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脱靶效应

仪器信息网脱靶效应专题为您整合脱靶效应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脱靶效应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脱靶效应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脱靶效应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脱靶效应话题讨论。

脱靶效应相关的论坛

  • 色谱峰拖尾及柱外效应

    今天主要讲解色谱峰拖尾的原因、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并阐述色谱峰拖尾柱外效应的概念、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影响。 [b]一、色谱峰拖尾的原因[/b] 色谱峰拖尾是色谱分析中常见的问题,其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list=1][*][font=-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仪器因素[/font]: [list][*]进样量过大:过多的样品进入色谱柱,导致峰形展宽和拖尾。 [*]色谱柱安装不正确:如柱子两端安装位置不当,泄漏或柱端切割不平整。 [*]色谱柱污染或流失:柱内填料污染或流失,影响分离效果。 [*]载气流速问题:载气流速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引起拖尾。 [*]进样器污染:进样针或汽化室衬管污染,影响样品进样。 [/list][*][font=-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样品因素[/font]: [list][*]样品性质:样品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在柱填料上强烈吸附和解吸,导致拖尾。 [*]样品浓度:高浓度样品溶液中,溶质的吸附和解吸过程更加明显,增加拖尾现象。 [*]样品溶剂不合适:溶剂的洗脱强度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导致拖尾。 [/list][*][font=-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操作条件[/font]: [list][*]柱温过低:柱温不足会影响溶质在柱填料上的扩散速度,增加拖尾。 [*]流速控制不当:流速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分离效果,导致拖尾。 [/list][/list][b]二、色谱峰拖尾的解决方法[/b] 针对上述原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解决色谱峰拖尾问题: [list=1][*][font=-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优化仪器条件[/font]: [list][*]检查并调整进样量,避免过大。 [*]确保色谱柱正确安装,无泄漏且柱端切割平整。 [*]定期维护和更换色谱柱,避免污染和流失。 [*]调整载气流速至适宜范围。 [*]清洁进样器和汽化室衬管,确保无污染。 [/list][*][font=-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改善样品制备[/font]: [list][*]优化样品前处理方法,减少杂质干扰。 [*]适当稀释高浓度样品,控制进样浓度。 [*]选择合适的样品溶剂,避免溶剂效应。 [/list][*][font=-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调整操作条件[/font]: [list][*]提高柱温,促进溶质扩散。 [*]优化流速设置,确保分离效果。 [*]必要时可更换更高效的色谱柱或调整流动相组成。[/list][/list][list][*][b]三、色谱峰拖尾柱外效应的概念、原理及影响[/b][/list]柱外效应是指色谱柱之外的因素导致的色谱峰展宽现象,主要由进样装置、检测池及它们与柱之间的连接管路等因素引起。这些因素会增加样品的扩散和传质阻力,从而导致色谱峰形展宽和拖尾。 原理:柱外效应通过增加样品的纵向扩散和传质阻力来恶化峰形。例如,管路过长或直径过粗、管路接头不匹配或有死体积等都会增加柱外效应。 影响:在实际应用中,柱外效应对色谱分析的准确性和重现性产生显著影响。它会导致色谱峰展宽、拖尾甚至分裂,降低分离度和灵敏度。因此,在色谱分析中应尽可能减小柱外效应的影响,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减小柱外效应的影响,可采取以下措施: [list][*]缩短连接管路长度,减小死体积。 [*]使用管径适中且内壁光滑的管路。 [*]确保管路接头匹配良好,无泄漏。 [*]优化进样装置和检测池的设计,减少样品在其中的滞留时间。 [*]综上所述,色谱峰拖尾是色谱分析中常见的问题,其原因复杂多样。通过优化仪器条件、改善样品制备和调整操作条件等措施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应关注柱外效应对色谱分析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小其影响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list]

  • 基因编辑大危机?Nature 子刊报道CRISPR小鼠体内出现数百种意外突变!

    [b][b]CRISPR基因编辑技术遭遇迄今最大安全性质疑,这事您怎么看?科学技术造福人类,是否存在一个发展的界限?是否存在一些不可逾越的边界?[/b][/b]据《新科学家》杂志网站5月30日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发现,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能引起基因组内大量非靶标区内的基因发生突变,包括1500多种单核苷酸突变和100多种大片段序列的敲入和敲除。发表在《自然方法学》杂志上的这一论文表明,CRISPR的脱靶效应可能远超人们此前的估计。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因其快速和高精准等特点,成为研究基因与疾病关系的热门之选,并因其能敲入新基因、敲除或修复受损基因,为基因疗法带来了更大希望。但最新论文共同作者、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病理学和细胞生物学副教授斯蒂芬曾认为,随着临床试验的相继展开,科学界是时候慎重考虑CRISPR技术脱靶效应的潜在风险了。资讯链接:CRISPR基因编辑技术遭遇迄今最大安全性质疑 [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0601/220937.shtml[/url]

  • 拖把机缺水检测新方案——光学流量控制器

    拖把机缺水检测新方案——光学流量控制器

    [font=&] [size=18px]现有拖把机水箱缺水检测的方案基本上分为2种:一种是使用老式的机械式浮球开关,一种是光电水位传感器。浮球开关通常采用的是常规结构浮球,光电式水位传感器的通常有2种,一种是非接触接触式的,一种是管道式。[/size][/font][align=center][img=,600,4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12/202112011656081643_710_4008598_3.jpg!w600x400.jpg[/img][/align][align=center][size=18px] [/size][/align][font=&][size=18px] 浮球式水位传感器因为其属于机械式运作的传感器,因此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容易受到水垢、浮球卡死等现象导致精度、功能不良。光电式水位传感器内部无机械运作部件,因为是采用光学原理,所以受到的外接因素干扰较少,且针对水垢、挂液、气泡等干扰都可以通过软件做规避处理,因此可靠性较高。[/size][/font][align=center][img=,660,40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12/202112011656277193_5314_4008598_3.jpg!w660x405.jpg[/img][/align][align=center][size=18px] [/size][/align][font=&][size=18px] 但光电式水位传感器只能检测水箱内的水位变化,而采用光学流量计除了可检测水箱是否缺水外,还可以实现流量控制。当拖把机运作时,水泵会将水箱内的水抽至喷洒与拖地转轮上,将一只每分钟流量30~150ml的光电流量计装在管道上,当水流进过流量计时,流量计会根据水流量输出对应的脉冲数据。设备可根据流量计输出的信号来控制出水量。当水箱无水时,则流量计也处于无水状态,此时流量计输出不同的信号,设备接收到信号后判断水箱此时无水,提醒用户加水。[/size][/font][align=center][img=,690,37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12/202112011656436825_2789_4008598_3.jpg!w690x377.jpg[/img][/align][align=center][size=18px] [/size][/align][font=&][size=18px] 光电式流量计与霍尔流量计不同,检测部分是在传感器外侧,不接触液体,因此更卫生安全。[/size][/font][size=18px] [/size][align=right][/align]

  • 再来扒一扒有记忆效应的那些元素,附减小办法

    记忆效应对于检测来说很麻烦,有时候甚至连标线都做不好。众所周知的记忆效应的元素有Hg、B,其一般的解决办法做Hg加金溶液,做B用稀氨水溶液来洗,其它的坛友们不放上来多讨论分享一下,顺便分享你的解决办法,讨论和分享者加5分奖励。

  • 【实战宝典】如何避免液相色谱分析中的“溶剂效应”?

    【实战宝典】如何避免液相色谱分析中的“溶剂效应”?

    [b][font=宋体][back=white]问题描述:“溶剂效应”会导致哪些异常峰型?如何避免溶剂效应?在[/back][/font][back=white]HPLC[/back][font=宋体][back=white]分析中样品溶剂的选择与流动相有什么关系?[/back][/font][font=宋体][back=white]解答:[/back][/font][/b][font=宋体][back=white]([/back][/font][back=white]1[/back][font=宋体][back=white])当样品溶液的溶剂强度强于流动相溶剂强度时可能会导致峰前端展宽、峰分叉,即色谱图上较早洗脱的峰扭曲变形或者开叉,与此同时较晚洗脱的峰则较为尖锐与对称,这种现象一般称之为“溶剂效应”。[/back][/font][font=宋体][back=white]([/back][/font][back=white]2[/back][font=宋体][back=white])这里的强溶剂可以理解为洗脱能力强的溶剂,色谱常用的有机相是甲醇与乙腈,纯乙腈就是洗脱能力最强的溶剂。流动相的洗脱能力越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出峰越快,保留时间越短。[/back][/font][font=宋体][back=white]([/back][/font][back=white]3[/back][font=宋体][back=white])液相色谱分析中产生“溶剂效应”的原因主要有:[/back][/font][back=white]a.[/back][font=宋体][back=white]样品溶液的溶剂强于流动相。如图[/back][/font][back=white]5-5[/back][font=宋体][back=white]所示,当样品溶液的溶剂是[/back][/font][back=white]100%[/back][font=宋体][back=white]乙腈(强溶剂),而流动相组成较弱([/back][/font][back=white]18%[/back][font=宋体][back=white]乙腈[/back][/font][back=white]/72%[/back][font=宋体][back=white]水):第一个峰是开叉的,并且与第二个峰相比,明显地变宽了(图[/back][/font][back=white]5-5[/back][font=宋体][back=white]上);当样品溶液的溶剂变成流动相时,所有的峰形都改善了,且变得尖锐(图[/back][/font][back=white]5-5[/back][font=宋体][back=white]下)。这是因为当样品进样时,有可能出现峰展宽,最佳的样品溶液组成和体积将会保持在[/back][/font][back=white]10%[/back][font=宋体][back=white]甚至更低,在这个例子里,当样品溶剂与流动相溶剂强度不同时,此时有些样品分子溶解在强溶剂中,并随强溶剂流过柱子,而有些则溶解在流动相中,从而导致峰分叉。[/back][/font][align=center][img=,362,39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3/202103221545160685_5875_3389662_3.jpg!w362x393.jpg[/img][/align][align=center][i][font=宋体]图[/font]5-5 [font=宋体]样品溶剂对组分峰型影响[/font][/i][/align][back=white]b.[/back][font=宋体][back=white]进样量比较大。[/back][/font][back=white]c.[/back][font=宋体][back=white]样品的[/back][/font][back=white]pH[/back][font=宋体][back=white]值与液相色谱流动相[/back][/font][back=white]pH[/back][font=宋体][back=white]悬殊,比如酸性流动相体系,样品[/back][/font][back=white]pH[/back][font=宋体][back=white]偏碱性([/back][/font][back=white]pH=10[/back][font=宋体][back=white]),这种情况下也很有可能发生“溶剂效应”。[/back][/font][font=宋体][back=white]([/back][/font][back=white]4[/back][font=宋体][back=white])其实上面三个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原因:样品的溶剂与流动相存在一些不一样。当溶解样品的溶剂不同于流动相时,样品溶剂与流动相发生混合,样品溶剂被冲稀。如果进样溶剂之强度高于流动相,样品在瞬间会表现为在较强溶剂中,并以较快速度通过色谱柱,表现在色谱图上就是:色谱峰的保留时间缩短。当进样溶剂与流动相混合时,一部分分子会先与流动相混合,致使这些分子通过色谱柱的速度发生变化,使峰形扭曲,发生变形。[/back][/font][font=宋体][back=white]([/back][/font][back=white]5[/back][font=宋体][back=white])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案就是,使用流动相的起始梯度溶解样品,如果由于溶解度的问题,不得不改用其余的溶剂,那就只能降低进样体积来解决。[/back][/font][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color=black][back=white]领取更多《实战宝典》请进:[url]http://instrument-vip.mikecrm.com/2bbmrpI[/url][/back][/color][/font][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color=black][back=white] [/back][/color][/font]

  • 莫非这就是“新手效应”?

    模糊记得有个典故,说是国际性的花样滑冰大赛,一个第一次参加的选手,表现特别优异,观众都看出来她的表现是最好的。但是评委打分结果出来,她仅排在四五名的位置,还是一些早早出道,知名度较高的选手拿了冠军、亚军。有人说这不公平,然而作者分析说,人家拿冠军也是靠多年的积累,在评委心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印象分”了,新手必须靠持续稳定的成绩,才能一步步拿到冠军。我是比较认同这位作者的说法的,声望乃至财富的积累,需要假以时日。姑且将这种现象命名为“新手效应”吧。这段时间,我发现这个效应正在我身上体现着。我来现在单位半年,有一个物质一直没有合适的分析方法,就用另一个不够妥的方法凑合着(测得的数据偏差很大,可以说超过了百分之百)。我经过查阅国外文献,找到了合适的方法,并经过实验验证确认方法可用。但是工作成果报上去就石沉大海,昨天还有个同事说他更认可原来的那个方法,我感到很无语。如果说同事们觉得我的方法哪里不对,来讨论,那是一回事,可是现在都不了解我的方法原理,就这么评价,我真是不甘心啊!ps我的方法是有权威来源的。期待着走出新手效应……欢迎有类似经历的版友跟帖,并分享对策。

  • 分享你所遇到的记忆效应和解决方案

    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这就是记忆效应。在生活中,记忆效应无处不在,比如现在广泛使用的电池,是否觉得电池越来越不经用?当然也有好的一面,记忆金属,无论怎么变还是原来样。在实验室里是否存在这现象呢?其实关于记忆效应这个词在仪器分析中经常见到,但是仪器才没记性呢,都是以前样品惹的祸。   1.火焰法原子吸收:喷吸的高浓度样品在雾化室壁和燃烧器内留下残留物,使后续样品测定结果偏高   2.石墨炉原子吸收:原子化除残阶段未能完全除去某些元素的残留物,在下次测定其它试样时又缓慢蒸发出来,导致原吸曲线拖尾,延时返回基线。   3.气相色谱:部分组分可能在某一部位被可逆吸附或滞留,在一定条件下又会显出色谱峰。   4.液相色谱:改变一种洗脱溶剂时,遗留在色谱柱上的组分被洗脱下来,并以色谱峰形式出现。 是否还存在其他记忆效应现象,你的生活或者实验分析过程?那么怎么去消除这些现象呢?

  • 液相色谱中的溶剂效应问题汇总

    溶剂效应是样品溶液的溶剂强度强于流动相溶剂强度时可能会造成的峰展宽、峰分叉现象。现象色谱图上较早洗脱的峰扭曲变形或者开叉,与此同时较晚洗脱的峰则较为尖锐与对称,这些现象显示一个比较特殊的起因――样品溶液的溶剂很可能强于流动相。例如样品溶液的溶剂是100%乙腈(100%的强溶剂),而流动相的组成则较弱,18%的乙腈与72%的水。第一个峰是开叉的,并且与第二个峰相比,明显地变宽了。当样品溶液的溶剂变成流动相时,所有的峰形都改善了,且变得尖锐。解释当样品进样时,有可能出现峰展宽,最佳的样品溶液组成和体积将会保持在10%甚至更低,在这个例子里,当样品溶剂与流动相溶剂强度不同时,换句话来说,也就是样品未用流动相溶解,因此,有些样品分子溶解在强溶剂(100%ACE),并随强溶剂流过柱子,而有些则溶解在流动相中,从而导致峰分叉。当样品与流动相强度相差较小,进样影响也会小,第一个峰可能会宽于第二个峰,而当这种展宽导致必要的分离度降低时,这样情况应引起注意,例如使用一根短柱,和5UL进样,这与最佳进样体积4UL相近,用了极性更强的溶剂导致分离度明显的降低。避免的方法尽量用流动相来溶解样品,对于梯度洗脱,采用初始的流动相比例。对于在流动相中溶解度小,必须用强溶剂的时候,减少进样体积以消除溶剂效应的影响。版面相关帖子汇总:1、正确分析问题才能有效解决问题——不可忽视的溶剂效应2、出现溶剂效应了,请高人推荐流动相方案3、溶剂效应会影响峰面积吗?4、氨基酸衍生后样品溶液溶剂效应问题5、【原创】容易忽略的溶剂效应6、关于溶剂效应7、进样的溶剂效应8、用流动相定容样品和稀释储备液是否可以完全避免溶剂效应?9、检测红景天甙遇到了问题,分享下解决经历

  • 20769、23200.13溶剂效应的问题

    国标中最后的定容液是3+2乙腈水,但是初始的流动相是10%乙腈,这样导致了像氧乐果等在1分钟左右出峰的组分分叉很严重,要怎么解决溶剂效应的问题?如果用10%乙腈水定容最终样品,又怕没办法把农残都溶解出来,如果把初始流动相改为60%乙腈,又怕洗脱效果不佳,大家怎么做的?

  • 请教塞曼效应在原吸中的应用

    塞曼效应(Zeeman effect),在原子、分子物理学和化学中的光谱分析里是指原子的光谱线在外磁场中出现分裂的现象。在外磁场中,总自旋为零的原子表现出正常塞曼效应,总自旋不为零的原子表现出反常塞曼效应。例如钠原子的589.6nm和589.0nm的谱线,在外磁场中的分裂就是反常塞曼效应。镉的643.847nm(1D2态向1P1态的跃迁)谱线在磁场不太强时就是表现出正常塞曼效应。只有当外磁场的强度比较弱,不足以破坏自旋-轨道耦合时才会出现反常塞曼效应,这时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分别围绕总角动量作快速进动,总角动量绕外磁场作慢速进动。当磁场很强时,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不再合成总角动量,而是分别围绕外磁场进动。这时反常塞曼效应被帕邢-巴克效应所取代,其效果是恢复到正常塞曼效应,即谱线分裂成3条,相互之间间隔一个洛伦兹单位。这里磁场的“强”与“弱”是相对的,例如3T的磁场对于钠589.6nm和589.0nm的双线是弱磁场,不会引起帕邢-巴克效应,但对于锂的670.785nm和670.800nm的双线是强磁场,足够观察到帕邢-巴克效应以上内容均为摘录。我的问题在于我关注的Pb\Cr\本身属于正常塞曼分裂还是反常塞曼分裂?如果是反常塞曼分裂,需要施加多大的磁场?

  • 液相色谱的次级保留效应

    在良好的色谱分离中,样品分子仅是以单一的作用被保留。如反相色谱中,目标物与非极性烷基发生疏水性相互作用。但在以硅胶为基质的键合填料中,有些目标物能与硅醇基团作用,这就是次级保留效应,发生作用后,脱附的过程很慢,会使峰拖尾。除了硅胶中的硅醇基团,柱填料中痕量的金属杂质存在也可引起。

  • 【实战宝典】如何避免固相萃取使用过程中产生沟渠效应?

    [b][font=宋体]解答:[/font][/b][font=宋体]([/font]1[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从本质上讲,目标化合物从溶液中到达吸附剂的表面或活性位点是一个扩散过程。在到达表面或活性位点后,目标化合物与吸附剂会构建一个吸附动态平衡。无论是扩散过程,还是构建动态的吸附平衡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时间与溶剂的流速密切相关。[/font][font=宋体]([/font]2[font=宋体])流速是一个固相萃取过程中必须控制的参数。在上样环节,流速过快,导致目标化合物来不及到达吸附剂的表面或活性位点,就随溶剂一起流出[back=white]固相萃取小柱;而在洗脱环节,流速过快,[/back]导致溶剂在目标化合物在吸附剂的表面或活性位点附近未构建新的吸附动态平衡前就流出[back=white]固相萃取小柱,导致部分目标化合物依然保留在吸附剂上[/back]。[/font][font=宋体][back=white]([/back][/font][back=white]3[/back][font=宋体][back=white])在固相萃取中,溶剂流速过快,导致吸附填料的扰动,形成细小的所谓“沟渠”。[/back][/font][font=宋体][back=white]沟渠一旦形成,就无法修复或弥补。沟渠的存在会降低溶剂与目标化合物与吸附填料间的作用时间,从而降低萃取效果。[/back][/font][font=宋体][back=white]([/back][/font][back=white]4[/back][font=宋体][back=white])在一定程度讲,固相萃取的沟渠效应是溶剂流速过快的产物,同时反过来又会加快部分溶剂流速。只有控制住溶剂流速就可以避免沟渠效应。通常固相萃取中各环节的流速控制在[/back][/font][back=white]0.5~3.0mL/min[/back][font=宋体][back=white]之间,一般就不会产生沟渠效应。[/back][/font][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color=black][back=white]领取更多《实战宝典》请进:[url]http://instrument-vip.mikecrm.com/2bbmrpI[/url][/back][/color][/font][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color=black][back=white] [/back][/color][/font]

  • 特想搞定“溶剂效应”?进来看!

    特想搞定“溶剂效应”?进来看!

    “溶剂效应”会导致哪些峰形异常?如何避免溶剂效应?在HPLC分析中样品溶剂的选择和流动相是怎样的联系?为何建议使用流动相溶解样品?。。。。。一系列的问题都和样品溶剂的选择密切相关,如何解决真正的溶剂效应问题,又如何分辨哪些是非溶剂效应问题,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有哪些前辈留下的实战经验可供分享呢?一起来看看吧!什么是溶剂效应?样品溶液的溶剂强度强于流动相溶剂强度时可能会造成的峰展宽、峰分叉现象。即色谱图上较早洗脱的峰前沿或者开叉,与此同时较晚洗脱的峰则较为正常的现象。例如样品溶液的溶剂是100%乙腈(100%的强溶剂),而流动相的组成则较弱,18%的乙腈与72%的水。第一个峰是开叉的,并且与第二个峰相比,明显地变宽了。当样品溶液的溶剂变成流动相时,所有的峰形都改善了,且变得尖锐。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2/201602251549_585123_2452211_3.png可能发生溶剂效应的情况:出峰时间早;保留弱;进样量大。用流动相溶解样品能够得到很好的峰形 当溶解样品的溶剂不同于流动相时,样品溶剂与流动相发生混合,样品溶剂被冲稀。如果进样溶剂之强度高于流动相,样品在瞬间会表现为在较强溶剂中,并以较快速度通过色谱柱。表现在色谱图上就是∶色谱峰的保留时间缩短。`当进样溶剂与流动相混合时,一部分分子会先与流动相混合,致使这些分子通过色谱柱的速度发生变化,使峰形扭曲,发生变形。洗脱较早的色谱峰峰变形要比洗脱晚的色谱峰严重。解决进样溶剂问题的关键是使进样体积足够小,这样稀释过程会非常快;或使用比流动相弱的溶剂溶解样品。较弱的溶剂会使样品在色谱柱上发生浓缩,在某些情况下,色谱峰会比使用较强溶剂时窄一些。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溶解样品的溶剂比流动相强,进样体积应不高于25mL。进样体积大小与进样溶剂与流动相之间的差别大小有关。这一差别很容易凭经验得到∶逐渐加大进样体积,直至发生峰变形现象。采用比发生峰变形时小一些的进样体积即可。问题中发生的峰变形就是因为溶解样品的溶剂甲醇强度远远高于流动相,因而得到了变形的、展宽的峰。如果使用水来溶解样品,溶解样品的溶剂弱于流动相,峰形会得以改善。在离子对色谱中,我们建议使用流动相来溶解样品,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基线假峰的出现。 样品溶剂分别为100%乙腈、流动相时峰形分析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2/201602251550_585124_2452211_3.png上图中,色谱图上较早洗脱的峰扭曲变形或者开叉,与此同时较晚洗脱的峰则较为尖锐与对称,这些现象显示一个比较特殊的起因——样品溶液的溶剂很可能强于流动相。此种强溶剂效应的例子在左图中可见。此处的样品溶液的溶剂是100%乙腈(100%的强溶剂),而流动相的组成则较弱,18%的乙腈与72%的水。第一个峰是开叉的,并且与第二个峰相比,明显地变宽了。当样品溶液的溶剂变成流动相时,所有的峰形都改善了,且变得尖锐。见右图。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当样品进样时,有可能出现峰展宽,最佳的样品溶液组成和体积将会保持在10%甚至更低,在这个例子里,当样品溶剂与流动相溶剂强度不同时,换句话来说,也就是样品未用流动相溶解,因此,有些样品分子溶解在强溶剂中,并随强溶剂流过柱子,而有些则溶解在流动相中,从而导致峰分叉.当样品与流动相强度相差较小,进样影响也会小,第一个峰可能会宽于第二个峰,而当这种展宽导致必要的分离度降低时,这样情况应引起注意,在左图中,使用一根短柱,和5μL进样,这与最佳进样体积4μL相近,用了极性更强的溶剂导致分离度明显的降低,从2.1降到1.5(如右图,分离度为2或更大是评估一个完善方法的一个必要参数,也是每天方法的验证参数,1.5只是一个基本的分离度,任何一个方法或一根柱子都必需满足这个条件,当进样为一倍时,也就是10μL时,分离度更一步降低,此方法就不行了。来源:实验与分析

  • 溶剂效应在液相色谱中的影响

    溶剂效应是指溶剂对于反应速率,平衡甚至反应机理的影响。样品溶液的溶剂强度强于流动相溶剂强度时可能会造成的峰展宽、峰分叉现象。现象:色谱图上较早洗脱的峰扭曲变形或者开叉,与此同时较晚洗脱的峰则较为尖锐与对称,这些现象显示一个比较特殊的起因――样品溶液的溶剂很可能强于流动相。例如样品溶液的溶剂是100%乙腈(100%的强溶剂),而流动相的组成则较弱,18%的乙腈与72%的水。第一个峰是开叉的,并且与第二个峰相比,明显地变宽了。当样品溶液的溶剂变成流动相时,所有的峰形都改善了,且变得尖锐。解释:当样品进样时,有可能出现峰展宽,最佳的样品溶液组成和体积将会保持在10%甚至更低,在这个例子里,当样品溶剂与流动相溶剂强度不同时,换句话来说,也就是样品未用流动相溶解,因此,有些样品分子溶解在强溶剂(100%ACE),并随强溶剂流过柱子,而有些则溶解在流动相中,从而导致峰分叉。当样品与流动相强度相差较小,进样影响也会小,第一个峰可能会宽于第二个峰,而当这种展宽导致必要的分离度降低时,这样情况应引起注意,例如使用一根短柱,和5UL进样,这与最佳进样体积4UL相近,用了极性更强的溶剂导致分离度明显的降低。避免的方法:尽量用流动相来溶解样品,对于梯度洗脱,采用初始的流动相比例。对于在流动相中溶解度小,必须用强溶剂的时候,减少进样体积以消除溶剂效应的影响。

  • 溶剂效应产生的现象及原因

    样品溶液的溶剂强度强于流动相溶剂强度时可能会造成的峰展宽、峰分叉现象。。   现象   色谱图上较早洗脱的峰扭曲变形或者开叉,与此同时较晚洗脱的峰则较为尖锐与对称,这些现象显示一个比较特殊的起因――样品溶液的溶剂很可能强于流动相。例如样品溶液的溶剂是100%乙腈(100%的强溶剂),而流动相的组成则较弱,28%的乙腈与72%的水。第一个峰是开叉的,并且与第二个峰相比,明显地变宽了。当样品溶液的溶剂变成流动相时,所有的峰形都改善了,且变得尖锐。   解释   当样品进样时,有可能出现峰展宽,最佳的样品溶液组成和体积将会保持在10%甚至更低,在这个例子里,当样品溶剂与流动相溶剂强度不同时,换句话来说,也就是样品未用流动相溶解,因此,有些样品分子溶解在强溶剂(100%ACE),并随强溶剂流过柱子,而有些则溶解在流动相中,从而导致峰分叉。   当样品与流动相强度相差较小,进样影响也会小,第一个峰可能会宽于第二个峰,而当这种展宽导致必要的分离度降低时,这样情况应引起注意,例如使用一根短柱,和5UL进样,这与最佳进样体积4UL相近,用了极性更强的溶剂导致分离度明显的降低。   避免的方法   尽量用流动相来溶解样品,对于梯度洗脱,采用初始的流动相比例。对于在流动相中溶解度小,必须用强溶剂的时候,减少进样体积以消除溶剂效应的影响。 依稀记得似乎发过一次了,如果是,版主可以删帖哦

  • 看到一个好帖子转一下 -溶剂效应

    看到一个好帖子转一下  -溶剂效应

    溶剂效应”会导致哪些峰形异常?如何避免溶剂效应?在HPLC分析中样品溶剂的选择和流动相是怎样的联系?为何建议使用流动相溶解样品?。。。。。一系列的问题都和样品溶剂的选择密切相关,如何解决真正的溶剂效应问题,又如何分辨哪些是非溶剂效应问题,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有哪些前辈留下的实战经验可供分享呢?一起来看看吧!什么是溶剂效应?样品溶液的溶剂强度强于流动相溶剂强度时可能会造成的峰展宽、峰分叉现象。即色谱图上较早洗脱的峰前沿或者开叉,与此同时较晚洗脱的峰则较为正常的现象。例如样品溶液的溶剂是100%乙腈(100%的强溶剂),而流动相的组成则较弱,18%的乙腈与72%的水。第一个峰是开叉的,并且与第二个峰相比,明显地变宽了。当样品溶液的溶剂变成流动相时,所有的峰形都改善了,且变得尖锐。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2/201602260950_585208_1624767_3.jpg可能发生溶剂效应的情况:出峰时间早;保留弱;进样量大。用流动相溶解样品能够得到很好的峰形 当溶解样品的溶剂不同于流动相时,样品溶剂与流动相发生混合,样品溶剂被冲稀。如果进样溶剂之强度高于流动相,样品在瞬间会表现为在较强溶剂中,并以较快速度通过色谱柱。表现在色谱图上就是∶色谱峰的保留时间缩短。`当进样溶剂与流动相混合时,一部分分子会先与流动相混合,致使这些分子通过色谱柱的速度发生变化,使峰形扭曲,发生变形。洗脱较早的色谱峰峰变形要比洗脱晚的色谱峰严重。解决进样溶剂问题的关键是使进样体积足够小,这样稀释过程会非常快;或使用比流动相弱的溶剂溶解样品。较弱的溶剂会使样品在色谱柱上发生浓缩,在某些情况下,色谱峰会比使用较强溶剂时窄一些。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溶解样品的溶剂比流动相强,进样体积应不高于25mL。进样体积大小与进样溶剂与流动相之间的差别大小有关。这一差别很容易凭经验得到∶逐渐加大进样体积,直至发生峰变形现象。采用比发生峰变形时小一些的进样体积即可。问题中发生的峰变形就是因为溶解样品的溶剂甲醇强度远远高于流动相,因而得到了变形的、展宽的峰。如果使用水来溶解样品,溶解样品的溶剂弱于流动相,峰形会得以改善。在离子对色谱中,我们建议使用流动相来溶解样品,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基线假峰的出现。样品溶剂分别为100%乙腈、流动相时峰形分析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2/201602260951_585212_1624767_3.jpg上图中,色谱图上较早洗脱的峰扭曲变形或者开叉,与此同时较晚洗脱的峰则较为尖锐与对称,这些现象显示一个比较特殊的起因——样品溶液的溶剂很可能强于流动相。此种强溶剂效应的例子在左图中可见。此处的样品溶液的溶剂是100%乙腈(100%的强溶剂),而流动相的组成则较弱,18%的乙腈与72%的水。第一个峰是开叉的,并且与第二个峰相比,明显地变宽了。当样品溶液的溶剂变成流动相时,所有的峰形都改善了,且变得尖锐。见右图。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当样品进样时,有可能出现峰展宽,最佳的样品溶液组成和体积将会保持在10%甚至更低,在这个例子里,当样品溶剂与流动相溶剂强度不同时,换句话来说,也就是样品未用流动相溶解,因此,有些样品分子溶解在强溶剂中,并随强溶剂流过柱子,而有些则溶解在流动相中,从而导致峰分叉.当样品与流动相强度相差较小,进样影响也会小,第一个峰可能会宽于第二个峰,而当这种展宽导致必要的分离度降低时,这样情况应引起注意,在左图中,使用一根短柱,和5μL进样,这与最佳进样体积4μL相近,用了极性更强的溶剂导致分离度明显的降低,从2.1降到1.5(如右图,分离度为2或更大是评估一个完善方法的一个必要参数,也是每天方法的验证参数,1.5只是一个基本的分离度,任何一个方法或一根柱子都必需满足这个条件,当进样为一倍时,也就是10μL时,分离度更一步降低,此方法就不行了。样品溶剂最好具有哪些特点比较好?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2/201602260952_585213_1624767_3.jpg实战问答Q&A,绝对接地气!1.HPLC里面的溶剂效应是如何产生的,该如何避免?如何判断分叉的峰是否由溶剂效应造成,第一就是通过HPLC仪器比对一下两个劈叉峰的紫外吸收波谱,看看他们是否能完全一样的μV特征吸收,第二将进样体积调节到0.1μl看看,峰是否好转,如果满足上面两个条件几乎就可以肯定是100%的溶剂效应。产生原因1,样品溶液的溶剂很可能强于流动相。例如样品溶液的溶剂是100%乙腈(100%的强溶剂),而流动相的组成则较弱,18%的乙腈与72%的水产生原因2,就是进样量比较大,产生原因3,样品的pH值与HPLC流动相pH悬殊,比如酸性流动相体系,样品pH偏碱性(pH=10),这种情况下也很有可能发生其实上面三个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原因,那就是样品的溶剂与流动相存在一些不一样,当样品进入流动相的时候,由于这种巨大的差异,一部分样品溶解进入了流动相,一部分还留在进样的溶剂里面,所以在HPLC上出现了保留的差异,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案就是,使用流动相的起始梯度溶解样品,如果由于溶解度的问题,不得不改用其余的溶剂,那就只能降低进样体积来解决,比如 5μl,1μL。2.高效液相做专属性实验时,溶剂峰和目标峰出峰时间一样怎么办?分离的是氨基酸类物质,不是离子型化合物,流动相用的甲醇和水,也是用流动相配的溶剂,但是比例有少许差别,单进溶剂时确实有溶剂峰,用流动相配的样品可以和溶剂峰分开,我在做肠灌流实验,但是当样品进入动物体内灌流后,进样后就分不开了,我想把样品的出峰时间延长一些,认为能分开,但是不知道怎么调整,实在没办法。回答:问题1:你用的稀释剂是纯的有机相吗?稀释剂中有机相的比例一般尽可能与流动相一致,以减小溶剂效应.如果改变稀释剂仍不能改善,则说明你的色谱条件不合适,检测组分在色谱柱中几乎无保留.如果你的化合物是离子型的,一般需要使用缓冲盐,缓冲液pH值应在化合物pKa值正负2之外,以增强组分在色谱系统中的保留.如果不是离子型化合物,则减少有机相比例,以增加组分保留时间,避开溶剂峰.问题2:氨基酸类物质是两性化合物,出峰时间跟pH值有很大关系,样品经过动物体内后,pH值肯定是发生了变化的,样品的预处理就很重要了(这个你要请教其他高人,我没做过生物方面的药物分析)。如果你只是想单独延迟样品出峰时间,可以试着减少有机相比例,看能不能达到效果,如果不行,可能还是要用缓冲体系。3.醋酸曲安耐德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流动相为甲醇-水(60:40),ODS C18柱,紫外检测波长240nm,柱温30度。以前样品用甲醇溶解后直接进样,色谱峰各项参数正常。现在用甲醇溶解后进样,色谱峰变宽,必须用流动相溶解才能正常。仪器与色谱柱未更换,溶解样品的甲醇换成默克色谱纯甲醇也还是这样!什么原因?另外我需要测定的另一个中药中黄芩苷也出现了这种现象?我现在该怎么办?解答:溶剂效应是肯定的。溶剂效应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溶质的极性和流动相的极性不匹配,导致溶质被流动相包裹或部分包裹,不能充分分散并充分与C18交换,所以才导致峰展宽。你的醋酸曲安耐德极性并不是很强。我帮你查了它的log P,没查到,但根据我的经验,并根据其结构式我大概推算了一下,应该在2左右,应该属于中等偏弱极性的化合物(C26)。所以其在60:40这样含水流动相匹配度肯定不好。以前你做的没有问题,一个原因是上面各位所说的,溶解样品的甲醇可能含水量稍微高一些,比如大约含水2%(只是猜测哈),可能就不会出现溶剂效应,而这次用的甲醇含水量很低

  • 直读光谱仪的记忆效应

    直读光谱仪的记忆效应,您了解吗?欢迎来讨论之前在做铝合金标准化的时候,那块纯铝RA10的强度总是不太稳定,特别是在激发了其它两块高含量的RA18、RA19铝合金之后,前面几个点的数据非常不稳定,且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这应该就是资料上说的记忆效应吧有空就做了下实验,激发完高含量的RA18铝合金之后,连续激发纯铝RA10样品一圈,Si、Mg、Zn、Cu等元素均有较明显的记忆效应,特别是Si的记忆效应特别大,差不多激发了八九次之后才稳定,其它元素差不多需要四五次稳定下来又拿了锌合金的标样做了类似的试验,锌合金中Al、Cu等元素也是有记忆效应的,据资料上说铜也是有记忆效应的,可惜手上没有紫铜的标样,没法看具体的效果而铁基的记忆效应几乎没有,打完高Mn、高Cr、高Ni的RH33样品后立即测量纯铁RE12,几乎看不出来有记忆效应有些材质的记忆效应比较明显,而有些材质的记忆效应比较小,另外同一样品中不同元素的记忆效应也不完全相同这些跟哪些因素有关呢?有谁做过权威的实验吗?欢迎前来讨论

  • 进样时需要考虑的效应

    注射歧视:注射歧视是指通过进样系统进入色谱柱中的样品组成比例与实际不符的现象。不均匀汽化是注射歧视的主要原因,因此尽量使样品快速汽化是消除歧视的重要措施,包括采用较高的汽化温度,也包括使用合适的衬管。分流歧视:分流歧视是指在一定分流比条件下,不同样品组分的实际分流比不是不同的,这就会造成进入色谱柱的样品组成不同于原来的样品组成,从而影响分析的准确度。不均匀汽化是分流歧视的主要原因之一,即由于样品中各组分的极性不同,沸点各异,因而汽化速度各不相同。理论上讲,只要汽化温度足够高,就能够使样品的全部组分迅速汽化。只要汽化室内样品处于均相气体状态,分流歧视就是可以忽略的。然而,实际上样品在汽化室是处于一种运动状态,即必须随载气流动。从汽化室汽化到进入色谱柱的时间很短,沸点不同的组分到达分流点是,汽化状态可能不完全相同。这样,由于分流流量远大于柱内流量,汽化不太完全的组分就比完全汽化的组分可能多分流掉一些样品。造成分流歧视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不同样品组分在载气中的扩散速度不同。而扩散速度与温度是成正比的,所以尽量使样品快速汽化是消除分流歧视的重要措施,包括采用较高的汽化温度,也包括使用合适的衬管。溶剂效应:汽化的样品中溶剂是大量的,不可能瞬间进入色谱柱,结果溶剂峰就会严重拖尾,使早流出组分的峰被掩盖在溶剂拖尾峰中,从而使分析变得困难,甚至不可能。这一现象称作溶剂效应。消除溶剂效应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但就载气的流量来说,主要是采用所谓瞬间不分流技术。即进样开始时关闭分流电磁阀,使系统处于不分离状态,待大部分汽化的样品进入色谱柱后,开启分流阀,是系统处于分流状态。这样,汽化室内残留的溶剂其他(也包括一小部分样品组分)就很快冲分流出口放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溶剂拖尾,分流状态一直持续到分析结束,注射下一个样品时再关闭分流阀。原则上讲,瞬间不分流时间应足够长,以保证绝大部分样品进入色谱柱,避免分流歧视的影响;同时又要尽可能短,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溶剂拖尾,使早流出峰分析更为准确。这显然是有矛盾的。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是根据样品的具体情况(如溶剂沸点、待测组分沸点和浓度等)或操作条件来确定一个优化折中点。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时间值一般在30~80秒之间。文献报道多采用0.75分钟,即从进样到开启分流阀的时间为0.75分钟,通常能保证95%以上的样品进入色谱柱。

  • 基质匹配对基质效应的补偿效果

    我想知道基质匹配对基质效应的补偿效果,以回收率为衡量指标,加标浓度为5ng/mL、50ng/mL、500ng/mL,用溶剂标准曲线定量和空白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定量对加标结果进行比较其基质匹配对基质效应的补偿效果,这样可以吗?我的空白基质加标浓度为5ng/mL时,测得的结果为6.973ng/mL,那我的回收率为(6.973-0)/5*100%=139% 是这样吗?我是一名新人,有很多不懂的问题,希望各位老师们帮帮忙,救救孩子吧[img]https://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9.gif[/img]

  • 【分享】用umuC 测试水中遗传毒性效应的样品前处理方法

    摘要: umuC 实验是用于检测物质致癌、致突变性的一种有效方法. 本文将化学物质暴露阶段的温度细化为37 ℃,获得最佳灵敏度. 以北方某自来水厂的自来水为对象,研究前处理方法对遗传毒性诱导效应的影响,发现以OasisÒ HLB 固相萃取柱为浓缩柱,丙酮为洗脱溶剂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显示出最高的遗传毒性诱导效应. 对上述自来水厂不同工艺过程出水的遗传毒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氯消毒过程促进遗传毒性的诱导.

  • 气质联用进样时需要考虑的效应

    [b][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联用[/color][/url]进样时需要考虑的效应[/b][size=16px]  注射歧视:注射歧视是指通过进样系统进入色谱柱中的样品组成比例与实际不符的现象。[/size][size=16px]  不均匀汽化是注射歧视的主要原因,因此尽量使样品快速汽化是消除歧视的重要措施,包括采用较高的汽化温度,也包括使用合适的衬管。[/size][size=16px]  分流歧视:分流歧视是指在一定分流比条件下,不同样品组分的实际分流比不是不同的,这就会造成进入色谱柱的样品组成不同于原来的样品组成,从而影响分析的准确度。[/size][size=16px]  不均匀汽化是分流歧视的主要原因之一,即由于样品中各组分的极性不同,沸点各异,因而汽化速度各不相同。理论上讲,只要汽化温度足够高,就能够使样品的全部组分迅速汽化。只要汽化室内样品处于均相气体状态,分流歧视就是可以忽略的。然而,实际上样品在汽化室是处于一种运动状态,即必须随载气流动。从汽化室汽化到进入色谱柱的时间很短,沸点不同的组分到达分流点是,汽化状态可能不完全相同。这样,由于分流流量远大于柱内流量,汽化不太完全的组分就比完全汽化的组分可能多分流掉一些样品。造成分流歧视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不同样品组分在载气中的扩散速度不同。而扩散速度与温度是成正比的,所以尽量使样品快速汽化是消除分流歧视的重要措施,包括采用较高的汽化温度,也包括使用合适的衬管。[/size][size=16px]  溶剂效应:汽化的样品中溶剂是大量的,不可能瞬间进入色谱柱,结果溶剂峰就会严重拖尾,使早流出组分的峰被掩盖在溶剂拖尾峰中,从而使分析变得困难,甚至不可能。这一现象称作溶剂效应。[/size][size=16px]  消除溶剂效应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但就载气的流量来说,主要是采用所谓瞬间不分流技术。即进样开始时关闭分流电磁阀,使系统处于不分离状态,待大部分汽化的样品进入色谱柱后,开启分流阀,是系统处于分流状态。这样,汽化室内残留的溶剂其他(也包括一小部分样品组分)就很快冲分流出口放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溶剂拖尾,分流状态一直持续到分析结束,注射下一个样品时再关闭分流阀。原则上讲,瞬间不分流时间应足够长,以保证绝大部分样品进入色谱柱,避免分流歧视的影响 同时又要尽可能短,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溶剂拖尾,使早流出峰分析更为准确。这显然是有矛盾的。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是根据样品的具体情况(如溶剂沸点、待测组分沸点和浓度等)或操作条件来确定一个优化折中点。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时间值一般在30~80秒之间。文献报道多采用0.75分钟,即从进样到开启分流阀的时间为0.75分钟,通常能保证95%以上的样品进入色谱柱。[/size]

  • 【转帖】进样的溶剂效应

    此贴转自中国色谱网,感谢amian与lishaojing的辛勤工作。-----------------------------------------------------------------------------样品溶剂效应 很多因素可以导致峰形变差。样品溶液的组成与进样体积很可能就是导致此种现象的原因。问题色谱图上较早洗脱的峰扭曲变形或者开叉,与此同时较晚洗脱的峰则较为尖锐与对称,这些现象显示一个比较特殊的起因――样品溶液的溶剂很可能强于流动相。此种强溶剂效应的例子在图10-1A中可见。此处的样品溶液的溶剂是100%乙腈(100%的强溶剂),而流动相的组成则较弱,18%的乙腈与72%的水。第一个峰是开叉的,并且与第二个峰相比,明显地变宽了。当样品溶液的溶剂变成流动相时,所有的峰形都改善了,且变得尖锐。见图10-1B。解释当样品进样时,有可能出现峰展宽,最佳的样品溶液组成和体积将会保持在10%甚至更低,在这个例子里,当样品溶剂与流动相溶剂强度不同时,换句话来说,也就是样品未用流动相溶解,因此,有些样品分子溶解在强溶剂(100%ACE),并随强溶剂流过柱子,而有些则溶解在流动相中,从而导致峰分叉.当样品与流动相强度相差较小,进样影响也会小,第一个峰可能会宽于第二个峰,而当这种展宽导致必要的分离度降低时,这样情况应引起注意,在图10-2A中,使用一根短柱,和5UL进样,这与最佳进样体积4UL相近,用了极性更强的溶剂导致分离度明显的降低,从2.1降到1.5(如图10-2B),分离度为2或更大是评估一个完善方法的一个必要参数,也是每天方法的验证参数,1.5只是一个基本的分离度,任何一个方法或一根柱子都必需满足这个条件,当进样为一倍时,也就是10UL时,分离度更一步降低,此方法就不行了

  • 拖把柄断了之后

    拖把柄断了之后

    左边那一小段就是断掉的部分。[img=,690,92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10/201910030851338299_3338_1636655_3.jpg!w690x920.jpg[/img]

  • 基质效应(溶剂效应的一个变种)

    基质效应是指检测系统检测样品中的分析物时,处于分析物周围的所有非分析物质对分析物测定的影响。产生基质效应的原因与以下四个因素有关:仪器的设计、试剂的组成成分、测试方法的原理、质控材料的组成及处理技术等,通过回收率可以评估分析方法是否受基质效应的影响,一般若回收率普遍偏低、偏高或波动较大,建议考虑基质效应的影响。

  • 【分享】何谓热岛效应

    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主要有两种: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等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热岛强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日变化表现为夜晚强、白天弱,最大值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晚,上海观测到的最大热岛强度达6℃以上。季节分布还与城市特点和气候条件有关,北京是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上海和广州以10月最强。年均气温的城乡差值约1℃左右,如北京为0.7~1.0℃,上海为0.5~1.4℃,洛杉矶为0.5~1.5℃。城市热岛可影响近地层温度层结,并达到一定高度。城市全天以不稳定层结为主,而乡村夜晚多逆温。水平温差的存在使城市暖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向四周辐散,而附近乡村气流下沉,并沿地面向城市辐合,形成热岛环流,称为“乡村风”,这种流场在夜间尤为明显。城市热岛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空气湿度、云量和降水。对植物的影响则表现为提早发芽和开花、推迟落叶和休眠。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中典型的特征之一。它是城市气温比郊区气温高的现象。城市热岛的形成一方面是在现代化大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发出的热量;另一方面,城市中建筑群密集,沥青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热容量(可吸收更多的热量),而反射率小,使得城市白天吸收储存太阳能比郊区多,夜晚城市降温缓慢仍比郊区气温高。城市热岛是以市中心为热岛中心,有一股较强的暖气流在此上升,而郊外上空为相对冷的空气下沉,这样便形成了城郊环流,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在这种局地环流的作用下,聚集在城市上空,如果没有很强的冷空气,城市空气污染将加重,人类生存的环境被破坏,导致人类发生各种疾病,甚至造成死亡。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  近代地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德国科学家洪堡1799-1804年间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考察时发现,赤道附近的高山雪线,比中纬度的青藏高原许多高山的雪线低200米左右。例如:贡嘎山西坡雪线高5100米左右,而靠近赤道的厄瓜多尔基多附近的高山雪线仅约4800米多一些。这不符合常理:由于赤道地区热量较高,高山雪线通常应该从赤道向两极递降,到极地附近降至海平面。  据此,洪堡提出了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理论: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或称“下垫面”,青藏高原由于下垫面大面积抬升,(相当于把“火炉”升高),故其热量较同纬度、同海拔高度的其它地区高得多,甚至比赤道附近的同海拔地区也要高得多。  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对环境的多要素影响极大,如冰川、生物等。例如,贡嘎山南坡的垂直自然带和纬度相当的峨眉山相比丰富得多,许多树木的分布界线也设于峨眉山,就是这个原理。 城市热岛在近地面等温线图上,郊区气温相对较低,而市区则形成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出露水面的岛屿,被形象的称之为“城市热岛”。城市热岛中心,气温一般比周围郊区高1℃左右,最高可达6℃以上。在城市热岛作用下,近地面产生由郊区吹向城市的热岛环流。城市热岛增强空气对流,空气中的烟尘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凝结核,故城市降水比较去多。对欧美许多大城市研究发现,城市降水量一般比郊区多5%~10%。太阳能热岛效应 单片太阳能电池一般是不能使用的,实际应用的是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电池组件是由多片太阳能电池组合而成,用以达到期望的电压值。太阳能电池组件在使用过程中,如果有一片太阳能电池单独被遮挡,例如树叶鸟粪等,单独被遮挡的太阳能电池在强烈阳光照射下就会发热损坏,于是整个太阳能电池组件损坏。这就是所谓热岛效应。为了防止热岛效应,一般是将太阳能电池倾斜放置,使树叶等不能附着,同时在太阳能电池组件上安装防鸟针。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