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十大成就

仪器信息网十大成就专题为您整合十大成就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十大成就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十大成就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十大成就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十大成就话题讨论。

十大成就相关的资讯

  • 重磅!中国工程院院刊发布“2021全球十大工程成就”
    12月15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评选的“2021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在北京发布。据悉,“2021全球十大工程成就”是近五年在全球范围内完成、实践验证有效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工程科学和技术的重大成果,能够反映某一个或多个领域当前工程科技最高水平。它们分别是:“AlphaGo和AlphaFold”“、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研发及应用”、“极紫外光刻系统”、“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杂交水稻”、“洞察号火星登陆探测器”、“抗击新冠疫情的公共卫生防疫治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特高压输电工程”。评选活动由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学科编委会和中国工程院“全球工程前沿”项目组专家联合担任评选委员会,遵循独立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三项原则,经过全球征集提名、专家遴选推荐、公众问卷调查,最终确定“2021年度全球十大工程成就”。此次评选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工程科技人员的广泛参与。
  • 《科学》杂志评2017年度十大成就 生命科学占半壁江山
    p    strong 引力波:当之无愧的头号突破 /strong /p p   2017年8月,全世界科学家目睹了从未见过的“奇观”:在1.3亿光年之外,两颗中子星在一场壮观的爆发中相互螺旋上升。这次爆发证实了几个重要的天体物理学模型,揭示了许多重金属的诞生地,并对广义相对论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测试。这是人们第一次观察到中子星的合并,而它所揭示的科学成果,也成为《科学》评选出的2017年突破之一。 /p p   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和欧洲“处女座”引力波探测器两个项目组在一份声明中说,最新的引力波信号于2017年8月14日被探测到,与前3次类似,均由双黑洞合并产生。 /p p   引力波是由黑洞、中子星等碰撞产生的一种时空涟漪,宛如石头丢进水里产生的波纹。一百年前,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直到2016年年初,科学家才宣布于2015年首次发现引力波。 /p p   “引力波是一个不断产生惊喜的礼物。”《科学》新闻编辑蒂姆· 阿彭策勒解释道,“观测到此类剧烈事件的完整图景有望带来天体物理学的变革。正是这一点,令这个观测成为无可争议的2017年头号突破。” /p p   引力波观测从来都是典型的大科学工程项目,美国在过去几十年为此累计投入11亿美元,这篇论文仅署名作者就有3674人,他们来自全球953个机构。美国引力波项目资助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席France Cordova在一份声明中说,相隔万里的探测器首次共同探测到引力波,这对旨在破解宇宙奥秘的国际科学探索是一个“令人激动的里程碑”。 /p p    strong 冷冻电镜:窥见原子尺度生命 /strong /p p   科学发现往往建立在对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进行成功显像的基础上,但在很长时间里,已有的显微技术无法充分展示分子生命周期全过程,在生物化学图谱上留下很多空白,而低温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将生物化学带入了一个新时代。 /p p   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Jacques Dubochet、Joachim Frank和Richard Henderson,以表彰他们研发出能对生物分子进行三维成像的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评选委员会如是说。 /p p   在科学史上,冷冻电子显微镜是一项十分罕见的技术创新,凭借近原子水平的高清分辨率,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带来了对许多关键生命分子的新认识,快速重塑结构生物学领域。 /p p   冷冻电子显微镜就是应用冷冻固定术,在低温下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的显微技术。冷冻电子显微镜是重要的结构生物学研究方法,是获得生物大分子结构的重要手段。这项技术本身仍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其影响力还在持续高速增长。 /p p   通过展现科学家从未见过的原子级结构,冷冻电子显微镜帮助解释了生物化学和遗传学数十年的观察结果。2017年,该技术给了研究者了解剪接体功能以及洞察DNA断裂修复酶的新方法。这项技术还能制作高分辨率模型,反映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积累的缠结和空斑形成纤维,并能展示基因编辑技术CRISPR如何捕捉和操纵DNA。 /p p   研究人员还提高了冷冻电子显微镜处理大小分子的能力,弄清了红藻巨大的捕光复合体以及之前无法触及的诸多小蛋白质复合体的结构。2016年拉丁美洲暴发寨卡疫情,研究者利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成功观测到寨卡病毒的结构,这是传统电子显微镜无法做到的。 /p p    strong 便携式中微子探测器:最小的粒子探测器 /strong /p p   2017年,物理学家发现了最难以捉摸的亚原子粒子 ——中微子,开始以一种新方式侦测原子核。这一成就的背后是长达40年的探索,而它不需要通常用于检测中微子的大型硬件。取而代之的是,研究人员用一种便携式探测器就完成了这项壮举,它的重量和微波炉差不多。 /p p   在特定的核过程中,中微子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非常罕见。然而,中微子偶尔会在原子核中撞击一个中子,把它变成一个质子,而它自身也会变成一个可检测的粒子,比如电子。或者它会简单地被质子或中子反弹,并使原子核飞起来。这两种相互作用都非常罕见,探测器必须包含大量的目标物——物理学家已经使用了各种材料,但也仅发现其中的一小部分。 /p p   实际上,1974年,理论物理学家提出了中微子—原子核相干性弹性散射理论,认为中微子和其他粒子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当处于高能状态时,中微子会与某个质子或中子发生相互作用 而处于低能状态时,中微子就会从原子核弹回,从而发出可以检测到的信号。 /p p   2017年,来自4个国家20多个机构的80余名科学家合作发现了长期以来一直寻求的相干散射。他们使用的是一台14.6千克的探测器,由一种含钠碘化铯的大晶体制成,当原子核内出现反作用时,它就会闪光。 /p p   这样的中子探测器也许有一天会帮助人们监测核反应堆、寻找更难捉摸的“惰性中微子”,或者帮助物理学家用一种新方法探测核结构。 /p p    strong 30万年前的智人化石:人类新起源 /strong /p p   在摩洛哥的一个山洞里,一块长期被忽视的头骨,打破了人类化石纪录,并激发了科学家对现代人类起源的研究。研究人员确定,该智人化石距今有30万年,把人类的起源向前推进了约10万年。 /p p   智人是生物学分类中“人属”中的一个“种”,是目前全人类共有的生物学名称。学术界一直无法确定智人出现的确切地点和时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被归为智人的最古老化石来自东非,约有20万年历史。因此,不少观点认为人类起源于东非。 /p p   在1961年被矿工发现的这块头骨,长期以来被认为属于非洲尼安德特人,因为它有一些在尼安德特人和其他古人属中发现的原始特征。但它也有一些现代的特征,比如面孔在头骨下收拢而不是向前突出,这引起了德国莱比锡马普学会进化人类学研究所古人类学家Jean-Jacques Hublin的好奇,他想知道它是否属于智人的早期成员。 /p p   最终,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化石可以追溯到距今31.5万年前,至少来自5个智人个体,他们的面部及下颌形态与现代人类非常相似,脑部大小也较为接近,但头骨相对更平、更长。研究人员认为,新发现揭示了智人进化的早期阶段。 /p p   这一发现并不意味着智人起源于北非地区。它表明早期智人的进化实际上遍布了整个非洲大陆。 /p p    strong 新剪刀:精确的基因编辑 /strong /p p   超过6万个遗传畸变与人类疾病有关,其中有近3.5万个是由最微小的错误造成的: DNA只有一个特定位点发生突变。2017年,研究人员宣布了一项名为“碱基编辑”的新技术,可以纠正DNA和RNA中的这种突变。未来,这项技术可能会在医疗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p p   基因是DNA上的片段,而DNA双链螺旋结构由4种化学碱基组成,即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其中鸟嘌呤和胞嘧啶配对,腺嘌呤和胸腺嘧啶配对。 /p p   由美国哈佛大学化学家David Liu开创的碱基编辑技术借鉴了“分子剪刀”CRISPR的特点。CRISPR擅长在特定位点切割DNA,并引入关闭基因的错误。而Liu团队修改了CRISPR的工具箱,创建了一个碱基编辑器,该编辑器可以在不断开DNA双链的情况下,将A· T碱基对转换成G· C碱基对,也就是说能实现高效、可选择性地在基因中替换碱基。 /p p   此外,美国布罗德研究所张锋团队报告说,他们在CRISPR工具基础上开发出了REPAIR编辑系统,其基本元件是一种特定酶和一种特定蛋白质,能高效修改与疾病相关的RNA单个碱基。 /p p   2017年,凭借单碱基基因编辑技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人体胚胎中修复单个突变碱基。这种新碱基编辑器的效率约为50%,高于任何其他基因组编辑方法的效率,而且几乎没有副作用。 /p p    strong 生物学预印本兴起:先发表了再说 /strong /p p   2017年,生物学预印本开始兴起,数千名生物学家在预印本网站上发表了他们未经审阅的学术论文。4年前,美国纽约冷泉港实验室(CSHL)推出免费生物预印本服务器bioRxiv。在2017年年初,美国和英国的一些机构和组织发布了鼓励印前分享的政策,使得生物学预印本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p p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向一群生物学家发送论文手稿的影印本。这个短命的项目启发物理学家在1991年成立arXiv。这是一个如今位于康奈尔大学的非营利性预印本服务器。199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NIH时任院长Harold Varmus提议为生物学领域设立类似服务器,但期刊出版商认为这是一个威胁。不过,2003年,arXiv开设了定量生物学专区。 /p p   这一概念真正获得广泛关注是在2013年11月。当时,CSHL发起bioRxiv,将其作为一种促进科学交流的方法。2017年,bioRxiv获得财力雄厚的陈—扎克伯格计划(CZI)的支持。其他该领域服务器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p p   bioRxiv拥有1.1万余名通讯作者,其中56%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上百名生命科学家在其他免费的非营利性以及PeerJ预印本等商业服务器上发表文章。诸如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等计算领域的研究人员是bioRxiv的早期采用者。 /p p   预印本的一个优势是你能在论文被同行评议的期刊接受的数月甚至几年前,便将其和同行分享。而且,为最新发现获得时间戳记也形成了部分吸引力。诸如bioRxiv、PeerJ预印本等服务器会为提交的论文提供发表日期和数字对象标识符,本质上是为建立优先级树立一面旗帜。此外,预印本会促进健康的竞争和合作。 /p p    strong 广谱抗癌药:将癌细胞“一网打尽” /strong /p p   2017年,美国第一次基于基因突变类型而不是肿瘤组织来源批准药物,实现一种药物治疗多种实体瘤。 /p p   人们一直期待有这样一种治疗癌症的药物:它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的癌症发病的器官,而是根据癌细胞的DNA,无差别地进行治疗。 /p p   2017年5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一种名为帕姆单抗的药物。此前,该药物已被批准用于治疗黑色素瘤和少数几种其他肿瘤 现在,它已经可以治疗儿童和成人的任何包含错配修复缺陷的晚期实体肿瘤。 /p p   这意味着,对于胰腺、结肠、甲状腺,或其他十几个组织中的任何一个细胞癌变,药物帕姆单抗都能根据突变的DNA锁定包含错配修复缺陷的癌细胞,并进行治疗。 /p p   FDA的这项批准对于癌症治疗领域意义非凡。这是因为不同器官产生的肿瘤可能比生长在同一部位的肿瘤更常见,但将这些知识转化为治疗并不容易:人们对于癌症的治疗还局限在发病器官上,哪里出现癌症,就对哪里进行治疗。 /p p   2015年,约翰斯· 霍普金斯大学的Luis Diaz及同事用帕姆单抗治疗结肠癌患者,结果13名患者中有8位错配修复缺陷患者接受治疗后,肿瘤减小,但另外4名患者无反应。另外一项试验也印证了这一结果,无错配修复缺陷的结肠癌患者对帕姆单抗治疗无反应。于是研究者发现,携带有这些缺陷往往能够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进而对其进行杀伤。 /p p    strong 新种类人猿:90年后再添新成员 /strong /p p   2017年11月,科学家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发现了一个新的猩猩物种——打巴努里猩猩,这是时隔近90年后人类再次发现新类人猿物种。 /p p   类人猿是灵长目中智力较高的动物,主要生活在非洲和东南亚的热带森林中。多年来,研究人员确认了两种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猩猩:婆罗洲猩猩和苏门达腊猩猩。打巴努里猩猩是第三个猩猩物种,同时是第七个非人类的类人猿。2013年,研究人员得到了被人类杀死的一头成年雄性打巴努里猩猩的骨骼。研究人员将打巴努里猩猩和33只其他猩猩的头骨和牙齿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打巴努里猩猩的头骨比其他两个物种小。同时,它的上牙和下牙都比苏门答腊猩猩宽很多。 /p p   雄性打巴努里猩猩会发出在1公里外都能听到的“长长的叫声”。这能赶走竞争对手并且吸引雌性。它们“长长的叫声”比婆罗洲猩猩长21秒 和苏门答腊猩猩相比,则以更高的最大频率传递。 /p p   这种猩猩生活在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省巴当托鲁。研究人员表示,巴当托鲁的猩猩是从亚洲大陆迁徙过来猩猩的后代,但打巴努里猩猩直到一两万年前才彻底独立出来。目前,打巴努里猩猩只剩下大约800只,并且面临失去栖息地和人类狩猎的威胁,使得这个物种成为面临最大灭绝威胁的类人猿。 /p p    strong 270万年前的地球气候:藏身冰雪气泡 /strong /p p   冰封在世界底部的是通往另一段时光的入口,即拥有古代地球空气的气泡。 /p p   2017年8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缅因大学研究人员宣布,他们挖掘出了在南极冰封270万年之久的冰块。这次发掘的冰块比之前的冰雪样本古老170万年,这也将直接的气候记录向前推进到一个对地球历史非常重要的时期。 /p p   这块冰来自于南极艾伦山,这是一个荒凉的地区,强风把雪和冰剥开,露出密集的、有光泽的古代冰层。早在2015年,科学家就发掘出最古老的冰芯,它形成于最初的几次冰河世纪期间,那时的冰河世纪每4万年发生一次,而不是像现代每10万年发生一次。 /p p   为了追寻气候变化产生的线索,研究人员测量了冰芯中的气体。但解释这样的气体记录极具挑战性:不像传统的南极冰芯具有层状结构,这些样本则更加混乱。前期的分析表明,在冰河期开始时,百万分之一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在300ppm(百万分之一)以下,远低于今天的400 ppm。 /p p   但这个结论与来自那个时代的间接记录存在矛盾,后者显示二氧化碳的比例应该更高。但这一分析结果验证了气候模型的预测:只有这样的低浓度才能使地球进入冰河期的周期循环。 /p p   科学家希望能重新研究艾伦山,以钻探更多的岩心,他们希望最终能在该地区发现500万年前的冰川,那时地球上的温室气体环境可能与今天一样。 /p p    strong 基因疗法胜利: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带来希望 /strong /p p   2017年,一项小型临床试验取得了巨大成功,使基因治疗领域受到鼓舞。 /p p   研究人员通过在脊髓神经元中添加一个缺失的基因,挽救了身患I型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婴儿的生命。脊髓性肌萎缩症是一类由于以脊髓前角神经细胞为主的变性导致肌无力和肌萎缩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p p   研究人员先在实验室制备了一种携带能编码正常运动神经元生存蛋白基因的腺相关病毒亚型9(AAV9),然后医生将经过改造的AAV9静脉注射到15名患者体内,所有患者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改善,生存期都超过了20个月。 /p p   同时,该基因可以突破血脑屏障到达中枢神经,这对于用基因疗法治疗其他退行性神经疾病具有开创性和里程碑式的意义。 /p p   此外,3种基因疗法在美国获批投入使用。8月,美国政府批准一种基于改造患者自身免疫细胞的疗法治疗白血病,这是第一种在美国获得批准的基因疗法,开辟了癌症治疗的新篇章。新疗法是一种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它先从患者自身采集在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T细胞,然后重新“编程”,所得T细胞含有嵌合抗原受体,能识别并攻击癌变细胞,因此可重新注入患者体内用于治疗。 /p p   一个多月后,美国风筝制药公司的Yescarta基因疗法获批上市。该疗法用于治疗对至少两种治疗方案无响应或治疗后复发的特定类型成人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 /p p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去年12月宣布,已批准火花基因疗法公司的Luxturna基因疗法,用于治疗特定遗传性眼疾的儿童和成人患者。这是第一种治疗遗传性疾病的基因疗法在美国获准上市。 /p p /p
  • 2019回眸一:丹东百特2019年十大成就
    一、2019年,百特的产值、利税、销售量、研发成果、产品质量、市场开发、售后服务等主要经营指标都取得了新的成绩,产品产量创历史新高,粒度仪器的销售量连续三年超过一千台,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超过一千天,百特粒度仪在国内外有一万多家用户,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产激光粒度仪。 二、丹东百特国际市场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百特欧洲代理商大会使欧洲进一步了解了百特粒度仪的独特技术与性能,“Bettersize”商标在美国和欧盟成功注册,参加了芝加哥、慕尼黑、迪拜、孟买、雅加达、曼谷、河内等国际展会,全年出口仪器超过一百五十台,百特粒度仪独特的技术受到国外用户的好评。 三、在杭州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颗粒测试学术会议”上,Bettersize2600激光粒度仪获首届中国颗粒学会颗粒测试奖一等奖;在2019年辽宁省科技进步奖评选活动中,百特 Bettersize3000Plus在辽宁省入围的601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百特“一种斜入射激光粒度仪”专利项目获辽宁省首届专利三等奖。 四、在2019年6月召开的“Bettersize2600激光粒度仪技术与产品鉴定会”上,Bettersize2600激光粒度仪通过中国颗粒学会组织的鉴定,鉴定结论为“Bettersize2600激光粒度仪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四、在2019年6月召开的“Bettersize2600激光粒度仪技术与产品鉴定会”上,Bettersize2600激光粒度仪通过中国颗粒学会组织的鉴定,鉴定结论为“Bettersize2600激光粒度仪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五、2019年,百特总经理董青云荣获辽宁省企业家协会授予的“辽宁省优秀企业家”荣誉称号;为表彰在颗粒测试技术研发工作中的突出成绩,百特研发总监范继来荣获辽宁省政府颁发的“辽宁青年科技奖”。 六、百特连续第14年再获丹东“纳税信用A级企业”称号。诚信是百特企业文化的核心,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就是百特诚信文化的具体体现,也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自2006年以来,百特连续十四年被税务机关授予“纳税信用A级企业”称号。 七、丹东百特成功举办“第十四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研讨会”。与会的海峡两岸颗粒制备技术研究的专家学者交流了两年来的最新科研成果。会议期间,一百二十多名专家学者参观了百特公司,对百特整洁优美的环境和科学严密的质量控制体系给予了高度评价。 八、百特开展了以“凡事认真、凡事完美、凡事彻底”为主题的“扫除道”活动,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和全体干部带头开展扫除道活动,全体员工积极参与扫除道活动,公司形象发生了巨大变化,“凡事认真、凡事完美、凡事彻底”的工作要求深入人心,带动了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九、丹东百特开展了庆祝建国七十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具体包括体育比赛和文艺汇演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全体员工通过用科学的方法和实干精神,打造世界知名的粒度仪品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十、百特北京、上海、广州、郑州、淄博、西安六个办事处举办24场新老用户培训交流和联谊活动,为各自所服务的区域用户提供了测试技术、使用方法、仪器维护等方面的服务。此外,还主动回访四百九十多家老用户,受到新老用户高度评价。
  • 全球十大医疗器械企业携技术新品集体亮相 第五届进博会即将召开
    1日,记者从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第五届进博会将于11月5日—10日在上海举办。本届进博会共有14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展,284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参加企业商业展。  五年来,进博会已经成为全球新品的首发地、前沿技术的首选地、创新服务的首推地。今年六大展区将展出数百项新产品、新技术。其中,在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全球十五大药品巨头将首次齐聚进博会,全球十大医疗器械企业将集体亮相参展。特别是在放疗、基因检测、体外诊断、医学影像、生命科学、肾脏治疗等细分领域,全球顶级企业参展踊跃,专业性强、聚集度高。  与此同时,本届进博会展示内容更加丰富,新设农作物种业专区和人工智能专区,优化能源低碳及环保技术专区。新设“中国这十年——对外开放成就展”综合展示区,全面展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辉煌成就。  据介绍,其中,省区市专区共有31个省区市、4个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参展。通过对自贸试验区、国家级经开区、跨境电商综试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和加工贸易产业园等“四区一园”的集中展示,展现十年来各地推进开放重大成果,宣传各地开放平台、优势产业、引资项目和招商政策环境等。  “展商变投资商”专区,展示面积共计6千平方米,将展示工业智造、健康医疗等领域成功投资和最佳实践案例,包括外企在华设立的光学产业生态圈项目、全球研发中心、生产供应基地等,展现中国通过进博会等开放平台,吸引外企持续加码投资、让世界分享中国发展红利的坚定决心。  此外,今年的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将以“激发全球开放新动能 共享合作发展新机遇”为主题,分为“开放共担”“开放共治”“开放共享”三个板块,举办“RCEP与更高水平开放”高层论坛等。
  • 2004中国分析测试及仪器行业十大新闻评选揭晓
    编者的话:仪器信息网2003年首次推出中国分析测试及仪器行业十大新闻评选活动后,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关注和鼓励。2004年中国分析测试及仪器行业更是大事频频、喜事多多,整个行业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为了更加全面地宣传报道2004年中国分析测试及仪器行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能够让广大的专业网友一道参与,2004年度十大新闻评选活动首次采用了网上投票的方式进行,截止到2005年2月28日,共收到有效投票1663张。经本次活动评选委员会认真计算各候选新闻的得票数,最终评选出2004年度本行业十大焦点新闻。 十大新闻之一:“十五”后两年(2004-2005年)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正式启动 《科学仪器研制与开发》是“十五”后两年(2004-2005年)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滚动项目。按照“九五起好步、十五打基础、十一五大发展”的科学仪器发展总体部署,结合食品安全、农业、公共安全、医药卫生、反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环境、生命科学对分析测试仪器的重点需求,本项目设置了五个课题,重点攻克分析仪器的共性、关键技术及工程化技术,以实现提升我国科学仪器产品的竞争力、增强科研自我装备能力、为我国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的战略目标。2004年7月21—7月24日,北京市科委(项目组织单位)在香山组织了课题的开标和评标工作。最终,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国家标物中心、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北京普析通用公司、江苏江分电化学仪器有限公司、北京纳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长春光机医疗仪器有限公司等九家单位一举中标。 十大新闻之二:分析测试两项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4年2月20日上午,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分析测试领域捷报频传,由湖南大学俞汝勤院士领衔的“复杂体系成分分析及波谱结构解析的化学计量学研究”和以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江桂斌博士为首的“有毒化学污染物形态研究中的联用技术、方法学及相关机理”两项成果同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俞院士领导的项目综合利用现代分析分离技术,结合应用数学、生命科学等领域最新成果,利用化学系统信息结构的特征,在化学计量学基础研究中取得了较深入的创新性成果;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对江桂斌博士等人的研究成果的评价则是,“该项目在有毒化学污染物形态测定中的各种新的联用技术、方法学及其相关机理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若干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引发了大量的引用和后续研究”。 十大新闻之三:我国打破虚拟仪器国际垄断 2004年11月,由吉林大学完成的“图形化虚拟仪器开发平台”项目在长春正式通过鉴定,专家认为,该项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部分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虚拟仪器开发平台主要由美国国家仪器公司等掌握,我国进入211工程的100所高等院校有70多所选用了美国国家仪器公司的产品,国内引进一套LabVIEW开发软件需要5000美元,引进一套虚拟仪器硬件设备需要10多万人民币。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国内虚拟仪器的应用研究,阻碍了我国在测试测量及自动化领域的发展。吉林大学图形化虚拟仪器开发平台的研制成功,一举打破了国外图形化虚拟仪器开发平台的垄断地位。 十大新闻之四:人大代表提出:加强发展我国仪器仪表高技术 在2004年3月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褚君浩等8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加强发展我国仪器仪表高技术,提升科技水平和产业经济质量。针对我国科学仪器目前的发展现状,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应把发展仪器仪表作为国家大事,制定全方位的规划,发挥国家、地方、行业、研究所、高校和企业的积极性。在科技部设立科技设备设施和仪器仪表建设办公室,设立重要基础研究设备和设施建设专项计划,设立科学仪器仪表创新研制专项计划,增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的投入比例。在机制上,国家科研机构要与地方结合,研究所高校要与企业结合,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军民之间都要结合互动,建立有效的发展和管理模式,包括组织方式、发展定位、目标和重点、投入强度和方式、评审标准、项目验收等。 十大新闻之五:禽流感快速检测系统问世 2004年2月,香港科技大学生物系教授于常海等成功开发完成 “禽流感快速检测系统”,利用这一研究成果生产出的禽流感诊断盒极大地提高了禽流感的检测速度和准确率。该诊断盒的检测目标源为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由于利用了“依赖核酸序列扩增技术”NASBA,因此使检测过程不再像PCR那样昂贵和纷繁复杂,实现了在恒温下将禽流感病毒的RNA扩增109至1012倍,从而大大降低了禽流感病毒的检测成本。禽流感快速检测系统可用于包括粪便在内的各种禽类样品,克服了传统的抗体检测法的灵敏度低,需时长,对样品洁净度要求高以及不能分辨是否处于发病期的缺点。同时核酸提取,核酸扩增及检测时间也缩短到半天左右,为主管部门确定疫情和采取防范措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十大新闻之六:中央预算单位新购大型科学仪器将实行联合评议制 2004年4月20日起到5月30日,财政部会同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部门,对中科院科学支出和教育部“中央高校修购专项资金”中涉及单台或成套价值在500万元以上的新购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进行联合评议。这是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中央级新购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实行联合评议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的首度试行。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实行联合评议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实现合理布局,推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促进存量资源和新增资源的系统集成与高效利用,提高国家财政科教经费的使用效益。今后教育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所属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单位、国务院各部委所属农业和社会公益研究单位,申请中央级科学支出、教育支出支持的、购置价格超过200万元的单件或成套大型科学仪器设备,都将列入联合评议的范围。 十大新闻之七:欧盟WEEE/ROHS指令将使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欧盟受阻 2004年8月,据北京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透露,欧盟将要实施的《废弃电气电子设备指令》(WEEE)和《关于在电气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对我国输欧机电产品造成极大的影响,而这两个指令涉及的产品将包括十大类产品:大型家用电器类,小型家用电器类,IT和通信设备,消费产品类,照明设备类,电气电子工具类,玩具休闲及体育设备类,医疗设备类,监控仪器类,自动售货机类。从国内有关企业了解的情况看,随着2006年两个指令的生效和全面实施,目前大部分企业出口所涉产品不能满足ROHS指令的要求,其产品零部件含有的几种有害物质大都超标。另外就是ROHS指令将牵涉到大量电气、电子产品的元器件配套商以及原材料供应商,即上游行业的利益,而上游行业的企业数量往往比整机生产商的数量更多。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欧盟的形势不容乐观。 十大新闻之八:国产兴奋剂检测生物芯片问世 2004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与 北京博奥生物芯片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兴奋剂检测生物芯片研究”项目,通过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验收组的结题验收。该项目从样品制备、芯片设计到检测仪器、数据分析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技术成果,填补了国际兴奋剂检测领域的空白。通过对1300多例运动员的实际尿样进行检测的数据表明,该蛋白芯片的检测结果与经典的“气质联用法”的结果相同,但与气质联用方法相比,蛋白芯片具有通量高,速度快,成本低,操作简单的优势,完全可以满足大型运动会对运动员进行大规模筛查的需要。 十大新闻之九:台湾研制成功“生物环境穿透式电子显微镜” 2004年12月20日,台湾大学召开“生物环境穿透式电子显微镜”成果发表会。台大物理系液晶研究团队负责人、年仅34岁的台大物理系副教授赵治宇介绍,“水分子如何进出细胞”一直是生物及医学界关心的问题,且众说纷纭。台大最近透过该校研发成功的“生物环境穿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水分子经渗透而进入细胞膜的情形。赵治宇表示,透过电子显微镜,他所带领的研究团队还发现了有别于传统固、液、气三态与液晶的物质状态,可称为酯膜结构;这种酯膜结构与液晶一样具有部分柔性排列结构,不过分子间位置相关联程度比液晶小,与液体相同,所以其它物质可以通过。 十大新闻之十:我国首例高分子流变综合测试仪器研制成功 2004年11月10日,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仪器基金结题验收会传来喜讯:以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瞿金平教授为带头人的科研项目——“聚合物动态流变综合测试仪的研制开发”通过了专家组的验收。据悉,聚合物动态流变综合测试仪的研制成功,对提高我国高分子成型技术水平,促进聚合物动态成型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课题组研制出的仪器设备是我国首例高分子加工综合测试仪器,在研究高分子材料加工特性中将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 院士评出2012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的瀚霖杯201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3年1月19日揭晓。   此项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19次。评选结果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使公众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动态,对宣传、普及科学技术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是:   1. “神九”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   6月29日10时03分,在经过近13天太空飞行后,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获得圆满成功。神舟九号飞船于6月16日18时37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先后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成功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在轨飞行期间,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按计划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取得了丰富成果。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进展。   2. “蛟龙”号下潜突破7000米   6月3日,“蛟龙”号再次出征,向7000米发起冲击。6月24日上午9时许,“蛟龙”号成功在7020米深海底坐底,再创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作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方案设计和关键核心技术,像耐压结构、生命保障、远程水声通讯、系统控制等,以及总装联调和海上试验都是由我国独立完成。“蛟龙”号7000米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具备载 人 到 达 全 球 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体现了我国在深海技术领域的重大进步。   3. 世界首条高寒地区高速铁路突破三大技术难题   12月1日,哈(尔滨)大(连)客运专线正式开通运营。据参与设计的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专家介绍,哈大高铁是我国目前在高纬度严寒地区设计的标准最高的一条高速铁路,也是世界上首条高寒地区建成运营的高速铁路。突破了防冻胀路基、接触网融冰、道岔融雪等国际公认的三大技术难题。基础设施按时速350公里建设,采用冬季运营时速200公里、夏季300公里运行图运营。哈大高铁纵贯东北三省、营业里程达921公里。   4. 嫦娥二号7米分辨率全月影像图发布   国防科技工业局2月6日发布探月工程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获得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目前除中国外,还没有其他国家获得和发布过优于7米分辨率、100%覆盖全月球表面的全月球影像图,这表明我国探月工程又取得了一项重大成果。此次制作完成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分幅影像图产品,共746幅,总数据量约800GB。同时,科研人员还制作完成了50米分辨率标准分幅影像图产品和全月球数据镶嵌影像图产品。   5. 首台国产CPU千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系统通过验收   9月11日,“神威蓝光千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系统”通过科技部专家组验收,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够采用自主CPU构建千万亿次计算机的国家。“神威蓝光计算机系统”共8704个CPU, 全部采用自主设计生产的申威1600处理器, 整个系统的峰值运算速度为 1.07千万亿次,其存储容量为2000万亿字节。基于“神威蓝光”系统成立的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已为30多家单位、40多项国家及省部科技课题提供计算服务,计算资源利用率峰值在60%以上,并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   6. 戊肝疫苗研制成功   由厦门大学、养生堂万泰公司联合研制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大肠埃希菌)已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于预防戊型肝炎的疫苗。这是全世界戊肝预防与控制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厦门大学的戊肝疫苗项目课题组,取得了保护性抗原识别及结构表征、病毒颗粒组装机制等多项核心原创发现,并逐步构建起了独特的原核表达类病毒颗粒疫苗的核心技术体系。其团队先后在《柳叶刀》等学术刊物发表了26篇学术论文,并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及疫苗产业会议上报告进展。课题组与企业合作,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了三期临床试验。其中,第三期试验在10万健康人群中接种。   7. 新一代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研制成功   由国防科工局协调组织,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研制成功120吨级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循环发动机,将作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动力系统,为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国家重大专项任务提供有力保障。这是我国首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压补燃循环发动机,具有高性能、高可靠、无毒无污染等特点。它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之后第二个掌握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循环火箭发动机核心技术的国家。据介绍,该型发动机工程在研制过程中,突破了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循环发动机设计、制造、试验关键技术70余项,获得了近20项国防科技成果及相关专利授权。   8. 可扩展量子信息处理获重大突破   中国科大潘建伟小组利用自主发展的高亮度、高纯度量子纠缠源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八光子薛定谔猫态。随后,他们利用八光子纠缠,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实现了拓扑量子纠错,取得了可扩展容错性量子计算的重大突破,成果以长文形式发表在《自然》杂志上。该小组还与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光电技术所等单位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百公里量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双向纠缠分发,成果以封面标题的形式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9. 大亚湾实验发现中微子新的振荡模式   中微子混合角θ13是物理学中28个基本参数之一,它的大小关系到中微子物理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和宇宙起源中的“反物质消失之谜”相关,是国际上中微子研究的热点。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来自全世界6个国家和地区38个科研单位组成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在3月8日宣布,发现中微子新的振荡模式,并测得其振荡振幅,精度世界最高。该结果加深了人类对中微子基本特性的认识,得到国际高能物理学界的高度评价,并被《科学》杂志评选为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一。   10. 亚洲第一射电望远镜建成   10月28日,总体性能名列全球第四、亚洲第一的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松江佘山基地落成。该射电望远镜高70米、重2700吨,是我国目前口径最大、波段最全的一台全方位可动的高性能的射电望远镜。其工作波长从最长21厘米到最短7毫米共8个频段,涵盖了开展射电天文观测的厘米波波段和长毫米波波段。该射电望远镜采用修正型卡塞格伦天线,能在方位和俯仰两个方向转动,以高精度指向需要观测的天体和航天器,最高指向精度要求优于3角秒。   2012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是:   1. “好奇”号在火星成功着陆   美国东部时间8月6日凌晨,远征5.67亿公里的美国“好奇”号火星车历经8个月飞行,在位于火星盖尔陨坑中心山脉的山脚下成功着陆,开始其探索火星生命痕迹的旅程。登陆火星数分钟后,“好奇”号首次向地球传回火星图像,随后,分辨率更高的图像也将陆续传回地球。“好奇”号长约2.8米,重900多千克,它共有6个轮子,每个均拥有独立的驱动马达,两个前轮和两个后轮还配有独立的转向马达。“好奇”号的动力由一台多任务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生器提供,其本质上是一块核电池,设计使用寿命为14年。“好奇”号被誉为人类在其他星球登陆的最精密移动科学实验室,是美国太空探索历史上又一重要里程碑。   2. 加拿大科学家开发出人造大脑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一个科学家小组称,他们已经开发出迄今为止最接近真实大脑的机能大脑模型。这个利用超级电脑运行的模拟大脑拥有的一个数码眼睛,可以用来进行视觉输入,它的机械臂能绘制出它对视觉输入做出的反应。这个模拟大脑非常先进,它甚至能通过IQ测试的基本测试。这个名叫Spaun的大脑由250万个模拟神经元组成,它能执行8种不同类型的任务。这些任务的范围从描摹到计算,再到问题回答和流体推理,可谓五花八门。随后机械臂会描绘出任务输出。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3. 科学家设计出世界上最细的纳米导线   澳大利亚和美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1月6日在《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成功设计出迄今世界上最细的纳米导线,厚度仅为人类头发的万分之一,但导电能力可与传统铜导线相媲美。这项技术有望应用于量子计算机研制领域。科学家利用精心设计的原子精度扫描隧道显微镜,在硅表面以1纳米间隔只安放1个磷原子的方式制备了纳米导线,其宽度相当于4个硅原子,高度相当于1个硅原子。通过这种方式设计的纳米导线可以使电子自由流动,有效解决了电阻问题。这一新技术表明,计算机元件可以降低到原子尺度,这是个巨大突破。   4. 癌症干细胞研究获新证据   很多时候,那些似乎已经被治疗消灭的癌症又会卷土重来。一些科学家将此归罪于所谓的癌症干细胞,它们是癌细胞的一个子集,能够保持休眠状态,从而逃避化疗或放疗,并在几个月或几年后形成新的肿瘤。这种想法一直存在争论,然而,8月1日,《自然》、《科学》杂志网络版发表的3篇论文提供了新的证据,表明在某些脑、皮肤和肠道肿瘤中,癌症干细胞确实是肿瘤生长的源头。3个独立的研究团队利用遗传细胞标记技术追踪了特定细胞在生长的肿瘤内部的增殖情况。这种细胞追踪技术被认为是检验癌症干细胞模式的正确方法。研究人员相信,搞清哪些癌症可能源于癌症干细胞是今后更有效治疗的关键。   5. 科学家发现“疑似”上帝粒子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7月4日宣布,该中心的两个强子对撞实验项目——ATLAS和CMS均发现一种新的粒子,具有和科学家们多年以来一直寻找的希格斯玻色子相一致的特性。ATLAS和CMS研究小组,分别确认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取得的数据发现了在125-126吉电子伏特质量区间存在一种新的粒子,数据的确定性为5西格玛,即理论物理界可以确认“发现”的水平。希格斯玻色子是基本粒子“标准模型”预言的一种自旋为零的玻色子,也是最后一种未被证明存在的基本粒子,由于它难以寻觅又极为重要,也被称为“上帝粒子”。科学家认为,这是一项无与伦比的成就,将开拓实验和理论物理的新领域。   6. 日本科学家首次用“人造”卵子产下小鼠   在利用源自干细胞的精子产下了正常幼鼠后,日本京都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又通过同样的方式利用卵子完成了这一壮举。这项研究最终有望为帮助那些不育夫妇怀孕带来新的方法。研究人员从ES和iPS细胞入手,培育形成了与原生殖细胞类似的细胞。随后将这些原始细胞与小鼠胎儿的卵巢细胞相混合,从而形成了再造的卵巢,并最终将其移植到活体小鼠的正常卵巢中。4周零4天后,那些与原生殖细胞类似的细胞发育成为卵母细胞。进行体外授精后再将得到的胚胎移植进代孕母亲体内。大约3周后,正常的小鼠崽诞生了。《科学》杂志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7. 英国研究发现一种高速磁存储原理   英国约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自然-通讯》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一种可用于开发高速磁存储设备的原理,由此带来的存储速度可高出现有硬盘的数百倍。据介绍,现在的硬盘等存储器多使用磁性物质,如果要记录信息,就需要把磁性物质的磁极颠倒,这个过程中常用的方式是使用外加磁场。研究人员发现,不使用外加磁场,单纯使用热量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其具体方式是向磁性物质发射含有热量的激光脉冲,它在吸收热量后磁极也会颠倒。参与研究的托马斯奥斯特勒说,这是一项革命性的发现,可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存储速度高出现有硬盘数百倍的存储器,每秒钟存储的信息可以高达上万亿字节。   8. 天文学家发现质量是太阳170亿倍的黑洞   霍比埃伯利望远镜大质量星系调查项目的天文学家发现了可能是迄今质量最大的黑洞。这一罕见黑洞质量达170亿个太阳,位于NGC 1277星系,其质量占了该星系质量的14%,而通常黑洞只占其所在星系的1%。这一发现可能改写黑洞与星系的形成演化理论。相关论文发表在11月29日的《自然》杂志上。NGC 1277位于距地球2.5亿光年之外的英仙座星团,大小只有银河系的1/10。此前哈勃太空望远镜已经给NGC 1277拍过照。本次研究又结合了霍比埃伯利望远镜数据,并在超级计算机上运行了多种模型计算,结果发现其中存在一个质量达太阳170亿倍的黑洞。   9. 德国首次从皮肤细胞中培养出成体干细胞   德国马普协会3月22日宣布,该机构研究人员成功从已分化体细胞——皮肤细胞中培养出成体干细胞,为全球首创。成体干细胞是一种存在于已分化组织中的未分化细胞,可自我更新并形成特定组织。在实验中,马普协会的研究人员将实验鼠皮肤细胞放在特定培养环境中,皮肤细胞在特殊生长因子的诱导下,成功“变身”成体神经干细胞。干细胞研究专家汉斯舍勒解释说,通过成体干细胞的培养可更有针对性、更安全地实现特定组织再生。这种方法具有巨大的医学应用前景。   10. 首个“超电子”电路问世   美国科学家们用光子取代电子,制造出首个由光子电路元件组成的“超电子”电路。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自然—材料学》杂志上。宾夕法尼亚大学电子和系统工程学院纳德恩西塔团队在实验中利用亚硝酸硅制造出梳状的长方形纳米棒阵列。这种新型纳米棒的横截面和其间的孔隙形成的图案能复制电阻器、感应器和电容器这三个最基本电路元件的功能,只不过其操纵的是光波。在实验中,他们用一个光子信号(其波长位于中红外线范围内)照射该纳米棒,并在波通过时用光谱设备进行测量。他们使用不同宽度和高度组合的纳米棒重复该实验后证明,不同大小的光电阻器、感应器和电容器都可以改变光“电流”和光“电压”。
  • 2011全国十大科普事件揭晓
    北京1月16日讯 今天,由中国科协等单位评选的“2011全国十大科普事件”揭晓。日本核事故引发公众强烈科普需求、国际化学年、中国科协八大成功召开等榜上有名。   据介绍,“2011全国十大科普事件”按发生时间排序,分别是:“日本核泄漏事故引发公众对相关科技知识的强烈需求,科学家与媒体积极响应” “国际化学年活动精彩纷呈,社会公众热心参与” “中国科协八大成功召开,为科普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 “国家首次举办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食品安全科普引起广泛关注”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发布,明确未来五年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重点工作” “中国流动科技馆全国巡展启动,科普资源公平普惠迈出新步伐” “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首次深入社区,受到社会公众广泛欢迎”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全面展开,社会各界给予充分肯定和好评” “天宫一号、神舟八号相继发射升空并成功对接,掀起新一轮航天科普热潮” “钱学森诞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动开展,科学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   “科普是中国科协的一项重要工作,十大科普事件每年都评。今年的评选工作延续了科学性、科普相关性和普惠性的标准,强调事件对科普重大而广泛的影响。”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说。
  • 高校科技十大进展20年回顾 4大成果代表仪器前沿技术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1998年以来,为了推动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促进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教育部科技委组织评选出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评选对提升高校科技的整体水平、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赢得了较高的声誉。仪器信息网回顾了过去20年里入选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的仪器前沿技术的代表性成果。 /p p    strong 2018年——原子尺度测量材料轨道与自旋磁矩 /strong /p p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在高空间分辨材料磁性表征方法取得重大进展,于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Materials》在线发表了题为“应用色差校正电子显微学方法进行原子尺度磁圆二色谱成像”(Atomic scale imaging of magnetic circular dichroism by achromatic electron microscop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朱静等研究人员之前所发展的定量电子磁圆二色谱(Electron Magnetic Circular Dichroism)技术和占位分辨电子磁圆二色谱技术,优化衍射动力学条件,应用色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学技术,联合德国于利希研究所、亚琛工业大学、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与日本筑波大学的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通过实验手段获得了材料内部原子面分辨的磁圆二色谱,并基于实验结果定量计算出每一层原子面的元素的轨道自旋磁矩比,该工作被选为《Nature Materials》当期目录图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30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9d1823c2-4f30-4679-91fa-e1f49191850e.jpg" title=" 原子面分辨自旋探测示意图.png" alt=" 原子面分辨自旋探测示意图.png" width=" 500" height=" 308"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Nature Materials》当期目录图片:原子面分辨自旋探测示意图。 /p p   磁性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中的各个领域,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尤其对磁性材料的先进性能研发提出了迫切需求。实现自旋构型与材料结构的原子尺度协同定量表征,是理解、预测与调控磁性材料的物理性质的关键。 br/ /p p   近五十年以来,传统的磁成像手段如中子衍射、X射线磁圆二色谱、电子全息等,成像分辨率达到微米或纳米尺度,均无法实现原子分辨。实现自旋构型原子尺度成像,在当今材料科学基础研究中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在设计制造高密度、低功耗、快速的存储器件、推进信息与通讯技术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p p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朱静等研究人员原创性地发展了定量电子磁圆二色谱技术,实现了利用透射电子具高空间分辨的占位分辨的磁参数测量及材料面内本征磁性测量等技术,解决了纳米尺度上定量获得材料磁结构信息的难题。在此基础上,结合色差球差校正与空间分辨电子磁圆二色谱技术,突破性地实现逐层原子面的自旋构型成像,定量测量原子尺度的轨道自旋磁矩比,在原子尺度上同时测量材料的结构、成分与磁矩。该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将自旋表征磁圆二色谱的分辨率从纳米尺度推进到了原子尺度,将材料的轨道自旋磁矩分布磁信息与其原子构型、元素组成、化学键合等结构信息在原子层次上一一对应,对于在原子尺度理解自旋、晶格、电荷、轨道等多个自由度的结构参量与材料磁性能之间的相互关联有重要意义。电子磁圆二色谱技术自2006年诞生以来,由于其实验技术和理论解释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十多年来国际范围内仅有有限的几个研究组坚持这一方向的研究,而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该领域得到了稳健的、飞速的发展,目前已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原子尺度磁圆二色谱成像工作于2018年2月5日被国际顶级的材料科学杂志《Nature Materials》在线发表。 /p p    strong 2015年——纳米尺度量子精密测量 /strong /p p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教授研究组通过将量子技术与精密测量科学相结合,率先实现了具备纳米分辨率和单分子灵敏度的磁共振探测技术。 /p p   磁共振技术能够准确、快速和无破坏地获取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信息,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和医学等各大领域。然而当前通用的磁共振谱仪受制于探测方式,其研究对象通常为数十亿个分子,成像分辨率仅为毫米量级,无法观测到单个分子的独特信息。 /p p   中国科大团队瞄准现代科学在单分子层面上对物质组成、结构和动力学性质进行探索的迫切需求,通过系列创新解决了通往单分子磁共振的若干关键问题。他们利用钻石中的一类点缺陷作为量子探针,采用新颖的自旋量子干涉仪探测原理,结合自主发展的量子操控技术和实验装置,成功将磁共振技术的分辨率从毫米推进到了纳米、灵敏度从数十亿分子推进到单个分子,并用以完成了国际上首次获取单个蛋白质分子的顺磁共振谱及其动力学性质、微观尺度上微波磁场矢量的重构等多项重要研究成果。这标志着在纳米尺度上进行磁共振探测、无损地获取单个分子的空间定位、结构和构象变化信息成为现实,将在物理、化学及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 /p p   Science杂志将相关成果选为研究亮点发表并配发专文报道,称其“实现了一个崇高的目标”,“是通往活体细胞中单蛋白分子实时成像的重要里程碑”。 /p p    strong 2014年——单个纳米颗粒光学检测新原理研究 /strong /p p   纳米尺度颗粒的快速检测在环境监测、恶性肿瘤早期筛查和国家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微纳光学的传感技术拥有无标记和抗电磁干扰等优势,为上述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在快速探测和超高灵敏度方面仍面临挑战。为此,急需提出新的光学传感原理,突破传统检测极限,获得分辨单个纳米级颗粒的检测能力。北京大学龚旗煌院士和肖云峰研究员等制备出超高品质因子固态光学微腔器件,极大地增强了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并实现超低阈值微腔拉曼激光发射。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利用微腔拉曼激光模式劈裂来检测单纳米尺度颗粒的新方法。实验上,他们在液体环境下证明了新方法检测单个20纳米尺度颗粒的能力。这一方法的实现既可显著降低实验难度又具有良好的抗噪声能力。同时,他们还与浙江大学童利民教授等合作,研制出纳米光纤阵列传感器,可快速检测单个百纳米尺度颗粒,并测定尺寸。这些新的原理和技术将推进光学传感的检测极限达到单分子水平,并具有实时便捷等优势。 /p p   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和《先进材料》(封面文章)上。工作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被Phys.org和Materials Views等多家国际科技媒体专题图文报道,并引起了大众媒体的关注。 /p p    strong 2001年——C60分子的笼状结构的直接观测和新型二维取向畴的发现 /strong /p p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将C60分子组装在弱相互作用的分子薄膜表面,利用STM对单分子的高分辨成像,在国际上首次直接观测到近自由的C60分子的笼状结构,且能分辨碳-碳单键和双键。这种技术在探索其它富勒烯乃至有机分子的结构和特性方面将具有巨大潜力。利用这种直接成像技术,还首次发现二维C60点阵的一种新型取向畴结构,这是目前唯一发现的同时保持位置平移序和键取向序的一种新型畴界。此工作发表在英国《Nature》杂志上,被审稿人高度评价为“构思巧妙、实验严谨”的研究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2665456d-6582-40d2-a12c-8d6f39778483.jpg" title=" 化学键分辨的C60分子STM图像(左)和新型二维分子取向畴STM图像(右).png" alt=" 化学键分辨的C60分子STM图像(左)和新型二维分子取向畴STM图像(右).png" / /p p   化学键分辨的C60分子STM图像(左)和新型二维分子取向畴STM图像(右) /p p br/ /p
  • Nature评出2015年度十大人物,2位华人科学家上榜
    p   Nature杂志17日公布了由其评选出的2015年度十大人物,这是Nature选出的在2015年对于科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十个人。Nature的特写主编Helen Pearson表示:“经《自然》记者和编辑大量讨论后选定的这十个人来自全球各地,从气候变化到基因编辑再到研究可重复性等一系列话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p p   其中出现了两张华人面孔,分别是中国中山大学的生物学家黄军就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华裔女科学家鲍哲楠。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noimg/fbc8df58-b2ad-401e-8047-d37811a6241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黄军就 /strong /p p   黄军就教授出生于1980年,从2011年12月起任中山大学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SampleFilter-S01-T000-1-1-1.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生命科 /span /a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学 /span 学院副教授;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干细胞多能性调控机制和胚胎早期发育机制阐析。在Nature、Stem cells等期刊上发表了多篇SCI论文。今年4月,中山大学的生物学家从事胚胎基因编辑的黄军就教授和他的团队利用最新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修改了人类胚胎的DNA,为治疗一种在中国南方儿童中常见的遗传病——地中海贫血症提供了可能。该成果的伦理问题在西方引发巨大争议,但《自然》的记者和编辑们最终还是将黄军就选入了年度十大人物之列。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noimg/a41dc570-a73b-4584-b72e-f5a9dbb822f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鲍哲楠 /strong /p p   鲍哲南教授出生并成长于中国南京,在南京大学完成三年本科课程后移民美国,进入伊利诺州立大学芝加哥分校化学系学习。1995年,她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取得博士学位,随后进入著名的贝尔实验室任职,从2004年起,加入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现为该系副教授。这期间,她一直致力于化学、材料科学、能源、纳米电子学和分子电子学等领域的研究,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是美国最优秀的女化学家之一。她因在人造皮肤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入选。今年,她带领研究小组用碳纳米管制造出了一种具有触觉、能分出轻重的人造皮肤,该成果为机器人制造、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带来了无限可能。 /p p   此外上榜的还有以下8位重要人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noimg/498637a0-618f-4005-9384-8f41d9f0788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Chris Tiana /strong /p p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克里斯蒂安娜· 菲格雷斯(Chris Tiana),为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最终达成《巴黎协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noimg/ebdbbffc-be95-4d6b-88a8-e4617ef3547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Ali Akbar Salehi /strong /p p   核工程师、伊朗副总统兼国家原子能组织主席阿里· 阿克巴尔· 萨利希(Ali Akbar Salehi),在伊朗核项目和核政策中扮演重要角色,今年帮助六方会谈达成了历史性的协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5.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noimg/6d7a3f52-a424-423c-a85b-2bbfdc83138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Alan Stern /strong /p p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新视野”号项目负责人艾伦· 施特恩(Alan Stern),带领团队最终使“新视野”号于今年7月成功“约会”冥王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6.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noimg/b93a7ace-91c9-40d4-8540-5cf19717b02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Mikhail Eremets /strong /p p   德国马克斯· 普朗克化学研究所物理学家米哈伊尔· 叶列梅特(Mikhail Eremets),发现硫化氢在一个创纪录的高温下具有超导性能,在超导研究领域激起浪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7.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noimg/c954cbaa-7d7f-4265-8c10-99a43738b15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Christina Smolke /strong /p p   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学家克里斯蒂娜· 斯默克(Christina Smolke),率领研究小组将植物、细菌和哺乳动物基因混合导入酵母菌中,进而生产出一种广泛使用的阿片类止痛药,实现了合成生物学迄今最复杂的一次壮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8.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noimg/f0b9eb9a-248f-468a-9d13-d4e9a7f4e5c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David Reich /strong /p p   古基因组研究属于今年很火的领域之一,而哈佛大学“基因考古学家”大卫· 瑞奇(David Reich)率先通过大规模测序和分析古代基因组来揭示人类的历史,从而也上了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9.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noimg/27d0a045-3d15-4498-8d91-a9e23aac4f0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Brian Nosek /strong /p p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家布莱恩· 诺塞克(Brian Nosek)也在十人当中,他呼吁人们了解科学研究可重复性背后的问题,今年高调地试图复制100项心理学研究结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noimg/2457b4b2-b053-4215-a015-2bbe1487894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Joan Schmelz /strong /p p   太阳物理学家琼· 施梅尔茨(Joan Schmelz)在鼓励女性天文学家说出她们遭受骚扰的经历背后做出的努力,揭露了一个日益恶化的问题。 /p p   Nature杂志特写主编海伦· 皮尔森(Helen Pearson)表示,十大人物是Nature的记者和编辑经过大量讨论后才决定的,揭示了科学和科学家是如何在应对全球挑战等问题上发挥作用的。细看这些入选人物的成就,不难理解皮尔森之言。 /p
  • 雅培信息被评为2020年十大最佳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i “我们已经走上了一条演化而不是革命性的数字化转型之路。革命性的方法可能需要构建全新的平台。相比之下,对产品开发持演化立场,意味着理解并保护客户的投资、保护他们的数据,并允许他们逐步利用新技术,从而获得强大的投资回报。重要的是,客户不应该 更换过时的系统,也不应该将自己与维护存留系统的相关成本捆绑在一起。” /i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align: right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i 马克.斯宾塞先生 雅培信息副总裁兼总经理 /i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近日,雅培信息被评为2020年十大最佳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雅培信息开发的STARLIMS 信息平台是一款任务关键型实验室信息管理解决方案 (LIMS) 应用。该平台全面支持数字转型,同时解决了“技术负债”问题。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随着实验室仪器、平台和软件的更新和替换,过时的系统已不再使用,但许多系统仍需要投入高昂的成本加以维护,以便访问以专有格式保存的数据。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技术负债对那些追求最新的、所谓绑定特定供应商“革命性”技术的实验室是一种警示,这些技术可能承诺在短期内支持数字转型,但也可能会在未来5到10年内导致出现技术负债。相比之下,雅培在信息平台开发方面采取了一种演化方法,无论实验室采用何种全新分析技术和工作流程,其STARLIMS 套件都能满足相应的数据、格式和其他要求,实现同步增长和适应。它让制造、研发和检测实验室能够无缝应对快速发展的技术和数据环境,从而保护他们的投资,并从企业范围内的几乎每一项数据中获得最大的洞察力。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STARLIMS 的理念从一开始就是专注于开发一个敏捷的信息平台,该平台可实现质控实验室检测工作流程自动化,以确保所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效力。从技术上讲,从早期基于PC 的系统和基于 WEB的平台,雅培信息已将 STARLIMS 产品发展为今天的托管式、云解决方案、移动计算和基于 HTML5 的应用程序开发。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雅培信息当前的产品开发结合了数据管理和集成、人工智能驱动型分析、虚拟化和可视化的广泛功能,以及通过 AWS 云服务获得的海量云计算能力。很多行业都采用了该平台。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STARLIMS 旨在实现企业在本地和全球范围内,现有的仪器、软件解决方案和平台的连接和集成。这有助于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以妥当、安全和完全可追踪的方式,跨实验室和跨大洲交换不同的数据类型。随着组织采用新的技术和流程,STARLIMS 可以直接获取各种各样的仪器数据。雅培信息副总裁兼总经理斯宾塞先生指出,通过 STARLIMS 科学数据管理系统,客户可以采集仪器产生的原始样品数据,并可生成审计跟踪记录,然后进行审核并基于该数据做出可执行的决策,以实现质量控制目的、审计目的和质量回顾。“STARLIMS 允许客户从运营、程序化和质量管理的角度协调在多个工厂间传输的数据流,以符合GLP和CFR 21 PART 11的要求。”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STARLIMS 的开发一直侧重于自动化收集原始和标准化数据,以及生成必要的报告和生成可搜索的 审计跟踪记录,从而减轻监管负担。“STARLIMS 对我们的产品制造方式和数据安全的质量水平进行了认证。”在实施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时,客户承担的最大成本之一是用户验证。雅培信息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平台,可实现在不改变用户体验的情况下升级基础架构,因此减少了所需用户培训的数量。“拥有成本的回报增加了,此外,我们通过 AWS 云服务购买获得计算机能力,相关的成本节约传递给客户,进一步减轻了他们内部的 IT 负担。”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重要的是,特别是在质控领域,STARLIMS 全面的分析套件和可视化工具正在将实验室转变为预测型而非反应型环境。人工智能指导的算法可以基于实时数据对未来流程进行建模、预测瓶颈,并凸显可能导致批次失败的趋势。STARLIMS 高级分析可以发现潜在的和实际的过程、仪器或工作流程故障所在,确定需要改进或解决的领域。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斯宾塞先生指出:“STARLIMS 先进的分析和预测模型使质控和制造实验室能够分析其关键流程和 工作流程的细节、质量和生产效率问题,以及材料供应链、当前和预计的产能、人员时间分配等 辅助因素。”归根结底是确保质量,加快周转时间,识别问题以免其造成制造或检测的中断。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对于雅培信息在亚太地区的某制药行业客户来说,这些见解提高了其生产率和效率。该客户实施了STARLIMS 平台以管理其内部质控实验室检测流程。“通过使用 STARLIMS,客户能够重新设计实验室流程,并能够节省 6 个全职人员的工时量,这是一项重大成就。” 斯宾塞先生指出,更重要的是,该实验室显著提高了产能。“因此,实施 STARLIMS 这一自动化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后,他们能够重新分配实验室中的资源,并简化其制造流程。这样,他们就能够采用新的药物生产流程,从而提高生产率和盈利能力,而无需增加人员。”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由于生命科学行业严重依赖于将常规检测外包给第三方服务提供商,雅培信息提供了一个易于使用的实时门户,用于实施检测请求、可视化样本和检测数据。该门户节省了时间,并消除了在排序或报告中出现人工错误的可能性。斯宾塞先生表示:“对于内部和外部客户而言,这个门户就 是如何从前门放进样本,如何从后门得到报告。”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有一些信息化厂商是通过合并和收购实现发展壮大,而雅培信息则是通过自开发包括电子实验室笔记本 (ELN)和科学文档管理系统(SDMS)在内的新产品,而不是通过收购第三方产品,从而有机地发展和演化成统一的 STARLIMS 平台。斯宾塞先生评论道:“我们已经实施了一种敏捷研发方 法,使我们能够加快新产品和新功能的开发。”这是一种“DevOps”(开发和运维)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创新由客户和市场需求驱动,雅培信息可以通过开发人员和 IT 专家之间的流畅关系做出快速响应。“这种敏捷DevOps战略使我们能够增强我们的服务组合,更迅速地满足未来的需求。”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组织将根据产品能否满足功能要求,是否已经在市场上得到验证,以及产品价格做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LIMS) 采购决策,同时还将考虑他们最适合与哪个供应商开展业务合作。斯宾塞先生认为,尽管技术不同,但雅培信息这家公司的独特之处在于与客户合作的精神,而不仅仅是销售产品。“这是一种理念,其基础是花时间了解客户的业务、业务的来源和发展方向。雅培客户即终身客户。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在行业中无与伦比的增值主张,其基础是我们能够提供的客户服务、支持和专业知识。随着客户业务的变化,我们可以就我们的信息解决方案如何支持这种变化向他们提供建议。”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斯宾塞先生认为,这种与客户持续的、紧密的,甚至亲密的关系也有助于推动 STARLIMS 套件的发展。雅培从密切的双向讨论和合作中获得的洞察力使其能够理解和预测信息领域需要如何变革,并加快支持不同行业当前和未来需求的功能开发。斯宾塞先生补充道:“一款高质量的产品必须配以出色的客户服务和支持才能赢得商机,并从那些表面看起来可能都差不多的技术能力中脱颖而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一些长期客户已经与我们合作了30余年。我们的客户参与到我们的咨询委员会中,建议我们如何继续改进产品。我们的部分工作是挑战我们的客户,通过我们的经验和行业洞察力为他们提供新的见解,帮助他们实施最佳实践和新流程。这演变成了一种适应变革的工具。”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 nbsp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strong 关于雅培信息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雅培信息是世界公认的知名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供应商之一,在LIMS行业已有超过30年的历史。雅培信息(AbbottInformatics)可通过STARLIMS解决方案产品系列满足用户所在机构迅速变化的数据管理需求。为了快速响应本土客户的需求,雅培信息在中国组建了一支行业经验丰富的技术、咨询、营销团队,并先后成立了北京、上海、广州办事处,致力于提供STARLIMS一体化解决方案和贴身的原厂商及本土化服务。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br/ /p
  • 中国国门时报评出2013年中国检验检疫十大新闻
    随着2013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饱含憧憬和希望的2014年已经向我们走来。   回首2013,一年中有太多的事情发生: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检验检疫工作、全国检验检疫系统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地检验检疫部门转变职能应对法检目录调整、口岸打响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战、国境卫生检疫140周年学术会议召开……年终岁尾,当我们搜罗、甄选2013年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十大新闻时发现:2013年,中国检验检疫人体会过喜悦,品味过艰辛,付出了汗水,收获了成功。   2013年,对于检验检疫人来说,是面对挑战的一年,是拼搏进取的一年,是承前启后的一年。这一年,在国家质检总局党组的领导下,中国检验检疫人坚持“十二字方针”,凝心聚力,奋发图强:在红旗飘扬的国门口岸,有他们严格把关的辛劳 在一片忙碌的企业车间,有他们倾心帮扶的智慧 在灯火通明的实验室里,有他们严谨务实的钻研 在万众瞩目的地震灾区,有他们大爱无疆的丰碑……2013年,许多人,许多事,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内心深处。   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梳理一年来的《中国国门时报》新闻,本报编辑部评选出2013年度中国检验检疫十大新闻。回首2013,我们感慨万千 眺望2014,我们充满信心!   2013.12.31   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亚凤凰岛邮轮码头视察检验检疫工作   4月10日,在海南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了三亚凤凰岛邮轮码头,亲切慰问了坚守工作岗位的三亚检验检疫局干部职工。   上午9时35分,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领导同志的陪同下,来到三亚凤凰岛邮轮码头联检大楼。在听取了邮轮码头有关情况的介绍后,他健步走上二楼口岸联检单位现场查验通道。在旅检通道,检验检疫是现场查验通道的第一岗。在醒目的中国检验检疫标志牌下,三亚检验检疫局凤凰岛邮轮码头办事处的工作人员王石永、王非、刘洁正在岗位上为旅客办理检验检疫手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检验检疫查验台前,微笑着与现场检验检疫工作人员一一握手,向现场带班负责人王石永亲切询问检验检疫工作情况,并语重心长地说:“现在改革发展速度很快,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检验检疫工作很重,责任很大!”   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鼓励,温暖着在场的每一位检验检疫干部职工,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在场的三亚检验检疫局局长陈星恒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百忙中亲临口岸一线慰问检验检疫干部职工,我们备感欢欣鼓舞,三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作为天涯国门卫士,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不辱使命,守好祖国南大门。   2 国门口岸打响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战   今年4月以来,针对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相继发生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的情况,为做好口岸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切实防止疫情跨境传播,各地检验检疫部门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有关要求,迅速行动,在口岸打响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战。   各地检验检疫部门采取多项措施,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口岸卫生安全:成立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组,明确责任人和联系方式,确保通信24小时畅通 突出重点,加强出境人员检疫,强化出境人员体温检测、医学巡查和健康申报工作,及时校准红外线测温设备,对发现或申报有发热(腋下体温37.5℃)、咳嗽、呼吸困难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的出境人员,按照规程进行排查处置 加大口岸禽肉及其产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卫生监督力度,禁止使用和经营来自禽流感疫区禽肉及其产品,对检测中发现存在污染嫌疑的食品及时进行销毁,对食品加工、储存场所及设备进行消毒处理 对来自疫区的集装箱、货物及旅客携带物品经检疫查验有传播疫情风险的,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对有症状人员的呕吐物、排泄物,以及有可能被有症状人员污染的区域和物品,实施严格消毒处理,对涉及禽类及其排泄物和分泌物的固体、液体废弃物,监督口岸运营单位先进行消毒处理后再实施移运 认真清点防控禽流感疫情所需的防护用品、检测试剂、药品药械,及时进行维护、更新和补充。   4月17日,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战再获重大成果。在北京检验检疫局承担的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禽流感病毒H7N9亚型双重荧光RT-PCR定型技术研究”鉴定会上,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创新性地实现了对禽流感病毒H7N9亚型的一步快速定型,可在一次检测中确认样品中是否存在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或其他H7亚型和N9亚型的禽流感病毒 在通用性、特异性、灵敏性上,技术优势突出。专家组同意项目成果通过鉴定,并建议在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动物临床验证实验基础上,尽快推广应用。   3 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启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7月4日,国家质检总局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会议号召全系统党员、干部积极行动起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中央督导组的正确指导下,高度重视、认真开展、坚决搞好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树立“人民质检”的良好形象。中央第26督导组组长李铁林代表中央督导组作重要讲话,要求国家质检总局和质检系统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保持良好精神状态,采取务实管用措施,坚持两手抓两促进,切实搞好教育实践活动。支树平作动员讲话,他要求全国质检系统广泛深入地贯彻中央部署,高度重视、认真开展、坚决搞好教育实践活动。   从此刻开始,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拉开帷幕。   8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召开党组扩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就深入推进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研究部署。支树平强调要深入扎实抓好学习教育,深入扎实查摆问题,深入扎实整改问题,确保质检系统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健康发展。   10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党组召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紧扣为民务实清廉主题,聚焦“四风”突出问题,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支树平主持专题民主生活会,李铁林到会指导并讲话。李铁林指出,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认真贯彻中央要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好联系点专题民主生活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聚焦“四风”,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得认真、严肃、富有成效,是一次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   4 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全面展开   7月30日,国家质检总局推进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座谈会在沈阳机床集团召开。支树平局长传达了李克强总理、汪洋副总理、王勇国务委员对质检总局开展进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充分肯定的重要批示。支树平要求,质检部门要正确认识当前的经贸形势,认真落实李克强总理等国务院领导重要批示精神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外贸发展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推广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经验,创新监管方式,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支树平强调,质检部门作为质量宏观管理部门,作为重要的涉外部门,保障质量安全、服务外贸发展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全系统要通过这次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座谈会,领会中央精神,学习先进经验,加大改革力度,以更多更好的举措,改善服务和监管,与地方政府、企业、有关部门、协会齐抓共管,共同培育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他希望沈阳机床以此次授牌为契机,进一步加快技术突破、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引领中国装备制造业告别技术模仿,突破技术封锁,走出国门,走向崛起。   在此之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7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公平税负,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 研究确定促进贸易便利化推动进出口稳定发展的措施 部署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中西部和贫困地区铁路建设。7月25日,国家质检总局召开局长办公会,迅速传达学习7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会议重点传达学习了国务院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的一系列部署要求,尤其是为促进贸易便利化推动进出口稳定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要求,并结合质检工作实际,就落实国务院重大部署、促进外贸发展进行了研究部署。支树平要求全系统认真学习、认真理解、认真贯彻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和重大部署,注重研究大局,主动推进改革,扎实做好工作。   5 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迅速应对新西兰婴幼儿配方乳粉事件   8月2日,新西兰恒天然公司发布消息,该公司一个工厂2012年5月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有关专家说,肉毒杆菌是一种致命病菌,在繁殖过程中分泌毒素,是毒性最强的蛋白质之一。   在第一时间,国家质检总局与新西兰驻华使馆取得联系,要求对方立即提供详细信息,以便迅速采取有力措施,严防问题产品影响中国消费者健康。   随即,国家质检总局要求进口商紧急召回可能受污染的产品,并迅速号令各地检验检疫机构:高度重视,科学部署,进一步加强新西兰输华乳制品的检验监管。8月4日凌晨,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紧急消费警示:虽然涉事产品未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但如有以个人携带、邮寄或网购等方式购买了这些产品的,请勿食用。   根据新西兰政府有关部门的通报,新西兰纽迪西亚公司发布了召回公告,召回其在新西兰市场上销售的3个批号的婴幼儿配方乳粉。   这些被召回的产品分别是:Karicare(市场译作“可瑞康”)Infant Formula Stage1(适用于0月至6月龄,批号为3169、3170,保质期至2016年6月17日和2016年6月18日) Karicare Gold+ Follow On Formula Stage2(适用于6月至12月龄,批号为D3183,保质期至2014年12月31日),产品的批号和保质期标于罐底。在国家质检总局的指挥下,各地检验检疫机构以高度负责的精神,逐一排查,认真核对。在总局层面,时刻保持与新西兰方面的联系,随时了解信息、沟通情况。   本报8月5日头版刊发的《刻不容缓——国家质检总局迅速应对新西兰婴幼儿配方乳粉事件侧记》迅速被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凤凰网等媒体转载。   6 广东口岸查获货值超千万假冒伪劣商品   8月5日,广东黄埔口岸,广东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在对4批准备经香港中转、出口国外的货物查验时发现,所有货物均为假冒伪劣商品,经相关品牌中国总代理负责人现场估算,货值超千万元人民币。   被查获的4批货物为服装、眼镜、手袋、鞋、手表、充电器及食品等,涉及国内外多个知名品牌。检验检疫人员在其中两个集装箱里查获假冒伪劣的LV(路易威登)包1200个,NIKE(耐克)运动鞋1000双和手表3000只,ADIDAS(阿迪达斯)体恤衫10000件、运动鞋1440双和手表3000只,以及GUCCI(古驰)、DIOR(迪奥)、OKEY(奥克利)品牌眼镜等大量日用品,其商品产地分别标注为越南、印度尼西亚、美国等国家。另外两个申报品名为服装的集装箱,经开箱查验发现,均标注产地为马来西亚的假冒出口饼干等。因案情重大,详细清点和案件移交工作,广东局与当地公安部门共同开展。   假冒伪劣商品往往品质低劣,存在严重的质量安全隐患,一旦经我国口岸出口流入国际市场,将会扰乱经济秩序,对“中国制造”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广东局以“国门之盾”行动为抓手,切实加强口岸执法力度,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严查彻办大案要案。严厉打击各种质量安全违法行为,全力保障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   7 国家质检总局出台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意见   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挂牌仪式现场为首批入驻试验区的36家企业和金融机构代表颁发了证照。当天下午,上海市政府召开了自贸区专题情况说明会,包括国家质检总局在内的9个部门公布了相关举措。   国家质检总局就支持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出台了积极开展质检制度创新、探索建立试验区检验检疫监管新模式、支持试验区创新建立质量技术监督和执法体制、支持深化试验区质量监督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试验区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建立试验区检验检疫预警和防控体系、支持试验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动试验区诚信体系建设和完善、支持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服务试验区产业集聚10个方面意见。   上海检验检疫部门围绕国家质检总局的部署及《试验区实施工作计划》,出台了具体措施,截至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已分两阶段推出了18项具体举措支持试验区建设,包括进境货物预检验及核销管理规定、进口工业产品风险分级评估工作规范、特殊物品卫生检疫管理规定、外来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控要求规定等。   8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140周年学术会议在厦门召开   10月10日,中国国境卫生检疫140周年学术会议在中国卫生检疫发祥地之一——厦门召开。国务院各有关部委代表,我国国境卫生检疫系统老领导,国内知名公共卫生专家,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旅行医学会、亚太旅行医学会以及我国香港、澳门地区卫生部门等境外组织(机构)代表,全国检验检疫系统代表、优秀论文作者等共150人参加会议。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女士专门为会议发表视频致辞,祝贺中国卫生检疫诞生140周年。   陈冯富珍女士在视频致辞中,对中国卫生检疫诞生140周年表示祝贺,并指出在过去10年间,中国在流行病监测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特别是妥善应对了H7N9禽流感疫情,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陈冯富珍女士强调,在她本人与支树平局长会晤后,确信中国一定能在明年6月前充分具备《国际卫生条例(2005)》所要求的口岸核心能力,这将是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维护人民健康的巨大成就,也将是世卫组织推动的国际卫生合作领域的巨大成就。   陈钢在会上表示,面对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疫情形势,面对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面对着日益严峻的核生化安全现状,卫生检疫事业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要求,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坚持开拓创新,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口岸公共卫生体系 加强部门合作,形成卫生检疫事业发展合力 加强国际交流,增强中国卫生检疫的国际影响力。要与国际组织、周边国家和港澳台卫生检疫部门广泛交流,建设、维持和发展口岸核心能力,为建设中国特色口岸公共卫生体系打下良好基础。加快与世界卫生组织建立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合作中心,指导帮助包括非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建设口岸核心能力,有效提高我国的软实力。   9 中国检验(检测)检疫学会成立   11月11日,中国检验(检测)检疫学会成立暨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检验(检测)检疫学会名誉会长白立忱出席会议,支树平发来贺信。   支树平强调,质检工作专业性很强,专业学会一直是质检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决策部署的背景下,中国检验(检测)检疫学会要从3个方面切实发挥作用。一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营造学术氛围,集聚专业人才,加强学科建设,引领学术研究,努力当好检验检疫科研建设的先行者。二要强化改革创新意识,深入研究检验检疫领域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理论创新,积极建言献策,承接政府职能,努力当好质检事业改革发展的推动者。三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秉承学会章程,遵循学会宗旨,规范学会发展,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人才优势,更好地为广大会员服务,努力当好行业发展的服务者。他要求全系统重视学会工作,关心学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中国检验(检测)检疫学会由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1500家单位会员和1000余名个人会员组成。在学会成立大会之前,召开了第一次会员大会,通过了学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常务理事会,白立忱、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李长江当选学会名誉会长,魏传忠当选学会首任会长。   10 山东莱州检验检疫局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   12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等出席会议。山东莱州检验检疫局荣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支树平参加了大会,并在会后亲切接见了莱州局局长向仁科。   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自1993年开展第一次评选以来,至今已相继开展了八届。该活动评选条件严格、竞争激烈,本届评选活动在全国范围内仅表彰“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80个。莱州局经过山东检验检疫局推荐、国家质检总局初审公示、全国差额评审、部务会议复审等层层筛选后,脱颖而出,成为全国质检系统首个获此殊荣的集体。   近年来,莱州局在国家质检总局和山东局的领导下,牢记人民质检使命,积极践行“人民质检为人民”服务宗旨,以“让人民群众满意”为最高目标,紧紧围绕“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工作方针,从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入手,坚持抓班子、带队伍、强素质,引导干部职工以德促能、以德促廉,不断提升行政服务效能,竭诚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该局连续多年取得了零通报、零举报、零投诉、零信访、零违纪的显著成效,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质检系统文明服务窗口”、“山东省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等多项荣誉称号,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支树平对莱州局工作专门批示:“莱州局职业道德建设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实属不易,应该认真总结、宣传,以此推动全系统质检文化建设,特别是职业道德建设。” 文章转载自: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 “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在京开幕
    “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以下简称“展览”)今天上午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展览。出席开幕式的还有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领导。   开幕式现场   本次展览全面介绍了“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技战线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共分为六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展览单元和四个虚拟单元。展览单元着重展示“十一五”我国科技工作在全面落实《科技规划纲要》、实施重大专项、应用高新技术推动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农业和民生科技、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技术研究、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六个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虚拟单元为节能减排、先进制造、立体农业、科技惠民等。   展览集中展出了一批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具有重大创新与突破且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标志性、亮点项目,一些项目是首次与社会公众见面。重大专项展区展出了神舟七号返回舱、我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模型等。高新技术展区展出了我国高速列车取得的十大关键技术,并有多列样车供参观者参观和登车体验。农业及民生科技展区展出了超级玉米新品种选育、转基因鱼、绿色节能建筑等重点成果。   据悉,展览期间,还将举行“十一五”重大科技成果发布和推介会,重点推介节能减排、农业科技、生物医药三个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并将举行“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公开交易新闻发布会等。展览将免费向社会开放,社会公众可持有效身份证件至展馆专设窗口领取门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可与主办单位联系团体参观事宜。展览将于3月14日结束。
  • 院士评选2008年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55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 院士评选2008年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在院士、科技人员、科技新闻工作者推荐候选新闻的基础上,55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0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于2009年1月18日在京揭晓。 一年一度的这项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15次,为社会公众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动向,宣传普及科学技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是: 1、神舟七号发射成功 中国迈出太空行走第一步 北京时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搭乘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7日16时41分,翟志刚打开舱门,身着国产舱外航天服,进行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并成功取回放置在舱外的试验品。28日17时37分,神舟七号返回舱成功着陆,第三次载人航天任务圆满完成,再创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新辉煌。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为将来空间站的建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神舟七号还成功开展小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获得重要成果。 2、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与产业化获得重大突破 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项目由发改委、中国工程院、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八部委联合,上万人参与,产学研用合作,历经5年建成世界规模最大下一代互联网,包括中国移动、CERNET2等6个核心网,273个驻地网,覆盖30多个城市,100多万用户。共申请国内专利619项、国外专利5项。在技术上,真实IPv6源地址认证和下一代互联网过渡等为世界首创性成果,并获得2项国际互联网标准,这是我国首次进入国际互联网核心标准制定。同时,推动并形成了中国的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群,国产IPv6网络设备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第二。 3、首条国际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在京津两大城市间开通 北京至天津城际高速铁路8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列车最高运营速度达到每小时350公里,北京到天津直达运行时间在30分钟以内。这是我国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一流水平的城际高速铁路。这一铁路建设采用了大量国际领先技术,包括大面积无砟轨道技术、500米钢轨工地焊接工艺等。同时,京津城铁的建成也标志着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中国铁路用3年时间跨越了其他国家30年所走过的历程,并一步步逼近和超越了“世界速度”。 4、首个中国人基因组序列研究成果发表 深圳市和《自然》杂志社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自然》在11月6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完成的首个中国人基因组序列研究成果(定名“炎黄一号”)。这一长达7页的长篇论文描绘了第一个亚洲人的全基因组图谱,测序数据总量达到1177亿碱基对,基因组平均测序深度达到36倍,有效覆盖率高达99.97%,变异检测精度达99.9%以上。科学家在这一研究中详细比较了中国人与已有数据的白种人基因组在序列和结构上的差异性,新发现了41.7万例独有的遗传多态性位点。这些创新性突破在技术上引领了基因组科学和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生物医学的进步。 5、胚胎干细胞研究获新进展
  • "德国耶拿",荣获“2013年最具影响力国外十大厂商”奖项!
    2014年4月18日晚,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的“达沃斯论坛”——2014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4)于晚宴上公布了“2013年年度最具影响力厂商”。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秘书长闫增序、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秘书长刘长宽、中国农业科学院质量所王静研究员、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秘书长曹乃玉分别为“2013年度最具影响力国内十大厂商”、“2013年度最具影响力十大国外厂商”、“2013年度最具影响力国内耗材配件厂商”、“2013年度最具影响力国外耗材配件厂商”、“2013年度最具影响力经销商”获奖代表颁发了奖项。下图:“德国耶拿”,荣获“2013年最具影响力国外十大厂商”。德国耶拿,历年来曾经多次获得“具影响力国外十大厂商”,本届年会再获此殊荣,这是客户及业界对德国耶拿的肯定与支持。我们也将一如既往的以品质优异的仪器和专业周到的服务,为中国分析仪器行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于2014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4):  2014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4)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联合主办,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我要测网(www.woyaoce.cn)协办。ACCSI 2014设有8个分论坛,包括仪器及核心零部件研发论坛、国产科学仪器发展论坛、核磁技术论坛、环境监测仪器技术论坛、食品检测标准与前沿技术论坛、化学试剂在分析测试领域的前沿应用论坛、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人才发展论坛、仪器买家供需见面会。300余位相关政府领导及业内专家、300余位仪器企业负责人、40家媒体及200余位其他有关机构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关于耶拿: 德国耶拿分析仪器股份公司,是德国最大的分析仪器制造商之一,在光学制造领域拥有超过160年的历史,在发展高质量精密仪器和发明创造方面有着悠久的传统。前身为久负盛名的卡尔蔡司公司分析仪器部。公司总部设在世界光学精密仪器制造中心的德国耶拿市,目前在全球9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 以“品质造就非凡,创新成就梦想”为企业信条,公司的宗旨是不断创新和追求活力,始终保持领先的技术水准。耶拿公司凭借其在光学和光谱技术领域内的优势,凭借其历史上的传统和经验,一直不间断地研究新的技术,并且和应用紧密联系, “技术”与“品质”是耶拿公司核心的竞争力。 更多信息,请登录:http://www.analytik-jena.com.cn/ 欢迎关注我们,获得更多资讯:
  • 两院院士评选2010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557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瀚霖杯201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1年1月19日在京揭晓。   2010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1、人造生命迈出关键一步   美国J• 克雷格• 文特尔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人工合成了一种名为蕈状支原体的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并将其植入另一个内部被掏空的、名为山羊支原体的细菌体内。最终他们使植入人造DNA的细菌重新获得生命,并开始在实验室的培养皿中繁殖。研究人员表示,这是第一个人造细胞,它向人造生命形式迈出了关键一步。专家评论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科技成果。   2、首次探测到暗物质粒子   神秘的暗物质一直令科学家感到迷惑不解,这种看不见的物质占宇宙质量的大约四分之三。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科学家首次探测到暗物质粒子。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北部的索丹铁矿地下2000英尺(约合610米),动用了30台高灵敏度探测仪,并将温度降低至零下273.1摄氏度。在这种实验环境下,当一种被称为“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撞击一个普通的原子时,这些探测仪将能够捕捉到撞击事件,从而确定Wimp粒子的存在。   3、发现“超级细菌”   8月11日,来自英国、瑞典、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四国科学家在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传染病》上联合发表文章称,他们发现了几种“超级细菌”,对几乎所有抗生素都有极高的耐药性,而这些细菌可能对全球的公共健康造成极大影响。这些菌株有一个共同点:都携带着一种相同的基因突变,能编码金属-β-内酰胺酶, 简称NDM-1。有了NDM-1,细菌就等于有了非常坚固的护盾,因为这种酶能够水解大多数抗生素,使之失效。上述文章发表后不久,“超级细菌”就在多个国家小规模爆发,引起了不小的恐慌。   4、首次成功制造并捕获反物质原子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成功制造出多个反氢原子,并利用磁场使其存在了“较长时间”。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捕获反物质原子。氢原子是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的最简单的原子。实际上,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早在1995年就第一次制造出了反氢原子,但只能存在几个微秒的时间,就与周围环境中的正氢原子相碰并湮灭。此次的突破之处在于,制造出数个反氢原子后,借助特殊的磁场首次成功地使其存在了“较长时间”——约0.17秒。这一成果被看作是物理学领域的一大突破,将大大推动有关反物质的研究。   5、IBM发布硅纳米光子芯片技术   IBM公司12月2日发布了其在芯片技术领域的最新突破——历时10年研发的CMOS集成硅纳米光子学技术,该芯片技术可将电子和光子纳米器件集成在一块硅芯片上,使计算机芯片之间通过光脉冲(而不是电子信号)进行通讯。这一新技术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它可在一个标准的芯片制造生产线上生产,不需要新的或者特殊的工具。科学家有望据此研制出比传统芯片更小、更快、能耗更低的芯片,为亿亿次超级计算机的研发开辟道路。   6、“普朗克”卫星绘出首幅宇宙全景   欧洲航天局7月5日宣布,该机构的宇宙探测卫星“普朗克”根据此前收集的数据,绘出了首幅宇宙全景。这幅图的珍贵之处在于捕捉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它形成于宇宙大爆炸时期,经过137亿年的漫长旅行才到达地球,对研究人员而言,它就是研究星系起源的 “活化石”。图像正中是地球所在的银河系,其周围布满了冷尘埃形成的纤维状物质,研究人员分析说,这片区域正是恒星形成的地方,而“普朗克”卫星拍下正在诞生的星体以及尚处在萌芽状的恒星。天文学家根据它提供的数据,可以更好地了解宇宙的起源及其现在的运行方式。   7、大型强子对撞机质子束流对撞首获成功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3月30日宣布,大型强子对撞机总能量为7万亿电子伏特的两个束流对撞获得成功。这是世界上目前能量最高的对撞。科学家认为,对撞成功对探索宇宙起源和粒子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欧洲核子研究中心11月4日宣布,2010年大型强子对撞机质子对撞运行当天圆满结束,已完成今年的实验目标,获得的主要成果包括对撞机的“性能参数亮度”达到设计目标,确认粒子标准模型的部分内容,在质子对撞中首次探测到“顶夸克”,确定“受激夸克”等新粒子产生的能级范围。   8、“千人基因组计划”获重大成果   由中、美、英国科研机构发起的大型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千人基因组计划”,10月28日在英国《自然》杂志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发布了迄今最详尽的人类基因多态性图谱,同时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了在基因研究技术手段上的收获,相关成果标志着人类基因研究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这一计划取得了两个重要成果,第一是获得了迄今最详尽的人类基因多态性图谱,第二是探索出了研究基因多态性的新技术手段。   9、发布首份全球海洋生物普查报告    历时10年的全球“海洋生物普查”项目10月4日在伦敦发布最终报告,根据普查得出的统计数据,海洋生物物种总计可能有约100万种,其中25万种是人类已知的海洋物种,其他75万种海洋物种人类知之甚少,这些人类不甚了解的物种大多生活在北冰洋、南极和东太平洋未被深入考察的海域。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700多名科学家共发现6000多种新物种,它们以甲壳类动物和软体动物居多,其中有1200种已认知或已命名,新发现待命名的物种约5000种。这是历史上首次进行全球海洋生物普查。   10、量子纠缠首次在电晶体线路中完美实现   一个由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物理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首次确凿地证明:从电晶体装置中分离出来的粒子,仍可实现量子纠缠。这是量子力学的一次突破性进展。量子纠缠在全固体材料中的完美实现,意味着量子力学真正走进了电子元件中,量子纠缠和全固体材料结合的目的就是实现量子计算以及更加固若金汤的通信。该成果让科学家迈入了量子研究的新境界。在以原子为基石的微观世界里,光与电的行为将不再服从古典规则,而是量子物理规律。(郭祎)
  • 2008年度中国仪器行业十大新闻揭晓
    2008年度“中国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评选”活动已落下帷幕。本次活动首先由仪器信息网遴选出2008年度行业内发生的100条重大新闻事件,在认真听取业内专家的意见后,从中筛选出30条作为本次评选活动的网上投票候选新闻。   网上投票时间为2009年1月9日至2009年3月31日,投票活动一如既往地得到了广大网友的热心支持,在两个多月的活动期间,我们共收到有效网上投票1470张。最终,通过结合本网VIP用户投票结果和专家意见,评选出“2008年度中国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王順昌副理事长宣读评审结果   在2009年4月9日召开的“2009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王順昌先生宣读了“2008中国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评选结果:   十大新闻之一:三鹿事件发生,多批次婴幼儿奶粉检出三聚氰胺   2008年9月12日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国家对不同品牌奶制品进行检测,多批次婴幼儿奶粉产品检出三聚氰胺。国家紧急号召仪器行业各相关部门与企业开发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制定并发布了《原料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国家标准。该事件发生后,多个行业尤其与奶制品相关的行业检出三聚氰胺。   目前,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奶业整顿和振兴工作。各地各部门也纷纷加强乳制品生产各环节的监督管理。   十大新闻之二:中国仪器人积极为地震灾区捐款、捐献仪器并紧急开展相关检测服务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遭受特别重大地震灾害,给当地及周边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地震发生后,广大仪器厂商和相关用户单位纷纷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为灾区捐款、捐物 为了确保灾区食品、水质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安全,广大国内外仪器厂商积极为灾区捐赠相关检测仪器、开发仪器快速检测方法并且为灾区提供仪器各个方面的免费服务。   十大新闻之三:多种先进分析测试仪器及新的检测标准、方法在北京奥运会上应用 确保绿色奥运   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都有哪些先进的仪器设备应用奥运会上,为奥运做了哪些贡献,又有哪些仪器被首次应用,仪器信息网带您详细了解。   食品检测方面:食品安全检测车将在奥运比赛场馆等人流量密集地区投入使用。一辆食品安全检测车配备有全自动食品综合分析仪、半自动食品综合分析仪、荧光法微生物(细菌总数)快速检测系统、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肉类水分快速测定仪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等,可以对水产品防腐剂、月饼微生物、大米农药残留等各项食品安全指标进行快速检测和常规食品理化检测。   兴奋剂检测方面:奥运会期间中国反兴奋剂中心配备了安捷伦、赛默飞世尔等公司的兴奋剂检测设备。从国外引进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质联用(GC-MS)、气相色谱(GC)、液质联用(LC-MS)、酶标仪、ELISA试剂盒及试纸等快速检测设备,用来确认样本中禁用的化学物质。   此外,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奥运食品中违禁药物检测急需标准物质研制”项目于2008年7月15日通过鉴定。美雄酮、克伦特罗、泼尼松等34种奥运急需的国家标准物质,立即投入奥运动物源性食品中兴奋剂检测。   对于奥运场馆的空气质量的检测,比赛场馆配备了空气质量检测仪 水质检测方面,配备了水质监测预警系统 为了保护中国免受恐怖袭击,这次北京奥运会和协办城市上海还采用了用于机场安全防范的国际上最先进的SGS辐射探测系统、红外检测系统……   十大新闻之四:财政部和中科院启动 8个重大科研设备、仪器自主创新项目   2008年3月28日,财政部和中科院在京召开重大科研装备自主创新试点项目启动会,正式启动了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的脉冲风洞研制、综合极端条件实验系统、海底流动地震观测台阵、超导成像频谱仪、VLBI数字机带转换器、同步辐射纳米成像设备、中能重离子微束辐照装置8个具有自主创新特点的科研装备研制项目。   参与项目研制的专家在启动会上表示,这8个项目是在相关部委的长期支持下,经中科院多年的技术积累、核心技术获得突破的前提下提出来的。项目的启动实施,不但会对提升我国相关领域的科研水平作出重大贡献,也将为在中科院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动科研装备的自主创新积累经验。   十大新闻之五:利用中国研发的真空紫外激光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 中外科学家发现高温超导体中新的电子耦合模式   2008年3月20日,中科院物理所向外界宣布,中外科学家利用我国自主研制的尖端科学仪器,在高温超导体中研究中取得了初步成果。这项成果是由中科院物理所周兴江研究组,理化技术所陈创天研究组,物理所许祖彦研究组、赵忠贤研究组以及美国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的Genda Gu博士,日本东京理工的T. Sasagawa 博士共同合作完成的。他们利用我国研制的国际第一台真空紫外激光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在高温超导体中研究中取得了初步成果,观察到了一种新的电子耦合模式。相关结果发表在3月14日的《物理评论快报》(PRL)第100卷10期上,该论文同时被选为当期的“编辑提示”文章。   利用真空紫外激光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具有的超高分辨率的独特优势, 在Bi2212高温超导体中观察到了两个新的电子结构特征,而且实验表明它们是在材料进入超导状态后产生的。这些特征表明,高温超导体中可能存在着一种新的电子耦合方式。对这些新的结构特征的进一步理解,可能为探索它们和高温超导电性的关系,提供重要的信息。   十大新闻之六:中美合作建立首家第三方食品检测中心 美国FDA开设首家驻京办事处中美将在食品安全领域开展广泛合作   2008年6月18日,中美合作成立的首家第三方食品检测中心——珠海中美和平食品检测中心(CUPFIC),18日在广东珠海举行了挂牌揭幕开业仪式。该中心占地1000多平方米,初期投资为4000万元人民币。其设备和技术主要由美方提供,美国俄勒冈州农业厅将派专家进驻检测中心进行技术指导。检测的食品以中美两国企业生产的农副产品为主。该中心的建立,可减少因检测标准不一而带来的贸易摩擦,降低出口企业贸易风险,提高通关工作效率。   2008年11月19日,在“中美食品安全政策研讨会”上,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决定于2008年12月前在中国设立三个办事处。其中11月19日将开设首家驻北京办事处,随后在广州和上海设立另外两家。中国卫生部长陈竺和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部长莱维特就此表示:双方议定将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和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   十大新闻之七:我国第一个农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杂环类农药生产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于2008年7月1日实施   《杂环类农药生产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已经由环境保护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于2008年7月1日实施。这一标准以杂环类农药工业清洁生产工艺及治理技术为依据,结合污染物的生态影响,规定了杂环类农药吡虫啉、三唑酮、多菌灵、百草枯、莠去津、氟虫腈原药生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的控制项目、排放限值,适用于杂环类农药吡虫啉、三唑酮、多菌灵、百草枯、莠去津、氟虫腈原药生产企业水污染物排放管理。   此标准是我国第一个农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其制定弥补了我国农药工业无行业型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空白,对推动农药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技术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十大新闻之八:为应对欧盟突然抬高的茶叶农残标准 我国首个出口茶叶国际检测标准2008年10月1日起实施   欧盟新的食品中农药残留标准(EC 149/2008)于2008年7月29日起正式执行。由于欧盟是我国茶叶重要的出口市场,这意味着茶叶出口又面临新的绿色壁垒。此次欧盟在有关茶叶的农残最高限量标准(MRL)方面,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有关茶叶的MRL出现9个变化。在新标准附录II中,有关茶叶的5种MRL标准更加严格。二是新增一些与茶叶生产关系密切的MRL。新标准附录III新增170种农药。   面对茶叶主要进口国提出的新要求,我国第一个针对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制定的国家标准《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规范》近日由国家标准委发布,并于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从而为出口茶叶行业带来新的技术支撑。   十大新闻之九:跨国巨头MTS并购国产试验机老大新三思集团   新三思集团(以下简称“新三思”)已和MTS系统公司(以下简称“MTS”)签定协议,在完成一系列行政法规审核及交割程序后,新三思将成为MTS的一分子。MTS公司总部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首府明尼阿波利斯市,是全球最大的力学测试及模拟系统和位移传感器领域的全球最大的供应商和技术领导者,主要致力于高性能动态系统方面的机械测试解决方案和高精度位移传感器的技术开发研究和系统生产,而新三思是全国最大的静态材料试验系统生产商。新三思与MTS优势互补的强强联手将成就全球材料试验机领域的超强和双赢的局面。   十大新闻之十:我国基因测序技术设备实现“零”突破   2008年10月12日,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公司推出具有世界领先技术的超高通量基因测序仪。   目前,国内高通量基因测序设备及配套生物试剂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昂的价格及运行成本严重制约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由多名留美博士回国创业开发研制的超高通量基因测序仪,包括全套的生物试剂和信息系统分析软件。据该公司技术总裁、核心专利持有人盛司潼博士介绍,该系统运用其特有的单分子扩增设备、微纳米加工、微体积溶液控制、高速分子化学反应、大面积高通量成像等多项创新技术,实现了基因测序高通量、平行自动化平行测序。该系统将世界上对单个基因低通量测序技术提升到对千万个基因并行测序的水平,大幅提高了测序效率,将为生命科学研究、生物医学和临床医疗的应用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中科院院士陈润生和国家基因中心南方中心、国家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等众多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领域的专家对此评价: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公司超高通量基因测序系统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国产化基因测序设备和配套试剂的空白,实现了国家基因测序设备和技术“零”的突破,并将可能由此引发一场基因生物领域和医学医疗领域的技术革命。 附:“2008年度中国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30条候选新闻
  • 2009仪器信息网特别聚焦之“我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
    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组织的2009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科技进展揭晓。   这十大基础研究进展分别是: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通过国家验收   查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状况   揭示A1型短指症致病机理   发现β-抑制因子-2复合体信号缺损可导致胰岛素耐受   实验证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   发现金属钠在高压条件下可转化为透明绝缘体   阐明纳米孪晶纯铜极值强度的形成机制   高温铜氧化物超导体物性和超导机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鉴别出与超级杂交水稻杂种优势相关的潜在功能基因   找到鸟类起源的一些关键证据。   据介绍,本次评选活动的新闻来源由《科技导报》、《中国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院刊》和《中国基础科学》共同推荐。通过初评,从184项推荐新闻中遴选出30项候选新闻。随后以问卷形式将候选新闻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973”计划顾问组和咨询组专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专家进行无记名投票获得结果。   本次入选项目呈现出两个主要特点。   首先,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学科领域显示出持续创新能力。如我国在古生物学研究方面有独特的学术资源和地域优势,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在诸多领域已经与国际同步。我国科学家发现的澄江、瓮安动物化石群,引起了全球古生物学界的轰动。2009年,我国又在鸟类起源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发现了一些关键证据,为研究恐龙向鸟类进化过程中有关手指进化问题提供了有力证据,产生了重大的国际影响。   在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物理学家对纳米孪晶纯铜极值强度形成机制的阐释、高温铜氧化物超导体物性和超导机理研究均有良好发挥。在高温超导研究领域,有关铁基超导的重要成果不仅入选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且入选了《科学》杂志评出的2008年十大科技进展,引起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今年又有一项高温铜氧化物超导研究的成果入选,表明我国在高温超导方面经过长期的积累沉淀,具有了扎实的基础和雄厚的潜力。   其次,群体性突破不断涌现。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张先恩说,医学一直是我国的薄弱领域,但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成果不断涌现。2009年,有3项医学领域的成果入选基础研究十大进展,表明我国医学领域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已经出现群体性突破的势头。这样的势头往往孕育着重大的革命性突破。   如由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小组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曾凡一小组合作开展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也被称为iPS细胞的全能性验证研究,一直困扰着生命科学向纵深推进。两个研究小组合作,在实验中通过对iPS细胞的培养基以及iPS克隆挑取时间等因素的优化,提高了iPS细胞的获得效率及iPS克隆的质量,制备出37株iPS细胞系,并利用其中6株iPS细胞系注射了1500多个四倍体囊胚后,其中3株iPS细胞系获得了共计27只成活小鼠。经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这些小鼠确实是由iPS细胞发育而成。目前,这些小鼠现已发育成熟并繁殖了后代。此项研究首次证实,iPS细胞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相同的全能性。相关研究发表在2009年9月3日《自然》杂志上。   此外,关于全球性热点、焦点问题的研究,我国科学家也取得了世界瞩目成绩。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2006年关于成熟森林土壤可持续积累有机碳的成果入选了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7年有关碳汇的研究成果入选,2008年通过氧同位素研究东亚季风变化的成果入选,2009年又有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状况的研究成果入选。这些研究不断深入,为我国应对全球变化,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 Mesolens显微镜头等入选2016年度物理学领域十大突破
    p   12月12日世界顶级科学杂志《物理世界》公布了评选出的2016年度物理学领域十大突破。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科学家团队因“革命性地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而获得年度突破大奖。 /p p   今年2月11日,LIGO科学家团队向全世界正式宣布,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该引力波由13亿光年之外的两个黑洞合并产生,被LIGO位于汉福德和利文斯顿的两台探测器于2015年9月14日探测到。 /p p   《物理世界》编辑哈米什· 约翰斯顿说:“LIGO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成就不可思议。这一发现是黑洞存在的第一个直接证据,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 /p p   LIGO科学家团队发言人、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教授加布里埃拉· 冈萨雷斯表示,非常荣幸能够获得这一奖项,这一里程碑式的发现是整个LIGO团队协作的结果。 /p p   十大突破由《物理世界》杂志编辑和记者组成的4人小组评出,评判标准包括研究的重要性、成果的先进程度、理论与实验的关联性,以及物理学界的关注度等方面。该小组评选出的另9项重大突破包括: /p p   美法科学家创建出量子双模式猫态(薛定谔的猫同时存在于两个盒子中) 德国科学家探测到钍-229原子核中的低能跃迁 英国科学家研发出廉价紧凑的高敏感重力仪 美日等国科学家首次在石墨烯中观测到电子负折射现象 英国科学家在距太阳系最近恒星比邻星的宜居带发现小型岩石行星——比邻星b 英美科学家分别让两种不同离子间发生量子纠缠并对其进行了测量 英国科学家研发出拥有大视场、高分辨率的新型显微镜头——Mesolens 奥地利物理学家首次利用量子计算机成功模拟高能物理实验 德国物理学家制造出单原子引擎。 /p
  • 喜贺!福立仪器荣获科学仪器行业十大杰出雇主
    2023年5月18日,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3i奖颁奖典礼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3i奖作为科学仪器行业的重要奖项,将根据中国仪器产业发展趋势和研发成果,表彰具有突出贡献的仪器企业。在经历200家企业激烈角逐,4万多位用户积极票选后,福立仪器凭借高呼声高认可荣获2022科学仪器行业十大杰出雇主!颁奖现场这也是福立仪器第三年蝉联这一荣誉称号。科学仪器行业十大杰出雇主是在仪器信息网和我要测网共同主持监督下,结合大数据评分、市场调查、用户票选等各项综合指标,表彰肯定本年度在人才发展、求职者关注度、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而福立仪器坚持引进中高端人才,打造专业化人才孵化平台,不断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组建出一支在科学仪器行业领域精诚钻研,奋斗前行的专业团队,用心营造让用户满意、让员工幸福的企业氛围,也是由此获得用户和员工们的一致好评,而获此殊荣。访谈回顾在盛典颁奖时的访谈中,福立市场及应用中心总监刘健接受了仪器信息网的访问,他坦言这次获得最佳雇主的奖项,离不开福立三百名员工的兢兢业业和奋斗付出,也是福立与员工之间彼此信任、相互成就的成果。在被问到“作为杰出雇主,对人才的孵化和培育方面有做到哪些方面的计划”时,他回答:福立一直向真正热爱科学分析事业的人才敞开怀抱,也万分珍惜目前在福立各个岗位上发光发热的福立成员,福立致力于为员工定制能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价值的环境条件,包括入职授课培训、定期技能培训、出国交流学习等整套人才培训计划,同时细分岗位领域,根据员工的评定考核方案,让每一位员工都可以在福立仪器获得公平发展晋升的机会,培养人才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关于公司2023年的业绩增长计划,刘健先生回应道:在疫情后经济逐步复苏的大环境下,国内分析仪器市场与去年相比,呈现出巨大活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内仪器行业的竞争依旧非常激烈。在国家利好政策下,国产仪器的市场认可度也在不断提升,福立今年的业绩在计划内稳步提升,下半年中福立也将继续乘其东风,创新推进,加大在能源化工、教科研领域的投入,同时在食品安全、医药、环境等多个领域维持平衡发展,将国产科学分析仪器事业推向新高度。谈及福立的新品资讯,刘健先生透露福立预计今年将推出全新升级的的气相色谱仪、在线监测系统以及工业色谱,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便捷的使用体验,满足用户的分析需求,相信新品会给大家带来惊喜。伴随着新品推出,福立未来会继续推进开发生命安全、医药食品、能源化工、环境VOC监测、工业在线监测等多个领域的行业解决方案,紧跟行业趋势,为行业赋能助力。
  • BINDER荣登德国《经济周刊》德国十大创新力公司榜单
    在德国《经济周刊》杂志开展的对3500家中型企业创新能力的评选活动中, BINDER 荣幸地被评为德国十大创新力的公司之一。这一荣誉令总部位于图特林根的BINDER GmbH欣喜万分。整个2018 年一切都围绕着开发新产品而展开并取得诸多成就包括开发了内外兼修的新款二氧化碳箱CB170、兼具经济性及功能性的全新产品线Solid.Line以及开展全面向环保制冷剂的转换等。《经济周刊》在他们的研究中对3500家公司作了全面分析。其中400家公司顺利入围并对其创新力进行了评分。营业额和利润增长占评分结果的三分之一,创新力占三分之二。它揭示了公司为市场带来了多少和哪些新产品以及研发费用有多少。该项研究调查了该公司发起的创新的类型及数量,以及其研发支出。竞争对手对公司创新力的评价也列入评估范围。 在所有类别中,BINDER的表现均优于平均水平,此次获奖BINDER实至名归。开发新产品和创新的勇气在2018年为这家总部位于图特林根的公司带来了特别的回报。BINDER不仅获得了《经济周刊》的大奖,而且还实现了15% 的营业额增长。400多名公司员工及总经理Peter Michael Binder先生都以此为傲。他同时也承诺道:“我们为这个奖项感到自豪,我们要在创新方面继续保持!”
  • 科技日报:2022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
    25日,由科技日报社主办、部分两院院士和媒体人士共同评选出的2022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入选的2022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分别是:首次制成栅极长度最小的晶体管;二氧化碳“变”葡萄糖和脂肪酸;“中国天眼”发现首例持续活跃重复快速射电暴;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稳态强磁场刷新世界纪录;首次发现月球新矿物“嫦娥石”;“夸父一号”开启太阳探测之旅;二十大报告专章部署教育科技人才;中国空间站历史性完成“合体”;云南培育出多年生水稻品种。2022年,载入史册的科技成就,令人目不暇接。从无垠的太空到泥泞的稻田,广大科技工作者在一个个领域踏下深深足印,在自立自强的道路上勇毅前行。这一年,我们共同见证新时代中国科技事业的澎湃力量。芳华绽放,梦想生长,创新的力量托举起一个强盛的时代,创新的火炬照亮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途。01首次制成栅极长度最小的晶体管人类又向摩尔定律的极限发起挑战。这一次,中国人扮演了探索者的角色。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团队首次制备出亚1纳米栅极长度的晶体管,该晶体管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相关成果在线发表在3月15日的《自然》杂志上。亚1纳米栅长晶体管结构示意图。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官网过去几十年,晶体管的栅极尺寸不断微缩。随着尺寸进入纳米尺度,电子迁移率降低、静态功耗增大等效应越发严重。新结构和新材料的开发迫在眉睫。目前主流工业界晶体管的栅极尺寸在12纳米以上。为进一步突破1纳米以下栅长晶体管的瓶颈,清华大学团队巧妙利用石墨烯薄膜作为栅极,通过石墨烯侧向电场来控制垂直的二硫化钼(MoS2)沟道的开关,从而实现等效的物理栅长为0.34纳米。石墨烯单原子层厚度和优异的导电性能,终于被实验性地体现在芯片上。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纳米电子学家李华民评价:这项新工作将栅极的尺寸极限进一步缩小到仅一层碳原子的厚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要打破这一纪录是非常困难的。单层石墨烯厚度仅0.34纳米,本身是平面结构,这就要求沟道是垂直结构,这是一大难题。另外石墨烯除了侧壁能够栅控,其表面也能栅控,因此屏蔽石墨烯表面电场也是难点,中国团队使用自氧化铝层来完成这一点。大家期待的二维薄膜的未来集成电路将会带来柔软、透明、高密度的芯片。如果使用新材料,就有机会实现全柔性的手机——其CPU、存储器都是软的,而且更加节能。02二氧化碳“变”葡萄糖和脂肪酸除了“淀粉”,人工合成“粮食”又有新招。4月28日,《自然催化》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我国科研人员通过电催化结合生物合成的方式,将二氧化碳和水高效合成高纯度乙酸,并进一步利用微生物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油脂)。通过电化学耦合生物发酵实现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长链产品的示意图。研究团队供图葡萄糖和油脂是重要的粮食成分,通过催化过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或者油脂,长期以来只有靠农作物种植这一条路径。此项研究中,科研人员首先将二氧化碳电解高效还原合成高纯度乙酸,然后用酿酒酵母对乙酸进行发酵。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先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酿酒酵母的“食物”——醋,然后酿酒酵母不断“吃醋”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主任李灿评价,该工作为人工和半人工合成“粮食”提供了新技术。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邓子新认为,这项研究工作开辟了电化学结合活细胞催化制备葡萄糖等粮食产物的新策略,为进一步发展基于电力驱动的新型农业与生物制造业提供了新范例。接下来,研究团队将进一步研究电催化与生物发酵这两个平台的适配性和兼容性。同时,未来如果要合成淀粉、制造色素、生产药物等,只需保持电催化设施不改变,更换发酵使用的微生物就能实现。03“中国天眼”发现首例持续活跃重复快速射电暴位于贵州的那口“大锅”,今年又“炖”出了不少“好菜”。6月9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一项快速射电暴方面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天眼”(FAST)的加持下,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全球首例持续活跃的重复快速射电暴FRB 20190520B。这一发现对于更好理解快速射电暴这一宇宙神秘现象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天眼”全景。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快速射电暴(FRB)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射电爆发现象,在一毫秒的时间内能释放出太阳大约一整年才能辐射出的能量。自2007年被发现以来,快速射电暴一直是天文学最前沿的研究方向之一,但其物理起源、辐射机制和周围环境等,至今尚不明晰。2019年,研究人员在系统处理FAST“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CRAFTS)数据时发现,5月20日的数据存在重复的高色散脉冲。他们很快确定该脉冲来自一个新的快速射电暴FRB 20190520B。在后续观测中,研究人员发现FRB 20190520B并不像其他快速射电暴闪烁一次便神龙见首不见尾,而是持续活跃,一直在闪耀。为找到这一快速射电暴的家,也就是其宿主星系,研究人员组织了多台国际设备天地协同观测,综合射电干涉阵列、光学、红外望远镜以及空间高能天文台的数据,成功将FRB 20190520B定位于一个距离我们30亿光年的贫金属的矮星系,确认近源区域拥有目前已知的最大电子密度,并发现了一颗与之对应的致密的持续射电源。对此,快速射电暴领域创始人邓肯洛里默评价说:“我认为快速射电暴可能有不同的分类。随着快速射电暴样本的持续增长,预计未来几年内,我们能够拨开快速射电暴神秘的面纱。”04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6月17日上午,一个新闻不胫而走,传遍了中国军迷圈——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当天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江南造船厂举行了下水命名仪式。这是继辽宁舰、山东舰之后的福建舰,舷号“18”。福建舰下水命名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福建舰是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比上一代航母山东舰高了2万吨。美国《外交家》杂志编辑罗伯特法利认为,福建舰将成为“有史以来在美国以外建造的最大、最先进的航空母舰”。福建舰外观的一个明显改进是采用了平直通长飞行甲板。平直通长飞行甲板相比滑跃甲板有更多的空间用于停放舰载机,滑跃甲板因为上翘构型,只能在舰艏靠后位置停放数架歼-15战机。而福建舰停放战机的空间显著增加,舰载机可以一直排到甲板前端。福建舰还配备2具升降机、3部电磁弹射器,采用创新的电磁弹射起飞/电磁拦阻降落装置。据分析,福建舰在航母最大着舰能力状态下,在最大回收状态可以回收20架以上的战机。有专家认为,电磁弹射器可让甲板的三个起飞点同时具备满载起飞的能力,同时原来的长起飞点在安装第三台弹射器后,起飞方向转向斜角甲板,使航母能同时多向“出机”。05稳态强磁场刷新世界纪录8月12日,安徽合肥传来好消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再攀科技高峰,创造出场强45.22万高斯的稳态强磁场,刷新了同类型磁体保持了近23年的世界纪录,成为目前全球范围内可支持科学研究的最高稳态磁场。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混合磁体。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供图稳态强磁场是物质科学研究需要的一种极端实验条件,是推动重大科学发现的利器。世界科技强国一直高度重视强磁场实验条件建设,目前国际上有五大稳态强磁场实验室,分别位于美国、法国、荷兰、日本以及中国合肥科学岛。早在2016年,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团队就自主研制成功中心场强40万高斯的混合磁体,场强一举跻身世界第二。经过5年多紧张的技术攻关,强磁场团队创新了磁体结构、研发了新材料、优化了制造工艺,终于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此次产生的45.22万高斯的稳态强磁场,成为我国科学实验极端条件建设乃至世界强磁场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据悉,2017年9月,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投入运行以来,已经运行超过50万个机时,为国内外170多家单位提供了实验条件,开展了超过3000项课题的前沿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06首次发现月球新矿物“嫦娥石”星空浩瀚无垠,探月研究开启新篇章。9月9日,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宣布,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并将其命名为“嫦娥石”。这是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取得的又一重大科学成果。嫦娥石理想晶体图。中核集团核地研院供图“嫦娥石”是我国发现的首个月球新矿物,也是人类发现的第六个月球新矿物。它的发现改变了我国月球矿物发现历史,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发现月球新矿物的国家。专家介绍,“嫦娥石”发现于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玄武岩碎屑中,是一种新的磷酸盐矿物,属于陨磷钠镁钙石族,呈微小柱状,颗粒大小为2—30微米。2021年,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申请获批成为首批次开展嫦娥五号月壤科研样品研究的单位之一,先后获得月壤科研样品50毫克、一件月壤光片样品。该院研究团队在对月壤粉末样品进行矿物学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新矿物的线索。研究人员通过X射线衍射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在14万个月球样品颗粒中,分离出一颗粒径约10微米大小的单晶颗粒,并成功解译其晶体结构。经国际矿物学会(IMA)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CNMNC)投票通过,确证为一种新矿物。07“夸父一号”开启太阳探测之旅10月9日,我国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正式开启对太阳的探测之旅。“夸父一号”示意图。卫星研制团队供图该卫星设计寿命4年,运行在约720公里的太阳同步晨昏轨道。它的科学目标瞄准“一磁两暴”,即同时观测太阳磁场和太阳上两类最剧烈的爆发现象——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研究它们的形成、演化、相互作用和彼此关联,同时为空间天气预报提供支持。为实现科学目标,“夸父一号”搭载了三台有效载荷。其中,全日面矢量磁像仪用来观测太阳全日面矢量磁场;莱曼阿尔法太阳望远镜主要用来观测日冕物质抛射的形成和近日冕传播;太阳硬X射线成像仪主要用来观测太阳耀斑的非热辐射形态及能谱特征。12月13日,“夸父一号”三台有效载荷在轨运行两个月,获取的若干对太阳的科学观测图像对外公布。这些科学图像实现了多项国内外首次,验证了“夸父一号”三台有效载荷的观测能力和先进性。下一阶段,“夸父一号”将继续按照既定计划开展并完成在轨测试,早日转入在轨科学运行阶段。同时,“夸父一号”将充分发挥三台有效载荷组合观测的特色,加强国内外合作和数据开放共享工作,早日实现“一磁两暴”科学目标,为太阳活动第25周峰年观测和研究作出有显示度的中国贡献。08二十大报告专章部署教育科技人才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在北京召开。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放在第五部分进行统筹部署,被认为是一大创新,具有深刻意义。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党的二十大报告用一整个章节专门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了重大部署。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种系统化一体化统筹部署,体现了三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力、强劲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为我们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制定了行动纲领。回顾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则提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体现了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技创新成为百年变局中的关键变量。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的排名已由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科技创新实力决定中国发展前途,这已成为全党全国的高度共识。09中国空间站历史性完成“合体”10月31日15时37分,中国天宫空间站的第二个科学实验模块——梦天实验舱,搭载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11月1日4时27分,梦天实验舱成功地与之前发射的天和核心舱完成精准对接;梦天实验舱接下来实施水平转位,三舱形成平衡对称的“T”字构型。中国空间站历史性地完成“合体”。2022年11月3日,梦天实验舱完成转位,与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形成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合体。图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梦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第三个舱段,也是第二个科学实验舱,它由工作舱、载荷舱、货物气闸舱和资源舱组成,起飞重量约23吨。梦天实验舱的构型有点像套娃,四个舱段首尾相连。工作舱位于整个实验舱的最前部,配备科学实验装置。其后的另两个舱室中则配备货物出仓通道。建设中国天宫空间站的主要目的,就是建成水平先进的国家太空实验室,为科学服务,产出重大科技成果。目前,它已规划安排了约40项在轨科学实验项目。科学家计划利用“梦天”在10年内完成1000多次科学实验。作为性能最强的实验舱,“梦天”可以研究微重力下的植物细胞、骨骼肌肉、材料熔融、蛋白质结晶等各个领域的现象。10云南培育出多年生水稻品种年年育种插秧,本来是水稻种植的常态。而云南大学的一项创新,却可能让水稻成为多年生作物,栽种一次,多季收割;省种省钱,轻简劳力。云南大学研究团队今年10月测产成功,确定培育出可用于实际生产的多年生水稻品种,相关研究成果11月7日发表在《自然可持续发展》上。多年生稻试验田。新华社发利用长雄野生稻发达的地下茎培育的多年生稻品种,还有配套耕作栽培技术,只需栽种一次,从第二季起无需犁田耙地、买种播种、育秧插秧,只要田间管理得当,即可“割完一茬又一茬”。云南大学团队1997年开始进行多年生稻试验。2016年开始大田试验,针对多年生稻的适应性、稳定性、丰产性以及病虫害防控等各环节耐心实验。他们利用多年生野生水稻,与一年生的栽培水稻杂交,经过多次自交,筛选培育出多年生水稻品系,最终3个水稻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新品系水稻,在最低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3.5℃,持续低于4℃的时间不超过5天的稻作区均可种植。这些多年生水稻可连续种植4年,每年收获2季,平均亩产量还略高于一年生水稻。多年生水稻可跳过育秧和栽种等耕作环节,总体上节约一半的生产投入。而且,种植多年生水稻,能改善耕层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是一项生态友好的技术。
  • 赛默飞世尔科技荣获“2008年度中国十大快速成长公司”称号
    (2008年12月5日,上海)服务科学,世界领先的赛默飞世尔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近日被《商务周刊》评选为“2008年度100家快公司”之“十大快速成长公司”。 这一奖项是由知名企业家、商业投资专家、管理学家、咨询顾问、政府官员及媒体总编共同组建的评审委员会评定。与赛默飞世尔一起列入2008年快公司的还包括谷歌、IBM、ABB和陶氏等世界知名企业。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区总裁蒋文康先生发表获奖感言 在12月4日于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酒店举行的盛大颁奖典礼上,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区总裁蒋文康先生还做了题为“创新带动成长”的主题演讲。“使我们能够快速成长的关键因素就是创新,这也是我们占领并巩固市场领先地位的原因”,赛默飞世尔科技的中国区总裁蒋文康先生一语点破这个企业核心的“机密”。仅在2008年,赛默飞世尔公司就推出了一系列的创新产品,其Niton分析仪再次荣获R&D 100大奖;比现有系统灵敏度提高十倍以上的全球首台TSQ Vantage质谱仪成功在华安装应用;全球第一台智能波长色散X射线光谱仪(WDS),Thermo Scientific MagnaRay WDS光谱仪成功面市;其Orion水质分析仪海上石油平台首次试验成功等等,正是在产品上的不断创新保证了赛默飞世尔科技的基业长青。“我们在中国业务增长连续数年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全球收益的10%以上来自亚太区,亚太区特别是中国区已成为赛默飞世尔最重要的市场之一。能够获得这次的‘十大快速增长公司’也是这一速度获得市场认同的肯定。”蒋先生补充说。 在演讲结束后,北京大学国际MBA学院院长杨壮先生向蒋先生提问如何有效避免类似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时,蒋文康先生表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难免会泥沙俱下出现各种不良的做法,除了在加强法律监管的力度以及健全法制外,也需要严格的检测设备和更先进的检测技术。目前赛默飞世尔已经成功与中国政府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制度,在未来将会帮助中国政府在开发或者研究新的检测标准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同时,赛默飞世尔也将一如既往的关注客户需求,并高举创新的大旗在新技术开发和为客户服务上不断提高。”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区总裁蒋文康先生做题为“创新带动成长”的演讲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区总裁蒋文康先生在互动环节回答北京大学国际MBA学院院长杨壮先生的提问 虽然目前全球经济形势严峻,但是谈及未来,蒋文康先生依旧表达了他对中国市场的万丈雄心:“在过去三十年里中国的经济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坚信未来的三十年中国将取得更大的成功。赛默飞世尔科技进入中国已经超过20年历史,伴随着这一伟大的进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如今中国市场已是对所有公司都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因此,即使在这个世界经济的寒冬,我们依旧会近一步加大在中国的投资,我们希望在未来的10年乃至100年时间始终与中国共在共发展!并帮助所有的客户让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赛默飞世尔科技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纽约证交所代码:TMO)是全球科学服务领域的领导者,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公司年销售额超过100亿美元,拥有员工约33,000人,在全球范围内服务超过350,000家客户。主要客户类型包括:医药和生物公司,医院和临床诊断实验室,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以及环境与工业过程控制装备制造商等。公司借助于Thermo Scientific和Fisher Scientific这两个主要的品牌,帮助客户解决在分析化学领域从常规的测试到复杂的研发项目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Thermo Scientific能够为客户提供一整套包括高端分析仪器、实验室装备、软件、服务、耗材和试剂在内的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Fisher Scientific为卫生保健,科学研究,以及安全和教育领域的客户提供一系列的实验室装备、化学药品以及其他用品和服务。赛默飞世尔科技将努力为客户提供最为便捷的采购方案,为科研的飞速发展不断地改进工艺技术,提升客户价值,帮助股东提高收益,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欲获取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的网站:www.thermo.com.cn
  • 《自然》公布2012年最受欢迎的十大新闻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近日公布了本年度最受欢迎的十大新闻,其中包括探索爱因斯坦的独特大脑,恐龙捕猎手法和abc猜想证明等。该评选基于《自然》杂志网站“新闻与评论”栏目的新闻点击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读者的喜好。   1. 探索爱因斯坦独特大脑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等机构的科研人员通过照片将爱因斯坦的大脑与其他85人的大脑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这位物理天才的大脑确实存在一些独特之处。尽管爱因斯坦的大脑尺寸并不突出,但其大脑某些区域的沟回和褶皱结构发育却不同寻常。例如,他的大脑前额皮质,即与人的抽象思维和注意力等相关的区域要比常人发达。而他右侧的躯体感觉皮质也很独特,其负责接收来自身体的感觉信息。研究表明,这个部分与左手相关的区域极其发达,这或许能解释爱因斯坦为何具备娴熟的小提琴演奏技艺。   2. 惰性气体神秘失踪   氙气的“体重”在惰性气体中排行老二,几乎已在地球大气层中绝迹,证据随处可见,但原因却难以确定。德国地质学家发表研究显示,氩气和其他稀有气体隐藏在钙钛矿中,但大多数氙气却不能溶解其中,并消失在太空中。地球冷却后,氩气和其他惰性气体开始渗透到钙钛矿中并填充到大气中。而氙气作为痕量级溶解于钙钛矿的物质,也只是以痕量级存在于大气中。但法国科学家却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在火星氙气消失现象也可被解释时,地球氙气消失的谜题才能真正解开。   3. 如何吃掉三角龙   霸王龙与重甲三角龙的角斗或许是动物世界有史以来最骇人的战斗。此前的研究证实了这两种古生物经常进行肉搏,却没有告诉人们霸王龙是怎样穿透三角龙厚重的甲胄的。新研究发现:霸王龙在杀死三角龙后,会调整姿势,用血盆大口紧咬住三角龙盔甲的褶边。随后,向后拉扯三角龙头部,产生巨大张力,从而将肌肉撕裂。下一步,扯下三角龙头部,以获取富含营养的颈部肌肉。此外,古生物学家还证明霸王龙亦喜好撕咬三角龙的面部肌肉。   4. 雀鸟借烟蒂筑巢驱赶寄生虫   墨西哥研究人员发现,墨西哥城的雀鸟把烟蒂作为筑巢材料,替代新鲜植物以防寄生虫的滋生。科学家认为,麻雀和朱雀把烟蒂衔入鸟巢,不仅能为幼鸟提供舒适内衬,而且烟叶所含的尼古丁等物质还可有效驱除螨虫等节肢动物。但科研人员同样对此类筑巢举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了警告,因为烟蒂中所含的化合物多为致癌物质或是杀虫剂,因此也可能危及雀鸟的健康。   5. 树木年轮记录神秘宇宙辐射冲击   日本科学家在对一遗址的两棵老雪松进行碳14检测后,发现其曾在公元8世纪末,遭到神秘宇宙辐射能量的冲击。774年至775年间的碳14含量,比其他年间的年轮多1.2% 按这样的碳浓度推算,当时环境的高辐射物质含量更是惊人。即使在太阳耀斑大喷发周期内产生的能量,也远低于此次宇宙辐射冲击所带来的能量。此外,同期亦没有超新星诞生的记载,因此科学家目前仍无法推断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时的神秘宇宙辐射事件。   6. 如何使道德罗盘发生混乱   瑞典隆德大学通过有关道德准则和议题的“魔术”调查,可使志愿者态度发生逆转,甚至构建出合理论据来支持与自己原有观点相悖的论点。这种调查通过使用多组论调相反的陈述来迷惑志愿者,例如其中一句持“禁止”论调的句子会明确展示给读者,另一句中的关键词“允许”则由胶水黏住,但也会依稀展现给读者。随后,在多次的诵读后,69%的志愿者出现了道德罗盘混乱,而一半的参与者并未察觉这种变化,亦甘愿为与初始观点相悖的论点辩护。   7. 大鼠细胞构建人工水母   美国科学家利用大鼠心肌细胞和硅树脂薄膜成功造出世界首只人造水母,其能在电流刺激下产生收缩运动,仿若真正水母一般在水中游动。研究人员称,人造水母能帮助人们更好认识人类心脏的运动原理,同时也为设计肌肉泵提供了灵感。   8. 深海发现食肉海绵   海洋生物学家在加州北部3300多米的深海发现了一种奇特的食肉海绵,其形状如同竖琴,因而得名“竖琴海绵”。这种海绵的枝状分肢覆盖着倒钩刺,能够诱捕小型甲壳类动物,之后再用纤薄的体膜将猎物包裹起来,缓慢地将其消化。科学家认为,食肉海绵经进化形成的独特枝状结构可增大其与洋流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捕获猎物的概率。   9. 科学家称首次探测到暗物质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研究团队探测到一个超星系团中的丝状暗物质成分。这个超星系团名为“阿伯尔222/223”,距地球约27亿光年。巨大丝状物产生的引力会使从地球发射至遥远星系的光束发生弯曲。研究人员利用这种光束,计算出超星系团丝状物的质量并绘制出它的形状。附近正常物质的炽热气体发出的X射线表明,正常物质是该超星系团丝状物的组成部分,但仅占其质量的10%。其余部分一定是暗物质。这也是首次清楚探测到作为宇宙网基本架构支撑的暗物质。   10. 日数学家称已证明abc猜想   日本京都大学数学家望月新一发表了长达500多页的abc猜想证明,并称自己已解决了这个数论领域的难题。abc猜想于1985年由大卫马瑟尔和约瑟夫厄斯特勒分别独立提出,虽然它不如费马大定理出名,但在某些方面却更为重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数学家多利安戈德菲尔德就评价说:“abc猜想如被证明,将一举解决众多著名的丢番图问题,其中就包括费马大定理。如果望月新一的证明正确,这将成为21世纪最令人震惊的数学成就之一。”
  • 《科学》公布2021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北京时间17日,《科学》网站公布了2021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评选结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年科学界都有哪些重大成果。1人工智能预测蛋白质结构今年7月,世界知名人工智能团队深度思维宣布,已经利用AI智能软件程序——阿尔法折叠预测了人类表达的几乎所有蛋白质的结构,以及其他20种生物几乎完整的蛋白质组。AI预测蛋白质结构将实现广泛应用,提供对基础生物学的见解并揭示潜在的药物靶点。8月,中国研究人员使用阿尔法折叠2绘制了近200种与DNA结合的蛋白质结构图。11月,德国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利用阿尔法折叠2和冷冻电镜绘制了核孔复合物的结构图。现在,科学家正使用阿尔法折叠2来模拟奥密克戎变体刺突蛋白突变的影响。通过在蛋白质中插入更大的氨基酸,突变改变了它的形状——也许足以阻止抗体与其结合并中和病毒。人工智能预测了两种蛋白质如何形成参与酵母DNA修复的复合体。2解锁古老泥土DNA宝库最近,科学家们从洞穴地面的土壤中解锁了一个更大的古代DNA宝库。研究人员使用这种“泥土DNA”来重建世界各地穴居人的身份。在西班牙的Estatuas洞穴,核DNA揭示了8万至11.3万年前生活在那里的人类的遗传特征和性别,并表明尼安德特人的一个谱系在10万年前结束的冰川期之后取代了其他几个谱系。在美国佐治亚州Satsurblia洞穴有2.5万年历史的土壤中,科学家们发现了来自以前未知的尼安德特人系的女性人类基因组,以及野牛和现已灭绝的狼的遗传痕迹。通过将墨西哥奇基维特洞穴中1.2万年前的黑熊DNA与现代熊DNA进行比较,科学家们发现,在最后一个冰河时代之后,洞中黑熊的后代向北迁徙至阿拉斯加。一名研究人员记录了墨西哥奇基维特洞穴中沉积物样本的位置。3实现历史性核聚变突破8月,美国国家点火装置 (NIF) 产生了一种聚变反应,这种反应产生的能量比点燃它所需的激光能量更多。NIF使用来自世界上最高能量激光的脉冲来压缩胡椒粒大小的氢同位素氘和氚胶囊。这种方法每次发射产生170千焦的聚变能量——远低于1.9兆焦的激光输入。但在8月8日记录显示,该能量飙升至1.35兆焦耳。研究人员认为这是燃烧等离子体的结果,这意味着聚变反应产生了足够的热量,可以像火焰一样通过压缩燃料传播。为了产生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的聚变反应,192束激光束会聚在一个微小的燃料芯块周围。4抗新冠强效药出现数据显示,美国默克公司的抗病毒药物莫奈拉韦可将未接种疫苗的高危人群的住院或死亡风险降低30%;而辉瑞公司的抗病毒药物PF-07321332,如果在出现症状的3天内开始服用,则可使住院率降低89%。科学家们强调,抗病毒药物不能取代疫苗接种,但它们仍然至关重要。如果新的奥密克戎变体导致突破性感染激增,它们的重要性将更加突出。美国默克制药公司的莫奈拉韦将未接种新冠疫苗的高危人群因病住院或死亡的风险降低了30%。5“摇头丸”可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6单克隆抗体治疗传染性疾病今年单克隆抗体 (mAb)开始在对抗新冠病毒和其他威胁生命的病原体,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 “两院院士评选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山东省科学技术厅、烟台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于2024年1月11日在山东烟台揭晓。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常进,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钟志华,山东省委常委、烟台市委书记江成,山东省副省长、省政府秘书长宋军继出席会议并致辞。常进、钟志华分别揭晓了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2023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并与江成、宋军继一同为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入选团队颁发纪念证书及纪念牌。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党委书记郭传杰,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詹文龙,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多名院士一同出席发布会。此项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30次。评选结果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使公众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动态,对普及科学前沿知识起到了积极作用。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01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12月6日商运投产,成为世界首个实现模块化第四代核电技术商业化运行的核电站,标志着我国在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领域实现了全球领先,对推动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能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高温气冷堆是国际公认的第四代核电技术先进堆型,是世界核电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丧失所有冷却能力的情况下,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反应堆都能保持安全状态,不会出现堆芯熔毁和放射性物质外泄。该示范工程是世界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项目,位于山东省荣成市,由中国华能牵头,联合清华大学、中核集团共同建设,2006年被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年开工建设。中国华能集中产业链上下游优势资源,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核心设备研制,研制出2200多套世界首台(套)设备,设备国产化率达93.4%。02神舟十六号返回 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北京时间10月31日8时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于2023年5月30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作为首批执行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154天,其间进行了1次出舱活动和中国空间站第四次太空授课活动,配合完成空间站多次货物出舱任务,为空间站任务常态化实施奠定了基础。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在航天员乘组和地面科研人员密切配合下,开展了人因工程、航天医学、生命生态、生物技术、材料科学、流体物理、航天技术等多项空间科学实(试)验,在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间新技术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迈出了载人航天工程从建设向应用、从投入向产出转变的重要一步。03超越硅基极限的二维晶体管问世芯片是信息世界的基础核心,传统晶体管因接近物理极限而制约了芯片的进一步发展。原子级厚度的二维半导体理论上在未来节点更具潜力,但受限于其技术瓶颈,至今所有二维晶体管均不能媲美业界硅基器件。北京大学彭练矛院士、邱晨光研究员团队构筑了10 纳米超短沟道弹道二维硒化铟晶体管。创造性地提出“稀土钇元素掺杂诱导二维相变理论”,并发明了“原子级可控精准掺杂技术”,从而成功克服了二维领域金属和半导体接触的国际难题,首次使得二维晶体管实际性能超过业界硅基10纳米节点Fin晶体管和国际半导体路线图预测的硅极限,并且将二维晶体管的工作电压降到0.5V,室温弹道率提升至所有晶体管最高纪录的 83%,研制出国际上迄今速度最快、能耗最低的二维晶体管。相关成果3月22日发表于《自然》。04我国科学家发现耐碱基因可使作物增产我国盐碱地面积达1亿公顷,占世界盐碱地总面积的近十分之一,全球气候变化、淡水缺乏及化肥大量使用,使可耕土地盐渍化速度加快。为了更好地利用盐碱地资源,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谢旗研究员科研团队与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和院校合作,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主效耐碱基因AT1,可以显著提高高粱、水稻、小麦、玉米、谷子等作物在盐碱地上的产量,且在改良盐碱地的综合利用中具有重大应用前景,有望为我国粮食安全发挥重要支撑作用。该成果3月24日发表于《科学》。05天问一号研究成果揭示火星气候转变在太阳系的行星中,火星与地球最为相似,火星的现状和演化历程,被认为可能代表着“地球的未来”,针对火星气候演化的探测研究长期以来备受关注。风沙作用塑造了火星表面广泛分布的风沙地貌、沉积,记录了火星演化晚期和近代气候环境特征和气候变化过程。但由于缺乏就位、近距离详细系统的科学观测,我们对火星风沙活动过程和记录的古气候知之甚少。针对这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春来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郭正堂团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美国布朗大学和天问一号任务工程团队,瞄准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丰富的风沙地貌,利用环绕器高分辨率相机、火星车导航地形相机、多光谱相机、表面成分分析仪、气象测量仪等开展了高分辨率遥感和近距离就位的联合探测,提取了沙丘形态、表面结构、物质成分等信息,分析了其指示风向和发育年龄,发现了着陆区风场发生显著变化的层序证据,并与火星中高纬度分布的冰尘覆盖层记录有很好的一致性,揭示了祝融号着陆区可能经历了以风向变化为标志的两个主要气候阶段,风向从东北到西北发生了近70度的变化,风沙堆积从新月形亮沙丘转变为纵向暗沙垄。这一气候的转变,发生在距今约40万年前的火星末次冰期结束时,可能是由于自转轴倾角的变化,火星从中低纬度到极地地区,发生了一次“冰期-间冰期”的全球性气候转变。该项研究有助于增进我们对火星古气候历史的理解,为火星古气候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地球未来的气候演化方向提供了借鉴。相关研究成果7月7日发表于《自然》。06我国首个万米深地科探井开钻5月30日上午,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深地塔科1井开钻入地。深地塔科1井开钻,旨在探索万米级特深层地质、工程科学理论,标志着我国向地球深部探测技术系列取得新的重大突破,钻探能力开启“万米时代”。深地塔科1井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境内,紧邻埋深达8000米的富满10亿吨级超深油气区。这口井设计井深1.11万米,设计钻完井周期457天,将创造全球万米深井钻探用时最快纪录。该井采用的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台1.2万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与普通钻机相比,这台钻机的载重提升能力由三四百吨提高到最大900吨,相当于能同时吊起150头6吨重的成年大象。为保障万米级特深井“打成、打快、打好”,中国石油攻关研发智能控制一体化平台、钻井自主决策工控系统、超高重载井架底座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装备,自主研制国际领先的智能钻机,成功产出1.2万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为万米深地工程科学探索研究提供装备和技术保障。07液氮温区镍氧化物超导体首次发现7月12日,《自然》杂志刊登了中山大学王猛教授团队与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单位合作的成果:首次发现在14 GPa压力下达到液氮温区的镍氧化物超导体。这是由我国科学家率先独立发现的全新高温超导体系,是人类目前发现的第二种液氮温区非常规超导材料,是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这一研究成果将有望推动破解高温超导机理,使设计和预测高温超导材料成为可能,使超导在信息技术、工业加工、电力、生物医学和交通运输等领域实现更广泛的应用。08FAST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证据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科研人员组成的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性证据,表明我国纳赫兹引力波研究与国际同步达到领先水平。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6月29日在我国天文学术期刊《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在线发表。12月14日,相关成果入选《科学》杂志2023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当前,纳赫兹引力波研究已经成为物理和天文领域国际竞赛的焦点之一。然而,纳赫兹引力波频率极低、周期长达数年,其波长可达数光年,对它的探测极具挑战性。利用大型射电望远镜对一批自转极其规律的毫秒脉冲星进行长期测时观测,是目前已知唯一的纳赫兹引力波探测手段。值得一提的是,欧洲脉冲星测时阵列—印度脉冲星测时阵列、北美纳赫兹引力波天文台和澳大利亚帕克斯脉冲星测时阵列等脉冲星测时阵列合作组也在同一时间宣布了相似的结果。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北京大学研究员李柯伽介绍,国际上4个团队分别独立获得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这使得研究结果可以相互印证,进一步提高了这一成果的准确性。09世界首个全链路全系统空间太阳能电站地面验证系统落成启用空间太阳能电站(SSPS)是解决能源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答案之一。工程院旗舰刊物《Engineering》于2023年11月30日系统报道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段宝岩院士团队完成的逐日工程——世界首个全链路、全系统SSPS地面验证系统,阐述了欧米伽SSPS创新设计方案、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工程实现及实验结果。远距离高功率微波无线传能效率(距离55m,发射2081瓦,波束收集效率87.3%,DC-DC传输效率15.05%)与功质比等主要技术指标世界领先。逐日工程突破的远距离高功率微波无线传能技术,应用前景广阔。在太空,可助力构建空间能源网、空间充电桩,破解空间算力、星上信息处理、空间攻防及超远程探测的供电难题。在陆海空,可为空中飞艇、无人机群、海上移动平台、灾害及边远区域无线供电。10科学家阐明嗅觉感知分子机制大多数动物(包括人类)均拥有一套主嗅觉系统来识别挥发性的气味分子。大量的嗅觉受体通过“组合编码”的气味识别方式,帮助动物识别数以万亿计的气味分子。嗅觉受体可以分为三个家族,第I类是气味受体(OR)家族,第II类是痕量胺相关受体(TAAR)家族,OR和TAAR都属于A类G蛋白偶联受体(GPCR)家族,第III类是非GPCR嗅觉受体。山东大学孙金鹏教授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李乾研究员团队合作,应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TAAR家族成员之一的小鼠TAAR9(mTAAR9)受体在4种不同配体结合条件下与Gs/Golf(嗅觉特异性Gα)蛋白三聚体复合物的结构,进一步结合药理学分析揭示了mTAAR9感知配体后被激活的分子机制。同时,该研究也提出了嗅觉受体“组合编码”识别配体的结构机制,阐明了II类嗅觉受体独特的激活方式。该研究阐释了II类特异嗅觉受体感知气味的分子机制,为嗅觉受体家族识别配体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开发靶向嗅觉受体的新药也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5月24日发表于《自然》。2023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01科学家绘制迄今最全人脑细胞图谱10月13日,刊发在美国《科学》《科学进展》和《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的21篇论文公布并阐释了迄今最全的人类大脑细胞图谱。多国科学家参与的这一系列研究揭示了3000多种脑细胞类型的特征,将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类大脑的独特之处并推进脑部疾病和认知能力等研究。据悉,上述研究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推进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细胞普查网络”的一部分,该计划于2017年启动,此次发表的论文是数百名科学家利用最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的一系列合作研究的成果。科学家表示,这项研究为人们理解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宝贵信息,将有助于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它代表了科学界在解开大脑奥秘方面的重大突破,为未来的神经科学研究开辟了新方向。02人工智能首次成功从零生成原始蛋白质1月26日,美国Salesforce Research、Profluent Bio等机构在《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创建了一个能够从头开始生成人造酶的人工智能(AI)系统。在实验室测试中,尽管人工生成的氨基酸序列与任何已知的天然蛋白质存在显著差异,但其中一些酶与自然界中发现的酶一样有效。该实验表明,虽然自然语言处理是为读写语言文本开发的,但至少可以学习一些生物学的基本原理。Salesforce Research公司开发了名为ProGen的人工智能程序,使用下一代标记预测将氨基酸序列组装成人造蛋白质。科学家表示,这项新技术可能比获得诺贝尔奖的“蛋白质设计技术——定向进化”更为强大,它将加速新蛋白质的开发,为已有50年历史的蛋白质工程领域注入活力。这些新蛋白质几乎可以用于从疾病治疗到降解塑料的任何领域。03全球最大实验性核聚变反应堆开始运行12月1日,欧洲聚变能组织(F4E)发布消息称,欧洲和日本共同建造和运营的核聚变反应堆JT-60SA正式投入运行。该反应堆为托卡马克装置,始于2007年,于2020年完成组装,并于今年10月23日点火成功。该装置位于日本量子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QST)那珂研究所,被视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托卡马克,其启动运行是核聚变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JT-60SA计划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ITER,又称“人造太阳”计划)的先行项目。JT-60SA反应堆的目标是研究聚变作为一种安全、大规模和无碳的净能源的可行性,使它所产生的能量比消耗的能量更多。这两个项目的最终目标都是使内部的氢核融合成氦,以光和热的形式释放能量,模拟太阳内部发生的过程。据悉,核聚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其过程都比核裂变清洁度更高,不会产生放射性废物。如果实现经济的聚变反应,将大大减少甚至完全消除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04OpenAI正式发布GPT-43月15日,OpenAI发布了多模态预训练大模型GPT-4,这是其大型语言模型的最新版本。与此前的版本相比,GPT-4具备强大的识图能力,文字输入限制也提升至2.5万字;GPT-4的回答准确性也显著提升,还能够生成歌词、创意文本从而实现风格变化。同时,GPT-4在各类专业测试及学术基准上也表现优良。OpenAI称,该公司花费6个月的时间,利用对抗性测试程序和ChatGPT的经验教训迭代调整GPT-4,从而在真实性、可操纵性和拒绝超出设定范围方面取得了有史以来最好的结果。GPT-4的发布是人工智能应用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人工智能可实现的功能越来越丰富,未来或将成为人类得心应手的工具。05卫星首次成功向地球传送太阳能 证明天基能源可信性
  • 2017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候选项目开始推荐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关于推荐2017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候选项目的通知 /strong /span /p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各有关直属高校,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各学部: /p p   为及时宣传高等学校重大科技成果,充分展示高校在我国科技创新方面的进展,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科技委”)决定继续开展“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评选工作,现将2017年度项目评选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p p    strong 一、推荐项目应具备的条件 /strong /p p   1. 高校应为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或高校科研人员为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推荐项目应归入下列类型之一,并符合其条件。 /p p   strong  A类: /strong 探索自然科学现象有重要发现,为国内外首次提出,或其科学理论在国内外首次阐明 该发现在科学理论、学说上有突破性创见,或在研究方法、手段上有原始性创新,具有重大科学价值 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 /p p    strong B类: /strong 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在技术思路、原理和方法上有创新,技术上有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综合方面优于同类技术。 /p p    strong C类: /strong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性的产品、技术、工艺、材料、设计和生物品种等,能够产生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p p   2. 推荐项目中的标志性成果(如论文、专利、奖励等佐证材料)产生的时间范围应在2016年12月1日至2017年11月30日之间。 /p p   strong  二、申报程序与具体要求 /strong /p p   1.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负责组织所属高校的申报工作,教育部直属及其他中央直属高校负责本单位项目的推荐。各组织单位推荐的项目不超过3个。 /p p   2.第七届科技委委员和学部委员每人可推荐1项,不占用被推荐人所在组织推荐单位名额。推荐人均需填写亲笔签名的《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第七届科技委委员、学部委员推荐表》(见附件1)(以下简称《推荐表》),所推荐项目方为有效。《推荐表》直接报被推荐人所在的组织推荐单位科技处,由该处通知被推荐人,按程序组织申报,并将《推荐表》与推荐材料一同报送。 /p p   3.填写《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申报表》(见附件2)(以下简称《申报表》),项目简介严格限制在500字以内。提交论文索引和引用证明,论文、专利、奖励等复印件及其它相关佐证材料。《申报表》和佐证材料必须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双面打印,不得超过20个页面,一式2份。 /p p   4. 各组织推荐单位应负责对申请项目及成果归属、申报人及其排列顺序等进行全面了解和核实,推荐项目必须在主要完成人所在单位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或虽有异议但经处理后再次公示无异议的项目方可推荐。公示内容和公示结果须发公函与推荐材料一同报送。 /p p   5.各组织推荐单位均应将所有推荐项目汇总成表,填写《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推荐汇总表》(见附件3)(以下简称《汇总表》),制成纸质和电子两种文档,纸质文档请加盖公章。 /p p   6.2017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推荐项目书面申报和网上申报同时进行。纸质材料报(寄)送教育部科技委秘书处 电子文档由相关单位登录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V3.0(网址为:http://stmp.moe.edu.cn/)进行网上申报。 /p p   7.本通知附件中的有关电子文档(Word版)请登录科技委网站在“下载专区”栏目中下载(http://www.moe.gov.cn/s78/A16/s3719/s4537/)。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V3.0操作方法可在平台中“系统信息/常用下载”中下载相关帮助文档。 /p p    strong 三、时间安排 /strong /p p   1.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网上“十大科技进展”推荐项目申报系统将在2017年10月26日-11月10日开放,项目申报只能在系统开放时间内进行。各申报单位请妥善安排项目申报时间,尽量提前上传申报材料,避免因系统关闭影响项目申报。 /p p   2.请各组织推荐单位将《申报表》(一式2份)、《推荐表》(一式1份)、《汇总表》(一式1份)、公示内容和公示结果的公函(一式1份)和相关佐证材料(一式2份)等相关纸质申报材料于11月11日前(以邮戳为准)寄送教育部科技委秘书处,过期不予受理。 /p p   3.在2017年11月11—30日期间另产生的未推荐的最新重大成果,可在2017年12月10日24时前经教育部科技委委员或学部委员推荐,按申报条件和要求,将申报材料直接报送教育部科技委秘书处。 /p p    strong 四、其它事宜 /strong /p p   1.1998-2010年以第一完成单位统计汇总的入选项目情况和2011-2016年以全体完成单位统计汇总的入选项目情况见教育部科技委网站“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专栏(http://www.moe.gov.cn/s78/A16/s3719/s3810/)。 /p p   2.请各学部将通知及时转发至所在学部的科技委委员和学部委员。 /p p   3.联系方式 /p p   通讯地址: 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教育部科技委秘书处 /p p   邮 编: 100816 联 系 人:魏纯辉 朱小萍 /p p   联系电话: 010-66096763 传 真: 010-66020784 /p p   E-mail: kjw6933@moe.edu.cn /p p   附件: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pan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709/ueattachment/8df017fe-9d82-47d2-8316-b5f383a6c5d3.docx"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1.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第七届科技委委员、学部委员推荐表.docx /span /a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pan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709/ueattachment/e8330d69-9bae-4b89-93b4-2f43fc516244.doc"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2.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申报表.doc /span /a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pan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709/ueattachment/2ea22bb6-c5ac-4ae6-94b5-06088122d1a3.docx"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3.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推荐汇总表.docx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br/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7年9月22日 /p
  • 2013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揭晓
    24日,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评选的2013年度&ldquo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rdquo 在京揭晓。北京大学主持的化学小分子诱导体细胞重编程为多潜能性干细胞等10个高校科技项目,获评本年度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据介绍,&ldquo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rdquo 评选自1998年开展以来,至今已举办16届,这项评选活动对提升高等学校科技的整体水平、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一、化学小分子诱导体细胞重编程为多潜能性干细胞   传统观点认为,哺乳动物细胞只有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具有分化为各种类型组织和器官的&ldquo 多潜能性&rdquo ,而随着生长发育成为成体细胞之后会逐渐丧失这一特性。人类一直在寻找方法让已分化的成体细胞逆转,使之重新获得&ldquo 生命之初&rdquo 的多潜能性,并将其重新定向分化成为有功能的细胞或器官,应用于治疗多种重大疾病。此前,通过借助卵母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或者使用导入外源基因的方法,体细胞被证明可以被&ldquo 重编程&rdquo 获得&ldquo 多潜能性&rdquo ,这两项技术还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但是,这两项技术具有伦理限制或潜在的遗传突变等风险,大大限制了其在再生医学中的进一步临床应用。   邓宏魁团队开辟了一条全新途径,首次使用小分子化合物诱导体细胞重编程成为多潜能干细胞,该种细胞被称为&ldquo 化学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CiPS细胞)&rdquo 。该方法摆脱了以往技术手段对于卵母细胞和外源基因的依赖,避免了传统重编程技术在应用上的缺陷。提供了更加简单和安全有效的方式来重新赋予成体细胞&ldquo 多潜能性&rdquo ,是体细胞重编程技术的一个飞跃。该成果于7月8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权威杂志《Science》。这为未来细胞治疗甚至器官移植提供了理想的细胞来源,将极大地推动治疗性克隆&mdash &mdash 克隆组织和器官以用于疾病治疗&mdash &mdash 的发展。   二、昼夜不对称增温对北半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相比于白天,地球在夜晚时正以更高的速率变暖:在过去的50年里,日最低温度升高速度比日最高温度升高速度要快40%。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很少关注这种昼夜不对称增温对植被生长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成为当前的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空白点。为了解答这一问题,北京大学研究小组与中科院青藏所、法国科学院以及河南大学等单位合作,利用遥感数据、大气CO2浓度观测数据、以及气象数据,并结合大气反演模型,系统地研究了白天和晚上温度上升对北半球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源汇功能影响及其机制。   研究发现,昼夜不对称增温对北半球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的影响显著,而且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规律。白天温度升高有利于大部分寒带和温带湿润地区植被生长及其碳汇功能,但并不利于温带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植被生长。而夜间温度上升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则与白天相反。这一发现纠正了过去普遍认为温度上升有利于北半球植被的生长、从而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认识,为科学预测陆地生态系统长期动态变化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该研究结果于2013年9月发表在Nature杂志,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Nature杂志在同一期专门发表了一篇来自于全球生态学专家Dr. Still的评述,探讨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三、高速铁路跨区间无缝线路理论体系、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跨区间无缝线路是用焊接长轨条连续铺设的轨道,彻底消除了钢轨接头,是保障高速铁路高平顺、低维修的核心技术。没有跨区间无缝线路,剧烈的轮轨作用将严重制约高速铁路发展。在研究之初,跨区间无缝线路面临与复杂气候适应性、长大桥及高架站协调性及安全服役可控性等关键难题。   北京交通大学高亮教授研究团队通过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跨区间无缝线路理论与应用技术体系。创建了无缝道岔精细化分析理论及设计方法,攻克了大温差地区大号码道岔无缝化的技术难题 创立了无缝线路&mdash 长大桥梁空间耦合分析理论,突破了长大桥无法连续铺设无缝线路的技术瓶颈 自主研发了协同仿真系统,创建了高架站无缝道岔分析理论和设计方法,解决了高速铁路这一重大难题 构建了跨区间无缝线路监测、评估体系,填补了该领域空白。   该项目形成相关规范标准7项、并取得知识产权数十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著上百篇,专著《高速铁路无缝线路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被专家认为&ldquo 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及应用价值&rdquo 。   研究成果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多条高速铁路及泰国、伊朗等国铁路建设中获得广泛应用,经济效益显著,对我国乃至世界高速铁路大规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四、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   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峰值性能每秒5.49亿亿次,持续性能每秒3.39亿亿次,能效比每瓦特19亿次,名列2013年6月第41届国际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TOP500的第一名,并在11月第42届TOP500蝉联世界第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天河二号研制成功作出重要批示,并亲临学校视察了该系统。   项目起步于2009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ldquo 核高基&rdquo 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下开始预先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 2011年在国家&ldquo 十二五&rdquo 863计划&ldquo 高效能计算机及应用服务环境&rdquo 重大项目支持下开始工程实施,2013年5月完成研制任务。自主研制了3款芯片、4类结点、2套网及系统软件等核心构件,具有高性能、高能效、应用面广、易用性好和可用性高等显著特点。系统研制过程中取得了异构多态体系结构、微异构计算阵列、自主高性能CPU、支持十亿亿次级系统的自主定制高速互连网络、层次式加速存储架构、自主并行编程模型和多领域并行编程框架、多层次容错设计和一体化故障管理、综合化能耗控制等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突破,综合技术水平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天河二号作为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业务主机已投入运行,主要应用于大科学、大工程、产业升级和信息化建设等领域。   五、空间机械臂技术   空间机械臂安装在航天器外侧、暴露在太空,工作环境恶劣。它具有六维空间精确定位和手爪精细操作能力,是航天器在轨维修和维护的核心装备。哈尔滨工业大学刘宏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国家&ldquo 863&rdquo 计划支持下,十余年来从基础研究到关键技术攻关再到工程应用,在空间机械臂的设计、制造、装配、集成、测试与试验等取得重大进展。   发明了具有冗余容错,集机、电、热、控于一体的模块化关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折叠机械臂构型,实现了最小空间的发射锁紧配置 发明了位姿大容差、结构紧固连、释放微干扰的轮廓渐进收拢式手爪,攻克了空间目标的分离和捕获技术瓶颈 建立了柔性关节的空间机械臂动力学模型,有效抑制了机械臂的末端残余抖动,实现了机械臂的精确定位 提出了动基座下动目标的相对运动预测方法,实现了浮动基座情形下大时延的运动目标自主视觉伺服跟踪 提出了重力环境下物理半物理相融合的方法,建立了模拟空间微重力的机械臂三维运动综合平台,攻克了机械臂地面测试的技术难题。   空间机械臂的在轨试验结果达到预期,各项指标满足要求,定位精度属于国际领先,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为空间机械臂在我国空间站建设、行星探测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星地激光链路试验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需要从卫星下传给人们的信息越来越多,传统的卫星微波通信技术已经遇到了信息传输的瓶颈问题。如果用激光光束在空间架设&ldquo 光缆&rdquo ,使高速信息从卫星传到地面,将极大地提高星间、星地的信息传输能力,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这就是卫星激光通信技术,所建立的星地之间激光信息传输通道就是星地激光链路。   卫星激光通信具有通信容量大、传输距离远、保密性好等独特优点,采用该技术可以建立空中高速信息公路,为用户提供高清图像、多媒体等巨大容量的通信服务。这是一项具有极大难度和广阔应用前景的军民两用新技术,美欧日等进行了多年研究,已进入到空间试验阶段。   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光通信团队在马晶、谭立英教授带领下进行了二十多年的艰苦攻关,突破了卫星光通信关键技术。在国防科工局民用航天项目支持下,哈工大成功进行了海洋二号卫星与光通信地面站之间的星地双向激光通信,链路距离近2千公里,光束对准精度达到微弧度量级,相当于针尖对麦芒的百倍,实现了&ldquo 对得准、捕得快、跟得稳、通得好&rdquo 。这是我国首次星地激光链路试验,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空间高速信息传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是我国卫星通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七、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观测   拓扑绝缘体是一种新的量子物质。这种体绝缘材料的表面存在受拓扑性质保护的导电态。理论预言,在铁磁性拓扑绝缘体薄膜中会存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即不需要外加磁场的量子霍尔效应。当薄膜处于量子反常霍尔态时,其体内是绝缘的,边缘存在无能量耗散的导电通道。实现这一效应不但在科学上具有重要意义,还有可能推动新一代低能耗电子学器件的发展,有可能推动信息技术的革命。   从2009年开始,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带领的、由清华大学王亚愚、陈曦、贾金锋和中科院物理所马旭村、何珂、吕力组成的实验团队,理论上与美国斯坦福/清华大学张首晟以及中科院物理所方忠、戴希合作,对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展开实验攻关。他们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制备出了高质量拓扑绝缘体薄膜,利用半导体能带工程得到了理想的电子结构,通过对生长过程原子尺度上的控制得到了几乎绝缘的铁磁性薄膜-Cr掺杂的(Bi,Sb)2Te3,并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即在美国物理学家霍尔1881年发现反常霍尔效应132年后终于实现了反常霍尔效应的量子化。该成果发表在2013年《科学》杂志上。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是凝聚态物理基础研究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的发现,是我国对世界物理学发展所做出一项重要贡献。   八、过渡金属导致物质从反芳香性向芳香性的突变   芳香性是芳香化学的基石。芳香性物质从日常生活到高科技领域均应用广泛。而反芳香性物种因极不稳定,已成功分离的极少。实现物质从反芳香性到芳香性的转变,是一个有待突破的重要科学难题。   我国科学家通过在反芳香环内嵌入金属的方法,首次合成并分离出全新芳香性物质金属杂戊搭炔。该化合物挑战化学键极限,分子内含有小于130° 的卡拜键角,过渡金属导致物质从反芳香性到芳香性的突变,两者均为颠覆传统概念的突破。代表作发表于《Nature Chemistry》今年第8期。该杂志同步发表以&ldquo Breaking the rules&rdquo 为题的专评。《Nature China》、《Science News》、美国化学会《Noteworthy Chemistry》、我国基金委网站和俄罗斯化学新闻等发表了专评或报道。诺贝尔化学奖得主Roald Hoffmann对该成果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此项原创性研究历经4年协同攻关,厦门大学夏海平教授为项目总负责人,朱军副教授为理论计算负责人,李顺华副教授负责产物的荧光性能研究,博士生朱从青为产物合成与结构表征的主要贡献者。参加该工作的还有多位厦门大学的其他师生。美国佐治亚大学Paul Schleyer教授参与了理论计算讨论。   夏海平课题组2013年度围绕金属杂芳香体系发表了十篇相关论文。这类新芳香体异常稳定、其光电特性与传统有机芳香体截然不同,在生物医学、光电材料和太阳能利用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九、纳米孪晶结构极硬立方氮化硼   超硬工具在现代加工业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同时提高超硬工具材料的硬度、韧性和稳定性一直是科学界和产业界的共同追求。以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田永君教授为首的中外科学家首先建立了多晶共价材料硬化的理论模型,发现在纳米尺度硬度应源于霍尔-佩奇效应和量子限域效应的共同贡献 随后他们通过具有类似俄罗斯套娃晶体结构的洋葱BN在高温高压下的马氏体相变合成了纳米孪晶立方氮化硼。该材料的硬度超过人工金刚石单晶,韧性优于商用硬质合金,抗氧化温度高于立方氮化硼单晶本身。同时他们还发现纳米孪晶立方氮化硼随孪晶厚度减小能够持续硬化到3.8纳米,突破了大家熟知的材料硬化的尺寸下限(约10纳米)。本研究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合成技术同样适用于合成纳米孪晶金刚石及其复合材料,从此综合性能更加优异的系列刀具材料将会诞生,并将在机械加工、地质勘探、石油和天然气采掘等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上述研究成果发表在2013年1月的Nature杂志上。Nature封面和目录页对论文进行了导读,导读题目&ldquo 硬时代:现在立方氮化硼在其极硬态与金刚石相匹敌&rdquo 形象而生动地介绍了该文,同时配发了合成样品的原图,众多著名的国际性学会、媒体和杂志对此也进行了报道。   十、H7N9禽流感的病原学及临床诊治研究   2013年我国突发H7N9禽流感重大疫情,李兰娟院士团队全力应对,艰苦攻关,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取得了重大成果。   对H7N9病毒起源、分子结构和特征研究获得重大发现,在国际上首次证实活禽市场是H7N9禽流感的源头,首次发现H7N9关键基因突变导致病毒从禽向人传播,首次发现&ldquo 细胞因子风暴&rdquo 是导致H7N9感染重症化的关键原因,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头版头条发表,为政府决策和干预,控制传染源提供了科学依据,收到显著成效,短时间内遏制了新发病例增加,也为全球H7N9禽流感防治提供了指南。   系统地提出了&ldquo 四抗二平衡&rdquo 治疗策略,创造性运用人工肝技术阻断&ldquo 细胞因子风暴&rdquo ,控制严重炎症反应,救治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取得显著成效,极大地降低了病死率。救治效果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及时总结H7N9禽流感临床诊治成果和经验,并在世界著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向全球首次揭示H7N9禽流感的临床特征和发病规律,首次提出人工肝治疗危重症H7N9病例的适应症。   成功研制了我国首个H7N9病毒疫苗株,改变了我国一直以来流感疫苗株依赖国外进口的历史,标志我国已具有自主研发流感疫苗的能力,并可向国际提供优质的流感疫苗种子株,为全球控制流感作出贡献。
  • “2020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十大新闻”重磅揭晓
    为了帮助广大业内人士梳理回顾2020年度中国科学仪器行业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经过仪器信息网编辑初选、行业专家评审、广大网友投票等一系列流程,由仪器信息网发起举办的“2020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十大新闻”评选活动结果正式揭晓!  TOP1:全球爆发新冠肺炎疫情 科学仪器人投身抗疫阻击战  2020年新春之际,全国爆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各地进入紧急状态,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同抗击疫情。为避免人口大规模流动和聚集,各地采取了居家隔离、延长假期等防控措施,整个中国经济仿佛按下了暂停键,科学仪器企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停摆时刻”。在新冠疫情肆虐之际,我们欣慰地看到科学仪器企业纷纷行动,通过捐献物资,提供病毒检测仪器、检测试剂盒、整体解决方案等方式全力驰援,投入这场抗击疫情的阻击战,彰显仪器人的价值与担当。后疫情时代,科学仪器全面助力病毒检测与疫情防控,在疫苗研制、新药研发、临床诊断等领域继续支持这场抗疫阻击战。  TOP2:中国新冠病毒疫苗研制成功并上市 科学仪器功不可没  12月31日,新冠疫苗终于来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已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疫苗保护率达79.34%,且全面免费接种!目前,我国有15款新冠肺炎疫苗获批开展临床试验,其中5款疫苗进入III期临床试验,另有18家企业陆续开展新冠病毒疫苗产能建设。新冠疫苗研制成功的背后,众多科学仪器功不可没。伴随疫苗的上市,未来疫苗的大规模生产、运输存储、质量评估、有效改良将成重点,生物反应器、超低温冰箱等仪器设备也将大有用武之地。  TOP3:嫦娥五号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 国内建成首个月球样品实验室  北京时间12月17日凌晨1时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嫦娥五号带着月球“土特产”返回地球,对月球化学的研究是探讨月球起源与演化历史的基础,是了解月球物质成分和月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前景的依据。而国家天文台为迎接月壤的归来,已建成国内首个“月球样品实验室”。实验室的神秘面纱被完全揭开,里面的科学仪器也公之于众,真空手套箱、高纯氮气供给系统、拉曼光谱仪、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正奋战在分析月壤的第一线。  TOP4:税务总局:研发机构采购国产仪器,全额退还增值税!  3月23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管理办法》公告,公告称为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减轻研发机构研发成本,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会同商务部和税务总局发布了91号公告,明确自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继续对研发机构(包括内资研发机构和外资研发中心)采购国产设备全额退还增值税,并规定具体退税管理办法由税务总局会同财政部制定。这也意味着,有10类研发机构2020年在采购离心机、色谱仪等33类国产仪器设备时将全额退还增值税。  TOP5:五部门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 强调高端科学仪器自主研发与创新  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五部门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方案中特别指出,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发展新方法,取得重大开创性的原始创新成果,是国际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工作方案中特别强调,要适应大科学、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科学研究的新特点,注重科研平台、科研手段、方法工具和高端科学仪器的自主研发与创新,提高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重点支持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等重大领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要培育具有原创性学术思想的探索性科学仪器设备研制,聚焦高端通用和专业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工程化和产业化研究,推动高端科学仪器设备产业快速发展。  TOP6:2020年版《中国药典》颁布实施 提升仪器技术需求  2020年12月1日,2020版《中国药典》正式实施。新版药典对标国际,紧跟国际前沿,借鉴国际先进标准经验,不断扩大成熟检测技术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专属性、适用性和可靠性,对加强药品质量控制,保障药品质量,提升药品监管能力发挥重要作用。建立分子生物学检测标准体系,制定相关技术指导原则,新增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DNA测序技术指导原则,为中药材(饮片)、动物组织来源材料、生物制品起始材料以及微生物污染溯源鉴定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新增检测方法,强化质控手段。新增X射线荧光光谱法用于元素杂质控制 采用光阻法替代显微法检查乳粒粒径 转基因检测技术应用于重组产品活性检测,新增免疫化学法通则等。扩大成熟检验方法在药品质量控制的应用,如采用液质联用法用于中药中多种真菌毒素的检测,采用气质联用法对农药多残留进行定性鉴别,高效液相色谱法逐步替代薄层色谱法测定化学药有关物质,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抗毒素分子大小分布检测等。  TOP7:华为投资仪器圈 布局毫米波/太赫兹技术  3月31日,华为官宣进军科学仪器行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新增对外投资企业中电科仪器仪表有限公司,华为持股比例为8%,认缴出资额达6606.6743万元人民币。中电科仪致力于微波/毫米波测量、光电测量、通信测量、基础测量和毫米波/太赫兹等电子测试领域前沿技术的探索和研究。据悉,此前华为就在关注毫米波/太赫兹技术,在2020年1月12日天津举办的“太赫兹光谱与测试应用研讨”暨“太赫兹光谱与测试工作组”成立大会就有华为相关工作人员出席,并就太赫兹在通信及雷达领域的应用提出相关问题。此次华为入股中电科仪,或与其通信布局相关,获取最新的毫米波/太赫兹通信技术。华为入股仪器圈,是否会给科学仪器行业带来新气象,我们拭目以待。  TOP8:国产电镜首次入围R&D100创新奖  国产电镜企业新秀——聚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收到美国《R&D World》杂志寄回的“R&D100创新奖”入围奖奖牌及奖杯,意味着国产电镜首次入围这一国际大奖。“R&D100创新奖”被誉为全球科技创新“奥斯卡 ”,旨在专门奖励工业、学术和政府支持研究项目中的最有创新性的产品。聚束科技此次入围的Navigator-100,是全球首款高通量(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也是聚束科技为了克服了传统SEM技术在速度、精度和样品损伤等方面的局限性,研发出来的具有革新意义的科技产品。作为国产高端电镜的后起之秀,聚束科技值得关注。  TOP9:全球首款数字PCR一体机发布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核酸检测成为追溯病毒的“金标准”,PCR在全球迎来爆发性增长。作为最新一代PCR技术,数字PCR技术一直备受关注。在数字PCR仪这一细分,Bio-Rad处于领先地位。由于设备原理的特殊性,数字PCR系统通常包括微滴生成仪、PCR反应仪和微滴检测仪。目前所有上市的数字PCR产品至少包括2台仪器设备,更常见的是3台设备,相对来说使用并不方便。本次Bio-Rad上市的数字PCR一体机,可以说是行业内首款将数字PCR全流程集合的数字PCR仪,而扩增、检测、分析一体化,显然是PCR仪一大发展趋势。有专家预测,未来三年数字PCR市场或将迎来大爆发。国产厂家也在陆续布局数字PCR的临床应用,部分企业获亿元融资,资本持续看好,数字PCR市场大有可为。  TOP10:科学仪器企业先后登陆科创板 疫情下资本市场表现活跃  2020年疫情来袭,科创板对仪器企业的吸引力不减。抗疫明星企业圣湘生物,以及我们耳熟能详的皖仪科技、莱伯泰科、泰坦科技等仪器公司先后登陆,华大智造、纳微科技、禾信仪器、四方光电等公司也在等候中,疫情下科学仪器板块在科创板表现强劲。近几年资本强势进驻科学仪器市场,企业发展底气足,许多仪器公司的面貌焕然一新,运作模式也颠覆行业常态。希望仪器企业能用好资本这把双刃剑,借力资本市场带动科学仪器行业自主创新,实现企业更好的发展。  在十大新闻评选同期,仪器信息网特别举办“有奖竞猜!‘2020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十大新闻’”活动,按活动办法,特把中奖名单公布如下,后续将安排相关奖品发送:
  • 2017中国十大医学进展及十大新闻人物揭晓
    p   2018年1月1日,由《医学科学报》、《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主办的“2017中国十大医学进展/新闻人物评选活动”结果揭晓。 /p p   2017年,我国医疗领域群星闪耀、成果颇多。我们关注研究进展、临床应用对人类健康的巨大贡献,也关注这些成果背后默默付出的医药行业工作者。此次评选活动希望评选出促进我国医学科学发展、推动全民健康,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的年度医学进展和医学新闻人物。 /p p   经过对2017年度中国医学领域内重大科技进展、突破性的临床发现或应用,以及对医疗行业进步与发展、对人类健康做出突出贡献的医药卫生工作者,进行信息梳理、网络平台展示、征求专家意见,最终评选出了“2017中国十大医学进展/新闻人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基础研究 /strong /p p    strong 发现病毒免疫逃逸与复制新途径 /strong /p p   2017年10月30日,《科学》杂志在线刊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曹雪涛团队的研究论文。报道了新发现的一种病毒感染所诱导产生的lncRNA能够通过调控宿主细胞代谢状态,以反馈方式促进病毒免疫逃逸和病毒复制。该研究揭示了表观遗传、细胞代谢和病毒感染之间的新调控网络,为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以及病毒免疫逃逸的未来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p p strong   神经胶质细胞在缺血脑保护中的机制研究 /strong /p p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伟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段树民团队等联合开展研究,围绕脑缺血后胶质细胞-神经元信号失衡、结构功能改变以及相关调控机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之间存在电偶联特性。为确立神经胶质细胞在大脑高级功能中的重要作用提供证据,并且为预防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提供了治疗靶向。 /p p   strong  中药和天然药物的三萜及其皂苷成分研究与应用 /strong /p p   暨南大学叶文才团队、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团队的联合研究,对60余种中药和天然药物中的三萜及其皂苷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不仅明确了上述中药和天然药物的物质基础,还为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先导化合物。 /p p   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创新三萜皂苷类成分分离及结构鉴定的方法,为三萜皂苷类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相关产品的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撑等。 /p p    strong 人血细胞分子图谱(ABC)研究联盟成立 /strong /p p   2017年9月7日,中国医学科学院牵头有关单位,依托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共同成立人血细胞分子图谱(ABC)研究联盟,以期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攻关,创新资源数据共享机制,突破关键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成果转化应用,努力为我国医学科学事业作出贡献,在世界舞台发出中国声音。 /p p    strong 揭示传统中药苏木作用新靶点 /strong /p p   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与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屠鹏飞团队的研究,揭示了传统中药苏木的抗神经炎症活性成分苏木酮A的直接作用靶点蛋白为IMPDH2,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2017年7月《美国科学院院刊》。研究同时在IMPDH2蛋白上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药物作用位点,对于今后以IMPDH2蛋白为靶点的抗炎和免疫抑制药物的设计和研发具有指导意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临床应用 /strong /p p    strong 生物人工肝有望实现产业化 /strong /p p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惠利健团队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科学家合作,突破“类肝细胞”体外培养技术,成功研制出生物人工肝系统。生物人工肝是一种体外肝功能支持系统,可以短时间代替肝脏功能,促进肝衰竭患者自体肝功能的恢复。 /p p   同时,国内首条人源性生物人工肝临床研发生产线也已在嘉定区建成,产品预计三到五年内投放市场。 /p p    strong 肺癌分子靶向精准治疗模式建立与推广 /strong /p p   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团队,在创建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的基础上,围绕肺癌靶向治疗,开始肺癌分子分型和精准靶向治疗的一系列临床转化研究,取得了重要科技创新成果。团队在收集8000多例肺癌标本,并发明了多基因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肺癌的驱动基因谱,为肺癌的精准靶向治疗奠定了基础。 /p p    strong 成功研制我国首款超声微泡造影成像系列设备 /strong /p p   西安交通大学万明习团队研制成功我国超声微泡造影成像首套实验系统和首台原型样机,推出我国首款超声微泡造影成像和灌注参量成像产品设备,形成两个系列共14个型号的产品设备,产品设备已获得国际行业认证。除主要用于疾病的常规造影临床应用以外,进一步用于肿瘤检测、心血管疾病、早期小肿瘤定性分级检测与边界确定,以及其他临床诊断和前沿科学研究。 /p p   strong  红斑狼疮诊治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strong /p p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陆前进团队、深圳市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联合,围绕红斑狼疮这一复杂性疾病诊治难题,历经19年共同攻关,创新性地建立了高特异性及高敏感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DNA甲基化诊断技术,突破了现有的诊断瓶颈,解决了临床关键问题。从整体上提高了红斑狼疮的临床诊疗水平。 /p p   strong  研究并建立推广新型戊肝病毒检测技术 /strong /p p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佑春团队自1996年开始从事戊型肝炎病毒(HEV)的研究,并联合北京大学医学部、河北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共同攻关。先后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HEV4型和兔HEV,并围绕着这两个新型HEV开展了病毒结构、致病性、传播因素、流行特点、动物模型以及诊断技术等系列研究,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 /p p   (获奖进展排序不分先后)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2017中国十大医学新闻人物 /strong /p p   我们关注研究进展、临床应用对人类健康的巨大贡献,也关注这些成果背后默默付出的医药行业工作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a018d9d4-03b3-4cd3-b97f-8053ef89aef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蒋立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助理。 /p p   蒋立新团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和大规模人群调查工作。2017年10月,《柳叶刀》刊发了蒋立新团队两篇有关我国高血压管理现状的文章,研究表明,我国35岁~75岁人群中约1/3为高血压患者,但仅有6%得到控制。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开展的覆盖最广、规模最大的两项高血压管理现况调查。这些研究结果为推进我国高血压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为各项政策的细化和深化提供了靶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256122a4-98e3-49f2-a09c-cd850259db5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乔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妇产科主任,生殖医学中心主任。 /p p   乔杰在一线工作30年,制定了适用于中国PCOS的诊断标准,改进技术显著提高了妊娠成功率,并首次解析了人类早期胚胎发育过程DNA甲基化调控网络。4月,乔杰领导北医三院与北大团队联合揭示了人类胚胎期生殖细胞基因表达调控机制,成果发表于《细胞》。该项研究为生殖细胞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靶标。 /p p   2017年,乔杰获“何梁何利奖”“2017第二届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d9cabb60-7f5d-4ba5-9c6a-5ab169dac42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夏宁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p p   夏宁邵在疫苗、传染病检测技术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他领导团队研制出全球首个上市的戊肝疫苗及生产成本显著低于国外的宫颈癌疫苗,开辟了基因工程疫苗研发的新途径。他累计获得57项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戊肝诊断试剂成为国际金标准,他研制的艾滋病毒诊断试剂成为艾滋诊断试剂在国内处于主导地位。 /p p   2017年,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创新争先奖励大会上,夏宁邵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3511a92d-b530-49a1-bd71-2a2aef70d9a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姚玉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医学三系眼科学教研室主任,浙江大学眼科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p p   姚玉峰自上世纪80年代成为眼科医生后,就致力于角膜疾病的研究与临床。2017年,他成功主持了世界上第一例由他独创的“姚氏法角膜移植术”,解决了排斥反应这个几个世纪难题。这一成就被写进美国医学教科书,《新闻联播》连续两天报道。 /p p   2017年,在全国卫生计生系统表彰大会上,姚玉峰荣获全国卫生行业最高荣誉奖——白求恩奖章。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5.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8b985dff-7dc0-4d5b-b25d-f74c4130ea0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廖新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巡视员,曾担任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等职。 /p p   2004年,廖新波履职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当时,廖新波是最早开设博客、微博的官员之一。他以“医生波子哥”的身份写了两千多篇篇博客,实名微博近2万条。他关注医疗政策和热点话题,剖析问题一针见血,观点犀利恳切。他的博客访问量约1700万,新浪微博粉丝363.5万。 /p p   在互联网上实名发言的官员中,廖新波因率直发言被评为“最出位”官员。树立了新时代敢于亮剑、敢为人先的官员形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6.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708306b2-cb3c-41a1-b21f-eadbfb1722f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刘玉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北大医学部党委书记。 /p p   2006~2016年,刘玉村担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强调医院发展必须“先文化后经济”。北大医院有一块铜牌,上面是刘玉村书写的一封信:尊敬的来者,无论您因为什么来到北大医院,您都是我们尊贵的客人,您都应该受到礼遇。他说,这是一家有温度的医院理当具备的态度。 /p p   2016年,刘玉村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内科及外科医师学院荣誉院士。颁奖词中说,“在他的带领下,北大医院已成为中国医师培养的领袖,更是国家的典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7.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a2cf50d5-054a-4b15-9001-5c8247f478a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骆抗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我国著名传染病学家。 /p p   从医66年,骆抗先从未发生医患纠纷,几乎没休过一次假。如今86岁高龄的他,仍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甚至自掏腰包20万元作为科研经费。不仅如此,骆抗先还从零开始学习电脑,开通了“骆抗先的乙肝频道”博客。开通博客十几年来,他坚持每周更新文章。目前,博客访问量已超过1300万人次,骆抗先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红医生”。 /p p   骆抗先说,如果能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此生圆满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8.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b27c3597-b81a-4f7a-b435-4797c90d2c5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徐根保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江西省皮肤病专科医院麻防科科长,江西省皮肤病专科医院康复中心主任。 /p p   1989年至今,徐根保已做了28年“麻风医生”,他也是这家康复中心唯一一个坚持15年以上的人。该康复中心最高峰时有280多人,如今只剩下77位,平均年龄73岁,徐根保陪伴了老人们的最后时光。 /p p   几十年来,徐根保带领团队跑遍了江西省60多个市县,筛查群众7万余次,累计会诊治疗4000余名麻风病人,提高了基层麻风病诊疗水平,减少了麻风病肢残的发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9.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af3cfc2a-7926-484d-a73d-70c6149caed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刘海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p p   2001年,刘海鹰组建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至今已完成15000多例手术,是我国单刀手术量最高的脊柱外科医生。2011年,他发起成立了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7年来,基金会,深入中西部地区,义诊4000余名脊柱病患者,培训150 余名基层医生,其中数十位成长为学科带头人。 /p p   2017年,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屏上播映了刘海鹰发起倡导的公益救助活动宣传片,世界窗口看中国公益的新闻成为网友热议话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1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0036a499-3d09-4080-8612-20957659d15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缪中荣 何义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缪中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主任。何义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ICU主治医师。 /p p   2016年,缪中荣与爱好漫画的何义舟结缘,共同为微信公众号“小大夫漫画”创作内容。缪中荣书写文稿故事,何义舟将文字转化成漫画,将生涩的医学知识可视化。公号阅读量长期居健康科普公号前三甲,目前粉丝突破30万,单篇最高阅读量破200万。截止2017年11月,“10万+”文章数量共计30余篇。 /p p   2017年,“小大夫漫画”获得“今日头条金处方奖”。 /p p   (获奖人排名不分先后) /p p & nbsp /p
  • 2009仪器信息网特别聚焦之“国际十大科学新闻”
    回首刚刚过去的2009年,有许多科学事件值得我们重视。以下这十大科学新闻是经过《环球科学》杂志编辑初选,读者、新浪网友投票,专家顾问团评选得出的。   刚刚过去的2009年,有许多科学事件值得我们重视。面对来势汹汹的甲型H1N1流感与艾滋病,科学家拿起科学武器予以反击 物理、航天领域的成果,也彰显了人类的无穷智慧。   1 哥本哈根会议召开   哥本哈根会议召开   哥本哈根会议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于2009年12月7日—19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超过85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参加了本次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这次会议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经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激烈争论,最终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安排,并提出升温控制目标,即确保全球平均温度的升幅不超过 2℃。   2 香港中文大学学者首次揭示癌症复发之谜   2009年1月,香港中文大学冯明钊教授(左)领导的实验小组研究发现,癌细胞在药物抑制下,若不被彻底消灭,24小时内即死灰复燃,但若用药至癌细胞解体,药物的毒性却足以致命。这是人类首次揭示癌症复发之谜。   长期以来,医学界都对细胞死亡的定义存有争议,学界传统观点认为,细胞萎缩、细胞核收缩等,代表细胞凋亡和已死。但研究小组首次发现,在停止化疗用药后,多种类型的癌细胞均可从凋亡过程中复原,出现死亡逆转的迹象。而冯明钊研究小组的研究显示,在化疗过程中,细胞核在解体和分裂后,才代表完全死亡,这时候即使停药,癌细胞也不会“复活”。然而,由于化疗药物具有毒性,病人若持续用药至癌细胞解体和分裂,毒性同时会侵蚀健康细胞,等于要病人和癌细胞“同归于尽”。参与研究的博士研究生邓浩林解释,乳癌和肝癌的复发率高达40%及70%,他们在进行实验后发现,在停用各类型化疗药物后,不同种类的癌细胞的逆转情况相似,在24小时内癌细胞即作出绝地反击。   3 甲型H1N1流感侵袭全球    甲型H1N1流感侵袭全球   2009年3月开始,墨西哥、美国等国相继暴发甲型H1N1流感,并迅速向全球范围扩散。甲型H1N1流感是近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流行病暴发,感染病例分布范围极广——欧洲、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都发现了染病患者。 2009年6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把甲型H1N1流感流行警报等级提升到最高的第6级。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截至12月18日,全球甲型H1N1流感死亡人数已超过1万人。为了阻止甲型H1N1流感继续蔓延,世界卫生组织与各国政府紧急行动,中国率先于2009年9月研制出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目前全球已有数千万人接种疫苗。我国从2009年10月起开始向学生及高危人群接种疫苗。   4 科学家研制出艾滋病“准疫苗”   2009年9月24日,美国和泰国研究人员宣布,双方合作开发试验的一种艾滋病联合疫苗可以将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降低31.2%。这是人类首次获得具有免疫效果的艾滋病疫苗。这种新型疫苗为泰国三期(Thai Phase Ⅲ,又名RV144),属于联合疫苗的范畴,由ALVAC和AIDSVAX这两种疫苗构成。这两个疫苗在此前分开进行的独立试验中都不能有效预防HIV。但将两者结合使用,效果却很明显。前者是一种重组的金丝雀痘病毒载体疫苗,包含有三个HIV基因,设计初衷并不是为了避免感染,而是负责刺激免疫系统,通过细胞介导的免疫效应,使机体能够未雨绸缪,并在遇到HIV时能够发挥强力的抵抗作用 后者包含有一种重组的HIV表面蛋白gp120,它扮演的是助攻手的角色,起到增强免疫反应、加强攻击力度的作用。   5 月球极地发现大量水   2009年6月,美宇航局使用“半人马座”火箭同时发射了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和月球环形山观测和遥感卫星(LCROSS),开始了寻找月球上是否有水的科学探索。2009年10月9日,火箭和LCROSS分离,重达2.2吨的火箭以9,000千米的时速撞向预先被选定的月球南极凯布斯环形山。它在撞月后激起了两部分尘埃:一部分由蒸汽和微尘组成,另一部分由质量更重的物质组成。4分钟以后,LCROSS再次给凯布斯环形山以重击。NASA负责这一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安东尼科拉普雷特(Anthony Colaprete)表示,初步分析结果提供了多种证据表明,上述两部分尘埃中都存在水的踪迹,即月球南极永久阴影带里存在水冰。这一发现将对人类建立月球基地以及探索更遥远的星球具有重要意义。   6 首个固态量子处理器问世   首个固态量子处理器问世   2009年6月,美国耶鲁大学的罗伯特舍尔科普夫(Robert Schoelkopf)领导的研究小组与一批理论物理学家合作,研制出世界上首个固态量子处理器,采用双量子比特超导芯片成功进行了简单搜索这样的基础运算,向最终实现研制量子计算机的梦想又迈出了重要一步。该研究小组制成了两个量子比特(人造原子),其中每个量子比特都由10亿个铝原子组成,可以像单原子一样具有两种不同的能量状态,类似传统计算机中的“1”和“0”。利用量子力学中的反直观效应,研究人员能够有效地在同一时刻使量子比特处于叠加态,以获得更强大的信息存储和处理能力。   7 维修哈勃望远镜   美国东部时间2009年5月11日下午2时,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于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在随后十几天里,航天飞机上的约翰格伦斯菲尔德(John Grunsfeld)和德鲁福伊斯特尔(Drew Feustel)等7名宇航员对哈勃空间望远镜进行了第5次维修,为它更换了相机、电池、陀螺仪、对接环、光谱仪等设备。这次升级维修将使哈勃望远镜的服役期至少延长至2014年。由于美国的航天飞机将于2010年退役,这次维修也将是对哈勃望远镜的最后一次维修。   8 首次利用胚胎干细胞培养出人造精子   2009年7月,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生物学家卡里姆纳耶尔尼亚(Karim Nayernia)调制出一种化学物质和维生素构成的“鸡尾酒”,在这种“鸡尾酒”培养下,人体干细胞转变成了精子。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干细胞的发育受多种内在机制和微环境因素的影响。当胚胎发育到几天大时,研究人员从中提取干细胞,并放在营养液里。接着,研究人员将这些干细胞置于人体温度下,放在一种特殊的混合物中促使它生长,数月之后,这些胚胎干细胞经过分裂,最后长成成熟的精子。这种试管培育精子与人类自然产生的精子并不完全一样,但两者拥有4个重要的相似点:它们包含有23条染色体、有精子那样的头和尾巴、有可以使卵细胞受精的蛋白质、能像天然精子一样游动。医学专家估计这项最新科学成就可能最早在5年内就会被用于体外受精。   9 首次在实物中发现“磁单极子”存在的证据   首次在实物中发现“磁单极子”存在的证据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磁性粒子通常总是以偶极子(南北两极)的形式成对出现。2009年9月,法国劳厄-郎之万研究所的汤姆芬内尔(Tom Fennell)领导的研究小组和德国亥姆霍兹研究中心的乔纳森莫里斯(Jonathan Morris)领导的研究小组首次观测到了磁单极子的存在,以及这些磁单极子在一种实际材料中出现的过程。研究人员在反应堆中进行中子散射实验时,对晶体施加一个磁场,利用这个磁场就可影响狄拉克弦的对称和方向,从而降低狄拉克弦网络的密度以促成单极子的分离。结果,在接近绝对零度(0.6K~2K)的条件下,这些弦是可见的,并在其两端出现了磁单极子。研究人员也在热容量测量中发现了由这些单极子组成的气体的特征。这进一步证实了单极子的存在,也表明它们和电荷一样以同样的方式相互作用。不过他们发现的并不是像电子那样以基本粒子形式出现的磁单极,而是在一种名为“自旋冰”的物质中存在的脱耦磁极。详情参见《环球科学》2009年第12期《磁单极现身?》一文。   10 “开普勒”发射升空 寻找系外地球   “开普勒”发射升空 寻找系外地球   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在为期至少3年半的任务期内,“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将对天鹅座和天琴座中大约10万个恒星系展开观测,通过观测行星的“凌日”现象,寻找类地行星和生命存在的迹象。尽管天文学家已经用这种技术(连同其他技术)在太阳系外发现了300多颗行星,但大都是质量较大、距离恒星极近的“热类木星”,它们温度极高,根本不适合生命生存。开普勒卫星的优势则在于,它所携带的设备十分灵敏,能够检测到更小、更冷、更适宜生命生存的外星“地球”。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