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认证机制

仪器信息网认证机制专题为您整合认证机制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认证机制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认证机制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认证机制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认证机制话题讨论。

认证机制相关的资讯

  • 专访认证认可协会秘书长:强调市场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任务,全会提出的‘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向社会购买服务’等目标要求,全国质检工作会议提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都与中国认证认可协会的职能和作用有直接的关系。”中国认证认可协会秘书长生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生飞进一步指出,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而认证认可协会作为质检系统的行业组织、履行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抓手,必须顺应改革形势、围绕质检工作部署、创新协会自身发展。   提及2014年的工作思路,生飞表示,认证认可协会将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对于质检工作和认证认可工作具体部署,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建立制度”环节的各项工作和协会及行业发展情况,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为会员和行业服务、坚持完善制度,科学谋划、提升能力、改革创新,推动协会各项工作新发展。   生飞还向记者谈了一些具体做法。例如,在充分认识形势要求、促进行业发展上下功夫。他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重大理论观点,其核心就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减少政府对微观事物的管理,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生飞说:“治理方式上的转变,实质在于更加注重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在新的一年,认证认可协会将在会员服务、自律监管、人员注册和培训、实验室检测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强化机构主体责任的意见,在工作中逐步加以实施,进一步促进认证认可行业健康发展。   充分研究认证认可行业市场规律,在发挥市场运作机制上下功夫,也是今年认证认可协会的一项重要工作。生飞强调,认证认可是随着市场发展需求而产生的,属市场化运作,协会也是由认证认可从业主体为主成立的行业组织。“认证认可工作也要充分研究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即从业机构的作用,建立符合市场运作机制的保障机制。同时,也要研究事后处置向源头治理和过程监管的转变,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和成果,广泛听取会员单位的意见,提出符合市场运作规律的新措施。”生飞对记者说。   此外,认证认可协会还将加强重点领域制度研究,在创新突破上下功夫。生飞表示,要结合质检工作要求和认证认可发展规划,在重点发展领域,提出简化程序、强化时限、改革创新等措施。具体来说,就是要简化一般领域的时限程序,推进服务认证、低碳认证等新领域制度研究,强化能源、环境、建筑、健康和CCC(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等领域人员的能力要求,并积极研究检测分会的运作机制,探索检测机构人员的能力要求。   生飞说:“在社会管理体制转变过程中,社团组织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一部分工作。”而认证认可协会行业自律工作作为国家认证认可“五位一体”监管体系的组成部分,在制度建设和工作模式上已有成功的范例。在认证人员注册方面,已经承接了政府的授权开展工作,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新的一年里,认证认可协会还将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建立制度”环节各项工作,建立和完善协会自身发展的制度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协会内部能力建设。对此,生飞踌躇满志:“协会要通过建立行业技术委员会、专门委员会、专家智库等,使我们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集中行业智慧解决行业发展的共性问题。通过加强政治、业务学习、培训研究,使人员具备落实新要求的能力。我们还要积极研究政府购买服务的制度和指导意见,充分发挥好会员机构的作用和积极性,积极创造条件,做好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技术准备。”   结束语   2014年,是我们国家的改革之年,更是质检系统的改革之年。在1月6日召开的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支树平局长代表总局党组,提出了“探索质检改革路”的总体要求,部署了质检六大改革任务。各地检验检疫局雷厉风行,迅速落实,结合自身实际,拿出有力举措,以改革创新精神“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   国家质检总局机关各司局和在京直属单位,是全系统某一业务领域的牵头部门,更应当谋划在先、决策在先、行动在先,探索质检改革路,争当改革排头兵。新年伊始,本报开设了“探索质检改革路系列访谈”专栏,按采访时间陆续刊发了动植司司长黄冠胜、检验司司长王新、通关司司长刘德平、国际司司长戚秀芹、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朱光沛、科技司司长武津生、机关服务中心主任李海清、计划财务司司长王铁夫、信息中心主任王潍平、中国检验认证集团董事长刘生明、干部教育中心主任潘城、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主任肖建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新实、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主任魏昊、标准与技术法规研究中心主任山巍、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钱琎、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秘书长鲍俊凯、中国认证认可协会秘书长生飞等有关领导的访谈。通过这个专栏,交流思想,开阔视野,促进思考,推动改革。   到今天为止,18篇访谈已经全部与读者见面。访谈栏目告一段落,质检改革方兴未艾。我们期待看到各单位新的、更多的改革成果。
  • 遏制虚假认证!认证人员现场审核网签系统将上线运行
    据了解,认证人员现场审核网络签到监管系统现阶段使用领域为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领域。认证审核人员开展认证现场审核时必须进行网络系统签到,系统会自动记录审核人员签到地理位置、时间等信息。认证现场审核是认证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影响认证有效性的主要风险点。前期,社会反映认证审核人员不到审核现场等虚假认证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认证的公正性、公信力。认证人员现场审核网络签到监管系统旨在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加强对认证机构和审核人员的规范管理,推动认证领域智慧监管建设,努力构建认证监管长效治本机制。该系统的运行,变单一的线下监管为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变被动监管为主动监管,将有效遏制认证审核人员不到现场等虚假认证问题发生,不断规范认证市场秩序,提升认证有效性和公信力。一图读懂 | 认监委关于认证人员现场审核网络签到监管系统上线运行的通知
  • 国务院发文: 对涉安全、环保等产品须强制性认证
    p   近日,国务院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出台,《意见》要求:对涉及安全、健康、环保等方面的产品依法实施强制性认证。简化规范认证机构审批、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程序。培育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打破部门垄断和行业壁垒,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检验检测认证业务。加快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转企改制,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有序开放检验检测认证市场,鼓励外资机构进入国内检验检测认证市场。鼓励支持国内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拓展国际业务。全文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国务院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国发〔2018〕3号 /p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p p   质量认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近年来,我国质量认证制度不断完善,行业机构蓬勃发展,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同时,还存在认证服务供给不足、认证评价活动亟需规范、社会认知与应用程度不高等问题。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质量强国战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现就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提出以下意见。 /p p   一、总体要求 /p p   (一)指导思想。 /p p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和质量提升行动的总体部署,运用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标准和方法,构建统一管理、共同实施、权威公信、通用互认的质量认证体系,促进行业发展和改革创新,强化全面质量管理,全面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推动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p p   (二)基本原则。 /p p   ——统一管理,顶层设计。按照“统一管理,共同实施”的要求,强化对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壁垒,避免多头管理和重复评价,维护质量认证工作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p p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市场主体地位,完善质量信号传导反馈机制,促进供需对接和结构优化。强化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监管服务等作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全面质量监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p p   ——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充分发挥认证认可制度的市场化、国际化特性,把质量认证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抓手,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创新质量发展机制,激发质量提升动能。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完善质量认证体系,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提升质量认证供给水平和创新能力。 /p p   ——激励约束,多元共治。坚持引导和强制相结合,以自愿开展为主、强制实施为辅,对涉及安全、健康、环保等方面的产品依法实施强制性认证,鼓励企业参与自愿性认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社会各方开展质量共治,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共享质量发展成果。 /p p   (三)主要目标。 /p p   通过3—5年努力,我国质量认证制度趋于完备,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组织体系、监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国际合作互认体系基本完善,各类企业组织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质量管理能力明显增强,主要产品、工程、服务尤其是消费品、食品农产品的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质量品牌。 /p p   二、大力推广质量管理先进标准和方法 /p p   (四)创新质量管理工具。积极采用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标准,将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精益管理等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结合中国实际加以改造提升,积极开发追溯管理、供应链管理、业务连续性管理等适应新业态需求的质量管理工具,打造中国质量管理“工具箱”。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作用,鼓励各行业结合行业特点,推动质量管理通用要求与行业特殊要求相结合,积极开发新型质量管理工具,推广质量管理先进行业及企业的成果经验。 /p p   (五)推广应用质量管理先进标准和方法。开展百万家企业学习应用新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活动,鼓励企业运用质量认证方式加强质量管理,推动质量管理先进标准、方法向一二三产业和社会治理等领域全面延伸。发挥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主力军”作用,开展中央企业质量管理“领跑者”行动,带动各行业质量管理水平整体跃升。针对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以及消费者的不同特点,培训普及质量管理知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等社会组织的服务职能,开展社会化、群众性质量服务行动。 /p p   (六)转变政府质量治理方式。增强各级政府的质量意识,加强质量基础建设,推广质量管理标准和质量认证手段,提升质量治理能力。鼓励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行业主管部门建立推行质量管理体系,运用卓越绩效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引入第三方质量治理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和政府公信力,推动一个一个行业抓质量提升,直到抓出成效。 /p p   三、广泛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升级行动 /p p   (七)打造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版”。运用新版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等国际先进标准、方法提升认证要求,以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改造传统认证模式,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系统性升级,带动企业质量管理的全面升级。针对不同行业和企业,开展行业特色认证、分级认证、管理体系整合、质量诊断增值服务,推进创新管理、资产管理、业务连续性管理等新型管理体系认证,重点在航空、铁路、汽车、建筑、信息等战略性支柱产业完善适合行业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推动质量管理向全供应链、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延伸。支持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对获证企业的培训服务,全面完成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为广大企业树立质量提升的示范标杆。 /p p   (八)拓展质量认证覆盖面。开展万家企业质量认证现状抽样调查,摸清质量管理状况和认证需求。健全质量认证激励引导机制,鼓励企业参与自愿性认证,推行企业承诺制,接受社会监督,通过认证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推动在市场采购、行业管理、行政监管、社会治理等领域广泛采信认证结果。支持各部门、各地区建设质量认证示范区(点)。引导各类企业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企业、服务型企业、中小微企业获得认证,帮助更多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p p   四、深化质量认证制度改革创新 /p p   (九)完善强制性认证制度。着力发挥强制性认证“保底线”作用,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按照必要性和最小化原则,对涉及安全、健康、环保等方面的产品依法实施强制性认证。根据产品风险等级和产业成熟度,建立认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将低风险产品逐步调出认证目录,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根据企业管理水平和诚信状况,实施分类管理,优化认证程序,引入“自我声明”方式,鼓励企业加快提质升级。 /p p   (十)创新自愿性认证制度。发挥自愿性认证“拉高线”作用,创新质量标准管理方式,优化标准体系,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建立新领域研发认证“绿色通道”,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行高端品质认证,开展绿色有机、机器人、物联网、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等高端产品和健康、教育、体育、金融、电商等领域服务认证,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增加优质产品及服务供给,打造质量标杆。支持运用认证手段推进区域品牌建设,培育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p p   (十一)清理涉及认证、检验检测的行政许可和行业评价制度。清理、整合、规范现有认证事项,取消不合理收费,坚决治理认证乱象。凡已建立国家统一认证制度的,不再设立类似的合格评定项目。面向社会的第三方技术评价活动应遵循通用准则和标准,逐步向国家统一的认证制度转变。全面清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加快向国际通行的产品认证制度转变。加快建设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清理涉及检验检测能力的行政许可事项,避免重复评价,实施统一的资质认定管理。鼓励认证机构为企业提供检验检测认证“一体化”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p p   (十二)简化规范认证机构审批、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程序。完善认证机构审批程序,整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许可项目,精简整合技术评审事项,积极推动“五减”(减程序、减环节、减时间、减收费、减申请材料),实行申请、审批、发证全流程网上办理,提高便利度和满意度。严格从业机构资质认定标准,建立行政许可和技术评价相结合的资质管理制度,确保从业主体具备相应资质能力。 /p p   五、加强认证活动事中事后监管 /p p   (十三)完善认证监管体系。完善“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五位一体监管体系。加强认证监管能力建设,充实基层认证监管力量,推进部门联动监管。健全认可约束机制,强化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作用,形成多元共治格局。 /p p   (十四)创新认证监管和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共享平台,推行“互联网+认证监管”方式,向社会公开产品质量认证信息,建立健全质量认证全过程追溯机制,完善风险预警、快速处置、信息通报、倒查追溯等措施。健全政府、行业、社会等多层面的认证采信机制,完善鼓励企业参与自愿性认证活动的激励措施,出台质量认证责任保险、获证企业授信等政策。 /p p   (十五)加大认证监管工作力度。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强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和获证企业、产品的联动监管,严厉打击非法从事检验检测认证活动和伪造、冒用、买卖认证证书或者认证标志等行为,严禁未获强制性认证的产品进入市场,确保认证有效性和公信力。 /p p   (十六)严格落实从业机构及人员责任。严格落实从业机构对检验检测认证结果的主体责任、对产品质量的连带责任,健全对参与检验检测认证活动从业人员的全过程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出证人对检验检测认证结果负总责制度,落实“谁出证,谁负责 谁签字,谁担责”。推行从业机构公开承诺和信息公示制度,建立从业机构及从业人员的诚信档案,完善永久退出和终身禁入等失信惩戒机制,提高违法失信成本。 /p p   六、培育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 /p p   (十七)营造行业发展良好环境。打破部门垄断和行业壁垒,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检验检测认证业务,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营造各类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制定促进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给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鼓励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检验检测认证联盟,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与产业经济深度融合。 /p p   (十八)促进行业机构改革发展。加快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转企改制,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强化认证活动的第三方属性,健全市场化运行机制,完善政策保障,打破部门垄断和行业壁垒,尽快实现认证结果的互认通用。加快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培育一批操作规范、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集团,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做强做优做大。 /p p   (十九)提升行业综合服务能力。充分依托区域型综合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和专业型产业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提升对食品、农林产品、生物医药、信息安全、智能制造、新能源、碳交易等领域的支撑服务能力,形成以检验检测认证为“连接器”的产业聚合新模式。构建服务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通用检验检测认证体系,打造军转民、民参军的能力验证“直通车”。 /p p   七、深化质量认证国际合作互认 /p p   (二十)构建认证认可国际合作机制。加强政府间、从业机构间多层次合作,拓展合作领域、合作对象和合作渠道,推动合格评定政策沟通、标准协调、制度对接、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制定合作共赢的互认安排,加快可再生资源、绿色低碳、跨境电商等新领域互认进程,推动多双边互信互认协议数量持续增长,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发展。 /p p   (二十一)提高国内检验检测认证市场开放度。有序开放检验检测认证市场,鼓励外资机构进入国内检验检测认证市场,积极引入国外先进认证标准、技术和服务,扩大国内短缺急需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进口,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引资引智引技的质量效益。 /p p   (二十二)加快我国检验检测认证“走出去”步伐。鼓励支持国内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拓展国际业务,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与对外投融资、建设项目配套服务,针对高铁、民用飞机等战略产业面临的国际市场准入壁垒,加快推动国际互认,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 /p p   (二十三)提升我国认证认可国际影响力。积极参与和主动引领认证认可国际标准、规则制定,向国际社会提供质量认证“中国方案”,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认证品牌。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和输出,扩大在相关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提升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能力。 /p p   八、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 /p p   (二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摆到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工作方案,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相应议事协调机构和工作机制,全面加强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完善全国认证认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工作机制,提升协作层次,加强政策衔接、规划引导和工作协调,健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机制,提高协作效率。 /p p   (二十五)加强综合保障。清理涉及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加快制定检验检测管理条例、修订认证认可条例,推动合格评定立法进程。加强质量认证学科教育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重点产业、高新领域质量认证紧缺人才,健全认证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完善质量认证统计分析机制,加大对质量认证信息共享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财政支持。 /p p   (二十六)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弘扬质量文化,传播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普及质量认证知识,推广获得质量认证的产品,合理引导生产消费,增强市场信心,激发质量提升动能,提高全社会质量意识和诚信意识,弘扬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 /p p   (二十七)加强督促落实。推动各级政府将质量认证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和质量工作考核,确保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各地区、各部门要将质量认证工作作为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重要举措,加大推进力度,强化督促检查,抓好试点示范,以点带面,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努力建设质量强国。 /p
  • 新消防产品强制认证机构名单公布
    9月16日,国家认监委和公安部消防局联合召开消防产品强制性认证新闻发布会,宣传贯彻消防产品强制性认证制度,并向社会公布了新一批承担消防产品强制性认证工作的认证机构和实验室名单。   国家认监委总工程师刘卫军介绍,强制性产品认证是国家对涉及安全、健康、环保的产品,依法实施的通过认证手段评价产品是否符合国家强制要求的市场准入制度。对消防产品实施强制性认证,是贯彻落实消防法、产品质量法和认证认可条例,确保消防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   公安部消防局总工程师杜兰萍表示,消防产品质量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要通过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以及完善质监、工商和公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强化生产、流通、使用领域的监管,坚决把住消防产品质量关,为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提供有力保证。   这次公布的承担消防产品强制性认证工作的指定认证机构为:公安部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 承担消防产品强制性认证工作的实验室分别为:国家固定灭火系统和耐火构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消防装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消防电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国家防火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根据相关规定,自2011年10月1日起,委托人可以向指定认证机构提出产品认证申请 自2013年1月1日起,凡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的消防产品,未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或未标注强制性认证标志,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   据统计,自2002年5月我国首次将火灾报警设备等3类消防产品列入第一批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以来,累计已颁发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3600多张,为加强消防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目前,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消防产品有8类43种。消防产品强制性认证成为我国消防产品市场准入的主要模式。
  • 强制性产品认证指定实验室指标评价考核体系公布
    2013年4月3日,国家认监委网站发布关于建立强制性产品认证指定实验室指标评价考核体系的通知,评价体系中共考核5大部分,包括行政管理要求、检测技术能力基本要求、举报、申投诉及问题调查、能力考核及比对结果、检测报告质量。详情如下: 国家认监委关于建立强制性产品认证指定实验室指标评价考核体系的通知   各强制性产品认证指定实验室:   为确保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有效实施,我委对指定认证机构和实验室持续开展了强制性产品认证专项监督,取得了良好效果。为进一步健全强制性产品认证指定机构监督管理机制,我委将建立指定实验室指标评价考核体系,以加强对指定实验室的日常管理,现将考核体系内容和实施要求通知如下,请各单位遵照执行。   一、我委将全面收集各指定实验室遵守有关规定及与其指定业务相关的检测能力和工作质量信息,并依据《强制性产品认证指定实验室评价指标表(试行)》(见附件,以下简称《指标表》)的评分要求,对指定实验室开展指定业务情况进行量化评价。   二、各指定实验室应对照《指标表》各指标项目认真开展自查,全面规范所承担的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测活动。   三、我委将于每年3月公布上一年度指标评价考核结果。同时,考核结果将记入指定实验室管理档案,作为对指定实验室进行分类管理和业务范围动态调整的重要依据。   四、本指标评价考核体系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试行实施,我委将根据运行情况对指标评价考核体系进行完善。   强制性产品认证指定机构的专项监督工作仍按已经形成的工作机制进行。在对指定实验室评价考核基础上,我委将适时开展对指定认证机构的量化考核工作,强化对指定机构管理,督促各指定机构全面提高认证质量和服务水平。   联系人:邱磊、薛岩   联系电话:82262779、82262741   附件:强制性产品认证指定实验室评价指标表(试行).doc   国家认监委   2013年3月29日
  • 认监委部署2013年强制性产品认证信息化重点工作
    近日,国家认监委以完善CCC数据管理长效机制建设为目标,对2013年强制性产品认证信息化重点工作作出部署:一是要求各CCC指定认证机构配合认监委信息中心推进并完成CCC数据业务管理端、CCC指定机构管理系统、CCC证书数据实时上报、CCC工厂检查信息上报、CCC认证企业申请信息上报等5个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上线运行。二是明确了2013年CCC认证信息化工作任务和时间节点,并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三是建立了对CCC证书数据上报的退回率进行综合排名的机制,并加强对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
  • 认监委下达265项认证认可行业标准制定计划
    p   6月2日,2017年第一批认证认可行业标准立项评审工作在京顺利完成。来自国家认监委认可部、认证部、注册部、实验室部等相关业务部室和认证认可协会的代表,以及认证认可行业内40多位权威专家参加了本次评审工作。专家对164项认证认可行业标准项目,进行了科学严谨的评审,40余项申报项目通过评审。 /p p   本次评审的项目涉及强制性产品认证、服务认证、有机认证、管理体系认证、资质认定、检验检测等多个领域,这些项目制定后,将对打造质量管理认证升级版、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和实施机制、推动服务业提质升级等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p p   截止2017年6月,国家认监委共下达认证认可行业标准制定计划项目265项,发布认证认可行业标准69项。 /p
  • 出口产品应谨慎施加认证标志
    7月2日,加拿大卫生部连续通报了两起未经授权擅自粘贴认证标志的行为:等离子电视未经授权擅自粘贴TUV Rheinland产品质量认证标识 台灯未经授权擅自粘贴UL产品质量认证标识。   通过申请、检测、许可等一系列程序获得产品认证是一种国际上通用的做法,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在产品上加施认证标志是向潜在的消费者表明产品质量已经权威机构认可,符合消费者所在地区安全、质量等强制要求,产品更容易为市场所接受。如北美市场的消费者在选择涉及人身安全的产品时,出于对UL标志的信任,绝大部分会选择带有UL标志的产品。   近几年来,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相关出口企业在对产品认证的认知和需求方面有了长足的提高。许多企业的管理者由对产品的国际认证一窍不通变为对其整个运作机制了如指掌。企业在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的同时,每年投入百万元的巨资来维持及加大其出口产品的认证,以期不断扩大在国际市场的销售份额,从实际运行来看确实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检验检疫机构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一些企业,不愿意投入一定的财力到产品的认证上,为了扩大产品的销售抱着侥幸心理往往违反规定在产品上加施未经许可的各种认证标志或随意扩大使用范围,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作为进出口产品执法主体的检验检疫机构对此类违法行为将予严肃查处。   在此,检验检疫部门提醒并建议各出口企业:一要提高对出口产品认证的认知程度,在出口产品上应谨慎施加认证标志,切勿冒用、错用产品认证 二要根据产品和出口市场的实际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认证,避免重复认证 三要密切留意出口市场相关认证要求和程序的变化,加强自身的理解,注意及时更新现有的认证证书,避免过期。
  • “质“在必行上海昌吉通过ISO 9001认证年审
    在昌吉人的心里,产品质量是昌吉发展至今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之一,因为它是一种责任,亦更是一种对客户负责,对昌吉自身发展负责的态度。 近日,上海昌吉迎来了年度ISO 9001:2015标准质量管理体系QMS认证(简称“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审核工作。上海昌吉顺利通过了审核组的现场监督评审,标志着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迈上了新台阶,向着高质量发展目标“质”在必行。 国际上通用的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发布的国际贸易和质量管理的先进体系标准,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成熟的质量框架,也是上海昌吉一直以来延续贯彻执行的重要体系认证之一。 二十余年来,公司严格按照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通过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从管理层到一线员工树立了强烈的质量意识,并渗透到产品的各个生产环节,深入人心。对此,公司员工立足自身岗位,履职尽责,确保工作质量,对产品负责:不接受缺陷;为自己负责,不制造缺陷;为他人负责,不传递缺陷。 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每一年进行一次监督评审,每三年进行一次再认证评审。现公司拥有一支专业、独立的内审团队,在公司总经理的统筹安排下,内审团队每年至少2次对质量体系运行查漏、监督以及提出改进建议,提升了公司的“质在必行”的竞争力,以维护质量体系持续稳定的运行;公司人事部、技术部、质量部、采购部、制造部、销服一体中心等积极参加了今年内审、管理评审等前期准备工作和自查工作,认真接受了评审单位的监督审查。 一直以来,上海昌吉公司贯彻施行了一系列国际化先进的管理体系,先后获得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安全生产标准化认证、易派客信用评价等重要认证,对产品质量及服务管理水平进行了持续有效的提升,展示了上海昌吉对客户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良好企业形象。 未来,上海昌吉将继续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追求极致产品力,创造出对检测行业有价值、在市场有竞争力的高质量产品,致力于成为行业领先、国内一流的现代化检测设备企业而努力奋斗。
  • 合肥市印发十条措施推进检测认证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检验检测认证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高技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技术基础。近日,合肥市市场监管局印发十条措施,加快培育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能力,深化检验检测认证技术支撑和服务引领作用,助力合肥市加快产业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探索建立供需“两张清单”。聚焦主导产业集群,探索建立检验检测认证需求清单和服务重点产业链能力清单,找准短板弱项,实施定向攻关,提升能力和需求匹配度。二、推进高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机构及科研院所等联合共建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国家和省级质检中心建设;编制检验检测技术能力发展规划,加强检验检测认证能力顶层设计和前瞻布局。三、加强检验检测认证内培外引。瞄准先发地区、头部企业、大咖团队等目标,招引知名机构;鼓励制造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提升实验室技术能力,成立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支持相关检测企业深耕细分领域。四、推进技术创新和智能化转型。发展绿色检测能力,运用新技术促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支持开展基础公益性和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实现检测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支持组建创新联合体、技术创新联盟等,打通行业信息渠道。五、增强集聚发展和平台示范效益。持续推进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和安徽省质量认证示范区建设,加大招引、扶持和保障力度,吸引优质企业,提升规模效应和和辐射效应。六、支持行业做大做强。鼓励加强检验检测资源整合,支持机构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事业性质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改革,推进检验检测认证品牌建设,支持机构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七、优化检测认证服务能力。支持机构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探索研发阶段服务模式,增强国际化服务能力,助力企业和产品加速“出海”。八、建立检企对接服务机制。建立服务机制,加强信息共享;深化检验检测认证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行动,开展检企对接活动,促进检验检测认证与重点产业融合发展。九、强化政策支持引导。修订奖补政策,扩大奖补范围,支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参加标准制定和质量奖评选,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十、注重典型引领和宣传。挖掘和宣传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的先进典型,加大成效和典型宣传力度,适时总结发布行业发展情况和优秀案例;加强监管和行业自律,引导行业规范发展。
  • 市场监管部门深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制度改革——质量“体检证”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通过国际认证,能拓展企业发展空间,为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四川成都彩虹集团负责人说。该公司在成都市武侯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的帮助下,先后获得多项国际认证,生产的电热毯等取暖产品已成功进入欧盟市场,并逐渐拓展至澳大利亚、北美、南非等市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在6月19日举办的世界认可日中国主题活动上说。该活动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认监委)联合中国贸促会、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主题是“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建设质量强国促进全球贸易”。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具有市场化、国际化的特点,世界各国普遍采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方式来加强市场监管、促进经济贸易发展,被称为质量管理的“体检证”、市场经济的“信用证”、国际贸易的“通行证”。据统计,全球80%的贸易活动与技术性贸易措施有关,其中2/3涉及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合格评定活动。近年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围绕产业体系布局,全面推进能力建设,促进各行业加强质量管理,构建了统一开放的合格评定体系,有力促进市场制度规则统一,推动全球贸易便利化和内外贸一体化。我国合格评定体系与国际全面接轨,互认范围覆盖全球经济总量95%以上的经济体。助力企业抢抓市场机遇,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下一步,相关部门将充分发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传递信任、消除壁垒、促进循环等方面的作用,健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基础性制度,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要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和规则,加快完善统一管理、共同实施、通用互认、权威公信的合格评定体系,在推行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电子电器行业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效,促进市场规则统一和要素资源流通。要深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改革,在推进强制性产品认证、认证机构资质审批、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等方面迈出更大步伐,运用告知承诺、信用监管、智慧监管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要主动配合国家外交外贸战略,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合作机制建设,促进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框架下合格评定成果落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合格评定的便利化安排,促进全球贸易稳定增长,增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 国内有机产业频遭诟病 认证假、标签乱致难分辨
    全天然的有机洗涤剂7到28天就能转换成水、有机盐和二氧化碳,绝不会污染水体 从棉籽种植、棉纱纺织到制成成衣的有机全程,可以呵护婴儿的幼嫩肌肤……除了这些日用品,还有有机蔬菜、谷物、牛奶、茶叶、葡萄酒、调料等各种食品也悉数亮相今天上午开幕的2012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   但在热闹展会的背后,近年来国内有机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受到诟病。认证混乱、标签乱贴、名不副实等问题屡屡发生,国内土壤、水质和空气质量也遭受质疑。记者采访获悉,相比国内市场的混乱,我国却是有机食品出口大国,2/3的产品销往海外,业内人士指出,国内有机之乱不在于自然环境受污染,而在于企业诚信的缺失和市场监管的松懈。   婴幼儿有机产品增速最快   除了超市里最常见到的有机蔬菜,各类食品和日用品都已经有了“有机版本”。记者今天上午在展会现场发现,出于安全和价格的考虑,婴幼儿有机产品的市场增速显然更快。   “前两年我们在中国推出有机婴幼儿麦片、果泥和磨牙饼,效果非常好,今年我们又带来了有机婴幼儿奶粉。 ”一家法国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有机产品对原料的严格控制,产量相对较低,该公司生产的果泥在中国市场一度卖断货。在了解到中国家长对婴幼儿奶粉质量的担忧后,他们对有机奶粉的市场前景也非常看好。 “我们的奶牛都是自然放养状态,产品绝不含有任何激素。婴幼儿的肠胃特别脆弱,有机产品能使其免受毒素侵害。 ”目前,这款900克装的有机奶粉售价400元,价格比一些进口超高端产品略高。   获得中国、日本、欧盟和美国四方有机认证的有机酱油和有机香醋也在展会上亮相,其公司负责人阮先生告诉记者,从大豆种植到加工全程有机。“市面上的普通酱油都有防腐剂,其中苯甲酸钠的六角形结构特别稳定,很难从体内排出,可我们的酱油只使用水、有机大豆、有机面粉和食用盐,采用古法酿制,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着色剂,口味厚重浓郁。 ”目前这款酱油已在沪上全家便利店有售,300ml装的价格高达65元。   记者还在现场看到不少有机日用品,其中一家生态洗涤剂公司表示,该公司生产的所有洗涤剂都可食用。 “我们洗涤产品不是石油化工产品,而以植物和矿物为原料,排入水中7天到28天就能分解为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不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这些洗涤剂的包装也是由蔗糖提取物制成的植物瓶,不是传统的石油基塑料。   有机新标识7月1日起全面使用   去年12月,央视《焦点访谈》曝光山东农民以普通蔬菜冒充有机蔬菜,在生产过程中照样使用农药、化肥等。此后,国家质检总局展开大规模的有机认证规范行动,目前已经有大批企业被撤销认证。   记者从今天展会上发现,去年共有346家企业参加2011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但今年只有约200家企业凭证参加。相关负责人坦言,严管之下,很多企业做不出有机认证了。“今年的监管力度可以说是史上最严,现在规定批批必检,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成本上难以承受,索性放弃认证。部分企业确实有浑水摸鱼的行为,自然就拿不到证书了。 ”   记者昨天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官方网站上看到,从今年3月1日起,最新修订的《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开始实施,“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备案管理系统”也同步开通。同时,有机产品还将使用新标,要求获证产品的最小销售包装上,加施认证标识和唯一编号、认证机构名称。这个唯一标识相当于有机产品的“电子身份证”,消费者可以据此登录国家质检总局官网查询产品真伪,监管部门也可据此追溯到这个产品从菜地到最终零售商的整个环节。经过四个月的过渡期后,新标识将从7月1日起全面使用。   市场现状   心存质疑,消费者对有机产品敬而远之   尽管在展会上有机食品业一片热闹,但近年来有机企业良莠不齐,认证机构不负责任,以普通产品冒充有机产品牟取暴利的丑闻频频传出。为了不做“冤大头”,心存质疑的消费者开始对有机产品敬而远之。目前,有机产品在国外的消费量占商品总量的5%,而我国还不到0.1%   国内环境能否种出有机蔬果   我国的土壤、水源和空气质量在工业化发展中遭到污染,土地中重金属超标,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频发,消费者不禁质疑:在如此环境下,能否生产出合格的有机产品?对此,业内专家坦言,目前我国2/3的有机产品出口海外,可见绝对有能力保证产品质量,而国内有机产业的忧虑不在于生态环境,而是管理机制。   “早在20年前,国内就有基地开始做有机农业了。 ”浙江大学有机文化研究室主任胡删表示,尽管国内消费者是近两年才关注有机,但早在20年前,日本就有企业将有机基地建在中国,产出的有机农产品也全部运回当地销售。直到如今,国内大部分的有机产品仍出口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地。   “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合格有机产品的生产国,一方面我们土地广袤,可建上千亩的有机庄园。并且有机的概念就是要改善土质,经过三年转换期,肯定可以把被污染的土地调整回来 另一方面,成片的有机农业需要大量人力,这也是其他发达国家难以做到的。 ”加上有机产品在出口时,要经过严格的入境检验检疫,以符合欧洲等地的有机食品标准,使得企业在整个生产环节中不敢马虎,这和国内市场的情况大相径庭。   高价能否买到正宗有机产品   18元/斤的鸡毛菜、油麦菜和青菜,19.85元/斤的菠菜、圣女果……记者昨晚在长宁路上的一家大型超市看到,有机蔬菜被单独放在一个货架上,其价格是普通蔬菜的数倍。   “如果完全按照有机生产的流程走,无论是前期成本还是后期耕种,成本都很高。 ”胡删告诉记者,在种植过程中,因为不能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造制剂,不但需要人工捉虫锄草,产量也会降低很多。“比方说别人1亩地出产1000斤,你自然种植后只有300斤,每斤的成本自然高出很多。 ”   但真正令消费者担心的是,付出高价后买到的仍非正宗有机产品。近年来,以普通蔬果冒充有机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偷偷使用农药、化肥等事件屡有曝光。   “有机事业的前期投入非常高,三五年很难盈利,一些支撑不下去的企业就可能动歪脑筋,放弃高成本的有机种植方式,偷偷使用化肥、农药以增加产量,再以高价售出,牟取暴利。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农庄主”表示,一些已经做大的企业因为产量跟不上销量,也会“被迫”造假。“自有基地的产出不够卖怎么办?因为有机产品不能随便开块土地就生产,这些企业就会在外寻找符合条件的外联基地,将那里出产的有机蔬果贴牌出售,但相比自有基地的严格管理,外联基地更易松懈,属于造假高发地。 ”他曾在对多个有机项目的考察中发现,有一个名声在外的有机农庄竟直接引入附近小河的五类水进行浇灌,不进行任何水质处理。   认证假、标签乱致难以分辨   近年来,我国有机产品需求明显上升,截至今年一季度,已颁发有机产品认证11090张,获得认证的有机产品生产面积达到200万公顷。随之而来的认证企业鱼龙混杂,花钱就能买到证书的乱象也频频出现。   上海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曾是中绿有机食品认证在上海的分中心,但记者昨天获悉,从去年开始,该中心已不再对有机产品进行认证,不再作为中绿在上海的分中心。其相关负责人坦言,过去是作为兼职机构来分担认证工作,但由于当时全国各地认证机构众多,部分机构不负责任地进行认证,导致市场上的有机食品鱼龙混杂,为了规范管理,他们这样的兼职中心也被撤销了。   除了花上几万元“买”一张认证证书外,还有更简单的方式变成有机食品,那就是直接购买有机标签。记者在网上搜索“有机标签印刷”,立即就有众多商品信息映入眼帘,其中一名店主表示,只要客户提供所需标签的样图和包装,厂里就能照样印刷。1厘米直径的普通材料有机标签,100多元就能印上10000个。
  • 追风逐梦 探索未来——北京鉴衡认证中心副总裁张宇谈认证检测推动中国风电产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市场调研,发现行业短板,制定先进的标准、规范和技术说明,开展行业推广,建设示范项目……一系列操作之后,北京鉴衡认证中心(以下简称“鉴衡”)本意是在促进行业发展的同时拓展业务领域,结果却是,调研成果促成全行业达成共识,提高了行业整体制造水平,标准和规范被纳入招标采购固定格式文本。成立20年来,鉴衡始终致力于国家公共研发实验平台建设,成为行业首家拥有国家级检验检测实验平台、国际电工委员会可再生能源设备认证互认体系(IECRE)认可的国际风能认证和测试资格的机构,有些以营利为目的的业务做成了公益事业,成为促进我国风电产品制造业高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从2003年启动风电产品认证到2007年颁发我国首张风电机组产品认证证书至今,鉴衡秉承“以检测认证标准规范研究提升制造水平,以检测认证基础设施研究带动创新研发”的理念,见证和推动了中国风电产品制造业从无到有,从赶超到“独领风骚”的发展过程,用实践诠释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机构如何促进产业基础能力提升、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支撑制造业优化升级。近日,记者采访了鉴衡副总裁张宇。以认证引导行业自立自强柔塔(柔性钢塔)是风电机组中高塔筒技术的解决方案之一,其成本占整个风电机组的20%~25%,工艺、性能和造价等直接影响风电机组的运行质量。但是在2017年以前,我国的柔塔建设处于没有标准规范、全凭经验做的阶段,是全行业的“老大难”问题。发现这一行业共性问题后,鉴衡在进行大量调查和技术研发的基础上,制定了柔塔技术标准和认证规范,并在行业内开展了广泛的宣传普及工作。但是,鉴衡柔塔相关咨询、评估和测试项目数量却逐年减少,因为该项目的各种技术规范、参数要求等研究成果全部被纳入柔塔招标采购固定格式文本,成为建设“标配”、行业共识。张宇说,与柔塔项目类似,鉴衡的“业务转公益”项目不在少数,贯穿了中国风电产品制造业发展的全过程。据介绍,2006年以前,我国风电产品国产化率为“0”。风电产品“中国制造”经历了3个阶段,2006年至2011年是起步阶段,国产风电产品“技不如人”,国内风电场站优先选用进口产品;2012年至2020年是赶超阶段,“中国制造”开始成为风电市场的主导产品,进口产品逐渐退出中国;2021年以来,中国风电制造业开启探索“无人区”阶段,“制造别人没有制造过的产品、制造不出来的产品”,走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张宇总结说,鉴衡对中国风电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软”“硬”两种手段实现。“软”即是软件,制定各种标准、规范、技术说明等,“硬”是进行风电装备公共技术研发实验平台等硬件建设。在起步和赶超阶段,为了促成行业达成共识,解决全行业在生产制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整体提升风电产品制造水平,鉴衡投入巨大力量进行软件建设,把自己的经验、认知和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全行业,并以认证、检测为线索引导企业发现问题、主动匹配自身能力,进而实现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的目标。如今,“发现问题-集体研讨-寻找解决路径-达成行业共识-提升整体制造水平和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风电行业实现共同发展的标准路径。2020年,鉴衡“可再生能源专家技术委员会”成立,成员包括中国全部风电行业的开发商、零部件和整机制造商、高等院校等相关研究机构,以及保险公司等金融投资机构,构成了一个横跨多行业、多领域,密切合作、高度融合的产业生态链,已取得行业成果20多项。如今,中国风电产业已经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拥有包括技术、人才、管理等产业发展所需全部要素,细分市场丰富、完整;我国超大型风机整机国产化率达到95%以上,发电机、齿轮箱等关键核心部件国产化率更是接近100%;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产量占全球市场的2/3以上,出口到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因此,业界普遍认为,中国的风电产品制造水平基本代表了全球制造水平。以检测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今年3月初,一支长达126米的叶片从江苏省盐城市来到位于广东省阳江市的国家海上风电装备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鉴衡国检中心)做检测,这是全球迄今单机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机组,此次检测也刷新了全球风电叶片全尺寸测试的长度纪录。张宇介绍说,从发达国家的实践和鉴衡的研究表明,建设重点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等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破解行业共性难题,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目前,全球风电制造的基础理论应用、材料应用和制造工艺已经达到传统理论和实践的极限,要想实现突破性进展,必须以认证检测带动研发,即以满足现实和未来需求为导向,将传统合格评定性检测转变为研发性、探索性检测,对未来产品提供测试和验证支撑,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判。基于这一认识,10多年来,鉴衡不断加大风电产业基础设施投入:2010年,鉴衡在河北省保定市建成首个叶片检测中心,能够完成长度100米叶片的全尺寸测试,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叶片实验室;到2021年1月,已完成120多款机型的型式试验、7000多台在役机组检测,是国内完成检验检测最多、经验最丰富的检测机构。2011年,鉴衡成立国家能源风能太阳能仿真与检测认证技术重点实验室,完成大型风电机组仿真平台系统性能优化,进一步提升了关键零部件检测与认证的技术能力。2021年1月,由鉴衡建设和运营的广东阳江国家海上风电装备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国检中心)投入运营,是国内唯一一个国家级海上风电装备公共技术研发实验平台,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叶片检测实验室。如今,在风电机组叶片制造、研发等领域,中国和欧洲已经同处一个平台上,中国海上机组叶片发展及整机设计进入“无人区”。在科研领域,到2018年6月,鉴衡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38项,国际合作课题27项;在标准制定方面,鉴衡牵头或参与制定27项国际标准、63项国家和行业标准,自主研发技术规范100余项;在技术专利方面,鉴衡在风电和光伏领域拥有27项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在国际化方面,鉴衡颁发的机组产品认证证书获得全球市场采信,助力中国风电设备销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未来风电行业的发展方向将是超大型化、智能化和系统化,继续推进应用场景创新,加快全产业链创新,加大新技术应用。目前已经启动的检验检测工作面临着传统理论不支持、传统材料不支持、传统制造工艺不支持的难题。虽然投入巨大,但是必须要做。”张宇说。
  • 关于邀请参加认证认可行业标准《检验检测电子商务管理指南》编制的函
    p   各有关单位: /p p   根据 “国家认监委关于下达2015年第一批认证认可行业标准制定计划项目的通知”(国认科[2015]44号)要求,由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检验检测电子商务管理指南》(计划编号:2015RB036)的编制工作。 /p p   为使本标准的编制更加科学、合理、系统和可操作,并保证项目按时完成,将由我公司负责组织成立标准起草小组,吸纳业内有代表性的检验检测机构、电子商务从业机构及相关企业作为参编单位。如有意向参加本标准的编制工作,请填写回执(附件)并加盖公章,于2015年8月30日前邮寄至我单位,也可扫描后通过电子邮件发送。 /p p   对各编制单位的要求如下: /p p   各单位应以书面形式申请参加此项标准编制工作,确定1人参加标准编制。为保证标准编制工作的连续性和一致性,若无特别情况,整个标准编制工作过程中将不作参编人员的变动。 /p p   联系人:孙宏娟 樊武琨 /p p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东里1号 /p p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楼126室 /p p   邮编:100024 /p p   联系电话:010-51167694/51167903,13381289857 /p p   电子邮箱:zcyj@ctc.ac.cn /p p   附件: img src=" /admincms/ueditor/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 style=" line-height: 16px "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512/ueattachment/ebc117ad-5ae3-4af4-901a-7dca38eee4be.pdf" style=" line-height: 16px " 检验检测电子商务管理指南参编邀请函.pdf /a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5年8月3日 /p
  • 认证潜规则:谁来认证认证机构?
    种种隐秘的潜规则,使本该是诚信砝码的各种认证体系,成为新的利益蛋糕。   认证怪圈:谁来认证认证机构   中国的认证市场正在怪圈中徘徊。   “有机”、“绿色”、“纯天然”,各种夹杂着英文缩写的认证标志铺天盖地,认证体系名目繁多,却真伪难辨 认证咨询、认证中介、认证代理,各类身份不明的认证服务机构遍地开花,有钱就能买认证仿佛不再是黑幕,而是最普通的常识。   种种隐秘的潜规则,使本该是诚信砝码的各种认证体系,成为新的利益蛋糕。围绕认证,仿佛正上演着一场无中生有的圈钱游戏。   苹果四代VS四袋苹果   乔布斯的苹果四代卖到中国,从不需要打上“质量经某权威部门认证”的字样。即使有一天,这只苹果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有了办理某种中国认证的需要,凭借其企业实力,甚至不用自己动手,也可以方便快捷地“搞定”一切。   山东省沂源县的四袋苹果,却迫切需要那张“有机认证”证书来实现身价的倍增。然而,要想最终进入有机市场,等待它们的则是相当漫长的认证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生产过程控制体系、追踪体系……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耗费冗长的时间和高昂的成本。   苹果四代从不需要认证来提升竞争力,四袋苹果却只能把附加值押宝在认证身上。同样的认证规则,从不会成为苹果四代的门槛,但对于四袋苹果,无论时间还是金钱上,却都是巨大的“机会成本”。   中国认证领域由此产生了一个悖论:认证市场的大客户,其实正是产业链上的弱势者 认证的利润,更多地来自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   有需求之处,自然是商机。当众多企业迫切地将附加值的来源寄托在一张认证证书之上,围绕认证及其相关服务,正形成一块巨大的利益蛋糕 有竞争之处,自然有内幕。当众多认证服务的利益相关者为了争夺客户“各显神通”,种种隐秘的潜规则,使得本该成为诚信砝码的各种认证体系,演化为一场近乎无中生有的圈钱游戏。   从CCC到ISO9000,从绿色到有机,从“市场”到“市长”,各种名目繁多的认证,给了急于取信于市场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一条“提升身价”的捷径。以效果为导向,繁荣昌盛的认证市场,的确创造出了庞大的价值体系。   作为一种无形的合格性评定,认证怎样成为一种产品?其价值从哪里来,为何会成为一座丰厚的“金矿”?   名叫认证的金矿   你不知道的那些认证   2011年11月初,河北石家庄某家具制造商刘琪几经考虑,终于接受了一家咨询公司找上门来推荐的“安全健康家具”认证服务,虽然在这之前,他从未听过这个认证的名字。   在家具领域,最权威的认证无疑是以“十环”为标识的“中国环境标志”。然而,其认证标准无疑是刘琪这样的中小企业难以企及的。两年前,他曾经试图通过一些代理机构代办“十环认证”。就在与对方签订服务协议之前,随着一个名为“中国优秀绿色环保产品(GEP)”的假认证被曝光,掀起了家具环保认证的打假潮,“十环认证”的办理变得格外严格,代理机构以“风声紧”为由终止了合作。   这场打假,反而炒热了环保家具的认证行情。当竞争对手们一个个相继打出类似“环保原料无毒无害权威认证”的宣传语,贴上“环保产品”、“安全产品”等绿色家具的相关标识,即使明知这样的认证并不规范,刘琪也只能选择办一个。   “填写申请表,提交企业营业执照和样品检测报告,缴纳认证的相关费用,100%通过……”花了3.5万元,十天后,刘琪拿到了一份证书和标识使用许可文件。   中国市场上到底存在多少种认证?   普通消费者很难想象,光是以ISO打头的认证,除了ISO9000,还有ISO9001、 ISO14001、ISO22000、ISO14064……而ISO体系下的认证,还仅仅是整个质量体系认证中的一个小成员。至于TL9000、 WRAP、ICTI、BSCI、SGS、FSC、ROHS、ITS……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各种认证,到最后都会变身为同样一句耳熟能详的话:经权威机构认证!  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一位唐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经官方许可的有28种认证,每一种认证下面又细分成诸多小类,几乎涵盖了所有企业从生产到管理到销售的所有环节。   如果具体到一家养鸡场,可供选择的除了有机产品认证之外,还包括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良好农业规范、无公害农产品 (11.04,0.07,0.64%)、绿色食品、商品售后服务评价体系等近十种认证。当然,这还不包括认监委许可之外的其他地方性、行业性或是纯粹只是一个名称的各种认证。   在这些认证中,除了以最基础的安全认证CCC为代表的少量强制性认证之外,大多数是可以由企业自主选择的自愿性认证。正是这些认证,给产业链上的利益相关者留下了属于他们的操作空间。   “GMP可以办,但没有几十万拿不下来,而且需要近一年时间,成本高,时间长。如果不走药店,只是为了打个品牌,或是网络销售,不如办‘卫生安全产品’。”当记者以中药饮片加工方的身份向郑州某企业管理公司咨询是否能代办药品GMP(即“良好生产规范”)认证时,咨询师在电话中向记者建议。   当消费者看到一个认证标识时,很难注意到背后的认证机构。因此认证市场上便出现了以“安全健康家具”代替“十环”,以“卫生安全产品”代替GMP的乱相。   认证出生证明   无论“环保”、“安全”、“绿色”还是“有机”,各种认证名称在伴随产品进入市场时,总会冠之以“权威”的出身字样。然而这些认证都是从哪里来?其出身真能保证其含金量吗?   1983年,一个名为IECQ即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子元器件质量评定体系的标准,被成立不到两年的中国电子元器件认证委员会引入中国,成为国内质量认证的开端。   IECQ代表了绝大多数中国现行认证体系的成长路径:成立国家代表机构——引入国外现成体系——扩大体系的认证适用范围。   大众所熟知的ISO9000、CCC、CE、API等知名认证均由此而来。   除此之外,随着中国产业的健全、认证市场的扩大,一批在政府主导下自行研发的认证体系开始出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第26条,认证机构可以自行制定认证标志,并报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备案。标志备案成功后,认证机构即享有该标志的授予权。   国内某咖啡馆经理人向记者透露,他们正在自行研发一套关于咖啡冲泡流程规范的认证:“只要自己能拿出一套标准,接下来的事只是报批问题。”   无论是国外引入还是自行开发,这些经过国家认证监督部门批准备案的认证,仅从体系上而言,都具备相应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它们的审核权和授予权属于经过认监委批准的认证机构,这样的认证可以说带有一定的官方性质,可以作为鉴定认证出身是否正规合法的一个标准。   而事实上,目前市场上名目繁多的认证,其来源远在这些官方认证之外。   除了全国范围内的认证之外,各地方政府往往也都有一些地方性的认证,以地方性法规等形式,在当地实施。   而随着认证之风的兴起,一些不具备认证资格的组织也开始自行制定认证名称。   通过一家制造企业,记者了解到一项名为CCECS的中国信用企业认证。作为商业领域最重要,却又最抽象的元素,对企业的信用作出“权威”考评的,竟然是一家名为“中国供应商”的网站。   记者注意到,该网站的主办单位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看似与信用全无关联的“国字号”主管单位,使得该网站在“中国信用企业”的宣传资料中,公然冠以“唯一由中国政府推出的针对企业的认证”的字样。   机构本身不具备认证资格,认证体系自然也无需经过谁来批准,认证能否通过、怎样通过,完全由机构说了算,更无从规范和监管。借认证之名,行“卖名”之实,这些“认证擦边球”,正成为一座巨大的灰色金矿。   认证需要多少钱   尽管各种认证名目繁多,真伪难辩,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却不得不将认证纳入自己的经营成本。在一个个纷繁复杂、价码不一的认证项目背后,要想获取这些认证,企业到底需要花费多少钱?   记者从国家发改委了解到,企业申请CCC认证,包括申请费、产品检测费、工厂审查费、批准与注册费、监督复查费和年金在内的所有单项收费,总额大概在7000元左右。   这代表的是,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收费基准。   而在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一份收费说明上,记者了解到了机构审核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整个收费构成:初审费用+监督审核费+预审费+复评费。由此计算,在正常申请且一次通过认证的前提下,企业需要花费的费用大概在25000元左右,之后每年都需要重复缴纳标志使用费及复审费用。   以上仅仅是申报认证本身的费用。而对于企业,想要通过某项认证,往往还有很多前期投入。   认证咨询便是绝大部分企业无可避免的一项前期服务。正规的认证对于企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工程。以申请ISO9000认证为例,企业需要按认证体系的要求,在内部进行管理系列标准培训、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编写质量体系手册及相关程序文件。这些专业化的程序都必须由具备认监委批准的具有认证咨询资质的机构来介入完成。按照国家标准,为期52天的质量体系认证咨询服务费用约为5万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第21条规定,所有认证机构应当公开认证基本规范、认证规则、收费标准等信息。但这里显然忽略掉了那些未经批准却又真实存在的诸多认证服务组织。   “有机认证4.5万元,ISO9000认证5万元,CCC认证10万元……”这是上海一家“认证代理”机构给记者的报价单。其咨询师一再向记者强调: “时间短,包通过。”同样是申请正规认证,这些非正规渠道的价格,往往反而低于官方认可机构。对于急需认证又饱受成本压力的中小企业,这无疑是巨大的诱惑。价格上的优势为这些灰色认证服务组织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至于那些不具有正规出身的认证,收费标准则更多取决于机构的包装水平与市场人员的业务能力。刘琪总结他这几年接触到的此类认证:“同样是关于环保家具的认证,多的五六万元,少的几千元,价格大多‘有商量’。”   被标价的公信力   当认证成为明码实价的商品,其所贩卖的究竟是什么?   “规范市场”、“保障产品安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追问任何一个认证项目在中国诞生的初衷,我们都可以听到同样的字眼。然而认证机构本身的性质,似乎正与认证的初衷产生某种错位。   中国的正规认证机构,是经认监委批准的法人组织。既然是企业,利润必然是离不开的主题。   曾经轰动一时的“全国牙防组”事件,让认证行业与他们的客户同时看到了认证的另一种价值。   2002年起,全国牙防组开始作为“权威机构”在牙膏、口香糖广告中频频露脸。直到2005年,才被揭露其整个机构只有两个人、两张办公桌,其所谓的权威认证全部出自自行制定的认证标准和标志。就是这样一个不具备授予任何认证资格和条件的组织,不但轻而易举地骗过了13亿消费者,还使其认证一度成为产品 “身价倍增”的秘密武器。   当“全国牙防组权威认证”可以变成现实的销量,认证开始对企业有了真实而强大的吸引力。   看起来,这似乎满足双赢的合作基础。认证机构需要依靠企业的认证业务获取利润,企业也需要依靠机构的认证来增强竞争力,而站在市场的终端,广大消费者更需要认证——除了认证,他们还能相信什么?   认证的根基,是第三方所产生的公信力。然而这样的利益共生关系,却使得认证的公信力注定要大打折扣。   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供的合法认证机构名单上,记者查询到的具备有机产品认证资质的机构有17家。但到目前为止,全国通过有机产品认证的企业已经超过5000家,而大量的认证证书并非出自这17家机构。   “李鬼”公司们在整个认证市场上扮演着制假售假抑或是中介的角色,他们与正牌认证机构一同炒热市场。只要具备足够的利润空间,哪怕像“有机人种”一般匪疑所思的认证,都有可能在市场上出现。   产品质量、科学管理、企业公信力……这些本需要认证来证明的结果,却被重新包装成为认证交易的核心价值。看似无中生有,却又真实存在。   办认证?买认证?   2011年11月,一场曝光有机食品行业炒作概念的风暴中,花钱购买认证的黑色交易频频被从台面下拖出,引爆了公众关于整个中国认证市场的质疑。   除企业与认证监管部门之间的直接权力寻租行为之外,目前的认证市场上,企业究竟能通过哪些渠道和方式获取认证?需要花费多大成本?在这条认证产业链上的各个利益方,遵循的又是怎样的利益分配方案?   一、直接申请   企业怎样直接向认证机构申请认证?   2011年10月31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该中心是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设立,委托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国家级认证机构。   记者以办理ISO9000为名向工作人员咨询,得知按照正规程序,ISO9000认证申请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包括向企业员工灌输ISO9000的基础知识、成立文件编写小组、接受质量体系培训、编写质量体系文件、质量标准试运行、内审等环节,最后由认证机构组织模拟审核、现场评定、颁发证书等工作。   按照认证流程,在所有项目一次性通过的前提下,办理ISO9000认证从申请到审批最少需要9个月的时间,企业规模在30~99人范围内第一年费用为31000元,之后每年还需要交纳复审和标志使用费用。   时间:长   费用:按国家统一规定   难度:困难   适用对象:本身已达到认证条件、具备较高管理水平和组织才能的企业   利润解析:认证申请费、专家评审费、标志使用费   获利方:认证机构   二、委托咨询机构代办   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直接向认证机构申请并不具备可操作性。因为认证体系要求企业进行一系列专业的培训与体系建设,而这些必须在专家的针对性指导下完成。   委托认证咨询机构代办无疑是更现实的选择。经过认监委批准的认证咨询机构虽然不具备认证资格,但其咨询服务中可以包括受企业委托,代为办理认证申请手续。   记者从一家外贸物流企业此前与认证咨询机构签订的服务项目单上看到,这张项目单上列出了专门针对ISO9000认证的培训辅导明细,整个培训周期为52 天,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全程按照通过认证所需的标准对企业进行改造,重点完全放在认证机构需要检查的项目上,咨询费用为5万元。   “咨询机构进驻之后,完全按照ISO9000需要考核的指标对企业进行逐项改造,并帮助我们补充了大量的文件说明,这成为之后一次通过申请的关键。”该企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委托认证培训机构代为办理,避免了在文件制作上的频频修改,这大大缩短了认证申请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该企业仅用5个月的时间就拿到了ISO9000认证,比直接向认证机构申请在时间上缩短了一半以上。   这或许更应该看成是正规渠道申请的升级版,当企业已经具备相当的条件,委托申请成为节约时间成本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时间:较长   费用:高,包括认证费用和认证咨询费两块   难度:较困难   适用对象:基本具备认证所需硬指标,但管理体系不完善的企业   利润解析:认证培训咨询费、认证申请代理费、认证申请费、专家评审费、每年都需缴纳的标志使用费   获利方:认证机构、认证咨询机构   三、认证包装方案   广东某电器零部件生产商黄品杨,在申请IECQ认证的过程中,对比IECQ需考核的各项指标,有部分是自己明显未达到的,便通过业内人士介绍,联系上一家可以提供认证服务的商务服务公司。   这些未经许可的认证服务公司大多以“咨询公司”、“商务公司”的名义开展认证服务。签订合作协议后,该商务公司便着手为黄品杨准备相关的认证材料。如认证专家组在考察黄品杨的企业质量目标的分解是否适宜时,为企业“设计”了一系列可考的证据:用与其“签订”的培训协议证明企业的员工上岗培训率100% 从有合作关系的检测机构拿到报告,证明产品最终检验一次合格率98%以上 用伪造的顾客调查表证明顾客满意率在95%以上,这就意味着企业完全达到了“确保客户满意”的质量目标。   而在认证要求的相关体系建设上,该公司也为黄品杨量身定制了全套的文件,以作为企业“达标”的证据。   这样的认证服务与正规的认证咨询相比本质的不同是:正规的认证咨询公司是帮助企业建立相关文件和体系,最终达到认证的标准,而这些非正规机构则仅是从检测报告、文件等方面,为企业提供能够通过认证的证明资料,却并未改变企业不符合认证标准的真实情况。   然而,经过这种根据认证需要评测的各个指标对企业进行的全面包装和设计后,黄品杨最终一次性通过了IECQ认证。   时间:较短   费用:较高,包括认证费用和服务费   难度:较容易   适用对象:广泛,尤其是有部分指标达不到认证要求的企业   利润解析:认证服务费、认证申请代理费、认证申请费、专家评审费、每年都需缴纳的标志使用费   获利方:认证机构、各种认证服务组织、相关检测机构及培训机构   四、包干价   无论是委托正规的认证咨询公司,还是求助于其他认证服务机构的包装,本身都还需要企业具有相应的规模与起码的场地、设备等硬件条件。如果连这些也不具备,是否能有别的办法通过认证,市场上又是否真存在着“买认证”的情况呢?   针对目前正处于风口浪尖的“有机认证”,记者以一家养鸡场个体企业主的身份打通了北京某认证机构的电话。在电话那头,工作人员当即表示只要是在工商局注册后的企业,他们都能保证一个月左右时间拿到认证证书,整个过程所有费用为2.5万元。   面对记者的犹疑,该工作人员为了进一步打消记者顾虑,自称他们跟国内某认证机构“长期合作”,从事认证代办服务,因此能保证100%一次性通过。“现在‘有机认证’风声这么紧,没有过硬的关系也不敢继续办。”   据内部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这在业内被称为“包干价”,这也是目前一些完全不具备认证条件的企业最常使用的获取认证的方法。“这些提供包干服务的机构其实是代理或中介的性质,他们往往打着认证机构的名号先拉到客户,再利用关系从具备认证资质的认证机构处拿到证书。”   当然,获取证书并不意味着一切就可以高枕无忧。一旦企业委托了这样的机构,就必须一直依托该机构的服务。否则,每年一次的复审能让企业获取的证书随时被撤销。   时间:短   费用:较低   难度:容易   适用对象:完全不具备认证条件的企业   利润解析:认证手续办理费、认证中介服务费、每年的复审服务费   获利方:认证机构、认证中介、认证代理   五、没有办不了的认证   除了认证培训与咨询之外,更有一些“神奇”的认证服务机构,能够提供“一条龙服务”,把企业从一穷二白打造成“符合认证要求”的“优质”企业。   企业规模十人左右没有进行过任何技术改造、生产条件极其简陋,甚至还没有成熟的品牌和产品……记者以一家中药贸易企业的身份,带着这样的条件走访了位于北京的一家百度搜索关键词“认证咨询公司”排名前十位的公司,咨询是否可以办理GMP认证。咨询师开门见山地表示:这样的企业实力离认证标准还很遥远,除非“有足够的资金实力”,交给他们公司全权代办。   记者表示“钱不是问题”之后,并向其咨询具体的办理流程。据该咨询师介绍,企业与他们签订服务合同并交付首期服务费之后,他们首先会对产品进行一系列的“规范化升级”,包括寻找国家认可的实验室出具检测报告,上报国家药监局审批,获取保健品文号及生产资格,确定产品包装,申请相关专利等。   记者故意提及自己的企业情况,表示担心难以通过这些要求。听到记者的疑虑,该咨询师笑了:“如果你自己能办,还用找我们?既然我们敢接你的业务,就一定能办得下来。”   按照GMP认证的相关要求,具备上述申请条件之后,还要对生产环境、设备等各项环节进行符合认证标准的改造。在该咨询师看来,相比上面那些“硬指标”,这都是“有投入就能解决”的小问题。从他们介入服务,到最终取得认证,“所有费用不会超过100万元。”——当然,这仅是指他们的咨询服务费。   只要“不差钱”,没有办不了的认证。从一无所有,到完善的检测报告,批文、生产许可、专利、品牌……神奇的空手道式运作背后,是一张深入到检测机构、监管部门等各环节的关系网和利益网。   时间:依项目而定   费用:高   难度:容易   适用对象:完全不具备认证条件的企业   利润解析:认证手续办理费、认证中介费、认证服务费、咨询费、各种相关环节的手续费与服务费   获利方:认证机构、认证服务机构、其他所涉及的各个组织   六、量身定做   无论各种认证服务机构如何“无所不能”,企业毕竟都还要面对规模的限制和成本的硬门槛,毕竟不是每个企业都有实力去砸出一张GMP证书。   当企业必须通过认证来提升身价,又确实无法通过现有的认证体系,又该如何解决呢?   一些未经许可,却又的确存在着市场需求的认证项目就这样出现在企业面前。   “绿色中药认证”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该认证号称是通过国家中药部审批的一项认证,由中国医药(20.24,0.00,0.00%)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实施认证。记者伪装身份致电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  有了认证体系后,“认证机构”会对自己的“认证产品”进行市场化推广。通过媒体、互联网进行直接宣传固然是一种途径,而更有效的则是一些软件营销手段。“比如会和一些网络推广公司合作,在相关的行业论坛以及百度知道、搜搜等开放性平台上发贴、提问。”   为了使自己的认证体系更具说服力,认证机构还会特意打造成功案例,以一些企业通过该认证之后带来的实际效益,吸引更多的企业来申请该项认证。一个比较常用的方法便是,与广告公司合作,让认证的名称出现在广告语中,并对其公信力大加渲染。   为了推广某个认证体系,认证机购甚至还会主动炒作出一些行业内幕,“揭黑、曝光行业质量隐患都是常用的手段”。当行业陷入信誉危机,自然会催生出企业的认证需求。   除此之外,认证机构和相关服务机构还会有一套内部的激励机制。记者从一家认证咨询机构内部人士处了解到,认证咨询师的收入一般由“底薪+企业认证咨询辅导费+业务提成+奖金”构成。以进行ISO质量认证咨询为例,咨询师可提取客户所支付费用的10%。   “ISO9000认证1万元,20天拿到证书,包通过!”   “代办QS认证16000元,通过率高!”   “代电子产品CE认证,6000元包干。”   ……   种种认证乱相背后,是疯狂而沉重的圈钱逻辑。从认证机构到灰色中介,从追逐认证的企业到迷信认证的消费者,谁又能说自己没有在其中推波助澜?   谁来为认证埋单?   或许我们应该追问一下,谁该对认证负责,谁又能为认证埋单?   一个尴尬的现实是,拥有审核和授予权的认证机构,却并不对认证的结果承担相应比例的责任。有法律界人士解读,如果消费者能证明自己买到的通过某种认证的产品并未达到相关标准,虽然理论上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追究认证机构的责任,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只能将认证机构作为第二被告,列于企业之后。   相对于认证带来的巨大利益,这种责任显得微不足道。权责的错位下,低廉的违规成本,成为种种怪相与潜规则得以生长的温床。   在这场认证圈钱游戏中,有着这样一些游戏参与者:   高居金字塔顶端的监管部门,把握着整个市场的走向 监管部门批准的认证机构,拥有着整个行业的利润核心 正规的认证咨询与培训机构,享受由认证附加服务创造的利润 非正式的认证服务机构,通过寻租或是包装,分享认证产业链下游的利润 种种非法认证的生产者,从行业中疯狂挖掘剩余价值 寻求认证的企业,试图将认证变为附加值、变为竞争力、变为现实的产品销量 终端的消费者,在混乱的市场上,只有通过认证来寻找产品质量与安全的保障。   然而,这利益链的构成,从产业的根源上便是如此脆弱。当产业链上的各方肆意挥霍着这种第三方带来的公信力,动摇的却正是认证得以存在的根基。   公信力从来不是商品,如同除了诚实的经营与优质安全的产品,从没有什么能证明企业的诚信。
  • 市场监管总局:今年要加大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准入制度改革力度 激发市场活力
    1月21日,全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总结回顾2021年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部署2022年工作任务。据了解,会上,市场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介绍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情况。来自浙江省、山东省、广东省、重庆市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以及4家从业机构代表作经验交流。市场监管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唐军在出席会议时强调,要认真落实全国市场监管工作视频会议部署,充分认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在新发展阶段大有可为,深入探索“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的行业发展路子,善于运用突出重点和统筹兼顾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事业高质量发展。唐军要求,2022年要加大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准入制度改革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紧扣“六稳”“六保”关键环节,深入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推进、绿色产品认证服务“双碳”、质量认证惠民、检验检测认证促进重点产业优化升级等行动,提升服务发展成效;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新挑战,提升国际合作互认水平;强化系统协同监管,提升认证检测市场监管能力;强化制度支撑,夯实行业发展基础;抓好能力提升,推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队伍建设。据了解,今年将全面实施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拓展绿色产品认证范围,推动相关部门和地方健全采信机制,扩大绿色产品认证的社会影响;同时,研究制定碳领域合格评定整体解决方案,以电力、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汽车等行业为重点,加强碳排放合格评定标准、认证制度和检验检测能力建设,积极开展有机、森林、碳足迹等认证,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落实。市场监管总局将以食品检验、机动车检验、生态环境监测等高风险领域以及国家质检中心为重点,深入开展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保持高压监管态势。
  • 国家认监委关于强化强制性产品认证自我声明评价方式实验室检测质量主体责任的公告
    国家认监委关于强化强制性产品认证自我声明评价方式实验室检测质量主体责任的公告为全面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加强强制性产品认证事中事后监管,督促从事强制性产品认证自我声明评价方式的产品检测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建立和落实对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测结果负总责的工作机制,强化实验室落实检测质量主体责任,保障强制性产品认证自我声明结果的有效性,现就实验室依据《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 自我声明》(CNCA-00C-008)开展的产品检测活动有关要求公告如下:一、严格守法执业,持续提升能力实验室应严格按照强制性产品认证自我声明(以下简称自我声明)相关要求开展检测活动,认真履行法定的职责和义务,规范经营,维护市场秩序。坚持公平竞争、诚实守信、提升服务,自觉维护行业声誉,坚决抵制恶意竞争、商业贿赂、虚假不实检测等违规行为,维护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公信力。加强廉洁自律教育,督促从业人员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操守。实验室应持续保持满足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测要求的设备、设施、环境和人员等检测能力和资源,并获得相应领域的必要资质。适用自我声明程序A的实验室,应满足《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 自我声明》(CNCA-00C-008)中对自选实验室的要求;适用自我声明程序B的实验室,应为强制性产品认证指定实验室。二、落实主体责任,明确岗位职责实验室应对自我声明检测结果承担主体责任,应建立并落实对检测结果负总责的运行机制。实验室主要负责人应高度重视主体责任的建立与落实,制定保障主体责任落实的管理制度,明确相关牵头部门和工作人员,并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加强实验室内设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和信息接口的完善,强化全员责任意识的建立,确保主体责任有效落实。实验室应明确与自我声明产品检测有关的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和检测流程中各环节的责任人,受理委托和合同评审、制定检测方案、实施检测、检测报告编制、检测报告审核、检测报告签发、检测报告上传等环节的负责人员是相应活动的责任主体。针对自我声明检测业务,实验室应至少设如下岗位,并指定专人负责:1.受理委托和合同评审岗。应掌握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界定要求、自我声明实施规则及相应产品实施规则等。负责按实施规则要求界定产品是否在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范围内,受理委托并签订合同(生产者、生产企业的自有实验室可为委托书、内部工单等)。2.自我声明检测方案制定岗。应掌握相应产品的单元划分原则、产品检测标准和检测方案制定原则。负责按照相应产品实施规则和标准要求划分单元,确定主检型号和差异型号,制定自我声明检测方案。3.自我声明检测报告审核和签发岗。应掌握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界定要求、自我声明实施规则及相关产品实施规则、相应产品的单元划分原则、产品检测标准、检测方案制定原则、检测过程和结果可追溯性要求、型式试验报告的相关要求等。负责按自我声明的要求对检测原始记录及检测报告进行审核,确保出具的型式试验报告完整有效。4.自我声明检测报告上传岗。应掌握自我声明符合性信息报送系统的填报和报告上传操作要求。负责在检测报告出具后,按照委托合同和《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 自我声明》(CNCA-00C-008)要求上传检测报告至自我声明符合性信息报送系统。三、完善追溯体系,强化内部管理实验室应参照《关于印发强制性产品认证技术专家组(认证技术组)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认办证函〔2007〕143号)的要求建立自我声明检测过程和检测结果的可追溯体系,保留覆盖检测全过程的证明文件,确保能够追溯到检测结果原始状态。实验室应制定包括自我声明相关的检测委托受理、检测方案制定、检测实施、检测报告审核和签发、检测报告上传等环节的技术要求和实施要求的工作文件。实验室应强化内部管理,采取必要的工作质量评测和过程质量监控措施,保障检测过程的有效实施和各个环节执行尺度的统一。鼓励实验室建立符合检测过程和检测结果可追溯性要求的信息化系统,发挥信息化系统的优势,对检测过程进行有效记录和监控,为追溯检测质量提供支撑。四、加强风险控制,压实安全责任实验室应关注并收集与自我声明检测有关的各类质量风险信息,如市场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在监管中发现的检测质量问题、相关产品质量安全通报、产品抽查结果、风险预警信息,以及消费者、生产企业的反馈信息等,充分识别影响检测结果的关键环节,加强质量风险控制,压实强制性产品认证质量安全责任。重点关注型式试验过程是否客观公正,是否符合强制性产品认证要求,检测报告内容是否完整有效,原始记录和检测报告是否满足可追溯性要求;自我声明要求发生变更或标准换版时,是否及时完善检测能力,包括设备更新、人员培训等;是否指定专人专岗负责自我声明相关工作;从业人员是否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操守;是否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积极识别与自我声明有关的各类风险点并制定应对措施。五、做好信息公开,提供技术服务第三方实验室应向社会公开自我声明检测的收费标准、检测时限、委托检测流程等信息。设立申投诉工作渠道,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维护自我声明相关方的合法权益,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积极研究行业技术发展态势,优化内部管理流程,提高检测工作效率,在确保检测质量和有效性的前提下,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检测服务,提高技术服务能力,促进行业质量提升。六、坚守安全底线,严肃责任追究实验室应按照本公告的各项要求,严把检测实施质量,确保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测有效性和公信力。实验室及其人员对其出具的检测报告负责,依法承担民事、行政和刑事法律责任。市场监管部门将加强对相关实验室的监督,不定期对自我声明检测活动进行抽查检查。对技术能力、检测管理不符合要求的自我声明程序A类实验室,予以责令限期整改、停止检测报告上传自我声明符合性信息报送系统;对不符合要求的自我声明程序B类实验室,予以责令限期整改、停止检测报告上传自我声明符合性信息报送系统直至暂停、撤销强制性产品认证指定检测资质。对出具不实、虚假检测报告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附件:强制性产品认证自我声明评价方式检测流程要求 国家认监委 2023年11月24日附件强制性产品认证自我声明评价方式检测流程要求一、自我声明的委托和合同评审实验室应与自我声明的委托方签订委托检测合同(生产者、生产企业的自有实验室可为委托书、内部工单等),并在合同中明确以下事项:1.界定委托检测的产品是否在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范围内。委托检测的部分型号不在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时,应予以标注区分。2.由委托人承诺其送检样品与实际生产产品在材料、结构、参数等方面一致,未通过借用、租用、购买样品等方式获得样品用于检测。3.检测收费明细(第三方实验室适用)。实验室应通过合同评审评估自身能力和资源是否满足检测要求,实验室是否能够基于自我声明实施规则、相关产品实施规则和认证依据标准进行型式试验等。二、自我声明的型式试验方案实验室应制定自我声明型式试验方案,并通知委托方。方案中应明确用于型式试验的全部样品要求和数量、检测标准与检测项目、主检样品与覆盖型号等信息,确保型式试验方案符合相应产品实施规则要求。三、型式试验报告审核和签发实验室在签发正式型式试验报告前,应对型式试验报告内容进行审核,应确保:1.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界定准确,对于报告中部分型号不在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内的,应作出标注区分。2.主检和覆盖型号的选择恰当。3.检测项目齐全准确,型式试验报告完整有效。4.检测报告及原始记录信息一致,满足可追溯性要求。四、型式试验结果报送自我声明型式试验报告出具后,实验室应及时在自我声明符合性信息报送系统(http://sdoc.cnca.cn)中报送有效的型式试验报告以及相关信息,并确保报送的信息和型式试验报告的一致性。实验室应对型式试验结果报送实施有效管理,可采用定期抽查、交叉审核等方式对报送环节的工作质量实施有效监控,确保填报结果的有效性。五、自我声明变更的检测要求当自我声明变更时,涉及型式试验报告变更的,实验室应对所检样品与原型式试验报告及原自我声明结果进行核实,确保所检样品型号满足原单元划分原则且是在已获自我声明的产品基础上进行变更。变更时要详细描述产品差异,并根据产品差异进行补充差异项目的试验,产品差异应由企业确认。
  • 《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出台 检测认证总收将达3000亿
    11月21日下午,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相关情况。总局办公厅巡视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罗方平主持发布会,国家认监委副主任董乐群进行了发布,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工信部、国家民委、司法部、环保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人民银行、体育总局、林业局、知识产权局、旅游局、气象局、铁路局、中医药局、供销总社等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了发布会,以下为发布的主要内容:  一、《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出台的背景  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工具和技术支撑,也是国家鼓励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作用日益凸显,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这在国家发展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及其系列规划首次明确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定位于现代新兴服务业,多处写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相关内容,将其列为11类生产性服务业、9类高技术服务业和8类科技服务业的重要门类。在规划的引领下,“十二五”期间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营业总收入以年均21%的速度快速增长,据统计,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由2010年的361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6440亿元。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强化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地位作用,在应用范围、服务功能、创新能力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中国制造2025》、《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等专项规划也都明确提出充分发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作用。  基于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基础定位和重要作用,急需国家从规划和政策层面进行统筹谋划和有力推动,而过去仅有针对认证认可的专项规划,涉及检验检测的内容则散见在各个不同的行业规划之中,缺乏从宏观全局层面对整个行业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客观上也带来无序发展、重复建设、创新活力不足、国际影响力不强等问题。基于此,有必要制定一部覆盖整个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的专项规划,以便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 规划的要求,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协同各部门各方面的力量,提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发展水平。  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制定工作的总体部署,质检总局、认监委牵头,会同全国认证认可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和特邀单位共同组织制定本《规划》,对国内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现状、发展形势、发展需求和发展目标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经过多轮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最终由32个部委联合发布了这一《规划》。  二、《规划》出台的重要意义  《规划》是我国首次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进行整体设计和统筹布局的专项规划,也是首部由各相关部委联合制定并共同实施的行业规划,对于贯彻实施质量强国和制造强国战略,加快推进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全面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涉及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的相关任务和要求。《规划》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质检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为依据,与计量、标准化等质量技术基础建设规划紧密衔接,与各行业专项规划相互配套,并为地方规划的制定提供依据,有利于强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的政策指引,完善发展环境,加快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升级提供新动能。  第二,强化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的地位作用。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是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基础保障和支撑引领作用。《规划》首次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作为整体来进行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有利于提高规划的整体效能,避免分头管理和无序发展,进一步夯实质量技术基础 同时,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业融合发展,引导从业机构做强做大做优,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第三,形成各部门共同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的合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具有国际通行、社会通用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国家按照“统一管理,共同实施”原则,建立了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各部门共同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发展。这部规划由全国认证认可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特邀单位的32个部委联合制定并共同实施,能够更好地满足各行业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日益增长的需求,服务行业管理与行业发展 同时有利于加强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的协同管理,完善政策配套,强化多元共治,为《规划》实施提供有利保障。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十三五”期间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的目标、任务、措施和工作机制。归结起来,就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确定建设认证认可强国“一个发展目标”,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一条工作主线”,立足强化国家质量技术基础“一个战略支点”,建立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双轮驱动模式”。下面,我重点介绍发展目标、发展任务两个方面的情况。  关于发展目标。《规划》明确提出今后五年要加快推进认证认可强国建设,整体上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成为认证认可大国,发证数量全球第一,在整体上处于与国际同步发展的水平,在局部领域开始发挥引领作用。我们在《规划》中提出建设认证认可强国的目标,既是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制造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国认证认可“三步走”战略既定目标的现实需要,既具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围绕这一目标,《规划》提出了“十三五”主要发展指标,建立认证认可强国指标体系,为进一步提升中国认证认可的国际影响、增强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提供了路径指引。预计到2020年,我国颁发有效认证证书总数将达到240万张,比“十二五”末增长64%左右 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总收入达到3000亿元左右,比“十二五”末增长55%左右。总体来看,“十三五”期间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进一步发挥新兴服务业态的引领作用,同时在产业结构布局、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将有显著提升。  关于发展任务。《规划》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完善行业治理能力、促进产业发展、提升国际化水平、夯实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等方面,提出了“十三五”时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的6大类64项发展任务以及10项主要发展指标。为了落实这些任务,重点实施四大工程,即助推经济发展桥梁工程、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工程、创新驱动能力建设工程、“认证中国、联通世界”工程。这4大基础工程,立足于充分发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桥梁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公共服务属性、国家治理体系重要治理工具的制度优势,重点满足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质量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家战略基础设施、“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等国家战略需求,与国家“十三五”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紧密衔接。  此外,《规划》从法治建设、配套政策、工程引领、实施机制等4个方面提出了保障《规划》贯彻实施的工作措施。  四、做好《规划》宣贯实施工作  《规划》是国家层面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进行统筹规划设计的纲领性文件,为各部门各行业各地方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引。为了把这部规划宣传好、落实好,我们将与各部门一起,组织开展《规划》宣贯工作,建立《规划》实施机制,确保推进认证认可强国建设这一目标落到实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是要广泛宣传动员。质检总局、认监委将会同各部门共同开展《规划》宣贯工作,通过新闻发布、权威解读、专题访谈、宣贯培训等多途径宣贯《规划》,让社会各方及时了解、加深认识、积极支持,形成推进《规划》实施的共识和合力。希望新闻界的朋友们多多关注,帮助我们做好宣传。  二是要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全国认证认可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平台的作用,会同各部门共同实施《规划》。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行业管理职能,做好本《规划》与各部门专项规划的衔接配套,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服务行业管理。  三是要健全实施机制。建立《规划》任务分解和绩效评估机制,编制年度行动计划,将发展目标及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制定“对表”和“对标”的具体措施,组织开展日常监测、年度检查和中期评估,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圆满完成。
  • 国家认监委:2009认证认可工作展望
    思路明晰 措施有力 ——2009年认证认可部分工作展望   作为质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认证认可工作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总局的重大决策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履行工作职责,服务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推动认证认可事业健康发展。   服务大局现真情   依据《认证认可工作2009-2010年发展纲要》,认证认可工作要在服务大局上下功夫:   在充分发挥认证认可的基础作用方面,发挥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市场准入制度作用,加强进出口食品注册工作在预防风险和过程控制中的作用,严格认证及相关机构、认证人员的准入,加强对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在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方面,大力推进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友好型产品认证。   研究推动有中国特色的森林认证、花卉认证。   国家质检中心授权中向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新技术等重点领域倾斜;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积极推动工业领域比较成熟的认证制度在农业领域广泛运用,推动有机产品、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组织开展绿色市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推动实施具有食品防护功能的HACCP监管体系;在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推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向政府、公共组织和现代服务业延伸,挖掘中小企业及消费者对服务的关注点,大力发展体育服务、旅游服务等服务认证。   同时,还将在认证认可行业中加强诚信建设。强化诚信意识,完善诚信评价机制和信息发布机制,建立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严厉惩处失信行为,以行业诚信影响和带动社会诚信的确立。并围绕国家外交外贸工作大局,重点在国际互认合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上下功夫。   落实责任见真章   强化行政监管是提高认证有效性的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也是认证认可工作的特色优势。2009年的认证认可工作将继续强化行政监管,发挥地方认证监管部门的地方认证监管主体作用,努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认证监管工作机制。   结合认证行政执法试点,不断创新认证监管机制,完善监管措施,强化监管手段,加大执法力度。建立认证结果的质量和行政监管责任可追溯体系,建立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监管的联动机制。   此外,认监委在今年开展的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与“质量和安全年”活动中,还将按总局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做好认证认可领域内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及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的相关工作。   强化基础出实招   为了强化基础工作,将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和宣传推动,努力增强工作的前瞻性。推动认证认可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贡献率研究成果的运用,实现认证认可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量化衡量 组织好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加快“国家重点领域认证认可推进工程”等认证认可科研项目研究的进程,争取取得阶段性成果。组织完成检验检疫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规程类标准应用于合格评定程序的研究。进一步完善认证认可标准体系,未来两年内认证认可国际标准(ISO/CASCO发布)转化率再提高10个百分点。   建立完善认证认可数据统计制度和相关信息平台,重点建设好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平台,实现行政许可项目网上审批。加快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督管理系统的建设和推广运用,建立地方认证监管部门、认证及相关机构、相关行业与认监委的信息采集、交换和信息共享的工作机制,满足地方认证监管部门的执法需求和社会对认证认可的信息要求。加快“国家检测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促进政务公开和检测资源综合利用。地方认证监督部门要按照工作要求,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 甘肃强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 推进质量强省行稳致远
    在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国内外双循环,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今天,质量认证作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动产业兴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认证认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国际通行、社会通用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具有“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本质属性。 今年以来,甘肃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和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围绕“讲政治、强监管、促发展、保安全”工作总思路,引导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做优做强,积极发挥技术支撑和引领服务作用,切实规范行业秩序,为优化市场环境,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持续深化改革 激发市场活力 甘肃积极推进电子电器行业管理制度改革,将安全风险较高的锂离子电池、电源充电器纳入强制性认证管理,对9种安全风险低、技术成熟的数据终端、多媒体终端等产品不再实行3C认证管理。 “对省内企业申请进口3C产品全程‘不见面审批发证’,企业自行打印证书,减少企业进口3C产品的通关时间和经济成本,累计发放免办证书84张,为企业节约经济成本约1600余万元”。甘肃省市场监管局认证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处处长詹久斌说,同时,大力实施包容、审慎监管,通过优化证后监管服务措施,鼓励和引导更多获检验检测机构依法诚信开展检验检测服务,新发证141家,机构证书到期免予技术评审直接换发证116家。 武威市积极对接告知承诺制改革,广泛宣传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告知承诺制,提前介入,现场指导,跟踪服务,将问题整改在现场核查前,降低机构获证成本,认证领域已从制造业逐步拓展到建筑业、农业及服务业,在“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的基础性、制度性和支持性作用日益显现。 延伸链条 全力打造农业产业发展新途径 张掖市以创建“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区”为契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农业发展和效益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有机产品认证,努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全市共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96张,认证产品年产量355625余吨、认证面积49932公顷,占全省比重达到22.25%。 同时,强化保障,全程打造绿色农业发展新机制,2023年,按照“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建设每亩100元标准,共发放奖励资金400万元,极大的增强了生产经营企业通过有机产品认证的积极性。 扎根在隔壁荒漠的玉门市玉港农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致力于有机农业生产的企业。该公司以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优美环境、防风治沙荒漠绿化和生产健康有机鲜杏为奋斗目标,十多年的坚持使原有荒漠戈壁变成了绿洲。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挖石换土造林3000多亩,经过多年精心培育,目前杏树面积已有1500多亩,传统的耕作加科学的管理,改写了荒漠戈壁种不活树,更种不成果树的历史,生产出了纯正优质、靓丽香甜的李广杏,初期挂果产量60吨以上,盛果期可达到2000吨以上,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 该公司总经理徐磊说,我们改变传统种植管理模式,按照有机标准进行生产,积极申报有机认证,趟出了一条生产优质有机果品的路子,在生产管理、生产技术、质量管控等方面总结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他表示,有机认证不仅是一种标志,更是一种标准,是企业产品有机品质与质量安全的承诺,取得有机认证代表着建立了诚信基础,不仅压实了企业履行生产主体责任,也保障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通过有机产品认证,有利于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打造产品品牌,增强优质农品市场竞争力。 守牢认证认可底线 助力地方经济提质增效 2023年,甘肃省市场监管局开展检验检测领域专项执法,严厉打击许可技术评审和检验检测行为方面的突出违法行为,共查办检验检测资质认定违法行为案件14起,罚没款33.5万元。查办检验检测机构出具不实、虚假报告违法行为11起,罚没款29万元。 严查虚假认证,冒用认证标志行为,上半年检查各类认证获证企业360余家次。部署开展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有序推进、严格落实,共检查检验检测机构521家,其中部门联合检查103家,责令改正67家、立案处罚8家,罚款金额6万元。 陇南市祥宇油橄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赵敏介绍,公司每年聘请专业机构的老师到公司为全员进行有机认证相关知识和食品相关法律法规培训,上至高层下至基层一线,让每个职工都了解有机产品种植和生产要求,让有机认证标准落实到有机产业生产中。多年坚持有机种植、生产,不仅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带来经济效益,也积极带动油橄榄种植户,带头实行有机农业种植,种出纯天然无污染的油橄榄鲜果。 据了解,祥宇牌有机特级初榨橄榄油参加了33次橄榄油国际专业大赛,在希腊、西班牙、美国等十多个国家橄榄油国际大赛奖牌82枚,其中金奖43枚,并入选了“全球特级初榨橄榄油100强”企业,让中国有机橄榄油走出国门、享誉世界,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社会效益。 “要准确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的职责使命,充分发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作为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着力增加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高质量供给,提升高质量服务。”甘肃省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吉永锋在全省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服务认证工作现场推进会上说。 让认证认可与检验检测助力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甘肃省市场监管局道路明确,步履坚定。
  • 国家认监委关于在虚假认证专项整治行动中开展认证机构自查工作的通知
    各认证机构:为贯彻落实《市场监管总局 公安部关于开展虚假认证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国市监认证发〔2023〕86号),规范认证市场秩序,督促认证机构落实主体责任,维护质量认证的有效性和公信力,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营商环境,国家认监委决定组织开展认证机构自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自查范围各认证机构要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以自查整改为契机,对本机构开展的所有认证活动和类认证活动进行一次全面自查。一是梳理排查开展的认证和类认证总体情况;二是梳理排查认证业务全链条风险,从认证方案的设计、认证全过程的实施、认证的资源配置和人员能力、认证人员的职业操守等方面,自查并清理整治存在的重大风险隐患,深入开展风险分析;三是梳理排查认证规则备案情况;四是开展对获证组织的风险评价,从认证有效性、符合性等方面加强证后监督。二、自查重点1. 认证机构业务开展方面。排查开展的所有认证和类认证业务种类,梳理上述各类业务依据标准、发证数量和应用领域,评估上述各类业务的实施风险。2. 认证机构合法合规方面。排查是否存在申请认证机构资质审批时提交虚假材料、作出虚假承诺或者不具备资质条件和能力;不能持续符合认证机构资质法定条件和能力;分包境外机构认证业务备案不规范;超出批准范围从事认证活动;伪造认证档案、记录和资料,出具虚假认证结论、买证卖证、在网络平台兜售虚假认证证书;认证活动中增减、遗漏认证基本规范、认证规则规定程序;现场审核/检查避重就轻、走过场,关键过程审核/检查不到位,擅自降低认证标准要求,认证决定把关不严,降低门槛通过认证;审核员/检查员擅自减少审核/检查时间,甚至不到现场;在无注册或确认的认证审核人员情况下开展认证活动等问题。3. 认证规则备案方面。排查已备案的认证规则是否按照相关领域基本规则和公认的标准制定;是否存在认证规则或认证依据为非现行有效版本、未按要求备案已开展认证活动的认证规则、认证规则备案领域错误、超范围备案认证规则、未经批准备案国家统一推行的认证规则、认证规则名称与国家统一推行的认证规则名称相同或相似、认证标志冠以“中国”“中华”“全国”“国家”等字样、认证规则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要求等认证规则备案不规范情形。4. 认证人员职业操守方面。排查是否存在审核员/检查员索取不合理差旅食宿费用,泄露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认证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吃拿卡要、收取红包等问题。5. 获证组织认证质量方面。排查是否存在获证组织管理文件形同虚设,与实际运行脱节;应付认证审核/检查,突击补记录、补文件;未按认证要求组织生产,实际生产产品与获证产品不一致,严重影响产品性能和安全等问题。6. 机构自身能力建设方面。排查是否存在认证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不足、专业能力不强;认证管理特别是认证人员管理制度不完善,认证质量追溯体系不健全;缺少关键过程控制要求,风险防控能力不足等问题。三、工作要求(一)提高思想认识各认证机构主要负责人要高度重视本次自查工作,严格落实从业机构对认证结果的主体责任,以认证质量为工作核心,自觉维护认证机构在经济发展中“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公信力。(二)加强组织领导各认证机构要迅速制定自查工作方案,明确牵头部门和工作人员,加强内设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和信息接口的完善,强化全员责任意识,确保本次自查工作落实到位。(三)强化风险识别各认证机构要充分识别关键环节中的各类业务活动风险,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风险管控机制,明确风险控制和处置要求。(四)确保整改到位各认证机构要明确整改要求,对自身问题不回避、不遮掩,以“刮骨疗毒”的决心下大气力整改;对获证企业的问题要责令其整改,严肃处理问题证书,并进行后续监督落实。对排查发现的问题和风险要举一反三,建立完善认证质量保障制度,确保认证活动和认证结果真实有效。(五)及时上报反馈各认证机构要依据本通知要求,如实开展自查,及时汇总分析自查整改情况(具体要求见附件)并形成自查报告,于2023年11月15日前登录https://www.wjx.cn/vm/P4hFlQk.aspx填报自查工作信息表,上传自查报告word版本和加盖公章扫描后的pdf版本。联系人:市场监管总局 认证监管司李凌志 武利平 010-82262724、82261364附件:认证机构自查整改报告要求国家认监委2023年10月23日附件认证机构自查整改报告要求自查整改报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认证机构基本情况包括认证规则备案情况,认证机构开展的认证和类认证业务范围、发证总量及获证组织数据,近2年发放证书数和暂停、撤销、注销证书数,近2年受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行政处罚情况,认证机构资源配置和认证人员基本情况、人员管理制度等。二、自查开展情况包括自查实施方案或计划,自查工作实施情况等。三、自查发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四、整改措施包括认证机构对自查问题的处理结果等。五、对认证监管工作相关建议包括对市场监管总局和地方市场监管部门的建议,以及发现的虚假认证线索等。
  • 机构改革后,检验认证工作的方向在哪里?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国家认监委办公室关于印发《2018年认证认可工作要点》的通知 /strong /p p   各直属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各部室、下属单位: /p p   现将《2018年认证认可工作要点》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遵照实施。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国家认监委办公室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2018年3月14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strong 2018年认证认可工作要点 /strong /span /p p   2018年认证认可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提高认证认可供给质量为主线,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统筹推进认证认可体系建设,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深入开展百万企业认证升级行动、高端认证质量惠民行动、认证服务地方行业行动、“中国认证,全球认可”行动、“认证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等五大主题行动,着力抓好以下八项重点任务: /p p    strong 一、着力抓好《意见》落实,统筹推进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strong /p p   1. 推动各地方、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国发〔2018〕3号,以下简称《意见》),将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出台推进质量认证的专门政策,建立协调机制,制定推进措施,完善配套条件,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对质量认证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 /p p   2. 推动各级政府结合各自实际,制定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方案,将质量认证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和质量工作考核,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意见》实施过程中,认证认可全行业对于新问题、新现象要深入研究,大胆探索,示范引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p p   3.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和宣传手段,通过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络加强宣传报道,对《意见》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解读,提高质量认证的社会认知度,及时做好舆情引导和协调应对。 /p p    strong 二、着力推动质量变革,深入开展认证认可助力质量提升行动 /strong /p p   1. 开展百万企业认证升级行动,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为抓手,推动100万家企业学用质量管理先进标准方法,完成45万家获证企业体系升级换版工作,树立一批质量标杆企业。发挥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的“主力军”作用,当好质量管理“领跑者”,带头推进质量提升。组织中小微企业质量认证帮扶活动,针对中小微企业需求开设免费培训课程,提供质量援助方案,补齐质量提升短板。 /p p   2. 各地认证监管部门和从业机构要大力推进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版工作,开展行业特色认证、分级认证、管理体系整合、质量诊断增值服务,不断提升认证提升质量效果。 /p p   3. 开展高端认证质量惠民行动,引导市场增加高质量产品、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食品消费品领域,重点开展有机食品、智能家电、儿童用品、交通一卡通等产品认证,扩大“三同”工程实施范围,逐步增加“三同”企业及产品数量。在装备制造领域,重点开展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车联网导航产品、城轨交通装备等认证。在服务业领域,重点开展健康服务、养老服务、金融服务、教育服务等认证。 /p p   4. 开展认证服务地方行业行动,围绕各地方、各行业高质量需求,创建一批质量认证示范区(点),实施一批质量认证服务示范项目,打造一批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高端质量品牌。 /p p   5. 鼓励国务院各部门、各级地方政府出台质量认证促进政策,支持具备条件地区开展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探索推动认证认可在政府监管、社会治理、污染防治、精准扶贫等领域的应用。健全政府、行业、社会多层次采信机制,推动广大企业尤其是中西部企业、服务企业、中小微企业获得认证,拓展质量认证覆盖面。 /p p    strong 三、 着力加强执法监管,坚决维护认证认可公信力 /strong /p p   1. 开展“认证乱象”专项整治行动,逐一排查问题,逐一整改落实,并向社会公布查处结果。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严厉打击非法从事检验检测认证活动和伪造、冒用、买卖证书或者标志等行为。严格强制性认证监管,针对抽查合格率下滑或波动大的产品,集中排查风险隐患 针对相关产业集聚区、问题多发区,加大对无证出厂、销售、进口等违法行为打击力度。 /p p   2. 根据产品风险程度和产业成熟度,对强制性认证目录产品及企业实行分类管理,加严新实施CCC产品、电商CCC产品的监管。对新设立认证机构、检验检测机构加大监管力度,适度增加监督检查项目及频次。基于风险管理模式,适时调整扩大《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实施目录》,对产品风险较高的已注册企业实施年度验证报告制度,落实境外企业主体责任、官方机构监管责任。推动制订《检验检测机构管理条例》、修订《认证认可条例》,完善执法监管的法律规范。 /p p   3. 建立认证认可全过程追溯平台,推广APP等移动监管工具,运用信息技术实时化、智能化识别异常认证活动。完善从业机构信息公示制度,探索建立获证企业承诺制,引入自我声明的合格评定模式,接受社会监督。 /p p   4. 落实《认证机构管理办法》,对违法主体追究民事连带责任,实行“谁出证,谁负责,谁签字,谁担责”。加强认证认可信用体系建设,对失信机构及人员列入“黑名单”,实施多部门联合惩戒,建立永久退出和终身禁入机制。 /p p   strong  四、着力优化制度供给,出台认证认可制度“一揽子”改革举措 /strong /p p   1. 落实CCC认证改革总体方案,推动“目录瘦身、简化程序、减轻负担”。实施认证目录法规式管理,推动强制性认证与强制性标准深度融合,建立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将长期质量稳定的低风险产品调出目录 依据产品的安全风险等级,实施分类管理,分别采用企业自我声明、“型式实验+企业自我声明”、“型式实验+工厂检查+证后跟踪检查”等多种方式 压缩认证单元,合并工厂检查环节,减少重复审核和发证数量 改革CCC标志发放管理,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扩大实施机构指定数量,进一步打破认证检测市场垄断,给予企业更多自主选择权。 /p p   2. 加快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体系,以绿色建材产品为突破口,切实做好标准协调、目录发布、能力评价、国际合作等工作,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贯彻落实《网络安全法》要求,建立完善网络安全产品检测认证制度,会同网信办等有关部门发布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检测认证实施机构名录,推动认证检测结果互认,提升网络安全保障水平。 /p p   3. 适应产业形态和质量管理变革趋势,加快工业产品自愿性认证创新步伐,积极发展综合化、整合型认证服务项目,增强认证制度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整合完善食品农产品认证制度,推动“一审多证”,促进食品农产品认证与进出口食品注册备案融合发展,完善注册备案采信第三方认证机制。 /p p   4. 完善认证机构审批程序,升级网上审批系统,探索认证机构行政审批方式多元化。整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许可项目,精简合并相同、相似的技术评审事项,严格资质认定标准,规范司法鉴定机构等行业资质认定工作,提升技术评价工作有效性。 /p p    strong 五、着力完善行业环境,培育壮大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 /strong /p p   1. 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转企改制,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强化认证活动的第三方属性,健全市场化运行机制,营造各类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检验检测认证联盟,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与产业经济深度融合。着力解决认证服务“同质化”现象,提升获证企业和采信主体的“获得感”。 /p p   2. 重点提升食品农产品、生物医药、信息安全、智能制造、新能源、碳交易等领域支撑服务能力。培育一批区域型和专业型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以检验检测认证为“连接器”的产业聚合新模式。鼓励引导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一站式”服务和“一体化”发展,为社会用户提供优质高效、便捷低成本的服务。构建军民通用检验检测认证体系,服务军民产业融合发展。 /p p   3. 积极应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在信息安全、物联网、电商服务等领域试点推行“互联网+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新模式,适应信息时代质量提升需求。构建“认证机构多维全景画像”,运用大数据技术多维度反映认证机构综合能力和运行状态,引导社会各方按需采信认证认可结果。推进认证认可证书和检验检测报告电子化,促进行业绿色发展,提高服务效率。 /p p    strong 六、着力夯实基础建设,提升认证认可工作效能 /strong /p p   1. 加快构建统一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大数据中心,系统优化综合业务管理信息平台,提升数据治理水平,解决“数据碎片”和“信息孤岛”问题。完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信息共享机制,推进与国家政务信息共享平台、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无缝对接,建设面向社会用户的信息数据共享接口,提升“云桥”信息共享平台服务功能。 /p p   2. 实施认证认可标准精品工程,组织制定一批协调一致、突出行业特色的认证认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为高端品质认证和中小微企业质量提升提供支撑。实施检验检疫标准提质工程,强化流程管理,提升检验检疫标准化保障执法把关、服务贸易便利的能力。实施认证认可科技攻坚工程,以“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为龙头,提升认证认可科技整体水平。 /p p   3. 巩固认证认可检测服务业统计制度实施机制,持续改进统计信息化系统,提升数据统计分析运用精细化水平。完成年度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报告,向社会公开发布年度统计数据。继续完善认证认可强国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建立认证认可有效性综合评价机制,提高认证认可事业发展质量。 /p p    strong 七、着力深化国际合作,扩大认证认可国际影响 /strong /p p   1. 主动对接《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重点国别规划》、《“一带一路”建设三年滚动计划》,以欧亚经济联盟、海湾合作委员会等为重点,推动“一带一路”认证认可国际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借助行业联络机制和地方协作平台,形成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整体合力。推动合格评定政策沟通、标准协调、制度对接、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加快绿色低碳、跨境电商等新领域互认进程。 /p p   2. 积极引入国外先进标准、技术和服务,提高引资引智的质量效益。支持国内机构拓展国际业务,推动更多机构加入国际互认体系,在食品农产品、消费品、装备制造等领域深化双多边合作互认成果。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与海外投资、产能合作项目紧密对接,加大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力度。 /p p   3. 积极参与和主动引领认证认可国际标准、规则制定,向国际社会提供认证认可“中国方案”。积极推动绿色、有机等国内认证制度获得国际互认。办好认证认可官员国际研修班,促进国际政策技术交流,加强对外培训援助。做好第83届IEC大会筹备工作,支持办好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p p    strong 八、着力加强党的领导,提升认证认可队伍建设水平 /strong /p p   1.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总局党组关于认证认可工作的决策部署。将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紧扣贯彻落实中央24号文件和国务院第185次常务会议的部署要求,严格落实各级党组织的政治责任,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把党的领导落到实处。 /p p   2. 加强认监委对地方认证监管部门的指导,强化信息共享、交流反馈、调研督办机制,改进绩效考核办法,提高综合管理效能。组织开展“大学习、大培训”活动,各级认证监管部门、从业机构要针对实际需求制订培训计划,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做好财务保障,拓展培训层次、频率和深度,推进认证认可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健全认证认可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改进人员注册管理工作。 /p p   3. 全行业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作风建设重要指示精神,驰而不息反“四风”,树立优良政风行风。结合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推广“支部三级共建”等典型经验,增强认证认可服务基层、服务一线的实效。 /p p   4. 切实加强财务保障能力和监管能力水平,进一步加强认监委系统财务管理工作。调整监管模式,做好认证认可收费监管。 /p
  • 重磅!《2018年认证认可工作要点》发布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国家认监委办公室关于印发《2018年认证认可工作要点》的通知 /strong /p p   各直属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各部室、下属单位: /p p   现将《2018年认证认可工作要点》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遵照实施。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国家认监委办公室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2018年3月14日 /p p   (此件公开发布)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COLOR: rgb(0,112,192)" strong 2018年认证认可工作要点 /strong /span /p p   2018年认证认可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提高认证认可供给质量为主线,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统筹推进认证认可体系建设,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深入开展百万企业认证升级行动、高端认证质量惠民行动、认证服务地方行业行动、“中国认证,全球认可”行动、“认证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等五大主题行动,着力抓好以下八项重点任务: /p p    strong 一、着力抓好《意见》落实,统筹推进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strong /p p   1.推动各地方、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国发〔2018〕3号,以下简称《意见》),将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出台推进质量认证的专门政策,建立协调机制,制定推进措施,完善配套条件,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对质量认证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 /p p   2.推动各级政府结合各自实际,制定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方案,将质量认证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和质量工作考核,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意见》实施过程中,认证认可全行业对于新问题、新现象要深入研究,大胆探索,示范引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p p   3.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和宣传手段,通过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络加强宣传报道,对《意见》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解读,提高质量认证的社会认知度,及时做好舆情引导和协调应对。 /p p   strong  二、着力推动质量变革,深入开展认证认可助力质量提升行动 /strong /p p   1.开展百万企业认证升级行动,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为抓手,推动100万家企业学用质量管理先进标准方法,完成45万家获证企业体系升级换版工作,树立一批质量标杆企业。发挥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的“主力军”作用,当好质量管理“领跑者”,带头推进质量提升。组织中小微企业质量认证帮扶活动,针对中小微企业需求开设免费培训课程,提供质量援助方案,补齐质量提升短板。 /p p   2.各地认证监管部门和从业机构要大力推进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版工作,开展行业特色认证、分级认证、管理体系整合、质量诊断增值服务,不断提升认证提升质量效果。 /p p   3.开展高端认证质量惠民行动,引导市场增加高质量产品、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食品消费品领域,重点开展有机食品、智能家电、儿童用品、交通一卡通等产品认证,扩大“三同”工程实施范围,逐步增加“三同”企业及产品数量。在装备制造领域,重点开展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车联网导航产品、城轨交通装备等认证。在服务业领域,重点开展健康服务、养老服务、金融服务、教育服务等认证。 /p p   4.开展认证服务地方行业行动,围绕各地方、各行业高质量需求,创建一批质量认证示范区(点),实施一批质量认证服务示范项目,打造一批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高端质量品牌。 /p p   5.鼓励国务院各部门、各级地方政府出台质量认证促进政策,支持具备条件地区开展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探索推动认证认可在政府监管、社会治理、污染防治、精准扶贫等领域的应用。健全政府、行业、社会多层次采信机制,推动广大企业尤其是中西部企业、服务企业、中小微企业获得认证,拓展质量认证覆盖面。 /p p    strong 三、 着力加强执法监管,坚决维护认证认可公信力 /strong /p p   1.开展“认证乱象”专项整治行动,逐一排查问题,逐一整改落实,并向社会公布查处结果。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严厉打击非法从事检验检测认证活动和伪造、冒用、买卖证书或者标志等行为。严格强制性认证监管,针对抽查合格率下滑或波动大的产品,集中排查风险隐患 针对相关产业集聚区、问题多发区,加大对无证出厂、销售、进口等违法行为打击力度。 /p p   2.根据产品风险程度和产业成熟度,对强制性认证目录产品及企业实行分类管理,加严新实施CCC产品、电商CCC产品的监管。对新设立认证机构、检验检测机构加大监管力度,适度增加监督检查项目及频次。基于风险管理模式,适时调整扩大《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实施目录》,对产品风险较高的已注册企业实施年度验证报告制度,落实境外企业主体责任、官方机构监管责任。推动制订《检验检测机构管理条例》、修订《认证认可条例》,完善执法监管的法律规范。 /p p   3.建立认证认可全过程追溯平台,推广APP等移动监管工具,运用信息技术实时化、智能化识别异常认证活动。完善从业机构信息公示制度,探索建立获证企业承诺制,引入自我声明的合格评定模式,接受社会监督。 /p p   4.落实《认证机构管理办法》,对违法主体追究民事连带责任, span style=" COLOR: rgb(0,112,192)" 实行“谁出证,谁负责,谁签字,谁担责”。 /span 加强认证认可信用体系建设,对失信机构及人员列入“黑名单”,实施多部门联合惩戒,建立永久退出和终身禁入机制。 /p p    strong 四、着力优化制度供给,出台认证认可制度“一揽子”改革举措 /strong /p p   1. span style=" COLOR: rgb(0,112,192)" 落实CCC认证改革总体方案,推动“目录瘦身、简化程序、减轻负担”。 /span 实施认证目录法规式管理,推动强制性认证与强制性标准深度融合,建立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将长期质量稳定的低风险产品调出目录 依据产品的安全风险等级,实施分类管理,分别采用企业自我声明、“型式实验+企业自我声明”、“型式实验+工厂检查+证后跟踪检查”等多种方式 压缩认证单元,合并工厂检查环节,减少重复审核和发证数量 span style=" COLOR: rgb(0,112,192)" 改革CCC标志发放管理 /span ,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扩大实施机构指定数量,进一步打破认证检测市场垄断,给予企业更多自主选择权。 /p p   2.加快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体系,以绿色建材产品为突破口,切实做好标准协调、目录发布、能力评价、国际合作等工作,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贯彻落实《网络安全法》要求,建立完善网络安全产品检测认证制度,会同网信办等有关部门发布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检测认证实施机构名录,推动认证检测结果互认,提升网络安全保障水平。 /p p   3.适应产业形态和质量管理变革趋势,加快工业产品自愿性认证创新步伐,积极发展综合化、整合型认证服务项目,增强认证制度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整合完善食品农产品认证制度,推动“一审多证”,促进食品农产品认证与进出口食品注册备案融合发展,完善注册备案采信第三方认证机制。 /p p   4.完善认证机构审批程序,升级网上审批系统,探索认证机构行政审批方式多元化。整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许可项目,精简合并相同、相似的技术评审事项,严格资质认定标准,规范司法鉴定机构等行业资质认定工作,提升技术评价工作有效性。 /p p   strong  五、着力完善行业环境,培育壮大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 /strong /p p   1. span style=" COLOR: rgb(0,112,192)" 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转企改制,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强化认证活动的第三方属性,健全市场化运行机制,营造各类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span span style=" COLOR: rgb(0,112,192)" 。鼓励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检验检测认证联盟,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与产业经济深度融合。着力解决认证服务“同质化”现象,提升获证企业和采信主体的“获得感”。 /span /p p   2.重点提升食品 span style=" COLOR: rgb(0,112,192)" 农产品、生物医药、信息安全、智能制造、新能源、碳交易 /span 等领域支撑服务能力。 span style=" COLOR: rgb(0,112,192)" 培育一批区域型和专业型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 /span ,形成以检验检测认证为“连接器”的产业聚合新模式。鼓励引导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一站式”服务和“一体化”发展,为社会用户提供优质高效、便捷低成本的服务。 span style=" COLOR: rgb(0,112,192)" 构建军民通用检验检测认证体系,服务军民产业融合发展。 /span /p p   3.积极应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在信息安全、物联网、电商服务等领域试点推行“互联网+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新模式,适应信息时代质量提升需求。构建“认证机构多维全景画像”,运用大数据技术多维度反映认证机构综合能力和运行状态,引导社会各方按需采信认证认可结果。推进认证认可证书和检验检测报告电子化,促进行业绿色发展,提高服务效率。 /p p   strong  六、着力夯实基础建设,提升认证认可工作效能 /strong /p p   1.加快构建统一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大数据中心,系统优化综合业务管理信息平台,提升数据治理水平,解决“数据碎片”和“信息孤岛”问题。完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信息共享机制,推进与国家政务信息共享平台、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无缝对接,建设面向社会用户的信息数据共享接口,提升“云桥”信息共享平台服务功能。 /p p   2.实施认证认可标准精品工程,组织制定一批协调一致、突出行业特色的认证认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为高端品质认证和中小微企业质量提升提供支撑。实施检验检疫标准提质工程,强化流程管理,提升检验检疫标准化保障执法把关、服务贸易便利的能力。实施认证认可科技攻坚工程,以“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为龙头,提升认证认可科技整体水平。 /p p   3.巩固认证认可检测服务业统计制度实施机制,持续改进统计信息化系统,提升数据统计分析运用精细化水平。完成年度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报告,向社会公开发布年度统计数据。继续完善认证认可强国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建立认证认可有效性综合评价机制,提高认证认可事业发展质量。 /p p    strong 七、着力深化国际合作,扩大认证认可国际影响 /strong /p p   1.主动对接《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重点国别规划》、《“一带一路”建设三年滚动计划》,以欧亚经济联盟、海湾合作委员会等为重点,推动“一带一路”认证认可国际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借助行业联络机制和地方协作平台,形成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整体合力。推动合格评定政策沟通、标准协调、制度对接、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加快绿色低碳、跨境电商等新领域互认进程。 /p p   2.积极引入国外先进标准、技术和服务,提高引资引智的质量效益。 span style=" COLOR: rgb(0,112,192)" 支持国内机构拓展国际业务,推动更多机构加入国际互认体系,在食品农产品、消费品、装备制造等领域深化双多边合作互认成果。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与海外投资、产能合作项目紧密对接,加大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力度。 /span /p p   3.积极参与和主动引领认证认可国际标准、规则制定,向国际社会提供认证认可“中国方案”。积极推动绿色、有机等国内认证制度获得国际互认。办好认证认可官员国际研修班,促进国际政策技术交流,加强对外培训援助。做好第83届IEC大会筹备工作,支持办好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p p    strong 八、着力加强党的领导,提升认证认可队伍建设水平 /strong /p p   1.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总局党组关于认证认可工作的决策部署。将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紧扣贯彻落实中央24号文件和国务院第185次常务会议的部署要求,严格落实各级党组织的政治责任,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把党的领导落到实处。 /p p   2.加强认监委对地方认证监管部门的指导,强化信息共享、交流反馈、调研督办机制,改进绩效考核办法,提高综合管理效能。组织开展“大学习、大培训”活动,各级认证监管部门、从业机构要针对实际需求制订培训计划,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做好财务保障,拓展培训层次、频率和深度,推进认证认可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健全认证认可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改进人员注册管理工作。 /p p   3.全行业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作风建设重要指示精神,驰而不息反“四风”,树立优良政风行风。结合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推广“支部三级共建”等典型经验,增强认证认可服务基层、服务一线的实效。 /p p   4.切实加强财务保障能力和监管能力水平,进一步加强认监委系统财务管理工作。调整监管模式,做好认证认可收费监管。 /p
  • CNAS:完善服务机制 扩展服务范围
    今年,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将继续完善认可服务体制机制,深化认可服务措施,适度扩展认可服务范围,大力增强认可服务能力。这是记者从1月28日在北京召开的CNAS专门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获得的消息。   据了解,2009年我国认可工作在推动认可业务、不断完善认可约束机制、推进国际合作与两岸交流,以及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今年,我国的认可工作面临着一些新的形势,存在着一些新的问题。从世界领域看,当前国际认证认可的作用普遍得到加强,互认制度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涉及认证认可的技术壁垒也在不断强化。在质量控制、新兴产业、低碳经济等各个领域,认可工作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一切都为我国的认可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国内,大力开展质量提升活动、建设大质量工作机制和大质检文化等工作部署,对认可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合格评定机构自身来看,存在着诸如有的认证机构规避认可监督、实验室认可咨询机构质量不高、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在技术和数量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很大差距等现状。因此,提高服务大局的质量和水平,增强服务大局的能力,不断提升认可工作的影响和地位将成为我国认可今后的工作重点。   据介绍,CNAS下设认证机构技术委员会、实验室技术委员会、检查机构技术委员会、评定委员会、申诉委员会、最终用户委员会共6个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会议每年召开一次。CNAS6个专门委员会委员约220多名参加会议。
  • 落实“双碳”,广东提出碳标签机制
    启动现场。主办方 供图6月28日,广东省2022年全国低碳日活动之广东碳标签发布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广州举行。发布会上,广东碳标签正式发布,这是广东“落实‘双碳’行动,共建美丽家园”的重要举措之一。为倡导大型活动“碳中和”,本次活动由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购买2吨广东碳普惠核证自愿减排量,用于抵消本次线下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邓继勇、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二级巡视员阮忠、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秘书长赵黛青、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副主任李国振为活动致辞。本次活动由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导,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主办,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广州分中心、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广州赛宝认证中心服务有限公司等共同协办。活动上,清华大学教授段茂盛分享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潜在影响和应对举措,广东碳标签专委会秘书长杨抒介绍广东碳标签机制建设情况,以及香港厂商会检定中心专家赵家瑜分享香港企业低碳行动及粤港碳标签互认探索历程。随后,相关部门领导与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共同发布广东碳标签。记者在现场看到,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广州分中心、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广东省气候中心、广东工业大学等7家获颁首批广东碳标签评价机构牌匾;TCL通讯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获颁首批广东碳标签证书。其中,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获碳标签证书的产品为变频分体挂壁式空调器/ KFR-26GW/BDN8Y-XT100(1)A。主办方表示,作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省,广东一直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有效落实我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率先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碳普惠制、近零碳和碳捕集示范等全方位、多层次的低碳试点,为国家层面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探索经验,同时也积极推动了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广东建立碳标签体系,是推动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推动粤港澳碳标签互认机制研究与应用示范”要求的重要举措,将有助于引导低碳生产和消费,助力企业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国际规则,提升外贸行业绿色竞争力,构建绿色贸易体系,实现“内外畅通”,促进广东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碳标签体系化建设提供广东经验。
  • 全国认证认可工作会议在京闭幕
    1月20日,全国认证认可工作会议在北京圆满结束。国家认监委副主任车文毅做总结讲话,副主任王大宁、谢军、顾基平,总工程师刘卫军出席会议。   车文毅在总结时说,这次会议主题鲜明、会风务实、富有成效。通过交流和讨论,大家谈形势、谈任务、谈思路、谈体会,相互学习和启发,感到思路清楚、任务明确,可以说,这次会议时间非常紧凑,内容十分丰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圆满成功。   就如何做好2010年认证认可工作,车文毅提出三点要求:   一是要主动融入大局,做好服务。采取更加积极主动、更加有效的措施,将认证认可更好地融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更好地融入质检整体工作,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要增强认证工作的服务性,使认证认可工作更好地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更好地为质检系统的整体工作服务,更好地为企业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服务。   二是要不断创新,完善机制。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认证认可在质量管理中的基础作用,促进认证认可与质检工作的深度融合,推动认证认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应用,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门户观念,以“合心、合力、合作”为要求,加强两局认证认可工作的有效融合和相互配合,在推进大质量机制、大质检文化建设上当好排头兵。   三是要健全机构、带好队伍。充分利用地方落实“三定”方案的有利时机,落实好各级认证认可监管机构、编制和人员。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增加对认证监管人员的培训投入,提高认证监管人员工作能力和知识水平 完善机构建设,保持认证监管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 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提高认证监管队伍的拒腐防变能力,树立清正、廉洁、务实、公正的形象。   车文毅强调,各地局要按照国家认监委的统一部署,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将认证认可工作的要求融入到年度工作计划中去,为今年的工作谋好篇、布好局。特别是要抓住质检系统组织开展“质量提升活动”这个契机,总结去年“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取得的经验,找准认证认可工作与质量提升活动的结合点,推动认证认可工作取得新的发展。加强督促与检查,保证各项工作按照计划正常执行,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切实加强信息和宣传工作。两局要建立和完善认证认可政务信息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要求和奖惩措施,及时报送相关信息。在开展“质量提升活动”等工作中,切实抓好宣传,创造有利于工作开展的良好环境。(国家认监委办公室)
  • 与港质检机构加强合作 内地开放检验认证市场
    为加强与香港质检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目前已有两家内地认证机构与三家香港检测机构达成合作协议。这是内地向香港开放检验认证市场,支持香港检测及认证产业发展的具体举措。   据国家质检总局介绍,内地允许符合资格的香港检测机构承担所有香港本地加工的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CCC)检测任务。近年来,质检总局积极与香港有关部门建立高层质检合作磋商机制,与香港食物及卫生局、澳门民政总署共同建立了粤港澳深珠卫生检疫、动植物检验检疫和食品安全控制会议机制,五地会议每年举行一次,轮流在五地举行。   为保障供港食品的安全卫生,质检总局先后出台并完善了《供港澳活猪检验检疫管理办法》、《供港澳蔬菜检验检疫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建立了从养殖源头到离境口岸的大监管体系、大安全质量保障机制和协同把关的大合作机制,有力保障了供港活动物、食品等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持续稳定供应。
  • 食品检测认证:“进口”关何时不再虚设
    食品检测认证:“进口”关何时不再如虚设?——人大代表谈食品安全   “吃荤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中没数。”网上流行的这句语,虽有些夸张,却也道出了当下食品安全领域内的一些问题。   今年两会期间,一些人大代表提出,我国在食品检测认证方面存在的一些顽疾和弊端,使得原本为人们把好“进口”关的这个重要关口形同虚设,已经成为影响食品安全的一个隐患。   食品检测认证“关口”大开   全国两会召开前,记者曾对海南“问题豇豆事件”进行过调查。据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英州镇农技站站长吴朝明介绍,英州镇是整个陵水县的豇豆集散地,但目前全镇只有1个检测服务站、3名检测员,不可能做到定点定人检测,只能是抽样检测。   海南省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处长邢诒铁说,更主要的是,在整个出岛环节中并没有要求对豇豆一一进行检测。豇豆平均两天一摘,又值购销旺季,个别收购商直接到田间收购,容易出现漏检情况。此外,由于检测部门没有处罚权,就算检测出不合格产品,也不能采取就地销毁措施。   一些人大代表认为,食品检测是进、出市场的重要环节,可是在一些地方或有或无,“关口”大开、形同虚设, “同样让百姓寄予厚望的有机食品,也时常让人大跌眼镜。”全国人大代表、承德市副市长丁万明说,“一些通过了认证的有机食品,有违规添加人工合成物质的现象。”   有机食品又是如何通过检测认证打上标签的?丁万明代表说,当前全国有27家有机食品检测认证机构,其在成立之初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和管理主体,尽管现在都应隶属于国家认监委管理,但实际上处于软约束状态。目前我国对有机食品的管理法规也不完善,缺乏及时修改补充,在贯彻落实中的监督检查也比较薄弱。   防堵食品安全监管漏洞刻不容缓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说,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环节仍然存在“多头管理、多龙治水”弊端,是导致类似“毒豇豆”这样的食品安全事故屡屡发生的重要原因。应探索建立起具有我国特色的“大食品监管机制”,把主要的监管环节纳入一个部门体系内运行、实施,才能有效消除“多头监管”造成的疏漏和不足。   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吕薇说,目前我国虽然建立了由质检、工商、食药监、医疗卫生等部门组成的食品监督体系,但上述部门的工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程式化,检查之前事先通知,或者让商家主动送检,这种做法难以检出问题。为消除食品检测弱化问题,可以尝试让一些民间组织承担检测工作,由政府部门对这些民间组织设立门槛、制定规则、建立信誉评价机制和淘汰机制。比如像日本在食品和医药方面,就有很多民间组织和机构进行检测,由政府监管这些组织机构,政府主要是组织生产。   对于如何提高有机食品的“含金量”,丁万明代表说,应尽快修订《有机食品生产认证管理办法》,从法律上明确有机食品的生产标准、认证资质、认证程序、标志使用和法律责任等问题,完善对认证机构的监管措施和行业自律制度,依法取缔不负责任的认证机构。   不过,很多代表都指出,食品安全问题这一痼疾已初见解决的希望:前不久,由3位副总理和15位部长组成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正式设 立,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得到空前显示。   “相信不久的将来,在进一步完善和强化责任制度与问责制度,健全食品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健全风险评估、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下,我们都会吃得放心。”吕薇说。
  •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检测分会成立
    1月22日,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检测分会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这标志着协会的行业自律和行业服务工作又向前迈出了坚实一步。国家认监委主任孙大伟,工信部副部长娄勤俭,中国认证认可协会会长王凤清出席揭牌仪式并讲话,以及向首批加入检测分会的机构颁发分会成员证牌。   孙大伟在致辞中强调,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检测分会的正式挂牌,为认证认可工作、为检测工作在2010年开了个好头,有了很好的基础。他要求,协会要充分利用好检测分会这个平台,积极探索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方法,发挥分会在检测行业的自律规范作用,加强行业协调,促进行业交流,在会员、行业和政府间建立良好的联系机制,减少协商成本,积极参与检测行业相关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帮助会员建立多元化合作关系,推动国内检测行业迅速发展。   娄勤俭指出,目前我国检测市场已经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国外的检测机构也以多种方式进入中国市场,这对中国的检测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检测分会的成立可以帮助成员应对来自国外的竞争,为成员建立一种良好的联系机制,降低成员的协商成本,促成成员间的相互信任,使其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国际竞争。同时,检测分会还可以组织制定各种行业规范、业务标准、从业人员资格标准等,为会员提供共同发展的平台。   王凤清指出,针对各类会员的不同需求,通过成立分会为会员提供更加全面、到位、有针对性的服务,是协会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服务能力与水平的目标,是进一步健全行业服务和自律体系建设、完善现有自律机制的重要途径,是发挥好不同类型会员组织的积极性,实现“区别管理、共同实施”,共同推动认证认可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她强调,检测分会成立后,要紧紧围绕认证认可工作大局,牢记协会工作的宗旨,承担起行业责任,履行好行业职责。   据介绍,检测分会作为中国认证认可协会的分支机构,于2009年7月经民政部批准成立,其成员由协会会员中从事检验、检测的实验室及相关组织构成。
  • 认监委对强制性产品认证认证机构和实验室指定/调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国家质检总局第117号令)、《强制性产品认证机构、检查机构和实验室管理办法》(国家质检总局第65号令)和国家认监委2011年14号公告的相关要求和规定,经专家委员会评审,现将指定/调整决定予以公告(详细内容见附件.doc)。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五日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