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生态环保

仪器信息网生态环保专题为您整合生态环保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生态环保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生态环保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生态环保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生态环保话题讨论。

生态环保相关的资讯

  • 先河环保发布“生态大脑” 加速智能生态环保升级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 nbsp /strong 2020年12月13日,在江苏泰州举办的“健康长江”高峰论坛大数据应用分论坛上,生态环境物联网与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联合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先河环保”)发布生态大脑整体解决方案,并提出“让数据有生命、让生命有智慧、让智慧助决策”的核心理念,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7640ddcd-5385-46c3-9b27-4fa53ae00800.jpg" title=" 论坛现场.JPG" alt=" 论坛现场.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大数据应用论坛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340b4d96-4381-4152-83df-c36b07fc5a7b.jpg" title=" 正式发布.JPG" alt=" 正式发布.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生态大脑”正式发布 /strong /p p   根据介绍,“生态大脑”由国家物联网与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与先河环保共同构建,密切聚焦“十四五”生态目标,紧扣“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新任务,以“蓝天云、碧水云、净土云、低碳云、自然云、健康云”为核心,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术,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指挥、统一决策,构建统一的生态环境治理大脑,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可视、可知、可控、可预测。 /p p    strong “生态大脑”系统的架构设计如下: /strong /p p   “智慧感知一张网“:生态大脑监测底座构建全方位、全要素、全覆盖生态环境监测网,综合利用国标法、微型化、小型化、便携式监测仪及卫星遥感、激光雷达、走航监测、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等监测技术,构建生态系统整体多尺度、全要素、高密度的的“天、地、空”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50352880-1537-4a5e-9dcd-7264251531db.jpg" title=" 监测仪器.JPG" alt=" 监测仪器.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先河环保部分监测仪器展示 /strong /p p   “数据资源一座池”:实现全域生态数据的汇聚、融合和全生命周期质控,包括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能源、水利、农业、气象、经济等数据;同时采用云边端架构,赋予数据生命属性。 /p p   “生态文明六朵云”:将全域生态管理及治理划分为六大业务主题,赋予决策智慧属性。6朵云平台是互为独立、互为补充、互相融合的有机整体,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具有潜在价值的关系,结合模型研判生态状况及变化趋势,发现影响生态指标的污染源头,评估生态容量;蓝天云、碧水云、净土云瞄准三大攻坚战,从说清现状、源头追溯、态势研判、总量评估、预见未来、决策指挥六个方面支撑生态环境智能管理。低碳云聚焦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绿色转型,助力实现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自然云致力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健康云支撑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服务健康中国建设。 /p p   “决策指挥一盘棋”:采用多项先进技术,协助构建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实现智能管理体制机制,构建智能化、现代化环境治理决策体系,建立“全面覆盖、层层履职,发现及时、处置迅速,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环境污染防治机制,全面支撑生态环境监管精细化、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便民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3111ec88-aac9-4d02-ae92-bbb9058a42e7.jpg" title=" 签约仪式.JPG" alt=" 签约仪式.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辛集市人民政府与先河环保,海康威视与先河环保正式签约 /strong /p p   “生态大脑”一经发布,便获得了多地政府相关机构的关注与青睐,其中辛集市将成为“生态大脑“的第一个试点城市,发布会现场进行了辛集市人民政府与先河环保签约仪式。同时,先河环保与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康威视“)也在发布会同期举办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先河环保将通过与海康威视合作,共同打造自然云平台战略、智能质控及运营提升等相关工作,这对先河环保乃至整个环保行业都有很强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p p   随着智能产业的不断进化,物联网的商业价值与应用前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智慧环境体系也围绕物联网应用展开多方面布局。“生态大脑”融合、汇通多元化数据来源,提供“测、管、治”一体化生态环境解决方案,在为政府提供精准溯源、污染来源解析、预警预报、达标规划、监管咨询等深度支撑中,发挥更突出、更全面、更有价值的服务优势,协助各地政府构建更加智能化、现代化的环境治理决策体系。相信未来,生态大脑将不断为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助力,为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赋能。 /p
  • 省环保集团生态环保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
    生态环保研究院8月26日,杭钢集团旗下浙江省环保集团生态环保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利明出席授牌仪式并讲话,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林亮为研究院授牌,集团领导殳黎平、吴东明,总经理助理,以及相关单位(部门)负责人参加仪式。研究院的成立,是杭钢集团贯彻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的“着力推动全面转入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关键部署,也是加紧落实“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的重要举措,标志着集团公司在生态环保领域迈出了新的有力步伐。“力争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将研究院打造成集重大关键原创技术策源地、高层次技术和咨询智库集聚地、高能级环保科研创新领航地于一体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开放式综合研发平台。”张利明表示。据悉,作为集团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智囊团”和“思想库”,研究院将按照“面向市场、开放合作、精准优选、支撑产业”的工作思路,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着力做好重大课题与关键技术研发、高层次人才培养、高端人才引进及高能级研发平台打造等工作,促进节能环保产业高速健康发展。
  • 各省份生态环保投了多少“真金白银”?
    1月30日,财政部公布了2022年全国财政收支情况: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7万亿元,增长0.6%,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9.1%。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突破26万亿元,增长6.1%,其中,节能环保支出达5396亿元。而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里,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公布了各地关于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预算报告)。在各项支出计划中,各省级财政在生态环保上的支出有多少?2023年又准备在生态环保领域投入多少?多地节能环保支出增多,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增加记者在翻阅各地预算报告时发现,2022年,多地加大节能环保支出,合理应用于治污攻坚、绿色转型等方面,为各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预算报告显示,2022年,北京市的节能环保支出达162.5亿元,占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5%。资金主要用于落实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巩固污染防治的攻坚成果;鼓励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技术改造;支持煤改清洁能源项目实施,推动核心区燃油锅炉清洁改造;加大对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的支持力度等方面。再看其他直辖市,2022年,上海市节能环保支出137.3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4.5%。重庆市节能环保支出58亿元,增长17.6%。在节能环保支出方面保持高增长的还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2年,全区节能环保支出达106.7亿元,增长14.1%,主要是大气、水体等污染防治支出增加。经济大省广东省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在各省份中位居第一。去年广东省节能环保支出达457.61亿元,也是节能环保支出最高的省份。2023年,广东还要持续提高节能环保支出,预计提高至462.64亿元,同比增长1.1%。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在各省份中同样名列前茅的浙江省,节能环保支出也达到了223.16 亿元。而浙江省针对2023年的节能环保支出,则有更加明晰的计划,其中包括生态环境保护专项 88660万元、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 49781万元、中央土壤污染防治资金 7165万元、中央城市管网及污水处理补助资金 40000万元、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 5331万元等项目,预算报告写明了每项的支持方向、绩效目标以及分配方法,确保资金更好地用到实处、落地见效。多地节能环保支出增多,无疑为这些省份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向好的基调。2022年生态环保资金聚焦绿色发展、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等有限的财政资金具体用在了生态环保哪些方面?在各地预算报告中的重点财政工作情况中可见一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充足的资金必不可少。2022年,河北省全省PM2.5平均浓度降至36.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全省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84%。在这背后,河北省统筹省以上大气污染防治资金73.2亿元,保障农村地区冬季清洁取暖,促进降低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落实省以上水污染防治相关资金15.6亿元,持续推动水生态环境改善;投入省以上资金2亿元,加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风险管控,推动土壤污染防治。此外,持续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2年,河南省拿出了269.7亿元,安徽全省财政拨付资金55.7亿元,辽宁省财政筹措资金78.6亿元,江苏则安排64亿元……除了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的投入以外,不少省份也根据省情和发展需要作出了特殊安排。比如在生态补偿方面,2022年,安徽省财政安排资金9亿元,其中就包括支持加快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福建为建立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长效机制,下达5亿元;西藏自治区完善森林、草原、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落实44.7万个生态保护岗位补助资金15.7亿元。在持续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方面,2022年,黑龙江省级统筹投入7.1亿元,支持实施大庆市未利用地改造等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和转化项目,助力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在“双碳”目标牵引下,各地综合利用资金进行绿色转型。2022年,广东投入2.27亿元推动工业、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领域节能减排、降碳减污。河北研究制定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十个方面政策措施,积极促进绿色低碳发展。长期以来,云南一直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在2022年,云南统筹安排310亿元,持续加强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和六大水系保护修复。此外,还有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工作方面,2022年,黑龙江省级筹集59.9亿元,全力保障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阶段性整改任务,推进城镇生活污水管网补短板、矿山修复、水土流失等综合治理。各地具有针对性的安排,让我们看到,只有认真分析省情,把资金用在“刀刃”上,才能更好地发挥生态环保资金的最大效应,切实解决生态环境问题。2023年各地生态环保资金投向哪些领域?“2023年,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但我们不会在民生支出上退步,将保持适当支出强度,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财政部部长刘昆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积极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继续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涵养绿水青山。由此释放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生态环保领域依旧是今年财政支出的重点。纵观多地预算报告,也不难发现这一趋势。多个省份提出要加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支持力度。例如,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预计安排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34.41亿元。统筹中央和自治区资金共增加安排4.42亿元、增长14.7%,其中自治区本级配套资金由1.5亿元增加至2亿元,进一步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市县的支持力度。辽宁省提出省级拟统筹安排资金9.6亿元,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生态保护,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西藏自治区也提出,落实好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引导基层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而为了持续治污攻坚,河北提出,2023年,深入推进污染防治15.3亿元,重点用于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支持钢铁等企业环保绩效全面创A。北京预计2023年市级节能环保支出安排176.4亿元,其中包括重点支持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开展低碳技术攻关和低碳试点等。在国家发展重大战略上,河南省坚决扛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政治责任,预计在2023年安排8亿元专项用于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统筹推进环境问题整治、深度节水控水、生态保护修复,切实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陕西预计下达资金13亿元,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山东则将大力支持推动黄河流域湿地生态保护等。生态环境保护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不仅是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体现,更是各地不懈追求优美生态环境、保障民生的身体力行。只要用好每一笔资金,区域生态环境面貌必将发生向好的转变。
  • 去年我国生态环保产业营收逾2.2万亿元
    刚刚闭幕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对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强调要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据我们测算,2022年生态环保产业全年营收约2.22万亿元,较2021年同期增长约1.9%,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各项工作取得成效。”在近日召开的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行业发展状况与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郭承站向记者表示。郭承站介绍说,2022年,整个生态环保行业发展呈现出产业创新持续踊跃、产业能力不断增强、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产业稳经济稳就业贡献显著、精神文化不断丰富的可喜态势。据介绍,2022年,生态环保产业上市公司新增14家,部分环保企业通过收并购不断拓展业务规模、拓宽服务领域,行业整合加速。央企、国企积极布局环保市场,参与重大生态环境项目建设,履行社会责任。中小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和专业化服务,向“专精特新”发展。一些企业开启转型升级步伐,开辟新业务领域,开拓新能源等绿色低碳市场。郭承站认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生态环保产业大展宏图的一年。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各项任务将全面发力,“十四五”各项规划目标将持续推进。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财税、金融、投资等一系列稳增长、促发展政策逐步落地,生态环境领域投资将比2022年有较为明显的增长。此外,发布会上,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公布了2022年环境技术进步奖的评选结果,共有10个项目荣获环境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7个项目荣获二等奖。“广大生态环保企业要坚持创新引领、需求引领,把握政策方向,加强顶层设计,抢抓市场机遇,深化数字转型、智能转型、节能低碳转型,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郭承站表示,2023年协会将以“牧羊人”的情怀做好“十个角色”定位,继续开展“十送服务”。
  • 环保治理不断升级 生态环境部“接棒”美丽中国建设
    p   北京西直门南小街115号院将迎来30年来的第四次更名。 /p p   1988年,这里挂上了环境保护局的牌子 10年后,这里更名为国家环保总局 又一个10年过去,2008年,这里成为环境保护部。 /p p   2018年3月13日,国务院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提到,组建生态环境部,不再保留环境保护部。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之后,西直门南小街115号院将在今年挂上生态环境部的牌子。 /p p   全国人大代表、环保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1988年研究生毕业之后,一直在环保系统工作,他经历了国家环保机构的4次更名。在他看来,名字变化的背后,是我国生态环保治理的不断升级,也是对人民期盼天蓝水清的回应。 /p p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多次为中央提供生态环保机构改革的咨询报告,他曾经力主的大自然资源部门和大生态环境保护部门“两驾马车”共同牵引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案,与此次机构改革方案中的架构一致。 /p p   在他看来,这样的变化,与此前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美丽中国建设的路径一脉相承。 /p p   不是简单扩权,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 /p p   我国首次将“环保”列入政府机构名称是1982年。那年的机构改革,我国成立了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并在这个部门之下设立了环境保护局,当时的职能很单一,主要管理工业企业的废水、废气和废渣问题。直到1988年的机构改革,环境保护局才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中独立出来,成为国务院直属管理的一个副部级机构。 /p p   环境保护局首任局长曲格平曾回忆说,尽管还只是一个副部级的机构,却是一次质的变化,我国首次有了人、财、物独立的环保部门,可以行使政策制定、排污监督的职能。 /p p   上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我国环境问题凸显,1998年的机构改革,国家环保局升格为环保总局,成为国务院直属的正部级机构。值得注意的是,那一年的机构改革,是裁撤中央部委力度最大的一次。 /p p   虽然升格为正部级单位,但由于不是国务院政府组成部门,国家环保总局被认为缺乏话语权,学界也频繁呼吁,应参照发达国家的机构设置,设立环境保护部。 /p p   各界多年的呼吁,在2008年成为现实,国务院组成部门中增加了环境保护部。 /p p   王金南说,此后的10年,我国打响了以蓝天保卫战为标志的污染防治战役,但环境问题依然是百姓心头之患。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也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在这一背景下,现行环境管理体制的短板亟待补齐。 /p p   王金南说,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已经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一并成为政府的职能,这背后的深意是国家层面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在过去,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能往往被包括在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中,并不单列。 /p p   王金南认为,生态环境保护要进入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轨道,就需要对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进行优化,这正是自然资源部、生态环保部组建的题中之义。 /p p   王毅说,十九大报告已明确把“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之一,美丽中国建设不是单方面的目标,不能就环境论环境,而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用新发展理念来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还需要逐步形成美丽中国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和贸易方式,也需要对自然资源资产进行有序利用和监管。“这显然不简单是环境污染治理的范畴,需要政府对自然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职责进行优化与重构”。 /p p   以问题为导向,整合碎片化环保职能 /p p   在3月14日的讨论中,西部地区的一位市长道出了他的苦恼:过去调研水污染问题,通常要好几个部门、甚至好几个分管市长同行,一个水的问题,在岸上归环保部门管,在水里,归水利部门管,而地下水,则归国土部门管。调研的队伍一长串,砍了谁都不行。 /p p   市长们的烦恼有望破解。按照生态环境部的职能,原来分散在环保部、水利部和国土资源部等部门中的水环境保护职能,都将由生态环境部统筹,“九龙治水”的局面有望终结。 /p p   在环保系统工作了30年的王金南院士,对这个问题感受颇深,水污染管理问题长期割裂在不同的部门,在基层的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造成职能重叠、交叉,造成行政成本浪费,出了问题却无人“接盘”。 /p p   这样的尴尬还有,按照过去的体制,企业排的污水,在岸上环保部门负责,到了河里就归水利部门管,其实就割裂了自然的生态属性,可能在岸上时,水质还是达标的,但流到河里就不达标了,而各部门自说自话,不能真实反映污染状况。 /p p   污染治理职能分散重叠低效被诟病多年,但每一个职能都是一个部门的“奶酪”,轻易动不了。 /p p   王毅说,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职能按资源门类分散在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虽然有利于根据资源属性进行专业管理,但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有所冲突。而在污染防治领域,由于环保机构成立时间较晚,原先的管理职能分散在各部门,环保机构成立后,原部门的相关环保职能加上解决新问题的各种行政授权,使得“以部为单位”甚至“以司为单位”的决策模式广泛存在,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甚至相互冲突的局面。 /p p   此次机构改革组建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就是要解决职能分散、碎片化的问题。 /p p   方案提出,组建自然资源部,将过去分散在国家发改委、住建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的自然资源的调查和确权登记整合,统一行使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的职责。王毅认为,这样的整合才能真正实现对山水林田湖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 /p p   建设美丽中国只有进行时 /p p   过去几十年间,我国环保机构历经4次大改。改革初期较好地促进了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随着时代的发展,仍会出现与现实需求不适应的状况。因此,在王毅看来,不能说现在的方案就尽善尽美,也不能说一劳永逸,建设美丽中国,仍需不断对机构进行完善。 /p p   王毅说,之前,考虑到我国现行的法律框架、历史沿革、改革方向与实践探索等问题,他们在相关咨询报告中曾提出 “一委一部一局”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即成立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自然资源的资产管理,成立资源与环境保护部或生态环境保护部,统一负责资源开发、生态保护和污染控制的监管职能,同时,成立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估局,负责美丽中国目标的制定、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和独立评估。 /p p   尽管此次机构改革并没有成立专门的部门对国家的生态质量进行评估,但王毅认为,改革需要分步实施,现有的方案确实有助于自然资源的统一管理,也有利于生态和污染排放的统一监管,在未来也应考虑设立一个更加独立的监测与评估部门。 /p p   王毅指出,此次机构改革把资源、环境的职能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整合,新组建的大部门就有条件从更综合、系统的角度,以提高生态环境整体质量为目标设计未来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转型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 /p p   王毅建议,在组建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的同时,还需进一步理顺各部门的关系,抓紧提出发改委、财政部、住建部、工信部等各部门的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解决政府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不清、效率不高的问题。 /p p   此外,应组建跨行政区域和流域管理机构,进一步解决跨界资源环境问题,并协调中央地方关系。在重要区域和流域,逐步形成统筹协调机制、行政管理机制、科学咨询和评估机制与统一信息平台相结合的治理模式。 /p p   “美丽中国不只是政府的职能,也需要动员全社会参与,这就要建立健全社会参与的渠道机制,倡导全民有序参与和多元共治。”王毅说。 /p
  • 环保部两微正式更名为“生态环境部”
    p   “再见,‘环保部发布’!你好,‘生态环境部’!”昨晚21时许,环境保护部官方微信公号和微博发文,表示正式更名为“生态环境部”。 /p p   文章称,“从2016年11月22日上线至今,近500个日夜,感谢你们的陪伴。你们的关注和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即日起,‘环保部发布’将正式更名为‘生态环境部’。新起点,再出发。” /p p   另外记者发现,账号主体也发生了变化,由此前的环保部宣教司改为生态环境部。 /p p   本轮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提出,组建生态环境部,不再保留环境保护部。刚结束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原环境保护部部长李干杰被任命为首任生态环境部部长。 /p
  • 环保部解读《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p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耳目与基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科学准确的监测数据作支撑,生态环保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态环保事业发展越快,越离不开牢固的监测基础。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p p   一、有关背景 /p p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对抓紧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就建设大气和水环境监测网络、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可靠等作出重要批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开展全天候监测,健全覆盖所有资源环境要素的监测网络体系”。《环境保护法》要求“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统一发布国家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监测信息及其他重大环境信息”。 /p p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环境保护法》要求,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为生态环保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已由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 /p p   二、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必要性 /p p   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经过近40年的发展建设,已经改变了靠“眼睛看、鼻子闻、耳朵听”的落后面貌,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并及时向人民群众发布各类监测信息。当前,全国环保系统按照空气质量新标准建成了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空气质量监测网,所有地级以上城市都按照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开展了PM2.5在内的6项主要空气污染物监测,并实时发布监测信息。同时,水环境监测网络不断完善,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取得重大进展,完成了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和土壤环境质量专项调查,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和颗粒物源解析工作全面开展。2012年成功发射环境一号C星,与环境一号A/B星3星组网,形成了环境卫星“2+1”星座,实现了2-3天对全国覆盖一次的遥感监测能力,初步建成了天地一体化监测系统。环境监测工作实现了从手工到自动,从粗放到精准,从分散封闭到集成联动,从现状监测到预测预警的全面而深刻的转变,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此外,国务院水利、国土、海洋、农业、气象、林业等部门也根据各自管理需要建立了相应的监测网络,开展了地表水、地下水、海水、土壤、生态等领域的监测。 /p p   但是,面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还存在网络范围和要素覆盖不全,建设规划、标准规范与信息发布不统一,信息化水平和共享程度不高,监测与监管结合不紧密,监测数据质量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影响了监测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政府的公信力。为此,必须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改革,紧紧围绕影响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突出问题,强化监测质量监管,落实政府、企业、社会的责任和权利。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共享,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实现生态环境监测和监管有效联动。 /p p   三、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p p   《方案》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坚持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保障。 /p p   《方案》提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要坚持“明晰事权、落实责任,健全制度、统筹规划,科学监测、创新驱动,综合集成、测管协同”的基本原则。 /p p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要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全面做到说清生态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说清污染排放状况、说清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保障。 /p p   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基本思路 /p p   (一)统一生态环境监测建设规划、标准规范。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存在部门间环境监测网络规划布局不统一,技术规范、评价方法不统一,数据缺乏可比性。为此,《方案》明确提出要按照《环境保护法》要求,环境保护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规划、整合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国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同时,要统一相关环境要素的布点、监测和评价技术标准规范,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进行修订完善。增强各部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可比性,确保排污单位、各类监测机构的监测活动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 /p p   (二)建设大数据平台,统一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当前,国务院有关部门之间、地方之间以及地方与中央之间监测数据集成联网与共享不足,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渠道不统一等问题,影响政府权威性和公信力。为此,《方案》提出要加快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网络与大数据平台建设,将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各地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进行联网共享,大力加强数据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在信息发布方面,依法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制度,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统一发布。 /p p   (三)突出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执法联动。监测和监管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撑和手段。针对当前监测与监管结合不紧密、对追究各级政府和企业相关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支撑不足的问题,《方案》提出要充分利用生态环境监测结果考核问责政府环保责任落实情况,依托重点排污单位污染源监测建立监测与执法相结合的快速响应体系,实现监测与监管有效联动。同时,《方案》提出要加强自动预警,科学引导环境管理与风险防范。主要包括,加强空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严密监控企业污染排放,完善重点排污单位污染排放自动监测与异常报警机制。提升生态环境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能力,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对重要生态功能区人类干扰、生态破坏等活动的监测、评估与预警。 /p p   (四)明晰生态环境监测事权与责任。当前各级政府、企业、社会的环境监测事权划分不够清晰,存在责任落实不到位、监测数据受行政干预的现象,对科学评价环境质量、环境保护目标考核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首先必须明确各级政府生态环境监测事权和责任,《方案》提出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主要承担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重点污染源监督监测、环境执法监测、环境应急与预报预警等职能。环境保护部适度上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以准确掌握、客观评价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状况。地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相应上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第二,要求各级政府确定的重点排污单位必须落实污染排放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的法定责任,政府要加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监管。第三,大力推动环境监测社会化服务,积极培育生态环境监测市场,明确提出开放服务性监测市场,并在基础公益性监测领域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同时,要求环境保护部制定相关政策和办法,有序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制度化、规范化。 /p p   (五)加强对各类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管。针对实际工作中,部分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不能严格履职、监测质量不高以及责任追究不到位等突出问题,《方案》在加强对各类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管方面提出了明确措施和要求。首先,各级相关部门所属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从事环境监测设备运营维护的机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和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履行职责,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第二,环境保护部要依法建立健全对不同类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运营维护机构的监管制度,制定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处理办法等规定。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大监测质量核查巡查力度,加强对各类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测业务活动的监管,严肃查处故意违反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行为。第三,对于党政领导干部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处理。 /p p   (六)强化综合能力保障。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是改革任务落到实处的基础保障。为此,《方案》明确提出要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综合能力,包括:研究制定环境监测机构编制标准,加强环境监测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完善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重点加强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建设,各级政府将生态环境监测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重点保障。完善环境保护监测岗位津贴政策。 /p p   五、《方案》的主要内容 /p p   《方案》包括6个部分共20条,3500余字。 /p p   引言部分鲜明地体现问题导向,点出了当前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p p   第一至三条是“总体要求”,主要明确《方案》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按照明晰事权、落实责任,健全制度、统筹规划,科学监测、创新驱动,综合集成、测管协同的原则,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 /p p   第四至十五条为《方案》的任务措施部分,针对当前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等四个方面的任务。其中: /p p   第四至六条是针对全面设点,提出了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有关任务。主要包括:建立统一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健全重点污染源监测制度、加强生态监测系统建设等三方面的监测网络建设内容。 /p p   第七至九条主要是针对全国联网,提出要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主要包括: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统一发布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等三个层面的任务。 /p p   第十至十二条主要是针对自动预警,要达到科学引导环境管理与风险防范的目标。主要包括:加强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严密监控企业污染排放、提升生态环境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能力等三个方面的措施。 /p p   第十三条至十五条是针对依法追责,要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联动机制。主要包括:为政府考核问责提供技术支撑、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执法同步、加强对各类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管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p p   第十六条至二十条是为保证《方案》确定的任务顺利实施,提出需建立健全的相关制度和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体系、明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积极培育生态环境监测市场、强化监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生态监测综合能力等五个方面保障措施。 /p p   结尾部分主要强调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改革的组织领导,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保证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p p   六、认真做好《方案》的落实工作 /p p   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各级环保部门应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深入学习领会《方案》内容,认真落实《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加快建成统一、完善、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提供坚强的支撑与保障。当前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抓好《方案》的落实工作: /p p   (一)做好《方案》内容任务的分解工作。分别制定国务院相关部门和环保部内各司局的任务分解表,将《方案》提出的任务逐条落实到责任部门。 /p p   (二)制定《方案》实施计划。根据《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2016-2020年),确保如期完成任务,达到目标。 /p p   (三)明确划分各级政府和企业环境监测事权。明确政府所属监测机构主要承担环境质量监测、重点污染源监督监测、环境执法监测、环境应急与预报预警等职能,其他服务性监测可向市场开放,由社会监测机构承担。中央政府根据事权划分,建设并运行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 地方政府根据事权划分,建设并运行地方环境质量监测网。排污企业要按照《环境保护法》要求严格落实污染排放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的主体责任。国家和地方建立污染源监测数据共享与发布机制,重点排污单位要按照环保部门要求将自行监测结果统一上传发布。 /p p   (四)建立统一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评价方法。对现有的大气、水、土壤、生态、近岸海域等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现状梳理、需求分析,列出需要修订完善的清单,抓紧开展修制订工作,力争统一各有关部门的环境监测标准规范,努力推进各类环境监测机构的监测活动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 /p p   (五)逐步健全环境监测法律法规。尽快出台环境监测条例、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管理办法、国家环境监测信息发布管理规定等法规、制度,使各项改革的举措固化为法律和制度规定,使改革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扎实推进。 /p p   (六)开展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会同中编办开展环境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工作,实现环境监测机构“四个规范”,即:规范单位属性,明确为公益性事业单位 规范职能定位,明确各级监测机构的具体职能 规范编制管理,明确编制标准和人员结构 规范经费保障,各级财政部门要充分保障人员和运行经费。 /p
  • 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出炉 环保监测设备或受益
    据中国气象局网站消息,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行动纲领,《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日前出台。   消息显示,《规划》提出了强化生态建设的气象保障、防治水土流失、推进重点地区综合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下水资源以及森林、草原、荒漠、湿地与河湖、农田、城市、海洋七大生态系统等12项建设任务。此外,《规划》提出了三方面的生态建设气象保障重点工程建设:一是生态气象观测网络建设,改扩建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城市等生态气象观测站,新增生态小气候观测站、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以及生态气象灾害移动调查系统,初步建成以实时资料为主的生态气象立体监测及数据传输网络 二是生态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生态气象综合监测评估预警指标体系,建立地面监测、卫星遥感数据存储及加工系统,建立生态气象综合业务平台及信息发布和共享系统,开展生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生态保护与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 三是生态服务型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在各重点生态区加强人工增雨(雪)和防雹作业,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建设气象作业指挥服务平台,健全生态服务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增加生态用水。   大同证券投资顾问张诚认为,环保监测已成为生态治理工作的先行目标。在此背景下,环保监测设备类公司有望率先受益,其次是土壤修复和生态保护类公司。
  • 西藏"十一五"期间用于生态环保的资金达101亿元
    新华社拉萨1月4日电“十一五”期间,西藏自治区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资金达到101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倍多。   这是记者从4日召开的2011年西藏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获悉的。   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厅长张永泽说,“十一五”期间,西藏新建了麦地卡湿地等8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争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项资金695万元,对珠穆朗玛峰和拉鲁湿地2个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规范化建设 落实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重要湿地保护工程资金9002万元,实施了察隅慈巴沟、芒康滇金丝猴等7个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西藏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保护区总面积达41.3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47% 建立了21个生态功能保护区,有效保护了西藏的重要生态区域和生物多样性。   西藏还积极开展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国家总投资达155亿元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项目已落实投资25亿元,3大类10项工程得到全面实施。   为了保护西藏的蓝天碧水,西藏环保部门落实中央环保专项资金950万元,帮助5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污染治理,关闭了2条落后的水泥生产线 落实中央环保专项资金715万元和自治区财政专项资金1605万元,实施了11个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
  • 环保部印发《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 /p p   目 录 /p p   一、全国生态保护基本形势 /p p   (一)工作进展 /p p   (二)主要问题 /p p   (三)机遇与挑战 /p p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p p   (一)指导思想 /p p   (二)基本原则 /p p   (三)主要目标 /p p   三、主要任务 /p p   (一)建立生态空间保障体系 /p p   (二)强化生态质量及生物多样性提升体系 /p p   (三)建设生态安全监测预警及评估体系 /p p   (四)完善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体系 /p p   四、保障措施 /p p   (一)完善法律法规 /p p   (二)健全体制机制 /p p   (三)强化科技支撑 /p p   (四)推动共同保护 /p p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现制定《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依据环保部门生态保护的职能定位,提出“十三五”时期全国生态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明确重点工作和任务措施,指导各级环保部门开展自然生态保护工作。 /p p    strong 一、全国生态保护基本形势 /strong /p p   “十二五”时期,各级环保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保护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在示范引领、系统保护、综合监管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部分重点保护物种种群数量稳中有升。但总体上,我国生态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活动的矛盾依然突出,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p p   (一)工作进展 /p p   一是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带动效应明显。全国16个省份开展了生态省建设,92个市、县(区)获得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命名,126个地区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示范带动效果明显。编制《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积极推动生态示范建设提档升级,制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试行)》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组织开展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的评选,建立奖励机制,带动社会共建。 /p p   二是生态功能保护基础进一步夯实。完成全国生态环境变化调查与评估(2000-2010年),印发实施《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制定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在江苏、海南、湖北、江西、重庆、沈阳等地开展划定和管控试点,天津、江苏发布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开展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估考核,在重庆、海南、陕西、宁夏等地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全过程管理试点,推动优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在全国25个省份开展45个流域生态健康评估试点。联合国家旅游局组织开展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确定了北京市南宫旅游景区等72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指导浙江省仙居县、开化县开展国家公园建设试点,配合发展改革委指导北京、青海等9个省(市)开展试点工作。强化矿产资源开发生态保护与监管,开展部分典型地区遥感调查和评估。 /p p   三是自然保护区综合监管得到加强。全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74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28个),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8%,超过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89%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得到保护。规范和完善自然保护区晋升和调整的评审制度,联合九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活动监督管理的通知》。完成400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卫星遥感监测,查处一批涉及自然保护区的违法活动。推动中俄自然保护区的跨界合作。 /p p   四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决策与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成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发布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以下简称《战略与行动计划》),启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2011-2020)”(以下简称十年中国行动),启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完成32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边界核定,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和脊椎动物卷”。积极推进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立法和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不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等国际公约。多数省份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机制,编制发布了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p p   (二)主要问题 /p p   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有: /p p   一是生态空间遭受持续威胁。城镇化、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开垦等开发建设活动占用生态空间 生态空间破碎化加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河流水电水资源开发和工矿开发建设,直接割裂生物生境的整体性和连通性 生态破坏事件时有发生。 /p p   二是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低。低质量生态系统分布广,森林、灌丛、草地生态系统质量为低差等级的面积比例分别高达43.7%、60.3%、68.2%。全国土壤侵蚀、土地沙化等问题突出,城镇地区生态产品供给不足,绿地面积小而散,水系人工化严重,生态系统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净化空气的作用十分有限。 /p p   三是生物多样性加速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资源过度利用、工程建设以及气候变化影响物种生存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我国高等植物的受威胁比例达11%,特有高等植物受威胁比例高达65.4%,脊椎动物受威胁比例达21.4% 遗传资源丧失和流失严重,60%-70%的野生稻分布点已经消失 外来入侵物种危害严重,常年大面积发生危害的超过100种。 /p p   同时,环保部门在履行指导、协调、监督生态保护工作职责时,还存在以下体制机制和管理上的突出问题: /p p   一是统一监管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仍按生态要素分别设置生态保护管理机构,难以对生态系统实施整体性保护。由于权责一致的统一管理体制和协调联动机制尚未建立,未能实现所有者和监管者分离以及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直接影响生态保护效果。 /p p   二是全社会共同监督的机制尚未建立。部分地方领导干部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较为薄弱,还未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社会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和监管的机制有待健全,企业生态保护和监管责任还不明确,部分地方环保部门履行生态监管职能时只能单打独斗、被动应对。 /p p   三是监督管理的基础能力薄弱。尚未建立统一的生态监测监控网络,难以准确监测我国重要生态区域生态状况,不能及时主动发现重大生态破坏行为。大部分县级环保部门没有设置独立的生态保护科室,难以开展常态化监管。市县环保部门生态保护人员队伍和装备严重不足,导致执法力量薄弱。生态保护科技支撑不够,生态大数据集成应用尚待发挥作用,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尚需完善。 /p p   (三)机遇与挑战 /p p   “十三五”期间,我国生态保护面临重大机遇: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生态文明和加强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二是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把推动绿色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作为重要任务,明确要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为生态保护工作指明方向。三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各项任务和措施陆续出台并加快推进,生态保护和监管体制将进一步理顺,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将全面实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将加快建立,生态统一监管能力将明显提高,为我国生态保护工作夯实基础。四是各地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共识,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合力正在形成。 /p p   同时,我国生态保护也面临挑战:一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生态环境风险逐步凸显。二是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需求不断增加与现有供给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三是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短期内难以根本遏制,国际履约压力不断加大。 /p p    strong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strong /p p   (一)指导思想 /p p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和要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的要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为目标,以保障生态空间、提升生态质量、改善生态功能为主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生态监管,完善制度体系,推动补齐生态产品供给不足短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大贡献。 /p p   (二)基本原则 /p p   基于环保部门生态保护的职责定位,“十三五”时期,自然生态保护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p p   ——把生态系统整体保护作为基本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的要求,陆海统筹、上下联动,打破要素、区域界限,对各类生态系统实施统一保护和监管,增强生态保护的系统性、协同性。 /p p   ——把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作为根本目标。严格落实生态空间管控,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保护最重要的生态空间,推动形成以“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建设生态安全屏障。 /p p   ——把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工作主线。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推动生物遗传资源惠益分享,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重点,完善保护网络,强化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保护能力,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p p   ——把加强生态统一监管作为主要手段。建立全面、严格、及时、有效的监管体系,是加强生态保护统一监管的重要基础。 strong 建设“天地一体化”的监测体系和综合监管平台,及时发现和查处生态破坏行为,由被动核查变为主动发现,提高生态保护的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 /strong /p p   ——把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作为主要载体。积极参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向有利于统一监管的方向改变。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创建工作的平台作用,有机融合生态保护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创新保护模式,提高示范效应,激发保护活力。 /p p   (三)主要目标 /p p   到2020年,生态空间得到保障,生态质量有所提升,生态功能有所增强,生物多样性下降速度得到遏制,生态保护统一监管水平明显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取得成效,国家生态安全得到保障,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 /p p   具体工作目标: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得到落实,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总体形成 自然保护区布局更加合理,管护能力和保护水平持续提升,新建30-5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20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比例维持在14.8%左右(包括列入国家公园试点的区域) 完成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本底调查与评估,建立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加大保护力度,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典型生态系统类型保护率达到95% 生态监测数据库和监管平台基本建成 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体制机制得到健全 推动60-100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一批环境保护模范城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效应明显。 /p p    strong 三、主要任务 /strong /p p   “十三五”时期,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根本目标,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空间,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监管预警体系,加大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力度,推动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p p   (一)建立生态空间保障体系 /p p   1.加快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制定发布《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按照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各省(区、市)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落地到水流、森林、山岭、草原、湿地、滩涂、海洋、荒漠、冰川等生态空间。2017年底前,京津冀区域、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区、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2018年底前,各省(区、市)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2020年底前,各省(区、市)完成勘界定标。在各省(区、市)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环境保护部会同相关部门汇总形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向国务院报告,并向社会公开发布。 /p p   2.推动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措施。到2020年,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推动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基础。各地组织开展现状调查,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台账系统,识别受损生态系统类型和分布。制定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方案,选择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导功能的生态保护红线,开展一批保护与修复示范。定期组织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价,及时掌握全国、重点区域、县域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状况及动态变化。推动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红线补偿机制。 /p p   3.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制定《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2016-2025年)》。 strong 开展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遥感监测2次,省级自然保护区每年遥感监测1次,重点区域加大监测频次,定期发布监测报告。 /strong 开展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评估。强化监督执法,定期组织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活动,加强问责监督。优化自然保护区布局,以重要河湖、海洋、草原生态系统及水生生物、小种群物种的保护空缺作为重点,推进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加强生态廊道、保护小区和自然保护区群建设,到2020年,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比例维持在14.8%左右(包括列入国家公园试点的区域)。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强化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建设,完善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界限核准以及勘界立标工作,推进自然保护区开展综合科考和本底调查。2020年前完成20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推动自然保护区土地确权和用途管制。推动建立自然保护区公共监督员制度。有步骤地对居住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与缓冲区的居民实施生态移民。 /p p   4.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管理。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生态空间的集中分布地区,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推动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优先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布局,不断扩大生态空间。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功能状况评价,推动制定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强化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推动协调相关部门和地区针对目前人为活动影响较小、生态良好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特别是大江大河源头及上游地区,加大自然植被保护力度,科学开展生态退化区恢复与治理,继续实施防沙治沙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主要的山脉、江河、海岸带等防护林体系为脉络,构建形成大尺度国家生态廊道,提高生态保护区域的连通性。加快推动易灾地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p p   (二)强化生态质量及生物多样性提升体系 /p p   1.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重点,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估,彻底摸清我国生物多样性家底。加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完善保护网络体系,确保国家战略性生物资源得到较好保存。恢复生物多样性受破坏的区域,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示范,促进西部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脱贫。加强生物多样性监管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各级政府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水平。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工程所需资金,组织有关部门实施好重大工程,推进实施《战略与行动计划》和“十年中国行动”。 /p p   2.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生物安全管理。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建立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 规范生物遗传资源采集、保存、交换、合作研究和开发利用活动,加强出境监管,防止生物遗传资源流失。强化生物安全管理,开展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风险评估、跟踪监测和环境影响研究 加强环保用微生物菌剂环境安全监管。积极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开展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和生态影响评价,加强入侵机理、扩散途径、应对措施和开发利用途径研究,建立监测预警及风险管理机制,探索推进生物安全和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制度化进程。 /p p   3.推进生物多样性国际合作与履约。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履行好《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名古屋遗传资源议定书》等国际公约,以国内工作支撑完成履约责任。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的相关工作。做好202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15)的申办和筹备工作。 /p p   4.扩大生态产品供给。丰富生态产品,优化生态服务空间配置,提升生态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加大城市生态保护力度,推动城市生态建设与空间布局优化,提升城市生态服务能力。推动加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保护力度,适度开发公众休闲、旅游观光、生态康养服务和产品,加快城乡绿道、郊野公园等城乡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p p   (三)建设生态安全监测预警及评估体系 /p p   1. strong 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监测体系。加强卫星和无人机航空遥感技术应用,提高生态遥感监测能力。建立生物多样性地面观测体系,到2020年新建、改建或扩建50个陆地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建成800个以上生物多样性观测样区。建设一批相对固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监控点。优先在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地区建立观测站和观测样区。 /strong /p p   2.定期开展生态状况评估。加强年度重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和五年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价。2016年启动2010-2015全国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2020年完成“十三五”时期全国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形成全国生态状况定期评估机制。全面开展生态保护红线、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流域及城市生态评估,系统掌握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变化状况。研究建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预警体系,开发预警模型和技术,对生态系统变化、物种灭绝风险、人类干扰等进行预警。推动建立统一的监测预警评估信息发布机制。开展县域生态资源资产评估试点。推动将生态状况评估结果应用于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城乡建设等规划编制,并作为生态补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生态监管制度的重要参考。 /p p   3.建立全国生态保护监控平台。建立生态保护综合监控平台,对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等的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常态化和业务化监控,实现由被动监管转为主动监管、应急监管转为日常监管、分散监管转为系统监管。2016年,启动以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监管平台建设,作为全国生态保护监控平台一期工程 各省(区、市)应依托全国生态保护监控平台,加强能力建设,建立本行政区监管体系,实施分层级监管。2018年,完成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建设,作为全国生态保护监控平台二期工程。加强生态监管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遥感、物联网等技术手段,集成建立国家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并纳入生态环境大数据系统。 /p p   4.加强开发建设活动生态保护监管。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为手段,强化空间、总量、准入环境管理。发挥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事前预防作用,减少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空间的挤占,合理避让生态环境敏感和脆弱区域。强化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环评,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布局,推动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合理确定和布局大坝建设,加强调度监管,有效保障最低生态需水量 加强生态设施建设,科学合理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合理布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基于生态承载力确定游客数量。推动交通设施建设合理避让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加强生物廊道建设,减少生态阻隔 加强交通设施建成后的生态恢复和运营期的管理。 /p p   (四)完善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体系 /p p   1.创建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环境保护模范城。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以市、县为重点,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提高示范区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到2020年,创建60-100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修订《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与管理工作办法》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加强创建计划性和区域平衡性,强化分级管理和过程监管,加快审议命名2016年前通过考核验收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创建要加强统筹整合,并全面对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标准,打造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制度成果的转化载体。 /p p   2.持续提升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水平。编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环保模范城创建指南,指导各地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加强创建与环保重点工作的协调联动,改革完善创建评估验收机制。强化后续监督与管理,开展成效评估和经验总结,宣传推广现有的可复制、可借鉴的创建模式。充实专家队伍,建立专家委员会。继续开展中国生态文明奖评选表彰,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广泛凝聚全社会力量。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及实践研究,协助推动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机制。 /p p    strong 四、保障措施 /strong /p p   (一)完善法律法规 /p p   加快推动出台《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管理条例》,开展《自然保护区条例》后评估,推进制定自然保护区法,研究生态保护红线立法。加强相关立法协调,在自然资源法律法规修订时,推动将生态保护要求纳入相关条文。抓紧出台实施《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与核查规定》,加快完善生态保护相关的评估、监管、执法的标准规范体系。 /p p   (二)健全体制机制 /p p   充分发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等已有机制平台的协调作用,推动制定和实施跨部门生态保护政策措施,协调相关部门加大生态保护投入。加快建立上下联动、沟通顺畅的各级环保部门联系机制。积极参与国家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理顺相应机构与职责设置。开展国家公园体制研究及试点示范,探索建立国家公园行政管理体制。推动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制度,以及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和赔偿、生态保护补偿等制度。支持各地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p p   (三)强化科技支撑 /p p   加强生态保护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完善生态调查评估、监测预警、风险防范等管理技术体系。重点开展生物多样性科学规律与生物安全支撑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生态系统监测评价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动加大生态保护科技相关专项支持力度。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生态保护理念、管理经验及技术手段,健全完善国内协调机制。 /p p   (四)推动共同保护 /p p   依托生物多样性日、环境日等活动平台,加大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力度,加强政策解读,扩大保护共识,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政府、企业、公众生态保护培训,建设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提高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生态保护责任意识。依托环境保护新闻发布制度,充分利用环保举报热线等平台,加大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定期发布生态保护信息,保障公众生态保护知情权和监督权。发挥社会组织的引导、监督作用,强化企业保护生态的主体责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合力。 /p
  • 生态环保纺织品认证新规公布
    为了进一步提高Oeko-Tex Standard 100(生态纺织品认证标准)标识纺织品的安全性,同时也为了促进Oeko-Tex体系中Oeko-Tex 100认证和 Oeko-Tex 1000认证的更加协调和更好结合,国际环保纺织协会日前表示,从2012年1月开始,APEO中的NPEO、OPEO、NP、OP将被纳入检测范围。   为了进一步提高Oeko-Tex Standard 100(生态纺织品认证标准)标识纺织品的安全性,同时也为了促进Oeko-Tex体系中Oeko-Tex 100认证和 Oeko-Tex 1000认证的更加协调和更好结合,国际环保纺织协会日前表示,从2012年1月开始,APEO中的NPEO、OPEO、NP、OP将被纳入检测范围。   据了解,烷基酚聚氧乙烯醚(APEO)主要包括: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O)和壬基酚(NP)。这些物质常被作为表面活性剂用于纺织品生产加工,如洗涤剂、工业清洗剂、分散剂、润湿剂以及其他工业化学品。尽管目前尚未有公认的研究结果可直接说明,穿着含有NPEO类化学品的服装有损人体健康,但此类化学品对环境存在巨大危害已成为广泛共识。NPEO和NP均属不可降解类物质,一旦释放于环境,将会积聚并以NP形式侵入人们日常的食物链中,污染食物链中食品,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在针对环境友好工厂认证Oeko-Tex Standard 1000中,国际环保纺织协会(Oeko-Tex)限制了此类生态有害的表面活性剂(同时也包括OP辛基酚和OPEO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的使用,且已成为Oeko-Tex Standard 1000认证的重要考察项目。基于目前尚未有公认的数据表明,上述表面活性剂对人体健康有直接危害,因此在协会的Oeko-Tex Standard 100生态纺织品认证中,尽管考察的有害物质和化学品高达300多种,但未将表面活性剂类物质纳入考察范围内。   为了增强Oeko-Tex Standard 100认证纺织品的安全性,国际环保纺织协会将从2012年1月开始,将上述新的考核物质及其限量值加进Oeko-Tex评估目录中,获证企业将从2013年4月1日起遵循上述物质规定。具体限制规定如下:NP: 100ppm、OP: 100ppm、NP(1-9)EO总量:1000ppm、NP(1-9)EO总量:1000ppm。   该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Oeko-Tex 100标准对NPEO、NP等物质的扩展考察,将促进纺织产业减少使用此类表面活性剂,从而促进全球纺织产业链的绿色健康发展。国际环保纺织协会将立即在零售端的监督中,对采购的获证产品考察上述表面活性物质,以提醒获证企业对此类物质的关注,并帮助企业在生产供应链环节辨识和避免此类物质的流入。此外,协会所属15家成员机构在常规的现场审核(每3年1次)时,也将及时与企业分享祛除APEO类物质使用的相关信息。
  • 谱尼测试入选山东省生态环保产业百强企业
    近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公布了“2021年度山东省生态环保产业百强企业公示名单”。谱尼测试(300887)集团青岛公司凭借在生态环保领域突出的技术能力、高质量的服务水平和专业的综合实力名列榜单,荣获2021年度山东省生态环保产业百强企业。本次入选2021年度山东省生态环保产业百强企业名单,充分体现了政府与业界对谱尼测试集团及谱尼青岛公司生态环境综合实力、发展成就和行业影响力的认可。   生态环保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   山东省生态环保产业百强企业是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山东省贯彻落实〈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的若干措施》和省生态环境厅等9部门印发的《关于支持发展环保产业的若干措施》有关要求,培育壮大山东省生态环保产业,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而组织开展的此次选树工作。   入选名单的企业均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和较高的研发水平,企业规模在省内同类企业中位居前列,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谱尼测试作为国内知名第三方大型综合性检验认证集团,在全国具有网络化实验室就近服务布局,是全国多省市生态环境部门认可的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多次参与生态环境部国家总站的应急监测,承担国家总站和各级环保系统的委外环境监测,并与农业、地质、水利、交通、自然资源部等部委通力合作,同时承担众多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监测委托,受到社会广泛认可赞誉。   谱尼测试集团在生态环境领域拥有雄厚的专业技术实力和人才队伍,能够“一站式”全面专业的完成生态环境与运维领域咨询项目。同时,谱尼测试也是中国节能协会碳交易产业联盟的理事单位和“碳达峰与碳中和”服务工作组成员、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低碳经济专业委员会成员、碳标签授权评价机构、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理事单位、上海产业双碳服务联盟会员单位、上海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应对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成员。   未来,谱尼测试青岛公司将依托集团多年技术深耕及优势,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百强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业务水平,为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技术进步、为我国青山绿水及碳中和和碳达峰目标的实现做出更大的贡献。
  • 环保系统这一年:生态环境监管职责再谋变
    2012年相关研究指出,中央政府的53项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环保部承担40%,其他9个部门承担60%。涉及环保部的21项职能,环保部独立承担的仅占52%。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继续提出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坚持放管并重,建立纵横联动协同管理机制,实现责任和权力同步下放、放活和监管同步到位。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和土地市场是与公众息息相关的三个领域,但又是放管平衡问题中三类不同问题的集中体现。   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并不缺乏外部关注,人们对&ldquo 强势&rdquo 的期待很高,在政府内部又与环境保护系统的编制、职能、架构都紧密相关。相关部门是在政治和社会双重压力下启动改革,目前增加督查力度,回应社会关切的方向,还只是监管谋变的开端。   在整合组建相关部门后,食品药品则同时在监管和审批上面临诉求。人们呼吁加强和整合监管职能,同时又对部分前置审批的效率持有怀疑,审批和监管某种程度上有着目的一致性。改革到底从何处松绑,那些需要收紧的责任对应哪些专业人力资源,已经是多年的热点问题。   国土部门则面临着发生深刻变化的市场和制度环境。人们对部分土地市场的价格分配机制发生变化,已经有着明确的预期。很多人理解用途管制的价值,但同时更在意利益分配的安排。国土部门提升了技术手段,却仍然会在地方就近管理和中央强力管控之间寻求平衡。   中国经济需要稳增长,放活力,还涉及权力寻租这样难以得到容忍的问题。松紧的分寸仍需审慎以待。   随着大面积雾霾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现有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再次成为&ldquo 两会&rdquo 关注的热点。   两会前夕,关于环保部扩权的消息一度传出。&ldquo 虽然这则消息带有捕风捉影的性质,但舆论的热烈情绪也反映了人们对一个更有效的监管体制的殷切期望。&rdquo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毅说。   从去年1月受影响面积达130万平方公里的雾霾事件,到今年2月最严重时受影响面积达121万平方公里的雾霾事件,雾霾的严重程度似乎并没有明显好转,但与此同时环保部以及中国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似乎在开始变化。雾霾能否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变革的一个重要历史契机?   去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在过去的一年内,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是否正在开始起变化?未来又将向何处去?   体制机制并无明显变化   作为媒体舆论关注的风暴眼,环保系统在过去一年里是否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对此,一位地方环保厅官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如此回答:&ldquo 只能说国家越来越重视以雾霾治理为代表的环境治理问题,一个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国家在强力推行三大环保行动计划,试图以铁腕治污,但除此之外,我并没有看到环保系统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有哪些新变化,同时一些诸如部门权责不一的老问题依然存在。&rdquo   新一届政府确实十分重视环境问题,上任之后即表示要推出三大环保行动计划,以回应民众关切。其中,《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已于去年9月由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行动计划》还在研究编制当中。   实际上,在大气领域,环保部、发改委和财政部三部委曾于2012年12月联合发布《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大气环境的专项规划。而在《规划》发布9个月后又发布一个全新的大气规划,即《行动计划》。   对比《规划》和《行动计划》的指标不难发现,后者比前者的目标和手段要更加严厉,这也意味着《规划》在一定程度上不再是现阶段的工作目标。   &ldquo 这种调整的变化固然表明高层的重视,但也说明我们的规划编制不够科学,依然存在应急式的运动治理思维问题。&rdquo 世界自然基金会美国办公室中国项目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兼职教授胡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   在治理目标和治理手段之外,更应该关注治霾的长效体制和制度性机制。&ldquo 在这方面,《行动计划》并没有突破。大气污染的区域性和复合型特征越来越明显,仅有《行动计划》中提出来的名义上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还不够。区域性大气污染到底怎么解决?是否需要成立一个负责区域大气污染的派出机构?具体如何操作?这些关键性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rdquo 王毅分析。   王毅进一步指出,这一问题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可能也将继续存在。如果这一计划继续沿袭《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思路,只是设置更严厉的目标,采取更严厉的手段,那么预计对跨行政区域、跨多部门的流域环境问题的治理效果短期内可能有效,但估计难以持续,容易在稍一放松之后就出现反弹。&ldquo 所以我对《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期待是,能否在流域环境的综合管理机制上有所突破。&rdquo   新的环保行动计划在长效体制和制度机制上尚未突破,因此,在跨行政区的重大区域性、流域性环境问题上的治理路径也尚待清晰。   &ldquo 在区域污染治理问题上,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职责上怎么分工,各自承担什么责任,目前似乎并不是十分清晰。我认为这一点也需要尽快明确。&rdquo 中国环科院副院长柴发合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   全国人大代表、永清环保集团董事长刘正军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根据《环保法》,各级人民政府对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负责,&ldquo 各级政府都要负责,担心最后可能就是无人负责&rdquo   上述困境与我们目前的央地体制密切相关。&ldquo 目前,各级政府之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事权划分主要依据法律法规和政府部门三定方案,但中央事权、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和地方事权并没有清楚的界定和划分,支出责任如何划分也没有明确说法。&rdquo 全国人大环资委法案室副主任王凤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解释。   王凤春认为,地方政府对所辖区域环境质量负责的法律规定,同地方环境保护的事权和支出责任不匹配。虽然近年来中央政府通过提供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提高了地方环境治理能力,但多数地方尤其是市县一级地方政府尚难有同法律规定要求匹配的财力。   前述地方环保厅官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ldquo 在当前的形势下,生态环境保护的事权应该上归到中央,不能以中央没有财力和人力为借口,中央应该改减少对产业的具体管理,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环保、社保等公共服务上来,这些事项的职责应该由中央政府承担,这才符合现代国家的要求。&rdquo   &ldquo 问题在于,如果环保要垂直管理,那么民生领域同样重要的食品和药品等领域是否也都要实行垂直管理?我认为需要充分的论证,垂直管理也有垂直管理的问题,它不能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rdquo 王毅分析。   在王凤春看来,目前中央政府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和地方政府生态环境保护部门之间基本上是行政业务指导关系,尽管通过设置地区督查机构(如环保部的区域环保督查中心和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职能、对地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领导干部实行双重领导(以地方党委管理为主)等措施,强化了中央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引导和监督,但在中央部门对地方部门行政指导关系为主的制度框架下,尚难发挥有效作用,在处理跨行政区域的区域性、流域性重大环境问题时目前尚缺乏有约束力的体制机制安排。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从2006年开始组建环境保护的区域管理机构,在华东、华南、西北、西南、东北、华北6个区域组建了环保督查中心,其监管范围覆盖了全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   &ldquo 环保督查中心属于环保部的直属事业单位,并无执法权,其执法属于环保部的授权执法,实际上其对全国性的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权也有限。它对地方的环境污染违法行为只能进行督查,并无处罚权,该执法权属于当地的环保主管部门,督查中心的作用是只能督促地方的环保部门去执法。&rdquo 王毅分析。   &ldquo 即便是就其自身的督查功能而言,实际作用也相对有限,每个督查中心大约40个的人员编制,而它面对的是一个区域内成千上万的企业,想督查也督查不过来,因此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督查更多地要依靠地方,包括省一级的监察总队、市一级的监察支队、区县一级的监察大队。&rdquo 环保部华北督查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   王毅认为,人事和财权都受地方政府支配的地方环境监察系统往往是不可靠的,其独立监管能力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等各种力量的制约。因此,如何提高环保督查中心的督查能力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议题。   再以流域的水资源管理为例。此前水利部与环保部在主要流域共建的下设于流域管理委员会下面的水资源保护管理局,但该机构并不能承担起流域环境问题的协调职能。   &ldquo 在一个时期内,水资源管理局形式上曾实行水利部和环保部双重领导,但是两个部门在预算、人员安排、信息分享等问题上不能达成共识,导致这个机制无疾而终。目前,流域委员会只是水利部的派出机构,而不能代表环保部和发改委,也不能代表水域的各个利益相关方。&rdquo 王毅介绍。   因此,王毅建议,生态管理体制改革非常紧迫的任务就是,要优先考虑建立区域和流域环境综合管理派出机构,构建&ldquo 区域和流域环境综合管理体系&rdquo ,为解决当前严重的区域、流域性环境问题奠定必要的体制和制度机制。   生态环境职能如何整合?   同时,生态环境的管理职能过于分散,部门职责不清, 也是制约污染治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ldquo 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管理职能分散在各个部门,按照积极稳妥实施大部制的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对这些部门适当合并和重组势在必行。&rdquo 王凤春介绍。   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12年的一项研究,中央政府53项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环保部承担40%,其他9个部门承担60%。涉及环保部的21项职能,环保部独立承担的占52%,与其他部门交叉的占48%,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在水资源保护与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等领域。   就公众关心地下水保护为例。根据九三学社的《关于加大地下水保护与污染防治力度的建议》,地下水监管事涉及国土资源、环保和水利等部门。环保部组织拟订地下水的污染防治规划并监督实施,水利部负责指导地下水开发利用和资源管理保护,而国土部则负责指导地下水的动态监测和评价。各个部门职能多有交叉,界限较为模糊,有待建立有效协调机制。   再以土壤污染治理为例。&ldquo 土壤污染治理的职能在环保部生态司,但又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国土部的耕地保护司和地质环境司,以及负责粮食生产管理的农业部。这里面矛盾就来了,化肥用多了,粮食可以增加,但会污染环境,如何统一协调?&rdquo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周健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   目前,关于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如何改革,官方并没有明确的表示。根据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为《辅导读本》写的《改革生态环境管理体制》一文中,提到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的六项任务当中的首要任务就是,&ldquo 建立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rdquo 。   不过,此前环保部和中国工程院在2011年发布的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报告曾经提出了近期、中期和长期三个改革思路,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有关部门的基本态度。   该课题组提出,近期(2008-2020)的具体改革思路是,整合水污染防治,实行城市、陆地、海洋的水污染防治协同治理 整合固体污染物治理 加强环境保护部在气候变化应对中的作用。   中期(2020-2030)的具体改革思路是整合分散在各部委的生态保护职能,并对国家环保部门进行调整,使得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相统一 相应改革国家环保部门的内设机构,带动环境保护与生态保护的纵向协调 进一步加大国家环保部门在环境事务方面对其他部委的协调职能,使得其他部委的决策能够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长期的具体改革思路是整合与环境、生态相关的重要资源 利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路促进资源的使用和开发 促进农业部门、土地部门等其他资源部门的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   上述思路是否符合中央决定?是否可行?国务院各部门之间尚有很大争议。&ldquo 当前各部门、各地方对生态环境体制改革的认识尚不统一,很多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尚未展开,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和试点示范。&rdquo 王凤春指出,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即便是在现有的制度和法律授权下,各级环保部门的监管工作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有很大的继续提高的空间。   &ldquo 之前有人提到的&lsquo 大部制&rsquo ,可能只解决环境内部各个要素的协调,而无法解决环境与外部的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没有宏观经济等部门的参与,单靠环保部门完善管理是难以实现环保目标的。&rdquo 王毅分析,在没有部门协调机制的法律依据背景下,难以充分发挥实质意义上的协调功能。   此外,多位采访对象都对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环境的治理不应仅仅依靠政府,应该通过制度安排,鼓励区域各利益相关方参与,特别是通过更加透明的信息公开制度、环境监督制度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等,促进社会公众的参与,鼓励环保公益组织的发展,真正把公众作为促进环境保护的骨干力量。
  • “1831”生态环境监控系统 江苏启动“智慧环保”建设
    在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中心监控大屏上,全省重点污染源的基本信息、生产工艺、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排污状况、排污数据等信息一览无余。   “十一五”以来,江苏省环保厅在信息化运用方面不断改革探索创新,持续加大对环境监测工作的投入,建立起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1831”生态环境监控系统。   在大数据时代,如何让“智慧”重新定义“环保”,江苏环保人有着自己的考量。   让污染无所遁形   数据不能共享是当前实现环保智慧化管理的最大问题,“1831”系统可以说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式。   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1831”系统可将水、声、辐射、汽车尾气等和环保有关的数据集成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真正实现了平台统一、系统集成、网络整合、数据集中、硬件集群、软件管理、安全提升、服务保障等多种功能。   “目前‘1831’系统实现了‘一网尽收,内外两分;一八三一,工作随行’。”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副主任黎刚告诉记者,江苏省环保专用网络以江苏省环保厅为中心,连接13个省辖市环保局和110个区(县)环保局,共127条线路,使用数字专线连接,省市一级的带宽为100M和20M,市县一级带宽为20M和10M,与互联网物理隔离。   江苏省环保厅结合环境管理各项业务需求,还在“1831”系统平台上开发了众多环保工作相关应用。“信息强环保”在各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过去危险废物的转移全依靠纸质联单记录,监管上还存在一些漏洞。”江苏省固体废物监督管理中心副主任余令玮告诉记者,如今,依托于“1831”系统,全省万余家产废、经营企业进行危废产品的生产、转移、处置、贮存等信息都可实现网上申报,全省22家危废企业的工况信息可以进行实时视频监控。   今年6月,江苏环保厅与江苏省交通厅架设了专线,实现了危险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和车辆运输管理系统之间的信息互通,对运输企业、运输车辆、运输人员以及运输车辆定位信息进行数据共享,对危险废物转移过程中运输车辆的运行轨迹进行实时追踪。   改变环境管理思维   建立了庞大的数据信息系统,为的是提供更好的服务。信息化运用逐渐改变了江苏省环保部门的环境管理思维。   “为方便公众随时查看PM2.5的数值,我们将‘1831’系统中的某些模块移植到了江苏环保网等互联网渠道向公众发布。”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中心信息部的徐洁表示,如果想随时随地掌握身边PM2.5的变化趋势,只需在手机上下载名为“我的PM2.5”的APP,就可通过其了解各个监测点位的PM2.5数据。   在企业环保信用管理方面,“1831”也发挥着重要的“把关”作用。   据了解,江苏省环保厅依托“1831”系统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环保部门对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的审核制度和直报系统。在江苏省企业环保信用管理系统里,各级管理人员可以看见辖区内所有参与信用评价管理的企业信息。   为了使企业环保信用评价信息能够服务于工商审批和绿色贷款,江苏省环保厅专门与江苏省公共信用信息中心进行数据对接,梳理全省约150万家企业的基本信息,并录入信用评价系统企业库;整理了全省914家国控重点企业名单并加入参评企业库,用于辅助环保信用评价工作。   如果企业在生产中出现环境问题,就会被环保部门在环保信用管理系统中记上一笔,环境问题一多,企业环保信用等级就会下降,这在无形中倒逼企业加强环保自律。   “授信审批贷款时,企业环保信用等级是我们的前置条件,如果某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结果为红色、黑色,就会被直接拒绝。”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授信审批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建设“智慧环保”工程   如今,“1831”已走过4个年头,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给环保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环保工作带来了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对于“1831”系统未来的发展,江苏省环保厅又有了新的构想。   “目前的‘1831’系统,实现了一数一源、一源多用、信息共享、部门协同,改变了过去多数多源、多源并用、信息不共享、部门难协同的现状。”黎刚表示,江苏正在启动“智慧环保”建设工程,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化解环保工作面临的被动困境,探索环保管理工作从重点治理向全面管理转变、从孤军奋战向全社会共同治污转变、从被动监管向主动服务转变的路径。   谈及“智慧环保”工程的建设目标,江苏省环保厅总工程师刘建琳表示,“智慧环保”工程将致力于强化跨部门、跨区域的政务协作,完善发改、工商、税务、交通、银行、环保、公安等部门工作机制,推进政府管理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鼓励跨部门多维度大数据应用示范,对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智能调控和风险预警,确保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   据了解,“智慧环保”建设工程将历时两年,分9个子工程。其核心工程当属环保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建设工程,将研发利用大数据技术的环境保护信息采集、传输、处理一体化平台,利用大数据对采集的企业排污数据真实性进行审计。   预测性分析能力是大数据分析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从大量复杂的数据中挖掘出规律,建立起科学的事件模型,将新的数据代入模型,就可以预测事件的未来走向。   徐洁说:“‘智慧环保’工程未来将起到辅助环保决策的作用,在‘1831’系统的基础上,江苏将整合相关信息资源,搭建环境影响评价会商与信息公开系统,结合水、气、声环境影响预测模型,实现项目信息、环境准入、方案比选、环境影响等建设项目可行性会商功能。”   此外,在“智慧环保”工程中,江苏以洪泽湖湿地为试点,建设具有洪泽湖湿地特色的生态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平台,有关部门可以实时掌握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及趋势,为湿地的保护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依法查处非法狩猎、捕捞等行为提供手段与依据。   刘建琳表示,在“智慧环保”工程 的带动下,江苏将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环保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民生、改善环境。  来源:中国环境报
  • 环保部发文建立“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体系
    关于印发《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各派出机构,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的要求,通过强化生态监管、完善制度体系,促使生态空间得到保障、生态质量稳中有升、生态功能逐步改善,从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我部组织编制了《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见附件)。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环境保护部  2016年10月27日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2016年10月28日印发  附件:  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现制定《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依据环保部门生态保护的职能定位,提出“十三五”时期全国生态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明确重点工作和任务措施,指导各级环保部门开展自然生态保护工作。  一、 全国生态保护基本形势  “十二五”时期,各级环保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保护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在示范引领、系统保护、综合监管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部分重点保护物种种群数量稳中有升。但总体上,我国生态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活动的矛盾依然突出,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一)工作进展  一是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带动效应明显。全国 16 个省份开展了生态省建设,92个市、县(区)获得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命名,126个地区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示范带动效果明显。编制《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积极推动生态示范建设提档升级,制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试行)》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组织开展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的评选,建立奖励机制,带动社会共建。  二是生态功能保护基础进一步夯实。完成全国生态环境变化调查与评估(2000-2010 年),印发实施《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制定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在江苏、海南、湖北、江西、重庆、沈阳等地开展划定和管控试点,天津、江苏发布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开展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估考核,在重庆、海南、陕西、宁夏等地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全过程管理试点,推动优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在全国 25 个省份开展 45个流域生态健康评估试点。联合国家旅游局组织开展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确定了北京市南宫旅游景区等 72 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指导浙江省仙居县、开化县开展国家公园建设试点,配合发展改革委指导北京、青海等 9 个省(市)开展试点工作。强化矿产资源开发生态保护与监管,开展部分典型地区遥感调查和评估。  三是自然保护区综合监管得到加强。全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 274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28个),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 14.8%,超过 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89%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得到保护。规范和完善自然保护区晋升和调整的评审制度,联合九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活动监督管理的通知》。完成 400 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卫星遥感监测,查处一批涉及自然保护区的违法活动。推动中俄自然保护区的跨界合作。  四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决策与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成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发布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 年)》(以下简称《战略与行动计划》),启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2011-2020)”(以下简称十年中国行动),启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完成 32 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边界核定,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和脊椎动物卷”。积极推进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立法和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不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等国际公约。多数省份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机制,编制发布了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二)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有:  一是生态空间遭受持续威胁。城镇化、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开垦等开发建设活动占用生态空间 生态空间破碎化加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河流水电水资源开发和工矿开发建设,直接割裂生物生境的整体性和连通性 生态破坏事件时有发生。  二是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低。低质量生态系统分布广,森林、灌丛、草地生态系统质量为低差等级的面积比例分别高达 43.7%、60.3%、68.2%。全国土壤侵蚀、土地沙化等问题突出,城镇地区生态产品供给不足,绿地面积小而散,水系人工化严重,生态系统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净化空气的作用十分有限。  三是生物多样性加速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资源过度利用、工程建设以及气候变化影响物种生存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我国高等植物的受威胁比例达 11%,特有高等植物受威胁比例高达 65.4%,脊椎动物受威胁比例达 21.4% 遗传资源丧失和流失严重,60%-70%的野生稻分布点已经消失 外来入侵物种危害严重,常年大面积发生危害的超过 100 种。  同时,环保部门在履行指导、协调、监督生态保护工作职责时,还存在以下体制机制和管理上的突出问题:  一是统一监管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仍按生态要素分别设置生态保护管理机构,难以对生态系统实施整体性保护。由于权责一致的统一管理体制和协调联动机制尚未建立,未能实现所有者和监管者分离以及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直接影响生态保护效果。  二是全社会共同监督的机制尚未建立。部分地方领导干部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较为薄弱,还未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社会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和监管的机制有待健全,企业生态保护和监管责任还不明确,部分地方环保部门履行生态监管职能时只能单打独斗、被动应对。  三是监督管理的基础能力薄弱。尚未建立统一的生态监测监控网络,难以准确监测我国重要生态区域生态状况,不能及时主动发现重大生态破坏行为。大部分县级环保部门没有设置独立的生态保护科室,难以开展常态化监管。市县环保部门生态保护人员队伍和装备严重不足,导致执法力量薄弱。生态保护科技支撑不够,生态大数据集成应用尚待发挥作用,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尚需完善。  (三)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期间,我国生态保护面临重大机遇: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生态文明和加强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二是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把推动绿色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作为重要任务,明确要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为生态保护工作指明方向。三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各项任务和措施陆续出台并加快推进,生态保护和监管体制将进一步理顺,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将全面实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将加快建立,生态统一监管能力将明显提高,为我国生态保护工作夯实基础。四是各地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共识,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合力正在形成。  同时,我国生态保护也面临挑战:一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生态环境风险逐步凸显。二是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需求不断增加与现有供给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三是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短期内难以根本遏制,国际履约压力不断加大。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和要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的要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为目标,以保障生态空间、提升生态质量、改善生态功能为主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生态监管,完善制度体系,推动补齐生态产品供给不足短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基于环保部门生态保护的职责定位,“十三五”时期,自然生态保护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把生态系统整体保护作为基本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的要求,陆海统筹、上下联动,打破要素、区域界限,对各类生态系统实施统一保护和监管,增强生态保护的系统性、协同性。  ——把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作为根本目标。严格落实生态空间管控,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保护最重要的生态空间,推动形成以“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建设生态安全屏障。  ——把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工作主线。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推动生物遗传资源惠益分享,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重点,完善保护网络,强化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保护能力,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把加强生态统一监管作为主要手段。建立全面、严格、及时、有效的监管体系,是加强生态保护统一监管的重要基础。建设“天地一体化”的监测体系和综合监管平台,及时发现和查处生态破坏行为,由被动核查变为主动发现,提高生态保护的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  ——把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作为主要载体。积极参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向有利于统一监管的方向改变。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创建工作的平台作用,有机融合生态保护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创新保护模式,提高示范效应,激发保护活力。  (三)主要目标  到 2020 年,生态空间得到保障,生态质量有所提升,生态功能有所增强,生物多样性下降速度得到遏制,生态保护统一监管水平明显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取得成效,国家生态安全得到保障,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  具体工作目标: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得到落实,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总体形成 自然保护区布局更加合理,管护能力和保护水平持续提升,新建 30-50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 20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比例维持在 14.8%左右(包括列入国家公园试点的区域) 完成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本底调查与评估,建立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加大保护力度,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典型生态系统类型保护率达到 95% 生态监测数据库和监管平台基本建成 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体制机制得到健全 推动 60~100 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一批环境保护模范城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效应明显。  三、主要任务  “十三五”时期,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根本目标,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空间,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监管预警体系,加大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力度,推动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一)建立生态空间保障体系  1.加快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制定发布《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按照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各省(区、市)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落地到水流、森林、山岭、草原、湿地、滩涂、海洋、荒漠、冰川等生态空间。2017 年底前,京津冀区域、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区、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2018 年底前,各省(区、市)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2020 年底前,各省(区、市)完成勘界定标。在各省(区、市)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环境保护部会同相关部门汇总形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向国务院报告,并向社会公开发布。  2.推动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措施。到 2020 年,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推动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基础。各地组织开展现状调查,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台账系统,识别受损生态系统类型和分布。制定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方案,选择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导功能的生态保护红线,开展一批保护与修复示范。定期组织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价,及时掌握全国、重点区域、县域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状况及动态变化。推动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红线补偿机制。  3.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制定《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2016-2025 年)》。开展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遥感监测 2 次,省级自然保护区每年遥感监测 1 次,重点区域加大监测频次,定期发布监测报告。开展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评估。强化监督执法,定期组织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活动,加强问责监督。优化自然保护区布局,以重要河湖、海洋、草原生态系统及水生生物、小种群物种的保护空缺作为重点,推进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加强生态廊道、保护小区和自然保护区群建设,到 2020 年,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比例维持在 14.8%左右(包括列入国家公园试点的区域)。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强化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建设,完善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界限核准以及勘界立标工作,推进自然保护区开展综合科考和本底调查。2020 年前完成 200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推动自然保护区土地确权和用途管制。推动建立自然保护区公共监督员制度。有步骤地对居住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与缓冲区的居民实施生态移民。  4.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管理。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生态空间的集中分布地区,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推动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优先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布局,不断扩大生态空间。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功能状况评价,推动制定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强化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推动协调相关部门和地区针对目前人为活动影响较小、生态良好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特别是大江大河源头及上游地区,加大自然植被保护力度,科学开展生态退化区恢复与治理,继续实施防沙治沙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主要的山脉、江河、海岸带等防护林体系为脉络,构建形成大尺度国家生态廊道,提高生态保护区域的连通性。加快推动易灾地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二)强化生态质量及生物多样性提升体系  1.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重点,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估,彻底摸清我国生物多样性家底。加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完善保护网络体系,确保国家战略性生物资源得到较好保存。恢复生物多样性受破坏的区域,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示范,促进西部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脱贫。加强生物多样性监管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各级政府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水平。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工程所需资金,组织有关部门实施好重大工程,推进实施《战略与行动计划》和“十年中国行动”。  2.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生物安全管理。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建立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 规范生物遗传资源采集、保存、交换、合作研究和开发利用活动,加强出境监管,防止生物遗传资源流失。强化生物安全管理,开展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风险评估、跟踪监测和环境影响研究 加强环保用微生物菌剂环境安全监管。积极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开展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和生态影响评价,加强入侵机理、扩散途径、应对措施和开发利用途径研究,建立监测预警及风险管理机制,探索推进生物安全和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制度化进程。  3.推进生物多样性国际合作与履约。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履行好《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名古屋遗传资源议定书》等国际公约,以国内工作支撑完成履约责任。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的相关工作。做好 2020 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 15 次缔约方大会(COP15)的申办和筹备工作。  4.扩大生态产品供给。丰富生态产品,优化生态服务空间配置,提升生态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加大城市生态保护力度,推动城市生态建设与空间布局优化,提升城市生态服务能力。推动加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保护力度,适度开发公众休闲、旅游观光、生态康养服务和产品,加快城乡绿道、郊野公园等城乡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三)建设生态安全监测预警及评估体系  1.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监测体系。加强卫星和无人机航空遥感技术应用,提高生态遥感监测能力。建立生物多样性地面观测体系,到 2020 年新建、改建或扩建 50 个陆地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建成 800 个以上生物多样性观测样区。建设一批相对固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监控点。优先在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地区建立观测站和观测样区。  2.定期开展生态状况评估。加强年度重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和五年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价。2016 年启动 2010-2015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2020 年完成“十三五”时期全国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形成全国生态状况定期评估机制。全面开展生态保护红线、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流域及城市生态评估,系统掌握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变化状况。  研究建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预警体系,开发预警模型和技术,对生态系统变化、物种灭绝风险、人类干扰等进行预警。推动建立统一的监测预警评估信息发布机制。  开展县域生态资源资产评估试点。推动将生态状况评估结果应用于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城乡建设等规划编制,并作为生态补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生态监管制度的重要参考。  3.建立全国生态保护监控平台。建立生态保护综合监控平台,对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等的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常态化和业务化监控,实现由被动监管转为主动监管、应急监管转为日常监管、分散监管转为系统监管。2016 年,启动以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监管平台建设,作为全国生态保护监控平台一期工程 各省(区、市)应依托全国生态保护监控平台,加强能力建设,建立本行政区监管体系,实施分层级监管。2018 年,完成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建设,作为全国生态保护监控平台二期工程。加强生态监管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遥感、物联网等技术手段,集成建立国家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并纳入生态环境大数据系统。  4.加强开发建设活动生态保护监管。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为手段,强化空间、总量、准入环境管理。发挥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事前预防作用,减少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空间的挤占,合理避让生态环境敏感和脆弱区域。强化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环评,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布局,推动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合理确定和布局大坝建设,加强调度监管,有效保障最低生态需水量 加强生态设施建设,科学合理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合理布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基于生态承载力确定游客数量。推动交通设施建设合理避让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加强生物廊道建设,减少生态阻隔 加强交通设施建成后的生态恢复和运营期的管理。  (四)完善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体系  1.创建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环境保护模范城。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以市、县为重点,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提高示范区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到 2020 年,创建 60-100 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修订《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与管理工作办法》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加强创建计划性和区域平衡性,强化分级管理和过程监管,加快审议命名 2016 年前通过考核验收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创建要加强统筹整合,并全面对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标准,打造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制度成果的转化载体。  2.持续提升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水平。编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环保模范城创建指南,指导各地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加强创建与环保重点工作的协调联动,改革完善创建评估验收机制。强化后续监督与管理,开展成效评估和经验总结,宣传推广现有的可复制、可借鉴的创建模式。充实专家队伍,建立专家委员会。继续开展中国生态文明奖评选表彰,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广泛凝聚全社会力量。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及实践研究,协助推动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法律法规  加快推动出台《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管理条例》,开展《自然保护区条例》后评估,推进制定自然保护区法,研究生态保护红线立法。加强相关立法协调,在自然资源法律法规修订时,推动将生态保护要求纳入相关条文。抓紧出台实施《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与核查规定》,加快完善生态保护相关的评估、监管、执法的标准规范体系。  (二)健全体制机制  充分发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等已有机制平台的协调作用,推动制定和实施跨部门生态保护政策措施,协调相关部门加大生态保护投入。加快建立上下联动、沟通顺畅的各级环保部门联系机制。积极参与国家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理顺相应机构与职责设置。开展国家公园体制研究及试点示范,探索建立国家公园行政管理体制。推动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制度,以及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和赔偿、生态保护补偿等制度。支持各地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三)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生态保护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完善生态调查评估、监测预警、风险防范等管理技术体系。重点开展生物多样性科学规律与生物安全支撑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生态系统监测评价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动加大生态保护科技相关专项支持力度。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生态保护理念、管理经验及技术手段,健全完善国内协调机制。  (四)推动共同保护  依托生物多样性日、环境日等活动平台,加大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力度,加强政策解读,扩大保护共识,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政府、企业、公众生态保护培训,建设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提高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生态保护责任意识。依托环境保护新闻发布制度,充分利用“12369”环保举报热线等平台,加大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定期发布生态保护信息,保障公众生态保护知情权和监督权。发挥社会组织的引导、监督作用,强化企业保护生态的主体责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合力。
  • 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和第五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即将开幕!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起步之年,也是生态环保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一年。为加快推进我国环保产业技术、装备创新发展,在生态环境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将于2023年4月13日至15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举办,同期举办“第五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展会登记二维码CIEPEC2023是今年北京首场国际性环保盛会,更是社会各界翘首以盼的行业盛典。展会优选展商800多家,特邀专业观众3万余人。央企、上市公司、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国内外展团同台亮相。本届展会在水、气、固、监测等主题馆的基础上,增设“双碳”“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先进适用技术、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成果、环境影响评价、领军科研院所、新农村建设、智慧环保、环境服务业、新能源退役电池处理和利用、VOCs治理、噪声与振动控制等专题展区,全面展示最新技术成果和实践应用案例。展会还专门设立“绿色生活”展区,展示绿色家居和美好生活;设立海洋生态治理专区,展示美丽海湾建设及“蓝色循环”模式。全国人大环资委、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生态环境部、住建部等部门的嘉宾,英国、挪威、比利时、丹麦、美国、加拿大、韩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驻华使馆和贸易机构的商务官员将应邀出席相关活动。全国各地生态环境系统将组织人员观展参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等50余家行业商协会以及中科集团等大型国企、央企,高校环境院系等将组团参观。为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筛选了一批优质企业的高新技术装备参展,全面展示水、大气、土壤、固废、噪声、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如酸性煤矿排水处理技术、工业烟气多污染物高效协同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复合有机污染土壤与地下水原位修复及智能控制关键技术、城市源固废协同处理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及应用、含油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及应用、城市轨道交通钢轨调频阻尼器关键技术与应用、水质自动监测成套仪器装备、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现场质谱分析技术研究及应用、烟气超低排放监测技术及应用等。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自2017年开始举办,已成为汇聚国内外专业人士高端智慧的交流平台。“第五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主题为“科技赋能 创新驱动 加快推进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政产学研用嘉宾齐聚一堂,预计参会规模将超过6000人次。大会突出创新和实效理念,由主论坛和约30场分论坛组成。大会全面解读产业发展最新政策。将邀请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有关领导作“双碳”工作、污染防治攻坚战相关主旨报告。首次举办“生态环境司局长与环保企业对话会”“生态环保产业国际合作交流会”,政产学研各界人士共同探讨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大计。大会突出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引领作用。中国科学院夏军院士、中国工程院高翔院士等多位权威专家,将分享最新科研成果,展望生态环境科技研发方向。举办“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成果推介会”、“新时代’背景下环境技术发展论坛”等,集中展示荣获环境技术进步奖等先进科技成果。大会围绕行业绿色产业链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服务、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环保管家”等服务模式,进行企业分享、政策与实践研讨等。大会贯彻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的发展理念,聚焦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双碳”工作最新需求,举办十余场细分行业专业交流活动,涵盖城市环境质量系统管控、新农村建设、城镇污水低碳处理、工业燃煤烟气减污降碳协同、“无废城市”、“环境修复+开发建设”一体化、《噪声污染防治法》催生的产业机遇等市场热点,帮助参会者深入了解细分行业的政策和市场机遇。大会搭建产业人才供需对接平台,组织重点院校联合举办“行业人才对接会”,近百家企业发布岗位人才需求,与30多所高校进行面对面人才对接。大会突出服务实效理念,举办多场地方需求对接、招商洽谈等活动。与安徽省生态环境厅联合主办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海外“双招双引”专场推介会;与中国炼焦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环保产业服务炼焦行业座谈会”;与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联合主办“医药制造业VOCs与恶臭治理技术对接研讨会”;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环保分会联合主办“煤电产业减污降碳高端论坛”;协助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广西绿色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与安徽、苏州、萍乡等地政府部门合作举办投资洽谈活动。此外,挪威、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驻华使馆商务处将举办一系列的国际环保技术对接会。大量参展单位将在展台举办新技术、新产品推介会等。欢迎国内外从事生态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投资者、用户、新闻媒体等前来观展和参会!
  • 国新办举行“十三五”生态环保规划有关政策吹风会图文实录
    p   主持人 袭艳春: /p p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本周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环境保护部副部长赵英民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下面先请赵先生作介绍。 /p p   赵英民: /p p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就《“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有关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支持、参与和帮助。 /p p   这个《规划》是“十三五”统筹部署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依据,11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已经审议通过,我先简要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p p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李克强总理指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双赢之路。 /p p   我国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年活动,用硬措施应对硬挑战,用真作为带来真改变,环境治理力度前所未有,进程加速推进,环境质量改善取得积极进展。2015年,首批开展监测的74个城市,就是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了23.6%,酸雨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由历史高峰值的30%降到7.6%,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Ⅰ到Ⅲ类的比例提高到66%,劣Ⅴ类比例下降至9.7%。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环境污染重、环境质量差、生态受损大、环境风险高,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相比有较大差距,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 /p p   赵英民: /p p   “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追求就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全力打好补齐生态环境短板的攻坚战和持久战,确保2020年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 /p p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有关法律的要求,环保部会同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质检总局、林业局等部门,自2013年启动了《规划》的编制工作,采取开门编规划方式,线上线下进行公众调查。通过实地调研、专题研讨会和书面征求意见等形式,多方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包括地方、部门和一些专家学者的意见,进行了多轮评估论证,最终形成了目前的《规划》。我从主要内容、基本特点、规划实施三个方面,作个简要介绍。 /p p   关于《规划》的主要内容。《规划》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和“十三五”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严密防控生态环境风险,加快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p p   赵英民: /p p   基本原则是“五个坚持”:坚持绿色发展,标本兼治 坚持质量核心,系统施治 坚持空间管控,分类防治 坚持改革创新,强化法治 坚持履职尽责,社会共治。 /p p   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生物多样性丧失势头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p p   《规划》提出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2项,分别是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细颗粒物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地表水质量劣Ⅴ类水体比例、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以及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物排放总量。这里涉及到的环境质量指标,也是第一次进入五年规划的约束性指标。约束性指标中,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是“土十条”里的要求,其余10项是“十三五”规划《纲要》的要求。 /p p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规划》主要内容,分七个方面。分别是强化源头防控,夯实绿色发展基础 深化质量管理,大力实施三大行动计划 实施专项治理,全面推进达标排放与污染减排 实施全程管控,有效防范和降低环境风险 加大保护力度,强化生态修复 加快制度创新,积极推进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实施一批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 /p p   第三部分是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包括明确责任分工、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国际合作、推进试点示范、严格评估考核等五个方面。其中在重点工程投资方面,鼓励建立多元化投资格局,主要以企业和地方为主,中央财政根据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原则给予适当支持。 /p p   赵英民: /p p   二、《规划》基本特点 /p p   《规划》有五个特点: /p p   一是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充分体现和具体化《纲要》的部署与要求。突出绿色发展,强化生态空间管控,形成绿色发展布局 突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环境硬约束 突出绿色科技创新引领,推进绿色化与创新驱动的深度融合 突出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强化京津冀区域环境协同保护、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深入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化建设。 /p p   二是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部署“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工作。《规划》突出环境质量改善与总量减排、生态保护、环境风险防控等工作的系统联动,将提高环境质量作为核心评价标准,将治理目标和任务落实到区域、流域、城市和控制单元,实施环境质量改善的清单式管理。 /p p   三是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以环保督察巡视、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离任审计、损害责任追究等落实地方党委政府环境责任 以排污许可、环境执法、损害赔偿等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以资源环境产权确权、税收政策引导、资源环境价格改革、绿色金融等强化市场激励约束机制与市场主体培育 以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来加快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治理体系。 /p p   四是坚持“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增加了专章提出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明确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修复协同联动,要求系统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扩大生态产品供给,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p p   五是强化综合治理,协同推进工业达标排放、治污减排和风险防范。以全面达标排放计划为抓手大幅削减污染存量,以推进骨干性工程为抓手实施污染减排,以排污许可为抓手落实治污减排责任,以重金属、危险废物、化学品、核与辐射等重点行业为抓手提升风险防控基础能力,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风险防范体系。 /p p   赵英民: /p p   三、关于规划实施 /p p   围绕《规划》实施,将主要开展五项工作: /p p   一是宣传《规划》。以《规划》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政策措施为重点,开展宣传解读、答疑解惑,把中央的决策部署说清楚,讲明白,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p p   二是明确任务和分工。将《规划》重点任务进行分工,明确部门责任,将约束性指标分解落地,统筹部门协同推进《规划》实施。 /p p   三是落实重大工程和改革措施。建立项目库,强化项目推进机制,积极推动重大改革政策尽快落地。 /p p   四是大力推进社会共治。完善社会监督机制,畅通公众监督渠道,积极组织广大群众有序参与和监督《规划》的实施。 /p p   五是开展评估考核。对《规划》实施情况定期监测评估。2018年底进行中期评估,2020年底进行终期考核,考核结果向国务院报告,向社会公布,纳入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p p   下面我愿意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谢谢。 /p p   主持人 袭艳春: /p p   谢谢赵英民先生的介绍。通过介绍我们也能够看出来,《规划》确实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面非常广,下面欢迎大家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提问前还是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p p   中国日报记者: /p p   我们注意到近两年重污染天气有所改善,但是全面上还是多发频发的状态,老百姓对重污染天气对健康的影响也有所顾虑,请问环保部下一步有什么具体措施来减少重污染天气的情况,保护老百姓的健康? /p p   赵英民: /p p   我想,近期北京的天气不是很好,重污染天气频发,实际上也提醒我们现在的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应对重污染天气,首先还是要坚定信心。我给大家报几个数字,从2013年“大气十条”实施以来,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改善。就全国而言,重污染天气发生的频次、峰值都在明显下降。监测数据显示,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2015年重污染天数占全年比值4.1%,这个数字比2013年下降了52.3%,也就是说,2015年全国重污染天次比2013年下降了52.3%。其中京津冀2015年比2013年下降了51.7%。这个数字充分说明,当前我们大气污染治理的方向是正确的,措施是有力的,成效也是显著的。我们要进一步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地继续抓好“大气十条”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只要持之以恒,环境质量就会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p p   但是的确,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我国目前大气污染防治仍然面临着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需要我们统筹兼顾当前和长远改善环境质量的需要,既要打好攻坚战,还要打好持久战。一方面要打好攻坚战,就是把应对重污染天气作为当前特别是北方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力争用最短的时间解决老百姓的“心肺之患”。要标本兼治,突出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降低污染排放负荷,狠抓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实施冬病夏治,还要错峰生产,推动煤炭的清洁化利用,加快淘汰高污染车辆,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大幅度降低污染物的排放。这是应对重污染天气的根本。虽然重污染天气的发生有天气扩散条件不利的客观因素,但是根本原因仍然是排放污染物的总量太大,远远超过了环境可接纳的程度,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p p   赵英民: /p p   二是不断完善重污染天气的应对体系,着力提高预测预报能力,提高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的准确性,提前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大应急减排措施的力度,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应对措施落实。另外,要实现区域应急联动,用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取得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切实减轻重污染天气对社会公众健康的影响。 /p p   另一方面,要打好持久战。以京津冀为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煤炭消费量占到全国大约一半左右,钢铁产能和炼焦产能也都占到全国50%以上,火电装机容量占到全国的35%,所以大量能源消耗造成这个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因此,我们必须要落实好中央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一步疏解北京的非首都核心功能,加快区域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强化污染源的治理和管控,在全社会建立起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今年大家可能感觉到重污染天更频繁一些,气象专家解释,这几年我国受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影响,冬季静稳天气增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我想说,天不帮忙,人更要努力,大气污染治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相信,在各级政府、各个企业也包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重污染天气一定会一天比一天更少。谢谢大家。 /p p   凤凰卫视记者: /p p   请教赵部长关于雾霾天气的问题。第一,我们看到一家官方报纸报道说,研究团队研究成果显示,伦敦雾和中国霾在成份上是有差异的,这篇文章在民众中间引起了热烈讨论,请问环保部对这样的成果有什么样的看法?对我们治霾有什么样的意义吗?第二,我们刚才也注意到在“十三五”中,对地方领导的追责以及考核是有要求的,之前北京一位市长曾经对治霾向中央立下了生死状,但是目前来看执行成果并不好,到2017年,感觉今年整个冬天雾霾比原来更严重,类似的情况会包含以后这种对官员的追责当中吗?“十三五”期间,我们在这方面能看到什么“稳准狠”的措施吗? /p p   赵英民: /p p   第一个问题,你说的这个报道我没见到,所以我不好说具体是什么情况。但是据我们了解,国内的情况,其实不同城市的重污染天气的原因也是有所不同的,虽然总体上讲,我们国家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但是一些特大型城市,机动车污染就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有一些工业相对偏重的工业城市,更多的可能是工业排放为主。所以应该说,不同地方的雾霾成因也是不完全一样的。因此,针对这个情况,这次“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来,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实际上就是要精准施策。环保部也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力度,从2015年开始,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实现了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六项污染物实时监测。这些能力的提升,再加上科研力量的投入,使得我们对各地方污染的成因可以实现精准化的诊断,由此而带来的就是精准化的管理,所以能够实现“稳准狠”,能够实现以最小的经济代价换得最大的环境效益。 /p p   关于第二个问题,针对各级政府的责任落实,实际上中央有一系列的部署安排。大家这两天可能都关注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正在陆续反馈意见,这是非常重要的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非常好的手段。此外,我们还有环境保护综合督查,还有像今年冬天我们专门针对重污染天气的专项督查,对一些履职尽责不力的地方政府还有约谈。总之,利用这一系列组合手段,落实“大气十条”以及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要求,来实现环境质量改善。谢谢。 /p p   中国新闻社记者: /p p   “水十条”实施一年来取得了哪些进展?现在水污染防治还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工作重点有哪些安排?谢谢。 /p p   赵英民: /p p   “水十条”是2015年发布,今年是第一个执行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年以来,主要有六方面的进展。一是按照“水十条”的要求,我们和31个省(区、市)签订了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把“水十条”要求的质量改善任务逐一分解到了各省,也要求各省逐一分解到各个地市,最终要落实到全国1940个控制单元上,每一个单元对每一年环境质量都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机制,推动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水污染防治联动协作机制的建立。 /p p   第二方面,组织编制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全过程的防治水污染,促进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p p   第三方面,组织调查评估地级及以上城市900多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状况,指导各地加快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这里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依法清理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 /p p   第四方面,根据水质改善的要求,分解落实“十三五”和2016年主要水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的目标和要求。 /p p   第五方面,落实“水十条”确定的到2020年新增完成13万个建制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任务,落实2016年中央农村节能减排资金,支持各地继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p p   第六方面,印发了一系列指导各地实施“水十条”的相关技术文件,包括《水体达标方案编制技术指南》,以及其他一系列技术文件。 /p p   就目前看,今年1-9月份全国有监测数据的1922个监测断面中,1351个水质是Ⅲ类以上,占70.3%,同比增加4.0个百分点。同时也应该看到,166个是劣Ⅴ类,占到总数的8.6%,同比减少1.2个百分点。就目前看,我们估计,今年作为“水十条”落实实施的第一个完整年,应该说实现了开局良好,“水十条”确定的今年年度目标总体上有望完成。 /p p   赵英民: /p p   水污染防治方面,虽然说通过“十二五”的努力,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但是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环境需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水污染防治工作不平衡,流域生态破坏的现象目前还比较普遍,面源污染应该说现在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部分支流污染严重,部分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水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上限,不少流经城镇的河流、沟渠“黑臭”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 /p p   全国水环境目前呈现这样三个特点:一是地表水质总体上稳中趋好,但是部分水体污染问题突出 二是良好水体保护形势严峻 三是主要的污染因子出现分化。过去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十二五”约束性指标COD出现了下降,但是氮磷目前看此消彼长。因为化学需氧量下降很多,相对来说原来处于第二、三位的污染物逐步成为有些水域的突出污染问题。这是当前全国水环境呈现的三个特点。 /p p   这次“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的目标以及总体思路。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落实“水十条”为抓手,认真落实这次“十三五”规划明确的各项任务。第一是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群众最关心和反映强烈的突出水污染问题。“1+2”个工作重点。“1”是要狠抓饮用水的安全保障。“2”是从好水和差水两头抓起,所谓好水就是现在没有被污染的Ⅲ类以上水体,也要加强保护 差水就是所谓“黑臭”水体、劣Ⅴ类水体,也要抓紧治理。第二是做好源头预防,严守空间总量准入红线。第三是突出重点领域,强化治理措施。第四是创新管理方式,提升水环境质量管理能力。第五是严格落实地方和企业的责任。 /p p   我们有信心,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水环境质量会越来越好,我们有信心如期完成“水十条”和这次《规划》明确的相关水环境治理和改善任务。 /p p   路透社记者: /p p   还是想问关于水污染问题。中国治理大气污染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环保部本周公布的对各省份的环保督察情况显示,许多地方的水质已经严重恶化了。是不是中国忽视了水资源的保护呢? /p p   赵英民: /p p   我刚才说的数字,从全国水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看,我们是逐年在改善。应该说,环境质量改善后面是有大量具体的污染治理工作作支撑的。比如说过去五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累计下降了12.9%和13%,全国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5700万吨,现在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达到了1.82亿吨,已经成为全世界污水处理能力最大的国家之一。还有很多工作,应该说这些具体工作支撑了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上是向好的,虽然形势依然严峻。你刚才提到,我们督察发现的问题,首先督察就是找问题去了,确实是有些地方一些断面也有水质恶化反弹的情况,但是我想说,全国总体向好和局部恶化是不矛盾的。 /p p   这次的《规划》非常明确,水环境保护要强调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三者要综合考虑、综合施治,落实“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实际上水污染治理表现在水上,但是很多问题还是来自于岸上,所以必须把水中和陆上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环境管理也要按照流域的客观规律去管理,实施精细化管理,这样才能落实“十三五”规划的要求,能够实现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保护。 /p p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p p   我们看到“大气十条”已经实施三年多的时间了,根据“大气十条”的规定,在2017年将对各地的实施情况进行考核,现在到了2016年年底了,想问各地实施的情况到底怎么样,还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我们还会采取哪些措施,来保证这个任务的完成? /p p   赵英民: /p p   又是大气的问题,说明大家对大气还是非常关注。“大气十条”实施三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应该说还是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从环境质量的数据变化上看,一是全国颗粒物浓度大幅度下降。2015年,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PM10的浓度比2013年下降了9.3%,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2015年的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了27.4%、20.9%和27.7%。今年1-10月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10的浓度比去年同期又下降了9.4%。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PM2.5的平均浓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4.5%、14%和14.7%。非常高兴的是,去年珠三角地区的PM2.5实现了达标,这也是我们三大重点区域第一个率先实现PM2.5年均值在35以下,这应该说为我们树立了信心。二是优良天数明显增加。今年1-10月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是81.4%,同比提高了3.6个百分点。三是重污染天数显著降低。刚才我已经跟大家说了这个数字,就不重复了。虽然大家觉得今年重污染天气相对较多,但是截止到目前,今年重污染天数和去年同期相比仍然是减少的。 /p p   赵英民: /p p   第二,从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看,应该说通过“大气十条”三年的实施,我们在一些难点问题、在一些长期性工作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p p   一是积极化解钢铁、煤炭落后产能。重点区域的煤炭消费总量自2013年以来连年实现负增长。 /p p   二是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全国脱硫、脱硝机组占火电总装机容量比例提升到了99%和96%,完成煤电超低排放改造约2.9亿千瓦,占到全国煤电装机总量的32%。电厂煤耗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p p   三是机动车污染防治逐步加强。三年累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1500多万辆,全面供应了国四车用汽柴油,东部11个省市供应国五车用汽柴油。 /p p   四是区域协作机制逐步完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区域、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进一步深化,圆满完成了多项重大活动的空气质量保障任务,区域内各级政府联合应对重污染天气的机制正在逐步成熟。 /p p   五是各项配套政策措施日益完善。“大气十条”配套的22项政策措施和要求制定的25项重点行业排放标准全部颁布实施。 /p p   六是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在不断增强。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部具备了PM2.5等六项指标的监测能力,建立健全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在部分重点城市开展了大气颗粒物污染来源解析、源排放清单编制试点工作。 /p p   赵英民: /p p   总的来看,经过全社会的努力,“大气十条”进展还是顺利的。我们非常有信心,有望实现2017年“大气十条”的目标。但是,的确像前面提到的,虽然“大气十条”三年来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我们现在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根本转变,所以全国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仍然长期居高不下,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p p   我也给大家报告一下现在全国大气环境质量的三个特点:一是全国空气质量总体呈改善趋势,但是污染程度仍然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我刚才讲的是变化情况,向好变化,但是总体污染程度仍然较高。部分地区冬季雾霾天气频发。二是颗粒物为主要污染因子,主要是PM2.5和PM10,但同时臭氧污染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三是区域不平衡。一方面有珠三角区域PM2.5实现了达标,但同时也有部分城市不降反升。所以刚才有记者朋友提到环保督察,我们环保督察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也是对个别地区不降反升的情况提出明确要求。所以我们正处在传统煤烟型污染和臭氧、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新老问题并存,生产与生活、城市与农村、工业和交通环境污染交织的阶段,加上一些地方环保责任不落实,执法监管不严,基层环保能力不足等问题,所以大气污染防治的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也十分艰巨,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还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付出艰苦和长期不懈的努力。谢谢。 /p p   主持人 袭艳春: /p p   环保问题确实像赵部长所说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地一起来推进相关工作,也欢迎媒体朋友们继续关注我们相关工作的进展,我们也会不定期邀请环保部门的同志和媒体朋友们做沟通和交流。谢谢赵部长的介绍,也谢谢大家,今天的吹风会到此结束。 /p
  • 生态环境部再发信号:严打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
    2月27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三起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典型案例,包括广东国环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环境监测弄虚作假案、格林斯凯(上海)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故意更换监测样品案、江苏南京联顺机动车检测服务有限公司出具虚假检测报告案。这些公司和涉案人员,都依法受到了制裁。生态环境部这次公布典型案例,进一步印证了今年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将迎来更严格的监管。在今年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时提到,全面整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随后,黄润秋赴河南省开展突击检查时,再次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动真碰硬,坚决以 “零容忍”态度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尤其是企业和第三方监测公司相互串通、伪造篡改监测数据等问题,性质严重,影响恶劣,触犯刑法,必须坚决打击,充分发挥警示作用。不难看出,生态环境部门今年全面整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的决心之大。01 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频频出现近年来,第三方环保服务产业发展迅速,服务范围涉及环境影响评价、治污设施运行维护、环境监测与污染检测、技术咨询等领域,对于提升我国环境治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少数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弄虚作假,帮助排污企业蒙混“过关”,严重扰乱第三方环保服务市场秩序。生态环境部这次公布的3起案例中,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都存在上述问题。例如,在核验认定的300余份监测报告中,广东国环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出具的80份监测报告存在未开展采样分析直接出具监测数据、故意不真实记录或者选择性记录原始数据、纸质原始记录与电子存储记录不一致、用替代样品进行分析等多种伪造或篡改监测数据的情形,造假报告涉及45家排污单位,涉案金额达66.49万元。格林斯凯(上海)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确保自动监测比对结果满足要求,在监测过程中,故意更换样品,用重新配制的气样替换现场采集样品并完成监测,出具了虚假监测报告。江苏南京联顺机动车检测服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检验时,在车辆OBD接口与诊断设备之间增加“作弊器”,篡改车辆OBD信息,使原本检查不合格的车辆通过排放检验。第三方环保服务弄虚作假问题频现,引起了各地的重视。浙江省生态环境厅今年以来陆续发布了4起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违法行为典型案例,分别是浙江某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在企业自主验收过程中弄虚作假案,衢州市查办杭州某科技有限公司在固废鉴别领域涉嫌违规出具危险废物属性虚假证明案,舟山市某污水处理厂篡改监测数据违法排放污染物案,嘉兴市某纺织有限公司串通第三方服务机构伪造自行监测报告并涉嫌篡改自动监控数据排放水污染物案。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日前公布了6个环评文件编制监督管理典型案例。这几个案例中,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编写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分别存在原料使用量和产品方案明显不匹配、遗漏环境保护目标、污染源源强核算错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不全、未按相关规定提出环境保护措施等问题,涉嫌弄虚作假。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安徽省公安厅、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近日也通报了2022年度生态环境监(检)测机构、机动车检验机构联合监督抽查结果有关情况,多家机构存在出具不实检验检测报告问题。梳理生态环境部和各地公布的第三方环保机构弄虚作假问题不难发现,这些案例涉及环评文件编制、环境监测、环境检测、环保设施验收、鉴别认证、碳排放数据管理等领域,几乎涵盖了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的所有服务领域。由此可见,对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进行整治刻不容缓。02 各地纷纷行动,加强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监管针对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的弄虚作假行为,从国家到地方,已经有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生态环境部此次公布的3起案例中,涉案公司和人员均依法受到了相应的惩罚。根据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污染设施维护、运营的机构,在有关环境服务活动中弄虚作假,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还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其他责任者承担连带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也将承担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职责的中介组织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情节严重的”行为纳入刑法定罪量刑。为了规范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服务,一些地方也出台了相关规定。例如,2016年,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就印发了《河北省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管理办法》;今年1月,河北省衡水市发布了《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服务规范》,这是衡水市获批市级地方标准制定权以来,首部生态环境领域的地方标准。2019年,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印发《生态环境第三方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修订稿)》,加强对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第三方机构服务行为,促进第三方服务市场健康发展。近日,甘肃省平凉市生态环境局出台《平凉市生态环境社会化第三方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近年来,各地生态环境部门联合相关部门不断整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今年2月,各地更是密集部署规范整治工作。2月7日,甘肃省天水市生态环境局召开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专项整治安排部署工作会议,会上传达学习了《甘肃省生态环境厅、甘肃省市场监管局、甘肃省公安厅、甘肃省人民检察院、甘肃省人民法院关于开展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近日,重庆市垫江县生态环境局联合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县市场监管局开展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专项整治,全面整治第三方环保服务市场。河北省定州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人民检察院、市人民法院、市公安局五部门联合,要在今年10月底前,聚焦环评文件编制、环境监测、设施验收、碳排放数据管理等领域,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按照生态环境部要求,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持续加大对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的监管力度,会同相关部门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分子。面对日益严格的监管,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要想长久发展,必须抛弃侥幸心理,将自身的专业优势用对地方,真正在第三方环保服务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 生态环境部公布第十八批生态环境执法典型案例(打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领域)
    为深入推进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以下简称第三方机构)监管工作,持续保持对弄虚作假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严打态势,近日,生态环境部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部署深入开展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专项整治相关工作。要求各地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凝聚工作合力,通过查处一批重大案件、惩处一批违法犯罪分子、曝光一批典型案例,进一步加大第三方机构监管力度,巩固专项整治成果,维护市场秩序,切实推动专项整治工作走深走实。  2024年8月8日,生态环境部公布打击第三方机构弄虚作假领域的6个典型案例,并对查办案件的河北省石家庄市生态环境局、福建省厦门市生态环境局、重庆市江津区生态环境局、江苏省南通市启东生态环境局、山东省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广东省东莞市生态环境局予以表扬。此次公布的典型案例包括:  一、河北从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出具虚假环境监测报告案  【案情简介】  2023年12月,石家庄市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对近年因出具虚假环境监测报告被依法处罚的第三方机构名单进行梳理,发现河北从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从瑞公司)在2023年分别被石家庄、邯郸、保定等地生态环境部门处罚9次。经核查,从瑞公司的虚假报告均在2022年至2023年期间出具,并且在2023年1月9日、6月16日被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分别实施两次行政处罚后,又于7月6日出具虚假报告,8月16日被石家庄生态环境局再次行政处罚。  经初步研判,从瑞公司违法行为符合“二年内因提供虚假证明文件受过二次行政处罚,又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刑事追究情形。石家庄生态环境局启动“行刑”衔接机制,及时会同公安机关开展案件会商,对案件调查取证、移送办理及有关法律适用知识等方面进行交流座谈,为快速反应、精准打击提供支撑。执法人员现场开展调查询问,调取相关证据材料  【查处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和《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规定,从瑞公司涉嫌构成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  2024年1月26日,石家庄市生态环境局将该案件移送石家庄市公安局裕华分局立案侦办。6月8日,公安机关将5名涉案嫌疑人移送石家庄市裕华区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启示意义】  准确、真实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是开展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支撑。少数第三方机构为攫取非法利益,跨越法律红线采取弄虚作假方式,违规开展监测活动,屡查屡犯、不知悔改。本案中,石家庄市生态环境局通过梳理行政处罚信息,盯住多次违法对象,深挖彻查问题线索,针对多地造假的情况,充分发挥“行刑”衔接机制作用,与公安机关密切配合、共同谋划,固定违法犯罪证据,为办理第三方机构弄虚作假刑事案件提供了实战经验。  二、厦门凯力信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出具虚假环境监测报告案  【案件简介】  2023年9月,漳州市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对某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发现,该企业委托厦门凯力信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力信公司)开展的自行监测报告采样时间和厂区监控视频显示时间不符,存在未实施采样、伪造监测数据的违法行为,随即调查取证并依法实施行政处罚。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收到相关信息后,从全省范围摸排凯力信公司业务员数量、业务覆盖范围等情况,初步判断存在业务能力与业务量不匹配问题,遂将有关线索移交至厦门市生态环境局开展专案查办。  2024年3月27日,若干名执法人员、监测骨干和数据专家组建的专案组对凯力信公司突击检查,逐一核对、查验监测报告、采样记录、实验分析数据及相关设备仪器。经查,凯力信公司存在修改实验室分析数据、使用虚假谱图、缩短采样时长、篡改采样原始记录、伪造时间等多种造假痕迹,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期间,共向全省5个地市75家排污单位出具虚假监测报告205份,初步查到银行回执金额53万余元,初步判断符合“违法所得三十万元以上的”刑事责任追究条件。执法人员现场开展调查询问,核对检测仪器设备及电脑储存的原始数据  【查处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和《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规定,凯力信公司涉嫌构成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  2024年7月15日,厦门市生态环境局将该案件移送至厦门市公安局集美分局,公安机关当日即对该案件开展立案侦查。目前,该案件正进一步侦办中。  【启示意义】  环境监测数据是帮助单位及时发现环境管理问题,&zwnj 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少数第三方机构超出能力范围承揽业务,帮助企业实现“假达标”,严重损害污染防治攻坚治理成效。本案中,福建省、市两级生态环境执法人员扩大调查范围,建立执法、监测、数据分析综合一体的“1+N”专班机制,从一份造假报告深挖查出数百份造假报告,打破传统、低效的取证模式,实现打击监测数据造假由单点攻坚向多元作战的有效转变。  三、重庆中涵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在环境服务活动中弄虚作假案  【案情简介】  2023年10月27日,重庆市江津区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对重庆市某酒业公司进行现场检查发现,该公司委托重庆中涵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涵公司)按月开展排污单位自行监测。但现场调取中涵公司于2023年6月20日和7月20日出具的两份监测报告中,使用了三张完全相同的现场采样图片,执法人员当即决定进一步查验监测当日排污单位生产情况。经查,2023年7月20日,中涵公司在该酒业有限公司未进行生产的情况下,编造虚假监测数据,伪造监测采样时间和排污单位负责人签字,出具虚假监测报告。执法人员现场发现两份监测报告中使用相同照片,随即开展调查询问  【查处情况】  根据《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第四十五条第一款和第二款、《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第一百零一条第二款,以及《重庆市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第五条的相关规定,重庆市江津区生态环境局依法对中涵公司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罚款13.1666万元,同时对中涵公司主要负责人罚款2.9125万元。  【启示意义】  通过凭空编造虚假监测数据、伪造现场监测采样资料等方式掩盖现场采样事实,是不法第三方机构弄虚作假的“惯用伎俩”,严重干扰排污许可证后监管和日常执法活动。本案中,重庆市江津区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通过细致核对监测报告、企业生产记录等方式,从看似正常的监测报告中查到弄虚作假的蛛丝马迹,严厉查处违法行为,对第三方机构及其负责人实施“双罚”,倒逼第三方机构守法自律、规范发展,推动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四、启东市全通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出具虚假检验报告案  【案情简介】  2024年4月17日,南通市启东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接到南通市生态环境局转交举报线索,有群众反映启东市全通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全通公司)疑似存在机动车尾气检测替检的情况。执法人员迅即通过江苏省环境监控机动车排气监管系统开展非现场核查,发现全通公司设有两条机动车尾气检测线,举报反映的大部分车辆确由该公司检验检测,引起执法人员高度警觉。执法人员进一步调取了全通公司日常经营情况,确定其日常开展检验检测的高峰时段,为第一时间固定违法证据,立即制定突击检查计划。  经查,全通公司尾气检测线的检测取样管上装有一个三通阀并连接三根管路,一根管路连接至分析仪,一根管路连接尾气取样探头,还有一条管路延伸至检测车间的西侧墙外。机动车在无法通过尾气检测时,检测人员便将取样管的一端插入事先停放在检测车间西侧墙外尾气合格车辆的排气管内,随后拧动三通阀,将合格车辆排放的尾气接入分析仪,以代替不合格机动车通过尾气检测。执法人员查验检测线检测记录,对违规设置“穿墙”取样管现场取证  【查处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四条第一款、第一百一十二条第一款以及《江苏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规定》的相关规定,2024年7月9日,南通市启东生态环境局对全通公司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没收违法所得480元,罚款17.5万元。  【启示意义】  近年来,我国机动车保有量保持快速增长,移动源排放污染日益凸显,部分检测机构受利益驱动,在检测中弄虚作假,成为各地生态环境部门的打击重点。本案中,南通市启东生态环境局按照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专项整治工作要求,积极拓宽问题线索摸排渠道,充分挖掘人民群众信访举报问题线索“金矿”,利用大数据、非现场监管手段开展核查,第一时间取证调查,严厉打击了机动车检测弄虚作假及不规范检测行为,让移动源“黑尾巴”无路可逃,进一步规范行业秩序,助力绿色健康发展。  五、济南鑫城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出具虚假排放检验报告案  【案情简介】  2023年12月26日,由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公安局、市场监管局组成的联合检查组在对济南鑫城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城公司)检查时,通过调阅检验线监控视频发现,2023年10月11日对一辆全时四驱汽油车进行双怠速法检测时,出现目视可见黑烟,但鑫城公司出具了合格检验报告,引起了联合检查组的高度重视。通过调阅近1年的监控视频,又发现鑫城公司分别于2023年11月1日、11月29日、12月13日,在对3辆轻型柴油车检测时,采用了加载减速法检测,在出现目视可见黑烟的情况下,均出具了合格检验报告。执法人员通过调阅检测线监控视频发现异常情况,进行取证  【查处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四条第一款、第一百一十二条第一款以及《山东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2022年版)》的相关规定,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对鑫城公司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没收违法所得600元,罚款人民币10万元。  【启示意义】  机动车检验机构作为控制移动污染源的关键环节,依法严厉打击加装作弊软件或设备、篡改检测数据,出具虚假排放检验报告等违法行为,有利于促进机动车检验检测市场的规范发展。本案中,济南市生态环境、公安、市场监管部门充分发挥齐抓共管合力,建立联动联处机制,联合开展执法检查,增进部门间交流合作,为合力打击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弄虚作假违法行为作出了具体实践。  六、东莞市中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环评文件弄虚作假案  【案情简介】  2022年4月,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对上级交办问题线索核查发现,2020年8月,东莞市中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亚公司)为东莞市某科技公司(以下简称某科技公司)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其中噪声监测数据与中亚公司为东莞市某五金公司(以下简称某五金公司)编制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中数据完全相同。经查,中亚公司在编制某科技公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过程中,未组织开展现场监测,未出具噪声监测报告,在环评声环境质量状况章节直接抄袭某五金公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中的声环境质量现状内容,仅修改了噪声监测的日期,监测数据等其他内容完全一致。 环评编制单位未经实际监测出具环评声环境质量现状相似内容  【查处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条第一款、第三十二条的规定,2022年6月21日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对中亚公司罚款6万元,没收违法所得1.2万元,对环评编制主持人、主要编制人员分别处五年内禁止从事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工作,对某科技公司罚款50万元,负责人罚款5万元。同时,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单位和编制人员失信行为记分办法(试行)》有关规定,对中亚公司以及环评编制主持人、主要编制人员分别予以失信记分,并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信用平台黑名单。中亚公司及环评编制主持人、主要编制人员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撤销对其作出的处罚决定。2023年4月12日,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作出行政判决,驳回全部诉讼请求。  【启示意义】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是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基础承载,是落实环境准入的首要抓手。部分环评编制单位和建设单位不据实进行评价,复制抄袭,严重扰乱环评管理秩序。本案中,东莞市生态环境局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复核等加强监管,提升问题发现能力,对构成违法的建设单位及其负责人、环评编制单位及环评编制人员依法实施“双罚”,有效震慑环评弄虚作假违法行为。
  • 关于邀请参加“第五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的函
    中环协〔2023〕36号关于邀请参加“第五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的函各有关单位: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起步之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我国环保产业技术、装备创新发展,为全国生态环保产业搭建高质量交流合作平台,在生态环境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等部门指导支持下,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主办,由商务部外贸发展事务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保护署、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保护局、韩国环境部、挪威创新署、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北京办事处、英国驻华大使馆商业贸易部、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商务处、美国驻华大使馆商务处等政府机构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环境报社、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等生态环境部直属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矿业联合会、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中国化工环保协会、中国炼焦行业协会、中国畜牧业协会、中国表面工程协会、中国铸造协会、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核工业勘查设计协会、中国木材保护工业协会、中国报关协会等工业行业协会,以及全国各地环保产业协会等单位共同协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将于2023年4月13日至15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举办,同期举办“第五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是国内历史最悠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环保产业品牌盛会。“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 2023)”是2023年北京首场国际环保展览会,汇聚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余家环保从业单位,充分展示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模式、新理念和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成果。展会设立水处理、固废处理、大气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等主题馆,并特设无废城市、新农村建设、智慧环保、退役电池处理、VOCs治理、噪声与振动控制、城市矿产、“新会员、新力量”“行业人才”等专区,众多国内各省(区、市)展团、国际展团、国内外知名企业将携优秀解决方案精彩亮相。“第五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主题为“科技赋能 创新驱动 加快推进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论坛安排政策解读、产业模式、绿色产业链构建、科技趋势分析等精彩主旨报告。分论坛充分反映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的发展理念,围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城市环境质量系统管控、新农村建设、城镇污水低碳处理、工业燃煤烟气减污降碳协同、“环境修复+开发建设”一体化、《噪声污染防治法》催生的产业机遇等市场热点设置。我会积极争取国家部委、行业组织、地方政府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筹备了一系列的国内外供需对接、成果发布、交流洽谈活动,为行业创造大量务实高效的合作机会。现诚邀国内外从事生态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参展参会。我们将坚持“服务行业发展,服务企业创新”的使命宗旨,以全新的展会服务理念,全心全意为每一家参展企业、每一位参会观众做好服务,举办一届团结奋进、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的大会,让每家企业、每位观众都有所收获,与您携手推进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双碳目标和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现将大会报名事宜通知如下:一、会议内容(一)展会开幕式及大会主论坛时间:2023年4月13日 9:00-17:00地点: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北京朝阳区北三环东路6号)会议楼226会议室主论坛日程及参与方式见附件1。(二)大会分论坛及同期活动时间:2023年4月11日至4月16日大会分论坛及同期活动的时间、地点、主要日程、联系人、参与方式等信息见附件2。(三)报名方式附件2中标明“定向邀请”的活动,报名方式另行通知。其他活动请扫描附件2中的二维码报名。报名截止日期:2023年4月8日。(四)入场方式1.参加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北京朝阳区北三环东路6号)(以下简称:展览中心)的活动,需实名注册。请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行参观注册,凭注册成功页二维码在展馆正门窗口换取纸质票证入场后前往相应会议室签到参加活动(或进馆参观)。展览注册二维码2.在其他地点举办的活动,请在会场门口签到参会。二、会议费用展会开幕式、大会主论坛、大部分分论坛均免收会议费,收费情况见附件2。参会人员食宿、交通费用自理。三、其他会议日程以会议当天为准。欢迎您参会期间参观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 2023)。最新活动资讯敬请关注以下网站及微信号: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官方网站:www.caepi.org.cnCIEPEC 2023展会官方网站:www.ciepec.org协会微信订阅号展会微信号CIEPEC2023线上平台附件1:展会开幕式及大会主论坛日程附件2:第五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分论坛及同期活动信息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2023年3月27日附件1: 展会开幕式及大会主论坛日程时 间:2023年4月13日地 点: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综合服务楼 226 会议室参会方式:定向邀请表 1展会开幕式、大会主论坛日程(拟) 附件2: 第五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分论坛及同期活动信息4月11日会议名称: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城镇污水治理分会第二届委员大会暨第五届城镇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论坛时间地点:4月11日,北京排水集团高碑店培训中心主办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承办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城镇污水治理分会主要日程:长江大保护智慧水管家模式探索与实践;新型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工艺技应用报名方式:定向邀请,另行通知联系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城镇污水治理分会 戴明华电话:13911233251邮箱:1041134844@qq.com备注: 免费会议名称:第十七届全国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学术会议暨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噪声与振动控制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委员大会时间地点:4月11日~12日,北京西国贸大酒店主办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承办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噪声与振动控制专业委员会、北京声学学会主要日程:“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解读;噪声法实施下噪声监测现状及发展;噪声法与宁静中国设想;工程振动控制前沿技术报名方式:定向邀请,另行通知联系人: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噪声与振动控制专业委员会 朱亦丹电话:13391756673邮箱:13391756673@163.com备注:收费4月12日会议名称:第三届土壤与地下水修复专业委员会代表大会暨土壤与地下水修复行业发展论坛时间地点:4月12日,北京皇家格兰云天大酒店会议厅主办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承办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土壤与地下水专业委员会主要日程: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现状与“十四五”工作重点;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我国工业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治理与风险管控的挑战与机遇报名方式:定向邀请,另行通知联系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土壤与地下水专业委员会 邢轶兰电话:18310956780邮箱:xingyilan@bceer.com备注:免费会议名称:广西绿色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时间地点: 4月12日下午,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会议楼226主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主要日程:嘉宾致辞;项目签约仪式;企业代表发言;南宁、柳州、梧州、玉林、百色5市政府领导发言报名方式:定向邀请,另行通知联系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政信部 王伟电话: 13621217562邮箱:wangwei@caepi.org.cn备注:免费4月13日会议名称: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成果推介会时间地点:4月13日~14日,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6号馆1层6128展区主办单位: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主要日程:大气污染防治科技创新成果推介;环境监测监控科技创新成果推介;噪声与振动控制科技创新成果推介;水污染防治科技创新成果推介;土壤修复科技创新成果推介;固体废物处理利用科技创新成果推介报名方式:微信扫码报名,报名二维码:联系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技术部 尚光旭电话:18511893680邮箱:shangguangxu@caepi.org.cn备注:免费会议名称:第四届“环保管家”论坛时间地点: 4月13日下午,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会议楼201主办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承办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会主要日程:九江市长江生态环保修复驻点跟踪研究案例;减污降碳助力生态环境管理数智化转型;区域大气环境改善创新服务探索和实践报名方式:微信扫码报名,报名二维码:联系人: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会 肖萍电话:18601133551邮箱:laokouling@qq.com备注:免费会议名称:苏州市环保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推介会时间地点:4月13日下午,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4-5号馆间会议室主办单位:苏州市环保产业协会主要日程:爱环吴世(苏州)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苏州苏净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苏苏城低碳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阳澄湖节能环保产业园、易筑网络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推介新产品报名方式: 微信扫码报名,报名二维码:联系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国际合作与展览部 张业玲电话: 010-52806519邮箱: intl@caepi.org.cn备注: 免费会议名称: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外资“双招双引”专场推介会时间地点:4月13日下午,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会议楼204主办单位: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主要日程:嘉宾致辞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及相关政策介绍合肥市政府、阜阳市政府、滁州市政府领导进行招商推介报名方式: 微信扫码报名,报名二维码:联系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国际合作与展览部 杜磊电话: 010-52806519邮箱:intl@caepi.org.cn备注:免费会议名称:中英环保技术交流会时间地点:4月13日下午,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2-3号馆间会议室主办单位:英国驻华使馆商业贸易部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主要日程:嘉宾致辞英国环保企业介绍主营业务及技术中英企业一对一业务交流报名方式:微信扫码报名,报名二维码:联系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国际合作与展览部 张业玲电话: 010-52806519邮箱:intl@caepi.org.cn备注:免费4月14日会议名称:第五届环境监测与服务高端论坛时间地点:4月14日,北京皇家格兰云天大酒店一楼会议厅主办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承办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社会化环境监测与运营服务专业委员会、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监测仪器专业委员会、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二噁英污染防控专业委员会主要日程:守法合规服务固定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香港新冠病毒污水监测工作的成果2023年生态环境监测要求《噪声污染防治法》实施对环境监测行业的影响报名方式:网页登录报名、微信扫码报名报名网址:https://jianceluntan.mymova.com/报名二维码:联系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社会化环境监测与运营服务专业委员会 吴一薇电话:15801458997邮箱:shhjcfw@caepi.org.cn备注:免费会议名称: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政策与实践研讨会时间地点: 4月14日,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会议楼226主办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承办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EOD创新中心、中铁五院EOD联合研究中心主要日程:议题一: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理论与政策议题二: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项目规划与实施议题三: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项目探索与实践报名方式: 微信扫码报名,报名二维码:联系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保产业政策与集聚区专业委员会 辛璐电话: 010-89658340邮箱:xinlu@caep.org.cn备注:免费会议名称:首届农村水环境治理论坛时间地点:4月14日,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会议楼201主办单位: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承办单位:中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中建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日程:“十四五”农村环境治理政策解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解读开发性金融支持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政策和实践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宜兴实践农村污水治理建设与智能化运营新模式新思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市场化路径的案例与启示报名方式: 微信扫码报名,报名二维码:联系人: 中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 吴乃娟电话:15801563339邮箱:wunaijuan@cscec.com备注:免费会议名称:生态环保产业国际合作交流会时间地点:4月14日上午,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2-3号馆间会议室主办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承办单位:北京朝阳环境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复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康恒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主要日程:嘉宾致辞主旨发言各使馆与中国开展生态环保产业国际合作的需求或经验分享企业开展生态环保产业国际合作的案例分享报名方式: 微信扫码报名,报名二维码:联系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国际合作与展览部 郑甜甜电话: 010-52806519邮箱:intl@caepi.org.cn备注:免费会议名称:江西省萍乡市节能环保产业市场推介会时间地点:4月14日上午,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展馆会议楼204室主办单位:江西省萍乡市人民政府、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协办单位:湘东区人民政府、江西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主要日程:嘉宾致辞萍乡市政府领导介绍市场需求及相关政策湘东区政府领导进行招商推介报名方式:微信扫码报名,报名二维码:联系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政信部 王伟电话:13621217562邮箱:wangwei@caepi.org.cn备注:免费会议名称:中美环境技术研讨会时间地点:4月14日上午,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4-5号馆间会议室主办单位:美国驻华使馆商务处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主要日程:嘉宾致辞6家美国企业推介:阿奎特集团、美国普拉飞、博瑞希集团、Dais Corporation、GK、MTH泵公司中美企业交流报名方式:微信扫码报名,报名二维码:联系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国际合作与展览部 张业玲电话:010-52806519邮箱:intl@caep.org.cn备注:免费会议名称:生态环境司局长、环保企业对话会时间地点:4月14日下午,北京维景国际大酒店主办单位: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主要日程:生态环境部相关司局领导发言省(区、市)生态环境厅(局)领导发言环保企业代表发言生态环境司局长、环保企业对话交流报名方式:定向邀请,另行通知联系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政信部 王妍电话:13260159084邮箱:xxb@caepi.org.cn备注:免费会议名称:环保产业服务炼焦行业座谈会时间地点:4月14日下午,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会议楼204主办单位:中国炼焦行业协会、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主要日程:炼焦行业总体情况及环保需求介绍地方环保产业协会介绍当地环保管理政策要求炼焦企业介绍具体环保需求环保企业介绍针对炼焦行业污染治理的技术、服务等报名方式:微信扫码报名,报名二维码:联系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国际合作与展览部 杜磊电话: 010-52806519邮箱: intl@caepi.org.cn备注:免费会议名称:“新时代”背景下环境技术发展论坛时间地点:4月14日下午,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2-3号馆间会议室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承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技术工程有限公司主要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理念及应用实践草型清水稳态理论助力农村水生态景观建设榆林市大气污染治理“一市一策”驻点研究与服务白银市东大沟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调查及治理工程设计报名方式:微信扫码报名,报名二维码:联系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国际合作与展览部 张业玲电话: 010-52806519邮箱:intl@caepi.org.cn备注:免费会议名称:医药制造业VOCs与恶臭治理技术对接研讨会时间地点:4月14日下午,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4-5号馆间会议室主办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承办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废气净化专业委员会、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EHS专委会主要日程:医药行业污染现状及制药企业EHS(环境/健康/安全)管理重点制药行业VOCs排放特征与控制要求制药行业恶臭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生物医药发酵尾气VOCs与异味治理经验介绍原料药生产企业溶剂回收技术活性炭移动床吸附技术在溶剂回收中的应用企业疑难问题提问及专家、技术单位解答讨论报名方式:定向邀请,另行通知联系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废气净化专业委员会 李京芬、王喜芹电话:18920651376、13683204999邮箱:fqjh@caepi.org.cn备注:免费会议名称:第六届固废论坛暨“无废城市”建设交流会时间地点:4月14日,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1号馆1B502号展位主办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承办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专业委员会主要日程:我国“无废城市”建设进展与成效“无废城市”建设适用技术介绍“无废城市”展区企业相关技术报告报名方式:微信扫码报名,报名二维码:联系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专业委员会 任梦婷电话:13685284234邮箱:gtfw@caepi.orp.cn备注:免费4月15日会议名称:煤电产业减污降碳高端论坛时间地点:4月15日,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会议楼226指导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办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脱硫脱硝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环保分会承办单位:国能龙源环保有限公司主要日程:嘉宾致辞特邀政府机关、研究机构、院士专家、知名企业做主旨报告圆桌对话:产业、学术、政策报名方式:微信扫码报名,报名二维码:联系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脱硫脱硝专业委员会 张弘电话:18611389622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环保分会 连鹏电话:13552555010邮箱:DLHB30@126.com备注:免费会议名称:中国环境保护产业行业人才对接会时间地点:4月15日上午,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2-3号馆间会议室主办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水利与生态环保行业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主要日程:嘉宾致辞高等院校代表讲话企业代表讲话高效毕业生代表讲话报名方式:微信扫码报名,报名二维码:联系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培训部 李承峰电话:13501392201邮箱: lichengfeng@caepi.org.cn备注:免费4月16日会议名称:机动车减污降碳技术论坛时间地点: 4月16日,北京亮马河饭店主办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承办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机动车船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主要日程:十四五移动源排放控制政策解读我国交通行业碳减排规划移动源污染防治产业现状与趋势移动源排放监测技术报名方式:定向邀请,另行通知联系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机动车船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 武兆电话:13312056800邮箱: jdc@caepi.org.cn备注: 免费会议名称:第八届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除尘专业委员会委员大会暨创新论坛大会时间地点: 4月16日,北京亮马河饭店主办单位: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承办单位: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除尘专业委员会主要日程:2023年全国“双碳”防控战略及发展趋势电力行业减污降碳排放技术应用不锈钢产业节能低碳领域新技术和新装备应用燃煤锅炉烟气汞排放控制技术报名方式:定向邀请,另行通知联系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除尘专业委员会 郑旭电话:15172462505邮箱:15172462505@163.com备注:免费展览期间会议名称:中加环保技术B2B交流会时间地点:4月13日~15日,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3号馆3622号展位主办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主要日程: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商务处联合奥格科技有限公司、C4P Inc、亿可数科技有限公司、环境工程(中国)有限公司、麦伦奇环保科技、优谨贸易(上海)有限公司、RRWTI、芯光道能(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索玛土工合成材料(苏州)有限公司,9家加拿大企业推介新产品、新技术报名方式: 微信扫码报名,报名二维码:联系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国际合作与展览部 郑甜甜电话:15051853117邮箱:intl@caepi.org.cn备注:免费会议名称:中挪环保技术B2B对接会时间地点:4月13日~15日,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3号馆3621号展位主办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主要日程:挪威创新署携康碧环境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挪威能源与环境协会、盈创陶朗环保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在展位上举办“中挪环保企业B2B对接会”,推介新产品、新技术,与中国环保企业对接交流报名方式:微信扫码报名,报名二维码:联系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国际合作与展览部 郑甜甜电话:15051853117邮箱:intl@caepi.org.cn备注: 免费展会信息: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2023)期待您的光临!
  • 十三五生态环保规划发布:环境首次列为约束性指标
    《规划》中提到的主要指标  十三五”期间,细颗粒物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累计下降18% 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0%以上。12月5日,《“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规划》中提出12项约束性指标。其中涉及环境质量的8项指标,是第一次进入五年规划的约束性指标。  据介绍,《规划》提出12项约束性指标,包括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细颗粒物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等。  “这里涉及的环境质量指标,也是第一次进入五年规划的约束性指标。”环保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在这些约束性指标中,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是“土十条”里的要求,其余10项是“十三五”规划纲要的要求。  为何环境质量指标能被写入“十三五”规划?赵英民说,“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追求就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规划》中提出,深化质量管理,大力实施大气、水、土壤三大行动计划,并制定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施工图。  此外,《规划》中还明确,将对实施情况定期监测评估。2018年底进行中期评估,2020年底进行终期考核,考核结果向国务院报告,向社会公布,纳入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 亮点  1 提高预报准确性 信息全国共享  《规划》摘录:强化各级空气质量预报中心运行管理,提高预报准确性,及时发布空气质量预报信息,实现预报信息全国共享、联网发布。完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的区域联合预警机制,加强东北、西北、成渝和华中区域大气环境质量预测预报能力。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实施情况评估技术规程,加强对预案实施情况的检查和评估。  【解读】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空气质量预报属世界性难题,要提高其准确性,首先要提高污染气象条件的预报精度和准确性,例如不同尺度天气过程演变情况 其次是要精准掌握地面污染源变化状况,如秸秆焚烧情况和燃煤排放的动态变化等。  目前较为准确的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时段不超过3天,而且1天内精准的临近预报也往往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短期内要大幅提高预报的准确性是不现实的。  2 公布黑臭水体清单 接受公众评议  《规划》摘录:大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建立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等污染严重水体清单,制定整治方案,细化分阶段目标和任务安排,向社会公布年度治理进展和水质改善情况。建立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公布全国黑臭水体清单,接受公众评议。  【解读】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黑臭水体的整治是“水十条”确立的重要目标。一方面,黑臭水体都是城市内的河流,影响区域人群密集,影响也比较直接,另一方面,存在黑臭水体的河流通常相对较小,和大江大河比,治理相对容易,见效快,有可能在5年内完成,可以说是水污染治理的“先导式”项目。  但是,黑臭水体涉及的城市河流众多,需要公众参与,也适合公众参与。水污染治理的技术性较强,但黑臭水平的判断依据,却是从感官上就可以判断,并对治理效果进行监督。也正是因为如此,黑臭水体整治引入了公众参与机制,规定在水体排查认定、方案评估、进度监督和验收阶段都要公开信息和参考公众意见。  据介绍,今年2月18日,住建部和环保部联合推出了“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信息发布”平台,首次公示全国黑臭水体名单,共1861个,覆盖218个地级以上城市。此外,两部委还同步开通“城市水环境公众参与”微信公众号,公示全国黑臭水体名单和每周监督举报统计,公众可随手拍身边的黑臭水体进行举报,并将在7个工作日内收到确认通知。  3 京津冀等5省市煤炭消费总量降10%  《规划》摘录:重点区域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京津冀及山东、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以及空气质量排名较差的前10位城市中受燃煤影响较大的城市要实现煤炭消费负增长。  要大幅减少冬季散煤使用量,“十三五”期间,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五省(市)煤炭消费总量下降10%左右。  【背景】据了解,早在今年10月,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第七次会议上,曾提出将在北京、天津、保定、廊坊建设国家“禁煤区”。据了解,该“国家级禁煤区”面积达8600平方公里,范围涵盖了京昆高速以东、荣乌高速以北,天津、保定、廊坊市与北京接壤的区县之间区域。  就北京而言,其实,近年,针对采暖季污染突出问题,北京一直在压减燃煤上下工夫。自2013年国务院“大气十条”发布以来,北京三年压减燃煤1100万吨,燃煤总量几乎下降了一半。  截至2015年底,北京东西城实现了“无煤化”,城六区已基本实现无燃煤锅炉。而2016年的改造工作更是历年来规模最大,力度最强。  据了解,今年,北京以房山、通州、大兴等南部城区为重点,大力开展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通州区在远郊区率先实现基本无燃煤锅炉。  据北京市环保局通报,2016年全市又削减燃煤约250余万吨,煤炭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例将进一步下降至14%以下。预计到2020年北京燃煤用量将压减在900万吨以内。  ■ 追问  生态环保工作现状如何?  大气污染防治初见成效,PM2.5年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3.6%  “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规划》中如此评述。  据介绍,2015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50微克/立方米,首批开展监测的74个城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3.6%,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分别下降27.4%、20.9%、27.7%,酸雨区占国土面积比例由历史高峰值的30%左右降至7.6%,大气污染防治初见成效。  “污染物排放量大面广,环境污染重。”《规划》透露,全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处于2000万吨左右的高位,环境承载能力超过或接近上限。  78.4%的城市空气质量未达标,公众反映强烈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占3.2%,部分地区冬季空气重污染频发高发。  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水平亟须提升,排污布局与水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大量存在,湖库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部分流域水体污染依然较重。城乡环境公共服务差距大,治理和改善任务艰巨。
  • 促进行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 2023中国(南京)国际环保产业博览会会议通知
    --促进行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2023中国(南京)国际环保产业博览会2023 China (Nanjing)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Expo 时间:2023年10月11日-13日 地点:南京国际展览中心立足华东 辐射全国华东地区重点打造的环保行业盛会促进国内外环保行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华东部地区品牌化、专业化的环保行业盛会市场概况 我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相继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被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近年来中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量或总量下滑,或增速放缓。在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量仍较大,中国所面临环保任务仍十分艰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呼声日盛,世界环保市场也出现迅速发展的势头,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从世界环保产业发展趋势看,环保装备将向成套化、尖端化、系列化方向发展,环保产业由终端向源流控制发展,其发展重点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与防治、噪声与振动控制等方面。此外,当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设置“绿色壁垒”,给世界环保装备产业带来了巨大商机和挑战。展会优势『展会宣传推广』 ◆ 160个影响力的媒体宣传 ◆直邮邀请函180,000份 ◆ 直销电邮推广◆ 经销商集散地大量广告 ◆传真、电话、短信推广 ◆ 同类展会直接推介◆ 展前举行展览推介会 ◆买家服务中心一对一推广 ◆ 与有关商会、协会合作『目标观众』◇石油/石化 ◇日化/制药 ◇食品/酿造 ◇纺织/皮革 ◇香料/印染 ◇冶金/制钢◇电力/电能 ◇电子/电器 ◇水泥/矿产 ◇建筑/建材 ◇机电/制造工程公司◇市容环卫所 ◇供排水公司 ◇环境监测站 ◇水务水利局 ◇设计/研究院所◇各省市环保局 ◇自来水/污水厂 ◇固废管理中心技术交流会 展会期间,展会组委会将协助国内外参展企业在展馆会议室举办技术交流讲座,内容由企业自定,每场听众60-80人,由企业自行邀请,组委会协助组织,将讲座题目、主要内容和主讲人提交组委会。技术交流讲座场次有限,报满为止,每场讲座30分钟,费用9800元/场。展品范围1、水污染治理:水和污水、废水处理、水源污染治理、污泥处理、水处理药剂、中水回用、膜与膜组件、过滤压滤、油水分离、河湖与黑臭水体治理与生态修复,给排水、泵阀、管道等技术与设备;2、大气污染治理:工业烟尘、粉尘、废气回收与治理,烟气除尘、VOCs治理,工业除尘和脱硫脱硝、催化剂/活性炭、油烟净化和通风、油气回收、尾气净化等技术与设备;3、固废处理:垃圾处理及回收利用,危险废弃物处理,农村废弃物处理,废弃物处理成套技术与设备,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发电等等技术与设备;4、生态修复:场地、土壤与地下水修复、农田污染修复,石油化工有机污染场地修复,冶炼矿山等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复合污染场地修复,地下水污染修复等技术与设备;5、仪器仪表:水质监测系统,气体监测系统,烟气监测,粉尘监测及采样器,实验室分析仪器设备,环境监测系统,汽车尾气分析仪等;6、智能环保: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与绿色创新结合技术、生态行业解决方案,、智慧检测、智慧水利、物联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技术;7、环境服务: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环保服务公司、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校、治理单位等。参展事项1.标准展位(3M×3M):国内企业:标准展位,¥8800元/个 双开口展位,¥9800元/个 国外企业,$2800美元/个。展位配备:日光灯两盏、隔板、楣板、一桌二椅、220V电源。2.豪华展位(3M×3M):豪华展位,¥10800元/个 国外企业,$3500美元/个。3.微特展位(3M×6M):¥23800/个;国外企业,$6000美元/个;(微型特装由组委会进行搭建,特殊用电费用由企业自付)。4.净空地(36㎡起租):国内企业:¥900/㎡;国外企业:$280/㎡。展览会办公室北京锦汉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电 话: 010-5129 6171李 源 156 0050 8728传 真: 010-5166 2477 地 址:北京市密云区鼓楼东大街3号山水大厦4层 邮 编:100085网 址:www.hsxpo.cn
  • 《“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发布 环保部副部长深入解读
    p   11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十三五”生态环保规划有关政策吹风会,会议通过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并确定相关任务。环境保护部副部长赵英民就“十三五”生态环保规划进行了系统解读。 /p p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月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的脱贫攻坚、教育脱贫、生态环境保护三个补“短板”的规划。会议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也是人民群众迫切期盼。 /p p    strong 会议通过《“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确定了以下任务: /strong /p p    strong 一是强化源头管控。 /strong 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完善环境标准和技术政策体系,淘汰高污染、高环境风险工艺、设备和产品,发展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和生态治理修复成套技术,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p p    strong 二是大力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strong 。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对重点地区、流域、行业实行排放总量控制,加快实施一批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开展造纸、建材等15个重点行业治污减排专项治理,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综合整治农业面源和畜禽养殖等污染。推进重点区域和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p p    strong 三是强化重金属、危险废物、有毒有害化学品等风险全程管控 /strong 。 /p p    strong 四是完善企业排放许可、排污权交易、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 /strong 。建立多元化、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强化环保督察执法,适时开征环境保护税,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打造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美丽中国。 /p p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赵英民介绍,《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规划》提出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2项,分别是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细颗粒物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地表水质量劣Ⅴ类水体比例、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以及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物排放总量。这里涉及到的环境质量指标,也是第一次进入五年规划的约束性指标。 /p p    strong 赵英民从五个方面介绍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基本特点: /strong /p p   一是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充分体现和具体化《纲要》的部署与要求。突出绿色发展,强化生态空间管控,形成绿色发展布局 突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环境硬约束 突出绿色科技创新引领,推进绿色化与创新驱动的深度融合 突出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强化京津冀区域环境协同保护、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深入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化建设。 /p p   二是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部署“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工作。《规划》突出环境质量改善与总量减排、生态保护、环境风险防控等工作的系统联动,将提高环境质量作为核心评价标准,将治理目标和任务落实到区域、流域、城市和控制单元,实施环境质量改善的清单式管理。 /p p   三是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以环保督察巡视、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离任审计、损害责任追究等落实地方党委政府环境责任 以排污许可、环境执法、损害赔偿等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以资源环境产权确权、税收政策引导、资源环境价格改。 /p p   四是坚持“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增加了专章提出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明确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修复协同联动,要求系统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扩大生态产品供给,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p p   五是强化综合治理,协同推进工业达标排放、治污减排和风险防范。以全面达标排放计划为抓手大幅削减污染存量,以推进骨干性工程为抓手实施污染减排,以排污许可为抓手落实治污减排责任,以重金属、危险废物、化学品、核与辐射等重点行业为抓手提升风险防控基础能力,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风险防范体系。 /p p    strong 为落实《“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实施,将主要开展五项工作: /strong /p p   一是宣传《规划》。以《规划》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政策措施为重点,开展宣传解读、答疑解惑,把中央的决策部署说清楚,讲明白,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p p   二是明确任务和分工。将《规划》重点任务进行分工,明确部门责任,将约束性指标分解落地,统筹部门协同推进《规划》实施。 /p p   三是落实重大工程和改革措施。建立项目库,强化项目推进机制,积极推动重大改革政策尽快落地。 /p p   四是大力推进社会共治。完善社会监督机制,畅通公众监督渠道,积极组织广大群众有序参与和监督规划的实施。 /p p   五是开展评估考核。对规划实施情况定期监测评估。2018年底进行中期评估,2020年底进行终期考核,考核结果向国务院报告,向社会公布,纳入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p p    strong 附: /strong /p p strong   《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 /strong /p p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现制定《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依据环保部门生态保护的职能定位,提出“十三五”时期全国生态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明确重点工作和任务措施,指导各级环保部门开展自然生态保护工作。 /p p   一、全国生态保护基本形势 /p p   “十二五”时期,各级环保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保护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在示范引领、系统保护、综合监管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部分重点保护物种种群数量稳中有升。但总体上,我国生态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活动的矛盾依然突出,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p p   (一)工作进展 /p p   一是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带动效应明显。全国16个省份开展了生态省建设,92个市、县(区)获得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命名,126个地区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示范带动效果明显。编制《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积极推动生态示范建设提档升级,制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试行)》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组织开展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的评选,建立奖励机制,带动社会共建。 /p p   二是生态功能保护基础进一步夯实。完成全国生态环境变化调查与评估(2000-2010年),印发实施《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制定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在江苏、海南、湖北、江西、重庆、沈阳等地开展划定和管控试点,天津、江苏发布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开展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估考核,在重庆、海南、陕西、宁夏等地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全过程管理试点,推动优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在全国25个省份开展45个流域生态健康评估试点。联合国家旅游局组织开展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确定了北京市南宫旅游景区等72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指导浙江省仙居县、开化县开展国家公园建设试点,配合发展改革委指导北京、青海等9个省(市)开展试点工作。强化矿产资源开发生态保护与监管,开展部分典型地区遥感调查和评估。 /p p   三是自然保护区综合监管得到加强。全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74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28个),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8%,超过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89%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得到保护。规范和完善自然保护区晋升和调整的评审制度,联合九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活动监督管理的通知》。完成400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卫星遥感监测,查处一批涉及自然保护区的违法活动。推动中俄自然保护区的跨界合作。 /p p   四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决策与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成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发布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以下简称《战略与行动计划》),启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2011-2020)”(以下简称十年中国行动),启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完成32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边界核定,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和脊椎动物卷”。积极推进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立法和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不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等国际公约。多数省份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机制,编制发布了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p p   (二)主要问题 /p p   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有: /p p   一是生态空间遭受持续威胁。城镇化、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开垦等开发建设活动占用生态空间 生态空间破碎化加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河流水电水资源开发和工矿开发建设,直接割裂生物生境的整体性和连通性 生态破坏事件时有发生。 /p p   二是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低。低质量生态系统分布广,森林、灌丛、草地生态系统质量为低差等级的面积比例分别高达43.7%、60.3%、68.2%。全国土壤侵蚀、土地沙化等问题突出,城镇地区生态产品供给不足,绿地面积小而散,水系人工化严重,生态系统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净化空气的作用十分有限。 /p p   三是生物多样性加速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资源过度利用、工程建设以及气候变化影响物种生存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我国高等植物的受威胁比例达11%,特有高等植物受威胁比例高达65.4%,脊椎动物受威胁比例达21.4% 遗传资源丧失和流失严重,60%-70%的野生稻分布点已经消失 外来入侵物种危害严重,常年大面积发生危害的超过100种。 /p p   同时,环保部门在履行指导、协调、监督生态保护工作职责时,还存在以下体制机制和管理上的突出问题: /p p   一是统一监管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仍按生态要素分别设置生态保护管理机构,难以对生态系统实施整体性保护。由于权责一致的统一管理体制和协调联动机制尚未建立,未能实现所有者和监管者分离以及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直接影响生态保护效果。 /p p   二是全社会共同监督的机制尚未建立。部分地方领导干部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较为薄弱,还未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社会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和监管的机制有待健全,企业生态保护和监管责任还不明确,部分地方环保部门履行生态监管职能时只能单打独斗、被动应对。 /p p   三是监督管理的基础能力薄弱。尚未建立统一的生态监测监控网络,难以准确监测我国重要生态区域生态状况,不能及时主动发现重大生态破坏行为。大部分县级环保部门没有设置独立的生态保护科室,难以开展常态化监管。市县环保部门生态保护人员队伍和装备严重不足,导致执法力量薄弱。生态保护科技支撑不够,生态大数据集成应用尚待发挥作用,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尚需完善。 /p p   (三)机遇与挑战 /p p   “十三五”期间,我国生态保护面临重大机遇: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生态文明和加强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二是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把推动绿色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作为重要任务,明确要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为生态保护工作指明方向。三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各项任务和措施陆续出台并加快推进,生态保护和监管体制将进一步理顺,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将全面实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将加快建立,生态统一监管能力将明显提高,为我国生态保护工作夯实基础。四是各地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共识,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合力正在形成。 /p p   同时,我国生态保护也面临挑战:一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生态环境风险逐步凸显。二是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需求不断增加与现有供给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三是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短期内难以根本遏制,国际履约压力不断加大。 /p p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p p   (一)指导思想 /p p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和要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的要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为目标,以保障生态空间、提升生态质量、改善生态功能为主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生态监管,完善制度体系,推动补齐生态产品供给不足短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大贡献。 /p p   (二)基本原则 /p p   基于环保部门生态保护的职责定位,“十三五”时期,自然生态保护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p p   ——把生态系统整体保护作为基本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的要求,陆海统筹、上下联动,打破要素、区域界限,对各类生态系统实施统一保护和监管,增强生态保护的系统性、协同性。 /p p   ——把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作为根本目标。严格落实生态空间管控,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保护最重要的生态空间,推动形成以“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建设生态安全屏障。 /p p   ——把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工作主线。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推动生物遗传资源惠益分享,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重点,完善保护网络,强化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保护能力,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p p   ——把加强生态统一监管作为主要手段。建立全面、严格、及时、有效的监管体系,是加强生态保护统一监管的重要基础。建设“天地一体化”的监测体系和综合监管平台,及时发现和查处生态破坏行为,由被动核查变为主动发现,提高生态保护的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 /p p   ——把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作为主要载体。积极参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向有利于统一监管的方向改变。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创建工作的平台作用,有机融合生态保护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创新保护模式,提高示范效应,激发保护活力。 /p p   (三)主要目标 /p p   到2020年,生态空间得到保障,生态质量有所提升,生态功能有所增强,生物多样性下降速度得到遏制,生态保护统一监管水平明显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取得成效,国家生态安全得到保障,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 /p p   具体工作目标: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得到落实,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总体形成 自然保护区布局更加合理,管护能力和保护水平持续提升,新建30-5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20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比例维持在14.8%左右(包括列入国家公园试点的区域) 完成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本底调查与评估,建立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加大保护力度,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典型生态系统类型保护率达到95% 生态监测数据库和监管平台基本建成 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体制机制得到健全 推动60~100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一批环境保护模范城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效应明显。 /p p   三、主要任务 /p p   “十三五”时期,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根本目标,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空间,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监管预警体系,加大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力度,推动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p p   (一)建立生态空间保障体系 /p p   1.加快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制定发布《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按照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各省(区、市)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落地到水流、森林、山岭、草原、湿地、滩涂、海洋、荒漠、冰川等生态空间。2017年底前,京津冀区域、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区、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2018年底前,各省(区、市)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2020年底前,各省(区、市)完成勘界定标。在各省(区、市)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环境保护部会同相关部门汇总形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向国务院报告,并向社会公开发布。 /p p   2.推动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措施。到2020年,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推动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基础。各地组织开展现状调查,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台账系统,识别受损生态系统类型和分布。制定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方案,选择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导功能的生态保护红线,开展一批保护与修复示范。定期组织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价,及时掌握全国、重点区域、县域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状况及动态变化。推动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红线补偿机制。 /p p   3.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制定《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2016-2025年)》。开展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遥感监测2次,省级自然保护区每年遥感监测1次,重点区域加大监测频次,定期发布监测报告。开展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评估。强化监督执法,定期组织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活动,加强问责监督。优化自然保护区布局,以重要河湖、海洋、草原生态系统及水生生物、小种群物种的保护空缺作为重点,推进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加强生态廊道、保护小区和自然保护区群建设,到2020年,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比例维持在14.8%左右(包括列入国家公园试点的区域)。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强化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建设,完善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界限核准以及勘界立标工作,推进自然保护区开展综合科考和本底调查。2020年前完成20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推动自然保护区土地确权和用途管制。推动建立自然保护区公共监督员制度。有步骤地对居住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与缓冲区的居民实施生态移民。 /p p   4.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管理。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生态空间的集中分布地区,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推动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优先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布局,不断扩大生态空间。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功能状况评价,推动制定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强化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推动协调相关部门和地区针对目前人为活动影响较小、生态良好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特别是大江大河源头及上游地区,加大自然植被保护力度,科学开展生态退化区恢复与治理,继续实施防沙治沙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主要的山脉、江河、海岸带等防护林体系为脉络,构建形成大尺度国家生态廊道,提高生态保护区域的连通性。加快推动易灾地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p p   (二)强化生态质量及生物多样性提升体系 /p p   1.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重点,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估,彻底摸清我国生物多样性家底。加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完善保护网络体系,确保国家战略性生物资源得到较好保存。恢复生物多样性受破坏的区域,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示范,促进西部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脱贫。加强生物多样性监管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各级政府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水平。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工程所需资金,组织有关部门实施好重大工程,推进实施《战略与行动计划》和“十年中国行动”。 /p p   2.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生物安全管理。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建立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 规范生物遗传资源采集、保存、交换、合作研究和开发利用活动,加强出境监管,防止生物遗传资源流失。强化生物安全管理,开展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风险评估、跟踪监测和环境影响研究 加强环保用微生物菌剂环境安全监管。积极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开展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和生态影响评价,加强入侵机理、扩散途径、应对措施和开发利用途径研究,建立监测预警及风险管理机制,探索推进生物安全和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制度化进程。 /p p   3.推进生物多样性国际合作与履约。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履行好《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名古屋遗传资源议定书》等国际公约,以国内工作支撑完成履约责任。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的相关工作。做好202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15)的申办和筹备工作。 /p p   4.扩大生态产品供给。丰富生态产品,优化生态服务空间配置,提升生态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加大城市生态保护力度,推动城市生态建设与空间布局优化,提升城市生态服务能力。推动加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保护力度,适度开发公众休闲、旅游观光、生态康养服务和产品,加快城乡绿道、郊野公园等城乡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p p   (三)建设生态安全监测预警及评估体系 /p p   1.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监测体系。加强卫星和无人机航空遥感技术应用,提高生态遥感监测能力。建立生物多样性地面观测体系,到2020年新建、改建或扩建50个陆地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建成800个以上生物多样性观测样区。建设一批相对固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监控点。优先在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地区建立观测站和观测样区。 /p p   2.定期开展生态状况评估。加强年度重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和五年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价。2016年启动2010-2015全国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2020年完成“十三五”时期全国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形成全国生态状况定期评估机制。全面开展生态保护红线、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流域及城市生态评估,系统掌握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变化状况。 /p p   研究建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预警体系,开发预警模型和技术,对生态系统变化、物种灭绝风险、人类干扰等进行预警。推动建立统一的监测预警评估信息发布机制。 /p p   开展县域生态资源资产评估试点。推动将生态状况评估结果应用于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城乡建设等规划编制,并作为生态补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生态监管制度的重要参考。 /p p   3.建立全国生态保护监控平台。建立生态保护综合监控平台,对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等的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常态化和业务化监控,实现由被动监管转为主动监管、应急监管转为日常监管、分散监管转为系统监管。2016年,启动以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监管平台建设,作为全国生态保护监控平台一期工程 各省(区、市)应依托全国生态保护监控平台,加强能力建设,建立本行政区监管体系,实施分层级监管。2018年,完成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建设,作为全国生态保护监控平台二期工程。加强生态监管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遥感、物联网等技术手段,集成建立国家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并纳入生态环境大数据系统。 /p p   4.加强开发建设活动生态保护监管。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为手段,强化空间、总量、准入环境管理。发挥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事前预防作用,减少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空间的挤占,合理避让生态环境敏感和脆弱区域。强化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环评,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布局,推动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合理确定和布局大坝建设,加强调度监管,有效保障最低生态需水量 加强生态设施建设,科学合理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合理布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基于生态承载力确定游客数量。推动交通设施建设合理避让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加强生物廊道建设,减少生态阻隔 加强交通设施建成后的生态恢复和运营期的管理。 /p p   (四)完善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体系 /p p   1.创建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环境保护模范城。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以市、县为重点,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提高示范区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到2020年,创建60-100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修订《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与管理工作办法》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加强创建计划性和区域平衡性,强化分级管理和过程监管,加快审议命名2016年前通过考核验收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创建要加强统筹整合,并全面对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标准,打造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制度成果的转化载体。 /p p   2.持续提升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水平。编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环保模范城创建指南,指导各地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加强创建与环保重点工作的协调联动,改革完善创建评估验收机制。强化后续监督与管理,开展成效评估和经验总结,宣传推广现有的可复制、可借鉴的创建模式。充实专家队伍,建立专家委员会。继续开展中国生态文明奖评选表彰,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广泛凝聚全社会力量。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及实践研究,协助推动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机制。 /p p   四、保障措施 /p p   (一)完善法律法规 /p p   加快推动出台《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管理条例》,开展《自然保护区条例》后评估,推进制定自然保护区法,研究生态保护红线立法。加强相关立法协调,在自然资源法律法规修订时,推动将生态保护要求纳入相关条文。抓紧出台实施《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与核查规定》,加快完善生态保护相关的评估、监管、执法的标准规范体系。 /p p   (二)健全体制机制 /p p   充分发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等已有机制平台的协调作用,推动制定和实施跨部门生态保护政策措施,协调相关部门加大生态保护投入。加快建立上下联动、沟通顺畅的各级环保部门联系机制。积极参与国家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理顺相应机构与职责设置。开展国家公园体制研究及试点示范,探索建立国家公园行政管理体制。推动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制度,以及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和赔偿、生态保护补偿等制度。支持各地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p p   (三)强化科技支撑 /p p   加强生态保护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完善生态调查评估、监测预警、风险防范等管理技术体系。重点开展生物多样性科学规律与生物安全支撑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生态系统监测评价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动加大生态保护科技相关专项支持力度。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生态保护理念、管理经验及技术手段,健全完善国内协调机制。 /p p   (四)推动共同保护 /p p   依托生物多样性日、环境日等活动平台,加大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力度,加强政策解读,扩大保护共识,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政府、企业、公众生态保护培训,建设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提高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生态保护责任意识。依托环境保护新闻发布制度,充分利用“12369”环保举报热线等平台,加大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定期发布生态保护信息,保障公众生态保护知情权和监督权。发挥社会组织的引导、监督作用,强化企业保护生态的主体责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合力。 /p
  • 【关注两会】系列报道之三:先河环保将不负重托 协助各地改善生态环境
    两会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国家和民众给予环保高度关注。在环保领域,大家最关心什么?又有何期待?中国环境报社新媒体事业部专门制作两会微视频,聚焦社会各界对环保议题的关注和期待。对此,中国环境报记者采访了先河环保的副总裁范朝。作为企业代表,范朝说出先河环保对两会的期待。范朝表示,2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对宪法部分内容修改建议中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修改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明确地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并给予环境产业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环保企业代表,深感欣慰,但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责任。两会期间,他最为关心的环保问题,有两点:第一,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有何好的措施和建议?第二,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方面,有什么政策出台?同时,范朝对记者表示,作为环保企业,公司高度关注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和产品创新。在产品创新战略上,结合国家战略规划,下一步将加大生态环境网格化精准监控系统的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先河是网格化系统的开创者和领航者,自系统投放市场应用两年来,受到各级政府和用户的广泛好评,接下来要以引领国家标准为目标,融合多元化数据来源,着眼于构建天地一体的大气环境监测体系,提高大数据综合分析能力,在为政府提供精准溯源、达标规划、产业机构调整等深度支撑中,发挥更突出、更全面、更有价值的服务优势。其次,在产业聚集区VOCs治理方面,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标,以监测为手段,采用第三方治理的模式,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将企业排放管理和环境质量目标管理相结合,实现工业园区环境质量的综合整治。三是在农村人居生活改善方面,探索智能水环境监测治理新模式,拓展农村污水治理业务,充分调研、精准发力,要开发基于以河长制为基础的智能水环境管理平台,努力开创我国水质目标管理体系下监测行业的“先河”,并针对农村现状,创新应用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解决农村污水治理难题,为乡镇分散式污水的处理和净化探索新路径。
  • 生态环境部:3年左右完成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全覆盖
    p   “紧紧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特别是打赢蓝天保卫战,开展第一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再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全覆盖。”日前,在生态环境部成立后举办的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这样介绍2018年中央环保督察将要开展的工作。 /p p   对首轮整改“回头看” /p p   3月28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用了“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动真碰硬,取得显著成效”的表述,对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予以肯定。 /p p   数据最直观地体现了成效。自2015年12月在河北省启动督察试点后,中央环保督察在两年内实现了对全国31个省(区、市)督察全覆盖。督察进驻期间,共问责党政领导干部1.8万多人,受理群众环境举报13.5万件,直接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8万多个。 /p p   在开展第二轮督察前,先对首轮督察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则有利于成绩的巩固。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副会长骆建华认为,与第一轮相比,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重点可能会放在第一轮反馈问题的解决情况和解决效果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则表示:“‘回头看’的严厉程度不低于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已经发现的问题是否整改到位以及还有没有新的问题出现,都会是重点。要‘老账新账’一起算。” /p p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p p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了《关于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总结和下一步工作考虑的报告》。会议指出,下一步,要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政治责任,推动环境保护督察向纵深发展。 /p p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环保督察提出了新任务。此前在各地,环保督察倒逼产业升级的功能不断显现,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以浙江省为例,多地以督察为契机,推动本地特色产业转型升级。衢州市编制出台钙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和资产整合。温州市推进锻铸造业转型升级,通过督察整改,温州乐清大荆镇107家铸造企业全部淘汰拆除,龙湾区优选31家铸造企业整合为8家。 /p p   “已有的督察问责、监管执法工作,可以看做是一个压力测试,实现了环保与经济双赢。实践证明,推行绿色发展、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对经济压力的影响是适宜、可行的。”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舜泽说。 /p p   完善环保督察机制 /p p   去年年底,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副主任刘长根曾在发布会上介绍称,第二轮环保督察将进一步完善督察工作机制,逐步将环境保护督察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p p   在环保督察过程中,环保约谈是重要的督政手段,发挥着震慑、警示作用。在新一轮督察中,约谈工作也将会加大力度。“通过约谈一个,推动一片工作,这才是我们的目标。”刘长根表示,2018年约谈对象拟重点聚焦以下几方面:一是针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对力度不够、工作滞后、问题集中的地区要进行约谈 二是大气、水、土壤三个“十条”目标任务没有完成,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的地区 三是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不力、问题反弹,并造成不良影响的地区 四是中央领导批示,或新闻媒体曝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解决不力的地区。 /p p   另外,生态环境部还将积极指导地方建立省级环保督察体系,实现国家督省、省督市县的中央和省两级督察体制机制,发挥督察联动效应。 /p
  • 中国生态环保产业十年成就展代表企业——禾信仪器,亮相服贸会
    近年来,随着“1+N”双碳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到“能源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目标转变,可持续发展正从理念走向实践。双碳目标下,企业面临来自上游供应链和下游客户的双重压力,只有与产业链一起行动才能更好推进碳中和。这个过程需要专业的服务和先行者的经验赋能,以全生命周期的视角,观察、研判、决策和优化能效与碳排放。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党委书记郭承站莅临参观禾信仪器展位8月31日至9月5日,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举办。本届服贸会主题为“服务合作促发展 绿色创新迎未来”,首次设立环境服务专题。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生态环保产业十年成就展代表企业,受邀参加环境服务主题展区的展示。禾信仪器展台禾信仪器以“智慧环保、精准监管”为主题,携基于质谱的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污染源监测、应急监测等国产化系列监测产品及综合解决方案亮相服贸会。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郭承站莅临参观禾信仪器展位,禾信仪器北京公司副总经理王辛向各位介绍了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的国产高端分析仪器和智慧化应用方案。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长郭承站莅临参观禾信仪器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践行者和坚定赋能者,禾信仪器始终关注服务市场,融合自身在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领域的深厚经验,依托“科技+服务” 的综合优势,提供从方案规划到落地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和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应对低碳化和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巨大挑战,提升生产运营的效率与韧性。《工业园区无组织排放精准监管技术新发展》主题报告此次服贸会同期举办了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主办的,以“科技服务创新发展产业服务绿色转型”为主题的“首届中国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首届中国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禾信仪器产品经理李连涛分享了题为《工业园区无组织排放精准监管技术新发展》的报告。浙江某园区以医化企业为主,存在环境风险预测与环境应急管理能力不足、恶臭扰民、溯源难等问题。禾信仪器利用特色质谱技术在该园区建立了全国首个“监测-预警-溯源-管理”一体化“清新园区”,首创以高时间分辨、高灵敏、多因子的快速质谱技术为核心的监测体系,实现园区非靶向、全覆盖环境风险的监测预警。依靠分布式一拖多VOCs在线监测系统秒级定性定量分析特点,实现有毒有害气体预警以及异味污染溯源。投入运营1年来,园区TVOC浓度下降68%,问题数量下降90%,季度平均污染天数下降88%,成果显著,助力园区升级为国家级“洁净园区“。禾信仪器受邀参加“首届中国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分论坛分享如果说服务拓展了禾信仪器的发展边界,那科技则是推动其发展的强劲引擎。从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 2000成功入选《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2020年版)》;到“车载飞行时间质谱VOCs走航监测预警溯源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2022年度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大气VOCs秒级多组份走航监测系统SPIMS 2000荣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BCEIA金奖等,可以看出禾信仪器将环保洞察与以科技为核心的数字化技术相融合,不断创新,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备支撑力。
  • 赛默飞发布全新《生态环保固废专项解决方案》
    p   针对固体废弃物检测,赛默飞汇总了国内外检测的标准及色谱质谱解决方案,全新推出《赛默飞生态环保固废专项解决方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244/s912331.htm" target=" _blank"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31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bde1be14-15db-438c-9da1-21fb99a5c5ff.jpg" title=" 01.jpg" alt=" 01.jpg" width=" 500" height=" 315" border=" 0" vspace=" 0" /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限时免费下载:点击上方图片即可下载固废检测全方案。 /strong /p p   据世界银行《垃圾何其多2.0-2050年全球固体废物管理一览》报告:2016年中国人口数据14.035亿,生活垃圾产生量是2.2亿吨& #8230 & #8230 2050,世界人口97亿,人均生活垃圾日产生量0.96千克,年产生量34亿吨。 /p p   按照报告中2050年全球平均水平(0.96克/日)计算, strong 2050中国生活垃圾量将达到5.3亿吨。 /strong /p p   除了生活垃圾以外,处理大量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等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中国,面对庞大的人口基数,固体废弃物处理的成本将更加惊人。2019年6月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以期大力推进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除了我国自身产生的垃圾以外,“洋垃圾”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可谓内忧外患。 /p p   为改善这一局面,2017年7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 strong 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完善进口固体废物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管理。 /strong 2018年7月,生态环境部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重申“洋垃圾”禁止令。以及2019年海关总署开展“蓝天2019”专项。相关政策的频出体现了国家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与民众对治理环境污染的强烈愿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33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c9a518f0-f8a0-4b89-9a2a-3fe4cf140d3b.jpg" title=" 02.jpg" alt=" 02.jpg" width=" 400" height=" 332" border=" 0" vspace=" 0" / /p p   近年我国相继发布了《固体废物鉴别导则》、《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非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目录》等法律法规, strong 旨在加强危险废弃物鉴别能力建设,提高鉴别技术水平,降低固体废弃物对我们生态环境的影响。 /strong /p p   针对固体废弃物检测,赛默飞汇总了国内外检测的标准及色谱质谱解决方案,全新推出《赛默飞生态环保固废专项解决方案》。 /p p   赛默飞全自动化的样品前处理系统ASE加速溶剂萃取仪及配套Rocket 火箭蒸发器,结合独具特色的Trace 1300 系列气相色谱、ISQ 7000& amp TSQ 9000 GC-MS 和全新iCAP TQ 三重四极杆ICP-MS,包括高分辨磁质谱系统DFS GC-HRMS,Vanquish系列液相色谱和TSQ系列液质联用,无论是常规有机分析、无机元素及化合物分析还是严苛的二噁项检测项目,赛默飞都能为客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p p   《赛默飞生态环保固废专项解决方案》涵盖无机元素及化合物检测、有机污染物前处理、POPs检测、有机污染物检测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35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9df25ddc-2b01-48d8-83c4-5d3418072f3f.jpg" title=" 03.jpg" alt=" 03.jpg" width=" 500" height=" 35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固废中有机物检测流程举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16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bad0b68b-d683-4a7c-80e7-627370f41ab4.jpg" title=" 企业微信截图_15649747253336.png" alt=" 企业微信截图_15649747253336.png" width=" 600" height=" 169" border=" 0" vspace=" 0" / /p p   限时免费下载:点击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244/s912331.htm" target=" _blank"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赛默飞生态环保固废专项解决方案》 /strong /span /a 即可下载固废检测全方案。 /p p br/ /p
  • 盈盛恒泰参加天津生态环保技术交流会,我们的展位利器,了解一下?
    盈盛恒泰参加天津生态环保技术交流会,我们的展位利器,了解一下?德国AIRSENSE公司PEN3.5型电子鼻德国是 早对电子鼻进行研究的国家,经过发展,PEN3.5型电子鼻构造设计合理、自动控制精密、传感器稳定,选择性好以及分析软件功能强大等特点已得到广大使用者的认可,并在各个行业得到很好的应用。近年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AIRSENSE公司这款电子鼻就是专门针对恶臭气体排放监测的,能实时展示具体的气体浓度值,自然在这种专业的环保技术交流会上会受到很高关注,而且这款仪器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了专业设计,可便携式使用、车移动式使用、系统集成在线使用于一身的恶臭监测利器,其研究和应用领域还在不断地扩大。在线恶臭浓度监测系统OLFOSENSE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空气污染问题,只有及时有效的实时监测,获得真实可信的数据,才可以为环境管理者提供制定管理措施的依据。在线恶臭浓度监测系统OLFOSENSE,可在线24小时监测各类工业园区、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场等地区的恶臭污染情况,监测结果包括臭气浓度OU值、TVOC浓度、硫化氢气体浓度、氨气浓度等,监测灵敏度为ppb级,可多台设备联网形成监测网,中心控制平台统一监控并进行数据管理。目前国内安装数量持续上升,成为行业推荐的产品。展会现场精彩回顾 此次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供需对接交流活动,通过搭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供需双方对接交流互动平台,为啃下当前污染防治攻坚战“硬骨头”提供科技支撑。 展会虽然结束,但是服务不止!盈盛恒泰期待与 新老朋友下一次相约,携手共进,精诚合作!保护生态、重视环保,改变刻不容缓,盈盛恒泰作为“绿色企业”责无旁贷!
  •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与生态环保息息相关的内容有哪些?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昨日发布,提出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文件共九个部分,包括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其中,不少内容都与生态环境保护息息相关。加强耕地保护,源头防治重金属污染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文件明确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加大撂荒耕地利用力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补上土壤改良、农田灌排设施等短板,统筹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加强黑土地保护和坡耕地综合治理,严厉打击盗挖黑土、电捕蚯蚓等破坏土壤行为。强化干旱半干旱耕地、红黄壤耕地产能提升技术攻关,持续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做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试点。此外,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加强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发展设施农业,推动多元化食物供给在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方面,文件提出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和水产养殖池塘改造升级,在保护生态和不增加用水总量前提下,探索科学利用戈壁、沙漠等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大力发展青贮饲料,加快推进秸秆养畜;发展林下种养;深入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推进划区轮牧;科学划定限养区,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发展绿色农业,加强生态环保力度值得关注的是,文件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方面提出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明确加快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应用,推进水肥一体化,建立健全秸秆、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收集利用处理体系。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观测试验基地建设。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制度。出台生态保护补偿条例。严格执行休禁渔期制度,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巩固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成果。持续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科学实施农村河湖综合整治。加强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改造。加大草原保护修复力度。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落实相关补助政策。严厉打击非法引入外来物种行为,实施重大危害入侵物种防控攻坚行动。建设美丽乡村,整治提升人居环境在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文件提出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以人口集中村镇和水源保护区周边村庄为重点,分类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及时清运处置。推进厕所粪污、易腐烂垃圾、有机废弃物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开展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同时,在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文件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智能家电下乡。
  • 先河环保携手北京大数据研究院 布局生态监测大数据新时代
    p   11月29日上午,北京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助理傅毅明,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宋国君以及北京大数据研究院数据分析师李鲁华莅临先河环保,就环保领域开展大数据合作进行深入洽谈。董事长李玉国、总裁陈荣强以及总裁营销助理杜新平等公司领导参加接待。 /p p   傅助理一行参观考察了公司展厅、运营质控监管中心以及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中心处,对公司整体经营以及创新优势有了初步了解,并给予肯定。在大数据中心网格化运行平台前,傅助理对监测点位超标的问题很感兴趣,杜总解释道,网格化系统通过加密布点后就可以做到精细化监测,对超标点位周边的污染源进行处理后,就可以实现立竿见影的改善效果。傅助理还关心系统传达出的超标信息能否及时传达到一线管理人员手中,杜总表示,系统自动生成报警信息并实现分级推送。此外,双方还就黑烟车抓拍系统、超级站分析、移动监测走航车等话题展开充分研讨。 /p p   在大数据中心会议室,傅助理以“打造国际一流的大数据创新创业平台”为题,简要介绍了北京大数据研究院(BIBDR)的整体情况 随后,宋教授从专业角度针对空气质量连续监测数据的“城市空气质量管理平台”进行讲解,建议环境管理者要以民众健康损害为核心考核环境质量的改善效果,环境监管要精细化、专业化,不能一刀切。随后双方针对深入合作展开探讨。 /p p   李玉国董事长指出,先河二十余年专注于环境监测领域,对产品和用户有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基础数据,并于今年初成立了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中心,开展了环境大数据研究应用。当前随着环境污染越来越复杂,用户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我们进一步拓展数据的深度和广度。大数据研究院作为大数据研究领域顶尖专家和人才的汇聚地,我们很期待与院方在大数据挖掘与应用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建立一种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p p   陈荣强总裁表示,先河目前在推进三个转型,即从生态环境设备制造商,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提供商 从数据的分析服务商,到政府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咨询服务商 从生态环境分析咨询商,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运营商。先河依托网格化系统在大数据分析与研判领域不断探索,从监测数据上升到更多元、更高端的大数据分析,迫切需要与大数据研究院这样的专业机构进行深度合作。 /p p   傅助理表示,双方可从三个层次推进合作:一是在交通、人口、医疗健康等领域跨行业数据融合,发挥研究院数据源广的优势 二是在分析技术层面进行合作,真正挖掘出数据价值 三是在推广平台方面进行共享。 /p p   此次会谈为下一步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打下良好基础,双方将共同布局生态监测大数据的崭新时代。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