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外资检测

仪器信息网外资检测专题为您整合外资检测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外资检测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外资检测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外资检测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外资检测话题讨论。

外资检测相关的资讯

  • 官方食品检测不给力 外资抢入市场
    能不能将“地沟油”验明正身?眼下,几乎所有的食品检测机构都开足了马力,都想“率先”拿出检测方法、检测标准 竞争者中,颇多“独立第三方”的食品检测机构,有外资的,也有民营的。“如能‘率先’,意味着在市场上的声誉、在行业内的地位,意味着经济收益。”上海交通大学陆伯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的蒋磷蕾,向记者描述食品检测市场上的“最新动态”。   因为食品安全事件多发,近些年我们常在媒体上看到官方食品检测机构亮相,也许以为就它们在做食品检测。其实这是一个市场、一个行业,而且正快速扩容,涌进越来越多外资和民营的独立第三方食品检测机构。据说,这些年每爆发一次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这个市场就“收获”一次壮大的机会,独立第三方机构则“收获”一次业务增长的机会。   食品国标和国际标准,差别太大   退一步说,就算食品平安无事,第三方独立机构也能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因为食品国标和国际标准的差别,常常很大,“差别”创造出“空间”。   比如一只苹果的农药残留检测,中国标准是30多个项目,而美国标准规定要查139个项目,欧盟是157个,日本更多达357个。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计划,未来3年中国食品标准中与农药残留相关的检测项目将“成倍增加”,但总数仍将明显少于国外标准。   每种食品上市前都必须接受安全检测,政府所属的检测机构往往只查中国标准规定的项目,但这样的报告,做出口食品的企业派不上用场——你得符合进口国的标准,得拿出人家认可的检测报告,这就给了外资检测机构一个颇大的市场。   除了食品出口商,做国内市场的食品企业也越来越青睐“洋机构”的报告。华东理工大学食品安全研究中心副教授常雅宁说,始于“苏丹红”事件,外资检测机构在我国各地日益受到追捧,因为许多人认为,它们查过、认可的食品,“似乎更安全”。   据介绍,虽然由于“强制检测”,目前政府下属的检测中心仍占据着食品检测市场的半壁江山,但以外资为主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已经拿下市场份额的35%。全球独立第三方产品检测认证机构中的几大巨头,无一例外都在中国开设了“分号”,如英国INTERTEK、瑞士SGS、德国TUV、法国BVOI等,分别都开了30多家分支机构 而德国VDE、日本JQA、南非SABS等国际知名机构,最近也进入了中国市场。   检测结果立等可取,人家能办到   今年5月“塑化剂”食品安全事件爆发后,瑞士SGS公司头一个推出了塑化剂检测项目,一时间,众多食品企业前来申请检测,还愿意为“加急”付2-3倍甚至更多的钱。类似情况,几乎每次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后都会出现。一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爆发时,许多外资检测机构都顾客盈门——食品生产企业为在第一时间自证清白,要求检测结果立等可取而不计成本。   专家认为,这是外资检测机构能在中国市场迅速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政府所属机构承担的往往是强制性检测项目,习惯了按部就班,接受企业委托后,一般一周左右才出报告 而危机爆发时,食品企业哪能等那么长时间!   再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国内食品检测机构的信誉——数一数,近年有多少起中国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是由国外检测机构“点燃导火索”的?“苏丹红”事件最先在英国发现、奶粉“三聚氰胺”事件最先被新西兰查出……消息传到国内,我们的官方机构一时手足无措。   独立第三方检测机构,我们也要有   官方食品检测机构不时遭遇信任危机,使专家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了另一个问题:由于我国目前的食品检测基本都由政府所属机构做,检测结果就跟政府的信誉捆绑在了一道,一旦发生重大食品安全危机,便有可能给政府信誉带来负面影响,而且波及政府下属的其他产品检测机构信誉。   何况,眼下我们的食品检测制度和标准还有不少缺陷。一位学者提出,检测制度不完善、检测标准落后,不但会累及食品安全,还会累及食品检测机构乃至政府在公众中的信誉。比如食品企业用的煎炸油,通常都重复使用 虽然按照现行规定,要定期加入新油,“使煎炸油的整体成分维持在对人体无害的水平”——但煎炸油究竟使用多久必须兑入新油?煎炸的温度必须维持在多少度?这些都没有详细规定,全靠企业的自觉和把控能力。这当然很容易出纰漏。   有学者认为,除了完善制度和提高标准,加速与国际接轨,还应该支持发展我们自己的独立第三方食品检测机构,让它们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提升服务能力和检测技术,政府部门则更加专注于制度、标准建设和对食品检测市场加强监管。现在我国有上千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与食品相关的研究,其中不乏技术实力较强者,或可鼓励、支持它们积极尝试转型。
  • 放宽外资检验机构设立 大竞争压力袭向国内检测
    我国放宽外资检验检测机构设立了。日前从第三次全国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工作会议上获悉,《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将于8月1日实施。分析指出,随着外资检验检测机构设立限制被取消,国内检验检测机构将面临更大竞争压力,建议国内检验检测机构苦练内功、深耕市场,加快发展步伐。 放宽外资检验机构设立 大竞争压力袭向国内检测    从日前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工作会议上获悉,《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将于8月1日实施,届时“在华设立外资检验检测机构的外方投资者应当具有三年以上检验检测从业经历”的规定将被取消。分析人士称,此举体现国民待遇,鼓励公平竞争。    自2002年起,我国技术检测行业对外资开放,国际大型检测机构通过投资或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形式从事检测服务,目前行业布局基本完成,给国内机构带来较大竞争压力。    数据显示,在规模以上检验检测机构中,去年14509家国有及国有控股机构实现营业收入760.82亿元,同比增长9.89%。143家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6.77亿元,同比增长38.03%。就营业收入增速而言,外资检验检测机构已是国有及国有控股机构的3倍。如果平均分摊,则每家外资检验检测机构取得营业收入7000余万元,是市场平均水平的12倍多。也就是说,外资检验检测机构用不到行业总量(28340家)0.5%的数量,取得了行业市场规模6.23%的营收,其盈利水平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从市场占有率看,营业收入前100名的检测机构中,外资15家,比2013年多3家,15家外资检验检测机构营收规模占营收前100名的检验检测机构总规模的25.2%;营业收入前50名的检测机构中,外资10家,比2013年多3家,10家外资检测机构营收规模占营收前50名的检测机构总规模的30.78%;营业收入前20名的检测机构中,外资7家,比2013年多2家,7家外资检测机构营收规模占营收前20名的检测机构总规模的45.56%。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外资检验检测机构设立限制被取消,国内检验检测机构将面临更大竞争压力,建议国内检验检测机构苦练内功、深耕市场,加快发展步伐。文章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 外资第三方检测机构抢滩中国市场
    中国新能源、环保产业方兴未艾,强劲增长的市场吸引了多家外资第三方检测机构抢滩。1月12日,国际知名的第三方检测和认证机构CSA宣布,今年将巨资投入拓展中国业务,增设和扩张多个实验室,其中广州实验室将扩建,新增LED照明产品的能效验证测试能力。日前该公司也刚在上海成立新的测试和认证实验室,并拓展原有的产品评估和咨询中心;在浙江昆山今年也将建成一个针对太阳能产品的实验室。据悉,该公司预计今年在华投资总额逾500万美元。   12日,CSA集团亚洲区总裁潘益平告诉记者,近一两年来中国企业对新能源、环保方面的产品检测和认证需求增长强劲,该公司在华新能源检测和认证业务量去年比前一年翻倍增长。“中国新能源产业正在快速成长,企业加快研发新品,而新品的功能如何、能否达到北美标准,这就需要我们检测机构为其做功能检测,并为其做认证,以获得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 外资第三方检测机构抢滩中国新能源市场
    核心提示:中国新能源、环保产业方兴未艾,强劲增长的市场吸引了多家外资第三方检测机构抢滩。日前,国际知名的第三方检测和认证机构CSA宣布,今年将巨资投入拓展中国业务,   中国新能源、环保产业方兴未艾,强劲增长的市场吸引了多家外资第三方检测机构抢滩。昨天,国际知名的第三方检测和认证机构CSA宣布,今年将巨资投入拓展中国业务,增设和扩张多个实验室,其中广州实验室将扩建,新增LED照明产品的能效验证测试能力。日前该公司也刚在上海成立新的测试和认证实验室,并拓展原有的产品评估和咨询中心 在浙江昆山今年也将建成一个针对太阳能产品的实验室。据悉,该公司预计今年在华投资总额逾500万美元。   昨天,CSA集团亚洲区总裁潘益平告诉记者,近一两年来中国企业对新能源、环保方面的产品检测和认证需求增长强劲,该公司在华新能源检测和认证业务量去年比前一年翻倍增长。“中国新能源产业正在快速成长,企业加快研发新品,而新品的功能如何、能否达到北美标准,这就需要我们检测机构为其做功能检测,并为其做认证,以获得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相关新闻: CSA中国首个光伏实验室成立 检测认证机构CSA香港设实验室 瞄准大中华市场 CSA在沪成立测试和认证实验室
  • 中国检测市场700多亿元 外资机构占40%
    镉大米、毒奶粉、白酒质量等食品安全问题,让公众陷入恐慌之中。毒奶粉事件让&ldquo 三聚氰胺&rdquo 一战成名,白酒质量门事件则让&ldquo 塑化剂&rdquo 红遍大江南北。在安全事件背后,或多或少都与一家第三方检测机构&mdash &mdash SGS集团有过关系。   SGS(瑞士通用公证行)是全球最大、资格最老的独立第三方检验、鉴定、测试和认证机构,于1878年成立于瑞士,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   如今,中国检测市场已相当成熟,市场容量在700多亿元左右,全球也不过7000多亿元的市场容量。尽管国有检测机构占据市场主流,但以SGS为代表的外资机构仍得益于中国市场的迅猛增长,占中国市场份额40%左右。   在政府管控的强制检测市场条件下,SGS如何把握&ldquo 去行政化&rdquo 机遇?SGS如何克服人才短缺、本地化管理难题等挑战,取得中国市场的成功?   得益于中国红利   &ldquo 国内第三方检测认证的市场格局是,国有性质的实验室占55%,民营机构发展较快,但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领域,综合实力不强,目前约占10%。&rdquo SGS中国区总裁申屠献忠接受《新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   欧美国家在15世纪就有了第三方检测机构,到19世纪中期,一些成熟机构介入鉴定产品、出具报告,已是非常自觉的商业行为。但在中国,第三方检测市场起步晚,主要由国家检测机构负责,例如质量监督局、疾病预防中心下的实验室等。   &ldquo 国有的每个行业部门下基本都有自己的实验室,技术监督局是一个庞大的网络,检验检疫局又有很多的实验室。&rdquo 申屠献忠告诉记者,国有实验室已做了很长时间,规模十分庞大,在设备上、网络上和技术上都不错,但由于居于垄断地位,市场化意识不强。   第三方检验认证行业的重要性,随着频发的质量安全问题逐渐得到国家和业界认可。政府也在思考,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并不适合当今中国的发展,需要有更市场化、更专业的机构作为政府体系的补充参与监督,提升&ldquo 中国制造&rdquo 质量。   实际上,第三方检测机构是伴随着中国出口贸易的迅猛增长发展起来的。拥有10多年关贸谈判经验,现担任SGS集团公共关系和业务拓展总经理的马晓野私下对记者感叹:在加入WTO之前,所有第三方检测机构都在夹缝中求生存,十多年来SGS在中国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的出口红利。   在国际贸易市场,所有检测报告必须由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因此国有背景的检测报告并不易被海外买家认可,而民间检测机构则由于可信度和鱼龙混杂等因素缺乏权威,也难以得到认可。所以,企业获得SGS的检测报告,一方面确保产品符合目标市场和客户要求,降低出口风险 另一方面SGS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合规性。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出口贸易受到极大打击,学者们都在讨论一个问题:&ldquo 中国的入世红利还能享受多久?&rdquo 对SGS中国来说,这同样是个攸关生死的问题。   申屠献忠说:&ldquo 进出口趋势在变化,中国不可能永远是世界工厂,有一些采购已经转移到东南亚国家。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这些对我们肯定有影响。&rdquo   此外,由于检测行业没有完全市场化,政府机构占极大优势,很多是法定检验,需要特别的资质,例如电子电器产品在中国市场销售,要经过3C认证,外资和民营机构都没办法拿到批准。   申屠献忠表示:&ldquo 进入中国市场各个领域,很多都需要资质,比如建筑行业、特种设备行业等,取得资质需要很长时间,这些对SGS都是挑战,会有很多挑战。&rdquo   扎根中国市场   SGS要想在中国市场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只依赖出口,必须找到适合本土化发展的道路。   申屠献忠在SGS来中国市场之初就加入了这家公司,当时他不过是一个对外企有点崇拜的毕业生,误打误撞进入检测行业。数十年过去,他已成为几乎所有外资检测公司中唯一一个中国土生土长的高管。   在前任&ldquo 洋&rdquo 老板离开中国区总裁位置后,申屠献忠打破&ldquo 天花板&rdquo ,成为中国市场的掌舵者,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SGS集团高层的战略选择:与其从总部空降高管,不如擢升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经理人。   申屠献忠在SGS的职业路径为检验员、主管、分公司经理、客户经理、运营经理,他还做过销售和市场部经理、总监,然后做到全球业务线副总,他是100%的SGS中国血统。   SGS的选择无疑是明智的,SGS在多年以前,就已经部署中国市场业务线,目前SGS出口业务与国内市场业务基本上是70%︰30%,离实现两条腿并行已经不远。   &ldquo 你不能长期依赖出口。如果不提前部署,等风险到来时,就没办法支持其他业务,我们要增长,因为总部永远会有业绩增长的要求。&rdquo   申屠献忠和SGS集团提前看到了国内市场增长的潜力,尽管国家有资质限制,一些行业被排除在外,但SGS的技术能力、管理水平和营销能力都让申屠献忠对SGS在中国市场充满信心,他期望未来两种业务之比能达到50%︰50%。   申屠献忠表示,第一,社会和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在提高,把产品交给SGS做检测认证是一种认可,SGS在国内汽车行业、环保监测、消费品等领域的业务增长非常快 第二,纺织品、医疗器械等更多国外品牌要在中国销售,需要SGS中国的本地化服务 第三,SGS在一些行业致力于往上游走,比如矿业勘探过程中的检测。   与国家实验室的强制检测不同,SGS只有做到公正、专业、有效,才会有生意,如果失去了公正性,也就失去了企业生存的基础。   申屠献忠向记者解释了SGS的管理流程,一件样品被客户送到实验室后,送入各个实验室进行流水线操作,比如一件纺织品,物理测验就要由物理小组来进行,要经过耐磨性、拉伸等各种实验,还要按照目标市场的办法去洗水,观测洗完后会不会褪色、缩水 化学测验则要看是不是有致癌物质。总之,送检样品要经过很多种检测,并且一一分开,最后得到一个客观的报告。   &ldquo 送检样品测试完数据,直接上传报告,中间是不能修改的。我们做的工作,实际上是在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传递信任。&rdquo 申屠献忠说,各个实验室检测人员并不知道样品是哪个客户的。   &ldquo 拉&rdquo 与&ldquo 推&rdquo 的平衡   在SGS庞大的体系内,提升管理效率成为其在中国市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ldquo 我们实行事业部制,在全球和中国是一个矩阵式架构,比如全球10条业务线,每条业务线有一个全球执行副总裁,每个地区有首席运营官。&rdquo 申屠献忠表示,他除了担任SGS中国区总裁,还兼任过全球玩具及婴幼儿产品业务副总裁。   &ldquo 中国战略要和全球的业务线一起沟通,并不是说我们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要融入全球的战略中,所以沟通至关重要。&rdquo   申屠献忠把中国与总部的沟通比喻为&ldquo 拉&rdquo 与&ldquo 推&rdquo 。SGS总部每年会交给每条业务线一个预算总额,但因为其他业务线的全球执行副总裁不在中国,中国市场一旦有投资机会,如设立新公司或收购等,需要全球的配合,就要与这条业务线的全球负责人沟通,说服他成为中国区业务发展的支持者。相反,如业务线负责人在外面看到中国有什么机会,也会&ldquo 推&rdquo 动做本土市场分析,看时机是否合适。   超过1万人的企业,申屠献忠必须把企业文化和员工培训做好。由于SGS检验测试认证范围广,几乎涵盖所有的行业,每个行业都要有专家,而市场上并没有一个所谓的&ldquo 检测&rdquo 专业,因此培养技术人才基本依靠SGS自己的&ldquo 造血系统&rdquo 。   简单来说,SGS中国从各个专业招来的新人不懂检测也没关系,SGS有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包括课堂培训、技术培训、基本经验培训及商业培训等。   &ldquo 对SGS来说,最大的难题不是检测人员的培训。最难的是公司大了以后,需要综合性人才,要懂技术、懂商业、懂管理。我们最缺的是复合型的中层干部。&rdquo 申屠献忠说,SGS花了很大精力,希望把技术人员培养成复合型人才,为此推出了名目繁多、针对各种级别员工的培训和成长项目。   2007年,申屠献忠出任SGS中国区执行总裁,集团的战略也从单纯财务目标转为可持续发展,这意味着申屠献忠可以在更广泛、更深入的空间内,实现SGS在中国的发展,近5年,SGS为客户设计了很多新服务,包括在节能减排方面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为企业提供审计、认证、培训和咨询服务,以加强业务流程、改善管理系统和人员绩效。   申屠献忠:把握供应链质量管理至关重要   作为《新财经》杂志的忠实读者,申屠献忠对6月刊的封面报道《标准乱象》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大家对标准乱象有一些误解。比如奶粉中的三聚氰氨、奶茶珍珠中改良的淀粉含有马来酸,正常情况下,企业不用去检测。大部分国内标准实际上是参照国际标准的。问题不在标准本身,而在这些标准到底有没有很好地去执行?如果不执行,标准再高也没用,很多国内企业会想,去做检测要花钱,我为什么要做,这是个大问题。   因此,企业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有时候不一定是运营不专业,或者内部有问题。而是供应链管理出现问题,明明知道进来的材料或零部件有问题,却因各种关系不好意思退回去,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会有问题。企业自己也可以做检测,问题是自己检测,能不能检出问题,怎样管理供应链问题。   比如,某大型跨国玩具公司的玩具中铅含量超标,工厂倒闭,老板自杀。由于生产玩具要用到油漆,实际上是油漆当中铅含量超标,造成玩具铅含量超标,需要召回销毁,结果使得规模达数千人的中国代工厂倒闭了。   油漆供应商为什么会铅含量超标?因为色粉的铅含量超标,色粉供应商假冒了SGS测试报告,给了油漆供应商,油漆供应商又把假的报告给了玩具生产商,就这样几千人的工厂,一夜之间就倒闭了。   这种事情怎么发生的?就是企业没有好好管理供应链的质量,编造的报告不去求证。如果企业要求供应链一定要送到SGS测试,测试完了还要把报告给他们,那就严谨了。第三方检测机构可以帮助企业去设定自己的标准,这个标准一定要高于国家标准。然后做检测,整条供应链的检测可以做很多东西,能提高企业整个生产水平。?
  • PM2.5监测设备外资占70%以上
    雾霾天气让不少市民叫苦不迭,却让一些商家从中看到商机。日前,世界500强企业赛默飞世尔中国总裁迈世福来汉,为设在光谷生物城的赛默飞世尔武汉办公室揭牌,将主攻空气检测设备。   迈世福介绍,自今年初开始,赛默飞世尔将原本设在德国的空气检测设备生产线逐步搬迁到上海等地。明年,赛默飞世尔的相关空气检测设备生产线将全部落户中国。   随着中国雾霾天气多发,PM2.5等环境问题成了社会热点,由此也带来了一个新的细分行业:空气检测设备市场。目前,国内大部分PM2.5监测设备以进口为主,外资设备占到70%以上。我省的现用设备中,赛默飞世尔称大部分是该公司提供的。   据中商情报网预计,未来3年,环境监测市场规模增长速度至少在30%以上。到2015年,中国环境监测市场规模将超过300亿元。   &ldquo 目前,无论是进口设备还是国产设备,对PM2.5还只是停留在监测功能上,下一步应该加强对PM2.5的成分及来源分析、追踪等功能。&rdquo 赛默飞世尔中国区高级市场总监谭斯其称。
  • 华测检测经营性现金流骤降八成 近期频遭外资和机构减持
    国内检测认证行业龙头华测检测(300012)8月11日晚发布2024年半年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27.91亿元,同比增长9.2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4.37亿元,同比增长1.9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03亿元,同比增长4.74%。  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221.33万元,同比大幅下降86.72%,华测检测称主要系本期经营性收款减少、经营性付款增加所致。上半年公司营业总支出22.99亿元,同比增长9.80%,其中,销售费用4.72亿元,同比增长10.44%。  分产品或服务来看,华测检测上半年医药及医学服务板块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4.21%,毛利率下降25.19%。  公开资料显示,华测检测是一家全国性、综合性的独立第三方检测服务机构,主要从事工业品、消费品、生命科学以及贸易保障领域的技术检测服务。  华测检测一直以来备受外资机构关注。A股市场上境外投资者对华测检测的持股比例较高,但是近来频遭外资和机构减持。  最新股东变动显示,截至7月1日,公司第一大流通股东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减持公司股票3417.77万股,共持有2.0亿股,持股占流通股比11.91%。公司第三大流通股东UBS AG减持公司股票255.52万股,共持有4039.36万股,持股占流通股比2.40%。公司第八大流通股东全国社保基金一一五组合减持公司股票130万股,共持有2800万股,持股占流通股比1.66%。另外,公司第七大股东易方达创业板指数基金减持公司股票83.88万股,共持有2876.73万股,持股占流通股比1.71%。  与此同时,在各大公募基金及机构投资人纷纷减持的情形之下,高盛集团新进该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截至7月1日,高盛集团持股3410.76万股,位列公司第五大流通股东。  从前述机构及基金的调仓中可以看出,生物医药及相关产业部分个股的估值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华安基金在近期公开表示,在去年二季度高基数背景下,医药板块整体中报业绩预计相对平淡,市场关注度不高。华安证券指出,医药生物2024年至今走势回到2018年年底和2019年年初的低点位置,也是10年来的底部。  实际上,从国内检测行业来看,整体上2023年净利润均呈现下滑趋势,华测检测2023年营收和净利润增速也大幅放缓。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约56.05亿元,同比增加9.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9.1亿元,同比增加0.83%。  二级市场上,华测检测自公布2023年业绩之后,股价一路下跌,截至8月9日,华测检测收报11.60元/股,年内跌幅约17%。  华测检测最新市值195亿元,相较于其2021年6月市值历史高点588亿元,三年间市值已跌去390多亿元。
  • 认监委对外资实验室资质认定展开调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国家认监委发布了《关于对外资实验室开展资质认定有关规定的公告》(2007年第14号公告),公告规定“在中国境内从事产品质量检测、校准活动,并对外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外资实验室应当取得资质认定”。4年来,各地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开展了外资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加强对外资实验室的资质认定管理,了解外资实验室在中国境内从事产品质量检测、校准活动的情况。现就外资实验室的资质认定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请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认真填写本通知所附《外资实验室资质认定情况问卷调查表》(可从国家认监委网站下载),于2012年2月23日前上报国家认监委实验室与检测监管部。   联系人:周刚 王莹   电话:010-82262770,82262693 传真:010-82260762   邮箱:zhoug@cnca.gov.cn,wangying@cnca.gov.cn   附件:外资实验室资质认定情况问卷调查表   二○一二年二月七日
  • 全面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中国高水平开放关键信号
    10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宣布,中国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这是在全国制造业已基本开放以及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制造业清零的基础上,又推进了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根据《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制造业条目中仅剩“出版物印刷须由中方控股”和“禁止投资中药饮片的蒸、炒、炙、煅等炮制技术的应用及中成药保密处方产品的生产”两项。在自贸试验区范围内,于2022年1月1日实施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中,制造业条目已完全清零,整体已减至27项,其中禁止类17项、限制类10项。释放关键信号在外界看来,18日的全面开放制造业的表态,释放出了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信号。“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生产链、供应链、价值链中,已经从过去的中低端迈向了中高端。这次全面放开对全球都是利好的消息,对制造业更是如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告诉第一财经,此次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释放出三个关键的信号。首先,中国站起来靠的是制造业这个“脊梁骨”,接下来富起来、强起来也要继续靠制造业这个“脊梁骨”。其次,中国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将以中国制造业全面取消外资准入限制为关键的开端。第三,中国经济今后的发展,仍然要靠实体经济,“这改变了过去欧美大国在发展中逐渐走向服务业而轻视了制造业的道路”,中国在制造业上拥有较强的基础和支撑,接下来还要进一步提升,在发展服务业的同时持续加码制造业的升级,“两手都要硬”。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白明也对第一财经表示,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跨越到制造业强国,必须要积极参与经济的全球化,利用全世界一切可利用的优质资源。只有这样,迈向全球制造业强国的步伐才能加快。而此次从自贸试验区制造业负面清单清零扩大到全国层面,是全方位的开放,表明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的坚定态度。自2017年以来,中国连续5年修订外资准入负面清单,2021年版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已分别压减至31条和27条,在种业、汽车船舶和飞机制造、证券、银行、保险、职业培训等众多行业、领域取消或放宽了外资股比限制,为外国投资者创造了更大的市场机遇。上海外资协会会长黄峰告诉第一财经,全国层面的制造业外资准入此前已经基本放开了,这次的全面开放更多是一种表态。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国吸引外资面临挑战,需要持续推出更具针对性和含金量的稳外资政策。外资结构调整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前8个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471.7亿元,同比下降5.1%。这是这项数据三年来首次下降。商务部外资司负责人提出,实际使用外资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经济恢复缓慢,全球跨国投资乏力,叠加去年同期基数较大,造成增速下行。外商投资是市场行为,阶段性波动是正常的。因此既要看规模,也要看结构;既要看当下,也要看长远。在外资同比下降的背景下,今年前8个月,我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399.5亿元,同比增长6.8%。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9.7%,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分别增长39.7%、25.6%。高技术服务业中,研发与设计服务领域实际使用外资增长57.1%。同时,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3154家,同比增长33%。今年以来,不少外商用实际行动持续扩大、深化在华投资。就在9月,美国杜邦大规模的新工厂落地长三角,英国豪迈集团亚太区生产与研发一体化基地在上海开业,化工巨头索尔维集团宣布中国研究与创新中心扩建项目完成。8月,科思创多家上海新工厂陆续投产,光学巨头蔡司中国入驻上海浦东新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将打造更强大的科研和人才孵化平台。蔡司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福斯特(MaximilianFoerst)对第一财经表示:“我们并没有把中国作为廉价的生产基地,这从来不是我们的战略,我们非但不会转移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反而会考虑把更多的生产、研发放在中国。”近年来,我国吸收外资持续稳定增长。《中国外资统计公报2023》显示,2022年我国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891.3亿美元,增长4.5%,按人民币计首次突破1.2万亿元,高技术产业成为重要增长点。欧盟、东盟对华投资分别增长95.3%和9.5%。在魏建国看来,放眼全球,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仍然颇具吸引力。无论是医疗机械、高精尖技术、5G应用等等,都存在巨大的需求。如今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全面放开,意味着中国对外商投资将更加看重,也有望在连续多年稳步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加快步伐。普华永道10月17日发布的《在华跨国企业高管洞察:品牌增长的挑战与机遇》调研报告发现,大部分受访在华跨国企业一如既往看好中国市场,市场规模、经济增长和消费者认可是吸引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持续投入品牌建设的三大关键因素,但是跨国企业也面临着地缘不确定性、市场增速放缓和中国本土品牌竞争压力大等问题困扰。在挑战中升级在全球价值链重塑的时期,中国的制造业升级应该如何持续突破?在吸引外资上又该如何应对挑战?魏建国提出,中国的制造业目前还有一些关键技术、关键的成套设备存在卡脖子问题,比如芯片、光刻机、蚀刻机等,针对这些中国应投入更大的精力,并下好三步棋。首先,所有的制造业都应该把科技创新当成首要的任务。特别是在当前的数字经济之下,不仅要提升传统制造业的创新,也要加大机器人、新材料、新工艺等行业的投入。其次,在科技创新的整体政策下,人才是关键。中国制造业不仅要有自己本地的人才,也要吸引大量国外人才。最后,要打造全球最佳营商环境。推动制造业升级发展,还需要通过营造全球的最佳营商环境,把全生产要素,也即资本、人才、技术、土地、信息进行匹配,以达到投入最少、效率最高的效果。魏建国认为,在美国要求制造业回流的背景下,中国应该做好统一大市场,因为市场资源是中国在国际上最大的优势,但是这一优势当前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把工厂放在美国,再出口到中国市场,还是把工厂直接放在中国,许多美欧跨国公司老总比我们都精,比我们考虑得都详细。这也是为什么最近一段时间马斯克、库克以及欧美许多跨国公司巨头访华的动因,只有大市场才能引来大项目”。在他看来,吸引外资依靠优惠政策和低成本劳动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要想实现新的吸引外资的手段和目标,除了靠大市场,还要向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要红利,抓紧实施制度性的开放。另外,当前国内的消费复苏动力较弱,需要出台更多的政策来增强。他提出,今年全年吸引外资的规模有望达到2300亿~2500亿美元。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瑞东也在近日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表示,外商到中国投资首先看重中国的市场,其次是中国的营商环境、要素成本相关优势。如果整体总需求不足,价格相对低迷,中国对于外商的吸引力就会出现系统性下降。而着力扩大总需求,让经济增速保证在一定的符合潜在产出的水平上,将有利于推动外商对华资本、技术外溢效应的持续。为了应对挑战,8月2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从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持续加强外商投资保护等六方面提出24条具体措施。
  • 财政部: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平等对待内外资企业的政策通知
    财政部关于在政府采购活动中落实平等对待内外资企业有关政策的通知财库〔2021〕35号各中央预算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局:  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政府采购市场体系,促进政府采购公平竞争,现就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平等对待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内外资企业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保障内外资企业平等参与政府采购  政府采购依法对内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包括提供的服务,下同)平等对待。各级预算单位应当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政府采购活动中,除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秘密的采购项目外,不得区别对待内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不论其供应商是内资还是外资企业,均应依法保障其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权利。  二、在政府采购活动中落实平等对待内外资企业的要求  各级预算单位在政府采购活动中,不得在政府采购信息发布、供应商资格条件确定和资格审查、评审标准等方面,对内资企业或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差别待遇或者歧视待遇,不得以所有制形式、组织形式、股权结构、投资者国别、产品品牌以及其他不合理的条件对供应商予以限定,切实保障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  三、平等维护内外资企业的合法权益  内外资企业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凡认为采购文件、采购过程、中标或者成交结果使自身权益受到损害的,均可依照相关规定提起质疑和投诉。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严格落实《政府采购质疑和投诉办法》(财政部令第94号),畅通投诉渠道,依法受理并公平处理供应商的投诉,不得在投诉处理中对内外资企业实施差别待遇或者歧视待遇,维护政府采购供应商的合法权益。  对于违反本通知要求的规定和做法,以及违规设立产品、供应商等各类备选库、名录库、资格库等规定和做法,各地要及时予以清理纠正,并将清理纠正情况于11月底前报送财政部。
  • 国产试剂商并购海外资产 布局基因检测
    p   西陇科学5月24晚公告,全资孙公司Xi Long USA,Inc.拟向Fulgent Therapeutics LLC公司投资2726.47万美元,交易完成后,持有目标公司1539万股,占目标公司股份总数的15%。 /p p   资料显示,Fulgent公司2012年成立,是美国CLIA及CAP认证的临床分子诊断标准化基因检测服务机构,凭借基因大数据库和顶尖技术装备,向全球提供最全面的基因检测服务。在全试剂最权威的美国国立健康机构 NIH 的基因检测数据库系统上,Fulgent 是提供基因检测数量最多的机构,服务遍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南美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 /p p   Fulgent诊断也是全球最高应用下一代测序技术进行DNA测序及基因拷贝数分析的企业,并提供专业遗传咨询服务。Fulgent公司主要向医院或者科研机构提供基因诊断服务。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3月30日,Fulgent公司总资产为653.9万美元,净资产96.7万美元,营业收入347万美元,净利润122.5万美元。 /p p   西陇科学表示,本次对外投资业务是公司实施战略转型的重要步骤之一,公司通过对外投资,突破现有的体外诊断试剂业务类型,向更前沿的基因检测领域推进,对公司形成完整的体外诊断试剂产业链,提升公司在体外诊断试剂领域的竞争力有重要作用。 /p
  • 改革委等12部门:引导外资更多投向高端制造领域
    2022年2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2部门印发《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其中,投资和外贸外资政策包括:加快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引导外资更多投向高端制造领域;出台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创新发展政策举措,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效能等。详细内容如下:关于印发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发改产业〔2022〕27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在各地方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2021年四季度以来工业经济主要指标逐步改善,振作工业经济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进一步巩固工业经济增长势头,抓紧做好预调微调和跨周期调节,确保全年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政策措施。一、关于财政税费政策1. 加大中小微企业设备器具税前扣除力度,中小微企业2022年度内新购置的单位价值500万元以上的设备器具,折旧年限为3年的可选择一次性税前扣除,折旧年限为4年、5年、10年的可减半扣除;企业可按季度享受优惠,当年不足扣除形成的亏损,可按规定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扣除。适用政策的中小微企业范围:一是信息传输业、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标准为从业人员2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下,或资产总额12亿元以下;二是房地产开发经营,标准为营业收入20亿元以下或资产总额1亿元以下;三是其他行业,标准为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亿元以下。2. 延长阶段性税费缓缴政策,将2021年四季度实施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延缓缴纳部分税费政策,延续实施6个月;继续实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充电设施奖补、车船税减免优惠政策。3. 扩大地方“六税两费”减免政策适用主体范围,加大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减免力度。4. 降低企业社保负担,2022年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二、关于金融信贷政策5. 2022年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加强对银行支持制造业发展的考核约束,2022年推动大型国有银行优化经济资本分配,向制造业企业倾斜,推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6. 2022年人民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按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1%提供激励资金;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可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优惠资金支持。7. 落实煤电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金融政策,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推动金融机构加快信贷投放进度,支持碳减排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大项目建设。三、关于保供稳价政策8. 坚持绿色发展,整合差别电价、阶梯电价、惩罚性电价等差别化电价政策,建立统一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制度,对能效达到基准水平的存量企业和能效达到标杆水平的在建、拟建企业用电不加价,未达到的根据能效水平差距实行阶梯电价,加价电费专项用于支持企业节能减污降碳技术改造。9. 做好铁矿石、化肥等重要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保供稳价,进一步强化大宗商品期现货市场监管,加强大宗商品价格监测预警;支持企业投资开发铁矿、铜矿等国内具备资源条件、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矿产开发项目;推动废钢、废有色金属、废纸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城市矿山”对资源的保障能力。四、关于投资和外贸外资政策10. 组织实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实施好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鼓励中东部地区发展分布式光伏,推进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海上风电发展,带动太阳能电池、风电装备产业链投资。11. 推进供电煤耗30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上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在西北、东北、华北等地实施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加快完成供热机组改造;对纳入规划的跨省区输电线路和具备条件的支撑性保障电源,要加快核准开工、建设投产,带动装备制造业投资。12. 启动实施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重点领域企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工程;加快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和制造业领域国家专项规划重大工程,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推进制造业强链补链,推动重点地区沿海、内河老旧船舶更新改造,加快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13.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引导电信运营商加快5G建设进度,支持工业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升级,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启动实施北斗产业化重大工程,推动重大战略区域北斗规模化应用;加快实施大数据中心建设专项行动,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8个国家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建设。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健康发展,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14. 鼓励具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的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对传统外贸企业、跨境电商和物流企业等建设和使用海外仓的金融支持。进一步畅通国际运输,加强对海运市场相关主体收费行为的监管,依法查处违法违规收费行为;鼓励外贸企业与航运企业签订长期协议,引导各地方、进出口商协会组织中小微外贸企业与航运企业进行直客对接;增加中欧班列车次,引导企业通过中欧班列扩大向西出口。15. 多措并举支持制造业引进外资,加大对制造业重大外资项目要素保障力度,便利外籍人员及其家属来华,推动早签约、早投产、早达产;加快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引导外资更多投向高端制造领域;出台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创新发展政策举措,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效能。全面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保障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同等适用各级政府出台的支持政策。五、关于用地、用能和环境政策16. 保障纳入规划的重大项目土地供应,支持产业用地实行“标准地”出让,提高配置效率;支持不同产业用地类型按程序合理转换,完善土地用途变更、整合、置换等政策;鼓励采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方式供应产业用地。17. 落实好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优化考核频次,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避免因能耗指标完成进度问题限制企业正常用能;落实好国家重大项目能耗单列政策,加快确定并组织实施“十四五”期间符合重大项目能耗单列要求的产业项目。18. 完善重污染天气应对分级分区管理,坚持精准实施企业生产调控措施;对大型风光电基地建设、节能降碳改造等重大项目,加快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进度,保障尽快开工建设。六、保障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要加强统筹协调,做好重点工业大省以及重点行业、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运行情况调度监测;加大协调推动有关政策出台、执行落实工作力度,适时开展政策效果评估。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责,加强配合,积极推出有利于振作工业经济的举措,努力形成政策合力,尽早显现政策效果。各省级地方政府要设立由省政府领导牵头的协调机制,制定实施本地区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行动方案。各级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产业发展特点,在保护市场主体权益、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出台更为有力有效的改革举措;要总结推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稳定工业运行的有效做法和经验,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在突发疫情情况下保障重点产业园区、重点工业企业正常有序运行;针对国内疫情点状散发可能带来的人员返程受限、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等风险提前制定应对预案,尽最大努力保障企业稳定生产;加大对企业在重要节假日开复工情况的监测调度,及时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银保监会能源局2022年2月18日
  • 上海外资研发中心已达363家
    记者从11月12日由上海市商务委、上海市外资企业协会举办的&ldquo 2013上海外资研发中心论坛&rdquo 上获悉,作为中国内地外资总部机构最多的城市之一,截至9月底,上海已累计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36家、投资性公司279家、研发中心362家(10月底363家)。上海外资研发中心,除了数量增长,能级也在不断提升,逐步由产品本地化、应用技术研究发展到基础性研发、全球研发。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上海新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有33家,亚太区总部10家,新设投资性公司14家,研发中心11家,其中包括美国默沙东公司地区总部、英国石油地区总部、通用磨坊研发中心、壳牌研发中心等。10月、11月,又有赢创工业集团研发中心、康宁中国研发中心相继启动。   外资研发中心云集一定程度上受益于本市各项政策支持。去年,本市发布《关于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支持研发中心发展的税收、人力资源、科技成果转化、通关等方面的鼓励政策。今年又发出《2013年度通过享受采购设备税收政策资格认定与复审的外资研发中心名单公告》。据悉,通过资格认定审核企业有空气化工产品(中国)投资等5家,通过资格复审企业有埃克森美孚亚太研发等5家。   商报记者了解到,不少外资研发中心的项目成果已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投入中国本土市场。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相关人士表示,英特尔去年推出的首款手机就是由上海研发中心推出的 沃尔沃(中国)有限公司也透露,沃尔沃首款由本地研发的国产化车型即将上市。
  • 北京PM2.5超极限:中外资暗战百亿“污染生意”
    首都北京的迷蒙大雾中,一份关于PM2.5浓度检测的报告显得格外“透亮”。   12月4日(周日)晚,美国驻华使馆在twitter上发布最新北京PM2.5监测数据显示,当晚7点其监测到的PM2.5浓度为522,空气质量指数(AQI)为500,健康提示为“Beyond IndEX(指数以外)”。   由于这“超出了该污染物的值域”(此前公布最高浓度500),令新的一周刚开始,许多民众纷纷关注和热议此次“爆表”现象。而北京市环保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2月4日北京天气为中度污染,5日为轻度污染。在2010年11月21日,美驻华使馆的PM2.5监测数据也曾“爆表”一次,当时使馆在推特上描述其为“Crazy bad(糟糕透顶)”。   今年11月1日起,我国出台了《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的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开始对PM2.5测定进行了规范。   据记者了解,不少试点监测城市多以“尚在科研”为由,暂时未有开放监测结果,但对新的空气监测设备的需求和采购正在蔓延扩大,环境监测仪器这一相对沉寂的行业,眼下正在国内形成新的“蓝海”。   有报告指出,位于河北的先河环保和外资企业赛默飞世尔这两家企业在该业务领域约占60%的市场份额。   先河环保:市场占有率30%   在美国使馆和北京市环保局关于监测数据的差异争论中,公众对于PM2.5的集中关注让国内最大空气监测设备供应商先河环保再一次“走红”。   12月5日,该公司证券事务代表王少军向本报记者表示:“PM2.5是新增的一个指标,但对我们来说已是日常业务的一部分,作为灰霾监测的其中一项内容,其它还包括一氧化碳、臭氧、重金属等领域。”   PM2.5主要影响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是造成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无论短期或长期暴露,都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王少军告诉记者,早前的空气监测多采用“三参数”方式——PM10、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后来逐步加入指标,过渡到五参数,甚至七参数的新监测阶段。   先河环保曾研制出国内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后推广使用。2011年前3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1亿元,净利润达2684.7万元。   “监测行业比较新,是一个新的市场。随着这一新标准的落实推广,市场规模也会自然扩大,”王少军向记者表示,“先河环保早前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成为目前空气监测领域国内最大的设备商,现在差不多占全国30%的市场份额。”   赛默飞世尔:欲引生产线入华   中国新标准的推出,以及即将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自然也看在外资设备巨头的眼中。监测设备供应商赛默飞世尔成为先河环保之外,中国目前在空气监测设备领域最大的外资供应商。   该公司环境与过程仪器事业部商务总监周晓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新标准的增加,以及早前不少大中城市提前进行的科研性研究所需,已经有很多地区采购了赛默飞世尔PM2.5监测产品。“尽管市场规模很难确定,但目前全国有2000多个环境监测点,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和城镇人口的增多,到2016年还会增设,结合媒体所报道30万元及以上一台仪器的价格,仅此推测就是一个不错的市场。”周晓斌表示。   12月5日,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盘雨宏也向本报记者指出,以PM2.5检测设备为例,目前非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应该超过70%。国内供应商的优势在于价格,国外供应商的优势在于质量。在设备采购上,政府采购通常会倾向于国内企业,而大型企业采购很少考虑国内企业。   盘雨宏告诉记者,另一大监测市场则是污染企业,这部分市场远比环境质量监测设备的需求量要大得多,因此,由PM2.5引发的环境监测市场设备需求量将首先在政府采购上凸显,后续将逐渐扩大到在线监测体系,监测设备的市场增速将会超过20%。   “我们其他的气体监测仪器在中国都有生产,PM2.5的目前还主要进口,现在有这个打算,引进在国内生产。”周晓斌向记者表示。   300亿/年的市场规模   据中商情报网数据,2010年,我国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制造行业销售收入达90亿元,2011年上半年,销售规模近50亿元,由于环境监测设备销售具有显著的季节性,下半年占销售收入比重更重,预计2011年全年,环境监测设备销售收入将达130亿元左右。  未来5年,环境监测市场规模增长速度预计至少在30%以上,预计到2015年,中国环境监测市场规模将超过300亿元。   但目前,除去先河环保和赛默飞世尔,国内其它提供空气质量检测系统的生产企业仅十多家,有多少本土企业能分享这场盛宴尚未可知。   王少军也向记者坦言:“我们国内不少地区,尤其是南方省市,选用国外产品的很多,在大气监测领域坦白说,国外的技术更加成熟,国内不少厂家多是处在代理阶段。”   对于外资供应商来说,拥有国际通行的认证,亦是其竞争力优势的体现。周晓斌告诉记者,赛默飞世尔包括PM2.5监测仪器在内的设备,都拥有美国环保局(EPA)的认证。   “这是国际上认可最多的一项认证,国内厂商目前在EPA网上还很难见到,”他表示,“而且我们在连续监测值的稳定性上也有独到专利技术,可保证数据的长期可靠。”
  • 外资在华研发中心技术溢出 或演绎蝴蝶效应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进行国际先进科学技术研发活动的条件和水平。随着越来越多外资研发中心进入我国,这些外资研发中心或将在我国形成一种技术溢出的“蝴蝶效应”,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积极意义。   打开搜索网页,输入英文关键词,浏览最新的英文资讯,时不时嘴里还冒出一两句英文单词,这是王鑫每天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事情。2007年王鑫离开某外资软件开发公司后,创办了自己的手机游戏开发公司。回顾创业经历时,王鑫说:“在学校时就想创业,现在发觉还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创业更有感觉。”   一只蝴蝶在巴西雨林轻扇一下翅膀,可能导致一个月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在专家看来,王鑫这种情况正是外资在华研发中心的一种人才溢出现象。随着越来越多外资研发中心进入我国,这些外资研发中心或将在我国形成一种技术溢出的“蝴蝶效应”,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积极意义。   外资研发中心“扎堆”落户   商务部、财政部等四部门日前联合发布通知,就办理外资研发中心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和采购国产设备全额退还增值税的有关事项加以细化,鼓励外资在华研发中心积极开展技术创新。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此前曾表示,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入不断加大,而且外资研发中心的基础型、创新型本地化研究占比有所上升,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在华研发中心作为其亚太区研发总部,有些甚至升级为全球技术研发中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各类研发中心超过1200家。截至2009年年底,商务主管部门批准的独立法人形式外资研发中心共465家,投资总额128亿美元,注册资本74亿美元,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广东、江苏和浙江。外资研发中心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如电子通信、生物医药、化工、软件设计等行业。   事实上,除了北京、上海等地,越来越多的外资研发中心开始在我国西部地区“扎堆”落户。   来自美国硅谷的应用材料有限公司今年在西安召开了股东大会。该公司2006年4月在西安投资建设了其全球太阳能研发中心,这是全球首个集合薄膜和晶体硅太阳能技术的大规模研发中心。该公司执行副总裁Mark Pinto还将家搬到了北京。   “简直是春潮汹涌。”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这样形容外资研发中心入驻成都高新区的态势。   据成都天府软件园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婷介绍,目前排名世界前20强的软件企业有一大半在成都天府软件园建立了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   业内人士共同的看法是,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成为跨国公司寻求新发展的突破口,同时我国广阔的市场、相对充足的研发人才和研发成本较低的优势对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中心极具吸引力。   技术溢出效应   业内人士表示,在全球兴起开放式创新的趋势下,这些外资在华研发中心的研发创新活动对推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由“制造工厂”向“制造中心”、“创新中心”转变具有积极意义。   “外资在华研发中心80%-90%的员工会从本地雇佣。”汤继强说,外资研发中心具有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的良好环境,本土员工可以在此积累大量经验,学习先进的知识技能,成为高层次人才,这些人将来还可能自主创业,这种人才外溢对于提高当地科技创新水平意义重大。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认为,跨国公司在我国布局研发中心,增加了我国参与世界前沿技术竞争的机会,并可提升研发管理水平。国内充裕的资本与丰厚的人力资源、技术“知本”相结合,能够使外资研发中心的技术快速溢出和转移,迅速、持续地拉动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还能为我国训练一支庞大的技术管理人才队伍,这对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和自主创新具有积极作用。   “事实上,很多本土技术人员在外资研发中心的发展会遭遇‘天花板’,这种情况会使一大批人才从外资研发中心流出,即使这些人只是把外资研发中心的行为习惯带出来,都会形成一种良性溢出。”长期研究这一问题的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海波博士说,知识具有特殊性,只要是有心人,哪怕只是到外资研发中心参观过一次,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刘海波认为,目前外资研发中心的一种新趋势是开放式创新,他们不再局限于必须自己研发技术并生产、销售产品,开始在全球整合外部研发资源和市场化渠道,将其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创新战略的新型管理模式。“哪里创新资源丰富,就到哪里去”。在这种示范效应作用下,本土企业通过学习与模仿外资在华研发中心的内部组织方式、对高层次人才的管理方法与激励制度,可以在“干中学”实现技术进步。   创新工场首席执行官李开复曾表示,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正面意义很大,一是很多外资研发中心的研究成果是公开的,二是这些外资研发中心在与国内大学合作设立实验室,向其传播新的思想方法。他认为,这些外资研发中心在中国每雇佣一个人才,就有可能培养10个人才,并正面影响1000个人才。如今李开复也在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培育新人和新项目。   建立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   因为看好外资研发中心的技术溢出效应,目前我国各地、各部门都在加大吸引外资研发中心落户的力度。但也有不少人士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最终还应依靠内生力量,由于外资研发中心对其知识产权有着严格的管理,这种溢出效应究竟有多大值得怀疑。   他们认为,这些外资研发中心通过在我国密集地申请专利,对关键性技术实施严格的专利保护,会对本土企业的创新与经营造成不利影响。与外资在华研发中心相比,国内科研机构在资金、人员、体制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制约了本土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创新和竞争力。此外,跨国公司对关键技术主导权的控制,会对我国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导致我国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重新沦为“加工厂”。   对此,有专家表示,如果中外双方的技术水平差距较小,这种技术溢出效应就比较明显且容易被国内企业学习 反之应就会变弱甚至没有。目前国内的人才储备、技术资源储备、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已经初步具备了承接国际领先技术的能力,具备了进行国际先进技术研发的条件和水平。   王德禄说,这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我国的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是我国科教资源、高端人才和高新技术产业最为集中的政策区域,由于注重依靠科技创新的内涵式发展,国家高新区的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在有效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实现自主创新发展方面极具优势。   “事实上,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拥有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并且能够激发出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创新能力。”刘海波认为,一种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要具备各种各样的创新要素,各要素之间有合作有竞争才会使这个创新生态环境充满活力,而且在不断地演变过程中延续下去。
  • 北京市出台20条规定以大力支持外资研发中心设立和发展
    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北京市关于支持外资研发中心设立和发展的规定》,将于2022年5月1日起施行。该规定明确了外资研发中心的定义,提出“研发创新中心和开放创新平台”两种形态,从人才服务、科研激励、知识产权、营商环境、属地保障五大方面为外资研发中心在京设立和发展提供支持。《北京市关于支持外资研发中心设立和发展的规定》全文如下第一条 为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在京设立和发展,激发城市创新活力,构建高质量开放创新生态,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促进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加快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所指外资研发中心,是指全部或者部分由主要业务在国外的外国投资者投资,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业务范围中包括开展自然科学及其相关科技领域研究开发和实验发展(包括为研发活动服务的中间试验)的机构。鼓励外国投资者通过多种形式与在京创新主体合作共建外资研发中心。外资研发中心包括研发创新中心和开放创新平台两类,其研发内容包括基础研究、产品应用研究、高科技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应符合国家及本市相关规定。第三条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和市商务局牵头,会同相关单位负责外资研发中心的认定工作。(一) 研发创新中心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是有明确的研究开发领域、研发计划和具体的研发项目,有固定的科研场所、必需的仪器设备和其他科研条件,以及正在开展的研发活动;二是经母公司授权承担全球研发项目或在京、在华、在亚洲等区域的研发项目。研发创新中心与市商务局认定的外资研发总部可按相关规定实现互通互认。(二) 开放创新平台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是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和预期成果;二是有建筑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研发场所;三是签约入驻的研发创新项目不低于10个;四是有协同创新必需的设施设备和国际专家指导,具备国际化的技术、人才等资源。第四条 外资研发中心聘请的符合条件的外籍人才及其配偶和未满18周岁未婚子女可享受申请办理在华永久居留便利。外资研发中心聘用的外国高端人才可享受办理签证和工作许可便利,在“两证联办”受理点办理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并可采用“告知+承诺”“容缺受理”等方式办理工作许可,在办理工作许可通知及延期等相关业务时享受“不见面”审批等便利化服务。优化外籍人才传染病监测体检服务,在有紧急需求的情况下可提供免费加急服务和健康证明自愿快递服务。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引进中国籍高层次人才,并为其提供相应便利化服务。第五条 通过“易北京”APP,为外资研发中心聘用的外籍人才在中日友好医院、广安门医院、朝阳医院提供预约挂号、体检、购药等服务。做好外资研发中心外籍人才商业健康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有效衔接工作。第六条 外资研发中心邀请、需多次临时入境参与特定活动的外籍人才,可申请入境有效期不超过5年、停留期不超过180日的多次签证;外资研发中心邀请或聘雇的外籍人才未持签证来华的,可按照规定申请口岸签证入境;支持外资研发中心聘用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办理进境物品快速通关,对符合免税科研、教学物品和免税自用物品清单的进境物品予以免税放行。支持外资研发中心中国籍员工申办亚太经合组织商务旅行卡,对因商务需要赴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或者国外的,由有关部门提供便利。第七条 支持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定区域内注册的外资研发中心,按照相关规定享受技术转让所得税收优惠,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超过20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20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鼓励企业类外资研发中心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并按照有关政策享受相应税收优惠。对符合免税条件的外资研发中心,其所需的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求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教学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对符合退税条件的外资研发中心,其采购国产设备全额退还增值税。第八条 探索实施外资研发中心研发激励计划;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参与北京市重点领域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外资研发中心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与内资研发机构享受同等待遇。第九条 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充分利用本市各类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享受相关研发实验服务;支持外资研发中心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博士后开展研究工作,并按照相关规定申请博士后工作经费资助;鼓励外资研发中心申请认定北京市企业科技研究开发机构等科技创新平台,享受相关便利;鼓励外资研发中心积极参与本市新场景建设。第十条 外资研发中心获得授权的国内和国外发明专利与内资机构享受同等的资金支持政策。开展外国专利代理机构设立常驻代表机构试点工作,为外资研发中心提供知识产权服务;支持境外知名仲裁机构在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内设立业务机构。第十一条 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和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获得一站式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综合服务。第十二条 对外资研发中心聘用的符合条件的外籍人才,在薪酬收入购付汇、随行子女学费结汇等方面提供跨境金融服务便利。支持银行为外资研发中心提供相关跨境金融服务。第十三条 支持外资研发中心按照相关规定享受通关便利化措施;充分利用中关村生物医药检验检疫试验区政策,为外资研发中心特殊物品入境提供便利。第十四条 将涉及外资研发中心的相关政务服务事项统一进驻市、区政务服务中心,实施“一窗受理”服务模式。鼓励将开放创新平台研发场所按照相关规定认定为集群登记地址,为入驻企业提供登记注册服务。第十五条 构建政策发布、解读等信息平台;依托北京市政府国际版门户网站,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第十六条 各区政府(含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依法保障外资研发中心合理用地等需求。第十七条 将符合本市共有产权住房申购条件的外资研发中心聘用人员纳入各区共有产权住房申购重点人才范围;鼓励外资研发中心使用国际人才社区公寓及相关配套设施。第十八条 支持中小学按国家和本市相关规定保障外资研发中心聘用人员子女入学。外资研发中心可按照相关规定获得相应职工职业培训补贴。第十九条 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投资者在本市设立研发类机构,参照本规定执行。第二十条 本规定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
  • 我国将建立外资并购审查机制 涉及装备制造业
    中国政府网近日公布了将于3月实施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通知》。《通知》称,并购安全审查的范围为: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军工及军工配套企业,重点、敏感军事设施周边企业,以及关系国防安全的其他单位;外资并购境内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农产品、重要能源和资源、重要基础设施、重要运输服务、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制造等企业,且实际控制权可能被外资取得。   17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透露,商务部外资司正在制定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机制相关实施细则。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也就建立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进行了详细解读。 商务部正在制定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机制相关实施细则   并购审查不改利用外资方针   我国为什么要建立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建立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是否意味着我国将收紧利用外资政策?   对此,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近些年,随着我国市场环境不断成熟、企业竞争加剧,外资并购呈快速发展态势。外资并购促进了我国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在盘活存量资产、引入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如果管理不好,也会产生影响国家安全的问题,一些并购项目引起了各界关注。建立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是适应我国利用外资方式逐步转变、对外开放继续推进的新形势,加强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完善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将有利于规范和促进外资并购持续健康发展。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强调,积极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建立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提高透明度、可预期性,促进外资并购有序发展,不会改变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方针。   并购审查的几大重点问题   据悉,《通知》设定了外资并购涉及国家安全、需进行审查的行业范围,即军工及军工配套企业 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农产品、重要能源和资源、重要基础设施、重要运输服务、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制造。外国投资者并购上述行业和领域的境内企业,且取得实际控制权的,才需要进行安全审查。《通知》对实际控制权作了具体规定,我们认为一般的参股投资不涉及实际控制权的转移,这一点也体现了促进投资便利化的原则。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外资并购安全审查以维护国家安全为核心,范围相对集中。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将紧紧围绕国家安全的原则,主要从四个方面审查:一是并购交易对国防需要的国内产品生产能力、国内服务提供能力和有关设备设施的影响 二是对国家经济稳定运行的影响 三是对社会基本生活秩序的影响 四是对涉及国家安全关键技术研发能力的影响。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还介绍,建立安全审查制度是对现行外资并购审核管理的完善,不新增行政许可。对投资者而言,仍然是按照外商投资有关规定,提出并购申请并报送相关材料。但在安全审查过程中,联席会议可要求并购交易当事人提供安全审查需要的材料、信息。   外资并购审查细则正在制定   姚坚称,随着外商投资中并购方式的逐步扩大,及早借鉴国际规范,制定安全审查制度是必要的。   数据显示,中国FDI存量中,97%是以落地直接投资实现的,并购只占到3%。而在2010年的全球直接投资中,超过70%的以并购方式实现。姚坚表示,这说明,中国吸收外资和全球吸收外资的模式、结构有很大不同,并购将会成为中国FDI的发展趋势。   并购安全审查机制文件出台后,有外资人士认为,对行业的定义过于宽泛,有一定的随意性。姚坚透露,商务部外资司正在制定比较详细的、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和规程,进一步增强政策透明度。“无论是中国吸收外资,还是并购方式,发展前景都是乐观的。”   姚坚指出,中国服务业利用外资的规模会继续增加。随着中国服务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特别是在大中型城市,服务业利用外资的空间依然较大。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1月,中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243家,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00.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0.2%和23.4%。据姚坚分析,随着中西部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中心城市的发展,中国吸引外资将逐渐由出口导向型转为本土导向,而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在吸收外资方面,将进一步强化。   相关链接:   外资并购审查范围扩大宜谨慎
  • 上海外资研发中心发展呈现三大新趋势
    记者11月11日从此间举行的“2010外资研发中心论坛”上了解到,截至10月底,已有316家外资研发中心落户上海。在这座中国内地吸引外资企业和机构最多的城市,外资研发中心呈现三大发展新趋势。   一是外资研发中心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在沪外资研发中心有47家,占总数的14.9%。316家外资研发中心主要涉及汽车、化工、电子、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等行业。   二是外资研发中心的层次不断提升,逐步由产品本地化、应用技术研究向基础性研发、全球研发转变,通用电气、埃克森美孚、阿海珐、英特尔等全球知名企业都在上海设立了全球研发中心。   三是研发中心的行业集聚逐步形成。以生物医药行业为例,上海的此类外资研发中心已达85家,占上海外资研发中心总数的27%。位列2010年度“财富500强”企业的12家全球知名制药企业中,已有9家在上海设立了研发中心。   据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菅和平介绍,鼓励跨国公司在沪设立研发中心,构建更加开放的创新体系,仍是上海今后利用外资工作的重要内容。上海市政府部门将进一步完善相关鼓励政策,在进出口管理、通关、检验检疫等方面为研发中心提供便利;探索在对等开放和有效管理的原则下,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参与上海市科研计划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与本地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级科技开发项目、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申请国家级技术中心认定。   菅和平说,上海鼓励跨国公司加强与本地企业开展更高层次的战略性合作,即从国内市场的合作、制造环节的合作发展至全球市场的合作、研发设计等高端环节的合作,推动上海企业进入跨国公司全球配套网络,通过利用外资吸收先进技术,探索外资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发挥积极作用。上海还将完善风险投资服务体系,鼓励外资风险投资企业来沪投资。   对于传统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上海将按照《重点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相关政策,鼓励支持相关外商投资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方式实现转型升级 鼓励外资投资可再生能源发电、水处理、垃圾处理、能源管理、工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等行业 鼓励外商投资再制造行业 鼓励外商投资企业运用节能降耗技术、低碳技术对原有生产方式进行改造。   据统计,2009年,上海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达132.59亿元人民币,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总额的55.5%。外资研发中心对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集聚了大量高端人才,在促进上海产业水平提升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10外资研发中心论坛”由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和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主办。
  • 我国11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0.23亿美元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16日说,11月份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0.23亿美元,同比增长 31.97%,是今年以来连续第四个月增长。   ----------------------------------------------------   关注外资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截至2008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金额累计8500亿美元,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近66万家,世界500强企业中已经有480家进入我国。外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外企产值已占全国工业产值的30%、纳税占21%、出口占55%,直接吸纳就业4500万人。   当我们看到我国引进外资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外企(或外国产品)在我国一些重要产业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甚至已经取得垄断地位,我们要高度注意外企对我国产业升级与经济安全的影响。   外企已在一些重要产业领域处于主导地位   2005年8月31日,中科院院士、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在第四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光纤制造设备100%、集成电路85%、纺织制造设备70%、石化设备80%和高端医疗设备差不多90%至100%都依赖进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发表的一项报告中指出,到2005年底,在中国已开放的28个重要产业中,外资企业已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中国8大饮料公司已有7家被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吞并 4家大型洗衣粉企业已有3家被外资企业吃掉 年产量超过500万吨的啤酒企业的合资率已超过70%。   2009年7月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前夕,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在中国汽车、化妆品和家电等消费品领域,外国品牌和进口产品分别占据了中国市场的70%、75%和50%的份额。截至2008年,中国整车汽车企业130多家,其中几家大企业都已与外企合资,自主品牌轿车的市场占有率不足30%,在482万台轿车发动机产量中自主产权的仅占24.5%。中国向美国出口的轮胎中,68%是外企生产的,在中国国内销售的汽车,外企也占半数左右。2009年3月,国内品牌在LE D液晶电视市场占比曾一度高达72%。但是,到6月份,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外资品牌在L E D液晶电视市场的份额从3月份的28%增长到89%,而国内品牌所占市场份额却跌至11%。   我国是大豆的故乡。但是,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9年前7个月内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1980万吨,同比增长44.53%。美国向中国出口大豆已占美国大豆产量的20%,占美国大豆出口量的55%。美国对中国出口的都是转基因大豆,单位产量高。据统计,在中国现有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其中64家有跨国公司参股控股。目前,美欧四大跨国公司“ABCD”(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已控制中国75%以上的油脂市场原料与加工以及其他食用油供应。   我国有1亿人口依赖大豆生产,涉及6000万农民和近百万大豆加工企业职工就业。然而,目前我国大豆产品的总自给率已不足1/3,国内8000万吨的油脂产能中,大约80%掌握在外资控股企业中,他们凭借资本优势,已完成对原料、加工、品牌、渠道、供应的绝对控制权,掌握着大宗农作物市场的定价权。目前黑龙江省只有20%左右以国产大豆为原料的加工企业仍在运行,多数企业处于停产、停工状态。   笔者建议我国有关主管部门客观、全面地总结30多年来引进外商投资的经验教训,妥善处理如下三大关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国际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妥善处理引进外资和用好内资的关系   我国应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来者不拒逐步转向优化外资结构和择优引进外资。引进外商投资要有利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要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变与提高效益 要有利于节能减排与改善环境。   有的官员“把在华的外资企业视为中国企业的一部分”的界定并不全面。随着劳动力工资成本提高,在华部分外资企业可能转移到印度、越南等劳动力工资成本更低的国家,这是我们无力阻止的。实施长期发展战略,关键在于用好内资。   调整外汇储备结构和流向   截至2008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达1.95万亿美元,基本上为国家所有 中国外汇存款1791亿美元,其中居民外汇存款529亿美元,仅占29.5%。日本是进口矿产品和储备矿产品最多的国家。美国是净债务国,但是,美国也是进口矿产品最多和有效保护国内矿藏资源最好的国家。中国虽有巨额外汇储备,但在进口和保护矿藏资源两个方面既不如日本,也不及美国,对稀土资源开发和保护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稀土含有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上不可缺少的稀有金属,尽管稀土在武器系统中所占分量很小,但它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稀土被称“工业维生素”。日本没有稀土资源,但日本储备了够20年使用的稀土资源,其中90%来自中国。美国也是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美国早已封存了国内最大的稀土矿——芒廷帕斯矿,所需稀土的“100%依赖从中国进口”。据统计,从1995年到2005年,由于廉价出口稀土,我国在10年内至少损失50亿美元。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我国南方五省150万吨稀土蕴藏中,迄今已经开采了90万吨,剩下的60万吨,按现在开采速度,10年内将开采完毕,届时中国可能需要以上百倍、上千倍的高价从美国和日本进口稀土。   笔者建议我国有关主管部门深入研究美元汇率走势和影响并采取相应对策。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住、“稀土之父”、中科院院士徐光宪早在2005年、2006年曾两次上书国务院,紧急呼吁保护白云鄂矿的钍和稀土资源,避免黄河和包头受放射性污染。2009年10月20日,徐光宪院士再次提出,要用10亿美元外汇储备,建立稀土和钍资源的战略储备,控制生产和冶炼总量。我国黄金、稀土等战略性、稀有金属资源,要控制外资企业介入特别是要防止外企控股。我国有关主管部门,应以对子孙后代和国家长远发展与安全负责的精神,从宏观上管好和用好我国稀有矿藏资源。   我国外汇储备早已超过适度规模,吸取日本等国家的经验,我国央行应采取措施不再继续增持外汇储备,让企业和居民增持外汇资产,将我国所持美国国债部分转为持有美国制造业和资源型资产,国有资源型大企业,应以较多出口收入用于有效开发和保护国内资源,特别是稀有战略性资源。   国有金融机构通过贷款倾斜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即使困难时期也能保持较高增长率。但是,在经济长期高速增长过程中已经积累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转变发展方式进展仍不理想。   建议我国国有金融机构实行贷款倾斜政策,对产能已经严重过剩行业的某些设备落后、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要减少甚至停止贷款,促使其关停并转 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等的发展。在2009年10月22日“创新方法高层论坛”上,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介绍,在全球科学仪器设备产业分工格局中,我国仍处于中低端,中高端科学仪器设备为数不多。据统计,我国每年上万亿元的设备固定资产投资中,60%用于进口,其中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质谱联用仪、核磁波普仪、电子显微镜等精密仪器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他认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等一些重点领域科学研究所需重要仪器设备受制于人的状况必须改变”。   充分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   据统计,2008年我国民间投资占到了全国社会固定资本投资的70%以上,民间投资安排了70%的城镇就业和90%的新增就业。充分发挥民间投资,将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就业机会和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力量。   全国人大常委、经济学家辜胜阻2009年10月29日建议,当前需要拓宽民间投资领域。辜胜阻认为,政府公共投资虽然具有“力挽狂澜”的显著作用,但犹如一剂“强心针”,只能是短暂的、难以持久。“对公共投资而言,民间投资具有机制活、效率高、潜力大、可持续性强、有利于创业创新、就业效应强的特点,是增强经济增长的动力与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发改委有关负责人10月27日表示,未来将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其中包括支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政府鼓励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广泛参与各种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希望有关主管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将这些设想变为行动。   公共投资与民间投资有效结合,即使外资有所减少,我们仍有足够资金,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妥善处理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任何国家科技发展不可能都从原始创新起步,能够引进的技术应积极加以利用,主要问题是如何对待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在这方面日本积累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战争废墟上”日本开始恢复和重建经济。在日本工业技术比美欧起码落后20年的形势下,从20世纪50年代起日本开始大量引进技术,引进技术与消化和创新的投资之比为1:10。到80年代初,在43种主要工业产品的186项主要技术指标中,日本赶上和超过美国的已占61% 在165项主要技术指标中,日本赶上和超过西欧的已占82%。在20多年期间,日本不仅缩小了与美欧的技术差距,而且跻身于创新型国家之列。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开始探索“以市场换技术”,在1992年正式提出“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标志着外商投资被认定为新时期技术引进的主要方式。但是,事实已经证明,我国让出了很多重要市场领域,却没有换来所需的高新技术。主要原因是,在较长时期内,我国颠倒了引进技术与消化和创新投资重点的关系。据统计,直到2003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引进技术开支达405.4亿元,消化和吸收开支为27.1亿元,购买国内技术为54.3亿元,引进技术与消化和创新开支之比为1:0.067。有专家早就指出,如果不从认识和实践上解决引进技术与消化和创新的投资比例关系,那么就将陷入“引进一代,落后一代”的怪圈。值得指出的是,跨国公司大多数倾向于向子公司转移技术。据统计,在2002年签订的6072个技术引进合同中,按金额计算,外资企业占78%,本地企业仅占22%。跨国公司为防止技术“溢出”,越来越多地建立独资企业。据统计,2004年新建外商独资企业占中国当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已从1999年的38.6%上升到62.8%。   发达国家对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都严加保护。截至2008年底,美国对中国投资企业累计近6万家,实际直接投资近600亿美元,已在我国一些主要产业和市场领域占据主导甚至垄断地位。但是,美国对中国高新技术出口的控制十分严格。据统计,在中国进口高新技术产品中美国产品所占比重 , 由2001年 的18.3%降至2008年的不足7%。美方认为,中美在高新技术开展合作,不利于美国保持在全球的高技术领先地位和竞争优势。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也是如此。据美国学者乔治吉尔博研究,在20世纪80、90年代,中国进口硬件设施占全国技术进口的80%以上,而用于获得专利使用权许可、售后服务以及咨询方面的费用则分别占9%、5%和3%,中国大中型企业在技术本土化方面的资金投入还不到其进口设备总开支的10%。   尽管伙伴国一再要求,但美国拒绝向他们提供可躲避雷达的新型F-35战斗机的敏感软件编码。从研制“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实施到研制成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充分证明高新技术是引不进、买不到的,也充分证明我国科技人才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我们应该清醒认识,我国虽然已经在某些高新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我国产业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据估计,我国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水平比国际水平落后5到10年,机械行业技术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15—20年,石化行业总体技术和装备水平还落后20年,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要大。要缩小与世界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必须依靠自主创新,首先必须增加教育与研发投资。   有些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将在10年或20年后赶上甚至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实际情况是,中国教育和研发投资与美国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2006年公共教育支出占G D P的比重,美国高达5.7%,中国仅为2.1%。我国政府1993年曾明确提出,到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 D P的4%,但直到2007年仅达到3 .32%。美国提供高额奖学金和宽松科研环境吸引全球精英源源不断地流向美国。2007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经济陷入衰退,但美国学校外招仍然火爆,美国高校的海外招生人数仍增加7%,达到创历史新高的62 .4万人。从1900年到2009年,美国有274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占世界获奖人数的70%以上,其中很多是移居美国的科学家包括8位华人科学家。英国《每日电讯报》2008年2月21日援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月20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世界上62%的“明星科学家”居住在美国,因为美国花了很多工夫吸引人才。值得我们关注的是,2008年我国出国留学规模创历史新高,出国留学人数达17 .98万人,其中赴美留学人数达8万多人,比2007年增加近20%,占我国出国留学人数的44.5%。   研发投资是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2006年美国研发已占其GDP的2.66%,美国研发投资占全球研发投资总额的40%并拥有世界专利的50%。我国曾提出,2000年研发投资占GDP的1.5%,但直到2008年全社会研发开支才达到1.52%。我国研发增加缓慢,主要原因是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2007年发布的《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报告》显示,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大中企业仅为1.5%左右,水平较低,研发经费绝对规模水平更低,一些产业代表性企业研发经费规模一般都只有外国同业主要企业的1/10到1/5,甚至更低。   无论是教育经费还是研发投资,与我国过去相比,都在大幅度增加。但是,要与其他国家比较特别是与发达国家比较,仍然很大差距,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只有不断增加教育和研发投资,大量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逐步缩小与美国的综合国力差距。   妥善处理依赖贴牌与自主品牌的关系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加工组装业和加工贸易一直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最大的“世界加工厂”。加工组装业和加工贸易大发展,不仅有力地推动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和扩大了就业机会,而且使更多国家和地区受益。例如,特别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经济相互依存越来越紧密。据Athakorala和Yamashita(2006)统计,东亚地区在全球的零部件出口份额从1992年的30.6%增加到2003年的42 .7%,同时欧盟从43%降低到32.2%。目前机械品已经成为东亚贸易结构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约为总量的70%,其中零部件占到了机械品的50%左右。东亚地区的零部件主要出口到中国经加工组装后再出口,从1997年到2007年,中国对美国出口额从约500亿美元增加到约3000亿美元,同期内亚洲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额从约500亿美元增加到3500亿美元,其中约半数是零部件在中国加工组装后出口到美国为主的第三国,“形成了一条横跨太平洋的供应链”。   1978年7月15日,国务院颁布了《开展对外加工组装业务试行办法》,从“三来一补”起步,以“加工贸易”为切入点参与国际分工,大大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据统计,1980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16.7亿美元,仅占当年全国进出口总额的4.4% 到2008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10535 .9亿美元,已占当年全国进出口总额的41.1%,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已连续多年占据全国进出口的“半壁江山”。2008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923.95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利用外资占一半以上,解决了3500万人的就业问题。   在加工贸易推动下我国出口增长很快,但缺乏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据统计,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占全国企业总数的不到万分之三,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商标的不到20%,拥有自主品牌的出口产品占我国出口产品的比重不足10%,90%产品靠贴牌出口。因此,只能获得微薄加工组装费。据西班牙《数码报》2009年11月18日介绍,全球最大的科学协会美国化学学会成员近日评选出10项2009年完成的研究成果中包括ipod和手机纳米充电器。2007年7月29日台湾《商业周刊》援引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三位学者关于ipod成本的分析显示,美国苹果公司开发的ipod,每台售价299美元,苹果公司没有生产线,但美国获得设计、专利和营业收入163美元(其中苹果公司拿走80美元),日本、菲律宾和中国台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供应零部件获得133美元,中国内地获得组装费3美元,但中国向美国“出口”一台ipod,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就增加150美元。美国既是最大受益国,又以贸易不平衡来打压中国。美国摩根士丹利集团亚洲区主席罗奇2007年发表题为《危险的滑坡》一文中提出:“过去十年,中国全球出口总额超过60%的增长是由外国投资企业(主要是在中国的子公司)创造的,中国的出口商到底是谁?似乎不像是中国本土公司,而更像是西方公司。那么关键问题是,究竟谁可以代表正在崛起的中国,这值得讨论。   罗奇的话令人很不舒服。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经济全球化导致各国经贸竞争更加激烈,而能否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关键是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竞争。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统计,世界上名牌商品约8.5万种,其中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经济体拥有90%以上的名牌商标所有权,处于垄断地位。名牌商品仅占国际商品种类的3%,但市场占有率却高达40%,销售额所占比重超过50%,个别行业(如计算机和软件)超过90%。2005年6月7日,商务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总局和质检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扶持出口名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争取到2010年有40%以上的出口企业拥有自主品牌,自主品牌出口占全国出口的比重超过20%,每个地区、每个行业都有能够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出口名牌。近年来,我国在拥有知识产权和增加自主品牌方面都取得不少成效,但“意见”中提出的目标恐怕难以实现。   为实现拥有更多的自主品牌和名牌企业与产品,提高国际核心竞争力,笔者建议:第一,有关主管部门统一认识、协力推动。就在上述“意见”发布两个月后,主要主管部门一位副部长级干部公开宣称:“我们不能为自主品牌搞什么自主品牌”,言意就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里,引进跨国公司就够了。同一部门的一位跨国公司问题专家公开鼓吹,跨国公司已经是全球性企业。实际上,跨国公司仍是有国界的,跨国公司利用品牌和专利追求超额利润和垄断地位的属性也没有改变。只有主管部门统一认识,才能协力推动实现“意见”中提出的目标。第二,要大力支持国家重点研究机构的研发和开发。第三,既要支持重点大企业的研发工作,也要支持中小企业的研发工作。据统计,我国约有66%的专利发明、74%的技术创新和82%的新产品开发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有关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加强研发与创新。   我国引进外资取得显著成果,但也要充分认识到外企(或外国产品)在我国一些重要产业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甚至已经取得垄断地位,我们要高度注意外企对我国产业升级与经济安全的影响。   我国有关主管部门应客观、全面地总结30多年来引进外商投资的经验教训,妥善处理好三大关系:引进外资和用好内资的关系、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关系、依赖贴牌与自主品牌的关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国际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 在沪外资研发中心达316家 沪"三招"鼓励引资与创新
    昨天召开的“尖端科技与未来生活———2010上海外资研发中心论坛”传出信息,上海将始终把推动科技创新放在优先位置,鼓励吸收外资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结合,并将从三个方面予以推动。   市商务委负责人细解了“三招”具体内容。其一,就是构建更加开放的创新体系。完善对外资研发中心的鼓励政策,在进出口管理、通关、检验检疫等方面为研发中心提供便利,促进跨国公司在沪设立从事全球研发、基础研发的高层次研发中心。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参与本市科研计划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与本地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级科技开发项目、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申请国家级技术中心认定。   其次,鼓励跨国公司加强与上海企业开展更高层次的战略性合作,从国内市场的合作、制造环节的合作发展到全球市场合作、研发设计等高端环节的合作,推动上海企业参与跨国公司全球配套网络,利用外资吸收先进技术。   其三,鼓励传统产业的外资企业转型升级。支持外资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方式实现转型升级 鼓励外资投资可再生能源发电、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行业 鼓励外商投资再制造行业 鼓励外资企业运用节能降耗技术、低碳技术对原有生产方式进行改造。   鼓励跨国公司在沪设立研发中心,是上海吸收外资工作的重要内容。截至今年10月底,累计落户上海的外资研发中心已达316家,上海已成为我国内地吸引外资研发中心最多的城市之一,其中财富500强企业投资设立外资研发中心50家。   上海市副市长唐登杰到会并致辞。
  • 捷锐荣获“先进外资企业”称号
    捷锐自1993年进入中国市场,就在上海松江高科技园区建立了在自己中国的第一块王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腾飞,捷锐也紧跟形势,一路勃发进取,在中国市场的各个行业留下GENTEC的足迹,捷锐为行业客户提供的智能化安全系统,赢得全国用户的信赖与支持。终于,捷锐不负众望,因各方面的努力与奋斗,让捷锐始终站在行业的前列,引导着这个行业的积极发展,并获得了政府及各界人士的认可与好评,已连续多年,获得&ldquo 先进外资企业&rdquo 的称号,在2010年的评选中,再次获得了荣誉称号。 捷锐总经理表示,非常感谢各界人士对捷锐公司一直以来的扶持与帮助。&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中,国家相关部门仍然强调各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将作为一项重大专项规划,研究建立节能减排倒逼机制和长效机制,涉及节能减排的行业包括煤化、石油、化工、电力、食品、制药等行业。其中,煤化、石油、化工、新能源已成为节能环保的重点发展领域。捷锐作为行业内的领导品牌,将配合各行业的实验室及生产现场的新建及改建需求,提供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和标准的供气系统解决整体方案,稳定、安全、有效的产品才能为各行业的发展和生产提供坚实的后备保障,实现企业的管理、成本、效率最大化,与捷锐一起成就美好未来。 关于捷锐 捷锐企业(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专精研发制造高洁净之集中供气系统及流体控制相关零件、组件、系统设备、焊割器具、仪器仪表等。产品主要应用在半导体、气体、化工、生物科技、核电、航天、食品等行业。厂区内配备欧美最先进的高科技生产设备,并设置中央实验室、检测室及Class 10/100/1000无尘室。GENTEC® 拥有美国40余年的市场、研发及制造经验,提供流体系统整体解决方案,遍布全球的行销服务网络,赢得全球用户的信赖。 更多信息,请登录公司网站了解详情:www.gentec.com.cn
  • 外资大规模介入中国稀土深加工 技术封锁犹在
    由于中国将收紧稀土原料的出口,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开始通过其他途径从中国购买稀土。   昨天,有22家企业与包头稀土高新区进行签约,计划在包头高新区投资稀土深加工项目。“其中就有几家是外资企业。”包头稀土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助理安四虎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一些外资企业正是通过这些深加工的产品,最终出口到国外,进而加工成自己需要的产品。   外资转型   今年之前,由于政府没有特殊政策规定,国内一些地区允许外资在当地投资稀土分离企业。   一些外资企业通过在中国地区投资稀土分离企业,将初级产品出口到其所在的国家或其他地区,进一步提炼。   “现在,已经不允许外资投资国内稀土分离企业了,只能在国内投资深加工领域。这是不违反国家规定的。”包头当地一位官员告诉本报。   内蒙古包头稀土研究院院长赵增祺告诉本报,国外稀土荧光粉生产将继续向中国转移。   最近几年,中国的稀土资源优势及生产成本优势,加上中国稀土产业政策的鼓励,导致国外稀土荧光粉生产不断向中国转移。到目前为止,国外在中国建立或拟建的合资、合作或独资稀土荧光粉生产企业共有6家。   中国最大的稀土买方日本三井一位内部人士告诉本报,三井也正在寻求在包头投资深加工领域这块。同时三井还在组织日本国内其他企业联合在中国国内进行投资。   每年,中国稀土产品90%以上出口到日本、美国及欧洲地区,其中出口到日本的数量最多,约占中国出口总量的50%左右。   电子、通信、汽车产业发达的韩国亦考虑在中国投资稀土深加工。今年6月,韩国资源公司与浦项制铁组成的财团,已经以5976万元收购了包头永新稀土公司总计60%的股权。后者在包头市稀土高新区有一个钕铁硼微晶合金及钇镁合金深加工项目。   据包头当地官员透露,由于项目投资过程当中缺乏资金,而浦项恰有意向投资中国稀土产业,两家公司一拍即合。   目前,中国在稀土深加工领域远远落后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外资长期对这些技术进行封锁。“中国希望外资在国内投资稀土深加工,一方面是希望将更多的附加值留在中国国内,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学到国外先进的技术。”包头上述官员说。   但是一些外资也有一些担心,并不太愿意在中国投资深加工。一些外资企业担心派往中国的人才被“挖”走,最终技术被中国国内企业学到。   国内产量增幅有限   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稀土深加工领域,是因为中国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稀土产量和出口量都不会有过快增长,而全球稀土需求量却不断攀升。   “5年以后,全球的稀土需求量预计在20万~21万吨,中国国内需求量也在13万~14万吨。”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巡视员王彩凤昨天表示。   2009年,中国稀土矿产品产量为12.94万吨,稀土冶炼分离产品为12.73万吨,供应了全球95%以上的需求。   由于中国控制稀土出口量,引发了一些国外担忧。“国外企业正加紧开发中国以外的稀土资源,但真正形成产业并非朝夕之功。”包钢稀土(44.85,0.25,0.56%)(600111.SH)总经理张忠告诉本报。   基本已经停止生产的美国企业也在试图恢复稀土生产,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张忠表示,以美国Molycorp公司投资的Moutain Pass稀土项目为例,这个项目预计投产时间最早也要到2011年,产能为1万吨左右,到2013年希望将产能提高到2万吨左右。   相比于资源丰富的美国,资源匮乏的日本和韩国,不得不寻求更多的办法解决资源问题。上述日本三井一位内部人士表示,日本企业最需要的是中重稀土,这些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方离子型矿区。   赵增祺表示,尽管国外也有含中重稀土的矿藏,但无论是资源储量,还是中重稀土的配分以及采选冶的难易程度,都无法与中国的离子型稀土矿竞争。   他预计,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外稀土荧光粉生产所需稀土原料,尤其是中重稀土原料仍将依赖中国。
  • 借收购“灭”对手 外资医疗器械被指垄断
    医疗器械行业再次陷入风波之中。   近日,外媒报道中国正在对医疗器械行业展开反垄断调查。继国家对葛兰素史克公司行贿案件进行立案侦查以来,外资医疗器械公司在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的绝对控制地位也成为各方舆论关注的焦点。   一位行业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由于技术先进,外资医疗器械企业长期占据中国的高端市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不排除这些世界制造业巨头会利用自身在市场上的地位来控制产品价格。而它们能保证价格不跌落,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经销中的行贿行为。   外资占据70%市场   此前,外媒曾报道,中国医疗器械协会一位人士表示,受商务部反垄断局委托,协会正在向3000家医疗器械企业发放调查问卷,收集中外企业的定价和业务情况。   对此,商务部新闻处人士和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相关人士都表示,没进行此类调查。   中国医疗器械协会也声明表示,报道中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协会向各会员企业所发的征求意见稿,是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关于消除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的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调查内容是企业是否在进入市场时遇到地区封锁问题,不涉及报道中提到的&ldquo 商品进口价格、卖给分销商的价格及生产成本&rdquo 等内容。   &ldquo 不管国家有关部门是否在进行这类调查或者是否愿意公开这类调查,有一个事实是明显的,外资品牌对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尤其是高端医疗器械市场拥有强大的掌控力。&rdquo 一位长期从事医疗器械行业的人士说。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12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收入已经达到1565亿元,近10年复合增长率为21.3%。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樊瑜波教授曾表示,目前中国高端医疗器械70%以上依赖进口,其中高端膝关节、心脏起搏器等几乎100%依赖进口。   而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医疗器械部数据统计,仅在CT设备领域,西门子、东芝等五家企业占据国内市场的份额就高达90%。   纵向垄断   8月1日,强生(上海)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强生(中国)医疗器材有限公司被认定纵向垄断,赔偿经销商锐邦公司53万元。自此,历经两级法院、审理长达3年的全国首例纵向垄断案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落幕。   行业人士认为,纵向垄断成为外资医疗器械企业最常采用的垄断手法。纵向垄断协议,又被称作垂直限制协议、垂直协议等等,是指在同一产业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处于不同经济层次、没有直接竞争关系但是有买卖关系的经营者,通过明示或者默示的方式达成的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   强生案件也是我国自《垄断法》实施以来,第一个由法院审结且原告胜诉的纵向垄断案件。既然市场存在不同产品的竞争,那么某个品牌单方面控制经销商的最低转售价格,虽然保证了该品牌产品的利润率,但是也会导致市场占有率的损失,这种做法为什么会被判定为垄断呢?   &ldquo 这是为了保护市场的竞争,要让市场来决定价格,而不是厂家来决定价格,&rdquo 政法大学经济学副教授吴景明说,&ldquo 企业这样做被惩罚,是因为它获得了高额的垄断利润。&rdquo   实际上,外资企业能够实施纵向垄断的同时保持市场占有率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在营销渠道上的灰色支出,也就是其庞大的营销费用。   &ldquo 对于医院来说,他们宁可买贵数倍乃至10倍的外资产品,也不愿意买价格只有几分之一的国产产品,中间重要的原因在于存在着层层的灰色交易。&rdquo 康复之家医疗器械连锁公司董事长柏煜说,他认为家用医疗器械的竞争已经完全市场化,而医院设备采购的竞争则黑幕重重。   一位在医院医疗器械行业从事工作多年的人士表示,大型医疗器械毛利在40%到50%,而用来回扣打点的比例一般在20%左右。   吞并对手抢夺市场   去年11月16日,美国大型医疗企业美敦力公司宣布完成以8.16亿美元收购国内骨科医疗器械公司康辉医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ldquo 康辉&rdquo )就是一个明显的案例。   &ldquo 康辉在国内骨科领域做得很好,占领了不少中低端市场,没想到被收购了。&rdquo 北京某医疗器械商会一位负责人说,&ldquo 足以看到外资企业的市场敏感性。&rdquo   无独有偶,今年1月17日,美国史赛克公司宣布收购位于常州的骨科产品生产商创生控股。创生控股是香港上市公司,同康辉一样,这也是一家业绩优异,给外资产品造成威胁的公司。史塞克公司收购创生控股的总代价是59亿港元,全部以现金支付。短短3个月时间,我国骨科医疗器械行业排名第一、第二位的企业全数被外企收入囊中。   &ldquo 外资收购国内医疗器械公司,一个是为了消除竞争对手,另外一个目的是借助国内竞争对手的渠道,渗入还没有控制的基层市场,&rdquo 方正证券分析师刘亚明分析,&ldquo 它们能这样做,一方面是其高价诱惑,另一方面,也和国内医疗器械企业没有形成足够规模有关系。&rdquo
  • 北京市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发展 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等对其开放
    8月25日,北京市发布《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的若干措施》,文中提到,对外资研发中心在京落地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高精尖产业重大优质项目,符合条件的予以支持,并纳入市级重点项目落地与投资促进专班机制给予专项调度。促进科研基础设施向外资研发中心开放。支持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共性技术基础平台、科技信息公共服务等向外资研发中心开放。对外资研发中心引进用于国家级、市级科研项目的入境动植物转基因生物、生物材料积极开展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符合要求的给予检疫审批便利化安排。对临床试验用途的干细胞等人源化细胞入境检疫采用一关审批、多地临床试验的监管新模式。支持对外资研发中心出于研发目的暂时进境的研发专用关键设备、测试用车辆等按规定延长复运出境期限。详情如下: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京政办发〔2023〕19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的若干措施》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3年8月22日    (此件公开发布)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的若干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科技部关于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办函〔2023〕7号),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在本市集聚发展,推动实现外资研发中心数量、能级双跃升,进一步畅通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渠道,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支撑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特制定如下措施。  一、支持外资研发中心提级扩容  (一)吸引外资研发中心在京落地集聚。充分发挥北京教育、科技、人才优势,支持知名跨国公司和国际顶级科研机构在京首次设立实体化研发创新中心或开放创新平台。引导新设外资研发中心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在有基础、有条件的国际合作重点区域集聚发展,推动打造国际研发集聚区,根据其在引入国际创新资源、扩大开放合作等方面的综合评估结果,给予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资金支持。  (二)鼓励外资研发中心提升创新能级。支持在京外资研发中心由区域级研发中心提升为大区级或全球级研发中心,依据其在提升本地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方面的综合评估结果,给予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资金支持。对外资研发中心在京落地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高精尖产业重大优质项目,符合条件的予以支持,并纳入市级重点项目落地与投资促进专班机制给予专项调度。  二、支持开展高水平科技创新  (三)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加大研发投入。落实国家支持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支持外资研发中心符合条件的研发支出费用享受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加快实施外资研发激励计划,探索采用“免申即享”方式对外资研发中心上一年度研发投入给予支持。加强对外资研发中心申请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宣传和辅导服务。  (四)支持外资研发中心深度融入本地创新体系。支持外资研发中心独立或牵头承担北京市科技研发、国际合作、应用场景示范等政府科技任务。支持外资研发中心聚焦本市高精尖产业,搭建概念验证中心、共性技术平台等创新服务平台,开展前沿技术协同创新。具备法人资格的外资研发中心可作为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组织本单位科技人员申报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积极吸纳外资研发中心科技专家加入北京市科技专家库。  (五)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开展高价值专利布局,牵头或参与创制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鼓励外资研发中心申请纳入专利快速预审服务备案名单,符合条件的发明专利申请可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进行专利优先审查推荐。  (六)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共建开放创新生态。支持外资研发中心与新型研发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等本地创新主体,通过多种形式,构建紧密的创新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发起或参与设立创新基金、成果转化基金。鼓励外资研发中心深度参与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等国家级平台,首发首展前沿科技成果,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三、提高研发便利化水平  (七)促进科研基础设施向外资研发中心开放。支持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共性技术基础平台、科技信息公共服务等向外资研发中心开放。探索优化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定区域内做好对外资研发中心访问国际学术前沿网站的安全保障服务。  (八)优化外资研发中心科研物资通关和监管机制。做好外资研发中心重要科研物资通关保障,对符合条件的进口研发用品实行优先查验预约。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研发中心纳入北京市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对外资研发中心引进用于国家级、市级科研项目的入境动植物转基因生物、生物材料积极开展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符合要求的给予检疫审批便利化安排。对临床试验用途的干细胞等人源化细胞入境检疫采用一关审批、多地临床试验的监管新模式。支持对外资研发中心出于研发目的暂时进境的研发专用关键设备、测试用车辆等按规定延长复运出境期限。  (九)支持外资研发中心研发数据依法有序跨境流动。推动外资研发中心按照国家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相关要求,加强自身数据管理,促进研发数据安全有序自由流动。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要求,鼓励符合资质要求的机构为具有数据跨境需求的外资研发中心提供数据跨境流通技术支持和合规服务。  四、加强全方位要素保障  (十)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引才留才。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引进和培养基础科研人员,经综合评价后可将其纳入重点支持范围,对其引进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实行计划单列。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引进关键环节高水平研究人才。允许外资研发中心以团队为单位,为团队内外籍成员申请一次性不超过劳动合同期限的工作许可和不超过5年的工作类居留许可。按照国家相关试点工作要求,将外资研发中心具有高级管理或技术职务的人员纳入外国高端人才(A类)认定范围,其工作许可所需证明材料可采取告知承诺、容缺受理等方式办理。  (十一)支持外资研发中心研发人员参加本市职称和科技奖项评审。鼓励外资研发中心聘用的海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参加本市职称评审,其海外专业工作经历、学术或专业技术贡献可作为参评依据,不受本人国内任职年限限制,符合条件的可申报工程技术系列正高级职称“直通车”评审或科学研究系列研究员职称“直通车”评审。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具有突出贡献的外国人士申报本市的国际合作中关村奖。  (十二)优化提升对外资研发中心的人才服务水平。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对外资研发中心聘用的符合条件的海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在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外资研发中心聘用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可享受进境物品快速通关便利,对符合免税科研、教学物品和免税自用物品清单的进境物品予以免税放行。将外资研发中心纳入邀请外国人来华“白名单”,可容缺受理邀请外国人来华申请。  (十三)做好外资研发中心项目布局空间保障。外资研发中心的增量扩容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可通过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等差别化供地方式以及房租补贴等措施,“一企一策”量身定制空间保障方案。  (十四)加大对外资研发中心开展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将外资研发中心纳入“北京畅融工程”、北京市银企对接系统等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外资研发中心开展科技创新、从事基础和前沿研究提供金融支持。  五、完善服务工作体系  (十五)加强统筹协调。成立市级外资研发中心工作专班,将科技创新能力较强、成效显著的外资研发中心纳入“服务包”工作机制,配备“一对一”服务管家,并建立常态化沟通联系机制,加强政策评估、跟踪回访等工作,为外资研发中心在京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十六)推动政策落地。进一步加强政策宣讲,推动各项支持政策直达快享,确保符合条件的外资研发中心应知尽知、应享尽享。支持各区(含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资金、人才、空间等方面出台相应配套政策,着力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六、附则  本措施自印发之日起30日后施行。《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关于支持外资研发中心设立和发展的规定〉的通知》(京政办发〔2022〕11号)中相关表述与本措施不一致的,以本措施为准。
  • 江苏新增68家外资研发机构 总数达479家
    江苏省科技厅近日确认了第七批江苏省外资研发机构68家。至此,全省外资研发机构总数达479家,成为江苏高效配置国际创新资源的重要载体。   江苏省外资研发机构由省科技厅组织确认,对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研发人员数量、学历层次、外籍专家数量、研发机构场所、研发仪器设备等,均有严格要求。此次获批的68家外资研发机构,其研发活动主要集中在电子、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高科技领域。目前,约有55%的外资研发机构与江苏省高校院所、企业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
  • 浙江出台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工作若干措施
    近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工作若干措施》(浙政办发〔2023〕22号),以超常规吸引和利用外资,加快推动全省产业升级。该文件共有6条支持吸引和利用外资的工作举措,具体如下:(一)加大先进制造业项目招引力度1、新招引先进制造业项目:外资总投资达1亿美元(含)以上且首年实际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含)以上,政策有效期内每年按当年度实到外资的3%给予奖补,累计不超过2亿元人民币。2、增资或利润再投资实施技改等项目:年度实际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含)以上,政策有效期内每年按当年度实到外资的3%给予奖补,累计不超过2亿元人民币。(二)加大重大服务业项目招引力度1、高技术服务业项目:当年度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含)以上,政策有效期内每年按当年度实到外资的1%给予奖补,累计不超过1亿元人民币。2、其他服务业项目:当年度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含)以上,政策有效期内每年按当年度实到外资的7‰给予奖补,累计不超过1亿元人民币。(三)加大跨国公司或世界500强企业总部项目招引力度跨国公司或世界500强企业在浙投资设立独立核算的区域总部或功能性机构(外资研发中心等)项目:经认定后,政策有效期内每年按当年度实到外资的3%给予奖补,累计不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总部位于中国境内的世界500强企业不享受此政策。(四)加大产业基金对外资项目招引的支持力度1、加大让利力度:支持全省各级政府产业基金参与投资重大外资项目,在投资收益方面加大让利力度。2、给予融资贴息:各地为招引落地重大外资项目进行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融资,省级按照“一事一议”原则给予融资贴息等支持。(五)发挥经济开发区等高能级平台作用1、完善考核评价办法:完善开发区等高能级平台考核评价办法,提高利用外资考核评价指标权重。2、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加大对开发区等高能级平台和领导班子招引外资情况的绩效考核力度,对成绩突出的进行通报表彰。(六)开展“投资浙里”全球大招商年系列活动1、加大赴境外招商引资洽谈力度;2、支持省、市共建境外商务代表处;3、便利商务和境外驻点人员出入境往来;4、对“走出去”招商在出国批次、人员数量和经费方面给予适当倾斜;5、发挥并提升驻美、日、德、新等商务代表处作用;6、鼓励在境内外资企业聚集地开展招商推介活动。该文件提出4条工作保障措施,主要内容如下:(一)落实项目落地要素保障协调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项目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外资项目和商务部重点外资项目清单;外资总投资达1亿美元(含)以上且当年度实际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含)以上的重大外资项目,优先纳入省重大产业项目库,在要素保障上予以倾斜支持;特别重大外资标志性项目,按照“一事一议”原则给予支持;有绿电使用需求的重大外资项目,省级层面统筹适当予以支持等。(二)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建立重大外资项目领导挂钩联系和跟踪协调常态化服务机制;开展在浙外资企业高层次人才关心关爱行动,提供签证审批、居留许可、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便利;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视外资企业高层次人才对本地的贡献给予奖补。(三)强化招商队伍工作激励。对招商部门、团队非公务员、非事业编制岗位允许实行更加灵活的激励措施;鼓励各地对招引外资贡献突出的专业性招商中介、机构进行奖补;按规定对全省利用外资成绩突出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表扬,优先推荐参加各级劳模先进评选;实施招商引资培训工程,打造高水平、专业化招商队伍。(四)加强工作督查落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指导督查。对稳外资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高、成效好的县(市、区)给予褒扬激励,对资金使用效率低、效果差的县(市、区)进行通报,确保政策资金用得好、用得安全。附件下载: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工作若干措施的通知.pdf
  • 六部门发文稳外资,仪器企业本土化迎利好!
    10月25日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于近日联合印发《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制造业引资力度,着力解决外商投资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全面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推动利用外资高质量发展。其中明确,在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方面,重点鼓励外商投资高端装备、基础元器件、关键零部件等领域。要求各地引导外资研发中心用好“十四五”时期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进一步简化核定名单程序、优化工作流程,鼓励外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深化科技开放合作。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将研发设计等环节设在我国,打造产业链共同体。鼓励外资充分发挥资本和技术优势,深入参与智能制造,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引导外资积极参与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积极引入国际创新资源,提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支持外商投资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团队。全文如下:《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 济新体制,利用外资保持增长,为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扩大外资流入,稳定外商投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更好发挥利用外资在促进 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更深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积极作用,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政策措施。一、优化投资环境,扩大外商投资流入(一)深入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做好2021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工作,确保新开放措施及时落地,尽快将开放政策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外资项目。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要求,对于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管理。继续清理负面清单之外的限制性措施。(二)高标准落实外资准入后国民待遇。保障外商投资企业依法依规平等享受国家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等支持政策,确保外商投资企业在要素获取、资质许可、经营运行、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制定、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三)推动外资项目签约落地。发挥重大外资项目牵引带动作用,给予项目用地、环评、规划、能耗等政策支持。加大重点外资项目支持力度,加强用地、环保、物流、人员出入境等方面的服务保障。健全重大和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机制,推动一批重大和重点外资项目尽快落地。地方相应的工作专班要创新工作方式,积极主动对接项目,建立健全项目储备库,全流程跟踪服务项目落地实施。(四)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各地要推动项目跟着规划走、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梳理明确制造业重点行业和领域,引导土地要素向建设快、发展好、单位产出高的项目配置,保障制造业外资项目合理需求。(五)开展国际产业投资合作系列活动。组织实施国际产业投资合作系列活动,以及与外商投资企业、有关商会和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组织的对话交流活动。及时做好重大国家及区域发展战略、外资、科技、产业等政策宣传解读,为跨国公司投资和各地方招商引资搭建平台,支持跨国公司和地方深度对接、精准沟通,推动项目签约落地。各地方要结合当地发展规划和比较优势,科学确定国际产业投资合作重点领域和项目,做好活动保障 和成果落地工作。(六)提升国际投资公共服务平台效能。办好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重大展会,强化展会投资促进服务功能,加大跨国公司邀请力度,针对医疗、半导体、化工能源等重点产业链举办招商对接等投资促进活动。二、加强投资服务,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发展(七)便利国际商务人员往来。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前提下,便利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高管、技术人员及其家属出入境。各地方要用好用足中外人员往来“快捷通道”,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明确标准和流程,为外籍人员来华提供便利。(八)加强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充分发挥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加强部门协同和部省联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保通保畅工作,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各地方要加强与外贸外资企业及其上下游关联企业的主动对接,坚持一事一协调,保障外商投资等企业生产物资和产品运输通畅。(九)强化外商投资企业金融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在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在新三板基础层和创新层挂牌,以及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进行融资。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创新产品和服务,按照市场化原则为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和融资支持。鼓励各地依法与各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等金融机构共享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和项目信息,定期举办“银企对接”活动。(十)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落实好境外投资者以分配利润直接投资暂不征收预提所得税等政策,进一步优化办理流程,提高企业享受政策便利度。鼓励地方给予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与新增外资同样的配套支持政策,加强土地、能源等要素保障。各地可以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制造业领域,降低企业投资和运营成本。(十一)支持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鼓励各地开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面向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的RCEP规则宣传培训,指导企业熟悉和掌握市场开放承诺和规则,发掘市场机遇。加大贸易便利化政策宣介力度,为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提供自贸协定、贸易通关、出口管制、贸易救济等方面的服务和指导。 三、引导投资方向,提升外商投资质量(十二)优化外商投资结构。对标“十四五”规划《纲要》要求,在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方面,重点鼓励外商投资高端装备、基础元器件、关键零部件等领域。在现代服务业方面,重点鼓励外商投资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等领域。在节能环保方面,重点鼓励外商投资新能源、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等领域。在区域布局方面,给予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基础制造、适用技术、民生消费等领域政策支持。实施好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配 套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外资项目和企业应享尽享。(十三)支持外商投资创新发展。各地要引导外资研发中心用好“十四五”时期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进一步简化核定名单程序、优化工作流程,鼓励外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深化科技开放合作。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将研发设计等环节设在我国, 打造产业链共同体。鼓励外资充分发挥资本和技术优势,深入参与智能制造,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引导外资积极参与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积极引入国际创新资源,提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支持外商投资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团队。(十四)加快外商投资绿色低碳升级。引导外资积极参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支持开发绿色技术、设计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创建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平等参与绿色低碳领域相关标准制修订,科学确定国家重点产品能效能耗限额要求。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参与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做能效、水效等方面的“领跑者”。(十五)引导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国内梯度转移。统筹组织“跨国公司地方行”等活动,重点推动邀请制造业领域跨国公司优先到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持续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国家级新区和开发区,以及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更好发挥制造业引资带动作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各有关部门、各地方要高度重视,加强配合,做好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各项工作,营造更加优化的政策环境,稳定外商投资预期、提振外商投资信心,推动利用外资高质量发展, 支持外商投资企业更好融入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吸引外资大省要充分发挥优势,加大引资力度,增强对全国稳外资的带动作用。
  • 制造业领域限制措施“清零”!2024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发布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消息,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于2024年9月8日发布第23号令,全文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同时废止。2024年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由31条减至29条,删除了“出版物印刷须由中方控股”,以及“禁止投资中药饮片的蒸、炒、炙、煅等炮制技术的应用及中成药保密处方产品的生产”2个条目,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对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管理,给予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修订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宣布,要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商务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一道,会同有关部门,在广泛听取各地方、跨国公司、商协会等方面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修订出台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全面取消了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我国更深层次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打造更加开放、更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是提升引资规模和质量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高新技术等领域,持续优化引资结构,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在更大范围实施内外资一致管理,将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积极动力。《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已经2024年4月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10次委务会议审议通过和商务部审签,并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予发布,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商务部部长:王文涛2024年9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就《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答记者问2024年9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为了解2024年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修订情况,针对各界关注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问:请介绍一下2024年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出台的背景。答: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宣布,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新形势下,出台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将有利于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国内市场良性竞争;也将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提供更广阔空间,促进国际合作、互利共赢。近年来,我国不断放宽外资准入,2017年至2021年连续五年修订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两个清单的限制措施分别由93条、122条缩减至31条、27条,在制造业、采矿业、农业、金融业等领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开放措施,其中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造业领域限制措施已于2021年率先实现“清零”。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广泛听取地方、跨国公司、商协会意见建议,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深入研究论证开放措施,在此基础上修订形成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持续扩大对外开放。问:2024年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有哪些开放措施?答:与2021年版相比,2024年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删除了制造业领域仅剩的2条限制措施,一是“出版物印刷须由中方控股”,二是“禁止投资中药饮片的蒸、炒、炙、煅等炮制技术的应用及中成药保密处方产品的生产”。本次修订后,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的限制措施由31条压减至29条,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全面取消。制造业是我国开放最早的领域,也是市场竞争最充分、全球产业分工合作最紧密的领域。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充分彰显了我国扩大国际合作的积极意愿和支持经济全球化的鲜明态度。我国将依托自身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支持中外企业交流合作,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问:本次修订全面取消了制造业领域限制措施,未来在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方面有什么工作考虑?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推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本次负面清单修订后,我国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了新进展。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将有助于提升服务业多元化供给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努力实现外资不仅可以“进得来”,而且能够“发展好”。一方面,我们将创新方式放宽服务业外资准入。今年以来,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在增值电信等领域启动了开放试点工作。后续,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结合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平台建设,扎实开展相关领域开放试点工作。另一方面,我们将持续优化外资促进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研究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重点方向之一就是继续增加服务业条目,引导更多外资投向服务业领域。问:请介绍一下如何保障2024年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的落实?对于新开放领域,如何在开放的同时做好风险防控工作?答:2024年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将于2024年11月1日施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商务部等部门、各地区,严格按照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要求,切实做好负面清单落实工作,确保新开放措施及时落地。近年来,我国法律法规逐步健全,市场监管机制不断完善,为高水平对外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对于新开放领域,我国已建立较为规范成熟的行业监管制度,未来将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实施管理,而不是“一放了之、只放不管”。外商来华投资新开放领域项目,需与内资同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监管规定、行业准则等。我们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扩大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 外资研发机构采购国产仪器设备享受全额退还增值税
    2010年1月17日,国家税务总局经商财政部后,下发《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管理办法》(国税发[2010]9号,以下简称办法)明确,国内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采购国产设备,自2009年7月1日~2010年12月31日起(以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的时间为准),实行全额退还增值税政策。在该《办法》出台之前,《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70号)已经明文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停止执行。”那么,对于此次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采购国产设备可以办理退税,是我国为了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促进科技进步,在税收政策优惠方面又做出的新一轮调整。   一、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的企业范围   该《办法》与之前被废止的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退税政策的不同之处在于,只限定了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采购国产设备可享受全额退还增值税,并非是指所有的外商投资企业,其享受退税企业的范围是根据《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研发机构采购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115号)有关规定执行的,在设立时间内,应分为四类条件:   一是《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令第44号)规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机构。   二是《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免征进口税收规定》(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令第45号)规定的科学研究机构和学校。   三是对2009年9月30日及其之前设立的外资研发中心,必须是:1、研发费用标准为,对新设立不足两年的外资研发中心,作为独立法人的,其投资总额不低于500万美元 作为公司内设部门或分公司的,其研发总投入不低于500万美元 对设立两年及以上的外资研发中心,企业研发经费年支出额不低于1000万元。2、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不低于90人。3、设立以来累计购置的设备原值不低于1000万元。   四是对2009年10月1日及其之后设立的外资研发中心,必须是:1、研发费用标准为,作为独立法人的,其投资总额不低于800万美元 作为公司内设部门或分公司的,其研发总投入不低于800万美元。2、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不低于150人。3、设立以来累计购置的设备原值不低于2000万元。   二、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的设备范围   依据《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研发机构采购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115号)的有关规定,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的设备范围,主要可分为三类:   一是实验环境方面。例如:教学实验仪器及装置 教学示教、演示仪器及装置等。   二是样品制备设备和装置。例如:特种泵类(如分子泵、离子泵、真空泵、蠕动泵、蜗轮泵、干泵等) 培养设备(如培养箱、发酵罐等)。   三是实验室专用设备。例如:特殊照相和摄影设备(如水下、高空、高温、低温等)   三、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的办理程序   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由国家税务局主管部门负责其认定、审核、审批及监管工作。   (一)退税的认定、变更与注销   1、退税的认定。享受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的研发机构或中心,应在申请办理退税前持以下资料向主管退税税务机关申请办理采购国产设备的退税认定手续:   (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或组织机构代码证(原件及复印件)   (2)税务登记证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3)退税账户证明   (4)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如果此《办法》出台之前,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已经办理了出口退税认定手续的,可不再办理采购国产设备的退税认定手续。   2、退税的变更。如果已办理采购国产设备退税认定的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其认定内容发生变化的,须自有关管理机关批准变更之日起30日内,持相关证件、资料向其主管退税税务机关办理变更认定手续。   3、退税的注销。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发生解散、破产、撤销以及其他依法应终止采购国产设备退税事项的,应持相关证件、资料向其主管退税税务机关办理注销认定手续。   (二)用于退税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认证   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购进国产设备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应在规定的认证期限内办理认证手续。如果是在2009年12月31日(含)之前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其认证期限为90日 如果是在2010年1月1日(含)之后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其认证期限为180日。对此,申报退税的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需要注意的是,未认证或认证未通过的发票一律不能作为申报退税的凭证。   (三)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的申报   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自购买国产设备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之日起180日内,应向其主管退税税务机关报送《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申报审核审批表》及电子数据申请退税,同时附送以下资料:   1、采购国产设备合同   2、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   3、付款凭证   4、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如果不属于独立法人的公司内设部门或分公司的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采购国产设备,由总公司向其主管退税税务机关申请退税。   四、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的税收管理   一是根据《办法》规定,对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申报退税,主管退税税务机关应在增值税专用发票稽核信息核对无误的情况下,办理退税。对非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申报退税,主管退税税务机关须进行发函调查,在确认发票真实、发票所列设备已按照规定申报纳税后,方可办理退税。上述所指的非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通常包括:从事交通运输、开发普通住宅的企业以及从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生产的中外合作企业。   二是采购国产设备的应退税额,是按照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税额而确定的。凡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未全额支付所购设备货款的,按照已付款比例和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税额确定应退税款 凡未付款部分的相应税款,待企业实际支付货款后再予退税。   三是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已退税的国产设备,由主管退税税务机关进行监管,监管期为5年,其监管时限是以税务机关开具该国产设备的《收入退还书》上的日期为起始日期开始计算。如果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将已退税的设备发生转让、赠送等所有权转让情形,或者发生出租、再投资等行为的,应按以下计算公式,向主管退税税务机关补缴已退税款。   应补税款=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金额×(设备折余价值÷设备原值)×适用增值税税率设备折余价值=设备原值-累计已提折旧设备原值和已提折旧按企业会计核算数据计算。   四是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以假冒采购国产设备退税资格、既申报抵扣又申报退税、虚构采购国产设备业务、提供虚假退税申报资料等手段骗取国产设备退税款的,按照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五、采购国产设备申报退税的注意事项   一是及时熟悉出台的退税政策。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应当掌握政策变化,规划投资项目内设备的购进与发票的取得,及时按规定将发票进行认证,并在取得发票的180天内进行申报,避免误期申报的发生。   二是准确区分可享受退税企业与设备的范围。特别是对于2009年9月30日之前和2009年10月1日之后设立的外资研发中心,应准确核实划分企业类型。同时,还应注意可以享受退税设备的范围,防止设备划分混淆。   三是已享受退税的国产设备,增值税发票被主管退税税务机关加盖了“已申报退税”章的,不能再作为进项税额抵扣凭证。同时,对已退税的发票应做好留存备案。
  • 国常会:一视同仁支持内外资企业参与大规模设备更新
    面对外商投资下降的挑战,我国再对稳外资出招。6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利用外资工作。会议指出,外资企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会议明确,深化重点领域对外开放,落实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要求,推出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举措,一视同仁支持内外资企业参与大规模设备更新、政府采购和投资等。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白明告诉第一财经,制造业和服务业是吸引外资最主要的两大领域,此次会议强调了要落实制造业领域外资的全面放开,也明确会进一步扩大服务业的开放。中国在加入WTO时承诺在2007年开放9大类100个分部门,而实际开放接近120个分部门。在服务贸易方面,RCEP区域内各国也作出了更高水平的开放承诺,服务部门开放领域大大拓展,贸易壁垒也大范围消除。接下来,我国服务业的开放力度还会持续加大,特别是随着金融业、健康养老业和医疗业的开放,这些领域将会给外资带来更大的机会。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初步估计设备更新将催生出年规模5万亿元以上的巨大市场。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环保绩效达到a级水平的产能比例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报废汽车回收量较2023年增加约一倍,二手车交易量较2023年增长45%,废旧家电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30%,再生材料在资源供给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这些政策被视为中国循环经济加速发展的信号,设备更新的万亿级市场,也被大量外资视为重要的中国机遇。此次会议明确提出的“一视同仁支持内外资企业参与大规模设备更新、政府采购和投资等”,无疑将为跨国企业加码投资中国注入更大的信心。在白明看来,“一视同仁”的说法强调了要给予外资国民待遇,公平参与中国的市场化竞争。此次会议还提出,持续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优化药品、医疗器械等领域外资政策,进一步强化服务保障机制。打造“投资中国”品牌,修订发布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提高外籍人员工作便利度。白明表示,近年来中国一直在致力于提供“一站式”服务和越来越简化的手续,并给外资进入中国提供交通、人才、支付等多方面的便利化服务和保障。这些工作也会在今年作为重要任务持续推进。近年来,全球跨境投资波动有所加大,2021年全球数据上升到较高规模以后出现持续回落。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数据显示,扣除跨国企业投资中转地因素后,2023年全球跨境投资下降了18%。随着各国招商引资竞争趋于激烈,中国吸引外资挑战加剧。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1-5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1764家,同比增长17.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125.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8.2%。从行业看,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171.1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比重为28.4%,较去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504.1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12.2%,较去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智能消费设备制造业、专业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332.9%、103.1%。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詹宇波认为,中国对于外资的吸引力,从原来的要素价格方面的比较优势,变成了后来的市场方面的比较优势,再到如今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的竞争力优势。对于外资而言,如今的在华发展会面临国内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强烈压力,但也正是如此,为了跟上行业发展潮流、维持自身的竞争力,他们中的大多数必须来到中国。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