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微核试验

仪器信息网微核试验专题为您整合微核试验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微核试验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微核试验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微核试验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微核试验话题讨论。

微核试验相关的资讯

  • 访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程开甲:核试验带头"入虎穴"
    1964年10月16日,伴随着一声惊天巨响,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腾起在戈壁荒漠上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50年后的今天,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颁给半个世纪前为那声东方巨响呕心沥血的杰出科学家、中国核武器事业开拓者和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创建者之一程开甲院士。   程开甲院士   男,1918年8月出生,江苏吴江人,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留学英国,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   1950年回国后,历任浙江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副主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基地副司令员,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现任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获&ldquo 两弹一星&rdquo 功勋奖章。   程开甲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是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   钱三强&ldquo 点将&rdquo 元勋&ldquo 消失&rdquo 20余年   科研经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我国果断决定研制&ldquo 两弹一星&rdquo ,突破国防尖端技术。   1960年夏,经钱三强亲自点将,南京大学教授程开甲调进了我国核武器研制队伍,自此,他在学术界销声匿迹几十年。   原子弹研制初期,程开甲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分管材料状态方程和爆轰物理研究。   1962年上半年,我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闯过无数技术难关,露出了希望的曙光。中央适时作出争取在1964年、最迟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ldquo 两年规划&rdquo 。为加快进程,钱三强等二机部领导决定,另外组织队伍,进行核试验准备和技术攻关。经钱三强推荐,1962年夏,程开甲成为我国核试验技术总负责人。   从1963第一次踏入号称&ldquo 死亡之海&rdquo 的罗布泊,到回北京定居,程开甲在戈壁工作生活了20多年,历任核武器试验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试验基地副司令员,兼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所改为研究院后,任副院长,直至1977年。   20多年中,作为我国核试验技术的总负责人,他成功地参与主持决策了包括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两弹结合以及地面、首次空投、首次地下平洞和首次竖井试验等在内的多种试验方式的30多次核试验。   20多年中,他带领团队,建立发展了我国的核爆炸理论,系统阐明了大气层核爆炸和地下核爆炸过程的物理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并在历次核试验中不断验证完善,成为我国核试验总体设计、安全论证、测试诊断和效应研究的重要依据。   上世纪80年代,程开甲提出开展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之后,他开创了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新领域,倡导开展了高功率微波研究新领域,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师从&ldquo 物理学家中的物理学家&rdquo   学术经历   1931年,程开甲考入浙江嘉兴秀州中学,这所教会学校培养了包括陈省身、李政道在内的10位院士,在此他接受了6年具有&ldquo 中西合璧&rdquo 特色的基础教育和创新思维训练。初二时,他要&ldquo 发明&rdquo 水循环驱动的大船,想法幼稚,但老师还是要他再多动动脑筋,精心呵护他敢于想象、敢于&ldquo 发明&rdquo 的童心。   1937年,程开甲以优异成绩考取浙江大学物理系的&ldquo 公费生&rdquo 。在这所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誉为&ldquo 东方剑桥&rdquo 的大学里,他接受了束星北(&ldquo 中国雷达之父&rdquo )、王淦昌(两弹一星元勋)、陈建功教育和(数学家)和苏步青(数学家)等大师严格的科学精神训练。   1946年,经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推荐,程开甲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奖学金,来到爱丁堡大学,成为被称为&ldquo 物理学家中的物理学家&rdquo M· 玻恩教授的学生。玻恩一生共带过彭桓武、杨立铭、程开甲和黄昆4位中国学生,他们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彭桓武、程开甲被授予&ldquo 两弹一星&rdquo 功勋奖章,黄昆、程开甲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科研项目大胆用新人   授业经历   核试验研究所成立之初,程开甲根据专业需求,在上级支持下,从全国各地研究所、高校抽调了一批专家和技术骨干。   在选才用人上,程开甲始终牢记钱三强的一句话:&ldquo 千里马是在茫茫草原的驰骋中锻炼出来的,雄鹰的翅膀是在同暴风的搏击中铸成的。&rdquo   第一次核试验,立下大功的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钟表式压力自计仪,就是程开甲鼓励林俊德等几名年青大学生因陋就简研制的 同样,我国第一台强流脉冲电子束加速器的研制,也与程开甲大胆将这一高难度项目放心交给邱爱慈不无关系。   后来,林俊德、邱爱慈都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邱爱慈还是研究所10位院士中惟一的女性。对此,邱爱慈感慨地说:&ldquo 决策上项目,决策用我,两个决策,都需要勇气,程老就是这样一个有勇气,敢创新的人。&rdquo   核试验带头&ldquo 入虎穴&rdquo   元勋故事   带队伍、培养人,程开甲总是坚持言教身教。每次核试验任务,他都会亲自到最艰苦、最危险的一线去检查指导技术工作。20世纪70年代,他多次进入地下核试验爆后现场,爬进测试廊道、测试间,甚至最危险的爆心。   一天,施工正在进行,程开甲来到现场。   在坑道口,工程队简要汇报了施工情况,防化部队汇报了剂量监测情况,研究所的现场技术人员也做了介绍,并说明了一些现象。因为洞内极其恶劣的高温、高放射性和坍塌等危险,技术人员担心发生意外,极力劝阻他进去。   程开甲说,&ldquo 你们听过&lsquo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rsquo 这句话吗?我只有到实地看了,心里才会踏实。&rdquo   最后,程开甲穿着简陋的防护服,顶着昏暗的灯光进入坑道。他一边详细地观察询问,一边嘱咐科技人员一定要把现场资料收集齐全,仔细观察记录每个现象。现场的同志们看到大科学家还到现场亲自调查研究,既亲身感受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也受到极大的鼓舞。   程开甲说,自己&ldquo 深入虎穴&rdquo 观察到地下核试验的许多现象,与只听汇报的感受大不相同。每次进洞,都会有新收获,每看到一个现象,都会增加对地下核爆炸现象和破坏效应的感性认识,使他对下次试验方案有进一步考虑和新的设计。   学普通话的任务没有完成   据《解放军报》报道,一次,程开甲在北京汇报氢弹空投试验的安全问题。周总理问:&ldquo 飞机安全是否有把握?&rdquo 在场的一位空军副司令指着程开甲说:&ldquo 他知道。&rdquo   周总理的目光转向程开甲。&ldquo 安全绝对没有问题。&rdquo 程开甲回答得很干脆。周总理问得很仔细,他对答如流,但就是方言太重。   程开甲话音一落,总理又突然发问:&ldquo 程开甲同志,你今年多大啦?&rdquo 程开甲猛地一愣,一时竟然没有答出来。总理笑笑把话岔开:&ldquo 程开甲同志,你要学普通话呀,你那&lsquo 吴语&rsquo 人家听不懂啊!&rdquo   时年82岁的程开甲接受采访时依然带着浓重的吴江口音。谈起这些,程开甲不免有几分遗憾:&ldquo 总理交给我的科研任务,我都完成了,学普通话的任务却没有完成。&rdquo
  • 联合国核监测机构:无法判断朝核试验所用原料
    据韩联社2月15日报道,联合国属下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CTBTO)发布消息称,目前没能采集到分析朝核试验原料所必需的放射性气体,因此很难判断朝鲜第三次核试验使用的是铀还是钚。   韩国原子能安全技术院(KINS)14日也透露说,在韩国东海上方大气中没有检测到放射性物质氙(Xe)。   CTBTO发言人桑包格(Annika Thunborg)说,CTBTO共有337台核试验观测设备,目前正在全天24小时严密监控,以防止朝鲜再次进行核试验。   CTBTO每隔一小时向会员国提供朝核试验相关情报,并计划于公开有关朝鲜试验的首份报告文件。
  • 环保部:未发现朝鲜地下核试验人工放射性核素
    针对2月12日朝鲜进行的第三次地下核试验,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今天表示,环保部门继续在我国东北边境及周边地区加密监测点位,开展辐射环境监测。截至今天上午11时,东北边境及周边地区大气气溶胶样品监测中未发现人工放射性核素。   全国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数据显示,包括哈尔滨、长春、沈阳在内的31个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的空气吸收剂量率均处正常水平。   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副总工程师陈晓秋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进行封闭式地下核试验,由于核裂变而泄漏的环境辐射污染较小,即使设备等发生故障有少量放射性物质逸出,大致估算,也仅为大气核试验的十万分之一。   1963年8月,美国、苏联和英国签署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即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但允许在地下进行核试验。陈晓秋说,此后很多国家都转到地下做核试验。一方面,地下核试验的爆炸当量比大气核试验小很多,可进行主要性能测试,如验证理论计算和工程设计是否正确,为改进设计提供科学依据等 另一方面,其泄漏到环境的人工放射性核素比大气核试验少很多,仅为十万分之一。此外,伴随核裂变产生的放射性氙-133,半衰期为两天多。“如果设备等发生故障,有少量放射性物质泄漏出,对环境的辐射影响也仅出现在前几天。”   陈晓秋说,从《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到1996年9月联合国大会第50届会议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世界各国进行了大约上千次地下核试验。以往的经验证明,地下核试验的环境辐射影响较小,“对土壤和地下水的影响也比较小,所排放的放射性核素在土壤中每年仅迁移几厘米”。
  • 朝鲜再次进行核试验引恐慌 我国东北地区辐射监测任重道远
    p strong 朝鲜再次进行核试验 “百公里”的距离引爆东北民众恐慌 /strong /p p   根据中国地震局消息,9月3日11时30分,朝鲜(北纬41.35度,东经129.11度)发生6.3级地震,震源深度约0千米 9月3日11时38分,朝鲜(北纬41.21度,东经129.18度)发生4.6级地震,震源深度0千米。外交部发表声明,确认朝鲜再次进行核试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4ade2d9a-869b-4850-afb5-8468839dd805.jpg" title=" 辐射监测.png" / /p p   在确认朝鲜进行核试验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已于9月3日11时46分启动朝核辐射环境相关应急预案,进入二级应急响应状态,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第一时间已在东北边境组织开展辐射应急监测。 /p p   截至到9月4日4时,在东北边境及周边地区布设的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实时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数据处于当地本底范围内。监测结果表明,本次朝鲜核试验目前未对我国环境和公众造成影响。东北边境及周边地区监测布点示意图见图1。监测数据见表1。 /p p style=" padding: 0px font-size: 14px font-family: & #39 Microsoft YaHei& #39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img alt=" " oldsrc=" W020170904307375027131.png" complete=" complete" src=" http://www.mep.gov.cn/gkml/hbb/qt/201709/W020170904307375027131.png" style=" padding: 0px border-width: 0px" / & nbsp /p p style=" padding: 0px font-size: 14px font-family: " microsoft=" " white-space:=" " background-color:=" " word-wrap:=" " break-word=" " text-align:=" " span style=" font-family: sans-serif " & nbsp & nbsp & nbsp 图1 东北边境及周边地区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布点示意图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font-size: 14px text-align: center " microsoft=" " white-space:=" " background-color:=" " word-wrap:=" " break-word=" " text-align:=" " strong style=" padding: 0px" & nbsp & nbsp & nbsp 表1 东北边境及周边地区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空气吸收剂量率& nbsp br style=" padding: 0px" / & nbsp (2017年9月3日22:00 –9月4日04:00) /strong /p p style=" padding: 0px font-size: 14px font-family: " microsoft=" " white-space:=" " background-color:=" " word-wrap:=" " break-word=" " text-align:=" " strong style=" padding: 0px"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03b36d3e-c77b-4da3-ad51-ee1b9055d78c.jpg" title=" 数值.jpg" width=" 551" height=" 728" style=" width: 551px height: 728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自2006年以来,此次已是朝鲜进行的第六次核试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faf1a66c-8a3e-4a18-8a5a-ed1014c4737b.jpg" title=" QQ截图20170904105721.png" / /p p & nbsp 朝鲜进行核试验的地方离中国东北仅只有百公里,不少东北民众担心核试验的污染会影响生活环境和安全。 /p p   不过由于朝鲜采用的是地下核试验,因此能避免大部分辐射物质泄露到大气层。另外,由于白头山脉、咸镜山脉、盖马高原等高海拔地形的阻隔,核物质从理论上不容易泄露到中国一方。然而这是在理想情况下而言,地下核试验并不能完全避免核物质向外界外泄,而且试验过程中一旦出现纰漏,将可能对地下水、邻近海域甚至空气造成污染威胁。此外,地下核试验会通过植物根系吸收,导致地表植物的辐射物质含量超标,从而通过食物链的生态循环,对周边地区产生一连串负面影响。 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敢于在人口密集区进行核试验。一旦核试失手,不仅朝鲜本土,而且中国东北将深受其害,大片土地将变成“死亡地带”。我国辐射监测的任务任重道远..... /p
  • 环境保护部针对朝鲜第四次核试验启动辐射应急监测
    p   1月6日9时30分,朝鲜在丰溪里核武试验场进行了第四次核试验,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本次核试验造成了4.9级地震,具体位置在北纬41.30度,东经129.10度,距离我国边境最近处不足100公里。环境保护部在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启动了应对朝鲜核试验 a title=" " target=" _self"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SampleFilter-S02008-T061-1-1-1.html" 辐射 /a 应急预案,于10时30分进入二级(橙色)应急响应状态,利用自动监测站和实地取样分析等渠道,全面开展东北及周边地区辐射环境应急监测、人工放射性核素采样分析以及技术研判工作。 /p p   截至1月6日13时,边境地区25个自动监测站实时空气剂量率监测数据在65-95纳戈瑞每小时之间,监测结果均在当地本底范围内。从监测结果来看,朝鲜本次核试验目前尚未对我国环境和公众造成影响。 /p p   后续,环境保护部将全面开展边境地区辐射应急监测,及时汇集、分析、报送中朝边境地区辐射环境监测数据,做好气溶胶、碘等样品的取样和测量,开展干湿沉降物、大气、土壤、水等样品的采样监测,并及时对辐射环境监测数据展开分析研判和信息公开。为有效缓解消除社会公众疑虑,环境保护部将及时向社会公开监测数据,有关数据会在环境保护部的官方网站上公布,每6小时都会进行一次数据更新。 /p
  • 美国新墨西哥州大火致核实验室被迫暂时关闭
    环球网记者梁旭报道 美联社报道称,亚利桑那州山林大火已蔓延至新墨西哥州并还在急速蔓延,位于那里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核实验室被迫暂时关闭。   俄媒6月27日转引报道称,当地官员表示所有具危险的放射性物质已受到保护,大火不会达到实验室境内。据悉,大火面积已达到5400平方英里,自26日开始向核实验室所在西南位置蔓延。市政府下令将洛斯阿拉莫斯和白石镇居民部分强制疏散,部分实行自愿疏散。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成立于1943年,主要进行核炸弹等秘密试验工作,其研制的炸弹曾于1945年投放到日本。目前,该实验室是美国最大的科研中心之一,涉及可再生能源、航空航天、医药、超级计算和纳米技术等领域。
  • 美国1个核实验室发生泄漏17名工人受钚污染
    中新网11月9日电 据外电报道,美国爱达荷州一个核实验室8日发生泄漏事故,至少6名工人受到低水平钚辐射的污染,另有11人受到辐射。但当局称,民众不会受到影响。   此次事件发生在爱达荷州国家实验室。该实验室发布一系列声明称,事故发生在一个用于远程遥控、运行与检测已用核燃料、放射性废料与其它辐射物质设施的反应堆内。   这次泄漏事故被认为是至少4年来这个实验室最为严重的事件。公告称没有找到辐射物泄漏到实验室外的证据,“对大众或环境均没有危险”。   总共17名雇员受到这次事故的影响,他们均在这个退役研究反应堆内工作,“一个容器不慎打开,导致工人受到低水平钚辐射。”   受辐射的工人先是接受了消毒的程序,随后转往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检查。
  • 日本核试验设施发生泄漏 30人确认遭受核辐射
    位于日本茨城县内的原子能实验设施23日发生核泄漏事故,截至26日已有30人在检查后被确认遭受核辐射,最大辐射量为1.7毫希沃特。   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和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26日称,又有24名研究人员被确认在茨城县东海村的加速器实验设施(J-PARC)核泄漏事故中遭到辐射。加上此前确认遭到辐射的4人,截至26日共有24人确认遭到辐射。最新确认的24人年龄在24岁至55岁之间,男性22人,女性2人。其中7人遭受的辐射量为0.1毫希沃特,4人为0.2毫希沃特,3人为0.4毫希沃特,1人为1.7毫希沃特。核泄漏事故发生时共有55人在事故设施附近,目前已有49人接受辐射检测,另外6人27日接受检测。   据悉,导致核泄漏发生的原因是工作人员实验操作失误。事故发生在23日中午,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24日晚间才向政府报告,日本原子能规制委员会25日凌晨向媒体公开这一消息。
  • 清华深研院与中广核 成立核实验室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将于明年招收30名新能源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近日该院举行首届新能源学科建设研讨会暨清华中广核科技协同创新之联合实验室启动仪式,与中广核集团成立“核材料及服役安全联合实验室”,并就新能源交叉学科的建设工作进行探讨。   该院与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牵手共同筹建的“和材料及服役安全联合实验室”,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在人才培养、科研开发及成果等方面进行紧密合作。联合实验室将以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为实体,联合清华大学等国内外核电相关的科研院所和机构,发挥产、学、研优势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具有一定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实验室,为核电材料和设备国产化提供研究成果。
  • 应用户“痛点”需求,迅数于全新市场推出“MCN红细胞微核智能分析系统”
    遗传毒理学是用遗传学方法研究物质对生殖细胞或体细胞遗传物质的损伤及其毒理效应的遗传学分支学科。遗传毒理效应包括致突变、致畸和致癌三个方面。通常,可以以染色体为指标,来检测致突变、致畸或致癌的发生与否。  而“微核”(micronucleus, 简称MCN),则是真核类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是染色体畸变在间期细胞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微核往往是各种理化因子,如辐射、化学药剂对分裂细胞作用而产生的。微核测试用于辐射损伤、辐射防护、化学诱变剂、新药试验、食品添加剂的安全评价,以及染色体遗传疾病和癌症前期诊断等各个方面。基于这样的原理,微核出现的数目可作为染色体畸变的指标。  在我国,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中必须进行包括急性毒性、长期毒性以及遗传毒理在内的药物毒理学试验 在食品国家标准中,有《GB15193.5-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 在化学品标准中,有《GBT 21773-2008 化学品 体内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方法》 在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中,我国也有微核试验相关标准,即《YYT 0127.12-2008 牙科学 口腔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2单元:试验方法微核试验》。可以说,微核试验广泛适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化学品及医疗器械各类产品的安全性评价当中。  日前,杭州迅数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全新“MCN红细胞微核智能分析系统”,该系统是国内首款针对红细胞微核的分析系统,所分析的图片为原始的彩色拍照图片,且无需额外试剂来处理非目标细胞。  迅数MCN红细胞微核智能分析系统  关于新产品的研发背景、特点以及市场情况,仪器信息网编辑于近日采访了杭州迅数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方力先生。  仪器信息网:迅数是基于何种原因开发的“MCN红细胞微核智能分析系统”?  方力:这款系统的研发可以说是“应客户的需求而生”。我们走访过很多大学、研究所、各级疾控中心以及各级药检机构,发现很多人都在为微核试验的效率而苦恼。例如一支口红,在新品上市之前需要相关单位进行微核试验。这个试验的设计中,需要包括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以及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另外,每组试验还要求包括五只雌性老鼠和五只雌性老鼠。这一系列实验组计算下来,一共需要五十张染色玻片。在每一张染色玻片的图像中,实验者都能看到数量巨大的红细胞、白细胞以及其他各种细胞。微核试验的要求是找到两千个嗜多染红细胞(简称PCE细胞,是一种不成熟的红细胞),而一般一个图像画面中平均仅有五个PCE左右。找到这两千个PCE后,还要继续在其中找到微核。两千个细胞中,出现微核的概率仅有千分之四左右,微核体积很小,而PCE细胞本身的染色又与背景颜色十分相近。因此,微核试验的工作量是巨大的,往往一个实验人员一天只能看完不到五张染色玻片。正是用户的这些“痛点”促使了我们开发了这款产品。  仪器信息网:那么“MCN红细胞微核智能分析系统”是如解决对这些难题的?有什么特点?  方力:这款产品采用了“自适应随机共振技术”,这是我们的创新技术。在微核试验玻片镜下的画面中,自适应随即共振技术的优势是可以把细胞的弱信号放大,然后再将信号提取出来。随即选取8-10个比较典型的PCE细胞,通过对细胞色泽、大小等的计算,系统就可以明确画面中哪些细胞是PCE细胞,之后就能在图片中抓取红细胞,后续再通过扫描,就可以很方便的找出画面中带有深色“小点”的红细胞,即微核,实验复杂程度得以大大降低。这个系统是迅数历经两年多才研发成功的,难点在于“算法”,我们要保证“准确率”以满足客户的高要求。而且这套系统中的摄像头,可以直接安装在用户实验室原有的显微镜之上,再通过USB接口与电脑链接,这样就可以在“工作站”中实时地将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保存下来,进行后续的扫描。  仪器信息网:迅数在产品研发方面,还有何后续计划?  方力:目前,迅数的“菌落计数仪”已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围绕“生命科学图像处理”这一方向,针对微生物学、细胞学、免疫学、毒理学等学科来开发产品。既要不断更新已有产品,也要开发一些全新市场的产品。这种研发方向上的专一,有利于公司精力、人力、物力及财力的集中,更加利于高质量产品的推出。另外,针对制药行业日益严格的政策法规要求,尤其是GMP中有关“计算机化系统”的规定,迅数也在着手各类仪器“审计追踪”功能的开发,目前,菌落计数仪的审计追踪功能已在研发之中。
  • 探访丁肇中欧核实验室 听大师聊“家常”
    记者这次也有幸走进丁肇中位于欧洲核研究组织的实验基地,了解这位科学家那几乎被物理实验占满的日常生活。   丁肇中的办公室位于一座小楼的二层,20多平方米,简朴而洁净。中间是长长的办公桌,办公室同时兼会议室,房间的左右上方还各有一台大屏幕显示器,上面是从空间探测器上传回的各种数据。办公桌的正前方,是巨大的窗户,透过其中可看见在一层实验室电脑前忙碌的科研人员身影。   记者采访时,他十多岁的外孙女恰好从美国过来看望他,他说:&ldquo 就拿昨天为例,我早上七点起床,先叫醒她。然后是简单的早餐,她喝咖啡,我习惯牛奶。&rdquo 早餐后,丁教授就去实验室埋头工作,直到午饭时间。   &ldquo 中午会与一些同事一起吃饭。但对被选中一起进餐的同事可能不是件轻松事,因为这往往是他们研究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我需要与他们沟通,&rdquo 丁肇中笑笑说。下午5点丁教授开始和同事举行例会,研讨过去24小时收集到的科研数据。丁肇中团队目前正潜心暗物质研究。   暗物质和暗能量是现代天文学和物理学最大的谜团之一。丁肇中的团队目前共有一百五、六十人组成,成员主要来自美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也有来自中国的科学家。   &ldquo 我们工作量非常大,众多数据往往分析不过来。&rdquo 丁肇中虽然年近八旬,但身着浅蓝色T恤衫、深色西裤的他依然显得精神矍铄。&ldquo 我每天晚上9点从实验室回家。&rdquo   整天泡在实验室是否觉得乏味?丁肇中说:&ldquo 一切看你是否感兴趣。假如你对科研感兴趣,你就会觉得实验室乐趣无穷。&rdquo   但对年轻人的抉择,老人显得理解与开明。&ldquo 我孩子从小跟我在实验室里转悠,所以长大后选择的行业都与物理科研不沾边。&rdquo 他的孩子选择了生物、艺术以及法律领域,丁肇中都尊重他们的选择。孩子们也很自律,从不利用父亲关系为自己谋利。   丁肇中与记者交流时,他不时把交流话题翻译给不懂中文的外孙女听 当记者给他拍照时,他总是拉过外孙女一起合影,似乎不希望错过与家人团聚的每一刻。   一直非常关注国内科技发展的丁肇中6月初才刚从国内回来。谈到&ldquo 神十&rdquo 对接和&ldquo 蛟龙&rdquo 下潜等标志性科技突破时,丁肇中语重心长地说,中国现在空间技术的进步&ldquo 完全靠的是中国人自己的能力,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所有中国人都值得骄傲&rdquo 。   完成访问后,这位谦逊长者再次回到&ldquo 乏味&rdquo 的实验数据分析工作中,继续着对广阔宇宙的探寻。
  • 我国科学家取得耐辐射微生物研究重大突破
    新疆农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学者石玉瑚经过长达八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从高放射性土壤中分离出一批耐高辐射真菌(含酵母菌)。目前,新发现耐辐射放线菌已在该领域权威刊物《国际微生物系统分类学》(IJSEM)上正式发表。   石玉瑚说:“分离出耐辐射真菌实现了耐辐射微生物从原核向真核的跨越,为探索耐辐射微生物的生命起源与进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气候变化对地球物种影响提供了新的解释。”   在一般情况下,人在5戈瑞(辐射强度的计量单位)的辐射下只能存活1个小时,10戈瑞相当于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的辐射剂量,普通细菌在2000戈瑞-5000戈瑞辐射下全部死亡,而石玉瑚此次分离的耐辐射真菌能在10000戈瑞-30000戈瑞的高强度辐射下存活。   石玉瑚说,经过初步试验,他们所发现的耐辐射微生物特别是耐辐射真菌还有很强的耐重金属(如铅、铬、钴、镍、铜)、耐紫外、耐有毒有机物、耐旱和耐盐等特性,对重金属具有富采、转化、释放等功能。这意味着为航天航空应用、农业及医疗新产品研发等提供了可行途径。   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的积极参与者,对于环境修复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进步,包括耐辐射微生物在内的极端微生物,由于其特殊生命现象、生理特征、代谢机制和潜在的巨大开发价值等备受世界各国科技界的重视。   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经辐照灭菌腐败的肉制罐头中发现了能在5000戈瑞-25000戈瑞辐射下存活的细菌,并将其命名为“耐辐射奇异球菌”,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诸多国家相继引进“耐辐射奇异球菌”进行相关研究,并取得重大进展。   2003年起至今,石玉瑚开始对我国高辐射污染区土壤进行耐高辐射生物资源研究,目前已经获得耐10000戈瑞-30000戈瑞辐射,包括“耐辐射奇异球菌”在内的各类耐辐射细菌、放线菌、真菌共1000余株。   石玉瑚认为,耐辐射微生物在放射性污染生物修复、防止核电站放射性核素渗漏方面展现可喜前景。   从1945年7月美国第一次核试验至1998年5月的巴基斯坦核试验,全世界有8个国家在30多个核试验场进行了2083次核试验,这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   石玉瑚表示,耐辐射真菌的发现可揭示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在同一辐射下基因修复遗传的差异性,进一步阐明微生物耐辐射机理,为放射性污染生物修复和核废料安全处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石玉瑚此前还分离出耐10000戈瑞-30000戈瑞辐射的各类细菌、放线菌,并初步确定耐辐射微生物新科1个,新属10个,新种20多个。其中1个以石玉瑚名字命名的耐辐射放线菌新属得到了国际认可,并将于近期刊出。   73岁高龄的石玉瑚,目前就职于新疆农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他先后完成过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项,科研成果曾获得联合国科技发明创新之星奖,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程开甲院士:为共和国铸盾
    程开甲资料图   1964年10月16日,伴随着一声惊天巨响,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腾起戈壁荒漠上空,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50年后,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颁给半个世纪前为那声东方巨响呕心沥血的杰出科学家、中国核武器事业开拓者和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创建者之一程开甲院士。   这是共和国的崇高褒奖,这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誉,作为&ldquo 两弹一星&rdquo 的功勋科学家,程开甲将汗水和智慧洒在中国西部那片神秘的土地上,他为共和国铸盾的重要贡献,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以身许国,建功核试   在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增强中国国防实力,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果断决定研制&ldquo 两弹一星&rdquo ,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作出了对共和国的发展和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英明决策。   1960年夏,经钱三强亲自点将,南京大学教授程开甲调进了中国核武器研制队伍,自此,他在学术界销声匿迹几十年。   原子弹研制初期,程开甲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分管材料状态方程和爆轰物理研究。他第一个采用合理的TFD模型估算出原子弹爆炸时弹心的压力和温度,为原子弹的总体力学计算提供了依据。   1962年上半年,中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闯过无数技术难关,露出了希望的曙光。中央适时作出争取在1964年、最迟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ldquo 两年规划&rdquo 。   为加快进程,钱三强等二机部领导决定,另外组织队伍,进行核试验准备和技术攻关。经钱三强推荐,1962年夏,程开甲成为中国核试验技术总负责人。虽然是又一次放弃熟悉的领域、去开拓全新领域,但面对国家的需要,他没说二话,接受了组织的安排。   1962年,他参加制定朱光亚主持起草的中国原子弹研制、试验等科学技术工作最早的一份纲领性文献&mdash &mdash 《第一种实验性产品的科学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工作计划纲要》,他依据国情否定了苏联专家的空投建议,提出采用地面方式 主持制定《关于第一种试验性产品国家试验的研究工作纲要》及《急需安排的研究课题》,设计了第一颗原子弹百米高铁塔爆炸方案,确定了核爆炸可靠控制和联合测定爆炸威力的方法。1963年,他前瞻性地谋划了核武器试验研究所的性质、任务、学科、队伍、机构等。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1700多台(套)仪器全部拿到测试数据。据有关资料记载,法国第一次核试验没拿到任何数据,美国、英国、苏联第一次核试验只拿到很少一部分数据,而中国首次核试验中97%的测试仪器记录数据完整、准确。   此后,程开甲在核试验任务中又不断取得新突破。1966年12月,首次氢弹原理性试验成功,他提出塔基若干米半径范围地面用水泥加固,减少尘土卷入,效果很好。1967年6月,第一颗空投氢弹试验成功,他提出改变投弹飞机的飞行方向,保证了投弹飞机的安全。1969年9月,首次平洞地下核试验成功,他设计的回填堵塞方案,实现了&ldquo 自封&rdquo ,确保了试验工程安全。1978年10月,首次竖井地下核试验成功,他研究设计的试验方案获得成功&hellip &hellip   从1963第一次踏入号称&ldquo 死亡之海&rdquo 的罗布泊,到回北京定居,程开甲在茫茫戈壁工作生活了20多年,历任核武器试验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试验基地副司令。兼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所改为研究院后,任副院长,直至1977年。   20多年中,作为中国核试验技术的总负责人,他成功地参与主持决策了包括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两弹结合以及地面、首次空投、首次地下平洞和首次竖井试验等在内的多种试验方式的三十多次核试验。   20多年中,他带领团队,建立发展了中国的核爆炸理论,系统阐明了大气层核爆炸和地下核爆炸过程的物理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并在历次核试验中不断验证完善,成为中国核试验总体设计、安全论证、测试诊断和效应研究的重要依据。以该理论为指导,创立了核爆炸效应的研究领域,建立完善不同方式核试验的技术路线、安全规范和技术措施 领导并推进了中国核试验体系的建立和科学发展,指导建立核试验测试诊断的基本框架,研究解决核试验的关键技术难题,满足了不断提高的核试验需求,支持了中国核武器设计改进。   上世纪80年代,程开甲提出开展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之后,他一直没有停下在此领域开拓创新的脚步,开创了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新领域,倡导开展了高功率微波研究新领域,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见贤思齐,不懈求索   程开甲一生求索不已,创新不断。虽然参加核武器研试的20多年没发表论文,但他学术研究仍然建树多多。   上世纪四十年代,他用量子力学证明了狄拉克提出的&lsquo 狄拉克方程&rsquo 在自由粒子条件下的正确性,此方程连狄拉克本人也未证明过 五、六十年代,他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系统的热力学内耗理论研究,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固体物理学》教科书 八十年代,他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高温和低温超导普遍适用的超导双带理论,出版了两部专著 九十年代,他提出并建立了系统的&ldquo TFDC(托马斯&mdash 费米&mdash 狄拉克-程开甲)&rdquo 电子理论,为材料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研究思想与方法,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下将该理论应用于金刚石触媒、纳米管生成、薄膜大电容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   他的学术思想、学术品格以及学术成就,得益于名师名校的熏陶和科学大家的培育。   1931年,程开甲考入浙江嘉兴秀州中学,这所教会学校培养了包括陈省身、李政道在内的10位院士,在此他接受了六年具有&ldquo 中西合璧&rdquo 特色的基础教育和创新思维训练。初二时,他要&lsquo 发明&rsquo 水循环驱动的大船,想法幼稚,但姚广钧老师还是要他再多动动脑筋,精心呵护他敢于想象、敢于&ldquo 发明&rdquo 的童心。   1937年,程开甲以优异成绩考取浙江大学物理系的&ldquo 公费生&rdquo 。在这所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誉为&ldquo 东方剑桥&rdquo 的大学里,他接受了束星北、王淦昌、陈建功和苏步青等大师严格的学习和科学精神训练。大三时,程开甲听陈建功教授的复变数函数论课后,敢于挑战难题,撰写了《根据黎曼基本定理推导保角变换面积的极小值》的论文,得到陈建功和苏步青的赏识,并推荐给英国数学家Tischmash教授发表,之后文章被苏联斯米尔诺夫的《高等数学教程》全文引用。王淦昌多次给大家讲发现中子的过程:约里奥一居里观察到一个实验现象,但他粗心臆断是&gamma 射线碰撞粒子的径迹。后来,查德威克对现象认真研究了几个月,发现了中子,获得诺贝尔奖。据此,王淦昌告诫说,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就是紧跟前沿、抓住问题、扭住不放。   1946年,经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推荐,程开甲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奖学金,来到爱丁堡大学,成为被称为&ldquo 物理学家中的物理学家&rdquo M。玻恩教授的学生。玻恩一生共带过彭桓武、杨立铭、程开甲和黄昆4位中国学生,他们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彭桓武、程开甲被授予&ldquo 两弹一星&rdquo 功勋奖章,黄昆、程开甲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玻恩那里,他选择超导理论研究作为主攻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先后在英国的《自然》、法国的《物理与镭》和苏联的学术杂志上发表了5篇有份量的超导论文,并于1948年与导师玻恩共同提出超导的&ldquo 双带模型&rdquo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ldquo 超导电性来源于导带之上的空带中,布里渊区角上出现电子不对称的奇异分布&rdquo 。 在玻恩身边的四年,他学到了许多先进知识,特别是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分歧,还结识了狄拉克、海特勒、薛定谔、谬勒、鲍威尔等科学巨匠。1948年,苏黎世的国际学术会议上,程开甲与师兄海森堡就学术观点展开针锋相对的激烈争论,连大会主持人泡利都无法裁判。玻恩听到此事很高兴,跟他讲起自己与爱因斯坦长时间针锋相对的争论。玻恩说,爱因斯坦是一个&ldquo 离经叛道&rdquo 者,因而能对经典常规实施超越。这次谈话,让他终身受益。   从秀州中学、浙江大学到爱丁堡大学,程开甲在开明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在名师名校的教育熏陶下,夯实了他日后成为科学大家的深厚底蕴。   薪火传承,竭诚奉献   程开甲创建的核武器试验研究所及其所在的核试验基地是中国核事业人才的摇篮之一,先后走出了10位院士、几十位技术将军,获得2000多项科技成果奖,许多成果填补了国家空白&hellip &hellip   程开甲知道,核试验事业是一个尖端的事业,也是一个创新的事业,必须有人才。   核试验研究所成立之初,程开甲根据专业需求,在上级支持下,从全国各地研究所、高校抽调了一批专家和技术骨干。对于他们,程开甲给予充分的信任,作出了许多挑战性的工作安排,使吕敏、忻贤杰、杨裕生、乔登江、丁浩然、丁冠生、钱绍钧、陈达等人迅速成长。   在选才用人上,程开甲始终牢记钱三强的一句话:&ldquo 千里马是在茫茫草原的驰骋中锻炼出来的,雄鹰的翅膀是在同暴风的搏击中铸成的。&rdquo   第一次核试验,立下大功的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钟表式压力自计仪,就是程开甲鼓励林俊德等几名年青大学生因陋就简研制的 同样,中国第一台强流脉冲电子束加速器的研制,也与程开甲大胆将这一高难度项目放心交给邱爱慈不无关系。   后来,林俊德、邱爱慈都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邱爱慈还是研究所10位院士中,惟一的女性。对此,邱爱慈感慨地说:&ldquo 决策上项目,决策用我,两个决策,都需要勇气,程老就是这样一个有勇气,敢创新的人。&rdquo   带队伍、培养人,程开甲总是坚持言教身教。每次核试验任务,他都会亲自到最艰苦、最危险的一线去检查指导技术工作。20世纪70年代,他多次进入地下核试验爆后现场,爬进测试廊道、测试间,甚至最危险的爆心。   一天,施工正在进行,程开甲来到现场。   在坑道口,工程队简要汇报了施工情况,防化部队汇报了剂量监测情况,研究所的现场技术人员也做了介绍,并说明了一些现象。因为洞内极其恶劣的高温、高放射性和坍塌等危险,技术人员担心发生意外,极力劝阻他进去。   程开甲说,&ldquo 你们听过&lsquo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rsquo 这句话吗?我只有到实地看了,心里才会踏实。&rdquo   最后,程开甲穿着简陋的防护服,顶着昏暗的灯光进入坑道。他一边详细地观察询问,一边嘱咐科技人员一定要把现场资料收集齐全,仔细观察记录每个现象。现场的同志们看到大科学家还到现场亲自调查研究,既亲身感受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也受到极大的鼓舞。   程开甲说,自己&ldquo 深入虎穴&rdquo 观察到地下核试验的许多现象,与只听汇报的感受大不相同。每次进洞,都会有新收获,每看到一个现象,都会增加对地下核爆炸现象和破坏效应的感性认识,使他对下次试验方案有进一步考虑和新的设计。   程开甲在一篇文章中写道:&ldquo 说起罗布泊核试验场,人们都会联想到千古荒漠,死亡之海,提起当年艰苦创业的岁月,许多同志都会回忆起搓板路、住帐篷、喝苦水、战风沙。但对于我们科技人员来说,真正折磨人、考验人的却是工作上的难点和技术的难关。我们艰苦奋斗的传统不仅仅是生活上、工作中的喝苦水、战风沙、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刻苦学习、顽强攻关、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是新观点、新思想的提出和实现,是不断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rdquo   走进程开甲家,你无论如何也不会把这里的主人,与现代物理学大师玻恩的弟子、海森堡的论战对手和中国&ldquo 两弹一星&rdquo 元勋联系起来。这里陈设简单、质朴得令人难以置信。离开戈壁滩,他仍保持着那个年代的生活方式,过着简单、俭朴的生活。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程开甲担任过多种职务,但他从没想过&ldquo 权力&rdquo ,而只服膺&ldquo 权威&rdquo &mdash &mdash &ldquo 能者为师&rdquo 的那种权威。因此,他可以非常诚恳地对一位技术员说,&ldquo 我向你们道歉,上次的讨论,你们的意见是对的。&rdquo   真正的科学家不求名利。但真正为祖国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祖国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程开甲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四、五届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和资深院士。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奖励。1999年,他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ldquo 两弹一星&rdquo 功勋奖章。2014年习总书记又为他颁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对于这些崇高的荣誉,程开甲有他自己的诠释。他说:&ldquo 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功勋奖章是对&lsquo 两弹一星&rsquo 精神的肯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对整个核武器事业和从事核武器事业团队的肯定。我们的核试验,是研究所、基地所有参加者,有名的、无名的英雄们在弯弯曲曲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的。&rdquo   雷霆已经远去,向往和平的人们却永远铭记着那个年代。每每想起在核试验场区的生活,程开甲总是充满感怀,因为,那里有他付出的心血,有他事业的辉煌,有他充满激情的岁月和挥之不去的眷念&hellip &hellip   他说,自己还要&ldquo 努力不懈,不老长青。&rdquo
  • 迅数推出红细胞微核分析系统,提高药物毒理研究效率
    近日,杭州迅数在重庆第六届全国药物毒理大会上推出新品——MCN系列红细胞微核智能分析系统。  迅数MCN系列红细胞微核智能分析系统专为遗传毒理大数据设计,适用Giemsa染色的哺乳动物骨髓或外周血红细胞微核试验。通过对嗜多染红细胞(PCE)的智能学习,采用随机共振技术,几十秒即可从上百张混有各类细胞的显微影像中抓取2000个PCE细胞并识别微核,自动计算含微核细胞率。  显微细胞图像获取  显微图像质量是微核识别精度的保证。高分辨率平场消色差油镜,大面阵高灵敏度CCD,细腻展现各类细胞色泽、轮廓、核质,确保每个视野获得较多的细胞。  自适应随机共振技术  微核试验染色玻片中细胞种类多,其中的“正染红细胞”、“嗜多染细胞”颜色浅,与背景色接近,传统的图像分割、颜色提取技术很难分辨。通过随机共振提高细胞弱色信号强度,再由互信息熵通过双稳态系统输出端处所获得的信息量,实现对弱色细胞的识别和特征提取。  “随机共振_弱细胞识别系统”构成  自动计算嗜多染红细胞在总红细胞中的比例  典型红细胞智能学习记忆,消除染色背景、杂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等)干扰  分离、提取正染红细胞(图1)、嗜多染红细胞(图2),自动计算两者比例  高效微核细胞识别  利用微核的典型特征:嗜色性与核质一致、圆形、光滑、直径为红细胞的1/20-1/5,对已提取的1000-2000个“嗜多染红细胞”快速扫描,找出含微核细胞,并自动计算含微核细胞率。  方便快捷的回检验证系统  系统自动识别、提取的PCE、NCE、含微核PCE列阵细胞,允许用户追溯其来源、图像坐标并放大观察,轻松修正。  显微测量、细胞计数  数字测微尺(直线、弧线、曲线、角度、面积)直观测出显微数据 多功能颗粒计数模块,可用于多孔板克隆计数、 显微细胞总数自动统计。  用于彗星参数的测量  模糊图像清晰化  自适应增强、边缘锐化、背景平整、滤波、边缘检测、形态学运算等27种图像处理功能,使得更清楚地展现染色体核形、更细微观察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改变。  微核试验是检测染色体或有丝分裂器损伤的一种遗传毒性试验方法。无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段或因纺锤体受损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仍留在子细胞的胞质内成为微核。最常用的是啮齿类动物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试验。以受试物处理啮齿类动物,然后处死,取骨髓,制片、固定、染色,于显微镜下计数PCE中的微核。如果与对照组比较,处理组PCE微核率有统计学意义的增加,并有剂量-反应关系,则可认为该受试物是哺乳动物体细胞的致突变物。
  • 美国再添核威慑利器 最大激光聚变装置亮相
    激光控制室 效果图 光学组件   世界上最大的激光聚变装置29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利弗莫尔劳伦斯国家实验所举行落成典礼。这一装置能产生类似恒星内核的温度和压力,并使美国在无需核试验的情况下保持核威慑力。   打造12年 耗资35亿   据利弗莫尔劳伦斯国家实验所发表的新闻公报,这个激光聚变装置名为“国家点火装置(NIF)”,被安置在一幢占地约3个橄榄球场地的10层楼内,它由美国能源部下属国家核安全管理局投资,从1997年开始建设,总共耗资约35亿美元。   公报说,国家点火装置可以把200万焦耳的能量通过192条激光束聚焦到一个很小的点上,从而产生类似恒星和巨大行星的内核以及核爆炸时的温度和压力。这一过程同太阳中心产生能量原理相似,因此这一试验被称为“人造太阳”。在此基础上,科学家可以实施此前在地球上无法实施的许多试验。   无需核试验 保持核威慑力   公报说,国家点火装置共有3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让科学家用它模拟核爆炸,研究核武器的性能情况,这也是美国建设国家点火装置的初衷,即作为美国核武器储备管理计划的一部分,保证美国在无需核试验的情况下保持核威慑力。   国家点火装置的第二个任务是使科学家进一步了解宇宙的秘密。科学家可使用国家点火装置模拟超新星、黑洞边界、恒星和巨大行星内核的环境,进行科学试验。这些试验大部分不会保密,将为科学界提供大量此前无法获取的数据。 国家点火装置的第三个任务是保证美国的能源安全。   能源结构革命性变化   科学家希望从2010年开始借助国家点火装置来制造类似太阳内部的可控氢核聚变反应,最终用来生产可持续的清洁能源。公报说:“国家点火装置所产生的能量远大于启动它所需要的能量,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核聚变研究人员一直梦寐以求的‘能量增益’目标。如能取得成功,将是有历史意义的科学突破。”   加州州长施瓦辛格发表讲话说,这一激光系统的建成是加州和美国的伟大成就,它将有可能使美国的能源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因为它将教会人们驾驭类似太阳的能量,使其转变成驾驶汽车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能源。   三大核心任务   ■科学家用它模拟核爆炸,研究核武器的性能情况。   ■模拟超新星、黑洞边界、恒星和巨大行星内核的环境,使科学家进一步了解宇宙的秘密。   ■科学家希望从2010年开始借助它来制造类似太阳内部的可控氢核聚变反应,最终用来生产可持续的清洁能源。   聚焦   研制新型氢弹 变身“常规武器”   激光核聚变除了可生产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外,在军事上还可用于发展新型核武,特别是研制新型氢弹,同时亦可部分代替核试验。因为通过高能激光代替原子弹作为氢弹点火装置实现的核聚变反应,可以产生与氢弹爆炸同样的等离子体条件,为核武设计提供物理学资料,进而制造出新型核武,成为战争新“杀手”。   早在20世纪50年代,氢弹便已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但氢弹均是以原子弹作为点火装置。原子弹爆炸会产生大量放射性物质,所以这类氢弹被称为“不干净的氢弹”。   采用激光作为点火源后,高能激光直接促使氘氚发生热核聚变反应。这样,氢弹爆炸后,就不会产生放射性裂变物,所以,人们称利用激光核聚变方法制造的氢弹为“干净的氢弹”。传统的氢弹属于第2代核武,而“干净氢弹”则属于第4代核武器,不受《全面禁止核子试验条约》的限制。由于不会产生剩余核辐射,因此可作为“常规武器”使用。   回顾   美法日“人造太阳”大事记   美国 仍居世界领先地位,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诺瓦”激光器、世界上功率最大的“X射线模拟器”,还有目前刚刚落成的“国家点火装置”。   法国 激光核聚变研究以军事化为主要目标,确保法国TN-75和TN-81核弹头能处于良好状态。早在1996年,法国原子能委员会便与美国合作进行一项庞大的“兆焦激光计划”,预计2010年前完成,经费预算达17亿美元。其主要设施240台激光发生器可在20纳秒内产生180万焦耳能量,产生240束激光。   日本 1998年,日本成功研制核聚变反应堆上部螺旋线圈装置和高达15米的复杂真空头,标志着日本已突破建造大型核聚变实验反应堆的技术难点。   名词 核聚变   与核裂变依靠原子核分裂释放能量不同,聚变由较轻原子核聚合成较重原子核释放能量,常见的是由氢的同位素氘与氚聚合成氦释放能量。与核裂变相比,核聚变能储量更丰富,几乎用之不竭,且干净安全,不过操作难度巨大。   当星体内部存在巨大压力,核聚变能在约1000万摄氏度的高温下完成,然而,在压力小很多的地球,核聚变所需温度达到1亿摄氏度。“国家点火装置”将寄望通过汇聚大功率激光束实现这一高温。能否在核聚变过程中实现“能量收益”是问题的关键。之前有试验实现过核聚变,但未能使核聚变释放的能量超过试验所需能量。
  • 迅数红细胞微核智能分析系统闪耀湘江之滨
    2017年5月7-8日,中国毒理学会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学术大会于人杰地灵的湖南长沙举行。会议由中国毒理学会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专业委员会主办,为国内外学者就药物毒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新思路、新技术创建一个高端学术交流平台。迅数科技携红细胞微核智能分析系统参与其中。 大会邀请国外内著名药物毒理学家等专家学者就目前国际创新药物研究的大趋势以及药物毒理在创新药物研究的发展潮流和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作特邀报告,主要包括国内外GLP规范实施与未来发展规划、应用研究最新进展动态等方面。 迅数作为此次会议的参展商,向与会的专家学者展示了全自动菌落计数仪以及红细胞微核智能分析系统等产品。红细胞微核智能分析系统专为遗传毒理大数据设计,适用Giemsa染色的哺乳动物骨髓或外周血红细胞微核试验。20秒分析出嗜多染红细胞占比,60秒完成微核细胞识别、微核率计算,并利用回检系统进行精度复核等功能为与会学者所赞赏,均表示能为实验室提高工作效率,为新药研发提供支持。
  • “迅数”红细胞微核智能分析系统助力遗传毒理研究
    2016年10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毒理学会与深圳市疾控中心共同举办的中国毒理学会第五次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在广东省深圳市顺利召开。会议继承了前几届的传统,以发掘中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毒理学后备队伍为导向,全面促进了中青年科技学者在学术科研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迅数科技与北京慧荣和、北京科力怡达等展商参加了会议。会议现场  迅数作为此次会议的参展商,向与会的专家学者展示了全自动菌落计数仪以及红细胞微核智能分析系统等产品,期间中国毒理学会孙祖越理事长亲临迅数展台,详细询问微核产品的功能。“迅数”红细胞微核智能分析系统专为遗传毒理大数据设计,适用于姬姆萨(Giemsa)染色的哺乳动物骨髓或外周血红细胞微核试验,可在极短时间内批量抓取2000个PCE细胞,自动识别计算微核细胞率并利用回检系统进行精度复核。孙理事长以及与会代表在看完产品演示之后表示高度赞赏。迅数产品以其精致大气的设计和优质可靠的性能给来访的参会代表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流露出一定的购买意向。迅数展位  为期两天的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圆满落幕,但迅数科技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将以更积极的姿态为实验室工作人员提供优质可靠技术与完善售后服务而不断努力,继续创造新的精彩。
  • 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
    程开甲院士   程开甲,男,1918年8月出生,江苏吴江人,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留学英国,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后,历任浙江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副主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基地副司令员,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现任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获&ldquo 两弹一星&rdquo 功勋奖章。   程开甲院士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是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   上世纪40年代初,程开甲先后在自由粒子狄拉克方程严格证明、五维场论等方面做出了出色的工作,与导师波恩共同提出了超导电性双带机理,在Nature、Physical Review等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50年代,他在国内率先开展系统的热力学内耗理论研究,在多年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固体物理学》。   上世纪60年代,程开甲建立发展了我国核爆炸理论,系统阐明了大气层核爆炸和地下核爆炸过程的物理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并在历次核试验中不断验证完善,成为我国核试验总体设计、安全论证、测试诊断和效应研究的重要依据。以该理论为指导,创立了核爆炸效应研究领域,建立完善不同方式核试验的技术路线、安全规范和技术措施 领导并推进了我国核试验技术体系的建立和科学发展,指导建立核试验测试诊断的基本框架,研究解决核试验的关键技术难题,满足了不断提高的核试验需求,支持了我国核武器设计改进和作战运用。   上世纪80年代,程开甲开创了我国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领域。在他领导下,系统开展了核爆辐射环境、电子元器件与系统的抗辐射加固原理、方法和技术研究,利用核试验提供的辐射场进行辐射效应和加固方法的研究 指导建设先进的实验模拟条件,推动我国自行设计、建造核辐射模拟设施,开展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促进了我国抗辐射加固技术的持续发展,为提升我国战略武器的生存与突防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90年代以来,他不顾年迈,仍在材料理论、高功率微波等方面继续进行研究。   程开甲院士毕生在国防科学领域辛勤耕耘,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严谨求实,崇尚科学,无私奉献,勇于登攀,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和国防高新技术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张存浩院士   张存浩,男,1928年2月出生,山东无棣人,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工系,1948年留学美国,1950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及化学部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执行局成员等职。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张存浩院士是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我国高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上世纪50年代,张存浩与合作者研制出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高效熔铁催化剂,乙烯及三碳以上产品产率均超过当时国际最高水平。60年代,致力于固液和固体火箭推进剂及发动机的研究,与合作者首次提出固体推进剂燃速的多层火焰理论,比较全面完整地解释了固体推进剂的侵蚀燃烧和临界流速现象。70年代,开创了我国高能化学激光的研究领域,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氟化氢\氘化学激光器,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张存浩开拓和引领了我国短波长高能化学激光的研究和探索。1983年,与合作者开展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研究 1985年,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放电引发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效率及性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992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整体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为推动我国化学激光领域的快速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张存浩院士还注重化学激光的机理和基础理论研究。上世纪80年代,他领导的研究团队率先开展了化学激光新体系和新&ldquo 泵浦&rdquo 反应的研究 开展了以双共振多光子电离光谱技术研究分子激发态光谱和分子碰撞传能动力学。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或领先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创研究极短寿命分子激发态的&ldquo 离子凹陷光谱&rdquo 方法,并用该方法首次测定了氨分子预解离激发态的寿命为100飞秒。该成果被《Science》主编列为亚洲代表性科研成果之一。在国际上首次观测到混合电子态的分子碰撞传能过程中的量子干涉效应,并明确此量子干涉效应本质上是一种物质波的干涉。 这项成果被评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张存浩院士一贯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几十年来,他积极创造和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团队中一批中青年骨干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在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期间,积极推动制定资助青年科学家成长的政策和制度,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科研环境,为优秀青年科学家的快速成长提供了良好发展空间。
  • 欧盟委员会公布REACH测试方法修订版
    2012年7月20日,欧盟委员会在官方公告中发布REACH测试方法最新修订版本。该修订版本补充了一些不同的关于皮肤敏感性的测试方法,包括:   1、基于局部淋巴结试验(LLNA)的B42测试方法,及与LLNA类似或改进的测试方法评估相关的性能标准   2、体外皮肤过敏测试方法B46,使用人体皮肤重建(RhE)测试方法及相关性能标准。   3、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微核试验(MNVit)   4、B50测试方法,被称为非放射性的局部淋巴结检测—DA法(LLNA DA) 测试,由Daicel工业发明   5、B51测试方法,被称为局部淋巴结检测--BrdU-ELISA法,同样也是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改进的LLNA方法。   该修订版本在7月23日生效。
  • 陕西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
    2010年10月23至24日,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委派评审专家组,依据《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2006CNAS—CL01)和《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化学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2006CNAS—CL10)等对陕西省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进行了实验室认可复评审及扩项评审。   评审专家组通过考察陕西省粮油质监所实验环境、检验仪器和人员状况,现场考核试验项目,查阅技术文件及档案,认为陕西省粮油质检所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及检测能力符合《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2006CNAS—CL01)及《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化学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2006CNAS—CL10)的规定要求,对省质检所申请予以推荐认可。   陕西省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于2005年11月30日首次取得国家实验室资质认定,成为全国粮食行业为数不多的几家具备国家实验室资质的粮油检测实验室。五年来,陕西省质检所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系统化、科学化,检测能力大幅度提高,先后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委组织的初次评审、三次监督评审和本次的复评审,为今后业务拓展和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百岁院士程开甲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p    strong 院士程开甲:中国的“核司令”! /strong /p p   3月27日讯 1964年10月16日,伴随一声惊天巨响,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的上空,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展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为中国在决定世界和平、制止战争、抵制霸权等国际事务中争取到了一个大国应有的话语权和决定权。中国从此站了起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凝聚了无数国防科技工作者的贡献。程开甲院士就是他们中的卓越贡献者。 /p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title=" " alt=" " src=" http://images.china.cn/site1000/2018-03/27/fd1101ac-c30a-4b57-a088-72d097922cb8_batchwm.jpg" height=" 3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center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2004程开甲院士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40周年座谈会上 /strong /p p   他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半个世纪前,为了那一声让中国人在世界上挺起民族脊梁的东方巨响,程开甲呕心沥血,在之后的20年中,他隐姓埋名,将自己辛勤的汗水与智慧洒在了中国西部那片神秘土地上。他的贡献与他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史册上。他是中国的“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半个多世纪后,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习主席亲自授予他中国军人最高荣誉“八一勋章”。 /p p   2018年3月27日,101岁高龄的他,因其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作出的卓越贡献,以及一生投身中国核试验事业呕心沥血的付出,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程开甲院士获得“世界因你而美丽——2017-201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奖”。 /p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title=" " alt=" " src=" http://images.china.cn/site1000/2018-03/27/2ad94a13-27e2-4de5-ac7a-b238c61c6834_batchwm.jpg" height=" 3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center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2003年研究所的院士们,左四为程开甲院士 /strong /p p    strong 受命牵头核试验的“核司令” /strong /p p   1960 年,一纸命令将程开甲调入北京,加入中国核武器研究队伍。从此,他隐姓埋名,在学术界销声匿迹20多年。程开甲受命牵头起草了中国首次核试验总体技术方案,为圆满完成中国第一次核爆任务,他和他的团队把核试验需要解决的问题分解成上百个课题,走遍全国各科研院所和各军兵种许多单位,召开了几百次协作会议。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全国上下通力合作,很快研制出上千台测试、取样、控制等各类实验设备和仪器。 /p p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响,自动控制系统在瞬间启动千台仪器,分秒不差地完成了起爆和全部测试。回忆往事,程开甲非常自豪。当年法国人进行第一次核试验没有拿到任何数据,美国、英国、前苏联也仅仅拿到很少的一部分数据,而我们拿到了全部数据! /p p   程开甲是中国技术上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他成功参与主持决策了包括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增强型原子弹、两弹结合以及地面、空中、地下等方式在内的核试验三十多次,解决了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他还带出一支高水平人才队伍,培养出10位院士和40多位将军,取得丰硕科技成果。人们称程开甲是“核司令”。 /p p   开天辟地,“程老就是这样一个有勇气,敢创新的人。” /p p   在科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在一片空白的中国原子弹爆炸领域里,需要胆大心细,睿智决策。“决策上项目,决策用我,两个决策,都需要勇气,程老就是这样一个有勇气,敢创新的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邱爱慈这样评价程开甲院士。 /p p   比如,第一颗原子弹采取何种方式爆炸?程开甲经过分析研究否定了原定的空爆方案,设计了“百米高塔爆炸”方式,确保了中国首次核试验可控可测。 /p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title=" " alt=" " src=" http://images.china.cn/site1000/2018-03/27/52468daf-27dc-46ea-973a-0121a7bc0d96_batchwm.jpg" height=" 3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center p    strong 1976年程开甲院士夫妇在新疆红山 /strong /p p   还有一次,周恩来听取第一颗氢弹空投试验安全问题汇报。周总理问:“投弹飞机安全是否有把握?”在场的空军副司令指着程开甲说:“是程教授计算的。”周总理目光转向程开甲,程开甲肯定地点了头。周总理看到程开甲点了头,也重重的点了头,表示他放心了。“核试验的安全问题由程开甲负责”是周总理亲自下达给他的任务。程开甲说:“核试验安全问题大于天”,每次他都要反复研究、反复计算、反复检查。周总理只要听说安全问题,程教授已经把关了,他就会十分放心。 /p p   再比如,在第一、第二次地下核爆炸试验成功后,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程开甲多次进入爆后现场、甚至爆心。有一次还和朱光亚一起考察测试间,进入零后开挖的测试廊道时,其中一段十多米的廊道被挤压得只有80厘米直径,他们是匍匐爬行的。爆后现场考察是从未有人做过的事!谁都说不清洞里的辐射剂量和高温有多高,风险很大。但程开甲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爆后的实地考察取得了我国地下核试验现象学的第一手资料。 /p p   程开甲在科研上的勇气还表现在坚持真理。作为一名学者,他始终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在各种学术讨论中,他与自己的上级争执过,与自己的同行争执过,与自己的下级争执过,在他的心中,没有权威,如果有,也是“能者为师”的学术权威。一次争执后,他诚恳地对普通技术员说:“我向你们道歉,上次的讨论,你们的意见是对的。” /p p   后来回忆往事接受采访时,程开甲带着几分遗憾说:“总理交给我的科研任务,我都完成了,但总理交给我学普通话的任务却没有完成。” /p p   “程开甲是一名纯粹的科学家。”中国核试验基地首任司令员张蕴钰这样评价程开甲。院士程开甲就是这样一位纯粹的科学家。 /p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title=" " alt=" " src=" http://images.china.cn/site1000/2018-03/27/ec143ddf-9b37-4bff-8820-95867b6a0b83_batchwm.jpg" height=" 3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center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程老八一勋章 /strong /p p    strong 百岁院士自画人生 /strong /p p   2017年8月3日,程开甲院士迎来了百岁生日。可是他仍然心系科学研究与国防科技发展,在为强军兴军的伟业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老骥伏枥,谈起晚年创新成就,程开甲感慨地说:“我只是希望,我的建议、我的研究,能对我国的武器装备发展起到作用。” /p p   回首往事。1918年8月生于江苏吴江。中学时代,程开甲就广泛阅读了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詹天佑等世界著名科学家的传记,萌发了要当科学家的想法,并把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作为人生榜样。1937年,他就读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的浙江大学,1941年毕业留浙江大学物理系任助教,并从事相对论和基本粒子的研究,完成了多项重要研究。1946年8月,程开甲抱着“科学救国”的思想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师从物理学大师玻恩教授。期间,程开甲主要从事超导电性双带理论的研究。 /p p   1948年秋,程开甲获哲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当看到解放军敢于向英国“紫石英”号军舰开炮时,他感到中国有希望了。程开甲婉谢导师和朋友好意,整理好行装,于1950年8月回到祖国。 /p p   从1963年第一次踏进罗布泊到1985年,程开甲一直工作、生活在核试验基地,在西部大戈壁滩上隐姓埋名20多年,程开甲在坚守中,展现了一位为科学奉献的淡定与从容。他为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 /p p   1984年,考虑到程开甲年岁已高,组织将他调到北京,任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顾问。 /p center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672px " title=" " alt=" " src=" http://images.china.cn/site1000/2018-03/27/f2eb5dd8-ee5f-4841-9b44-52c363faffb5_batchwm.jpg" height=" 672"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center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2004年4月程开甲院士题字 /strong /p p   程开甲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四、五届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一生获奖无数,但是,对这些崇高荣誉,程开甲有自己的诠释:“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 /p p   “科学技术研究,创新探索未知,坚韧不拔耕耘,勇于攀登高峰,无私奉献精神。”这是程开甲院士曾经写下的几句话,这也正是院士程开甲百岁科学人生的自画像。 /p p   “世界因你而美丽——2017-201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将于3月30日晚在清华大学华美登场。届时,联合主办机构北京青年报、中国新闻社、香港头条、明报、凤凰卫视、凤凰网、星洲日报、大公报、旺旺中时媒体集团、香港文汇报、世界日报(北美)、亚洲周刊、一点资讯、侨报、欧洲时报的代表将齐聚现场,向获奖人提问。 /p
  • 华科大教授自主研制仪器检测中朝边界核辐射
    北京时间2月12日10时57分,朝鲜开展第三次地下核实验并引发地震,此次爆炸估计为6000吨至7000吨TNT当量,核爆威力介于前两次之间。   来自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教授谢庆国科研团队的消息,该团队两名技术人员硕士研究生林立和姜浩携自主研发的手持式辐射探测仪,在其核试验24小时内即响应起身奔赴最前线。   没有发现超标情况   2月13日13点50分即核试验后27小时开始,团队技术人员从人口密集的长春市出发,沿路经过据报道有震感的安图、延吉到吉林省最大的中朝口岸城市图们(距离核爆地点直线距离193公里),采用逐步朝核爆地点逼近的方式移动监测。   截止到2月16日13时,已进行了71小时的移动和定点监测,长春和中朝边境辐射剂量都显示正常,没有发现超标情况。   了解核试对“东北粮仓”影响   同时,该团队将分别沿着吉林与朝鲜为界的鸭绿江和图们江两条流域下游的方向寻找离核爆点接近位置检测,并对地下水和土壤进行取样并带回实验室分析,及时了解核试验对我国“东北粮仓”的影响。   此外,该团队自主研发的其它几款产品便携式能谱仪和环境监测仪也将立即送往前线,沿中朝边境多处布点,定点自动监测,及时获取数据进行实时分析。
  • 环境保护部发布2月17日全国环境辐射监测结果
    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2月17日,环保部门继续在我国东北边境及周边地区开展辐射环境监测,监测点位见附图。   东北边境及周边地区大气气溶胶样品和气碘样品监测中均未发现人工放射性核素(监测结果分别见附表1、附表2)。   东北边境及周边地区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实时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结果汇总图见图1,图中绿色曲线代表监测值,蓝色柱体代表近半年天然本底水平,绿色曲线均在蓝色柱体范围内,表明该地区环境辐射水平在本底范围内。 图1 实时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结果汇总   分布在全国境内的150多个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24小时运行,对环境辐射水平进行实时监测,实时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结果处于正常水平。全国省会城市监测数据汇总后在环境保护部官方网站上发布并每日更新。(链接访问地址http://nnsa.mep.gov.cn/fshj/)   监测结果表明,朝鲜第三次核试验尚未对我国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影响,在我国境内尚未监测到核试验产生的任何人工放射性核素。 附表1 气溶胶样品核素分析结果 序号 点位号 采样地点 采样开始时间 采样结束时间 核试验产生的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mBq/m3)1) 1 30 白山集安 2013年02月15日14:00 2013年02月16日12:00 未检出 2 33 白山临江 2013年02月14日09:00 2013年02月15日08:48 未检出 3 39 白山三道沟 2013年02月15日14:00 2013年02月16日14:00 未检出 4 12 丹东拉古哨 2013年02月15日08:10 2013年02月16日07:58 未检出 5 17 沈阳长青街 2013年02月15日7:35 2013年02月16日07:00 未检出 6 20 威海市环保局 2013年02月14日07:00 2013年02月15日08:00 未检出 7 23 青岛崂山区后登瀛 2013年02月15日07:40 2013年02月16日03:40 未检出   注:1)气溶胶样品中监测的核试验产生的人工放射性核素主要有Zr-95、Ru-103、Ru-106、Sb-125、I-131、Cs-137、Ba-140、Ce-141、Ce-144等 附表2 气碘样品核素分析结果 序号 点位号 采样地点 采样开始时间 采样结束时间 核试验产生的人工放射性核素131I活度浓度 (mBq/m3) 1 5 哈尔滨环科院 2013年2月14日20:34 2013年2月15日17:27 未检出 2 27 宁安 2013年2月14日11:00 2013年2月14日20:00 未检出 3 9 白山长白县 2013年2月14日08:30 2013年2月15日05:00 未检出 4 19 烟台市环境监测站 2013年2月14日08:00 2013年2月15日07:00 未检出 5 38 威海半月湾 2013年2月14日17:30 2013年2月15日08:00 未检出 6 22 青岛市环保局 2013年2月14日16:30 2013年2月15日16:48 未检出 7 23 青岛崂山区后登瀛 2013年2月14日09:00 2013年2月15日07:40 未检出 8 2013年2月15日07:40 2013年2月16日09:00 未检出 9 25 济南经十路 2013年2月14日14:00 2013年2月15日11:00 未检出 附图 环保部门在东北边境及周边地区辐射环境监测点位布置
  • 朝鲜氢弹爆炸后 各国监测到了啥?
    p   针对朝鲜第四次核试验,我国环保部于第一时间启动 a title=" " target=" _self"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SampleFilter-S02008-T061-1-1-1.html" strong 辐射应急监测 /strong /a ,从监测结果来看,朝鲜本次核试验目前尚未对我国环境和公众造成影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1452138714785.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insimg/9f8ade99-8083-4399-aa23-5cd426759e5f.jpg" / /p p   1月6日9时30分,朝鲜在丰溪里核武试验场进行了第四次核试验,具体位置距离我国边境最近处不足100公里。环保部在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启动了应对朝鲜核试验辐射应急预案,于10时30分进入二级(橙色)应急响应状态,利用自动监测站和实地取样分析等渠道,全面开展东北及周边地区辐射环境应急监测、人工放射性核素采样分析以及技术研判工作。截至1月6日13时,边境地区25个自动监测站实时空气剂量率监测数据在65至95纳戈瑞每小时之间,监测结果均在当地本底范围内。据了解,环保部后续将全面开展边境地区辐射应急监测,及时汇集、分析、报送中朝边境地区辐射环境监测数据,并及时对辐射环境监测数据展开分析研判和信息公开。 /p p   俄罗斯水文气象局发言人称,朝鲜进行氢弹试验后,未发现滨海边疆区辐射异常。俄罗斯水文气象局发言人称:“朝鲜进行氢弹试验后,未发现滨海边疆区辐射异常。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本底辐射水平为9毫西弗/时,甚至低于可允许范围。与朝鲜接壤的哈桑区通常不在测量范围之内,但也许政府会下达相关指令。总体来说,滨海边疆区及其他区域不应受到威胁,因为地下试验产生的辐射不会进入大气。” /p p   鉴于朝鲜宣布实施氢弹试验,日本政府1月6日召开“放射能对策联络会议”,决定强化对放射性物质的监测。据原子能规制厅介绍,在朝鲜宣布实施氢弹试验之后,日本国内辐射量未见异常。据日本《产经新闻》6日报道,原子能规制厅正在日本各都道府县采集空气中的尘埃等,以调查其中的放射性物质浓度。通常1至3个月实施一次的数据分析更改为每天一次,以强化监测。此外,日本全国约300处辐射监测装置也注意对辐射量进行持续监视。另一方面,正以离岛为中心在日本全国10处地点进行辐射测量的日本环境省,6日下午将通常每小时一次的观测改为每两分钟一次的“紧急模式”。规制厅介绍,2006年至2013年朝鲜共实施三次核试验,均未观测到辐射量异常。 /p
  • 农业部公布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单位名单
    近日,农业部在其网站上公布了“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单位及资质级别名单”,详情如下:   为做好农药登记管理工作,保证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经我部考核,批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等29个单位为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单位。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等6个单位符合农药良好实验室规范(GLP)要求。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单位资质有效期五年。特此公告。     附件1:   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单位名单及资质级别 序号 单 位 名 称 资质 级别 证书编号 备注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 A 毒理-001 2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A 毒理-002 符合GLP要求 3 北京协和建昊医药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A 毒理-003 符合GLP要求 4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B 毒理-004 5 中国人民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所 B 毒理-005 符合GLP要求 6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A 毒理-006 7 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省卫生检测中心) B 毒理-007 8 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全评价中心 A 毒理-008 9 上海市预防医学研究院 A 毒理-009 10 上海化工研究院检测中心 C 毒理-010 符合GLP要求 11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B 毒理-011 12 南京医科大学卫生分析检测中心 B 毒理-012 13 苏州西山中科药物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B 毒理-013 符合GLP要求 14 南通通大化学物安全性评价中心有限公司 C 毒理-014 15 浙江长三角化学品安全评价有限公司 B 毒理-015 其中第一部分试验符合GLP要求 16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 C 毒理-016 17 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 毒理-017 18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 毒理-018 19 江西省职业病防治研究院 B 毒理-019 20 山东省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研究院 C 毒理-020 21 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C 毒理-021 22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A 毒理-022 23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农药毒理研究中心 A 毒理-023 24 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 B 毒理-024 25 广东省职业卫生检测中心 A 毒理-025 26 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病防治研究院 C 毒理-026 27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分析测试中心 C 毒理-027 28 贵阳医学院毒性检测中心 B 毒理-028 2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 毒理-029   附件2:   各资质级别可承担的试验项目一览表 试 验 项 目 资 质 级 别 A B C 第一 部 分 1.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2.急性经皮毒性试验 3.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4.皮肤刺激性试验 5.眼刺激性试验 6.皮肤致敏性试验 √ √ √ 第 二 部 分 7.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 8.哺乳动物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9.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10.哺乳动物显性致死试验 11.哺乳动物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12.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13.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 14.微生物农药致病性试验 15.亚急性经皮毒性试验 16.亚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17.亚慢性经口毒性试验 √ √ 第 三 部 分 18.致畸试验 19.两代繁殖试验 20.迟发性神经毒性试验 21.慢性毒性试验 22.致癌试验 23.慢性毒性与致癌合并试验 24.毒物代谢动力学试验 √
  • 中国化学会28届年会部分精彩报告集锦
    仪器信息网讯 2012年4月13-16日,由中国化学会主办,四川大学承办的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在四川大学举行。本届年会恰逢中国化学会八十华诞,受到国际国内化学界同行高度重视,来自国内国际的包括50位两院院士和第三世界院士在内的4000多名化学界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  本届年会设有19个学术分会,以下是本届年会分会场中的部分精彩报告。近红外光谱分析中的化学计量学方法研究南开大学化学学院 邵学广教授  邵学广教授首先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法的优点如测量模式多、分析速度快、几乎不需要样品处理、非破坏性检测、适于在线分析、可用于复杂实际样品直接分析。其缺点在于光谱的解释性差,需要借助化学计量学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灵敏度较低。  随后,邵学广教授从建模方法、建模样本的确立、光谱预处理、模型转移等方面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建模中的化学计量学方法研究。并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在烟草领域中的应用。  最后邵学广教授介绍说化学计量学非常有用,但是学习化学计量学非常困难,如理论难以理解,编写程序困难等。化学计量学应用中最重要的是要确保数据的可靠性,这就要保证测量的准确性以及样本的代表性,用合适的方法解决合适的问题。化学计量学方法在生命科学和食品安全当中的一些应用南昌大学化学系 倪永年教授  倪永年教授介绍说化学计量学在研究生命过程、生物过程、生物医学中都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在很多有关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化学计量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生命科学研究也进一步推动了化学计量学的发展。  倪永年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化学计量学在小分子与蛋白质、DNA相互作用,药物与食品指纹图谱和质量控制、食品安全和检测当中的应用。驾驶人吸毒管控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北京中生朗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桂勇先生  陈桂勇先生介绍说“毒驾”是继“酒驾”后的又一重大社会安全隐患,且呈快速蔓延趋势,是一种极危险的驾驶行为。全国1000万以上的在册和隐性吸毒人口中,200万以上的人持有机动车驾驶证。  对于采用何种技术手段来进行毒架检测,陈桂勇先生提出我国现有法规规定“由交通警察将当事人带到医疗机构进行抽血或者提取尿样”,这种做法非常繁琐,办案效率极为低下。我们可以借鉴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是全球第一个实行路旁随机筛查毒品的城市)的做法,先对驾驶人员进行唾液检测,阳性者再采用实验室确证方法进一步进行分析,阴性者现场放人。  对唾液样本进行鉴定的最佳方法是液相色谱-质谱(LC-MS)分析法,但由于LC-MS法所需设备昂贵、建议初期由法医部门配置,与刑侦、理化等其他技术部门公用,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大气放射性核素监测技术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武山助理研究员  大气中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来源于核试验、核电站、反应堆、放射性药厂、大型医院放射性医学设施等。其中很多放射性核素是附着在气溶胶上颗粒上的,如95Zr、97Zr、99Mo、103Ru、131I、132Te、137Te、140Ba、141Ce、147Nd等 另外一种是大气中惰性气体的同位素,如Xe、Kr等。  放射性核素监测技术是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规定的四种核查关键技术之一。2011年福岛核事故之后,世界各国政府及民众对于放射性核素监测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在核素监测中,大气气溶胶中的放射性核素一般采用超大流量气溶胶取样器过滤法捕集,同普通空气采样不同,这种类型的取样器,由于核素含量比较低,其流量可达几百立方米/h,如芬兰的Snow-White、德国ASS-500、美国ARSA、法国TGD152等,这些仪器也应用于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的全球放射性核素监测系统中。目前我国进口较多的有德国的超大流量气溶胶采样器tracelab PM800、MDS1000/600,流量分别为850m3/h,1300 m3/h。西北核技术研究所从1997年开始研制该类仪器,2000年成功研制出超大流量气溶胶采样器样机,2006年研制出台站式气溶胶采样器PMS800,每小时的流量达到850m3/h,这台仪器安装在国家放射性核素实验室,已经连续工作5年了。2011年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又研制出相应的便携式仪器。  放射性气体氙取样器是从环境大气中分离富集氙同位素,并使其达到总氙分析仪器定量检测灵敏度及放射性测量仪器对放射性氙同位素含量的要求。一般需要从大量的空气中(大于10m3)将氙浓缩到一个很小的体积当中(几到几百毫升),所以浓缩倍数很高,这是大气中放射性氙测定的难题所在。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的全球放射性核素监测系统中配备的大气氙取样器有:瑞典SAUNA,法国SPALAX,俄罗斯ARIX。迄今为止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已经研制了台式和便携式的大气氙采样器,其中台式大气氙采样器有效空气取样体积50m3/24h,氙获取量5ml/24h,对133Xe的最小探测活度0.25mBq/m3。
  • 生态环境部首发三项水质检测标准 涉及HPLC等方法
    p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三项水质检测标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分别为《水质 联苯胺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HJ1014 -2019) 《水质 磺酰脲类农药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HJ1015 -2019) 《水质 致突变性的鉴别 蚕豆根尖微核试验法》(HJ1016 -2019),涉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方法。 /p p   标准名称、编号如下。 /p p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 styl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 a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904/attachment/9d53c7df-8225-4abd-8793-f94a3a382e30.pdf" title=" 一、《水质 联苯胺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HJ1014 -2019).pdf" style=" color: rgb(0, 102, 204) font-size: 16px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一、《水质 联苯胺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HJ1014 -2019).pdf /span /a /p p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联苯胺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p p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 styl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 a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904/attachment/04f32196-c9d7-4d10-b35d-f40474a5aa2c.pdf" title=" 二、《水质 磺酰脲类农药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HJ1015 -2019).pdf" style=" color: rgb(0, 102, 204) font-size: 16px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二、《水质 磺酰脲类农药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HJ1015 -2019).pdf /span /a /p p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水中磺酰脲类农药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p p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 styl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 a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904/attachment/4646a0b1-4141-4aaa-8620-886bbfd6d195.pdf" title=" 三、《水质 致突变性的鉴别 蚕豆根尖微核试验法》(HJ1016 -2019).pdf" style=" color: rgb(0, 102, 204) font-size: 16px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三、《水质 致突变性的鉴别 蚕豆根尖微核试验法》(HJ1016 -2019).pdf /span /a /p p   本标准规定了鉴别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致突变性的蚕豆根尖微核试验法。本标准的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附录C、附录E、附录F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p p   以上标准自2019年9月1日起实施。 /p
  • 食品新品种申报需提供各种检测资料
    卫生部关于印发《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申报与受理规定》的通知     卫监督发〔2011〕4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   为贯彻《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规范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行政许可工作,根据《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行政许可管理规定》,我部组织制定了《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申报与受理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将执行中的有关问题及时反馈我部。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三日   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申报与受理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的申报与受理工作,根据《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行政许可管理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申请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的单位或个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向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提交申报资料原件1份、复印件4份、电子文件光盘1件以及必要的样品。同时,填写供公开征求意见的内容。   第三条 申报资料应当按照下列顺序排列,逐页标明页码,使用明显的区分标志,并装订成册。   (一)申请表   (二)理化特性   (三)技术必要性、用途及使用条件   (四)生产工艺   (五)质量规格要求、检验方法及检验报告   (六)毒理学安全性评估资料   (七) 迁移量和/或残留量、估计膳食暴露量及其评估方法   (八)国内外允许使用情况的资料或证明文件   (九)其他有助于评估的资料。   申请食品用消毒剂、洗涤剂新原料的,可以免于提交第七项资料。   申请食品包装材料、容器、工具、设备用新添加剂的,还应当提交使用范围、使用量等资料。   受委托申请人还应当提交委托书。   第四条 申请食品包装材料、容器、工具、设备用添加剂扩大使用范围或使用量的,应当提交本规定第三条的第一项、第三项、第六项、第七项及使用范围、使用量等资料。   第五条 申请首次进口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的,除提交第三条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出口国(地区)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出具的允许该产品在本国(地区)生产或者销售的证明材料   (二)生产企业所在国(地区)有关机构或者组织出具的对生产企业审查或者认证的证明材料   (三)中文译文应当有中国公证机关的公证。   第六条 除官方证明文件外,申报资料原件应当逐页加盖申请人印章或骑缝章,电子文件光盘的封面应当加盖申请人印章 如为个人申请,还应当提供身份证件复印件。   第七条 申请资料应当完整、清晰,同一项目的填写应当前后一致。   第八条 申报资料中的外文应当译为规范的中文,文献资料可提供中文摘要,并将译文附在相应的外文资料前。   第九条 理化特性资料应当包括:   (一)基本信息:化学名、通用名、化学结构、分子式、分子量、CAS号等。   (二)理化性质:熔点、沸点、分解温度、溶解性、生产或使用中可能分解或转化产生的产物、与食物成分可能发生相互作用情况等。   (三)如申报物质属于不可分离的混合物,则提供主要成分的上述资料。   第十条 技术必要性、用途及使用条件资料应当包括:   (一)技术必要性及用途资料:预期用途、使用范围、最大使用限量和达到功能所需要的最小量、使用技术效果。   (二)使用条件资料:使用时可能接触的食品种类(水性食品、油脂类食品、酸性食品、含乙醇食品等),与食品接触的时间和温度 可否重复使用 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接触食品的面积/容积比等。   第十一条 生产工艺资料应当包括:原辅料、工艺流程图以及文字说明,各环节的技术参数等。   第十二条 质量规格要求包括纯度、杂质成分、含量等,以及相应的检验方法、检验报告。   第十三条 毒理学安全性评估资料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申请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食品用消毒剂、洗涤剂新原料除外)应当依据其迁移量提供相应的毒理学资料:   1.迁移量小于等于0.01mg/kg的,应当提供结构活性分析资料以及其他安全性研究文献分析资料   2.迁移量为0.01mg-0.05mg/kg(含0.05mg/kg),应当提供三项致突变试验(Ames试验、骨髓细胞微核试验、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或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畸变试验)   3.迁移量为0.05mg-5.0mg/kg(含5.0mg/kg),应当提供三项致突变试验(Ames试验、骨髓细胞微核试验、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或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畸变试验)、大鼠90天经口亚慢性毒性试验资料   4.迁移量为5.0mg-60mg/kg,应当提供急性经口毒性、三项致突变试验(Ames试验、骨髓细胞微核试验、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或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畸变试验),大鼠90天经口亚慢性毒性,繁殖发育毒性(两代繁殖和致畸试验),慢性经口毒性和致癌试验资料   5.高分子聚合物(平均分子量大于1000道尔顿)应当提供各单体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估资料。   (二)申请食品用洗涤剂和消毒剂新原料的,应当按照《食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GB/T15193)提供毒理学资料。   (三)毒理学试验资料原则上要求由各国(地区)符合良好实验室操作规范(GLP)实验室或国内有资质的检验机构出具。   第十四条 迁移量和/或残留量、估计膳食暴露量及其评估方法等资料应当包括:   (一)根据预期用途和使用条件,提供向食品或食品模拟物中迁移试验数据资料、迁移试验检测方法资料或试验报告   (二)在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中转化或未转化的各组分的残留量数据、残留物检测方法资料或试验报告   (三)人群估计膳食暴露量及其评估方法资料   (四)试验报告应当由各国具有相应试验条件的实验室或国内有资质的检验机构出具。   第十五条 国内外允许使用情况的资料或证明文件为国家政府机构、行业协会或者国际组织允许使用的证明文件。   第十六条 出口国(地区)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出具的允许该产品在本国(地区)生产或销售的证明文件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由出口国(地区)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出具。无法提供原件的,可提供复印件,复印件须由文件出具单位或我国驻出口国使(领)馆确认   (二)载明产品名称、生产企业名称、出具单位名称及出具日期   (三)有出具单位印章或法定代表人(授权人)签名   (四)所载明的产品名称和生产企业名称应当与所申请的内容完全一致   (五)一份证明文件载明多个产品的,在首个产品申报时已提供证明文件原件后,该证明文件中其他产品申报可提供复印件,并提交书面说明,指明证明文件原件所在的申报产品   (六)证明文件为外文的,应当译为规范的中文,中文译文应当由中国公证机关公证。   第十七条 申报委托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应当载明委托申报的产品名称、受委托单位名称、委托事项和委托日期,并加盖委托单位的公章或由法定代表人签名   (二)一份申报委托书载明多个产品的,在首个产品申报时已提供证明文件原件后,该委托书中其他产品申报可提供复印件,并提交书面说明,指明委托书原件所在的申报产品   (三)申报委托书应当经真实性公证   (四)申报委托书如为外文,应当译成规范的中文,中文译文应当经中国公证机关公证。   第十八条 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接收申报资料后,应当当场或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对申报资料符合要求的,予以受理 对申报资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第十九条 申请人应当按照技术审查意见,在1年内一次性提交完整补充资料原件1份,补充资料应当注明日期,逾期未提交的,视为终止申报。如因特殊原因延误的,应当提交书面申请。   第二十条 终止申报或者未获批准的,申请人可以申请退回已提交的出口国(地区)相关部门或机构出具的允许生产和销售的证明文件、对生产企业审查或者认证的证明材料、申报委托书(载明多个产品的证明文件原件除外),其他申报资料一律不予退还,由审评机构存档备查。   附件: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行政许可申请表.doc
  • 针对不同类型的薄膜,拉力试验机应如何选择合适的夹具?
    在进行薄膜材料的拉力试验时,选择合适的夹具是至关重要的。夹具不仅影响到测试的准确性,还直接关系到试验过程的安全性和效率。以下是根据不同类型的薄膜,拉力试验机应如何选择合适的夹具的详细分析。一、了解薄膜特性首先,需要明确待测试薄膜的材质、厚度、硬度、韧性等物理特性。这些特性将直接影响夹具的选择和设计。例如,柔软且易变形的薄膜可能需要更柔软的夹面以减少夹伤;而较硬或高韧性的薄膜则可能需要更强的夹持力来确保测试过程中的稳定性。二、夹具类型选择1. 平推夹具适用薄膜类型:柔软且不易滑动的薄膜。特点:平推夹具通过平直的夹面接触并夹持薄膜,适用于大多数常规薄膜材料的拉伸测试。其设计简单,操作方便,能够有效减少薄膜在夹持过程中的变形和损伤。2. 锯齿夹面夹具适用薄膜类型:表面较为粗糙或需要增加摩擦力的薄膜。特点:锯齿夹面能够增加与薄膜之间的摩擦力,防止在拉伸过程中薄膜滑动或脱落。这种夹具特别适用于哑铃型样条等不易断钳口的薄膜样品。3. 橡胶面夹具适用薄膜类型:软质、易变形的薄膜。特点:橡胶面夹具通过柔软的橡胶材质与薄膜接触,能够有效减少夹持过程中对薄膜的夹伤。同时,橡胶的弹性也能提供一定的缓冲作用,保护薄膜在拉伸过程中不受过度冲击。4. 气动/液压夹具适用薄膜类型:大尺寸、高强度的薄膜。特点:气动或液压夹具通过油压或气压控制夹紧力度,能够提供更加稳定和准确的夹持效果。在高强度或大尺寸薄膜的拉伸测试中,这种夹具能够确保测试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三、夹具选择注意事项夹持力度:根据薄膜的材质和厚度选择合适的夹持力度,避免过紧导致薄膜变形或破裂,过松则可能导致薄膜滑动或脱落。夹持位置:确保薄膜被夹持在夹具的中间部位,以减少因位置偏差导致的测试误差。夹具材质:选择与薄膜相似或相兼容的夹具材质,以减少对薄膜的潜在损伤。夹具保养:定期对夹具进行检查和保养,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延长使用寿命并提高测试准确性。四、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薄膜,拉力试验机应选择合适的夹具以确保测试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在选择夹具时,需要综合考虑薄膜的材质、厚度、硬度等特性以及夹具的类型、夹持力度、夹持位置等因素。通过合理的夹具选择和使用,可以获得更加准确和可靠的薄膜拉伸测试数据。
  • 腐蚀敏感性试验系统“出世”,助力提升航空发动机的“酸肚量”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702所及所属天津航天瑞莱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套腐蚀敏感性试验系统,填补了国内腐蚀敏感性试验领域的空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7dade405-b6f8-4b6c-9324-8d19a12d9d24.jpg" title=" 摄图网_500180856.jpg" alt=" 摄图网_500180856.jpg" width=" 450" height=" 3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 nbsp 航空发动机是重要的精密军用装备,其运行环境比较复杂,外界腐蚀因素的作用会影响其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航空发动机腐蚀是飞机发动机压气机和涡轮转子及静子叶片主要的表面失效形式。表面腐蚀的发生会使叶片的形状尺寸产生变化,如出现蚀点、蚀沟、掉块等,从而降低发动机性能和使用寿命。而通过腐蚀试验,可以掌握发动机材料与环境所构成的腐蚀体系的特性,了解腐蚀机制,对发动机的腐蚀过程进行控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此前,由于国内缺乏腐蚀敏感性试验系统,导致航空发动机整机抗腐蚀性试验及考核无法进行,只能使用现有盐雾试验箱开展零部件的相关试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702所用一年时间相继攻克了微量盐雾气溶胶的动态发生、动态微量盐雾含量检测、短距大流量加湿等关键技术难题,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套腐蚀敏感性试验系统,以满足我国航空装备环境适应性及可靠性不断提高的要求。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f2c2cd94-4227-44e5-ac6d-2e2570fc3587.jpg" title=" 919f43c0-36ea-488f-b06c-127f0f8e6233.jpg!w300x300.jpg" alt=" 919f43c0-36ea-488f-b06c-127f0f8e6233.jpg!w300x300.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616.html?SampleId=& IMShowBigMode=& IMCityID=& IMShowBCharacter=& SidStr="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盐雾试验箱 /strong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和气候条件复杂,既有西部边陲号称“世界屋脊”的高原低压、低温气候,也有长江流域和南部沿海有“火炉”之称的高温、高湿气候。为了适应不同的飞行作战环境,发动机需要在高原、平原、海上等不同气象条件下进行考核试验。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因此,航空发动机在正式定型之前,除腐蚀试验以外,还要通过不同的环境试验设备,经历其他大大小小、种类繁多的环境试验(如高低温起动和加速试验、环境结冰试验、噪声试验、排气污染试验、外物损伤试验等),以考核发动机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看看其对不同程度“酸甜苦辣”的“肚量”如何。只有在经历了各种磨砺之后,一型发动机才能作为一颗强劲而可靠的“心”推动飞机翱翔蓝天。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list/sort/45.shtml" target=" _self"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更多环境设备详情,可点击环境试验箱专场查看。 /span /strong /a /p p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strong 附: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702所 /strong ,始建于1956年,承担了中国航天各种型号运载火箭、卫星及其地面设备的强度、环境与可靠性研究、计算、分析和试验,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获得数百项国家级和部级科技成果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天津航天瑞莱科技有限公司 /strong ,成立于2009年07月,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及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共同出资成立专业从事环境、可靠性、结构动力学试验与检测服务及相关设备开发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