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三大趋势

仪器信息网三大趋势专题为您整合三大趋势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三大趋势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三大趋势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三大趋势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三大趋势话题讨论。

三大趋势相关的资讯

  • 中科院:百年化学未来发展有三大趋势
    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知名纳米科学家白春礼院士7月9日说,百年化学已在5个方面创造了人类美好的生活,其未来发展具有“向更广、更深方向延伸”、“绿色化学将引起化学化工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发展不断对化学学科提出新的需求”等三大趋势。   白春礼当天登台为中科院研究生院开讲2010年夏季学期“纳米与生物技术前沿系列讲座”,他在全面讲述化学这一基础学科的“前世今生”时说,化学的历史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总体来看,化学在5个方面创造了人类美好的生活:化肥将人类从饥饿中拯救出来;高分子合成材料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药物成为人类健康的守护神;染料的发明和应用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化学物质是“天使”也是“魔鬼”。   纵观一百余年来化学的发展,其启示主要有三:   一是化学是带来重大发明创造的中心科学,赋予人们能力的科学,打开物质世界的钥匙;   二是化学支撑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化学引领了相关科学与技术的进步。   白春礼院士还认为,面向未来,化学在解决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重大问题中将发挥更大作用,化学学科发展有三大趋势:   ——化学将向更广度、更深层次的方向延伸,原子/分子层次的认识将更为深入,多层次分子间相互作用、复杂化学体系的研究更为系统,创造新分子、新材料的基础上,将更加注重功能性。使科学家不仅能在原子、分子甚至电子层次观察并研究微观世界的性质,而且能够对其物质结构和能量过程进行操控。   ——绿色化学将引起化学化工生产方式的变革。科学角度看:绿色化学是对传统化学思维方式的更新和发展 环境角度看:它是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更高层次的化学。经济角度看:它要求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社会发展不断对化学学科提出新的需求。能源危机方面,如何像光合作用那样高效利用太阳能 环境保护方面,如何控制降解、去除污染过程 材料创新方面,要求绿色化、智能化、可再生循环利用 生命奥秘方面,如何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认识和研究生命过程 食品安全方面,如何加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基础研究和精确检测。
  • 家用小型检测仪器发展的三大趋势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环保和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强,以水质、气体、食品安全等为代表的家用小型检测仪器市场日渐成熟,产品呈现多样化趋势,基本满足了人们对于室内环保和安全问题的检测需求。同时,随着家用小型检测仪器市场的高速发展,消费者已经不再满足于功能相对单一的家用检测仪器产品,对此类产品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未来的家用小型检测仪器市场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下面我们对此一一进行解析。 首先是多功能化。目前市场上在售的家用小型检测仪器,基本上都是按照具体用途进行设计,功能较为单一。但是,囿于家庭使用场地等限制,人们对于气体、水质、食品安全等检测的全面要求,以及检测品类的不断增加,决定了一般家庭很难连续购买多种品类繁杂的家用检测仪器,从而形成家庭小实验室。所以,国内家用小型检测仪器发展的第一大趋势,必然是能够集多种检测需求于一身的多功能检测仪器,这会使得普通家庭只需要购买一台仪器便能基本满足日常多种检测需求。这类仪器虽然价格会相对昂贵一些,但是因为其使用面积小、多功能、便携性,将会在日益关注环保和食品安全问题的国内市场客户群体中中大受欢迎。 其次是联网化。在同一地区或者在不同地区,家用小型检测仪器检测数据的联网,将有助于地区管理部门分析掌握本地区在不同时段和阶段的水质、空气和食品安全情况,提前做好预防工作。现代城市管理日益复杂,面临的状况也是多样性的,而家庭作为城市的基础分子,其实际情况的及时反馈,将有助于城市管理者更加全面和准确地了解城市运行情况,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本的数据支撑。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除了在政务、交通、医疗等公共区域实现智能化之外,家庭的智能化接入也是必不可少。但是由于家庭的私密性和隐私需求,这部分内容不可能由政府管理部门单独完成,而家用小型检测仪器的设备联网,将有助于政府管理部门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在推广的过程中极有可能得到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这点是相关仪器生产厂商需要引起重视的。 最后是智能化。这里所谓的智能化,是指家用小型检测设备不但能满足家庭日常检测需求,并且能够对接家庭医疗和健康管理系统,实现对家人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控,并能根据家人的具体情况,在日常空气温度、水温和食品配备中提出合理化建议。这类产品会将家人的健康状况,包括年龄、体质、病史等详细资料录入管理系统,通过日常检测结果,科学分析哪些客观情况符合并有利于家人身体健康,哪些情况或者食品不符合家人身体健康需求。同时,根据医疗和健康系统提供的数据,分析家人在不同阶段的身体健康变化情况,在实际检测结果中提示和反馈相关信息,配合家庭健康管理系统共同维护好家人的日常健康安全。 环保和食品安全问题,既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性问题,也是事关人们日常生活和健康的重要问题。在环保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我们的检测仪器生产厂商和管理部门要从高处着眼,力争使产品既能满足人们日常检测需求,也要站在全球化的角度,使产品性能、理念与国际接轨,从而保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大潮风起云涌,家用小型检测仪器当扶摇直上,在这一片蓝海中寻求到更多发展良机。
  • 新闻分析:十大科学突破反映三大趋势
    p   每到年底,国际科学界公认的权威刊物美国《科学》杂志都会评选十大科学突破,这不仅是对年度科技大事的年终盘点,从中更能看出近些年来科学界的前沿热点研究方向。 /p p   今年的十大突破就反映出21世纪以来科学发展的三大趋势:一是大科学工程解决特定大科学问题作用显著 二是生命科学持续升温,一些重病难病不再是不治之症 三是预印本网站兴起改变科研成果的传播模式。 /p p   在今年十大突破中,有两项来自物理学领域,分别是人类首次“看到”引力波和便携式中微子探测器。 /p p   当选为头号突破的“看到”引力波是典型的大科学工程项目,美国在过去几十年为此累计投入11亿美元,今年的论文仅署名作者就有3674人,他们来自全球953个机构。便携式中微子探测器的背后,也有着来自4个国家20多个机构的80余名科学家。 /p p   事实上,没有大科学工程,过去20年里物理学领域的另两大突破也难以实现。2015年获诺奖的中微子振荡发现,依靠的是日本超级神冈探测器和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而2013年获诺奖、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实验成果。 /p p   《科学》杂志主编杰里米· 伯格在题为《科学的大与小》的社论文章里总结道,有着明确目标的大科学计划似乎要比那些目标模糊的大科学计划更成功。发现引力波的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项目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明确的目标、充足的时间和资金,还有一支相当重视管理工作的优秀团队。 /p p   但伯格也指出,就像今年十大突破反映的那样,大量的重要发现还是来自人数较少的小型研究团队,这些团队会提出更多开放式但有时影响深远的问题。 /p p   “小科学项目可以探索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在探索中视情况相对容易地调整科研方向,”伯格说,“小科学项目的一些发现能为需要更多协调的大科学项目奠定基础。事实上,广义相对论的发展、干涉仪的发明以及黑洞和中子星概念的提出与发现,都是带来今年头号突破成果的必要条件。” /p p   四项生命科学成果中,除了冷冻电镜技术外,另三项分别是基因疗法、精准基因编辑和广谱抗癌药,多多少少都与基因有着关联,反映出围绕基因做文章是当前一大热点。统计数据表明,全球迄今已开展约2400种基因疗法的临床试验。 /p p   而在美国,今年一下子有三种基因疗法获得批准,其中两种治疗癌症,一种治疗遗传病。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局长斯科特· 戈特利布评价说,基因疗法正处于一个“转折点”,“我相信基因疗法将成为治疗甚至治愈许多重病难病的支柱”。 /p p   生物学预印本兴起的入选也许出乎许多人的意料。预印本是指未经同行评审就上传至公共平台供人查阅的论文草稿,其好处是第一时间发表,有助跟同行及时交流,快速获得反馈。 /p p   而传统的学术刊物在发表论文前大多要经过同行评议,其好处是文章质量有保证,但审稿过程一般较漫长,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时间,以至于“论文发表出来时,所有的兴奋通常已消失殆尽(《科学》杂志语)”。 /p p   最早的预印本网站是1991年建立的阿奇夫论文预印本网站,主要针对物理学,如今70%的粒子物理论文都先以预印本方式发表。近30年后,生物学领域的预印本也开始兴起。2013年上线的bioRxiv网站现在每月上传论文近1500篇,今年该网站还获得了美国陈-扎克伯格倡议公司的资金支持。 /p p   《科学》杂志说,许多期刊已允许作者把他们提交的论文先以预印本方式发表,还有一些编辑甚至到bioRxiv上寻找可供发表的论文。欧美许多研究资助机构也出台政策鼓励使用预印本。同时,预印本还能帮助年轻科学家迅速建立学术记录。这些都表明,预印本已带来“科学传播文化的重大变化”。 /p p   有意思的是,今年火得不行的人工智能研究并未入选,这可能在情理之中,因为人工智能的产业化才刚刚开始,人们看到的更多是这个领域的潜力。 /p p   另外,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技术也没有上榜,这同样可以理解,因为它们距实际应用仍有距离。不过,中国量子卫星项目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入选2017年英国《自然》杂志十大科学人物,彰显出量子技术正受到科学界的高度关注。 /p p /p
  • 机器人的兴起:金属制造业三大趋势
    机器人和人工智能(AI)是制造业新时代的核心,也是推动数字化工业发展的驱动力。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在许多行业发挥着普遍重要的作用—提升准确性和一致性、缩短生产量、提高产品质量。越来越多的金属制造业工厂和实验室均使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以提高效率和连接性。普华永道PwC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早在2014年,全球59%的制造商便以某种形式使用机器人技术。据世界机器人统计报告,截止2017年,受金属制造业的异常增长(+55%)推动,工业机器人的销售额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如今,随着我们的生产越来越接近全自动化,需求也在进一步加速增长,我们的工作效率日益上升,不断减少了伤害和工人疲劳情况。以下是我们在金属制造领域发现的关于机器人如何改变方式的三大趋势: 1. 创造效率—协作机器人的兴起除引入完全自动化的生产线外,一些行业还引入了协作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可与人们一起工作。事实证明,由人类和机器人组成的制造团队能填补人类空闲时间并显著提高整体效率。如今,许多制造商均面临铸造厂劳动力短缺的挑战。相反,我们发现机器人能承担脏乱、枯燥和危险的任务,继而为他们的人类同事提供更多的机会来处理更高级别的任务,同时提供更多一致性,从而提高质量。另一示例:大型零件制造商(例如卡车、越野车和农业、建筑和采矿设备的铸件和框架)。在通常情况下,此类制造商的能力受到限制,无法快速、稳定、安全地制造和移动500kg重的部件。因此,大型零件制造商转向利用机器人进行机器装卸、零件搬运、焊接、喷漆和组装,以提高生产能力和质量。 2. 全天候厂房和实验室在金属制造过程中,可对机器人进行编程以便其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全天候运行,从而实现完全不间断的生产。在不断倡导“绿色”制造或可持续制造实践的世界里,机器人的强大之处在于其能在黑暗和寒冷环境中进行工作,从而节约成本和能源。机器人可在厂房识别流入和流经工厂或实验室的材料,测试样品以确保质量控制—在操作人员和实验室结果之间进行实时反馈,使操作人员能够在几分钟内做出反应,有些操作人员可能无需离开岗位便能做出必要的调整。机器人可从事所有艰苦的工作,同时不会感到疲劳—机器能像分析仪器一样辛勤工作。 3. 云机器人技术云机器人技术属于新兴领域,能使机器人将机器人功能与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其他数字工具相结合。云机器人技术亦能使机器人在连接云端的情况下共享信息和实时数据。在金属制造业中,信息占主导地位,云机器人技术具有保证制造质量的能力,并使得控制过程变得更简单更快。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专门为用户设计软件的原因,因为该技术能够在基于云端的服务中快速、方便地发送、存储和检索分析结果,包括从某一位置管理一组仪器。但是谁能说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工作将不会由机器人来完成呢?这也是我们正在调查的事情。随着大量关注于精简制造、向自动化和工业4.0迈进,机器人不断兴起,这是我们都必须适应的现实。我们的团队正与客户合作,力图在金属制造的新时代发挥分析的力量。
  • 品生医疗:多组学背景下临床质谱发展三大趋势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多组学研究上的突破,临床质谱迎来了发展机会。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临床质谱技术及应用进展”专题,聚焦临床质谱新产品新技术及相关临床领域的最新应用,以增强业界相关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展示更丰富的临床诊断质谱产品、技术解决方案。与生化、免疫等传统检测技术相比,临床质谱技术在灵敏度、特异性、多指标联检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它既是生化、免疫等检测技术的补充,又是传统检测技术的延伸,可以提高现有检验项目的精准度,也可以检测其他技术不能检测的指标,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检测结果。临床质谱技术正在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维生素检测、药物浓度监测、激素检测、微生物鉴定、微量元素检测等多个临床应用场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解决仪器和试剂适配问题是临床质谱落地路径 从商业模式角度来说,由于医疗服务体系和保险制度的不同,美国大部分质谱服务都是LDT模式(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 独立医学实验室),形成了像Quest和Labcorp这样的第三方服务龙头。美国60%以上的医学检验都是外包,医院只采样。而国内临床检验的市场主要还是以公立医院检验科为主,以第三方医学检验为辅的市场结构。大医院的检验科能力强,有能力在院内开展检测。同时,报告时间、政策监管及医院管理的需求,也更倾向样本在院内检测。因此,IVD模式(In Vitro Diagnosis,体外诊断)更适合中国。临近两年中国整个临床质谱行业发展非常迅猛,临床质谱这个赛道上涌入的企业也越来越多,资本的投资热度逐渐升高。由于临床看重的是检验性能和临床价值,需要仪器、试剂、服务一站式解决方案,而非单一的仪器。随着国内临床质谱企业增多,首先解决仪器和试剂的适配问题,成为打通质谱分析临床落地路径。自2016年创立品生医疗后,创始人成晓亮博士就确立了“IVD为主,ICL为辅”的商业模式,是国内首家明确临床质谱IVD商业模式的公司,重点打造组学研究服务、仪器、试剂、检测服务完整产品体系,通过设备国产化和试剂菜单丰富化,着力解决仪器和试剂适配问题,率先占据了院内业务流量入口,并保证流量持续增长。多组学背景下,临床质谱行业发展三大趋势在临床质谱几大技术平台中,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是临床最为成熟的技术平台之一,布局企业多、仪器多、试剂多,是临床质谱市场的核心板块。在精准医疗技术迭代、临床需求持续扩大、多组学趋势背景下,临床质谱政策环境、资本环境等持续向好,临床质谱行业未来技术及应用整体呈现几大趋势:1、以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为核心的多组学研究已成为各类疾病筛查、早期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创新发现的关键应用平台。生命组学时代来临,临床质谱技术有望成为常规底层技术。疾病发生发展复杂,单一组学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已有大量研究表明依靠单一组学存在较大局限性,多组学在致病机理研究、疾病标志物与致病靶点筛选,以及早期诊断和治疗上都有着巨大的潜力,临床医学正在快速过渡至多组学整合分析。而组学研究样本复杂,通常样本中含有数十万个化合物,分子丰度低,对检测灵敏度要求极高,数据分析庞大,质谱技术多指标检测、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高通量的特点非常契合多组学发展趋势,有望在多组学时代中大放异彩。相比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精准诊断的普检和特检、精准治疗的创新药研发和伴随诊断中具有更加深远和广泛的意义,是生命科学皇冠上的明珠。其中,蛋白质组学研究难度更高、与临床结合更为紧密、药物医学转化程度更高,是推动临床应用与医学转化的重中之重。2、在应用场景上,常规检测应用成红海,针对大病种的精准诊疗将成为未来临床质谱主力市场。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临床应用分为两类,一类是常规检测应用,对现有方法学进行升级,如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药物浓度监测、维生素检测等,另一类是基于组学研究,开辟空白、创新应用场景,如慢病诊疗跟踪、肿瘤标志物发现等。随着我国临床质谱常规应用渗透率提高,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维生素检测等已成为红海市场,传统检验替代、大病种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症、心血管病和肿瘤等疾病的精准诊疗将成为未来重要的临床质谱增量市场。品生医疗根据临床检测需求,产品线涵盖500余种临床质谱检测项目,包括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水溶性/脂溶性维生素、氨基酸、胆汁酸、游离脂肪酸、有机酸、治疗药物监测、类固醇激素类、血/尿儿茶酚胺等常规临床检验项目,以及在妇幼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等领域独创研发的精准疾病检验项目。3、未来,各类质谱仪器会持续向国产替代方向发展。从近年来提出的精准医疗等热点可以得知,人们越发重视生活质量提升,实现精准医疗的目标就离不开LC-MS/MS分析技术。由于现有的质谱属于高精尖仪器,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和维护,且几乎依赖进口,无法满足我国对该技术日益增长的需求,质谱技术向国产化、POCT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是未来趋势,推动临床质谱市场成熟。品生医疗核心竞争优势:多组学技术驱动精准诊疗应用持续创新品生医疗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成晓亮博士是国内第一批质谱和组学技术研究者。成晓亮博士曾带领团队开发出数百种广泛应用于疾病早期诊断、药物筛选、酶工程活性筛选的技术和专利,并凭借一项高通量芯片筛选技术被诺维信评为2012 Novozymes Scientist Award,并入选2013年全球100项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商业化技术(科技界奥斯卡奖——R&D 100 Awards)。自2016年品生医疗成立,成晓亮博士就带领团队搭建组学研究平台,致力于推动多组学的临床应用。经过多年积累,自主研发的精准组学平台qULTRA已搭建完成,该平台遵从临床诊断的真实需求和临床检验的原则,可实现靶向及非靶向临床组学研究,从新型生物标志物发现,到创新临床诊断技术的验证,再到临床诊断产品的转化,有效填补了生命健康科学研究中的技术转化鸿沟。目前,qULTRA精准组学平台是目前国际领先的临床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研究平台,已通过全球11家实验室多中心验证,在数据可靠性、未知物鉴定、生物通路解读方面均表现优异,通过平台得到的结果均表现出一致性。这也进一步确立了品生医疗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开发创新诊断应用的能力。当市场上多数企业关注维生素、药物浓度等常规检测应用的时候,品生医疗已在创新组学特检领域深耕多年,在妇幼、肿瘤、内分泌/心血管、神经、代谢等领域已经储备了多个潜在的特检产品,还与多个不同领域的领军人物合作多项大队列临床研究。品生医疗致力为医疗行业客户提供临床质谱整体解决方案,集组学研究、质谱设备、体外诊断试剂、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等于一体。目前品生医疗自主品牌临床质谱仪——Qlife Lab 9000系列三重四极杆质谱检测系统于2020年4月获批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是一台小型化可移动的临床质谱设备,性能卓越,临床应用广。迄今为止,品生医疗落地检测项目超过500余项,配套试剂70余种,覆盖质谱检测全产业链,产品更新速度快,适配Qlife Lab 9000系列质谱仪及多个质谱平台。我们相信,2020-2030年是生命组学时代,质谱技术将助推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组学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发挥重大作用。基于组学技术的疾病特检、伴随诊断未来将有大的发展。一个行业的持续发展需要构建良好的生态,虽然目前我国质谱行业还处于行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但行业生态已经逐步形成。临床质谱产业链的全面发展,硬件厂家、试剂厂家、服务提供商的水平都在快速提升,医院、终端用户的需求日益增长,科研院校、医药企业的参与增多,生态中各种参与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未来3~5年,品生医疗将会在建设良性产业生态上不断付诸实践,包括邀请更多伙伴加入品生医疗生态圈、开放更多技术、市场、营销资源、加强产学研协同培养质谱人才,使质谱设备、试剂、检测、组学研究、医疗机构、医药企业、科研院所等生态成员间互为加持,提升精准医疗生态运作效率。供稿人:江苏品生医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2015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十大趋势
    2015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十大趋势(环保居上)趋势一:责任新常态:创造价值慎防后院起火无论是国企、民企还是外企,严守合规底线都将是2015年的工作重点,触及法律红线的“后院起火”应成为值得重视的问题。趋势二:新“紧箍咒”:企业环保压力新高度2015年1月1日起,新环保法正式施行。“按日连续处罚”等一系列规定,都表明了企业环境违法成本将明显提高。趋势三:集群责任:园区成为撬动企业履责的新杠杆园区经济在中国不断深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增长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各类科技园区、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物流园甚至文化创意园也开始尝试以各种方式引导园区内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从而实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集群效应。趋势四:走出去:中国企业海外责任世界瞩目由于中资企业海外投资集中在能源、矿产等社会影响较大、污染较重的行业,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地非政府组织对环境绩效、社会责任的监督。趋势五:资本发力:沪港通引进新的投资理念沪港通促使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向国际开放,也必将引入新投资理念。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遵循国际惯例进行环境社会信息披露将成趋势,国内责任投资水平也将顺势提升。趋势六:责任智能化:技术让CSR更“交互”独立的咨询机构、学术机构、非政府组织等第三方机构也开始尝试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分析。趋势七:“墙倒了”:借力社交平台社交媒体的空前发达让企业与利益相关方,新媒体化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不仅融入文字和图片,声音和影像也成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载体。趋势八:CSR自组织:交流共享与跨界合作2015年, CSR自组织的网络将不断扩大和完善,不同省份、不同企业社会责任经理人自组织间的沟通交流将会愈加频繁,对国内的公益事业和责任事业来说,都能期待一个资源更优化、信息更通畅、整合更强大的局面出现。趋势九:慈善新动力:公益也要玩转金融国家政策表明将在未来大力鼓励金融资本支持慈善事业及相关创新尝试,为公益金融的发展扫清障碍。趋势十:责任进课堂:CSR教育井喷指日可待各大商学院教育质量的国际认证要求中均不同程度强调MBA项目要融入社会责任相关内容,国际、国内的商学院已经开始行动。排名前50的MBA项目所属的商学院中,超过84%开设了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课程。来源:企业观察报
  • 2017年全球体外诊断五大趋势
    p   KaloramaInformation主要专注于医疗领域,包括体外诊断(IVD)、成像系统、生物技术、医疗保健、医疗器械和药物。近期发布了报告《The Worldwide Market for In Vitro Diagnostic Tests》,其中指出2017年全球体外诊断市场的五大趋势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uepic/d7d1470e-fd0b-4f98-8db2-32e0084c5bda.jpg" / br/ /p p strong 1.中心实验室:焦点在于整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uepic/f54e6ce2-8d2e-4f77-bd15-b3d56e0a2456.jpg" / br/ /p p   医疗机构不断合并,这种现象在医保报销制度发生变化的2017年将会持续下去,IVD行业也在适应这一趋势。医疗机构的整合使得面向大客户的中心实验室市场和自动化系统有了新的要求。为了简化工作流程及向专业人士更好地传递医疗信息,综合性的医疗网络对集中化诊断检验的需求越来越大。 /p p   主要的IVD公司今年相继推出了新产品来强化其检测服务站的功能。西门子医疗公司在今年的AACC大会发布了用于中心实验室自动化检测的Atellica解决方案。雅培诊断公司发布了新一代诊断解决方案Alinity系统,该系统可无缝连接并整合生化、免疫、血液分析、输血、分子诊断、床旁检测(POCT)和信息处理等六大分析系统,使检测服务更加全面方便。 /p p strong 2.CFDA的影响力在提高 /strong /p p   过去五年,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欧盟和日本的IVD市场。除了FDA批准和欧洲CE认证之外,获得CFDA的批准已经是许多的IVD公司最重大的产品开发成绩。罗氏在2016年发布了一份关于CFDA批准其新检测方法的新闻稿,该方法采用了CINtec PLUS细胞学或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罗氏还推出了一种HPV分子检测方法,该方法被美国FDA批准作为第一线HPV筛查工具后,在未来几年内可能会在新兴市场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德国凯杰公司的careHPV平台已被CFDA批准,该平台瞄准中国HPV检测市场,适用于医疗卫生条件匮乏的地区。 /p p   中国市场最出人意料的是其在癌症诊断领域的广阔空间。通常先进的肿瘤检测方法与中等收入国家无关,但是中国雄厚的测序实力和具有全球意义的城市患者人群,为海外IVD公司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德国专业的癌症诊断公司Epigenomics已将中国作为其结直肠癌液体活检方案Epi ProColon的主要市场。2016年5月,该检测方案被纳入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检的官方指南。Epigenomics在2016年开展中国人群临床试验,为CFDA批准其肺癌液体活检方法提供支持,该检测方法使用了甲基化SHOX2基因作为生物标志物。Epi ProColon和其他先进的分子癌症检测方案已被CFDA指定为创新性产品,从而加速这些产品的审批流程。 /p p   下一代测序(NGS)是中国癌症诊断市场最活跃的领域。主要得益于无创产前检测需求的驱动,当前中国的临床测序基地已包括超40家医院和其他检测机构,这些机构服务于至少70家其他医院和临床客户。在中国,癌症检测是NGS的第二大临床应用。 /p p strong 3.LDT公司难以理解的繁荣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uepic/175a705b-88f6-42f9-b852-5ca9c798d42e.jpg" / br/ /p p strong 4.零售健康诊所及紧急护理中心 /strong /p p   一个新的趋势是美国专注于癌症的实验室研发诊断试剂(LDT)公司对欧盟市场的渗透。MyriadGenetics公司、Genomic Health公司和FoundationMedicine公司采取了不同的战略向欧盟市场推广他们的LDT产品。 /p p   Foundation Medicine公司与罗氏公司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为Foundation One(针对实体瘤的临床全基因检测项目)和其他综合基因组分析(CGP)产品开拓国际市场。该公司为欧洲市场LDT业务设立的中心实验室,在德国彭茨贝格也将开始运营。 /p p   Myriad Genetics公司通过收购了被称为MVZ或者多功能非卧床监护中心(ACC)的德国诊所,补充了他们在德国慕尼黑的基准实验室(Reference Lab)。通过MVZ,Myriad Genetics公司将能够与保险商开展直接报销的谈判,并与医师和客户直接签约。Genomic Health公司在欧洲有可观的LDT业务规模(国际市场占公司2015年收入的14%),但所有检测都是通过有CE认证的样本采集试剂盒,在美国加州雷德伍德城完成的。 /p p   然而,LDT在欧盟市场的增长可能会限制欧盟癌症分子诊断市场的增长机会。近几年,CE认证的癌症分子诊断试剂盒覆盖范围虽然更广,但却没有转化为市场的稳健增长。不过市场的前景还是看好的,因为地区政治恢复稳定,经济环境改善,且先进LDT服务需求增加(相应地促进了相关试剂和仪器的销售)。从全球范围来看,癌症分子诊断是一个高速增长的细分市场,然而,由于欧盟市场的成熟度(相对于世界其他市场)和报销限制(相对于支付系统更多元化的美国市场)的缘故,预期只有近4%的增长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uepic/5ae99356-6bb3-4d34-a898-5c315a9c06b3.jpg" / br/ /p p   美国紧急护理中心(10,000+)和零售诊所(1,200+)的扩增(如图所示)使得能够处理这些诊所相关工作的系统成为头等大事。紧急护理中心为急性疾病与损伤提供了无需预约、可延时的护理服务,这超出了典型初级保健服务的范围或可及性。紧急护理中心(UCC)与传统医生办公室不同,后者常附带损伤骨折手术室、X光照射室,有时还有实验室。充足的停车位也是紧急护理中心商业模式的一部分,因此它们通常位于独立建筑,不过它们也可位于商场,有时也可能设立在综合医院内,但有独立的入口。时间便利性是紧急护理中心的主要优势。 /p p   零售诊所则与紧急护理中心有所不同,它们较小,开办于零售环境中,提供有限的服务,且通常由一个或两个医师执业。目前美艾利尔公司(Alere)就在这个市场中。罗氏的Cobas Liat产品,一个用于流感A/B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检测,基于PCR的POCT平台,最近获得了CLIA豁免许可,其在设计时就考虑了零售诊所的需求。 /p p strong 5.M& amp A未减缓 /strong /p p   企业需要很多方面才能在IVD市场获得成功,所以我们预期并购、合作和其他活动的发生数量在2017年将保持稳定。2016年一些并购活动使得大公司获得了新技术,但这也是IVD技术全球化的独特方式。 /p p   LabCorp公司购买了Sequenom公司。雅培公司宣告了其并购美艾利尔公司的意向。Cepheid公司则被Danaher公司收购。Bio-Techne公司以250万美元购得ACD公司,标志着Bio-Techne公司进入了基因组学市场。ACD公司的RNA-ISH技术能在单细胞水平上提高基因表达模式的监测能力,同时保留了被分析组织的形态学环境。Oxford Immunotec Global PLC,一个全球性、高增长,专注于免疫调节状态检测开发和商业化的诊断公司,基本收购了Imugen公司的所有资产。Imugen公司是一个专注于蜱传播疾病检测的临床实验室,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Luminex公司则收购了Nanosphere公司和它的Verigene平台,寻求通过该公司广泛的业务及在分子微生物学市场的强势地位而获利。根据该公司的宣告,Nanosphere公司的Verigene技术在具有高成长性的血流感染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同时为Luminex公司当前的传染病组合业务提供了补充。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资料编译:广东医谷 研究员 Zack、赖志城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本文转载自“山蓝资本” /p
  • 全球医药创新生态十大特征与中国市场十大趋势
    p   当下的“中国”已成为全球科技界的“热词”之一: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为中国科研制作特辑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称赞中国专利“井喷” “新四大发明”在海外“圈粉”无数……中国创新成为反哺全球医药的新动力,世界意义更加凸显。特别是两办发布的关于深化药品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创新和器械创新的意见,吹响了中国医药创新的号角,我们迎来了医药创新的黄金时代。 /p p   11月9日上午,秋色宜人的江苏常州,第29届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上,一堂关于医药创新生态变革与趋势研判的头脑风暴,刷新着逾千名医药界人士对产业未来的认知。C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医药经济报》总编陶剑虹博士在《全球医药创新特征与中国趋势研判》的主题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中国医药创新步入黄金时代的研判,且让我们随着她共同开启新时代的大门,探看未来医药创新蓝图。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全球医药创新生态十大特点 /span /strong /p p   在陶剑虹看来,支撑中国医药创新跃升的社会环境和产业基础已经日臻完善。一方面,中国医药卫生事业获得长足进展,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提高到6%以上,人均卫生费用增长2倍,医保覆盖率超过98%,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研发共识已经形成。另一方面,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医药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医药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也从3.2%增长至4.3%。制药百强不单追求规模扩大,也更加关注创新投入,尤其是一些创业型研发企业的涌现,成为当下产业创新的活力基因。中国式的创新融入全球产业变迁中,新的特点格外耐人寻味。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12, 48, 160) " 1 全球医药市场增速加快,新兴市场领军新增长 /span /strong /p p   预计2017-2022年,世界处方药市场将受到又一轮新药上市潮的拉动,保持6.5%的年均增长,总规模到2022年将突破一万亿美元。 /p p   过去十年,全球制药企业的研发成本增加了80%以上,而新产品的推出量却减少了43%。全球顶级战略咨询公司德国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发布的《医药行业如何盈利》报告显示,被调查的企业中,75%表示他们正经历战略危机,而重点发展将放在高增长的新兴市场。全球医药经济的增长已经从发达国家转向新兴市场国家。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12, 48, 160) " 2 国内外药审提速,中国企业迅速跟进FDA新批药物 /span /strong /p p   截至2017年10月30日,FDA共批准了35个新药,其中4个已在国内CDE有申报。从2016年以来,中国新药注册申报量已经占到药品注册申报总量的55%。基本消除了药品注册申请积压,等待审评的药品注册申请已由2015年8月的21,668件降至2017年8月的3000件。抗生素和疫苗临床试验申请、中药民族药注册申请已实现按时限审评。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12, 48, 160) " 3 国际多中心临床加快推开,中国迎来第二次进口药浪潮 /span /strong /p p   新制度下对进口新药境内上市注册进行调整,由原先的“三报三批”改为“两报两批”。进口新药审评审批加速,2016年共批准22个,2017年1-10月共批准51个。截至2017年8月14日,纳入优先审评的进口受理号有144个。进口丙肝新药集中登陆中国,截至目前,BMS、强生、吉利德、AbbVie的口服丙肝新药已在国内上市,美国的丙肝市场经历急速爆发和迅速萎缩,价格竞争日趋激烈,也将给国内仿制企业带来一定压力。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12, 48, 160) " 4 中国加入ICH开启全球研发新格局,制药巨头持续加码研发投入 /span /strong /p p   2017年6月CFDA成为ICH正式成员,通过标准和指南同步,中国的药品审评审批标准将越发接近发达国家。数据显示,2017年制药研发公司的地理分布整体向东部迁移:在华新药研发企业数量占全球比例从2016年的4%增长至2017年的5%,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新药研发国。 /p p   制药巨头药企持续加码研发投入,2017年前20强的合计销售收入占世界药品市场的比重为41.7%,2017年前20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为19.6%。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12, 48, 160) " 5 新药“买来主义”重新流行,大手笔并购扩充研发管线 /span /strong /p p   由于研发的高投入、高风险性,近年来新药的“买来主义”又倍受关注。其中大型外资企业更是大刀阔行这一措施。如罗氏通过并购驱动公司发展,其收购的药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比例从2014年的77%提升至2017年的84%。BMS通过外购潜力品种成为增速最快的公司,预计2020年将有61%的销售额来自于收购药品。陶剑虹提示:并购一般用于企业想要进入新领域的时候,对于企业短期收入提升的贡献是巨大的,也能分担过于依赖主营研发方向的风险。但是,企业要基业长青,在自己主营业务上的研发投入也是必须的。罗氏能长年有如此稳定的表现,就和自己多年来在肿瘤药领域的持续投入分不开,仅2016年罗氏就有5个抗肿瘤新药获得FDA批准。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12, 48, 160) " 6 外企调整传统早期研发模式,与创新型小药企合作注入新活力 /span /strong /p p   近年,外资药企关闭或出售中国研发中心日渐频繁。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型制药企业的研发效率不高,传统研发模式开始变革,转而与研发效率更高的早期研发型小企业合作。在中国,创新药企与国外药企交易合作也逐渐增多,2000-2016年,中国药企对外交易合作年平均增长率为19%。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12, 48, 160) " 7 MAH衔接初创企业与制药业,全球医药外包需求上涨 /span /strong /p p   目前,全球前10的大药厂基本都是外部购买创新早期项目、进行后期开发为主。在中国,制药前50大企业,也纷纷涉足创新药领域。现阶段,中国实施的上市许可人制度(MAH)推动初创企业与制药企业的协同创新。如BGB-A317注射液,申请人和持有人是百济神州,受委托企业为勃林格殷格翰生物药业(中国)。华领医药的HMS5552及其片剂,其受委托企业为合全药业、迪赛诺生物医药。国内CMO/CDMO市场由2011年的18亿美元增长至今年的50亿美元,复合增速达到18.6%。预计到2020年,国内市场规模将达到85亿美元,约占全球市场比重的9.7%。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12, 48, 160) " 8 仿制药行业降价压力增大,“突破性”仿制药加快上市进程 /span /strong /p p   仿制药将继续面临降价压力。以梯瓦为例,其股价在2017年8月下跌24%,其核心产品多发性硬化症药物格拉替雷面临专利挑战,很可能因此失去独家产品地位,此外梯瓦还受到同类竞品Tecfidera的有力竞争。特朗普政府多次抨击药品价格过高,FDA开始大大加快仿制药审批,优先接受超过100种“突破性”仿制药的申请,这一举措增强了市场竞争,同时也降低了药品价格,预测2017年底美国仿制药平均降价9%。 /p p   陶剑虹着重指出,CDE公布了首批专利过期还没有仿制药品的目录,在激发创新活力的同时,国内适合型药企可以作参考。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12, 48, 160) "  9 生物仿制药市场方兴未艾,中国在研产品数量领先 /span /strong /p p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有近850种生物仿制药开发或销售,其中约125个在临床试验。有超过515种改良型生物仿制药开发或销售,其中200多个在临床试验。大约五年内,生物仿制药将超过其他创新产品。目前,在研生物类似药的主要分布地区排名第一的是中国大陆,美国位居第三。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也反映了中国生物类似药的激烈竞争。 /p p   全世界有80%的在研生物类似药的适应症是自身免疫病和肿瘤相关疾病。不论是中国还是从全球范围看,单抗占在研生物类似药的比例都是最高的,中国达到40.7%。目前,国内不少药企都在生物类似药上布局。据汤森路透的报道,2016年苏州康宁杰瑞在研生物类似药的数目已有28个之多,齐鲁制药在研生物类似药数量也达到10个。 /p p   2016年全球药品销售额Top10中6款单抗药分别为:贝伐珠单抗、阿达木单抗、曲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英夫利西单抗和依那西普单抗。其专利在欧盟和美国即将到期(部分在欧盟于2015年和2017年专利已到期)。目前这6款单抗在我国均已有在研企业,贝伐珠单抗类似药在研企业共14家、阿达木单抗类似药在研企业共15家、曲妥珠单抗类似药在研企业共13家、利妥昔单抗类似药在研企业共6家、英夫利西单抗类似药在研企业共3家、依那西普单抗类似药在研企业共7家。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12, 48, 160) " 10 孤儿药研发迎合临床价值导向,中国罕见病用药迎来政策利好 /span /strong /p p   现阶段全球超过6000种罕见病,获批的孤儿药仅有400多个,罕见病用药缺口较大。陶剑虹分析说,孤儿药研发具有自身优势。一是所需病人较少,不少在Ⅱ期临床完成后就可以上市。二是孤儿药研发的成功率三倍于一般药物研发。三是上市后的商业推广费用低,加上7~10年的独占期,使其他仿制药厂无法跟随。四是孤儿药在上市后可以拓展新的适应症,商业价值很大,易变为重磅产品。 /p p   据预算,全球孤儿药的销售总额在2022年将达2090亿美元。中国2017年也将通过发布罕见病目录、优先审评审批、条件性允许境外新药上市以及医保准入等加速孤儿药研发上市。开放孤儿药将是国内企业值得关注的领域。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小结& lt & lt & lt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12, 48, 160) " 医药创新进入黄金时代 /span /strong /p p   陶剑虹在梳理全球医药创新生态十大特征之后指出:中国医药创新正步入黄金时代,这个内涵具体包括: /p p   伴随着未来人口老龄化、居住城市化、人们健康意识增强以及疾病谱变化,医药需求将持续增长。未来5~10年是医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p p   未来医药研发将进一步发生价值链重构,资源全球配置。从实验室到临床研究,从药企到研发外包,从资本孵化到上市,需要形成多方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故新药的“买来主义”重新流行,大手笔并购扩充研发管线。 /p p   鉴于仿制药特征,“突破性”仿制药加快上市进程,生物类似药大品种市场方兴未艾,中国市场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的仿制药将成主流。 /p p   中国加入ICH将开启全球研发新格局,研发投入持续加码,国内外药审提速,新药上市加快以满足临床需求。 /p p   中小型生物医药公司的崛起,致使某些大型药企调整传统早期研发模式,与专注研发型公司注资委托授权合作。 /p p   与国际主流对比,差距与挑战依然存在,中国将迎来第二次进口药品热潮,市场竞争会变得愈发激烈,进口替代,超越竞争的新模式随之而生,在竞争中成长和成熟。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12, 48, 160) " 聚焦凸显临床价值三大品类 /span /strong /p p    strong 抗肿瘤用药: /strong /p p   免疫疗法异军突起 /p p   全球肿瘤药市场预计达1500亿美元,预测肿瘤药花费到2020年的年增长率为7.5%~10.5%。从全球不同地区的抗肿瘤市场来看,美国最大,其次是欧盟和日本市场,含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则保持逐年扩增。在中国医院用药市场,抗肿瘤药物的销售规模近几年来稳步增长,2016年中国肿瘤药市场销售1069亿元,增长10.2%。 /p p   从研发进展来看,2017年1-10月FDA批准上市的抗肿瘤药有12个,国内批临床的抗肿瘤1类新药有15个。现阶段PD1/PDL1市场增长迅速,2016年市场份额约60亿美元。该类原研药也逐渐进入我国市场,与此同时,研发继续呈现火热。 /p p   肿瘤的CAR-T疗法让肿瘤治疗进入崭新时代。美国是CAR-T疗法的发源地,不仅上市了首款CAR-T疗法,其临床试验进行数量也遥遥领先(97项)。中国已跻身CART研发第一团队,以66项临床试验数量位居第二,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企业CAR-T 研发项目推进至临床阶段。未来CAR-T全球血液肿瘤市场有望达117 亿美元,国内血液肿瘤市场有望达111亿元。 /p p    strong 降血脂用药: /strong /p p   PCSK9抑制剂方兴未艾 /p p   降血脂用药医院销售集中度较高,他汀类制剂占降血脂用药的91.8%,以外企为主,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合计占整个他汀类近八成市场。 /p p   PCSK9 抑制剂是“后立普妥时代”最强大的降脂新药。2015年7月24日FDA首个批准上市的PCSK9抑制剂商品名为Praluent(通用名:阿利库单抗),原研厂家是赛诺菲/再生元。欧盟首个上市PCSK9抑制剂是在2015年7月22日,商品名为Repatha(通用名:依伏库单抗),原研厂家是安进,同年8月27日获得美国FDA批准。安进的依伏库单抗已于2015年9月在中国获得临床批件,赛诺菲/再生元的阿利库单抗也于2015年12月获得临床批件,目前都在我国进行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此外,国内同类品种西威埃的CVI-LM001片已于2016年3月拿到临床批件,君实生物的PCSK9单抗注射液在2017年7月拿到临床批件。 /p p    strong 糖尿病用药: /strong /p p   胰岛素长盛不衰 /p p   到2040年,糖尿病相关医疗费用将突破8020亿美元。目前,糖尿病用药已跃居全球药品销售排行第二位,仅次于肿瘤用药。根据IMS统计,2015年全球糖尿病药物市场中,胰岛素产品约占56%、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约占10%、DPP-4抑制剂类药物占24%、SGLT-2抑制类药物占5%、其他传统小分子降糖药占4%。 /p p   我国口服糖尿病用药中,列汀类属DPP4抑制剂,是近年来较受关注的分支领域,现临床基本为外企产品。国内多家企业已纷纷进行研发,如江苏恒瑞的瑞格列汀、江苏豪森的贝格列汀、山东绿叶的艾格列汀等,均在申报中,未来会有较多相关产品获批上市。格列奈类在临床上现仅有3个品种,国内企业竞争力在不断提升。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12, 48, 160) " 医药产业未来研判十大趋势 /span /strong /p p   陶剑虹对医药创新从宏观到微观的分析,吸引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关注,她对中国医药产业未来十大趋势的研判,进一步揭示了一个创新年代的活力图景。陶剑虹指出,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登上舞台,中国已经站在了第四次产业崛起领跑者的位置上。新一轮技术变革的核心是智能化与信息化。消费升级触发上游裂变,以智能化为核心的新制造,以O+O为路径的新零售,在融合中催化中国医药经济的重构升级。 /p p   互联网+大健康、新实业+新技术、新制造+新零售、传统与新锐、科技与人文、智能与匠心,正在变革中共振,拓展着中国医药产业的向上空间! /p p   在2017年的深秋,我们不难感受到下一个暖春的气息。如何在下一轮周期波动中拐点向上?政策红利与转型压力,考验着中国医药经济的韧性 而日益活跃的创新平台与资本流量,为产业发展增添了张力。具体表现在: /p p    strong 1 消费升级是值得期待的风口 /strong /p p   消费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2016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4.6%,未来提升空间仍然巨大。最近十年大量的医保投入和居民收入的增加,使得“因病致贫”大量减少,肿瘤从治疗角度、心脑血管从早期预防与治疗角度已有很大改观,未来市场需求将继续提升。同时,消费升级使得专科用药市场受益,专科药物就诊量小,药品利润高,例如:类风湿在我国发病人群每年在500万以上,属于不死的癌症,在发达国家治疗概率非常高,而在国内治疗率也仅仅在10%,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p p    strong 2 VR和AI刷新研发效率 /strong /p p   越来越多的高科技被药企应用于新药研发领域,借此探索提高新药研发效率、节省更多成本的路径。如:应用于药物研发项目的辉瑞365平台上描述的VR系统名为辅助虚拟环境(CAVE),用投影仪打造虚拟现实场景,让研究人员更快捷地探索数据。强生伦敦创新中心将一些处于试验中的小分子化合物转交给BenevolentAI公司进行开发,利用人工智能系统指导临床试验的进行和数据的收集。日本的盐野义制药等近50家日本企业将参加利用人工智能推进新药开发的项目。 /p p   3 strong 医药新实业转型重塑 /strong /p p   医药新实业的转型需提高三大能力:整合营销能力、供应链能力、金融资本能力。同时,制药工业与工业4.0逐步融合。“工业4.0”使制造业模式可以从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其中包括生产模式从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向定制化规模生产转变。但是,由于制药行业产品(药品)的特殊性,一般不可能依据消费者(患者)的喜好来定制化生产。不过,制药装备就可以有定制化的需求,尤其3D打印技术在医药领域的运用发展较快。 /p p   4 供应链创新促医药流通升级 /p p   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指出“推动流通创新转型、推进流通与生产深度融合和提升供应链服务水平”。药品流通企业利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建设供应链一体化管理平台,打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隔阂 向供应链上下游提供市场开发、价格谈判、在线支付、金融支持等增值服务及综合解决方案,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挖掘数据的价值,辅助企业及终端客户的经营决策,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p p    strong 5 O+O全渠道开启医药新零售时代 /strong /p p   信息技术的充分发展为新零售提供强大保障,电商巨头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消费者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数据全面打通已经成为可能,也为新零售模式下以消费者为中心重构人、货、场提供强大保障。由此,医药O+O将逐渐成为中国零售药店转型的主流选择。 /p p   随着处方外流加速,国内DTP药房将迎来发展良机。预计到2020年,DTP的市场容量将接近400亿元。随着创新药加速上市,慢病和肿瘤等自费治疗性用药比例提升,DTP药房逐步由经营新特药向专科药演变,将凭借其专业的用药咨询服务等优势,成为处方外流的主要承接方之一。 /p p    strong 6 工商企业大融合时代到来 /strong /p p   陶剑虹把上游工业企业,按照科技含量和产品价格的维度,切出了五类医药企业,分别是2000~3000家僵尸企业、低成本高质量的加工能力强的生产企业、有独特产品的特异性中小型企业、综合性大型企业、大型外企。这五类医药企业其实都已完成了自己的定位。中国企业战略资源的配置是重视营销和生产的配置,而国际大中型企业典型的资源配置是重视研发和营销的配置。“两票制”“营改增”的时代,是工商企业高度融合的时代!战略理念的契合匹配是持续发展走得更远的基础。边界正在消失,研发和营销可以是一体的,一个有创新力的企业一定是富有营销活力的企业! /p p    strong 7 研发创新产业集群形成,湾区经济将凸显 /strong /p p   在全球范围内,医药研发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和聚合。湾区经济作为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是世界一流滨海城市的显著标志。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相比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等世界著名的几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GDP总量还不够大,人均GDP更少,梯度差异仍然明显。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新的驱动发展模式、改革开放的升级版。 /p p    strong 8 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图景逐渐清晰 /strong /p p   《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提出,到2030年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规模要达到3万亿元并完成1万亿元的出口目标,则未来15年该行业至少将保持约16.39%的复合增速。我国医疗器械消费占比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预计在国家对医疗器械国产化政策的大力推动下,高端国产医疗器械将获得长足发展。基层和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疗器械市场空间广阔,家用医疗器械市场预计也将快速增长。 /p p    strong 9 中国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 /strong /p p   美国健康产业是近十年来增速最快的产业,占GDP的比重为8.8%。中国大健康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6%。陶剑虹指出: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大健康产业处于初创期,医药产业尤其是医药制造部分的占比很重,健康服务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空间,在产业细分以及结构合理化方面需要更大的提升和完善。 /p p   特医食品是大健康产业的下一场盛宴。《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 2016年7月1日正式实施,海外特医食品巨头、国内企业尤其是制药企业跃跃欲试,特医食品迎来了其发展的新机遇。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加速,中国特医食品未来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元。 /p p    strong 10 “健康中国”带动医养结合快速发展 /strong /p p   陶剑虹在最后指出,令人倍感振奋的是,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康中国”战略。明确了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大健康”理念将从理论付诸实践、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将全面破解世界难题、从田野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防线将全面构建,为全体国民描绘“健康中国”的实施路线图。未来,国家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智慧养老将是医药企业值得关注的跨界整合领域。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12, 48, 160) " 重拾创新初心的“漂亮”哲学 /span /strong /p p   陶剑虹如此全景式地展望中国医药产业的广阔前景,令医药人心潮起伏,但她同样也提示大家直面中国医药创新的冷峻现实。创新没有完美的终点,需要在压力下优雅前行。创新需要外部的激励,更需要参与创新的人不断给自己激励。陶剑虹娓娓道来:“关于这一点,我想说两个有趣的故事,传说蜗牛从前是没有壳的,但他爬到上苍那里去,祈求上苍赐给它一个壳。为什么一定要装美丽的壳呢?虚伪还是自欺欺人?蜗牛沉思片刻,郑重回答:为了仅此一次的生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国企业还没有自信承受多次的研发失败,因为太多的不确定性让企业没有足够的定力,为了创新仅此一次的生命,让我们给新药研发更好的孵化器,让脆弱的药物创新受到多一些保护。” /p p   在陶剑虹看来,创新这条路并不欢迎悲情英雄,新药研发的探索者要有一种牵着蜗牛散步的豁达。借用“反脆弱”的理念,就是要勤于实验,广泛播种,着眼长期,灵活转向,简胜于繁,总结反思。 /p p   而她援引的另一个故事描述的是原本善于飞翔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之后,不思进取,自我陶醉,结果翅膀退化,奖杯成了坚硬的外壳,只能在地上爬行。她意味深长地说:“这是一个警醒,即使在研发的道路上你已经走得很远,也不能忘记当初为何出发。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们只需确定,守住最初的浪漫,要赢就赢得漂亮。” /p p br/ /p
  • 深度剖析:医药全球化的三大趋势
    p   现阶段有近60-70%的医疗保健市场仍由北美市场主导,而有许多小型生物制药公司也不愿脱离包括美国、欧洲、日本在内的成熟市场。 /p p   然而,随着这些地区的价格压力日益增加,以及人口迅速增长(包括全球老龄化),意味着大型制药公司需要寻找未被开发的新市场。这些市场不仅可以提供许多机会,也带动了更多医疗基础设施的兴起以及对创新药的更多需求。 /p p   但是,在单个地理区域以外的市场销售药物变得愈加艰难。因为这些地方的监管制度各不相同,支付系统也不同,就需要不同的营销方式。即使现阶段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障碍,但亦无法阻止医药正成为全球化经济的趋势。 /p p    strong 1、对中国的投资以及来自中国的投资 /strong /p p   中国正在逐渐成为生物技术强国,投资也在不断增加。但根据安永全球生命科学负责人PamelaSpence的观点,进入中国的投资反而并不及从中国流出的投资,这一点耐人寻味。 /p p   PamelaSpence指出,中国在美国市场的私募资本正在不断增加,私募资本正在由东方向西方流动。根据投资银行华兴资本的数据,在2016年有37笔生物技术和制药交易涉及中国的公司,总价值达68亿美元,其中包括中国公司收购美国或欧洲的生物制药公司。 /p p   PamelaSpence还表示,公开市场对制药公司而言越来越难,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许多医疗保健公司转向了具有长期投资远见的私募资本。这笔资金主要来自私人股本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进入正在积极推进个性化医疗以及专注于生物及医疗技术的公司。 /p p   《安永2017超越国界》( EY 2017 Beyond Borders)报告指出,信达生物在2016年底完成了总额高达2.6亿美元的D轮融资,这是有史以来由中国生物技术公司进行的最大规模融资,而且获得了私人股本和风险资本的疯狂追捧。 /p p   中国生物技术企业在美国市场的活动正逐渐增多,例如,再鼎医药于今年9月在纳斯达克上市,募集资本1.725亿美元。百济神州是于2016年亮相美国市场的首批公司之一,募资超1.5亿美元。 /p p   中桥资本总经理Sean Cao表示,作为一家没有收入的中国公司,是很难获得中国以外市场的资本。我们获得资金的时间通常是几个月,有时甚至半年。 /p p   不过,对资本的限制并非唯一的挑战。中国倾向于本土企业,之前的监管制度也主要面对中国的企业。这种情况已悄然改变,如CFDA调整了进口药品注册管理有关事项,鼓励国外在研新药在国内同步开展临床试验,缩短新药境内外上市的时间间隔,这对于国际制药企业的创新是很大的鼓励。 /p p    strong 2、临床试验透明度提高到新的水平 /strong /p p   在不同的地区寻求监管批准,意味着制药公司必须同时在不同的国家开展临床试验。但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有自己的临床试验披露网站,例如clinicaltrials.gov,关于数据报道也有自己的规则。这些网站曾是制药公司和研究人员负责张贴正在开展的临床研究的摘要及临床协议,以便一旦结果在科学期刊上发表后,可以访问。但是,随着临床试验所提出的更全面和更透明的数据公开,导致这些网站不断涌现,目前全球已有近90家。 /p p   现在,这些网站包括文章摘要、临床试验协议、最终试验结果以及统计分析等内容。由于信息繁多,大部分制药公司都拥有一个15-20人的全职团队,其职责就是专门在这些网站上披露临床信息。 /p p   TrialScope首席战略官Thomas Wicks表示,全球数据透明化的挑战是,虽然这些网站的规则大致相同,但具体要求却不同。Wicks解释称,这些网站的框架类似,需要把各种各样的信息包含在一个报告里,但各网站的具体数据随着国家监管规则的不同而不同。目前,针对跨网站的数据还没有标准,这使得制药公司面临着一项艰难的任务,而对于外行人来说,访问网站更是复杂。 /p p   制药行业正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纳入一个基本的语言数据摘要,使非专业人士访问时能更容易地阅读,同时有意义、准确但并不作为宣传。 /p p   这一点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患者浏览这些类型的网站来寻找参与临床试验。此外,这些网站也已成为制药公司向参与者传达临床试验结果的重要工具。 /p p    strong 3、商业化方面的挑战 /strong /p p   目前全球有近200个国家,拥有各自的法规和需求,制药公司在多个市场同时推出药物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ZS Associates生物制药实践管理主管Pratap Khedkar表示,由于这些原因,制药公司通常把这些国家纳入基于4-5个标准的不同篮子里。这些标准中最简单的是市场规模和复杂程度,如更高级的市场美国、英国和日本,与一个新兴市场中东和拉美,商业战略截然不同。 /p p   另一个影响药物上市的因素是谁才是最强大的利益相关者。例如在印度和中国,医生在决定治疗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在美国,由于处方药DTCA(面向消费者的处方药广告,全球只有美国和加拿大被允许)发挥的作用,使美国患者更清楚他们的治疗选择和药物用途,这一决策权尽管仍然是医生主导,但正在逐渐削弱。 /p p   任何市场中最大的利益相关方都是付款人。美国的支付系统主要依赖私人保险公司,英国是单一的支付系统,中国是由政府管理,而印度有一种现金模式,即患者从口袋中掏钱支付。 /p p   付款系统的类型、消费者的权利、医生的影响,在不同国家都是不同的。Khedkar表示,像美国市场,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数字化方面加大投资,同时降低医药代表支出,以及保持付款人愉悦并使其在处方集中占据地位。 /p p   另一方面,探索欧洲不同市场的相似性也是有利的,但这些市场中,许多市场缺乏医生级别的数据,使得制药公司难以准确地确定目标。然而,印度和中国这些国家中,仍存在着因数字不安全性所带来的一些挑战。 /p p   参考来源: /p p   3 Trends in pharma globalization /p p /p
  • 磐诺:顺应时代发展 定制化成为气相色谱发展一大趋势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气相色谱法至今已有近70年的发展历史,现在已成为一种成熟且应用广泛的分离复杂混合物的分析技术,在医药、食品、石油、环境等分析领域均得到广泛应用。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气相色谱法的出现和发展在分析化学乃至整个化学史上都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了解其发展历史及新技术新应用有助于更好的认识和运用气相色谱法。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为此,仪器信息网特别制作了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strong “‘解码’气相色谱新技术新应用” /strong /span 专题,并邀请气相色谱仪主流厂商来分享气相色谱仪最新技术及应用进展的看法。此次,我们特别邀请常州磐诺仪器有限公司磐诺学院院长/副总经理王志攀谈一谈气相色谱仪新技术及发展情况。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磐诺3_副本.jpg" style=" max-height: 100% max-width: 100% " alt=" 磐诺3_副本.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1ddc4dc8-b725-4181-a10e-008c1edb18f0.jpg" / /p p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常州磐诺仪器有限公司磐诺学院院长/副总经理& nbsp 王志攀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仪器信息网:请问现在最先进的气相色谱技术有哪些?您比较看好哪些技术?未来气相色谱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王志攀: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现代的气相色谱技术在经历了近二十年的不断发展、提升,以及各个系列的迭代后,到了今天已经趋于成熟。所以在目前这个阶段,气相色谱在产品层面自身的变化以及更新改进的空间已经并不太多。但是在应用层面上近些年却一直在不断地扩展以及创新。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主要表现在操作更加便捷、检测的下限变得更低、功能更加全面、用户体验更好,检测变得更加智能化等等。在互联网人工智能不断嵌入日常生活各个领域的当下,气相色谱技术也在一直顺应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满足越来越多的新兴领域对气相色谱技术的需求。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首先多维色谱、全二维色谱技术的出现以及不断完善大幅度提升了分析石油、环境、香精香料等一系列复杂组分的分离能力。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其次由于环境、食物、制药等领域对微量有害物质的检测以及例如石油化工产品中对微量硫的分析、高纯气体对痕量杂志的分析等应用对色谱检测的要求日益增加,一些特殊检测器也应运而生。此类检测器的推出不仅大幅度地提高了对痕量物质的检出能力,同时也使得检测器的灵敏度有了质的变化,让色谱的应用技术有了明显的提升。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近些年快速色谱技术的出现以及一系列快速色谱仪及其解决方案也在不断迭代更新,例如磐诺仪器的非甲烷总烃方案可以在短短一分钟之内就完成对一个样品的分析。而在这背后,快速色谱本身具有一定的技术挑战,需要很多的硬件和方案的支撑。在商业实验室、第三方检测机构不断壮大的今天,快速色谱技术正在一步步提升分析效率,这不仅是当前环境所驱,同时也是色谱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此外,定制化的兴起以及逐渐成熟也是未来色谱发展的一大趋势。由于近些年非标项目的不断增加,各个领域对定制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如何对特殊应用领域和行业的不同需求定制相应的解决方案是目前面对的问题,这不仅需要供应方有足够的产品开发能力,同时供需双方的合作意愿也极为关键。近年来,磐诺仪器一直有来自军工方面的定制需求,而磐诺也秉持着匠人精神,专注于特殊方案的制定,也将一直致力于做出更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在软件方面,由于近些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气相色谱在软件上也有了质的改变,网络安全技术的提升,智能化网络控制系统的不断完善(权限管理、审计追踪、数据安全、数据溯源、仪器管理以及远程诊断等)都让如今的气相色谱操作变得更加高效、安全、智能。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仪器信息网:请问制约气相色谱性能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方面?这些方面有哪些里程碑的技术革新?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王志攀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在目前国内的气相色谱领域中,制约气相色谱性能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基础材料的加工水平、表面处理的工艺、电子电路技术以及软件开发技术,如何做出高精尖、高水平的硬件固件,设计出屏蔽效果更好、更加精密的电子电路以及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控制软件,将是国产气相色谱长期面对的挑战。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仪器信息网: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环保领域对废水处理的重视及原油等产品的增加等因素都促进了气相色谱的市场发展,您认为未来几年气相色谱在这些领域的热点市场需求有哪些?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气相色谱应用还有哪些扩展空间?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王志攀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目前食品厂对气相色谱的需求还非常有限,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里气相色谱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食品检测项目还比较单一。在未来,食品检测的要求会越来越高,逐渐接近药品行业的要求。对于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香精香料等)的检测、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检测,以及食品包装气体方面的检测等等将会逐渐成熟,气相色谱技术应用到整个食品检测领域也会更加全面和密集;同时在废水处理在线分析、原油模拟蒸馏等方向,气相色谱也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除此之外,在线监测和传统检测方式的替代、色谱的检测方式替代传统的检测方式也将会在未来成为常态。在工业在线监测、便携性、移动检测等方向也有非常大的扩展空间。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仪器信息网:请回顾贵公司气相色谱技术的发展历程?当前公司主推的产品是哪些?技术优势是什么?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王志攀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磐诺集团,辖常州磐诺仪器有限公司、上海磐诺仪器有限公司、常州磐宇仪器有限公司、常州磐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实体,于2010年12月创建于上海,公司核心团队成员均来自分析仪器行业,拥有积累了丰富的高端仪器开发和应用经验。在2012年推出国内第一台全电子流量控制的高端GC;2013年作为唯一国内品牌进入国家质检总局高端GC的采购名录;于2015年推出国内第一台全电子流量控制在线监测GC;在2016年推出VOCs在线监测设备,移动便携式GC,以此进军环保监测市场;2018年,磐诺推出国内第一台压力精度0.001psi的高端GC并在2019年推出国内第一台三维液体自动进样器。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磐诺2_副本.jpg" style=" max-height: 100% max-width: 100% " alt=" 磐诺2_副本.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39b1974d-1b55-48b8-8b17-929d2bde2479.jpg" / /p p & nbsp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当前公司主推的产品是实验室GC A91Plus、A60、V5000;便携GC PGC-86;实验室气质联用仪A91Plus-AMD10;原子吸收、液相色谱仪等产品;环境在线监测VOCs系列产品。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经过近10年的努力,磐诺仪器不断研发创新,已获得实验室及在线相关色谱技术的几十项专利,参与多项国家863、科技部仪器重大专项以及军工科研项目。目前公司在气相色谱技术上的优势集中体现在全电子流量控制,压力精度0.001psi,丰富的硬件配置、可定制化的技术平台、符合GMP要求的软件系统以及实现在线集成的可行性。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pannuo_副本.png" style=" max-height: 100% max-width: 100% " alt=" pannuo_副本.pn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90836ec9-0c51-4019-bd96-13e8583d1bd3.jpg" /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span /p p & nbsp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仪器信息网:请问贵公司的产品主要用于哪些领域?做得最好的领域是哪个?取得了哪些成绩?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王志攀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磐诺自成立以来,不断拓展仪器应用领域,专注于打造高端分析仪器民族品牌。目前公司的产品主要应用在石油化工、第三方检测、高校科研、军工以及食药产业。其中石油化工领域为我公司贡献了30%左右的业绩,尤为突出。同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权威客户和大客户的认可,比如多家中石化在地方石化的分公司都已经成为磐诺的忠实客户,与磐诺也已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在最近两年磐诺在与国际顶级品牌的竞争中也逐渐赢得了一些大订单,分布于内蒙、四川、山西、辽宁等地。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 nbsp /span /p p & nbsp /p
  • 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十四大趋势发布:涉及集成电路等领域
    1月5日,中国工程院发布“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十四大趋势(2021)”,综合阐述国内外电子信息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我国制定电子信息科技发展战略提供支撑。图片来源:央视新闻这14个发展趋势主要存在于以下领域:信息化、计算机系统与软件、网络与通信、计算机应用、网络安全、集成电路、数据、感知、电磁场与电磁环境效应、控制、认知、测试计量与仪器、区块链、光学工程。其中,计算机系统与软件: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算力成为人类生产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超级计算系统正从后P级时代向E级迈进,并成为世界各大国竞相发展的下一个目标。领域专用软硬件协同计算模式的快速兴起,使得计算机体系结构再次进入新的黄金发展期。超级计算正从科学工程计算向大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等新兴计算领域快速拓展。以量子计算、类脑计算等为代表的一批新概念计算模式,正受到全球业界的广泛关注。网络与通信:5G移动信息网络加速构建,其推广完善及与各行业的垂直整合仍存挑战。6G研发加速布局。互联网尽管仍是支撑未来十年全球信息传输基础设施的主导体系架构,但也面临万物互联、万事互联时代toB、toM、toX等多样化应用需求带来的前所未有挑战。千兆接入、P比特级传输、E比特级转发将带来更高体验,可支持工业互联网、天地一体化网络、海洋网络、数字孪生网和物联网等人网物三元互联的新型网络环境将改变网络技术的发展范式。集成电路:过去五十年集成电路产业遵循摩尔定律持续高速发展,现阶段晶体管微小型化的平面布局逼近物理与工艺极限,产业技术演进趋势放缓或变轨。三维晶体管结构技术发展,晶元级集成技术诞生,系统构造和新材料新工艺技术进步,以及光电技术的迅猛发展,将持续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创新和物理形态的变革。据介绍,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学部从2014年起开展《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研究》系列研究工作,主要目标是分析研究电子信息领域年度科技发展情况,综合阐述国内外年度本领域重要突破及标志性成果,为我国科技人员准确把握电子信息领域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 福斯与江苏饲料同仁共探近红外网络平台大趋势
    3月28日,福斯作为演讲及展示单位参与了2017年江苏省饲料行业年会,此次盛会的参会代表逾500人。在大会“聚焦行业发展,聚力绿色创新”的主题下,福斯技术专家端木军同与会代表们分享了“FOSS近红外Mosaic+lims网络质量管理平台“的一些经验和想法。福斯技术专家端木军演讲现场福斯技术专家端木军演讲“FOSS近红外Mosaic+lims网络质量管理平台”“福斯MOSAIC网络控制软件无疑会增强客户的竞争优势,便于集团总公司的技术、采购、配方、生产等部门实现与分公司间的数据实时设置、传输和监控。MOSAIC可实现近红外中央化管理,统一收集近红外扫描结果,保存到MOSAIC文件夹中,随后自动程序负责将文件推送到多用户端,最终实现实验室数据集成平台。” 端木军说。福斯饲料事业部中国区经理严祥浩与客户洽谈严祥浩表示,“江苏省饲料工业作为中国华南区的主力饲料省份之一,将进一步关注饲料安全与环境安全,这符合全球饲料行业的大趋势,同时也对质量控制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对分析和文档的需求。福斯很荣幸能借助自身的近红外网络管理平台的丰富经验,与众多江苏客户携手并进,共同见证企业结构的进一步转型及升级,为企业客户的国际化发展、规模化扩张、专业化打造添砖加瓦!” 凭借广泛的大数据及丰富的网络管理平台经验,福斯将持续改进、提供定制化客户服务,势必助推众多中国饲料行业客户及其业务在全球范围和复杂环境中快速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 全球128家生物制药企业上市!生物制药行业5大趋势
    2021年,生物制药行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到2022年,全球共有128家生物制药企业成功上市;有超过50亿人接种过COVID-19疫苗。由于这些进步,生物制药行业将面临商业化、融资及投资组合规划等许多领域的变化,L.E.K.咨询公司根据这些变化整理出了行业目前的5大发展趋势。Christian Seiffert 认为整个生物制药行业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Part1 “先进疗法”领域的创新在过去5年中,制药企业对新疗法的研究力度有了显著提升,最重要的发展包括:• CAR-T细胞疗法。它是一种旨在刺激人体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的免疫疗法,以前曾被批准用于治疗DLBC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新批准将极大提升这些疗法的市场潜力。目前,美国制药企业Gilead和Bristol Myers Squibb(BMS)在CAR-T细胞疗法上并驾齐驱。• RNA疗法。2022年,制药行业将继续加强对RNA疗法的研究,并且侧重于开发一些创新技术,如RNA编辑、tRNA、环状RNA和mRNA。• 蛋白质降解。越来越多的生物制药企业开始研究蛋白质降解技术,如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PROTACs)他们希望能通过小分子来破坏致病蛋白质。Part2 全球持续升高的价格压力2021年,不少国家都提出了控制药品价格的新措施或计划。为此,德国联邦政府计划将《药品市场重组法》(Amnog)规定的受专利保护的新药品的自由定价期由12个月缩短至6个月。此外,人们还在讨论加强医疗保险公司的权力以限制药品费用,同时将药品价格监管期延长至2022年之后。在此背景下,目前关于罕见病药物(孤儿药)效益评估的讨论也不容忽视。未来,生物制药企业需要仔细平衡药品定价与合同起草,基于实际价值或基于绩效的协议签订方式或将替代定价模式成为主流。Part3 新的营销理念COVID-19大流行、医院格局的整合、政治影响力的强化以及先进治疗方法的出现等因素将迫使生物制药企业进一步改善其营销手段。L.E.K.咨询公司预计产品进入市场的方式会发生变化:以销售人员为主的传统营销模式正在让位于更灵活的营销模式,即将更多销售人员替换为虚拟联系人。疫情加速了这种变化,目前看来,即便在疫情结束后,这种变化也仍将继续,因为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可以更快速地捕捉市场的动态变化(比销售人员要快得多)。Part4 通过生物标志物改善诊断生物标志物是临床中一种广泛应用于筛查、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的工具,它正在成为药物进入市场的关键组成部分。特别是在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生物标志物的应用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如通过液体活检可以进行更广泛的筛查和早期诊断。而液体活检不仅有助于发现早期癌症,而且可以被用来更好地监控治疗是否真正有效。不过这些专业化疗法所针对的患者人数会不断减少,因此若要维持收入,它们必须提高价格。除了癌症治疗之外,生物标志物的应用还将扩展到许多其他领域,特别是神经、免疫和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领域。人们迫切需要能够负担得起的非侵入性测试,以便在极早期甚至是症状发生前诊断出阿尔茨海默氏症或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而生物标志物或许能满足这一需求。有些实验室已经在开发此类测试,生物制药企业也纷纷开始将它们纳入临床试验。要想成功将生物药品推向市场,制药企业必须关注与实验室的合作、测试的可用性和成本,以及对医生和患者的说明;早在研发阶段,诊断策略就必须明确包含在研发和市场引入计划中。Part5 创新生物技术融资的发展美国和欧洲似乎有一个共识,即缩减公共资金,增加私人替代筹资。因此,在2020年和2021年全球生物技术公开募股(IPO)数量大增之后,L.E.K.预计2022年的IPO数量会下降。鉴于美国股市的不确定性,L.E.K.预测风险资本投资仍会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而所谓的“非稀释性”融资选择将增加,如专利使用费的货币化或贷款融资。
  • 高端光镜发展趋势:机器学习、多模态、分辨率和成像深度突破
    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现有的共聚焦显微镜级别分辨率(约200 nm)已不能完全满足细胞器和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尽管电子显微镜能达到纳米级的分辨率,能够观察到细胞内部囊泡、线粒体等细胞器的定位,但是由于缺乏特异性的探针标记,不适合定位单个蛋白分子,也不适合观察活细胞的动态变化过程,不能满足现有的科研需求,因此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成为许多研究者的首选。LiveCodim模块化超高分辨率共聚焦显微镜近年来,各大显微镜厂家纷纷推出具有不同特点的超高分辨率显微成像系统,但是除了整机的解决方案,多功能的超分辨升级模块也是众多实验室在选择超分辨系统的一大趋势。基于这一需求,法国Telight公司推出了一款模块化超高分辨率共聚焦显微镜—LiveCodim。LiveCodim模块化超高分辨率共聚焦显微镜LiveCodim通过独有的锥形光衍射成像技术实现了实时超高分辨率成像,以结构光扫描成像的方式实现了宽场、共聚焦和超高分辨率成像三合一的模式(图一),适用于不同的观测体系,横向分辨率可以达到120nm,LiveCodim模块能够适配绝大多数的倒置荧光显微镜。升级后的超高分辨率显微镜不会破坏原有显微镜的功能,可以节约用户的预算与空间,扩展原有成像系统的功能,为实时活细胞超分辨观测提供一个性价比最高的解决方案。图一 LiveCodim宽场、共聚焦、超分辨模式下观测细胞骨架LiveCodim模块基于锥形光衍射技术实现超分辨成像,分辨率高达120 nm,z轴观测深度高达50 μm,可以用于观测诸如细胞骨架,线粒体,溶酶体等细胞器结构,蛋白分布与定位关系以及细胞器动态变化,小分子转运和细胞分裂等非常精密的动力学过程,实现x,y,z,时间序列,多通道的实时超分辨成像。适合观测细胞器结构,全细胞或者是切片类不同样本,进行固定细胞或者活细胞成像。可以广泛的应用于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病毒学等不同的生命科学领域。如图二,为三种不同成像模式下观测线粒体的动态变化过程。LiveCodim系统的锥形光衍射成像技术具有低光毒性的特点,普通的荧光样品即可进行成像观测,无需特定荧光染料,制样要求简单,可以进行长时间观测,通过z-stacking功能可以实现多通道深度成像,如图三为细胞分裂的三维多通道成像效果展示。图二 不同成像模式下观测线粒体的动态变化图三 细胞分裂的三维多色成像高端显微镜技术发展四大趋势目前的光学显微镜从单分子,细胞器,细胞乃至组织,器官不同的层次都有不同的成像观测技术与手段,光学显微成像系统的发展方向大致可以分为分辨率、成像深度、成像速度和多模态等几个方面。在分辨率角度上,Min-Flux技术(超高分辨率显微技术,有人称其为“诺奖之后的超分辨技术”)可以实现最高1-2 nm的横向分辨率,但是仍受到样品类型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应用相对受限。因此基于现有的单分子定位,结构光照明,共聚焦或者光片成像等不同技术的分辨率进一步突破仍是不同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同时,基于现有的技术,进一步提高成像速度,拓宽成像深度,将超分辨率成像从细胞层次提升到组织层次的成像也是一大方向。此外,随着机器学习的能力加强,通过不同的有效的机器学习的方法提高复杂体系的成像效果和图像质量也是诸多学者和公司的重点研究方向。除了光学显微成像系统本身,诸如光电联合等多模态的成像系统也是未来的进一步发展趋势。
  • 陈君石院士:更营养更健康是食品产业创新发展趋势
    我国食品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是怎样的?我国食品安全科普面临哪些问题?如何破解?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在2023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回答了上述问题。  关于我国食品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陈君石表示,食品产业要通过科技创新来发展,创造更营养、更健康的新食品是发展趋势,食品工业向营养健康方面转型是大趋势,在转型过程中要守住食品安全的底线。陈君石强调,向营养健康的转型,不仅仅是减盐、减油、减糖三方面,还应该创造更多新技术、新原料用于食品产业的发展,比如婴幼儿配方奶粉中添加的母乳低聚糖HMO,如果能够用细胞工厂来生产,那么可以大幅降低成本,增加产量。  关于食品安全方面,陈君石表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食品安全大有改观,稳中向好,基本上已经没有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发生。陈君石也同时指出,由于现阶段我国食品产业生产结构相对落后,所以食品安全问题依然需要长期关注,食品安全防控理念需要更新,监管模式需要升级。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我国食品科普面临哪些问题,应如何破解?对此,陈君石表示,谣言和误导的信息是很强大的,而且是持续的,针对谣言和误导的科普,只靠自然科学家是不够的,参考国际上的经验,科普还需要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等多方共同参与,组成一个团体,有针对性的进行策划。  “辟谣是必要的,不辟谣是不行的,但是若要靠辟谣来解决问题,那是不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要提高消费者的基本科学知识。” 陈君石表示,当人们的基本科学知识提高后,能自己辨别谣言和误导信息的时候,才能不信谣,不传谣。
  • 国际农药质量标准制定呈新趋势
    作为国际农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农药质量标准制定在近些年呈现出标准制定要求越来越严、相同产品认定需求快速增长、申请标准重点逐步转变、对相关杂质含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等特点。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国内农药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参与国际农药标准制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组织、有计划地积极参与这项工作。   世界粮农组织高级农药管理专家杨永珍表示,国际农药质量标准制定出现四大趋势:一是新标准制定要求越来越严,主要体现在资料要求、杂质成分鉴别和认定、分析方法国际认可等方面 二是相同产品认定需求快速增长,生产专利过期产品的农药企业申请国际相同产品认定不断升温,从2002年的17%上升到2012年的85% 三是申请标准的重点逐步转变,农用农药标准申请从以杀虫剂为主转变为以除草剂和杀菌剂为主 四是国际标准对相关杂质含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原药杂质的要求日趋严格,超过1/3的新标准中制定了相关杂质指标。   中国农药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参与国际农药标准制定的必要性,熟悉并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一方面,这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农药产品质量,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升我国农药标准制定水平,促进农药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 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我国农药的国际地位, 扩大国际贸易,突破境外登记的瓶颈,促进中国品牌的打造和创立,增加我国在国际农药标准事务中的话语权。   我国参与国际农药质量标准制定的时机已经成熟。2011年我国农药产量264.8万吨,比上年增长21.4% 出口农药79.6万吨,比上年增长29.9%,出口农药占同期全国农药产量的30.1% 出口金额2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4% 制剂的出口量首次超过了原药的出口量。我国现有8家企业(6家卫生用药,2家农业用药)申请国际农药质量标准制定和相同产品认证,已有2家成功获得国际认定,还有多家有申请意愿。
  • 综述:色谱柱及填料技术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高效液相色谱(HPLC)是一种现代分离、分析方法。20世纪60年代以来,HPLC作为一种分析技术在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药物分析等领域的应用日益普遍。其中色谱填料可谓是色谱技术的核心,它不仅是色谱方法建立的基础,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消耗品。色谱柱作为色谱填料的载体,当之无愧被称为色谱仪器的&ldquo 心脏&rdquo 。高性能的液相色谱填料一直是色谱研究中最丰富、最有活力、最富于创造性的研究方向之一。   近年来,液相色谱填料技术呈现二大趋势。 第一个趋势是快速液相,利用亚 2 µ m小粒径硅胶、核壳型硅胶 第二大趋势是越来越丰富的选择性。下面就这二大趋势做一个简单介绍。   (一)快速液相色谱填料技术   硅胶基质的色谱填料因为其优异的色谱性能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液相色谱填料,尤其是针对有机小分子的分离和分析,硅胶基质的色谱填料占据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最近10年,这个领域最激动人心的进展是基于以下二个方向的快速液相技术的发展。   1、超高效液相色谱(UHPLC)填料技术   从2004年Waters公司推出UPLC仪器,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以其快速、高分离度和高灵敏度的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这种技术的核心是基于亚 2 µ m小粒径硅胶的色谱填料。当填料颗粒小于2 µ m时,不仅柱效明显提高,而且随着流速的增加,分离效率并不降低。采用高流速可将分离速度和峰容量扩展到一个新的极限,但同时柱压也显著升高。小粒径填料需要使用压力更高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仪系统,对色谱柱的生产工艺也有更高的要求,必须解决色谱柱的装填难度大、柱头容易漏液、填料容易堵塞等问题。目前,除了国际知名色谱仪器和色谱柱公司(如Waters、Agilent、Phenomenex)生产UHPLC色谱柱,国内的色谱柱厂家也陆续推出此类产品。虽然UHPLC仪器还是国际知名品牌垄断市场的情况, 但是国产的UHPLC色谱柱已经可以取代进口品牌。 图1为月旭公司Ultimate® XB-C18 UHPLC色谱柱(2.1× 100 mm, 1.8 µ m)对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 1、M 2测定的色谱图。   2、核壳型色谱填料   核壳型(core-shell)色谱填料是由著名色谱科学家 Jack Kirkland 在2006年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色谱填料。它是将多孔硅壳熔融到实心的硅核表面而制备的。这些多孔的&ldquo 光环&rdquo 状颗粒具有极窄的粒径分布和扩散路径,可以同时减小轴向和纵向扩散,允许使用更短的色谱柱和较高的流速以达到快速、高分辨率分离。并且,核壳型色谱柱所产生的反压明显低于UHPLC色谱柱,低反压可以使仪器承受压力降低,使得在常规的液相仪上就能够实现超高效液相仪的分离效果。但是,核壳型色谱柱对仪器的柱外死体积要求高、且柱容量小于全多孔色谱填料,因而并不适用于大规模的制备液相分离需求。   过去3-5年全球的色谱研究人员发表了大量的有关核壳型色谱填料的学术文章,但是其在工业界的应用是一个渐进式推进的过程,不会一下子大面积被采用。国内还没有报道有国内厂家生产核壳型填料。   (二)具有丰富选择性的色谱填料   液相色谱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得力于近年来各种色谱填料技术的发展为色谱分离提供了越来越多样的选择性。近年来人们制备了大量的含有不同键合基团的色谱填料以增强色谱柱的选择性,从而满足实际样品分离的需要,例如亲水作用色谱(HILIC)填料、立体保护键合色谱填料、极性嵌入反相色谱填料、有机-无机杂化色谱填料、亲水性体积排阻色谱填料、混合模式色谱填料、手性色谱填料以及聚合物基质色谱柱填料等。   1、HILIC色谱填料。它采用极性固定相和含有一定水的水溶性有机溶剂为流动相,不仅克服了正相色谱和反相色谱对极性化合物分离的不足,而且提供了与反相色谱截然不同选择性,在强极性和离子型化合物如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多肽等的分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由于其流动相含有高浓度的有机溶剂,有利于增强电喷雾离子源质谱的离子化效率,进而提高其灵敏度,与质谱具有很好的兼容性。过去5-6年HILIC模式色谱柱的应用增长非常快。目前商品化的HILIC色谱填料种类繁多,基于硅胶基质的HILIC填料包括裸硅胶、氨基、氰基、二醇基、酰胺型以及两性离子型等。目前生产HILIC色谱填料的国内公司主要有月旭、艾杰尔、迪马以及赛分等公司。   2、极性嵌入反相色谱填料。它通过在硅胶键合烷基链的中下部镶嵌一些极性基团,如烷基胺、酰胺、季铵或者氨基甲酸酯等极性基团来降低未反应硅醇基活性和改善对极性化合物的保留能力。这种填料具有的最大优势是减少了填料表面游离硅羟基与碱性化合物间的&ldquo 次级保留&rdquo 作用,从而改善碱性化合物峰型的拖尾,而且由于极性基团的嵌入,增强了对极性化合物的保留,提供和普通C18很不一样的选择性。月旭公司的Ultimate® Polar-RP色谱柱装填的即为该类型色谱填料。   3、立体保护键合相。它是在硅胶的烷基链侧链键合含异丙基和异丁基的C18固定相。由于在C18烷基链上引入了较大的基团以及立体效应,阻碍了硅醇基与分析物的相互作用,因而对碱性化合物的分离呈现出对称的峰型并具有良好的柱效,防止碱性化合物在色谱柱上的拖尾,并且在低pH值时有较高的水解稳定性。月旭Ultimate® LP色谱柱填充的即为此类型的色谱柱填料,特别适合在极低pH条件下(例如pH=0.8)分离极性化合物。此款色谱柱可以很好地取代市场上广泛应用的安捷伦 Zorbax SB 色谱柱。   4、有机-无机杂化色谱填料。它是在超高纯全多孔硅胶微球基质表面涂覆一层厚度均匀的有机-无机杂化层,进而提高填料的pH耐受范围和应用能力的一种填料(其填料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这种类型的填料能够耐受pH值很高的流动相,并且具有很好的pH值稳定性,它的pH耐受范围可以达到1.5-12,而常规的硅胶基质色谱填料pH值范围一般仅为2-8 它能够耐受各种缓冲液体系,柱寿命长。目前,月旭科技的Xtimate® 反相填料、菲罗门公司的Gemini NX® 均是属于此类有机-无机杂化硅胶色谱填料。Waters 公司的X-Bridge 色谱填料采用的是其专有的有机-无机整体杂化技术,不是表面涂覆。   5、亲水性体积排阻(SEC)色谱填料。它是在超高纯全多孔硅胶表面包覆一层具有良好稳定性的亲水性聚合物的体积排阻色谱填料,其填料的作用基团为二醇基(填料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其填料表面因受二醇基官能团保护而不与蛋白质相互作用。使得蛋白、生物酶、多肽等样品的非特异性吸附极小 因而广泛应用于生物大分子的分离。月旭Xtimate® SEC填料即为此类型的色谱填料。目前已有120 Å 、300 Å 、500 Å 和1000 Å 等四种孔径尺寸规格的SEC色谱柱产品。国内外也有一些色谱柱厂家成功研发了该类型产品,例如TOSOH公司的TSK gel SW-型色谱填料、安捷伦公司的ZORBAX GF色谱填料。   6、混合模式色谱填料。它是在一根色谱柱上实现两种或多种分离机理共同主导的色谱柱填料。混合模式色谱分离的基础是色谱固定相能同时提供多种作用力,如键合相同时包含烷基链和电荷中心,则可以提供疏水作用力和静电作用力,实现反相和离子交换混合模式色谱分离。由于多种作用力的存在,混合模式色谱可以显著地提高分离选择性,这样就可以实现根据样品的不同特性进行分离。月旭公司目前具有多种混合基质的色谱填料,例如C18/SCX、C18/SAX等。图7为月旭公司研发的C18/SCX色谱填料结构示意图。   7、手性色谱填料。它是由具有光学活性的单体,固定在硅胶或其它聚合物上制成手性固定相。通过引入手性环境使对映异构体间呈现物理特征的差异,从而达到光学异构体拆分的目的。一个有效的手性填料应当具有能够快速分离对映体,测定对映体的纯度,尽可能适应多种类型的对映体的分离 应当具有较高的对映体分离选择性和柱容量。目前,手性填料主要有以下5大类: (1)多糖类手性色谱填料:主要包括纤维素和淀粉两大类手性固定相 (2)大环手性色谱填料:主要是用大环分子和环糊精、手性冠醚来形成的固定相 (3)糖肽类手性固定相:主要是用万古霉素、利福霉素B等制成的手性固定相 (4)多肽或蛋白质手性固定相 (5)配体交换手性固定相:建立在金属配合物的配体交换的基础之上的固定相。目前生产手性填料的国内外厂家有大赛璐、色谱科、菲罗门、广州研创、月旭等公司。   8、最后,有机高分子基质液相色谱填料也是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主要分为多糖型基质填料和聚合物型基质填料。同硅胶基质的填料相比,此类填料具备高负载量、 高化学稳定性(耐酸 、耐碱、耐溶剂处理),对于生物大分子不易产生不可逆的非特性吸附作用等优点。这些优点决定了其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和分析。一般来说,有机高分子基质色谱填料的柱效低于硅胶基质的填料。生产此类填料的国外厂家很多,例如GE、Tosoh (东曹)等,国内厂家这方面起步较晚,目前有纳微、赛分和月旭等。   以上所述是色谱填料在技术方面的二大趋势,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色谱柱和色谱填料的市场趋势。色谱柱的国内市场在过去的10年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市场,这是因为色谱技术在国内的应用呈现了突飞猛进的势头。但是,色谱柱市场在发达国家是一个相对成熟和稳定的市场,虽然技术层面不断有新的创新,但是新的技术的出现并不是一下子推翻以前的技术,Waters 公司的Symmetry 色谱柱已有20几年的历史了,但市场上还是很多人用它。各个厂家的市场份额也相对稳定,新的色谱柱公司基本没有机会。国内市场不会马上达到像欧美国家那种稳定的状态,但是趋势是竞争的门槛在提高。   一方面,和液相色谱仪相比,色谱柱这个细分产业是一个国内生产企业可以率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行业,核心原因是色谱填料和色谱柱虽然也有较高的技术门槛,但是对专业的集成要求要低得多,主要是化学和材料,不需要机械、电子和软件方面的专长。一些有较好研发基础的厂家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知识的积累,可以在几年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月旭公司大量销售的色谱柱产品主要的就是取代市场上知名国际品牌的产品。   另一方面,色谱工作者对色谱柱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四、五百美元的色谱柱,相比它的重要性,大多数情况下价钱不是问题。用户更关心的是色谱柱的重现性、寿命和选择性,甚至高于对柱效、拖尾因子等纯技术参数的关注。这就对厂家在产品质量管理和产品种类的丰富性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二个方面都离不开产品研发能力和对色谱填料核心技术的掌握。产品质量方面,除了研发能力,还必须在各个生产环节,从原材料选材、键合工艺、装柱工艺到色谱柱出厂质量检测都要进行严格的控制。   除了产品质量和产品种类,色谱柱厂家还要在色谱方法开发方面持续地进行投入,客户对色谱柱品牌的选择有一定的粘性,最有效的营销是靠应用去替换。客户不缺色谱柱,缺的是色谱分离分析的解决方案。注重应用开发的色谱柱厂家才能成为行业内公认的&ldquo 色谱专家&rdquo ,才能赢得客户的认可。   我所创办的月旭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和全资子公司浙江月旭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色谱填料和色谱柱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2005年推出月旭Ultimate 系列色谱柱,至今已经成功推出70种HPLC固定相。公司员工从当年拿着中科院化学所刘国诠老师编写的《色谱柱技术》一书给客户介绍月旭的色谱柱,一根一根给客户试用,到今天月旭色谱柱被数量众多的色谱工作者广泛接受,见证了中国色谱柱市场过去10年的快速发展。相信通过和国内同行共同的奋斗,我们能够使中国自主研发和生产的色谱柱产品在技术上和市场影响力上达到或超过国际知名品牌的水平,说得具体点就是在未来的5-10年内实现在中国市场国产色谱柱市场份额从现在的大约30%提高到70%,而且使国产的色谱柱出口的数量和产值超过从国外进口的色谱柱。   (作者赵岳星博士是月旭公司创办人,国家&ldquo 千人计划&rdquo 入选者,现任月旭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   注: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读者参考。
  • 上海外资研发中心发展呈现三大新趋势
    记者11月11日从此间举行的“2010外资研发中心论坛”上了解到,截至10月底,已有316家外资研发中心落户上海。在这座中国内地吸引外资企业和机构最多的城市,外资研发中心呈现三大发展新趋势。   一是外资研发中心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在沪外资研发中心有47家,占总数的14.9%。316家外资研发中心主要涉及汽车、化工、电子、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等行业。   二是外资研发中心的层次不断提升,逐步由产品本地化、应用技术研究向基础性研发、全球研发转变,通用电气、埃克森美孚、阿海珐、英特尔等全球知名企业都在上海设立了全球研发中心。   三是研发中心的行业集聚逐步形成。以生物医药行业为例,上海的此类外资研发中心已达85家,占上海外资研发中心总数的27%。位列2010年度“财富500强”企业的12家全球知名制药企业中,已有9家在上海设立了研发中心。   据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菅和平介绍,鼓励跨国公司在沪设立研发中心,构建更加开放的创新体系,仍是上海今后利用外资工作的重要内容。上海市政府部门将进一步完善相关鼓励政策,在进出口管理、通关、检验检疫等方面为研发中心提供便利;探索在对等开放和有效管理的原则下,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参与上海市科研计划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与本地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级科技开发项目、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申请国家级技术中心认定。   菅和平说,上海鼓励跨国公司加强与本地企业开展更高层次的战略性合作,即从国内市场的合作、制造环节的合作发展至全球市场的合作、研发设计等高端环节的合作,推动上海企业进入跨国公司全球配套网络,通过利用外资吸收先进技术,探索外资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发挥积极作用。上海还将完善风险投资服务体系,鼓励外资风险投资企业来沪投资。   对于传统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上海将按照《重点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相关政策,鼓励支持相关外商投资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方式实现转型升级 鼓励外资投资可再生能源发电、水处理、垃圾处理、能源管理、工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等行业 鼓励外商投资再制造行业 鼓励外商投资企业运用节能降耗技术、低碳技术对原有生产方式进行改造。   据统计,2009年,上海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达132.59亿元人民币,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总额的55.5%。外资研发中心对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集聚了大量高端人才,在促进上海产业水平提升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10外资研发中心论坛”由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和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主办。
  • 沃特世:更高效、更智能是液相色谱发展大趋势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从1903年,俄国植物学家Tsweet提出色谱法开始,色谱技术这一重要的分离分析技术已走过百年历史。上世纪60年代,由于气相色谱对高沸点有机物分析的局限性,为了分离蛋白质、核酸等不易气化的大分子物质,气相色谱的理论和方法被重新引入经典液相色谱,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上第一台高效液相色谱仪问世,开启了高效液相色谱的时代。如今,液相色谱仪因其样品适用范围广、分离效率高、检测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样品回收方便等特点,在制药、食品、环保、石化、农林、医疗卫生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已成为最重要的分析仪器之一。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为了解液相色谱技术及应用的最新进展内容,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了“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lc"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包罗万象——液相色谱技术及应用大赏” /strong /span /a 专题,并邀请液相色谱主流生产商来分享对液相色谱技术发展及最新应用进展的看法。此次,我们特别邀请到沃特世公司分离产品相关负责人以及制药和食品领域的市场经理,为我们分享一下沃特世液相色谱技术的发展和优势,以及对未来液相色谱技术和应用发展的看法。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strong 专注分离分析领域 沃特世液相色谱发展史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1963年,沃特世开发出世界首台商品化的高压凝胶渗透色谱GPC-100,自此走上液相色谱技术不断创新的历程。&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6959e252-1830-49b4-9535-6de6aecfa718.jpg" title=" 图片 1.png" alt=" 图片 1.png" /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1967年,沃特世采用UV检测和液固填料,开发了第一台自动化液相色谱仪ALC-100。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1973年,用于HPLC系统的M6000高压泵诞生,这款可以精准控制0.1-9.9 mL/min流体的6000 psi高压、高精度泵送系统,是沃特世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史上的里程碑,使得高效液相色谱仪器在全球范围内的实验室中推广开来。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1996年,沃特世Alliance HPLC问世,该系统达到了当时HPLC 仪器所能达到的最高性能,至今Alliance仍然是最受欢迎的HPLC仪器。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2004年,沃特世推出世界首款超高效液相色谱——ACQUITY,具有超低扩散体积可将亚2μm色谱柱性能发挥到极致。使用UPLC结合小颗粒色谱柱可以获得更好的分离度、灵敏度,更快的分析速度。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2015年,沃特世发布了ACQUITY Arc HPLC/UHPLC系统,对传统的方法转换工作流程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ACQUITY Arc、Alliance HPLC及ACQUITY UPLC,形成了目前沃特世液相三大产品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a92d5eb3-452a-41a5-b05b-d4081c674785.jpg" title=" 2.png" alt=" 2.png" /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近年来,沃特世一直在液相色谱领域不断推陈出新。2018年,沃特世发布了第一台生物惰性HPLC/UHPLC系统—— ACQUITY Arc Bio,同时针对UPLC系列发布了全新超高效液相ACQUITY UPLC PLUS系列;2019年,发布了ACQUITY H-Class PLUS binary二元系统。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strong 独具优势的液相色谱技术和特点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目前沃特世主流的液相色谱产品而言,其特色技术及技术特点主要有: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泵(独立柱塞直线驱动色谱泵): /strong 沃特世输液泵内的双柱塞杆,具有独立的线性柱塞驱动马达、双压力传感器,能够进行柱塞内压力调整,保证平稳的送液,无需脉冲阻尼器,减少系统体积,有效保证极佳的保留时间重现性和极低的基线噪音水平。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Auto-blend plus自动盐/pH混合功能: /strong 可避免流动相配置的手动操作,减少人为误差,节省大量时间。Auto-blend plus技术结合四元溶剂混合系统,可通过软件直接设置流动相的pH值,仪器将自动根据该pH值或pH值的变化梯度配置流动相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 nbsp Multi-flow path技术(Arc及Arc Bio系统): /strong 独特的Multi-flow path技术,只需一个切换开关即可实现HPLC和UHPLC方法的转换。通过在软件界面选择Path1(HPLC)Path2(UHPLC),即可实现已有LC方法的简单重现或改进为UHPLC方法。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内置集成式真空脱气机: /strong 溶剂高性能脱气机组件用于去除流动相和进样针清洗液中溶解的空气。每个脱气管路有单独的脱气马达,脱气效率高,任意单个脱气管路故障不影响其他管路的使用。脱气机能够提高溶剂输送系统的性能,同时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6路溶剂选择阀选件: /strong D流路可替换为带6路溶剂选择阀的流路。可用于多方法序列切换或者是自动方法开发。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 nbsp FTN专利进样清洗流路: F /strong TN专利进样系统可以耐受15000psi的系统压力,进样后进样针连在色谱系统流路中,针内壁由流动相不断清洗,针的外壁由专门流路清洗,清洗液从废液排出,不循环使用,有效避免交叉感染。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梯度模式: /strong 预编11种梯度曲线,分为1个线性、2个步进、4个凹线、4个凸线四种类型梯度,可适用于各种复杂化合物的分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0852e36a-98df-4a56-89a0-e38c674b020c.jpg" title=" 3.png" alt=" 3.png" /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 nbsp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strong & nbsp 液相色谱技术在制药和食品领域不可或缺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液相色谱的应用行业十分广泛,尤其在制药、食品等领域较为深入。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在制药领域,从早期化合物库建立、药物筛选、药物研发、CMC、质量控制,都能看到液相色谱技术的大量使用。液相色谱在制药实验室已经变成了一个基本的工具,包括分析型液相色谱、半制备到制备色谱都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沃特世液相色谱在制药领域的应用包括以产品为导向的整体解决方案,如用于蛋白质和肽分析的专用系列色谱柱;以及UPLC超高效液相色谱产品线的进一步拓展,为药物分析实验室提供多维度的选择。同时,沃特世超高效合相色谱UPC sup 2 /sup 也推出了包括众多包括中药、药用辅料质量研究和控制的方案。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制药市场的应用热点主要是由药典、ICH指导原则以及工业界对于药物安全和质量控制标准的提升来影响的。对于未来液相色谱在制药领域的热点需求,沃特世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方法现代化,即药物分析实验室为提高分析效率和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耐用性将传统HPLC方法转移到UHPLC和UPLC平台;互补的分离技术,特别是超临界流体色谱,以其与液相色谱互补的分离选择性以及方法开发的灵活性将拓展到更多的应用领域;抗体和重组蛋白等生物技术药物以及肽类药物也会是未来的应用热点;同时,二维液相色谱的应用也会越来越热。随着USP& lt 621& gt 的发布,制药实验室在选择亚2微米色谱柱以及超高效液相色谱方面具有了更多的法规依据。未来,分离度和灵敏度更高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以其绿色环保、分离度高、节省样品和溶剂、且普适性好的优势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621-- !--621-- !--621-- !--621--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合规性对于制药行业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保障药品质量和安全的根本。沃特世Empower软件及服务是制药QC实验室的金标准,在市场上久经考验的产品以及专业的服务,为制药用户的数据完整性保驾护航。结合Nugenesis信息学方案,沃特世为制药企业提供包括色谱类以及非色谱类的科学数据管理方案,帮助满足日益严格的合规性要求。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line-height: 1.5em " 此外,食品领域也是液相色谱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从目前食品检测方法的标准来看,液相色谱与液相色谱质谱方法的应用基本为1:1,可见色谱在食品领域应用非常普遍。在很多从事食品安全检测的基层实验室,包括新成立的食品第三方检测实验室,液相色谱仪是检测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人工合成色素、非法添加等的主要手段。在食品企业QC实验室,液相色谱也是食品配方成分和营养物质检测的主要手段之一。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近来,特殊食品领域的检测,包括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等;以及普通食品中的营养成分,例如维生素,糖等物质的检测是食品领域的检测热点。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strong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液相色谱技术展望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液相色谱发展至今,虽然技术日趋成熟,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液相色谱仪器对环境要求相对较高,售后维护的花费不菲;同时,色谱分析,尤其是定量分析,需要标准品进行对照,而制备对照品的技术有待提高;现有的前处理手段多费时费力,更有效、更简便的前处理技术亟待发展;液相色谱尤其是超高效液相色谱对用户操作要求较高,而目前很多用户操作水平仍需提升;除了目前常规的液相色谱的应用之外,液相色谱在生产及原材料监控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检测手段技术繁琐,尚难以普及。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对于目前液相色谱领域比较有前景的技术,沃特世表示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快速、高通量、超高效的液相色谱技术;其次,可以减轻实验员的负担,实时在线监测,远程操控的技术手段;第三,在线前处理技术;第四,针对微量物质的检测相关技术以及灵敏度的提升;第五,检测器技术,包括光学检测器灵敏度、非光学检测器的补充性能等方便的提升等。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未来,液相色谱性能将会不断提升检测的灵敏度,提高对复杂基质的分离能力并提供更多正交选择性;仪器也将向超小型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迈进。 /p p br/ /p
  • 艾默生预测2013年中国主要能源和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Emerson(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EMR)对中国经济及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作出预测。Emerson认为,这些趋势将在2013年对在中国经营的企业产生重要影响。   Emerson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孟瑟(EdwardL.Monser)说:“尽管目前发达国家仍在经济动荡中挣扎,许多分析人士已看到中国经济起稳回升的迹象,这主要是受益于其国内市场的强大需求。我们相信城市化、食品安全及产业升级等主要趋势,已经并将继续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同时,这些趋势也将推动中国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普及。”   Emerson凭借深耕中国30年所积累的市场经验,预测在2013年对中国经济有重要影响的五大趋势。这五大趋势是:   作为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页岩气将会持续受到各界关注,对各种非常规能源的投资将会增加。   国内消费市场持续发展,助力B2B企业业务发展,竞争激烈化。   高端制造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以及国民收入的增加,带动食品生产技术及“冷链”产业的投资。   节能环保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要务之一。   Emerson认为,要在这些趋势中游刃有余,关键在于采用先进技术。Emerson致力于高效能源技术的研发推广,提供一系列技术方案助力中国企业发展。目前,中国已成为Emerson全球第二大市场,仅次于美国。企业在中国16个城市(包括上海、北京、南京和苏州)拥有40多个生产设施,当中包括若干个工程研发中心。   孟瑟说:“Emerson致力于为在中国经营的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帮助他们抓住这些趋势所带来的各种机会。”   关于Emerson预测的详细内容,请见附录部分。   关于Emerson   总部位于美国圣路易斯市的Emerson(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EMR)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公司,该公司将技术与工程相结合,通过网络能源、过程管理、工业自动化、环境优化技术、及商住解决方案五大业务为全球工业、商业及消费者市场客户提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公司2012财年的销售额达244亿美元。如欲了解进一步信息,欢迎访问www.Emerson.com.cn。   附录   Emerson对2013年中国能源和技术产业发展的预测   页岩气作为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将会持续受到各界关注。中国对各种非常规能源的投资将会增加。Emerson预测2013年将成为中国开发利用非常规燃料和替代能源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中国的能源需求日益突出,中国在能源投资上将继续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得益于页岩气和煤转气技术在中国的兴起,矿物燃料将继续受到广泛关注。与此同时,核能和太阳能将重新成为发展的重点。在2013年,当世界上其它国家发现它们无力再用优惠政策,来助推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时,中国却有望在这两类能源的开发利用中实现重大发展。   Emerson认为,中国要想在加快能源开发步伐的同时,有效保障工人安全并达到环保目标,关键是要获得并采用先进的技术。由于页岩气的开发存在一些障碍,这种能源能否改变中国的能源格局还有待观察。在开发页岩气的过程中,技术将起到关键的作用。   国内消费市场持续发展,助力B2B企业业务发展,竞争激烈化。在Emerson看来,跨国制造商和以出口为主导的中资企业在2013年将越来越重视中国国内市场,他们将为这个高速增长但竞争激烈的市场,设计新产品并采取新的市场战略。   随着中国消费市场的飞速增长,其影响已深刻体现在B2B商务领域,中级市场竞争日益升温。从先进的数据中心到绿色建筑,从高速铁路系统到智能电网,中国企业将更多地开发适合本地市场需要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   各类企业将采取多种措施来争夺中国国内市场。这些措施包括:建立更广的本地业务网络,以便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利用当地的研发能力设计产品并进行产品本地化 建立覆盖全中国的销售网络 通过市场营销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来自私募投资机构的资金将增加,进一步助推经济发展。   高端制造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2013年,在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将更上一层楼。   随着中国制造成本的上升,许多产业(如高端设备制造、化学工程和制药、IT和通信设备制造)都对高技能劳动力有更多的需求。在政府政策、不断增长的内需以及充足的有竞争力成本的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些产业将获得竞争优势。   中国制造商在过去几年逐渐掌握了产品开发所需的先进技术和经验。2013年,这些制造商将重新进行自我定位,以抓住这一有利机遇,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重大转变。   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以及国民收入的增加,将带动食品生产技术及“冷链”产业的投资。Emerson认为,在2013年,食品安全和粮食保障问题将促使企业和政府,在食品加工管理系统和“冷链”产业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   贮藏温度波动和违规操作所引起的食品腐坏变质和安全隐患将受到严格监管。但是目前先进的食品加工系统和完整的冷藏网络(“冷链”)在中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和对食品储运过程的进一步了解,消费者对食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相关企业采取下列措施来保证食品质量:投资建立食品制造监控系统 设计端至端的冷链系统 采用智能技术对食品贮藏和运输温度进行常态化监测和调节。由于中国政府在“十二五”计划中将食品安全列为工作重点之一,政府资金将成为这一领域的又一个重要投资来源。   节能环保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要务之一。Emerson认为,节能环保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核心问题,而技术进步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随着经济持续增长,人们已经越发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污染加剧之间存在着重大联系。因此,人们对节能产品和节能社会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新的能源来源越发稀缺,开发成本也十分昂贵,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履行节能环保也有助减少总体能源需求。   在城市化进程和大数据处理等趋势的推动下,暖通空调以及信息通信技术等领域的研发投资将有所增加,以期开发出更多的新技术来减少能耗、保护环境。但是,只有那些在效率与成本之间达到合理平衡的技术,才能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
  • Nature综述:全球癌症免疫疗法有哪几大趋势?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Trends.jpg" alt=" Trends.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d7615d78-d7c5-408c-bda4-d35c9052469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01810220940558352.jpg" alt=" 201810220940558352.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2afe12a4-d8a2-4810-82cb-ba8d966349f7.jpg" / /p p 全球管线快速扩增 /p p   该综述指出,在2017年9月到2018年9月这短短1年的时间里,全球免疫疗法管线激增67%。2017年,相应的研究项目共有2031个。到了2018年,这一数字已经飞速增加到了3394。 /p p   但研究人员们也指出,这一增长态势并非均衡分布。如果我们按照种类进行区分,则肿瘤免疫疗法大致可以被分成6类——靶向T细胞的免疫调节药物(如针对PD-1或CTLA4的单克隆抗体)、其他免疫调节药物(如靶向TLR或IFNAR1)、癌症疫苗、细胞疗法(如CAR-T疗法和TCR-T疗法)、溶瘤病毒、以及靶向CD3的双特异性抗体(如blinatumomab)。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trends2.jpg" alt=" trends2.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a04ca3cc-f142-4e20-869c-7baa423ee694.jpg" / /p p   其中,细胞疗法的增长幅度最大,达到了113%。事实上,它也超过了癌症疫苗,成为了癌症免疫疗法的第一大类,占所有疗法的四分之一。而溶瘤病毒则增长甚微,一年只增长了16%。 /p p   创新层出不穷 /p p   研究人员们在综述里指出,过去一年里,癌症免疫疗法的靶点增长了约50%,总数目达到了417。从涉及的研究项目来看,越来越多的新靶点正得到研发人员的关注——去年,一半的研发管线来自23个热门靶点。今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48,是去年的2倍有余。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trends3.jpg" alt=" trends3.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9b80e72e-b4df-460e-a368-012aeda6b548.jpg" / /p p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并没有满足于重复过去的成功。综合来看,那些已经有获批新药的靶点,尽管还能够吸引新的研发项目,但总体的增长幅度不如那些尚未有获批新药的靶点。举例来说,上文中我们提到细胞疗法项目的增长幅度为113%,但其中靶向CD19的细胞疗法,只增加了37%,不如新兴的细胞疗法。而在另一方面,靶向肿瘤新抗原的研发管线则在一年里增加了133%。 /p p   研究人员们指出,这些数据表明未来,我们有望看到更多类型的癌症免疫疗法获批上市。 /p p   谁在研发免疫疗法? /p p   2018年,共有655个公司与机构正在积极研发免疫疗法,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增长42%。如人们所料,最为活跃的公司与机构榜单上,前8名均为大型医药企业。但值得一提的是,学术科研机构也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份榜单的前15名里,有4家属于科研机构,其中三家来自中国,它们分别是深圳市免疫基因治疗研究院(Shenzhen Geno-Immune Medical Institute),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China PLA General Hospital),以及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 One)。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trends4.jpg" alt=" trends4.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8e72c806-e44b-45c5-becd-7de65532bf40.jpg" / /p p   当然,这一年虽然增加了许多癌症免疫疗法,但大多还处于研发早期——这些管线中,处于临床前阶段的疗法共有2107个,比去年同期增长97%,且要高于处于临床阶段的疗法(1287个)。这虽然体现了创新疗法的研发,但也表明距离这些免疫疗法问世,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p p   总结 /p p   在综述的最后,作者们也指出,尽管癌症免疫疗法在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但IDO1抑制剂等新靶点在研发上的失利也表明,科学转化成疗法的道路上存在一定风险。往前方看,为了带来更多疗法,科学证据必须是首要的考虑因素。如果我们能找到预示患者良好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并综合成功与失败的临床试验进行分析,那无疑能让我们距离成功更近一步。 /p p   本文题图来自pixabay。 /p p   参考资料: /p p   [1] Jun Tang et al., (2018), Trends in the global immuno-oncology landscape,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DOI: https://doi.org/10.1038/nrd.2018.167 /p p & nbsp /p
  • 国产纺织仪器的发展和未来趋势分析
    标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我们从 20世纪 80年代就开始研究纺织仪器"那时对德国的清纱器进行研究)消化)和吸收"从而研制出我们自己的光电式电子清纱器和电容式电子清纱器。 二十几年来"我们研制出电子条干均匀度仪)电子清纱器动态特性测试仪"便携式静电测试仪"清花金属探测仪"等等*在此期间"我们对大量国内外纺织仪器做了调研工作"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对国内仪器仪表业科技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得知。 我国仪器仪表整体综合技术水平达到国际80年代中期水平"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仪器仪表的普遍采用"约 ,-.的产品实现了智能化"达到了 /$年代的水平"#$.实现了数字化"达到了国际较高水平"中高档测试仪器国内市场满足率为 #$."中低档测试仪器国内市场满足率为 0-."生产过程测量控制及系统"在大型工程项目中"满足率为."这些数字表明"进口仪器往往是科研)生产所需的重大)关键设备"其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因此我们应进一步促进我国纺织仪器制造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开展现有的常规纺织仪器的更新换代"力求追赶"甚至超过国际水平"另一方面"应立志研究开发高档次的纺织测试仪器"应在全国范围内营造国产纺织仪器的著名品牌。 近几年"国内的常规纺织仪器"一般都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功能控制和数据处理"例如"标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我所研制的织物抗渗水仪和织物透气仪"就是用计算机程序控制传感器自动采集压力值"使之达到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取代了 (80年代的用人工读取水柱刻度的老仪器*从国外纺织仪器的发展趋势来看"标准化)规模化的控制技术可以使一台计算机通过多块标准化模块控制相应的同类或不同类的检测仪器或装置"标准化模块可以规模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从而获得最大利润"而对用户来说"采用了一台计算机控制多台设备"也可大大降低使用成本*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用户对纺织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检测仪器的需求"将不仅仅是数量"而将更注重仪器的功能"是否满足其日益增加的需求"仪器的质量是否能经得起用户的长期使用。 另外"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已应用到纺织仪器中"且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规纺织仪器的改造上"而且也用于新产品的开发"正成为相当一部分新型纺织仪的核心技术之一"象光电式条干均匀度仪"电子黑板"纤维细度仪等等*这些仪器"不仅在国际上已有产品出现"而且在国内也有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部分生产企业正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基于光电成像的检测原理"与其类似于眼感官的成像特征"已成为众多新仪器开发者关注的对象"曾经是电容式条干均匀度仪竟争对手的光电式条干均匀度仪"正借助于计算机图象处理术"焕发出潜在的生命力"除了光电条干均匀率与之相关各类疵点"波谱图等常用指标外"还可借助于条干的光电信号"开发出电子黑板"织物仿真等一系列更为直接,更为实用的功能*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还可以使传统的必须用人眼感官才能检验的+如0织物起毛球"织物表面和磨损"验布等纺织品的质量指标更新为用仪器进行直接自动的测量"应该说该技术在开发新型纺织仪器方面"应有巨大的潜力和用武之地。 在当今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每一个致力于发展国产纺织仪器的有识之士"都应努力促进研究部门,生产企业和计量检定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支持*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发新型纺织仪器"争取早日营造出技术先进,质量过硬的品牌"参与国际竞争"以种类多,质量好,性能价格比更高的产品满足广大用户日益增长的需要。 目前我国国产纺织仪器生产的企业已经逐步的增多起来,其中极大又名的民营企业包含标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以及其他分布在浙江和广东的企业也有不少;从2014-2015的行业发展来看,整个国产纺织仪器行业的发展和转型和升级中,目前纺织纺织都在提倡机器换人,那么纺织检测仪器行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必将是未来的大趋势,也是我国国产纺织仪器在借助互联网的春分弯道超车的实际,所以我国纺织仪器行业企业必须在研发和创新上多投入,广纳人才,才能将纺织仪器的&ldquo 中国制造&rdquo 品牌做大做强,出口国际市场。 文章来源:标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
  • 动力电池格局分析:三元锂趋势明显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随着整车续航要求的提升,高能量密度的三元电池需求量显著提高。预计2020年搭载三元电池的新能源汽车有望达到180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比例超过90%。我们测算,2018年预计国内新能源汽车对三元电池有望超过28GWh的需求量,对应市场规模超390亿市场规模。到2020年,三元动力电池需求量将增长至76GWh,对应市场规模超800亿,2018-2020年需求量CAGR约为39%,2018-2020年市场规模CAGR约为27%。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fdafb790-9801-4b9f-9b4d-ca8faf162487.jpg" title=" 动力电池格局分析:三元锂趋势明显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2011-2017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需求量及增速情况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伴随电动汽车于2011年在我国起步,动力电池行业步入发展初期,年出货量低于1GWh且仅维持小幅增长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动力电池PACK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随着2014年补贴政策推出,行业进入爆发式发展期。动力电池出货量从2014年的5.9GWh攀升至2015年的17.0Gwh,同比增长接近2倍。2016年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达30.5GWh,同比上年增80%。总体而言,作为新能源车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动力电池行业将长期受益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和渗透率增长。2017年动力电池累计出货39.2GWh,同增30%以上。结合新能源车产销预测2018~2020年动力电池将延续高增长,CAGR约30%。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17c1d3ee-9014-48de-ba43-87343c7e51d1.jpg" title=" 动力电池格局分析:三元锂趋势明显2.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2011-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组出货量及增速情况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自2014年之后,动力电池装机进入爆发增长期,动力电池的回收问题也逐渐提上日程。一般家用乘用车以及电动客车电池会在5年左右退役,出租车和物流车动力电池一般2年就会退役。据此判断,从2018年开始,我国将会有大量的动力电池进入报废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乘用车是主导市场,三元锂趋势明显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7 年1-10 月国内动力电池装机总量约18.1GWh,其中乘用车电池装机量达9.8GWH,占比54%(客车占比30%,与用车占比16%)。仍电池类型来看,乘用车三元锂电池占比达到了70%左右,高二2016 年的52%,动力电池往三元锂方向发展的趋势明显。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244a82b1-519d-4956-8b6c-de734a93ef76.jpg" title=" 动力电池格局分析:三元锂趋势明显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2017年前10个月不同电池装机情况统计(单位:GWh)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三元动力电池领域,竞争格局相对分散;宁德时代市场占有率23.0%排名第一,比兊动力(10.1%)、孚能科技(7.1%)、比亚迪(5.3%)分列2/3/4位,CR5约为49.4%。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动力锂电池行业发展方向 /strong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鼓励动力电池向高能量密度技术方向发展,2017 年3 月发布的《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明确了到2020 年的目标是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超过300Wh/kg,系统比能量力争达到260Wh/kg。我国目前的动力电池系统比能量平均水平约为115Wh/kg,不260Wh/kg 的目标值仌有较大差距。因此,不断更新电池技术,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将会是动力电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补贴门槛,符合政策鼓励使用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大方向。不管未来政策如何发化,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控制成本的能力将会是动力电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p
  • 哪条出乎你的意料?达摩院发布2023十大科技趋势
    该怎样预测未来一年内即将发生的科技变迁?阿里巴巴达摩院(以下简称达摩院)的方法是“回归本质”。审视2023年的科技趋势,达摩院荟萃科学界、产业界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不仅评估那些“已经工程化落地、有望近期规模化商用的主流技术”,还将“有前沿性的技术探索与实践验证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产品”和“已经在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强大生态的应用体系”纳入观察之列,以洞察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范式重置、产业革新和场景变换。这让这份科技趋势预测显得有些过于“接地气”,甚至有些条目读到后会使人感到出乎意料。或许恰恰是这份出人意料,方能激发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以及泛科技爱好者的思考与共鸣,去感受它们获入选的“情理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这样点评达摩院2023十大科技趋势:“为科技界和产业界贡献了一份非常有价值、有深度的预见”。他说:“每年的达摩院十大科技趋势报告是站在科技和产业发展全局的角度,对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进行探索,并做出科学、客观、中立的预判,特别欣慰地看到,2023年的十大科技趋势报告也秉承了这一理念。”让我们带着探索的目光,一起走近它们。范式重置篇趋势一:多模态预训练大模型预言:基于多模态的预训练大模型将实现图、文、音统一知识表示,成为人工智能(AI)基础设施。许多人对“多模态预训练大模型”有些陌生,但对它要导向的目标却非常熟悉——没错,就是通用人工智能。与多模态相对应的,是当下较为常见的文本、语音、视觉等“单模态智能”。人们期待智能设备一机在手,不仅能说会写,还要能说会道,最好还会推理、能总结、搞创作等等。要实现这个目标,多模态的预训练大模型提供了可能的路径。多模态统一建模,目的是增强模型的跨模态语义对齐能力,打通模态之间的关系,使得模型逐步“标准化”。达摩院认为,语音、视觉和多模态预训练模型将加速AI向通用基础模型方向演进,而建立统一的、跨场景、多任务的多模态基础模型将会成为AI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文继荣感受到,大模型目前已展现出了超预期的“理解”和“创造”能力,但人们对其内在机理了解还很不够。对此他谈到:“大模型的可解释性和可控性仍很弱,但这正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趋势二:Chiplet模块化设计封装预言:Chiplet的互联标准将逐渐统一,重构芯片研发流程。Chiplet(芯粒或小芯片),是芯片界近两年的“生面孔”,但在2023年,它非常有潜力成为行业热词——国内外叫得上名字的半导体科技企业,几乎都将Chiplet技术视为未来新型技术之一。Chiplet有何魔力?Chiplet可看做是“芯片化的IP核”,但它和传统单一工艺流片的片上系统(SoC)设计模式相比,能实现不同工艺节点以及不同材质的功能模块集成。考虑到Chiplet可以降低对先进工艺制程的依赖、实现与先进工艺相接近的性能,达摩院预测,在后摩尔时代,Chiplet可能将是突破现有困境最现实的技术路径。近年来,先进封装技术发展迅速。封装技术的进步,推动Chiplet应用于CPU、GPU等大型芯片。达摩院认为,基于先进封装技术的Chiplet可能将重构芯片研发流程,从制造到封测、从EDA到设计,全方位影响芯片的区域与产业格局。特别地,2022年,UCIe联盟成立、中国《小芯片接口总线技术要求》发布,达摩院预测指出,Chiplet互联标准将逐渐统一,产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趋势三:存算一体预言:资本和产业双轮驱动,存算一体芯片将在垂直细分领域迎来规模化商用。存算一体一直是高能效计算的重要技术之一。计算、存储单元融合,在实现数据存储的同时直接进行计算,这一突破传统冯•诺依曼架构的存算形态一直以来都对IT科学家充满“诱惑力”:这意味着可以消除数据迁移带来的开销、提升运算效率,实现计算存储的高效节能。达摩院观察到,存算一体已经在产业细分领域掀起了创业浪潮,并受到投资界和产业界的关注和投入。达摩院提出,实现存算一体的技术路径主要有三个:技术较成熟的近存计算、投资热度较高的存内计算、技术尚处于探索期的“基于非易失性存储器技术的新型存储原件”,技术上,存算一体将向着高精度、高算力和高能效的方向发展。但达摩院2023十大科技趋势项目成员秦钖也直言:“目前真正的存算一体,或者说革命性地突破冯•诺伊曼架构的存算一体还未实现,我们期待更明显的东西。”产业革新篇趋势四:云原生安全预言:安全技术与云紧密结合,打造平台化、智能化的新型安全体系。根据阿里云首席风险官、阿里云安全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欧阳欣的解释,云原生安全不是特指云原生技术的安全,而是包含云基础设施的原生安全和用云的原生能力形成更加弹性、统一、智能的安全能力。网络安全技术有着“后发先至”特点。基于这个特点,达摩院注意到,云原生安全经历了一系列变迁:从安全保障云原生到云原生赋能安全,内涵不断扩展,逐步形成了一套涵盖基础设施、应用、数据、研发测试、安全运营等在内的防护体系。也即,云原生安全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它会基于云的安全服务形式而不断创新。欧阳欣谈到,由于云原生安全的范围广、技术复杂,因此更需要各方更加开放和协同。未来1~2年,可以重点关注云上身份安全和智能化的安全运营中心。“就像密码技术需要提前应对‘后量子时代’、去回应现在看起来产业化还似乎遥遥无期的量子计算技术一样,”中国科学院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翟起滨说:“对云原生安全的关注,势必成为新的一年网络安全圈内的热点。”趋势五:软硬融合云计算体系架构预言:云计算向以云基础设施处理器(CIPU)为中心的全新云计算体系架构深度演进。云计算的体系架构发展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第三阶段:引入专用硬件,形成软硬一体化的虚拟化架构,实现全面硬件加速。达摩院认为,这个阶段云计算面临的挑战,是在数据密集计算、云数据中心流量越来越大的趋势下,实现云计算单位成本下更高的计算性能,以及更高效的云数据中心管理。计算效率的提升,还要回到芯片和系统底层中去。传统的以CPU中心的云计算体系架构受到CPU性能瓶颈的限制,无法应对云上时延和带宽的进一步扩展,云计算体系架构需要向着软硬一体化的方向迭代升级。“软硬件一体化设计是当前计算架构的重要演进方向。”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任炬提出,尤其在复杂的云计算场景中,软硬件的协同优化与迭代升级更是决定其性能提升的关键。达摩院预测,未来三年,云计算将向以CIPU为中心的全新云计算体系架构深度演进。CIPU是阿里云结合其飞天操作系统实现对数据中心计算、存储、网络等多维资源进行高效管理和软硬件协同加速的代表性技术。任炬表示,CIPU在阿里云的成功实践,也预示着软硬件一体化的虚拟化架构将引领云计算的技术升级。趋势六:端网融合的可预期网络预言:基于云定义的可预期网络技术,即将从数据中心的局域应用走向全网推广。网络的本质是连接。高带宽、低时延、高稳定、少抖动一直是网络追求的目标。然而,目前在互联网中广泛部署和应用的TCP网络协议栈,已无法满足当今大算力池化所需要的高性能网络互联需求,“可预期的”高性能网络架构在大算力需求驱动下应运而生。这对于传统基于“尽力而为”的网络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端网融合”给了可预期网络实现的可能。达摩院介绍,通过采用端侧和网络侧协同设计和融合的思路,可预期网络构建了基于端网融合的新型网络传输协议、拥塞控制算法、多路径智能化调度以及硬件深度定制和卸载等技术的全新算网体系。达摩院预测,可预期、高算力网络有望颠覆目前基于传统互联网TCP协议的技术体系,成为下一代数据中心网络的基本特征,并从数据中心的局域应用走向全网推广。“过去十年,互联网公司在超大规模需求驱动下,重新定义了网络系统;未来十年,在大规模算力需求驱动下,云计算将重新定义下一代高性能网络系统。”阿里云智能副总裁兼首席网络科学家蔡德忠看到,端网融合架构已开始触发网络的生态变革,集计算和网络于一体的DPU芯片雨后春笋般出现,也预示着网络正向可预期方向演进。趋势七:双引擎智能决策预言:融合运筹优化和机器学习的双引擎智能决策,将推进全局动态资源配置优化。经典决策优化基于运筹学,起源于“二战”中的空战规划。一直以来,经典决策优化对数据量的依赖性弱、求解质量较高、可解释性较强,被广泛运用于各类决策场景。然而,随着外部环境复杂程度和变化速度不断加剧,经典决策优化的局限性愈发凸显,比如对不确定性问题的处理能力不足、对大规模问题响应不够迅速等。达摩院观察到,为弥补经典决策优化的不足,学术界和产业界开始探索引入机器学习,构建数学模型与数据模型双引擎新型智能决策体系。其优势在于,可应对不确定性高、在线响应速度快的场景;但它也有劣势:学习效率慢、成本高、求解的质量也不够高。由此,达摩院认为,运筹优化和机器学习的结合能完美弥补彼此的局限性,极大地提升决策速度和质量。目前,在交通领域如港口吞吐量优化、机场停机安排等,制造领域如电力调度、工艺优化、产销协同等,已经开始尝试用双引擎方式在动态变化中快速找到最优解。不过,达摩院也提到,双引擎智能决策尚处于起步阶段。他们期待,随着应用场景的进一步拓展,双引擎智能决策在特定领域实现更多主体、更大范围的资源配置优化,有望推进全局实时动态的资源配置优化。趋势八:计算光学成像预言:计算光学成像突破传统光学成像极限,将带来更具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应用。计算光学成像是一个新兴多学科交叉领域。以往,我们凭借双眼“所见即所得”,如今人类可以看到毫厘微末间的细胞病毒、广袤宇宙中的一缕光,这都有赖于计算光学成像这项技术。“在过去的十多年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光学成像注入了新的生命,计算成像应运而生,悄无声息中颠覆了人类与机器感知世界的方式。”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助理教授吴嘉敏不无感慨地说,从“所见即所得”的一一映射,到对高维光场的耦合编码与计算重构,计算成像模糊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边界,突破了物理约束,让人“见所未见”。达摩院看到,目前,计算光学成像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已取得许多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并在手机摄像、医疗、无人驾驶等领域开始规模化应用。从无人系统手机摄影到工业监测,计算成像正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达摩院大胆预测,计算光学成像未来有望进一步颠覆传统成像体系,带来更具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应用。场景变换篇趋势九:大规模城市数字孪生预言:城市数字孪生在大规模趋势基础上,继续向立体化、无人化、全局化方向演进。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在各行业不断渗透,推动数字孪生城市发展进入“深水区”。自城市数字孪生2017年首次被提出以来,达摩院分别在2019年及2021年的十大科技趋势报告中进行了阐述。2023年,达摩院再度论及。以城市为对象,在数字世界建设与物理世界1:1的数字映射,进而通过数字映射进行多学科机理与仿真推演,并与物理世界进行实时双向同步,阿里云智能副总裁、行业解决方案研发部负责人曾震宇认为,这将开启智慧城市领域一个全新的计算范式。他谈到,当城市的感知能力以及以还原、建模、渲染、仿真推演为代表的计算能力发展到一定临界值,城市级别的大规模数字孪生成为可能。“城市数字孪生不仅精准地捕捉到城市的当下,也全面记录着城市的历史。”曾震宇说,城市数字孪生不仅仅是城市的可视化渲染,更是城市的众多业务的新的载体,为业务创新提供了支撑。他高度评价构建城市级数字孪生的意义:“人们甚至可以从城市的过去推演城市的未来发展。”达摩院提出,城市数字孪生面临的最大瓶颈,在于城市级大规模对象实体孪生以及业务流程孪生的城市孪生体尚未完全搭建起来。未来,城市数字孪生将在大规模特征的基础上,继续向立体化、无人化、全局化方向演进。趋势十:生成式AI(GenerativeAI或AIGC)预言:生成式AI进入应用爆发期,将极大地推动数字化内容生产与创造。2022年,对AI应用感兴趣的,即便没跟ChatGPT“聊天”,也大概率尝试过输入关键词让AI生成图像或文稿。
  • 把握本土化大趋势,下好创新、投资先手棋——访丹纳赫全球副总裁、中国区集团总裁彭阳
    2023年,丹纳赫大动作不断:以57亿美金收购了蛋白质耗材供应商Abcam;将环境业务进行拆分使其成为独立上市公司Veralto; Cytiva与Pall生命科学业务合并,升级产品组合与解决方案,形成丹纳赫生物技术平台。这一系列的重大举措使丹纳赫业务完全聚焦在了生命健康领域。近期,丹纳赫宣布品牌焕新,更换了全新的品牌徽标。在近日正在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丹纳赫正式对外宣布了“创升中国”本土战略2.0最新版本。那么,本次丹纳赫品牌焕新与前期一系列的战略调整有何关系?“创升中国”本土战略2.0版较之前又有哪些改变?带着这些问题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丹纳赫全球副总裁、中国区集团总裁彭阳。丹纳赫全球副总裁、中国区集团总裁彭阳仪器信息网:10月份,丹纳赫宣布品牌焕新。请问焕新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新Logo有着什么样的内涵? 彭阳:这是丹纳赫第六次来到进博会的现场,以全新的品牌形象参展。过去几年丹纳赫做了很多并购和拆分,至今为止,我们已经完全成为了一家聚焦于生命健康领域的公司,我们集聚了全球最先进的技术,聚焦于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医学诊断这三大赛道。新品牌的核心是“创新”。我们有一个承诺:“Innovation at the speed of life”,它表示我们希望能够根据生命的需求来不断变化地进行创新,希望为中国用户的健康需求创造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疗法,同时,丹纳赫的产品也聚焦在这三个维度。新品牌形象像加速度曲线,希望能有更多的动力加速赋能、加速链接。新徽标旗帜飘扬的动态形状设计,包含了很多紫色渐变的元素,表达出了丹纳赫希望在高科技的背景下可以带来更多人性化的温暖,给人一种未来品牌的感觉。我们希望一如既往地服务于中国市场,也希望丹纳赫新品牌形象可以促进对中国市场创新的推动。仪器信息网:2022年丹纳赫全面启动“创升中国”本土战略,2023年,丹纳赫为这一战略采取了哪些行动?取得了哪些成就?彭阳:我们在2022年推出了“创升中国”本土化战略,这个战略简单来说就是希望能够在包含本土组织和文化的前提下在中国实现本土制造、本土研发、本土商业化,最终形成“飞轮”,并通过丹纳赫商业系统(DBS)推动“飞轮”加速度转动,把“飞轮”核心环节融合到中国本土的决策层,以便快速做出对中国本土市场的反应。2023年最主要的成就是,一方面实现了众多产线转移。我们投入上亿美金建立的丹纳赫诊断平台中国研发制造基地,已于今年10月份在苏州投入运营。在此过程中,我们在马不停蹄的向苏州工厂转移德国、日本、美国等全球各地的产线。旗下贝克曼、徕卡、思拓凡等众多子公司都在2023年上市了从海外转移到中国生产的新产品,接下来我们也会在研发和创新方面做更多布局,希望能提高本土化反应速度;另一方面,我们也在过去两年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内部研发。本次进博会,我们推出了很多在中国首展、全球首展的新产品,例如徕卡的病理切片机、打印机、新试剂产品等,这些新产品都是内部研发后在今年面市;同时,我们也有很多外部合作,进行了开放式创新探索,截止到今年我们已经投资了超过10个新项目,这些外部项目和外部的初创企业,也是丹纳赫未来创新发展布局中的一环。仪器信息网:丹纳赫连续6年参加进博会,展商身份之外又多了一重投资商的身份。未来,丹纳赫在中国将有哪些重点投资布局? 彭阳:我们肯定积极地向中国投入更多资源,比如前面提到的在苏州建立新工厂。同时,我们也在思考未来在上海包括其他的城市做更多投资布局,例如,今年在上海浦东投资了过亿人民币建立思拓凡科创中心。除此之外,还有在浦东金桥的工厂已经运营了30年,接下来也会对其进行搬迁和扩增、扩建。当然,我们也在寻找与国内初创企业合作的机会,投资并购的想法也都在积极地探讨当中。同时,也希望与中国各地的生物制药产业园合作,帮助政府培养更多生物制药的人才,也帮助我们参与更多创新、投资。仪器信息网:持续改善是丹纳赫非常擅长的领域,“创升中国”战略的升级和下一步重点是什么?彭阳:简单来讲,我们希望在“创升中国”2.0版本提出更多关于创新的想法。现在中国各地都在积极推广“创新”,本次2.0战略其实是一个双引擎的创新战略,在外部,我们一直关注医疗机构的创新转化、在产业端与产业园合作建立创新平台;在内部,加大研发投入,以及内部初创项目的投入。我们也将推出内部企业家计划,希望通过内部金点子的开发,呼吁、培养出大批创业型人才,让创新文化在内部生根发芽。
  • IFPAC主席Robert博士谈过程仪器发展趋势——第四届中国在线分析仪器论坛视频采访系列
    2011年11月9日-10日,第四届中国在线分析仪器应用和发展国际论坛(CIOAE 2011)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此次论坛特邀国际过程分析技术论坛(IFPAC)主席Robert S. Zutkis博士参会。IFPAC拥有25年的历史,如今其已经成为过程分析技术领域的一大国际盛会,每年吸引着全世界众多国家的相关人士参与其中。在论坛召开期间,仪器信息网编辑(以下简称:Instrument)对Robert S. Zutkis博士进行了视频采访;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晓鸥先生全程陪同并担任翻译。   Instrument:首先请您介绍一下过程分析仪器在美国的应用情况如何?您如何看待过程分析仪器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Robert S. Zutkis博士:过程分析仪器在美国应用得非常广泛,其中重要的应用领域有石油化工、制药等,而近年来,在线分析仪器在生物工程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呈现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过程分析仪器在中国的应用要比其他国家都更广泛,尤其是在水质监测、环境监测方面。未来随着中国政府在此方面投入的加大,过程分析仪器在中国的市场前景更广阔。 国际过程分析技术论坛(IFPAC)主席Robert S. Zutkis博士   Instrument:据您估计全球在线分析仪器的市场规模有多大?   Robert S. Zutkis博士:关于全球的市场规模,我并有十分准确的数字,但毫无疑问地是这个数字非常大,并且最近几年的市场增长率一直在两位数以上。   Instrument:据悉,IFPAC专门设立一个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分论坛,而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在中国也比较热,请您介绍一下过程分析仪器在保证食品安全方面所起的作用?   Robert S. Zutkis博士:此分论坛至今已经举办了四届,论坛的主要议题是讨论过程分析仪器在食品质量及安全监管方面的应用。   关于应用于食品行业的过程分析技术,应用历史比较长、比较广泛的是近红外技术,例如用近红外技术测量食品的潮湿程度等,而近年来,大家比较关注食品污染,相关的过程分析技术如质谱、核磁等技术也在食品行业有了更多的应用。   Instrument:请您介绍一下过程分析仪器近几年主要的技术进展?   Robert S. Zutkis博士:近年来,过程分析仪器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大趋势:   (1)小型化,过去的过程仪器体积很大,而近几年仪器体积显著变小,甚至发展到就是一个电路板而已   (2)从实验室到在线,从过程仪器发展的历史来看,都是经历实验室—现场—在线这样一个过程 但近几年出现一个新的趋势,即在实验室没有使用的仪器功能,在过程分析中却有很大的用处,此外,应用于石油化工领域的过程仪器,如今在其他领域也有了更多的应用   (3)联用技术的使用,与实验室仪器一样,仪器联用在过程仪器技术发展中也是一大趋势。   更多精彩内容请观看视频!
  • TrendForce发布2023年十大高科技趋势预测
    台湾半导体及高科技产业市场趋势研究公司TrendForce发布了2023年高新技术产业不同细分市场(半导体、显示器、通信、消费电子、新兴技术等)的10大关键技术趋势。TrendForce 预测的 2023 年十大技术趋势如下:● 先进半导体工艺处于晶体管结构的过渡期,成熟工艺扩展了特殊应用开发● 汽车IC的深化与下一代功率半导体的崛起● 新一代 DRAM 的出现,加速了 200 多个层 NAND 的开发● 加速汽车MLCC的开发● 碳中和加速向电动汽车的过渡● 中国面板制造商确保生产能力和技术,扩大在小型AMOLED市场的影响力● 微型 LED 为许多应用提供多样化,电视和车载显示器推动迷你 LED 背光的普及● 5G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比例突破60%● AR/VR 产品已成为绿色制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加速了元宇宙的普及● 5G FWA (固定无线访问) 开始商业使用,加速家庭宽带的普及半导体工艺趋势从 16/14nm 开始,先进的晶圆制造工艺从 16/14nm 迁移到 FinFET 型,但在7nm工艺中引入 EUV 光刻技术后,3nm 工艺面临物理限制。 因此,对于后续工艺,台积电和三星电子意见不一,台积电计划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量产的3纳米产品也采用FinFET结构,并于2023年上半年正式发布,然后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三星开始在 3nm 内引入基于 GAAFET (环绕栅极场效应晶体管)的 MBCFET 架构,并于2022年开始生产。第一代产品是加密货币挖矿芯片,但到2023年,公司将专注于第二代3nm工艺,目标是大规模生产智能手机SoC。无论如何,两家公司都表示,他们将继续专注于HPC和智能手机平台,这些平台处于3nm量产的早期阶段,因为这些产品对提高性能、降低功耗和减少芯片面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超过28nm的成熟工艺中,晶圆厂专注于特殊工艺的多样化开发,并开发了从逻辑流程到 HV(高 Voltage)、模拟、混合信号、eNVM、BCD 和 RF 等技术平台。 它们用于专业制造智能手机、消费类电子产品、HPC、汽车和工业计算所需的外围 IC,如电源管理 IC、驱动器 IC、微控制器 (MCU) 和 RF。汽车半导体趋势汽车工业正朝着CASE的方向迈进,对汽车半导体的需求也在增加。随着汽车功能的日益复杂,32 位 MCU 型 ECU 已成为市场上的主流。 到 2023 年,其渗透率将超过 60%,市场价值将达到 74 亿美元,并正在向 28nm 以下的工艺发展。此外,自动驾驶汽车需要高性能的 AI SoC,并且正在开发用于计算能力达到 1,000TOPS 的 5nm 或更小的尖端工艺,随着 MCU 的发展,汽车行业的升级正在加速。同时,随着电动汽车(EV)800V支持、高压直流充电桩和高效绿色数据中心的迅速崛起,SiC和GaN电源组件迅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TrendForce 预测,从 2022 年到 2026 年,SiC/GaN 电源设备市场的平均年增长率将分别达到 35% 和 61%。 随着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等需求的迫切,预计到 2023 年,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将 SiC 引入主逆变器。 其中,可靠、高性能、低成本的SiCMOSFET是竞争的焦点。GaN 还扩大了其覆盖范围,从采用低功耗消费类电子产品到中功率和高功率储能、数据中心、家用微型逆变器、通信基站和汽车。 在欧盟严格的能效要求和中国数据中心扩建计划的背景下,数据中心电源和服务器制造商对 GaN 技术的重要性有了清晰的认识,GaN 电源组件可能会在 2023 年引起人们的关注。NAND 随着新一代 DRAM 的出现而进一步多层化DRAM 市场越来越关注 CXL 模块,因为服务器现在集中在数据中心。 RDIMM 插槽数量有限,因此,利用 CXL 可以增加系统可用的 DRAM 容量,同时提高性能,到 2023 年,英特尔的 Sapphire Rapids 和 AMD 的 Genoa 等服务器 CPU 不仅支持 CXL 1.0,而且 DRAM 模块也支持 DDR5。 此外,为了提高 AI 和 ML(机器学习)的性能,服务器 GPU 将继续支持新一代 HBM3 规范。另一方面,NAND 预计将在 2023 年实现 200 多个层。在 2023 年,四家供应商将实现 200 多个层。 一些供应商还可能大规模生产五边形电池(五角耳电池),以取代未来的服务器硬盘。 在固态硬盘接口方面,Sapphire Rapids 和 Genoa 支持 PCIe 5.0,使信号速度达到 32GT/s,以满足高速计算的需求。汽车智能化加速了车载MLCC的开发目前,自动驾驶功能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正在成为新车的标准功能。 虽然自动驾驶级别 1/级别 2 是主要,但仍有约 1,800 到 2,200 个汽车 MLCC(多层陶瓷电容器)。从 2023 年起,ADAS 的 MCU 和传感器 IC 将变得越来越成熟,3 级系统将越来越多地以豪华车车型为中心,MLCC 的消费量预计将从 3,000 个增加到 3,500 个。电动汽车的电力系统已成为各种汽车制造商的主要研发重点之一,旨在优化充电和放电效率和功率回收,以及满足电池寿命的改善需求。 其中,逆变器、电池管理系统和直流电力转换器是构成车辆的重要子系统,使用约2,000~2,500个大容量车载MLCC,村田制作所于2022年初开始量产高静电容量和高电压1206尺寸的车载MLCC,此外,还开始大规模生产TDK、太阳能介电、三星、 Yageo等公司也在进入市场。
  • 三大近红外光谱学会领军人 共话未来发展趋势——访国际、亚洲、中国近红外光谱学会负责人
    近红外谱区于1800年被天文学家William Herschel所发现,尽管该谱区被较早发现,但由于谱带宽,重叠较严重,而且吸收信号弱、信息解析复杂,其分析价值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致1960年Wheeler称近红外谱区为“被遗忘的谱区”。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与化学统计学软件的发展,特别是化学计量学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使近红外成为发展最快、最引人注目的光谱技术,国际分析界逐步形成了近红外光谱分析的“热潮”。   2010年10月14-17日,第三届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暨第二届亚洲近红外光谱会议在上海召开。来自中国、日本、新加坡、泰国以及美国、德国、南非等十二个国家一百位近红外光谱技术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国际学术会议,大家对近红外光谱理论、化学计量学、近红外光谱仪器、近红外光谱应用等内容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与交流。   在此次会议上,仪器信息网(以下简称:Instrument)对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主席Pierre Dardenne博士、亚洲近红外光谱学会主席Yukihiro Ozaki教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袁洪福教授进行了专访。 国际、亚洲、中国近红外光谱学会发展概况与交流合作   Instrument:Pierre Dardenne博士、Yukihiro Ozaki教授、袁洪福教授,您们好!非常感谢大家接受仪器信息网的采访。   首先请三位教授给我们介绍一下,目前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亚洲近红外光谱学会、中国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的发展情况?以及学会之间未来交流合作计划? 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主席Pierre Dardenne博士   Pierre Dardenne博士: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创建于1986年,迄今已经在世界各地举办了14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我们2年举办一次国际近红外会议,2009年11月在泰国曼谷举办了第14届国际近红外会议,会议共邀请了来自中国、德国、澳大利亚、美国、日本、泰国等37个国家约450余人参加。   未来,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与中国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之间,肯定会有很多交流和合作的项目的。 亚洲近红外光谱学会主席Yukihiro Ozaki教授   Yukihiro Ozaki教授:在亚洲某些地区,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得相当不错,但是有些地方就比较落后,所以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就很重要。借助亚洲近红外协会这个很好的平台,我们可以更方便地交流批次的研究成果。   亚洲近红外学会和中国近红外光谱学会间的交流工作一直以来都非常好,如这次第二届亚洲近红外光谱会议在中国上海召开,就有很多日本人积极来参会。单就费用来说,从大阪到上海距离很近,而且费用不高,很多年轻人都可以来参加。但是如果是去欧洲或者美洲,那么可能就有很多人支付不起费用。   另外,亚洲各个国家的专家学者不是很擅长英语,所以有时候参加国际会议会交流时可能会有点“困难”,而亚洲级别的会议更有利于我们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和交流能力。 中国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会主任委员袁洪福教授   袁洪福教授: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就试图和我们近红外光谱分析研究小组联系,希望有机会在中国举办一次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我当时认为条件并不成熟。2006年6月我受日本和韩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邀请参加了在韩国首尔举办的这次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梁逸曾教授、姚建垣先生、林国林教授。会议期间成立了亚洲近红外光谱学会(ANC)。国际近红外光谱学术届很希望我国能有一个近红外专业学术交流的对口平台。2006年10月我国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会议期间来自国内40多位近红外专家聚在一起,大家强烈呼吁建立国内近红外光谱学术交流平台。在陆婉珍院士的倡议下,成立了近红外专业委员会筹备工作小组。在国内来自不同领域的8名院士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领导闫成德和刘长宽先生共同支持下,通过小组成员近3年的努力工作,近红外专业委员会于2009年6月6日在北京正式成立。   迄今,专业委员会已经建立了国内近红外光谱专业网站,创办了近红外通讯,相继组织了多期不同行业的近红外光谱技术研讨会,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培训班,和成功举办了2年一次的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报告会,和这次第二届亚洲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相信专业委员会今后将积极开展国内外近红外光谱学术交流,教育,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咨询等活动,将为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近红外光谱发展趋势集中于“小型、在线以及成像技术”   Instrument:请三位教授谈谈,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优势有哪些?   Yukihiro Ozaki教授:近红外光谱技术有许多优势,最关键的是无损检测,可以透过玻璃和一些塑料包装直接进行测量,属于非破坏性分析方法。并且,不需要使用很多的试剂、药品,也不需要进行很多的前处理工作,维护费用及分析成本比普通色谱分析技术低,所以近红外光谱技术是非常环保的。另外,近红外光谱分析的成本较低,广泛应用于粮食领域、水果熟程度的检测、蔬菜检测等。   袁洪福教授: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确有很多优势,主要得益于近红外光特性和化学计量学。近红外光具有相对较强的穿透能力,可以通过普通玻璃或光纤传输,还有各种分光方式如光栅、傅立叶、声光过滤、固体阵列等,为设计各种用途的专用分析仪器提供了便利,该技术非常适合各种固体和液体的样品测量;每张光谱的扫描时间仅为几秒钟,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一次全光谱扫描,可以获得各类化学成分定性或定量的数据,因此具有同时快速(如秒内)分析多种化学成分或多种性质的能力。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质量快检方面,比如高通量在线质量分析,越来越多的应用把近红外集成到系统设备中作为一个质量检测附件使用,最近到上海一家跨国公司交流看到,该公司内工业装置上有80多处在线检测点使用了近红外分析技术,共安装了十几台在线近红外光谱仪,为精确控制装置运行发挥了巨大作用。现场品质检测更是近红外分析技术的独特优势,目前,越来越多的便携仪器已经广泛用于农业(如水果),食品和药品质量检验。无疑,近红外分析技术在工农业生产过程质量快速和高效的精确控制以及食品药品质量监控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Instrument: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难点集中在哪些方面?   Pierre Dardenne博士:30年前,开展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的人还很少,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但是近红外光谱的教育还是不够。近红外光谱技术持续不停地发展,我的观点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当然,这还需要做很多工作,特别是非洲等地。   袁洪福教授:虽然,近红外分析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但在国内还尚未被广泛了解,如何普及应用也是今后发展的难点之一。主要让人们了解该技术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怎样才能正确使用该技术和应用带来的明显好处。在今后发展中,仪器硬件方面,应特别注重通过科学的精密制造工艺保证近红外光谱仪光谱测量的高度重现性,在应用方面应通过培训使用户掌握正确建模方法和维护知识。我积极建议,专门从事该技术研究的相关部门应当瞄准当前国家重大需求,研究和确定近红外分析技术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具体应用,认真规划和组织,建立一系列的成功应用示范点,将她的显著优点清楚地展现给大家,一直不遗余力地坚持推广,以期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可持续的发展。   Instrument:近红外光谱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Yukihiro Ozaki教授:近阶段,近红外成像技术发展的也很快,近红外成像是一种很有用的工具,借助此技术我们可以看到样品的内部,甚至可以对自然状态下的水果进行药品含量的检测。   现在,正在大力发展手持近红外光谱仪器、小型化仪器,这是相当有用的。还有在线近红外光谱工业分析技术,可以监测从原料到产品的整个反应变化过程,是一项很“棒”的技术。   Pierre Dardenne博士: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方向主要是趋于小型化,方便携带和使用。  袁洪福教授:总结国内外近红外分析技术发展历史以及近红外技术特点,我认为近红外网络技术将是今后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制约近红外大范围推广使用的技术是模型,因此,围绕近红外分析模型共享,优先发展先进的近红外网络建模中心和模型共享网络技术,以满足相关重要领域如农业粮食收购,水果生产和销售,食品和药品物从生产到消费的流通等领域中品质实时监控网络需求。该技术的发展将与物联网时代的到来相关。当然,仪器的微型化和智能化,和高性价比也是未来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Instrument:最后,请袁洪福教授介绍一下中国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近期的工作重点以及推进计划?   袁洪福教授:为有效地推动我国近红外光谱学科的发展,专业委员会近期工作重点如下:(1)组织申办2015年在北京举办第17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2)通过组织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近红外仪器厂家,知名专家进行技术发展研讨等多种形式活动,围绕国家十二五发展战略,提出国家近红外发展规划建议;(3)组织和建立近红外光谱分析建模方法标准,并推动个领域制定相关的近红外光谱分析应用技术标准;(4)协助各行各业开展建设具有典型意义的近红外分析应用示范点;(5)加强技术培训和咨询工作。   后记   采访过程中,谈到中国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计划申办2015年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记者向Pierre Dardenne博士、Yukihiro Ozaki教授请教了他们对此事的看法。   Pierre Dardenne博士代表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欢迎中国申办2015年的会议。并认为中国在近红外光谱技术方面有很好的设施,很好的师资力量,有很多高水平的研究学者,而且中国的消费也很低,总的来说中国有很好的机会获得主办权。   接着更是给出了一些良好的建议,如需要好好准备材料以及陈述,一切都准备得当,然后就可能赢得举办权。   Yukihiro Ozaki教授高兴的说到,这对于中国近红外协会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对于亚洲亦是。下次是南非,然后是法国,再到中国,这是很好的一个交流。中国非常不错,不管从亚洲其他国家也好,从美洲、欧洲来上海都是非常方便的。可以促进中国近红外的发展,特别是关于教育方面,很多日本青年也能参加,非常好。   祝福、期待中国能在不久的将来成功获得2015年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的主办权。   另外,特别感谢: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会主任委员袁洪福教授、华东理工大学杜一平教授及其学生、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慧颖高工,在日前召开的近红外光谱学术盛会新闻报道以及此次专访过程中给予我们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采访编辑:刘丰秋   附录: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 www.icnirs.org   亚洲近红外光谱学会 http://nir.ac.affrc.go.jp/Web-ANC/index.html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 www.ccnirs.org
  •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分析技术的几个重要发展趋势
    LIBS是一种激光烧蚀光谱分析技术,激光聚焦在测试位点,当激光脉冲的能量密度大于击穿阈值时,即可产生等离子体。基于这种特殊的等离子体剥蚀技术,通常在原子发射光谱技术中分别独立的取样、原子化、激发三个步骤均可由脉冲激光激发源一次实现。等离子体能量衰退过程中产生连续的轫致辐射以及内部元素的离子发射线,通过光纤光谱仪采集光谱发射信号,分析谱图中元素对应的特征峰强度即可以用于样品的定性以及定量分析。   自从1960年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的发明为原子光谱分析注入新鲜血液之后,类似于火花源的激光光束聚焦击穿现象即见诸文献报道。1962年 Jarrell-Ash的Brech发表第一篇关于用激光产生等离子体进行分析的文章,标志着激光烧蚀分析技术的诞生。1964年,得益于激光器Q开关脉冲技术,使得激光烧蚀无需通过辅助电极放电,直接通过激光产生等离子体进行分析,这也是今天LIBS的雏形。至20世纪80年代,美国Los Alamos实验室利用激光等离子体的光谱信息实现了对于物质元素信息的测量,从而将该技术正式命名为LIBS (Laser 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本世纪分析领域的一大新闻就是美国NASA采用LIBS技术作为火星车表面矿物分析手段&mdash &mdash ChemCam,并出色地完成了科考任务。因而,LIBS技术的应用也相应地成为了一大研究热门。与其他常用元素分析的方法相比,其主要优点有:   (1) 利用激光特有的性能,可实现远程、实时、在线元素检测。   (2) 仪器体积相对较小,适用于现场分析、可在恶劣条件下进行测定。   (3) 可用于各种形态的固体、液体甚至气体分析,而且无需繁琐的样品前处理过程,分析简便、快速。   (4) 可测定难溶解的高硬度材料,对样品尺寸要求不严格,且对样品的破坏性小,实现微损甚至近于无损检测,样品消耗量极低(约0.1&mu g-0.1mg)。   (5) 分析时间短,从激光脉冲发射到信号收集的整个过程仅仅需要毫秒级别的时间。   (6) 可进行多元素同时检测。   远距离辐射光接收技术及光纤传感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激光技术对高温、恶劣环境下的非接触分析得以实现,对环境的较好适应性使其成为优秀的原位监测手段,赋予其优异的实用性。凭借着以上优势,LIBS技术在光谱分析领域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国际研究者对LIBS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高速相机拍摄LIBS等离子体形貌、不同物质时间分辨谱图、LIBS等离子体温度及电子数密度的估算、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等。   基于LIBS技术的痕量分析和在线检测的仪器设备已经开始进入市场。国外已出现较为成熟的商品化仪器,但是,昂贵的销售价格限制了其使用对象,核心技术的垄断以及可能涉及到的重要战略作用,成了束缚国内研究及应用领域的一根铁链。国内LIBS技术相对起步较晚,目前虽有一些高校及科研单位从事LIBS技术的研究,但大部分仍偏向于理论及方法的探索,研究目的多为对基础理论的探讨与改进。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国内没有相应的自主研发及集成的技术企业,相关产品均来自国外。但目前国内市场中的LIBS进口仪器并没有形成垄断地位或者一家独大的状况,行业处于多家企业共存,百家争鸣的状态,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IVEA、Applied Phonics、Applied Spectra、TSI、牛津等公司。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上述公司的不同型号产品也都是在近几年刚刚进入中国市场。   从目前LIBS发展现状来看,主要有以下几大方向:   趋势一:便携化   近年来,随着对工业节能减排的要求,以及环境污染事件频发、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快速检测仪器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对于军事国防业及突发事件对快速响应的需求,环境监测与地质对在线监测的需求,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不可移动物质判别的需求,LIBS技术以其无样品预处理,多形态分析以及无辐射危害的优势成为现场检测技术最新发展的热点,而便携化无疑是这一技术的一大发展趋势。这类仪器不但要考虑仪器的集成度和稳定性等基本指标,还需要考虑能耗、抗振动、工作环境等问题。   无论是IVEA的手持LIBS还是TSI的车载小型LIBS仪器,都是在现有仪器基础上形成的小型化仪器,此外,牛津的手持仪器已经可以实现电池操控,五秒内对钢铁样品实现分类定性,这是商业化LIBS的一大进步,值得所有面向应用的科研团队学习。而对于国内的LIBS技术来说,依然多是基于实验室的研究仪器,需要复杂的参数调节与严格的检测环境。在此背景下,我们分析仪器研究中心团队首次实现了便携式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分析仪器的国产化。便携式激光光谱分析仪(LIBS Mobile)以及体积更小、质量更轻,更适用于野外现场样品快速分析的手持式LIBS仪器:手持式激光光谱分析仪(LIBS Mini),均能在数秒之内在原地完成对固体、液体甚至气体形态的物质的完整在线元素分析,因此该类便携式仪器可用于地质、环境、安保、古董、冶金、表面处理及电子器件现场分析。   趋势二:专用化   在实际应用中,要摒弃&ldquo 一机多用&rdquo 的面面兼顾思维模式,不仅浪费资源,也往往使仪器不能达到最优的使用效果。对于不同的使用需求,要开发各种有针对性的实用仪器。专用仪器的使用成本和检测精度都会得到有效的改善。针对特定的检测对象和检测指标,关键还要有大量的、稳定可靠的校正模型以及模型的维护和二次开发能力。以牛津mPulseTM为例,其抓住钢铁分类为应用点,采用聚类分析的手段,虽然限制了LIBS技术的应用范围,但是同时也降低了仪器成本,提高了测定速度与准确率。只有跟用户单位的有效沟通和通力协作才能够实现LIBS技术的真正专用,比如我们分析仪器研究中心的LIBS仪器,就是在基于成熟的便携LIBS系统的基础上,根据来自地质研究院以及钢铁集团的实际需求,对仪器的硬件参数与软件操作进行改进与升级。同时,建立了LIBS技术用于岩性识别的方法体系,并借助于化学计量学手段开展基体校正研究,探索了地层样品的LIBS元素定量-半定量分析的模型部分。   趋势三:核心零部件研制和创新   国家对于国产科学仪器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资金支持,而核心零部件性能对于仪器整体性能的提升至关重要。光栅是光谱仪器的核心部件,光栅刻划集精密机械、光学技术于一身。但目前我国光栅、检测器、扫描装置等部件多依赖于进口。因而,积极采用以及自主研发国产部件对于最终成型仪器的商品化上市以及产品的竞争力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优质光电倍增管检测器 光谱分析用多维固体检测器&mdash 线阵、面阵式CCD检测器 高刻线密度、高光通量全息光栅 中阶梯闪耀光栅 高强度短弧氙灯-连续光源等,这些国内或较少有自主产品,或相应的质量和性能不及国外产品。最重要的是,仪器成本往往取决于相关部件的成本,若我们仅仅靠装配组装技术,永远无法掌握真正的核心技术,也难于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反过来,LIBS技术的大力发展,不仅对于技术本身有积极意义,对于零部件国产化的进程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许多业内人士都曾呼吁大家关注仪器核心零部件的研制。在这一点上,我们的LIBS研发团队对此也深有体会。   趋势四:分析方法的创新   只有单纯的谱图,是远远无法满足工业分析需求的。而简单的线性拟合方法,又会受到基质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分类方法来说,固定不变的参数同样会因为外界基质的变动而在实际应用中产生较大误差。大多数LIBS分析软件依赖于光谱仪的操控,仅仅是获得元素的谱图,而后续再采用第三方软件进行处理 亦或是通过最小化参数的改变来实现定性测定的要求。可以说,没有合适分析方法的LIBS仪器仅仅是硬件的堆积。只有加入分析方法学,统计算法学等,才能够实现LIBS技术的有效应用。这一点也是国外现有LIBS技术的一个共性问题,其操作或过于繁复,或过于简单,用户需要自己考量的部分太多。因此,我们的研发团队在对于分析参数的变动与软件的简化,实现原位物质瞬时定性与快速定量等方面,结合光谱特征谱线识别与标定方法,在整体上完成了自动化实验平台的研发与设计,为整个LIBS实验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趋势五:技术联用   近年来,由于激光光谱仪器部件的趋同性,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是将之与其他检测技术联用,例如将LIBS多元素检测能力和拉曼技术或荧光技术在分子层面的检测能力相结合,得到更为全面的物质成分信息。我们提出开发兼具原子光谱和分子Raman光谱的LIBRAS(Laser Induced Breakdown Raman Spectroscopy)系统,实现激光光谱仪对样品中元素和物质种类的鉴别和量化,这是分析技术的一次重点跨越,在推进分析测试技术方面将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另外,通过与传统富集方法的结合或者是创新的信号增强技术也是目前LIBS技术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分析仪器与移动网络和云技术的联用可以对于远距离测试,异地操控等实际应用有极大价值,其潜力亦不可忽视。   趋势六:遥测   目前纳米脉冲激光器的使用已经可以进行长达百米左右距离的固体目标遥测。通过使用有效的聚焦透镜对激光束远程高度聚焦,已经实现了远距离的等离子体激发和收集。随着LIBS仪器的日趋成熟,今后可能将其安装在遥控操作式载体上,完成对空气、地面甚至水下检测任务。以火星探测为例,在航天应用时,不可能将探头固定于某一位点,应用LIBS技术,在非接触的远距离条件下即可获得岩石的测定结果,因而LIBS技术继火星车ChemCam之后又一次被选为金星探测用仪器。   趋势七:提高可靠性   可靠性是分析仪器的灵魂和生命线。对于当前的LIBS系统,可靠性仍然是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此外,在仪器完善过程中,必须采取一系列可靠性设计分析工作,做好可靠性试验与验证工作。当务之急是建立可靠的检测范围和实验方法来巩固和完善其在定量分析中的实用性,尽快制定出完善的检测标准,得到行业的认可,从而以最快速度扩大LIBS技术的应用范围。为此,我们的研发团队在前期激光等离子体空间分辨性质研究的基础上,对仪器的光学收集系统进行了创造性地改良,保证了信号收集效率的增强,提高了仪器的灵敏度,并通过光学技术的进步,采用单脉冲双光束激发的LIBS专利技术,能够有效地避开等离子体的遮蔽效应,使最终激光能量受外界环境干扰因素显著地降低。   综上所述,LIBS技术的发展正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势头,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更高的灵敏度、更高的准确性、更好的选择性、更高的自动化程度、仪器的小型化和智能化等方面。在国外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环境、国防、航空、冶炼等领域中,并且在很多领域中展现出取代传统的原子光谱技术占据主导地位的势头。对LIBS系统的设计装配,坚固耐用与用户友好型的商业化过程是LIBS未来发展的关键。毫无疑问,LIBS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其市场潜力,必将在现在的价格上进行大幅调整,向低成本迈进。同时,必须发展现场便携式系统,建立可靠的检测范围和实验方法来巩固和完善其在定量分析中的实用性。总而言之,LIBS的未来比过去任何时刻都要光明,作为元素分析领域最耀眼的一颗新星,需要我们以国人特有的顽强精神和锐意进取的态度,做大做强,赶超国际领先水平,让世界感受到国际化标准下国产仪器的崭新面貌,在LIBS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撰稿人:四川大学分析仪器研究中心 段忆翔教授)   注: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读者参考
  • “三更三化”趋势下 环境监测市场的路向何方
    竞争现状 当前环境监测行业主要分为三大阵营,分别是外资企业、国内设备企业及国内第三方运维企业(如图1)。外资企业的业务重心在上游,包括监测所用到的分析仪器、监测仪器的关键部件等;国内设备企业的业务重心在中游,包括集成化的监测仪器、监测系统等,但领先企业正逐渐向上下游延伸,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国内第三方运维企业监测业务规模较小,主要是下游的仪器运维及污染物检测服务。 过去几年内,国内设备企业强势扩张,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外资企业虽有技术优势,但由于我国对相关设备国产化的支持,加之国内企业自身的技术进步,优势不断下滑。可以看到,为加快环境监测设备国产化步伐,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如《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二阶段监测实施方案》、《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等,鼓励国内科研部门和相关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规定政府在满足需求的条件下优先使用国产设备。第三方运维企业以小规模居多,受数据造假、运维不规范、信任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影响,部分被淘汰出局。截至2020年,我国环境监测CR5为45.1%(如图2),行业集中度较高。 两大变局 展望“十四五”,随着“三更三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市场竞争面临变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自动监测对仪器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手握高端产品的外资企业重获竞争力。当前我国高端分析仪器仍依赖进口,近两年来贸易逆差虽有所降低,但依然存在数十亿的差距(如图3)。2018年,光谱仪、质谱仪、色谱仪的国产品牌市占率约为20%、15%、27%,差距仍然较大。 与此同时,外资企业正借势探索更多打开中国市场的方式。部分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联手,实现本土化制造,如日本岛津于2017年与浙江赛鹭鑫仪器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携手进入中国挥发性有机物(VOCs)市场治理领域。岛津公司拥有的一系列先进的气相色谱等检测硬件,与赛鹭鑫公司自主消解VOCs催化技术相结合,有助于岛津加速中国市场布局,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部分外资企业结合中国市场需求持续创新,构建技术壁垒,如德国福德世针对我国粉尘超低排放监测的要求,投放抽取式粉尘仪PFM06ED,成为最早出现在中国市场的粉尘仪,尽管有类似的国产产品相继出现,但福德世针对越来越低的排放限值持续研发粉尘监测、细体颗粒物监测和气体检测领域的新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快,保证技术优势。 其二,一些实力较强的跨界企业有所行动,也想从监测中分一杯羹。目前我们看到的跨界企业主要有两类,分别是通信企业和物业企业。 通信企业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为代表,典型项目如中国移动于2019年9月中标的宝鸡市陈仓区购买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及服务项目,项目金额为2400万,项目内容为12个空气自动监测站的建设及运维。虽然项目金额不大,但通信企业实施“降维打击”的实力却有所体现。一方面,他们拥有数量大、分布广的通信站,将其应用于环保站房的维护绰绰有余,优势巨大;另一方面,其通信数据采集传输的实时性、可靠性标准更高,在数据服务方面更为专业。 物业企业以万科物业为代表,典型项目如2019年9月中标的深圳市河流水质科技管控项目,项目金额约1.9亿,项目内容包括水质监测数据服务、视频监控数据服务、巡查管控服务、数据分析服务、小微黑臭水体验收销号、河流排污口“查、测、溯、治、管”。物业企业的竞争力体现在提出了创新的管理方式,将物业化管理理念引入环保领域,以环境及其附属的环保设施和设备为中心,涉及与其有关的上下游多种工作,将环境作为资产进行管理。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