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人才计划

仪器信息网人才计划专题为您整合人才计划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人才计划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人才计划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人才计划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人才计划话题讨论。

人才计划相关的资讯

  • 人才计划 | 海尔欣发布中国香港高端“人才通”计划
    海尔欣昕甬智测✖ 中国香港“人才通”计划面向中国内地百强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开放高级岗位管培生/首席运营官/技术总监/高级产品经理/项目总监/大区销售总监我们提供海尔欣香港子公司工作机会可享受香港特区护照免签168个国家和地区保留内地身份子女享受15年免费公立教育内地升学优势子女在港出生即可获得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等诸多身份优势宁波海尔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专注量子级联(QCLaser-based)激光产品多领域应用服务,是中国领先的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公司。其“昕甬智测”品牌产品覆盖光学传感基础模块、气体检测系统整机、终端用户应用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科研分析、农林气象、工业环保等领域,已为全球200+客户提供了解决方案,用户遍布全国,并受到英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家用户的高度认可。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海尔欣核心技术团队源于清华大学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高灵敏度痕量气体分子光电分析领域拥有核心知识产权,拥有各类专利数十项。光谱技术助力零碳地球——海尔欣以成为世界一流的中国光谱分析产品服务商为愿景,实现更及时、更精确的科学测量,为国家“碳中和”大目标贡献力量。1项核心技术3大行业应用30+专利200+合作伙伴
  • 国家将选拔百名特支计划领军人才
    记者10月17日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了解到,今年我国将选拔100名左右“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   为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造就宏大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今年中央启动了“国家特支计划”。这一计划将百千万人才工程纳入统筹实施,设立“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评选平台。   据介绍,按照“国家特支计划”的总体部署和目标要求,“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围绕国家基础学科、基础研究领域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工作需要,重点选拔引导基础理论原始创新、推动基础学科创新发展的领军人才。   根据“国家特支计划”选拔方案,2012年“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共选拔100名左右。按照“国家特支计划”遴选要求和标准条件,将坚持能力、实绩和品行等选拔条件相结合,严格遴选,确保人选质量。   据了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在今年首次遴选工作基础上,研究制定“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选拔实施细则,不断完善工作体系,创新选拔机制,保证“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平台相关工作的顺利推进,保证百千万人才工程的顺利实施。   另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消息,各相关单位的推荐工作,须在2012年11月5日前完成推荐材料报送工作。   今年9月份,经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1个部委最近联合推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国家特支计划”,也称“万人计划”),准备用10年时间,面向国内分批次遴选1万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特殊支持,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强支撑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 “万人计划”开始实施 将更大力支持国内人才
    扶持国内人才的“万人计划”目前已开始实施。9月2日,人社部副部长王晓初在京向南都记者证实,“万人计划”将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相对应,以更大力度支持高端人才国产化。   “万人计划”针对国内的专家学者,而非留学人员,这与已实施4年的“千人计划”将实现有效互补。2008年底开始实施的“千人计划”面向海外留学人员,目前已分7批引进2263名海外高端人才,其中创新人才1818人,创业人才445人。但执行中也呈现出人才地域分布不均、用人不力等状况。   而“万人计划”则能有效弥补此缺陷。据中组部会同有关部委制定的实施方案,“万人计划”将高层次地覆盖国内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两大领域、创新和创业两大类型的一流人才,意在通过经费支持和政策保障,支持一批拔尖人才,培养一批领军人才,造就一批杰出人才。   据王晓初透露,在资金、政策等扶持力度上,“万人计划”与“千人计划”保持一致,但规模则更为庞大。“主要是因为国内人才、专家更多”,王晓初解释。
  • 2008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开始验收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实施,培养、支持了一大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根据《“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08年度的入选者资助期已经结束。为掌握项目的完成情况,了解入选者资助期内所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完善该人才计划的实施和管理,现就2008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结题验收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验收时间和组织方式   1.验收会议由各验收单位组织,在2012年5月至7月采用集中汇报的方式进行。   2.验收单位:985高校由所在学校负责组织验收 其他学校验收由教育部科技司组织,其中地方所属高校以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为验收单位,中央部门所属高等学校以主管部门的职能司局为验收单位,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以学校为验收单位,开展结题验收工作。   3. 各验收单位可组织所有项目集中汇报,聘请5-7位专家组成验收组。验收专家组由两院院士、“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或知名专家组成。   二、验收程序   1. 验收前入选者应先填写《“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总结报告》(附件1),并完成校学术委员会审查和经费决算后,向高校科技管理部门提出验收申请。   2. 高等学校科技管理部门审核(地方所属高校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核,中央部门所属高等学校以主管部门的职能司局审核)通过后,向教育部科技司提出验收工作计划和验收专家组名单。教育部科技司审核同意后,组织集中会议验收。   3. 验收会分入选者汇报、专家提问和专家组评议3个步骤进行。汇报内容主要围绕研究工作进展、所取得标志性成果、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开展交流合作的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思路等。   4.专家组根据汇报情况填写《“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结题验收意见书》(附件2),其中每位专家须针对每位汇报人填写《“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验收评议表》,专家组长代表专家组针对每位汇报人填写《“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验收结论表》。   5. 现场验收工作完成后,附件1由各验收单位留存。各验收单位填写《“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工作总结》(附件3),并将电子版发送至科技司综合处。验收单位将验收结果报告及通过验收入选者名单报至教育部科技司综合处。教育部科技司将在审核盖章后寄回。   各验收单位如未按时组织验收工作并寄回相关材料,教育部科技司将不受理该单位本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申报。   本通知及附件可从教育部科技司网站(www.dost.moe.edu.cn )下载。   联系人:陈露洪、张莉恒   联系电话:010-66096358   电子邮箱: chlh@moe.edu.cn   地址: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 科技司综合处 100816   附件: 1、2、3(点此下载)   1.《“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总结报告》   2.《“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结题验收意见书》   3.《“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工作总结》
  • 230位海外人才进入青年千人计划面谈环节
    230位海外人才进入青年千人计划面谈环节 入选者每人50万生活补助,3年100-300万科研经费补助   7月13日,“青年千人计划”评审平台公布消息,经同行专家通信评审,230位“青年千人计划”申请人进入拟于8月初举行的面谈环节。目前,“青年千人计划”评审平台已通知入围面试的申请人及用人单位。   2010年12月,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准通过了《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细则》,“青年千人计划”正式启动实施。计划从2011年开始,每年引进400名左右海外优秀青年人才,至2015年共引进2000人。   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为给“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提供必要的科研条件,使他们潜心开展科研工作,由中央财政给予“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每人50万元的生活补助、3年100万-300万元的科研经费补助 其他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参照“千人计划”现有政策执行。   “青年千人计划”的申报对象,目前主要面向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年龄不超过40周岁 在海外知名高校取得博士学位,并有3年以上的海外科研工作经历 申报时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有正式教学或科研职位 为所从事科研领域同龄人中的拔尖人才,有成为该领域学术或技术带头人的发展潜力。对博士在读期间已取得突出研究成果的应届毕业生,或其他有突出成绩的,可以破格引进。   该计划要求,入选“青年千人计划”的海外人才须全职回国、来华工作,并主要在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含转制科研院所)工作。   “青年千人计划”的申报评审将由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设立平台,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指导下开展。据悉,第一批“青年千人计划”申报工作于今年2月底结束,约1100人申报。
  • 2012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名单公布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2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员名单。据悉,2012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员的资助期限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自然科学类资助金额为50万元 哲学社会科学类为20万元。公告详情如下: 教育部关于公布2012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员名单的通知 教技函〔2012〕8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人事)司(局),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部属有关高等学校:   经所在高校、教育主管部门推荐,专家评审,并经公示,2012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员已经确定,现予公布(名单见附件),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2012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员的资助期限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自然科学类资助金额为50万元 哲学社会科学类为20万元。资助经费一次核定,一次拨付。“985工程”高校入选者的支持经费由所在高校“985工程”建设经费资助 教育部直属高校入选人员的支持经费由教育部和所在学校按照1:1比例共同资助 其他高等学校入选人员的支持经费由教育部和所在单位按1:1比例共同资助。   二、凡已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我部仅授予“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称号,不再提供资助经费。   三、获资助者在资助期内工作单位发生变动的,请及时将有关情况报我部科技司。   四、请各有关部门和高校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方案〉和有关实施办法的通知》(教人[2004]4号)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加强对计划入选者的管理和考核,大力支持其教学和科研工作,进一步加强高校青年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 原文请见:教育部关于公布2012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员名单的通知   教 育 部   2012年12月27日
  • 2013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拟入选对象公示
    2014年02月17日,科技部网站公示了2013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拟入选对象名单。科技部根据《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规定,开展了2013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实施工作。经申报推荐、形式审查和专家评议等环节,共产生了267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42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67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38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拟作为2013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对象。   2013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拟入选对象名单如下:   1.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拟入选对象名单 2.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拟入选对象名单 3.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拟入选对象名单 4.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拟入选对象名单
  • “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入选名单公布
    近日,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印发了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又称&ldquo 万人计划&rdquo )第一批入选人才名单。其中,200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52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由科技部推荐入选。&ldquo 万人计划&rdquo 实施以来,科技部结合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的实施,按照以用为本、好中选优、确保质量的原则,分两批先后共向&ldquo 万人计划&rdquo 推荐入选了6位杰出人才、272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52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这些人选均是我国重点学科和优势领域的骨干人才,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附录:&ldquo 万人计划&rdquo 专家拟入选名单 http://rencai.people.com.cn/n/2013/1223/c244800-23918484.html
  • “2013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开始申报
    关于组织推荐&ldquo 2013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rdquo 的通知   教技司〔2013〕186号   各直属高校:   &ldquo 2013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rdquo 组织申报工作已经开始,现就直属高校组织推荐工作通知如下:   1.各高校需按照《科技部关于开展2013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的通知》(附件1)要求,认真组织推荐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格标准,确保申报信息真实,推荐对象具有较强竞争力。   2.各高校推荐限额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3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条件不具备的,可暂不申报。   3.拟推荐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需填写《2013年科技创新人才推荐对象信息简表》(附件2)。各高校需对推荐对象信息简表进行汇总,并填写《2013年科技创新人才推荐对象汇总表》(附件3)。   4. 加盖学校公章的《2013年科技创新人才推荐对象汇总表》PDF电子版和《2013年科技创新人才推荐对象信息简表》电子版应于2013年6月20日前发至我司指定邮箱,过期恕不受理。   我司将组织专家对申报者进行评审,2013年6月26日前确定正式推荐对象。由于名额所限未能推荐的,鼓励有关高校积极争取其他推荐途径。   本通知及附件可从我司网站(www.dost.moe.edu.cn)下载。   联系人:薛峰、李人杰   联系电话:010-66096358   电子邮箱:xuefengkjs@moe.edu.cn   地址: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 教育部科技司综合处 100816   附件:1.科技部关于开展2013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的通知   2.2013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推荐对象信息简表   3. 2013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推荐对象汇总表   通知下载   教育部科技司   2013年6月5日
  • 中央决定组织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新华网北京1月7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政策措施,以更宽的眼界、更宽的思路和更宽的胸襟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意见》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的情况下,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越来越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特需资源。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大举措。 《意见》提出,要分层次组织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重点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在符合条件的中央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部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探索实行国际通行的科学研究和科技研发、创业机制,集聚一批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国家有关部门继续做好做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项目。同时,制定实施专项计划,重点引进本行业本领域发展急需和紧缺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研究制定实施本地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有条件的地方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要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等,推出一批特色项目,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意见》强调,要坚持重在使用,切实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提供良好条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破除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充分理解、充分信任、热情关怀、放手使用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积极营造尊重、关心、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环境和氛围,努力做到待遇招人、事业留人、情谊感人、服务到人,使他们能够全力以赴地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智慧、做出成绩。 《意见》提出,要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体制机制。各地区各部门要指定专门机构,负责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 2012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开始推荐
    据科技部网站消息,2012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现已开始。   推进计划相关任务的推荐对象应符合《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确定的遴选条件,同时:   1.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从国家、部门和地方在研重大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中择优遴选,人选使用单位要提出使用培养计划并承诺给予必要工作条件保障。推荐人选为海外引进人才的,已入选“千人计划”的暂不纳入此次推荐范围 其他海归人才须已回国工作两年以上且今后3年内每年在国内工作9个月以上。   2.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重点从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中择优遴选。团队负责人同时应符合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基本条件,年龄不超过50周岁。团队的核心成员应不少于5人、不超过15人。团队所在单位要提出团队建设和培养计划并承诺为团队发展提供必要保障条件。   3.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优先从各类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承担单位的主要创办人、科技特派员中遴选推荐。推荐人选所在地方要在加大支持力度、落实相关激励政策等方面作出明确承诺。   4.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主要从改革积极性高,并在人才培养使用的体制机制创新、政策环境营造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国家级科技园区、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中择优遴选推荐。   推荐人选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http://program.most.gov.cn)实行网上统一申报、推荐。申请单位需要在申报中心网站进行注册,具体注册及审核过程请认真阅读网站说明。   推荐材料经依托单位和推荐单位审核并加盖公章后,各推荐对象申报材料一式八份,统一以推荐单位公文形式报送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其中同类任务中有多个推荐对象的要进行排序),报送截止时间为2012年11月5日。
  • 2012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名单公布
    日前,科技部公布了2012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名单,全国共遴选出201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4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86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8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其中,中科院32人入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2个团队入选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家单位入选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这些入选的人才、团队和示范基地来自中科院所属的33个研究所和大学。此次公布的是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首批入选名单,也是对中科院人才工作成效的一次检验。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由科技部、人社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基金委、中国科协等单位共同组织实施,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2012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采取各地方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分配名额推荐的方式进行,其中分配中科院直接推荐名额“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个。
  • 广东省2018年“万人计划”及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拟推荐名单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按照《关于做好2018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科技部平台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国科办政〔2018〕50号)及《关于做好2018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推荐选拔工作的通知》(国科办政〔2018〕53号)要求,经申报评审等各项程序,现广东省科技厅对2018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及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项目拟推荐名单予以公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公示时间:8月30日至9月3日,共5天。以下是公示内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国家“万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拟推荐名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序号 名称 申报单位 地市 备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1 陈俊华 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 广州 br/ 2 陶亮 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 广州 br/ 3 余元善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广州 br/ 4 于焕云 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 广州 br/ 5 李娟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卫生研究所 广州 br/ 6 邹建华 广州新视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 br/ 7 黄宏 广州华睿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广州 br/ 8 郑会全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广州 br/ 9 彭智宇 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 br/ 10 梁添才 广州广电运通金融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 br/ 11 吴帆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广州 br/ 12 张翼 广东道氏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江门 br/ 13 徐亚波 互动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 br/ 14 罗微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佛山 br/ 15 许文东 广州白云山汉方现代药业有限公司 广州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br/ 1 曹民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 企业 br/ 2 邓耀华 佛山世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佛山 企业 br/ 3 都金龙 珠海美光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珠海 企业 br/ 4 杜义贤 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惠州 企业 br/ 5 葛啸虎 广州赛莱拉干细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 企业 br/ 6 胡余生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珠海 企业 br/ 7 孔祥生 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珠海 企业 br/ 8 刘华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珠海 企业 br/ 9 刘艳春 广州市红日燃具有限公司 广州 企业 br/ 10 潘宁 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惠州 企业 br/ 11 齐鹏飞 中山瑞科新能源有限公司 中山 企业 br/ 12 任青云 广东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 东莞 企业 br/ 13 王晓军 广东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 东莞 企业 br/ 14 张文英 广州市德百顺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 企业 br/ 15 蔡倩 暨南大学 广州 br/ 16 蔡宴朋 广东工业大学 广州 br/ 17 高嵩 中山大学 广州 br/ 18 李国强 华南理工大学 广州 br/ 19 李映伟 华南理工大学 广州 br/ 20 林强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广州 br/ 21 苏培强 中山大学 广州 br/ 22 孙启全 中山大学 广州 br/ 23 王学钦 中山大学 广州 br/ 24 吴宗泽 广东工业大学 广州 br/ 25 闫俊华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广州 br/ 26 游静 暨南大学 广州 br/ 27 袁伟 华南理工大学 广州 br/ 28 张艺 中山大学 广州 br/ 29 赵勇 中山大学 广州 br/ 30 郑伟诗 中山大学 广州 br/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br/ 1 刘阳 广东新华粤石化集团股份公司 茂名 br/ 2 罗庆发 广东利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揭阳 br/ 3 余鹏 广东诺巴特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清远 高新区 br/ 4 TAN CHOON LIM 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惠州 高新区 br/ 5 蔡丽菲 广东阿格蕾雅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佛山 高新区 br/ 6 李明 广州市达瑞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 高新区 br/ 7 廖玮 广州易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 高新区 br/ 8 刘金成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惠州 高新区 br/ 9 马超 广州南方卫星导航仪器有限公司 广州 高新区 br/ 10 宋光均 广州标旗光电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 高新区 br/ 11 宋家武 珠海赛乐奇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珠海 高新区 br/ 12 汤欣 广州林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 高新区 br/ 13 王伟 惠州市三协精密有限公司 惠州 高新区 br/ 14 王文明 广州荷力胜蜂窝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 高新区 br/ 15 王永辉 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 高新区 br/ 16 王勇 珠海吉泰克燃气设备技术有限公司 珠海 高新区 br/ 17 王勇 惠州市德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惠州 高新区 br/ 18 吴中林 广东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中山 高新区 br/ 19 徐正军 方欣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 高新区 br/ 20 张巍 广州嘉检医学检测有限公司 广州 高新区 br/ 21 郑孙满 广东美电贝尔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 高新区 br/ 22 钟晨 惠州德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惠州 高新区 br/ 23 程建华 广州潮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 br/ 24 程学仁 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 佛山 br/ 25 韩全 广东益诺欧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 br/ 26 李东阵 广州辰东新材料有限公司 广州 br/ 27 梁昭平 广州市华南农大生物药品有限公司 广州 br/ 28 潘叶江 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中山 br/ 29 谭志坚 佛山市正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佛山 br/ 30 晏志清 江龙船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山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br/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br/ 1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创新研究团队(带头人:冯耀宇) 华南农业大学 广州 br/ 2 河口近岸环境分析与生态化学(带头人:栾天罡) 中山大学 广州 br/ 3锂离子电池绿色生产关键水性粘结剂材料创新团队(带头人:张灵志)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广州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br/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br/ 1 肇庆市华师大光电产业研究院 肇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 广东工业大学 广州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3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广州 /p p br/ /p
  • “千人计划”已引进2263名海外高端人才
    中国自2008年起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即“千人计划”),目前已引进各领域高端人才2263名。   作为中共中央联系留学人员的职能部门、“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工作指导部门,中共中央统战部7月25日邀集高校、科研院所和民营科技企业的“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就“深化我国财税体制改革问题”与财政部座谈交流,会中透露上述讯息。   25日的座谈中,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陈喜庆会见与会者,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出席。通过座谈交流,“千人计划”专家增进了对中国财税体制改革情况和相关政策的了解,并就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相关政策,结合各自专业和国外经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千人计划”去年1月成立专家联谊会,建言献策是其重要职能。中共中央统战部探索建立起“‘千人计划’专家与政府职能部门对话机制”,为“千人计划”专家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各领域方针政策,更好地发挥建言献策作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并已邀请“千人计划”专家与卫生部进行了专题座谈。   中共中央统战部方面介绍,目前,该部正研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千人计划”专家与政府部门对话机制,根据“千人计划”专家的实际需求,围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更加广泛地联系和组织“千人计划”专家参加,为“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建言献策开拓更加广阔的渠道。
  • 教育部组织推荐2017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通知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教育部科技司关于组织推荐2017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的通知 /strong /p p 部属各高等学校: /p p   现将《科技部关于开展2017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的通知》(国科发政〔2017〕408号,以下简称《通知》)转发你们。为做好部属各高校申报工作,现将补充事项通知如下: /p p   1.各高校需按照《通知》所列条件和标准,认真组织遴选。各高校限额申报,可推荐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不超过2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不超过1个,可以学校为单位申报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p p   2.根据科技部限额,我部人才名额为50个,团队名额为5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名额3个。请各高校积极争取其他推荐渠道。 /p p   3.拟从我部推荐对象需填写相应推荐表(附件2-4),各校按要求填写《2017年科技创新人才推荐对象汇总表》(附件5)。以校为单位于1月30日前将上述材料电子版报送我司邮箱,其中附件5还需报送纸质版,逾期恕不受理。 /p p   4.我司将组织教育部科技委专家进行评议,择优确定正式推荐对象。经公示无异议,各推荐对象须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http://program.most.gov.cn/)正式申报,并于3月1日前将申报书(一式两份)邮寄至我司,由我司统一报送科技部。 /p p   联系人:王骁 何立芳 /p p   联系电话:010-66096298、010-66097506 /p p   电子邮箱:zh@moe.edu.cn /p p   传真:010-66020784 /p p   地址: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 教育部科技司综合处 /p p   邮编:100816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附件: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01/ueattachment/a96ab914-a216-4376-87e2-1a9a659cb1e3.pdf"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1.科技部关于开展2017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的通知.pdf /span /a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pan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01/ueattachment/a7d3a973-f951-4e34-bbf8-068fb2099033.doc"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2.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推荐表.doc /span /a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pan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01/ueattachment/d9d7b455-323c-4973-9f8c-ae3b4b9c4985.doc"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3.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推荐表.doc /span /a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pan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01/ueattachment/ccd481eb-b22c-4eb0-b112-123786e303f4.doc"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4.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推荐表.doc /span /a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pan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01/ueattachment/bb5b63dc-3f10-4e18-a587-20134d6e34fa.xls"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5.推荐对象汇总表.xls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教育部科技司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8年1月3日 /p
  • 回国的诱惑:揭秘中国最高级别的人才计划
    什么是“千人计划”?什么样的海归才算“人才”?人才回国图什么?海归人才能改变中国吗?   掌管中国高级官员任免的中共中央组织部很少如此高调:向海外敲锣打鼓,呼唤高层次人才回国效力。颇像一次大规模的政治动员。   2008年年底的中国,由向来仅负责任命高级官员的中组部牵头,启动了一项旨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在国家层面,用5—10年时间,引进20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回到国内发展事业。   有别于以往的“百人计划”、“长江学者”计划以及“杰出青年基金”计划,这是一项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议通过的政治级别最高的人才计划——显然,为了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归国,中国政府下定决心要做最大的努力。   国际舆论称之为“高瞻远瞩”。   据教育部统计,目前中国有20多万留学人员学成后留在海外工作,就职于国际知名企业、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取得副教授或相当职务以上的高层次人才约有1.5万人。他们大多在35—50岁之间,正处于创新创业黄金时期。   另一方面,中国在20世纪国际性人才竞争中,像世界上其他新兴国家一样,不可避免地处于劣势。   这种劣势超乎了想象。   美国《华尔街日报》2010年1月26日报道说,美国有关政府机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在美国拿到科学和工程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到2007年仍然滞留在美国的比例,中国最高,高达92% 位列第二名的印度81% 位列第三的加拿大55%。   美国《科学》杂志称,清华和北大成为美国博士生来源最多的学校。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一直研究海外人才战略,这位早期归国的海外留学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自1978年以来,中国累计向外国输送留学生、学者共计192万人,回国只有63 万人,回归率不足三分之一,而留美理工科博士毕业生等高质量人才的回国率仅为8%。   1996年,作家钱宁在《留学美国》里写道:在美国,留学生见面时,会相互询问“什么时候毕业?”“找到工作没有?”“买了房子没有?”但绝不会有人问“准备什么时候回国?”如果你跟别人说,你要回国了。对方在惊奇之外,大半会猜想你是在美国混不下去了。   这种局面,或许是当年中国政府恢复留学制度时未曾料想过的。   10年以后,另一位作家凌志军在《中国的新革命》一书中已是另一番描述:就在几年前,他们中间还流行着“傻瓜才回家”的观点,而现在,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怎么还没回国呀”。   这或有文学加工之嫌,但21世纪的中国确已不可同日而语。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全世界几乎所有的目光都在投向中国,包括那些滞留在海外的留学生们。   这个庞大而复杂的国家正在变得更加强大,但也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它的改革仍显缓慢而艰难。对于那些立志于推动它变化的仁人志士,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说到底,今后真正能吸引留学人员归国的,不是别的,是发展的机会。”钱宁在书中说。   他们将迎来改变这个国家的最好机会。   揭秘“千人计划”   2010年7月28日,受党中央、国务院邀请,70位国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入选专家到北戴河休假。国务委员刘延东、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前往看望。   这是中国给予知识分子的高级别政治礼遇之一。此前,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曾被邀请参加60周年国庆大典的观礼活动。中组部还特别在中央党校举办了“千人计划”专题培训班,以便“千人计划”高层次人才更好地了解并适应国内的环境。这种努力颇有成效。截止到8月,共有6200人申请加入“千人计划”,入选1510人,其中正教授是前10年引进的20倍。   回国的诱惑   “特殊身份”意味着“无论是创业还是融资,都能有很多好处”   “这是一种荣耀,代表国家层面的认可。”内蒙古科技大学化工学院院长王亚雄说。王亚雄是“千人计划”第二批引进的人才。“许多海外高层次人才希望从制度上明确他们的特殊身份,以利于他们回国创新创业,他们觉得这比报酬、福利还重要。”一位中组部官员透露。作为一种“最高规格”的认可,入选“千人计划”当然是一种荣耀,但又不只是荣耀。“这意味着无论是创业融资或做其他工作,都能有很多好处。”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这样解读。   “背后是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王亚雄进一步解释。但具体到他个人,他倒不愿意透露获得了哪些支持。王亚雄回国之前在美国待了15年,本科学的是化工,博士念的是机械,现在在化工和机械两方面都有事业。此前,王亚雄在戴尔公司工作,主要负责戴尔高端计算机的硬件设计。虽然王亚雄现在的头衔是内蒙古科技大学化工学院院长,但他回国的真正目的是创业。   “千人”的烦恼   “研究经费分配的严重问题减缓了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   当然,社会上仍然不乏质疑之声,尤其是在学术界。   “目前归国人员中一流人才少,二三流人才多。”在一次研讨会上,一位学者这样概括“千人计划”人才引进的成果。“确实,并非所有的先进人才都回来了。例如,大量的理工科高端人才和高端管理类人才还是没有回来。”王辉耀坦言。这当然也在决策层的预料之内。还是在那次内部动员会上,中组部领导表示:引进海外人才可能会引起国内一些人心理不平衡,激起一些大的浪花。但这也是成本。“把他们引回来,当然得要付一点代价。这个代价是值得的。”他说。   国际知名科学家、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施一公2008年入选第一批“千人计划”,他的全职回国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一定的震动。   他很快被国内树立为典范。受其影响,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创新人才陆续申请到清华生命科学学院工作。   事实上,回国后,施一公也一直在积极推动“千人计划”人才的引进。   面对社会上的一些质疑,他认为,即使(引进)的这些人不是国际上最领先的专家,但也是不错的人才。“还有一些人去了西部……你们愿意去吗?这些人如果在国外做得已经不错了,而他回来又能以点带面改变一个学校、一个地方学术水平的话,难道我们不该支持吗?”在一次会议上,他这样反问。   确实,“千人计划”人才引进到了第三批,广西、贵州、西藏、青海、宁夏、新疆6个省区仍无入选者。   回到内蒙古的王亚雄向《中国经济周刊》抱怨说,“国家层面的推动很有力度,但到了地方缺乏跟踪机制。像内蒙古相对来说滞后一些,跟做得好的地方还是有一点差距。”例如,他的身份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落实。王已经入了美国国籍,根据国家政策,应该给发工作居住证,“但内蒙古这边落实得很慢,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落实,每年都要签证,很麻烦。”   另一位“千人计划”引入的人才也向王辉耀抱怨说,他在美国有很好的工作环境,有上下游及助手配合,结果他回来以后,助手和上下游都没有了,各种表格填来填去,反而出不了什么成果。   “无论是回来搞学术的,还是创业的,都有人反映,国内的整套审批系统依然很繁琐,耗费他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王辉耀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国内科研经费的划拨,很多是凭关系。例如,你去当(科研项目评定)评委,你所评的那些人都给你打电话,各种领导也会打招呼。“这在国外是不可想象的,这些刚回国的人很不适应。”   入选第一批“千人计划”的科学家饶毅与施一公曾联合在著名的《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公开批评了国内学术环境的不端:中国政府投入的研究经费以每年超过20%的比例增加,从理论上讲,它应该能让中国在科学和研究领域取得真正突出的进步,与国家的经济成功相辅相成。而现实中,研究经费分配的严重问题却减缓了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   “这些问题部分归结于体制,部分归结于文化。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做好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   已经回来的这批人,都立志想要改变这样一种环境。   5月18日,第十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一块海外学人的宣传画十分醒目。   谁最需要国际化人才?   央企的人才困境   全球招聘“招了半天,90%还是内部人才”   国资委是实施“千人计划”的主要责任部门之一。在“千人计划”正式启动大约半年后,中组部领导曾到国资委做过一次动员讲话。   这位领导在这次讲话中表示,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布局,中国高层次人才的主力军首先应该在企业,其次应该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当前高校和科研机构确实集中了我国大多数高层次人才,但相比而言,企业的高层次人才少得多、弱得多,一些高层次创新人才远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战场。”   “中央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比较明显的差距在创新、在人才,靠创新才能克服困难,靠人才才能长盛不衰。”他说,中央企业要成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主力军。      “千人计划”调查:归国人才最怕什么?   2011年上半年,中组部人才工作局、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委托专业调查机构对“千人计划”实施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千人计划”人才(包括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家属、用人单位、国内人才、公众等。   根据调查报告的结果显示:“千人计划”实施成效得到被访者的高度肯定。其中,99%“千人计划”人才、92.1%的用人单位领导、88.2%的国内人才认为有必要实施“千人计划”。   “千人”选择回国的主要原因中,“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出力”及“中国处于高速发展期,回来发展机会更多”位居前列。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其中,83.2%的创新人才已到岗,67%已开始工作,33%已取得初步成果 86.1%的用人单位对引进的“千人”表示满意 82.8%的创新人才表示国内工作单位适合自己发展。   尽管如此,在这份调查报告中,也暴露了“千人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人才最怕:承诺不兑现   根据受访者反映,创新人才工作条件落实进度较慢。仅17.5%的创新人才表示所在单位已经 “全部落实”,“部分落实”的占40.4%,“正在启动落实”的占32%,还有10.2%表示“落实还有困难”。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千人计划”引才政策有待进一步细化 另一方面是部分用人单位与引进人才在签约时过高的承诺在后续工作中兑现不了。   与此同时,56.6%的创新人才、36%的用人单位领导、32.8%的国内人才认为“国家没有配套项目和经费,开展工作困难”。 这也是引进人才和用人单位平时反映较强烈的一个问题。   “国家提出的优惠政策很难兑现”、“待遇落实工作不够得力”也是被访者较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人才家属对各项特殊生活待遇的落实情况不够满意。其中,“绿卡、签证”、“子女入学”落实情况得分分别为67.3分和65.1分 “工作安排”、“住房(租房)”和“其他”待遇的落实情况得分均在61—64分之间 “医疗待遇”和“保险”的落实情况得分最低,均在60分以下,处于“不到位”水平。   究其原因,该调查报告分析:一是“千人计划”个别政策原则性强,要使其符合每位引进人才的不同需求有难度 二是有关职能部门的审批环节多、周期长,导致部分人才不太满意 三是一些地方和用人单位服务意识不够,切实为人才排忧解难的主动性亟待增强。   最多的差评:“研究风气不好”   国内的总体环境一直是“千人”最关心的问题。对国内的科研环境,创新人才的评价并不高。 49%的人认为国内“研究风气不好,把很多时间花在学术之外的‘公关’活动上”,45.9%的人反映“科研项目审批不透明,存在拉关系、走后门现象”,40.1%的人坦言国内搞科研“人际关系太复杂,需要花大量时间处理”。   64.9%的用人单位领导和55.6%的国内人才也认为“人际关系太复杂”是国内科研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37.6%的创新人才、35.1%的用人单位领导、50.0%的国内人才、36.3%的公众均认为“在当前科研体制下能力发挥有限”。   根据调查结果,对于创新人才而言,“科研团队力量弱”以及“科研经费不足”是他们工作遇到的最大困难 对于创业人才而言,招聘合适人才难以及创业资金来源少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生活上,“空气、水污染严重”,“房价过高”和“食品安全”是引进人才及其家属担忧的最主要问题,同时,43.7%的创新人才和20.6%的创业人才对自身及配偶的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险问题较为担忧。   基于此,65%接受调查的“千人”最后表示,准备长期在国内工作,30.2%的人持观望态度,4.8%的人明确表示准备再次出国。   该报告表示,中组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完善引才政策、优化引进人才的工作环境,进一步严格标准、优化程序、提高效率,更好地实施“千人计划”。   百年海归史   第1代   1872年—1875年,清政府送120名12—15岁幼童赴美留学。在这批少年归国后,有不少以后成为清末民初的优秀人才。   代表人物:唐绍仪、唐国安、詹天佑   第2代   光绪初年派出的海军留学生近百人,分赴欧洲各国学习,回国后担任各级海军将领。   代表人物:严复、刘步蟾   第3代   20世纪初,不少人选择前往日本留学,形成留日高潮。在20世纪头十年中留日学生总数达5万人以上。   代表人物:黄兴、宋教仁、廖仲恺   第4代   1907年,美国将部分庚子赔款用作中国办高等教育和招收中国学生留美。1911年中国为选拔和预培留美学生,建立清华学校。此时,除了清华大学派送留学生外,还有大量“自助学者”赴美求学。   代表人物:竺可桢、钱伟长、梁思成   第5代   从1915年开始,中国知识界的李石曾、蔡元培、吴稚晖等人提倡“勤以做工,俭以求学”,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到1920年赴法求学人数已达1600人,逐步形成全国性潮流。   代表人物:周恩来、邓小平   第6代   1920年5月,苏俄建立莫斯科东方大学招收远东各少数民族和亚洲各国的革命青年。此一时期留学欧洲、苏联的学生,后来绝大部分成为优秀的革命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走向胜利的支柱力量。   代表人物:瞿秋白、刘少奇   第7代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中央和地方政府继续向美、英和西欧各国派遣官费留学生,自费留学生也人数迅增。二战后,这批留学生回国时已是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和熟习现代产业技术的工程师。   代表人物:朱光亚、唐敖庆   第8代   抗战胜利后,很多留学生和学者滞留海外,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老一代科学家们召唤年轻学子回国工作,数千名海外学子慨然归国。   代表人物:钱学森、邓稼先   第9代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即决定大规模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派出的1.8万多名留学人员全部回国,无条件地服从分配,成为后来发展工业和全面建立科研体系的骨干力量。   代表人物:江泽民、李鹏、邹家华、钱其琛   第10代   海归一词真正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末香港回归时。1997年后的两、三年间,大概有几千名大陆欧美留学生到香港就业。2002年是海归潮的高峰年。这批“海归”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也带来了市场和观念。   代表人物:王志东、李彦宏、邓中翰、周云帆、张朝阳、丁磊   按照中央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高层次科技人才要占企业科技人才总量的5%。“目前是3.1%,缺口约2万人。这2万人短期内很难全部由我们自己来培养,引进是一条现实、快捷、有效的途径。”   央企第一次面向海内外招聘,可追溯到国资委成立之前。2001年,中组部首次面向全球招聘神华集团副总经理,被认为是中央直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彼时,国资委尚未成立。   2003年9月,挂牌不到半年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外发出公告,组织6家中央企业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7名高级经营管理者。   据媒体报道,国资委会议披露,2001年以来,共8次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央企高管,招聘128名高管和12名海外高层次人才。   有媒体统计,2003年以来公示的122名央企高管人选中,51人来自于原企业或原系统内部,占41.8%。57人来自具有国资背景的外部企业,占46.7%。   “什么叫全球招聘?起码你得有一半人是国际上招来的才叫全球招聘,结果招了半天,90%还是内部人才。”王辉耀认为,国资委历年的全球招聘结果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些问题,根本原因还是出在体制上。“在国外待久的人可能会在文化的融入上有问题,不一定能适应国企的文化环境。但越是这样,就越要不断引入海外人才来改变这个环境。引入达到一定的规模,文化自然就形成了。”   地方的争夺   “光有大楼,没有大师不行”   在“千人计划”的带动下,地方的人才效应或许更明显些。   王辉耀认为,“最明显的是提升了全国各地的人才意识,各地官员更重视人才,这种附加的效应是不可估量的。”   说到这里,他很激动,因为他写的一本书《国家战略,人才改变世界》被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专门组织官员进行学习。汪洋说,“广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人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研究人才理论。”   在广东的广州和深圳以及全国的许多城市都提出要打造国际化大都市,但其国际化人才的比例很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国际人口的比例都不足0.5%。这对于一个城市的国际化当然很不利。   “中国的大多数官员已经意识到:中国现在的大楼基础设施都很好了,但光有大楼,没有大师不行,光有硬件没有软件不行。”王辉耀说。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投入了近400亿资金,用于人才发展和引进。全国31个省市区和35 个行业系统已经启动了2778项人才工程,制订实施了本地区海外人才引进计划。例如,北京市实施了“海外人才聚集工程”,上海市启动了“上海千人计划”,广东省实施了“珠江人才计划”,江苏省实施了“万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事实上,早在2003年以前,时任江苏省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就曾当江苏的形象大使,先后两次率团专门到韩日、北美地区招聘人才。在招聘过程中,他不仅不遗余力地宣传江苏,而且多次到招聘现场和留学生交谈,鼓励他们回国创业。   王亚雄在江苏设了一个分公司,他明显感觉江苏在海外人才的引进上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   以苏州为例,官方数据显示,苏州人才总量增长率连续9年保持在15%以上,高层次人才数量增速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已有30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无锡也推出了“530计划”(用5年时间引进30名海外领军创业人)。截至去年,无锡已累计引进海外归国人才超过6000名,落户530企业1200多家。   未来10年、20年,长三角地区特别是上海周围,能不能成为世界上科技创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这是一个未知数。   凌志军在研究了李彦宏、张朝阳、周云帆等等那些创造了中关村财富神话的案例后,在《中国的新革命》中预言:未来三五十年,中国一定是海归的天下,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都将是海归。   倘若这个预言可以实现,那是海归的幸运,这个国家也必将为之改变。   2006年,他就在内蒙古创建了一个太阳能和节能设备的企业。但直到2009年,他才作为“千人计划”第二批引进的人才“真正”回到国内。“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公司的发展需要 另一方面,在国外待了那么多年,也确实想创一份自己的事业。”   从硅谷归国的姚宏宇也是入选第二批“千人计划”的人才,2007年回国创业,创建了北京友友天宇系统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云计算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发展。2009年,他为了申报“千人计划”去了天津。   “这像是天上掉下的馅饼。”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说,“能砸到你一块就很不错了。”   但他刚在天津申报成功,北京这边又来找他,“弄得很尴尬。”   在这场人才战略的政治动员中,中央要求各省、区、市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制定本地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有针对性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地域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性,甚至“千人计划”成为地方和部门的政绩工程。   姚宏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成为“千人”之后,相关方面经常会关心一下,例如,中秋节被邀请去开个联欢会什么的。“印象最深的是,给我太太(美籍)解决了五年签证。这样我就不用老跑到旧金山去签证了。”   “但对我创业,没有什么太多特别的好处。”他批评很多人对“千人计划”所持的心态不对,“你本来就是要回来创业的。”   他说,在美国,创业的成本很高,尤其是人力资源成本。国内成本相对较低,“而且相比美国,国内最大的优势是人脉,做生意讲人情。”   王辉耀曾做过调查,那些归国创业成功的海归, 80%的人曾在不同时期参与过起码一个不同的社团、商会、行业组织、校友会、同学会等。这是积累人脉的主要方式。   “但国内最大的问题是,无论是个人、集体还是公司,整体面临信用缺乏。”姚宏宇说,他对国内创业环境最不满的是:无论是政策还是资源,都倾向于支持大公司,而不是他们这样的小公司。   同在2007年回国创业的陈锡源深以为然。陈锡源是播思通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CEO, 该公司是一家移动通信产业软件供应商。此前,陈锡源是总部在美国硅谷的UT斯达康公司的高级副总裁及首席技术官。   “中组部的承诺都兑现了。”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公司获得了认可,这很好。   “‘千人计划’的效果很好,现在国外的不少人都想回来,但很多找不到合适的机构。”王辉耀说,国家扶持了一批人,形成一种氛围,“这很重要”。   在他对海归回国创业300个成功的案例调查发现,这些人的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一般三位以上的海归组成一个创业团队,普遍高学历,其中博士和博士后占了48%,硕士占35%,46%的人为理工专业,27%为经济或工商管理专业,12%为法律或其他人文专业 在高科技领域创业更容易成功,70%来自高科技,20%来自服务业。   “‘千人计划’对国家一定是有好处的。这跟投资一样,投10个有一个成了,那就是成功。引进10个,有1个能为国家作贡献,就是成功。因为人才作出的贡献肯定是不能以量来计的。”姚宏宇对“千人计划”给予了高度认可。   决策层的态度至关重要。在“千人计划”的一次内部动员会上,中组部领导曾有过这样的表述:要有人才投资的概念,还要充分认识到投资高层次人才也是个风险投资,要争取赢,也要宽容“输”。投资人才肯定有投不中的,对投不中的要宽容。实施“千人计划”,“国家层面准备引进2000人,全国总的引进万把人。这万把人中要是能出来1000个真正管用的领军人才,那就不得了。”
  • 八部门发布《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
    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八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和任务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到2020年,推进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1.设立科学家工作室。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支持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   2.造就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军人才。   3.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向科技型企业,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4.建设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通过给予持续稳定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5.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营造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   二、实施原则   1.坚持与科技、教育规划相衔接。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强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工作的紧密结合。   2.坚持与重大任务相结合。加强高端引领,突出科技前沿、重点领域和战略需求,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培养、造就和集聚人才。   3.坚持体制机制创新。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在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和评价激励等方面积极探索,着力激发科技人才敬业奉献、求真务实的内在动力,建立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专心创业的良好环境。   4.坚持统筹协作。加强项目、基地、人才的紧密结合,统筹推进现有科技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加强部门协作和区域统筹,做好与部门、地方现有人才计划的有效衔接,形成部门协调有效、地方落实有力、组织实施有序、资源配置合理的工作格局。   5.坚持分类推进。按照“整体部署、分类推进、试点先行、逐步完善”的工作原则,针对不同任务特点,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法和工作步骤。对于探索性强、实施难度大的任务先行开展试点,逐步完善,积累经验后全面展开。   三、遴选条件及方式   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不同特点,结合现有的工作基础,支持对象分别按照以下条件和方式进行遴选。   1.科学家工作室。   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首席科学家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研究方向处于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世界科技前沿领域   --取得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突出成就,具有发展成为世界级科技大师的潜力   --能够坚持全职潜心研究   --坚持科学精神、品德高尚。   首席科学家由有关部门、地方或国内外权威专家推荐产生。科学家工作室要有具体的科研规划、建设方案和部门(地方)支持措施,加强与国家相关人才计划的衔接。科技部组织专家对首席科学家人选和工作室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会同有关部门或地方批准建设。   2.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在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高水平创新成果,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具有主持承担国家或地方重要科技项目的经验   --表现出较强的领军才能、团队组织能力   --拥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年龄在45周岁以下。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由有关部门、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重点科研基地等限额推荐或知名专家特别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进行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3.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科技型企业的主要创办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   --企业创办不足5年   --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企业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和成长性。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同等条件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承担单位的主要创办人、法人科技特派员的法人代表以及“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入选者优先。   4.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所从事科研工作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方向和长远需求   --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经历   --团队创新业绩突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团队组织结构合理、核心人员相对稳定   --团队具有明确的创新目标和科研规划。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由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牵头组织单位择优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5.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牵头单位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   --牵头单位应有丰富的科技资源、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人才培养基础   --牵头单位建立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开展国际化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   --牵头单位建立了科教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机制   --在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方面先行先试,能够发挥较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部门和地方择优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对基地建设方案进行论证,经推进计划部际协调小组批准后建设。   四、支持措施   1.落实和制定配套政策。加大现有人才政策落实力度,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具体情况,在科研管理、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人员激励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并先行先试、逐步完善。   2.加强人才与项目、基地的有机结合。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和重点创新基地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对人才和团队的培养。改革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简化立项程序,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中已承担科研项目的,完成项目任务后优先给予滚动持续支持 未承担科研项目的,可自主提出研究项目,符合国家科技计划要求的,按程序给予优先立项。具备条件的依托单位优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   3.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统筹国家科技计划等相关经费的安排,调整投入结构,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设立中央财政专项经费,对科学家工作室等重点任务给予支持。加强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4.探索建立适应不同任务特点的具体支持措施。对科学家工作室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不参与竞争申请科研项目 首席科学家实行聘期制,赋予其充分的科研管理自主权,建立国际同行评议制度。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加大培养和支持力度,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落实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5.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进计划入选对象所在单位、园区、地方和部门要集成各方资源,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及时总结推广在推进计划实施过程中创造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加强对优秀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宣传报道,为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进度安排   推进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   1.2011年,为部署启动阶段。发布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制定具体实施措施 开展科学家工作室建设试点,启动各项任务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2.2012年至2015年,为全面实施阶段。到“十二五”中期,完成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的制定完善工作。到“十二五”末期,推进计划各项任务完成过半,开展中期考核评估。   3.2016年至2020年,为深化完善阶段。到2020年,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建设人才培养基地等方面完成推进计划总体目标,带动和引领各类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发展。   六、组织实施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推进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1.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成立由科技部牵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参加的推进计划实施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研究协商重大问题。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部。   2.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择优遴选一批国内外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高水平专家作为推进计划咨询专家,完善咨询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推进计划组织实施中的决策咨询作用。   3.建立绩效评估机制。根据推进计划的实施进度和目标要求,实施定期的报告制度和评估制度,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加强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跟踪管理和评估考核,不断完善实施工作,提高推进计划实施效果。
  • 科技部发布2016年“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推荐工作通知
    科技部办公厅 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推荐选拔工作的通知国科办政〔2016〕5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党委组织部、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科技局,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办公厅(室),各有关单位:  根据《关于印发〈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的通知》(中组发〔2012〕12号)、《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国科发政〔2011〕538号)等文件精神,按照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部署要求和国家“万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的工作安排,现就做好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推荐选拔工作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1. 坚持向科研一线和企业科技人才倾斜。重点支持在科研一线潜心研究的科技人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法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不参加申报。对来自企业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荐人选适当放宽推荐条件。  2. 坚持以用为本。推荐人选要符合国家和部门及地方发展需求,用人单位要在人才培养、使用和支持方面承诺落实支撑保障条件。扩大选才的覆盖范围,同一法人单位通过一个推荐渠道推荐人选原则上不超过5人。  3. 加强人才、项目和基地有机结合。人选优先从重大研发项目,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中推荐 已列入部门、地方人才计划的人选可择优推荐,形成有效的人才梯队和共同支持的工作格局。  4. 坚持好中选优,确保推荐质量。要进一步严格选才标准,将人选的科研诚信、品德、能力、业绩和发展潜力,作为人才遴选的主要条件,切实把好推荐质量关。推荐工作要公开公平公正,程序严格规范,要组织专家对申报对象进行推荐评审,并对拟推荐对象在其依托单位内部公示无异议后,方可正式推荐。  二、目标任务  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推荐选拔工作一并开展。  1. 完成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相关任务的遴选。根据《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的部署,2016年将遴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00名左右、重点领域创新团队50个左右、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00名左右、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0个左右。  2. 选拔推荐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建议人选。根据国家“万人计划”总体工作安排,科学技术部设立“万人计划”评审平台,从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中推荐产生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建议人选 从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中推荐产生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建议人选。  三、条件要求  1.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  ——坚持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品行端正。  ——研究方向符合科技前沿发展趋势或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71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企业科技人才可不受职称限制,并适当放宽学历要求)。  ——已取得高水平创新性成果,在所在行业或领域业绩突出,具有较大的创新发展潜力,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一线从事研究开发工作。  ——具有较强的科研领军才能和团队组织管理能力。  为海外引进人才的,须已回国工作2年以上(2014年10月15日前回国,以与用人单位签署的正式工作协议或合同为准),并保证在今后5年内每年在国内工作9个月以上。  2.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应具备以下条件。  ——团队研究方向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需求。  ——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或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重点研发任务,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和发展规划。  ——团队创新业绩突出,研发水平居行业或领域前列,并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  ——团队结构稳定、合理,核心成员一般不少于5人、不超过15人,可跨单位协作。  ——团队负责人年龄不超过50周岁(1966年1月1日以后出生),并同时符合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其他基本条件。  3.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  ——申报人为企业主要创办者和实际控制人(为企业第一大股东或法人代表),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能力。  ——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境内注册,依法经营,创办时间为2年以上(2014年10月15日前注册),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成长性和创新能力。  ——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至少拥有1项主营业务相关的发明专利(或动植物新品种、著作权等),具有特色产品或创新性商业模式,技术水平在行业中处于先进地位。  ——创办5年以内的企业,最近1年盈利且主营业务收入不少于300万元 创办时间为5年以上的企业,最近2年连续盈利且净利润累计不少于500万元。  4.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应具备以下条件。  ——申报单位应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含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研发机构)或科技园区。申报单位要有好的人才工作基础,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大、政策突破性强,具有明确的改革思路和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鼓励申报单位选择具有鲜明特色和示范带动意义的内设机构或非法人机构作为示范基地建设单位。  ——申报单位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应在相关科技领域具有较强科研实力 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管理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 在培养拔尖和青年人才、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具有典型经验与做法,形成富有特色、取得初步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申报单位为科技园区的,应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成效突出 建立为创业人才服务的专业化技术服务平台和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等方面建立良好机制并取得明显成效。  四、推荐办法  1.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有关部门、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部分联合会(协会、学会)负责推荐。  2.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部分联合会(协会)负责推荐。  3. 已入选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高校和院所可推荐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科技园区和产业开发区可推荐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4. 对国家高新区推荐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统一推荐。在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中获奖的优秀人选,由主管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推荐。  五、支持措施  1. 各部门、地方和依托单位要结合现有科技计划和人才计划,在承担科研任务、提供保障条件、加大激励力度等方面对入选对象给予重点支持。  2. 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加大对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计划与推进计划的紧密结合,加强考核管理和跟踪服务,建立年度报告制度、考核评估机制和约束退出机制 组织入选对象开展跨领域的学术交流、联合攻关、研修培训以及与地方产业技术需求对接等活动,加强对入选对象的突出业绩和典型事迹宣传。  六、工作要求  1. 已入选推进计划的和连续申报2次未入选的,本年度不再申报。  2. 同一申报对象只能通过一个渠道推荐申报推进计划1个类别项目。已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除外)和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尚在合同期内的人员,不再申报。  3.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严格推荐标准,规范推荐程序,在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民主推荐、专家评议、内部公示等程序,征求有关主管部门和纪检监察等部门意见后,集体研究提出推荐人选,确保人选质量,并按要求填写申报推荐材料,报送科学技术部。  4.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在人选推荐中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不准事先内定人选,不准弄虚作假,不准替人说情、打招呼、搞拉票等 要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和人选如实填写推荐材料,不得空项、漏项,对材料真实性要严格把关 对于违反组织原则和工作纪律的,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七、申报流程  1. 依托单位和推荐单位要认真审核推荐对象的申报材料,并按照各自的权限在申报系统中逐一确认后,提交到科技部。  2. 正式申报材料经依托单位和推荐单位审核并加盖公章后(一式1份),以推荐单位公文(对推荐程序、专家名单、公示情况等进行说明)形式报送科技部,报送材料于2016年10月15日前,邮寄或送达至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  3. 推进计划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http://program.most.gov.cn)实行网上统一申报、推荐。具体申报流程请认真阅读网站说明。  八、联系方式  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010-68598040、010-68598053、  010-68598036、010-68598258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010-58881781  申报系统技术支持:010-88659000  电子邮箱:tuijinjihua@sttc.net.cn  地址及邮编: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349房间(100045)  科技部办公厅 中央组织部办公厅  2016年9月5日
  • 放宽限制!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申报迎来重大调整
    2022年的国家杰青和优青的申报政策迎来重大调整。2021年,有不少杰青项目申请人因同时申报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而失去了杰青答辩机会,也有不少优青项目申请人因同时申请了青长或青拔,而不能进入优青答辩。从2022年指南上看,这一政策有了重大调整。2021年指南: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不能同时申请或同时承担。2022年指南: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支持期内只能承担一项,指南取消了不能同时申请的限制,只限制了在支持期内不得申请。以下是2022和2021年杰青指南原文截图,供大家参考。2022年杰青指南:2022年,根据中央有关部门关于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支持期内只能承担一项,获得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任何一类且在支持期内的,不得申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21年杰青指南:2021年继续执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与国家其他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政策,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职能申请或者承担一项。同样,2022和2021年优青指南的表述也有类似文字。2022年优青指南:2022 年,根据中央有关部门关于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支持期内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获得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任何一类且在支持期内的,以及获得过上一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任何一类支持的,不得申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21年优青指南:2021年继续执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与国家其他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政策,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职能申请或者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 千人计划5年引进418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
    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ldquo 千人计划&rdquo ,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5年多来,在中央正确领导和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在海内外颇具声誉的引才计划,在&ldquo 出人才、出成果、出机制&rdquo 等方面成效显著,逐步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引才品牌。   人才项目从2个拓展至7个,借势&ldquo 中国机遇&rdquo   2008年&ldquo 千人计划&rdquo 启动之初的最初考虑,是用5&mdash 10年时间引进20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随着形势发展,&ldquo 中国机遇&rdquo 越来越为世界所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希望回国(来华)工作。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分析研判形势,及时调整引才计划,以更大力度吸引&ldquo 高精尖&rdquo 人才回国 同时将初期的创新人才、创业人才2个项目,逐步拓展到&ldquo 顶尖千人&rdquo &ldquo 短期千人&rdquo &ldquo 青年千人&rdquo &ldquo 外专千人&rdquo &ldquo 人文千人&rdquo 等共7个项目,形成了覆盖不同专业领域、不同年龄段和梯次配置的引才项目体系。   由于计划涉及多个职能部门,为协调各方力量,集成政策资源,体现国家人才工程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加强对计划实施的组织协调,由19个部门组成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共同推进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因应引才工作需要,人才遴选工作机制不断调整完善,由最初中组部为主、会同相关部门组织评审遴选,转变为中组部牵头抓总、协调推动,人社部、科技部、教育部、人民银行、国资委、外专局等部门分头负责7个项目的人才遴选和政策落实,发挥相关部门职能作用和专业优势,有效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施5年多来,&ldquo 千人计划&rdquo 已经专门配套制定了&ldquo 一个意见、八个办法&rdquo 和《国家特聘专家服务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支持措施,全方位增强国际人才竞争制度优势:   &mdash &mdash 提升人才政策开放水平。在《出入境管理法》中专门设立&ldquo 人才签证&rdquo ,对外籍高层次人才发放人才&ldquo 绿卡&rdquo ,为人才出入境和永久居留提供最大限度的便利。   &mdash &mdash 实行人才优待政策。对全职回国(来华)工作的人才授予&ldquo 国家特聘专家&rdquo 称号并颁发证书。中央财政为引进人才提供每人50万&mdash 100万元的一次性生活补助,并设立财政专项,根据人才到岗情况据实拨付。在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医疗、保险、住房、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照顾。   &mdash &mdash 建立人才创新创业支持机制。在部分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新园区建立112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在北京、天津、浙江、湖北4地建设&ldquo 未来科技城&rdquo ,加大人才投入、使用、激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创新力度,为引进人才打造事业平台。   引进人才48%分布在企业一线,助推&ldquo 中国创造&rdquo   截至目前,&ldquo 千人计划&rdquo 已分10批引进了4180余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他们回国(来华)后,在科研、教育、产业创新等各个领域积极发挥作用,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学技术成果,推动了&ldquo 中国创造&rdquo 。   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计划入选者主体来自美、英、德、日、加拿大等科教发达国家的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科技创新者研究水平大多居于国际前沿,科技创业者大多掌握转化和产业化成熟度较高的科技成果、自主专利或具有丰富的跨国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进的人才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3名、发达国家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46名、正教授1430余名,引进的正教授远远超过1978至2008年30年间引进数量总和。   在&ldquo 千人计划&rdquo 带动下,各省区市先后实施地方引才计划,如北京&ldquo 海聚工程&rdquo 、江苏&ldquo 双创计划&rdquo 、浙江&ldquo 省级千人计划&rdquo 等,与教育部&ldquo 长江学者计划&rdquo 、中科院&ldquo 百人计划&rdquo 等部委引才计划一起,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相互衔接的引才格局,带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回国潮。2008年至今,留学回国人数76.32万,年均增长30%以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指出,&ldquo 庞大的海外留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中国创新的主力军。&rdquo   &ldquo 千人计划&rdquo 专家长期工作在国际科研前沿,回国后加快了我国与世界一流科研水平的对接。据不完全统计,&ldquo 千人计划&rdquo 专家回国(来华)后发表重要文章和专著4416篇(部),其中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论文50余篇 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2886项,经费总额152.9亿元。《科学》杂志评出的&ldquo 2012年度世界十大科学进展&rdquo 中,&ldquo 千人计划&rdquo 专家作出重要贡献的就有3项。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政国和上海交通大学杨海军参与ATLAS组实验,为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现&ldquo 上帝粒子&rdquo 作出直接贡献,成果列&ldquo 十大进展&rdquo 之首。清华大学施一公在细胞凋亡机理方面连续取得重大突破,2013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并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成为获得该奖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拓扑量子纠错研究并获2012年&ldquo 国际量子通信奖&rdquo 。浙江大学陈骝因在等离子体物理理论的开创性贡献被美国物理学会授予2012年度&ldquo 麦克斯韦奖&rdquo 。一大批专家回国后持续跟踪本专业领域最新、最前沿的科研动向,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科学成就,对提升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ldquo 千人计划&rdquo 突出&ldquo 按需引才、以用为本&rdquo 导向,注重向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ldquo 十二五&rdquo 时期战略新兴产业倾斜,引进人才中近48%分布在企业一线。他们发挥掌握关键技术、拥有自主专利、熟悉国际市场环境和运作规则的优势,有效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实力,显著提升我国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实力。   带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ldquo 海归潮&rdquo ,唱响&ldquo 中国声音&rdquo   &ldquo 千人计划&rdquo 的深入实施,也极大地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出了&ldquo 中国声音&rdquo 同时,带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归国潮,加速了国内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受到国内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ldquo 千人计划&rdquo 高度重视人才队伍梯次引进和建设,在大力引进知名教授、专家的同时,2010年又启动实施&ldquo 青年千人计划&rdquo 项目,旨在从世界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进在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取得博士学位、40岁以下、发展潜力大的青年人才。3年来,&ldquo 青年千人计划&rdquo 已全职引进1116名35岁左右的优秀青年人才,这批人选回国不久即展现良好学术潜力,被学界誉为&ldquo 中国未来的院士群体&rdquo 。中国科技大学32岁的陈宇翱获2013年度欧洲物理学会&ldquo 菲涅尔奖&rdquo 清华大学的刘云浩获国际计算机协会ACM主席奖,成为第一位获此奖的华人&hellip &hellip &ldquo 青年千人计划&rdquo 的实施,储备了一批富有潜力的青年人才。   银监会、证监会引进专家担任国际金融稳定委员会、国际证监会组织相关职务,在影子银行监管、新兴市场资产管理等重大改革中积极实现我国利益主张 中国移动引进专家大力推动TD&mdash LTE成为4G国际主流标准,为我国通信产业发展占据有利地位 清华、北大引进的国际知名学者积极促成力学、数学等重要国际性学术会议在我国召开,提高相关学科的国际地位&hellip &hellip 一些&ldquo 千人计划&rdquo 专家曾在国际组织特别是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熟悉相关领域国际规则,他们回国后努力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提高我国科技和产业发展话语权和影响力,增强了我国在国际科技界学术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ldquo 鲶鱼效应&rdquo 带来的变化是多重的。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领衔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实行&ldquo 科学家为主&rdquo 的管理机制,几年间实现了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双丰收,成为国内科研机构改革的&ldquo 试验田&rdquo 。北京中关村推出&ldquo 1+6&rdquo 新政,浙江推动民企成为引才主体,江苏、广东等地设立&ldquo 海归&rdquo 创投引导基金和创业服务中心,陕西推出科研人员股权激励措施,上海建立海外人才&ldquo 一站式&rdquo 服务窗口&hellip &hellip &ldquo 千人计划&rdquo 鼓励地方部门和用人单位对引进人才实行新人新策、特事特办,支持他们在人才和科研机制上大胆突破、先行先试,探索了一条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开发利用国际人才资源的新路子,促进了国内人才和科研体制机制创新。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按照党中央&ldquo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rdquo &ldquo 以更大力度推进&lsquo 千人计划&rsquo &rdquo 等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以更宽的视野和胸襟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不唯地域,开发人才不求所有,使用人才不拘一格。海外引才工作将从&ldquo 以引为主&rdquo 转为&ldquo 引用并重&rdquo ,让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 科技部发布2017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通知
    p   12月25日,科技部发布关于开展2017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的通知。通知显示,2017年将遴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00名左右、重点领域创新团队50个左右、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00名左右、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0个左右。 br/ /p p   按照总体要求,推荐人选优先从重大研发项目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中推荐 已列入部门、地方人才计划的人选可择优推荐。详细通知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科技部关于开展2017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的通知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国科发政〔2017〕408号 /p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干部局,各有关单位: /p p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国科发政〔2011〕538号)等文件精神,现就做好2017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通知如下。 /p p   一、总体要求 /p p   1. 坚持向科研一线和企业科技人才倾斜。重点支持在科研一线潜心研究的科技人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法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不参加申报。对来自企业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推荐人选适当放宽推荐条件。地方推荐人选中,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推荐人选来自企业的比例不低于1/5。 /p p   2. 坚持以用为本。推荐人选要符合国家和部门及地方发展需求。用人单位要在人才培养、使用和支持方面承诺落实支撑保障条件。扩大选才的覆盖范围,重视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快、市场估值高的“独角兽”公司中推荐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同一法人单位通过一个推荐渠道推荐人选原则上不超过5人。 /p p   3. 加强人才、项目和基地有机结合。推荐人选优先从重大研发项目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中推荐 已列入部门、地方人才计划的人选可择优推荐,形成有效的人才梯队和共同支持的工作格局。 /p p   4. 坚持好中选优,确保推荐质量。严格选才标准,把推荐对象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科学精神、为民服务等摆在突出位置,将推荐人选的科研诚信、品德、能力、业绩和发展潜力,作为人才遴选的主要条件,切实把好推荐质量关。 /p p   二、目标任务 /p p   根据《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的部署,2017年将遴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00名左右、重点领域创新团队50个左右、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00名左右、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0个左右。 /p p   三、条件要求 /p p   1.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 /p p   ——坚持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品行端正。 /p p   ——研究方向符合科技前沿发展趋势或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p p   ——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72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企业科技人才可不受职称限制,并适当放宽学历要求)。 /p p   ——已取得高水平创新性成果,在所在行业或领域业绩突出,具有较大的创新发展潜力,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一线从事研究开发工作。 /p p   ——具有较强的科研领军才能和团队组织管理能力。 /p p   为海外引进人才的,须已回国工作2年以上(2016年3月9日前回国,以与用人单位签署的正式工作协议或合同为准),并保证在今后5年内每年在国内工作9个月以上。 /p p   2.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应具备以下条件。 /p p   ——团队研究方向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需求。 /p p   ——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或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重点研发任务,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和发展规划。 /p p   ——团队创新业绩突出,研发水平居行业或领域前列,并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 /p p   ——团队结构稳定、合理,核心成员一般不少于5人、不超过15人,可跨单位协作。 /p p   ——团队负责人年龄不超过50周岁(1967年1月1日以后出生),并同时符合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其他基本条件。 /p p   3.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 /p p   ——申报人为企业主要创办者和实际控制人(为企业第一大股东或法人代表),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能力。 /p p   ——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境内注册,依法经营,创办时间为2年以上(2016年3月9日前注册),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成长性和创新能力。 /p p   ——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至少拥有1项主营业务相关的发明专利(或动植物新品种、著作权等),创业项目符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具有特色产品或创新性商业模式,技术水平在行业中处于先进地位。 /p p   ——企业应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前景 创办5年以上的企业,最近2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500万元。 /p p   4.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应具备以下条件。 /p p   ——申报单位应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含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研发机构)或科技园区。申报单位要有好的人才工作基础,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大、政策突破性强,具有明确的改革思路和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并取得明显的工作成效。鼓励申报单位选择具有鲜明特色和示范带动意义的内设机构或非法人机构作为示范基地建设单位。 /p p   ——申报单位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应在相关科技领域具有较强科研实力 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管理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 在培养拔尖和青年人才、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具有典型经验与做法,形成富有特色、取得初步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p p   ——申报单位为科技园区的,应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成效突出 建立为创业人才服务的专业化技术服务平台和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等方面建立良好机制并取得明显成效。 /p p   四、推荐办法 /p p   1.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由有关部门、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干部局、部分联合会(协会、学会)和已入选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负责推荐。 /p p   2.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部分联合会(协会)和已入选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科技园区)负责推荐。对国家高新区推荐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统一推荐。在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中获奖和众创空间等载体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创业人才,由主管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推荐。 /p p   3.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有关部门、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推荐。 /p p   五、支持措施 /p p   1. 对符合条件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择优推荐纳入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择优推荐纳入“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p p   2. 各推荐单位和依托单位要结合现有科技计划和人才计划,在承担科研任务、提供保障条件、加大激励力度等方面对入选对象给予重点支持。 /p p   3. 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加大对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计划与推进计划的紧密结合,加强考核管理和跟踪服务,建立年度报告制度、考核评估机制和约束退出机制 组织入选对象开展跨领域的学术交流、联合攻关、研修培训以及与地方产业技术需求对接等活动,加强对入选对象的突出业绩和典型事迹宣传。 /p p   六、工作要求 /p p   1. 已入选推进计划的和连续申报2次未入选的,本年度不再申报。已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除外)和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尚在合同期内的人员,不再申报。 /p p   2. 同一申报对象只能通过一个渠道推荐申报推进计划1个类别项目。 /p p   3. 各推荐单位要高度重视,积极动员,严格标准,规范程序,在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民主推荐、专家评议、内部公示等程序,征求有关主管部门和纪检监察等部门意见后,集体研究提出推荐人选,确保人选质量。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与地方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或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沟通,广泛挖掘优秀人选,切实做好组织推荐工作。 /p p   4. 各推荐单位在人选推荐中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不准事先内定人选,不准弄虚作假,不准替人说情、打招呼、搞拉票等 要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和人选如实填写推荐材料,不得空项、漏项,对材料真实性要严格把关 对于违反组织原则和工作纪律的,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p p   七、申报流程 /p p   1.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行网上统一申报、推荐,具体申报流程请认真阅读网站说明。网址: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http://program.most.gov.cn)。 /p p   2. 依托单位和推荐单位认真审核推荐对象的申报材料。请按照各自的权限在申报系统中逐一确认后,由推荐单位提交至科技部。 /p p   3. 请依托单位和推荐单位对纸质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并加盖公章后(一式1份),由推荐单位以公文形式报送科技部(主要对推荐程序、专家名单、公示情况等进行说明)。纸质申报材料于2018年3月9日前邮寄或送达至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 /p p   八、联系方式 /p p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010-58881781 /p p   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010-68598040、010-68598053 /p p   010-68598036、010-68598258 /p p   申报系统技术支持:010-88659000 /p p   电子邮箱:tuijinjihua@sttc.net.cn /p p   材料报送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349房间(邮编:100045)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科 技 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7年12月22日 /p p br/ /p
  •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拟入选对象公示
    根据《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规定,科技部对地方和相关部门推荐的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进行了专家评议,共产生了14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4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46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18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拟作为入选对象。   现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13年4月7日至13日。如对拟入选对象的资格条件等有异议,请于2013年4月13日之前将署名意见发至邮箱tuijinjihua@sttc.net.cn。   附件:   1.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拟入选对象名单.doc   2.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拟入选对象名单.doc   3.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拟入选对象名单.doc   4.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拟入选对象名单.doc   科技部   2013年4月7日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拟入选对象名单 (共140名) 姓 名 所 在 单 位 职 称 郑南峰 厦门大学 教授 宋延林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 谢 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苏成勇中山大学 教授 陈 军 南开大学 教授 冷劲松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 蒋成保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授 刘加平 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陆延青 南京大学 教授 范景莲 中南大学 教授 华卫琦 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 王 强 东北大学 教授 何 耀 苏州大学 教授 贾德昌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 郭朝晖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教授 朱广山 吉林大学教授 张献明 山西师范大学 教授 严永刚 四川国纳科技有限公司 教授 王齐华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陈继涛 青海泰丰先行锂能科技有限公司 教授 李桂鹏 宁夏东方钽业股份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朱永官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研究员 王利兵 湖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研究员 王东晓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研究员 冯新斌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 万师强 河南大学 教授 陈焕文 东华理工大学 教授 许国仁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 王 凡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研究员 崔丽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宋永会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刘建国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张 兵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教授 于卫东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研究员 曹一家 湖南大学 教授 邱利民 浙江大学 教授 尧命发 天津大学 研究员 黄 和 南京工业大学 教授 黄 飞 华南理工大学 教授 王伟胜 国家电网公司 高级工程师 陈海生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大规模储能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 胡志岩 英利集团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陈化兰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研究员 黄三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研究员 张友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研究员 金勇丰 浙江大学 教授 郭文武 华中农业大学 教授 任 军 江西农业大学 教授 韦革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教授 向文胜 东北农业大学 教授 严小军 宁波大学 研究员 李海燕 吉林农业大学 教授 舒鼎铭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 吴义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教授 朱 艳 南京农业大学 教授 白跃宇 河南省动物卫生监督所 研究员 陈历俊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王继华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 陈凤祥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 杨 洲 华南农业大学 教授 汤继华 河南农业大学 教授 梁 峻 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颜 宁 清华大学 教授 宋尔卫 中山大学 教授 聂勇战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教授 宋保亮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夏 昆 中南大学 研究员 李晓明 浙江大学 教授 康九红 同济大学 教授 罗凌飞 西南大学 教授 张 烜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教授/主任医师 黄 波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教授 史春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教授 张 宁 天津医科大学 教授 胡志斌 南京医科大学 教授 杨黄浩 福州大学 教授 徐 浩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主任医师 俞 飚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 张 军 厦门大学 教授 曾绍群 华中科技大学 教授 张丽华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邢婉丽 博奥生物有限公司 研究员 汤亚杰 湖北工业大学 教授 李长贵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研究员 杨其峰 山东大学 教授 陈 翔 中南大学 教授 唐 卓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李卫华 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方 忠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封东来 复旦大学 教授 张 旭 四川大学 教授 丁 雷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刘冰冰 吉林大学教授 赵 勇 山东量子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张 靖 山西大学 教授 陈小伟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 研究员 孙泽洲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研究员 邾继贵 天津大学 教授 单忠德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研究员 杨灿军 浙江大学 教授 韩建达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研究员 夏长亮 天津大学 教授 熊继军 中北大学 教授 周建庭 重庆交通大学 教授 赵玉龙 西安交通大学 教授 张江涛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王社权 株洲钻石切削刀具股份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马云翔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 研究员 马玉山 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 高级工程师 高西奇 东南大学 教授 李成名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冯 丹 华中科技大学 教授 莫则尧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研究员 王国胤 重庆邮电大学 教授 郑庆华 西安交通大学 教授 张艳宁 西北工业大学 教授 石晶林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 赵红卫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卢 凯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研究员 钟茂华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刘 宏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教授 宋 波 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 研究员 刘纪平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余正涛 昆明理工大学 教授 郜春海 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 研究员 李先贤 广西师范大学 教授 肖佐楠 苏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刘迪军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 赵宇航 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研究员 肖文交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研究员 谢树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教授 杨进辉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曾令森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员 刘建妮 西北大学 教授 陶春辉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研究员 李海波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研究员 梁卫国 太原理工大学教授 王宝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雷建设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研究员 曾志刚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研究员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拟入选对象名单   (共46个) 团 队 名 称 团 队 负责人 依 托 单 位 航天催化新材料研究创新团队 张 涛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半导体低维量子结构与器件技术创新团队 张 荣 南京大学 新兴有机平板显示的材料与器件创新团队 王利祥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甲醇制烯烃创新团队 刘中民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高分子材料成型及模具创新团队 申长雨 郑州大学 光催化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王心晨福州大学 金属熔体分散处理高技术创新团队 张少明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半导体照明技术创新团队 江风益 南昌大学 稀土湿法冶金与轻稀土应用创新团队 李 梅 内蒙古科技大学 村镇建筑材料创新团队 王武祥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创新团队 吴立新 中国海洋大学 中亚干旱区生态与环境研究创新团队 陈 曦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数值预报创新团队 沈学顺 国家气象中心 重金属污染防治创新团队 柴立元 中南大学 含大规模分布式能源的复杂电网规划运行优化理论与方法创新团队 王成山 天津大学 水稻种质创新和超级稻分子育种创新团队 钱 前 中国水稻研究所 植物病毒与病害防控创新团队 陈剑平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绿色农药与有害生物控制创新团队 宋宝安 贵州大学 果蔬加工与质量安全创新团队 单 杨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与保护创新团队 李成云 云南农业大学 退化及污染农田修复创新团队 曾希柏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心脑保护转化医学研究创新团队 熊利泽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呼吸与肺循环疾病防治研究创新团队 王 辰 卫生部北京医院 肿瘤干细胞研究创新团队 卞修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创新团队 王拥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免疫系统的形成与疾病的关系研究创新团队 徐安龙 中山大学 面向重大民生问题的转化医学研究创新团队 王 俊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 中药资源创新团队 黄璐琦 中国中医科学院 植介入医疗器械的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创新团队 樊瑜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沉香等珍稀南药诱导形成机制及产业化技术创新团队 魏建和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 量子信息及其物理基础创新团队 孙昌璞 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 金融数学创新团队 吴 臻 山东大学 爆炸冲击效应与工程防护创新团队 王明洋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精密、特种加工与微制造创新团队 贾振元 大连理工大学 高速铁路轨道技术创新团队 叶阳升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桥梁长期性能与安全可靠性研究创新团队 张劲泉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重型锻压装备与工艺创新团队 吴生富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基础软件技术创新团队 梅 宏 北京大学 电子服务基础技术创新团队 吴朝晖 浙江大学 网络化协同空管系统创新团队 张 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云服务平台技术创新团队 孙林夫 四川省现代服务科技研究院 海洋卫星遥感技术创新团队 毛志华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卫星测绘关键技术创新团队 唐新明 国家测绘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 列车网络控制与信息系统创新团队 冯江华 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煤矿水害超前探测预警及快速救援科技创新团队 张文栋 太原理工大学 西藏地质背景与成矿作用研究创新团队 刘鸿飞 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拟入选对象名单   (共18个)   清华大学   天津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   山东省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   南京江宁高新技术产业园   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教育部公布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推荐名单
    近日,教育部公布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国家“万人计划”教育部推荐对象的通知。其中,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0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5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关于公布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国家“万人计划”教育部推荐对象的通知教技司[2016]375号  有关高等学校:  在直属高校推荐基础上,我司委托教育部科技委组织专家遴选,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确定了2016年度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国家“万人计划”教育部推荐名单(见附件)。  请有关高等学校经校内公示后,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http://program.most.gov.cn)在线填报,正式申报材料经依托单位审核盖章后(一式1份)于10月14日前报送我司。通过创新人才培育示范基地直推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材料请直接报送至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  联系人:教育部科技司综合处 王骁  电话:010-66096685  邮编:100816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南楼412室  附件:2016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万人计划”教育部推荐名单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推荐名单序号 学校(50)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0) 1北京大学张路2清华大学王晓锋3中国人民大学龙峰4北京师范大学董世魁5中国农业大学沈杰6北京科技大学焦树强7北京化工大学卫敏8北京交通大学张福俊9北京邮电大学 苏森10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郭华明1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王凯1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黄中伟13北京中医药大学赵琰14华北电力大学何理15南开大学张拥军16天津大学宋浩17东北大学张鑫18东北林业大学刘守新19复旦大学彭慧胜20上海交通大学罗正鸿21东华大学王连军22华东师范大学杨海波23南京大学吴迪24东南大学叶智锐25中国矿业大学张德坤26河海大学李轶27江南大学刘立明28南京农业大学柳李旺29浙江大学王青青30厦门大学周大旺31山东大学胡锡俊32中国海洋大学王栋33武汉大学熊立华34华中科技大学马聪35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宋海军36华中农业大学罗杰37中南大学王万林38湖南大学潘安练39中山大学佘峻聪40华南理工大学王小慧41重庆大学杨波42西南大学范艳华43四川大学邓军44西南交通大学钱林茂45西安交通大学杨旭46兰州大学张浩力47北京林业大学曹金珍48大连理工大学孙玉文49长安大学赵煜50陕西师范大学杨俊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推荐名单序号 学校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名称 负责人 1清华大学宽带多媒体传输技术创新团队宋健2天津大学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姜忠义3上海交通大学新型量子材料物理和器件贾金锋4华中农业大学猪基因组与育种创新团队赵书红5西南交通大学 轨道交通牵引供电安全保障技术创新团队 吴广宁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推荐名单序号 学校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负责人 1中国农业大学李召虎2北京科技大学张欣欣3江南大学陈坚  教育部科技司  2016年10月10日
  • 重磅:新一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拟入选名单出炉!
    今天(2016年3月17日),国家科技部正式公示了2015年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拟入选对象名单,本次共产生了307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1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14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34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作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创新人才计划的含金量还是相当高的,来看一看新一批的入选名单和各单位的入选数据统计结果。  什么是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到2020年,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1.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支持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  2.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军人才。  3.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向科技型企业,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4.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通过给予持续稳定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5.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营造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  从今年各大高校的入选情况看,华中科技大学入选了8个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个创新团队 哈尔滨工业大学也入选了8个领军人才,2个创新团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天津大学均入选了7个创新人才和1个创新团队,表现优异。最后来看看具体的入选名单和各单位的入选数据统计吧:  附件1: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拟入选对象名单.doc 附件2: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拟入选对象名单.doc 附件3: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拟入选对象名单.doc 附件4::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拟入选对象名单.doc
  • 2013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名单公布 天瑞等负责人入选
    2014年3月31日,科技部在其网站上发布&ldquo 科技部关于公布2013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名单的通知&rdquo ,其中钢研纳克的陈吉文、天瑞仪器的刘召贵及广州禾信的周振等入选,详情如下: 2013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名单中与仪器相关入选者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   根据《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规定,科技部开展了2013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实施工作。经申报推荐、形式审查、专家评议和公示等环节,确定267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附件1)、242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附件2)、67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附件3)和38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附件4)入选2013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特此公布。   附件:1.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名单   2.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入选名单   3.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入选名单   4.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入选名单   科 技 部   2014年3月20日
  • 2012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申报工作启动
    相关新闻:2012年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开始申报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教育部将继续实施“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择优支持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现将2012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申报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1.申请者须符合《“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附件1)第七条所列各项基本条件。   2.国内申请者应具有中国国籍,且必须通过人事关系所在单位申请,不接受跨单位申报。   3.已获得“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资助者,不得再申请本计划。   4.自然科学领域申请者一般应为1972年1月1日以后出生,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申请者一般应为1967年1月1日以后出生。   二、申报领域   按以下27个领域归口申报:   1.数学(力学) 2.物理 3.化学 4.化工 5.农业 6.林业 7.电子科学技术 8.计算机与通讯 9.生物与基础医学 10.医疗卫生与临床 11.药学 12.中医药 13.能源 14.资源 15.环境 16.传统材料 17.新材料 18.先进制造 19.管理科学与工程(含工商管理) 20.哲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21.经济学 22.法学 23.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 24.教育学、心理学 25.语言学、文学、新闻传播 26.历史学 27.艺术学、体育学。   三、申报名额   实行限额申报制度,推荐申报名额以纸质文件为准。   四、申报方式   地方所属高等学校以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为单位,中央部门所属高等学校以主管部门的职能司局为单位,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和实施“985工程”的高等学校以学校为单位,以公函的形式统一申报。不受理其他组织和个人的申报。   五、其它事项   1.申请者须填写《“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书》(附件2),加盖所在学校和主管部门公章。申请材料必须突出重点,简明扼要,不超过40个页码。申请材料需一式10份,请双面打印装订。   2.各申报单位须公开组织推荐和遴选,对拟推荐的申请者进行公示。公示期结束后,填写《“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人清单》(附件3),加盖单位公章,和申请材料一起报送教育部科技司,同时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提交附件3电子版文件。   3.申报截止日期:2012年9月10日(以收到时间为准),逾期、超额和不符合条件的申请材料恕不受理。   4.资助人选确定后,教育部将择优选派部分入选者赴国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事合作研究。   5.引进海外优秀青年人才纳入本计划一并申报。   6.坚持公开遴选,择优推荐的原则。加大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申报。注重与部门、地方和学校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的衔接。   本通知同时在科技司网站www.dost.moe.edu.cn上公布,附件1、2、3可在网站通知中下载。   联 系 人:陈露洪 张莉恒   联系电话:010-66096358   传 真:010-66020784   电子信箱:xinshiji@moe.edu.cn   邮寄地址: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教育部科技司综合处   邮 编:100816   附 件:   1.《“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   2.《“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书》   3.《“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申请者清单》
  • 首批“上海千人计划”下月起申报 关注四层次人才
    日前,根据《上海市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 (沪委办发[2010]28号),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等就开展第一批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上海千人计划”)申报工作发布通知,旨在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和创业人才。   重点关注四类高层次人才   “上海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分创新和创业两大类。创新人才一般应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创业人才一般应在海外获得学位。引进人才年龄不超过55周岁,应在本领域有较高的知名度,得到同 行专家认可,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国(境)外著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知名实验室担任相当于副教授及以上职务的专家学者   (二)在国际知名企业、金融机构、其他相关专业机构和国际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海外自主创业经验,熟悉相关产业发展和国际规则的创业人才   (四)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四个中心”建设紧缺急需的,具有国际领先或国内一流专业水平的其他海外高层次人才。   引进人才申报条件要求高   根据通知,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具体分为重点实验室、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企业、金融、航运、文化八大类,每个大类各有相关分类标准。申报人需在2008年1月1日之后回国且与用人单位签订的正式工作合同或意向性工作合同时间需在2008年1月1日之后。若申报人每年回国工作时间少于9个月,需说明理由或提出过渡计划。   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且技术成果为国际先进或能填补国内空白,具有产业化开发潜力 需有海外创业经验或曾任国际知名企业中高层管理职位,熟悉相关领域(行业)国际规则,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 为所在企业的主要创办人且为第一大股东 企业成立1年以上、5年以下,且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已处于中试或产业化阶段 引进人才作为主要发起人,能够组建一个由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组成的创业团队 引进人才创办的企业符合上海产业优化发展方向,市场化前景广阔。   用人单位12月起可推荐上报   根据通知,12月起由各用人单位进行推荐上报。各类申报书及填写说明可登录 “千人计划”网站(www.1000plan.org)下载。   2011年1月起,九大评审平台将组织聘请若干名海内外领域 (行业)专家,对申报人选进行评审,提出推荐人选建议名单。   2011年2月至3月,上海市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专项办公室将聘请业内专家组成顾问评审组,对各平台上报的推荐人选进行综合审核,确定拟入选人员名单,报市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小组审批后正式发文确定入选人员名单。
  • 海尔生物医疗刘占杰博士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7年12月28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公示了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人选名单。全国共有1513人入选。分别包括723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33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220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97名教学名师。海尔生物医疗刘占杰博士入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d810ed2c-d616-47ec-b942-61177c12d9e5.jpg" title=" 1.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4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海尔生物医疗 刘占杰博士 /strong /span /p p strong 人物简介 br/ /strong /p p   刘占杰,现任青岛海尔特种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2001年在上海理工大学取得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刘占杰主持了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超低温冰箱系列产品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该项目被国家发改委授予“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十年成就奖”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称号,刘占杰主持的“低温冰箱系列化产品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奖励。刘占杰主持研制了我国首台航天医用冰箱,连续参与& quot 神舟& quot 八号、九号、十号、十一号空间实验任务,使中国成为美国、俄罗斯之后的第三个掌握航天冰箱技术的国家。刘占杰共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入选了“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先后被评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p p strong 万人计划 /strong strong br/ /strong /p p   2012年,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1部门启动实施“国家‘万人计划’”。目标是用10年时间,遴选1万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特殊支持。国家“万人计划”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100名杰出人才;第二层次为8000名领军人才,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第三层次为2000名青年拔尖人才。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需要,经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准,可调整计划项目设置。 /p
  • 科技部关于公布2014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名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   根据《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规定,科技部开展了2014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实施工作。经申报推荐、形式审查、专家评议和公示等环节,确定306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附件1)、213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附件2)、52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附件3)和33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附件4)入选2014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特此公布。   附件:1.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名单    2.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入选名单    3.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入选名单    4.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入选名单    科 技 部    2015年2月26日
  • 2016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开始申报
    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等关于做好2016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宣传部,政府教育厅(教委)、科技厅(科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组织人事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局、科技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中管金融企业党委,部分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党组(党委),部分高等学校党委:  根据国家“万人计划”总体工作安排和《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实施方案》(中组发〔2011〕24号),现就做好2016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申报推荐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遴选名额  2016年计划遴选支持200名。  二、申报条件  具有中国国籍,申报截止日期前在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等单位工作1年以上的在聘青年人才。同时应具备以下条件:  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恪守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学风正派,诚实守信   3.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重点领域崭露头角,获得国际国内较高学术成就,具有较好创新发展潜力,有一定社会影响   4.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申报年龄为35周岁以下,女性37周岁以下 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领域申报年龄为38周岁以下,女性40周岁以下(计算时间均截至2015年1月1日)   5.一般应获博士学位。  申报人不得在同一年度申报国家“万人计划”其他类别的项目。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不在本计划支持之列。  参评过青年拔尖人才但未入选者,申报时应有新成果新成就。同一申报人申报计划不得超过2次。  三、申报推荐办法  申报推荐工作按照平台分工进行。中央宣传部接受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领域人选的申报推荐。教育部、科技部接受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人选的申报推荐。国防科工局负责组织国防科技等领域人选申报推荐工作。  申报人按照人事隶属关系向所属地方、部门进行申报。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组织人事部门组织所属用人单位,分别向相关平台部门进行申报。各省区市宣传、教育、科技部门分别组织属地用人单位做好申报工作,申报材料经当地组织部门审核把关后,报相应平台部门。  四、工作要求  1.各有关部门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认真做好宣传动员、组织申报和审核把关工作,确保人选质量 要通过广泛征求意见、组织专家评审、内部公示等方式研究确定推荐人选。  2.推荐人选应为各学科领域从事科研工作的优秀青年人才。重视推荐能够开展原创性研究的优秀青年人才,重视推荐在企业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的青年人才。  3.申报推荐工作应体现本地区、本系统优势学科和优势领域,兼顾学科覆盖面。可参考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按照不同学科门类进行推荐。推荐人选应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没有合适人选的学科可不推荐。  4.申报推荐名额不作统一限制,请平台部门、各有关部门根据首批入选规模和情况,商定推荐规模。  5.各有关部门要组织指导申报人如实填写申报材料,不得空项、漏项,对材料真实性要严格把关。对于申报材料弄虚作假的,一经发现立即取消申报资格,并暂停所在单位下一年度的推荐资格。  6.各省区市党委组织部要加强对申报推荐工作的宏观指导、协调服务和过程监督,认真做好推荐人选的审核把关工作,确保推荐人选质量,并做好入选者的经费拨付管理及后续联系服务工作。  五、申报材料  申报材料包括申报书、附件及推荐人选信息汇总表。报送材料时,需报送纸质申报材料和电子文档各1份。申报书、附件用A4纸双面打印,合并装订,电子版由推荐部门统一上传至网络申报评审系统(涉密材料除外),内容应与纸质材料一致。  申报书分为《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自然科学类申报书》(附件1)、《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类申报书》(附件2)两种,统一通过网络申报评审系统填写。  附件材料包括:  1.附件材料目录   2.推荐单位公文(对人选情况、推荐程序、单位推荐意见进行说明)   3.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4.申报书中列举的所有科研项目、获奖及专利情况的证明复印件   5.1—3篇重要创新性论文的全文及其刊载杂志封面、目录复印件,以及申报书中列举的其他代表性著作封面、目录和论文首页复印件   6.申报书中列举的SCI、EI、SSCI、CSSCI收录以及论文他引情况的证明(须经有关检索机构盖章)   7.任职证明复印件   8.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担任职务的证明以及作大会报告、特邀报告的邀请信或通知复印件   9.非首次申报须提供新成果新成就证明材料。  申报材料如涉及保密信息,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有关规定审核把关,妥善做好保密技术处理,并附说明(加盖公章)。  请于9月30日前将申报材料报送相应平台部门,并将电子版上传至网络申报评审系统。  附件:  1、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推荐人选信息汇总表  2、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申报客户端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