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生物产业

仪器信息网生物产业专题为您整合生物产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生物产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生物产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生物产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生物产业话题讨论。

生物产业相关的资讯

  •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十堰生物产业园获批
    湖北省十堰市申报的“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十堰生物产业园”日前获得批准,这将为十堰市建设“三国两区一基地”,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起到推动作用。   据悉,十堰生物产业园是十堰市规划“一区四园”的核心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以生物医药研发、科研成果孵化、中药制剂规模化生产和生物产业物流为重点,引领十堰市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生物能源和生物服务,重点支持房县、竹溪、郧县、丹江口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   预计到2015年,十堰市规模以上生物企业达到50家以上,生物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 到2020年,十堰市生物产业产值将达到500亿元以上,增加值超过150亿元。
  • 生物产业改变未来
    一个将对人类健康、粮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逐步改变我们的生活。   生物产业,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它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在济南召开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胜利教授。   杨胜利,著名生物技术专家, 国家“863”计划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973”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基因工程在酶、发酵和制药工业中应用的研究,主持的青酶素酰化酶基因工程研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肿瘤、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排前两位的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重大疾病病种,最终解决之道将取自生物医药 传统化工材料严重污染环境,而用生物催化技术生产可再生原料替代,就没有污染 能源安全正困扰世界发展,但假如地球上的生物质能源完全转化,人类就根本不需为能源枯竭而忧虑 一个将对人类健康、粮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将逐步改变我们的生活。   生物产业从家庭作坊走来   记者(以下简称记):石油价格最高时涨到每桶150美元 全球极端恶劣天气骤然间增多 “天坑”等怪现象忽然出现在大家眼前 随着人们对资源、环境、生命的高度关注,生物产业一时成为时尚热词 。请问杨院士,我们的普通生活离生物产业有多远?   杨胜利(以下简称杨):生物产业不是一个新词,也不是一个新产业,它很古老,比如我们都喜欢吃的豆腐乳,就是生物产业的一个产品,虽然有千年生产历史,却仍然是我们的普通生活。最早的生物产业表现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在作坊里,由于它过于“质朴”,在名称上没有付诸“生物科学”的内涵,同时也没有给予那么高的产业定位,因此大家容易视而不见。随着技术进步,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多了起来,所以人们感到生物产业离自己很远,离普通生活很远。其实,生物产业是离我们很近的,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发酵技术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物技术,它生产出的味精,成为一日三餐的作料,还有氨基酸、抗生素,应用十分普遍 后来有了基因工程,我们可以搞生物育苗,冬天吃到反季节蔬菜、水果 再后来有了生物能源,可以用大豆、秸秆生产乙醇,这已用于家庭小轿车燃料 你看看,我们是不是生活在生物技术催生的生物产业当中了?我们是不是已经离不开生物产品了?   再就是你环视一下周围,发现不少人是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病患者,这几年重大疾病发病率、病死率不断攀升,特别是肿瘤、心血管疾病,还有乙肝病毒,我国是最大的乙肝病毒感染国,由此引起的肝硬化和肝脏肿瘤发生率居高不下。我国老年性痴呆的数字也在不断地升高。而治疗以上这些疑难杂症靠的正是生物产业、生物医药。   全国医药利润不及一个辉瑞公司   记:生物产品的普及与应用,加之国家将生物产业上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让我们对生物产业产生了无限想象。因而,作为普通百姓,我们很关心我国的生物产业处于什么发展水平?对生活会有多大改变?   杨:生物产业是一个很大的领域,牵涉到工业、农业、医药等方面,在其中一些领域,我们国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比如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的研究和产业化,为数亿人解决了吃饭问题。但大部分领域和国际水平还有差距,比如我国是一个医药大国,但不是一个医药强国,我们在生物医药领域最大的差距是原创性药物太少, 97% 都是仿制药,目前在做的大部分是利润很薄的专利过期后的产品。现在国家也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情况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   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我国医药产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当前世界医药产业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北美、欧洲和日本最领先,医药产业在发达国家中是第四大创利产业,在美国,一家辉瑞企业年销售收入是483亿美元,利润就是81亿美元,而我国2008年全年的医药产业利润仅仅是540亿人民币,也就跟辉瑞差不多,现在很多跨国医药公司都进入我国了,开始收购新药研发成果,争夺优秀人才和有关资源,对我们的创新药物研发和产业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在生物医药产业化上,我们国家还没有一个可以和国际生物产业竞争的企业。不过,近几年我们跟世界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在生物治疗、基因治疗等前沿有所突破,我们是世界上第一个拿到正式上市药证的基因治疗产品的国家。 预期在将来,在细胞治疗、组织工程、个性化治疗方面,我们也会涌现出一批世界领先的技术和产品。   生物产业的重要性有必要跟大家强调一下,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为活跃的战略性新型新兴产业,对人类社会解决粮食、健康、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有着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这样讲,它是继信息产业之后又一个最具影响的大产业,所以很多国家都在争相发展,抢到下一个发展制高点,可以预期到不远的将来,生物产业和生物产品一定会更多地影响并改变我们的生活。   生物产品不是价格贵族   记:生物产品与生活息息相关,但可能由于生物产品的技术含量高,所以普通百姓还是感到多数生物产品的价格比一般产品贵很多,因而离自己的生活会比较远一些。   杨:有人把高技术的生物产品看作价格“贵族”是不准确的。发展好了生物产业,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优质产品价格高的问题,生物医药是很典型的例子。比如你们山东威高医药研发生产的心脏支架,过去国外垄断,进口一个要四五万元,现在我们国产化了,就降到一两万元了。现在我们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医药行业、医药产业都会产生深远影响。我们看到,因为医改,国家发改委正在对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进行重新定价,列入目录的医药品种增加了很多生物医药品种,医药价格会有 5%-40%的下降,降价会促进基层群众和医院对基本药物的使用量,医院的药品销售会有增长,因此整个市场会增长,这样会进一步促进医药企业搞研发、扩大生产规模,价格也会降低,老百姓受益。   生物能源也是这样的。目前全世界植物生物质能源如果可以实现完全转化,每年生长量相当于600亿-800亿吨石油,相当于全球石油开采量的20-27倍,前景相当可观,但目前生物质能源转化成本是石油生产成本的2倍,关键制约是技术,所以产业化规模还不太大。不过,人类已经在近400年里,将地球25亿年累积的石油、煤、天然气消耗殆尽,三种能源可供开采的年限分别只有 40年、 50 年和 240 年,人类必须寻找新的替代能源,而生物能源被认定是未来能源的根本希望,但生物能源完全代替石化能源还需要时间。 可以预期,随着石油日益稀缺和技术水平逐步提高,生物能源生产成本一定会降下来,用起来就便宜了。   在食品方面,生物食品在目前状况下我国主要用于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相对于一般食品价格,功能食品如保健食品等,价格是高了些,但功能食品价格毕竟不能等同于一般食品价格,高一些也是目前技术状态下的结果,随着生物产业不断规模化发展,价格也会降下来的。   “低碳+蓝色”是山东的方向   记:作为推动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有人说,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主办地选哪里,意味着哪里的生物产业至少在某个领域比较领先,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刚刚在济南落幕,您如何评价和展望山东的生物产业发展景况?   杨:生物产业是一个区域性很强的产业,欧洲的粮食供应很充足,因此对转基因植物卡得很紧 而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目前还是很紧缺的,就应该根据国家实际的经济和资源情况来发展。我们不能简单跟着别的国家走,特别是在转基因食品方面,我们遵照安全、有序发展原则,有自己国家的发展特色和道路,各地发展也有各自的特色。   第一生物产业大会以“红”为色调,代表河北届省的医药生物技术发展得不错 第二届在长沙,以“绿”为主色调,因为湖南有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还有“光谷”武汉的环保节能生物材料,发展得都很好 第三届生物产业大会在长春召开,以“白”定调,代表了吉林省在微生物和可再生资源利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进展。第四届生物产业大会在济南召开,我们的主题是“低碳和蓝色”,加上了浓浓的蓝色,突出的是海洋生物技术。这是因为山东海岸线占全国的1/6,海洋生物资源得天独厚,还集聚着一批海洋生物领域的顶级科研机构,是国家海洋生物科技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所以“低碳和蓝色”代表山东生物产业的发展方向。   在生物产业方面,你们山东的海产品养殖、海洋医药走在了全国前面 生物农业方面的转基因棉花、生物育苗、寿光蔬菜等都具有相当好的基础。总之,山东在发展生物产业方面,医药、农业、工业三大重点领域都很均衡,这是山东的最大特点。我期望山东充分利用当地的秸秆等资源生产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能源,在生物能源方面寻求更大突破。因为从未来产业看,生物产业中假如没有能源产业的发展壮大,生物产业就不可能在国民经济中占据支柱地位,可以这样说,生物产业的发展地位,取决于生物能源的发展地位。
  • 生物产业迎新契机
    图片来源:platform.innovateda.org 国务院发布《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在涉及医药、农业、制造、能源等多个领域的生物产业中,生物医药依然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呈现出信息产业与之相融合、向个体化医疗发展的新趋势。 被国家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物产业,正处在新一轮变革过程中,产业发展规划无疑是生物技术企业谋划发展的重要指南。 近日,业界盼望许久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公布。 在涉及医药、农业、制造、能源等多个领域的生物产业中,生物医药依然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呈现出信息产业与之相融合、向个体化医疗发展的新趋势。生物服务业成为国家支持的新业态跃然纸上,其中合同研发和委托制造成为重点支持对象。而对于农业、制造业等领域,生物技术对传统工艺的替代作用成为诸多行业转型升级的新契机。 生物服务新业态 在“十一五”期间还未被国家重视的生物服务业,在本次《规划》中已跃升为七大重点领域之一。 《规划》指出:“重点支持合同研发和委托制造服务产业的发展,推动拥有优势专有技术的生物医药企业和科研院所向国内外研发机构和企业提供单项或整合化服务。” 业内将提供生物医药研发和制造服务的公司分别称为CRO和CMO,前者承担客户的部分研发任务,后者则进行药品的委托加工,部分公司则兼具这两者的功能。 中美奥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较早创办的CRO,也是率先进入CMO领域的企业之一。该公司运营副总经理高峰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越来越多的药企不再“大包大揽”,而是将一部分研发和生产外包给专业公司来做,可有效节约成本、分担风险和提高效率。 在《规划》出台前,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王昌林曾对本报表示,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路径类似,随着生物产业的不断发展,生物技术服务业将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行业,符合产业发展规律。 “在内在需求和外力推动作用下,我国CRO企业整体规模不断膨胀,当前企业有300多家。”中投顾问研究员蒋华阳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现在国内CRO越来越多,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领域已开始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行业内也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高峰对行业快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亦直言不讳。 此外,国际领先CRO的运作模式或可成为国内同行的重要参照。据世界最大CRO——昆泰医药大中华区总经理甄岭向本报介绍,该公司正从传统收费模式转变为一种与制药公司共同平衡风险/回报的新型合作模式,同时,已将业务范围从传统的临床研发拓展至商业、咨询和资本领域,形成四大支柱。 而对于CMO,根据国内现有规定,本土企业可承担国外药企的委托制造任务,但不能为国内药企代工。高峰表示,监管部门可能是担心,若允许国内药企和CMO之间的委托制造,会影响药品质量,但不能因噎废食,应在严格监管的情况下逐步给这一领域“松绑”。 重中出新 从《规划》七大重点领域构成来看,医药相关部分占据其三,可谓重中之重。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4%和25.1%,利润总额的复合增长率高达37.5%。 生物医药产业不仅快速扩张,而且正在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目前,一个显著的趋势是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的融合。 据普华永道预测,2017年全球移动医疗的市场规模将达230亿美元。 《启航2012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报告》指出,信息技术和医药融合产生的主要影响包括:虚拟研发促使研发更加灵活高效;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品和服务走向多元化;药品流通监管实现信息化。 在医药产业变革过程中,另一大发展趋势便是个体化医疗。美中医药开发协会中国主席(2010~2012)、罗氏研发(中国)有限公司前首席科学官陈力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人们认识到疾病与不同的遗传和生活背景有关,不同病人对于药物的敏感度和响应是不一样的,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个体化医疗’。” 它可针对不同患者独特的个体特征,提供快速准确的诊疗方案和一系列健康医疗服务。市场调研机构BBC Research的研究报告指出:全球个体化医疗的技术市场将从2009年的114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292亿美元。 顺应上述趋势,个体化医疗和生物信息服务相关内容在本次《规划》中都有明显体现。 产业替代新机遇 在《规划》中按照重要性的先后顺序,生物农业和生物制造紧随生物医药之后,这两大产业的发展,正在逐渐替代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方式,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 据统计,我国每年遭受农药残留污染的作物面积达12亿亩,其中污染严重的比率达40%,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生态型集约化植保技术来替代化学农药的使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邱德文表示,生物防治植保技术主要是运用自然界生物相生相克的原理,增大原本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对病虫草害有相克作用的生物,来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故具有较小的环境风险。其中,生物农药正在兴起,可有效取代化学农药,正逐渐被各国政府重视。 《规划》指出:“推动高品质植物免疫诱抗剂、生物杀菌剂或杀虫剂、天敌生物等生物农药产品产业化。” 在生物制造方面,广州市西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分析师晏中明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与“十一五”期间相比,此次《规划》更加重视社会效益的体现,大部分生物制造产品用于替代传统的石化产品,有助于减少污染和节能减排。 “最近,许多大的传统化学品公司,包括杜邦、帝斯曼、巴斯夫等大型化学品公司,也都开始转型生物技术,就是要利用生物技术来实现传统化工品的替代。”诺维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研发中心高级研发总监吴文平说。 而另一方面,本报记者采访到的多位业内人士呼吁,在各国都在纷纷制定规划或路线图,争夺生物产业发展优势地位的局面下,我国若要更好地利用生物技术这一新契机,则亟须在《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出台具体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法规,防止《规划》仅停留在原则和方向层面。
  • “十二五”生物产业目标锁定技术强国产业大国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王昌林日前向《中国科学报生物周刊》表示,“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生物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时期,是继续做大、加快做强的战略机遇期。预计到2015年,全国生物产业产值将达4万亿元。   据《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专家透露,未来五年生物产业的“主线是培育产业链和培育大企业”。重点发展领域为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制造三大领域。科技部2011年11月14日印发的《“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预期,“十二五”期间,中国生物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生物技术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进而成为生物技术强国和生物产业大国。   生物农业:提高种业竞争力   “十二五”时期,生物农业的核心任务是如何提升种业的核心竞争力。王昌林认为,生物农业要围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加快动植物新品种开发。完善产业链(资源—品种选育—试验示范—种子生产—推广应用—服务),着力提升种业竞争力。积极推广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绿色农用投入品,支持兽用疫苗等发展。到2015年,培育动植物新品种300个,在生产优势区域形成一批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的种子生产基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育、繁、推”一体化的龙头企业。   2011年4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出台,要推动科研院所、高校逐渐脱离商业化育种,做强、做大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企业,鼓励行业兼并重组。《意见》出台引发了科研院所的强烈反响,关键在于,科研院所的成果转让给企业的机制尚未明确,而国内99%的种质资源集中在国有体制内。理顺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将是今后种业的重要工作。   生物医药:产业升级与占领制高点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表示, “十二五”时期生物医药的核心任务是产业升级和占领制高点。产业升级有两个方面,一是产品标准的升级,要保证药品更安全、更有效。二是保障体系升级,药企要逐步通过新版GMP认证,主动升级到美国FDA、欧盟、日本的水平。占领制高点方面,主要是追踪世界前沿技术,争取中国生物医药水平和国际同步。预计到“十二五”末,约有2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Ⅰ类新药产业化,100多家药企通过国际认证,2015年医药工业总产值有望达到3.6万亿~3.7万亿元的水平。   生物制造:以调整为主线   生物制造重点发展方向为生物基材料、现代生物发酵产品、精细化学品三大板块。目前生物制造业以生物发酵产业为主,就产值而言,生物发酵产业所占比重大约为80%以上。生物基材料等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工信部消费品司相关负责人透露,“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发酵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行业贯彻实施国家产业政策,努力提高非粮原料比重,积极发展高附加值产品,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继续抓好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   2010年,我国生物发酵产业产品产量达到1800万吨,产值为1900亿元。产品种类也从此前3大类50多种发展到现在7大类300多种。氨基酸、有机酸、淀粉糖已处于世界领先主导地位。   科技部于2011年11月24日印发了《“十二五”现代生物制造科技发展专项规划》。《规划》预期,到“十二五”末期,将初步建成现代生物制造创新体系,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升生物制造产业技术水平与国际竞争力,带动形成现代生物制造产业链,生物制造领域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生物产业政策高级研讨会在京举行
    用政策构筑生物产业新时代   ——2007生物产业政策高级研讨会在京举行   2007年12月29日,在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等单位的共同支持下,科学时报社在北京举办以“用政策构筑生物产业新时代”为主题的2007生物产业政策高级研讨会。   来自管理部门和产业界、学术界、金融界的部分专家学者就如何加快发展我国生物产业建言献策。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任志武:   探索完善促进生物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大力发展生物产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十一五”期间,生物产业将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国家已经把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放在“十一五”期间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并将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产品,培育一批大型生物企业和生物产业基地。“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大力推进生物产业集聚化发展,并进一步营造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环境正在得到改善,如果不加速发展我们将错过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   我国有发展生物产业的基础,理应在这方面做得更快更好。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生物技术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程度依然较低,生物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尚不尽完善,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   为加快发展我国生物产业,2004年至今国家发改委重点做了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生物产业规划。二是制定和完善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三是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化。“十五”期间,我们每年都实施了相关的生物技术产业化专项,总投资近400多亿元,涌现出了一大批生物新技术和农业新品种。四是大力推动生物技术创新。   我们将继续努力寻找生物产业政策最有效的着力点,探索完善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有效发挥社会资源作用和市场配给资源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努力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增长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带动效益强的战略型新兴产业,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为小康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副局长苏荣辉:   把生物产业做大做强   中国的生物产业、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发展我国生物产业,把生物产业做大做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生物产业的研究和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未来要针对我国生物产业中的一些关键问题集中攻关,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成果,同时要避免低水平重复布局。   二是要营造一个适合生物产业发展的环境。在这个问题上,不仅要发挥科学家、企业和政府的作用,提高他们在知识传播上的社会责任,还要充分发挥媒体在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素质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生物产业快速和健康发展。   三是政府、企业要超前介入产业链。事实上,我们现在生物产业的上游研究有不少成果,但从实验室的成果到产业化还有一段距离。在产业化进程中,政府和企业要有更多的超前意识,同时要加强国家和地方各部门的联合,加强官产学研结合。如果等到技术成熟再想起转化,可能别人已经捷足先登了。   四是要真正推动生物产业的发展。解决整个产业问题,不仅需要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更要实实在在地整体推进 同时需要国家的正确引导,需要我们大家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使生物产业在未来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白京羽:   合力推进生物技术和产品突破   “十一五”期间,生物产业的发展要努力形成技术和产品的突破。我个人认为,未来2~3年是生物产业技术和产品形成突破的时期,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任务去开展的。   我们正在会同19个部门制定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起草工作现已基本完成。在起草过程中,我们广泛听取了社会各领域对生物产业布局、投融资、财政税收、市场、人才、生物安全管理等各方面政策的意见。   我们已经实施了生物产业发展五年规划中九大专项的3个产业化专项,即生物医药、生物育种和生物医学工程。   在过去若干年中,我们支持了500多个产业化项目,总投资数百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政府引导性资金的投入。布局建设的40多个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将极大地提升我国生物产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为迎接未来几年生物产业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合产业布局的政策,加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建设。我们一方面促进产业集聚,一方面推动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在已经认定的1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中,一类是综合性的生物产业基地,一类是专业性的生物产业基地。通过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建设,形成全国生物产业总体布局。我们希望相应的生物资源,包括技术、人才、资金等都能够向生物产业基地集聚,形成一种集聚的效应。   加强生物产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一是推动中国和古巴之间的生物技术合作 二是和德国在生物产业领域开展合作。   2007年,13个行业协会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联合召开的首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成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生物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发布了推动生物产业融资工作的意见 国家发改委正在加强生物产业领域中相关重大问题的研究,并与国家统计局共同对生物产业发展的数据、动态、趋势进行分析判断。   国家开发银行刘勇:   为排头兵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2007年国务院发布《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后,国家开发银行出台多项措施,积极推动我国生物产业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共同推动生物产业融资工作的意见 二是与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签订了金融合作协议,双方将为生物产业的发展发挥各自的优势 三是在首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全面介绍了国家开发银行在生物产业方面的设想和政策 四是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对我国的生物产业基地所在省份作了调研,对生物产业企业的融资需求有了更多的了解,并对一些成熟的项目进行了贷款。   我们在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是生物产业所跨的领域非常广泛,很难对生物产业进行一个总体的概念性的描述或者分析判断 二是与生物产业有关的宏观层面的权威统计数据还比较少,没有专门的权威机构来统计。   生物产业在未来10年或20年将成为一个支柱产业,应该抓住机遇,如果等到5年或10年后才作决策,再发展,那时可能就晚了,又要落后了。我们希望能够更多地贷款给一些生物产业的排头兵企业,帮助这些实力较强并且具有连续研发能力的企业加速发展,以更好地促进整个生物产业行业的发展。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马延和:   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生物产业在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支持和推动生物产业的发展,科技界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生物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一个亟待发展壮大的产业,一个技术含量高、影响面广的产业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推动。   除了政府、科技界、企业界以外,发展生物产业还需要中介机构,像行业协会、学会以及金融机构等的支持和推动,这一点可能正是我们非常需要加强的。要加强行业协会、学会等机构的功能,充分发挥其在政府和企业界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科普宣传,包括市场宣传、政策宣传等方面,行业协会、学会等完全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希望行业协会、学会的发展能够得到来自各界的更多支持。   河北省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处杜斌:   企业家团队尤为重要   生物产业的发展除了科学家团队外,企业家团队尤为重要,现在特别紧缺的就是企业家团队。目前不乏高水平的成果,资本相对来说也比较宽松,关键是如何能运作成功,这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科研成果转化需要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不能谁给的钱多就跟谁合作,应该看合作伙伴的综合实力。找一个有实力的合作伙伴,弥补各自的不足,这样更容易成功。一方面,成果容易转化,实现产业化 另一方面,科研单位和高校的信誉度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某些地方的政府领导和普通老百姓对于生物产业的认识还不清,往往把一些错误的信息当成正确的信息。为了提高对生物产业的认识,需要专家学者、特别是高层的科学家,多拿出点时间来向群众普及正确的知识。生物技术产业化过程中,需要科学家介绍自己的科研成果,科学家应该根据不同的对象,有针对性地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宣传,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向政府介绍,要侧重民生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向企业介绍,要侧重如何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范云六:   把好的技术交给放心的企业   我是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工作的,我们植酸酶玉米在国际上是首创并且技术上已经成熟,接近了产业化。这一消息刚刚透露出去后,就有很多企业来找我们商谈合作事宜。这些企业有搞房地产的,有搞金融投资的,还有研究所下属的一些小企业等等,其中还包括一些热衷于炒作的企业。   我们这么好的技术到底应该选择怎样的企业呢?我们的确没有经验。房地产有钱但我们怕糟蹋了这项好技术。有的企业热衷于炒作高科技产品,最后把好东西吹得乱七八糟。怎么来评估这些企业,什么叫做核心的企业还没有一个标准。我认为就农业生物技术企业来讲,应该建立一个公开、公正、合理的评估标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搞关系,或者把喜欢搞炒作的企业认作是有“实力”的企业。需要借鉴国际标准,制定比较严格的技术标准、经验标准、推广标准等作为企业评估的指标,只有这样才能帮助科学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把好的技术交给放心的企业。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干细胞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韩忠朝:   鼓励优秀人才投身生物产业   2007年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可谓精彩纷呈,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多项重大科学进展都有着巨大的产业化前景。如诱导性干细胞技术的问世,它的成功之处在于避开了长期困扰干细胞研究和应用的伦理问题,为干细胞在更多医学治疗领域的应用扫除了障碍,产业化前景诱人。   我们要想在生物产业领域后来居上,就一定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我们有一大批高素质的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人才,但是这些优秀人才直接投身生物产业的并不多。   生物产业的风险投资一定要产学研相结合,但产学研结合谈何容易?“结婚”又“离婚”的事并不少。如何做好产学研结合,这就需要政策引导,其中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就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生物产业是高科技产业,其中会遇到很多技术问题,解决这些技术难题必须靠人才。可现在很多很优秀的人才进不了市场、进不了产业,因此要制定政策鼓励他们去创业,而现实的情况是技术的“胳膊”扭不过资本的“大腿”。   中国科学院广东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陈凌:   优化政策扶持“大树型”企业   生物产业要更好更快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企业来实现,我国生物技术正处在一个跨越发展的前期。企业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实际上政府是最大的资源,而政策一定意义上可以比喻成阳光、雨水、肥料。   政府在制定生物产业发展政策的时候,可以通过分析研讨IT行业成功的案例,将它们的成功经验适当借鉴到生物产业中来。生物产业高风险、高投入、周期长,决策者要有长远眼光。我们国家现在生物医药企业很多,但很多是资产很少的小企业,这些企业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比较艰难。政策作为阳光、雨水、肥料,要选择培养、扶持那些可以成为大树的企业。从农业上讲,杂草有时候长得比大树还快,最后却是浪费了资源,所以政策确实需要进一步优化。生物产业的发展只要政策好了,在很多具体的细节上,科学家、企业家会做得更好。   生物芯片北京国家研究中心主任程京:   国产创新产品呼唤政府采购政策   我们国家的政府采购现在还没有真正的细则,因此在政府采购方面,中国企业做起来非常难。政府采购涉及到税收等方面的问题,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印度制定了10年不收税的政策,对个人和企业都不收税。不收税后,印度就发展起来了,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在销售方面,我们目前基本上是靠自己在拼,如果政府采购能够跟进的话,局面肯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我们现在要占领市场真的很艰难,要覆盖全中国,还要出口其他国家,企业家大多是自己花钱到处飞。我曾经接待过丹麦、德国等国家驻华使馆的科技参赞,他们主动向我们介绍他们国家在生物产业有什么企业,主动帮助他们本国企业寻找合作商机。我认为,如果国家把驻外大使馆利用好的话,可能真的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给中国生物技术企业帮大忙。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如果能在政府采购等政策方面得到国家强有力的支持,少数几个企业就可以将中国的生物产业支撑起来。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助理黄建始:   学会科学地投资健康   发展生物产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的健康。但是,有证据显示我们还不会科学地进行健康投资。例如在控制传染病方面,比硬件更重要的软件不受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只报销大病,这似乎在客观上鼓励农民把小病拖成大病……   为什么不会科学地投资健康?原因有5个:第一,公共卫生与宏观健康投资决策往往根据短期需求来进行,不是依据长期的研究成果。第二,公共卫生与宏观健康投资决策常常围绕危机、热点问题和利益集团的关注点而进行。第三,卫生领域的政策研究基本上集中在医疗保障、医疗机构改革和社区筹资与组织等方面,较少开展公共卫生政策研究。第四,公共卫生资料不系统、不全面,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很少。第五,公共卫生和宏观投资决策者没有认识到循证医学决策的重要性,也没有掌握循证公共卫生决策的知识和技能。科学地投资健康需要做到16个字:思维转变,体制改革,细节着手,长远规划。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胡瑞法:   抗虫棉推广十年成效显著   通过对转基因抗虫棉商业化生产的经济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我们发现中国已经从转基因抗虫棉的商业化生产中获取了巨大的效益,并将从其他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生产中获得更大的效益。   第一是生产率。仅在批准转基因抗虫棉商业化的情况下,如果40%农户种植抗虫棉,我们国家每年的经济福利是10.97亿美元 如果同时批准转基因抗虫棉和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在40%的农户采用率的情况下,每年国家可以获得52.49亿美元的经济福利。   第二是农民健康。我国从1987年~1995年,每年农民因使用农药中毒的人数呈直线上升。转基因抗虫棉商业化一经批准,农户采用率就迅速提高,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有益于农民健康。相信随着更多的转基因作物批准商业化,对农民健康的影响肯定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是环境。转基因抗虫棉种了10年以后,我们还没有发现棉铃虫的抗性出现问题,相反,随着抗虫棉的广泛采用,显著降低了棉铃虫的种群数量,从而显著减少了农药的总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三元基因公司总裁程永庆:   要制定公平的市场经营规则   生物产业是一个高技术产业,有其本身的内在规律,这个规律需要我们用系统的、发展的眼光去认识。在政策方面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责任分割造成政府相关的政策很难配套实施。如很多比较昂贵的进口医药产品都进了医保,而国内的同类产品尽管价钱便宜却进不了医保。国家价格主管部门在定价上造成国外药品与国内药品的巨大差距。国家支持生物产业发展,政府投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制定公平的市场经营规则。   我对我们国家的生物产业链非常有信心,因为我们有丰富的资源,决定了将来中国生物产业在世界上应有的位置。发展生物产业企业是主体,这就需要我们企业家正确认识和判断市场环境和产业发展规律。我们不仅要掌握很好的技术,还要尊重市场、适应市场,不断地改变市场。在生物产业这个行业,只要对国家有责任感,所有的事情都好解决。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秦启联:   生物农药市场亟待规范   病毒生物农药是一类前景非常广阔的生物杀虫剂,从生产、市场、田间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切实解决其中的关键问题,将会把整个行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和高度。在昆虫病毒生产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我国已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中,加上我们具有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因此大力发展这一产业的优势凸显,必将为保护全球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需要指出的是,现在某些厂家利用人们普遍认同病毒生物农药,但对其了解又不够的现状,炒作病毒生物农药的概念,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例如利用人们对病毒计量概念比较模糊的情况,注册登记病毒含量极低的产品,而实际产品中主要含化学农药。这些假冒伪劣产品严重影响了生物农药的市场声誉。呼吁政府监管部门和执法部门加强市场监管,推广部门加强技术培训,规范病毒生物农药的市场和销售。
  • 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已上报国务院审批
    记者获悉,囯家发改委高新技术司有关人士在今日召开的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上表示,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已上报国务院审批。   随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深入,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生物经济正在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围绕产业链条中生物制药、生物育种等核心内容的一批具备创新活力的生物企业与产业投资不断涌现。   据中证报报道,由发改委牵头制定的《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有望本月内出台。业内人士预计,生物产业将在今年迎来发展的转折点,受益于生物产业发展的企业也将在做大规模的过程中实现升级换代。   在今年6月举行的第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首次得到公布。根据《规划》,未来国内生物产业将围绕七大产业发展方向展开,呈现出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医学、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服务等行业及服务的多元化业态。与此同时,在产业链布局和产业打造上,《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生物育种创新发展》等重大行动计划也有望在今后同步实施,以推动生物产业发展。   中国生物产业发展迅速, “十一五”期间全国生物产业年产值从6000亿元升至1600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速达21.6%。预计到2015年,生物产业产值将超过4万亿元。“十二五”期间,生物产业的发展需求更加迫切,必须加快开发新药、新医疗装备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健康需求。据介绍,生物产业将来更加关键的发展转折点,是重点打造一批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大型企业、一批年销售超过10亿元的大品种。   实际上,生物产业的政策砝码已经进入持续发力的阶段。今年2 月,《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将疫苗列为六类重点发展的生物技术药物产品之一。此外,科技部发布了《“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提出生物医药技术发展的重点发展方向,以培育生物产业链的快速形成,推动生物产业高端化发展。   对于生物产业等新兴战略性产业而言,政府、创投机构、产业基金等各路资本成为撬动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点。以深圳为例,随着超材料产业基地与国家基因库的入驻,当地政府加大对这些行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据深圳市政府规划,“十二五”末期,深圳对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扶持资金累计将超过100亿元以上,产业总规模达到10000亿元以上,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   “生物经济作为新兴产业,正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王建看来,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解码工作转为产业化运作,是生物经济运行的核心。他说:“在以基因为核心的生物经济领域,中国企业存在超越世界其他医药巨头的机会。”
  • 发改委详解《生物产业发展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答记者问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对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发展做出的方向性重大战略部署。去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2020年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更明确的使命和更高的要求,即:“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   生物产业是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继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四个专项规划公布后,近日国务院正式印发《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培育发展生物产业作出了总体部署。贯彻落实好《规划》,对于培育发展生物产业,促进人口健康、粮食安全和推进节能减排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委领导接受了记者采访。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规划》的编制背景和过程。   答:从国际上看,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分子设计和基因操作为核心的技术突破推动了生物产业深刻变革,生物产业内涵日益丰富、外延不断扩展,全球生物产业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期。技术和创新资源的流动推动全球产业格局加速演变,发达国家加快布局,新兴经济体逐步扩大参与分工合作的程度,新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未来几年是我国生物产业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关键时期。   从国内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生物产业取得较快发展,产业规模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投资十分活跃,创新企业大量涌现,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为未来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未来几年,我国生物产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一是我国面临日益严峻的人口增长和老龄化趋势,健康保障需求不断增长。二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绿色食品、优质环境将提出更高要求。三是随着经济发展,我国面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严峻形势,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生物产业提出了迫切要求。   综合国内外形势,随着我国市场需求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升,生物产业具备了加速发展的基础和环境。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我国生物产业将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要加速发展我国生物产业,必须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行业管理机制突出问题,加速形成完善的市场准入政策法规体系,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和新业态的壮大 必须加快解决研究开发与产业发展脱节问题,解决产业发展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具有创新活力的小企业群体的问题,形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国际竞争力。   《规划》编制主要经历了确定框架、集中编制、征求意见与修改完善三个阶段。   1、确定框架阶段。2011年初,经有关部门推荐,成立了由相关领域、相关方面高层次专家组成的文件起草组。在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中央管理企业和各地发展改革委全面总结《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关于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落实情况的基础上,文件起草组汇总相关资料和数据,深入总结、分析国际上主要国家生物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我国生物产业发展优势和问题、“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生物产业发展思路和重点等,经多次与有关部门和专家共同讨论,形成了《规划》(框架)。   2、集中编制阶段。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文件起草组按照《规划》(框架)确定的思路,集中进行《规划》编制研究。在此过程,起草组听取了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投融资机构、重点企业、产业园区等方面专业人士的相关意见,并反复讨论修改,形成了《规划》初稿。在此基础上,起草组将《规划》初稿进一步征求了部分国家生物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的意见,并进行修改完善,形成了《规划》(征求意见稿)。   3、正式征求意见与修改完善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规划》(征求意见稿)送有关部门、有关行业协会、有关中央管理企业和各地方发展改革委征求意见。共有49个单位和9位专家反馈了约100条意见。根据反馈意见,文件起草组进行了修改完善。之后,召开了国家生物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对《规划》进行了论证。根据论证意见,文件起草组再次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了《规划》(送审稿)。   问:《规划》定位和编制《规划》的原则是什么?   答:《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有关内容的深化和细化,是今后一段时间引导我国培育发展生物产业的总体部署,是指导地方和行业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突出了生物产业阶段性发展特征,明确了发展方向、发展目标、标志性重大任务等,提出了重点领域发展的行动计划,以及强化组织实施的具体措施。   按照上述定位,《规划》编制体现了以下原则:一是充分贯彻体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加强与《“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有关规划的衔接,体现宏观性和指导性。二是重点突出近期的目标和任务,并适当展望“十三五”,体现阶段性和针对性。三是明确相关领域的行动计划、国家引导产业发展的具体举措和政府推动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体现操作性和引导性。   问:《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生物产业相关内容保持基本一致。   《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面向健康、农业、能源、环保等领域的重大需求,以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产业内生发展能力为主线,把握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坚持企业主体作用,着力优化政策法规体系,营造产业创新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现代生物产业体系和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生物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根据目前的发展现状,《规划》提出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四个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高品质发展的原则。这是针对提升我国生物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而设立的原则。高品质发展就是要发展高性能、高效益的生物技术和产品。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我国生物产业已经奠定了一定基础,具备了发展高品质产品的条件,这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二是坚持企业主体地位的原则。这是针对加速我国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需要而设立的原则。生物产业发展驱动力既来自市场也来自创新,在发展中能否取得优势,取决于创新效率。未来发展,要把市场需求作为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导向,只有通过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发挥企业在资源整合、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作用,才能提高创新效率、促进产业形成良性循环。   三是坚持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原则。这是针对部分产业链核心环节薄弱从而制约产业向高品质发展的问题而设置的原则。未来发展,要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形成结构完整、各环节协同、具有主导发展能力的产业体系,必须着力发展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化发展,形成内生发展能力。   四是坚持国际化发展的原则。这是针对生物产业知识技术密集,大规模高效生产客观需要开展全球创新合作和市场开拓的情况而设置的原则。未来发展,只有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弥补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人才、技术、资金不足等问题,提高国际化程度,才能加速生物产业发展。   问:《规划》提出了哪些具体的发展目标?   答:《规划》提出以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产业内生发展能力为主线,以建生态、打基础、立体系、育优势和促应用5个方面为主要任务,围绕2020年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总体目标,分别从结构布局、创新能力、规模质量、发展环境、社会效益五个方面制定了具体目标:   一是结构布局更加合理。未来几年是我国生物产业加快发展中高端产品的关键阶段。目标是重点领域实现全面发展,新业态健康成长,重点区域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身特色与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   二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生物产业是一个高度依赖于创新的产业。目标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主要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重明显提高,获得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大幅增多,境外授权专利数量显著增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得到广泛应用。   三是规模和质量大幅提升。这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要求之一。目标是2013—2015年,生物产业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生物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10年翻一番,工业增加值率显著提升。   四是发展环境显著改善。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政策环境的依赖度上升。目标是形成较完善的生物新产品、新技术市场准入、价格形成、市场监管等管理体系,建立鼓励创新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激励政策体系,完善行业公共服务、生物安全保障和产业统计等服务体系。   五是社会效益加快显现。生物产业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重要问题的战略产业,社会效益是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标是对改善人口健康、保障粮食和能源安全、促进绿色增长、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的作用明显提升。   把这些目标进一步聚集,就是要实现产品技术性能领先、质量过硬、生产工艺先进、经济性能好、知识技术密集的高端产品的高品质发展,以大幅提升生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问:《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是什么?出于什么考虑?   答:考虑到近几年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服务是发展热点,新业态不断出现,发展潜力巨大,因此,《规划》在“十一五”国家提出的五个重点领域基础上,从生物医药中单列出生物医学工程,新增了生物服务,即明确了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服务七个重点领域。   《规划》针对生物产业每个领域发展的具体状况,分别提出了相应的重点任务。   1、生物医药。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是保障我国人民健康的需要。生物医药目前是生物产业的主体部分,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涌现,产业规模迅速扩大。《规划》提出,以开发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和现代制药新工艺技术为重点,强化先进技术规范的推广应用,积极推动行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物、中药等,做强生物医药产业。   2、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是生物技术、材料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业,也是满足我国人民预防、诊断、治疗、手术、急救、康复等医学和个人保健的市场需求产业,已成为国际投资热点。《规划》提出,一是有效整合优质资源,推动产学研医深度结合,克服核心部件的设计和制造能力瓶颈,建立高效的医疗器械产业链,推动高性能医学装备规模化发展。二是推动仿生医学、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与生物技术的融合,加快新型高生物相容性医用材料研制和产业化,加速发展高附加值植介入材料及制品。三是加快发展以生物分子诊断技术及其芯片为基础的体外诊断试剂和仪器,推动我国诊断试剂产业的发展。   3、生物农业。发展生物农业是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增收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规划》提出重点发展生物育种、农用生物制品、海洋生物资源等重点任务。一是提升生物育种核心竞争力,大力开发主要农林动植物的高产、优质、多抗、高效新品种,加速推进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的集成应用,完善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生物种业技术体系,大力发展高端产业群。二是强化生物兽药与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等农用生物制品的研发与产业化,促进农用生物制品的标准化高品质发展。三是加快开发海洋特有的生物资源,大幅提升海水养殖新品种开发能力,加快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应用,提高海洋水产综合加工技术及其加工废弃物资源高值化利用水平。   4、生物制造。发展生物制造是我国制造业转变生产方式,面向绿色、低碳与可持续经济发展的需要。“十一五”期间,生物制造产业快速发展,部分产品在国际上具备较强竞争力。《规划》提出,一是加快推动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化学品与新型发酵产品的规模化发展,提高生物基产品的经济竞争力。二是围绕传统工业过程的绿色转型升级,加强生物催化剂、工业酶制剂的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推进绿色生物工艺的应用示范,初步形成生物法绿色工艺体系,提高经济发展的绿色水平。   5、生物能源。发展生物能源是我国开拓清洁能源、缓解能源短缺、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需求。《规划》提出,一是充分利用宜能荒地建设生物液体燃料非粮原料的多元化供应体系,突破预处理技术、低成本水解糖化关键技术瓶颈,加速生物质燃气合成燃油催化剂等研发和产业化。二是大力推广生物燃气和成型燃料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加大对大型成套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建设城乡一体化的供应体系。三是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生物质发电技术和成套设备,建设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生物质发电示范工程,形成生物质发电原料收集体系、装备研发和产业化体系以及相应管理体系。   6、生物环保。针对生物环保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正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情况,《规划》提出,以水污染、大气污染、有机废弃物治理和受损生态系统治理与修复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性能生物环保材料和生物制剂,推广高效生物监测、治理、修复及废物利用等成套技术工艺及装备,推动产业规模扩大。   7、生物服务。生物服务是生物技术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加速生物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是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规划》提出,大力发展服务于生物产业的合同研发和委托制造,提升高端实验仪器、生物试剂和实验动物等公共技术专业化服务能力,努力培育生物产业延伸服务,加强生物产业专业中介服务,促进生物服务新业态发展壮大。   问:《规划》提出了哪些行动计划?选择原则是什么?   答:实施行动计划是培育发展生物产业的重要举措。《规划》根据七个领域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11个行动计划。确定行动计划的原则,一是针对产业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或重大问题,体现对相关重点领域的基础性和重大引领作用,充分体现产业的发展方向 二是目标明确,任务清晰,确保“十二五”期间可以顺利完成 三是与《“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大创新发展工程衔接,有利于重大创新发展工程进一步细化和深化。   1、在生物医药领域,围绕支撑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需求,重点实施生物技术药物发展、通用名药品高品质发展和中药标准化3个行动计划,形成先进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形成一批高品质、规模化、标准化和国际化发展的重点产品,培育一批大型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做强做大。   2、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围绕高端化发展的目标,重点实施高性能医学装备产业化行动计划,建立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协同开发、设计、集成制造等在内的产业链发展联盟,培育若干具有创新发展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建立相关标准和评价体系,实现高性能医学装备的规模化发展。   3、在生物农业领域,围绕提升生物育种和农用生物制品产品竞争力的需求,重点实施生物育种创新发展、农用生物制品发展2个行动计划,形成国家生物育种和农用生物制品产业支撑体系,创制一批重大新品种,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保障我国种业安全,促进农用生物制品产业发展。   4、在生物制造领域,围绕绿色与可持续经济发展的需求,重点实施生物基产品发展和生物工艺应用示范2个行动计划,实现一批重要生物基产品的非粮原料生产,形成年产百万吨级生物基材料、千万吨级生物基产品的生产能力,推动一批新型工业酶制剂上市,形成规模化应用的示范性生物工艺技术,促进绿色工艺推广应用。   5、在生物能源领域,围绕克服生物质液体燃料发展瓶颈的需要,重点实施生物液体燃料产业化行动计划,实施纤维素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商业化示范工程,与同类化石能源产品相比具有价格竞争力 实现生物液体燃料与化石燃料一体化调配、供应与流通。   6、在生物环保领域,围绕改善生态和发展产业的需要,重点实施环保用生物制剂发展行动计划,推动一批环保用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7、在生物服务领域,考虑到生物信息是健康服务、新药研发、生物育种、生物资源保护等领域的发展基础,重点实施生物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建设国家生物资源与生物信息技术网络体系,形成面向生物产业的信息服务能力。   问:《规划》提出的政策保障措施有哪些?如何把《规划》实施落到实处?   答:国家颁布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内容涉及许多方面的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为了体现《规划》完整性,增强操作性,《规划》针对未来各重点领域面临的共性问题提出了六条保障措施。一是完善准入政策,促进创新创业 二是实施需求激励,强化市场拉动 三是完善创新激励,促进持续发展 四是重视人才培养,强化团队建设 五是加强资源管理,保护生物安全 六是加强统筹协调,确保规划落实。   为强化落实,《规划》要求,要建立健全推动生物产业发展的协调机制,加强宣传,统一思想,加强协调配合,调动社会和企业资源,形成合力促进生物产业快速发展。明确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协调,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生物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等重大任务的部门分工方案,加强规划与国家相关科技专项等的衔接,强化规划对年度计划执行和重大项目安排的统筹指导。强调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及时开展后评估,针对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提出解决办法,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明确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组织实施生物产业发展各项行动计划,加快研究出台有关政策措施,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建立中央与地方信息沟通平台,形成高效协同机制。要求各地区要根据当地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现状,科学确定生物产业发展定位,出台政策措施,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强化产业链分工和区域协作配套。   《规划》发布是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一个新里程碑,指明了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主要任务。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关心下,我国生物产业一定能够快速发展,形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造福于人民。
  • 第三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在长春举行
    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吉林省人民政府等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今天在长春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吉林省省长韩长赋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主持。本届大会聚焦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产业政策、基地建设以及体制机制、技术创新等核心问题,全面展示了我国生物技术研究与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促进了生物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卫生部部长陈竺向大会发来贺信。韩启德在贺信中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物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由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危机还在继续,各个产业都面临严重的困难,然而生物产业确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很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韩启德表示,目前,我国生物产业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央高度重视生物产业的发展,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将生物产业列为实现重点跨越的重要领域,但我国要实现这一领域的真正突破,还需要广大生物产业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陈竺在贺信中说,当前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经正式启动实施,要实现人人享有卫生服务的伟大改革目标,相关科学技术和产业支撑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为支持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大会组委会主席、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杨胜利院士在致辞中说,我国生物技术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比较理性的发展阶段,并初步形成了工业、农业和医药三足鼎立的局面,生物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韩长赋在致辞中介绍了吉林生物产业的发展概况,并表示在加快吉林振兴发展的进程中,将把发展生物产业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来全力推动。 第三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期间,将举办高层论坛及10个专业论坛、院士专家恳谈会、大型专业展览以及科技成果推介、项目洽谈签约、银企投融资对接、科企技术需求对接、国家基地建设座谈会等大型活动。数十位院士专家和权威机构领导,将围绕生物产业发展形势、发展战略、前沿技术、节能减排、金融支持、质量体系建设、传媒与产业发展以及国际合作等主题发表精彩演讲。生物产业百家重点企业展、生物技术成果展以及科普展等活动将与大会同期举办。2000多项生物技术成果、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和投融资项目将在大会期间发布。
  • 深圳每年拿5亿元促生物产业发展
    本报讯(记者刘传书)8月13日,深圳市政府原则通过《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及配套的《促进生物产业振兴发展政策》。该市每年将拿出5亿元设立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生物产业发展,到2015年争取成为世界知名、国内领先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年销售收入将达到2000亿元、成为高技术支柱产业,同时培育3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百亿的龙头企业。   根据《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市生物产业销售收入预计达到900亿元,开发3个以上针对重大疾病、具有全球专利保护的创新药,3个以上跨领域、多系统集成、具有全球专利的新型生物医疗设备产品,培育1家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25家左右超10亿元的企业、120家左右超亿元企业 到2015年,力争生物产业年销售收入达2000亿元,并成为该市高技术的支柱产业,同时开发的创新药和新型生物医疗设备产品都将达到5个,培育3家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50家超10亿元的企业、200家超亿元企业,初步建立生物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产业组织体系、政策法规体系、行业管理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成为国内外生物产业基地。   《规划》明确未来该市将实施生物医疗设备、组织工程与干细胞、体外诊断检测产品、生物药、化学药、中药、生物农业和生物环保等8个产业的重点突破专项。还将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产业集聚推进工程和国际化拓展工程,形成一个位于坪山新区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和市高新区生物产业集聚区等多个产业集聚区。为确保《规划》实施,配套的《促进生物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提出,市政府将每年拿出5亿元设立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积极承担生物产业领域国家、省级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或承担国家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建设任务并在深圳实施的,专项资金将予以最高1500万元的配套支持 对自主创新生物产品研究或者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予以最高800万元资助 每年还将安排不低于300万元资金分别用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标准工作。
  • 我国加快生物产业发展已具备多项有利条件
    “总体来看,我国加快生物产业发展已经具备许多有利条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高层论坛演讲中表示,但“我们与生物技术强国仍有较大差距。我国生物产业基础研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5年左右,产业化的差距在15年以上”。   冯飞在演讲中表示,总体来看,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已经具备许多有利条件。 第一个有利条件就是中国的研发能力。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在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工程、生物芯片等科学前沿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在超级杂交水稻、生物育种、转基因植物等研究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动植物克隆技术日臻完善,废水处理新兴反应器和新工艺的开发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一些生物技术的公共研发平台初步形成; 第二,中国生物技术的产业化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第三,我国生物资源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大概拥有25万种生物物种,12800种可以药用的动植物资源,已经了收集了32万种农作物种植资源,具有十分珍贵的人类遗传的资源。至今已收集了300多个加细样本,建立了全球保有量最大的农作物种植资源库,与亚洲最大的微生物资源库; 第四,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人才具有广泛的国内外基础。我国目前从事生物技术研发的人才超过4万人,国外有10万过留学生从事生物科学、生命科学已经相关领域的研究。   “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生物产业的技术、人才和基础是高技术领域当中差距最小的之一,而且生物资源丰富,是最有希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领域。如果利用好这一历史机遇期加速发展,我国完全能够成为生物产业的强国。”但他也强调了我国生物产业的很多制约因素和亟待克服的问题,“总体来看,我们与生物技术强国仍有较大差距。我们这个部门的估计,生物产业的基础研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5年左右,产业化的差距在15年以上,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他认为,我国的主要问题在于: 第一,自主研发能力弱。全球生物技术专利当中,美国占了59%,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仅占了5%,我国已批准上市的328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中只有21个不同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 第二,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我国生物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结构趋同,导致了利润低,积累能力弱,难以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第三,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率低。全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普遍不到15%,西部地区不到5%; 第四,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在医药市场流通领域秩序混乱,药品的招标采购不规范,生物能源等领域技术规范和产品的标准不系统,技术产品的市场尚不成熟,与生物产业相关的科研创新体制,医药卫生体制,投融资体制,差别的评价机制,产品的定价机制,转基因市场的准入制度,政府的采购制度、企业评价制度等领域的改革滞后,难以适应大规模产业化的需要; 第五,还存在着生物资源流失和外来物种的重大隐患。   面对这些制约因素和问题,他在报告中也提出了建议: 第一,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进一步重视生物产业。我国要借鉴他国的经验,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制定生物产业的发展战略,国家有必要集各方之力,重点推动生物产业发展,制定“国家生物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从一般的产业规划上升到国家规划; 第二,突出重点和超前部署一批关键核心前沿技术。针对我国健康农业、能源、环保、工业等领域当前的发展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优选一批成熟度高的项目,加快产业化,重点推动关键技术的创新。同时超前部署一些生物产业的前沿技术,作为下一代技术的原始创新; 第三,提升生物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包括建立创新联盟,支持企业的能力建设和公共研发平台的建设,采取既注重供给侧激励也重视需求侧激励的双向激励的政策,促进中央和地方的创新平台的共建; 第四,推动相关要素向生物产业基地聚集; 第五,打造高效的生物产业链; 第六,培育发展一批优势的生物企业。特别是鼓励龙头企业收购兼并一些小企业,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共同创新的“江河体系”。
  • 生物技术药物产业是我国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
    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在我国一直作为获取未来科技经济竞争优势的重要领域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发改委先后批准发布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和《“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等多项政策,明确了生物产业作为战略性高新科技产业的显著地位,为生物技术药物产业的发展打下深厚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生物技术药物大规模产业化阶段的快速发展期,生物技术药物产业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将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切产业核心技术的先进性是以关键参数的指标来表征的,而关键参数必须经过计量测试才能准确评价和有效控制。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能否得到突破,关键是对应的核心计量测试技术能否得到突破。对生物技术药物产业而言,准确、可比的计量测量技术是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更是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健康发展、质量与效益提升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   生物计量科技是生物技术药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   作为当前世界公认的四大国家质量技术基础之一,计量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是科研、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基础保障。单从产业角度而言,计量覆盖产品创新、生产、质量检验、流通等各个环节,通过推动关键参数有效评价和控制,对产业全溯源链、全寿命周期、全产业链的发展均产生主要推动作用。因此,计量是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效率不断优化,并最终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对于生物技术药物产业来说,其产品特性决定了必须依靠有效的计量测试工作才能实现持续发展。一方面,生物技术药物的结构特性容易受到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且分离提纯工艺复杂,生产过程中每一环节或制备条件的改变均可能影响生物技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合理性,因此其质量控制体系是针对生产全过程,采用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等手段而进行的全程、实时的质量控制。另一方面,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和生产过程涉及大量精细、微量的技术操作及仪器使用,每一步测量与控制的偏差,都可能造成最终结果的失败和重大的经济损失,甚至给人员和生态安全带来危害。所以,准确、可比的测量技术是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我国的未来发展战略也决定了必须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物产业计量工作。对我国而言,生物科研成果、产品质量要想得到国际承认、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在国际统一的生物计量标准之上开展生物技术药物科研活动。因此,为了支撑我国生物技术药物产业蓬勃发展,生物技术药物的计量工作目前已成为国家计量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中提出,“构建以国家级机构为龙头、区域性机构为基础、企业及社会检测资源为补充的检验检测体系”,同时指出“要构建产业发展急需的计量测试平台,形成满足需求的有效测量和溯源能力,健全高端分析仪器量值溯源体系,构建满足国内需求并与国际接轨的国家计量基标准和量值传递体系”,可见,在参考产业特征的基础上,国家新时期的战略规划也要求生物技术药物产业计量工作的快速发展。   国家对生物技术药物产业计量的发展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家接连发布相关政策,从制定发展规划、构建服务体系和成立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多个方面不断加强对生物技术药物产业计量工作的重视。在发展规划方面,2013年3月,国务院发布《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要求在生物医药领域达到“量传溯源体系更加完备,测试技术能力显著提高,国家计量科技基础服务平台(基地)、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区域发展计量支撑体系等初步建立,计量服务与保障能力普遍提升”的发展目标,为生物技术药物产业计量测试的长期发展建设奠定了基础;2021年,国务院新发布《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在之前规划的基础上特别提出生物技术药物计量的发展规划,从国家层面更加细致地规划了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服务体系构建方面,2018年,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地政府将生物技术药物相关计量标准建设工作纳入当地政府考核,从标准建设角度完善了计量服务体系;除此之外,国家还发布了《注册计量师职业资格制度规定》和《关于构建区域发展计量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等多项政策,分别从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和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推动计量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生物制药产业发展中的计量测试技术瓶颈   目前,我国在生物制药领域的计量和技术标准化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全产业链测量技术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制药全产业链的测量技术标准被视为保护药品安全有效的“防护墙”。制药工艺过程中测量技术标准的完善与否是工艺水平、分析技术、人员素质等综合实力的体现,测量技术标准的发展水平也是国家药品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然而目前我国制药全产业链的测量技术标准却遭受诸多问题的困扰,普遍存在测量方法落后、专属性不强、不能准确测定有效成分、不能真实反映杂质含量等问题,标准老化问题较为突出。   研发与生产衔接不利。生物医药产品从基础研究、实验室研制到中试和规模化生产,再到产品投放上市,要经历漫长的产业化周期,是一个涉及多环节、多主体的复杂过程。因此,如何实现产业化过程中各环节、各主体的有效衔接、协调发展,是生物医药产业提质增效所面临的难题。据统计,我国在生物技术药品研发领域中“上游开发”仅比国际水平落后3~5年,而“下游工程”却至少相差15年以上。在研发阶段没有有效运用标准化技术引领和衔接产业化,导致研发与生产脱节、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商业落地之路十分艰难。   计量服务能力滞后于产业发展。当生物医药企业乘着智能制造与数字化工厂的浪潮快速变革的时候,计量却依旧遵循着送检和现场计量两种陈旧模式。当前的计量管理模式是经授权的层级管理模式,金字塔式的计量管理模式造成了计量标准建立效率降低,而市场是以技术为先发展的,不断涌现出新的计量测试需求,计量标准建立的实效性明显滞后。此外,计量服务模式陈旧、人员分工零散、满足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无法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计量测试难题。本应作为技术引领、基础保障的计量服务却落在了产业发展之后。   创新产业计量科技,打破产业技术壁垒   生物技术更新快,科技含量高,标准更新快,谁掌握了技术标准,谁就掌握了先机和话语权。计量是生物技术药物产业的支柱技术之一,是支撑产业变革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   深入对接产业需求,提供精准计量服务。构建先进的生物技术计量测试体系应以生物技术药物产业的计量需求为导向,重点关注单抗克隆药物、重组蛋白药物、新型疫苗等产业重要领域在提质增效方面的计量难点,研究出具有产品特质的量值传递技术和关键参数计量测试技术。在此基础上,将计量技术服务有机融入到生物技术药物产业的全产业链、全溯源链、全生命周期的生产活动中,确保量值准确应用,以此撬动产业提质增效。   开展科研攻关,填补产业计量空白。建立生物测量量值传递与溯源体系,为高校、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提供可靠的生物技术测量方法、标准(参考)物质等技术支撑;同时,为相关企业提供生物设备校准测试,保障检验结果准确、可靠,是大力发展我国生物技术药物产业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是生物技术药物产业产品质量的有力保障,是我国生物药物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首要前提。   助力企业提高标准,提升产业国际影响力。通过突破一系列高准确度的大分子表征技术难关,制定出国际认可的生物产品关键参数计量标准和参考方法,助力于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标准,提高企业对计量检测的重视程度,帮助企业切身参与国际计量交流合作,培养形成双边及多边互认能力,促使国产生物技术药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迈入国际市场。   以精准计量为特色,营造科学严谨的优质产业环境。完善的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是国际公认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是提升供给质量的技术支撑,是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计量科技是量值精准的最基本保障。通过构建生物技术先进计量测试体系,打造产业计量测试服务平台,体现科学严谨的产业环境,将有助于吸引生物医药高端企业聚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业集群。   以计量推进国际互认,加快产业国际化步伐。计量是国际公认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计量互认制度是国际通行的贸易便利化工具,在促进各国间贸易畅通、减少贸易壁垒、增进各国互信和促进经济一体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大力发展生物计量测试技术,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更加完善高效的国际计量互认服务和技术支持,助力企业在更高水平上开展国际合作,提升生物医药领域的计量国际互认能力和水平,助力我国生物医药产品和中国制药品牌的国际化发展。   搭建计量测试开放平台,助力产业提质增效。紧密围绕药品的全生命周期,紧扣生物医药产业研发、生产、流通、使用、服务等全产业链环节,打造服务地区辐射全国的创新生物计量测试平台和开放实验室,建成具有国际资质及科技水平的生物医药研发、检测、国际认证平台,帮助企业提升研发水平和效率,节约研发成本。   创新产业计量模式,推进量值传递扁平化。以计量量子化为契机,积极推进计量服务模式扁平化的创新升级。将计量标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使量值溯源链条更短、速度更快、测量结果更准更稳。着力开展产业远程计量和标准物质的创新研究及推广应用,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计量技术结合,嵌入芯片级量子计量基准,或以标准物质的形式将计量标准置于产业一线,实现异地仪器的远距离自动校准、传输数据、出具证书报告,避免量值传递带来的不确定度的逐级放大,实现不确定度的一步到位,有效缩短量值溯源和传递的时间。
  • 发改委首度揭秘生物产业规划
    明确七大发展方向   6月28日至30日,第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在江苏泰州举行。正在等候国家有关方面审核的《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的神秘面纱,在该大会上得以解开。   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在现场介绍了我国“十一五”期间生物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十二五”的主要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据介绍,近五年来,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快速,在生物医药、生物农药等方面出现规模迅速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行业不断出现兼并重组,集中度显著提升的新特征。并涌现出一批超过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大型企业和一批年销售超过10亿元的大品种。产业投资活跃,创新企业不断涌现,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在已经到来的“十二五”阶段,我国生物产业迎来更加关键的发展转折点。连维良透露,“十二五”期间,生物产业的发展需求更加迫切,必须加快开发新药、新医疗装备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健康需求。   据悉,《规划》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在会议上首次公布。   《规划》提出,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到2015年我国应形成特色鲜明的生物产业发展路径,对经济发展贡献显著提高。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为2020年成为国民支柱产业奠定坚实基础。为此,我国生物产业在“十二五”期间要形成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规模和质量大幅提升,发展环境显著改善、社会效益更加显现等五大目标。   为实现我国生物产业的高品质发展,《规划》还指出,必须围绕七大产业发展方向。一是围绕生物医药高品质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生物医药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管理能力,化药、中药的新工艺开发和产业化 二将围绕突破生物医学工程核心部件瓶颈制约,促进医学工程设备高端化发展,诊断、治疗手术康复等保健市场需求 先进体外诊断产品 三是围绕加速生物农业成果推广,大力发展生物育种产业 四是推动绿色生物技术规模化应用,构建生物制造产业体系 五是开辟生物能源多元化发展 六是加快生物环保工艺运用 七是培育市场需求,培育生物服务新业态。   值得关注的是,“十二五”期间为推动生物产业的发展,除了组织实施《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生物育种创新发展》等重大行动计划,还将进行“完善准入政策”、“诚信制度建设”“实施需求激励,强化市场拉动,扶持创新企业开拓市场”“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如财税优惠措施,成立一批针对不同阶段的创业投资机构,开辟绿色通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债券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对生物产业提供融资支持,引导担保机构提供融资征信服务”、“加强资源管理,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等重点工作专项。
  • 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年出台
    本报从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科技部等多部委获悉,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7月底将上报至国务院。规划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生物育种上升至最重要位置。这意味着规划出台后,生物领域转基因研究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国家对生物农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要比‘十一五’大很多。”知情人士对本报说。   上述人士透露,到去年底为止,包括中央财政投入、地方财政投入、企业的配套投入在内,中央实施转基因专项投资规模已经达到260亿元,“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大力支持。   生物育种首当其冲   2007年4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了《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这是我国第一次将生物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产业进行整体规划部署。   当时对生物产业的界定范围主要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就是按照上述定义和范畴进行研究编制的。对于生物产业范围的排序,政府和专家方面给出的是生物医药排在第一位、生物农业排序第二。   不过,本报获悉,在《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生物农业被提到了第一位。   事实上,在6月2日开幕的“中国生物科技与产业发展论坛”上,科技部副部长王伟忠的发言就暗示了这样的信息。他在介绍今后我国生物科技与产业发展的八个重点领域时表示:一是加强生命科学前沿技术的研究 二是加速推进农业生物技术,培育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 第三才是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技术。   新规划明年出台   生物产业是战略新兴产业其中重要的一项,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从一开始起草就广受业界关注。《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同样如此。   据前述知情人士讲,政府方面从去年夏天就开始着手筹备《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决策层曾多方听取意见,进行了广泛调研。在此基础上,去年9、10月份,发改委牵头组织7个领域的47位经济、科技专家,向中央高层做了3次汇报。   去年11月初召开的首都科技界大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表长达1.2万字的讲话,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出了深入阐述,并明确把新医药、生物育种产业纳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据本报了解,由发改委牵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文件起草组今年初正式成立。起草小组的成员由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20个部委或单位负责人组成。文件分量之重不言而喻,很多人将“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称为“下一个4万亿”。   但与“4万亿”计划本质不同的是,此次投资计划明确指向的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   此前,曾有官员和专家对媒体表示,《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于6月前上报国务院,分析人士也预测,该规划有可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之前出台。据本报记者了解,目前发改委方面正在征询专家意见,修改后的规划将上报国务院。规划将在明年两会之后,“通过人大表决通过,才会正式出台”。   事实上,规划编制的同时,实际层面的推进已经开始部署。最直接的表现是,去年8月17日,国家农业部首次颁发两种转基因水稻、以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迈出了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的最关键一步。   与其他一些新兴产业相比较,从“十五规划”开始,国家发改委就把生物种业作为现代农业示范工程、高技术产业示范工程来抓,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资金支持、政策支持。   具体到发展转基因研究方面,像农业部围绕转基因重大专项,作为重中之重,由部长亲自上阵挂帅,作为转基因重大专项的第一责任人,不断加大力度。前述知情人士称,原来转基因专项投资计划是160亿,到去年底为止,包括中央财政投入、地方财政投入、企业的配套投入在内,中央实施转基因专项投资规模已经达到260个亿,“‘十二五’生物产业规划中,转基因重大专项实施会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大支持力度”。
  • 我市生物产业成立首个标准化工作组
    【深圳商报讯】(记者 刘金玉)我市生物产业在标准化领域的第一个工作组昨天成立,将为我市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领域标准,引领我国乃至世界生物领域标准化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昨天,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会展中心召开。大会授予深圳华因康科技有限公司为组长单位,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为副组长单位,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等11家单位为组员单位。中国科学院北京生物物理研究所院士陈润生、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院士赵国屏、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和平等我国生物领域的权威专家为工作组顾问。 据悉,生物产业是深圳着力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深圳这片自主创新的土壤上,已经孕育出了一大批生物领域自主创新成果,并有一批企业已成长为我国生物医药领域自主创新的龙头企业。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的成立,将为我市建立健全生物产业技术标准体系提供一大助力,进而提升深圳乃至全国生物产业链的构建,填补生物方法检测标准领域的空白。 会议透露,为了更好地推动生物产业走向高端化、国际化,我市还将根据生物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生物产业产学研联盟计划,加快推进生物产业产学研联盟建设,规范市场的准入和竞争秩序,培育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提供更有效的政策和技术支撑。(作者:刘金玉)
  • 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待审 产值达3.6万亿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医药处处长李宏近日对记者表示,《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目前正等待国务院最后的讨论,待讨论通过后公布。《规划》预计生物产业产值到“十二五”期末将翻番,相关产业将将迎来持续高速增长期。   2015年产值将达3.6万亿   李宏表示,《规划》预计生物产业产值到2015年将达3.6万亿,较2011年产值1.5万亿增长一倍以上。而根据此前科技部发布的《“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质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等领域将是生物产业的发展重点。   据了解,在“十一五”规划中,疫苗、诊断试剂、创新药物和生物医学工程等作为重点扶持的专项,并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而在新的生物产业规划中,除了对原有的扶持专项延续和拓展外,还会加强对于创新类疫苗、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药物等创新类制药领域的扶持力度,上述领域未来将获得更多的税收优惠、政府扶持基金和技术支持。   目前,国内诊断试剂行业增速在全球已处于领先地位,在提倡早诊断早发现疾病的趋势下,疫苗行业有望获得较快发展。而基因工程药物由于拥有多项化学药物难以替代的特点,特别是重组蛋白药物克服了生物源性提取蛋白药物杂质多、质量控制不稳定的缺点,未来也将获得大力支持。   政策措施力挺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李宏指出未来生物产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主要是在目前正在加速的医疗支付方式改革和日趋严格的控制卫生费用增长趋势下,“十二五”期间要实现生物产业产值继续翻一番面临许多挑战。   卫生部医疗监管服务司司长张宗久指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有三分之一病人死于不合理用药,不合理用药不但降低了治愈效果,也带来了大量不合理卫生费用支出,未来要继续严格不合理用药的治理。有分析师表示,上述许多领域都和生物产业直接相关,未来生物产业如何应对变局仍需企业思考。   据悉,工信部已联合有关部委出台了生物医药工程产品发展专项和蛋白药物与疫苗专项等措施,支持相关领域研发,但由于申报项目要求必须完成三期临床检验,因此目前满足要求的项目国内并不多。“未来应思考出台更多有效支持产业发展的措施。”李宏表示。
  • 7月,共襄中国生物产业大舞台
    p   人福医药集团、联影医疗、华大基因、药明康德、金域检验、武汉健民、华因康生物、璟鸿万方堂、马应龙药业、丹纳赫集团、东阳光药业、赛默飞世尔科技等多家生物医药行业著名企业早已在幕后为大舞台的献演进行多种谋划,全力出击,准备在2016年演好生物产业的十三五开年大戏。 /p p   那中国生物产业大舞台在哪? /p p   2016年7月5-7日,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生物产业引领转型”为主题的 strong 第九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暨首届“中国光谷”国际生物健康产业博览会 /strong ,就是多家企业摩拳擦掌,准备大展身手的大舞台。 /p p   大会凭借其最全面的政府支持、最丰富的人才资源、最前沿的技术成果、最新的企业需求、最权威的政策解读、最丰富的宣传平台获得各大企业、行业领军人物的青睐。 /p p   本届3万平米的展览面积,将展示 strong 精准诊断、创新生物医药、智慧医疗、医疗器械、现代农业、生物研究与分析、绿色生物解决方案、生物产业基地八大行业高精尖领域 精准邀约20,000余海内外专业观众 /strong ,力求达到产品与目标受众高效对接 前8届大会的有口皆碑,助力本届大会向高端化发展。 /p p   同期,大会第一天的千人高层论坛,由陈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林念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陈章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三位高层的开幕讲话为标志正式拉开大会序幕 以生物产业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还有:中国疫苗产业大会、中国国际创新生物药高峰论坛,疾病生物治疗论坛,体外诊断技术与临床应用论坛,中国生物医药冷链管理高峰论坛等十多个精品会议 已邀请到如高福院士(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沈倍奋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李青(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魏于全院士(四川大学副院长)、陈志南院士(第四军医大学细胞工程研究中心)、周宏灝院士(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程京院士(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生物医药工作委员会理事长)、胡豫(武汉协和医院副院长)、陈启宇(复兴医药执行董事、副总裁)、王学海(人福医药董事长)、闫凯境(天士力制药集团董事长)等89位行业领军人物,届时将吸引3000余企业高层决策者听会。 /p p   人福医药集团、联影医疗、华大基因、药明康德、金域检验、武汉健民、华因康生物、璟鸿万方堂、马应龙药业、丹纳赫集团、东阳光药业、赛默飞世尔科技等多家生物医药行业著名企业早已在幕后为大舞台的献演进行多种谋划,全力出击,准备在2016年演好生物产业的十三五开年大戏。 /p p   那中国生物产业大舞台在哪? /p p   2016年7月5-7日,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生物产业引领转型”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暨首届“中国光谷”国际生物健康产业博览会,就是多家企业摩拳擦掌,准备大展身手的大舞台。 /p p   大会凭借其最全面的政府支持、最丰富的人才资源、最前沿的技术成果、最新的企业需求、最权威的政策解读、最丰富的宣传平台获得各大企业、行业领军人物的青睐。 /p p   本届3万平米的展览面积,将展示精准诊断、创新生物医药、智慧医疗、医疗器械、现代农业、生物研究与分析、绿色生物解决方案、生物产业基地八大行业高精尖领域 精准邀约20,000余海内外专业观众,力求达到产品与目标受众高效对接 前8届大会的有口皆碑,助力本届大会向高端化发展。 /p p   同期,大会第一天的千人高层论坛,由陈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林念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陈章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三位高层的开幕讲话为标志正式拉开大会序幕 以生物产业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还有:中国疫苗产业大会、中国国际创新生物药高峰论坛,疾病生物治疗论坛,体外诊断技术与临床应用论坛,中国生物医药冷链管理高峰论坛等十多个精品会议 已邀请到如 strong 高福院士(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沈倍奋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李青(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魏于全院士(四川大学副院长)、陈志南院士(第四军医大学细胞工程研究中心)、周宏灝院士(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程京院士(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生物医药工作委员会理事长)、胡豫(武汉协和医院副院长)、陈启宇(复兴医药执行董事、副总裁)、王学海(人福医药董事长)、闫凯境(天士力制药集团董事长) /strong 等89位行业领军人物,届时将吸引3000余企业高层决策者听会。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5/insimg/6b0e391c-c373-409e-bfd7-982cb6fa5f87.jpg" title=" 1.jpg" / /p p & nbsp & nbsp & nbsp 找对您的生物产业市场发展平台,为您的企业注入技术、资本、人才、市场资源等活水, /p p 加快推进生物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 /p p 预注册赢好礼,活动全面火热开启!点击直接进入注册界面! /p p 现大会展览剩余展位有限,有预定需求,欢迎立即联系组委会! /p p 组委会联系方式 /p p 电话:021-5185 3595 /p p 邮件:bioind@bmapglobal.com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大会邀请函: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5/insimg/8eb80643-bd2c-4df9-bcd3-38182ffc7424.jpg" title=" 2_副本.png" / /p p 网站: a href=" http://www.bio-industry.org.cn" target=" _self" title=" " www.bio-industry.org.cn /a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br/ /p
  • 中国五大生物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我国进入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生物产业作为我国“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支撑作用。   2008年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 2009年,农作物生物育种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目前,生物技术作为中国重点发展的高技术,已经列入中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国的生物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开始了从跟踪仿制到自主创新的转变,从实验室探索到产业化的转变,从单项技术突破到整体协调发展的转变。   2009年6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中,阐述了现代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生物医药领域、生物农业领域、生物能源领域、生物制造领域、生物环保领域。目前这五大生物产业跟国际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生物医药:增长居新兴市场之首   从世界生物医药产业看,据IMS Health 药品战略组织报告称,北美、欧洲、日本是世界最大的三个药品市场,但对市场增长的驱动已经减弱。世界一些新兴市场包括中国、印度、巴西等增长正猛,正在以12%~13%的年增长率,成为世界药品市值量的主要来源。   报告还显示,新兴市场对于全球药品市场增长的贡献,在2001年仅为13%,但IMS预测,到2011年将上升至33%,2020年将达到50%,新兴市场的市值也将达到4000亿美元。   在这些新兴市场中,除日本以外的亚太地区药品市场总体增长13.3%,居各区域市场增幅之首,销售额占全球药品市场11%的份额,合计为783亿美元。其中,中国、韩国和印度的增长分别达到25.7%、10.7%和13.0%,可见,中国在新兴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2009年上半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生物医药制造业增幅稍有落后,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766.6亿元,同比增长17.8%。中国生物技术制药单一企业目前最大年销售额不足5000万美元,与美国Amgen公司相比销售额不足其0.4%,可见中国的生物技术制药企业还比较弱小,还要加大发展力度。   生物农业:转基因植物研究与国际同步   中国生物农业的重点领域是生物良种选育,包括农作物和畜禽水产良种,动物疫苗和药物。   据农业部统计,目前中国动物产业产值已超过1.3万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而发达国家占60%~70%。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转基因植物研究与国际基本同步,在发展中国家属领先地位。到2009年5月,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办公室共批准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987项。   中国登记的生物农药品种达到140种 登记注册的生物农药生产企业大约200多家,已经形成10多个产值超数亿元、粗具规模的一批现代生物农药创新企业。   在生物肥料、疫苗与酶添加剂等方面取得了成效,有些已实现产业化。如高效固氮耐氮工程菌、饲料用植酸酶生产工艺达国际领先水平,饲料用酶制剂年产量约5000吨,生产厂家约40家。畜禽药物、生物兽药、使中国基本控制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疫病发生。   生物能源:起步晚、发展快   生物能源指由生物质转变而成的能源。当今最重要的生物燃料是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   中国从2002年开始燃料乙醇的试点,目前已经成为继巴西、美国之后的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和消费国。2007年中国燃料乙醇产能达160万吨,目前燃料乙醇的消费量已占汽油消费量的20%左右,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五省及湖北、河北、山东、江苏部分地区已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替代普通无铅汽油。2010年中国燃料乙醇产量将达到500万吨/年,乙醇汽油使用率达50%以上。   近年来,中国加快生物柴油的开发力度,2006年-2007年中石油、中粮油、中海油等企业已经完成了生物柴油的中试,开始进行大规模、大生产建设。据统计,2007年底,中国生物柴油行业年产能超过300万吨。现有产能1万吨及以上的生物柴油企业有26家,以每吨柴油7000元计算,产值在3亿元以下的有13家,3亿元~ 10亿元之间有12家,10亿元以上的有一家。2010年中国生物柴油产量将达到200万吨/年。   生物制造:正在形成产业   生物制造业包括采用微生物细胞、生物酶以及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学和细胞融合为生物技术制造业。制造的产品主要是大宗化工产品,包括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和化学品等。   美国2007年提出“生物质多年项目计划”,目标是达到“10年内减少汽油消费20%”。欧洲开发一系列工艺将生物质原料部分取代传统的石油炼制,生产能源和化学品,实现节能减排、提高石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目前,一些国家研发出成熟的生物制造技术,如巴西利用丰富的甘蔗糖发酵生产燃料乙醇,每升仅为25美分。   目前,中国生物制造业已经进入工业化阶段,正在形成产业。中国对于生物制造的发展应解决“与人争粮、与地争粮”的问题。开发农业以废弃物为原料发酵生产的燃料酒精、生物材料、大宗化工产品等生物制造产品。同时改造现有生产菌种,减少微生物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提高原料转化为产品的转化率。   生物环保:14000亿的带动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就非常重视生物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国际上许多环境生物技术成果已进入商品化、产业化阶段。   中国环境问题不容乐观,在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公害。环境生物技术作为一种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技术,在世界各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中得到优先发展和应用。中国“十一五”期间,环保投资达到14000亿元,国家在水环境、固体废弃物、清洁生产等生物环保产品的开发与生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加速了中国生物产业个领域的研发进程。   三步走实现生物技术强国   当前,我国生物产业发展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我国要实现生物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使中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为技术积累阶段,力争2010年完成。生物技术研发整体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领先地位,论文数量达到世界前六位,专利数量进入世界前六位。生物产业总产值达到8000亿元,其中现代生物产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   第二步为产业崛起阶段,力争2015年完成。生物技术研发整体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论文和专利总数达到世界前3-4位,农业生物产业进入世界前3-4位,医药生物技术产业进入世界前6-8位。   第三步为持续发展阶段,从2020年开始进入持续发展阶段。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整体达到世界先进国家水平,成为世界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顶尖人才聚集中心和主要创新中心之一,生物产业总产值达到25000亿元~30000亿元,占当时GDP的7%~8%,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 杭州发布合成生物产业利好政策!
    2023年9月7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支持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重点支持合成生物产业的发展。措施自2023年10月9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8年12月31日,由市经信局负责牵头组织实施,资助(补助、奖励)经费由第一牵头单位负责落实。本措施与本市各级其他同类政策有重叠的,按照“从优、就高、不重复”的原则予以支持。本措施所列资助(补助、奖励)标准,均为最高标准,资助(补助、奖励)资金由市和各区、县(市)按财政体制共同承担。  支持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为加速提升我市合成生物领域的研发创新水平,构建合成生物“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集聚”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完善合成生物产业生态体系,打造合成生物领域的产业集群创新高地,抢占合成生物产业发展先机,特制定本措施。  一、适用机构和重点支持领域  本措施适用于已依法登记注册,从事合成生物相关领域研发、生产、服务等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行业组织等。  本措施重点支持基因组合成与组装、底盘细胞构建、菌种计算设计、高通量基因合成及筛选、人工合成和使能、生物元器件库设计构建、DNA数据存储、催化软物质、无细胞合成生物体系构建、蛋白质设计、酶工程、代谢工程、低碳生物制造、生物育种、生物信息分析、个性化诊断和治疗、全新剂型及高端制剂等合成生物技术的研发和服务 应用合成生物技术开发的高端生物原料药、生物药用辅料、新型疫苗、基因治疗药物、细胞治疗药物、全新结构蛋白及多肽药物、植物药、中药活性成分、罕见病药物、生物基材料(含高端精细化学品、工业酶制剂等)、生物芯片、生物类医疗美容原料及制品、化妆品新原料、生物食品营养原料、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转基因作物等产品 应用于生物发酵、分离和纯化等关键环节设备的生产制造。  二、提升合成生物创新研发能力  (一)鼓励承接国家、省重点科技专项。对获得“合成生物学”“绿色生物制造”“生物大分子及微生物组”“生物安全技术”“科技攻关重点项目”“颠覆性技术”等国家、省重点专项或课题的承担单位,按国家、省实际到账资助经费的25%给予资助,资助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二)加强研发经费资助。对经认定的合成生物企业,当年研发投入超过1000万元的,经评审按研发投入的10%给予资助,单个企业每年资助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三)支持开展技术交易活动。鼓励开展合成生物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技术交易活动。对国内高校、科研院校、新型研发机构应用技术交易平台实现的合成生物技术交易活动,按不超过其年度输出技术合同交易额的5%给予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鼓励合成生物企业应用技术交易平台输出和吸纳技术成果,按年度累计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交易额每新增500万元奖励1万元,年度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单个企业一个年度只可作为技术合同的一方申报)。(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四)夯实创新研发基础。支持合成生物相关单位打造国家级合成生物技术战略平台,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基地、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各部委认定的各类创新载体。(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三、促进合成生物产业集聚发展  (五)谋划布局未来赛道。支持钱塘(新)区、萧山区和西湖区等合成生物重点发展区合理布局合成生物技术产业,争创合成生物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推动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西湖大学合成生物学与生物智造中心、中国科学院医学所医用合成生物学中心、浙江工业大学生物有机合成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 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材料、医疗美容、化妆品等未来赛道,引导合成生物产业集聚发展。(牵头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  (六)支持生物材料产业化。对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进行相关登记的生物原料药和生物药用辅料,登记号状态由“I”(未激活)变为“A”(激活)的产品给予最高10万元资助 对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证的生物原料药和生物基材料,每个产品给予最高30万元资助,单个企业每年累计资助金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对生产生物原料药、生物药用辅料、生物基材料的企业,当年营收首次超过1亿元、2亿元、5亿元,分别给予最高10万元、20万元、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进档的奖励差额)。(牵头单位:市经信局)  (七)支持生物类医疗美容产品产业化。积极发展肉毒杆菌素、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冻干纤维、透明质酸医用修复敷料等医疗美容药械。对获得国家药械注册证书并进行产业化的,医疗美容药品每个品种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三类医疗美容器械每个品种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二类医疗美容器械每个品种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产品获证后3年内生产并形成销售的,在每年保持增长的基础上,按年度新增销售额,每增加1000万元给予不高于50万元奖励,单个企业每年累计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牵头单位:市经信局)  (八)支持化妆品新原料的研发生产。对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或备案并成功纳入《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年版)》的化妆品新原料,经核准后每项给予最高30万元资助 对从事化妆品研发生产的企业,通过注册程序获得特殊化妆品产品注册证(不包含染发剂、烫发剂等化妆品),每个品种给予最高10万元奖励。单个企业每年资助(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牵头单位: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管局)  (九)鼓励生物育种产业发展。支持生物育种前沿技术应用,对进入生产性试验、获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产品,每个产品分别给予最高20万元、50万元奖励 对应用合成生物转基因技术并通过国家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每个品种给予最高60万元奖励 对通过省级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每个品种给予最高30万元奖励。单个企业每年奖励额度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牵头部门: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  (十)加大合成生物特色园区建设支持力度。充分结合合成生物产业空间规划,重点布局钱塘(新)区、萧山区和西湖区等地区发展合成生物特色园区。鼓励多种投资主体开展合成生物标准厂房建设,经认定的市级特色园区建设2万平方米以上标准厂房的,市级财政对其所在区、县(市)给予投资总额不高于20%的资助,由各地对投资主体给予相应奖励。鼓励各区、县(市)和市级特色园区入驻企业组建或聘请专业的合成生物特色园区运营团队或公司进行园区运营与管理。(牵头单位:市经信局、市财政局)  (十一)推动重点领域项目产业化落地。对经认定应用合成生物技术且实际投资总额达2000万元的产业化项目,按不高于实际投资总额(不含土地、厂房、旧设备,含新设备、GMP标准厂房装修等)的30%予以资助,资助金额最高不超过1亿元。(牵头单位:市经信局)  (十二)支持生物制造总部企业发展。大力引育生物医药、生物材料、医疗美容、化妆品等领域头部合成生物总部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杭州总部企业,对经认定的总部企业,按有关规定享受用地“带项目条件”出让、科技研发资助等优惠政策。(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投资促进局)  四、健全合成生物生态服务体系  (十三)重点支持合成生物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基因测序合成公共服务平台、生物元器件设计平台、合成生物设计与自动化平台、重要菌种及细胞株保藏与开发平台、药物发现平台、小试服务平台、中试放大基地、概念验证中心、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实验室等经认定的市重点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按照不高于其核定新增研发设备、软件等投入的30%予以资助,资助金额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经认定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合成生物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的(服务双方须无投资关联情况),根据技术合同和服务绩效等,给予其不超过技术合同金额10%的创新券补助,单个平台每年度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十四)加大对专业论坛等活动的支持力度。重点打造杭州品牌的国际合成生物专业论坛等活动,对举办合成生物专业论坛等活动的,给予单个活动承办方最高300万元资助。(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投资促进局)  (十五)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建立完善多层次合成生物产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申报国家和省、市级人才计划、定期组织举办专场招聘活动等方式支持企业招引合成生物学相关领域高端人才,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培养具备产业级研发能力的高端人才,评选合成生物产业领域工程技术领军人才,授权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人才自主评价,打造一支面向产业端的卓越工程师队伍。落实高层次人才在人才落户、住房保障、医疗保健、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保障政策。(牵头单位:市委人才办、市经信局、市人力社保局)  (十六)加强基金和融资担保支持。支持杭州科创基金通过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天使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专项引导基金,加大对合成生物产业的投资力度,发挥政府产业基金投资引导作用和市融资担保集团融资增信功能,通过市区联动、基金赋能、降低保费,重点支持合成生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高应用研发能力、新产品的生物制造能力等,完善合成生物产业发展金融支持体系。(牵头单位:市国资委、市财政局)  (十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数据库、法律信息库和专家库,加大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维权援助力度。同步引进优质律所等专业服务机构,加强对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法律法规辅导。(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十八)加强合成生物产业要素保障。合成生物重点发展区负责对每年的产业用地指标和产业用房指标予以量化,市级对合成生物重点企业的用地需求予以优先保障。对经认定的合成生物特色园区,加快推动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依法简化环评办理流程。(牵头单位: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此前7月,杭州市经信局印发了《关于支持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对合成生物创新研发、产业化、特色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等制定了多项奖励和资助政策,最高达1亿元。8月,杭州市环保局出台了《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实验室级生产及相关产业环评制度改革方案》,简化实验室级生产环评审批流程。  2023年,杭州还发布重磅创投文件,提出由市政府主导、整合组建杭州科创基金、杭州创新基金和杭州并购基金三大母基金,由其参与投资N支行业母基金、子基金、专项子基金等,最终形成总规模超3000亿元的“3+N”产业基金集群。3000亿基金集群重点支持以五大产业生态圈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生物医药。  “政策好”已成为生物医药领域众多参与者对杭州的评价,作为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增长空间巨大的核心城市,杭州正在以“快狠准”的政策为切入点,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加速跑。
  • 国务院印发《生物产业发展规划》
    2012年12月29日,国务院印发《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全文如下 [国务院关于印发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2〕6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2年12月29日 生物产业发展规划   生物产业是国家确定的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推进我国生物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编制本规划。  一、现状和形势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生物技术和产业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对发展生物产业作出部署,作为获取未来科技经济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国推动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已有30多年的历史,“十一五”以来,国务院批准发布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和《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大力推进生物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产业化,一批生物科技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治疗性疫苗与抗体、细胞治疗、转基因作物育种、生物能源作物培育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人用高致病性流感疫苗、分子诊断试剂、超级水稻、聚乳酸等一批创新产品得到推广应用,产业化项目大幅增加,市场融资、外资利用和国际合作取得积极进展,生物产业产值以年均22.9%的速度增长,2011年实现总产值约2万亿元,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产业初具规模,出现一批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大型企业和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大品种,我国在生物技术研发、产业培育和市场应用等方面已初步具备一定基础。当前,我国面临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食品安全保障、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挑战,为保障人口健康、粮食安全和推进节能减排,亟需加快新型药物、作物新品种、绿色种植技术、生物燃料和生物发电、生物环保技术、生物基产品等开发培育和推广应用。同时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生物产业还存在行业管理机制不健全、市场准入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科研与产业结合不紧密、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具有创新活力的小企业群体等突出问题,在发展过程中将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加快推进生物产业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面向健康、农业、能源、环保等领域的重大需求,以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产业内生发展能力为主线,把握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坚持企业主体作用,着力优化政策法规体系,营造产业创新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现代生物产业体系和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生物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高品质发展。加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加快生物科技创新,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及知识产权,逐步提高原创能力。大力发展新产品和新业态,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高附加值产业链。强化先进质量管理理念,推广先进质量标准,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企业主体地位。营造促进企业创新的良好环境,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激励企业开展重大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和推广应用。  坚持产业链协同发展。增强生物产业基础和共性技术对新业态、新产业的支撑能力,增强重点领域上下游配套能力及重点领域间的协调发展能力,大力促进专业化分工合作,支持发展延伸服务,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整体协调发展,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和层次。  坚持国际化发展。把握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针对生物科技创新、新业态发展与金融创新结合紧密的特点,积极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推动优化配置全球生物技术、人才、资本、市场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积极鼓励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不断提高竞争力和国际化发展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我国生物产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显著增强,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到2020年,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具体目标包括:  结构布局更加合理。生物产业重点领域实现全面发展,新业态健康成长,重点区域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身特色与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主要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重明显提高,获得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大幅增多,境外授权专利数量显著增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得到广泛应用。  规模和质量大幅提升。2013—2015年,生物产业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生物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10年翻一番,工业增加值率显著提升。  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形成较完善的生物新产品、新技术市场准入、价格形成、市场监管等管理体系,建立鼓励创新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激励政策体系,完善行业公共服务、生物安全保障和产业统计等服务体系。  社会效益加快显现。生物技术和生物产品得到广泛应用,生物产业对改善人口健康、保障粮食和能源安全、促进绿色增长、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的作用明显提升。  三、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一)突出高品质发展,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  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增强产业竞争力为目标,组织实施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等行动计划,通过完善新药研制基础支撑平台和共性技术平台、开展产业化示范应用、加强先进技术规范推广应用和完善医药管理体制机制等,全面提升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管理能力,加快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物、中药等新产品与新工艺开发和产业化,增强区域支撑配套能力,积极推动行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2013-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推动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投放市场,形成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提高生物医药产业集中度和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  1.大力开展生物技术药物创制和产业化。促进疫苗升级换代,重点推动新型疫苗(包括治疗性疫苗)研发和产业化。加速治疗性抗体等蛋白质和多肽药物的研制和产业化,促进核酸类药物发展。加快长效注射剂、非注射给药系统等新型制剂技术及产品的开发。促进血液制品综合利用水平的升级,支持重组血液制品的研制和产业化。发展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新技术与装备。支持抗体规模生产、新型生物反应器和佐剂等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生物技术药物高品质规模化发展。建设生物技术药物发现、评价、检测、安全监测等公共技术平台,完善生物技术药物产业体系。推动我国生物技术药物的质量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生物技术药物企业和产品通过相关国家或国际组织的认证,提高产品国际市场份额。专栏1 生物技术药物发展行动计划 目标   形成支撑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的先进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一批多功能、符合国际标准的生物技术药物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主要内容   支撑体系建设:与科技重大专项衔接,建立国家人类重大疾病相关基因资源库、支撑生物技术药物研发和生产检验的菌株库、细胞库和毒株库;建设生物技术药物细胞表达和产业化研发平台、生物技术药物检测和表征共享技术平台、动物细胞培养产品的安全检测平台。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生物技术药物安全监测体系。  产业化示范:依托企业建设多功能、符合国际标准的生物技术药物生产基地,建设治疗性抗体药物、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新型疫苗产品的产业化示范工程,突破一批规模化生产、制剂、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促进一批新品种投放市场,开展国际资质认证,形成示范效应。  政策配套:优化审批程序,强化生物技术药物监管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物技术药物纳入医疗保险产品目录相关政策。   2.推动化学药物品质全面提升。围绕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神经和精神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需求,加速化学创新药物的产业化,高品质开发通用名药品,开展基本药物临床使用综合评价。重点推进缓释、靶向、长效等新型制剂研发和关键工艺技术产业化,鼓励新型辅料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应用先进的生产管理规范,提高我国制剂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制剂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推进绿色制造和过程控制等新技术的应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强化我国原料药在国际市场的优势地位。提高产业集中度,完善国际认证服务体系,完善特色化合物库、测试和评价共享平台等创新支撑体系。 专栏2 通用名药品高品质发展行动计划 目标   与科技重大专项衔接,形成通用名药品原料药和制剂质量提升和国际化支撑体系,实现一批药品的高品质规模化发展,推动一批制剂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 主要内容   支撑体系建设:建设杂质样品库和药用原、辅料数据库;建立综合质量评价实验室,建设微乳、脂质体、缓控释等新制剂关键技术平台,建设已上市药品品质提升关键技术平台。  产业化和国际化示范:建设一批符合国际标准的集约化制剂和药用辅料生产基地,开展绿色生产工艺和先进控制技术的应用示范,推动一批产品通过国际认证,带动全行业制剂品质提升。扶持一批国家基本药品目录产品的高品质生产,保障临床需求。  政策配套:研究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药品招标机制,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升药品品质,推行药品原、辅料登记备案管理制度,建立药品参比制剂遴选指南和目录。   3.提高中药标准化发展水平。以中药标准体系建设和推广应用为核心,加速规范化中药材基地建设,推动道地中药材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无公害规范种植,促进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建立健全中药材种植(养殖)、加工、运输的工艺标准、质量标准和操作规范,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中药材现代质量控制体系。加大中药制药过程的关键技术开发和推广,提升装备制造水平。打造一批从原料药材到药品的中药标准化示范产业链。加快作用机理明确、物质成分可控、临床疗效确切、使用安全的中药品种的开发,培育现代中药大品种。 专栏3 中药标准化行动计划 目标   形成中药标准化支撑体系,推动一批重点产品的标准化。 主要内容   支撑体系建设:建设常用中药材的基因库、标准实物库、化学成分库和指纹图谱库,构建质量检测技术平台。  重点产品标准化示范:建设中药材无公害种植与产地规范加工、中成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标准化的产业链;开展中药溯源检定和过程控制技术的应用,推动质量提升和标准统一的重点产品示范,建立系统、规范、严格的质量体系,提高中药行业标准化水平,促进中药国际化发展。  政策配套:对质量标准提高、用药安全显著改善的中药,研究制定优先纳入医疗保险目录等优惠政策。   (二)突破核心部件制约,促进生物医学工程高端化发展。  围绕预防、诊断、治疗、手术、急救、康复等医疗、家庭和个人保健市场的需求,组织实施高性能医学装备产业化行动计划,支持以优势整机制造企业牵头带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大力推进生命科学技术与数字化、新材料等技术交叉融合,重点研发核心部件、基础材料和关键技术,发展高性能医学装备、高质量组织工程植介入产品和康复产品、先进体外诊断产品,显著提高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年产值达到4000亿元,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培育一批高端化发展的生物医学工程制造企业。  1.推动高性能医学装备规模化发展。有效整合优质资源,推动产学研医深度结合,优先发展高性能医学影像、放射治疗、活体检验、体外诊断等医学装备及核心部件的设计和制造能力,促进高分辨率、低剂量、多模态、数字化和一体化的医学影像装置的产业化发展。推动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全数字医疗集成系统、远程医疗系统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大力推进精准、微创外科和放射治疗中虚拟仿真、精确定位、智能反馈、光学成像等新型技术和装置的产业化,促进无创、低负荷、穿戴式等先进医疗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和应用。推进生理监测、生命支持、血液净化、物理治疗、家庭保健等新型数字化生物医学工程产品高品质、规模化发展。发展先进的医疗器械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力。   专栏4 高性能医学装备产业化行动计划 目标   建成先进医疗器械特色发展产业链,建立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协同开发、设计、集成制造等在内的产业链发展联盟,培育若干具有较强创新发展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主要内容   高性能医疗设备:大力提升正电子发射探测、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平面换能器等核心关键部件专业生产能力,形成正电子-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仪(PET-CT)、磁共振成像仪(MRI)、医用加速器(MLA)、内窥镜(ES)、超声成像仪(USI)等高端医学装备的核心部件和整机生产能力;发展新一代微创、无创和全科诊疗设备与检测设备、外科手术器械和机器人。  医院数字化系统和远程医疗装备:加快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融合应用,加强医院数字化系统、远程医疗系统、个体健康信息管理系统等关键技术的研制和产业化,提供集成化、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  新型通用医疗仪器设备:推动生物传感器等新技术的应用,研制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体外诊断系统、医疗仪器和康复器械。  政策配套:研究建立大型仪器诊断服务社会化的管理机制,鼓励开展租赁、托管等新型商业模式。完善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技术审评体系、安全性评价、第三方评估机制、临床试验管理法规和相关标准,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安全推广使用。研究制定鼓励性定价、医疗保险等政策。   2.加速高附加值植介入材料及制品的产业化。推动仿生医学、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与生物技术的融合,促进新型高生物相容性医用材料的研制和产业化。开发以药械结合、分子设计学为技术特征的植介入体设计和制作关键技术及其精密加工装备和生物反应器,推动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及相关医疗器械的产业化发展。针对血管、关节等疾病置换、修复的不同临床治疗需要,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涂药支架、人工瓣膜、骨修复材料、人工关节、人工皮肤等医疗器械产品,加快临床应用推广,扩大我国植介入医疗器械的产业化发展规模。加强技术集成,支持新一代残障人员医用康复辅具的研制和生产。  3.大力发展新型体外诊断产品。围绕早期筛查、临床诊断、疗效评价、治疗预后、出生缺陷诊断等需求,开发高通量、高精度的检测仪器、试剂和体外诊断系统。加快发展分子诊断、生物芯片等新兴技术,加速免疫、生物标志物、个体化医疗、病原体等体外诊断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可现场快速检测的血液、生化、免疫、病原体等体外诊断仪器及试剂的制备技术,促进规模化生产。建设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和产业化平台,加强原料酶、诊断性抗体等试剂原料基地建设,构建量值溯源体系及其参考实验室网络,推动我国体外诊断产业的发展。  (三)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增强生物农业竞争力。  围绕粮食安全、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等重大需求,充分发挥我国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优势,加强生物育种和农用生物制品技术研发能力建设,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快开展新品种研发、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完善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农用生物制品标准化高品质发展。推进海洋生物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和综合利用。到2015年,生物农业年工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推广一批新技术与重大新产品,培育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生物农业企业。  1.提升生物育种核心竞争力。大力开发主要农林动植物的高产、优质、多抗、高效新品种,重点推动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棉花、油菜、马铃薯和猪、禽、牛、羊、水产等动植物重大新品种的培育、扩繁与产业化。加快推进分子育种、细胞育种、航天生物工程、胚胎移植等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的集成应用,加快培育推广超高产、多抗、优质专用、易储耐藏、营养强化等新品种。大力发展果蔬、花草和林木等生物育种高端产业群。发展良种繁育、加工与检测等先进规模化生产装备与技术。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生物种业品种研发、繁育与示范,规范种子生产、加工、销售与服务平台,建设市场主导的品种权转让交易公共平台,完善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生物种业技术体系。   专栏5 生物育种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目标   建立国家生物育种产业支撑体系,创制和推广应用一批重大新品种,培育若干龙头企业。 主要内容   支撑体系建设:构建重要农林生物基因信息库、生物育种技术共享平台和国家生物育种基地,面向粮食、林木、畜禽、水产主产区和优势区域,建设新品种选育、规模化繁育、种子加工、营销、推广与品种权交易平台,完善国家生物育种产业技术体系。  龙头企业培育:支持企业与优势科教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种业发展合作关系,培育掌握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  新品种产业化:突破一批分子育种关键技术和装备,加快水稻、玉米、小麦、速生林木、木本油料、猪、禽、牛、羊、水产等动植物重大突破性新品种的选育与产业化。  政策配套:研究完善现代种子(仔)企业扶持政策,推动健全种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估与管理,进一步完善适用于生物农业发展的行政审批制度。   2.加快农用生物制品产业化。加速开发生物菌种新资源,发展规模化发酵培养关键技术与装备,强化农用生物制品的市场准入监管,促进农用生物制品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和高品质发展。加快构建大规模疫苗悬浮培养生产线,促进新型基因工程疫苗产业化,推进动物基因工程疫苗与动物疫病诊断试剂的生产标准化。加快动植物生物反应器核心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基于饲用酶制剂、益生素、抗菌肽、植物提取物等的生物技术产品在生物饲料中的应用。推动高品质植物免疫诱抗剂、生物杀菌剂或杀虫剂、天敌生物等生物农药产品产业化。加快突破保水抗旱、荒漠化修复、磷钾活化、抗病促生、生物固氮、秸秆快速腐熟、残留除草剂降解及土壤调理等生物肥料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瓶颈,提升产业化水平。   专栏6 农用生物制品发展行动计划 目标   建立国家农用生物制品产业支撑体系,创制一批重大农用生物制品,培育若干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主要内容   支撑体系建设:构建生物兽药、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等重要农用生物制品资源信息库、产品研发共享平台和产品孵化基地,完善国家农用生物制品产业支撑体系。  龙头企业培育:支持企业与优势科教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掌握核心技术,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新产品研究与产业化:突破一批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生产关键技术、新工艺和装备,加快新型生物疫苗与兽药、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等重要农用生物制品的产业化。  政策配套:研究完善现代农用生物制品企业扶持机制和产品生产应用补贴制度,健全适用于农用生物制品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   3.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开发海洋特有的生物资源,建设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聚集区,推动海水养殖、综合加工产业和远洋渔业快速发展。积极应用细胞工程和分子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开展种苗繁育和种质创新,大幅提升海水养殖新品种开发能力,加大力度推广应用新产品。加快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应用,发展工业用酶、医用功能材料、生物分离材料、绿色农用生物制剂、创新药物等海洋新产品。建设海洋生物库等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海洋水产综合加工技术及加工废弃物高值化利用水平,加强远洋生物资源探捕开发,提高远洋新品种的利用水平。  (四)提高产品经济性,推动生物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  面向促进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构建生物制造产业技术体系,组织实施生物基产品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推动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化学品、新型发酵产品的产业化与推广应用;组织实施生物工艺应用示范行动计划,大力推动绿色生物工艺在化工、轻纺、冶金及能源领域的应用示范,促进生物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到2015年,生物制造产业年产值达到7500亿元,生物基产品和生物工艺对石油化工原料及传统化学工艺的替代取得重大进展,发酵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1.推动生物基产品的规模化发展应用。加快推动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化学品与新型发酵产品的规模化发展,提高生物基产品的经济竞争力。重点推进非粮生物醇、有机酸、生物烯烃等生物基化工原料的产业化,推动生物基产品及其衍生物在化工行业的应用。提升氨基酸、维生素等新型发酵产品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大力推进生物塑料、生化纤维等生物基材料的规模化发展与应用。加快构建典型生物基产品的产业链,推动集聚发展,初步形成生物基产品规模化发展能力。   专栏7 生物基产品发展行动计划 目标   实现一批重要生物基产品的非粮原料生产,形成年产百万吨级生物基材料、千万吨级生物基产品的生产能力。 主要内容   非粮工业糖产业化示范:推进薯类、秸秆、工程玉米等生物质处理、酶解糖化等高品质规模化制备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建设非粮工业糖产业化示范线,形成非粮可发酵糖的规模化供应。生物基化学品产业化示范:推进微生物工程菌与热化学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建设化工醇、有机酸、生物烯烃及其衍生物等生物基化学品的规模化生产线,提高对石油化学品的经济竞争力。  生物基材料产业化示范:推进生物基材料生物聚合、化学聚合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建设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羟基烷酸(PHA)、生物基热熔胶、新型生物质纤维等生物塑料与生化纤维的产业化示范工程,推广应用生物基材料。  政策配套:建立生物基产品的认证机制,研究制定生物基产品消费的市场鼓励政策,研究农业原料对工业领域的配给制度。   2.推进绿色生物工艺的应用示范。围绕传统工业过程的转型升级,加强生物催化剂、工业酶制剂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培育发展高效的工业用微生物菌种,推动微生物制造产业升级。重点突破生化合成、生物印染、生物漂白、生物采矿等绿色生物工艺关键技术和装备,大力推动生物工艺在化工、医药、食品、纺织、冶金及能源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大力推进先进发酵工艺与装备的应用示范,大幅减少水资源、能源消耗和废水、废气排放,初步形成生物法绿色工艺体系,提高经济的绿色发展水平。   专栏8 生物工艺应用示范行动计划 目标   推动一批新型工业酶制剂上市,建设6-8个规模化生物工艺示范工程,能耗、物耗、水耗和环境污染物排放显著降低。 主要内容   酶制剂产业化示范:建设工业催化剂研发平台与现代化的工业酶生产基地,推动一批工业酶制剂与复合酶制剂新产品上市,提高酶制剂在化工、轻纺等领域的工程化应用能力。  生物工艺应用示范:推进生物工艺技术与装备的规模化应用,建设生化合成、生物印染、生物漂白、生物脱胶、生物制革、生物勘探与采矿等绿色生物工艺示范工程。  政策配套:制定鼓励发展绿色工艺的政策,研究实行工业生产生命周期评估机制和绿色工艺产品补贴机制。   (五)开辟多元途径,促进生物能源商业化发展。  围绕开拓清洁能源、缓解能源短缺、解决“三农”问题等战略需求,积极拓展非粮生物质原料来源和途径,加快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的研发与应用示范,积极推动生物质燃气和成型燃料的规模化应用,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产业,有力推进分布式能源并网标准和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生物能源定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推进生物能源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到2015年,生物能源年
  • 投资1.5亿元 博奥生物产业化基地在成都奠基
    3月24日,投资1.5亿元、由博奥生物有限公司暨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博奥生物”)兴建的“博奥生物产业化基地”奠基仪式在成都国际医学城隆重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奥生物有限公司总裁兼技术总监程京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博奥生物”成立于2000年9月30 日,10余年来,博奥生物致力于以生物芯片为平台的生物技术创新,研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重点产品和创新工艺,形成了年产各类生物芯片配套仪器近千台和年产各类微阵列芯片100多万片的生产能力,目前,博奥生物产品及服务已出口北美、欧洲、亚洲、中东等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之所以落户成都,主要是看中成都的产业大环境以及良好的发展平台。   在建设产业化基地之前,博奥生物已经率先在成都国际医学城设立了成都博奥独立医学实验室,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投资2000万元,已于2009年12月28日正式开始营业。实验室是以生物芯片技术为核心的基因检测与健康评估、临床检验和病理诊断中心,是在成都国际医学城率先建立的一个“产学研”转化典范。   此次奠基的博奥生物产业化基地总投资 1.5亿元,是博奥生物“布局全国”战略中迈出的坚实一步。项目占地面积55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将建成包括独立医学实验室、个体遗传检测服务、研究与开发和生物芯片仪器试剂生产等在内的西南最具规模、最具特色的生物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之一。   博奥生物产业化基地的开工建设,不仅会提升成都生物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高精尖医疗服务品质,同时让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最尖端的基因技术在成都聚焦。也将有助于聚集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对整个成都的大健康产业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   成都国际医学城总规划面积31.5平方公里。是一座国际之城,以国际的视野出发进行定位及规划,顺应国际发展趋势进行产品配置,按国际化水平进行后期运营和管理服务 成都国际医学城,是一座生态之城,通过低密度散点布局、生态化运动生活方式、区域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打造的一个生态健康型的康复疗养基地 成都国际医学城,是一座健康之城,以“健康、快乐”为核心元素,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打造的中国一流的健康产业集群,是健康产业化的完美呈现。成都国际医学城的建立,必将给成都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巨大的发展动力和发展实力,提高成都的医疗技术水平,帮助更多的患者摆脱疾病,恢复健康。   当天,清华大学副校长程建平,清华控股公司党委副书记李艳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奥生物有限公司总裁兼技术总监程京,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奥生物有限公司副总裁邢婉丽、博奥生物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志诚及成都市温江区委书记田蓉、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谢超、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长万雪梅、副区长何敏等政府领导出席了奠基仪式。
  • 兰州将建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
    11月17日,兰州市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暨市委十一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举行的第二天,近20位市领导分别进行大会发言,对兰州市“十二五”发展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内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其中,有令人眼前一亮的真知灼见,还有一些令人振奋的利好信息。   产业:“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进入审核   兰州是我国西北地区生物医药科技产业领域人才、技术和产业都比较集中的地区,尤其在人用疫苗、现代中(藏)药、重离子束生物医学工程、口蹄疫疫苗等领域特色鲜明,形成了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技术、产品群和产业群,产业技术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市委常委、副市长周丽宁说,目前兰州建设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已进入科技部的审核阶段。兰州市将依托兰州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疫苗与诊断试剂、基因工程药、现代中(藏)药、生物与中等产业集群。到2015年,力争基地实现总产值2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85亿元以上,年均递增25%左右,把兰州生物医药产业培育成甘肃省和兰州市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 生物产业打造药企“百亿俱乐部”
    中国政府网1月6日披露,国务院日前印发《生物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生物产业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3—2015年,生物产业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同时,推动医药产业集中度提升,力促形成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   提高医药产业集中度   《规划》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作出重点布局,要求突出高品质发展,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2013-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推动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投放市场,形成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提高生物医药产业集中度和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   生物技术药物创制和产业化将得到进一步扶持。《规划》表示,将优化审批程序,强化生物技术药物监管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物技术药物纳入医疗保险产品目录相关政策 化学药物招标机制也有望完善,《规划》要求研究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药品招标机制,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升药品品质,推行药品原、辅料登记备案管理制度,建立药品参比制剂遴选指南和目录。同时,还将提高中药标准化发展水平,对质量标准提高、用药安全显著改善的中药,研究制定优先纳入医疗保险目录等优惠政策。   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则被提升到与生物医药产业同等重要的层次,并设立了产值目标。《规划》表示,将推动高性能医学装备规模化发展,加速高附加值植介入材料及制品的产业化,大力发展新型体外诊断产品。到2015年,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年产值达到4000亿元,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培育一批高端化发展的生物医学工程制造企业。并将研究制定鼓励性定价、医疗保险等政策。   生物制造业目标产值7500亿   《规划》对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业的发展做出了协调部署并设立了产值目标。至2015年,生物农业年工业产值将达到3000亿元,生物制造产业年产值达到7500亿元,生物能源产业年产值达到1500亿元,生物环保产业年产值达到1500亿元,生物服务产业年产值达到1500亿元。   政策配套层面,《规划》均提出了不同的政策扶持措施。在生物农业领域,制定了生物育种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和农用生物制品发展行动计划,将建立国家生物育种产业支撑体系,创制和推广应用一批重大新品种,培育若干龙头企业,研究完善现代种子(仔)企业扶持政策 在生物制造领域,制定了生物基产品发展行动计划和生物工艺应用示范行动计划,要求建立生物基产品的认证机制,研究制定生物基产品消费的市场鼓励政策,研究农业原料对工业领域的配给制度。   此外,《规划》还表示,将针对生物能源研究建立有利于乙醇汽油和生物柴油产业快速发展的市场准入机制,促进生物能源与传统能源一体化发展进程,并研究完善乙醇汽油和生物柴油的价格形成机制。到2015年,生物能源年利用总量超过5000万吨标准煤。生物环保产业方面,在2013-2015年的产值年均增长将达15%以上,将落实完善支持生物环保企业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强化生物环保产品的质量管理与审批制度。   据介绍,“十一五”以来,生物产业产值以年均22.9%的速度增长,2011年实现总产值约2万亿元。为实现2013-2015年的发展目标,《规划》同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举措,如完善准入政策、促进创新创业,加强需求激励、强化市场拉动,加强资源管理、保护生物安全等。
  • 五洲东方参加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
    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于2010年6月18-20日在泉城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顺利召开。本届大会以&ldquo 创新生物经济环境,培育战略新兴产业&rdquo 为主题,联合社会与政府力量,共同营造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促进生物产业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五洲东方展台 Thermo Scientific 8000 CO2培养箱 Memmert VO200真空干燥箱 在本次大会上五洲东方展出了德国Memmert VO200真空干燥箱和WB14水浴,Thermo Scientific 8000 CO2培养箱,德国Bandelin超声波破碎仪和清洗器,美国WPA BiowaveDNA分光光度计,吸引了很多观众向前询问。 我工作人员在向观众介绍产品
  • 我国生物产业瞄准32个重点领域
    为更好地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公开征求意见稿)》。该目录囊括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139个重点产品和服务领域,其中生物医药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领域共有32个。   据悉,目录中分布于新型疫苗、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品与原料药制造、现代中药与民族药、生物分离介质与药用辅料等制药子行业的重点产品和服务领域共18个。包括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等新型疫苗 抗体类药物、基因工程蛋白质及多肽药物 新型抗感染药物 围绕重大疾病针对中医药临床治疗优势病种的中药新药 新型固体制剂用辅料、包衣材料,新型注射用辅料、药用制剂预混辅料等。此外,分布于医学影像设备、先进治疗设备、医用检查检验仪器、植介入生物医用材料等医疗器械子行业的重点产品和服务领域共14个。包括数字X线机、医学影像设备、肿瘤治疗设备、数字化手术设备、植入电子治疗装置、康复治疗设备、医用检查检验仪器、生化检测仪器、分子检测仪器、植介入生物医用产品、植介入生物医用材料等。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到2015年,我国将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提高到8%左右 到2020年,争取达到15%,使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2010年,这个比例还不到4%。其中,生物产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据10月20日~22日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工业生物技术发展高峰论坛上发布的《2012工业生物技术年度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生物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总产值近2万亿元,2012年预计产业规模有望实现25%的增速。   分析人士指出,该指导目录公开征求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为投资者指明了未来生物产业的投资方向,该目录将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一样,成为政府管理投资项目,制定和实施财税、信贷、土地、进出口等政策的重要依据。
  • 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或本月公布
    近日,卫生部相关负责人透露,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基本上已经获批,有望于本月公布。生物医药尤其是生物仿制药是其中的重点领域,目前国家相关的拨款在70亿元以上。   上月月底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生物仿制药高峰论坛上,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青透露,由发改委牵头制定的《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在数月前已经送审国务院,基本上已经获批,“最近补充过一些名词解释的资料,其他没任何问题。如果没什么意外,11月就将公布。”此外,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和卫生部等多部门都制定了配套扶持政策。   生物药连续多年保持15%增速   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不多的还维持热度的经济引擎之一,根据年初发布的《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所提供的数据,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生物技术药物上市销售,另有400多个品种可能完成临床研究投放市场,在2010年世界前20位的畅销药物中,生物技术药物占到7种。生物技术药物收入已连续多年保持了15%以上的增速,是全部药品销售收入增速的2倍以上。   预计到2020年,全球生物技术药物将占全部药品销售收入比重的三分之一以上。   前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10月24日在“第二届BIO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表示,当前全球经济不容乐观,“负债”、“转型”、“担忧”等字眼时常出现,生物医药作为一项有助于改善人类生命的产业,无疑将成为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在中国老龄化带动医疗服务需求日益提升的大背景下,中美双方共同研究与合作的前景无限。   从国内发展情况看,政策面持续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包括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生物医药863计划、《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以及《“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等,无一例外地都将生物医药纳入重要发展领域。   未来十年生物药或仍由外资主导   目前我国的生物制药行业与化学药一样还是以仿制药为主。据相关人士透露,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结构呈金字塔形,顶部包括中国生物技术股份公司在内的大型企业4家,中部由100多家中型企业组成,底部大多数为小型企业,主要生产普通疫苗、提取类产品或重组类的早期生物制品仿制药,包括人血蛋白、重组干扰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   中国已批准上市的13类25种382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中,只有6类9种21个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其余都属于仿制。   生物仿制药的市场潜力巨大。据EvaluatePharm预测,2015年全球生物仿制药市场规模将增长到100亿美元,2020年更是增长到200亿美元。然而某外资药企研发部门主管对南都记者表示,中国的企业在生物仿制药的研发速度与精度上即使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印度比,也稍显落后。主要是因为目前中国的企业习惯于化学药的模式,而且目前整个制度层面主要还是沿用化学药的思路,再加上生物仿制药要比化学药仿制药的投入成本高,生物仿制药的开发和商业化平均需要投入1000万~4000万美元,传统的小分子仿制药仅需要100万~200万美元。预计至少在未来十年,生物仿制药市场可能还是维持外资唱主角的局面。
  • 中国生物产业步入高速发展期 总规模超万亿元
    日前在山东济南举办的第四届生物产业大会上,汇集和发布生物技术研究成果项目、企业需求项目800余项,现场签约项目29个,总投资金额近240亿元。来自全国各地的3万多人参展,大会为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生物服务等方面的最新技术与产品提供了集中展示的机会。   有关专家表示,中国生物产业潜力巨大、发展迅速,给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添加了新的动力。   在日前举行的北京国际现代农业展览会上,观众在看适合家庭种植的无土栽培蔬菜。   生物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我国的生物产业发展迅速,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信息服务与战略研究部部长王璐说,“生物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我们的优势在于市场较大,且劳动力资源丰富。”   据测算,我国生物产业总规模超过万亿元。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作为生物产业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几乎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同时,我国生物农业中生物技术产品的应用规模及转基因抗虫棉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海洋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生物制品开发等领域已形成产业规模 由于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生物柴油、非粮燃料乙醇、甲醇等生物能源领域吸引了很多企业的投资 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生物服务等一批新兴产业正在形成。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司副司长任志武指出,现今世界生物技术正处于大规模产业化的开始阶段,是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生物产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占领国际经济技术竞争战略制高点的产业创新工程。   王璐说:“国家在逐渐加大对生物产业的扶持力度。而作为新兴战略产业的生物产业,对经济、社会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生物技术产品走进家家户户   “生物技术的产品你能说出几个?”在前些年,也许这个问题还很难回答。但如今,生物医药、生物化肥、转基因食品、用海藻制成的护肤品,还有各种各样的疫苗等,这些生物技术的结晶早已融入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生物产品真的来到我身边了。”当问到是否了解生物技术时,居住在北京市崇文区、刚刚购物归来的小赵,兴冲冲地指着自己的“战利品”说:“面膜、洗衣粉还有这么一大瓶酸奶,很多都有生物活性因子呀。”   吉林省西部通榆县,土地贫瘠,老百姓的收成一直不好。然而从去年开始,这儿的盐碱地上很多都种上了蘑菇。这种由吉林省科学技术厅研究所专门针对盐碱地而研发的食用菌,产量丝毫不逊色于其他地方的产量。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兴奋地说:“用先进的生物科技种植出的鲜蘑,一个菌袋可以出3-4茬蘑菇,一个近千平方米的大棚年产值能达到10万元!”   中美奥达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高峰博士介绍说,随着我国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我国将自主研发一些药品。到那时,老百姓在预防、诊断、治疗阶段会享受到更多的实惠,国内的病人只要花费较少的钱就可以买到与进口药药效相差无几的药品了。   生物产业仍有很大拓展空间   生物产业同其他高技术产业一样,将成为今后拉动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但在快速发展的背后,资金不足、融资困难已经成为许多生物高技术企业面临的瓶颈。   中美奥达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黎志良表示,由于生物产业的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基础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希望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有政府政策、社会资金和风险投资的支持,让生物制药产业得以更健康持久的发展。   2007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将生物产业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八大重点产业之一。举办第四次生物产业大会的山东省将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等七大生物产业,并鼓励生物企业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引导生物产业做大做强,同时还将创造条件吸引境内外创业投资机构投资山东生物企业。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王涛认为,国家这几年确实加大了在生物产业方面的投入,但未来发展中也要注意到基础领域的发展,如生物医药的研究、科技创新等,我国的生物产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王璐表示,我国生物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建立起生物技术创新体系。   生物产业同其他高技术产业一样,将成为今后拉动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但在快速发展的背后,资金不足、融资困难已经成为许多生物高技术企业面临的瓶颈。   中美奥达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黎志良表示,由于生物产业的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基础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希望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有政府政策、社会资金和风险投资的支持,让生物制药产业得以更健康持久的发展。   2007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将生物产业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八大重点产业之一。举办第四次生物产业大会的山东省将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等七大生物产业,并鼓励生物企业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引导生物产业做大做强,同时还将创造条件吸引境内外创业投资机构投资山东生物企业。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王涛认为,国家这几年确实加大了在生物产业方面的投入,但未来发展中也要注意到基础领域的发展,如生物医药的研究、科技创新等,我国的生物产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王璐表示,我国生物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建立起生物技术创新体系。
  • 人才金字塔支撑中国生物产业大国战略
    从以“千人计划”为代表的国家级引智行动到生物技术中长期人才发展专项规划的出台,中国的生物人才计划这盘棋局,正在连点成线,势成围合。   放弃纽约大学教授的美好职位,分子生物学家许瑞明回到了中国,他知道自己要为这一举动付出代价。首先是他的工资会降低,并且要适应北京这个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的生活。但是他无法抗拒帮助建立一个“研究帝国”这样的机会。   “研究帝国”,是我国第一批筹建的国家实验室之一——蛋白质国家实验室。2009年,许瑞明入选了国家第一批“千人计划”。3年过去,他已经成为中国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筹建元勋。   “从前,中国吸引人才的思路是‘只要做得好就进来’,但是现在全然不同了。”许瑞明告诉《中国科学报》,“就像是下围棋,战略布局很重要,先要占据重要的关键点,然后连点成线。”   从以“千人计划”为代表的国家级引智行动到生物技术中长期人才发展专项规划的出台,中国的生物人才计划这盘棋局,正在连点成线,势成围合。   五大培养行动   日前,科技部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下发《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下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中国将建设生物技术人才金字塔,支撑生物技术强国、生物产业大国战略目标全面实现。   “21世纪是生命科学快速发展的世纪,生物技术人才竞争已经成为国际人才竞争的重点之一。”《规划》这样解释其出台的初衷。   而我国生物技术与产业人才现状并不尽如人意。   目前,我国约有4万余人从事生物技术研发工作,与中长期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比,总体数量明显不足,尖端人才缺,创新创业人才少。据统计,从1978年至今,超过58万名的生物技术领域的中国学生到海外深造,但仅有约15万人回国,约占留学总人数的25%。   对此,《规划》提出,未来10年,中国将开展世界顶尖人才、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领军人才、产业人才、生物技术管理人才等五大培养行动。力争到2020年,在生物能源、重大疾病治疗等领域造就3~5名世界顶尖科学家 在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干细胞与组织工程、转基因动植物与克隆动物、神经生物学等方向培养造就30~50名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及若干创新团队 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领域培养造就领军人才300~500名、学科骨干3万~5万名 培养和造就30万名生物产业人才 培养和造就3000~5000名生物技术高级管理人才。   从“引进”到“培养”   利用10年时间打造中国生物技术人才金字塔,尤其是在生物能源、重大疾病治疗等领域造就3~5名世界顶尖科学家,这无疑是一个有野心的目标。   迅速崛起的中国对人才的渴望似乎永不满足。正如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国际人才交流》杂志2012年第一期卷首发表署名文章中所言:“中国正在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实现这个计划,根本靠科技,关键在人才。目前,中国人才资源总量虽然不小,但高层次人才比较紧缺。”   而中国多年来实行的国家引智工程为生物技术人才金字塔的构建奠定了根基。   2008年中国开始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4年来已有1600多名海外留学高层次人才通过这个计划回国创新创业。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曾是“千人计划”倡议者之一。4年前,他与饶毅、陈十一等知名学者联名起草了一份建议书,希望国家实施“引智计划”,用特殊的方案和政策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以生命科学为例,2007年,在美国34个州的研究型大学里面,担任生命科学学科的助理教授、副教授或者教授的华人有2600人,其中教授超过800人。这个数字和1998年相比,增长了15~30倍。这至少证明,中国在海外的人才资源,是世界一流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对中国未来发展意义重大。”施一公说。   “无疑,这些年的‘千人计划’等具体引智行动已经见效了。”美国哈森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韩健告诉《中国科学报》,“从引进到培养,进一步走下去一定会有很好的结果。”   计划,然后行动   《规划》出台后,在海内外华人生物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尽管有评论认为“人才不能够被限时定制”,但关心人才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件坏事。   “不管结果如何,对我们读书人来说都是喜讯。有具体的规划也没有错,既然想做就要有计划,然后才能有行动。”韩健说。   对于支持人才培养的“具体行动”,《规划》提出,对由高层次创新人才领军的科研团队给予长期稳定支持 制定土地使用优惠政策、设立创业启动资金,支持高层次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 在生物技术领域建立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高层次人才的双向交流制度,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模式等。   《规划》特别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不断加大生物技术人才培养资金,多渠道拓宽生物技术人才创业融资渠道,对于初创企业实施优惠税收和贴息政策。   《规划》称,将制定优先支持生物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人才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各级政府不断建立和完善生物技术人才引导资金、发展资金、种子基金、创业投资和银行信贷等多层次、专业化的人才发展创新投融资体系。   《规划》同时明确,将完善生物技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业贷款等办法,进一步完善生物技术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实施扶持生物技术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税收和贴息等优惠政策。   《规划》对于生物技术人才创业的支持受到广泛关注。对此,在生物技术领域有着丰富创业经验的韩健深有感触。   这些年我国引进和培养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不仅代表了世界前沿的科研水平,掌握了本专业的国际先进技术,同时大多活跃在高新技术产业,熟悉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则。“倘若他们所具备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与资本市场能够有机结合,必将能够带动生物产业新一轮发展热点。”韩健说。
  • 深圳市将连续7年投入35亿元打造生物产业
    从今年起到2015年,深圳市每年将集中投入5亿元支持生物产业发展,使2012年生物产业销售收入达到900亿元左右,2015年达到2000亿元左右,成为深圳市高技术支柱产业。同时,深圳将把坪山新区打造为集总部、研发、生产、产业配套和生活配套为一体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昨日,深圳市政府公报正式公布了《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成为深圳近期制定的新能源、互联网和生物产业三大振兴规划中最先公布的产业规划。   7年投入35亿元打造生物产业   在《规划》中,深圳拟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到2012年时,生物产业销售收入达到900亿元左右,培育1家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25家左右超十亿元企业,120家左右超亿元企业,并且开发3个以上针对重大疾病、具有全球专利保护的创新药,3个以上跨领域、多系统集成、具有全球专利保护的新型生物医疗设备产品。到2015年,生物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左右,培育3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龙头企业,50家左右超十亿元企业,200家左右超亿元企业,开发出5个以上针对重大疾病、具有全球专利保护的创新药,5个以上跨领域、多系统集成、具有全球专利保护的新型生物医疗设备产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深圳将把产业发展的重点指向6大领域:生物医疗、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在这6大领域中,深圳还选中了近30项具体的重点发展产业,包括已经被人们耳熟能详的干细胞产品、生物人工器官、新型疫苗、生物药、现代中药、生物保健产品、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生物柴油、生物质发电等。   昨日同时公布的《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政策》透露,深圳将自2009年起,连续7年,市高新技术重大项目专项资金、科技研发资金、技术进步资金每年各安排1亿元,市财政新增2亿元,每年集中5亿元,设立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生物产业发展。另外,深圳市发展改革委、科工贸信委、财政委3个部门将建立深圳生物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生物产业发展协调工作、生物企业认定、享受优惠政策条件审定及专项资金管理。   坪山新区将成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   规划明确提出了深圳促进生物产业快速发展的六大任务,包括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业国际合作、扩大产业发展规模、推动产业重点突破、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构建产业支撑体系等。同时,深圳市还将实施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国际合作、产业重点突破、产业集聚推进等四大工程,全面提升生物产业的发展水平。   《规划》提出,将积极承接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提出的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转基因生物新品种、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等生物领域重大专项,稳步实施生物医疗设备、组织工程与干细胞、体外诊断检测产品、生物药、化学药、中药、生物农业和生物环保等8个产业重点突破专项。   在产业聚集方面,深圳将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合理布局。在坪山新区规划建设集总部、研发、生产、产业配套和生活配套为一体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鼓励生物企业、人才、资金等向核心区集聚,促进核心区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另外,支持市高新区深圳湾园区以研发为重点、南山区以生物医疗为重点、盐田区以基因组为重点、龙岗区以海洋生物为重点、光明新区以产业化为重点建设产业集聚区。   《规划》还特别提出了生物产业发展方面加强深港合作,加强与香港高校、研发机构合作,推进深港传染病研究中心、深港创新圈互动基地、深港创新圈企业孵化器等生物创新基地建设,搭建深港基因组学个体化医学研究中心、深港人才培训与交流平台等服务平台,实施食品及药品安全专项、艾滋病防治专项、知识产权专项等重大专项,推进建设香港城大(深圳)生物和动物医学中心。   背景   生物产业入选深圳三大经济新增长点   在金融危机中,深圳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出口受到了较大冲击,也成为深圳思考未来产业发展的契机。为了支撑以后若干年的长远发展,深圳正式提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研究制订互联网、生物、新能源三大产业振兴规划。据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许勤此前透露,这三大产业到2015年将达到6500亿元的产业规模。生物产业是全球新兴的高技术产业领域,近年来,全球生物产业销售额几乎每5年翻一番,增长速度是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的近10倍。而且该领域尚未形成由少数跨国公司控制产业发展的垄断格局,这些因素使得培育生物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入深圳市决策者的视野内。   促使深圳将其作为未来支柱产业培育的还有深圳的生物产业良好的产业基础、显著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完善的产业环境。2005年,深圳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2008年,深圳市生物产业销售收入358.5亿元,产业规模位居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城市前三位。目前,深圳的生物产业自主创新特色明显,先后诞生了世界第一个基因治疗新药、第一张亚洲人基因图谱,国内第一个生物工程一类新药、第一台医用核磁共振诊断仪等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
  • 第七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6月昆明召开
    记者今天从在京召开的第七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以“生物资源,产业机遇”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将于今年6月下旬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大会将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等19个国家级学会、协会以及中国科学报社联合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昆明市人民政府承办。   据了解,第七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将结合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情况及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特色,举办生物产业发展论坛、项目专题对接、生物产业成就展与企业专题展、生物技术成果展览等活动,为国内外从事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的研发机构和企业搭建政策研讨、学术交流、产品展示、项目合作、融投资对接的综合性平台,以发挥社会力量,积极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生物产业的发展。   同时,在国务院下发《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到2020年把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等目标的大背景下,本届大会将首次权威发布中国生物产业发展年度报告,揭示中国生物产业各行业投资指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者提供参考。   据悉,中国生物产业大会自2007年起每年举办一届,现已成为我国生物产业领域规格较高、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年度盛会。大会为宣传我国生物产业政策,搭建生物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流平台,促进金融与企业、科研与企业以及政府与企业有效对接,推动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生物产业发展中的传媒推动力论坛”成功召开
    新闻背景   近年来,我国发布的一系列生物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举措为生物技术创新与生物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一大批以网络媒体、平面媒体为代表的专业传媒所发挥的科学传播效能也日显突出,成为推动产业交流、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6月20日,作为第四届生物产业大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生物产业发展中的传媒推动力论坛”在山东济南南郊宾馆召开。 论坛现场   会议由中科院微生物所网络信息中心主任马俊才先生主持,生物谷董事长张发宝博士、仪器信息网总经理唐海霞女士、国际生物产业及竞争力创新管理研究院(学院)院长吴楠教授等近50位来自知名专业出版单位、报纸、期刊、网站以及相关企业的负责人、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   本次论坛采取主题报告、重点发言和及时研讨相互穿插的方式进行,加强互动性与针对性,主要围绕“新形势下生命科学媒体如何在合作与创新的机制中更好地推动生物产业发展”展开热烈的讨论。 生物谷董事长张发宝博士 报告题目:生物产业发展中的传媒机会   张发宝博士说到:“如今,生物技术行业发展迅速,但专业媒体,尤其是生物技术行业媒体,其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行业本身,企业对媒体的认知还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广告’层面。生物企业应与专业媒体形成共识,发布正确、全面的行业信息,携手推动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媒体是新兴事物,具有信息交流更快、更广、更丰富、更互动、更低成本等优势。在积极开拓网下活动的同时,生物谷在以往的定向广告基础上,正在研发地理定位和兴趣定位广告,以及视频广告。” 仪器信息网总经理唐海霞女士 报告题目:专业网站推动行业的发展   唐海霞女士指出:“近年来,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已经成为科学仪器市场发展最快的应用领域。仪器信息网是我国第一家科学仪器专业门户网站,其“网上仪器展”、“仪器论坛”、“资讯频道”、“市场调查”、“人才频道”等特色栏目为整个科学仪器及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唐海霞女士还提出两个倡议:“一是,有关政策、决策部门在大力发展生物产业的同时,也要注意发展与生物产业相关的科学仪器行业;二是,相关部门还应注重相关专业媒体的发展与建设,媒体同仁应携手为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真正有效的促进作用。” 中科院微生物所网络信息中心主任马俊才先生 报告题目:专业化、多样化的生物信息网络平台   吴俊才先生介绍到:“中国生物技术信息网主要面向生物技术领域,主要版块有成果数据库、人才数据库、机构数据库等;中科院生物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已有170多家联盟成员单位,募集意向性资金高达25亿元;中国工业生物技术信息网设有独家编译、知识产权、基地进展等特色栏目,网站内容丰富。此外,我们还有数据服务型和专业服务类的生物信息网络平台。”   “未来这些网站将逐步引入商业化运行机制,以自身优势为基础,发展企业会员,解决生物产业发展中在战略情报、信息和数据等方面的瓶颈问题。” 国际生物产业及竞争力创新管理研究院(学院)院长吴楠教授 报告题目:生物产业竞争力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吴楠教授谈到:“目前,许多国家,诸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已纷纷开始抢占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当然我国也面临着同样的发展机遇。”   “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涉及面很广,既涉及产业链条上游的研发部门,更涉及产业链条下游的产品市场需求部门,还涉及到的有金融投资、传播媒体等。也就是说,不是某一个部门或机构能单独解决生物产业发展中的问题,需要综合协调。未来20年是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与生物产业相关的各部门媒体应合理分工与协作,共同实现生物产业快速持续发展。”   行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导与媒体的良性推动,生物产业也不例外。专业媒体如何在生物产业发展大环境下的合作与共赢,推动整个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会议上各位专学者家、媒体工作者、企业负责人各抒己见,发言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专业传媒在生物产业发展中的价值与作用   作为政府官员、科学家、企业家与广大公众对话的桥梁,专业媒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与引导政策一起构筑起生物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2)生物产业对专业传媒提出的新要求   生物技术发展迅速,专业媒体也要在变中求赢,跟进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步伐。传媒要善于与行业企业共舞,在形式、合作、分工三大方面均要有所创新。   (3)专业媒体如何更好地为产业、企业、科研提供服务   专业媒体在企业发展中相当于润滑剂、催化剂,承担着导向、监督、宣传三大社会责任,应识别虚假不实报道,扶持行业有优质、潜质的企业,引导行业良性的发展。   (4)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间的合作与共赢策略   随着我国科学传播工作的深入,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互补程度将越来越高。传统媒体利用网络媒体加强自身的传播影响,网络媒体依靠传统媒体来扩充其新闻报道,互相弥补媒体弱点,做到优势互补与多媒体互动,实现双赢。   (5)建议成立中国生物产业信息联盟/峰会   专业媒体之间应集团化运作,定期进行交流,资源实现共享,规范行业发展,争取成为国内专业媒体之间的交流平台,同时,也希望有关政府部门能给予大力支持。 合影留念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