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深度市场

仪器信息网深度市场专题为您整合深度市场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深度市场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深度市场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深度市场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深度市场话题讨论。

深度市场相关的资讯

  • 体外诊断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四)——各细分市场容量与增速
    分子诊断作为近几年的追捧热点快速发展,未来应用空间充满想象  新技术的出现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但目前依然以临床应用为主。2014年中国市场容量约19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是IVD细分市场中增长最快的2011-2015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0%。市场对于分子诊断的关注度,已远超临床应用现状,尤其是肿瘤早期筛查,个性化诊断等领域。我们认为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产品,依然是近几年分子诊断的主题,但不可否认分子诊断未来的无限可能性。相关标的有:凯普生物,HPV龙头,是分子诊断目前应用最广的领域,期待未来其他产品线的不断补充。  分子诊断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临床应用尚有局限  分子诊断是指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与疾病相关的结构蛋白质、酶、抗原抗体和各种免疫活性分子,以及编码这些分子的基因的检测。根据其检测技术的不同,主要可分为核酸杂交、PCR扩增、基因芯片、基因测序、质谱等。目前分子诊断已经广泛应用于传染病、血筛、 早期诊断、个性化治疗、遗传病、产前诊断、组织分型等领域。  核酸杂交:具有互补碱基序列的DNA分子,可以通过碱基对之间形成氢键等,形成稳定的双链区,通过核素或者荧光来检测靶序列,由于核素污染,越来越多采用荧光标记,称为荧光原位杂交(FISH)。  PCR扩增:PCR是模板DNA,引物和四种脱氧核糖核昔三磷酸(dNTP)在DNA聚合酶作用下发生酶促聚合反应,进行体外扩增,得到所需目的DNA,然后通过凝胶电泳或者荧光定量的方式来定性或者定量靶基因。这是分子诊断中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技术。  基因芯片:一种杂交测序方法,在一块固相表面固定了序列已知的带荧光标记的靶核苷酸的探针,当样本中有与基因芯片上核酸探针互补的核酸时,即发生配对,通过检测荧光可重组出靶核酸的序列。  基因测序:根据其原理平台,分为一代、二代和三代测序,其各自的优缺点如下表所示。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为二代测序,全球被Illumina和Life tech(后被Thermofisher收购)垄断(罗氏的焦磷酸测序仪454在2013年退出市场),市面上基本没有国产仪器。三代测序由于测序准确度的问题还未广泛推广使用,多在研究阶段,但由于其无需PCR,避免了在分子扩增过程中由于扩增偏好性产生的错误,且成本低,通量高,真正做到了单分子测序,如能解决准确性和自动化的问题,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国内应用最广泛的应用平台是PCR技术,PCR仪器被外资垄断,由于开发周期长,技术门槛高,因此鲜有国内厂家开发仪器,国产厂家产品多为PCR试剂。国内分子诊断临床应用最广的是传染病,占整个分子诊断超过50%的份额。产前筛查是另外一块重要的市场,约占整个分子诊断市场的20%,伴随二胎政策放开,产筛未来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分子诊断中空间最大的是肿瘤早筛,但是目前在临床的应用处于早期,与肿瘤早筛相关的标志物成百上千,特异性是制约该应用的最大因素。  分子诊断广泛应用于传染病,血筛等领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分子诊断的认知和需求会越来越多,医疗卫生产业的发展不再局限于诊疗,而延伸到预防性医学。分子诊断在近几年也成为体各投资公司追捧的投资热点。随着人类基因图谱的破译,分子诊断在个体化精准治疗甚至大消费方面也有广阔的前景。  分子诊断作为一个重要的诊断分支平台,在国内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由于其市场和产品的特殊性,在临床的应用相对比较受限。其特点如下:  1.分子诊断仪器平台集技术与资金为一体,由于其技术和监管门槛都相对较高,并且受到进口企业的专利限制,因此国内大多分子诊断厂家都是以试剂为主要产品,同时兼并部分服务,仪器市场主要还是被进口厂家垄断。  2.分子诊断操作要求高,现有实验室认证要求高,对普及有制约,很多医院因为没有足够的房间满足实验室认证的要求,而不能开展,随着医院的发展能达要求的实验室增加。  3.由于中国临床医生的知识结构,对分子诊断之类基础医学较强的项目接受度较慢,需要公司配合实验室进行主动的教育,这是目前国内欠缺的部分。  分子诊断市场容量  2014年中国市场容量约19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是IVD细分市场中增长最快的2011-2015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0%。分子国内客户多为三级医院及部分大型二甲医院检验科或病理科、独立医学实验室,血站,疾控中心等。    分子诊断竞争格局  国内分子诊断处于起步期,各国产厂家的销售额都不大,2014年销售额上亿的厂家较少,主要的分子诊断厂家多集中在HPV筛查和分型领域,其中达安基因、凯普、亚能(被复星收购),安必平,相对市场份额较大,销售额在1亿以上。  分子诊断的发展易受监管制度的制约,在摸索中逐步发展  分子诊断市场的监管力度远高于其他细分市场,大部分产品属于三类产品,各细分领域的增长空间受政策影响较大,比如2010年国家卫计委颁布的血站的核酸筛查试点及推广工作,国家药监局基因诊断叫停等政策等,但整体趋势是监管保守,逐步放开,国家持积极推动态度。因此分子诊断细分领域的龙头公司,由于其产品成熟,渠道完善,具有技术和数据储备,将会是未来最大的受益者。  分子诊断主板上市标的公司销售额过亿的只有达安基因,复星诊断,另外新三板的上市公司,潮州凯普和广州安必平值得关注,尤其是凯普(已主板转板中),是HPV细分领域的龙头。  分子诊断未来充满各种可能性,但要警惕精准诊疗的泡沫  分子诊断作为一项前沿的技术,对医学诊断有很大贡献。对于一些窗口期的细菌和病毒感染,DNA检测是最有效的方法,比如HIV的检测。目前分子诊断在中国的主要应用是传染病的检测,比如HPV,HBV,HCV,HIV等。分子诊断在产前筛查中的应用也相对成熟,如华大基因,贝瑞和康等,胎儿外周血游离DNA检测已逐渐替代羊水穿刺技术。  未来分子诊断在医学领域最大的市场是肿瘤早期筛查,目前在国内的应用还相对不成熟,只能作为辅助诊断参考,如果成本降低,肿瘤标志物的特异性可以满足要求,肿瘤早筛的市场将超百亿。除此以外,遗传病个体化诊断、疾病预测应用、大众消费基因服务等市场随着技术的发展,在逐步打开,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的降低,分子、基因这些词与人民大众的生活会息息相关。  分子诊断市场小结:分子诊断常常被捆绑于精准诊疗,但是目前无论是产品性能、收费标准、政策支持、海量数据分析等都还无法支持真正意义的精准诊疗,仍然处于概念大于市场的阶段。能广泛应用与临床的产品需要具备如下特点:1.临床意义清晰 2.操作自动化,傻瓜化 3.成本可被接受。对于目前国内的公司,PCR试剂盒依然是分子诊断这块蛋糕最实际的应用产品,而大消费,大数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既追前沿,又接地气,清醒分析在分子领域的各种新技术,才能准确判断该技术真正的临床价值。  POCT市场良莠不齐,亟待规范化和标准化  市场份额分散,行业增速快,新技术层出不穷。2014年POCT市场容量48亿,2011-2015年POCT复合增长率在15-20% 之间。POCT市场尚未成熟,各厂家市场份额较小,整体处于量多质劣的阶段。由于检测平台方法差异较大,同一检测项目有多种方法,参考范围难以界定,测量结果准确度难以保证,行业也无相关质量控制标准,将会较长时间保持混沌分散的现状。参考POCT国际巨头Alere的发展史,行业内的并购整合是最高效的发展业务的方式。相关标的有:基蛋生物:心标物已是细分领域的龙头,产品口碑和性能都得到市场认可,目前重点关注POCT质量控制,有望成为行业标准制定者。  POCT不是产品或项目的分类,而是检验的分类  POCT是Point-of-Care Testing,中文一般译成“床边检测”。NACB( NationalAcademy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 ,美国国家临床生化科学院)对POCT的定义是——在接近病人治疗处,由未接受临床实验室学科训练的专业临床人员(professional)或者病人(self)进行的临床检验,是在传统、核心或中心实验室以外进行的一切检验   理论上,POCT只是一种检测平台,目前所有的IVD项目都可以实现POCT检测,但比较常见的有血糖、血气、血凝、传染病(病毒和细菌)、肝功能、肾功能、心脏标记物、肿瘤标记物等   POCT产品种类繁多,可有不同的分类的方法。  1. 根据原理和平台可分为如下几个平台:  干化学:单层试纸、多层涂膜。  免疫:胶体金+免疫层析/渗滤,荧光+免疫层析,免疫比浊。  电化学:电流法、电位法、电阻法、酶电极。  化学发光:小型化化学发光。  色谱:高效液相色谱。  新技术:微流控、生物芯片等。  2. 根据检测的项目可以分为:  临床生化(肝功能、肾功能、血气、离子)、临床免疫(心脏标记物、药物检测)、血液(血球、血凝)、微生物(传染病、分子诊断)等,基本和中心实验室(core-lab)的分类一致   3. 根据如有无仪器(或定性/定量):分为试剂条(无仪器)和仪器/试剂条配套,前者多为定性、后者多为定量   4. 根据应用场景分为专业市场和家用市场(OTC):家用市场主要包括血糖,血压,妊娠等产品。专业市场主要在医院的检验科,临床科室,急诊,ICU,手术室等使用的各类产品。除此之外,POCT还可以应用于救灾,军事,医疗服务站,现场监督执法,食品安全控制,移动医疗等场景,其形式比起大型诊断设备更加灵活多样。  POCT作为一种补充诊断的方式具有其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与大型检验设备的主要异同如下所示:  POCT作为一个相对门槛较低的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同时由于POCT市场难以对其质量进行规范化,无相关行业标准,所以中国市场普遍呈现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的量多质劣的局面。POCT市场主要有如下特点:  1.市场集中度低:POCT在整个IVD细分市场中除生化试剂外最易切入的市场,国内厂家规模普遍偏小,相对而言市场份额较大的厂家大多都有其特色产品,是该细分领域的佼佼者,比如特种蛋白的深圳国赛,心肌标志物的南京基蛋等。  2.行业无统一标准:欧美成熟市场对POCT有明确的监管法令、临床上也有明确的使用规范,但中国医疗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目前对POCT产品还没有统一的管理规范。生化、免疫、血球都有相应的溯源体系,可以溯源至国际参考方法和参考物质,保证其结果的准确度。中国每年都会由卫生部临检中心组织室间质评活动,来保证不同实验室间的结果准确和互认。POCT由于种类繁多,方法差异较大,因此暂无统一的质量控制体系,其结果难以保证准确。  3.国内检验科对POCT态度不一:中国医疗资源匮乏,公立大医院处于强势地位,POCT的作用同欧美医疗发达地区的作用是不一致的。不同级别的医院对POCT的态度不同:  1)二甲以上主流医疗机构,资金雄厚,检验科设备多为进口品牌,常规检测为主,不需要POCT。临床科室使用POCT,就会减少检验科的收入,冲击检验科的利益,因此限制了POCT的广泛使用。对于临床科室来说定量/半定量的POCT产品临床意义大,而且用量很大。如能采取更合理的利益分成方式,比如由检验科集中管理仪器,临床科室外借,可能会推动POCT的发展。  2)二甲以下的基层医院,检验科样本量少,技术水平相对低,大型设备的实用性差。因此检验科通常使用POCT产品顶替传统检验方法来做诊断。由于检测量小,产品分散,这块市场相对不受国际厂家和国内一流公司重视。  POCT市场容量  2014年中国POCT市场(不含血糖)约48亿人民币,市场主要集中在心肌、感染、特种蛋白、妊娠等领域。其中炎症、心脏标记物、血气、糖化血红蛋白、电解质的检测主要是定量检测,传染病、毒品、妊娠等主要是定性检测。  POCT竞争格局:竞争厂家众多,规模较小,市场分散程度高  国内有规模的POCT厂家不多,市场集中度很低。最主要的细分领域是血气、电解质,炎症,心标,传染病,糖化血红蛋白,合计约占整个POCT市场90%的份额。  这5个主要的细分领域中,技术平台、销售渠道、市场格局、经营状况都差异较大。血气电解质的检测主要用在各种紧急状态,临床风险极高,对产品要求极高,被进口产品垄断,基于电化学平台,和其他产品不同。  炎症和心脏标志物比较类似,通常以定量半定量方法检测,临床上也有技术成熟的国产产品在使用。传染病主要是定性检测,国内厂家主导地位,价格低,利润薄。这三类方法学类似,国产厂家都以免疫层析技术为基础。  糖化血红蛋白国际主流方法是高效液相法,同其他细分市场技术平台不同。  POCT除了部分细分市场,整体处于发展早期,龙头尚未出现  POCT是高度活跃的IVD市场,竞争格局不稳定,还没有一家独大的局面,国内目前的技术水平较低,且无核心技术和专利保护,因此造成低水平技术外流严重,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虽然短期内受中国临床现状和国内公司技术水平的制约,但行业发展和市场前景长期看好。同时POCT也是医疗器械进入家用市场的必经途径,潜力巨大。  国内上市的POCT公司有三诺,鱼跃,万孚,理邦,乐普等厂家,其他有规模的活跃的未上市公司约有20家,如南京基蛋(已IPO披露),武汉明德,深圳瑞莱,深圳国赛,深圳普门,北京热景,石家庄禾柏等。  POCT经历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未来质量控制标准将规范目前百家争鸣的格局  未来POCT的发展将从定性到定量,一些延展性好的技术平台,如免疫荧光、微流控、生物芯片等为将来的发展方向。技术的发展由单一领域向多领域突破。因此技术先进,结果准确并且能够多项目延伸和兼容的平台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目前临床应用最大的限制是产品质量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细分领域的龙头,其性能已经过市场考验,能以明星产品为辐射点,渗透其他产品。南京基蛋2014年心肌产品销售额1.5亿,占市场大盘超过20%的份额,具备一定的市场口碑,长期看好。  POCT市场小结:POCT作为临床科室一种重要检测方法,在国外已经广泛应用,由于中国利益分配和国产品牌质量的问题,开展不够广泛。整体市场份额较为分散,细分领域龙头规模也较小,由于不同POCT其方法平台差异较大,产业并购将会是快速扩张的高效方法。  体外诊断(IVD)行业投资策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转型涉足大健康领域,市场意识到生老病死相关的行业将成为固若汤金的抗风险行业,不易受到经济景气度的影响,没有明显的周期性,经济低迷,物价通胀也不影响病人看病吃药。作为门槛相对较低的体外诊断行业受到市场的疯狂热捧,企业如过江之鲫涌入体外诊断行业,不断加入的竞争者打乱了市场规则,拉低竞争价格,多数厂家集中在中低端市场进行恶性价格战,对于行业发展,以及病人的安全都是极为不利的。  随着监管机构逐步收紧行业法规和政策,一些手工作坊式的厂家将逐渐退出竞争,给那些真正以产品质量为核心追求的厂家创造了良好的竞争环境。大量的研发投入在短期内并不能见到明显成效,公司的业绩也不会有明显提高,但是内涵式的技术积累和沉淀将为企业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也是未来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通常我们认为技术是被高估了,但长远看来 ,技术总是被低估了的”。  长期看好的细分市场的投资机会:生化、发光、POCT。  1、临床生化:临床生化200生产厂家,随着CFDA加强监管,优秀的国产品牌会加速整合市场份额,保持超越大盘的增速。相关上市公司:迈克生物、西陇科学。  2、化学发光:作为容量增速双高的细分市场,国产替代刚刚拉开帷幕。装机量是保证封闭系统增速的前提条件,明星套餐是进入终端的敲门砖和未来安身立命的根本。相关上市公司:郑州安图、迈克生物、新产业。  3、POCT: POCT市场作为大型中心实验室检测的有效补充,其发展尚不成熟,行业无标准,持续关注细分领域龙头公司和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相关上市公司:理邦仪器,万孚生物,乐普医疗。  风险提示  行业整合进度低于预期 行业短期估值过高。(全文完)  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一)——国家政策偏好与国产品牌  体外诊断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二)——2015年体外诊断全球588亿美金  体外诊断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三)——各细分市场容量与增速
  • 我国NMR市场还需要深度挖掘——访武汉中科牛津波谱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宋侃博士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超导核磁共振(NMR)波谱仪是既传统又现代的高端分析仪器,波谱技术在化学化工、生命科学、药物研发及生产、材料科学以及食品和生物安全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长久以来,超导NMR谱仪都是由国外厂家生产,直到最近几年,市场上才出现了由国内厂家生产的超导NMR谱仪。那么,我国在波谱仪器开发、应用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中国NMR谱仪市场发展态势如何?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武汉中科牛津波谱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宋侃博士来分享一下国产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发展现状。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00px height: 33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3d9e408f-7444-47bb-85cd-d25e07d15533.jpg" title=" 宋侃.png" alt=" 宋侃.png" width=" 300" height=" 339"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武汉中科牛津波谱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宋侃博士 /strong /p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请介绍一下贵单位波谱仪器的定位及发展历史?在产品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独具优势的技术? /strong /p p    strong 宋侃: /strong 武汉中科牛津波谱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中科牛津)是我国唯一一家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整机产品研制、生产、销售及服务企业,也是目前全球三家能够提供超导NMR谱仪整机的厂商之一。公司起源于原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现为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叶朝晖院士团队承担的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科学仪器设备研制与开发》项目的“300 MHz-500 MHz核磁共振波谱仪的研制”课题,以及“十二五”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500 MHz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工程化开发”等国家级课题。这两项课题的实施,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高场核磁共振谱仪研发的创新人才队伍,建立了核磁共振仪器研发平台,完善了产品工程化和产业化开发的质控过程,形成了一系列知识产权、技术文件、工艺文件、质量文件、管理文件和工业化产品。 /p p   2013年,“武汉中科波谱技术有限公司”成立,致力于超导核磁共振谱仪的深入开发、生产和销售,在谱仪相关技术和应用领域逐步积累了丰富经验,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谱仪关键部件和系统软件。公司于2013年起即开始销售自主研发的谱仪控制台,对用户的老旧谱仪进行升级改造,并于2016年开始成功定型生产300-600 MHz核磁共振谱仪控制系统Quantum-Ⅰ,并建立了核磁共振波谱仪研发技术平台。为了实现核磁共振谱仪的完整配套,公司从2014年起即与英国牛津仪器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引进9.4 T和14.1 T带主动屏蔽、高均匀性的NMR超导磁体技术和全套产线设备,并于2017年在武汉东湖高新开发区建成了国内首条核磁共振波谱仪超导磁体生产线,开始自主生产超导磁体,具备了大型超导磁体研发、制造和测试的良好条件。2016年,公司在瑞士苏黎世投资成立了子公司Q.OneTec AG,专注于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谱仪探头的研发,并于2018年开始给用户交付手动调谐探头和全自动宽带调谐探头。至此,公司完成了核磁共振谱仪整机三大部件——控制台、超导磁体和探头的整合,实现了系统的完整配套,打破了国外仪器厂商长期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 /p p   2019年,公司对产品进行全面升级,推出了自主研制的第二代小型化、高中频(IF& gt 875 MHz)设计的Quantum-Ⅰ sup Plus /sup 高性能谱仪控制系统。同时,全新的核磁谱仪配套控制采样及处理软件SpinStudioJ也开始发布给用户使用。配合全自动宽带调谐探头,我们还开发了高通量自动进样器、带矢量网络分析功能的宽带射频前置放大器、10-400MHz全频段宽带功率放大器、全自动化核磁共振实验控制功能等,实现谱仪更少地人机交互和复杂操作,为谱仪智能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我们的产品逐步站稳国内市场、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条件。 /p p   目前,中科牛津在美国、俄罗斯及西欧均有代理商,还有其他地区的代理商都在洽谈中,这为我们的产品实现国际化销售提供了信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27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1d65e2b6-b613-4d05-ae73-74ece3166d5b.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200908155221.png" alt=" 微信图片_20200908155221.png" width=" 500" height=" 278"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1 中科牛津于2019年推出的Quantum-ⅠPlus 400 MHz核磁共振波谱仪。从左至后分别为超导磁体系统及24位自动进样器、宽带前置放大器、宽带自动调谐探头、谱仪控制台及SpinStudioJ控制采样软件 /p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贵公司波谱仪器应用最具优势的领域?请具体阐述在该领域都取得的成绩,以及该领域在技术、方案、售后等方面有的独特优势? /strong /p p strong   宋侃: /strong 目前,中科牛津自主研制的高场核磁共振波谱仪具备自动化、智能化、高性能、高稳定性的实验分析测试水平,已累计实现国内销售装机80多台,为化学化工、生物医药、材料科学、食品安全等领域提供了有价值的分析解决方案,能够满足科研院所的重大科研需求以及工业界的日常分析和质量控制需求。 /p p   新加坡南阳理工大学、新加坡代谢表型中心主任王玉兰教授和中科牛津在代谢组学领域合作多年,早于2014年就在中科牛津波谱仪上针对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对宿主和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影响展开研究(Chinese 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2014, 31: 350-363),为国产谱仪检验生物代谢复杂实验功能、对比进口仪器性能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 /p p   南开大学化学院2018年安装一台中科牛津400 MHz谱仪,用于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平台建设。近期,天津中医药大学王跃飞课题组与南开大学郭东升课题组合作,通过合成一系列大环化合物,最后筛选出胍基修饰的杯芳烃作为氧化三甲胺的人工受体,借助指示剂置换检测(indicator displacement assay, IDA) 策略,实现了对肠道菌群重要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MAO)的荧光检测。中科牛津的谱仪为筛选能与TMAO结合的杯芳烃分子提供了重要科学证据,相关研究结果已经发表于Theranostics,2019, 9(16): 4624-4632。 /p p   随着核磁共振技术的快速发展,近些年来核磁共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真实性鉴别等领域。公司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的钟其顶教授团队合作,积极开展基于定量核磁共振技术相关行业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我们参与了其组织的食品中某物质含量测定的实验室间能力比对,结果显示国产谱仪所得结果与其它谱仪相当,能够满足其定量测定需求。 /p p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重视原始创新和平台建设,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作为重要的分析检测手段,在创新药物研发、药物质量控制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仅以江浙沪地区为例,从2016年开始,采购并使用中科牛津仪器从事药物研究的企业及机构已达十多家,并且每年以20%-30%销售业务增长。这得益于国产仪器性能和稳定性的提升以及性价比的优势。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型规模的制药和生物技术企业,公司在武汉光谷高新技术开发区开放了核磁共振仪器的共享平台、提供专业的分析测试服务,为武汉乃至华中地区的药企铺路“最后一公里”,更快地将实验室研究成果向试生产转化。与此同时,我们也非常重视建立和发展与药物研发过程密切相关的实验技术方法和自动化实验技术,以及满足监管规范的软件模块等等,使我们的产品更加适用于药物研发过程。 /p p   除了化学药,国内的生物制药行业也蓬勃发展。根据有关预测,我国生物医药市场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生物医药市场。去年我国已有4个单抗类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据报道,目前中国大陆有近两百家企业在生物类似药上布局,在研的生物类似药也有近400个,位居全球第一。生物类似药的高级结构比对分析是生物医药企业质控和药监部门监管环节的必备节目,而核磁共振技术是唯一一种具有原子分辨率的生物药高级结构比对分析技术。国外研究机构和生物医药公司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而国内相关研究却极少。目前已有国外厂商拥有相关的NMR分析软件。我们也正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争取尽快在国产谱仪上配套相关的软件,为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和监管部门提供可靠的分析工具。 /p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贵公司在售后服务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 /strong /p p strong   宋侃: /strong 中科牛津从谱仪的研发、生产到服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一批谱仪技术和核磁应用的高水平人才,对整机系统及关键部件有深入理解,能够为用户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包括:常规仪器售后维修、探头维修维护保养、谱仪升级改造、谱仪搬迁以及样品检测等全方位的服务。除此之外,我们的应用支持还定期为用户组织核磁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培训,帮助非专业领域的实验人员或管理人员更快熟悉仪器并熟练操作。 /p p   不同于传统(国外)仪器厂商售后服务模式,中科牛津采用7× 24小时服务专线、网络远程在线预诊断、微信派单工程师、上门维修服务等步骤,尽快帮助用户解决售后问题。 /p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请分析目前全球及中国的波谱仪器市场发展态势有何不同?目前中国波谱行业普遍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应对? /strong /p p strong   宋侃: /strong 纵观高场NMR国际市场,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只能用于实验室研究的分析仪器, 包括材料化工、制药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占NMR市场份额约43%)必将推动NMR谱仪市场的扩大,特别是在工业4.0的驱动下,高性能谱仪必将成为最有价值的分析解决方案以及生产过程控制手段。 /p p   与国际市场相比,我国谱仪的主要用户仍是高校和研究所,仪器多数来自于政府采购。亚洲最大的市场是日本,我国市场规模和客户群体还需要深度挖掘和发展,这与我国现阶段工业及信息化发展水平有必然联系。一方面,企业规模小、资金投入少、系统平台建设严重不足,由于磁共振谱仪长期依赖进口、高昂的售价和维护(升级)成本是大多数企业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用于定制满足用户样本比对分析的高级功能和大样品量的自动化测试需求,仪器售价还会提高。另一方面,无论是功能还是稳定性上,我们都需要正视国产仪器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进口仪器更放心”——先入为主的标签还需要通过自身不断提升仪器核心竞争力来打破。 /p p   当然,我们非常感谢一些科研院所和工业界的核磁老用户对我们实实在在的支持,他们勇敢地购买国产仪器,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我们的仪器也不差,而且售后维修更方便。于是,也帮我们不断推荐,慢慢口碑就有了。现在国内用户开始逐渐知道我们公司,了解了国产的高场核磁共振谱仪,使我们的品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随着我们的仪器逐步升级换代,性能逐步改善和提高,我相信国产谱仪一定能够赢得越来越多的用户和市场。 /p p br/ /p
  • 深度研究!2025年全球石墨烯市场发展展望
    石墨烯是由一个碳原子与周围3个近碳原子结合形成蜂窝状结构的碳原子单层。理想的单层石墨烯片是由一层密集的碳六元环构成的,没有任何结构缺陷,厚度约为0.35nm,是目前为止最薄的二维纳米碳材料。石墨烯是目前自然界最薄最强韧的材料,断裂强度比最好的钢材还要高200倍。同时它又有很好的弹性,拉伸幅度能达到自身尺寸的20%。目前石墨烯可量产的制备方法主要为氧化还原法和化学气相沉淀法(CVD)。其中氧化还原法的原材料为石墨,CVD法的原材料为甲烷、乙炔等含碳气体。目前的趋势是生产缺陷极小的高品质石墨烯。因此,CVD法在大多数应用中使用频率更高。石墨烯应用领域由于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复合性能,虽然目前其下游应用还没有实现产业化,但是其潜在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在这些潜在应用领域中,应重点关注复合材料、过滤器、储能、晶体管、传感器、柔性透明电极等。表1 石墨烯潜在应用领域潜在应用领域具体应用医学组织工程、造影剂、生物医学传感器、药物输送、生物样品的过滤、DNA测序等电子晶体管、电极、量子点、自旋电子学、光电子学、光探测器、热管理、电子应用、填充的导电聚合物储能电池阳极、超级电容器、储氢电池过滤水蒸馏、分子过滤、乙醇蒸馏、生物燃料净化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纳米电子机械系统、气敏传感器、分子结合传感器、运动传感器、红外传感器、隐形眼镜、磁传感器其他领域建筑材料、润滑、电波吸收、声音传感器、冷却剂添加剂石墨烯的特性组合使其应用广泛。但需要注意,这些应用通常都需要石墨烯的导电性或机械性能。这就导致石墨烯在每个应用领域都存在竞争材料,且与之相比,石墨烯的性能表现各异。◆轻量化复合强化材料交通领域,特别是航空、航天和汽车行业,大部分应用都需要轻量化复合强化材料。以碳复合材料替代金属实现汽车的轻量化,可以有效提高能源效率。政府大力推动汽车能效提高也部分推动了产业的发展。而在轻量化材料的替代过程中,石墨烯将发挥重要作用。石墨烯的性能远超这些应用领域的需求。石墨烯是截至目前人类已知强度最高物质,与单壁碳纳米管相当;韧性是碳纤维的20倍;具有极高的拉伸强度。而且,自下而上的合成可使石墨长在铜或镍的泡沫上。利用催化金属进行蚀刻,可以产生多孔的轻质石墨烯泡沫。石墨烯在轻量化复合强化材料领域应用具有2方面优点:一是多层石墨烯氧化物,可作为3D打印材料;二是可以在催化金属泡沫上合成3D石墨烯或石墨烯气凝胶,其密度仅为0.16g/cm ,是现有最轻的材料。但与其他材料对比,石墨烯作为轻量化复合强化材料,也存在成本高的限制。纤维、纳米线和碳纳米管更容易制成性能高且成本更低的复合材料。石墨烯纳米带性能更为优异,但目前难以制备且价格昂贵。◆生物医学传感器生物医学传感器是对生物物质敏感并将其浓度转换为电信号进行检测的仪器,由固定化的生物敏感材料作识别元件,搭配适当的理化换能器及信号放大装置,构成的分析工具或系统。与碳纳米管相比,石墨烯同样是一种理想的生物传感材料,它拥有碳纳米管的廉价、环境友好、生物兼容性以及活性基团均匀分布等优点,同时,由于含有大量的羧基、羟基等官能团,石墨烯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这是碳纳米管所不具备的。另一种方法是使用石墨烯和金属薄膜传感器。由于石墨烯可使生物分子紧密结合,从而增强传感器的灵敏度。石墨烯结合得越紧密,传感器的电磁屏蔽效应越小。与其他材料相比,石墨烯可与现有材料相媲美或优于现有材料,但可能还不及其他无机二维材料。碳纳米管、纳米颗粒、纳米线官能化的微机电系统和半导体二维材料,如二硫化钼,也都具有直接功能性,敏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受材料和介质。◆过滤器很多行业都需要过滤,包括化学品分离、生物样品提纯、海水净化等。由于石墨烯具有良好阻隔性、可调节纳米孔和可控层间距等性能,因此其在过滤器领域应用十分突出。石墨烯进行过滤有2种方法:一是利用石墨烯薄膜的孔隙过滤。由于水净化等过滤时会带来较高压力,过滤介质需具有较大的强度,而合成石墨烯通常缺陷较少,可视为绝佳过滤介质。石墨烯生产工艺的创新也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优势。可调节孔隙利于过滤,这是因为只有小于孔隙的物质才可以过滤出去。通过控制氧化性介质添加时间,可进一步控制石墨烯孔隙的大小。二是将薄膜边缘朝上,这样物质就可以穿过石墨烯之间的层间距。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海水淡化,因为石墨烯的层间距小于海水中的水合离子,可利用多层石墨烯氧化物来进行过滤。与其他材料相比,石墨烯存在不足:石墨烯与沸石的孔隙大小类似,而沸石已经应用于渗透蒸发脱盐,并且最新的研究证明沸石也可通过反渗透进行海水淡化。此外,沸石的孔隙率比石墨烯可控性更高。◆DNA测序石墨烯在DNA测序领域的应用看起来很有前景,但这一市场尚不成熟,现在与其他竞争材料对比还为时过早。石墨烯DNA测序的原理是将基于石墨烯的电子传感器与纳米孔结合使用。让单个DNA分子穿过石墨烯电子传感器,就像一串珠子穿过细小的铁丝网,从而实现实时、高通量的单分子测序。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DNA测序方法,每种方法在成本、测序时间和准确性方面都各有利弊。相比其他几种方法,石墨烯纳米孔的缺点是吞吐量低,单层测序也不准确,而使用多层石墨烯可以显著提高精度。使用石墨烯进行DNA测序的优点在于可以长时间读取,而不需要将长链DNA分解成小片段。因此,这种方法具有成本低,且便携性高。目前DNA测序方法较多,很难确定哪一个将支配市场。初步调查结果表明,成本和准确性将是最大的驱动力。由于石墨烯传感器具有成本效益优势,因此随着DNA测序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展开,石墨烯有望得到更广泛的应用。◆透明电极透明电极可广泛应用于显示器、触摸屏和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其市场规模超十亿美元。但由于铟的稀缺性,其价格一直上涨,这一行业一直在寻求可替代铟锡氧化物的材料。此外,随着人们对柔性电子技术关注程度的不断提升,相对于刚性易碎的铟锡氧化物,新型透明电极更为追求柔性。而单层石墨烯的透明性和导电性,使其在这一领域的应用相对广泛。石墨烯的厚度和透明度相关。如果在90%透明度时柔性能够达到15Ω/m ,这就基本可适用于所有应用。单层石墨烯可实现这种薄层电阻,而大面积石墨烯,就没有额外的结电阻。由于竞争技术的出现和铟产量的增加,石墨烯在透明电极的应用有限。但石墨烯可用于柔性电子产品,它的表现优于其他纳米技术。随着人们对铟锡氧化物替代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一些替代品已经被开发和商业化。石墨烯和铟锡氧化物的主要竞争材料是金属纳米线、碳纳米管和金属网。目前已研究改进提高透明度和结电阻的技术。在过去的10年里,其他材料已实现产业化发展,石墨烯与其相比目前表现不佳。例如,C3 Nano Inc.公司能够实现30Ω/m ,90%的透明度,不足0.6%的模糊度;Rolith, Inc.公司的亚微米金属网能够达到5Ω/m ,96%的透明度,2%的模糊度;而我国无锡石墨烯企业能够实现150Ω/m ,84%的透明度,不足1%的模糊度。石墨烯薄膜可能会减少由于均匀性造成的模糊。石墨烯纳米带性能优于其他材料,其结电阻会降低。石墨烯和纳米技术结合发展比较有前景,这是因为石墨烯可进一步提高结电阻和提高导热系数。◆储能储能可广泛应用于包括便携式电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的储存等领域。由于环保的要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推动这一产业的发展。用于长期放电、快速放电电池和超级电容器需要具有大表面积的材料来积聚和存储电荷。电池的电极也需要高导电性。人们已经开始研究石墨烯在电池和静电双层电容器中的应用。而这些应用中最好使用高品质石墨烯,如三维石墨烯,即石墨烯泡沫和气凝胶。高比表面积能够允许更大的能量容量;微米级孔隙允许电解液快速通过材料。石墨烯,特别是石墨烯泡沫,比现有标准电池优势更为明显。随着人们对储能应用兴趣的提升,石墨烯电极有望广泛应用于电池和超级电容器中。石墨烯在储能领域应用的竞争者是活性炭和石墨。活性炭是一种性价比高、具有高比表面积和纳米级孔隙的材料,这使它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者。由于活性炭目前已用于高端电池,石墨烯电极的性能必须非常优异,才能成为新的储能标准。与石墨烯相比,活性炭的主要缺点是孔隙之间的有限连通性,从而限制了电子输运。由于现有活性炭生产方法的限制,基本不可能实现孔隙互联互通的可控性。最近的研究表明,通过将碳源转化为相互关联的碳源,活性炭的性能可显著改善。而利用三维石墨烯改善了石墨烯电极的性能。表面积的增加大大提高了可以储存的能量总量。◆晶体管晶体管是电子学的基础,其研发趋势是更小巧、更有效的晶体管。以石墨烯为开关材料的晶体管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关注。晶体管控制着电子的流动,电子拥有向上的或向下的自旋量子力学性能。石墨烯的高流动性使其具有潜在的场效应。此外,石墨烯能够保持电子在微米层面的自旋能力。石墨烯是不理想的自旋电子主动元件,它具有低自旋轨道耦合性。用石墨烯来操纵电子自旋是不可能的。掺杂石墨烯在自旋—轨道耦合方面有所改进,也就是说,以石墨烯作为自旋晶体管的开关材料仍需进一步创新。由于过渡金属硫化物等竞争材料具有较高性能,石墨烯作为高性能晶体管和自旋电子学活性元素的应用有限,但作为复合强化材料还是很有前途的。石墨烯本质上不是半导体。竞争对手包括各种半导体,从砷化镓等半导体,到二硫化钼等2D半导体。在这一应用石墨烯的主要缺点是,它是一种零带隙的金属。在没有带隙的情况下,石墨烯的关断电流相对较高。引入带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有2种方法可以实现:掺杂和量子尺寸效应。掺杂的稳定性和石墨烯纳米带的边缘效应都会产生影响。而过渡金属硫化物等半导体二维材料,在作为活性元素的性能方面是优于石墨烯的。而石墨烯在自旋电子学的距离内保持电子自旋的能力是非常罕见的。鉴于这种稀有性,石墨烯很可能实现在这一领域的应用。由于石墨烯不是自旋电子学理想的活性元素,因此需积极研究石墨烯与二硫化钼等复合材料,从而生产自旋电子器件,控制电子自旋。石墨烯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挑战根据全球新材料研发的历史可以看出,新材料实现商业化成功的途径有2种,一是获得实时利益,二是经过多年研究寻找利基应用,最终发展成为广泛应用。但一种新材料最终会被另一种新材料所取代。石墨烯与这些新材料的不同在于,其应用领域发展快速,而这种快速的增长也会导致更多企业进入市场。石墨烯商业化过程将远快于其他新材料。石墨烯最初的商业产品是对现有产品的迭代改进,如加强头盔和增强现有产品的涂层。这种方法不需要在实验室中找到有利于市场的突破性特性。然而,石墨烯要实现在其他应用领域的广泛使用则需要其性能优于其他竞争材料。据预测,从长期来看,一旦实验室级性能石墨烯实现规模化商业化生产,这些领域的应用将会带来更大规模的石墨烯生产和应用。也就是说,可以实现潜在开创性应用的新型石墨烯目前正实现商业化生产。由于现有生产制备技术的创新,大规模商业化将在未来10年内发生。1. 高品质石墨烯成本过高高品质石墨烯,特别是应用定制石墨烯,供给量低,价格昂贵,将限制石墨烯在短期内的发展。此外,新型石墨烯的批量化生产还需进一步创新,如三维石墨烯、纳米纤维、石墨烯泡沫等。新型石墨烯可用于更多的应用领域,它们的生产对于行业发展至关重要。2. 应用市场过多缺乏聚焦石墨烯的应用领域过多,缺乏聚焦,导致石墨烯发展可能性多种多样,这将限制石墨烯产业的增长率。由于存在不同种类的石墨烯,而每种石墨烯的最理想应用并没有完全研究透,因此探索其所有的应用领域变得至关重要。用于不同应用的石墨烯研发方向多种多样,目前的研究并未聚焦到最有发展前途的方向上。另外,对于复合材料性能优异,发展前景良好。但由于石墨烯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研发十分困难,这就导致了更长的研发周期。3. 制备和处理工艺的限制为实现产业化,需要利用石墨烯的独特性质,但只有单层无瑕疵石墨烯才具有石墨烯的独特特性。因此,实现高品质石墨烯的生产非常具有挑战性,特别是实现商业化生产。石墨烯各层之间相互吸引,这使得制备石墨烯非常困难,剥离的石墨烯通常都有几层,而不是单层。与碳纳米管类似,要完全剥离出高纯度单层石墨烯,则需要超强酸。而利用CVD法制备石墨烯则更难避免多层。采用成核生长法合成石墨烯,将产生多个晶粒,从而存在晶界缺陷。限制沉积到单层膜也是非常困难的。此外,将石墨烯从催化表面转移到所需的衬底上会导致缺陷。因此,需要克服CVD合成石墨烯的这些挑战急需技术创新。4. 来自其他新材料的竞争石墨烯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它的性能。但是,由于某些应用只是使用部分性能,因此,每种应用都有较强的竞争技术。对于每种应用来说,都有几种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技术。有些优于石墨烯,或是与石墨烯相媲美。这限制了石墨烯在特定领域的应用。全球石墨烯市场发展现状及预测1. 全球石墨烯市场发展现状●石墨烯市场处于萌芽状态由于石墨烯在十多年前才研发出来,目前石墨烯市场还处于萌芽状态,主要包括一些生产和供应企业。据最近关于石墨烯的市场报告显示,在过去几年中,石墨烯产业呈现快速稳定的增长态势,近期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高达60.7%。目前企业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研发类生产企业,而所有经营最终产品的下游应用初创企业几乎没有收入。虽然整个行业的销售有所增长,但个别石墨烯生产公司没有像先前预测的那样做得好。石墨烯生产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了石墨烯生产商大量使用专有技术。一些石墨烯制造商却惨遭淘汰。达勒姆石墨烯科技公司拥有一个专有的自下而上合成方法,盈利400万美元,但4年后倒闭。此外,通用石墨烯公司也盈利870万美元。grafentek公司已经从生产石墨烯转型为生产透明导电氧化物/金属氢化物。●石墨烯生产企业股票表现欠佳尽管市场总体增长,但石墨烯和石墨生产商的股票一直在萎缩。这主要包括几个原因:一是许多关于石墨烯炒作和大型供应企业倒闭的新闻报道增加,人们对石墨烯发展的狂热预期幻灭;二是缺乏商业产品。与其他纳米技术公司一样,由于炒作被搁置,企业尚未实现大范围收购,股票价格从最高估值急剧下降。而一旦石墨烯开始产业化应用,预计石墨烯市场将增长。随着新加入者不断涌现,收购可能成为当前大企业保持市场地位的关键。2. 全球石墨烯细分应用领域市场增长预测预计在未来10年,随着石墨烯应用实现产业化,石墨烯行业将快速增长。石墨烯的应用推动力将从大学实验室转向大型企业。而复合材料、储能、水净化和音频等应用领域将获得最大程度增长。石墨烯产业最大的细分领域将是替代碳纤维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2020年以后,随着产业化应用领域的发展,特别是海水淡化技术的兴起,研发机构对石墨烯的需求将稳定增长,并成为石墨烯产业应用中规模较小的一部分。●轻量化复合强化材料领域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复合强化轻量化材料领域将以5%~10.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将实现30亿美元产值,在汽车复合材料领域应用将实现产值140亿美元。这一领域产业发展的重点抢占高端轻量化应用市场份额,现有应用市场主要以碳纤维为主,其在航空航天复合材料领域市场份额达到73%,在汽车复合材料领域市场份额达到3%。未来石墨烯市场份额的抢占很可能取决于石墨烯气凝胶和交联氧化石墨烯膜的生产。在这2个领域,石墨烯的技术优势远超其他竞争技术。尽管复合材料产品已经开始应用,但航空航天领域应用的大幅增长预计需要3~7年;而汽车领域应用的大幅增长则需要5~10年。因此,未来需准确评估航空航天领域应用所能带来的收益;严格控制3D石墨烯生产加工,以确保材料的一致性和可靠性。随着3D石墨烯或纤维复合材料不断研发,石墨烯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增加。●音响设备领域音箱的小型化使得石墨烯在消费电子产品领域的应用增长,预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7%。3D石墨烯可实现更薄、更小、更高效的音频驱动,因此3D石墨烯的可靠生产将进一步提高其市场份额。在未来3~5年,随着小型节能部件领域对石墨烯需求的增长,预计石墨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将迅速增长。●储能领域未来几年,石墨烯在电池负极市场应用将实现3亿美元产值,年均复合增长达到24%;在超级电容器市场应用将实现1.4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1%。石墨烯泡沫或其他微孔三维石墨烯将广泛应用,其性能将超越目前需要替代的能源存储电极材料。未来为扩大市场份额,需要改进现有3D石墨烯的生产,降低成本。随着电动汽车的广泛应用,对大容量电池的需求快速增长,以及包括再生制动和太阳能输出功率等应用需求的增长,对超级电容器需求的提升,预计石墨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将在未来3~5年快速增长。●水净化领域未来几年,石墨烯在水净化领域应用的市场将达到12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3%。海水反渗透脱盐需要低成本、高通量渗透膜,而海水净化占这一领域市场的70%以上。只要全海水淡化系统的产量迅速上升,石墨烯就很有可能迅速占领市场份额。预计石墨烯将在未来3~5年内实现产业化应用,这期间需要一个较长的孵化期。随着石墨烯实现规模生产,在2020后将实现快速增长。3. 全球石墨烯市场空间预测到2025年,石墨烯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有望实现快速增长,2017-2025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2.8%(详见图)。这预示着特定领域应用的石墨烯生产将快速增长,在最有前景的应用领域使用的石墨烯、碳纤维或其他标准材料市场占有率将迅速增加。在后几年中,石墨烯的市场应用采纳率预计会增加,因为产业发展中期推出的初始产品将大大超过竞争对手。而在3D石墨烯实现规模化生产之前,任何意外的延误都会延缓这种快速增长。图 2017-2025年全球石墨烯市场空间预测石墨烯产业发展趋势展望1. 石墨烯生产趋势展望高质量石墨烯规模化生产的困难导致其生产成本较高。目前的生产趋势:一是努力克服高质量石墨烯批量生产加工的局限性。现有客户大部分都来自于学术或其他研究机构,由于其消费量较低,因此带来了潜在的石墨烯供给过剩。尤其是一些本已盈利数百万美元的石墨烯生产企业纷纷倒闭,这一事实更是印证了人们对此的判断。大部分石墨烯生产企业纷纷拓展业务,实现多元化生产,进行新应用产品生产,或投资应用企业。二是现有利基石墨烯的生产,如交联氧化石墨烯、3D石墨烯、纳米薄片、纳米带、量子点。所有这些石墨烯都只在研究初期,未来可用于某些应用,而基础石墨烯正逐步产业化。2. 石墨烯应用领域增长点展望由于现在已有大量企业涉足石墨烯生产领域,而且基于新的生产方法,未来还有更多的企业进入,石墨烯的生产制备还未达到预期的快速增长速度。未来还需要杀手锏级的应用来实现快速增长。●增长点一:更轻更小的储能设备石墨烯在更轻更小储能设备领域的应用将带动石墨烯生产、设备集成等应用领域的发展。电池的创新已落后于其他先进消费电子领域的创新。未来将进一步研发应用具有高导电性和多孔电极的大容量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研发新型石墨烯,如3D石墨烯,能够在保持高导电性的同时,实现表面积最大化,目前研发机构正在进行3D石墨烯的潜在规模化商业化研发,需要进一步转化成商业化应用;研发新型石墨烯在能源存储设施的应用;进一步提高高纯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在替代现有标准方面,这些能源存储设备的新性能将至关重要。●增长点二:复合强化轻量化材料石墨烯在超轻量化复合材料领域的应用将带动石墨烯生产、设备集成、商业化销售等应用领域的发展。石墨烯泡沫和石墨烯气凝胶是最轻最强的材料,这些材料可在现有应用领域替代其他诸如碳纤维等轻量化材料,其应用范围可覆盖从航空材料的轻量化到消费电子的高效播放器等领域。新型石墨烯将进一步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发展。因此,需要石墨烯生产企业和应用企业进一步加强合作。随着创新的加快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在其他需要更强轻量化材料领域的应用将进一步展开。
  • “液态活检”行业深度分析报告:国内市场200亿
    p    strong 报告摘要 /strong /p p    strong 液体活检临床意义大,市场空间广阔 /strong /p p   检测血液中的CTC和ctDNA对患者肿瘤进行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SampleFilter-S01-T000-1-1-1.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诊断与监测 /span /a 的方法称为液体活检。该技术能够解决临床取样的难点,满足对患者高频监测的需求,并具有相比于穿刺活检成本低的优点。因此研发进展迅速。未来有望应用在肿瘤早期筛查、肿瘤患者动态监测、以及个性化用药指导等领域,市场前景广阔。 /p p    strong 液体活检海外进展迅速 /strong /p p   液体活检CTC技术相对成熟。一代CTC技术在2004年获得FDA批准用于临床,是行业的金标准。为了解决一代CTC技术灵敏度不高且无法对肿瘤细胞进行基因测序分析等缺点,二代CTC及ctDNA技术在海外蓬勃发展。目前二代液体活检技术还有有待成熟且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们认为获得CLIA Lab认证的公司有望凭借先发优势快速成长。 /p p    strong 液体活检市场潜力大 /strong /p p   JP摩根和高盛预测液体活检在全球及美国的市场潜力将分别达到230亿美元和140亿美元,该市场需要5-15年才能完全成熟。我们认为液体活检针对存量肿瘤患者检测将早于肿瘤早筛落地。为此,在同时考虑我国肿瘤发病率、液体活检适应症、未来市场渗透率、未来检测单价、以及患者年平均检测次数等因素后,我们预测液体活检5-10年内在我国市场潜力约为200亿元。 /p p    strong 具有技术及先发优势的企业值得关注,推荐丽珠集团与益善生物 /strong /p p   液体活检符合临床技术发展趋势,市场潜力大,是一片有待开发的蓝海。技术相对成熟的公司有望凭借先发优势与国内大型二三级医院和肿瘤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并获取患者数据,从而走向强者恒强。在此,我们看好参股CYNVENIO获得海外最新液体活检技术的丽珠集团(000513)以及国内拥有液态活检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先企业益善生物(430620)。 /p p    strong 催化剂及风险提示 /strong /p p   催化剂为液体活检技术逐渐成熟,被海内外监管机构认可或者医保覆盖 风险在于研发进展不达预期。 /p p    strong 液体活检介绍及临床意义 /strong /p p   肿瘤患者血液中存在少量循环肿瘤细胞以及由坏死癌细胞释放的少量循环肿瘤DNA。通过检测血液中的CTC和ctDNA对患者肿瘤进行诊断与监测的方法被称为液体活检。在临床实践中,获得肿瘤患者组织样本只有手术活检和穿刺活检两种。相比于传统的活检方法,液体活检具有副作用小、操作简单、能重复取样等有点。美国著名的肿瘤中心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主任医师兼首席医疗官约瑟?巴塞戈(Jose Baselga)称:“这(液体活检)可能永久改变活检方式,包括对治疗方案的响应、抗药性的出现,将来甚至还能用于早期诊断。”MIT Technology Review杂志将”液体活检“列为2015年度十大突破技术。美国《临床癌症进展(Clinical Cancer Advance)》报告中也认为液体活检技术在今后十年有望得到广泛应用。我们提示投资者关注该领域的进展,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438" title=" 1.pn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38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1a8ee130-a034-4d55-986e-1805715876c6.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rong 循环肿瘤细胞与循环肿瘤DNA /strong /p p   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是指自发或因诊疗操作由实体瘤或转移灶释放进入外周血循环的肿瘤细胞, 是恶性肿瘤患者出现术后复发和远处转移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通过监测CTC类型和数量变化可以实时评估肿瘤动态与治疗效果,有望实现个体化精准用药。 /p p   循环肿瘤DNA(ctDNA,Circulating Tumor DNA)是人体血液系统中带有的来自肿瘤基因组的DNA片段。主要来源为坏死的肿瘤细胞、凋亡的肿瘤细胞、循环肿瘤细胞、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排体。这些肿瘤DNA往往含有肿瘤基因组所特有的基因突变,因此也可以被用对患者肿瘤动态及治疗效果的评估,有助于医生制订精准医疗方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426" title=" 2.pn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26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29c39d39-743a-4431-8989-61aee2f478ca.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438" title=" 3.pn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38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88a73d5c-805a-4fec-87f4-11a6ec06cc82.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rong   液体活检技术迅速崛起 /strong /p p   基础科研领域,CTC及ctDNA技术日益受到重视。临床研究领域,CTC与ctDNA也是一大热点。目前全球与CTC和ctDNA相关的临床实验已经分别达到747和162例。综合以上数据,液体活检技术正在迅速崛起。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451" title=" 4.pn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51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52d459af-7059-421e-9ca9-b95faf723bfe.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441" title=" 5.pn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41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53410dd4-c3f1-4252-9b75-ac12e7f13e8e.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465" title=" 6.pn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65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c696162b-e463-4d58-a8ba-364ab5d52b49.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469" title=" 7.pn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69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f82e8b7e-f834-4b47-a141-f6207b185333.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rong 液体活检的临床意义 /strong /p p    strong 液体活检可以解决临床取样的难点 /strong /p p   对肿瘤组织取样并进行基因分析是精准治疗的基础。临床上获取患者肿瘤组织样本只有手术活检及穿刺活检两种方法。转移期肿瘤患者体内可能有多个肿瘤病灶,具体到从哪个病灶获取肿瘤组织样本是一大问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357" title=" 8.pn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57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e6e282f0-60f8-4198-b470-a28f70c12588.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临床研究表明,患者体内肿瘤细胞呈现很强的异质性,即肿瘤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肿瘤细胞,不同肿瘤细胞的基因型不同,往往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在临床诊断上,获取患者体内肿瘤细胞的综合信息是精准医疗的基础。以上图为例,假设肾癌患者体内有3个肿瘤病灶(1为原发位点,2、3为肺转移位点),不同位点之间的肿瘤细胞基因型是不同的。无论穿刺活检获得哪个病灶的肿瘤组织,所得到的信息都是片面的。但是每个病灶的肿瘤细胞或者肿瘤DNA都可能进入血液循环,通过液体活检收集CTC或者ctDNA能够获得患者体内肿瘤基因或者蛋白表达的全面信息,能够更加精准的指导个性化用药。 /p p    strong 液体活检可以实现对患者的早期诊断及高频监测 /strong /p p   肿瘤细胞在药物作用下会自我进化从而产生抗药性。肿瘤细胞的基因变化是导致抗药性的根本原因,临床上需要对患者体内肿瘤基因变化进行高频监测才能做到及时准确用药。手术和穿刺活检一年内最多只能做2-3次,尤其是重症患者往往还不能进行手术或者穿刺。因此现有的临床采样技术不能满足高频检测的需求。但CTC和ctDNA通过简单的静脉抽血即可获得患者体内肿瘤细胞及DNA的信息,可以有效的满足高频监测的需求。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209" title=" 9.pn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209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f5f8462b-da51-455b-9bd3-bb139ada9d56.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上图表示的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诊疗流程。在标准诊疗流程中,医生会在手术及药物治疗前通过穿刺活检对患者肿瘤诊断与分型,在药物治疗之间依靠CT、MRI等影像学检测来判断患者是否应答。但是穿刺活检在检测频次上有较大的局限性,影像学检测判断药物有效性有较强的滞后性。液体活检有望改变未来的诊疗流程,通过不断的高频监测随时发现患者体内肿瘤的变化,提高医生用药的精准度。 /p p    strong 液体活检可以减低医疗成本 /strong /p p   根据美国Medicare对肺癌穿刺活检开支分析,普通穿刺的开支为$8,869。约20%的穿刺活检会导致并发症,穿刺活检与并发症治疗的开支将达到$37,745。对医疗保险来说,平均每次穿刺活检的成本为$14,634。但一代CTC技术Medicare报销额度为$369。二代CTC与ctDNA技术开支约在$800-1000。由于是抽血检测,一般不会产生并发症。从成本的角度,医疗保险有较大的动力推动液体活检的CTC与ctDNA技术对穿刺活检技术的替代。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361" title=" 10.pn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61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15e527cf-f646-4825-9af7-a7238e11ce7b.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rong 液态活检海外的发展现状 /strong /p p   液态活检包含了CTC与ctDNA技术,其中CTC相对于ctDNA研究更深入,临床产品更成熟。 /p p    strong CTC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strong /p p   在1896年,澳大利亚学者Ashworth在一例转移性肿瘤患者血液中首次观察到从实体肿瘤中脱离并进入血液循环的肿瘤细胞,并率先提出了CTCs的概念。不过长时间以来CTCs的检测并未在肿瘤病人的防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就是检测技术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从上世纪末以来CTCs检测技术得到了不断的改进,随之带来的是CTCs检测在临床的应用。 /p p    strong 第一代CTC技术:CellSearch的发展历程 /strong /p p   第一代CTC技术采用的是磁珠捕获法。能够捕获CTC的磁珠早在1983被Immunicon公司发明。其后Immunicon不断完善该技术并发展出了特定CTC染色技术。公司在1993-2003年完成一系列的临床实验后,其CTC检测系统Cellsearch于2004年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临床检测。强生(Johnson& amp Johnson)下属子公司Veridex在2008年收购了Immunicon的CTC业务,并将其发展至今。CellSearch系统是美国FDA批准的唯一临床用的CTC检测系统。该系统于2012年获得我国CFDA进口器械注册,从而成为国内唯一用于临床的CTC检测系统。由于其在临床使用的唯一性,Cellsearch系统是目前CTC检测的金标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414" title=" 11.pn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14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f0e334b5-016f-4321-98e5-b8d2adc0d359.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rong CellSearch系统简介及基本性能 /strong /p p   Cellsearch系统是由特制具有细胞保存功能的真空采血管(Proprietary CellSave Preservative Tubes)、CTC检测试剂盒(CELLSEARCH& amp #174 Circulating Tumor Cell Kit)、自动样品处理系统(Automated CELLTRACKS& amp #174 AUTOPREP& amp #174 System)、数据读取分析系统(CELLTRACKS ANALYZER II& amp #174 System)组成。其中样品处理系统与CTC检测试剂盒必须联用,属于封闭系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390" title=" 12.pn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9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22fb193d-870d-4700-98cf-c36f7d52d47c.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在临床检测中,标准操作是抽取患者7.5mL血液,通过Cellsearch系统检测其中含有的CTC数量。临床数据表明,正常人和良性疾病患者CTC含量极少,而转移期患者根据其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在血液中分布含有不同数量的CTC。通过检测CTC的数量能够帮助医院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并为此制订合适的治疗方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492" title=" 13.pn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92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07de92bb-0527-4a34-8b6f-608148515b16.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rong CTC临床应用 /strong /p p   CTC是一个良好的肿瘤预后标志物。肿瘤预后标志物是指能够帮助医生揭示患者未来复发风险或者死亡风险的检测指标。以FDA批准的CellSearch检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为例,临床实验数据表明7.5mL血中CTC数量大于等于5(阳性)的患者其5年生存率大幅低于CTC数量小于5(阴性)的患者。医生一般对阳性患者采用更加激进的治疗方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484" title=" 14.pn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84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a2bc9c32-8df5-4ac9-86cd-99b799816146.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492" title=" 15.pn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92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0a64db88-cd3d-439b-9710-dd3dc7d1b78b.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此外,CTC还是一个良好的药物敏感性标志物。若CTC阳性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转为阴性,则证明该药物对患者有效,不然医生则考虑采用其他的治疗方案。反之,若CTC阴性患者在治疗过程转为阳性,则证明患者肿瘤已经产生了抗药性,医生需要及时的更换药物,以达到精准医疗的目的。 /p p   虽然CellSearch系统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被美国国家医保Medicare所认可。但该系统只是属于第一代的CTC技术,其缺点在于:1. 检测的灵敏度不够高。部分癌症转移期患者,由于其血液中CTC含量过低,或者其CTC本身发生变化而不能被CellSearch系统所捕获,因此该检测存在假阴性率较高的问题。2. 无法对CTC深入分析。CellSearch系统只能对捕获并标志CTC的数量,而不能对CTC进行包括基因测序、蛋白表达、药物敏感性检测等更细致的分析。针对以上缺点,新一代的液体活检技术在美国不断的发展。 /p p    strong 第二代CTC检测技术前沿 /strong /p p   为了提高CTC检测的灵敏度和发展对捕获CTC细胞进行后续分析的能力,在研的二代CTC检测采用了多种技术路线。由于这个领域尚处于新兴阶段,新的技术和新的公司层出不穷,下表进行了简要的概括。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293" title=" 16.pn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293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90468056-d391-4a9b-ba75-2eabcab3fefe.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400" title=" 17.pn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c152ea97-b93f-4bb1-8d28-9de4bf7660f1.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与一代技术不同的是,二代CTC无论从技术还是市场方面均处于早期阶段。技术方面尚没有统一的标准,许多公司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实现对CTC的捕获。目前还很难判断哪一种技术路线将成为行业标准。我们认为获得CLIA Laboratory认证的公司技术相对成熟。CLIA认证使得公司能够更早切入临床诊断市场对教育医生并积累患者数据,这类公司有望凭借先发优势快速成长。 /p p    strong ctDNA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strong /p p   1948年首次在人体血液中发现存在ctDNA。癌症患者的ctDNA则发现于1977年。1994年发现肿瘤患者的ctDNA与其体内肿瘤细胞基因突变类似。直到2000年以后,分子生物学与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ctDNA的突变检测技术不断成熟,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333" title=" 18.pn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33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f520e791-5d2a-4dc8-a084-0aa5bd17e496.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ctDNA相比于CTC是一项更加早期的技术,暂时还没有FDA认证的成熟产品。大部分研究还处于科研领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313" title=" 19.pn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13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7ca364e2-6d0c-4769-b38d-546a5948abd6.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从当前研究角度将,ctDNA在临床应用潜力非常广泛,主要涉及到肿瘤早期筛查、肿瘤动态监测、耐药基因突变检测、评估肿瘤异质性及复发风险等作用。从已有的临床实验来看,ctDNA的检测平台一般为二代基因测序与数字化PCR,适应症集中在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皮肤癌等常见肿瘤。 /p p   若比较CTC与ctDNA技术,我们认为他们都属于“液体活检”的范畴,其共同点为灵敏度高、可高频次监测肿瘤发生发展及耐药突变、成本低、适用于大多数肿瘤等。不同点为CTC检测的是肿瘤细胞,而ctDNA检测是肿瘤DNA的片段。细胞能提供比DNA片段更多的信息,例如肿瘤相关蛋白的表达量、染色体变异水平,肿瘤基因突变等,而ctDNA只能提供肿瘤基因变异的信息。CTC与ctDNA的发生机理可能不同,CTC为转移的肿瘤细胞,其基因型可能与肿瘤转移组织更类似。ctDNA同时来自于原发肿瘤细胞与转移肿瘤细胞的衰亡,其基因型可能介于两者之间。从临床角度,同时检测CTC和ctDNA所得到的信息可能是互补的。从技术角度,CTC从患者血样的Buffycoat中提取,ctDNA从血浆中提取,同时检测CTC与ctDNA技术上不存在难度。两种液态活检技术共存可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255" title=" 20.pn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255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b87b454c-7813-47ad-80d8-262f1196b2a6.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rong 液体活检市场容量分析 /strong /p p strong   海外市场规模预测 /strong /p p   海外对液体活检的市场前景较为看好。J.P摩根将液体活检分为早期筛查、诊断分型、药物伴随检测、患者病情检测4个细分领域,全球市场潜力预计为230亿美元。高盛也将液体活检应用分为4个领域,预计其在美国的市场潜力达到140亿美元。从时点上,我们与海外机构一致,认为该技术还处于早期阶段。技术成熟到最终实现其市场潜力还需要5-15年时间。其中针对存量患者的肿瘤诊断分型、药物伴随检测以及病情监测相对成熟,技术有望在5-10年内大规模推广 针对健康人群的肿瘤早期筛查技术还有待完善,该市场可能在10-15年后成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451" title=" 21.pn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51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2b19b87b-c03e-4c1a-a299-47be8abc3542.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458" title=" 22.pn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58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49a57a2b-785f-4dc1-b2a4-1a50e24c4937.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rong 国内市场规模预测 /strong /p p   我们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来估算液体活检在国内的市场容量: /p p   1.由于针对存量患者的液体活检技术相对成熟,我们暂时只考虑该技术对存量肿瘤患者的应用。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我国5年内诊断为癌症且仍存活的病例数约为749万。 /p p   2.液体活检临床实验的适应症广泛,如前所述乳腺癌、结直肠癌、肺癌、胃癌、食管癌等常见肿瘤均可用液体活检技术进行诊断与监测。在我国存量肿瘤患者中,适合使用液体活检技术的肿瘤病人至少为542万人,占比达到72%。我们保守预计液体活检的目标患者人数为500万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313" title=" 23.pn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13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46adf200-6f88-4641-b052-591dc90ae69c.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3.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区域间的医疗水平差异很大。而且医保经费紧张,短期内是不太可能覆盖这种新的检测技术。因此,我们保守预计该技术在未来5-10年的市场渗透率为50%。 /p p   4.目前一代CTC系统CellSearch在医院终端每个CTC检测价格为4000-5000元。随着未来越来越多二代CTC与ctDNA技术的介入,检测的终端价格有望降为2000元。 /p p   5.CTC与ctDNA不仅仅是诊断与预后检测,同时也能对肿瘤变化及耐药突变进行动态监测。我们假设每个患者一年平均进行4次检测。 /p p   综上,我们预计我国液态活检的市场容量为500万(目标患者)*50%(渗透率)*2000(终端价格)*4(年检测次数)= 200 亿元。 /p p    strong 液体活检市场的催化剂及潜在风险 /strong /p p strong   监管机构与医保的认可是股价的催化剂 /strong /p p   液体活检技术在海外迅速发展。一方面,直接参与的新兴小公司众多。显示出创业者及背后的风险资本对该领域的看好。其中技术领先的公司如Cynvenio、Biocept、Adaptive Biotechnologies等已经获得了美国FDA第三方诊断实验室的认可,显示出监管机构对液体活检技术临床价值的认可。另一方面,基因测序龙头公司如Illumina、Life Tech、Foundation Medicine等纷纷通过战略合作或者自主研发等方式进入液态活检技术领域。海外公司的市场行为显示液态活检将是较为明确的技术发展趋势。掌握了高效CTC及ctDNA技术的公司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455" title=" 24.pn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55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029384da-902d-4d47-a7b1-79f052403ab3.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189" title=" 25.pn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189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448a2281-6f1b-4195-94bb-71a2dac6158f.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229" title=" 26.pn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229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349ddaae-9707-407b-9b02-ab3d93ed5b5d.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众多VC资本与产业资本进入液体活检将促使技术与市场的成熟。过程中重要的里程碑是监管机构的认可和医保的覆盖。这将快速提升液体活检的市场渗透率及投资者的关注程度,从而成为股价上行的催化剂。 /p p    strong 风险来自于研发进度不达预期 /strong /p p   从风险角度,液态活检短期内还是一个技术推动的领域。技术进展或者研发不达预期是主要的市场风险。但考虑液态活检是未来肿瘤样本捕获的技术发展方向,该领域的长期风险是可控的。 /p
  • 深度开发仪器设备优势,填补半导体第三方检测诸多空白--访欧陆埃文思市场销售经理张卫民
    “2024中国检测技术与半导体应用大会暨半导体分析检测仪器与设备发展论坛”于2024年7月11-13日在上海虹桥新华联索菲特大酒店隆重举行。大会以“大会报告+分会报告+产品展览+高校科技成果展示+学术墙报+晚宴交流”的形式召开,91个口头报告专家及15个提供墙报的学生,分别来自于半导体检测领域知名科研院校、半导体制造企业、半导体检测企业等。大会设立了包括集成电路晶圆级缺陷检测技术、半导体器件可靠性及失效分析、集成电路先进制造及封装技术、半导体检测设备及核心零部件等在内的15个分会场报告,多样的报告主题讨论极大促进了与会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和融合创新。会场外也精心布置了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展位,如安捷伦、珀金埃尔默、北方华创等,他们纷纷展示了各自在半导体量检测领域的新技术、新设备。会议期间,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欧陆埃文思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市场销售经理张卫民。在采访中,张老师就欧陆埃文思在半导体第三方检测领域的发展现状,公司的技术优势,最近一年取得的成绩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后摩尔定律时代半导体第三方检测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分享。以下是现场采访视频:多种先进电子显微镜分析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仪器信息网:近年来,请问贵公司在半导体量测或者缺陷检测等方面提供了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及产品?张老师:大家好,我是欧陆埃文斯上海的销售经理张卫民。我们公司首先说是一家专业的第三方检测公司,所以我们不是在这个设备方面做一些开发,我们是在很多设备的应用端做了一些方法的开发,有一些项目在我们做之前国内是空白的。我这边可以举一些例子,比方说在电子显微镜分析技术这方面,我们在今年推出了 PED旋进电衍射的这种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目前来讲的话,在亚微米到纳米级的10纳米以下工艺制程的话,是有非常重要的应用的,比方说对存储器产品DRAM这样的产品,对它的应力的分析,以及对逻辑产品10纳米薄膜膜层的这种晶粒大小的这种解读,都需要 PED这种解析技术。现在的话我们已经在这个领域已经可以开展检测服务了,在这之前的话,这个样品一定要送到海外进行这样类型的这种检测的,现阶段我们已经可以在我们上海实验室来做这方面的检测了。现阶段我们已经有4个客户在先进工艺制程研究过程中就使用这种检测技术,我觉得我们实验室在这个领域是有积累,有一些这种尖端的这种分析能力了。还有像 PCA,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到过这种PCA的检测技术,它的中文名字就是说主成分分析技术,对一些比方说有些半导体的这种样品,对辐照损伤特别敏感的一些材料,我们可以用这种PCA的解读技术进行分析。在这之前的话,这个也是国内目前其他实验室没办法做的,现在的话我们已经把技术带到我们上海实验室,那么现在的话我们已经有几个客户了,有三个客户在使用这个技术.还有我们整合了一些比方说电子显微镜下面一些这种比较难的衍射技术,比方说CBED汇聚束衍射的这种分析方法,它可以对这种很小的区域进行扫描,一般十几个纳米这样很微观那种区域进行解读。也可能我讲的比较太偏了,太专了,比较具体一点,比方像这种氮化镓,这种样品如果是对他氮的极性进行分析的时候,就需要这种CBED的检测。这些是我们电子显微镜一些新的应用方面的一些开发,这样的话对很多先进制程、先进工艺的这种研究这方面可以做到助力了。这个是我们应该说是最近一段时间有比较大的进步。 深度开发设备优势,提升整体竞争力仪器信息网:相较于市面上其他解决方案/产品,贵公司是如何保持自身的优势的?张老师:确实检测行业的话同质化比较严重,是因为很多人认为是买了这个设备,我就可以用这种设备固有的一些这种工艺可以做检测,事实上来讲的话,如果是不做深度的开发的话,确实会有这样的情况。我举一些例子,比方说像 GDMS比方说像 SPOES比方说像碳硫分析仪这种设备,实际上如果是不做深度的工艺开发的话,确实会产生这种同质化的这种竞争。大家买个设备,大家拼命的卷价格,确实是会有这种情况,但是像应对这种竞争,我们欧陆埃文斯的做法就是,我们在工艺开发这方面投入了很多的精力,我们开发了一些特殊的技术,比方说像用这个GDMS来做这个图层的这种分析。现在很多半导体的设备,为了提升、改进工艺,改进延展设备的寿命,往往会在设备零部件或者是一些衬底托盘、一些 covering这种零备件上面做一些涂层,做了这种涂层以后一般只有10个微米到50个微米,最多100个微米这样的厚度。像这样的膜层的话,在之前是没有办法做这种元素分析的,我们开发了一些这种GDMS的应用,我们可以用GDMS来做这种膜层的分析。我们目前的话已经比较成功的,比方像在石墨上面长石墨,在石墨上面长碳化硅,在石墨上面长碳化碳,还有比方说像在金属的这种构件上面做氧氧化钇,这些涂层都是可以抗腐蚀、提升零配件的这种使用寿命,改进工艺、提升良率等等这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这是GDMS的一些工艺上的开发。还有一些比方说我们开发了一些这种高纯材料的一些气体元素,就用GDMS来量测,在这之前的话,大家都是一般用气体元素的这种分析装备来分析,我们在高纯铜检测工艺过程中,我们利用我们自己现有的一些,比方说 SIMS二次离子质谱做一些标准样品,用这些标准样品去做GDMS的这种工艺开发。现阶段我们已经开发了像在GDMS去量测高纯铜里面的碳氮氧,这种方法的话效率特别高,检测精度也可以做到非常好,像我们实验室可以做到0.4ppm检测线,就是说对高温铜这个领域来讲是非常方便的,效率也比较高,然后一次就把所有的金属杂质以及气体性元素都可以检测出来,效率就非常高,我们应该说是通过这种技术开发,然后提升我们的竞争力,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走。除了这个GDMS,我们还做过,比方说 icpoes,这个设备其实很常见,大家也都经常很容易买得到,基本上很多用于就是一些金属、化合物的一些解读,做分析。我们在设备的基础上,我们开发了一些高精度的这种测量方法,我们消除质量测量各个环节的误差,然后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些特别好的检测效果。常规的 icpoes的检测精度一般是在正负3%~正负5%,我们公司开发这种方法检测精度可以提升到0.3%~1%之间。这样的话对半导体中像做合金靶材的、做焊料的行业的话就非常有帮助,因为大家为了提升这些合金靶材的一些性能,往往对合金比例是有严格的控制的,你如果检测方法达不到,那就没办法很好的控制。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我们也做了相当多的这种投入,那么现阶段的话我们就稳定的在跟相关的这种企业在做服务,具体的客户我就不提了。对应的还有像EGA这种就是做气体元素分析的这种设备,我们也做了一些工艺开发,我们做了一些比方说像这种分流分析的方法,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测量,就是通过不同的温度梯度来把检测样品里面的气体元素按照不同的温度梯度给它解析出来,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像这种氮化铝,我们可以测里面的间隙氧,可以测它的化合的氧,我们可以给它一个梯度分布,这样对研究这些衬底里面这种气体元素的特别有帮助。总的来说我们基本上是通过对设备深度开发它的功能,充分的发挥设备检测的各种优势,然后应用于我们分析过程中,当然也增强了我们的竞争力了,所以我们服务于很多高端的这种客户。 抓汽车电子和设备安装认证两个热点增收,未来持续提升客户服务仪器信息网:贵公司最近一年取得了哪些成就?未来又有哪些发展规划?张老师:2023年半导体形势不是那么乐观,但是我们公司还是取得了很好的业绩,我们相比2022年还是增加了30%的销售收入。回顾2023年的话,我们应该是抓住了两个热点,一个就是汽车电子相关的这些企业增投资扩大产能这些方面,我们是抓到了。另外一方面半导体硅基的这种生产的话,国内有很多的大厂在扩产,对设备的需求是非常强劲的,那么设备装机以后的一些安装的认证,我们公司拿到了很多的业绩,所以这个方面的话给我们也是带来了比较满意的这种营收。当然我们公司也是在这种情况下也增加了很多的设备,像去年的话我们公司有增加GDMS一台,然后我们有增加这个FIB一台,然后像 SIMS我们有增加一台最新的7F ,就是最新的SIMS,我们都有增加设备。这些设备的增加也给我们技术的提升创造了这个条件,比方像我们购买了7F以后,我们SIMS检测的样品的最小的检测区域就达到达到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我们在上海实验室已经可以做20微米乘20微米的样品,硅基的样品我们就可以在上海来检测了。在之前的话,我们小于150微米的这种样品都要送到海外去检测,因为有新的装备,所以我们技术上有了新的提升,所以可以更好的服务国内的客户。当然了,在今年的话,当然也是检测行业都是有同样的问题了,我们也都是一直在关注提升服务,给客户更快的检测周期,这个也是我们持续改进一直在持续改进的一个事情。 化合物半导体将持续是热点仪器信息网:您认为半导体量检测设备目前还有哪些热点?张老师:从我们检测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因为我们是专业第三方检测,所以我们来看的话,一方面是化合物半导体,还会持续是热点,比方说像这种碳化硅,像这种氮化镓这种都是做比较新的一些应用,像碳化硅虽然说做功率器件这方面,现在已经竞争比较充分,但是高端的一些应用、高可靠性的一些应用,我我们角度来看的话,应该后续还会有比较强劲的需求。另外一方面像这种传感器类的,也是以氮化镓或者砷化镓作为衬底的,这些应用的话,我们认为后续还是会有比较强的需求的。另外一方面对硅基的这种芯片的话,我们也觉得就是说虽然国内是受一些工艺限制,你像可能14纳米以下的一些研究,我相信我们也不会说因为国外的限制,我们国内的企业就不做这方面的研发了,肯定还是会有很多这方面的投入,我们看来的话这个领域还是会持续有很多企业会投入进去的。所以我觉得这个也可能对检测行业也是一个挑战,随着线宽往下走,可能检测的要求会更高。 持续投入研发以应对未来挑战仪器信息网:芯片的制程需求越来越精密,您认为这对半导体量检测设备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张老师:因为我们实验室其实比较关注的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纯度分析,一个是电子显微镜对样品结构的解读,一个是 SIMS就是二次离子质谱,这三个业务板块其实都是跟半导体发展密切相关的,纯度分析是对衬底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可能将来会有新的材料,比方说现在大家对氧化镓就比较关注,还有对金刚石都比较关注,这方面的话我们也是有技术储备,我们有比如像二次离子质谱,我们是有这方面的标准样品的。像金刚石和石墨的衬底,还有像氧化镓的衬底,我们都是有SIMS的标准样品的,可以持续支持这方面的研究。像电子显微镜,我相信后续的话对结构的解读会更精细。现阶段我觉得还没有特别大的那种瓶颈,但是像SIMS的话还是会有瓶颈的,因为我们上海实验室跟我们在海外的实验室进行对比,实际上还是有差距的。我们目前现阶段能做的最小的样品尺寸是20微米乘以20微米这样的一个区域,我们海外可以做到2微米×2微米,所以你可以想象中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所以这个也是我们上海实验室会持续发力的地方。当然这都是对设备工艺的深度开发了,需要持续的投入工程师去做工艺上的调整,然后能够形成稳定的这种检测的工艺,然后我们才能够细化。可以想象你检测的越小,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支持我们国内的工艺开发可以走得更深入。 整合国内资源,填平补齐检测能力仪器信息网:您认为半导体量检测设备行业未来将朝哪些方向发展?张老师:我们想法其实也比较简单,因为确实我们也是外企,我们也能感受到国外对咱们国内的一些技术的封堵了。虽然我们是外企,但是我们也能确实能感受到,因为我们海外的话检测技术种类更多,比方说我们美国那边的有180多种检测技术,我们这边的话实际上在上海只有十几种检测技术,所以差距还是有比较大的 Gap的。当然我们也是希望我们逐步能够填平补齐,把这些检测技术能够系统化的能够建立起来这种检测能力。就像今天上午安捷伦他们经理讲的内容,可能单纯买来一台设备,并不能充分的发挥它的效益。如果把这个方法和平台建立起来,可能就把这个设备的所有的检测能力可以开发出来,我们实验室在这方面也是有这个一样的这种考虑,比方说我们也在就考虑做样品的表面这种浅表面检测分析,想把方法能够完善起来。所以像我们已经添置了 xps,今年应该在第四季度可以上线来进行检测,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把表面检测的这种装备能够补齐。未来的话我们想法是说我们也是希望能逐步能够把这些这些检测能力能够整合起来。当然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在国内来找各种各样的资源,希望能够把国内的一些资源能够整合起来,就是这样的话在某一个检测领域,我们可以把所有的优势装备可以统合起来,这样怎么说对国内半导体这种工艺开发可以更好的助力。
  • 体外诊断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三)——各细分市场容量与增速
    中国体外诊断投资三要素:细分市场、试剂耗材、渠道网络  体外诊断厂家众多,根据CFDA注册情况统计2014年国内有超过600家体外诊断公司,如何在这众多公司中挑选出成长前景好,盈利能力强的潜力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鸟随鸾凤飞腾远”,选择合适的细分领域,容量和增速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建议关注:生化、发光、POCT和分子细分市场。容量和增速虽然是重要的参考标准,但不是唯一参考标准。体外诊断细分市场较多,基本按照检测原理的不同来进行分类,除主要的生化、免疫、血球、POCT、血糖(OTC)、分子以外,还有众多市场较小的细分领域,如微生物,血凝,尿沉渣、血型、流式、糖化等等。其中市场空间最大的包括生化、发光等,而POCT和分子虽然市场容量小,但是处于高速发展中,POCT保持20-25%的增速,分子未来3年复合增长率保持25%的高增长,免疫和血凝可达25%的增长率,酶联免疫已处于负增长。  2.“细细涓水汇大海”,体外诊断,是“水”的行业,试剂才是源源不断产生利润的源头,试剂占比高的公司,毛利值相对较高,试剂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试剂的行业平均毛利是70%,仪器的毛利在20-40%,高试剂比的厂家,其毛利也较高。其中高值耗材的比例高的厂家,其盈利能力更强。高值耗材指价格和收费相对较高的项目的试剂,比如同是检测肝功能的项目,谷丙转氨酶在广东地区收费是5元/人,胆汁酸是30元/人,因此高值项目的占比较高,其投入产出比也会较高。部分新进入IVD领域的厂家,会选择先注册高值项目,抢占市场先机,常规项目相对重视度不高。(POCT行业相对特殊,其耗材不仅仅指狭义的试剂,还指各种试纸条,芯片等损耗类产品)。  3.“酒香也怕巷子深”,优秀的渠道销售网络,决定了企业的产品能否有良性的销售。  国内体外诊断厂家都是采用渠道分销的方式,分销商掌握着终端市场。一般而言,具有良好渠道网络的公司分两类:  1)进口代理起家,转自主研发的厂家。此类厂家的渠道掌握着中高端的优质客户,如果自产产品性能可以满足临床需求,借助建立多年的渠道关系,前景看好   2)在体外诊断领域浸润多年的老牌生产厂家。体外诊断的主要应用场景是医院检验科、体检中心等,产品使用相对集中,因此不同细分领域的渠道可以复用,国内此类厂家的渠道多在中低端医院。在国家基础医疗大面积推广和分级诊疗的政策风向下,价格合理,性价比高的厂家前景看好。  体外诊断细分领域超过10个,其平台和技术差异大,各细分市场相对独立,从投资角度看公司,除以上三条基本准则,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龙生九子各不相同,长期看好生化、发光、POCT细分市场  中国约600厂家拥挤在400多亿的市场里,IVD行业的低门槛和研发周期较短的特点使得大量厂家进入该领域,部分相对成熟的细分市场已然成为红海。  其中临床免疫和生化约占整个体外诊断市场的50%,且增速也是相对最快的。分子和POCT目前虽然市场不大,但是其关注度高,增长快,是细分行业的新兴领域。  临床生化市场看似成熟,实则暗育良机  规模百亿,增速平稳,整合带来成长。2015年临床生化市场容量超过100亿,2012-2015年复合增速为14%,未来三年预计保持15-20%的增速。行业普遍认为生化领域已是红海,行业增速放缓。生化市场份额由于进入门槛低,利润高,吸引了很多小厂家,但随着行业整顿力度加剧,内部的整合和震荡会集中市场份额,有利于优秀国产品牌龙头跃出水面,虽然整体增速放缓,但是对于优秀国产企业,未来增速有望超越行业增速。相关标的有:迈克生物,试剂溯源能力国际领先,CNAS和JCTLM双证护航,引领行业标准。  开放生化系统必将顺应国际大潮流慢慢走向封闭  生化诊断产品在国内起步较早,是医院最为常规的检测项目,在几个细分行业中发展最为成熟。主要有测定酶类、脂类、蛋白和非蛋白氮类等几大类检测项目。随着县级医院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基层医院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普及,生化诊断产品仍有一定增长空间,但占整个体外诊断市场份额的比重将逐步下降。  生化产品由生化仪、生化试剂、校准品共同组成检测系统来使用,一般放置在医院检验科、体检中心做常规生化检查。仪器、试剂、校准来源于同一家的系统,称为AAA溯源封闭系统,是国际上被主流认可的系统,但是在中国,这并不是唯一的系统。不同厂家的仪器、试剂、校准品(试剂校准一般来源同一厂家)组成的系统也可称为配套系统,通过标准化传值进行量值溯源,保证其结果准确互认,这种方式目前也被国内检验科广泛认可。  生化厂家根据其自产产品的种类分为三种:  1.生化系统厂家(封闭系统):既有试剂又有仪器的厂家,比如进口的罗氏、雅培、贝克曼、西门子,国产的迈瑞、科华、迪瑞。  2.生化仪器厂家(开放系统):只有仪器的厂家,如日立,东芝,但是此类厂家通常会寻找试剂厂家,共同合作组成系统。国产只有仪器的厂家几乎没有   3.生化试剂厂家(开放系统):只有试剂的厂家或主营业务是试剂,称为兼容试剂或通用试剂厂家,国内主要的厂家都集中在这个类别中,如迈克、美康、利得曼、九强、西陇科学等。但是部分有实力的试剂厂家也开始进军仪器领域,通过自主研发或者ODM的方式来打开其销售瓶颈,将生化市场目标客户群继续下沉。  中国生化市场70%是开放系统,与国际以封闭系统为主不同,国产系统品牌多集中在相对低端市场,即使有装机到大型医院的仪器,也多为体检、急诊、备用等非主力机型。国产试剂相较仪器而言,进入医院门槛较低,替换成本较低,因此在大型三级医院常见其踪影。部分高端试剂项目,由于量大,在一些医院一个项目一年的进货量可高达200万以上,其产生的效应甚至超出一台大型仪器。国产试剂厂家敏锐的捕捉到该商机,专注于部分高值项目,也获得了很高的回报。  注:各象限排序方式随机,无排名先后次序。  生化试剂作为耗材,被终端广泛接受,尤其是和进口仪器搭配组成检测系统,在国内尤为普遍,甚至大型三甲医院也会采用这种方式。由于这种特殊的检测系统,降低了进入门槛,各小厂家鱼贯而入,纷纷来分一杯羹,加剧了国内的竞争。  终端客户使用体外诊断产品有两大痛点:安全和效率。安全指检验结果需要准确、稳定、抗干扰能力强,这对产品具有极高的要求 效率是指产品使用方便,没有多余的复杂人工操作,比如无样本处理步骤、长期开瓶稳定性高、不需常常定标等。针对客户的痛点,开放系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  1. 医疗风险追责:检测结果出现异常,难以判断是试剂质量还是仪器不稳定导致的异常,如若引发医疗事故,难以咎责。  2. 封闭系统可以自动扫描样本、试剂、校准品,参数自动上载,真正实现自动化,客户主要的精力可放在质量控制,结果审核等工作,极大的解放了人力。  中国医技的发展通常滞后于国际5-10年,因此现在的国际格局就是未来中国的格局。国际上普遍认可的是封闭系统,自动化、溯源化可以有效保障结果互认。随着国内检验学的发展和质量体系的完善,封闭系统将是中国未来生化的发展方向。  临床生化市场容量(金额)及增速  2014年生化市场容量为90亿人民币,预计2015年市场容量为103亿,2012-2015市场增速为14%,2015年随着基础医疗医保的覆盖完毕增速逐渐放缓。  由于生化市场很大一块为开放市场,国内厂家多集中于耗材领域,因此生化试剂的增长可大致看出国内厂家的增长情况。  随着进口品牌高端仪器客户群下沉,仪器的市场增速略微上扬,尤其是贝克曼和罗氏在中国的出色表现及强劲的执行力,进口厂家的增速要高于国产品牌。  临床生化市场容量(仪器台数)  2014年中国生化仪器新增量约为15000台,其装机数量增速为6.5%。就装机数量而言,迈瑞占有率远超其他公司,但国产厂家主要装机客户是二级及以下医院。  临床生化市场竞争焦灼,目前各国产厂家无显著龙头  生化产品国产替代率接近50%,厂家众多,根据CFDA注册证统计,国内临床生化相关的公司已超过200家。但进口厂家依然长期占据大型三级医院等优质客户,国产品牌普遍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尤其是仪器起家的公司。生化市场相对门槛较低,特别是生化试剂,很多小公司都是以此为切点进入IVD领域,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价格体系混乱,利润被不断涌入的公司削薄,市场竞争白热化,但都难以形成规模,销售额上亿的厂家不超过20家。国内主要的厂家市场份额都比较低,整体市场比较分散。  以检测系统为发展方向,拥有试剂或仪器一方先发优势的厂家,将逐渐胜出  国产器械经过10-15年的发展,其质量和品牌都得到了质的飞跃,在国内外都得到了专家的认可。但是与进口仪器相比,进口仪器性能更加稳定,仪器寿命相对更长。在三级医院,客户还是倾向于采购进口品牌仪器。同时,国内代理商也通过投放等方式,以很低的价格或者零首付方式投放给医院,成本由代理商或厂家承担,所以客户对仪器价格不敏感。因此,国产大型仪器很难走入高端市场,是目前国产厂家销售进入瓶颈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医疗机构对质量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系统化将成为未来的趋势,国内各厂家也纷纷意识到产业方向,试剂厂家逐步进入仪器领域,仪器厂家也开始关注与试剂的系统集成。具有试剂或仪器先发优势的厂家,由于技术的多年传承,已经在该领域具有一定的口碑和品牌效应,如果能尽快补足产品的短板,强化专业溯源系统的系统集成,未来无论是招标还是直接采购,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在试剂领域,迈克生物已具有绝对的先发优势和护城河,未来随着仪器领域的不断开阔,有望成为生化龙头。迈克生物是国内第一家建立参考实验室的国产厂家,其量值溯源能力是行业翘楚。公司2013 年 4月正式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CNAS)医学参考实验室认可(国内企业只有迈克和迈瑞有CNAS认证),并于2015年1月通过JCTLM成员列表评审,(全球企业只有迈克和罗氏是JCTLM成员),并开始参与国际标准物质定值工作,量值溯源能力得到全球认可,引领行业标准。  临床生化纵向会朝着自动化的高度集成方向发展,横向会增加更多的临床应用场景  纵观国际品牌的发展历程,都是从低速生化朝高速生化发展,由单机朝向集成化、自动化、流水线的方向发展。由于中国病人的过度集中于大型三级医院,年收入超过10亿的医院每天样本量超过1000个,高速仪器是高端医院的刚需,因此研发高速仪器的能力也是未来进入大型公立医院的前提要求,流水线、生化免疫联机是大势所趋。  临床生化作为中国相对成熟的市场,目前已有超过100个项目,但是使用量大的依然是约50个常规项目,部分非常规项目多是不同细分市场之间的交叉产品,比如传统的某些血凝、免疫、质谱项目,都可在生化平台检测。  目前生化项目拓展已经达到过度开发的程度,由于生化检测对于某些小分子物质特异性和灵敏度不高,生化平台项目的继续增加将不会产生太多积极意义。但是部分高端项目的开发,尤其是发光平台的项目,比如福建新大陆的肿瘤早筛项目TSGF,以其低成本,高灵敏度的性能作为高端体检菜单的项目已广泛用于体检科。如果国家不分方法学的收费政策得以推广落地,这种既可在发光做又可在生化做的项目,生化方法具有极大的成本优势。  生化产品的发展和扩宽也会朝着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应用方式的方向发展。比如某些全血项目越来越多应用在床旁平台,对于血浆样本的需求可减少TAT时间,一些便携式的生化仪的出现,可应用于灾难、野战军、救援等等新的场景。  临床生化市场小结:国内IVD领域的上市公司多集中在生化领域,如迈瑞、科华、迈克、美康、迪瑞、九强、利德曼、西陇科学等,随着CFDA近2年来对审批注册及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加强监管,未来会有大批小厂家无法承受巨大的准入成本而退出该领域的竞争,因此对于以产品的研发水平和质量管理为核心的上市公司,将尽享政策红利。  临床免疫市场作为近几年最具有国产化替代潜质的细分市场而备受瞩目  容量增速双高,产品先天护城河,国产替代恰逢时。化学发光市场容量为126亿人民币,预计2015年市场容量为156亿,2012-2015年均增速为26.7%,未来3年依然会保持20-25%左右的高速增长。化学发光均为三类注册,由仪器试剂组成封闭系统,无开放系统,技术门槛高,准入难,具有先天替代优势。化学发光进口替代率目前不到10%,空间增速双高,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行,化学发光的应用逐渐往基层下沉,有利于国产品牌开拓新的市场。相关标的有:安图生物,板式发光龙头,具有技术沉淀、渠道网络、已有客户群三重优势 迈克生物,上市短短3年仪器保有量超千台,发光的试剂销售以仪器为依托,装机数量是业绩增长的大前提。  临床免疫具有临床普及度提高、国产化替代、方法学替代三重驱动力  临床免疫广义包括以抗原抗体结合为原理的所有产品,包括化学发光、酶联免疫、胶体金、生化中的免疫比浊和胶乳项目、特种蛋白仪等。狭义的临床免疫通常指化学发光统(包含电发光)。  化学发光分析仪系统是试剂、仪器和分析方法三位一体结合的产品。目前市面上已经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器,按自动化程度来分,可分为半自动化分析仪(SA, Semiautomatic Analyzer)和全自动分析仪(AA, AutomaticAnalyzer)两类,半自动分析仪大多为板式发光,类似于自动化酶免技术。  在2012年以前,国产品牌大多集中在板式发光产品领域,到2015年底,拿到化学发光注册证的国产厂家有50家,其中约15家为管式发光,剩下的都为板式发光。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不断下降,管式发光的市场份额会逐渐增大。  化学发光检测的部分项目可与生化重叠,但与生化相比却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检测优势,尤其是一些小分子物质,常用的套餐包括甲功、激素、贫血、肿瘤、传染病等等。  发光作为重要的细分市场,与生化市场有两点显著差异:  1.进入门槛:研发成本和技术门槛高,必须是仪器试剂配套开发,无通用试剂。因此限制了进入发光领域的小厂家,相对而言市场竞争尚不激烈,各厂家都处于试水阶段,还未快速发展。  2.终端情况:在大型医院,生化仪通常是1-2个品牌,多台仪器主要出于速度的需求而采购 大型化学发光通常有4-5个品牌的发光仪,每个品牌开展的项目不同,通常都是该品牌的优势套餐,主要出于套餐项目的需求而采购。  化学发光的三重驱动力将促使国产品牌崛起发展。化学发光作为体外诊断中市场容量和增速双高的细分市场,对于国产厂家都有其无法抵挡的魅力。  中低端医院的普及度的驱动力:无论高端还是低端医疗机构,都会使用生化分析仪,其普及度非常高,而且一些人口大省的县级医院甚至采用高端生化仪,但化学发光项目收费较贵,且仪器耗材成本较高,通常开展在二级及以上医院,普及度相对较低。目前化学发光多开展在大型二级和三级医院,普及度相对生化市场较低,随着分级诊疗落地、一些社区卫生中心、妇幼保健、计生站的发展,化学发光的需求会有爆发式的增长   国产品牌崛起替代的驱动力:生化产品国产化率超过50%,但化学发光目前不到10%,90%以上的市场被进口厂家垄断,进口替代空间大,天花板高。  方法学替代的驱动力:化学发光普及之前,国产的免疫学方法主要集中在酶联免疫、板式发光、胶体金等定性或半定量方式,无法满足临床应用的需求,随着管式化学发光的技术发展和成本下降,化学发光将替代一部分定性免疫检测的市场。  中国市场,肿瘤、甲功、激素、传染病占据80%的市场,由于进口厂家的垄断地位,该比例主要由进口品牌的优势项目主导。中国是传染病大国,国产品牌的主要优势产品都集中在该领域,未来随着国产品牌的崛起,传染病套餐国产占比预计会有提高。  化学发光市场容量(金额)  2014年发光市场容量为126亿人民币,预计2015年市场容量为156亿,2012-2015年均增速为26.7%,未来3年依然会保持20-25%左右的高速增长。  目前化学发光90%的市场被进口厂家所垄断,前4家占80%以上的市场份额。2015年,预计销售额过亿的厂家有新产业、安图、科美、新波(铂金埃尔默)、迈克、迈瑞。其余销售额都相对较小。  临床免疫市场容量(仪器台数)  化学发光2014年仪器(管式发光)保有量约20000台,2014年新增约5000台。  临床免疫市场竞争格局  国内超过90%的市场份额被进口厂家占据,在近5年内,国产品牌开始崛起。早期的化学发光以板式为主,市场占有率前三的国产品牌分别为安图,科美和新波(被铂金埃尔默收购),2011年新产业的Maglumi 2000是真正意义的全自动管式化学发光仪,上市后以势如破竹的气势抢占市场,目前已成为国产装机量最多,销售额最大的化学发光厂家,其装机数量在2014已赶超罗氏。  管式发光由于研发技术门槛高,研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相对而言厂家数量不是很多,国内10-15家主要的管式发光厂家,目前都已有产品,投入医院使用。  未来国产发光厂家项目主要集中在甲功、激素和传染病项目  化学发光目前主要用于肿瘤、甲功、激素、传染病的检测。这些常规检测占整个市场金额的60%,占测试量份额的75-80%。在中国,这些检测占据市场金额80%的份额,某些套餐的应用广度与国家特点有关,比如药物滥用和药物监测,在欧美等区域使用较广,中国相对而言较少。预计未来国产的项目发展主要集中在甲功、激素和传染病等项目。  化学发光市场小结:进口厂家长期盘踞在大型三级医院,但近年来逐年放低投放标准,随着医保控费和检测收费标准下调的大趋势下,进口厂家下沉的压力剧增,国产品牌随着质量的提升和口碑的建立,会吞食进口厂家市场份额,但由于技术门槛较高和全封闭模式,不会出现如生化市场相对红海的情况,专注于产品本身的厂家一定会被市场认可和立足。  血球(血细胞计数)市场是中国品牌国产替代最成功的细分市场  双寡头格局虽稳,核心技术的掌握诞生强劲的新玩家。2015年血球中国市场约为34亿人民币,2011-2015年平均增速11%。血球市场是目前国产替代最成功的IVD细分市场,希森美康和迈瑞两家独大,占据60%的市场份额。尽管如此,依然有新进入的变革者挑战现有的稳定格局,市场上新出现的一些血球捆绑项目,比如全血CRP,仅此一个项目,预计会带来至少10亿市场空间。作为IVD的重要细分,也需时刻保持关注。相关标的有:嘉斯戴克(迈克生物)和帝迈(美康生物),技术本源来自国内巨头迈瑞医疗,且融入贴近市场需求的性能和卖点,后起之秀不容小觑。  血球产品在临床普及度高,市场竞争格局稳固  血细胞计数产品由血细胞分析仪、试剂、校准品和质控品组成。血细胞分析仪又叫血液细胞分析仪、血球仪、血球计数仪等,是医院临床检验应用非常广泛的仪器之一。血球分析仪是通过电阻法对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进行分类的仪器,其同时可以得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各细胞组分的比例等与血液有关的数据。  20世纪60年代以前,血球计数是通过人工染色和计数实现的,其操作复杂,效率低下,检测精度差,分析的参数少,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种种劣势限制了在临床检验领域的使用。1958年库尔特采用电阻率与电子技术结合的方法,研制出操作简便的血球计数仪,从此,以库尔特原理为基础的血球分析仪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根据其检测参数的不同,可分为三分类和五分类血球仪。三分类与五分类其实都是针对白细胞,三分类是指将白细胞分成三大类,是通过一定的稀释液将分别为小细胞群(淋巴细胞)、中间细胞群(嗜酸细胞、嗜碱及单核)和大细胞群(中性粒细胞)。五分类是指借助一定的稀释及化学染色的方法将白细胞直接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成本的逐年降低,五分类在医院广泛应用,三分类血球仪下沉到乡镇卫生院,通用试剂竞争激烈,厂家利润削薄,三分类市场逐渐萎缩。  血球作为体外诊断领域的重要细分市场,与生化免疫相比有其独特的特点:  1.试剂占比低,耗材消耗速度相对慢。中国血球的仪器试剂比为4:6,相较生化的3:7和免疫的1:9,要低很多,因此利润来源不能只靠试剂,单台仪器单价相对便宜,低端仪器也可看做是耗材,是利润的重要来源。  2.血球作为检测平台,项目延展性弱。生化仪和发光仪作为检测平台,可开展的项目数量和种类理论上无上限,任何与临床血清学相关的可检靶分子都可以在生化免疫平台检测,但血球是通过细胞的大小、颗粒复杂程度等原理来定量不同组分的细胞,兼容扩展性较差,现市面上已有一些炎症项目在血球仪上开展,但是比起生化免疫的平台,局限性较大。  3.血球厂家集中度相对生化和免疫而言处于中位。血球三分类仪器多为开放系统,通用三分类试剂竞争激烈,但规模都较小,目前三分类已下沉到乡镇卫生院和部分一级医院。五分类仪器厂家全国共有17家,基本都是封闭系统,采用原装试剂,相对生化试剂的200厂家,集中度较高。  临床血球市场容量(销售额)  2015年血球中国市场约为34亿人民币,2011-2015年平均增速11%。  临床血球市场容量(仪器台数)  2015年血球市场新增台数约为10000台,其中市场份额最大的希森美康和迈瑞占了整体装机台数的62%的市场,虽然希操作和深厚的经验依赖中释放出来。  临床血球市场小结:血球作为检验科最广泛应用的产品,已经发展相对成熟,迈瑞的血球产品是国产IVD产品唯一可以与国际巨头匹敌的产品,在国内客户群已深入高端客户,口碑良好,声名远播。该成功案例再一次重申我们的价值投资理念,产品才是企业的灵魂。医疗作为一个严肃的行业,事关生死,只有产品性能得到终端的认可,建立品牌效应,才能洗尽铅华,拥有不败的护城河。(接下文)
  • 强强联合!上海昊扩与宁波艾纯生物达成深度战略合作
    近日,上海昊扩再传佳音:我们荣幸地宣布,与国内生物技术药物分离分析仪器的知名企业宁波艾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艾纯生物”) 达成深度战略合作,正式成为其上海代理商和全国工业总代。宁波艾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坐落于宁波生物产业园区,由中科院博士团队创立,致力于生物技术药物分离、分析的新仪器设计、开发和应用推广,将积累了10余年的研发成果推向市场,推动国产分析分离仪器的自主创新和行业进步。主要产品“PPS-HD蛋白纯化系统”,是实现了国产化的生物技术药物分离仪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过多个行业大奖,并在多家上市公司、双一流大学、重点科研院所获得了应用,得到了用户的好评。PPS-HD 蛋白纯化系统是一个智能的、多选择的、模块化的纯化系统。除蛋白外,也可快速纯化多种生物分子,如多糖、肽类、寡核苷酸、核苷酸疫苗、病毒及天然小分子等。PPS-HD 系列可用于纯化从微克到百克级的蛋白质。PPS-HD 是一个稳定的系统,它与层析柱、层析填料配合使用,以应对不同应用的纯化挑战。PPS-HD 的版本 &bull PPS-10HD:专为用户的微量制备及研发&检测分析而设计。&bull PPS-100HD:非常适合在较大规模制备纯化中优化资源利用率和提高生产率。&bull PPS-PilotHD:系统工作流量及压力范围广泛,适用于不同规模的研发、放大研究以及小规模及中试规模生产。PPS-HD搭配审计追踪软件,并支持多种层析技术,能满足提供高纯度所需的自动化要求。该系统可以自由配置和升级,并根据您的纯化需求提供多种选项,以进一步提高其性能。PPS-HD 的优势 &bull 多选择的模块化设计,可灵活应用于蛋白、多肽、核酸等生物分子的纯化。&bull 使用 PPSN 软件可进行直观灵活的方法创建、系统控制和结果分析。&bull 尺寸小巧,便于放置在实验室工作台上或冷柜中。&bull 保证蛋白纯化过程持续稳定可靠。在持续致力于实验室设备、耗材及仪器领域的深度耕耘中,上海昊扩一直坚守开放共赢的合作理念,不断探索和实践。此次与艾纯生物的强强联合,是双方对彼此技术实力和市场影响力的深度认可。展望未来,上海昊扩将携手艾纯生物,致力于为我们的客户提供更加周到、更加高品质的服务,共同书写行业发展的新篇章。
  • 助力科研,浦江论剑——思想碰撞深度交流会
    助力科研,浦江论剑 ——思想碰撞深度交流会于2024年7月27日,在浦江举办的第一期新诺伙伴深度交流会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交流会意指促进行业发展,&zwnj 思想交流。其关键在于全面推进经济、&zwnj 环境、&zwnj 社会和文化的多方面发展,&zwnj 通过科技创新、&zwnj 政策扶持、&zwnj 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措施,&zwnj 实现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标。&zwnj &zwnj 只有全面推进这些方面的发展,&zwnj 才能实现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标。有效促进发展的策略包括:&zwnj &zwnj &bull &zwnj 个人和组织的参与至关重要,&zwnj 企业家应积极投身于实业发展,&zwnj 不断创新,&zwnj 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zwnj 普通员工应努力学习,&zwnj 提升专业素质,&zwnj 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zwnj 充分发挥本地高等院校人才的优势,&zwnj 建立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zwnj 交流和合作平台。&zwnj &bull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zwnj 构建“产政学研”合作研发体系,&zwnj 加强“产政学”科研开发体制。&zwnj &bull 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zwnj 构建或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zwnj 促进产业链发展,&zwnj 打造行业新型生态圈。&zwnj 通过上述措施,&zwnj 可以有效地促进行业发展,&zwnj 加强思想交流,&zwnj 为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zwnj
  • 院士专家共商智能影像技术趋势,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9月16日,以智能影像技术发展趋势及产学研用探讨为主题的2022年未来影像行业峰会在北京召开,峰会由智能图像处理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举办,邀请院士专家以及50余家企业的近百位行业精英,进行了12场专题分享。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小米集团高级副总裁曾学忠介绍了中心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并对未来影像技术在手机、机器人、汽车、XR(扩展现实)以及AIoT等多个行业出现的新需求做了深入分析,并提出对于未来影像的三个思考点:在多维传感,增强影像方向,拓宽影像传感的维度,突破视觉的限制;在AI赋能,计算摄影领域,用AI算法与硬件进行深入结合,突破硬件的限制;在影像互联,计算互通技术上,用互联互通的计算,打破影像采集以及计算的限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心专家委主任丁文华院士肯定了中心在影像行业的科研牵引作用,并指出影像多媒体领域对前端基础图像处理技术存在极大需求及市场空间,希望今后中心能够持续发挥平台作用,加深影像行业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深度与广度,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中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清华大学脑与认知科学院院长季向阳教授分享了计算影像的技术发展,介绍了计算影像在光谱成像,多传感器融合,光路编码等多个维度上的突破建议,后续将利用中心的平台创新科研机制,更好地将高校科研技术转化到行业。影像硬件技术企业豪威科技、丘钛微电子、奥比中光分别从图像传感器、相机模组、3D相机领域进行了专题分享。豪威科技总经理刘志碧梳理了当前各个行业对图像传感器的技术需求,并对全局快门、Hybrid EVS、微型化相机等行业新技术做了全面分享。丘钛微电子副总裁胡三木分享了相机模组硬件的发展趋势,并对大光圈、防抖、大推力马达、moding等模组工艺的演进进行了分析。奥比中光高级副总裁江隆业分享了3D视觉在各新兴行业的应用情况,并对3D视觉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新型影像技术企业与光科技、灵明光子、普诺飞思分别从光谱相机、深度相机及动态相机的技术发展路线以及应用场景切入,进行了专题分享;与光科技CEO王宇认为小型化的光谱传感器是未来的技术趋势,并详细介绍了小型化光谱传感器在辅助色差还原、健康检测上的重要作用;灵明光子CTO张超阐述了dToF替代iToF在远距离深度探测场景的明确趋势,并介绍了dToF在汽车、消费、工业等多个领域的应用价值。普诺飞思中国区GM杨雪飞阐述了这种新型传感器相比于FBS相机的巨大优势,并介绍了DVS在超慢动作检测、边缘跟踪以及高级驾驶辅助等场景下的价值。北京邮电大学、极感科技、黑芝麻智能就影像算法进行了主题分享。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执行院长马华东教授就视频处理各算法的发展状况做了介绍,并指出了AI视频算法模型轻量化的发展路径。极感科技高级总监林曦在深度计算和分割算法的现状和发展做了分享,提出了未来影像算法芯片化和工程化的方向。黑芝麻智能总监王超就视觉算法在自动驾驶上的应用做了技术分享,从低噪声、大动态、低延迟等场景举例,提出了视觉算法的需求方向。小米手机部副总裁、相机部总经理易彦博士分享了小米在手机、机器人、XR、智能汽车、智能制造五大主要应用场景中影像技术的深度积累,他表示,未来将依托中心持续加大资源投入,联合更多的上下游产业伙伴,围绕影像行业的系统性需求,做好产业协同,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据了解,智能图像处理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由小米集团牵头,联合清华大学等高校与企业于2021年共同组建,该中心的主要发展目标为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开展图像处理软硬件核心技术的开发、验证以及成果转化等全链路的创新,以推动行业共同发展。
  • 应脉医疗又一战略合作,布局Seer高深度无偏蛋白质组学新技术
    2023年8月8日,应脉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下称:应脉医疗)与上海康昱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康昱盛)在上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作推广美国Seer公司的高深度无偏蛋白质组学新技术,助力基于血液的蛋白质组学精准医疗进入新时代,这是应脉医疗继2021年宣布与Seer达成合作进军中国蛋白质组学市场后的又一战略合作。  生物信息巨头布局中国蛋白质组学市场  2021年,Seer宣布与应脉医疗达成独家经销协议,重点是加速公司蛋白质图谱产品套件(Proteograph系统平台)的商业扩张。根据协议条款,应脉医疗将负责Seer Proteograph系统平台在中国的销售、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并为在中国拓展这一颠覆性技术铺平道路。Seer公司拥有专有的纳米粒子(Nanoparticle, NP)技术,让血液蛋白质组在实现深度和通量上的“非特异性选择”方法成为可能。Seer公司提供的Proteograph™XT平台利用经过特殊制作的纳米粒子磁珠,在跨数十个数量级丰度之间,非特异性地结合各类蛋白,无需额外去除高丰度蛋白,再利用高性能的质谱技术,达到高精度测量。在兼顾深度,增强蛋白组分析通量的情况下,实现对大规模血液蛋白的可重复性定量分析,创造了无偏差高通量探寻生物标记物的机会。  作为Seer在中国市场的独家经销商,应脉首席运营官边英男博士表示,非常高兴能与康昱盛达成本次合作,康昱盛具有丰富的客户资源,专业的技术支持。双方将发挥各自在擅长领域的优势,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倍增效果,推动创新的血浆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生命科学、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  康昱盛总经理林建成先生表示,应脉医疗的资源丰富、市场洞察力敏锐。相信高深度无偏蛋白质组学技术具有非常巨大的市场潜力,期待与应脉医疗共同为基于质谱的血浆/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与应用开启新的篇章。  中国的生命科学和医药市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并且拥有蛋白质组学的巨大潜力。 随着肿瘤学、神经学和免疫学在全球卫生保健需求的激增,我们需要新的工具来加速对生物学的见解,识别生物标志物,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Seer提供的无偏、深入和大规模的蛋白质组学平台解决了这一需求,使制药和生物医学研究人员能够发现新的生物标记物,用于诊断和治疗癌症及其他疾病,并更好地了解健康细胞的功能。  关于康昱盛  康昱盛是一家专门提供生物制药领域科学信息整体解决方案的公司。公司由一批多年从事生物医药信息学前沿技术研究、科学咨询、技术服务以及产品研发的科学家于2009年创立。经过10多年的技术积累并得益于我们与国内优秀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我们拥有一支专业的技术服务团队和资深的专家咨询团队,服务于生物医药领域的各种创新研发型公司、学术科研机构、大学以及政府部门,提供从药物设计分子模拟、生物信息学、化学信息学与研发信息管理系统、化合物毒性预测分析、蛋白质组学、代谢调控分析、二代测序变异与疾病关联分析,到临床前、临床的数据分析以及管理等一系列国际知名的科研软件产品、平台以及成熟的科学信息解决方案。我们目前在中国服务超过900家生物医药行业的企业与学术客户,竭诚为他们研发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服务与产品支持!
  • 复盘拉曼领域十年收购 深度整合或成趋势
    回顾过去十年,拉曼光谱屡次成为光谱领域的“热搜”。不仅是相关的新产品、新厂商让大家眼前一亮,一次次拉曼相关收购并购案更是吸引着大家的眼球。据不完全统计,过去10年间,有十余次相关的知名并购,相关的厂商或通过收购手段“新”迈入拉曼领域,或通过 “新”收购增强自身拉曼产品的实力。仪器信息网一直关注该市场的发展动态,曾在2017年撰写过《从多起收购案管窥拉曼光谱市场格局》,盘点了从2011到2017年间拉曼光谱市场相关的收购并购案。今天,我们再次驻足回看,相关的收购并购一直在持续。特别是,日前牛津仪器收购德国WITec公司,再次掀起了拉曼收购并购话题的高潮。2011-2021 拉曼光谱相关收购并购案时间收购方被收购方2021牛津仪器WITec2020默克公司Resolution Spectra Systems2019ThorlabsCoda Devices2018瑞士万通美国必达泰克2018瑞士万通IPS公司2018HORIBAAIST-NT2017安捷伦Cobalt Light Systems2016安东帕BaySpec公司台式拉曼光谱产品生产线;从SciAps公司授权手持拉曼产品技术2016瑞士万通Snowy Range Instruments2014TSIEnwave2013SciApsDeltaNu公司2011Rigaku Americas CorporatioBaySpec公司手持式拉曼光谱技术与产品线(以上信息根据网络信息整理,如有遗漏敬请补充)2021年6月16日,牛津仪器宣布以4200万欧元(约3.2亿元人民币)收购德国WITec公司。成立于1997年的WITec是一家专注于拉曼显微成像技术的创新型公司。牛津仪器和WITec的携手,不仅可以提升牛津仪器在半导体工业、生命科学和先进材料等相关领域产品应用和整体解决方案组合的能力。同时,利用现有的协同效应也有助于进一步扩大WITec的市场范围和全球化发展。2020年,默克公司宣布收购法国的生物过程分析公司:Resolution Spectra Systems,拓展其生命科学产品的产品线。Resolution Spectra Systems专注于基于拉曼技术的生物处理监控传感器,主要经营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拉曼光谱产品和软件。此次收购进一步推进了默克公司提供强化、互联生命科学产品的计划。增加拉曼检测仪器、以及分析和管理数据的软件,使默克公司能够提供更多独特和系统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优化其生物研究过程。2019年,Thorlabs收购拉曼光谱传感器制造商Coda Devices,并将Coda的拉曼光谱技术团队整合到光谱技术部门。Coda Devices是一家基于拉曼光谱原理的解决方案制造商,主要应用场景为实验室或现场的物质化学成分分析。此次收购让Thorlabs获得了Coda Devices在拉曼光谱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Thorlabs在光学领域的专业也将大幅增强Coda Devices团队技术开发能力,扩展应用领域。2018年, B&W Tek LLC光谱业务加入瑞士万通集团,成瑞士万通集团旗下新的一员。其实对瑞士万通而言,在拉曼光谱领域的布局由来已久。继与美国Snowy Range Instruments(SnRI)公司在2014年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后,万通又于2016年正式收购该公司的大部分业务, Snowy Range Instruments(SnRI)公司也因此更名为Metrohm Raman,成为Metrohm旗下品牌之一。不仅如此,2018年,瑞士万通还收购了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IPS公司。美国IPS公司于专门从事于波长稳定激光器和拉曼激光光源,主要生产用于医疗、科研、军事等应用的高性能光源系统,此次收购有助于进一步加强瑞士万通手持拉曼在工业领域的领导地位。此外,2018年,老牌拉曼光谱企业HORIBA收购了美国顶尖扫描探针显微镜(SPM)制造商AIST-NT。收购前,双方已经经历了长达四年的合作,这次收购意味着扫描探针显微镜与拉曼光谱技术实现真正意义的耦合,HORIBA NANO Raman将会有完整、便捷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推出,极大地方便全球用户。该项技术也必将强化HORIBA Scientific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每一次收购,都是一次战略布局;而每一次布局,都是市场的风向标。过去十余年间,拉曼光谱市场一直在蓬勃发展。国外某研究机构的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拉曼光谱市场规模为4.4亿美元,预计2024年该市场将达5.6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8%,特别是手持拉曼光谱仪的市场复合年增长率达5.9%,给分子光谱市场注入强劲的活力,引领整个分子光谱,甚至整个光谱市场的发展。而基于此,相关厂商的布局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特别是近年来,几大跨国公司的加入,让这个市场开启了深度整合。比如,安捷伦收购了Cobalt Light Systems;瑞士万通通过“组合拳”的方式收购SnRI、IPS及B&W Tek;默克公司收购Resolution Spectra Systems;以及牛津仪器收购WITec等。一方面,收购方可以借助收购快速切入拉曼市场,另一方面,被收购方也可以借助收购方的实力迅速崛起,进而实现全球化发展。借助收购双方的协同效应,拉曼光谱市场的发展未来可期。
  • 微流控芯片——注定被深度产业化的革命性技术
    原标题:微流控芯片—注定被深度产业化的科学技术本文由霆科生物创始人、贝壳社BioShow嘉宾叶嘉明原创分享。微流控芯片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涉及材料、化学、物理、微机电、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我从2003年研究生阶段在导师田昭武院士的引领下有幸进入这个前沿领域,先后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工作,到今天开始走上创业的道路,也仅仅只能说局部地领略到微流控芯片这个伟大“艺术平台”的魅力。因此,今天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主要结合个人体会谈谈微流控芯片技术的一些观点,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另外,本人在博士后阶段师从于微流控芯片领域著名专家——林炳承教授,此次分享的内容部分引用了中科院团队近二十年来在微流控芯片领域丰硕的科研成果,以及导师林炳承教授的观点。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微流控芯片——注定要被深度产业化的科学技术”。(一)微流控芯片简介1.1 微型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伴随着微机电加工系统(MEMS)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已由当年的“庞然大物”演变成由一个个微小的电路集成芯片组成的便携系统,甚至是一部微型的智能手机。与之发展类似,今天我们介绍的微流控芯片,又称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是一种以在微纳米尺度空间中对流体进行操控为主要特征的科学技术,具有将生物、化学等实验室的基本功能诸如样品制备、反应、分离和检测等缩微到一个几平方厘米芯片上的能力,其基本特征和最大优势是多种单元技术在整体可控的微小平台上灵活组合、规模集成。1.2 各种材质和功能的微流控芯片及实验室相关配套仪器微流控芯片早期也是从MEMS技术发展而来,通过微加工工艺在硅、金属、高分子聚合物、玻璃、石英等材质的基片上,加工出微米至亚毫米级的流体通道、反应或检测腔室、过滤器或传感器等各种微结构单元,而后在微米尺度空间对流体进行操控,配合流体控制或分析仪器自动完成生物实验室中的提取、扩增、萃取、标记、分离、分析,或者细胞的培养、处理、分选、裂解、分离分析等过程。1.3 微流控芯片的发展及应用领域上世纪90年代初,A.Manz等人采用芯片实现了此前一直在毛细管内完成的电泳分离,显示了它作为一种分析化学工具的潜力;90年代中期,美国国防部提出对士兵个体生化自检装备的手提化需求催生了世界范围内微流控芯片的研究;在整个90年代,微流控芯片更多的被认为是一种分析化学平台,因此往往和“微全分析系统”(Micro Total Analysis System, u-TAS)概念混用。因此,原则上,微流控芯片作为一种“微全分析”技术平台可以应用于各个分析领域,如生化医疗诊断、食品和商品检验、环境监测、刑事科学、军事科学和航天科学等重要应用领域,其中生物医学分析是热点。2000年G. Whitesides等关于PDMS软刻蚀的方法在Electrophoresis上发表,2002年S. Quake等以微阀微泵控制为主要特征的“微流控芯片大规模集成”文章在Science上发表,这些里程碑式的工作使学术界和产业界看到了微流控芯片超越“微全分析系统”的概念而发展成为一种重大的科学技术的潜在能力。例如,利用微流控芯片作为一种微反应器,通过在微流控芯片上开展组合化学反应或结合液滴技术,有望用于药物合成与筛选,或纳米粒子、微球、晶体等的高通量、大规模制备,甚至形成一种“芯片上的化工厂或制药厂”。(二)微流控芯片的战略意义自微流控芯片诞生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极大关注。2001年,“Lab on a Chip”杂志创刊,它很快成为本领域的一种主流刊物,引领世界范围微流控芯片研究的深入开展。2004年美国Business 2.0杂志在一篇封面文章把芯片实验室列为“改变未来的七种技术之一”。2006年7月Nature杂志发表了一期题为“芯片实验室”专辑,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芯片实验室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应用前景,并在编辑部的社评中指出:芯片实验室可能成为“这一世纪的技术”。至此,芯片实验室所显示的战略性意义,已在更高层面和更大范围内被学术界和产业界所认同。2.1 作为一种战略性的科学技术,微流控芯片的发展有它的内在必然性首先,微型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面对我们所生存的已经消耗过度的地球,微型化反映了人类对资源枯竭的忧虑和对资源利用的优化。其次,世界上有太多的技术和流体操控有关,而当被操控的流体在一个微米尺度的空间里流动的时候,会出现很多新的现象,其中的一部分至今还没有被我们所充分认识。第三则是基于对系统研究的需求。系统学研究整体,更研究构成整体的各个局部之间的相互联系,自古以来,人类一直缺少微小但又能操控全局的工具,微流控芯片能承载多种单元技术并使之灵活组合和规模集成的特征使其可能成为系统研究的重要平台。2.2 微流控芯片的战略意义还根植于它和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特殊关系一般认为,在二十世纪,人们借助于电子在半导体或金属中流动得到的“信息”,成就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而在二十一世纪,通过带有可溶性生物分子或悬浮细胞的水溶液在微流控芯片通道或平面上流动以研究生命,理解生命,以至部分地改造生命,将有可能同样成就一种新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科学技术:微流控学。因为,“生命”和“信息”构成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核心。2.3 微流控芯片——当今国家产业转型的一种先导型科学技术微流控芯片是注定要被深度产业化的科学技术。这种判断首先当然是源于全球性产业转型需求的不可逆转,需求加剧,进程加快;另一方面,或许更为重要的,则是基于对这一科学技术在一些重大领域不可替代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只是在最近的若干年内才被人们所逐步接受。它很可能发展成为当今产业转型的一种模式,对以生物经济为代表的新型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未来几年内,如果将微流控芯片与“生物手机”、“互联网+”进一步结合,这样一个由一种新兴技术引发的可能具有全局性影响的趋势,是否能够因此诞生一批“风口”行业值得大家期待。(三)基于微流控芯片的代表性关键技术3.1 新一代床边诊断(point of care test,POCT)技术——Microfluidics-based POCTPOCT可直接在被检者身边提供快捷有效的生化指标,现场指导用药,使检测、诊断、治疗成为一个连续过程,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具有突破性的意义。POCT仪器发展趋势应是小型化、“傻瓜”式,操作简单,无需专业人员,直接输入体液样本,即可迅速得到诊断结果,并将信息上传至远程监控中心,由医生指导保健。目前,市场上有多种即时诊断方法,简单的流动测试工作没有流体管理技术,而当测试复杂性增加时,微流控技术是必要的。微流控芯片所具有的多种单元技术在微小可控平台上灵活组合和规模集成的特点已使其成为现代POCT技术的首选,经过近年的发展,已涌现了一批微流控芯片POCT分子诊断和免疫诊断的成功案例。(Cited from: Commercialization of microfluidic point-of-care diagnostic devices, Lab Chip, 2012,12, 2118-2134)3.2 超高通量筛选的主流平台——微流控液滴芯片在微流控芯片通道上加入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将其中的分散相以微小体积单元(10-15 L-10-9 L)的形式和极快的速度(100-10000个/秒)分散于连续相中,即可形成用作微反应器或微量生化样品载体的液滴。微流控芯片液滴已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微反应器,能提供一种在单分子和单细胞层面快速开展超大规模,超低含量反应的平台。液滴操控灵活,形状可变,大小均一,又有优良的传热传质性能,产生频率已达数十到数百KHz,在高通量药物筛选和材料筛选领域显示了巨大的潜力。(Cited from: Reactions in Droplets in Microfluidic Channels, Angew. Chem. Int. Ed. 2006, 45, 7336-7356)3.3 哺乳动物细胞及其微环境操控平台——微流控芯片仿生实验室由于微流控芯片的构件尺寸和细胞吻合,并可同时测定物理量、化学量和生物量,它已成为对哺乳动物细胞及其微环境进行操控的最具潜力的平台。目前已可以构建微米量级且相对封闭的三维细胞培养、分选、裂解等操作单元,并把这些单元成功延伸到组织和器官。器官芯片是一种更接近仿生体系的模式,可在一块几平方厘米的芯片中培养各种活体细胞,形成组织器官,乃至由不同器官芯片进一步组成活体芯片,从而模拟一个活体的行为并研究活体中整体和局部的种种关系。在药学领域,器官芯片将被部分替代小白鼠等模型动物,用于验证候选药物,开展毒理和药理作用研究。(四)微流控芯片的产业化现状和发展趋势4.1 微流控芯片的市场前景微流控芯片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技术平台,其市场前景显然是极其巨大的。最近几年微流控芯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引起产业界的极大关注。这些突破性进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已涌现出一批关健性技术,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并因此形成以医学和药学为代表,覆盖面很宽的应用领域,例如最近发展起来的器官芯片、液滴微流控芯片。其中,器官芯片或人体芯片,有望部分代替药物研发过程中的临床前动物实验,最大限度地节约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并且解决动物权等伦理问题,具有极其巨大的潜在市场价值。二是其中的一些应用已经或正在形成规模产业,例如基于微流控技术的新一代床边诊断(Microflluidics-based POCT)系统,被产业界认为目前最有可能成为“Killer Appliction”(杀手级应用)的微流控芯片产品,其市场预计从2013年的16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56亿美元。(微流控即时诊断市场预测,法国市场研究机构Yole Development提供的数据,转载自互联网)4.2 目前市场上几种代表性微流控芯片产品4.3 微流控分析芯片产品现状及发展趋势总体而言,当前的微流控芯片产品及发展趋势总结如下(个人观点,供探讨):4.4 微流控芯片产业化关键问题(个人观点,供探讨):(1)技术:需要解决微流控芯片批量生产工艺(微加工、键合、表面修饰);重点是要解决芯片质控问题。(2)人才:急需多学科交叉人才、企业研发人员、专业化市场人员进行微流控芯片产品的开发及推广;国内芯片人才特别是在企业从事产品开发的芯片技术人员较为缺乏,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个很重要。(3)产品:急需具有“Killer Application”特征的微流控产品引领行业市场(产业界一致看好microfluidics-based POCT 系统);普遍认为poct最大市场是应用于医疗诊断行业,这个行业市场最为巨大毫无争议;或许在中国,食品安全、环境检测是否能够首先成为“中国特色”的killer application的一个案例,值得探讨?(4)资本:需要有长远目标的资本或金融机构的积极介入与扶持;个人认为,微流控芯片实验室已经到了产业化的前夕,希望有远见的企业家尽快介入到这一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来,大家同舟共济,一起滚打几年,一起来改进技术,培育市场,共同发展。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机会,等市场完全成熟了再介入进来可能就太晚了一些。(5)政策支持、强强合作:具有强大研发实力的企事业单位和丰富技术积累的科研院所鼎力合作)。(五)我们的工作和未来展望5.1 霆科生物介绍杭州霆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TinkerBio)是一家专注于微流控芯片产业化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知名的微流控芯片CDMO(合约研发与制造)服务商和先行者。公司依托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浙江省应用酶学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以微流控芯片技术为核心,围绕食品安全、环境水质检测、医疗体外诊断等领域,坚持“让微流控变得更简单”发展使命和“微流控技术为用户赋能,实现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最专业、最全面的微流控芯片产品设计开发与生产制造整体解决方案。5.2 微流控芯片产业化进展霆科生物从2014年成立至今,已投入研发经费数千万元,具备PMMA、PC、COC、PDMS、玻璃等材质的微流控芯片从研发到量产全流程转化能力。目前,公司已为国内外上百家食品安全、环境水质与IVD领域的龙头企业与上市公司提供产品(联合)开发与生产服务,已有多项微流控POCT产品实施转产。 霆科生物研发团队承担及参与国家、省市级重点研究课题10多项,已获得授权的专利、软著共50余项,公司已被认定为“杭州市青蓝企业”、“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浙江省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浙江省最具成长性科技型百强企业”、“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3 未来展望未来十年、二十年内,微流控芯片注定成为一种被深度产业化的科学技术,世界范围内的微流控芯片的科学研究及产业竞争也将日趋激烈。中国被认为是在微流控芯片领域研究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但国内的微流控芯片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仅有为数不多的微流控产品面世,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尽管如此,我们欣喜地发现,近年来中国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微流控技术专家、市场化专业人士,以及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投资机构,关注并投身于微流控芯片产业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微流控芯片在中国的成功产业化值得期待。最后希望更多关注微流控芯片的人,更多地参与到这个领域来,共同努力!MicroChip,BigWorld!
  • 复享光学 | 完成「超亿元」C轮融资,布局深度光谱产业生态
    公司于近日完成超亿元C轮融资,由国内龙头创投机构深创投和知名产业投资机构浑璞投资联合领投。此次获头部机构投资,是市场对「复享光学」在中国光谱仪器行业领先地位的认可。关于复享光学「复享光学」认为,光谱是以光为信使探测物质信息的光学感知技术。无论是对浩瀚宇宙的科学探索,还是对微纳世界的计量检测,亦或是对先进制造的工艺把控,光谱分析技术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成立以来,「复享光学」持续关注光子技术前沿,积极探索光谱技术的应用场景:第一个国产化全谱段光纤光谱仪,首创动量空间光谱分析技术,率先提出模块化显微共焦拉曼光谱系统构型,开辟角分辨光谱仪和相位反演光场检测产品的新品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结合多维光场的感知与关键物质特性的计算重构,再融合先进的深度学习技术,「复享光学」构建起 AI时代的全面深度光谱分析框架,为诸多先进制造应用场景提供了强劲的光学分析引擎。目前公司年产值超亿元,拥有一支博士占比达 25% 的逾百人的技术团队。本轮融资将助力公司加速产品创新进程,增强研发服务能力,在科研创新、先进制造和光子集成等广泛领域构建起更为深度的应用解决方案。
  • 通过 FLIR Firefly DL相机进行边缘推断,激发深度学习的潜能~
    深度学习深度学习作为一项新技术,革新了现有应用程序并推动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Google、Amazon、Intel 和Nvidia提供的用于创建和训练神经网络的工具使技术获取更容易,促进新玩家凭借有竞争力的产品进入成熟市场。目前,深度学习的潜能已被广泛认可,也许您现在正在应用程序上使用深度学习。为了让机器视觉开发者能够充分利用这项技术,菲力尔推出了FLIR Firefly® DL相机,它可以便捷地在现场部署受训过的网络。FLIR Firefly® DLFLIR Firefly DL通过集成高质量的Sony Pregius图像传感器和符合GenICam的Intel Movidius Myriad 2视觉处理单元 (VPU),将机器视觉和深度学习推断相结合。FLIR机器视觉相机尺寸小巧、重量轻且功耗低,是嵌入移动、桌面和手持系统的理想选择。VPU的概念位于FLIR Firefly® DL核心的Intel Movidius Myriad 2视觉处理单元(VPU)是一种新型处理器。VPU结合了高速硬件图像处理过滤器、通用CPU内核以及平行矢量处理内核。与GPU的通用内核相比,用于加速相机内建推断的矢量内核针对神经网络的分支逻辑进行了更多优化,优化程度更高的VPU能够以低功率实现高性能。推断与深度学习的关系推断是在新捕获的、无标签真实数据上应用的深度学习。推断是指受训后的神经网络根据新数据做出预测的结果。推断应用了一个通过标记数据 (A) 训练未标记数据 (B) 的模型虽然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网络可用于推断,但MobileNet特别适用于图像分类。MobileNet最初由Google设计,用作移动设备的高精度图像分类和分割。与那些计算昂贵且需要耗电量大GPU的网络相比,它也能够实现相同的精度。推断相机和“智能相机”的区别传统智能相机结合了机器视觉相机和运行基于规则的图像处理软件的单板计算机。智能相机可以较好解决简单问题,例如读取条形码或回答“孔是否应该位于该部分?”这类提问。推断相机的优势在于可处理更复杂或主观的问题,例如“这是出口级苹果吗?” 当使用已知的优质图像进行训练时,推断相机可以轻松识别基于规则的检查系统无法识别的非预期内缺陷,使其对差异性更加宽容。推断相机可通过丰富的描述元数据扩大现有应用。通过GenICam块数据,FLIR Firefly® DL相机可以使用推断来标记传至主机的图像,该主机使用传统的基于规则的图像处理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用户可快速扩展其现有视觉系统的能力。该混合式系统架构同样也可以触发传统视觉系统。使用 FLIR Firefly® DL相机可以节省大量空间,因为传统智能相机中使用的计算硬件功耗效率更低,而且比FLIR Firefly® DL相机中的VPU大得多。FLIR Firefly® DL相机尺寸只有27mmx27mm,可随时集成到紧凑的空间中。FLIR Firefly® DL是一个开放式平台,使用户可灵活利用快速进步的深度学习网络及其训练和优化的相关工具链。相反,使用专有工具对智能相机进行编程可能会落后于新技术。相机内建推断的优势在视觉系统边缘进行推断,可以促进系统速度、可靠性、功率效率和安全性的提升。★ 速度:边缘推断与其他形式的边缘计算一样,图像处理可在离开中央服务器,靠近数据源进行。无需将所有图像传输至远程服务器,只需传送描述数据。这将大幅减少系统需传输的数据量,使网络带宽和系统延迟降低。★ 可靠性:对于某些应用,FLIR Firefly® DL不需要依靠服务器和网络基础设施,就可提升其自身可靠性。FLIR Firefly® DL通过其内置的VPU,可作为独立传感器运行。它可捕捉图像并根据图像做出决策,然后使用GPIO信号触发操作。★ 功率效率:只在需要时触发视觉系统意味着更多的处理时间可用在传统基于规则的图像处理和分析上。深度学习推断可在满足特定条件时触发高功率图像分析。Myriad 2 VPU通过级联网络支持可节省额外功率。如此可以实现多层分析,只要满足前一个网络的条件,更复杂、功率更高的网络就可以启用。★ 安全:少量数据的传送便于加密,提升系统安全性。深度学习推断的应用FLIR Firefly® DL提供了一条从深入学习的研发到实际应用程序的方便途径。它可随时作为独立传感器使用,捕捉图像并基于图像做出决策,从而触发GPIO行为。通过Intel神经计算棒,可用低于1000美元(约6300元)的成本建立起完整的视觉系统边缘推断。视觉系统开发人员可以使用Intel OpenVINO工具包在同一个驱动FLIR Firefly® DL相机内建推断的VPU上轻松优化和验证神经网络的性能。这使得用户能够使用相同的相机,准确评估Myriad 2驱动的、并行于传统算法推断的性能。从GPU训练转移到神经计算棒开发和FLIR Firefly® DL部署深度学习推断将从根本上改变视觉系统设计和编程的方式。它比使用传统基于规则的方式更加快速精确地做出复杂且主观的决策。通过集合Sony Pregius传感器、GenICam 界面和 Intel Movidius Myriad 2 VPU,FLIR Firefly® DL相机将机器视觉与深度学习相结合。这种新型推断相机提供了一种在机器视觉应用中部署深度学习推断的理想路径。
  • 科学服务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大国崛起下的黄金赛道之仪器篇
    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支撑点。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增强科研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科学服务行业作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的关键行业,有利于高效服务科研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全球科学服务业市场规模超2000 亿美元,科学仪器行业超600 亿美元。科学服务是服务于科技创新研发的上游核心行业,主要驱动力来自于科技创新的投入。全球2019 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2.3 万亿美元,2001-2019 年年均复合增速超6%。根据德国默克的预测,目前全球科学服务行业规模已经达到至少2000 亿美元,我们预计未来将保持每年5%-7%的增速。2019 年全球实验室分析仪器市场规模为 609.3 亿美元,估算 2020 年达到 637.5 亿美元,其中美欧中日是实验分析仪器的主要市场。  在政策支持与外部催化的共同作用下,国内科学仪器公司迎来发展新机遇。  分析显示,截至2020 年12 月,美国对华管制清单(4500 个)中近1900 个属于科学仪器。对此,中国已多次开展全国性行动推广国产科学仪器。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院士大会上重点提出科学仪器是当前需重点攻坚的方向之一。2021年12 月24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签发(一〇三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通过,新法有利于加大各部门对科学仪器的重视和投入,促进国产仪器繁荣发展。未来,在管制可能长期持续背景下,国内仪器公司有望在挑战中抓住机遇,加快国产替代进程。  实验分析仪器前景广阔,国产替代正当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实验分析仪器行业发展迅猛。2020 年我国实验分析仪器行业规模约为75 亿美元,2015-2020 年复合增速为6.8%,是亚洲实验分析仪器第一大市场。检验检测行业是实验分析仪器的主要下游市场,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显示,2013-2021 年我国检验检测行业的营业收入从 1,398.5 亿元增长至 3,585.9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4.40% ,行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未来,旺盛的下游市场需求将有望持续推动实验分析仪器行业的高速增长。  国内科学仪器行业起步较晚,国产替代空间巨大。由于我国科学仪器行业起步较晚,外资企业控制着国内90%以上市场份额。近年来,国内经济技术发展以及多年的投入积累效果显现,部分国内企业开始通过自主创新打破外资垄断,涌现出一批国产科学服务企业。我们认为,未来伴随产品研发能力以及本土化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大型本土服务机构的综合竞争力将持续增强,国产替代路径清晰并有望进入高速发展轨道。对照海外巨头超百亿美金的营收规模、超千亿美金市值以及发展壮大路径,未来国内大概率有望出现数家百亿以上营收企业。
  • 获取安捷伦“深度领航”系列讲座内容,给您教科书级别的全产品系网络培训
    安捷伦始终专注在生命科学及应用市场,并在生物医药、分子诊断、食品安全、环境保护、能源化工等领域,为中国客户提供各种解决方案。为帮客户实现此类目标,安捷伦基于各类实验室的各种工作流程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涵盖了从日常分析到前沿探究,从仪器原理、实验分析、未知物鉴定,统计学数据分析,致力于为客户提供超高品质的一站式全套解决方案。在2018年下半年,安捷伦推出了深度领航系列讲座,涉及红外光谱、ICPMS、LC、LCMS、GC、GCMS 各个产品的基本原理,仪器类型,编辑方法,谱库扩展,谱库匹配,日常维护等内容,为您提供教科书级别的安捷伦全产品系网络培训,为您的实验室深度领航,助您“更上一层楼”。现在扫描下方二维码并完成注册,即可免费获取讲座内容(具体讲座信息参见文末)。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安捷伦视界”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 深度解读ICH指南,SGLC助力药物研发
    背景2017年6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正式确认加入ICH(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成为全球第8个监管机构成员。这意味着中国的药品监管部门、制药行业和研发机构将逐步转化和实施国际更高技术标准和指南。ICH指南不仅是中国药企必须遵循的法规原则,同时也是药监部门实施监管的直接依据。5月末的南京,夏风初起,气候宜人。在这钟灵毓秀之地,岛津实验器材特别邀请了罗瑞昌博士作为特别主讲,于5月31日举办了一场以ICH指导原则为主题的专家培训会。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博士,现任上海积成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就职于美国Austarpharma LLC,从事ANDA申报及生物制剂产品微粒给药系统研究。回国后担任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际仿制药研究所副所长,先后负责ANDA的质量研究和整个ANDA的研发工作,完成20多个品种的国际申报,多次成功通过来自FDA、EMA、PMDA和国家药监局的核查。后加入上海臣邦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担任研发质量总监和国际总监。药物研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研究开发到生产上市,要经历多个阶段。稳定性研究贯穿于药品研发的整个过程,从始至终指导研发工作的开展。稳定性指导原则作为ICH指导原则质量部分的第一个指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为是与药物研发息息相关的指导,此次会议人气火爆。会议现场座无虚席,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济济一堂,与罗博士展开了深度的交流。 现场座无虚席首先,SGLC总经理福岛宏郎先生发表了致辞。福岛先生表示,中国加入ICH,非常有利于提升中国制药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但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医药产业将置身全球格局中参与竞争,所以对于中国的药企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而岛津实验器材作为领先的消耗品供应商,非常愿意与中国的企业一起把握机遇,直面挑战。SGLC总经理福岛宏郎先生致辞此次培训会上,罗博士针对ICH关于稳定性的指导原则进行了详细解读,还介绍了稳定性指示分析方法的建立和稳定性实验方案的设计实践。在“ICH对稳定性检测分析方法的要求”议题上,罗博士介绍了新原料药和药品的稳定性研究、光照稳定性研究、新剂型的稳定性研究、新原料药和药品的稳定性研究设计方法——括号法与矩阵法,以及稳定性数据的评估等内容。同时,针对药典方法为什么不能直接使用、如何进行药典分析方法的开发,罗博士进行了详细的干货分享。 罗博士带来精彩讲解 参会者通过此次交流学习,更全面地理解了ICH对稳定性试验的要求、稳定性试验方案的设计原则和稳定性数据的评估的过程。同时,通过深刻剖析稳定性指导原则的撰写逻辑和内在要求,研发人员可以举一反三,在工作中高效借鉴ICH指南,对今后的工作开展和效率的提高有相当大的帮助。 会中,SGLC的市场部牛亚茹经理也为大家带来了实验室色谱柱配置升级的经验介绍,并详细介绍了SGLC更新上市的Shim-pack Velox PFPP柱和Shim-pack Biphenyl柱,为解决实验室分析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SGLC市场部牛亚茹经理“这次培训干货还是很多的,罗博士非常专业,解决了我们研发人员的许多困惑,还提出了许多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问题。如果下次还有类似的会议,我还会参加。“一名来自江苏某药企的老师说道。 答疑解惑岛津(上海)实验器材有限公司(简称:SGLC)作为岛津的集团子公司之一,主要致力于为中国的分析实验使用户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色谱、质谱、光谱等配件及消耗品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公司成立十二年以来,始终铭记“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这一理念,活跃于医药研发、生命科学行业等研究领域,并为这些领域不断引进新产品、新技术和高校的解决方案。 SGLC携新产品亮相 与会者驻足观看SGLC产品  此次专家培训会,SGLC为广大研发人员与专家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今后,SGLC也将一如既往,提供更全面优质的产品,更周到灵活的解决方案,为医药行业乃至人类社会贡献力量。  下一站,精彩待续… …
  • 「深度视觉」完成过亿元融资,创新算法架构,为多领域提供高效智能视觉检测方案
    36氪获悉,杭州深度视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度视觉”)宣布完成过亿元的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通用技术创投领投,惠友资本、中关村发展启航投资、高通创投跟投。势能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领投方通用技术创投是通用技术集团的全资公司,专注于科技创新领域股权投资,具有明确的产业属性和布局能力,目前培育了一批上市公司和细分行业龙头。深度视觉创始人王帅林表示,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等业务方面。深度视觉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工业领域高精度智能视觉检测方案供应商。深度视觉拥有智能AI相机&3D相机整机的自主研发能力、光学设计能力、多重算法库的研发能力、FPGA平台图像采集处理系统的研发能力及自动化设备的设计制造能力,其一体化检测设备已经应用于多个工业细分领域。深度视觉产品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完成产品自动化检测是企业智能化生产必备的能力,同时也是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工业机器视觉市场规模已达到139亿元,同时在光源、镜头、相机及分析软件上,国产品牌的占优趋势持续升高。深度视觉创始人王帅林表示,我国是一个工业大国,制造业水平在不断提升,可以为视觉检测设备创造很多应用场景;同时国产厂家可通过快速迭代打造出超越国外产品的设备,解决行业痛点,这对国产品牌是一个好的市场机会。目前 工业领域的产品检测环节主要面临几类痛点:人工成本逐渐升高,招工难;产品复杂程度提高,人眼或常规检测手段效率降低;产品价值较高,出现漏检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等。深度视觉打造了多款一体化自动检测设备,用以对高反光、高曲率的产品进行检测,目前主要用于机加工及汽车领域,检测产品包括轴承、滚针、套圈及其他汽车零部件。王帅林告诉36氪:“机加工零件和汽车零部件的生产环境并不是无尘的,很多时候零件会沾有灰尘、污渍或油泥,但其加工质量却是合格的,这就对检测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机械零部件往往是大批量生产,检测准确度也会影响生产效率。”王帅林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曾在SEED、中国兵器等企业担任算法工程师,拥有丰富的FPGA、ISP算法开发经验。在技术上,深度视觉进行了图像采集-数据分析-设备一体化的产品布局。在图像采集层面,深度视觉进行了特殊的光源和光路的设计,以及光学透镜组的设计,解决了金属零件表面高反光带来的过度曝光问题,同时通过明场和暗场结合的方式,满足了机加工零部件及汽车零部件特殊位置的图像拍摄要求。在数据分析层面,与传统的视觉检测设备依靠工控机进行集中式运算不同,深度视觉采用了分布式运算的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将整台设备的算力更好的分配,完成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对目标进行多次检测,提高检测精度。深度视觉的分布式运算架构使相机拥有了边缘计算能力,一幅零件图像首先由相机进行处理,处理后的结果以数据形式嵌入图像,并传至后方工控机,工控机综合相机的处理结果应用深度学习算法对图像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王帅林表示,除了算法及检测逻辑的创新外,对机加工工艺的理解也十分重要,深度视觉需要充分理解工艺特性,判断出正常加工痕迹和缺陷,并以此来进行数据标定和建立算法库,这种know-how能力同样是企业的壁垒。从相关资料来看,深度视觉打造了滚动体智能外观检测机、磨加工内外圈外观检测机、车加工内外圈外观检测机、成品轴承外观检测机、电池壳外观检测机等多类型产品,每一类产品拥有多款不同型号。目前深度视觉的客户已经超过300家,其中包括舍弗勒集团、不二越、人本集团、五洲新春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王帅林表示,目前深度视觉的产品年出货量为近千台,且均为直销渠道,这样可以使深度视觉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并快速迭代产品。此外,深度视觉也正在建设自己的生产基地。在发展战略上,除了机加工市场和汽车零部件市场,深度视觉正在积极拓展纺织、医药等领域,并持续落地行业标杆客户,将检测设备和技术发挥出最大效能。投资者说:“深度视觉是一家技术驱动型的公司,具备从相机、光场、算法到机械自动化等全套底层技术自研能力,其提供的AOI检测产品及解决方案已在轴承和金属零部件领域得到全球头部客户的高度认可,并在新能源领域也逐步打开局面。我国正在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相信在王总的带领下,深度视觉能成为中国的‘基恩士’,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助力。”——惠友资本投资总监杨扬“高通公司一直通过研发、投资、合作等方式持续引领AI技术和产业的发展。高通创投作为深度视觉最早的机构投资人已陪伴深度视觉三年有余。三年来,我们见证了深度视觉团队从初创走向成长,见证了深度视觉产品从轴承检测拓展至周边行业,也见证了AI在高精密智能制造中的巨大潜力。我们深切期待深度视觉能在AI技术上持续创新,在应用场景上持续发掘,不断取得进步。”——高通创投风险投资高级总监毛嵩“投资一年来,我们欣喜的看到了团队的持续进化和公司的不断成长,在持续巩固金属表面缺陷检测优势的同时,在新能源、医药等方向陆续也有不错的落地,期待公司抓住产业数智化浪潮的际遇,继续稳扎稳打,做大做强。”——中关村发展启航投资合伙人马建平 “疫情的肆虐让机器替人、自动化及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提到更高的位置,深度视觉的自研相机、自研算法及整体解决方案,在轴承及其他金属制品行业得到客户认可,我们也相信团队的能力会打开更大的市场空间。”——老股东祥峰投资执行合伙人夏志进
  • 创建军民深度融合的西安模式 建设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epaper.xiancn.com/newxarb/res/2018-03/02/07/res03_attpic_brief.jpg" height=" 272" width=" 400" / /center p   西安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发展的“西安模式”正在加速成型。 /p center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565px " title=" " alt=" " src=" http://epaper.xiancn.com/newxarb/res/2018-03/02/07/res07_attpic_brief.jpg" height=" 565"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00" / /p /center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漫画中国/东方IC /strong /p p   春节期间一部《红海行动》在全国燃爆,热爱军事的影迷们更是从影片中领略到了无人机在现代战场上的风采。我市的潘祈帆是一名90后小伙子,受到不少军迷们的询问,因为他的公司曾参与了我军几款无人机的研发工作。“不能泄密是前提,但无人机作战的基本原理还是能给朋友们分享的。” /p p   我市80后的女创业者刘晓雅则早在2015年的九三阅兵时便激动地拍下阅兵视频发了朋友圈:“我们做的,我骄傲。”她作为联合创始人的诺维北斗,早已成为我市“民参军”企业的代表之一。 /p p   西安,这座军工实力雄厚的城市,如今不仅拥有航空、航天、船舶、兵器、军工电子等优势军工主导产业,“军转民”、“民参军”也逐渐形成了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发展格局,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发展的“西安模式”正在加速成型。 /p p   随着西安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深化军民融合,辐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打造以西安为中心、横贯关中平原的军民融合产业带,建设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西安的新使命,也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指明了方向。 /p p    strong 勇担国家使命 军民融合的西安实践 /strong /p p   早在2015年,西安就成为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这为我市建设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动力。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西安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相关重点任务就包括以特色产业基地(园区)为平台,建设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创新示范区。 /p p   肩负着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国家使命,西安的确有着自身的先天优势。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就认为“建设军民融合创新高地”是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的一大亮点。因为从发展基础看,关中平原城市群工业体系完整、产业聚集度高,科教资源、军工科技等位居全国前列,航空航天、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是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而西安更是其中的龙头。 /p p   综观西安发展的诸多重大机遇,军民融合是国家赋予西安最鲜明的改革试验任务。我市要在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创新、军民资源开放共享、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军民融合服务体系、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等方面形成“西安模式”,加快建设国家军民深度融合示范城市。为不辱使命,将先天优势转化为现实动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建设国家军民深度融合示范城市。 /p p   为统筹我市军民融合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我市成立了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常设办事机构。并出台了《西安市军民融合产业标准化项目扶持管理办法》、《西安市军工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开展与本地军工企业、科研院所的干部交流。事实证明,人才的互动促进了信息交流、资源融合和项目合作,为全市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p p   为鼓励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在空间承载上,我市构建以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园、经开区军民融合装备制造园、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等为基础的“两园四基地”。在公共服务上,西安科技大市场搭建了军民融合信息服务平台,汇聚了各类军工和国防类科技资源,吸收“军转民”“民参军”等企业超过350家,吸纳数以百计的科研院所开放共享大型仪器设备,积极促进“产—学—研—用”合作和协同配套。在政府综合配套支持上,我市试行军品研制生产单位政策普惠,帮助“民参军”企业申请预研资金、科研经费,以及技术改造等优惠政策。 /p p   经过全市共同努力,西安军民融合在体制机制、承载空间、公共服务、政府配套和主体活力等方面得到了明显优化。在军民深度融合的多个领域寻求重点突破,培育了一批重大创新平台、龙头工程、创新示范企业和新兴产业。 /p p    strong 发挥三大基地优势 军民融合引领大西安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strong /p p   “聚焦‘三六九’,振兴大西安”。盘点西安在军民融合行业中的产业亮点,西安依托西安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优势,不断深化军转民与民参军,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功能日渐完善,带动作用愈发明显,基本形成了“以军带民、以民促军、军民融合”的多元化、集群化发展格局,创新引领着大西安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据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披露,我市民参军企业达到400家,军民融合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 /p p   在以装备制造为代表的工业领域,我市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壮大,汽车产业迈入千亿级。百亿级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1家。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总产值3167.7亿元、增长20.6%。我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通过国家评估。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已经获批。特别是在航空制造业领域,我市重点发展大型运输机、新舟系列飞机、无人机等整机制造 在航天领域,将加紧实施新一代运载火箭、卫星测控等重大项目 在兵器领域,将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 在电子信息领域,将重点发展通信、集成电路等产业 在船舶领域,将重点发展水中兵器、舰船动力等产业 在核技术领域,将重点发展民用核技术、核燃料、核电设备等产业。以新能源汽车和航空制造等为主的万亿级先进制造业正在积极构建。 /p p   我市提出的重点打造“3+1”万亿级支柱性产业,除上述万亿级先进制造业,还包括“以电子信息为主的万亿级高新技术产业”。依托的也正是西安的科教资源优势和国防科技产业优势。 /p p   科教资源优势,历来是西安的重大优势,据统计陕西和西安各类科研机构达到1176家,各类高等院校116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等。其中大量为国防科工院所。国防科技产业更是西安的传统优势产业。我市已经云集军工单位超过110家,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行业门类齐全,基本涵盖了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电子信息、核技术6大领域,国防科技工业研发和生产能力居全国前列。其中,航天科研生产力量占全国近1/3,航空产业资产规模、人才总量和科技成果占全国近1/4,被称为中国的“航天动力之乡”和“航空城”,拥有集科研、试验、生产于一体的完整军工产业链,具有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的“先天优势”。“构建科技产业园区、创新基地、公共研发平台、加速器、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多层次、全体系的创新创业载体”被写入了我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大量科技创业者在西安的开放沃土上耕耘收获。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光电芯片、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硬科技“八路军”在我市蓬勃兴起,这些既是优势产业关键领域的创新方向,也正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军民融合的重点产业领域。 /p p   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正在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大西安乃至关中平原城市群追赶超越夯实产业基础。 /p p    strong 新使命新征程 军民融合发展的 西安模式正在推向深入 /strong /p p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以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牵引,统筹推进军工、科研创新机制改革,做大做强航空、航天、船舶、兵器、军工电子等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创新军民融合发展路径,打造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p p   要打造以西安为中心、横贯关中平原的军民融合产业带,先要做强自身。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使命扛在肩上的西安,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上加快了脚步。 /p p   前不久,《西安市军民融合补短板促发展实施方案》出台,从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加快推进“军转民”步伐、支持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进培育军民融合人才等9个方面发力。 /p p   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两区”建设。聚焦统筹科技资源、深化军民融合两大改革任务,坚持复制推广改革经验与深化提升创新成果同步推进,体现西安特色,形成“西安模式”,2018年我市将积极拓展科技大市场功能,推广“一院一所一校”改革经验,实现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 850亿元,就地转化率超过30%,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5%以上的目标。同时,扎实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和运营试点城市建设,支持建好国家知识产权军民融合运营平台和中国(西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保护中心。推动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军工科研院所事转企改革,统筹抓好军民融合“两园三基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军民融合标准化试点城市”。全年军民融合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500亿元以上,民参军企业数达到430家以上。支持高新区自创、自贸“双自联动”发展,打造引领创新发展、支撑开放合作的“双示范”样板区。 /p p   为实现这一系列目标,我市计划在金融服务领域,围绕打造丝路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加快建设科技、文化、军民融合3个金融示范区的建设,鼓励发展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产业投资等基金,吸引更多境内外金融机构和高层次金融人才向西安聚集。在空间聚集上,坚持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突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重点围绕硬科技、文化旅游、军民融合等优势资源,重点加快建设50个左右特色小镇。在产业规划上,推动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支持人工智能、增材制造、大数据等新产业聚集发展。 /p p   深化军转民民参军,发展五大产业,搭建军民深度融合新平台,以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契机,建立多层次对接协调机制,创新军民融合发展路径…… /p p   面对国家赋予西安的新使命,如今的西安已经在新的征程上,奋力奔跑,勇敢前行! /p
  • 江苏:“政产学研用”联动促进科学仪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打好科学仪器设备国产化攻坚战,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走在前列。近日,江苏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中国药科大学联合举办江苏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平台国产科学仪器试验验证中心(生物医药)暨中国药科大学联合实验室成立大会。会上,江苏首家国产科学仪器试验验证中心和江苏省国产科学仪器产业联盟同时揭牌,进一步充实区域科技创新基础力量。科学仪器是创新实力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基础研究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广度与深度。江苏作为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首批试点省份之一,长期承担为全国发展探路的使命。以项目实施为牵引,江苏现已推动江苏天瑞、昆山禾信质谱、苏大维格等多家企业获得国家重大专项项目18项,项目总经费8.3亿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3.6亿元,在科学仪器自主研发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与此同时,江苏也面临着科学仪器行业整体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国产科学仪器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高端仪器研发难度高,大型科学仪器国产化率低等问题。当前,国产仪器在工艺、材料、系统、稳定性、可靠性上与进口仪器相比差距大。本次揭牌成立的国产科学仪器试验验证中心和国产科学仪器产业联盟,将通过激发“政产学研用”整体效能,全面促进科学仪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激发国产仪器创新驱动力。  江苏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景茂在大会致辞中说,科学仪器研发难度大、周期长,需要各方协同推进。国产科学仪器产业联盟和试验验证中心成立是实现用国产科学仪器设备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的重要举措,将搭建和利用好供需双方对接桥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高校院所为国产科学仪器提供“机会”和“市场”,企业主动进入“实验室”等,构建良好的国产科学仪器发展生态。同时,紧抓人才工作,建立集科学仪器研制、应用、维修三位一体的人才队伍体系,引导和鼓励更多高层次人才投身科学仪器的研发。  据了解,江苏成立国产科学仪器试验验证中心(生物医药),旨在打造集应用、验证、研发、改进及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试验平台,以验促研、以用促改,通过综合性能检验,推动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国产科学仪器市场竞争力。国产科学仪器产业联盟由江苏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联合中国药科大学、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等近20家单位共同发起,将聚焦国产科学仪器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及测试技术与方法等,推进国产科学仪器展示引领和应用示范,构建国产科学仪器产业“生态圈”“朋友圈”。  会上,中国药科大学就国产科学仪器试验验证合作事项与杭州谱育科技、常州磐诺仪器有限公司正式签约。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院所的专家学者分别围绕科学仪器发展现状、管理模式、开放共享等主题进行分享,为江苏率先打好科学仪器设备攻坚战建言献策。  据悉,以国产科学仪器试验验证中心和产业联盟成立为契机,江苏省科技资源服务中心将深化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共同体建设,引导高校院所、专业机构及企业“抱团使劲”,拓展边际,全面提升国产科学仪器产业的整体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 “欧盟Rohs指标深度解读”专题网络研讨会成功召开
    RoHS指令即《关于限制在电子电器设备中使用某些有害成分的指令》,是由欧盟立法制定的一项强制性标准。目前,RoHS指令限制使用并开展检测的项目有铅、镉、汞、六价铬、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6种,限值为1000ppm(其中镉为100ppm)。而在经历8年之久的后续优先评估和考察后,此次欧盟拟决定将六溴环十二烷(HBCDD)、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和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4种物质也正式纳入受限物质范畴,加上之前已有的6种物质,RoHS受限物质或将达10种。 RoHS已经影响到从工程设计, 器件采购,生产质量检验到市场和销售的各个方面,那么,处于全球市场激烈竞争中的厂商,建置一个绿色环境解决方案是必须的。 为了更好的从专业角度解读RoHS,仪器信息网已于2014年9月24日举办了&ldquo 欧盟Rohs指标深度解读&rdquo 专题网络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共吸引了180名检测一线从业者报名,上午的参会人员达到100人,报告内容的专业度和主讲老师的专业解答得到了参会人员的认可。 本次研讨会上来自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的李丹老师针对ROHS新增四项有害物质进行检测方法和难点释疑,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技术促进中心XRF技术总监于晓林则重点做了RoHS六种限制物质XRF五种元素测试难点释疑。 在历时一天的研讨会中,江苏天瑞的高级技术支持郑建明先生和赛默飞的产品市场经理胡忠阳先生也根据自己公司产品和技术优势做了专业报告。 在此,我们诚挚感谢为大家带来专业报告及认真解答网友提问的报告人、赞助此次网络研讨会的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广大网友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本次网络研讨会的会议地址(会议视频将于10月中旬上线): 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ubjectInsidePage/1172 未能在线参与网络研讨会的用户,可以关注网络讲堂交流群231246773,本次研讨会的部分专家报告及网友提问集锦将于近期在网络讲堂交流群231246773内共享,敬请关注。 仪器信息网网络讲堂2014年年底前将每月举办2期专业网络主题研讨会,日程如下: 会议时间 研讨会名称 10月15日 饲料检测技术及标准解读主题研讨会 10月29日 超临界色谱在制药领域的应用展望主题研讨会 11月5日 VOCs检测技术进展主题研讨会11月26日 多分散纳米颗粒体系尺寸分布表征新技术主题研讨会 12月3日 粮油中生物毒素及重金属检测技术主题研讨会 12月17日 形态分析检测技术主题研讨会 更多相关网络会议请关注网络讲堂: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
  • 深度交流,对话标准丨2024年轻质烯烃标准宣贯会圆满举办
    2024年8月14-15日,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化学分会主办,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2024年轻质烯烃标准宣贯会在山东青岛召开。本次会议主要围绕工业乙烯丙烯中CO/CO2/C2H2/H2/痕量硫化物等杂质分析的八项标准(GB/T3392、GB/T3394、SH/T1844、SH/T1769等),由主要起草单位的专家进行深入解读,共有来自全国主要石化企业等单位约60人参会并进行经验交流。岛津受邀参加了本次盛会,与业界同仁一起进行了交流沟通。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李学伟先生以《以“芯”拓新,岛津气相色谱新技术助力石化化工分析》为题,分享了岛津近两年围绕石化化工分析领域推出的新技术和新方案,比如创新可视化进样技术的高压液体进样阀LSV-S,高精度气体稀释仪DLTR-2030,新中心切割单元HTCT-D等附件新品。岛津今年新发布甲烷转化器产品:Jetanizer通过内置在FID喷嘴内的创新型催化剂(无镍型),可以高效地将CO和CO2转化成CH4,从而简化分析CO和CO2的思路;Polyarc将含碳化合物全部转化成甲烷后检测,因此几乎对所有有机化合物的响应基本一致,增强了FID检测器的检测能力,提升分析效率,一套配置能够检测更多化合物。创新的甲烷转化器产品是拓宽FID应用宽度和深度的利器。最后李学伟先生介绍了本次重点发布的新技术——ELEM-SPOT有机物形态分析仪,这是一套专门针对复杂烃类样品中含氧/含氮化合物的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筛查的创新分析方案,能够为广大从事研究和开发生物质能源、化学回收利用等科研工作者提供微量含氧、含氮化合物快速准确的高灵敏度检测手段,助力GX绿色转型(Green Transformation)。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李学伟先生岛津LabTotal事业部李伟先生以《岛津气相色谱维护经验分享》为题,介绍了气相色谱使用经验、故障排查思路以及岛津维护保养服务,特别是针对FID数据不佳时的解决思路。岛津LabTotal事业部李伟先生此外,岛津在会议现场以实物或展板形式展示了多项创新技术和方案,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成为现场专家的热议话题。岛津历来重视石化化工行业的需求,一直致力于新产品、新应用方案的创新,以成套成熟的大项目解决方案、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务体系得到了越来越多石化化工用户的信赖。我们期待未来与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化学分会的同仁和各界专家继续深入交流,就标准制修订及石化分析新进展展开深入探讨,共同推动行业标准化进程,同时岛津也将持续创新和推出满足石化化工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方案。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中国科学仪器走进海关”海光助力国产仪器深度应用
    为响应国家关于国产科学仪器自主创新的号召,推动国产仪器在海关系统的应用,8月31日至9月1日,由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主办的“中国科学仪器展示团走进海关”活动在北京顺利举行。海光仪器作为参展企业之一,展示了公司在光谱分析领域的核心技术与优势产品,获得了广泛关注。本次活动吸引了全国120多家国产科学仪器企业的线上参与,经过严格筛选,50多家企业进入现场评审环节。评审团由行业专家、海关系统代表及科研机构领导组成,从企业资质、产品性能、技术创新、国产化程度等多个维度对参评企业进行了全方位评估。在评审过程中,海光仪器的应用工程师司敬沛在现场做了关于原子荧光光度计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专题报告。报告从公司运营情况、发展历程、业务范围、服务体系等方面做了概述,并详细介绍了原子荧光、原子吸收两款产品的核心技术、性能优势以及在海关系统中的实际应用案例。海光原子荧光和原子吸收两款产品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经过多年发展,产品系列逐渐丰富,且向高可靠性、稳定性、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在环境、食品、检验检疫、医药卫生、疾病控制等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并且赢得了海关系统的广泛认可,截止目前,海光公司已累计服务全国上百家海关用户,助力海关系统在检验检疫领域的深度应用。通过此次评审,海光进一步展示了其国产仪器的技术创新和市场适应性,获得了在场评审专家和行业用户的高度评价。此次活动为国产科学仪器创新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也为进一步推动国产科学仪器在海关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未来,海光将继续深化自主创新,提升国产仪器的核心竞争力,助力国家科学仪器产业的蓬勃发展。
  • 英国Alphasense硫化氢检测方案深度解析:从核心技术到广泛应用
    在当今环境保护与工业安全备受关注的背景下,硫化氢(H2S)的有效检测与监控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该领域的佼佼者,英国Alphasense公司凭借其良好的技术实力和创新精神,为市场提供了一系列高效、可靠的硫化氢检测方案。英肖仪器将从原理入手,深入剖析其核心技术,并探讨这些方案在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英国Alphasense硫化氢检测方案深度解析:从核心技术到广泛应用原理探秘:科技引领,准确检测电化学传感器技术:英国Alphasense硫化氢检测方案的核心之一是电化学传感器。该技术利用化学反应将硫化氢气体转化为电信号,实现准确测量。其内部构造精密,包括工作电极、对电极和参比电极。当硫化氢气体接触到传感器表面时,与工作电极上的催化剂发生反应,产生与硫化氢浓度成正比的电流。电化学传感器以其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的特点,在硫化氢检测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电化学红外吸收传感器技术:除了电化学传感器外,英国Alphasense还采用了先进的电化学红外吸收传感器技术。该技术利用硫化氢对特定红外波长的吸收特性进行检测。传感器内部集成了红外光源、红外检测器和气体室。红外光在通过气体室时被硫化氢吸收部分能量,剩余光被检测器接收并转化为电信号。通过计算入射光与出射光的强度差异,可精确测定硫化氢浓度。电化学红外吸收传感器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适用于复杂环境下的高精度检测。应用场景:全面覆盖,准确守护石油化工行业:在石油化工领域,硫化氢是油气勘探、开采、运输和加工过程中常见的有害气体。英国Alphasense传感器及配套报警仪被广泛应用于钻井平台、油气管道、炼油厂等关键位置,实时监测硫化氢浓度,有效预防泄漏和爆炸事故的发生。污水处理与环保: 英国Alphasense硫化氢检测方案深度解析:从核心技术到广泛应用在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环保设施中,硫化氢的排放对环境质量构成威胁。英国Alphasense检测方案助力环保部门和企业实时监控硫化氢排放情况,确保环境质量达标,保护生态环境。农业与畜牧业:在沼气生产、畜禽养殖等农业领域,硫化氢也可能对生产环境和动物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英国Alphasense传感器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硫化氢超标问题,保障生产安全和动物福利。科研与教育:英国Alphasense硫化氢检测方案深度解析:从核心技术到广泛应用在化学实验室、大学科研机构等场所,英国Alphasense硫化氢检测方案为学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的工作环境。它确保了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促进了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电化学硫化氢气体传感器H2S-D4详解主要参数:英国Alphasense硫化氢检测方案深度解析:从核心技术到广泛应用测量范围:100ppm灵敏度:110~170nA/ppm响应时间:线性范围:0~20ppm,全量程线性度误差+/-6ppm过载:200ppm分辨率:工作湿度:15~90%RH负载电阻:10~47Ω主要特点:无过滤网设计:简化了维护流程,降低了使用成本。长寿命:传感器使用寿命长达2年,减少了更换频率和停机时间。英国Alphasense硫化氢检测方案以其科学准确的检测技术、高效稳定的工作性能和广泛覆盖的应用场景,在环境保护、工业安全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守护环境安全、保障工业生产和人员健康的重要工具,更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更多英国Alphasense硫化氢检测方案深度解析:从核心技术到广泛应用英国Alphasense传感器、英国Alphasense阿尔法传感器、氯化氢传感器HCL-A1、光离子传感器、PID传感器、VOC传感器请致电英肖仪器仪表(上海)有限公司1⃣ ️ 7⃣ ️ 3⃣ ️ 1⃣ ️ 7⃣ ️ 6⃣ ️ 0⃣ ️ 8⃣ ️ 3⃣ ️ 7⃣ ️ 6⃣ ️ 获取进口传感器详细资料。
  • 温度如何影响污水深度处理膜污染?
    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青年教师陶晨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工程学院教授Wayne Parker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Pierre Berube课题组合作,针对安大略省多伦多市Keswick污水回用中心冬季深度处理污染加剧的问题,进行了前期历史数据分析和后期实验研究,厘清了二级生物处理运行温度和深度处理超滤运行温度对膜污染的影响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分离纯化杂志》。二级和深度处理运行温度对膜污染影响机制的示意图 安徽理工大学供图污水深度处理是指城市污水经一级、二级处理后,为了达到一定的回用水标准,使污水作为水资源回用于生产或生活的进一步水处理过程。超滤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污水回用处置方式,然而膜污染问题一直是限制其长期稳定运行以及运营成本管控的瓶颈性问题。 “因为膜污染会造成跨膜压差的上升,在维持目标处理效率的前提下,需要提高膜清洗与更换的频率,从而增加运营成本和能源消耗。一般来说,膜污染控制成本占运行成本的20%-30%;其中,膜清洗和膜更换成本分别占膜污染控制总成本的9%-30%和40%-65%。而对于污水深度处理的运行场景来说,这些数据会随着冬季温度的降低,进一步升高。”陶晨向《中国科学报》介绍。近年来,各国学者针对温度对膜污染的影响展开了相关研究,然而研究对象多为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一方面,在深度处理中,因为膜不直接与污泥混合液接触,所以膜污染机理与MBR有很大区别;另一方面,深度处理中膜过滤过程与二级生物过程分开进行,温度对二者造成的影响程度不同且存在交叉影响,值得分别去探讨。此次研究中,陶晨等提出了活性污泥模型与实验结合的方法,通过新颖的实验设计,评价了温度通过影响二级生物过程及其代谢产物,以及温度影响膜固有性质对深度处理膜污染的影响机制。“我们研究发现,将二级生物处理运行温度从20℃降低到8℃,且超滤运行温度为20℃不变时,总膜阻力大幅度增加。这主要是由于二级生物过程在低温下产生的可溶性微生物产物大量增加导致,其中与生物质衰减相关的有机质(BAP)是最主要膜污染物质。”陶晨说。进一步地,降低超滤运行温度时,总膜阻力增加了122%,这一部分膜阻力的增加是由于膜孔径的减小和液体黏度的增加。研究发现,总膜阻力的增加并不是各部分影响的简单叠加,而是存在复杂的交互影响。陶晨说,该工作全面探讨了运行温度对膜污染的影响,为不同温度运行条件下设计膜污染缓解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探讨其他极端运行条件下二级生物过程与膜污染间的关系提供了方法借鉴。”审稿人认为:作者研究了实际污水处理厂运行温度对深度处理膜污染的影响机制,区分了造成低温条件下总膜阻力上升的不同原因,是一项有趣的研究工作,对缓解膜污染并减少运行成本提供了理论参考,具有实际意义。
  • 深度融合|仪思奇与彼奥德共建战略同盟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仪器信息网讯 /span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12月11日,汇聚3000人的碳材料行业盛会——第三届国际碳材料大会在中国· 上海跨采会展中心隆重召开。大会期间,知名颗粒特性表征产品供应商仪思奇(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主营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国产劲旅北京彼奥德电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正式达成战略同盟协议,将进行深度融合,携手共同发展。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根据协议,仪思奇总经理杨正红将出任彼奥德技术总监,并将双方各业务板块和分散资源进行全面融合、统一组织和管理。仪思奇将承担彼奥德海外事业部的角色,彼奥德则将成为仪思奇的研发和生产加工基地。杨正红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化学专业,参与过我国第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并担任相关仪器组的组长。他长期担任著名的比表面和孔径分析厂商美国康塔仪器公司的首席代表,曾任康塔克默仪器贸易(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后联合业界几位资深的材料物性分析测试大咖正式创立仪思奇(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在颗粒特性表征行业浸润20余年的专家,杨正红长年致力于激光粒度仪和比表面分析仪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推广,为国内各厂商提供建议和咨询,在业内享有盛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205860af-8278-49af-a457-644accab5e0c.jpg" title=" 123.jpg" alt=" 123.jpg" /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仪思奇成立于2016年8月19日,作为一家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是美国DT超声法粒度和zeta电位分析仪、比利时Occhio仪器公司图像法粒度粒形分析仪和法国CAD公司图像法zeta电位分析仪的中国总代理,也是上述公司的授权中国技术中心或Office。在推广新一代粒度分析技术的同时,仪思奇还致力于寻求将自主研发的仪器技术和高校科研院所仪器研发成果进行快速的产业化,并进行市场化转化。彼奥德成立于2003年1月9日,是一家集项目研发、产品生产、测试咨询于一身的研发制造型科技企业。公司拥有独立的技术研发、产品制造、组装测试及客户服务团队,并拥有完整的CNC数控加工平台与机械设计团队,主营仪器产品有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真密度仪、物理及化学吸附仪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经过考察,我们认为彼奥德是相关行业界内规模程度和团队完善度最好的技术服务型企业之一,具备精密仪器设备的研发与制造所必须的条件。”谈到彼奥德,杨正红这样说到。他表示,自己的团队10多年来与彼奥德有过多次合作,曾一起开发配套产品,并取得良好效果。“彼奥德的领导层和员工平均年龄较低,有冲劲,有想法,开发能力强,做事情兢兢业业,近年来已引起美方的注意和赞誉。”& nbsp & nbsp & nbsp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bf630a3b-f6ff-4aa6-8f75-6afccfb647a6.jpg" title=" 合影.jpg" alt=" 合影.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彼奥德公司总经理丁辉(左)和仪思奇总经理杨正红(右)在签约后合影留念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惺惺相惜的能力认可、良好的合作基础、再加上一致的价值观,仪思奇和彼奥德的深度融合和重组可谓水到渠成。杨正红表示,这是一次理念高度契合的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此次融合,使仪思奇和彼奥德真正形成了“产学研商网”一体的仪器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加速了双方拥有的先进仪器市场化和国产仪器的国际化进程,并对推动仪器行业创新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目前国内仪器界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和竞争的弊病,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的建立吸引大家相互融合,发挥各自优势,避免恶性竞争,最终能捏紧拳头,形成集团优势,向高水平高技术看齐,以超越国外为目标,为国产仪器的快速腾飞共同奋斗!” /p
  • 助力科研平台升级,复享光学深度光谱技术
    科技平台是支撑国家科技进步、凝聚高层次人才、保障现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与条件,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平台的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聚力攻关“卡脖子”技术,是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保障。复享光学成立十余年来,深度参与科技平台及产业化建设,致力于与科学家共同解决科学研究、微电子、光电子、光子、能源等领域中遇到的关键光学计量检测问题,已成为中国先进光谱技术领导者。复享光学是第一家以光子技术为根基的光谱仪器企业,产品覆盖光谱仪/模组、光学量检测系统与各类光学计量子系统。我们致力于为市场提供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光谱解决方案。集成光子芯片的相位表征应用领域:超表面、超透镜Metasurface/Metalens超透镜/超表面将会取代传统几何光学镜片成为下一代光学系统的关键器件,围绕其研发过程中的相位与光学性能表征需求,以及量产过程中的形貌、缺陷计量与检测需求,提供全面的光学量检测仪器与设备。推荐设备:超构透镜光学检测系统纳米激光器的性能表征应用领域:PCSEL/BIC 与纳米激光器PCSEL 以其高功率和高质量的光束而备受科研与产业的关注,围绕其研发阶段的光子能带与辐射模式的表征,以及量产阶段的激光特性表征,提供光学与光电量检测仪器。推荐设备:显微角分辨光谱仪集成光子器件的量检测平台应用领域:AR/VR 光学计量检测AR/VR 有望成为下一代人机交互平台,针对 AR眼镜中的关键光学器件——衍射光波导——研发过程中的绝对/相对衍射效率测量、高精度周期计量,以及量产过程中的表面形貌计量,提供桌面式与晶圆级的光学量检测设备。推荐设备:光栅衍射效率测量系统、晶圆级衍射光波导光学检测系统集成光子器件的表征平台应用领域:光子晶体、拓扑光子学与 BICBIC 是当前光子晶体研究的热点,通过动量空间的光子能带测量可以清晰地发现各个位置的 BIC,特别是通过表征本征态在动量空间的偏振态分布,可以发现 BIC 背后的拓扑机制——动量空间光谱测量对于 BIC 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推荐设备:角分辨光谱仪、显微角分辨光谱仪有机半导体的光谱表征应用领域:有机光伏,有机晶体管,有机发光(OLED)面向有机光伏、有机晶体管和OLED等应用场景,提供分子取向测定、膜厚测量和原位共焦光谱表征等检测设备,推动材料优化、器件研发和量产。推荐设备:分子取向表征系统、膜厚检测仪、原位共焦光谱表征系统面向钙钛矿光伏电池从实验室到量产的全链条表征应用领域:钙钛矿光伏电池围绕钙钛矿光伏电池在实验室及中小试产线的制备、表征及计量需求,建立全链条的表征系统,可以全面了解钙钛矿光伏电池的制备过程和性能特征,为进一步提高钙钛矿光伏电池的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提供科学依据。推荐设备:钙钛矿光伏电池组件整线解决方案及全链条表征平台面向大科学装置检测的高能光谱仪应用领域:半导体光刻机/厂设备客户Helios高能光谱仪服务于极紫外光源的质量检测:测量FEL的基频和谐波的EUV光谱,以诊断光束质量;测量高电荷态Sn离子的发射光谱,以诊断等离子体状态。
  • 无创荧光显微技术能为大脑深度成像
    来自瑞士苏黎世大学和苏黎世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称为漫反射光学定位成像(DOLI)的新技术,利用它可以高分辨率、无创观察活体小鼠大脑深部的微血管。该技术具有卓越的分辨率,可看到深层组织,为观察大脑功能提供了强大的光学工具,在研究神经活动、微循环、神经血管耦合和神经退化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相关研究发表在近日的美国光学学会期刊《光学》上。  这种技术利用了1000—1700纳米之间的第二近红外(NIR-Ⅱ)光谱,这一范围光谱的散射较少,可使显微荧光成像的深度达到光扩散深度极限的4倍。  在各种疾病的动物模型中,荧光显微镜经常被用来对大脑的分子和细胞细节进行成像。但此前,由于皮肤和颅骨的强烈光散射影响,荧光显微镜仅限于小体积和高度侵入性的操作。此次研究首次表明,3D荧光显微镜可帮助科学家以非侵入性方式,高分辨率地观察成年小鼠大脑。该显微镜有效覆盖了大约1厘米的视野。  研究人员首先在模仿人体平均大脑组织特性的组织合成模型中测试了这项技术,证明他们可以在光学不透明的组织中获得最深达4毫米的显微分辨率图像。然后,他们在活小鼠身上测试了这项技术。他们给活小鼠静脉注射了荧光微滴,追踪这些流动的荧光微滴可以重建小鼠大脑深部微血管的高分辨率图。观察发现,借助DOLI技术可以完全无创地观察到脑微血管以及血流的速度和方向。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方法消除了背景光散射,并可在头皮和头骨完好无损的情况下进行。他们还观察到相机记录的斑点大小与微滴在大脑中的深度有很大的关系,这使大脑深度分辨成像成为可能。  “在生物医学成像领域,实现深部活体组织的高分辨率光学观测是一个长期的目标。”研究小组组长丹尼尔拉赞斯基说。  现在,研究人员正在努力优化DOLI技术,以提高其分辨率。他们还在开发改进的荧光剂,这些荧光剂更小、荧光强度更高,且在体内更稳定,这将大大提高该技术在清晰度和成像深度方面的性能。
  • 应用支持有深度,售后服务有温度 | 海光团队再获肯定
    随着分析仪器市场的蓬勃发展,用户对于厂商的要求早已不限于产品本身的性能,而是希望厂商能够提供更多专业的应用支持和售后服务。除了常规的设备安装调试、故障维修、操作问题解答等需求之外,依托产品自身性能,定期回访、协助测试、开展培训、方法开发等也逐渐成为海光增值服务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  提供应用支持 展现技术实力  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应用支持,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可以充分展现公司的技术实力。多年来,海光公司一直密切关注用户的应用需求,从前期产品选择、方案设计、到具体的应用培训、测量分析、方法改进以及问题解决,始终从用户角度出发,结合环保、食品、卫生、地质、科研、第三方等各行业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海光应用开发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技术培训,使实验室分析检测人员可以通过多个渠道参与交流。此外,应用团队也一直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和验证工作。对于用户的具体检测需求,海光售前联合应用团队,及时开展相关方法的制定,为用户解决实际问题,如海光工程师协助农业农村部农业环境保护研究所开展样品中无机砷含量的测定,得到了用户的感谢与认可,展现了海光应用团队的技术实力。  海光工程师对用户进行技术培训协助用户开展检测工作获认可做好售后服务 树立品牌形象  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是提升品牌形象的有效途径。海光公司高度重视售后服务工作,始终将其作为服务链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开创特色的运行模式,不断强化售后管理体系,提升工程师服务能力。目前海光公司拥有40余人的售后团队,以北京总部为中心分布在全国各省份,海光工程师从理论到实操都有丰富的经验,面对用户的难题及时响应、有问必答、真诚服务,他们始终秉承着公司“至心服务”的理念奋斗在一线,全天24小时无假无休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和售后保障。海光售后服务团队曾多次在各项行业活动及用户使用过程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获得广泛赞赏与认可。近日,海光售后工程师焦浩泽为天津三方环科检测科技有限公司用户及时解决使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棘手问题,焦工耐心与专业的服务精神获得了用户的赞赏,为海光公司的售后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海光售后日常工作情景焦浩泽工程师的服务工作获用户肯定  类似的故事接连上演,广大用户对海光的认可和支持是海光不断发展的动力,海光人会一如既往为广大用户提供专业周全的服务,“让应用支持有深度,让售后服务有温度”,携手一线实验人员,为分析检测事业贡献力量。
  • 让服务有温度,让工作有深度——百特售后服务工程师新年开工第一课
    言传身教良师意,潜移默化明月心。为了让百特“专业、迅速、热情、周到”的服务理念得到充分践行,十几年来百特在新年开工的第一天都有一节“传统课”,那就是百特董事长总经理董青云先生要面对面地给全体售后服务工程师上一堂关于如何理解和践行百特服务理念与规范化服务的课程。首先董总对2020年售后服务工作在提效保质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然后董总一边讲解安装调试培训的验收规范,一边以自己二十多年的工作体会向每一位工程师介绍售后服务的重要性与如何践行百特的售后服务理念。他说:“售后服务工作性质比较灵活,但是做这项工作不能因个人的性格多样而随意进行,需要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严格按标准和规范执行。在培训客户使用仪器时要像一名教师那样做好授课前的准备,用条理清晰、内容准确全面、重点突出的方法进行培训,这样才能达到好的培训效果。工作中还要切身为客户考虑,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站在客户角度解决问题”。此外,董总还对2020年新加入售后服务岗位的3位年轻服务工程师给予厚望,希望他们向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学习,尽快成熟,独当一面,为百特售后服务做出贡献。百特的售后服务团队是一只由36人组成,分布于全国七大办事处及国际市场的专业队伍,50%人员具有10年以上的粒度测试经验。各位服务工程师既了解粒度测试技术的相关知识又对产品的应用了如指掌,从理论到实操都有丰富的经验。有问必答、快速响应、真诚服务,他们秉承公司的服务方针始终奋斗在一线,全天24小时为全球1万多家客户提供不间断的技术支持和售后保障。百特一直把售后服务作为市场开发的重要方式,把提供专业的帮助作为回馈客户信任的礼物,把得到客户的认可作为自身发展的动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一颗始终如一的心为广大用户提供服务是我们的职责。我们坚信为客户服务就是为百特自己服务,百特所有售后工程师将秉持“让服务有温度,让工作有深度,让客户有感动”的原则,在2021年整装待发。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