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未来展望

仪器信息网未来展望专题为您整合未来展望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未来展望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未来展望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未来展望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未来展望话题讨论。

未来展望相关的论坛

  • 【讨论】展望IC未来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3p][color=#3333ff]离子色谱[/color][/url]的发展道路将走向何方?作为液相的一个分支,发展仅仅30余年,展望IC未来会向怎样的一个方向发展?可以包括技术水平,形体面貌等等,说出你的看法和思路,在不久的将来,试看谁的想法得到了验证,谁是先知者。

  • 预测未来之展望分析行业

    预测未来之展望分析行业

    近期的热门话题莫过于习大大的“裁军30万”,对我们分析行业有什么影响,展望未来是怎样的工作模式?欢迎畅谈!全天上班、隔日上班、上半天班、还是,,,,,,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2.gif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9/201509041900_564644_1766615_3.jpg

  • 从古代到未来:仪器发展的历史与展望

    从古代到未来:仪器发展的历史与展望 引言 自古以来,仪器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始终伴随着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演进。从远古时代的简单计量工具,到现代高科技的精密仪器,仪器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本文将从古代仪器的起源谈起,梳理仪器发展的历史脉络,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古代仪器的萌芽 在古代,人们为了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创造了许多原始的计量和测量工具。中国古代的度量衡体系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形成了度、量、衡、里(亩)、数五个基本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计量器具逐渐丰富,如夏商周时期的铜量具、秦朝统一度量衡后的标准器、新莽时期的铜嘉量和铜卡尺等。这些工具不仅方便了当时的生产生活,也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欧洲,古希腊和罗马时期也出现了许多用于测量和观察的仪器,如阿基米德的杠杆和浮力实验装置、托勒密的天文观测仪器等。这些工具虽然简单,但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支持。 近代仪器的诞生与发展 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标志着仪器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弗兰西斯培根提出的“实验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观点,以及伽利略的科学实验方法,极大地推动了仪器的发明与应用。在这一时期,温度计、气压计、电流计等新型测量仪器相继问世,使得科学实验的结果能够定量化、精确化。 到了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仪器的种类和精度也随之提升。例如,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发明使得光学测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度;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促进了电磁学仪器的研制;居里夫人发明的放射性探测器则开创了核物理测量的新纪元。 现代仪器的智能化与虚拟化 进入20世纪,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仪器逐渐向智能化和虚拟化方向发展。第二代数字化仪器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进行测量,提高了测量的精度和稳定性。第三代智能仪器内置微处理器,不仅实现了自动测量和数据处理,还具备了多种调节方式和报警功能,大大提升了仪器的智能化水平。 而第四代虚拟仪器则是计算机和测量技术结合的产物,它将传统仪器的测量功能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实现了仪器功能的自定义和灵活扩展。虚拟仪器通过软件算法代替部分硬件电路,极大地降低了仪器的成本和复杂性,同时提高了性能和灵活性。例如,NI公司的LabVIEW图形化编程语言就为用户提供了强大的虚拟仪器开发平台。 未来仪器的展望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仪器的发展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智能化的趋势。一方面,量子精密测量、纳米测量等前沿技术将推动仪器测量精度的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将使仪器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和自适应能力。 此外,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仪器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将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未来的仪器将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测量设备,而是与整个网络系统紧密相连的智能化节点,为实现远程监控、故障诊断和预测性维护等提供了可能。 同时,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仪器产业也将迎来更加开放和合作的局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将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仪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结语 从古代的简单计量工具到现代的智能化、虚拟化仪器,仪器的发展不仅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跃,也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展望未来,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仪器的发展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智能化的趋势,为人类探索未知、改造世界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 【讨论】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2008年即将过去,在08年中,你在化学试剂版学到了什么,对于09年,你又对化学试剂版寄予什么期望;也可将08年中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的得失表达一下,同时确定自己09年的目标!欢迎大家发表看法!我先说吧,08年最大的收获是常来仪器论坛了,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工作上到岁末也比较稳定了,展望2009,希望金融危机能早点结束,大家能都有钱赚。

  • 回顾2011,展望2012【有奖参与活动】

    2011年即将过去,大家在2011年有什么收获和遗憾,在2012年又有什么愿望和计划,总结一下过去,展望一下未来,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只要参与就有奖励。活动时间:2011.12.7~2012.02.10

  • 钢铁的化学检测现状及展望

    现在钢铁行业所用到的化学分析技术及方法有很多,如直读光谱,ICP(ICPMS),X荧光,原子吸收等等,你认为现有的钢铁化学检测领域存在有哪些问题,哪些是难点?展望未来五年十年或更长,你认为有哪些新技术或方法会应用到钢铁化学检测领域?欢迎讨论

  • 总结即将过去的一年同时展望2012,参与就有奖励

    2011年即将过去,大家在2011年有什么收获和遗憾,在2012年又有什么愿望和计划,总结一下过去,展望一下未来,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只要参与就有奖励。活动时间2011.12.7~2012.210同时也可以对本版提出好的建议

  • 【我们不一YOUNG】+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当前应用与未来展望

    [font=宋体][color=black][back=white]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以其优越的设备成本、易用性以及丰富的信息输出,占据了光谱分析领域的独特地位。其高度的灵活性使得它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远超过本文所能详尽讨论的范畴。在制药和医疗领域,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的应用正日益普及,为药物研发和医疗诊断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back][/color][/font][font=宋体][color=black][back=white]近年来,一个引人注目的技术进展是基于傅立叶变换红外视频芯片(焦距阵列,即“[/back][/color][/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color=black][back=white]FPA”[/back][/color][/font][font=宋体][color=black][back=white])的化学成像技术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尽管自[/back][/color][/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color=black][back=white]20[/back][/color][/font][font=宋体][color=black][back=white]世纪[/back][/color][/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color=black][back=white]70[/back][/color][/font][font=宋体][color=black][back=white]年代以来,标准格式的[/back][/color][/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color=black][back=white]FTIR[/back][/color][/font][font=宋体][color=black][back=white]显微镜已经问世,但它们通常采用单点红外探测器,因此任何成像都需要通过大量单一空间测量的拼接来实现。这样的成像过程耗时较长,即便是像[/back][/color][/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color=black][back=white]1 cm2[/back][/color][/font][font=宋体][color=black][back=white]大小的切片组织,也可能需要数小时才能完成数据的收集。[/back][/color][/font][font=宋体][color=black][back=white]然而,随着现代中红外成像芯片技术的突破,如常见的[/back][/color][/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color=black][back=white]128 × 128[/back][/color][/font][font=宋体][color=black][back=white]像素阵列(也可达到更高的分辨率),成像速度得到了显著提升。这种高分辨率的阵列能够在单次扫描中生成高达[/back][/color][/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color=black][back=white]16,000[/back][/color][/font][font=宋体][color=black][back=white]个具有空间分辨率的光谱数据,极大地提高了分析效率和准确性。[/back][/color][/font][font=宋体][color=black][back=white]展望未来,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更为精准、快速和便捷的光谱分析解决方案。[/back][/color][/font]

  • 【分享】展望21世纪的化学(推荐高级科普读物!)

    【分享】展望21世纪的化学(推荐高级科普读物!)

    本书由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共同组织两岸三地的科学家合作编写。撰稿人都是在化学学科各分支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的专家、教授。作者用不大的篇幅,从不同角度分析原来各分支学科的动向;宏观地展望21世纪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并介绍化学各分支学科的前沿动态和研究重点。本书对于未来化学化工研究的方向和战略重点的分析,可以做为科研工作者和科技决策者在制定研究规划时参考。本书资料新颖,视野开阔,涵盖面广,并力求深入浅出,成为雅俗共赏的高级科普读物。不仅化学化工专业科技工作者可以从中直接了解到化学学科现上传其电子版,请点击下载下面附件。[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7/05/200705161712_51989_1604313_3.jpg[/img][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51997]展望21世纪的化学[/url]

  • 【分享】电液伺服技术的发展与未来展望

    电液伺服技术的发展与未来展望 电液伺服系统的特点电液伺服系统有许多优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响应速度快、输出功率大、控制精确性高,因而在航空、航天、军事、冶金、交通、工程机械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类使用水利机械及液压传动虽然已有很长的历史,但液压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却还是近几十年的事,随着电液伺服阀的诞生,使液压伺服技术进入了电液伺服时代,其应用领域也得到广泛的扩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材料科学的发展,人们更加重视动态试验。而电液伺服技术是实现动态高周疲劳、程控疲劳和低周疲劳以及静态的恒变形速率、恒负荷速率和各种模拟仿真试验系统的最佳技术手段。国内电液伺服试验机的起步国外试验机同行在电液伺服技术的应用和研制起步较早,自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就先后生产了各种使用电液伺服系统的试验机,如美国MTS、英国Instron、瑞士Amsler(现在分为瑞士RUMUL和瑞士W+B试验机公司)、德国Sehench和日本岛津等公司都先后研制成功各种电液伺服试验机。当时我国在这个应用领域还是空白,使用的电液伺服试验机都是从这些国家进口的。我国试验机厂家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才开始研制电液伺服试验机,长春试验机研究所、长春试验机厂、红山试验机厂和济南试验机厂等开始进行研制。在国家财力的支持下,先后都成功地开发出电液伺服动静试验机,并开始在国内应用。正是通过当时这段时间的成功实践,培养锻炼出一批技术人员,创建了我国今后电液伺服技术发展的平台,奠定了国内在该技术领域的基础。国内电液伺服试验机的发展阶段国内电液伺服试验机的发展按照产品发展时期的特点大致划分成两个阶段:即自主发展阶段和与国外合作发展阶段。自主发展阶段:二十世纪70年代末期到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的电液伺服试验机都是以自主开发为主。主要是集中在国内几个有实力的试验机厂家,如长春试验机研究所、长春试验机厂、红山试验机厂和济南试验机厂等。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性的产品有:1983年长春试验机研究所研制的2000kN电液伺服岩石压力试验机,该设备采用高压容器作为围压,模拟试样的真实受力情况。是三轴动静试验机的代表性产品,并首次把计算机引入电液伺服试验机的控制。1984年长春试验机研究所研制的3000kN电液伺服双缸卧式拉力试验机。该项目中首次应用静压支撑技术,成功地在两个卧式伺服油缸上实现静压支撑。另外,还首次应用了伺服同步技术,实现双缸系统的同步跟踪和精确定位。双缸的同步精度达到了0.03mm。该产品标志着国内静压支撑技术和双缸系统的同步技术已经成熟。1987年长春试验机研究所研制的1MN电液伺服大型结构试验机,这是当时研制的国内最大吨位的电液伺服试验机。1986年长春试验机研究所研制出小型随机电液振动台。1985年长春试验机厂研制的200kN电液伺服动静试验机,在国内首次采用高压无齿夹头和横梁预应力锁紧技术。是标准动静试验机的典型代表产品。红山试验机厂同期已经研制出国内第一台拉扭电液伺服动静试验机,首次集拉压与扭转试验于一体。该产品标志着国内拉扭传感器技术、扭转摆动缸技术及拉扭合成试验技术已开始应用。这个时期研制生产的电液伺服试验机的技术特点是:在测控系统,随着数字电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开始从模拟控制向模数混合式控制方向发展,并开始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控制系统中。应用了伺服同步技术,实现双缸系统的同步跟踪和精确定位。研制出低阻尼、高响应、长寿命的静压支撑动态伺服油缸。利用增压技术,实现高压无齿型泛秃崃涸びαλ簟?nbsp 以上这些产品的技术特点在当时的电液伺服技术发展中,都是比较先进的。与国外合作发展阶段: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国内试验机厂家与国外同行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开始寻求合作的途径。在此期间长春试验机所首先在1989年与美国MTS公司正式签署技术合作协议,1993年开始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另外,长春试验机厂开始与英国达泰克公司进行技术合作,济南试验机厂和日本的岛津合作,红山试验机厂也在同期与英国的Instron公司进行联系洽谈。总之,这段时期是我国主要几家试验机厂寻求与国外合作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电液伺服试验机的产品品种也是最繁杂;有国内自主产权的产品,有引进技术合作生产的产品,还有国外技术国内生产产品。各试验机厂家产品代表各自的合作厂家的特点,在国内试验机市场展开了一场较量。国内试验机行业进入与国际合作发展时期后,在面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并没忘记自身技术的提高。在这方面国内的很多优秀企业始终是坚持两条腿走路。面向汽车零部件试验领域开发的“电液伺服减振器性能和疲劳试验台”、“电液伺服方向盘性能及疲劳试验台”、“电液伺服扭转疲劳试验机”和“X--Y电液伺服双轴向振动台”等。在这个时期研制生产的电液伺服试验机的特点:国内电液伺服试验机的品种繁多,不仅丰富了国内电液伺服试验机的市场,同时也提高了自主产品技术的水平。电液伺服技术在试验应用领域得到扩展。在发展较快的国外测控系统方面。国产测控系统方面,随着单片机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开始向总线化、模板化技术发展,并逐步提高计算机在系统中的控制比重。在伺服协调控制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利用该技术成功的开发出国内第一台“电液伺服双轴四缸试验机”,其中心定位精度小于0.03mm。主机伺服油缸在静压支撑的基础上,又开发出动压支撑油缸。与国外试验机同行的技术对比三十年来国内电液伺服试验机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外试验机同行相比,特别是与瑞士W+B公司相比较差距还是很大的,特别是在高技术试验应用领域方面还无法与国外同行相抗衡。不论是在技术手段和产品品种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 【原创大赛】一路上有你——认证认可过往历程和未来展望

    一路上有你——认证认可过往历程和未来展望czcdczg前言:从事认证认可实验室相关工作十余载,目前专职于质量管理。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中,如果说之前所从事的技术工作,自己是一名驰骋赛场的运动员,那么目前的质量管理工作,更像是战场上的一名工兵,披荆斩棘,充当开路先锋。首次参加论坛第七届原创大赛,不为名利,重在参与。原创要写什么?是把平时在很多人看来枯燥乏味的东西呈现出来,还是用另一种方式,在开篇之前来点娱乐的元素呢?忽然之间,我想起了歌神——张学友非常应景的一首歌,正因为“一路上有你”,所以对你不离不弃。“你知道吗?爱你并不容易,还需要很多勇气……;一颗心在风雨里,飘来飘去,都是为了你。一路上有你,苦一点也愿意……”。 言归正传,作为第三方综合实验室(含食品检验实验室),自2003年至今,先后通过了省级计量认证(CMA)、国家实验室认可(CNAS)、省级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CMAF),当然还有其它一些行业内的从业资质。体系文件历经五次修订转版,由初版到目前的第六版,质量管理体系在运行中发现问题并持续改进,日臻完善。历次的监督评审、复查,均能保证能力的维持和提升。所有这一切,一步一个脚印,皆因一路上有你——认证认可准则和规则的驱动。一、认证认可的历程(一)计量认证(CMA)1. 计量认证工作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1985年颁布)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1987年发布)的有关规定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针对为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第三方实验室批准许可的强制性认证,后来由于政府的机构改革,现在的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0年10月24日发布了《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该准则于2001年12月1日正式实施。2. 笔者所在的实验室为事业单位,原来承担了部分政府行政部门的监督职能,2002年底,由于体制改革,转而成为了承担政府指令性任务和对外提供技术服务的检验机构,为综合实验室(含食品检验实验室)。于是,在2003年启动了计量认证获证工作,当时实验室还没有专职的质量管理部门和人员,主要是由检验部门业务骨干带领相关技术部门的人员,依据评审准则和规范性文件,同时借鉴其它走在前面兄弟单位的经验而建立体系,编写完成了初版体系文件,并在运行中不断修订,也顺利通过了评审。3. 因业务发展需要,本实验室根据以往的工作经历,定位为综合实验室,认证认可领域涵盖食品、食品相关产品、水质检验(生活饮用水、矿泉水、纯净水)、化妆品、公共场所、消毒与医疗卫生用品、职业卫生等。(二)国家实验室认可(CNAS)1. 随着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日益增长,生产经营者迫切需要为其产品寻求一张国际互认的合格证明,于是认可实验室也就应运而生了。2. 2005年,本实验室在原来取得计量认证的基础上,依据《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L/AC01:2005)等实验室认可规范性文件,对原有初版体系文件进行了全面的修订,转为第二版,当年也顺利地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3. 2007年,实验室易地重建,乔迁新址,实验室的面积、环境设施等硬件建设发生了质的飞跃。适逢国家认监委和CNAS分别发布和实施了新版《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2006〕141号)和新版《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1:2006),由于新版评审准则的颁布实施,监督机关要求通过认证认可的实验室必须根据准则的要求对体系文件进行转版,经过又一次的转版,体系文件转为了第三版。而由于地址的变更,为确保仪器设备参数的稳定性和检验数据的准确性,根据有关规定由计量检定部门再次对仪器设备实施检定和校准,然后再接受复查评审。4. 此后的2011年,实验室由于法人变更,我们又一次把体系文件转为第四版。 (三)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CMAF)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七条明确规定,食品检验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认证认可的规定取得资质认定后,方可从事食品检验活动。2010年,卫生部制订了《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和《食品检验工作规范》,国家认监委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制定并以国家质检总局第131号令的形式发布了《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同时印发了《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2010〕49

  • ICP-MS技术与应用最新进展及未来展望(下)

    形态分析  形态分析是ICP-MS的另一项重要应用领域,而且它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期望一些有毒有害元素(例如食品中的砷和水中的铬)受到管控的领域。如欲对未知化合物进行完整的形态分析,ICP-MS技术还需要和其他补充相关结构信息的手段相结合,例如ESI-MS。ESI-MS用于确定有机分子的化学式和结构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由于ESI是一种软电离源,故可通过所产生的分子离子来确定其结构信息。所以我们也询问了专家们,ESI-MS是否可以取代ICP-MS的联用来进行定量的形态分析?  达成的共识是“不会”,因为对于定量形态分析而言,相比ESI-MS,ICP-MS具有一些特殊的优势。在ESI-MS中,电离效率和基体类型息息相关,故许多的定量分析都必须使用内标法来校正。与此相反的是如ICP等原子离子源,几乎以相同的效率产生离子,并且与元素的化学结构很少或者几乎无关。“当进行定量分析的时候,这个特性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待分析物是未知类型样品的时候。”Ray如是说。  Westphal指出:在形态分析当中,ICP-MS的另一项优势是它很容易与其他的分离技术连接。他说:“最新改进的为LC、GC、IC连用ICP-MS的接口和软件,再加上ICP-MS容易定量和谱线比较简单。这些都导致ESI-MS完全无法取代ICP-MS和其他仪器的联用,尤其是进行痕量、超痕量分析的时候。”  Hanley阐述了这一因素的重要性。她指出:金属或者非金属的形态分析通常需要连接IC或者反相IC。用IC法来进行形态分离时,通常会使用含盐的流动相。她说:“当色谱和ICP-MS连用时,ICP-MS具有一定程度的耐盐性。这使得LC-ICP-MS的分析方法具有稳健性、可重复以及低达亚ppb的检出限。”而对于ESI-MS而言,盐分是一种不利的因素,它的存在既影响检出限也使得分析方法的稳健性下降。  Hanley指出:此外,在形态分析上ICP-MS具有其他一些优点。当使用LC-ICP-MS来做形态分析时,检测器仅对金属/非金属元素有信号的相应,对于那些经过消解的有机成分则不会有相应的信号干扰。她说:“这使得一些复杂样品——从生物类样品如尿液血液到食品如大米和海鲜——的分析变得简单。”与此相反,当使用LC-ESI-MS时,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一起被洗脱下来进样,此时无机组分离子的含量过低导致ESI-MS不容易检测。她说:“上述提到的那些复杂样品,如果使用同样的前处理方法,然后采用LC-ESI-MS来检测的话,得到的LC-ESI-MS谱图将会过于复杂从而使得无法获得有意义的数据——因为检测器会对任何能电离的东西有响应。”  虽然考虑到这些因素,一些专家仍然认为技术是互补的。Vanhaecke说:“我希望色谱柱分离产物可以分别被分流进ICP-MS和ESI-MS,这样可以更加有通用性。”  Koppenaal同意这点,他说:“将ESI-MS和ICP-MS结合起来将被继续使用,以实现更好的形态分析。这种方法既对元素分析有好处同时也有利于明确分子结构的确定。”解决尚存问题  我们也请专家们讨论目前有哪些尚未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复杂基体样品的测试,以及如何开发ICP-MS方法、技术来攻克这些问题。  Ray明智地回答到:“没有一种方法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复杂基体的分析问题。”他说道:“碰撞反应池解决了很多的问题,但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剩下的麻烦则越来越困难。奇怪的是,造成这些困扰的原因并不是ICP-MS的质谱部分,而是来自于离子源。对ICP-MS的离子源开展更多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对应于激光烧蚀联用和纳米颗粒分析应用。”  Westphal将话题转回样品的处理上:“现在的ICP-MS已经可以直接分析高总固体溶解度样品,这堪比ICP-OES。然而交叉污染以及仪器背景值,使得我们即便使用专用的样品导入系统,也无法轻易地在同一台仪器上进行百分含量和低达ppt级别的分析。”不过他认为在他所从事的工业环境研究应用当中,现有的仪器已可提供足够的检出限。“虽然我们总是希望仪器可以更快、更佳同时又更便宜。”他补充说道。  Hanley说:大部分尚未解决的问题都涉及到干扰的消除问题,多电荷离子的干扰依然是ICP的痼疾。虽然碰撞反应池的使用大大增强了去除同量异位素的干扰能力,但是在单四极杆系统中,碰撞反应池的消干扰能力是和基体息息相关的——任何进入碰撞反应池中的离子都将影响着池系统的再现性和稳健性。  她说:“三重四极杆型ICP-MS系统的出现,在不损失灵敏度的前提下,革命性地取得了消除双电荷离子干扰、同量异位干扰离子和仪器背景干扰的效果。”她解释道:在三重四极杆仪器中,第一个四极杆用于消除基体离子,同量异位干扰离子和多电荷干扰离子在碰撞反应池系统中被加以消除/降低,然后第二个四极杆作为滤质器。  Koppenaal说:“三重四极杆型ICP-MS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并非最终的‘灵丹妙药’。新型的、综合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仍然必须继续加以发展。长久以来,仪器制造商们都将这两个视为独立开发的问题,并以这样的方式处理——样品的前处理问题给予其他独立的小公司加以解决,而他们则专注于仪器本身。”未来的展望  最后,我们请专家们谈论这项技术在近期内有没有可能就仪器本身或者应用领域出现突破?  Ray指出:“一些不利因素正在持续改进当中:仪器朝着高速分析、低价方向发展;低样品量的分析结果更加精准;其他的能力也将不断地提高。”  不过,他和Denton、Vanhaecke一致认为需要有一个重点的发展方向——同时型多接收ICP-MS。他说:“这就像多色器在ICP-OES领域里面占据了主流一样。在未来,一个真正的多元素、多同位素同时型质谱平台将超越现有产品,并取代之。”  Vanhaecke同意上述观点,他提到:在生物成像方面,由于激光烧蚀细胞术的发展,组织的二维扫描获得了提高,样品的分析通量得到了增加并且空间分辨率也提高了。他说:“这意味着扫描型ICP-MS成为了阻碍该领域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生物成像和纳米颗粒分析这两方面的需求,将有力地推动着仪器制造商向着同时型或同步型ICP-MS方面的投资。”  Westphal也呼吁同时型检测器的研究开发工作。他说:“当前扫描型质谱系统一般强制要求用户在进行样品分析之前预先选择好相应的同位素。这意味着假如在分析过程当中出现了不可预知的干扰,那么用户就不得不重复整个样品的分析过程。”  他说:“在高速质谱系统的帮助下,常规样品的定量(而非定性)分析过程完全可以被扭转——分析者可以先行收集数据,然后再决定选择哪个元素和同位素。最起码,这将是一个不错的‘智能软件’——当分析过程中发现有干扰存在时,它可以根据现有已知干扰信息来进行校正。”  Koppenaal同意“同时型多元素检测器”的必要性。他觉得利用CMOS阵列检测器仍然需要时日方可成功,但当分析人员意识到它的优势后,将会获得发展。他指出:其他的进展例如飞行距离质谱仪(DOF-MS)也可以在一个小的质量段内提供近似“同时”的检测,并提供人们所熟悉的TOF-MS所不具有的优势。他说:“我想这也是一种值得进一步开发和加以应用的、激动人心的技术。它还提供了制备(毫克)水平上的收集、分离分析物能力。”  Hanley重申她期望能见到一款同时具有元素和分子检测能力的质谱仪。她说:“这种原型机已经出现了,它将会是商业市场上的竞争者。”  她还认为,采用联用技术,ICP-MS对金属纳米颗粒进行表征将会从一种研究工具逐渐变成日常的应用。她说:“各种同行评审刊物显示,光谱分析法如UV-Vis或者动态光散射法对于纳米颗粒表征达检出限不够时,ICP-MS联用如场流分离效应、高效液相色谱和毛细管电泳色谱技术却能达到。而用于单颗粒检测的进样系统已经在研究工作中获得了进展。”  Vanhaecke预见了另一个领域——生物医学领域的进步。他说:“几个实验室(包括我这里)正在探索用于医疗方面的高精度矿质元素同位素分析。目前所知道的是,一些疾病会明显地影响人体体液当中某些元素同位素的组成。这方面的研究可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否则只能在后期或者通过一些创伤性方法了。当然,我是有偏心的,但确实应该看到这个领域的创新性应用。”  Westphal希望我们能把目光注意到软件和数据处理工具上的进步。令人欣慰的是,关于软件和联用技术的接口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这点包括用于纳米颗粒分析的软件模块。他希望激光烧蚀方面也能有如此的进步:“激光烧蚀领域如果能有类似的改进那将会很受欢迎,因为目前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已经成了瓶颈。通过LA-ICP-MS得到二维和三维化学成像的定量分析数据,是一个具有广泛应用并且激动人心的领域,并且与LA-ESI-MS和TOF-SIMS技术相互补充。”  Hanley预见激光烧蚀的另一项新进展:LA-ICP-MS的内标和定量分析方法。她说:“新的LA-ICP-MS标准已经在进行内部测试,以验证内标和定量标准的有效性。”总结  近年ICP-MS仪器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突破。由于碰撞/反应池系统和三重四极杆的出现,光谱干扰被有效地降低;基于CMOS技术的检测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微流技术的发展促使了等离子源的改善,使得样品的需求量更低、进入质谱系统的样品基体量更少,并且在单细胞分析领域表现突出;微

  • 【原创大赛】超声波联合消解技术在环境样品预处理中的应用展望

    超声波联合消解技术在环境样品预处理中的应用展望 在近段时间对废水处理工艺的学习中接触到了一些有关污染物超声降解的东西。于是我突发奇想,能不能把这个理论直接搬到样品的预处理上使之成为一种环保的预处理技术呢? 这里大家或许会说,目前的微波消解技术不是也挺方便的吗?个人认为微波消解消化样品比传统电热消解温度高,加上消解罐是密闭的,这使得其降温的时间也较长;同时,由于微波消解在使用时一般都要配合浓酸进行,实验产生的酸雾和与酸的接触对人员的安全都存在一定风险。所以,开发环保的消解技术也是技术发展的需要。(实在不行,写几篇论文也是可以的)1. 超声波消解原理 超声降解的主要途径为超声空化、自由基氧化、高温热解、超临界水氧化。(这个都有现实的理论依据的,百度就有)2. 单一超声技术消解展望分析 超声技术的发展已经有些年头了,也有专门的超声消解仪。但从其销量和普及度来说,远没有微波消解强。为何这个产品的用户群如此稀少,只能说技术的成熟度还有待提高吧。其未来更多的可能与其他方法联用形式出现。3. 影响因子 单一的超声波降解技术的影响因子主要由超声波的特征参数与待消解基体及其溶剂的参数相关。如超声频率、功率、待消解基体的溶解特性、及氧化性、活化能等等都可能影响整个消解的结果。由于不同化学物质消解需要的这些参数都可能不同,那么如果对待测样品性质未知的前提下,参数的设置就有一定困难。无法最优就有可能消解不完全,影响测定结果。4.超声联合消解技术 所谓超声联合消解技术就是把超声波的特性和其他技术联合起来,以达到增效作用。(即 减少不同条件对结果的影响。未来应该只要使用较少的几个通用程序即可达到要求)4.1 超声-湿法消解技术 将湿法消解的体系放置到超声环境下进行,这样可能能加速反应的进程(我只是说可能,如果不行也不要怪我)。不过为了此预处理技术更环保,建议使用环保的氧化剂进行消解,如过氧化氢。4.2 超声-光催化氧化技术 光催化氧化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样品预处理技术。其原理是紫外光激发二氧化钛产生的空穴及羟基自由基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能够将大部分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水等无机产物。将光催化氧化技术与超声技术相结合,理论上应该能起到加速催化氧化速率,提高氧化效率的作用。4.3 超声-紫外消解技术 紫外消解法,就是通过紫外光的照射促使分子活化发生反应达到消解目的,其特点是较低温度下就可以进行。将该技术在超声环境下应用是不是就会加速分子活化反应的发生呢?抑或是两个作用同时发生,产生协同反应?试过才知道,暂时不做评论。4.4 超声-臭氧氧化技术 臭氧在紫外的作用下可以产生大量的HO·,而有研究指出,在超声的作用下,臭氧的利用率提高了。这也就使得反应更加经济,快捷。 此外,超声-微波消解,超声高压消解,超声-闭管消解这些是不是具有可行性呢?貌似好多论文可以写,好多产品可以开发啊

  • 《催化展望》

    催化展望[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5187]催化展望[/url]

  • 生物传感器技术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

    从上世纪60年代Clark和Lyon提出生物传感器的设想开始,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已经距今已有40 多年的历史了。作为一门在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生物传感器在发酵工艺、环境监测、食品工程、临床医学、军事及军事医学等方面得到了深度重视和广泛应用。随着社会的进一步信息化,生物传感器必将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一、生物传感器的定义与其发展历史回顾   作为生物,最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能够对外界的各种刺激作出反应。其所以能够如此,首先是由于生物能感受外界的各类刺激信号,并将这些信号转换成体内信息处理系统所能接收并处理的信号。例如,人能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将外界的光、声温度及其它各种化学和物理信号转换成人体内神经系统等信息处理系统能够接收和处理的信号。现代和未来的信息社会中,信息处理系统要对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变化作出反应,首先需要通过传感器将外界的各种信息接下来并转换成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处理单元(即计算机)能够接收和处理的信号。  生物传感器定义为"使用固定化的生物分子(immobilized biomolecules)结合换能器,用来侦测生体内或生体外的环境化学物质或与之起特异性交互作用后产生响应的一种装置"。生物传感器由两个主要关键部份所构成,一为来自于生物体分子、组织部份或个体细胞的分子辨认组件,此一组件为生物传感器信号接收或产生部份。另一为属于硬件仪器组件部份,主要为物理信号转换组件。因此,如何已生化方法分离、纯化甚或设计合成特定的生物活性分子(biological active materials),结合精确而且响应快速的物理换能器(transducers)组合成生物传感器反应系统,实为研究生物传感器的主要目的。  生物传感器可以如上述的那样,依照其感受器中所采用的生命物质而称为组织传感器、细胞传感器、酶传感器等等,也可根据所监测的物理量、化学量或生物量而命名为热传感器、光传感器、胰岛素传感器等,还可根据其用途统称为免疫传感器。药物传感器等等。生物传感器中的信号转换器,与传统的转换器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例如,可以利用电化学电极、场效应管、热每器件、压电器件、光电器件等器件作为生物传感器中的信号转换器。依照信号转换器的不同,也可将生物传感器进行分类,如压电晶体生物传感器、场效应管生物传感器等。  生物传感器的发展,自1962年Clark和Lyon两人提出酵素电极的观念以后,YSI公司于七零年代即积极投入商品化开发与生产,启开了第一代生物传感器于1979年投入医检市场,最早的商品为血糖测试用酵素电极。YSI公司的上市成功与八零年代电子信息业的蓬勃发展有很密切的关系,并且一举带动了生物传感器的研发热潮。Medisense公司继续以研发第一代酵素电极为主,于1988年由于成功的开发出调节(mediator)分子来加速响应时间与增强测试灵敏度而声名大噪,并以笔型(Pen 2)及信用卡型(companion 2)之便携式小型生物传感器产品,于1988年上市后立即袭卷70%以上的第一代产品市场,成为生物传感器业的盟主。第二代的生物传感器定义为使用抗体或受体蛋白当分子识别组件,换能器的选用则朝向更为多样化,诸如场效半导体(FET),光纤(FOS),压晶体管(PZ),表面声波器(SAW)等。虽然第二代的生物传感器,自八零年代中期即开始引起广泛的研发兴趣,但一般认为尚未达医检应用阶段,预定相关技术须待世纪末前方能成熟。目前可称的上第二代的生物传感器产品为1991年上市的瑞典商Pharmacia所推出的BIAcore与BIAlite两项产品。  Pharmacia 公司于1985年成功地开发出表面薄膜共振技术(SPR, Surface Plasma Resonance),利用此一光学特性开发出可以于10-6g/ml到10-11g/ml之低浓度下,进行生物分子间交互作用的实时侦测式生物感测仪器。第三代的生物传感器定位在更具携带式,自动化,与实时测定功能。  二、生物传感器的分类  生物传感器微生物电子产品(bioelectronic product)。为了能够获得最佳的信号传递,固定化的生物组件通常与信号转换组件紧密地接合在一起。基本上,由信号产生方式(mode of signal generation)的不同,可以将生物传感器区分成两种主要类型:  1.生物亲和性传感器 (Bioaffinity sensors)  当固定生物组件与待测定之分析物发生亲和性结合(bioaffinity binding)时,造成生物分子形状改变与/或引起诸如荷电、厚度、质量、热量或光学等物理量的变化。此种经由分子辨认─结合类型的生物传感器有免疫传感器、化学受体传感器等,其分析可为荷尔蒙、蛋白质、醣类、抗原或抗体,而相对应的受体可为荷尔蒙受体、染剂、外源凝集素(lectins)、抗体或抗原等。  2.生物催化型感应器(Biocatalytic biosensors)  此类传感器之信号侦测并不在于分子辨认─结合的阶段,而且当固定划分子与待测物反应后,产生生化代谢物质,再经特定电极侦测特定代谢物后以电子讯号表现出来。最为人所熟悉的为属第一代生物传感器的酵素电极。目前有关此类生物传感器的两个主要研究发展方向为(1)使用酵素共轭物(enzyme conjugates)、环系酵素群(cycling enzymes)和系列酵素来组合生物传感器,(2)使用微生物细胞或动、植物组织切片或可渗透性细胞(permealized cells)等来当作分子辨认组件。  三、生物传感器在当前的主要应用领域  1.发酵工业  因为发酵过程中常存在对酶的干扰物质,并且发酵液往往不是清澈透明的,不适用于光谱等方法测定。而应用微生物传感器则极有可能消除干扰,并且不受发酵液混浊程度的限制。同时,由于发酵工业是大规模的生产,微生物传感器其成本低设备简单的特点使其具有极大的优势。所以具有成本低、设备简单、不受发酵液混浊程度的限制、能消除发酵过程中干扰物质的干扰的微生物传感器发酵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食品工业  生物传感器可以用来检测食品中营养成分和有害成分的含量、食品的新鲜程度等。如已经开发出来的酶电极型生物传感器可用来分析白酒、苹果汁、果酱和蜂蜜中的葡萄糖含量,从而衡量水果的成熟度。采用亚硫酸盐氧化酶为敏感材料制成的电流型二氧化硫酶电极可用于测定食品中的亚硫酸含量。此外,也有用生物传感器测定色素和乳化剂的应用。  生物传感器在医学领域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临床上用免疫传感器等生物传感器来检测体液中的各种化学成分,为医生的诊断提供依据;在军事医学中,对生物毒素的及时快速检测是防御生物武器的有效措施。生物传感器已应用于监测多种细菌、病毒及其毒素。生物传感器还可以用来测量乙酸、乳酸、乳糖、尿酸、尿素、抗生素、谷氨酸等各种氨基酸,以及各种致癌和致变物质。  4.环境监测  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性的广泛关注,用于环境监测的专业仪器市场也越来越大,目前已经有相当数量的生物传感器投入到大气和水中各种污染物质含量的监测中去,在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和瑞典,在水质检测过程都采用了生物冷光型的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因其具有快速,连续在线监测的优点,相信在未来,还会有更广泛的应用。

  • 智能仪器:未来生活的智能伙伴

    智能仪器:未来生活的智能伙伴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智能仪器作为这一变革的先锋,正逐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智能伙伴。它们不仅极大地提升了生活品质,还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和个性化的服务,为我们带来了更加便捷、健康、智能的生活方式。 一、智能仪器的定义与范畴 智能仪器,顾名思义,是指集成了传感器、处理器、通信模块等智能元件,能够自主感知环境、处理数据、做出决策并与人交互的仪器设备。它们广泛应用于家居、医疗、健康、教育、娱乐等多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智能医疗设备、智能教育机器人等。 二、智能仪器如何改变生活 智能家居,舒适生活智能管家 智能家居系统是智能仪器在家庭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智能门锁、智能照明、智能空调、智能安防等设备的互联互通,我们可以实现家居环境的智能化控制。无论是远程操控家电设备,还是根据环境变化自动调节室内温湿度,智能家居系统都能为我们创造一个更加舒适、节能、安全的居住环境。 健康管理,个性化关怀的贴身助手 智能医疗设备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通过持续监测心率、血压、睡眠质量等生理指标,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的健康管理方案。它们不仅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还能根据个人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提供个性化的饮食、运动建议,成为我们健康生活的得力助手。 教育娱乐,寓教于乐的智能伴侣 在教育领域,智能教育机器人、智能学习平板等智能仪器通过互动式教学、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等功能,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加生动有趣、高效的学习体验。而在娱乐方面,智能音箱、智能电视等智能设备则通过语音控制、内容推荐等功能,让我们的休闲时光更加丰富多彩。 三、智能仪器的技术优势 精准感知与数据处理 智能仪器内置的高精度传感器能够实时感知环境变化和用户行为,而强大的处理器则能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分析,为后续的决策和服务提供有力支持。 自主学习与决策能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仪器正逐渐具备自主学习和决策的能力。它们能够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偏好,不断优化服务体验;同时,在面对复杂环境时,也能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无缝连接与交互体验 智能仪器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了设备之间的无缝连接和数据共享,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流畅的交互体验。无论是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家电设备,还是通过语音指令与智能音箱进行交互,智能仪器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和智能。 四、智能仪器的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智能仪器将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它们将不断提升自身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务质量,为我们带来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服务体验;另一方面,它们还将与其他领域的技术深度融合,推动整个社会的智能化进程。例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智能仪器将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 总之,智能仪器作为未来生活的智能伙伴,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无限潜力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智能仪器将继续发挥其在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创造更加美好、智能的生活。

  • 大家一起——盘点2012,展望2013

    2012就要bye了,大家一起盘点下2012,展望下2013吧!我先盘点一下我的2012:话没多说,事没少干;累没少受,钱没多赚...最重要的是在咱们论坛赤贫了!:)展望一下我的2013:2013俺要加把劲,一定得在论坛脱贫~~~~还要做到:话不多嘴,也不少说;事不多揽,也不少干;累要少受,但要值得;钱要多赚,财要留住...

  • 未来试验机的发展趋势

    试验机属于仪器仪表行业中的一种产品。试验机作为一种科学仪器,因其可以对产品进行测试和评定,被广泛地应用于冶金、建筑、航空航天、机械、石油、化工、纺织等行业,对工业生产中的材料及成品的性能检测和试验、质量控制起重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试验机是工业生产中的质量检测员,对产品、机械的性能检测、工艺检测、安全性检测、舒适性检测进行把关,为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工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试验机应用于各行各业,因此试验机的种类也比较多,市场对于试验机的特殊需求也比较多,试验机生产制造就呈现出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的特点。 各行各业对于不同产品的试验需求,决定了试验机的多品种、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如机械零部件需要试验机来分析零部件的抗压能力,而纺织工业则需要试验机来分析布料的拉伸力,有多少种产品就有多少种试验的需求。虽然万能试验机可以在很多行业中得到通用,但是术业有专攻,对于追求产品性能的企业来说,万能试验机的精确度显然不能和专业试验机相媲美。因此,试验机的生产依据客户需求而订制成为一种趋势,这不仅使得试验机最大程度地适应市场,也使试验机在使用的过程中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展望我国试验机行业未来的发展,试验机企业应该顺应市场发展需求,以市场为主导,合理调整产品结构,避免产能过剩和货不对市的现象发生。在国家大力支持各行各业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试验机行业的发展必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 液晶高分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液晶高分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5134]液晶高分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url]

  • 电分析化学展望

    【题名】:电分析化学展望【全文链接】: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XTB198209006.htm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