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市场乱象

仪器信息网市场乱象专题为您整合市场乱象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市场乱象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市场乱象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市场乱象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市场乱象话题讨论。

市场乱象相关的论坛

  • 【原创大赛】严厉整治保健品市场乱象

    文/王蕊 华测检测2018年12月底,央视曝光了特大保健品诈骗案内幕,一家保健品公司虚构了知名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将产品宣传伪造节目中并在讲座上给老人们播放,在这次活动中,两位老人相信了伪造的“电视宣传”,分别花了上万元购买了这款保健品,并期待疾病可以得到改善甚至是治愈。然而一个月后,不仅药效没有发挥作用,警察却找上了门。民警告诉他们,卖给他们这种保健品的公司涉嫌诈骗,希望两位老人能够配合调查。近几年,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已开始凸显,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同时伴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保健品市场需求也随之不断增大,因此保健品产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近年来,老年人保健品市场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屡屡曝出“坑老”、“造假”等负面消息。会销、电销、网销、传销,免费体检、旅游参观、夸大宣传、情感销售等,各种手段和套路层出不穷,乱象丛生的行业问题成为舆论高度关注的焦点。目前保健品市场乱象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先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很多违法营业者在各地举办各种讲座,伪造假的电视宣传资料,同时请一些“专家”夸大保健品的功效,使老年人相信保健品能治百病,不用求医吃保健品就可痊愈。不法营业者还会通过打折、返利、免费体验等方式诱骗消费者帮助他们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更加夸大和虚假的宣传。第二种方式是进行洗脑式的营销。很多违法营业者抓住了老年人孤独的特点,每天陪老人聊天,打亲情牌,取得老年人信任。还有一些营业者给老人举办娱乐活动,带老人出去集体旅游,借此误导、诱骗老年人,对他们进行洗脑,使老人相信过度疗效,自愿购买,并拒绝看病求医,耽误了治疗。第三种方式是以次充好,定价过高。很多保健品的成本只有几十元,但是通过不良营业者的过度鼓吹功效,虚假宣传,使保健品能卖到上万的价格。同时有一些不良营业者为了达到其宣传中所说“根治疾病”的神奇效果,在产品中加入了大量非法成分,不仅没起到保健的效果,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2019年1月9日,市场监督总局发布了关于开展联合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的公告,公告中表明为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确保人民群众消费安全,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民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卫生健康委、广电总局、中医药局、药监局、网信办决定,自2019年1月8日起,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为期100天的联合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2019年2月13日,联合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联合工作组在市场监管总局召开工作组会议。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甘霖同志对前期工作予以了肯定,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四点要求,一是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二是进一步加大力度、严格执法,形成对“保健”市场乱象治理的压倒性态势;三是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创建长效监管体系;四是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宣传的作用。这已经不是政府第一次对保健品市场进行严打,早在201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召开全国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大会上,就要求各地从5月16日起至9月底,在全国开展打击保健食品“四非”(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添加、非法宣传)的专项行动。打击“四非”的行动虽然让一些正规保健品的经销商也受到了影响,但是这次严打却让已经混乱多年的保健品行业开始走向正向的发展之路。2017年315晚会上曝光的保健品骗局,再次使保健品成为焦点,对此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回应:针对食品产品、生产经营、宣传信息等欺诈行为,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制订了《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已向社会征求意见,即将发布。《办法》将以网络、电话、电视、广播、讲座、会议等方式进行虚假宣传的行为列为食品宣传欺诈,在对生产经营企业处罚的同时,将对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罚。近几年,国家也先后颁布了《保健品食品管理办法》《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保健食品标识规定》,并且还陆续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9年3月2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国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的申报与审评体系,强化安全监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组织起草了《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征求意见稿)》,并开始公开征求意见。从各种整治行动到法律法规的陆续出台,不难看出国家针对保健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会不断加大,从现在国家13部委联合执法的“百日行动”开始,各地都在积极的对保健品市场采取一系列的整治措施。2019年3月14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发布联合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工作情况。发布会中指出截至2019年3月10日,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117万人次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商品进行检查,共立案6535件,结案2290件,案值77.9亿元,罚没金额2.68亿元,移送司法机关案件174件。在各地查办的案件中,虚假宣传及虚假广告案件数量占比最高,两类案件共立案2531件,占比38.7%;结案733件,占比32%。违规直销和传销案件案值和罚没金额最高,案值49.54亿元,比占63.6%;罚没款1.94亿元,占比72.4%。通过两个多月的集中整治,对“保健”市场乱象已经形成全面打击的高压态势,“百日行动”取得阶段性进展。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政府对保健品市场监管力度的决心,整治保健品行业混乱局面也将会成为常态。虽然政府对于保健品监管的力度很大,但是在监管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首先,一些违法的营业者为了避风头,选择暂时不营业,或者加强防备,选择用更隐蔽的方式进行经营。而且违法营业者大多通过口头的宣传暗示、引导和哄骗消费者,很少会留下公开的印刷资料,这样会造成监管过程中取证困难,查处难度加大。其次老年人辨别能力较低,忌讳就医、怕麻烦的思想以及看病难、看病贵等现实,在客观上也给假冒伪劣保健品营销留下了可乘之机,老年人对“保健”市场的认识不高,被小恩小惠诱惑的心理基础短期内难以消除,容易被不良经营者诱骗,形成执法办案的阻力。再次保健品的定义是有一定的功能,对人体不产生副作用,不以治疗为目的的食品。功能是让一部分疾病好转,但是却不以治疗为目的,本身就难以区分功能和治疗的界限。并且很多保健品企业利用药食同源的模糊地段,宣传产品存在养生保健功效,但是这种真实性却很难得到客观评价。“保健”市场的领域广、商品类别多、违法行为复杂,专业性较强。许多违法营业者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打法律的擦边球,用合法的表象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实际却侵害百姓权益、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本质,逃避法律规制。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政府很难进行认责。虽然对于保健品乱象现状,政府已经加大力度进行管制,此次百日行动更是动用了13个部委联合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要长久的保护老年人保健品市场,仍然需要采取进一步的强化措施。首先要消除认定难的问题,完善对保健品的定义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并公布食药同源成分的药理作用,使企业无法打擦边球,也能让政府监管更明确的认责。第二要加强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对执法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基层执法人员的综合素养和执法水平。第三建议设置保健品讲师培训考试发证机制,避免人人冒充专家讲座坑骗消费者。第四要加强执法协作机制,保健品市场涉及的领域、管理部门较多,相关部门需进一步完善信息互通和执法协作机制,联合规范市场的销售行为。第五需完善长效的保健品监管机制,否则“百日行动”过后,保健品乱象现状很快会“死灰复燃”。目前市场监管总局表示下一步,联合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联合工作组在持续监管执法和加大舆论宣传的基础上,已着手考虑研究长效监管机制的建立问题。2019年3月15日,为有效遏制“保健”市场乱象,形成持续整治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百日行动”联合工作组拟研究建立常态化、制度化、法制化的长效监管机制,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和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市场监管总局已作为牵头部门,向相关部委,以及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发函征求意见,还将以总局公告的形式,广泛向全社会征集对建立长效机制的意见,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年轻人因工作强度的提高、社会老龄化的深入,使未来我国居民对于医疗保健的需求必将呈指数级增长。虽然近年来,保健品乱象频发,各监管部门对保健品市场加强了监管,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保健品营业者的信心,但是严格的监管制度将会推动保健品行业优胜劣汰,优质的保健品企业将会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而不良的保健品企业势必会被市场淘汰。在政府的整治管控下,保健品行业良性发展,走向进步已是必然趋势。

  • 春茶市场4大乱象:多为散装难溯源 以次充好难区分

    一入3月,伴着浓郁的茶香,大量春茶就在全国各地上市了。4月1日,《生命时报》记者来到北京着名的马连道茶叶一条街。走了10家店铺后,记者发现,茶叶的来源、质量、价格、包装,每个因素都让人心存疑惑,不敢放心购买。记者就此采访权威茶叶专家,总结春茶市场存在的四大乱象。  乱象一 同种茶叶差价大  以春茶中的碧螺春为例,有的商家卖每斤七八百元,有的卖300元左右,有的砍价后可降到120元。龙井茶的价差就更明显,贵的每斤高达上千元,便宜的三四百元。然而,把昂贵的茶和便宜的茶摆在一起,很多消费者都难以分辨,即使冲泡一下尝一尝也感受不到区别。  为什么同一种春茶,价格差距如此之大呢?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高级工程师沈红表示,这和产地有很大的关系。比如,碧螺春以江苏洞庭碧螺春为最佳,市场价甚至可以高达每斤七八千元,但其他地方也生产加工碧螺春,比如福建、广西、云南、陕西等地,这些地区生产的碧螺春售价就会低很多,也就两三百元。龙井茶也是如此,西湖龙井最贵,可达每斤上万元,其他地方就便宜很多。但便宜不代表不好喝,两三百的茶叶,虽然产地不在最好的区域,但只要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品种都比较好,再注意精细加工的话,也很好喝。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叶加工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智补充说,有些产区为了让生产出来的茶叶看上去更正宗,会请专业师傅过去指导,做出来的茶看上去也很好,外行很难分辨正宗与否,也判断不出产地,难免出现冒充的情况。因此,老百姓在买茶叶的时候,不要太追求昂贵和正宗与否,只要觉得好喝、价格可以接受,就行了。

  • 长沙高桥月饼市场乱象调查:“冬瓜蓉”加香精冒充水果

    讨论话题转自三湘都市报核心提示:记者通过连续半个月的调查发现:假冒品牌月饼、散装三无月饼盒横行高桥市场;假礼盒与“三无”散装月饼组装后售价立即高出好几倍;黑工厂日夜生产假礼盒,现场脏乱差……种种乱象在中秋前夕呈愈演愈烈之势。核心提示  “目前长沙市面上很多水果月饼,基本上全是冬瓜馅冒充,高桥火焰市场那边的尤其多。”近日,一名自称陈果的月饼店老板拨打本报新闻热线96258爆料,反映长沙月饼市场的乱象。  记者通过连续半个月的调查发现:假冒品牌月饼、散装三无月饼盒横行高桥市场;假礼盒与“三无”散装月饼组装后售价立即高出好几倍;黑工厂日夜生产假礼盒,现场脏乱差……种种乱象在中秋前夕呈愈演愈烈之势。  ■三湘华声全媒体记者 张文杰 实习生 李满  乱象1  馅  “冬瓜蓉”加香精冒充水果  【自曝】  报料人陈果称自己以前开月饼店,所以对行内的造假黑幕很熟悉。  他特意从市场买来了7种不同的水果月饼,当着记者的面一一掰开:“这些都是冬瓜蓉加水果味香精做成的,内行人俗称水果味馅料。”  记者注意到,这7种月饼大都没有品牌,个别包装还漏气,虽然写着“生产信息见内标签或外包装”的字样,但并未找到相关信息。  如何区别正宗水果馅和冬瓜蓉做成的月饼呢?  陈果解释:三四元一个的基本是冬瓜蓉做成,真正的水果月饼,在10元以上;月饼中间越软,其所用的馅料越好;正宗水果月饼,香味不太重、不腻,有细小的果肉融在嘴里,而假冒的,香味很浓、腻、粗糙感很重。  陈果透露,在高桥火焰大市场内,很容易买到假冒水果味月饼馅料,且价格很便宜。  9月6日下午,在高桥新鑫穗综合批发部的调料商行内,老板陈红冰指着“沅江市好爽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馅料说:“这种馅料俗称水果味馅料,配料是冬瓜蓉加香精。”  “这种馅料没有任何水果成分,比正宗水果馅要便宜很多。”陈果说,一箱能做40斤月饼,一个50克的冬瓜蓉月饼成本只要七八毛钱;而普通正宗水果馅的要七八元。  乱象2  盒  三无礼盒横行加钱就喷名牌  【乱象】  据业内人士透露:高桥火焰大市场90%的门店都有数十种月饼礼盒供挑选,价位在10元—60元。  而这些礼盒可随意搭配不同价位的月饼,散装月饼配盒,售价一下可提高好几倍。  9月6日,记者在高桥火焰大市场看到,不少门店都摆放着各种月饼礼盒、袋子,色彩鲜艳,显得十分高档,但稍稍凑近就能闻到一股异味,没上好的胶水随处可见。  不少月饼店老板表示:盒子和月饼可分开卖,销量很好。新一区门店老板刘细香说:“礼盒可随意搭配不同价位的月饼,配好后统一算价钱。”据记者统计,装盒后,散装月饼相比零卖,价格贵出一倍。  在“高桥大市场月饼文化节”40多个展棚内,部分品牌月饼展位除装盒“一口价”卖出后,还可随意“变身”。商贸城展厅东二号老板周洁莹说:“只要额外多交钱,就可在礼盒背面空白处刷上华美品牌的商标。”另外几家门店也表示,“多加钱,就可喷任意品牌的Logo。”  “刷上品牌商标完成变身后,价格也可巧妙上涨:这种总价90多元一套的月饼,刷上商标后,超市可卖几百元一套。” 周洁莹还透露,长沙不少大小超市都曾来自己店面进货,再售给市民。  在火焰大市场9区一栋南向8号前,一月饼店老板正麻利地将“常德某银行”预定的“华美月饼”装进礼盒内,他称客户订的这批货将被用来给员工发福利。  乱象3  售  假冒品牌月饼市场横行  【投诉】  6日,长沙市民马勇在高桥火焰大市场买了华美月饼。“味道有点怪,有霉味、很硬。”  看过包装后,马勇发现了问题:上面标注的厂地是安徽,但正宗华美只有湖北仙桃和广东东莞两个厂址。  9月9日,在“高桥大市场月饼文化节”40多个展棚内,不少店子在出售华美月饼,除两家卖仙桃和东莞两厂的外,其余十多家还兼卖安徽产的。  几小时后,记者发现:“兼卖的门店”极力推荐市民买安徽产的月饼,但不管买哪个厂的,买的越多越便宜,包装盒单独开卖,但不是华美的原装盒,且不开发票。  而马勇所购的“华美月饼”正好与这些门店出售的一致。  随后,记者在一家能开正规发票的华美月饼店,找到了经销商贺杰,他表示:“我们只有两个厂址,安徽没有厂家。”  14日,华美食品有限公司湖南负责人颜学强却表示:“贺杰他们两个经销商可能不清楚情况,华美在安徽有一个厂家。”  记者随后又联系上了华美官方客服,其回应与贺杰的口径一致。  为查清假冒华美月饼的源头,9日下午,记者来到黎圫合丰工业园的一个厂家,一名自称贺老板的负责人正指挥工人将散装的月饼装进印有“华美”标识的包装盒内。  “这批月饼已订出去了。”贺老板说,仓库有11万个华美月饼,而记者发现,这批月饼的包装、喷码和马勇在高桥大市场买到的假华美月饼一致。贺老板称,这些月饼大部分出售给高桥的门店,自己有华美的授权书,可以在外包装的背面刷商标。当记者提出看相关证件时,他却表示:“华美授权书不在这里,在高桥那边”。  乱象4  产  问题作坊日夜生产假礼盒  【目击】  9月8日18时左右,黎圫潭洋工业园内,没有任何标识的一家工厂正关门作业,厂房内,一名赤膊工人正淌着汗赶做月饼,汗水就直接滴落在月饼上,旁边苍蝇乱舞。记者在现场未看到任何消毒设备。  第二天,记者跟随高桥一门店老板,前往黎圫一家大型月饼礼盒工厂进货。黎圫镇合丰工业园内一个偏僻的巷子深处,一间普通民房内,没有厂牌,进入厂房的过道上各式礼盒堆积如山。一女子正在门口给纸盒上胶,旁边涂满胶的纸盒上爬满苍蝇:“我们这些天日夜加班,因为一天要生产几千个盒子。”  5个厂房内,10多名工作人员正紧张地折盒、上胶、装盒,地上散落着纸屑及杂物,现场一片杂乱。  记者同时发现,厂房里未见出厂检验机器,礼盒未经检验便直接售出,且礼盒上未见厂址、厂名等相关生产信息。在问到该厂是否具备相应资质时,该厂负责人贺老板称:“我的名片今天没带,证件也不在这边。”在记者一再追问下,他才改口称生产许可证正在办理中。

  • 【转帖】限塑令执行一年乱象不断:95%农贸市场未执行

    6月1日,限塑令执行整整一年了。限塑令执行一年来的成效人们有目共睹,按照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估算,限塑令实施后,塑料袋每年大概可以减少400亿个。 但是,人们也发现,限塑令虽然只执行了一年,但一些“老大难”问题已经显现。比如,农贸市场不执行限塑令的问题,一年前就存在,一年后仍然存在;有偿使用塑料袋涉嫌环境保护责任转嫁消费者的问题,一年前,老百姓就有质疑,一年后老百姓的质疑仍没有消除。 专家认为,公众对政策法规的严肃性和有效性的信心因此被削弱,这样非常不利于将来其他公共环保政策的出台和施行。 95%农贸市场未执行限塑令几天前,有关机构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调查显示,限塑令实施近一年来,绝大部分农贸市场继续全部或部分提供超薄塑料袋,占到95.7%。也就是说,95.7%的农贸市场都没有执行限塑令。 事实上,在限塑令刚开始执行时,农贸市场限塑令执行不力的问题就已经被多次曝光。 可以说,限塑令实施这一年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农贸市场不执行限塑令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范围更广,不执行者也更加有恃无恐。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说,作为塑料袋批发主要集中地,在江西省南昌市洪城大市场,超薄塑料袋依然热卖。经营商告诉暗访记者,工商部门从未来查过。 质疑隐性收费变显性收费 限塑令实施后,一个备受消费者质疑的问题就是,通过塑料袋收费,将商家环境保护的责任转嫁给消费者。 “以前,我去超市买东西,一次购物,商场可能给我六七个塑料袋。”消费者洪女士告诉记者,现在买一个塑料袋就要3至5角钱。 从限塑令实施前由商家免费向消费者提供塑料袋,到消费者自掏腰包购买塑料袋,限塑令政策本身的公平性是人们质疑的一个焦点。这种质疑声,在限塑令开始实施时就已经存在。 而对于消费者的质疑,2008年5月29日,发改委、商务部、工商总局以及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称,不存在污染转嫁问题。他们认为,塑料袋不再免费提供,不过是“变塑料袋隐性收费为显性收费”,是“用所有的零售企业在过去实行塑料袋无偿提供的时候,他们把塑料购物袋已经放进了商品价格,原来是隐性的收费,现在变成显性的收费。” “顺着四部门有关官员的说法推下去,塑料袋有偿使用后,商品的价格就应该有所降低。哪怕只降低一分钱,我们都可以认可这种说法。”消费者李女士今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事实上是,商家卖场的东西一分钱都没有便宜。 而一年后,有关政策制定部门仍然在用显性收费和隐性收费来回答人们的质疑。“对于商场来说,它的显性和隐性不是一一和商品进行对应的。”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商场会不会趁这个机会去赚钱?”这个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她认为。 “政策强制有偿使用的结果,很大程度上让商家名正言顺地多赚了一份塑料袋钱,而老百姓不得不承受由此带来的额外负担。”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专家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有关政府部门所说的,商家“不会趁这个机会赚钱”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他认为,更深层次上的问题是,限塑令让人感觉到政策本身存在着不公平性,存在着将环境保护责任让消费者承担的问题。 公共政策应该是利益共享、成本共担。消费者使用普通塑料袋固然要为相应的环境损害埋单,但购买塑料袋的商家、生产塑料袋的厂家,他们是不是也该分担其所应该承担的环保份额呢?这位专家指出。 限塑令限与不限仍有乱象 餐饮行业打包外带的塑料袋是否纳入了有偿收费的范围?消费者李先生告诉记者,他一直搞不明白。“像包括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洋快餐店在内的餐馆要么提供免费的塑料袋,要么提供免费纸袋,但也有餐饮行业不提供的。到底该不该提供呢?” 商务部商贸司标准规范处处长李嘉建的回答是,“我们没有把餐饮企业纳入到有偿使用塑料袋的范围。包括医院我们也没有纳入。” 但是,就是李嘉建自己也承认,大部分医院已经开始有偿使用塑料袋了。 发改委有关负责人透露,在出台了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办法之后,政策制定部门又出台了一个意见。按照意见规定,包括药店、书店在内都没有要求有偿提供塑料袋。 但是,事实上无论在药店还是在书店,消费者必须自己掏钱购买塑料袋。 农贸市场该限则不限,餐饮、药店、书店不该限却被限了,专家指出,限塑令执行中的乱象令限塑令整体“减塑”作用的发挥受到影响。他甚至提出,相比政策颁布和实施之初,“限塑令”实施效果可能出现随时间推移趋于弱化的问题。他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应考虑加以解决

  • 总局重拳整治检验检测市场乱象!

    总局重拳整治检验检测市场乱象!

    [b][font=等线][color=#222222][font=等线]总局重拳整治检验检测市场乱象![/font][/color][/font][/b][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font=Microsoft YaHei UI]市说新语[/font][/color][/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font=Microsoft YaHei UI] [/font][/color][/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576b95][font=Microsoft YaHei UI]计量论坛[/font][/color][/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font=Microsoft YaHei UI] [/font][/color][/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font=Microsoft YaHei UI]2022-04-01 09:13[/font][/color][/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font=Microsoft YaHei UI]收录于话题[/font][/color][/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576b95][font=Microsoft YaHei UI]#虚假报告[/font][/color][/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font=Microsoft YaHei UI]5个[/font][/color][/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font=Microsoft YaHei UI]3月31日,市场监管总局以“整治检验检测报告造假行为”为主题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font][/color][/font][font=宋体] [/font][b][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font=Microsoft YaHei UI]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宣传司新闻宣传处处长唐冀平:[/font][/color][/font][/b][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font=Microsoft YaHei UI]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各位参加市场监管总局专题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整治检验检测报告造假行为”。质量安全是产品的生命,检验检测是质量安全的有力保障,营造公平有序的检验检测市场环境意义重大。今天,我们邀请到市场监管总局认可检测司一级巡视员乔东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相关情况。同时,我们还邀请到总局执法稽查局副局长南军先生,请他和乔东先生共同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font][/color][/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 [/color][/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font=Microsoft YaHei UI]首先请乔东先生介绍相关情况。[/font][/color][/font][img=,690,46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4/202204041332237964_3214_1626275_3.png!w690x465.jpg[/img][align=center][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 [/color][/font][/align][b][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font=Microsoft YaHei UI]市场监管总局认可检测司一级巡视员乔东:[/font][/color][/font][/b][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font=Microsoft YaHei UI]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上午好!今天邀请大家来,是通报市场监管总局[/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整治检验检测报告造假行为”的工作情况,本次通报分三个部分。第一,通报2021年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抽查结果;第二,公布典型检验检测报告造假违法案例;第三,发布我局针对检验检测机构违规问题部署的专项整治行动。[/font][/color][/font][font=宋体] [/font][b][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font=Microsoft YaHei UI]一、通报[/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2021年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抽查结果[/font][/color][/font][/b][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 [/color][/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font=Microsoft YaHei UI]近年来,市场监管总局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理念,以勇于担当的精神,高度重视检验检测监管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强化检验检测市场秩序的综合治理,严厉打击检验检测报告造假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下面从制度建设、联动监管、平台查处、联合惩戒、创新监管等五方面通报相关信息。[/font][/color][/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 [/color][/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font=Microsoft YaHei UI]首先在强化监管制度体系建设方面。近期,我局集中制定出台了《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质检中心管理的意见》《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检验检测行业做优做强的指导意见》《认可机构监督管理办法》等[/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5个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进一步完善检验检测行业准入、事中事后监管及行业退出机制等多方位的监管制度基础。[/font][/color][/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 [/color][/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font=Microsoft YaHei UI]第二在加大监管力度方面。我局强化多部门联动监管,连续四年与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药监局等部门联合开展对检验检测机构的[/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2021年联合相关部门重点在食品、医疗器械、生态环境监测、机动车检验等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全国共检查检验检测机构1.93万家次,查处违法违规案件4620起,撤销、注销167家检验检测机构资质。总局成立四年来,全国累计检查检验检测机构6.4万家次,查处违法违规案件1.1万起,撤销、注销1043家检验检测机构资质。[/font][/color][/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 [/color][/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font=Microsoft YaHei UI]第三在加强线上监管方面。[/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2021年,针对部分网络商户未经资质许可、以“不送样出报告”“检验检测包过”名义实施检验检测报告造假的乱象问题,我局部署开展打击网售假冒检验检测报告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整治利用网络交易平台违法售卖假冒检验检测报告等违法违规行为。共督促1886家网络交易平台核验48万家平台内经营者资质,核查商品信息1000余万条,处置违规平台的经营者5023家,立案调查相关违法违规案件31起,发布《市场监管总局公布7起严打网售假冒检验检测报告违法行为典型案例》,加大了以案释法力度。[/font][/color][/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 [/color][/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font=Microsoft YaHei UI]第四在加强失信联合惩戒方面。我局组织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公布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抽查结果和行政处罚结果,将出具虚假检验检测报告的违法机构依法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并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会同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药监局连续四年通报共[/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1030家次国家级资质认定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抽查结果,会同公安部交管部门通报2019年以来全国各地依法查处的2100多家违规机动车安检机构、曝光典型违法案件7起,有力震慑违法违规行为。加强行刑衔接,四年来共向公安司法机关移送37起相关刑事案件线索。[/font][/color][/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 [/color][/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font=Microsoft YaHei UI]第五在监管方式创新方面。我局委托专业机构开展明察暗访,对[/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3000余家检验检测机构、网络商户等开展查访,主动出击查找检验检测报告造假的违法案源线索,摸清行业风险问题。优化完善检验检测报告编号查询平台,汇集2016年以来全国检验检测机构对社会出具的18亿份检验检测报告编号信息,平台累计访问量已突破150万人次。组织万家检验检测机构公开诚信守法承诺行动,主动接受社会监督。[/font][/color][/font][font=宋体] [/font][b][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font=Microsoft YaHei UI]二、公布典型检验检测报告造假违法案例[/font][/color][/font][/b][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 [/color][/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font=Microsoft YaHei UI]经过持续整治,检验检测市场秩序取得好转,检验检测行业营商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提升。截至[/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2021年底,全国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已突破5万家,营业收入超过4000亿元,年均机构数量增长超过10%,营业收入增长超过12%,我国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最具潜力的检验检测市场。但检验检测市场秩序不尽规范的问题也依然存在。根据目前监管中掌握的情况,检验检测报告造假问题主要表现为两大类别,分别由两类不同的市场主体造成:一类是获得国家有关部门检验检测许可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违法出具虚假或者不实的检验检测报告,进行低价恶意竞争。另一类是不具备检验检测资质的企业和人员假冒资质证书、伪造检验检测报告,甚至在网络交易平台进行兜售,侵害合法从业机构权益,严重扰乱市场秩序。[/font][/color][/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 [/color][/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font=Microsoft YaHei UI]对此,市场监管部门不断加大检验检测监管力度,持续保持对检验检测市场乱象的高压监管态势,对检验检测报告造假行为保持[/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零容忍”态度,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进行严格惩处,该整改的整改,该撤证的撤证,该通报的通报。本次新闻发布会从2021年度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已经查处的检验检测违法违规案件中,选取了17个涉及检验检测报告造假的典型案例进行集中曝光。其中既有有许可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违法出具虚假或者不实检验检测报告的案例,也有无检验检测资质的生产企业、网络商户假冒检验检测报告的案例。具体的案例我们会前已发至现场媒体记者朋友手中,会后我们将统一向社会进行公布。[/font][/color][/font][font=宋体] [/font][b][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font=Microsoft YaHei UI]三、发布我局针对检验检测机构违规问题部署的专项整治行动[/font][/color][/font][/b][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 [/color][/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font=Microsoft YaHei UI]根据近期舆情信息、投诉举报及有关省份查处通报的案件,为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监管,严肃查处不实和虚假检验检测等违法违规行为,打击不法行为,净化检验检测市场环境。市场监管总局决定于[/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2022年4月至7月底开展检验检测市场专项整治行动。部署各地市场监管部门集中力量对辖区内涉及疫情防控的医疗器械防护用品、食品、个体防护装备、建筑材料、常压液体危险货物罐体、碳排放核查等六个领域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全面排查、全数检查、严格整顿,坚决防止和查处检验检测造假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财产安全。[/font][/color][/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 [/color][/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font=Microsoft YaHei UI]我局还将继续联合公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海关、药监等部门部署开展年度[/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双随机、一公开”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抽查工作,加大机动车检验、生态环境监测、进出口商品检验、化妆品检验等重点领域的抽查比例,实现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的无缝衔接。加强跨部门联动监管,发挥系统监管合力,推动检验检测行业牢固树立底线意识、风险意识、诚信意识,坚决破除检验检测市场乱象,营造良好的市场准入环境、竞争环境、消费环境。[/font][/color][/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 [/color][/font][font='Microsoft YaHei UI'][color=#222222][font=Microsoft YaHei UI]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font][/color][/font]

  • “儿童补钙”产品缺乏监管 乱象横生

    “儿童补钙”产品缺乏监管 乱象横生 调查发现,儿童补钙产品市场是商家紧盯不放的“蛋糕”,竞争激烈且乱象丛生,一些含明令禁用成分的产品占据货架,而相关监管部门对此却多年没有声音、未见行动。主要问题有以下一些:1、禁用成分用别称“障眼” 婴幼儿补钙产品“雾里看花”2、有标准无执行 民不举官不究?3、期待权威提示 别让家长无所适从各位版友们,这个和大家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你们怎么看啊?

  • 红酒乱象调查:1欧元红酒傍名牌升价千倍

    业内人士称加价6倍属正常市场行为  “3·15 ”期间,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在该省境内的一个口岸调查发现,口岸均价为15元的进口红酒,在国内零售市场均价高达562元,翻了近37倍;同时国内进口红酒业存在打“擦边球”、以次充好、傍大品牌等乱象......广州有业内人士表示,国内红酒业特别是内地的确存在进口红酒几十倍甚至百倍暴利,但在广州等竞争激烈的沿海地区,正规的进口红酒从口岸价到零售价加价大约6倍,其中还包含报关税、场租、人工、增值税等。同时,酒业乱象背后原因复杂,除存在监管不力、消费者缺少品鉴能力外,税负高也是造成进口红酒价格偏高的问题所在。  记者追踪一瓶标榜“原装进口”葡萄酒的进口、分装、经销、酒瓶回收等环节发现:原装进口不“原装”、假酒劣酒傍名牌、回收热炒名酒瓶……行业门槛过低使得该领域乱象丛生,盲目相信名酒“涨停”也使葡萄酒在中国成为投资者的“鸡肋”。  2009年,意大利商人艾玛诺欧第一次来广州琶洲,参加进口酒业博览会。但是参展的三天,他发现中国客商对自己引以为豪的葡萄酒并不感兴趣。  进口商爱低档酒 重瓶标胜过品质......花高价买到低质洋酒,不是很杯具吗?低质问题,应该如何监测呢?市场该怎么监管呢?

  • 【讨论】央视曝光南京盐水鸭市场乱象:生产车间苍蝇乱飞

    http://photocdn.sohu.com/20110609/Img309671342.jpg本版照片均为央视截屏http://photocdn.sohu.com/20110609/Img309671343.jpg加工卤料随意放http://photocdn.sohu.com/20110609/Img309671344.jpg生产车间苍蝇乱飞http://photocdn.sohu.com/20110609/Img309671345.jpg工人都不戴口罩  在南京说起盐水鸭,最著名的就是“桂花鸭”,由南京桂花鸭(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注册商标是“桂花”。这个牌子的盐水鸭,曾经获得过许多奖项,是南京盐水鸭中的优秀代表。外地游客来南京,少不了要带些盐水鸭回去。可是,如果游客不仔细观察,有可能事与愿违,买到的并不是自己希望的盐水鸭。昨晚,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消费主张》栏目对南京盐水鸭市场的这一乱象进行了曝光。  为沾财气 大家都打桂花风味  鸭都牌、宫宴香牌、口留香牌、龙福兴、松富……记者在南京火车站和南京长途汽车总站转了一圈就发现了十几个品牌,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包装与“桂花牌”盐水鸭非常相似,颜色相近,甚至图案也十分相似,外包装上都印着“桂花风味”的字样。记者发现,这些盐水鸭的价格相差不小。南京桂花牌盐水鸭的价格大都在五六十元一只,而其他一些标着桂花风味的盐水鸭价格相对便宜,最低的只有三十多元。这些包装相似的盐水鸭,里面的鸭子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记者决定一探真相。  这个鸭都牌盐水鸭,包装上标注的生产厂家是南京鸭都食品厂,地址位于南京市燕子矶,记者找到了这里。在这家食品厂,记者见到了几十个不同的盐水鸭包装袋。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农忙工人们都放假了,现在厂里已经不生产了。不方便让记者参观生产车间。  随后记者又在栖霞区寅春路找到了“松富”牌盐水鸭的生产厂家,这是一个独立的小院。这家厂子规模不大,目前也处于暂时的停工状态。生产车间里各个操作间分工明确,整体看起来干净整洁。松富牌盐水鸭的普通包装就这一种。工作人员说:“打桂花风味,就是想沾一点财气嘛,桂花鸭的名气响,是吧!”

  • CCAA继续出重拳治理认证乱象

    [color=#222222] 10月30日,中国认证认可协会三届三次理事会扩大会议暨三届四次常务理事会在京召开,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生飞作工作报告。报告公布了协会响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出重拳治理认证乱象”行动的部分成果,并对协会下一步人员治理工作进行了部署。[/color][color=#222222] 今年,市场监管总局决定“出重拳治理认证乱象”,协会积极响应,通过以往积累的数据信息,发现了一批涉嫌虚假认证、编造认证记录、个人诚信缺失的违规行为线索,锁定了一批违规的认证机构和认证人员。[/color][color=#222222] 在此次专项治理行动中,协会以问题多发、频发、行业内反映强烈的认证机构、领域和地区为重点,清查认证机构147家,占比31%(147/470),清查认证人员7235人,占比12.8%(7235/ 57804),形成问题线索共涉及72家认证机构,423名认证人员。清查出问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涉嫌虚假认证、审核记录造假、未到现场;另一类是个人诚信缺失,注册过程造假,编造学历、工作经历和审核经历。[/color][color=#222222] 10月中旬,协会派出5组人员,赴5个省的6个市、2个直辖市,对23家认证机构的194个案卷进行了封档调查。经过最终核验比对,核实违规人员189人,涉及21家认证机构。其中,学历、工作经历造假25人;虚假认证、审核记录造假、未到现场164人。协会将在得到上级批复后,适时向全行业公布。[/color][color=#222222] 在开展专项治理行动的同时,协会发出通知《开展认证人员诚信规范执业专项治理行动》,以认证机构自查和协会重点检查的方式在全行业开展普查工作。接到通知后,各认证机构纷纷开展自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协会将按照《通知》要求继续开展后续工作。[/color][color=#222222]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协会将坚决贯彻落实市场监管总局和唐军副局长的要求,持续开展认证人员治理工作。对虚假认证、编造认证记录、个人诚信缺失等行为毫不手软,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协会将继续运用大数据监管方式,不断清查违规线索,形成常压和高压的态势。对在治理工作中发现的系统性问题,认真分析,提出建议,向市场监管总局报告。[/color][color=#222222] 报告公布了此次专项清查行动中的部分典型案例:[/color][color=#222222]1、青岛某机构,涉嫌虚假认证、审核记录造假、审核不到现场64人,约占该机构认证人员总数的32%,涉及企业数量1000家左右,认证证书数量2000张左右。[/color][color=#222222]2、北京某机构发现涉嫌虚假认证、审核记录造假、审核不到现场85人,约占该机构认证人员总数的20%。涉及企业数量1400家左右,认证证书数量3000张左右。[/color][color=#222222]3、北京某机构,审核中技术专家未到现场46人次,涉及认证企业19家,认证证书34张。[/color]

  • 盘点仪器行业侵权乱象及维权案例

    盘点仪器行业侵权乱象及维权案例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4/201204131725_361147_2439370_3.jpg  国际知识产权制度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建立起来的,包括著作权(含邻接权)、专利权、商标权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发展至今,制度体系基本完善,但不到位的保护与尚有缺失的权利限制问题等都有待解决。  当前,对企业,特别是科技含量比较高的科学仪器行业来说,知识产权是市场竞争的根本,侵权维权案例也越来越多,PerkinElmer、Waters、Agilent精科、理邦仪器等不少知名仪器公司相继卷入其中......  面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容乐观的现状,仪器公司如何才能做到对自身知识产权“层层设防”?这其中,不仅涉及到关键技术,还包括自身商标、商号等,一旦被侵权,又该怎样积极应对?  您如何看待仪器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您所在的单位是否曾经遇到过侵权及维权的案例?  更多详情请查看专题:盘点仪器行业侵权乱象及维权案例。  专题链接: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subject/201003/?SubjectID=172

  • 关于食品乱象的罪魁祸首,一个新的说法,你赞同吗?

    今天看到一个关于食品乱象的罪魁祸首的新的说法,你赞同吗? 食品安全问题早已成为大家生活中的焦点。光是今年,瘦肉精、镉大米、毒豆芽、假粉条、剧毒腊肉、染色馒头等就被再次曝光。而最近,地沟油产业链又一次引起关注。 食品安全问题实在是老生常谈。加强监管也好、道德约束也好,人们从太多角度思考和呼吁过解决之道。不过,罪魁祸首却鲜被提及,这要从需求说起。。 最后其观点是:生产者都是逐利的,要求他们仰望星空,培养道德血液来自律无疑天方夜谭,政府的监管亦不是万能灵药。更重要的在于,增加人民收入,抑制物价上涨,让不安全食品失去市场“需求”。

  • “检验检测乱象”专项整治行动启动,严查12个突出问题!

    [b][size=14px] 为重拳整治“检验检测乱象”,强化检验检测机构事中事后监管,维护检验检测市场公平竞争环境,重庆市市场监管局按照检查一批、严处一批、曝光一批、规范一批“四个一批”要求,将机动车检验、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生态环境监测3个直接涉及生命安全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检验检测领域纳入专项整治范围,从今年6月至12月,在全市集中开展“检验检测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着力整治当前检验检测机构存在的12个突出问题。[/size][/b][hr/][align=center][size=13px][b][size=16px][b][color=#ff0000]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全市“检验检测乱象”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通知[/color][/b][/size][/b][/size][/align][align=center][b][size=13px][color=#595959]渝市监发〔2020〕42号[/color][/size][/b][/align][size=14px][size=14px][color=#595959]各区县局,市局有关处室,执法总队:[/color][/size][size=14px][color=#595959]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会议精神和市局主要领导的指示要求,结合《市场监管总局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国家药监局关于组织开展2020年度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抽查工作的通知》(国市监检测〔2020〕75号)和《2020年全市认证认可监管工作要点暨全市认证“双提升”活动行动计划》(渝市监办发〔2020〕40号)的工作安排,整治“检验检测乱象”,规范全市检验检测市场秩序,市局决定组织开展“检验检测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现将《全市“检验检测乱象”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实施。[/color][/size][/size][align=right][size=14px][color=#595959]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color][/size][/align][align=right][size=14px][color=#595959]2020年6月1日[/color][/size][/align][size=14px][color=#595959](信息公开属性:公开发布)[/color][/size][color=#007aaa][size=15px]全市“检验检测乱象”专项整治行动方案[/size][/color][size=15px][color=#595959]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会议精神和市局主要领导指示要求,结合《市场监管总局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国家药监局关于组织开展2020年度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抽查工作的通知》(国市监检测〔2020〕75号)和《2020年全市认证认可监管工作要点暨全市认证“双提升”活动行动计划》(渝市监办发〔2020〕40号)的工作安排,市局决定组织开展“检验检测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现制定本方案:[/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一、工作目标[/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 坚持“检查一批、严处一批、曝光一批、规范一批”的工作方针,在全市集中开展“检验检测乱象”专项整治行动,坚定去疴除弊,重拳整治“检验检测乱象”,重点查处一批检验检测违法案件,严厉打击检验检测违法违规行为,着力遏止检验检测违法行为,破除检验检测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提高检验检测公信力和贡献率,维护检验检测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推动全市检验检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二、时间安排[/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 专项整治时间为2020年5月至12月。[/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一)自查自纠阶段(5月下旬-6月中旬)。[/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制定下发通知,启动“检验检测乱象”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检验检测机构开展自查。[/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二)集中整治阶段(6月下旬-11月上旬)。[/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按既定方案实施检验检测机构现场监督检查、检验检测报告质量抽查、能力验证、盲样送检等工作。[/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三)评估总结阶段(11中旬-12月)。[/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汇总分析“检验检测乱象”专项整治行动情况,评估专项整治工作成效。[/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三、重点领域[/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 重点整治机动车检验、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和生态环境监测3个直接涉及生命安全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检验检测领域,统筹兼顾其他领域的检验检测机构监管。具体安排如下:[/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一)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市局联合市生态环境局开展监督检查,现场检查和报告抽查共55家机构;各区县局对本辖区内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二)机动车检验机构。市局联合公安、生态环境部门对机动车检验机构开展监督检查,共抽查40家;各区县局对本辖区内机动车检验机构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市局组建4个工作组分别负责对区县局开展机动车检验机构监督检查进行督促和指导。[/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三)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市局抽取35家风险性较高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和盲样送检;各区县局对本辖区内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四)其他领域机构。除上述三个领域外的其他检验检测机构,市局抽取21家机构开展监督抽查;各区县局按照50%的比例对本辖区机构组织抽查。[/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市局组织的监督检查结果由市局发布,各区县局组织的监督检查结果由各区县局发布。[/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四、重点问题[/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 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着力整治检验检测机构存在的以下问题:[/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一)未经检验检测,直接出具检验检测数据、结果;[/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二)篡改、编造原始数据,出具检验检测数据、结果;[/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三)超出资质认定证书规定的检验检测能力范围,擅自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数据、结果;[/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四)检验检测结果与原始数据不一致,且无法溯源;[/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五)套改原有检验检测报告信息,出具检验检测数据、结果;[/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六)未按照规定办理检验检测标准、方法变更,并出具检验检测报告;[/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七)未执行现行有效的技术标准、规范;[/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八)未依据相关标准或者技术规范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检验检测,造成检验检测数据或者结果错误;[/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九)法律地位、检测场所、仪器设备、环境条件、体系运行等未持续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十)检测设备数量与出具检测报告数量不匹配;[/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十一)授权签字人和技术负责人的学历、职称或工作经历不真实;[/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十二)非授权签字人签发检验检测报告。[/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五、整治措施[/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一)机构自查自纠。各区县局组织本辖区内所有检验检测机构开展自查,督促机构落实守法诚信主体责任。机动车检验机构对照《重庆市机动车检验机构监督抽查现场检查表(2020版)》开展自查自纠并填写表格,其他领域检验检测机构对照《重庆市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抽查现场检查表》开展自查自纠并填写表格(上述表格另行印发),于6月15前交各区县局备案。6月20日前,各区县局将辖区内检验检测机构自查情况及其自查发现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梳理汇总,并上报市局认监处。[/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二)现场监督检查。结合市局年度“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计划,市局和各区县局分别组织对全市资质认定获证检验检测机构进行现场监督检查。根据风险分级,突出问题导向,合理确定现场监督检查范围和对象,重点检查检验检测机构基本条件和技术能力持续性、质量管理运行有效性、检验检测行为合规性和检验检测报告合法性等方面的情况,及时发现并依法调查处理违法违规线索。[/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三)能力验证和盲样送检。市局组织在重点行业领域检验检测机构开展能力验证,对考核中数据出现可疑或不满意结果的机构依法处理。在建设工程检测机构领域开展盲样送检,市局随机抽取20家机构,组织所在地区县局会同技术专家组成考核组成员共同见证检验检测机构从样品接收到出具检验检测报告全过程,并按照能力验证的有关规定对检测数据存在偏差的机构予以依法处理。[/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四)检验检测报告质量抽查。针对检验检测报告的质量问题,从被检查机构样品登记表或报告发放登记表中随机抽取报告不少于10份,重点抽查检验检测机构的核心检测领域、检测难度较大的项目、检测数量较少的项目以及非常规项目,组织专家统一评查,发现违法线索。[/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六、工作要求[/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一)提高站位,统一思想。各单位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提高认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担当,充分认识到检验检测公信力直接关系产品、工程和环境质量,充分认识到全面开展“检验检测乱象”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抓实抓细专项整治的各项工作。[/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二)加强领导,迅速落实。成立市局“检验检测乱象”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见附件),强化工作领导和组织保障。各单位要加强专项整治工作领导,严格履行法定职责,迅速制定整治方案,高质量开展专项整治,做到强化监管部门职责与落实机构主体责任相结合、全领域检查与重点整治相结合、监管整治与引导服务相结合,确保组织自查到位、监督检查到位、依法处理到位、宣传引导到位。根据新冠疫情发展变化情况,科学谋划工作方案,在确保专项整治工作质量和进度的同时,做好执法监管人员个人防疫保护。[/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三)创新手段,注重实效。各单位要创新监管思路和监管手段,健全完善现场监督检查、能力验证、盲样送检、检验检测报告质量抽查等监管工作措施,探索引用大数据、智慧监管的理念和手段,发挥川渝市场监管一体化平台作用,加强与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在评审专家库共建、联合交叉执法检查等方面的合作,增强检验检测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四)加强联动,形成合力。各单位要与生态环境、公安、城乡建设等行业主管部门建立联络沟通机制,强化对相关领域检验检测机构开展联合整治。市局建立发布技术专家库,各区县局可结合本地实际,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参与现场检查,提高检查实效。畅通社会监督和举报投诉渠道,把资质认定获证检验检测机构违法行为举报投诉纳入全市12315平台受理范围。[/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五)依法行政,从严查处。专项整治期间,对自查自纠不到位、顶风违法违规的机构一律依法严肃处理。强化监督检查结果公示运用,依法公开检查结果和处罚信息,严格失信惩戒措施。加强联合惩治和信用惩戒,落实行政处罚与纪检监察和刑事司法衔接,发现涉嫌违纪或违法犯罪的,根据有关规定及时移送相关部门。[/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六)加强报送,及时总结。各区县局、综合执法总队要明确专人作为整治工作联络人员,保障信息通畅,加强对相关工作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工作,6月底、9月底和11月15日前分别报送一次整治行动进展情况,突出疑难问题、重大违法线索、典型案件办理、重要宣传信息随时上报市局认监处。市局认监处和各区县局要综合评估专项整治成效,展显专项整治成果。[/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七)强化指导,严格考核。市局有关处室要通过现场督查指导、通报工作进度、召开工作推进会等形式,加强对区县局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的跟踪督查,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及时掌握各单位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的动态情况,把专项整治开展情况和工作实绩作为区县局年度考核的主要依据,对工作推进不力、工作成效不明显、未能发现违法问题的区县局一律予以扣分。[/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八)着眼长远,夯实基础。各单位要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强化业务知识和监管技能培训,强化执法办案督导,提升监管执法工作绩效。加强建章立制,以规范性文件、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作业指导书、教科书等方式建章立制,逐步形成科学完备且操作性强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及监督管理工作制度体系。[/color][/size]

  • 预制菜乱象

    预制菜乱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ist][*][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原料质量问题[/color]:[list][*][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使用劣质肉[/color]:如今年 3?15 晚会曝光的安徽阜阳个别企业用未经严格处理的槽头肉(又称 “淋巴肉”)制作梅菜扣肉预制菜。槽头肉是猪头与躯干连接部位的肉,淋巴较多,品质差且价格低,正常五花肉批发价一斤 12 元左右,而劣质槽头肉一斤仅 3 元左右。用其制作预制菜,不仅口感不佳,还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食材不新鲜[/color]:部分预制菜企业为降低成本,可能会使用不新鲜的食材,甚至是过期食材进行加工。比如一些蔬菜类预制菜,可能存在变黄、腐烂等情况,而水产类预制菜可能会有异味[/list][*][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生产过程不规范[/color]:[list][*][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卫生条件差[/color]:一些预制菜生产车间存在污水横流、地面和灶台污浊不堪的情况,生肉和熟肉随意堆放在一起,加工好的劣质槽头肉随意切片、装碗封装,没有严格的卫生操作规范,容易导致食品受到污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添加剂过量[/color]:为了延长预制菜的保质期、改善口感和色泽,部分企业可能会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色素、调味剂等。长期食用这些添加剂超标的预制菜,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list][*][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缺乏统一标准[/color]:目前预制菜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包括菜品的质量标准、营养标准、包装标准等。这使得市场上的预制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难以判断和选择。例如,不同企业生产的同一菜品,在口味、分量、食材搭配等方面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信息不透明[/color]:[list][*][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成分标识不清[/color]:一些预制菜的包装上对食材成分、添加剂、营养成分等信息标识不详细或不准确,消费者无法全面了解所购买食品的真实情况。[*][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未明示预制菜[/color]:部分餐饮商家在使用预制菜时未明确告知消费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消费者可能以为自己食用的是现做菜品,而实际上是预制菜,导致消费体验感下降,甚至可能引发消费纠纷 。[/list][*][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品牌化程度低[/color]:预制菜市场品牌众多,但知名品牌相对较少,品牌化程度低。这导致消费者在选择预制菜时缺乏信任和忠诚度,同时也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list]

  • 虫草热导致囤货炒作造假乱象丛生 高原生态遭殃

    虫草热导致囤货炒作造假乱象丛生 高原生态遭殃冬虫夏草有“软黄金”之誉,今年以来其身价一路飙升,在中秋、国庆期间更是创下历史新高。畸形的高价格,直接导致了囤货、炒作、造假等虫草市场的乱象,而“虫草热”导致的高原生态危机更令人忧虑。 虫草已陷入“越少越贵、越贵越挖、越挖越少”恶性循环 冬虫夏草是一种体内有寄生真菌的虫草蝙蝠蛾幼虫,冬季潜伏土中,到了春夏之交,真菌从虫体顶部长出地面,发育成草状,故有“冬季为虫、夏季成草”之说。我国虫草资源主要分布于海拔3500至5000米的青藏高原地区,核心产区是西藏那曲、昌都和青海玉树、果洛。 西藏农牧厅提供数据显示,今年西藏各虫草产地均不同程度减产,其中昌都产量仅为去年50%左右,那曲虫草减产两成左右。青海省草原监理站站长蔡佩云说:“今年无疑是虫草"欠年"。青海玉树、果洛等主产区虫草产量比去年下降30%到40%。” 专家研判认为,今年全国虫草总产量不足100吨,是近年产量最少的一年。中科院专家对青藏高原虫草研究基地观察表明,由于人口增加、气候变化和采集强度过大,与30年前相比,我国虫草资源量已陷入“越少越贵、越贵越挖、越挖越少”的恶性循环,其中12个样地虫草平均产量只有过去的9.94%,部分样地资源量不足30年前的2%。 今年5月至6月,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大武镇沁源新村45岁的藏族牧民给巴缴纳7000元草山费到大武草原挖虫草,最后一算账,不赚不赔;而妻子吉什吉上缴7000元草山费到达日县挖虫草,辛苦一个多月,只挖了150根,一根卖25元,共卖了3700元,如此赔了3300元。“我村300多户都是三江源生态移民,草山退牧了,牛羊卖掉了,就靠挖虫草过日子。今年虫草不好,三四成村民赔本了,各赔4000至6000元不等。”给巴说。 身价十年涨10倍 虫草造假渐成风 在全国最大的虫草交易市场西宁勤奋巷虫草市场,45岁的回族虫草商人马生科说,在青、藏等虫草主产区,价格主要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目前每500克数量为900条左右的虫草,价格达11万至12万元;即使是每500克2200至2300条等级较低的虫草,平均售价也需五六万元。总的来看,现在各种规格虫草价格比去年上涨1万元,比2010年涨了2万到3万元,是2003年的10倍左右。 “虫草如今不仅成为商家的"摇钱树",还是投机者的"敲门砖"。一些人通过囤货、炒作、造假等手段牟取暴利,虫草市场乱象丛生。”青海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孙发平说。 记者走访了解到,为增加虫草重量,一些经销商轻则掺水,重则添加铁丝、金属粉,更有甚者直接对虫草注水银。在最近的拉萨市场上,还发现用面粉制成的假虫草。此外,在虫草涨价过程中,“打白条”交易成为经常现象,一旦发生坏账,上游资金链面临断裂之虞。 西藏冬虫夏草协会秘书长张彦丽认为,随着今年产量大幅下滑,虫草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虫草价格“泡沫”有进一步加剧之势。她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对虫草价格加强宏观调控,加大市场规范和整顿力度,对制假贩假、囤积居奇、肆意炒作等现象进行严厉打击,确保虫草市场健康发展。“虫草热”导致高原生态危机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级”,其生态环境变化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影响。由于人工培育虫草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在这样的区域大肆采集虫草,对高寒草甸、江河源头的破坏显而易见,而且很难有效恢复,令人担忧。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杨大荣说,每年5月到7月,青藏高原虫草主产区会迎来“挖草大军”,每挖一根草,就得掘地8至12厘米深,刨出约30平方厘米土壤,留下坑洞。无数坑洞周围寸草不生,水土流失严重,不断退化、沙化,可能延伸扩展至整片高原草甸。据测算,每年挖取虫草破坏草地约135万平方米,再加上被践踏、车碾的面积,破坏草原在200万至350万平方米。 近几年,青、藏、甘等省区采取“外禁内限”措施规范采挖行为,取得一定效果,但“包山行为”开始凸显出来。李玉玲说,2008年青海省海南州的河卡山被包给甘肃人采挖虫草,2011年这一行为蔓延到果洛州,今年更延伸至玉树地区。受经济利益驱使,个别老板承包草山后,不控制采挖人数、管理无序,对植被破坏很大。 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植物研究室主任李晖认为,当前所面临的虫草问题靠一招一式很难解决,必须认清形势,找准弊端,统筹兼顾,制定和完善制度法规,加大监管力度,改善采挖方法,缩小采挖范围,及时复原草皮。选择一定产区建立虫草自然保护区,尽快实行“休牧”制度。此外,还应加大科研力度,探索建立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机制,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 看网上订餐乱象,食品安全谁来把关?

    10月26日,央视新闻曝光了网上订餐乱象,视频中墙壁漆黑满是油污,下水沟散发恶臭,香肠和鱼看起来也已变质,墙上有蟑螂飞快爬行,这里没有客人上门,只卖给APP订餐的食客。懒人,看了这个,你还敢网上订餐吗?方便消费者是好事,那么餐厅的卫生状况由谁来把关呢?

  • 保健品“套牌”乱象:一个批准文号,N个产品用

    说起汽车"套牌",不少人都知道,你可了解保健品也有"套牌"问题吗?最近,减肥产品"左旋肉碱8点瘦"被广州市药监局曝光,其批准文号"卫食健字(2003)第0373号"系套用其他产品的批号。"左旋肉碱8点瘦"的问题并非个案,记者了解到,"套号"现象在保健品业已不是新鲜事,而且曾经泛滥一时,屡禁不止。 汽车"套牌"导致被套车主背"黑锅",保健品"套牌"的后果却是,未经过批准检验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直接危害百姓健康。 乱象1:姐妹产品一个"号" 广州市药监局在关于长春市食品化妆品监督所"商请协查保健品'左旋肉碱8点瘦'合法性情况的复函"中称,经查询国家药监局保健食品数据库,批准文号为"卫食健字(2003)第0373号"的产品名称是"蝶之舞牌减肥胶囊",并非"左旋肉碱8点瘦". 而且广东省药监局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审批数据库显示,"左旋肉碱8点瘦"标称的出品企业--"广州冠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取得该局核发的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广州红盾信息网"企业信息上,亦未发现该企业的登记信息。 巧合的是,记者通过产品网站了解到,"广州冠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赫然出现在"蝶之舞牌减肥胶囊"生产企业之列,"左旋肉碱8点瘦"和"蝶之舞牌减肥胶囊"标称的主要成分也类似,包括葡萄籽提取物、山楂、苹果醋、芦荟、左旋肉碱等,真是堪称"孪生姊妹".

  • 空气监测超级站是花瓶还是乱象?

    近年来,不少地方准备上马超级站项目。西安、南京、合肥和浙江金华都提出要建设超级站,全国并没有统一的超级站建设规划,这太容易滋生乱象!  超级站里的仪器价格基本以“百万”为基数,用于实验的标准气体售价动辄几千甚至上万美金,且需要从国外购买,有的三个月就需更换一次。东西都是顶级的,但监测的数据和意义在哪呢?看起来像花瓶。 您说呢?

  • 食品添加剂乱象暴露监管标准缺失

    食品添加剂乱象暴露监管标准缺失外表鲜亮的虾仁、鲜嫩多汁的牛肉、“上乘食材熬制”的高汤……当你大快朵颐之时,能想到这些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不少是靠各类添加剂“调”出来的吗?据报道,五花八门的添加剂成为众多餐馆调味揽客的利器,而不少美食的背后都存在滥用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等问题。   对此,网民表示,在非法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背后,除部分商家利欲熏心外,监管标准缺失以及责任主体不明等问题不容忽视。应进一步细化管理,创新监管,对食品添加剂开展风险监测与评估,出台相关监管标准,建立“黑名单制度”,严惩不法企业。

  • 鸭肠鹅肠加工乱象,突破了社会对食品生产的想象

    [font=SimSun, STSong, &]鸭肠鹅肠加工乱象,突破了社会对食品生产的想象,严重影响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心![/font][font=SimSun, STSong, &]在火锅餐桌上,鸭肠、鹅肠是顾客们常点的菜品,但从生产到端上餐桌这一过程并不被大众所熟知。近日,媒体记者先后进入河南清丰县永官食品有限公司、山东雅士享肉类食品有限公司,鸭肠随意堆放在地上,清洗地面的脏水混在鸭肠中,工人直接用脚踩洗鹅肠,甚至还有工人将从污水中捞出的死鸭再次送回车间。[/font][font=SimSun, STSong, &]如此恶劣的让人反胃的生产场景,可以说大大突破了社会对食品加工车间的想象。[/font]

  • 市场上净水机的乱象

    曾几何时,净水机越来越受到广大市民的青睐与关注。我们这也看到过售卖某品牌的净水机,看着还有央视13套的净水实验宣传。各种各样的净水机,品牌的、山寨的、贴牌的、国内的、国外的……往往他们宣传常用的就是“重金属”实验了。就是很脏很黑的水,经过净水机处理过后,直接可以饮用了。有的还用电解实验,拿个电解棒放入自来水中,结果自来水变成黑色的脏水了。而放入净水机纯化后的水中,就还是干净的水。在这个满世界都充斥着重金属超标的新闻,我们都想自己的饮用水是健康无污染的。因此,很多人选择购买了这样的净水机。但这净水机到底能净化出什么样的水?不知道这些净水机的效果怎样,关键怎么去选择?

  • 【分享】“蜂蜜国标”再度修订 积极净化市场

    据新华网消息,针对当前国内蜂产品市场鱼龙混杂、造假现象严重的局面,国家有关部门正以“打假”为主,加紧对已有的蜂蜜国家标准进行修订,以此净化市场。 目前市场上各种劣质蜂蜜以次充好,破坏良好的消费秩序,引起了消费者的极大关注。中国养蜂学会副理事长张大隆说,当前蜂产品行业的种种乱象暴露了现有国家标准的不足,为此有关部门已开展修订蜂蜜标准的工作。 据了解,修订后的标准由推荐性改为部分条文强制性,对不同品种的蜂蜜提出了不同的蔗糖含量要求,同时也增加了蜂蜜的真实性要求,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并没有得到彻底遵守和执行。有的不法企业甚至钻标准的漏洞,“按照标准来造假”。 据参加国标修订工作的张大隆表示此次蜂蜜国标的调整将围绕如何更好打假来展开。一方面要加大检测技术水平,通过检测蜂蜜中的果糖含量和蔗糖含量,判断蜂蜜生产过程中是否有违规添加;另一方面,不少专家和正规厂商也主张,今后要将蜂蜜的原料和成品区分开来,“只要加工过程中采用了一定工艺,就不能把产品简单命名为蜂蜜,而要在外包装上醒目标出诸如"脱水蜜""加工蜜"等字样。” 据了解,目前混乱的蜂蜜市场不但是消费者的利益受损,也大大的影响了正常的消费环境和秩序,因此及时的修订国标是必要的,同时国家各监管部门也因积极配合,净化市场。

  • 透过现象看本质 专家解读中国食品安全乱象(新闻网)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化学成分,具有均一性的特点,如果其他产品有问题,权威检测机构和企业就不会声称只有一批被检测出有问题。”针对消费者担心的黄曲霉素是否在同一乳品企业生产的所有产品中存在的问题,在跨国食品企业雀巢、玛氏做过11年质量经理的资深食品安全专家马东日前做出解答,否定了牛奶“连坐”的说法。他说,蒙牛产品被检出含有黄曲霉毒素时并没有上架销售,并且已及时销毁,严格按照“食品安全”的定义(ISO22000)来说,这并不是食品安全问题,因为没有对消费者造成实际伤害。“中国媒体没有太多的食品安全知识,在相关食品安全报道中,专业性不够,误导消费者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这次黄曲霉毒素报道,为了噱头,将“强致癌物质”作为副标题。这也是我最近接到许多询问,牛奶还能不能喝的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公众目前对坏消息的敏感程度是好消息的2.5倍,面对信息传播方式的挑战,中国本土企业在危机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太弱,以至于普通小事最终演变成“黑天鹅”事件。马东援引了之前雀巢婴儿奶粉中被查出碘超标的例子,“与雀巢股民相比,蒙牛、伊利股民的忠诚度,轻易就会被某一突发事件击垮。”他担心的是,国外食品巨头,正在虎视眈眈地等着中国本土企业犯错,然后轻而易举地夺回过去10年的失地。在马东看来,近几年中国食品安全乱象,其本质是法律环境,而非企业的胡作非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者是政府,而安全食品的第一责任者才是企业。”他认为,“法律体制不健全、缺少管理风险的意识、缺乏管理风险的体系、缺失处理危机的长效机制”,使中国消费者在食品危机中变得“杯弓蛇影”、惊恐万分。同时,他建议中国企业加强危机管理,要非常清晰地了解自己日常管理中的能力与水平,并做好应急准备与相应。又要知道外界(监管机构、竞争对手、消费者)对自己的影响。

  • 市场监管总局开展检验检测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  为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监管,严肃查处不实和虚假检验检测等违法违规行为,净化检验检测市场环境,市场监管总局决定于2022年4月至7月底开展检验检测市场专项整治行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b]  一、充分提高认识,强化市场监管[/b]  强化检验检测市场监管,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市场监管部门有效履职的重要基础。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检验检测市场监管对于维护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重要意义,把严厉整治不实和虚假检验检测违法行为作为监管的首要任务,发挥系统监管合力,推动检验检测行业牢固树立底线意识、风险意识、诚信意识,坚决破除检验检测市场乱象,营造良好的市场准入环境、竞争环境、消费环境。[b]  二、坚持问题导向,把握整治重点[/b]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认真分析当前检验检测行业存在的主要风险隐患,以问题为导向,把握关键、精准定位,深入开展检验检测市场专项整治工作。  (一)开展六大领域专项整治行动。根据属地管辖原则,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集中力量对辖区内涉及疫情防控的医疗器械防护用品、食品、个体防护装备、建筑材料、常压液体危险货物罐体、碳排放核查等六个领域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全面排查、严格整顿、公开通报、严肃处理,坚决防止和查处检验检测造假问题。对日常监管中发现的其他密切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安全、风险问题较为突出的专业领域机构,也应当纳入专项整治范围。  (二)严查不实和虚假检验检测违法行为。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按照《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规定的不实和虚假检验检测违法情形,加大现场检查中对相关检验检测报告的抽查比例,严格追溯数据质量和真实性,严格查处未经检验检测出具报告,伪造、变造原始数据、记录,减少、遗漏或者变更标准等规定的应当检验检测的项目,严格查处违反国家有关强制规定的检验检测程序、方法的违法行为。  (三)加大违法案件的处罚力度。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对专项整治行动中发现的不实和虚假检验检测等违法违规问题,要严格依据《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查处,依法从严从重处罚,并且处罚到人,依法实施行业禁入。涉及其他行业主管部门资质许可的机构违法违规案件,要在依职责完成处罚后及时移送其他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后续处理,跟踪进展情况。涉嫌犯罪的,要加强行刑衔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强化违法案件的失信惩戒。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严格按照《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要求,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依法公示相关行政检查、行政处罚信息。对专项整治行动中查处的虚假或者严重失实检验检测案件,依法依规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并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及时通报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依法依规推动失信联合惩戒。  (五)实现专项整治行动与日常监管工作的无缝衔接。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按计划开展的年度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工作继续实施,实施时间可与本次专项整治行动重叠、同步,监管的重点领域可交叉、重合,持续保持对检验检测市场乱象的高压监管态势。[b]  三、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保障[/b]  (一)加强领导,组织保障。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本次专项整治行动,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谋划,做好沟通协调,切实加强人力、资金和技术装备保障,周密部署,扎实推进。  (二)制定方案,落实责任。要综合考虑辖区内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制定监管工作方案,落实监管执法责任制,明确执法查处目标和责任,切实将工作任务分解到位、严格落实。  (三)加强联动,宣传引导。要结合本地市场监管部门职责特点,研究建立互补共治、信息传递、部门联动的检验检测市场监管执法协调机制,做好检验检测市场监管职责的承接与协调工作。借助互联网、新闻媒体等渠道,及时公开违法案件信息,集中公布一批检验检测违法违规典型案例,提高监管的影响力和震慑力,切实形成宣传声势。  (四)健全机制,长效推进。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建立健全检验检测市场监管工作长效机制,持续加大基层执法人员培训培养力度,建立健全一支稳定、专业的监管专家队伍,完善畅通申投诉举报途径,研究建立信用监管机制,积极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手段,提高监管效率。  (五)做好总结,及时上报。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工作总结和交流,及时汇总分析检验检测市场监管工作情况。对社会影响较大的违法案件,或涉及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案件,应及时向市场监管总局报告。各省级市场监管部门应于2022年8月10日前将此次专项整治行动总结及检查信息汇总表(详见附件)上报市场监管总局。  市场监管总局将适时对各地专项整治行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调研。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切实落实好各项工作,如实反映监管工作的进展成效、已发现的问题及处置措施,确保监管工作质量。本次专项行动工作要结合当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政策开展,请各地有关部门做好支持配合。  联系人:认可检测司 郑懿龙  联系电话:010-82262722  电子邮箱:  [email]zhengyilong@samr.gov.cn[/email][align=right]  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align][align=right]  2022年4月1日[/align][align=right]  (此件公开发布)[/align]

  • 市场监管总局:加强认证检测市场监管工作

    [table][tr][td][align=left] 为加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活动事中事后监管,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出通知,部署全国市场监管部门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检查方式,对辖区内认证机构、获证企业、检验检测机构开展监督检查。[/align][align=center][img=,600,154]http://www.zhaojiliang.cn/data/uploads/bdattachment/image/20180930/1538274765130394.jpg[/img][/align][align=left] 重点针对未经批准擅自从事认证活动,超出批准范围从事认证活动,增减、遗漏认证规则规定程序的认证机构;对篡改数据和出具虚假检测数据和结果,存在违法违规情况的检验检测机构,依法予以严厉查处。同时,针对社会上反映的“非法认证、买证卖证、关键认证环节走过场;认证人员收红包、索取不合理差旅食宿费用;检验检测机构无资质认定证书检测、超资质认定范围检测”等“认证检测乱象”问题,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及时公开违法案件信息,集中公布一批认证检测违法违规典型案例,提高监管的影响力和震慑力。[/align][align=left]《通知》全文如下:[/align][align=center]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加强认证检测市场监管工作的通知 [/align][align=center]国市监认证〔2018〕173号   [/align][align=left]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督管理局:[/align][align=left] 质量认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目前,认证检测活动蓬勃开展,在服务制造业、生态环境、战略新兴产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国认证机构共计470家,有效认证证书175万张,涉及获证组织58万余家;全国检验检测机构共计36327家,年均出具检验检测报告3.76亿份。但是,目前在一些认证检测领域还存在程序不规范、有效性不高、企业获得感不强、“认证检测乱象”等问题。[/align][align=left] 为全面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和《“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国发〔2018〕3号)关于加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活动事中事后监管的要求,现将进一步加强认证检测市场监管工作相关要求通知如下:[/align][align=left]一、充分认识加强和完善认证检测市场监管的重要意义[/align][align=left] 认证检测工作是质量认证体系的主要载体,是国际通行、社会通用的证明各类市场主体符合相关技术标准或规范的市场化评价工具。加强和完善对认证检测市场的监管,是发挥质量认证“传递信任,服务发展”本质属性和作用的重要保障,也是大市场监管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加强认证检测市场监管对于维护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破除认证检测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实现行业优胜劣汰的重要意义,要把认证检测市场监管作为日常监管工作的重要内容,发挥综合监管作用,常抓不懈,进一步落实好“放管服”改革要求,营造良好的市场准入环境、竞争环境、消费环境。[/align][align=left]二、以问题为导向,准确把握监管重点[/align][align=left] 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根据认证检测工作的专业特点和主要流程环节,梳理分析认证检测行业的实际情况,以问题为导向,把握关键,精准定位,深入开展认证和检测市场监管工作。[/align][align=left](一)针对管理体系、服务和一般工业品认证等自愿性认证领域。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以往监管中发现较多问题以及新批准的认证机构的抽查监管比例,重点检查以下违法违规行为:一是认证机构买证卖证的违法行为;二是认证记录与实际不符,对关键过程审核不到位;三是审核员/检查员擅自减少现场审核时间甚至不到现场;四是审核员/检查员收取红包,索取不合理差旅食宿费用等。[/align][align=left](二)针对食品农产品认证领域。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获证食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活动的监管,重点检查以下违法违规行为:一是认证机构擅自降低有机认证标准,现场检查避重就轻,产品检测不能覆盖所有认证产品种类,认证决定流于形式;二是企业伪造、冒用有机认证标志或有机码;三是有机认证基地使用禁用投入物质等。[/align][align=left](三)针对强制性产品认证领域。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应重点检查以下违法行为:一是列入目录的产品未经认证,擅自出厂、销售、进口;二是认证证书撤销或暂停期间,不符合认证要求的产品,继续出厂、销售、进口;三是伪造、冒用、买卖CCC证书等。[/align][align=left](四) 针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和机动车检验机构。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应重点检查以下违法行为:一是在“三检合一”实施过程中,柴油货车尾气检测弄虚作假、屏蔽和修改车辆环保监控参数以及缺项漏项、重复收费等违法行为;二是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定和监测能力范围、仪器设备检定校准、标准物质使用、监测报告和原始记录不符合要求等。[/align][align=left](五)针对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应重点检查以下违法行为:一是未依法取得资质认定、擅自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数据、结果;二是超出资质认定证书规定的检验检测能力范围开展检验检测活动;三是未经检验检测或者以篡改数据、结果等方式,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数据、结果等违法违规行为。[/align][align=left](六) 针对认可的实验室和检验机构。加强监督管理,指导认可机构开展专项治理行动,重点检查以下不规范行为:一是超出认可证书规定的检测、校准、检验能力范围开展检测、校准和检验活动;二是不能够持续保持认可能力范围内的设备和人员能力,影响检测、校准和检验结果的有效性。[/align][align=left]三、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依法履行监管职责[/align][align=left](一)严格依法履职。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认证机构管理办法》、《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要求,根据法定职责分工,对辖区内认证检测活动和认证检测结果实施日常监督检查和随机抽查,并依法对认证检测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align][align=left](二)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要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应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检查方式,对辖区内认证机构、获证企业、检验检测机构开展监督检查。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可通过认证认可综合监管平台和资质认定证书查询平台查询强制性产品、管理体系、服务、自愿性工业产品、食品农产品等认证领域的认证机构、获证企业、认证证书以及全国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信息,建立所属辖区认证检测市场主体名录库,随机抽取检查对象(认证检测机构、获证企业),对问题频发的认证检测机构、区域、行业、产品可加大抽查权重。[/align][align=left](三)严厉查处认证检测违法违规问题,集中开展“认证检测乱象”专项整治。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对发现违法违规的认证检测行为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严肃查处。对未经批准擅自从事认证活动,超出批准范围从事认证活动,增减、遗漏认证规则规定程序的认证机构;对篡改数据和出具虚假检测数据和结果,存在违法违规情况的检验检测机构,依法予以严厉查处。对发现管理性、技术性问题的单位或个人要责令其整改,明确整改要求,并进行后续跟踪监督落实。[/align][align=left] 近期,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应针对社会上反映的“认证检测乱象”问题,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尤其要针对“未经批准非法开展认证活动;买证卖证、关键认证环节走过场;认证人员收红包、索取不合理差旅食宿费用;检验检测机构无资质认定证书检测、超资质认定范围检测”等认证检测违法违规行为,集中进行整治,坚定去疴除弊,重点查处一批大案要案,严厉打击认证检测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公平公正规范的认证检测市场环境。[/align][align=left] 其中,原计划开展的2018年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结果“双随机”专项检查工作与本次专项整治工作一并进行。[/align][align=left]四、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保障[/align][align=left](一)加强领导,组织保障。要高度重视认证检测市场监管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做好沟通协调,切实加强人力、资金和技术装备保障,周密部署,扎实推进。[/align][align=left](二)制定方案,落实责任。要综合考虑辖区内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监管工作方案,落实监管执法责任制,明确执法查处目标和责任,切实将工作任务分解到位、严格落实。[/align][align=left](三)加强联动,宣传引导。要结合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的职责特点,研究建立互补共治、信息传递、部门联动的认证检测市场监管执法协调机制,做好认证检测市场监管职责的承接与协调工作。借助互联网、新闻媒体等渠道,及时公开违法案件信息,集中公布一批认证检测违法违规典型案例,提高监管的影响力和震慑力,切实形成宣传声势。[/align][align=left](四)健全机制,长效推进。要制定对认证检测市场监管工作的长效机制,持续加大对基层执法人员的培训培养力度,建立健全一支稳定、专业的监管专家队伍,完善畅通申投诉举报途径,研究建立信用监管机制,擅于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手段,提高监管效率。[/align][align=left](五)做好总结,及时上报。要加强工作总结和交流,及时汇总分析认证检测市场监管工作情况。对社会影响较大的违法案件,或涉及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案件,及时向市场监管总局报告。[/align][align=left] 市场监管总局将适时对各地认证检测市场监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调研。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切实落实好各项工作,如实反映监管工作的进展成效、已发现的问题及处置措施,确保监管工作质量。[/align][align=left] 市场监管总局[/align][align=left] 2018年9月25日[/align][/td][/tr][/table]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10起认证检测市场典型案件

    [align=left] 今年9月以来,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对认证检测市场集中开展整治行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4日通报了在整治行动中查处的10起典型案件。[/align][align=center][img=,473,269]http://www.zhaojiliang.cn/data/uploads/bdattachment/image/20181224/1545641406542888.jpg[/img][/align][align=left]这10起典型案件包括:[/align][align=left] 全国认证服务(中国)有限公司非法开展认证活动、深圳中大国际认证公司和上海色瑞斯认证公司出具虚假认证结论、江苏宏强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和温州市美瑞凯宠物用品有限公司出厂销售未经认证的CCC产品、南宁市杰锋汽车检测有限公司出具虚假检测结果、江西欧兰宝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伪造环境监测数据、滨州市通九州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等4家检测机构骗取资质认定证书、北京中鼎恒昌认证公司和青岛欧检认证检验公司认证人员弄虚作假等。[/align][align=left] 认证监管司司长刘卫军介绍,这次整治行动覆盖多领域,采用行政监管、认可监督、行业管理等多种手段联合整治。[/align][align=left] 在认证领域,主要针对“未经批准非法开展认证活动、买证卖证、虚假认证、关键认证环节走过场”等“认证乱象”开展整治:针对关系人身健康安全的强制性产品认证,组织开展对指定认证机构、实验室及其人员的监督检查,并对电线电缆、小家电、灯具等重点产品进行认证有效性抽查;针对社会关注度高的有机产品认证,组织开展对认证机构的全覆盖检查,要求认证机构对所有获证企业逐一排查,并抽检蔬菜、茶叶等有机产品;针对发证量大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组织开展对获证组织的随机抽查,检查认证档案的真实性和认证活动的合规性;针对风险相对较高的新批准认证机构,组织开展对2018年新批准设立机构的“飞行核查”,实地核查其是否持续符合设立条件;针对投诉举报的涉嫌违规机构,进行调查取证和查处。共计检查各类认证机构101家。[/align][align=left] 在检验检测领域,组织开展国家专项监督检查,共计检查332家检验检测机构,涵盖农业、环保等20个行业领域,其中210家检验检测机构为会同生态环境部联合开展;督导地方落实辖区专项整治任务,各地共组织检查12442家次,约占全国检验检测机构总数的30%;开展检验检测市场明察暗访,在北京等地区针对环境监测、机动车检验等领域,委托专业机构以消费者、用户方身份开展明察暗访工作。目前已完成对4个省(区、市)238家检验检测机构的查访工作。[/align][align=left]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认证机构481家,累计颁发有效认证证书193.7万张、获证组织62.5万余家。[/align]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