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微全分析

仪器信息网微全分析专题为您整合微全分析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微全分析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微全分析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微全分析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微全分析话题讨论。

微全分析相关的资讯

  • 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微全分析系统及国际微流控分析学术论坛顺利闭幕
    仪器信息网讯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化学会联合主办,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浙江省化学会协办,浙江大学承办的2012年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国际微流控分析(西湖)学术论坛(MICRO 2012)于2012年4月25日在杭州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闭幕。   会议闭幕式由大会组委会主席浙江大学方群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致辞。杨芃原教授从三点总结了本次会议。   第一,会议规模大。本届会议参会人数300多人,近20多个大会报告,50个邀请报告,40个口头报告,108篇墙报展,会议规模较大。   第二,参会人员层次高。江桂斌院士、张玉奎院士和陈洪渊院士都是微纳流控领域首席科学家,多数国内的重要高校和课题组参与了此次会议,17位杰出青年参加了此次会议,分析界4位长江学者其中3位都参加了本次会议。   第三,本届会议上还有一点就是基金委对分析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参会的年轻学者和同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浙江大学 方群教授主持闭幕式 复旦大学 杨芃原教授致辞   在闭幕式上,杨芃原教授宣布了本届会议“方肇伦优秀青年学者报展奖”5名获得者及20名“优秀报展奖”获得者,杨芃原教授、林秉承教授、方群教授等多位专家为获奖者颁发证书。 “方肇伦优秀青年学者报展奖”获得者与颁奖嘉宾合影 “优秀报展奖”获得者与颁奖嘉宾合影   为感谢会务组人员的大力支持,方群教授向有关人员赠送鲜花,会务组全体人员合影留念。 会务组全体人员合影留念
  • 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微全分析系统及国际微流控分析学术论坛会议报告
    仪器信息网讯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化学会联合主办,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浙江省化学会协办,浙江大学承办的2012年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国际微流控分析(西湖)学术论坛(MICRO 2012)于2012年4月23-25日在杭州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召开。   本届会议历时3天,分设色谱分析、毛细管电泳、微纳分析、多相微流控、微纳反应器、微纳生化分析、细胞微流控微纳系统应用及微流控青年论坛共8个分会场,共80多个分会报告。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多位教授、学者分别就各论坛主题在学术研究及相关仪器研制和应用方面进行了报告,与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仪器信息网编辑从80个精彩报告中选取两个进行了重点关注。 报告人:东南大学 陆祖宏教授 报告题目:一种新的高通量DNA测序芯片的研制及应用研究   陆祖宏教授在报告中从五个方面讲解了“高通量DNA测序芯片的研制及应用研究”:新一代的DNA测序技术、AG100型DNA测序技术、高通量DNA测序芯片、AG100的应用实例、三代DNA测序技术展望。   陆祖宏教授在报告中说到,新一代DNA测序技术是近五年来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高技术研究领域之一,可同时对大量核酸片段进行并行测序,大幅度降了DNA测序的成本,这将会改变生物医学研究的方式,最终使临床医学产生变革。陆教授同时表示新一代DNA测序技术还不能满足生命科学与临床应用的需求,如成本高、测序速度慢、样品需要量大、测序误差较大、读长短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陆教授从方法和仪器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研制出AG100型DNA测序仪,其具有分辨率(高通量)高、荧光信号拍摄速度快、试剂消耗量小等优点。对DNA测序技术的展望,陆教授表示,探索基于分子器件的第三代单分子DNA测序技术将是未来DNA测序技术的研究方向之一。 报告人:北京大学 黄岩谊教授 报告题目:The application of deformable buttons on-chip   黄岩谊教授介绍了如何把一个小尺度的一个动态微阀结构用到芯片中,主要是研究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测量,以及一些不稳定的相互作用,从已经发表的或即将发表的四个方面研究进行了介绍,包括细胞动态迁移的定量研究等。   本次会议共有50个学者参加了墙报展览,与会人员参观学习并参与评选“方肇伦优秀青年学者报展奖”和“优秀报展奖”,评选结果将在会议闭幕式上宣布。 与会人员参观墙报展   附录:大会会议议程及报展目录.pdf
  • BCEIA2023微全分析分会精彩预告:面向全社会的微型化分析技术
    第二十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 2023) 将于2023年9月6-8日在北京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召开。作为中国分析与生化技术交流与展示的“峰会”,BCEIA2023将营造浓郁的学术会展氛围,同期举办大会报告、分会报告、高峰论坛、同期会议、墙报展等精彩学术活动,面向世界科技最前沿,邀请国内外顶尖学者分享最具前瞻性的研究进展。2023年9月7-8日,BCEIA2023学术报告会——微全分析分会将在学术会议区E-306会议室举行,聚焦“面向全社会的微型化分析技术”主题,围绕微流控分析(Microfluidic Analysis)、微纳分析技术(Techniques for Micro and Nano Analysis)、样品微处理(Micro Sampling Process)、微单体分析(Single Entity Analysis)、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New Principles, Technologies and Methods)、新仪器(New Instruments)等几个专题方向,邀请到24位国内外微全分析领域资深科学家及青年才俊带来精彩报告。最新嘉宾阵容公布如下: 召集人简介 林金明,博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2002年在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学习和工作。1997年获得东京都立大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同年受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2004年入选清华大学“百人计划”,受聘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2008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主要从事:1)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方法研究;2)空气负离子制备方法及其对促进健康作用的机理研究;3)超微弱化学发光与免疫分析研究。出版《化学发光基础理论与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环境、健康与负氧离子》、《Cell Analysis on Microfluidics》及中文版《微流控芯片细胞分析》、《Microfluidics for Single-Cell Analysis》等专著七部、教科书《基础分析化学实验》和《微流控细胞分析》各一部,发表研究论文40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51项,并且有多项专利转让企业进行产业化。目前担任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学科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责任编辑,J. Pharm. Anal.副主编, Chemosensors副主编、Chinese Chemical Letters副主编,《分析试验室》副主编,以及Talanta等10多种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 特邀报告人 报告摘要The efficient recognition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 with aptamer-probe has numerous benefits. We engineered a superefficient biomimetic single-CTCs recognition platform by conjugating dual-aptamer onto AuNPs to form a nanoprobe for selective binding biomarker proteins PTK7 & EpCAM on CTCs surface. CTCs are sorted on a specially designed multifunctional microfluidic configuration, and biomarkers in a single CTC are analyzed with ICP-MS by measuring 197Au isotope. This strategy ensures the manipulation and detection of a single CTC in 100 μL of human blood within 1 h.2D cytometry/ICPMS system was developed for evaluating drug uptake and induced protein expression inindividual cells. The nanoprobes conjugating 6-FAM-Sgc8 aptamers on a single AuNP were engineered to selectively bind PTK7 on target cells. PTK7 expression induced by OXA uptake was assayed with LIF,while ICP-MS measurement of 195Pt and 197Au revealed OXA uptake and AuNPs conjugation in single cells. Using a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 to cell-lines signature based on agent uptake and marker expression, it enables simultaneous online profiling PTK7 response to OXA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 from tumor cell lines and breast cancer patients.专家简介Professor Jian-Hua Wang was born in 1962 in Shandong, China. He obtained his B.Sc from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Nankai University, and M.Sc from Jilin University, China. He was awarded a PhD degree by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He has been an Associate Editor for TALANTA since Dec. 2004. He is currently serving as the co-editor in chief for Talanta Open. He was a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 for 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 (2007-2010).His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 is focused on the exploitation of flow analysis protocols and hyphenation techniques, isolation of trace level of analytes (metals and biomacromolecules) from complex sample matrices and life science analysis, mainly focused on single cell analysis.报告摘要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based assays have recently been developed to overcome the low detection sensitivity of SARS-CoV-2. In this study, we developed an SERS-based microdroplet sensor to dramatically improve the limit of detection (LoD) and reproducibility of SARS-CoV-2 detection. Raman signals were measured for SERS nanotags in 140 droplets as they passed through a laser focal volume fixed at the center of the channel for 15 seconds. In this case, the detection sensitivity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due to the ensemble averaging effects, as the signals were measured for SERS nanotags in multiple droplets. Moreover, the total assay time decreased from 30 to 10 minutes.A clinical test was conducted on patient samples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SERS-based microdroplet sensor. The assay results correlated well with those obtained using the RT-PCR method. The proposed SERS-based microdroplet sensor is expected to be utilized as a new point-of-care diagnostic platform for the quick and accurate detection of SARS-CoV-2 in the field.专家简介Jaebum Choo is a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t Chung-Ang University in South Korea. He obtained his PhD from Texas A&M University in 1994. From 1995 to 2019, he served as a faculty member at Hanyang University. In 2015, he was appointed as a Baik Nam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recognizing his outstanding academic accomplishments. In 2016, he served as the President of the Korea Biochip Society, and in 2020, he was the Chair of the Analytical Chemistry Division of the Korean Chemical Society. Currently, Professor Choo holds the position of Vice-President for Research at Chung-Ang University and serves as the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Nanophotonics-based Biomedical Diagnostics Research Center (ERC)," which i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 of Korea. His primary research areas include SERS, biosensors, micro-devices, and molecular spectroscopy. His ongoing research programs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ly sensitive optical nano-sensor systems for rapid and precise in vitro diagnostic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hroughout his career, Professor Choo has delivered over 150 invited lectures in the USA, Europe, and Asia. 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300 research papers in peer-reviewed journals and has contributed to eight book chapters.专家简介黄岩谊,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兼任深圳湾实验室资深研究员。曾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资助。主要从事微量核酸分析研究,集中工作在测序技术、单细胞分析和微流控技术等方向。报告摘要器官芯片(Organ on a chip)是微流控技术与器官组织工程技术交叉融合发展的新兴技术。类器官(organoid)基于干细胞三维培养、分化获得的细胞三维组装体,包含其代表器官的一些关键特性,与对应的器官拥有类似的空间组织并能够重现对应器官的部分功能。类器官芯片(Organoid on a chip)是微流控技术与类器官技术交叉融合发展的新兴技术。器官芯片或类器官芯片模型有利于尽可能地接近和模拟人体实际生理病理条件下的微环境,应用于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可能会以令人难以想象的幅度加快新药发现的周期,降低新药筛选失败的风险,给新药开发带来一次革命。专家简介清华大学长聘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药物分析技术分会秘书长,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分析药理学专委会常务委员,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青委会理事长等。研究方向聚焦于类器官与器官芯片、单细胞亚细胞分析、多组学分析及其在药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在包括Lab Chip, Anal. Chem., Nat. Protoc., Adv. Mater., Cell,PNAS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2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合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报告摘要单颗粒光谱分析为精准实现特异性分析提供了新手段,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有点。本课题组近年来以不同材质的单颗粒为基础,在研究其共振光散射光谱特性的基础上,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一系列有机光化学反应机制探讨,提出了不同于整体分析完全不一样的反应机制。专家简介黄承志,西南大学药物分析学/分析化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获得西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学、硕、博士学位,日立制作所中央研究所、渥太华大学和东京大学博士后。主持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973课题项目30多项,在JACS、Angew Chem、ACS Nano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研究方向为共振光谱学与光谱分析。获教育部和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各一项,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重庆巴渝学者、重庆优秀科学家等荣誉称号。报告摘要Microfluidic devices are widely used for analytical applications such as chemistry, biochemistry, and food science, and highly sensitive analytical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However, the macroworld-to-microworld interface is still challenging. Usually, the sample volume can be mL scale in conventional sampling methods, while it is difficult to treat the mL samples due to the nL to mL scale volume of the microchannels. If only the mL sample can be used for the analysis on microfluidic devices, the sample loss cancels the high sensitivity of the microfluidic devices. Therefore, the sampling interface is quite important to fully utilize the merits of microfluidic devices. Here, we propose a macroworld-to-microworld interface by creating a room-temperature quantitative concentration device. Room temperature operation is also an important condition to treat biological samples. Millimeter-to-micrometer channels are formed in a conventional microtube using a 3D fabrication, and air cyclone flow is used for room-temperature evaporation.专家简介Kazuma Mawatari is a professor of Graduate School of Information, Production and Systems at Waseda University. He has successful achievements in microfluidics and nanofluidics. Recently, he realized to integrate chemical processes in nano space by developing original methodologies as ultrasensitive detection, glass substrate low-temperature bonding, surface modification, etc. And ultrasensitive analytical devices were realized. For example, in single-cell analysis, he allowed an fL living cell sampling method and fL single molecule immunoassay (ELISA). He published 128 original papers and had 87 invited talks. He is currently an executive technical program committee (ETPC) member in uTAS, which is the large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micro/nanofluidics. 杨朝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子研究员、厦门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院副院长、谱学分析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分子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Analytical Chemistry副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分析化学,在微流控、液体活检、单细胞测序、空间组学、体外诊断仪器与试剂、肠道菌群成像等方向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在Nature Commun.、Sci. Adv.、PNAS、JACS、Angew. Chem. Int. Ed.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论文被引超过20000次,H index=77,获授权发明专利65项,合著3本专业书籍。报告摘要In a typical drug screening test, single drugs or drug combinations with different types and concentrations need to be delivered to cell culture vessels. Here we developed a high-throughput drug delivery system using a disposable probe array with preloaded dried drugs for drug screening of tumor cells. A slot was fabricated at the tip of each probe in the probe array, where the drug solutions were quantitatively loaded, dried and preserved. With the probes carrying dried drugs, fast and efficient drug delivery can be easily realized for high-throughput cell-based drug screening.专家简介方群,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系微分析系统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分子智造研究所所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自1998年开始从事微流控芯片分析的研究工作。目前研究方向包括微流控液滴分析和筛选,微流控液相色谱、质谱和毛细管电泳分析,微型化分析系统研制,人工智能+微流控系统,以及微流控系统在单细胞多组学分析、微量生化分析、药物筛选和现场分析中的应用。发表研究论文140余篇。在微流控分析领域有32项国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曾主持承担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科学仪器研制专项和面上项目,以及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科研项目。报告摘要
  • 邀您参会 | 第26届国际微全分析系统会议
    第26届国际微全分析系统会议第二轮通知第26届国际微全分析系统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niaturized Systems for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s, 简称为MicroTAS或µTAS会议)将于2022年10月23日至27日在杭州召开。MicroTAS会议是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综合性最强、参与人数最多的微流控芯片研究领域学术盛会。1994年,首届MicroTAS会议在荷兰的恩斯赫德(Enschede)举办,参与人数约200人。自2000年起,由于不断增长的学术交流与技术推广需求,MicroTAS会议从三年一次改为年度性会议,并以三年为一个循环,每年分别在欧洲、北美洲和亚太地区的城市举办,迄今已成功举办25届。近年来,会议规模与影响力持续扩大,每届参与人数均逾千人,与会者的学科背景涵盖化学、生物学、医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微机电系统、材料学、物理学、计算机学等众多学科。本届MicroTAS会议以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形式进行,目前注册人数已近800人。大会分设8个主题:组织与器官芯片微系统、健康与现场检测技术、集成传感微系统、表面化学与润湿控制、微流体建模与可视化、3D打印与3D生物打印、微流控免疫分析、液体活检。会议邀请了国内外著名学者、资深科学家与大量年轻研究人员,将呈现6场大会报告,21场主题报告,102个口头报告,以及500个墙报展示。会议还组织了多场Workshop和产业化公司展览,为现场和远程与会者提供了充分的分享、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为便于各位嘉宾代表更好地安排行程,现就会议的有关安排通知如下:1、 会议基本信息会议时间:2022年10月23-27日会议地点: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国际博览中心(萧山区奔竞大道353号)会议名誉主席:陈洪渊院士(南京大学)会议主席:方群教授(浙江大学)会议联合主席:夏兴华教授(南京大学)、秦建华研究员(大连化物所)、黄岩谊教授(北京大学)、李志宏教授(北京大学)2、 会议主题• 组织与器官芯片微系统• 健康与现场检测技术• 集成传感微系统• 表面化学与润湿控制• 微流体建模与可视化• 3D打印与3D生物打印• 微流控免疫分析• 液体活检3、 会议日程(具体安排以程序手册为准)时间日程内容10月23日报到、注册、领取会议资料10月24日-27日上午开幕式、大会报告、分会报告、墙报展示等10月27日下午离会返程4、 疫情防控为保障本次会议现场参会者能顺利参会以及会议的正常举行,保障所有参会人员的身体健康,遵照杭州市和萧山区政府的防疫规定,现需在2022年9月27日前,完成参会者疫情防控报备信息的收集。请您点击以下链接https://www.wjx.cn/vm/Y2XxaFq.aspx# ,或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如实、准确地填写所列信息。会务组将严格执行保密制度,保证所涉及的所有个人信息仅用于本次会议的疫情报备使用。根据浙江省与杭州市疫情防控要求,参会者出行前需通过国务院客户端查询出发地“疫情风险等级”。除参会者所在地区为“中、高风险区”外,“常态化防控区域”和“低风险区”嘉宾申领浙江通行码后,凭绿码和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即可抵杭。倡导抵杭后3天3检。7天内有本土疫情的地区,落地杭州后24小时内做一次核酸。“3天日常健康监测”区域的人员,抵杭后第1、2、3天每天检测一次。由于疫情变化不可预知,相关政策可能出现变动,具体的疫情防控要求将在大会临近时另行通知。5、 注册缴费请所有参会人员及时登录MicroTAS 2022官方会议系统(网址:https://microtas2022.org/ ),完成线上注册(进入https://microtas2022.org/ 首页上方Attendees » Online Registration);或直接点击线上注册网址:https://microtas2022.org/cgi-bin/registration.cgi ,完成注册。注册收费标准:可在会议网站的Attendees » Registration中查看。6、 会议住宿会议推荐酒店:• 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北辰大酒店,杭州市萧山区奔竞大道353号(距离会场约200米),550元/间。• 宝盛道谷酒店,杭州市萧山区民和路800号(距离会场约1400米),420元/间。• 杭州奥体华美达安可酒店,杭州市萧山区平澜路215号(距离会场约700米),450元/间。住宿预订网址:http://microtas2022.tp13.com/hotel/index.html 注:1. 十月正值杭州旅游季节,届时酒店房间将较为紧张,请参会者尽早通过网站预订酒店。2. 因疫情方面不确定因素较多,原定的截止日期从9月30日推迟至10月8日。3. 北辰酒店的房间预订成功后,如有行程变动,退订较为困难,请各位嘉宾确定行程后再预订。此酒店的预订截止日期可酌情延后。其他两家酒店支持退订,建议大家尽早预订。4. 除上述三家推荐酒店外,参会者也可自行联系其他酒店。7、 会务联系人为方便会务通知和联系交流,请参会者通过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MicroTAS 2022官方微信群。 注:右侧微信群二维码仅7天有效,还可扫描左侧二维码,联系MicroTAS 2022会务组进群。
  • 核酸微全分析仪获8706万元重大仪器专项资助
    博晖创新12月4日晚间公告称,公司近日收到质检总局转发的科技部文件,该通知确定,由公司牵头实施的“微膜泵驱动核酸微全分析仪”项目,被列为2012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   据公告,项目起止时间从2012年10月至2017年9月,项目经费预算为总经费8706万元,其中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资金4228万元。   项目的总目标为攻克小型化、现场化、多功能、集成化、自动化等核酸微全分析仪器核心技术,强化系统集成、软件开发和工程化开发,研制出微膜泵驱动核酸微全分析仪。通过在检验检疫、疾病诊断与研究、环境监测、生物计量等领域中的应用,形成检测标准、操作规程20项以上。加强工程化研开发,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提升仪器质量。   上述项目验收后3年内,将实现微流控分子检测仪年产300台套、微流控芯片年产200万套、分子检测试剂年产200万套的生产能力,为生命科学研究和重大民生问题提供有力检测技术支撑。   公司指出,此项目获批标志着公司在新的技术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微膜泵驱动核酸微全分析仪的研制及产业化,对公司在检验检疫、疾病诊断与研究、环境监测、生物计量等领域的新产品开发及市场开拓有积极影响。   公司称,此项目时间跨度较大,研发内容具有较高难度,项目拟达到的产业化能力和经济效益具有不确定性 本项目经费预算之专项资金4228万元由项目参与单位按任务书之经费预算分配,截至公告日公司尚未收到本专项项目的经费,公司收到该笔经费后将按惯例计入递延收益,对财务指标无重大影响。   博晖创新4日报收14.16元,下跌0.28%。
  • 约稿|锂离子电池显微智能分析解决方案全解析
    为帮助广大材料领域科研工作者了解前沿表征与检测技术,解决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难题,开展相关表征与检测工作,仪器信息网广泛向业内技术专家、仪器厂商约稿,并整理相关学术文章和讲座视频,以期对材料表征技术进行全面的介绍和综述。相关内容将收录至【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盘点】专题,并在仪器信息网平台全渠道推送,后续还将把干货整理成册,以供更多人士阅读。征稿活动进行中,欢迎来稿,征稿活动详情点击:【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盘点】专题: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CLBZ以下为欧波同集团供稿,以飨读者:欧波同锂离子电池显微智能分析解决方案锂离子电池因其清洁、能量密度高、循环性能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近年来, 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的快速发展, 锂离子电池的用量超乎想象,一台新能源汽车集成了几千个电池,达几百公斤,巨量的电池集中在一起,安全问题就尤为重要。近年来锂电池电动车、汽车和储能电站均发生过燃爆事故,因此,锂电池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对锂电池的质检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涵盖了正负极材料、隔膜、铜箔、铝箔,甚至外包装材料。欧波同集团长期从事光镜、电镜领域的微观分析工作,通过和广大客户的交流,我们发现现在客户的微分析存在效率低、人的主观因素影响大、非标准化等问题,为此我们成立了汇鸿科技公司,利用智能化软件实现显微分析的自动化、标准化。1、 锂离子电池材料显微智能分析系统(LIBMAS)锂离子电池是指以锂离子嵌入化合物为电极材料电池的总称,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由于材料加工过程中的缺陷,锂电池在使用或储存过程中仍会出现一定概率的失效[1],例如,多孔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发生体积膨胀和收缩,导致颗粒逐渐出现裂纹,这些裂纹沿着原有缺陷萌生和扩展,最终导致材料出现机械断裂和电极结构解体,造成电极材料粉化。这些材料的失效严重降低了锂电池的使用性能,影响其使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图一:汇鸿锂离子电池显微智能分析系统针对锂电池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失效问题,汇鸿智能科技为客户量身定制了专属软件,满足客户所有需求,采用先进AI技术及图像处理技术,可快速准确进行单晶团聚识别、开裂球识别、二次球颗粒分布均匀性判断、截面孔隙统计、隔膜孔隙统计等锂电池材料分析。1) 开裂球识别:通常在制备三元正极材料时,采用共沉淀法[2]使纳米级一次粒子团聚堆积成球形二次粒子,但这种堆积结构容易形成裂纹,导致电池性能衰减。图二:软件智能区分开裂球和普通球通过汇鸿LIBMAS,可快速统计并计算开裂球占比,获得开裂球裂缝信息,从而改善工艺条件,如图二。正极颗粒内部通常是二次球颗粒形成的多晶结构,我们将二次球颗粒抛开,发现循环充放电后的颗粒截面出现大量裂痕,如图三。使用LIBMAS对截面孔隙进行识别,快速获得截面孔隙结果。图三:二次球截面孔隙识别2)团聚体颗粒识别:正极三元颗粒通常需要在高温纯氧下进行烧结,烧结而成的三元产品一般具有典型的团聚体形貌,即由粒径约几百纳米的一次粒子组成的,在几个到十几个微米之间的二次球颗粒。以往采用人工统计分析,需要在SEM成像后,手动逐个测量,工作量大,而且存在人为测量的误差;采用汇鸿智能分析软件,则可以一键操作,简化流程,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获得标准化的统计结果,如图四。图四:一次颗粒团聚形成的二次球颗粒识别电极材料的颗粒尺寸影响电池的容量、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3]。小尺寸颗粒可以缩短锂离子固相扩散路径,内部多孔颗粒可以提供更多的锂离子迁移通道。但是粒径过小会导致库仑效率和充填密度低下,影响整体电池的容量。通过汇鸿LIBMAS可高效识别一次颗粒大小(长、宽、周长、面积等)以及分布情况,如图五。图五:软件自动区分团聚颗粒及团聚颗粒截面3)单晶颗粒识别:相对于单独的纳米粒子,团聚体颗粒具有比表面积小,颗粒流动性好,压实密度高和电极浆料可加工性好等优点。然而在团聚体反复充放电过程中,电极不断膨胀和收缩,内部颗粒十分容易破碎。相比易产生颗粒粉碎的多晶正极材料,许多研究[4,5]已经开始从晶体结构本身出发,探究单晶三元正极材料的性能,结果表明单晶三元具有更好的机械强度,从而抑制颗粒破碎,在高温循环方面也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诸如此类的研究都需要准确识别出单晶颗粒及其内部分布情况,汇鸿科技LIBMAS可以自动识别团聚颗粒中轮廓清晰的单晶颗粒,并测量、统计其直径,如图六。图六:单晶颗粒的识别4)大小二次球识别:除此之外,汇鸿LIBMAS还可以精准识别图像上所有大二次球颗粒与小颗粒,根据面积判断计算大颗粒与小颗粒分布的均匀性。如图八。图八:大小二次球颗粒分布均匀性识别和统计5)隔膜孔隙率统计:锂电池隔膜作为锂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纳米级微孔结构的高分子功能材料,其主要功能是防止两极接触而发生短路,同时使电解质离子通过。相关研究证实[6],隔膜的微孔孔径分布越均匀,电池的电性能越优异。孔径的分布主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进行观测,但仅靠肉眼观测图片,对孔隙率的表征存在一定误差且效率低下。因此,若要更准确形象地获得材料的孔隙率,需要将图像处理软件与SEM 结合,以实现隔膜孔隙分布及其定量分析的需求。图九:隔膜孔隙识别及孔隙率统计汇鸿LIBMAS可以快速获取隔膜的孔隙率信息,检测隔膜孔隙率、孔隙直径及纤维直径并统计分析,从而形象地描述隔膜表面的结构细节,提高锂电池隔膜孔隙率评定的准确性,如图九。二、锂离子电池异物分析系统(LIBIAS)目前行业对锂电正极材料中金属及磁性异物的分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金属及非金属大颗粒、磁性异物、Cu/Zn单质[7]。异物引入的方式有原材料带入和制造过程中产生。为了有效控制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中非金属/金属/磁性异物的含量,一般会使用专业的设备与软件对初筛后的原材料中异物颗粒进行形貌与成分统计。行业内以往使用光镜或手动测量的方法,然而这些传统检测方式往往在数据结果的准确性、全面性、一致性上有或多或少的不足,给精确检测带来比较大的挑战。目前,锂电池材料中异物颗粒的检测主要面临的问题有:1)异物来源广、溯源难,2)数据量大、费时费力,3)颗粒易团聚、识别难度高。图一:同一颗粒分别在光学显微镜(左)、电子显微镜(右)下的图像及EDS能谱识别颗粒主要成分为Fe图二:电镜图像下滤膜上所有颗粒分布情况图三:滤膜上的颗粒团聚现象针对传统软件的不足,欧波同集团旗下的汇鸿科技公司开发了“锂离子电池异物分析系统”(LIBIAS)。这是集准确、高效和易操作功能为一体的全自动清洁度分析系统,可以实现高清BSE图像采集拍摄和图像处理、元素定量测试等功能。包括:1)简易上手的测试程序,2)开放的标准库编辑系统,3)一键生成对应报告图表。图四:颗粒类型占比饼状图(左),三元统计相图(右)汇鸿智能科技是一家专注于工业领域微观智能图像分析应用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坚持原创,用信息技术引领工业分析”为愿景,可以为用户提供全场景的锂电池智能化显微分析解决方案。汇鸿智能科技研发的”锂离子电池材料显微智能分析系统(LIBMAS)”和“锂离子电池异物分析系统(LIBIAS)”,将高分辨性能的扫描电镜与智能化的分析软件相结合,解决从锂电原材料,到正负极极片、隔膜,锂电清洁度全系列的锂离子电池相关分析,助力研究人员开发出性能更优越的锂电产品。参考文献:[1] Wang Qi-Yu, Wang Shuo, Zhou Ge, Zhang Jie-Nan, Zheng Jie-Yun, Yu Xi-Qian, Li Hong. Progress on the failure analysis of lithium battery. Acta Phys. Sin., 2018, 67(12): 128501. DOI: 10.7498/aps.67.20180757.[2] Synthetic optimization of spherical Li[Ni1/3Mn1/3Co1/3]O2 prepared by a carbonate co-precipitation method.DOI:10.1016/j.powtec.2009.12.002[3] 杨绍斌,梁正. 锂离子电池制造工艺原理与应用[M].[4] Reversible planar gliding and microcracking in a single-crystalline Ni-rich cathode.DOI:10.1126/science.abc3167[5] 肖建伟, 刘良彬, 符泽卫, 等. 单晶LiNixCoyMn1-x-yO2 三元正极材料研究进展[J]. 电池工业, 2017, 21(2): 51-54.[6] 毛继勇,许汉良.锂离子电池用隔膜孔隙率对电池性能的影响[J].广州化工,2018,46(14) : 78-80.[7] 惠升,詹永丽,黎江.锂电正极材料金属及磁性异物过程控制的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21(17):166-168.作者:沈宁单位:欧波同个人简介:沈宁,OPTON创新研究中心BD工程师 ,硕士毕业于上海大学纳米化学与生物学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石墨烯量子点及其修饰物的应用,期间负责研究所内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的使用,培训和维护,硕士期间参与发表四篇专利,两篇SCI学术论文。现负责欧波同集团锂电行业应用市场的开发,对设备选型、技术应用、市场需求有着丰富的经验。
  • 第九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第二轮通知)
    第九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第四届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2014国际微流控芯片与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   The 9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 Total Analysis Systems / The 4th National Symposium on Micro/NanoScale Bioseparations and Bioanalysis / 2014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fluidic Chip and Micro/NanoScale Bioseparation Analysis (Wuhan)   (第二轮通知)   会议时间:2014年10月30日---11月2日   主办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化学会   承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会议地点: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学术交流中心   联系地址: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网址:www.microtas2014-wuhan.org   联 系 人:刘笔锋 bfliu@mail.hust.edu.cn / 13986168393   刘 欣 xliu@mail.hust.edu.cn / 13986193498   一、会议宗旨   大会旨在为从事微流控芯片、纳微分离与分析以及相关领域基础、应用研究的学者提供广泛多学科交叉的学术交流平台。会议历时4天,将以大会报告、专题报告、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墙报等交流形式,为与会专家、青年学者、研究生等提供一个与国内外知名学者互动和学术交流的机会,以促进相关学科的深入发展。   二、会议主题   (1)微流控学与纳流控学 Microfluidics and Nanofluidics   (2)微全分析系统 MicroTAS   (3)毛细管电泳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4)毛细管电色谱 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   (5)高效液相色谱或超效液相色谱 HPLC / UPLC   (6)微纳生物分析 Micro/NanoScale Bioanalysis   (7)与上述技术联用的检测技术如光谱、质谱和电化学技术等   (8)上述技术与系统在化学、生物医学、药学、环境和食品安全等领域中的应用。   凡与上述主题相关的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应用均为本次大会的征文范围,已在刊物上发表或全国会议上报告过的论文不在交流之列。   三、会议论文要求   1)中文或英文摘要均可,包括标题、作者、单位、地址、邮编、E-mail地址、电话、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请标明与会作者(__)和通讯作者(*)。每篇摘要限用 A4纸1页上下左右分别留出2.5cm,单倍行距。中文摘要题目用三号黑体,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作者单位用五号宋体,摘要和关键词用小四号楷体,参考文献用小五号宋体打印,中文摘要请务必提供论文的英文题目和作者信息 英文摘要全篇Times New Roman字体,标题加粗14号,其他内容12号,单倍行距。中文或英文摘要模板可由会议网站下载(www.microtas2014- wuhan.org)。   2)论文实行网上投稿,对不符合要求的稿件,将退回请作者重新修改。一经评审录用后即定稿,不再修改,并发出通知。请作者在递交论文摘要时仔细检查,论文一经录用,文责自负。   3)论文请务必提供稿件联系人电话、通讯地址和Email。   4、征文截止日期   请于2014年9月15日前在线投稿。投稿网址为:www.microtas2014-wuhan.org   四、已确定的邀请报告名单(大会报告、专题报告和邀请报告,排名不分先后)   国际学者:   David Weitz, Harvard University, US,美国科学院院士   Xiaochun Chris Le, University of Alberta, Canada,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   Thomas Laurell, Lund Universty, Sweden,国际CBMS主席   Takehiko Kitamori,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国际CBMS副主席   Tae Song Kim, Kore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orea,国际CBMS副主席   Yoshinobu Baba, Nagoya University, Japan   Utkan Demirci, Stanford University, US   Koji Otsuka, Kyoto University, Japan   Teruo Fujii,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   Shigeru Terabe, Hyogo University, Japan   Yong Chen, Ecole Normale Superieure, France   Yong Zeng, Kansas University, US   Xiaogang Liu,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Michal Markuszewski, Medical University of Gdańsk, Poland   Joselito Quirino, University of Tasmania, Australia   中国学者:   陈洪渊,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玉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桂斌,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士   程 京,清华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   庄乾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授   林炳承,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关亚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许国旺,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梁鑫淼,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秦建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张丽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吴仁安,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逯乐慧,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陈 义,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   赵 睿,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   齐 莉,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   汪海林,中科院环境生态中心,研究员   樊春海,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康经武,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研究员   丁永胜,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员   蒋兴宇,国家纳米中心,研究员   杜文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刘爱骅,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   刘虎威,北京大学,教授   张新祥,北京大学,教授   黄岩谊,北京大学,教授   张新荣,清华大学,教授   林金明,清华大学,教授   罗国安,清华大学,教授   刘 鹏,清华大学,教授   屈 锋,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杨芃原,复旦大学,教授   孔继烈,复旦大学,教授   刘宝红,复旦大学,教授   张祥民,复旦大学,教授  隋国栋,复旦大学,教授   任吉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曹成喜,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施奇惠,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方 群,浙江大学,教授   鞠熀先,南京大学,教授   夏兴华,南京大学,教授   朱俊杰,南京大学,教授   徐静娟,南京大学,教授   练鸿振,南京大学,教授   刘 震,南京大学,教授   许丹科,南京大学,教授   陆祖宏,东南大学,教授   庞代文,武汉大学,教授   冯钰琦,武汉大学,教授   何治柯,武汉大学,教授   陈子林,武汉大学,教授   黄卫华,武汉大学,教授   张治凌,武汉大学,教授   袁必锋,武汉大学,教授   袁 荃,武汉大学,教授   李攻科,中山大学,教授   颜晓梅,厦门大学,教授   杨朝勇,厦门大学,教授   王秋泉,厦门大学,教授   陈兴国,兰州大学,教授   蒲巧生,兰州大学,教授   刘军山,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王建华,东北大学,教授   徐章润,东北大学,教授   卢小泉,西北大学,教授   张成孝,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王进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陈国南,福州大学,教授   钟鸿英,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陈 波,湖南师范大学,教授   贾 丽,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赵书林,广西师范大学,教授   郑 波,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蔡宗苇,香港浸会大学,教授   邱月明,中国标准研究院,研究员   端裕树,岛津公司,博士   五、会议组织机构   学术委员会   陈洪渊(主席)   张玉奎(副主席)   汪尔康 王立鼎 江桂斌 田中群 程 京 杨秀荣   庄乾坤 杨芃原 林炳承 罗国安 崔大付 陈 义   庞代文 林金明 夏兴华 鞠熀先 朱俊杰 徐静娟   陆祖宏 王建华 江云宝 任吉存 孔继烈 刘宝红   方 群 刘 冲 秦建华 金庆辉 李战华 蒋兴宇   黄岩谊 杨朝勇 刘笔锋   会议名誉主席   陈洪渊   组织委员会   刘笔锋(主席)   刘 欣(秘书长)   朱丽华 夏 帆 张敬东 吴康斌 杜 伟 冯晓均 陈 芳 王 玮 王朝霞   六、会议日程安排(初步) 10月30 日 星期四 10月31 日 星期五 11月1 日 星期六 11月2 日 星期日 会议报到: 13:30-20:00 地点: 华中科技大学 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会议开幕式/集体照 大会报告 分会报告 大会报告 茶休 茶休 茶休 大会报告 大会报告 分会报告 午餐/墙报 午餐/墙报 午餐/墙报 分会报告 分会报告 分会报告 茶休 茶休 茶休 分会报告 分会报告 大会报告 大会晚宴 晚餐/VIP晚宴 闭幕式、颁奖   七、会议注册   为便于安排和统计参会人数,请拟参会代表于2014年9月15日前进行网上注册。 注册类型 2014.9.30之前 2014.9.30之后 学术注册 (含博士后) 1500 元人民币 1800 元人民币 学生注册 (报道时需出示学生证件) 900 元人民币 1200 元人民币 企业注册 2000 元人民币 2500 人民币   注册费用包括参加国内、国际三个会议注册费,会议茶点、午餐、晚餐与晚   宴、会议资料等。请将所有款项通过银行汇款至华中科技大学对公账户:   开户名称:华中科技大学   开户银行:中国银行武汉喻家山支行   银行账号:570357526021   银行行号:104521004006   由于华中科技大学大学账户每日交易很多,请务必在汇款留言中注明&ldquo 全国微流控会议&rdquo 及相关注册代表的姓名,汇款后务必将转账汇款信息或回执扫描件上传至投稿系统或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组委会邮箱chip2014@mail.hust.edu.cn,以便及时确认付款。会议期间统一开具发票。鉴于报到当天人数较多,建议参会代表尽量选择提前支付。   八、武汉市、湖北省简介   武汉有着3500余年的建城史,是中国历史上建城史最为悠久的特大城市之一。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武汉地区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在清末、中华民国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经济繁荣,位居亚世界前列。清朝初期,&ldquo 中俄茶叶之路&rdquo 开辟,作为起点的汉口开始逐步成为世界茶叶贸易之都,被欧洲人誉为&ldquo 茶叶港&rdquo 。清代汉口开埠后,对外贸易更与伦敦并驾齐驱,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都会,被誉为&ldquo 东方芝加哥&rdquo 。1911年,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全面爆发,成就了中国推翻帝制、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丰功伟绩。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它距离北京,上海, 广州,西安等中国重要城市都在1000公里左右,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作用京广、京九、武九、汉丹 4 条铁路干线,以及京珠、沪蓉等6条国道在此交汇,水运已形成&ldquo 干支一体,通江达海&rdquo 的客货运网络,武汉港是中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枢纽港和对外开放港口。武汉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巨大型城市,除长江、汉水在城中交汇外,市辖区内有166个湖泊,水域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4,构成了气势恢宏、极具特色的滨江滨湖水生态环境。早在百年之前,孙中山先生就在《建国方略》中,描述武汉是&ldquo 沟通大洋计划之顶水点,中国本部铁路系统之中心、中国最重要之商业中心&rdquo 。他设想,武汉要建成&ldquo 略如纽约、伦敦之大&rdquo 。2007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把武汉列入&ldquo 世界十大都市排行榜&rdquo ,成为新中国首个上榜的中国城市。武汉又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选定为21世纪全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简称鄂。湖北历史悠久。夏王朝时期,夏文化的影响已经到达江汉地区。商朝建立后,湖北即纳入商的版图。西周时期,湖北境内已出现诸多小国,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诸国逐渐统一于楚。武汉东湖、黄鹤楼、三峡大坝、宜昌三峡人家风景区、武当山、神农溪、神农架、清江画廊风景区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旅游景点。   九、会议其它事宜   有关会议的详细介绍、日程安排和宾馆住宿等相关信息请登陆会议网址(www.microtas2014-wuhan.org)查询,相关内容将陆续完善。请会议代表尽快在线预订宾馆,网站上酒店报价均为会议协议价格。   ² 本次会议工作语言为中文和英语,墙报请用英文准备 会议从第二天开始进入国际会议,报告请用英文准备。   ² 大会热诚欢迎相关厂商踊跃报名资助及参展,会议将提供良好的展览场地。
  • 岛津应用:贻贝中脂质成分的全二维分析方案
    在代谢组学中将对整体脂质进行系统分析称为脂质组学。脂质是生物的能量之源,是生物膜的主要构成成分,也担负着参与生物体内信号传导的重要作用。但是,构成脂肪酸的种类和不饱和度的组合多种多样,因此,在同时检测中很难进行全面的分析。对生物样品进行整体脂质提取后,通常先根据脂质的种类采用正相或HILIC(亲水相互作用色谱)进行分离,再对各部分脂质进行LC/MS分析。该方法的缺点是耗时较长。 全二维液相色谱仪可组合一维和二维不同的分离模式,并根据其分离特性,在各维的单独分析中对难以分离的组分进行高度分离。本文向您介绍使用可有效对多脂质组分进行全分离的岛津Nexera-e系统对贻贝中的脂质进行分离的分析示例。在一维系统使用HILIC色谱柱进行半微量分离,在二维系统进行超快速反相分离,并联用了岛津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仪(LCMS-IT-TOF)作为检测器。Nexera-e和LCMS-IT-TOF联用可以得到受外部环境影响而变化的整体脂质的属性信息,从而可以对海洋生物的生物标记物及其脂质组分的变化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了解详情,敬请点击《Nexera-e 和LCMS-IT-TOF 联用对贻贝中脂质成分进行全二维分析》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an/ 。 岛津官方微博地址http://weibo.com/chinashimadzu。岛津微信平台
  • 美国CRAIC授权云纬科技为全光谱显微分析系统一级总代理商
    深圳云纬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的检测分析仪器设备供应商,专业为客户提供最全面的,最先进的显微光谱分析检测仪器及其它光电检测设备。我们是专业技术型的贸易企业,一致致力于材料科学,地质研究,生物科学及制药,刑侦和工业检测等领域。 经美国CRAIC科技公司授权,云纬科技正式成为中国区一级代理商,我公司与美国CRAIC公司一起携手,为国内微区光谱科研贡献最先进的微区光谱解决方案,美国CRAIC显微分光光度计在全球各大研究室使用普遍,其先进的测量技术、高度集成的系统及稳定性深受高新技术海归人才及国内高端科研人才的认可和亲睐。关于美国CRAIC显微全光谱分析测试系统 20/30PV 美国CRAIC最新20/30PV显微光谱分析集成系统为紫外-可见-近红外显微光谱学设定了一个新的标准。使用最前沿技术的20/30 PV不仅可以让用户测试微米级样品的吸收、反射、拉曼、荧光激发或其他光源类型下的光谱,还同时提供了数字成像功能。美国CRAIC 20/30 显微分光光度计系统,结合了显微学和光谱学的优势,用于微小样品或样品的微小区域的光谱分析;微区光谱测试的范围从深紫外到近红外,同时也提供全波段的成像。具备先进的光谱及图像分析软件、自动化的参数设置、简单易用、能长时间稳定工作等优良特性。 最新CRAIC 20/30 PV集成了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成像系统于一身,根据产品不同,可以做紫外可见近红外(200-2500nm)的光谱分析,还可以集成显微Raman系统,同时科研级光谱仪和高分辨彩色数字成像系统都使用了最新的显微镜光路系统及科研级光学接口。 高灵敏度的固态阵列检测器件使用了热电制冷的方式提高了器件的信噪比,增强稳定性,并保证设备能长时间稳定地工作;高分辨率的数字成像系统在用于紫外、近红外以及可见光波段的彩色成像。多种类型的光源包提供了从深紫外到近红外的光源,类型包括透射光、反射光、荧光等,偏振光和拉曼激光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提供。CRAIC精巧的软件不仅可以控制显微镜、光谱仪和数字成像系统,还同时提供了先进分析功能,甚至包括薄膜厚度测量及色度测量。 20/30PV系列为显微观测、材料科学、地质科学、生物科学及制药、表面等离子共振,法医痕迹鉴证,石墨烯及纳米管等领域提供完美的显微光谱分析方案,20/30 PV是显微分光光度计最顶尖的代表。关于美国CRAIC显微光谱分析系统 FLEX美国CRAIC最新的FLEX型号光谱仪集成系统为紫外-可见-近红外显微光谱学设定了一个新的标准。FLEX系列是20/30PV型号的简化版,有着比20/30PV更优惠的价格,并与20/30PV一样有着很高的稳定性和全光谱分析能力,使用最前沿技术的FLEX不仅可以让用户测试微米级样品的吸收、反射、拉曼、荧光激发或其他光源类型下的光谱,还同时提供了数字成像功能。光谱测试的范围从深紫外到近红外,同时也提供全波段的成像。具备先进的光谱及图像分析软件、自动化的参数设置、简单易用、能长时间稳定工作等优良特性。FLEX是工厂产品检测以及实验室样品分析的完美工具。FLEX集成了紫外-可见-近红外(200-2200nm)光谱仪、拉曼光谱仪、成像系统于一身,同时光谱仪和数字成像系统都使用了最新的显微镜光路系统。其高灵敏度的固态阵列检测器件使用了热电制冷的方式提高了器件的信噪比,并保证设备能长时间稳定地工作。高分辨率的数字成像系统在用于紫外、近红外以及可见光波段的彩色成像。多种类型的光源包提供了从深紫外到近红外的光源,类型包括透射光、反射光、荧光等,偏振光和拉曼激光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提供。精巧的软件不仅可以控制显微镜、光谱仪和数字成像系统,还同时提供了先进分析功能,甚至包括薄膜厚度测量。关于美国CRAIC显微光谱分析系统 508PV508PV可以通过开放光学接口安装到任意显微镜或者探测平台上,从而让您获得光谱测量及图像处理能力,甚至是视频及动态光谱测试。根据显微镜的配置,您可以完成显微样品的吸收、透射反射、偏振、甚至是荧光激发的光谱。CRAIC同样也提供适应于光谱仪的显微镜,可以提供更宽的光谱范围、更强信噪比及出众 成像数据508PV 还可用于升级旧的显微光度计,用508PV取代旧的光谱仪,电子部件,软件和计算机系统。508PV提供了专门用于显微光谱测试的光谱仪,使用TE制冷技术保证长时间稳定的工作和极低的噪声水平。科研级的光学接口连接显微镜通用C接口适配器,集成光谱分析,图像分析及仪器控制的软件。整个仪器稳定可靠,简单易用,科学设计保证客户无故障使用数年。目前CRAIC系列分光光度计已用于煤炭,石油,地质,矿物学,生物学,半导体科学,材料科学,工业质量控制及刑事科学等。深圳云纬科技有限公司 / Shenzhen Yunway Tech Co.ltd深圳市龙岗区天安云谷产业园一期B栋 联系人:颜经理 电话:18520190828邮箱:Michael.yan@cloudsway.net.cn
  • 上海天美研制的“全二维高温液相色谱分析系统“通过科委验收
    2011年12月16日由上海天美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承担、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参与的上海市科委2009年度下达的科学仪器科技攻关项目&ldquo 全二维高温液相色谱分析系统&rdquo (项目编号:09142200300)顺利通过上海市科委课题验收。 验收会会场 课题负责人虞雄华高级工程师做技术总结报告 王志宏高级工程师宣读了科委专家测评报告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色谱分离分析科学的研究也与时俱进,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研究的积极开展,人们对复杂体系中全组分信息的了解越来越强烈。 而常规的以一维色谱为核心的方法由于峰容量的限制,样品分析时除非采用烦琐的预处理或采用选择性的检测器,否则无法避免峰的重叠。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强有力的途径是多维或二维色谱技术。全二维液相色谱模式使第一维洗脱的产物全部进入第二维中继续分析,能得到样品全部组分的信息,同时避免了传统的中心切割技术中收集一维洗脱产物再进样造成的样品污染、浪费,也缩短了分析时间,同时实现两种不同分离模式的分析。高温液相色谱(HTLC)是一种在较高温度下运行的快速液相色谱分离技术。与常规高效液相色谱相比,具有快速、高效、经济环保等优点。升高温度不仅使流动相的黏度、介电常数和表面张力等物性参数改变,同时也使溶质的扩散和传质速率增大,在较低的驱动压力下得到非常高的流动相线速度,加快分析速度,获得了较高的峰容量。就以上技术的集合,全二维高温液相色谱仪的研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重要的市场前景,在解决成分复杂、含量不均、干扰严重、组分未知等等在生命科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食品安全、环境污染、重大疾病和药物筛选(中药现代化)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大大促进我国在这些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科学的发展。 科委领导张露璐发言 专家参观样机 在验收会上课题负责人虞雄华高级工程师做了详细的技术总结报告,复旦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代表夏金根博士做了全二维高温液相色谱在人血蛋白和中药丹参分析方法的建立报告,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王志宏高级工程师宣读了科委专家测评报告。以庄松林院士为验收委员会主任的专家验收组听取了项目完成单位所作的项目研制报告、样机检测报告、专家测评报告、用户使用报告、查新报告等,审阅了有关技术资料,参观了仪器的现场演示,通过认真讨论一致同意通过验收,并对该课题取得的技术成果给与了充分肯定与赞赏,&ldquo 全二维高温液相色谱分析系统&rdquo 综合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上海天美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市场部
  • BCEIA2023微全分析分会学术报告会首日在京开幕!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9月6-8日,第二十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简称BCEIA2023)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召开。9月7日上午,微全分析分会报告会正式开讲,聚焦“面向全社会的微型化分析技术”主题,围绕微单体分析,器官模拟和细胞代谢分析,微纳分析技术,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四个专题方向,特别邀请了数十位国内外微全分析领域资深科学家,围绕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和新应用等方面分享精彩报告。会议首日现场座无虚席,参会人员络绎不绝。大会现场作为微全分析分会召集人,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在大会首日开幕式环节致辞。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 致开幕辞 BCEIA2023微全分析分会特别邀请了东北大学王建华教授、韩国中昂大学Jaebum Choo教授、北京大学黄岩谊教授、清华大学梁琼麟教授、西南大学黄承志教授、厦门大学杨朝勇教授、浙江大学方群教授、韩国庆熙大学Seong Ho Kang教授、南方科技大学蒋兴宇教授、复旦大学刘宝红教授、美国德州大学李秀军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叶明亮研究员、 韩国汉阳大学Hoeil Chung教授 、国家纳米中心孙佳姝研究员、澳门大学贾艳伟副教授、大阪公立大学许岩副教授、南京大学龙亿涛教授、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Oliver J. Schmitz教授、复旦大学曾湖烈研究员、厦门大学李耀群教授、东京都立大学毛思锋助理教授、北京保利微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工程师吴大林等数十位专家带来精彩报告。会议首日,共计12位特邀嘉宾分别作精彩主题报告,另有4位学者进行了口头报告。特邀报告部分报告题目:Optical Spectroscopy and ICP-MS Two Dimensional Single Cell Analysis报告嘉宾:王建华教授 东北大学 王建华教授报道了利用ICP-MS进行单细胞分析方法,通过微流控芯片获取高通量的单细胞流体,探究了细胞对金纳米颗粒的摄取异质性,并利用大小不同的适配体分离并进行了循环肿瘤细胞的单细胞分析。利用光谱-质谱(lif-icpms)耦合进行二维的单细胞分析,利用荧光适配体进行lif,再跟质谱耦合,可以同时对单细胞的多个纬度进行匹配性的研究。报告题目:Microenvironment Induced Cell Migration and Measurement报告嘉宾:刘宝红 复旦大学刘宝红教授报告了利用微流控芯片模拟了限域微环境和开放微环境的工作,研究了两种环境下不同的细胞迁移方式,利用质谱系统高灵敏度的分析了单细胞迁移过程中的代谢,开发了一系列单分子成像技术并利用了单分子实时图像miRNAs探究了迁移模式,同时利用活细胞成像技术探究了波形蛋白和动力肌球蛋白对细胞迁移的影响。报告题目: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Spectrometry of Single Nanoparticle报告嘉宾:王健教授 (代黄承志教授)西南大学王健教授探究了多种单颗粒共振能量转移光谱方法,并利用单细胞共振光谱进行了显微电子计数,开发了多种增加单颗粒共振能量转移分析的方法,获得了更高的分辨率和效率,并利用这些方法进行了生理的分析。报告题目:Innovations in Paper/Polymer Hybrid Microfluidic Platforms for RapidPoint of Care Diagnosis of Infectious Diseases报告嘉宾:李秀军教授 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埃尔帕索分校李秀军教授报告了利用纸基和PDMS微流控芯片组合的分析方法,纸基芯片中利用石墨烯和适配体构建传感器,一步快速便捷的检测出细菌。利用多通道的芯片实现了多种细菌的快速检测,可以直接肉眼观察结果。并利用肉眼可视的生物杂交芯片检测了多种传染病,可以利用手机拍照直接处理获取结果。报告题目:SERS-Based Droplet Microfluidics for The Aiagnosis of SARS-CoV-2报告嘉宾:Jaebum CHOO 教授 韩国中央大学Jaebum Choo 教授开发了一种基于SERS的微滴传感器,这种方法灵敏度得到了显著提高,测定时间缩短。对患者样本进行临床测试结果与使用RT-PCR方法获得的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所提出的基于SERS的微滴传感器有望作为一种新的护理点诊断平台,用于现场快速准确地检测SARS-CoV-2。报告题目:In Vivo Sensing Based on Stretchable Electronics 报告嘉宾:蒋兴宇研究员 南方科技大学蒋兴宇教授报告了利用柔性电子器件制作大面积的高灵敏度的检测的工作,可以用于收集手的动作信息并重现,同时可以和手机nfc技术结合检测运动时皮肤表面金属离子的代谢物的变化,制造了人工电子血管,可以在体内进行可逆的电穿孔以实现高度靶向的局部治疗,同时可以进行不可逆的电穿孔用于杀死CTCs。报告题目:High-Throughput Drug Delivery for Drug Screening报告嘉宾:方群教授 浙江大学 方群教授设计了Sequential Operation Droplet Array(SODA)液滴阵列,可以在液滴阵列对样品进行取样,转移,反应。可以产生皮升级别的液滴,并进行多样的高精度高通量的操作,利用SODA系统,可以进行长时间的细胞培养、刺激,药物筛选,还能用于三维细胞培养,抗体筛选等分析。报告题目:A Robust Glycoproteomics Platform Facilitating Highly Reproducible Analysis of Serum Site -Specific Glycoforms for Biomarker报告嘉宾:叶明亮研究员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叶明亮研究员提出了N-糖蛋白质组学(HRN)平台,用于位点特异性聚糖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在HRN平台中,通过HILIC方法富集生物样品的完整N-糖肽,然后通过LC-MS/MS系统进行分析,利用HRN平台分析了来自两个队列的200个个体标本,做到了血清糖蛋白质组的深度覆盖。通过使用机器学习,确定了5个位点特异性聚糖作为检测早期胃癌(GC)潜在标志物。 报告题目:Chip-free Droplet Digital PCR报告嘉宾:黄岩谊教授 北京大学 黄岩谊教授分享了缩小数字PCR的尺度,利用非芯片的方式,通过在油相中震动旋转的通道产生大量均匀的液滴,利用离心力和大量细小通道的组合进行液滴的产生,当液滴密度等于油相时,离心管中的液滴可以悬浮在油相中便于进行光学研究,在经过程序处理后可以进行高通量的PCR分析研究。报告题目:Organoid/Organ on a Chip for Drug Screening报告嘉宾:梁琼麟教授(代) 清华大学梁琼麟教授课题组利用微流控技术构建了各种器官的三维的微结构的方法,并将这些器官应用于药物研究,将药物作用与不同的器官结构模型,模拟体内的药物作用过程。还构构建了可以模拟氧气、血压等外界环境的类器官芯片,用于研究氧气对基因和表型影响。报告题目:Dendrimeric DNA Coordinate BarcodingDesign for Spatial RNA Sequencing报告嘉宾:杨朝勇教授 (代) 厦门大学杨朝勇教授课题组报告了配对seq用于高通量的单细胞RNA测序,多配对的seq和DMF-DR-seq用于转录组和蛋白分析,TEMP-seq用于分析同时分析时间和基因组,开发了Decoder-Seq,通过将树状纳米基底与微流体坐标条形码相结合,以创建具有确定性组合条形码的高密度空间DNA阵列,提供分辨率灵活性和成本效益。通过应用Decoder-Seq,在近细胞分辨率下可视化了小鼠海马的空间单细胞图谱,并鉴定了树突中富集的mRNA。并将其应用于肾癌。 报告题目:Single-Entity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报告嘉宾:龙亿涛教授 (代) 南京大学龙亿涛教授研制了高电流分辨高通量的电化学仪器,可以对单个纳米颗粒进行精准的测量,探究了纳米颗粒的碰撞模型。还利用纳米孔道应用于单分子的测量,利用磷脂双分子测负载生物纳米孔道,就会行程稳定的开孔电流,进行单分子的阻断电流研究,可以区分单个碱基单个氨基酸。口头报告部分 报告题目:The Paper-Based Flow Sensor Based on Viscosity Change for theDetection of Biomarkers报告嘉宾:胡琼政教授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胡琼政教授通过溶液的粘度变化,利用凝胶和溶胶转变检测胰蛋白酶,碱性磷酸酶和甲胎蛋白以及透明质酸,也是基于粘度的不同,可以检测淀粉酶的以及DNA。同时利用相分离检测脂肪酶等物质,并且利用滑行速度传感器检测透明质酸。报告题目:Asymmetric Nanofluidic Devices for Sensitive and Label-FreeBioanalysis报告嘉宾:王琛教授(代) 南京师范大学王琛教授课题组报道了利用2d MOFs和纳米通道结合,构建的纳流控装置结合显微镜和光谱分析,可以对单细胞进行多维度的分析。报告题目:Phospholipid Self Assembly Based Artificial Cells报告嘉宾:韩晓军教授(代) 哈尔滨工业大学 韩晓军教授课题组汇报了基于磷脂构建双层磷脂膜,不同结构的磷脂双分子guvs和细菌的相互作用,可以进行可逆的极化,通过线性的GUVs模拟肌肉运动,通过组合guvs行程化学共同体。报告题目:Chemical Pen for Nanowire Fabric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报告嘉宾:林海峰博士 北京工商大学林海锋博士报告了一种通过化学笔形成的扩散混合反应体系在固体表面选择性制备导电纳米线的新方法。通过适当调节溶液的粘度和其他参数,并借助染料作为流动边界指示剂,实现了纳米级混合区域。讨论环节现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BCEIA2023微全分析分会以“面向全社会的微型化分析技术”为主题,充分展现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进展,如单细胞分析技术、液滴微流控技术、数字PCR、类器官与器官芯片、细胞成像技术等前沿技术在及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进展,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生物医学检测、体外诊断、药物研究等领域的应用与进展。整个会场内容丰富、紧贴前沿热点研究,为广大参会人员提供了一个充分交流学习的机会。 2023年9月8日,为期两天的微全分析分会报告会迎来闭幕!点击查看后续报道:推进微全分析产学研用|BCEIA2023微全分析分会报告会圆满闭幕!
  • 什么前沿分析技术能让业内大腕云集,三会合一?——2016国际微流控芯片与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十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2016年5月7日上午,2016国际微流控芯片与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十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在兰州大学顺利召开,由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致开幕词。本次会议由中国化学会主办,兰州大学承办,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协办,邀请六十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作一系列报告,吸引了国内外五百余名专家学生参会。开幕式现场  上午大会特邀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西北工业大学Pavel Neuzil教授和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陈勇教授做精彩报告,由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和南京大学鞠熀先教授主持。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  陈洪渊院士从多个角度回顾了近30年微纳流控芯片技术的发展历史,并做以总结和展望。由于微纳流控起源于分析学科的电泳微型化,始终与分析学科紧密联系,因此陈院士主要以微纳流控分析系统的学科交叉为主线进行讲述,报告中选择了数个有代表性的案例,总结其研究模式和策略,以挖掘微纳流控服务于科学前沿的核心优势。最后,回溯微纳流控的根本物性,以期从根源上推陈出新,实现方法学上的创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  对生命活动的功能执行体—蛋白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不仅可以全景式地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而且发现的关键蛋白质对于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以及建立相应的诊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样品的复杂性给蛋白质组分析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张玉奎院士介绍了其研究团队近年来通过发展样品预处理、分离和定量的新材料、新方法和新平台,显著提高了对蛋白质组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能力。西北工业大学Pavel Neuzil教授  Pavel Neuzil教授于2015年入选中组部“外专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受聘于西北工业大学,是微机电系统、微纳流体、微流控芯片等领域的技术专家。其研制的手持型快速PCR仪成功用于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H5N1)的快速检测,并在疾病诊断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陈勇教授  陈勇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纳米科技及其在信息与生物工程等方面的应用。在纳米加工制作新技术及新工艺,纳米加工(包括高分辨率X光光刻,纳米膜压及软光刻),纳米结构物理(纳米磁学及超高密存储,纳米光学及集成光学,近场光学及光子晶体)以及微流体器件制备和应用等领域均有卓越成果。目前主持研究大规模纳米结构及纳米器件制备的新工艺及应用、微流体生物分子及细胞的检测、基因芯片改进、微流体集成光路等课题。  此次会议包括大会报告、专题报告、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墙报等多种交流形式,同时举办相关仪器设备和产品展览会,共持续四天。此外,会议特设四个分会场,包括多个主题:微流控学与纳流控学、微全分析系统、毛细管电泳 、毛细管电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或超高效液相色谱、微纳生物分析,与上述技术联用的检测技术如光谱、质谱和电化学技术等 ,以及上述技术与系统在化学、生物、医学、药学、环境和食品安全等领域中的应用。  更多精彩会议内容,请继续关注仪器信息网的跟踪报道。上图:第一分会场,下图:第二分会场上图:第三分会场,下图:第四分会场编辑:史秀明
  • 上海天美研制的《全二维高温液相色谱分析系统》项目顺利通过科委验收
    2011年12月16日由上海天美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承担、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参与的上海市科委2009年度下达的科学仪器科技攻关项目&ldquo 全二维高温液相色谱分析系统&rdquo (项目编号:09142200300)顺利通过上海市科委课题验收,验收会专家对该课题取得的技术成果给与了充分肯定与赞赏。 验收会现场
  • 雪景科技推出多款针对特定应用的全二维色谱分析系统
    为了满足不同行业对全二维气相色谱的技术需求,雪景科技近期推出了多款针对特定行业应用的全二维气相色谱分析系统。这些系统是雪景科技多年来在不同行业全二维分析应用开发经验的总结和提炼,集成了品牌气相色谱和质谱、全二维调制器及定制配件、样品前处理、全二维柱系统和实验方法、以及数据处理流程,形成了针对特定应用的一整套专业化全二维色谱解决方案。研究人员可以快速上手,节省了全二维和多维色谱系统配置和方法开发的时间,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全二维气相色谱的强大分析功能。 1. 原油及石油产品全二维分析系统(P510系列)采用最新的全二维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对原油、油田沉积物、以及各种中低馏分石油产品(汽油、煤油、柴油等)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实现族类分离、全组分分析、或目标化合物定量等。广泛用于石油勘探、石油化工、煤化工、化工环境监测等领域。 2. 挥发性及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全二维分析系统(H880系列)可用于离线或在线分析空气、颗粒物、水样、土壤以及材料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的化学组成和含量。提供最全面最准确的化合物组分信息和定量结果,满足大气科学、环境监测、公共安全、产品质控等多个领域的分析应用要求。搭配多种进样配件,实现各种场景的应用需求。包括自动液体进样、CTC自动进样平台(模块可选)、多模式及热脱附模块、在线VOCs富集浓缩系统、在线颗粒物捕集脱附系统等。 3. 矿物油全二维分析系统(S830系列)适用于环境、食品、粮油产品以及食品包装材料中矿物油含量的分析检测,采用业界领先的全二维气相色谱技术,样品经提取后可直接进样,无需预柱分离,利用全二维色谱的双柱系统一次性分离饱和烷烃(MOSH)和芳香烃(MOAH)组分,同时得到MOSH和MOAH的含量,极大提高检测效率。灵敏度和可靠性较常规方法也有显著提高。此外,搭配升级组件后可实现矿物油中典型化合物定性和精细分析(TOF质谱),以及整合样品全自动前处理和提取过程(CTC自动前处理平台)。 4. 香精香料及风味物质全二维分析系统(T360系列)整合最新的全二维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和配套系统,搭配最适合风味分析的柱系统和调制柱,对食品饮料、烟草、中草药、农产品及天然香料等原料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全面精细分析,提高风味鉴定、质量控制、工艺优化和真伪甄别等应用的分析能力和准确性。该系统特别集成了雪景科技研发的自动切换高级模式,在一套系统上实现常规一维、全二维、中心切割的全自动切换,而且切换过程及柱系统维护(换色谱柱)无需放空质谱,同时支持多检测器协同检测(质谱、FID、嗅闻仪等)。真正做到了“一机多用”,“维护无忧”。 雪景科技专注于全二维及多维色谱的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竭诚为各行业用户提供更方便、更高效、更经济的色谱分析技术、数据处理方法,以及整体解决方案。
  • 与微流控技术大咖同行,艾玮得生物亮相第十四届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
    由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东南大学共同主办,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承办,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类器官与器官芯片分会、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类器官与器官芯片分会、江苏运动健康研究院共同协办,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第九届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于2023年8月26日至28日在苏州高新区圆满举办。 本次会议汇聚众多国内微流控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医生,旨在深入探讨与分享微流控学、微全分析系统、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等微流控技术在各领域的开发研究和应用,为微流控技术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们提供多学科交叉的学术交流平台。01 现场活动与微流控技术大咖同行,现场精彩不断。艾玮得生物携生物材料、单腔器官芯片、高通量器官芯片、高内涵智能分析系统、摇摆灌注仪等系列产品亮相,完整展示了从上游生物材料/试剂盒,中游器官芯片,到下游生命科学仪器的全产业链的布局,吸引现场观众驻足观看和了解。 艾玮得器官芯片技术转化于东南大学器官芯片科研团队,其结构设计采用微流控技术,可在器官芯片内精准控制流体,实现可持续高仿生的流动。 02 同期分论坛演讲主题演讲8月27日,艾玮得生物副总经理、CTO陈早早博士在第一分会场做题为《人体器官芯片的模型构建和药物有效性评价研究》的主题演讲,重点介绍器官芯片发展历程与市场前景,艾玮得器官芯片产业化实施情况等方面内容。口头汇报8月27日下午,艾玮得生物生命科学设备研发工程师在分论坛进行口头汇报,题目为《基于人工智能的类器官识别》,为现场嘉宾生动演示了艾玮得高内涵智能分析系统中类器官识别研发成果。 江苏艾玮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AVATARGET)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专注于人体器官芯片及生命科学设备研发与生产的创新科技公司,其核心技术转化于东南大学器官芯片科研团队,技术成果已成功应用在新药研发、精准医疗、疾病建模、美妆安全性评价等科研场景中。 目前,艾玮得已与恒瑞、先声、齐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江苏省人民医院等国内外知名药企,多所医院、研究机构及高校达成深度合作,持续推动器官芯片在更多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助力生命科学快速发展。
  • 解决方案 | 禾信全二维气质联用仪,探索香精成分分析新方向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物质文化的追求,国民经济中科技含量高、配套性强、与其他行业关联度高的香精香料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日用香精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为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各大香精企业竞相推出新品种、新原料、新技术,提出科学配方,不断打造日用香精新亮点。香精成分检测分析的难点香精样品成分复杂,组分种类高达数千种,且浓度范围较宽,化学性质、组成结构也各不相同,检测分析工作非常困难。传统GCMS方法受限于峰容量不足,香精成分全组分分析需要同时使用三套不同柱系统:非极性(如DB-5, DB-1)、极性(如Wax)和中等极性(如DB-17),同时需要进行3套柱系统数据分析,工作量大且会检出多种重合组分,为分析测试人员带来极大困扰,已经成为行业公认的检测分析痛点。解决方案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88622)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GGT 0620,搭载新型固态热调制技术,将两根不同固定相的色谱柱串联,峰容量大,灵敏度高,可实现香精样品中全组分的近正交分离,定性能力强,检测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的三套柱系统,已经成为香精组分检测、工艺优化、真假鉴别等方面的高新质谱检测技术。图1是采用禾信GGT 0620分析A香精公司香精样品的局部谱图。可知:图1:某香精样品难分析组分分离结果图(同分异构体和理化性质相似的化合物)GGT 0620分离度较好,可将莪术呋醚酮、香柏酮、兰桉醇、喇叭茶醇、α毕橙茄醇等理化性质相似的化合物在二维色谱上完全分离,这在一维GCMS上是难以实现的。此外,由于GGT 0620具有极窄的色谱峰宽,因此检测灵敏度高,是常规一维GCMS的10倍以上;GGT 0620数据处理软件中具有简单易操作的数据自动检索定性功能,可大大减少香精组分分析的工作量。分析一个未知香精样品组分,GGT 0620相比一维GCMS节省一半以上分析时间,效率大大提高。图2是采用禾信GGT 0620对B香精公司混合香精样品的成分溯源结果。可知:图2:某香精样品配方成分溯源结果(1)GGT 0620可进行全组分成分分析,从而确定不同的单体香精及混合香精的化学组成;(2)GGT 0620具有自主开发的溯源算法,它可以结合特征组分进行分析,能快速、准确地获得混合香精中单体香精的占比,出具准确的分析结果。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香精香料需求双向增长,香精香料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高效、安全、环保”的香精分析技术是香精企业占据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禾信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 GGT 0620分离度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在复杂香精样品分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将不断参与到各香精香料企业的生产开发过程,助力中国香精行业的快速发展。
  • 东西分析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通过专家测评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5年10月18日,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仪器评议组对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与广州禾信分析仪器公司联合研制的GC× GC TOF MS 3300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进行现场测评。该活动作为BCEIA展会同期开展的活动,评测结果将在展会期间进行发布。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测评专家组成员包括: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研究员汪正范、中石化石油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苏焕华,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重九,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教授杨松成,中国科学院科学仪器研究中心研究员于科岐、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研究员赵晓光,清华大学教授张新荣、北京大学教授刘虎威,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光辉。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开华任测评组组长。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合作伙伴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振也带领广州禾信项目团队一同参加了本次活动。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的研发是对当前国内外常用的一维气相色谱质谱的一次革命,为解析复杂物质与检测未知物质提供了一个强有力和新颖的解决手段。目前国际上只有个别公司掌握了这项尖端技术。GC× GC TOF MS 3300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作为全二维色谱和质谱彻底整合的产品,国际尚属少见。通过此项目的研究,东西分析和广州禾信获得了多个相关专利。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本次会议由魏开华主持。项目组向专家组汇报仪器研制情况,介绍测评方案。专家组针对测评方案提出意见并进行了现场测评。并对现场测评结果进行了总结和补充。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GC× GC TOF3300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引起了专家的极大兴趣。针对专家的疑问,项目组现场做样和演示,通过分析结果解答专家的问题,整个互动过程气氛活跃。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img title=" 1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insimg/0f81a93f-b3ae-42ef-bce8-53a094d5374c.jpg" /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0070c0 FONT-SIZE: 12px" strong 项目技术负责人、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首席科学家薛恒钢汇报仪器研制结果 /strong /span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项目技术负责人、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首席科学家薛恒钢介绍了产品的设计理念、立项依据、产品研制过程、突破的关键技术点和仪器的检出限等性能指标。据介绍,此仪器主要应用在大气中有机物分析、地质石油中组分分析、现代农业研究、冶金环保等领域。薛恒钢还以柴油组分分析为例介绍了仪器的应用特点。除此之外,薛恒钢还对比了该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的分析结果。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img title=" 2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insimg/687222a7-70d7-4bd0-818b-399d625c8ef1.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0070c0 FONT-SIZE: 12px" strong 专家组对仪器进行现场测评 /strong /span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0070c0 FONT-SIZE: 12px" img title=" 3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insimg/c61dd797-fd21-48b4-a469-fd132b816bca.jpg" / /span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0070c0 FONT-SIZE: 12px" strong 柴油样品一维TIC图(GC Q MS) /strong /span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由柴油样品的一维色谱TIC图可以看到,一维色谱分离化合物数目不到200个。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img title=" 4说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insimg/fc1d8f5a-c227-4137-a873-9060d7527a7d.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0070c0 FONT-SIZE: 12px" strong 柴油样品的全二维色谱TIC图 /strong /span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0070c0 FONT-SIZE: 12px" img title=" 补充三维色谱图-xhg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insimg/07c512dc-79d5-4553-aeb9-1fb238fbc18c.jpg" / /span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0070c0 FONT-SIZE: 12px" strong 柴油样品的全二维色谱TIC图3D显示 /strong /span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通过全二维色谱可以对超过1500个化合物进行定性。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会议最后,参会专家对该款仪器予以了积极的和正面的肯定,为能见证国产仪器的跨越式的进步感到十分欣喜。专家表示希望东西分析继续大胆创新,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高端科学仪器产品,勇敢攀登世界分析仪器的顶峰。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另外,专家特别称赞东西分析和广州禾信的这种合作模式,为国内仪器厂商合作共赢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广州禾信秉承“做中国人的质谱仪器”的理念,在中国质谱仪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img title=" 6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insimg/8f7bc677-9ae9-4b60-9fca-2f7933a2fb2a.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0070c0 FONT-SIZE: 12px" strong 参会 /strong /span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0070c0 FONT-SIZE: 12px" strong 全体人员在东西分析楼前合影 /strong /span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编辑:郭浩楠 /p
  • BCEIA2023微全分析分会报告会圆满闭幕|共促产学研用、协同技术创新
    2023年9月8日,为期两天的微全分析分会报告会圆满落幕!本届会议聚焦“面向全社会的微型化分析技术”主题,围绕微单体分析,器官模拟和细胞代谢分析,微纳分析技术,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四个专题方向,特别邀请了共计23位特邀嘉宾分别作精彩主题报告,10位学者进行了口头报告。三十余位国内外微全分析领域资深科学家,围绕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和新应用等方面分享精彩报告。会议首日现场座无虚席,参会人员络绎不绝。(点击查看首日精彩报道:BCEIA2023微全分析分会首日在京开幕!)会议次日,共计17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微纳分析新技术、新应用等方向带来精彩主题报告,详情:特邀报告部分报告题目:How to Solve Problems in Non-Targeted Analysis报告嘉宾:Oliver J. Schmitz教授 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Oliver J. Schmitz教授报告了非靶向分析领域的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非靶向分析的主要挑战是复杂样品中分析物的分离和鉴定。超高分辨质谱(UHRMS)——例如Orbitrap或者FT-ICRMS——可以用于组分精确分析,但是具有较长的瞬态长度,无法和有效的分离技术例如LC×LC或者GC×GC结合。课题组针对问题提出了新型TPI离子源的设计,并介绍GC-TPI-MS和LC-TPI-MS在复杂样品分离和鉴定中的多种应用。报告题目:Micro/Nano-Technology-Based Bioanalysis报告嘉宾:孙佳姝研究员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孙佳姝研究员报告了基于微纳技术的生物分析方法。细胞外囊泡(EVs)可以作为肿瘤诊断的标志物,但是EVs分析存在小尺寸、其它物质干扰的问题。该课题组提出一系列基于微流体和生物传感的方法,实现对EVs的精确控制和分子检测。提出了一种单步热泳适体传感器方法,热泳过程能够实现EVs的高效富集,结合下游分析方法获得EVs的蛋白表达谱和microRNA分析结果。结合机器学习分类方法,能够实现肿瘤细胞的准确检测和分类。报告题目:Non-Invasive Monitoring of Diffusible Signaling Molecules in Living Single Cells Using Liquid Crystal报告嘉宾:Mashooq Khan副教授 齐鲁工业大学Khan教授介绍了使用液晶方法在活单细胞中进行无损扩散分子检测的方法。将液晶材料修饰在细胞膜上,扩散分子的响应会改变液晶的取向特性,实现了单细胞的氨和过氧化氢的检测和在线监测,并且在正常细胞和癌细胞中表现出不同的取向特征。报告题目:Raman and NIR Spectroscopic Detection of Microplastics in Water Using Perfluorocarbon as A Capturing Medium报告嘉宾:Hoeil Chung教授 韩国汉阳大学Hoeil Chung教授介绍了使用全氟己烷(PFH)作为微塑料(MPs)提取媒介的拉曼光谱和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微塑料广泛分布在河流和海洋中,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现有分离和分析方法存在时间慢、效率低的不足。利用PFH的强疏水性可以提取水中的微塑料,并且几乎不吸收红外辐射的特性,该课题组并提出了使用PFH作为快速捕获媒介,基于拉曼和近红外光谱实现微塑料的定量分析。聚乙烯粒子被选为微塑料的模型进行方法验证,并引入PTFE盘提高方法的灵敏度和重现性。 报告题目:Nanofluidics: Evolving and Pioneering the Future of Analytical Chemistry报告嘉宾:许岩教授 大阪公立大学许岩教授介绍了纳流体在分析化学中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前景。纳流体是研究和利用纳米通道中流体特性的新兴领域,能够在单分子水平上理解物质传输现象、化学反应、生物过程。相比于微流体,纳流体的发展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由于将功能集成到极小和密封的纳米通道中存在的挑战,导致纳流体中缺乏“控”的现象。该课题组构建了一系列纳米流体器件制造策略,集成了流体控制、分子捕获和检测技术,为纳流体与其它学科的结合铺平道路。报告题目:Integrated Multi-Functional 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 Based on Wavelength-Dependent Plasmonic Scattering for Single Living Cell Analysis报告嘉宾:Seong Ho Kang教授 韩国庆熙大学Seong Ho Kang教授介绍了基于波长依赖性等离子体散射的集成多功能超分辨显微镜用于活单细胞分析的工作。开发了一种多功能的超分辨显微镜(iMSRM),结合微分干涉、荧光、相干红外热反射、超分辨径向波动稳定模式等技术,可以同时实现各向异性纳米粒子的多信息(xyz三维坐标和旋转动力学参数和转运速度等)的测量。该技术可以用于实时监测单个活细胞内各区域的细胞内转运。报告题目:Highly Sensitive Nanofluidic Sensing Via Functional Modification of Single Glass Nanopore报告嘉宾:李耀群教授 厦门大学李耀群教授介绍了使用功能化修饰单玻璃纳米孔实现高灵敏纳流体传感技术。玻璃固态纳米孔通道具有制备简便、稳定性高和优点,为设计纳米传感器件提供了基础。玻璃锥形纳米孔具有独特的非对称结构。提出了一种三重刺激响应的纳米流体二极管,可以智能响应糖、pH和温度。此外,该课题组还提出了一系列用于DNA、ATP检测的纳米孔技术,可以为模拟生物体中离子通道的功能和开发精确的纳米生物传感器提供灵敏的平台。报告题目:Digital Microfluidics for Cancer Precision Medicine报告嘉宾:贾艳伟副教授 澳门大学贾艳伟教授报告了数字微流控在精准医疗方面的应用。精准医疗是当今医疗领域的重要方向,并且能够与微流控技术相互结合。数字微流控是基于介电润湿原理从而实现液滴自动化操作的技术,在高压电场作用下,液滴的接触角发生改变,从而驱动液滴能够自动移动。该课题组利用搭建的自动化数字微流控平台,在细胞培养、药物递送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并开发了自动化的药物筛选仪器。报告题目:Microchemical Pen: Microfluidic Approach for Single Cell Analysis报告嘉宾:毛思锋助理教授 东京都立大学毛思锋教授报告了微化学笔在单细胞分析中的应用。单细胞分析能够对疾病过程理解和诊断提供关键信息。微化学笔是利用微流体中的层流现象形成局部限制区域,从而实现单细胞分辨率分析的方法。开发了分别具有2、3、4孔的不同微化学笔装置,结合层流控制可以用于细胞粘附测量、细胞损伤和修复观察等应用。同时,微化学笔还可以用于纳米线的制造,用于相关检测和传感领域。报告题目:超高精度微流控芯片加工产业化解决方案报告嘉宾:吴大林工程师 北京保利微芯科技有限公司吴大林工程师报告了超高精度的微流控芯片加工产业化解决方案。从工业生产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微流控芯片在大规模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材料选择以及加工工艺方案,聚合物微流控芯片产业化路径包括金属模具、精密注塑、键合技术和表面修饰等关键环节。针对不同的微流控芯片工艺方案进行比较,系统总结了它们的技术优势和应用场景。报告题目:Development of the Air-Blood Barrier (ABB) Model in Vitro Using the Dynamic Microfluidics报告嘉宾:曾湖烈研究员 复旦大学曾湖烈研究员报告了使用流动式微流控芯片构建ABB(Alveolus/Air-Blood)模型的方法。借助类似transwell的原理,构建具有动态模型特征的微流控芯片,并与静态细胞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构建的微流控芯片动态模型能够获得与动物模型更加相近的生理现象。报告题目:Microfluidic Droplets for Single-Cell Microbial Cultivation, Screening, and Sequencing报告嘉宾:杜文斌研究员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杜文斌研究员报告了微流控液滴技术用于单细胞微生物培养、筛查和测序的应用。通过微流体器件上功能单元的设计和集成,实现了单细胞操作和分析的多步处理、微型化和自动化。开发了一种基于振荡的液滴生成技术,实现对病毒和病原体的高灵敏度绝对定量。设计了便携式集成slipchip,用于快速临床病原体检测和抗菌药物敏感性测试。口头报告部分报告题目:A Microfluidic Chemiluminescence Immunosensor Based on Orientation of Antibody for HIV-1 P24 Antigen Detectio报告嘉宾:高丹副研究员 清华深圳研究院高丹研究员介绍了基于微流控的生物标志物和病原体的检测方法。传统的检测方法存在灵敏度低、分析时间长的问题。提出了将微流控技术和声波驱动方法结合的技术,对生物样品检测具有优秀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报告题目:Multiplexed Detection of Foodborne Pathogens Using One-Pot RAA-CRISPR/Cas12a on A Finger Actuated Microfluidic Biosensor报告嘉宾:邢高娃博士 兰州大学邢高娃博士介绍了使用微流控技术和CRISPR结合的食品病原体快速检测方法,提出了一种手指按压驱动的微流控芯片,实现了食品检测中快速、便携的要求。报告题目:Precise Nanopore Peptides Analysis: From Biomedical Diagnosis to Peptidomics Profiling报告嘉宾:王亮研究员 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王亮研究员报告了纳米孔在生物医学诊断和多肽组学中的应用。结合理论算法模拟和设计了纳米孔的性能,在遗传学、农业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报告题目:Study on Cytotoxicity of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by Microfluidics Chip Mass Spectrometry报告嘉宾:许柠博士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许柠博士报告了使用微流控芯片联用质谱方法对全氟化合物(PFAS)的毒性研究,使用过滤器-芯片-固相萃取-质谱系统,研究吸附PFAS及其代谢的高效MOF吸附剂的高通量鉴定,筛选了BUT-16作为原位PFAS吸附的有吸引力的材料。报告题目:Study on Cytotoxicity of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by Microfluidics Chip Mass Spectrometrry报告嘉宾:颜识涵研究员 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颜识涵研究员报告了近场太赫兹波扫描显微镜在单细胞分析中的应用,太赫兹波是介于微波与红外之间的波段,利用太赫兹波结合的技术能够在单细胞分辨率上对细胞水状态进行观察和分析。讨论环节与会嘉宾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BCEIA2023微全分析分会以“面向全社会的微型化分析技术”为主题,充分展现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进展,如单细胞分析技术、液滴微流控技术、数字PCR、类器官与器官芯片、细胞成像技术等前沿技术在及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进展,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生物医学检测、体外诊断、药物研究等领域的应用与进展。整个会场内容丰富、紧贴前沿热点研究,为广大参会人员提供了一个充分交流学习的机会。 颁奖环节分会还以报展的方式展示了32篇研究成果,有3篇论文被评为BCEIA2023大会优秀报展奖,对应的第一作者分别是韩国中央大学Jiadong Chen、国家纳米科学中心Zhenglin Li和清华大学Ying Hou。此外,微全分析分会也自主选出了三名优秀报报奖,由北京清博益康科技有限公司给予优秀报展奖励,获奖论文的第一作者分别是清华大学Hua Sun、复旦大学Anchen Fu和德国杜伊斯堡-艾森大学Jonas Rösler。分会主席林金明教授和北京清博益康科技有限公司林峻廷副总经理一同为获奖者颁发证书和奖金。闭幕仪式林金明教授致闭幕词在大会闭幕环节,本届BCEIA微全分析分会主席林金明教授致闭幕辞。林教授对参加本次会议的所有参会代表表示感谢,对23位主题报告专家和10位口头报告专家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对积极投稿参加报展交流的代表表示感谢,同时祝贺获得优秀报展奖的所有论文作者和相关单位。林教授高度评价了微全分析研究的快速发展,指出了以微纳流控技术为基础的交叉研究的重要性与广泛的应用前景,并希望大家能够加深交流,积极推进微全分析的产学研用的合作,进一步提高微全分析的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将微全分析推向新的高度。本次微全分析分会得到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保利微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礼为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清博益康科技有限公司的赞助,林金明教授在闭幕辞中对这些公司支持表示感谢,热诚欢迎未来有更多的相关公司支持微全分析研究的学术交流。
  • 第十二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七届国际微流控学学术论坛(杨凌)(第二轮通知)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435dee69-713d-4f01-b85a-d02f95f737b8.jpg" title=" 2.png" alt=" 2.png" width=" 613" height=" 135" style=" width: 613px height: 135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陕西· 杨凌) /p p   The 12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 Total Analysis Systems / The 7th National Symposium on Micro/Nano Scale Bioseparations and Bioanalysis /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Microfluidics (Yangling) / The 11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crochemistry and Microsystems (ISMM 2019)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第二轮通知) /p p   会议时间:2019年5月17日―5月20日 (5月17日全天报到)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d1452193-f754-4929-a83c-cc8d7268fac5.jpg" style=" float: right width: 179px height: 179px " title=" 1.png" alt=" 1.png" width=" 179" height=" 179" / /p p   主办单位:中国化学会 /p p   承办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p p   协办单位: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 /p p   大会主席:陈洪渊 院士 /p p   执行主席:王进义 教授 /p p   会议地点: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杨凌会展国际酒店(陕西· 杨凌) /p p   会议网址: a href=" http://microtas2019.nwsuaf.com" _src=" http://microtas2019.nwsuaf.com" http://microtas2019.nwsuaf.com /a /p p    strong 1、会议宗旨 /strong /p p   大会旨在为从事相关领域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的学者提供广泛多学科交叉的学术交流平台,以促进相关学科的深入发展。会议历时4天,含大会报告、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墙报等交流形式,组委会热忱欢迎踊跃投稿并到会交流。会议同期举办相关仪器设备和产品的展览会,欢迎国内外相关分析仪器公司、厂商到会介绍和展出产品。 /p p    strong 2、会议主题 /strong /p p   (1)微流控学与纳流控学 Microfluidics and Nanofluidics /p p   (2)微全分析系统 MicroTAS /p p   (3)毛细管电泳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p p   (4)毛细管电色谱 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 /p p   (5)高效液相色谱或超效液相色谱 HPLC / UPLC /p p   (6)微纳生物分析 Micro/NanoScale Bioanalysis /p p   (7)与上述技术联用的检测技术如光谱、质谱和电化学技术等 /p p   (8)上述技术与系统在化学、生物医学、药学、环境和食品安全等领域中的应用。 /p p    strong 3、会议组织机构 /strong /p p   学术委员会 /p p   主 席:陈洪渊 院士 /p p   副主席:张玉奎 院士 /p p   委员:(按姓名拼音排序) /p p   陈兴国 陈 义 程 京 崔大付 方 群 黄岩谊 江桂斌 江云宝 /p p   蒋兴宇 金庆辉 鞠熀先 孔继烈 李战华 林炳承 林金明 刘宝红 /p p   刘笔锋 刘 冲 陆祖宏 罗国安 庞代文 蒲巧生 秦建华 任吉存 /p p   田中群 汪尔康 王建华 王进义 王立鼎 夏兴华 徐静娟 徐章润 /p p   杨朝勇 杨芃原 杨秀荣 朱俊杰 庄乾坤 /p p   大会组委会 /p p   主任:王进义 /p p   委员:(按姓名拼音排序) /p p   陈淑伟 韩 翔 李保新 李 菲 李 华 李天保 李 延 刘成辉 /p p   刘书慧 刘文明 聂 飞 漆红兰 任 丽 申烨华 佟珊珊 涂 琴 /p p   王东恩 王建龙 王 丽 徐 峰 徐勇前 许 娟 余瑞金 袁茂森 /p p   张成孝 张艳荣 赵 磊 赵永席 郑建斌 /p p    strong 4、已确定的邀请报告学者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strong /p p   国际学者: /p p   Hsian-Rong Tse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SA /p p   Kim Tae Song, Kore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orea /p p   Yan Xu, Osaka Prefecture University, Japan /p p   Je-Kyun Park,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orea /p p   Yoon-Kyoung Cho, Ulsan National Institute of Science & amp Technology, Korea /p p   Takehiko Kitamori,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 /p p   Kyojiro Morikawa,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 /p p   国内学者: /p p   陈洪渊,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 /p p   张玉奎,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 /p p   汪尔康,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 /p p   董绍俊,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p p   江桂斌,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 /p p   谭蔚泓,湖南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 /p p   刘虎威,北京大学,教授 /p p   黄岩谊,北京大学,教授 /p p   白玉,北京大学,教授 /p p   赵美萍,北京大学,教授 /p p   郭少军,北京大学,研究员 /p p   林金明,清华大学,教授 /p p   李景虹,清华大学,教授 /p p   张四纯,清华大学,教授 /p p   梁琼麟,清华大学,副教授 /p p   鞠熀先,南京大学,教授 /p p   朱俊杰,南京大学,教授 /p p   夏兴华,南京大学,教授 /p p   刘震,南京大学,教授 /p p   练鸿振,南京大学,教授 /p p   许丹科,南京大学,教授 /p p   徐静娟,南京大学,教授 /p p   杨竼原,复旦大学,教授 /p p   刘宝红,复旦大学,教授 /p p   陆豪杰,复旦大学,教授 /p p   邓春晖,复旦大学,教授 /p p   隋国栋,复旦大学,教授 /p p   方群,浙江大学,教授 /p p   潘远江,浙江大学,教授 /p p   牟颖,浙江大学,教授 /p p   唐波,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p p   张春阳,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p p   林炳承,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p p   张丽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p p   许国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p p   陆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p p   李攻科,中山大学,教授 /p p   欧阳钢锋,中山大学,教授 /p p   戴宗,中山大学,教授 /p p   栾天罡,中山大学,教授 /p p   张志凌,武汉大学,教授 /p p   黄卫华,武汉大学,教授 /p p   夏帆,中国地质大学,教授 /p p   曹成喜,上海交大,教授 /p p   王晓林,上海交大,教授 /p p   杨朝勇,厦门大学,教授 /p p   巫金波,上海大学,教授 /p p   陈兴国,兰州大学,教授 /p p   蒲巧生,兰州大学,教授 /p p   张海霞,兰州大学,教授 /p p   汪宝堆,兰州大学,教授 /p p   贾琼,吉林大学,教授 /p p   蒋兴宇,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 /p p   孙佳姝,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 /p p   张袁健,东南大学,教授 /p p   刘松琴,东南大学,教授 /p p   卫伟,东南大学,教授 /p p   王建华,东北大学,教授 /p p   徐章润,东北大学,教授 /p p   吕弋,四川大学,教授 /p p   侯贤灯,四川大学,教授 /p p   屈锋,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p p   陈义,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马会民,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于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上官棣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齐莉,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赵睿,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吴海臣,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王铁,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聂宗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毛兰群,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王秋泉,厦门大学,教授 /p p   江云宝,厦门大学,教授 /p p   逯乐慧,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王宏达,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王振新,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杨帆,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分析化学编辑部,副研究员 /p p   徐国宝,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唐纪琳,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姜秀娥,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陈卫,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康经武,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卢小泉,西北师范大学,教授 /p p   刘笔锋,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p p   聂舟,湖南大学,教授 /p p   袁荃,湖南大学,教授 /p p   陈金华,湖南大学,教授 /p p   赵书林,广西师范大学,教授 /p p   段学欣,天津大学,教授 /p p   黄承志,西南大学 ,教授 /p p   袁若,西南大学 ,教授 /p p   卓颖,西南大学 ,教授 /p p   邱建丁,南昌大学,教授 /p p   秦卫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p p   邓兆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p p   严秀平,江南大学,教授 /p p   邱洪灯,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p p   王琛,中国药科大学,副教授 /p p   李东浩,延边大学,教授 /p p   刘定斌,南开大学,研究员 /p p   肖乐辉,南开大学,研究员 /p p   尹学博,南开大学,教授 /p p   邵学广,南开大学,教授 /p p   谢小江,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 /p p   陈星星,辽宁科技大学,教授 /p p   古志远,南京师大,教授 /p p   刘利红,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 /p p   汪乐余,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p p   王志华,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p p   孙晶,大连大学,教授 /p p   夏云生,安微师大,教授 /p p   董川,山西大学,教授 /p p   阴彩霞,山西大学,教授 /p p   杜文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p p   汪海林,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研究员 /p p   王树涛,中国科学院化学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p p   胡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p p   王坤,江苏大学,教授 /p p   黄成军,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 /p p   唐点平,福州大学,教授 /p p   宋继彬,福州大学,教授 /p p   毛红菊,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p p   段忆翔,西北大学,教授 /p p   亢晓峰,西北大学,教授 /p p   李华,西北大学,教授 /p p   李延,西北大学,教授 /p p   谢彦博,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p p   常洪龙,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p p   Pavel Neuzil,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p p   徐峰,西安交大,教授 /p p   赵永席,西安交大,教授 /p p   李菲,西安交大,教授 /p p   张成孝,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p p   李保新,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p p   唐艳丽,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p p   漆红兰,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p p   刘成辉,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p p    strong 5、征文要求 /strong /p p   (1)凡与上述主题相关的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应用均为本次大会的征文范围,已在刊物上发表或全国会议上报告过的论文不在应征之列,请作者在递交论文摘要时仔细检查,论文一经录用,文责自负。 /p p   (2)登录会议网站: a href=" http://microtas2019.nwsuaf.com" _src=" http://microtas2019.nwsuaf.com" http://microtas2019.nwsuaf.com /a ,下载会议摘要模板,根据要求撰写并上传摘要 /p p   (3)在线提交论文摘要:登录会议网站,根据在线投稿说明,填写相关信息并上传会议摘要。征稿截止日期:2019年4月15日 /p p   (4)若个别作者不能顺利通过网站投稿,可采取e-mail形式投稿,邮箱:conference @nwafu.edu.cn /p p   (5)论文请务必提供稿件联系人电话、通讯地址和e-mail /p p   (6)拟参加ISMM2019国际会议的参会者请参阅网站: a href=" http://ismm2019.nwsuaf.com" _src=" http://ismm2019.nwsuaf.com" http://ismm2019.nwsuaf.com /a ,下载会议摘要模板,根据要求撰写并上传摘要。 /p p    strong 6、论文交流及奖励 /strong /p p   本次会议采用中文(国内会议部分)和英文(国际会议部分)两种语言交流。会议组织有大会报告、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和墙报。会期拟组织学术委员会专家对墙报进行评选,设立优秀墙报奖与优秀论文奖。 /p p   strong  7、网上注册 /strong /p p   (1)为便于安排和统计参会人数,请拟参会的代表于2019年4月15日前进行网上注册。有关会议交费手续、报到地点、住宿等事宜详见会议网站( a href=" http://microtas2019.nwsuaf.com" _src=" http://microtas2019.nwsuaf.com" http://microtas2019.nwsuaf.com /a )。 /p p   (2)拟参加ISMM2019国际会议的参会者请通过网站( a href=" http://ismm2019.nwsuaf.com" _src=" http://ismm2019.nwsuaf.com" http://ismm2019.nwsuaf.com /a )注册。 /p p   (3)参会者根据自己情况仅需注册和缴费一次,无需在两个网站同时注册。 /p p   strong  8、缴费信息 /strong /p p   正式代表(包括展商):1800元/人(4月15日前),2000元/人(4月15日后及现场注册) /p p   学生代表:1200元/人(4月15日前),1400元/人(4月15日后及现场注册) /p p   缴费方式包括通过电汇和现场缴费两种方式 /p p   (1)银行汇款 /p p   户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p p   账号:102810820826 /p p   开户行:中国银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支行 /p p   行号:104795000248 /p p   *汇款用途必须标注:微分析(姓名+单位)。 /p p   *为了方便核对和提早开具会费发票,缴费成功后,烦请邮件告知,并提供纳税人识别号。 /p p   (2)现场缴费 /p p   现金、POS机刷卡或者支付宝 /p p   strong  9、会务联系人 /strong /p p   袁茂森 (Tel: 15102944990 email: conference@nwafu.edu.cn) /p p   陈淑伟 (Tel: 13072965818 email: conference@nwafu.edu.cn) /p p    strong 10、杨凌高新农业示范区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简介 /strong /p p   杨凌,全称为“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称“杨凌示范区”,别称“中国农科城”,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唯一的农业特色鲜明的自贸片区,正在建设的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也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四大科技展会之一“农高会”的举办地。 /p p   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先河。1934年,国民政府在这里建立了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学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此后的几十年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和陕西省在杨凌又陆续布局建设了包括两所大学、5个研究院所、3所中专等10家农科教单位,因农业科教资源富集,被誉为中国著名“农科城”。这个小城聚集了农林水等70多个学科、7000多名农业科教人员,是我国重要的农科教基地。杨凌为我国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p p   杨凌地处西安和宝鸡之间,距西安约80公里。周边旅游资源丰富,距离风景宜人的太白山风景区、佛教圣地法门寺、历史遗迹乾陵、杨贵妃墓等仅有半小时车程,距离秦始皇兵马俑、华山约有1个半小时车程(高铁1小时), 距离西安高铁半小时。 /p p   有关会议的详细介绍、组织机构、日程安排、酒店住宿等相关信息请登陆会议网址( a href=" http://microtas2019.nwsuaf.com" _src=" http://microtas2019.nwsuaf.com" http://microtas2019.nwsuaf.com /a 和 a href=" http://ismm2019.nwsuaf.com" _src=" http://ismm2019.nwsuaf.com" http://ismm2019.nwsuaf.com /a )查询。相关内容将陆续完善。 /p p br/ /p
  • 安捷伦高分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案 | 针对持久性全氟化合物(PFAS)的分析
    什么是 PFAS?它具有哪些功能?又存在哪些危害?1PFAS 即全氟/多氟烷基类物质,是一系列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原子和氟原子构成。2凭借其优异的高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PFAS 在纺织、表面活性剂、食品包装、不粘涂层、防水涂层和灭火泡沫等领域广泛使用。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PFAS 进入环境之后,由于极其稳定,几乎不被生物降解,它可在环境中持久存在。而作为一种典型的内分泌干扰物,极微量的 PFAS 暴露就可能带来健康风险;同时考虑到不同人的体质,其安全水平难以预测。已经成为重点关注的环境新污染物之一。PFAS 监测的难点是什么?1目标化合物的数量庞大,已经报告的超过 6000 多个;且标准品不易获得;2涵盖不同的挥发性、极性和官能团。无法使用一种设备或者一个方法分析所有化合物;3浓度低(通常为低 ppt 和亚 ppt 级),要求设备有较高检测灵敏度;虽然高倍富集可以提高检测灵敏度,但同样会带来严重干扰;4实际环境中存在的 PFAS 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尚不清楚。安捷伦 7250 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具有灵敏度高、扫描速率快,高分辨抗干扰,精确质量数采集定性准确的特点,非常适合环境样品当中挥发性和部分半挥发性 PFAS 化合物的检测。因此安捷伦公司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用户合作建立了包含上百种不同类型的 PFAS 化合物的气质高分辨谱库,包含全氟烷基碘化物(PFAIs)、氟聚物碘化物(FTIs)、氟聚物醇(FTOHs)、含氟聚物烯烃(FTO)、含氟聚物丙烯酸酯(FTAC)、含氟聚物甲基丙烯酸酯(FTMAC)和全氟烷基羧酸(PFCAs)等(图 1)。除了化合物高分辨质谱图、每个碎片的精确质量数及对应化学组成,谱库当中还包括了每个化合物的分子式、结构式、特定分析条件下的保留时间等信息(图 2)。图 1. 不同类型 PFAS 化合物的高分辨质谱图 图 2. 谱库当中 PFAS 化合物的高分辨质谱图、分子式、结构式、保留时间等信息基于 PFAS 气质高分辨质谱库、7250 SureMass 算法和安捷伦未知物分析软件,对饮用水和土壤样品当中的 PFAS 化合物进行了检测。图 3 显示的是样品高分辨质谱图经解卷积后通过与高分辨质谱库比对和保留时间辅助确认,对样品当中包含的 PFAS 化合物进行准确定性的结果(分别以一个化合物示例)。图 3. A:土壤当中检测到乙基全氟丁基醚;B:饮用水当中检测到甲基全氟辛酸数据结果表明:7250 高分辨气质和 PFAS 化合物高分辨质谱库的配合使用相得益彰,能够显著降低对 PFAS 这类复杂化合物的分析难度,提高定性准确性,加快分析速度。结 语 在上述实验过程中,7250 工作的扫描范围是 50-1200m/z,在这样宽广的范围内采集的质谱数据的分辨率和准确性不会受到影响,方便对环境当中各种类型的污染物进行大范围的筛查检测。利用 7250 这一优势,除了 PFAS 化合物,上述水样当中还检测到了包括消毒副产品、个人护理产品中的化学品、药物、杀虫剂等环境污染物,真正体现了 7250 高分辨质谱“一网打尽”的强大能力。
  • 半小时完成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分析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当前,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检测技术有免疫、PCR和高通量测序(NGS)三类,其中免疫和PCR方法是一种定向检测,可以对病毒进行筛查,适合对患者标本中是否存在病毒进行诊断。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高通量测序作为一种全面的基因组检测技术,虽然它可以有效防止病毒变异产生的漏检,但因实验流程耗时长,操作繁琐,尤其是建库环节步骤繁琐,需要多次转管和移液操作,致使其推广应用受到限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基于此,杰毅生物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浙江省疾控中心、阿里达摩院医疗AI团队一同联手,研发出中国首台宏基因组全自动建库设备Cubics。据悉,该平台是不同于核酸检测方法的全基因组检测技术,借助AI算法对基因数据的海量分析处理能力,能对疑似病例的病毒样本进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比对;同时配备基于自主研发的CNAD技术(CRISPR等温检测法)研制的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试剂盒。并且,该检测试剂盒不依赖PCR仪器,能快速有效地解决医院单位现场反应需求,实现快速寻找病原,并进行感染诊断。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不过,因全基因组检测技术是对疑似病例的病毒样本进行全基因组序列对比,每次测序过程会产生海量的数据,其前处理和数据分析都非常费时费力。为此,该平台还借助阿里达摩院的AI算法加持,在序列比对过程中,对算法增加了分布式设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了解,与传统新冠肺炎的分析检测,该平台至少能够节省8个小时的分析检测时间,仅需半小时就能将疑似病例完成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分析,可以实现快速精准捕捉变异后的病毒序列,二级结构及三维结构,进而精准检测变异病毒,大幅提高疑似病例的确诊速度。 /p
  • 多国实施全基因组分析计划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300px" title=" 20159795562860.jp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noimg/6c6ac7b1-a85f-479c-a0ae-1a351b7f6b30.jpg" width=" 500" height=" 30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英国计划到2017年对10万人进行基因组测序( /strong 图片来源:Sergey Nivens) /p p   美国加州一对龙凤胎出生后,他们的父母非常忧虑:两个婴儿不仅发育缓慢,而且肌肉松软无力。大脑扫描结果显示,男婴或存在大脑性麻痹 然而医生对造成女婴震颤和癫痫的原因却不清楚。一连串的检测均未能确诊两名婴儿的病因,当两名孩子5岁时,开始服用左旋多巴(用于治疗帕金森氏症的一种药物)进行治疗,然而该药物疗效有限。 /p p   直到2010年,这对双胞胎14岁后,全基因测序才结束了他们的病因诊断之旅。测序结果发现,参与墨蝶呤还原酶(这种酶参与生成神经递质多巴胺和5-羟色胺)基因编码的一个基因产生了一对突变。医生在临床治疗中加入了5-羟色胺之后,男孩的运动能力增强了,女孩也不再受到突然的、让人喘不过气的痉挛的折磨了。 /p p    strong 国家基因工程 /strong /p p   类似的病例激发了科学家进一步探索基因疗法的雄心。实际上,由于基因测序可以探查到与特定疾病相关的基因,该疗法正在成为一种日益受欢迎的诊断方法。但这种测序通常很难给出诊断结果,因为它们往往聚焦于部分基因组序列的已知基因。诸如上述双胞胎案例,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需要进一步对一个人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检测,才能发现致病基因。当前,全基因组测序仅用于个别案例,但是许多大规模计划正考虑把全基因组分析纳入常规医疗保健体系。 /p p   英国就是其一。通过10万人基因组计划(该项计划于2012年发起,并得到首相戴维· 卡梅伦的支持),该国已经在基因医学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p p   作为3亿英镑计划的一部分,10万人基因组计划到2017年将对被纳入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NHS)的10万名癌症患者、罕见病患者以及传染病患者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该计划的目标是通过把疾病和精确的基因特征相关联,从而根据患者的个体需求提供精准治疗,最终刺激英国基因组学产业的发展。 /p p   由国家资助的、一体化的英国医疗卫生系统对于开展如此大规模的基因医学研究非常理想,牛津大学医学研究专家John Bell说,他也是基因组学英格兰公司的理事之一,该公司是NHS下属的一家旨在管理和运行10万人基因组计划的公司。NHS已经拥有大量个人临床信息,把这些信息和详细的基因组数据结合,将更有利于在医学和基因之间的联系上获得重要发现。现在,证明全基因组分析有助于诊断疾病的证据已经越来越多,长远来看,这项计划的目标是让全基因组成为NHS常规记录的一部分,Bell说。 /p p   然而,在实现这一愿景之前,10万人基因测序计划仍须跨越一些障碍。除了提取和测序大量个人基因的烦琐任务外,还存在辨别哪些基因突变会导致疾病、哪些突变是有害的等诸多问题,回答这些问题将需要处理海量数据,且耗时漫长,因此也需要专业公司设计出更先进的软件。 /p p    strong 发展势头强劲 /strong /p p   冰岛是首个对其公民实施大规模基因分析计划的国家。很多国家随后也开展了同样有着明确目标的计划:把公民健康和基因组测序相联系。在美国,“精准医学计划”打算对100万名志愿者进行基因测序,而正在酝酿的“百万老兵计划”目标也是在美国退伍军人之间开展类似的计划。其他正在进行类似项目的国家还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华坡、泰国、科威特、卡塔尔、以色列、比利时、卢森堡和爱沙尼亚。 /p p   但英国的10万人基因工程发展势头最为强劲,该工程已经注册了3500名罕见病患者、2000名癌症患者,该工程共计划招募约7.5万人。最终招募的罕见病患者与其亲属将包括5万人,由于80%的罕见病会遗传,所以该项目将会对罕见病遗传者(通常是孩子)和与血缘关系最近的亲属进行基因组测序。其他的2.5万人将包括癌症患者,他们的基因组序列将会进行两次检测(肿瘤DNA将会被用于和该患者的正常细胞作对比),从而让测序总量达到10万人次。 /p p   该项目的目标是,希望可以让参试者受益于临床分析,而且他们的基因组数据还会对全社会的患者贡献价值。比如,医生通过把一名患者的前列腺癌症基因和英国基因数据库中的数据作对比,可能揭示出该病背后的具体基因模式。医生可能会找出具有同样基因模型的其他患者,然后了解哪些药物和程序对患者有益。 /p p    strong 寻找合作伙伴 /strong /p p   现在,基因组学英格兰公司正在为基因检测过程中的各个步骤——从提取DNA样本到分析基因组——寻找行业合伙人,总部位于加州圣迭戈的测序设备生产商Illumina公司就是合作者之一,该公司正在进行基因测序以及区分基因变异(即识别变体)等工作。该公司目前仍在位于英国小切斯特福德的分公司从事这项工作,但随着该项目规模日益扩大,未来数月,相关测序仪器将会被运往欣克斯顿威康信托基金会基因组校园。 /p p   Illumina正在利用高通量测序处理提取的DNA样本,以获得As、Ts、 Cs和Gs等DNA构建模块短片段的字符串。这些片段会通过运算被组合成一个一个连续的序列,然后科学家会通过生物信息学把这些生成的全基因组和人类参照基因组(由国际基因组参照序列合作体持续更新的一个人类基因组的典型范例)进行对比。其目的是发现和这个范例不同的每一处偏离:即每个基因变异。 /p p   为了识别这些变异,Illumina团队将使用该公司的艾萨克工作流—— 一种计算基因序列和识别变体工具的开放源代码——辨别每个基因组潜在的成千上万个变异中哪种变异与个体疾病相关联。基因组学英格兰公司将会对位于科舍姆安全数据中心的全部10万份基因组样本的序列和变异进行收集与分析。但是这家NHS下属的公司还要决定在这一过程中采用哪些软件:在选择最终用于该计划的软件之前,该公司将和Illumina等科研机构合作,以验证、测试以及提高现存的许多变体识别算术公式。 /p p   当前,Illumima公司已经对10万人基因工程中的3000多个基因组进行了测序,现在每天仍在进行更多的测序工作。“对于各种分析结果,公司将会收集和报告在DNA具体部位发现的不同种类的胚胎和体细胞变异。”该公司人口测序计划执行经理Peter Fromen说。这些变异可能包括插入或删除部分核苷酸,或是用一种核苷酸替代另一种核苷酸。此外还包括结构变异,比如一个基因复制数量的变化。 /p p    strong 亟待软件创新 /strong /p p   在此项工程中,每个变异都会被拿来和现有变异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对比,这些数据库包括诸如核苷酸多态性数据库(dbSNP)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的一个短基因变异数据库 编纂了全球人类基因变异目录的国际研究计划 外显子组聚集联盟(ExAC)数据库 外显子组测序数据集等。由于该工程工作量极大,参与考量的10家最顶尖的公司将负责为该项目的首批8000名患者提供评注以及解释类的服务工作。目前基因组学英格兰公司已经把中标公司缩减到了其中的4家,并要求这些公司通过相关测试阶段,并达成一项协议。 /p p   据悉,剑桥的Congenica和加州的Omicia公司将分析罕见病基因 加州的Nanthealth公司将分析癌症基因 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的WuXi NextCODE公司将分析癌症和罕见病两者。加州圣迭戈的Cypher Genomics公司和与其合作的马里兰州的Lockheed Martin公司将成为保留的候选公司。这些公司此前均有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 /p p   这些公司都将使用高性能计算机解释基因数据,并将在基因组学英格兰公司的安全数据中心工作,对数据进行分析。它们的宗旨是提供自动化服务,因为当前解释下一代测序数据在很大程度上仍要采取手动程序,这一过程须耗费大量时间。因此,每个公司都会带来其自有的、不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处理这些棘手的解读问题。 /p p   NHS并不擅长技术创新,Bell说,但基因组学英格兰公司在这一方面具备改革能力。对该公司来说,整个10万人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是为临床医学提供答案。但是在诊断资料解析抵达医生和患者之前,科学家团队和临床医师需要分析这些数据。目前,10万人基因组工程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活动,这对全基因组学领域的发展可能是有力的促进因素。它将会带来许多商业和学术机遇,可能会让基因医学最终实现其众望所归的前景,为受疾病折磨的患者带来益处。 /p
  •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分析气溶胶PM2.5的终极方案
    薛恒钢 张志杰 2011年12月4日、5日北京的灰霾天气引发人们对于大气PM2.5监测的关注。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PM2.5的检测过程当中,经常遇到基质种类繁多、痕量微量灵敏度不足,分离不佳共流严重,且浓度差异大等常规色质难以解决的难题。因为现有的传统GCMS峰容量低,分离能力有限,广谱性差,通量低,尤其是对共流干扰问题无有效解决方法。而污染物种类众多,要求同时检测样品中可能存在的污染物列表少则几百多则上千,这就要求仪器对同一样品能高通量高分离度的检测成千上万化合物,同时能进行高效率的批量样品处理,具有相当水平的自动化数据分析能力。 一维色谱技术分离能力有限,时常不能满足应用需求。许多分析问题需要比一维色谱技术提供更高的分辨率。而分离能力可通过使用多种分析机制的组合来增强。全二维气相色谱(GC×GC)是一个正交分离系统,样品通过两维不同机制的分离使得分析效果大大提升。它的峰容量为组成它的两根柱子各自峰容量的乘积,分辨力为二柱各自分辨率平方加和的平方根。目前一维气相技术只能对二百左右组份峰进行有效的分离。而全二维气相技术可以完全分离上万个色谱峰。 高通量飞行时间质谱采集速率500张全谱图/秒。力可特有的自动峰识别Peak Find、自动解卷积True Signal Deconvolution、自动谱库检索功能大大提高了质谱的检出能力。可自动解出干净无杂峰的高质量质谱图。高通量的数据处理能力适用于快速反应监测、快速自动全组份定性及全组份半定量。可在几分钟内完全全组份的自动数据处理。结果的谱检索的匹配率大大提高,出峰量数倍于其它质谱,且定性可靠性很高。 针对以上难题,全二维色谱高通量飞行时间质谱GCxGC-TOF MS成为最佳结果最高性能的解决方案,其分离解析能力在气相质谱产品中是最强的,对于小分子分析研究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美国力可公司生产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Pegasus 4D GCxGC TOF-MS为监测MP2.5提供了终极解决方案。 本解决方案建立了一种使用美国力可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Pegasus 4D GCxGC TOF-MS的方法。样品经提取后,用全二维气相色谱进行分离,飞行时间质谱仪Pegasus TOF进行分析。 色谱条件:进样口温度:270℃;不分流进样;柱初始温度130℃,以40℃/min升至210℃,以4℃/min升到320℃,保持10min;脉冲时间:0.8s;调制周期4-8秒 调制器温度:40℃;二维柱温:20℃;传输线温度;270℃。色谱柱:SGE BPX-5 30m*0.25mm*0.25um,BPX-50 1.5m*0.1mm*0.1um。 质谱条件:离子源温度:250℃;离子源电压:70eV;扫描方式:160-520u全扫描;扫描速度100spetrum/s。自动数据处理软件:ChromaTOF。 该方法完全满足国标的要求。通过美国力可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Pegasus 4D GCxGC TOF-MS可将有机碳、元素碳、细粒子和水溶性离子进行分类找出主要的污染因素,指导大气污染的治理方案。图1. Zimmermann等设计的PM2.5采集及分析方案图2. PM2.5气溶胶,自动归类峰识别结果:橙色为饱和烷烃,绿色为不饱和烷烃及环烷烃,紫色为直链酸,淡蓝色为部分水合萘及烯基取代萘,黄色为萘及烷基取代萘,红色为极性苯系物,黑绿色为烷基苯系物。(S/N 100:1,Lesie Vogt et. al.)图3. ChromaTOF软件定性,共自动识别峰匹配度满足定性要求的峰3639个。(Zimmermann.et al)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Pegasus 4D GCxGC TOF-MS------------------------------------------------------------------------------------关于力可公司 美国力可公司(LECO)始创于1936年,今天已经发展成为拥有约2,300多名员工,在全球设有25家子公司及代表处的规模 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圣约瑟市(芝加哥以东60公里的密执安湖东岸)。美国力可公司早在1970年代中期就进入中国市场,至今,在国内已销售了4500多台各种分析设备,各行各业用户已有3000多家。三十多年来以仪器为纽带,通过用户和我司员工共同努力,力可同用户之间已建立了深厚友谊和密切关系。同时我们还定期发行“力可通讯”,以此加强力可公司与用户之间,力可仪器的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联系,成为同行用户之间沟通的桥梁。 力可公司不仅很早就通过ISO国际标准认证,同时公司在专业技术上始终保持着领先的优势,并拥有多项技术专利,成为世界上分析仪器知名厂商。力可公司十分重视中国市场的发展和潜力,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快捷的信息及服务,确保力可仪器在国内用户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详情请参阅:www.leco.com
  • μ -X360s便携式全二维面探X射线残余应力分析仪于神华国华(北京)电力研究院成功安装验收
    2019年4月19日,神华国华(北京)电力研究院顺利完成由Quantum Design中国(以下简称QDC)提供的μ-X360s残余应力分析仪的安装验收,QDC工程师紧接着对用户进行了相关知识和设备操作的全面培训。这是继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和南方电网贵州电力科学研究院之后,QDC交付验收的中国电力行业的三套μ-X360s便携式全二维面探X射线残余应力分析仪。 图1:QDC工程师对μ-X360s便携式全二维面探X射线残余应力分析仪进行安装调试 残余应力往往在金属构件的冷、热加工过程中形成,对构件的屈服限、疲劳寿命、构件变形及金属脆性破坏有很大的影响。残余应力会影响到机械构件和工程的质量、使用寿命及其安全保障,尤其近几年人们对高铁、航空航天、船舶海洋、石油化工、民用基础设备设施、国防等部门的安全和防护愈加关注,准确测定残余应力越来越受到科研单位和公司企业的高度重视,比如:航空领域的涂层残余应力检测,基础建设领域的钢结构残余应力检测,冶金领域的铸造、切割和轧制残余应力检测,机械加工领域的钢轨残余应力检测,等等。 图2:μ-X360s便携式全二维面探X射线残余应力分析仪X射线衍射残余应力测试方法为无损检测残余应力方法,且理论成熟、完善,因而成为当前应用范围较为广泛的测量结构表面残余应力的方法。蒙国内专家和学者的认可,该技术方法近被列入由“中国质检出版社”和“中国标准出版社”新联合出版的《材料质量检测与分析技术》专业书籍中。 相应的X射线衍射测残余应力设备也成为被较为广泛使用的设备。μ-X360s便携式全二维面探X射线残余应力分析仪可以在实验室内或户外现场对不同样品、构件实现快速、的残余应力测试,得到残余应力结果、半峰宽结果,定性分析晶粒大小、织构、取向信息,同时还以用来测试残余奥氏体含量(选配功能)。
  • 谱育科技携全系新品亮相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
    7月11-13日,第十一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时隔三年,这场备受瞩目的国际盛会再次汇聚了来自全球上千家家分析仪器、实验室技术和生化产品厂商,带来前沿的科学与技术创新。谱育科技聚焦高端科学仪器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携实验室分析检测全系科学仪器及整体解决方案,引领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向自主创新、产业突破加速迈进。生命科学核酸质谱、全自动临床质谱检测系统、流式细胞仪 重磅集结旗下子公司 谱聚医疗、谱康医学 联合亮相加速拓展临床诊断、流式细胞领域以自主创新,构建中国生命科学发展新引擎有机分析及前处理GC-MS、GC-MS/MS、LC-MS/MS 迭代创新串联质谱平台,搭配全新气相、液相色谱全新技术升级,丰富配置及产品组合满足超痕量有机物科研探索和方法研究需求VOCs前处理苏码罐采样、浓缩、清洗全流程整体解决方案应对离线和在线分析需求有机前处理 萃取、浓缩、离心全流程 低成本 自动化满足食药/环境/第三方检测等检测需求无机分析及前处理ICP-MS/MS、ICP-OES、超级微波、离子交换 应用创新成熟的分析检测技术结合丰富的样品前处理解决半导体、高纯材料、新能源等超高精度分析检测需求理化分析实验室、现场化多场景应用多方法、多参数独立并行分析;取样自动检测,符合标准要求金属元素分析 手持、台式 创新应用场景 不限制样品形态、分析元素种类多准确迅速完成定性和定量成分分析谱育科技 | 获得多家媒体采访谱育科技 | 赢得众多国内外客户关注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和自主产业崛起势不可挡我们不断攀登分析检测技术的巅峰持续研发创新 掌握核心技术中国高端科学仪器的未来,正云散天开让我们携手合作共同推动中国科学仪器产业蓬勃发展
  • 基于全二维面探测器技术的cosα 残余应力分析方法日本标准正式颁布
    X射线残余应力分析方法和技术,因其具有理论成熟、数据可靠、无损检测等优势,在各种金属加工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中,市面上的X射线残余应力分析仪主要采用的是基于零维(点)探测器和一维(线)探测器技术的设备。2012年日本Pulstec公司成功发布了基于新型圆形全二维(面)探测器技术的新一代X射线残余应力分析仪设备(μ-X360系列)。μ-X360系列的相关设备具有技术先进、测试精度高、体积迷你、重量轻、便携性好等特点,不仅可以在实验室使用,还可以方便携带至非实验室条件下的各种现场或户外进行原位的残余应力测量,这使得X射线残余应力分析方法和技术在应用领域上实现了进一步的拓宽!目前,基于新型圆形全二维(面)探测器技术的新一代X射线残余应力分析仪设备(μ-X360系列)的用户已遍布日本、中国、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许多,这些用户不仅包括中国清华大学、日本金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科研单位,还包括来自知名企业:日本SINTOKOGIO,LTD.公司(知名喷丸行业成套设备供应商)、中国宝钢集团、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工业领域用户。在工业应用中,参考标准作为指导实践的重要依据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日本材料学会于2020年2月15日发布JSMS-SD-14-20《通过cosα方法测量X射线应力的标准(铁素体钢)》标准。该标准的颁布将为全二维面探技术及cosα残余应力分析方法在相关制造业领域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我们相信该标准的颁布对于我国今后相关的企业标准、地方标准及标准的制定都能起到积的参考作用,为相关行业的X射线残余应力检测实践工作提供帮助和启发!参考内容:日本材料学会发布cosα法X射线应力测定法标准的官方网址:http://www.jsms.jp/book/xcos.htm声明:JSMS-SD-14-20标准受版权保护,如有需要可在上述官方网址购买。新一代全二维面探X射线残余应力分析仪(制造商:日本Pulstec公司 型号:μ-X360s) 各种金属构件残余应力实验室内测量:大型金属构件现场或户外现场测量:【产品信息】日本Pulstec便携式X射线残余应力分析仪: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260145.htm
  • 禾信推出实验室分析新利器——GGT 0610型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
    p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是近十年以来,国际上发展十分迅猛的色质联用技术,是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发展的一个新趋势,相比于常规气质联用具有高容量、高分离度和高灵敏度等显著优势,是解决复杂体系中全组分和痕量组分分析的最佳方案。 /p p   禾信仪器顺应国际技术发展趋势,研发出一款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GGT 0610),可满足不同行业对全二维气相色谱的技术需求,可应用于石油石化产品分析、烟酒食品与香精香料分析、环境中VOCs、POPs分析、药物分析与代谢组学研究、以及其他没有良好解决方案的复杂体系或未知体系分析。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27ae913e-0a64-4fd3-963b-592af4e351a1.jpg" title=" 图1.png" alt=" 图1.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应用领域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石油石化产品分析 /span /p p   GGT 0610采用最新的全二维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对原油、油田沉积物、以及各种中低馏分石油产品(汽油、煤油、柴油等)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可实现族类分离、全组分分析、或目标化合物定量等,广泛用于石油勘探、石油化工、煤化工、化工环境监测等领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d38bd356-c634-4abb-a66b-ada1df3e8f84.jpg" title=" 图2.png" alt=" 图2.png" / /p p   样品:柴油(直接进样) /p p   结果:定性检出816种组分 显著族分离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烟酒食品与香精香料分析 /span /p p   GGT 0610可对食品饮料、烟草、中草药、农产品及天然香料等原料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全面精细分析,为食品、农业、香精香料等行业中风味鉴定、质量控制、工艺优化和真伪甄别等提供技术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c355a561-19cb-4db6-8e50-9227c00a9d7b.jpg" title=" 图3.png" alt=" 图3.png" / /p p   样品:大米样品(SPME进样) /p p   结果:检测出2-乙酰-1-吡咯啉,多种醇类、酯类、醛酮类及有机杂环类化合物:吡嗪、呋喃等大米的主要风味物质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环境中VOCs、POPs分析 /span /p p   GGT 0610可用于离线或在线分析空气、颗粒物、水样、土壤以及材料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持久性有机物(POPs)化学组成和含量,提供最全面最准确的化合物组分信息和定量结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0f7f2573-c830-46b3-a7e7-81a39d1b9c8d.jpg" title=" 图4.png" alt=" 图4.png" / /p p   样品:多氯联苯混合标样(直接进样) /p p   结果:从1Cl到10Cl,定性检出近100种组分 /p
  • 美国力可公司: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在农药多残留快速分析上的应用
    美国力可公司的李莉工程师 目前,农药残留问题已经成为全球食品安全领域备受光柱的焦点问题,建立快速、高效、灵敏和实用的农药多残留分析技术越来越重要。GC/MS和GC/MS/MS检测方法是农药残留分析的常用的检测方法,但是随着农药残留限量的不断降低,检测品种的不断增加,以及样品基质的影响,这些技术的应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美国力可公司的李莉工程师介绍了其公司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在农药多残留快速分析上的应用。与传统的GC/MS和GC/MS/MS农残检测方法相比,力可公司的全二维气相色谱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峰容量等优势,在短短十几分钟内可实现150种农药化合物的快速分离,且大多数的定量检测限可达到ppb级。李工程师强调力可公司的高通量飞行时间质谱是目前唯一可以和多维色谱联用的质谱检测器,谱图采集率最高达500张全扫描图/秒,可以符合GC×GC分离要求,收集尽可能多的质谱信息,更有利于谱图解析。   此外,美国力可公司针对GC×GC-TOFMS系统开发的chromaTOF软件,该软件具有专业的全自动峰识别(Automated Peak FindTM)和保真去卷积峰解析功能(True SignalDeconvolutionTM),能够找到在复杂基质中的痕量目标物,使得定性更为快速准确。
  • 450万!清华大学全光谱流式细胞分析仪采购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清设招第2022021号项目名称:全光谱流式细胞分析仪预算金额:450.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 包号名称数量是否允许进口产品投标01全光谱流式细胞分析仪1套是设备用途介绍 :主要用于细胞学和微颗粒分析使用,可测量细胞大小,内部颗粒的形状,可检测细胞表面和细胞内抗原,细胞内DNA含量和荧光蛋白表达等。可对群体细胞在单细胞水平上进行分析,在短时间内检测分析大量细胞,并收集、储存和处理数据,进行多参数定量分析。简要技术指标 :1. 光路系统:主机配置488nm、640或637nm、405nm、355nm和561nm五根固态激光器;2. 液流系统:配备高通量自动式上样器;3.全光谱信号检测:每个激光器对应独立的分光模块,对荧光素可检测范围可覆盖365nm - 829nm范围;4.数据处理:可对多色荧光光谱进行拆分,具有更小的扩散误差和更高的精确度合同履行期限:交货时间:合同签订后3个月内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 第十二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七届国际微流控学学术论坛盛大开幕
    p style=" text-align: left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2019年5月18日上午,由中国化学会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办,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协办的第十二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七届国际微流控学学术论坛在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际会展中心酒店召开。本次会议历时4天,吸引了众多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前来参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19a3fdd9-064f-4f33-ae93-08cb32e55d9a.jpg" title=" 大会现场.jpg" alt=" 大会现场.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大会开幕式现场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本次大会开幕式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进义主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兴旺为大会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洪渊作为大会主席,致辞并宣布大会开幕。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汪尔康院士、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董绍俊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江桂斌院士先后作了精彩的大会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67878f8c-ab3a-4cd7-ab0c-214bfe74cc88.jpg" title=" 王进义.jpg" alt=" 王进义.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王进义教授主持开幕式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d7500ad7-fc97-46c2-a912-e5a785c85fb4.jpg" title=" 李兴旺.jpg" alt=" 李兴旺.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兴旺为开幕式致辞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714e5635-d51d-4038-a03b-f4f93753e80f.jpg" title=" 陈洪渊1.jpg" alt=" 陈洪渊1.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陈洪渊院士致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5d9c8f02-b7aa-4441-b3fb-fc27a7fc7541.jpg" title=" 汪尔康.jpg" alt=" 汪尔康.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汪尔康院士做大会报告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汪尔康院士做了第一个大会报告,题目为《A Study of Nanozymes》。近年来,纳米酶的研究进展迅速,有30多个国家的课题组进行相关研究,近五年共发表了1000多篇研究论文,引用量达20000余次。汪院士详细介绍了其课题组关于纳米酶的相关研究内容及成果。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4f52b4bb-b65a-48d1-9bbb-8017723c7a6a.jpg" title=" 陈院士2.jpg" alt=" 陈院士2.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陈洪渊院士做大会报告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陈洪渊院士的报告题目为《微纳流控生命分析最新进展》。我国微纳流控技术持续高速发展,特别是微纳流控研究在学术产出方面相比三年前不到10%的份额增长到超过24%,已成为微流控学术强国。微纳流控技术奖持续推动生命分析化学的发展,在时间、空间和分析对象的精密操控上进行突破,能够解决生命分析的许多关键问题。陈院士报告过程中,多次鼓励中青年科研人员一定要不断进行创新性研究,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04620e28-6b03-410b-8b53-d73be66534c2.jpg" title=" 董院士.jpg" alt=" 董院士.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董绍俊院士做大会报告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董绍俊院士的报告题为《基于新型能源的微小型生物传感器研究》,从纸上酶生物燃料电池、折纸型微流控自供能生物传感器、双极电色电极阵列自供能可视化传感器、自供能可穿戴生物传感器等几个方面做了精彩详实的介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59229512-6546-4831-82a0-d8591a8a6964.jpg" title=" 江桂斌.jpg" alt=" 江桂斌.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江桂斌院士做大会报告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江桂斌院士的报告题目为《纳米细颗粒的分子转化与示踪方法》。江院士认为纳米科技的研究,最重要的是能够应用到实际工作及生活中。他表示,做纳米材料的初衷是为找到更多的新型材料应用到环境领域当中,以及回答纳米材料毒性的问题。针对以上两个方面,江院士对团队所做的研究内容作了详细阐述。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 nbsp 本次会议旨在为相关领域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的学者提供广泛多学科交叉的学术交流平台,以促进相关学科的深入发展。会议邀请到24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大会报告、邀请报告、口头报告等形式进行交流。会议同期还举办了相关仪器设备和产品的博览会。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附会议组织机构: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学术委员会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主 席:陈洪渊 院士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副主席:张玉奎 院士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委员:(按姓名拼音排序)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陈兴国 陈 义 程 京 崔大付 方 群 黄岩谊 江桂斌 江云宝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蒋兴宇 金庆辉 鞠熀先 孔继烈 李战华 林炳承 林金明 刘宝红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刘笔锋 刘 冲 陆祖宏 罗国安 庞代文 蒲巧生 秦建华 任吉存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田中群 汪尔康 王建华 王进义 王立鼎 夏兴华 徐静娟 徐章润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杨朝勇 杨芃原 杨秀荣 朱俊杰 庄乾坤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大会组委会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主任:王进义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委员:(按姓名拼音排序)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陈淑伟 韩 翔 李保新 李 菲 李 华 李天保 李 延 刘成辉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刘书慧 刘文明 聂 飞 漆红兰 任 丽 申烨华 佟珊珊 涂 琴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王东恩 王建龙 王 丽 徐 峰 徐勇前 许 娟 余瑞金 袁茂森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张成孝 张艳荣 赵 磊 赵永席 郑建斌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pan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none " strong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non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non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color: rgb(255, 0, 0) " /span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扫描二维码关注“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3i生仪社 /span ”吧!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不定期 /strong strong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141, 179, 226) " 免费 /span /strong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29, 185, 183) " strong 生命科学技术 /strong /span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0) " strong 在线大会 /strong /span strong 等你来听!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196px height: 19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041aa210-8adc-42b4-a234-52d9e65b7cfc.jpg" title=" qrcode_for_gh_91d290758d40_344.jpg" alt=" qrcode_for_gh_91d290758d40_344.jpg" width=" 196" height=" 196"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73c816d8-d31a-47b4-b17d-dc18e9d3c42b.jpg" title=" 企业微信截图_20190520102956.png" alt=" 企业微信截图_20190520102956.png" /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