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生态修复

仪器信息网生态修复专题为您整合生态修复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生态修复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生态修复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生态修复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生态修复话题讨论。

生态修复相关的资讯

  • 《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发布 构建“四区九带”生态修复格局
    近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构建全省“四区九带”生态修复格局,提出八大分区主要任务,部署十项重大工程,到2035年,全省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将实现根本好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城乡一体的生态网络基本建成,蜀风雅韵的魅力景观系统全面呈现,“和谐、安全、高效、协同、美丽”的国土空间新格局基本构建。四川省地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为此,《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坚决扛起上游责任,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合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规划》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难点、综合治理分区分类修复、改革创新完善保障机制的原则。明确,以山水本底为依托,落实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以四川省重要生态安全地位为依据,以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为目标,构建“四区九带”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格局。同时,按照“气候区划—地貌分异—流域分区—生态系统类型”区划体系,以重点流域和重要山脉为基础单元,突出自然地理完整性、生态系统连通性和生态问题相似性等特征,将全省划分为8个生态修复分区。《规划》聚焦生态修复重点区域,部署了金沙江上游高原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雅砻江中上游高原湿地水源涵养与高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岷山—大渡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金沙江中下游—大凉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土保持修复、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和修复、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长江上游水土保持与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成都平原人居环境提升与川中丘陵水土流失防治、长江黄河上游生态网络建设、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建设10大重点工程。此外,《规划》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实施传导机制,推动横向统筹协调,构建多部门参与的生态保护修复协作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研究制定重大政策,统筹协调各部门事权,共同完成生态保护修复目标任务,谋划实施重大工程,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修复;强化纵向传导约束,构建省、市、县三级生态修复规划纵向传导体系。同时,科学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严格规范生态保护修复行为,制定生态保护修复负面清单,强化项目管理。引导绿色产业发展,促进生态产品从资源到资产再到资本的价值转化,充分发挥生态系统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以及支持服务功能,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省政府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将《规划》作为全省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依据和空间指引,聚焦重点流域和重要区域,细化完善任务清单,建立重大项目实施推动和监督机制,确保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尽快落地落实。自然资源厅将牵头推动各级各类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项目上图入库,加强动态监管,实现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一张图”管理。《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pdf
  • 我国生态保护修复监管体系初步建立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记者近日从生态环境部了解到,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切实履行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职责,坚持政策法规标准制定、监测评估、监督执法、督察问责“四统一”,初步建立了生态保护修复监管体系。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新时代我国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国生态环境系统要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强化“全过程”“全链条”监管,推动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工作迈上新台阶。瞄准问题监督责任落实“近年来,祁连山、秦岭等生态破坏问题的产生,凸显对生态这一重要领域实行外部监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张玉军直言不讳地说。曾经,祁连山、秦岭曝出的生态破坏问题,给这些地方的生态环境一度留下了“疮疤”。违法违规砍伐林木、大肆开矿、密集建设小水电,周边企业偷排偷放问题屡禁不止,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不力等,致祁连山局部环境受损严重。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通报,上百人被问责。自此,祁连山经历了一场猛药去疴的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牧民从祁连山保护区核心区迁出;持证矿业权全部退出、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水电站完成分类处置,生态流量得到落实;旅游项目完成整改和差别化整治……秦岭也曾因违建别墅问题,2018年被中共中央办公厅通报。随后,1194栋违建别墅被彻底整治,4557亩土地被收归国有,一批相关责任人被严肃处理,最终换来违建别墅区域全面复绿。“疮疤”不见了,但留下的思考是深远的。如何做好生态修复监管工作,是生态环境部一直在努力的方向。近日,生态环境部在海南省五指山市召开了全国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生态保护修复监管首先是对重点领域开展外部监管的制度性安排。张玉军坦言,这一安排考虑即与祁连山、秦岭等生态破坏问题的产生有关。会议明确,生态环境部门是站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高度,履行对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外部监管职能,监督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开发者乃至监管者履行生态保护修复责任是否到位。会议还明确,生态监管是对自然资源公益属性的监管。自然资源既有经济属性又有生态公益属性。生态环境部门是代表生态公益属性的监管,侧重于监管自然生态的服务功能,评估在区域尺度是否提升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生态环境部门监管从方式方法上是问题导向性的监管。生态环境部门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主要是瞄准问题。无论是生态保护修复监测、评估,还是督察执法,目的都是为了发现问题,推动整改,举一反三,形成长效机制。推动区域生态整体性保护在明确生态环境部门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的职责定位的基础上,黄润秋要求生态环境系统突出问题导向,围绕发现问题、交办整改问题、监督执法、督察问责这条主线开展工作。从发现问题入手,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问题开展监测和针对性评估,既要用好常规生态监测方法和手段,更要用好现代化遥感监测手段,不断提高监测主动发现问题能力。着眼推动问题交办整改,建立生态环境部门内部工作协同机制、部门间协同机制以及国家与地方协同机制,确保问题有效交办并推动整改到位。地方之间的协同机制也非常重要。在这方面,秦岭治理已经给出了有益的经验探索。去年12月,生态环境部推动建立了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机制,在西安召开首届轮值联席会议,指导陕西等7省市签署合作备忘录。近年来,秦岭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但水土流失严重、生态退化等问题依然存在,违规开发等生态破坏问题时有发生。“从整体来看,秦岭主体在陕西,但在地理范围上涉及了河南、湖北等6省1市,依据地理单元开展整体保护十分必要。”张玉军举例说,丹江口水库位于秦岭的湖北、河南交界处,但实际上水库70%的水量来自秦岭陕西段的汉江和丹江,因此只有多省协同保护才能确保秦岭的生态涵养功能,实现“一库净水永续北送”。基于以上考虑,生态环境部推动建立了上述“秦岭机制”,其目的是在加强数据共享、共商共治、联合调查、科技支撑、合力宣传等方面实施区域联动的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共同下好秦岭生态保护“一盘棋”。记者了解到,在“秦岭机制”下,目前已初步完成秦岭地区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掌握秦岭生态家底。并组织开展生态破坏问题查处,实现秦岭地区卫星遥感监测全覆盖,下发两批疑似问题并组织各省开展现场核实,对生态破坏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张玉军透露,生态环境部将借鉴“秦岭机制”经验,在黄河流域、长江经济带的重点区域,例如晋陕大峡谷、洞庭湖鄱阳湖、赤水河流域、黑河流域等区域,逐步探索建立生态保护协同机制,推动区域生态整体性保护。严格问责完善制度机制对于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来说,强化监督执法和督察问责非常重要。如黄润秋所说,要充分发挥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作用,进一步强化“绿盾”行动,严肃查处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并严格问责,推动举一反三、完善制度机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第三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正在开展中,重点在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目前,7个督察组已全面进入下沉阶段,各督察组积极受理转办群众信访举报,深入一线、深入现场,查实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已公开曝光两批典型案例,有力夯实了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截至记者发稿前,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已公开曝光109个涉及生态破坏的典型案例。“绿盾”行动也被过去的实践证明,是一把指向违法违规破坏生态环境的“利剑”。来自生态环境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生态环境部等部门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共发现并查处5000多个生态破坏重点问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问题整改完成率已达99.1%,实现了人为干扰数量和面积明显“双下降”,基本扭转了侵占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趋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生态环境部在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工作上,还有一系列工作要做。按照黄润秋的要求,要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体系,推动将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纳入法治轨道,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加快推动完善各地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体系。全方位推进生态状况评估和保护修复成效评估,开展第五次全国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三北”工程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开展动态监测和评估。加大生态破坏问题查处力度,持续推进“绿盾”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研究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外重要生态空间生态破坏问题查处机制,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严厉打击破坏生态违法犯罪行为。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开展生态系统支持服务和调节服务评价及结果应用试点,支持各地依托“两山”基地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综合示范样板。持续夯实生态保护修复监管能力,建设生态保护修复综合监管平台,加强生态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业务培训,开展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重点专项研究。
  • 共175亿!财政部下达2024年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预算
    据央视网报道,近日,财政部下达2024年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预算172亿元,用于支持开展“十四五”期间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及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同时,2024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资金预算3亿元也已下达。一、2024年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预算本次下达的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用于支持开展“十四五”期间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及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二、2024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资金预算本次下达资金用于支持2022年、2023年、2024年通过竞争性评审选拔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
  • 自然资源部渤海生态预警与保护修复重点实验室揭牌
    5月24日,自然资源部渤海生态预警与保护修复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揭牌仪式在自然资源部北海局举行。实验室总体定位于渤海生态预警与保护修复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聚焦海洋自然资源“两统一”,围绕海洋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为导向,聚焦渤海生态监测与风险评估、渤海生态预警技术和渤海生态保护修复技术研究,为渤海生态预警与保护修复提供技术支撑。下一步,实验室将继续着眼典型生态系统,以常年渤海海洋生态调查和多项生态评估任务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精准判断渤海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修复的瓶颈问题,建立支撑多圈层作用下的海洋生态监测、评价、预警体系,提高海洋生态调查、预警预报、风险防范等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关键技术应用水平,凝练原创性研究成果和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及制度成果,完善渤海生态预警与保护修复技术支撑体系,不断提升支持渤海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据了解,实验室于2021年7月获自然资源部批准,以自然资源部北海生态中心为依托单位,自然资源部北海预报减灾中心、山东大学、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参与共建,自然资源部北海局为主管单位。
  • 2013年全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生态修复技术研讨会
    关于举办“2013年全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与生态修复技术研讨会”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目标和任务,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修复,保护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推进重金属产业结构升级,提高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水平和应对重金属污染事件的处置能力,有效防治重金属污染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我会联合中国环境报等有关单位,定于2013年1月10日-11日在哈尔滨举办“2013年全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与生态修复技术研讨会”。会议将邀请重金属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及相关领域的知名院士、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以及企业高层的代表将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和研究重点,围绕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领域的政策标准、技术支撑、典型案例、解决方案、行业发展趋势、监测体系和管理体系等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提供技术支撑。为松辽流域重金属污染防治做出贡献。   欢迎重金属污染防治与修复相关领域的各界朋友积极参与。现将会议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题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二、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环境保护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技协会   中国环境报社   支持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环境保护部清洁生产中心   黑龙江省环保厅   河北省环境保护厅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重金属冶金学术委员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   支持媒体:中国环境报社   中国环境网   中国生态修复网   三、出席领导及专家(拟定)   段 宁 环境保护部清洁生产中心 院士   刘兴土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院士   赵其国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院士   刘志全 环境保护部科技司副司长   许振成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员   张山岭 环境保护部生态司 处长   杨 凯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质检室主任 研究员   马铭峰 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 博士   李发生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室主任 研究员   林玉锁 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陈同斌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员   仇荣亮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   柴立元 中南大学冶金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   党 志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院长   徐应明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研究员   邵春岩 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教授   骆永明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员   李广贺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教授   赵勇胜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院长 教授   四、会议征文及研讨的主要议题   (一)重金属污染防治政策法规与标准   1.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政策标准   2.重金属污染风险管理措施和污染源监管长效机制建设   3.流域水体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评价   4.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责任机制   5.重金属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6.重金属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管理与措施   7.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8.重污染企业及周边地区土壤污染风险管理。   (二)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及修复   1.大气重金属污染控制技术   2.水体重金属治理及修复技术   3.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及修复技术   4.污染场地环境治理及修复技术   5.重金属矿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   6.农产品产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土壤污染治理及修复   7. 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   8.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技术   9.重金属高排放行业污染控制及清洁生产技术   10.含重金属废物处置与综合利用技术   11.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推广与应用   12.重金属污染治理成功案例和运行管理经验介绍   13.有色金属冶炼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控制和管理支撑技术。   (三) 重金属污染监测技术与装备   1.土壤环境监测和农产品中重金属检测技术   2.重金属污染水体监测技术   3.大气重金属在线监测技术与设备   4.食品中重金属污染检测技术   5.重金属自动监测仪器及设备   6.遥感技术在重金属污染区的应用   7.重金属污染检测设备推广应用。   五、会议特邀报告   1.部委相关领导介绍我国“十二五”期间重金属污染防治的政策与措施   2.国内外著名专家重点介绍重金属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成功案例和运行管理经验。   六、参会对象   相关政府部门、环境监测站、矿采、治炼、石化、化工、电镀、印染、造纸、化纤、铅蓄电池、皮革制品、监测企业、治理企业、修复企业等主管部门、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及相关技术人员。   七、会议时间、地点   时间:2013年1月10日-11日(1月9日全天报到)   地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八、会议费用   会务费:1600元/人,学生1200元/人(含会务、餐饮、会后考察、资料、茶歇等费用)。住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学生需出示学生证件。   九、论文征集及评选   (一)本次研讨会将面向全国征集与主题相关的学术报告、论文、调研成果,将择优选用并安排会议发言,会议的优秀论文可以推荐至公开出版的刊物   (二)本次会议会前将印刷会议论文集作为会议资料,请拟提交论文的人员在2012年12月30日前提交电子版论文全文至:zhongjinshuhuiyi@163.com信箱。   (三)要求论文字数不超过6000字,文件格式为word文档。具   体内容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主要参考文献。   十、企业展览   为促进业内的科技交流,大会特别设置了环境修复领域相关企业的推介展览环节,将邀请海内外知名企业参与,借助会议的高端学术、技术平台,展示企业文化、技术成果和成功经验,参展具体形式及参展费用,详情请来电咨询。展览范围包括:企业文化、技术成果、成功经验等。同时欢迎参展企业提交会议论文,充分利用大会的交流平台,促进行业间科研与实践的沟通交流,推动产业界科技发展。   十一、参观考察   为促进与会代表之间交流学习,会后免费生态考察。   十二、联系方式   联系人:组委会 张 新 李宏伟 刘欣萍   电 话:010-88683195 88685245   传 真:010-88683195   邮 箱:zhongjinshuhuiyi@163.com   联系人:中国环境报 王玉龙 江 杉   电 话:010-68685185   传 真:010-68681525   邮 箱: huanjingbaoshe@126.com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日   2013年全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与生态修复技术研讨会参会回执表   时间:2013年1月10日-11日 地点:黑龙江省哈尔滨 单位名称 邮 编 通讯地址 手 机 姓 名 部 门 职 称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箱 是否提 交论文 是否出 席会议 是否确定 大会发言 参会代表登记 姓 名 职 称 手 机 电子邮箱 提交论文 题 目 大会发言 题 目 发言人 职务或职称 发票抬头 考察线路 参会单位签字: 日期:2012 年 月 日 地 址:北京市崇文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 100062 电 话:010-88682745 88683195 传 真:010-88683195 邮 箱:zhongjinshuhuiyi@163.com
  • 最新!生态环境部发布两项污染土壤修复生态环境标准
    为规范污染土壤生物堆修复工程设计、建设及运行管理,生态环境部制定日前发布《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技术规范 生物堆 (HJ 1283—2023)》及《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技术规范 固化/稳定化(HJ 1282—2023)》两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技术规范 生物堆 (HJ 1283—2023)》规定了污染土壤生物堆修复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的技术要求。生物堆(biopiling),即将污染土壤挖出并按一定要求堆积于具备渗滤液收集系统的防渗区域,同时提供适量的 水分、养分和氧气等,利用土壤微生物将有机污染物去除的修复工艺,其主要适用于受石油烃等可生物降解有机物污染土壤的修复,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性可通过降解实验测定。作为生物堆修复工程建设,上述标准指出,其主体工程主要包括:土壤预处理系统、生物堆堆体系统(包含堆体底部抽气系统及防渗系统、渗滤液收集系统;生物堆堆体及设置在堆体内的土壤气监测系统;堆体顶部进气、营养水分调配和覆盖系统)与二次污染控制系统等。上述标准要求运行过程中,应定期对堆体开展土壤取样,监测目标污染物浓度、土壤含水率等参数。《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技术规范 固化/稳定化(HJ 1282—2023)》规定了污染土壤固化/稳定化工程的污染物与污染负荷、总体要求、工艺设计、主要工艺设备、检测与过程控制、主要辅助工程、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施工、运行与维护等技术要求。固化/稳定化(solidification/stabilization),即将污染土壤与水泥等胶凝材料或稳定化药剂相混合,通过形成晶格结构或化学键等,将土壤中污染物捕获或者固定在固体结构中,从而降低有害组分的移动性或浸出性的过程,其适用于半挥发性有机物、重金属和其他无机物导致的土壤污染治理。固化/稳定化工程设备包括挖掘、转运、预处理、药剂制备和投加装置及搅拌混合设备等。机械设备的材质应具有耐腐蚀性、耐磨损性和较高机械强度。详情参见:《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技术规范 生物堆 (HJ 1283—2023)》《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技术规范 固化/稳定化(HJ 1282—2023)》
  • 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召开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推进视频会
    p   2月27日,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在京联合召开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推进视频会。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周晓飞出席会议并讲话。李干杰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讲话精神,系统治理,重点突破,坚决打好打胜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fcb43bf9-363b-4cb5-80f1-86f798c014b3.jpg" title=" 长江保护修复.jpg" alt=" 长江保护修复.jpg" / /p p   李干杰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江保护修复工作,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批示,为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经国务院批准,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展改革委印发《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明确了攻坚任务和保障措施。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扛起长江保护修复政治责任,全力落实攻坚战各项工作,推动长江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增强沿江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夯实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基础。 /p p   李干杰表示,近年来,沿江11省市及有关部门扎实推进长江保护修复各项工作,在黑臭水体整治、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修复、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管理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总体上,长江水环境呈现出逐年改善、持续好转的良好态势。但是长江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污染物排放量大、生态破坏严重、环境风险隐患突出,长江保护修复任重道远。 /p p   李干杰强调,实施长江保护修复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合力治污,综合运用空间管控、达标排放等手段系统推进。要做到稳中求进、统筹兼顾、综合施策、两手发力、点面结合、求真务实,抓住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牛鼻子”,紧盯八个重点领域重点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示范带动整体长江保护修复工作。 /p p   一是开展劣Ⅴ类水体整治。以长江流域现存12个劣Ⅴ类国控断面为重点,分析原因、制定方案,通过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力争2020年底前国控断面基本消除劣Ⅴ类,为全国劣Ⅴ类水体整治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p p   二是实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以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及太湖为重点,扎实做好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等排查整治工作,摸清长江入河排污口底数,建立健全排污口排查整治技术规范与工作规程,推动建立权责清晰、监控到位、管理规范的长江入河排污口监管体系。 /p p   三是启动“三磷”排查整治。以湖北、四川、贵州、云南、湖南、重庆、江苏等7省市为重点,对“三磷”(即磷矿、磷化工企业、磷石膏库)企业达标排放治理、初期雨水收集处理、物料遗撒和跑冒滴漏管理、渗滤液拦蓄设施和地下水监测井建设情况等开展排查整治,有效缓解长江总磷污染。 /p p   四是持续推进“绿盾”专项行动。以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和重点湖库的各级自然保护地为对象,以卫星遥感监测作为发现问题的主要手段,全面排查自然保护地中存在的对长江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开发建设活动,于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整改。 /p p   五是深入推动“清废”专项行动。以长江经济带12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湖北省3个直辖县为重点,排查长江干流、主要支流、重点湖泊和滩涂、湿地及沟、渠、涵洞2公里范围内固体废物堆放、贮存、倾倒和填埋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实施分类处理、分级挂牌。2020年底前,所有挂牌督办的问题基本完成整改。 /p p   六是持续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专项行动。以长江经济带供水人口在10000人或日供水1000吨以上的饮用水水源地(“千吨万人”水源地)为重点,建立乡镇级集中式水源地保护技术规范,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饮用水水源地排查整治。 /p p   七是持续实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以长江经济带98个地级城市为重点,检查各地黑臭水体整治工作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指导地方补齐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督促滞后城市加快黑臭水体整治进度,确保2020年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90%以上。 /p p   八是开展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整治。以管网建设和达标排放为重点,开展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整治工作,2020年底前实现所有工业园区污水收集管网全覆盖,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稳定达标运行。 /p p   李干杰要求,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确保长江保护修复攻坚任务落地见效。生态环境部与发展改革委将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及时掌握和通报工作任务进展,并通过加强检查督促、指导帮扶、信息公开等措施,督促滞后地区加快进度。要加强队伍建设,加快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长江保护修复工作中。沿江各省市要组织制定本地区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分解,明确分工,倒排工期,确保圆满完成攻坚战各项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p p   周晓飞在讲话中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将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切实增强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p p   周晓飞强调,要聚焦难点、突破重点,紧紧抓住和重点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和尾矿库污染治理“4+1”工程,扎实推进长江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要坚持问题导向、主动担当作为,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强化督查落实,狠抓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要分工协作、铆实责任,着力推动《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实施,坚决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 /p p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主持会议。 /p p   发展改革委相关司局负责同志,生态环境部相关司局、部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加会议。长江经济带11省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市级和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同志,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及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同志,生态环境部华东督察局、华南督察局、西南督察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主要负责同志在当地分会场参加会议。 /p
  • 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印发《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的通知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024eb7e3-9ea2-4a75-9df1-968823c499c7.jpg" title=" changjiang.jpg" alt=" changjiang.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 /strong /p p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深入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制定本行动计划。 /p p   一、总体要求 /p p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改善长江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及重点湖库为突破口,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两手发力”,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突出工业、农业、生活、航运污染“四源齐控”,深化和谐长江、健康长江、清洁长江、安全长江、优美长江“五江共建”,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监督执法,落实各方责任,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确保长江生态功能逐步恢复,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奠定坚实基础。 /p p   (二)基本原则。 /p p   ——生态优先、统筹兼顾。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长江保护修复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文化理念、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高质量发展成果提升长江保护修复水平,努力实现长江发展与保护和谐共赢。 /p p   ——空间管控、严守红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化“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硬约束,健全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体系,划定河湖生态缓冲带,实施流域控制单元精细化管理,分解落实各级责任,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决遏止沿河环湖各类无序开发活动。 /p p   ——突出重点、带动全局。以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及重点湖库为重点,加快入河(湖、库)排污口(以下简称排污口)排查整治,强化工业、农业、生活、航运污染治理,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大保护工作,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形成示范带动作用。 /p p   ——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地方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通过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激发和保障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完善“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构建齐抓共管大格局,着力解决长江大保护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p p   (三)工作目标。通过攻坚,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及重点湖库的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用水需求得到基本保障,生态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到2020年年底,长江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的国控断面比例达到85%以上,丧失使用功能(劣于Ⅴ类)的国控断面比例低于2% 长江经济带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9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比例高于97%。 /p p   (四)重点区域范围。在长江经济带覆盖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以下称沿江11省市)范围内,以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及重点湖库为重点开展保护修复行动。长江干流主要指四川省宜宾市至入海口江段 主要支流包含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清江、湘江、汉江、赣江等河流 重点湖库包含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滇池、丹江口、洱海等湖库。 /p p   二、主要任务 /p p   (一)强化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p p   完善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体系。编制实施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管制范围,严格管控空间开发利用。根据流域生态环境功能需要,明确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加快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原则上在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及重点湖库周边一定范围划定生态缓冲带,依法严厉打击侵占河湖水域岸线、围垦湖泊、填湖造地等行为,各地可根据河湖周边实际情况对范围进行合理调整。开展生态缓冲带综合整治,严格控制与长江生态保护无关的开发活动,积极腾退受侵占的高价值生态区域,大力保护修复沿河环湖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2019年年底前,基本建成长江经济带“三线一单”信息共享系统。2020年年底前,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作。(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按职责分工牵头,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林草局等参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p p   实施流域控制单元精细化管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按流域整体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强化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管理,细化控制单元,明确考核断面,将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层层分解到各级行政区域,结合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构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流域控制单元管理体系。2020年年底前,沿江11省市完成控制单元划分,确定控制单元考核断面和生态环境管控目标。(生态环境部牵头,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等参与) /p p   整治劣Ⅴ类水体。以湖北省十堰市神定河口、泗河口断面,荆门市马良龚家湾、拖市、运粮湖同心队断面 四川省成都市二江寺断面,自贡市碳研所断面,内江市球溪河口断面 云南省昆明市通仙桥、富民大桥断面,楚雄州西观桥断面 贵州省黔南州凤山桥边断面等12个国控断面为重点,综合施策,力争2020年年底前长江流域国控断面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生态环境部牵头,有关部门参与) /p p   (二)排查整治排污口,推进水陆统一监管。 /p p   按照水陆统筹、以水定岸的原则,有效管控各类入河排污口。统筹衔接前期长江入河排污口专项检查和整改提升工作安排,对于已查明的问题,加快推进整改工作。及时总结整改提升经验,为进一步深入排查奠定基础。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级城市深入开展各类排污口排查整治试点,综合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无人船和智能机器人探测等先进技术,全面查清各类排污口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实施分类管理,落实整治措施。通过试点工作,探索出排污口排查和整治经验,建立健全一整套排污口排查整治标准规范体系。2019年完成试点工作,之后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全面开展排污口排查整治,并持续推进。(生态环境部牵头,有关部门参与) /p p   (三)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 /p p   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加快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或关闭退出,严禁污染产业、企业向长江中上游地区转移。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不准新增化工园区,依法淘汰取缔违法违规工业园区。以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及重点湖库为重点,全面开展“散乱污”涉水企业综合整治,分类实施关停取缔、整合搬迁、提升改造等措施,依法淘汰涉及污染的落后产能。加强腾退土地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确保腾退土地符合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2020年年底前,沿江11省市有序开展“散乱污”涉水企业排查,积极推进清理和综合整治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等参与) /p p   规范工业园区环境管理。新建工业企业原则上都应在工业园区内建设并符合相关规划和园区定位,现有重污染行业企业要限期搬入产业对口园区。工业园区应按规定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稳定达标运行,禁止偷排漏排。加大现有工业园区整治力度,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实施雨污分流改造。组织评估依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园区工业废水对出水的影响,导致出水不能稳定达标的,要限期退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并另行专门处理。依法整治园区内不符合产业政策、严重污染环境的生产项目。2020年年底前,国家级开发区中的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完成集中整治和达标改造。(生态环境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等参与) /p p   强化工业企业达标排放。制定造纸、焦化、氮肥、有色金属、印染、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制革、农药、电镀等十大重点行业专项治理方案,推动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深入推进排污许可证制度,2020年年底前,完成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推进“三磷”综合整治。组织湖北、四川、贵州、云南、湖南、重庆等省市开展“三磷”(即磷矿、磷肥和含磷农药制造等磷化工企业、磷石膏库)专项排查整治行动,磷矿重点排查矿井水等污水处理回用和监测监管,磷化工重点排查企业和园区的初期雨水、含磷农药母液收集处理以及磷酸生产环节磷回收,磷石膏库重点排查规范化建设管理和综合利用等情况。2019年上半年,相关省市完成排查,制定限期整改方案,并实施整改。2020年年底前,对排查整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生态环境部牵头,有关部门参与) /p p   加强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实施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持续深入推动长江沿岸固体废物大排查,对发现的问题督促地方政府限期整改,对发现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全面公开问题清单和整改进展情况。建立部门和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健全环保有奖举报制度,严厉打击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等活动。2020年年底前,有效遏制非法转移、倾倒、处置固体废物案件高发态势。深入落实《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生态环境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卫生健康委、海关总署等参与) /p p   严格环境风险源头防控。开展长江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调查评估,从严实施环境风险防控措施。深化沿江石化、化工、医药、纺织、印染、化纤、危化品和石油类仓储、涉重金属和危险废物等重点企业环境风险评估,限期治理风险隐患。在主要支流组织调查,摸清尾矿库底数,按照“一库一策”开展整治工作。(生态环境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部、自然资源部等参与) /p p   (四)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遏制农业面源污染。 /p p   加快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探索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处置体系,有条件的地区可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试点,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和保护区(保护范围)划定。2020年年底前,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明显提高。(农业农村部牵头,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卫生健康委等参与) /p p   实施化肥、农药施用量负增长行动。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利用和替代利用,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力度,引导科学合理施肥施药。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和废弃农膜回收,完善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制度。2020年年底前,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3%以上,鄱阳湖和洞庭湖周边地区化肥、农药使用量比2015年减少10%以上。(农业农村部牵头,生态环境部等参与) /p p   着力解决养殖业污染。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鼓励第三方处理企业开展畜禽粪污专业化集中处理,因地制宜推广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等技术模式。着力提升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2020年年底前,所有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生猪等畜牧大县整县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持续推进渔业绿色发展,发布实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依法划定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禁止超规划养殖。积极引导渔民退捕转产,加快禁捕区域划定,实施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严厉打击“电毒炸”和违反禁渔期禁渔区规定等非法捕捞行为,全面清理取缔“绝户网”等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禁用渔具和涉渔“三无”船舶。2020年年底前,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现常年禁捕 重点湖库非法围网养殖完成全面整治。(农业农村部牵头,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林草局等参与) /p p   (五)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保障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 /p p   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推动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保护区标志及交通警示标志设置,建设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工程。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重点排查和整治县级及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违法违规问题。2020年年底前,城市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比例达到60%以上,乡镇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基本完成。(生态环境部牵头,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交通运输部、林草局等参与) /p p   推动城镇污水收集处理。加快推进沿江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以黑臭水体整治为契机,加快补齐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推进老旧污水管网改造和破损修复,提升城镇污水处理水平。对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进行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禁止处理处置不达标的污泥进入耕地,非法污泥堆放点一律予以取缔。2020年年底前,沿江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无生活污水直排口,基本消除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效能显著提高,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90%以上。(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参与) /p p   全力推进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理处置。建立健全城镇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理处置体系,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统筹布局生活垃圾转运站,淘汰敞开式收运设施,在城市建成区推广密闭压缩式收运方式,加快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对于无渗滤液处理设施、渗滤液处理不达标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加快完成改造。2020年年底前,完成城市水体蓝线范围内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实现沿江城镇垃圾全收集全处理。(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参与) /p p   (六)加强航运污染防治,防范船舶港口环境风险。 /p p   深入推进非法码头整治。巩固长江干线非法码头整治成果,研究建立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坚决防止反弹和死灰复燃。按照长江干线非法码头治理标准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等要求,开展长江主要支流非法码头整治,推进砂石集散中心建设,促进沿江港口码头科学布局。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长江主要支流非法码头清理取缔。(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制定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 交通运输部牵头推进相关工作,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等参与) /p p   完善港口码头环境基础设施。优化沿江码头布局,严格危险化学品港口码头建设项目审批管理。推进生活污水、垃圾、含油污水、化学品洗舱水接收设施建设。加快港口码头岸电设施建设,逐步提高三峡、葛洲坝过闸船舶待闸期间岸电使用率。港口、船舶修造厂所在地市、县级人民政府切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要求,统筹规划建设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理处置设施。2020年年底前,完成港口、船舶修造厂污染物接收设施建设,做好与城市公共转运、处置设施的衔接 主要港口和排放控制区港口50%以上已建的集装箱、客滚、邮轮、3千吨级以上客运和5万吨级以上干散货专业化泊位,具备向船舶供应岸电的能力。(交通运输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电网、三峡集团等参与) /p p   加强船舶污染防治及风险管控。积极治理船舶污染,严格执行《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加快淘汰不符合标准要求的高污染、高能耗、老旧落后船舶,推进现有不达标船舶升级改造。2020年年底前,完成现有船舶改造,经改造仍不能达到标准要求的,加快淘汰。尽快制定化学品运输船舶强制洗舱规定,促进化学品洗舱水达标处理。强化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水上危险化学品运输环境风险防范,严厉打击危险化学品非法水上运输及油污水、化学品洗舱水等非法转运处置等行为。2020年年底前,严禁单壳化学品船和600载重吨以上的单壳油船进入长江干线、京杭运河、长江三角洲等高等级航道网以及乌江、湘江、沅水、赣江、信江、合裕航道、江汉运河。(交通运输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参与) /p p   (七)优化水资源配置,有效保障生态用水需求。 /p p   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用水总量指标管理,健全覆盖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加快完成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严格取用水管控。严格用水强度指标管理,建立重点用水单位监控名录,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单位和其他用水大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2020年年底前,长江经济带用水总量控制在2922亿立方米以内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5%以上。(水利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参与) /p p   严格控制小水电开发。严格控制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小水电、引水式水电开发。沿江11省市组织开展摸底排查,科学评估,建立台账,实施分类清理整顿,依法退出涉及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或缓冲区、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建设项目,进行必要的生态修复。全面整改审批手续不全、影响生态环境的小水电项目。对保留的小水电项目加强监管,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2020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小水电清理整顿工作。(水利部牵头,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能源局、农业农村部等参与) /p p   切实保障生态流量。加强流域水量统一调度,切实保障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和重点湖库基本生态用水需求。深化河湖水系连通运行管理,实施长江上中游水库群联合调度,增加枯水期下泄流量,确保生态用水比例只增不减。2020年年底前,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主要控制节点生态基流占多年平均流量比例在15%左右。(水利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统计局、国家电网、三峡集团等参与) /p p   (八)强化生态系统管护,严厉打击生态破坏行为。 /p p   严格岸线保护修复。实施长江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统筹规划长江岸线资源,严格分区管理与用途管制。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编制“一河一策”、“一湖一策”方案,针对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筑坝围堰等违法违规行为。推进长江干流两岸城市规划范围内滨水绿地等生态缓冲带建设。落实岸线规划分区管控要求,组织开展长江干流岸线保护和利用专项检查行动。2020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岸线修复工作,恢复岸线生态功能。(水利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按职责分工牵头,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林草局等参与) /p p   严禁非法采砂。沿江11省市严格落实禁采区、可采区、保留区和禁采期管理措施,加强对非法采砂行为的监督执法。2019年年底前,组织跨部门联合监督检查和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2020年年底前,建立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非法采砂跨区域联动执法机制。(水利部牵头,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等参与) /p p   实施生态保护修复。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出发,开展长江生态环境大普查,摸清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系统梳理和掌握各类生态环境风险隐患。(生态环境部会同自然资源部、水利部、林草局等部门负责)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天然林资源保护、河湖与湿地保护恢复、矿山生态修复、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因地制宜实施排污口下游、主要入河(湖)口等区域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强化以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物种拯救工作,加大长江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保护力度,实施水生生物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等关键生境保护修复工程,开展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及重点湖库水生生物保护区监督检查。2020年年底前,以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完成10处左右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林草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p p   强化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管。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重点排查自然保护区内采矿(石)、采砂、设立码头、开办工矿企业、挤占河(湖)岸、侵占湿地以及核心区缓冲区内旅游开发、水电开发等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活动,坚决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2019年6月底前,沿江11省市完成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和重点湖库各级自然保护区自查,制定限期整改方案。对自查和整改情况,开展监督检查。(生态环境部牵头,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林草局等参与) /p p   三、保障措施 /p p   (一)加强党的领导。 /p p   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地方政府要把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放在突出位置,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第一责任人,组织制定本地区工作方案,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明确部门分工,落实各级河长湖长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完成。各有关部门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主动对表、积极作为、分工协作、共同发力,构建长江保护修复齐抓共管大格局。(生态环境部牵头,有关部门参与) /p p   严格考核问责。将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年度和终期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做好考核结果应用。发现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地区,考核结果认定为不合格,并依法依纪追究责任。对工作不力、责任不落实、环境污染严重、问题突出的地区,由生态环境部公开约谈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在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予以表彰奖励。(生态环境部牵头,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参与) /p p   (二)完善政策法规标准。 /p p   强化长江保护法律保障。推动制定出台长江保护法,为长江经济带实现绿色发展,全面系统解决空间管控、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航运管理、产业布局等重大问题提供法律保障。(司法部、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水利部、自然资源部、林草局等部门参与) /p p   推动制定地方性环境标准。根据流域生态环境功能目标,明确流域生态环境管控要求,有针对性制定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岷江、沱江、乌江等总磷污染重点区域应研究制定针对总磷控制的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生态环境部牵头,有关部门参与) /p p   (三)健全投资与补偿机制。 /p p   拓宽投融资渠道。各级财政支出要向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倾斜,增加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投入。采取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引导和吸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参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收费政策,探索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逐步建立完善污水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城镇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原则上应补偿到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置设施正常运营并合理盈利。扩大差别电价、阶梯电价执行的行业范围,拉大峰谷电价价差,探索建立基于单位产值能耗、污染物排放的差别化电价政策。完善高耗水行业用水价格机制,提高火电、钢铁、纺织、造纸、化工、食品发酵等高耗水行业用水价格,鼓励发展节水高效现代农业。全面清理取消对高污染排放行业的各种不合理价格优惠政策,研究完善有机肥生产销售运输使用等环节的支持政策和长江港口、水上服务区、待闸锚地岸电电价扶持政策。(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按职责分工牵头,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参与) /p p   完善流域生态补偿。健全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奖励政策,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支持长江经济带及源头地区生态补偿资金投入,推进沿江11省市实施市场化、多元化的横向生态补偿。实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与补偿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绩效挂钩。沿江11省市加快建立行政区域内与水生态环境质量挂钩的财政资金奖惩机制。(财政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林草局等参与) /p p   (四)强化科技支撑。 /p p   加强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加快开展长江生态保护修复技术研发,系统推进区域污染源头控制、过程削减、末端治理等技术集成创新与风险管理创新,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技术模式。加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及其关键生境修复技术攻关。整合各方科技资源,创新科技服务模式,促进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大有害生物灾害防治、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等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按职责分工牵头,水利部、农业农村部、林草局等参与) /p p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服务等产业,完善支持政策。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创新环境治理服务模式,拓展环境服务托管、第三方监测治理等服务市场。培育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市场主体,推动建立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农户参与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三级网络体系。(发展改革委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等参与) /p p   (五)严格生态环境监督执法。 /p p   建立完善长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和预警应急体系,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和执法协作机制,加强长江流域环境违法违规企业信息共享,构建环保信用评价结果互认互用机制。(生态环境部牵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司法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林草局等参与) /p p   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加快组建长江流域环境监管执法机构,增强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合力。统一实行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从严处罚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着力解决长江流域环境违法、生态破坏、风险隐患突出等问题。坚持铁腕治污,对非法排污、违法处置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等行为,综合运用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等手段依法从严查处。强化排污者责任,对未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未按证排污的排污单位,依法依规从严处罚。加强涉生态环境保护的司法力量建设,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行政检察衔接机制,完善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等制度。(生态环境部、中央编办按职责分工牵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等参与) /p p   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将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其“回头看”范畴,对污染治理不力、保护修复进展缓慢、存在突出环境问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达不到进度要求甚至恶化的地区,视情组织专项督察,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责任,杜绝敷衍整改、表面整改、假装整改。全面开展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实现对地市督察全覆盖。建立完善排查、交办、核查、约谈、专项督察“五步法”监管机制。(生态环境部负责) /p p   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开展天地一体化长江水生态环境监测调查评估,完善水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开展水生生物多样性监测试点,逐步完善水生态环境监测评估方法。制定实施长江经济带排污口监测体系建设方案。落实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办法,对水环境质量达标滞后地区开展预警工作。完成长江干流岸线生态环境无人机遥感调查,摸清长江干流岸线排污口、固体废物堆放、岸线开发利用、生态本底、企业空间分布等情况。(生态环境部牵头,有关部门参与) /p p   (六)促进公众参与。 /p p   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定期公开国控断面水质状况、水环境质量达标滞后地区等信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时公开本行政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三线一单”划定及落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水质、黑臭水体整治等攻坚战相关任务完成情况等信息。重点企业定期公开污染物排放、治污设施运行情况等环境信息。各地要建立宣传引导和群众投诉反馈机制,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回应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生态环境部牵头,有关部门参与) /p p   构建全民行动格局。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聚焦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引导群众建言献策,鼓励群众通过多种渠道举报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接受群众监督,群策群力,群防群治,让全社会参与到保护母亲河行动中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选择环境监测、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设施向公众开放,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新闻媒体充分发挥监督引导作用,全面阐释长江保护修复的重要意义,积极宣传各地生态环境管理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工作动态和经验做法。(生态环境部牵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参与) /p
  • 环境修复,万亿级生态蓝海—访美丽国土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院总经理李云飞
    p style=" margin-bottom: 10px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环境问题一直是我国最关注焦点话题之一,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旨思想,我国在环境上的工作从未停歇。随着近些年国家在环境问题上策略的转变,其重点从对污染的治理,转变为对环境的修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方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强调要用系统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可见国家对环境修复的重视。 /p p style=" margin-bottom: 10px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而且中国环境修复市场需求广泛、态势良好,国务院发布的 “水十条”中,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强调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其中,工业污染防治和城镇生活污染治理是重点,到2020年完成其相应目标需投入资金约5万亿元。除此之外,有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待修复的工业污染场地有近几十万块,按照约300万元/块的修复价格,仅场地修复的市场空间就将达到约2万亿元。除此之外还有约二百多万公顷的矿山污染地块和约4亿亩的污染耕地,若要完成目前全部污染地块的修复,土壤修复行业的市场空间将超过7万亿元。 /p p style=" margin-bottom: 10px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山水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看到了环境修复领域所蕴藏的市场前景,并于2017年11月与中信建设等企业共同创立了美丽国土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院(以下称“美丽国土”)。美丽国土的总经理李云飞是技术出身,曾先后就任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环保所所长、总工等职务,被中央一级企业集团评为杰出复合型专家,拥有二十余年的环境从业经历。近日,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美丽国土总经理李云飞,请他为我们分享一些环境修复的实例,以及环境修复领域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73px height: 38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6/uepic/8f398df2-1c31-48ea-a96a-87bd4fbe4f92.jpg" title=" 李云飞.jpg" alt=" 李云飞.jpg" width=" 573" height=" 382" / /p p style=" margin-bottom: 10px text-align: center " 美丽国土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院总经理 李云飞 /p p style=" margin-bottom: 10px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科研优势助力发展& nbsp 独揽众多修复项目 /strong /p p style=" margin-bottom: 10px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李云飞介绍,美丽国土由杰出的院士、教授、博士等近20人组成的专家团队带领,与国内外多家领先公司及研究机构组建了国际联合实验室,在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经申报了130多项专利,承接多个环境修复项目。包括北京翠湖人工湿地项目、颐和园生态环境保护及检测项目、厦门翔安新区城市雨洪管理及生态水系专项规划水体治理项目、北京奥林匹克湿地公园项目、北京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景观打造、山东临沂小皇山遗址公园垃圾山治理项目、河北黄骅新城博海公园盐渍化修复工程、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布特哈公园生态景观打造项目、新乡市凤泉区城市污水处理厂项目、河南省南阳新区水系规划项目等多项环境治理项目。& nbsp /p p style=" margin-bottom: 10px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李云飞特别介绍了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土壤修复项目。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独立工业区,位于新乡市城区北部。该地块土地检出重金属超标,新乡市凤泉区大块镇块村营污染农田土壤修复试点项目是美丽国土首个中标的土壤修复类项目,同时也是新乡地区首个污染农田治理的试点项目,并列为2017年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项目,该项目的成功中标意味着美丽国土已成功迈进土壤修复领域。 /p p style=" margin-bottom: 10px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美丽国土首先对项目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调查采样,在实验室中,使用多种仪器对土壤进行检测,对土地整体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修复措施和修复方案。通过化学氧化/还原技术,使用特殊配方的土壤改良剂、钝化剂,对项目划定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区进行修复整治。除此之外,李云飞还着重提到,美丽国土计划使用一种独特的植物富集提取技术,通过种植特殊的富集植物,将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效的富集和提取出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通过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土壤重金属污染物浓度将被逐年消减,逐步恢复生态功能,保障农作物可以正常生长,并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p p style=" margin-bottom: 10px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仪器完善技术体系 合作共建细分方案 /strong /p p style=" margin-bottom: 10px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李云飞表示,美丽国土在检测研发方面的投入很大,不仅与很多高校和实验室合作,还拥有自己的实验室。日常项目的工作开展,更是离不开仪器设备的支持,因此美丽国土的实验室配备了种类丰富的仪器,常用的有总有机碳分析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微波消解仪等。“风险管控是土壤修复领域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而风险管控涉及前期调查和评估,实验室数据的采集和调查就是评估的基础,因此,通过搭建完善可靠的仪器设备,对公司业务的拓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李云飞说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35px height: 35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6/uepic/c25d571c-e848-4e7f-a23b-db976e3821c9.jpg" title=" 新33434.jpg" alt=" 新33434.jpg" width=" 535" height=" 356" / /p p style=" margin-bottom: 10px text-align: center " 实验室概况 /p p style=" margin-bottom: 10px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美丽国土重视实验室建设,对仪器采购方面自然有其独特的侧重点,李云飞表示,在选择仪器时,考虑到“术业有专攻”,而耶拿公司作为一家大型分析仪器公司,多年来始终深耕在无机元素分析领域,在农业和环境领域拥有很多用户,其仪器质量和售后服务在业内也有很好的口碑。其次,仪器的使用及售后服务也是其重点考虑的因素,耶拿公司的仪器性能可靠,培训工作安排到位,不仅如此,李云飞提到耶拿公司为了满足其实验室的工期安排,大大提前了货期,并分数次安装、调试及培训,这为企业开展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 /p p style=" margin-bottom: 10px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此外,谈到仪器公司与大型用户单位之间未来合作的发展方向,“用户单位在业务拓展的细分领域可以与仪器公司共同推出特定的解决方案,推动细分领域的快速发展。”李云飞说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12px height: 341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6/uepic/2f2d9971-da13-40f5-a7f4-2dcb1e1a2416.jpg" title=" 2.jpg" alt=" 2.jpg" width=" 512" height=" 341"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9px height: 33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6/uepic/8327122b-1f0e-41ec-baac-a8c288ef5529.jpg" title=" 4.jpg" alt=" 4.jpg" width=" 509" height=" 339"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8px height: 33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6/uepic/0b8c372d-b418-482b-bb76-7fb3290e6a75.jpg" title=" 3.jpg" alt=" 3.jpg" width=" 508" height=" 338" / /p p style=" margin-bottom: 10px text-align: center " 实验室配备的部分仪器掠影 /p p style=" margin-bottom: 10px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修复领域难题亟待解决 完善生态系统构建 /strong /p p style=" margin-bottom: 10px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李云飞表示,中国在环境修复领域的技术尚不成熟,未来有待突破的难题有很多,他举例说了修复工作的难题:如何在低成本、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将农田土壤修复技术与食品安全相结合,在对农田土壤进行风险管控的同时保证食品安全,这将是一个挑战;除此之外,国内环境综合治理的案例有很多,且在污染源治理上已经取得很大的突破,但对生态系统的构建技术并不完善,除了对环境治理,还需要对整个环境内的物种进行保护,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仍然是个难题;北方农村有焚烧秸秆的习惯,但焚烧过后会使PM2.5增高,如何低成本的将秸秆资源化形成长效的肥料,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而不是被动的与有关部门玩猫鼠游戏,都将是未来有待突破的问题。 /p p style=" margin-bottom: 10px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对于国内环境治理技术与国外的差距,李云飞说,国外在环境修复领域的技术积累比国内要多得多,无论是对污染物的资源综合利用,还是工业废水零排放,技术都要领先国内很多。但国内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远远超出国外,国内生态环境复杂,需要的系统性修复技术已经超过了国外现有的技术储备。例如:国外没有山水林田系统性问题;PM2.5的规模及复杂性远不及国内;土壤修复的面积远小于中国;中国的污泥沉降量也远大于国外;长江黄河沿岸的水土保持问题等。这些系统型的问题对国内外都是难题。谈到国内环境修复市场,李云飞表示,环境修复领域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都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到近三年时间,已有一些单位在领域内有所突破,包括在土壤修复以及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系统的解决方案。 /p p style=" margin-bottom: 10px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政策法规驱动 环境修复蓝海市场& nbsp /strong /p p style=" margin-bottom: 10px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谈到未来环境修复领域的发展,李云飞指出,这个领域受国家政策法规的影响很大,早些年,“气十条”的出台,大气治理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就有公司推出针对PM2.5 的解决方案;对水环境治理最早主要是针对点源治理,随着“水十条”的推出,就转变为对流域大环境的治理;土壤治理的项目原本数量很少,“土十条”出台后,土壤治理近年开始出现井喷式的爆发。 /p p style=" margin-bottom: 10px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关于具体的发展方向,“荒漠生态治理和矿山修复方向还有待开发,中国有大面积的荒漠化地区,大面积的沙地需要治理,但是如何与产业经济平衡还没有合理的解决方案。过去中国很长一段时间过度开采矿藏而且没有做好相应的环保工作,对周边的水土破坏严重,这些欠下的“债”,迟早是要还的。未来肯定会形成合理化的环境修复产业,这也是解决国家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可以说环境修复市场未来将是一片蓝海。”李云飞说到。 /p p style=" margin-bottom: 10px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后记: /span /p p style=" margin-bottom: 10px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美丽国土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院所做的项目,在小编看来是很有意义的,“先开发后治理”的情况,大部分国家都经历过。但事实证明,欠下的债,早晚是要还的。但破坏容易,修复难,中国在环境修复要走的路还有很远,需要这类企业的不断涌现和蓬勃发展。 /span /p p style=" margin-bottom: 10px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中国环境的复杂情况要远超国外,如果可以解决国内的环境问题,势必可以引领全球环境修复技术的突破。采访中,李云飞也表示,希望美丽国土可以成为国际上的领先单位,国际的知名品牌,带动国家的环保产业。同时,他也希望中国的生态环境可以得到改善,能为国家的生态环境尽到一份社会责任。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br/ /p p style=" margin-bottom: 10px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附录: /strong /p p style=" margin-bottom: 10px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关于李云飞 /strong /p p style=" margin-bottom: 10px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美丽国土总经理李云飞,先后就任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环保所所长、总工、机械工业有机固废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曾作为央企事业部总经理运营设计研究院,多年担任设计院总工程师/大型项目负责人,被中央一级企业集团评为杰出复合型专家,其拥有二十余年的环境从业经历,并参与过多项国家课题。 /p p style=" margin-bottom: 10px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关于美丽国土 /strong /p p style=" margin-bottom: 10px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美丽国土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17年11月,由中信建设、山水环境等企业共同创立,是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美丽国土虽然成立只有不到两年,但其已经申报了130多项专利,数个软件著作权,申报了国家的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也得到了北京市科委的重点支持。美丽国土是由生态环境各领域杰出的院士、教授、博士等近20人组成的专家团队带领,现有两个省级工程技术研发平台,包括了水环境修复、土壤修复、矿山修复、污泥固废资源化、荒漠化生态修复、植物技术研发等6大研发中心板块。同时国内外多家领先公司或研究机构组建了国际联合实验室。专注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围绕国土空间(水域、陆域、空域)生态修复及环境工程(水、固、气)治理。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采访编辑:万鑫) /p
  • 生态环境部发布《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f1902996-f558-4d7c-8056-fb01361e621e.jpg" title=" 生态环境部标准.jpg" alt=" 生态环境部标准.jpg" / /p p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生态环境部组织制订该技术导则。标准中规定了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修复效果评估的程序、方法和技术要求 该标准适用于污染地块土壤异位修复和原位修复、地下水抽出处理和原位修复、以及风险管控效果的评估。值得注意的是,该标准不适用于含有放射性物质与致病性生物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效果的评估。 /p p   现生态环境部已将标准征求意见稿印送给相关单位,相关意见可于2018年10月27日前反馈至生态环境部。 /p p   联系人:伍斌 /p p   邮寄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115号 /p p   邮政编码:100035 /p p   电子邮箱:turangguanlichu@mee.gov.cn /p p   电话:(010)66556320 /p p   传真:(010)66556340 /p p   附件: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 styl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 a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10/attachment/96978965-34ee-42a6-b0cc-348f8a9a1c60.pdf" target=" _self" title=" 1.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 textvalue=" 1.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pdf"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1.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pdf /span /a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 styl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a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10/attachment/2d547eaa-aba8-4871-9d82-285a9272b4b6.pdf" target=" _self" title=" 2.《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textvalue=" 2.《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2.《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a /span /p
  • 助力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聚光科技亮相生态环境科技成果推介会
    2019年5月9日,由国家生态环境部主办,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和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联合承办的“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生态环境科技成果推介会”在天府成都隆重召开。生态环境部刘华副部长、四川省人民政府杨洪波副省长、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任勇主任等领导出席本次推介会并作重要讲话。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作为国内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与仪器领域的企业代表和水专项课题牵头单位,受邀参与本次活动。国家生态环境部刘华副部长作重要讲话  本次推介会旨在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增强服务意识,帮助企业制定环境治理解决方案”的要求和关于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在结合地方实际需求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展示以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为主的生态环境科技成果。  在此次生态环境科技成果推介会上,聚光科技从为长江生态修复攻坚战提供的监测技术和装备支撑为展示目标,针对性地展出了企业自主研发和生产的一体式水质监测微型站和便携式水中有机有毒污染物检测仪两项生态环境监测仪器创新成果,受到了参会嘉宾的重点关注。  作为国家水专项“十一五”、“十二五”课题水环境自动监测仪器研制成果,聚光科技一体式水质监测微型站,面向水环境现场在线监测应用需求,通过模块化和标准化设计,将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的样品预处理单元、分析单元、视频监控单元、控制单元、辅助单元等高度集成至一体式户外机柜内,占地面积小于1平方米,克服了常规水质自动监测站占地面积大、基建投入高的局限,可广泛应用于山溪型河流和城市内河等现场水质在线监测,非常适合于长江中上游山溪型河流和城市内河等场地受限的河道水质在线监测。  聚光科技便携式水中有机有毒污染物检测仪则采用低热容快速气相色谱分离和双曲面离子阱质谱检测器等先进技术,开创性地将气质联用分技术应用于便携式检测仪,实现了对水中卤代烃、苯系物、有机氯等数十种挥发性有机物和半挥发性有机物的现场快速检测。聚光科技一体式水质监测微型站亮相生态环境科技成果推介会与会嘉宾咨询聚光科技便携式水中有机有毒污染物检测仪  聚光科技将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以环保部监测仪器工程技术中心为依托,充分发挥“水专项”成果研发重点企业的产品技术优势,深度研究、定制开发,为早日赢得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胜利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 新一批国家重点专项立项公示 涉生态修复和大气污染研究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资〔2017〕152号)等文件要求,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对“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和“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2019年度拟立项定向项目信息进行公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tyle=" text-indent: 2em " 重点专项 2019 年度拟立项定向项目公示清单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47abc660-95a4-4aeb-ae2a-0b2cc2c32d8b.jpg" title=" 2.png" alt=" 2.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 /strong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重点专项 2019 年度定向指南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70e86636-e826-4472-992a-ef65431da313.jpg" title=" 1 .png" alt=" 1 .png" / /p
  • YSI公司应邀参加全国水体富营养化控制与生态修复治理技术研讨会
    第二届全国水体富营养化控制与生态修复治理技术高级研讨会于4月9日至11日在无锡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水利发展中心主办,针对我国以氮、磷污染为基础特征的湖泊水库富营养化和局部近海海域污染问题严重,参会专家、研究员与与会人员探讨了水资源管理办法和水生态修复基本概况。参会人员有国内主管部门领导、国内相关科研院所、环境、水文监测中心管理单位人员等,进行了专题报告和交流讨论。 作为水质分析监测领域的领导者,美国YSI公司积极参与了本届研讨会。市场部与战略规划部经理孟大鹏应邀在专题论坛上作了&ldquo YSI传感器技术在水华预警当中的应用&rdquo 的主题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浓厚兴趣,并展开了深入交流。YSI公司的6系水质监测仪器、水质监测浮标系统、集成系统等产品,引起了参会成员的广泛关注。 YSI市场部与战略规划部经理孟大鹏在会议上做专题报告
  • 【峰会】先河受邀出席全国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峰会 污水处理成新焦点
    聚焦环境治理,还原绿水青山。11月7日-8日,“2017全国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峰会”在河北辛集举行。先河环保作为协办单位,携旗下正源、卫家亮相此次峰会,并通过主题演讲、专题论坛、现场技术展示等方式,与嘉宾共同探讨中国污染场地环境管理、治理修复的问题与对策。先河集团副总裁范朝、总裁助理杜新平受邀出席此次峰会。本次峰会是由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水土治理专家委员会、河北省环保产业协会和辛集市政府联合主办,旨在通过探讨绿色经济发展新路径、新模式,促进“产、学、研、用”的多元化、多层次交流。峰会以“创新、绿色、发展、对接、合作、共享”为主题,国内外知名院士、政府主管部门领导、企事业单位精英等诸多代表齐聚现场。作为会议协办单位代表,范总在致辞时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道,先河环保旗下正源公司首创的VOCs第三方治理模式,可有效破解生态保护与发展的矛盾问题,既保护地方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又从根本上减少臭氧形成,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并结合网格化监测、大数据分析,为地方政府提供达标规划和建议。范总还提到,公司创新区域污水治理业务,将城中村、布局分散的小城镇、农村和偏远山区产生的生活和工业污水,进行分别收集、就地处理、达标排放或回用,从而构建新型环保的污水处理模式。范总最后强调,面对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关键要一步一个脚印,加上有的放矢的科学方法,最终实现环境的改善。接下来,杜总做了题为“工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减排综合解决方案”的报告,分享了VOCs第三方治理的经验与教训,并创新性地提出:利用大数据、物联网高新技术建立VOCs监测、监管、治理的VOCs减排模式,降低企业的治理投资和运营成本,减少VOCs排放,最终实现区域环境质量改善。 峰会现场还设有展台,先河正源与卫家环境在现场分别展示了VOCs治理技术与一体化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认可。 当前,村镇污水具有排放污水量小、产生源分散、污染数量多等特点,也是导致不少河道向黑臭演化的重要污染源,而卫家环境的一体化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恰为这一难题的破解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一方面系统高度集约化,以小型净化槽为核心,集多种领先生物净化工艺于一体,可单户安装实现截污控污、就地净化,而且设备小巧受地形限制少,便于普遍推广;另一方面系统经济高效,除了不用管网铺设和基建费用外,设备还配置光伏发电自给自足,同时采用自搅拌技术,系统自动运行无需专人值守,彻底消除了用户“建容易、维护难”的后顾之忧。不仅如此,卫家一体化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应用领域也极为广泛。系统有不同体量的产品体系,既能单户安装实现点源污水达标排放,也能高效应用于生态区、水源保护地、黑臭水体等面源和流域治理,达到控污截污、内源治理的综合整治效果。 先河环保愿借助此次峰会契机,与更多环保人士及企业携手合作,全力推动大气和水环境的改善与治理,助力“美丽中国”早日实现。
  • 新格局 新生态 新征程 | 第二届中国国际土壤修复及油泥治理峰会圆满闭幕!
    新格局 新生态 新征程 | 第二届中国国际土壤修复及油泥治理峰会圆满闭幕!由上海功佳信息咨询有限公司(ACI 环保)、山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山东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美国GEO公司及其中国子公司洁易奥环境修复(江苏)有限公司协办,中国石油企业协会,山东省循环经济协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中关村绿创环境治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华人环境学者工程师协会(CESPN),煜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支持,济南恒誉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和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金牌赞助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土壤修复及油泥治理峰会(SRS2022)于9月22-23日在济南圆满闭幕!大会以“新格局、新生态、新征程”为主题,汇集了来自城市污染场地修复、矿山及农用地修复、石油污染场地修复、油泥治理、场地调查与土壤监测5大领域的政府单位、运营企业、工程公司、研究机构、设备及技术供应商等环保专业人士450人出席。开幕致辞第二届中国国际土壤修复及油泥治理峰会由第一天全体主题大会,第二天5个分会场:分会场一城市污染场地修复、分会场二矿区及农用地土壤修复、分会场三石油污染场地修复、分会场四油泥治理、分会场五场地调查与土壤监测组成。9月22日在大会开幕式上,山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常务会长宋圣才先生、山东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助理马广翔先生、美国GEO公司副总裁/工程技术总监、洁易奥环境修复(江苏)有限公司陈晓松博士相继致辞。山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常务会长宋圣才先生发表开幕致辞山东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助理马广翔先生发表开幕致辞美国GEO公司副总裁/工程技术总监、洁易奥环境修复(江苏)有限公司陈晓松博士开幕致辞专家报告第一天全体主题大会由行业专家曲睿晶先生担任大会主持人,来自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美国GEO公司/洁易奥环境修复(江苏)有限公司、中化环境控股有限公司、中科华鲁土壤修复工程有限公司、济南恒誉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和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企业及科研院所专家分别针对土壤修复和油泥治理两大方向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观点。土壤环境监管法规标准体系 王国庆,副总工 研究员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石油石化场地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技术应用案例杜显元,团队负责人/高级工程师 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热脱附技术在近百个土壤及油泥修复项目中的实际工程经验及问题探讨陈晓松,美国GEO公司 副总裁/工程技术总监 ,洁易奥环境修复(江苏)有限公司CEO我国环境修复产业现状及展望赵峰,中化集团大成环境公司总经理 中化环境控股有限公司 土壤异位堆式热脱附修复技术及工程应用陈华东,副总经理 中科华鲁土壤修复工程有限公司热解技术在含油污泥治理及土壤修复中的应用及案例分享张海敏,工艺部经理 高级工程师 济南恒誉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地下水与土壤协同修复治理实践与探索娄伟,总工程师 湖南省和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信息化在大型污染场地修复中的工程应用张大定,市场部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我国铬污染场地修复与管控现状及问题挑战王兴润, 研究员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焦化厂污染地块修复与风险管控技术验证评价方法体系及案例简述呼红霞,生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 高级工程师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在此期间,会议安排了一组高端对话,对话小组成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焦文涛、美国GEO公司/洁易奥环境修复(江苏)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袁高洋、湖南省和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娄伟、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副主任师/高级工程师孙明波、南京尚土生态环境有限公司吕正勇,围绕热点话题“有机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探讨、项目案例分析及展望”展开开放式讨论。9月23日大会第二天5个分会场同步进行。分会场一:城市污染场地修复由中节能大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行业总监王颋军担任大会主持人,来自中节能大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江苏苏美达成套设备工程有限公司、中科鼎实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南京库仑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首钢环境产业有限公司、煜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博诚立新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康恒环境修复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人环境学者工程师协会等的专家代表发表主题分享。中国的存量陈腐生活垃圾治理与堆填场地修复王颋军,行业总监 中节能大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止水帷幕-清挖排空技术在大型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中的应用及工程管理要点刘璐琦,事业部副总经理 江苏苏美达成套设备工程有限公司原位电阻加热技术开发及示范应用周广东,研发工程师 中科鼎实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污染场调查、修复和监测三维数字化解决方案探索和实践李建, 产品负责人 南京库仑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市公园土壤环境质量及人体健康基准研究马瑾,研究员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有机污染场地修复案例与思考周虹,修复事业部技术部部长 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钢铁企业搬迁后污染场地修复技术路线分析张振国,土壤修复公司副总经理 首钢环境产业有限公司甘肃某DNTs污染场地土壤治理修复施工总结王恒钦,技术咨询中心经理 煜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厌氧脱卤菌剂和原位强化生物修复技术陈波洋,董事长兼总经理 北京博诚立新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邻避变邻利-存量垃圾处理技术主张及实践王加华,总工程师 上海康恒环境修复有限公司存量垃圾填埋场原位好氧修复技术及工程案例分析邵靖邦,分院副总工,高级工程师 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修复场地土壤资源化利用袁忻,理事长 华人环境学者工程师协会分会场二:矿区及农用地土壤修复由清华苏州环境研究院土壤与地下水修复研究中心主任韩建均担任大会主持人,来自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中科盛联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浙江益壤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的专家代表发表主题分享。典型矿区重金属面源污染精准刻画与分析韩建均,土壤中心主任/高工 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一种土壤重金属镉污染钝化功能材料研发及其应用徐应明,研究员 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场地修复的核心:系统看病,精准治理金跃群,首席科学家 总工程师 北京中科盛联集团有限公司双碳背景下南方石山地区环境修复工程技术的创新探索陈健,环发院技术顾问 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固废基农田土壤改良及复合污染生态修复材料应用刘振刚,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重金属污染矿区金属原位固化及生态修复技术王旭,高级工程师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矿山与周边农田土壤综合修复与生态复育案例分析吴錞渝,总经理 浙江益壤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离子型稀土浸矿场污染淋洗技术祝怡斌,主任/教授 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污染土壤及危废水泥窑协同处置全过程管理及案例分析廖栩,技术总监 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微生物在黄河流域煤矿修复中的工程应用刘兴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教授 华润环保首席科学家在此期间,会议安排了一组高端对话,对话小组成员: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韩建均、湖南省和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娄伟、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石德升、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陈健、北京中科盛联集团有限公司金跃群,围绕热点话题“我国典型重金属污染场地治理现状及展望”展开开放式讨论。分会场三:石油污染场地修复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焦文涛担任大会主持人,来自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安全环保工程技术研究院、上海格林曼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山东省科学院生态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绿之缘环境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宇墨企业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天津大学、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杰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宝航环境修复有限公司等的专家代表发表主题分享。石油烃污染场地治理与碳排放分析曹兴涛,研发工程师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安全环保工程技术研究院加油站及油库场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调查梁振春,技术总监 上海格林曼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基于植物-微生物联合作用机制的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剂的研发张闻,副研究员 山东省科学院生态研究所油田固废资源化及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开发与应用张秀霞,教授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产石化污染场地安全治理思考与案例分析孙明波,副主任师/高级工程师 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石油烃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沈树华,技术总监 绿之缘环境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含油污泥处理及石油类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陈浩玺,污染场地治理中心主任 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油田微生物ATP法活性快检技术介绍赵文渊,宇墨第二代ATP微生物活性快检技术中国市场负责人 市场经理 宇墨企业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含重质油多介质体系界面分离基础及其在油泥处理中的应用何林,副教授 天津大学有机污染场地阴燃修复技术发展与应用现状焦文涛,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石油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与装备肖超,土壤修复研究院院长 杰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环境事故场地应急调查处置与修复案例分享曲丹,创新业务发展中心副总监/高级工程师 宝航环境修复有限公司分会场四:油泥治理由北京建工绿色能源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籍龙杰担任大会主持人,来自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湖南万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北京建工绿色能源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设备管理协会绿色安全技术服务中心、大庆油田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鑫源寰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理工大学、南京尚土生态环境有限公司、青岛科技大学、浙江宜可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西安石油大学等的专家代表发表主题分享。含油污泥利用处置环境管理要求梁燕,高级工程师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含油污泥热解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装备左志越,研究设计院院长 湖南万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炼化油泥处理处置技术仝坤,研究员 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油泥等危险废物处理技术解析及企业规范化运营管理籍龙杰,副总经理 北京建工绿色能源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双碳背景下含油污泥低碳绿色资源化处置关键技术程四清,中国设备管理协会绿色安全技术服务中心专家典型含油污泥热解处理项目案例分享张海敏,工艺部经理 高级工程师 济南恒誉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庆油田含油污泥治理技术及发展方向马骏,高级工程师 大庆油田设计院有限公司含油污泥热解析处理工艺技术及案例分享张顺利,副总经理 北京鑫源寰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含油污泥类固废处理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李秋红,山东理工大学 先进催化与新能源材料研究所所长 教授含油污染物的资源化与生物修复技术及应用示范龙旭伟,技术总监 南京尚土生态环境有限公司油田油泥制备橡胶类填充助剂关键技术研发及生态修复匡少平,教授 青岛科技大学高粘高含液油泥一体化处理装备及工程应用于立松,技术部经理 浙江宜可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石油污染土壤梯级修复中的菌群构建与应用技术研究 杨博,副教授 西安石油大学分会场五:场地调查与土壤监测由行业专家曲睿晶担任大会主持人,来自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河南省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上海申环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耶拿分析仪器(北京)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农业农村部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等的专家代表发表主题分享。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采样点位的布设要求张颖,研究员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固体废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方法与标准董亮,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室主任 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土壤重金属检测要点及难点赵小学,高级工程师 河南省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土壤中特征污染物现场快速检测方法研究张存良,高级工程师 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土壤重金属快速检测新技术进展毛雪飞,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在产企业污染地下水长期监测实践高耘飞,副总经理 上海申环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快速检测前沿技术应用付玉,应用工程师 耶拿分析仪器(北京)有限公司土壤重金属检测分析方法及分析仪器简介龚华,高级工程师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内容与检测质量控制李昆,副主任 农业农村部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在此期间,会议安排了一组高端对话,对话小组成员: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张存良、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龚华、河南省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与修复重点实验室赵小学,围绕热点话题“污染场地污染识别诊断、场调规划及风险评估”展开开放式讨论。会场精彩瞬间联系我们李琼:15800898368(同微信)邮箱:info @aci-environ.com 会议网站:www.aci-environ.com/srs2022
  • 生态环境部就《关于促进土壤污染绿色低碳风险管控和修复的指导意见》公开征求意见
    6月26日,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领域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关于促进土壤污染绿色低碳风险管控和修复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23年7月10日。《意见》指出,强化全过程质量控制与监管,全面提升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水平,推进多学科、多方法、多手段调查技术的融合,精准刻画污 染范围和污染程度。建立动态工作策略,基于现场检测数据,及时优化调查工作计划。借助现场快速筛查技术,提高调查精准度和效率。对大型复杂污染地块,可根据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及有效暴露剂量,科学选用风险评估方法和参数,合理确定修复、管控目标,避免过度修复。要攻关关键技术材料和装备研发。聚焦绿色低碳修复中的关键问题,加快绿色低碳修复关键共性新材料和新装备等的科技攻关。研发应用环境友好型风险管控与修复材料,提升材料的长效性、高效性和安全性。研发推广低排放、低能耗的新型修复装备,提高装备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水平。 对未达到能耗标准的传统修复设施进行清洁能源替代和升级改造,鼓励将绿色低碳修复相关内容纳入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全文如下:关于公开征求《关于促进土壤污染绿色低碳风险管控和修复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领域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要求,我部组织起草了《关于促进土壤污染绿色低碳风险管控和修复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及其起草说明可登录我部网站(http://www.mee.gov.cn/)“意见征集”栏目检索查阅。各机关团体、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均可提出意见和建议。有关意见和建议请书面反馈我部,电子文档请同时发至联系人邮箱。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23年7月10日。联系人: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 任静、常方方电话:(010)65645698、65645693传真:(010)65645732邮箱:wrdk@mee.gov.cn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2号邮政编码:100006附件:1.征求意见单位名单 2.关于促进土壤污染绿色低碳风险管控和修复的指导意见__(征求意见稿) 3.《关于促进土壤污染绿色低碳风险管控和修复的__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2023年6月24日附件2关于促进土壤污染绿色低碳风险管控和修复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决策部署的总要求,积极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切实推进土壤污染绿色低碳风险管控和修复(以下简称绿色低碳修复),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建设美丽中国,提出如下意见:一、理念先行加快土壤修复绿色低碳转型(一)大力培育绿色低碳修复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宣传和培育绿色低碳修复理念,鼓励土地使用权人、行业协会、从业单位和个人、公益组织积极参与绿色低碳修复。倡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治理率先践行绿色低碳修复理念,在确保达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修复目标的前提下,土壤污染修复过程更加注重能源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实现环境净效益最大化和碳排放量最小化。(二)系统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导向,以加强系统谋划、优化监管机制为重点,以强化科技支撑、完善保障措施为手段,强化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目标协同、机制协同、任务协同,推进绿色低碳修复全过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高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的绿色化、低碳化水平。(三)持续推动绿色低碳修复实践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鼓励先行先试,聚焦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低碳修复典型经验和案例。不断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将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修复与城乡规划、项目建设管理流程有机整合,加强绿色低碳修复实践应用,提升土壤污染防治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高质量发展。(四)逐步建立绿色低碳修复评价评估体系以反映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全过程绿色低碳水平为重点,建立绿色低碳修复指标体系,研发定性、定量兼顾的评估方法。编制绿色低碳修复相关指南,建设本土化的数据库,开发适用于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全过程的环境足迹评估工具和碳核算方法。二、全过程提升绿色低碳修复水平(一)合理规划受污染土地用途充分考虑土壤污染情况和风险水平,结合留白增绿相关安排,合理规划土地用途,保护人体健康。鼓励农药、化工等行业重污染地块优先规划用于拓展生态空间。对暂不开发利用的关闭搬迁企业地块及时采取制度控制、工程控制、土地复绿等措施,强化污染管控与土壤固碳增汇协同增效。因地制宜推动严格管控类农用地退耕还林还草增汇,因势利导研究利用废弃矿山、采煤沉陷区受损土地、已封场垃圾填埋场、污染地块等规划建设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项目。(二)精准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强化全过程质量控制与监管,全面提升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水平,推进多学科、多方法、多手段调查技术的融合,精准刻画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建立动态工作策略,基于现场检测数据,及时优化调查工作计划。借助现场快速筛查技术,提高调查精准度和效率。对大型复杂污染地块,可根据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及有效暴露剂量,科学选用风险评估方法和参数,合理确定修复、管控目标,避免过度修复。(三)重点突出风险管控修复绿色低碳化设计将能耗、物耗、温室气体排放等纳入方案比选指标体系,以能源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为导向,强化工艺设计,优先选择原位修复、生物修复、自然恢复为主的管控修复技术,增强风险管控、修复工程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等气候变化能力的设计。鼓励在产企业在保证安全生产的条件下,实施边生产、边管控、边修复。在守牢底线的前提下,可将土壤风险管控、修复与后续建设项目同步设计,最大程度降低排放、减少能耗,提升修复质效。(四)积极探索风险管控修复工程最佳管理措施着力提升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应用高能效装备产品,优化提升重点用能工艺和设备,优先使用绿色低碳修复材料,因地制宜提高可再生和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科学设定并动态调整工艺参数,降低资源消耗水平。加强施工过程规范化、精细化管理,鼓励使用视频探头、在线监测等可视化、智能化监控手段,提高现场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强化废水、废气、固废等的收集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防止对地下水和周边水体、大气等造成污染。在有效防范二次污染的前提下,推动修复后土壤生产生态功能重构与资源化利用。(五)追踪开展风险管控修复后期可持续管理动态研判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长期效果,跟踪监控土壤和地下水特征污染物变化情况,严格落实地块风险管控有关规定,及时优化和调整长期监测方案,建立回顾机制。修复后的土地在适合条件下及时复绿,增加土壤的固碳增汇作用,恢复土地生态功能,实现永续利用。三、全方位强化绿色低碳修复科技支撑(一)加强绿色低碳修复领域基础研究加强土壤复合污染多介质协同治理与绿色低碳修复领域科技研发的系统布局,利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夯实土壤自然生态过程与人工强化修复作用下的污染物跨介质界面迁移、生态地质环境效应、碳传输与转化规律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基础。(二)攻关关键技术材料和装备研发聚焦绿色低碳修复中的关键问题,加快绿色低碳修复关键共性新材料和新装备等的科技攻关。研发应用环境友好型风险管控与修复材料,提升材料的长效性、高效性和安全性。研发推广低排放、低能耗的新型修复装备,提高装备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水平。对未达到能耗标准的传统修复设施进行清洁能源替代和升级改造,鼓励将绿色低碳修复相关内容纳入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三)加大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坚持需求导向、交叉融合,发展绿色低碳修复集成与耦合技术,注重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精细刻画、复合污染阻控和修复技术的组合优化,促进基础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工程项目实施,形成一批具有显著影响的系统解决方案和综合示范工程。比选、集成适用于不同情景的绿色低碳技术体系,开展中长期跟踪模拟及评估,推动土壤健康管理和生态功能提升,增强土壤固碳增汇能力。四、完善绿色低碳修复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多元协作机制加强绿色低碳修复工作谋划和部署,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科技、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林草等有关部门共同促进绿色低碳修复工作,积极探索创新土壤修复+工程建设模式,按照分工落实管理责任,推动土壤污染修复领域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发展。(二)建立绿色低碳修复经济激励机制各级土壤污染防治资金、基金和政府采购活动加强引导树立绿色低碳修复理念。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气候投融资等市场化资金以及国际贷赠款资金支持途径,通过多渠道资金来源与创新机制保障支撑绿色低碳修复项目实施。(三)拓展绿色低碳修复能力建设开展绿色低碳修复能力建设,建立经验交流机制,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各级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的绿色低碳修复监管能力,加强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强化行业引领作用,培育绿色低碳修复领军企业,提升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四)开展绿色低碳修复宣传教育强化宣传引导,利用六五环境日、世界土壤日以及全国低碳日等开展宣传活动,加强保护土壤方面的生态环境科普工作。通过多种传播渠道和方式宣传普及绿色低碳修复知识和政策,发布典型示范,全面提升社会和行业的绿色低碳修复意识。
  • 浙江省生态与环境修复技术协会2023年度第二批团体标准制定计划
    各有关单位:经评审和研究,浙江省生态与环境修复技术协会现下达2023年度第二批团体标准制定计划(见附件)。请各主要起草单位和相关企业按照《浙江省生态与环境修复技术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浙江省生态与环境修复技术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等有关要求,结合国家相关规定和产业政策,认真落实和实施计划,在标准起草中加强与有关方面的协调,广泛听取意见,保证项目质量和水平,按时完成团体标准制定任务。根据《 浙江省生态与环境修复技术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相关规定,按照“谁需求、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工作经费原则上由标准立项申请单位和参与单位共同承担。附件:2023年度第二批团体标准计划项目汇总表浙江省生态与环境修复技术协会2023年5月15日
  •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公开征求《山东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工程二次污染防控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等2项地方生态环境标准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规范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工作,我厅组织起草了《山东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工程二次污染防控技术规范》等2项地方生态环境标准。现将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公开征求意见,有关意见建议请于2024年9月9日之前反馈至联系邮箱。电&ensp 话:0531-51798263邮&ensp 箱:sthjttrc@shandong.cn附件: 1. 山东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工程二次污染防控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2. 《山东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工程二次污染防控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3.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绿色低碳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4.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绿色低碳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山东省生态环境厅2024年8月7日 附件1 山东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工程二次污染防控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docx附件2《山东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工程二次污染防控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doc附件3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绿色低碳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docx附件4《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绿色低碳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doc
  • 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重点专项2022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
    5月23日,科技部发布“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重点专项2022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采用网上填报方式,项目申报单位网上填报申报书的受理时间为:2022年6月22日8:00至7月21日16:00。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项目可下设课题。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以下为指南全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坚持“四个面向”总要求,积极探索“部省联动”等科技管理改革举措,全面提升科研投入绩效。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和组织管理相关要求,现将“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重点专项2022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请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项目组织申报工作流程1.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项目可下设课题。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项目设1名负责人,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可担任其中1个课题的负责人。2. 整合优势创新团队,并积极吸纳女性科研人员参与项目研发,聚焦指南任务,强化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典型应用示范各项任务间的统筹衔接,集中力量,联合攻关。鼓励有能力的女性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课题)负责人领衔担纲承担任务。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评审具体工作流程如下。——填写申报书。项目申报单位根据指南相关申报要求,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http://service.most.gov.cn,以下简称“国科管系统”)填写并提交项目申报书。从指南发布日到申报书受理截止日不少于50天。申报书应包括相关协议和承诺。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应与所有参与单位签署联合申报协议,并明确协议签署时间;项目牵头申报单位、课题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及课题负责人须签署诚信承诺书,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及所有参与单位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等要求,加强对申报材料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甚至弄虚作假。——专业机构受理申报书并组织答辩评审。专业机构在受理项目申报后,组织形式审查,并组织答辩评审,申报项目的负责人进行报告答辩。根据专家评议情况择优立项。二、组织申报的推荐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各推荐单位应根据指南的具体要求,在本单位职能和业务范围内推荐,并对所推荐项目的真实性等负责。三、申报资格要求1. 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和参与单位应为中国大陆境内注册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注册时间为2021年6月30日前,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国家机关不得牵头或参与申报。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参与单位以及团队成员诚信状况良好,无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2. 项目(课题)负责人须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1962年1月1日以后出生,每年用于项目的工作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3. 项目(课题)负责人原则上应为该项目(课题)主体研究思路的提出者和实际主持研究的科技人员。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的公务人员(包括行使科技计划管理职能的其他人员)不得申报项目(课题)。4. 项目(课题)负责人限申报1个项目(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的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得牵头或参与申报项目(课题),课题负责人可参与申报项目(课题)。项目(课题)负责人、项目骨干的申报项目(课题)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在研项目(课题)总数不得超过2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的在研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项目骨干不得因申报新项目而退出在研项目;退出项目研发团队后,在原项目执行期内原则上不得牵头或参与申报新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任务书执行期(包括延期后的执行期)到2022年12月31日之前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不在限项范围内。5. 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或本年度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原则上不能申报该重点专项项目(课题)。6. 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项目(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聘用单位提供全职聘用的有效材料,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双方单位同时提供聘用的有效材料,并作为项目申报材料一并提交。7. 申报项目受理后,原则上不能更改申报单位和负责人。8. 项目具体申报要求详见申报指南,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申报单位在正式提交项目申报书前可利用国科管系统查询相关科研人员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情况,避免重复申报。四、项目管理改革举措1. 关于部省联动。部分专项任务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区域产业发展重大需求,采取部省联动方式实施,由部门和地方共同凝练需求、联合投入、协同管理,地方出台专门政策承接项目成果,在项目组织实施中一体化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和落地转化。2. 关于技术就绪度(TRL)管理。针对技术体系清晰、定量考核指标明确的相关任务方向,“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探索实行技术就绪度管理。申报指南中将明确技术就绪度要求,并在后续的评审立项、考核评估中纳入技术就绪度指标,科学设定里程碑考核节点,严格把控项目实施进展和风险,确保成果高质量产出。五、具体申报方式1. 网上填报。请申报单位按要求通过国科管系统进行网上填报。专业机构将以网上填报的申报书作为后续形式审查、项目评审的依据。申报材料中所需的附件材料,全部以电子扫描件上传。确因疫情影响暂时无法提供的,请上传依托单位出具的说明材料扫描件,专业机构可根据情况通知补交。项目申报单位网上填报申报书的受理时间为:2022年6月22日8:00至7月21日16:00。2. 组织推荐。请推荐单位于2022年7月22日16:00前通过国科管系统逐项确认推荐项目,并将加盖推荐单位公章的推荐函以电子扫描件上传。3. 技术咨询电话及邮箱:010-58882999(中继线),program@istic.ac.cn4. 业务咨询电话:(1)“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58884866(2)“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58884885(3)“大气与土壤、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58884865(4)“城镇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58884832(5)“主动健康和人口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88387236,010-88387156(6)“病原学与防疫技术体系研究”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88387191,010-88387238(7)“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88225070,010-88225137(8)“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与公共安全”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58884828(9)“社会治理与智慧社会科技支撑”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58884826(10)“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58884898(11)“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58884882请登录系统,在“公开公示-申报指南(2022)”菜单栏中查看申报指南材料。科技部2022年5月23日
  •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地方标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质量监督现场抽测技术指南 (征求意见稿)》
    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提高土壤环境管理水平,规范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质量监督工作,我厅组织编制了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质量监督现场抽测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根据国家和省生态环境标准制修订工作有关规定,现将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印送你们,请研究并提出书面修改意见,于2023年7月5日前反馈我厅。联系人:万经强、15153113091,史会剑、13791090303邮  箱:shihuijian@shandong.cn地  址: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3377号,邮编250101附件:1.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质量监督现场抽测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2.《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质量监督现场抽测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3.征求意见单位名单山东省生态环境厅2023年6月1日附件:附件1: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质量监督现场抽测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docx附件2:《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质量监督现场抽测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docx附件3:征求意见单位名单.docx
  • “土十条”效果显现,土壤修复将迎“黄金十年”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重生.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noimg/eb5582d3-9d22-47da-a182-0997964bd838.jpg" / /p p & nbsp & nbsp & nbsp “土十条”发布近一年时间,土壤修复市场升温明显。 /p p   4月18日,第十八届中国环博会展前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上海傲江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傲江生态”)总经理刘勇向》表示,“土十条”出台后,明显感觉土壤修复市场发展加速。 /p p   “前几年花了很多精力,做了很多工作,但感觉跟做实验一样,很多都是课题、863项目和示范项目。”刘勇表示,而现在,土壤修复产业则进入了“准备期”,2020年到2030年则将迎来“黄金十年”,前景光明,大有可为。 /p p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马辉也表示,环保产业当前的发展特点之一就是“新增长点不断涌现”,随着环境治理从粗放型转变为精细化,催生出很多新的市场,如土壤修复、检验检测、VOC治理等。 /p p   2016年5月28日,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业内又称“土十条”),其中明确提出了“推动治理与修复产业发展”,其中包括:放开服务性监测市场 完善“土壤环境调查-分析测试-风险评估-治理与修复工程设计和施工”的成熟产业链 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产业化示范基地 规范从业单位和人员管理 发挥“互联网+”在产业链中的作用等。 /p p   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到2020年,预计“土十条”可带动环保产业新增产值约4500亿元。此外,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推行清洁生产等措施,“土十条”还将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预计可拉动GDP增长约2.7万亿元,可新增就业人口200万人以上。 /p p   “目前,傲江生态已经有150多个生态环境修复项目,基本覆盖了所有的生态修复类型。除西藏以外,中国的所有省份都有项目参与。”刘勇表示,“中国的环境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污染用了30年,修复污染没有50年做不好。” /p p   他表示,相比大气、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的难度更大,有五方面的特性: /p p   首先,中国的土地开发,如冶炼、开矿、拆迁等,早期都是无序的,导致后续治理很难。例如,一个拆迁场地,有污染土壤和无污染土壤混在一起,轻污染土壤和重污染土壤也混在一起,结果修复时只能把所有土壤全当做重污染土壤来治理。 /p p   其次,污染程度严重。“曾经有媒体报道过超标10万倍的案例,而这个数字是真实的。”刘勇表示。 /p p   第三,污染的复杂性。一个污染场地里会有上百种不同性质的污染物,为了解决A类污染物,需要使用“朝东走”的技术 但场地里又混有B类污染物,必须使用“朝西走”的技术,结果左右为难。 /p p   第四,污染体量大。“10万方以下的都不算项目,很多都是几十万方、上百万方,而我遇到最大的则是上亿方,简直是天文数字 , 有待于后面几十年去解决。”刘勇说。 /p p   最后,缺乏资金。刘勇表示,中国的污染问题很多,又没有足够的资金,只能优先解决“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一旦到了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政府、业主往往又要求土壤修复企业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所有问题。 /p p   “在中国,所有的土壤技术都要经得起这5条考验,如果少一条就没办法推广,企业就没有市场。”刘勇说。 /p
  • 环境修复材料研究获进展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杨卓鸿团队联合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李永涛团队在环境修复材料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近年来,尽管可再生能源产业取得了进展,但全球石油开采、销售和消费仍在持续增长。然而,溢油和含油废水排放的风险将持续增加,这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发经济、通用的材料来有效治理溢油危险,尤其是高粘度含油污染物,是至关重要、也是极具挑战性的。在该项工作中,科研人员利用贻贝仿生类材料聚多巴胺具有的超强黏附特性、金属离子吸附性能及光热效应,通过多巴胺自聚沉积、聚合物辅助金属沉积、表面疏水改性工艺,构建了一种兼具光/磁热转换能力、自清洁的超疏水磁性多孔海绵。该海绵表现出快速的油吸附行为和良好的吸油能力,可以吸附自身干重最高达50.6倍或自身体积90%以上的油类化合物;由于沉积了磁性金属层,该海绵能够在外界磁场作用下移动到指定的污染区域进行溢油的清理,且可以在电磁感应加热器的作用下,实现高粘度油的快速吸附。此外,该海绵表现出优异的耐用性(经80次循环试验,吸油能力仅降低10%左右)和储存稳定性(保存3个月,海绵仍具有良好吸油能力)。该海绵还可以容易地组装成重力驱动或泵驱动的油水分离器件,以实现不同密度油类污染物的有效清理。更重要的是,得益于聚多巴胺优异的光热效应及金属的热传导能力,该海绵可以在太阳光下快速升温至60 °C左右,从而实现了水面高粘度溢油的快速去除。该工作为高效、低成本、光/磁热驱动高粘度油水分离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新策略,并在溢油清理等环境修复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据了解,自2020年以来,杨卓鸿团队利用可再生生物质木材资源功能化以及金属稳定沉积工艺,在油水分离材料、有机污染物降解材料、重金属离子吸附材料等环境修复材料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为天然可再生生物质材料的功能化设计及其在环境修复材料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 土壤修复或催生万亿元市场
    今年4月,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首次向全社会发布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随着中国土壤污染版图越来越清晰,一个巨大的修复产业呼之欲出。   由中国生态修复网、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浙江省固体废物监督管理中心和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共同主办的&ldquo 2014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研讨会&rdquo 上周在杭州举办。面对这一全新的产业,全国政、产、学、研各路专家齐聚杭州,共同探讨这一产业的发展、问题及对策。   土壤污染今年首次披露   2005年4月~2013年12月,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土资源部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   环保部相关负责人透露,国家将实施土壤修复工程,并将在典型地区组织开展土壤污染治理试点示范,逐步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体系,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   这意味着巨大而漫长的土壤修复计划,随着公报的发布日渐明晰。   比起刚刚公布的《公报》,全国第一个污染土壤治理工程则可追溯到10年前。2004年4月,当时北京地铁五号线施工过程中,被污染的土地散发的刺鼻气味熏倒了进行挖掘作业的工人,这一事故引起了政府部门对污染场地治理的高度重视。随后组织同属于北京金隅集团的生态岛及红树林两家环保公司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治理。   业内人士表示,面对这个全新的产业,资本和企业虽蠢蠢欲动,但受制于资金、法律、技术等多方面的门槛,市场推进难以提速。   初生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污染来得容易,修复和治理则要耗时耗力。随着中国土壤污染版图的越发清晰,在治理的背后催生出的巨大修复市场也让与会人员振奋。   作为土壤修复行业的排头兵,同属于北京金隅集团环保产业的土壤治理专家刘科经历了行业的十年发展。   刘科告诉记者,这十年来,土壤修复行业在政策、技术等各方面,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如在污染场地方面,初期是以施工过程中发现的小规模污染场地为主。现在污染场地以企业停产搬迁之后,经过场地调查发现的大型污染场地为主 在政策、标准方面,初期是法律法规少,通知的形式多,操作性较差。现在是国家和地方开始相继颁布具有实质操作性的指导文件,开始规范污染场地的调查、工程实施及验收 在修复技术方面,初期是单一的阻隔填埋、水泥窑焚烧,现在是复合生物修复、高温热解析、常温解析、植物修复等多种修复技术并存。   会上,一业内专业人士透露,在环保产业发达国家,土壤修复产业所占环保产业的市场份额高达30%~50%。从环保部、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即将完成的全国第四次环保产业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土壤修复产业产值尚不及环保产业总产值的1% 同时,在我国环境服务业中,涉及土壤治理的生态修复企业占3.7%,这意味着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市场将迎来初生,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环保部生态司司长庄国泰也表示:&ldquo 与大气、水污染治理相比,我国的土壤污染治理总体差距较大。一旦市场打开,规模将远远大于大气和水污染的治理。&rdquo 专家普遍预计,土壤修复产业可形成万亿级的市场规模。   修复土壤浙江正在行动   而根据早前发布的《全国土壤环境保护&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ldquo 十二五&rdquo 期间,中央财政将拨款300亿元用于全国污染土壤修复。有统计显示,截至去年9月底,国内从事土壤修复的企业数量达到300多家。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土壤污染与控制研究室主任李发生说,2014年对场地修复产业来说,是充满期望的探索之年。环保部为进一步规范场地污染防治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2月19日,如《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等五项,相关系列标准与导则发布 5月14日,环保部印发《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再开发利用过程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对,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后的土地管理和利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和国土、环保相关部门以及工业企业对污染场地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   随着国家层面上一系列规范场地污染的文件相继出台,作为人多地少的省份,浙江在污染场地的管理上也已行动起来。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金均在会上透露,随着近几年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纺织、造纸、金属加工等落后产能淘汰,遗留下来的工业场地数量巨大。   从2011年开始,浙江对各类关停并转遗留或遗弃的污染企业原址用地,开展了场地污染风险排查工作,并下发了一系列行政法规和技术规范。与此同时,从去年开始,浙江已经着手建设场地信息库,汇总、分析全省污染场地信息,为污染场地再开发利用的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 中国环博会第六届国际场地修复论坛通知
    p   为展示国际国内场地修复领域的先进技术与产品,交流国际场地修复领域科技创新成果,推进我国场地修复行业健康发展,由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生态修复网、中贸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工程技术中心、上海污染场地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主办的“IE-EXPO 中国环博会-国际场地修复论坛”将于2017年5月4日至5日在上海博雅酒店举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989" height=" 1398" title=" 11.jpg" style=" width: 580px height: 872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noimg/9f572ab3-2f36-46ee-a984-f26c9fead82b.jpg" / /p p   中国环博会第六届国际场地修复论坛 /p p   概况: /p p   时间:5月4-5日 /p p   地点:上海博雅酒店 /p p   规模:300+ /p p   主办单位: /p p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p p   中贸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p p   联合主办: /p p   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工程技术中心 /p p   上海污染场地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p p   展品范围: /p p   土壤修复工程调查与评估 /p p   土壤修复健康风险评估 /p p   土壤修复技术研发 /p p   土壤修复新型材料 /p p   土壤检测、分析仪器与设备 /p p   土壤修复工程运营与管理 /p p   土壤修复过程监测和服务 /p p   土壤第三方检测与分析 /p p   往届邀请发言嘉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noimg/ea051bb9-67d4-4a20-afcf-4ee417b22227.jpg" / /p p   庞大的赞助支持及知名展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noimg/a3095556-fecb-42a1-83b9-332156536ab8.jpg" / /p p   往届吸引建工环境、中节能大地、高能时代、鼎实环境、傲江生态、盖亚环境、博天环境、威立雅环境、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环境监测站、苏州环境监测站、天瑞、哈希、Olympus、日立分析、PE、博医康、赛默飞、磐合仪器、瑞士万通、赛莱默、岛津、大地益源、中禾环保、格林曼环境、澳实检测、必维检测、英格尔检测、中检集团、实朴检测、华测检测、中检南方、宇驰检测、中检联、天得一、安康检测、造品科技等环境修复领域企业共享参与。 /p p   上届参会调查反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noimg/8262a00c-2b95-4983-931d-9b0786063718.jpg" / /p p   观众来源和行业分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851" height=" 401" title=" 15.jpg" style=" width: 574px height: 305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noimg/210d4531-ff69-4254-91cb-e572656373d0.jpg" / /p p   部分参会企业名单: /p p   1.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p p   2. 澳实分析检测(上海)有限公司 /p p   3. 江苏东恒环境控股有限公司 /p p   4.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p p   5. 重庆环投再生资源有限公司 /p p   6. 启迪生态环境有限公司 /p p   7. 辽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p p   8. 上海傲江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p p   9. 北京西山环安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p p   10. 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p p   11. 上海实朴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p p   12. 天津绿茵景观生态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p p   13. 湖南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p p   14. 北京金隅红树林环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p p   15. 亿利生态修复股份有限公司 /p p   16. 上海化工研究院 /p p   17. 宝航环境修复有限公司 /p p   18. 招商局生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p p   19. 江苏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p p   20. 上海泽权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p p   21. 上海市地矿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p p   22. 江苏盖亚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 p   23. 北京星河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p p   24. 南京贻润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p p   25. 四川省天晟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p p   26. 中科绿洲(北京)生态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p p   27. 中节能中咨环投有限公司 /p p   28. 中国诚通集团诚通凯胜生态建设有限公司 /p p   29. 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p p   30. 北京本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p p   31. 甘肃建筑科学研究院 /p p   32. 爱土工程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p p   33. 上海速宜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p p   34. 煜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p p   35. 上海康恒环境服务有限公司 /p p   36. 天津市城市环境污染诊断与修复工程技术中心 /p p   37. 吉林省油田管理局农工商企业总公司 /p p   38. 鑫源石油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p p   39. 中海油安全环保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p p   40. 霍尼韦尔 /p p   41. 中石化节能环保有限公司 /p p   42.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 /p p   43. 重庆理工大学 /p p   44. 成都理工大学 /p p   45. 桂林理工大学 /p p   46. 中节能大地环境修复公司 /p p   47. 大唐环境产业集团 /p p   48. 武汉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p p   49.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p p   50.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科所 /p p   5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 /p p   52.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p p   53.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科所 /p p   54.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p p   55.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p p   56. 环境保护部土壤环境管理司土壤处 /p p   57.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p p   58. 上海环境监测站 /p p   59. 上海市环保局 /p p   60. 苏州环境监测站 /p p   61. 云南环境科学研究院 /p p   62. 博天环境股份 /p p   63. 盈峰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p p   64. 徐州徐工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p p   65. 中联重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p p   赞助方式 /p p   l 论坛发言赞助15分钟 /p p   l 论坛手提袋中摆放企业宣传册 /p p   l 论坛大背板上体现企业 logo /p p   l 参会代表胸牌 LOGO 印刷 /p p   l 场地论坛会刊内彩页 /p p   l 独家论坛手提袋(印制企业LOGO 公司名称,联系信息)赞助 /p p   l 论坛现场设置展位 /p p   参会收费:3000元/人 /p p   在校学生:2000元/人 提供有效学生证 /p p   (包含2天会议期间的资料、茶歇、午餐) /p p   合作咨询会务组: /p p   联系人:孙战 先生 /p p   电话:15201888915 /p p   021-23521126 /p p   邮箱:oliver.sun@mm-zm.com /p p /p
  • 广东加快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
    p   2018年起,广东要逐步完善污染地块名录及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并进行动态更新 在2018年年底前,广东地级以上市要开展1项以上工业污染地块环境调查、风险评估和治理修复试点示范工程……这是近日正式实施的《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的规划(2017—2020年)》中提出的。 /p p   土壤污染是中国生态环境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广东同样面临土壤污染的挑战,尤其在珠三角、粤北山区矿山及城市周围区域,矿区和重污染企业周边的污染较为严重。为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广东省环保厅近日出台实施关于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的规划(2017—2020年)。 /p p   规划提出,2018年年底前,广东要完成全省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与地块污染风险初步筛查,并逐步完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目录库。2020年年底前,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0%。 /p p   规划从加快建设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库、实施农用地土壤分类管理、加强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加强矿山和尾矿库环境监管、强化工业园区环境监管、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环境整治、提升污染治理与修复能力等方面提出七大重点任务。 /p p   在实施农用地土壤分类管理中,规划提出将农用地划分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2020年年底前,建立分类清单,数据上传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并定期对各类别耕地面积、分布等信息进行更新。对于重度污染耕地实行严格管控,于2018年年底前选择部分城市重度污染耕地集中连片的镇(街道),开展受污染耕地严格管控试点,重点在种植结构调整、治理与修复、农产品安全监管等方面进行探索。 /p
  • 重金属污染土地修复,碰撞中推进
    研究团队的阶段性成果要及时与业界、用户及各行业管理部门积极沟通,以促进技术的交流与及时转化、应用。 酸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地寸草不生。 矿业污染已经成为严重社会问题 “软骨病、砷中毒、癌症……种种痛苦的病症正悄悄地袭击越来越多的人群,包括皮肤病、肝病也成为一些地方的常见多发病。在这些灾难背后,隐藏的是矿产资源过度开发产生的废渣、废水污染,如果不及时治理,其危害将更加严重。”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地表环境化学过程与健康实验室和“863”计划重点项目“重金属污染土壤联合修复”项目办公室,在京联合召开的重金属污染土地修复暨“863”重点项目进展研讨会上,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党志教授概述研究成果时说了上述这段话。 国土资源部耕地司土地开发整理处处长卢丽华介绍,据估算,中国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污染等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破坏和废弃的土地有近2亿亩,其中因采矿破坏的土地面积近一半。有些100多年前开采过的矿区,当地老百姓至今还因污染深受其害。由于被破坏土地未得到及时复垦利用,人地矛盾激化,生态环境恶化,老百姓生产生活条件下降,在部分地区,耕地被大量破坏,一些人陷入“无房可住、无地可种、无岗可上、无水可用”的困境,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矿业污染已成为一个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矿产开发污染常常伴随着重金属的污染,污染生态系统包括水体、土壤和大气。矿冶活动导致土地污染事件频频发生,比如,浙江有万亩连片农田受镉、铅等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能力。” 作为“863”计划重点项目“重金属污染土壤联合修复”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陈同斌介绍,单从金属矿产来说,我国金属矿产丰富但品位低,矿山有28万个,矿石总产量50.8亿吨,矿业产值291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1.7%。其中,砷、镉、铅、铜是矿产中常见的伴生元素,在采冶过程中容易进入周围环境。 矿业活动导致的土地污染并不仅仅是矿山周围的局部问题,而是一个区域性环境问题。有研究表明,矿区砷、铅、镉等重金属可以长距离迁移,导致20~60公里的农田受到严重污染。 矿业活动导致的重大中毒事件也不鲜见:2007年,湖南冷水江市铅锌矿尾砂库泄漏,铅、锌、镉、砷等超标,致使冷水江市及下游新化县城停水;2006年,甘肃徽县铅冶炼活动致使附近2000名居民铅中毒,周边土地和农作物遭受严重污染…… “我国矿业污染土地亟待复垦和修复。采矿占用、破坏土地743万公顷,每年递增4万公顷,但矿山土地复垦率仍不足10%;我国大型金属矿山进入集中闭坑期:26%铜矿、40%铅锌矿已经闭坑或接近闭坑,如果不进行复垦或修复,会导致严重的环境健康问题。” 陈同斌表示。 污染土地修复面对极大社会需求 “某化工厂严重污染,搬迁后导致土地无法利用,甚至达不到标准无法作为建设用地,一房地产企业拍卖得到这块土地,但需要附加1亿元进行修复。土地的污染问题也是房地产开发的一个限制因素,现在也有公司跟我商谈希望推荐合适人选帮助他们做土地污染修复工作,社会对这方面科研人员的需求很大。”陈同斌介绍。 1998年,陈同斌带领其研究团队在中国境内首次发现了砷的超富集植物——蜈蚣草,蜈蚣草含砷比普通植物高数十万倍,并且生长快、生物量大;2001年,他们在湖南郴州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砷污染修复基地;随后又在广西和云南建立了砷、铅等重金属污染及酸化土壤修复的示范工程,建立了超富集植物与经济作物间作的修复模式,做到边修复污染土壤、边开展农业生产,推动了重金属污染土地修复工作的突破性进展。 陈同斌介绍,“十五”以来,我国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领域得到快速发展。据有关专家估计,目前全国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单位至少超过200家,从业科技人员和研究生数百人,一批大型环保企业也开始涉足此领域的产业化工作。 “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将“金属矿区及周边重金属污染土壤联合修复技术与示范”列入“863”计划的重点项目。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持,联合了中科院南京土壤所、中山大学、北京矿冶总院等14家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企业,研究涉及多学科领域,试图通过多单位协作、多学科交叉,构建我国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平台,并通过建立修复基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我国重金属污染土地修复技术成果除不断得到政府和农民的认可之外,这些理论和技术成果也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比如,2007年,就有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生态系、越南科学院环境研究所等5个研究所(中心)的所长和多位专家,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访问交流相关研究进展。 此次研讨会的主要目的是为交流重金属污染土地修复和矿山土地复垦的研究进展。陈同斌介绍,解决矿山土地污染问题的总体考虑是,对于重度污染土壤,通过固定或钝化技术控制重金属扩散;中度污染土壤,通过重金属去除技术、蜈蚣草等植物修复技术来改善;大量污染土地是轻度污染,要采取防止重金属进入食物链的阻隔技术,比如对于镉污染土地,施用磷肥、选中适宜的作物类型或者作物品种,就可以防止它进入食物链。 陈同斌领导的“重金属污染土壤联合修复”项目团队正在开发富集多种重金属的植物富集技术。土壤重金属污染往往表现为复合污染,通过多金属超富集植物材料的筛选、鉴定和培育,建立多金属联合修复技术,可以达到同时去除多种重金属的目的。 植物修复收获物可以安全焚烧与资源化利用,收获后的超富集植物焚烧后,灰渣或烟尘中重金属含量可达10%以上。借鉴冶金技术等化工技术可回收有价金属或开发其他产品,进行植物采矿,有些植物对矿的富集量甚至比原矿还要高。 “目前,特别重要的问题是需要建立重金属污染土地的修复技术规范。”陈同斌表示,从工程应用的角度来看,目前污染土壤修复的相应技术规范的缺乏,限制了其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但也不排除这种土地修复技术并不被外界所了解的情况。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副司长刘仁芙不时遇到地方要求申请更多建设用地指标的情况,理由之一是有些土地已经污染,他们没有处理技术或者处理效果不好。“既寻求发展,又保护耕地,使我们面对很大压力,修复技术为18亿亩耕地的保障看到了希望。技术还是急需的。希望专家们在耕地保护、土地复垦尤其重金属污染修复方面多作贡献。”刘仁芙表示。国家环保部自然保护司处长张山岭介绍,相比较而言,对于土壤污染修复的方方面面,研究工作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以前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显性的水、大气的污染。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十七大已经把土壤和水、大气并列作为环境污染防治方面特别值得关注的三大问题。 科技部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张书军博士建议,研究团队的阶段性成果要及时与业界、用户及各行业管理部门积极沟通,以促进技术的交流与及时转化、应用。 “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各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环境保护部科技司产业处处长刘海波表示,仅仅从他们科技司的情况来看,对土壤修复和治理的投入越来越大。“我们希望研究成果能及时反馈过来,为管理提供更多科技支撑,同时希望得到针对环境管理的有意义的建议。”
  • 首只土壤修复产业基金有望10月落地 总规模达100亿元
    p   在“土十条”等政策的助推下,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而中国土壤修复产业的首只产业投资基金也有望在今年10月正式设立首期基金。该基金的总规模预计为100亿元,包括北京易修复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5家公司将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土壤.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noimg/a6f56f25-e803-4b11-bbb9-8a90ebedd14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首只土壤修复产业基金有望10月落地 总规模达100亿元 /span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易修复、中节能大地、博天环境等5家公司拟筹建易修复棕地产业基金,这将是中国首只土壤修复产业基金。该基金的期限是“5+2+2”年,总规模预计为100亿元。其中,首期基金发行不低于10亿元,首期基金有望年内落地。该基金将以项目投资为主,股权投资为辅。    /p p strong 中国土壤修复产业的首只产业投资基金正在筹建。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据了解,北京易修复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修复”)、中节能大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节能大地”)、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天环境”)、山东新鸿大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鸿大地”)、武汉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都市环保”)等拟于4月13日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合筹建“易修复棕地产业基金”。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易修复生态平台创始人黄锦楼分析称,设立易修复棕地产业基金是顺应当下市场环境,促进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创新土壤修复市场商业模式的重要引擎,是加快跨行业资源整合,发挥跨界专业优势的重要合作平台。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黄锦楼透露,该基金的期限是“5+2+2”年,总规模预计为100亿元。其中,首期基金发行不低于10亿元,首期基金有望年内落地。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博天环境助理副总裁张伦梁介绍说,目前上述几家合作单位达成了合作意向,基金具体怎么操作的细节还有待进一步细化。    /p p strong 土壤修复市场或破千亿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2016年5月31日,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土十条),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做出了全面战略部署。目前,地方政府正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陆续出台了地方版的“土十条”,我国土壤修复市场持续升温。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黄锦楼介绍,随着土十条和《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发布实施,我国污染土壤全面排查、风险防控体系以及治理修复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并激活了污染土壤治理整条产业链。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根据业内预测,2017年土壤修复市场预计可达200亿元,“十三五”时期市场有望突破1000亿元。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黄锦楼分析,产业基金是各地生态修复项目吸引投资的重要渠道,可起到固化行业资本,吸引外部资本或者跨行业资本的作用,同时对于树立行业行规,集聚市场信息,推动行业技术和模式创新、发挥各方优势,促进项目落地,做大行业体量等,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结合各家发起单位在商业合作领域的平台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市场优势等,本着资源优势互补、合作互利多赢、共同协作发展的宗旨,达成了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武汉都市环保副总经理孙勇这样介绍。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根据协议,拟成立的产业基金将以土壤污染治理为核心,以生态建设和产业链协同融合为发展目标。基金将涉及污染场地治理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农田低质低效土壤改良与生态化治理、矿区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固废处理、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流域综合整治与生态再开发、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重建、城市环境修复与生态建设等。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strong 首期基金有望10月设立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在该基金筹建发起成立的过程中,易修复生态平台是主要的牵头发起方之一。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资料显示,易修复生态平台是由中国生态修复网团队策划的项目对接平台,包括项目众包、产品发布、在线预约服务、修复社区等功能。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根据合作框架协议,中国生态修复网、易修复生态平台定期将适合的项目信息(包含具体可实施项目或者优质企业等)优先推荐给易修复棕地产业基金,由产业基金管理机构负责对项目组织调研评估,并召开项目投资研讨会讨论商定是否参与投资。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在项目投资方面,各方计划综合评估,选择1-2个示范城市,以易修复棕地产业基金平台与地方政府对接,围绕城市双修的理念,响应PPP等新兴模式,从城市生态规划、环境综合整治与再开发、产业布局与调整、新兴产业扶植与导入等多维度打造试点示范项目。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张伦梁认为,土壤修复项目不同于污水处理类项目,没有后续的收费运营环节,在设计PPP项目时,必须与城市管廊、海绵城市和流域治理等项目打包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PPP项目。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中节能大地董事长杨鹤峰分析称,相比水处理和烟气治理行业,土壤修复行业还很年轻,商业模式相对单一,希望通过产业基金可以探索出一些新的商业模式。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新鸿大地副总经理邵福军介绍称,目前住建部正在推行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可以与土壤修复工作有机整合在一起,撬动一些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根据住建部的安排,2017年,各城市制定“城市双修”实施计划,开展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调查评估,完成“城市双修”重要地区的城市设计,推进一批有实效、有影响、可示范的“城市双修”项目。2020年,“城市双修”工作初见成效,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城市病”得到有效治理。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在项目投资之外,该基金也将涉足股权投资。拟投资孵化、扶植优质科技型企业:遴选有科技含量和发展前景的优质企业,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嫁接资金、项目、技术、经营管理等资源,快速培育其进入IPO通道或培育上市公司定向增发项目,协助其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融资。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杨鹤峰强调,“从我们目前的讨论来看,该基金将以项目投资为主,股权投资为辅。”  张伦梁介绍,基金的结构怎么设计、各方分别出多少钱、谁优先谁劣后以及各方的其它权利义务等细节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协商之后才能确定。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黄锦楼介绍,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基金的设立工作,如果进展顺利的话,首期基金有望今年10月正式设立。 /p
  • 关于召开第三届中国可持续环境修复大会的通知
    p   各有关单位: /p p   为支持打好净土保卫战,深入解读《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后对土壤及地下水环境管理的新要求,提高行业技术、装备与管理水平,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我会定于2019年6月13-14日在北京召开“第三届中国可持续环境修复大会”。会议将邀请国家和地方管理部门代表、行业权威专家和骨干企业代表,围绕环境修复领域的环境管理、调查评估、风险管控、工程实践、技术研发等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 /p p   现诚挚邀请各有关单位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专家学者参会。会议事宜通知如下: /p p   一、会议组织 /p p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p p   承办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土壤与地下水修复专业委员会 /p p   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p p   上海格林曼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p p   协办单位:(按照分论坛顺序排列) /p p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p p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p p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p p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p p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p p   浙江大学 /p p   二、时间和地点 /p p   2019年6月13-14日,北京· 昆泰大酒店(北京朝阳区望京启阳路2号,临近地铁15号线望京东站500m) /p p   三、会议内容 /p p   会议设主论坛、五个分论坛和墙报展。 /p p   主论坛议题: /p p   会议主席:刘阳生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土壤与地下水修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p p   会议副主席:李书鹏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土壤与地下水修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p p   议题1 中国可持续环境修复大事件回顾 /p p   议题2 土壤与地下水修复行业发展报告 /p p   议题3 《土壤污染防治法》解读与实施现状 /p p   议题4 政企研高端对话 /p p   分论坛一:“净土”攻坚行动下土壤环境管理和产业发展的重点与经验交流 /p p   牵头人:孙宁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p p   专题1 土壤污染防治法和污染地块、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在落地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难点 /p p   专题2 未来土壤环境管理方向与重点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p p   专题3 从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角度研讨服务价格体系、土壤污染防治基金、信用管理、监督管理、产学研结合与科研成果转化等 /p p   专题4 部分国家级和省级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实践与典型案例经验交流 /p p   分论坛二:污染场地调查评估与风险管控技术 /p p   牵头人:姜林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p p   专题1 精细化场地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与案例应用 /p p   专题2 污染场地修复过程优化及修复效果评估技术与案例应用 /p p   专题3 污染场地风险管控技术与案例应用 /p p   专题4 污染场地修复后长期监测与风险管理 /p p   分论坛三:土壤污染防治“新形势”下的修复技术应用及工程实践 /p p   牵头人:林玉锁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p p   专题1 六价铬污染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技术及工程应用 /p p   专题2 农用地污染土壤治理与风险管控 /p p   专题3 污染场地热修复技术及案例分析 /p p   专题4 污染场地风险阻隔技术应用实践 /p p   专题5 绿色修复技术的应用实践 /p p   分论坛四:大型场地新修复模式探索与效果评估 /p p   牵头人:郭观林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p p   专题1 大型场地源消减及配套技术模式 /p p   专题2 大型场地水土共治策略与方法 /p p   专题3 大型场地可持续修复模式创新与实践 /p p   专题4 修复后评估技术与管理要求 /p p   分论坛五: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研究与开发进展 /p p   牵头人:骆永明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p p   专题1 土壤复合污染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环境风险 /p p   专题2 土壤中污染物的生物毒性作用与环境基准 /p p   专题3 场地土壤中污染物垂向迁移与可视化表达 /p p   专题4 场地地下水中污染物扩散与预测 /p p   四、会议费用 /p p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员单位或5月13日(含)前报名参会收取会议费1800元/人 非会员单位5月13日后报名收取会议费2400元/人。 /p p   会议费包含会议资料以及会议当日自助午餐。参会代表的交通及住宿费自理。 /p p   会议费请采用银行转账的方式缴纳,转账时请备注“单位名称+可持续修复大会”。本次会议均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 /p p   账户信息如下: /p p   收款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p p   开户银行:工商行北京百万庄支行 /p p   账 号:0200 0014 0901 4407 275 /p p   五、报名方式及联系人 /p p   请登录网上报名系统报名,报名系统链接为:http://cser.mymova.com/(或协会官网“2019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专题页面,协会官网链接:www.caepi.org.cn)。报名截止日期为:2019年6月6日。 /p p   为了给更多的行业专家和从业人员提供交流机会,我会公开征集会议报告,会议报告的展示形式分为分论坛演讲和墙报展示两种。征集方式及要求请详见我会官网“关于征集第三届中国可持续环境修复大会会议报告的通知”。 /p p   会务组联系人:董天昊 王睿 /p p   联系电话:010-62490127/18518152418 010-51555012-805 /p p   邮 箱:cser2017@163.com /p p   六、其他相关信息 /p p   本次会议是“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CIEPEC2019)”和“2019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系列活动之一,所有参会代表均可免费参观CIEPEC2019,并参加“2019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的主论坛和近20场专业分论坛(需提前按照各论坛要求注册)。 /p
  • 重磅推荐|第二届中国国际土壤修复及油泥治理峰会
    在“双碳”发展目标、“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推动下,结合国家土壤污染防治任务,以及融资环境的持续改善,土壤修复及油泥治理行业将在“十四五”时期迎来关键的发展机遇期。与此同时,随着相关政策完善、技术升级以及行业标准细化,土壤修复及油泥治理相关工艺技术要求也将越发严格,行业壁垒也将明显提升,在此背景下,第二届中国国际土壤修复及油泥治理峰会(SRS2022)将于4月7-8日在山东济南举行,为业界同仁搭建一个了解最新政策标准、交流新技术新产品、分享实战项目管理经验、拓展新业务的平台。【会议基本信息】时间:2022年4月7-8日地点:山东 济南主办单位:上海功佳信息咨询有限公司(ACI环保)战略合作媒体:环保在线,北极星环保网,北极星招聘会议规模:600+参会嘉宾 55+演讲单位 35+展商【往届回顾】2021首届中国国际土壤修复及油泥治理峰会(SRS2021)于4月12-13日在济南召开,大会以“强化管控,创新驱动,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规范土壤修复管理”为主题,汇集了来自土壤修复、石化污染土壤、油泥处置领域的政府单位、运营企业、工程公司、研究机构、设备及技术供应商等环保专业人士400余人出席,来自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赛坦环境、中冶南方都市环保、永清环保、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恒誉环保、中科鼎实、浙江卓锦环保、中节能大地环境、格林曼、煜环环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山东省科学院、鑫源寰宇、博世科环保、北京科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首钢环境、航天凯天环保、宝航环境、苏州精英环保、有研资源、山东理工大学、北京农学院,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环保分公司、航天凯天环保、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爱而思科技、宜可欧环保、中国昆仑工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杰瑞环保、中建八局环境科技、西安石油大学、南京尚土环境等单位的40余位专家做主题分享。【SRS2022会议概况】一、会议目的市场剖析:分析中国土壤修复及油泥治理产业政策及发展方向技术交流:了解行业最新最实用技术及设备拓展合作:探讨合作模式、开发新的市场机遇经验共享:工程项目运营管理经验交流、案例分析设备展示:最新设备、产品、技术方案展示二、会议日程话题概览主会场:土壤修复及油泥治理全体主题大会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及修复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全国工业企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详查状况分析石油污染场地及油泥市场普查状况及治理进展污染场地现场调查采样及与评估技术场地环境调查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电化学原位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技术及应用中低浓度典型有机污染场地生物修复技术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场地的综合治理技术油田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工艺选择及项目案例分析石油烃污染场地微生物修复技术及案例分析热解技术在高浓度有机污染场地及油泥治理中的应用油田存量老化油泥综合处置技术油泥热解尾渣的资源化利用土壤环境大数据分析和信息智能管理系统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工程效果监测及评估专题一:城市污染场地修复重金属污染场地精细化采样、监测及风险评估复合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精准化调查及生态风险评估污染土壤异位淋洗技术工艺分析及工程设计土壤重金属修复材料应用效果与评价原位电流加热热脱附技术及项目案例分析焦化厂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复合修复技术异位热脱附修复有机污染土壤工程工艺设计及运行管理气相抽提、空气注入、多项抽提技术工艺及案例分享化学氧化技术在化工厂污染场地修复的应用存量垃圾治理及场地修复工业固危废倾倒/堆放场地污染管控及治理修复土壤修复智能装备的研发及应用复杂化工污染场地改居住用地综合修复技术及案例在产企业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监测与管控专题二:矿区及农用地土壤修复受污染农用地安全利用工作进展及十四五展望典型重金属污染农田污染源特征分析及修复技术对比重金属污染耕地的阻控技术与应用镉砷污染农用地植物萃取修复及案例分析新型功能性肥料及土壤调理剂在农田土壤修复中的应用重金属污染农田集成修复技术及实践典型矿区污染特征及周边污染土壤调查与评估废弃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估及修复工程设计国内外矿山修复主要技术及优秀案例分析离子型稀土矿山污染状况及综合治理技术重金属污染矿区金属原位固化及生态修复技术有色金属选冶固废堆场污染防控与治理技术微生物联合植物修复技术在矿山治理的应用专题三: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现状及不同场地污染性质分析石油烃污染的风险管控与修复要求石油污染场地的常见修复工艺及应用石油污染场地微生物与植物联合修复工艺及案例化学氧化修复工艺优化及二次污染的控制原位电动修复技术及应用石油烃污染土壤异位热脱附处理工艺设计及优化通过优化物料预处理系统提高异位热脱附处置效率气相抽提在石油类污染场地中的应用实例石油烃一重金属的复合污染修复技术加油站场地污染及修复技术选择重大环境事故场地污染快速处理技术与应用专题四:油泥治理我国含油污泥处置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含油污泥处理标准及污染组分检测方法含油污泥预处理及脱水技术工艺的研究进展含油污泥连续热解处理工艺技术及应用油基钻屑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综合利用原油储罐罐底油泥的处理工艺技术超临界水热氧化技术在油泥处置的应用热化学洗涤—生物降解联合处理含油污泥含油污泥阴燃处理技术炼化企业油泥干化焚烧处理技术油泥包装袋等石油石化危废无害化处置国内大型油田油泥治理工艺及案例分析欧美含油污泥处置先进装备及工艺介绍三、参会对象(一) 生态环境部、地方环保部门、环境监测监管部门、地方环科院等相关负责同志及与业务骨干(二) 土壤修复行业国内外优秀代表企业、各行业龙头企业负责人(三) 石化企业、油田、油服公司及油田污染治理优秀代表企业(四) 优秀行业工程、技术解决方案及设备供应商企业代表(五) 相关国内外行业协会、投资机构、研究机构等单位代表四、摘要提交及墙报展示本次活动欢迎土壤修复及油泥治理领域的院所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等提交最新的研究成果,大会将编制摘要集供现场交流用(非正式出版物)。欢迎优秀研究成果申请以墙报形式展示。五、技术宣讲及产品展示 大会设有技术演讲席位及展台若干,组委会热忱欢迎有关企业及研究机构在会议期间开展技术相关的成果(新产品、创新工艺技术,仪器设备等)的宣讲及产品展示宣传活动,具体方案请直接联系我们。六、联系我们联系人:李经理电话:15800898368/ 021-65877600*808邮箱:joan.lee@aci-environ.com官网:www.aci-environ.com/SRS2022
  • 土壤修复战略推进 永清环保亿元项目落地
    p   土壤修复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当前的政策频出后,有望解决困扰行业的资金来源和后续企业修复后的效果评估问题,这将给行业内企业带来很大利好,而行业也将进入爆发期。 /p p   经历了湖南邵阳项目的延迟后,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300187.SZ)的土壤修复业务有了新的突破。 /p p    strong 7月5日,永清环保对外公布公司近期的重大订单,称已与甘肃省白银市环境科学研究所签订合作,承接黄河上游白银段东大沟流域重金属污染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总承包项目。项目总金额为10046.46万元。 /strong /p p   这是永清环保今年主动对外公布的首个重大土壤修复合同,也是公司在布局土壤修复业务后在西北地区拿下的第一笔大型订单。 /p p   “土壤修复是一个新兴的市场,此前永清环保在这一业务上的收获不算大。”上海一位券商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但永清环保的优势是技术优势,当前的政策频出后,有望解决困扰行业的资金来源和后续企业修复后的效果评估问题,这将给行业内企业带来很大利好,而行业也将进入爆发期。 /p p    strong 西北首个大项目 /strong /p p   根据永清环保与白银市环境科学院签订的合同内容,针对黄河上游白银段东大沟流域重金属污染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总承包项目,永清环保将采取异位固定/稳定化技术,对约66.75万立方米受镉、汞、砷等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无害化处置。该项目合同工期6个月,金额10046万元。 /p p   这是永清环保在西北地区承接的首个土壤修复重大项目,也是其土壤修复的全国重点布局战略的效果显现。 /p p   对比其他业务,永清环保介入土壤修复的时间略微较晚,2015年永清环保收购美国IST公司后,初步进入土壤修复领域,此后,其在上海成立土壤研究院,加快土壤修复的技术储备。 /p p   在2016年前后,永清环保加大对一线营销的投入,正式启动全国化布局。到目前为止,其已在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江苏等省市设立分子公司。 /p p   不过,此时的永清环保将土壤修复的市场开拓重点聚焦到耕地修复领域,并制定计划做耕地修复领域的标杆企业的战略,而增值能力更强的场地修复领域投入不足。 /p p   土壤修复战略确立后,永清环保的成本支出较大,2016年公司的销售和管理费用同比升125.5%,费用率升1.37个百分点至11.52%,这一成本还拉低了公司的毛利率,当年公司毛利率仅略升0.52个百分点,达到23.76%。当年,永清环保公司位于湖南邵阳的项目延迟启动,土壤修复业务的营收仅为0.93亿元,同比下降30.49%,在公司总收入的占比仅为6%。 /p p   如今,永清环保位于西北首个重大修复项目的落地,则让公司大型土壤修复项目落地的速度加快。 /p p   strong  土壤修复市场的危与机 /strong /p p   在此番永清环保西北重大项目落地的同时,我国土壤修复行业也将迎来政策的重大利好。 /p p   日前,《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已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目前《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正式向公众征求意见。这是我国第一部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法律,市场预计该法规将有望在二、三季度一审。此外,我国的《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已于今年7月1日起执行,拟建立全国污染地块信息系统平台,并与各地地方政府签订责任状,强调终身责任制。 /p p   这一政策出台的背景是当下严峻的环境。根据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纳入调查的630万平方公里的各类土地中,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而此前,据统计,我国约43.75%土壤修复项目规模较小,单项目金额集中在5000万元以下。2亿以上相对大规模项目比例仅占18.75%。我国已修复的场地数不超过200个,未来市场空间很大。 /p p    strong 为解决这一问题,各类政策频出,将催生超过万亿元的市场,而2017年也被视为土壤修复行业的临界点,进入爆发期。 /strong /p p   此前,永清环保董事长刘正军在2017年全国两会上也指出,当前,我国开展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发比欧美发达国家晚20年,在修复技术、装备及规模化应用上还存在较大差距,亟待国家在科研、税收等方面提供一系列扶持。 /p p   频出的政策正在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其中,最大的资金掣肘问题有了对策。上述券商人士指出,我国土壤修复示范项目多数采取政府采购土壤修复服务的模式,而其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和地方政府,即需要政府买单。此外,还有少量的土壤修复项目是与地产开发商合作进行。但政府的投入相对有限,土壤修复的资金压力较大。“此前,永清环保的邵阳项目延缓的原因也与资金不足有一定的关系。” /p p   在环境产业发达的国家,土壤修复产业占大环保产业的市场份额达30%至50%。而我国在土壤修复的资金支持上也已出现变化。上述券商人士指出,2017年,中央财政针对土壤修复的专项资金为112亿,其增幅高于对大气和水的治理,此外,随着PPP模式的逐步成熟,中央财政还计划将引导社会资本的参与。 /p p   strong  而在融资领域,“当前,包括私募基金、各企业等都加速拓展节能环保市场。”上述人士说,当前土壤修复的融资环境趋好。 /strong /p p   另一个阻碍土壤修复产业的共性问题则是修复效果评估过程不透明和效果评估还无法标准化的问题,“后续,随着加入企业越来越多,土壤修复的技术更加优化后,一套更加系统的行业标准可能会逐步解决这一问题。”上述券商人士如此表示,而后续,包括永清环保在内的技术型企业的竞争力会表现得十分明显。 /p p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