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人造生命

仪器信息网人造生命专题为您整合人造生命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人造生命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人造生命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人造生命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人造生命话题讨论。

人造生命相关的资讯

  • Nature重磅:离人造生命又近一步?首个具有主动运输能力的“人造细胞”问世!
    长期以来,人造生命一直是生物医学界的前沿话题, 2020年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团队向世界宣布,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单细胞细菌诞生,开启了“人造细胞”的新时代。但遗憾的是,研究发现这些细胞“复制品”往往缺乏执行复杂细胞过程的能力,如主动运输。  近日,这一难题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美国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科研团队联合在顶级期刊《Nature》上发表了一篇题为“Transmembrane transport in inorganic colloidal cell-mimics”的研究,他们利用人工合成材料设计了一种具有单个微孔的“无机中空微胶囊”,它可作为一种“人造细胞”,重现活细胞的基本功能,实现主动运输。  众所周知,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生长、发育的基础,解析其结构和功能对于科学家理解生命与基因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尽管目前细胞生物学研究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人造细胞仍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活细胞的一个基本功能“主动运输”,它可以帮助活细胞从环境中吸收必要的营养物质、储存能量、并排除代谢废物,但人造细胞却缺乏这种能力。为此,在这项最新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将重点放在人造细胞的主动运输能力上。(图注:具有主动运输功能的“人造细胞”)  那么何为主动运输呢?主动运输就是物质逆浓度梯度,在载体蛋白和能量的作用下将物质运进或运出细胞膜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要借助于镶嵌在细胞膜上特异性传递蛋白质分子作为载体,而且还须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来完成。因此,细胞膜对活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在这项最新的试验中,为了设计人造细胞,研究人员使用一种聚合物制作出了细胞膜替代物“红细胞大小的球形膜”,以便于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然后他们为了模拟细胞中可进行物质交换的蛋白质通道,在球形膜上钻了一个微型孔,形成了一个纳米通道。(图注:纳米通道)  随后,在构建“人造细胞”的前期工作准备就绪后,研究人员开始着手考虑如何为这种细胞复制品的“主动运输”过程提供动力来源。  他们在人造细胞的纳米通道内添加了一种固体光催化剂,当被光激活时,这种催化剂会作为内部泳动泵发挥作用,通过化学反应形成一个微小的真空环境,并将周围的物质拉入细胞膜中。当停止光照时,物质被捕获,并在细胞膜内进行反应。同时这一化学反应还可以逆转,用于排泄废物。  最后,研究人员在不同的环境中测试了这些人造细胞,将它们置于悬浮液中,同时用光激活,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这些细胞可以从周围环境中捕获固体颗粒、杂质、乳液液滴和细菌。此外,还可以收集具有不同几何形状和成分的颗粒,然后将其融合在一起形成复合混合物。更重要的是,一维大于微孔直径的棒状颗粒也能有效地在细胞内运输。这个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造细胞用途的新思路,即可用于清理液体中的微观污染物,如净化水资源。此外,还可以给细胞装上药物,根据指令释放药物。(图注:主动运输过程)  该研究的通讯作者、纽约大学化学副教授StefanoSacanna表示:“我们可以把这些人造细胞吃污染物的过程想象成吃豆人(PAC-MAN)视频游戏。其技术理念是将迄今为止仅限于活细胞的主动运输功能添加到人造细胞中,技术核心是在细胞内部安装可提供动力的活性元件,使其与细胞壁施加的物理限制发生协同作用,以便摄入、处理和排出异物”。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为构建“细胞模拟物(cellmimics)”提供了一个蓝图,其未来的潜在应用范围可从药物递送到环境科学,下一步,科研人员将探索出人造细胞的其他功能,并找到人造细胞相互“交流”的方法。但人造生命究竟是科幻还是现实?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它给人类带来的到底是福音、还是灾难还需时间去证明。
  • 揭秘存在潜在危害的“人造生命”实验室
    亿万富豪企业家克莱格-文特尔两年前创造了一种生命形式,他是一个争议性人物,被同事戏称为“戴斯-文特尔(Darth Venter)”   美国塞莱拉基因公司总裁文特尔在白宫东翼的房间宣布完成最初的人类基因组排序    “人造生命”会对人类构成威胁吗   顶级专家呼吁,有必要建立一个体系,用来严密监督世界各地存在潜在危害的“人造生命”实验室。美国华盛顿伍德罗威尔逊中心发出警告说,目前还没办法监控肆意进行“生物合成”的实验室,所以,无法确保它们创造的东西都是安全的。   2010年,一名科学家把合成DNA加入到一种细菌的细胞里,创造出“新”的生命形式,“合成生物学”领域由此诞生。一名牛津大学伦理学家发出警告说,它为“可能的最强大的生化武器”敞开了大门。伍德罗威尔逊中心合成生物学项目推荐利用一种“记分卡”来确保实验室能够遵循总统委员会2010年颁布的指南。当年亿万富豪企业家克莱格-文特尔创造出世界首个人造生命形式后,该委员会的13名科学家向奥巴马总统提交了一份报告。从那以后,合成生物学领域发生了变化。那些自称“生物黑客”,并把该领域称之为“DIY生物学(DIYBio)”的狂热人士,开始进行他们自己的“合成生物学”试验项目,例如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凯-奥尔重新改编了大肠埃希氏菌的基因组。   纽约、波士顿和旧金山都成立了自由的“绅士空间(Genspace)”生物学实验室,这里为科学家提供自行进行试验的仪器,不受法规管制。上述报告建议:“随着该领域不断进步,政府应该继续评估合成生物学研究存在的特殊安全风险。”总统委员会执行理事瓦莱丽-博纳姆说:“该委员会成员在这份报告里着重强调了合成生物学保持透明度、交换意见和责任心的必要性。”为了对第一批“合成生命形式”做出响应,奥巴马总统2年前要求该委员会提交报告。亿万富豪企业家文特尔2010年首次创造出“人造生命”并将其命名为“辛西娅”Synthia)”。   牛津大学伦理学家朱利安-萨瓦莱斯库教授提及文特尔的发现时称:“文特尔开启了人类史上最深奥的一扇门,或许它能预见人类的命运。也许未来人们会利用它制造最强大的生化武器。现在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在确保没有虫子的情况下吃掉水果。”威尔逊中心合成生物学项目负责人大卫-雷赫斯基说:“该委员会的报告是一份地标性文件,像很多此类报告一样,它促使产生了一个框架,但是目前还没有用来追踪合成生物学进展的机制。我们的目的是确保这份报告能够促使该领域发生一些改变。”   威尔逊中心建议利用网络“记分卡”凸显那些不好的合成生物学项目。“8日公布的记分卡,主要用来监督总统委员会的报告提出的建议的执行情况,该报告涉及的是有关生物伦理问题的研究。”这份报告包括涉及到一系列话题的18项建议,这些话题从风险评估到职业道德教育和公众参与,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 耗时15年世界首例人造生命诞生 华人参与研究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生物工程进入新纪元!美国克莱格.文特尔研究所一个有华人参与的研究团队宣布,在实验中制造出世界首个完全由人造基因指令控制的人造生命,使人类的能力拓展到可以操纵自然世界,将来可制造有特殊功能的生物,在生产疫苗及洁净能源等领域大派用场。   报道指出,由美国生物学家文特尔领导的研究团队,重塑“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Mycoplasma mycoides)这种微生物的DNA,并将新DNA片段“黏”在一起,植入另一种山羊支原体中。新生命1个月前诞生,昵称“Synthia”(合成体),这种微生物由蓝色细胞组成,能够生长、繁殖,细胞分裂了逾10亿次,产生一代又一代的人造生命。植入的DNA片段包含约850个基因,而人类DNA图谱上共有约2万个基因。   研究员建构的染色体中的基因,由108万对“字母”组成,研究员并在合成基因留下“水印”,包括46名科学家和研究员的名字、研究所的网址,以及爱尔兰作家James Joyce的名句“生存、犯错、倒下、战胜,用生命创造生命”。21日出版的《科学》杂志收录了这一研究。   耗时15年花费3.1亿   文特尔在这个项目奋斗了15年,花费了4000万美元。2008年,他率先宣布制造出合成细菌基因,但它未能操控细胞。他说:“这是首个合成细胞,这是地球上首个自我复制的物种,它的母亲是一部计算机。”他称,尽管这只是开始,但研究改变了思想,印证了假设,“带领我们跨越边界,进入一个新世界”。   哈佛实践伦理学教授列库斯说:“文特尔打开了人类历史的大门,窥探它的未来。他向上帝的角色迈进:创造自然界中从没存在过的生命。这种可能虽然远在未来,却是真实和意义重大。但是,所要面对的风险也是前所未有的。”   对于被指扮演上帝,文特尔强烈抗辩:“每当医疗或科学上发生与生物学有关的突破,都有这个说法出现,但从很早以前,人类都在尝试驯服自然,这是我们饲养动物的起源。”   多名研究人员和伦理学家说,它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操控生命方式。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在改造DNA片段,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基因工程植物和动物。但他们说,创造完整生物体的能力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掌握生命权力。   美国罗格斯大学分子生物学家埃布赖特说,这确实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转折点,历史上第一次有人创造了一个完整、带有预定特性的人造细胞。   斯坦福大学生命医学伦理中心主任马格努斯说,它有可能改变基因工程,此类研究将猛增。哈佛医学院基因学教授丘奇称,研究是一个里程碑,具潜在应用用途。   媲美计算机革命   推动生物工程的加拿大“粉红军合作组织”指出,这项研究的影响媲美“计算机革命”,文特尔创造了“演化之树的一个分支”,值得颁发诺贝尔奖。
  • 我国学者造出超强人造蚕丝
    日前,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林志团队提出超强人造蚕丝制备新方法,第一次将廉价的普通蚕丝转换成具有超高强度的人造蚕丝。相关成果已发表在国际著名材料学期刊《物质》。新型人造蚕丝扫描电镜照片。天津大学供图天然蜘蛛牵引丝是自然界已知强度最高的天然蛋白纤维,其强度是同质量钢的五到十倍。然而,由于从天然蜘蛛中取得大批量蛛丝十分困难,目前市场上很少出现与蛛丝相关的实际产品。人类有利用蚕丝的悠久历史,但相较于蛛丝,蚕丝的强度和韧性都远远不够,学界一直致力于以蚕丝为出发点制造更坚韧的丝线,但以往得到的人造丝线大多性能不佳。“丝素蛋白是从蚕丝中提取的天然高分子纤维蛋白,相对于降解严重的蛋白,完整的高分子量丝素蛋白分子链可以提高纤维的强度。”据林志介绍。他带领团队使用了十二烷基硫酸钠和碳酸钠辅助溶解蚕丝外部粘层的方法,该方法的蚕茧脱胶率在28%左右,并且得到的再生丝素蛋白分子量仍较大,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其机械性能。人工纺丝时,研究人员将浓缩的再生丝素蛋白通过微管像挤牙膏一样挤出,挤出的蛋白在含有锌离子和铁离子的溶液中迅速凝固形成细长的纤维,再经过适当的后处理,得到的纤维直径与蜘蛛牵引丝类似,但其强度和硬度都显著优于天然牵引丝。这种人工蚕丝纤维的拉伸强度比天然蛛丝的平均强度要高70 %以上,远远高于所有已知的天然微丝,成为了一种前景广阔的“超强人造蚕丝”。新型人造蚕丝与天然丝的拉伸曲线对比。天津大学供图“这项成果为生产高性能人造丝开辟了一种便捷高效的途径,为大规模生产具有高性能的蚕丝纺织品材料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林志表示。
  • Cell子刊:再创生命奇迹!科学家利用多能干细胞成功培育人造精子,可生育健康后代
    人类生育力下降,已经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相关数据显示,全球不孕不育患病率从1997年的11.0%上升到了2017年的15.0%,根据推算,在人口增速放缓的当下,到2023年时,在不足7亿的育龄人口中,预计将有超过1.12亿人面临不孕不育。中国育龄夫妇的不孕不育率从20年前的2.5%-3%攀升到近年18%左右,不孕不育夫妻约有6000万对。随着环境污染、生育年龄推迟、生活压力等原因,不孕不育夫妇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生育危机的到来,让更多科学家瞄准生育问题,希望能够借助更多科学手段缓解这一难题。近日,日本京都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Cell 子刊 《Cell Stem Cell 》上发表了题为“In vitro reconstitution of the whole male germ-cell development from mouse pluripotent stem cells ”的研究文章,研究人员通过小鼠多能干细胞分化出了有功能的精子,并且用这些精子给雌鼠授精,成功诞生了健康、有生育能力的后代。研究人员表示,这为在试管中产生男性生殖细胞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模型。  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发育过程中的复杂事件,更重要的是,它在器官再生、修复和疾病治疗方面极具应用价值。此前,国内外都已经拥有了利用干细胞培育人造精子的案例,但是,很少有研究会考虑培育阶段的关键生理过程,而此次发表的研究,则填补了这一空白,以一种忠实于发育和生理学的方式在体外重建了男性生殖细胞发育过程。  男性生殖细胞发育包括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原始生殖细胞(PGC)的规范化,并通过表观遗传重编程将其分化为生殖细胞 第二阶段涉及男性的性别决定以及随后的精原细胞/精原干细胞(SSC)的分化,这一阶段将同时获得雄激素表观基因组 第三阶段是精原细胞/精原干细胞的精子生成阶段,通过减数分裂和精子生成产生单倍体精子。  研究人员模拟了这一自然发育阶段来培育人造精子:首先,将干细胞分化为原始生殖细胞 然后分化为精原细胞 最后分化为精子。其中,第二阶段面临的挑战最大,先前建立的小鼠精原干细胞制造方法所需的培养时间长,比在体内分化慢一周左右,并且生成精子的效率较低,不到20%,因此,研究团队决定对这一分化过程进行优化。  (图注:在小鼠模型中体外重建雄性生殖细胞发育流程图)  针对第二阶段,研究人员建立了一种“重建睾丸新方法”(new reconstituted testis method),改进中间培养液,以气相-液相培养法制造出雄性生殖细胞。他们在8种不同的条件下测试了10000多个细胞。幸运的是,分化得到的精原干细胞与小鼠睾丸中的细胞有许多共同的特性,包括关键基因的表达、表观遗传学以及逆转录转座子的瞬时上调。  为了证实分化得到的精原干细胞与体内产生的相同,研究人员将这些精原干细胞注入到小鼠睾丸,让它们发育成精子细胞,然后收集这些精子并注射到卵子中形成胚胎。这些胚胎最终帮助小鼠成功产下健康、可育的后代。  此次的研究,向我们真实再现了雄性生殖细胞发育的第二阶段,同时也表明了将小鼠多能干细胞分化为精原细胞样细胞和健康精子的可行性,而这一试验下的培育过程,让多能干细胞分化出的精原细胞在体内和体外均具有强大的生精功能。随着生物技术的进一步迭代,体外配子形成研究将成为促进基本生殖细胞生物学和创造新医学应用的基础。希望这一技术研究能够带来更快速的进展,为更多群体谋福音。
  • 中国首款“人造肉”9月上市 中秋能吃到人造肉月饼?
    p style=" margin-bottom: 0px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8px " 8月8日,知名快餐品牌汉堡王开始正式在美国销售人造肉巨无霸汉堡(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0807/490709.shtml" target=" _blank" 详情点击你吃肉吗?不是动物身上长的那种 /a ),与此同时,我国“人造肉”也将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据媒体报道中国第一代“人造肉”即将于9月上市,是不是很期待? /span br/ /p p style=" margin-bottom: 0px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98300cd8-0bf4-4cea-944e-78ce6fe4d79c.jpg" title=" image001.jpg" alt=" image00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32px " 图片源于网络 /span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吃货福利—中秋节能吃到“人造肉”月饼了?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据了解,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副教授李健实验室团队与植物肉品牌合作研发的中国第一代“人造肉”产品预计9月面市,更有消息称这款产品会在中秋节期间应用于鲜肉月饼中。吃货们,你们又有新的口福啦!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13px height: 24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noimg/5ca89edc-165e-455c-9b4b-bd0287c00ba8.gif" title=" timg.gif" alt=" timg.gif" width=" 213" height=" 242"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 图源于网络 /span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此“肉”非彼“肉”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人造肉”分为两种,一种是被称为植物肉的“人造肉”,主要靠大豆等植物蛋白制成;另一种是利用动物干细胞制造出的人造肉。我们这里所说的“人造肉”指的是前者——植物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中美人造肉的差别、制约因素有哪些?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据了解,现在美国人造肉在口感、风味、质地方面都比中国同类产品好。中国人造肉研发主要分布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会,做挤压工艺的可能有四五家,做风味研究的可能两三家,现在主要还是实验室阶段,并未走向市场。目前人造肉的研发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制约因素,第一个是质地上怎么让它咬起来像肉,另外一个就是风味方面,如何使它闻起来和尝起来跟肉一样。 /p p dir=" rtl"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食品风味研究用到哪些仪器设备?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李健团队主要做食品风味方面的研究:比如怎样把植物蛋白里面的豆腥味去除掉?怎样在植物界选择可以产生肉味的分子?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据悉该团队目前已经完成了异味的解析研究部分,脱除的方法还在研究。实物调味方面争取在未来3-6个月内取得进展,使产品到达外国产品同等水平。食品风味研究要用到哪些仪器设备?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4cf0aaec-e1f7-4791-8203-8467174b8fb0.jpg" title=" image002.jpg" alt=" image00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indent: 0em " 李建课题组实验室(图:梨视频)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23px height: 22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720b7284-1b58-4af6-a4ba-5f5c0e771190.jpg" title=" image003.png" alt=" image003.png" width=" 323" height=" 222"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1203/C267923.htm" target=" _blank" 嗅辨仪sniffer9100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f4e1d3b6-eed3-439c-ad97-c14640a80c36.jpg" title=" image004.jpg" alt=" image00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李建课题组实验室(图:梨视频)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8dd939c4-7b8f-43db-a157-786bdca1cafd.jpg" title=" image005.jpg" alt=" image00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27/C328848.htm" target=" _blank" 安捷伦气相色谱仪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bddb3850-ae2c-4183-8a65-8bc0e9b3fb5b.jpg" title=" image006.jpg" alt=" image00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李建课题组实验室(图:梨视频)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64a51c36-f004-4120-a440-10b9e04be778.jpg" title=" image007.jpg" alt=" image00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365/C204036.htm" target=" _blank" IKA RET control-visc 加热磁力搅拌器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d2bdee4e-89a8-4386-81fb-d94908efb68a.jpg" title=" image008.jpg" alt=" image00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1252_2.html" target=" _blank" 移液器专场 /a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网友评论区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70px height: 42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7d4e1f64-c8ce-4553-9643-bf2f884b2049.jpg" title=" image009.jpg" alt=" image009.jpg" width=" 370" height=" 429"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网友评论:“终于可以放心吃,又不怕长胖啦!”,但也有网友表示:“肉都是假的,还能好好吃饭吗?”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你对人造肉食品的看法是怎样呢?“人造肉”是否会在未来的国人餐桌上占据一席之地?欢迎在文末评论区留言!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text-align: center " arial=" " text-indent:=" " white-space:=" " text-align:=" " line-height:=" " spa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192, 0) "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 扫码关注 spa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color: rgb(0, 112, 192) " 【3i生仪社】 /span ,解锁生命科学行业新鲜资讯! /strong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text-align: center " arial=" " text-indent:=" " white-space:=" " text-align:=" " line-height:=" " spa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192, 0) " strong data-filtered=" filtered"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 /strong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text-align: center " arial=" " white-space:=" " text-align:=" " line-height:=" " img title=" 小icon.jpg" alt=" 小icon.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f4d8610e-d22e-4e2c-835e-d62fa5c21fd6.jp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 / /p
  • 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重大进步:人造细胞可在内部产生多种蛋白质
    据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化学》杂志上的论文,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和瑞士弗里堡大学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在使用合成材料合成人造细胞方面实现突破。这些细胞通过一种被称为生物催化聚合诱导自组装(BioPISA)的过程制造,代表了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重大进步。论文插图图片来源:《自然化学》(2023)人造细胞是模仿活细胞特性的微观结构。它们是促进化学反应和分子系统工程的重要微反应器,是合成生物学途径的宿主,也是研究生命起源的重要工具。该团队开发了一种酶促合成的聚合物微胶囊,并使用它们来包裹细菌细胞的可溶性内容物(即胞质溶胶),从而创造出能够在内部产生一系列蛋白质的人造细胞,包括荧光蛋白、制造细胞骨架样结构的肌动蛋白,以及人类骨骼中发现的生物矿化过程的碱性磷酸酶。蛋白质的表达不仅模仿了活细胞的基本特性,而且展示了这些人造细胞在从药物输送到组织工程等多种应用中的潜力。新研究弥补了合成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空白,即能够将合成材料与酶过程结合起来,创造出复杂的人造细胞,就像真正的细胞一样,这为创造结构和功能上与生物细胞相似的模拟物开辟了新途径。研究人员指出,酶促自由基聚合是制造这些人造细胞的关键。酶会将聚合过程中自组装的聚合物合成纳米和微米尺寸的聚合物胶囊。这是一种非常简单但有效的人造细胞制备方法。在未来的工作中,研究团队的目标是利用人造细胞中表达的蛋白质来催化进一步的聚合,从而模仿自然细胞的生长和复制。
  • 评“香”论“质”丨岛津方案带您揭开人造肉的神秘面纱
    导读民以食为天,在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健康的当下,人造肉作为一种新型食品,正悄悄改写着人们对传统肉食的认知。各大餐饮品牌也争先创新,开发出诸如“素汉堡”、“植物肉酥”等新产品。那么人造肉究竟是什么样的食物?它能取代传统肉类,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宠吗?它的安全性有保障吗?岛津推出《人造肉检测整体解决方案》,内容涵盖感官与营养、食品添加剂、污染物及有毒有害成分等多个方面,涉及试验机、GCMSMS、LCMSMS及ICPMS等相关检测方法,带您一起揭开人造肉的神秘面纱。人造肉小科普&bull 种类与命名目前市场上的人造肉产品有多种类型,常见以下:第一种是以大豆、豌豆等植物蛋白为原料制备的植物蛋白肉,此类产品可以最大限度地模拟真实肉品的外观和口感,在国内外文献中常见的名称有“植物素肉”、“plant-based meat”等。第二种是以动物细胞为原料,通过精准的细胞培养扩增制备得到细胞培养肉,此类产品可以绕开动物养殖过程而为人类提供真实的动物肌肉组织,主要的名称为“cultured meat”。此外,还有以真菌、乳蛋白、鸡蛋蛋白、鱼蛋白、昆虫蛋白和其他新型蛋白质培养的人造肉产品。&bull 人造肉面临的问题与真肉相比,人造肉目前面临不少问题,比如:动物禽畜肉制品具有丰富致密的纤维结构,口感鲜嫩多汁,而植物蛋白肉结构较为松散,在口感上与动物肉存在着一定差距;人造肉行业目前尚处探究摸索的阶段,消费者的观点和态度是影响人造肉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bull 人造肉的安全监管早在2018年10月,美国农业部USDA和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就举行了联合听证会,并发表声明共同对人造肉进行监管。FDA负责解决细胞在试验室的整个培育过程,USDA把握次要的控制权,监督细胞的摘取与最后的出产和贴标签环节。欧盟则在新食品法规(REGULATION (EU) 2015/2283)中明确规定,由细胞培养物或源自动物的组织培养物产生的食物都将被视作一种新型食品,并启用全新的管理条例。我国目前针对人造肉的国家标准尚未建立。在2020年12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布团体标准T/CIFST 001-2020 《植物基肉制品》,自2021年6月25日开始实施。该标准规定了植物基肉制品的基本要求、技术要求、检验规则、判定规则、标签、标识、包装、运输和贮存,对于检验检测也给出了各检项的方法标准和/或限量要求。岛津解决方案针对目前人造肉检测方法的空缺,岛津推出《人造肉检测整体解决方案》,内容涵盖口感检测、风味物质、营养成分、添加剂及有毒有害成分等各项检测内容,助您在人造肉检测领域做好应对法规的充分准备。我们评价食物品质,通常需要考虑味道、香味、质地等参数,在对食品的整体质量进行评分时,多变量分析可以将每个样品在所有这些因素方面的“差异”可视化。使用岛津主力机种对气味化合物、代谢产物和糖类、产品质地分析测试后,综合多元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可以帮助我们评估人造肉产品的整体质量。&bull 闻香溯源——人造肉中的气味成分分析利用配备AOC-6000自动进样器的岛津GCMS-QP2020 NX,采取SPME Arrow固相微萃取进样技术,可以比较人造肉与常规肉品之间的气味差异,为改善样品风味提供依据:使用SPME Arrow萃取人造肉(黑色)和有机牛肉(粉红色)10分钟后的代表性叠加色谱图表1 人造肉与有机牛肉气味成分统计*注:红色字体化合物为共有气味组分,黑色字体化合物为特征组分。&bull 明察秋毫——人造肉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分析使用岛津ICPMS-2030系列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可实现人造肉中重金属元素的高灵敏度检测。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LC-40B X3与三重四极杆质谱仪LCMS-8045联用系统,可实现人造肉中B族和G族黄曲霉毒素的同时测定。《人造肉检测整体解决方案》目录展示更多应用详情,敬请关注《人造肉检测整体解决方案》!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赵宇亮/陈春英/谷战军研究团队——人造纳米材料的毒性研究
    近几十年来,纳米材料或纳米产品在能源、航空航天、农业、工业、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得到了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然而近些年报道的纳米材料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造成的潜在负面影响引起了各界的担忧,这催生了“纳米毒理学”领域的诞生。该领域主要研究纳米材料或纳米产品在生命周期内对生物的不良健康影响,并进行安全性评估和风险管理,最终实现纳米材料的安全生产、使用和废弃。大量的基础毒理学研究和国际纳米技术标准表明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化学组分、尺寸、形状、表面化学、结晶度、溶解度、氧化还原电位等会广泛地影响纳米材料与生物体在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层次上的相互作用。因此,深入了解纳米材料的理化性质在介导不同水平纳米–生物相互作用中所扮演的角色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利于实现进行可靠的纳米毒性评估,也有助于设计更加安全的纳米产品。为此,赵宇亮/陈春英/谷战军团队在Particuology上发表综述文章,深入探讨了人造纳米材料的关键物理化学性质对诱发潜在生物毒性的影响。该文章首先概述了纳米材料如何在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上与生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讨论了尺寸、形状、化学性质、表面化学,以及上述理化性质所介导的纳米材料的团聚/聚集、生物冠形成和降解等行为对其毒理学特征的影响。另外,该文章还介绍了研究纳米–生物相互作用的主要分析方法、不同地区和/或国家目前对含纳米材料产品的监管和立法框架,提出了纳米毒理学领域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以期为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图1. 纳米材料的毒性相关特性及研究纳米–生物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器官、细胞、分子层面上的纳米-生物相互作用根据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的不同,人造纳米材料对人类的主要暴露方式包括肺部吸入、口服摄取、皮肤接触和静脉注射等。大多数经肺、胃肠和皮肤暴露的纳米产品会被滞留在暴露器官中并可能在被机体逐渐清除之前诱发毒性;只有少数局部暴露的纳米材料可能被吸收到血液和/或淋巴循环。由于缓慢的剂量率、独特的吸收途径和特殊生物冠的生成/演变,非静脉注射的纳米材料在体内分布更广泛、更均匀。相比之下,静脉注射纳米材料则更快地从血流中清除,并主要聚集在富含单核-吞噬系统(MPS)的器官,如肝脏和脾脏。此外,无论暴露途径如何,进入体循环的纳米材料可能通过血脑屏障、血睾丸屏障和胎盘屏障,并对这些器官造成影响。基于纳米材料的性质,其代谢和排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发生在肝脏和肾脏。综上,根据纳米材料的毒物动力学过程,可以推断肺、肠、肝、脾和肾是纳米材料的主要毒性靶点。 图2. 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纳米生物相互作用。(a) 毒物动力学(即纳米材料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b) 纳米材料的潜在毒性机制在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纳米材料可能粘附、切割、嵌入细胞膜而造成膜损伤,或被细胞内化而进入细胞。包括网格蛋白依赖、小窝蛋白依赖、非网格蛋白和非小窝蛋白依赖的内吞、微胞饮和吞噬在内的多种胞吞途径是纳米材料进入细胞的主要方式。不同的内化途径将进一步影响其在细胞内的定位、命运和下游的细胞毒性。纳米材料通过多种毒性机制发挥细胞毒性,本质上可归因于其对细胞组分和结构的氧化损伤和物理损伤。一方面,纳米材料可以通过促进活性氧(ROS)的生成、消耗细胞内抗氧化系统和/或干扰线粒体的功能而引起氧化应激,造成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分子的氧化损伤。另一方面,纳米材料可能会改变生物大分子的构像和功能,通过直接的生物物理相互作用干扰或破坏细胞。二者可能引起的下游事件包括:细胞膜渗漏、线粒体功能障碍、溶酶体膜通透性(LMP)、内质网应激、刺激或阻断涉及细胞增殖和死亡、细胞骨架破坏、基因毒性等信号通路,最终导致炎症反应、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死亡(凋亡、坏死、自噬、铁死亡和焦亡等)。影响纳米材料毒性的关键特性 本节作者重点讨论了经合组织成立人造纳米材料工作组提出的11种典型纳米材料(包括纳米氧化铈、纳米氧化锌、纳米二氧化钛、金纳米材料、银纳米材料、富勒烯、多壁碳纳米管、单壁碳纳米管、纳米粘土、二氧化硅、树状聚合物)的关键理化性质以及其所介导的团聚/聚集、形成生物冠和降解行为对不同水平纳米–生物相互作用的影响。化学组成纳米材料核心的化学本质决定了纳米材料的溶解性、催化活性、氧化还原能力、电离特性、与生物大分子的亲和性,从而决定了纳米材料的毒性及其机理。除了核心纳米材料的化学性质,表面涂层/接枝和元素掺杂等材料设计也会影响纳米材料的毒理学特征。元素掺杂通过改变纳米材料的催化性能和溶解特性而影响其毒性。另外,纳米材料制备过程中的金属和杂质残留、内毒素污染等也是其生物毒性的潜在来源。粒径经肺、胃肠、皮肤暴露的纳米材料,其吸收行为表现出不同的尺寸依赖性。体循环中的纳米材料因其尺寸不同可能发生:快速经肾脏清除、被肝脾吞噬而积聚、经胆汁排泄或实现相对长的血液循环而遍布全身,可见其分布和排泄行为也受尺寸的影响。在细胞水平,尺寸是影响纳米材料内吞途径的重要因素。另外,尺寸直接影响纳米材料造成氧化应激和物理破坏的能力。形状纳米材料可以制成多种形状,如纳米球、纳米管、纳米棒、纳米线、纳米立方体、纳米片等。不同形状的纳米材料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毒代动力学行为、细胞摄取和毒性效应。这可能与形状影响纳米材料晶面暴露、催化性能、生物冠形成等有关。表面特性由于纳米生物相互作用通常发生在纳米–生物界面上,故而纳米材料的表面性质(特别是表面电荷、表面疏水性和表面原子/基团)对其吸收、分布、排泄、细胞摄取及毒性潜力等至关重要。这些表面特性通过综合影响纳米材料在生物介质中的分散性、所形成的生物冠、与细胞表面配体的亲和力、核心纳米材料的ROS生成能力和有毒离子释放程度等方面而发挥作用。影响纳米材料毒性的生物转化行为纳米材料由于其超高的表面能而极不稳定,倾向于发生系列转变以降低其表面活性。形成团聚体、表面吸附生物分子而形成生物冠、发生降解是其常见的降低表面能的方式。聚集状态本质上,团聚对纳米材料的毒物动力学、细胞摄取和毒性的影响可归因于纳米材料表观尺寸的增强。在人体暴露前形成聚集体可极大地减小经肺、肠、皮肤的吸收而降低系统暴露风险和毒性。然而,纳米材料一旦进入或在机体中形成聚集体,似乎具有很高的毒性潜力。在细胞水平,团聚状态可以改变原始纳米材料的细胞内化途径和摄取程度而产生复杂的影响。总之,团聚状态对最终纳米毒性的影响仍存在争议,需进一步讨论。生物冠的形成及演化生物冠的形成及演化高度依赖于初级纳米材料的理化性质(如尺寸、表面化学、形状等)及其周围生物环境。它会改变原始纳米材料的合成特性并赋予其全新的生物特性。生物冠在介导纳米生物的吸收、血液循环、分布、代谢、细胞摄取和毒性机制等多种相互作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纳米材料表面生物冠的形成可缓解其非特异性的毒害作用,这可能与生物冠抑制细胞摄取、减少ROS生成、降低团聚率、减轻有毒表面活性剂诱导的细胞毒性,减缓纳米材料溶解及释放有毒金属离子等有关;然而生物冠可能具有激活免疫而诱发炎症、改变基因表达、诱发内质网应激、细胞凋亡等负面影响。生物降解纳米材料暴露可能会经历恶劣的胃肠道环境、肝细胞微粒体酶、MPS系统的酸性富含氧化性物质和离子的溶酶体环境,这都将挑战纳米材料的完整性并促进其降解。根据降解程度和速率、完整纳米材料和降解产物的毒性潜力,生物降解对纳米材料的毒理学特征具有深远的影响。例如,银纳米材料降解释放银离子已经被认为是其毒性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而二硫化钼纳米片降解产生的钼酸盐可以参与肝细胞的钼酶合成并提高其活性。吸入不可降解的碳纳米管会长时间聚集在肺部而诱发肉芽肿、肺泡炎和纤维化反应。纳米毒理学研究的分析方法 本小节作者首先从分子层面探讨了用于原位分析蛋白冠结构、组成、形成动力学的先进技术,接着在细胞层面介绍了用于可视化纳米材料摄取、转位、毒性作用的高分辨显微镜成像和质谱成像技术、以及基于流式的单细胞技术和多组学技术;最后,在器官层面概述了纳米材料的体内定量方法和活体成像技术用以研究纳米材料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图3. 针对不同水平纳米-生物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纳米产品的监管 现阶段,世界各国对含纳米材料产品的监管由现有的一般和特定行业的监管和立法体系覆盖。例如,不同领域纳米产品在欧盟的流通均须遵守the Registration, Evaluation, Authoriz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 regulations和the Classification, Labelling and Packaging Regulation regulations。此外,欧洲食品安全局、欧洲医药局、健康和消费者保护联合研究中心以及欧洲工作安全与健康机构等细分机构还出台了针对本领域纳米产品的监管办法和指导。另外,各国普遍认为纳米材料的风险评估应在个案基础之上,可能的风险与特定的纳米材料和特定的用途有关。比如,美国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以特定纳米产品作为重心,通过上市前审查和/或上市后监管系对其进行监管。FDA针对纳米材料的详细监管参见“FDA’s Approach to Regulation of Nanotechnology Products”。美国的环境保护署还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包括Toxic Substances Control Act, Federal Insecticide, Fungicide and Rodenticide Act, CleanAir Act, and Clean Water Act等对纳米材料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监管。虽然目前纳米材料与普通化学品有着相似的监管和立法框架,但几乎所有的监管机构都对纳米材料安全性评价的几乎每个阶段都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并推出了指南或标准化。还有一些倡导者呼吁建立专门针对纳米材料的立法和监管框架。相信随着纳米材料风险评估的发展,对纳米材料的监管和立法将进一步完善。总结与展望 尽管纳米毒理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价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第一,确定纳米材料毒性与其理化特性之间的因果关系非常困难。为此,通过精细的材料设计和制造提供一个可在单变量水平控制的覆盖广泛毒理学相关性质的纳米材料库尤为紧迫。第二,有相当一部分的毒理学研究忽略了诱导纳米毒性的现实情况。在这方面,有必要避免内毒素污染、未纯化或分离的有毒催化剂/表面活性剂和剂量过大而造成的毒性。第三,针对纳米材料在生物环境中的动态转化,特别是非静脉注射给药的纳米材料所形成的生物冠,对其毒性的影响仍然十分匮乏。第四,基于多组学技术的系统毒理学手段对微小的生物分子改变的解读具有挑战性,很难获得纳米材料毒性机制的整体图像。幸运的是,上述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有望通过精细的实验设计、先进的原位分析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的发展来解决。这些努力将在纳米材料理化性质和纳米生物相互作用之间的因果关系方面带来重大突破,从而促进人造纳米材料的风险评估和管理,以及更好地设计生物兼容的新型纳米产品。
  • “人造原子”近日成国际物理学界大明星
    俄日科学家用“人造单原子”制成量子放大器   “人造原子”这两天成了国际物理学界的“大明星”。就在《物理评论快报》宣告这项成果之前,最新一期《自然—纳米技术》刚刚发布了世界上最小的晶体管——由7个原子在单晶硅表面构成的一个“量子点”,它是另外一种人造原子。接踵而至的这些“不可思议”尤其让我们对人造原子啧啧称奇。完全可以期待,科学家在人造原子这个微型实验室里必将制造更多的惊喜,引领人类走向未知的新天地。   相关新闻:世界最小晶体管问世 仅由7个原子构成   俄罗斯和日本科学家利用“人造单原子”方法,成功研制出量子放大器,使在芯片上建立量子放大器等量子元件的技术向前推进了一步,该科研成果将在电子和光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上。   作为利用量子效应来放大信号的设备,量子放大器以多种不同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其中最普遍的形式应该是激光,借助受激辐射过程将光子从原子中激发出来。而实现量子放大器可调可控的一种途径就是利用单个原子或分子建立相关系统。然而,由于自然的原子与需放大的电磁波的耦合性很弱,单原子的量子放大器迄今为止都难以制成。   俄罗斯科学院列别德物理研究所和日本电气公司(NEC)纳米电子研究实验室组成的研究小组,利用“人造单原子”方法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   研究人员介绍说,所谓“人造单原子”,就是一种在普通硅基芯片上人工制成的金属薄膜,它由多个单元组成,包括高频辐射传输线、共振器和一个纳米超导结构等。这一“单原子”能与一维空间的电磁模式强烈耦合,从而可实现电磁波放大过程的可调可控。   研究人员表示,研究的关键在于粒子数反转的准备,这在激光中也是一样。实验中所用的“人造单原子”具有三个分立能级,研究人员通过向该“人造单原子”发射特定频率的电磁信号,可使其从基态激发至第二受激态。此后,“人造单原子”将部分恢复至基态,部分恢复至第一受激态。当处于第一受激态的光子数多于处于基态的光子时,就会发生粒子数反转。随后科研人员将另一个需放大的脉冲信号传递给“人造单原子”,这时,就会与基态粒子和第一受激态的粒子状态转换产生共振,刺激这一转换使光子从“人造单原子”中释放出来,从而实现了信号的全面放大。   研究人员计算出的放大器的最大增益可达1.09,相当于平均每100个入射光子就会释放109个辐射光子,而理论最大增益为1.125。研究人员称,如果使用更多的原子,则可获得更大的增益。   研究人员表示,“人造单原子”为制造基本的量子放大器提供了新思路,其可被用作大规模、可调整的量子放大器组件,也为实现量子太阳能电池的量产带来了希望。
  • 检测新技术让人造板甲醛“无处藏身”
    由中国林业科学院研究员周玉成等完成的“人造板及其制品环境指标的检测技术体系”项目14日获得201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这一发明创建了动态跟踪法,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解决了甲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等检测环境温、湿度的动态精确控制的世界性难题。   据周玉成介绍,人造板及其制品释放的甲醛是高致癌物,释放期长达3至15年。目前人造板及其制品制造中尚无原料替代甲醛,限定甲醛释放量成为各国科学家探索的焦点。   限定甲醛释放量,首先要对人造板及其制品进行鉴定与检测。长期以来,检测甲醛释放量面临构造高精度的检测环境和找到检测环境内各种复杂因素的函数关系等诸多挑战。   在突破“受扰动系统的解耦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项目组研发出1立方毫米释放量检测仪、VOC释放量检测仪、大型甲醛和VOC检测室及高精度人造板检测仪器校准仪等六大类11个品种的检测仪器。   “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和产品,与国外目前最先进的产品相比,检测环境温度、湿度精度分别高40%和60% 能耗降低50% 价格约为进口产品的七分之一。”周玉成说。   此项目推动了我国人造板及其制品行业的产业调整和技术升级,产品已在国家人造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多个省(市)的家具质检站、疾病控制中心等近百家单位使用,并用于检测建材、纺织品等有害挥发物及产品质量仲裁和出入境检验检疫。   以人造板为例,我国2002年至2005年出口的人造板经过了中外双方的双重检验。本技术的检测精度均高于外方,无一例甲醛超标引起合同纠纷。   此外,项目组发明了人造板及其制品甲醛与VOC挥发规律的分析技术,研究出不同形状表面或结构有害挥发物的释放规律,为制定国家强制性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 人造板国家环保标准严控甲醛释放量
    从环境保护部了解到,最新人造板国家环保标准《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人造板及其制品》自7月1日起施行。该标准对人造板及其制品所用原材料、木材处理时的禁用物质、胶黏剂、涂料、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释放率、甲醛释放量提出了要求。   标准规定了人造板及其制品类环境标志产品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技术内容和检验方法,适用于人造板、地板、墙板等产品 同时也适用于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   《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人造板及其制品》(HJ571-2010)自实施之日起,《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技术要求人造板及其制品》(HBC17-2003)废止。   与HBC17-2003相比,HJ571-2010增加了原料来源和处理的要求 对产品的要求中增加了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的要求、加严了甲醛释放量的要求,修改了涂料的要求。
  • 世界首个“人造黑洞”在中国东南大学诞生
    中国造世界第一个“人造黑洞”   它有着“黑洞”之名,虽然尺寸“迷你”,但任何经过的电磁波或光,都不可能逃离它的引力。   10月15 日,《科学》杂志宣布,世界上第一个“人造黑洞”在中国东南大学实验室里诞生。不过,这个小型“黑洞”不仅不会毁灭世界,还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吸收太阳能。   在宇宙中,黑洞吞噬万物,甚至包括光。人们乐意议论这种天体,因为它神秘、“性情”怪异:它身处宇宙最幽暗的地方,没有人能直接观测到它,而靠近它的任何物质,都会被无情地拖曳到它的深渊里,小行星、星尘、光波、时间,无一例外。人们对黑洞这种天体感到好奇,但绝不会希望有任何一个黑洞接近自己,或我们的星球。然而现在却有一些科学家在自己的实验室里造出了“黑洞”,一个“迷你”黑洞。10 月15 日的《科学》杂志在介绍这种“人造黑洞”时建议,人们可以把这种“黑洞”装进自己的大衣口袋里。   制造出“人造黑洞”的是中国东南大学的一个研究组,崔铁军教授和程强教授是其中最主要的两位研究者。“实际上,我们做的黑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黑洞。”在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程强教授对记者说。   实验室里的“人工黑洞”,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将一个吞噬一切的“恶魔”装进口袋。据程强介绍,现在存在于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实验室的“人造黑洞”,实际上是一个模拟装置,这种模拟装置目前可以吸收微波频段的电磁波,在未来,它还可以吸收光。但是除此之外,它并不能吸收任何实质的东西。“它只吸收电磁波,不吸收能量。”程强对记者说。   这是一个不具有危险性的“黑洞”,不仅如此,这种装置还能在未来用于收集太阳能。在这方面,“人造黑洞”将比世界上任何一种太阳能电池板都更高效。一些物理爱好者甚至为这种全新的装置设计了一些新功能,比如将它装置在航天器中的太阳帆上,或者用来吸收空气中游散的电磁波——因为手机和无线网络的普及,这种看不见的电磁波据说侵害了我们的健康,成为一种新的污染。   不过,制造“黑洞”的研究者却从来不想那么多,现在崔铁军和程强正在继续的,是如何把实验室里的装置变成样机,“实现工程化”。面对关于“人造黑洞”的各式各样的议论,程强认为, “成果公布以后,被许多国际媒体转载和评论,确实也大大出乎我们意料。从我们个人角度而言,只觉得这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工作。   实验室里的“黑洞”   “我觉得很惊奇,崔和程这么快就做出了‘人造黑洞’!”看到这个研究成果后,纳瑞马诺维说。   伊维根纳瑞马诺维(EvgeniiNarimanov) 是美国印第安纳州西拉斐特市普渡大学的一名教授。今年年初,他和合作者亚历山大基尔迪谢维(Alexander Kildishev) 一起,发表论文,提出了一种制造小型“黑洞”的理论和设计方案。他们的想法是通过模拟黑洞的一些性质,使在“人造黑洞”附近出现的放射性物质被吸引,然后螺旋式地进入“黑洞”中心。   “我们的确是受到他的论文的启发,但研究本身是我们独立完成的。”程强对记者说。之所以能这么快将之变成现实,是因为他们所在的实验室也一直从事着这方面的研究,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积累了很多年的经验,实验过程中也用到了很多他们自己的独创性想法。   不过虽然名为“黑洞”,他们受纳瑞马诺维启发而造的“黑洞”,和真正存在于宇宙中的黑洞还是有大差别的,这种差别并不仅仅体现在质量的大小上。两种“黑洞”的原理其实并不一样。宇宙间的黑洞之所以能吞噬一切,是因为它质量巨大,而实验室里的“黑洞”,实际上是根据光波在被吸进宇宙黑洞时的性质,模拟出来的仪器,可以令光波接近时产生相似的扭曲,并被吸引。也就是说,两种“黑洞”可以让附近的光波出现相似的“结局”,但是光波遇到的却并不是同一回事。   不过目前东南大学实验室里的“黑洞”,还只是适用于某些微波频率,比如人们常用的通信频率, 如GSM、CDMA 和蓝牙等,吸引光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为光波的频率更短,需要设计的“人造黑洞”尺寸也要更小些。   超强吸波装置   这样的“人造黑洞”,在未来可以用于发电。   “当电磁波遇到这台仪器,就会立刻被捕获,并且立刻被引入到仪器里,一直被吸进黑洞中心。没有电磁波可以逃离这个黑洞。”崔铁军向《科学美国人》杂志描述“人造黑洞”时说。在他们的仪器中,被吸入的电磁波在中心位置转化为热能。   根据《科学》杂志介绍,“人工黑洞”是一个直径22 厘米的装置。它有60 个同轴环,外层由40 个同心环组成。通过特别设计,研究组令同心环的从外到内的介电常数发生连续变化,而不同的介电常数,则能让电磁波的方向发生相应改变。   程强把这台仪器描述成“一个超强吸波装置”。可以这样联想,一台“人造黑洞”仿佛一台吸力强大的“吸尘器”,只要它所在的地方有电磁存在,那些电磁波或光波就会源源不断地被它收入囊中,不受任何其他外界条件的限制。  用于获取能源,这样一个超强吸波装置仿佛正在打开一座看不见却内容丰厚的“宝藏”,用它来吸收太阳能,不仅可以在任何天气里正常工作,甚至将之放入黑暗的宇宙里,它也能收集到同样多的电磁波或光波,并将之转化为热能。
  • 仅利用质谱,机器学习可预测未上市新型人造毒品
    英国《自然机器智能》杂志15日发表一项计算生物学突破,包括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在内的研究团队研发了一种自动化、生成式的机器学习方法,可以仅利用质谱就确定未知的新型精神药物(又称人造毒品)的化学结构,了解这些结构能帮助法医实验室更快识别出疑似的人造毒品。  每年有大量新型精神药物出现在非法市场上,这些药物会造成与已知非法药物相近的精神效果,但其合成方式使其在化学上与已知非法药物有所不同,这些药物规避了现有的毒品法规,甚至难以被侦测。法医实验室使用质谱分析法在查封药片或粉末中识别已知人造毒品。但是,要弄清一种全新人造毒品的结构,通常需要化学专家工作数周或数月,并且需要用到多种实验技术。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迈克尔斯金奈德及其同事,此次使用全球各地法医实验室众包的保密数据,训练了一个机器学习模型。他们所使用的算法也被称为深度神经网络,其灵感来自于人脑的结构和功能。机器学习产生了结构和性质都类似于近期人造毒品的分子。该模型随后产生了一个数据库,包含十亿种潜在新型精神药物的结构。用模型训练结束后新收集的数据测试该模型,发现这一方法可以仅用质谱就确定未知人造毒品。在准确结构难以精准确定的实例中,该模型建议的结构,与未知人造毒品非常相似。  研究人员发现,该模型还可帮助人们了解到哪些分子更有可能出现在市场上,哪些不太可能。研究人员总结说,用其他数据集训练的类似的生成方法,也可以帮助识别其他特定领域未知分子的结构,例如识别新型兴奋剂或者环境污染物。  研究资深作者、阿尔伯塔大学计算科学教授戴维维斯哈特表示,这一模型意义有点类似2002年的科幻电影《少数派报告》,其可以对即将发生的犯罪活动有所预知,从而帮助显著减少犯罪,“从本质上讲,这一新成果为执法机构和公共卫生计划提供了一个所谓‘先机’,让他们知道需注意什么。”  斯金奈德表示,该模型仅仅通过精确的质谱测量就阐明整个化学结构,而将数十亿个结构的列表缩小到10个候选结构,大大加快了化学家识别新药物的速度。
  • 针织人造革服装新标准4月1日实施
    针织人造革服装(FZ/T 73028-2009)近日发布,本标准规定了针织人造革服装产品的分类、要求、检验(测试)方法、检验及判定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各种针织人造革(以针织布料为基布,以合成树脂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为主要面料,成批生产的各类服装。   该标准将于2010年4月1日实施。
  • MIT2018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揭晓 “人造胚胎”、“基因占卜”入选
    p   自2001年以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每年都会评选出10项突破性技术。对于“突破”一词到底如何定义?MIT编辑部表示,可能我们的TOP10里面有一些技术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另外的一些已经处于商业化的顶端。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一种技术,或者说是一种技术的集合,它能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今天,MIT公布了2018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10 Breakthrough Technologies)。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368" title=" "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68px "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uepic/0ccd8c87-84ff-4a3b-8e45-b274d6c1d17e.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D金属打印机(3-D Metal Printing)、人造胚胎(Artificial Embryos)、传感城市(Sensing City)、给所有人的人工智能(AI for Everybody)、对抗性神经网络(Dueling Neural Networks)、巴别鱼耳塞(Babel-Fish Earbuds)、零碳排放天然气(Zero-Carbon Natural Gas)、完美网络隐私(Perfect Online Privacy)、基因占卜(Genetic Fortune-Telling)、材料的量子飞跃(Materials’ Quantum Leap)等入选了MIT2018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人造胚胎(Artificial Embryos)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img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uepic/f1dfe8c7-4f42-4acd-a749-215c18075ebe.jpg" / br/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突破性: /strong 未使用卵细胞或精子细胞,研究人员仅从干细胞就创造出了胚胎样结构(embryo-like structure),为创造生命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途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重要性: /strong 人造胚胎将使研究人员更加容易地研究人类生命的神秘起源,但这一技术也正在引发新的生物伦理争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可用性: /strong 现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关键研究者: /strong 剑桥大学、密歇根大学、洛克菲勒大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一项重新定义了如何创造生命的突破性研究中,英国剑桥大学的胚胎学家们仅利用干细胞(没有卵子,没有精子,只是从另一个胚胎中取出的细胞)就培育出了逼真的(realistic-looking)小鼠胚胎。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领导该研究的Magdelena Zernicka--Goetz说:“我们知道,干细胞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但我们真的没有意识到,它们能够如此完美地自我组织(self-organize)。”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不过, Zernicka--Goetz表示,她的“合成”胚胎可能不能发育成小鼠。这也不是Zernicka-Goetz的目标。她想要研究,一个早期胚胎中的细胞如何开始发挥其特殊的作用。她还说,他们的下一步计划是用人类干细胞生成人造胚胎。密歇根大学和洛克菲勒大学的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相关的研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人工合成的人类胚胎将是科学家们的福音,可以让他们弄清早期发育中发生的各种事件。同时,由于这类胚胎是从易操作的干细胞发育而来的,因此,研究人员将能够利用各种工具(如基因编辑)在它们生长的过程中调查它们。不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人造胚胎这一突破技术也引发了伦理问题。如果它们变得与真实的胚胎难以区分,我们该怎么办? 在它们能够感觉疼痛之前(before they feel pain),它们能在实验室里成长多久? 生物伦理学家们说,我们需要在科学竞赛愈演愈烈之前解决这些问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给所有人的人工智能(AI for Everybody) & nbsp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img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uepic/28c2be62-1345-4438-9d72-c98f1fc6d3f1.jpg" / br/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MIGUEL PORLAN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突破性: /strong 基于云的人工智能技术(Cloud-based AI)使得这项技术的使用更便宜、更容易。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重要性: /strong 目前,AI的使用由少数几家公司主导,但作为一种基于云的服务,它能够被更多的人使用,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可用性: /strong 现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关键研究者: /strong 亚马逊、谷歌、微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迄今为止,人工智能主要是像亚马逊、百度、谷歌和微软这样的大型科技公司以及一些初创公司的“利器”,对许多其他公司和经济领域来说,AI系统太昂贵,且太难完全实现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那么,让AI更普及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基于云的机器学习工具正在将AI带给更广泛的群体。到目前为止,亚马逊的 AWS 子公司主导着云AI(cloud AI),而谷歌正试图用TensorFlow(一个开源的AI库)来挑战它的地位。拥有自己AI云平台Azure的微软则选择与亚马逊合作,推出了一款开源深度学习库—— Gluo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这些公司中的哪一家会成为提供人工智能云服务的领导者,目前还不清楚。但对于赢家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如果人工智能革命将会在经济的不同领域更广泛地扩散,那么,这些云产品将是不可或缺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目前AI主要应用于科技行业,许多其他行业一直难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医疗、制造以及能源等行业如果能够更全面地推行人工智能技术,那么,这些行业可能将产生巨大的改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对抗性神经网络(Dueling Neural Networks) & nbsp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img width=" 600" height=" 441" title=" "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41px "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uepic/4b3da4e4-0c2e-4537-a1ac-07111a1ab6b5.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b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DEREK BRAHNEY /span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突破性: /strong 两个AI系统可以通过相互对抗来创造逼真的图像和语音,此前,机器从未有过这种能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重要性: /strong 这给机器带来类似想象力的能力,可以让它们不再那么依赖人类,同时也把它们变成了一种数字造假工具。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可用性: /strong 现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主要研究者: /strong Google Brain、DeepMind、Nvidia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人工智能(AI)在识别事物方面变得越来越擅长了:向它展示一百万张图片,它能以惊人的准确性告诉你哪张照片描绘了一个行人穿越街道。但是AI几乎不可能生成行人的图像。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能创造出大量逼真的合成画面,比如在各种环境下的行人。这样,自动驾驶系统可以在不出门的情况下使用这些图片进行训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但问题是,创造一个全新的东西需要想象力,而这一直困扰着AI。 直到2014年,蒙特利尔大学的一名博士生Ian Goodfellow在一家酒吧的学术辩论中,率先想到了解决方案。这种方法被称为“对抗式生成网络”(GAN),它采用了两种神经网络(人脑的简化数学模型,这是现代机器学习的基础),并在数字版猫捉老鼠游戏中相互对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这两个神经网络都是在相同的数据集上进行训练的,其中一个被称为“发生器”(generator),负责依照所见过的图片来创造新的图片。另一个被称为鉴别器(discriminator),负责识别它所看到的图片是否像训练时的图片,还是发生器产生的虚假图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渐渐地,发生器可以创造出鉴别器不能识别出的图片。这项技术已经成为AI在过去十年中最有希望的进展之一,它能够帮助机器“骗过”人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目前,GAN已经被用于制作非常逼真的语音和假图片。举个例子,芯片制造商Nvidia的研究人员用明星照片训练出一个GAN系统,而这个系统生成了数百张不存在但看起来很真实的面孔。另一个研究小组则生成了很逼真的梵高作品。进一步训练之后,GAN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重新创造图片,比如在干净的道路上铺上一层雪,或者把马变成斑马。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但GAN也不总是完美的,它可能会生成有两套把手的自行车或者,眉毛错位的脸。但由于图片和声音的逼真,一些专家认为,在某种意义上,GAN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理解它们所见所听。这就意味着,随着想象力的获得,AI也有可能开始理解它在这个世界上所看到的东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基因占卜(Genetic Fortune-Telling) & nbsp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img width=" 600" height=" 441" title=" "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41px "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uepic/a16c869e-d862-484d-8146-12195a7a1f44.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br/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DEREK BRAHNEY /span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突破性: /strong 科学家可以使用基因来预测人们未来患心脏病、乳腺癌的风险,甚至可以预测IQ。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重要性: /strong 基于DNA水平的预测技术可能是公共健康领域下一个重要突破,但它也会增加基因歧视风险。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可用性 /strong :现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主要研究者 /strong :Helix、23andMe、Myriad Genetics、UK Biobank、Broad Institute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将来有一天,婴儿出生时就会得到一份DNA检测报告。这些报告将提供他们患心脏病或癌症的几率,是否对烟草上瘾,以及是否比一般人更聪明的预测。由于大型基因研究的陆续开展,这一天很快就会来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事实证明,最常见的疾病和包括智力等许多行为特征,都不是一个或几个基因的结果,而是许多基因作用的结果。利用正在进行的基因研究的数据,科学家们正在创造他们所谓的“多基因风险评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尽管新的DNA检测提供的只是概率,而不是精确诊断,但它们仍可以极大地造福医学的发展。比如说,医生可以建议乳腺癌高危的女性多做乳房x光检查,而低风险的女性乳房x光检查则少做些,那么这些检查可能帮助发现更多的真正患癌症的病人,并能够减少 “假警报”的情况。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此外,制药公司还可以在针对阿尔茨海默病或心脏病等疾病的预防性药物的临床试验中使用这些信息,他们通过挑选患病风险更高的志愿者,从而可以更准确地测试药物的效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但问题是,这些预测远非完美。谁想知道他们未来可能会患上老年痴呆症?如果癌症风险评分低的人推迟接受筛查,然后又患上癌症怎么办?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多基因评分也有争议,因为它们可以预测任何个体特征,而不仅仅是疾病。比如说,他们现在可以预测一个人在智商测试中表现的10%。随着评分技术的提高,DNA智商的预测很可能会成为常规的检测。但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将如何使用这些信息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行为遗传学家EricTurkheimer表示,基因数据是把双刃剑。“基因占卜”既让人兴奋,也令人担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参考资料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0 BREAKTHROUGH TECHNOLOGIES 2018 /p
  • 利用质谱即可检测未知新型人造毒品!已投入实战
    据公安部新闻中心,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官方微博:“禁毒民警是公安队伍里最危险、牺牲最多的警种之一,2017 年以来全国有 30 余名禁毒民警牺牲、60 余名禁毒民警负伤。与毒贩交锋中,受伤、流血是家常便饭,这些伤痕,成为一道道无法抹去的‘勋章’。”如果能快速识别疑似人造毒品,无疑会给禁毒警察的工作带来帮助。近日,正在国外读博的南京青年汪飞,联合团队成员研发出一款新方法,只需利用质谱,即可获得未知新型精神药物即人造毒品的化学结构。图 | 汪飞(来源:Linkedin)11 月 15 日,相关论文以《一个深入的生成模型可以自动阐明新的精神活性物质的结构》(A deep generative model enables automated structure elucidation of novel psychoactive substances)为题发表在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上。图 | 相关论文(来源: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这是一种自动化、生成式的机器学习方法,了解人造毒品的化学结构后,即可帮助相关人员更快识别出疑似人造毒品。此前需要数周到数月,才可明确一款全新人造毒品的结构据悉,全球每年有大量新型精神药物在非法市场上冒出来,它们往往会带来和已知非法药物相似的精神效果。但是,鉴于这些物质的合成方式不同,因此其化学表现也有所不同。正因此,它们多数不在现有毒品法规的管辖范围之内,从而导致很难被侦测。通常,人造毒品的检测由相关法医实验室完成,检测时一般是从被查封药片或粉末中采样,并使用质谱分析法进行识别。这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要想弄清楚一款全新人造毒品的结构,化学专家们往往需要持续数周甚至数月的埋头工作,并且还得借助其他类型的实验技术。(来源: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研究中,汪飞和团队,从世界各地的法医实验室众包的保密数据中,训练出这款机器学习模型,它能从结构和性质上生成和近期人造毒品相似的分子。该研究主要针对一类叫做 NPS(novel psychoactive substances)的药品,也就是新型精神药品。这类新型精神药品通常由“街头化学家”所创造,它们和大麻、海洛因等毒品一样,都具有致幻效果。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新型精神药品的化学结构通常不为人所知。当前,执法部门和医疗部门存在的痛点,是如何去检测它们。比如执法部门在机场截获一批粉末,需要知道这是什么,或者医疗部门今天有一个服用过量的病人,那就需要知道病人到底服用了什么。(来源: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该问题的难点在于,首先要知道它可能是什么?以及它可能的结构是什么。目前,要想获取结构比较常见的实验室手段有 2 个:一个是通过核磁共振(NMR);另外是通过质谱(MS)。也就是当获取样本之后,要先得到它的核磁共振图谱或者质谱图,拿到图谱之后去一个数据库里做对比。如果数据库里有现成数据,即可知道需要检测的样本是什么。但是在大家从未见过该物质的结构的情况下,很难确认它是什么。而该研究主要是使用深度学习的方法来研究检测新型精神药品。(来源: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生成大约 900 万个可能存在的致幻剂的分子结构研究中该团队用大约 1700 多个新型致幻剂的结构训练了化学语言模型模型(DarkNPS)。这个模型使用SMILES(multiple simplified molecular-input line-entry system)文本来表示分子结构。从概念上来看,这模型非常类似 OpenAI 的 GPT-3,只不过 GPT-3 的输入是人类语言文本,而该模型的输入是一个分子的文本表达。这个模型可以生成大量的分子表达文本。通过改模型他们获得了大约 10 亿个不同的输出。由于分子的 SMILES 可以是重复的。即同样的分子结构可有不同的文本表达,再去除了不合格的表达式之后,最终得出 890 万个的潜在新型精神药品的分子结构。接下来,该团队使用了一个现有的质谱预测模型(CFM-ID,给每一个分子结构计算了 MS / MS 质谱。在测试种该系统实现 68 % 的 Top-3 检测准确率。为了进一步验证该系统的检测能力,该团队和欧洲的检测机构进行了合作,后者提供了一些今年刚刚收集到的样本。在这些样本里面,他们检测到了一个之前尚未被发现的新型毒品(DMXE)。(来源: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已经正式投入应用汪飞表示,毒品检测的功能是该成果目前的主要可行应用,它已经被包括美国缉毒局、德国联邦警察还有欧洲的一些执法机构使用。此外,将人工智能的分子生成结构的模型和质谱生成的模型组合在一起使用的方法它会对于小分子识别,尤其生物检测样本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另外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应用前景可能包括检测兴奋剂,相同的方法也可用在医疗相关的一些检测项目上面。而对于生成模型本身,它可以用在药物研发、以及检测环境污染物上。(来源: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汪飞回忆自己的研究方侧重于为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提供更适用的机器学习方法。在他就读的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他在硕士研究生第二年开始去选择导师做课题。开始他其实对强化学习更感兴趣的,但在当时该方向的竞争比较激烈,很多厉害的导师都没有名额。有一天他遇到了现在的导师,然后他问导师:“您这有什么有意思的项目吗?”他导师看着他并问了一句:“你觉得去把分子炸掉这件事情你喜不喜欢?”他非常强调的是把它给爆破掉这么一个动作,汪飞当时觉得非常有意思,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他认为,至少把分子炸成碎片,听起来比做其他研究好玩很多。更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就是在本次研究中,他和团队其实是先把分子用一个一个原子给它拼装了起来,之后再把它给炸掉(质谱)。图 | 汪飞的导师之一尼罗素 格林(Russell Greiner)(来源:资料图)本科时,汪飞在在美国和加拿大边境的一个学校读本科,当时读的是计算机专业。学校非常的小,但是它的机会非常多,本科时他就使用人工机器学习做数学公式的识别。汪飞回忆称,那会大家还在使用支撑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深度学习在当时还没有现在这么流行。本科毕业之后,他去做了几年电子游戏的开发。但是游戏开发本身是一个挺枯燥的过程,因为总是在重复做一样的事情。所以,后来他决定继续深造,目前,他已经拿到了硕士学位,现在在开展博士课题的研究,并打算在该成果的基础之上继续做研究。
  • 黑龙江抽检人造板甲醛释放几乎全部超标
    点击可看大图   新晚报4月14日讯 昨天,记者从省工商管理局获悉,日前该局对流通领域人造板质量进行了抽检,结果显示,大森、金诚等18款人造板被确定为不合格产品,其中17款存在甲醛超标问题。据了解,目前不合格产品已下架,工商部门近期将依据检验结果依法对经营者进行处置。   据省工商局工作人员介绍,人造板就是利用木材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边角废料,混合其他纤维制作成的板材。人造板材种类包括家装中常用的刨花板、中密度板、细木工板(大芯板)、胶合板,以及防火板等装饰型人造板。在本次抽查检验中,对人造板的静曲强度、甲醛释放量、浸渍剥离性能、含水率、吸水厚度膨胀率等项目进行检验。其中,甲醛释放量是反映产品安全性能极其重要的指标,甲醛对皮肤和黏膜有强烈刺激作用 静曲强度是衡量产品受外力作用抵抗变形的能力 吸水厚度膨胀率是反映产品的耐水性能和尺寸稳定性能,此值越高耐水性能越差 浸渍剥离是反映产品的耐水性能的重要指标 含水率是衡量产品板型稳定的主要因素,偏高或偏低都会导致产品翘曲变形等。   对此,省工商局提示人造板产品是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的产品,消费者在购买时要看其生产许可证编号是否清晰标注。
  • “人造云”将全天候从稀薄空气中发电
    在未来世界,无论人们走到哪里都可获得清洁电力,而通用空气发电效应意味着这个场景可成为现实。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科研团队最新研究表明,几乎任何材料都可以变成一种从湿润空气中不断收集电力的设备,这为清洁电力的获取打开一扇宽阔的大门。这项研究发表在新一期的《先进材料》杂志上。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电力。自然界的云朵只不过是一团水滴,每一个液滴都含有电荷,当条件合适时,它可产生闪电,但人们不知道如何可靠地从闪电中捕获电力。新研究所做的是创建一朵人造的小规模云,生产可预测和连续的电力,以便人们能够将其收获。“人造云”的核心取决于“通用空气发电效应”,研究人员称,从字面上看,任何一种材料都可从空气中收集电力,只要它具有一定的特性——有小于100纳米的孔。团队根据这个数字设计了一个电力收集器,该收集器由一层薄薄的材料制成,其中填充了小于100纳米的孔,水分子从材料的上部通过到下部时会产生电荷不平衡,就像在云中一样。这就有效地创建一个“电池”,只要空气中有水分就可以运行。由于空气湿度始终存在,收集器可以风雨无阻地全天候运行,这解决了风能或太阳能等技术仅在特定条件下工作这一瓶颈。这种空气发电设备的厚度还不及人类头发宽度,因此可数千个堆叠在一起,有效地扩大能量却不增加设备的占地面积。研究团队称这种设备将能够为一般电力公用事业使用提供千瓦级的电力。搜一搜“空气发电”,就会发现科研人员为了清洁能源,付出过多少努力。他们已经在无处不在的空气上打了不少主意,比如压缩空气,从空气中吸收水分,或者制造天然电池酶,实现“无中生有”发电。本文的研究描绘了一个未来世界,只要填充直径小于100纳米的孔,任何材料都可以从湿润空气中收集电力。创建一个“人造云”,设计一个电力收集器,人类就拥有了神奇的魔法,可以不间断利用空气发电。美丽绿色新世界大门打开了,期待它得到进一步开发。
  • 广东人造鸡蛋经检为真鸡蛋 或特殊条件下自然变化
    河北平山县产的鸡蛋近日卷入广东雷州市“人造鸡蛋”风波。10日,广东省湛江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出具了检测报告,结果显示,抽样送检的样品均为真鸡蛋,并未发现“人造鸡蛋”。   2月7日,媒体披露,广东雷州市洪都大酒店出现疑似“人造鸡蛋”,熟蛋黄往地板上用力狠摔也摔不烂,且能“蹦高”40多厘米,初步调查认为鸡蛋可能来自河北平山县。随后,这一事件被媒体连续报道。   广东省湛江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对鸡蛋样品进行了严格检测,包括鸡蛋中含有的营养物质是否属于正常值,是否有假鸡蛋中可能含有的成分,如添加的人工合成色素柠檬黄和日落黄等。   专家分析认为,在长期低温等环境作用下,蛋黄、蛋白也可能会变质凝固,的确可能会产生弹性,不排除是特殊条件下真鸡蛋出现自然变化。   这一事件引起河北石家庄市高度重视,并派出专人赴平山县督导。平山县政府成立了 “人造鸡蛋”问题调查核实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实行“日报告”制度,连夜对全县范围内的食品生产企业、养殖场、饲料加工企业、仓库、超市、商店、餐饮服务等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特别是小作坊、小加工点,逐厂逐点开展无缝隙、拉网式排查核实,均未发现“人造鸡蛋”。
  • 可折叠玻璃、新一代人造太阳,20项重大科技成果亮相中关村论坛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5月30日举行,发布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20项重大科技成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共5项)硅基光电子集成芯片与多功能系统硅基光电子集成芯片是在同一硅基衬底上,集成光电子与微电子优势的微纳芯片,是在半导体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北京大学科研团队首次研发由微腔光梳驱动的硅基片上集成系统,采用高稳定性的并行激光光源给芯片装上了“大脑”。根据应用需求,设计不同光子芯片架构,实现多通道海量信息传输、感知、计算,在超高算力密度、超高图像识别准确度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广泛应用于云计算、自动驾驶等领域。(发布单位:北京大学)夸父卫星在轨获得世界一流天基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2022年10月9日,中国首颗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成功发射。在轨测试期间,获得一系列重要科学观测成果。其中,全日面矢量磁像仪(FMG)首次实现我国在空间开展高时间分辨、高精度的太阳磁场观测,所获取的太阳局部纵向磁图的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太阳硬X射线成像仪(HXI)首次实现我国对太阳硬X射线成像,是目前唯一提供地球视角太阳硬X射线图像的专用设备;莱曼阿尔法太阳望远镜(LST)的子载荷之一,即太阳日面成像仪(SDI)首次实现在卫星平台上获取莱曼阿尔法波段全日面像,另一个子载荷—太阳白光望远镜(WST)观测到太阳上多个之前罕见的“白光耀斑”。卫星在轨表现为后续的科学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发布单位: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SegGPT是国际首个利用视觉提示完成任意分割任务的通用视觉模型。SegGPT“一通百通”:给出一个或几个示例图像和意图掩码,模型就能get用户意图,“有样学样”地批量化完成同类物体分割任务,无论是在当前画面还是其他画面或视频环境中。SegGPT可以“分割一切,识别万物”,加速高级别自动驾驶和通用机器人等实体智能产业的发展。(发布单位: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直线加速器满能量出束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是探测物质微观结构的国之重器,电子束发射度达到世界顶尖水平,亮度比太阳光高一万亿倍,可为航空航天、能源环境、生物医学等多学科前沿领域,提供多维度、实时、原位表征的“探针”,解析物质结构生成及演化的全周期。2023年3月14日,作为电子诞生地的直线加速器成功加速第一束电子束,束流能量达到500兆电子伏特,标志着该设施进入科研设备安装与调束并行的阶段。该设施是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下,中科院、北京市共建的大科学装置,建成后,将是中国首台高能量同步辐射光源,也将是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为全球前沿基础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提供先进研究平台。(发布单位: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下一代云化开放无线网络新型空口试验验证平台基于6G“数字孪生、智慧泛在”的愿景与需求,中关村泛联院联合中国移动开发了下一代云化无线新型空口试验验证平台,为无线人工智能、通信感知一体化、智能超表面等6G前沿关键技术提供原型验证。该平台基带部分采用异构硬件开放架构,与5G基带相比,提升了近5倍的数据处理能力,并首次实现与多频段前端的灵活接入。该平台将为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开放的联合研发测试验证环境,支撑6G技术标准路线选型和系统方案验证,同时将协同带动芯片、器件等产业链研发布局和技术迭代。(发布单位: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应用研究院)面向经济主战场(共5项)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超薄柔性可折叠玻璃是全球柔性显示技术与终端发展的焦点,可广泛应用于折叠手机、卷轴电视机、柔性医疗检测装备、5G天线等领域。中国建材集团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厚度30-70微米超薄柔性可折叠玻璃,其中30微米产品厚度仅为A4纸厚度的四分之一,弯折半径小于0.5毫米,弯折寿命突破100万次,核心性能指标达到全球领先,打造了超薄柔性可折叠玻璃全流程的工业化产业链。(发布单位:中国建材集团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完成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发,成功攻克了宽负荷压缩机、高负荷透平膨胀机和高效蓄冷蓄热器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从空气内能到电能的高效转换。基于该技术,已在张家口建成国际首套百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示范电站,顺利并网发电,系统额定效率达70.2%,比国外同等规模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高出10%-15%,整体性能良好。(发布单位: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己内酰胺绿色生产成套新技术己内酰胺作为重要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纺织、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中国石化首创己内酰胺绿色生产成套新技术,采用新反应途径、新反应工艺、新催化材料,使碳原子利用率由80%提升至95%,使氮原子利用率由60%提升至90%,与国际同行业技术相比,装置投资下降80%,生产成本下降50%。中国已成为己内酰胺的第一生产大国,全球市场份额达60%。(发布单位:中国石化集团公司)180kW高效率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亿华通自主开发180kW高效率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通过氢能转换为电能,为新能源重型卡车电机提供动力。通过优化膜电极、双极板的流道设计,大幅提升了氢燃料电池寿命、氢电之间能量转化效率、动态响应速度。电池寿命达3万小时,是行业均值的2倍;能量转化效率达52%,比行业均值高10个百分点;从怠速到平稳运行最大功率点的动态响应时间小于3.2s,发动机提速快,比行业均值缩短60%。主要指标参数行业领先。(发布单位: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钠离子电池中科院物理所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研发出低成本、高性能的钠离子电池,该电池由铜基氧化物正极材料、煤基无定型碳负极材料,以及高安全电解液体系组成。目前,该电池已在短续航电动车、1兆瓦时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等进行示范应用。(发布单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共5项)随钻成像测井仪器及井地数据传输系统 开发深层和非常规油气是保障未来能源安全的需要。随钻成像测井仪器利用井下传感器探测地层特性,在钻井过程中给钻头装上“眼睛”,是石油工业最核心的技术之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科研团队攻克了强振动冲击条件下动态测量等多项关键技术,自主研制了高温石英加速度计、压力传感器等5种井下核心传感器,成功开发出地质参数成像测井仪器,实现了从随钻一维曲线测井到二维成像测井的技术跨越;同时,研发出将井下数据实时传输至地面的泥浆连续波高速传输系统,并取得了最高速率每秒12比特的重大技术突破。这套仪器为油气高效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撑。(发布单位: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集成电路用12英寸高纯钴靶材及阳极12英寸高纯钴靶材及阳极是先进制程逻辑芯片及存储芯片关键支撑材料。通过自主开发,有研亿金成功突破高纯钴深度净化、高纯熔铸、磁性能调控及高可靠焊接等多项核心关键技术。配套国内外高端PVD机台用于国内最先进制程逻辑芯片,及DRAM和3D NAND FLASH先进存储器,批量销售给国内外多家一流半导体生产企业。有研亿金成为国内唯一、全球第二家掌握集成电路用高纯钴靶材和阳极成套制备技术的企业。(发布单位:有研亿金新材料有限公司)低温法烟气污染物近零排放控制(COAP)技术当煤燃烧时产生大量有害烟气。华能集团基于低温氧化吸附脱除技术,利用多孔材料,完成烟气多污染物一体化脱除,烟气经梯级冷却降至零下温区,低温烟气进入吸附塔,一体化吸附脱除多种污染物。实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的排放浓度远低于国际超低排放标准,同时,还可实现三氧化硫、重金属等其他污染物的深度脱除,并实现硫的资源化利用。这一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为绿色、可持续发展作出了有益贡献。(发布单位: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基因编辑新型核酸酶 基因编辑是高效、精准的生物育种技术。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团队首次发现全新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编辑核酸酶Cas12i和Cas12j。当前,已应用于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主要农业生物遗传改良中,支持培育了高产玉米、高油酸大豆等产品,为基因编辑技术产业化应用提供了重要工具。(发布单位:中国农业大学)新一代人造太阳 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研制新一代“人造太阳”,是规模和参数在国内领先的新一代磁约束核聚变研究装置,等离子体电流可达300万安培,等离子体离子温度可达1.5亿摄氏度,将使我国等离子体聚变三乘积参数达到聚变堆芯级水平,综合性能跻身国际聚变先进行列。目前该装置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15万安培,书写了我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发布单位: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共5项)颅内病灶磁共振引导激光消融治疗系统 由华科精准、天坛医院等机构共同研发磁共振引导激光消融治疗系统,包含磁共振监测激光治疗设备及一次性激光光纤套件,是国内首款获批上市的磁共振引导颅内激光消融治疗系统,开创了我国神经外科微创治疗可视化、可控化、可量化的全新手术方式。该治疗系统磁共振温度监控误差小于1℃,温度刷新时间间隔小于4s,关键技术参数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在国内率先完成难治性癫痫、脑肿瘤等各类微创手术超过400例。(发布单位:华科精准(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深脑成像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三光子显微镜基于荧光分子吸收三个光子并发射荧光的效应,实现高分辨率光学成像。北京大学科研团队研发了重量仅为2.17克的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采用新颖的光学构型设计,并自主研制传输飞秒激光的柔性光纤、微型高分辨率物镜等核心部件,一举突破此前微型化显微镜的成像深度极限。该显微镜神经元功能成像最大深度可达1.2毫米,首次实现对自由行为小鼠的大脑全皮层和海马神经元功能成像,为揭示大脑深部结构的神经功能连接机制提供了观测手段。(发布单位:北京大学)北斗卫星通信融入大众智能手机及实现产业化兵器工业集团联合中国移动、中国电科,应用先进的信道编码技术,研制射频基带一体的核心芯片,可搭载于个人智能设备,实现直连卫星,可在无地面网络情况下持续保障应急通信、即时报告位置。这是成功链接高轨卫星、随时随地实现双向通信的重大跨越。目前,核心芯片量产规模突破千万。如您的手机搭载了这款芯片,当您身处无网络的险境,可点开北斗卫星消息选项,发出短报文,将获得及时响应。北斗,为您的生命保驾护航。(发布单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基于国际首创技术的基因测序仪赛纳生物首创荧光发生和纠错编码技术,其中荧光发生技术是荧光切换的测序化学技术,纠错编码技术则是编码再解码的自校正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两项核心技术,进行基因序列检测,准确度达99.99%。目前,推出首款桌面型S100基因测序仪,具有体型小、操作简单、通量灵活、多场景适用的特点,在肿瘤诊疗、生殖健康等领域进行基因异常检测,实现了精准的疾病预警和诊断。(发布单位:赛纳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国产体外膜肺氧合治疗(ECMO)产品长征医疗联合北京协和医院等多家知名医院悉心研制的辉昇-I型ECMO产品,能够在体外循环过程中提供动力及安全监测,适用于急性呼吸衰竭、其他治疗方法难以控制并有可预见的病情持续恶化或死亡风险的患者。主机采用航天伺服系统中的电机控制技术,可精准控制泵头转速,减少对血液的破坏。该设备稳定性强、集成度高,产品仅为同类产品重量的1/2-1/3,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世界最小人造泵问世 仅一个红血球大小
    北京时间5月20日消息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科学家揭开了迄今制造的最小人造泵的神秘面纱,这个人造泵只有一个人体红血球大小。   中美联合研究小组利用超快速激光脉冲在玻璃棒中造出比人发还细的管道。这些管道的玻璃壁可以导电。科学家通过“打开”和“关闭”这种导电性,驱动微型液压泵运转。他们在最新一期的《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杂志上描述了这一研究成果。   中美联合研究小组表示,微型液压泵可以用来给单细胞注入微量药液,或从可能患病或遭感染的细胞中提取样本。这一技术依赖于玻璃(众所周知的绝缘体)成为“临时性导电体”的能力。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家艾伦-亨特(Alan Hunt)领导实施了这项研究。他解释说:“当你在纳米级水平下运用技术时,一切都与过去不一样了。”   亨特和同事利用激光技术在玻璃管上蚀刻出一个直径仅为500至600纳米的狭小管道,管道一端被封闭形成一个末端。接着,研究小组给管道填入导电液体,造出“液体丝”。在这些微小刻度下,一旦存在强电场,玻璃末端暂时起到导电体的作用,携带来自液体的电流进入微型液压泵。   当电流反向活动时,玻璃末端重新变成绝缘体。这一过程不断应用与反转,就为微型液压泵提供了能量,令其能够以千万亿分之一秒的速率控制液体流动。经由这一过程,电流就能在纳米级水平下被诱导于正常情况下不导电的物质中。这会给该物质带来巨大变化,令其可以让火花穿过。   许多“纳米设备”都是用玻璃制成,而这种新奇的方法就免除了合并传导性金属物质的需要,在纳米刻度下,很难精确地合并这种金属物质。研究人员认为,这些新型玻璃电极在用于未来医学治疗的微型设备制造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潜力。
  • 英研制最精密人造胃 可用于食品药品测试
    在英国食品研究所的实验室,研究人员正在检查动态胃模型设备,这个设备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精密的人造胃,可用于食品及药品测试。(图片提供:英国食品研究所)   英国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一种人造胃,相信这将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精密的人造胃。   这种人造胃将能解答食品结构、生物活性成分潜力和普通食品安全等问题,并且经过进一步开发,这种装置能够替代或是先于高成本的人体生物实验,从而在药品测试中对药物进行评估。   这一内脏模型由英国食品研究所的科学家负责研发,这可能是目前唯一的能够把消化时出现的物理、机械和生物化学环境知识结合在一起的人类胃模型。正确理解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是食品工业继续创新的关键,尤其是对不断增加的新的功能性和特殊食品领域以及筛选具有生物活性潜力的化合物来说尤为如此。   通过体外实验模拟胃里来自食物和药物的化学物质、营养物质和活动的代谢、消化和排放特点,一直是一个尚未得到高度实现的领域。对食品工程学关注的增加,尤其是对食品中已认定营养物质、维生素和微量植物成份等包含物关注的增加,需要对这些化合物的消化、吸收、代谢和排泄具有更准确的理解。同时,针对合理剂量形式的设计而不断出台的药品规则也刺激了对开发一种具有先兆性胃模型的兴趣,这个模型可以用来描述药物的释放、分解和分布。   该项目的负责人Martin Wickham博士表示:“许多食品公司都已经在使用这个模型了。但是,目前它们都是把自己的研究直接外包给英国食品研究所。”   随着开发内脏模型的科学家正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在未来的12到18个月里,这些公司或许就可以购买并在内部安装模型内脏,协助自己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Wickham博士介绍说,原型已于大约两年前开发出来,分成三个部分,能够反映真实的人类胃部活动。第一部分模拟胃部的主体,以不均匀的混合为特点,随后就是独特的胃空状态。第二部分是胃部叫做窦的部分的模型,它以能够分解食物结构的较强机械力为特点。最后一部分模拟小肠(十二指肠)中的情况,包括pH值的变化。Wickham说:“我们想要开发出与人类系统相近的模型。”   如果最高级内脏模型能够按照原计划继续进行的话,那么食品行业的测试可在18个月后得以实现。(群芳)
  • 强强联手,共同打造高品质的人造肉供应链标准和管理体系
    赛默飞与国家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联盟(CAFA)以及通标标准技术服务公司(SGS)于近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方旨在推动人造肉供应链标准和管理体系的建立,及高品质的审核认证业务发展。此次战略联盟合作关系,将依托赛默飞在食品真实性检测的优势,共同联合开展人造肉的检测、审核和认证合作,开展市场化人造肉食品真实性调研和溯源分析,推动人造肉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市场的规范性成长。国家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联盟(CAFA),通标标准技术服务公司(SGS)以及赛默飞世尔科技三方代表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人造肉也是近年来食品行业和资本市场备受关注的话题, 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植物肉的蛋白来源是什么?是否掺有动物源性蛋白成分?如何鉴定植物肉的真假?产品包装名称和标签是否合规?都需要通过联合人造肉全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来给出答案。国家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创新联盟(CAFA)常务副秘书长孙忠超博士表示:“国内人造肉产业发展参差不齐,切记盲目跟风和炒作,国内急需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人造肉产品标准体系,联盟从食品安全和品质管理角度入手,已经开始建立人造肉的产品标准和追溯体系,基本满足大型连锁餐饮机构对人造肉产品的供应链审核和管理需求。人造肉是新鲜事物,还是全球范围的资本游戏,务实才能提升消费者信心,如果要健康发展,就需要全产业链各方合作共赢。 国际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农产食品部副总监王剑先生表示:“食品真实性问题是全球共性问题,各国陆续出台了一些法规和标准来杜绝掺假食品的市场流通。然而不法厂商掺假手段越来越高,由此对鉴别技术手段的要求也逐渐从单物种向多物种、从靶向性鉴别向非靶向性鉴别发展。现阶段普遍应用的技术,如PCR方法,已无法满足需求。我们利用赛默飞的二代测序平台结合SGS独特的试剂盒和额数据库在食品真实性领域开展探索,并为中国政府、食品企业和大型商超等提供测试服务。希望未来能够推进人造肉产品的自愿性产品认证服务,为人造肉市场的规范性发展做出贡献。”在此次战略合作中,赛默飞在人造肉真实性检测领域,凭借先进的检测技术,为行业迅速发展赋能。率先把二代测序平台应用于食品真实性鉴别领域,通过从样品处理到数据分析的全流程解决方案,非靶向性检测样品中的多物种成分及相对含量,可应用于17,000多个肉类、鱼类和植物物种的鉴别。孙忠超博士同时指出,联盟将会携手SGS和赛默飞,进行目前市场化人造肉产品的调研和质量分析,共同推动人造肉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市场的规范性发展,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吃得健康。
  • 室外用人造板标准中重要性能检测方法研究取得突破
    1月17日,国家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ldquo 室外用人造板标准中重要性能检测方法研究&rdquo 顺利通过验收,浙江省林科院为该项目的重点参与完成单位。   项目根据我国室外人造板产品特点,通过参考借鉴国内外先进检测方法,在抽样检测和系统试验的基础上,完成室外人造板耐潮湿、耐气候、阻燃、防腐防霉、结构安全等性能的测试方法评定,首次系统分析了我国室外人造板的生产、使用、产品质量等现状和国内外室外人造板重要性能检测方法和研究现状,构建了我国室外人造板标准体系基本框架,填补了国内在室外人造板检测方法研究上的空白,为室外人造板检测方法标准制定和质检机构提供借鉴和技术支持。   项目历时5年,实施期间,起草了室外人造板耐潮湿、耐气候、阻燃、防腐防霉、结构安全等性能测试方法草案13项,立项标准项目8项,申请专利6项。
  • 李源潮视察国家木制家具及人造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视察国家木制家具及人造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时强调 质量是产品的保证 检验是质量的保证   日前,在喜迎兔年新春的爆竹声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来到江苏省邳州市国家木制家具及人造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视察工作。江苏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李云峰、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陪同参观考察。   李源潮首先来到该中心人造板产品展示厅,边走边察看大厅陈列的50余种由邳州本地企业生产的人造板产品,关心地询问邳州人造板的生产、出口情况,当听见邳州板材出口量占全国同行业出口量的40%时,脸上露出了微笑。随后,他又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分别参观了该中心人造板和家具产品检验室以及大型仪器设备室,向正在执行检验任务的工作人员致以新春的问候。   视察过程中,李源潮详细了解了当地人造板产业的发展状况,耐心询问了板材产品的检验过程,对邳州人造板产业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质量是产品的保证,检验是质量的保证,中心要为全国人造板事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他要求地方政府要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心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中心的服务能力。他嘱托中心负责人要继续坚持精益求精,科学公正的原则,为板材产业发展把关服务。   国家木制家具及人造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邳州)于2006年12月由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建立,总投资1.2亿元,占地100亩,主体工程建筑面积两万平方米,实验室面积1.2万平方米。配备价值2000余万元国内一流的检验检测设备。有3个领域103种产品及1494个检验项目通过了国家认监委和国家认可委的“三合一”认证/授权,国内外人造板及木制家具产品检验覆盖率达97.4%。能够依据国际标准、欧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等进行委托检验、验货、监督检验、仲裁检验、发证检验、技术评估、工厂评价、质量分析、工艺分析,以及开展相关领域技术研究、标准制修订、技术咨询、人员培训、信息交流、成果转化等服务。该中心建设之初得到了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
  • 《舞台用木质地板》等6项人造板标准审查会议召开
    近日,全国人造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在上海组织召开了《舞台用木质地板》、《人造板及其制品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量的试验方法》、《人造板工业清洁生产评价体系》和《人造板工业清洁生产技术要求》4项国家标准和《楼梯踏板用人造板》、《石膏刨花板》(修订)2项行业标准的审查会议。   审查会上起草小组负责人分别详细介绍了各自的标准编制说明及意见汇总处理。各标准审查委员会委员对各起草小组在标准制、修订过程中所做的大量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就各项标准“送审稿”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标准文本进行了认真地质询和讨论,并对标准进一步完善修改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标准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了《舞台用木质地板》等6项标准,并要求起草小组将按照标准审查会议纪要对相应标准进行修改完善,尽快完成标准报批稿。
  • 认监委对国家人造板及林化工产品质检中心授权
    国家认监委日前下发通知,对国家人造板及林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授权。   国家认监委批准国家人造板及林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授权的检验产品范围内,业务工作受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的监督和指导。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业务。检测报告允许使用“CMA”标志。国家人造板及林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法律责任由三明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承担。主要检验产品为人造板及林化工产品,授权证书编号为:(2009)国认监认字(417)号。   国家认监委要求国家人造板及林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应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保证出具的检验数据公正、科学、准确。(国家认监委办公室、实验室部)
  • 认监委对国家木质家具及人造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徐州)授权
    家认监委日前下发通知,对国家木制家具及人造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徐州)授权。   国家认监委批准国家木制家具及人造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徐州)在授权的检验产品范围内,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业务,业务工作受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的监督和指导。检测报告允许使用“CMA”标志。国家木制家具及人造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徐州)的法律责任由邳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承担。主要检验产品为木制家具及人造板,授权证书编号为:(2009)国认监认字(398)号。   国家认监委要求国家木制家具及人造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徐州)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保证出具的检验数据公正、科学、准确。
  • 人造皮肤破损后可自行修复,有望造出有触觉的机器人
    图为不混溶动态聚合物薄膜的5层交替层压薄膜的深度剖面数字显微镜照片。图片来源:斯坦福大学据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的论文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首次展示了一种多层薄膜传感器,这种人造电子皮肤可在愈合过程中自动重新排列。这是模仿人类皮肤的关键一步。这一进步预示着一个机器人和假肢新时代或将到来,未来它们将拥有类人触觉的自愈合成材料制造的“皮肤”。斯坦福大学博士生克里斯库珀表示,人类皮肤有很多层,在愈合过程中分工相当明确有序,每一层都会有选择地自行愈合,以恢复整体功能。而新电子皮肤层可以模仿这一点,它也是由层组成的。它刚刚进化出免疫机制,通过涉及分子识别和信号传递的复杂过程,重建具有原始分层结构的组织。研究人员介绍说,多层人造皮肤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层,每层薄至1微米,甚至更薄。10层或更多层堆叠在一起的厚度不超过一张纸。有的层可能感觉到压力,有的层感觉温度,还有的层具有张力。不同层的材料可以被设计成具有感应热、机械或电气变化的特性。这种人造皮肤为何能自动重新修复?秘密就在每层的主干都是由长分子链组成的,这些长分子链通过动态氢键定期连接,就像将DNA链的双螺旋连接在一起的分子链一样,这使得材料可以重复拉伸而不会撕裂。研究人员使用了聚丙二醇和聚二甲基硅氧烷,这两种聚合物及其各自的复合材料是不混溶的,氢键使它们彼此很好地黏合在一起,从而创建了耐用的多层材料。这两种聚合物的优点是,当加热时,它们会变软并流动,但冷却时会凝固。因此,通过加热人造皮肤,研究人员能够加快愈合过程。在室温下,愈合可能需要长达一周的时间,但当加热到70℃时,约在24小时内可愈合。经过设计,这两种材料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对外部应力具有与真人皮肤一般的黏性和弹性。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