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食品乱象

仪器信息网食品乱象专题为您整合食品乱象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食品乱象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食品乱象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食品乱象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食品乱象话题讨论。

食品乱象相关的论坛

  • 鸭肠鹅肠加工乱象,突破了社会对食品生产的想象

    [font=SimSun, STSong, &]鸭肠鹅肠加工乱象,突破了社会对食品生产的想象,严重影响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心![/font][font=SimSun, STSong, &]在火锅餐桌上,鸭肠、鹅肠是顾客们常点的菜品,但从生产到端上餐桌这一过程并不被大众所熟知。近日,媒体记者先后进入河南清丰县永官食品有限公司、山东雅士享肉类食品有限公司,鸭肠随意堆放在地上,清洗地面的脏水混在鸭肠中,工人直接用脚踩洗鹅肠,甚至还有工人将从污水中捞出的死鸭再次送回车间。[/font][font=SimSun, STSong, &]如此恶劣的让人反胃的生产场景,可以说大大突破了社会对食品加工车间的想象。[/font]

  • 食品添加剂乱象暴露监管标准缺失

    食品添加剂乱象暴露监管标准缺失外表鲜亮的虾仁、鲜嫩多汁的牛肉、“上乘食材熬制”的高汤……当你大快朵颐之时,能想到这些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不少是靠各类添加剂“调”出来的吗?据报道,五花八门的添加剂成为众多餐馆调味揽客的利器,而不少美食的背后都存在滥用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等问题。   对此,网民表示,在非法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背后,除部分商家利欲熏心外,监管标准缺失以及责任主体不明等问题不容忽视。应进一步细化管理,创新监管,对食品添加剂开展风险监测与评估,出台相关监管标准,建立“黑名单制度”,严惩不法企业。

  • 看网上订餐乱象,食品安全谁来把关?

    10月26日,央视新闻曝光了网上订餐乱象,视频中墙壁漆黑满是油污,下水沟散发恶臭,香肠和鱼看起来也已变质,墙上有蟑螂飞快爬行,这里没有客人上门,只卖给APP订餐的食客。懒人,看了这个,你还敢网上订餐吗?方便消费者是好事,那么餐厅的卫生状况由谁来把关呢?

  • 透过现象看本质 专家解读中国食品安全乱象(新闻网)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化学成分,具有均一性的特点,如果其他产品有问题,权威检测机构和企业就不会声称只有一批被检测出有问题。”针对消费者担心的黄曲霉素是否在同一乳品企业生产的所有产品中存在的问题,在跨国食品企业雀巢、玛氏做过11年质量经理的资深食品安全专家马东日前做出解答,否定了牛奶“连坐”的说法。他说,蒙牛产品被检出含有黄曲霉毒素时并没有上架销售,并且已及时销毁,严格按照“食品安全”的定义(ISO22000)来说,这并不是食品安全问题,因为没有对消费者造成实际伤害。“中国媒体没有太多的食品安全知识,在相关食品安全报道中,专业性不够,误导消费者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这次黄曲霉毒素报道,为了噱头,将“强致癌物质”作为副标题。这也是我最近接到许多询问,牛奶还能不能喝的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公众目前对坏消息的敏感程度是好消息的2.5倍,面对信息传播方式的挑战,中国本土企业在危机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太弱,以至于普通小事最终演变成“黑天鹅”事件。马东援引了之前雀巢婴儿奶粉中被查出碘超标的例子,“与雀巢股民相比,蒙牛、伊利股民的忠诚度,轻易就会被某一突发事件击垮。”他担心的是,国外食品巨头,正在虎视眈眈地等着中国本土企业犯错,然后轻而易举地夺回过去10年的失地。在马东看来,近几年中国食品安全乱象,其本质是法律环境,而非企业的胡作非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者是政府,而安全食品的第一责任者才是企业。”他认为,“法律体制不健全、缺少管理风险的意识、缺乏管理风险的体系、缺失处理危机的长效机制”,使中国消费者在食品危机中变得“杯弓蛇影”、惊恐万分。同时,他建议中国企业加强危机管理,要非常清晰地了解自己日常管理中的能力与水平,并做好应急准备与相应。又要知道外界(监管机构、竞争对手、消费者)对自己的影响。

  • 关于食品乱象的罪魁祸首,一个新的说法,你赞同吗?

    今天看到一个关于食品乱象的罪魁祸首的新的说法,你赞同吗? 食品安全问题早已成为大家生活中的焦点。光是今年,瘦肉精、镉大米、毒豆芽、假粉条、剧毒腊肉、染色馒头等就被再次曝光。而最近,地沟油产业链又一次引起关注。 食品安全问题实在是老生常谈。加强监管也好、道德约束也好,人们从太多角度思考和呼吁过解决之道。不过,罪魁祸首却鲜被提及,这要从需求说起。。 最后其观点是:生产者都是逐利的,要求他们仰望星空,培养道德血液来自律无疑天方夜谭,政府的监管亦不是万能灵药。更重要的在于,增加人民收入,抑制物价上涨,让不安全食品失去市场“需求”。

  • 【原创大赛】严厉整治保健品市场乱象

    文/王蕊 华测检测2018年12月底,央视曝光了特大保健品诈骗案内幕,一家保健品公司虚构了知名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将产品宣传伪造节目中并在讲座上给老人们播放,在这次活动中,两位老人相信了伪造的“电视宣传”,分别花了上万元购买了这款保健品,并期待疾病可以得到改善甚至是治愈。然而一个月后,不仅药效没有发挥作用,警察却找上了门。民警告诉他们,卖给他们这种保健品的公司涉嫌诈骗,希望两位老人能够配合调查。近几年,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已开始凸显,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同时伴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保健品市场需求也随之不断增大,因此保健品产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近年来,老年人保健品市场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屡屡曝出“坑老”、“造假”等负面消息。会销、电销、网销、传销,免费体检、旅游参观、夸大宣传、情感销售等,各种手段和套路层出不穷,乱象丛生的行业问题成为舆论高度关注的焦点。目前保健品市场乱象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先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很多违法营业者在各地举办各种讲座,伪造假的电视宣传资料,同时请一些“专家”夸大保健品的功效,使老年人相信保健品能治百病,不用求医吃保健品就可痊愈。不法营业者还会通过打折、返利、免费体验等方式诱骗消费者帮助他们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更加夸大和虚假的宣传。第二种方式是进行洗脑式的营销。很多违法营业者抓住了老年人孤独的特点,每天陪老人聊天,打亲情牌,取得老年人信任。还有一些营业者给老人举办娱乐活动,带老人出去集体旅游,借此误导、诱骗老年人,对他们进行洗脑,使老人相信过度疗效,自愿购买,并拒绝看病求医,耽误了治疗。第三种方式是以次充好,定价过高。很多保健品的成本只有几十元,但是通过不良营业者的过度鼓吹功效,虚假宣传,使保健品能卖到上万的价格。同时有一些不良营业者为了达到其宣传中所说“根治疾病”的神奇效果,在产品中加入了大量非法成分,不仅没起到保健的效果,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2019年1月9日,市场监督总局发布了关于开展联合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的公告,公告中表明为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确保人民群众消费安全,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民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卫生健康委、广电总局、中医药局、药监局、网信办决定,自2019年1月8日起,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为期100天的联合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2019年2月13日,联合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联合工作组在市场监管总局召开工作组会议。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甘霖同志对前期工作予以了肯定,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四点要求,一是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二是进一步加大力度、严格执法,形成对“保健”市场乱象治理的压倒性态势;三是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创建长效监管体系;四是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宣传的作用。这已经不是政府第一次对保健品市场进行严打,早在201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召开全国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大会上,就要求各地从5月16日起至9月底,在全国开展打击保健食品“四非”(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添加、非法宣传)的专项行动。打击“四非”的行动虽然让一些正规保健品的经销商也受到了影响,但是这次严打却让已经混乱多年的保健品行业开始走向正向的发展之路。2017年315晚会上曝光的保健品骗局,再次使保健品成为焦点,对此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回应:针对食品产品、生产经营、宣传信息等欺诈行为,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制订了《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已向社会征求意见,即将发布。《办法》将以网络、电话、电视、广播、讲座、会议等方式进行虚假宣传的行为列为食品宣传欺诈,在对生产经营企业处罚的同时,将对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罚。近几年,国家也先后颁布了《保健品食品管理办法》《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保健食品标识规定》,并且还陆续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9年3月2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国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的申报与审评体系,强化安全监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组织起草了《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征求意见稿)》,并开始公开征求意见。从各种整治行动到法律法规的陆续出台,不难看出国家针对保健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会不断加大,从现在国家13部委联合执法的“百日行动”开始,各地都在积极的对保健品市场采取一系列的整治措施。2019年3月14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发布联合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工作情况。发布会中指出截至2019年3月10日,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117万人次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商品进行检查,共立案6535件,结案2290件,案值77.9亿元,罚没金额2.68亿元,移送司法机关案件174件。在各地查办的案件中,虚假宣传及虚假广告案件数量占比最高,两类案件共立案2531件,占比38.7%;结案733件,占比32%。违规直销和传销案件案值和罚没金额最高,案值49.54亿元,比占63.6%;罚没款1.94亿元,占比72.4%。通过两个多月的集中整治,对“保健”市场乱象已经形成全面打击的高压态势,“百日行动”取得阶段性进展。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政府对保健品市场监管力度的决心,整治保健品行业混乱局面也将会成为常态。虽然政府对于保健品监管的力度很大,但是在监管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首先,一些违法的营业者为了避风头,选择暂时不营业,或者加强防备,选择用更隐蔽的方式进行经营。而且违法营业者大多通过口头的宣传暗示、引导和哄骗消费者,很少会留下公开的印刷资料,这样会造成监管过程中取证困难,查处难度加大。其次老年人辨别能力较低,忌讳就医、怕麻烦的思想以及看病难、看病贵等现实,在客观上也给假冒伪劣保健品营销留下了可乘之机,老年人对“保健”市场的认识不高,被小恩小惠诱惑的心理基础短期内难以消除,容易被不良经营者诱骗,形成执法办案的阻力。再次保健品的定义是有一定的功能,对人体不产生副作用,不以治疗为目的的食品。功能是让一部分疾病好转,但是却不以治疗为目的,本身就难以区分功能和治疗的界限。并且很多保健品企业利用药食同源的模糊地段,宣传产品存在养生保健功效,但是这种真实性却很难得到客观评价。“保健”市场的领域广、商品类别多、违法行为复杂,专业性较强。许多违法营业者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打法律的擦边球,用合法的表象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实际却侵害百姓权益、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本质,逃避法律规制。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政府很难进行认责。虽然对于保健品乱象现状,政府已经加大力度进行管制,此次百日行动更是动用了13个部委联合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要长久的保护老年人保健品市场,仍然需要采取进一步的强化措施。首先要消除认定难的问题,完善对保健品的定义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并公布食药同源成分的药理作用,使企业无法打擦边球,也能让政府监管更明确的认责。第二要加强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对执法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基层执法人员的综合素养和执法水平。第三建议设置保健品讲师培训考试发证机制,避免人人冒充专家讲座坑骗消费者。第四要加强执法协作机制,保健品市场涉及的领域、管理部门较多,相关部门需进一步完善信息互通和执法协作机制,联合规范市场的销售行为。第五需完善长效的保健品监管机制,否则“百日行动”过后,保健品乱象现状很快会“死灰复燃”。目前市场监管总局表示下一步,联合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联合工作组在持续监管执法和加大舆论宣传的基础上,已着手考虑研究长效监管机制的建立问题。2019年3月15日,为有效遏制“保健”市场乱象,形成持续整治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百日行动”联合工作组拟研究建立常态化、制度化、法制化的长效监管机制,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和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市场监管总局已作为牵头部门,向相关部委,以及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发函征求意见,还将以总局公告的形式,广泛向全社会征集对建立长效机制的意见,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年轻人因工作强度的提高、社会老龄化的深入,使未来我国居民对于医疗保健的需求必将呈指数级增长。虽然近年来,保健品乱象频发,各监管部门对保健品市场加强了监管,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保健品营业者的信心,但是严格的监管制度将会推动保健品行业优胜劣汰,优质的保健品企业将会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而不良的保健品企业势必会被市场淘汰。在政府的整治管控下,保健品行业良性发展,走向进步已是必然趋势。

  • 【原创】“有机食品”之乱象

    普通芹菜几元一公斤,而芹菜成为有机食品后身价倍增至180元一公斤;普通鸡蛋价格低廉,有机鸡蛋是6元一个……只因贴上了有机或者绿色食品的标签,这些农产品就卖出了天价。 有机与绿色概念已非新鲜,作为我国安全优质品牌农产品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有机食品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因为管理漏洞以及认证方面的混乱,导致有机产业良莠不齐,产业发展面临瓶颈。[b][color=#fe2419] 认证混乱[/color][/b] 只有通过具有国家资质的认证机构认证的食品才可称有机食品,国家有27家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然而市场上认证机构素质良莠不齐,部分机构成员通过开设咨询公司自我宣传,招揽生意。这些认证机构的顶头上司是2002年末成立的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是国务院决定组建并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全国认证认可工作的主管机构。认证工作由行政机构统一管理,实际操作完全秉承市场化方式。在实践中,认证混乱的现象非常普遍,往往一家认证机构认证了某产品为有机食品,而其余的认证机构并不知道。况且,市面上还有假冒有机认证机构的例子。 而有一些不正规的咨询机构更是给钱就给过。即使某些方面不合格,咨询公司也会想办法让你合格。”这也正是为人诟病的地方,很多人质疑:认证机构是裁判员,但又要靠作为运动员的企业来养活,认证的公信力如何保证?[b][color=#f10b00] 有机种植破绽不小[/color][/b] 按照2005年由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有机食品国家标准》(下称《标准》),有机食品是有机农业的产物,而有机农业则需要满足自然、健康、非转基因、环保等多重要求,涵盖了一整套的农业管理运行体系。 根据《标准》,在有机农业种植中,土地、大气、水环境、选种、施用肥料、除虫方式等因素都须遵循严格的规定。目前国内农产品安全级别标准,分为无公害、绿色与有机食品三类,其中以有机食品要求最为严格。 一名资深的肥料生产商林先生告诉记者,按照国家规定,生产商完成一定量的有机肥料销售可以领取一笔补贴,而往往有机肥料的产量无法达到,有些生产商就夸大销售量,如销售100吨写成500吨,由此“吃空额”,这也使购买者易于造假。 一家名为中国标联认证在线的业务员隋先生就对记者说:“用不用有机肥料不一定,让你熟悉的肥料厂开单子就行。”[b][color=#f10b00] 高价迷局[/color][/b] 高价格已经成为有机食品的一大特点。一般商家的批发价,平均仅比普通农产品高30%左右。但下游商家卖出价格达到2倍,3倍甚至于数十倍于普通产品的价格。 而高价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于认证一窝蜂,认证混乱的局面! “追求高价格其实形成了行业发展的阻力。”陈祥舟认为,有机食品倡导的是健康、环保、可持续的概念,而非奢侈品理念,“这不是赚快钱的行业。”

  • 保健品“套牌”乱象:一个批准文号,N个产品用

    说起汽车"套牌",不少人都知道,你可了解保健品也有"套牌"问题吗?最近,减肥产品"左旋肉碱8点瘦"被广州市药监局曝光,其批准文号"卫食健字(2003)第0373号"系套用其他产品的批号。"左旋肉碱8点瘦"的问题并非个案,记者了解到,"套号"现象在保健品业已不是新鲜事,而且曾经泛滥一时,屡禁不止。 汽车"套牌"导致被套车主背"黑锅",保健品"套牌"的后果却是,未经过批准检验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直接危害百姓健康。 乱象1:姐妹产品一个"号" 广州市药监局在关于长春市食品化妆品监督所"商请协查保健品'左旋肉碱8点瘦'合法性情况的复函"中称,经查询国家药监局保健食品数据库,批准文号为"卫食健字(2003)第0373号"的产品名称是"蝶之舞牌减肥胶囊",并非"左旋肉碱8点瘦". 而且广东省药监局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审批数据库显示,"左旋肉碱8点瘦"标称的出品企业--"广州冠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取得该局核发的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广州红盾信息网"企业信息上,亦未发现该企业的登记信息。 巧合的是,记者通过产品网站了解到,"广州冠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赫然出现在"蝶之舞牌减肥胶囊"生产企业之列,"左旋肉碱8点瘦"和"蝶之舞牌减肥胶囊"标称的主要成分也类似,包括葡萄籽提取物、山楂、苹果醋、芦荟、左旋肉碱等,真是堪称"孪生姊妹".

  • 盘点2011上半年食品安全事件 政府整治重拳频出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2011上半年我国食品安全乱象频出,从“瘦肉精”到“染色馒头”,从“毒血旺”到最近的“黑心烤鸭”,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事件刺痛我们的神经,更拷问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为保障食品安全,中国政府积极应对重拳频出,出台了一系列整治措施,打响了史上最为严厉的“餐桌保卫战”。

  • 预制菜乱象丛生,如何保障预制菜的食品安全?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保障预制菜的食品安全: [color=initial]一、政府监管层面[/color] [list=1][*] 完善法规标准 [list][*]加快制定和完善预制菜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明确预制菜的定义、分类、生产工艺、质量安全指标等要求,使企业生产和监管部门执法有章可循。[*]针对预制菜禁止添加防腐剂并要求冷链运输等关键环节制定具体规范,确保预制菜在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能符合食品安全标准。[/list][*] 加强监管力度 [list][*]加大对预制菜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频次,重点检查企业的生产环境、原材料采购、加工过程控制、产品检验、包装标识等环节,对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企业依法进行处罚并责令整改。[*]对预制菜流通环节进行严格监管,包括超市、便利店、电商平台等销售渠道,检查预制菜的储存条件、保质期、标签标识等是否符合规定,防止过期、变质或不合格的预制菜流入市场。[*]建立预制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要求企业如实记录预制菜的原材料来源、生产加工过程、检验检测结果、销售流向等信息,实现预制菜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能够及时准确地召回问题产品并追究责任。[/list][/list] [color=initial]二、企业自身层面[/color] [list=1][*] 严格把控原材料质量 [list][*]建立稳定可靠的原材料供应渠道,选择具有资质、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进货检验,确保原材料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例如,对肉类、蔬菜、水产品等原材料进行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等项目的检测。[*]加强对原材料的储存管理,根据不同原材料的特性采取适当的储存方式,如冷藏、冷冻、保鲜等,防止原材料变质、污染。[/list][*] 规范生产加工过程 [list][*]按照食品生产卫生规范要求,建设标准化的生产车间,保持生产环境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和虫害防治。[*]严格控制生产工艺参数,确保预制菜在加工过程中受热均匀、熟透,避免微生物滋生。例如,对于需要高温杀菌的预制菜,要确保杀菌温度和时间达到要求。[*]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使用范围和限量标准,不得超范围、超限量使用添加剂,同时在产品标签上如实标注添加剂的使用情况。[/list][*] 强化质量检测和控制 [list][*]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配备专业的检测设备和人员,对预制菜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严格的检验检测,确保产品符合质量安全标准。[*]加强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的监控,如原材料验收、加工温度、时间、包装密封等环节,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产品质量稳定。[/list][*] 优化包装和储存运输 [list][*]采用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包装材料,确保包装的密封性和防潮性,防止预制菜在包装过程中受到污染。同时,在包装上标注清晰的产品信息,包括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食用方法等。[*]对预制菜的储存和运输实行严格的温度控制,根据产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冷藏或冷冻条件,确保产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始终处于安全的温度范围内。使用专业的冷链物流设备和技术,保证预制菜的新鲜度和品质。[/list][/list] [color=initial]三、社会监督层面[/color] [list=1][*]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list][*]行业协会应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引导预制菜企业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加强行业内部的自我监督和管理。[*]开展行业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提高企业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组织企业开展质量安全承诺活动,树立行业良好形象。[/list][*] 加强消费者教育 [list][*]通过各种渠道向消费者普及预制菜的食品安全知识,提高消费者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例如,向消费者介绍如何查看预制菜的标签标识、如何正确储存和烹饪预制菜等。[*]建立消费者投诉举报机制,鼓励消费者对发现的预制菜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投诉举报,及时处理消费者的投诉,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list][*] 媒体舆论监督 [list][*]媒体应加强对预制菜行业的监督报道,曝光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和产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促使企业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宣传优质预制菜企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引导行业健康发展。[/list][/list]

  • 食品添加剂惹得哪些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事

    不管是我们平常吃的馒头,还是在饭店,总是脱离不了食品添加剂的身影。下面我们就来看下最近与食品添加剂相关的哪些事件:  1、四川一火锅店“秘制配方”内含yingsu碱、nakeding、mafei、kedaiyin、diba因等五种违禁添加剂,部分成分可造成孕妇腹中胎儿成瘾,引发哮喘。  2、记者卧底喜之郎:果冻色香味是调的 与“果”无关;  3、武汉千万支假老冰棒流入市场,原料为添加剂兑自来水;  4、佛山年产酱油8万多箱的某大型调味公司,竟然用容易致癌的工业盐水代替食用盐;  5、内蒙古奶酒业乱象调查:“奶酒无奶”,用酒精和奶精勾兑出“奶酒”;还有些则将酒精、牛奶混合,生产出奶白酒。  6、浓缩果汁几乎不含水果,一杯果汁成本仅3毛=水+添加剂。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当毒馒头、苏丹红的红烧肉、致癌的奶粉充斥在我们身边时,我们如何能感到安全,我们还能吃些什么那?关注食品安全,关注健康!

  • 【真相】食品添加剂是天使还是魔鬼?揭开真面目

    【真相】食品添加剂是天使还是魔鬼?揭开真面目爽口的毛肚、鲜嫩多汁的牛肉、吹弹可破的虾仁、鲜香的火锅,“上乘食材熬制”的高汤……走进各类餐厅,声称“新鲜食材”、“原汁原味”、“纯正熬制”的各类餐饮食品,以亮丽的颜色、诱人的气味、浓烈的味道让人胃口大开。近日有媒体曝光了食品添加剂乱象,发现市场上许多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其实不少是靠各类添加剂“调”出来的。又是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的灵魂”、“没有食品添加剂工业,就没有现代化食品工业”,这两句被食品行业人士当作共识的话,在普通百姓看来,就好比洪水猛兽般可怕,有调查显示,九成国人认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主要由食品添加剂造成。于是,食品添加剂就像一个矛盾体,有人认同追捧,有人质疑抨击。  “食品添加剂古已有之,现在的问题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违禁使用、超范围和超量使用等现象。”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食品行业专家、有“香料院士”之称的孙宝国表示。

  • 食品日期“黑幕”:保质期=货架期 保质期≠保存期

    食品日期"黑幕":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提要:食品日期不易查、临界食品扎堆、到期食品去哪了、散装食品日期有"猫腻"、保质期大玩"变戏法"。面对重重黑幕,你是否有查看食品日期的习惯?中国新闻周刊网走访京城数家超市,为你揭开食品包装日期背后的秘密。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日益加强,在生产、销售等环节被层层严格把关之后,企业如何处理临界食品、过期食品和不良食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关心。去年央视"3.15"晚会曾曝光麦当劳、家乐福等知名品牌存在食品保质期问题,近年来,"陈馅"月饼、"回炉"粽子也屡见不鲜。  有食品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如今市场上的食品日期存在诸多乱象:临界食品琳琅满目、到期食品去向成谜、生产日期随意打码、保质期人工"变戏法"、散装食品日期标注有"猫腻"、保质期保存期"分不清"、食品处理成了"商业机密"……  中国新闻周刊网记者走访调查数家北京大、中型超市,专访食品业内专家及企业相关负责人,试图揭开食品包装日期背后的"黑幕",公开那些消费者不知道的事儿。  一、食品日期:怎一个"乱"字了得  临界食品超市"扎堆"出现  在北京朝阳区的华联超市记者注意到临界食品通常被捆绑促销。比如,几盒酸奶放到一个袋子里销售,每盒酸奶的生产日期都不一样。消费者如果不注意,很容易买到夹杂其中的临界食品。  记者走访了几家大中型超市,相继发现不少商家均在促销即将过期的酸奶、糕点、火腿肠等,这些食品变身为"临界食品"被摆在超市货架的醒目位置。所谓临界食品,通常是指即将达到产品保质期的食品,糕点、酸奶等保质期较短食品极容易"中标".  对于"临界期食品",多数消费者由于不检查保质期,购买时全然不知,而商家也为了牟利促销,主动张贴临界期警示标志的寥寥无几。记者的调查中发现,临界食品通常以三种销售方式为主。

  • 预制菜乱象

    预制菜乱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ist][*][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原料质量问题[/color]:[list][*][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使用劣质肉[/color]:如今年 3?15 晚会曝光的安徽阜阳个别企业用未经严格处理的槽头肉(又称 “淋巴肉”)制作梅菜扣肉预制菜。槽头肉是猪头与躯干连接部位的肉,淋巴较多,品质差且价格低,正常五花肉批发价一斤 12 元左右,而劣质槽头肉一斤仅 3 元左右。用其制作预制菜,不仅口感不佳,还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食材不新鲜[/color]:部分预制菜企业为降低成本,可能会使用不新鲜的食材,甚至是过期食材进行加工。比如一些蔬菜类预制菜,可能存在变黄、腐烂等情况,而水产类预制菜可能会有异味[/list][*][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生产过程不规范[/color]:[list][*][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卫生条件差[/color]:一些预制菜生产车间存在污水横流、地面和灶台污浊不堪的情况,生肉和熟肉随意堆放在一起,加工好的劣质槽头肉随意切片、装碗封装,没有严格的卫生操作规范,容易导致食品受到污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添加剂过量[/color]:为了延长预制菜的保质期、改善口感和色泽,部分企业可能会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色素、调味剂等。长期食用这些添加剂超标的预制菜,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list][*][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缺乏统一标准[/color]:目前预制菜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包括菜品的质量标准、营养标准、包装标准等。这使得市场上的预制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难以判断和选择。例如,不同企业生产的同一菜品,在口味、分量、食材搭配等方面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信息不透明[/color]:[list][*][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成分标识不清[/color]:一些预制菜的包装上对食材成分、添加剂、营养成分等信息标识不详细或不准确,消费者无法全面了解所购买食品的真实情况。[*][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未明示预制菜[/color]:部分餐饮商家在使用预制菜时未明确告知消费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消费者可能以为自己食用的是现做菜品,而实际上是预制菜,导致消费体验感下降,甚至可能引发消费纠纷 。[/list][*][color=var(--md-box-samantha-deep-text-color) !important]品牌化程度低[/color]:预制菜市场品牌众多,但知名品牌相对较少,品牌化程度低。这导致消费者在选择预制菜时缺乏信任和忠诚度,同时也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list]

  • 【分享】刑法修改拟增加食品安全渎职罪 明确监管者刑责

    全国人大常委会20日审议的刑法修正案(八)草案新增了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犯罪,修改了食品安全犯罪的刑罚条件,强化了刑法对食品安全这一重大民生问题的保护。  明确规定,负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担刑责。  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如获通过,对食品安全问题而言,生产、销售、监管三个环节上的刑事处罚措施将健全。“堵住这三个口,具体能不能有效监管食品行业乱象,还要看执行力度。” 草案新增规定  负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或者滥用职权,导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草案修改规定  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 提醒:《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即将实施

    今后,消费者在购买预包装食品时可实现明白消费了。  记者从近日举行的2012中国食品包装行业交流发布会上了解到,旨在标示商品信息、表明特性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对此,专家认为,新规的施行标志着我国开始全面推行食品营养标签管理制度,有利于规范企业正确标示食品营养标签,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同时,对指导公众合理选择食品、促进膳食营养平衡、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整治行业乱象亟待新规实施  食品标签是消费者了解产品信息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然而,近年来,由于食品标签不明确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消费者对食品标签上标注的信息不理解、不明白,使得其在选购食品时缺乏“安全感”。  食品包装不符合国家政策标准要求的现象或企业为牟利而不遵守标准的行为,给消费者的消费安全埋下了隐患,严重的还可能导致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就在今年12月初,“美国扁桃仁”冒充“大杏仁”事件引发广泛关注,“美国大杏仁”随后更名为“巴旦木”。这一事件就是食品名称不能清晰表达食品真实属性的典型案例。  事实上,关于食品标签标注规则的国家标准和政策一直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处长何丽介绍,2011年4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发布,并于2012年4月20日开始实施;2012年10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发布,并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按照新规,预包装食品应当在标签上强制标示四种营养成分和能量的含量值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这四种营养成分是指核心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此外,该标准还对其他营养成分标示、营养声称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对于新规的实施,何丽表示,推行营养标签标示新规,有利于宣传普及食品营养知识,指导公众科学选择膳食;有利于促进消费者合理平衡膳食和身体健康;有利于规范企业正确标示营养标签,科学宣传营养知识,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 【讨论】维护食品安全为什么比缉毒还难

    [size=2]中国人每年消耗逾75亿个黑心餐盒,危害不亚于吸毒——饭店使用的餐盒检测结果显示,它们的正己烷蒸发残渣均超过国家标准20倍,而乙酸蒸发残渣则超标了近150倍。这意味着,如果长时间用这种餐盒盛放含有油和醋的食物,人们将会“吃掉1/3的餐盒”。  近年来,食品安全的“问题”是摁下葫芦瓢起来——都说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来源于利益的驱动,有网友戏言称:毒品、军火这些东西也存在暴利,却又为什么没有像很多“黑心食品”一样不仅大肆泛滥还形成了产业链呢?[/size][size=2]  这个问题看似比较“戏言”,其实很发人深省。之所以维护食品安全比缉毒还难,原因说白了无非有两点。首先是打击的震慑力度不够。央视名嘴白岩松曾经在一个访谈节目中表示,面对市场乱象,已经到了非出重拳不可的时候了。如果我们能像围剿毒品和军火枪支一样围剿黑心食品,或者用不了多久就能收到明显成效。[/size][size=2]  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杀一头猪,多个部门参与,各管一摊,最后老百姓吃到的猪肉还是不安全。”这是今年两会期间,一位全国人大代表的感慨。根子就在于监管存在明显缺陷——食品安全管理的权限分散于诸多部门,工商、农业、质监、卫生、药监、城管、出入境检验检疫……谁都有发言权和执法权,这就留下了诸多监管空白和寻租空间。[/size][size=2]  缉毒是警方一个部门的事情,警方可以“上下同欲”地履行法定责任,打击毒品犯罪维护社会稳定自然不是空话。但食品安全却是各自为政的“多头管理”,比缉毒还难就不奇怪了。常言道“九龙治水,天下大旱”,拯救食品安全必须要破解这个“各自为战”的权力迷局,加强不同执法权力间的团结协作,建立一种执法联动机制。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或许还是会一遍遍地扪心自问:今天,我们敢吃什么?[/size]

  • 食品添加剂是魔鬼还是天使?

    来源:互联网近日有媒体曝光了食品添加剂乱象,发现市场上许多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其实是靠各类添加剂“调”出来的。公众谈食品添加剂色变,而食品专业人士却认为:“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的灵魂”、“没有食品添加剂工业,就没有现代化食品工业”。食品添加剂到底是魔鬼还是天使?食品添加剂是什么?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其中,营养强化剂、食用香料等都属于食品添加剂。 “我国批准使用的添加剂一共2400多种。每一种添加剂都经过严格的毒理学实验,再根据人群的特点、食品的种类和可能的每日摄入量,制定出食用的安全限量。因此,只要是经国家批准并在使用过程中遵守使用标准,食品添加剂就是安全的。根据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一般符合以下要求: ◆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 ◆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 ◆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 ◆在达到预期目的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食用量。食品安全问题中最严重的现象是违禁使用“非法添加物”。众所周知的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吊白块等,都是违禁使用的非法添加物。食品添加剂使用过程中更多问题还表现在超范围、超量使用上。比如柠檬黄是一种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可以在膨化食品、冰淇淋、果汁饮料等食品中使用,但是在粉丝中加入柠檬黄等人工合成色素,就属于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有时候我们会在食品包装上看到,“本产品不含某某食品添加剂”的字样。其实潜台词就是说这个食品更安全!但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 有些食品不添加食品添加剂,反而是不安全的。比如防腐剂是可以抑制食品腐败的,因为腐败后的食品引起中毒的危害要大得多;抗氧化剂也能控制油脂中过氧化物的生成,而过氧化物对细胞的衰老,各种疾病的产生影响很大。 所以并不是一点不添加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就更安全。应该辩证的去看待。据统计,我们每人每天平均添加剂摄入可高达10~40种。尤其是城市人比较多,超市依赖族,一天可能吃进添加剂50多种。 所以,就算是不考虑非法添加剂,虽然食品添加剂安全性高,但是还是建议少吃好。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应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多了解食品安全相关知识。 选购食品时先看标签,买那些标签中添加剂少的食品,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少喝饮料。 不要购买颜色过艳、味道过浓、口感异常的食品。

  • 使用食品安全检测仪的重要性

    [font=宋体][size=15px]食品安全一直是个大问题。俗话说,病从口入,食品安全就是这么回事。它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size][/font][font=宋体][size=15px]但是近些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如地沟油、毒生姜、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问题,涉及面广,引起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焦虑。这不仅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还让人不禁费解,难道就没有解决方法了吗? [/size][/font][b][font=宋体][size=15px][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show/C465186.html]食品安全检测仪详细介绍请看https://www.instrument.com.cn/show/C465186.html[/url][/size][/font][/b][font=宋体][size=15px]实则不尽然。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需求愈来愈高,形色各异的食品安全检测仪也应运而生。它们不仅能对食品中是否添加了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还能辅助相关部门去整治食品市场的乱象。不仅保护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保障了其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size][/font][b][font=宋体][size=15px]来因科技[/size][/font][/b][font=宋体][size=15px]食品安全检测仪[/size][/font][font=宋体][size=15px]能够方便、快捷的检测食品中的甲醛、二氧化硫、亚硝酸盐的含量,[color=#4f5862]24个[/color]检测通道可以同时测试多个样品,并且每个样品都由程序控制分别工作,互不干扰。一方面缩短了检测时间,增强了检测效率,为检测人员节省了精力的投入成本。另一方面,高重复性的检测保障了结果的高精度,令其得出的数据具有好的参考性和指导意义,便于食药监局、卫生部门、高教院校、科研院所、农业部门、养殖场、屠宰场、食品肉产品深加工企业、检验检疫部门等单位使用,来解决由食品安全所导致的问题,对于维系社会公正和谐也有着重要作用。[/size][/font][align=center][img=主图1.jp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1/uepic/ed10a3fd-1423-49bf-b0a1-4ce646d42f58.jpg[/img][/align][来源:山东方科仪器有限公司][align=right][/align]

  • 海淘食品安全如何保障?

    海淘食品安全如何保障?

    导语:网络购物已经日益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针对国内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更多消费者将目光投向海外。近几年,海淘在国内急剧升温,越来越多中国人开始加入海淘大军,成为海淘一族。然而海淘的食品安全问题谁又能保障呢?近期案件回顾案件一:加拿大"小熊软糖"维D含量超标被召回海淘网站仍在热销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8/201508130906_560369_3013923_3.png  加拿大卫生部日前发出通告,召回L'il Critters Vitamin D3儿童维生素D软糖,原因是维生素D含量超标。这款软糖在中国也非常出名,不少家长会通过海淘、代购等渠道买给孩子食用。被召回的“小熊糖”产品,在各类海淘网站上销量排行均在前10名,目前依旧在各海淘网站热销,单瓶售价基本在百元以上。询问海淘店主,对方表示并不知情。案件二:代工奶粉变身“洋名牌”海淘奶粉市场良莠不齐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8/201508130907_560370_3013923_3.png 为了宝宝的健康,很多妈妈会选择购买海外奶粉。搜索电商平台,发现大量知名洋奶粉,价格更是天差地别。一些国外的贸易公司借机牟利,国内部分奶粉批发商因贪图便宜,被这些疑似诈骗公司骗取货款,却收不到任何货物。国内企业在国外寻找食品厂生产代工奶粉,包装成“洋名牌”再定向销到中国。同时,原本禁止入境的日本核辐射污染区奶粉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淘宝等网站。究竟是哪些因素在扰乱着海淘市场?  1、利益。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海外产品的高额利润使很多人眼馋。上述案件中有提及国外厂家利用低价欺骗国内公司,国内商家制假贩假,皆是由利而起。   2、监察不严。为何问题奶粉能轻松入关?海关检查人员是否该反省下,对海外进口食品的把关。    3、电商平台监控不力。国内电商平台准入门槛较低,对商家核实监控不力。导致大量假货在网上流通却无人监管。    4、相关法律缺失。国内对网络食品销售管理还未形成完善的体系。海淘作为新出现的一种网购形式,一时间也会面临“无法可依”的窘境。    5、消费者心理。很多消费者都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心态。的确,近年来国内食品问题令人堪忧。但盲目崇外,也会给一些不法商贩可乘之机。且一些消费者想低价购买海外高质量产品的想法,很容易使其掉入陷阱。如何结束海淘乱象?  法律是保障消费者利益最有力的武器。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将于今年10月1日实施,明确将网络食品销售纳入监管范围。    “食品安全法中明确,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的,还应当审查其许可证。这意味着,消费者通过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购买食品,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入网食品经营者或者食品生产者要求赔偿。”这给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敲响警钟,或许一些不规范厂家不再能轻易“触网”。  对海淘代购者设置门槛。2011年9月,国家工商总局下发了《关于网络代购洋奶粉经营行为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从事奶粉代购经营者必须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专家认为,在上述要求基础上,国家相关部门还应通过行业门槛方式规范对其他敏感类商品的企业准入,限制个人海外代购的发展,淘汰一些不合格的小企业。    选择正规的平台。海淘之所以能如火如荼,其原理还是赚差价。正规的商家可能在各种陈本上较高,相应的价格也会有所提高。而部分商家则会利用低价优势吸引消费者,质量却很难保证,尤其是后期退货等问题。

  • 食品添加剂是魔鬼还是天使?

    食品添加剂是魔鬼还是天使?

    近日有媒体曝光了食品添加剂乱象,发现市场上许多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其实是靠各类添加剂“调”出来的。 公众谈食品添加剂色变,而食品专业人士却认为:“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的灵魂”、“没有食品添加剂工业,就没有现代化食品工业”。食品添加剂到底是魔鬼还是天使?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7/201507211006_556369_3013923_3.jpg 食品添加剂是什么? 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其中,营养强化剂、食用香料等都属于食品添加剂。 “我国批准使用的添加剂一共有2400多种。每一种添加剂都经过严格的毒理学实验,再根据人群的特点、食品的种类和可能的每日摄入量,制定出食用的安全限量。因此,只要是经国家批准并在使用过程中遵守使用标准,食品添加剂就是安全的。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7/201507211006_556370_3013923_3.jpg 根据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一般符合以下要求: ◆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 ◆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 ;◆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 ;◆在达到预期目的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食用量。 食品安全问题中最严重的现象是违禁使用“非法添加物”。 众所周知的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吊白块等,都是违禁使用的非法添加物。 食品添加剂使用过程中更多问题还表现在超范围、超量使用上。 比如柠檬黄是一种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可以在膨化食品、冰淇淋、果汁饮料等食品中使用,但是在粉丝中加入柠檬黄等人工合成色素, 就属于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7/201507211007_556371_3013923_3.jpg 有时候我们会在食品包装上看到,“本产品不含某某食品添加剂”的字样。其实潜台词就是说这个食品更安全!但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 有些食品不添加食品添加剂,反而是不安全的。比如防腐剂是可以抑制食品腐败的,因为腐败后的食品引起中毒的危害要大得多;抗氧化剂也能控制油脂中过氧化物的生成,而过氧化物对细胞的衰老,各种疾病的产生影响很大。 所以并不是一点不添加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就更安全。应该辩证的去看待。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7/201507211008_556372_3013923_3.jpg 据统计,我们每人每天平均添加剂摄入可高达10~40种。尤其是城市人比较多,超市依赖族,一天可能吃进添加剂50多种。 所以,就算是不考虑非法添加剂,虽然食品添加剂安全性高,但是还是建议少吃为好。 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应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多了解食品安全相关知识。 选购食品时先看标签,买那些标签中添加剂少的食品,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少喝饮料。 不要购买颜色过艳、味道过浓、口感异常的食品。

  • 保健食品中检测农药残留吗?

    保健食品中检测农药残留吗?

    现如今保健食品逐渐受到大众青睐。不过,“花式”命名让人看花了眼,它们不少带着“健胃”“补血”“健脾”等字样,似乎“神奇”功效堪比药物。最近,保健食品的命名乱象将再次治理。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网站昨日消息,总局不再批准以含有表述产品功能相关文字命名的保健食品。昨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命名有关事项的公告》指出,《公告》旨在“对保健食品实施严格监管,避免因保健食品名称中含有表述产品功能相关文字而误导消费者,保护公众健康”。此外,《公告》还给出了具体时间表:总局不再批准以含有表述产品功能相关文字命名的保健食品;已注册的名称中含有表述产品功能相关文字的保健食品,申请人应当于2015年12月31日前申请变更;自2016年5月1日起,不得生产名称中含有表述产品功能相关文字的保健食品。  2012年,食药监总局就修订印发了《保健食品命名规定》并制定了《保健食品命名指南》,比2007年公布的试行版《规定》更为详细。祖传、宫廷、秘制、特效等,这些词都上了命名“黑名单”,禁用语还包括“天然”,以及纳米、基因、太空等。在业内看来,食药监总局对保健食品的监管力度再次加大,从“起名字”这一关就开始严加规范。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8/201508292253_563473_1751239_3.png  “食”“药”不能混为一谈  记者翻阅2012年版《规定》发现,“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保健食品,其通用名中含有表述产品功能相关文字的,应严格按照规范的功能名称进行描述。声称两个及以上功能的产品,不得使用功能名称作为通用名。”而新版《公告》则直接对表述产品功能的名字予以不批准。  中国食品产业评论员朱丹蓬表示,一些食品自称“功能食品”,并没有在食药监部门注册,强调自己功能性和治疗性,向保健食品靠拢的行为实际上是打了法律的“擦边球”;而一些正规保健食品也在名字中突出产品功效,很多消费者会产生食品和药品功效一样的错误观念。  在朱丹蓬看来,目前保健食品和药品之间界限仍较为模糊。保健食品在名字上做到科学,是消费者理性选择“食补”的基础。讨论:保健食品泛滥,这个是不争的事实,紧箍咒是好,各位农残检测老师检测过保健品吗?保健品制作原料中农药残留有多少呢?保健品成品农药残留量如何呢?有检测过的老师吗?谈谈自己的看法!

  • 食品安全三千年,您我息息相关

    食品安全三千年,您我息息相关

    食品安全是如今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出台了《食品安全法》和大量法规,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就建立全面保障食品安全体系而言,我们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古代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当权者是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的。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7/201507042158_553494_1751239_3.pn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7/201507042158_553495_1751239_3.png  孔子是很讲究吃的,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所以,他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是很有心得体会的,例如腐败的食物不能吃,品相不好的不能吃,有异味的不能吃,不符合时令的不能吃,祭肉超过三天的不能吃。  从汉代开始,就有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法规。汉代的《二年律令》规定:肉类腐败,吃了有中毒危险的,必须焚烧,否则的话,事主和负责官员要接受处罚。唐代的法律也规定:出售有毒的肉,造成他人食物中毒的,要判一年有期徒刑;导致他人死亡,后果严重的,判处绞刑;应当焚烧的肉没有焚烧,他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食用后中毒身亡的,按照过失杀人论处;即便是偷来的肉,吃了后中毒身亡的,肉的主人也要接受处罚,杖九十。谁让你不把有毒的肉烧掉?  至于宫廷中的食品安全,监管更是严格。根据唐宋的法律规定,在御膳房里打杂的人,择菜择得不干净,要判一年徒刑;传膳不及时,耽误皇上吃饭的,一年徒刑;御膳中出现脏东西的,两年徒刑;该替皇上尝菜的没尝,杖一百;犯了饮食禁忌的,绞刑。即便是有这么严格的监管措施,皇帝因为饮食不当而出毛病甚至是蹬腿咽气的还是层出不穷。  到了宋代,随着经济的发展,食品行业非常繁荣,北宋的都城汴梁,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是兜售食品的小贩,肉干、下酒菜、新鲜水果、干果、糕点等种类数以百计;南宋的都城临安有各种各样的食品市场——米市、肉市、菜市、鲜鱼行、鱼行、南猪行、北猪行、蟹行、青果团、柑子团de等等。  食品行业的鼎盛带来的问题就是食品质量安全隐患,监管的难度加大了。有人发牢骚说,“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米麦之增湿润,肉食之灌以水。巧其言词,止于求售,误人食用,有不恤也。”当时还有一首小曲,“浙右华亭(今上海),物价廉平,一道(一贯纸币)会买个三升。打开瓶后,滑辣光新。教君霎时饮,霎时醉,霎时醒。听得渊明,说与刘伶,这一瓶约迭三斤。君还不信,把秤来称,有一斤酒,一斤水,一斤瓶。”  这还都是以次充好、缺斤短两的诚信问题,还有更严重的危害人生命健康的安全问题。当时,由于宋辽、宋金、宋夏、宋元之间战争不断,产生了大量的无人收敛的死尸。有些黑心的养殖户就拿这些尸体去喂猪、养鱼。腐尸中的毒素进入动物体内,再被买主吃进肚子里,对人的生命健康威胁很大。元代流行的白莲教就有这样的箴言——“猪吃死人肉,人吃猪肚肠。我见世途恶,作业不思量。”  针对市场上出现的种种乱象,宋朝的当权者采取的办法是组织行会,按照行业把商人们组织起来,加入行会,行会要负责监管产品质量,确保食品安全。如果出了问题,行会的负责人,当时称为“行首”“行头”或“行老”是要承担连带责任的。《宋刑统》则规定:肉贩因为过失出售变质肉,导致他人食物中毒,要把没有卖出去的肉马上焚毁,否则的话,杖九十;如果是故意出售变质肉,则要处以流放一年;造成严重后果,致人死亡的,绞刑。  对于卖注水肉的行为,宋代的法律规定要杖六十;而明代的法律则规定,卖注水肉或者在粮食中掺沙土,要杖八十。讨论:食品安全看来几千年前就有了,作为长久问题,我们该如何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该如何执行法律法规,约束商人诚信经营,造福百姓??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11.gif

  • 婴幼儿辅食品配方急待行业标准

    相关专家指出,在宝宝六个月大的时候就可以喂食一些含有微量元素的食物,可以促进宝宝身体发育健康成长,这一科学概念也催生了婴幼儿辅食市场。然而,当前婴幼儿辅食问题屡现,其中,网售婴幼儿辅食问题更为严重,这些不合格产品极易通过海淘、代购等网络渠道进入国内市场,造成消费者维权困难,且目前国家针对婴幼儿辅食“配方”尚无明确标准。专家建议,家长在网购时切勿盲目购买,可在经过医学检查后有针对性地为宝宝补充营养素。婴幼儿辅食品市场过百亿大关根据第三方数据,2006年至2013年,国内婴幼儿辅食市场规模从11亿元增长至60亿元,在2015年迈过了100亿元的交易大关。与国内高增速市场相对应的,是“洋品牌”辅食品的走热。据了解,不少消费者认为,“洋品牌”辅食,比国产辅食中盐、糖等添加剂的管理严格,口味清淡,更加适合宝宝食用。不仅方便快捷,量也很好掌握,热一下就可以直接喂食,一次一小罐。虽然价格偏高,但不少年轻妈妈觉得物有所值。不过现实中购买品类繁多的“洋辅食”也非易事,本刊笔者走访城区大宗型超市发现,“洋辅食”品种非常有限。其中婴儿营养米粉只有我国台湾地区品牌的胚芽米粉和西班牙进口婴幼儿米粉,果蔬泥、肉泥和果汁只有韩国某品牌产品。价格却要比本土辅食贵将近一半。实体店购买不易,不少妈妈转而将目光投向电商代购。在近期几轮电商活动中,婴幼儿辅食品再次引发了购买热潮。其中,海购作为当下的热门渠道再次成为中国妈妈血拼的“主战场”。就目前来看,在各平台搜索“婴幼儿辅食”,其类别主要为米粉、面条、饼干三大品类,几乎所有商家都在搜索关键字中打上了“婴儿”、“辅食”、“宝宝”等字样。国产、进口产品均有问题与庞大的需求相反的是,网络进口婴幼儿辅食品成为重灾区。梳理发现,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公布的进境不合格食品、化妆品信息,2016年1月至9月间,共有18批次进口婴幼儿辅食被检出不合格,主要品类包括鸡肉泥、米粉、蛋白饮料等,分别来自澳大利亚、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等不同产地,在检出不合格后被入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予以退货、销毁处理。其中,标签不合格、维生素及钙含量不达标、菌落总数超标成为主要原因。在进出口婴幼儿辅食的“问题名单”上,一些知名品牌也赫然在列。如2015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一批进境食品、化妆品不合格信息中,美国著名婴幼儿营养食品生产商嘉宝旗下嘉宝混合蔬菜泥、嘉宝苹果蓝莓泥,因被检测出超范围使用营养强化剂维生素C被销毁。今年10月26日,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物安全中心发布食物警报称,全球最大的有机食品加工商德国喜宝旗下的4批次婴幼儿谷类早点,怀疑含有金属线。此外,进口商品缺乏中文标签的情况也大量存在,根据新《食品安全法》第97条规定,进口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应当有中文标签,标签、说明书应当符合本法以及我国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并载明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如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条规定的,不得进口。据悉,某电商平台搜索引擎输入“进口辅食”,出现4520个在售店铺,在售“宝贝”达3.2万多件。更有许多打着“海外代购”的名号,声称店主在境外可以按照顾客的需求代购,但真假很难保证。一位从事跨境食品贸易的人士称,目前国家规定对于一般贸易进口的食品需要加贴中文标签,但对于跨境直邮、个人海淘形式入关的食品,海关、国检并未要求加贴中文标签,“现在对于进口配方奶粉的中文标签有严格规定,但对于辅食所在的婴幼儿配方食品仍处于模糊状态。”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认为,目前国内辅食的进口种类接近上万种,并且在以每年30%-40%的幅度增长,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也必然存在问题,如营养元素含量低于中国国家标准、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等,“政府监管部门对进口婴幼儿食品要慎之又慎,加强科学监管手段、建立跨国追溯体系以保障食品安全。”“配方”杂乱有效成分少与近年来备受诟病的配方奶粉无二,辅食品也面临着各类“配方”的乱象。根据国标《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10769-2010)的定义,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是以一种或多种谷物为主要原料,添加适当的营养强化剂或其他辅料,经加工制成的适于6月龄以上婴儿和幼儿食用的辅助食品。据报道上述国标除对谷类辅食中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1及钙、铁、锌、钠成分有强制要求外,对于烟酸、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均表述为“可选择”,在营养素的种类要求上较婴幼儿配方奶粉“宽松”许多,且无年龄分段要求。尽管如此,不少网售婴幼儿米粉品牌均模仿婴幼儿配方奶粉推出了“1段、2段、3段”及“全段”产品,而不同品牌的“配方”可谓五花八门。英吉利在某电商旗舰店所售450g罐装小米粉在包装外形上酷似婴幼儿奶粉,分为1-3段及全段,营养成分多达27种。不过仔细对比可以发现,其各段产品仅在钙、水苏糖、DHA等成分上有少量差异,其余营养物质含量几乎相同。而同样分段的“泸州肥儿粉”,其1-3段罐装婴幼儿谷物辅食仅含有14种营养素;英氏天猫官方旗舰店则显示其钙铁锌米粉有18种营养素……各家辅食几乎均以添加各种营养素或食材为卖点,部分消费者表示难以鉴别。食药监部门称,企业生产标称“婴幼儿辅食”的产品必须依法取得相应生产许可。不过市场情况显示,一些普通米粉、面条常蒙混在婴幼儿辅食中销售,由于网售平台往往不能展示全部产品包装细节,消费者难以判断,使得“冒充”现象更为严重。此外,将“高糖”零食推荐给婴幼儿的情况也普遍存在,在电商平台搜索“婴幼儿辅食”时发现,饼干、小馒头、雪饼等零食也会混入其中,其产品单位糖含量、钠含量均不低。而这些产品通常标榜“易消化、易分解”等功能。据调查发现,部分产品存在着碳水化合物和钠含量超标的情况。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表示,2岁以内婴幼儿食物中不应该额外添加糖、香精等,否则容易培养其对香甜味道的喜好,进而影响对其他食物的摄取。此外,6个月到1岁的婴幼儿每天钠摄入量只需350毫克,而蔬菜、肉里的天然钠完全可以满足需求,不需要额外添加盐。行业标准亟待推出针对婴幼儿辅食品乱象丛生的状况,不少专家呼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或标准加以约束。据了解,食药监执法中查的是其必备营养元素是否达标,菌落等指标参数是否超标,以及是否存在外包装标签问题等,而夸大宣传、冒充婴幼儿辅食的现象不在其执法范围。笔者从工商部门也未查到关于“普通食品冒充辅食产品”的执法信息。不过,令人欣慰的是,目前该行业细则已经有了眉目。今年4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婴幼儿辅助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6版)(征求意见稿)》。不过此后一直未见此份意见稿“转正”的消息。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表示,辅食行业目前没有执行准入标准,也没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加以约束,是一个监管盲区。辅食行业利润高、门槛低,整个辅食市场还处在良莠不齐的初期阶段,行业亟待洗牌走向正规。食药监部门公开披露的婴幼儿辅食问题中,进口产品占了多数。据统计,2016年1月至9月,共有18批次进口婴幼儿辅食被检出不合格,标签不合格、维生素及钙含量不达标、菌落总数超标成为主要原因,甚至还有汞、镉超标现象,不乏知名品牌。业内人士看来,未来对跨境商品的市场监管应加强海关、检验检疫、质检、工商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对进口商品从国外到国内流通不同环节的监管责任要落实到各部门主体,做到市场监管全程无断点。(来源: 北京青年报)

  • 【原创】被“问题食品”四个字吓怕了。。。

    今早起来出去遛弯,走到菜市场,看见一农民推着一三轮车蘑菇(平菇)在卖,便随口问了一句:多钱一斤,答曰:一块。恁便宜?以为听错了(一般是2-3元一斤),又问了下,确认后便买了一块钱的。[img]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09502.gif[/img]回家的路上,心里就翻嘀咕,他为啥买一块?不会是他的蘑菇有问题吧,是不是农残超标?是不是。。。。。。反正是胡思乱想。到家后,赶紧用盐水把蘑菇泡上了,洗了好几遍。中午吃完后,呵呵,居然没啥问题,放心了。唉,都是被现在“问题食品”给闹的。。。。[img]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09508.gif[/img]

  • 2013年内完成食品地标清理工作

    4月以来,媒体报道农夫山泉执行的产品标准不如国家自来水标准后,国内的饮用水标准乱象引起了全社会广泛的讨论。5月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出通知,针对一些地方存在食品地方标准与食品国家标准相交叉、重复和矛盾问题,要求各地加快食品地方标准清理,及时废止或组织修订与强制性国标不一致的地标,到2013年12月底,完成地方标准清理工作。这也意味着农夫山泉执行的浙江标准应及时废止。  最新进展  2013年底前完成地标清理工作  国家卫生计生委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中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下发《关于开展食品地方标准清理工作的通知》称,媒体报道一些地方存在食品地方标准与食品国家标准相交叉、重复和矛盾问题,社会各方高度关注。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在组织开展食品标准清理,并要求各地组织开展食品地方标准清理工作。  国家卫生计生委表示,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计生委)组织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依法履行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相关职责,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标准清理工作方案》(卫办监督函〔2012〕913号),加快食品地方标准清理,到2013年12月底,完成地方标准清理工作。  重申有国标后地标应废止  媒体此前报道指出,农夫山泉一直执行的浙江标准在一些毒理性指标上不如国家自来水标准,而农夫山泉一直对此未有任何正面回应。  国家卫生计生委在通知中再次重申,在清理工作中,要重点清理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存在交叉、重复、矛盾问题,按照食品标准清理工作方案和清理工作原则,对标准内容进行对比研究,科学做出清理结论。对已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应当及时废止相应的食品地方标准,对现行地方标准中食品安全指标与强制性国家标准不一致的,应当及时废止地方标准或组织修订。  国家卫生计生委还强调,按照《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将进一步规范食品标签中产品执行标准的标注,并通报相关监管部门加强对食品标签的监督检查。  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上述说法,农夫山泉当前标注正执行的浙江标准应及时废止。  国标涵盖项目不重制地标  对于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制定,国家卫生计生委在通知中也进行了规范,表示要严格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立项范围。各地应当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将食品及原料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适合当地监管需要的检验方法作为立项重点。  通知指出,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不得与国家标准交叉、重复和矛盾;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已经涵盖的食品品种的,不宜重复制定食品产品的地方标准。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计生委)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立项计划时,应当及时征求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意见。  地标制定公布应公开透明  此前,媒体记者跟踪调查,农夫山泉执行的产品标准“DB33/383-2005瓶装饮用天然水”,是由农夫山泉作为唯一一家企业代表参与制定的产品标准,标准制定不够公开透明。  此次国家卫生计生委在通知中明确指出,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应当严格遵循标准制定工作程序,要以保证公众健康为宗旨,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为依据,充分考虑地方食品特点和饮食习惯。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公布工作应当公开透明,征求社会各方意见并征求其他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计生委)意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应当经省级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可靠。在公布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文本的同时,还应做好标准的宣传贯彻和解疑释惑工作。  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承担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备案具体工作和技术指导,将对符合条件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予以备案。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计生委)应依法、依程序报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备案材料。  另外,要组织对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评价,收集标准执行情况、问题和建议,逐步修订完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确保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相衔接配套。

  • 长沙高桥月饼市场乱象调查:“冬瓜蓉”加香精冒充水果

    讨论话题转自三湘都市报核心提示:记者通过连续半个月的调查发现:假冒品牌月饼、散装三无月饼盒横行高桥市场;假礼盒与“三无”散装月饼组装后售价立即高出好几倍;黑工厂日夜生产假礼盒,现场脏乱差……种种乱象在中秋前夕呈愈演愈烈之势。核心提示  “目前长沙市面上很多水果月饼,基本上全是冬瓜馅冒充,高桥火焰市场那边的尤其多。”近日,一名自称陈果的月饼店老板拨打本报新闻热线96258爆料,反映长沙月饼市场的乱象。  记者通过连续半个月的调查发现:假冒品牌月饼、散装三无月饼盒横行高桥市场;假礼盒与“三无”散装月饼组装后售价立即高出好几倍;黑工厂日夜生产假礼盒,现场脏乱差……种种乱象在中秋前夕呈愈演愈烈之势。  ■三湘华声全媒体记者 张文杰 实习生 李满  乱象1  馅  “冬瓜蓉”加香精冒充水果  【自曝】  报料人陈果称自己以前开月饼店,所以对行内的造假黑幕很熟悉。  他特意从市场买来了7种不同的水果月饼,当着记者的面一一掰开:“这些都是冬瓜蓉加水果味香精做成的,内行人俗称水果味馅料。”  记者注意到,这7种月饼大都没有品牌,个别包装还漏气,虽然写着“生产信息见内标签或外包装”的字样,但并未找到相关信息。  如何区别正宗水果馅和冬瓜蓉做成的月饼呢?  陈果解释:三四元一个的基本是冬瓜蓉做成,真正的水果月饼,在10元以上;月饼中间越软,其所用的馅料越好;正宗水果月饼,香味不太重、不腻,有细小的果肉融在嘴里,而假冒的,香味很浓、腻、粗糙感很重。  陈果透露,在高桥火焰大市场内,很容易买到假冒水果味月饼馅料,且价格很便宜。  9月6日下午,在高桥新鑫穗综合批发部的调料商行内,老板陈红冰指着“沅江市好爽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馅料说:“这种馅料俗称水果味馅料,配料是冬瓜蓉加香精。”  “这种馅料没有任何水果成分,比正宗水果馅要便宜很多。”陈果说,一箱能做40斤月饼,一个50克的冬瓜蓉月饼成本只要七八毛钱;而普通正宗水果馅的要七八元。  乱象2  盒  三无礼盒横行加钱就喷名牌  【乱象】  据业内人士透露:高桥火焰大市场90%的门店都有数十种月饼礼盒供挑选,价位在10元—60元。  而这些礼盒可随意搭配不同价位的月饼,散装月饼配盒,售价一下可提高好几倍。  9月6日,记者在高桥火焰大市场看到,不少门店都摆放着各种月饼礼盒、袋子,色彩鲜艳,显得十分高档,但稍稍凑近就能闻到一股异味,没上好的胶水随处可见。  不少月饼店老板表示:盒子和月饼可分开卖,销量很好。新一区门店老板刘细香说:“礼盒可随意搭配不同价位的月饼,配好后统一算价钱。”据记者统计,装盒后,散装月饼相比零卖,价格贵出一倍。  在“高桥大市场月饼文化节”40多个展棚内,部分品牌月饼展位除装盒“一口价”卖出后,还可随意“变身”。商贸城展厅东二号老板周洁莹说:“只要额外多交钱,就可在礼盒背面空白处刷上华美品牌的商标。”另外几家门店也表示,“多加钱,就可喷任意品牌的Logo。”  “刷上品牌商标完成变身后,价格也可巧妙上涨:这种总价90多元一套的月饼,刷上商标后,超市可卖几百元一套。” 周洁莹还透露,长沙不少大小超市都曾来自己店面进货,再售给市民。  在火焰大市场9区一栋南向8号前,一月饼店老板正麻利地将“常德某银行”预定的“华美月饼”装进礼盒内,他称客户订的这批货将被用来给员工发福利。  乱象3  售  假冒品牌月饼市场横行  【投诉】  6日,长沙市民马勇在高桥火焰大市场买了华美月饼。“味道有点怪,有霉味、很硬。”  看过包装后,马勇发现了问题:上面标注的厂地是安徽,但正宗华美只有湖北仙桃和广东东莞两个厂址。  9月9日,在“高桥大市场月饼文化节”40多个展棚内,不少店子在出售华美月饼,除两家卖仙桃和东莞两厂的外,其余十多家还兼卖安徽产的。  几小时后,记者发现:“兼卖的门店”极力推荐市民买安徽产的月饼,但不管买哪个厂的,买的越多越便宜,包装盒单独开卖,但不是华美的原装盒,且不开发票。  而马勇所购的“华美月饼”正好与这些门店出售的一致。  随后,记者在一家能开正规发票的华美月饼店,找到了经销商贺杰,他表示:“我们只有两个厂址,安徽没有厂家。”  14日,华美食品有限公司湖南负责人颜学强却表示:“贺杰他们两个经销商可能不清楚情况,华美在安徽有一个厂家。”  记者随后又联系上了华美官方客服,其回应与贺杰的口径一致。  为查清假冒华美月饼的源头,9日下午,记者来到黎圫合丰工业园的一个厂家,一名自称贺老板的负责人正指挥工人将散装的月饼装进印有“华美”标识的包装盒内。  “这批月饼已订出去了。”贺老板说,仓库有11万个华美月饼,而记者发现,这批月饼的包装、喷码和马勇在高桥大市场买到的假华美月饼一致。贺老板称,这些月饼大部分出售给高桥的门店,自己有华美的授权书,可以在外包装的背面刷商标。当记者提出看相关证件时,他却表示:“华美授权书不在这里,在高桥那边”。  乱象4  产  问题作坊日夜生产假礼盒  【目击】  9月8日18时左右,黎圫潭洋工业园内,没有任何标识的一家工厂正关门作业,厂房内,一名赤膊工人正淌着汗赶做月饼,汗水就直接滴落在月饼上,旁边苍蝇乱舞。记者在现场未看到任何消毒设备。  第二天,记者跟随高桥一门店老板,前往黎圫一家大型月饼礼盒工厂进货。黎圫镇合丰工业园内一个偏僻的巷子深处,一间普通民房内,没有厂牌,进入厂房的过道上各式礼盒堆积如山。一女子正在门口给纸盒上胶,旁边涂满胶的纸盒上爬满苍蝇:“我们这些天日夜加班,因为一天要生产几千个盒子。”  5个厂房内,10多名工作人员正紧张地折盒、上胶、装盒,地上散落着纸屑及杂物,现场一片杂乱。  记者同时发现,厂房里未见出厂检验机器,礼盒未经检验便直接售出,且礼盒上未见厂址、厂名等相关生产信息。在问到该厂是否具备相应资质时,该厂负责人贺老板称:“我的名片今天没带,证件也不在这边。”在记者一再追问下,他才改口称生产许可证正在办理中。

  • 【转帖】中美食品安全大比较:美国治毒靠的不光是法律

    中美食品安全大比较:美国治毒靠的不光是法律 远隔大洋,中美近日双双出现损人健康的“毒食”。不过,中美在食品安全上面临的,是两类绝然不同的问题。     美国的含大肠杆菌菠菜、生菜或青葱,是生产过程中的意外事故;而中国大陆的致癌咸蛋、毒鱼或含砒霜豉油,则是黑心商人获取暴利的、故意的违法经营。   中国目前这种奸商不顾食客健康制伪、掺假、掺毒的欺诈现象,差不多相当于美国一百年前的那种乱象:1850中晚期,由于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在巨额利润的驱使下,美国许多不法奸商只要能赚钱,甚么都会做。在公众的愤怒反弹下,美国国会1906年通过《食品、药物法》和《肉类制品监督法》,遏制生产经营领域的违法行为。开始了美国以法管制食品业的漫长过程。   百年后之美国,已是世上公认食品最安全之国。一般认为,这是美国食品业立法完善、执法严格的结果。食品安全行业中所谓“食品安全四大支柱”——法规、监管、标准体系和社会诚信体系,美国得分远远高于他国;这为美国食品安全打下了最根本的基础。   然而,比较中美两国食品安全监管,便能发现除法律严密、执法严格外,美国还有两个十分有利的结构上的优势。   从管理体系看,美国实行从上到下的“塔式结构”垂直管理。涉食品安全管理的四大部门,农业部管肉类禽蛋,从饲养场一直管到民众餐桌上的成品;食药局(FDA)管除肉蛋外的其它一切食品,也是从“农田到餐桌”的一揽子管理;环保局(EPA)管的是保护公众免受环境污染伤害,如食物中农药残留限量等;而美国疾病防治中心(CDC)的职责,则从调查食源性疾病爆发、治理,一直到研究防治后期工作。这样垂直管理的好处是一管到底,几无漏察之处。但管理部门须十分强力,有能力管制漫长食物链中涉及到的众多部门。   然而中国和食品安全管理是“平行管理式”:食品生产由处于同一权力水平的不同部门分段管理。种植养植归农业部;生产和流通由工商局和卫生部等主导;进出口检验则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农业、卫生、质检、工商、食药等众多部门“块状责权划分”方式,十分容易出现责任重复和脱节问题,造成职能错位、缺位、越位和交叉重迭。其中只要有一环监管不力,整个行业全盘都出问题。食品安全专家把这称为“木桶效应”,即只要有一块木板短去一截,不论其它木板有多高,木桶永远装不满水,即从最短那块处漏掉了。这是中国食品安全管理的第一个先天不足。   中国食品安全第二个先天不足是“小作坊制”加工食品。美国的食品行业经过近百年优胜劣汰,现在生产、经营食品的都是大公司。如早年美国成千上万家屠宰场,现已统合成十三家,几乎垄断了所有美国人吃的牛肉和大部分猪肉。这样几乎完全断绝了这些公司违法经营、短期图利行为的可能。因为只要这些公司的六千二百家工厂中有任何一家出事,执法人员就会拿总公司问罪。此外,偌大的美国,由FDA分管的其它在肉蛋之外的食品生产者或食品货栈,也仅五万多家,管理相对就比较容易。   而中国现在食品加工业则是遍地开花的“家庭小作坊作业”。在巨额利润驱使下,小商家铤而走险谋取暴利比比皆是。被抓可能小,纵使失手落网,也不过是罚款了事,或一走了之。在这样情况下,指望小商家们守法自觉,成了一种奢望。所以中国食品安全事件就像割韭菜一样,割去一茬又爆一茬。   另外,中国食品行业“追溯机制”不健全。美国的食品全都可追溯至原产地。出事后既利于迅速查出祸根便于防治,也能严惩祸首以儆效尤。九一一后,更是开始对向美供应食品的国内外厂商完整登记造册。虽说中国近年已开始重视建立“追溯机制”,可惜在目前小公司遍地开花情况下,追查到祸首也难获杀一儆百之效。纵以美国执法人员之多,也主要是靠法的威慑力量,以阻吓民众不敢犯法,而不是一个个去抓违法者。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大多在民众吃到伪劣食品后发现的,而美国靠的是重罚和威慑警告,把不法奸商掺假造伪事件扼杀在未成形之前。   美国在过去三月中,连续出现了三次食品受污染事件。明年开始的新国会,将会把严格食品安全立法列为要务,很可能通过希拉莉和舒默提出的成立食品安全总局的提案。美国的食品安全事故是意外事故,加强执法便能明显收效。美国食品安全结构上的优势,与美国的严密法律制度,使美国成为世界上食品最安全的国家。老百姓尽可以“放心买,大胆吃”。 文章来源:食品伙伴网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