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双高计划

仪器信息网双高计划专题为您整合双高计划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双高计划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双高计划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双高计划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双高计划话题讨论。

双高计划相关的资讯

  • 教育部 财政部印发关于“双高计划”遴选管理办法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近日,教育部 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旨在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重点支持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昨日,两部又印发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具体规定了遴选和管理办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具体通知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教职成〔2019〕8号 /p p br/ /p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政局: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教育部、财政部研究制定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教育部 财政部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9年4月16日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第一章 总则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一条 为加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项目管理,保证“双高计划”顺利实施,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制定本办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二条 教育部、财政部(简称两部)联合组织管理,地方(包括项目学校举办方,下同)统筹推进项目建设,学校具体实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三条 项目资金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和学校自筹资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四条 “双高计划”每五年一个支持周期,2019年启动第一轮建设。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年度评价、期满考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重点支持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第二章 职责分工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第五条 两部负责总体规划、协调推进等重大事项的决策,主要职责包括: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一)项目设计、审核立项、过程监管、绩效管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二)规划阶段重点任务,统筹安排中央财政资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三) 组建项目建设咨询专家委员会(简称“专委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四)审定项目遴选和考核标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五)指导省级教育和财政部门管理区域绩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六)委托第三方评价项目绩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承担“双高计划”日常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第六条 专委会由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学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专家组成,受两部委托主要承担以下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一) 研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遴选标准和考核标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二)评审建设方案和任务书;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三)为项目建设提供咨询服务。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第七条 省级教育和财政部门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一)根据遴选条件,开展项目预审和推荐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二)指导监督本区域项目建设,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三)落实项目学校的相关支持政策和建设资金,并对项目实施监管。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第八条 项目学校举办方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一)发挥办学主体作用,在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提供支持,营造良好的项目建设环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二)指导项目建设工作,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第九条 项目学校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一)编制报送项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二)按照批复的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开展项目建设;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三)确保项目资金使用规范、安全、高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四)完成项目绩效目标,按要求报送项目建设报告,并接受监控、审计和评价。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第三章 项目遴选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第十条 “双高计划”遴选坚持质量为先、改革导向、扶优扶强,面向独立设置的专科高职学校(包括社会力量举办的专科高职学校),分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两类布局。在高职学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达到国家统一要求且逐年增长的前提下,对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好、重点工作推进有力、改革成效明显、“双高计划”政策资金保障力度大的省份予以倾斜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第十一条 学校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一)学校办学条件高于专科高职学校设置标准,数字校园基础设施高于《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标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二)学校人才培养和治理水平高,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成效显著,对区域发展贡献度高,已取得以下工作成效:被确定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省级及以上优质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已制定学校章程并经省级备案,设有理事会或董事会机构,成立校级学术委员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健全;财务管理规范,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牵头组建实体化运行的职业教育集团,合作企业对学校支持投入力度大;成立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非学历培训人日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数;近三年招生计划完成率不低于90%,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不低于95%;配合“走出去”企业开展员工教育培训、有教育部备案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招收学历教育留学生。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三)学校坚持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和方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教育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和专业建设基础好,人才培养质量和师资队伍水平高,学生就业水平高,社会支持度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四)学校在以下9项标志性成果中有不少于5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1.近两届获得过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第一完成单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主持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项目且应用效果好;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3.承担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且成效明显(仅包括现代学徒制试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定向培养士官试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4.有国家级重点专业(仅包括国家示范、骨干高职学校支持的重点专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5.近五年学校就业工作被评为全国就业创业典型(仅包括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6.近五年学生在国家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得过奖励(仅包括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7.教师获得过国家级奖励(仅包括“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团队、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获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8.建立校级竞赛制度,近五年承办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9.建立校级质量年报制度,近五年连续发布《高等职业院校质量年度报告》且未有负面行为被通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在满足以上条件的基础上,学校近五年在招生、财务、实习、学生管理等方面未出现过重大违纪违规行为。学校未列入本省升本规划。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第十二条 专业群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一)专业群定位准确,对接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专业群组建逻辑清晰,群内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度、就业相关度较高,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建设机制。专业特色鲜明,行业优势明显,有较强社会影响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二)专业群有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创新团队,校外兼职教师素质优良。实践教学基地设施先进、管理规范,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项目设计相适应、相配套。校企共同设计科学规范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反映行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线上线下课程资源丰富。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三)专业群生源质量好,保持一定办学规模。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机制,学生就业对口率、用人单位满意度、学生就业满意度高。与行业企业深入合作开展科技研发应用,科研项目、专利数量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第十三条 项目遴选包括学校申报、省级推荐、遴选确定等3个环节。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一)学校申报。满足第十条、十一条、十二条的学校自愿申报,按要求向省级教育部门提交申报材料(包括申报书、学校总体建设方案、不超过2个专业群的建设方案、真实性声明、承诺书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二)省级推荐。省级教育部门会同财政部门依据基本条件择优遴选,学校申报材料及遴选结果公示无异议后,出具推荐函(包括推荐院校顺序名单、真实性声明等),与推荐学校申报材料一并报两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三)遴选确定。两部委托专委会依次开展高水平学校、高水平专业群项目遴选。专委会根据高水平学校和专业群遴选标准,分别对学校和专业群评价赋分。依据学校和2个专业群赋分综合排序,确定高水平学校推荐单位,推荐结果分为三档,A档10所、B档20所、C档20所左右;依据学校和1个专业群赋分综合排序,考虑产业布局和专业群布点,确定高水平专业群推荐单位,推荐结果分为三档,A档30所、B档60所、C档60所左右。两部对推荐结果进行审核、公示并公布结果。根据年度资金安排,中央财政通过相关转移支付引导支持建设一批,地方和学校自筹资金建设一批。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第四章 项目实施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第十四条 项目学校根据建设任务和预算安排,确定绩效目标,编制项目任务书。省级教育、财政部门核准后报两部审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第十五条 项目学校根据审定意见修订完善建设方案和任务书,报两部备案并启动建设。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第十六条 项目学校按照备案的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实施建设,原则上不作调整。建设过程中确需调整,须经省级教育、财政部门核准并报两部备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第十七条 每个支持周期结束,项目学校按要求提交验收报告,经省级验收后报两部复核。复核结果予以公布,并作为下一周期遴选的重要依据。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第五章 项目管理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第十八条 制定绩效评价办法,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落实管理责任、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经费使用绩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第十九条 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调整项目资金支持额度的重要依据。对资金筹措有力、建设成效显著的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对资金筹措不力、实施进展缓慢、建设实效有限的项目,提出警告并酌减资金支持额度。出现重大问题,经整改仍无改善的项目,中止项目建设。中止建设的项目学校不得再次申请“双高计划”项目。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第二十条 有下列行为视其情节轻重给予警告、限期整改、中止项目等处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一)编报虚假预算,套取国家财政资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二)项目执行不力,未开展实质性建设;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三)擅自调整批复的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内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四)项目经费使用不符合国家财务制度规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五)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第六章 附 则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各地应根据本办法制订实施细则。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两部负责解释和修订。 /p p br/ /p
  • 扎实推进“双高计划” 湖北省8所学校新增教学仪器设备近7亿元
    7月24日,据央广网报道,近年来,湖北省以国家和省级“双高计划”为抓手,推动全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湖北支持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学校加快改善办学条件,8所学校新增校舍面积30万平方米、新增教学仪器设备近7亿元、新增专任教师1375人。推进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践基地建设,全面深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国家在线精品课程20门、全国教材建设奖12项、技能大赛获奖140个、教学创新团队10个。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立项建设8所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校。积极探索“职教出海”,输出职业教育标准50个,建成境外办学点或分校3个、海外培训中心3个。
  • 教育部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教高厅函〔2019〕18号 /p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p p   为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精神,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系列文件要求,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经研究,教育部决定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p p    strong 一、主要任务 /strong /p p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2019—2021年,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 /span /p p    strong 二、建设原则 /strong /p p   面向各类高校。在不同类型的普通本科高校建设一流本科专业,鼓励分类发展、特色发展。 /p p   面向全部专业。覆盖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分年度开展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 /p p   突出示范领跑。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示范性本科专业,引领带动高校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p p   分“赛道”建设。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地方高校名额分列,向地方高校倾斜 鼓励支持高校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建设一流本科专业。 /p p   “两步走”实施。报送的专业第一步被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教育部组织开展专业认证,通过后再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p p   strong  三、建设方式 /strong /p p   1.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作分三年完成。每年3月启动,经高校网上报送、教育主管部门或高校提交汇总材料、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推荐意见等,确定建设点名单,当年10月公布结果。 /p p   2.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方案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订,按照建设总量不超过本行政区域内本科专业布点总数的20%,分三年统筹规划,报教育部备案后与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同步组织实施。每年9月底前,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本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报教育部,当年10月与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一并公布。 /p p   3.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专业,如同时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按照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公布。空出的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额可延至下一年度使用。 /p p   4.根据2019、2020年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情况,2021年将对各专业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数量和建设进度进行统筹。 /p p    strong 四、报送条件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一)报送高校需具备的条件 /span /p p   1.全面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坚持立德树人,切实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p p   2.积极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紧扣国家发展需求,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着力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优化专业结构,积极发展新兴专业,改造提升传统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 /p p   3.不断完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积极集聚优质教育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推进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强化实践教学,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和社会满意度。 /p p   4.努力培育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质量文化。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建立健全自查自纠的质量保障机制并持续有效实施,将对质量的追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自觉。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二)报送专业需具备的条件 /span /p p   1.专业定位明确。服务面向清晰,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 /p p   2.专业管理规范。切实落实本科专业国家标准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教育教学管理规范有序。近三年未出现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p p   3.改革成效突出。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理念先进,教学内容更新及时,方法手段不断创新,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引领带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p p   4.师资力量雄厚。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广泛开展,专业教学团队结构合理、整体素质水平高。 /p p   5.培养质量一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毕业生行业认可度高、社会整体评价好。 /p p    strong 五、报送办法 /strong /p p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报送。教育部直属高校直接报教育部,其他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经主管部门同意后报教育部 地方高校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报教育部。各地各高校报送专业点数(比例)分年度下达。 /p p    strong 六、组织保障 /strong /p p   (一)构建三级实施体系。教育部等14个“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负责部委(单位)统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组织实施工作,指导各地、各高校落实有关文件要求,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推动构建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实施体系。 /p p   (二)完善经费保障。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应当统筹利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等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和其他各类资源,各地应当统筹地方财政高等教育资金和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支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p p   (三)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计划实施过程跟踪,针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建议,对于建设质量不达标、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专业建设点予以撤销。 /p p    strong 七、关于2019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报送工作 /strong /p p   1.报送数量。中央部门所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2019年度报送的专业点数不超过本校本科专业布点数25%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2019年度报送专业点数量不超过本地所属地方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总数的15%。 /p p   2.在线登录账号和密码。高校使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登录账号及密码。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央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须明确工作联系人,于2019年4月15日前将姓名、单位、座机、手机、电子邮件、传真号码报至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文科处,获取报送系统登录账号及密码。 /p p   3.在线报送时间和网址。在线报送时间为2019年4月20日—6月30日,请登录“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报送系统”(网址:http://udb.heec.edu.cn),按照系统提示填报。 /p p   4.在线审核和提交。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央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须在2019年6月30日前,登录报送系统,严格按照限额,完成所属高校报送信息的在线审核和提交工作。 /p p   5.纸质材料报送。高校在线报送完成后,请导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息汇总表》,加盖本校公章。教育部直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材料直接报教育部 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材料加盖主管部门公章后报教育部 地方高校材料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盖公章后统一报送教育部。请于2019年7月1日前(以邮戳时间为准),将材料寄北京市西城区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文科处,邮编:100816。 /p p   联系人及电话: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朱蓓蓓、徐健,010-66097823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郭栋、南方,010-82213390、82213395。 /p p   附件: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text-indent: 2em " img styl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a style=" font-size:12px color:#0066cc "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904/attachment/c0aa342c-383c-4150-8849-8fc2e3726d5f.docx" title="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分专业类建设规划.docx"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分专业类建设规划.docx /a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text-indent: 2em " img styl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a style=" font-size:12px color:#0066cc "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904/attachment/633b38d5-3557-45f5-9319-abeba1c0efc5.docx" title="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息采集表.docx"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息采集表.docx /a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教育部办公厅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9年4月2日 /p
  • 中科院科技支撑“双碳”战略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召开
    3月2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详细介绍了科技战略研究、基础前沿交叉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新技术综合示范、人才支持培育、国际合作支撑、创新体系能力提升、“双碳”科普等八大行动,以及面向“双碳”战略重大科技需求具体实施的18项重点任务。  发布会上,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涛表示,中科院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作为“国家队”“国家人”,必须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中科院强化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多学科建制化优势,组织院士专家经过近半年的研讨和凝练,形成了“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是开放性的科技规划,坚持与时俱进,将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家战略需求进行调整和更新。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局长丁赤飚介绍了“行动计划”主要内容。“行动计划”以解决关键核心科技问题为抓手,促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能源革命,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积极支撑我国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行动计划”系统布局了科技战略研究、基础前沿交叉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新技术综合示范、人才支持培育、国际合作支撑、创新体系能力提升、“双碳”科普等八大行动。面向“双碳”战略重大科技需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任务,在能源、碳汇等领域从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到综合示范全链条布局,同时围绕科技创新任务,在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合作、平台条件和科普与传播等方面全方位支撑保障,具体实施18项重点任务。  “行动计划”明确了近期、中期、远期不同阶段发展目标:到2025年,突破若干支撑碳达峰的关键技术,促进经济社会低碳绿色转型,探索支撑碳中和目标的颠覆性、变革性技术。明确碳汇机理,形成碳源汇监测、核算的科学方案,为国家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突破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汇等关键技术;推进重点行业低碳技术综合示范,支撑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到2030年,支撑碳达峰的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支撑碳中和的科学原理和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储备和解决方案。提出并验证一批原创性新原理和颠覆性技术;构建以新能源为重点的多能融合技术体系和生态系统增汇技术体系;形成重点行业低碳转型发展系统解决方案,为碳中和示范区提供系统性技术支撑。到2060年,突破一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并实现应用,有力支撑碳中和目标实现。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提供科学基础、关键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碳减排和固碳增汇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吕清刚,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张锁江,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于贵瑞分别围绕“双碳”目标,介绍了能源生产、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工艺、生态系统观测与碳汇等方面的工作基础、研究进展与未来考虑。  中科院前期已在“双碳”领域部署实施了“能源化学转化的本质与调控”“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等一批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在能源转化基础理论、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先进核能系统、全球气候变化、污染防控与综合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原创性重大成果。2021年10月,中科院又专门部署了“煤炭清洁燃烧与低碳利用”先导专项,旨在通过突破燃煤发电灵活调峰等关键技术,保障我国能源和产业链安全,支撑能源强国战略。  同时,中科院学部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于2020年底启动了由丁仲礼、张涛和高鸿钧三位中科院院士牵头,全国百余位院士参加的“碳中和”重大咨询项目,从能源、固碳、政策三方面设立九个专题开展咨询研究,明确“发电端”“消费端”“固碳端”三端发力的技术研发体系,进行“控碳-减碳-低碳-中和”的碳中和发展路线图等研究工作。  中科院将基于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加强统一领导,创新体制机制,统筹资源和优势力量,明确任务分工,压实工作责任,组织多学科“双碳”战略研究队伍,持续推进“行动计划”,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 “双一流”VS“111计划”,有何不同?
    p   临近年底,各项新规大有停不下来的感觉,近日,又一个事关各高校的新政发布,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印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实施与管理办法》的通知,初看这个通知并不起眼,但是当看到这个计划的代号,相信很多人都会肃然起敬,“111计划”比“双一流”还多一个“1”,那么,这个计划到底有多牛呢? /p p    strong 没有名单的 “双一流”已经让各大学暗自较劲 /strong /p p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这项工作被高教界简称为“双一流”建设。 /p p   围绕备受关注的“双一流”建设,舆论和业界一度出现了各种猜测、预言,网络上甚至流传出“‘双一流’大学建设拟定名单”。对于这一热点话题,今年10月,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曾回应:“教育部从未发布过‘双一流’名单,公众勿轻信谣言。目前教育部正与相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争取尽早出台。 /p p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曾表示, “双一流”是在“211”工程“985”工程的成绩和经验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整合和继承性推进。众所周知,1995年开始实施的“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随后,在“211”工程基础上,国家决定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即“985”工程。 /p p    strong 双一流战略下的高校标准的标准有四类: /strong /p p   第一类拥有多个国内领先、国际前沿高水平学科的大学,要在多领域建设一流学科,形成一批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一流学科,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或前列。 /p p   这一类是定位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大学。因为要求学校要“拥有多个国内领先、国际前沿高水平学科”,已经进入985工程的北大、清华之类的综合性大学,和已经进入985工程建设高校的部分覆盖领域较宽的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可以定位在这一类。 /p p   第二类拥有若干处于国内前列、在国际同类院校中居于优势地位的高水平学科的大学,要围绕主干学科,强化办学特色,建设若干一流学科,扩大国际影响力,带动学校进入世界同类高校前列。 /p p   这一类是定位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冲击“特色型”世界一流大学的大学。如果说第一类主要是对综合型大学说的,这一类就是对综合实力较强的特色型大学说的。目前已经进入985工程的部分综合型大学、大部分特色型大学,以及一部分211工程大学,都可以定位在这一类。 /p p   第三类拥有某一高水平学科的大学,要突出学科优势,提升学科水平,进入该学科领域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 /p p   这一类是定位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大学。主要覆盖的是办学特色明显、总体规模较小、没有形成特色学科集群的大学。个别985高校(冲击不上第二类的)、很多211高校,以及一些在以前的211工程建设中的因为地域平衡等原因没能进入的较高水平的特色型高校都可以定位在这一类。 /p p   没有提到的第四类全国两千多所高校,是否都能够对应到这三类里面呢?当然不是。因为还有很多高校只是在按部就班地办学而已,根本没有“某一高水平学科”。这类高校,其实就是国务院《方案》里没有提的第四类。 /p p   理智的说,并不能让全国所有高校都去争创世界一流,认清自己的定位,在自己的办学领域、办学地域,有所作为,力所能及地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和当地发展需要的人才,这类学校的办学使命也就大致达到了。 /p p    strong 有名单的“111计划”入选的对象多是“211” /strong /p p   从通知中,不难看到,所谓“111计划”即“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是由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实施,其目标是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汇聚1000余名海外学术大师、学术骨干,配备一批国内优秀的科研骨干,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建设100个左右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下简称“111基地”),努力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科技成果,提升学科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中国高等院校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地位,以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 /p p   “111基地”以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项目的形式实施,按照“统筹规划、服务需求、科教融合、择优建设、动态管理”的原则进行,每一个“111计划”引智基地的建设周期为5年,每年度支持经费不低于180万元。该项目原遴选范围为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民委、国务院侨办、中科院等所属“211工程”和“985工程”的中央部属高校,2016年首次面向全国地方高等院校开放。 /p p   自该项目实施以来,遴选范围都是已进入“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学府以及部分相对有实力的“211重点建设高校”。 这一点从2017年度新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立项名单就可以看出,能在“111基地 ”立项的多出身不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2/noimg/d5ef00e8-5171-4f1c-8b8c-0735cb8a2f0c.jpg" style=" "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2/noimg/2c4447d6-2464-43e8-90cd-4721edcc3d8a.jpg" style=" " title=" 2.jpg" / /p p    strong “双一流”的经费跟“111计划”的钱来源不同 /strong /p p   前几天,动源君曾转发一条信息《75所部属高校“晒账单”,哪些高校更会赚钱?》,综合2015年收入和年初结转结余、事业基金弥补差额的收支决算总额看,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和上海交通大学四所高校的收支决算总额超百亿元,其中清华大学首次超过200亿元,远远领先其他高校。 /p p   高校的钱从哪儿来?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校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其他收入下涵盖了捐赠收入。 /p p   财政补助收入即高校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事业收入指的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这两者是各高校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等高校中占总收入的比重均超过80%。 /p p   值得注意的是,各高校的财务决算情况也反映出“211工程”、“985工程”与 “双一流”建设的变化,部分学校已获得“双一流”专项财政资金投入。 /p p   如北京大学决算报告显示,2013年获得的财政补助收入减少,主要原因是“985”工程专项资金较2012年减少6.3亿元。2014年,学校的财政拨款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统筹支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项资金比上年增加了4.6亿元。2015年,该项资金又增加了6.2亿元。 /p p   对“111计划”的经费来源,从通知我们可以看到,“111基地”建设期间同样可获得专项经费支持,专项经费由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主管部门、依托单位共同筹措,每年度支持经费不低于180万元。 /p p   而且,通知明确规定,高校配套经费除补充聘请外国专家费用不足部分外,还可用于:开展科学研究所需的科研业务费、实验材料费、人员费、助研津贴和其他相关费用 “111基地”配备的国内优秀科研骨干赴国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从事合作研究、短期访问及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所需费用 “111基地”召开相关国际学术会议及其他与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相关的费用。 /p p   通过以上梳理不难发现,建设“双一流”大学,必须先在学科建设上下工夫,对于第一类大学而言,就是要拥有多个国内领先、国际前沿高水平学科 对于二类大学而言,就是拥有若干处于国内前列、在国际同类院校中居于优势地位的高水平学科 对于第三类而言,就是拥有某一高水平学科的大学。 /p p   而“111计划”正是着眼于学科建设,以此说来,虽有差异,但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实施与管理办法》 /strong /p p   十八大以来,随着科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到新境界。根据形势需要,为加大力度引进国外优秀人才智力,更好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和支撑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和管理,在2006年《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管理办法》基础上,我们重新制定了《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实施与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教育部 国家外国专家局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6年11月3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实施与管理办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第一章 总 则 /p p   第一条 为进一步提升“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以下简称“111计划”)实施和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水平,充分发挥引进国外高水平人才和智力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领和支撑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制定本办法。 /p p   第二条 “111计划”由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实施,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为手段,加大成建制引进海外人才的力度,在高等学校汇聚一批世界一流人才,进一步提升高等学校引进国外智力的层次,促进海外人才与国内科研骨干的融合,形成国际化学术团队,开展高水平合作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高质量学术交流,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学科,提升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p p   第三条 “111计划”的总体目标是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围绕国家需求,结合高等学校具有国际前沿水平或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以优势特色学科为基础,以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为平台,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研究机构或世界一流学科队伍中,引进、汇聚1000名海外顶级学术大师以及一大批学术骨干,与国内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相互融合,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重点建设100个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基地,努力取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提高高等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地位。 /p p   第四条 “111计划”以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下简称“111基地”)建设项目的形式实施,按照“统筹规划、服务需求、科教融合、择优建设、动态管理”的原则进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第二章 组织机构与职能职责 /p p   第五条 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成立“111计划”领导小组,负责计划的宏观指导和决策。领导小组由两部门领导和相关司级领导组成,主要职能为: /p p   1. 制订“111计划”的整体规划、战略布局 /p p   2. 审核确定“111基地”建设名单和资助经费等。 /p p   第六条 教育部科技司和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司相关业务处室人员联合组成“111计划”管理办公室,主要职能为: /p p   1. 制订并发布“111计划”年度实施方案 /p p   2. 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组成“‘111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111专委会”),作为学术咨询机构。委员会成员实行聘任制,5年一个聘期,可连续聘任 /p p   3. 对计划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111专委会”对项目进行评审 /p p   4. 负责“111基地”建设立项 /p p   5. 负责推进项目的执行和检查经费的落实 /p p   6. 组织对“111基地”的验收和评估。 /p p   第七条 “111专委会”受“111计划”管理办公室委托,主要行使以下职能: /p p   1. 对“111计划”有关问题进行咨询 /p p   2. 负责计划项目的评审 /p p   3. 对各“111基地”的建设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与验收评估。 /p p   第八条 高等学校是“111基地”建设的依托单位,获得“111计划”资助的高校应加强学科创新引智工作力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第三章 支持范围与条件 /p p   第九条 “111计划”遴选范围包括中央高校和地方高等学校。具体申报资格与申报数量由年度实施方案确定。 /p p   第十条 申请本计划的“111基地”应具备以下条件: /p p   1. 学科基础: /p p   依托学科应为国内一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具有良好的国际合作研究基础。 /p p   2. 人员构成: /p p   (1)应聘请10名以上海外人才团队,其中包括:1名以上国际一流学术大师,5名以上高水平学术骨干 或成建制10人以上国际一流海外团队。 /p p   (2)国内人才团队10人以上,其中包括5人以上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拔尖人才。 /p p   3. 人员条件: /p p   (1)海外人才应在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研究机构任职或受聘于世界一流学科的教学科研岗位,与本学科有良好的合作研究基础。 /p p   (2)海外人才应具有外国国籍,对中国友好,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富于合作精神。国际学术大师年龄一般不超过65岁(诺贝尔奖获得者可适当放宽),学术骨干年龄一般不超过55岁。 /p p   (3)国际学术大师应为外国国家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或国际公认的一流专家学者,其学术水平在国际同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取得过国际公认的重要成就。 /p p   (4)海外学术骨干应具有所在国副教授以上或其他同等职位,在所属领域取得过同行公认的创新性成果。 /p p   (5)国内工作时间:国际学术大师每人每年原则上累计不少于1个月 海外学术骨干每人每年原则上累计不少于3个月,一般应保持有1名以上海外学术骨干长期在基地工作。 /p p   (6)国内研究团队学术带头人的年龄一般不超过60岁、科研骨干成员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两院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人才计划获得者应占有一定比例。 /p p   第十一条 两个“111基地”不得引进同一名国际学术大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第四章 申报、评审及立项 /p p   第十二条 高等学校按照年度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进行申报。以学校为单位,不受理个人申报。 /p p   第十三条 申报单位根据核定的申报名额、本办法规定的申报条件和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遴选、推荐,组织填写《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申请书》、并与相关材料一并报送至“111计划”管理办公室。 /p p   第十四条 “111计划”管理办公室组织项目的评审工作。项目评审程序为: /p p   1. “111计划”管理办公室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凡审查不合格者将不予受理 /p p   2. 组织本领域同行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初评 /p p   3. 组织“111专委会”进行会议评审,对相关情况进行综合评议并填写评审意见表 /p p   4. “111计划”管理办公室汇总专家意见,并根据专家意见制定年度支持方案报领导小组审核批准 /p p   5. 根据领导小组审批结果,公布“111计划”年度项目立项名单和资助经费额度。 /p p   第十五条 予以立项的“111基地”依托高校须填写《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计划任务书》,并组织专家组进行可行性论证,论证后的任务书和论证报告作为中期绩效检查和验收的依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第五章 组织管理与验收评估 /p p   第十六条 “111基地”一个建设周期为5年,每个基地须从建设期首年度开始建立年度进展报告制度,每年根据相关通知要求将进展报告报送“111计划”管理办公室。 /p p   第十七条 予以立项的“111基地”根据计划任务书的要求,须持续提升引进国外人才层次和水平,自主开展合作研究,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大联合培养博士生力度,积极争取承担国内外重大科研任务,引领和支撑一流学科建设。 /p p   第十八条 “111基地”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基地主任应是本领域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具有较强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111基地”实行“开放、流动、协同、共享”的运行机制。 /p p   第十九条 “111基地”实行中期绩效检查制度,对立项建设后满3年的基地进行中期绩效检查。对中期绩效检查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要求予以整改或中止建设: /p p   1. 对明显未达到引智计划要求、难以完成预期目标的 /p p   2. 保障条件不能落实,无法按原建设方案实施的 /p p   3. 其他因人为因素严重影响基地正常建设的。 /p p   第二十条 中期绩效检查委托“111专委会”进行,采取现场检查的办法,检查包括海外人才引进、重点工作进展、学校保障措施、基地管理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并形成中期绩效检查报告。 /p p   第二十一条 对基地负责人调离的,其所在高等学校应在负责人调离后3个月内向“111计划”管理办公室提交负责人调整意见,经管理办公室同意后予以调整。 /p p   第二十二条 “111基地”首个5年建设期结束后,由“111计划”管理办公室组织验收,“111基地”所在高校应按相关通知要求,填写《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验收申请报告》报“111计划”管理办公室。 /p p   第二十三条 “111计划”管理办公室组织专家对“111基地”进行现场验收,验收程序包括:听取基地主任和依托高校的建设汇报,审核验收材料,考察研究平台和建设成效,对照任务书确定的建设目标,重点对引进海外人才和国际化团队建设、创新能力和国际学术影响力、学科提升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建设管理和开放共享、高水平国际合作等进行验收并形成验收意见。 /p p   第二十四条 对“111基地”建立滚动支持机制,对建设成效显著、验收结果良好的“111基地” 可继续滚动支持5年。 /p p   第二十五条 “111基地”须参加5年一次的周期性评估,评估工作由“111专委会”或委托第三方专家组进行,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评估内容包括学科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合作研究与协同创新水平、国际化团队建设和青年拔尖人才引进、管理运行和开放共享等,对通过评估的基地保留名称继续开放运行,对于未通过评估的“111基地”要求整改或淘汰。 /p p   第二十六条 “111基地”要积极探索实质性、高水平、可持续的协同合作机制,推进机构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建设模式,积极承担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大科学计划(工程)、世界一流国际学术期刊建设等项目,鼓励基地人员在国际重要学术组织任职,不断提高国际合作的层次与水平。 /p p   第二十七条 “111基地”经费支持人员所发表的相关论文、专著、研究报告、资料、鉴定证书及成果报道等,均须标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资助”(Supported by the 111 Project)中英文字样和项目编号。 /p p   第二十八条 “111基地”要建立国际一流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国际化动态信息网站,营造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第六章 建设经费与使用管理 /p p   第二十九条 “111基地”建设期间可获得专项经费支持,专项经费由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主管部门、依托单位共同筹措。 /p p   第三十条 国家专项建设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应严格按照国家聘请外国专家经费相关办法和规定执行,依托单位应保障“111基地”建设经费投入,规范使用、提高效益,接受监督检查。 /p p   第三十一条 高校配套经费除补充聘请外国专家费用不足部分外,还可用于: /p p   1. 开展科学研究所需的科研业务费、实验材料费、人员费、助研津贴和其他相关费用 /p p   2. “111基地”配备的国内优秀科研骨干赴国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从事合作研究、短期访问及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所需费用 /p p   3. “111基地”召开相关国际学术会议及其他与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相关的费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第七章 附 则 /p p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管理办法》(教技〔2006〕4号)同时废止。 /p p   第三十三条 有关高等学校可参照本办法,制定本校“111基地”建设管理办法。 /p p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111计划”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p p br/ /p
  • 双一流计划:985、211高校仍是被选中的大赢家
    经过数轮的重点建设和支持,“211”高校及其优势学科入选概率自然更大。非“211”高校只要坚持优化学科结构,以特色取胜,同样有机会竞争“双一流”。 政府应建立配套政策,通过综合改革机制,对高校进行分类评估和差异化激励,避免由于对研究型大学科研经费的倾斜投入而对教学型大学产生冲击,防止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发生“学术漂移”。  历经十余年的波折,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终于盼来了新校区建设工程的动工仪式,并有望在2017年竣工。  这所偏居珠江口西岸的二本院校,早在2000年就提出规划新校区,在2013年奠基后又因资金缺位等问题未能如愿。但剧情在2015年反转,广东省和佛山市明确为其提供60亿元的扶持资金,其中的25亿元用于建设新校区。  在佛山科技学院坐上办学的“加速器”背后,是当前国内多地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加码。因教育部近日宣布若干行政文件失效而引发的“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 “一流学科”)建设大讨论,事实上在国内已经迎来落地和对接方案。河南、河北等省份明确了部分入围“双一流”的名单,而江苏、广东则提出“双高水平” (“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与“双一流”衔接。  梳理公开信息发现,公布的“双一流”和“双高水平”院校名单,“985”、“211”高校仍是被选中的大赢家,但也有类似河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非“211”高校入围。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朱益明教授分析,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框架下,985和211高校因之前的资源投入和发展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非“211”高校进入“双一流”,则显示了双一流计划的开放性与竞争性。  “211”“985”院校仍是宠儿  从各方面看,“211”院校都在新一轮高等教育支持行动中占尽先机。  河南省以往常因仅有郑州大学 一所“211”院校为人“诟病”。为改变此局面,河南省出台《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豪砸31亿打造“一流学科”。河 南省明确到2024年,5个左右学科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10个左右学科进入国内前列,ESI排名进入前1%,或在权威第三方评价中进入前十名 或前5%。在该方案一期名单中,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普通高校有更多的机会竞争“双一流”,但郑州大学还是毫无悬念成为了大赢家。首批 入围的17所高校中,郑州大学占据了35个学科的9席,其中占据10个优势学科的4个,以及25个特色学科的5个。同样拥有一所“211”高校的内蒙古, 在建设4~6所国内一流高校的目标中,还专门提到重点支持内蒙古大学率先进入“国内一流”,争取早日进入“世界一流”。  即使在强校扎堆的上海,“985”、“211”高校也是大赢家。上海提出“高峰高原”计划,2014~2017年预计投入36亿元打造“世界一流学科”。在其中的I类高峰学科名单中,21个学科仅有5个学科来自非211工程院校,“211”高校仍占主要地位。  广东省2015年公布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中,省内四所“211”高校全部列入重点建设高校之列,而非“211”仅有华南农业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和广东工业 大学入选。但是在重点学科建设方面,18个学科全部来自于非“211”高校的优势学科。但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高水平建设资金安排中,“211”的暨 南大学跟非“211”的南方医科大学所获资金相差6030万元,其中财政补助相差3800万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蓝表示,经过数轮的重点建设和支持,“211”高校与非“211”高校在教学、科研的实力上已存在明显“分化”,“211”高校及其优势学科入选概率自然更大。  朱益明教授表示,985、211工程早前的实施成效无法否认。“双一流”应当是在985、211工程等各种原先重大教育项目的综合、提炼和提升,而不可能绕开“985”、“211”高校另起炉灶。  教育部官员此前回应多份985、211工程文件失效时称,前述两大工程将统一纳入即将启动的“双一流”建设。  不过,南京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宗晓华表示,由于“双一流”建设政策更加重视绩效与竞争,入选高校和学科在获得倾斜投入的同时,对其学术产出的水 平和质量、资金分配与使用、目标责任和绩效的要求更高,对于缺乏竞争优势的大学或学科。获取这一机会不仅不是赢家,还会成为“负担”。不同高校应合理定 位,错位发展,应该成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  非“211”高校借势突围?  从“双一流”在各省落地的进展看,尽管“211”高校还占据支持对象的主体,但不可否认的是,以往落选211工程的院校已有借势上位的迹象。  前述提及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就是一例。自2015年被纳入“广东高水平理工大学”行列,这所二本院校目前明确获得的扶持已有2015-2020 年省市共计投 入60亿元。除了新建校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频频砸出重金招揽海内外英才和高分考生,并破天荒地与3名院士达成柔性引进意向。该校还提出中期目标:到 2025年学校办学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理工类院校排名50位左右。  类似佛山科技技术学院,广东很多二本高校的发展就得益于高水平大学的推动。上月该省召开的省市共建本科高校工作布置会上, 11个有本科院校的地市将至少选择一所本科高校进行“省市共建”,并扶持所有本科高校建设1~2个重点学科,而且已有茂名、韶关等8地市政府支持本地高校 发展。中山市还计划“十三五”期间计划将投入30亿元,力争引进1~2所高水平综合大学、2~3所高质量特色学院。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不仅提出建设“双一流”,还提出建设自己的“高水平大学”等概念。除了“双一流”,广东省还提出“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学科”、 “高水平理工大学”、“高水平理工学科”等概念。“高水平大学”的提法同样出现在江苏,其对应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省15所以上高校进入全国百强”, 而该省“211”高校仅有11所。这也就是说,江苏“高水平大学”方案已经给该省非“211”高校预留了空间。而在网传河北教育厅“双一流”方案中,则出 现了一层次大学、二层次大学以及世界一流学科、国家一流学科的区分。而此前一举成名的科学家韩春雨领衔的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学科赫然在列。  朱益明表示,在国家层面“双一流”计划之外,各地方的高等教育支持计划也徝得鼓励。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我国高校发展应该有来自各方的支持。除各级政府支持外,社会、企业也有支持我国高校争创一流的责任,也应有相应的支持行动。  李蓝表示,广东等地提出的“双高水平”,比“双一流”更容易做到,其实施的范围能汇集更多高校和学科。而广东提出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高水平理工学科”又能结合当地的经济转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主任龚放也指出,美国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崛起正是在于它们在学科选择和学科方向上另辟蹊径,别具一格。而国内的 “2011”计划中,南京工业大学和河南农业大学的脱颖而出也是应用性大学的突破的成功例子。现在方兴未艾的知识生产模式是问题导向和社会需求导向的,是 需要跨界行动、多方协同创新,并以方案、对策或者技术创新、产业换代为指归为成果的。高等院校管理层和学科领军者需要关注知识生产方式变革对大学发展的影响。  宗晓华表示,非“211”高校只要坚持优化学科结构,以特色取胜,还是有机会去竞争“双一流”的。政府应建立配套政策,通过综合改革机制,在省级加强统筹, 对高校进行分类评估和差异化激励,引导这些高校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追求卓越,避免由于对研究型大学科研经费的倾斜投入而对教学型大学产生冲击,防止整个高等 教育系统的发生“学术漂移”。  “希望有更多高校进入双一流,但不限于‘985’或‘211’。”朱益明说。
  • 中科院:先进核能技术支撑“双碳”战略行动计划
    不久前,中科院发布科技支撑“双碳”战略行动计划,先进核能技术是重点攻关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各类减少碳排放的清洁能源中,核能是令人又爱又惧的存在。作为清洁能源,核能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成为替代化石能源的希望,但它也是悬在人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美国三英里岛核事故、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日本福岛核泄漏,一次次核事故给核电发展蒙上阴影。怎样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同时,让核电技术更安全可靠、更可持续?这是中科院的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核裂变能技术:榨净核废料,丰富核燃料2016年,中科院院士詹文龙曾前往美国华盛顿州哥伦比亚河畔的汉福德镇参观。那里是美国发展核武器后最大的放射性核废料处理厂区。那里存放着含强化学腐蚀、强放射性核废液的锈迹斑斑的大罐子。詹文龙至今记得当时触目惊心之感:“美国现在一年要用20亿美元去维持那里的安全。”这让他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在我国发展一种能够更安全、更经济地处理核废料的技术。在科学家眼中,核废料并不是“废料”,而是可以继续利用的“乏燃料”。早在2011年,中科院就启动了“未来先进核裂变能—ADS嬗变系统”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简称ADS先导专项),目标是利用加速器产生高能质子,驱动乏燃料继续“燃烧”。由于加速器停止运行时,燃料就能停止“燃烧”,这一技术也被国际公认为最有前景的利用嬗变安全处置长寿命核废料的技术途径。到2016年詹文龙赴美参观时,科学家们已经突破了一些ADS的关键核心技术,并且完成了一种新方案的设计,即一种能把乏燃料“吃干榨净”的、具有更高性价比的“加速器驱动先进核能系统”(ADANES)。新方案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将已有的ADS技术工业化,二是研制乏燃料再生循环利用系统(ADRUF)。前者相当于“造炉子”,后者相当于“造燃料”。詹文龙介绍,根据这一方案,铀资源的利用率将由目前的不到1% 提高到超过95%,最终只需处置少于5%的核废料,其放射性寿命将由数十万年缩短到五百年内,还可燃烧30%的钍资源,这将支撑核电发展成千上万年。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同时,还能产生可用于精准靶向放疗及核移动电源的珍贵同位素。就在ADANES方案如火如荼地推进之时,与ADS先导专项同时启动的“未来先进核裂变能—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MSR)先导专项也初见成效。“在2011年启动‘未来先进核裂变能’先导专项前已经明确,中科院要做核能领域的科技创新。我们分析形势之后认为有两个切入点,一个针对核废料安全隐患和环境影响的问题,研发核废料安全处理处置技术,将需要地质处置的核废料最少化;另一个针对铀—235核燃料匮乏问题,研发将钍—232用作核燃料的技术,以实现核燃料来源的多样化。”中科院重大任务局材料能源处时任处长、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纪委书记彭子龙在回忆先导专项立项经过时对《中国科学报》说。TMSR先导专项计划用20年左右的时间,在国际上首先实现钍基熔盐堆的应用,同时建立钍基熔盐堆产业链和相应的科技队伍。2017年11月,中科院与甘肃省签署四代先进核能钍基熔盐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至2021年5月,TMSR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核聚变能技术:东方超环与神光在发展核裂变能的同时,中科院还有一批科研人员在探索另一类未来先进核能技术——可控的核聚变能技术。“聚变能是核能发展的最终目标,聚变能可以为碳中和的实现作出重大贡献。”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宋云涛说。核聚变相当于用力把一堆原子捏到一起,然后释放出能量。核聚变反应条件苛刻,不仅需要达到千万甚至上亿摄氏度的高温,还需要巨大的压力。因此,如何触发反应,是核聚变能技术的一大难点。彭子龙告诉《中国科学报》,中科院科研人员在核聚变能技术上有两个努力方向,一是磁约束的核聚变,二是惯性约束的核聚变。磁约束核聚变,是通过托卡马克装置产生强大的磁场,把等离子体约束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并将其持续加热并维持在数千万甚至上亿度的高温,以达到核聚变对温度的要求。早在上世纪70年代,位于合肥的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就开始了核聚变相关研究,并于上世纪90年代启动磁约束的核聚变能技术——超导托卡马克的研究。2006年,被誉为“人造太阳”的东方超环正式建成,成为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国际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同年,以中科院为主导的中国团队加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成为全球探索“人造太阳”新能源队伍中的重要一员。2021年12月30日,东方超环实现7000万摄氏度下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持续运行1056秒,这是人类首次实现人造太阳持续脉冲过千秒。惯性约束核聚变,是将聚变材料制成仅约一两个毫米的靶丸,然后从四面八方均匀射入高能激光束以持续压缩并最终引爆小球,形成微型“氢弹”爆炸,产生热能。为了验证这种原理,美国在2009年建成了国家点火装置(NIF)。在我国,上世纪60年代,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开启了我国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能的研究历程。上世纪80年代,为了追赶国际研究的步伐,上海光机所开始了大型综合性激光装置——“神光”的预研工作,并于1986年建成,1994年装置退役后被称为“神光—I”。2000年和2015年,我国又先后建成神光—II激光装置和神光—III主机激光装置并投入使用。面向2060:科学家们的梦想从2011年至今的10多年里,“未来先进核裂变能”先导专项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让彭子龙看到了中科院在开展先进核能技术方面的优势。“当初,我们酝酿研讨先导专项的时候,内心瞄准的是30年以后的事情。”彭子龙说,作为国立科研机构,中科院必须更加前瞻分析需求和挑战,基于科学本源、科学规律思考解决方案。在明确目标之后,中科院动员起了规模大、学科全的综合创新力量。“每个先导专项都是十几个研究所共同参与的。”彭子龙回忆。他感慨,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科院的使命定位决定着其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和欲望。“国家要创新,中科院能创新。”彭子龙说。面向碳中和目标,科研人员又一次鼓足了干劲。作为先进核裂变能的研究者,詹文龙有一个梦想:在广袤无人的沙漠戈壁滩上,建一片清洁能源的绿洲,将太阳能、风能与更安全可靠的核能技术整合在一起,源源不断地向千家万户输出清洁无污染的电力能源。詹文龙介绍,他们已突破ADS关键核心技术,2020~2027年将高标准高质量按计划建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针对ADRUF,同期建成模拟燃料示范的乏燃料干式处理生产线。同时,实现ADANES整体方案优化;突破强辐照下稀有同位素量产关键技术与工艺,开展精准放疗同位素的量产。按技术进展,到2032年,他们将突破ADRUF关键核心技术,完成热室系统建设并进行再生核燃料研发,并完成基于CiADS的燃烧示范;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密度能源燃料研究装置”完成立项,建设超强宽谱辐照设施及相关核材料研发平台。到2035年后,他们将完成ADANES集成优化与工业应用示范,为碳中和提供硬科技支撑,并实现产业化。作为先进核聚变能的研究者,宋云涛也有一个梦想:10年内建成未来核聚变发电站的示范工程,真正实现聚变堆发电。“时间紧迫,中国有自己的‘时间路线图’。按照现有技术,用10年时间建成核聚变发电示范工程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用不了多久,人类就可以点燃核聚变这个‘大煤球’。”宋云涛说。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科院的科研人员一直向着更安全、更可靠、更经济的核能技术努力。正是这些延续了10年、20年、半个多世纪的坚持,让中国先进核能技术的发展前景有望,让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未来可期。
  • 为“双一流”,国家计划投入这么多!(各省投资一览)
    p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下称“双一流”),是继“985工程”“211工程”后,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又一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 2017年,中国大学“双一流”建设全面启动。 /p p   “十三五”期间,对大学的投入,或将成为地方政府的重点投入方向。截至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山东等20多个省份出台了各自未来5至10年的大学发展和学科建设方案,各地的“双一流”建设可谓如火如荼。各地财政对大学建设“热情之高、参与力量之巨”,已超出历史上其他的高校重点建设项目。 /p p   下面就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各省的大手笔: /p p    strong 福建省: /strong 近日,福建省政府印发《关于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实施意见》,将“双一流”建设计划列入省“十三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在第一个5年建设周期内,福建省财政每年安排16亿元用于实施“双一流”建设计划,首轮共80亿元。 /p p   福建明确,要加强一流大学建设,支持厦门大学对接国际一流标准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面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将华侨大学纳入省属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推动其建成特色鲜明、海内外著名的高水平大学 加快推进省属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大力度支持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建成全国一流大学。要加强一流学科建设,实施“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瞄准国际国内一流水平,重点支持一批优势学科率先建成“高峰”学科,巩固提升一批潜力学科形成“高原”学科。 /p p   strong  湖南省: /strong 计划投入近15亿,到2020年,湖南省将争取3所大学进入国家争创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特色大学行列,5所大学进入国内一流大学或国内特色大学行列。 /p p    strong 山东省: /strong 计划投入50亿,建设1-2所世界一流大学,6所高校进入全国百强,5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30年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p p    strong 广东省: /strong 计划投入50亿,建设2所世界一流大学,17所国内高水平(理工)大学,此外还要建设110个重点学科。 /p p    strong 四川省: /strong 计划建设15所国内高水平大学,30个世界一流学科,100个国内一流学科以及100个去与一流学科。 /p p    strong 北京市: /strong 预计投入100亿,推进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目前已经公布了两批19个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 /p p    strong 上海市: /strong 投入36亿建设高峰高原学科,计划建设20个世界一流学科,180个学科进入全国前20%,建设过程中执行严格的监管和动态评估机制。 /p p    strong 江苏省: /strong 15所以上高校进入全国百强,10所进入前50,100个左右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国家一流学科数,不低于全国总数的10% 2030年建成两所世界一流大学。进入全国百强的省属高校每年新增1亿元。 /p p    strong 安徽省 /strong :建设1所世界一流大学,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和国内一流行列,另外安排70亿用于省属高校,实施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p p    strong 甘肃省: /strong 建设1所世界一流大学,5所国内高水平大学 2-3个世界一流学科,50个国内一流学科,1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p p    strong 陕西省: /strong 建设1-3所世界一流大学,5-7所国内高水平大学 50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 /p p   strong  山西省: /strong 建设1-2所国内高水平大学,2-3所区域一流大学。 /p p    strong 内蒙古自治区: /strong 2020年5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 2030年建成2-3所国内高水平大学 2050年再增加2-3所国内高水平大学,建成1所世界一流大学。 /p p    strong 湖南省: /strong 2020年4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45个左右的学科进入全国前10% 5所大学进入国内一流大学或特色大学行列,2050年4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 /p p    strong 浙江省: /strong 建设2所世界一流大学,10所高校进入全国前100 5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40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100个左右学科进入全国前30%,若干学科进入全国前3。 /p p    strong 河南省: /strong 10年投入31亿,5个左右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10个学科进入ESI前1%。 /p p    strong 贵州省: /strong 5年投入5个亿推进区域内大学和学科“双一流”建设。 /p p    strong 河北省: /strong 5年25个亿,建设3个国内高水平大学以及一批国内一流学科,个别学科进入国际一流行列。 /p p    strong 湖北省: /strong 每年投入10-20亿,2020年力争10所以上大学进入全国百强,至少5所大学列入国家层面开展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2030年至少2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至少10所大学进入国内一流大学行列,力争更多高校进入全国百强。2020年6个以上的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20个左右进入前200位,70个以上学科进入前1%,在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的学科数占全国总数的10%左右,60个左右学科进入前5名,120个左右学科进入前30%。到2030年,湖北高校更多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国内一流行列。到本世纪中叶,湖北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国内一流大学和学科的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 /p p    strong 重庆市: /strong 力争2-3所高校跻身国内一流、行业一流大学行列,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一流学科。 /p p    strong 吉林省: /strong 投入15亿重点支持吉林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p p    strong 江西省: /strong 建设1所国内高水平大学,10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个别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p p    strong 宁夏回族自治区: /strong 投入2亿元重点建设宁夏大学和6个国内一流学科、10个西部一流学科。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部分内容来源:长沙晚报、中国教育报、青塔 /p
  • 内蒙古自治区2023年度市场监管领域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抽查计划
    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厅、公安厅、民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生态环境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农牧厅、商务厅、文化和旅游厅、卫生健康委员会、应急管理厅、统计局、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内蒙古消防救援总队,国家税务总局内蒙古自治区税务局、呼和浩特海关、满洲里海关,各盟市及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市场监管局,自治区市场监管局有关处室局:现将《内蒙古自治区2023年度市场监管领域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抽查计划》印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要求,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一、自治区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抽查计划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工作,督导本系统基层“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工作,确保抽查计划按时、保质完成。二、“双随机、一公开”年度抽查计划要及时向社会公示,确需增加和调整抽查计划的,要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并及时向社会公示。三、各盟市市场监管部门要发挥牵头部门作用,根据本地区实际对抽查计划进行细化和补充,能联尽联,统筹制定本地区2023年度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抽查计划,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四、各部门要按照DB15/T 2463-2021《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工作规范》,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内蒙古)协同监管平台开展部门联合抽查检查工作,按照“谁检查、谁录入、谁公开”的原则,在完成检查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检查结果录入协同监管平台,并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内蒙古)向社会公示。五、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将定期调度通报自治区各部门和各盟市年度抽查计划完成情况。附件: 内蒙古自治区2023年度市场监管领域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抽查计划.doc内蒙古自治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组(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代章)2023年2月28日
  • 先河环保大股东计划减持 众高管提前套现
    在获得解禁半个月之后,先河环保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李玉国就宣布了自己的减持计划,其计划将解禁的近千万股份减持殆尽。而就在公告发布的4天前,公司的众多高管却精准套现了350余万股。   11月18日晚间,先河环保发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李玉国计划于2013年11月21日-2014年5月21日通过集中竞价或者大宗交易方式拟减持不超过900万股公司股份,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4.44%。   李玉国所持股份是在11月5日刚刚获得解禁。作为控股股东,李玉国持有先河环保3943.76万股,但同时其又担任公司董事、总经理,因此此次获得解禁的是其持股数量的25%,也即985.94万股。   由于李玉国最多计划减持900万股,因此公司的大股东可以说是几乎将能减持的所有股份坚持殆尽。11月19日,在减持计划出炉后的首个交易日,先河环保股价开盘跌幅超过3%,减持将使股价短期压力由此可见,但公司高管却在4天前提前减持躲过了一劫。   深交所诚信档案显示,11月14日,先河环保董事、财务总监陈荣强,董事、副总经理范朝和张香计分别减持了公司100万、100万和150万股,成交均价同为18.86元/股,合计套现6601万元。减持时间正好是大股东减持公告发布前4天,颇有先知先觉的意味。   截至11月19日午盘,先河环保收于20.78元,下跌2.67%。
  • “助力双碳 气相色谱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主题约稿函
    能源化工领域,一直是气相色谱应用的大本营。纵观历史可以发现,气相色谱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与以石油、煤炭等为主的能源化工研究和工业发展需求息息相关。据调研显示,当下,每年仍有近三分之一的气相色谱仪应用在该领域。当前,全球正在经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布局绿色能源、低碳产业、清洁技术,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新赛道。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时间更紧、难度更大,围绕低碳发展转型目标,当下能源化工领域正在进行全方位的转型升级。而在这个过程中,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又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基于此,仪器信息网特别发起“助力双碳 气相色谱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主题约稿活动,欢迎业内相关专家学者、一线用户、厂商积极投稿。一、厂商约稿提纲(1)长久以来,能源化工都是气相色谱最大的应用领域,那在传统能源领域,气相色谱的应用情况如何?都有哪些主要应用场景?在其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目前贵公司在能源领域应用情况如何?有哪些典型的用户?针对上述应用场景,贵公司都有哪些典型的技术和应用解决方案?(3)在助力双碳的大目标下,当下能源行业正在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那么衍生出了哪些新的细分领域?其中,对气相色谱的需求有哪些新的变化?(4)您认为当下的气相色谱技术或应用解决方案是否能够满足行业的新要求?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提升及创新?(5) 针对新需求,贵公司的气相色谱在技术和应用上是否有新的发展布局?若技术及方案已完成,请举例说明;若进一步计划,也请谈谈后续的目标及规划。二、专家约稿主题聚焦气相色谱在能源化工领域的技术及应用进展,可选择以下主题(但不限于)其中之一:(1)气相色谱、在线气相色谱,以及热解析等配套设备,乃至于气质联用等相关仪器或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等);(2) 上述仪器技术在能源化工及其细分领域最新应用研究成果(研究背景、研究过程、取得成果等);(3)相关标准/法规概况及解读;(4)国产与进口的差别、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发展的建议;(5)其它相关经验之谈。三、回稿要求² 约稿主题:助力双碳 气相色谱在能源领域应用进展² 您可以根据上述问题,也可由此展开相关话题,进行稿件撰写;² 稿件字符数不少于1200字,如有图片,图片像素应不低于300DPI;² 稿件无抄袭、署名排序无争议,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² 投稿须为Word文档,本网编辑有权对文稿进行修改,如不同意请注明;² 请提供撰稿人姓名、职务等信息;² 所有回稿将在仪器信息网发布并推送,收录至活动专题。² 回稿截止时间:2022年6月30日² 投稿邮箱:zhaoy@instrument.com.cn四、展示规则:1、编辑会将回稿单独整理成文,通过仪器信息网全网渠道进行推送。2、仪器信息网将制作“助力双碳 气相色谱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专题,所有回稿将收录至该专题中。
  • 34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征求意见稿)发布!
    各有关单位: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为做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修订工作,经向部门、行业和社会广泛征集年度立项建议,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各相关专业委员会审议通过,我委拟订了《2024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征求意见稿)》,优先制定、修订风险防控和产业急需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34项。现公开征求意见,请于2024年4月7日前将意见书面反馈秘书处。传真:010—6879240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秘书处2024年3月12日2024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征求意见稿)序号建议项目名称制定/修订建议承担单位食品产品标准 5项1食用油脂制品修订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江南大学、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2预制菜制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中国商业联合会、成都市食品检验研究院、全国畜禽屠宰质量标准创新中心3复合调味料修订成都市食品检验研究院、重庆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广州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4冲调谷物制品修订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江南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5湿米制品制定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省卫生健康综合监督中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食品添加剂标准 12项6食品添加剂 酸处理淀粉修订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上海市食品添加剂和配料行业协会、四川省食品检验研究院、浙江省食品添加剂与配料行业协会7食品添加剂 氧化淀粉修订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上海市食品添加剂和配料行业协会、四川省食品检验研究院、浙江省食品添加剂与配料行业协会8食品添加剂 淀粉磷酸酯钠(又名淀粉磷酸酯,磷酸酯淀粉,单淀粉磷酸酯)修订江南大学、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江西省检验检测认证总院食品检验检测研究院、上海市食品添加剂和配料行业协会9食品添加剂 磷酸酯双淀粉修订江南大学、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江西省检验检测认证总院食品检验检测研究院、上海市食品添加剂和配料行业协会10食品添加剂 磷酸化二淀粉磷酸酯修订江西省检验检测认证总院食品检验检测研究院、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湖南省产商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11食品添加剂 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修订江西省检验检测认证总院食品检验检测研究院、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湖南省产商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12食品添加剂 醋酸酯淀粉修订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发酵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沈阳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华中农业大学13食品添加剂 乙酰化双淀粉已二酸酯修订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发酵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沈阳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华中农业大学14食品添加剂 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修订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省食品检验研究院、沈阳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15食品添加剂 羟丙基淀粉修订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省食品检验研究院、沈阳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16食品添加剂 氧化羟丙基淀粉修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江南大学、发酵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17食品添加剂 羧甲基淀粉钠修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江南大学、发酵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标准 1项18食品中放射性核素碳-14的测定制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理化检验方法与规程标准 6项19食品粘度的测定制定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1,2-环己二羧酸二(异壬基)酯和1,4-苯二羧酸双(2-乙基己基)酯迁移量的测定制定南京海关危险货物与包装检测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宁波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1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1,4-二氯苯迁移量的测定制定广州海关技术中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广东省食品检验所(广东省酒类检测中心)、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宁波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22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苯酚与甲醛和缩水甘油醚及其羟基和氯化衍生物的测定制定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广州海关技术中心、湖南省产商品质量检验研究院、上海市食品接触材料协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3食品中甘油三酯、甘油二酯和单甘酯的测定制定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岛海关技术中心、四川省食品检验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24食品中茶叶茶氨酸的测定制定厦门海关技术中心、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检验方法与规程标准 2项25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修订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四川省食品检验研究院、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6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修订深圳海关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广州海关技术中心、厦门海关技术中心、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毒理学评价方法与规程标准 1项27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修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生产经营规范标准 2项28湿米面制品中米酵菌酸污染控制规范制定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广州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29食品添加剂生产通用卫生规范修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酵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营养与特殊膳食食品标准 5项30食品营养强化剂 麦角钙化醇(维生素D2)修订江南大学、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酵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海关技术中心31食品营养强化剂 L-赖氨酸-L-谷氨酸制定东北农业大学、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32食品营养强化剂 L-谷氨酸钙制定江西省检验检测认证总院食品检验检测研究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江西农业大学、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33食品营养强化剂 L-谷氨酸钾制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发酵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东北农业大学34食品营养强化剂 L-天冬氨酸镁 制定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东北农业大学、沈阳市食品药品检验所
  • Quanterix 宣布高管接替计划,总部及中国区同时换帅
    Masoud Toloue现任Quanterix Diagnostics总裁,将担任公司CEOKevin Hrusovsky现任Quanterix CEO,将担任董事会执行主席 此次架构调整旨在持续助力于我们精准健康的愿景,并推动临床应用下一阶段的进程。Quanterix即将继任CEO ——Masoud ToloueQuanterix公司宣布了高管继任计划,进一步确保公司业务强劲的增长。自2022年4月25日起,现任CEO Kevin Hrusovsky将担任董事会执行主席,Masoud Toloue将接替Kevin出任CEO并加入董事会。今后,Kevin将致力于公司关键性战略决策、重要合作伙伴和投资者关系。Kevin表示:“随着Masoud对公司重大的贡献,以及Quanterix与礼来、雅培和西门子等公司的合作,现在是转型的最佳时机。Masoud是我们下一阶段发展的完美领导者,我们有经验丰富的董事会,一起实现精准健康的愿景。我们的员工、客户、投资者、合作伙伴和David Walt (Quanterix和Illumina的创始人),都有助于公司的下一步战略发展计划。”Masoud自2021年6月起担任Quanterix Diagnostics总裁,推进了几项关键举措并与Kevin会面关键客户、合作伙伴和投资者。在PerkinElmer任职诊断业务高级副总裁期间,他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推动颠覆性创新和高增长的记录。在之前,Masoud创立并领导bioscience下一代测序业务,该业务于2016年被PerkinElmer收购。他拥有布法罗大学分子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并在圣安东尼奥的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完成生物化学博士后。与此同时,公司中国区也迎来新任总经理郭峰先生。配合公司整体战略规划,将Simoa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应用带入下一阶段的发展,加大对中国的投入并加强合作伙伴及行业领袖的合作。在加入Quanterix之前,郭峰先生曾在PerkinElmer担任销售和市场等关键性职位,在诊断领域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Masoud表示:“我要感谢Kevin和董事会给我这个难得的机会来领导Quanterix。我们亲眼见证了我们的员工、技术和战略愿景对医疗保健未来的影响力,通过开展多项合作,在神经病学、免疫学和传染病领域推出创新解决方案,实现更早的疾病检测、更好的预后和增强的治疗方法。”Quanterix将持续致力于实现对多种疾病的早期非侵入性诊断,2021年FDA批准了无症状COVID检测的紧急使用授权(EUAs),并授予了Quanterix的血浆pau -181阿尔茨海默病辅助检测突破性器械证书。Quanterix 公司Quanterix是一家数字化生物标志物分析公司,旨在推动精准医疗科学的发展。Quanterix公司的数字化解决方案Simoa很有可能改变当今的医疗检测方式,使研发人员能够精密检测从健康到疾病的连续病理过程。Quanterix公司的技术旨在实现早期的疾病检测、更好的预后和精确的治疗方法,提高当代乃至后代的生活质量、延长预期寿命。目前,该技术正被应用于多个治疗领域,包括肿瘤学、神经学、心脏病学、炎症和传染病。Quanterix公司成立于2007年,总部位于马萨诸塞州比勒利卡。
  • 556万!福建中医药大学计划采购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3500]FJLQ[GK]2022097项目名称:福建中医药大学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采购项目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5,560,000.00元采购包1(福建中医药大学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采购项目的合同包1):采购包预算金额:5,560,000.00元采购包最高限价: 5,560,000.00元投标保证金: 0元采购需求:(包括但不限于标的的名称、数量、简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等)品目号品目编码及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允许进口简要需求或要求品目预算(元)1-1A02109900-其他仪器仪表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1(套)是详见招标文件5,560,000.00本采购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合同履行期限:自合同生效之日起至合同约定的合同义务履行完毕。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采购包1:无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采购包1:(1)①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品目清单中的台式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平板式微型计算机,激光打印机,针式打印机,液晶显示器,制冷压缩机,空调机组,专用制冷、空调设备,镇流器,空调机,电热水器,普通照明用双端荧光灯,电视设备,视频设备,便器,水嘴等品目为政府强制采购的节能产品(具体品目以“★”标注),本次采购产品如有属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的,供应商所投产品必须符合《关于印发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品目清单的通知》(财库〔2019〕19号)附件中《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品目清单》规定,投标人须提供国家确定的认证机构出具的、处于有效期之内的节能产品认证证书复印件(若有附件,应至少提供附件中可体现所投产品页面的复印件),认证证书中的产品标准须符合《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品目清单》中对应品目的依据的标准。?②本次采购产品若有属强制3C认证的,投标人须承诺所投产品有3C认证证书并能在货物验收时提供3C认证证书(承诺函格式自拟)或在投标文件资格及资信证明部分中提供3C认证证书复印件。三、采购项目需要落实的政府采购政策进口产品:进口产品,适用于(合同包1)。节能产品:节能产品,适用于(合同包1),按照财库[2019]19号文所附品目清单执行。环境标志产品:环境标志产品,适用于(合同包1),按照财库[2019]18号文所附品目清单执行。信息安全产品:不适用信用记录:信用记录,适用于(合同包1)。四、获取招标文件时间: 2023-02-20 至 2023-03-03 ,(提供期限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不得少于5个工作日),每天上午00:00:00至12:00:00,下午12:00:00至23:59:59(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招标文件随同本项目招标公告一并发布;投标人应先在福建省政府采购网(zfcg.czt.fujian.gov.cn)免费申请账号在福建省政府采购网上公开信息系统按项目下载招标文件(请根据项目所在地,登录对应的(省本级/市级/区县))福建省政府采购网上公开信息系统操作),否则投标将被拒绝。方式:在线获取售价:免费五、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和地点2023-03-17 09:00:00(北京时间)(自招标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投标人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止,不得少于20日)地点:福州市本级鼓楼区工业路523号福大怡山文化创意园北区3号楼101福建立勤招标代理有限公司1号开标室六、公告期限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七、其他补充事宜无八、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称:福建中医药大学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上街邱阳路1号联系方式:0591-22861016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如有)名称:福建立勤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工业路523号福大怡山文化创意园北区3号楼101联系方式:0591-63037996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刘丽花电话:0591-63037996网址: zfcg.czt.fujian.gov.cn开户名:福建立勤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福建立勤项目管理有限公司2023年02月20日
  • 关于征求2023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各有关单位: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为做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修订工作,经向部门、行业和社会广泛征集年度立项建议,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各相关专业委员会审议通过,我委拟订了《2023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征求意见稿)》,优先制定、修订风险防控和产业急需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39项。现公开征求意见,请于2023年3月17日前将意见书面反馈秘书处。传真:010—68792408 附件:2023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征求意见稿)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秘书处2023年3月6日 (信息公开方式:主动公开)附件2023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征求意见稿)序号建议项目名称制定/修订建议承担单位食品添加剂标准 12项1食品添加剂 L-苹果酸钠制定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湖南省产商品质量检验研究院2食品添加剂 三赞胶制定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市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院、天津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3食品添加剂 番茄红(GB 28316-2012)修订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西省检验检测认证总院食品检验检测研究院4食品添加剂 辣椒红(GB 1886.34-2015)修订江西省检验检测认证总院食品检验检测研究院、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发酵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5食品添加剂 果胶(GB 25533-2010)修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6食品添加剂 维生素B2(GB 14752-2010)修订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7食品添加剂 月桂酸(GB 1886.81-2015)修订上海市食品添加剂和配料行业协会、华中农业大学8食品添加剂标识通则(GB29924-2013)修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9食品添加剂 L-丙氨酸(GB 25543-2010)修订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湖南省产商品质量检验研究院10食品添加剂 赤藓糖醇(GB 26404-2011)修订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发酵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11食品添加剂 香兰醇制定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天津市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院、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12食品添加剂 L-半胱氨酸盐酸盐(GB 1886.75-2016)修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广州海关技术中心、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发酵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食品相关产品标准 1项13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剂使用标准(GB 9685-2016)修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广州海关技术中心、中国包装联合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污染物标准 3项14肉类干制品中重金属限量修订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5干制水产品中重金属限量修订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16液态特医食品中污染物、真菌毒素限量修订河北省食品检验研究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审评中心理化检验方法与规程标准 11项17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测定(GB 5413.36-2010) 修订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盘锦检验检测中心、河北省食品检验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18食品中氨基酸的测定(GB 5009.124-2016)修订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湖北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宁波市产品食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宁波市纤维检验所)19食品中指示性多氯联苯含量的测定(GB 5009.190-2014)修订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湖北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食品中全氟烷基化合物的测定(GB 5009.253-2016)修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厦门海关技术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21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2-甲基-1,3-丁二烯的测定和迁移量的测定制定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宁波海关技术中心、深圳大学22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柠檬酸三乙酯、乙酰柠檬酸三丁酯和癸二酸二正丁酯迁移量的测定制定广州海关技术中心、广东省食品检验所(广东省酒类检测中心)、厦门海关技术中心、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23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双酚F-二缩水甘油醚及其羟基和氯化衍生物迁移量的测定制定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广州海关技术中心、发酵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24食品中β-羟基-β-甲基丁酸钙的测定制定杭州海关技术中心、上海体育学院、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方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协作组25食品中二氢槲皮素的测定制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上海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检验方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协作组26食品中吡咯并喹啉醌二钠盐的测定制定厦门海关技术中心、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宁波市产品食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宁波市纤维检验所)、检验方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协作组27食品中γ-氨基丁酸的测定制定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宁波市产品食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宁波市纤维检验所)、检验方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协作组微生物检验方法与规程标准 5项28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GB 4789.6-2016)修订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29食品用菌种检验 双歧杆菌属检验制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酵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检验方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协作组30食品用菌种检验 乳球菌属检验制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广东工业大学、检验方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协作组31食品用菌种检验 魏茨曼氏菌属检验制定发酵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大连民族大学、检验方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协作组32食品用菌种检验 片球菌属检验制定河北省食品检验研究院、深圳海关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检验方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协作组毒理学评价方法与规程标准1项33体内大鼠外周血Pig-a基因突变试验制定四川大学、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产品标准1项34植物油(GB 2716-2018)修订江南大学、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特殊膳食食品标准2项35胃肠道吸收障碍、胰腺炎全营养配方食品制定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北京协和医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哈尔滨医科大学36麸质不耐受人群特殊膳食食品制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南昌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食品营养强化剂标准3项37食品营养强化剂 酪蛋白磷酸肽(GB 31617-2014)修订东北农业大学、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大连工业大学、湖南省产商品质量检验研究院38食品营养强化剂 羰基铁粉(GB 29212-2012)修订江西省检验检测认证总院食品检验检测研究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济南大学39食品营养强化剂 肌醇(环己六醇)(GB 1903.42-2020)修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湖南省产商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
  • 苏州医工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稳定等温扩增核心酶及高灵敏配套试剂开发及应用示范”项目启动
    仪器信息网讯 近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高稳定等温扩增核心酶及高灵敏配套试剂开发及应用示范”项目启动会在苏州顺利召开。 该项目由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牵头,联合翌圣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简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捷诺圣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华东理工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长春长光辰英生物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江苏汇先医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十家单位共同承担。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韩玉刚研究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吴爱华秘书长、清华大学刘磊教授、华东理工大学许建和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彭年才教授、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晓明研究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胡文闯教授、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王兴永研究员等专家出席会议。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资源处裴志永处长、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综合管理处李云龙处长、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平台处李扬主任等主管部门代表出席会议并讲话。苏州医工所所长唐玉国研究员出席会议并致辞。项目负责人、各课题负责人及项目骨干、苏州医工所相关管理部门负责人等30余人参加本次启动会。 会议成立了技术专家组和总体专家组,由唐玉国所长宣布专家组名单。汇报交流环节,马遥副总师应邀为各参与单位介绍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财务管理的相关规定。技术专家组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尹焕才研究员所作的项目总体实施方案及研究进展情况汇报,对项目实施方案给予了充分肯定。 最后,项目负责人召集各课题负责人及技术骨干人员针对技术专家组建议进行内部讨论,围绕“关键技术–试剂耗材–系统产业化–应用示范”各环节的实施进展和全链条整体推进计划进行了深入研讨,确保按期高质量完成项目目标。
  • “高稳定度光源的研制与开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已验收
    2010年10月26日,由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承担的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科学仪器设备研制与开发》中的“高稳定度光源的研制与开发”(课题编号:2006BAK03A01)课题,通过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技司组织的专家验收。   该课题组织了产、学、研一体的研发队伍,参加单位有:北京地质仪器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涿州迅利达科技创新公司、复旦大学、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长春新产业光电技术公司、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等九个单位。课题组经过三年努力,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完成了分析仪器用光源——全固态ICP光源、光谱仪器用高性能元素灯、光谱仪器用长寿命氘灯、光谱仪器用短弧氙灯、光谱仪器激光光源、低温等离子体原子化器、高性能石墨炉原子化器七类产品的研发。   课题在国内率先研发完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0.68MHz和27.12 MHz两种全固态ICP光源,稳定地实现了正常的ICP功率输出,为我国高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质谱仪的研发和维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完成的光谱仪器用短弧氙灯和长寿命氘灯以及高性能元素灯,解决了主要部件规格化以及能量提高和稳定性问题,其中绝大部分关键设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研发的光谱仪器激光光源,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器谐振腔偏心调整机械技术和半导体激光泵浦全固态低噪声内腔倍频激光谐振腔技术,通过模块化设计、封装和系统集成,提高了产品稳定性和生产效率,成功研制了266nm、355nm、532nm全固态激光器和405nm、445nm、635nm三种半导体激光器系统。   课题组首先在国内成功研制了两类高效原子化器,其中研制的低温等离子体原子化器,采用基于介质阻挡放电的技术,具有原创性,操作温度接近室温,功耗50W,同时解决了批量生产中的工艺技术问题,为实现原子荧光仪器小型化、便携化打下了基础;研制的另一类高性能石墨炉原子化器,在国内首创了具有低电压、大电流直流开关型石墨炉电源系统,其重量轻、体积小,可同时适用于高阻与低阻石墨管,该电源能自动补偿和校正石墨管电阻变化,延长了石墨管使用寿命,保证了瞬变电流的快速响应和运行可靠性,产品已应用在相关高端原子吸收仪产品中。上述研发成果都进行了产业化建设,新建和扩建了相应的生产线,形成了批量生产能力。   课题申报了国内专利25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19项(已授权11项),发明专利6项(已授权1项),软件著作权1项。完成论文6篇(其中2篇被SCI收录)。
  • “双碳”目标如何实行?且看专家出谋划策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吹响向“双碳”目标迈进的号角。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科技支撑。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近日公布科技支撑“双碳”战略行动计划,众多关键核心技术出现在其中。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力军,中科院有哪些现成的“双碳”技术宝藏可挖呢?两会期间,《中国科学报》分别连线了中科院位于西北、中部和东部地区研究所的三位院士,了解他们围绕“碳”字正在开展的工作。周卫健研究所坐标西安固废“吃干榨净” 支撑循环经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发展循环经济十分重要。其中,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是一个重点方向。”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周卫健院士对《中国科学报》说。尾矿治理是我国矿山资源开发中一块“难啃的骨头”。周卫健介绍,由于我国大多数矿山矿石品位低、组分复杂,加之生产技术落后,开采出的矿石80%以上都变成了尾矿,年均碳排放量14亿吨,固体废物累积堆存量高达200多亿吨。同时,尾矿资源综合回收率只有约30%,综合利用率不到20%,且空场充填占利用总量的53%,其资源化高附加值利用量微乎其微。事实上,矿业固废中氧、硅、铝、铁、钙、钠、钾等主量元素占比高达90%以上。“解决了主量元素分离提取利用问题,就相当于90%以上的固废实现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周卫健说。基于长期的基础研究,她和团队将地球化学和冶金学交叉融合,提出可实现“取沙留金”的新理念并开发出一种催化剂,可分离尾矿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有助实现矿山固废的全量资源化。去年,研究团队把相关技术带到企业,用炉渣(水淬渣)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拉练”。他们发现,在工业试验中使用新型催化剂,在仅需250℃(相当于矿石冶炼1/5的温度)的情况下,就能把固废全部分离提取为有价值的产品,资源再利用率达到90%以上。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把尾矿“吃干榨净”,还可以覆盖资源回收转化成本,每吨净赚450元。尾矿所得的主要产品如硅胶、水玻璃、保水剂、净水剂等,不仅在工业、农业、军工和日常生活领域应用广泛,更是能源、煤化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各类工业基地污水治理、净化的主要原料,也是大范围实现水土保持、固沙固土和生态恢复治理的有用产品。下一步,周卫健希望把相关技术应用到陕西白河县硫铁矿废弃矿渣综合利用中。该矿区属于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污染矿区点多面广,对汉江水源造成污染,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同时,周卫健表示,当前矿山废弃物全量资源化的治理仍然存在一些难题。由于相关治理技术开发难度大、费用高,前期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导致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许多关停的矿区更是无力处理固废尾矿。对此,她建议,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力度,促进新技术开发;设立固废全量资源化技术试点基地,扩大推广速度;引入社会资本,建立多元化投入渠道;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相关试点领域。李灿研究所坐标大连开发“液态阳光” 助力能源自立“液态阳光储能方法应用起来成本是不是偏高?”这可能是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院士听到最多的问题,每一次他都会耐心地解释。“现在液态阳光的成本已经处在与其他能源日趋接近的交叉点上了。随着相关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可再生能源占比的提高,它的价格还会一路往下走,最终一定会赢。”李灿告诉《中国科学报》,液态阳光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道法自然”,不受制于外界资源因素。他解释说,液态阳光本质上是用甲醇的形式实现太阳能的储存、运输和利用。实现液态阳光分为两个步骤:由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分解水制作“绿氢”;再由绿氢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醇或其他燃料和化学品。这一循环在实现减碳的同时,还具有消纳剩余新能源的作用。李灿和团队发展了高活性的固溶体催化剂,可以高效生成甲醇。目前已在甘肃兰州建成了全球首套千吨级液态阳光合成的规模化示范工程,正在开展十万吨级的液态阳光工业化。在他看来,液态阳光可能孕育了一场重大的能源革命,它能替代化石能源,最大程度减少碳排放,帮助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吨甲醇相当于消纳6000多度电,一个规模为100万吨甲醇级别的中型企业就能消纳60亿度电,储能潜力巨大。”同时,与业界看重的氢能相比,液态阳光具有运输安全、经济等特点,而且其应用面非常广,当前发展如火如荼的新能源车就是应用目标之一。“绿色甲醇就像汽油一样可以用于汽车的内燃机燃烧,但它排放的是水和氢,非常环保。”李灿表示,相关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在工信部发布的《“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中,甲醇汽车已被纳入绿色产品,该规划还提出要促进甲醇汽车等替代燃料汽车推广。“从战略资源角度考虑,假如所有的汽油都用甲醇来代替,我国石油进口的问题就能大大减少,国家能源安全就没有那么大的风险。”李灿说,而如果采用甲醇作为燃料,新能源汽车发展也将无惧锂资源的制约。目前工业领域甲醇产能每年约9000万吨,如果用液态阳光甲醇来代替,就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亿吨以上。李灿表示,十万、数十万吨绿色甲醇制造已经起步。“乐观预测,2030年其减碳贡献份额将进一步增大。”他说。韩布兴研究所坐标北京广泛布局多点开花 碳资源华丽变身二氧化碳、生物质、废旧塑料转化、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 … 近些年,相关研究是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韩布兴院士及其团队的研究重心。按他的话说,这些方向看似五花八门,但同属绿色化学范畴,都与一个“碳”字相关。“化学是一门创造物质的科学。这些研究的本质都是如何将含碳物质高效转化利用的问题。”他对《中国科学报》说。“无中生有”,将全球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固定在一种可利用的产品中是当前国际研究热点。用二氧化碳制备一氧化碳、甲醇、乙醇、烯烃、烷烃、羧酸… … 韩布兴的实验室正在拓展二氧化碳“变身”各种重要化学品和燃料的新路线。以二氧化碳加氢制乙醇和液态烃为例,韩布兴表示,这种液体燃料与氢能相比,无论运输、储藏还是使用都更具安全性。针对二氧化碳转化利用过程中涉及到的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他和团队还把物理化学和绿色化学研究相结合,设计了多种高效催化材料和绿色溶剂,提高转化速率。“现在化石资源的利用导致全球每年排放约350亿吨二氧化碳,而全球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刚超过1亿吨。下一步往前推,难度挺大。”韩布兴表示,只有把相关研究产业化的面拓宽,未来二氧化碳利用量才会更大。这正是他在不同方向广泛布局的一个原因。在碳中和的一个重要方向——生物质转化利用方面,该团队也“多面开花”,如生物质转化成苯(基本化工原料)、苯酚(树脂、杀菌剂、防腐剂以及药物的重要原料)、环己酮(可溶解硝酸纤维素、涂料、油漆等)、生物质炭等。韩布兴团队正在与河北唐山一家公司合作,利用秸秆、林业废弃物等制作生物质炭。据介绍,生物质热解后的主要产物是固体的生物质炭、有机物液体和可燃气体,整个过程没有污染。加工而成的生物质炭以一定比例与煤炭混合使用,可以使煤炭充分燃烧,减少污染。“现在(生物质炭)主要用于民用和中小型锅炉,未来将力争推广到钢铁和火电等行业,这样可大幅提高生物质用量,降低污染。”韩布兴说。
  • 环保部建议取消53种“双高”产品出口退税
    环保部近日致函13个经济综合部门,建议针对《环境保护综合名录(2012年版)》(简称“新名录”)的有关产品、工艺、设备,制定针对性的经济政策、监管政策,鼓励企业采用环境友好工艺、环境保护专用设备,并遏制“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简称“双高”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出口,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参考报》记者独家获悉,相关文件涉及化工、染料、涂料、农药、无机盐、制药、有色、焦化、炼焦、纺织、冶金、矿业、轻工、建材等14个行业,包括敌敌畏、沥青、味精、成品皮革、管式铅蓄电池、平板玻璃、黄连素、抗生素等多种常用生产品和消费品。   新名录与国家经济政策对接   记者获悉,根据国务院要求,环保部近日形成了《环境保护综合名录(2012年版)》 同时,还针对新名录研究提出了相关政策措施建议,发函至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央行、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安监总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供其制定和调整有关政策时参考。   2007年以来,根据国务院有关工作部署要求,环保部组织有关工业行业协会和有关研究机构,开展了环境保护综合名录编制工作。   环保部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新名录共包含“双高”产品596项,重污染工艺68项、环境友好工艺64项,环境保护专用设备28项。其中包含了与“十二五”期间四项总量控制污染物关系密切、排放量较大、减排潜力也较大的“双高”产品近20个 包含与重金属相关的“双高”产品150余种 包含大量有毒有害、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的产品,如含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农药产品,含致癌芳氨的染料,危害海洋生态的有机锡系列、防污涂料等 包含具有高环境风险特性的产品接近400种。   这位负责人解释称,综合名录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将环境保护的需求与国家经济政策和市场监管政策直接对接。   他进一步说,历次综合名录在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取消出口退税的商品目录、禁止加工贸易的商品目录《国家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等政策中,已经得到较为直接和深入的运用。安监部门、银监部门都先后转发综合名录,要求在安全监管和信贷审核中,将综合名录作为重要依据。   参与新名录编制工作的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综合部主任葛察忠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推动工艺提升和技术换代,是推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这位负责人也指出,编制环境保护综合名录,就是要通过对产品、工艺、设备进行深入分析、科学论证,来反映其对环境的影响,通过有差别化的政策,将资源稀缺程度和生态价值内化为企业内部成本,强化企业的生态环境责任。同时,通过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采取差别化的经济政策和市场监管政策,遏制“双高”产品的生产、消费和出口,鼓励企业采用环境友好工艺,逐步降低重污染工艺的权重,并加大环境保护专用设备投资,达到以环境保护倒逼技术升级、优化经济结构的目的。   鼓励环境友好工艺和环保专用设备   “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是新名录的目的和落脚点。”环保部相关专家说道。   对此,环保部建议,经济部门采取激励政策,鼓励企业采用排放小、污染轻的环境友好工艺,购置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设备,促进企业切实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步伐。一是对环境友好工艺,实施鼓励性的产业政策,并在国家有关工业行业准入条件中,予以鼓励和扶持 二是对采用环境友好工艺的相关项目,予以信贷支持 三是对环境保护专用设备实施税收鼓励。   对此,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副会长张明宇建议,制药企业工艺变化的资金需求很大,希望银行系统提供信贷支持,财税府部门提供专项资金,科技部门在“863”“985”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引导技术创新,多方面鼓励抗生素生产从化学法转向生物酶法这一环境友好型工艺。   中国炼焦行业协会科技环保部副主任曹红彬则建议,国家在甲醇汽油、煤制天然气等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减免税费、提供补贴,对改善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是有好处的。   上述环保部负责人称,环保部门将继续总结综合名录的政策运用效果,根据经济政策和市场监管政策的特点,补充、完善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建议,发挥综合名录更为积极的作用。   葛察忠透露,以钛白粉为例,虽然2007年被财政部、税务总局列为“取消出口退税的商品”,也在短期内起到抑制出口的作用 但由于国际市场需求是刚性的,又找不到其他替代品,出口量下降会导致产品价格上涨,因而出口值减少幅度不大,再加上国内厂家的产能反弹,因此中长期的出口产值的抑制作用是有限的“新名录仍然需要动态调整,适应限制或禁止‘双高’产品出口的新要求。”葛察忠说道。   建言取消53种“双高”产品出口退税   葛察忠说,为了鼓励环保,遏制污染,产业政策上应该有保有压。   对于“双高”产品,环保部也提出了诸多方面的约束性政策建议。特别是针对仍享受出口退税优惠政策的53种“双高”产品、仍在开展加工贸易的64种“双高”产品,分别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取消出口退税、禁止加工贸易的建议。   一位“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课题组专家对记者说,我国现行贸易体系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环境效率低下的问题,即我国出口产品(包括货物与服务)的平均资源消耗污染强度较大,虽然贸易是顺差的,但环境是逆差的。   但有外贸专家告诉记者,今年出口形势十分严峻,年关将近,全年外贸增长10%的目标恐难以完成,因此,调整出口退税率需综合多种因素,选择最佳时机。   举例来说,在焦化行业,沥青产品主要采取间歇法焦油加工工艺(重污染工艺)和焦油蒸馏采用常压、减压或常减压连续蒸馏工艺(环境友好工艺)。前者的沥青烟、苯并芘等强致癌物的排放量远高于前者。   在炼焦行业,土法炼焦和炭化室高度小于4.3米焦炉(不含3.8米及以上捣固焦炉)炼焦工艺生产的焦炭被列为“双高”产品。由于近年来煤炭价格一路上扬,而焦炭价格原地徘徊,土法炼焦的盈利空间已经被大大压缩 4.3米以下(不含4.3米)焦炉也被纳入工信部《淘汰落后产能指导目录》,新上项目的准入门槛已经提高至5.5米及以上的捣固焦炉。但曹红彬表示,由于4.3米焦炉仍未被纳入《淘汰落后产能指导目录》,且仍占焦炭总产量50%,生产同等焦炭的推焦、装煤次数偏多,粉尘污染物等排放量仍然较多。   再以制药行业为例,常用药黄连素(盐酸小檗碱)主要采用植物提取法(重污染工艺)和化学合成法(环境友好工艺)。前者使用黄柏树皮,每吨产品消耗80吨黄柏树皮,一般为手工小作坊式生产“三废”基本不治理直排,目前的产量占比仍有40%。   葛察忠也透露,随着抗生素等原料药向西部地区产业转移,传统的化学法(重污染工艺)如果得不到改进,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记者获得的相关文件显示,对“双高”产品的约束性政策建议还体现在纳入国家产业政策、国家有关行业准入条件,实行有差别的信贷政策,纳入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加强市场监管、严格上市或者再融资审查等方面。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 动物源性产品中有害物全链条高适应性检测技术体系研发及应用示范课题 启动
    2023年4月14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适应性现场监测有害物实时原位确证检技术研发” 课题5 -“动物源性产品中有害物全链条高适应性检测技术体系研发及应用示范”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以线上线下联合的形式在谱育科技高端科学仪器产业化创新基地正式召开。 专家组及课题组成员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张峰副院长、华南农业大学 雷红涛教授、宁波大学 燕飞副所长、浙江大学 吴坚教授、中国农业大学 林建涵教授组成了专家组;中国计量大学、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课题、任务负责人及技术骨干参加本次会议。 课题开发意义课题旨在针对动物源性产品在生产、仓储、物流、交易、消费等场景下有害物检测速度慢、稳定性差、准确性不足的问题,基于研发的针对不同场景下的检测装置和技术,考察、评价并优化检测技术,构建全链条动物源性产品有害物高适应性原位、实时、无损检测技术体系并示范推广。谱育科技主要承担课题中方法开发和创新应用任务。课题方案通过评审华南农业大学 雷红涛教授主持作为评审专家组长并主持本次会议;中国计量大学 俞晓平副校长对与会专家领导表达了欢迎致辞;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 申屠旭萍教授对课题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任务分解等作了总体汇报;各任务负责人分别对研究任务和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汇报。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张峰副院长对课题组汇报内容给予了肯定,并从课题定位、目标定位、行业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专家组通过讨论形成评估意见,一致认为课题论证材料完备,目标明确,实施方案和技术路线可行,任务清晰合理,符合课题任务书要求,预期成果与考核指标基本明确,同意通过此课题的实施方案评审。 参观谱育科技 高端科学仪器创新基地与会专家参观考察了谱育科技高端科学仪器产业化创新基地,详细了解了谱育科技以ICP-MS、ICP-MS/MS、LC-MS/MS、GC-MS 、GC-MS/MS等质谱仪器为核心的高端科学仪器国产化进程与产业化创新应用,以及以客户为基准的定制与创新开发能力,肯定了谱育科技研发及产业化创新实力。 打好科技仪器设备国产化攻坚战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谱育科技专注于重大科学仪器研发和产业化创新应用,承担了国家发改委技术攻关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等国家重大项目十余项,积累了二十余项新型技术平台,率先实现了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气相色谱离子阱质谱联用仪等系列产品的产业化。
  • 我国科学家成功鉴定高选择性双泛素结合蛋白
    近日,中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田长麟教授和清华大学刘磊教授合作,基于蛋白质化学全合成方法制备了不同类型的双泛素蛋白,在特定位点引入光活化交联基团,并成功鉴定高选择性双泛素结合蛋白。相关研究成果以“Chemical synthesis of diubiquitin-based photoaffinity probes for selectively profiling ubiquitin-binding proteins”为题发表在《Angewante Chemie Int. Ed.(DOI: 10.1002/anie.201611659)》上,该文章于2017年2月1日在网上公开发布。  泛素化修饰是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中非常复杂的一类体系,目前发现存在8种多泛素连接方式,分别在泛素蛋白的Met1、Lys6、Lys11、Lys27、Lys29、Lys33、Lys48、ys63等不同位点上接入下一个泛素蛋白。这些不同类型的蛋白质多泛素修饰在细胞自噬、蛋白酶体降解、细胞信号传导及DNA损伤修复等生命活动中执行非常多样的功能。但是,目前针对多泛素蛋白的生物法制备较为困难,导致选择性识别并结合多泛素修饰的蛋白质的了解非常贫乏。近年来,中国科大田长麟实验室和清华大学刘磊实验室通过紧密合作,在蛋白质化学全合成尤其是含有特种标记、翻译后修饰的膜蛋白、蛋白质复合物的化学全合成及组装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突破(Angew Chemie2013,52:9558,JACS2014, 126:3695,Angew Chemie2015, 54:14276, JACS2016, 128:3553等),并于近期发展了蛋白质泛素化修饰的化学合成技术并应用于含泛素化修饰核小体的冷冻电镜(cryo-EM)结构解析(ChemBioChem2017, 18:176)。这些为基于蛋白质化学全合成制备含有光交联基团的不同类型双泛素蛋白制备和高选择性结合蛋白的质谱鉴定提供了重要基础。   含有光交联基团的双泛素蛋白化学全合成及不同类型双泛素特异性结合蛋白的质谱鉴定  近期,中国科大田长麟实验室、严以京实验室和清华大学刘磊实验室密切合作,应用基于蛋白质化学全合成方法制备了Lys48连接、Lys63连接的双泛素蛋白,并在蛋白质化学合成过程中在Ala46位点上引入不同的光交联基团。通过和标准泛素蛋白结合实验,确认了双泛素蛋白合成的有效性,并优化了光交联基团的反应条件。在此基础上,从哺乳动物细胞HEK293裂解液中通过光激活双泛素蛋白,并应用质谱方法鉴定出多个能和Lys48-连接双泛素、Lys63-连接双泛素结合的蛋白质,为后续进一步分析这些双泛素结合蛋白在细胞自噬、DNA损伤修复等生理活动中的功能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前期基础。相关工作将为分析其他蛋白质相互作用、细胞中配体-受体发现等重要科学问题提供可靠的方法学手段。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化学物理系博士研究生梁军为该研究工作的第一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 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研制十年路
    今年2月上旬,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使用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开展在轨验证实验任务并取得成功。这是目前已知的世界首次在航天飞行过程中,使用双光子显微镜获取航天员皮肤表皮及真皮浅层的三维图像。 在南京脑观象台投入使用的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成像系统。  “第三次双光子显微镜测试顺利结束!”  “无比完美!”  “这一次的曲线如此丝滑!”  ……  4月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教授程和平的微信对话框,被同事们发来的这些评论不断刷新。而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内,掌声此起彼伏。让大家欢欣鼓舞的,是中国空间站再次传来的好消息。  当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使用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进行成像测试。他们用探头轻轻掠过脸部和前臂,一旁的电子屏幕上立即显示出皮肤结构及细胞的三维分布影像。  这不是显微镜第一次在轨成像测试。今年2月上旬,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使用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开展在轨验证实验任务并取得成功。这是目前已知的世界首次在航天飞行过程中,使用双光子显微镜获取航天员皮肤表皮及真皮浅层的三维图像。  “如果能从这些图像中发现空间环境中人体变化规律,就更好了!”程和平捧着手机与记者分享这些科学图像时说。  只有了解程和平团队十年来经历的艰难曲折,才能体会这些图像的来之不易。2013年,程和平带领团队开启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研究时,“全世界都不看好”。  历经10年,该团队完成了从科研仪器技术创新,到技术产品化,再到技术服务平台化的跃迁。他们将中国带到全球大脑成像研究的前沿,让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在中国的高校院所、企业得到推广应用,为脑科学研究搭建起重要实验平台、提供了海量数据支持。  程和平希望,用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拓展人类对脑宇宙的认知疆域,为探索脑机接口原理、深化对大脑疾病机制的了解、推进药物研发开辟一片新天地。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在轨使用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视频截图)  一束光的启迪  意识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记忆是如何存储和恢复的……在世界各国的脑科学计划中,这些问题吸引着全球科学家们不断上下求索。  在2021年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发布的125个最前沿的科学问题中,有22个问题与脑科学相关。  双光子显微镜的出现,仿佛是照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一束光。  1992年,程和平用世界上第二台双光子显微镜,首次实现了心肌线粒体成像。  “双光子显微镜,是用两个光子同时激发同一个荧光分子的光学成像技术。它具有天然的光学断层扫描效果,能看到的组织深度更深,成像的清晰度更高,像一个高性能的X光机。”程和平说,与单光子显微镜相比,双光子显微镜看得准、看得深、光损伤小。但传统的台式双光子显微镜非常笨重,足有房间那么大,所以只能观察头部固定的动物或者动物的脑切片。  研究一款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观察自由行走的小动物脑袋中的一颗颗神经元的动态变化,成为程和平藏在心底的一个梦想。  一个梦想的点燃,有时只需一个使命的召唤。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启动了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程和平带队申请了“超高时空分辨微型化双光子在体显微成像系统”项目。  那一年,美国启动“创新性神经技术推动的脑计划”,欧盟启动了旨在建立大型脑科学研究数据库和脑功能计算机模拟平台的“人脑计划”。  而此前,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已把“脑科学与认知”列入基础研究8个科学前沿问题之一。  “中国科学家只有用自己研发的观测仪器,做出原创性的脑科学成果,国际科学界才会认可。我们希望研制一款成像仪,率先让中国科学家用起来。用国外的仪器做研究,都是在别人建设的四梁八柱上做文章。”程和平用使命必达的决心来筹备项目的启动。  一场跨越山海的探索  想实现双光子显微镜在自由活动的动物体上的高清成像,必须为它“瘦身”。  然而,极大的技术难度,让团队一度面临质疑。程和平向科技日报记者坦言,7200万元的投入“相当于一吨百元大钞”,究竟能不能收获一个看得见的未来,大家当时心里很忐忑。“那时世界多国尝试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的研制,但都没有实质性突破,尝试十几次都无疾而终。”他说。  程和平所言非虚。2008年,瑞士有课题组公布了他们的微型双光子系统,仅重0.9克,并实现了大鼠在体钙成像信号。但其空间分辨率极低,也未实现真正的自由运动下的成像。  2009年,德国有课题组展示了它们的微型双光子系统,其理论分辨率接近大型的双光子显微镜。但其探头较重,扫描速度很慢。  程和平身后,有一支不同寻常的团队,团队中有人研究超快激光器,有人专攻高速电路,有人擅长图像处理,有人能做大数据分析……然而,研究起步阶段,团队中无人具备研制系统性科研设备的经验,技术路线也不确定。  “怎么办?只有一点点地认真做。”程和平给团队立下军令状。  在项目开始的前两年,大家争分夺秒地汲取多学科的营养。在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300平方米的大仪器联合实验室里,来自机械、光学、生物、电路等研究领域的师生汇聚在一起,交流切磋。每周六上午的集体学习,大家分享一周行业动态,介绍各自研究进展。同时,大量的国内外顶尖专家被邀请来作报告。  引进来的同时,团队也频频走出去。仅2014年,他们就涉足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西班牙。每去一个地方,大家都会在当天晚上写好总结,发给团队共同学习。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对航天员皮肤表层成像。  一场持续十年的攻关  2017年,团队终于迎来了振奋人心的进展。  在如今北京大学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备研发平台内,一个只有拇指大小、重约2.2克的显微镜探头,被珍藏在实验室深处——这是团队于2017年成功研制的第一台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的核心部件。  这台显微镜可以实现高时空分辨微型化成像,能实时记录数十个神经元、上千个神经突触动态信号。这些突破性的进展,使其入选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4年后,该团队推出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的2.0版本,其成像视野扩大到初代显微镜的7.8倍,同时具备三维成像能力,获取了小鼠在自由运动行为中大脑三维区域内上千个神经元清晰稳定的动态功能图像。  今年2月,团队又发布了他们研制的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该显微镜能直接透过大脑皮层和胼胝体,首次实现对自由行为中小鼠的大脑全皮层和海马神经元功能成像,神经元钙信号最大成像深度可达1.2毫米,血管成像深度可达1.4毫米。  致广大而尽精微。10年,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完成了从高清成像,向更广、更深成像的科研布局。然而,这在研制一款“大国重器”的探索之旅中,也许仅仅是开始。  2016年,当第一代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的研究即将“破土”时,一个声音再次在程和平脑海里回响,“如果投入‘一吨百元大钞’,只是交付3台显微镜,性价比太低了。应该先让中国科研院所、企业的实验室用起来,做出领先国际的研究,再向国际市场推广。”  让程和平下定决心办公司的,还有3年来培养起来的一支团队。“国家投入这么大,让我们长了一身本事,项目结题后如果团队散了就太可惜了。”程和平说。  办公司让研究成果产品化,成为程和平团队的共识。2016年,程和平团队创立了北京超维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超维景)。  一个新时代开启了。  一场自立自强的产业突围  当科学技术的光芒照进产业,不仅砥砺技术创新的成色,也可以点亮一片“暗夜”。要将高端精密科研仪器产品化,元器件的可靠性、稳定性必须过硬。  微型物镜,是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的关键核心零部件。团队核心成员、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吴润龙记得,最初做原理样机时,团队从国外一家公司进口微型物镜。  但当团队进入显微镜产品化阶段后,对方的发展战略也发生变化。“对方要求我们购买他们合作伙伴的单光子显微镜系统,物镜不再单独售卖,而这个系统的价格要100多万元。代价太大,我们不能被‘卡脖子’。”吴润龙说,自此,团队开始自行设计高数值孔径的微型物镜,并联合国内企业加工,在超维景进行装配和测试。  自胜者强。2018年,赵春竹到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做博士后研究,为助力物镜的自主研发按下了快进键。  “经过三代技术攻关,我们已经掌握了高端物镜的设计技术。但在自主设计、加工的基础上,还要形成高精度自主装配的流程和方法。微型物镜由多个镜片叠加而成,每片直径约3毫米,最初我们将所有的镜片一起装配完后,统一调试,但发现精度相差太大。后来,我们优化了装调工艺,每安装一片镜片,都用仪器检测光轴偏移量、焦距等参数。由于物镜直径太小,一开始,调整几微米的误差,都要耗时一两天。”赵春竹回忆,最艰难的时候,大家几乎绝望。但抱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念,大家几微米几微米地死磕,想办法迭代技术,最终攻克了高端微型物镜装配技术。  光纤是显微镜微型化的另一个瓶颈。团队成员、北大电子学院副教授王爱民设计了一款蜂窝状的空芯光子带隙光纤,让激光通过光纤传输到微型化探头的过程中,脉冲不发生畸变、能量几乎不损耗,以有效激发小动物体内的荧光分子。  但让王爱民措手不及的是,设计方案有了,国内却没有厂家能生产这种光纤。“我们最初找了一家外国公司订制。但一年后,这家公司提出翻番的价格,每米光纤的价格接近万元,仅光纤的成本就增加了几百万元。”他回忆说,团队被“逼上梁山”,转而联袂上海光机所的一位青年学者一起摸索加工工艺,进行国产化。  在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教授陈良怡看来,科研仪器国产化过程中的突围,也将带动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双向奔赴”。  “我们的论文发表后,很多技术被公开了,但很多人做重复实验时无法再现,是因为加工中有很多细节问题难以解决,这些细节在学术论文中也难以呈现。”陈良怡说,如果想将这款显微镜尽快用起来,就要将科研成果产品化,带动产业的发展。而产品化的过程,也促使他们思考,如何用成像技术推动神经科学、脑科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  目前,超维景研制的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已服务了150余家国内实验室,年平均销售额达5000万元。今年,公司还将拓展国际市场。  一项世界首创的应用  10年前项目启动时,程和平抱着“从幼儿园开始读一个博士学位”的心态,研制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  时光浩荡向前,多年的厉兵秣马是否能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团队将答卷写进宇宙苍穹。  2019年,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大力支持下,程和平团队、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李英贤团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冯丽爽团队联合相关企业及院所,组建了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项目团队,由程和平担任总负责人。  “中国要发展载人航天、要研究生命科学,太空是一个难得的实验室。在失重环境下,人体细胞是如何完成新陈代谢的,大脑的神经元又将发生什么变化,都是很好的研究课题。双光子显微镜成像深度深,可以帮助我们逐层扫描、分析航天员的细胞结构和代谢成分信息。”程和平说。  2022年9月,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研制成功。当年11月12日,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搭乘天舟五号货运飞船成功运抵中国空间站,成为世界首台进入太空的双光子显微镜。  今年2月上旬的一天,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终于开机。坐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看到航天员操作画面传回,程和平松了一口气:“终于成功了。”  消息传来,整个团队沸腾了。“这辈子能做这么一件事情,值了!”王爱民至今回忆起来仍激动不已。  鲜为人知的是,为了达到航天应用的标准,显微镜经历了一次次蜕变。  精密的显微镜,要能承受飞船发射时的剧烈振动,这要求它足够抗振。“最初,激光器的核心部件被振得粉碎。”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王俊杰记得,为了让显微镜“强健筋骨”,他们将激光器的核心部件设计为固态结构,以增强激光器的机械强度,同时在激光器外部增加了减震装置,相当于给其上了一层保险。  超维景的团队也参与进来。超维景超快激光事业部经理陈燕川介绍,他们将激光器核心部件置于-40℃至80℃的温度下循环试验,使部件在短期内反复承受极端高低温变化应力以及极端温度交替突变的影响,以排查隐患。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团队还制作多组关键部件样品,进行加量级、破坏性的振动冲击试验,保证显微镜能满足航天发射环境各种极端条件的挑战。  最终,团队实现了多项突破:首次在轨验证实验实现了世界上首次双光子显微镜在轨正常运行,国内首次实现飞秒激光器在轨正常运行,国际上首次在轨、在体观测航天员细胞结构和代谢成分信息。  一个梦想的启航  从突破理论研究瓶颈,到试水产业蓝海,再到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程和平团队将科技创新的底色写在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应用的跃迁中。如今,一个更宏大的构想正在渐次舒展。  在南京江北新区,成立近4年的北大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以下简称转化院),已搭建起高端脑成像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南京脑观象台”。后者可以提供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超灵敏结构光超分辨显微镜及高速三维扫描荧光成像系统等设备,帮助科研团队获得从大脑突触、神经元集群、神经环路,再到全脑水平的全景式脑功能成像。  科研团队的身后,还有一群人与他们并肩作战。  几乎每天,实验员陈雪莉都要为小鼠注入观测所需的荧光蛋白,对小鼠进行行为训练。  当她为小鼠戴上显微镜探头后,一旁的屏幕上会立即呈现出小鼠大脑的钙活动影像。  “脑观象台有一支技术团队。对于遴选通过的研究项目,技术团队会与科研团队一起制订实验计划,为学者们制备、训练小鼠,采集小鼠的脑活动成像数据,再将小鼠的行为学数据和脑活动数据匹配,供科研人员分析小鼠在表现出某种行为时,大脑发生了什么变化。”转化院副院长赵婷解释,脑观象台希望将学者们从繁琐高难的实验技术细节中解放出来,加速从理论设想到实验发现的进程。  凭借南京脑观象台成像技术的支持,科学家们已经开始收获惊喜、成果迭出:小鼠有喜新厌旧的行为,而孤独症小鼠却存在这一行为缺陷;清醒状态下小鼠癫痫发作时,神经元异常放电……  赵婷介绍,如今,脑观象台已经服务了100多家单位的180余个课题组,开机时间累计超过2万小时。脑观象台与江北新区联合发起的两期“探索计划”,也已累计支持48项课题研究。  十年春华秋实。一颗在未名湖畔种下的种子,如今正在千里之外的扬子江畔落地生根、开枝散叶,荫泽全国的脑科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研究。  40多年前,少年程和平曾在他的笔记本上写下带有科幻色彩的理想——“做一款思维记录器”。  跨越万水千山,如今,理想照进现实,中国脑科学研究风华正茂。
  • 聚光科技助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实施
    近日,国务院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点击此处阅读全文),对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这是国家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之后发布的第三个“大气十条”。《行动计划》全面对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关于大气污染防治的相关目标与任务,有效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要求落细、落实。《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1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氮氧化物和VOCs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0%以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浓度分别下降20%、15%;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总体达标;北京市PM2.5控制在32微克/立方米以内。《行动计划》体现了党中央持续治理大气污染的坚定决心。聚光科技作为国内环境监测行业领先企业,聚焦提供以生态环境规划、监测仪器设备、大气管控平台等为主的全链条产品、方案与服务,实现从“治气”到“智气”的转变,全面改善空气质量。聚光科技大气环境监测版图 从单一监测向复合污染机制协同监测纵深聚光科技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布局早,经验丰富,从单一浓度监测向复合污染机制协同监测纵深。目前,聚光科技已实现大气环境监测全面国产化,整体架构包括环境质量在线监测系统、大气颗粒物解析系统、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系统、光化学污染监测系统和温室气体监测系统,大气环境监测设备齐全、项目经验丰富。 从常规质量评价向成因机理分析等方向过渡聚光科技从业务型监测向科研型机理监测递进,通过将大气环境常规质量监测向化学成分、二次污染物和传输通道监测等方向延伸,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典型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特征,提升对大气复合污染成因及关键影响因素的认知,为大气污染物组分、二次污染前体物和形成机理、污染来源特征及变化趋势等问题提供科学研究平台,推动监测网络优化、现代化监测能力提升。 监测模式从在线化向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聚光科技大气环境监测系统设备先进,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高,通过融合集成大气环境专业分析模型,实现多源数据精准化溯源,为客户提供闭环式数据管理和管家式运维管理,助力生态环境监测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生态环境高效感知能力,真正实现“耳聪目明”和“数字智治”。常规空气质量监测评估常规空气质量监测评估解决方案搭载公司自主研发的AQMS-1000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采用技术路线更先进的直测法氮氧化物、化学发光法臭氧、紫外脉冲技术二氧化硫分析仪,β射线联合光散射技术颗粒物监测设备,推进便携式臭氧溯源分析仪,建设全面、先进、稳定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夯实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考核体系建设,提高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水平,提升区域特征污染物监测能力。聚光科技环境空气在线监测项目深耕国内,截止目前,公司参与建设的环境空气监测站点超过2500个,实施案例多,经验丰富,占比位居市场前列。2023年为完善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浙江省等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参与各省市乡镇站建设,践行“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提供更加可靠的监测信息支撑。 河南省2023年重点乡镇空气自动监测站升级改造项目浙江省大气精细化监测项目(杭州市144个站点)臭氧与颗粒物协同控制聚光科技大气颗粒物及光化学污染源解析解决方案搭载公司全自主研发的颗粒物及光化学组分监测系统,实时获得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水平及变化规律,摸清生成颗粒物及臭氧机理和污染来源,为区域性大气污染精准治理和质量精细化管理以及重污染应急、治理成效评估提供长期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聚光科技颗粒物来源解析、光化学反应全过程因子监测系列设备技术成熟,2023年推出技术路线先进的臭氧生成速率OPR分析仪和在线DNPH-高效液相OVOCs在线监测系统,并应用于众多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建设中,协助客户实现大气污染精细化管控。目前公司已完成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大气颗粒物组分-光化学监测网建设项目、海南省大气复合污染综合来源解析项目、广东颗粒物组分监测网(二期)建设项目、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杭州光化学监测网-金华光化学监测网、石家庄大气复合超级站及应用项目等建设,各项目设备均稳定运行。乌镇超级站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大气颗粒物组分-光化学监测网项目(聚光科技参与国家组分网建设项目“2+26”城市中的12个点位建设工作)数智双碳温室气体管控聚光科技从2021年开始根据国家双碳目标布局数智双碳综合管控业务。基于公司强大的光谱、色谱和质谱技术研发平台,研制成功了6款环境大气温室气体自动监测系统(即高精度温室气体自动监测仪(CRDS法)、CO2中精度在线监测系统 ( 光学法)、环境空气ODS及含氟温室气体自动监测系统 (三级冷阱-GC-MS法)、车载温室气体走航监测系统、无人机温室气体遥感监测系统和生态碳汇涡度分析系统)和2款企业固定污染源排口碳监测自动监测系统(即固定污染源傅里叶红外自动监测系统和固定污染源CO2连续监测系统),开发了1套数智双碳管理信息化平台,建立了1套碳同化反演和碳通量核算方法,构建了覆盖固定污染源监测、企业无组织排放监测、城市环境空气监测、网格化监测、便携监测、移动走航监测、无人机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等“天地空”全覆盖的立体碳监测解决方案。至今成功落地了浙江省杭州市和四川省成都市等综合试点城市温室气体自动监测项目以及华能电厂等重点碳试点行业,并实现了业务化稳定运行。浙江省大气ODS和HFCS自动监测项目聚光科技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仪中标中国气象局“揭榜挂帅”科技项目未来聚光科技将基于现有技术平台探索更多温室气体监测的方法和碳数据分析应用模式,结合碳监测智慧监管平台,通过立体监测数据整合和大数据分析,增强碳达峰预测准确性,大幅度提升碳精细化管理水平和靶向治理能力,为政府主管部门制定中长期的碳减排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全自动高纯锗能谱仪系统的开发” 项目总体组现场会圆满收官
    2018年7月23日上午,历时五天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全自动高纯锗能谱仪系统的开发”项目总体组现场会议在北京圆满结束。项目总体组组长湖北方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廖辉董事长、项目负责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何高魁研究员、总体组专家及各课题组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认为,项目总体组现场会分别在深圳、南昌、武汉、北京召开,总体组成员深入到各课题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听取各课题工作汇报,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这是全面落实科技部重要文件精神、落实《“全自动高纯锗能谱仪系统的开发”项目管理制度》之要求,是项目扎实推进的必要保证。会议指出,项目各参与单位要高度重视本课题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认真整改工作不足,重点攻关技术难点,克服困难,达成目标。要严格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的进度要求,认真落实,扎实推进,争取提前完成中期检查规定的各项任务!项目总体组深圳现场会项目总体组南昌现场会项目总体组武汉现场会项目总体组武汉现场会项目总体组武汉现场会项目总体组北京现场会
  • 内推“薪”计划 | 月薪高至30k,丹纳赫/力康/聚光/耶拿/华质泰科名企直招
    明明是紧缺行业,为什么生命科学人找工作还是那么难?往年的求职者:找工作不难,找到一个心仪的好工作比较难。今年的求职者:找工作也太难了吧,投了简历都石沉大海,连面试机会都没有。人间太不值得了。 2023年6月我们推出了招聘专题《内推“薪”计划》,第一期以生命科学领域为主,覆盖20+行业顶流名企,300+高薪优质职位,月薪高至30k,快来斩获令你心动的offer吧。 那生命科学人到底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呢?2023年6月,仪器信息网人才频道重磅推出《内推“薪”计划》,其中第1期聚焦生命科学领域,吸引知名仪器生产企业在线发布200+优质岗位,全国300+城市在招,月薪高职30k,快来斩获令你心动的offer吧。更有仪器信息网内推直通车,助力生命科学人更快找到好工作,保障人才快速就业到岗。 丹纳赫,德国耶拿,上海科哲,聚光科技,力康集团,华质泰科,加拿大欧罗拉等多家业内优质名企已入驻,最新的岗位list全面汇集,六险一金/年终奖/补贴/带薪年假,更多岗位福利已到位。有钱景更有前景的正能量职场,查看下方活动详情,即可查看名企在招职位,所有在线投递的简历都会直接发送至对应企业的招聘人事的邮箱,每一份简历都会被认真查看,合适简历会尽快安排面试流程。 行业精英找工作,就上仪器信息网人才频道。3大“轻松”理由,让你升职加薪不愁。 找公司轻松,每家都是你熟悉的同行企业; 找职位轻松,每个都是你熟悉的工作内容; 看要求轻松,每个都对标你的专业和经验。内推“薪”计划 第1期:生命科学行业精英招聘专场活动页面,点击此处活动时间:2023年6月15日——2023年7月15日网络招聘岗位类:销售工程师,售前技术支持工程师,产品经理,市场,应用工程师,售后服务工程师,仪器研发工程师(光学,机械,电子,软件,机械,化学等专业方向)适合就业人群:有过生命科学仪器设备操作经验,或者在科学仪器行业有过上述岗位的就业经历。活动报名方式:在线投递:第一步:注册在线简历,点击此处第二步:点击链接进入招聘专题,点击此处第三步:查看合适的职位,点击投递平台直推:第一步:上传附件简历,点击此处第二步:填写求职意向,比如意向公司,职位,城市本次活动人才频道付费会员免费参与,如果有相关职位可以将链接发给您的客服。如果您是免费会员,希望咨询人才招聘业务合作,点击此处【 部分企业及职位展示】丹纳赫(上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SCIEX - 应用工程师 - 蛋白质组学-上海市,点击投递艾杰尔飞诺美色谱耗材销售-北京,点击投递徕卡显微-销售工程师-杭州/南京-杭州市,点击投递上海科哲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生命科学仪器销售工程师 ,点击投递生命科学仪器技术支持工程师,点击投递德国耶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生命科学应用技术支持(上海、广州),点击投递华质泰科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大客户经理-西安市,点击投递牛津仪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应用科学家-Andor生命科学-广州市,点击投递查看更多职位,点击此处仪器信息网人才频道是聚焦科学仪器行业&检验检测行业的垂直招聘平台,如果您想加就业交流群,欢迎扫描或识别二维码,添加客服“仪小直”微信号(微信号:zhaopin1717)。
  • 盘点全球各国政府主导的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
    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人类基因组计划,1990年正式启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科学家都参与了这一预算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2000年6月26日,六国科学家共同宣布,人类基因组草图的绘制工作已经完成。在这场规模宏大、影响世界的基因测序项目落幕后,全球内陆续又有不同国家竞相开展各自的基因组测序计划,本文对有动作的国家作了大致梳理:  中国  近期国家卫计委发布消息,我国正在制定“精准医疗”战略规划,这一规划或将被纳入到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另外,国家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成员詹启敏院士认为精准医疗是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数据,实现精准的疾病分类和诊断,制定具有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发展精准医学对中国而言是值得把握的良机,主管部门已经考虑把精准医学纳入到十三五的一个工作重点来进行推动。在2030年前,中国精准医疗将投入6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付200亿元,企业和地方财政配套400亿元。  和精准医疗相关的是今年11月份,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联合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启动“中国双胎基因组计划”,逐步建立起双胎无创产前检测的标准规范,推动无创产前检测技术在双胎妊娠中的应用。  这与二胎政策放开,以及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导致双胎妊娠越来越多的当下现实有关,而我国目前缺失针对双胎产前诊断的确切方法,所以需要有高准确度的无创产前筛查。该“中国双胎基因组计划”将在三年内完成1万例双胎样本的无创产前检测。  英国  2015年11月12日,英国政府全资控股的英格兰基因公司宣布和中国明码(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协议,由该中国公司参与英国的“10万基因组计划”,提供基因组数据解析工具,帮助研究人员提高数据分析质量。  英国的“10万基因组计划”由英国首相David Cameron于2012年12月提出,并由Genomics England负责实施,计划在2017年之外对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中心(National Health Service)的10万名患者进行测序。政府发起于2012年,旨在对英国国民医疗保健制度(NHS)记录中的10万名病人的完整基因组进行测序。  项目目标是根据基因组学和临床数据制定个性化的癌症和罕见疾病疗法,并使NHS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提供基因组医学作为日常护理一部分的主流健康服务体系”。此项目不仅让参试者受益于临床分析,而且他们的基因组数据还会对全社会的患者贡献价值。比如,医生通过把一名患者的前列腺癌症基因和英国基因数据库中的数据作对比,可能揭示出该病背后的具体基因模式。医生可能会找出具有同样基因模型的其他患者,然后了解哪些药物和程序对患者有益。  据悉,该项目将获得总值超过3亿英镑的组合投资,有望让英国成为癌症和罕见病遗传研究的全球领先者。  美国  其实医药研发与创新优势凸显的美国,在单国基因组测序计划方面并非领跑世界。今年1月下旬,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国情咨文演讲中深情地宣布“精准医疗计划”这一项目,并1.3亿美元用于百万基因组计划,占总计划(2.15亿美元)的60.5%。  由于“精准医学”项目的短期目标是为癌症找到更多更好的治疗手段,长期目标则是为实现多种疾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所以项目核心在于创建一个囊括各个年龄阶层、各种身体状况的男女志愿者库,研究遗传性变异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形成产生的影响。研究人员希望,在招募新志愿者的同时,“精准医学”能够有效整合现有研究项目旗下数以万计志愿者的基因数据,最终使参与人数达到100万。  据分析,美国之所以落后于欧洲(英国)开展“全基因组测序”,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技术的落后,而是因为美国的基因测序公司及机构实在是太多了,一方面他们彼此之间的竞争太厉害不利于展开合作,另一方面是他们之间采用的标准并不统一、兼容程度不够高。  加拿大  在2001年人类基因组测序草图基本完成后,加拿大预测个体基因组测序将出现爆发趋势。个体基因组测序,每个个体的疾病档案、生理和生物特征及个人遗传学特质将成为医学精准治疗的高价值信息。因此加拿大政府于2005年发动了称为个体基因组项目(PGP-Canada)。  该项目将根据环境与遗传相互作用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性状的基本原理,收集志愿者的基因组、环境和人类特质等数据信息,同时宣布研究结果将完全公开共享。  另外与此相关的最近消息称,加拿大科学家已经通过逐个关闭18000个基因(占人类基因组的90%)发现,超过1500个核心基因是人类必需的。这一发现为达成生物医学研究的长期目标——精确定位基因组中每一个基因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计划花4年时间,学习英国打造本土十万基因组计划。通过测序罕见疾病和癌症患者的基因组,创建大规模澳大利亚国民基因数据库,推动相关药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构建一个基于基因组学的新医疗卫生服务系统。  该项目的参与方有Garvan医学研究所、联邦政府以及其他研究机构,如澳大利亚最大的电讯公司Telstra,其中Telstra公司已成立专门的健康部门。澳大利亚政府相信此次项目能给政府、机构以及个人创造许多可能,共同创造一个澳大利亚的基因组学经济。  韩国  2015年11月底,韩国蔚山国家科学技术研究所(UNIST)宣布推出韩国万人基因组计划。该计划将获得健康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的基因组测序数据 并用于研究韩国人群的遗传多样性 构建标准化的基因变异数据库,发现罕见基因突变 注释基因组数据 推动日益增长的基因组学市场。预计2016年,该项目将获得15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预计2019年完成。在未来几年时间里,计划获得2300万美元的资助。  其实在今年年底的万人基因组计划之前,2014年2月19日,韩国政府宣布正式启动一项耗资5.4亿美元的后基因组计划,以推动新型基因组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该计划包括绘制标准人类基因组图谱、发展本国的人类基因组分析技术,以及依托基因组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技术等五大目标。  不到一年,从后基因组到正是推出万人基因组计划,正显示了韩国积极战略布局基因领域,追赶世界的强大决心。  冰岛  冰岛虽然一度陷入经济危机,濒临破产的生死边缘,但不可否认的是其生物制药业的飞速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冰岛生物医学和基因研究的先进和发达。  今年3月份,《自然遗传学》杂志发表了四份由冰岛研究员们撰写的研究报告,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将2636名冰岛人的完整基因组进行了有序排列。将那些挑选出的冰岛人的完整基因组进行有序排列之后,研究人员们参考另外10万人的基因组推测出了相应的研究结果,而那10万人的基因组,只有部分基因组是有序排列的,那些基因组与心脏病、肝病以及甲亢等疾病的产生有关。  1998年,生物技术公司deCode Genetics公司就开先河欲首先绘制冰岛人的基因组图谱。尽管当时备受争议,被质疑研究图谱的科学价值,但该公司抵住外界压力,依然大胆开始尝试。  其实冰岛拥有一系列鲜明特征有益于开展基因测序。它的人口相对较少,而且处于隔离的地理环境,对研究基因遗传变异提供天然的研究基础。另外80%的冰岛家庭都存储有家族遗传谱系数据。且冰岛的公共卫生服务记录可最早追溯到1915年。  新加坡  2000年6月,新加坡展开”新加坡基因组计划”,将致力研究疾病对白种人和亚洲人有何不同影响,以及选择最佳治疗方式。”新加坡基因组计划”的第一个5年研究已获得6000万新币(3500万美元)的经费。  新加坡的基因组研究计划准备聘请本国和国际人类基因科研人才,研究一些困扰着亚洲人的疾病导因,包括乳癌、肝癌、结肠癌、鼻咽癌等,以找出适合亚洲人的疗法和药物。  以色列  2015年5月,以色列计划建立一个由政府授权的基因数据库。该计划细节尚未敲定,也未正式展开,但许多智库已经举行了会议研究建立数据库的潜在障碍以及应对办法。在以色列,每个人都有一个与其ID号相关的、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医疗记录,因此在开发临床数据库方面以色列拥有独特的优势。  目前,主要的任务是收集市民的DNA样本,并将其与临床数据进行匹配。这是项巨大的挑战,因为一方面涉及公民的隐私保护和伦理问题,另一方面是收集样本并进行化学测试以确定基因序列的预算问题(目前费用大约每个样本1000美元)。  沙特阿拉伯  沙特基因组计划于2013年底推出,旨在绘制沙特几千万人的遗传密码图谱,以确定导致不同的疾病基因突变,并研发新的方法进行治疗。通过这项计划,研究人员将能够确定正常基因突变和致病基因突变,并试着研发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沙特是世界上遗传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原因是近亲结婚。沙特近亲结婚率为63%,这意味着大量的近亲结合加剧了遗传病在沙特阿拉伯的流行。未来基因工程的成果将投入包括婚前体检等应用。  爱沙尼亚  2015年11月,爱沙尼亚宣布将上线一套遗传信息查询系统,想要收集所有公民的DNA。这些数据或用于临床研究,以制定个性化的医疗计划。  自2000年开始,爱沙尼亚政府便着手搭建基因数据库。目前已收集的超过52000个基因样本,被保存在爱沙尼亚国立生物数据银行。当地政府还根据这些数据,开发出一套医疗信息查询系统,免费提供给公民以及他们的医生,预计今年底推出。  爱沙尼亚政府相信,有朝一日,当自愿捐献基因数据的人达到足够之多,便能为现有的医疗体系带来彻底变革。  将上述信息汇集成如下表格:
  • 高校2022微生物科研自动化设备报计划目录发布!
    为了更好地帮助仪器用户通过此次财政贴息贷款选购适合的仪器设备,仪器信息网联合多家优质仪器厂商上线了专门的仪器展示专题,提升用户选购仪器的效率;同时面向广大仪器厂商发起征稿活动,仪器厂商可围绕“2000亿贴息贷款政策下,如何助力快速选型采购”这一主题进行原创稿件创作(字数1000字左右),稿件一经采用将发布在仪器信息网上并收录到相关专题中。专题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topic/txdk2022.html“高校2022微生物科研自动化设备报计划目录”,由杭州大微生物技术公司微生物科研设备事业部重磅推出,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探索生命科学前沿。计划目录抢先看:一、厌氧微生物培养二、微生物鉴定三、样品前处理四、微生物定量五、微生物定性1、 厌氧微生物培养DW-100A-K系列 智能厌氧微生物培养系统仪器服务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所需的厌氧菌和微需氧菌培养,可根据需要选择特定氧气浓度(1%-15%可选)和CO2浓度(5%-15%可选),能够快速生成环境,微需氧最快2min,厌氧最快4min,仪器稳定可靠,确保重现性100%。2、 微生物鉴定DW-M80型 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仪器通过生化反应原理捕获细菌生化表型特征,对微生物进行鉴定,可用于GB 4789系列要求的食源性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和《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要求的食源性致病菌的耐药分析,可鉴定550种以上常见微生物,广泛运用于食品安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疾控等微生物实验室。3、 样品前处理DW-20型 空气浮游菌采样器仪器基于安德森 ANDERSON 空气采样器的撞击法原理,对空气中微生物充分采集,符合国家标准《GB/T 16293-2010 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浮游菌测试方法》。DW-APE300型大流量空气微生物富集采样器采用了创新的湿法气旋富集采样技术,将超过1000升的空气中的微生物气溶胶直接采集到液体中。 DW-28系列 水中微生物膜过滤装置仪器是对“少量微生物污染”水样进行微生物检测的仪器,用于食品、化妆品、环境监测等水中微生物质量控制。DW-JURAY系列 微生物样品自动重量稀释仪DW-9系列微生物试剂分液器仪器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等含微生物样品的前处理自动稀释,可自动计算并完成对任意重量样品的准确稀释。DW-9可一机多用,1台设备即可实现“倾注平板制备”和“试管分装”等多种用途,使频繁的重复分液操作变得轻松、高效。DW-L2000型 全自动微生物平皿螺旋接种仪仪器依据阿基米德螺旋,以递减比率自动接种样本,可实现标准化生成大量单颗菌落,广泛用于食品、化妆品、药学实验等微生物实验室。4、 微生物定量DW-V系列 全自动菌落计数仪DW-V系列全自动菌落计数仪用于对微生物菌落进行快速读数和统计,全自动运行,无需人工干预,结果准确。DW-BT100型 快速微生物定量检测系统该系统通过双温光电检测系统和计算机控制的模块化分析系统来监控微生物生长代谢所引发的光密度和颜色的变化。简化了传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使检测时间得以明显缩短。5、 微生物定性DW-GS100型 全自动革兰氏染色仪依靠创新垂直喷雾染色方法,快速获取标准化的染色结果,用于化妆品、食品安全等各类专业微生物实验室。2022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决定对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阶段性财政贴息和加大社会服务业信贷支持,促进消费发挥主拉动作用。其中,明确提到对高校、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及医院等在“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新增贷款,实施阶段性鼓励政策”的支持。中央财政将贴息2.5个百分点,期限2年。杭州大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创立于2012年,目前已获得国家专利7项、软件著作17项,致力于推动中国工业微生物检测与研究的“快速、简单、自动化”和标准化。目前已与浙江大学、郑州大学、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杭州医学院、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开展课题合作,并参与2项国家级项目和2项浙江省重点实验室项目。杭州大微在微生物检测及研究仪器领域有着多年的积累,已与多家省级疾控单位、高校、第三方检测中心展开合作,拥有雄厚的实力。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探索生命科学前沿,杭州大微与您同行!
  • 内推“薪”计划 | 月薪高至30k,waters/珀金埃尔默/上海科哲/天美/青岛盛瀚名企直招
    明明是紧缺行业,为什么生命科学人找工作还是那么难?往年的求职者:找工作不难,找到一个心仪的好工作比较难。今年的求职者:找工作也太难了吧,投了简历都石沉大海,连面试机会都没有。人间太不值得了。 2023年8月我们推出了招聘专题《内推“薪”计划》,第2期以色谱仪器为关键词,覆盖15+行业顶流名企,200+高薪优质职位,月薪高至30k,快来斩获令你心动的offer吧。 那熟悉色谱仪器的你,不论是用过会操作,还是会维修,或者是研究它的应用,或者是做这个产品的研发大大,产品大大。只要你喜欢这款仪器,熟悉这款仪器,你都可以来这个专场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哟。2023年8月,仪器信息网人才频道重磅推出《内推“薪”计划》,其中第2期关键词“色谱仪器”,吸引知名仪器生产企业在线发布200+优质岗位,全国300+城市在招,月薪高职30k,快来斩获令你心动的offer吧。更有仪器信息网内推直通车,助力色谱精英更快找到好工作,保障人才快速就业到岗。 上海科哲,上海闪谱,青岛盛澣,天美,沃特世,德祥科技,珀金埃尔默等多家业内优质名企已入驻,最新的岗位list全面汇集,六险一金/年终奖/补贴/带薪年假,更多岗位福利已到位。有钱景更有前景的正能量职场,查看下方活动详情,即可查看名企在招职位,所有在线投递的简历都会直接发送至对应企业的招聘人事的邮箱,每一份简历都会被认真查看,合适简历会尽快安排面试流程。 行业精英找工作,就上仪器信息网人才频道。3大“轻松”理由,让你升职加薪不愁。 找公司轻松,每家都是你熟悉的同行企业; 找职位轻松,每个都是你熟悉的工作内容; 看要求轻松,每个都对标你的专业和经验。内推“薪”计划 第2期:色谱精英招聘专场活动页面,点击此处活动时间:2023年8月15日——2023年9月15日网络招聘岗位类:销售工程师,售前技术支持工程师,产品经理,市场,应用工程师,售后服务工程师,仪器研发工程师(光学,机械,电子,软件,机械,化学等专业方向)适合就业人群:有过色谱仪器设备操作,售后维修,方法开发,仪器研发等经验,或者在贵司产品包含色谱仪器及色谱耗材配件,皆适用该专场哟~活动报名方式:在线投递:第一步:注册在线简历,点击此处第二步:点击链接进入招聘专题,点击此处第三步:查看合适的职位,点击投递平台直推:第一步:上传附件简历,点击此处第二步:填写求职意向,比如意向公司,职位,城市本次活动人才频道付费会员免费参与,如果有相关职位可以将链接发给您的客服。如果您是免费会员,希望咨询人才招聘业务合作,点击此处【 部分企业及职位展示】上海科哲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制备色谱仪器产品经理-宁波市,点击投递制备色谱仪器产品经理-杭州市,点击投递制备色谱仪器产品经理-天津市,点击投递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气相和气质产品(GC/GCMS)技术支持经理-上海市 ,点击投递气相和气质产品(GC/GCMS)技术支持-北京市 ,点击投递色谱工程师-上海市,点击投递青岛盛瀚色谱技术有限公司色谱销售工程师-成都市,点击投递色谱销售工程师-广州市,点击投递耗材销售工程师-青岛市,点击投递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Waters)色谱柱耗材销售-上海市,点击投递色谱柱耗材销售-深圳市,点击投递天美仪拓实验室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安徽色谱销售工程师-合肥市,点击投递色谱销售工程师-武汉市,点击投递色谱销售工程师-成都市,点击投递查看更多职位,点击此处关于仪器信息网人才频道:成立20周年,聚焦科学仪器行业&检验检测行业的,行业专属垂直招聘平台,让找工作变轻松。轻松选公司,每家都和行业相关专注于服务仪器厂商及上下游企业,检测机构,大院大所,学会/协会,政府机构等组织。轻松选职位,每个都和专业相关专注于提供真实有效的行业专属职位,覆盖高级管理,仪器销售,仪器研发,技术支持,检测分析,科研学术等就业机会。行业精英内推通道,欢迎联系“仪小才”,加微信rencaizhaopin1717。
  • 广电计量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顺利通过成果鉴定
    近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组织有关专家召开了“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技术成果鉴定会。广电计量参与的《乳与乳制品加工靶向物质危害控制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项目(以下简称“项目”)顺利通过成果鉴定。专家组通过听取研究团队汇报、审阅相关资料、质询讨论等环节,一致认为项目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具备广阔的推广与应用前景。“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乳与乳制品加工靶向物质危害控制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属于“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国家重点专项。项目依托企业、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组成的“产学研用”研发团队,于2018年12月6日立项公示,整体研究历时约3年。广电计量首次参与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其课题六《乳与乳制品的安全质量全程控制技术集成与示范》中“乳与乳制品中真菌毒素快速检测技术开发及其大数据分析”的研发工作。期间,广电计量与江南大学合作开发了新型荧光材料及标记双抗体和 bio-sa质控系统,同时检测乳品中黄曲霉毒素M1和赭曲霉毒素的检测限分别为0.018ng/mL和0.036ng/mL;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限分别为0.017ng/mL和0.054 ng/mL。该技术有效提高了真菌毒素检测灵敏度、降低了检测变异系数。合作团队还研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快速荧光定量检测仪和校准规程,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除研发快速高灵敏检测技术外,广电计量同时发挥全国一体化管控和信息化建设经验优势,依托子公司九顶软件建立了国内首个乳品真菌毒素数据可视化及风险评估交互式大数据分析平台,在示范使用过程中收到了好评。未来,广电计量将持续提升食品农产品检测技术服务能力,围绕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及企业新需求,推进新检测技术研发应用,构建食品检测综合服务能力和特色优势,当好政府监管的得力助手、食品企业的质量管家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守护者。广电计量是国家特殊食品验证评价技术机构、国家食品复检机构、农业农村部“三品一标”认证检测资质机构;承接了众多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食品农产品安全检测项目,是政府、科研机构和食品企业信赖的食品安全检测服务提供商和技术支撑单位。   近年来,广电计量与江南大学共建协同创新实验室,推进新检测技术研发应用与标准制定,取得了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励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发明专利等系列科研成果。系列成果的积极转化应用,为服务食品生产企业、助力政府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更高效的食品质量安全管控技术解决方案。
  • 重点资助表征新技术!超越传统的电池体系重大研究计划指南发布
    超越传统的电池体系重大研究计划面向“双碳”战略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针对储能电池与动力电池在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安全性、环境适应性、资源与成本等方面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发展超越传统的电池体系和相关理论,为我国下一代电池创新发展提供科学支撑。2月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超越传统的电池体系重大研究计划2024年度项目指南》。重大研究计划2024年度资助方式包括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其中,培育项目包括电池新表征方法及机制等5个研究方向,重点支持项目包括电池系统工况表征新技术等6个研究方向。重大研究计划拟资助培育项目约25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不超过8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约6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3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超越传统的电池体系重大研究计划2024年度资助研究方向  (一)培育项目。  围绕上述科学问题,以总体科学目标为牵引,对于探索性强、选题新颖、前期研究基础较好的申请项目,将以培育项目的方式予以资助,研究方向如下:  1.电池新概念及新结构。  针对现有电池体系在安全、寿命、续航能力、充电时间、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瓶颈问题,从电极设计、电芯构筑、模组集成、电池组管理等尺度提出新概念和新结构。鼓励申请人提出超越传统电池体系的原创性电池概念、新的能量储存与转换的物理化学机制,提出与当前电池体系有本质区别的结构体系与发展路径,发掘能量转换、物质输运、稳定性、安全性之间的关联规律与变化趋势,阐明电池新结构的能质传递与转化调控规律。  2.电池新理论及人工智能方法。  针对传统双电层理论和空间电荷层理论无法精准描述恒定电极电势、恒定离子强度、非平衡态、离子极化场、复杂界面双电层等电化学属性的问题,发展针对复杂电池体系原位、动态的结构和过程的精确、高效计算新方法和计算工作流,提出新理论;发展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多物理场电化学双电层仿真方法,建立从微观到介观的跨尺度电化学理论模型;探明多物理场耦合下的电荷转移新机制,研究流体电池热质传递和电化学反应耦合过程,构建电池全生命周期全要素数字孪生系统和碳足迹模型。通过高通量计算以及实验数据,发展针对正负电极、电解质特定性质的机器学习模型,挖掘、设计电池新材料;筛选可精确描述电池特性的描述符体系,利用机器学习模型,精确评估、预测电池全生命周期参数,明晰电池衰减以及失效机制,建立电池安全性预警策略。  3.电池新表征方法及机制。  针对传统表征技术难以研究真实工况下电池的问题,发展先进的原位、工况表征新方法,揭示真实条件下电化学反应机理,阐明电极材料结构组成、电解液与界面微观结构及动态演变规律;建立表征数据可靠性的质量管理体系;研究电池传感响应特性,开发电池无损-工况-全范围检测方法;探索超低温、超高温、微重力、强冲击、强辐照等极端条件下电化学反应过程和机制。  4.电池新材料及创制策略。  针对现有电池材料在能量密度、功率密度以及安全性、寿命、成本等方面的不足,突破传统电池材料性能和资源瓶颈,开发基于丰产元素的高比能电池新材料,高安全宽温域阻燃液态和固态电解质,安全且高效的电极材料和关键辅材。结合电池材料基因数据库和智能算法,发展自动化制备和实验验证技术,实现电池关键材料及配方的理性设计和自动化实验验证的智能闭环。  5.颠覆性电池储能新体系。  提出区别于基于传统能质转化机制的电池体系,鼓励创制颠覆性能量储存新体系,发展基于新的能质转化原理与能量赋存形式的储能器件,阐明储能机制与性能特性的关联,验证新型储能电池体系实现路径和可行性,例如但不局限于同位素储能电池、量子储能电池、相变储能电池、智慧储能电池等非常规储能体系。  (二)重点支持项目。  围绕前沿科学问题和产业重大需求,以总体科学目标为牵引,对于前期研究成果积累较好、对总体目标有较大贡献的申请项目,将以重点支持项目的方式予以资助,鼓励与企业联合申报,研究方向如下:  1.电池系统工况表征新技术。  针对电池体系动态、工况下关键信息采集和分析的瓶颈,依托大型科学仪器装置和其他先进表征技术,以揭示电极结构和电极-电解液表界面关键动态变化过程中的新原理、新机制为导向,构建基于光谱、质谱、能谱等多谱学方法联用的原位/工况表征系统,实现共点(面)、同时刻原位表征电极结构和电极-电解液表界面的关键动态变化过程,发展能覆盖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多维度工况表征技术,揭示新原理、新机制,针对电池体系关键动态过程的多模态全局表征建立新范式。  2.基于丰产元素的本质安全电化学长时储能新体系。  针对现有储能电池资源受限、高安全风险等问题,开发基于丰产元素的新型高安全电活性物质、正负极、电解质等关键材料,阐明电化学反应过程和能质传输过程基本规律;通过先进表征和模拟方法,厘清电池失效机制,并提出结构调控策略,发展本质安全、低成本、长寿命、宽温域、快响应的长时储能电池新体系,实现电池80%深度充放电超万次循环的性能突破,优化模组集成和系统管理,探索其在大规模长时能量存储领域的应用。  3.高比能高功率高安全的动力电池新体系。  针对现有动力电池续航里程短和充电速度慢等问题,创制兼容性好和离子电导率高的新型功能电解液、比能高和稳定性好的正负极新材料和电池新架构;结合原位表征技术和多尺度理论计算模拟,解析电池中物质与能量输运规律,阐明材料构效关系,揭示材料、电极、电池、模组等不同尺度下结构演变规律,发展高比能、本质安全、快充放、宽温域的动力电池新体系,实现电池能量密度高于700Wh/kg和在10C倍率充电的性能突破,优化模组集成与系统管理,并推动其在动力电源中的应用。  4.高比能长寿命高安全的全固态电池。  针对现有固态电池体系载流子输运速率慢、电极-电解质固/固界面阻抗大等问题,通过开发新型固态电池关键材料与原位电化学表征技术,多尺度解析固态电池表界面结构演化规律,揭示热-电-力-化学耦合下的电池性能衰退与热失效机制,构建大尺寸固态电池的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发展高比能、高安全、长寿命的固态电池新体系,实现电池能量密度高于600Wh/kg和循环寿命大于1000周的性能突破,优化模组集成与系统管理,提供固态电池失效预警与防护的理论依据。  5.极端条件下能质高效转化的电池新体系。  针对超宽温域、高压力、微重力、高湿度、强冲击、高加速度、强辐照等极端环境与力学条件下的能量可逆存储需求,探明极端条件下荷质传输动力学与过程强化规律,建立耐受极端条件的电池材料体系新架构,开发满足极端条件使用要求的长贮存、快激活、高比能电池,实现电池工作温域宽于−70℃~+80℃、抗过载能力大于20000g(加速度)或贮存寿命大于20年的性能突破,并提出电池模组集成与系统管理方法。  6.电池人工智能大模型与数据共享平台。  针对电池体系在时空尺度的跨越性、复杂性以及多物理场、多参数耦合性,构建标准电池模型的实验和计算融合数据库与开放交互共享平台,发展可精细化描述新电池体系结构与性能的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多维度关键特征信息抽取和机器学习训练,融合电池领域文献与现有大语言模型,训练具有百亿级参数体量的电池体系大语言模型,为电池新结构开发、新材料体系设计,新物理化学机制挖掘、全寿命运行监测管理等提供智能化数据化手段和共享平台。第六届“汽车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网络会议随着电池研发的深入,传统的研究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对电池反应过程、容量衰减机制、热失控原因的深入理解与探索。这可以通过原位/工况表征技术得以实现,具体而言可以通过电池反应过程中的电极材料的形貌、结构转变,氧化还原过程,固液界面形成,机械接触、枝晶生长、副反应的发生和锂离子传输特性等信息有所反应。基于此,仪器信息网将于2024年3月19-21日举办第六届“汽车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网络会议,特设新能源汽车测试专场,特邀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实验室主任李华锋、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高敏等行业专家分享电池表征与测试新技术,点击会议页面链接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即可免费报名。会议页面: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automobile2024/扫码报名抢会议日程报告时间报告题目报告嘉宾单位3月19日 专场一:汽车零部件失效分析09:00-09:40汽车零部件疲劳失效分析冯继军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工艺研究所 专家总师09:40-10:10欧波同智能化汽车材料显微分析解决方案苏瑞雪北京欧波同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发展(BD)工程师10:10-10:50齿轮失效模式及影响因素探讨邵亮一汽集团研发总院全重实验室 高级主任10:50-11:30汽车非调质钢连杆胀断失效分析张朝磊北京科技大学 副教授11:30-14:00午休14:00-14:40汽车钢典型缺陷的金相表征技术及与失效的关系程丽杰抚顺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 高级专家14:40-15:20机械零部件失效分析工程技术属性-AI智能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李平平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15:20-16:00汽车金属零部件涂层性能试验及评价宋伟伟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16:00-16:40汽车零部件失效分析的基本程序与应用宫秀勉德国莱茵TÜV大中华区 工业服务与信息安全项目经理3月20日 专场二:新能源汽车测试09:00-09:30面向新一代动力电池(全固态电池)的原位表征与测试技术研究李华锋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 实验室主任09:30-10:00专业的汽车生产环境检测系统-PCI系统的介绍朱明芬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10:00-10:30锂离子电池快充策略的制定及应用朱阳阳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高级经理10:30-11:00Evident光学显微镜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应用吴丹霞仪景通光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高级产品经理11:00-11:30X射线三维CT技术在新能源汽车检测的应用康馨予天津三英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11:30-12:00锂离子电池析锂检测方法及其应用高敏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12:00-14:00午休14:00-14:30面向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的动力电池内外状态预测模型陈思言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副教授14:30-15:00Evident X射线荧光分析仪在新能源汽车产中的应用谈思涵仪景通光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产品经理15:00-15:30三元电池过充燃烧特性及其安全边界研究方升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15:30-16:00新能源汽车充电性能测试解决方案及充电连接装置要点解读黄林波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新能源试验研究中心 检测师16:00-16:30新能源汽车能量流测试分析张胜强中汽研软件测评(天津)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16:30-17:00汽车声学包设计之测试与仿真庞金祥比翱科技集团 研发总监3月21日 专场三:汽车零部件尺寸测量技术09:30-10:00待定卢荣胜合肥工业大学 教授10:00-10:30全自动化3D扫描在汽车尺寸测量中的应用肖华根优尔鸿信检测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技术总监10:30-11:00激光跟踪仪及其在汽车尺寸测量中的应用董登峰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研究员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