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市场机会

仪器信息网市场机会专题为您整合市场机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市场机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市场机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市场机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市场机会话题讨论。

市场机会相关的资讯

  • 莱伯泰科胡克:要抓住新的市场机会
    今年以来,世界范围的经济下行周期,逐渐漫延到了中国。在国内,尤其是第二产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难。光伏产业困难,钢铁工业困难、纺织产业困难……多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仪器行业也同时感受到了冷暖不同。一方面,一些领域的产品销售受阻于经济环境,另一方面,国家政策对仪器行业了居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在环境保护、食品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机会。谁能避开危机,谁能发现机会?为此,我们采访了部分企业,希望从中获得答案…… 北京莱伯泰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克在采访中表示,今年以来的经济下行,对仪器行业的影响,如果该企业业务面向企业销售,影响相对大一些,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新的市场机会,比如食品、环境的检测,国家比较重视,发展也比较快。现在是困难的时候,同时也是有很多机会的时候。 在谈到国产仪器的发展时,胡克认为,中国仪器的发展,光靠本土,发展会比较慢,还是要有世界性的视野,借助更多力量。
  • 2015年中国仪器市场机会何在?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已接近尾声,纵观今年中国仪器市场,可用&ldquo 并不乐观&rdquo 一词来形容。相比于前5年,中国仪器市场双位数的增长不再,迎来的是个位数增长,甚至是负增长。造成如此景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宏观经济继续下行,对其客户在工业领域占比重较大的仪器企业影响更甚 另一方面是从去年开始,中国政府反腐举措加强,经费审核趋严,导致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监管和学术研究领域的采购更加谨慎 最后是一些在食品、检测行业的改革措施还悬而未决,导致一些采购意向处于观望之中。   最近,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提出了&ldquo 不少科研设施和仪器重复建设和购置,闲置浪费比较严重,专业化服务能力不高&rdquo ,也着实让不少仪器企业紧张了一把,给未来的仪器市场增添了更多的未知数。   在此背景下,中国仪器市场的机会何在?据仪器信息网的市场调查和研究表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仪器市场增长潜力还很巨大,但是市场格局将会发生变化。尤其是与&ldquo 人类健康&rdquo 密切相关的食品、环境、制药、生命科学领域仍然具有比较大的市场机会。   在科研方面,国家在学术科研市场的投入持续增加,近日,科技部发布了&ldquo 201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rdquo ,公布显示2013年我国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已到达11846.6亿元,相比2012年增长了15%。可见,国家对于科技的投入并不&ldquo 吝啬&rdquo ,但是对于仪器的使用效率则比较重视。由此可以预见,未来科研市场需要更高的质量与性能的仪器设备,并且售后服质量优异的仪器供应商会更受亲睐。   在食品行业,目前政府检测机构的市场还有待观察。不过根据仪器信息网市场研究中心对每月招标中标信息跟踪显示,已经完成大部制改革省份的食品系统并没有停止采购。根据食药局最新发布的食药系统下检测能力建设规划,未来食药系统的仪器采购还有很大的空间。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目前并没有受到影响。农业部对于各地区的农产品检测中心的建设能力计划仍在持续的进行中,影响不大。粮食系统是个值得重视的市场。除此之外,食品生产企业中,肉制品生产企业、乳制品生产企业、粮油生产企业等是分析仪器的需求大户。   在制药行业,相对于中国整个经济增长,制药行业的发展略有回落,增长依然强势,在当前&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的资金、政策刺激下,制药行业对仪器的需求量还在持续增加。   当前,2015版《中国药典》即将颁布,其中新增多项强制检测项目,涉及拉曼光谱仪、抑菌圈测量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基因测序仪、PCR、电子天平、离心机、电泳仪、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等仪器,未来2014-2015年对部分中药企业的采购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美国国际研发外包服务企业MDSPharmaService、美国昆泰、科文斯等陆续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置将给仪器厂商带来一定的市场。   2014年,环保领域的仪器市场可谓是&ldquo 一枝独秀&rdquo ,在2014年公开发布的中标信息统计显示,环保、食药、医疗卫生一直占据政府检测机构和科研院所采购金额的前三位 大量的中标信息显示,环境仪器设备生产厂商在环境监测领域的介入越来越深,基建、运维、监测仪器一体化渐成趋势。在2015年,重点关注国务院和环保部发布的《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送审稿)》三大计划的落实情况。   在生命科学各领域中,分子诊断的市场增长率最高,也是各仪器厂商纷纷转战生命科学领域的原因之一。基因组学仪器,蛋白组学仪器和细胞生物学仪器将成为2015年的增长热点,具体热点将集中于:PCR、第二代测序仪、第三代测序仪、芯片、PCR等纯基因组学仪器 蛋白质分离设备,印迹设备、微流控芯片等蛋白质组学仪器 细胞反应器,流式细胞仪、图像流式系统、显微镜等细胞生物学仪器。   生物产业发展&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指出,2013到2015年,生物产业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生物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10年翻一番,工业增加值率显著提升。   最后,2014年国家发布&ldquo 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实施意见的通知&rdquo ,国家将进行检测机构市场化改革,未来&ldquo 市场配置资源&rdquo 、&ldquo 政府购买服务&rdquo 和&ldquo 检管分离&rdquo 都将促进一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产生,而这也将给仪器市场带来活力与动力。   不管市场如何变迁,总体方向是客户的采购将会变得更加理性和务实,一些品牌影响力较大,售后服务口碑好,内部管理优秀,产品可靠性更高的仪器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市场机会,而网络营销也将成为提升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中国仪器市场长期来看趋好,目前国家相关举措及政策带来的疲软是暂时的,随着一些问题的解决及改革的完成,各领域对于仪器市场的需求将集中释放。
  • 人体接触物重金属检测市场机会将打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13年12月18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2013年第二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本批计划共计1691项,其中制定1211项,修订480项 强制性标准34项,推荐性标准1647项,指导性技术文件10项。   其中,2014年新制定完成《木质地板表层中铅、隔、铬、汞重金属元素含量测定》的标准。此外,此次标准制修订计划中,涉及到重金属检测的新制定标准还有,《纺织染整助剂重金属的测定 第3部分:六价铬含量的测定》以及《电子工业用气体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标准。   由于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危害隐蔽性较强,多数消费者选购地板时往往很注意甲醛的含量,并不了解重金属的危害。其实家具(以及装饰材料)表面在人体接触摩擦或适合的溶剂作用下,都可能将重金属带入体内。   《GB18584-2001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木家具中有害物质限量》规定,木家具中镉、铬、铅、汞4种重金属必须在限量标准范围内,即铅&le 90mg/kg,镉&le 75 mg/kg,铬&le 60 mg/kg,汞&le 60mg/kg。   《木质地板表层中铅、隔、铬、汞重金属元素含量测定》标准建立之后,将给地板业提供重金属含量的检测方法。   仪器信息网分析认为,当前重金属检测的应用方向主要集中于食品和环境。随着国民对生活环境综合安全的要求不断提升,对人体接触物,比如玩具、餐具、装饰及家居/家具、纺织品等的重金属危害重视程度将快速增加。据仪器信息网了解,事实上,木质材料检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已经开始采购ICP-MS等仪器,用于重金属检测。   对此,仪器信息网认为,未来几年,将会有更多人体接触物重金属检测标准以及重金属限量国强标将发布,此将为重金属检测常见分析仪器,如原子吸收(AA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原子荧光(AFS)等仪器带来更多市场机会。   声明:此为仪器信息网研究中心的研究信息,未经仪器信息网书面形式的转载许可,谢绝转载。仪器信息网保留对非法转载者的侵权责任追讨权。如需进一步信息,请联系刘先生,电话:010-51654077-8032。
  • 入场7年,谈锂电水分检测细分市场现状与国产仪器的机会
    近年来,伴随动力电池、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对电池高能量、高安全性的发展需求下,相应锂电检测市场迎来机遇。2014年,国内新能源产业刚刚开始走热时,在国内老客户的牵线下(机缘是进口设备价格太昂贵了),作为国内卡尔费休水分测定仪的代表性生产企业,上海禾工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禾工”),偶然踏入锂电检测一个细分领域——锂电水分检测领域。从产品不能满足需求到2021年年底新一代锂电专用水分测定仪系列的推出,7年来,上海禾工见证了这一细分领域的变化与发展。以下,上海禾工分享了对锂电水分检测这一细分市场的看法,以及新能源赛道马太效应加剧背景下,国产仪器企业的发展机会。锂电水分检测指标趋向PPM级,相关国标或呼之欲出锂离子电池生产中,电芯在注液前要测试原材料的水分,不控制水分的话,轻则生产出的电池膨胀、鼓包,影响产品性能,重则生产出的电池质量不合格,发生自燃爆炸,危害大家的生命安全。传统测试水分用加热失重法原理测试水分,由于现在对电池水分的指标要求越来越高,比如正极材料,很多公司要求做到100PPM以下,负极材料做到300PPM以下,电解液更低,几个十几个PPM。目前,电池水分检测还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随着这个行业的发展壮大,锂电水分检测国标的出台是早晚的事情。加热失重法水分测定仪无法满足,卡尔费休水分仪成唯一选项PPM级别的水分测定要求是加热失重法水分测定仪无法满足的,卡尔费休水分测定仪成为唯一选项。卡尔费休水分仪是比较成熟的技术,除此之外,还没有发现另外一种技术仪器能够代替卡尔费休做到1个PPM检测限。看得见的短时间内,卡尔费休依旧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水分测定技术。目前来看,无论是进口高端的卡尔费休,还是国产廉价的卡尔费休,对于常规样品来说,数据的精确度不是问题。不同用户需求各异,对于检测任务不重的用户而言,需求的是仪器的低故障率;对于样品量比较大的用户而言,需求的是提高仪器的自动化程度、提高检测效率。新能源赛道强者恒强 倒逼锂电检测企业走向高端、国产替代今年来,伴随锂电上游原料上涨,新能源赛道加速淘汰,马太效应显现,诸多中小锂电企业开始经营困难、举步维艰;与此鲜明对比的是,锂电行业巨头发展迅猛,业绩暴涨,宁德时代、长城汽车等企业都已经开始海外布局,未来锂电行业趋向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局面。此趋势下,就要求锂电检测仪器企业在满足中小型企业需要的同时,更要提高品质,去满足高端客户的需求。而同时,科学仪器领域国产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国产替代进口”更加成为上海禾工等中小型仪器企业想要继续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这已不再是“想不想做”,而是“必须去做”的问题。偶然机会进入锂电水分检测领域2014年,国内新能源产业还刚刚开始的时候,应行业内某些老客户朋友的介绍引领,作为国内卡尔费休水分测定仪的代表性生产企业,本着为客户降成本的初衷(毕竟进口设备价格太昂贵了),上海禾工偶然踏入了锂电水分检测领域,当时国内的卡尔费休水分测定仪已经比较成熟,但是没有辅助配套的卡式加热炉,而卡式加热炉又是电池领域里面测固体样品必不可少的。上海禾工做卡式加热炉在国内比较早,并很快被市场认可,幸运的是产品刚开始就被业内一些主流电池厂家用户所使用,比如国轩高科、孚能电池,钱江锂电等。随后,上海禾工陆续参加了一些行业展会,加之前期一些老客户的相互介绍,慢慢在此领域站稳了脚跟,并形成比较好的客户口碑。入行较早 国内同行较少 与进口品牌同台竞技和国内同行相比,上海禾工进入此行业较早,客户群体量多一些,且锂电行业国内同行较少。目前,上海禾工在锂电水分检测行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主要为国外品牌,瑞士居多,日本次之。AKF-CH6锂电池卡尔费休水分测定仪针对锂电池领域,上海禾工专门研发的AKF-CH6锂电专用水分测定仪是目前国内较为高端的一款水分测定仪器,这款仪器的多项技术水平完全可以与进口产品相比。首先,从进样方式来讲,除了传统的穿刺进样,为了减轻客户的日常使用成本,研发了禾工独有的旋盖进样技术;且气源气体流量压力仅用0.1MPa,远小于国外同行的载气使用量。为了适应部分用户仪器放在手套箱环境使用,上海禾工将卡尔费休水分测定仪主机和卡式加热炉合二为一,大大减少了仪器的使用占地面积,同时带有自动升降功能。软件方面,仪器内置多种分析方法,让对分析不熟悉的客户也能很快时间内熟练操作仪器。同时,为了打消客户对国产仪器数据结果是否可靠的顾虑,上海禾工对现场安装调试的每一台仪器,在不增加客户任何使用成本的基础上,用和国外产品一样的固体标准水样进行验证,以保证不同设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性能验证PK。可以说,为了锂电行业客户的满意度,上海禾工在仪器的硬件开发,软件应用以及售后服务上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未来发展:从产品和服务打响招牌 欢迎更多国产品牌加入市场 上海禾工虽然在国产品牌中占据一定的优势,但还不能沾沾自喜,希望有更多的国产仪器厂家一起参与到此市场中来,大家通过竞争提高自己,提高国产仪器的市场占有率。关于未来计划,首先,公司做好锂电行业的决心不变,上海禾工将对标国外一流品牌的一流产品,寻找差距,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年底,带有自动进样序列的新一代锂电专用检测仪器即将面世,国内也有不少行业排名前十的锂电生产企业经过前期沟通和确认,和上海禾工达成了基本合作意向。明年公司市场部将不断加大线上线下展会的投入,力争接触到更多的用户。售后服务方卖弄,上海禾工将延续今年所做的全国客户回访工作,力争依靠产品和服务这两个亮点,打响上海禾工在锂电行业的闪亮招牌。附:关于上海禾工开展的锂电水分检测业务上海禾工科学仪器公司是一家专业致力于实验室滴定类仪器设备开发、应用及技术服务的分析仪器生产企业,公司研发生产的卡尔费休水分测定仪、电位滴定仪在锂电池生产工艺过程中关于水分含量的控制、以及一些重要的原料,比如NMP中水分含量的检测以及氢氟酸含量的检测中都有关键的应用。上海禾工锂电行业的畅销仪器主要有三款,对应不同的测试要求。第一是库伦法卡尔费休水分测定仪主机加卡式加热炉系列,型号主要有AKF-CH6锂电专用一体机,这款产品主要用于电池生产中正负极材料、极片、隔膜和电解液水分的检测;第二是容量法卡尔费休水分测定仪,代表型号是AKF-V6智能卡尔费休水分测定仪和AKF-1全自动卡尔费休水分测定仪,这两款产品主要用于NMP(N甲基吡咯烷酮)的水分测试;第三款是CT-1PLUS电位滴定仪,主要用于氢氟酸产品的检测。
  • 安捷伦Q3收入同比增7% 看好拉曼光谱市场机会
    p   2017年8月15日,安捷伦公布截至2017年7月31日的第三季度的财报情况。本季度,安捷伦营收11.10亿美元,同比增长7%,GAAP净收入为1.75亿美元,或每股0.54美元。去年第三季度的GAAP净收入为1.24亿美元,或每股0.38美元。 /p p   在第三季度,安捷伦无形资产摊销2700万美元,收购和整合成本为400万美元,转换成本为300万美元,其他成本为100万美元。排除这些项目和1900万美元的税收优惠,安捷伦第三季度非公认会计原则上净收入为1.91亿美元,即每股0.59美元。 /p p   “我们团队表现非常好,在本季度实现了高于市场的营收增长,扩大了营业利润率,并增加了每股收益。”安捷伦总裁兼CEO首席执行官 Mike McMullen表示,“我们在所有集团部门中都看到了实力。” /p p   “我们的重点仍然是推动可持续的市场增长,并为我们的股东提供长期价值。” 他补充道:“我们推出了几款新产品,为我们的客户提高了新的功能。我们还完成了对Cobalt Light Systems的收购,增强了我们对于客户的价值,并为我们提供了立即进入具有吸引力、快速增长的拉曼光谱市场的机会。” /p p   第三季度,安捷伦生命科学和应用市场集团(LSAG)营收5.31亿美元,同比增长5%,其中化工、能源、制药和环境终端市场增长强劲,LSAG当季的营业毛利为21.3%;CrossLab集团(ACG)营收为3.86亿美元,同比增长7%,服务和消耗品都见证了整个终端市场和全地域的稳定增长,ACG当季的营业毛利为23.4% 诊断和基因组学集团(DGG)第三季度的收入为1.97亿美元,同比增长9%,由制药、诊断和临床终端市场主导,DGG当季的营业毛利为16.9%。 /p p   安捷伦预计,2017年第四季度的收入将在11.5至11.7亿美元之间,非公认会计原则收益预计将在每股0.60至 0.62美元。 /p p   2017财年,安捷伦预计收入为44.35亿美元至44.55亿美元,非公认会计原则每股收益为2.29 到2.31美元。 /p
  • 大气污染防治企业面对伟大市场机会
    p   8月19日,由全国灰霾防治战略联盟、奥地利驻华大使馆、北京灰霾防治合作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与市场合作交流会”在北京奥地利驻华大使馆顺利落幕。 /p p   交流会上,奥地利驻华大使艾琳娜(IreneGiner-Reichl)女士用流利的中文对此次活动进行了高度评价。她说,习近平主席自上任以来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这让她非常高兴。据中国政府的表述,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新常态”意味着更好的发展质量和更科学的发展方法。“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节约能源,使用可再生能源,避免浪费,减少污染和排放,”艾琳娜说,“奥地利将和中国一起合作来共同减少污染。欢迎通过奥地利使馆联系奥地利的环保企业达成合作。” /p p   北京灰霾防治合作交流协会监事长肖根旺表示,首都北京的环境质量关系着中国政府的公信力,关系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还关系中国对外交往的良好形象。大气污染治理一直是中国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治理的速度跟不上污染的速度,导致中国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新一届政府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这为从事环保事业的企业提供了许多机遇。肖根旺说,希望这些企业能通过专业的行业协会等平台做大做强,同时也共同推动中国大气污染防治事业的进步。 /p p   看好大气污染防治的市场前景的还有国际节能环保协会秘书长、北京灰霾防治合作交流协会副会长李军洋。以北京为例,北京市自2013年以来,计划在五年内投入一万亿元用于大气污染防治,占未来北京新增GDP的10%。“大气污染防治将为相关企业带来很多市场机遇。”李军洋说。据了解,目前北京市正在考虑引进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进驻医院、中小学等公益机构,这对提供这些产品和技术的企业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p p   自《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出台以来,中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了显著进步。国家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原巡视员李新民介绍,根据环保部刚刚公布的今年7月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重点区域及74个城市空气质量报告,很多城市和地区的雾霾程度不管同比还是环比都有所下降,最多的甚至同比下降30%以上。李新民还提到,今年六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联合印发了《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收费试点办法》,试点行业包括石油化工行业和包装印刷行业,自今年10月1日起施行。“这说明中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已经开始从治本的角度入手。这对于大量与检测、控制挥发性有机物相关的企业来说意味着大量的商业机会。” /p
  • 安捷伦:2019市场机会达520亿美元,不排除投资中国公司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第37届摩根大通(JP Morgan)医疗大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多家生命科学公司和分子诊断公司在数千名投资者面前亮相。安捷伦首席执行官Mike McMullen在本次大会上作了简要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5a929064-6232-4a6d-b20f-b070e94577c8.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90110151747.png" alt=" 微信图片_20190110151747.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color: rgb(0, 112, 192) " 展望未来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Mike McMullen表示,公司预计2019财年总收入将增长5%~5.5%,增长金额累计达到51.3亿~51.7亿美元,每股收益将在3.00~3.05美元之间。 /span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安捷伦的市场机会为520亿美元,包括医药市场160亿美元,化工和能源市场40亿美元,化学和诊断110亿美元,科研和政府110亿美元,食品安全检测50亿美元以及50亿美元的环境监测检测市场。他说,为了扩大安捷伦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公司计划未来三年在研发方面投资逾10亿美元。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市场战略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Mike说,该公司已经投资1.85亿美元,用于建设一个新的oligo制造工厂。安捷伦诊断和基因组集团总裁Sam Raha表示,新工厂将于今年年末才开始投产,但仍有可能使该业务的收入翻番。 /p p   Mike指出,并购也是安捷伦过去几年来重要的战略组成部分。他举例说,安捷伦收购了Advanced Analytical Technologies、下一代测序公司Lasergen、云计算软件公司Genohm以及细胞分析公司Acea Biosciences。在2018年安捷伦总共收购了7家公司。 /p p   谈到对Lasergen的收购,Raha指出,尽管安捷伦“没有打算成为一家测序公司”,但该公司确实拥有“强大的化学”和“基础平台”,他表示,该平台可能与安捷伦的肿瘤学专营权相结合。 /p p   和该领域的其他公司一样,安捷伦也在中国看到了巨大的增长机遇。 /p p   Mike说,公司将继续探索如何在中国扩张,包括投资中国公司。据了解,就在去年9月下旬,安捷伦以2.5亿美金收购了位于杭州的艾森生物(ACEA)。 /p
  • 从美环保局警告信看PFAS分析检测的市场机会
    12月初,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正式向Inhance Technologies LLC公司发出通知,要求其停止生产某些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这些化学物质是在其氟化高密度聚乙烯(HDPE)塑料容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这为包装工业提供了重要应用价值,这些容器又用于各种家庭消费品、杀虫剂、燃料、汽车和其他工业产品的包装,此举旨在保护公众免受危险PFAS化学物质的暴露。  EPA指出,长链PFAS化学物质会随着时间在人类的身体和环境中积累。即使是微量暴露也可能会显著增加人们的长期健康风险。人们会通过饮用水、捕食含有PFAS的鱼以及被PFAS污染的地下水而接触到这些PFAS物质。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和其他数据显示,近乎所有测试者血液中至少含有一种该企业制造的PFAS。即使没有进一步的暴露,单次暴露的PFOA(全氟辛酸,Inhance生产的主要PFAS类型之一)也需要十多年的时间才能排出体外。Inhance每年对多达2亿个容器进行氟化处理,远超过美国家庭容器处理的规模,释放出来的有毒物质会对饮用水供应造成严重污染,对数百万人造成不良健康影响。  Inhance公司为2500万磅塑料进行表面处理,据EPA估计,该工艺每年会向环境释放约700克的问题全氟化合物。EPA认为这可能污染饮用水,给上百万人的健康带来风险。Inhance公司则辩称生成的全氟化合物只有15克,可以忽略不计。双方在具体数据上存在分歧。  此事凸显了环境领域一个长期争议的焦点问题——全氟化合物的风险管理。这类物质具有极强的技术性能,在塑料、涂料、 TEXT型材料等领域有重要应用。但是它们大多难以降解,可能对环境和健康产生危害。EPA对其风险的判断标准也明显更为谨慎。Inhance公司表示,其技术使塑料容器回收再利用不受影响。其他专家也指出,氟化塑料不会降解出这类小分子物质。但是表面处理工艺优化或多层塑料结构可能有助于避免问题化合物的生成。相关的技术创新和改进势在必行。  从美环保局警告信看PFAS分析检测的市场机会  1. 样品前处理:需要标准化的程序,例如稀释、提取、精炼等。  2. 检测仪器:常用的PFAS检测仪器包括液相色谱(LC)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LC-MS/MS) (点击了解仪器)据了解,现行的PFAS分析检测的相关国家标准并不多,主要应用领域为食品安全、电子电器产品、食品接触材料、纺织品等。此外,国家标准计划《纺织品 全氟及多氟化合物的测定 第1部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正在起草中,主要起草单位中纺标检验认证股份有限公司等,主管部门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于科学仪器行业来说,环境分析测试是一个全球增长的市场,约为2.5亿美元,预计增长率为15-20%。五年前,还没人谈论PFAS,而在2024年初举办的摩根大通医疗会上我们看到多位仪器巨头CEO频繁提及,而PFAS也不仅仅局限于水质检测的市场,已经开始超越环境市场,拓展到食品安全领域,甚至还可能拓展到其他市场。  安捷伦 CEO Mike McMullen :随着监管PFAS化学品的法规有所增加,消费者的专业关注度也在增长,基于此FDA和其他机构开始考虑PFAS是否会对已确定的影响之外对人体健康产生其他后果。因此,安捷伦、沃特世的CEO都频繁提及PFAS的增长,其可以通过分析仪器设备提供服务。  沃特世CEO Udit Batra:食品和环境领域的年均增长率为中个位数,大致与全球GDP增长相当。这主要是由于对食品和环境中PFAS等杂质进行更高灵敏度分析测试的需求在逐年增长,基于此Waters也在积极关注该领域,提供高灵敏度的分析检测仪器。
  • 体外诊断在中国的市场机会分析
    近日AMR发布最新的数据指出,在未来7年内,全球体外诊断市场(IVD)将以5.34%的年度复合增长率(CAGR)增长,在2020年达到747亿美元。2013年,该市场价值为533亿美元。   在中国,IVD行业的空间无疑是巨大的。那么,哪些细分领域能够脱颖而出?本文作者调研上海、广东、山西不同类型的医院,以及部分一线销售,以便更直接地认识这个行业。   医院层次差异性   Q:医院临床检验的主要科目,在不同级别医院有哪些差别?   A:生化、临检这些基本二甲、三甲都能做,检验科检测项目列表的东西基本都能做。有些特色的,比如优生优育、染色体、分子生物学,需要卫生部门的许可证、操作人员要有资质证明,基本只有三甲才有。   仪器昂贵不是主要原因,主要是因为二甲医院医生临床诊疗水平没这么高,没有这么多诊断需求,医院的综合实力决定了辅助科室的配置。   Q:政府在推动二级医院建设,这块会不会差距逐步减小?   A:全国医疗水平肯定是在提高的,但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是综合实力决定的,很难短期内改变。   Q:医院的检验科室设置是怎样的?   A:临床基础检验室、急诊检验室、临床生化室、临床免疫室、血液实验室、临床微生物实验室、遗传室、配型实验室、微量元素、血细胞癌细胞,后面几个都是三甲才有的,二甲偶尔会有。   与采购相关的细节   Q:试剂管理、耗材仪器管理的工作情况是怎样的?   A:医院有采购委员会,分管采购的副院长,检验科也有人专管采购,按月上报采购计划后进行招标,比以前单方面采购好很多,可以避免很多问题。   Q:医院目前生化试剂使用的主要品牌有哪些?国外和国产试剂大概占比能有多少?   A:我们三甲医院都是进口试剂、仪器,很少使用国产的。三甲医院的检验科不仅试剂仪器好,关键是管理好,开展新检测方法都要做论证,流程都要整改,非常苛刻。要通过ISO15189、美国CAP等标准,这些都是跨国大型公司要求的标准。二级医院就没有这么高要求,很多采用国产试剂。   Q:是不是不同类别试剂的采购厂商也不同?还是一体化打包采购?   A:我们要做到同一样本,不同人员做出同样结果。不同的人操作习惯不同、使用试剂依赖性也不同,很多老医生都有自己的习惯,很难统一。   Q:仪器的更换周期大概是多久?   A:一般更换周期是5~8年,大部分都是进口仪器。   Q:一家医院,三级、二级、一级医院,每年的生化、免疫、分子试剂消耗量大约是多少?   A:这个每家医院都不同,采购试剂总金额每年几千万、一亿元也是有的,一般的三甲医院都不到一千万元。   Q:国产试剂能否打入三甲医院?   A:可以通过第三方,借助其公关资源进入医院,但是这样又多一层利益分割。我们还是希望买自己熟悉的品牌,不要强制购买,医生的经验很关键,一般都不会轻易更换品牌的。   有些国内企业做得很好,质量不差、价格便宜很多。价格差异没法算,因为有的差别几倍几十倍的,国产还是有价格优势的。做肝炎检测的5盒98人份试剂盒,国产人均只要几块钱,进口要三十多。   医院自身利益考量   Q:检验科目前的收费标准大概是什么情况?检验试剂和仪器消耗在其中的成本占比能有多少?   A:有些项目是亏钱的,物价局规定的收费标准不符合实际,但患者要做也没有办法。很多项目销量不大、价格不高,有的医院就不愿意做了 有的医院为了声誉考虑还坚持做。   Q:对于医院来说,在药品加成限制的前提下,检验是否具有一定的创收意义?   A:这块还是有的,但是作为三甲医院,检验科的利润贡献占比不大,还是辅助科室。   Q:三级医院诊断结果互认,可以减少诊断次数,这一点您怎么看?   A:这个还是很难,因为三甲医院的检验科人员基本上已经是超负荷工作,没有精力再给别人做,何况互认需要通过ISO15189标准,在检测人员配置的同时还需要配管理人员,这一块多出来的成本很难消化,所以这一政策推进起来是很难的。   Q:国外的大型检验集团如BARC、QUEST等在国内医院中选择中心实验室,承担全球临床药物试验检测的工作,这些国内会不会逐步增多?   A:还是有的,而且检验科可以作为单独业务与制药企业合作,给对方一些价格优惠,同时自己也抽取一些费用,但这块还是量比较小。   Q:医院临床检验有很多项目,现在很多做独立临床检验中心的,您觉得医院有没有想法逐步外包一些业务出去?   A:主要是把一些医院平时检验次数少、单独做不划算的项目包出去,独立检验中心将很多家医院的检测需求整合到一起,有了规模后就划算了,成本就低了,但是这类项目还是少数,大部分都是我们自己做。   一线市场需求感受   Q:您觉得近期哪些种类的检验需求,或者说哪些疾病的诊断次数在提高?哪些有下降趋势?   A:这个其实不取决于检验科,其实是取决于医院科室的诊疗需求,我们现在生化、分子都很好,免疫有些差,主要是开始逐步被化学发光替代了,发光可以做到定量检测,免疫只能定性、一个阳性一个阴性,很有效地提高了医生诊断的可靠度,目前试剂仪器都是买进口的。   Q:最近几年肿瘤发病率、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您在第一线,有没有感受到检验需求的相应增加?如果有,主要是哪方面的诊断?   A:整体医疗需求肯定是向上走的,有些诊疗水平提高之后带来新的需求,有些新项目比如肿瘤标志物、分子检测、病毒检测等都能带来增量。一家医院的门诊人数很难有大的增长,主要还是靠项目增加。   和季节也有关系,比如近期我们微生物就很多做的,和流感有关。上海的癌症发病率确实在提高,相应的肿瘤标志物等项目会很好,如果哪家企业能够开发出肿瘤检测的创新手段,那么一定会有很大的市场机会。   Q:您在第一线,直观感受的行业需求增速能有多少?   A:大概是10%~20%之间,30%有些困难,未必做得到。   点评   IVD行业的结构性与医院层次的差异有较强的相关性。三甲医院进入壁垒、医生品牌粘性高 而二级医院价格敏感性相对较高,又不是外资品牌的战略重点。本土企业可在外资巨头战略重点以外求发展,二级医院是其未来主要的成长空间。   诊断是治疗的辅助,诊断项目增长实际上取决于临床治疗科室的需求。疾病谱的变化、健康体检增长等因素,都会使得不同类型诊断需求发生分化,肿瘤、血液等病种值得关注。   检验科首先要保障自身试剂耗材的品质,为了稳定性、连续性,不会轻易更换品牌 物价标准规定的很多项目并不赚钱,有可能被外包。   诊断试剂销售不同于药品以省级为单位招标,销售单点模式明显,因此营销潜力很大,其成长并非仅仅依靠新品种的不断投放。
  • 新兴市场为生命科学与化学仪器提供高增长机会 中国最诱人
    仪器信息网译 据一份最新的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生命科学和化学仪器市场将达到488.4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9%。   生命科学与化学仪器的主要终端用户集中在制药和生物制药两大产业。目前,由于许多畅销药物将失去专利保护,生物仿制药市场将出现高速增长,尤其是欧洲。此外,生物制药和制药企业正高度关注新型癌症治疗方法的发展。   据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商协会(PhRMA)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美国生物制药研究机构目前正在开发771种用于癌症治疗的新型药物和疫苗。所有这些药物和疫苗或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或等待FDA审批,所以日益活跃的药物和生物制药研发活动正推动全球生命科学与化学仪器市场的增长。   从地理上看,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占据了2014年全球生命科学与化学仪器市场中的最大份额。   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和欧洲地区的主要国家是发展成熟的市场,而发展中地区,例如亚太地区(包括中国大陆及台湾、印度、韩国、新加坡等)和拉丁美洲(特别是巴西)将有望成为分析仪器商的新兴创收市场,其中亚太地区的高增长动力来自于由于研究成本低,全球制药企业在亚洲发展中国家临床研究外包业务将增加;该地区制药研发投资的加大。   在亚太地区,中国生命科学与化学仪器市场在未来五年内估计将表现出最高的增长速度。政府对国家制药和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投资的提升,不仅吸引私人投资者对中国制药研发活动的巨大投资,还将大大促进中国分析仪器的需求提升。大量的公众与私人资金涌入中国药物产业将促进全国药物研发设施现代化,同时在中国开展研究的成本要比发达国家低,这些因素吸引了全球制药和生物制药企业在中国开展临床研究。   此外,印度、韩国、新加坡等其他亚洲生命科学与化学仪器市场在预测期内也将出现高增长,这些国家在制药和生物技术研发方面加大了政府投资,为生命科学与化学仪器市场参与者提供了高速增长的机会。   技术领先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LC-MS)、基因测序和扩增仪器、流式细胞仪有着不错的市场潜力,因为活跃的生命科学研究活动对上述仪器系统的采购不断增加,这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高速增长的机会,安捷伦、Becton Dickinson、Bio-Rad、赛默飞、Illumina等仪器公司都在针对这些高增长的细分市场进行投资以获得更高利润,并扩大自身在全球生命科学与化学仪器市场的所占份额。 编译:刘玉兰
  • 2023离子色谱标准解读上:从国标看IC新的市场机会
    仪器信息网联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离子色谱专家组于2024年3月12-13日召开“第五届离子色谱技术进展及应用”主题网络研讨会,共同探讨离子色谱的最新技术进展及热点应用等大家关心的话题。敬请期待!!!(点击可查看会议议程及报名方式)。离子色谱仪是高效液相色谱的一种,作为测定阴离子、阳离子及部分极性有机物种类和含量的一种液相色谱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在环境、化工、能源、生物、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同时,与MS、AFS的联用技术等也丰富了离子色谱的应用领域,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实用性的分析方法。(点击进入离子色谱专场)1983年,中国核工业第五研究所刘开禄研究员带领团队在青岛崂山电子实验仪器所研制成我国第一台离子色谱仪的原理样机ZIC-1。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离子色谱行业已经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6月7日,国家标准GB/T 36240-2018 离子色谱仪发布。该标准规定了离子色谱仪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适用于所有的离子色谱仪,包括电导检测器、紫外-可见光检测器和电化学检测器。该标准为离子色谱仪的生产、检测和使用提供了统一的要求和规范,有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减少不同厂家、不同品牌之间的差异和矛盾,进一步规范了离子色谱仪的市场。近些年来,离子色谱方法标准也在持续完善中。据不完全统计,离子色谱近5年发布国家标准19项,行业标准35项。这些标准主要涉及石油化工、冶金、环保/水工业、矿业/地质、农业、食品、公共安全、电子/电气、卫生/医药等行业。详细的行业分布如下图。一、国标:新增了多项检测指标2023年3月17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GB/T 5750-2023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以下简称“饮用水检验新标”),代替GB/T 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自2023年10月1日起实施。1985年首次发布为GB/T 5750—1985,2006年第一次修订为GB/T 5750.1~GB/T 5750.13—2006,本次为第二次修订。饮用水检验新标作为生活饮用水检验技术的推荐性国家标准,与GB 5749-202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配套,是GB 5749-2022的重要技术支撑,为贯彻实施GB 5749-2022、开展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性评价提供检验方法。该标准新增了多项离子色谱检测指标,其中无机非金属指标部分增加高氯酸盐指标;有机物指标丙烯酸新增离子色谱检测方法;农药指标草甘膦新增离子色谱检测方法;消毒副产物指标一氯乙酸、二氯乙酸、三氯乙酸、一溴乙酸、二溴乙酸新增离子色谱检测方法,进一步扩大了离子色谱行业的应用范围。二、离子色谱新的市场机会(1)对于供水行业,2023版GB/T 5750的实施带来了水质分析工作全流程要求更加规范、实现新增指标的方法全覆盖的时间窗口期短且要求高、新增高效检测方法对水源水检测覆盖不足等挑战。供水行业需覆盖从原水到用户龙头的全过程,并兼顾检测能力和检测效率,对实验室现有的检测方法进行全面优化和替代。(2)对于供水行业检测部门,应加快推进标准应用实施工作,深入理解新标准下的质量控制要求,将其贯穿于供水检测工作全流程中,对拟选用的标准方法进行方法的适用性验证,加强优化离子色谱技术的应用,以确保新增指标检测方法全覆盖。(3)第三方检测实验室需依据新标准尽快完成新增方法的验证工作,扩大检测能力范围。三、新增指标对于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高氯酸盐高氯酸盐是近两年才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污染物。2022年3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首次将高氯酸盐纳入管控指标,并设定标准限值70 微克/升。环境中的高氯酸盐污染基本上是人为活动导致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将高氯酸盐作为强氧化剂,用于火箭推进剂、烟花制造、军火工业、爆破作业等领域,以及将其作为添加剂的润滑油、染料涂料等产品的生产过程,通过各种方式进入环境中,导致污染分布与产业布局紧密相连。此外,用智利阿塔卡马沙漠硝石等为原料的化肥,施加后也会将部分高氯酸盐带入环境中。高氯酸盐的主要危害是影响人体甲状腺的正常功能,原因在于高氯酸盐的电荷和离子半径与碘离子非常接近,可以与碘离子竞争直接进入人体的甲状腺,阻碍人体对碘的吸收,使人体缺碘而导致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病”。因此高氯酸盐的检测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2)丙烯酸水中丙烯酸的来源包括生物来源和人为污染源排放,生物来源主要是浮游植物分解DMSP产生,人为来源主要是人为将含有丙烯酸的工业废水排入河流以及近岸海域。丙烯酸是一种重要的基础有机原料,我国丙烯酸产能已达到19.5万吨/年。丙烯酸的危害主要是对水体和生物体的危害,丙烯酸对眼睛、鼻粘膜有刺激性,对淡水藻类等生物也有较大毒性,其急性毒性L(E)C50值甚至能够达到0.1 mg/L。离子色谱法测定丙烯酸,操作简便,无需复杂前处理,灵敏度高、选择性好、重复性佳,且所用试剂绿色环保,成本低。(3)草甘膦水中草甘膦主要来源于农药残留。据部分科学家认为草甘膦对4000多个基因产生损伤影响,导致很多严重的疾病(如阿尔海默症,帕金森症,自闭症等),因此生活饮用水及水源中草甘膦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草甘膦是许多使用广泛除草剂中的有效活性化学成分,对多年生根杂草非常有效,广泛用于橡胶、桑、茶、果园及甘蔗地。草甘膦在全球130个国家广泛的使用在杀虫剂领域,美国大约占20%的使用量,约2.8亿磅,人均1磅。研究发现,全美70%的家庭饮用水中检测到草甘膦,浓度在0.085-0.33ppb,美国环保部设置了0.4ppb的上限。采用阴离子交换色谱法分离水样中的草甘膦,经柱后衍生,用荧光检测器检测,简便高效。(4)卤代乙酸类(包括一氯乙酸、二氯乙酸、三氯乙酸、一溴乙酸、二溴乙酸)自来水厂采用的饮用水消毒工艺在保障居民供水安全和降低介水传染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20世纪公共卫生领域内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然而,饮用水消毒工艺过程中所使用的氯、二氧化氯、氯氨、臭氧等消毒剂能够与水中的有机前体物发生反应而生成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饮用水中DBPs的出现使人们对其暴露所带来的健康危害产生了很大的担忧。目前,研究已发现卤代乙酸类具有发育毒性,主要表现为吸收胎和畸形发生率增加、软组织和各种器官发育异常、胎仔出生体重和身长降低等。因此为了保障生活饮用水的卫生安全,对饮用水中卤代乙酸进行监测非常重要。附表 2023年发布的离子色谱检测国标(部分)序号行业标准名称发布日期1水工业GB/T 5750.5-2023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第5部分 无机非金属指标(氟化物、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高氯酸盐)第6部分 金属和类金属(锂、钠、钾、镁、钙)第8部分 有机物指标(丙烯酸)第9部分 农药指标(草甘膦)第10部分 消毒副产物指标(亚氯酸盐、氯酸盐、溴酸盐、一氯乙酸、二氯乙酸、三氯乙酸、一溴乙酸、二溴乙酸)2023-03-172石油化工GB/T 35212.4-2023天然气处理厂气体及溶液分析与脱硫、脱碳及硫磺回收分析评价方法 第4部分:用离子色谱法测定醇胺脱硫溶液中钠、镁、钙离子组成2023-05-233冶金GB/T 3884.12-2023铜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12部分:氟和氯含量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和电位滴定法2023-08-06
  • 有“机遇”更需“给予”,国产温室气体监测仪急需市场机会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0月22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近两年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从“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再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政策明确提出开展温室气体监测和评估,推进碳排放实测技术发展和信息化水平提升等内容。预期在双碳战略下,温室气体监测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环境监测的重点,也将为整个环境监测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点。这个增长点如何把握?仪器信息网为此采访了河北子曰企业总经理杨龙。仪器信息网:当前双碳等一系列政策出台将给环境监测市场带来哪些热点机遇?杨龙总经理:国内“30达峰60中和”的大背景下,温室气体的监测数据的数量和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国家对温室气体监测设备的国产化进程以及国内自主核心技术的突破予以了高度重视和强力支持,这给国内从事环境监测领域的相关厂家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仪器信息网:基于当前的大环境,温室气体监测仪器的作用体现在哪里?杨龙总经理:温室气体监测设备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设备能为我国开展标准化、常态化、高质量区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奠定数据基础,进而为我国全面建立区级温室气体清单并逐年更新,准确掌握各区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为碳排放精细化管理提供扎实基础。建立温室气体排放基础数据,强化温室气体排放基础数据积累,完善区级温室气体清单统计体系,有助于推动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与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协同编制,提高生态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综上,开展减排路径研究、政策制定,均需要高精度的监测仪器进行数据采集。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仪器,可为我国碳核算做出数据贡献,也可对各地区区域内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实时监测,做到精准化管理等。仪器信息网:关于温室气体监测,目前国内外市场竞争格局是怎样的?有哪些技术被广泛使用? 杨龙总经理:国内温室气体监测领域目前处于测试及初期应用阶段,各厂家应用的技术路线有所区别。可供各个客户选择的仪器其实并不是很多。在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领域,基本仍是国产仪器和国外仪器设备的竞争。国外仪器在全球应用广泛,有较强的技术积累。国内仪器厂家需要市场给予机会,促使技术更加完善以及更稳定。目前国内企业以及研究院所广泛应用的技术为:光强衰荡技术和离轴积分技术以及光声光谱技术等。仪器信息网: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贵公司有哪些技术上的竞争优势?杨龙总经理:我司技术完全自主化,主要部件均系自主开发,技术基本成熟。我司仪器现在已经更新到了第三版,仪器内部除了激光器本身外,均已实现了自主化及国产化,如内部的核心部件腔室反射镜片、探测器、电路控制系统、嵌入式程序、进样系统、信号斩断等。仪器信息网:具体来说贵公司的温室气体监测仪采用什么技术?克服了哪些难题? 杨龙总经理:我公司温室气体监测仪采用光腔衰荡技术。公司原来掌握的是TDLAS技术,在研发期间对光腔衰荡技术、激光斩断以及衰荡信号的调试控制中遇到诸多困难。这些困难,都通过与国内的专家学者进行沟通得以攻克。作为一个以军工产品代工发展起来的企业,公司基本上仍以生产核心产品模块,提供技术服务为主营方式,主要为环保和气象行业内一些优秀企业进行战略合作或者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河北子曰产品外型图河北子曰产品内部图监测结果展示:信号斩断10次后的重复性衰荡曲线图(斩断信号稳定且无漂移)仪器信息网:贵公司在温室气体检测产品线目前有哪些产品?杨龙总经理:我司定性为技术型企业,产品以OEM为主。目前公司主要主营方向在光谱和质谱类。现有产品包括:VOCs GC-MS质谱仪、光腔衰荡温室气体监测仪、黑炭仪、高光谱气体成像仪、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仪器、黑烟车抓拍系统等。仪器信息网:目前,贵公司温室气体监测仪的销售情况如何?有哪些典型的应用领域?杨龙总经理:我司的温室气体监测仪现在基本以战略合作模式居多,同时也包括国外市场。销售业绩在逐步上升阶段,国内环境行业标准出台后预计明年会有更大的提升和落地项目。从客户类型上来说,我们的用户基本集中在三大领域:环境领域、气象领域和学术领域。仪器信息网:贵公司将来重点关注和拓展的方向是什么?当前气体监测与分析领域还有哪些热点?目前已经在开展或将开展哪些气体监测创新仪器/应用的研究?杨龙总经理:我司未来拓展的方向仍然是光谱和质谱两大方向。光谱方向将在后期对高光谱以及多光谱技术进行拓展落地。质谱方向将在后期对高分辨质谱仪以及同位素和源解析工作细化以及生命科学领域进行升级拓展。公司生产车间实照公司4层1000平研发楼实照
  • 未来十年,中国科学仪器市场有哪些机会?
    3月12日,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修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发布,意味着中国翻开新的发展篇章。  迈入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展望2035年远景,中国的未来会如何?中国科学仪器市场又将发生怎样切实的改变?  在深入研读《纲要》后,我们为大家整理出相关要点,透视中国科学仪器市场未来十年的机会。科技创新  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聚焦量子信息、光子与微纳电子、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系统等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实验室体系。优化提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基地。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推动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集中优势资源攻关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医药和医疗设备、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础材料、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强化应用研究带动,鼓励自由探索,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建立健全符合科学规律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基础研究探索实行长周期评价,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  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强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创新功能。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高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集约化建设自然科技资源库、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和科学大数据中心。加强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企业创新  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实施更大力度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拓展优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和激励政策,发挥重大工程牵引示范作用,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创新产品和服务。通过完善标准、质量和竞争规制等措施,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健全鼓励国有企业研发的考核制度,设立独立核算、免于增值保值考核、容错纠错的研发准备金制度,确保中央国有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年增长率明显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完善激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支持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发  集中力量整合提升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有条件企业联合转制科研院所组建行业研究院,提供公益性共性技术服务。打造新型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鼓励有条件地方依托产业集群创办混合所有制产业技术研究院,服务区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  推动国家科研平台、科技报告、科研数据进一步向企业开放,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将符合条件的由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企业使用。推进创新创业机构改革,建设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试点。畅通科技型企业国内上市融资渠道,增强科创板“硬科技”特色,提升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功能,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更好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作用。人才创新  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规律,培养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注重依托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创新基地培养发现人才,支持设立博士后创新岗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建设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基地和前沿科学中心。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激励人才更好发挥作用  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选好用好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赋予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全方位为科研人员松绑,拓展科研管理“绿色通道”。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提高科研人员收益分享比例。深化院士制度改革。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强化规划政策引导和创新环境营造,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整合财政科研投入体制,重点投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改变部门分割、小而散的状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健全奖补结合的资金支持机制。健全科技评价机制,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的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建立健全科研机构现代院所制度,支持科研事业单位试行更灵活的编制、岗位、薪酬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间创新资源自由有序流动机制。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产业创新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坚持经济性和安全性相结合,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推进制造业补链强链,强化资源、技术、装备支撑,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立足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巩固提升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船舶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从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入手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实施应急产品生产能力储备工程,建设区域性应急物资生产保障基地。实施领航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加强技术经济安全评估,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  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  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电力装备、工程机械、高端数控机床、医药及医疗设备等产业创新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石化、钢铁、有色、建材等原材料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扩大轻工、纺织等优质产品供给,加快化工、造纸等重点行业企业改造升级,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深入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改造专项,鼓励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推动制造业产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深化北斗系统推广应用,推动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健全产业集群组织管理和专业化推进机制,建设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鼓励技术创新和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发挥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加大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力度。  前瞻谋划未来产业  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在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布局一批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形成若干未来产业。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1%,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围绕海洋工程、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推进海水淡化和海洋能规模化利用,提高海洋文化旅游开发水平。优化近海绿色养殖布局,建设海洋牧场,发展可持续远洋渔业。建设一批高质量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特色化海洋产业集群,全面提高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发展水平。以沿海经济带为支撑,深化与周边国家涉海合作。  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  坚持源头防治、综合施策,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城市大气质量达标管理,推进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控制,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10%,有效遏制O3浓度增长趋势,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持续改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因地制宜推动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业窑炉治理、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综合整治,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0%以上。完善水污染防治流域协同机制,加强重点流域、重点湖泊、城市水体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下降8%,基本消除劣Ⅴ类国控断面和城市黑臭水体。开展城市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推进重点流域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推进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管控修复,实施水土环境风险协同防控。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防治。加强环境噪声污染治理。重视新污染物治理。  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水平  构建集污水、垃圾、固废、危废、医废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开展污水处理差别化精准提标,推广污泥集中焚烧无害化处理,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率超过25%。建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以主要产业基地为重点布局危险废弃物集中利用  严密防控环境风险  建立健全重点风险源评估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全面整治固体废物非法堆存,提升危险废弃物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强化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监控预警。健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体制,完成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推进放射性污染防治。建立生态环境突发事件后评估机制和公众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在高风险领域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加大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等其他温室气体控制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锚定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和评估,提升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强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及各自能力原则,建设性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现所有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核发,推动工业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完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强化河长制、湖长制。加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完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完善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加大环保信息公开力度,加强企业环境治理责任制度建设,完善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引导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环境治理。医药卫生  专栏4 07高端医疗装备和创新药  突破腔镜手术机器人、体外膜肺氧合机等核心技术,研制高端影像、放射治疗等大型医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发展脑起博器、全降解血管支架等植入介入产品,推动康复辅助器具提质升级。研发重大传染性疾病所需疫苗,开发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特效药。加强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研发。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积极发展医疗联合体。加强预防、治疗、护理、康复有机衔接。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使用改革,发展高端医疗设备。完善创新药物、疫苗、医疗器械等快速审评审批机制,加快临床急需和罕见病治疗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促进临床急需境外已上市新药和医疗器械尽快在境内上市。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  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加强中西医结合,促进少数民族医药发展。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建设中医药科技支撑平台,改革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促进中药新药研发保护和产业发展。强化中药质量监管,促进中药质量提升。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探索建立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制度。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加强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加大重点领域食品安全问题联合整治力度。严防严控药品安全风险,构建药品和疫苗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完善药品电子追溯体系,实现重点类别药品全过程来源可溯、去向可追。稳步推进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制度。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抽检和监管执法,强化快速通报和快速反应。  加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  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完善国家生物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和防控应急预案制度,健全重大生物安全事件信息统一发布机制。加强动植物疫情和外来入侵物种口岸防控。统筹布局生物安全基础设施,构建国家生物数据中心体系,加强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强化生物安全资源监管,制定完善人类遗传资源和生物资源目录,建立健全生物技术研究开发风险评估机制。推进生物安全法实施。加强生物安全领域国际合作,积极参与生物安全国际规则制定。  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立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救治网络,建立健全统一的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大型公共建筑预设平疫结合改造接口。筑牢口岸防疫防线。加强公共卫生学院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强化慢性病预防、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高端新材料农业粮食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  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协调,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加强产地环境保护治理,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深入实施农药化肥减量行动,治理农膜污染,提升农膜回收利用率,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完善绿色农业标准体系,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管理。强化全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追溯体系。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专栏10 04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提升动物疫病国家参考实验室和病原学监测区域中心设施条件,改善牧区动物防疫专用设施和基础动物疫苗冷链设施,建设动物防疫指定通道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场。分级建设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中心和病虫害应急防治中心、农药风险监控中心。建设林草病虫害防治中心。  实施粮食安全战略  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提高良种自主可控能力。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稳定并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合理布局区域性农产品应急保供基地。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加快培育多元市场购销主体,改革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提高粮食储备调控能力。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实行党政同责。有效降低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环节损耗,开展粮食节约行动。积极开展重要农产品国际合作,健全农产品进口管理机制,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培育国际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区域布局  开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快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  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紧抓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构建功能疏解政策体系,实施一批标志性疏解项目。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加快启动区和起步区建设,推动管理体制创新。高质量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促进与河北省三河、香河、大厂三县市一体化发展。推动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持张家口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提高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作用,推动京津冀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基本建成轨道上的京津冀,提高机场群港口群协同水平。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强化华北地下水超采及地面沉降综合治理。  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加强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完善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粤澳横琴科技创新极点“两廊两点”架构体系,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便利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加快城际铁路建设,统筹港口和机场功能布局,优化航运和航空资源配置。深化通关模式改革,促进人员、货物、车辆便捷高效流动。扩大内地与港澳专业资格互认范围,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便利港澳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就学就业创业,打造粤港澳青少年交流精品品牌。  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  瞄准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提高长三角地区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辐射带动全国发展能力。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长三角地级及以上城市高铁全覆盖,推进港口群一体化治理。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强化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开放型经济集聚功能,深化沪苏浙皖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优化优质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数字化  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聚焦高端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关键算法、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加快推进基础理论、基础算法、装备材料等研发突破与迭代应用。加强通用处理器、云计算系统和软件核心技术一体化研发。加快布局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神经芯片、DNA存储等前沿技术,加强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材料等基础学科的交叉创新,支持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发展,完善开源知识产权和法律体系,鼓励企业开放软件源代码、硬件设计和应用服务。  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  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提升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产业水平。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鼓励企业开放搜索、电商、社交等数据,发展第三方大数据服务产业。促进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军民融合  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  深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加强海洋、空天、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军民统筹发展,推动军地科研设施资源共享,推进军地科研成果双向转化应用和重点产业发展。  附1:关于i100峰会:中国科学仪器发展高峰论坛  2021年4月22日,第十五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1) “i100峰会:中国科学仪器发展高峰论坛”将在无锡融创万达文华酒店会议中心召开。高峰论坛将围绕“十四五开局,科学仪器公司再出发”这一主题,邀请以下6位嘉宾展开巅峰对话。大咖们如何解读“十四五”规划,其中蕴含着哪些仪器机会?更多内容,ACCSI2021现场为您揭晓!附:关于2021第十五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1)2021第十五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1)将于2021年4月21-23日在无锡市召开。ACCSI定位为科学仪器行业高级别产业峰会,经过14年的发展,单届参会人数已突破1000人,被业界誉为科学仪器行业的“达沃斯论坛”。ACCSI2021以“创新发展,产业共进”为主题,力求对过去一年中国科学仪器产业最新进展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力争把最新的产业发展政策、最前沿的行业市场信息、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最新的科学仪器研发成果等在最短的时间内呈现给各位参会代表。会议期间将颁发 “年度优秀新品”、 “年度绿色仪器”、“年度行业领军企业”、“年度十大第三方检测机构”、“年度售后服务厂商”、“年度网络营销奖”“年度人物”等多项行业大奖,引领科学仪器产业方向。会议日程(拟定,以年会官网最终信息为准)时间日程会议内容4月21日9:00-20:00参会注册14:00-17:00第三
  •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或为分子生物学仪器市场带来重大机会
    仪器信息网讯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昨日对外发布。文件在&ldquo 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rdquo 中提到,要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   尽管近年来关于转基因技术的争论一直不断。但是转基因作物往往具有十分优秀的抗旱、抗虫、高产等性状,增强了人类应对食物短缺、能源匮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全球挑战的能力。在早前我国发改委编制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中,生物育种产业被列为七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转基因技术作为关系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推进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和应用是大势所趋。   目前,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我国从事转基因研究的机构,多数由从事基因克隆单位承担,具有新品种选育研究的能力的单位较少从事转基因研究工作 我国具有重要利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技术仍然较少 我国很多企业对转基因生物技术重视不够。研发资金的投入很少等等。   转基因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是以重组DNA技术为核心,应用基因扩增仪(PCR),凝胶电泳仪,凝胶成像仪,基因测序仪等获取外源DNA,再利用基因导入仪(基因枪)等将外源DNA导入受体植物。研究过程中也将会应用分子杂交仪,核酸提取仪等分子生物学仪器和基因芯片相关仪器。2015年一号文件的发布,将会为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将鼓励更多单位从事转基因研究工作。也将促进国家和企业对于转基因生物技术研发资金投入。由此可预计,在近两年内,转基因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的加强将会为基因扩增仪(PCR),基因测序仪等分子生物学仪器市场带来重大发展机会。
  • 粮食安全新重点:品质检测仪器面临突发市场机会
    中央一号文件显示,&ldquo 要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在重视粮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rdquo 我国对粮食安全的管理思路正在发生调整。&ldquo 18亿亩&rdquo 耕地红线和粮食产量已不再是粮食安全的惟一重心,即在&ldquo 数量&rdquo 的基础上,&ldquo 质量&rdquo 成为当前的新重点。   食品安全管理思路也由分段监管向溯源转变。作为食品原料的农产品,尤其是涉及面最广的粮食,对粮食的品质安全、营养等方面的关注与相关投入将加大。中央一号文件指&ldquo 强化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加快推进县乡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监管能力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评价制度。&rdquo   据仪器信息网不完全统计,2013年国内各地粮食局&ldquo 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建设项目&rdquo 已采购了超1.2亿元仪器设备。今年以来,部分省市农业部门已经开始了农产品监测实验室的建设。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亦提出改善我国居民食品营养的要求。   据仪器信息网综合分析,粮食(食用油)的品质控制、监管建设将在今后几年成为重要的增长热点。我国粮食生产仍然处于&ldquo 小而散&rdquo ,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状态,农机使用率较低,对生产端的监管依赖度较高,因此,向县、乡延伸的检测能力建设需求将加强,具体涉及到的监管及监测包括由土壤带来的污染,如重金属、其他有机物、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以及转基因检测等。   据农业部相关人士发布的消息,我国进口的粮食主要集中于品质较高的产品,此意味着我国粮食品质提升有巨大空间。育种技术(含转基因研究)、营养成分检测以及土壤、肥料研究的需求较上升。   在粮食流通领域,2013年底曝出的&ldquo 粮食系统无转基因检测能力&rdquo 的报道,意味着粮食流通体系检测能力建设将加速。包括国有粮食流通体系、粮油加工企业都将面临实验室及检测能力升级的需求。近年来,国家已经在粮食安全检测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相关的检测体系,《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建设规划(2010年-2015年)》中预计投资185.88亿元,包括220个国家粮食质量监测机构、980个地方粮食检测机构、17700个国有粮食购销企业、850个粮油生产企业的能力建设,部分已经完成,部分还在继续,&ldquo 目前粮食流通领域检测盲点仍然较多&rdquo 。粮食流通领域对粮食的检测需求将包括传统的重金属、农兽残、陈化程度、营养、生物毒素和非法添加等,以及新要求的转基因检测。   以上检测能力建设需求为仪器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粮食安全标准建设完善以及标准的严格执行,将不定期带来突发式仪器采购需求。   声明:此为仪器信息网研究中心的研究信息,未经仪器信息网书面形式的转载许可,谢绝转载。仪器信息网保留对非法转载者的侵权责任追讨权。如需进一步信息,请联系刘先生,电话:010-51654077-8032。
  • 《国内第三方检测行业发展趋势及科学仪器市场机会调研报告(2021版)》正式发布
    第三方检测是伴随着贸易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是指两个相互联系的主体之外的某个客体,即第三方,以公正、权威的非当事人身份,根据有关法律、标准或合同所进行的商品检验活动。与政府检测机构和企业内部检测机构相比,第三方检测机构具有检测范围广、周期短等特点,能为国家在产品及服务的质量、健康、安全以及环境检测等方面提供保障,因而受到重视。  第三方检测行业的发展状况与科学仪器市场密不可分,为深入了解我国第三方检测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于科学仪器市场的影响,信立方特撰写《国内第三方检测行业发展趋势及科学仪器市场机会调研报告(2021版)》进行解析。  节选: 图1.2 2016~2020国内第三方检测实验室仪器设备资产原值从仪器设备资产原值上看,2016~2020年国内第三方检测实验室仪器设备资产原值的年复合增长率为**。其中,进口仪器设备资产原值的年复合增长率为**,国产仪器设备资产原值的年复合增长率为**。结合增速数据,不论是按照台数还是按照金额,都是**仪器设备增长比**仪器设备快,这主要是因为… … ;进一步分析未来发展趋势,… … 图2.6 2020年国内第三方检测行业不同省份发展状况2020年,国内统计在内的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平均收入为***,超过这一水平的省份有***、***。国内4万多家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平均收入为***,省内机构平均收入超过这一水平的省份包括上***、***,其中**和**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平均收入远高于行业平均值。对于相关仪器厂商来说,针对发展程度不同的省份或许可以采取不同的市场策略,本报告也给出了相关建议。图4.3 2020年国内第三方检测行业科学仪器进口厂商竞争格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相关仪器厂商或许可以通过… … 来维持业务的增长。图6.1 2013-2024 国内第三方检测行业营收情况及未来预测自2013年以来,国内第三方检测行业的营收始终保持着增长的趋势。我们预计,2021-2024年,第三方检测行业营收每年的增长率保持在**。随着第三方检测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其集约化和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也在不断加强。这些趋势一方面刺激着仪器设备采购的增长,另一方面对仪器设备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国内第三方检测行业的用户在采购时,对仪器设备的要求以及对相关仪器厂商的诉求。可以预见,未来… … 的仪器厂商将会有很好的增长潜能。更多内容详见:《国内第三方检测行业发展趋势及科学仪器市场机会调研报告(2021版)》。  报告目录:  第一章 国内第三方检测行业发展趋势  1.1国内第三方检测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预测  1.2国内第三方检测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情况  第二章 国内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市场结构变化趋势  2.1国内第三方检测行业不同所有制机构分布情况  2.2国内第三方检测行业地域分布特点  2.3国内第三方检测行业成熟度分析  第三章 国内第三方检测行业十大机构营收分析  第四章 国内第三方检测行业仪器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4.1国内第三方检测实验室重点领域营收及数量分布  4.2国内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科学仪器品牌市场份额分布  第五章 国内第三方检测行业仪器设备采购特点  5.1国内第三方检测行业用户仪器设备采购需求  5.2国内第三方检测行业用户仪器设备采购诉求  第六章 国内第三方环境检测行业发展历程  6.1 2013-2024国内第三方检测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预测  6.2国内第三方检测行业发展历程  6.3国内第三方检测行业存在的问题  第七章 国内第三方检测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7.1国内第三方检测行业景气指数  7.2全球检验检测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趋势及国内占比  第八章 总结  附录I 国内十大检测机构简介  附录II 国内第三方检测行业重点领域常见检测项目  欢迎感兴趣的网友联系购买报告事宜:  【服务热线】: 400-637-7886  【电子信箱】: survey@instrument.com.cn
  • 《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出台带来产业和市场机会
    产业能否扛起修复重任?   酝酿8年之久的《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终于揭开面纱,根据《规划》,未来将安排6类项目、总投资共计346.6亿元用于地下水污染防治,致力逐步解决地下水污染问题。   《规划》的出台将利好地下水环境监测、污水处理、城市管网建设、垃圾渗漏处理等行业,其中潜藏着巨大的投资空间。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司长赵华林表示,随着国家对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重视,地下水修复产业将成为环保产业新的增长点。毫无疑问,《规划》提出的污染防治和修复试点等任务,必将催生一个新产业,即地下水处理相关产业,包括污染治理技术和环境修复技术以及与此相关的环境服务业。但是,目前我国相关产业几乎空白。我国现有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水平能否满足《规划》目标要求和产业自身发展需要?作为环保产业新增长点,发展中存在哪些障碍?如何推进地下水修复产业化?   问题一:基础监测数据缺乏   我国地下水污染物来源复杂、有机污染日益凸显、污染总体状况不清,需要先摸清基本情况   地表水资源供不应求之时,人们对水的依赖逐渐转向地下。随之而来的污染、超采之声不绝于耳,如何保护地下水资源、实现科学合理利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据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0年,对全国182个城市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工作,水质监测点总数为4110个。分析结果表明,水质为优良级的监测点418个,占全部监测点的10.2% 水质为良好级的监测点1135个,占27.6% 水质为较好级的监测点206个,占5% 水质为较差级的监测点1662个,占40.4% 水质为极差级的监测点689个,占16.8%。   全国地下水质量状况不容乐观,水质为优良—良好—较好级的监测点总计为1759个,占全部监测点的42.8%,2351个监测点的水质为较差—极差级,占全部监测点的57.2%。   全国主要城市的地下水水质状况与上年比较以稳定为主。其中,水质变好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华北、东北、西北地区仅有少数城市水质变好 水质变差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华东及中南、华南地区仅有少量城市水质变差。   我国地下水环境面临监管基础薄弱、污染底数不清、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长期以来,虽然重点区域、重点城市在地下水动态和资源量评估方面取得了较为系统的数据,但尚未开展全国范围的地下水环境监测和污染调查评估工作尚有不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方面缺乏全面准确的描述。   有专家介绍说,目前掌握的监测数据都是局部或片面的,还没有全局的、详细的数据,来自各部门不同时间分散的数据无法勾勒出全国情况。   国土部门和环保部门关注的指标不同,导致监测数据不全面、详细。国土部门倾向于地质背景调查,2000年,国土部门在长三角、珠三角、华北平原等地区开展了地下水地质普查工作,采用网格式的均匀布点方式进行监测,这样的普查数据根本无法满足地下水污染研究和地下水修复支撑工作。环保部门关注的地下水污染问题主要围绕污染源和水源地展开,更倾向于调查污染现状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摸清家底是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规划》提出,针对我国地下水污染物来源复杂、有机污染日益凸显、污染总体状况不清的现状,基于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全国水资源评价、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和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成果,应从区域和重点地区两个层面开展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到2015年底前,完成我国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和评估工作,基本掌握我国地下水污染状况,深入分析地下水污染成因和发展趋势。   据记者了解,全国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将主要在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和潜在地下水开发区开展,涉及六大领域,即集中式地下饮用水水源地、危险废物堆存场、垃圾填埋场、矿山开采区、石油化工生产及销售区、再生水灌溉区及工业园区等重点污染源以及地表水污染严重的城市。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说,地下水污染监测成本很高,2010年,财政部已拨款3800万元。“十二五”期间,国家还将投入27亿元。此次调查将更为细致,重点调查污染源和水源地,以摸清地下水污染的“家底”。国家已确定北京、山东、贵州和海南4个省(市)作为先行调查和监测试点,其余省份将于 2013年起全面展开监测工作。记者获悉,试点内容主要包括4点,即全面调查基本属性、管理状况、水质状况及风险源存在情况,地下水水污染状况综合评估、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估、风险评估和修复方案评估,建立调查评估数据库,提出地下水环境监管方案。   问题二:修复处理技术能力薄弱   地下水污染防治较地表水更加复杂、困难,应探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经济高效的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并进行系统集成   随着国家对地下水污染防治问题逐渐重视,地下水修复产业必然成为环保产业新的增长点。但目前面临的尴尬处境正如赵华林所言,“地下水修复技术及其复杂,我国地下水修复处理技术能力还相当薄弱。”   赵华林介绍说,地下水污染防治较地表水更加复杂、困难。在“防”的方面,地下水污染防治要监测污染源,设立隔离带,还涉及地质勘探等内容 在“治”的方面,地下水治理必须在地底进行,或者将地下水抽出治理再回灌,这需要新的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对监测设备要求也很高。从指标上讲,地表水监测更多关注监测河流湖泊富营养化等指标,而地下水监测更多关注重金属、化学品污染等指标 从使用环境讲,地下水污染浓度相对较低,环境变化也不如地表水大,因此对监测仪器的灵敏度要求更高。   由于地下水具有隐蔽性和系统复杂性,一旦受到污染将很难治理和修复,且费用昂贵。   美国也曾被地下水污染困扰,为此他们进行了大量研究和防治实践。在不久前召开的第408次香山科学会议上,来自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教授 JohnZachara介绍说,他们的经验是有些地下水系统可以被成功修复,如被燃料烃类污染的地下水。但这属于特殊情况,修复到饮用水标准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可以达到,费用也非常昂贵,通常在经济上难以承受。在美国,虽然有许多环境修复承包商提供地下水修复服务,但很多时候不能保证有效。   专家呼吁,针对以上情况,迫切需要开展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规律与演变机制以及地下水污染防治与修复研究,为保障地下饮用水安全及合理调配水资源提供研究依据。这不仅对地下水污染物反应运移机理这一前沿问题研究有着重要理论意义,也对探讨我国地下水污染预防、治理及调控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同时,与会专家提出了研发高效、安全且适用于不同特征污染物的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技术体系。但由于地下水系统的复杂性、污染场地条件的差异性等原因,地下水污染修复是一项技术含量高,需因地制宜、综合研发并顺从自然的治理工作,很难得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采访中,业内专家介绍说,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研究目前是国际热点,但总体来看,这一领域的方法、技术仍处于研究发展中,固定、成熟、高效、经济的技术还比较少见。   我国目前在地下水污染调查及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转化模式方面做了不少基础性工作,但在具体的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方面做的工作却不多。   目前,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方面的科技攻关非常迫切和重要。如何通过科技攻关,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实践经验,探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经济高效的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并进行系统集成,为我国地下水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提供支撑成为当务之急。   专家建议,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明显差距,并未形成真正基于风险评价的地下水污染监测、治理模式,尚未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体系。不同的地下水污染场地,其污染物类型、污染途径和方式等都有可能不同,所以研究内容和方法不同,采用的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也可能不同。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计划、地方科技计划将重点支持地下水污染防治等相关课题研究。加强地下水环境监测、地下水控制和修复以及地下水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围绕地下水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典型场地地下水污染治理、地下水污染修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内容,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地下水污染防治科技水平,并建立健全科技推广体系。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加强针对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应用技术研发。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适用治理技术及管理经验,科学制定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和指南,逐步建立先进实用技术目录,积极培育相关产业。   问题三:资本怎么流向地下水?   我国地下水修复市场急需规范,“十二五”期间,将积极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工作,加大地下水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借鉴国外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经验,在地下水污染问题突出的工业危险废物堆存、垃圾填埋、矿山开采、石油化工行业生产(包括勘探开发、加工、储运和销售)等区域,筛选典型污染场地,积极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工作。   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指出,当前地下水修复还未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与其未来发展空间相比极不协调。但是,《规划》的出台将给地下水环境监测、污水处理、城市管网建设、垃圾渗漏处理等行业带来利好,其中潜藏着巨大的投资空间。   每一项政策出台,都会带动相关“板块”反应,环保及水处理概念股在《规划》出台的第一时间就在早盘有突出表现,板块涨幅居前,个股几乎全线飘红。但是仔细研究后发现,在二级市场上,还没有一家从事土壤地下水调查和修复的公司。   一位业内人士做出如下分析,可以预见在“概念”炒作后,资本会努力去寻找真正的“地下水”公司,此类公司上市必将在政策支持下得以提速。   资本为何会流向地下水?缘于地下水污染和修复费用可用巨额来形容。美国加州地下储罐基金规定可以资助每个加油站污染场地的修复资金为150万美元,其他大型场地,如炼油厂、军事基地、垃圾场的修复费用更是远非一般加油站场地可比。因此,资本流向这个巨大的市场是必然的。   概念炒作之后往往会出现无序发展现象,对于目前我国地下水修复市场的现状,可以用“鱼龙混杂”来形容。逐利背后必将暴露很多问题,市场规范化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由于行业飞速发展,企业数量急剧增加,从业人员出现极大缺口。大多数单位都急于找到或引进一种经济实用的修复技术和方法,从而很快修复场地。但是由于缺乏监管和法规标准,以及修复公司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公司看到了这个市场机会,在并不完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想尽快介入,势必导致工程质量出现问题。   另外,钱从哪儿来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规划》为此提出了多条意见和建议:“十二五”期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地下水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相关企业要积极筹集治理资金,确保治理任务按时完成。进一步完善排污收费制度,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有效调动企业治污积极性。从高制定地下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完善差别水价等政策,加大征收力度,限制地下水过量开采。探索建立受益地区对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运行。
  • 任泽平:碳中和带来碳市场巨大机会
    文:任泽平团队导读全球范围内,已经有约30个国家地区出台了碳中和时间表,未来绿色能源和产业低碳发展已是大势所趋。2021年,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建设全国性碳市场,利用市场机制降碳,是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对全球的绿色低碳发展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如何通过碳市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主要通过碳的核算和碳的控制两个环节,即“碳足迹”和“碳交易”。一是在碳的核算环节,碳足迹建立在全生命周期的基础上,能够对企业或产品全部环节的碳排放进行核算。从核算方法来看,未来更科学化、精准化的混合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结合宏观微观维度,核算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将更好助力碳市场健康发展。从低碳化效果上来看,碳足迹将涵盖内部原材料采购、技术开发,外部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等众多方面,从生产到消费全环节流程,实现全产业链的清洁化。二是在碳的控制环节,即碳交易市场的运营环节,相对于碳税等其他减排政策,碳交易机制具有灵活高效的优势,是实现碳中和的主流选择。从运行机制来讲,碳交易市场以配额交易为基础,以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为补充。实现了对碳排放总量的控制,保障了碳排放控制的经济性,降低社会减排成本。从功能定位上来看,碳交易的一级市场对碳排放量进行调控,二级市场则对碳排放权进行定价,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未来发展来说,碳交易市场不断发展,更成熟的碳金融市场也将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碳中和使命。碳期权、碳期货、与碳排放权相挂钩的债券产品,拓展企业碳融资渠道,提升企业参与碳市场积极性。放眼全球,碳足迹管理叠加碳交易制度,已成为各国实现碳中和的“最优解”。我国碳排放市场方兴未艾,众多行业环节发展空间较大。建设完善全国碳市场,可顺畅碳价传导,缓解区域碳价差异。逐步扩大碳管理行业纳入范围,扩大碳交易覆盖主体,实现碳交易在成交量、成交额等方面的突破。合理发展和利用碳金融工具,有效发挥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碳中和的重要使命,最终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目录1碳足迹和碳交易: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2碳足迹:碳的核算2.1核算方法:混合评价精准化2.2影响分析:全产业链清洁化3碳交易市场:碳的控制3.1运行机制:配额为主,自愿减排量为辅3.2功能定位:一级市场调控,二级市场定价3.3未来发展:碳金融服务实体,营造减排新生态4碳市场未来:有效机制、扩大覆盖、多元工具正文1碳足迹和碳交易: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二十大对“双碳”做出了最新战略部署:“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随着低碳理念深入人心,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是大势所趋。“碳足迹”和“碳交易”已逐渐成为减排环节中的重要名词。碳足迹,是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核算研究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反映经济活动主体的能源意识和能源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具体来看,一个行业不仅自身燃用化石燃料会排放二氧化碳,其中间品在生产过程中,也会排放二氧化碳,从而成为该行业碳足迹的一部分。所以一个行业完整的碳足迹,包含该行业从产业链的起点开始,所有生产环节对应的碳排放。对于企业也是一样,碳足迹包括直接和间接碳排放。直接碳排放是企业产品直接产生的,间接碳排放是整个供应链所产生的排放。例如一家发电公司,可能跟一家批发和零售公司的平均碳足迹相同:发电公司97%是直接排放,3%是间接排放。批发零售公司2%为直接排放,98%是间接排放。碳交易是指:为各市场主体设定排放上限,将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发放给市场主体,并允许自由交易。其核心是利用市场机制,来实现节能减排,主要分为配额型和项目型两种。碳足迹和碳交易,从碳排放量的核算到控制,两者相互衔接、共同作用,成为推进节能减排、实现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碳足迹,可更加精准地核算碳排放量,是实施碳交易、实现碳中和的基础和前提。碳足迹建立在全生命周期的基础上,能够对企业或产品的全部环节进行核算。这种核算不仅能够激发个人的能源与环保意识,也能对企业碳排放行为进行衡量与约束。碳交易,是实现碳中和的主流选择。相对于碳税等其他减排政策,碳交易机制具有灵活高效的优势。碳交易,首先是交易主体的多样化。碳交易市场不仅包括控排主体,还涉及各种投资机构、中介公司、个人投资者,形成了丰富的产业生态圈。其次是交易产品的多样化。作为一种市场化机制,碳交易市场中包括碳排放配额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之间的交易,还可与期权、保险、证券、碳基金、碳信用等金融产品有机结合,碳金融市场充分服务实体经济主体参与碳市场,发挥减碳积极作用。最后是碳减排高效化。第一,政府通过直接确定一定时期内的碳排放配额总量,对减排有最直接的效果,控制力度较大。第二,碳交易为市场主体参与减排提供了长期的经济激励,使得减排企业具有主动、积极的减排动力,也促进了企业对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第三,碳交易降低高效、低碳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增加高碳、低效企业成本,淘汰落后产能。两者叠加下,行业格局进行新一轮洗牌,排碳能力更强的企业得以存活,实现更高的碳减排效率。碳足迹叠加碳交易制度,已成为低碳环保下最为重要的政策措施,是世界各国的主流选择,也是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必由之路。2碳足迹:碳的核算碳足迹,就是核算人类生产消费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总排放。目前,碳足迹核算主流方法是生命周期评价法,对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每个步骤都进行核算,评估生命周期中直接、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总量。2.1核算方法:混合评价精准化碳足迹比较常用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为:过程生命周期评价法、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法、混合生命周期评价法。过程生命周期评价是最主流的评价方法。该方法“自下而上”进行核算。通过实地监测调研、数据库资料收集,获取产品或服务在生命周期内所有的碳输入输出,核算总的碳排量和对环境影响。优势在于:精确评估产品服务的碳足迹和对环境影响,可以根据具体目标,设定评价的目标、范围、精确度。对于微观层面的具体产品或服务,一般使用过程生命周期法进行核算。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法,克服了过程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中边界设定和清单分析存在的弊端,引入了经济投入产出表。此方法主要“自上而下”,一是借助于投入产出表,核算行业、部门层面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水平。二是根据平衡方程,来估算经济主体与评价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三是依据对应关系、总体行业部门能耗,对具体产品进行核算。优势在于:比较完整地核算产品服务的碳足迹和环境影响。但投入产出表间隔发布,该方法时效性欠佳,同时部门行业不一定能与评价对象一一对应,较难用于具体产品。故该方法一般适用于国家、部门、企业等宏观层面的计算,较少用于评价单一产品。混合生命周期评价法,将过程分析法和投入产出法相结合。可分为三种:分层混合、基于投入产出的混合、集成混合。利用三种评价模型,规避截断误差,能更有针对性地评价具体产品碳排放,是更加精准化的评价方法。但分层混合、基于投入产出的混合模型可能造成重复计算;集成混合模型难度较大,对数据要求较高。碳足迹衡量企业碳排放量,是碳交易市场的基础,是我国更好实现双碳目标的首要环节。因此,未来更合理、更科学化和精准化的碳核算方法亟需发展,从假说到实践,为低碳健康发展助力。2.2影响分析:全产业链清洁化碳足迹贯穿全产业环节,从企业内部原材料采购、技术开发和生产活动,到外部经营活动、市场营销等方方面面,对企业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产生影响。碳足迹,为全产业链的清洁化奠定了基础。企业内部环节来看,对采购、技术开发、生产各个环节碳足迹管理,以达降碳目标。采购物流上,企业更多采购绿色原料,优先合作具备可持续发展优势的供应商和物流伙伴。如宝武集团,构建绿色采购管理体系,引导供应商进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京东逐步使用新能源车代替传统燃油车,在50多城市部署新能源车进行物流配送,实现每年12万吨以上碳减排。技术开发上,企业也进一步向低碳清洁化的方向倾斜。宝武集团钢铁厂,试点了富氧高炉和熔融还原炉,引进富氢技术,有效减少生产碳排放。百度超大规模数据中心,配备GPU加速异构计算和新一代供热系统技术,将数据中心的平均PUE降低至1.14,基础设施能耗相较行业平均水平低76%。产品生产上,企业用可再生绿色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提升能效。企业外部环节来看,在运营层面,企业将考虑减少产品在后续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大多数企业碳排放其实是来自产品在价值链下游被进一步加工和使用的环节。企业提供后续绿色使用服务对协助下游环节的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如蔚来汽车大力推广公用性充换电,通过减少汽车生命周期中需要的电池总数量,减少碳排放。在产品包装环节,企业进一步减少材料用量,选择环保可回收原料,实现减排。在对外出口时,企业将更多地考虑碳标签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企业在核算碳足迹后,需在产品上添加碳标签,把产品生命周期中各环节的碳排放量用数据标示,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企业也将考虑碳足迹对贸易壁垒、对销售渠道的影响。到2022年,有12个国家地区立法要求实行碳标签制度,未来将会有更多企业加入“碳标签”生态。随着全球碳中和进程推进,大众减碳意识增强,没有碳标签的产品将更难进入国际市场。3碳交易市场:碳的控制碳交易市场,是为了对能耗企业进行排放控制,主要具备三种功能。一是通过市场机制,提升企业减排积极性,降低社会减排成本。碳配额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成为一种可交易的无形资产,兼具商品和金融属性,使得社会减排成本逐渐向企业内部转移,实现社会总体减排成本最小化。二是提供碳定价机制和价格发现功能。碳价格及时准确反映各种碳排放权交易信息,如碳排放权稀缺程度、交易风险和污染治理成本等,引导企业实施碳减排。三是风险管理和风险转移功能。碳市场衍生出碳金融产品,市场参与者可根据风险敞口和个人需求,有选择性地利用碳金融制定交易策略,进行风险管理。碳交易市场发展,目的在于实现对碳排放的高效控制。在运行机制上,以强制配额交易为基础,以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为补充,不仅实现对碳排放进行总量上的控制,还能进一步实现碳排放控制的经济性,降低社会减排成本。碳交易分一级和二级市场。一级市场对碳排放量进行调控,二级市场则对碳进行定价,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通过行政、法律,在一级市场上确定企业的碳排放权和碳资产数额,并允许不同碳资产情况的企业在二级市场上进行交易,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实现碳排放的控制。碳金融也大力发展,碳交易衍生品逐渐丰富。碳期权、碳期货、与碳排放权挂钩的债券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提升企业参与碳交易积极性。碳金融产品可对冲碳价波动,满足市场参与者的风险管理需求。放眼全球,碳交易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市场机制,日益成为各国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发布的《全球碳市场进展2022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初,全球共有25个正在运行的碳交易市场,覆盖全球1/3的人口,占全球GDP的55%,减少全球约17%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05年欧洲碳排放交易系统初启动时提升了三倍。从国内看,自2005年以来,我国持续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参与国际碳交易体系、开展国内区域试点、推进全国碳排放市场体系建设。第一个阶段,从2005年到2012年,我国主要通过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来进行节能减排,主要集中在风能和水电两大领域。但该项目存在一些问题,无法满足我国对于节能减排客观要求。我国开始逐步建设自己的碳交易市场。第二个阶段,我国于2013年在全国7个重点省市开启了碳交易市场的试点,选择了“先试点、后铺开”的策略。在试点期间,各试点地区依据自身经济结构及产业规划目标,出台了一系列碳交易实施方案、交易规则。虽然由于各地区域经济基础、产业结构、营商环境、政府执行力、碳交易管理规则不尽相同,各试点地区碳交易市场在碳价水平、运行效率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均有所差异,但仍然对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形成起到搭路铺桥的作用。随着全国碳交易市场于2021年7月的正式运行,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进入第三个阶段。我国以45亿吨配额跃居全球碳市场规模首位,首批纳入碳交易市场的电力行业企业达到2000多家。2021年末,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累计成交1.79亿吨,成交额77亿元,二氧化碳成交均价达到每吨42.85元。3.1运行机制:配额为主,自愿减排量为辅国际上大多数碳交易市场是“碳排放配额+自愿减排量”的交易机制。我国参考国际经验并结合实际国情,确立了以碳排放配额交易为主、自愿减排市场交易为辅的碳交易结构,在碳交易市场中引入了碳排放配额(CEA)与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两种基础交易产品。碳排放配额运行机制相对简单。政策为各类企业设定一定的碳排放配额量,此时市场上同时存在超排企业与减排企业。当超排企业的碳排放量超标时,可以通过碳交易市场从减排企业处购买盈余额度。通过市场交易机制,实现碳排放额度的有效分配,最终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实现控排目标。碳交易市场试点以来,我国碳排放配额的成交量在碳交易市场中占据核心地位。根据河北碳排放权服务中心数据,到2022年8月份,我国8大碳排放重点区域配额成交量为674.6万吨,自愿减排量成交量约为60.1万吨,配额交易占据碳交易市场的90%以上。项目制是对配额制的有力补充,通过自愿减排量实现,是一种碳抵消机制。其主要运行机制是:业主通过清洁能源使用、增加碳汇等自愿减排方式,获取抵消碳排放的核证量。控排企业可通过购买核证自愿减排量,来实现对自身排放量的控制。核证减排量(CER)起源于2005年正式生效的《京都议定书》,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议定书规定,一是两个发达国家间,可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二是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三是可采用绿色开发机制,如清洁发展机制(CDM)等,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四是可采用“集团方式”,即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国家碳排放上允许有余缺,但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议定书促进各国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构建全球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京都议定书》设计制定三种碳排放的交易机制,分别为国际排放贸易(IET)、联合履行(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这三种碳交易机制形成了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雏形。其中,清洁发展机制(CDM)对发展中国家意义重大。按规定,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前均无须承担减排义务,主要通过参与国际CDM项目来参与碳减排,境内所有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都可以按照CDM机制转变成核证减排单位(CER),向发达国家出售。2012年之后,我国CDM项目的主要客户——欧盟碳市场——需求持续下降,无法消纳持续增加的核证碳减排项目所产生的减排量。于是,在借鉴CDM的基础上,我国开始发展中国的自愿减排市场。在自愿碳减排市场,企业的项目中,不足基准线排放量的部分可申请成为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随后可通过交易机制向控排企业出售,实现控排企业的碳抵消。直到2017年,为规范施行办法中存在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量小、个别项目不够规范的问题,CCER项目备案暂停受理,但存量的CCER交易仍在各大试点进行。自愿减排市场试点以来,总体上CCER抵消的碳排放量一般不超过当年配额总量的5%-10%。2018年5月,国家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CCER注册登记系统)恢复上线运行,至此CCER市场逐渐进入恢复期。随着《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于2021年发布,CCER全国统一市场启动在望。CCER项目的市场交易能够有效激励减排行为、抵消碳排放。虽然CCER使用范围与碳排放额相比较为受限,但通常其价格会低于配额价格,从而企业可以以更小的代价完成碳排放指标。在碳交易市场中,供给方可在减排成本较低的地区开发CCER项目,并通过出售CCER,获得对自愿减排行为的补偿以获利,这一机制对企业开发减排项目具有较高的激励作用。而作为需求方的控排企业,当其碳排放量高于初始配额分配量时,可以选择购买价格更低、基于环保项目的CCER以抵消碳排放量,进而促进节能减排。从CCER的项目开发和成交量来看,在项目开发上,2012-2017年,我国累计公示项目审定2800多个,已完成项目备案1000多个和减排量备案 254 个,累计实现CCER减排量备案共计5300万吨。从已完成减排量备案的项目看,风电和水电项目实现的减排量居于领先位置,水电项目的单体减排量最大。在成交量方面,上海和广东区域市场领跑全国。至2021年末,我国9家交易中心CCER累计交易量达到2.68亿吨,其中上海市场CCER累计成交量为1.1亿吨,占比41%;广东市场成交量超过5600万吨,占比21%,北京、深圳、四川、福建和天津的CCER累计成交量在1000-3000万吨之间,分别占比在4%-10%。3.2功能定位:一级市场调控,二级市场定价碳交易市场按照功能定位分类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配额和核证减排量两类产品均有一二级市场。以碳配额市场为例,碳配额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分别对应配额的分配与交易两大环节。配额分配是基础环节,也是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设计中与企业关系最密切的环节,直接实现对企业碳排放的总量调控。配额分配主要在一级市场完成,政府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将完成注册登记后的碳配额规定为持有机构或企业所拥有的可自由交易的碳资产。目前一级市场的碳排放额分配,包括免费发放和有偿分配两种形式。免费发放适用于初期碳交易市场的形成和推广阶段,控排企业的接受意愿更强。有偿分配,通过拍卖和固定价格等形式发放,附带竞价机制,遵循配额有偿、同权同价的原则,对控排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产生影响,接受度有待提升。碳交易市场运行初期,我国以无偿分配为主。未来,有偿配额以信息透明度更高、分配更有效率、政府可调控、避免寻租等优点,将成为一级市场大力发展的方向。以欧盟市场为例,目前超一半的碳排放额均为有偿分配,到2027年,其计划全部配额都将以有偿拍卖形式进行分配。我国部分区域逐渐开始试点有偿碳排放权分配。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印发的《深圳市2021年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和《关于2021年度深圳碳排放配额有偿竞价发放公告》指出,2021年度深圳市碳配额分配采取97%的无偿叠加3%的有偿的形式进行分配。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一级市场,是项目减排量产生的市场。根据国家主管部门颁布的相应方法,完成项目审定、监测核证、项目备案、减排量签发等一系列程序,当项目减排量完成在注册登记簿程序后,就变成了持有机构能交易、履约和使用的碳资产。参与主体的碳排放权资产确定后,二级市场是碳交易制度的核心环节,也是实现低成本减排目标的关键。二级市场主要通过调节配额供给与需求,将各种碳排放信息有效衔接,对碳排放权进行定价。通过市场价格机制,降低整体减排成本,产生减排激励,助力减排成本最小化目标。碳排放配额的二级市场中,交易产生的价格也被称为“碳价”,是配额总量控制与市场供求两股力量共同博弈的结果。碳价通过创造价格信号、传递市场信号、发出金融信号,鼓励企业节能减排、引导资金流向绿色行业、体现低碳投资的长期价值。碳价不仅可以反映配额总量的分配情况、使用情况,也能间接反映经济发展状况、气候变化状况。完善碳价调控机制,促使碳价保持合理水平,能够更好地促进碳交易市场可持续发展,对减排也有着更好的激励效果。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处于初级阶段,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碳价水平低于国际碳价。从成交额上看,2021年,中国碳市场交易规模为76.61亿元,欧盟是5589亿欧元,差异较为明显。从价格层面上看,2021年,欧盟碳价大约为56欧元/吨,中国是42.79元/吨,中国的碳价低于欧盟。碳交易和碳价差异的背后,是国家地区发展阶段和碳市场发展节奏的差异。欧盟1990年实现了碳排放达峰,在2005年开始建设碳交易市场,起步比较早,经过了两个十五年发展,碳交易相对成熟。我国尚未实现碳达峰,碳交易市场发展尚待成熟,碳排放跨区域交易仍待发展,与国际相比偏低的碳价水平仍待合理化。发展供需匹配的碳市场,是实现我国碳价合理化的关键一步。需求上,扩大碳交易市场覆盖行业,差异化不同类型企业减排成本,充分发挥碳减排市场调节。供给上,发展多层次的碳配额制度,将免费配额为主的碳市场,逐步发展成信息透明度高、拍卖配额占比多、自愿减排CCER项目多、层次完善的碳交易市场,满足不同主体的碳需求。碳价的合理上涨预期,一是能够提高排放成本,激励企业把减排纳入决策,并最终落实到减排行动中。也能够吸引更多企业合理规划碳资产,更好利用新能源,用新能源产业引领完善低碳市场发展,为能源转型提供动力。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一些变化,也将驱动全球碳价市场形成一定联动效应。一是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以售卖证书的方式,对进口商品征收碳排放费,相当于对他国出口商品征收碳税。如果要免除此类碳税,要求必须有相应的碳价,否则未达到的部分由欧盟收取。因此,全球碳价联动,向更合理化的碳价靠齐,降低企业对外的额外碳税风险。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了“国际碳价格下限协议”ICPF,保证各国的碳底价,推动世界更快地向绿色低碳转型。该协议也将提高碳价的下限,推动全球碳价整体水平联动。3.3未来发展:碳金融服务实体,营造减排新生态碳金融是指低碳经济的投融资活动,或称碳融资和碳物质买卖,服务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技术的直接投融资、碳 "二是逐步扩大碳管理的行业纳入范围,逐步扩大碳交易覆盖主体,实现碳交易在成交量、成交额等方面的突破。2021年我国碳排放交易量大约在17亿吨左右。未来,随着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更多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加入到碳交易体系,相关企业将增加到8500家以上,预计覆盖排放比例超70%。不同行业排放特征不同,纳入更多行业企业,有效增加潜在交易主体,可提升市场交易活跃度。预计2030年碳达峰时,碳排放交易量将上升至30亿吨以上的水平。以目前的中性碳价水平计,累计交易额有望达到1000亿元以上。三是合理发展和利用碳金融工具,有效发挥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碳中和的重要使命,最终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碳金融可以发挥对于碳资产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碳金融工具能够发现碳远期价格,能够解决碳交易量时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发挥对碳价的调节作用。试点发展与碳排放权相关的期货、期权产品,从场外到场内、从非标到标准化,逐次完善各类碳金融体系,提高定价效率,减少在履约期间碳价波动性,降低企业的履约成本。一些业务创新,如碳抵押贷款、碳担保、碳保险等,都可以助力实现碳金融工具服务碳中和发展的作用。同时,完善建立对碳市场协同监管,碳金融工具丰富、涉及范围广、创新内驱力强,应当严格规范、审慎监管。
  • 中国市场的快检需求给海洋光学提供更多机会——视频采访之海洋光学亚洲分公司总经理孙玲及海洋光学亚洲分公司市场总监胥康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8年10月31日,第九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 2018)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召开。近30000名实验室研究和应用领域的专业观众云集浦东,近1000家业内先锋企业齐聚一堂,共享分析生化领域两年一度的饕餮盛宴。借此盛会,仪器信息网视频采访到了海洋光学亚洲分公司总经理孙玲及海洋光学亚洲分公司市场总监胥康。 /p p   胥康给大家介绍了本次展会中展出来的显微光谱系统,该系统将海洋光学模块化的光谱仪、模块化的光源和整个显微系统联接,可以检测荧光、透反射、拉曼,同时也可以灵活的选择联接奥林巴斯、蔡司等的显微镜,并可以与便携拉曼联用。 /p p   鉴于OEM业务的开展,海洋光学更注重伙伴关系,称为“Oceanpartner”。胥康介绍道,“很多客户对自己的应用非常了解,但对仪器本身的设计和开发却不擅长。而海洋光学有一个非常成熟的工程团队,可以帮助用户进行需求的评估和分解,进行一些早期的设计,进而可以从光学、机械、算法和电子等方面给客户提供深层次的帮助。” /p p   对于当前大家比较关注的中美贸易战的影响,孙玲认为,“海洋光学进入中国已经有14个年头,很多解决方案、生产、技术支持,以及对客户的服务都是本土化的,对我们在中国的发展方向不会有大的影响。” /p p   而谈到中国市场的热点,孙玲非常看好环境和食品安全。孙玲说,“环境和食品安全领域需要更多的快速检测的解决方案,而海洋光学一直根植于从实验室到现场,到在线的检测仪器和解决方案,对我们来说应该有更好的机会来协助中国环境和食品安全的改善。” /p p   详细内容请查看视频: /p script type=" text/java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BDEBD3991E2D9671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2BE2CA2D6C183770& playertype=1" /script p & nbsp /p p & nbsp /p
  • 大气采样器市场未来机会在哪儿?
    大气采样器是采集大气中气态、蒸汽或颗粒态样品的仪器,根据污染物形态和性质不同,目前大气采样方法分为溶液吸收采样法、吸附管采样法、滤膜采样法、滤膜-吸附剂联用采样法、直接采样法、被动采样法等。十三五期间,随着环境监测市场的发展、环境政府职能转变以及新冠疫情的影响,大气采样器市场经历了起起伏伏。大气采样器现有品牌格局和技术格局目前,大气采样器主要客户为环境第三方检测机构和环境监测站,由于技术成熟度较高且用户分散,所以市场竞争比较激烈。主要品牌市场份额大气采样器分为颗粒物采样器、环境空气采样器、环境空气综合采样器、VOCs采样器以及其他类型采样器(如氟化物等)。用户使用仪器类型分布 接下来,市场将如何变化? 《“十四五”国家空气、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设置方案发布》、《“十四五”全国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网络能力建设方案》的发布,为十四五环境空气市场开了一个好头。那对于大气采样器市场未来将如何发展?市场侧重点在哪儿?… … 仪器信息网为反映当前国内大气采样器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特组织大气采样器市场调研活动,并在调研结果的基础上撰写了《大气采样器国内市场调研报告(2021版)》。 报告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survey/Report_Census.aspx?id=242 欢迎感兴趣的网友联系购买报告事宜,电话:400-637-7886,邮箱survey@instrument.com.cn 图表目录:表1.1 大气采样方法表2.1 不同大气采样器种类主流厂商图2.1 大气采样器部分主流厂商2020年中国市场占有率(按销售额)图2.2 大气采样器市场发展趋势图2.3 不同品牌环境空气采样器成交单价分析图2.4 不同品牌大气综合采样器成交单价分析图2.5 不同品牌小/中/大流量颗粒物采样器成交单价分析图3.1 用户所在地区分布图3.2 用户单位类型分布图3.3 用户使用仪器类型分布图3.4 用户所分析污染项目分布图3.5 用户使用环境空气颗粒物采样器类型分布图3.6 用户使用VOCs采样方式分布图3.7 用户大气采样器保有量分布图4.1 2020大气采样器招标采购省份分布(按包数)图4.2 2020大气采样器广东招标采购城市分布(按包数)图4.3 2020大气采样器四川招标采购城市分布(按包数)图4.4 2020大气采样器江苏招标采购城市分布(按包数)图4.5 2020大气采样器招标采购单位类型分布(按包数)图4.6 2020大气采样器政府环境监测单位招标采购省份分布(按包数)图4.7 2020大气采样器招标采购逐月中标分布(按包数)图5.1 大气采样器用户采购信息渠道分布图5.2 大气采样器用户采购关注因素重要性占比图5.3 大气采样器用户品牌认知占比图5.4 大气采样器用户复购意愿占比崂应大气采样器产品线分析众瑞大气采样器产品线分析明华大气采样器产品线分析深圳国技大气采样器产品线分析金仕达大气采样器产品线分析武汉天虹大气采样器产品线分析博赛德大气采样器产品线分析康姆德润达大气采样器产品线分析
  • 环境监测市场机会空前 未来4年或超1200亿
    环境治理,监测先行。一向以“小而精”著称的环保细分领域——环境监测虽然整体体量小,但集中度较高。“十三五”开局之年见证了各种环保法规的纷纷出台落地,环保税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水污染防治法修正案、十三五生态环保规划、河长制作为环境治理的基础。进入关键节点2017年,环境监测在政策“暖风”的吹拂下,同样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随着政府愈发重视环保工作,环保行业近年来一直保持在高速增长通道。在环保工作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监测仪器也明显受益,并在污染减排、土壤调查等重点环保领域发挥着重要技术支撑作用,发展势头向好。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能够更好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也是实施环境监督的重要手段,是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的重要依据,将这一工作深入地贯彻和落实,对于环境管理有着积极的作用。    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大气室主任宫正宇介绍,目前,全国基本建成了一张庞大又复杂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包括城市的,包括区域空气的,包括背景空气的,包括酸雨的,包括沙尘暴,还有温室气体的监测。    2017年2月20日,环境保护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程立峰表示,到2020年,建立起天地一体化的监测管控体系和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持续提高生态环境的监管和执法能力。    这也就意味着,未来数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对于环境监测工作将持续加大力度,环境监测仪器有望长期受益,期间趋势包括:土壤质量检测将迎来大幅增长、重金属检测促进环境改善、恶臭有望拓展检测发展空间、微型传感器挖掘出新的潜力等等。    回望过去的十年历程,国产环境监测仪器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虽然高端环境监测仪器仍被进口产品占据90%左右的市场,但在中低端产品中,国产仪器凭借及时的维护、较低的采购价格和维护费用,已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尤其是污染源在线连续监测、烟尘烟气连续监测、SO2及NOx检测、水质常规监测方面,国产仪器已占70%-80%。    鉴于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及其相关技术是打造全方位、全天候、立体化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基石,在我国环境监测与保护工作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报告大厅《2016-2021年中国环境监测仪器仪表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分析认为 ,随着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的全线展开,环境监测将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    根据中投顾问报告的预测,“十三五”期间环境监测产业的市场空间将超1200亿元。未来市场增长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监测网络范围的扩大,从地级市向县级市扩展。“十三五”将大面积启动以县级行政单位为主要依托的“省控点”网络建设 二是监测指标的增加,VOCs和重金属监测将成为两个巨大的新市场 三是监测领域的扩展,由大气、水向土壤领域拓展 四是监测空间的扩展,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扩展。
  • JP摩根年会:全球的中国机会VS中国的全球机会
    美国加州硅谷,风险投资活跃,快速成长的公司很多。即使在湾区,也诞生过许多知名生物科技公司,但总是比不上苹果、脸谱和谷歌等著名IT公司。   不过现在,生物科技产业一扫阴霾,步入前所未有的盛境。无论从投融资、创业、新产品开发、上市、利润等数据看,都获得了惊人的成绩。研发进展捷报频传,企业业绩攀升,IPO盛况空前,VC投资活跃,并购交易频繁。   全球生物医药公司渡过专利悬崖的难关,在过去一年中首次取得年销售1万亿美元的成绩单。FDA批准了41个新药,也是1996年来创纪录的数量。许多研发型的医药公司,尤其是那些充满创新活力的生物技术公司,不断取得研发的重大突破,推高公司股价和市值,也吊起大公司并购的胃口。   作为多年的参会者,笔者在今年的年会上,明显感受到有别于往年的脉动。第33届JP摩根健康产业年度盛会上,众多比往年更乐观的投资者和企业高管,并且明显占主流。无论是在会场报告、私下交流,还是在晚间酒会,他们都喜气洋洋,对未来充满期盼。   风向标   交易狂奔,CEO们交流日程满满   【场记】   在大部分公司CEO报告中,都提到企业正在或将要加大力度进行外部开放式合作,或进行必要的对口收购兼并。这种基调和意愿在过去一年发生的各类交易中已经得到体现。根据路透汤姆社的统计分析,2014年,技术转让与合作开发更加活跃,有739项签约,涉及金额361亿美元,第四季度尤其火爆。相比过去五年,平均每季度签约155项,2014年每个季度都超过这个平均数字,说明生物医药企业的技术转让与合作开发行情看涨。现在是风头正旺阶段,而且未来还会持续数年。   最励志的案例是吉利德(Gilead)。这家公司的丙肝药销售正旺,而这正是该企业3年前出资110亿美元收购Pharmasset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当初让人跌破眼镜的高价交易,如今给公司带来上百亿美元的年销售额,利润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公司市值攀升3~4倍,从而跃居全球最有成长力和创新活力的生物医药公司。   在与几家公司报告人和CEO的交流中,笔者发现他们的活动都排得满满的,多是事先约定的商务谈判和交流活动。有的企业希望得到后续资金支持,或寻找战略合作伙伴。从参会者所掌控的资金总量看,是天文数字级的。所以,JP摩根会议期间如何利用会议和人气做更好的买卖与合作,是许多CEO都在穿梭奔忙和探索的事务。   会议期间,笔者参加了一些非上市公司的CEO报告会。尽管规模不大,但都很有特色,有的是做基因诊断和分析服务(23andMe),有的是做医疗器械,也有的是做基因测序(BioNano)。当然,也有几家是做特色药研发或孤儿药开发的。这些公司多先后完成多轮融资,有的正在考虑做私募,还有的在考虑被并购。这些信息非常有用,对投资者而言都是机会。   【点评】   交易活跃度增加,自然带来更多现金流动,投资力度也随之加大,研发企业可以通过合作交易募集急需的资金。不仅中小企业需要钱,连投资生物科技的VC和PE也在充实&ldquo 军饷&rdquo ,不断募资,并将更多的钱用于有潜力的生物科技研发公司。   在交易方面,有时也有一些制约因素,比如大药厂为渡过专利悬崖最困难的时期,必须经历公司关停并转、裁员、部门重组、研发重心调整,以及内部动荡和消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做新药合作开发与转让的交易。   不过,经历过去几年的消化和折腾,大药厂又开始务实地开展交易和谈判。不出意外的话,技术转让与合作开发的交易会继续保持活跃,从而对生物科技产业产生积极正面的作用。   中国专场,前所未有的投资欲望   【场记】   在这次JP摩根会议上,周三一天在会议酒店的32层,专门为来自中国的公司举办&ldquo 中国专场&rdquo (ChinaForum),这种专场已连续举行了好几年。尽管这几年有几家公司通过私有化退市,但到JP摩根年会的中国企业和个人还是非常多。   除了几乎每年都到JP摩根会议上做报告的知名企业药明康德、迈瑞等,今年还增加了准备上市的华大基因等国内比较有实力和有代表性的企业。他们分别向参会来宾们介绍了企业的业务和核心优势,吸引了许多投资机构的关注。会场有一半的听众是来自欧美等地的境外投资人和基金经理,他们对投资中国概念兴趣浓厚。   参会的中国企业以及注册的其他中国代表,大多怀有到美国寻找项目、投资、合作开发,甚至参股或控股的意图。这在前几年还不那么明显。笔者在会场上遇到许多来自中国的投资人,甚至有一些是资金实力强大的非医药行业投资人,他们都在关注国外健康产业的投资与合作。   在药明康德的研讨会和几家著名风险投资公司的展台,笔者也有意外收获。比如药明康德的企业创投及海外并购做得很出色,不仅管好了公司的存量资产和现金,更重要的是开拓了市场,增加了业务合作机会。药明康德与国外知名风投合作的模式十分有效,具有可操作性,实践证明已取得很好的效果和投资回报。据笔者了解,睿智化学也做了类似的布局和投资。   这是中国企业从事海外战略投资与合作的良好开端。已经有国内基金开始考虑与策划海外投资与参股医药研发上市公司,有的甚至考虑对尚未上市的公司进行战略参股。   【点评】   国内机构和投资人正在布局和考虑加大对国外生物科技的投资力度。这种投资兴趣和方向,非常吻合未来行业发展和政策导向的需求。这对中国企业提高研发实力,更多投资创新药物和产品开发,加大国际合作力度和市场渗透,都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方面,国家鼓励资金出海,另一方面,国外创新成果如此丰富多彩,中国投资人的确不想错失良机。估计会有更多的企业积极与美国公司就合作与转让谈判,也不排除对某些企业进行并购或控股投资。君联资本和复星集团已是这方面的先行者,相信随着案例和业绩的披露曝光,更多的投资机构将涉足海外生物科技投资。   大起底   生物产业爆棚有三重底气,大资金涌入   过去一年,整个生物医药行业,无论从销售金额、利润指标、业绩成长及企业帐户的可支配资金,都有明显改观。正因为整体形势好,企业底气足,也愿意在研发、并购、合作开发、技术转让、资产重组和处置上有更多交易。   对投资者和股东而言,一级和二级市场都充满收获&mdash &mdash IPO创历史新高,VC投资力度加大。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连续3年高增长,使得专注于生物科技长线投资的机构投资者、基金经理和股民扬眉吐气。正因为业绩好,信心指数高,使得更多资金涌向生物科技领域,也敢于投资更多项目。连传统不关注生物科技的基金和投资者也想参与其中,分享生物科技业的美好未来。   业绩超出预期   尽管过去几年生物医药界面临巨大的专利悬崖冲击,失去不少重磅药的市场独占权,但通过推出新产品、加大研发力度、合作开发和企业并购,整个行业保持稳健增长。   今年JP摩根会上的CEO们底气十足,信心倍增。介绍公司业绩和展望未来报告者,既有著名的大中型生物技术公司如Gilead、Celgene、Biogen   Idec的老总,也有新上市股价翻若干倍的新兴企业。   再生元(Regeneron)公司的会场迁移,见证了其发展轨迹。公司成立25年,每年都参加JP摩根年会。最初其被安排在三楼的小会场 随着公司上市,逐渐规模做大,今年被安排在更有档次的主会场。JP摩根会议的主会场,通常是二楼的Colony   Room和最大的Grand BallRooom会场,可以容纳最多的听众。   在挤满听众的会场上,CEO们还不无幽默地调侃起分析师所作的预测。有的分析师当初只预测了实际销量四分之一的销售额。当然,由于误判,有的分析师被迫更换工作。CEO们希望分析师们的预测更准确客观,Good Luck!   研发突飞猛进   肿瘤细胞免疫治疗和诸多新靶向药物的研发进展,无疑是最受关注的。从几家大药厂近期的临床研发数据和新上市公司的研究进展看,结果非常吸引眼球。在抗肿瘤药开发和治疗手段方面,这几年有突飞猛进的变化。   在基因检测业务,尤其是新一代测序仪的开发方面,除了Illumina这样的领军企业报告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数据和结果外,也有像BioNano这样的小公司取得令人鼓舞的研发进展,尤其是在长链基因片段测序及临床诊断应用方面,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随着诊断业大佬罗氏出重金控股Fundation   Medicine,基因检测和个性化诊疗会有新一波的投资与合作热潮。   丙肝药物的研发进展及合作并购也颇受关注,与会者对这方面的数据和最新结果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关注。这是全球性的医疗问题,亚洲市场同样巨大,因而中国企业在丙肝分子诊断和治疗产品的开发上也应积极投入,寻求海外双赢合作。   冷思考   是否低估了热门领域的挑战?   参加今年JP摩根会最大的收获是,感受到行业新一轮的繁荣,会了许多新老朋友,得到许多很新的动态发展和信息,也初略地了解到交易合作对手、投资机构、研发公司和药厂的兴趣和重点,这对生物医药产业运营和投资非常有价值。   4个整天的会场和场外交流,9000多人参加的行业盛会中,400余家公司高管报告了过去一年的成就。多数CEO话里行间透露出满意和成就感,但也有高管并不这样看。他们担心生物科技股已经偏离其合理估值,或许会出现泡沫破裂。   2014年,有110家生物科技企业在美国上市,VC投资金额同比增加29%,FDA批准新药41个,形势一片大好。尤其像Juno药业,去年12月上市时募集3亿美元,上市后股价继续攀升,市值达到45亿美元 另一家生物科技公司Kite公司市值达30亿美元。   这在以前很少见。在生物科技领域,尚未有产品销售的公司就几十亿美元的市值,是否意味着市场失控,投资者失去理智?   历史上,生物科技是经历过泡沫破灭的,那是在2000年完成人类基因组测序之后,疾病基因和相关诊疗没有取得预期的进展,投资者纷纷&ldquo 以脚投票&rdquo ,引起生物科技股股价大幅下滑、哀声一片,许多公司因此破产倒闭。   在金融风暴期间,生物科技股也受过重创,尤其是小公司,IPO窗口关闭,募集资金困难,导致一些小企业无法生存。   即使在过去一年股市繁荣的时候,也有一些公司因为临床试验结果欠佳导致股价下滑,其中还包括刚上市的股市新秀。比如,CART相关的临床试验受挫,马上影响到部分公司的股价 AbbVie与Gilead争夺丙肝药市场,以及药品经销商对价格的限制,也导致关联企业的股价波动。   在基因治疗领域,这几年势头正旺,也许正在或将要发生投资过热的现象。美国著名基因治疗专家、宾州大学医学教授James M Wilson表示,他不曾预料到,过去18个月投资会这么火爆,&ldquo 许多公司和投资人低估了这一领域临床应用所面临的挑战。&rdquo 他认定现在有泡沫,基因治疗或许首当其冲。他过去曾有这样的尴尬经历,现在正在帮助RegenXBio公司创业,他希望过去的经验教训能让团队更加务实。   无疑,企业要持续发展,就需要有更多原创的技术和产品,没有创新就永远被动,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当然,注重创新研发,机会与挑战并存。最重要的还是要整合好资源,培育企业创新文化和氛围,激励团队减少内耗和折腾,提高效率和执行力,并有好的发展计划和策略。资金总是跟着人走,有好的项目、题材和团队,就不愁资金短缺。   那么,生物科技的异常火爆,是否会在今年继续?这是个问题。钱多是好事,但钱太多也容易坏事,希望今年继续稳健而适度地增长,也希望中国的投资人和企业家在国际化资本化及跨境合作并购方面继续探路,获得更多机会。   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惟有开放式心态,才能做更多的有价值的投资与业务拓展。
  • 未来我国食品检测市场机会更多在基层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国家政府对此重视高度不断提升,投资力度持续加大。近日多个中央文件显示,随着国家级、省市级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的日趋完善,未来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商机将更多的集中在基层市场。   2015年2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据统计,此次的一号文件有七处提及食品安全,明确要求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加强县乡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其中包括落实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费用补助政策。   2015年1月22日,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在山东济南召开。会议指出,2015年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基层监管队伍能力建设,加快推动地县监管机构建设,充实监管人员,落实监管经费,改善监管条件,切实解决监管&ldquo 最后一公里&rdquo 问题。   另外,国家食药监总局在今年1月底印发了《关于加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食品(含保健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为四级架构模式,重点支持建设国家、省、市、县四级检验检测机构。该《指导意见》的制定发布,这标志着我国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的顶层设计已初步完成。   上述文件或政策显示,目前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食品检测相关的能力建设投资也在不断加大。2014年12月初,国家发改委公布全国首批30个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县名单,据仪器信息网不完全统计估算,该试点项目的总投资将超过2亿元,分别由中央与地方政府承担。   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近来甘肃、山东、河北等多个省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基层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问题已纷纷提上日程。   例如,2014年甘肃省落实中央补助地方能力建设专项资金1.52亿元,实施甘肃6个市州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项目9600万元,推进县级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甘肃省财政则投入专项经费1.37亿元,主要用于市县检验检测、基层执法装备等能力建设。   山东省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和执法能力建设,着力治理餐桌污染。2015年预算草案将安排食品药品安全资金4.03亿元,增强升级食品检验技术支撑能力。山东省政协委员、民革青岛市委秘书长王夕源则表示,增强食品检测能力,尤其是基层检测能力尤为重要。   2015年河北省将充实基层食药安全监管力量,推动县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资源整合以及农产品检验检测资源整合,推进135个县(市)农产品质检项目建设,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能力在监管资源整合中不削弱、有加强。   最后再赘述一句,近几年来国产仪器设备的性能巳有大幅提高,有业内知名专家特别撰文盘点了目前可满足基层食品安全检测需求的国产仪器类别与品牌,并多次直言:&ldquo 国产仪器设备绝大部份已能胜任县级和基层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要求&rdquo 。因此,基层政府在进行相关仪器设备采购时应当综合考量那些&ldquo 积极&rdquo 投标的国产品牌产品,希望不再出现国产仪器莫名被拒招标大门外的事情。反过来,国产仪器制造商在提升产品性能与质量的同时,还应借助&ldquo 天时地利&rdquo 优势,完善并保证售后服务的品质。 编辑:刘玉兰
  • 网友:另眼看国产仪器品牌企业2015年的机会
    日前,一位网友在仪器信息网论坛发布帖子《另眼看国产仪器品牌企业2015年的机会》,引起大家的关注。原文分享如下:   2014年已接近尾声,纵观今年中国仪器市场,可用&ldquo 并不乐观&rdquo 一词来形容。相比于前5年,中国仪器市场双位数的增长不再,迎来的是个位数增长,甚至是负增长。造成如此景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宏观经济继续下行,对其客户在工业领域占比重较大的仪器企业影响更甚 另一方面是从去年开始,中国政府反腐举措加强,经费审核趋严,导致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监管和学术研究领域的采购更加谨慎 最后是一些在食品、检测行业的改革措施还悬而未决,导致一些采购意向处于观望之中。   最近,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提出了&ldquo 不少科研设施和仪器重复建设和购置,闲置浪费比较严重,专业化服务能力不高&rdquo ,也着实让不少仪器企业紧张了一把,给未来的仪器市场增添了更多的未知数。   (以上摘自仪器信息网《2015年中国仪器市场机会何在》)   在此背景下,国产仪器市场的机会何在不得不让我们深思&hellip &hellip   仪器信息网的编辑视点从政策面和市场需求面出发对整过中国仪器市场机会进行了剖析,不无道理!而摆在我们面前的是,面对如此市场机会,作为国产仪器的品牌企业又该如何应对,其实更加值得探讨和研究。   市场机会对于所有企业来讲都是公平和公正的,不分国产仪器品牌和进口仪器品牌,所以如何吃到更多的蛋糕或者分到更大的蛋糕才是国产仪器品牌更应该关注和正视的问题&hellip &hellip 简单来讲,机会固然重要,但把握机会的能力更显关键,否则一切都是零。   回归现实,国产仪器品牌企业在技术领先性和产品线深度与长度面与进口品牌之间的差距是明显短板,一切想以此为突破口的想法在近几年来说都是不可能,这一点与癞子头上的虱子一样,明摆着。而前些年在国产仪器中一直主导业界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优势价格动作是不是就具有把握未来机会的能力呢?笔者认为,这更是一条不归路!所有成熟产业的发展历史都告诉我们,价格武器的作用只是在行业特定发展时期起着阶段性作用,并且价格武器也被无数成熟产业和品牌企业证明过,这是一把双刃剑,杀敌一千自伤八百,更可怕的是低价是企业未来品牌建立过程中最恐怖的,它无疑是品牌企业的&ldquo 肉身炸弹&rdquo ,不可常用,不可多用&hellip &hellip   当产品技术、价格无法实现突围,我们不自觉就会转向品牌、营销和服务,乍一看好像没错,可认真分析一下,似乎又有点问题:品牌似乎又是一个未醒的雄狮。国产仪器发展历史不长,这一点众所周知,品牌积累所需要的时间和氛围似乎都差了那么一点,这是硬伤。看上去,目前的国产仪器企业能排上号还真有那么几家,可现实是这些都还不足以形成品牌的力量,顶多也就是个知名度的传播。因为品牌的鲜明特征是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并具一定忠诚度,目前排位靠前的国产仪器企业好像并没有具备这一点。所以,品牌力量的发酵还需要更大的投入和时间积累,现实情况下,少依赖一点更靠谱,更别说想以此突围了。   欧拉,接下来就更清晰了:营销和服务成了国产仪器把握机会和突围的不二选择。纵观行业内相关知名企业,目前各家的营销模式和服务重视度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讲,提升空间都较大,可以说是大有可为。如果相关企业能深入进行一场&ldquo 以服务为支点的营销变革&rdquo ,我相信,2015年国产仪器品牌的日子会好过很多。   首先说营销,一说到营销,很多熟悉的词汇就蹦进我们的脑袋:从先前的&ldquo 渠道为王&rdquo 到后来的&ldquo 掌控终端&rdquo ,从&ldquo 通路深耕&rdquo 到&ldquo 一对一营销 &rdquo &hellip &hellip 不一而足,更别说近几年兴起的新营销、网络营销了&hellip &hellip 但对于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仪器行业来说,这一切似乎还远,我们要做的是解决好更加基础和务实的问题,结合仪器行业企业营销模式和手段的现状,个人觉得首先要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就是企业销售战力的提升 其二是加强产品价格的管控 其三是合理分配&ldquo 通路&rdquo 毛利。   销售战力是企业业绩实现最直接的原动力,没有良好的销售战力,业绩就无从说起。目前仪器行业的销售也还处于摸索阶段,很多企业除了打&ldquo 人脉关系&rdquo 这张牌,基本上都面临着&ldquo 无人卖&rdquo ,&ldquo 不会卖&rdquo &hellip &hellip 的现实,所以我们首先要不断加强业务团队的组建和建设,不断加强销售团队的技术培训和业务培训,不断培育新的行业销售人员数量,提升质量,甚至要拓展思路,改变招聘模式从其它关联行业挖掘业务精英&hellip &hellip 因为这是&ldquo 本&rdquo !当然,除了业务团队的数量和质量外,我们也要注重运营模式的创新,注重重点区域市场的运营,传统的单兵作战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重点市场开拓的需求,标志性市场的业务攻关才是关键,因为这是&ldquo 源&rdquo !追&ldquo 本&rdquo 溯&ldquo 源&rdquo 是基础,不可大意失荆州!&hellip &hellip 再看看价格管控和利润分配,看上去这两点好像跟营销没那么大关联,或者说他对营销的关键影响没那么大。真的是吗?!我们不妨逆向来思考这个问题&hellip &hellip 价格管控不好的直接结果是什么?!从外部竞争层面来讲,是低价竞争 从内部来讲,则是区域市场的保护和业务人员的利润丧失,不是吗?!试想,如果业务人员的基本利益无法确保,又谈何合理利润分配?谈何销售战力打造呢?!好了,道理就这么简单,看似具有独立性的问题其实没那么简单和独立,要确保良好的销售战力,适当的市盘控制和合理的利润确保和分配都必不可少!没有一个企业可以在忽略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去实现经营的使命。   营销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每一个点都关乎企业整体业绩的提升。相对目前国产企业品牌企业在这方面的处理方式,各位可自行根据企业自身状况去补强和调整,相信想到了,做好了,业绩自然不是个事。   再来说说服务吧。其实服务在很多行业早已被纳入营销策略层面进行考量。那么为什么笔者还要特别强调服务对于国产仪器品牌企业把握机会的重要性呢?一是因为服务是国产仪器品牌企业竞争对手固有的劣势,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最有效也最直接 二是服务对于技术密集型企业来讲本身就是至关重要的。营销里有一名言:卖出产品不是销售的结束,而只是销售的开始。服务在仪器行业里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进口品牌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一点从很多使用者对进口仪器的吐槽就可感知 二是服务对于仪器行业来说不可或缺,服务本身就是产品重要组成部分。当面临这样的机会,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加强火力攻击呢?!试想,如果我们能在竞争对手最薄弱的一环做到绝对优势化差异,结果会是什么?!这不得不让人憧憬!所以说,国产仪器品牌企业服务优势化差异的建立是如此迫切和务实,因为他能让市场机会变得那么真实和可以期待!   综上,产品(技术),营销,品牌,服务&hellip &hellip 国产仪器品牌企业要在客观务实认知与进口品牌差距的同时不断进行SWOT分析,趋利避害,善用自身优势的同时逐步完善,各个击破,&ldquo 游击战&rdquo 也好,&ldquo 地道战&rdquo 也罢&hellip &hellip 逮住了老鼠才是好猫&hellip &hellip 因为我们不用但心没有市场机会,我们更怕的是你没有把握机会的能力!加油吧,2015!   空空道人 2014年11月   原帖:另眼看国产仪器品牌企业2015年的机会
  • 结核分子诊断市场快速增长 主要机会集中在县级单位
    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控制中心副主任成诗明近日在广州调研期间透露,根据即将出台的结核病防治“十三五”规划要求,到2020年,100%地市级定点医疗机构需具备开展药敏试验、菌种鉴定和分子生物学诊断能力,80%东中部、70%西部县区需具备开展分子生物学检测的能力。  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国内3000多家县级医疗机构几乎没有结核病分子生物学检测能力,对于从事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的企业是难得的机遇。粗略估算,按目前市面分子诊断仪器15万元/台的售价,以及每台仪器平均一年配备1000份试剂的水平来看,一年的市场容量将达到6亿元,且试剂销售在疫苗广泛普及前将持续的增长。  分子诊断等新技术将推广  “在2020年前,不会有新的结核疫苗上市,加快推进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是结核病防治重点。同时,新型诊断工具将逐步纳入基层医疗保险范围,并将加快新诊断试剂的供应。”成诗明指出。  结核病防控一直是医疗领域的难题,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精准有效的病原学实验室诊断方法。国内常用的检测方法为痰涂片法,其检出能力仅为15%,容易造成患者漏检 而作为诊断确诊标准的痰培养法检测周期长达月余,可能延误患者最佳治疗时期。  为此,国家在“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传染病防治专项中,着力推进结核病新型诊断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力图从源头控制病发范围,大幅降低治疗负担。其中,以迪澳生物为创新代表的恒温PCR扩增技术在实践中受到重点关注。恒温PCR扩增技术具备效率高、成本低、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等特点,特别适合于综合医疗机构快速筛查,以及地县级基层疾控单位的推广使用。  细分领域公司获关注  迪澳生物作为国家“十二五”传染病重大专项课题牵头单位,自主研发了国内首个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认证的结核分枝杆菌恒温荧光检测系统DeFast.TB,提供由专有仪器、配套试剂组成的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核酸检测解决方案。  2015年,国家卫计委疾病局向全国推荐使用的结核病新诊断技术中,建议将恒温扩增法在县区级以上的疾控系统及各大医院推广使用。另外,公司正在CFDA注册中的结核感染免疫诊断产品SPOTest,临床实验与国际同类产品具有同比竞争性。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首创的国际领先结核诊断产品也已进入临床验证,有望解决菌阴类结核诊断的世界难题。下一步,迪澳生物将发挥分子和免疫两大研发平台的作用,纵向深入结核病耐药诊断和疫苗研发,横向开发其他类重大传染病检测技术,力争成为传染病IVD诊断行业领导者。  据悉,公司结核分枝杆菌恒温荧光检测系统DeFast.TB已签约终端客户共28家。其中,省、市级专科医院10家,省级疾控4家,共600多台仪器进入各省2016年疾控集中采购计划。公司目前已启动A轮融资计划,预计2016年销售额将达到4000万元,将实现净利润1000万元。
  • 天美内地销售占72% 拟欧美物色收购机会
    据香港信报报道,2011年年底在本港第二上市的科技公司天美控股(1298)30日表示,公司业务涉及内地食品安全需要的科学仪器,料将受惠于中国政府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总裁劳逸强预计,未来毛利率可继续保持33%左右的水平,此外,公司将在欧美市场寻找收购机会。   天美的主要业务为科学仪器产品生产及销售,公司已在2004年7月在新加坡上市。内地各大专院校、研究所、政府机构,以及不少食品企业均为其客户。劳逸强特地介绍内地食品安全监管流程,强调中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和检测关卡重重,投入亦渐增,令公司对中国市场未来发展乐观。   早前,该公司亦参与内地某品牌牛奶中含有「黄曲霉素」的检测工作。该公司未来将扩充和加强在内地和亚洲市场的营销网络。2010年内地市场销售额占比为72%。   内地销售占比72%   鉴于欧美市场经济动荡,劳逸强表示,去年公司完成欧洲两家公司的收购,将在欧洲市场推出新产品,料给集团带来额外收益,未来还回继续在欧美市场寻觅收购机会,并尽量通过内部资金完成。该公司毛利率稳定,2010年录得32.5%,劳逸强称未来可保持该水平。
  • 2022上半年采购意向2.5亿 土壤三普市场机会已然开启
    自今年3月国务院发布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以来,各省市按照“一年试点、两年铺开、一年收尾”的时间安排进度陆续开展土壤普查试点工作,相关单位也迅速响应建项采购。仪器信息网根据网络公开招标平台发布的信息,对2022年1~7月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项目中标信息和政府采购意向进行整理统计,以此窥探土壤三普市场规模。表1 2022年1月~7月土壤三普项目中标盘点采购单位项目名称中标单位成交金额(元)太仓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太仓市第三次土壤普查表层土调查与样品采集项目苏州苏锦复地环境科技有限公司990/个点位太仓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太仓市第三次土壤普查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服务项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348000太仓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太仓市第三次土壤普查实施方案编写技术服务项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150000太仓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太仓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表层土壤样品制备项目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140/个点位太仓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太仓市第三次土壤普查样品检测项目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1244880仪征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仪征市第三次土壤普查外业调查采样服务采购项目江苏茂源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346000仪征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仪征市第三次土壤普查数据处理分析与制图服务采购项目爬山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77900昆山市耕地质量与植物保护站昆山市第三次土壤普查表层土壤样品制备与检测项目河南华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837760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榆中县第三次土壤普查试点工作内业测试化验采购项目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362200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榆中县第三次土壤普查试点工作样品制备、流转采购项目甘肃省地质调查院554900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榆中县第三次土壤普查试点工作外业调查采样采购项目甘肃省地质调查院1634900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四勘院第三次土壤普查样品制备中心建设项目酒泉市怀茂建筑安装工程公司1340768.34河北省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河北省农业开发项目中心)河北省第三次土壤普查试点项目01包-16包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大队、华北地质勘查局五一四地质大队等16家单位18514945明光市土壤肥料工作站明光市第三次土壤普查表层样品采集调查项目天津华勘环境治理工程有限公司、安徽国科检测科技有限公司1289772东营市垦利区农业农村局垦利区第三次土壤普查项目外业调查采样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八〇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825075天门市农业农村局天门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项目武汉华中国土科技有限公司2530000据不完全统计,1~7月网络公开招标平台发布土壤三普中标项目16个,成交金额超3000万元,涉及6个省份,分别为江苏、甘肃、河北、安徽、山东和湖北;其中,江苏省远超其他省份,发布中标项目8个,其中试点市太仓市5个,据悉江苏省自土壤三普启动以来,精心组织、超前谋划,一直走在试点工作前列。在本次统计的中标项目中,采购单位主要为农业农村部/厅/局及其下属单位(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耕地质量保护相关部门、土壤肥料工作站等),采购需求主要涉及外业调查、样品采集,以及样品制备与检测三个方面,涉及具体仪器采购的项目不多,中标单位也多为地质勘查和检测机构。此外,仪器信息网根据网络公开招标平台发布信息,对各省份土壤三普采购意向进行了不完全统计,2022年4~6月土壤三普政府采购意向约65个,规模近2亿元(点击查看:近2亿!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项目迎来采购热潮);7~8月采购意向约14个,预算金额超4500万元。 据悉,2022年将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0个以上县开展土壤三普试点工作,由于土壤三普刚开始不久,各省市县土壤三普进度不一致,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已有24个省公布了土壤三普试点县,江苏、浙江、河北和重庆等15个省明确了土壤三普项目采购意向,截至发稿日,采购规模约2.5亿。根据目前的发展态势,预计下半年其余的16个省也将陆续发布采购意向,按照上半年市场规模推算,这一部分采购金额或将达3个亿。近期采购意向汇总如下(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8月1日):表2 2022年7~8月土壤三普项目政府采购意向采购单位项目名称采购需求预算金额(元)预计采购时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开展自治区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主要设备采购)Pad移动终端(含热签印标打印机),罗盘,电导率速测仪,土壤紧实度仪,土壤样品整段标本盒等67700007月浙江省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总站杭州市富阳区、桐乡市、温岭市第三次土壤普查表层土壤样点调查与采样表层土壤样点共1929个,分多标段采购。38770007月浙江省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总站杭州市富阳区、桐乡市、温岭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剖面调查与采样耕地、园地土壤剖面样点97个,林地、草地土壤剖面样点7个,分多标段采购。23960007月浙江省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总站杭州市富阳区、桐乡市、温岭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样品制备、流转、保存表层土壤样1971件(含平行样),土壤剖面样424件(含平行样)。7210007月浙江省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总站杭州市富阳区、桐乡市、温岭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样品检测耕地、园地土壤剖面样396件,林地、草地土壤剖面样28件。分多标段采购。122590007月绥阳县农业农村局绥阳县第三次土壤普查服务采购1、完善土壤分类系统与校核补充土壤类型; 2、以土壤理化性状普查为重点,开展910个表层样和35个剖面样外业调查和内业测试; 3、整理分析审核调查和测试数据,更新完善全县土壤基础数据,查清土壤特征和质量状况。13700007月纳雍县农业农村局纳雍县第三次土壤普查项目1、完善土壤分类系统与校核补充土壤类型;2、以土壤理化性状普查为重点,开展1047个土壤表层样、27个剖面样的调查采样,调查样点立地条件、土壤类型、土壤利用信息,形成数据成果、数字化图件成果、文字成果15000007月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机关西藏自治区第三次土壤普查试点区级工作采购项目试点工作期间的区级培训和技术指导、样点校核、样品制备流转与保存、质量控制等内容26590007月安顺市平坝区农业农村局平坝区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 —7500008月巴楚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第三次土壤普查项目对巴楚县土壤性质、土壤类型、土壤立地条件及土壤利用状况进行普查,构建土壤数据库 、样品库,开展土壤质量状况分析,成果汇交汇总等20363008月莎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莎车县第三次土壤普查项目对莎车县盐碱地土壤性质、土壤类型、立地条件及土壤利用状况进行普查,构建土壤数据库、样品库、开展土壤质量状况分析,成果汇交汇总等3109008月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贵州省第三次土壤普查纳雍县土壤样品检测化验分析土壤样品检测化验分析、质量控制90200008月上海市奉贤区农业农村委员会第三次土壤普查检测项目开展第三次土壤普查外业采样、制样工作10500008月上海市奉贤区农业农村委员会第三次土壤普查检测项目开展第三次土壤普查样品内业检测分析工作20000008月往期土壤三普相关政策和进度盘点回顾:盘点:多方位齐头并进 各地加快推进土壤三普工作部署近2亿!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项目迎来采购热潮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第二批检测实验室名单公示 共计363家进度一览!多省启动第三次土壤普查第一批外业调查采样机构筛选工作
  • 从JPM2024看科学仪器市场机会——重点趋势关键词盘点
    各位仪器信息网的读者大家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最近几天与JPM 2024有关的新闻都广受关注,作为全球生物医药健康领域规模最大的投资产业交流大会,多家生物技术/医药的巨头企业CEO都在会上对23年业绩24年市场预期进行了汇报和互动。这些跨国仪器巨头CEO关注的投资焦点和行业趋势有哪些?本文我们将赛默飞、丹纳赫、安捷伦、沃特世、布鲁克等跨国仪器企业在会中频繁提及的前景市场进行摘录与分析,以飨读者。制药&生物技术(Pharma&Biotech)终端市场规模约为120亿美元,年均增长约为中位数,其中最大的市场是制药市场,年均增长为高个位数。赛默飞CEO Marc N. Casper:随着我们在制药和生物技术中的市场份额扩大, 过去该领域只占我们业务的三分之一左右,而现在约占60%,我们预计2024年制药业务将以4-6%增长。同时,我们看好中国本土的创新药物行业,其也将成长为一个具有本土特色的行业,其中赛默飞也将在供应方面发挥作用。丹纳赫 CEO Rainer Blair:2024年将是一个“过渡年”,特别是在生物加工业务方面,由于生物制药资金环境的下行,该业务受到了影响。丹纳赫预计在2024年下半年会看到生物加工业务的恢复,当前已经观察到,生物加工领域的客户已经恢复到了正常的订单模式。沃特世CEO Udit Batra: Waters的整体业务组合以制药为重点,占收入的60%,从业务板块来看,47%来自仪器,超过50%是循环收入(20%是化学产品,30%服务)。从生物制品的角度看,3年前,Waters在制药行业的收入中,大分子的收入不到20%。如今,这个数字超过了35%。在制药领域的未来展望中,Batra认为生物技术公司已经企稳。加上中国未来的结构性趋势非常有吸引力。因此,Batra预计复苏主要集中在生物技术领域、CDMO领域、品牌仿制药等领域。安捷伦 CEO Mike McMullen:我们服务于一个650亿美元市场,市场长期增长前景为4-6%,制药是我们最大的终端市场,同时我们的制药业务在过去四年中实现了双位数的增长,约占安捷伦总业务的36%。蛋白质组学蛋白组学的市场有多大?各个调研机构都有自己的观点,身处其中的玩家更是春江水暖鸭先知,Olink认为这是一个研究领域190亿美元、诊断领域160亿美元,合计350亿美元的大市场。赛默飞CEO Marc N. Casper:赛默飞2023年花费31亿美元收购的蛋白质组学标杆企业Olink,我认为这是赛默飞在质谱与生命科学解决方案业务完美契合的方案。作为分析蛋白质的金标准——质谱技术,头部质谱厂商均孵化着自己的“看家本领”,并在不断改善提升。赛默飞2023年推出的Orbitrap Astral高分辨质谱仪就是为解决蛋白质组学分析瓶颈的创新产品,其最适合的应用场景有:1. 高灵敏度检测与Astral非对称轨道无损质量分析器低样品上样,包括单细胞实验;2.精准的非标定量(LFQ)和串联质量标签(TMT)的定量分析;3.在更广泛的动态范围可用于生物制药选择天然蛋白复合物的综合分析。丹纳赫 CEO Rainer Blair:12月初我们完成了对蛋白质组学研究耗材供应商Abcam的收购,随着我们对蛋白质及其在治疗和诊断中的重要性理解的不断扩展,所有这些蛋白质组研究将继续变得更为重要。布鲁克CEO Frank Laukien:在“后基因组”时代,对蛋白质组学、多组学和空间生物学以及单细胞生物学等领域的投资正步入新一轮周期。蛋白质组学及相关领域,如糖组学、脂质组学、代谢组学、表观遗传学等......将至少与基因组医学一样重要,在许多领域将能够远超越基因组医学的成就。在此背景下,中国市场在蛋白质组学方面有着可与世界其他地区媲美的巨大雄心,2023年中国启动了蛋白质组人体导航计划(π-HuB Consortium),该项目的领导者将其设想为一个300亿人民币的30年项目,旨在绘制人体蛋白谱图。该联盟已购买了高分辨质谱仪用于开展工作。PFAS分析检测 环境分析测试是一个全球增长的市场,约为2.5亿美元,预计增长率为15-20%。五年前,还没人谈论PFAS,而本次JPM大会,我们看到多位仪器巨头CEO频繁提及,而PFAS也不仅仅是水质检测的市场,已经开始超越环境市场,拓展到食品安全领域,甚至还可能拓展到其他市场。安捷伦 CEO Mike McMullen :随着监管PFAS化学品的法规有所增加,消费者的专业关注度也在增长,基于此FDA和其他机构开始考虑PFAS是否会对已确定的影响之外对人体健康产生其他后果。因此,安捷伦、沃特世的CEO都频繁提及PFAS的增长,其可以通过分析仪器设备提供服务。沃特世CEO Udit Batra:食品和环境领域的年均增长率为中个位数,大致与全球GDP增长相当。这主要是由于对食品和环境中PFAS等杂质进行更高灵敏度分析测试的需求在逐年增长,基于此Waters也在积极关注该领域,提供高灵敏度的分析检测仪器。半导体、先进材料半导体作为一个长期增长市场,与现在的电动汽车、能源存储、下一代电池等发展一样,该细分市场的规模约为5亿美元,增长率为8-10%。赛默飞CEO Marc N. Casper:半导体、先进材料、清洁能源转型将带来巨大增长空间。沃特世CEO Udit Batra::材料领域的年均增长率也在中个位数,该领域主要涉及聚合物和材料测试,近年来对环保和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急剧增长,包括电池和电动汽车等细分领域,Waters也在积极关注该领域。写在最后:此外,关于“市场动荡”的看法,多家跨国仪器企业CEO均提到,我们服务的科学仪器市场并没有崩溃,只是因为前几年的需求过于强劲,导致眼下仪器需求急剧下降,同时在某些终端市场由于质量控制,市场增长确实有所放缓,但整体看来仪器市场的长期增长驱动力仍然在。确实,从2020年算起,科学仪器行业内的大小企业都吃上了各种红利,有的就此“飞升”,有的借此“完美转型”,对此,可以说“万物皆周期,均值回归是一种必然”。接下来的“至暗时刻”中,更应该夯实自身技术,找准发力的赛道,静待花开的那一天。
  • 高速增长中,挑战就是机会
    牛津仪器2011年展望:高速增长中,挑战就是机会 牛津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鹏先生   2010年牛津仪器不论是整体还是中国分部,不论是销售额还是利润都取得了巨大的增长。这就为新的一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牛津仪器在中国的业务在过去十多年中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年增长率。到2010年,我们已经在中国建立了集生产、研发、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体系。我们的销售和服务网络已经遍布全国。我们在中国的东、南、西、北的四个办事处和在上海的工厂为公司在中国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新的一年中,牛津仪器在继续扩充现有产品和市场的前提下,将着眼于新产品、新应用、新行业的开发,同时扩大与供应商、代理商、客户和科研院所的广泛合作,让大家一起快速成长,也让大家一起分享成长。   我们的目标并非只是经济上的增长,我们还将致力于促进员工个人的发展、促进行业的进一步规范、促进中国的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以及和促进环境的干净美好。   我们对2011年充满期待,也充满信心。
  • 国产数字PCR仪的机会在哪里?
    p    strong 数字PCR /strong 作为第三代PCR技术,是将分子生物学与现代微机电、微纳制造等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典范。数字PCR以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为基础,结合现代微机电和光学检测技术,实现单分子水平的核酸精确定量检测。该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为核酸精确测定和基因分析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并具有比传统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更好的精确性和灵敏度。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062757ef-6d07-48f1-b686-018cced0dbff.jpg" title=" 0.jpg" alt=" 0.jpg" width=" 634" height=" 20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34px height: 200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微滴式数字PCR仪原理 /strong /p p   Markets and Markets在2017年6月发布研究报告,对2017年~2022年定量PCR和数字PCR市场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分析指出,全球定量PCR和数字PCR市场将以8.9%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2年将达到53.1亿美元,市场前景无疑是很具有吸引力的。 /p p   但数字PCR目前在科研和临床的应用还比较初步,数字PCR市场规模仅占到荧光定量PCR仪的1/10,且主流产品多为欧美跨国公司的高端仪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aee7af9b-113a-44a6-81d4-804f4cb8d5f8.jpg" title=" 机遇.jpg" alt=" 机遇.jpg" width=" 300" height=" 30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300px " /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技术壁垒高、国产品牌起步晚,国产数字PCR仪的机会在哪里? /span /strong /p p   仪器信息网邀请到锐讯生物市场总监徐亚骏、新羿生物副总裁杨文军、臻准生物联合创始人兼CEO郭枫三位国产数字PCR企业高管,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p p    strong 徐亚骏: /strong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国家“进口替代”的政策导向是对数字PCR研发的大力支持。 /span /strong /p p   进口替代一直是国家鼓励的思路。国家在药品的替代上已经执行很久并且有成熟的扶持政策和导向,下一步就是医疗器械。目前,在精准医疗领域,国内绝大多数企业都耗巨资购买国外的设备和试剂耗材。纵观过去几年热热闹闹的精准医疗行业,最大的获利者其实是像Illumina, Thermo Fisher这样的国外上游设备供应商。所以国家支持国产自主知识产权的上游设备研发的决心是坚定的。 /p p   国产数字PCR仪的机会和潜力巨大,同时也是大势所趋,跟当年荧光定量PCR仪由进口到国产替代的路径很类似。具有硬核研发实力的原创型科技公司才能占据市场竞争主动权。目前低端设备的国产替代进展很快,企业、高校和医院实验室里低端设备已经完成大比例的国产替代。高端设备目前仍然以进口产品为主,国产替代和自主研发是趋势也是刚需。 /p p    strong 杨文军: /strong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机会在于技术创新+国内产业优势+数字PCR应用的普及。 /span /strong /p p   虽然数字PCR市场现在基本上还是被国际大品牌所占有,国产数字PCR仪将会有很多机会。 /p p   首先,通过技术创新规避了现有成熟品牌目前所有的缺陷,在样本制备、芯片设计、数据采集等各方面有较大的性能提高 其次,利用国内的产业制造优势,仪器、芯片、耗材成本大大降低,使得数字PCR仪进入临床应用具备了经济可行性 另外,一些优秀的国内数字PCR厂商,比如新羿生物,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数字PCR系统基础上,大力开发肿瘤液体活检、无创产前筛查、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等领域的诊断试剂盒,这将迅速推动数字PCR的应用和普及。 /p p   国产仪器比国际品牌能更好的与国内科研领袖开展学术合作,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对客户需求反应更迅速,技术支持方面更能满足国内客户的需要。 /p p    strong 郭枫: /strong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国产数字PCR生产产业链非常成熟,性能优越的数字PCR会和进口产品同等竞争! /span /strong /p p   数字PCR市场还在发展早期,市场规模还很小,虽然市面上可用的产品主要是进口产品,其实远未形成真正的垄断。 /p p   数字PCR仪器研发生产所需要的人才、微纳加工工艺、制造业产业链、软件算法开发和应用开发等资源,国内已经非常成熟且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所以国产数字PCR仪器的性能已经达到或超越国外产品。而且国产数字PCR企业可以提供更高性价比的产品、更高效的配套服务。未来的数字PCR市场一定是国产和进口产品同等竞争的局面。只要国内企业做好口碑,最终的数字PCR市场将是国产产品为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shuzipcr" target=" _self"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trong 点击此处,进入仪器信息网数字PCR专题 /strong strong /strong /a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none " strong 扫码关注“3i生仪社”,了解更多生命科学仪器资讯。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e220b3e9-dbc2-4f2a-a267-3b3f7c034ef7.jpg" title=" 3i生仪社二维码.jpg" alt=" 3i生仪社二维码.jpg" /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