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人造生命

仪器信息网人造生命专题为您整合人造生命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人造生命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人造生命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人造生命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人造生命话题讨论。

人造生命相关的论坛

  • 【转帖】把人造细胞叫“人造生命”有点过

    [font=Arial,Helvetica,sans-serif]近日,据美国《纽约时报》、《新闻周刊》、英国广播公司等国际媒体报道,美国研究人员成功制造了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它是一个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单细胞支原体(国内很多媒体在报道时将这个人类首次合成的支原体误作“细菌”),被命名为“辛西娅”(Synthia,意为“合成体”)。相关论文发表在5月21日出版的美国著名学术期刊《科学》上。不过,《科学》杂志以及一些专业科技媒体都把“辛西娅”称为“人造细胞”,而非“人造生命”。   人类得到了“终级能量”?   自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特别是100多年来生命科学的发展,让人类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类能够创造生命,甚至像上帝那样创造万物吗?这无疑是自诩“万物之灵”的人类渴望得到的“终级能量”。很多人创作过关于“人造生命”的书籍、电影,其中较著名的是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1932年出版的《美丽新世界》一书。书中设想了一个未来社会,每一个人从胚胎起就被养育在瓶子里,完全是工厂制式化生产出来的成品。 [/font]

  • 【转帖】“人造生命”的未来

    [size=3]5月20日,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的研究团队宣布,他们创造了世界上首个人造细胞。有人称,这是世界上首例人造生命。那么,人造生命究竟是科幻还是现实?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它给人类带来的到底是福音,还是灾难?   理论上,人造生命是可以的。要创造一个生命,首先是要有“原料”,即4个DNA碱基A、G、C 和T,然后通过化学方法排列组合,形成新的基因组,最后“组装”成各种生物,例如简单的病毒、动物,甚至复杂的人。这样创造出来的新生命,与克隆有着质的区别,克隆利用现有的遗传信息“复制”生命,而不是“合成”生命。   “人造细胞”的成功,之所以在世界上引起较大的轰动,其重大的科学意义在于,我们可以在体外合成基因组,但事实上,“人造生命”离我们还十分遥远,任重而道远。   基因组自己没有生存能力,它必须依赖于活细胞,因此,我们还需要制造一个合适的细胞环境,让人工合成的基因组,能在这个环境中自我繁殖生长。在克雷格文特尔的实验中,这个细胞环境并不是人工制造的,而是科研人员将“山羊支原体”细胞的内部遗传物质掏空,再将基因组注入进去。 [/size]

  • 【转帖】“人造生命”:福音还是怪物?

    [font=Arial,Helvetica,sans-serif]5 月底,美国著名分子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文特尔和其团队成功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人造生命,文特尔为这个“人造生命”起名为“辛西娅”,它也是世界上第一种以计算机为“父母”,并可自我复制的生物。    “阴森古堡、雷电交加、驼背助手??这些传说中的场景都没有出现。不过,克雷格.文特尔(Craig Venter)、汉密尔顿.史密斯和他的同事们还是把玛丽.雪莱(Mary Shelley)在《科学怪人》中幻想的事情实现了。5 月20 日,科学的历史又翻过新的一页,一种人造的新物种诞生了。”英国《经济学人》的一篇名为“基因创世纪”(Genesis Redux)的文章开头这样写道。  5 月底,美国著名分子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文特尔和其团队在《科学》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论文。他们首先合成了“蕈状支原体”的基因组,随后将其移植到另外一类细菌“山羊支原体”中,以取代它原有的DNA。在这个合成基因组的驱动下,新细胞开始分裂,并制造出一种全新的蛋白质(注:生命就是通过DNA 创造的蛋白质。改变了DNA,就会产生新的蛋白质,从而产生新种类的生命),因此成为世界首个培育出的由人工合成基因组控制的细胞,从而向人造生命形式迈出关键一步。[/font]

  • 【建设新闻】美国科学家成功创造 “人造生命”

    [font=Arial,Helvetica,sans-serif]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基因遗传学顶尖科学家克莱格• 凡特(Craig Venter)和其科研团队历时10多年,耗资超过4000万美元,创造出完全由人工合成基因组合成的“人造生命”—人造细菌内核。凡特博士表示这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但许多科学家担心,人造细菌内核(属于人造生命科学研究的最初始阶段的发展)可能会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巨大风险。  凡特声称,这种“人造生命”的人造细菌可以制造生物燃料,可以帮助人类从岩石和工业废料中提取金属,可以帮助人类将泄漏的石油转化为无毒物质。科学家可以利用“人造生命”的人造细菌制造新药物和疫苗,制造可以在火星或者其他星球上生存的有机声明等。  但其他科学家同时指出,“人造生命”的人造细菌同样会为人类的生存带来巨大风险。这种可以不遵守生命进化自然规则的人造生命,极有可能摧毁自然界中的所有粮食作物,甚至摧毁人类自身。[/font]

  • 【分享】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在美国诞生

    [b]美国科学家制造出完全由[back=yellow][color=#ee6600]人造基因[/color][/back]控制的单细胞细菌[/b][url=http://news.qq.com/a/20100522/000019.htm][img]http://img1.gtimg.com/news/pics/hv1/172/177/528/34378507.jpg[/img][/url]20日,美国科学家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back=yellow][color=#ee6600]人造基因[/color][/back]控制的单细胞细菌诞生,并将它命名为“人造儿”。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验表明,新的生命体可以在实验室里“被创造”,而不是一定要通过“进化”来完成。[b]“一个新时代到来”[/b]这项研究由美国基因遗传学顶尖科学家克莱格凡特主持,历时10多年,耗资超过4000万美元。研究团队共有20多位科学家。名为“人造儿”的人造细菌内核是移植于实验室、完全人工合成的基因组。凡特博士表示这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科学家们首先选取一种名为丝状支原体的细菌,对其基因组进行解码并复制,产生人造的合成基因组。然后,将[back=yellow][color=#ee6600]人造基因[/color][/back]组移植入另一种称为山羊支原体的细菌,通过分裂和增生,细菌内部的细胞逐渐为[back=yellow][color=#ee6600]人造基因[/color][/back]所控制,最终成为一种全新的生命。在培养皿中,合成细菌的分裂等行为就像天然细菌一样。科学家们在“人造儿”DNA上写入4个“水印序列”,使其有别于同类的天然细菌,以及在这种生物的后代中识别它的“祖先”。“当带着水印的细胞活了过来,我们欣喜若狂,它是一个活生生的生物了,成为了我们地球上各种生命的一部分。”凡特博士说。[b]应用前景广阔[/b]尽管这种技术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但研究人员相信其运用前景广阔。研究小组计划,先合成出可供生命存在的最小数量的基因,然后通过向其中弥补其他基因,制造一系列新的微生物,比如可生产生物燃料的细菌、有用的药品、可以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的细菌或是制造合成疫苗所需的蛋白质。[b]人造生命原理图示[/b]1. 科学家选取一种名为丝状支原体的细菌,将它的染色体解码。然后利用化学方法一点一点地重新排列DNA。2. 将重组的DNA碎片放入酵母液中,令其慢慢地重新聚合。3. 将人造DNA放入另外一个受体细菌中。通过生长和分离,受体细菌产生两个细胞,一个带有人造DNA,另外一个带有天然DNA。4. 培养皿中的抗生素将带有天然DNA的细胞杀死,只留下人造细胞不断增生。5. 几个小时之内,受体细菌内原有DNA的所有痕迹全部消失,人造细胞不断繁殖。新的生命诞生了。[b]■ 链接[/b][b]反对者称“打开潘多拉魔盒”[/b]“创造生命”再次激起了古老的争论:人类是否可以扮演上帝的角色?英国牛津大学的伦理学教授朱利安萨乌莱斯库认为:“凡特推开了人类历史上最重要、最基础的那扇大门———窥视生命的本质。他直接扮演了上帝的角色———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新生命。”一个名为“人类基因学警告”的团体负责人戴维金说:“凡特的研究无异于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反对者认为,人造的有机体如果扩散到自然界,引发生物基因变化,有可能造成环境灾难,它们还有可能被用来制造生物武器。

  • 【转帖】人造生命现阶段无严重影响

    [font=Arial,Helvetica,sans-serif]随着世界首例“人造生命”辛西娅的诞生,合成生物技术引发的伦理和道德之争不断升温。近日,美国联邦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紧急就此举行听证会,与会的“人造生命”缔造者克雷格文特尔及其他人造生命科学家、生物伦理学家和众议员们经过激烈探讨达成一个基本共识:合成生物技术现阶段还不会立竿见影地引起环境、安全及伦理方面的严重问题,但还需要密切关注其未来发展情况  人造生命引发强震:众议院首度就此召开听证会  5月27日,在华盛顿国会山,美国联邦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HouseEnergyandCommerceCommittee)紧急就引发伦理担忧的人造生命研究举行了一场题为“合成生物学发展及其对医疗卫生和能源意义”的听证会。[/font][font=Arial,Helvetica,sans-serif] 5月20日,基因研究急先锋、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syntheticlife)诞生,并为它起名为“辛西娅”(Synthia,意为“人造儿”)。他表示:“"辛西娅"其实是一个人工合成的基因组,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细胞,也是第一种以计算机为父母的可以自我复制的生物。”[/font]

  • 我们离工业生产廉价人造血还有多远?

    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4/04/21/A1398064175_small.jpg数字全息显微镜镜头下的红细胞。可以输到病人体内的人造红细胞首次研制成功。一旦规模扩大到工业化水平,这一突破可使工厂生产出几乎无限量的廉价血液(也就是红血球),供全球最常见的挽救生命的医疗手段——输血——所用。“我们已经制造出适合输给人体的红细胞。”苏格兰国家输血服务(Scottish National Blood Transfusion Service)的医疗总监马克·特纳(Marc Turner)说道,他正领导着由惠康基金会(Wellcome Trust)资助的价值 500 万英镑的项目。他说:“在此之前,我们没有真正成功过。”在相对较新的再生医学领域中,这是一项最新声明,该领域已经见证了人造皮肤、肝脏、骨骼、软骨和血管的成功研发,尽管在产量方面还往往无济于事。这种人造血完全由 O 型阴性血所构成,可以输给任何病人。当前这种血还非常稀少,因为只有 7% 的献血者是 O 型阴性血。人造血还可以免受感染。尽管如今的筛查工作可以将一些带病献血者隔离在外,但近来肝炎和艾滋病病毒仍然通过输血途径传播。来自捐献的血液还存在另一个问题,由于红细胞的生命周期为 120 天,因此这些血液中有些红细胞还很“年轻”,有的已经“老化”。工厂制造出来的血液所含的都是新生的红细胞,因此常规输血可以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人造血来源于取自成年捐献者皮肤或血液的干细胞。这些捐献细胞能够通过“遗传时钟倒转”,变为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 iPS ),可分化形成 200 多种人体组织器官细胞。iPS 细胞在特定化学环境中培养一个月,该环境类似于在骨髓中所发现的,能够促使它们长成红细胞。多达 50% 的 iPS 细胞会完成转化。再运用离心法等标准技术将人造红细胞从其他细胞中分离出来。“尽管其他地方也在进行类似的研究,但这是首次人工制造出符合输血安全标准和质量要求的血液。”特纳教授如是说道。这种人造血定于 2016 年进行临床试验,届时它将有可能被输到三位地中海贫血症患者的体内——这是一种遗传疾病,体内产生的血红蛋白(一种运送氧气的蛋白质)比通常情况下要少,因此需要频繁的输血治疗。人造血的潜在市场非常巨大。每年,全球范围内的献血量达1亿单位。在美国,每天的输血耗用量在 4 万单位左右。尽管每个单位所含的红细胞数量有所差别,但通常含量多达几万亿个。而且,尽管在英国一单位血液的费用 为120 英镑(约合 200 美元),但在美国,该价格可以高达 500 美元——取决于从何处购买。生产人造血的最大障碍将是扩大规模。“烤一个蛋糕是一回事,但烤一个 100 倍大的巨型蛋糕则是另一回事了,”特纳教授说,“这不是仅仅放入 100 倍原料的问题。”全球第一例输血可追溯至 17 世纪的法国,为当时路易十四的御医让-巴蒂斯特·德尼(Jean-Baptiste Denys)所首创,但他的一些病人不幸身亡,其中包括瑞典男爵古斯塔夫·邦德(Gustaf Bonde)。直到 20 世纪初,卡尔·兰德斯坦纳(Karl Landsteiner)发现了 A、B、AB、O 几种血型之后,输血治疗才变得安全而常见。

  • 【讨论】请大家来讨论--“创造生命”再次激起了古老的争论:人类是否可以扮演上帝的角色?

    【讨论】请大家来讨论--“创造生命”再次激起了古老的争论:人类是否可以扮演上帝的角色?

    请大家来讨论----“创造生命”再次激起了古老的争论:人类是否可以扮演上帝的角色?这到底最终会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结果?下引内容来自:“http://news.qq.com/a/20100522/000632.htm”[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5/201005221243_220182_1634653_3.jpg[/img][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5/201005221243_220184_1634653_3.jpg[/img]20日,美国科学家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单细胞细菌诞生,并将它命名为“人造儿”。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验表明,新的生命体可以在实验室里“被创造”,而不是一定要通过“进化”来完成。[b]“一个新时代到来”[/b]这项研究由美国基因遗传学顶尖科学家克莱格凡特主持,历时10多年,耗资超过4000万美元。研究团队共有20多位科学家。名为“人造儿”的人造细菌内核是移植于实验室、完全人工合成的基因组。凡特博士表示这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科学家们首先选取一种名为丝状支原体的细菌,对其基因组进行解码并复制,产生人造的合成基因组。然后,将人造基因组移植入另一种称为山羊支原体的细菌,通过分裂和增生,细菌内部的细胞逐渐为人造基因所控制,最终成为一种全新的生命。在培养皿中,合成细菌的分裂等行为就像天然细菌一样。科学家们在“人造儿”DNA上写入4个“水印序列”,使其有别于同类的天然细菌,以及在这种生物的后代中识别它的“祖先”。“当带着水印的细胞活了过来,我们欣喜若狂,它是一个活生生的生物了,成为了我们地球上各种生命的一部分。”凡特博士说。[b]应用前景广阔[/b]尽管这种技术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但研究人员相信其运用前景广阔。研究小组计划,先合成出可供生命存在的最小数量的基因,然后通过向其中弥补其他基因,制造一系列新的微生物,比如可生产生物燃料的细菌、有用的药品、可以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的细菌或是制造合成疫苗所需的蛋白质。[b]人造生命原理图示[/b]1. 科学家选取一种名为丝状支原体的细菌,将它的染色体解码。然后利用化学方法一点一点地重新排列DNA。2. 将重组的DNA碎片放入酵母液中,令其慢慢地重新聚合。3. 将人造DNA放入另外一个受体细菌中。通过生长和分离,受体细菌产生两个细胞,一个带有人造DNA,另外一个带有天然DNA。4. 培养皿中的抗生素将带有天然DNA的细胞杀死,只留下人造细胞不断增生。5. 几个小时之内,受体细菌内原有DNA的所有痕迹全部消失,人造细胞不断繁殖。新的生命诞生了。

  • 美宣布3年后全面禁用人造反式脂肪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6日宣布,人造反式脂肪对公共健康构成威胁,将在3年时间内彻底消除美国食品体系中的人造反式脂肪。反式脂肪又名反式脂肪酸,在牛羊肉、牛奶及其制品中存在少量的天然反式脂肪。人造反式脂肪的主要来源是部分氢化处理的植物油,这种油具有耐高温、不易变质、存放久等特点,在炸鸡、薯条、爆米花、速冻披萨饼、饼干、蛋糕等食品中使用比较普遍。美药管局当天发表声明说,基于对已有科学证据的全面评估,人类食品中使用部分氢化油不再“被认为一般是安全的”。所以,将给与食品厂商3年的时间调整产品配方。2018年6月18日以后,除非获得批准,美国市场上的加工食品将不再允许添加氢化油。

  • 【转帖】可口可乐人造色素疑致癌

    香港明报报道,美国健康及环境关注组织公众利益科学中心(Center for Science in the PublicInterest,简称CSPI)指出,用于制作可口可乐、百事等汽水的啡色人造焦糖色素,含有两种致癌化学物,要求禁止使用。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发言人称,会向美国当局了解详情。  可口可乐否认港府关注   CSPI指这种焦糖人造色素,与在家中使用平底锅将糖煮融成焦糖不同,它是由糖、阿摩尼亚及亚硝酸盐在高压高温下产生化学作用而成,过程中会产生2-MI和4-MI两种化学物。美国研究发现2-MI和4-MI会在老鼠身上引致肺癌、肝癌、甲状腺癌或白血病。美国全国毒物学计划(NationalToxicologyPragram)指出,有“清楚证据”证明2-MI和4-MI会令动物致癌,因此可能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员在5个品牌的可乐中,发现明显的4-MI水平。  CSPI已要求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取缔焦糖色素,认为在测试可乐中的4-MI水平,可能在美国导致千计癌症个案。但太古可口可乐台湾分公司昨发表声明,指该说法不负责任。可口可乐公司称,许多研究显示其饮料使用的焦糖不会致癌,而且不含有2-MI成分。声明又称,4-MI则普遍存在于许多食物及饮料中,而且会在一般家中烹煮食物的过程中产生,科学中心对4-MI令人致癌的推断没有事实根据。

  • 【人造猪耳朵】还有多少食品,可以人造??!

    人造鸡蛋、人造豆腐后惊现人造猪耳朵,据说系明胶塑料熬制而成!谁说中国人总是躺在四大发明之上,看看这些,相信中国人的创造早已远远超出了四大发明!强烈呼吁应该给这个发明家颁发一个“诺贝尔化学奖”!他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的食物来源,再加上一个“杰出人类贡献奖”!明胶还真是万能的!还有什么你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人造产品?大家来八一八吧。

  • 人造食品,该不该爱你?

    从人造牛肉试吃,到人造蛋上市,再到人造牛奶概念的提出,似乎,我们的生活迎来了一个”人造“时代!面对”家族成员“越来越庞大的人造食品,我们该不该有爱?

  • 【讨论】关于原竹纤维和竹浆纤维以及其他人造纤维

    由于有越来越多的纺织品声称采用“竹原纤维”或含有“竹浆纤维”,加拿大竞争管理局最近重申,采用以竹子为原料的人造纤维制成的产品,必须按照加拿大《纺织品标签和广告法》(TLAR)的要求,在其标签成份中首先注明“粘纤”或相应的化学加工方法,如果粘纤是来自竹子,还可附“以竹子为原料”的字样。 以竹子为原料的的产品有两类,一是真正的“竹原纤维”,另一种是以竹子为原料制成的“粘纤”(即竹浆纤维)。 天然的竹纤维直接取自竹子的茎(植物的茎干),这种纤维的标签中可以直接使用“竹原纤维”。 以竹子为原料制成的“粘纤”是用传统的粘纤法生产的人造纤维,这种纤维素是从竹子中提取的,所以其织物标签中不能使用“竹原纤维”的字样,而应该使用“粘纤”。 加拿大《纺织品标签和广告法》第26 (2)(c)部分规定:采用再生纤维素制成的纺织纤维为“粘纤”,但是: 采用铜铵加工的纤维,其名称可以使用“cupro”、“cupro rayon”、“cuprammonium”或“cuprammonium rayon”;采用粘胶加工的纤维,其名称可以使用:“粘胶”或“粘胶丝”;采用改良粘胶加工,湿模量较高的纤维,其名称可以使用“modal”或“modal rayon”;采用溶液提取处理,不含化学中间体的纤维,其名称可以使用“lyocell”或“lyocell rayon”。 具体的纤维名称可根据采用的纤维加工方式而定。如果是用以竹子为原料的粘纤制成的产品,则必须依据《纺织品标签和广告法》的规定,在名称中首先注明“粘纤”或相应的加工方式,并附以"以竹子为原料"的字样,例如“粘纤”、“粘胶”、“以竹子为原料的粘纤”和“以竹子为原料的粘胶”。 2009年8月31日前,纺织品经营者可以在加拿大销售2009年3月11日前生产、加贴标签或包装的,原料成份非正确地标注为“竹原纤维”的现有库存纺织品;但2009年8月31日后,加拿大竞争管理局将展开市场监查,以确保纺织品符合《纺织品标签和广告法》的要求。 采用以竹子为原料的粘纤制成的产品经常宣称“天然抗菌”或“抗紫外线”,此类功效声明必须有充分的测试加以证明。 同样,含有以竹子为原料的粘纤制成的产品,其标签上经常声称“环保”、“有机培植”或“生物可降解”,最迟从2009年6月起,纺织品的此类环保声明必须符合加拿大竞争管理局环保声明指导文件《工业和广告商指南》的相关要求。

  • 人造食品”你敢吃吗

    “人造食品”,乍一听,似乎有些不可置信,这种依靠科技进步制造出来的食品能否真的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现在还不可知,而有些不顾人身健康和食品安全,受暴利驱使制造出的人造食品已经出现在我们身边:人造鸡蛋、人造豆腐、人造猪耳、人造血燕、人造牛肉……这些人造出来的食品可并不是什么高科技产物,而是食品安全的隐患!

  • 人造皮混合服装

    人造皮内带毛织物,按照18401要求+成分,是否需要增加人造皮革一类的标准?

  • 从安全和营养的角度,你如何看待“人造肉”?

    Yunjob版友转载了一篇关于“人造肉”的科技报道(详见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0608/4083356/主题:【分享】未来的食物革命——人造肉)。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渐渐就爱上了、再无无法离开人造的肉了!也或许,我们会坚决抵制,因为我们想吃的是肉,不是人造肉,我们不要自欺欺人。对于“人造肉”,您是如何的心态?抵制?还是双手赞成?还是五味杂陈、欲说却纠结?从安全和营养的角度讲,你如何看待“”人造肉“的?说出你的想法吧,我们一起憧憬一下我们的明天!

  • 【分享】科学家尝试人工合成生命

    科学家尝试人工合成生命 或10年内试验成功在世界各地,少数科学家在尝试从无到有创造生命。专家们期待,在3至10年内,现在几乎不为人知的“湿人工生命”领域会有人宣布试验成功。 据美联社20日报道,加入该领域竞争的意大利威尼斯原始生命公司首席运营官马克贝多说:“这将是一件大事,每个人都将知道。我们谈论 的是一项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的技术——事实上,以一种无法预言的方式改变世界。” 一些科学家认为,人造生命形式有朝一日将提供解决各类问题的可能性,这些问题包括与疾病作斗争、锁定温室气体以及吞噬有毒废料等。 不过,贝多认为,创造合成生命有三大难关。首先,需要创造细胞容器(即细胞膜),以使细胞可以将坏分子阻挡在细胞外,允许好分子进入,并拥有繁殖能力。其次需要可以控制细胞各项功能的基因系统,使其可以繁殖并针对环境变化产生变异。另外,需要让合成生命拥有从环境中获取原材料作为食物,然后将其转换为能量的新陈代谢功能。 合成生命领域的带头人之一、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杰克绍斯塔克预计,未来6个月内,科学家们将提出证据,证明第一步——即创造细胞膜———“并不是一个大问题”。科学家们正在使用脂肪酸解决这一问题。 绍斯塔克对第二步骤也表示乐观。第二步是取得核苷酸,建立DNA组,以形成可以起作用的基因系统。绍斯塔克认为,一旦细胞容器造成,如果科学家们加入适当比例的核苷酸,那么接下来自然会发生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过程。 绍斯塔克说:“我们没有聪明到可以设计一切,我们只是让进化过程完成困难的部分,然后我们推算出发生了什么。”

  • 科学家首次用光改变人造超分子手性

    中国科技网讯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7月11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科学家首次研制出一种人造分子,可用一束光改变其手性,这种分子可应用于包括生物医学研究、国土安全和超高速通讯在内的太赫兹技术领域,相关研究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手性分子是化学中结构上镜像对称而又不能完全重合的分子。该类分子具有迥然不同的左手或右手倾向,能用太赫兹电磁射线观察、甚至改变分子的手性是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该研究的领导者、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材料科学分部的张翔(音译)表示:“我们能改变天然材料的手性,但改变过程缓慢同时也会改变材料的结构,而我们新制造出的人造分子的手性却能以光速进行切换。” 张翔团队用由纳米大小的金条经过加工制成的太赫兹“超材料”,制造出了一种精巧的人造手性分子,接着将其同具有光活性的硅媒介结合,再使用一束外部光对该“超分子”进行光致激发,结果观察到了以圆偏振发射太赫兹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手性变化。而且,这种光致激发也使科学家们能对这种手性切换和太赫兹光的圆偏振进行动态控制。张翔表示:“以前使用光电刺激只能打开或关闭‘超材料’的手性,但现在,我们能用光开关改变这种太赫兹‘超分子’的手性。” 张翔解释道,新的“超分子”包含有一对手性相反的三维超原子。他们在每个超原子内的不同地方放置了一块硅板。最终,硅板破坏了镜像对称并让超分子具有了手性。硅板也承担了能在光致激发下改变超分子手性的光电开关的功能。他表示:“我们的系统依赖于两个手性不同的超原子的‘联姻’,在特定频率范围内,其中一个超原子起作用,而另外一个不具有活性。如果设计合理,这两个超原子会对同样的外部刺激做出相反的反应,不活跃的超原子会开始起作用,而起作用的超原子则会失去活性,这就使超分子的手性发生了变化。” 太赫兹电磁射线也称为T射线,位于分子振动的频率范围内,这使其成为理想的非侵入式工具,可用来分析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化学组成,改变超分子的手性并控制太赫兹光的圆偏振可被用于探测有毒易爆的化学品,或用于无线通讯以及高速数据处理系统中。因为包括DNA、RNA和蛋白质在内的大多数生物分子都具有手性,新研究也能让医学研究者和制药人士受益。 另一名研究人员安托瓦妮特·泰勒表示,他们的光切换手性太赫兹超分子的设计原理并不局限于改变手性,也可用来动态地改变其他电磁属性。(记者 刘霞) 总编辑圈点 手性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人们使用的药物绝大多数具有手性,被称为手性药物。手性药物的“镜像”称为它的对映体,两者之间在药力、毒性等方面往往存在差别,有的甚至作用相反。在自然界的各个方面,都广泛地存在着许多对称的概念:带负电的电子与带正电的反电子,磁场的南极和北极,以及化学中的分解和合成反应。对手性的研究,在造就工业奇迹的同时,也启发了我们对地球生命,甚至宇宙起源的重新认识。 《科技日报》(2012-07-12 一版)

  • 反式脂肪酸与人造奶油

    大家对奶油见得多,吃的也很多。对反式脂肪也是可能听说过,但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能不太了解。下面我跟大家聊聊这方面的联系。 说到奶油,就不得不说什么是奶油,它是怎么制得的?我们常说的人造奶油又是怎么回事? 奶油 奶油是对牛奶离心制得的。对牛奶进行离心,会得到脱脂奶和稀奶油。这二者的蛋白质含量相差不大,但牛奶中的脂肪基本离心到了稀奶油中。对稀奶油脱水,就基本得到了奶油。 奶油,由于是半固体,所以在使用和储藏过程中和方便,在食品中应用很多,主要是起到“起酥”作用和滑爽的口感。“起酥”也就是使食品酥脆。在奶油中添加一些的添加剂,还可增加食品的特殊风味。 人造奶油 但是由于奶油成本高,进来逐渐被人造奶油代替。人造奶油是有植物油氢化制的,具体工艺就不说了。食品标签常说的是氢化植物油,指的就是人造奶油。但是人们经常认为,人造奶油就是反式脂肪,这样的认知是错误的。植物油在氢化过程中,氢化完全的形成饱和脂肪,不完全氢化的会形成不饱和脂肪,会部分生产反式脂肪。 反式脂肪 除了植物油氢化会产生部分反式脂肪之外,在油的反复高温煎炸的过程中也会形成反式脂肪,再就是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肉、脂肪等也天然存在反式脂肪。 现有资料表明过量摄入反式脂肪酸可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尚无明确证据表明反式脂肪酸与早期生产发育、2型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疾病有关。

  • 【转帖】美国细胞生物学50届年会:预测未来50年的生命科学重大进展

    美国细胞生物学会(ASChttp://i.0dxy.cn/images_new/smiles/smile_blackeye.gif第50届年会上,嘉宾与参会者共同回顾了近50年来科学家们在该领域取得的进展及突破。2010-2019表观遗传抗癌药 垃圾DNA功能确定光学显微镜分辨率达纳米级高通量筛选 墙报的数字显示 完全的siRNA药物递送技术 2020-2029 艾滋病疫苗 多动症的治愈 生物人工器官 破 解 蛋白质折叠的奥秘 首个克隆人出现细胞中纳米晶体的结构 可取代睡眠的药物 2030-2049 再生器官 以藻类作为生物燃料的汽车 治疗普通感冒的抗病毒药物 极端气候条件下,植物生命的延续,世界不再有饥饿人类血液的工厂化生产截肢后的肢体再生术 2050-2060 记忆的机制实验室人造生命的诞生导致老年个体猝死的关键因子预测人类行为的科学模型植入人脑的微型计算机

  • 人造黄奶油在标签里应该怎么标示

    [font=SimSun, STSong, &]问下人造黄奶油写进标签的话要怎么写?是直接写黄油还是人造黄奶油?还是写人造黄奶油还要把里面的配方及添加剂一并用括号写进去呢[/font]

  • 如何区分天然石墨和人造石漠?

    锂离子电池的负极使用石墨材料,有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而天然石墨在未进行循环前的XRD图谱中,2θ在40~50度之间时有五个特征峰.但是当电池进行完循环测试后,负极天然石墨的XRD图谱2θ在40~50度之间就只有2个特征峰了。而人造石墨在循环前和循环后2θ在40~50度之间的特征峰数目不变,都为都有2个.请教大家,通过什么方法才能分辨出循环后的石墨是天然石墨还是人造石漠。

  • “人造鸡蛋”全美超市上架

    “人造鸡蛋”全美超市上架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11/201311172023_477728_1641058_3.jpg "超越鸡蛋"可用于烹饪糕点。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11/201311172026_477730_1641058_3.jpg "超越鸡蛋"材料是植物蛋白。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11/201311172027_477731_1641058_3.jpg用豆类植物蛋白制成的粉末是"超越鸡蛋"的原材料。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11/201311172027_477732_1641058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11/201311172028_477733_1641058_3.jpg "超越鸡蛋"可用于烹饪"煎蛋"(上),以瓶装形式销售(下)。 由从豆类植物中提取的蛋白质构成 可以替代鸡蛋用于制造面包、蛋糕等食品   由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市区的汉普顿·克里克公司研发的一种可以替代鸡蛋的人造食材日前在全美国各大超市上架出售。 据该公司创办人及首席执行官乔希·泰特里克介绍,这种名为"超越鸡蛋"的安全食材主要由从包括黄豆在内的豆类植物中提取的蛋白质构成,可以取代传统鸡蛋,广泛使用在面包、蛋糕、蛋黄酱、鸡蛋面等食品的制造过程中。 成本降低40% 该公司同时声称,与鸡蛋相比,这种"人造鸡蛋"除了可以有效降低超过40%的成本,也更加环保。公司创办人乔希·泰特里克介绍说,世界上51%的人造温室气体排放量是由畜牧业产生,用植物蛋白合成的"人造鸡蛋"食材的能量转换率为2:1,大大高于畜牧业的39:1. 口感区别不大 该"人造鸡蛋"感觉口感与传统鸡蛋并无太大差别,而用这种安全食材替代鸡蛋制作而成的曲奇饼干更加甜而不腻。 该公司获得了包括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等投资者的青睐,其"人造鸡蛋"产品除了通过美国全国连锁超市Whole Foods进入当地市场,汉普顿·克里克公司还计划与麦当劳、肯德基等连锁快餐集团合作,最早估计于2014年初进入中国市场。 望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这家公司希望发展中国家生产各自的植物鸡蛋。泰克里克说:"在发展中国家,我们可以把人造鸡蛋加入到当地饮食中,帮助解决营养不良的问题。我们就这件事已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进行初步讨论。我们最终的想法是找到一个可以和发展中国家农民进行合作的方法,使他们拥有可用的新的经济作物。" 科研起初并不顺利 这个科研组起初的工作并不顺利。泰克里克说:"我们最早进行的尝试并不理想,我们尝试用一种植物混合物制作松饼。味道不好,还没有我们想要的'弹力'.我们的蛋黄酱并没有把油和鸡蛋融为一体,所以看上去就像液态糖浆。炒鸡蛋的情况就更糟了。它们根本不能凝成一块,而且味道很坏。"他承认这家公司很难制作人造炒鸡蛋。他说:"我们掌握一个非常完美的食谱,但还要进行更多工作才能得以完善。最后,我们的目的是用人造鸡蛋替代所有食物。"

  • 未来的食物革命——人造肉

    荷兰生物工程学家们正在实验室里努力造肉。我们未来餐桌上的食物,或正躺在培养皿中。http://www.bonappetit.com/blogsandforums/blogs/badaily/meat-float.gif你或许从未想到这样怪异的情景:一块厚厚的生牛排躺在超大号的培养皿里,扑通扑通地颤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Maastricht University)的生物工程学家马克·波斯特(Mark Post)博士正带领着他的团队奋战在实验室里,他们的目标是今年 10 月造出史上第一块 “人造肉”。此言一出,科学界与伦理界议论纷纷。现在就跟随科学记者威廉·利特尔(William Little),去波斯特博士的实验室里走一遭。实验室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热闹,波斯特博士缓缓打开了一个超大号恒温箱的门。箱里躺着一排排的小培养皿,里面漂浮着一丝丝几乎透明的肉类纤维。波斯特说,3000 个这样的小肉球才够做一个汉堡吃。未来的食物革命人造肉可能会掀起一场食物革命。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估算,人类的肉类消耗量将会翻一番。鉴于目前 70% 的农业用地都用来产肉,未来食品危机的严重程度难以想象。人造肉的主意由来已久。1931 年温斯顿·丘吉尔在《河滨杂志》(Strand Magazine)撰文称,未来的实验室里应该培育动物身体的不同部件,以 “改变养整鸡却只吃胸部和翅膀的荒谬行为”。NASA 在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了相关实验,旨在让宇航员吃上不易腐坏的肉类。2002 年,NASA 成功培植出了金鱼的细胞。荷兰医生威廉·范艾伦(Willem van Eelen)自上世纪 50 年代起就投入人造肉的相关研究,是这方面最早的研究者之一。1999 年他申请到了干细胞产肉的技术专利,又花了 5 年时间说服荷兰政府资助他的研究:寻找细胞产肉最有效的培养基,研究肌肉分化原理,以及干细胞繁殖的问题。然而,4 年后经费用完,加上政府担心产品没有市场,项目不了了之。但是不少专家仍然坚信,人造肉是可行且必要的。2011 年 7 月,《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杂志上的一份报告称,跟普通的肉相比,人造肉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低 96%。牛津大学和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科学家还发现,在产量相同的条件下,人造猪羊牛肉可以减少能耗 7% ~ 45%,占用的土地面积也要少 99%。密苏里大学访问学者尼古拉斯·杰诺维斯(Nicholas Genovese)也支持人造肉项目。杰诺维斯正在进行肉用家畜的干细胞研究,他相信人造肉的市场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杰诺维斯指出,最近有研究显示,美国国内的食源性疾病每年要造成 500 亿美元(大约 3200 亿人民币)的损失。大多数肉制品,例如牛肉糜、火鸡肉糜、猪排骨、鸡胸肉等,都会遭到细菌的污染。而实验室的人造肉在无菌环境中生产,既不会携带、传播病原体,也不会引起传染病。人造肉的研究进展不过,目前人造肉的研究依然进展缓慢,几年之内商店里还买不到人造肉汉堡。人造肉能被真正视作是 “肉”,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生产过程要高效,必须比养猪、养牛产肉的效率更高,否则就失去了意义;2)人造肉的味道和口感必须要跟现在吃的肉一模一样。人造肉研究很难筹措到资金,政府和食品行业神经绷紧,不愿投资,主要是害怕公众的排斥心理,或者引发不必要疑虑。目前最大的奖金计划是由一个叫做 “Peta” 的善待动物组织(People for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提供的,他们愿为世界上第一份人造鸡肉提供 100 万美元的奖金,截止时间是 2012 年 6 月。波斯特培育的是人造牛肉,而不是鸡肉。因此已经与这笔奖金无缘。但波斯特已经得到了一位美国人的资助,此人的身份要到今年 10 月才能公之于世。http://img1.guokr.com/gkimage/9e/nj/f4/9enjf4.png波斯特实验室里的人造肉,两端黑色为魔术贴,目的是制造出弹性锚点,让肌肉增大 波斯特实验室里的肉条只有大约 3 厘米长、1.5 厘米宽,而产出这么一小条纤维需要 500 万个细胞,做一个汉堡大约需要 1 亿个细胞。波斯特介绍说,做这第一个汉堡大概需要 25 万欧元(大约 200 万人民币),用去 2 位技术人员和 1 整年的时间,还需要大量的材料和能源,效率非常低。推广人造肉最大的障碍在于胚胎干细胞的繁殖。荷兰农业部在 2004 年资助了范艾伦研究项目,他们分离出了胚胎干细胞,不过这些细胞分裂了几次之后就都失去了活性。波斯特培养人造肉用的是成年动物的肌肉干细胞,或者叫做祖细胞。这种干细胞存在于肌肉之中,可以直接从动物身上获取。肌肉干细胞的缺点很明显:它比胚胎干细胞更容易分化,会自动转变成骨骼肌细胞或者蛋白质,而且也不能无限期地一直分裂下去。波斯特的研究小组现在可以令其分裂 20 至 30 次。也就是说,1 个细胞可以变成 100 万个。正是因为分裂的次数有限,波斯特的肉条才这么小,为此他想尽了各种办法。一是用电刺激“锻炼”肌肉细胞,不过这会消耗大量的能量;而且即便用了电刺激,肌肉细胞还是不够大。波斯特又找了另一个办法:肌肉细胞会重新调整组织,以在两个锚点间形成张力,因此锚点间的肌肉总是会增大。于是,研究小组用魔术贴制造出了弹性锚点。最近波斯特又想把肉条改造成甜甜圈的形状,这样就不再需要外界提供锚点。外界反应及市场前景科学界对波斯特的做法仍有不少批评。原荷兰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乌得勒支大学的亨克·哈格斯曼(Henk Haagsman)认为,如果波斯特想对实验室人造肉进行市场化推广的话,他必须回到培养胚胎干细胞的路子上。使用成年动物的干细胞造肉,只能得到单层的细胞组织;也许可以培养出有限的几层,但是如果层数太多,细胞就无法呼吸,养分也无法达到组织中间,因此肉片肯定都很薄。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哲学家、伦理学家罗伯特·斯帕罗博士(Dr. Robert Sparrow)并不相信,人造肉会减少人们对肉的过度消费。他认为科学家耽于幻想,忽视了食品的社会和情感的意义,我们真正应当做的,是恢复当地食物生产的多样性,并且采用更加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撇开环境和道德的问题不谈,人造肉还有口感的问题。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杰夫·伍德(Jeff Wood)说,口感是最难模仿的属性,这与畜类的饮食习惯、年龄和烹饪方法都有关系。他认为,人造肉的口感可以用来做酱料较重的菜肴,如肉酱意粉中的碎牛肉,但实验室里很难培养出羊排或沙朗牛排的替代品。有些人善于品尝肉类味道的细微差别,就像葡萄酒的品酒师一样。波斯特也把口味的因素看得很重。考虑到脂肪可以改善肉的口感,使肉鲜嫩多汁,他的研究小组已经开始着手两个新项目,一是培养脂肪组织,二是增加肉中的肌红蛋白含量。肌红蛋白是肌肉中最重要的铁元素携带者,这正是味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人员先减少细胞的供氧量,之后细胞会产出过量的肌红蛋白进行补偿,他们还可以用咖啡因等其他刺激物培养细胞,或者让肌肉组织更频繁地进行锻炼。如何烹饪人造肉是另一个问题。波斯特已聘请了食品技师,以研究人造肉在加热过程中会出什么状况。 “我们想知道它们是会凝结成肉饼还是会散架,我们是否需要设法把它们粘合在一起……” 即便他烹调成功,仍有很多潜在的法律问题,例如,人造肉算不上食品,在荷兰如果把人造肉卖给他人食用,会被罚款 1000 欧元。对此,波斯特回答:“谁又会在乎呢?”今年 10 月,将有一位著名的大厨在全球媒体面前烹饪这个汉堡,许多人都会在现场观看。如果波斯特能生产出外观和口感都与真肉无异的人造肉,该项目就不愁没人资助了。如果一切都按照计划发展,我们终有一天会在超市货架上买一块人造肉回家,然后纠结到底是做红烧肉,还是剁成馅包饺子。原文信息:《金融时报》2012 年 4 月 21 日

  • 【转帖】人造肠衣惊现市场

    【转帖】人造肠衣惊现市场

    近日,武汉市场上人造肠衣和天然肠衣并存,不仅市民困惑,执法部门也感为难,工商人员多次送检,被告知无法检测。1月4日,硚口工商分局无奈宣布,辖区内所有香肠加工点暂停销售,待商家提供肠衣合法票据和检测报告后,才能继续经营。[em09508][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1/201001060944_194493_1617423_3.jpg[/img]对人造香肠肠衣有什么看法,制作人造肠衣的原材料会是什么,食用后对人体是否有害?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