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外资机构

仪器信息网外资机构专题为您整合外资机构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外资机构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外资机构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外资机构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外资机构话题讨论。

外资机构相关的论坛

  • 最早进入中国大陆的外资检测认证机构

    最早进入中国大陆的外资检测认证机构

    [align=center][b][img=,200,11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7/201907030905449727_3572_3813638_3.jpg!w200x113.jpg[/img][/b][/align][align=left][b]1989年[/b],[b]Intertek[/b]在中国深圳正式设立合资公司,这也是第一家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第三方检测机构。今天,Intertek 已在包括上海、广州、北京、天津、杭州、无锡、青岛等40 多个城市设立了100 多家实验室和办公室,员工人数从最初的十几名发展到今天的9,000 多名。Intertek 不仅为中国制造商进入国外市场提供服务,同时,也为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帮助。[/align][align=center][img=,200,15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7/201907030906114518_438_3813638_3.jpg!w200x150.jpg[/img][/align][b]SGS 1991年进入中国,[color=#cc0000]SGS[/color][/b][color=#cc0000][/color]是全球领先的检验、鉴定、测试和认证机构,是全球公认的质量和诚信基准。[i][color=#cc0000]SGS[/color][/i]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是瑞士[i][color=#cc0000]SGS[/color][/i]集团和隶属于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中国标准技术开发公司共同建成于1991年的合资公司[align=center][img=,200,11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7/201907030906337467_6759_3813638_3.jpg!w200x115.jpg[/img][/align][b]Bureau Veritas(BV) 1993年进入中国 ,[/b]必维中国检验集团拥有4,000名员工,30个办公室和实验室,并为30,000多个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必维国际检验集团是行业内获得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认可最多的机构之一。[align=center][img=,200,171]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7/201907030906480057_5044_3813638_3.jpg!w200x171.jpg[/img][/align][b]TUV SUD 1998[/b]年进入中国,TüV南德意志集大中华集团(TüV SüD Greater China)总部设于上海,主要分布在北京、广州、香港、台北以及约40处贯穿整个大中华区,TüV南德意志集团是国际贸易合作的重要支持桥梁。迄今为止,已在中国为20000多家机构提供过服务。[align=center][img=,200,20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7/201907030907039277_2658_3813638_3.jpg!w200x205.jpg[/img][/align][b]2003 年1月13日[/b],美国UL公司和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CCIC)在苏州共同注册成立——苏州UL 美华认证有限公司。[align=center][img=,200,5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7/201907030907241027_2570_3813638_3.jpg!w200x55.jpg[/img][/align][b]2008年02月28日[/b]在上海市工商局登记成立。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颁发和提供产品认证,提供消费类产品检验鉴定等。

  • 外资实验室申请CMA

    《关于对外资实验室开展资质认定有关规定的公告》 五、取得国家认监委确定的认可机构(以下简称认可机构)认可的外资实验室在申请资质认定时,应当简化资质认定程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评审。外资实验室申请资质认定的,评审符合相关规定的,可以取得相应的资质认定证书。简化资质认定程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评审。这句话要如何理解?

  • 【转帖】关于对外资实验室开展资质认定有关规定的公告

    为履行我国入世承诺,规范外资实验室的从业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以及《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中国境内从事产品质量检测、校准活动,并对外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外资实验室应当取得资质认定,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主管全国外资实验室的资质认定和监督管理工作;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所辖行政区域内的外资实验室的资质认定受理、审批和监督检查工作。  二、申请资质认定的外资实验室(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独立的中国法人资格;  (二)境外投资者具有三年以上在其所在国家或者地区从事相关检测、校准活动的业务经历;  (三)具备与其申请开展业务范围相适应的注册资本、设备、场地、人员等相关条件;  (四)具备《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GB/T15481-2000 idt ISO/IEC17025-1999)规定的质量体系并有效运行6个月以上;  (五)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  三、申请人应当向其所在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和证明性文件:  (一)《实验室资质认定申请书》(可以从国家认监委网站www.cnca.gov.cn行政许可栏目中下载);  (二)中国法人资格证明及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  (三)注册资本证明、境外从事相关检测、校准业务的证明;  (四)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目录;  (五)典型检测、校准报告;  (六)参加能力验证的情况及证明;  (七)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需要提交的文件。  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对申请人申请有异议的,申请人可向国家认监委提出申诉,或向国家认监委提出资质认定的书面申请。  四、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及《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对申请人进行资质认定。   五、取得国家认监委确定的认可机构(以下简称认可机构)认可的外资实验室在申请资质认定时,应当简化资质认定程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评审。  外资实验室申请资质认定的,评审符合相关规定的,可以取得相应的资质认定证书。  六、取得资质认定的外资实验室,其法定代表人、工商注册名称和办公地址等事项发生变更后,应当在30天内向资质认定发证机关报告。  七、取得资质认定的外资实验室设立分支机构,从事检测、校准的,应当向分支机构所在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开展相应活动。  八、国家认监委依法组织对外资实验室的资质情况和从业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其所辖行政区域内的外资实验室进行日常监督检查;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其所辖业务区域内从事进出口商品检验检测的有关外资实验室进行监督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予以处理。  九、申请资质认定的外资实验室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交纳费用。  十、港、澳、台资实验室申请资质认定参照本规定办理。  十一、本公告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特此公告。   二○○七年六月二十日

  • 【转帖】天津率先对外资实验室全面开放

    天津质量技术监督局近日举行“外资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颁发仪式”,以此为标志,天津市已在全国率先对外资实验室实现全面开放。  作为外资实验室资质认定的先行试点地区,天津市目前的六大优势产业的企业普遍具有实验室检测的迫切需求,其中新能源与环保产业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的企业占总数的78.9%,汽车制造业企业占67.9%,石油及化学工业企业占66.1%,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业企业占64.7%,冶金工业企业占58.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企业占56.1%。统计表明全市有近61%的企业需要第三方实验室提供的公正检测、评价服务,在津的外资企业中也有超过66%的企业需要此项服务。  据了解,实验室是一种新型的现代科技服务业。为促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此前国家质检总局与天津市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给予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政策,率先对外资实验室全面开放。天津以此为契机,鼓励外资实验室将总部落户滨海新区,或创建、引进科技含量高的检测技术机构,从而为促进滨海新区的服务业、制造业和贸易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天津市已有2家外资实验室通过了实验室资质认定,取得了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合格证书。

  • 外资实验室申请CMA,提交资料中的疑问

    外资实验室申请CMA,提交资料中的疑问

    以前也发过帖子咨询关于中级职称的事,现在申请已经提上议程,在准备材料了。现在遇到一个问题,求各位大侠帮忙解读解读。申请书中提到外资实验室还需要提供这两份材料:第一份,应该是很好提供的。第二份,到底是要提供什么材料?理解不过来。是要在“境外从事相关检测、校准业务证明”这是说在境外一定要有其它实验室吗?境外的 实验室的资格认定证书吗?那要是就是一个有钱的老外在中国境内开始实验室,境外没有实验室,那怎么提供?假若是有了,公司名称也不一样,这样可以吗?假设境外实验室有了,公司名称一样了,那“我国公证机构”又是什么机构呀?实在理解不了,求有经验的大侠指点迷津,这到底是要什么材料呀,谢谢!!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7/201507171711_556065_2528207_3.png

  • 外资抢食中国数据分析“奶酪”

    [作者:佚名 日期:2006-10-20 10:00:00 来源:中国工业报 编辑:一凡 ] 近日,全球最大的广告和传播服务集团WPP麾下的群邑将其全球合作伙伴---美策达公司带入中国,这是这家全球权威数据分析巨头首次入华淘金。而在过去的一年里,众多中国市场调研机构均得到了微软的"订单",即为微软发展在中国的业务提供建议和参考。微软的这一做法正在被广大的国外软件巨头所接受,很多中国市场调研机构开始成为跨国公司占领中国市场的"外脑"。  有关专家表示,运用先进的统计学技术,准确帮助客户制定最佳的商业决策,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及制胜法宝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也标志着中国数据分析时代的来临!  据称,至2007年,全球数据分析应用软件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8亿美元。IDC(国际数据公司)负责CRM数据分析应用及市场数据分析领域的研究主任鲍勃布林斯坦认为,数据分析应用软件是企业最佳的工具,它能加工原始数据并使其成为企业决策和行动所需要的宝贵信息。与那些数据分析仍旧处于低效率水平的企业相比,采用数据分析软件的企业可以迅速提升管理财务、客户和运营的效率,并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  至于中国数据分析的未来市场有多大,目前还没有专业的调研机构作出估值。但是,据权威分析机构发布的报告,到2008年左右,全球的知识流程外包业务产值将达到170亿美元,其中10%为数据分析业务,而在中国产生的数据分析业务约为3.4亿美元。  美策达公司全球负责人及经营合伙人白永龙表示,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很多中国大的银行、航空公司、电信及保险公司都在走向世界、向国际化迈进。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秘书长马锡冠透露,2010年中国分析仪器市场规模将比2005年增长2.1至2.5倍,总量将达到35亿~42亿美元。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着分析产业迅猛前进呢?马锡冠认为,国家用于科研研发经费的大量增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据估测,在全部研发经费中,约有50%~70%会用于购买实验仪器与设备,因此,分析仪器市场的规模取决于科研经费的总规模。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分析仪器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是我国加大研发投入、科技水平提高这一良性循环的一个必然结果。  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大量数据充斥着每个公司,但许多企业并没有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利用,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就意味着是商机。目前,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想跟国际接轨,这就要求这些企业必须在许多方面做到国际水准,其中之一就是怎样利用数据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判断。  近两年来,中国本土企业国际化非常明显,所以选择这一时机比较合适。据了解,数据分析公司可以利用先进数据分析帮助客户评估影响商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并提供制胜的解决方案,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如数据分析公司可以帮助银行确定应给客户提供什么最有竞争力的服务,确定哪些客户对银行业最有价值,并帮助银行业运行这些数据。  全球一体化发展思路,正在剧烈地影响着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某调研机构称,其正在做一份中国软件行业发展报告,而报告的主要购买方是微软。事实上,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包括计算机世界资讯、赛迪顾问等众多中国市场调研机构均得到了微软的"调研订单"。  据透露,目前外资"调研项目订单"已经成为市场调研公司的主要收入之一,外资软件公司希望从这些报告中找到融入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最佳方式。  外资软件公司大力渗透中国,不再简单地使用产品、技术和市场手段,利用资本优势全方位渗透的趋势开始显现。日前,全球信息技术服务和解决方案提供商Unisys公司宣布在上海正式成立了一家主要针对日、韩国及东南亚国家服务的全球外包服务和技术中心。而此前,Unisys已经在印度先期建立了一个针对欧美市场服务的中心。像Unisys这样,将电话服务部门调到中国和印度的企业已经越来越多。这些公司不再按照地域和行政划分分支机构,而是采用在成本和资源最有优势的地区建立相应业务部门。如目前很多软件公司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将研发、电话服务等业务设立在中国、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而将高端企业战略部门继续保留在美国。

  • 【原创】外资企业是仪器人职业发展的前途还是梦魇的开始?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在国内做分析没有什么发展前途,都选择了去安捷伦、赛默飞世尔等大国外仪器厂商,同时也有销售及市场的人才纷纷涌向外资企业,国内厂商仿佛成了国外仪器公司的培训机构,外资企业真的是职业发展的向往还是梦魇的开始...... 牟一萍,这个名字对于仪器人来讲并不陌生,曾是仪器人学习的榜样。但随牟一萍离开安捷伦来看,我们不仅不对仪器行业的职业发展重新看待,究竟是外资厂商的职场之路有很好的愿景,还是国内的仪器厂商有更好的机遇,我们该如何进行选择?假如有一份外资企业的offer……

  • 【讨论】关于外资检测试公司

    各们前辈我公司在一个外资的实验室做了一些测试 ,对他们的测试结果不是太满意请问位前辈在那里可以投诉这些外资的实验室,谢谢

  • 什么样的企业才是真正的外资企业?

    自从中国2001年加入WTO至今,外资企业在中国遍地开花,势不可挡。然而,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后,或多或少会有着本地化现象,更有甚者,有的外资企业“从头到脚”全是中国大陆人,就连外资所占股份也少的可怜。无论从普通员工或管理人员、还是从外资所占投资比例、尤其是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氛围来说,绝大部分外资企业都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外企。我们想讨论的话题是:从事检测和质量工作的板油,你认为什么样的企业才算真正的外资企业?欢迎谈谈你的看法。

  • 【分享】跨国药企上书 外资药企争议基本药物制度

    [center]跨国药企上书 外资药企争议基本药物制度[/center]虽然新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的截止日期已过,但来自各方的建议仍源源不断汇入相关部门。3日,记者获得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以下简称RDPAC)对于医改征求意见稿的一份建议书,RDPAC的执行总裁萧滋杰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详述对于新医改方案的认同和不认同,特别对于基本药物制度的执行,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 外资药企,是中国医药市场上的一股重要力量,占据了处方药市场30%的市场份额。这个群体对于新医改的影响力不容忽视。而RDPAC,正是跨国药企在华的代言人。争议基本药物社区全覆盖在新医改方案中,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一项重要内容。所谓基本药物,是国家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的原则,结合我国用药特点并参照国际经验,确定的药物通用名目录。事实上,基本药物目录在我国一直存在,但一直以来形同虚设,未起到实际作用。为此,新医改旨在通过建立一系列制度保障基本药物目录的运行。 征求意见稿对基本药物制度做出如下阐述: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和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本药物由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在合理确定生产环节利润水平的基础上统一制定零售价。这也正是被外界诟病的“统购统销”。——此前,代表民族药企的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已经上书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对此似乎违背市场经济运行的做法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在这一点上,我们也是同样的看法。”萧滋杰说,按照招标定点生产,有悖国家反垄断的原则,会让少数垄断企业获益,但危及大部分企业的生存。他认为,对基本药物的生产和流通企业不宜作单一的定点或招标限定,可以在政府的有效监管下鼓励企业合理竞争,通过竞争性议价或团购方式来遴选药品供销企业。 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使用基本药物的新政,更让跨国药企坐立不安。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确定使用比例。这让一直试图拓展基层医疗市场的跨国药企发现,自己生产的中高价药物可能无法拿到进入这一市场的敲门砖。值得一提的是,新医改下,社区医疗等基层医疗市场未来增长潜力巨大,这一背景下,众多跨国药企一改往日只重视三甲医院的营销,转而向社区拓展,但如果社区只准使用基本药物,大部分跨国药企可能都将和这一未来扩容最大的市场无缘。对此,萧滋杰表示,此种做法并不合理。对社区医院用药的限制与拓展社区医疗的初衷背道而驰。“国家拓展社区医疗,是为了从大医院分流病患。但如果患者和医生在社区医院没有了用药的选择权,很多患者可能会再次回流到三级医院。

  • 东莞某外资15K招QE

    东莞某外资企业12-15K招QE,外语读写流利,玩具行业优先。联系人张小姐13580792108微信同

  • 【讨论】外资公司对员工的现状

    我在外资厂工作有近20年,目前现状很糟糕,就拿我司来说吧,大部分月薪人员有5年左右没有加薪,5年前可能比国内企业高300元左右,现在要低500元----1000元左右,现在这种现状政府是听之任之,可能有人说你可以不干啦,但劳动法没有说明该强制补偿条文,很多人利益受到伤害。外资老板说不赚钱,其实不是这样,他们已榨起多少钱!不过没有之前赚得多罢了。政府该早点出工资条例!否则会有不稳定因素发生!

  • 【转帖】发改委欲废外资药超国民待遇,外资药能降价否?

    发改委欲废外资药超国民待遇 部署基本药物降价11月23日,记者从国家发改委获悉,发改委药品价格处正在酝酿对基本药物中单独定价品种进行降价,范围将涉及所有进入基本药物目录的外资药品。记者向诺华、拜耳等外资企业咨询情况,均被告知并未接到类似文件,但高度关注单独定价政策的变化。发改委内部人士介绍:“11月22日,药品价格处组织行业内人士召开会议,研究单独定价品种的降价问题。没有企业方面的代表参会,所以各企业还不知道。”据本报记者了解,外资药一般具有单独定价资格,在此前的数次药品降价潮中均得以豁免。“单独定价品种的价格调整是发改委计划内的工作之一。”上述发改委内部人士说。这一消息得到了多位与会人士的确认。11月23日,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部署稳定物价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工作,其中明确提出“继续降低部分偏高的药品价格”。一位知情人士介绍:“这次先降的是外资企业的产品,国产单独定价药品会在下一年度招标中逐步调整价格。”对此,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发委员会(RDPAC)人士表示:“正式文件还没下发,RDPAC不便作出回应。”原研药的特权外资原研药享受超国民待遇,一直是医药行业的顽疾之一。为鼓励企业进行药品研发,2000年原国家计委颁布的《药品政府定价办法》给予创新药品定价方面种种优惠措施,使原研药价格逐步脱离一般药品的价格体系。事实上,除了少部分处于专利保护期之内的纯正“原研药”之外,国内大部分原研药是专利保护期已经失效的药品,国内已存在大量仿制药,但这些原研药依然享受的差别定价待遇。在仿制药品许可中,其药效被规定在原研药的正负20%之内,仿制药被认为“有效性和安全性难以得到完全保证”,因此国内政策规定在原研药失去专利保护之后,继续享受高定价权。最极端的例子就是阿司匹林。1899年3月,德国拜尔公司首先研制出了阿司匹林,至今已过去110年,但发改委【2009】2498号文件仍给予拜耳单独定价权,规格为100mg*30的阿司匹林肠溶片销售价格为18.8元。2009年青海省基本药物招标中,拜耳的阿司匹林肠溶片限价为15.47元,而同剂量的国产药最低仅为1.50元。中国医药工业科研开发促进会曾对外资单独定价的基本药物做过统计,选取的9个药品中,其单独定价价格远高于国内一般药物,平均高出1311%。其中施贵宝公司的卡托普利比国家统一指导价高出23倍。列入基本药物目录的外资单独定价品种同样享受全额报销的优惠条件,高价的外资药品得以有机会分食医保基金以及新农合基金。中国医药市场“价高者畅销”的独特现象更加加剧了这一现象的发生,高价药比普通药品存在更大的利润空间,也就更利于市场推广。事实上国内药品仿制能力惊人,仿制药几乎占到西药总数的97%。北京阳光诺和药物研究公司就是一家仿制药研发企业,公司负责人介绍:“一般在一个专利药失效前三四年,仿制企业就开始进入研发了,市场上很容易就找到仿制品。”即便在医药工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其仿制药占药品总销售额的比例也达到54%,而且随着各大制药巨头专利药品逐渐到期,仿制药的比例还将持续提高。“单独定价”这一特权却使仿制药和过气原研药的价格判若鸿泥,尤其是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过程中,降药价已然成为大趋势,单独定价的药品成了最后一块难啃的骨头。降幅还将谈判由于此前中国医药工业科研开发促进会专门公布了外资单独定价药品享受“超国民待遇”,以及国内抵御通胀的大背景,外界纷纷猜测发改委此次挥刀砍向单独定价品种,是迫于压力。上述发改委人士表示:“单独定价品种降价,本来也就是我们计划内的事情。可以明确的是,降价范围远不止那9个品种,而是所有单独定价的药品。”今年7月,发改委下发《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这是2000年以来国家首次试图调整药品价格制定规则。《办法》中明确抹去了“原研药”和“单独定价”的提法,并提出专利药品价格三年一降的规则。这一度让各药企为之紧张。《办法》下发后不久,RDPAC综合20多家外资药企的意见,汇总成文上报发改委,要求保留单独定价权,“对专利药强制下调的价格应与国际水平保持一致,这样可以鼓励国内药企的创新积极性”。这一态度是在预料之内。原研药是大部分在华外资药企的利润重要来源,几乎占这些外企销售份额的90%,而且恒瑞医药等国内优势企业也将业务重心转移到原研药上。单独定价的优势无疑是创新战略的唯一动力。发改委此次从基本药物中的单独定价品种入手,印证了此前《办法》中的方案,即逐步调低单独定价的利润空间。上述发改委人士表示:“不可能一次性降到普通药品的价格水平,肯定是一步一步来的。因为还没征求企业的意见,所以整体的降价幅度现在还没法估计。”记者粗略统计,307个基本药物品种中,西药共有70多家的325个品种享有单独定价权,中药则有30多家企业136个品种实施“优质优价”。这两种差别定价的形式都将得到规范。一旦文件正式形成,葛兰素史克、礼来、辉瑞、拜耳、阿斯利康等企业的在列品种都将承受最高限价调低的风险。不过,是像默克的“舒降之”一样,主动降价75%以适应限价要求,还是退出基本药物销售,将是这些企业面临的抉择。此外,记者从多方渠道获悉,上海正在酝酿取消单独定价品种进入基本药物的资格,不符合国家统一限价的药品不得作为基本药物销售。内外资同台竞技的时代或将来临

  • 制造业: 伤筋动骨 的外资并购不能重演

    来源:中国证券网 2006-09-08 12:35 将于9月8日起正式实施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简称《规定》),给长期以来成为我国利用外资“集聚区”的制造业领域带来的冲击,备受业界和专家的关注。  考虑到对外资并购国内制造业实行行政与法律干预是通行各国的国际惯例,业界对《规定》的实施更多地给予积极评价。在这一点上,徐工机械并购案的直接参与者、徐工集团副总经理王岩松的话极具代表性:“《规定》正式实施,为外资并购活动提供了更为良好的制度保障,将对引导和规范境外资本参与我国企业并购活动产生积极影响,使外资的并购活动更加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更加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 长期以来,我国利用外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约占总体利用外资规模的60%一70%,并在近年来呈持续增长的势头。近年来,跨国公司已开始大举进军我国大型制造业,目前,世界上最大的10家工程机械公司,已有9家全面进入中国,并购重点直奔我国工程机械业、电器业等领域的骨干企业、龙头企业。  然而就在引起广泛关注的徐工并购案发生之前,在国内的装备制造业中,一系列“饮鸩止渴”式的引资并购高烧难退:大连电机厂外资并购案、西北轴承厂外资并购案、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外资并购案、无锡威孚外资并购案、锦西化机外资并购案、杭州齿轮厂外资并购案……在这些引资并购中,中方痛失品牌、市场和产业平台的残酷现实一再重演。  针对这一问题,有专家指出,近年来在我国改革开放中有一个严重的错误倾向,各地方把吸引外资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国企改制的主要途径。在地方政府鼓励下,跨国公司乘机加紧并购我国各地方的行业排头兵企业。他们凭借“500强”的优势和公关能力,廉价收购我国骨干企业的优质资产、独有品牌、核心技术和制造能力,将其纳入合资企业,力图控制企业经营权,最后逐步迫使中方退出,最终达到消除潜在竞争对手、垄断我国市场、压制我国技术进步的目的。  发展改革委体改所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高梁曾在2005年12月发表的论文《警惕中国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被外资吞并》中警告说:“如果听任国家多年培育的骨干企业被跨国公司吞并,我国工业的核心和关键部分被外资控制,国家将失去对工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主导权,我国经济独立和政治独立的基础将被侵蚀殆尽,中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方针将失去前提。”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隋永滨则表示,外资并购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伤筋动骨”目前还只是局部情况,但任其发展的趋势却很可怕。外资汹涌而至,已经带来了负面效果--行业失去自主发展的空间,因此,应该态度鲜明、理直气壮地设定限制,因为对外资并购国内制造业实行行政与法律干预是国际惯例。  8月8日,由商务部、国资委、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证监会、外汇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规定》,受到业界和专家的广泛关注。徐工集团副总经理王岩松说:“我从网上逐条研读了《规定》,与此前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相比,《规定》的容量、条数都超越《暂行规定》一倍多,使我国外资并购政策得以进一步细化,这将对引导和规范境外资本参与我国企业并购活动产生积极影响。”  王岩松举例说,过去,企业并购活动都要签订严格的保密协议,这就决定了企业很难以向社会全面公开信息的方式,对有关质疑做出有效回应和澄清。正是针对这一点,新规明确了对外资并购提出质询的途径和方式,而如果新规早出台三个月,徐工并购也不至于被大量不实信息歪曲得面目全非。  深圳大学金融系主任国世平教授则告诉记者,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是必然趋势,在欧美等地都有一套非常完善的外资并购审核机制。我们也应当建立“平时不起作用,但如达到触发条件,就会自动运行”的机制,为企业参与跨国并购构建规范的外部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即将正式实施的《规定》不仅不会对中外企业正常并购产生不利的影响,还会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供保障。

  • 认监委官员:我国一半检测机构将消失

    近几年,国家连续出台激励政策,大力推动第三方检验检测产业发展。当外资实验室在中国不断扩大版图的同时,国内检验检测实验室也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但是,我国实验室数量虽然增长迅速,规模却普遍偏小,竞争力较弱,为生存剑走偏锋的机构并不鲜见,既不能保守诚信的从业底线,也扰乱了整体市场秩序。那么,处在时代变革期的第三方检验检测实验室,该如何在机遇与挑战下找准位置?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良性发展?针对上述问题,近日,国家认监委实验室与检测管理部监督管理处处长谢澄,接受了专访。我国的检验检测行业目前已经发展到哪个阶段?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可能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我国检验检测机构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目前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层级上从中央到地方都有,行业和地域的覆盖状况总体较好,基本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正在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阶段转变。但产业体量总体规模不大,能力水平总体不高,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近些年国家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诸多扶持政策,对检验检测业发展有利,我国检验检测行业也因而受益,机构数量增长迅速,就业人口不断增加,行业产值不断增大。近几年,我国经济环境总体不太好,但检验检测业仍在迅速发展,说明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已经从量到了质的阶段,国家和社会公众对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升非常需要检验检测服务的有效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需要这方面的支撑支持,这对检验检测行业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不过,检验检测毕竟是小众行业,与制造业相比体量很小,在一些政策执行上容易边缘化。同时检验检测市场总体增量不够,放开不足,行政干预以及行政色彩仍然十分浓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这种情况下,可能会诱发一些问题,包括重复建设、条块分割、恶性竞争、低价竞标等。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可能会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当然,任何时代都会有问题,目前面临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我们需要有信心熬过这个阶段。我预测,将来中国的检验检测市场将会有一次比较大的洗牌,很多小微型检验检测机构难以适应竞争,会慢慢消亡,或者被并购到一些大的检测集团中,我国检验检测机构的数量这几年增长到一个峰值后,未来几年会逐渐回落并开始出现下降,8~10年后,一半左右目前存在的机构会消失,中国检验检测机构的总数量维持在2万家左右会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规模。其实,检验检测只是技术性服务的一个类别,国外只做检验检测的机构很少,很多机构不只做检验检测,还做其他业务,比如设计、策划、咨询、认证、培训等综合性服务。当然,也有一些小机构只做检验检测。我认为,只有综合多元化的服务才有生命力,单纯做检验检测,服务太单一,可替代性太强,不容易生存,除非做得特别专业。目前国内的检验检测机构大多只做常规检验检测,其他服务做得少,做技术研发也比较少,能够面对市场竞争的能力普遍较差。这也是检验检测机构改革难的原因,很多机构都是国家投资建立的,如果这些机构消亡,涉及国有资产损失的问题,所以现在名存实亡的僵尸实验室为数不少。同时,我国检验检测市场行政干预仍然很多,行政色彩依然很浓,体制机制的约束还不少。例如事业单位制的检验检测机构,要想异地设立分支机构,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而外资、民营的实验室在中国发展的限制反而少一些,只要依法登记,到哪儿都能设立机构,所以我们看到近几年民营、外资检验检测机构是我国检验检测机构行业数量增长的主力军,而体系内的很多检验检测机构发展反而比较缓慢。当前,是我国检验检测行业系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也是重要的重新洗牌期。原有很多体系内的检验检测机构受限于改革的缓慢和滞后,只能眼看着民营、外资机构迅速发展,有些错失发展良机。我很担心,当民营、外资机构把市场占满,国有机构再想占也难了,培养国家层面的检测品牌就更难了。高校实验室、企业实验室都有市场化趋势,您认为应该怎样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把这些实验室资源利用好?高校实验室综合能力较强,高精尖设备多,人员素质高,对疑难测试提供解决方案是其长项。尤其对难做的大项目和把新领域的研究成果转换成检测技术,为产业提供高端服务,高校有其优势。一般实验室投入不了那么多,研究也没那么深。但高校最大的问题是体制,高校的设备都分属于各个系或者学院,有些属于老师的课题,都是老师和学生优先使用。也有的集中到分析测试中心,统一管理和使用。但总体来说高校实验室的设备使用并不充分,同时教学和检测混用,可靠性不够,质量管理也存在风险。此外,做检验检测的老师评职称等也比一般做科研、教学的老师困难,如果通过检验检测获得收益,对于收益的分配也受到各种制约,所以比较难调动检验检测人员的积极性。高校实验室的优势劣势都比较明显。目前高校实验室取得资质认定的不到100家,总体来说对外开放程度并不高。如果高校实验室解决了体制机制问题,可以独立设置检验检测机构对外开放服务,同时把激励机制和质量管理抓起来,我认为高校检测队伍将来也是一个有力竞争者。至于企业实验室,我国中小规模企业很少有质检部门,即使有,能力水平也不高,但大品牌企业一般都有比较正规的实验室,有的实验室投入很大,水平相当高。但由于企业实验室的天然属性,没有公证第三方地位,不能取得对社会提供服务的资质认定证书,其检验检测服务只能对内,不能对外,顶多涉及企业的上下游客户,服务范围有限。如果将来国家对这方面资源的利用有所引导,企业也有意愿将内部检测需求外部化,也不排除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其检测部门独立注册,设立独立的专业检测机构对外开展服务。企业内部实验室独立注册后对外开展业务,国家的资质认定制度是支持的,不过会对其独立性、公正性重点予以监管。处在变革时期,很多体制内的实验室被分离出来,在市场上真刀真枪地比拼,您认为,这些实验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需要哪些改变?不管什么机构,在面对市场竞争时,要找准自身定位才能生存。据我了解,一些刚从体制里分离出来的实验室,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他们还在沿用以往的思维方式,不去开拓市场,习惯性地去找以前的下达任务上级部门给任务给政策。没有任务,就坐着等死。其实中国的检验检测市场容量是巨大的,新的检验检测需求不断出现。同时,随着国家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机会很多。比如一个雾霾问题,就会出现口罩、空气净化器等很多新产品的检测需求,对空气质量的监控,对人体耐受雾霾的检测等,都会出现,都需要检测机构去解决问题。近几年有些机构夹缝中求生存,努力解决市场出现的新问题,赢得了很好的发展机会。比如有检测机构瞄准医学检验的市场空白,投资建立医学实验室,为各个大型医院集中进行样本的快速检测,业务发展很快。此外,目前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都在下大力气完善投资配套环境,常常需要实力强劲的检验检测机构作为卖点,需要寻找高水平的检验检测机构解决问题。我看到不少体制内的检验检测机构,空有一身本领,但业务量很小,自己也不出去找。而需要相关检测服务的经常跟政府部门或者其他需求方就一墙之隔,却老死不相往来,形成比较可惜的信息不对称局面。不少机构长期工作,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和技术能力,只要到市场挖掘,问题很容易解决,就像捅破一张纸那么简单,但很多机构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故步自封、画地为牢,让大量国有资产睡大觉,非常可惜。这方面应该向外资实验室学习。我记得在2005年时,根据认监委的统计,全国当时有18000多家实验室,竞争已经十分激烈。那一年也是中国入世承诺中对外资开放外资设立检验检测独资子公司的节点,当时有不少外资机构来咨询在中国建立实验室事项。我那时以为,中国本土实验室都已经这么多了,业务瓜分得这么彻底了,外资还有什么必要再挤进来?还有多少市场空间?投资岂不是会打水漂。但现在看来,情况并非我当初所想,外资检验检测机构在华发展非常迅速。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沾了我们中国经济大发展的光。外资机构在境外有知名度和信誉,以其品牌名义承担进出口业务,国内实验室目前还替代不了,借助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外资检测机构得以迅速发展。二是外资进来后服务方式多样、品牌影响力大,很多是国内实验室做不到的,填补了国内需求的空白。而且外资实验室可以贴近产业自由布局发展,限制很少,国内实验室反而限制更多。这些年,外资机构通过合资、合作等多种模式慢慢也开始进入传统境内检验检测机构的业务领域,所以发展很快。很多案例都让我们进一步了解,目前我国检测市场是低端检测竞争惨烈,高端、综合、定制化的检测服务空白很多,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检验检测的需求市场还有巨大的宝藏亟待挖掘。去年认监委开始尝试互联网+监管模式,对实验室的监管有哪些帮助?还需要做哪些工作来完善?2015年,国务院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部门都在共同努力,推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建设,让市场主体及人员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以此来逐步提升改善社会的诚信风气,提高诚信水平。这方面的工作,对检验检测行业同样适用,甚至更为迫切。过去,一些实验室因为出假报告等原因被处罚,撤销证书后,可能换个地方,换个登记名字就又可以继续从业。而我们过去的监管,手段比较落后,信息归集比较差,检索查询困难,监管有效性不高,十分被动。对于一些“老赖”、劣迹分子,有点无可奈何。今年认监委的监督检查,开始“互联网+”的尝试,主要做法包括:基于统计直报系统搭建的网上平台,事先采集掌握被检查机构检验检测机构的背景资料,在此基础上制定检查方案。同时,开发移动端APP(微信也可以直接访问),检查员全部通过手机移动端APP辅助进行现场检查,检查过程的拍照、录入结果都在线完成,监管数据全部实现电子化,大大提高了效率,还存储了海量的监管信息,为我们分析

  • 说说个人对不同测试机构的看法

    在从事ROHS指令相关工作有段时间了,和一些检测单位也接触过,有个感觉就是某些挂靠在国企的检测单位,无论是态度还是工作质量方面的确都没有一些私企或外资测试机构好,不知大家是否有这种感觉? 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爱测不测,尤其是客户指定的,更是头疼,现在我很怀疑客户指定的初衷,到底是的确为了品质还是另有原因。

  • 【783】问:招标文件要求不接受有外资背景的公司参加,可以么?

    [b][color=#cc0000][font=微软雅黑]问:[/font][font=微软雅黑]招标文件要求不接受有外资背景的公司参加,可以么?[/font][font=微软雅黑]答:首先,国内的企业有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之分,而外资企业有合作企业、合资企业、独资企业。外资企业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在中国设立的,属于中国法人,应该跟国内企业享受一样的待遇。[/font][font=微软雅黑]  外资企业与外国企业是两个概念,外资企业是中国法人,而外国企业则是外国法人。外国公司不得直接投标,除非是允许采购进口产品的项目。[/font][/color][/b]

  • 【讨论】外资CRO最大并购案(美国CRL收购药明康德)

    随着外资医药企业对中国市场关注度的不断加大.昨日发生了CRO并购的最大案例.CRL16亿美元鲸吞药明康德. 美国药物研究公司CharlesRiverLaboratoriesInternationalInc(CRL)与中国药物研究外包公司药明康德(NYSE:WX)发表联合声明称,CRL已经同意以约1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9亿元)收购药明康德。该项交易完成后不但有望诞生全球第一家契约型研究机构,而且可能成为外国公司对中国企业最大规模并购案。 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药物研究公司Charles River Laboratories International Inc(CRL.NYSE)昨天宣布,将以每股21.25[url=http://finance.qq.com/money/forex/index.htm][color=#000000]美元[/color][/url]、总价16亿美元,收购[url=http://stockhtm.finance.qq.com/sstock/ggcx/600056.shtml][color=#000000]中国医药[/color][/url]研发外包巨头——总部位于上海的无锡[url=http://stockhtm.finance.qq.com/astock/ggcx/WX.N.htm][color=#000000]药明康德[/color][/url]新药开发有限公司(WX.NYSE)。 双方预计交易在今年年底之前完成,该交易一旦成功,将成为有据可查的外国公司对中国企业最大规模并购案,凸显[url=http://stockhtm.finance.qq.com/astock/ggcx/CMED.OQ.htm][color=#000000]中国医疗[/color][/url]行业对外资的强大吸引力。根据CRL声明,合并后的公司仍以Charles River Laboratories命名,将催生全球第一家契约型研究机构,为客户提供完整的初期药物研制服务。 美国药物研究公司CharlesRiverLaboratoriesInternationalInc(CRL)全球著名的CRO外包业务公司.药明康德中国最成功的CRO公司.药明康德简介:是目前国内最成功的CRO(医药研发外包)公司,一直活跃在医药化学领域,例如药物合成。该公司2000年末由留学归国的李革在上海创立。成立短短9年时间,药明康德利润已突破1亿美元。根据2009年年报,药明康德当年营业收入为2.7亿美元,毛利1.083亿美元,毛利率高达40%。据药明康德企业传讯部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球前十大药厂中,已有九家厂商为其客户。药明康德的成功,缘自全球范围越来越高的新药研发成本。一位医药行业的分析师分析,由于中国大陆药理及生物人才多,高级人力薪资与欧美相比较相对低廉,再加上药明康德的管理团队属于海归派,带着核心技术和对海外标准的了解回国创业,因此成为国际药厂外包的首选对象。2007年8月,药明康德成为中国第一家登陆纽交所的生物科技及医疗保健研发公司,其ADS(美国存托凭证)开始交易,当时募资1.846亿美元。2008年1月,药明康德又成功以1.51亿美元全资收购美国艾普科技实验室服务公司,开创了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海外扩张的先河。 收购药明康德无疑巩固了CRL在CRO领域的巨头地位。并且也降低了成本.CRL总裁James Foster表示,通过这项交易将诞生全球第一家契约型研究机构,为全球客户提供完整的初期药物研制服务。CRL原先侧重于药品研制,目前则是全球临床前试验的最大供应商,同时也是全球第四大医药研发外包公司,其一直专注于开发药物,包括进行临床前动物试验。CRL2007年已经进军中国, 并在上海组建了一个大型临床前服务实验室,业务与药明康德有明显的竞争关系。收购整合之后将变成双赢的局面.并且开拓了中国市场 随着全球医药研发业务的东移,中国CRO行业有.在2010年赢得世界CRO业务360亿美元市场中大约5%的份额(约18亿美元),并将持续增长。此次收购合并后的公司,将使用CRL的名称,CRL总裁James Foster掌管整个公司,药明康德将拥有30%以下的CRL股份。

  • 【讨论】让我们关注另一种食品安全:外资企业在江西高价收粮 造成当地数家粮企倒闭

    [size=4]来源:[/size][url=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10/02/content_153301.htm?div=-1][size=4]新京报[/size][/url][size=4][b]本报讯[/b] 据央视《经济信息联播》报道 近日,农业部发布消息称,今年我国秋粮种植面积增加,大部分地区秋粮长势好于上年,有望再获好收成。[/size][size=4][b][color=#f328ff]  江西抚州上演收粮大战[/color][/b]  记者近日在产粮大省江西省发现,现在离晚稻收割还有近一个月的时间,但一场空前的收粮大战早已开始。与夏季时早稻收购观望心态不同的是,眼下无论是外资、国有粮食企业还是民营粮食企业,都参与到高价收粮的大军中。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东馆镇农民游春荣告诉记者,现在很多收购粮食的都来找他买粮食。临川区粮食购销总公司经理黄抚州证实,各地都来抢粮,有国有粮食企业、私企、外企,还有周边的省份,竞争可谓十分残酷。  抚州市粮食局副局长张绍义介绍,抚州商品粮位列江西前茅,高达50%以上,这里成为各地前来抢粮的最前沿阵地之一。  在收粮大战中,无论是哪一路的买家,拼的都是价格。过去参与粮食收购的主题,主要是国有粮食企业和私营粮食企业。这两年,特别是今年有的外资机构开始介入,让今年的粮食收购价格增加了变数。[/size]

  • 外资企业申请CMA困惑

    我们实验室是属于的外资独立的,只是在外国的公司没有从事检验检测的工作经历,因此,之前申请CMA时,质监局不予受理,那现在新的资质认定办法2015年08月01正式实施了,那么现在再去申请,质监局会不会受理?或者会不会有新的申请书让实验室填写,或还是沿用旧的的申请书填写且依据新的资质认定办法受理?请高手指点啊。(我咨询过质监局,他们的回答太模糊,说按旧版本的申请书申请,看在受理时,能否能去掉对外资企业的从业经历的要求,他们都不确定,且新旧申请书区别还是挺大,我就头晕了,)

  • 【求助】新建外资实验室需要申请什么资质认证吗

    大家好,我目前在一外资检测实验室工作,该实验室主要进行宠物食品的检测分析。实验室正处于建设阶段,故现在向大家咨询下,实验室正式运行前需要申请什么材料,才有资格去买试剂,做检测等。[em09511]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