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推进工程

仪器信息网推进工程专题为您整合推进工程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推进工程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推进工程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推进工程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推进工程话题讨论。

推进工程相关的资讯

  • 1261亿福建PPP项目落地 环保工程包正在推进
    p   据福建省PPP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提供的统计数据,截至6月底,我省PPP落地项目达101个,总投资1261亿元,占全省录入财政部综合信息平台327个项目的30.9%,其中入选财政部30个示范项目已落地27个,落地率90%。 /p p   落地项目结构为:市政工程24个、城镇综合开发19个、交通运输15个、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7个、水利建设6个、教育6个、旅游6个、医疗卫生5个、能源3个、科技3个、文化3个、保障性安居工程2个、体育2个 落地项目分布为:泉州25个、福州18个、漳州17个、宁德10个、三明9个、南平7个、龙岩6个、莆田5个、省直部门2个、平潭综合实验区1个、厦门1个 落地项目社会资本方共159家,其中央企30家、国企80家、民企49家,引入社会资本投资992.33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8.69%。 /p p   正在推进的工程包项目20个,主要集中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领域,其中已落地的PPP工程包3个,分别是福州市餐厨废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项目、南安市城镇污水处理项目、泉州市室仔前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系统改扩建项目。 /p p & nbsp /p
  • 实施“十大工程” 德州细化方案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28日,德州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解读了日前出台的《德州市碳达峰工作方案》。按照上级要求,为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顺利实现各项任务目标,德州研究制定了《工作方案》。6月5日,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和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德州市碳达峰工作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总体要求、实施碳达峰“十大工程”、保障措施三大部分。总体要求部分主要明确了“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德州市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降碳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实施碳达峰“十大工程”主要包括: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加快煤电小机组关停整合;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培育新动能;推进节能降碳增效,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加大重点耗能设备节能技改;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能效提升,大力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构建绿色低碳智慧交通体系;推进循环经济助力降碳,提升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水平,加快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推进绿色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推进低碳科技创新,加强低碳技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绿色低碳开放合作,大力发展绿色贸易,开展交流合作;推进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提高全民低碳意识,推广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保障措施部分主要包括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政策保障、加强评估考核等方面。接下来,德州将抓好任务落实,认真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决策部署,将碳达峰工作方案各项任务目标落实落细落地。完善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德州市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分行业、分领域编制实施细化方案,强化制度创新,科学有序推进我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坚持系统观念。做好“双碳”工作与加快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推进区域协同发展、落实能耗双控的结合文章,实现系统推进、一体落实,积极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德州样板!
  • 推进“双碳” 须重视工程热化学科技创新
    “碳中和目标从化学本质看,就是碳和氢的平衡和循环。”在近日举行的香山科学会议第746次学术讨论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何鸣元表示,工程热化学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科学技术基础。  此次会议上,专家指出,工程热化学领域科技创新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占关键工业行业化学反应80%  “相对于光、电诱发的化学反应,热诱发、热驱动的化学反应统称为热化学反应。”沈阳化工大学特色资源化工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许光文介绍,这种化学反应紧密关联热生成、热传递、热利用,往往以高温为特点,可能占据能源、冶金、材料、环境等关键工业行业化学反应的80%。  据了解,经典意义的热化学转化有3类过程,即焚烧、气化和热解。其自由基链式反应的本质特征使气液固3种相态的物质均可发生热化学反应。从工业视角分析,规模化和经济性是热化学转化要求的重要特点。  “碳能源包括天然气、石油、生物质和煤,还可以计入二氧化碳。”何鸣元从化学的角度分析道,碳能源的有效利用在于碳和氢的平衡,其中必然包括一系列的分子断键与重构。无论从大分子裂解生成较小的分子,或者从小分子构建成较大的分子,热化学转化在很多过程中都可以发挥重要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  许光文提到,一方面,各种能源燃料转化、矿产资源加工、废弃物无害化、各类动力获取及爆轰等,都依赖热化学反应形成的技术、装备及工程;另一方面,通过热化学反应途径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据了人类活动总碳排放的90%以上。  工业过程中的重要科技基础  当下,工程热化学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  专家认为,工程热化学作为工业过程中重要的科学技术基础,对构建以新能源为支撑的绿色低碳工业体系,推动工业过程流程再造和智能化转型,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以钢铁冶金行业为例,冶炼过程包括铁矿石的预处理、炼焦、炼铁、炼钢、铸造以及轧制等过程,在这一长流程中包含了大量的工程热化学问题。”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郭占成介绍。  郭占成表示,钢铁冶金作为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重点行业,正在从效率优先向兼顾节能与环境友好转变。钢铁冶炼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工程热化学基础理论作为科学参考。  从石化行业来看,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明丰分析,随着一系列低碳减排政策的推出,石化行业正在发生从传统能源化工向新型能源化工的绿色转型。石化行业将呈现以石油、天然气、煤、生物质、废塑料、二氧化碳等为原料的多元化供应格局,涉及蒸汽裂解、焦化、热解、氧化、燃烧、干馏等多种热化学反应的工艺过程与工程。  李明丰认为,梳理工程热化学在石化领域的应用及发展,提出该领域的共性问题,是构建新型现代工程热化学及其创新体系的重要一环。  “双碳”背景下面临诸多挑战  “双碳”背景下,工程热化学领域相关技术创新,既面临重大机遇,又面临重大挑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金红光研究员举了一些例子:燃料燃烧反应发生于1000℃—1700℃,但发电系统的最高工作温度仍局限于600℃,高温热能一直未能转化为电能。许光文同时指出,电石、冶金硅、电熔镁砂等的现有生产技术要求1500℃—2500℃高温、大量使用电弧炉加热,金属铝、镁、锌等的生产更需使用高温电解技术,造成能耗高、过程效率低,亟须过程低温化技术,实现直接加热或替代电解的变革性技术,显著推进工业节能和低碳排放。  此外,有效利用生物基碳燃料或实现碳基产品循环,推动化石碳的利用量大幅减少,也要求产业模式的创新和大规模热解碳化技术的突破;利用“碳”作为反应物的热化学工业过程众多,如基于焦炭的铁矿石碳还原,亟须应用低碳富氢气体甚至零碳的纯氢替代焦炭,这正成为冶金学科的热点和难点。  “热化学反应相关技术创新,甚至变革性替代,是实现低碳发展的保障。或者说,不解决热化学反应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本质上就难以达成碳中和目标。”许光文总结说。
  • 发改委等部门: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构建重大工程监测监管系统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等部门印发了《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主要涉及科技支撑、自然生态监测监管、森林草原保护、生态气象保障等四个重点领域,是推进其他各项重大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规划》在系统梳理我国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建设取得成就、面临形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眼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生态治理能力的相关要求,立足尽快补齐相关领域的突出短板,着力提升重点领域生态保护支撑能力,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并明确了相关保障措施。《规划》与各重点领域相关专项规划作了充分衔接,是《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部署的 9 项重大工程专项建设规划之一,是新时期优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推进相关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提到,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科研示范基地等科研平台建设,服务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全面提高自然生态监测监管水平,在“双重”工程监测监管平台建设中提出,构建重大工程监测监管系统,完善行业监管平台。原文链接:P020211222534124941807.pdf (ndrc.gov.cn)
  • 科技部推进遴选新建国家工程中心香港分中心
    北京1月20日电 2014年,科技部将积极推进香港的大学和研发中心申请成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的遴选新建工作,并适时公布相关推荐办法和程序,为启动香港分中心的第一轮申请工作作好准备。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曹国英20日表示,科技部多年来致力于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伙伴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以加强两地在基础科研领域开展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截至目前,已同意香港6所高校建设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伙伴实验室。   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自2013&mdash 2014年度起,运用&ldquo 创新科技及基金&rdquo 为每个实验室提供的资金支持,已从每年200万元港币提升到500万元港币。   2011年,科技部核准在香港成立的粤港干细胞及再生医学研究中心、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深圳分室,为加强两地在医学领域合作奠定了基础。   曹国英说,科技部还与香港创新科技署合作,先后依托香港科技园设立国家绿色科技产业化(伙伴)基地、依托香港应用技术研究院设立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依托香港科技园设立国家现代化服务业产业化(伙伴)基地。   此外,2010年科技部认定&ldquo 深港产学研基地&rdquo 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促进香港研发成果在广东实现产业化,至今已累计孵化企业300多家,在孵企业约200家,累计毕业企业约100家。该基地还引入香港科技大学的若干实验室,为香港研发成果在广东实现产业化提供高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持。   曹国英表示,今年科技部还将继续推动两地开展科技产业园区的对接合作,加强科研设施和服务资源的合作和共享,支持内地企业在香港设立技术和产品研发中心。与香港合作举办现代服务业领域培训班,为推动内地与香港在科技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搭建平台。
  • 吴有生院士:加快智慧海洋建设,推进人工智能对海洋工程装备的变革
    海洋是远未充分开发、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资源宝库,世界经济和军事竞争的重要领域。开发深海资源与发展海洋经济、改善海洋环境与保护海洋生态、振兴海洋科学与占领前沿阵地、维护海洋权益与保卫国家安全,必须有强大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与产业的支撑能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则是推动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与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海洋开发和智慧海洋建设的现实要求和重要驱动力。当今,人工智能技术正大踏步走向社会生产与生活的与各个方面,显著提升效率、效益、质量,并推动绿色化发展 其在海洋装备领域的应用广度、深度和成效也日新月异,并呈现出多领域、多维度及交叉融合的发展态势,涵盖了海洋科学研究、资源开发、交通航运、环境监测、生态保护、安全保障、新兴产业等多个方面,展示了智慧海洋建设的变革性前景。  1)智能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和安全运维。基于海洋工程装备的现场监测,综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法,实现全面感知、实时互联、分析决策、自主学习、动态预测,可快速识别和判断海洋工程装备的性能变化,为海洋工程装备的创新设计、协同控制和智能运维提供直接技术支撑。  2)智能潜水器与海洋资源勘探。智能潜水器在海洋资源勘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潜水器可以实现自主探测、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为海洋资源的发现与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3)智能海洋监测系统与环境保护。智能海洋监测系统是保障海洋环境安全的重要手段。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对海洋污染、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的实时监测与预警,为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greatocean  4)智能船舶与海洋交通管理。智能船舶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领域的重要应用方向之一。通过智能航行操控、能源与动力系统智能管理、辅机安全运行智能监控、全船实时安全监控、节能环保智能监控、振动噪声智能监控、货物信息智能管理、船空岸一体化信息综合系统等技术,提高船舶航行运营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经济性、环保性,推动海洋交通管理的现代化与智能化。  未来,智慧海洋建设将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迎来更多的创新性突破。需重点关注如下研究方向。  1)深度学习与数据挖掘。随着海洋数据的快速增长,如何利用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有效挖掘海洋环境及海洋装备的数据信息和规律,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可以探索基于深度学习的海洋与装备数据分析和预测模型,用于海洋环境变化与气候演变、海洋装备在复杂环境中的功能与安全性、环境与装备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为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更加精准的科学依据。  2)智能感知与海洋环境和海洋装备状态智能监测。未来可以加强智能海洋传感器、智能无人装备等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与开发中的应用研究,实现全方位、多维度监测。同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化的监测系统,实现对海洋环境与海洋开发装备特征的自动识别、实时预警和智能调控,为海洋开发、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相协调的有效手段。  3)智能装备与海洋工程施工。在海洋工程施工领域,可以进一步研究智能无人水下探测作业装备、智能船舶等智能装备的应用。未来可以探索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海洋工程施工方案,实现海底管道铺设、海上平台建设等工程任务的智能化,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4)智能决策与海洋管理。在海洋管理与决策支持领域,可以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资源管理、海洋安全保障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未来可以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海洋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对海洋资源开发、海上交通管理、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智能化决策与管理,提高海洋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5)人工智能与海洋国际合作。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科研、海洋资源开发、海洋救援、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探索涉海国际合作模式,共同应对全球性海洋问题,推动智慧海洋建设在国际范围内取得更大的成果和影响。GREATOCEAN  智慧海洋建设是当前和未来海洋事业的必然趋势,在未来的智慧海洋建设中,人工智能技术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期待通过《科技导报》系列文章的探讨,进一步加深对人工智能在海洋工程领域的应用和影响的理解,为人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 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全面推进 这两类仪器成最大赢家
    p   今年是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实施的关键时期,从今年中旬开始,各个省份纷纷开始了仪器采购工作。据仪器信息网小编统计,此次仪器采购涉及的仪器多样,包括实验室仪器(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61122/206918.shtml" target=" _self" title=" " 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1509万元仪器开始招标 /a )、在线监测仪器(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60607/193084.shtml" target=" _self" title=" " 水利部11亿元地下水监测工程将开展大批仪器采购工作 /a )和现场仪器,而从众多招中标信息中看出, strong 水位监测仪器 /strong 和 strong 采样器 /strong 成为采购量最大的两类仪器。 /p p   其中水位监测仪器为各个省份单独采购,部分名单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2/insimg/0d393e77-4d90-4b67-b64e-1bb31f66571b.jpg" title=" QQ截图2016120215090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2/insimg/28715758-8a85-4607-8f4b-4f41fbc7d22e.jpg" title=" QQ截图20161202150934.jpg" / /p p   采样器为水利部集中采购,详情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2/insimg/06044ebe-e576-47cb-8522-639ad25e0297.jpg" title=" QQ截图20161202150949.jpg" / /p p   据悉,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总体建设任务包括1个国家地下水监测中心、7个流域中心、63个省级(含新疆建设兵团)监测中心和信息节点、280个地市分中心;共计20401个监测站点、相应配套地下水位信息自动采集传输设备20401套等;工程总投资为222218万元。其中水利部门投资110262万元,建设10298个监测站点。故除水利部分以外,国土资源部负责部分估计也会很快开始招标,仪器信息网会持续关注! /p
  • 我国环保投入最大的水专项推进大会举行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推进大会暨部省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推进大会暨部省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今日在京举行。水专项领导小组组长、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主持部省签约仪式并讲话。他强调,要坚持既定目标、多出成果、协同创新、强化管理,把水专项打造成民生工程、精品工程和廉洁工程。   周生贤说,2007年水专项启动实施以来,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动员和组织全国上千家单位、上万名科技工作者,经过不懈努力,基本实现了“控源减排”阶段目标。一是突破一批“控源减排”关键技术,支撑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超额完成。在工业废水深度治理方面,突破了化工、轻工、冶金、纺织印染、制药等重点行业控源减排关键技术214项,在70项大型工程中得到验证。在城镇污水处理和饮水安全保障方面,突破了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深度脱氮除磷关键技术,在环太湖、环渤海等地区建设20个示范工程,对500多座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研发受污染原水净化处理、管网安全输配等40多项饮用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在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方面,初步突破畜禽养殖废弃物生态循环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关键技术,在太湖、洱海等流域进行示范取得明显效果。二是综合集成示范多项关键技术,增强改善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的信心。水专项组织了全国优势科技力量,紧密结合重点流域污染防治规划的实施,选择太湖、滇池、辽河等重点流域开展大兵团联合攻关,系统集成了流域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在近600项示范工程中进行推广应用。2009-2010年环境监测结果显示,辽河、淮河干流化学需氧量消除劣Ⅴ类,海河水质有所改善 太湖富营养状态由中度变为轻度,劣Ⅴ类入湖河流由8条减少为1条 巢湖富营养化程度得到明显改善,基本遏制了蓝藻水华大面积暴发 滇池外海水质明显好转。三是研发一批关键设备和成套装备,带动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针对水环境监测、污泥处理处置、水处理等设备国产化率低等问题,集中力量重点研发50项国家急需的产业化关键技术和设备,扶持一批环保企业成功上市。四是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科技攻关团队和领军人才。充分发挥环保与住建直属系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三支力量的作用,统筹国家和地方优势资源,采用地方推荐、部门筛选、公开择优等多种方式遴选出近300个水专项科技攻关团队,建立院士工作站、研究基地等平台,引进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培养上百名学科带头人、中青年科技骨干和5000多名博士、硕士,建立人才凝聚、使用、培养的良性机制。五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水专项组织实施的社会氛围。几年来,水专项通过举办各类展览、研讨、培训等形式,广泛宣传水专项的总体部署、战略目标和主要成就,赢得了各地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2011年,在“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十一五”环保成就展、全国科技成果巡回展等一系列展览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水专项取得的积极进展给予充分肯定。   周生贤指出,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为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重大专项,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进行研究部署。要认真学习领会,牢牢把握水专项的目标定位,进一步明确水专项的努力方向。一是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必须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紧紧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惠民生、促和谐的工作目标,切实抓好水专项组织实施工作,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二是服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积极投身到这一事业当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通过大专项带动大创新,通过大创新促进大发展。三是服务水环境质量改善。要把改善水环境质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要在为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科技支撑这个根本问题上下功夫、做文章、求突破。要科学认识解决我国水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妥善处理好当前与长远、手段与目标、中央与地方等各个方面的关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实现水环境质量的改善。   周生贤强调,“十二五”是水专项攻坚的关键阶段,做好这一阶段的工作必须更加注重流域统筹,更加注重成果集成,更加注重绩效管理,更加注重发挥地方作用以及更加注重产业化目标。一要坚持既定目标。要重点突破“减负修复”关键技术、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和流域水环境监控预警“业务化”运行技术,自主研发水污染治理整装成套技术与装备,引导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完善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管理两个技术体系。要以控制氮、磷营养盐为重点,确保太湖、巢湖、滇池和三峡库区等流域示范区水质提高一个等级并消除劣Ⅴ类,不暴发大面积蓝藻水华,城市河道水质消除劣Ⅴ类。要以控制化学需氧量、氨氮为重点,确保辽河、海河、淮河、松花江等示范流域水质消除劣Ⅴ类,生态功能局部恢复。二要坚持多出成果。水专项实施情况的好坏,最终要靠成果来评价。课题层面要重点抓核心关键技术突破,项目层面要重点抓流域整装成套技术集成和示范应用,主题层面要重点抓共性关键技术总结和凝练,流域层面要重点抓“一湖一策”、“一河一策”和示范区水质改善,专项层面着重完善两个技术体系,强化对节能减排和流域水质改善的支撑。总体专家组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大技术统筹和集成力度,紧紧围绕国务院批复方案中确定的15个关键技术突破,以验收促成果产出,以成果倒逼任务设计,切实提高水专项绩效。三要坚持协同创新。要依靠国家和地方的联动,发挥政府协调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整合优势科技力量,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构建最广泛的科技攻关统一战线,举全国之力组织实施好水专项。当前,要在太湖、滇池、辽河、松花江等条件比较成熟的重点流域探索建立区域性、流域性的水环境研究机构,作为协同创新的研究平台,聚集国内外优势科技力量,为重点流域水质改善提供科技支撑。四要坚持强化管理。要充分发挥水专项重点流域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以落实部省合作协议为抓手,共同推进水专项组织实施。将水专项作为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的重要内容,并把水专项实施情况纳入重点流域地方政府责任考核。进一步落实水专项项目(课题)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协调各有关地方政府明确本辖区项目和课题牵头组织单位和行政负责人。要进一步完善有关立项、财务、管理、验收等规章制度,运用信息化管理平台,不断提高水专项组织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周生贤说,水专项是建国以来投入最大的环保科研项目,所有参与人员要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奉献的精神,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水专项打造成民生工程、精品工程和廉洁工程。   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出席会议并讲话,水专项领导小组副组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与水专项领导小组成员、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分别代表水专项牵头组织部门与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云南省、昆明市、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负责同志签订部省共同推进水专项合作协议。江苏省副省长徐鸣等5位同志作了典型发言。   水专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和代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专项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同志,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专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同志,水专项咨询专家组、总体专家组、主题专家组、流域专家组专家,各项目牵头单位负责人,项目(课题)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 我国首个空间核推进技术联合实验室成立
    p   8月26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2所获悉,我国首个空间核推进技术联合实验室日前在京成立,实验室将以我国航天发展战略为牵引,瞄准深空探测任务需求,在空间核推进技术领域开展工程应用研究。 /p p   空间核推进研究起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集中在美、俄,两国已完成大量地面验证,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果。当前国际宇航界普遍认为,空间核推进技术必将成为人类未来探寻宇宙的革命性手段,具有极为宽广的任务应用前景,并具有明显的性能和成本优势。 /p p   据了解,该实验室由五院502所牵头,联合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设计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成立。502所是国内最早开展空间核推进系统研究工作的单位之一。相关负责人表示,实验室将把握住我国航天科技和核科技快速发展的机遇,探寻良好的运行体制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三家单位的优势,大力发展空间核推进事业,真正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工程应用”的深度融合,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培育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更好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努力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联合实验室。 /p p /p
  • 水利部:加快推进农村供水县域统管工作
    一、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经过持续努力,现已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工程体系,管理管护水平不断提高。但也要看到,农村供水工程点多面广,小散工程占比大,有些依靠村集体或群众自行管理,专业化运营程度低,供水不稳定,群众反映比较强烈。近年来,部分省份探索实施农村供水县域统管,由专业化公司或专管机构承担辖区内农村供水县域或片区统一管理、统一运行、统一维护,工程实现专业化管护,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群众普遍满意,取得良好效果。实践表明,实现县域统管有利于加强工程管护,有利于整体提升服务水平,有利于农村供水水量水质保障。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县域统管是健全农村供水管理责任体系、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手段,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切实履职尽责,加强全局谋划,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快推动。二、总体要求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求,按照“政府监管、企业化运营、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总体思路,建立或引进专业化供水企业,加快推进农村供水县域统管,有条件的推进城乡供水统一管理。全面落实农村供水县域统管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水行政等行业部门监管责任、统管主体运行管理责任,以水质水量达标、管理服务到户为目标,建立完善县域农村供水专业化管护平台,健全优化县域统管标准服务体系、运营管理体系、监管责任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实现农村供水专业化管护全覆盖,不落一户一人,供水工程实现良性运行,农户享受优质供水服务,实施主体取得合理收益,最大程度实现同一供水区域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同监管。三、重点任务(一)建立县域统管推进机制。要将县域统管纳入省级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目标任务,明确适合本地实际的县域统管运营维护、水价形成和水费收缴、税收优惠、跟踪调度、监督考核等推进机制。遵循“覆盖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制定或调整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价,并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承受能力。对于水价不能反映运行成本,或不能满足24小时供水运行成本的农村供水工程,依法依规建立财政补贴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将财政补贴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及中长期财政规划,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加快安装用水计量设备,推进用水计量收费,创新水费收缴方式,提高水费收缴率。(二)明确县域统管模式和实施主体。根据镇村分布、政府财力、人口规模、工程布局等因素,充分考虑县域内农村供水工程实际,科学确定县域统管模式。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规模化程度高的县(市、区、旗),依托城市自来水厂、城乡供水公司、水务公司等,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工程数量较多、规模化程度偏低或管理主体多元、权属结构较为复杂的县(市、区、旗),依托农村供水公司、供水总站等,承担县域或片区全部农村供水工程管护,也可通过投建管一体化模式实现县域统管。人口居住分散、密度小的藏区、牧区等,可委托第三方专业技术服务公司机构实现县域统管。通过特许经营、授权经营、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确定统管实施主体,同步签订管理服务协议,明确服务范围、标准要求和各方责任,确保统一服务全覆盖。(三)做好县域统管专业化管护工作。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督促统管主体全面加强从水源、水厂、水质、管网到用户的全链条、各环节管理服务,统一管理维护、供水质量、运营服务等标准要求,对辖区内农村供水工程及供水运行承担统一专业化管护。一是完善专业管理组织机构。科学设置岗位职责,建设内控制度,配置搭建专业化管理运维队伍,负责对农村供水设备开展日常巡查、药剂配送、管养维护、应急维修、水质检测等专业运维。二是完善专业管理标准流程。制定专业化运行管理、巡查维护、供水质量、用户服务、维修抢修、应急供水、安全生产等管护标准,规范标准化工序流程,依法合规经营。三是加强绩效考核,将其与专业运行管理、供水服务质量挂钩。强化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规范操作管理和日常水质检测,确保管理专业、运转高效、水质安全。四是建立智慧管理服务平台,提高农村供水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广远传智能化水表、预付款收费,提高水费收缴率。推行用户报装、报修、缴费等线上线下一站式便捷服务。实行信息发布、水质和服务公开、24小时服务等制度。五是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做好应急预案,落实应急物资储备,及时演练,妥善应对突发事件。完善问题受理、响应、回访机制,畅通渠道,高效答复处理。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要进一步压实地方责任,研究出台县域统管推进过程中的重大政策,为发挥统管主体作用创造良好条件,协调解决突出问题,满足统管主体合理诉求,确保农村供水县域统管顺利实施。 (二)强化资金支持。要完善农村供水财政、金融、生产用电、建设用地、税收、水资源费等优惠政策,发挥政策合力,引导推进县域统管。对实施县域统管的县(市、区、旗),通过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中央水库移民扶持基金、农村供水工程维养经费等资金予以倾斜支持。(三)严格监督管理。要建立调度、通报等监督机制,及时掌握县域统管工作进展。对统管主体的水量水质、水费收缴、设施设备运营、管网维护、群众投诉等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并与维养资金安排挂钩。要强化信用评价管理,对履职不到位、服务不及时、质量不过关、水质不达标的,限期予以整改。屡次整改不到位的纳入不良信用记录,终止履约合同,禁止其参与农村供水工程管护服务。水利部和各有关流域管理机构将加强对农村供水县域统管工作的跟踪调度。(四)加强宣传引导。地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探索推广不同区域农村供水县域统管的模式做法,加强典型经验的凝练总结,强化交流互鉴,营造良好发展氛围,推动农村供水县域统管和专业化管护全覆盖。
  • 《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稳步推进
    2012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以下简称《纲要》)部际联席会议今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通报了《纲要》实施一年来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席会成员单位和天津、内蒙古、福建、甘肃、陕西、武汉等地参会代表介绍了在贯彻落实《纲要》方面取得的成果和实践经验,分析了环境宣教面临的形势,并就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据介绍,《纲要》印发后,各有关部门通过召开座谈会、开展媒体报道等形式,对《纲要》进行了宣传,各地环保、宣传、文明办等部门联合印发、转发了《纲要》,落实工作逐渐在全国展开。在机制建设方面,成立了《纲要》贯彻落实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纲要》的实施工作。经各部门同意印发《贯彻落实〈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重点工作分工方案》,明确了各部门的分工,细化分解任务,为《纲要》规定目标的实现明晰了责任主体,为“十二五”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和指南。   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负责人介绍说,《纲要》提出的“十二五”五大重点环境宣传教育行动任务稳定推进。环保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和典型宣传形成声势 在中宣部的指导下,组织了环保楷模孟祥民同志先进事迹宣传,并作为环保系统的典型向全社会推出。舆论引导能力、新闻传播能力不断增强。在中宣部指导下,环境新闻报道重点宣传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历史性转变、探索环保新道路的新举措、新成效和新进展。全民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稳步推进。近两年来,环境保护部进一步加强面向学校、农村、社区、企业等不同社会群体的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有效进展。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得到引导。2010年发布了《关于培育引导环保社会组织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环境文化产业开局起步。按照中央有关要求,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稳妥推进出版、报刊改制,探索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环境文化企业。支持、开展环境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纲要》中五大全民环境教育行动顺利启动,取得丰硕成果。同时,环保理论研究工程初见成效 全国环境教育示范工程已经启动 环境电视传播工程步入轨道 环境文化工程结出成果 环境宣教信息化工程正在筹建 推进依法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完善宣传教育体制机制、启动全民环境意识评估体系建设、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绩效评估体系研究及全力落实资金保障5项保障措施得到全力落实,为《纲要》各项任务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 《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知识产权推进计划》印发
    为加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知识产权工作,切实发挥知识产权对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根据《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的总体要求,结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编制并印发了《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知识产权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   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知识产权工作将紧紧围绕“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这一任务展开,努力营造产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的良好环境。《推进计划》由《2012年国家知识产权任务分解表》和《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知识产权推进计划项目表》组成,具体包含了16项任务和44个项目。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全面落实国家知识产权计划任务。依据《2012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2012年中国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和《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要点》中我部任务分工,分解为16项任务。   二是实施产业知识产权风险评估与预警工程。按“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原则,开展关键技术领域专利分析和风险评估,研究提出产业风险与预警评估指标,分类开展重点产业和重要贸易活动知识产权信息的跟踪、分析,为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三是实施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培育工程。按“稳妥推进,逐步推广”的工作部署,紧密围绕工业转型升级重点任务,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提出工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基本要求和评估规范,探索部省合力推动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能力提升的工作模式,面向企业不同需求进行分类指导和培训。   四是行业知识产权基础能力建设。重点建设工业行业知识产权综合数据支撑公共服务平台、部知识产权网络宣传平台。建立和完善部知识产权管理政策、规章文件,为开展部知识产权工作提供政策保障和条件支持。   五是重要政策与共性问题研究。针对工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涉及与知识产权制度相关的重要政策和共性问题,组织开展分析研究,厘清对策思路,提出措施建议,为行业管理、产业政策和措施制定提供支撑和依据。
  • 温家宝: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3月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来自祖国各地的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13亿人民的重托出席盛会,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五年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45%、14.29%。“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的目标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10%。   温家宝在回顾“十一五”以来的主要工作时指出,“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我国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施了两年新增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其中,新增中央投资1.18万亿元。自主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占15.3%。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45亿千瓦,其中水电9601万千瓦、核电384万千瓦。关停小火电机组7210万千瓦,淘汰了一批落后的煤炭、钢铁、水泥、焦炭产能。推进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成造林2529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万平方公里,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和工业“三废”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五年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45%、14.29%。   温家宝指出,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依然突出。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加快解决这些问题,让人民满意。   温家宝强调,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经济的内在活力。   温家宝说,“十二五”期间,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10%,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明显提高基本农田灌溉、水资源有效利用水平和防洪能力。   温家宝指出,今年政府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 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推进传统能源清洁利用,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温家宝说,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还需要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开展工业节能。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投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低碳城市试点。加快城镇污水管网、垃圾处理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推广污水处理回用。启动燃煤电厂脱硝工作,深化颗粒物污染防治。加强海洋污染治理。加快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地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继续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巩固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完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加快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应急等体制建设。   今年政府还将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完善国有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制,加强境外国有资产监管。在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推行增值税改革试点,推进资源税改革。
  • 加快推进全国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动员大会召开
    p   为落实国务院第114次常务会议精神,全面实施燃煤电厂 a title=" " target=" _self"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SampleFilter-S02005-T000-1-1-1.html" strong 超低排放 /strong /a 改造和节能改造,国家能源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1月15日在京召开加快推进全国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动员大会(视频会议)。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出席会议并强调,要在全国范围内加快现役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步伐,以重大工程实施带动总量减排,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支撑。 /p p   陈吉宁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需要各地方各部门各行业积极行动起来,谋实策、出实招、求实效。全面实施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就是煤电行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的突破口和标志性工程。全面实施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是一项重要的国家专项行动。我们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按照《工作方案》要求,统一思想,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p p   陈吉宁强调,开展煤电行业升级改造潜力大、前景广、环境效益明显,要在全国范围内加快现役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步伐,以重大工程实施带动总量减排,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支撑。面对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的客观形势,各地要把加快现役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作为完成“十三五”减排目标的“压舱石”、作为改善环境质量的硬任务,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统筹,毫不动摇地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p p   陈吉宁要求,各级环保部门要与发展改革和能源主管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加快推进工作进度。一要加强工作部署,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制定和细化工作方案,明确环保措施和具体要求,及时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二要做好指导服务,会同有关部门及行业协会加强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确保环保设施工程质量。三要落实政策措施,配合当地价格主管部门,把超低排放电价支持政策落到实处。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四要强化监测监管,对于数据造假、设施运行达不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严肃处理。五要加强信息公开,各级环保部门要做好监督性监测及信息发布工作,煤电企业要按照环境信息公开要求,及时公布自身环保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span 六要严格评价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 /p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环保厅(局)、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华能、大唐、华电、国电、国家电投集团公司、神华集团、国投公司、华润、浙能集团、中资公司,中电联、电力规划设计总院、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等有关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p
  • 2012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名单公布
    日前,科技部公布了2012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名单,全国共遴选出201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4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86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8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其中,中科院32人入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2个团队入选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家单位入选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这些入选的人才、团队和示范基地来自中科院所属的33个研究所和大学。此次公布的是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首批入选名单,也是对中科院人才工作成效的一次检验。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由科技部、人社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基金委、中国科协等单位共同组织实施,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2012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采取各地方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分配名额推荐的方式进行,其中分配中科院直接推荐名额“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个。
  • 科技部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推进五项工作
    2月1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发布会,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介绍了科技部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推进的五项重点工作及农业科技创新的情况,提出要把加强现代农业与村镇建设科技摆在整个科技工作的优先地位,研究农业农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农村科技创新创业等。   科技部重点推进五项工作是:一、强化国家粮食安全科技支撑能力。张来武说,粮食安全必须走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之路。中国走高产之路不能满足对粮食的巨大需求,要从中低产田、盐碱地、旱地、节水农业等进行突破。下一步,科技部要抓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此前,科技部会同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联合湖南等13个粮食主产区共同实施该工程。&ldquo 十二五&rdquo 以来,在项目区的204个县(市)累计建立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核心试验区44万亩、技术示范区2665.27万亩、技术辐射区26321.06万亩,&ldquo 三区&rdquo 增产粮食1421.20万吨。要推进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科技部、中科院联合启动了该工程,集中突破环渤海区域近5000万亩盐碱地增产增效问题。目前,在河北省建立中低产田核心示范区9万多亩,在山东建设示范区面积达13万亩。在河北沾化核心示范区应用耐盐抗旱新技术,取得小麦单产最高898斤、玉米单产最高800斤的高产纪录。要加强农业重大技术创新,重点是加强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前沿技术以及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关键技术。   二、探索现代种业创新体系改革。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要&ldquo 加快发展现代种业&rdquo 。2012年2月,第二届中国博鳌农业(种业)科技创新论坛举办,由此拉开了推动种业市场化、商业化和国际化创新体系再造的改革实践。科技部发布《生物种业&ldquo 十二五&rdquo 科技发展重点专项》,统筹国家科技支撑和863计划,部署农林动植物种业科技专项,组织25个项目,安排经费16亿元。通过专项实施,已创制出优质、抗病、高产农作物新品种535个,优良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达3.5亿多亩,优良动物新品种6.2亿只(头)。构建种业成果转化体系,北京国家现代农科城建立的种业科技成果托管中心和技术交易中心,已汇集了各地成果6000项,推介农作物新品种7000个。构建种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筹建以社会资本为主导的种业科技创新基金等。张来武说,推进现代种业创新体制的改革,就是要推动种业市场化、商业化和国际化创新体系再造。种业创新成为了科研计划管理改革的关键,种业的成果推广要有托管和交易体系,种业创新基金要来源于财政和社会的资金,要将科技特派员培养成种业体系的新型经营主体。   三、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早在2002年,科技部就开始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2009年,科技部等8部门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的意见》。科技特派员制度已成为农业农村创新驱动的重要抓手,有助于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创新驱动具有重要作用。截至2013年9月,全国已有近72万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村一线,共形成利益共同体5万多个,创办企业15000多家 实施科技开发项目4.5万项,创业获利400多亿元,辐射带动农民6000多万人 并通过引导科技特派员已组建各种专业技术协会等3.5万家,发展会员460.9万人,建立科特派服务站1.6万个,引进推广新技术6.1万项,推广新品种6.8万个。张来武说,能把科技带到农村、农业、农民中去的创业的,都可叫做科技特派员。目前国际上已有国家想分享中国的科技特派员经验。科技特派员对于解决未来中国谁来种地的问题极具价值,他们是中国职业农民的先锋队。   四、加强食品安全科技创新驱动。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明确提出要&ldquo 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rdquo 。为此,科技部要研究提出食品安全创新驱动解决方案顶层设计。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无缝化、系统性设计。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结合,发挥技术、品牌、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市场机制等各方面创新的叠加效应。培育食品安全基地和品牌、创新食品安全市场主体、构建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中心、强化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金融支持、增进食品安全市场信用和消费信心、探索创新驱动和接轨国际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其次,加强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构建开放可扩展农业物联网应用服务支撑平台与信息数据共享系统,开发食品跟踪与追溯服务系统。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技术体系,已完成制定一批国内标准以及国际接轨的标准规范。突破食品绿色、安全、高效加工关键共性技术,在粮食绿色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五、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推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自2001年以来,已有118个园区。据不完全统计,园区累计引进推广新技术1.6万项,示范推广新品种3.82万个 建成技术核心区300万亩,技术示范区5000万亩 农业科技贡献率60%左右,科技成果转化率达70%以上。园区入驻涉农企业总数达6376家,年产值达4627亿元。园区累计发展1万多名科技特派员,组建各类专业技术协会1500多个,直接参与农户19万户。   去年12月30日,科技部联合有关部门在北京召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推进会,宣布成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这标志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工作率先推动了由政府主导的行政化管理向联盟主导的社会化管理模式的转变,是我国农业科技界具有开拓性的重大改革。通过发展园区联盟,实现了全国农业科技园区各类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推动&ldquo 四化&rdquo 同步。有助于促进不同园区之间政策联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形成大联合、构建大市场,推动建立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有利于积极创新园区现代产业商业化模式,推进农业的电子商务,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服务业。   张来武说,118个园区遍布全国各地,推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是为了将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农业,克服传统城市化、工业化的弊病。118个园区通过联盟,采用市场、社会规则管理,在政府自治下,成立联盟基金,带动一二三产和各园区创业,带动各地方建立创业基金,形成社会化、民主化、市场化的联盟管理机制。
  • 十二五期间我国继续推进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近日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发布,“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在能源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空间和天文科学、粒子物理和核物理、工程技术科学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科学装置。同时,按照择优布局的原则,国家将继续在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基础研究骨干基地。   规划中提到:在能源、信息、资源环境、农业、人口健康、先进制造、交通运输和公共安全等国家战略需求领域,以及基础前沿领域和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按照择优布局的原则,继续在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基础研究骨干基地。结合技术创新工程实施,加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推进港澳地区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建设。   在规划中,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部分,国家将从“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布局”、“加强科技条件资源的开发应用”以及“推进科技平台建设和开放共享”等三个方面开展。   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   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是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物质基础。要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目标,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基本建成满足科技创新需求的资源和条件支撑体系。   (一)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布局   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继续完善现有各类创新基地建设布局。加强分类指导,引导各类创新基地按照各自功能要求良性发展。推动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建设。   在能源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空间和天文科学、粒子物理和核物理、工程技术科学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科学装置。   在能源、信息、资源环境、农业、人口健康、先进制造、交通运输和公共安全等国家战略需求领域,以及基础前沿领域和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按照择优布局的原则,继续在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基础研究骨干基地。结合技术创新工程实施,加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推进港澳地区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建设。促进军民共建国家实验室建设。支持部门和地方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围绕重大科学工程和重大战略科技任务,建设若干国家实验室。继续稳步推进国家野外科学研究观测研究站(网)建设。加强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先进技术研究中心、军民共建实验室建设。   在关键产业技术领域,结合区域特色和优势科技资源,建设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加强考核评估,调整优化建设布局。加强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国家级分析测试中心、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家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国家计量科技创新基地等综合实验服务基地建设。   进一步加强大学科技园、企业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示范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和布局。推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创新联盟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   (二)加强科技条件资源的开发应用   加强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和应用。以新原理、新方法为突破口,研发若干前沿重大科研仪器设备。集中力量攻克若干科学仪器设备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研发一批重要通用科学仪器,提升科学仪器设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科学仪器的小型化、专用化研究,加快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学仪器的应用示范和产业化。   着力推动科研用试剂、优势实验动物资源、实验动物新品种(系)的开发与应用,加强重要分析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强科技文献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建立高精确度和高稳定性的计量基标准和标准物质体系,加强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民生改善以及其他重点领域的计量基标准、计量方法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加强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研究,强化创新方法的应用推广。加强科技条件资源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推动科技条件资源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推进科技平台建设和开放共享   进一步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布局,强化支撑服务能力建设,更加突出平台的开放运行和为研发创新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在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能源、海洋、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以及新兴、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推动多学科交叉集成、面向社会开放服务的共享平台建设。继续加强科学仪器设备、计量基标准装置、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网络科技环境、自然科技资源等各类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开放共享。建立健全平台运行服务的评价体系、管理模式和支持方式。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向社会开放科技资源。   加快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网络建设,构建国家科技资源调查的长效机制,加强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标准化工作。按照分层建设、分级管理的要求,加速中央和地方优质资源的衔接互动。
  • 八部门发布《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
    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八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和任务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到2020年,推进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1.设立科学家工作室。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支持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   2.造就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军人才。   3.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向科技型企业,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4.建设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通过给予持续稳定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5.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营造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   二、实施原则   1.坚持与科技、教育规划相衔接。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强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工作的紧密结合。   2.坚持与重大任务相结合。加强高端引领,突出科技前沿、重点领域和战略需求,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培养、造就和集聚人才。   3.坚持体制机制创新。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在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和评价激励等方面积极探索,着力激发科技人才敬业奉献、求真务实的内在动力,建立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专心创业的良好环境。   4.坚持统筹协作。加强项目、基地、人才的紧密结合,统筹推进现有科技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加强部门协作和区域统筹,做好与部门、地方现有人才计划的有效衔接,形成部门协调有效、地方落实有力、组织实施有序、资源配置合理的工作格局。   5.坚持分类推进。按照“整体部署、分类推进、试点先行、逐步完善”的工作原则,针对不同任务特点,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法和工作步骤。对于探索性强、实施难度大的任务先行开展试点,逐步完善,积累经验后全面展开。   三、遴选条件及方式   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不同特点,结合现有的工作基础,支持对象分别按照以下条件和方式进行遴选。   1.科学家工作室。   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首席科学家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研究方向处于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世界科技前沿领域   --取得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突出成就,具有发展成为世界级科技大师的潜力   --能够坚持全职潜心研究   --坚持科学精神、品德高尚。   首席科学家由有关部门、地方或国内外权威专家推荐产生。科学家工作室要有具体的科研规划、建设方案和部门(地方)支持措施,加强与国家相关人才计划的衔接。科技部组织专家对首席科学家人选和工作室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会同有关部门或地方批准建设。   2.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在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高水平创新成果,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具有主持承担国家或地方重要科技项目的经验   --表现出较强的领军才能、团队组织能力   --拥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年龄在45周岁以下。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由有关部门、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重点科研基地等限额推荐或知名专家特别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进行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3.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科技型企业的主要创办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   --企业创办不足5年   --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企业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和成长性。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同等条件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承担单位的主要创办人、法人科技特派员的法人代表以及“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入选者优先。   4.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所从事科研工作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方向和长远需求   --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经历   --团队创新业绩突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团队组织结构合理、核心人员相对稳定   --团队具有明确的创新目标和科研规划。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由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牵头组织单位择优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5.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牵头单位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   --牵头单位应有丰富的科技资源、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人才培养基础   --牵头单位建立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开展国际化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   --牵头单位建立了科教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机制   --在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方面先行先试,能够发挥较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部门和地方择优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对基地建设方案进行论证,经推进计划部际协调小组批准后建设。   四、支持措施   1.落实和制定配套政策。加大现有人才政策落实力度,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具体情况,在科研管理、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人员激励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并先行先试、逐步完善。   2.加强人才与项目、基地的有机结合。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和重点创新基地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对人才和团队的培养。改革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简化立项程序,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中已承担科研项目的,完成项目任务后优先给予滚动持续支持 未承担科研项目的,可自主提出研究项目,符合国家科技计划要求的,按程序给予优先立项。具备条件的依托单位优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   3.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统筹国家科技计划等相关经费的安排,调整投入结构,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设立中央财政专项经费,对科学家工作室等重点任务给予支持。加强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4.探索建立适应不同任务特点的具体支持措施。对科学家工作室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不参与竞争申请科研项目 首席科学家实行聘期制,赋予其充分的科研管理自主权,建立国际同行评议制度。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加大培养和支持力度,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落实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5.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进计划入选对象所在单位、园区、地方和部门要集成各方资源,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及时总结推广在推进计划实施过程中创造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加强对优秀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宣传报道,为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进度安排   推进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   1.2011年,为部署启动阶段。发布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制定具体实施措施 开展科学家工作室建设试点,启动各项任务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2.2012年至2015年,为全面实施阶段。到“十二五”中期,完成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的制定完善工作。到“十二五”末期,推进计划各项任务完成过半,开展中期考核评估。   3.2016年至2020年,为深化完善阶段。到2020年,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建设人才培养基地等方面完成推进计划总体目标,带动和引领各类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发展。   六、组织实施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推进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1.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成立由科技部牵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参加的推进计划实施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研究协商重大问题。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部。   2.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择优遴选一批国内外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高水平专家作为推进计划咨询专家,完善咨询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推进计划组织实施中的决策咨询作用。   3.建立绩效评估机制。根据推进计划的实施进度和目标要求,实施定期的报告制度和评估制度,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加强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跟踪管理和评估考核,不断完善实施工作,提高推进计划实施效果。
  • 已投资5200亿元推进碳达峰,节能降碳改造动起来
    4月15日,国家发改委就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有关工作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司长欧鸿在发布会上表示,将按照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要求,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煤电节能降碳改造,推进石化、钢铁等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同时带动装备制造等行业投资。这些领域的节能减碳是碳达峰十大行动的组成部分之一。欧鸿表示,国家发改委将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要求,重点从四个方面做好扩大有效投资工作:第一,聚焦重点领域。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按照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要求,推进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和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方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煤电节能降碳改造,推进石化、钢铁等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同时带动装备制造等行业投资。第二,强化资金要素保障。一是加强资金保障。中央预算内投资着力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项目建设,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急事。今年专项债券规模为3.65万亿元,目前各地方正在加快发行使用。叠加去年四季度发行的专项债券,今年可使用的专项债券资金规模较大。国家发改委将指导督促地方加快专项债券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同时,协调加大重点项目融资支持力度,推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保持较快增长。二是加强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加强与自然资源部门的工作衔接,做好国家重大项目用地保障;同时,对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有序实施能耗单列。第三,加快推进项目实施。一是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指导督促地方加快履行项目各项审批手续。同时,依法依规履行项目建设程序,防止“未批先建”“边建边批”。二是加快项目开工建设。督促做好征地拆迁、市政配套等开工前准备工作,推动尽早开工,协调保障用工和原材料供应,推动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第四,激发社会投资活力。社会投资在全部投资中占大头。现阶段我国投资需求潜力仍然巨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扩大有效投资空间广阔。国家发改委将落实和完善社会资本投融资合作对接机制,促进社会资本重点项目落地实施。积极推动盘活存量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健康发展,督促回收资金加快用于新项目建设。欧鸿强调,截至目前,国家发改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32个,总投资5200亿元,其中审批24个,核准8个,主要集中在交通、水利、能源、高技术等行业。特别是针对“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102项重大工程,欧鸿透露,目前,工程实施有力有序推进,工程整体进展顺利,实现良好开局。一批重大项目已竣工投产,如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福建福清5号、6号机组已建成投运,四川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全部机组已投产发电。
  • 全国数字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浙江德清举行
    7月20日,全国数字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浙江德清举行。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马有祥出席会议并讲话,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卢山致辞,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主要负责同志作工作部署。会议指出,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美好生活、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数字中国、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会议强调,“十四五”是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要瞄准农业农村现代化主攻方向,聚焦重点领域和短板弱项,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要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加快发展,加大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力度,支撑好重点领域工作;要大力推进农村电商提档升级,做好工程引领、基础建设、人才培育和品牌打造;要大力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深化应用,加强数据制度、数据资源和应用场景建设;要大力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创新发展,加快补齐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短板,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能力、信息服务水平和农民数字素养,持续巩固拓展网络帮扶成效。相关部委司局负责人,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网信部门、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部分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代表,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有关单位负责人等参加会议。会上,来自浙江、吉林、河南、四川等4省和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重庆市渝北区等2个数字乡村试点地区的相关负责人及企业代表就数字乡村建设工作进行了交流。与会领导参观“浙江乡村大脑”与会领导参观“浙江乡村大脑”在"浙江数字乡村与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革成果展"上,来自农业农村部、中央网信办和各省农业农村系统的领导及嘉宾,还现场参观了由托普云农全资子公司——浙江森特作技术支撑参与建设的“浙江乡村大脑”建设运行情况。莫干山镇五四村考察点,与会嘉宾参观“浙江乡村大脑”会议同期,参会领导及嘉宾还走进莫干山镇五四村、洛舍镇东衡村等考察点,现场考察信息化赋能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成果。
  • 重磅:新一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拟入选名单出炉!
    今天(2016年3月17日),国家科技部正式公示了2015年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拟入选对象名单,本次共产生了307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1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14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34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作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创新人才计划的含金量还是相当高的,来看一看新一批的入选名单和各单位的入选数据统计结果。  什么是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到2020年,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1.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支持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  2.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军人才。  3.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向科技型企业,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4.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通过给予持续稳定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5.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营造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  从今年各大高校的入选情况看,华中科技大学入选了8个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个创新团队 哈尔滨工业大学也入选了8个领军人才,2个创新团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天津大学均入选了7个创新人才和1个创新团队,表现优异。最后来看看具体的入选名单和各单位的入选数据统计吧:  附件1: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拟入选对象名单.doc 附件2: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拟入选对象名单.doc 附件3: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拟入选对象名单.doc 附件4::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拟入选对象名单.doc
  • 基金委“十二五”将推进仪器基础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六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3月23日在京举行。在开幕式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陈宜瑜主任以《突出战略导向营造创新环境 不断开创科学基金事业发展新局面》为题作了工作报告 孙家广副主任作《关于制定科学基金“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说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监督委员会朱道本主任作了监督委员会工作报告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綦成元司长、财政部教科文司赵路司长到会并讲话。全委会委员出席会议,监督委员会委员列席会议。国务院法制办、国务院研究室、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审计署、中科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等部门的有关同志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开幕式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王杰主持。   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总结2010年的工作,研究今后一段时期科学基金工作思路和今年主要任务。   陈宜瑜主任在总结2010年的工作时指出:2010年,科学基金工作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突出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的战略导向,统筹部署研究项目、人才项目和环境条件项目资助格局,科学评审约11.9万份各类申请,择优资助了各类项目26580项,金额约96.53亿元,全面完成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为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做出了应有贡献。   一、在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完成了项目受理、评审和资助工作   在项目资助方面,面上项目资助13030项,金额45亿余元。重点项目资助436项,金额约9.7亿元。重大项目资助14项,金额1.4亿元 重大研究计划资助444项,金额约4.86亿元。各类联合基金资助195项,金额近1.68亿元。   在人才资助方面,一是持续扩大后备人才资助规模。青年科学基金资助8350项,比上年增长37.36%。二是稳步推进西部和少数民族等地区人才发展。地区科学基金资助1326项,比上年增长43.82%。三是促进创新拔尖人才成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适度提高资助规模,2010年资助198人,金额 3.88亿元。四是着力培育创新团队,2010年资助创新研究群体29个。五是重视女性科学家培养工作。实行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女性科研人员的评审政策,促进了女性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   在推进国际(地区)合作方面,基金委与美国国立卫生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欧盟研究总司、南非国家研究基金会签署合作协议,国际合作网络不断拓展。与境外机构共同资助的合作研究计划超过20个,投入经费超过1亿元。2010年国际合作资助经费2.89亿元,比上年增长71.2%。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资助80人,促进中外青年学者合作交流。   二、在科学基金管理工作中,探索性地开展了绩效管理的国际评估工作。   国际评估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和财政部大力支持。系统整理了科学基金25年资助管理数据资料,组织征集了资助成果和人才、推动学科发展、支撑国家需求等方面的评估案例555个,为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国际评估专家针对科学基金战略定位、资助绩效、管理绩效、社会影响等开展了全面评估。   三、在筹划未来发展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和制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   加强研究集成,推进与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合作开展发展战略研究,增强规划的科学性 广泛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部分依托单位、地方科技厅的意见和建议 加强专家咨询,提请两院院士大会对研究报告进行咨询,组织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对规划进行审议,科学遴选了优先发展领域。   在谈到2011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工作设想时,陈主任指出:2011年是“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中央财政投入科学基金达到120亿元,比上年增长16%以上,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在扎实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突出以下要点:   1、全面启动实施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准确把握“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深入理解战略引导、统筹发展、完善机制、激励创新的总体思路。要牢牢把握发展目标,统筹实施原始创新、创新人才、开放合作、创新环境和卓越管理战略。要明确战略任务和专题部署,有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序推进、逐步落实资助创新研究、培育创新人才、推动学科发展等重点工作。   2、发扬改革精神,大力营造创新环境。创新环境建设对加快推进自主创新至关重要。我们将以创新资助管理为抓手,大力营造着眼长远、稳定支持、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保障科学家安心、专心、潜心开展科学研究。一是科学调整资助模式。要防止和克服因“多头申请”等牵扯科研精力的现象,让科学家心无旁骛地探索创造。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将面上项目执行期从3年延长到4年,重点项目执行期从4年延长到5年,单项平均强度分别由2010年的34.7万元和221万元提高到60万元和300万元。二是重视变革性研究。逐步建立针对风险高、创新性强的研究项目的特殊评审机制,鼓励大胆探索。三是切实为科学家“减负”。要推进集约、简约、节约型管理,集成管理事项、统筹安排评审,优化管理程序、提供便捷服务,节省管理成本、勤俭办事办会,让科学家从疲于评审、忙于被评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3、着眼原始创新能力建设有效推进创新研究。突出更加侧重基础,推进学科发展。突出更加侧重前沿,加强重点部署。推进仪器基础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学筹划联合资助工作,有效发挥科学基金的导向作用。积极落实开放合作战略,构建以我为主的国际(地区)合作研究网络。   4、立足国家人才工作全局切实培育创新人才。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资助要坚持促进基础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激发大学生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加大青年基金资助力度,将单项平均资助强度提高到25万元,继续扩大资助规模,为基础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后继力量。积极扶植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人才成长,将地区科学基金单项平均资助强度提高到50万元。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要造就学术领军人物。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资助要着力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冲击世界科技前沿的杰出科学家和创新团队。   5、以绩效国际评估为契机不断完善科学基金管理机制。加强评估报告系统分析,不断深化对基础研究发展规律、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和科学基金管理创新规律的认识,探索通过整体评估促进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着力建设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的中国特色科学基金制,推动实现“十二五”发展战略目标。   会议还提供了《关于2010年科学基金预算与资助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预算与资助工作报告》供全委会委员审议。
  • 天津:推进民企设研发机构 政府实验室加大开房
    自主研发独有技术,可谓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中的“独门绝技”,但由于资金、规模等多方面原因,研发创新成为民营企业的“软肋”。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民营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推进大型民营企业发展高水平研发机构,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研发机构。   日前,本市《关于鼓励和促进我市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提出将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新兴产业、市政公用事业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农业基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等九大领域。民营资本的进入,给市场带来了活力,但缺少核心竞争力成为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瓶颈。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本市民间投资展将占全社会投资比重实现年均提高1%,到2015年超过46%。促进民营建立研发机构,创新研发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才能确保这一目标实现。   《关于加快推进民营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出台,将推进本市大型民营企业发展高水平研发机构,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研发机构,完善支持民营企业研发机构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国家和地方的联动工作机制。根据意见,在国家鼓励发展的重点产业领域,鼓励有条件的大型骨干民营企业组建企业(中央)研究院,加强对行业战略性、前瞻性和基础性技术问题的研究,提升民营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和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鼓励中小民营企业通过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联合研发机构,或通过投资控股、参股等方式共建研发机构。国家和地方利用政府资金支持建设的科技基础设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等技术创新平台,将加大先进实验仪器、装备和设施向民营企业研发机构的开放力度。   此外,根据《意见》,还将鼓励和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建立服务于民营企业的培训机构,加强对企业研发机构主要负责人与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提供有关技术发展方向的指导和帮助。
  • 2012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开始推荐
    据科技部网站消息,2012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现已开始。   推进计划相关任务的推荐对象应符合《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确定的遴选条件,同时:   1.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从国家、部门和地方在研重大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中择优遴选,人选使用单位要提出使用培养计划并承诺给予必要工作条件保障。推荐人选为海外引进人才的,已入选“千人计划”的暂不纳入此次推荐范围 其他海归人才须已回国工作两年以上且今后3年内每年在国内工作9个月以上。   2.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重点从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中择优遴选。团队负责人同时应符合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基本条件,年龄不超过50周岁。团队的核心成员应不少于5人、不超过15人。团队所在单位要提出团队建设和培养计划并承诺为团队发展提供必要保障条件。   3.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优先从各类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承担单位的主要创办人、科技特派员中遴选推荐。推荐人选所在地方要在加大支持力度、落实相关激励政策等方面作出明确承诺。   4.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主要从改革积极性高,并在人才培养使用的体制机制创新、政策环境营造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国家级科技园区、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中择优遴选推荐。   推荐人选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http://program.most.gov.cn)实行网上统一申报、推荐。申请单位需要在申报中心网站进行注册,具体注册及审核过程请认真阅读网站说明。   推荐材料经依托单位和推荐单位审核并加盖公章后,各推荐对象申报材料一式八份,统一以推荐单位公文形式报送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其中同类任务中有多个推荐对象的要进行排序),报送截止时间为2012年11月5日。
  •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青岛推进海底碳封存项目研究
    丹麦日前启动“绿沙”(Greensand)二氧化碳封存项目,将来自丹麦等国家的二氧化碳封存在北海海床下,以应对气候变化。这是全球首个跨境碳封存项目,丹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封存“进口二氧化碳”的国家。报道称,项目在试运行阶段结束后,每年将封存150万吨二氧化碳。到2030年,将拥有每年封存800万吨二氧化碳的能力。我国海上首个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设备在青建造完工(来源:青岛日报)环顾国外,将二氧化碳封存在海底,已经成为被众多国家接纳的减缓全球变暖的解决方案。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CCUS技术在CCS技术基础上增加了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环节,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我国针对CCUS的布局正在不断拓展。2021年8月,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宣布,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启动,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探出一条新路。今年1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次发布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封存潜力巨大,预测达2.58万亿吨,可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支撑。这份至关重要的“潜力评价”报告,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牵头完成。而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设备已于去年在青岛全部建造完成,布设在我国南海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油田,预计今年将正式向海底灌注二氧化碳。显然,在我国CCUS的发展过程中,青岛企业、院所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全国各个沿海城市加快探索海底碳封存路径的“先行者”之一。海底碳封存,一个潜力巨大的未来产业正在崛起。我国海底具有巨大的碳封存潜力我国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国家。近年来,我国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在100亿吨左右,约为全球总排放量的1/4。为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研究表明,即便充分利用替代能源和生态系统吸收,我国碳达峰后每年仍有数亿吨的二氧化碳负排放缺口,利用CCUS技术进行地质碳封存是必要的解决手段。根据封存地点,地质碳封存分为陆地地质碳封存和海底地质碳封存。海底碳封存是将二氧化碳从工业过程、能源利用或大气中分离出来,并注入海底深部地质体中实现二氧化碳永久减排的过程,是目前国际上最成熟的二氧化碳负排放技术之一。“与陆地碳封存相比,海底碳封存具有远离人类居住地、远离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表水体和地下水层等特点,安全性更高,环境风险更小。”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评价工作牵头负责人、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陈建文说,实施海底碳封存,因为需要增加海上运输、铺设海底管道等环节,成本会更高。但海底巨大的封存潜力和未来巨大的封存规模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早在201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就组织实施了“全国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评价与示范性工程”,对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进行了初步评估。“此前的潜力评估,评价参数与相关数据主要来自公开资料,评价精度较低。”陈建文介绍,2021-2022年,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部署下,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牵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参加,充分利用20余年的海洋地质调查实测地质和地球物理数据以及公开发表的商业性油气勘探开发等资料,系统开展了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评价,证实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巨大,预测盆地级封存潜力达2.58万亿吨。2.58万亿吨是如何评估出来的?陈建文告诉记者,国际上评估海底碳封存潜力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机理法,即根据二氧化碳封存在海底的各种方式如溶解封存、束缚封存、构造地层封存等进行计算,主要针对的是小范围的目标层,相对精准;另外一种是体积法,这种方法主要根据海底封存的有效空间进行计算,比较适合针对广阔海域的评估。“我们此次评价,创新提出了符合我国海域地质条件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评价方法——模型体积法,根据我国海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4个关键技术模型获取参数,重点对我国海域适宜海底碳封存的18个盆地进行了潜力评估,并优选出了重点目标区,为下一步海底碳封存示范工程选址提供了方向。”陈建文说。资料显示,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户。2020年,沿海11省(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总量近一半,未来减排任务艰巨。在碳封存方面,东部沿海地区陆域沉积盆地面积小、分布零散,适宜碳封存的地质条件相对较差,封存潜力有限。而海底碳封存的巨大潜力以及安全性等优势,为城市减排提供了一个解决思路。“海域盆地稳定性好,实施海底碳封存时,有海水层覆盖、远离人类居住地、远离淡水水体,本身比较安全。即便发生泄漏,也是初步泄漏到海水里面,通过海水稀释淡化并及时维护,不会产生大的风险灾害。”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印萍表示。我国示范研究项目正加快开展实施海底碳封存,在国外已被证实安全有效。其中,海底碳封存运行时间最长、最为成熟的案例在挪威。1996年,挪威启动Sleipner油田CCS项目,将开采油气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分离,通过一口斜井将其注回到咸水层,利用海底咸水层地质结构的气密性来封存二氧化碳。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商业规模的咸水层碳封存工程,运行20余年来,每年封存二氧化碳100万吨,封存的二氧化碳没有异常活动,无泄漏情况出现。海底碳封存是如何实现密闭安全的?陈建文解释说,进行海底碳封存时,一般先利用机器对二氧化碳进行增压,使二氧化碳达到超临界状态,即由气态转化为液态,最后通过注入井封存到储层中。适合海底碳封存的储层包括深部咸水层、枯竭油气层、不可采煤层等。其中,深部咸水层是主力储存空间。以深部咸水层为例,最佳结构为穹顶式地质结构,这种结构就像是一个倒过来的碗,注入在其中的二氧化碳,由于密度比地下咸水低,因此运移到碗的顶部。同时,碗顶有厚厚的盖层盖住,二氧化碳很难渗出,因此具有良好的封闭性。在长时间尺度上,封存的二氧化碳还会与水和岩石发生矿化反应,大部分二氧化碳会被固化在岩石中,小部分二氧化碳溶入地层水之中。“挪威海底碳封存案例的成功,说明海底碳封存是可行的、安全的。”陈建文介绍,在前期成功的基础上,挪威于2021年批准了北极光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将二氧化碳注入和封存在北海海床下2600米处。从2024年起,北极光项目每年将能够处理和封存80万~150万吨二氧化碳,后期将达到500万吨。挪威之外,巴西、澳大利亚、丹麦等国家纷纷启动了海底碳封存项目。据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统计,目前全球海域遍布着9个国家共16个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项目。这其中就包括2021年启动的我国海上首个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项目。2022年,该项目设备在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全部建造完成,业已服役于我国南海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油田。据了解,该项目将海上油田伴生的二氧化碳分离和脱水后,回注至地下咸水层,永久封存于地层深处,预计每年可封存二氧化碳约30万吨,累计封存二氧化碳146万吨以上,相当于植树近1400万棵或停开近100万辆轿车所达到的减排目标。该项目已于3月19日开启二氧化碳回注井钻井作业,预计今年6月份进行二氧化碳灌注,正式进行海底碳封存示范。这是中国海油实施的我国第一个海底碳封存示范项目,而布局还在深化。今年1月,中国海油、广东省发改委、壳牌集团和埃克森美孚公司在中国北京和广州、英国伦敦、美国休斯敦、新加坡五地,以“线上+线下”形式共同签署《在中国大亚湾地区开发和运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简称CCS/CCUS)项目联合研究协议》,标志着我国首个海上规模化千万吨级CCS/CCUS集群研究项目正式启动。从百万吨级到千万吨级,从示范工程到商业项目,我国海底碳封存开始瞄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路径。当然,关于海底碳封存的探索并不止于此。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中国海油还有两个海底碳封存项目正处于预研究阶段。一个位于东海,工作人员正在研究利用采空的天然气田来封存二氧化碳;一个位于渤海,工作人员正在就二氧化碳封存于油气田进行研究。可以看出,为应对气候变化,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我国海底碳封存示范研究项目正在加快推进。青岛政府、院所和企业将三方合力加快探索无论是从国外还是国内发展形势来看,海底碳封存,正在展示出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前景。今年2月,欧洲正式通过了碳关税调节机制,对没有完成减排指标的国家出口的产品课以关税,水泥、钢铁、电力、铝和化肥等高耗能产品将被列入首批征收名单。碳关税自2026年正式起征,2034年之前全面实施。未完成减排指标的国家出口高耗能产品需购买许可证,对标碳交易市场,当前的价格为100欧元/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相关条款规定,对于完不成减排计划的国家,可通过向超额减排的国家购买排放指标,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以此促进减排。”印萍说,我国实施海底碳封存,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减少碳关税的缴纳;另一方面可以在我国的碳交易机制下,将多余的减排成果进行出售,转化为可观的经济收益。开展海底碳封存,需要提前进行规划,开展项目示范,进行技术储备。在国内,我国南方一些省份和城市正在加快布局。2013年,中英(广东)CCUS中心(广东南方碳捕集与封存产业中心)启动。在中心的牵头下,2022年,发布了全国首份省级CCUS规划研究报告——《广东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运输与封存规划研究报告》。《报告》指出,目前广东开展我国首个海上规模化千万吨级CCUS集群研究项目,并建议规划建设4个CCUS工业集群。2021年,浙江印发《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围绕CCUS及碳汇技术等5个技术方向制定了路线图;今年2月,发布《关于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将探索发展6个潜力巨大的未来产业,其中之一为“低成本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今年3月,印发《浙江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以碳捕集封存利用等领域为重点,形成一批原创性引领型科技成果。政策支撑下,浙江一些CCUS技术应用示范陆续启动。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当前,青岛市发展改革委正在谋划推进海底碳封存的相关工作,青岛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也持续加快探索实施路径。“在2030年碳达峰之前,我国肯定会有一批海底碳封存示范工程推进实施。估计到2035年左右,我国将形成一批规模化的海底碳封存商业项目。”陈建文展望说,无论是从国家的角度还是城市的角度来说,目前都应加强顶层设计,进行政策引导,并通过项目示范,做好海底碳封存技术储备和场地储备,包括海上运输技术、海底封存技术、海底监测技术等,最后才能尽快实现商业化,为“双碳”目标提供支撑。“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作为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海洋地质专业调查与研究机构,将继续支撑海底碳封存技术研发和场地选址工作。”陈建文表示。
  • 生态环境部:未来5年推进数智化转型,创新监测手段
    央视网消息:生态环境部于3月15日发布《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未来5年,我国将加速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的数智化转型,创新监测手段,实施四大监测能力建设工程。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目标NO.1 数智化转型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新技术充分应用基本完成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相适应的新一代监测技术体系基本建立实现监测全链条流程化、智能化智慧监测全面推进NO.2 数据质量“人机料法环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建立新拓展业务领域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步建立全国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真、准、全得到有效保障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数据造假得到有效遏制NO.3 基础能力实施四大工程:网络建设、科技创新、强基层补短板、人才培养在重点区域建成若干一体化监测示范区推出100个左右的监测现代化市县优秀案例完成一遍监测技术人员轮训主要任务NO.1 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统一规划布局提高一体化水平促进体质增效推进联网共享NO.2 塑造数智化监测技术新优势完善监测技术体系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应用加速新技术标准化进程提升装备自主化水平NO.3 强化高水平监测业务支撑支撑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生态质量监督检测开展美丽中国监测评价推进减污降碳协同监测加强生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NO.4 筑牢高质量监测数据根基健全质量管理制度提高质控技术水平严厉打击数据造假引导市场有序发展NO.5 推进高效能监测管理完善国家监测格局强化省域统筹协调理顺市域运行机制 兰友科技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型企业,引领了全自动土壤样品制备、智能化样品存取技术的发展,填补了国内自动化、智能化土壤制样保存的空白,为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注入 “新”“智”力量。新—全自动土壤样品制备技术 全球首创全自动土壤样品制备设备,提供自动化土壤样品制备解决方案,实现了土壤样品从采集、制备、流转到检测的全链条流程化、自动化,为样品制备提出全流程可溯源的质量控制方法,避免人为干预,有效保障土壤样品监测数据真、准、全。智—智能化样存储管理系统 原创性的蜂窝结构高密度智能化样品保存、展示及存取管理系统。首次实现每一个土壤样品-编码-储存位置一一对应。由智能化超薄机械臂自动存取样品,可追溯性样品智能化管理。
  • 国土资源部“深地探测”计划稳步推进
    p   作为国土资源部“三深一土”战略之一,深地探测计划正在稳步向前推进。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高平5月3日向记者表示,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向地球深部进军”的重要指示,国土资源部会同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省地震局等有关部门,完善战略布局,凝练任务目标、实施研究项目,共同推进深地探测科技创新战略落实。 /p p   高平称,深地探测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已基本形成。一是将深地探测纳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面向2030年重大科技项目。即将发布的国家《“十三五”资源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又进一步明确深地探测的具体目标和重点任务。二是发布实施《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突出了科技创新与“十三五”国土资源行业发展规划、改革布局的紧密衔接。 /p p   据介绍,目前,深地探测科技创新目标也已基本形成共识。为积极推动地球深部探测研究重大科技项目立项论证,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亲自挂帅,会同教育部、中科院、中国地震局建立了深地探测研究协调机制,成立了首席专家组和专家顾问委员会。 /p p   高平称,在协调机制的领导下,国土资源部组织了来自全国53家单位、300余位各领域的专家,在专题调研基础上,经过30多次不同规模的研讨、咨询和论证,编制完成了《地球深部探测重大科技项目建议》,确立了“透视地球、深掘资源、拓展空间”的总体目标,提出了地下空间探测与安全利用、深部含水层结构探测、深部矿产资源探测与开采、深部油气探测开采、地热资源探测与地热能利用、深部地下观测与地壳活动性监测、深部探测前沿技术与装备、深部探测与深部过程等8个方面的重大任务。 /p p   高平介绍,目前,以孙枢院士和李廷栋院士为组长的专家顾问委员会一致认可了该建议书,提出应尽快启动实施。至此,科技界对启动实施地球深部探测重大科技项目基本达成共识。 /p p   高平表示,深地探测创新研究任务已经起步。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启动实施了“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将构建1500米采矿新空间,进军2000~3000米勘查新深度,开辟覆盖区找矿“新大陆”,拓展油气万米深层新领域,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目前第一批11个项目已经启动实施,第二批项目正在立项评审过程中。 /p p   高平称,为进一步强化“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的顶层设计和部署,国土资源部与科技部签订了《科资协同机制合作协议书》,在此框架下,国土资源部正在与科技部共同研究,探索建立深地探测科技创新与国家地质调查工程等协同推进机制。如向科研项目团队开放地质调查工程部署、最新地质调查成果数据资料等,促进创新研发选区、试点示范区共研共议、协调部署,使有限资源充分共享共用,促进研发成果及时验证完善,实现科研成果直接转化,加快国家地质调查工程快速实现深部资源探测的重大突破。 /p p br/ /p
  • 水污染治理专项实施推进大会签约仪式在京举行
    2月28日,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推进大会暨部省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京举行。水污染治理专项领导小组组长、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专项第一行政责任人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专职技术责任人孟伟,水污染治理专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和代表出席会议。   会议传达学习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监督评估汇报会暨组织实施推进会精神,总结了水污染治理专项“十一五”工作,部署了“十二五”和2012年工作。水污染治理专项第一行政责任人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分别代表水污染治理专项牵头组织部门与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云南省、昆明市、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负责同志签订部省共同推进水污染治理专项合作协议。江苏省副省长徐鸣等5位重点流域协调领导小组成员、重点流域专家组专家、项目(课题)负责人代表作了典型发言。   科技部王伟中副部长充分肯定了水污染治理专项实施成效,并强调要切实增强实施重大专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下一步工作中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协同创新,加强多部门和地方联动 二是集结资源,实行重点流域科技大会战 三是强化集成,促进标志性成果产出 四是加强管理,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水污染治理专项领导小组组长、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全面总结了专项2007年启动实施以来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并对水污染治理专项“十二五”阶段工作作出部署,要求要更加注重流域统筹,更加注重成果集成,更加注重绩效管理,更加注重发挥地方作用以及更加注重产业化目标,要坚持既定目标、多出成果、协同创新、强化管理,把水污染治理专项打造成民生工程、精品工程和廉洁工程。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污染治理专项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同志,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污染治理专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同志,水污染治理专项咨询专家组、总体专家组、主题专家组、流域专家组专家,各项目牵头单位负责人,项目(课题)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 统筹推进气候立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9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重申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庄严承诺,认为“这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但我们会全力以赴”。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离不开制度保障。当前,已有十余个国家制定了碳中和法案。借鉴他国有益经验统筹推进我国气候立法,将有利于我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获得主动权,提升负责任大国形象,同时有助于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切实推动国内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向国外气候立法借鉴有益经验  当前,欧盟和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气候立法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其他发达国家进展则较为迟缓,某些领域甚至出现倒退。与此同时,巴西、菲律宾、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气候立法发展的重要力量。梳理国外气候立法,有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首先,气候立法需要系统谋划,统筹考虑相关领域立法。气候立法已成为推动各国可再生能源、节能、能源市场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完善立法的重要推动力,且同相关领域立法修法形成同步进程。典型案例如欧盟《气候变化法》中就直接修改了《关于能源联盟与气候行动的欧盟2018/1999条例》的相关条款,欧盟委员会“Fit-for-55”一揽子计划也为能源、交通、建筑、农业、固废等领域完善立法做出了必要指引。  其次,气候立法并无统一模式,主要取决于各国法律体系结构。各国气候立法可概括为专门性立法和分散性立法两大模式,专门性立法又包括综合性立法和政策性立法两类。其中,综合性立法是指专门立法对气候变化相关问题进行全面规范,政策性立法是指专门立法对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原则、机构、资金等问题进行原则性规定,分散式立法则是指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行动为指引,在能源、电力、财税等相关领域进行立法。立法模式本无优劣之分,一国应根据其法律体系框架及相关领域立法状况,合理选择气候立法模式。  再次,气候立法需明确若干核心要素,确保制度有效性。从内容上看,各国气候立法表现出一定的趋同性。欧洲议会在有关报告中,总结其立法及其实施成功之处在于:清晰的量化和长期指标;强制性气候规划;定期(年度)报告和进度检查;向相关机构(部门和议会)分配职责;一个独立的科学咨询机构;公众参与等。无论采用何种立法模式,这些核心要素都应得到充分体现,否则法律实施效果将大打折扣。  我国气候立法宜实行“两步走”  鉴于统筹推进气候立法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建议分两步开展相关工作。  第一步,尽快出台有关依法保障碳达峰、碳中和实施的决定。作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1”,《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不久有望获得中央审议通过,立法也应及时跟进。但是,立法要综合考虑规范性、可预期性等诸多因素,需花费较长时间。为尽快将意见的相关决策部署制度化、法治化,建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一项依法保障碳达峰、碳中和实施的决定,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目标、原则、重点任务、体制机制等重大内容予以立法确认,先行推动党的政策向国家法律有效转化。  第二步,研究出台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法治保障立法修法工作方案。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法治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零敲碎打都是不可取的。为此建议出台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法治保障立法修法工作方案,为建立健全以应对气候变化专门立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做好顶层设计。  一方面,方案应当明确制定框架性的气候变化应对法或者碳中和促进法。在当前形势下,采用专门立法模式更能有效整合制度资源,发挥立法功能。考虑到碳中和涉及广泛而持久的社会经济变革,制定一部包打天下、面面俱到的综合性法律并不现实,采用政策性立法模式制定一部框架性的气候法律不失为更优的选择。应当构建以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为核心,以碳排放许可、碳排放权交易、碳排放信息披露、碳排放核算报告、碳排放监督检查、碳排放纠纷处理等配套制度为支撑,兼及清洁发展、自愿减排等灵活执行机制的法律制度体系。在此框架下,还应当立足制度实践制定完善的法规、规章以及相应的标准体系,同时鼓励地方依法开展先行先试,不断织密法治之网。  另一方面,方案应当为统筹推进相关立法制修订指明方向。其重点涉及:以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为导向,统筹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制修订;以提升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效应为导向,统筹环境法典、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制修订;以促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为导向,统筹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资源综合利用法制修订;以提升自然保护地碳汇能力为导向,统筹自然保护地法、国家公园法、湿地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公园条例等制修订;以强化区域流域综合治理为导向,统筹黄河保护法、国土空间规划法、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法、城乡规划法等制修订等等。此外在制定修改知识产权、科技创新、农业、交通、建筑、教育、贸易、财税等方面法律时,也应当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要求融入其中。
  • 全面推进美丽湖南建设!省委省政府发布实施意见
    《意见》提出到2027年,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安全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形成一批实践样板,美丽湖南建设成效明显。到2035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形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生态安全更加稳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美丽湖南基本建成。到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重点领域实现深度脱碳,生态环境健康优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南全面建成。《意见》涉及七个方面主要任务: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守牢美丽湖南建设安全底线、打造美丽中国建设湖南样板、开展美丽湖南建设全民行动、健全美丽湖南建设保障体系。为全面推进美丽湖南建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扛牢“守护好一江碧水”“守护好三湘大地的青山绿水、蓝天净土”的政治责任,坚持全领域转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设、全社会行动,全面推进美丽湖南建设。到2027年,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安全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形成一批实践样板,美丽湖南建设成效明显。到2035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形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生态安全更加稳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美丽湖南基本建成。到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重点领域实现深度脱碳,生态环境健康优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南全面建成。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确保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4.18万平方公里,生态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到2035年,确保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372.66万亩。严格管控城镇开发边界,加快构建“一圈两副三带多点”城镇空间格局。  2.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推进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加快构建以电力为基础的新型能源体系,科学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推进“气化湖南”等工程,因地制宜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推动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生态建设等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到203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不低于30%。  3.统筹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4×4”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严格准入管理,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开展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大力推进“公转铁”“公转水”,统筹推进铁路物流园及专用线建设,推进公共交通场所绿色化改造。到2027年,新增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力争达到45%,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保持较快增长 到2035年,铁路货运周转量占总周转量比例达到国家要求。  4.推动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强化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强化重点领域节能,落实国家节水行动要求,加强节约集约用地。建立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促进废旧有色金属、风电和光伏设备、动力电池等循环利用。推进原料节约和资源循环利用,发展再制造产业。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到2035年,能源和水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5.建设美丽蓝天。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以“守护蓝天”攻坚行动为抓手,突出十大重点领域,抓好八大攻坚工程。完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重点城市联防联控,深化应急减排措施清单化管理和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开展“创A行动”。以细颗粒物控制为主线,大力推进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减排。加强源头防控,全面推进钢铁、水泥等行业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推进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强化机动车排放达标监管,推动高排放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更新。强化秸秆综合利用。科学防治烟花爆竹等污染。推进噪声污染防治行动。强化恶臭、餐饮油烟等污染治理。到2027年,全省细颗粒物平均浓度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各地级城市力争达标 到2035年,全省细颗粒物平均浓度进一步下降。  6.建设美丽河湖。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开展长江保护修复、洞庭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黑臭水体治理等攻坚行动,开展水质超标或不稳定水体治理。推进市、县、乡级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备用水源地建设。全面建成入河排污口监测监管体系。推行重点行业企业污水治理与排放水平绩效分级,推进产业园区水污染治理。推进雨污分流,提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基本消除城乡黑臭水体并形成长效机制。强化枯水期、汛期和高温期水生态环境管理,防控蓝藻水华。推进江河湖库清漂。开展水生态监测评估,加强生态流量管控。到2027年,全省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不低于97.3%,美丽河湖建成率达到40%左右 到2035年,美丽河湖基本建成。  7.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强化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加强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和整治。依法加强重点建设用地生态环境监管。严格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深化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推进在产企业和化工园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管控修复试点。到2027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4%以上,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到2035年,地下水国控点位Ⅰ—Ⅳ类水比例达到90.3%以上。  8.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全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推进长沙、张家界等城市试点。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强化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推动新污染物治理、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到2027年,“无废城市”建设比例达到60%,固体废物产生强度明显下降 到2035年,“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全覆盖,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三)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9.建设美丽山川。筑牢自然生态屏障,推进武陵—雪峰山脉、南岭山脉、罗霄—幕阜山脉等重要生态廊道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建设。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全面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勘界立标。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建设和统一监管。加强生态状况监测评估和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持续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到2035年,全省生态系统格局更加稳定。  10.实施“一江一湖四水”生态修复。推进长江岸线湖南段共保联治,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实施洞庭湖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巩固清理整治非法矮围、非法采砂等成果。强化“四水”小流域生态修复与建设。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强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砂石土矿监管,加强矿山生态修复。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到203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3.15%以上,水土保持率力争达到88%,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  11.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聚焦武陵山、南岭、洞庭湖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强化保护和管控。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进长江珍稀濒危物种拯救行动,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措施。加强“千年鸟道”保护,强化风力发电等项目选址论证,坚决打击非法猎捕候鸟等违法犯罪行为。到2035年,全省自然保护地陆域面积占全省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达到12%左右,典型生态系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全面保护。  (四)守牢美丽湖南建设安全底线  12.健全生态安全体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省级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全面提高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加强伴生放射性矿及历史遗留放射性废渣辐射环境安全监管,加强核技术利用安全管理和电磁辐射环境管理。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加强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的环境风险管控,加强有害生物防治和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到2035年,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13.严密防控环境风险。持续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抓好花垣县“锰三角”、娄底锡矿山、郴州三十六湾等重点区域,湘江、资江等重点流域,重有色金属矿采选、重有色金属冶炼、电镀等重点行业,危险废物、矿涌水、尾矿库等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和风险管控。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责任体系和应急联动机制,加强环境应急基础能力建设,落实环境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  (五)打造美丽中国建设湖南样板  14.建设美丽城市。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开展美丽城市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高大中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推动中小城市和县城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强化生态共保环境共治,加快推进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建设,打造长株潭美丽都市圈。鼓励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绿色发展方式。积极培育美丽园区、美丽社区、美丽校园、美丽屋场等美丽单元。  15.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五千工程”,统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和美湘村”。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强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黑臭水体治理。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到2027年,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达到40% 到2035年,美丽乡村基本建成。  (六)开展美丽湖南建设全民行动  16.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健全绿色消费长效机制,推广绿色产品,开展“光盘行动”,发展生态旅游,倡导绿色出行。推进地级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全覆盖。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众参与机制。  17.建立多元参与行动体系。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推进环保设施开放,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服务。推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开展“绿色卫士下三湘”系列活动。弘扬湖湘文化,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进生态文学创作,讲好“美丽湖南”故事。  (七)健全美丽湖南建设保障体系  18.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强化美丽湖南建设法治保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标准体系建设。提升环评源头预防效能,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加快构建环保信用监管体系。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从严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组织开展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深入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深化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打通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最后一公里”。健全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联动机制。  19.强化激励政策。落实国家关于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改革要求。强化税收政策支持,落实环境保护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完善污水、垃圾处理收费和差别化电价政策。支持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整县推进畜禽粪污收集处理利用。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和投融资模式创新。与相邻省份开展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强化财政支持,确保投入规模与建设任务相匹配。发展绿色金融,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加大对美丽湖南建设的支持力度。  20.加强科技支撑。高标准推进“4+4科创工程”,加强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洞庭湖总磷污染控制、重金属污染治理、矿涌水治理、新污染物治理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广。加强高层次生态环境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21.加快数字赋能。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充分应用数字技术推动美丽湖南数字化治理体系构建。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天空地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强化农村环境、地下水、新污染物、噪声、温室气体、辐射等监测能力建设。加快智慧执法体系建设。  22.实施重大工程。围绕国家重点支持的减污降碳协同工程、环境品质提升工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现代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美丽湖南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各地各部门要把美丽湖南建设作为重大任务来抓,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要加强统筹协调、指导督促。  (二)完善推进机制。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制定分领域行动方案,加快形成美丽湖南建设实施体系和推进落实机制。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强化协作配合,加强对美丽湖南建设重大工程的财政、金融、价格等政策支持。各市州各有关部门推进美丽湖南建设年度工作情况,书面送省生态环境厅,由省生态环境厅汇总后向省委、省政府报告。  (三)开展成效考核。开展美丽湖南监测评价,实施美丽湖南建设进程评估。按规定将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过渡到美丽湖南建设成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