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微纳流控

仪器信息网微纳流控专题为您整合微纳流控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微纳流控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微纳流控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微纳流控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微纳流控话题讨论。

微纳流控相关的资讯

  • 含光微纳获顺为领投亿元B+轮融资,加速中国微流控产业化进程
    近日,国内领先微流控解决方案供应商苏州含光微纳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含光微纳”)宣布完成亿元B+轮融资,由顺为资本领投,中芯科技跟投。本轮融资所得资金将用于加速公司微流控研发制造合同的落地、产线的扩张,及领域内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国内外市场开拓。长海资本持续担任公司融资的独家财务顾问。含光微纳成立于2014年,是国内微流控和微纳制造的创新者和开拓者,面向全球市场提供定制化生命科学实验室产品及微流控(Lab on a chip)解决方案。在免疫诊断、生化诊断、血液检测、PCR检测、基因测序、液态活检、器官芯片、药物递送、生命科学研究、动物诊断、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等应用领域,为全球数百家细分市场龙头企业提供设计、加工和制造业务,核心产品矩阵包括微流控芯片、定制化试剂盒、实验室耗材以及微流控研发技术服务和CDMO。含光微纳:国产高端微流控推动生命科学行业变革微流控是一种精准操控微尺度流体的技术,又称芯片实验室,旨在将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操作在几平方厘米的芯片平台上灵活组合、规模集成。由于微流控具有高灵敏度、便携式、自动化、多目标检测等优势,在生命科学领域成为下一代突破性技术,预期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达到170亿美元。近年来,国产生化、免疫、血球、PCR微流控产品在市场上发展迅猛,同时基于微流控的NGS、单分子、单细胞、液体活检产品不断涌现,加速推动精准医疗。事实上,随着实验室自动化的不断发展,广义上的各种定制化微流控(试剂盒)产品(对流体的高精度控制)已经成为整个体外诊断和生物医药领域必备的底层基础,是生命科学的“新基建”。尽管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但由于微流控产品的生产工艺极其复杂,早期设计和研发成本高、周期长,核心技术长期以来都由跨国厂商所主导,国内下游厂商的微流控芯片产品高度依赖海外供应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内微流控市场的发展。含光微纳是国内极少数突破了微流控关键技术和产业化制造的企业。公司掌握国际领先的微流控材料与成形、芯片设计、试剂包埋等工艺,更是国内唯一、全球唯二同时具备硅、玻璃和聚合物三种微流控主要基材量产能力的公司,真正推动下游IVD和生命科学用户降本增效。 含光微纳为各领域客户提供丰富的微流控及耗材解决方案业内顶尖团队突破产业化难题,实现行业客户最广泛覆盖除微流控芯片自身研发的技术门槛高之外,产品的量产能力及合格率是行业的 “另一座大山”。含光微纳在微纳制造领域汇集顶尖人才,打造了一支强大的工程化团队。公司创始人北京大学陈兢教授拥有20余年MEMS(微机电系统)和精密加工研发经验,发表学术论文超百篇,并拥有60余项专利和颠覆性发明成果;公司核心技术团队拥有2位正高级领军人才与数十位博士硕士,在相关领域具有丰富的研发和量产制造经验。 公司出色的研发和项目交付能力赢得了客户的深度认可。目前,含光微纳是国内微流控行业内客户覆盖度最高的企业。公司已累计服务IVD行业内超500家客户,行业头部客户触达率超过70%;芯片日产能达100万+,处于行业第一梯队。2021年底,公司在江苏太仓新建10000平米的规模化量产基地,其中一期项目已于2022年5月正式投产。基地包含符合ISO13485标准的万级医疗注塑生产车间、万级精密组装车间及精密模具加工中心,芯片年规划产能约4亿片,达产后年产值预计超5亿元人民币,将进一步推动国产微流控及相关定制化医疗产品放量。 含光微纳太仓工厂通过持续创新与经验 打造多行业产品解决方案未来,除了继续夯实微流控的研发与制造技术的目标外,公司还将依托多材料微纳制造核心技术及丰富的研发和制造经验,拓展产品平台,在多个赛道形成整体解决方案。在微流控应用最多的POCT检测领域,公司已打造了成熟的合作研发体系,提供多款离心驱动和直接驱动微流控产品的整体解决方案及CDMO。公司抓住新冠疫情的市场机遇,开发出多款高品质标准实验室耗材产品,保障了客户的多层次和即时性需求,也进一步向生命科学耗材全产业链布局。随着5G通信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的兴起, MEMS传感器在工业和消费电子的应用迅速增长。在顺为系产业背景和中芯科技的加持下,公司也将运用其在MEMS加工领域的关键技术积累,开发多款前沿工业级MEMS产品。对于本次融资,含光微纳创始人陈兢博士表示,“含光微纳在整体市场逆势下获得融资,首先感谢各个领域的投资人和专业人士的持续支持与认可,让我们更加有信心成为以微流控为代表的生命科学新基建的引领者。凭借本轮融资,含光将进一步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扩充产线,提升交付水平,开拓海外市场,满足迅速增长的客户需求,与客户共创、共生、共赢。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含光将发布多个重量级产品解决方案,引领微流控和实验室自动化行业革新,成为全球医疗产业长期值得信赖的技术及制造服务提供者。”各方观点顺为资本合伙人李锐表示:“顺为团队长期关注生物医药、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创业者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而不断实现突破的新机会与新举措。近年来,随着我国生命科学+科学技术的组合发展,凭借小型化、集成化、自动化的设备,生命科学领域的检测场景正在从实验室走向基层医疗机构甚至到家庭端。即时收集患者必要的健康指标能够实现提早预防、精准治疗,从而降低医疗费用,为家庭和社会减负,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作为微纳加工技术的创新者和开拓者,含光微纳团队技术储备丰富,行业理解深厚,开创性地将MEMS工艺和精密加工交叉融合,形成了全新的产业链。期待看到创始人陈兢博士带领团队继续攻坚,为中国POCT行业快速发展贡献力量,引领中国制造实现世界领军的目标。”中芯科技创始合伙人徐郡声表示:“微流控技术是将生物化学反应的液体操控集中在芯片上,是集合半导体芯片与生物医药检测两大尖端科技领域的交叉应用,属于我国“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突破若干前沿关键技术”范畴,未来在医学、药学、化学、工农行业均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含光微纳是国内极少数突破了微流控关键技术和产业化制造的企业,技术能力全面、市场占有率高,能够为前沿客户提供唯一的国产化解决方案。创始人陈博士深耕产业多年,研发团队技术背景扎实,管理团队经验丰富。随着后疫情时代分子诊断市场的飞速增长,相信含光微纳在众产业资本的加持下将持不断壮大,未来将成为中国微流控领域的一颗明珠。”长海资本合伙人王可书表示:“很荣幸能持续为含光微纳提供财务顾问服务,见证企业的成长。含光微纳拥有一支务实、高效的团队,自企业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突破微流控底层技术研发,在医工结合方面形成了深刻的理解,目前已成为国内极少数拥有量产能力的头部公司。相信在投资方的全方位支持下,公司能在微流控和生命科学赛道上持续领跑。”关于顺为资本顺为资本由雷军先生和许达来先生创立于2011年,目前管理超过50亿美元规模的美元和人民币双币基金。出资人主要来自于主权基金、家族基金、母基金及大学基金会等全球顶级投资机构。顺为资本重点关注移动互联网、互联网+、智能硬件、智能制造、深科技、消费、企业服务、电动汽车生态等领域。国内外代表投资项目有:小米集团、九号公司、声网、爱奇艺、蔚来汽车、ShareChat、Meesho等500余个优秀企业。希望可以通过投资早期至成长期有梦想的企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关于中芯科技中芯科技是芯空间旗下的集成电路行业专业投资机构及产业赋能平台,目前已投资布局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中芯科技致力于配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推动产业链核心环节国产替代进程,依托晶圆制造、封测等龙头企业进行全产业链整合优化。公司主要投资于成长期、成熟期企业,追求高确定性和高成长性,同时寻找优质并购整合标的,通过产业链整合、落地放大产业群集聚的头部效应,关注和培育拥有核心技术竞争力,成长性良好的企业。关于长海资本长海资本是一家专注于医疗健康领域的财务顾问,为企业提供深度的、定制化的融资策略与服务。团队在生命科学、医疗器械、IVD及医疗服务领域均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曾主导和参与多家明星企业的融资,协助企业快速成长并将其价值最大化。
  • 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微全分析系统及国际微流控分析学术论坛会议报告
    仪器信息网讯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化学会联合主办,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浙江省化学会协办,浙江大学承办的2012年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国际微流控分析(西湖)学术论坛(MICRO 2012)于2012年4月23-25日在杭州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召开。   本届会议历时3天,分设色谱分析、毛细管电泳、微纳分析、多相微流控、微纳反应器、微纳生化分析、细胞微流控微纳系统应用及微流控青年论坛共8个分会场,共80多个分会报告。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多位教授、学者分别就各论坛主题在学术研究及相关仪器研制和应用方面进行了报告,与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仪器信息网编辑从80个精彩报告中选取两个进行了重点关注。 报告人:东南大学 陆祖宏教授 报告题目:一种新的高通量DNA测序芯片的研制及应用研究   陆祖宏教授在报告中从五个方面讲解了“高通量DNA测序芯片的研制及应用研究”:新一代的DNA测序技术、AG100型DNA测序技术、高通量DNA测序芯片、AG100的应用实例、三代DNA测序技术展望。   陆祖宏教授在报告中说到,新一代DNA测序技术是近五年来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高技术研究领域之一,可同时对大量核酸片段进行并行测序,大幅度降了DNA测序的成本,这将会改变生物医学研究的方式,最终使临床医学产生变革。陆教授同时表示新一代DNA测序技术还不能满足生命科学与临床应用的需求,如成本高、测序速度慢、样品需要量大、测序误差较大、读长短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陆教授从方法和仪器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研制出AG100型DNA测序仪,其具有分辨率(高通量)高、荧光信号拍摄速度快、试剂消耗量小等优点。对DNA测序技术的展望,陆教授表示,探索基于分子器件的第三代单分子DNA测序技术将是未来DNA测序技术的研究方向之一。 报告人:北京大学 黄岩谊教授 报告题目:The application of deformable buttons on-chip   黄岩谊教授介绍了如何把一个小尺度的一个动态微阀结构用到芯片中,主要是研究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测量,以及一些不稳定的相互作用,从已经发表的或即将发表的四个方面研究进行了介绍,包括细胞动态迁移的定量研究等。   本次会议共有50个学者参加了墙报展览,与会人员参观学习并参与评选“方肇伦优秀青年学者报展奖”和“优秀报展奖”,评选结果将在会议闭幕式上宣布。 与会人员参观墙报展   附录:大会会议议程及报展目录.pdf
  • 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微全分析系统及国际微流控分析学术论坛顺利闭幕
    仪器信息网讯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化学会联合主办,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浙江省化学会协办,浙江大学承办的2012年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国际微流控分析(西湖)学术论坛(MICRO 2012)于2012年4月25日在杭州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闭幕。   会议闭幕式由大会组委会主席浙江大学方群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致辞。杨芃原教授从三点总结了本次会议。   第一,会议规模大。本届会议参会人数300多人,近20多个大会报告,50个邀请报告,40个口头报告,108篇墙报展,会议规模较大。   第二,参会人员层次高。江桂斌院士、张玉奎院士和陈洪渊院士都是微纳流控领域首席科学家,多数国内的重要高校和课题组参与了此次会议,17位杰出青年参加了此次会议,分析界4位长江学者其中3位都参加了本次会议。   第三,本届会议上还有一点就是基金委对分析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参会的年轻学者和同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浙江大学 方群教授主持闭幕式 复旦大学 杨芃原教授致辞   在闭幕式上,杨芃原教授宣布了本届会议“方肇伦优秀青年学者报展奖”5名获得者及20名“优秀报展奖”获得者,杨芃原教授、林秉承教授、方群教授等多位专家为获奖者颁发证书。 “方肇伦优秀青年学者报展奖”获得者与颁奖嘉宾合影 “优秀报展奖”获得者与颁奖嘉宾合影   为感谢会务组人员的大力支持,方群教授向有关人员赠送鲜花,会务组全体人员合影留念。 会务组全体人员合影留念
  • 利用微纳微尺度3D打印技术制备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
    许多食品(烘焙食品、乳剂、冷冻产品等)是含有多种成分的分散体系,其中乳液是最常见的。传统的乳液制备通常需要高速均质、高压均质等方法。这些常用方法制备的乳液其大小、形状和分布是不可控的,存在多分散液滴。然而,微流控技术可精确控制多相流,以形成具有所需直径的单分散液滴。它在许多行业都有潜在的应用,包括食品、制药、化妆品和生物材料等行业。但其液滴生成效率低,不能满足工业化的要求。此外,传统方法不能很好的实现多重乳液的制备,而微流控技术可以较好的实现多重乳液的生成,但实验时需用有机试剂对微流控芯片(玻璃毛细管,PDMS)进行局部表面处理。近日,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蒋卓副教授课题组基于微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nanoArch® P140),利用光敏树脂材料实现微流控芯片的制备。此工作利用一种新技术制造了单乳液和双乳液的微流控生成芯片。这些芯片采用微纳微尺度3D打印技术制作,实现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的有机结合,可以同时满足不同乳液类型的制备和生成,清洗后可多次重复使用。同时实现了五个平行通道的单乳液生成,为高通量微流控技术的改进奠定了基础。基于此,该微流控芯片成功实现了W/O/W(水/油/水)和O/W/O(油/水/油)双重乳液的制备。此外,由于制备芯片所使用的树脂材料对油和水都具有良好的润湿性,因此不需要使用有机试剂对芯片进行局部改性。该工作以“Microfluidicdroplet formation in co-flow devices fabricated by micro 3D printing”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FoodEngineering上,第一作者是华南农业大学硕士生张佳。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及3D打印制得的装置基于Co-flow原理,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了单乳液生成芯片(图1),五个平行流道的单乳液生成芯片以及双重乳液生成芯片(图2)。图1 单乳液生成装置图2 五个平行流道的单乳液生成装置和双重乳液生成装置微流控芯片的评价为了验证和评估该装置的可用性,我们选取不同的乳液配方进行试验。选取不同的油包水和水包油乳液,对乳液生成过程进行记录,并对收集后的乳液进行分析(图3)。收集到的油包水乳液单分散性较好,其CV为2.7%。同一装置上实现了水包油乳液的生成,所得液滴的CV仅为2.2%。图3 单乳液生成装置用于油包水(a、b)和水包油(c、d)乳液的生成及其分散性利用五个平行流道的单乳液生成装置进行试验,可以在同一装置上实现油包水和水包油两种不同类型乳液的生成(图4),所得油包水液滴的CV为2.6%,水包油液滴的CV为3.1%。本研究使用的微流控芯片制作简单,集成度高,可重复使用。但其生产效率和液滴直径仍需进一步提高,这也是我们后续研究的重点。图4 五个平行流道的单乳液生成装置用于油包水(b、c)和水包油(d、e)乳液的生成及其液滴的分散性基于上述实验结果,我们进行了双重乳液的生成。在实验中,通过改变内相、中间相和外相的速度可以调节液滴的尺寸和核壳比例。图5展示了不同流量下W/O/W双乳状液的形成过程和收集的液滴,可以看到明显的核-壳层。对于O/W/O双乳状液的形成(图6),实验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乳状液的形成过程,但收集后的乳液稳定性极差,不能观察到均匀分散的双乳状液滴,尝试了多种O/W/O乳液配方,暂未得到可靠的实验结果。图5 采用双乳液生成装置在不同流速下生成和收集W/O/W双重乳液图6 采用双乳液生成装置生成O/W/O双重乳液目前,对于3D打印微流控芯片的性能评价还处于实验室阶段,所使用的乳液配方是在现有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的。为了进一步促进微流体在食品工业中商业化,需要进一步开发相关的乳液配方。此外,微流体的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高通量,稳定性,生物相容性等。参与该工作的合作者有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硕士生徐文华,工程学院的徐凤英教授,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的鲁旺旺、张晨,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周建林等。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foodeng.2020.110212(以上相关介绍内容由华南农业大学蒋卓副教授提供) 上述研究工作涉及的微尺度3D打印技术由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因此摩方公司就这一创新型成果对蒋卓副教授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访谈,以下为部分内容:BMF:请问目前您与BMF的合作进展情况如何?蒋教授:2018年6月前后开始与BMF的合作,最开始了解摩方所做的微尺度3D打印技术之后,有通过3D技术打印微流控芯片的想法,画出设计图之后,与工程师沟通交流后,进行了装置打印,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发现其可以实现液滴的生成,且可以看到液滴的生成过程。通过设计图的不断修改以及实验验证,最终完成了单乳液生成装置,五个平行流道的单乳液生成装置,以及双乳液生成装置的设计制造。BMF:能否概括总结液滴反应器这个案例,以及BMF高精密3D打印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蒋教授:目前进行微流控芯片的研发,大多是在PDMS上进行,基于T-连接和流动聚焦原理。本论文基于流动聚焦原理进行了微流控芯片的开发设计,具有流动阻力小的优点,前期了解到微尺度3D打印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微米级或亚微米级通道的制造,因而进行了相关芯片设计。实验发现3D打印过程中所使用的光敏树脂具有良好的特性,能较清晰的记录液滴生成过程,且材料具有两亲性,能够在同一装置上实现两种不同类型乳液的生成。在此基础上,无需对装置进行表面改性就能实现双重乳液的生成。此外,采用3D打印,可以制备具有复杂立体结构的芯片。这些为微流控在食品、化妆品及保健品乳液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行的选择。BMF高精密3D打印是我们这项实验的基础,正是由于BMF帮助我们把芯片设计图变成实物,才能开展后续的实验,并发现这么多有趣的实验现象,也为我们后续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官网:https://www.bmftec.cn/links/7
  • 首届微纳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在京召开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 nbsp 2018年9月25日,由清华大学化学系主办的“首届微纳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旨在进一步促进微流控细胞分析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发展。会议邀请19位国内外杰出专家学者作精彩报告,100余位从事微流控分析及相关研究方向的科研工作者、青年学生及企业研发人员与会交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jpg" alt=" 1.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fd1202ce-e0a0-4d45-a320-4777a91e01b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会议现场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清华大学化学系林金明教授致欢迎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会议第一天,共有14位专家作精彩主题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jpg" alt=" 2.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23d8d662-abcc-46de-ac86-a95d035d3b0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Katsumi Uchiyama(内山一美) 首都大学东京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基于喷墨打印技术的在线液滴数字PCR方法》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内山一美介绍了一种基于喷墨打印技术的在线液滴数字PCR方法。通过喷墨打印技术产生可控大小的液滴,使每个液滴反应单元至少包含1个拷贝分子;随后将液滴以稳定分散体的形式引入毛细管连续流动式的PCR扩增系统;最后通过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对扩增后的液滴进行荧光信号的检测和计数。这种方法显著降低了实验试剂的样品量,并避免发生样品污染,提高了实验操作的简易性,为在线全自动化的数字PCR提供了新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实现对重大疾病在早期进行单分子水平的检测,将可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该研究由清华大学的林金明教授团队与首都大学东京的内山一美教授团队合作完成。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3.jpg" alt=" 3.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bf7984c4-4073-4473-b5e7-890e0b29d42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熊春阳 北京大学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微流控细胞力学检测及应用》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定量理解细胞的力学-生物学耦合过程对揭示疾病发病机理、发展新的诊疗方法及生物材料、组织工程等领域均具有重要意义。熊春阳介绍了他和团队在微流控细胞力学检测技术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包括:可定量表征细胞与胞外基质物理力学相互作用的细胞牵引力显微镜技术;基于介电泳力的细胞粘弹形变测量芯片技术等,以及它们在肿瘤细胞迁移侵袭、淋巴细胞活化、心肌细胞药物毒性测试等方面的应用探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4.jpg" alt=" 4.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f0428c00-d2eb-4532-9054-33c2fe38c68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朱永刚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用于细胞及其代谢物分析的微流体设备》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细胞及其代谢物分析技术在生物制药、环境监测、疾病诊断等许多领域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朱永刚介绍了他们课题组在单细胞及多重生物标志物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基于磁珠和声波微混合技术的快速、高灵敏检测多重癌症标志物的微流体装置;用于大量单细胞分离、分析的可调节微通道阵列技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5.jpg" alt=" 5.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d34fb666-91ad-46ac-8cfc-d7bc6dd34f4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刘笔峰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单细胞分析》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刘笔峰介绍了他和团队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单细胞分析新技术、新方法,包括:提出了单细胞蛋白质组并应用于神经与肿瘤细胞的表征;系统建立了微流控芯片单细胞分辨的细胞信号分析平台,实现了精准、可控、高时间-空间分辨和高通量细胞信号传递与细胞组分析;以线虫为模型,建立了活体原位水平单细胞信号分析平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6.jpg" alt=" 6.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962b470e-7dc4-422d-bb00-9f8b6b50558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陆瑶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单细胞抗体条形码芯片》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单细胞分泌蛋白分析是用于检测单个细胞间蛋白质表达的个体差别、鉴别细胞免疫功能差异得到方法,在疾病诊断、药物疫苗开发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应用。陆瑶和团队设计开发了一种高通量、高内涵单细胞蛋白分析平台(单细胞抗体条形码芯片),可对数以千计的活体单细胞所分泌的42种蛋白分子分别进行同时检测。基于此平台实现了单细胞功能蛋白免疫分型、单细胞分泌蛋白动态分析、单细胞三维培养/分析等应用。目前已有十余家国际大型制药公司利用该技术帮助CAR-T肿瘤免疫治疗药品开发及临床测试,被科学家杂志(The Scientist)评选为2017年度十大医疗技术发明首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7.jpg" alt=" 7.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91fe46dc-9849-42b5-8307-d6f333f94a8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陈兢 苏州含光微纳科技有限公司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Microwell as a biomedical device》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微孔阵列在生物制药和临床领域的高通量筛选和单细胞测序研究中被广泛应用。PDMS是目前被微流控芯片研究领域广泛采用的材质,然而与热塑料和玻璃相比,PDMS并不适合用于临床,且难以大规模生产。陈兢介绍了含光微纳的热塑料芯片注塑、玻璃芯片制模工艺和技术优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8.jpg" alt=" 8.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e04dce68-4cf1-4b48-bb40-b442b54d7fa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杨朝勇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肿瘤液体活检新方法》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技术是一项有望替代肿瘤组织活检的液体活检新技术。然而,目前依赖于单一上皮源性抗体的CTC免疫富集及计数检测方法无法对不同分型的CTC进行全面捕获、难以无损释放CTC、无法提供深度的分子病理信息。基于微流控技术,杨朝勇团队发展了高效核酸适体筛选方法,获得多条可识别不同CTC的高亲和力、高特异性核酸适体序列;利用流体调控与表面调控技术,构筑了基于细胞尺寸与生物识别特性协同捕获的微流控微柱阵列芯片,实现了CTC的高效捕获与无损释放;开发了一系列高通量单细胞分析方法,用于揭示CTC的分子病理信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9.jpg" alt=" 9.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554fb486-89a4-4a0a-9a4d-7167ea5beac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黄卫华 武汉大学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细胞微环境构建及实时电化学监测》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细胞在体内处于复杂而又动态平衡的微环境中。黄卫华团队以微流控芯片为平台,结合生物相容性材料,构建细胞生理微环境,在此基础上与电化学实时监测手段集成,实现了接近生理环境下的细胞实时监测,为在接近体内真实环境下研究细胞及组织行为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0.jpg" alt=" 10.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04ff17a2-55a3-4c40-b8a2-cadad2852dd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孙佳姝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微流控循环肿瘤标记物检测技术》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由于常规检测方法难以分离、检测外周血中的CTC和外泌体等循环肿瘤标记物,发展高灵敏、高效率的循环肿瘤标志物检测新方法和新原理是肿瘤无创诊断和治疗的关键。孙佳姝团队开发设计了多种以细胞尺寸为依据,根据不同原理分离细胞的微流控芯片,实时分选、富集、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CTC;开发设计了黏弹性流体微流控器件,实现了尺寸依赖的无标记外泌体和大囊泡的精准操控分离,分离效率和回收率均高达90%以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1.jpg" alt=" 11.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db68b5af-8d72-4513-b165-70a7404e653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许岩 大阪府立大学副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Pioneering Nanofluidics for New Chemistry,Biology,and Materials Science》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许岩团队开发了“nano-in-nano integration”纳流控芯片,在纳米级的流路里可以整合流体学、电学、光学、热力学、磁学、化学、生物学等各种功能元件。利用该技术可以进行从升、毫升、微升,到纳米颗粒、单分子等不同水平的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2.jpg" alt=" 12.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fbc6bf15-8387-486e-9468-ea4851db2c8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方群 浙江大学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微流控液滴细胞分析系统的研究》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3年,方群团队开发了顺序操作液滴阵列(SODA)系统,可自动完成对超微量(pL-nL)液体的复杂操作,包括微量液滴的生成、融合、分裂、定位与迁移等。在报告中,方群介绍了他和团队将SODA技术应用于微流控细胞分析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基于细胞的药物筛选;在液滴系统内完成细胞的3D培养;建立半开放三维液滴链阵列系统;单细胞基因定量表达分析;单个鼠卵细胞的蛋白质组分析。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3.jpg" alt=" 13.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acd1a21e-763b-428c-9bee-1094e9a2f4d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王进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上的细胞操控与分析》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王进义课题组近年来一直以多功能集成微流控芯片生命分析为主要研究方向开展研究工作,先后建立了系列时空可控的“细胞-微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多功能集成微流控芯片和生理病理仿生微平台,并发展了系列基于多功能集成微流控芯片的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分离、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标志蛋白分析新方法,进而体外构建了肝小叶微器官及其药物互作分析。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4.jpg" alt=" 14.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7c81bf58-a5d1-4efd-b259-96a000afdaab.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梁琼麟 清华大学副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药物基因毒性筛选的单细胞微阵列-微流控芯片系统》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将药物基因毒性的高通量筛选与缺氧微环境模拟结合起来,对于构建新一代肿瘤药物筛选平台具有必要性。梁琼麟团队集成了单细胞微阵列-微流控芯片技术,采用微流控耗氧反应构造了氧气浓度梯度细胞培养微环境,采用单细胞阵列凝胶电泳技术构建高通量基因毒性检测芯片,在同一芯片上对不同氧气浓度下药物作用后的肿瘤细胞存活率和DNA损伤程度进行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在单细胞水平上实现对抗肿瘤药物氧气浓度依赖的基因毒性评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5.jpg" alt=" 15.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2f0f442d-8615-4815-81d0-a08faf3a118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罗茜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质谱用于脂质分析方法研究》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罗茜介绍了发展快速、高通量和高精度的微流控质谱技术用于分析血液样本中脂质的种类和变化。研究表明,黑磷基质对磷脂类化合物有较好的富集效率,并可直接用于MALDI质谱分析。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关于本次会议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仪器信息网后续报道。 /p
  • 什么前沿分析技术能让业内大腕云集,三会合一?——2016国际微流控芯片与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十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2016年5月7日上午,2016国际微流控芯片与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十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在兰州大学顺利召开,由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致开幕词。本次会议由中国化学会主办,兰州大学承办,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协办,邀请六十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作一系列报告,吸引了国内外五百余名专家学生参会。开幕式现场  上午大会特邀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西北工业大学Pavel Neuzil教授和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陈勇教授做精彩报告,由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和南京大学鞠熀先教授主持。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  陈洪渊院士从多个角度回顾了近30年微纳流控芯片技术的发展历史,并做以总结和展望。由于微纳流控起源于分析学科的电泳微型化,始终与分析学科紧密联系,因此陈院士主要以微纳流控分析系统的学科交叉为主线进行讲述,报告中选择了数个有代表性的案例,总结其研究模式和策略,以挖掘微纳流控服务于科学前沿的核心优势。最后,回溯微纳流控的根本物性,以期从根源上推陈出新,实现方法学上的创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  对生命活动的功能执行体—蛋白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不仅可以全景式地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而且发现的关键蛋白质对于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以及建立相应的诊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样品的复杂性给蛋白质组分析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张玉奎院士介绍了其研究团队近年来通过发展样品预处理、分离和定量的新材料、新方法和新平台,显著提高了对蛋白质组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能力。西北工业大学Pavel Neuzil教授  Pavel Neuzil教授于2015年入选中组部“外专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受聘于西北工业大学,是微机电系统、微纳流体、微流控芯片等领域的技术专家。其研制的手持型快速PCR仪成功用于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H5N1)的快速检测,并在疾病诊断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陈勇教授  陈勇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纳米科技及其在信息与生物工程等方面的应用。在纳米加工制作新技术及新工艺,纳米加工(包括高分辨率X光光刻,纳米膜压及软光刻),纳米结构物理(纳米磁学及超高密存储,纳米光学及集成光学,近场光学及光子晶体)以及微流体器件制备和应用等领域均有卓越成果。目前主持研究大规模纳米结构及纳米器件制备的新工艺及应用、微流体生物分子及细胞的检测、基因芯片改进、微流体集成光路等课题。  此次会议包括大会报告、专题报告、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墙报等多种交流形式,同时举办相关仪器设备和产品展览会,共持续四天。此外,会议特设四个分会场,包括多个主题:微流控学与纳流控学、微全分析系统、毛细管电泳 、毛细管电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或超高效液相色谱、微纳生物分析,与上述技术联用的检测技术如光谱、质谱和电化学技术等 ,以及上述技术与系统在化学、生物、医学、药学、环境和食品安全等领域中的应用。  更多精彩会议内容,请继续关注仪器信息网的跟踪报道。上图:第一分会场,下图:第二分会场上图:第三分会场,下图:第四分会场编辑:史秀明
  •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利用微纳微尺度3D打印技术制备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
    许多食品(烘焙食品、乳剂、冷冻产品等)是含有多种成分的分散体系,其中乳液是最常见的。传统的乳液制备通常需要高速均质、高压均质等方法。这些常用方法制备的乳液其大小、形状和分布是不可控的,存在多分散液滴。然而,微流控技术可精确控制多相流,以形成具有所需直径的单分散液滴。它在许多行业都有潜在的应用,包括食品、制药、化妆品和生物材料等行业。但其液滴生成效率低,不能满足工业化的要求。此外,传统方法不能很好的实现多重乳液的制备,而微流控技术可以较好的实现多重乳液的生成,但实验时需用有机试剂对微流控芯片(玻璃毛细管,pdms)进行局部表面处理。近日,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蒋卓副教授课题组基于微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nanoarch® p140),利用光敏树脂材料实现微流控芯片的制备。此工作利用一种新技术制造了单乳液和双乳液的微流控生成芯片。这些芯片采用微纳微尺度3d打印技术制作,实现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的有机结合,可以同时满足不同乳液类型的制备和生成,清洗后可多次重复使用。同时实现了五个平行通道的单乳液生成,为高通量微流控技术的改进奠定了基础。基于此,该微流控芯片成功实现了w/o/w(水/油/水)和o/w/o(油/水/油)双重乳液的制备。此外,由于制备芯片所使用的树脂材料对油和水都具有良好的润湿性,因此不需要使用有机试剂对芯片进行局部改性。该工作以“microfluidicdroplet formation in co-flow devices fabricated by micro 3d printing”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foodengineering上,第一作者是华南农业大学硕士生张佳。1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及3d打印制得的装置基于co-flow原理,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了单乳液生成芯片(图1),五个平行流道的单乳液生成芯片以及双重乳液生成芯片(图2)。图1 单乳液生成装置图2 五个平行流道的单乳液生成装置和双重乳液生成装置2微流控芯片的评价为了验证和评估该装置的可用性,我们选取不同的乳液配方进行试验。选取不同的油包水和水包油乳液,对乳液生成过程进行记录,并对收集后的乳液进行分析(图3)。收集到的油包水乳液单分散性较好,其cv为2.7%。同一装置上实现了水包油乳液的生成,所得液滴的cv仅为2.2%。图3 单乳液生成装置用于油包水(a、b)和水包油(c、d)乳液的生成及其分散性利用五个平行流道的单乳液生成装置进行试验,可以在同一装置上实现油包水和水包油两种不同类型乳液的生成(图4),所得油包水液滴的cv为2.6%,水包油液滴的cv为3.1%。本研究使用的微流控芯片制作简单,集成度高,可重复使用。但其生产效率和液滴直径仍需进一步提高,这也是我们后续研究的重点。图4 五个平行流道的单乳液生成装置用于油包水(b、c)和水包油(d、e)乳液的生成及其液滴的分散性基于上述实验结果,我们进行了双重乳液的生成。在实验中,通过改变内相、中间相和外相的速度可以调节液滴的尺寸和核壳比例。图5展示了不同流量下w/o/w双乳状液的形成过程和收集的液滴,可以看到明显的核-壳层。对于o/w/o双乳状液的形成(图6),实验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乳状液的形成过程,但收集后的乳液稳定性极差,不能观察到均匀分散的双乳状液滴,尝试了多种o/w/o乳液配方,暂未得到可靠的实验结果。图5 采用双乳液生成装置在不同流速下生成和收集w/o/w双重乳液图6采用双乳液生成装置生成o/w/o双重乳液目前,对于3d打印微流控芯片的性能评价还处于实验室阶段,所使用的乳液配方是在现有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的。为了进一步促进微流体在食品工业中商业化,需要进一步开发相关的乳液配方。此外,微流体的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高通量,稳定性,生物相容性等。参与该工作的合作者有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硕士生徐文华,工程学院的徐凤英教授,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的鲁旺旺、张晨,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周建林等。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foodeng.2020.110212(以上相关介绍内容由华南农业大学蒋卓副教授提供) 上述研究工作涉及的微尺度3d打印技术由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因此摩方公司就这一创新型成果对蒋卓副教授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访谈,以下为部分内容:bmf:请问目前您与bmf的合作进展情况如何?蒋教授:2018年6月前后开始与bmf的合作,最开始了解摩方所做的微尺度3d打印技术之后,有通过3d技术打印微流控芯片的想法,画出设计图之后,与工程师沟通交流后,进行了装置打印,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发现其可以实现液滴的生成,且可以看到液滴的生成过程。通过设计图的不断修改以及实验验证,最终完成了单乳液生成装置,五个平行流道的单乳液生成装置,以及双乳液生成装置的设计制造。bmf:能否概括总结液滴反应器这个案例,以及bmf高精密3d打印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蒋教授:目前进行微流控芯片的研发,大多是在pdms上进行,基于t-连接和流动聚焦原理。本论文基于流动聚焦原理进行了微流控芯片的开发设计,具有流动阻力小的优点,前期了解到微尺度3d打印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微米级或亚微米级通道的制造,因而进行了相关芯片设计。实验发现3d打印过程中所使用的光敏树脂具有良好的特性,能较清晰的记录液滴生成过程,且材料具有两亲性,能够在同一装置上实现两种不同类型乳液的生成。在此基础上,无需对装置进行表面改性就能实现双重乳液的生成。此外,采用3d打印,可以制备具有复杂立体结构的芯片。这些为微流控在食品、化妆品及保健品乳液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行的选择。bmf高精密3d打印是我们这项实验的基础,正是由于bmf帮助我们把芯片设计图变成实物,才能开展后续的实验,并发现这么多有趣的实验现象,也为我们后续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 2123万!ZYCGR22011901微纳流控平台科研仪器第二批采购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OITC-G230291665项目名称:ZYCGR22011901微纳流控平台科研仪器第二批采购项目预算金额:2123.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2123.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包号品目货物名称数量是否允许采购进口产品预算金额(万元)最高限价(万元)11深硅刻蚀机(DRIE)1台否3603602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刻蚀机(ICP)1台否2702703激光诱导刻蚀机(LIDE)1台否42042021紫外纳米压印机(NIL)1台否4604602离子束刻蚀机(IBE)1台否75753反应离子刻蚀机(RIE)1台否48484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1台否15015031三维流场测量系统(PIV)1台是2702702台阶仪2台是7070 合同履行期限:详见项目需求。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3年10月11日 至 2023年10月18日,每天上午9:00至12:00,下午14:00至17: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http://www.oitccas.com/ 招标在线频道方式:登录http://www.oitccas.com/注册并购买售价:¥6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ZYCGR22011901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广州国际生物岛星岛环北路9号        联系方式:位老师020-82282900(分机号8052)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东方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丹棱街1号互联网金融中心20层            联系方式:迟兆洋、张君仙0769-26627023、020-87001523            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迟兆洋、张君仙电 话:  0769-26627023、020-87001523mye@oitc.com.cn、cjwang@oitc.com.cn
  • 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发展 首届微纳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圆满落幕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8年9月26日,历时两天的“首届微纳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在北京圆满落幕。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主办,共邀请到19位专家学者进行报告,现场就微流控分析的研究与应用展开了多次讨论。会议次日,5位从事微流纳控分析及相关研究方向的学者专家及企业研发人员进行了精彩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3265b5de-5f78-4bf8-b8bf-4bed658ac76c.jpg" title=" 1清华 刘鹏.JPG" alt=" 1清华 刘鹏.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清华大学副教授 刘鹏 /strong /p p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鹏在演讲题目为:“High-throughput superhydrophobic microwell arrays for super-resolution optical imaging”的报告中指出,自动共焦荧光显微镜和自动化制样系统的开发实现了基于细胞表型的观察进行大规模高含量药物导联和基因功能筛选。然而,传统显微镜的有限分辨率可能会掩盖细胞结构或蛋白质位置的许多细微变化。超分辨率显微镜,如随机光学重建显微镜(STORM),可以打破衍射极限,但缺乏对于细胞筛选目的必不可少的通量。刘教授首次将超分辨率STORM系统与超疏水微孔阵列相结合,可以实现细胞的高通量,超高含量成像功能,并通过实验证实。他同时表示该高通量超高含量筛选系统可能在未来的药物发现中发挥重要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531be3f5-3c5a-4286-84d0-315b31905474.jpg" title=" 2 北大医学部 艾晓妮.JPG" alt=" 2 北大医学部 艾晓妮.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北京大学医学部讲师 艾晓妮 /strong /p p   北京大学医学部讲师艾晓妮在题目为“高通量单细胞微流控技术用于离子通道药物筛选” 的报告中主要阐述了以离子通道为靶的药物硏发是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热点。但传统的离子通道药靶筛选平台存在试剂消耗较大、结果重现性差、技术门槛较高、仪器造价昂贵等问题 传统钙荧光技术筛选结果存在大量假阳性,而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由于技术门槛高和通量低,不适于大规模筛选。近年来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单细胞分析取得较大进展,因此艾老师团队以离子通道TRP通道为范例,设计加工了一种高通量单细胞微流控芯片,用于离子通道药物筛选。实验验证表明基于微流控芯片的高通量单细胞钙荧光筛选体系与传统钙荧光方法相比可以显著提高结果重现性、缩短检测时间、提高结果准确度、降低假阳性率,从而大大降低膜片钳验证的工作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38a0fef3-092b-4ebb-a616-68bb4cbfc74f.jpg" title=" 3 清华 林金明.JPG" alt=" 3 清华 林金明.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 林金明 /strong /p p   清华大学化学系的林金明教授做了题目为“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药学代谢分析方法研究”的报告,通过设计微流控芯片,尝试构建了肠-肝-胶质瘤仿生系统以评估联合用药治疗胶质瘤。系统评价了联合用药对胶质瘤U251细胞的作用并通过与质谱分析平台联合进一步研究了CPT-11和TMZ的代谢机制。该仿生模型能够执行长期细胞共培养,药物递送、代谢和药物作用的实时分析,有望系统模拟体外生理和药理过程。而后发展了一种专门研究联合用药吸收、代 谢动态过程的微流控肝肠芯片,证明能够药物代谢过程的模拟,有望为临床药物开发提供良好的体外模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f1057454-becb-4f5a-957a-20fa8714bf3e.jpg" title=" 4 吉大 董彪.JPG" alt=" 4 吉大 董彪.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吉林大学教授 董彪 /strong /p p   吉林大学董彪教授在“基于微流控芯片和磁性复合纳米材料的循环肿瘤细胞捕获研究” 为题目的报告中指出,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检测和分离在癌症的诊断和预后中起着关键作用,而CTCs的高捕获效率和纯度难以同时实现。为解决这一问题设计了基于硅纳米线(SiNWs)/反蛋白石光子晶体结构和多功能磁性纳米复合材料(Fe3O4@C6Ce6@硅烷)的CTCs捕获倒置芯片,提高了CTCs的捕获效率和纯度,并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实现了实时检测和原位光动力学治疗(PDT)。初步实现了基于局域场效应的上转换荧光增强和肿瘤标志物检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5fa610a8-c512-47fa-9ca5-1faabeed88af.jpg" title=" 5 岛津 Yuki Hashi.JPG" alt=" 5 岛津 Yuki Hashi.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岛津中国事业战略本部长 端裕树博士 /strong /p p   最后由岛津中国事业战略本部长端裕树(Yuki Hash)博士做了题目为“Shimazu latest instrumentation for cell researches”的报告,主要介绍了岛津的仪器设备在细胞研究领域的应用。他使用LC,GC,LCMS和GCMS开发新的应用系统,以提高分析效率。同时他和团队也正在开发新的色谱系统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环境,制药和生命科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c16b4e6e-820b-40fd-83e4-9eb907fa420e.jpg" title=" 大会人员合影.JPG" alt=" 大会人员合影.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strong /p 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80926/472030.shtml" target=" _self" 更多会议详情请查看 /a /p
  • 第十二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七届国际微流控学学术论坛盛大开幕
    p style=" text-align: left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2019年5月18日上午,由中国化学会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办,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协办的第十二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七届国际微流控学学术论坛在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际会展中心酒店召开。本次会议历时4天,吸引了众多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前来参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19a3fdd9-064f-4f33-ae93-08cb32e55d9a.jpg" title=" 大会现场.jpg" alt=" 大会现场.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大会开幕式现场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本次大会开幕式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进义主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兴旺为大会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洪渊作为大会主席,致辞并宣布大会开幕。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汪尔康院士、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董绍俊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江桂斌院士先后作了精彩的大会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67878f8c-ab3a-4cd7-ab0c-214bfe74cc88.jpg" title=" 王进义.jpg" alt=" 王进义.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王进义教授主持开幕式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d7500ad7-fc97-46c2-a912-e5a785c85fb4.jpg" title=" 李兴旺.jpg" alt=" 李兴旺.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兴旺为开幕式致辞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714e5635-d51d-4038-a03b-f4f93753e80f.jpg" title=" 陈洪渊1.jpg" alt=" 陈洪渊1.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陈洪渊院士致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5d9c8f02-b7aa-4441-b3fb-fc27a7fc7541.jpg" title=" 汪尔康.jpg" alt=" 汪尔康.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汪尔康院士做大会报告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汪尔康院士做了第一个大会报告,题目为《A Study of Nanozymes》。近年来,纳米酶的研究进展迅速,有30多个国家的课题组进行相关研究,近五年共发表了1000多篇研究论文,引用量达20000余次。汪院士详细介绍了其课题组关于纳米酶的相关研究内容及成果。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4f52b4bb-b65a-48d1-9bbb-8017723c7a6a.jpg" title=" 陈院士2.jpg" alt=" 陈院士2.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陈洪渊院士做大会报告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陈洪渊院士的报告题目为《微纳流控生命分析最新进展》。我国微纳流控技术持续高速发展,特别是微纳流控研究在学术产出方面相比三年前不到10%的份额增长到超过24%,已成为微流控学术强国。微纳流控技术奖持续推动生命分析化学的发展,在时间、空间和分析对象的精密操控上进行突破,能够解决生命分析的许多关键问题。陈院士报告过程中,多次鼓励中青年科研人员一定要不断进行创新性研究,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04620e28-6b03-410b-8b53-d73be66534c2.jpg" title=" 董院士.jpg" alt=" 董院士.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董绍俊院士做大会报告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董绍俊院士的报告题为《基于新型能源的微小型生物传感器研究》,从纸上酶生物燃料电池、折纸型微流控自供能生物传感器、双极电色电极阵列自供能可视化传感器、自供能可穿戴生物传感器等几个方面做了精彩详实的介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59229512-6546-4831-82a0-d8591a8a6964.jpg" title=" 江桂斌.jpg" alt=" 江桂斌.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江桂斌院士做大会报告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江桂斌院士的报告题目为《纳米细颗粒的分子转化与示踪方法》。江院士认为纳米科技的研究,最重要的是能够应用到实际工作及生活中。他表示,做纳米材料的初衷是为找到更多的新型材料应用到环境领域当中,以及回答纳米材料毒性的问题。针对以上两个方面,江院士对团队所做的研究内容作了详细阐述。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 nbsp 本次会议旨在为相关领域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的学者提供广泛多学科交叉的学术交流平台,以促进相关学科的深入发展。会议邀请到24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大会报告、邀请报告、口头报告等形式进行交流。会议同期还举办了相关仪器设备和产品的博览会。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附会议组织机构: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学术委员会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主 席:陈洪渊 院士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副主席:张玉奎 院士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委员:(按姓名拼音排序)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陈兴国 陈 义 程 京 崔大付 方 群 黄岩谊 江桂斌 江云宝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蒋兴宇 金庆辉 鞠熀先 孔继烈 李战华 林炳承 林金明 刘宝红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刘笔锋 刘 冲 陆祖宏 罗国安 庞代文 蒲巧生 秦建华 任吉存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田中群 汪尔康 王建华 王进义 王立鼎 夏兴华 徐静娟 徐章润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杨朝勇 杨芃原 杨秀荣 朱俊杰 庄乾坤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大会组委会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主任:王进义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委员:(按姓名拼音排序)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陈淑伟 韩 翔 李保新 李 菲 李 华 李天保 李 延 刘成辉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刘书慧 刘文明 聂 飞 漆红兰 任 丽 申烨华 佟珊珊 涂 琴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王东恩 王建龙 王 丽 徐 峰 徐勇前 许 娟 余瑞金 袁茂森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张成孝 张艳荣 赵 磊 赵永席 郑建斌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pan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none " strong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non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non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color: rgb(255, 0, 0) " /span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扫描二维码关注“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3i生仪社 /span ”吧!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不定期 /strong strong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141, 179, 226) " 免费 /span /strong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29, 185, 183) " strong 生命科学技术 /strong /span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0) " strong 在线大会 /strong /span strong 等你来听!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196px height: 19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041aa210-8adc-42b4-a234-52d9e65b7cfc.jpg" title=" qrcode_for_gh_91d290758d40_344.jpg" alt=" qrcode_for_gh_91d290758d40_344.jpg" width=" 196" height=" 196"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73c816d8-d31a-47b4-b17d-dc18e9d3c42b.jpg" title=" 企业微信截图_20190520102956.png" alt=" 企业微信截图_20190520102956.png" / /p
  • 基于V型纳米孔表面增强拉曼基底的微纳塑料检测
    微塑料通常被定义为尺寸小于5 mm的塑料碎片,在海洋、陆地、淡水系统中均有所发现,对环境安全和生物健康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更令人担忧的是,微塑料通过机械磨损、光降解和生物降解等作用会进一步分解,形成尺寸更小的微塑料甚至是纳米塑料。它们的危害可能更大,因为它们可以穿过生物膜并容易在不同组织间转移,如果吸入空气中的微纳塑料甚至可以穿过肺组织。据已有的研究显示,应用在微塑料检测的传统技术仅能检测到10 μm 左右的大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和未来研究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开发适用于小尺寸微纳塑料的检测新方法。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是一种强有力的基于拉曼光谱的原位分析技术。一般来说,分子的拉曼效应很弱。然而,当这些分子被吸附在贵金属(例如金和银)的粗糙表面时,分子的拉曼效应会大大提高。甚至可以在单分子水平上获得高灵敏度。在我们之前的研究工作中,首次报道利用SERS技术实现了环境纳米塑料的检测(EST, 2020, 54(24): 15594)。但是,采用的商业化Klarite基底的高昂成本使其不适宜广泛大规模的应用。因此,本研究利用一种低成本的具有大量有序的V型纳米孔阵列的阳极氧化铝(AAO)模板,通过磁控溅射或离子溅射将金纳米粒子沉积在模板上,开发得到用于小尺寸微纳塑料检测的 SERS 基底(AuNPs@V-shaped AAO SERS substrate)。由于AAO模板中纳米孔阵列特殊的V型结构以及有序规则的排列,使得AuNPs@V-shaped AAO SERS基底可以提供大量“热点”和额外的体积增强拉曼效应,在检测微塑料时表现出高 SERS 灵敏度。图1 摘要图本研究首先使用不同尺寸(1 μm、2 μm和5 μm)的聚苯乙烯(PS)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两种标准样品在AuNPs@V-shaped AAO SERS基底和硅基底上进行检测,并计算相应的增强因子(图2、图3)。结果显示,单个PS和PMMA两种颗粒在硅基底上均不能检测到1 μm的尺寸大小,且其他尺寸的拉曼信号强度也相对较弱。而在AuNPs@V-shaped AAO SERS基底上,在相同的检测条件下,各尺寸的单个PS和PMMA颗粒的拉曼信号强度大大增强,且1 μm的PS和2 μm的PMMA都有拉曼信号检出。增强因子的计算结果显示,使用AuNPs@V-shaped AAO SERS基底检测单个微塑料颗粒可获得最大20倍的增强效果。此外,通过比较磁控溅射和离子溅射两种沉积方式所分别形成的基底检测微塑料的拉曼光谱结果和增强因子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磁控溅射所形成的基底具有更好的检测性能。这个结果可以联系到SERS基底的扫描电镜表征结果(图4)进行解释,磁控溅射所形成的金纳米层更加细腻平整,而离子溅射所形成的金纳米层出现了一定的团聚,导致形貌结构较为粗糙,因此信号强度有所减弱。图2:PS的拉曼检测。(a)不同尺寸的单个PS颗粒在硅基底上的拉曼光谱;(b)显微镜下不同尺寸的单个PS颗粒在硅基底上的形态分布;(c)不同尺寸的单个PS颗粒在离子溅射形成的SERS基底上的拉曼光谱;(d)不同尺寸的单个PS颗粒在磁控溅射形成的SERS基底上的拉曼光谱;(e)显微镜下不同尺寸的单个PS颗粒在磁控溅射形成的SERS基底上的形态分布;(f)显微镜下不同尺寸的单个PS颗粒在离子溅射形成的SERS基底上的形态分布;(g)增强因子的箱线图。图3:PMMA的拉曼检测。(a)不同尺寸的单个PMMA颗粒在硅基底上的拉曼光谱;(b)显微镜下不同尺寸的单个PMMA颗粒在硅基底上的形态分布;(c)不同尺寸的单个PMMA颗粒在离子溅射形成的SERS基底上的拉曼光谱;(d)不同尺寸的单个PMMA颗粒在磁控溅射形成的SERS基底上的拉曼光谱;(e)显微镜下不同尺寸的单个PMMA颗粒在磁控溅射形成的SERS基底上的形态分布;(f)显微镜下不同尺寸的单个PMMA颗粒在离子溅射形成的SERS基底上的形态分布;(g)增强因子的箱线图。图4:AAO模板和SERS基底的扫描电镜表征。(a)空白的AAO模板;(b)经过离子溅射形成的SERS基底;(c)经过磁控溅射形成的SERS基底;(d)(e)微塑料标准样品在基底上的形态分布。之后,本研究采集了雨水作为大气样品,对基底检测实际样品的能力进行了测试。采集到的雨水样品经过过滤、消解等前处理后,被滴加在基底上进行后续的拉曼检测,获得若干疑似微塑料的拉曼光谱。通过将这些采集到的拉曼光谱与标准微塑料样品的拉曼光谱进行比对,找到了雨水样品中所含有的微纳塑料颗粒,证实了大气中微塑料颗粒的存在以及基底检测实际样品的能力。图5:雨水样品的检测。(a)在基底上发现的疑似微塑料颗粒,尺寸约为2 μm × 2 μm;(b)疑似微塑料颗粒的拉曼光谱。该研究了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适用于环境微纳塑料检测的低成本SERS基底,具备热点均一、增强效果好的优点,有望推广到环境各介质中微纳塑料的检测,为尺寸更小的纳米塑料检测分析提供了新方法。
  • “纳米尺度多场测量调控”专项启动 剑指微纳精密仪器
    2016年12月11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项目“纳米尺度多场物性与输运性质测量及调控”启动实施工作会议在深圳召开。南京大学祝世宁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院士、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何丹农教授等10余位项目咨询专家、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代表、以及项目和课题承担单位的负责人和研究骨干参加了会议。  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合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共同承担。项目旨在揭示光电、热电、磁电材料和器件的微观结构、局域响应和宏观性能的关联,分析铁电极化对光电转换的调控作用,界面和缺陷对热电输运的影响,以及微纳结构和磁电耦合的相互作用,发展基于多功能扫描探针的纳米测量与调控技术,在纳米尺度综合定量测量调控材料电学、光学、磁学、力学和热学多场物理及输运性质,并以此解决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的一系列关键科学问题,进而形成一系列原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思想(如宏观微观协同调控测试)、新技术(如多功能扫描探针激励和多场原子力显微样品加载)、新方法(如跨尺度实验测试、数据采集、和计算模拟)和新发现(如光电、热电、磁电多场物性和耦合新机制),推动纳米技术、高速低能耗信息处理与存储、微电子器件、高效清洁能源以及精密仪器等产业和领域的发展。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代表对项目的执行和管理提出要求,强调了纳米科技重点专项项目“重立项、重过程、重验收”的基本原则,要求项目承担单位和研究人员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项目组织实施,加强课题间的交流,立足学科领域发展前沿,力争在重大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问题上取得原创性突破。  项目负责人李江宇教授介绍了项目的整体情况,各课题负责人就课题的具体研究目标、实施方案、研究难点以及如何突破、下一步工作计划等进行了详细介绍。项目咨询专家就项目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等给予指导,对项目的执行和管理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希望通过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功能扫描探针的纳米测量与调控技术,为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方面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工具。
  • 我国结构超滑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相关微纳加工设备自主可控——访深圳清力技术有限公司潘旭捷
    仪器信息网讯 8月29日,全国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微光刻分技术委员会第四届微光刻分委会年会暨第十三届微光刻技术交流会在青岛成功召开。会议期间,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深圳清力技术有限公司实验平台负责人、深圳超滑技术实验平台主任潘旭捷。据介绍,深圳超滑技术实验平台是由深圳市政府、深圳坪山区政府以及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共同支持成立,总投资1.5亿,拥有200余台半导体制备和表征设备。实验平台一方面支撑结构超滑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对外开放,目前已经具备了6英寸MEMS芯片流片能力,同时也支持 MEMS器件、先进封装、微纳米光学、光电子、生物芯片等一系列些微纳米器件的工艺开发和打样,目前平台合作伙伴有100余家,合作项目200余项。深圳超滑技术实验平台研究领域是结构超滑技术,研究覆盖基础物理机理、材料研究、相关微纳米级加工和表征技术,以及相关的应用及产业化。潘旭捷表示,当前结构超滑研究的关键技术主要在于材料制备和器件制备,需要协同光刻、刻蚀等一系列微加工技术来共同完成。结构超滑技术是我国原创的一项根技术,借助结构超滑技术有望助力各个材料或者设备厂商突破国外卡脖子问题。目前国内在结构超滑领域取得了不少新的突破,包括大面积的材料制备,结构超滑器件的制备等,均处于国际领先的阶段。深圳清力技术有限公司团队在结构超滑材料及器件制备的特色设备上做到自主研发,同时大部分通用微加工设备也属于国内完全可控。对于科技前沿研发需要用到的部分设备例如电子束光刻系统等,仍处于国外卡脖子的状态,亟待国内厂商攻关突破。以下是现场采访视频:
  • 西安交大发明无损调控微纳尺度含缺陷晶体力学性能的新方法
    p   早在2008年,单智伟教授与合作者们就在《自然材料》报道了微纳尺度单晶镍中的“力致退火”现象,即通过对微纳尺度的单晶体施加载荷并使其发生塑性变形, 晶体内部的缺陷密度将大大降低甚至为零,同时材料的强度得到明显提升。由于该发现迥异于人们基于已有知识的判断,即塑性变形通常使晶体内部位错密度升高,因而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随后该现象在多种面心立方晶体中得到了验证。但是,基于模拟计算和一些实验观测,人们普遍认为体心立方金属不会有力致退火现象,原因是体心立方金属的螺位错具有不共面的特性,通常表现出一系列不同于面心立方金属的变形行为。经过对已有工作的仔细梳理和分析,单智伟教授等认为在合适的尺寸范围内,体心立方金属中也应该存在类似的力致退火现象。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研究团队以令人信服的证据证实了上述推测,从而推翻了此前人们对于该问题的认知(黄玲等,《自然通讯》,2011)。 /p p   尽管力致退火现象的普适性得到了证实,但是其应用前景却得到了质疑,原因是力致退火的过程总是伴随着显著的塑性变形,从而使样品几何发生明显的改变。能否在不改变样品几何的条件下将其内部的缺陷去除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如果要把一根半埋于土壤中的柱状物直接拔出来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如果我们先将其进行多次小幅晃动,则最终可能较轻松地将其拔出地面。受此启发,可以推断,如果对含缺陷的晶体施加一循环载荷,控制好力的幅值,使其足够大,能使缺陷动起来并在镜像力的帮助下逐渐从材料表面湮灭和逃逸,但同时又足够小,不在晶体内产生新的位错,就有可能在不改变样品几何的条件下,使得材料中的缺陷密度大幅降低,甚至到零,也就是实现“力致修复”。如果上述想法得到实现,其在纳米压印等领域就可能得到有效的应用。 /p p   基于上述想法,借助于定量的原位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zc/1139.html" target=" _self" title=" "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透射电镜 /span /a 纳米力学测试装置,选取亚微米单晶铝为研究对象,研究团队的王章洁博士对其进行了低应变幅的循环加载,发现在几乎不改变材料外观几何的情况下,微纳尺度单晶铝内的缺陷逐渐被驱逐出样品,导致缺陷密度大幅度下降,进而使得材料的强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发现,可以通过控制应变幅和循环周次等来调控材料内的缺陷密度,进而调控材料的屈服强度。另外,课题组还发现可以通过检查力和位移曲线是否有滞后环以及环的大小来诊断被测材料中是否有可动缺陷以及其数量的多少。这些发现不仅对于理解小尺度材料内的缺陷在循环载荷下的演变规律具有显著的科学意义,并且对于调控对缺陷敏感的功能材料的性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应用前景。 /p p   值得注意的是,当块体材料经受循环加载时,通常会引起材料内部缺陷的增殖与聚集,并进而引起裂纹萌生,并在承载应力远小于宏观屈服应力的情况下发生断裂,也就是所谓的疲劳断裂,它也是很多工程构件失效的主要形式。对微纳尺度材料进行循环加载可导致“力致修复”与块体材料中循环加载所导致的疲劳破坏的效应完全相反。这一事实再次表明,作为连接连续介质力学和量子力学的桥梁,微纳尺度材料的结构与行为的内在机理和规律不能通过外推已有的宏观材料的机理和规律来得到,而是具有其独特性,必须通过创新实验方法和思路来加以揭示和解释。 /p p   近日,西安交大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简称“微纳中心”, http://nano.xjtu.edu.cn)在美国科学院院刊 (PNA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在线发表(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5/10/14/1518200112)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即在不改变样品外观几何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小应变循环加载的方式来诊断和调控微纳尺度单晶材料中的缺陷,进而达到调控其力学性能的目的。 该论文的作者包括微纳中心的新讲师王章洁博士、李巨教授、马恩教授、孙军教授和单智伟教授,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博士生李庆杰,清华大学的崔一南博士、柳占立副教授和庄茁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道明博士,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Subra Suresh 教授。马恩教授和李巨教授同时分别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全职教授,并分别担任微纳中心的海外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该研究工作得到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及111项目的资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1/noimg/d5aa1b18-2d88-40a5-a6c7-669b88c9ce82.jpg" title=" 图1.png" width=" 600" height=" 408"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8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1/noimg/71dd12f6-2be0-449f-b8db-404d6b6bbdd3.jpg" title=" 图2.png" / /p
  • 微纳3D打印结合二次翻模形成的微柱在磁场作用下实现定向可控变形
    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的陈少华教授课题组柴泽博士,近日在知名期刊《Soft Matter》发表了一篇高质量文章“Controllabledirectional deformation of micro-pillars actuated by a magnetic field”。研究人员在实验过程中使用了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微尺度3D打印设备S140,该设备具有10um精度的分辨率,94*52*45mm大小的三维加工尺寸。基于该设备加工了阵列的微柱结构,通过PDMS二次倒模形成含有磁性颗粒的PDMS微柱阵列,通过磁场控制来研究微柱变形,进而研究可逆粘附、可控润湿性和方向性表面输运等特殊功能性表面的设计和研究。微柱阵列(BMF nanoArch® S140 GR resin)填充磁性颗粒的柔性微柱阵列的制备工艺如图(a)所示,先通过深圳摩方(BMF)10μm精度的微立体光固化3D打印机S140打印出微米级别的微柱阵列,再倒模出纯PDMS孔洞模具,最后二次倒模获得含有磁性颗粒的PDMS微柱阵列;(b)PDMS模具的SEM图像,该模具的孔的大小与3D打印的微柱的大小相同;(c-d)从顶视图(c)和侧视图(d)观察的磁性颗粒填充的微柱阵列的SEM图像;(e)单根微柱;(f)夹角为90°时,永磁铁和微柱阵列表面之间具有不同距离的微柱变形形态;(g)距离一定时,磁体围绕固定微柱样品以半圆形旋转,微柱的变形形态。众所周知,可以通过改变微结构表面的形貌来设计特殊的表面功能。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旋转磁场控制微柱阵列方向变形的简单有效的方法。每个微柱的大变形可以通过磁场强度和方向来调整。当磁场强度固定时,微柱的变形方向由磁场方向控制。当确定磁场方向时,微柱的挠度随磁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根据最小势能原理,进一步建立了揭示微柱大变形机理的理论模型。从理论上预测变形柱的形态与实验结果非常吻合。目前的实验技术和理论结果有利于典型功能性表面的设计和制备。例如,通过外场精准控制表面微结构的变形,实现目标表面界面粘附性和液体浸润性的可连续性调控,以及呈现梯度变化。为实现仿生壁虎脚设计,微纳器件转印,生物医学微液滴混合及方向性输运等提供技术支持。BMF nanoArch® S140System
  • 微纳3D打印结合二次翻模形成的微柱在磁场作用下实现定向可控变形
    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的陈少华教授课题组柴泽博士,近日在知名期刊《Soft Matter》发表了一篇高质量文章“Controllabledirectional deformation of micro-pillars actuated by a magnetic field”。研究人员在实验过程中使用了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微尺度3D打印设备S140,该设备具有10um精度的分辨率,94*52*45mm大小的三维加工尺寸。基于该设备加工了阵列的微柱结构,通过PDMS二次倒模形成含有磁性颗粒的PDMS微柱阵列,通过磁场控制来研究微柱变形,进而研究可逆粘附、可控润湿性和方向性表面输运等特殊功能性表面的设计和研究。微柱阵列(BMF nanoArch® S140 GR resin)填充磁性颗粒的柔性微柱阵列的制备工艺如图(a)所示,先通过深圳摩方(BMF)10μm精度的微立体光固化3D打印机S140打印出微米级别的微柱阵列,再倒模出纯PDMS孔洞模具,最后二次倒模获得含有磁性颗粒的PDMS微柱阵列;(b)PDMS模具的SEM图像,该模具的孔的大小与3D打印的微柱的大小相同;(c-d)从顶视图(c)和侧视图(d)观察的磁性颗粒填充的微柱阵列的SEM图像;(e)单根微柱;(f)夹角为90°时,永磁铁和微柱阵列表面之间具有不同距离的微柱变形形态;(g)距离一定时,磁体围绕固定微柱样品以半圆形旋转,微柱的变形形态。众所周知,可以通过改变微结构表面的形貌来设计特殊的表面功能。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旋转磁场控制微柱阵列方向变形的简单有效的方法。每个微柱的大变形可以通过磁场强度和方向来调整。当磁场强度固定时,微柱的变形方向由磁场方向控制。当确定磁场方向时,微柱的挠度随磁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根据最小势能原理,进一步建立了揭示微柱大变形机理的理论模型。从理论上预测变形柱的形态与实验结果非常吻合。目前的实验技术和理论结果有利于典型功能性表面的设计和制备。例如,通过外场精准控制表面微结构的变形,实现目标表面界面粘附性和液体浸润性的可连续性调控,以及呈现梯度变化。为实现仿生壁虎脚设计,微纳器件转印,生物医学微液滴混合及方向性输运等提供技术支持。BMF nanoArch® S140System
  • 微纳流体产品参加青岛药机展完美收官
    全国制药机械博览会和同期举办的中国国际制药机械博览会始办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每年春、秋各一届,自2004年以来,连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列为重点支持的展览会之一,2008年开始又被商务部批准为国际制药机械博览会。CIPM是业界公认的专业化、国际化、规模大、展品全、观众多,而且集贸易、研讨于一体的制药装备行业交流平台。 苏州微纳流体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以下简称“微纳流体”),地处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科技园,是一家专注于高压微射流纳米均质设备组装生产、研发改进及供应相关配套技术服务的科技型企业。企业当前主营代理专业提供高压微射流均质机,高压均质机,微流控乳化机,微反应乳化机,脂质体挤出器及对射流金刚石交互容腔等设备和技术,为脂肪乳(前列地尔,氯维地平),精细化工(MLCC、锂电池、导电涂层),细胞破碎,纳米粒(紫杉醇白蛋白)、纳米脂质体(阿霉素、多柔比星)、混悬液(氯替泼诺,氟米龙)等领域客户提供了优质的均质解决方案。 “微纳流体”在秉持国际成熟技术的同时,坚持以质量和高效服务为导向,携手品牌部件国内供应链企业为合作伙伴,依靠江浙沪优势基础制造平台,整合国内外行业优势专家资源,通过高能研发团队做到仿创结合,针对微射流装备易损易耗件、非标定制化部件以及自动化系统进行自主研发与制造,实现了对重要材料、定制化部件以及自动化技术的高度自主掌握,这有效降低了设备制造成本,更提升了产品交付及服务响应的效率。 “微纳流体”始终坚持“以顾客为中心、以特色创品牌、以产品质量安全求生存、以完善企业质量管理求发展”的品质方针,严格GMPC质量标准引进品质控制,严抓产品质量关,全力贯彻“以质优价廉的产品和完善到位的技术服务客户”的经营宗旨,服务于国内流体控制和自动化控制领域。雄厚的技术力量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形成“微纳流体”规模化生产实力与技术积累;十余年国内外均质领域服务经验,带来了“微纳流体”与国外厂商的紧密合作关系;专业的技术支持和数年的国际贸易经验使我们积累了大量的重要客户和供应商;完善细致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让我们赢得了广大客户和工控同行的广泛认可,成为纳米均质服务领域的专家。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机械设备研发,生物化工产品技术研发,软件开发,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制药专用设备制造:制药专用设备销售 仪器仪表制造,仪器仪表销售。仪器仪表修理:机械设备租赁 机械设备销售 普通机械设备安装服务 化工产品销售(不含许可类化工产品):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销售 软件销售 机械零件、零部件加工:机械零件、零部件销售(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图片本次展出的气动式佐剂乳化器)(图片为本次展出的高速剪切机)微纳流体高速剪切机技术优势:1、灵巧、轻便的外形设计,方便使用。2、分散刀头结构简单,方便拆卸。3、反螺牙接口保证运转时刀头的牢靠。4、速度可调,保证了良好的分散效果。5、分散物料粘度可达5000cps。6、分散刀头采用316L不锈钢材质,拥有良好的防腐性能。
  • 全球纳米压印光刻技术尚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访青岛天仁微纳董秘刘兵
    仪器信息网讯 8月29日,全国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微光刻分技术委员会第四届微光刻分委会年会暨第十三届微光刻技术交流会在青岛成功召开。会议期间,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青岛天仁微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刘兵。据介绍,天仁微纳主要提供纳米压印光刻设备及整体解决方案,产品主要应用于显示光学、生物芯片等领域。纳米压印光刻产业化应用时间不长,目前还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刘兵认为,纳米压印光刻技术或设备将来应用范围会非常广泛。以下为现场采访视频:
  • 西安光机所微纳光子学亚波长器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微纳光子学亚波长器件研究获进展 或让电子学和光子学在纳米尺度上联姻   微纳光子学主要研究在微纳尺度下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光的产生、传输、调控、探测和传感等方面的应用。微纳光子学亚波长器件能有效提高光子集成度,有望像电子芯片一样把光子器件集成到尺寸很小的单一光芯片上。纳米表面等离子体学是一新兴微纳光子学领域,主要研究金属纳米结构中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它具有尺寸小,速度快和克服传统衍射极限等特点,有望实现电子学和光子学在纳米尺度上的完美联姻,将为新一代的光电技术开创新的平台。   金属-介质-金属F-P腔是最基本的纳米等离子体波导结构,具有良好的局域场增强和共振滤波特性,是制作纳米滤波器、波分复用器、光开关、激光器等微纳光器件的基础。但由于纳米等离子体结构中金属腔的固有损耗和能量反射,F-P腔在波分复用器应用中透射效率往往较低,这给实际应用带来不利。   针对此问题,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刘雪明研究员及其课题组成员陆华、宫永康等近期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到目前为止,已在Optics Express, Optics Letters, J. Opt. Soc. Am. B, Applied Physics B等国际著名光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最近,科研人员提出了一种提高表面等离子体F-P腔波分复用器透射效率的双腔逆向干涉相消法。该方法能有效避免腔的能量反射,使入射光能完全从通道端口出射,极大增强了透射效率。此设计方法还能有效的抑制噪声光的反馈。同时,科研人员利用耦合模方法验证了这种设计方法的可行性。这种波分复用器相比目前报道的基于F-P单腔共振滤波的波分复用器的透射效率提高了50%以上。相关的成果于2011年6月20日发表在Optics Express上,论文题目为:Enhancement of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of nanoplasmonic wavelength demultiplexer based on channel drop filters and reflection nanocavities。   该研究成果引起了美国光学学会(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OSA)的注意,并于6月27日被选为“Image of the week”。   论文链接
  • 大学仪器使用的背后 走进西安交大微纳中心
    “中国科研是两头在外:仪器从国外买回来,成果发在国外期刊。”这是一些科学家对近些年中国科研工作的形象评说。特别是这些年高校大型科研采购呈现一片“红火”,拼仪器是拼引进人才的一个重要条件。  然而,这些仪器的使用情况如何?使用效率又如何?  如何有效推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在科技界也是反响热烈。  近日,记者走进西安交大校园,来到原位电镜最多最好的西安交通大学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文中简称“西安交大微纳中心”),一探究竟。  2009年,三位“千人计划”学者在西安交大材料学院院长孙军等的鼎力支持下,合力创建了微纳中心。他们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马恩教授,材料领域的国际顶尖学者 美国海思创纳米力学仪器制造公司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单智伟博士,精通微纳米尺度材料原位研究技术 美国宾州大学、后加入麻省理工学院的李巨教授,世界计算材料学领域的佼佼者。这三位的互补组合也直接标注了西安交大微纳中心的国际学术高度。  在“千人计划”项目及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该中心先后购置了总价值近四千万的实验设备,包括世界唯一配有定量纳米力热耦合测试系统的300kV环境透射电镜(H-9500)、亚洲首台TI 950多场耦合纳米力学测试系统等,为前沿研究成果的产出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如何充分发挥这些设备的最大效用?该中心的一系列探索性尝试令人深思,可供借鉴。  “设备就是给人用的”  在美国高科技企业四年的工作经历使得中心主任单智伟对科研设备有着独特的理解:尽管价格不菲,但科研设备本身就是工具,要在有限的使用期内发挥最大价值,就要让它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博士生接受TEM2100F技术操作再培训  西安交大微纳中心先从研究生的使用培训抓起。安全准入培训、理论知识培训、上机操作培训等,中心建立了一系列标准化培训流程,经过严格的考试后向用户开放初、中、高三种使用权限。初级者允许在上班时间使用设备,中级开放了周末和晚上自主使用的权限,获得高级证书就已经可以协助老师管理设备了。这也大大激发了一批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培训,20余名同学获得了多场耦合纳米力学测试系统的使用资格,而博士生朱建学在硕士阶段就已经取得了高级权限,目前负责协助设备主管老师做设备培训、日常维护运营等工作。  有人问,学生都可以自主实验了,管设备的老师做什么?对于实验技术团队,微纳中心自有安排。突破一个人盯一台设备的传统,团队9个人分工明确,根据专业领域定期轮岗,每人熟悉掌握两台以上大型仪器设备,真正达到一个团队管理一群设备的战略目标。中心还要求:实验技术人员每年必须外出培训和参加学术会议,鼓励承担项目和发表技术创新类的文章。  “要敢于诊断和维修”  西安交大微纳中心大型设备工作日天均预约时长都在10小时以上,其中聚焦离子束更是达到了18小时之久。设备利用充分,故障率也随之上升。许多进口设备一旦出现问题,一般的解决方式就是等待厂商派人来维修,或是根据厂商建议直接拆除故障部分寄回原厂,既耗费经费,又浪费宝贵的科研时间,有时甚至需要等待两三个月的时间。  为此,该中心专门设置了“设备诊断与维修”岗,年仅26岁的张朋诚工程师在短短一年时间,就和团队一起为中心节约了近50万元的维修费用。一次,聚焦离子束EBSD探头突然不工作了,厂商工程师也没能解决问题,报价12万且只能整个拆下来送到国外维修,来回需要三个月。在单智伟的鼓励下,张朋诚和同事一起小心翼翼地拆开设备,花了一下午时间,终于在最深处发现了一个断裂的直径3毫米的顶丝。他跑去电子市场花了1元钱买了5个回来,换上之后,细心地复原,调试结果完全正常。博士生朱建学在给设备做常规检查  在老师的带动和指导下,博士生朱建学也多次参与设备诊断与维修工作。今年10月,他协助管理的多场耦合纳米力学测试系统发生高频滞后现象。经过仔细排查,朱建学确定是软件问题。原来,厂商升级软件修改了其中的参数配置而未告知。  “那么贵重的设备,你们不怕拆坏了?”面对很多人的疑问,张朋诚回答说,中心从报修到诊断到拆解都有标准的流程,维修人员会和设备管理老师一起研究排查,并不是单兵作战,最后会提供严谨的故障鉴定报告以及高风险拆解备案,经过中心审议通过后方会拆解。“这个岗位对我来说,很有挑战性,也有成就感,是突破和创新的事情,我很喜欢。”他说。  化繁为简的“易约”  你知道“易约”吗?通过电脑或手机登陆,你就可以通过它轻松预约实验设备了。这套由西安交大微纳中心单智伟教授和范传伟工程师主导研发的信息化预约管理软件,大大提升了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了设备的使用效率。  刚来校时,单智伟就发现,很多实验室预约实验还是采取人工方式,实验记录也都是手动填写,信息不对称且效率低下。学生预约实验有时需要提前一个月,有时凌晨三点就要带着小马扎去排队。“我们是问题导向,出现问题就赶紧想办法解决”,单智伟认为,科研的本质就是要把复杂的东西做简单。为此,该中心技术团队专门设置了信息化岗,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刚开始我们的思路是去买,调研发现国内基本没有这样的软件,国外的软件与我们的需求又不相符。”承担这一任务的范传伟虽是材料专业毕业,却对互联网十分着迷。“能不能按照现实需求研发一套信息化预约管理软件?”就这样,按照需求定制的易约应时而生。  对学生而言,易约透明、快捷、人性化,提前显示未来两周的预约权,更加方便大家合理规划时间。对于管理者而言,易约的魅力在于数据化和信息化,使用者的使用情况、设备利用率、设备预约趋势、设备故障情况等信息一目了然,为科研产出、甚至与厂商谈判等都积累了丰富的数据支撑。  目前,易约的用户不只在西安交大,上海交大、浙江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等高校都已经开始使用。依托易约,微纳中心还发起筹建了国家电镜中心(西部),智能互联整合校内外电镜资源,探索“互联网+大型仪器设备”的创新型管理模式。  科研与设备密切相关。六年来,西安交大微纳中心成果频出,10多篇文章登陆Nature、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Nano Letters、PNAS等国际顶尖期刊。“设备只是工具,用设备的人才是关键。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把问题研究透彻,成果自然水到渠成,”单智伟说。这是属于微纳中心的管理智慧。  11月24日,记者获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外专局/教育部首批学科创新引智(111)计划项目以及国家青年千人计划项目的共同资助下,西安交大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的博士生王晓光在导师单智伟的指导下,经过四年多的潜心研究,借助先进的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氧化锌(ZnO)纳米线的力学和电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微调生长条件,并进而引入不同缺陷密度就可大幅调控微纳尺度ZnO的形貌与性能。这一重要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材料领域顶级期刊《纳米快报》上。该工作为缺陷敏感纳米器件性能的调控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尤其是对ZnO纳米线在压电器件和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有效可行的性能调控方法,可以说对ZnO纳米线在纳米发电机等新型纳米器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睿创微纳2023年年度业绩预增公告 :净利润同比预增近六成
    1月22日,烟台睿创微纳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睿创微纳”)发布2023年年度业绩预增公告。据公告显示,预计2023年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50,000万元左右,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将增加18,662.70万元左右,同比增加59.55%左右。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42,000万元左右,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将增加17,087.66万元左右,同比增加68.59%左右。睿创微纳净利润较上年大幅增长,主要是受以下因素影响:(一)主营业务影响: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和新产品开发力度,积极开拓市场,扩大销售,保持订单充足,实现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二)非经常性损益影响:报告期内,预计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净利润的影响金额约为7,858.89万元,主要系公司收到的政府补助形成的其他收益。睿创微纳董秘办人士表示,去年在公司新产品开发方面,主要围绕红外热成像等主业进行产品更新迭代,表现在产品型号拓展方面,已经由2022年的二十多种扩充至2023年的三十几种产品型号。具体在下游应用市场中,睿创微纳用于户外狩猎的夜视产品销售走强,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公司业绩的提升。中航证券在研报中指出:“睿创微纳以红外业务为主,微波、激光等多维感知领域逐步突破新格局,有力支撑公司持续快速发展;受益于境内多个特种装备项目交付节奏正常化以及海外市场开拓等积极因素,睿创微纳红外主业高速增长,微波等新业务齐头并进。”睿创微纳是专业从事专用集成电路、特种芯片设计与制造技术开发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耕红外、微波、激光三大领域,掌握多光谱传感研发的核心技术与AI算法研发等能力,为全球客户提供性能卓越的MEMS芯片、ASIC处理器芯片、红外热成像全产业链产品和激光、微波产品及光电系统。睿创微纳旗下拥有InfiRay®、infiwave®、infisense®、Xinfrared®等品牌商标,产品广泛应用于夜视观察、人工智能、卫星通信、自动驾驶、无人机载荷、机器视觉、智慧工业、安消防、物联网、智能机器人、激光测距等领域,目前产品主要面向特种装备及民用两大市场。
  • 线上讲座 | 原位空间微纳尺度微区扫描电化学原理及应用
    线上讲座 | 原位空间微纳尺度微区扫描电化学原理及应用 主讲: 黄建书 博士, 阿美特克科学仪器部应用经理 讲座简介:传统的电化学方法基于样品的宏观平均响应表征,在局部腐蚀、能源材料、光/电催化活性、电致变色、微流控组装,生物医学、多维梯度材料等研究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微区扫描电化学技术以其原位微纳尺度空间分辨率等特点,在上述热门研究方面显示出巨大优势及广阔应用前景。 主讲人: 黄建书博士,目前任阿美特克公司科学仪器部应用经理。主要负责普林斯顿及输力强电化学产品的技术支持,应用开发,市场推广等方面工作。多年来与国内外大学,科研单位及企业研发机构保持密切合作,尤其在原位超高空间分辨率微区扫描电化学应用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曾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进行普林斯顿及输力强电化学前沿应用报告。 主要内容: 金属及涂层表面腐蚀过程的演化分析 水分解,氧还原等光电催化活性位分布研究 电池电极材料离子脱嵌动力学表征 为了便于您时间安排,本次应用讲座,将连续举办两场,请您选择合适时间报名参加 第一场: 6月30日14:00-15:30 第二场: 7月07日14:00-15:30
  • 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大会报告
    仪器信息网讯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化学会联合主办,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承办的“2010年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全国微全分析学术会议”于2010年10月18-19日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会议主题为“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微纳让科技更奇妙”。400余名国内同行和20余名国外专家参加,讨论交流微/纳尺度分离、微全分析、以及微/纳技术在化学生物学和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问题。 会议现场   本届大会邀请了瑞士洛桑联邦高等理工大学Hubert H.Girault教授、高丽大学SanHong Lee教授、香港科技大学I-Ming HSING教授、延世大学Myeong Hee Moon教授、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卢森堡大学Bruno Domon教授、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梁文平研究员做了精彩的大会报告。   瑞士洛桑联邦高等理工大学 Hubert H.Girault教授   报告题目:Functional electrospray chips   Hubert H.Girault教授主要从事液/液界面电分析化学、电化学传感、生物传感、生物芯片、毛细管电泳、质谱等与生化分析相关的研究。其在会上主要介绍了Offgel® 毛细管电泳技术、聚合物的微机械加工,以及一种与质谱联用的新型电喷雾芯片,该芯片可应用于临床诊断。    高丽大学 SanHong Lee教授   报告题目:Microfluidic microenviroment for cell study and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SanHong Lee教授来自高丽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主要从事芯片实验室及生物微机电加工技术研究。他为与会者作了关于“微流控微环境用于对细胞和干细胞分化的研究”方面的报告。SanHong Lee教授介绍了目前模拟体内细胞方面的相关研究,并指出生物融合技术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此外,显微技术可用于控制微环境,将显微技术用于生物研究将可能发展成为一门新的科学。   香港科技大学 I-Ming HSING教授   报告题目:Nucleotide-mediated size fractionation of gold nanoparticles and a new immunoassay platform utilizing Yeast surface display and direct cell counting   I-Ming HSING教授主要从事生化分析微系统、DNA杂交的电化学监测、PCR-电化学微装置的集成等方面研究。在会上,I-Ming HSING教授介绍了核苷酸介导的黄金纳米粒子大小分馏技术,以及利用酵母细胞表面展示和直接细胞计数形成的高灵敏度免疫分析平台。   延世大学 Myeong Hee Moon教授   报告题目:High speed two-dimensional protein separation using isoelectric focusing/asymmetrical flow field-flow fractionation   Myeong Hee Moon教授来自延世大学化学系,主要从事生物大分子的二维分离、等电聚焦-场流分离技术、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研究。Myeong Hee Moon教授在报告中主要介绍了利用等电聚焦/非对称流场流分离技术实现二维蛋白高速分离方面的研究情况。   南京大学 陈洪渊院士   报告题目:PDMS表面功能及其应用研究   陈洪渊院士介绍了构建PDMS/PDDA-纳米金属杂化膜,及其表征和应用。该材料可作为细胞及其表面糖蛋白检测的优异基体材料,可用于剧毒农药的选择性研究及用于研制细胞区分芯片等。   卢森堡大学 Bruno Domon教授   报告题目:The Luxembourg personalized medicine life sciences initiative   Bruno Domon教授介绍了鸟枪法研究蛋白质组学的局限性,有针对性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策略,以质谱为基础的临床蛋白质组学研究。此外,Bruno Domon教授指出蛋白质组学研究要注意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方面的相关问题。   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 梁文平研究员   报告题目:化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与“十二五”优先发展领域   梁文平研究员在报告中阐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目前中国化学基础研究现状与地位,“十二五”化学学科发展战略,以及“十二五”我国化学学科优先发展领域。详请请见本网新闻报道:“十二五”化学学科优先发展领域确定 分析仪器位列其中。
  • 岛津公司金牌赞助“第二届微/纳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
    第二届微/纳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于2019年9月25-26日在北京西郊宾馆隆重举办。会议旨在为从事相关领域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博士后、研究生等提供广泛多学科交叉学术交流平台,展示微/纳流控细胞分析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本次会议吸引了186位从事微流控分析及相关研究方向的科研工作者、青年学生及企业研发人员参会交流,共有20位专家做了主题报告。岛津公司携最新应用信息亮相了此次盛会。会议由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主持。 大会现场传真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主持会议 开幕式上,清华大学梁琼麟教授,赵玉芬院士为大会送上了诚挚的祝福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清华大学梁琼麟教授为开幕式致辞清华大学赵玉芬院士为开幕式致辞 开幕式后,进入了大会报告环节。来自东京大学的Takehiko Kitamori教授做了题为“Micro and Nano fluidic for Bio- and Analytical Technologies”的报告。Takehiko Kitamori教授介绍了微纳流控的生物和分析技术,包括有单细胞分析方法、设计微流控的操作单元及单细胞蛋白分析。随后,Takehiko Kitamori教授阐释了单细胞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的原理及可重复利用的fL-ELISA反应室的实验比对结果。东京大学的Takehiko Kitamori教授做了题为“Micro and Nano fluidic for Bio- and Analytical Technologies”的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的刘笔锋教授做了题为“Single cell cellomics with microfluidic chip”的报告。刘笔锋教授介绍了单细胞的化学刺激、对微流控芯片的详细研究和动态流式细胞仪的应用。华中科技大学的刘笔锋教授做了题为“Single cell cellomics with microfluidic chip”的报告 庆熙大学的Seong Ho Kang教授做了题为“Fluorescent-free 3D 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 based on Wavelength-dependent Plasmonic Scattering Illumination”的报告。Seong Ho Kang教授介绍了基于波长相关等离子体散射光的无荧光三维超分辨显微镜。庆熙大学的Seong Ho Kang教授做了题为“Fluorescent-free 3D 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 based on Wavelength-dependent Plasmonic Scattering Illumination”的报告 清华大学的林金明教授做了题为“Chemical operations on a living single cell by open microfluidics”的报告。林金明教授介绍了开放式微流控探针的制作流程,通过单细胞的局部预处理和分析,从而进行深入研究,对多种细胞部分染色。清华大学的林金明教授做了题为“Chemical operations on a living single cell by open microfluidics”的报告 岛津公司事业战略室端裕树本部长做了题为“Introduction of Cell Microchip Mass Spectrometer (CM-MS) instrument and applications”的应用报告。他在报告中说到岛津和清华大学化学系林金明教授合作研发的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仪 Cellent CM-MS,是以细胞培养实时监测和在线质谱分析为一体的全自动产品。他还介绍了,Cellent CM-MS是通过微流控芯片上细胞的动态培养、显微镜观察和代谢物的自动提取,来完成细胞培养与分析两个过程的自动化。因这款仪器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生物的真实状态,可为细胞代谢研究、药物代谢研究、疾病机理研究等领域提供强大有效的实验工具。岛津公司事业战略室端裕树本部长做了题为“Introduction of Cell Microchip Mass Spectrometer (CM-MS) instrument and applications”的应用报告 闭幕式上,会议组对优秀墙报展进行了颁奖。岛津公司事业战略室端裕树本部长受邀作为颁奖嘉宾为英国皇家化学会的优秀墙报奖颁奖。岛津公司事业战略室端裕树本部长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优秀墙报奖颁奖 为了给到场专家,学者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在大会开幕式当天,岛津公司举办了“岛津之夜”晚宴。岛津公司分析计测市场部曹磊部长为“岛津之夜”晚宴致辞,他说到非常高兴能够借清华大学主办的“第二届微/纳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与广大微纳流控生物医学领域的各位专家欢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和分享微纳流控芯片技术最新的进展和成果。CELLENT CM-MS以细胞培养实时监测和在线分析为一体的全球唯一一款全自动产品。通过微流控芯片上细胞的动态培养、显微镜观察和代谢物的自动提取,实现了细胞培养与在线分析两个过程的自动化完成。希望这款产品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最后他预祝了大会圆满成功。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为“岛津之夜”晚宴致辞岛津公司分析计测市场部曹磊部长为“岛津之夜”晚宴致辞岛津公司事业战略室端裕树本部长为晚宴致祝酒词
  • 微纳颗粒上市喜讯
    济南微纳颗粒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是集研发、生产、销售颗粒测试相关仪器设备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的前身为山东建材学院颗粒测试研究所,研究激光粒度测试技术自1982年承担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伊始,至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微纳颗粒公司以“发展与普及当代最先进的颗粒测试技术”为己任,研制的激光粒度仪、纳米粒度仪、颗粒图像分析仪、喷雾粒度仪等系列的颗粒分析仪器均代表了国内同行业最高水平。多年来济南微纳以先进的科技实力及过硬的产品质量,为中国科学学院、山东省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及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鞍钢集团、立邦涂料有限公司、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等各行业的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获得了广大用户的好评。为追求公司的长远战略,实现更大空间的跨越式发展。在山东省济南市和高新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公司于2010年完成了股份制公司改制,2013年通过新三板上市评估流程。2014年作为中国颗粒测试行业的第一支股票,证监会核定我公司证券名称为:“微纳颗粒”,证券代码为:430410,并定于元月24日在北京《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进行上市挂牌。值此新年万象更新,“微纳颗粒”挂牌上市之际,我们诚挚的将这一喜讯发送给您。在此感谢领导、专家、企业、朋友多年来对“微纳颗粒”的长期支持与厚爱。微纳颗粒公司将秉承自身作为中国颗粒测试技术的领航者的职责,再接再厉以引领国内颗粒测试行业的新技术开发为己任。继续为中国粒度测试技术赶超世界一流水平做出不懈努力。
  • 招募 | 高精密微纳3D打印系统经销商
    作为微纳3D打印的先行者和领导者,摩方始终秉承将光固化3D打印转变为真正的精密快速成型及直接生产制造的理念,其nanoArch系列3D打印系统已经被中国、日本、新加坡、美国、德国、英国、阿联酋等国家的客户广泛使用,为客户解决了高精密复杂零件的加工和制造难题。 为更好推动微纳3D打印的发展,摩方已经全面开启高精密微纳3D打印系统经销商招募计划,合作共赢、共创辉煌! 关于摩方 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BMF Material Technology Inc)于2016年在中国深圳成立,秉承将3D打印转变为真正的精密快速成型及直接生产制造的理念,自主研发nanoArch® 系列3D打印系统,为精密增材制造量身定做。摩方设备采用面投影微立体光刻(PμSL: Projection Micro Stereolithography)技术,是目前行业极少能实现超高打印精度、高精密公差加工能力的3D打印系统。PμSL技术具有成型效率高、加工成本低等突出优势,被认为是目前最具有前景的微尺度加工技术之一,已被广泛用于新材料、组织工程、微流控器件、连接器、精密医疗器械、消费电子、精密加工等行业和应用。
  • 微纳生物传感检测:让老百姓吃得放心
    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层出不穷。而这些食品安全问题大多源于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和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对农药、兽药、添加剂等的不科学使用,甚至是违用、滥用等违法、违规行为所致。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就必须对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等各环节实施全程管理和监控,食品安全快检技术也就随之应运而生。 “实验室检测方法和仪器很难及时、快速而全面的从各环节监控食品安全状况,而快速、方便、准确、灵敏是食品安全快检技术的最大优势。”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邹明强说。 以前,检测瘦肉精、三聚氰胺需要价值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仪器设备,如今,一张价值几元的检测卡插在猪尿和牛奶中,几分钟就会显示结果。一个粉笔盒大小的试剂盒,可以精确地检测出食品中是否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农兽药残留物及其含量̷̷这就是食品安全快检的“魔力”。 “以试剂盒、ELISA、PCR、纳米生物技术、生物传感技术、便携式分析仪器等为代表的快速检测、移动检测技术在中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邹明强认为,其中生物传感器技术具有快速、灵敏、特异、简便等特点,在食品检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几年,在邹明强的带领下,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团队针对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和瘦肉精等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迫切的检测技术需求,基于微纳生物传感技术,以发展“既快又灵”的高效检测技术为目标,通过原理创新和技术发明,构建了服务于食品和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的检测方法系统。该项目荣获201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团队正在进行项目研讨 小小快检用处大 据了解,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方法有很多,包括现场检测方法,实验室定量检测方法,以及确认方法等。从实验室检测来看,快速检测方法其实是起到了有益的补充,这是由它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与传统仪器方法相比,快检技术快速、简单,可以测固体及液体样品。而且快速检测对配套的前处理设备要求不高,可以允许提取样品中杂质成分的存在,同时也就决定了其市场地位在筛选中的必须性,这样可以与高档的仪器进行互补,以快速检测方法进行初筛,再用仪器方法进行确证,从而构建效率和准确度均较高的检测体系。 快速检测的优势在于前端,直接性、时效性、现场感。快速检测的形式是与生产现场、时间要求相结合,而传统的实验室检测通常用时较长,例如将产品送到第三方检测中心进行检测,快则几日,慢则一两周,对于生产经营者来讲,时间成本的损耗是巨大的。这就需要企业自身在生产初期、源头位置对风险加以把控。产品质量安全需要依靠质量管理与前端风险排查、检测,这样才有可能在产品出厂前,最大程度保证其质量安全。 构建“既快又灵”的检测技术系统 据了解,现有快检技术,主要为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虽然操作简便、成本低,但其灵敏度不够高。“如果强调灵敏准确,则难于实现便捷,存在‘灵而不快’问题,导致安全因子发现不及时;若兼顾快速、高通量,则不宜实现灵敏可靠,存在‘快而不灵’问题,导致误检和漏检,留下安全隐患。”邹明强说,“既灵敏又快速”的检测技术成为亟待攻克的技术难题。 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系以识别元件(酶、抗体/抗原、核酸、标记材料等)为特异性载体而转换为电、光、磁等信号实现检测,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兴的技术途径。 “针对我国食品和公共卫生安全检测的更高要求,亟待开展融合前沿微纳米技术的现代生物传感检测技术攻关,大幅度提升检测灵敏度、定量化、通量、多靶分型和同检等分析性能,实现既快又灵检测,提供高效、实用、便捷、可靠的快检解决方案,破解‘检不出’‘检不准’‘检不快’难题,为食品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撑。”邹明强表示。 在邹明强的带领下,研发团队通过研究纳米金颗粒原位聚集效应,建立层析快检卡通用增敏技术,开发荧光胶乳定量试纸条及荧光检测仪,解决“快而不灵”的问题,实现高危病原“既快又准”检测。 项目团队提出了流式技术竞争式免疫分析新原理,发明了编码微球及荧光探针试剂制备技术,开发多种小分子同步检测方法,解决“灵而不快”的问题,实现多种农兽药高通量筛检,引入不确定度概念,保证检测结果客观、准确;阐明酶分子构象稳定机制,突破抗原决定簇类结构修饰难题,建立酶活性保护技术与类特异抗体制备技术,开发类检试剂盒(卡),解决农兽药类检稳定性及包容性难题,并开发共轭滤光定量检测器,实现层析快检卡数字判读;集成荧光探针、生物信号转导等,建立分子马达核酸分型传感检测技术,实现食源性病原菌多型同检。 “由此我们构建了‘既快又灵’的检测技术系统,成果应用实现标准化及产业化,为提升公共卫生安全应对能力提供检测技术支持。”邹明强说。 传统检测技术实现飞跃 “该项目综合利用多项微纳生物传感技术,建立了系列高灵敏高通量检测技术,在实现技术创新的同时也推动了相关技术的进步。”邹明强说。 首先,项目技术改善提升了传统检测技术水平,实现了传统检测技术的飞跃。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技术具有简便快速、成本低等优势,现场检测应用广泛,但灵敏度低与不能定量检测大大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该项目建立了纳米金增敏技术,大幅度提高传统胶体金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在与禽流感国家标准检测方法的比对测试中,准确度一致,灵敏度相当,增敏技术使胶体金检测技术达到了定量PCR的水平,有效提高了疫病防控水平。 同时,项目研发团队用荧光标记取代了传统的金标记,实现了层析检测的定量检测,更加扩展了层析检测技术的应用范围,特别是通过目标物含量的多少来进行的检测。“这项技术使传统免疫层析技术实现了灵敏度大幅提升与定量测定。”邹明强说。 其次,该项目是多技术交叉融合,通过合力提升了技术水平。在流式荧光编码微球检测技术中,应用化学与材料技术合成了量子点等标记物,应用生物技术实现了目标物的准确捕获,在检测结果的判定中又引入了不确定度等统计学概念,使检测结果更加客观科学,几种技术集合在一起形成的是具有多种优点的检测技术。 最后,根据应用需求,建立了点面结合的检测技术。准确测定目标物是检测技术的终极目标,而测定类别也具有广泛的实际需求。然而,目前广泛使用的农残酶抑制法快筛法,因酶试剂难于在通常条件下保存和运输,制约了该法的应用可靠性。 “该项目发明了稳定贮藏酶试剂配方,有效保障了该方法的可靠性,提高了其应用价值,该方法一次可检测涵盖约300种高毒农药。”邹明强说。 据了解,该项目团队围绕快检仪器、试剂(卡、盒)及方法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快检技术系统,获国际专利授权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5项,软件著作权1项,制定国标3项,医疗器械注册证6项,发表SCI论文35篇。项目禽流感层析传感增敏技术经第三方检测机构验证,与国标定量PCR法检测结果一致且灵敏度相当;参加全国甲型H1N1流感双盲双测筛选名列第一;鉴定意见认为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以需求为牵引,以应用为导向,利用微纳生物传感技术实现了检测技术的突破,既推动了检测技术的进步,也反馈促进了微纳生物传感技术的发展。”邹明强说。 项目成果开花结果 如今,项目成果已广泛用于甲型H1N1流感全国联防联控、国境检验检疫、国家残留监控计划、北京奥运和上海世博会食品安全保障,大力促进了我国应对公共卫生安全水平提升。 据了解,自2005年以来,项目团队基于项目微纳生物传感原理开发了系列快速检测技术及产品,并积极进行产品规模化生产,开拓产品市场,为科技成果转化树立了良好典范,陆续在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农业、工商、质监和卫生等200多个食品检测机构和1000多家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出口至20多个国家或地区。 北京勤邦生物公司基于该项目核心技术开发的磺胺类十五合一试剂盒、磺胺类试纸条、喹诺酮类试剂盒、喹诺酮类试纸条、四环素类试剂盒、四环素类试纸条、β -内酰胺类+四环素类二联卡、呋喃西林代谢物试剂盒产品显著提高了检测性能,实现了多靶同检,大幅提升了企业自检自控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介绍,勤邦公司的部分产品性能指标优于国外产品,检测成本仅为同类产品的2/3,有效替代进口产品。检测集约化和多元化,检测效率高,检测成本低,节约了资金。相关快检产品被评为“中关村国家示范区新技术新产品”,并出口至印度、泰国、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近三年经济效益显著。 “如今,利用该项目成果的快检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地蔬菜、水果农残检测。”邹明强介绍说,宁夏天然蜂产品公司应用项目成果进行产品自检自控,有效保障了其产品质量安全,“十里花”蜂产品畅销国际市场。“应用项目快检技术缩短检验周期,提高检测效率,保障了50多亿元销售额产品安全”。
  • 2010年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召开
    2010年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全国微全分析学术会议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化学会联合主办,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承办的“2010年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全国微全分析学术会议”于2010年10月18日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会议主题为“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微纳让科技更奇妙”。400余名国内同行和20余名国外专家参加,将讨论交流微/纳尺度分离、微全分析、以及微/纳技术在化学生物学和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等学术问题。 会议现场 本次学术会议倡议者杨芃原教授致辞   开幕式上,本次学术会议倡议者杨芃原教授致开幕辞。在大会报告环节,张玉奎院士、刘爱群教授、林炳承研究员、刘冲教授、蒋兴宇研究员、庄乾坤教授分别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 张玉奎院士 报告题目:定量蛋白质组分析的挑战   张玉奎院士在其报告中详细阐述了近年来发展的多种蛋白质组分离鉴定新技术新方法:   在高丰度蛋白质去除方面,发展了基于多维阵列液相色谱的通用型高丰度蛋白质去除技术;一次运行可去除58 种高丰度蛋白质,并将样品中蛋白质的鉴定数目提高2倍以上。此外,还发展了基于蛋白质印迹材料的高丰度蛋白质选择性去除技术和基于蛋白质均衡器技术的降低蛋白质丰度分布范围的方法。利用上述策略,均显著提高了低丰度蛋白质的鉴定能力。   在低丰度蛋白质富集方面,研制了多种固载金属亲和色谱材料,包括无机有机杂化整体材料、聚合物颗粒和介孔材料,以及金属氧化物气溶胶和复合金属氧化物微球,实现了磷酸化肽的高选择性富集。此外,还研制了亲水材料和硼酸功能化材料,实现了糖肽的高选择性富集。   在蛋白质分离鉴定平台方面,研制了多种固定化酶反应器,实现了蛋白质组的在线快速酶解。研制了多种色谱柱和毛细管等电聚焦柱,提高了蛋白质和多肽分离的柱效和分辨率。建立了多维液相色谱、多维毛细管电泳和多维芯片毛细管电泳分离方法;通过与样品预处理或在线酶解的集成,不仅提高了系统的分析通量,而且提高了蛋白质鉴定的可靠性。   在液质联用高灵敏度鉴定方面,合成了新型磁性微纳米材料,提高了基体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质谱对蛋白质鉴定灵敏度。发展了针对磷酸化肽的衍生技术,可不经过富集,直接实现磷酸化肽的高灵敏度鉴定。此外,还建立了多种质谱数据处理新方法。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刘爱群教授 报告题目:A Breakthrough Tuning Point from Microfluidics to Optofluidics   微流控技术(microfluidics) 是在微流控芯片上实现微量化学或生物样品的合成与分析等操作的技术,微流控光学技术(Optofluidics)则是在微观尺度上通过操控流体,探索微流控系统与光子的相互作用规律,目的是开发具有可调化、集成化和微型化的微流控光学器件与系统。微流控光学技术用于光学器件的研究是可谓是一次全新的突破。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林炳承研究员 报告题目:功能化微流控芯片实验室的构建   林炳承研究员长期从事毛细管电泳和微流控芯片的研究,并以医学诊断和药物筛选为研究和应用的主要背景,在理论、技术平台、方法发展及重大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在国际、国内相关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主要的分析化学操作模式已经在微流控芯片上实现,从原理上讲,几乎所有的分析化学操作模式均可以在微流控芯片及其周边完成。微流控芯片分析化学实验室具有微型、可控的操作单元灵活组合规模集成的本质特征,还可用于复杂体系从而在系统层面上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和完善微流控芯片分析化学实验室应当成为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分析化学领域发展和研究的主流趋势之一。   以细胞生物学的系统研究为基本目标的微流控芯片细胞实验室正呼之欲出。微流控芯片研究的热点正逐步转向构建各种不同类型的芯片实验室,从化学、生物到信息、光学、材料,林林总总。微流控芯片中流体的流动通常通过通道或液滴实现,通道和液滴是微流控芯片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炳承研究员课题组通过微泵微伐对通道网络中流体的控制,实现了大样本量线虫的衰老研究,显示了环境、营养等因素对线虫寿命的显著影响,对人类衰老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有望在此基础上构建微流控芯片衰老研究实验室。借助于大规模液滴操控技术,实现了不同生物材料的液滴内合成,是微流控芯片材料实验室的一种理想模型。 大连理工大学微系统研究中心 刘冲教授 报告题目:聚合物多层微流控芯片及新型无源仿生微泵的设计与制作   刘冲教授设计与制作了一种集成浓度梯度发生器和细胞培养阵列的多层微流控芯片,利用厚胶光刻工艺和干法刻蚀工艺分别制作了SU-8 胶模具和硅模具,浇注PDMS制得芯片。   该芯片由4 层PDMS 键合而成:第一层可以实现细胞培养及检测,水滴状微结构为细胞培养腔,其一端具有微柱阵列,相邻微柱间隙为5μm,用于拦截细胞;第二层为浓度梯度发生器,从两个入口分别注入含药物和不含药物的培养液,经过混合,在通道末端形成5种不同浓度的药物溶液,经通孔垂直进入第一层的细胞培养腔;第三层为30μm 的微阀薄膜;第四层为气体通道层,与第三层共同构成微阀,用于对浓度梯度发生器和细胞培养腔之间连通与关断的控制。   利用制作的芯片进行了A549肺腺癌细胞的培养实验,该细胞可很好地贴壁生长,为研究不同浓度的抗癌药物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提供了条件。   刘冲教授设计与制作了一种新型无源仿生微泵,该泵具有植物通过气孔蒸腾进行水分运输的优势。其蒸腾速率远大于自由水面,可以获得较高液体流速;运输水分是一个被动运输的过程,无需外部能源;可以通过调整参与蒸腾的微孔开度或微孔数量来控制水分流量;可以持续不间断进行水分运输,工作时间长。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蒋兴宇研究员 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生化分析及读出技术   建立在芯片系统中的生化分析具有自动化、即时现场检测、快速等特点,其中很多都应用到了微流控技术。由于微流控芯片分析中所需的样品、试剂量少,集成度高,使其在各类芯片分析中都成为一项重要的技术。但是在芯片分析微型化的进程中,遇到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信号的读出技术,很多芯片使用本身体积很小,但是由于检测仪器的体积过大而限制了其微型化的相关应用。随着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具有优良性能的材料以及基于这类材料的新型检测方法。这些方法与微流控技术的结合,将会使微流控芯片的检测效率更加提高。   利用静电纺丝制备的纳米纤维薄膜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大大提高了生物大分子在表面的吸附,结合微流控芯片,纳米纤维薄膜可以提高固相免疫检测的灵敏度。蒋兴宇研究员课题组建立的新型HIV免疫检测方法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效率。一般需要4小时或更长时间才可以完成的试验减少到8分钟之内,将多种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加速进行,大大加快了检测物质相互作用的速度,并且减少了疾病检测以及检测物质相互作用试验的时间、降低对于试验条件的要求。   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是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能够检测细胞中目标蛋白质的含量,并且可以得到目标蛋白质的近似分子量。但是传统的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技术的缺点是一次实验只能检测到细胞中的一种蛋白质,并且会消耗相对大量的抗体溶液。然而大多数的生物学研究中都需要对细胞中的多种蛋白质含量进行监测,这导致生物学家往往需要收集大量细胞来进行多次免疫印迹分析,并且会消耗较大量的昂贵的抗体溶液。开发新型的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一直备受生物技术产业界和生物学家关注。   蒋兴宇研究员课题组将微流控技术和传统的免疫印迹技术相结合,解决了以上难题。该方法利用SDS-PAGE凝胶电泳将细胞中的蛋白质按分子量大小分离为蛋白质条带,然后将凝胶中的蛋白质条带在电场的作用下转移到PVDF高分子膜上。在传统的免疫印迹分析技术中,后续的免疫检测会将这张PVDF印迹膜直接浸泡在抗体溶液中进行免疫反应。本方法创造性的将印迹了蛋白质条带的PVDF膜作为PDMS微流控芯片的基底,微流控芯片上平行的排列了很多微流管道,微流管道的方向与膜上蛋白质条带方向垂直。这样,通过在不同的微流管道中通入针对不同蛋白质的抗体,可以实现一次实验检测细胞中的多种蛋白质(n10),并且将抗体溶液的用量从原来的大约1毫升降低到小于1微升。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新方法的蛋白质检测灵敏度不亚于传统的免疫印迹方法。   这种微流控免疫印迹的新方法可以大大的降低免疫印迹实验中的人力物力消耗。并且所需的微流控芯片成本低廉、操作简单。该方法有望运用于细胞信号通路、蛋白质组学等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 庄乾坤教授 报告题目:分析化学资助现状与思考   庄乾坤教授介绍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系列、各类项目资助侧重点、科学基金最新动向、分析化学进一步发展等内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的定位是:引导源头创新、支持基础研究;强调三大战略(源头创新、科技人才和创新环境),资助种类已形成了三大系列(研究项目系列、人才培养系列、科研环境系列)。科学基金的新动向:青年基金纳入到人才基金板块,并降低资助额度(约18~20万/项),扩大青年基金的资助率,希望逐步达到30%;控制面上项目的资助率约为申请面上项目总数的1/5,并增加资助额度,近两年将逐步达到40万/项;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人才、更加侧重前沿。   各类项目资助侧重点分别是:面上项目起到全面协调的作用,强调可持续、创新;重点项目鼓励学科前沿分析发展;重大项目强调集成、力争出重大成果;杰青项目的目标是培养学科带头人;重大研究计划保护创新;国际合作项目注重强强合作、平等互惠、以我为主;仪器专项则是实现创新的手段。   近两年,在基金委的支持下,已培养了一大批创新的团队和人才,比如: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属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优秀团队和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分析化学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据AC统计,1996年-2008年中国分析化学论文数在全球排名已达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在引用因子和被引用数目上还低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尤其是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还低于很多国家。所以中国的分析化学研究还有待再上一个新台阶。   关于如何再上一个新台阶,庄乾坤教授谈到了几点思考。从分析化学的研究目标来说,是要追求“3S+2A”,3S即Sensitivity, Selectivity and Speediness灵敏度、选择性、高速度;2A为Accuracy, Automatics,准确度、自动化。从研究创新方面来说,庄乾坤教授强调3点:1)引入物理学新概念和新技术;2)创建分析仪器装置;3)瞄准国际公认的有影响的重大科学问题。庄乾坤教授还提出了理论基础的学科源头论,认为数学是源头,物理是上游,化学是中游,生命科学、环境等应用领域是下游,而一个学科的发展准则是“下游”离不开“上游”,“上游”可独立于“下游”。   本次会议历时2天,含特邀报告、专题报告、墙报等交流形式,是我国微/纳技术近十年研究成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也将对未来该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影响进行展望。
  • Nanoscribe出席微纳米技术与医疗健康创新大会(2021)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梦想插上了一对可实现的翅膀,公共卫生、智慧生活、健康医疗,不但是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热点,更是大众的需求。作为交叉学科的微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微纳米技术与医疗健康的结合可以解决生物、医学、公共卫生等无法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意义。5月29-31日,微纳米技术与医疗健康创新大会(2021)暨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第五届微米纳米技术应用创新大会将在上海嘉定喜来登酒店召开,以“推动微纳米技术与医疗健康的融合发展”为主题。Nanoscribe中国子公司纳糯三维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将出席参加该会议。在会议展区B13展位为您介绍基于双光子聚合技术的高精度3D微纳加工技术在微纳机器人,微流控等领域的最新应用成果,并于5月30日17:25分在分会场一(主题:微纳米机器人在医学上的应用)带来主题为《双光子无掩模光刻技术在微纳医学中的应用》的现场报告,欢迎现场莅临交流。Nanoscribe双光子聚合技术3D微纳加工系统成功项目案例:匹兹堡大学的科学家们使用Nanoscribe的3D打印设备制作了微针阵列,成功研发了新型皮肤微针疫苗接种装置。不来梅大学IMSAS研究所使用Nanoscribe公司的3D打印系统,将自由形式3D微流控混合元件集成到预制的晶圆级二维微流道中,处理高达100微升/分钟的高流速液体。斯图加特大学和阿德莱德大学联手澳大利亚医学研究中心通过使用德国Nanoscribe公司的双光子微纳3D打印设备研发了内置微光学器件宽度仅有125微米的3D打印微型内窥镜。了解更多相关应用,欢迎联系Nanoscribe中国子公司纳糯三维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睿创微纳2023年年度业绩:净利润增长近六成,红外热成像业务优势明显
    近日,烟台睿创微纳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睿创微纳”)公布了2023年年度业绩报告。睿创微纳是领先的、专业从事专用集成电路、特种芯片设计与制造技术开发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耕红外、微波、激光等多维感知领域,掌握多光谱传感研发的核心技术与AI算法研发等能力,为全球客户提供性能卓越的MEMS芯片、ASIC处理器芯片、红外热成像全产业链产品和激光、微波产品及光电系统。旗下拥有InfiRay®、infiwave®、infisense®、Xinfrared®等品牌商标,产品广泛应用于夜视观察、人工智能、卫星通信、自动驾驶、无人机载荷、机器视觉、智慧工业、安消防、物联网、智能机器人、激光测距等领域。公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红外业务技术优势显著,并建立了市场竞争优势;微波、激光业务持续推进,实现营业收入355,859.63 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4.50%;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49,576.85 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8.21%。公司以持续打造多光谱探测与感知全产业链为方向,目前已完成从短波红外、中波红外、长波红外、微波、激光等多种感知与探测技术布局,不断推出满足各类集成应用和场景应用的多光谱智能光电产品解决方案。面向消费电子、医疗健康、智能家居、无人机、畜牧养殖、智能汽车、安防监控、工业检测、警用执法、卫星通信等市场,与各行业客户建立全面合作关系,积极开拓全球市场营销网络。分业务收入情况,红外热成像业务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300,625.8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4.59%;微波射频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0,462.71万元,同比增长15.75%。分区域收入情况,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境内主营业务收入206,336.7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1.53%,占主营业务收入的59.26%。2023年,公司继续加大海外市场的拓展,凭借先进的红外热成像技术和产品质量,全面开拓全球户外运动、工业测温和安防视觉市场,报告期内,公司在海外市场的销售收入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实现境外主营业务收入141,860.6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83%,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40.74%。睿创微纳是研发驱动型企业,已形成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团队,主要研发人员均为硕士及以上学历。截至2023年底,公司拥有研发人员1262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46%。持续增加研发投入,提升公司技术实力,2023年公司研发投入入68,332.73万元,研发投入金额较上年同期增长27.39%,占营收的比重为19%。截止2023年底,公司累计申请知识产权2547件,已获批1718件,包括集成电路芯片、MEMS传感器设计和制造、图像算法和智能精准测温算法等。展望2024睿创微纳致力于打造中国最有价值的特种芯片企业,成为世界领先的智慧感知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将持续践行“责任、进取、敏行、合作”的核心价值观,坚持客户需求先导,技术创新领先,持续技术突破,服务并成就客户,为社会创造增量价值。公司将持续投入技术开发、产品创新、平台建设和市场拓展;巩固红外技术和产品优势,强化量产能力;突破新技术,丰富产品线,拓展新市场;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和推广,进一步提高品牌知名度;加强内部控制,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