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微生物组

仪器信息网微生物组专题为您整合微生物组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微生物组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微生物组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微生物组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微生物组话题讨论。

微生物组相关的资讯

  • 关乎人类未来——中科院微生物所所长等人谈微生物组研究
    p   当人类第一次认识到微生物的存在时,并不知道这种个头微小的生命体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石、关系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将极大地帮助人类克服当今所面临的生存挑战,还能提供人类未来生存之道。如今,人类基因组的神秘面纱已渐渐揭开,微生物组又成为各国生命科学竞争的焦点,纷纷启动微生物组研究计划。科学家们呼吁,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作为后来者和参与者的中国,应在新一轮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竞争中加快步伐,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p p    strong 微生物组与人体健康 /strong /p p   1928年7月,科学家亚历山大· 弗莱明揭开了发现微生物合成抗生素的伟大时代。青霉素就是一种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它的发现,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并显著提高了人类普遍的寿命。 /p p   一种微生物拯救了成千上万的个体生命,一群微生物能够拯救未来人类的生存。 /p p   自微生物组概念提出以来,人们对微生物组的关注热度不断增加,分析梳理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果发现,人们对人体健康微生物组关注最大,特别是在消化道微生物组方面,已经发现肠道微生物组与糖尿病、肝病、肥胖症、精神疾病等具有相关性,对艰难梭菌引发痢疾的菌群移植治疗方案,不仅颠覆了传统治疗方案,还进一步提出了消化道微生物组菌群平衡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的新理念。目前研究发现,人肠道中栖居多达1000种微生物,每个人肠道中平均有160种微生物物种,其细胞数量更是人体自身细胞数量的10倍,这些微生物与人体衰老、中草药疗效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p p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 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以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与多学科融合,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 /p p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体健康与微生物组关系密切,包括消化微生物组、呼吸道微生物组、生殖道微生物组、口腔微生物组、表皮微生物组等,微生物组是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体微生物组研究成果将在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亚健康的调理、医疗理念的革命和新技术发展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p p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健康人群可能具有特征性的微生物组 传统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藏,有研究表明传统中药有效组分需要肠道微生物的参与才能激活。解析健康微生物组与人体互生共利的机制、病原微生物与人体细胞和健康微生物组细胞互作的机理、中药药效与肠道微生物组的因果关系、发展基于微生物组的健康维护和疾病治疗与预防技术等,是人体微生物组的重要研究内容,必将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p p   strong  微生物组与食品安全 /strong /p p   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作物品质提升对我国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科技需求,与农作物相依相生的微生物组是影响作物生长、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也是目前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 /p p   农作物微生物组重点关注四大口粮和七大经济作物的增产抗病和品质提升,服务“增效减施”。结合根际微生物组、作物表皮(叶面)微生物组、内共生微生物组等,研究微生物组对作物(水稻、棉花、小麦、大豆、土豆、蔬菜、中草药植物)重要农艺和药效性状,包括抗病性、抗逆性、产量、品质等生理活动的影响与调控机制,分析重要生物化合物(如激素、挥发性化合物等)在微生物组与作物相互作用之间的调控功能 研究微生物组对作物连作障碍的影响和克服手段 对影响作物产品采后品质的微生物组进行研究,分析复合感染和控制复合感染的分子机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能够控制土壤重要性状参数、作物抗病、抗逆、生长和品质,以及克服连作障碍,改良土壤质量的微生物组应用技术,为我国在作物生产过程中减少化肥、农药等的使用,提高我国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做出重要贡献。 /p p   家养动物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适合开展家养动物胃肠道微生物组研究的技术体系,系统深入揭示家养动物(猪、奶牛、禽类等)品种(遗传型)、饲养管理对胃肠道微生物组成和代谢的影响及途径,研究胃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的互作机制,研发能够提高饲料资源转化利用效率和生产性能、增强胃肠道功能与宿主健康、提升养殖环境质量、改善产品(肉、蛋等)品质的微生物学应用技术,显著降低或者消除抗生素使用量促进生态养殖,整体提升我国畜禽养殖科技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畜禽养殖效益、保障畜禽产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健康。 /p p    strong 微生物组与生态环境 /strong /p p   微生物之间能够互相协作,使得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更加稳定、更加有效发挥作用,并赋予微生物组(群)具有超越单个微生物的更为强大的功能。多环芳香烃是环境中重要的一类污染物,目前已经发现了能够降解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的微生物,一种微生物单独培养,可以降解多环芳香烃,但如果多个微生物在一起,其污染物的降解效率和微生物系统的稳定和适应能力都大大提高。 /p p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列举了综合治污与废弃物资源化、脆弱生态系统功能恢复重建、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等发展主题。最近,国家公布了“水十条”“大气十条”“土十条”等一系列建设生态文明的举措。微生物是环境治理和修复的主力军,也是维护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研究维持微生物组结构与功能的基础、微生物群体互作及对污染物降解和消除的影响机制、微生物组与环境因子互动的管控、环境微生物菌剂研制及应用等,服务黑臭水体治理、城市污水净化、污染土壤修复、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是环境微生物组研究的重要内容。 /p p   基于微生物组的理念揭示海洋微生物的代谢过程、信号传导联通和代谢产物形成机制,发展海洋微生物合成生物学技术,释放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微生物组蕴藏的特殊代谢途径,指导发现代谢产物、酶、能源等活性物质,发现海洋微生物药物先导化合物。获得能有效去除重金属或塑料污染的海洋微生物,发现参与不同重金属和塑料去除或降解的重要基因(簇),构建能有效脱除各种常见重金属污染和塑料污染的工程菌,初步确立相应生物制品的工艺流程。 /p p   微生物作为地球上分布最为广泛、生物量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命形式,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物种资源和基因资源,影响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全面系统地解析微生物组的结构和功能,搞清相关的调控机制,将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健康、食品和环境等重大系统问题带来革命性的新思路,提供不同寻常的解决方案。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作者:刘双江 纪海丽,刘双江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 /p
  • 科学家揭示心脏代谢疾病的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特征
    近日,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等联合研究团队在Nature Medicine发表了题为“Microbiome and metabolome features of the cardiometabolic disease spectrum”的文章。研究人员针对缺血性心脏病(IHD)进行了一项纵向研究设计,概括了疾病的起始、升级和对治疗的反应。研究招募了1241名欧洲中年人,包括健康个体、有代谢异常疾病(肥胖和2型糖尿病)但缺乏明显IHD诊断的个体以及处于三个不同临床阶段(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慢性IHD和伴心力衰竭IHD)的IHD个体。对患者的表型组、肠道宏基因组以及血清和尿液代谢组分析发现,经过药物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后,将 IHD 个体与健康个体区分开来的约 75% 的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特征存在于表现出代谢障碍的个体中,这表明肠道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的重大改变可能在临床发作之前就产生区别了。进一步对与前体代谢异常相关的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特征分类,发现与传统的风险标志物相比,基于特定IHD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特征的判别分析可以更好地将IHD个体与健康个体或代谢匹配个体区分开。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2-01688-4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组计划启动
    p   12月20日,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人体与环境健康的微生物组共性技术研究”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组计划”启动会在京举行。这个斥资3000万元的计划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牵头,整合了包括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昆明动物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以及协和医院等14家中科院内外单位共同参与。 /p p   当前,微生物组研究正成为新一轮科技浪潮的前沿阵地。美、加、日、法等国纷纷部署微生物组研究国家计划。我国在微生物资源、生态环境多样性、人群多元化、中草药医疗健康等方面具有优势和特色,但尚未有统筹布局研究计划和项目。为此,与会专家对中科院微生物组计划这一领域内的先行项目非常激动。 /p p   “按照国家和老百姓的需求方向去做,这是计划的特色。”该计划总负责人、微生物所所长刘双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据介绍,中科院微生物组计划下设了5个课题,分别聚焦研究人体肠道微生物组、家养动物肠道微生物组、活性污泥微生物组的功能网络解析与调节机制,创建微生物组功能解析技术与计算方法学,以及建设中国微生物组数据库与资源库。 /p p   微生物组是指一个特定环境或者生态体系中全部微生物及其遗传信息的总和。相关研究蕴含着解决健康、环境等问题的关键技术,具有重大科学和应用意义。该计划咨询专家、中科院院士赵国屏指出:“目前,很多研究如肠道微生物组研究主要聚焦微生物组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关性,新计划的一个难点和突破点将是了解相当一部分微生物组之间的功能性因果关系。” /p p   这个为期两年的项目寄托了领域专家的期望。专家表示,它将淬炼一支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微生物组研究团队,凝练出一批先进的微生物组研究成果、技术和方法,为中国微生物组计划的诞生发挥先导和引领作用,推动我国在全球微生物组研究的竞争中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 /p
  • “万种微生物基因组计划”在深圳启动
    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联合中国微生物领域顶尖研究机构、院校和企业组成的&ldquo 万种微生物基因计划&rdquo ,八月一日在深圳启动。   据悉,该计划是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在&ldquo 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rdquo 后启动的又一重大基因组计划,目前该计划的地位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该计划预计在三年内完成一万种微生物物种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的构建,并以此为核心开展一系列基因水平上的探索和研究,将推动中国微生物基因组学深入、系统的研究。其目的是打造微生物全基因组的&ldquo 百科全书&rdquo ,完成&ldquo 生命之树&rdquo 计划的微生物分支,并带动相关学科及产业的发展。   该计划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工业微生物、农业微生物、医学微生物等,研究种类包括古细菌、细菌、真菌、源生物、藻类和病毒。   据介绍,微生物是地球上种类最多、分布最广、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物种,也是工业生物技术的核心及重要的国际竞争战略资源之一。&ldquo 万种微生物基因组计划&rdquo 将促进发酵业、制药业、食品加工业的升级换代和推动新型生物能源、绿色制造、疫苗生产、环保产业的发展,为解决&ldquo 三农&rdquo 问题,实现节能减排和生物安全,拉动内需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表示,&ldquo 万种微生物基因组计划&rdquo 标志着微生物科学的新开始,表明了微生物研究探索出崭新的研究策略和中国科学家勇于攀登的精神。   华大基因成立于一九九九年,目前拥有世界顶尖的测序及信息分析能力,已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物种的基因组计划。
  • 全球微生物模式基因组测序计划取得重要进展?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62px height: 324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c5bb95ab-d7b9-4050-a3b7-12296053ef62.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201103135358.jpg" alt=" 微信图片_20201103135358.jpg" width=" 562" height=" 324"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0月29日,《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Research)在线发表了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与大数据中心、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团队关于全球模式微生物基因组数据库gcType的文章。gcType是由我国牵头的全球模式微生物基因组测序计划的重要成果。 br/ 模式菌株(type strains)是在给微生物定名、分类记载和发表时,以纯菌状态所保存的菌种,是微生物分类学的标准参考物质,也是理想的生物技术研究工具,具有重要的科研和产业价值。模式菌株长期以来分散在全球各国超过100余个保藏中心,是各个保藏中心甚为珍贵的资源。2018年,微生物所牵头组织发起了全球模式微生物基因组测序计划,从全球微生物资源保藏中心选择目前未进行测序的模式微生物菌株(包括细菌、古菌和可培养真菌),预计5年内完成超过10,000种的细菌、真菌、古菌模式菌株基因组测序,建立全球微生物模式菌株基因组测序合作网络,现已有来自美国的ATCC、日本JCM和NBRC、韩国的KCTC等超过12个国家的26个微生物资源保藏中心正式加入该计划并形成了重要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国家微生物数据中心(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已经形成了国际引领的微生物大数据平台体系。其中全球微生物菌种目录(Global Catalogueof Microorganism, gcm)集成了来自全球50个国家133个微生物资源中心46万微生物菌种资源数据(Nucleic Acids Res. 2016),是目前最大的微生物实物资源数据平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全球模式微生物基因组数据库(Global Catalogueof Type Strain, gcType)整合了16701个有效发表的原核生物的超过13 944个基因组数据(Nucleic Acids Res.2020),是目前在模式微生物基因组方面数据最为全面,功能最为完善的数据平台,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数据管理和基因组注释、新种鉴定等分析。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全球微生物组数据库(The GlobalCatalogue of Metagenomics, gcMeta)整合了超过200TB宏基因组相关数据和超过100个在线数据分析工具及整合的工作流(Nucleic Acids Res. 2019)。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持续为超过90个国家的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服务,致力于建立国际一流的微生物数据中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史文聿博士和孙清岚博士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中心马俊才研究员与吴林寰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国内外22个团队共同参与了文章的相关工作。衷心感谢中国科学院国际大科学培育专项计划、科技部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中国科学院微生物学科数据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A类先导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网络计划等项目的长期支持。 /p p br/ /p
  • 华大基因参与全球最大微生物基因组研究项目
    华大基因3月22日宣布将参与全球最大微生物基因组研究项目EarthMicrobiomeProject(简称&ldquo EMP&rdquo ),将负责EMP亚洲地区所有样本的收集和鉴定,并对整个项目提供DNA提取、扩增、建库、宏基因组测序,以及研发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所需的计算资源。   EMP将对来自全球的20万个样本进行环境DNA测序或者宏基因组测序,从而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基因图谱,旨在全方位、系统性地研究全球范围内的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及进化多样性,以便更好地造福社会及人类。参与该项目的主要单位有华大基因(BGI)、阿拉贡国立实验室、芝加哥大学、科罗拉多大学、劳伦斯· 伯克利国立实验室和美国基因能源联合研究所。   据介绍,与以往的微生物研究有所不同,该项目的研究对象不仅集中于海洋和人体环境中微生物群落,还包括土壤、空气、淡水生态系统等整个地球表面的绝大多数的微生物群落。   华大基因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表示,&ldquo 我们非常荣幸能够作为主要参与者参加如此重要的研究项目。微生物对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们对微生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认识不足,征服这个未知的领域是非常有必要的。华大基因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测序平台和强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能力,我们相信可以为促进人类对微生物群落重要性的了解贡献出价值和力量&rdquo 。   据悉,今年6月13日至15日,华大基因将联合EMP联盟在深圳共同举办第一届EMP大会。作为本次大会的主办方,华大基因将与来自各地的学者分享微生物学、微生物基因组学及相关生态、健康、医学、工业、农业等各领域最新的学术成果及应用前景。
  • 清华研究组:北京雾霾藏1300种微生物
    近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朱听研究员课题组在环境学杂志《环境科学与技术》上发表了题为《严重雾霾天气中北京PM2.5与PM10污染物中的可吸入微生物》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北京市雾霾天气中大气悬浮颗粒物的微生物组分。朱听研究组利用一套新的研究方法,首次鉴别出大气悬浮颗粒物中的微生物组分,其中包含1300多种微生物,绝大部分为非致病性的,但也含有极少量可能致病或致过敏微生物的DNA序列。   据悉,朱听研究组在北京雾霾天的大气样本中,鉴定出1300多种微生物。在这些微生物中,细菌占八成以上,另外还有少量的古细菌和病毒。   研究人员确认,这1300多种微生物绝大多数是不致病的,但也含有极少量可能致病或致过敏微生物的DNA序列。如一种名为肺炎链球菌的细菌,其DNA序列相对丰度为0.02%到0.08%,它对健康人群的危害很小,但可能让易感人群感染肺炎。
  • 超4000种 融智生物发布全球首个商用化生物组学微生物质谱数据库
    p   近日,融智生物宣布建设完成基于全新生物组学理念的微生物质谱数据库。这是全球首次发布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商品化生物组学微生物质谱数据库 /span 。 /p p   传统上,基于不同的细菌或真菌内蛋白组成分特别是核糖体蛋白有显著的差异,对核糖体蛋白组的质谱测试,可用于快速、高准确度鉴定微生物。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亦因此应用,广泛应用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三甲医院、省市级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等。结合了该方法的质谱在业内一般被称为“微生物质谱”。限于传统MALDI-TOF MS的性能局限,该方法未能利用更丰富的生物信息。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strong 超4000种,生物组学微生物信息数据库 /strong /span /p p   微生物质谱可实现对已知微生物的鉴定,其鉴定核心之一为微生物数据库容量。传统的微生物数据库建设方式为使用质谱仪采集经过形态学或基因组学确认的已知微生物核糖体蛋白特征峰信息,并形成数据库。该方法效率低、成本高,准确性难以保障。也因此,虽然地球上的微生物种类多达百万种以上,但目前可用于微生物质谱鉴定的微生物只有数千种。 /p p   拥有先进科学仪器和生命科学背景的融智生物创新性地利用了新的微生物数据库理念,改变了传统的建库流程,近期完成了QuanID微生物数据库的建设。通过生物组学信息的结合,在独特数据算法支持下,高效率地建设质谱鉴定微生物数据库。截至目前,QuanID微生物数据库已建成包含超过4000种微生物(细菌、真菌),涵盖临床、食品安全、畜牧兽医、环境生态和科研等多个领域的巨大微生物质谱数据库。经过临床、疾控、食品安全、水产畜牧等多行业近万个样本的实际验证,(种、亚种级)准确率高达95%以上。融智生物认为,基于生物组学的QuanID微生物数据库代表了新一代质谱微生物数据库的发展方向,将取代传统的建库方式。 /p p   在全新建库方式之外,融智生物还与多家国内知名菌种保藏单位合作,不断完善本地特有微生物数据库的建设,使得该微生物数据库不仅可胜任国际通用微生物鉴定,同时,更适合国内用户需求。未来,融智生物还将进一步快速扩展微生物数据库容量,使微生物质谱可适用于更广泛的行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cffd7d06-3359-4771-89aa-c140b0875c28.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QuanID微生物鉴定质谱系统 /strong /span /p p   2017年,融智生物宣布推出新一代宽谱定量飞行时间质谱QuanTOF,基于该质谱平台,融智生物开发了包括糖化血红蛋白定量检测系统、QuanID微生物鉴定质谱系统、SNP基因分型质谱系统、猪肉品质鉴定系统等多个应用产品。该平台于2018年4月被由两院院士等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评定为“整体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p p    strong 关于融智生物 /strong /p p   由两院院士领衔、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创立,是专业致力于生命科学分析仪器设备、耗材及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注册资本5000万元。公司在美国波士顿、北京、青岛、南京和杭州等地布局了研发、生产、应用开发、销售、服务等分中心,建有院士工作站,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多家科研机构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并承担了多项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研发项目。 /p p   作为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型高科技企业,公司成立以来累计研发投入超过5000万元,目前已拥有“宽谱定量飞行时间质谱(新一代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及“微流控芯片核酸快速分析”两大技术平台,其中“宽谱定量飞行时间质谱平台”被两院院士组成的鉴定委员会鉴定为“整体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p p   基于两大核心技术平台,融智生物开发了微生物快速鉴定质谱系统、SNP基因分型质谱系统、蛋白定量分析质谱系统、质谱成像系统、食品溯源质谱系统以及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系统、呼吸道病原体检测系统、禽流感病毒检测系统、转基因测试系统等系列产品,应用涵盖临床医疗、检验检疫、食品安全、疾控等领域。公司已获CFDA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项、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1项 1类IVD试剂证8项。 /p p   扎根国内,放眼国际,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科技企业是融智生物的经营目标,融智生物将持之以恒地为高端生命科学仪器的国产化、国人医疗健康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 /p
  • “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专项拟5亿元支持质谱等多个仪器相关项目
    科技部5月10日发布《“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拟安排国拨经费概算 4.98亿元支持29个项目,其中涉及质谱、冷冻电镜、单细胞分选和测序设备、核磁共振波谱仪等多个仪器相关项目。原文如下:“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为落实“十四五”期间国家科技创新有关部署安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重点专项。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 2021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围绕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技问题,结合生物大分子和微生物组研究的前沿发展态势,开展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增强我国在生物大分子和微生物组研究的核心竞争力,产出国际领先、具有长远影响的标志性工作,实现重点领域对国际前沿的引领,在原创性基础和理论研究中取得突破,为人口健康、生物医药、农业与环境、生物安全等领域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  2021 年度指南围绕生物大分子与生命活动维持及调控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科学原理、标准微生物组及其与宿主/环境作用对生命活动影响的原理与机制、结构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等方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等 3 个重点任务进行部署,拟支持 18 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概算 4.43 亿元。同时,拟支持 11 个青年科学家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概算 5500 万元,每个项目 500 万元。  项目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 1.1)的指南方向申报。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 1 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 2 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进行设计。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内容。项目执行期一般为 5 年。一般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 4 个,每个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 6 家。项目设 1 名负责人,每个课题设 1 名负责人。  青年科学家项目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承担国家科研任务,本指南所有方向均可作为青年科学家项目组织申报,但不受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限制。青年科学家项目不再下设课题,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 3 家。项目设 1 名项目负责人,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年龄要求,男性应为 1986 年 1 月 1 日以后出生,女性应为 1983年 1 月 1 日以后出生,原则上团队其他参与人员年龄要求同上。  本专项所有涉及人体被试和人类遗传资源的科学研究,须尊重生命伦理准则,遵守《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等国家相关规定,严格遵循技术标准和伦理规范。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要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有关规定,使用合格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涉及病原微生物的活动要严格遵守《生物安全法》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有关规定。  本专项 2021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 生物大分子与生命活动维持及调控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科学原理  1.1 真核生物基因转录调控蛋白质机器的结构与功能  围绕真核生物基因转录调控,发现参与真核生物基因转录调控的新型蛋白质机器,研究基因转录各阶段关键蛋白质机器的组成、结构、功能及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共转录染色质修饰对转录的调控和分子机制,揭示真核生物基因转录的基本原理,发展针对真核生物基因转录调控过程的干预手段。  1.2 泛素化修饰关键蛋白质机器调控疾病发生发展的功能机制  围绕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消化系统肿瘤(如肝癌、肠癌等)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炎症、免疫和代谢微环境稳态维持及失衡,发现参与稳态调控的蛋白质泛素化修饰相关的新型蛋白质机器,研究其结构、功能、动态变化及与疾病的关系,发展基于泛素化修饰和蛋白质降解的靶向干预手段。  1.3 生物大分子调控生物膜完整性的功能机制  围绕生物膜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细胞内膜系统完整性的稳态调控机制,研究生物大分子介导内膜系统完整性维持、膜损伤的修复机制、膜完整性的动态变化机制,研究生物膜完整性动态变化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研究生物膜完整性维持的生理意义,发展和优化运用于内膜系统完整性监控的技术,发展生物膜稳态维持的新型干预手段。  1.4 哺乳动物细胞命运决定过程中生物大分子互作网络的系统演化规律  围绕哺乳动物细胞命运决定过程,发展超高分辨率的细胞谱系追踪技术,研究哺乳动物发育中的细胞命运决定过程 研究细胞命运决定过程中生物大分子互作网络的定量表征、数学模型及其转变规律 研究细胞命运的分子互作网络对脏器发育鲁棒性的贡献。  1.5 重要生物的多维蛋白质组精细图谱和动态网络  针对重要经济农作物或高等模式生物,在蛋白质表达、合成、降解、修饰、互作等多维层面,绘制具有时空特性的组织/器官蛋白质组精细图谱,并且通过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自然语言处理,重构生命体系中的动态网络,建立蛋白质组数据与知识分享平台。  1.6 环形 RNA加工代谢与功能协调  研究环形 RNA 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加工、结构、翻译和降解特性,阐明环形 RNA 生成、代谢和调控过程及其与蛋白质机器的作用机制,揭示环形 RNA 在神经发育、天然免疫及细胞代谢系统中的调控功能和机制。  1.7 恶性肿瘤发展中的生物大分子网络及机制  研究功能性 R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在肿瘤细胞恶性转化和可塑性调控等过程中的功能机制,研究生物大分子与基因表达调控、炎症信号转导、临床耐药等相关的网络及分子机制,发展生物大分子在诊断分型和防治中的应用技术。  1.8 植物免疫过程中生物大分子的作用机制和应用研究  围绕植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感受和识别,阐明植物免疫受体、信号编码器、感受器及其高级组装结构等生物大分子的关键作用机制,研究植物离子转运与植物响应危险因子的早期信号途径,挖掘可能应用于作物育种的新型抗病生物大分子及其功能,发展基于植物免疫受体、编码器、感受器等大分子的作物抗病新技术。  1.9 新型冠状病毒重塑宿主细胞关键细胞器的机制研究  揭示新型冠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用于复制的膜状结构的形成机理 研究病毒从复制、蛋白质合成、装配到释放的细胞内系统路径,以及病毒逃避胞内自噬降解的分子基础和机制 阐明病毒对关键细胞器及相关生物大分子产生影响的分子机制。  1.10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致病过程中的蛋白质机器研究  针对结核分枝杆菌等重要分枝杆菌感染、致病、耐药等重要生理过程相关的关键蛋白质机器,研究其组成、结构、功能及调控机制 研究分枝杆菌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特征 发现针对蛋白质机器的新型抑制剂,并阐释其分子机制 发展针对结核病的新型诊断、治疗、预防手段。  2. 标准微生物组及其与宿主/ 环境作用对生命活动影响的原理与机制  2.1 健康人微生物组库和特征解析  建立全国范围不同地区的不同生活环境、不同饮食习惯、不同年龄段万人级队列,建立标准化的微生物组样本库和共享体系,获得微生物组及基因组基线大数据库 研究中国健康人群的微生物组特征,及其与遗传、生活环境及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关系。  2.2 人体肠道微生物组稳态平衡及其失衡调控重大疾病的分子机制  研究维持健康人群肠道微生物组稳态平衡和可塑性的机制,鉴定核心菌群和基本特征,发现菌群来源的活性分子和宿主应答信号通路 围绕肠道微生物组调控宿主代谢、免疫等生理过程并影响相关疾病(如糖尿病等)发生发展,阐明肠道微生物组失衡调控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 发展治疗疾病的新手段。  2.3 微生物组与药物交互作用影响疗效及安全性的分子机制  发展元基因组和代谢组的时空分析技术,研究药物调控微生物代谢及代谢信号传递机理 解析微生物组对临床常用药物体内代谢和处置过程的影响,揭示微生物组代谢药物的功能酶系、代谢途径及内源代谢通路的整合作用与机理 鉴定影响药物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关键菌谱,建立预测个体对药物响应的模型,为精准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2.4 微生物组学新技术及实验动物体系  发展微生物单细胞成像与物种快速鉴定、单细胞分选和测序、微生物培养、跨尺度微生物组数据分析、元基因组功能注释与可视化等的共性创新技术 建立用于微生物组研究的规范化无菌动物技术体系和动物模型,并用于相关疾病的研究。  2.5 病原微生物感染过程中的宿主免疫机制  围绕病原微生物感染过程,建立宿主免疫在感染和预后期的多维度动态图谱,研究宿主免疫持续时间、免疫效应强度差异的生物学和分子机制,研究病原微生物新发突变对既存抗体免疫效果的影响,发展针对宿主免疫的调控靶标和新手段。  3. 结构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等方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3.1 面向超大蛋白质机器结构研究的整合性技术方法  基于冷冻电镜技术、X 射线晶体学和核磁共振波谱学等结构生物学方法,并结合质谱、小角散射、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镜、人工智能及其他新技术,开发整合性的多尺度结构研究技术体系,用于研究重要生理病理过程中的关键蛋白质机器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在体结构或者动态变化等。  3.2 蛋白质组与生物大分子互作的时空分析新方法  发展细胞表面蛋白质组与外源性生物大分子动态相互作用的鉴定方法 发展细胞内蛋白质变体及复合物的动态表征技术 发展活细胞中亚细胞器定位的蛋白质相互作用规模化鉴定方法 建立蛋白质组与核酸原位相互作用位点的动态表征技术。  3.3 大队列临床蛋白质组研究关键技术  面向中国人群高发肿瘤的临床大队列样本与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分析,发展快速可配置、标准化、高稳定、全面质控,智能化的样本制备流水线 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融合型质谱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实现微量临床样品的蛋白质组深度覆盖与精准定量,建立标准化输出格式 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多层次信息学整合分析新技术及标准 建立包含模型、标准库、工作流、实验设计等在内的高质量蛋白质组学研究辅助知识库系统。  附件5-“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pdf  形式审查条件要求.pdf  指南编制专家名单.pdf
  • "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重点专项2021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
    1月28日,科技部发布关于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学和应用研究”、“干细胞研究与器官修复”、“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物态调控”、“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等6个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的通知。  征求意见时间为2021年1月29日至2021年2月12日,修改意见需于2月12日24点之前发至电子邮箱。联系方式:jcs_zdxmc@most.cn(数学和应用研究、干细胞研究与器官修复、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物态调控)  其中“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重点专项围绕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技问题,结合生物大分子和微生物组研究的前沿发展态势,开展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增强我国在生物大分子和微生物组 研究的核心竞争力,产出国际领先、具有长远影响的标志性工作, 实现重点领域对国际前沿的引领,在原创性基础和理论研究中取得突破,为人口健康、生物医药、农业与环境、生物安全等领域 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  2021 年专项拟优先支持 19 个研究方向,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 1 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 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 2 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 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 技术进行设计。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 部内容。项目执行期一般为 5 年。一般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 上不超过 4 个,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 6 家。 青年科学家项目支持 35 周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承担国 2 家科研任务,可参考指南支持方向组织项目申报,但不受研 究内容限制。青年科学家项目不设课题。1.生物大分子与生命活动维持及调控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科学原理1.1 真核生物基因转录调控蛋白质机器的结构与功能 围绕真核生物基因转录调控,发现参与真核生物基因转 录调控的新型蛋白质机器,研究基因转录各阶段关键蛋白质机器的组成、结构、功能及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共转录染 色质修饰对转录的调控和分子机制,揭示真核生物基因转录 的基本原理,发展针对真核生物基因转录调控过程的干预手段。 1.2 泛素化修饰关键蛋白质机器调控疾病发生发展的功能机制 围绕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消化系统肿瘤(如肝癌、肠癌等)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炎症、免疫和代谢微环境稳态维 3 持及失衡,发现参与稳态调控的蛋白质泛素化修饰相关的新型蛋白质机器,研究其结构、功能、动态变化及与疾病的关 系,发展基于泛素化修饰和蛋白质降解的靶向干预手段。 1.3 生物大分子调控生物膜完整性的功能机制围绕生物膜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细胞内膜系统完整性 的稳态调控机制,研究生物大分子介导内膜系统完整性维持、 膜损伤的修复机制,研究生物膜完整性维持的生理意义,发展和优化运用于内膜系统完整性监控的技术,发展生物膜稳 态维持的新型干预手段。  1.4 哺乳动物细胞命运决定过程中生物大分子互作网络的系统演化规律 围绕哺乳动物细胞命运决定过程,发展超高分辨率的细 胞谱系追踪技术,研究哺乳动物发育中的细胞命运决定过程 研究细胞命运决定过程中生物大分子互作网络的定量表征、数学模型及其转变规律 研究细胞命运的分子互作网络对脏 器发育鲁棒性的贡献。 1.5 重要生物的多维蛋白质组精细图谱和动态网络针对重要经济农作物或高等模式生物,在蛋白质表达、 合成、降解、修饰、互作等多维层面,绘制具有时空特性的 组织/器官蛋白质组精细图谱,并且通过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自然语言处理,重构生命体系中的动态网络,建立蛋白质组 数据与知识分享平台。 1.6 环形 RNA 加工代谢与功能调控 研究环形 RNA 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加工、结构、翻 译和降解特性,阐明环形 RNA 生成、代谢和调控过程及其与蛋白质机器的作用机制,揭示环形 RNA 在神经发育、天 然免疫及细胞代谢系统中的调控功能和机制。 1.7 恶性肿瘤发展中的生物大分子网络及机制  研究功能性 RNA、蛋白质机器等生物大分子在肿瘤细胞恶性转化和可塑性调控等过程中的功能机制,研究生物大分 子与基因表达调控、炎症信号转导、临床耐药等相关的网络 及分子机制,发展生物大分子在诊断分型和防治中的应用技术。 1.8 植物免疫过程中生物大分子的作用机制和应用研究 围绕植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感受和识别,阐明植物免疫受 体、信号编码器、感受器及其高级组装结构等生物大分子的关键作用机制,研究植物离子转运与植物响应危险因子的早 期信号途径,挖掘可能应用于作物育种的新型抗病生物大分 子及其功能,发展基于植物免疫受体、编码器、感受器等大分子的作物抗病新技术。 1.9 新型冠状病毒重塑宿主细胞关键细胞器的机制研究 揭示新型冠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用于复制的膜状结构的形成机理 研究病毒从复制、蛋白质合成、装配到释放的 细胞内系统路径,以及病毒逃避胞内自噬降解的分子基础和 机制 阐明病毒对关键细胞器产生影响的分子机制。 1.10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致病过程中的蛋白质机器研究 针对结核分枝杆菌等重要分枝杆菌感染、致病、耐药相 关的关键蛋白质机器,研究其组成、结构、功能及调控机制 研究分枝杆菌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特征 发展针对结 核病的新型诊断、治疗、预防手段。 2. 标准微生物组及其与宿主/环境作用对生命活动影响的原理与机制 2.1 健康人微生物组库和特征解析建立全国范围不同地区的不同生活环境、不同饮食习惯、 不同年龄段万人级队列,建立标准化的微生物组样本库和共 享体系,获得微生物组及基因组基线大数据库 研究中国健康人群的微生物组特征,及其与遗传、生活环境及饮食习惯 等因素的关系。 2.2 人体肠道微生物组稳态平衡及其失衡调控重大疾病的分子机制  研究维持健康人群肠道微生物组稳态平衡和可塑性的 机制,鉴定核心菌群和基本特征,发现菌群来源的活性分子和宿主应答信号通路 围绕肠道微生物组调控宿主代谢、免 疫等生理过程并影响相关疾病(如糖尿病等)发生发展,阐明肠道微生物组失衡调控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 发展治疗疾 病的新手段。2.3 微生物组与药物交互作用影响疗效及安全性的分子机制 发展元基因组和代谢组的时空分析技术,研究药物调控 微生物代谢及代谢信号传递机理 解析微生物组对临床常用 药物体内代谢和处置过程的影响,揭示微生物组代谢药物的功能酶系、代谢途径及内源代谢通路的整合作用与机理 鉴 定影响药物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关键菌谱,建立预测个体对 药物响应的模型,为精准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2.4 微生物组学新技术及实验动物体系 发展微生物单细胞成像与物种快速鉴定、单细胞分选和 测序、微生物培养、跨尺度微生物组数据分析、元基因组功能注释与可视化等的共性创新技术 建立用于微生物组研究 的实验小鼠等规范化无菌动物技术体系和动物模型,并用于 相关疾病的研究。 2.5 病原微生物感染过程中的宿主免疫机制 围绕病原微生物感染过程,建立宿主免疫在感染和预后 期的多维度动态图谱,研究宿主免疫持续时间、免疫效应强度差异的生物学和分子机制,研究病原微生物新发突变对既 存抗体免疫效果的影响,发展针对宿主免疫的调控靶标和新手段。 3. 结构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等方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3.1 面向超大蛋白质机器结构研究的整合性技术方法 基于冷冻电镜技术、X 射线晶体学和核磁共振波谱学等 结构生物学方法,并结合质谱、小角散射、超高分辨率荧光 显微镜、人工智能及其他新技术,开发整合性的多尺度结构研究技术体系,用于研究重要生理病理过程中的关键蛋白质 机器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在体结构或者动态变化等。 3.2 蛋白质组与生物大分子互作的时空分析新方法发展细胞表面蛋白质组与外源性生物大分子动态相互 作用的鉴定方法 发展细胞内蛋白质变体及复合物的动态表 征技术 发展活细胞中亚细胞器定位的蛋白质相互作用规模 化鉴定方法 建立蛋白质组与 RNA 原位相互作用位点的动 态表征技术。 3.3 新型生物大分子统计力场的开发与应用发展新型高效能增强取样算法、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 发展新型非自然态统计力场、符合统计力学意义分布的蛋白 质非自然态的结构数据库等,研究增强取样算法与统计力场 在重大疾病相关的无定型蛋白结构与功能等研究上的应用。 3.4 大队列临床蛋白质组研究关键技术 面向中国人群高发肿瘤的临床大队列样本与基于质谱 的蛋白质组分析,发展快速可配置、标准化、高稳定、全面质控,智能化的样本制备流水线 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融合 型质谱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实现微量临床样品的蛋白质组 深度覆盖与精准定量,建立标准化输出格式 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多层次信息学整合分析新技术及标准 建立包含模型、标准库、工作流、实验设计等在内的高质量蛋白质组学研究辅助知识库系统。
  • 微生物组计划将创造新经济增长点
    近期,美国正式宣布启动旨在推进微生物组研究及相关技术创新的“国家微生物组计划”,目的是在所有生态系统、大自然及人造世界里提升最前沿的微生物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水平。  那么,究竟何为微生物组?微生物组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哪些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在此领域又该如何跟上国际步伐?对此,中科院微生物所所长刘双江接受了《中国科学报》记者的采访。  他介绍说,微生物组是由包括细菌、古细菌、真菌、原生生物和病毒等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其实,从滚烫的热泉到南极暗湖,微生物在地球上可谓无处不在,并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刘双江告诉记者,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许多科学家已充分意识到,解密人类基因组基因并不能完全掌控人类疾病与健康的关键问题,因为人类对与自身相伴共生的微生物菌群还了解甚少,对微生物的整体认知还不足其数量的百分之一。美国的“国家微生物组计划”由此应运而生。  “我们都知道,青霉素的发现延长了人类寿命。利用好一种微生物,就能拯救成千上万的个体生命,微生物的强大魅力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索。”刘双江强调,当前必须把微生物研究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强化微生物在解决人类健康、环境保护、能源等重大问题方面的作用。  他认为,只有这样,在微生物研究和开发上拥有良好基础的中国,才能开发属于自己的微生物组资源和技术研发重大工程,让微生物组产生的巨大潜在效益渗透到工业、农业等领域,并持续“发酵”,进而影响国计民生。  “微生物组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微生物作为地球上分布最为广泛、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命形式,其产业和临床应用前景将十分光明。因此,我们应该规划好自己的微生物组研发路线图。”刘双江为此呼吁,应充分利用微生物之间互相协作的优势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稳定的作用。“如今,无论是酿酒行业,还是作为新兴产业的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行业,都在蓬勃发展。如果我们深入解剖土壤和农作物微生物组,就能有效促进传统发酵行业和新兴生物产业的健康发展。”  针对未来我国的微生物组研究路线图设计,刘双江认为,未来将是微生物组的时代,我国的微生物组学以及研究技术必须走向世界及时代前沿。不过,他也强调,如今还有大量微生物在人体外难以进行人工培养,这些都限制了对微生物组的认识。“在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国家需求下,独立自主地启动微生物组研究计划,将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为此,刘双江建议,如果能从国家层面统筹制定相关计划,将使学科得到整体性提升。此外,通过建立国家微生物组数据中心,利用大数据开展微生物组资源和技术开发,并在实施过程中回答实际的科学应用问题,积极开展人体微生物组、农作物微生物组、环境微生物组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全面发挥出我国在微生物资源研究以及测序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从而循序渐进地开展好人体、农业环境、传统发酵等方面的微生物组计划。“在此基础上,未来将会引发一轮新的微生物研究和开发热潮,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 上海交通大学吕海涛课题组发表微生物生物膜功能代谢组学创新研究成果
    仪器信息网讯 生物膜(Biofilms)是由微生物形成的一种被膜组织,其是微生物为抵抗外界胁迫条件而维持生存的特殊膜组织。生物膜的形成直接造成临床上90%以上抗生素耐药的发生,也关联肿瘤、糖尿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耐药的发生(病灶处由于细菌感染形成生物膜)。此外,生物膜的形成对多个行业都产生巨大的危害,如金属精密仪器腐蚀,水环境污染,食品污染等。总之,微生物生物膜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危害。尽管科学界进行半个世纪的研究探索,鉴于其形成的分子机理非常复杂,目前仍尚未系统解析,因而缺乏有效的策略清除不同领域生物膜的形成,抑制其毒副作用和危害的产生。上海交通大学吕海涛课题组整合运用精准靶向代谢组学和遗传学整合策略(Precision-Targeted Metabolomics combined with genetic method)、结合电镜表型分析(Imaging visulization),从小分子代谢角度,在大肠杆菌生物膜体系当中精准发现和验证若干具有调控生物膜形成的功能代谢产物;并初步阐明铁载体生物合成介导的铁离子调控功能代谢物表达,进而影响生物膜形成的代谢机理。深层次机理研究,和基于功能代谢产物生物合成调控解离微生物生物膜形成的转化应用研究,正在进行中。基于上述创新发现,该课题组起草的研究论文“Mass spectrometry based targeted metabolomics precisely characterized new functional metabolites that regulate biofilm formation in Escherichia coli”已经被爱思唯尔出版集团旗下著名分析化学杂志Analytica Chimica Acta正式接收,出版中。上海交大2017级硕士生郭睿同学(已毕业)为论文第一作者,2017级博士生罗夏琳同学和2020级博士生刘京净同学(硕转博)参与部分研究工作和论文发表,上海交大吕海涛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点击下方链接:了解论文原文
  • 中美携手合作“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
    5月28日,北京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在北京师范大学就&ldquo 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rdquo 达成合作协议。据悉,中美双方将共同参与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的研发,建立重要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基因序列综合数据库,共享未来的研究成果,包括试剂盒、大样本数据分析以及在产业化和商业化中的应用。   查找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   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凡是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引发人体罹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其中包括由食品微生物污染和化学性物质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   &ldquo 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rdquo 是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支持,美国国家卫生院、农业部、国家疾控中心和欧盟等国家参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牵头的一个国际基因组项目,其目标是通过大规模病原基因组研究,获得新方法新技术,以保证对食品安全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此项目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大规模研究,于2013年初启动,旨在创建一个包含大多数食源性致病菌基因组的公共数据库。   &ldquo 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rdquo 负责人、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教授Bart Weimer教授在北京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ldquo 我们正在创建一个免费的、在线的基因组百科全书或参考数据库,以确保在食源性疾病暴发时,科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可以很快确定致病微生物的种类,并且使用自动化信息处理方法追踪到其在食物供应中的源头。&rdquo   中美双方将开展多项合作   随着食品供应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产业,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球的责任,Bart Weimer教授希望通过全球的合作,为国际公共健康管理带来一种新的模式。他说,该项计划还将彻底改变农业检测中现行的一些方法,以提高对食物链各环节(从农场到餐桌)分子检测的精确性和稳定性。   在中国,对于食源性致病菌的基因研究还刚刚开始,北京诺塞基因组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曾参与2003年全人类基因组测序项目,并一直关注着基因检测领域的研究和发展趋势。此次由该中心牵头,联手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基因资源与分子发育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三方形成中国科学家团队,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Bart Weimer博士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将在全球食源性致病菌基因研究中扮演积极的角色,为数据共享、市场开发和技术应用提供有效的应用平台。   记者了解到,在&ldquo 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rdquo 签约项目中,中美双方的合作包括以下七大方面:一是中美专家在科学和技术人员之间培训和交流 二是&ldquo 十万病原基因组项目&rdquo 的基因组测序技术在亚洲范围内的扩大合作 三是生物资源的交换 四是项目相关信息和生物信息学的交换 五是联合发表科学出版物 六是争取两国对此合作项目联合资助。   中国将建立综合性基因数据库   中美合作开展&ldquo 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rdquo ,对于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的发展是一次新的机遇。北京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总经理李秉珅表示,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最初是为了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而建立的,但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诺赛研究中心的发展亟须新活力的注入,实现体制上的改革与转变。&ldquo 此次国际合作的开展对于诺赛的未来发展意义深远,诺赛将再前期投入500万元用于平台建设和研发需要,我们也期待着政府能够给予项目更多的支持&rdquo ,李秉坤强调。   在本次合作中,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的主要职责是进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基因测序与收集工作,同时,以高通量测序技术建立和完善生物信息分析平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朱宝利教授称,他们将实现对大样本食源性病毒基因的总监控,对外公布基因测序相关数据,并且建立综合性基因数据库。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王英典院长告诉记者,病源性病菌基因数据库的建立对于国家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当前,中国市场上食品并未进行食源性病源微生物检测,因此,与美国合作建立病源性基因组数据库,将为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以及环境安全问题提供更加有效便捷廉价的解决方案。北京师范大学将利用&ldquo 基因资源与分子发育北京市重点实验室&rdquo ,与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微生物所共同建立技术平台和功能实验室。   作为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一直承担着引领技术创新,促进国际交流和成果转化的作用,该中心主任雷霆在阐述此次国际合作的意义时指出,中美双方在国际化平台上,将打破原有的研发合作模式,遵循各项法律法规,强调生物材料如微生物分离株、DNA序列及微生物综合数字的转移和共享,同时,对于知识产权将做出合理的界定,为推动基因组测序技术推广、学术交流和人员培训开展更多合作。   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对于&ldquo 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rdquo 的国际合作平台的建立给予了积极肯定。她表示,目前的食品安全、土地环境污染以及农业技术的可持续发展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而基因技术将为上述领域带来跨越式飞跃,尽管现在应用还不很明朗,但是,未来技术产业化和市场空间前景不可预期。她说,&ldquo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非常强调国际合作,此次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Bart Weimer博士建立合作,将在创新技术、人才培养、信息资源共享以及企业成果转化上开辟出新的模式。   据了解,中美双方关于&ldquo 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rdquo 已正式签订合作备忘录,并制定了合作框架,有望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开始基因测序样本的研发和数据库建立。
  • 《Nature》饮酒、大肠运动可能会混淆微生物组研究
    肠道微生物代表了一个由数十万亿细菌细胞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这些细菌细胞对精神健康和心血管健康都有深远的影响。虽然微生物组的组成与某些疾病(如帕金森氏症)有关联,但很难弄清楚这些关联是否只是相关性、健康状况的后果,还是疾病的原因或贡献。11月4日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一篇综述旨在通过分析患有和不患有特定疾病的人之间的生理和生活方式差异,并确定可能与肠道微生物群组成有关的差异,来寻找潜在的混淆变量。文章合著者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的免疫学家Ivan Vujkovic Cvijin一直在研究肠道微生物如何影响HIV感染者的健康。在这一领域,有一个有趣的发现,与男性发生性关系的男性肠道微生物组成与其他男性有很大不同。在美国和许多西欧国家,艾滋病毒感染者的主要人群是与男男发生性关系的男性。结果发现,当我们在这一领域进行的一些研究中,我们把男性与男性发生性关系的HIV感染者与与女性发生性关系的未感染者进行了比较。在这些研究中,我们不仅发现了依赖于HIV的差异,而且还取决于性偏好,而我们真正想要的只是识别那些因HIV而不同的细菌。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研究被性偏好混淆了。结果表明,虽然艾滋病毒确实对肠道微生物群有影响,但另一个因素对微生物群的影响似乎要大得多。还有哪些我们完全不知道的令人困惑的变量?对于哪些变量可能会混淆疾病受试者与未经研究的受试者之间的比较,还没有一个详尽的检查。所以有了这篇研究饮酒量和排便质量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的文章。大便通常是松散的、坚硬的还是正常的,都是许多疾病产生混淆效应的重要原因。重要的是,这两个因素对人与疾病的影响往往与一个没有疾病的人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另外,我们服用的药物通常限制我们喝酒,这是为什么呢?在我们的免疫系统、我们对传染病的反应以及对其他慢性病的易感性方面,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生物学,在很多方面,是试图了解是什么导致了人们的反应方式的这些差异。当然,不同人群的微生物群是非常不同的。一个人饮酒越多,对微生物群的影响就越大。即使偶尔每周喝一到两次酒,也会对微生物群落产生可测量的影响。酒精本身在微生物学实验室中被用作消毒剂,人们可能期望酒精杀死肠道中的一些细菌,减少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实际上发现了相反的效果——多样性的增加也是剂量依赖性的。但科学家们还不知道这种增加的多样性对健康的影响。本文描述了一个有关人类活动与肠道微生物组的公开数据集,同时还向每个人发放了问卷,其中有100多个问题非常详细。其中有很多关于每个样本的信息,可以用来识别对微生物组有最大影响的变量。研究方法是机器学习,机器学习的一个很好的组成部分是交叉验证的概念,把一部分在一个变量上不同的参与者,比如说老年人和年轻人,从比较的总样本中抽取一个子集,然后检查微生物群中的哪些模式区分了这两个群体。对于算法没有看到的对象,将测试在第一个子集中发现的模式是否稳健,并且是否在未看到的对象中也被观察到。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来评估给定变量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有多强和可复制性。“我们对数据集中的所有变量都进行了量化,并按重要性对它们进行了排序,”Ivan Vujkovic Cvijin说。基于这些发现,他们提出了人类微生物组研究的建议,以获取有关这些变量的信息。这两种情况通常不会作为临床研究的一部分收集,而年龄、BMI和性别则更为典型。“我们建议扩大收集到的信息变量,如果可能的话,在被比较的组之间匹配这些变量,因为它们对微生物群落有影响,我们希望减少多少研究实际上是在研究这些混杂变量的影响,而不是缩小范围把他们的研究结果归结为对正在研究的疾病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作者总结。
  • 药典委公示微生物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指导原则标准草案
    11月29日,国家药典委员会官方网站公示了关于微生物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指导原则标准草案,公示时间为3个月。详情如下:编号:Fg2022-0216号我委拟制定微生物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指导原则,为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现将拟制定标准公示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详见附件)。公示期自发布之日起3个月。请认真研核,若有异议,请及时来函提交反馈意见,并附相关说明、实验数据和联系方式。相关单位来函需加盖公章,个人来函需本人签名,同时将电子版发送至指定邮箱。联系人:朱冉、陈蕾电话:010-67079581 010-67079566电子邮箱:zhuran@chp.org.cn通信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法华南里11号楼 国家药典委员会办公室邮编:100061国家药典委员会2022年11月29日附件:微生物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指导原则公示稿.pdf微生物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指导原则起草说明.pdf微生物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对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用于药品微生物控制给予通用性技术规定,为药用原料、辅料、制药用水、中间产品、终产品、包装材料、环境、设备和人员等药品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中微生物精准鉴定、溯源分析和风险识别等提供指导。微生物全基因组测序(Microbial whole-genome sequencing)是指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微生物个体的整个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获取遗传信息的过程。高通量测序技术主要包括:边合成边测序、半导体测序、DNA (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纳米球测序、连接酶测序等第二代测序技术(又称下一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和基于单分子测序(Single Molecule Sequencing)的第三代测序技术。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利用物理或酶切的方法将待测样本的基因组打断到1kb以内的DNA片段,在其两端连接特定接头序列后,固定于测序介质中,通过核酸扩增技术,如聚合酶链式反应、等温扩增技术等将待测样本放大收集成库,然后进行平行循环测序。当需要获得微生物样本基因组精细图、完成图时,可采用能够实现大片段测序读长的第三代测序技术。第三代测序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有:采用荧光标记脱氧核糖核苷酸,用光学镜头实时记录DNA合成过程中新引入脱氧核糖核苷酸的荧光变化,通过不断地重复合成、成像、淬灭等过程进行单分子荧光测序;或采用电泳技术驱动单个分子逐一通过纳米孔,通过检测不同碱基的电信号,进行单分子纳米孔测序。本指导原则以目前发展成熟、应用较为广泛的第二代测序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对实验室的一般要求、全基因组测序的主要技术指标、技术流程、影响测序结果的主要因素、方法学考察和应用指导等方面进行通用性技术规定。一、实验室的一般要求1.实验场地及人员 开展微生物全基因组测序的实验环境应具备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基本条件,并符合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等级要求。实验区域一般应设置:试剂储存和准备区、样本制备区、扩增区、核酸测序及分析区,各个区域在物理空间上相互独立,并标识明确;另外,根据使用仪器的功能,相关区域可适当合并。应单向流进入各工作区域,按照试剂储存和准备区、样本制备区、扩增区、核酸测序及分析区的先后顺序进行实验操作。实验区域应定期进行清洁消毒。实验人员应具备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专业背景,或经专业培训。2. 实验仪器实验室一般应具备高通量核酸测序仪、核酸扩增仪、片段分析仪、核酸定量仪、生物安全柜、混匀器、高速离心机、水浴或加热模块、冰箱、微量加样器等分子生物学检验常用仪器设备。影响测序质量的仪器设备应定期进行性能确认和维护,以保证仪器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3. 实验试剂除另有规定外,所有实验使用的试剂均应不含DNA和DNA降解酶,宜大体积配制、小体积分装,并保证试剂的无菌性,必要时可采用高压灭菌或0.22 μm孔径滤膜过滤除菌。用于核酸扩增的相关试剂应避免反复冻融。关键试剂应制定质量控制程序,以确保试剂质量。采用适宜的商品化试剂或试剂盒进行核酸提取、文库构建和核酸测序时,应按照说明书操作,并符合说明书中的质量控制要求。二、全基因组测序的主要技术指标1. 测序通量测序通量是指单次测序可获得序列信息的基因片段数量或可测定的DNA (以碱基表示)数量。核酸测序仪器的测序通量直接关系到测序输出的数据量。微生物的基因组DNA较小,但不同种属之间变化幅度较大,如:葡萄球菌属、埃希菌属、假单胞菌属、沙门菌属等常见细菌的基因组DNA大小约3~6 Mbp;酵母菌的基因组DNA大小约12~16 Mbp;典型致病霉菌的基因组DNA通常大于30 Mbp。在进行微生物全基因组测序时,应根据待测样本基因组大小、样本数量等实际需求,选择适宜测序通量的测序仪器和配套试剂,保证测序结果的准确性。2. 碱基识别质量碱基识别质量是衡量碱基正确识别的概率(通常以数字值直接表示)。碱基识别质量与碱基识别错误率之间的关系为:Q=-10lg P(Q为碱基识别质量,P为碱基识别错误率)。Q=20代表碱基识别正确率≥99%;Q=30代表碱基识别正确率≥99.9%。高通量测序仪器应能自动判读碱基识别质量。三、 技术流程 全基因组测序的一般流程包括:测序样本的获得、测序文库的构建、全基因组测序和数据分析等。1. 测序样本的获得 全基因组测序主要用于待测微生物的核酸序列测定。待测微生物应进行分离纯化,以获得生长状态稳定的纯培养物,可参考“微生物鉴定指导原则”(通则9204)。分离纯化后的纯培养物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可参考“细菌DNA 特征序列鉴定法”(通则1021),获得浓度、纯度和完整性良好的基因组测序样本。2. 测序文库的构建 测序文库是指将基因组样本随机打断后,在其两端加入特定接头序列(adapters),并经过大规模平行扩增,形成的DNA片段集合。测序文库中样本的核酸浓度、纯度、片段的大小分布等因素,都会影响测序输出的数据量和碱基识别质量。应对构建的测序文库进行纯化、定量、均一化处理,使文库中各待测样本的浓度保持均等;必要时,采用凝胶电泳或毛细管电泳等方法检测文库的质量。3. 全基因组测序 将测序文库中的待测样本固定在测序介质中,通过特定接头序列,将测序引物与待测核酸序列进行结合。加入底物脱氧核糖核苷酸,在DNA聚合酶作用下,使结合在待测核酸序列上的测序引物进行延伸,并利用信号收集器采集信号,包括但不限于光信号、电信号或离子信号等,通过信号分析软件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分析,获得待测样本的碱基序列信息,以及物理通量、有效通量、测序读长、测序深度、碱基识别质量等参数。4. 数据分析 采用适宜的序列分析方法和软件,对得到的核酸测序下机数据进行序列拼接,最终获得待测微生物样本的全基因组序列信息。四、 影响测序结果的主要因素 1. 待测样本核酸质量 应采用适宜的方法提取待测样本的基因组DNA,并保证提取的基因组DNA 在适宜的浓度和纯度范围内,无蛋白、多糖等污染。一般情况下,核酸浓度宜不低于10 ng/μl,A260/A280比值宜在1.8~2.0之间。核酸浓度较低,或发生降解等导致质量不佳的情况,可导致基因组DNA片段化不完全,影响文库质量,进而影响测序深度和测序结果。2. 测序文库质量 应对测序文库进行质量控制。当测序文库中包含多个待测样本时,不同样本的核酸浓度应基本一致,保证测序后的输出数据量均匀稳定。推荐采用荧光分析法定量检测不同样本的基因组DNA浓度,测序文库制备完成后,采用适宜的稀释倍数,确定上机测序文库的浓度。3. 测序深度 测序深度是指待测样本中某个指定核苷酸被检测的次数。一般高通量测序仪器输出的测序深度指待测样本基因组序列中核苷酸被检测次数的平均值。测序深度与基因组覆盖率之间是正相关,测序深度越大,重复测序次数越多,待测样本基因组覆盖率越大,测序带来的错误率也会随着测序深度的提高而降低。一般而言,基因组测序深度应不少于50倍;建立全基因组序列参考数据库时,测序深度应不少于100倍。4. 碱基识别质量 碱基识别质量是评价测序结果准确率的重要因素。根据核酸测序仪器的正常运行参数,单个样本的核酸测序的结果应保证Q20≥80%或Q30≥70%;也即测序数据中80%及以上的碱基正确率大于99%,或者70%及以上的碱基正确率大于99.9%。五、 方法学考察 除考察影响测序结果的主要因素,包括:待测样本核酸质量、测序文库质量、测序深度、碱基识别质量等,还应进行相应的分析方法学考察;可在测序过程中增加已知序列的参考品,评估测序仪器性能,以保证全基因组测序结果的准确性和重现性。六、 应用指导 微生物全基因组序列能够提供全面丰富的遗传信息,通过全基因组序列的比对分析,可以实现待测微生物,包括:标准菌株、模式菌株、质控菌株、生产检定用菌(毒)种、益生菌等,以及从药用原料、辅料、制药用水、中间产品、终产品、包装材料和环境等中检出污染微生物等的精准鉴定、溯源分析以及风险评估等。精准鉴定当基于常规生化筛选、表型和基因型鉴定方法无法获得待测微生物样本准确的鉴定信息时,可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获得更加精准的鉴定结果或遗传变异信息等。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还对研究微生物的系统进化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新种或亚种的发现和遗传分类单元的系统发育解析,提高对新种或亚种的生物学认识。溯源分析当出现无菌试验结果阳性、培养基灌装等模拟工艺失败、生产过程严重异常事件时,如常规基因型鉴定方法无法提供足够的分辨力,可在获得菌种鉴定信息的基础上,采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目标微生物以及相关环节中分离的同种微生物进行全基因组序列的同源性分析,结合污染调查信息,实现目标微生物的溯源分析风险评估全基因组序列包含了微生物菌株全部的遗传信息,基于全基因组数据分析还能够用于毒力、耐药以及其他基因的功能分析与表型预测,为开展微生物的风险评估分析提供参考依据。起草单位: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联系电话:1800677839复核单位: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天津市药品检定研究院、辽宁省药品检验检测院参与单位:浙江现代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
  • 全球首发!景杰生物全息空间蛋白质组学“透视”微观蛋白世界
    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3年十大新兴技术报告》中,空间组学被评选为未来最有潜力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的十大新兴技术之一。这标志着空间组学不仅在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更有望为医学、农业等多个领域带来革命性的突破。在这一技术浪潮中,景杰生物以其卓越的科研实力和前瞻性的战略布局,成为空间蛋白质组学领域的佼佼者。自2021年6月首次推出空间蛋白质组以来,景杰生物不断对技术与体系进行全面优化,一次次刷新着空间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边界。如今,景杰生物再次重磅推出“全息空间蛋白质组学”,为空间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强大的工具。全息空间蛋白质组学依托于景杰生物创新的10X Proteomics平台,该技术能够支持组织微环境的全覆盖高深度蛋白质组空间检测。在实验中,景杰生物研发团队选择了癌症石蜡样本,运用全流程的先进仪器设施,如徕卡冷冻切片机、数字玻片扫描系统和蔡司激光捕获显微切割仪,进行一站式操作。经过烤片、脱蜡、复水、HE染色等一系列步骤后,成像技术精准定位目标区域,并进行无间隔地切割取样。酶解后使用Orbitrap Astral / timsTOF 最新款高性能质谱平台进行蛋白质组学检测,从而得到与组织微环境图像匹配的全覆盖空间蛋白质组学数据。通过对目标区域进行全覆盖检测,得到了带有空间位置信息的100份蛋白质组学数据,每份数据对应精细组织,无间隔地构成了“全息”的空间蛋白质组学数据集。这些数据集共检测到5500多个蛋白,平均每个样本可检测到4100多个蛋白,是目前最大最全面的全息空间蛋白质组学数据集之一。对于全息空间蛋白质组学得到的庞大数据集而言,如何有效地利用生信分析手段进行挖掘和展示是大家的重要关注点。为此,景杰生物生信和人工智能团队借鉴空间转录组的分析经验,针对全息空间蛋白质组学开发了一系列工具,帮助我们“看得见、挖得深、画得漂亮、画得清晰”。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方案,可实现与空间转录组学类似的:全息空间样本点无监督聚类分析、类间差异分析/差异蛋白功能注释、单个差异蛋白空间可视化、基于清晰的组织病理特征注释和指定病理分组差异分析、基于反卷积等算法注释细胞类型得分/比例等等个性化分析。相信这样一套分析的组合拳,一方面可以将蛋白信息清晰还原到组织空间微环境中,另一方面也可以与临床病理信息精准结合,定会成为空间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标杆,加速精准医学和基础研究。随着本次全息空间蛋白质组学发布,景杰生物已搭建成全球首个结合空间蛋白质组学、空间磷酸化修饰组学以及全息空间蛋白质组学的一站式空间组学平台。包含了既可以满足个性化选取不规则点位进行蛋白质组精准检测的空间蛋白质组学,又可以进行个性化选取不规则形状点位进行磷酸化修饰精准检测的空间磷酸化修饰组学,本次又实现对组织微环境进行高分辨率全覆盖式蛋白质组精准检测的全息空间蛋白质组学,满足蛋白质组研究的多项需求,为空间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更多选择。展望未来,全息空间蛋白质组学将在癌症研究、神经科学、免疫学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而景杰生物作为空间蛋白质组学的先驱和引领者,将不遗余力全面推进空间蛋白质组学的技术进步,为前沿研究保驾护航!
  • 青岛能源所等提出一种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微生物组测序技术
    微生物组(又称菌群)测序在生态健康诊断、生态过程监控、生物资源挖掘、合成生物学研究等领域广泛应用。针对目前菌群测序方法学领域面临的痛点与难点,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单细胞中心和中国海洋大学提出一种高物种分辨率、高灵敏性,并可同时鉴定所有原核与真核微生物、不惧样品降解或污染的低成本微生物组测序技术2bRAD-M。  在微生物组研究中,解析微生物群落的物种构成主要依赖于两种高通量手段:扩增子测序(16S/18S/ITS)和鸟枪法宏基因组测序(WMS)。目前这两种主流手段都面临着关键瓶颈。扩增子测序存在扩增偏好性、脱靶扩增、物种分辨率低等问题,且通常无法同时检测细菌、古菌与真菌。鸟枪法测序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但对样本DNA质和量的要求高,故通常难以分析痕量、高度降解或污染严重的样品,且测序成本相对很高。   据此,青岛能源所单细胞中心博士孙政、黄适等提出了名为2bRAD-M的“简化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有效克服了上述扩增子测序和鸟枪法测序的核心缺陷,可服务于人体与环境中痕量、高度降解或污染严重之菌群样品的高效解析。  IIB型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种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在识别位点上游和下游的特定距离进行切割,形成等长短片段(20—33 bp)的核酸内切酶。作为一种基于IIB型限制性内切酶特性的测序技术,2bRAD目前已经被应用于包括人体、模式动物、海洋动物等上百个单一物种的基因组研究。但一个菌群通常由成百上千个真菌、细菌和古菌物种组成,比分析单一物种复杂得多。  2bRAD-M技术的原理是:处理菌群总DNA样本,对IIB酶切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然后以各种微生物基因组序列上的理论酶切位点为参造,来推断菌群结构。为验证该技术,科研人员通过模拟酶切数据研究了不同来源、相似度或复杂程度以及不同实验方法学对菌群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影响,并解决了高重复性短片段DNA干扰序列匹配的问题;通过利用人工和自然菌群样本,验证了2bRAD-M的敏感性、重复性、分辨率、准确度和偏好性等,进而挖掘了该方法用于各种实际菌群样品之测序的潜力和局限性。  具体来说,研究证明该技术能够有效处理低生物量菌群样本。例如,针对总DNA仅为1 pg、长度仅有50 bp的高度片段化或99%被宿主DNA污染的人工菌群DNA样本,2bRAD-M均能得到种水平、高度准确、同时涵盖细菌、古菌和真菌的菌群结构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针对皮肤,肠道和环境等实际样本,2bRAD-M同样表现出色。针对临床最常见、但菌群DNA极为微量且高度降解或污染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FPE)样本,仅用极微量的FFPE切片样本(3 cm × 2 μm),2bRAD-M就能捕捉到潜在可服务宫颈癌诊断的微生物物种标识物。这些发现对于肿瘤微生物组、免疫组织微生物组等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具有方法学意义。  相关成果发表在基因组学领域期刊Genome Biology上。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山东省人才工程等支持。 论文链接高效分析痕量降解微生物组的2bRAD-M技术。IIB型限制性内切酶就如同二郎神手中的三尖两刃戟,在微生物DNA上寻找核心识别位点并同时切割其两侧翼序列(对应“三尖两刃”),从而产生大量等长短标签,通过扩增、测序及相关算法计算,可对痕量、高度降解、严重污染的菌群样本进行种水平的细菌、古菌和真菌鉴定。
  • 星赛生物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 加速“拉曼组”工业项目和微流控技术研发
    根据12月12日,星赛生物公众号消息,近日星赛生物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由恒旭资本领投,北洋海棠基金跟投,一丿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融资将支持星赛生物的产业布局扩张,加速其“拉曼组”工业项目和微流控技术研发,以及加强品牌建设并开辟国际市场。星赛生物成立于2014年,依托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在单细胞研究领域的前沿技术支持,提出拉曼组原创概念、自主研发核心器件、开发核心算法和场景化数据库以及智能化软件,打造国产高精尖生命科学仪器及配套微流控芯片耗材,搭建了“代谢功能靶向性的活体单细胞分析分选”技术平台。星赛生物董事长马波研究员表示:星赛人的奋斗目标,是建立地球上每个细胞的“功能身份证”系统,从而实时、深入地探测与挖掘自然界和人体中蕴含的生物资源。感谢投资人对这一使命的认可与支持,也感谢星赛生物整个团队的努力与付出。5年期内,星赛生物将在系统性解决方案、功能化应用场景、工业全自动化仪器方向上集中发力,并聚焦生物制造行业、合成生物学、微生物组探测、生物医药和细胞治疗等领域,推广先进标准,实现从科研领域到产业领域的全方位跨越。恒旭资本董事长陆永涛表示:近12年的科研、技术与多学科交叉人才积累,星赛生物成功开发了基于拉曼光谱的单细胞代谢功能检测与分选平台,并提出“拉曼组”的发展方向,通过与单细胞多组学数据的结合,大大提高了当前单细胞多组学数据的价值,填补了国内外高端实验仪器市场空缺。我们期待,星赛生物能够长期赋能高端实验仪器领域,与单细胞产业生态系统共同成长。北洋海棠基金投资总监刘晓磊表示:星赛生物通过从检测原理、关键器件到仪器的一系列源头创新,其拉曼组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单细胞分析、微生物检测、合成生物学领域,为科研、医疗、工业领域提供更多工具。我们也期待着,星赛生物能够将先进的拉曼组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工业微生物领域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 中科院微生物所等发表植物基因组编辑研究综述
    p   序列特异性核酸酶使得基因组编辑成为可能,快速推动了基础和应用生物学的发展。CRISPR-Cas9系统自出现以来,作为可转化植物的基因组编辑工具已得到广泛应用。CRISPR-Cas9对基因组靶位点进行定向切割,造成DNA双链断裂。DNA双链断裂主要通过两种高度保守的机制进行修复,即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 NHEJ)和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HR)。通过NHEJ方式,断裂的DNA会重新连接,但往往是不精确的,断裂位置会产生少量核苷酸的插入或删除,通常产生基因敲除突变体 与之相反,HR方式以同源序列为模板进行合成修复,可以产生精确的定点替换或插入突变,精准编辑靶基因。通过基因组定向突变进行基因功能鉴定和性状改良在植物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植物中进行精准基因组编辑的需求极其迫切,尤其是对于那些难以转化的物种。目前,新开发出来的Cas9变体、新型RNA导向的核酸酶、碱基编辑系统和无DNA的CRISPR-Cas9递送方法都为植物基因组工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邱金龙研究组最近发表文章综述了植物基因组编辑的现状,重点关注由于植物基因组编辑的自身特点(如图)所带来的特殊挑战和机遇,并介绍了新近发展出的基因组编辑工具、方法及其在植物中潜在的应用。文章最后还展望了植物基因组编辑的前景和未来方向。 br/ /p p   该文章已于近日在线发表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上。邱金龙研究组助理研究员尹康权为第一作者,邱金龙和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彩霞为共同通讯作者。相关研究得到了国家转基因专项(2016ZX08010-002)、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6YFD0100602)北京市科委项目(Z171100001517001)、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B110305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72015)等经费支持。(来源: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p p    a href="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plants2017107" target=" _self" title=" " 文章链接 /a /p p br/ /p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重点专项2021年度申报项目预评审专家名单公告
    根据2021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评审工作安排,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于2021年7月30日至8月8日组织开展了“十四五”“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重点专项项目预评审。此次评审采用网络评审方式,评审专家按照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选取和使用的统一要求,从国家科技专家库中产生,共79人。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文件精神和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8〕37号)等文件精神,现将预评审专家名单予以公布,公示期为2021年8月12日至8月16日。  生物大分子1组:泛素化修饰关键蛋白质机器调控疾病发生发展的功能机制(指南1.2)序 号姓 名单位名称1余 佳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2邱小波北京师范大学3黄 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4周 政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5陈 翔中南大学6王洪睿厦门大学7田 聆上海交通大学  生物大分子2组:恶性肿瘤发展中的生物大分子网络及机制(指南1.7)序 号姓 名单位名称1宋献军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孙中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3杜 冰华东师范大学4马瑜婷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5李爱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6张正东南京医科大学7卫涛涛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生物大分子3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致病过程中的蛋白质机器研究(指南1.10)序 号姓 名单位名称1沈张奇中国农业大学2周铁丽温州医科大学3何正国华中农业大学4王 辉北京大学5戴桂馥郑州大学6东秀珠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7包 锐四川大学  生物大分子4组:人体肠道微生物组稳态平衡及其失衡调控重大疾病的分子机制(指南2.2)序 号姓 名单位名称1刘洪涛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赵方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3赵国屏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4王昆华昆明医科大学5李剑勇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6苏 雄苏州大学7苏 勇南京农业大学  生物大分子5组:微生物组与药物交互作用影响疗效及安全性的分子机制(指南2.3)序 号姓 名单位名称1乐 敏华中农业大学2卢向阳湖南农业大学3孙良丹安徽医科大学4邓贤明厦门大学5祁 超华中师范大学6蔡宗苇香港浸会大学7胡黔楠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生物大分子6组:病原微生物感染过程中的宿主免疫机制(指南2.5)序 号姓 名单位名称1陈建平四川大学2周平玉同济大学3杨 亮南方科技大学4赖玉平华东师范大学5张 烜北京医院6季延红西安交通大学7郑永唐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生物大分子青年1组:序 号姓 名单位名称1朱 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冯银刚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3陈 铭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4孟 清东华大学5张 健湖南师范大学6张玉波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7宋文芹南开大学8于益芝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生物大分子青年2组:序 号姓 名单位名称1王嘉寅西安交通大学2谷晓峰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3岑 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4陈士云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5黎 健北京医院6王 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7赵世民复旦大学  生物大分子青年3组:序 号姓 名单位名称1李子刚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詹启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3郭全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4任瑞宝上海交通大学5仇子龙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6张华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邓大君北京肿瘤医院  生物大分子青年4组:序 号姓 名单位名称1陈德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2贝为成华中农业大学3李 斌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4袁 俐石河子大学5刘宏民郑州大学6唐 贇华东理工大学7谢 鹏重庆医科大学8樊 伟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生物大分子青年5组:序 号姓 名单位名称1杨 爽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2黄亿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3黄 旲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4汪迎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5崔宗杰北京师范大学6石 磊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7张乃霞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专项联系方式:010-68104344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2021 年8月12日
  • 生化检测标委会生物方法工作组:面向基因检测领域征集委员
    p   “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正式更名为“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核酸检测工作组”,现面向全国核酸检测相关领域的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医院、第三方检测服务机构等单位征集委员人选。以下是通知正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各有关单位: /p p   根据《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规定》及《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87)标准制定工作组组建和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SAC/TC387/WG3)开始筹备换届工作。本着相关方广泛参与的原则,现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新一届标准化工作组委员。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p p   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SAC/TC387/WG3)自2011年6月10日经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87)批准成立,第一届工作组包含19名成员,陈润生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生物物理研究所)、赵国屏院士(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谭和平(原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院长)任顾问,盛司潼(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裁)任组长,周文(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院长)任副组长。工作组召集单位为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p p   经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87)2018年工作组专题会议讨论决定,自2019年1月1日起,“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SAC/TC387/WG3)”正式更名为“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核酸检测工作组(SAC/TC387/WG3)”,主要负责核酸(基因)检测相关领域的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 /p p   strong  一、征集范围 /strong /p p   现面向全国核酸(基因)检测相关领域的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医院、第三方检测服务机构等单位征集委员人选。 /p p   strong  二、委员条件 /strong /p p   (一)基因检测方面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技术骨干,熟悉基因检测工作和标准化业务,具有较高理论水平、扎实的专业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 /p p   (二)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对应职务的在职科技人员或管理人员。 /p p   (三)熟悉基因检测工作,掌握标准化基础知识,热爱标准化工作,能遵守工作组章程,积极参加工作组组织的各项活动,认真履行委员的各项职责和义务 /p p   (四)具有较好的文字水平和外语(英语)水平 /p p   (五)所在单位同意推荐。 /p p   strong  三、申报程序及要求 /strong /p p   (一)委员候选人须填写《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登记表》(见附件,文末有下载连接。),推荐单位负责审查登记表内容,确保其真实性,并加盖单位公章。 /p p   (二)请于2019年3月30日前,将委员登记表纸质材料一式一份(请贴上本人近期正面免冠2寸彩色照片并加盖公章)、同底照片1张和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件1份,邮寄至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核酸检测工作组秘书处,同时将委员登记表电子文档(word版,含电子版照片)发送至秘书处电子邮箱。 /p p   (三)秘书处将根据有关规定,对委员候选人进行综合评定,提出新一届工作组委员名单,报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批。 /p p   strong  四、秘书处联系方式 /strong /p p   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核酸检测工作组秘书处 /p p   联 系 人:贾培 /p p   手 机:15820499897 /p p   电 话:0755-86338098 /p p   邮 箱: jiapei@hykgene.com /p p   地 址: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南环路29号留学生创业大厦二期19楼 /p p   邮 编:518100 /p p   附 件1:《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登记表》 /p p   附 件2:《关于成立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SAC/TC387/WG3)的通知》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核酸检测工作组秘书处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9年1月29日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关注“ strong 3i生仪社 /strong ”,了解更多 strong 生命科学资讯 /stro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22201ee7-7fb2-4850-8713-024d5a47840c.jpg" title=" 3i生仪社二维码.jpg" alt=" 3i生仪社二维码.jpg" / /p
  • “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等3个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正式申报书启动填报
    关于“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 (第二批)正式申报书填报的通知各有关单位:按照科技部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年度重点专项评审立项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已经完成了“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重点专项2022年度申报项目预申报书形式审查和预评审等相关工作,并已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反馈,请各项目牵头单位及项目负责人及时查看系统通知及邮件。现就填报项目正式申报书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项目申报书填报要求项目牵头单位应加强对申报材料的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和弄虚作假。为加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正式申报书和预申报书的衔接,预申报书的有关内容将自动关联到正式申报书中,其中有些内容不可以修改,有些内容可以作适当修改,具体要求如下:1.以下内容不可以修改:(1)项目负责人、任务(课题)负责人。(2)项目牵头单位、现有参与单位、推荐单位。(3)所属专项、申报的指南方向。(4)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5)考核指标不能降低。(6)主要研究内容不能减少和大幅调整。(7)承诺的配套支撑条件不能降低(自筹经费不能低于预申报书承诺资金数)。2.以下内容可以调整:(1)考核指标根据需要可以进一步细化。(2)主要研究内容根据需要可以进一步细化。(3)项目名称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3.完善项目参加人员及参与单位。在预申报书已有项目、课题负责人基础上,项目应补充填报其他参加人员(骨干、其他研究人员)。若项目研究需要,可适当增加参与单位,但参与单位总数不得突破指南规定的上限,且需要补充新的联合申报协议。4.附件材料(1)严格按照指南要求提供项目牵头单位与参与单位之间的联合申报协议(需明确各单位任务分工、考核指标、经费分配等,且需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签字)。(2)企业资质证明。企业作为牵头单位的应提供企业营业执照等相关资质证明。(3)明确有配套经费的项目,需出具自筹经费来源证明,并明确配套金额。(4)若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是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专家及港、澳、台地区专家,全职受聘人员应由内地聘用单位提供全职聘用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应由内地聘用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聘用的有效证明,要求聘用期覆盖所负责项目(含任务或课题)的执行期,相关证明随申报书一并报送。二、项目预算编报要求项目牵头单位需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21〕32号)、《财政部 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21〕178号)、《科技部关于印发配套实施细则的通知》(国科发资〔2017〕261号)和《科技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优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通知》(国科发资〔2019〕45号)等相关文件的具体要求编报预算。预算编制应结合项目牵头单位及参与单位现有基础及支撑条件,根据项目(课题)任务目标的实际需要,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进行编制。根据科技部有关要求,每个项目设定专项经费指导数,项目正式申报书中的专项经费预算不得高于预申报数和经费指导数。三、申报及评审纪律要求1. 项目牵头申报单位、课题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及课题负责人须签署诚信承诺书,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及所有参与单位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要求,加强对申报材料的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甚至弄虚作假。2. 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参与单位以及所有参与人员诚信状况良好,无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3. 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参与单位以及所有参与人员应严格遵守《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科技部令第19号)《科学技术活动评审工作中请托行为处理规定(试行)》(国科发监[2020]360号)等政策文件要求,严禁“打招呼”“走关系”等各类违规行为发生。如有违反,将依据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四、网上填报要求1.请各申报单位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http://service.most.gov.cn),严格按照项目申报指南和信息系统的要求填写并提交项目正式申报书(含预算申报书)。2.网上填报时间:2022年8月3日8:00至2022年9月1日16:00。请各项目申报单位严格按照申报截止时间完成填报,以免信息系统关闭造成无法正常登录、填报和提交。正式填报前,申报单位可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相关栏目中下载项目申报书模板,并提前进行线下预填写。3.技术咨询电话:010-58882999(中继线)技术咨询邮箱:program@istic.ac.cn五、业务咨询咨询电话:010-68104344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2022年8月2日关于“数学和应用研究”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 (第二批)正式申报书填报的通知各有关单位:按照科技部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年度重点专项评审立项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已经完成了“数学和应用研究”重点专项2022年度申报项目预申报书形式审查等相关工作,并已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反馈,请各项目牵头单位及项目负责人及时查看系统通知及邮件。现就填报项目正式申报书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项目申报书填报要求项目牵头单位应加强对申报材料的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和弄虚作假。为加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正式申报书和预申报书的衔接,预申报书的有关内容将自动关联到正式申报书中,其中有些内容不可以修改,有些内容可以作适当修改,具体要求如下:1.以下内容不可以修改:(1)项目负责人、任务(课题)负责人。(2)项目牵头单位、现有参与单位、推荐单位。(3)所属专项、申报的指南方向。(4)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5)考核指标不能降低。(6)主要研究内容不能减少和大幅调整。(7)承诺的配套支撑条件不能降低(自筹经费不能低于预申报书承诺资金数)。2.以下内容可以调整:(1)考核指标根据需要可以进一步细化。(2)主要研究内容根据需要可以进一步细化。(3)项目名称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3.完善项目参加人员及参与单位。在预申报书已有项目、课题负责人基础上,项目应补充填报其他参加人员(骨干、其他研究人员)。若项目研究需要,可适当增加参与单位,但参与单位总数不得突破指南规定的上限,且需要补充新的联合申报协议。4.附件材料(1)严格按照指南要求提供项目牵头单位与参与单位之间的联合申报协议(需明确各单位任务分工、考核指标、经费分配等,且需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签字)。(2)企业资质证明。企业作为牵头单位的应提供企业营业执照等相关资质证明。(3)明确有配套经费的项目,需出具自筹经费来源证明,并明确配套金额。(4)若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是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专家及港、澳、台地区专家,全职受聘人员应由内地聘用单位提供全职聘用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应由内地聘用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聘用的有效证明,要求聘用期覆盖所负责项目(含任务或课题)的执行期,相关证明随申报书一并报送。二、项目预算编报要求项目牵头单位需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21〕32号)、《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21〕178号)、《科技部关于印发配套实施细则的通知》(国科发资〔2017〕261号)和《科技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优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通知》(国科发资〔2019〕45号)等相关文件的具体要求编报预算。预算编制应结合项目牵头单位及参与单位现有基础及支撑条件,根据项目(课题)任务目标的实际需要,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进行编制。根据科技部有关要求,每个项目设定专项经费指导数,项目正式申报书中的专项经费预算不得高于预申报数和经费指导数。三、申报及评审纪律要求1.项目牵头申报单位、课题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及课题负责人须签署诚信承诺书,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及所有参与单位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要求,加强对申报材料的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甚至弄虚作假。2. 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参与单位以及所有团队成员诚信状况良好,无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3. 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参与单位以及所有团队成员应严格遵守《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科技部令第19号)《科学技术活动评审工作中请托行为处理规定(试行)》(国科发监[2020]360号)等政策文件要求,严禁“打招呼”“走关系”等各类违规行为发生。如有违反,将依据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四、网上填报要求1. 请各申报单位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http://service.most.gov.cn),严格按照项目申报指南和信息系统的要求填写并提交项目正式申报书(含预算申报书)。2.网上填报时间:2022年8月2日8:00至2022年8月31日16:00。请各项目申报单位严格按照申报截止时间完成填报,以免信息系统关闭造成无法正常登录、填报和提交。正式填报前,申报单位可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相关栏目中下载项目申报书模板,并提前进行线下预填写。3.技术咨询电话:010-58882999(中继线)技术咨询邮箱:program@istic.ac.cn五、业务咨询咨询电话:010-68104460(专项办电话)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2022年8月1日关于“发育编程及其代谢调节”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正式申报书填报的通知各项目牵头单位: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管理工作的总体部署和相关工作要求,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完成了“发育编程及其代谢调节”重点专项2022年度预申报形式审查和预评审等工作,并已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反馈,请各项目牵头单位及项目负责人及时查看系统通知及邮件。现就填报项目正式申报书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项目申报书填报要求项目牵头单位应加强对申报材料的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和弄虚作假。为加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正式申报书和预申报书的衔接,预申报书的有关内容将自动关联到正式申报书中,其中有些内容不可以修改,有些内容可以作适当修改,具体要求如下:1.以下内容不可以修改:(1)项目负责人、任务(课题)负责人。(2)项目牵头单位、现有参与单位、推荐单位。(3)所属专项、申报的指南方向。(4)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5)考核指标不能降低。(6)主要研究内容不能减少和大幅调整。(7)承诺的配套支撑条件不能降低(自筹经费不能低于预申报书承诺资金数)。2.以下内容可以调整:(1)考核指标根据需要可以进一步细化。(2)主要研究内容根据需要可以进一步细化。(3)项目名称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3.完善项目参加人员及参与单位。在预申报书已有项目、课题负责人基础上,项目应补充填报其他参加人员(骨干、其他研究人员)。若项目研究需要,可适当增加参与单位,但参与单位总数不得突破指南规定的上限,且需要补充新的联合申报协议。4.附件材料(1)严格按照指南要求提供项目牵头单位与参与单位之间的联合申报协议(需明确各单位任务分工、考核指标、经费分配等,且需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签字)。(2)企业资质证明。企业作为牵头单位的应提供企业营业执照等相关资质证明。(3)明确有配套经费的项目,需出具自筹经费来源证明,并明确配套金额。(4)若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是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专家及港、澳、台地区专家,全职受聘人员应由内地聘用单位提供全职聘用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应由内地聘用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聘用的有效证明,要求聘用期覆盖所负责项目(含任务或课题)的执行期,相关证明随申报书一并报送。(5)专项所有涉及人体被试和人类遗传资源的科学研究,须尊重生命伦理准则,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等国家相关规定,严格遵循技术标准和伦理规范。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要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有关规定,使用合格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项目申报书不需要提供上述相关审批或证明等附件。二、项目预算编报要求项目牵头单位需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21〕32号)、《财政部 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21〕178号)、《科技部关于印发配套实施细则的通知》(国科发资〔2017〕261号)和《科技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优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通知》(国科发资〔2019〕45号)等相关文件的具体要求编报预算。预算编制应结合项目牵头单位及参与单位现有基础及支撑条件,根据项目(课题)任务目标的实际需要,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进行编制。根据科技部有关要求,每个项目设定专项经费指导数,项目正式申报书中的专项经费预算不得高于预申报数和经费指导数。三、申报及评审纪律要求1. 项目牵头申报单位、课题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及课题负责人须签署诚信承诺书,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及所有参与单位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要求,加强对申报材料的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甚至弄虚作假。2. 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参与单位以及所有参与人员诚信状况良好,无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3. 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参与单位以及所有参与人员应严格遵守《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科技部令第19号)《科学技术活动评审工作中请托行为处理规定(试行)》(国科发监[2020]360号)等政策文件要求,严禁“打招呼”“走关系”等各类违规行为发生。如有违反,将依据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四、网上填报要求1.请各申报单位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http://service.most.gov.cn),严格按照项目申报指南和信息系统的要求填写并提交项目正式申报书(含预算申报书)。2.网上填报时间:2022年8月2日08:00至2022年8月31日16:00。请各项目申报单位严格按照申报截止时间完成填报,以免信息系统关闭造成无法正常登录、填报和提交。正式填报前,申报单位可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相关栏目中下载项目申报书模板,并提前进行线下预填写。3.技术咨询电话:010-58882999(中继线)技术咨询邮箱:program@istic.ac.cn五、业务咨询咨询电话:010-68104388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2022年8月1日
  • 科技部发布“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等6个重点项目申报通知
    近日,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连续发布了包括“引力波探测”、“物态调控”、“数学和应用研究”、“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催化科学”等6个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的申报书启动填报通知,详细通知如下:关于“引力波探测”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第一批)正式申报书填报的通知各有关单位:按照科技部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年度重点专项评审立项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已经完成了“引力波探测”重点专项2022年度申报项目预申报形式审查等相关工作,并已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反馈,请各项目牵头单位及项目负责人及时查看系统通知及邮件。现就填报项目正式申报书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项目申报书填报要求项目牵头单位应加强对申报材料的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和弄虚作假。为加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正式申报书和预申报书的衔接,预申报书的有关内容将自动关联到正式申报书中,其中有些内容不可以修改,有些内容可以作适当修改,具体要求如下:1.以下内容不可以修改(1)项目负责人、任务(课题)负责人。(2)项目牵头单位、现有参与单位、推荐单位。(3)所属专项、申报的指南方向。(4)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5)考核指标不能降低。(6)主要研究内容不能减少和大幅调整。(7)承诺的配套支撑条件不能降低(自筹经费不能低于预申报书承诺资金数)2.以下内容可以调整:(1)考核指标根据需要可以进一步细化。(2)主要研究内容根据需要可以进一步细化。(3)项目名称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3.完善项目参加人员及参与单位。在预申报书已有项目、课题负责人基础上,项目应补充填报其他参加人员(骨干、其他研究人员)。若项目研究需要,可适当增加参与单位,但参与单位总数不得突破指南规定的上限,且需要补充新的联合申报协议。4.附件材料(1)严格按照指南要求提供项目牵头单位与参与单位之间的联合申报协议(需明确各单位任务分工、考核指标、经费分配等,且需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签字)。(2)企业资质证明。企业作为牵头单位的应提供企业营业执照等相关资质证明。(3)明确有配套经费的项目,需出具自筹经费来源证明,并明确配套金额。(4)若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是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专家及港、澳、台地区专家,全职受聘人员应由内地聘用单位提供全职聘用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应由内地聘用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聘用的有效证明,要求聘用期覆盖所负责项目(含任务或课题)的执行期,相关证明随申报书一并报送。项目预算编报要求项目牵头单位需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21〕32号)、《财政部 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21〕178号)、《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配套实施细则的通知》(国科发资〔2017〕261号)和《科技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优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通知》(国科发资〔2019〕45号)等相关文件的具体要求编报预算。预算编制应结合项目牵头单位及参与单位现有基础及支撑条件,根据项目(课题)任务目标的实际需要,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进行编制。根据科技部有关要求,每个项目设定专项经费指导数,项目正式申报书中的专项经费预算不得高于预申报数和经费指导数。申报及评审纪律要求1. 项目牵头申报单位、课题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及课题负责人须签署诚信承诺书,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及所有参与单位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要求,加强对申报材料的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甚至弄虚作假。2. 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参与单位以及团队成员诚信状况良好,无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3. 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参与单位以及团队成员应严格遵守《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科技部令第19号)《科学技术活动评审工作中请托行为处理规定(试行)》(国科发监〔2020〕360号)等政策文件要求,严禁“打招呼”“走关系”等各类违规行为发生。如有违反,将依据相关规定严肃处理。网上填报要求1.请各申报单位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http://service.most.gov.cn ),严格按照项目申报指南和信息系统的要求填写并提交项目正式申报书(含预算申报书)。2.网上填报时间:2022年7月15日9:00至2022年8月15日16:00。请各项目申报单位严格按照申报截止时间完成填报,以免信息系统关闭造成无法正常登录、填报和提交。正式填报前,申报单位可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相关栏目中下载项目申报书模板,并提前进行线下预填写。3.技术咨询电话:010-58882999(中继线)技术咨询邮箱:program@istic.ac.cn业务咨询咨询电话:010-68104435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2022年7月13日关于“物态调控”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正式申报书填报的通知各有关单位:按照科技部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年度重点专项评审立项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已经完成了“物态调控”重点专项2022年度申报项目预申报书形式审查等相关工作,并已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反馈,请各项目牵头单位及项目负责人及时查看系统通知及邮件。现就填报项目正式申报书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项目申报书填报要求项目牵头单位应加强对申报材料的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和弄虚作假。为加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正式申报书和预申报书的衔接,预申报书的有关内容将自动关联到正式申报书中,其中有些内容不可以修改,有些内容可以作适当修改,具体要求如下:1.以下内容不可以修改:(1)项目负责人、任务(课题)负责人。(2)项目牵头单位、现有参与单位、推荐单位。(3)所属专项、申报的指南方向。(4)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5)考核指标不能降低。(6)主要研究内容不能减少和大幅调整。(7)承诺的配套支撑条件不能降低(自筹经费不能低于预申报书承诺资金数)。2.以下内容可以调整:(1)考核指标根据需要可以进一步细化。(2)主要研究内容根据需要可以进一步细化。(3)项目名称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3.完善项目参加人员及参与单位。在预申报书已有项目、课题负责人基础上,项目应补充填报其他参加人员(骨干、其他研究人员)。若项目研究需要,可适当增加参与单位,但参与单位总数不得突破指南规定的上限,且需要补充新的联合申报协议。4.附件材料(1)严格按照指南要求提供项目牵头单位与参与单位之间的联合申报协议(需明确各单位任务分工、考核指标、经费分配等,且需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签字)。(2)企业资质证明。企业作为牵头单位的应提供企业营业执照等相关资质证明。(3)明确有配套经费的项目,需出具自筹经费来源证明,并明确配套金额。(4)若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是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专家及港、澳、台地区专家,全职受聘人员应由内地聘用单位提供全职聘用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应由内地聘用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聘用的有效证明,要求聘用期覆盖所负责项目(含任务或课题)的执行期,相关证明随申报书一并报送。项目预算编报要求项目牵头单位需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21〕32号)、《财政部 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21〕178号)、《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配套实施细则的通知》(国科发资〔2017〕261号)和《科技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优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通知》(国科发资〔2019〕45号)等相关文件的具体要求编报预算。预算编制应结合项目牵头单位及参与单位现有基础及支撑条件,根据项目(课题)任务目标的实际需要,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进行编制。根据科技部有关要求,每个项目设定专项经费指导数,项目正式申报书中的专项经费预算不得高于预申报数和经费指导数。申报及评审纪律要求1. 项目牵头申报单位、课题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及课题负责人须签署诚信承诺书,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及所有参与单位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要求,加强对申报材料的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甚至弄虚作假。2. 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参与单位以及所有参与人员诚信状况良好,无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3. 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参与单位以及所有参与人员应严格遵守《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科技部令第19号)《科学技术活动评审工作中请托行为处理规定(试行)》(国科发监[2020]360号)等政策文件要求,严禁“打招呼”“走关系”等各类违规行为发生。如有违反,将依据相关规定严肃处理。网上填报要求1.请各申报单位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http://service.most.gov.cn ),严格按照项目申报指南和信息系统的要求填写并提交项目正式申报书(含预算申报书)。2.网上填报时间:2022年7月15日10:00至2022年8月15日12:00。请各项目申报单位严格按照申报截止时间完成填报,以免信息系统关闭造成无法正常登录、填报和提交。正式填报前,申报单位可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相关栏目中下载项目申报书模板,并提前进行线下预填写。3.技术咨询电话:010-58882999(中继线)技术咨询邮箱:program@istic.ac.cn业务咨询咨询电话:010-68104388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2022年7月 14日关于“数学和应用研究”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 (第一批)正式申报书填报的通知各有关单位:按照科技部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年度重点专项评审立项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已经完成了“数学和应用研究”重点专项2022年度申报项目预申报书形式审查等相关工作,并已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反馈,请各项目牵头单位及项目负责人及时查看系统通知及邮件。现就填报项目正式申报书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项目申报书填报要求项目牵头单位应加强对申报材料的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和弄虚作假。为加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正式申报书和预申报书的衔接,预申报书的有关内容将自动关联到正式申报书中,其中有些内容不可以修改,有些内容可以作适当修改,具体要求如下:1.以下内容不可以修改:(1)项目负责人、任务(课题)负责人。(2)项目牵头单位、现有参与单位、推荐单位。(3)所属专项、申报的指南方向。(4)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5)考核指标不能降低。(6)主要研究内容不能减少和大幅调整。(7)承诺的配套支撑条件不能降低(自筹经费不能低于预申报书承诺资金数)。2.以下内容可以调整:(1)考核指标根据需要可以进一步细化。(2)主要研究内容根据需要可以进一步细化。(3)项目名称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3.完善项目参加人员及参与单位。在预申报书已有项目、课题负责人基础上,项目应补充填报其他参加人员(骨干、其他研究人员)。若项目研究需要,可适当增加参与单位,但参与单位总数不得突破指南规定的上限,且需要补充新的联合申报协议。4.附件材料(1)严格按照指南要求提供项目牵头单位与参与单位之间的联合申报协议(需明确各单位任务分工、考核指标、经费分配等,且需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签字)。(2)企业资质证明。企业作为牵头单位的应提供企业营业执照等相关资质证明。(3)明确有配套经费的项目,需出具自筹经费来源证明,并明确配套金额。(4)若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是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专家及港、澳、台地区专家,全职受聘人员应由内地聘用单位提供全职聘用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应由内地聘用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聘用的有效证明,要求聘用期覆盖所负责项目(含任务或课题)的执行期,相关证明随申报书一并报送。项目预算编报要求项目牵头单位需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21〕32号)、《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21〕178号)、《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配套实施细则的通知》(国科发资〔2017〕261号)和《科技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优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通知》(国科发资〔2019〕45号)等相关文件的具体要求编报预算。预算编制应结合项目牵头单位及参与单位现有基础及支撑条件,根据项目(课题)任务目标的实际需要,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进行编制。根据科技部有关要求,每个项目设定专项经费指导数,项目正式申报书中的专项经费预算不得高于预申报数和经费指导数。申报及评审纪律要求1.项目牵头申报单位、课题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及课题负责人须签署诚信承诺书,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及所有参与单位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要求,加强对申报材料的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甚至弄虚作假。2. 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参与单位以及所有团队成员诚信状况良好,无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3. 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参与单位以及所有团队成员应严格遵守《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科技部令第19号)《科学技术活动评审工作中请托行为处理规定(试行)》(国科发监[2020]360号)等政策文件要求,严禁“打招呼”“走关系”等各类违规行为发生。如有违反,将依据相关规定严肃处理。网上填报要求1. 请各申报单位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http://service.most.gov.cn ),严格按照项目申报指南和信息系统的要求填写并提交项目正式申报书(含预算申报书)。2.网上填报时间:2022年7月18日8:00至2022年8月17日12:00。请各项目申报单位严格按照申报截止时间完成填报,以免信息系统关闭造成无法正常登录、填报和提交。正式填报前,申报单位可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相关栏目中下载项目申报书模板,并提前进行线下预填写。3.技术咨询电话:010-58882999(中继线)技术咨询邮箱:program@istic.ac.cn业务咨询咨询电话:010-68104460(专项办电话)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2022年7月14日关于“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 (第一批)正式申报书填报的通知各有关单位:按照科技部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年度重点专项评审立项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已经完成了“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重点专项2022年度申报项目预申报书形式审查等相关工作,并已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反馈,请各项目牵头单位及项目负责人及时查看系统通知及邮件。现就填报项目正式申报书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项目申报书填报要求项目牵头单位应加强对申报材料的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和弄虚作假。为加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正式申报书和预申报书的衔接,预申报书的有关内容将自动关联到正式申报书中,其中有些内容不可以修改,有些内容可以作适当修改,具体要求如下:1.以下内容不可以修改:(1)项目负责人、任务(课题)负责人。(2)项目牵头单位、现有参与单位、推荐单位。(3)所属专项、申报的指南方向。(4)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5)考核指标不能降低。(6)主要研究内容不能减少和大幅调整。(7)承诺的配套支撑条件不能降低(自筹经费不能低于预申报书承诺资金数)。2.以下内容可以调整:(1)考核指标根据需要可以进一步细化。(2)主要研究内容根据需要可以进一步细化。(3)项目名称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3.完善项目参加人员及参与单位。在预申报书已有项目、课题负责人基础上,项目应补充填报其他参加人员(骨干、其他研究人员)。若项目研究需要,可适当增加参与单位,但参与单位总数不得突破指南规定的上限,且需要补充新的联合申报协议。4.附件材料(1)严格按照指南要求提供项目牵头单位与参与单位之间的联合申报协议(需明确各单位任务分工、考核指标、经费分配等,且需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签字)。(2)企业资质证明。企业作为牵头单位的应提供企业营业执照等相关资质证明。(3)明确有配套经费的项目,需出具自筹经费来源证明,并明确配套金额。(4)若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是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专家及港、澳、台地区专家,全职受聘人员应由内地聘用单位提供全职聘用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应由内地聘用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聘用的有效证明,要求聘用期覆盖所负责项目(含任务或课题)的执行期,相关证明随申报书一并报送。二、项目预算编报要求项目牵头单位需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21〕32号)、《财政部 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21〕178号)、《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配套实施细则的通知》(国科发资〔2017〕261号)和《科技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优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通知》(国科发资〔2019〕45号)等相关文件的具体要求编报预算。预算编制应结合项目牵头单位及参与单位现有基础及支撑条件,根据项目(课题)任务目标的实际需要,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进行编制。根据科技部有关要求,每个项目设定专项经费指导数,项目正式申报书中的专项经费预算不得高于预申报数和经费指导数。三、申报及评审纪律要求1. 项目牵头申报单位、课题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及课题负责人须签署诚信承诺书,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及所有参与单位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要求,加强对申报材料的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甚至弄虚作假。2. 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参与单位以及所有参与人员诚信状况良好,无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3. 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参与单位以及所有参与人员应严格遵守《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科技部令第19号)《科学技术活动评审工作中请托行为处理规定(试行)》(国科发监[2020]360号)等政策文件要求,严禁“打招呼”“走关系”等各类违规行为发生。如有违反,将依据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四、网上填报要求1.请各申报单位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http://service.most.gov.cn ),严格按照项目申报指南和信息系统的要求填写并提交项目正式申报书(含预算申报书)。2.网上填报时间:2022年7月18日8:00至2022年8月17日12:00。请各项目申报单位严格按照申报截止时间完成填报,以免信息系统关闭造成无法正常登录、填报和提交。正式填报前,申报单位可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相关栏目中下载项目申报书模板,并提前进行线下预填写。3.技术咨询电话:010-58882999(中继线)技术咨询邮箱:program@istic.ac.cn五、业务咨询咨询电话:010-68104344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2022年7月14日关于“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第一批)正式申报书填报的通知各有关单位:按照科技部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年度重点专项评审立项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已经完成了“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2022年度申报项目预申报形式审查等相关工作,并已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反馈,请各项目牵头单位及项目负责人及时查看系统通知及邮件。现就填报项目正式申报书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项目申报书填报要求项目牵头单位应加强对申报材料的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和弄虚作假。为加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正式申报书和预申报书的衔接,预申报书的有关内容将自动关联到正式申报书中,其中有些内容不可以修改,有些内容可以作适当修改,具体要求如下:1.以下内容不可以修改(1)项目负责人、任务(课题)负责人。(2)项目牵头单位、现有参与单位、推荐单位。(3)所属专项、申报的指南方向。(4)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5)考核指标不能降低。(6)主要研究内容不能减少和大幅调整。(7)承诺的配套支撑条件不能降低(自筹经费不能低于预申报书承诺资金数)2.以下内容可以调整:(1)考核指标根据需要可以进一步细化。(2)主要研究内容根据需要可以进一步细化。(3)项目名称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3.完善项目参加人员及参与单位。在预申报书已有项目、课题负责人基础上,项目应补充填报其他参加人员(骨干、其他研究人员)。若项目研究需要,可适当增加参与单位,但参与单位总数不得突破指南规定的上限,且需要补充新的联合申报协议。4.附件材料(1)严格按照指南要求提供项目牵头单位与参与单位之间的联合申报协议(需明确各单位任务分工、考核指标、经费分配等,且需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签字)。(2)企业资质证明。企业作为牵头单位的应提供企业营业执照等相关资质证明。(3)明确有配套经费的项目,需出具自筹经费来源证明,并明确配套金额。(4)若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是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专家及港、澳、台地区专家,全职受聘人员应由内地聘用单位提供全职聘用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应由内地聘用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聘用的有效证明,要求聘用期覆盖所负责项目(含任务或课题)的执行期,相关证明随申报书一并报送。项目预算编报要求项目牵头单位需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21〕32号)、《财政部 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21〕178号)、《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配套实施细则的通知》(国科发资〔2017〕261号)和《科技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优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通知》(国科发资〔2019〕45号)等相关文件的具体要求编报预算。预算编制应结合项目牵头单位及参与单位现有基础及支撑条件,根据项目(课题)任务目标的实际需要,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进行编制。根据科技部有关要求,每个项目设定专项经费指导数,项目正式申报书中的专项经费预算不得高于预申报数和经费指导数。申报及评审纪律要求1. 项目牵头申报单位、课题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及课题负责人须签署诚信承诺书,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及所有参与单位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要求,加强对申报材料的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甚至弄虚作假。2. 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参与单位以及团队成员诚信状况良好,无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3. 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参与单位以及团队成员应严格遵守《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科技部令第19号)《科学技术活动评审工作中请托行为处理规定(试行)》(国科发监〔2020〕360号)等政策文件要求,严禁“打招呼”“走关系”等各类违规行为发生。如有违反,将依据相关规定严肃处理。网上填报要求1.请各申报单位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http://service.most.gov.cn ),严格按照项目申报指南和信息系统的要求填写并提交项目正式申报书(含预算申报书)。2.网上填报时间:2022年7月15日9:00至2022年8月15日16:00。请各项目申报单位严格按照申报截止时间完成填报,以免信息系统关闭造成无法正常登录、填报和提交。正式填报前,申报单位可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相关栏目中下载项目申报书模板,并提前进行线下预填写。3.技术咨询电话:010-58882999(中继线)技术咨询邮箱:program@istic.ac.cn业务咨询咨询电话:010-68104225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2022年7月13日科技部关于“催化科学”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第一批) 正式申报书填报的通知各有关单位:按照科技部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年度重点专项评审立项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已经完成了“催化科学”重点专项2022年度申报项目预申报形式审查等相关工作,并已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反馈,请各项目牵头单位及项目负责人及时查看系统通知及邮件。现就填报项目正式申报书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项目申报书填报要求项目牵头单位应加强对申报材料的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和弄虚作假。为加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正式申报书和预申报书的衔接,预申报书的有关内容将自动关联到正式申报书中,其中有些内容不可以修改,有些内容可以作适当修改,具体要求如下:1.以下内容不可以修改(1)项目负责人、任务(课题)负责人。(2)项目牵头单位、现有参与单位、推荐单位。(3)所属专项、申报的指南方向。(4)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5)考核指标不能降低。(6)主要研究内容不能减少和大幅调整。(7)承诺的配套支撑条件不能降低(自筹经费不能低于预申报书承诺资金数)2.以下内容可以调整:(1)考核指标根据需要可以进一步细化。(2)主要研究内容根据需要可以进一步细化。(3)项目名称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3.完善项目参加人员及参与单位。在预申报书已有项目、课题负责人基础上,项目应补充填报其他参加人员(骨干、其他研究人员)。若项目研究需要,可适当增加参与单位,但参与单位总数不得突破指南规定的上限,且需要补充新的联合申报协议。4.附件材料(1)严格按照指南要求提供项目牵头单位与参与单位之间的联合申报协议(需明确各单位任务分工、考核指标、经费分配等,且需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签字)。(2)企业资质证明。企业作为牵头单位的应提供企业营业执照等相关资质证明。(3)明确有配套经费的项目,需出具自筹经费来源证明,并明确配套金额。(4)若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是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专家及港、澳、台地区专家,全职受聘人员应由内地聘用单位提供全职聘用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应由内地聘用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聘用的有效证明,要求聘用期覆盖所负责项目(含任务或课题)的执行期,相关证明随申报书一并报送。项目预算编报要求项目牵头单位需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21〕32号)、《财政部 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21〕178号)、《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配套实施细则的通知》(国科发资〔2017〕261号)和《科技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优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通知》(国科发资〔2019〕45号)等相关文件的具体要求编报预算。预算编制应结合项目牵头单位及参与单位现有基础及支撑条件,根据项目(课题)任务目标的实际需要,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进行编制。根据科技部有关要求,每个项目设定专项经费指导数,项目正式申报书中的专项经费预算不得高于预申报数和经费指导数。申报及评审纪律要求1. 项目牵头申报单位、课题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及课题负责人须签署诚信承诺书,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及所有参与单位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要求,加强对申报材料的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甚至弄虚作假。2. 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参与单位以及团队成员诚信状况良好,无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3.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参与单位以及团队成员应严格遵守《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科技部令第19号)《科学技术活动评审工作中请托行为处理规定(试行)》(国科发监〔2020〕360号)等政策文件要求,严禁“打招呼”“走关系”等各类违规行为发生。如有违反,将依据相关规定严肃处理。网上填报要求1.请各申报单位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http://service.most.gov.cn ),严格按照项目申报指南和信息系统的要求填写并提交项目正式申报书(含预算申报书)。2.网上填报时间:2022年7月15日9:00至2022年8月15日16:00。请各项目申报单位严格按照申报截止时间完成填报,以免信息系统关闭造成无法正常登录、填报和提交。正式填报前,申报单位可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相关栏目中下载项目申报书模板,并提前进行线下预填写。3.技术咨询电话:010-58882999(中继线)技术咨询邮箱:program@istic.ac.cn业务咨询咨询电话:010-68104776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2022年7月13日
  • 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在深成立
    深圳质量新闻网讯(记者 傅江平)2011年11月20日,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深圳会展中心召开。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邝兵、标准化处处长谭建军等出席了会议。来自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深圳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等企事业单位的代表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邝兵在讲话中表示,生物产业是我市政府着力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深圳这片自主创新的土壤上,已经孕育出了一大批生物领域自主创新成果,并有一批企业已成长为我国生物医药领域自主创新的龙头企业。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的成立,不仅是我市实施《生物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mdash 2015年)》《促进生物产业振兴发展政策》的具体成果,也将为我市建立健全生物产业技术标准体系提供一大助力,进而提升深圳市乃至全国整个生物产业链的构建,填补生物方法检测标准领域的空白。 工作组成立大会授予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为组长单位,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为副组长单位,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深圳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等11家单位为组员单位。此外,工作组还聘请了中国科学院北京生物物理研究所陈润生院士、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赵国屏院士、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院长谭和平等我国生物领域的权威专家为工作组顾问。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该工作组的成立将有效推动我市生物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并逐步建立研发与标准化相同步机制,并为我市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领域标准、引领我国乃至世界生物领域标准化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据悉,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的成立,是我市生物产业在标准化领域的第一个工作组。为了更好的推动生物产业走向高端化、国际化,我市还将根据生物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生物产业产学研联盟计划,加快推进生物产业产学研联盟建设,规范市场的准入和竞争秩序,培育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提供更有效的政策和技术支撑。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会与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达成继续合作意向
    为了促进我国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与发展,加强国际间蛋白质组学的交流和合作,经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会(CNHUPO)与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MMI)友好协商,近日双方正式确定了在2010年建立合作关系并正式启动了2010年“蛋白质组学与疾病”研讨会的筹备工作。   作为CNHUPO 2010年的重点活动,“蛋白质组学与疾病”研讨会定于2010年9月15-16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召开,会期两天。大会将以“蛋白质组学与疾病”为题,主要讨论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及其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研讨,设有特邀报告、技术交流报告等形式。会议规模250-300人左右。会议同期举办的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 2010),展示包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等研究领域相关的仪器、设备、试剂和新技术。   双方在2008年就有过初次合作。在analytica China 2008期间共同举办了首届“蛋白质组学-从基础到应用”专题研讨会,邀请了我国蛋白质组学及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杨芃原教授、刘银坤教授、刘斯奇教授、钱小红教授、赵晓航教授、陈正军教授和魏开华教授等作大会报告,吸引了200多名专家与学者参加会议,引起了行业内专家和企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CNHUPO组委会副秘书长甄蓓博士指出:我们看到了双方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尝试着把学术会议与展览会相结合。通过2008年的合作,双方都得到了不错的反馈,因此我们也希望把这一合作模式延续下去。   此次双方的再次合作将是高层次学术活动和展览会的再次完美对接,双方共同将蛋白质组学领域相关的技术与产品,用户与企业更好的融合在了一起,使得广大用户实现了在更大的平台上获得了学术、技术、产品及应用方面的全方面资讯。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高级项目经理路王斌表示:我们希望通过与CNHUPO的合作可以同各位专家一起为广大用户展示蛋白质组学包括产品、服务、解决方案在内的从技术到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各个环节,为促进中国蛋白质组学发展,加强国内外交流做出我们的贡献。明年会期恰逢2010上海世博会,我们也相信在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和展览会之外,我们也必将为广大来宾带来一个不同凡响的上海。这里我们共同邀请也希望与大家相约明年9月的2010年“蛋白质组学与疾病”研讨会。   CNHUPO: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会是中国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的权威学术团体。由其主办的中国蛋白质组学大会是该领域的最高学术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上届大会与2009年7月28日-31日在江苏泰州召开,600余名与会代表出席了大会。会议主要讨论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现状及其进展,内容包括:疾病蛋白质组学,功能蛋白质组学,药物蛋白质组学,结构蛋白质组学,蛋白质修饰和相互作用,生物信息学,抗体相关技术,蛋白质组微分析以及蛋白质组新技术新方法等研究领域。下届会议将于2011年召开。   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是分析、生化技术、诊断和实验室技术领域的国际性博览会,专门面向飞速发展的中国市场,是业内领军企业全面展示最新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最佳平台。是国内该领域最为重要的专业博览会之一。2008年展会吸引了来自19个国家的342家展商和13,146名专业观众。下届展会将于2010年9月15 - 17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召开。同期将举办analytica China 国际研讨会、“蛋白质组学与疾病”研讨会、食品安全研讨会、设备验证和实验室体系认证中国研讨会等同期活动。 analytica作为国际品牌,分别在德国慕尼黑、中国上海、印度海德拉巴、越南胡志市明为世界各地用户提供全球展示平台。   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简介: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是世界领先的展览公司之一,每年在全球范围内举办近40个博览会,涉及行业包括资本货物、消费品和高科技。每年有100多个国家的30,000多家企业来到慕尼黑参展,观众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人数超过200万。此外,集团还在亚洲、俄罗斯、南北美洲举办各类专业博览会。慕尼黑在全球89个国家拥有6家子公司和66个代表处,集团网络覆盖全球。   更多信息,欢迎登陆网站:   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www.messe-muenchen.de   详情请联系:   北京昌平区科学园路33号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   电话: 010-80705188,80705166,80705115   传 真:010-80705155   联系人:隆凯云   高雪  张雪莉   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市浦东新区浦电路438号双鸽大厦503室   电话:021-5058 0707*827,808   传真:021-5058 3337   联系人:洪燕 路王斌   媒体联系:   夏文秀   市场传讯部助理项目经理   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电话:+86-21-5058 0707 – 816   E-Mail: xia.wenxiu@mmi-shanghai.com
  • 高宁研究组与香港科技大学戴碧瓘研究组共同在《自然》发文揭示真核生物DNA复制解旋酶高分辨三维结构
    p   2015年7月29日,清华大学高宁研究组和香港科技大学戴碧瓘教授研究组共同在《自然》(Nature)杂志上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真核生物DNA复制解旋酶MCM复合物的3.8埃分辨率结构》(Structure of the Eukaryotic 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Complex at 3.8 埃)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真核生物DNA复制起始与延伸过程中DNA解旋酶核心组分MCM2-7复合物的3.8埃高分辨率冷冻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zc/1139.html" target=" _self" title=" "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电镜 /strong /span /a 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对DNA复制起始时MCM2-7复合物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该论文是清华大学国家蛋白质基础设施(北京)建立以来,完全利用此平台进行数据收集及处理而发表的首篇世界顶级杂志科研论文。《自然》杂志同期刊发了“News & amp Views”评论文章重点推荐介绍了这项工作。 /p p   遗传信息载体DNA在细胞内的复制受到严格的调控。双链DNA的复制包括解旋和复制两个过程,复制起始的一个关键步骤是DNA解旋酶的结合和激活。MCM2-7复合物负责在DNA复制起始和延伸阶段进行双链DNA的解螺旋。DNA复制异常会导致基因组的不稳定,与多种人类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 作为DNA复制解旋酶的核心组分,MCM2-7本身的基因突变或异常表达也与很多人类疾病密切相关。例如,MCM4基因的突变可以导致小鼠乳腺癌的发生。 /p p   由于MCM2-7复合物功能机制的重要性,在过去三十年里,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功能和结构方面的研究。由于其结构的复杂性,针对MCM2-7复合物的高分辨三维结构解析一直停滞不前,已成为其功能研究的重要限制因素。2013年下半年开始,高宁研究组和香港科技大学戴碧瓘研究组合作,利用清华大学冷冻电镜平台对MCM2-7双六聚体复合物以及与相关功能因子结合的复合物进行结构解析。初期主要是利用负染电镜和冷冻电镜的方法对相关复合物进行分析。2014年下半年,Titan Krios电镜更换新一代的K2相机后,在之前条件优化的基础上,该课题获得了关键性突破,进而解析来自酵母菌分裂间期G1期MCM2-7双六聚体复合物近原子分辨率的三维结构。结构分析表明,两个MCM2-7单六聚体呈二次对称,并相对于中心轴线有一定角度的倾斜和扭转,在中心形成一个扭曲的中央通道。四层结构域组成的环状结构限制了中央通道的大小,使之具有了完美匹配双螺旋DNA的直径(图)。这些结构分析表明MCM2-7复合物直接参与了复制起始时的DNA最初解链过程。这一高分辨率的结构为真核生物特异的解旋酶家族蛋白复合物的组装、激活和调控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点,为指导此复合物的功能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p p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2015届博士李宁宁和香港科技大学的翟元梁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高宁研究员、香港科技大学的戴碧瓘教授及翟元梁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生命学院的杨茂君教授参与了原子模型的搭建工作,冷冻电镜平台的雷建林博士、2015届博士张一小和2012级博士生李婉秋参与了冷冻电镜数据收集工作。论文还得到了生命学院王佳伟研究员和李雪明研究员在数据处理及分析等方面的建议和协助。该研究获得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香港研究资助局以及香港科技大学的经费支持。 /p p   高宁研究员2008年底加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9-2010期间主要参与生命学院冷冻电镜实验平台的搭建,一直致力于利用冷冻电镜三维重构技术研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降解和核糖体的组装成熟、蛋白翻译的调控等重要生物过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先后在《Nature Structural & amp Molecular Biology》(2014),《PloS Biology》(2014),《Protein & amp Cell》(2014),《Nucleic Acids Research》(2013, 2013, 2014),《J Biol Chem》(2013)及《PNAS》(2011)等杂志发表多篇通讯作者研究论文,阐述了蛋白生物合成和降解中的多种调控机制。由于高宁研究员近年来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多项人才基金(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2014、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2013),以及自然基金委面上项目和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的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7/insimg/824f43e4-52c1-4c01-9a16-e3b1a654cbed.jpg" title=" 1.jpg" / /p p br/ /p p   MCM2-7双六聚体复合物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及中央孔道结构示意图。梯状为双链DNA。 /p p   文章链接: /p p    a href="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4685.html" _src="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4685.html"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4685.html /a /p p   评论文章: /p p    a href="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4643.html" _src="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4643.html"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4643.html /a /p
  • 布鲁克timsTOF Ultra 2 重磅入驻美吉生物,共同打造超微量高通量蛋白组学新引擎
    2024年9月10日上海 —— 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布鲁克”)与上海美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美吉生物”)达成战略合作,并进行了“布鲁克超微量及高通量蛋白组学联合实验室”挂牌仪式。上海美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继臣与布鲁克生命科学质谱全球商务副总裁Malte Dirks共同见证双方代表签署协议。此次合作,美吉生物作为全国首家引进timsTOF Ultra 2先进质谱平台的公司,体现了美吉生物在质谱领域发展重要布局和规划。美吉生物还同时引进了timsTOF HT,多个先进质谱平台的引进,彰显了美吉生物在尖端质谱技术领域的创新和引领地位。布鲁克生命科学质谱中国区高级商务总监李剑峰先生(左)与美吉生物蛋白与代谢事业部总经理杨兵先生(右)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美吉生物作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在行业内首先提出一站式组学无忧解决方案的服务模式,集合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微生物组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单细胞及空间组学等多组学全场景,为科研人员提供科学研究过程中所需的必备技术和科研工具,通过一站式全场景科研要素服务,极大加速了科研进程和成果产出。美吉生物凭借其在蛋白组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将与布鲁克的尖端技术和仪器设备相结合,致力于开发出超微量及高通量的蛋白全组学解决方案。这将为科研人员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检测服务,助力他们在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和药物开发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美吉生物已与布鲁克在多个检测领域进行了合作,此次,作为全国首台timsTOF Ultra 2用户,美吉生物将搭建功能更多元化的技术平台,实现超微量与高通量并进,为客户提供更优质、更高效、更专业、更个性化的技术服务。布鲁克生命科学质谱全球商务副总裁Malte Dirks先生(左)与上海美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继臣先生(右)为“美吉生物-超微量及高通量蛋白组学联合实验室”挂牌上海美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继臣表示,“超微量及高通量蛋白组学研究的新时代,美吉生物致力于提升蛋白检测的深度和准确性,同时保障低丰度、超微量蛋白检测质量,拓展蛋白产品的适用广泛性。此次,美吉生物与布鲁克(Bruker)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应在技术交流,市场应用和宣传推广等方面深度展开合作,进一步推动蛋白组学产品的发展,打造超微量及高通量蛋白组的高质量检测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更为先进和高效的一站式组学无忧解决方案。”布鲁克生命科学质谱全球商务副总裁Malte Dirks表示,“一直以来,布鲁克致力于提供高价值生命科学研究解决方案, 全新的timsTOF系列平台具备更强的灵敏度,以超快扫描速度和超高分辨率持续引领蛋白质组学研究,获得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广泛认可。我们相信,timsTOF Ultra 2、timsTOF HT等系列平台在低丰度蛋白、微量样本,队列样本中的检测优势与美吉生物实验室的专业的研发能力强强联合,能够开发高深度且超微量的蛋白组学产品,为研究者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推动行业的进步与发展。”布鲁克生命科学质谱全球商务副总裁与上海美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领导合影timsTOF Ultra 2布鲁克新一代timsTOF Ultra 2质谱仪旨在以超快的扫描速度和超高分辨率持续引领蛋白质组学研究,仅需要25pg的蛋白消化液,即相当于HeLa细胞蛋白量的1/10,便能检测出超过1000种蛋白质,鉴定和定量的蛋白数量增加50%,多肽数量增加高达100%。先进的离子电荷控制(ICC 2.0)技术使得timsTOF Ultra 2适用于从超微量皮克到微克级别的宽上样量范围,增加了样本进样量范围的灵活性。timsTOF Ultra 2的卓越性能体现在1.&zwnj 超高灵敏度&zwnj :通过TIMS PASEF® 扫描模式,可以获得近乎100%的离子利用率,提供卓越灵敏度和在300Hz扫描速度下实现对蛋白的深度覆盖。2.&zwnj 最大化离子传输效率&zwnj :CaptiveSpray Ultra(CSI Ultra)离子源采用全新的涡流设计,实现了超高的离子传输效率。3.&zwnj 增强专属性&zwnj :MOMA(Mobility Offset, Mass Aligned)技术利用淌度实现同重共洗脱离子的鉴定与分离,增强了鉴定结果的清晰度和可信度。4.&zwnj 提升置信度&zwnj :通过CCS值加持的Spectronaut等软件,极大提高了低丰度肽段鉴定的置信度。5.极强的灵敏度&zwnj :timsTOF Ultra 2与CaptiveSpray Ultra 2离子源的组合能够突破样品量限制,检测低丰度肽段并取得开创性成果。6.&zwnj 深入探索&zwnj :通过出色的PASEF® 扫描模式,可以进一步提高低丰度肽段的鉴定深度,并获得以前从未发现的信息。捕集离子淌度技术使得未知肽段的鉴定在无需化学标记的条件下变得毫不费力。关于美吉生物上海美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服务、市场于一体的综合性生物科技企业,业务覆盖了基因测序、生物信息服务、生物信息云计算、科研试剂耗材等领域。美吉生物自有Orbitrap Astral、timsTOF Ultra 2、timsTOF HT、Orbitrap Exploris 480、SCIEX QTRAP 6500+、AFAI-MSI、NovaSeq X Plus 、DNBSEQ-T7、NextSeq 2000、Miseq、PacBio Sequel IIe、10x Genomics Chromium Controller & Chromium X、M20 Genomics、DNBelab C-TaiM 4、10x Genomics Visium CytAssist、BD FACSAria IIIPannoramic MIDI等全面高端的组学仪器,获得CNAS、ISO9001、ISO 14001、ISO 45001、AAA等重量级荣誉认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53项,获批各类专利66项,承担各级科研项目20余项。 美吉生物目前已与6000余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在美吉生物一站式组学无忧解决方案的助力下,2023年,美吉生物合作伙伴发表文章数高达3269篇,影响因子高达26102.2分,平均文章影响因子8.0分。其中,10分以上的文章822篇,8分以上的文章1447篇。2024年,仅2024年,仅1-8月,发表文章数已高达2710篇,影响因子已高达20701.3分,平均文章影响因子8分。其中,10分以上的文章626篇,8分以上的文章1144篇。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s://www.majorbio.com/
  • 安捷伦科技公司授予人类微生物组专家 Jeffrey Gordon“思想领袖奖”
    2015 年 12月 15日,北京——安捷伦科技公司近日宣布授予 Jeffrey Gordon 博士“安捷伦思想领袖奖”以表彰他对人体和胃肠道中寄生的数万亿微生物之间互利关系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  Gordon 博士是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医学院基因组学与系统生物学中心主任。这个奖项包含资金和安捷伦前沿解决方案,将帮助他进一步阐明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健康与疾病中发挥的作用。  Gordon 博士及其同事对某一个体的肠道微生物群落内组装项目自该个体出生起即开始进行了表征,若干年后将会基本完成。而他们指出,这一群落的成熟过程会因婴幼儿产生营养不良而被中断。  Gordon 博士及其他生物学家相信,对健康婴幼儿体内这一“微生物器官”产生的代谢物的不断深入了解最终可使科学家找到新型干预措施,以便更有效地治疗并预防营养不良这一全世界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  Gordon 博士谈道:“尽管目前的疗法已经降低了死亡率,但具有营养不良病史的儿童仍会患有持续性发育不良、神经发育障碍以及免疫功能失常等疾病。”  安捷伦全球市场高级总监 Todd Christian 说道:“Gordon 博士致力于改善人类、尤其是营养不良儿童的健康状况,能够对这一伟大事业给予支持,安捷伦深感荣幸。” Christian 是这一奖项的执行发起人。“通过这一奖项,Gordon 博士的实验室将配备全套设备以实现关键代谢组学数据可靠收集、分析、鉴定与定量分析,从而将数据转变为重要科学见解。”  Gordon 及其实验室将使用包括先进气相和液相色谱仪、质谱仪和分析软件在内的安捷伦解决方案解析肠道微生物和人体生理机能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更具体而言,他们将使用安捷伦解决方案开发用于人体肠道微生物产生的微生物代谢物研究的 GC/MS、LC/MS 和分析流程。  Gordon 博士说:“我们非常感激这一特别奖项。 这将大大推动我们对肠道微生物的深入探究,以获取阐释人类生物学多面化的微生物代谢产物。 改善婴幼儿、儿童以及成年人的营养状况是快速人口增长与可持续性农业面临挑战时期亟待解决的全球性健康问题。我们相信,表征肠道微生物的代谢机制是一个关键步骤帮助发现更有效地诊断与治疗营养不良的新途径,以及开发改善全世界人类健康的营养更丰富的经济食品中的关键步骤。”  “安捷伦思想领袖奖”为生命科学、诊断学和应用化学领域的权威思想领袖的研究提供科研经费、产品和专业技术方面的支持,无疑将推动基础科学的长足进步。如需了解获奖者的信息,请访问安捷伦的思想领袖网站。  关于安捷伦科技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是生命科学、诊断和应用化学市场领域的全球领导者,是致力打造美好世界的顶级实验室合作伙伴。安捷伦与全球 100 多个国家的客户进行合作,提供仪器、软件、服务和消耗品,产品可覆盖到整个实验室工作流程。在 2015 财年,安捷伦的净收入为 40.4 亿美元,全球员工数约为 12000 人。今年是安捷伦进军分析仪器领域的 50 周年纪念。如需了解安捷伦公司的详细信息,请访问www.agilent.com.cn/go/news。
  • 鲲羽生物原位检测新品,助力空间转录组和蛋白组研究!
    新品一:3D空间组,真正3D成像的原位空间组,告别2D时代!新品二:30个免疫蛋白检测panel--通过蛋白核酸偶联技术实现多个免疫蛋白的共检!新品三:FFPE样本的超高分辨率空间组学检测,让久远临床宝藏样本重见天日、回顾性队列分析如虎添翼! 鲲羽生物立足基因原位测序(in situ sequencing)和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核心成员从事相关研究20年,拥有本细分领域国际一流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作为少数从事基因原位检测的研发型公司,鲲羽生物以解码生命空间奥秘、革新临床精准诊断为目标,结合基础科研和临床发展实际需要,重视研发不断拓新,在前期快速DNA FISH试剂盒/RNA FISH试剂盒/原位空间测序技术服务及自动化杂交、成像仪器的基础上,隆重推出新品三连发!20233D空间组重磅来袭2022年,空间组学技术被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评为年度七大颠覆性技术;2023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23年十大新兴技术报告》,空间组学与柔性电池、人工智能辅助医疗、可持续航空燃料等创新技术被评为最有潜力、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的十大技术。然而目前市场上的空间组学仅是基于一张切片来检测的2D空间组。鲲羽生物推出两种3D空间组:一种通过连续或半连续切片做2D检测后,将多张切片成像数据对准后实现厚组织的检测;第二种是对厚组织直接透明检测成像,在获取X轴和Y轴信息基础上,同步获得Z轴信息,实现真正三维空间组的检测!小脑三维空间图谱构筑斑马鱼端脑三维空间图谱构筑202330个免疫蛋白检测panel--蛋白基因偶联检测重磅来袭蛋白是生命活动功能的主要执行者,过去的研究通过绘制转录表达谱来推测单细胞中相关的蛋白丰度,但大量数据显示这两者的相关性较差。传统的免疫荧光检测通量受限于二抗属源或染料数目,然而仅凭少数蛋白难以对细胞身份及功能进行注释。目前大尺寸的研究单细胞及空间分辨率的蛋白图谱依旧具有挑战性。鲲羽生物历经多年专研打磨,突破分辨率、灵敏性、特异性、大视野等限制,推出单细胞分辨率高灵敏高保真大视野的寡核苷酸抗体多重免疫组合空间蛋白组学。其主要原理是将特定抗体和特定核酸序列进行偶联,将蛋白信息转化为核酸序列信息,通过检测抗体偶联上的核酸序列从而获得蛋白的原位表达图谱。目前已实现在一张切片上检测30个免疫蛋白和多个RNA分子的同时检测,深度解析免疫微环境,助力免疫方向的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2023FFPE样本的超高分辨率空间组学检测重磅来袭FFPE(formalin fixation and paraffin embedding)样本是指福尔马林固定后经石蜡包埋的组织样本。过去几十年中,按照此方法保存了大量的生物样本。FFPE样本承载着众多疾病信息,是当之无愧的病理“瑰宝”。但是FFPE样本取材不严格,存放时间长,存放条件不稳定等因素,增加了RNA检测的困难,大大制约了珍贵样本的信息挖掘。鲲羽生物自主研发的原位检测技术对存放一年以上的FFPE样本仍有极佳的检出效果。 目前鲲羽生物已助力客户在Cell、Nat Commun、Dev Cell、Nat Plants等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鲲羽生物目前已拥有多种DNA、RNA、蛋白原位检测产品以及高通量自动化FISH操作与成像平台、原位测序仪器等,拥有完全自主的基因原位检测相关技术核心知识产权多项,打破了国外在新一代单细胞组学技术的垄断,推动民族生物原始创新技术走向世界、服务全球。鲲羽已助力客户在 Cell、Nat Plants、Dev Cell、Nat Commun、SciAdv、Elife 等国际顶流期刊发表多篇文章。
  • 基因组大数据、生物质谱等将为生物医学带来新机遇
    p   云计算正在成为生物医学界的“宠儿”。——8月14日,北京贝瑞和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阿里云共同向外界宣布双方达成合作,共同打造以海量的中国人群基因组数据为核心的数据云,实现对个人基因组数据的精准解读。 /p p   此次,双方共同合作的“神州基因组数据云项目”将首先聚焦于基因组大数据在云平台上的批量计算、分析、存储,进而在基因大数据领域共同进行前沿探索。 /p p   “打造基因组大数据,相当于建立了一个中国人基因版的《本草纲目》,将记载中国人群最核心的基因信息、生命信息,为中国人群重大疾病的预测、预防、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它的意义将不亚于《本草纲目》这部东方医药巨典。”贝瑞和康首席生物信息官于福利博士说。 /p p   中国是世界出生缺陷率最高发地区之一。每年1600万至2000万的出生人口中,有80万至120万出生缺陷儿。1996年到2010年,中国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增幅达70.9%,每一万名新生儿中就有149.9人患有先天性缺陷。 /p p   这一不利的局面将随着“神州基因组数据云”项目的实现得到改观。据了解,贝瑞和康自主构建的中国人群基因组大数据库目前已包含超过四十万份基因组数据。通过对该数据资源的深入挖掘,能够进一步揭示中国人群遗传突变分布,这将极大助益于提升中国人遗传疾病诊断的效率和精准程度。 /p p   贝瑞和康作为国际领先的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转化服务商,致力于为临床医学疾病筛查和诊断提供“无创式”整体解决方案,是无创DNA产前检测和针对肿瘤循环DNA的肿瘤个体化医疗基因检测的行业领导者。 /p p   基因测序是一种新型基因检测技术,能够从血液或唾液中分析测定基因全序列,预测罹患多种罕见疾病的可能性,如地中海贫血病。 /p p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下一代基因测序、生物质谱和医学成像等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浪潮为生物医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将根本性的改变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医疗实践,但同时生物医学领域数据爆炸式的增长也对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分析提出新的挑战。云计算将大量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软件资源虚拟化,形成规模庞大的共享资源池,可以有效解决生物医学对IT资源的弹性需求。 /p p   目前,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要得到比较准确的信息,一般认为30X 的基因测序深度是必须的,所以一个人的基因组检测大约需要产生 90Gb 的数据。如此大的数据,在一般的电脑或小型服务器上运行起来非常困难。 /p p   阿里云是全球领先的云计算服务平台。客户通过阿里云,用互联网的方式即可远程获取海量计算、存储资源和大数据处理能力。根据IDC调研报告,阿里云是国内最大的公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 /p p   此次,阿里云与贝瑞和康达成合作,正是基于阿里云批量计算服务的强大能力,利用云计算的优势降低成本,提高数据分析的速度。 /p p   阿里云批量计算服务是一种适用于大规模并行批处理作业的分布式云服务,适用于生物基因分析、渲染、多媒体转码、科学计算、金融保险分析等多个行业领域。 /p p   阿里云高级专家林河山介绍说,“借助批量计算服务,用户可以调动海量计算资源快速完成基因大数据的处理。批量计算服务提供简单易用的API,允许用户通过有向无环图的方式灵活组建工作流,计算资源管理、作业调度和数据分发由系统自动完成。同时,批量计算服务支持自定义镜像,并允许应用通过网络文件系统(NFS)协议高效访问阿里云对象存储(OSS)上的数据,使得用户原有分析流程可以轻松上云。结合阿里云对象存储,批量计算服务能够帮助生物信息分析专家在云上快速构建大规模基因组学应用。” /p p   他进一步说,“此次与贝瑞和康的合作,阿里云将不断优化基于基因组学的云解决方案,以契合医学时代发展的需求。” /p p   业内专家预计,双方合作完成的基因组数据云将对中国临床医学的精准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发展产生深远的推动力。 /p p   无疑,借助阿里云的批量计算服务,用户将更便捷、更简单、更迅速完成基因大数据计算,大大降低客户的成本。同样,因为云计算的赋能,为研究人员开展大规模的基因组学研究大开“方便之门”,将催生一批影响人类健康相关的变革性成果。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