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人才鉴定

仪器信息网人才鉴定专题为您整合人才鉴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人才鉴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人才鉴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人才鉴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人才鉴定话题讨论。

人才鉴定相关的资讯

  • 擦亮企业的双眼,仪器直聘人才鉴定服务初体验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2018年上半年的跳槽旺季刚过,很多企业HR向仪器直聘的编辑小直反映自己公司的团队人员流失很多,特别是重要岗位的重要人才更是离职率颇高。 br/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4eb28ed9-653c-4936-933a-535b8d1ac794.jpg" title=" bole.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span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通常,我们认为高离职率的原因是待遇、晋升通道等问题。但是,在仪器直聘近期的一项调研中表明,企业中人员流失的最大诱因是管理者对员工缺乏科学客观的认知和判断,导致人岗匹配度低、上下级匹配度低、员工和企业文化匹配度低等。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所以,针对这些问题。2018年6月, strong 仪器直聘 /strong 联合 strong 伯乐平台用人科学院 /strong 对仪器直聘的企业雇主客户举办了一次人才鉴定服务的免费体验活动。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活动中,仪器直聘为三家大型仪器制造生产外企提供了免费体验鉴定服务。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在鉴定报告中,我们从员工的性格特征、思维模型、追求目标、专业水平、职业水准、事业态度六个方面进行了专业的鉴定,企业HR反馈评测结果都达到了98%的准确率。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同时,企业HR通过对鉴定报告的解读,辅助决策了对3名新员工的用留,并调整了另外2名受测者的岗位,其中更有1名员工得到了晋升。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从这次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科学仪器行业的雇主对于人才特别是中高端人才的识别上,在意识层面还有较大进步空间。通过专业的鉴定服务,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失,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人才流失率,把员工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让金子发出更大的光亮。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strong 栏目介绍: /strong 仪器信息网【仪器直聘】是专注于科学仪器与分析检测行业的垂直招聘平台,,从2003年涉足人才招聘,历经十五年的积累与沉淀,始终秉承专注、专业、精准的服务宗旨,为仪器雇主搭建最高效、快捷人才的寻找通道,为求职者提供行业内最专业最全面的职场经验、优质职位、行业资料,只为你的前途着想,打造业内最具竞争力的人才专属求职平台。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strong 商务合作: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电话:010-51654077-8156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邮箱:job@instrument.com.cn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a89d4198-b04e-45f5-ac70-66c6ccce7ec6.jpg" title=" 333.jpg" / /p
  • 中检院马双成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名单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2014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员名单,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药民族药检定所所长马双成研究员顺利入选,并被授予&ldquo 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rdquo 荣誉称号。   百千万人才工程从1995年开始实施,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4100多人入选,其中涌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各行业领域学术技术领军人才,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和重点工程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科技跨越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副院长王佑春同志曾于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2年,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精神,制定了《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方案》。新的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由人社部、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共同组织实施,计划从2012年起,用10年左右时间,有计划、有重点的选拔培养4000名左右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重点选拔培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能引领和支撑国家重大科技、关键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高层次中青年领军人才,并向引导基础理论原始创新、推动基础学科创新发展的中青年领军人才倾斜。2014年全国共有390人入选该项工程,马双成研究员是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继王佑春之后又一获此殊荣的专家,也是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组建后系统获此称号的第一人选。   马双成研究员从事中药检定20多年,针对保证中药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关键技术需求,开展应用性与应用基础科学研究,尤其在中药安全标准制定、中药中有害残留检测和中药标准物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促进了我国中药产业的持续发展。在应对国内外重大药品安全事件中发挥综合、组织、协调和管理作用,突破关键技术难题,为国家处置药品突发事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013年,马双成研究员获第十四届吴阶平-保罗· 杨森医学药学奖。他带领的&ldquo 中药质量与安全标准研究创新团队&rdquo ,被评为国家科技部2013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该团队为国家科技部批准的67个创新团队之一,是目前总局第一个国家科技部创新团队。   马双成研究员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十二五&ldquo 重大新药创制&rdquo 专项、国家十一五&ldquo 重大新药创制&rdquo 专项、国家十一五&ldquo 科技支撑计划&rdquo 专项等38项课题的研究工作。200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9年获中国药学发展奖杰出青年学者奖(中药) 2012年获中国药学发展奖食品药品质量检测技术奖突出成就奖。作为课题负责人,目前正在主持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ldquo 重大新药创制&rdquo 专项课题 &ldquo 中药质量安全检测和风险控制技术平台研究&rdquo 。   马双成研究员入选,既是对其个人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的充分肯定,也是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在高层次专家队伍建设方面的又一次新突破。总局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将在&ldquo 十三五&rdquo 期间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专业技术队伍的培养力度,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 天津发布技能人才需求目录 仪器仪表技术人才紧缺
    11月30日,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市财政局正式公布《天津市2013年度职业培训成本及市场需求程度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共涉及203个紧缺职业,其中69个为“非常紧缺职业”。   据了解,这是天津市第三次制定发布职业培训成本及市场需求程度目录,以此引导培训市场按用人需求程度合理进行培训,为企业及时输送紧缺人才。《目录》将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建设项目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程度由高到低分为非常紧缺、紧缺、一般紧缺。越紧缺的高级人才培训将享受更加高的培训补贴。此次公布的203个紧缺职业中,有人们熟知的家用电器产品维修工、养老护理员,也有飞机实验工、太阳能利用工等鲜为人知的职业。根据《目录》,非常紧缺职业共有69个,分布在农林牧渔业、采矿业、机械、冶金、电子、纺织、化工、轻工、印刷、食品、医药、航空、燃气电力水的生产和供应、建筑业、交通运输、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这21个行业中。   明年起,招用《目录》所列职业高级工及以上等级人员,经中标的职业培训机构培训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可按《目录》所列培训成本获100%的培训费和鉴定成本费补贴。   序号职业(工种)名称   1家禽饲养工   2兽医化验员   3油气输送工   4海盐晒制工   5焊工   6机修钳工   7维修电工   8数控车工   9数控铣工   10加工中心操作工   11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   12液压工   13拉丝工   14炉前工   15轧钢成品工   16无线电装接工   17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   18无线电调试工   19细纱工   20织布工   21有机合成工   22化学计量工   23精细木工   24玻璃熔化工   25模具设计师   26白酒酿造工   27肉制品加工工   28中药购销员   29飞机铆装钳工   30飞机仪表电器安装试验工   31航空电气安装调试工   32航空仪表调试工   33航空无线电调试工   34飞机系统装配工   35飞机特种设备装配工   36飞机修理钣金工   37太阳能利用工   38小风电利用工   39风力发电运行检修员   40热工仪表检修工   41煤气户内检修工   42煤气调压工   43手工木工   44混凝土工   45钢筋工   46桥隧工   47装饰美工   48工程机械修理工   49船舶机工   50内燃装卸机械司机   51电动装卸机械司机   52建(构)筑物消防员   53制图员   54数控程序员   55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PLC)   56计算机程序设计员   57计算机软件产品检验员   58空调机装配工   59保洁员   60景观设计师   61平版印刷工   62茶艺师   63养老护理员   64集体协商指导师   65劳动关系协调员   66劳动保障协理员   67手工编织   68手工钩织   69手工编织指导师
  • @实验技术人才,评职称的条件请收好!
    实验技术人才是学校和科研机构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科学技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加强科技实践与创新的重要力量。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带你详细了解——实验技术人才职称评价基本标准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以及本单位的规章制度。 二、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 三、具备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在实验技术岗位一线工作,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和义务,并达到考核要求。 四、满足实验技术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条件和身心健康要求。 五、实验技术人才申报各层级职称,除必须达到上述基本条件外,还应分别具备以下条件:①实验员 1、熟悉并能够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有一定的实验技能和实践经验,能完成一般性技术工作。 2、承担本单位或区域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维护实验安全,参与团队及学科建设和其它社会服务工作。 3、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或具有专科学历、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下同)学历,在相关专业岗位工作满1年并考核合格。 ②助理实验师 1、掌握并能够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有一定的实验技能和实践经验,能独立完成一般性技术工作。熟练使用与工作相关的仪器设备,能对一般仪器设备的日常故障进行诊断和维修,承担比较复杂仪器设备的技术管理,或协助研制实验仪器设备。能够参与实验技术、实验教学或实验管理项目,较好地完成实验任务,撰写实验报告。 2、具有指导和培训实验员的能力。 3、承担本单位或区域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维护实验安全,参与团队及学科建设和其它社会服务工作。 4、具有硕士学位;或具有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在相关专业岗位工作满1年;或具有专科学历,取得相关专业岗位员级职称后从事实验岗位工作满2年;或具备高中阶段教育学历,取得相关专业岗位员级职称后,从事实验岗位工作满4年。③实验师 1、熟练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了解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解决本专业范围内实验技术问题;或参与实验课程教学或指导课程实验,且教学效果良好。 2、参与重要实验项目或研究项目;或发表相关实验研究或技术论文;或撰写较高水平实验报告;或参与编写实验教材、实验指导书;或负责大型仪器设备的操作;或参与研制实验仪器设备;或负责实验室精密仪器设备的调试、维护和检修等。 3、具有指导和培训助理实验师的能力。 4、承担本单位或区域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维护实验安全,参与团队及学科建设和其它社会服务工作。 5、具有博士学位;或具有硕士学位,取得相关专业岗位助理级职称后从事实验工作满2年;或具有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取得相关专业岗位助理级职称后从事实验工作满4年;或具有专科学历,取得相关专业岗位助理级职称后从事实验岗位工作满4年;或具备高中阶段教育学历,取得相关专业岗位助理级职称后,从事实验岗位工作满5年。④高级实验师 1、具有坚定的职业信念,在教学科研支撑、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较强的实验创新能力,取得较突出的实验业绩成果。 2、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熟练掌握本专业领域重要实验技术,具有跟踪本专业岗位领域国内外实验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组织本专业领域重要实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关键性实验技术问题的能力。从事实验教学人员须系统掌握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和专业知识,讲授实验教学课程或实际指导实验,教学效果优良。 3、主要参与重要实验项目或研究项目;或发表较高水平的相关实验研究或技术论文;或掌握大型仪器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明确判断仪器设备故障,改进操作方法,解决关键问题;或负责研制实验仪器设备;或作为主要成员制定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或获得重要科技成果或实验技术教学成果;或获得重要专利成果转化;或作为主要参加者出版实验技术相关教材并被若干科研院所或学校使用等。 4、培养本专业岗位中、初级实验技术人才,提高其技术能力和工作水平,指导开展实验与实践。 5、承担本单位或区域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掌握实验室安全系统知识技能,识别和解决重要危险源,参与团队及学科建设和其它社会服务工作。 6、具有博士学位,并在实验师岗位工作满2年;或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并在实验师岗位工作满5年。 ⑤正高级实验师 1、具有坚定的职业信念,在教学科研支撑、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具有很强的实验创新能力,取得突出的实验业绩成果。 2、具有全面系统的专业理论功底,学术造诣或技术实践能力强,全面掌握本专业领域实验进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针对实验工作提出建设性构想,对实验技术、实验能力以及实验室建设做出突出贡献,推动本专业发展。从事实验教学人员须深入系统地掌握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和专业知识,主讲实验教学课程或实际指导实验,教学成果优秀。 3、主持重要实验项目或研究项目;或发表高水平的相关实验研究或技术论文,在所属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或支撑教学科研取得重大成果;或负责大型仪器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研制改造实验仪器设备、大型应用系统或开发大型仪器设备功能,解决关键问题;或作为主要成员制定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或获得重要科技成果或实验技术教学成果;或获得重要专利成果转化;或作为主编出版实验技术相关教材并被若干科研院所或学校使用等。 4、负责本专业岗位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培养本专业岗位实验技术人才,提高其技术能力和工作水平,指导开展实验与实践。 5、承担本单位或区域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掌握实验室安全系统知识技能,识别和解决重要危险源,参与团队及学科建设和其它社会服务工作。 6、一般应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并在高级实验师岗位工作满5年。
  • HACH联手办学 川仪表学校喜输环保人才
    美国哈希公司一直致力于中国环保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环保类人才的培养。通过“哈希公益助学项目”近6年的运作历史,已经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等众多高校开展了项目合作,数百名学子受益,并以更加高昂的热情努力学习,回馈社会。08年年底,哈希“公益助学项目”又添新成员,经过多方筹备,哈希公司已经与四川仪表工业学校正式签署了合作办学培训方案,希望通过哈希雄厚的技术支持力量协助四川仪表工业学校重点培养那些致力于水质分析行业的学生。培养方案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水质分析仪器使用及数据分析等多方面实际操作为重点培养环保类人才,做到学习与实践不脱节,为环保行业输入更多的优秀人才以满足需求。 经过近6个月的水质分析仪器系统培训,四川仪表工业学校优秀学员即将于今年6月顺利毕业并将服务于国内水质分析行业。这些学员具备水质分析仪器实操技能,熟悉实验室和在线系列水质分析步骤,可以立即上岗投入工作。 相信这些高素质的学员定将为环保行业输入新的活力。如果贵单位有相关人才需求或者需要了解更多的详细信息,可以直接联系四川仪表工业学校(电话:023-68222916传真:023-68222385 E-mail: scybx-zjb@vip.sina.com,联系人:徐永君 廖 鸿 王 群 )。 备注:四川仪表工业学校简介 四川仪表工业学校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于1978年批准设立、原机械工业部规划的全国六所仪表类中等专业学校之一,是西南地区唯一的以仪器仪表、电工电子、自动化技术为主导专业的工科类市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现隶属重庆市经济委员会,是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和重庆市文明单位。 更多内容请点击链接了解
  • 公安食药环检验鉴定实验室正式揭牌
    公安食药环检验鉴定实验室揭牌仪式12月4日在京举行。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打击环境资源犯罪专项报告精神,按照公安部党委部署要求,公安部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公安部鉴定中心联合建立公安食药环检验鉴定实验室,为依法打击食药环和知识产权犯罪、更好履行公安机关神圣职责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公安食药环检验鉴定实验室将坚持科学定位、优势互补、服务实战、协同创新的原则,规划建设支撑公安食药侦部门实战应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等工作的公安食药环侦查技术工作平台。主要职能包括:为重大疑难案件提供技术支撑,形成专业化的食品药品、环境污染、知识产权等领域案件物证检验鉴定能力,承担或支持重大案件现场勘查、检验鉴定等任务;协助统筹开展现场勘查、物证提取、检验鉴定等技术标准制修订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承担食药侦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公安食药侦新技术研究、新装备研发,加快关键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推动食药侦检验检测装备向精准、快捷、便携化发展;加强食药侦技术人才培养,强化与行政部门和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组织不同形式的专业技术培训,为全国食药侦刑事技术专业人员的理论和实践训练创造条件。公安部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和公安部鉴定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密切合作,优势互补、互相促进,按照打造食药侦领域检验鉴定“国家队”的要求,高标准建好公安食药环检验鉴定实验室,推动刑事技术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为重大疑难案件侦办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各地全面提升食药侦检验鉴定能力水平。
  • 辽宁检察院司法鉴定实验室通过国家认可
    9月11日,检察机关司法鉴定实验室认可工作现场会在辽宁沈阳举行。辽宁省检察院司法鉴定实验室作为全国第一家通过国家认可的省级检察机关司法鉴定实验室,在现场会上介绍了实验室建设情况。   今年8月23日,辽宁省检察院司法鉴定实验室顺利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的现场评审,成为全国第一家通过国家认可的省级检察机关司法鉴定实验室。   辽宁省检察院于2006年在全国检察机关率先启动司法鉴定实验室国家认可的相关准备工作。几年来,该院先后投入近千万元资金对实验室的硬件设施进行更新、添置、改造,购置了一批先进的鉴定设备。按照认可准则的要求,该院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系文件,编制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技术文件和有关记录格式,并多次派人参加专门培训,请专家到实验室指导。为了解决人才瓶颈问题,该院先后引进多名技术人才,其中包括一名具有海外工作背景的专业人才和两名司法鉴定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办理阜新“930枪击案”等重特大渎职案件中,辽宁省检察院司法鉴定实验室为侦查提供了准确的方向,为诉讼提供了科学可靠的证据。
  • 青岛人才特区获大奖 扶持资金近2亿7院士进驻
    11月30日,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指导刊物《中国人才》杂志社主办的“2016年全国基层人才工作创新案例颁奖仪式及座谈交流会”日前在江苏盐城召开。青岛 “人才特区”以集聚创新型人才,培育新经济引擎为特色,从全国400余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最佳创新案例奖。据悉,本次创新案例评选活动采取专家评审的方式,共评选出最佳案例30篇、优秀案例70篇,青岛“人才特区”创新案例为山东省唯一入选最佳案例。  青岛“人才特区”自2011年获批建设以来,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破除人才发展壁垒为目标,按照评价认定“特区创业人才”和“特区创业项目”的层次分别给予相应创业扶持资金和购房安家补助,单笔扶持资金最高可达到5000万元。在企业注册、办公用房、知识产权贷款、技术入股、风险投资、研发平台、家属安置、子女入学、职称评定、医疗保障等方面共建立18项配套优惠政策。另外,还针对“千人计划”专家项目出台专项扶持政策,给予来区创业“千人计划”专家项目100万元资金支持,提供200平米办公场所和120平米免租人才公寓。  目前,青岛“人才特区”通过实施以“人才+项目”双驱动的选拔模式,择优甄选了7名院士、13名“千人计划”专家、66名高端领军人才、179 名蓝贝创客进行重点扶持,投入创业扶持资金1.8亿余元。青岛“人才特区”知名度和影响力已辐射至欧美等海外区域,海内外高端人才项目竞相落户青岛高新区,“人才特区”品牌带来的吸引和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部分获奖项目  周晓光 现场化DNA指纹分析仪项目  “千人计划”专家周晓光2013年携“现场化DNA指纹分析仪”项目,入选青岛“人才特区”一类人才项目,获得创业扶持资金500万元,其在 “人才特区”创建“融智生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所掌握的“DNA核酸指纹检测技术”为国内领先,生产的现场化DNA指纹分析仪等生物检测仪器是法医、医疗、科研系统中检测鉴定生物物证、认定犯罪、解决亲权争议、进行科研实验的主要技术手段,将在国家安全、检验检疫等领域起到重要作用。  赵毅 全血象恢复新药白细胞介素12研发项目  赵毅教授是青岛“人才特区”本土产生的“千人计划”专家,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入选“人才特区”二类人才项目,获得创业扶持资金300万元。正是青岛“人才特区”的优越环境,吸引其放弃在美优厚待遇,毅然来到“人才特区”创办医药公司,从事重组人白介素-12研究。目前,其团队研究成果已步入临床试验申报阶段,有望在不远的将来为癌症患者带来福音。  单霆 智能视频分析系统项目  获得三类人才项目奖励的青岛慧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单霆介绍,该公司正在研发的智驾机器人产品是一款能够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全程帮助驾驶员的主动安全辅助驾驶系统。它通过图像识别、计算机视觉以及机器学习技术,利用单目摄像头,实现包括车道偏移预警、前向碰撞预警、行人检测、车距监测、疲劳预警、移动目标监测等功能,能够在城市、高速公路等各种场景达到很高的识别准确度,从而可以有效减少追尾、碰撞等交通事故。  刘敬权 石墨烯量子点复合工程塑料研发与产业化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刘敬权2014年在高新区创建了青岛华高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并在当年获得人才特区创业扶持资金300万元。刘教授说,这笔扶持资金对公司的发展意义重大,让自己可以在项目发展的初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技术研发和市场合作中,而不用为找钱融资发愁,在这300万资金的撬动支持下,国内首条石墨烯导电油墨生产线正式投入使用,可实现年产30吨石墨烯导电油墨和2000吨功能涂料。  侯士峰 石墨烯材料功能化产品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侯士峰是国家“千人计划”中唯一的石墨烯领域专家。2010年从美国回国创业,在选择创业城市的时候,曾与青岛擦肩而过。2014年青岛又一次走入了侯士峰的视线,他在“人才特区”成立了青岛瑞利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他说道:“青岛‘人才特区’给我的感觉很特别,管理者站的角度很高,他们并非单纯以政策吸引人才,而是通过搭建平台、优化环境来集聚人才,这样的氛围让我感受到了活力和创业的动力。”
  • 工信部发布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支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成长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工业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提出“引导和支持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产业集聚区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依托国家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提升集聚吸引优秀人才的示范效应。”《意见》具体提出,要加强重点人才队伍建设:建设战略科学家梯队,从国家重大项目担纲领衔专家中推荐一批战略科学家人选;支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成长,遴选支持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一线实践中培养造就人才;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力量,着力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创新活力强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壮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支持有条件的省(区、市)结合自身产业特色,建立健全卓越工程师评价体系;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培训资源向产业链“链主”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优质企业倾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部属各单位、部属各高校、部机关各司局:人才是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根本。为深入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等文件要求,切实为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制定本实施意见。一、建设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党管人才、高端引领、产才融合、改革创新,以锻造重点人才队伍为主攻方向,以实施重大人才项目计划为抓手,全方位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支撑和引领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二、加强重点人才队伍建设(一)建设战略科学家梯队立足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坚持实践标准,从国家重大项目担纲领衔专家中推荐一批战略科学家人选。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二)支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成长面向工业和信息化战略急需领域,遴选支持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一线实践中培养造就人才。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部属高校、部属科研院所等作用,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在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三)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力量引导和支持政产学研等各方力量,着力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创新活力强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组织实施工信青年科技服务团项目,引导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向重点企业流动。建立健全以信任为基础的青年科技人才支持机制,在重大项目资源分配等方面予以倾斜性支持,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完善青年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和改进部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工作,提高40周岁以下青年入选比例。提高部系统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建设质量。引导和支持用人单位在薪酬待遇、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解决青年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身、安心、安业。专栏1 工信青年科技服务团做好服务团成员选派工作。面向部属高校,部属科研院所等,每年选拔一批政治素质高、创新能力强、40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组成工信青年科技服务团,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工作,助力产业链强链补链。用好用活选派人才。鼓励接收单位根据选派人员专业特长、工作经历等,将其放在技术带头人、技术总师等重要岗位上历练。充分激发选派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支持他们在引进新方法新工具、培养提升团队能力、带动产学研协同攻关等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大政策支持保障力度。落实和完善绩效考核、职级晋升、职称评审等方面政策措施,解决选派人员的后顾之忧。引导和鼓励接收单位优化选派人员待遇保障,激发选派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四)壮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薪火计划,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着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支持有条件的省(区、市)结合自身产业特色,建立健全卓越工程师评价体系。专栏2 卓越工程师薪火计划建设一批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以技术应用与服务推广为主攻方向,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出榜、工程师揭榜、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打造卓越工程师的训练营、孵化器、集散地。建设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大工程师传帮带培养力度。以培养一批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促进工程师培养与科技创新、工程实践有机结合。推进工程师传帮带工作,协同开展工程硕博士培养,每年选拔一批“卓越工程师传帮带导师”,培养一批“卓越工程师传帮带学员”,通过师徒传承、示范引领、传授专业经验、帮扶工程实践、带领技术攻关,搭建工程师成长成才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构建适应产业需要的工程师教育培养体系。坚持产学研深度融合,联合建设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等行业特色学院。鼓励先进制造企业创建示范性实践基地。支持部属高校工程硕博士开展专业实践、水平评价和国际交流。提升工程师队伍职业化、国际化水平。大力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促进工程师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在信息通信、汽车工程等领域先行先试,支持国家级学会等开展工程师能力评价,搭建与国际接轨的持续职业发展服务平台。鼓励承揽海外工程的企业与院校联合实施“数智工场”等产教协同育人国际合作项目,开展研修实训、标准建设、资源开发、能力评价、技能交流等活动,高质量服务工程师职业成长。完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充分发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开展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加强专业标准建设,推动职业院校“三教改革”。鼓励开发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新职业的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建设。加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面向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建好用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人才网上学习平台,大力开展线上培训,遴选推广一批优质培训课程,引导支持企业和培训机构做好劳动者技能提升工作。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育壮大数字技术工程师队伍。深入开展产教对话联动活动,联合实施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健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选拔方式。加强和改进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全国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工作。建设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为龙头,行业特色技术技能竞赛为主体,企业内部技术比武为基础的赛事体系。按职责做好相关领域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监督管理工作。(五)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力度。继续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深入推进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项目,支持培训资源向产业链“链主”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优质企业倾斜。通过“企业微课”、慕课等线上形式,研修班、特训营等线下形式,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长期短期相衔接的培养模式。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专业服务机构等作用,通过论坛、展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间的交流合作、互学互鉴。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选树和宣传一批优秀企业家典型,推动形成尊重企业家价值、鼓励企业家创、发挥企业家作用的舆论氛围。专栏3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项目。实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项目,面向各类优质中小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按照区域、行业、主题等方向开设长期研修班。组织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主题特训营中短期研修班。实施优秀企业家培训计划。聚焦优质企业梯度培育,面向产业链“链主”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优质企业,分主题、分批次组织开展优秀企业家培训工作,支持引导企业家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积极投身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建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标杆教学基地。发挥各类优质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分区域、分行业支持建设一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标杆教学基地,组织开展对标研学、观摩交流等活动。着眼提高产业基础能力,组织实施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选拔和支持一批高水平管理、技术、技能人才,着力解决企业留才难、引才难和育才能力不强的问题,提高制造业企业人才集聚能力。专栏4 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围绕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聚焦优质企业,遴选和支持一批创新企业家、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先进基础工艺人才,推动建立一支爱国奉献、矢志创新、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制造业人才队伍。创新企业家项目。每年选拔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突出的经营管理能力,坚定走专精特新之路的创新企业家。在优先承担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强化专题研修培训、直接申报评审正高级工程师职称、加强联系服务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先进制造技术人才项目。每年选拔一批长期工作在企业技术研发一线,在技术研发中有重大技术革新成果或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的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入选人才可直接申报评审正高级工程师职称,优先承担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依托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出国(境)培训项目等,强化专题研修培训与同行交流。先进基础工艺人才项目。每年选拔一批长期从事基础工艺技术攻关、实践操作等工作,解决了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关键工艺难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突出贡献的先进基础工艺人才。在优先承担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提供资金资助、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方面予以支持。三、提高部属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强化学科建设。指导部属高校落实学科建设规划,形成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主干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良好学科生态。优化基础学科资源配置,提升基础学科建设条件和发展环境。支持建设一批能够承载高水平人才的学科交叉发展平台。深化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支持部属高校优化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加强基础和关键领域人才培养。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精品课程和教材。创新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形成一批卓越工程师培养平台,遴选一批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支持建好未来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等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平台,探索建设若干人才培养特区和试验区。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推动设立一批高水平国际联合培养办学机构和项目,营造国际化育人环境。四、强化集聚创新人才的特色载体建设对接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以产业集聚区、企业、部属高校、共性技术平台、项目等为抓手,打造一批行业特色鲜明、集聚创新人才的载体平台。引导和支持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产业集聚区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依托国家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提升集聚吸引优秀人才的示范效应。支持部属高校深化与地方特色产业、重点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强化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部重点实验室等共性技术平台对创新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以重大工程项目为载体,通过支持承担重大任务培养和造就一批一流科技创新人才。进一步突出企业承载科技创新人才主体地位,推动应用研究,技术开发项目和人才项目更多由企业承担。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科研院所支持,各方面协同配合的创新联合体,组织创新团队开展跨学科、跨领域产学研协同攻关。面向优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支持建设一批产业人才基地,培养集聚更多高素质人才。鼓励企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用于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五、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一)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加快推进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设。落实“唯帽子”问题专项治理,推动人才称号、学术头衔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突出“高精尖缺”,优化相关人才项目评审标准。落实和深化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支持用人单位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推进部系统职称制度改革,做好职称评审权限下放试点评估工作。指导部属有关单位及部属高校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工作。支持专业机构、行业组织、事业单位等开展市场化、社会化评价,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评价职能。(二)改进人才使用机制加快推动形成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完善和落实项目立项“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各类人才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继续为科研人才减负松绑,推行“无会日”,保证教学和科研人员参与非学术事务性活动每周不超过一天。推广科研助理制度,减轻科研人员填表、报销等事务性负担。(三)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强化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精神激励,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工业和信息化事业。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才服务基层活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程师文化和工匠精神,宣传一批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优秀人才典型。常态化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部属科研院所、部属高校对承担国家重大任务、成效突出的科技人员和团队在绩效工资分配、职称评定、晋职晋级、表彰奖励等方面给予倾斜。(四)优化人才流动机制对接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支持重点人才计划向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倾斜,引导激励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引导人才计划入选者合理有序流动,避免比拼待遇“哄抢”人才等乱象。支持各地制定出台精准有效的人才支持政策,引导和吸引优秀人才向本地区重点产业集聚区流动。六、加强组织保障(一)健全人才工作组织体系加强对工业和信息化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要明确责任具体抓,组织人事部门切实履行抓政策、抓项目、抓协调、抓服务的职责。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通信管理局要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加强与党委组织部、教育、人社等部门协同联动,强化人才工作谋划,及时协调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部属各高校要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持续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部属各企事业单位要立足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强本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优势领域重要人才问题的研究力度,更好支撑重点工作、服务行业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部机关各司局要履行“一手抓产业、一手抓人才”的职责,做到产业和人才政策协同发力。支持有条件的单位配强行业人才工作力量,完善工作运行机制。(二)夯实人才工作基础健全人才工作政策研究体系,支持行业特色人才智库建设,增强人才工作前瞻性、系统性。持续开展重点领域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工作,为科学制定人才政策提供重要参考。定期开展部系统人才统计工作。建设完善工业和信息化专家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汇聚来自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的优秀专家,为高质量开展人才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三)强化实施效果评估强化监测分析和绩效评估,建立意见实施情况定期评估制度,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适时开展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意见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实施成效。工业和信息化部2022年10月10日
  • 东菱王孝忠:不惜代价 抓住人才
    仪器信息网讯 上世纪,世界上电动振动台有两大王牌企业,一个是英国的“菱”公司(即LING DYNAMIC SYSTEMS LTD.),另一是美国的“菱”公司(即LING ELECTRONICS LTD.),他们掌握了振动试验台的高端制造技术,垄断了振动行业的发展。   国内振动制造厂商在三、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只形成2000KG推力以下的振动台制造能力,且关键技术和工艺须拷贝和仿制国外同行。 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孝忠   1995年,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菱”)成立,董事长王孝忠告诉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取名东菱,意即“东方之菱”,是对国际振动行业两大王牌制造商——英国“菱”公司和美国“菱”公司提出的挑战。东菱标志的设计也很有特色,形似“中”,寓意中国之菱,民族之菱。   “创业初期,公司是一个8个人、8万元资金的民营小企业,公司以开发3吨以下电动振动台和常规机械台等中低端产品为主,进行原始资本的积累,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机遇。”王孝忠说。   成长:从模仿到超越   和许多民营科技型企业的成长史一样,东菱走的是一条从模仿、消化、吸收,到完全自主创新的道路。   2001年,东菱公司迎来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引进一批国内顶级的功放和台体设计技术专家,组成东菱的核心技术团队,成立一个由航天、航空、电子、兵器行业的材料工程、力学、可靠性研究、质量管理、试验技术等方面行业专家、学科带头人组成的科学技术委员会。   接下来,东菱公司瞄准高端产品,先后自主研制出了5吨、6吨、10吨、12吨、16吨、18吨等大型振动装置。2006年,世界上最大推力的35吨水冷式电动振动台通过国家科技成果鉴定,彻底打破之前数十年来国外对我国在该领域的封锁和禁运,改变了国际振动领域的格局。   近年来随着我国登月工程、大飞机工程和高铁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的飞速发展,其所需要的振动试验系统的最大推力也在不断加大,现有的35吨电动振动试验系统的推力已不能满足试验需求。王孝忠凭着在行业内多年的经验认识到,50吨超大推力的电动振动试验系统的市场潜力巨大。2011年,东菱自筹经费、自主研制世界首台单体50吨推力超大型电动振动试验系统,振动台部分主要由垂直振动台和水平滑台两大部分组成。该系统为世界首创,单台推力全球最大,日前通过了国家最高权威的计量部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计量校准,校准结果表明其综合技术指标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得到了总装备部和两院院士的高度评价。 50吨电动振动试验系统,该系统主要由500kN(50吨)超大推力的电动振动台、4500mm×4000mm 超大尺寸的水平滑台及700kW超大功率的功率放大器组成。   创新:人才是根本   王孝忠深知,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而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   东菱总设计师江运泰告诉仪器信息网,“退休前,我在北京某研究所工作,从事振动试验台研究将近40年 退休后加盟东菱,只用了10年,就把振动台从5吨干到了50吨。我非常高兴,在东菱这个平台上实现了毕生的夙愿。”   东菱的技术人员向仪器信息网透露,一位来自陕西的总工程师,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功率放大器专家。为了人才,王孝忠奉送东菱10%的股权。这位工程师到东菱后仅用4年,在中国连破纪录:风冷式5吨级、6吨级试验台相继研制成功 制造了世界最大推力的7吨级风冷式电动振动台 世界最大的16吨级水冷式振动台问世。为网罗人才,王孝忠甚至以周薪7万元的待遇请来一个美国专家。   最后,王孝忠说:“迄今为止,东菱公司共销售振动台千余套。2011年,东菱的整个产品家族销售额为1.8亿元,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为35%,在国际市场上也取得骄人的成绩,占有率达到15%。”   附录:   一、振动台背景知识   振动试验台作为科学研究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期间,美军大量武器和军用器材运达前线时常常不能使用,经研究才知道,这是因为这些器材在生产时没有考虑到运输时的振动损坏等因素,振动试验因此首先进入军方。由于这类设备带有很强的军事色彩。   从上世纪50年代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到“导弹技术控制机制”管制清单,再到后来的“瓦森纳安排”,西方国家一直将它纳入对我国的禁运军品物资名单之中。上世纪80年代之前,1吨推力以上的电动振动台就对我国实行禁运。90年代初,前苏联解体后,禁运虽有所放宽,但5吨推力以上的大型电动振动台仍然对我国实行禁运。特别是对9吨推力以上的大型振动台更是严加管制。   二、东菱公司简介   东菱公司目前拥有3个研发中心,每年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10%,各类专业研发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1/3,承担了多个重大技术的攻关和重大项目的研制,成果转化30多个。引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等专家学者,首次将学术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链接到一个企业实体平台上,先后举办了多次大型学术交流活动,探讨当前力学理论研究和振动利用工程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和发展方向,并与相关军工单位联合开展了社会培训活动,培训社会从业人员近千人次。   公司自成立以来就非常注重对科技创新成果以及知识产权的建设与保护。截止到目前,公司在专利申请方面,共申请专利159项(其中发明专利50项)。已经授权有效的专利有110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   公司先后圆满完成了多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重大力学环境试验任务,并参与了“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天宫一号”、“轨道交通”、“风云卫星”等国家重点军工项目的研制建设试验相关配套工作。
  • 重磅!2023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科技人才奖揭晓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科技人才奖设立于2016年,主要面向信息处理技术、精密仪器与测量、传感器技术、测量与自动控制技术、电子测量仪器、检测技术、视觉测量与图像处理、基于网络的测量技术、生物信息检测、交叉与前沿技术等仪器仪表相关领域广泛征集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科技人才奖,是人才评价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为引导和激励仪器仪表领域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活力起到了重要作用。2023年度获奖人介绍綦磊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研究生企业导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事航天器在轨碰撞感知、泄漏检测、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课题、173领域基金重点项目等10余项国拨课题。提出了基于声阵列传感的在轨航天器结构碰撞感知-泄漏定位-损伤评估方法,突破了“自适应门限碰撞空间碎片撞击定位”、“频率矩阵加权在轨泄漏定位”、“空耦-激光超声损伤三维成像”等关键技术,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获北京市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1/10)、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1/6)、北京市职工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1/6)、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1/23, 2/10)、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3/8)等十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注重产品开发与技术推广,带领团队先后开发航天器声阵列泄漏碰撞检测仪、手机智联声发射检漏仪、无线声发射检测系统、大抽速飞艇检漏仪等多款产品,并应用于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在轨检漏、西气东输管道检漏、核电安全壳检漏、平流层飞艇检漏等重大工程,形成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李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专注于先进几何/物理/量子/微纳光学仪器与系统技术及其应用研究,重点围绕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器技术、先进光学成像系统与三维全息显示系统技术、先进光电器件与传感器技术等方面,通过攻关核心关键技术,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创新成果。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Nature Communications、IEEE 汇刊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7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20项,出版Springer英文专著1部和英国皇家物理学会IOP英文专著章节,获批国家标准1项。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剑桥大学国际合作、国家863项目、航天专项等10余项。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欧盟“玛丽∙居里学者”、洪堡资深学者等和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科技人才奖、剑桥大学BlueSky研究奖等5项。担任Applied Optics和Optical Engineering期刊编委和Chinese Optics Letters青年编委。付强长春理工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科技人才奖、吉林省高层次B类人才、吉林省科技厅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专项、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优秀青年科研创新人才库等,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中国产学研协会合作和创新成果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人物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吉林省青年科技奖、吉林省专利奖银奖、吉林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科研成果奖等荣誉。主要从事偏振光传输特性测试与成像探测技术研究,在多种环境下偏振光传输特性机理研究、复杂环境下多谱段偏振成像探测、空间目标激光测距成像通信一体化研究方面取得相关成果。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军委科技委、装备发展部、国防科工局、吉林省科技厅等项目23项。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SCI/EI检索68篇,ESI论文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5项和美国专利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6项和澳大利亚专利3项。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5部、编著章节6部。担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计算光学专业委员、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中心专家、国家出版基金《偏振成像探测技术丛书》秘书长、吉林省遥感学会理事、吉林省兵工学会光电子专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光学学会专题委员等。周志浩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柔性传感技术、可穿戴智能传感系统与应用研究。近年来,在Nature Electronics、Science Advances、Matter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20篇,ESI热点论文2篇,ESI高被引论文6篇,入选2020年全球最受关注的百篇论文榜单(ALTMETRIC Top 100),论文累计被引1000余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项目等6项。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香江学者计划,巴渝青年学者。担任重庆市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理事。获得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科技人才奖、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川渝产学研创新成果三等奖等。李鹏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微纳传感器/微系统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3基础加强、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等项目1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Biosens. Bioelectron.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8篇,SCI他引2600余次、12篇影响因子10、5篇ESI top1%高被引论文、3篇封面/封底论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科技人才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评审团特别嘉许金奖(第一完成人)、Nano-Micro Letters ESI top article award等。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分会理事、Nanotechnology and Precision Engineering期刊青年编委等。主要代表性成果包括:(1)针对高质量二维材料制备、高质量二维材料微纳器件规模化集成制造难题,改进了材料生长工艺以及微纳加工工艺,实现了晶圆级单晶悬空二维材料NEMS器件阵列集成制造。(2)提出单晶悬空、隧穿异质结等新型生化敏感单元,实现超灵敏微纳生化传感器;将二维材料纳米发电机与微纳生化传感器芯片上集成,实现了自驱动生化传感微系统。赵宇鑫现任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高级技术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石油石化工业危险气体传感材料器件与小型化装备关键技术研发工作,逐步形成了“时空精细化危险气体MEMS微感知矩阵技术”特色研究方向。迄今,作为主持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陕西省科技厅、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等项目3200余万元。面向国家应急管理部和三大石油公司应急联动系统现场监测需要,攻关开发了系列硬件产品和技术。其中蜂窝组网气体监测系统在工业示范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便携式多参量有毒可燃气体传感器已获商业推广资质。相关技术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6项,厅局级奖励3项,代表成果“基于介观半导体氧化物材料的微传感芯片研制与应用”获得中国石化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科学奖一等奖。授权中国专利22项、PCT美欧专利2项,技术鉴定1项,并获2022年第四届山东省发明专利奖二等奖、第二十三届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创造经济效益累计2.3亿元。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Chemical Reviews,Matter,ACS Nano,Biosensor And Bioelectronics,Nano Research,Small Method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同期受邀担任eScience、Tungsten、《稀有金属》青年编委,信息一处、四处青年/面上项目函评专家,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智能传感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以及Small,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Science等多个期刊审稿人。
  • 天瑞仪器吹响人才储备号角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 《天下无贼》中的一句简单台词,无意之中传为经典,并揭示了一个简单却又无比深刻的道理: “企”——止于人,人材的优秀与否,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同样,企业的生存发展,必须拥有其完备的人才战略。而作为国内分析检测仪器的翘楚——天瑞仪器,一直秉承着以人为本的人才战略,并一直着力培养属于自己的人才储备——来自全国各大的重点高校优秀学生。 自2009年天瑞仪器成功设立“天瑞仪器奖学金”以来,奖励了数百名相关专业的优秀学生,与全国的25所重点高校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奖励的费用逾百万。如此大的手笔,不但在分析测试行业独树一帜,在众多热衷设置校园奖学金的其他企业当中也毫不逊色。 国庆节前,天瑞仪器开展了“全国高校奖学金学子天瑞行”活动。邀请了各奖学金合作高校的一等奖学金优秀学子,前来天瑞仪器参观、学习、交流,并全额承担了往来费用。本次来访的高校学子,其中大都正处于博士或者研究生就读阶段,如此高学历的背景,正是天瑞仪器渴求的人才。 在天瑞仪器产业园,董事长刘召贵博士亲自为同学们介绍了天瑞仪器的发展、技术、产品、企业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为学子们献上了一场生动风趣的讲座。刘博士告诉同学们,当年毅然放弃出国工作的机会,因为他认为,未来一定是属于中国!爱党爱国,学有所成回报国家应该是每一个学子都该秉承坚定的信念,了解到刘博士如此的爱国心,同学们纷纷投来了赞许和钦佩的目光。 座谈会后,市场总监唐健带领各位同学们参观了公司,并在展示厅详细讲解p系列手持式产品的应用,同学们纷纷聚拢起来,饶有兴趣的了解天瑞仪器在采矿行业的实际运用。在唐总监的带领下,同学们还参观了研发大楼,了解天瑞仪器18年的发展历程,感受了天瑞仪器的企业文化。 下午,人力资源部张玉琴部长为同学们介绍了公司的组织架构、薪酬福利、校园招聘计划,并对长三角地区的人力资源发展前景以及昆山的地理、经济、社会环境等做了一定的评析,同学们就择业、个人发展等问题与张部长进行了交流。 在参观结束时,大学生们由衷地祝福天瑞事业兴达,刘博士也与大家留影告别,祝愿他们早日成才,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同时,刘博士也表示希望同学们能够发挥自身才能,与天瑞仪器一道,共创辉煌。 关于天瑞奖学金: “天瑞仪器”作为中国分析仪器行业的领导企业,为培养更多品学兼优的分析测试领域专业人才,并支持和鼓励中国高校的优等生、贫困生努力学习, "天瑞仪器"创始人刘召贵博士决定在国内知名高校中设立“天瑞仪器”奖助学金,每学年评选一次,奖励化学相关专业或分析测试相关专业成绩优秀的学生。 了解更多,请点击:http://www.skyray-instrument.com/cn/about/JiangXueJin.aspx
  • 融京科技:高端人才引领 创新驱动发展
    作为一家具备自主研发实力的中关村高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融京科技勇攀科技高峰,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为核心,坚持掌握自主核心技术。融京科技自主研发产品涵盖生物信息学、动植物影像学、分子生物学、细胞运输存储管理系列,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机构提供高品质、高性能的国产科研设备和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融京科技深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所以一直以来,融京科技注重人才引领,致力于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团队。融京科技的核心技术团队由多位在生命科学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顶尖博士和博士后专家组成,他们分别在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目前公司核心技术专家包括:梁华斌博士,首席技术副总监。负责带领公司细胞生物样本库项目团队的开发,测试等相关工作。梁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微生物专业硕士、博士、双鹭药业微生物博士后。熟悉生命科学、生物工程、动物科学、植物科学相关技术,深耕生命科学相关领域20年余年。&ensp &ensp 梁华斌博士刘备博士,技术顾问。主要负责带领植物活体相关自主研发项目团队的技术解读及应用解读。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精通分子生物学,拟南芥遗传转化、qRT-PCR、SDS/BN/CN-PAGE、Western/Northern Blot、CO-IP、Polysome分析、酵母双杂、蛋白质体外表达等。刘备博士滑慧娟博士,干细胞产业技术总监。负责公司在干细胞上下游产业的技术解读,项目评估等重要工作,深入干细胞领域合作公司学习并联合开发干细胞新技术。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博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后。精通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命科学领域技术,深耕人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为人胰岛细胞的研究,和团队建立了人多能干细胞来源的胰岛细胞稳定、高效的分化体系,并成功实施了第一例临床病人的移植。以此为基础并进一步获得了功能成熟的人多能干细胞来源的胰岛细胞,克服了研究领域内分化胰岛功能不成熟的共性问题,有望在临床上实现缩短逆转糖尿病的时间。滑慧娟博士屈默龙博士,干细胞产业技术顾问。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博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新型肠道类器官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程静博士,驻海外首席技术联络官。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物理学硕士、博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负责组学科研项目,包括文献调研、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报告和专利申请等完整流程;以及对接海外客户蛋白质组学及组学水平蛋白翻译后修饰相关项目的咨询,了解分析客户的需求并为其制定合适的方案,促进项目落地联系公司自主研发生产设备出口代理对接国外贸易公司等相关工作。优秀的人才加入,将为融京科技的自主研发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公司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优秀的人才使得融京科技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未来,公司还将加大在干细胞产业的投入,推动干细胞技术的发展应用,为相关研究提供更多助力,为中国的科研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高端人才的引领,为融京科技的研发实力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融京科技已覆盖全产业链,而且着力打造自主品牌“BIOCOVER”并荣获国际“金投赏”大奖。“研万物之变,创新致远;琢精功之细,瑞思求索”。融京科技以“满足中国科研需求,研发生命科学领域国产高质量检测设备”为目标,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着对科技研发的高投入,并秉承掌握自主核心技术的初衷,不断投入,不断创新。“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融京科技相信在高端人才的引领下,将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为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融京科技期待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共同推进融京科技的发展。融京科技将为专业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大家在融京科技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如果您对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充满热情,愿意为科技创新贡献力量,欢迎加入融京科技大家庭!我们非常期待您的加入!!
  • 江西成立森林案件检测鉴定中心 独立运作属全国首家
    5月25日,记者从江西省森林公安局获悉,为规范江西森林案件检测鉴定工作程序,提高案件检测鉴定效率,省森林公安局联合江西省林科院共同组建“江西省森林案件检测鉴定中心”,于5月19日正式挂牌运作。据悉,该中心将以独立法人形式运作,在全国属首家。   据了解,近年来,江西森林案件呈多元化与复杂化发展趋势,在案件侦破过程中对检测鉴定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以往,我省森林公安没有自己的鉴定机构,很多森林案件的检测鉴定工作,都是委托第三方或送到外省专业检测鉴定机构进行,特别是一些重大案件。而这样一来,就会存在鉴定成本高、工作效率低等情况,且不利于我省森林案件检测鉴定工作的规范化发展。”据江西省森林公安局技术处处长栾晋介绍。   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改变江西森林案件检测鉴定工作目前的现状,江西省森林公安局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与江西省林科院联合组建成立“江西省森林案件检测鉴定中心”,中心成立后,将依托省林科院先进的技术条件与专业的技术人才优势,服务于全省森林案件,从而大大降低我省森林案件检测鉴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据悉,该中心可提供野生动植物司法鉴定、林木(地)资源司法鉴定、林木种子苗木司法鉴定、林业有害生物司法鉴定、林业有害生物司法鉴定、林产品、森林食品司法鉴定、林业工程(质量)司法鉴定、森林火灾司法鉴定等七项检测鉴定服务。   “中心已在工商及司法部门注册备案,成立后,将以独立法人的模式运作,可向全省森林公安机关、社会团体及个人提供专业的案件检测鉴定服务,并可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鉴定报告,确保案件的监测鉴定结果公平、公正、公开。”栾晋介绍,目前在国内,像这样以独立法人形式模式运作的专业森林案件检测鉴定机构,这还是首家,该中心的成立,也标志着我省森林公安机关森林案件检测鉴定工作逐步步入正规化轨道。
  • 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凤毛麟角 仅占5%
    妇女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必须高度重视。深度开发这一资源,对于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凤毛麟角,两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中,女性仅分别占5%、4.6%和3.9%,至于全国各大科研院所的领导更鲜有女科学家的身影,这一现象无疑已引起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   日前,全国妇联主办的2010品牌中国女性高峰论坛上披露,我国女性科技人才的成长,与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还不相适应,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和当今世界潮流还有一定差距。在我国科技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中,女性比例长期徘徊在5%左右,科学院女院士和工程院女院士只占院士总数的5%,低于1978年的6.2%,973首席科学家、女性占4.6%,“长江学者”中,女性仅占3.9%。   如何打造高层次女科技人才,让更多的高层次女性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三大奖项”女科学家少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显著增多。从近年公布的全国高考信息看,高考状元中女性占到一半以上。据报道,截至2007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中女性已达1970余万,占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38%。由此可见,女性并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一份题为《2009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指出,在我国1955-2009年当选的两院院士中,女院士有98人,仅占5.06%,与庞大的女科学研究人员群体相比反差较大。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资源共享促进中心的彭洁提出:对我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三个人才奖励计划的研究发现,1999年至2008年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资助的1479人(不含社会科学部分)中只有76名女性工作者 1994年至2006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的1286名科技工作者中,仅有90名女性科技工作者 1994年至2009年,获得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人才计划的2019人中仅有122名女性科技工作者。   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数据库”的数据告诉我们:相对女性科技工作者占科技工作者总数比例三分之一的现状,女性高层次科技工作者获三大奖项者所占比率严重不足。   女科技人员成才烦恼多   中国的传统文化,性别分工观念根深蒂固。男性主外,处于支配地位,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女性主内,生儿育女,重心侧重家庭较多。受性别歧视的旧传统观念影响,中国女性在成长过程中与男性相比,公平享有文化教育资源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农村,失学辍学儿童中女童占绝大多数。这种性别歧视差距延续到成人以后,也使女性就业人数远低于男性,至今,女大学生就业仍受到影响。从某种意义上,已成为制约高层次科技女性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国家统计局《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显示,女性平均每天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达4.01小时,比男性多2.7小时。“母爱的建构”让女性失去了向社会空间发展的动力。“贤妻良母”的角色,让女性陷入琐碎的家庭事物中,在无私奉献的赞美声中失去了社会的发展空间。所有这些,成为女性科技工作者施展才华的障碍。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顾宪红说:女性的社会角色影响了事业的发展。她们认为,女性要承担生育繁衍后代的责任,同时还是子女教育和家务劳动的主体,家庭琐事必然会挤占她们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对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处长郑彦认为:在职业发展方面,女性由于自我的社会定位,往往追求“工作稳定”,易于满足现状,重视做好本职工作。相比于男性,女性自主创新意识较薄弱,在选择工作岗位时,更多考虑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是否融洽,而不是考虑是否能出成果,不敢冒险,竞争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女科技工作者的职业定位较男性低,且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她们的事业发展水平总体上明显低于男性。   她们还反映,导致女性在科研事业中的发展机遇较少有许多原因。女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科研事业单位中,女科技工作者获得职务或职称晋升的机会远远低于男性。大多数女性科技人员忙于具体的科研工作,甚至是一些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没有实验室和科研团队,主持申报重大科研项目的机会很少。在科研业绩相同的情况下,女性晋升高一级职务或职称的时间一般要长于男性,也就是说,社会或单位对女性的要求更高。要得到相同的晋升机会或认可度,女性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有关科学研究证实,重大科学发现的最佳年龄峰值为37岁。25至35岁之间正是女性科研能力积淀和飞跃的黄金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女性科技工作者缺乏来自社会、单位、家庭等各方面的支持,不能很好协调科研工作和家庭的关系,不能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必然严重影响女性科研工作者走向成功。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我国绝大多数女性科技工作者的退休年龄为55岁,比男性提前5年,加上女性在生育期的时间耗费等,科研生涯较男性少10个年头,这对女性科技工作者成为高端科技领军人才的影响是致命的。   此外,目前我国从编制科研发展计划,到各级科研项目立项、组织申报、项目评审、项目考核、结题验收、成果鉴定,甚至在社会上反响较大的两院院士评选等环节,都渗透许多非学术因素,要求科技工作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疏通关系,积累人脉,这些方面也严重影响到女性科技工作者聪明才智的发挥,增加了她们迈向高层次科技队伍的难度。   专家们说,为调动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应在女性科技工作者的职称评定、科研津贴发放、课题申请方面有所关照。女性科技工作者的成功除了自身努力之外,还需要国家加大专门针对女性高层次科技工作者的激励措施,包括科学评价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平等地给予女性科技工作者获取奖励的机会,从而调动更多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获取更大的科研和社会价值。   促女性科技人员成才   女性科技工作者难成高层次人才的现象,已经引起我国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9年3月,中国科协成立了女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根据女性特点,通过系统的政策设计,妥善解决女性从事科技工作问题,为女科技工作者提供学习、交流、进修、培训的机会 此外,设立女科技工作者基金等,为女性在科技领域的成长成才创造更好的社会、工作环境,提高女性在科技活动中的积极性,全方位促进女性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成长。   全国妇联一直非常关心女性科技人员的成长、发展问题。不久前,全国妇联“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状况研究与政策推动项目”正式启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在会上说,促进女性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成长,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体现,是衡量我国妇女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战略性举措。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原生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郑守仪在工作中(资料照片)    女科学家共聚一堂首届女科学家高层论坛开讲,我国女科学家共话科研与奉献(资料照片)
  • 三项“十一五”国家科研课题通过鉴定
    2009年6月23日,由中国检科院牵头完成《出入境重要贸易商品安全因子检测技术研究》、《跨境传播重要危害民众健康因子检测识别技术研究》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储备技术研究》3个国家级科研课题在京通过鉴定验收。   上述3项课题均来自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立项3年多以来,在国家质检总局的支持下,检科院广泛联合检验检疫系统内外科研技术机构的力量,分别针对重点进出口商品的主要化学、机械、电气安全性能因子,跨境传播的传染病、传染病传播媒介、生物恐怖因子以及包括细菌、病毒、毒素在内的多种模式病原,研发了一系列风险分析、检测鉴定技术,并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上述因子的基础数据信息库。同时,还利用胶体金、纳米颗粒增敏、量子点标记、非动物毒理评价等国际前沿技术,开发了一系列现场化、高通量的检测和评价方法。   3项课题共申报专利39项,其中国际专利3项,制订各类标准40余项,发表论文近80篇,还培养了多位专业人才,将为保障我国人民生命健康和国民经济安全,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发挥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 厦门检疫局启用媒介远程显微鉴定系统
    近年来,厦门检验检疫局持续加大口岸查验力度,着力提高口岸医学媒介生物截获率和检出率,在入境交通工具和集装箱中检出鼠类、蝇类、蚊类、蜚蠊等大量医学媒介生物。该局所检出的媒介生物数量,已经连续六年居全国口岸前列(有四年居首位)。其中,最多一次从来自美国的3个集装箱中截获蝇类360万只,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发展牢固构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新的媒介远程显微鉴定系统投入使用后,媒介生物专家可在任何地点、通过任意一台连接互联网的电脑与口岸工作人员一道对媒介生物进行实时动态的观察、鉴定及会诊,所有过程就像亲自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样方便、清晰。   工作人员告诉笔者,这一系统正式名称叫“宏微观一体化电动显微成像系统”,主要用于媒介生物和海洋生物的监测,不仅兼有体视显微镜和正置显微镜的特点,分辨率高、视野良好、成像清晰,同时,其自带有先进的网络成像系统,可通过互联网将视频信号实时传送,强大的远程鉴定和网络会诊功能是其另一显著特点,将极大提高厦门口岸医学媒介生物防控的工作效率。   近年来,厦门检验检疫局不断提升口岸安全卫生控制能力,将医学媒介防控工作作为口岸核心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着力突出实验室网络体系、技术装备、人才队伍、服务发展等四大建设。   厦门检验检疫局蠓蚤监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已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筹建,目前,医学媒介生物监测中心实验室改造工程即将完成 厦门机场、国际邮轮中心、海沧保税港区等重点口岸媒介现场监测实验室已陆续投入使用,医学媒介生物的“重点实验室———区域中心实验室———现场快速实验室”三级实验室网络体系已基本形成。   近两年,厦门检验检疫局累计投入200万余元先后添置了全自动体视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倒置数码显微镜等先进设备用于口岸媒介监测和防控,并建立了完善的远程媒介生物鉴定和报告网络系统。   为了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该局先后引进两名博士、1名硕士,使媒介生物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实现了跨越式提高。同时,该局通过举办媒介生物快速鉴定技能竞赛和定期开展户外监测培训,切实提高一线人员的实战技能,厦门口岸的媒介生物监测、鉴定及病原体检测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最近,该局组织完成了漳州古雷港区新开口岸医学媒介生物本底调查,及时向当地政府提出有害生物控制建议,确保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他们还不断加大厦门机场和厦门海峡邮轮中心媒介生物本底调查范围和频次,为国际卫生机场和国际卫生海港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保障。   相关新闻   烟台:首次检出医学媒介病原体   近日,烟台检验检疫局在开展空港口岸医学媒介调查工作中,从捕获的褐家鼠体内检出肾综合症出血热病毒阳性,这是烟台检验检疫局在全省系统率先开展医学媒介生物携带病原体检测工作以来,首次检出医学病原体。该局立即按规定对机场候机厅及周边环境实施除鼠措施,并加强了对进出境交通工具的防除鼠工作。   医学媒介生物作为多种病原体的传播媒介或储存宿主,能够直接或间接传播疾病,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为了确保国境口岸卫生安全,烟台检验检疫局加强“一线”与“后方”联动。口岸卫生监督部门根据口岸和进出境交通工具的卫生状况加大监测力度,上半年截获媒介生物样品量同比增长4.2倍,种类囊括鼠、蚊、蝇、蜚蠊等 同时,加强与医学媒介生物实验室沟通交流,根据所截获医学媒介生物的不同种类和来源,有针对性地论证确定病原体检测项目,有效提高了检出率。同时,该局还加强检测资源整合利用。对技术中心现有的检测人员和设备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最大限度提高利用率和工作效率,有效解决了医学媒介生物监测综合实验室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人员力量不足和仪器设备短缺的难题。   新会:外来医学媒介检出病原体   近期,新会检验检疫局在外来医学媒介生物上检出的两种病原体纯化菌株经广东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卫生检疫实验室(P3实验室)检验鉴定为肺炎克雷伯菌和铅黄肠球菌,其中铅黄肠球菌是该局以前未检出过的病原体。   针对进境废钢船携带医学媒介生物比例高并且媒介生物可能携带病原体,新会检验检疫局树立强烈的疫情观念,加强对入境废钢船的检疫查验,并加大对医学媒介生物携带病原体的检测力度。该次携带两种病原体的外来医学媒介生物(德国小蠊)是在来自于印度尼西亚的废钢船上截获的。目前,新会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已对该艘废钢船进行了彻底、有效的消毒、除虫等卫生处理,确保了新会口岸的卫生安全。   关键词   媒介生物是指医学动物以及医学节肢动物(医学昆虫)。它们具有传播、贮存各种传染病源作用,如检疫传染病中的鼠疫、霍乱、黄热病和监测传染病中的登革热、疟疾、多种病毒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都是由媒介生物传播流行的。当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媒介生物的种群数量、媒介效能也能迅速上升。   随着国际间日益发展的高速交通工具的普及和贸易往来的频繁,经常发现媒介生物随交通工具携带出入境,这对于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一种威胁,也对国境口岸造成危害。因此,国境卫生检疫机构应对国境口岸的媒介生物的本体、种群组成、种群动态、媒介效能等进行监测,对口岸有关单位进行指导,监督防治。对停留在国境口岸的交通工具进行检疫查验,同时对交通工具上的媒介生物进行卫生监督、处理。
  • 北分瑞利正式成为质量技术监督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实训基地
    2013年6月18日,国家质检总局质量技术监督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实训基地评估专家组&mdash &mdash 中心主任杜小平、中心培训部处长李莉一行对我公司职业技能培训情况进行了实际考察评估,北分瑞利总经理李源、副总经理孙宏泉、总工程师武惠忠等领导人出席了评估会议。 评估会上,鉴定中心审核小组对北分瑞利提交的实训基地申报材料进行了审查,听取了工作汇报,杜小平主任在听完汇报后表示北分瑞利具备国家质检总局质量技术监督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条件,并对我公司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给与了充分肯定。杜主任表示,实训基地的成立是一个双赢的事情,是优势互补、是资源共享、是为提升从事质检行业从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做贡献的好事!杜主任还对我公司在相关工作上提出了建议和殷切希望。会后,专家组对我公司教学场地和实训基地实验仪器设备等进行了现场考察评估,随后进行了剪彩授牌仪式,北分瑞利正式成为质量技术监督行业实训基地! 质量技术监督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实训基地在我公司的建立将对提高我公司专业技术水平及为相关行业培养专业技能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实训基地评审会 杜小平主任讲话 考察相关实验室 剪彩仪式 授牌仪式 实训基地成立合影
  • 热烈祝贺亚通生物荣获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领军人才
    近日,苏州工业园区工作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公布了2023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领军人才”人员名单,苏州亚通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在层层角逐评选中脱颖而出,荣获“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领军人才”殊荣,并获得政府专项奖励。“科技领军人才”该称誉不仅是对亚通生物科技创新技术的肯定,更是对我司社会价值的认可,让我司在科技创新道路坚定不移地前行中受到极大的鼓舞。亚通生物自创立至今,一直秉持着“共创价值,共享成就”的价值理念和“急客户之所急”的服务理念,始终立足生物医疗高端耗材智能制造,凭借团队丰富的行业积累和掌握的核心关键工艺,保持着领先的行业身位。亚通生物坚持以创新科技引导未来的战略方针,致力为全球提供优质、可靠和创新的高端耗材。亚通生物总经理兼创始人魏小虎先生表示: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想要在市场站稳脚步和持续发展,不仅是产品和服务的不断提升,技术的创新永远都是企业发展的指南针和强大的推动力,只有科技技术的创新,产品才能充满生机,企业才能在行业竞争中不被淘汰。公司自2020年成立至今,销售业绩实现年翻番的增长,产品与技术服务畅销和应用于全国各地,并远销欧美、东南亚、中东和非洲多个国家,逐步实现迈向全球化的品牌战略目标。未来,亚通将加速公司产品创新升级,专注、务实,助力生命医疗智造科技共享。
  • 助力高技能人才发展,引领知识服务新时代 ——analytica China 互联网+知识服务创新发展论坛圆满召开
    2023年7月11日,互联网+知识服务创新发展论坛在第十一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 2022)上顺利召开,会议由仪器信息网主办,大会现场采用线上线下同步直播的方式,与会嘉宾超100位。我国高端仪器产业已进入加速迭代创新时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特别强调:“高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并提出,到“十四五”末,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要达到1/3。”为促进科学仪器行业人才高水平发展,提升用户仪器应用技术水平,仪器信息网于2023年7月11日组织召开了“科学仪器互联网+知识服务创新发展论坛”,来自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上海海关、华测FACH管理培训中心、浙江福立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等9位专家汇聚一堂,分享交流知识服务创新发展。本次论坛邀请了行业专家围绕如何打造行业知识服务体系赋能行业人才技能水平提升进行精彩报告,现场并进行深度交流。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会议运营部总监张小师 主持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CEO 唐海霞 致辞唐海霞在致辞中说到,信立方一直把帮助用户解决仪器使用问题作为开办网站的宗旨。指出科学仪器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的好机遇,同时也将仪器研发人才、使用人才匮乏的现状暴露出来。国家高度倡导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仪器信息网从最早的仪器社区、在线的付费学习平台-仪课通搭建,3i讲堂几数百场网络会议,都是为了提升用户仪器应用水平。呼吁科学仪器行业整合行业头部厂商、科研院所、检测机构等资深力量,解决人才培养的这个难题。原上海海关动植物食品检测中心研究员 朱坚报告:《互联网+线上课程开发经验分享》朱坚研究员主要从5 个方面来给大家分享如何做好授课讲师。首先,本身应该持续学习,接触新的观念,新的这些事物,新的思想,实现知识不断的更新,并且全面。第二,授课技巧,要有逻辑,在日常的工作中注意积累,要用的时候就可以组合起来,变成为素材。第三,明确讲课目标,学员能够学到是什么?学完是不是能够有所用?这就要求课程要简单易懂,慢慢深入,这样才能够起到好的作用。第四,应该讲什么?重点难点、融会贯通。第五,培训以后,应该注意设置调查问卷、课程点评,还要总结复盘,这对于授课老师来说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个人事业部总经理 金昌权报告:《“互联网+知识服务”助力高技能人才培养》金昌权指出信立方做作为知识服务平台,目标就是为科学仪器行业的知识的储备、生产以及传播分享,做一些微薄的力量。并对信立方专业的师资力量、科学的课程体系、领先的学习平台、高效的学习方式分别做了详细的介绍。同时,对信立方两大重要赛事:原创大赛、微课大赛的深远意义及取得成果做了分享。最后对赋能行业企业,聚焦高技能人才的培训的重大项目-展翅计划做出分享,项目聚焦专业培训,链接各方、优势互补,共同建立,仪器研发人才、仪器应用人才、仪器市场营销人才等体系化培训课程,打造业内高含金量认证证书、各方互认。呼吁各位专家携手把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满足这个时代和这个阶段行业需求。华测FACH管理培训中心院长 梁艳报告:《互联网+技能培训创新经验分享》梁艳表示,华测2018年从零开始营建FACH管理学院。20 场的免费的互联网课程。是华测正式进入互联网+e化课程的一个起步。并且逐步增加产品:线下线上同步的公开课、企业专场定制等。网络培训中心成立,开放了在线课程,线上学基础,线下一对一指导;职业技能鉴定的这个板块帮助企业集团用第三方的视角更客观的去评断,同时可获得国家劳动技能补贴;个人岗位能力鉴定作为华测学院的品牌,已推出一段时间,根据不同人群设计初中高层次的课程,满足不同用户需求。仪器信息网资深版主、专家 朱建设报告:《互联网+学习社区使用心得及经验分享》朱建设2004年注册仪器信息网,非常认可仪器信息网的专业性,通过参加原创大赛获得多个奖项,成功晋级为专家级会员。通过参加网络讲座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给更多用户。用自身在仪器信息网使用经验展现知识服务对于用户的重要性。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咨询部主任 杨娟报告:《科研仪器案例库,助力实验技术人员职称评价 》杨娟指出习总书记对于人才评价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要破思维立新标,构建创新价值和贡献能力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科协在2020年就开始在科创中国的平台建设案例库,建立一个质量图控制体系,然后构建一个数字出版流程的知识服务体系。并且和仪器信息网原创大赛进行了合作。一部分就是科研仪器设备的案例,还有一部分是维修维护,还有一些专业技术的培训。以帮助人员水平评价、职称评定。仪器信息网B2B运营部经理曾明泉报告:《仪器优选重磅升级——专业,更懂选型》曾明全指出用户在仪器采购的过程当中存在几个痛点,一、用户专业性不足,容易买错买贵。二、仪器选型的周期比较长。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在通过互联网去查找仪器,仪器信息网每年有 40 万以上的用户通过平台找到相应的厂商。仪器信息网也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我们用户的选型效率。首先,厂商资质严选。第二,厂商的信息逐一审核。第三,通过优秀新产品、国产好仪器项目,专家、用户评选仪器。第四,通过技术能力去提升用户体验。华东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高工硕士生导师 施超欧报告:《知识服务内容打造经验分享》施超欧认为微信不能替代论坛,论坛仪器社区里面会更合适、更专业一些点,对现在的很多年轻的成长还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整个知识分享的一个低级但关键的入门平台,高层次的交流就是原创大赛。此外,仪器信息网对新手用户来说是很好的平台,找标准,找文献,找资料非常齐全。3i讲堂听讲座,仪课通学课程。,找到专家资源,学习专业课程。在网络上任何的信息都可以作为知识点,去理解,得到很多的信息,把这种信息变为知识,最后就变成一个专家。这是知识服务带来的必然成果。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会议运营部平台运营经理刘亚伟报告:《以高质量线上会议促进仪器技术交流及应用能力提升》刘亚伟表示,3i讲堂始终围绕用户的需求来组织相关领域的会议,通过优质的会议内容满足用户的需求。主要通过3个方面分享3i讲堂的现状及成果。第一,3iI 讲堂成立 13 年来,参会用户也是达到了 50 万家,累计和 1 万家的行业顶尖专家进行深度的合作,共举办了 2000 余场的精品会议,聚焦像材料、食品、环境、制药、生命科学等行业,同近百位的院士进行合作。会议出席率也是高达75%,为用户搭建了一个实时在线的技术交流平台。第二,3i 讲堂同时也和行业协会、顶级厂商深度合作,联合办会第三,今年7- 12 月线上精品大会将主要围绕聚焦环境、食品、生命科学、材料、制药及仪器技术等领域,环境,包括热门话题环境新污染物、大气监测、基因测序、体外诊断等组织线上精品大会等。同时,也向相关厂商、学会协会以及专家发出邀请,共同联合来办会,以专业的会议会议内容来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浙江福立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市场&应用中心总监 刘健报告:《互联网+技能培训创新经验分享》刘健分享了福立互联网+技能培训创新经验。首先,福立每年都会有免费的线下培训。随着客户群体越来越趋于年轻化,以及2020 年疫情到来以后福立开始邀请应用工程师,产品经理,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做直播分享,涉及新标解读,应用热点,仪器的维护,使用心得、维护教学以及行业难点。同时创建云课堂,通过小程序把客户需求知识对接起来,目前视频内容有 100 多个并且持续扩充,涉及到的仪器结构原理、仪器使用、软件使用,以及到后面的维护,以及定量,、定性分析方法,简单的维护、应用,还有新标解读这些知识来源。然后对基础比较少的客户,打造系列课程。,越来越给客户带来真正便利。仪课通是信立方旗下科学仪器及检验检测在线学习平台。让行业从业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科学及检测行业的在线学习,提升仪器用户及检测人的专业技能。课程领域涵盖实验室管理到食品,医学,环境,材料等多个领域课程,满足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仪课通网址:https://www.instrument.com.cn/ykt/
  • 三思纵横在上海召开新产品鉴定会
    三思纵横在上海召开新产品鉴定暨2010第一期产品研发项目立项评审会   ---------------------------------------------------------------------------------   12月10日,上海三思纵横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召开2010年第一期新产品研发项目立项评审会暨2009年四季度完成的新产品鉴定会。会议审核了研发部提出的大规格螺栓拉伸万能试验机等五个新产品研发项目。   ---------------------------------------------------------------------------------   12月10日,上海三思纵横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召开了2010年第一期新产品研发项目立项评审会暨2009年四季度完成的新产品鉴定会。   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刘亚东主持了会议。研发部和技术部相关项目的全体技术人员和物控、采购、客服、生产等部门的负责人及部分在沪销售人员参加了会议。公司董事长徐卫栋参加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   会议审核了研发部提出的大规格螺栓拉伸万能试验机等五个新产品研发项目。大家认为:这些项目立项明确,代表了市场迫切需求,提出的技术指标代表了国内最先进水平,一旦开发成功投放市场,势必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徐董、刘总及有关专家和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专家组一致通过了这五个项目的立项。并决定由刘总牵头成立三个项目组:刘亚东副总、龚新平副经理、郭秀芳项目主管等三人各担任一个项目组的主设计。在2010年春节前完成这五个新产品的研发设计。   会议对09年四季度完成的新产品项目进行了鉴定。会上,刘亚东副总经理根据近期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反映的趋势,就加快技术研发储备工作的重要性作了阐述,指出:技术研发储备就是将市场机会较大的、新的产品进行一定程度的技术设计,以便将来遇到类似产品需求时能够及时地提供有深度、更符合客户需求的技术投标方案,对于缩短交货周期,较精确地核算成本,准确的报价,提高竞标能力等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下一阶段,刘副总将会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此类项目的开发。   徐卫栋董事长全程参加了会议并对大家做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也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重要手段。上海公司一定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牢牢盯住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新产品既要先进,又要低成本 既要美观,又要做到操控人性化。徐董充分肯定了刘总关于技术研发储备的设想,认为这能为三思纵横紧跟市场需求,快速新品研发闯出一条新路。徐董要求研发部门把2010年做成上海三思纵横的“产品创新年”,用不断推出的新产品为公司三年内达到销售额过亿元打下扎实的基础。
  • 多位资深专家表示,人才培养体系的搭建是科学仪器发展的根基|ACCSI2024科学仪器高技能人才发展论坛第二轮通知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加速,科学仪器作为科研活动的重要支撑,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为了深入探讨科学仪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一场备受瞩目的论坛即将在苏州狮山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帷幕。4月19日,作为ACCSI2024的重要同期活动,科学仪器高技能人才发展分论坛将汇聚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协会学会等多方力量,共同探讨仪器高技能人才培养之道。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嘉宾、听众将齐聚一堂,分享经验、交流心得,为科学仪器行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技能人才作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石,其队伍建设对于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科学仪器行业高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随着科研活动的深入和拓宽,对科学仪器的性能和精度要求不断提高,但市场上具备深厚专业知识、精湛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却供不应求。为此,本次论坛将围绕科学仪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教育体制改革、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展开深入讨论。与会嘉宾将分享各自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探讨如何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同时,论坛还将关注行业技术标准的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次论坛也将探讨如何通过跨学科合作、创新教育模式等方式,培养更多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此外,论坛还将为与会嘉宾提供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与会者不仅可以借此机会结识同行、建立联系,还可以通过赞助、媒体合作等方式,共同推动科学仪器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本次论坛的举办,将为科学仪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我们期待通过多方合作和共同努力,推动科学仪器行业不断迈向新的高峰。时间报告题目及报告人主持人:李全 天津市分析测试协会 秘书长13:30-13:50坚定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培养科学仪器制造领域应用性人才汪 曣 天津大学 教授13:50-14:10科学仪器行业中小型企业的人才保留张海蓉 天美仪拓实验室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总裁 14:10-14:30科教融合,仪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一一基于核磁共振仪器共享平台的“阶梯式”技术人才培养舒 婕 苏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14:30-14:50科学仪器企业应用人才培养体系搭建曾智强 耐驰仪器中国公司市场与应用副总经理14:50-15:10打造仪器人才成长平台推动科学仪器高技能人才发展魏京华 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仪课通项目部15:10-15:30哈希本地化水专家团队的诞生之路雷 斌 哈希水质分析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高级产品应用经理15:30-15:50职普融通 产教融合 科教融汇 以人才培养提质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李树白 江苏理工学院 教授15:50-16:10从行业发展看仪器人才需求和培养方式张建明 上海科哲生化科技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16:10-17:00圆桌讨论:主持人:刘虎威 北京大学教授嘉 宾:汪 曣 天津大学 教授李 全 天津市分析测试协会 秘书长李曙光 北京市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工程学院中试基地主任如果您对科学仪器高技能人才发展分论坛感兴趣,请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联系人:魏女士电话:15011302316邮箱:weijh@instrument.com.cn同时,您也可以添加微信accsi2006或发送邮件至accsi@instrument.com.cn进行咨询和报名。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科学仪器行业的盛会,为未来的发展和进步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ACCSI 2024大会官网报名:https://accsi.instrument.com.cn
  • 骨龄鉴定:如何让骨头“开口说话”
    一台X光骨龄机,就能大致判断出青少年骨骼年龄、还能不能长高,更能在司法案件中成为破案“小帮手”,测定被告人真实年龄。被誉为藏在骨骼中的年龄“密码”的“骨龄鉴定”究竟神秘在哪?其依据什么做出判断?鉴定结果是否科学?我国法律对于骨龄鉴定作为证据如何规定?带着一系列疑问,记者专访相关专家,揭开骨龄鉴定的神秘面纱。什么是骨龄测鉴定?青海正信司法鉴定所司法鉴定人、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马福海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骨骼测定年龄简称骨龄,是依据手腕部X线片反映的骨发育状况而定。在公安司法机关,骨龄测定被称为骨龄鉴定。骨龄反映了儿童青少年的生物学年龄,它比实足年龄、身高、体重、第二性征等,更能较准确的反映人体的成熟程度和生长发育水平。因此, 骨龄广泛用于判断儿童的青春期突增状况、预测成年身高、预测女孩月经初潮、诊断生长发育异常、运动人才的选拔等。骨龄鉴定是目前医学上鉴定个体生长发育程度最准确的方法之一,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生物学、体育科学、法医人类学等领域。马福海有三十余年骨龄鉴定经验,是青海省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同时,他长期受聘于青海司法鉴定机构,近十年从事对被告人的骨龄鉴定工作。他认为,在法医学领域,骨龄鉴定的科学性在于其是通过鉴定对象的骨骼发育情况来判断被告人的实际年龄,通过膝盖骨和盆骨可监测到25岁以上,手腕骨最大骨龄监测在18.4岁。而被告人的骨骼发育情况难以造假,因而鉴定结论较为可靠。骨龄测定不单单在司法鉴定中显神威。马福海介绍,测定骨龄不仅可以对孩子的骨龄情况进行了解,还对预测儿童的身高水平及预防儿童出现身高矮小、诊断性早熟等多个方面都有较好作用。同时骨龄检测是小儿内分泌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增生、性早熟、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以及Turner 综合征、垂体性侏儒、甲状腺功能低下等诊断的一个参考依据和指标,指导临床用药及治疗评价;同时骨龄检测在口腔正畸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根据患者生长发育所处的状态,为临床治疗中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提供参考。另外骨龄监测也是运动员选材的重要指标之一,可根据运动员的骨骼发育情况和生长发育的周期,制订更为精细的训练计划进行针对性训练,使得运动训练与青少年运动员的生长发育相适应,使训练更为科学合理,从而提高成材率。骨龄仪器这样发挥作用手指间一夹,分秒出结果:“哔......您的骨骼年龄为16岁。”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骨龄测试仪,是不是会幻想“黑科技”十足?非也。马福海解读,即便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骨龄无法单纯依靠仪器做出精准判断,它的判定需要用x光片和专业人士根据骨骼的发育参数做出评定。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医生刘朝政向本报记者介绍,传统的骨龄评估是对被测者的手部和腕部进行X光摄片,由医生根据X光片依照骨龄参数标准进行分析,得出骨龄结果的过程。“成年人骨垢线闭合后,由于其从事职业、生活习惯等差异导致骨龄测试误差稍大。例如,生理年龄相同的情况下,长期从事户外工作的务工者、运动员和长期久坐办公的人,骨龄就会不同,这是‘用进废退’的原理,经常运动者,骨头密度相对比较强壮。而十八岁以下人群受外在因素影响较少,骨龄测定的误差较小,通常在3年误差左右。”马福海说,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骨龄测试仪器可以通过拍摄测试者左手腕骨X射线光片,观察指骨、掌骨、腕骨及尺桡骨骨化中心的发育程度,可对3-18岁儿童青少年的发育程度和骨龄进行判别,根据骨龄结果预测儿童青少年的未来身高,并对发育不良或身高矮小者尽早进行干预,还可对运动员早期选材及运动训练负荷科学控制有指导作用。仪器采用X射线放射吸收原理,进行X射线一次曝光即时数字成像技术生成骨灰度图像,免去了X光胶片的冲洗工作,减少受试者的等待时间,整机完全铅屏蔽,X射线照射剂量小。刘朝政表示,骨形态的形成控制因素尚不明确,然而其微细的形态构造则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内、外境的影响,不断发生变化。影响骨生长发育的因素有神经、内分泌、营养、疾病及其他物理、化学因等。神经系统调节骨的营养过程:功能加强时,可促使骨质增生,骨坚韧粗壮 反之,骨质变得疏松。经损伤后的瘫痪病人骨出现脱钙、疏松和骨质吸收,甚至出现自发性骨折。“如果成年以前,垂体生长激素分泌亢进,促使骨过快过度生长可形成巨人症 若外泌不足,则发育停滞成为侏儒。”骨龄鉴定可作为证据认定年龄既然骨龄测定有误差,公安机关为何使用这一手段作为证据之一?我国法律对骨龄证据有无规定?2000年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骨龄鉴定”能否作为确定刑事责任年龄证据使用的批复》中规定:“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年龄不明的,可以委托进行骨龄鉴定或其他科学鉴定,经审查,鉴定结论能够准确确定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年龄的,可以作为判断犯罪嫌疑人年龄的证据使用。如果鉴定结论不能准确确定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年龄,而且鉴定结论又表明犯罪嫌疑人年龄在刑法规定的应负刑事责任年龄上下的,应当依法慎重处理。”这句意味着,在无其他证据认定被告人年龄的情况下,可依据查证属实的骨龄鉴定结论并结合被告人供述等证据认定被告人的年龄。业内相关法律专家表示,对于骨龄鉴定结论是否能够作为认定被告人年龄的依据,实质上是对骨龄鉴定结论是否具有证明力的判断。当前,行为人异地(非原籍地或居住地)犯罪的案件呈大幅上升趋势。出于隐瞒前科、顾及名声等原因,相当一部分被告人虚报姓名、年龄、住址等基本情况,导致对部分被告人的身份和年龄难以查清或查实。审判实践中,对那些明显已成年、且自报已满十八周岁的被告人,可按被告人自报的年龄认定。对明显未成年、且自报未满十八周岁和根据体貌特征无法判断是否成年、自报未满十八周岁及虽自报已满十八周岁但按照体貌特征判断可能未成年的被告人,法院有必要要求公诉机关补充相关证据或自行查证。当穷尽一切手段仍无法查实的情况下,对被告人进行骨龄鉴定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 8部委联合发出倡议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全面发展
    作者:高雅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青年科技人才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和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支撑。为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全面发展,5月30日,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全面发展联合行动倡议》(以下简称《倡议》),号召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开展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全面发展联合行动,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不竭动力。《倡议》提出,要关心青年科技人才所思所想。建设网上科技工作者之家、科技人才信息平台、“一站式”服务平台等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科技人才的线上平台,健全思想状况调查机制,及时准确把握思想动态。开通心理咨询服务热线,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心理辅导和压力舒缓。帮助解决好青年科技人才在创新创业、婚恋交友、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倡议》提出,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扩大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学风传承行动等项目支持力度和覆盖范围,提高“最美科技工作者”、“最美教师”、“大国工匠”等典型宣传中的青年科技人才比例,引导青年科技人才厚植家国情怀,坚定创新自信,弘扬优良学风,扣好学术生涯“第一粒扣子”,把个人理想和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倡议》指出,要激励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完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全链条培养体系。加大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科技项目、科研基金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加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资助数量。加强部委联动,实施表彰奖励提升计划,发挥好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表彰奖励的典型示范作用。鼓励社会力量设立青年科技人才奖项,促进青年才俊奔涌而出。《倡议》指出,要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倡导“亲清”师承关系,破除“圈子”文化,反对导师在学生独立开展的论文、项目和研究中“挂名”。倡导用人单位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杜绝简单以论文数量、人才“帽子”、科技奖励和项目承担经历为决定性依据的评价。落实科研人员减负专项行动,破除“官本位”传统思维,改变“填表式”管理模式,解决评估检查多、会议多、报销难等问题,让青年科技人才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倡议》强调,要强化组织建设和平台支撑。各级学会主动吸纳青年会员,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在学会任职。加强对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企业研发中心、科技型中小企业等科技组织中青年科技人才的联系服务和工作覆盖。强化青年科学家学术沙龙、博士生学术年会等青年学术交流品牌,切实提高青年科技人才在各类学术交流中的参会比例和发言名额。鼓励支持青年科技人才以所学所研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在服务社会中受教育、增才干、作贡献。《倡议》提出,要拓宽国际视野。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支持更多青年科技人才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鲜明提出中国科技界的创新主张和道义值守。支持更多青年科技人才积极加入国际科技组织并发挥作用,在国际交流中当好“科技使者”,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大踏步走向世界科技舞台中央。
  • 《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政策解读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现就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一、《意见》出台背景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党中央、国务院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推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构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医药人才规模快速增长,结构布局逐步优化,人才质量和使用效能显著增强。但也要看到,中医药人才还存在着总体规模不大、领军人才不足、基层人才缺乏、体制机制不活等问题,迫切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中医药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  《意见》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次牵头制定的系统部署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政策性文件,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推动中医药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意见》的印发实施,有利于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有利于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优化人才结构布局,强化人才能力素质,有利于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和发展氛围,对于提升人才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二、《意见》是如何研究制定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意见》起草工作专班,推进《意见》制定工作。一是深入学习中央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领会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把握文件起草的方向和定位。二是开展调研与专题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带队,深入10余个省份40余家机构实地调研,组织召开多场座谈会,聚焦需求和问题,研究政策措施。同时围绕中医药人才队伍现状、需求、发展目标、师承教育等专题,委托有关单位开展专题研究。三是广泛征求意见。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充分听取中医药领域院士、国医大师等专家的意见建议,广泛听取管理部门与医疗、教育、科研机构等相关人员的意见建议。《意见》(送审稿)分别征求各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相关部委意见。四是强化沟通协调。《意见》制定过程中,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密切沟通,就相关政策措施深入研究,并形成一致意见,确保政策措施科学可行。  三、《意见》有哪些主要特点?  《意见》作为多部门首次关于中医药人才工作联合出台的政策措施,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人才工作和中医药工作重要部署,紧密结合中医药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提出更具体可操作的政策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标对表。《意见》是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内容紧紧围绕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决策部署,聚焦中医药振兴发展重点难点问题,在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青年拔尖人才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着力,切实体现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总体要求。二是突出重点。围绕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大需求,着力强化“顶天立地”的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在“顶天”方面,着力打造中医药领域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推动中医药学术进步和传承创新。在“立地”方面,着力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扎根基层的中医药人员,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能够看上好中医、吃上好中药。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重点落实好国家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对科研人才、基础人才管理的改革措施,着力完善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机制,打造有利于中医药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着力解决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提质扩量。在提升质量方面,强调建设高水平中医药院校,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岐黄工程,推进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在扩大总量方面,强调围绕需求调整优化中医药学科专业布局,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规模 同时,突出拓宽中医药人才岗位设置,扩大岗位供给,开放包容吸引集聚其他领域人才,着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人才队伍。  四、中医药人才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意见》提出坚持党管人才、坚持服务需求、坚持遵循规律、坚持深化改革4条中医药人才工作基本原则。坚持党管人才,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将党的领导贯穿中医药人才工作全过程,为把握人才工作方向、全面推进人才兴业提供根本保证。坚持服务需求,面向健康中国战略,面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需求,面向中医药特色优势领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点加强中医医疗服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产业发展、文化传播、对外交流与合作等相关领域战略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的引领保障作用。坚持遵循规律,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并举,立德树人与能力提升并重,思维培养与技能培训结合,注重“读经典、跟名师、重实践、强素养”,注重吸收和融合先进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注重事业造就人才、人才推动事业,着力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坚持深化改革,着力破除中医药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流动、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努力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激发人才积极性和创新创造活力。  五、中医药人才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意见》立足于当前、着眼于将来,分别提出中医药人才工作“十四五”和中长期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基本建立,人才规模总量快速增长,区域布局、专业结构更趋合理,促进人才成长、吸引集聚的制度环境明显优化,培养造就一支基本满足中医药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实现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医师配置不低于本机构医师总数的60%,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到2030年,中医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人才梯队更加合理,高层次人才规模显著增加,基层人才队伍更加稳固,中医药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逐步建成,适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中医药领域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不断涌现,人才对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对健康中国建设的贡献度显著提升。  六、《意见》明确了哪些方面的重点任务?  《意见》坚持问题导向,统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发展需求与培养模式、体制机制改革等,共提出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加快培养集聚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提出培养造就中医药领域战略科学家、培育壮大领军人才队伍、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打造中医药人才发展高地4个方面的政策措施。二是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提出扩大基层人才供给、推动人才向基层流动、改善基层人才发展环境3个方面的政策措施。三是大力推进西医学习中医。提出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实施西医学习中医专项2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四是统筹推进中医药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强化中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加强中医技师队伍建设、加快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中医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4个方面的政策措施。五是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提出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2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六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出拓宽中医医疗服务岗位、落实用人自主权、加大薪酬激励力度、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健全表彰奖励机制5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七、如何加快培养集聚中医药高层次人才?  《意见》从吸引、集聚、激励人才和加强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措施。一是培养造就中医药领域战略科学家。在院士评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等高层次人才评选中,探索中医药人才单列计划、单独评价,注重发现和推介中医药优秀人才。面向国家重大项目、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等,吸引、发现、造就若干站在科技发展最前沿,在中医药相关领域具有权威性,能够进行方向性、全局性、前瞻性思考,具有卓越科技组织领导才能的战略科学家。二是培育壮大领军人才队伍。实施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持续支持岐黄学者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对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等特殊政策。实施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建设专项,汇聚行业内外和海内外相关学科优秀人才开展中医药重点领域、关键问题联合攻关,培育一批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和团队。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打造一批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梯队。加强与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哲学社会科学等相关领域的学科交叉融合,培育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三是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建立健全面向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在重点人才项目、重大科技立项等工程计划中设立青年人才支持专项。加大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青年岐黄学者等青年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扩大师带徒范围和数量,支持其招收有潜力的青年人才传承培养。加大中医药类专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布局和建设力度,加快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健全青年人才发现机制,为青年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四是打造中医药人才高地。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等中医药优势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建设中医药高层次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指导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开展人才政策综合改革试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人才示范区。调动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和企业积极性,建设一批人才吸引集聚培育中心。实施中国中医科学院人才强院计划,高标准高水平建设创新型中医药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  八、如何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  《意见》聚焦解决基层中医药人才下不去、留不住、发展不好等问题提出相关政策措施。一是扩大基层人才供给。逐步扩大本科层次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招生规模。支持地方开展专科层次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和乡村医生学历提升。持续开展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到2025年,为每个二级以上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建立1—2个传承工作室,培养一批基层人才。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和乡村医生开展中医药知识技能全员培训,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人员培训全覆盖,培训一批“能中会西”的基层医生。二是推动人才向基层流动。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人员配备,在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中积极招收中医医师,鼓励退休中医医师和中医专长医师在基层执业。推广“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等人才管理模式,鼓励县域医共体、医联体内人才柔性流动,形成上级医院医师定期到医共体、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长效机制。落实服务基层制度,中医医师晋升副高级职称应当有累计1年以上县级以下或对口支援的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经历。到2025年,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80%以上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务人员。三是改善基层人才发展环境。完善基层中医药人才薪酬分配和待遇保障机制,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总量调整机制,保障县乡医务人员合理待遇。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各地可单独设立基层职称评审委员会或评审组,对基层一线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对本科及以上学历、经中医全科专业规范化培训合格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可直接参加中级职称考试,考试通过的直接聘任中级职称。  九、如何大力推进西医学习中医?  《意见》围绕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提出大力推进西医学习中医。一是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逐步扩大临床医学类专业毕业生攻读中医专业学位招生规模。支持各地遴选建设西医学习中医培训基地,组织开展不同层级的西学中培训。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等机构应支持西医医师接受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逐步做到“能西会中”。允许经过系统培训且考核合格的西医医师,在执业活动中采用与其专业相关的中医药技术方法,参加中西医结合职称评聘。二是实施西医学习中医专项。国家举办西医学习中医高级人才研修班,吸引相关领域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高层次人才开展中医药研修学习。举办西医学习中医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培训班,以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为重点,面向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医疗机构培养一批西学中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省级卫生健康、中医药主管部门结合区域需求,分期分批开展本地西学中专项培训。力争用5—10年时间,培养一批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  十、如何统筹推进中医药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  《意见》坚持需求导向,对加强中药专业技术人才、中医技师、急需紧缺人才和中医药管理人才等队伍建设提出相关政策措施。一是强化中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支持建设一批省级以上中药炮制等中药传统技术传承基地、工作室。加快中药材种植栽培、质量检测、品种鉴定、资源普查、产品研发、产业经营等中药产业人才培养,实现中药生产全链条人才培养。鼓励中药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应用型中药专业人才。二是加强中医技师队伍建设。完善中医医学技术人员队伍体系,制定中医技师岗位标准和队伍建设措施,建立健全中医技师管理制度,在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序列中增设中医技师职称专业。加强中医技师转岗培训和在职培训。三是加快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中医疫病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打造高水平的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加快公共卫生、全科、精神科等相关领域紧缺中医药人才培养。加强少数民族医药人才培养,相关政策和重点项目向少数民族医药人才倾斜。加强中医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医(康)养结合、养老服务等中医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建强中医药传播人才队伍。推动中医药英才海外培养合作项目。四是强化中医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中医药高端人才国情咨询研修长效机制,组建中医药发展战略智库。实施卫生健康、中医药主管部门管理干部培训计划,开展中医药治理能力提升轮训、高级研修。持续实施中医医院院长、科主任职业化培训。  十一、如何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  《意见》围绕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对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相关政策措施。一是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突出需求导向,调整优化中医药学科专业和区域布局。推进中医药课程教材教法改革。支持中医药院校加强中医药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热爱中医的优秀学生选拔培养。加大中西部、省部局共建中医药院校支持力度,引导有条件高校稳步扩大中医药类专业博士招生计划。推进中医药类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强化中医医院育人职能,核增临床师资、教育管理岗位,实施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建设专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实施卓越中医药师资培训计划,培养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二是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中医学类专业全面推行院校—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制定中医师承教育管理办法,强化师承教育激励约束机制,实施多层次的师承教育项目。改革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强化中医临床能力训练。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加快知识更新,提升专业水平。  十二、如何推进中医药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意见》围绕推进中医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从拓宽中医医疗服务岗位、落实用人自主权、加大薪酬激励力度、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健全表彰奖励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措施。一是拓宽中医医疗服务岗位。医疗机构按照机构设置基本要求配齐配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三级综合医院按照要求设置中医门诊和中医病房,床位数不低于医院标准床位数的5%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建立中西医联合查房和会诊制度,鼓励临床科室配备一定数量的中医医师,允许中医医师在临床科室按照注册执业范围开展与其执业范围相符的诊疗活动。鼓励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等机构设置中医药相关科室,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持续开展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置中医(专长)医师岗位,促进民间特色技术疗法的传承发展。二是落实用人自主权。加大中医药高校、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用人自主权,用好用足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政策。积极推进公立中医医院职称评审改革。建立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特殊支持政策,探索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招聘绿色通道和职称直聘办法。三是加大薪酬激励力度。深化公立中医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两个允许”,建立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方式。落实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科研成果转化等政策,完善科研项目经费拨付机制,支持构建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支持和鼓励中医药机构科研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离岗创业。建立基础人才培养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在人才引进、薪酬分配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和倾斜保障。四是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分类建立中医临床、基础、科研人才评价标准。临床人才重点评价其临床疗效,基础人才重点评价其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原创能力,科研人才重点评价其探索疾病规律、解决临床问题、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能力。深化中医医师资格考试改革,强化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考核。五是健全表彰奖励机制。建立健全符合中医药行业特点、国家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加大向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倾斜力度。完善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周期性评选表彰机制,定期评选表彰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  十三、如何保障《意见》组织实施?  《意见》围绕保障相关政策措施能够落地落实,对组织实施提出相关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发挥作用的中医药人才工作新格局。各级教育、卫生健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加大对中医药教育改革、人才评价、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指导支持,会同中医药主管部门推动有关政策落实。国务院和地方中医药工作跨部门协调机制相关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健全和落实对中医药人才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共同研究解决中医药人才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中医医院的全面领导,加强公立中医医院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人才发展多元投入机制,加强人才发展经费支持力度。国家组织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支持开展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基层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各省、市、县应结合本地优势特色实施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专项,培养满足区域中医药发展需求的各类中医药人才。三是营造良好氛围。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教育引导中医药人才弘扬崇高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遵守执业规范。选树中医药行业优秀人才模范和工作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中医药人才职业荣誉感,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发展环境。
  • 万测机器人全自动混凝土压力试验机鉴定会顺利召开
    万测机器人全自动混凝土压力试验机鉴定会顺利召开 6月29日,万测机器人全自动混凝土压力试验机鉴定会在深圳万测公司召开。会议由全自动事业部总经理宋友明主持。宋总对该产品和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汇报。鉴定专家们仔细审阅了产品资料,认真听取了宋总对该设备的核心技术及创新性的报告,并经过实地考察,现场演示和试验操作,对产品功能进行了全面的验证。会上,专家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最后专家们一致认为,万测的机器人全自动混凝土压力试验机结构设计合理,性能稳定可靠。该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设备采用的压力机主机上置油缸、全封闭球头、静音油源、机器人送样定位等技术达到国内杰出水平。同时专家们还表示,万测作为试验机行业的标杆企业,要以更高标准、更高要求,积极研发,助推行业发展。 专家们正在热烈讨论 专家们现场考察设备 万测机器人全自动混凝土压力试验机可连续完成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试验。该试验机主要由微控制油电混合压力试验机、六自由度机械手、气抓、托盘、扫码装置、废料回收装置、控制系统等组成。整个试验过程无需人员参与,可自动完成抓样、试样信息自动扫码识别、试样自动找正、自动上下料以及试验结束后对合格与不合格试块通过输送带分拣至相应的样品回收框或机器人直接抓取到样品回收筐等过程,实现了试验机自动化与智能化,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次鉴定会的成功召开是对万测产品及试验技术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成果的巨大肯定,充分体现了万测的自主研发实力及精良工艺。未来,万测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以新技术、新产品为公司发展提供新动能。 鉴定会专家合影
  • 产学研用多方共话仪器人才培养 科学仪器高技能人才发展分论坛圆满闭幕
    仪器信息网讯 4月19日,作为ACCSI2024的重要同期活动,科学仪器高技能人才发展分论坛成功举办。此次论坛汇聚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协会学会等多方力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听众齐聚一堂,分享经验、交流心得,共同探讨仪器高技能人才培养之道,为科学仪器行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论坛现场在本次论坛上,与会者深入探讨了科学仪器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发展的问题。包括天津大学教授汪曣、天美中国总裁付世江、苏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舒婕、耐驰仪器中国公司市场与应用副总经理曾智强、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仪课通项目魏京华、哈希水质分析仪器(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监黄林、江苏理工学院教授李树白、上海科哲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建明等多位行业专家从多个角度分享了对行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和看法。会议由天津市分析测试协会秘书长李全 主持天津大学教授汪曣《坚定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培养科学仪器制造领域应用性人才》汪曣教授的报告聚焦于科学仪器领域人才培养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他指出了当前科学仪器产业面临的人才缺口和就业难题,他以自身的经验思考及大量的实际案例佐证,提出了学校与企业共同努力、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汪教授呼吁加强对高端仪器的技术积累和资金支持,并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深化专业培养、改变评价标准等建议,以推动科学仪器领域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天美中国总裁付世江《仪器企业人才保留》付世江的报告主题是国产仪器如何培养和保留人才。他指出当下国产仪器企业在人才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包括人才需求的复杂性、培养和留住人才的难度以及外资企业的影响等。同时,企业急需培养多方面的人才,包括产品开发、工艺、市场营销和应用服务等领域。报告分享了天美自身在在这方面的具体做法,同时总结了企业在人才培养和留住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强调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创造不同的职业发展通道,以满足人才的成长需求。苏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舒婕《科教融合,仪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一一基于核磁共振仪器共享平台的“阶梯式”技术人才培养》报告主要介绍了苏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在仪器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以及具体的实施情况。通过阶梯式的培训方案,结合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发展阶段,实现了多元化的技能培养。内容涵盖了从基础实验课程到高级技术专题的培训,以及技术研发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实践活动。实施效果体现在学生参与度的提升、论文数量和质量的增加以及毕业生就业方向的多样化。耐驰仪器中国公司市场与应用副总经理曾智强《科学仪器企业应用人才培养体系搭建》曾智强分享了耐驰仪器在应用支持人才体系培养方面的经验。他强调了人才培养和管理的重要性,特别是仪器销售行业需要具备多方面技能的人才。他提到了建立有效的应用知识积累平台的必要性,包括明确公司目标、加强沟通和协调,并记录整理知识。同时,他强调了适应市场变化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讲故事、制作视频等方式吸引客户。最后,他还提到了利用网络平台和疫情期间的机会来加强公司内外部宣传和培训,提高工作效率和推动业务发展。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仪课通项目魏京华《打造仪器人才成长平台,推动科学仪器高技能人才发展》魏京华总结了仪课通项目的重点合作方向和成果。当下科学仪器行业的专业性和从业门槛的高,用户对教育培训的需求迫切。为解决企业和个人用户的需求,仪器信息网推出了仪课通平台,提供丰富的在线课程和专家资源。针对个人用户,课程种类丰富,覆盖了各个仪器品类和领域,受欢迎程度逐年增长。同时为了帮助企业客户,推出了展翅计划,,通过在线培训解决了售后培训的痛点,帮助企业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哈希水质分析仪器(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监黄林《立足本土化发展,打造高效的水质专家团队——哈希本地化水专家团队的诞生之路》黄林首先介绍了哈希的本土化发展策略,同时为了更好服务国内市场,公司希望将一批公司内的技术专家培养成在行业内有影响力,与生态圈内的意见领袖有更紧密合作的专家,高效获取市场信息,协助各职能团队开展高层次的市场活动。为此,哈希集中资源,打造了本土化水质专家团队。报告介绍了团队建设的情况和进展。江苏理工学院教授李树白《职普融通 产教融合 科教融汇 以人才培养提质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李树白的报告主要围绕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展开。在产教融合方面,他分享了学校的实践,包括建立产教融合管理体制、探索产教融合运行模式、坚持深化产教融合,增强办学适应、着力提升“四技服务”能力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等。报告过程中,他通过多个案例分享,介绍了学校取得的相应成果。并介绍了学校的教学成果和智慧校园建设,以及在就业服务方面的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上海科哲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建明《从行业发展看仪器人才需求和培养方式》张建明结合自身的行业经验,分享了其在科学仪器人才培养方面的看法。他指出,科学仪器行业属于高精尖行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需求的提高,行业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科学仪器行业既是高端制造业,同时也是服务业,提供解决方案至关重要,需要持续不断的创新和技术积累,这些行业特点都对业内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体上,本次论坛的报告人立足于产学研用等各个方面,分别分享了在仪器人才培养方面的思考。刘虎威教授主持圆桌讨论而在精彩的报告分享之后,还举行了主题圆桌讨论。讨论环节由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主持,包括天津大学汪曣教授、天津市分析测试协会李全秘书长、北京市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工程学院中试基地李曙光主任、江苏大学陈斌教授、上海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朱坚研究员、江苏科技大学李照磊教授等多位嘉宾就科学仪器行业高技能人才的发展现状、数字化平台建设对于人才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发挥各方优势培养行业需求的人才等话题展开了深入讨论。讨论环节李曙光提到: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关键性。他认为职业院校应该拥有更接近行业的师资队伍,包括行业大师和国师。同时,他提出了对于教师的培养和提升的需求,强调了实践能力和行业深度的重要性。他还谈到了职业院校课程设置的问题,认为需要更多行业认可度高的课程,并强调了教师的角色在学生职业化培养中的关键作用。陈斌表示:从应用层面,应关注技术培训的重要性。他提到了分层次、分应用场合的人才培养,并指出了在中国应用性人才的重要性。他表示,目前中国很多仪器公司在服务和售后面临困难,可考虑借助第三方的培训来解决。李照磊则提到了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脱节问题,以及专业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将科研成果市场化的建议,并呼吁教育与产业之间更紧密的结合,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市场适应能力。论坛总结: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加强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研活动的深入和拓宽,科学仪器的性能和精度要求越来越高,这要求相关人才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随着行业技术标准的不断升级和仪器更新换代,对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创新思维的人才需求也在增加。而一直以来,科学仪器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不适应。从供应方面来看,科学仪器行业高技能人才的供应并不充足。本次论坛,与会专家就当前供需矛盾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现状。尽管全国高校毕业生中机械与仪表类专业需求量位居前列,但高端精英人才仍然严重短缺,甚至出现了百万年薪难觅人才的现象。现行教育体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相对忽视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与会嘉宾分享了各自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他们强调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重要性,以及跨学科合作、创新教育模式等方式培养更多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此外,论坛还关注了行业技术标准的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随着技术的进步,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与会者共同探讨了如何适应技术进步的步伐,为行业发展培养更多高水平人才。本次论坛的举办,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了与会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与会者纷纷表示,通过本次论坛的交流与学习,对科学仪器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相信论坛的成功举办,将为科学仪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期待通过多方合作和共同努力,推动科学仪器行业不断迈向新的高峰。  关于ACCSI:  “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nnual Conference of China Scientific Instruments,ACCSI)”始于2006年,已成功举办十七届。每年一届的“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旨在促进中国科学仪器行业“政、产、学、研、用、资”等各方的有效交流,力求对中国科学仪器的最新进展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力争把最新的有关政策、最前沿的行业市场信息、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在最短的时间内呈现给各位参会代表。  更多第十七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精彩内容,请点击链接:ACCSI2024现场直击
  • 从购买先进设备到获得国家专利 珠海理化、DNA检验鉴定实验室被列为全国公安机关重点实验室
    p   & nbsp 记者昨日(26日)从市公安局获悉,珠海理化、DNA检验鉴定实验室被列为全国公安机关重点实验室,这意味着珠海的理化、DNA检验鉴定迈入全国先进行列。记者了解到,珠海检验鉴定水平的提升,和珠海市公安局近年来重视科技强警,引进先进科研人才和购入先进设备密不可分。 /p p    strong 先进设备: 让物证“开口说话” /strong /p p   据了解,珠海早在1983年、1995年就分别成立了理化、DNA检验鉴定实验室。2013年,珠海公安加大了对检验鉴定实验室的投入力度。珠海公安开始从硬件上加大投入,购进了一批先进的检验设备。 /p p   比如,珠海公安购入了新款DNA检测仪器。过去一个小时只能检测一份DNA检材,现在一个小时可以检测60多份检材。 /p p   设备的进步,不仅让检测能力得到提高,还在于让一些物证“开口说话”。 /p p   交通肇事逃逸案发生后,交警几经辛苦最终找到疑似逃逸的车辆。如何证明这辆车就是肇事逃逸车辆?理化检验鉴定实验室去年入手的一台红外线光谱仪能让物证“开口说话”。原来,每款车的车漆都有一个独特的光谱。理化实验室光谱仪的出现,为嫌疑车辆是否是肇事车辆提供了数据分析。 /p p    strong 科研团队: 从输液瓶到国家专利 /strong /p p   要提高实验室的检验鉴定能力,除了购入先进的设备外,更重要的是引进先进的科研人才。目前,珠海的理化、DNA检验鉴定实验室都有高学历的科研团队。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高科技人才还“很接地气”。 /p p   珠海的水产养殖业很发达,理化室每年都会受理大量疑似鱼塘投毒案件。但是,过去实验室只能出具“没有检测出毒物”的实验报告。满塘的鱼儿明明被毒死了,为何检测不出毒物呢? /p p   面对损失惨重的养殖户,理化实验室的科研团队进行了调查。原来,每次鱼塘投毒发生后,养殖户为了挽回经济损失,马上将鱼儿处理。直到需要送检时,只剩下已被稀释了的鱼塘水。如果单纯检测被稀释的鱼塘水,很难检测到其中残留的微量农药。 /p p   如何才能还养殖户公道呢?科研团队展开了研究。徐健君是理化实验室的工程师。她发现养殖户送检的鱼塘水体积很大,时常多达几升甚至十几升。如果能将这些鱼塘水浓缩起来,不就能检测出是否有农药残留了吗?但是,市面上并没有现成的大体积水样中微量农药残留富集和检测器材。徐健君和同事们发挥聪明才智,最终从输液瓶得到了灵感,利用输液瓶和固相萃取柱的结合,组装了一套应用于大体积样品的自动上样装置。目前,该课题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p p   据了解,这项科研成果应用以来,理化实验室鱼塘水投毒案件的检出率从过去的15%提高到61%。目前,这项科技成果还被推广至广州、佛山、中山、潮州等地公安机关。 /p p br/ /p
  • 走进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鉴定中心实验室
    近年来,高检院司法鉴定中心除法医病理、法医临床、文件文检、痕迹检验、声纹鉴定、司法会计等传统专业门类外,还建成了电子证据、毒物检验、微量物证、DNA检验、心理测试等专业实验室,将新技术、新方法和高科技手段引入检察机关司法鉴定领域。目前该中心已有6个专业通过了实验室国家认可。   毒物检验是司法鉴定领域涉及面最广、技术要求最高的专业之一。毒物检验涉及的毒物、毒品、药物种类繁多,常见的就达数百种。毒物检验利用物理或化学分析方法,对有毒物质、违禁毒品药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如何从被破坏的电脑硬盘上恢复数据,如何从解剖后的器官中提取中毒物,如何从数百张涂改的发票中显现发票的原始金额……这些看似颇具难度的问题在一个地方都能找到答案——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鉴定中心(下称高检院司法鉴定中心)。   高检院司法鉴定中心主要承担高检院以及下级检察院送检的重特大和疑难案件的检验鉴定、文证审查等。据悉,该中心一直坚持“办案、培训、科研”三位一体的定位,突出为办案服务,并着眼于提高侦破重大疑难案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和办案能力。   近年来,高检院司法鉴定中心除法医病理、法医临床、文件文检、痕迹检验、声纹鉴定、司法会计等传统专业门类外,还建成了电子证据、毒物检验、微量物证、DNA检验、心理测试等专业实验室,将新技术、新方法和高科技手段引入检察机关司法鉴定领域。目前该中心已有6个专业通过了实验室国家认可。   毒物检验,破解非正常死亡   “躲猫猫”、“喝水死”、“睡觉死”……在监管场所内发生的非正常死亡事件不时见诸媒体,牵动着舆论的神经,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   前不久,某地公安机关抓获一名贩毒嫌疑人,在审讯期间该嫌疑人突然面色赤红、呼吸急促、大汗淋漓,后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死者家属怀疑公安机关刑讯逼供,数十人围堵政府部门。当地检察机关迅速介入调查,检察技术部门的法医提取死者血液送到高检院司法鉴定中心进行毒物检验,专家们检验出死者血液中含有某种新型毒品,其含量远远超出致死量。结论出来后,事件很快平息。后经检察机关查明,该嫌疑人在公安机关围捕时为毁灭罪证,将包装好的毒品吞下,未料包装在消化道破裂,命丧黄泉。   类似这样的非正常死亡案件,检察机关必须找到明确的死因,才能确定事件的性质。而确定死因首先就要进行毒物排查。一直以来,毒物检验在检察机关几乎是一片空白,全国检察机关技术部门的毒物检验技术人才稀少、检验仪器设备奇缺,很多案件中的检材要么送到公安机关去做,要么干脆不做。   据介绍,毒物检验是司法鉴定领域涉及面最广、技术要求最高的专业之一。毒物检验涉及的毒物、毒品、药物种类繁多,常见的就达数百种。这些毒物、毒品和药物有固体的,有液体的,也有气体的,用仪器检验之前都需要从血液或器官组织中提取出来。由于各种物质的性质不同,提取条件和方式也千差万别。比如,有些毒物在酸性条件下有较高的回收率,而另一些可能在碱性条件下才有较高的回收率。每一个案件遇到的情况都不一样,因此,技术人员必须把每一次检验都当成一次科学研究,在有限的检材中找到最合适的检验方法。复杂的案件,往往要加班加点做上一个月的时间。此外,毒物检验涉及的仪器设备非常多,对技术人员的知识面、技术水平和办案经验要求很高。   从2008年起,高检院司法鉴定中心把毒物检验作为建设的重点,购置大批尖端仪器设备,引进法医毒物检验专家,试行一系列毒物检验方法。两年来,毒物检验实验室办理了多起案件,协助其他业务部门有效行使了对监管场所的法律监督职能,预防和化解了非正常死亡事件引发的社会矛盾。   电子证据,还原事实真相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量可以证明案件事实的信息由计算机处理并被存储于硬盘、磁盘、光盘及各种存储卡之中,如何收集、检验、鉴定此类电子证据是检察机关在新形势新情况下所面临的新问题。   据介绍,目前检察机关所办案件中,涉及电子证据的案件数量日益增多,案件范围日趋广泛。   走进高检院司法鉴定中心电子证据检验实验室,电子取证工作站、手机检验系统、计算机取证现场勘查箱等高技术仪器设备深深地吸引了记者。据悉,在利用计算机进行网络诈骗、赌博等案件中,随案移送的电子证据形式多样,内容复杂,承办人难以进行审查和鉴别,其中大部分就是借助这些高科技仪器,再经过技术人员的分析处理进行取证的。   电子证据极易修改,为了防止数据被修改,技术人员先要对数据进行固定,然后在复制件上进行数据的恢复工作,再按照严格的操作流程进行数据分析。   犯罪嫌疑人张某伙同他人利用互联网络非法组织赌博,并将涉案电脑资料记录全部破坏。高检院司法鉴定中心技术人员运用相关软件对送检的3块硬盘进行了数据恢复、文件分类检索和人工浏览后,制订了检验方案,对磁盘未使用空间的磁盘簇区数据进行提取比对。通过一系列的代码复制提取比对,发现这些文件与在犯罪嫌疑人家中搜查取得的报表打印件完全吻合,从而证明了嫌疑人曾使用该账号通过网络进行赌博交易的事实。   电子证据的提取鉴定技术在检察机关应用广阔,除了公诉、侦监等部门需要对公安机关移送的电子证据进行审查鉴定,以及对反贪查案提供帮助外,它也经常应用到民事行政检察等部门中,对民事行政案件的法律监督工作起到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作用。   文件检验,再现物证原貌   “‘报账员变造300余张发票案’是我中心鉴定得非常‘漂亮’的一个案例,鉴定人员利用多光谱成像显现复写溶褪文件技术在我国尚属首创。”在谈到高检院司法鉴定中心文件检验室近年来参与鉴定的重大案件时,一位年轻的鉴定人欣喜地告诉记者。   2009年某省检察机关向高检院司法鉴定中心送检300余张污损变造发票,要求鉴定原发票金额。原来,该省某公司报账员三年间利用职务之便,将领导签批过的发票进行变造后至财务处报账套取私利,2008年案发后检察机关反贪部门对其立案侦查,涉案发票300余张。   高检院司法鉴定中心文件检验室在综合检验后发现,复写字迹书写于票据纸上,字迹与纸张结合的牢固度较差,犯罪嫌疑人作案手段多样并且采用了特殊的消褪技术,尤其是中后期通过请专门人员针对复写颜料配制特殊的消褪液,将整张发票的复写字迹全部溶褪。由于时间间隔久,发票又多为办公用品、餐饮等零售发票,原始金额查证困难,涉案金额难以确定。   面对如此多难以显现原始金额的发票,鉴定人员理清思路,不断寻求再现原始金额的最佳方法。他们使用文检仪等光学检验方法检验后发现,绝大部分发票可以检出消褪事实,但被消褪的确切金额仍然无法读出。如果使用化学方法检验,不仅检验把握不大,而且一旦实验失败就会对发票造成损害无法复原。此外,300余张发票使用的消褪剂和复写色料并不一致,要根据每张发票摸索不同的显现条件,在有限的时间内也是难以完成的。   经过上述检验和考虑后,鉴定人员针对该案设计了采用多光谱成像技术对被消褪的发票进行显现的实验方法,发票的原始金额一张张地清晰起来,犯罪嫌疑人的涉案总金额也愈加明朗,通过对300余张发票逐一检验后最终确定了犯罪嫌疑人获利金额累计十余万元。   ●相关资料   检察机关技术工作源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高检院办公厅成立了刑事技术室 1988年,刑事技术室升格为高检院技术局。1989年,高检院检察技术科学研究所成立。2000年,高检院合并了检察技术局、检察技术科学研究所和办公厅信息技术室,成立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   2008年底,高检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建成了高检院司法鉴定中心。2010年10月14日,中央政法委公布了国家级司法鉴定机构遴选结果,高检院司法鉴定中心成为10家国家司法鉴定机构之一。   检察机关的司法鉴定是检察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能力的发挥。从2008年建成至今,高检院司法鉴定中心办理数百起案件,并指导或直接参与了一系列引起很大社会反响的案件,为案件侦破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发挥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作用。
  • 三峡库区生态中心引进Algacount藻类鉴定计数仪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技术中心引进Algacount藻类鉴定计数仪   继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苏伊士环境-中法水务水质中心,太湖流域和珠江流域水环境监测站等国内权威藻类研究监测机构引进迅数Algacount藻类鉴定计数仪之后,近期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杭州迅数科技有限公司签约,购买了迅数S300 型Algacount藻类智能鉴定计数仪和Algacount藻类分类图谱专家系统,使该院的三峡库区水污染控制与水华藻类监测研究得到了“唯一可鉴定到藻种水平”的藻类鉴定计数仪器的装备保障, 并使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藻类分类图谱”专家系统达到了中国顶级水平。极大的满足了三峡库区大范围开展藻类监测工作在“系统性专业藻类分类图谱”和“藻类鉴定技术人员培训”两方面的迫切需要。     正在使用中的“迅数Algacount藻类专家智能鉴定系统”,得到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高度评价:借助迅数公司的“Algacount藻类专家智能鉴定系统”,鉴定人员可以轻松实现含藻水样的优势藻种判断和藻类鉴定。 该中心主要围绕三峡库区水污染控制与水华应急技术、三峡库区库岸防护与生态恢复、三峡库区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等研究方向,以自主开发与引进相结合,完成技术系统集成和工程示范,研发解决库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成熟工程化技术,并实现技术转化,使中心成为技术研发转化与推广应用中心及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迅数Algacount藻类专家智能鉴定技术,是基于Algacount大型藻类图谱、专家知识系统、以及机器搜索的完美结合。该系统包含了分类学搜索、基于专家系统的搜索、关键词搜索和常见藻搜索等四项创新技术。其中,“藻类多级分类”是藻类专家系统智能鉴定的核心,符合当前国际藻类分类鉴定规范。“多层次搜索定位目标范围”的技术路线,则是在分类规范建立的基础上,利用机器搜索技术帮助实验人员基于显微成像获得的未知藻类图像,通过多层次智能搜索,迅速地在藻类分类图谱中缩小比对范围并进行特征对比,从而判断出目标藻类可能归属的种属。   迅数科技,致力于先进的微生物分析测试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在推出“Algacount藻类专家智能鉴定系统”的基础上,将继续积极开展与国内外藻类学界的广泛合作,为提高我国藻类鉴定技术和大范围开展藻类监测的需要作出贡献。(2010.12.8)   关于迅数科技:   迅数科技(SHINESO)公司是一家领先的研发制造现代微生物检测技术与装备的科技型创新企业。总部位于中国杭州,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区设有代理服务机构。 迅数科技为各地食品质量检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监测中心和大学研究所等上千家机构的微生物实验室提供了技术领先的《迅数_全自动菌落分析仪》和《迅数_自动菌落计数仪》及《迅数_显微图像分析系统》、《迅数_藻类计数分析系统》、《迅数_自动抑菌圈测量与分析系统》等微生物定量和分析检测仪器。迅数,以提高中国的微生物分析测试技术水平为己任,愿继续不断的研究开发适合各行各业的微生物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装备,为您的微生物分析测试工作提供最新、最快、最经济、最安全的全方位解决方案。更多信息参考:http://www.shineso.com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