体介质相互作用,通过操控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运动产生高次谐波辐射,高次谐波的频率通常是飞秒激光频率的奇数倍,最大频率可以达到飞秒激光频率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由于不同频率成分高次谐波之间具有相干性,选择若干频率成分的高次谐波进行叠加就可以在时域上得到一个或一系列的光脉冲,脉冲的宽度刚好为阿秒量级,即阿秒脉冲。 阿秒脉冲实现了目前最快的“快门速度” 新京报:有专家指出“阿秒脉冲正是当前人类所能接触到的最快的时间尺度”,如何通俗地去这理解这个表述? 兰鹏飞:形象地说,就像拍照片和录视频,我们看到的电影和电视节目通常是每秒几十帧,每一帧就是一幅静止的画面。把静止的画面以每秒几十帧的速率播放出来,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电影。在拍照时,每秒所能拍摄的帧数取决于快门的速度,快门速度越快,单位时间内拍摄的帧数就越多,记录下的动态过程就越精细。目前,实验上所能得到的最快的“快门速度”就是通过阿秒脉冲实现的,这大概是光穿过人类头发丝直径所用时间的万分之一。 新京报:据悉,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内少数几个实现阿秒激光脉冲的产生和测量的高校之一,这些实验揭示了什么? 兰鹏飞:华中科技大学在实验上产生了阿秒脉冲,并对原子分子内的电子运动进行了测量。通俗地讲,拍摄了氩原子内部电子运动过程。我们最近还拍摄了氮气、二氧化碳和丁二炔等分子内部电荷从一个原子核移动到另一个原子核的过程,相当于给分子内部的电子运动拍摄了一部“分子电荷迁移电影”,拍摄时间分辨率达到阿秒。 阿秒脉冲为未来超快信息处理奠定基础 新京报:此次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主席伊娃奥尔森认为,人们现在可以打开电子世界的大门。阿秒物理学让科学家有机会了解电子控制的机制,也让人们能够进一步理解一些基本问题。你认为,这些基本问题具体指哪些? 兰鹏飞:阿秒脉冲目前主要是用于测量原子、分子或者固体中电子运动过程,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很多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问题,比如电子如何从势垒隧穿出来?是否需要时间,需要多长时间等。此外,发生光化学反应时,反应的具体过程是如何进行的,能否像拍摄电影一样把化学反应过程“拍摄”下来等。 新京报:除此之外,阿秒脉冲还有哪些应用前景? 兰鹏飞:阿秒脉冲除了测量电子超快过程,还可用来操控电子运动,进而实现超快操控,有可能为未来的超快信息处理奠定基础。同时,阿秒脉冲还可以用于生物医学方面的精密检测,通过结合超快激光和精确飞秒-阿秒光场分辨技术,可以检测生物分子的“指纹”。这有望成为一种新的体外诊断分析技术,如用于检测癌症病变等。
  • 安东帕授予Tobias Huber2017年度物理学奖
    p   日前,安东帕向Tobias Huber授予了“安东帕物理学奖”,以表彰他所作的题为“Quantum dots as photon sources”的博士学位论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5e62cc40-2eac-4d70-b1ab-029848789b23.jpg" title=" csm_201708_AntonPaarPhysikpreis_2017_Gewinnerfoto_b0ce2f56d6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ThomasPü hringer(左)和Tobias Huber(右) /p p   安东帕董事长兼总经理Anton Paar TriTec和安东帕瑞士公司的ThomasPü hringer向他颁发了证书。 颁奖仪式在日内瓦的欧洲核研究组织(CERN)举行。 /p p   Tobias Huber于1986年出生在奥地利的蒂罗尔地区,他在因斯布鲁克大学(奥地利)获得物理学学士、硕士学位,并在那里完成了博士课程。 自2016年以来,Tobias Huber曾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联合量子研究所和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担任博士后研究员。 /p
  • 三名科学家分享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0月5日电(记者和苗 付一鸣)瑞典皇家科学院5日宣布,将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名科学家,其中,日裔美籍科学家真锅淑郎和德国科学家克劳斯哈塞尔曼因“建立地球气候的物理模型、量化其可变性并可靠地预测全球变暖”的相关研究获奖,意大利科学家乔治帕里西因“发现了从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统中无序和波动的相互作用”而获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戈兰汉松当天在皇家科学院会议厅公布了获奖者名单及主要成就。他表示,获奖者们对“理解复杂物理系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当天发表的新闻公报中说,三位获奖者因对“混沌和明显随机现象”的研究而获奖。地球气候对人类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复杂系统,而复杂系统的特点是随机性和无序性,难以理解,但三位获奖者开发了描述和预测它们长期行为的新方法。  公报说,真锅淑郎在20世纪60年代领导了地球气候物理模型的开发,展示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如何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约10年后,哈塞尔曼创建了一个将天气和气候联系在一起的模型,从而回答了为什么在天气多变且混乱的情况下气候模型仍然可靠的问题。他的方法已被用来证明大气温度升高是由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造成的。真锅淑郎和哈塞尔曼的研究成果为“了解地球气候及人类如何影响它”奠定基础。  帕里西因对“无序材料和随机过程理论”做出革命性贡献而获奖。据公报介绍,1980年左右,他在无序的复杂材料中发现了隐藏模式,这是对复杂系统理论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这些成果使理解和描述许多不同的、显然完全随机的材料和现象成为可能,并被运用到物理学以外的许多领域,如数学、生物学、神经科学和机器学习等。  帕里西在发布会的电话连线采访中说,他听到消息后很高兴,完全出乎意料。他还强调了“立即行动”以应对全球变暖的重要性。  真锅淑郎1931年出生于日本爱媛县,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级气象学家;哈塞尔曼1931年生于德国汉堡,是马克斯普朗克气象学研究所教授;帕里西1948年出生在意大利罗马,就职于罗马大学。  三名科学家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5万美元)奖金,帕里西将获得其中一半奖金,真锅淑郎和哈塞尔曼将分享另一半奖金。
  • 诺贝尔物理学奖刚刚公布!3位科学家获奖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e0e8f0a4-cde5-4a81-a65e-45119a8fbb26.jpg" title=" 企业微信截图_20191008180638.png" alt=" 企业微信截图_20191008180638.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分别是加拿大裔美国科学家& nbsp James Peebles“加深了我们对宇宙的演化和地球在宇宙的贡献”,& nbsp 瑞士科学家Michel Mayor “在物理宇宙学理论发现”和 瑞士科学家Didier Queloz“发现的系外行星绕太阳类型的星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6a61cea9-49d9-4309-84f6-b3f6438daedd.jpg" title=" 企业微信截图_20191008175133.png" alt=" 企业微信截图_20191008175133.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119af839-8311-4f14-b67d-e7069127434b.jpg" title=" 微信尾缀二维码01.png" alt=" 微信尾缀二维码01.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f5fde7e1-31f8-4fd6-b374-78e0dd6edf8d.jpg" title=" 微信尾缀二维码02.png" alt=" 微信尾缀二维码02.png" / /p p br/ /p
  • 精密光谱专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约翰霍尔受聘华东师大名誉教授
    10月28日,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约翰霍尔教授从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手中接过了名誉教授的证书。   当天,约翰霍尔以“光学频率梳”为题,与华东师大师生分享了他有关科学需求、理念重塑、创新和机缘的故事,以及诸多富有价值、出人意料的实际应用。   “霍尔教授的名字如雷贯耳,今天能够亲眼目睹这位诺贝尔得主和专业大师的风采,我觉得非常幸运。”物理系2008级博士方易说,“而且更幸运的是,我们还近距离地与他进行了交流,例如我们在实验中遇到的瓶颈等,这种经历实在太让人难忘了。”   武愕副教授是华东师大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名青年教师,她去年在德国进行学术交流时,曾与霍尔教授有过近距离的接触。“他是我们这一领域领头羊式的人物。”武愕说,“这次他能够来到学校并受聘为名誉教授,无论对学校还是对我们实验室所有成员来说,都是一次学习交流的宝贵机会。我们与他交流实验室目前在做的项目,他还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和想法,受益匪浅。”   讲座结束后,霍尔教授被同学们团团围住。同学们就如何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如何有效进行学术研究、如何将个人兴趣与研究相结合以及霍尔教授获诺贝尔奖经过等问题,与霍尔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约翰霍尔教授在精密光谱、光速测量方面的开创性研究成果以及“光学频率梳”的技术发明实现了简单直接的光学频率测量,并已在科学、气象学和诊断性药物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科普:他们揭示了“复杂物理系统”背后的奥秘——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果解读
    物理学世界存在着很多“复杂系统”,大到多变的天气,小到金属中的原子运动… … 它们混乱随机,令人难以揣摩。而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授予了三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对“理解复杂物理系统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对人类至关重要的一个复杂系统正是我们的地球气候。日裔美籍科学家真锅淑郎和德国科学家克劳斯哈塞尔曼的工作为人类对气候的认知打下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如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导致地球大气升温的“罪魁祸首”这一认知已经为大众所熟知,但正是真锅淑郎论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如何导致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20世纪60年代,他领导了地球气候物理模型的开发,是第一个探索辐射平衡和气团垂直输送之间相互作用的人,他的工作为建立气候模型奠定了基础。  当代气候模型是基于物理法则,并从天气预测模型演变而来。天气由温度、降水、风或云等气象指标描述,并受海洋和陆地事件影响,气候模型是基于天气计算的统计属性,如平均值、标准偏差、最高和最低测量值等。比如,气候模型无法明确告诉我们明年12月北京的天气情况,却能告诉我们那个月北京的平均气温和降雨量。  气候模型不仅有助于理解气候,也有助于理解人类造成的全球变暖。为了解二氧化碳水平增加如何导致气温升高,真锅淑郎把空气团因对流而产生的垂直输送以及水蒸气的潜热纳入其中。为方便计算,他构建了一个一维模型,深入到大气层中40公里,并通过改变大气中气体的浓度来测试模型。他发现,氧和氮对地表温度影响可忽略不计,而二氧化碳的影响则很明显:当二氧化碳水平翻倍,全球温度上升超过2摄氏度。  天气是混乱多变系统的经典例子,为何气候模型依然可靠呢?在真锅淑郎的研究约10年后,克劳斯哈塞尔曼创建了一个将天气和气候相关联的模型,回答了这一问题。  哈塞尔曼将混乱变化的天气现象作为快速变化的噪音纳入计算,并证明这种噪音如何影响气候,从而为长期气候预报奠定了坚实科学基础。受爱因斯坦有关布朗运动的理论启发,他创建了一个随机气候模型,证明了快速变化的大气实际上会导致海洋缓慢变化。  哈塞尔曼还开发出可识别人类对气候系统影响的方法。他发现,气候模型以及观测和理论考量,均包含了有关噪音和信号特性的充分信息。例如,太阳辐射、火山有关颗粒或温室气体水平的变化会留下独特的信号和印记,可被分离出来。这种印记识别方法也可应用于研究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气候变化扫清障碍。  与真锅淑郎和哈塞尔曼相比,意大利科学家乔治帕里西的研究更聚焦于微观尺度。1980年左右,他发现了明显的随机现象如何受隐秘法则的支配,奠定了复杂系统理论的基石。  帕里西的研究与一个有趣的概念密切相关——“自旋玻璃”。这可不是一种玻璃,而是指磁性合金材料的一种亚稳定状态。“自旋玻璃”是一种超复杂和混乱的系统,如果我们观察一种“自旋玻璃”合金材料中的原子运动,就会发现当中的铁原子和铜原子随机混合。材料中占比很少的铁原子以一种令人迷惑的方式改变了整个材料的磁性,每个铁原子都相当于一个小磁铁,即一个“自旋”,同时受到身边其他铁原子影响。在普通磁铁中,所有“自旋”都指向同一个方向,而在“自旋玻璃”中,它们会“受挫”,有些“自旋”试图指向同一个方向,而另一些则完全指向相反的方向。  “研究‘自旋玻璃’就好像观看莎士比亚所写的人类悲剧,”帕里西说,“如果你想和两个人同时交朋友,但他们彼此厌恶,这就令人受挫。”  “自旋玻璃”为研究复杂系统提供了物理模型。1979年,帕里西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利用一种名为“副本戏法”的数学工具描绘 “自旋玻璃”问题。这一方法后来也被用于很多复杂系统研究。  帕里西的开创性发现使理解和描述许多不同的、显然完全随机的复杂材料和现象成为可能,不仅对物理学影响深远,也给数学、生物学、神经科学和机器学习等领域的研究带来启示。
  •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指点人才培养
    最近,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博士就中国的大学教育、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话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多年来,李政道一直关注中国的科技事业发展。他积极建议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以及基础科学研究,如促成中美高能物理合作、建议和协助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议成立自然科学基金、设立CUSPEA“中美联合招考研究生计划”、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北京大学及浙江大学的近代物理中心等学术机构、以自己的积蓄设立“秦惠君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等等。   大学不要与牛津哈佛攀比   不能只问祖国的大学是不是符合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好标准和理念,这个问题涉及面很广,无法用几句话简单地回答。(因为)不同类型大学的义务是不一样的。——李政道   李政道指出,世界上的一流大学有很多,如英国的剑桥、牛津和美国的哈佛、斯坦福、哥伦比亚等。美国的大学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制度,一种是私立大学,另一种是州立大学。这两类大学是相辅相成的。最好的私立大学有自己雄厚的基金,有很好的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念来招生,而州立大学招生是面向大众的,标准比较松。中国的大学应该与美国的州立大学系统来比较,两者的招生都是有义务的。   李政道认为,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MIT)是私立大学,私立大学有大有小,比如加州理工学院是很小的,MIT则是很大的。所以祖国的大学要跟世界比,我想还是要跟美国的州立大学比,这些大学的重点不是选精英,因为精英在人口基数中占一个很小的比例。   世界一流大学有不同类型。比方说,加州大学系统(由若干所相对独立的分校组成)有几所分校是一流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加州大学分校都是世界一流的。我觉得祖国的大学跟牛津哈佛的目的不同,因此不易相比。我想对于祖国国立大学的要求,也许不能只问是不是符合世界一流大学最好的标准和理念,它的义务不一样。牛津哈佛甚至可以决定不收学生,不合格就可以不要。   人往高处走及人才引进   为什么流向海洋跟水位有关系,人才为什么外流,跟外面环境有关系。——李政道   关于人才外流问题,李政道说道,水为什么流向海洋跟水位有关系,人才为什么外流,跟外面环境有关系。这是类似的道理,水位弄对了,水流自然顺利了。但是我们不能持久性地把水挡住,永远不让水流到外面去吧。不能只看一个现象,我们要问这是为什么发生的,然后再决定怎么做。   关于从海外引进优秀人才后,有时产生海外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之间的矛盾,往往产生“请来了女婿气走了儿子”的怪现象。李政道认为,(人才从外面)引进来很好,自己(培养)发展出来也很好。怎么样发展很好的研究院,需要各种因素,人才是一个因素,目标是一个,风气是一个。(因此)人才只不过是其中因素之一。就像要培养一个很好的花园,去外面引进很好的品种。可是,好品种并不一定在这花园里长得很好,最主要是要跟本土能够适应。这是一个比较关键的点。我想引进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最主要的是本土研究的学识和精神是不是能够培养起来。不然的话,(引进的人才)会水土不服。而且,要培养人才就不能太受外面的干扰,外面干扰太厉害可能是没有好处的。一个花园里面有太多人来参观的话,可能对这些花草没有好处。可是阳光、自由发展是必需的,培植花园、培养人才都得尊重自然规律。   中国科学需要榜样   祖国的科学要发展到新的高度,可能还需要一个相当时期,现在则缺少一个成功的榜样。——李政道   李政道认为,研究生,第一要精,培养最精的研究生是需要一对一的教育和培养。   (在美国),物理方面作纯研究的人才是不多的。他们出一个人才就是一个人才,一所学系能同一时期培养成功约50位纯研究人才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李政道告知,读博士期间他的导师“费米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学生就我一个,不过他还有作实验的学生。费米跟我一星期有半天时间在一起,因为他还有其他重要的业务,所以他的博士学生相当少。”   有人认为,国内这些年提倡跨越式发展,科技界有一些浮躁。针对此问题李政道指出,西方也跃进过。上世纪初精英教育最好的在德国和英国,现在则以美国为重点。德国目前远不如80年前,就是牛津和剑桥也在逐渐下降,而美国经过二战有上升,目前人才集中比较以美国为主。但每个事物发展都有自然规律。祖国是一个新兴国家,和以前相比,这个发展已经是很快、很高了。祖国的科学要发展到世界最领先的高度,可能还需要一个相当时期,现在还缺少一些最成功的榜样,尤其是在目前开始的阶段。祖国的科学还是起始阶段,树立榜样是需要时间的。比如种花,是要有一个过程的,不能太急。   揠苗助长或操之过急,并不一定有用。   莫要歧视自己人   很多外国教授和教练可以拿高薪,是不是华人就不能拿高薪呢?——李政道   在中国的很多场合中,国籍和爱国似乎有一个因果关系。如今很多知名教授一腔热血要回国作研究,但经常碰到各种问题。有的美国大学的正教授,全职回国后就因为是美国国籍问题而受到责难。对此,李政道认为,不能因为他的美国身份,就质疑他是否爱国?   他说,假如他不是华人,会怎么样呢?比方你要请外国人来做某项比赛项目(运动队)的教练,比如黑人做教练,国人有没有意见?去年祖国在奥林匹克运动会筹备期间高薪雇了很多外国人,祖国因此多得了很多金牌。国人很高兴,那你能不能质疑外国人来这里干嘛?   是不是外国人来中国拿高薪没有意见,而华人来了就有意见呢?   很多外国教授和教练可以拿高薪,是不是华人就不能拿高薪呢,我觉得应该问这个问题。   如今因为是华人,而不是洋人,回国作科学研究就进行质疑,可能也是一种歧视。   少年班史话   少年班本身并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至少能够在当时被毛主席接受,而且“四人帮”也无法刁难。——李政道   1974年,在李政道的倡议下,中国科技大学创办了少年班。关于科大少年班,李政道指出,时代不一样了,科大少年班的成立是由于那个时代的要求。   那是1974年,当时祖国的大学教育差不多是没有了。那时候我想的是用什么办法做一建议在当时能够被最高领导人接受,所以才建议少年班这个方式。少年班本身并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至少能够被毛主席接受,而且“四人帮”也无法刁难。   1974年5月我和夫人惠君第二次回国访问,我们深刻地看到“文化大革命”给祖国带来了危机,而其中最大的危机是大学教育,人才培养几乎全部停止。在上海我们参观了芭蕾舞学校,到北京后,我就写了一份《培养一支少而精的基础科学工作队伍》的建议,通过周总理上报毛主席。鉴于当时的政治情势,我的建议为了能够较容易被接受,是很狭义的。我提出是否可以参考招收和培训芭蕾舞年轻演员的方式从全国选较少数的,十三四岁左右的少年接受大学培训。可以看出,这建议的实际目的,是要打破当时完全不重视培养科学人才以及其他各类人才的状况。这么大的祖国,不能没有一个念书的大学生。   1974年,我的想法是尽最大的努力使祖国的领导人能接受一点建议,对青年有效的大学教育能恢复一点点,而不是完全中断。   可是35年后祖国的面貌已大大不同,大学教育不仅全部恢复,已高速发展,领先全球。少年班在科大的精心培养中也克服了大部分其内在的困难,这些发展都使我感动和兴奋。
  • 朱棣文: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朱棣文简介   出生日期:民国卅七年二月二八日   籍贯:江苏省太仓县   专习学科:物理应用物理   现职:美国史丹福大学物理学和应用物理教授   教育背景:   1970年毕业于罗彻斯特大学,获数学学士和物理学学士。   1976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   工作经历:   1976-1978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研究。   1978-1983任电磁现象研究贝尔实验室研究人员。   1983-1987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实验室量子电子学研究部主任。   1987-至今斯坦福大学物理和应用物理教授。   哈佛大学讲师(1987-1988)   实验天体物理联合研究所特邀访问学者(1989)   法国学院访问教授(1990)   史丹福大学教授(1990-至今)   史丹福大学物理系主任(1990-1993)。   研究经历和意向:   原子物理中的宇称不守恒性。   固体中的能量转换和激发动力学。   毫微秒光谱学。   正负电子和对介子-电子对光谱学。   原子的雷射致冷和俘获。   单分子聚合体和生物物理。   显微技术。   奖学金、荣誉奖以及学术上的荣誉成员   罗彻斯特大学斯托达数学奖(1968)   罗彻斯特大学斯托达物理奖(1970)   伍德罗.威尔逊奖学金(1970)   国家科学基金会博士预备生奖学金(1970-74)   国家科学基金会博士后奖学金(1977-78)   美国物理学会理事(1978)   美国物理学会在雷射光谱领域的布洛依达奖(1987)   美国光学学会理事(1990)   美国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教师学会的理直脱迈耶纪念奖讲演(1990)   美国艺术和科学科学院院士(1992)   费塞尔国王国际科学奖得主之一(1993)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3)   美国物理学会在雷射科学领域的亚瑟.萧洛奖(1994)   美国光学学会的威廉.梅格斯奖(1994)   部份学术机构职务   美国物理学会雷射科学专题组主席(1989-90)   美国物理学会雷射科学专题组副主席(1989-90)   ″光学通讯″杂志副主编   美国光学学会杂志B专刊″原子的雷射致冷和俘获″的主编之一   量子电子学会议雷射科学节目委员会主席之一(1990),执行主席之一(1992)   国家科学基金会物理谘询委员会成员(1990-1993)   原子、分子和光学物理国家研究谘询委员会成员(1992-至今)   基础和应用科学家国际联合会量子电子学领域代表(1993-至今)   国家科学院自由电子雷射器评议会成员(1993-94)   美国-日本量子电子学讨论会主席之一(1993-94)   部份史丹福大学职务   人文和科学分院提名和晋升委员会(1989-90)   预算和规划决策委员会(1990-1992)   史丹福大学校长遴选委员会(1991-92)   间接成本核算委员会(1991-92)   人文和科学分院科学院顾问(1993-至今)   史丹福大学学科委员会评议员(1993-至今)   院级妇女招聘和留置委员会(1992-93)
  • 九位科学家获物理学巨奖
    亿万富翁Yuri Milner设立了基础物理学奖。 图片来源:Simon Dawson / 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美国传奇摇滚乐队Van Halen的主唱David Lee Roth曾经说:“金钱不能给你买到幸福,但它能为你买到停在幸福旁边的一艘足够大的游艇。”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9位理论物理学家如今终于买得下停在幸福旁边的一支小舰队了,当然,这还要感谢俄罗斯亿万富翁Yuri Milner的慷慨解囊。   Milner亲自挑选了9位物理学家接受了首次颁发的基础物理学奖——这一在7月31日宣布的奖项为每位获奖者颁发了300万美元的奖金,这一数字大约是诺贝尔奖的2.5倍。   这9位科学家富豪分别是: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市高级研究所(IAS)的Nima Arkani-Hamed、美国剑桥市麻省理工学院的Alan Guth、美国帕萨迪纳市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Alexei Kitaev、法国比尔斯河畔伊薇特高级科学研究所的Maxim Kontsevich、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市斯坦福大学的Andrei Linde、IAS的Juan Maldacena、IAS的Nathan Seiberg、印度阿拉哈巴德市哈里什-钱德拉研究所的Ashoke Sen,以及IAS的Edward Witten。   这一奖项的本质与诺贝尔奖有着天壤之别,后者只有当一项成果已经经历了彻底的测试和验证才会被认定为是突破性的进展,有时往往与最初的发表相隔几十年的光景。与此相反,基础物理学奖似乎以那些理论上的进步为目标,在这次获奖的9位科学家中,有6人都从事与弦理论有关的研究。   这一横空出世的奖项霎时间便攫取了世界各大报刊的头条。但它也激起了博客上的辩论,同时其他人则在讨论这样的大奖对物理学研究的影响。   Milner表示,他希望新的奖项能够推动物理学向前发展。
  • 学者称中国物理学更可能先获诺贝尔奖
    首位中国籍作家莫言已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三大自然科学奖离中国还有多远?最可能在哪个领域出现?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10月22日下午在北京举办主题为“诺贝尔奖的远与近——解读2012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参加活动的3位科学家表示,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这三大自然科学奖项中,中国的物理学离诺贝尔奖比较近一点。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江云说,相信中国科学家可能首先获得物理学奖,化学排第二,生物在第三,“有可能会是这样的”。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称,中国的物理和化学从近代引进之后,一直在发展、积累,物理和化学的研究工作更接近世界前沿。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表示,由于国家投入的增加,中国物理领域这几年,尤其近10年,科研实力大大提高,“提高到国外只要有人提出新的信息我们很快就可以跟上,而且能出很有水平的文章,我们现在紧跟没问题,我们也可以超越,但要做到领先的原创,我们还有一定距离”。   郭光灿认为,中国要更多鼓励原创性,尤其需要一批对科学有追求的年轻人。“如果我们有更多这样的年轻人参与,诺贝尔奖早晚要到来”。   饶毅提出,中国在科研方面除了强调创造性,还应提倡认真执着,“相信在二三十年之内,我们有一批工作在应用上是非常有意义的,还有一批工作是值得得诺贝尔奖的”。   郭光灿回忆自己学生时代的中国科大新生入学,男生目标是将来要当牛顿、爱因斯坦,女生则是居里夫人。受社会大环境影响,现在学生更实际,追求功利比追求科学事业所占比例要大得多。他希望国家给年轻人追求科学创造必要条件,包括工作、生活条件,让他们能够体面地生活,有好的环境潜心于科学研究。   在科研评价体系方面,王江云呼吁坚持同行评议,减少行政干预,“华人是可以把这个做好的,香港的基金会做得就非常好”。
  • 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奖得主李政道逝世,享年98岁
    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于美国当地时间2024年8月4日在旧金山逝世,享年98岁。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中国上海,他在物理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与杨振宁共同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论断,因此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教授还对中国科学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被授予多项荣誉和奖项。李政道教授李政道教授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他的主要成就包括:1. 宇称不守恒理论:李政道与杨振宁共同提出了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这一发现颠覆了物理学界关于宇称守恒的传统观念,对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李政道与杨振宁2. 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3. 科学研究:李政道教授在粒子物理学、场论、统计力学等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他的研究涉及基本粒子的性质、相互作用的规律等方面。4. 荣誉与奖项:除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教授还获得了许多其他重要的科学奖项和荣誉,如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苏联科学院列宁奖章等
  • 中国科学巨大跨越——超大型对撞机建成将改变粒子物理学
    p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是全世界认识中国科研贡献的绝佳时机,这将进一步促进中美在科研领域,尤其是粒子物理学研究的深入合作。 /p p   2012年,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发现了希格斯粒子,开启了高能物理研究的新纪元。它验证了40多年前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关于希格斯玻色子的预言,希格斯玻色子是标准模型的关键。然而,这一发现依然留下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其中包括希格斯玻色子的质量和亚原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统一,以及量子引力的相关问题,科学家们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了解宇宙起源。 /p p   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由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建造并运行,它将对探索这些科学未解之谜提供一些重要的线索。但是,要想解决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仍需依赖更强大的科学装置。下一个科学发现会在哪里发生?美国、欧洲和日本是传统的粒子物理研究中心,那里的科学家们在此从事着激动人心的研究项目并提出新的研究计划。不过,如今,一位新人加入了竞技,它就是——中国。 /p p   1976年,邓小平推行改革开放,从此,中国步入了经济快速发展的轨道中。对此,大家并不陌生。但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邓小平还极大地推动并支持中国粒子物理事业的发展,促使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在1983年获批,并于1988年竣工投入运行。 /p p   在过去的将近三十年里,粒子物理研究在中国有条不紊地发展着。而在近几年,中国的粒子物理研究大踏步前进。2012年3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首次测量到中微子振荡几率,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大亚湾中微子核反应堆实验地址位于中国南部,是中美合作的科研项目。 /p p   如今,在大亚湾实验项目的首席科学家王贻芳领导下,提出了雄心勃勃的中国下一步粒子物理研究的长远规划。规划中,包含了被称之为“超大型对撞机”的建设。这个加速器将于本世纪二十年代进行极高能量的正负电子对撞,从而能远比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更细致地揭示希格斯粒子的性质。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其目标是再次实现高能质子对撞,其能量远远高于LHC的最高能量,用以挑战人们现有的认知和探索未知。 /p p   中国会建设该项目吗?我们无从知晓。在不久的将来会有初步的重要决定。 /p p   这项为期三十年的项目预算为几十亿美元,但与此同时,收益也是巨大的。中国将可能因此项目一跃成为世界重要前沿基础学科的领头羊。更为实际的好处是,通过建造如此庞大的对撞机,中国将在尖端科技中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从超导磁体到高速电子学读出的探测器,从而吸引世界顶尖级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来到中国。 /p p   对美国来说,参与这一项目也是极为有益的。目前,美国高能物理项目的研究重心集中在探索难以捉摸的中微子的性质,并没有建造大型对撞机的计划。但是,许多美国的高能物理领域的实验物理学家们目前正在CERN工作。大量的美国加速器物理方面的优秀人才能够参与这一项目并从中受益。 /p p   中国超大型对撞机的建设吸引着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们通力合作,这又带来了另一个好处——增进理解,建立信任。中美之间寻找合作和协作之路至关重要,国际大型装置无疑是这类合作的绝佳之选。 /p p   CERN成立于1954年,吸引着全世界的科学家们到此工作。二战后,CERN在促进欧洲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与前苏联的物理学家在科研领域的交流与联络缓和了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随着中国的崛起,中美在超大型对撞机上的科研合作也会发挥类似的作用,从而避免引起商业或者军事的摩擦。 /p p   我们希望看到中国能进一步推动该项目,同时,为了科学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我们呼吁美国参与这一项目并做出贡献。 /p p   编者注 戴维· 格罗斯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物理学教授、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爱德华· 威滕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获得者。本文译者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江亚欧。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