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天文仪器

仪器信息网天文仪器专题为您整合天文仪器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天文仪器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天文仪器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天文仪器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天文仪器话题讨论。

天文仪器相关的论坛

  • 天文学家观测到100亿光年外暗物质星系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天文学家们近日探测到一个远在100亿光年之外的“伴星系”,它属于一个所谓的“暗矮星系”类别。这是迄今在这一距离上探测到的最小质量天体。  顾名思义,科学家们认为这一星系中含有神秘的暗物质。这一发现将为天文学家们提供重要线索,帮助他们理解宇宙最初是如何逐渐构建起自身结构的。这是迄今在我们所观测宇宙范围内发现的第二例此类星系,也是目前为止距离我们最遥远的一例。  天文学家们认为,我们银河系这类大型星系正是在数十亿年的漫长时间内逐渐由这些小型的星系聚合而成的。但是天文学家们此前却一直未能如预料的那样找到更多此类卫星星系或者遥远的此类星系。但即便现在找到了两个这样的星系,其数量还是明显的太过稀少。这种情况迫使天文学家们不得不开始设想这类星系中必定仅含有少量的恒星,而其大部分质量则由暗物质构成。这项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后研究员参与的研究工作似乎证实了这一点:此次发现的这一星系是一个伴星系,这就意味着它是一个更大规模星系的卫星星系。  西莫那•维戈提(Simona Vegetti)是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院帕帕拉多研究员(Pappalardo Fellow),也是《自然》杂志上介绍这一工作的相关论文的第一作者。他说:“出于某些原因,这些星系中未能形成很多恒星,甚至没有形成任何恒星,因此看起来一直是黑的。”  科学家们确信宇宙中存在着看不见的暗物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实际观测到的数据。计算显示,我们所观测到的宇宙物质实际仅占整个宇宙质量的很小一部分,另外一大部分物质我们看不到,即所谓的暗物质。  科学家们计算后认为暗物质大约构成宇宙成分的25%,但是由于组成暗物质的神秘成分不吸收也不发射光线,因此我们一直到目前为止都无法探测到它或是确认其状态。

  • 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黑洞“捕捉”星云过程

    http://photocdn.sohu.com/20111216/Img329202340.jpg  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黑洞“捕捉”星云过程(图)新华社北京12月15日电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利用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发现一个星云正在靠近位于银河系中央的黑洞并将被其吞噬,人们有望观察到黑洞“吃大餐”的场景。据悉,这也是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黑洞“捕捉”星云的过程。  观测显示,这个星云的质量约是地球的3倍,它的位置近年来逐渐靠近“人马座A星”黑洞。这个黑洞的质量约是太阳的400万倍,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大型黑洞,也是天文学家研究黑洞非常好的观测对象。  研究人员分析认为,到2013年,这个星云将离黑洞非常近,有可能被黑洞逐渐吞噬。参与研究的德国天文学家吉勒森说,吞噬过程中将会出现的种种现象可以为天文学家提供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过去20年,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的天文学家根策尔领导的国际天文小组一直在通过位于智利阿塔卡玛沙漠的欧洲南方天文台望远镜,跟踪观测银河系中央黑洞附近星体的活动情况。这次的发现是该项长期观测计划的一项重要成果。

  • 【分享】微博吸引天文“门外汉” 半夜起床看月食

    有了微博,“观星一族”不再神秘。  (受访者提供)当今社会,网络成为大众交流的主要平台,对于天文爱好者也不例外。对于普罗大众而言,天文或会显得神秘而遥远,但自从由天文爱好者所组成的联盟——广东南十字星会于去年9月开通微博后,吸引了越来越多天文“门外汉”加入探索星空奥秘。

  • 中国古代的仪器发展水平与西方相比如何

    中国古代的仪器发展水平与西方相比如何 中国古代的仪器发展水平与西方相比,在某些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创新性和高超的技艺,而在其他方面则可能因历史、文化和技术传播等因素存在差异。以下是对两者仪器发展水平的对比分析: 一、古代中国仪器的杰出成就 天文观测仪器:水运仪象台:北宋时期,苏颂、韩公廉等人发明制造了水运仪象台,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集天文观测、天文演示和报时系统为一体。其制造水平高超,体现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甚至认为水运仪象台“可能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浑仪与浑象:汉代时期,中国出现了对后世天文学影响巨大的浑仪和浑象。浑仪是一种用于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而浑象则是一种兼具计时功能的天文演示仪器。这些仪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制造达到了一个高峰。计时仪器:漏刻:中国古代的漏刻计时精度在东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达到了令人惊奇的地步,日误差很多都在1分钟之内,有些甚至只有20秒左右。这远远领先于同时期西方的机械钟。二、古代西方仪器的发展 天文观测:尽管古代西方也有天文观测的传统,但在早期,其天文仪器的复杂性和精度可能不及中国。然而,随着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发展,西方在天文观测方面也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计时技术:西方在计时技术上的突破主要发生在伽利略发现摆的等时性之后。直到18世纪,人们将直进式擒纵机构应用到机械摆钟上,机械钟的精度才逐渐达到日误差几秒的量级,开始赶上并超过中国传统的漏刻。三、对比分析 创新性:中国古代在天文观测和计时仪器方面的创新性显著,如水运仪象台和漏刻的发明都体现了高度的智慧和创造力。而西方在天文观测和计时技术上的发展则更多地依赖于对自然现象的深入研究和科学理论的指导。技术传播与应用:中国古代的许多先进仪器和技术往往局限于宫廷和少数精英阶层,未能广泛传播和应用。相比之下,西方在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时期推动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科学仪器的发展和创新。文化与历史背景:中国古代仪器的发展深受儒家文化和皇权制度的影响,注重实用性和象征意义。而西方则更加注重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科学仪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仪器发展水平在某些方面与西方相比毫不逊色,甚至在某些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然而,由于历史、文化和技术传播等因素的差异,两者在仪器发展的具体路径和成就上也有所不同。

  • 【共享】天文术语总汇贴

    A-Baberration光行差 由于地球的运动所导致的天体的视位置与真实位置之间的差异。absolute magnitude绝对星等 恒星的真正亮度。定义为恒星在距离我们 10 秒差距 (32.6光年) 时的视星等。absolute zero绝对零度 理论上的最低温度,等于0开尔文(-459.67° F or -273.15° C)。absorption lines吸收线 光谱里的暗线。来自天体的光,被原子或分子选择性的吸收,导致那部分的光从星光中被消去,留下一条条的暗线。accretion disk吸积盘 指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等致密天体周围,由于物质受到引力作用向中心天体落下所形成的盘状结构。achromatic lens消色差透镜 由两种不同材质的透镜组合而成,消色差透镜的用途是把两种不同颜色的光聚焦到同一点,或称为修正色像差。active galactic nuclei活动星系核 某些星系中的特别明亮的核,被认为是由于物质落向质量极大的黑洞而引起的。adaptive optics自适应光学 计算机控制的望远镜镜面,能做区域性变形,以补偿大气扰动所产生的散焦效应。albedo反照率 行星或卫星反射光能力的标示值,定义为所反射的光和入射光的比值。反照率的值介于 0 (完美的黑体) 到 1 (完全反射)之间。月球的反照率为 0.07,而金星为 0.6。altazimuth mount地平装置 一种望远镜支撑方式,使镜筒能在平行和垂直水平的方向自由移动。altitude地平纬度、高度 1.在海平面以上的高度2..天体在天球上距离地平线的角度anaglyph立体照片 用两台相机拍摄出的一种照片。将右边拍摄的影像(通常是红色)和左边拍摄的影像(通常是蓝色)叠加起来,通过特殊的色彩滤镜,就能看到三维的效果。andromeda galaxy仙女星系 本星系群中的重要成员,大约是银河系的两倍大小;又叫M31。angular size角大小 观测者所看到的天体大小,通常用角度、角分或角秒表示。anisotropy各向异性 物理性质随方向的不同而变化。annular eclipse日环食 日食的一种。在日食时,太阳的光球层出现在月球的边缘,形成环状的亮圈。发生日环食的时候,我们看不到太阳的日冕、色球层和日珥。 antimatter反物质 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反粒子的质量和性质都与我们世界中的正粒子相同,但电荷相反。 aperture口径 望远镜透镜或反射镜的直径。口径越大,望远镜的聚光能力越强。aphelion远日点 绕行太阳的轨道上距离太阳最远的点。 apochromatic lens复消色差透镜 由三个以上透镜构成的透镜组,消色差能力高于消色差透镜。apogee远地点 绕行地球的轨道距离地球最远的点。 apparent field of view观察的可见视场 人眼通过目镜能够看到的角直径。apparent magnitude视星等 人类肉眼所看到的恒星亮度 。archeoastronomy考古天文学 研究古文明的天文学之学科。arcminute弧分 角度的单位,等于一度的1/60。arcsecond弧秒 角度的单位,等于一度的1/3600(或者一弧分的1/60)。asteroid小行星 太阳系的小型石质天体,大部份位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asteroid belt小行星带 大多数小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地带,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astrometry天体测量学 研究天体位置和运动的学科astronom ical unit (AU)天文单位 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内使用的距离单位,等于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50,000,000公里)1 AU = 1.5×108 公里。astronomy天文学 研究地球以外天体的一门学科。 astrophysics天体物理学 处理天体物理特性的天文学分支atmosphere大气 覆盖在卫星、行星或恒星上的气体外层。atom原子 物质的基础单位,包含质子、中子和电子。atomic nucleus原子核 原子的中心区域,包括质子和中子。aurora极光 来自太阳高能量的太阳风粒子,受到地球磁场的导引,在极区附近进入地球大气。太阳风粒子和空气分子相撞,激发空气分子所发出辉光。 autoguider自动导星装置 用以自动引导望远镜跟踪露光摄影的CCD装置。autumnal equinox秋分 一年中太阳向南穿过天赤道的时刻,大约在9月23日左右。axis自转轴 物体围绕其自转的那条直线azimuth方位角、地平经度 地平线上的角度,从正东起算向北量度,直到经过所测量天体的子午线与地平线交点的角度。

  • 【原创】显微两用手提箱(天文启蒙教育器材)

    显微两用手提箱(天文启蒙教育器材)型号:天文F350x50口径:50mm焦距:350mm光学系统:折射式目镜: 二个目镜H20mm H4mm 显微镜300x 600x 1200x三个物镜脚架:伸缩式铝合金三脚架光源: 两节5号电池包装:手提箱为了配合使用,还配有镊子、样品瓶、吸管、载波片、植物标本等工具。[IMG]http://www.5822.com/com/kpqc/pic/1184808207.jpg[/IMG]

  • 红外天文观测卫星,有人了解吗?

    来源::《国际太空》1981年第10期 作者: 饶国宝红外天文卫星(以下简写为IRAS)主要任务是对整个空间的红外辐射源(包括银河系中心及深空星际气体和尘埃物质)进行普查和绘图,并在此基础上对某些感兴趣的空域和红外辐射源加以专门的观测。

  • 帕洛马山天文台观测出时速320万公里超高速恒星

    帕洛马山天文台(Palomar Observatory)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东北的帕洛马 山的山顶,海拔1706米。是在美国天文学家乔治·埃勒里·海耳的领导下,洛克菲勒基金会捐款,于1928年建成的。著名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就是在此发现的。威尔逊天文台和帕洛马山天文台合称海尔天文台。该天文台拥有口径5.08米(200英寸)的反射式望远镜——海耳望远镜。还有一台口径为1.86米/1.22米施密特望远镜,负责寻找射电源的光学对应物及超新星爆发。1970年安装一台1.52米(60英寸)的反射式望远镜,用来观测暗天体。近日,哈金斯和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天文学家亚当·克劳斯(Adam Kraus)合作,使用位于加州帕洛马山天文台5米口径望远镜的数据分析出130颗位于银河系中央黑洞边缘位置的恒星,它们曾发生过明显的位移。在银河系中发现的6颗以时速超过200万英里(约合322万公里)高速运行的恒星可能是被银河系核心的巨型黑洞弹射出来的。随后,他们对这130颗恒星目标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寻找那些具有极高速度,因而符合从银心被弹射出去特征的恒星目标,最终有6颗恒星符合标准。这些超高速恒星曾经位于非常接近黑洞的位置上,但现在它们已经不再被尘埃气体云所遮蔽,从而可以被望远镜所观察到。由于这些超高速运行的流浪恒星是从银河系核心被弹射出来的,对它们进行研究将会有助于了解银河系核心正在发生的恒星新生类型。

  • 【仪器助力,科技冬奥】南京科学家研制新型冰雪仪器助力“科技冬奥”

    【仪器助力,科技冬奥】南京科学家研制新型冰雪仪器助力“科技冬奥”本报讯(通讯员郑健融媒体记者马道军)大型赛事的雪上项目,对“雪”和“赛道”的要求非常高,尤其是最高时速可达248公里的高山滑雪。1月17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获悉,该所南极天文技术团队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共同研发了专门检测赛道质量的冰雪粒径测量仪和冰雪硬度测量仪,可以精准掌握冰状雪赛道的雪质,创新性地将冰状雪赛道状态检测由过去以人工经验为主,改进为客观、清晰、科学的仪器定量检测。  冬奥会的传统赛事高山滑雪,因为其兼具竞技性和观赏性,一直被誉为“冬奥皇冠上的明珠”。作为南极团队该项目负责人,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温海焜介绍,高山滑雪比赛项目对雪道硬度有严苛要求。雪道表面必须保持结晶状态,近似于冰面,被称为冰状雪。其实,冰状雪不是单纯让雪结冰,而是用来形容赛道上雪质的一种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雪花的密度大致保持在0.65克/立方厘米。从远处看去,赛道表面就像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冰壳。这样的雪道硬度大、不容易被破坏。即便运动员在高速转弯的情况下,还能保证雪道表面不变形。不论参赛者第几个出场,雪道的状态都是一样的,保证了比赛的公平性。”温海焜告诉记者。  以前,判断滑雪赛道合不合格,通常裁判员会在赛道上踩一踩,跳一跳,滑一滑。  据悉,为了打造出符合国际标准的冰状雪赛道,“科技冬奥”重点专项2020的“不同气候条件下冰状雪赛道制作关键技术”项目团队经过多次技术攻关演练,在极短的时间里,熟练地掌握了制作冰状雪赛道的注水量、低温板结时间等关键技术。  温海焜介绍,冰状雪赛道的制作首先要通过雪地车将基础雪面压实压紧,然后再进行注水制作。如果冰状雪比较软,运动员滑行时就会陷在雪里面。如果特别硬,运动员很容易受伤,赛道需要既有一定的强度,又有一定的弹性和抓地力。冰雪粒径测量仪和冰雪硬度测量仪就是用于测量冰状雪面软硬程度的。  据悉,这两个仪器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不同于自然雪的人工造雪的特殊情况。2020年11月至2021年3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南极团队不畏严寒风雪,在冬奥会举办地北京延庆、河北张家口以及黑龙江哈尔滨亚布力冬季体育训练基地,对不同气候条件、不同注水强度的冰状雪赛道进行了粒径及冰雪强度测试。  “在不同的天气情况下制作标准的冰状雪赛道,注水强度和时间都有所不同。”温海焜说,尤其是到了每年2月份和3月份左右,像北京延庆、河北张家口等地方的温度都比较高,冰状雪赛道的注水方案需要做相应的调整。而冰雪粒径测量仪和冰雪硬度测量仪就是用于检测这些注水方案到底合不合适。去年12月,团队对冰状雪赛道质量进行了集中测试,相关的实验数据已经分析完毕,形成了最佳方案。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南极团队表示,未来,冰雪粒径测量仪和冰雪硬度测量仪还将用于南极昆仑站地区冰雪地基承载力的测试和判断工作,为南极天文台的建设作出贡献。

  • 天文爱好者用相机和望远镜拍摄壮丽宇宙图景

    天文爱好者用相机和望远镜拍摄壮丽宇宙图景《每日邮报》刊载了一组天文爱好者用自制望远镜和相机拍摄的非凡宇宙星云图像。  这些壮观的图片是由乌克兰业余天文爱好者Georgiy Suturin使用自制望远镜和照相机捕捉到的。http://pic.people.com.cn/mediafile/201107/20/F201107200805201792724604.jpgSuturin先生自行拼装了望远镜完成了这些不可思议的拍摄,他一直致力于开发和试用各种各样的设备,为的是他的工作能够尽善尽美。  “这些年,我也不断的改进我的望远镜, 如果你看到我架起设备拍摄照片,你可能会想,这个人是不是要拿这些设备去弄一个机械枪出来啊。”  他说:“我买了一个小型的星特朗数码望远镜,我甚至能从中看到月球的景象了。我开始收集我需要的一切设备来完成我的拍摄,即使这些设备有的很难弄到。我妻子可不太乐意我的这些行为,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我接下来还会购买复消色差的望远镜,价钱几乎相当于一辆小汽车了。”  “如果我说我可能在上面花费了几千英镑并不为过,我买了很多小的东西,为的是要更完美的图像效果。但是当我在跋涉了几百英里之后,逃离城市的喧嚣和光亮,得到了我想要的效果,这一切都是那么有价值。我需要在氢、氧气和硫磺“穿梭”捕捉到尽量完美清晰的图像,当我拿着这些照片回家的时候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 “冰立方”天文台发现太阳系外中微子首个确凿证据

    原标题:“冰立方”发现太阳系外中微子首个确凿证据 28个中微子的能量均超过30万亿电子伏特 http://www.wokeji.com/qyts/3_twht/201311/W020131123025859308247.jpg 2012年3月“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观测到的太阳系外中微子“厄尼”,是迄今观测到的能量最大的中微子,估计能量高达千万亿电子伏特(约1.14 PeV)。 科技日报讯(记者刘霞)据美国趣味科学网11月22日(北京时间)报道,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外太空搜寻“幽灵一样”的中微子,现在他们终于如愿以偿。科学家们分析了2010年5月—2012年5月“冰立方(IceCube)中微子天文台”收集的数据,发现28个高能中微子,其能量都超过30万亿电子伏特,详情发表在今天出版的《科学》杂志在线版上。 这是自1987年以来,科学家们首次捕获到来自太阳系外的中微子。他们表示,这一发现将开启天文学研究的新时代,有望揭示宇宙中最奇特现象的奥秘。 德国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的粒子物理学家宇力·卡茨没有参与此项研究,不过他在接受太空网采访时表示:“这绝对是天体粒子物理学领域的重大发现之一。” 中微子是宇宙中除光子之外最多的粒子,但它们不带电荷且几乎没有质量,可以穿过岩石、金属甚至人体,因此很难被探测到。在极少情况下,中微子会撞到原子,产生一种被称为μ子的粒子以及一种蓝光闪烁,“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的探测器就可以捕获这种闪烁。 “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位于南极洲约2.4公里深的冰层下1立方公里的冰块内,由86根装备了传感器的电缆所组成,每根电缆包含有60个光学传感器,这5160个传感器的使命就是搜寻中微子。 此前,科学家们探测到的中微子绝大部分来自地球的大气层或太阳。但2012年4月,该天文台探测到两个能量约为1千万亿电子伏特的中微子,这是科学家自1987年(这一年,天文学家首次探测到来自与银河系为邻的大麦哲伦云内一颗超新星内的中微子)以来首次确定探测到来自于太阳系外的中微子。科学家们将其命名为“伯特”和“厄尼”(电视剧《芝麻街》中的人物),其能量为1987年观测到的中微子的100万倍。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物理学家纳森·怀特霍恩表示:“我们获得了真正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我们捕获到了来自地球大气层外和太阳系外的中微子。”不过卡茨表示:“现在获得的中微子太少,还无法靠它们绘制出天空的图像。” 科学家们接下来打算厘清这些中微子来自于何处、能量多大以及“味道”如何等问题。卡茨说,随着“冰立方天文台”收集到更多数据,“所有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总编辑圈点 过去一个世纪,宇宙射线的起源一直是困扰物理学界的几大谜团之一。科学家们认为,诸如超新星、黑洞或伽马射线的爆发可能产生宇宙射线,但宇宙射线的源头很难探测到。因为宇宙射线中的高能粒子轰击其他物质的原子时,会产生辐射和中微子,因此科学家试图通过寻找中微子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现在发现中微子确凿证据的意义在哪?或许就是20年后,当我们回头看时会说:它就是中微子天文学的开端。来源: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作者:刘霞 2013年11月23日

  • 天文学家在星系NGC3393中央发现一对特大黑洞

    天文学家使用NASA的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第一次在类似于银河系的旋涡星系中发现了一对特大质量黑洞。这对黑洞距离地球大约1.6亿光年,是已知最近的一对。这对黑洞位于旋涡星系NGC 3393的中央。它们的彼此分隔只有490光年,可能是两个质量不等的星系在几十亿年甚至更早之前并合的残余。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Cambridge)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CfA)的佩皮-法比亚诺(Pepi Fabbiano)说:“如果这个星系距离我们没有这么近,我们是不能将两个黑洞用现有手段分辨开来的。由于在宇宙学意义上这个星系就在我们眼前,我们由此怀疑到底错过了多少黑洞对。”法比亚诺是这项研究的领导者,研究结果刊登在本周出版的《自然》杂志在线版上。

  • 如何选择一具好的天文望远镜?

    一要了解望远镜的基本知识天文望远镜分折射式、反射式和折反射式三点,了解其优缺点折射式使用起来比较方便,视野较大,星相明亮,但是有色差,从而降低了分辨率。优质折射镜的物镜是2片双分离消色差物镜或3片复消色差物镜。不过,消色差或复消色差并不能完全消除色差。反射镜的优点是没有色差,但是,反射镜慧差和象散较大,使得视野边缘像质变差。常用的反射镜有牛顿式,光学系统简单、价值便宜。球面反射镜在后端,目镜在前端侧面。折反射兼顾了折射镜和反射镜的优点:视野大、像质好、镜筒短、方便携带。二要合理选择望远镜的焦距选择望远镜的焦距,与你想要观测的天体有关。如果你想观测星云、寻找彗星,要选择短焦距镜;如果你想观测月亮和行星,要选择长焦距镜;如果你想观双星、聚星、变星和星团,最好选择中焦距镜。中焦距镜可以两头兼顾,比较受欢迎。短焦距=焦距/口径15, 中焦距在之间。三放大倍数越大越好?错根据天文学家长期观测的经验,最大放大倍数不得超过1.5倍物镜的口径(以毫米数表示),用口径100毫米物镜的望远镜,在大气条件为中等宁静度的情况下观测,不得大于125倍;最佳宁静度时,可达190倍。口径200毫米时,在大气条件为中等宁静度的情况下观测,不得大于170倍;最佳宁静度时,可达340倍。实际上对于爱好者观测明亮的天体,最大倍率可达2倍,甚至2.5倍物镜的口径(以毫米表示)。不过,过大的倍数使影像更大、更暗,同时大气抖动也放大了,使影像更模糊。四根据个人的经济能力,尽可能选择口径大的望远镜1.口径大,接收到的光能量就多,可以观测到更暗的天体;2.口径大,最大有效放大倍数V就大,因为V=主镜口径D(以毫米表示)3.口径大,分辨率高,可以观测到行星更多细节,可以分辨双星,还有可能发现更暗的小行星和彗星。

  • 天文学家首次抓拍到黑洞吞噬恒星过程

    天文学家首次抓拍到黑洞吞噬恒星过程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8/201108261436_312432_2199737_3.jpg图中,一个黑洞在吞噬一颗恒星之后,喷射出大量的高速等离子体。这一现象发生在距离地球39亿光年外的茫茫宇宙中。最近,天文学家首次通过美国宇航局雨燕卫星上安装的X射线抓拍到黑洞吞噬恒星的全过程。这一情形被认为是宇宙中最神秘、最震撼的场景。在公布的照片中,一个巨大的黑洞似乎在张开着魔鬼般的大嘴,将一颗靠近它的恒星瞬间撕成碎片并吞噬进去,然后从中喷射出高速的等离子体,最终消失于无形。这是人类首次观测到这一极为罕见的现象。其实早在今年三月,天文学家就通过雨燕卫星在宇宙中观察到数次X射线的喷发。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研究团队在对其进行分析之后认为,这些X射线可能是一颗恒星在靠近一个黑洞时被其引力撕碎后留下的痕迹,地点距离地球约39亿光年,而且这个黑洞的质量非常大,相当于100万个太阳。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大卫·巴罗斯(David Burrows)博士称,“非常难以置信,这一过程竟然还能产生X射线。如果它的亮度足够强的话,雨燕卫星在明年经过的时候将再次进行观察。我们以前从未看到这种场景。”他还指出,大部分星系都有一些质量巨大的黑洞。它产生的强大的引力可以将附近所有物体都吞噬进去,就连光也无法从中逃逸。这些黑洞的质量大小不一,相当于100万个到100亿个太阳不等。在一个星系中,黑洞吞噬恒星这一现象平均每隔一亿年才发生一次。在吸收了恒星的质量之后,这个黑洞的引力将会进一步增强,最终有可能会形成超大质量黑洞。超大质量黑洞相当于数十亿颗太阳的质量,而地球的质量只有一颗太阳的1/332,950。

  • 【分享】天文学家发现一系外行星 超出现有理论范围(图)

    据国外媒体报道,随着开普勒系外行星探测器的发射升空,人类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发现较多的系外行星,会有越来越多的系外行星被发现,而几乎所有新发表的研究成果都涉及到一个问题:这些行星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当天文学家发现第一颗系外行星时,太阳系行星形成理论是否同样适用于其他星系,是否我们已知的行星形成理论是否只是某个框架的一部分,这些问题都困扰着天体物理学。例如,宇宙存在着大量的热木行星,却在现有的理论范围之外。

  • 天文学家直接拍摄到太阳系外“第二木星”

    行星直接成像研究领域迈出重要一步2013年08月07日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张梦然 中国科技网讯 直接成像原则上是观察系外行星的最重要的方式,但该方法实际上是对技术的巨大挑战。据《天体生物学》杂志网站8月5日消息,日本国立天文台等研究团队发表报告称,他们在太阳系外、距地球约60光年附近新发现一颗行星,采用的就是对其直接成像的方法。该行星现已被称之为“第二木星”,据比较可能是有史以来所有直接确认的行星当中最小也是最暗的一个。此次发现标志着人类在行星直接成像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直接拍摄一颗系外行星会产生其光度、温度、大气和轨道信息,但这样做非常不易。人类迄今已在太阳系外至少确认了3500颗行星,但能直接确认其形态的还不到10颗,其中更多数都是以间接方式得到的。譬如公认比较准确的引力透镜法,即是利用星体引力场导致远处另一星体的光线路径改变,造成的类似透镜的放大效应来进行星体确认的。而如果想要以直接拍摄的方式来发现行星,技术要求则十分苛刻,这颗行星的自身尺寸也要足够巨大,与母恒星的距离还不能近到被其光芒所掩盖。 但此次,天文学家在美国夏威夷岛利用“昴星团”天文望远镜,以直接摄影成像法成功发现了行星GJ 504 b。当时研究人员正在对黄道星座之一的室女座上一颗多方面都与太阳十分相近的恒星GJ 504进行检测,随之发现了正围绕它公转的一颗非常暗淡的气态行星——它还从未曾被发现过,但因为可以通过它的亮度直接来推测质量,其不确定性非常的小。而此次新采用的遮蔽星光装置,也避免了因恒星光芒过盛导致附近行星被隐匿的缺憾。 这颗“第二木星”还十分年轻,在约1亿至1.2亿年前诞生,大小差不多是木星的4倍(木星作为太阳系中最大行星,体积是我们地球的1300多倍);而“第二木星”与其母恒星的距离约相当于太阳到冥王星的距离(平均测算太阳到冥王星的距离约为59亿公里),GJ 504 b的表面温度也保持到了约240摄氏度左右。有趣的是,尽管其已经无比巨大且相当炎热了,但它仍是迄今所有经直接确认的行星中最小的一颗,也是最暗淡、温度最低的一颗。 研究人员在对其大气光谱进行分析后,推测该行星大气中基本没有云,表面没有水,也应没有生命存在。具体研究成果将发表在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张梦然) 《科技日报》(2013-8-7 二版)

  • 【分享】J著名物理和天文学家 伽利略

    中文名称: 伽利略   生卒年: 1564-1642   洲: 欧洲   国别: 意大利   伽利略 (1564-1642)伽利略是伟大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历史上他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了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三门知识,扩大、加深并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认识。为了证实和传播N.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献出了毕生精力。由此,他晚年受到教会迫害,并被终身监禁。他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纯属思辨的传统的自然观,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因此,他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他的工作,为I.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生平和学术生涯早年活动 伽利略1564年2月15日生于比萨,父亲芬琴齐奥伽利莱精通音乐理论和声学,著有《音乐对话》一书。1574年全家迁往佛罗伦萨。伽利略自幼受父亲的影响,对音乐、诗歌、绘画以及机械兴趣极浓;也像他父亲一样,不迷信权威。17岁时遵从父命进比萨大学学医,可是对医学他感到枯燥无味,而在课外听世交、著名学者O.里奇讲欧几里得几何学和阿基米德静力学,感到浓厚兴趣。1583年,伽利略在比萨教堂里注意到一盏悬灯的摆动,随后用线悬铜球作模拟(单摆)实验,确证了微小摆动的等时性以及摆长对周期的影响,由此创制出脉搏计用来测量短时间间隔。1585年因家贫退学,担任家庭教师,但仍奋力自学。1586年,他发明了浮力天平,并写出论文《小天平》。1587年他带着关于固体重心计算法的论文到罗马大学学求见著名数学家和历法家C.克拉维乌斯教授,大受称赞和鼓励。克拉维乌斯回赠他罗马大学教授P.瓦拉的逻辑学讲义与自然哲学讲义,这对于他以后的工作大有帮助。1588年他在佛罗伦萨研究院做了关于A.但丁《神曲》中炼狱图形构想的学术演讲,其文学与数学才华大受人们赞扬。次年发表了关于几种固体重心计算法的论文,其中包括若干静力学新定理。由于有这些成就,当年比萨大学便聘请他任教,讲授几何学与天文学。第二年他发现了摆线。当时比萨大学教材均为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学者所撰,书中充斥着神学与形而上学的教条。伽利略经常发表辛辣的反对意见,由此受到校内该学派的歧视和排挤。1591年其父病逝,家庭负担加重,他便决定离开比萨。帕多瓦时期 1592年伽利略转到帕多瓦大学任教。帕多瓦属于威尼斯公国,远离罗马,不受教廷直接控制,学术思想比较自由。在此良好气氛中,他经常参加校内外各种学术文化活动,与具有各种思想观点的同事论辩。此时他一面吸取前辈如N.F.塔尔塔利亚、G.B.贝内代蒂、F.科门迪诺等人的数学与力学研究成果,一面经常考察工厂、作坊、矿井和各项军用民用工程,广泛结交各行业的技术员工,帮他们解决技术难题,从中吸取生产技术知识和各种新经验,并得到启发。在此时期,他深入而系统地研究了落体运动、抛射体运动、静力学、水力学以及一些土木建筑和军事建筑等;发现了惯性原理,研制了温度计和望远镜。1597年,他收到J.开普勒赠阅的《神秘的宇宙》一书,开始相信日心说,承认地球有公转和自转两种运动。但这时他对柏拉图的圆运动最自然最完善的思想印象太深,以致对开普勒的行星椭圆轨道理论不感兴趣。1604年天空出现超新星,亮光持续18个月之久。他便趁机在威尼斯作几次科普演讲,宣传哥白尼学说。由于讲得精采动听,听众逐次增多,最后达千余人。1609年7月,盛传一荷兰眼镜工人发明了供人玩赏的望远镜。他未见到实物,思考竟日后,用风琴管和凸凹透镜各一片制成一具望远镜,倍率为3,后又提高到9。他邀请威尼斯参议员到塔楼顶层用望远镜观看远景,观者无不惊喜万分。参议院随后决定他为帕多瓦大学的终身教授。1610年初,他又将望远镜放大率提高到33,用来观察日月星辰,新发现甚多,如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月球与其他行星所发的光都是太阳的反射光,水星有4颗卫星,银河原是无数发光体的总汇,土星有多变的椭圆外形等等,开辟了天文学的新天地。是年3月,出版了他的《星空信使》一书,震撼全欧。随后又发现金星盈亏与大小变化,这对日心说是一强有力的支持。伽利略日后回顾在帕多瓦的18年时,认为这是他一生中工作最开展、精神最舒畅的时期。事实上,这也是他一生中学术成就最多的时期。托斯卡纳时期 20年来伽利略在物理学和天文学研究上的丰硕成果,激起了他学术上的更大企求。为了取得充裕时间致力于科学研究,1610年春,他辞去大学教职,接受托斯卡纳公国大公聘请,担任宫廷首席数学家和哲学家的闲职与比萨大学首席数学教授的荣誉职位。为了使科学免受教会干预,伽利略曾多次去罗马活动。1611年他第二次去罗马,目的在于赢得宗教、政治与学术界认可他在天文学上的发现。他在罗马受到包括教皇保罗五世和若干高级主教在内的上层人物的热情接待,并被林赛研究院接纳为院士。当时耶稣会的神父们承认他的观测事实,只是不同意他的解释。这年5月,在罗马大学的大会上,几个高职位的神父公开宣布了伽利略的天文学成就。同年,他观察到太阳黑子及其运动,对比黑子的运动规律和圆运动的投影原理,论证了太阳黑子是在太阳表面上 他还发现了太阳有自转。1613年他发表了3篇讨论太阳黑子问题的通信稿。另外,1612年他又出版了《水中浮体对话集》一书。1615年,一诡诈的教士集团和教会中许多与伽利略敌对的人联合攻击伽利略为哥白尼学说辩护的论点,控告他违反基督教义。他闻讯后,于是年冬第三次去罗马,力图挽回自己的声誉,企求教廷不因自己保持哥白尼观点而受到惩处,也不公开压制他宣传哥白尼学说,教廷默认了前一要求,但拒绝了后者。教皇保罗五世在1616年下达了著名的“1616年禁令”,禁止他以口头的或文字的形式保持、传授或捍卫日心说。1624年,他第四次去罗马,希望故友新任教皇乌尔邦八世能够同情并理解他的意愿,以维护新兴科学的生机。他先后谒见6次,力图说明日心说可以与基督教教义相协调,说“圣经是教人如何进天国,而不是教人知道天体是如何运转的” 并且试图以此说服一些大主教,但毫无效果。乌尔邦八世坚持“1616年禁令”不变;只允许他写一部同时介绍日心说和地心说的书,但对两种学说的态度不得有所偏倚,而且都要写成数学假设性的。在这辛勤奔波的一年里,他研制成了一台显微镜,“可将苍蝇放大成母鸡一般。”此后6年间,他撰写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对话》一书,1630年他第5次到罗马,取得了此书的“出版许可证”。此书终于在1632年出版了。此书在表面上保持中立,但实际上却为哥白尼体系辩护,并多处对教皇和主教隐含嘲讽,远远超出了仅以数学假设进行讨论的范围。全书笔调诙谐,在意大利文学史上列为文学名著。  教廷的迫害和晚年生活 《对话》出版后6个月,罗马教廷便勒令停止出售,认为作者公然违背“1616年禁令”,问题严重,亟待审查。原来有人在教皇乌尔邦八世面前挑拨说伽利略在《对话》中,借头脑简单、思想守旧的辛普利邱之口以教皇惯用辞句,发表了一些可笑的错误言论,使他大为震怒。曾支持他当上教皇的集团激烈地主张要严惩伽利略,而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王国认为如纵容伽利略会对各国国内的异端思想产生重大影响,提出联合警告。在这些内外压力和挑拨下,教皇便不顾旧交,于这年秋发出了伽利略到罗马宗教裁判所受审的指令。年近七旬而又体弱多病的伽利略被迫在寒冬季节抱病前往罗马,在严刑威胁下被审讯了三次,根本不容申辩。几经折磨,终于在 1633年6月22日在圣玛丽亚修女院的大厅上由10名枢机主教联席宣判,主要罪名是违背“1616年禁令”和圣经教义。伽利略被迫跪在冰冷的石板地上,在教廷已写好的“悔过书”上签字。主审官宣布:判处伽利略终身监禁;《对话》必须焚绝,并且禁止出版或重印他的其他著作。此判决书立即通报整个天主教世界,凡是设有大学的城市均须聚众宣读,借此以一儆百。

  • 天文学家找到宇宙大爆炸决定性证据

    天文学家找到宇宙大爆炸决定性证据

    天文学家找到宇宙大爆炸决定性证据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3/201403181550_493578_1611037_3.jpg这是利用美国宇航局威尔金森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长达9年时间内积累的数据构建的详尽的宇宙初期全天地图。这张图像中可以看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在空间上分布的微小不均一性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18日凌晨消息,据英国路透社报道,天文学家们在北京时间0点左右刚刚宣布他们发现了他们专业领域的“圣杯”——这是时空的涟漪,宇宙大爆炸的回声。  引力波是在100年前由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现将最终补上这项人类最伟大智慧成就之一的最后一片缺失的拼图。它将帮助天文学家们理解宇宙如何诞生并演化出星系,恒星,星云以及构成我们已知宇宙的几乎空无一物的广袤空间。  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台的物理学家,这项研究工作的第一作者约翰·科瓦克(John Kovac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探测到这一信号是当今宇宙学领域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引力波是在宇宙中蔓延的微小的原始波动。天文学家们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对这一现象的搜寻,因为这一现象构成了两大重要理论缺失的关键环节。其中一项理论开创了当代科学对于宇宙起源与演化的探究,即爱因斯坦在1916年提出的广义相对论,而另外一项则构成宇宙诞生与演化理论最后环节之一,它就是在上世纪19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暴涨理论。138亿年前,在宇宙大爆炸之后的一瞬间,时空的暴涨造就了宇宙的开端——在不到10^-34秒的时间里,宇宙迅速膨胀。  科学家们利用一架设在南极,名为“BICEP”的望远镜探测到了引力波现象。BICEP即“宇宙泛星系偏震背景成像”的英文缩写。这台设备在南极对天空进行扫描,对一种名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现象进行探测,这是一种弥漫整个宇宙的极微弱的辐射信号。它最早是在1964年由位于新泽西州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发现的。迄今为止,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一直被认为是证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事件的最好证据。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在宇宙大爆炸之后38万年便出现了,到今天,其温度仅高出绝对零度3度。从其诞生之初的等离子体极高温状态,到现在已经冷却到几乎快探测不到的程度。  但这种背景辐射并非完全均匀分布。和光线一样,这种宇宙大爆炸残余的辐射也由于与空间中的电子和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二存在偏振现象。  计算机模型此前已经预测了这种背景辐射应当具备的特殊偏振模式,从而使其能够与宇宙大爆炸之后的暴涨理论相吻合。  而此次研究组不仅找到了这种偏振模式,还发现它的强度要比原先预计的更强。  研究组成员,明尼苏达大学的克莱姆·派克(Clem Pryke)在声明中表示:“这就像是我们打算在稻草堆里找一根绣花针,但结果却发现了一根撬棍。”

  • 【讨论】想了解一下仪器光电倍增管的生产企业???

    俺就知道日本宾松,好像还有一家,忘记哪个了不知道国内的UV,AAS等仪器上是否都用的国外的光电倍增管?中文名称:光电倍增管 英文名称:photomultiplier 定义:可将微弱光信号通过光电效应转变成电信号并利用二次发射电极转为电子倍增的电真空器件。 所属学科: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分析仪器(二级学科);光学式分析仪器-光学式分析仪器仪器和附件(三级学科)将微弱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真空电子器件。光电倍增管用在光学测量仪器和光谱分析仪器中。它能在低能级光度学和光谱学方面测量波长200~1200纳米的极微弱辐射功率。闪烁计数器的出现,扩大了光电倍增管的应用范围。激光检测仪器的发展与采用光电倍增管作为有效接收器密切有关。电视电影的发射和图象传送也离不开光电倍增管。光电倍增管广泛地应用在冶金、电子、机械、化工、地质、医疗、核工业、天文和宇宙空间研究等领域。

  • 基金委今年再出2亿,力挺科研仪器研制

    2011年初,中央财政拨专款设立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由基金委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支持我国重大科研仪器设备自主研制工作。据悉,北大、重庆医科大、上海光机所、化学所、大连化物所、生物物理所、大气所、国家授时中心、紫金山天文台9个单位获该重大专项支持。目前,已有4家单位公布相关信息。·6000万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专项落户中科院紫台 ·国家授时中心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获批 ·生物物理所获重大科研仪器设备专项支持 ·6000万 重庆医科大入选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 2012年2月15日,基金委采取部门限额推荐立项建议和自由申请两种模式受理申请,将2012年度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自由申请项目)项目指南发布,据悉自由申请项目资助计划为2亿元,单项资助强度不超过1000万元/项。 那么,这些专项资金又将花落何处?大家出来预想一下!

  •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研讨会在陕西成功召开

    [color=#3f3f3f]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基于新型相干色散技术的系外行星探测系统研制》2018年度技术研讨会在陕西西安成功召开。来自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国家天文台、南京天光所、云南天文台、西安光机所等数家国内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十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共同为项目发展出谋划策。[/color][align=center][color=#3f3f3f][img]http://www.zhaojiliang.cn/data/uploads/bdattachment/image/20180910/1536547479753443.jpg[/img][/color][/align][color=#3f3f3f]光是人类认识宇宙的重要媒介,利用行星因万有引力对恒星运行造成的微小扰动,通过对遥远恒星光的光谱探测,发现恒星光谱因其运行速度的变化而导致的多普勒频移,便可以间接推测出是否有行星围绕恒星运行,并可进一步确定该行星的最小质量,这一探测太阳系外行星的方法称为视向速度法。迄今为止,人类利用视向速度法发现了超过700颗系外行星。利用干涉和色散原理相结合的相干色散技术,是实现视向速度法、提高探测精度的一种全新而有效的技术途径。通过相干色散仪器(CODES)高精度的测量恒星光谱的频移,达到亚m/s的测量精度,便可能发现宜居/类地系外行星。[/color][color=#3f3f3f]会议期间,项目负责人魏儒义研究员汇报了项目年度总体进展情况及后续研究计划,并提出了相关要求 国家天文台、南京天光所、云南天文台参与单位的子项目负责人分别汇报了任务执行情况。与会专家就项目研究技术难题、节点安排、沟通对接方式等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卓有成效的指导意见。会议还为项目聘用专家顾问代表颁发了聘书。会后,与会专家学者到光谱室进行了参观。[/color][color=#3f3f3f]通过本次会议,研究团队加深了对研制任务的认识,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各参研单位既看到了成绩,也发现了项目研究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及时制定措施加以解决。各参研单位纷纷表示,将严格按项目进度安排,集中优势科研力量推进项目研制进展,高质量完成项目研究目标,为促进我国天文学发展积极贡献力量。[/color]

  • 【分享】我国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宇宙中神奇磁零点[图]

    【分享】我国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宇宙中神奇磁零点[图]

    以前,科学家只是从理论上推测,在太阳风暴、核反应中,“应该存在”一个非常重要而奇特的“点”——磁零点。而最近,我国天文学家通过卫星观测数据,真实地“捕捉”到了宇宙中的磁零点。最新成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物理学》杂志上。  磁零点是什么?它就像地球上的台风眼——别看台风呼啸横扫数百公里,小小的台风眼里却风平浪静。我国天文学家发现,来自太阳的电磁风暴同样也有台风眼——尽 管“太阳风暴”袭击地球磁场时,甚至可以引起无线通讯中断,但在台风眼之中,却有个磁场为零的地方。  多年来,为寻找磁零点,欧洲宇航局启动了“星簇”计划,连续发射了四颗卫星,中国也实施了“双星”计划。日前,卫星在离地球约12.6万公里的太空中,观测到一次“太阳风暴”侵袭下的地球磁场。根据观测数据,国家天文台肖池阶副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王晓钢教授、北京大学濮祖荫教授等为主的研究小组,首次发现了自然界中存在的磁零点。当期杂志配发评论,认为这是磁重联研究领域中“极其重要的”进展。[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7/03/200703261044_46640_1643735_3.jpg[/img]资料图片:太阳风下的地球磁场示意图1[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7/03/200703261045_46641_1643735_3.jpg[/img]资料图片:太阳风下的地球磁场示意图2 在神奇的磁零点上,发生着太空中十分常见的物理过程——磁重联。在太阳风暴的“劲吹”下,“背风”处的地球磁场从原先的圆球形,被“吹”得好像飘扬的长发。长发般的磁力线在太阳风的“逼迫”下,不断逼近磁零点。  当两条磁极方向相反的磁力线与磁零点无限接近的那一瞬间,两条磁力线开始“重新联结”:同时从中断开,并连接成两条新的磁力线——一条带着太阳风暴的等离子体飞向浩淼的太空,另一条则如同拉满的橡皮筋,缩向地球,它所携带的高能粒子“撞”进地球南北两极的大气层,形成美丽的极光。 据国家天文台汪景琇研究员介绍,以前人们只是在理论上推测磁零点的存在,但这次他们利用该台赵辉博士发展的微分拓扑学方法,通过实际观测数据分析,发现了磁重联的中心区域存在磁零点,并计算出磁零点周围的磁力线存在螺旋结构。由于磁重联存在于太阳耀斑、磁约束核聚变等重要物理过程中,是能量转换和加速带电粒子的基本机制之一,因此,这一发现有助于彻底解决磁重联理论中一些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

  • 美国业余天文学家发现新星球 拥有四个“太阳”

    美国业余天文学家发现新星球 拥有四个“太阳”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21017/46/11169897264431318070.jpgPH1和四颗恒星形成的系统示意图(网页截图)  美国“行星猎人”网站招募的两名业余天文学家日前发现了一颗伴随四颗恒星运行的行星。也就是说,这个新发现的星球拥有四个“太阳”。  据悉,此前科学家们只发现过拥有两个“太阳”的星球。  这颗新发现的行星被命名为PH1,它是一颗气态行星,半径是地球的6倍,质量则是木星的一半。这颗行星围绕一对“紧密相拥”的恒星运行,其中一颗恒星体积约是太阳的1.5倍,而另一颗则不到太阳的一半大。更远处,还有另外两颗恒星则围绕着中心的双恒星运转。这个星系距离地球有5000光年远。  发现PH1的两名业余天文学家分别来自美国旧金山和亚利桑那州,他们都是“行星猎人”网站“行星猎人计划”的参与者,该计划旨在征募业余科学家帮忙处理美国宇航局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