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食品谣言

仪器信息网食品谣言专题为您整合食品谣言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食品谣言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食品谣言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食品谣言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食品谣言话题讨论。

食品谣言相关的论坛

  • 十大网络食品谣言

    十大网络食品谣言“乳饮料含肉毒杆菌”、“草莓含有致癌农药”、“鸡有六个翅膀”……在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食品谣言也在不断滋生,既给消费者造成困扰,也给社会带来巨大损失。网络谣言已经到了不得不重拳治理的时刻,我们必须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先让我们一起揭开十大网络食品谣言。

  • 2016食品安全十大微信谣言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1月6日召开2016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梳理了2016年食品安全微信十大谣言,其中“小龙虾浑身是虫?”传播量最高,达5400多万,专家提醒,该说法夸大其辞,虾蟹不宜生食,但煮熟的小龙虾可放心食用。其他在微信上流传甚广的食品安全谣言还有:“葡萄无籽是用避孕药培育的?”事实上,避孕药是动物激素,对植物根本不起作用。“维生素A伤害婴儿大脑?”其实,有充足证据证明额定计量补充维生素A是安全的。“肉鸭生长过快是注射激素?”从成本收益角度看,打激素并不划算,肉鸭生长快是科学育种的结果。“美国政府说胆固醇有益无害?”新版《美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确取消了限制胆固醇摄入的建议,但也强调不代表建立健康饮食模式时注意胆固醇不再重要。“美国人民又不吃转基因了?”事实上,美国是转基因研发和消费大国,已经吃了20多年转基因食品。“西瓜和桃一起吃要人命?”这类“食物相克论”造成过无数“冤案”,尚没有证据表明西瓜和桃同时食用会致命。“方便面含防腐剂,32小时不消化,甚至致癌?”专家认为,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好的食物搭配,配些肉、菜更营养。“吃樱桃感染H7N9病毒?”类似“吃猪肉感染H7N9”“吃麻辣烫感染H7N9”等谣言不断变种专家指出H7N9是禽流感病毒,谣言在“乱扣帽子”。“猪肉生了无敌钩虫?”经鉴定,网传的钩虫照片,是猪的淋巴、血管等组织,猪肉中没有钩虫的说法。以上谣言均已被媒体和权威专家击破。事实上,针对上述与葡萄、猪肉、小龙虾、方便面和食物相克相关的谣言,人民日报“求证”栏目也曾多次刊发报道辟谣。那么,当前我国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究竟是什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院士认为,当前食源性疾病危害最大,需注意粮食和蔬菜中的重金属、粮食和坚果中的霉菌毒素、畜禽养殖中非法使用兽药、蔬菜和茶叶种植中非法使用农药等问题。他建议,进一步探讨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改革,加强部门间协调和合作;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要从以抽样/检测为主转变为以过程监管为主;完善和提高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 你如何看待食品安全问题的,会认为是谣言吗?

    近日网上又开始流传一条谣言,“西瓜被注射甜蜜素和胭脂红等食品添加剂增甜”,尽管很快被证明子虚乌有,但还是流传甚广。如果你听到没有亲身经历的食品问题,你会认为是谣言么?又是谁造就了谣言?

  • “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让谣言止于科学”全国食品安全科普作品创作大赛

    为了普及食品安全知识,营造全社会关注食品安全,科学理性对待食品安全事件的氛围,提高社会公众利用食品科学知识指导日常生活中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推进食品安全诚信文化建设,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中国数字科技馆于2013年11月15日正式启动“2013全国食品安全科普作品创作大赛”(点击链接进入具体活动页面)。  本次大赛依据《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大纲》等相关文件精神,围绕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标准和食品安全知识、食品安全热点事件等内容,以“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让谣言止于科学”为主题,面向社会征集食品安全科普图、文作品。作品征集截止时间为2014年3月31日。  【本次大赛奖项设置如下】  科普文章征集,设立一、二、三等奖及优秀作品奖:  一等奖:1名 获奖证书及奖品 (奖品价值5000) 二等奖:3名 获奖证书及奖品 (奖品价值3000) 三等奖:5名 获奖证书及奖品 (奖品价值1500) 优秀奖:8名 获奖证书及奖品 (奖品价值800) 科普美术作品征集,设立一、二、三等奖及优秀作品奖:  一等奖:1名 获奖证书及奖品 (奖品价值5000) 二等奖:3名 获奖证书及奖品 (奖品价值3000) 三等奖:5名 获奖证书及奖品 (奖品价值1500) 优秀奖:8名 获奖证书及奖品 (奖品价值800) 【活动日程如下】  作品提交:2013年11月15日至2014年3月31日 作品初审:2014年4月1日至4月15日 专家评审:2014年4月16日至5月15日 获奖公示:2014年5月16日至5月30日 结果公布及颁奖:2014年6月 活动地址: http://huodong.foodmate.net/spkp2013/希望有识之士可以积极参与,争取拿个大奖回来!

  • 认清真相,识破谣言——深圳质检院食品检测所所长杨国武博士开讲“食药安全大讲堂”

    认清真相,识破谣言——深圳质检院食品检测所所长杨国武博士开讲“食药安全大讲堂”6月25日,由深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深圳新闻网联合举办的“食药安全大讲堂”第一期于深圳中心书城北区阶梯举行。广东省食品安全标准专家员,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食品检测所所长杨国武博士在现场为市民科普食品药品相关知识。杨国武博士结合现在的食品安全状况,针对市民关心的热点,为市民讲解违法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出现的社会根源,并现场对一部分食药安全不实传言进行了辟谣,还大家一个科学真相。三个原因导致市民对食品越来越不放心  针对现在民众对食品越来越不放心的现象,杨国武博士总结出三条原因:一、少数非食用物质非法添加事件不时踩踏人们心里底线(地沟油、染色豆腐、染色馒头等);二、媒体更加开放,社会更加进步,网络传谣更加容易;三、检测技术的进步更易发现更多问题。认清真相,识破谣言谣言一:蛋黄中含有大量胆固醇会伤害心脏是谣言。  杨国武博士:蛋黄中含有大量胆固醇,会伤害心脏是谣言。真相是,人体自身产生的胆固醇远远高于从食物中摄入的,增加饮食胆固醇,对于血液胆固醇含量并不构成重要影响。每周吃4-7个鸡蛋的建议可以扔掉了。谣言二:糖是“万肥之源”,不吃糖就能减肥是谣言。  杨国武博士:这也是谣言,“无糖”只是指不添加蔗糖而已。饼干、面包、蛋糕等就算不添加糖,本身也含有大量的精制碳水化合物,在人体内和蔗糖有同样的效果。发胖,不只是“糖”的问题!谣言三:水果切碎,加入水、糖等密封发酵后的液体能够排毒、减肥、美容是谣言。  杨国武博士:自制的“酵素”无法保证其中不会掺入有害杂菌,搞不好还真能拉个肚子,这可不是“排毒”!“酵素”就是“酶”!酶是具有活性的蛋白质,在吃进体内后,遇到胃液失活、被分解成氨基酸,就什么都不是了。

  • 食品安全成谣言之首 受访者称新媒体该负责

    有专家表示,谣言不断被转发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关系到人类基础需要、威胁到人们基本安全的东西,往往最能引起共鸣,这类谣言如此热传恰恰正中“痛点”——人们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并不安全。二是这类谣言能激发人们的保护欲望。 制造恐慌是谣言传播的常用手段,而谣言又恰好能激发人们保护重要亲友的欲望。近来,A股市场引发广泛关注,各种真假难辨的流言和传言在微博、微信上大量传播,让股市成为新媒体谣言的重灾区。中国社科院新闻所6月24日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对2014年92条典型假新闻的分析显示,59%的虚假新闻首发于微博,首发于微信的谣言虽然数量不多,但因其封闭式传播环境,辟谣难度更大。  公众如何看新媒体领域的谣言现象?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益派咨询,对1775人进行的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谣言最严重的三大领域分别是:食品安全(72.2%)、人身安全(56.9%)、健康养生与疾病防治(54.0%)。若谣言造成严重后果,受访者直言“制造谣言的个人或机构”(74.7%)和“未尽到把关责任的新媒体平台”(64.6%)应该承担责任。  21.5%受访者表示股市谣言已给自己造成损失最近,有媒体梳理出最近股市上的18条谣言,包括“某证券针对500万VIP的风险预警”“上调印花税”“某外资机构做空A股市场”“一男子因炒股亏损跳楼身亡”等。在中小股民对谣言异常敏感的情况下,很多谣言往往传播甚广,尽管官方频频辟谣,还是造成了严重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昆阳(化名)在今年2月进入股市,他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一带一路战略刚刚落实,连云港在收盘前突然快速拉高,而且有‘消息’称连云港被列入一带一路优先建设项目。我一激动就追了进去,第二天果然涨停。结果连云港公司发公告说经核实没这回事,当天晚上我都快哭了。幸亏卖得快,下午就跌停了。”昆阳发现,现在随便进入任何一只股的股吧,都是谣言满天飞。对于一些制造利空、吓唬股民抛售,然后暴力拉涨的谣言,他深恶痛绝。调查显示,40.6%的受访者表示关注近期股市上的各种小道消息、传言流言,20.6%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仅38.8%的受访者不关注。21.5%的受访者直言,近期的股市谣言已经给自己造成了损失。  近年来,很多“著名谣言”在微博、微信上广为流传。本次调查中,受访者评出影响最恶劣的三大谣言,分别是:小孩、妇女被麻醉拖走后挖肾并贩卖(54.8%)、某地一男子炒股亏损后跳楼身亡(51.5%)、某地出现孩子被偷现象(47.5%)。  接下来还有:肯德基6个翅膀的鸡、烤熟的鸡肉有活蛆、自来水中的氯可致癌、WIFI辐射致癌、购物小票致癌、蓝色洁厕块致癌、不锈钢杯泡的茶有毒、“小太阳”导致孕妇流产等。说起谣言,北京80后青年刘强打开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随手就能翻出十几条。“一些好友发的朋友圈消息,都惊人的一致。什么天津卖麻花的车下面藏了十几个孩子啊,什么修水电的车专门抓小孩啊……有些谣言说得有鼻子有眼,还是比较敬重的长辈转发的,让人将信将疑。我上网一搜索,发现已经有好多个类似消息,就是换了地名和时间,内容都完全一样”。  “听说现在可以领计划生育奖助扶持资金。请问怎么领取?”再一次接到社区群众打来的电话,北京某社区工作人员黎越一头雾水的同时,也感到事有蹊跷。“这两天已经接到十几个这样的电话了”。为此,他们咨询了民政局、计划生育部门,确认并没有此项政策。黎越上网一看才发现,一条“申请领取城镇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资金”的消息正在微信上流传——“如果你单位有60岁以上的退休人员,属于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家庭,从7月1~30日,要在居住地居委会报名,申请享受城镇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资金,每人每年960元,两人就是1920元,虽说钱不多,但是过了这个报名期限,就只能等到下一年了,过期不补,请通知你们身边的亲戚朋友同事,看看谁符合这个条件”。  “这根本就是一条假消息!可很多群众看到微信文章,就相互传递。”黎越无奈地感叹。本次调查中,受访者认为谣言最严重的三大领域分别是:食品安全(72.2%)、人身安全(56.9%)、健康养生与疾病防治(54.0%)。接下来的是:财产经济(35.3%)、国家政策(31.9%)、警示防骗(22.6%)。  61.3%受访者认为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制谣传谣成本低  为什么新媒体上的谣言屡禁不止?调查中,61.3%的受访者认为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制谣传谣成本低;59.5%的受访者指出一些公共号、大V等出于牟利目的制造谣言;38.8%的受访者感觉微信等新媒体传播环境较封闭,辟谣难度大。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周敏认为,微信与微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新媒体。微信相对来说是封闭或半封闭的,更像过去传统社会里坊间的社会关系,传递的消息类似于口口相传。谣言因为有熟人的推荐和转发,传播次数会呈几何级数地增长。  当下,借助夸张的标题和内容获取大量粉丝、传播量后,通过企业投放广告费生财,是微信营销目前的标准做法。周敏指出,微博和微信上存在一些营销公号,它们为博取关注而制造谣言的行为值得警惕。  调查中,47.8%的受访者感到公众对日常生活充满怀疑和缺乏安全感。37.4%的受访者直言网友缺乏分辨谣言的能力和常识。36.8%的受访者指出网友对谣言危害认识不足,随手传谣。有专家表示,谣言不断被转发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关系到人类基础需要、威胁到人们基本安全的东西,往往最能引起共鸣,这类谣言如此热传恰恰正中“痛点”——人们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并不安全。二是这类谣言能激发人们的保护欲望。 制造恐慌是谣言传播的常用手段,而谣言又恰好能激发人们保护重要亲友的欲望。  “人的本性趋向于相信坏的事情。谣言传播最严重的领域,往往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有值得讨论的地方,而且不需要特殊的专业背景。”周敏指出,个人往往缺乏分辨信息真假的能力,过于相信媒体中传播的消息。而在越来越追求点击率的情况下,媒体的新闻专业素质正在受到威胁,一味追求及时发布,就会忽视新闻的真实性。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权威部门失声更导致谣言广泛蔓延。调查中,57.4%的受访者指出权威部门不能及时发布准确信息,45.4%的受访者直言权威部门公信力弱,38.1%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对谣言的监管打击力度不够。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指出,事件本身越重要,信息公开得越不充分,谣言越可能得到充分传播。只要官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不消除,老百姓对谣言的热衷程度就难以降低。若谣言造成严重后果,谁该为此承担责任?调查中,排在首位的是“制造谣言的个人或机构”(74.7%),其次是“未尽到把关责任的新媒体平台”(64.6%),之后才是“相关监管部门”(56.0%)和“传播谣言的网友”(49.9%)。  受访者认为制造谣言者和新媒体平台最该为谣言承担责任  调查显示,新媒体谣言泛滥,72.7%的受访者认为会困扰公众情绪和正常生活,66.4%的受访者直言会破坏正常经济和产业秩序,59.9%的受访者认为会污染网络环境,47.0%的受访者担心会引发群体性事件,40.8%的受访者认为会造成不正当竞争。“公共关系学中有句话叫,‘当谣言走遍世界的时候真理还在穿鞋呢’。公众应该意识到,谣言的传播具有一定的不可挽救性和伤害性。”周敏认为,当下媒体应该继续保持深度调查和反思质问的优良专业传统。对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加强媒介素养,改变自己对信息接收和传播的态度,在转发消息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考虑是否真实,以及是否会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  如何减少新媒体上流传的谣言?调查中,68.8%的受访者期待公共事务信息及时公开,越透明越能安定人心。63.2%的受访者希望惩罚恶意的谣言制造和传播行为。59.5%的受访者希望改善社会坏境,增强公众安全感。56.8%的受访者建议新媒体平台清理有造谣纪录的公共账号。51.7%的受访者建议对常见谣言准备应对预案。40.1%的受访者表示应提高网友科学素养,不信谣、不传谣。“计划生育奖励金假新闻”事件,让黎越对社区管理产生了新的认识。以前如果有新政策下来,他们会用张贴告示和走访通知的方式进行告知。在新媒体时代下,如何继续保持工作的公开透明,保证信息能准确到达每个社区群众,这是黎越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或许我们自己也能开通一个专业的网上平台,与这些谣言的制造者相抗衡”。

  • 数起食品安全事件非真相 踢爆十大食品网络谣言

    数起食品安全事件非真相 踢爆十大食品网络谣言

    近日,公安部大举部署全国公安机关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造谣传谣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切实维护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和社会秩序。2013年8月21日,北京警方按照公安部统一部署,一举打掉一个在互联网蓄意制造传播谣言、恶意侵害他人名誉,非法攫取经济利益的网络推手公司——北京尔玛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消息传来,大快人心!据悉,雷锋、张海迪等精神楷模都遭了这个网络谣言公司的毒手。  近年来,互联网上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活动真可谓丧心病狂,它们不仅严重侵害公民切身利益,损害正当商家的利益,也严重扰乱网络公共秩序,直接危害社会稳定。  为了配合公安部网络打假,绿尚搜罗了一些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有代表性的网络谣言,帮大家擦亮双眼,认清网络骗子的真面目,切实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一、造谣“金龙鱼,一条祸国殃民的鱼”者因诽谤被判刑!谣言: 2010年9月15日,郭成林的一篇“金龙鱼,一条祸国殃民的鱼”的谣言诽谤金龙鱼食用油的文章,开始发表于天涯、搜狐等网站论坛及其个人QQ博客。该文通过散布"金龙鱼祸国殃民,戕害着国人的身体……"等谣言疯狂攻击金龙鱼。该谣言随即在网络推手的操作下大量扩散。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8/201308241534_459919_2772591_3.jpg真相:  2010年10月,郭成林因诽谤商业名誉被告上法庭。根据公诉机关出具的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于2006年至2010年期间所作的检验报告显示,南海油脂公司生产的金龙鱼大豆油、二代食用调和油等产品经检验合格。被告人郭成林利用互联网捏造并散布"金龙鱼祸国殃民,戕害着国人的身体,……"等事实的行为,公开损害了金龙鱼商品的声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符合损害商品声誉罪的犯罪构成。  经调查,事情的真相是,2010年8月,鲁花集团委托北京赞伯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进行鲁花坚果调和油营销整合服务,并支付180万元人民币劳务费。赞伯公司指派其营销总监、后来的被告人郭成林负责此项目,郭成林根据鲁花方面的介绍,针对对手使用转基因原料,编写出转基因影响生育能力、化学浸出法提炼残留有致癌物质、金龙鱼摧毁中国大豆产业链等言论,撰写了标题为“金龙鱼,一条祸国殃民的鱼”的文章,于2010年9月15日发表于天涯、搜狐等网站论坛及其个人QQ博客,点击率超过80万,致使金龙鱼蒙受了巨大损失。  2011年7月14日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当庭宣判被告人郭成林犯损害商品声誉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法院认为,被告人郭成林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商品声誉,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损害商品声誉罪,应当依法惩处。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成立。二、“蛆橘事件”让全国柑橘严重滞销谣言:  “告诉家人、同学、朋友暂时别吃橘子!今年广元的橘子在剥了皮后的白须上发现小蛆状的病虫。四川埋了一大批,还撒了石灰……”2008年的一条短信这样说。从一部手机到另一部手机,这条短信不知道被转发了多少遍。此间,又有媒体报道了“某地发现生虫橘子”的新闻,虽然语焉不详,但被网络转载后再度加剧了人们的恐慌。  自2008年10月下旬起,它导致了一场危机:仅次于苹果的中国第二大水果柑橘——严重滞销。在湖北省,大约七成柑橘无人问津,损失或达15亿元。在北京最大的新发地批发市场,商贩们开始贱卖橘子,21日还卖每斤0.8元—1元,次日价格只剩一半。山东济南,有商贩为了证明自己的橘子无虫,一天要吃6至7斤“示众”。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8/201308241534_459918_2772591_3.jpg真相:  10月21日,四川省农业厅对此事件首次召开新闻通气会,并表示,此次柑橘大实蝇疫情仅限旺苍县,全省尚未发现新的疫情点,并且该县蛆果已全部摘除,落果全部深埋处理,疫情已得到很好控制。三、圣元奶粉致女婴性早熟事件谣言:  2010年,武汉三名女婴疑似因食用圣元奶粉后出现性早熟,乳房开始发育,雌激素水平竟已达到成年女性的水平。在经过医院的一番诊疗之后,家长质疑,三人长期食用的同一品牌奶粉就是罪魁祸首。据报道称,10年7月,武汉市儿童医院诊断当时15个月大的小菲“检查双乳大,外阴充血,建议停服奶粉”,在这一诊断过程经电视台播出后,三家父母不约而同地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孩子一直食用的圣元奶粉。而在此事件曝光后,江西、山东、广东也爆出3起类似病例。圣元因此蒙冤。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8/201308241533_459917_2772591_3.jpg真相:  事件发生后,湖北省卫生厅组织专家组对圣元“早熟门”3女婴进行集体会诊,诊断认为“雌激素水平正常”,属于假性性早熟。卫生部公布调查结果,称患儿乳房早发育与所食用乳粉没有关联,目前市场上抽检的圣元乳粉和其他婴幼儿乳粉激素含量没有异常。随着卫生部调查结果的公布,轰动一时的“圣元奶粉疑致婴儿性早熟”事件暂时告一段落。四、果粒橙含致癌农药?谣言幕后有黑手!谣言:   2013年元旦刚过,网上疯狂转发“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已经播出,可口可乐承认旗下‘果粒橙’含有美国禁用农药多菌灵,多菌灵可致脑麻痹、肝脏肿瘤等癌症。”这样一条贴上“央视《焦点访谈》”标签的微博,在网上迅速流传开来,网友惊呼“果粒橙也不能喝了”。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8/201308241533_459916_2772591_3.png真相:  成都商报记者致电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近期并未报道过“果粒橙含农药”,具体节目内容信息可以查询央视网。  可口可乐(中国)饮料有限公司公共事务及传播部总监赵彦红告诉成都商报记者,经过向中央电视台举报核实,“《焦点访谈》节目最近没有,也从来没有播出过上述不实信息。”赵彦红认为:“这其实是去年年初就已经流传过的谣言,只不过是借助央视《焦点访谈》又开始大规模流传。对于果粒橙的“抹黑谣言”每每在销售旺季出现,应该是有预谋、有组织的恶意诽谤,可口可乐公司表示将以法律手段追究恶意诽谤黑手的责任。公司的法务部将收集材料,向公安机关报警。”五、肯德基“怪鸡”的离奇谣言谣言:  2008年5月左右,网上某论坛贴出肯德基为多得到些鸡腿、鸡翅,给鸡喂激素,导致鸡长出多条腿、多只翅膀的帖子,还贴出了大量“怪鸡”照片。该图片被网友纷纷转载,编撰的内容和图片也有过之而不及,混淆视听,给部分消费者造成困扰。此事件被《法制晚报》盘点为“2008年八大离谱事件”。http://ng1.17img.c

  • 探讨如何排除“朋友圈谣言”

    探讨如何排除“朋友圈谣言”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4/201504132021_541858_1751239_3.jpg 如今微信朋友圈什么最多,养生、“鸡汤”、八卦嗑。微信朋友圈已成为健康类谣言重灾区。而带有好奇的点击,未经核实的分享,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伪科学”的盲信者和传播者。  “某某食品致癌!某某食品有毒!!吃某某食品身亡!!!”“转疯了!震惊了!!99%的人都该看!!!”一些“高大上”的谣言,顶着看似专家或权威的帽子,大谈养生与保健,其可信度很难被普通用户甄别。  谣言集中三大类  微信谣言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三类,这类文章往往带有“致癌”“有毒”“身亡”等词汇,喜欢用“100%”“第一”等夸大性词语,由于健康谣言传播广泛,部分转帖反复出现,不少读者深信不疑,危害很大。讨论:您对微信圈中的这些食品安全谣言如何辟谣?您是看了果断转发,还是一笑而过呢?欢迎分享您的观点!

  • 食药监总局:信息公开是遏制谣言传播的利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司长颜江瑛9日说,政府部门及时发布食品药品信息是遏制此类谣言传播的有效手段,信息公开既有助于维护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更是对违法者的极大震慑。“柿子酸奶同吃致死”“笔直黄瓜喷了药”……随着互联网的加速发展,类似食品安全网络谣言在微博、微信等载体上被几何倍数放大,且屡禁不止,成为网络空间一大“噪音”,也让老百姓对“舌尖上的安全”缺少信任感。颜江瑛就此在当天举行的食药类事实查证与应对沙龙上表示:“对食品药品谣言就是要较真,就是要拿出科学和法律的武器,让谣言无处遁形。”她强调,食药监总局对监管信息执行“五公开”,即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每周二定期公布食品抽检信息就是其中一项。此外,食药监总局还专门设计了“食安查”APP,以便公众随时随地查询食品抽检信息,守护好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据了解,下一步食药监总局将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开通食品药品科普知识“你问我答”栏目,定期回答老百姓关心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食药监总局当天还在沙龙上发布《食药安全新闻报道服务手册》。该手册由食药监总局新闻宣传司、中国人民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等机构组织编写,列出了近年出现的食品药品谣言、常用的食品药品术语,旨在提高食药安全信息新闻报道质量,给食药安全信息新闻传播从业者和媒体机构提供专业的指导建议和资讯服务。

  • 揭开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真面目( 奶类篇 )

    [b]揭开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真面目( 奶类篇 )[color=red]谣言一:路边现挤牛奶更有营养[/color][color=#0052ff]真相:[/color]在有些消费者看来,奶牛直接挤下来的原奶最新鲜、安全,殊不知,直接饮用这种牛奶有可能存在感染病菌等健康风险。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醒消费者尽量不直接饮用未经杀菌的原奶。由于未经过均质工艺处理,原奶的乳脂肪球较大,煮沸后会发生聚集上浮,从而带来“黏稠”、“风味浓郁”的感官印象。但极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因此,如果原奶杀菌不充分,很容易造成人畜共患病的传播。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指出,布鲁氏菌的风险可能来自于未经过巴氏消毒的乳制品和未煮熟的肉制品。原奶没有经过任何消毒处理,而且产奶的奶牛是否健康、有没有检疫、运输过程中有没有被污染等信息尚难以做到完全追溯,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因此建议消费者不要直接饮用原奶。[color=red]谣言二:喝牛奶可致癌[/color][color=#0052ff]真相:[/color]科学研究表明,牛奶富含的功能活性物质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具有抗氧化和抗癌等多重功效。致癌说不成立。[color=red]谣言三:奶牛产奶靠打激素[/color][color=#0052ff]真相:[/color]奶牛分娩后开始产奶,60天左右再次怀孕,300天左右停止产奶。奶牛产奶有正常生理周期,不需要打激素。[color=red]谣言四:牛奶越喝越缺钙[/color][color=#0052ff]真相:[/color]牛奶是不可多得的优质钙源,既有较高的含钙量,又富含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D。喝牛奶不会造成缺钙。[color=red]谣言五:空腹饮奶容易伤胃[/color][color=#0052ff]真相:[/color]牛奶中的总乳清蛋白具有抗微生物感染及控制黏膜炎症的作用,因此空腹饮奶不会伤胃,反而有利于胃部健康。[color=red]谣言六:牛奶带袋煮容易铝中毒[/color][color=#0052ff]真相:[/color]牛奶包装材料有国家标准,常用的铝箔包装最里层是聚乙烯膜,水煮不会被破坏。铝材料水煮也不会发生变化。[color=red]谣言七:牛奶水果不能同吃[/color][color=#0052ff]真相:[/color]水果中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有益健康的生物活性物质,水果和牛奶是好搭档,两者堪称绝配。[color=red]谣言八:有机牛奶更有营养[/color][color=red][/color][color=#0052ff]真相:[/color]就维生素含量和营养成分而言,“有机”与“非有机”差别不大。但想弄清有机和非有机食品之间潜在的健康和安全差异需更多研究。[/b]

  • 【分享】2010十大科学谣言:侵华日军竟改造小龙虾基因

    看到一篇帖子,说的是2010年的十大科学谣言,确实有很多是我们曾经关注过的话题,不少是关于食品的。既然有人辟谣,大家也都看看。至于到底谁真谁假,我是个外行,也没法鉴别。  2010年岁末,拜金庸所赐,大众媒介对“谣言”问题投注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几乎所有媒体都在讨论“谣言”的问题,传播渠道、媒体责任、大众心理成了此间的热词。  自新京报新知周刊创刊以来,我们就一直在同各种形式的谣言“作斗争”,从早期的“韩医真相”、“北京7月飞雪”、“一次性筷子问题”,到新近的“千年极寒”、“转基因谣言”“小龙虾事件”……经历了这么多谣言之后冷静地想一想,不难发现,“金庸被谣死”虽然影响甚大,却算不得什么“大谣言”,也产生不了太大的危害。  首先,这是一类最容易被“粉碎”的谣言。无论谣言如何广泛传播,听者众多,都会被金庸本人一次公开活动记录瞬间击溃;其次,它传播时间非常短,从兴起到被扑灭,不过几个小时,完全是“杯中风浪”;最后,它不会对社会生活的任何方面产生有实际意义的影响,据说它甚至没有对金庸本人的生活产生太多影响。  并非所有的“谣言”都如此“温和”,也并非所有的谣言都这么容易被破解———甚至很多谣言在被反复破解多次之后,依然到处流传。科学技术领域是这些谣言的“重灾区”。翻翻过去一年的新知周刊不难发现,有些谣言直接对产业界造成了影响,带动了炒家,引起了市场波动;有些谣言则重创农业生产的一些环节,对农户、种子企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还有些谣言裹挟一些真实事件的余威,对某个产业、某些企业给予了重创……  在这样的时候,辟谣往往是无力的。卡普费雷在《谣言》一书中总结了“辟谣无力”的种种原因。首先,辟谣信息往往不如谣言信息“有用”。因为谣言可能异于常识,因此显得较为重要。而辟谣则常常是过时信息,显得较为庸常,看起来“价值不大”;其次,受众一旦接受一个谣言,就会无意识地回避辟谣。  在一个著名的美国谣言被辟谣之后,有一项调查显示,有54%的相信谣言者其实是接触过辟谣信息的,只是他们很快就将辟谣给忘了;再次,信息接受存在障碍。记忆心理学显示,具体的概念比抽象的概念更容易被记住,当一个人听到某项辟谣“X不会致癌”时,“X”和“致癌”更容易被记住,这条信息可能在日后被错当成“X与癌症存在关联”;最后,辟谣行为本身会带来反弹。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立场来选择对某个观点的态度。  所以,很多人并不在乎谣言本身的逻辑是否缜密、事实是否可靠,只是因为它与自己期望的、想象的情况一致,便拿来为自己所用了。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辟谣者往往会陷入某种形式的“阴谋论”。在新京报新知周刊参与某些科学谣言的辟谣过程中,我们也曾经一度面临“为有关部门背书”之类的“指控”。  理性是去魅的前提,是粉碎谣言的工具。上线未久的大众科学类交互网站果壳网也正因此设立了科学辟谣的专门主题站“谣言粉碎机”,并且很快就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我们为此与果壳网“谣言粉碎机”联手制作这期形式特别的2010年年度科学盘点特刊,为去伪存真的工作聊尽绵薄之力。

  • 【资料】揭秘5大流传已久的食品谣言

    非油炸食品不一定就健康 现如今,在各大超市,标称"非油炸、更健康"的非油炸食品纷纷亮相。那么,非油炸真比油炸食品健康吗? 以方便面为例,油炸方便面需将面饼用沸油炸制干燥,而非油炸方便面则直接用热风烘干。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院长胡小松教授强调,非油炸只是一个卖点,远没有想象的那样健康。 首先,无论制作工艺如何,油炸和非油炸淀粉类食品都含有致癌物丙烯酰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专家吴永宁指出,没有发现油炸方便面比非油炸方便面的丙烯酰胺含量更高。 其次,无论是不是油炸,膨化类食品都会添加大量调味剂,包括甜味剂、谷氨酸钠、盐等。其中仅食盐一项,长期过量摄入就会增加心血管病风险。 此外,这类食品中添加的硫酸铝钾或硫酸铝铵等膨松剂,长期摄入会造成体内铝超标,诱发老年痴呆、骨软化症等。 鸡精的主要成分还是味精 很多人听说味精吃多了不好,所以都改吃鸡精、蘑菇精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鸡精真的比味精更天然健康吗? 其实,鸡精的主要成分还是味精,只是味精是单一的谷氨酸钠,而鸡精是一种复合调味料,其中的谷氨酸钠含量在40%左右。鸡精中除了味精之外,还有淀粉(用来形成颗粒状)、增味核苷酸(增加味精的味道)、糖、其他香料。严格说来,鸡精还应该有一些来自于鸡的成分,比如鸡肉粉、鸡油等等,来产生鸡的味道。但是,由于来自于鸡的成分比较贵,为了降低成本,厂家可能完全不用鸡的成分。所以说,你买的鸡精中是否含有来自于鸡的成分,完全取决于生产厂家,消费者基本上不可能从产品来进行判断。从这一点说,鸡精并不比味精更健康,关键还是要合理应用。 天然的食物也会掉色 如今,食品安全问题搞的人们人心惶惶,特别是对一些容易掉色的食物,怎样认清什么样的掉色是正常、什么样的掉色是异常呢? 有的人认为鲜红的草莓、圣女果和花生豆洗出红色的水,洗黑芝麻的水变黑,都是因为用色素染色的结果。红苹果怎么洗也不掉色,所以,天然的食物是不会掉色的。 其实,植物色素是非常庞杂的一类化学物质,在人工色素被开发出来之前,它们能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五颜六色、多姿多彩,所以说天然的食物也是会掉色的。但是每种食物所含的色素不同,因此也具有不同的特性。通过实验表明:天然的黑芝麻、紫米、花生豆都会给淘洗的水染色,破损的草莓也会染红水,这不能说明是用人工色素染色的结果。但完整的草莓和圣女果是不会染红水的,如果这时遇到异样的变色情况,恐怕真是买到用色素"美容"的食物了。

  • 2012年,那些不靠谱的健康谣言

    2012可谓是谣言最多的一年,除了贯穿始终的末日说,便是与健康息息相关的谣言。麻醉偷肾、任督二脉、水中避孕药、精尽人亡等各种危言耸听的谣言频频出现,也有像婴儿越重越好、中国人都缺钙、马兜铃中药能治病等传统谣言被逐一戳破。在这谣言盛行的一年,你都曾相信过哪些?1、新生儿越重越健康2、停止激光手术矫正近视 3、中国所有孩子都缺钙 4、男子昏迷中被摘左肾 5、螺旋藻被塑成保健圣品 6、打通任督二脉可获健康7、自来水中含有避孕药8、中药马兜铃能治病 9、打氨基酸能补充能量10、捐精会“精尽人亡”讨论:1、以上谣言,大家听说过多少?2、谣言,如何破解?3、这一年,仪器行业有何谣言?欢迎大家讨论

  • 农药残留那些谣言,您是专家您说了算

    农药残留那些谣言,您是专家您说了算“涕灭威”西瓜、“乙草胺”草莓、“套药袋”苹果……一个个关于农药残留的“新闻”,让公众闻之色变,“吃货”们人心惶惶,更让很多农产品产地和农户遭受当头棒击,恍如灾难。   夏日渐近,各色瓜果蔬菜又将集中上市,有“毒”传闻是否又将如影随形?有农药残留的农产品是否一定不合格?检出残留超标的产品吃下后离“癌”不远了,对吗?  1.高毒农药,一直没有禁止?  在刚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中,对农药的使用实行了更加严格的管理,禁止将剧毒、高毒农药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药材。  由于是在食品安全法中首提剧毒、高毒农药的禁令,一度被解读为我国高毒农药一直可以用于上述产品。  “从农业部门的规章,到国务院条例,对高毒、剧毒农药都作出了范围的限制,严管下,使用比例也逐年下降。此次在食品安全法中,是将这一禁令提升到了法律的高度。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所长隋鹏飞指出,十年前,高毒农药在农药中占比近30%,现在不到1.7%。  2.农药残留=不安全?  “农药如果使用规范,是安全可控的。但是不少消费者都认为,有农残就等同于不安全,甚至故意去选择‘虫眼菜’。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说,这其实是混淆了“农药残留”和“农残超标”的概念。  专家介绍,蔬菜使用农药很正常,全世界无一例外。只要严格执行停药期和严格用药范围,农药残留是可以降解到安全标准范围内的,而此时产品就是安全的。而农药残留标准,通常是在实验室数据基础上,再放大百倍量、确定的安全标准。也就是说,即使出现了小概率的超标事件,也不代表对人体有害。  3.蔬菜农残超标“很普遍”?  从农业部近年来的例行监测结果看,食品农药残留合格率也正逐年提高,2014年全国各类蔬菜的合格率已达96.3%。  来自农业部蔬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信息也显示,近年来甲胺磷、对硫磷等禁用农药基本没有检出;氧乐果、克百威等限用农药的检出和超标的次数也大大降低,已不是造成蔬菜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检出值也逐步降低,虽然仍有部分蔬菜有农药残留检出,但普遍检出值并不高,基本都低于限量值。  4.含致癌物质就会“致癌”?  “离开剂量去谈毒性不科学,‘长期大量食用致癌’本身就是一个不科学的表述。 ”厉曙光说,“不合格”不等于不安全,更不等于“有毒”;含有致癌物质不等于一定“致癌”,还需要看剂量和接触的时间,这需要明确区分清楚。“简单说,就是要说清楚多长时间、多大量。 ”  例如,曾引发沸沸扬扬热议的“含三氯生牙膏致癌”,就算每天吃一管牙膏也没有安全风险;按照目前曝光的草莓中乙草胺最高值计算,每天都吃一公斤草莓也不碍事;曾检出塑化剂的白酒,每人每天喝一公斤,也达不到耐受值。  5.一次检出问题,防范一类产品“很必要”?  记者在我国最大的草莓生产基地辽宁省东港市发现,因为一条草莓可能含有致癌农药的报道,4月26日九九草莓价格还处于每斤6-7元,仅仅两天就降到2-3元,下滑幅度最高可达60%左右,甜查理及冷棚草莓收购价格一度降到1元左右。  消费者缺乏专业性,在食品安全信息上更是“宁可信其有”,有时候就会以偏概全、以小见大、以点代面,导致一些个别现象被不断放大,加深人们的恐慌情绪。  专家认为,目前市面上公布的蔬菜农残检测结果主要来自于三方面:政府部门、第三方检测机构和媒体。但检测仅仅对样本或该批次负责任,因为一次检测超标,就去否定整个行业,甚至永远远离这一农产品,完全没必要。  6.农户一次次“中枪”,该咋办?  十年前已被《新闻记者》杂志评为年度十大假新闻的 “打针西瓜”传言,每到夏季就卷土重来,让瓜农头疼不已;本是42天左右正常出栏的白羽鸡,在冠上“速生鸡”的名头后让消费者谈之色变;更别说在新媒体时代,牛奶致癌、猪肉含砷等经久不衰的谣言不时在朋友圈、微博刺激着消费者神经,对农业造成的损动辄过亿元……细究种种“危言”肆虐原因,有专家认为,“一是传播谣言者影响力远远超过辟谣的人,二是消费者倾向于把他们最先接收到的信息当真,三是消费者对负面的消息更容易相信。 ”  专家认为,政府监管部门、科普组织都应加强与公众间的 “风险交流”,及时释疑解惑,成为不实信息的“过滤器”、网络情绪的“缓冲器”和公众的“定心石”,向消费者传递理性的声音,才能逐步消除公众的焦虑感。讨论:您是专家,您怎么看这些问题???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yc1010.gif

  • 兰州拉面“问题”——几年前被证实是谣言的事情,被媒体现在接着炒

    近期,网上有帖子说,兰州牛肉面使用的拉面剂的溶液经过一夜后,能把纸杯子腐蚀漏,对兰州人和牛肉面行业的人士来说,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在兰拉面剂包装背面有明确的说明:“本品属碱性物质,如不慎入口入眼,请即用大量清水冲洗,或用食醋中和。”这本身就告诉消费者,拉面剂是碱性食品添加剂,不是食品,不可直接入口食用。可是最初制做这个采访的所谓的记者故意不让网友看到这一提示,而只是使用高浓度的拉面剂溶液告诉网友兰州拉面用的拉面剂有“腐蚀性”,这本是就是一种欺骗行为,而且有意的混淆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之间的区别,拉面剂在牛肉面中的使用量不超过3‰,正是这千分之三的拉面剂,改善了兰州拉面的口感,而拉面剂的这种碱性性质,对于吃着兰州牛肉面长大的兰州和甘肃人来说,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所以这个帖子在网上引起了分布在全国的兰州和西北网友的极大愤慨,纷纷跟帖,痛斥该记者的无知和恶意的欺骗,以及对兰州牛肉面这一百年名吃的肆意诽谤,也有很多西北的网友耐心地对不太了解兰州牛肉面的网友进行详细而专业的讲解,因为,兰州牛肉面,对甘肃人尤其是兰州人来说,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都有着太深太多的记忆和情感。 食品添加剂和食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国批准使用的各类食品添加剂有1000多种,但没有一种食品添加剂是允许直接食用的,食品添加剂正是因为具有各自不同的化学或物理特性,才能实现各种食品生产加工应用要求,比如改善食品色、香、味、口感,提高食品的质量;保持或提高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或者贮藏等。食品的生产有微生物、重金属等卫生指标的规定,食品添加剂同样有严格的卫生指标要求,食品添加剂从研发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卫生部门审查、检验、批准有一套非常严格、复杂、规范的程序,而且在生产过程中还执行常年的监督检验。食品添加剂不是任何人和企业可以随意生产销售的。 把一包食盐放在人嘴里一夜,人的嘴也要烂掉,正常人一天食用味精如果超过40克,就会出现中毒症状,亚硝酸钠,毒性强吧,一次性误食3 克,就可能造成死亡。而亚硝酸钠是世界范围内许可使用的肉制品添加剂,所有的香肠、火腿肠等肉制品中都添加有亚硝酸钠,磷酸,是强酸吧,所有的可乐中都添加磷酸作为酸度调解剂,如果把人的胃酸倒出来一点,同样能轻易的将纸杯腐蚀破。食品添加剂都有一个科学的使用比例,就像没人会在菜里加半斤盐,双汇、雨润、金华火腿等更不会添加炒过规定量的亚硝酸钠、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也不会添加超过浓度的磷酸。 事实上所有经过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规定的使用量内,对人体都不会造成危害。 如果有意的从特定的角度,绝大多数的食品,都可找到一个角度,证明它不能吃,比如,先给你讲讲亚硝酸钠有多么毒,3克就可以使人死亡,再给你看看纯品亚硝酸钠,再告诉你所有的火腿肠,肉罐头,都放有亚硝酸钠,你还敢吃双汇、雨润吗?先给你看看浓硫酸和烧碱的腐蚀性,再告诉你,我们每天都要吃的食用油,精炼过程中都要加入浓硫酸和烧碱你还敢吃金龙鱼、福临门、鲁花吗?我们吃的酱油和醋,是用盐酸和大豆反应生产的,你敢吃吗?先给你看看二氧化硫的强烈刺激性,再给你看看我们吃的干果、干菜、蜜饯、粉丝都是用二氧化硫处理漂白的,你还敢吃这些食品吗?可是,他们都是安全的食品,以上这些仅仅是我国一千多种食品添加剂里面的几种。他们都是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我们食用的自来水,是用氯气消毒的,到我们食用时,水里面还含有一定量的氯,食盐里面添加亚铁氰化钾作为抗结剂,我们的自来水和食盐都是安全的,原因很简单:所有的食品添加剂的应用范围和使用量都有严格明确的规定。一句话,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 我们理解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但是我们国家在食品上已经有也太多以讹传讹的例子,前几年的“啤酒甲醛事件”事后查明是人为的策划,目的就是打压中国的啤酒产业,去年出现的“海南香蕉有SARS病毒”的谣言,让海南蕉农走投无路;还有太湖水致癌物超标量百倍的谣言,让无锡陷入恐慌;北京的猪肉有脑炎病毒的谣言,引发北京全城“病猪肉恐慌”;最近又谣传中国的酿酒工艺会产生亚硝酸钠,又让酿酒业各大上市公司股价集体跌停…… 而此次网上的帖子几乎全部声称是来自南京电视台制作的关于兰州拉面的报道,殊不知,南京电视台紧跟着就录制了一期对此次失实报道的更正报道,而且在南京电视台的更正报道还未播出之前,南京市政府已经出面辟谣,充分证明了兰州拉面的安全性,并向南京的兰州拉面从业人员表示歉意,对南京电视台的那名记者进行了批评。不知道最早制作这个帖子的人为什么也没有提到这些呢?难道这个消息灵通人士患有传说中的“选择性耳聋”? 最早对兰州拉面做出失事报道的南京电视台,在失实节目播出后,引起在南京的大量兰州拉面从业人员的强烈抗议,要求南京电视台作出道歉,恢复兰州拉面的声誉,赔偿他们的经营损失,此事引起了江苏省政府有关部门和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南京方面的卫生和质检部门与甘肃的卫生与质检部门结合,对拉面馆使用的拉面剂进行了全面的资质验证,确认这些拉面剂的所有产品各资质证照齐全,是合法生产的食品添加剂,并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对报道中的牛肉面馆的拉面剂进行全项检验后,证明该拉面剂是完全安全的,对人体没有任何不良作用。南京电视台立即重新制作了一期节目,对失实报道进行了更正,声明兰州拉面和拉面剂安全可靠,并向受到影响的兰州拉面从业人员郑重道歉。 这本是一个令人欣慰的结局,可令人感到非常愤慨的是,竟再次有别有用心跳出来,继续就南京电视台那个失实报道做文章,欺骗全国人,肆意诬蔑兰州拉面,而且比南京电视台的失实报道更恶意,蓄意要再制造一起谣言,这引起了兰州人乃至西北人的愤怒。 我们用的一次性的纸杯子的粘合剂和内层防水涂层是淀粉粘合剂,淀粉在拉面剂碱性的长时间的作用下,会使淀粉分子之间失去粘合能力,从而导致纸杯子漏水,所谓的“腐蚀”其实就是拉面剂的碱性,不论是传统的烧制蓬灰还是企业生产的拉面剂,都具有碱性,正是因为一百多年前,人们发现了蓬灰的这种性质,并很好的利用了它,从而大大改善了兰州牛肉面的口感,而蓬灰作为兰州拉面的添加剂的安全性也在一百多年的应用中被充分证明,传统烧制蓬灰已经伴随兰州牛肉面被使用了一百多年,对中国饮食有深入了解的日本人很早知道蓬灰在面食中的应用,将蓬灰写进了他们的漫画《中华一番》中。 结语我国现有法律法规9800多部,早已“法律完备”,但二十年过去了,“假冒伪劣”非但有增无减,反而变本加厉地集中到食品药品,陷众生于慢死之境……一则多年前的旧闻能火起来说明现在老百姓对食品安全信心已到低谷,只要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消息,人人都怀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态度来看,如何让百姓重树食品安全信心值得深思。

  • 2018年度最全谣言榜TOP30

    2018年度最全谣言榜TOP30

    [color=#3e3e3e] 2018年这一年,网络上各种食品安全谣言热度依旧不减。[/color][color=#333333]这些谣言经过精心的编撰、剪辑,在欺骗消费者的同时,也极大损害了我国食品产业。《中国食品安全报》食安头条,对全年食药谣言进行了盘点,[/color][color=#191919]为公众澄清事实,让谣言无处遁形,让我们一起看看,[/color][color=#333333]在一年都有哪些谣言上榜?[/color][color=#333333][img=,600,4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2/201902121023034400_3975_1641058_3.jpg!w600x400.jpg[/img][b]TOP30 白米饭是垃圾食品之王[/b]白米饭高糖、高热量、低蛋白质、低维生素、低矿物质、低纤维,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垃圾食品”的定义。而且白米饭的升糖指数高达87,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诱因。[b][color=#c00000]真相:[/color][/b][/color][color=#333333]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病科主任张永文介绍说,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15年就表示,从未定义过什么“垃圾食品”。白米饭的升糖指数虽高,但正常食用并不会影响到健康。此外,面条的升糖指数是82,馒头是88,相比而言,白米饭的升糖指数在主食类中并不算特别突出,而且营养丰富,正常食用没有问题。[/color][color=#333333][img=,400,214]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2/201902121024126830_8910_1641058_3.jpg!w400x214.jpg[/img][/color][b]TOP29 少年吃15袋辣条中毒 昏迷[/b]湖南郴州一名15岁少年食用过量辣条后昏迷。1月31日零时40分,这名少年被从永兴县马田镇医院转入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家长称孩子在此前购买过15包辣条后食用。患者的父亲说,1月30日,孩子到永兴县马田镇一个小商店购买了些辣条。食用后当晚,小勇开始呕吐、腹痛、烦躁等,家人赶紧把他送到当地医院,小勇一度出现昏迷,病情严重。网友表示:“辣条不能再吃了,吃多了会中毒。”[b][color=#c00000]真相:[/color][/b]经过医院检查,男孩患有糖尿病,确诊其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辣条只是诱因之一。此外,由于当地人口音中“四、十不分”,男孩实际上只吃了四五包辣条,接诊医生听错了在接诊单上记录了下来。[img=,308,301]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2/201902121024524334_9174_1641058_3.jpg!w308x301.jpg[/img][b]TOP28 大蒜可以检验地沟油?[/b]6月,有人将大蒜放进两杯“食用油”中。其中一杯的大蒜发黑、发霉,于是得出结论,地沟油中含有黄曲霉素,会使大蒜发生霉变。[b][color=#c00000]真相:[/color][/b]专家认为地沟油的检测十分复杂,通过大蒜检测黄曲霉毒素从而判断是否为地沟油并不可靠。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解释,地沟油使用化工手段进行深加工、精炼后,把里面的所有脱纯物质全都去掉了,因此地沟油不一定含黄曲霉素或者黄曲霉素超标。同时,大蒜遇黄曲霉素变色的说法,在科研数据库里没有发现类似报告,可信度很低。[img=,552,36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2/201902121027329360_6271_1641058_3.jpg!w552x367.jpg[/img][b]TOP27 吃小龙虾得“哈夫病”[/b]有文章称,小龙虾是“哈夫病’(一种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罪魁祸首,威胁生命安全。[b][color=#c00000]真相:[/color][/b]小龙虾为什么有引发哈夫病的“案底”,目前科学上也没有标准答案。对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医生隋准解释称:“有人说可能和清洗过程中使用的特殊化学试剂有关,比如‘洗虾粉’;有人说是小龙虾头部和腮部有特殊的寄生细菌。不过无论是哪种情况,只要好好清洗做熟,风险都是很小的。”[img=,400,294]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2/201902121027574990_6284_1641058_3.jpg!w400x294.jpg[/img][b]TOP26 味精加热后有毒[/b]味精加热后有毒文章《这五样菜千万不能放味精,除非你想毒死谁!》曾在微信朋友圈里热传,其中称:温度只要超过100摄氏度,味精就会发生变性,不但会失去鲜味,还会形成有毒的焦谷氨酸钠,危害人体健康。[b][color=#c00000]真相:[/color][/b]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表示,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它在超过120摄氏度时,容易转变成焦谷氨酸钠,但焦谷氨酸钠对人体无害,只是没有鲜味而已。味精加热到270摄氏度时才会分解破坏,在一般食品的烹调温度条件下,味精的性能是稳定的,不用担心变质有毒的问题。[img=,690,38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2/201902121028434884_2514_1641058_3.jpg!w690x388.jpg[/img]TOP25 水泡馒头发现添加卫生纸8月初,有网友在网上发布视频称“买到了卫生纸做的馒头”。视频显示,馒头经溶解搅拌后出现了疑似卫生纸的残留物。许多人也开始担心,自己是否也会买到“纸质馒头”。[b][color=#c00000]真相:[/color][/b]宁夏食品检测研究院对网传的“纸质馒头”开展了实验,结果未发现非食用添加物。同时表示,市售纸浆价格及制假成本远远高于馒头价格,相关视频的真实程度值得怀疑。[img=,500,36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2/201902121029177800_6436_1641058_3.jpg!w500x367.jpg[/img][b]TOP24 食盐添加亚铁氰化钾有剧毒[/b]一则《盐里面加进了亚铁氰化钾》的帖子曾在网上流传。其中称食用这种添加了抗结剂(亚铁氰化钾)的食盐,会对人体的肝脏、肾脏造成危害。与此同时,一篇名为《中国卖盐的是畜生》的文章也在热传,一位自称“中央党校余教授”的人声称自己食用加了亚铁氰化钾的食盐之后,肾脏受损。[b][color=#c00000]真相:[/color][/b]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食品副主任钟凯明确表示,亚铁氰化钾是一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国产食盐中的亚铁氰化钾长期食用并不会给人体带来伤害。另据央视调查,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均允许使用亚铁氰化钾作为食盐抗结剂。[img=,484,3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2/201902121029503980_9788_1641058_3.jpg!w484x300.jpg[/img][b]TOP23 星巴克咖啡致癌[/b]3月30日,各大外媒报道称,美国一家法院最终裁定,要求星巴克等咖啡公司在加州销售的咖啡必须贴上癌症警告标签。次日,国内一些自媒体以各种耸人听闻的标题发布了相关文章,直言“星巴克咖啡致癌”。[b][color=#c00000]真相:[/color][/b]“致癌”传闻中的丙烯酰胺是很多食物在加工过程中都会产生的,烘焙咖啡豆过程中产生的量相对较少。在美国膳食指南中,咖啡也是健康饮食的一部分。另外,丙烯酰胺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剂量”关系还缺乏科学依据。[align=center][img=,690,38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2/201902121030263712_9689_1641058_3.jpg!w690x388.jpg[/img][/align][b]TOP22 洋葱杀死感冒病毒[/b]3月,“洋葱能杀死感冒病毒”的网文广为流传。文章称,一个两头都切掉的洋葱能吸收病菌,预防流感;洋葱之所以会在次日清晨变黑,是因为吸收了病菌。[b][color=#c00000]真相:[/color][/b]专家称,切开的洋葱之所以变色并非吸收病毒,而是发生了“酶促褐变”反应。洋葱可以杀菌,是因为洋葱中含有有机硫化物。每天吃一些洋葱,对呼吸道、肠道里面的细菌的确会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对病毒没有抑制作用。[align=center][img=,472,281]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2/201902121030515370_1501_1641058_3.jpg!w472x281.jpg[/img][/align][b]TOP21 香椿致癌[/b]4月10日左右,一篇题为《香椿大量上市!爱吃香椿的人注意了,快来看看吧!》的文章称,“香椿中的硝酸盐含量高,会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食用后容易致癌”。[b][color=#c00000]真相:[/color][/b]专家指出,香椿中所含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存在于所有植物中。一个体重为60kg的成年人每天至少要吃3kg的香椿,才可能“中毒”。且香椿中的维生素C含量比较高,可以抑制硝酸类盐的危害。所以,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吃香椿可能带来的致癌风险。[align=center][/align][img=,640,41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2/201902121031465539_4400_1641058_3.jpg!w640x412.jpg[/img][b]TOP20 热柠檬水能治疗癌症[/b]3月,一篇宣扬“热柠檬水能治疗癌症”的网帖再度被热炒。该帖称这是“北京陆军总医院陈惠仁教授”强调的。帖中不仅介绍了“热柠檬水杀死癌细胞”的“理论”,同时展示如何制作热柠檬水,并诱导转发传播。[b][color=#c00000]真相:[/color][/b]陈教授在辟谣声明中指出,网文系有人冒名杜撰,照片非本人,他从未做过有关食物抗癌防癌的专门研究,未在网络、微信上发布有关食物抗癌防癌的文章。多家媒体也跟进辟谣:“热柠檬水抗癌”的说法并不可信,在公开报道中也查不到相关案例。[align=center][img=,536,30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2/201902121032185190_1136_1641058_3.jpg!w536x302.jpg[/img][/align][b]TOP19 17种剧毒食品名单曝光[/b]17种剧毒食品名单曝光一篇题为《【转】央视及各大卫视曝光17种剧毒食品名单》的文章称,17种常见食品为“剧毒食品”,对健康危害重大,其中包括含有农药多菌灵的果粒橙可导致脑部麻痹、使用蓬灰的兰州拉面可致癌、蛋黄派和榴莲酥都是垃圾食品、蛇果表皮打蜡一点就着火等。[b][color=#c00000]真相:[/color][/b]篡改编造、旧谣翻新。以果粒橙含多菌灵为例,其谣言起源为2012年巴西橙使用农药多菌灵事件,在我国未检出使用巴西橙原料的产品含有多菌灵。在蓬灰谣言中,兰州拉面多使用已通过相关安全认证的拉面剂。蛋黄派和榴莲酥确实含有反式脂肪酸,报告显示,我国人均每天摄入的反式脂肪是0.39克,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值;水果表皮打蜡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align=center][img=,500,30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2/201902121032539020_25_1641058_3.jpg!w500x307.jpg[/img][/align][b]TOP18 大蒜炝锅致癌[/b]大蒜炝锅致癌今年4月底,在某电视节目中,有嘉宾称大蒜炝锅会致癌,还拿着两种经大蒜炝锅后的菜去检验,结果显示内含致癌物质丙烯酰胺,引发公众担忧,迅速在社交网络上一传十、十传百。[b][color=#c00000]真相:[/color][/b]大蒜炝锅确实会产生致癌物丙烯酰胺,该物质应尽量少摄入,但“产生致癌物”不能直接等同于“引发癌症”。许多致癌物都需要达到一定浓度,并且机体持续暴露(接触)才有可能引发癌症。且炝锅时大蒜只是配料,一人份的菜中只有几克大蒜,能产生的丙烯酰胺实在有限。[align=center][img=,500,28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2/201902121033373970_7546_1641058_3.jpg!w500x283.jpg[/img][/align][b]TOP17 喝醋可以软化血管[/b]喝醋可以软化血管今年上半年,网上时不时有自媒体发文宣称,醋很酸,可以泡软骨头、牙齿等,所以软化血管也不在话下。[b][color=#c00000]真相:[/color][/b]食醋是发酵食品,其主要成分是醋酸。而血管硬化的主要原因是血管中形成了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弹性降低。醋在消化过程中根本不会进入血管,过量喝醋反而会灼伤胃黏膜和食道。[align=center][img=,640,36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2/201902121034145629_4582_1641058_3.jpg!w640x366.jpg[/img][/align][b]TOP16 瓶装水会致癌[/b]今年上半年,网上出现一篇题为《喝一口,就会致癌!最新权威确认,BBC紧急曝光,国人尤其要当心……》的文章。其内容称,世界卫生组织通报,9成以上瓶装水有毒,11个品牌中93%的瓶装水含有塑胶残骸,喝瓶装水会致癌。[b][color=#c00000]真相:[/color][/b]这是典型的“恐吓型谣言”,其套路就是不讨论物质的实际含量以及该含量对健康影响有多大,只说“含有”,再把“长期大量摄入”时的后果拿出来吓人。其实微塑料在地球上很普遍,饮用水中也确实有可能存在,但目前并没有发现可见性危害。[align=center][img=,690,47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2/201902121034413509_9165_1641058_3.jpg!w690x470.jpg[/img][/align][b]TOP15 草莓是最脏的水果[/b]每年美国民间环境保护组织都会公布一批果蔬农药残留的排行榜,而每年的排行榜都会被我国某些媒体热炒为“最脏蔬果榜”,草莓则以第一名的身份屡屡上榜,被视为“最脏水果”,今年也不例外。[b][color=#c00000]真相:[/color][/b]评选不具备权威性,不能客观地反映这些果蔬中的农残与健康关系的真实情况,因此并不需要刻意远离草莓。[align=center][img=,500,374]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2/201902121035093710_9240_1641058_3.jpg!w500x374.jpg[/img][/align][b]TOP14 葡萄上的白霜是农药残留[/b]很久以来,一直有种说法:葡萄上的白霜是喷洒的农药残留,吃了会中毒。[b][color=#c00000]真相:[/color][/b]今年“315”晚会现场,通过专业检测得出结果:葡萄上的白霜不是农药。这种白霜的主要成分其实是无毒无害的天然蜡质,还有少量的糖类等有机质。真正的农药残留是微量物质,很少能肉眼看见。除了葡萄之外,冬瓜、李子和蓝莓等很多果蔬的表面的白霜,也是同样的物质。[align=center][img=,480,27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2/201902121035583199_9647_1641058_3.jpg!w480x273.jpg[/img][/align][b]TOP13 商贩在螃蟹中注入人造鸡蛋[/b]9月,网上出现一则视频称“买螃蟹得看螃蟹反面有没有小黑点,有的话,这种螃蟹不能要…全是贩子拿针管往里面打的一些人造鸡蛋!”[b][color=#c00000]真相:[/color][/b]所谓“螃蟹盖里的人造鸡蛋”,是熟蟹里面的一层白色固体,而螃蟹身上的小洞,大多是由于螃蟹打斗、挣扎和运输碰撞产生。另外,如果给螃蟹注胶或者注水,都会导致螃蟹死亡。活蟹一旦死亡,价格自然一落千丈。[align=center][img=,532,37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2/201902121037396700_9757_1641058_3.jpg!w532x375.jpg[/img][/align][align=left][b][/b][/align][align=left][b]TOP12 麦片含草甘膦会致癌?[/b][/align]8月,网传外媒报道,美国环境工作组检测了45款燕麦产品,在43份样品中发现了“草甘膦”,其中31种草甘膦残留超标。[b][color=#c00000]真相:[/color][/b]华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教授赵力超表示,爆出麦片致癌的美国环境工作组(EWG)其实是一个民间组织,并非权威,标准缺乏依据和论证,难以让人信服。此外,草甘膦是全球知名的除草剂,多家权威机构均未发现它对人体有明确的毒性。出于安全考虑,美国环保局在经过大量实验后,给出了草甘膦“终身无危害”的最大剂量——2mg/kg/day。[align=center][img=,456,31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2/201902121038234459_2206_1641058_3.jpg!w456x312.jpg[/img][/align][b]TOP11 多人感染猪病毒死亡?[/b]8月,国内发现首例非洲猪瘟疫情以来,关于感染猪病毒致人死亡的谣言在朋友圈传播,如“郑州多人感染猪病毒死亡”等。[b][color=#c00000]真相:[/color][/b]农业农村部已多次辟谣,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病毒不会感染人。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博士、副研究员张宇也表示,非洲猪瘟疫情主要危害生猪养殖业,导致生猪死亡率较高。按照现在的捕杀、封锁力度和检验检疫水平,一旦发现,就会采取应急措施。非洲猪瘟病毒并不耐热,因此消费者只要从正规渠道购买猪肉、做熟,就可以放心食用。[align=center][img=,580,28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2/201902121038468960_6569_1641058_3.jpg!w580x285.jpg[/img][/align][b]TOP10 自来水含重金属电解30秒变褐色?[/b]近日,网上流传一段“自来水电解30秒变褐色”的视频。视频中,实验人员将一只烧杯装上纯净水,另一只杯子装上自来水。同时电解杯中水,发现自来水逐渐变成红褐色,产生了棉絮状沉淀物,因此说我们使用的自来水很脏。[b][color=#c00000]真相:[/color][/b]媒体做了相同的实验,并将结果分享给自来水水质检验行业的专业人士肖滢滢。她表示,自来水检测过程中使用的是[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质谱联用仪、[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color][/url]等仪器,绝不是市售18元的电解器就能比的,此法不靠谱。[align=center][img=,690,38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2/201902121039130769_4712_1641058_3.jpg!w690x388.jpg[/img][/align][b]TOP9 酸奶含糖比可乐高[/b]10月份,一篇《美国科学家公布真相!原来酸奶就是披着健康外衣的狼!》的文章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文中提到的“不管是含糖量还是碳水化合物,1盒酸奶都超过2罐可乐!”的观点引起了人们对酸奶的误解。[b][color=#c00000]真相:[/color][/b]1盒酸奶和2罐可乐之间是不能简单画等号的。首先,1盒酸奶的规格有多大?是100克还是200克?可乐大小也没有具体说明,因此这种比较没有意义。其次,从营养价值的角度,1小盒酸奶和2罐可乐之间的比较也完全不成立。这其实是一道数学题,因为饮料营养成分表里是“每100克”的含糖量,以三元配餐酸奶为例,1小盒酸奶是100克,碳水化合物含量是10.8克,1罐迷你版可乐的规格也有200ml,营养成分表里显示“每100毫升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是10.6克”。也就是说,1罐可乐的含糖量肯定比1小盒酸奶的含糖量要高,更别说2罐可乐了。 [align=center][/align][align=center][img=,592,38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2/201902121040106560_8362_1641058_3.jpg!w592x388.jpg[/img][/align][b]TOP8 不吃晚饭,吃水果可以减肥[/b][align=left]用水果替代晚餐,既能保证摄入适当的营养,又能减去多余的脂肪,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align][b][color=#c00000]真相:[/color][/b]不吃晚饭,短期内只能快速减掉肌肉和水分,脂肪反而减得不多;不吃晚饭,会让第二天早餐时摄入更多热量;同时大脑会误以为正处于饥荒的危险中,为此会调节激素,降低甲状腺激素,使人乏力、萎靡、发冷,还会升高皮质醇,抑制免疫力,让人更容易生病。[align=center][/align][align=center][img=,200,2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2/201902121041184369_2024_1641058_3.jpg!w200x200.jpg[/img][/align][b]TOP7 食品脱氧剂有害[/b][align=left]食品包装袋中的脱氧剂有毒,哪怕少量泄漏到食品中,都存在安全隐患。[/align][b][color=#c00000]真相:[/color][/b]脱氧剂是可吸收氧气、减缓食品氧化作用的添加剂。在密封食品包装中,脱氧剂可以创造一个几乎无氧的环境,并且可以长时间保持,因而可以防止食品因氧化变色、变质和油脂酸败,也对霉菌、好氧细菌和粮食害虫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一般的脱氧剂毒性不大,少量的脱氧剂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脱氧剂有铁系脱氧剂、亚硫酸盐脱氧剂、有机脱氧剂等。其中,由于铁系脱氧剂成本低、效果好、安全性高,因此应用范围最广。铁系脱氧剂一般使用透气的塑料膜或纸进行包装,然后放置在食品包装袋内,其成分除了铁粉外,还有氯化钙、盐分、活性炭、硅藻土等辅助成分。由于铁系脱氧剂需要少量水分的参与才能发挥作用,添加氯化钙等可以吸潮的成分就是这个目的。铁壳船在海水中更容易被腐蚀,因为盐分会让铁的氧化还原反应加快,因此在脱氧剂里还常常会添加少量盐分。另外,铁粉表面积越大越容易吸收氧气,因此利用活性炭、沸石或硅藻土等多孔材质增加表面积,可以提高脱氧剂的效果。[align=center][/align][align=center][img=,404,31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2/201902121041486940_3578_1641058_3.jpg!w404x313.jpg[/img][/align][b]TOP6 [b]人的体质有酸碱之分?[/b][/b][color=#333333]11月,“朋友圈”流传:“人的体质有酸碱之分,需要补充碱性食物来平衡”;“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都是酸性体质惹的祸”……[/color][b][color=#c00000]真相:[/color][/b][color=#333333]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指出,“酸碱体质”本身就是一个伪理论。现代医学中根本没有“酸性体质”、“碱性体质”这些词。正常人体内的酸碱度(pH值)稳定在7.35-7.45之间,呈弱碱性。人体本来就酸碱共存,不存在单一的酸性或碱性体质,一般情况下,无论多吃酸性食物还是碱性食物,人体都会将其调节成平衡状态。[/color][align=center][img=,300,22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2/201902121042241020_6000_1641058_3.jpg!w300x220.jpg[/img][/align][b]TOP5 一勺三七粉能治百病?[/b]11月,有人说“调理三高,吃药一堆,不如每天一勺三七粉”,还有人讲“一勺三七粉,浑身百病消”把三七的功效吹得神乎其神。[b][color=#c00000]真相:[/color][/b][color=#33333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剂科副主任、主任药师林晓兰表示,三七的主要功效为化瘀止血,活血定痛。一般来说要有瘀血的情况下才可服用三七。如脑梗及其后遗症、脑出血恢复期、心肌梗死、心绞痛的患者可用。“是药三分毒”,使用时药不对症也是会出问题的。长期服用三七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如有些人对三七过敏会出现过敏性药疹、紫癜,甚至休克。[/color][align=center][img=,282,391]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2/201902121043052769_3219_1641058_3.gif!w282x391.jpg[/img][/align][align=center][/align][b]TOP4 白酒加水不浊是假酒[/b]日前,一段以“白酒加水混浊和假酒判定方法”的小视频在网络上被大量转载,引发了行业人士关注。视频中,一名男子将一瓶白酒与另外两种知名品牌白酒相比较,通过加水后观察浑浊现象,指出“浊变的”为粮食酒,“不浊变的”就是“假酒、化学酒、工业酒、酒精酒”,而饮用非粮食酒,会导致头痛、口感等严重不适现象。[b][color=#c00000]真相:[/color][/b]关于“白酒加水能辨别真伪”一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就此专门发文进行了澄清,表示这些方法并不能完全准确判定酒质量的好坏,反而误导了消费者。对酒体质量判定需要专业的设备仪器测定理化指标,以及长期训练过的品酒师评定感官指标,二者结合才能判定酒的质量和真假。白酒酿造过程生成醇、醛、酸、酯类等多种物质,而引起浊变的主要是高级脂肪酸酯(如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亚油酸乙酯)。白酒生产企业为了降低高级脂肪酸酯含量,一般采用两种方法:利用高级脂肪酸酯集中在蒸馏过程后期的特点,采用分段摘酒有效控制其含量;利用净化处理技术,采用活性炭、硅藻土等进行低温或冷冻过滤处理,可以有效降低酒体中高级脂肪酸乙酯的含量,防止酒体浑浊。因此,有些优质高档白酒加水也不会出现浊变。另一方面,假如在纯酒精中(或以食用酒精为主体勾兑的白酒中)添加一定量高级脂肪酸乙酯成分,再加水降度也一样会浑浊。[align=center][img=,528,34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2/201902121044080769_4712_1641058_3.jpg!w528x340.jpg[/img][/align][b]TOP3 吃鸡蛋壳是很好的补钙方式[/b]最近,国内某养生栏目推出了一期“鸡蛋壳如何补钙”的节目。节目中,专家演示了在家制作 “补钙蛋壳粉”的过程:先将鸡蛋壳微火焙干,然后置于研钵中捣碎,再做成蛋壳粉,同时对于如何吃也有所推荐,可以夹馒头或者拌米饭。[b][color=#c00000]真相:[/color][/b]北京友谊医院临床营养科丁冰杰撰文解释,称鸡蛋壳里含有90%多的碳酸钙,这种成分和钙片里的碳酸钙并没有区别。但因为碳酸钙的吸收率较差,且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再加上自制蛋壳粉非常麻烦,所以“蛋壳补钙”即便理论可行也不做推荐。最好的补钙方式是“饮食补钙”,但要注意均衡饮食结构,多吃钙含量丰富的食物,以保证从食物中摄取到足够的钙。[align=center][img=,296,42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2/201902121044341230_3093_1641058_3.jpg!w296x422.jpg[/img][/align][b]TOP2 吞活蝌蚪可治病强身?[/b]4月,一段网上热播的视频中,一名家长将活蝌蚪喂食给孩子,称营养价值高,可以强身健体。民间也流传有吞活蝌蚪可治皮肤病的偏方。[b][color=#c00000]真相:[/color][/b][color=#333333]活吞蝌蚪不仅不能治病,而且一旦感染了裂头蚴寄生虫病,还有可能会造成生命危险。局部敷贴生的蛙肉、蛙皮、蛇肉或蛇皮;食入生的或未熟的蛙、蛇等;生饮湖塘沟渠水或游泳时咽入湖塘水都可能感染裂头蚴寄生虫。感染严重时,会出现角膜溃疡穿孔甚至失明,引起昏迷或呕吐、间歇性抽搐,甚至瘫痪。生吃蝌蚪、青蛙、蛇等都可能被感染。[/color][align=center][img=,276,4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2/201902121045050799_1440_1641058_3.jpg!w276x400.jpg[/img][/align][b]TOP1 人工耳蜗丢失要开颅?[/b]12月,一则“弟弟丢失价值20多万元耳蜗,重配可能需要开颅手术”的求助刷爆朋友圈,不少网友出于善意而主动转发。[b][color=#c00000]真相:[/color][/b]世界卫生组织防聋合作中心常委、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喉科教授马芙蓉介绍,人工耳蜗分为体内装置和体外装置两部分。体外装置需在耳朵后上方的颅骨上固定,体内部分的植入不需要开颅手术,只需从耳后打开一个小切口即可。丢失了体外装置不涉及手术,更谈不上开颅手术,只需要找厂家再重新配上体外部分,并进行调试即可。

  • 都1202年了,可以不要相信以下谣言了吗?

    办公室谣言不完全统计:1.晚上吃姜会中毒2.女生有湿气,不能喝水,要喝红豆薏仁水3.胃不好要每天喝粥,一天三顿只喝粥4.女生月经期是脏的,手碰过泡豆子的水会变红,豆子永远不会发芽也做不成豆腐欢迎补充

  • 【讨论】万人逃命是因为谣言?——之响水爆炸7大疑问

    【讨论】万人逃命是因为谣言?——之响水爆炸7大疑问

    各位看客,安全事件,特别是实验室工厂的安全事件让我们关注!因为他们与我们息息相关!下面本人就响水万人逃命是因为谣言进行辩驳,以下红字为本人观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如果有违反河蟹政策的请处之,谢谢合作!响水政府网消息:2月10日凌晨2点,有人传言,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陈家港化工园区大和化工企业要发生爆炸,导致陈家港、双港等镇区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陆续产生恐慌情绪,并离家外出。疑点一:我们关注的事情肯定是时间地点事情的经过这三要素。首先事情发生的时间就让我们怀疑,恰逢正月,新年还没过完,而且在寒冬的凌晨2点,当地的村民是怎么知道发生爆炸的?谣言?从何处听来?如果是之前有人造谣,那肯定人们提前做好准备啊,不可能临时抱佛脚等shi吧?!响水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高度重视这一事件,在得知情况后的第一时间,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召集相关镇区和部门进行会办,成立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人员现场调查事件发生原因,深入村组稳定群众情绪,维持交通秩序。同时,通过手机短信、政府网站、电视、电台及时向社会公布事件真相,向广大群众讲明,响水县当天夜里,没有发生化工企业爆炸和泄漏事故。截止到当天早晨6点左右,群众已陆续返家,事态已平息。疑点二:ZF既然知道有人造谣,为什么不提前出来辟谣?可以避免几十万人大逃亡!完全可以避免又多了4个冤魂!在此次事件中,ZF首当其冲,负主要责任!最起码或者至少要引咎辞职一批人!疑点三:ZF辟谣的应该是事实的真相吧?本人之前在隔壁的化工厂呆过,那沉家崗的工厂就发生过大爆炸,所有消息都被封锁,高速禁止进出,后来还不是被ZF给昏过去了?!现在留下的只有我们一群不明真相的人围观!经查实,该事件纯属谣言引发的一起恐慌事件,公安机关正在调查造谣惑众者。响水县安监、环保等部门已深入到全县各化工企业,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确保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疑点四:“确保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说明之前肯定发生过,而且发生过不止一次!茫茫黑夜中,在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的陈家港和双港镇地区,一盏盏灯火陆续亮起。不少居民穿戴整齐,拎着大包小包,携妻带儿走上大街。清晨5点至6点,该地区交通大堵塞。疑点五:看这个描述,谁能相信到底是谣言引起的呢?为何居民们凌晨起床,纷纷朝西边跑?一路上,有居民拨打本报热线讲出原因:有人传言,陈家港工业园区内,有化工厂发生毒气外溢,面临爆炸。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不少居民纷纷拎着大包小包朝县城走。居民们说,大家都害怕化工厂爆炸……疑点六:这个更不可信了——“有人传言”?!寒冬的夜晚,而且是凌晨2点,谁来谣言?难道是拿着大喇叭喊?电视直播?(凌晨2点还在看电视的不多吧?!)“一传十,十传百”有这么快么?谁有这么大的shentong?在短时间内让响水的全体老百姓拎着大包小包大逃亡?……疑点七:毒气外泄是氯气,氯气的确有毒,但不会和空气发生反应导致爆炸的啊。只有和H2在一起的时候才有可能发生爆炸……所有的一切,我们只期待事实的真相!请给我们一个真相!辟谣、隐瞒、愚昧只能是一时的事情……其实,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一错再错!以下是盐城附近用户的点评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2/201102120937_277271_1926720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2/201102120939_277272_1926720_3.jpg更多新闻见:TX新闻http://news.qq.com/a/20110211/000607_1.htm

  • 【分享】"问题疫苗"谣言导致印度数万名儿童错过接种

    [center]"问题疫苗"谣言导致印度数万名儿童错过接种[/center]印度NDTV电视台23日报道,由于近日班加罗尔市谣传儿童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病倒,当地很多家长拒绝让卫生当局为自己的孩子接种疫苗,从而导致54000名儿童错过疫苗接种。 班加罗尔警方表示,当地一家电视台为提高收视率,不顾事实真相,对有关谣言传播推波助澜,扩大了恐慌情绪。实际上,没有任何人因接种疫苗患病。 警方表示,在谣言的渲染下,3000多名不明真相的民众21日晚聚集在一家政府医院外抗议。为了澄清真相,班加罗尔卫生当局22日出动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解释,但大多数市民继续拒绝让孩子接受疫苗接种。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被根除,但在印度仍属常见病。印度政府从十多年前开始为儿童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但自2006年暴发脊髓灰质炎疫情后,民众对疫苗有效性的怀疑不断加深。此外,由于听信有关西方人企图借疫苗令他们子孙绝育的谣言,一些家长拒绝让孩子接受疫苗接种。信息来源:新华网

  • 微波加热食物致癌?4年的谣言该终结了

    一则微波炉的传言最近再度出现在微信朋友圈中。这篇《微波炉我准备砸了!生产厂家打死也不说的惊天秘密》中称,微波炉加热食物会改变分子结构,产生新的致癌物和有害物质,德国等国外消费者都不用微波炉。不过,新京报记者查询发现,早在2011年相似传言就出现在网上了,只不过经多次加工后,现在又再次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传播。微波炉生产厂商格兰仕称,“辟谣过多次,但每隔数月,就会改头换面再次传播。”多位技术专家和学者表示,微波炉加热食物根本不会改变分子结构,也不会使营养流失,导致免疫力失调、辐射超标说法更是无稽之谈。  传言1:微波改变食物结构?  真相:微波加热不会致癌  微波炉的谣言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微波加热会改变食物分子结构,导致免疫力失调甚至致癌。  对电磁学有深入研究的浙江大学医学院包家立教授告诉新京报记者,微波炉加热是通过交变电磁场使极性分子(如水,蛋白质等)发生极化,也就是分子极性的方向交替变化,从而达到加热目的。食物中的分子大多数是极性分子,在交变电磁场中会产生热量。  “食物分子在极化过程中,并不发生分子分裂,不可能产生其他的分子”,包家立说,微波加热食物不可能产生致癌物质,食物的营养价值也不会丢失。  还有传言称,“曾有护士为急救病人,使用微波炉加温血液,一输入体后病人立即死亡。以后医院严格规定,绝不可使用微波炉去温热血液。”  事实上,在1995年美国曾发生过真正的微波炉加热血液事件,但这并不是因为微波炉加热方式改变了血液成分,而是由于加热不均匀发生急性溶血反应造成的事故。  包家立教授说,目前医学界并没有禁止使用微波炉加热血液的规定。不过微波炉可使物质超过37度,血细胞一旦受热过度,会失去载氧功能和生物活性甚至死亡,所以不用微波炉加热血液。  北京一位三甲医院的齐姓护士介绍,给患者输血时一般不加热,如遇到紧急输血或输血量较大时,会有专门的血液加热器来温热。   传言2:国外都不用微波炉?  真相:我国每年出口数千万台  微波炉的传言被不断加入新内容,如“德国人不用微波炉”、“微波炉国家安全标准要比国际标准宽松”。  “这谣言传了好几年了,每隔几个月就会改头换面重新传一遍。”格兰仕企划部部长游利敏对新京报记者说,像德国是格兰仕在欧洲销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每年出口量达400多万台,市场占有率和保有量很高。  事实上,海外市场已成为微波炉产业的重要环节。新京报记者查询3年来微波炉出口数据,其供应、销量要超出国内市场3-4倍。中国产业信息网显示,仅2014年我国微波炉总产量6953万台,出口量达5754万台。  国家日用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工程师黄智成介绍,我国执行的微波炉安全要求标准非常严格,高出国际电工委员会等国际标准,比如微波泄漏限值就更严。  黄智成说,“微波炉所产生的微波频率为2450MHz,波长约12cm,而微波炉门上观察窗的金属孔洞直径不超过0.3cm,门封配合缝隙不超过0.5cm,理论上说微波不可能从炉门‘穿’出来。”另外,阻止微波泄露主要靠炉门结构上的抗流装置。从最近几年试验和国家质量抽查看,我国市场上的微波炉的微波泄漏都远远小于国标限值。包家立教授也表示,消费者无需担心辐射。(文章来源:新京报)

  • 食品安全,我们该向谁发怒?

    来源:中国经济网   6月16日,相声演员刘慧因醉驾被刑拘,作为“高晓松第二”立即引起社会公众哗然,笔者也不禁为此叫好。无巧不成书,在同一个网页上,还有一则食品安全违法案件被查处的消息,链接的评论却少有人指责违法企业,而是泛泛地指责政府监管不到位。笔者看到案件,也为还有东西能放心吃而倍感着急,可是仔细想来,此时着急却未必合理。  为什么政府部门在“醉驾治理”中能得到钦佩和赞许,而食品安全案件每每爆出之时,却是大家对监管部门发难之时?为什么“醉驾治理”越多越严,老百姓越觉得安全放心,而食品安全问题被治理得越多越严,老百姓却越来越觉得食品不安全?是两者本来就有本质区别,还是某种惯性思维误导了我们的情绪?这还真是值得消费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其一,发生醉驾事件后,毫无疑问,大家的第一反应是对醉驾者口诛笔伐,但相信不会有人愤怒地认为交警应该在饮酒人驾车前就把他抓住。同样的道理,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监管部门应该严厉惩处,同时不断加大预先防范,但也不可能全部在事前就能阻止不法分子起心动念、图谋不轨。更何况,就连有些具有高素质、高学历的驾驶员也知法犯法,而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人,还有大量小作坊小摊贩经营者,难道会完全杜绝不法行为吗?这样想来,我们一味指责监管不到位的无名肝火,是不是应该作些冷静的分解?其实,最应该指责的是诸如醉驾者、制售假劣有害食品者等不法分子。他们都是对人的生命健康负主要责任的第一责任人,我们为了自己的生命和健康着想,应该呼吁和鼓励监管部门打击的越多越好,而不是一发生案件就预设监管不到位的前提、想当然的加以指责,让执法者倍感压力,让违法者偷安无事。由此可见,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监管部门,但发现问题后积极主动查处,是政府必须有的作为。  其二,发生醉驾事件后,大家都希望驾驶员会引以为戒、遵纪守法,但相信不会有人就此认为路上险象环生、不敢上路,因为毕竟醉驾者还是少数。同样的道理,尽管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食品安全问题,但毕竟我们一天就要消费40亿斤食品,真正我们能碰到不安全食品的概率可能并不比醉驾多。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食品抽检合格率都在95%以上,况且不少专家也指出,不合格食品中以假冒伪劣食品居多,而假冒伪劣不等于食品安全问题。当我们从网上看到食品安全案件时,就告诫亲朋好友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这岂不是耸人听闻?我们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真的什么都不敢吃吗?另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50%的人认为当前食品安全谣言较多。这说明理性的消费者越来越多,而“谣言止于智者”,我们不能被经不起分析的谣言所误导。  其三,发生醉驾事件后,大家希望对肇事者加大惩处力度,以期收到震慑之效。2011年5月,《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将醉驾入罪。由此人们对控制酒驾充满了信心。同样的道理,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分子,也要严厉惩处,以使其不敢犯法、不愿犯法、犯不起法。凑巧的是,醉驾入罪与加大对食品安全犯罪打击力度的规定同时体现在了《刑法修正案(八)》中。网络资料显示,近两年,国家有关部门严厉打击“瘦肉精”、“地沟油”、“病死猪”等食品安全犯罪,侦破食品安全犯罪大要案件2400余起,抓获犯罪分子4000余名。在这样的高压态势下,我们有理由相信,食品安全问题将逐步减少。因此,我们应该鼓励支持政府加强监管,查处问题。  其四,发生醉驾事件后,人们出于社会公德心和自身安全的考虑,一定会对此行为“零容忍”。一旦自己遇到这样的事情,一定也会下意识地去制止或向交管部门举报。要使天不容奸,势必需要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布下天罗地网。同样的道理,对于食品安全,我们也应发挥个人的作用,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对“油条哥”这样的诚信守法者,我们要不吝溢美之词,大兴向善之风;对铤而走险的不法分子,我们要及时揭露并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不使心存侥幸者逃脱法网;对于不实谣言,我们要理性分析、善于戳穿,正本清源。  食品安全路在何方?路在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上,路在政府部门落实监管责任上,路在消费者参与和监督的责任上,路在我们所有人的脚下,我们要脚踏实地把它走好。  (仲 彦)

  • 食品和药品检验实验室有何不同?

    食品与药品有其各自的属性,与之对应在检验理念、思路、方式、标准的制定上都有各自的不同,不能将其二者简单等同,也不能合并同类项,简单归为同类检验。食品是可供人类食用或饮用的物质,包括加工食品,半成品和未加工食品,不包括烟草或只作药品用的物质。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的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证、用法和用量的物质。下面就其二者在检验方面的“和而不同”予以分析。一、食品、药品检验需同等资质,要求不同要开展食品、药品的相关检验检测必须要获得检验资质,药品检验需要获得“实验室资质认定”资质,才能开展药品检验;食品检验需要获得“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资质,才能开展食品检验工作,“实验室资质认定”包括24个要素,“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除了与“实验室资质认定”的条件一致外,还包括8个特殊要素。二、食品、药品检验同性质,针对方向不同食品、药品的检验都是围绕着检验检测工作开展的,但针对的侧重点不同,食品检验重点是安全性,主要是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比如重金属、防腐剂、添加剂、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检验,而药品检验除了安全性外还要兼顾有效性,要针对其有效物质进行检验,对其每一项或主要成分检验,尤其是针对有效成分的含量是否达标进行检验。简而言之,就是食品检验重点是针对安全性;药品检验重点是安全性兼顾有效性。三、食品、药品检验同需标准,标准适用范围不同食品检验与药品检验都必须按照检验标准进行检验,食品检验的标准是按食品的分类进行制定的,概括起来就是“一标多类”或是“多类一标”,比如重金属的食品检验标准适用于餐饮食品、农产品、海鲜产品等,即一个标准适用多类食品;而药品检验是按照《中国药典》进行检验,而《中国药典》是按照药品的名称进行标准编写的,完全实现“一品一标”,即一个药品名称对应一个标准。四、食品、药品检验的技术手段相同,“批检验”程度不同食品、药品检验都需要借助相关仪器设备,比如:高效液相色谱仪、[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仪[/url]、紫外分光光度计等,食品检验标准多是“一标多类”,在检验过程中的前处理、检验条件是相同的,在相应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上可以进行一次性检验,也就是说一个食品标准里涵盖的各类食品可以进行“批检验”,而药品检验标准是“一品一标”,每个品种项下的检验方法、条件都不相同,只有同品种药品才能实现“批检验”。五、食品、药品检验过程相同、检验分配方式不同食品、药品检验过程需要经过检品的前处理,然后借助相关仪器设备进行检验检测,但检验分配方式不同,食品检验一般是以检验项目为主,检验设置,任务分配上都是以“项目”导向,而药品检验恰恰相反是以“品种”检验为主,在检验设置、任务分配、实验流程以品种为导向,是完成一个品种的检验。

  • 食品与药品检验实验室有哪些不同?

    [color=#8645ba][b]一、食品、药品检验需同等资质,要求不同[/b][/color]要开展食品、药品的相关检验检测必须要获得检验资质,药品检验需要获得“实验室资质认定”资质,才能开展药品检验;食品检验需要获得“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资质,才能开展食品检验工作,“实验室资质认定”包括24个要素,“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除了与“实验室资质认定”的条件一致外,还包括8个特殊要素。[color=#8645ba][b]二、食品、药品检验同性质,针对方向不同[/b][/color]食品、药品的检验都是围绕着检验检测工作开展的,但针对的侧重点不同,食品检验重点是安全性,主要是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比如重金属、防腐剂、添加剂、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检验,而药品检验除了安全性外还要兼顾有效性,要针对其有效物质进行检验,对其每一项或主要成分检验,尤其是针对有效成分的含量是否达标进行检验。简而言之,就是食品检验重点是针对安全性;药品检验重点是安全性兼顾有效性。[color=#8645ba][b]三、食品、药品检验同需标准,标准适用范围不同[/b][/color]食品检验与药品检验都必须按照检验标准进行检验,食品检验的标准是按食品的分类进行制定的,概括起来就是“一标多类”或是“多类一标”,比如重金属的食品检验标准适用于餐饮食品、农产品、海鲜产品等,即一个标准适用多类食品;而药品检验是按照《中国药典》进行检验,而《中国药典》是按照药品的名称进行标准编写的,完全实现“一品一标”,即一个药品名称对应一个标准。[color=#8645ba][b]四、食品、药品检验的技术手段相同,“批检验”程度不同[/b][/color]食品、药品检验都需要借助相关仪器设备,比如:高效液相色谱仪、[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仪[/url]、紫外风光光度计等,食品检验标准多是“一标多类”,在检验过程中的前处理、检验条件是相同的,在相应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上可以进行一次性检验,也就是说一个食品标准里涵盖的各类食品可以进行“批检验”,而药品检验标准是“一品一标”,每个品种项下的检验方法、条件都不相同,只有同品种药品才能实现“批检验”。[color=#8645ba][b]五、食品、药品检验过程相同、检验分配方式不同[/b][/color]食品、药品检验过程需要经过检品的前处理,然后借助相关仪器设备进行检验检测,但检验分配方式不同,食品检验一般是以检验项目为主,检验设置,任务分配上都是以“项目”导向,而药品检验恰恰相反是以“品种”检验为主,在检验设置、任务分配、实验流程以品种为导向,是完成一个品种的检验。

  • MTS官方辟谣“将退出静态产品市场”:谣言!正大力投入静态业务

    [color=#333333]近日,从全球知名力学性能测试与模拟系统供应商——MTS系统公司获悉,近期市场上流传MTS/SANS将退出静态产品市场或出售静态业务公司,甚至卖断相关产品线的不实消息。对于这些传言,3月13日,MTS材料测试系统总裁Bill Becker和MTS中国测试总裁David Saylor先生联名发出澄清函,公布了MTS静态和SANS未来在中国的发展。[/color][color=#333333]对于“公司某些竞争者和前雇员散播了关于MTS静态和SANS在中国未来发展的谣言。”大家怎么看[img]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3.gif[/img][/color]

  • 【讨论】食品药品检验所的去向?

    药监局又回到了卫生部,不知道食品药品检验所的命运是什么?以前省药检所因为有新药这块收入还可以,现在闲的可以了!而且前几年又给顶大帽子,食品药品检验所,真的检测食品么?我看到没有见到几个检验.还有全国的药检系统已经这么多年了,以前是归卫生部管理的,但是现在呢?怎么去理顺?未来的方向是什么? 是和美国一样的国家建立几个中心的地区所,然后其他的一般的归第三方检验呢?还是现在这样的一级又一级药检所,甚至在县里也有呢?如果突然的改变目前的模式,用药的安全能保证么?未来的趋势是哪里?这不仅仅是药检还包括其他的行业政府检测机构?是市场化还是继续加强呢?大家在这个行业混的说说看法!

  • 【转帖】江苏省响水化工厂爆炸谣言事件还原:因车间冒热气引发

    2月10日凌晨2时许,江苏省响水县陈家港、双港、南河、老舍等四个镇区38个村庄和社区的近万名群众为躲 避“泄漏的毒气”纷纷自发转移,有4人在逃亡中遭遇车祸死亡。这场“新春万人大逃亡”惊呆了成千上万的网友 。 “经调查,这是一起由谣传引起的群众恐慌事件。”2月12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响水县政府新闻发言人 周厚良如此定性。响水县政府13日通报,2月12日,两名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的犯罪嫌疑人刘某、殷 某已被刑事拘留,另有两名违法行为人朱某、陈某被行政拘留。 到底是怎样一则谣言可以让近万名群众义无反顾地逃离家园?谣言背后究竟积聚了怎样的恐慌?这些问题的 答案在事发后几天里渐渐浮出水面。 逃亡从放下电话开始 放下电话,被惊醒的联防队员潘东只当“是个笑话”。电话那端,叔叔的语气异常急促:“不得了了,赶紧 跑吧,化工厂要爆炸了,公路上好多人都在逃命呢!” 叔叔家就在响陈公路旁。这是一条连接响水县城和下辖陈家港镇的主干道,与潘东所在的双港镇塘港村八组 仅相距几百米。 几分钟后,没当回事儿的潘东再次被电话惊醒,叔叔的催促越发焦急:“起来了没有?快点快点啊!” 这让潘东感觉有些不妙。他匆忙起身,给镇***的值班同事打了一个核实电话,“都说是化工厂那边出事 了”——没说几句,同事匆匆撂下听筒,去接其他电话。 院门外传来一阵嘈杂声,潘东开门一看,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车,各种各样的车,私家车、摩托车、电 瓶车、自行车,一辆接一辆,裹挟着满脸惊恐的人流涌向响陈公路。 潘东无意中瞥了一眼手表,时间是3时40分。 大约两小时前,2月10日凌晨2时左右,不少群众开始大规模逃亡的同时,陈家港生态化工园区的环保热线涌 进了大量电话。“化工园区的大和氯碱厂是不是氯气泄漏,马上就要爆炸了?”附近村民的问询接二连三,不容 耽搁。 化工园区管委会负责安全的张副主任从值班处得知后,立刻从家赶往园区。在这个聚集了48家化工企业的园 区,按规定,为确保安全,张副主任带领24人分三班,全年365天不间断地进行安保监督工作和相关设备检测。 “当时,经过我们仔细排查,园区内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发生氯气泄漏,并有爆炸迹象。我们不断跟村民解释 ,可根本没人听。”在难掩恐惧的村民面前,园区工作人员的劝阻显得无济于事,“要爆炸”的传闻犹如一只无 形的手推搡着他们仓促踏上逃离之路。 没有人再关心传闻是否属实,他们宁肯笃信从叔叔、侄女、小舅子、好友,甚至租房的房客处打来的紧急电 话。不少村民证实,这导致当时的通信网络一度瘫痪,“手机很难打通”。 此时,不论是响陈公路还是邻近的326省道,几乎都已被出逃的人群和车流挤满。 百度响水贴吧里,一位当地网友这样记录了当时的情景:“人头攒动,大家都在拼命往前挤,有人用两条腿 在往前跑,有人穿着大衣,披着棉袄,开着电瓶车,有人开着摩托车还带着老婆孩子,有人开着三轮卡,小小的 三轮卡上挤满了人,也有人开着面包车、小汽车、拉货用的大电瓶车,轻卡和重卡上面都是满满的一卡车人,车 上有头发花白的老人,有裹着被子的婴儿,都是拖家带口,举家迁徙。” 当地村民证实了这一描述。时间太急,不少村民只好捡最贵重的东西带在身边。人流中随处可见带着包裹的 妇女,“里面装着的大多是首饰和钱”。 渐渐地,逃离人群拢成两股大的截然相反的方向:由于处在下风口,为安全起见,化工园区西侧附近村民选 择继续向西,朝几十里外的响水县城方向奔去;处在化工园区上风口的陈家港镇村民,为躲避爆炸,则继续向东 ,往东二十里便是黄海。 逃离中,出租车变得炙手可热。陈家港镇沙荡村村民小桑告诉记者,当晚从陈家港往返响水的出租车要价已 抬高到每人100元,而平时每趟才要价10元。 恐慌甚至蔓延到距响水县城150公里的盐城市区。一些村民告诉记者,有一些盐城市民接到响水亲戚的电话后 立即出逃,响水这边甚至有人开车逃往300公里之外的省会南京。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