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全球裁员

仪器信息网全球裁员专题为您整合全球裁员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全球裁员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全球裁员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全球裁员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全球裁员话题讨论。

全球裁员相关的论坛

  • 【Sunny看新闻】2.13-17:从“裁员、财报”看行业状况

    从“裁员、财报”看行业状况  新闻链接: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subject/201003/?SubjectID=160  恰逢年初,又是国内外各大上市仪器公司发布2011年财报之时,为此,仪器信息网编辑制作了专题“2011年科学仪器行业上市公司年报”。从公布的年报数据看,各大公司2011年都实现了增长,大部分公司还有2位数的增长。在欧美债务危机,全球经济不明朗的情况下,中国等新兴地区的强劲增长为各大公司的业绩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如赛多利斯其亚太地区2011年增长达到了23.2%。  不过,经济低迷导致的欧美学术/政府市场的不景气也对各大公司造成了影响。据外媒报道,从2011年到2012年初,多家公司都实施了裁员或转移工厂,以此来降低成本,应对经济疲软。  据报道,截止目前,(1)赛默飞共裁员900余人,并且转移了实验室试剂工厂;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11107/069917.shtml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20213/073950.shtml)  (2)PerkinElmer也有两次裁员计划,其中一次裁员72人,2012年初将四条分析仪器产品线全部转移至英国和新加坡,也要实施裁员;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20129/073315.shtml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10812/066354.shtml)  (3)Life Tech也实施了裁员,但是裁员的数目和部门没有披露;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10823/066902.shtml)  (4)贝克曼库尔特裁员8%,其全球员工12000人,大约裁员960人。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10825/066999.shtml)  在刚结束的达沃斯会议上,各国政要和经济学家对2012年全球经济状况并不看好。2012年对于仪器公司而言,似乎也是挑战。  食药局为“红牛事件”正声,我们究竟该相信谁?  新闻链接: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20210/073923.shtml  新闻链接: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20216/074173.shtml  上个周末,“红牛饮料涉及非法添加”的新闻充斥着各大媒体。在黑龙江媒体的曝光下,红牛罐装饮料被曝非法添加,其中包装标注的6种成分有3种未经国家药监局批准,而专家分析称其中两种有高危险。  2月15日,国家食药局发布了“关于红牛饮料检验结果的通报”,通报中说到,“北京、山东、湖北、哈尔滨四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分别组织检验机构对红牛饮料11个批次的产品进行了抽检,符合规定,尚未发现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在标签标识等方面存在不规范的问题,监管部门已责令其限期改正。”  至此,“红牛事件”划了一个句号。可是,这样一个结果,我们应该庆幸吗?我们究竟该相信谁?  此外,作为行业媒体编辑,我曾经在多个场合“被批评”,在政府人员看来,媒体的不专业导致了他们总在为“食品安全”事件“忙碌”。不过,在我看来,在食品安全方面,媒体的监督力量确是不可或缺的,正是在媒体的曝光下,才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如“三聚氰胺”事件最终有了新的《食品安全法》的颁布。作为一名行业媒体人,我希望自己也能在监督食品安全方面做出贡献!

  • “裁员潮”或印证仪器市场遭遇“寒流”预期

    据外媒2012年5月9日消息,PerkinElmer在递交给美国证劵交易委员会(SEC)的文件中披露,公司在2011年第四季度及2012年第一季度共裁员246人;而随后的5月10日,外媒消息称赛默飞世尔在递交给SEC的文件中也披露了相关裁员信息,公司在2012年第一季度裁员230人。  C&EN杂志编辑在今年3月召开的Pittcon上曾就市场前景采访了科学仪器行业高管,虽然在2011年许多科学仪器公司都实现了强劲增长,但是在评估2012年市场前景时,高管们都比较审慎,认为2012年仪器市场或将“遭遇”寒流。相继而来的各公司裁员消息似乎也在印证着科学仪器行业高管对2012年的世界仪器市场的评估。  从2011年至今,为了应对经济疲软所导致的市场放缓,据报道在2011年全球仪器公司TOP25排行榜(以下简称为:TOP25)中排名前十的公司中有四家公司相继采取了裁员措施以降低成本。详细新闻: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20514/077953.shtml

  • 裁员潮要来了,你做好准备了吗

    [b]前几天,国务院发布了一份促进就业的文件。在这份名为《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最引人注意的一条是,“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可返还其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政府拿出真金白银来稳定就业,反过来也可以看出当前就业的压力之大。十年前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中国,国内也没有专门针对就业出台救助文件。由于就业问题在中国是一个相当敏感的话题,所以目前国内企业裁员的具体情况如何,其实并没有一个精确的数据,网上关于大规模裁员的消息随处可见,但是相关公司无一例外均予以否认。[color=#444444]国内企业对于裁员讳莫如深,并不等于裁员就没有真实发生。在当前经济背景下,企业通过裁员来缩减成本过冬,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市场选择。[/color][color=#444444]如果像国外企业一样公开透明,提前公开裁员计划,无论对于投资人还是企业员工,都可以做出更好的应对,其实这才是最负责任的做法,否则反而有可能引发更大的混乱。[/color][color=#444444]当前就业市场的真实压力有多大呢,虽然没有官方统计数据,不过看看民营企业的现状就可知一二。由于遭遇资金压力、市场空间被挤压、生产成本大幅提升等因素,当前的民营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也因此引发了政府对民企最高规格的救援行动。我国80%以上的城镇就业都是由民营企业贡献,民企大面积遭遇困难,就业市场的压力有多大也就不难想象了。如果这一轮对民企的救助不成功,将来出现民企大面积倒闭,就业压力还将成倍上升。[/color][color=#444444]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改革,大概有3000万员工下岗,这一次裁员压力有多大,现在还很难预计。和90年代那一次大规模下岗潮相比,当时中国经济正处于从低谷走向高潮,经过改革阵痛之后,很快就迎来了高速增长的黄金年代,加入WTO、房地产起飞、民企快速崛起等等,各种利好因素很快就消化了失业压力。这一次和90年代截然不同,中国经济正从高处回落,未来很长时间都将处于L型的走势之中,如果不能释放出深层次的改革红利,这一次失业潮很可能会硬着陆。[/color][color=#444444]失业潮之下,压力最大的是人到中年的中产阶级。这部分人群看似光鲜,有着不错的收入,也有房有车,但其实生存状态相当脆弱。由于收入远远不足以实现财务自由,而每个月在房贷、子女教育等方面都有着巨大支出,所以对工作收入有很强烈的依赖,一旦中年失业,现有的生活状态就将被全部打碎。另外一类人群是大学毕业生。目前我国每年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大概是1300万人,而仅仅是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就已经高达820万人。未来大学毕业生人数还会上升,而失业潮之下工作机会越来越小,现在800多万大学生在1300万个就业机会中寻找工作已经很难,将来就业市场的供需还会进一步收紧。想象一下,如果将来大学毕业生上升到900万,每年新增就业下降到900万,大学毕业生将面临怎样的竞争压力?如果将来推行延迟退休,老人们在工作岗位上再多呆5年,留给年轻人的就业机会还会越来越少。裁员潮到来,最好的办法只能是提升自我,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尽管这并不容易。[/color][color=#444444]面对裁员潮要来了,你做好准备了吗?[/color][/b]

  • 【讨论】金融危机背景求自保 降薪和被裁员哪个更好?

    降薪和裁员,哪个更好?问这个问题的人似乎很欠揍,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这个两难问题成为很多企业雇主和雇员心头萦绕的烦恼。  花旗全球裁员5.2万人、汇丰香港裁员450人只是近日出现的金融巨头裁员案例。有人不禁问:“大规模裁员比降薪好吗?如果提前一定时间通知员工要降薪,给他们缓冲的时间,是不是能把企业的损失降到最小?”  裁员和降薪的目的一致:缩减企业开支,以求度过艰苦的日子,来日再图发展壮大。裁员和降薪又有很不一样的方面:裁员以普通员工为大多数,辅以少数管理人员;而降薪覆盖面就广得多。  降薪得大家一起降,不然极易给人不公平的印象。有难同当往往比有福同享更能体现人的真情,所以大家要一起减薪,而且减少的比例要差不多。若有个别同事有突出贡献,当然可以在降薪后另行奖励,也不算搞特殊,应能得到理解。但一起降薪就产生隐患了。如果降薪不是行业普遍现象,那么员工在整个就业市场中的价值等于是下降了。如果没有对企业强烈的忠诚度和归属感,最好的员工很可能另谋高就。有一种理论就认为,企业劳动力的平均素质取决于它向员工所支付的工资。如果企业降薪,优秀的员工会离开,留下的员工能力相对有限,会导致企业经营不善,并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因此,自主决定裁掉哪些员工是更理想的方式。  即便好员工留下,也可能面对缩水的工资单而意志消沉,进一步打击工作积极性。企业不可能完全监督员工的努力程度,员工必须自己决定是否努力工作。员工可以选择努力工作,也可以选择偷懒并承担被解雇的风险。为减少这样的道德风险,企业可以通过支付高工资。工资越高,员工被解雇的代价就越大。收益与风险是硬币的两面,高工资可以促使员工更勤奋工作,从而提高生产率。  这当然不是必然,却自有其信奉者。1914年福特汽车公司开始向其工人支付每天5美元的工资,而当时流行的工资在每天2美元至3美元,所以福特的工资远高于均衡水平。对此,福特后来表示:“我们想支付这些工资,以便企业有一个持久的基础。我们在为未来而建设。低工资的企业总是无保障的……”历史学家尼文斯研究这段历史后写道:“福特及其合伙人在许多场合公开宣称,高工资政策结果变成了良好的经营。他们这样说是指高工资改善了工人的纪律,使他们更忠实地关心制度,并提高了他们个人的效率。”  降薪在某些情况下也有优势,譬如通缩年代,又如全行业大衰退,以至整个社会难以吸纳该行业的被解雇人员,此时,降薪并带动整个行业产业链上各环节成本的降低,不失为可行的方法。  由于宏观经济恶化而降薪,听上去很有道理,不是吗?但即便如此,让高管或人力资源部主管亲口对员工开口仍是极为痛苦的事。裁员只需对少部分人开口就行,而且几乎一劳永逸,因为以后不会再面对他们。降薪却是面对所有以后还要时刻相处的员工。因此,从感情上来衡量,或许降薪的长痛不如裁员的短痛。  到底降薪和裁员哪个好?这是个没有定论的话题。从企业角度看,能否度过经营危机当为评判的主要依据。对整个社会而言,缩减成本开支的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和数量后,总是会导致失业率上升。而失业者有能力对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却没有做出,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虽然零失业并非自由且充分竞争的市场的最佳状态,但对个人而言,有工作通常要比没有更幸福。笔者认为,这也是裁员往往比降薪更多引起人们质疑的原因。

  • 从仪器大牛裁员看市场行情

    从仪器大牛裁员看市场行情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9/201309171735_465035_2063536_3.jpg 对于仪器行业,2013年仍然是非常“糟糕”的一年。从各大上市仪器公司2013年半年报来看,增长继续放缓,多数公司增长徘徊在1-2%,部分公司负增长。在全球经济疲软,增长无力的情况下,各大公司都在采取措施以节流,其中最为直接的方式便是裁员。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9/201309171737_465038_2063536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9/201309171738_465039_2063536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9/201309171739_465041_2063536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9/201309171739_465042_2063536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9/201309171739_465043_2063536_3.jpg

  • 【原创】看看如何裁员

    【原创】看看如何裁员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02/200902031659_131053_1608710_3.jpg[/img][em0901]应版主要求,解释下。无意中看到了这张图片,现在国内很多企业都在裁员,为什么它就要招人?

  • 珀金埃尔默在重组计划中裁员72人

    据悉,珀金埃尔默公司本周宣布,作为重组计划的一部分,公司裁员72人。裁员计划已在今年第二季度完成。  珀金埃尔默公司表示,在第二季度,公司管理层批准了一项计划,决定将资源转移到高增长地区和终端市场。作为该计划的一部分,公司裁掉了72名劳动力。  重组计划导致削减人类健康和环境健康业务的人员,但公司没有提供进一步的细节。  公司表示,在人类健康业务方面,珀金埃尔默裁员和关闭多余的设施需花费税前重组费用220万美元;在环境健康业务方面,人员减少和设施的关闭造成了340万美元的税前重组费用。  公司还表示,所有被裁员工已经接到通知,珀金埃尔默预计裁员造成的其他遣散费480万美元将在2012年底前完成支付。

  • 实验室裁员问题

    今年市场不景气,裁员计划已经被摆到桌面上了,而且还要严格控制加班。实验室的人力资源马上就要受到冲击了,培养一个不容易,大家做的都很好,但是实际情况摆在那里。不裁也不行啊。不知道有没有相同经历的实验室。有没有应对措施啊?

  • 号外,号外。IKA中国大裁员,裁掉20%,10几年员工照样干掉。

    号外,号外。IKA中国今天大裁员,裁掉20%,10几年员工照样干掉。号外,号外。IKA中国今天大裁员,裁掉20%,10几年员工照样干掉。号外,号外。IKA中国今天大裁员,裁掉20%,10几年员工照样干掉。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1.gif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1.gif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4.gif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4.gif

  • 如果裁员的话,你们是怎么做的?

    看了国内和国外的做法,可以说是大相径庭,国外要是效益不好,裁员的话一般是先从高层开始,而国内却是相反,基本上都是从基层开始,说说你的观点。

  • 赛默飞今年裁员是个什么信号

    据外媒2012年5月10日消息,赛默飞世尔在递交给美国证劵交易委员会(SEC)的一份文件中披露,今年早些时候公司削减了大约230名员工:裁员结构:分析技术部门约100人、专业诊断部门约有50名员工、实验室产品和服务部门80名员工。另去年该分析仪器巨头裁员也达数百。这个信号是否说明:1. 持续疲软已经令赛默飞不堪?2. 进行裁员与资源重组本身就是赛默飞的客观发展需求,或并非市场疲软造成呢?请各位知道情况的人解剖一下!

  • 又要裁员,北京普析你怎么了?

    听闻北京普析又要减员增效,听说前两年也裁员了四五百人,又要裁员,难道北京普析这面曾经的国产仪器的大旗也抗不下去了,是企业没赚钱,还是企业想多赚钱,又或者是企业没法运转了,还是国产分析仪器玩不下去了?真的看不懂!

  • 2014年赛默飞珀金埃尔默裁员情况

    近日,赛默飞在提交给美国证劵交易委员会(SEC)的文件中披露,去年公司用于裁员的相关费用约1.557亿美元。这里面包括了由于工厂合并产生的员工遣散费用,确切数字还无法计算。不过,相比于2013年的5560万美元的裁员费用,这一数字还是反应了赛默飞这一方面的费用的急剧增加。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0228/154212.shtml珀金埃尔默(PerkinElmer)在提交给美国证劵交易委员会的文件中披露,2014年公司共裁员191人,公司用于遣散的费用约1440万美元。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0228/154216.shtml

  • 动荡!裁员!普析通用的“乱”何时休?

    普析通用“乱了”!!这让不少业内人士看着着急啊。据传,普析通用正处于“乱世之秋”,大规模裁员让人看着寒心啊!!曾经,普析的人员一千好几百,庞大的销售队伍甚至有点不顾成本的感觉,那时候就有人担心这样的人海战术到底可行吗?而此次,断崖式的裁员难道应验了大家的担心,公司不堪重负了吗?之前在一些帖子里也看到大家的一些反馈,说普析的裁员从中层开刀,甚至是工作10年的员工也被裁撤,简直是疯了!对于老员工的裁撤让不少业内认识唏嘘,现在企业都在费尽心思招人、留人,特别是有经验的员工,而这样大规模的裁员也让人心里犯嘀咕,是公司真的不行了?还是办公室政治导致的?很多人都会这样猜测!2015年,普析的业绩相当不错,5、6个亿呢,特别是农饮水带来的收入非常明显。而且,普析的紫外,绝对国产的老大,还有牛气的T10,也让国产仪器倍感有面!作为国产仪器的标杆企业,从内心上一直希望其蒸蒸日常。而现在,如此动荡到底是怎么了?有人说,或许融资?上市?收购?被收购?各种说法都有,到目前都没有明晰的答案。国产PK进口,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各大招标中,国产仪器的“待遇”已经让大家“愤怒”了,国产仪器厂商都应该团结一致,将产品质量提上去,企业怎能自乱阵脚呢?普析通用到底怎么啦?这场动乱何时才能平息?

  • 业务量减少时裁员还是另辟途径?

    2013年的经济形势我想大家是有目共睹的,除了房地产和银行外,实体经济是在走下坡路的,对实验室来说冲击也是不小的,在这种情况下,你们公司的策略是简单的裁员还是另外开辟新的领域或项目来维持和发展实验室呢?欢迎拍砖。

  • 裁员潮开始涌现,你的饭碗还稳么?

    裁员潮开始涌现,你的饭碗还稳么?

    每年三四月份是人员流动最频繁的季节,跳槽升值加薪尤为浩浩荡荡~但是今年却——新冠疫情凶猛,经济形势下行。。。很多公司已经开启了不得已的“自我保护系统”——裁员[img]https://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9.gif[/img]小仪吗的朋友年初被裁,想着过年找工作,但是过了年.....各行各业开始收紧,一下凉凉至今。[color=#ff6600][b]科学仪器与分析检测人,你们的公司或者周围朋友的公司开始裁员了么?[/b][/color]还有一个仪器销售网友说三年内不得从事相关行业的同一职位,这种类似的条约有听说么?[img=,690,499]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4/202004271623221719_7752_1917139_3.png!w690x499.jpg[/img]

  • 【转帖】裁员下老公老婆的对话

    老公昨天回家,传达了可靠的小道消息,卖命多年的公司,将面临比例不小的裁员.想起最近一段每当朋友向我们诉苦,将被或正被裁员时,我们总是温和相劝,人道鼓励.而今,寒流也袭击了我们小家.入夜,为老公斟满一杯热水,递到跟前,坐到老公腿上.听他长叹一声:年关不好过啊.撅着屁股干活的IT民工今年都不好过了.一场省钱计划在交谈中蔓延开来——老公抬头一看)这光一个房间吊灯,就得用9个灯泡?!格格:拧8个剩一个!老公:让保姆最近肉少买,菜多买.格格:直接开了,我来做.你不嫌弃的话.老公怜惜的看看我,还是老公做吧.”好”我立刻答应。老公:你不是爱吃沙拉吗.年底前玩命吃吧.格格:以后呢?老公:明年就戒了吧.老公:饮用水是不是快没了?咱还叫么?格格:喝自来水吧.老公:电视空调DVD机顶盒平时不用,插头全拔了吧.格格:老公,你怕挤公交吗?老公:不怕.格格:把车卖了吧.格格:老公,你讨厌吃泡面吗?老公:讨厌.格格:重新喜欢上吧.格格:还好没买雪地靴,明天把去年的靴子翻出来刷一刷凑合穿.老公心疼地)这小可怜儿哦. 好!格格:老公,你嫌弃我变老长皱纹么?老公:你不老,没有皱纹!格格:要是有,你嫌弃么?老公:当然不会.格格:恩,眼霜就再不买了.老公:宝贝儿还想减肥么?格格:想呢.老公:好,以后菜里油会很少.格格:老公,你还在乎精神食粮么?老公:不在乎了。格格:把你的书都卖了吧.包括童年漫画收藏册。老公:当废纸么?格格:放淘宝!傻子!老公:以后手纸不再用三层加厚带弹性的了.格格:还用什么手纸!我让我姐把学生一年内写的检讨书打包寄过来.老公:明儿我上街寻摸寻摸大前门多少钱一条。格格:我晚上帮你卷烟丝攒烟头吧.老公:咱家狗狗长得还行,要不卖了吧.格格:卖不了多少钱的.实在撑不下去的时候,能管一周的伙食.老公:冰箱卖了吧,东西放阳台.格格:灰尘大,吃病了还得花药钱.老公:咱有钱的亲戚还剩多少?格格:没几个了.怎?老公:电话都整理下,保不齐得挨家借去.格格:老公,老公,你喜欢当摇滚歌星么?老公:咋?格格:头发就别再剃了。老公懊恼的拍了拍腿:靠,经济危机之前我应该再买个新的刮胡刀.格格:那样就可以再撑个5,6年了….格格:老公,人是不是一个肾就够用了?老公:恩.够用了.格格:另一个就卖了吧.格格:老公,老公,你在乎我的贞洁么?老公:当然在乎啊!!!!格格:哦,那算了…格格:老公,老公,你在乎你的贞洁么?老公:在乎!格格:放着浪费,出去多用用吧,记着数钱.环顾四周后,没有什么可卖的了.格格:老公,我们今天坏坏么?老公:就剩这么点上亿的玩意儿了,留着吧.格格:(失望的)哦~~忽然,”啪” 一声…老公:靠~~差点踢翻小桌上的笔记本!格格:你是想照片被我挂墙上么?!!![em0814]

  • 【转帖】"控制人力成本“并不等于”裁员

    12年刚过,薪酬调查就爆出2013年涨薪幅度创4年来最低。当经济不景气时,人力成本降低起来最为迅速。所以,2013年,中国的HR注定会很忙。然而,很多企业对HR在危机中作用几乎仅限为“裁员者”的定位,我必须得说“控制人力成本”并不等于“裁员”。有诸多办法可以在不裁员的情况下节约相当的成本。   •重组工作时间。 对于裁员危机来看,一个特殊时期的工作时间设定也许就足以帮助公司渡过难关。比如就有公司将既定的8小时/天变换到4,5,6 7小时轮班。或者是将每周工作5天换为每周工作4天。当然,类似这种时间重组形式有很多种。•通过培训调整工作时间。此种情况下工作时间的缩短不是强制员工休假,而是鼓励大家利用休息的时间开展深造培训。  •节省开支。冻结工资和停止一切形象宣传相关的开销可以是一个解决方案。需要提示的是,对重要人才公司还是要特别关注以免他们为了更高的工资而离开。  •人力资源租赁/人力资源招聘公司。不同于前一点的是,这种情况下,公司解雇多余的员工,然后通过外面的人力中介再聘请他们。在公司不想让他的员工每天的生产力变化多样的情况下,这是一个解决办法,因为人力中介帮忙承担了风险。  •远程办公。远程办公是人力资源外包的一种,一些隐藏的缺点导致它并没有很广泛的被运用,由于缺乏基础设施建设,面对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司重组工作会显得毫无准备,面临危机时,这种特殊管理模式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金钱。  •休息一年。公司担保让员工待业一年,减轻财政负担,或者让部分员工提前退休。减轻给员工带来的痛苦最简单的方法便是,留住他直到他找到新的工作。从成本角度考虑,可以实施非全日制雇佣,让离职者可以边工作边找工作,这样的做法也是支持离职员工个人经济和心理上的平缓过渡,也降低了成本。  从以上危情处理行动可以看出,人力部门确实在公司抵抗经济危机的过程中一马当先,鉴于经济循环发展的规律,从危机中寻找机会也是各个公司的必答题。对于人力部门,最大的机会恐怕就是“真正成为企业的战略伙伴”的机会了。多年以来,人力资源部门一直致力于摆脱“支持部门”的角色,但仿佛可以大展身手的时机总是没有,经济危机正是这样一个HR们可以使用他们对雇员的知识、视角以及独特的素质去把握企业战略方向的时刻。  人力部门之所以独特,主要是因为他们涉及的管理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从战略角度帮助公司也要把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划分进去。根据我经营一家跨国企业10年并经营我现在的公司RMG的经验,通常要通过3个不同时期的划分来进行改善以抵抗危机并保持健康的增长潜力,等待经济回暖。  短期目标旨在减少内部和外部成本, 时间跨度是3个月。通过识别个人成本节约潜力,分析和优化培训与发展的成本和分析和优化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的成本来实现。  中期目标旨在使过程以及基础设施合理化,优化内部资源。时间跨度是6个月。主要包括:  1.人力资源部门的过程和组织优化:重点利用人力资源部门内部的各个职位,提高每个过程的效率,改善和优化每个人力资源过程的绩效考核指标以及适用于人力资源部门员工的激励制度的原则。  2.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优化;  3.全面薪酬和员工绩效管理系统的优化;  4.提高销售团队的效率:通过优化整个销售网络的销售过程和组织结构,提高销售人员的报酬,优化培训和发展系统的激励机制来提高销售团队的效率。  5.再就业辅导:如果裁员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再就业辅导就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帮助员工摆脱困境。这样做也可以提升公司的正面形象,也帮助其他员工坚定信心。长期目标旨在提高效率和更新公司制度, 时间跨度:大约1年。主要包括:  1.主要劳动力的管理与激励:通过发觉在各个组织层面有潜力的员工,能力以及价值都无可替代的员工,总结他们突出和留在公司的原因,重新审视这些员工的激励机制。  2.人力资源策略:人力资源战略需要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建立新的人力资源战略以适应其他经理的管理。分析人力资源的过程,建议重新设计以使人力资源活动更加有效,为项目节省更多时间。  3.领导力发展:为公司的发展制定预算。重新审视公司的培训和发展制度,重点发展那些对公司有用的人才。引进区别发展制度,通过师徒制,培训制对选出来的对公司长期发展有利的员工进行培训发展。  4.人才管理和劳动力计划:保证公司的重要员工留在公司,公司的人口统计情况如何?公司的优秀员工近期是否有退休的?能够考虑到员工的可能离开的情况以及他们被替代的情况。在公司内部寻找接任者,或者提前在人才市场寻找。同时,也要要花时间在哪些刚进公司的员工身上,来帮助公司摆脱经济危机。  5.企业文化:通过加强内部交流来明确企业文化是什么,定期举行会议来让员工了解公司近期的发展,建立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并以此作为员工和公司紧密联系的纽带。  抵抗经济危机,是一场降低损失并增加价值的战役,人力资源部门通过测评、分析与沟通和执行可以从战略角度极大的帮助企业,这对企业和HR部门都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刻。在危情中寻找机会,在机会将临时警惕风险,保持这样的心态,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战略决策中的地位将会得以稳固长存。

  • 【转帖】破产风暴 玩具巨头崇高裁员6000人 濒临绝境

    金融风暴下,此前广受关注的玩具行业巨头合俊集团的倒闭并非个案,《每日经济新闻》从部分玩具原料供货商处获悉,与合俊规模相当、同样为美泰、迪士尼等知名品牌代工的中山崇高玩具公司(下称崇高)日前也处于困境,不得不缩小生产规模、裁员甚至拖欠供应商货款。  该公司是香港上市公司崇高国际(11209,HK)旗下的子公司,2007年出口额近1亿美元,占中山市玩具出口的20%,主要制造硬胶玩具、毛绒玩具及非玩具自有品牌产品。记者从崇高玩具的内部人士处获悉,在订单量锐减的情况下,以前的9000名工人,现在已裁到了3000人左右。当地政府已有为崇高垫付工人工资的举动。  在熟悉崇高和合俊情况的供货商看来,崇高现在的情况"和一、两个月前的合俊也差不多了"。  破产风暴濒危企业  工人:已经裁员三分之二  10月19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到达崇高玩具厂所在地中山市港口镇。在当地人熟知的"老崇高"(即崇高最早在中山开设的中山崇高玩具制品厂)门口,记者看到三三两两的工人聚集在此,等待着晚上7点开始的加班。  湖南籍崇高员工刘洪(化名)告诉记者,他在崇高的工龄有2年,去年年底以来,老崇高的加班明显少了,近3个月以来,"在车间里的纪律明显变得严格,经常一点小事就把人炒了。"他的同乡张静(音)就是在两个星期以前因为没有穿工厂制服而被解雇的,刘洪和其他几个接受采访的崇高员工表示,"原来从来没有因为不穿制服这么小的原因炒过人"。  据老崇高一位经理职务的员工透露,经过一轮裁员后,崇高目前工人总数仅在3000人左右,"之前有9000多人,原先三班倒的车间现在也改成两班倒了。"据部分工人介绍,崇高的订单比先前减少了许多,这也直接导致工人的收入锐减。  据新崇高的员工介绍,老崇高近期内"有可能会被卖掉",以后就只留新崇高和宝华(崇高在中山的第3家工厂)两家厂的生产线。老崇高近期出现的"频繁炒人"现象,是因为管理层要缩减日常开支,"订单不敢多接,好多工人就要闲着,每人每月700多的最低工资,当然能省就省。"  供货商:崇高欠款达上千万  记者了解到,虽然被指"频繁炒人",但截至目前,崇高每月对工人的工资发放都是准时足额的。相比之下,此前接下了崇高加工订单的供货商们的怨言更多。  黄寅(化名)的工厂,曾经同时为合俊和崇高代工。从17日开始,黄寅已赶到东莞追讨合俊欠款,与此同时,崇高欠了他4个多月的50万货款,也成了他心头的一块大石。"合俊这边的钱我估计是没什么追回的希望了,现在就希望崇高快点把钱付出来,不然我的厂也要倒了"。  据透露,和他有业务和私人往来的玩具加工商中,现在就有6家是崇高的"债主","我们这批人的货款加起来已经上千万了,相信被崇高拖欠货款的不止我们7家。"在黄寅看来,崇高将原本到账期限是60天的货款拖到了120天以上,"肯定是和合俊一样,资金出现严重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崇高国际半年报显示,税前亏损3104万港元,流动负债总值2.98亿港元,银行贷款6395万港元,应付贸易款项1亿元。对于毛利大幅下降,崇高表示主要由于今年内地实施新劳动法及自今年4月起中山市最低工资上调所致。"此变动导致集团成本上半年上升约1900万港元。同时,本集团联营公司之销售额及边际利润因美国经济放缓而受到影响。"  崇高玩具表示,"在玩具行业举步维艰期间,将致力于大幅缩减成本开支、提高生产力及控制生产成本。"此外,鉴于当前经济形式,该集团决定暂缓2006年底开始的直销自有品牌业务。  崇高管理层避谈危机  对于员工和供货商对崇高的上述猜测,崇高管理层昨天拒绝作出回应。而对于供货商了解到的,港口镇政府为崇高工人工资出资一事,崇高方面则没有否认。  老崇高厂一位许姓负责人昨天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崇高方面拒绝接受媒体的采访,一切等待港口镇政府方面的通知,除了垫付工资外,镇政府还有什么措施帮助崇高?截至发稿前,港口镇政府没有对上述问题作出回复

  • 【转帖】丹纳赫11亿美元收购两家公司资产 拟裁员3300人

    新浪财经讯 北京时间周三晚间消息,仪器设备制造商丹纳赫公司(Danaher)(DHR)宣布,将以大约1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MDS Inc(MDZ)的分析技术部门,以及Life Technologies所拥有的AB Sciex的半数股份。  该公司表示,作为此项交易的一部分,将获得MDS在Applied Biosystems/MDS Sciex合资公司中的半数股份,并将获得前Molecular Devices Corp的全部控股权。  此次收购的业务将被并入丹纳赫的医疗技术部门,并将使该部门的年度营收增加6.50亿美元以上。  此项交易还将使丹纳赫生命科学与诊断业务的年度营收增加20亿美元以上。  此外,丹纳赫还宣布,作为正在进行的一项重组计划的一部分,将裁员3300人。  该公司表示,目前预计此项重组计划将产生2.25亿-2.50亿美元的开支,大于此前预期的1.50亿-1.70亿美元。  该公司预计此次重组将使其每年节约大约2.20亿美元。

  • 【分享】2010全球医药产业年度盘点(二):市场风云篇

    根据IMS health的数据分析,2010年全球医药市场的份额达8500亿美元。未来几年,整个行业的发展将会保持5%~8%的增长率,预计2011年的全球医药行业产值将达到8800美元。这个增长率略高于其他行业,但是,2010年对于整个全球制药行业来说,并不好过,甚至可以说有些“阴冷”。本年度FDA、EMEA批准的新药为历年最少。制药行业引以为行的重磅炸***物,几乎多在面临专利到期的窘境。新药产品开发线上缺乏有前景的候选药物、赖以盈利的品牌专利药又要面临仿制药的竞争。面度这种困境,不少跨国公司或者采取“并购”、“重组”的战略,重新整合行业资源提高竞争力。或者采取“瘦身裁员”的办法来减负。2010年制药行业的裁员比例甚至名列各行业之首。新药获批稍显不足2010年,FDA共批准了上市新药79种,这其中的绝大多数为已上市产品的剂型改变或增加临床适应症。真正意义上的新药——NCEs、NBEs仅有21种。这与2009年获批新药NCEs(25种),以及2008年获批数字(24种)相比,有所下降,为历年最低。在FDA批准的新药中,值得注意的是安进公司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的Prolia?(denosumab),基因泰克用于治疗重度风湿性关节炎的Actemra?(tocilizumab),勃林格殷格翰抗凝血剂Pradaxa?。诺华公司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Gilenia?(fingolimod)。以上药物的上市后的表现值得期待,尤其是Prolia? 较有可能培育成“重磅炸弹级”的上市药物。此外,今年备受瞩目的“癌症疫苗”——首个前列腺癌症疫苗,也在年前获批上市。虽然在西方,减肥药市场庞大、前景广阔,但是减肥药Lorcaserin、Qnexa在临床试验中也表现出很好药效性,但是FDA还是基于安全性的考虑,最终拒绝了两者的上市申请。此外,2010年,此前被寄予厚望重磅单抗,罗氏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ocrelizumab,和阿斯利康的呼吸系统抗病毒药物motavizumab都没有获得上市批件。加之,年内FDA基于药品安全的考虑,限制使用文迪雅、西布曲明。可以预见,FDA在新药审批过程中,对药品安全性会日益强度。从这个角度看,2010年新药获批数字为近年最低,在未来几年,这个数字也不会有较大增幅。2010年,医药产业新药产出严重不足,已经不能满足公众健康的需求。本期《柳叶刀》刊出的社论对此进行分析。首先,新药研发投资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制药行业的普遍经验是,一个NCEs的开发周期在十年以上,成本在10亿美元。而研发的成果率更是低的可怜,十个候选药物,往往只有一个能最终走向临床。EMEA的官员也承认,每年大约有850亿美元的经费用于新药研发。但是,若以上市新药来计,有600亿的美元是“打了水漂”。中小型制药公司难以承担新药研发的巨大风险。只有行业巨头敢在新药开发商投入巨资。在fiercebiotech盘点的十大研发投入的公司里。罗氏、辉瑞、诺华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都高达七、八十亿美元Amgen投入27.2亿美元,BiogenIdec投入12亿美元等等。在研发上投入巨资,以已经成为医药行业的行业规则。动辄几十亿美元的研发资金或许促进、培育重磅炸弹级药物的开发。新药研发产出不足的另一原因是,制药公司之间、制药公司与科研机构的缺乏沟通、互动,表现为“学术”与“临床”的脱节。新药研发缺乏新的药物靶点,临床试验遭遇失败,新药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不是一个制药公司技术力量所能够解决的。目前,辉瑞、默克,礼来就已经决定在亚洲建立“癌症联合研究中心”。美国NHI也投资六亿五千万美元建立的“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旨在加速新药研发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过程。“重磅炸弹”风光不再在过去二十年内,“重磅炸弹式药物”的经营模式曾经是制药行业的主要经营模式。整个行业的经济增长依赖于上百个重磅炸弹式的药物,行业三分之一的利润来自这些百余个产品。整个行业最为欣赏的莫过于辉瑞公司开发“超级重磅炸***物”——立普妥。其也是历史上第一个销售额过百亿美元的药物。立普妥的成功,也引发了降血脂药物市场的数年繁荣。可以说,一个药物,能够让一家药企盈利,甚至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但是,越来越多的重磅炸弹面临着专利到期的局面,随着仿制药的不断上市,其盈利空间将不断压缩。《自然 药物发现》杂志将此形象的比喻为“日益陡峭的专利悬崖”,随着品牌专利药的专利到期,其仿制药即将上市,必将拉低品牌药的药价。预计2010年到2014年之间因为专利到期,全球医药产业的产值将缩水780亿美元,占整个行业产值的十分之一。但是,这一超级重磅炸弹面临着专利到期的尴尬境地。制药公司为了维持其发展,需要每年有两到是三个重磅炸弹级药物上市,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这种境况就迫使制药公司不得不改变已有的经营策略。越来越多的制药公司就目光投向市场小,但是盈利空间大的“孤儿药”研究。国外制药界已经开始尝试“精确制导导弹”(Niche buster)来代替“重磅炸弹”(blockbuster)经营模式。2009年,辉瑞公司吞并惠氏也验证了这一点。《自然》杂志在报道此事以“辉瑞并购惠氏,验证了Niche buster的胜利”。跨国药企“裁员”加“并购”对于医药产业的企业并购重组,人们可能还记忆犹新,辉瑞并购惠氏、默克并购先灵葆雅、罗氏并购基因泰克。每宗并购都是震动行业的大手笔,并购金额都超过400亿美元。本年度这样的超级并购只有一宗,即诺华并购爱尔康。与往年相比,2010年全球制药行业“并购”、“重组”的潮流没有改变,只是规模有所变小。企业并购的背后,基于对行业发展走向的盘点,不仅是简单的寻找新的利益增长点,还有这对行业未来发展的判断。本年度,诺华斥资410亿美元并购爱尔康,后者是全球最大眼科用药企业。赛诺菲-安万特斥资185亿美元并购健赞,是因为后者手里有诸如campath?这样的抗体药物。默克斥资52亿美元并购密理博,是因为后者长期致力于制药工程中下游技术的开发。2010年,全球整个制药行业共裁员五万三千多个岗位,制药行业的裁员已经位居各行业之首。裁员名单中不乏跨国制药巨头,阿斯利康在年初裁员8000多人,创下了“暗淡”的行业之最。随后,罗氏裁员4800人。雅培裁员3000多人,年末赛诺菲-安万特公司于十二月初大刀阔斧的削减了1700个职位等等。整个医药行业的裁员人数已经位居各行业之首。生物仿制药前景光明2009年,小分子化合物的市场份额约4110亿美元;而大分子生物技术药物的份额为1240亿美元。随着越来越多的重磅炸弹及药物专利保护的失效,两者所占的市场份额会出现“此消彼长”的局面。这也就是为什么众多跨国制药公司将战略中心转向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新兴的抗体药物市场规模达到364亿美元。在fiercebioteh最新统计的“十大畅销药物”中,抗体药物、类抗体蛋白药物占到5个。其中,安进公司用于治疗的风湿性关节炎的TNFR拮抗剂Enbrel?,年销售额高达62亿美元,最有可能替代立普妥成为世界上销售额最大的重磅炸弹级药物。本年度,除了生物技术药物的关注莫过于的“生物仿制药”政策的放宽。不同于小分子化学药物,生物技术药物分子量大,生产工艺的复杂,多用微生物发酵、细胞培养技术生产。药物的生产工艺稍有改变,就可能会造成产品诸如疗效、免疫原性的改变。因此,对于生物仿制药的审批,FDA、EMEA都是甚为审慎的。2010年奥巴马政府在推动医疗改革的计划,为了降低药品价格,就有放宽生物仿制药的倾向,指示要求FDA创建一个生物仿制药审批途径。年末有居停听证会讨论具体细节。业内将这种政策的改变视为“为生物仿制药上市铺平道路”。11月26日,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在网站上公布了法规草案,对生物仿制药,指其中包括重组单抗的仿制药申报进行了规范。与品牌抗体药物获得批准所需的试验相比,针对生物仿制药开展人体试验的深度和广度通常要小得多。

  • 跨国仪器公司裁员潮中,CEO们拿多少年薪?

    [font=none][color=#333333][back=#fcfcfd]外企“打工人”生存不易,但跨国仪器CEO们的薪酬是否受影响?带着这个疑问,仪器信息网特别整理“2023年跨国仪器公司薪酬榜”,与广大读者共飨。[/back][/color][/font]Hello,各位读者大家好!  又到一年一度的“年报季”,  欢迎收看仪器信息网[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topic-514.html][b]“2023年度上市仪器公司财报盘点”[/b][/url]系列。  众所周知,2023年行业整体环境不太乐观,多家上市仪器公司宣布了[color=#0070c0][b]降薪裁员[/b][/color]等举措。  外企“打工人”生存不易,但[color=#0070c0][b]跨国仪器CEO们的薪酬是否受影响[/b][/color]?  带着这个疑问,[color=#0070c0][b]仪器信息网特别整理[/b][/color][color=#ff0000][b]“2023年跨国仪器公司薪酬榜”[/b][/color],与广大读者共飨。[align=center][img=,690,46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4/05/202405201415107408_8528_5874949_3.jpg!w690x460.jpg[/img][/align] [i][size=14px] 注:[color=#ff0000]★[/color]表示第一年进入榜单[/size][size=14px]  部分跨国仪器公司数据未披露,所以不在榜单中[/size][size=14px]  数据来源为上市仪器公司财报,仪器信息网整理[/size][size=14px][/size][/i]  表中CEO薪酬包含:[color=#0070c0][b]薪资[/b][/color](salary)、[b][color=#0070c0]股票奖励[/color][/b](stock awards)、[b][color=#0070c0]期权奖励[/color][/b](option awards)、[color=#0070c0][b]非股权激励[/b][/color](Non-Equity Incentive Plan Compensation)、[color=#0070c0][b]其他补偿[/b][/color](other compensation)等  [size=18px][color=#ff0000][b]还是说几组数据,大家直观感受下:[/b][/color][/size]  1、按照2024年5月16日美元兑人民币7.22的汇率计算,表中仍有[color=#0070c0][b]4位CEO年薪过亿(元)[/b][/color],分别是丹纳赫、赛默飞、安捷伦、阿美特克,[b][color=#0070c0]“亿元CEO”数量与去年持平[/color][/b]。  2、但细看之下,[b][color=#0070c0]业绩的影响显然存在[/color][/b]:2021年表中11位CEO薪酬显著增长,2022年疫情红利散去后仍有8位增长,但2023年已降至4位(排除空降)。[color=#0070c0][b]2023年,CEO薪酬大幅增长的前提是企业营收和净利双双增长[/b][/color]。例如,阿美特克CEO薪酬增长140万美元,一举跨过亿元大关,就与企业营收增长6%、净利增长13.2%密不可分。  3、赛默飞 Marc N. Casper曾连续九年蝉联薪酬榜首,但在2023年因业绩波动,[color=#0070c0][b]其薪酬大幅减少92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损失6600万元[/b][/color]。尽管基础工资略有上涨,但股票、期权及非股权激励均显著下滑。  4、看完高管的薪酬数据,再来关注员工的薪酬中位数。不得不感慨,[color=#0070c0][b]当Ilumina的员工真是一件惬意的事[/b][/color],不管公司如何动荡、开了多少高管、专利战打成什么样,[color=#0070c0][b]员工平均薪酬连年稳步上升[/b][/color],在科学仪器行业遥遥领先。  5、再看梅特勒-托利多,CEO薪酬有显著增长,员工薪酬呈现大幅下降。对此,梅特勒-托利多表示:“公司约40%的员工位于中国、印度、墨西哥、东南亚和东欧等低成本国家及地区,特别是在中国和墨西哥,大量员工参与装配和制造任务。”[color=#0070c0][b]是否可以理解为,梅特勒-托利多在制造基地和员工分布上进行了优化布局?[/b][/color]  6、值得关注的是,这份榜单中还悄然揭示了两届CEO的更迭。[b][color=#0070c0]特别是Ilumina公司[/color][/b],随着代理权之争尘埃落定,继董事长出局和原CEO请辞后,Ilumina从安捷伦引进了执掌生命科学集团的Jacob Thaysen。[color=#0070c0][b]于新上任的Jacob Thaysen而言,薪酬当即上涨了16%[/b][/color],如果以Ilumina原CEO巅峰时期2675万美元的薪酬为基准,Jacob未来的收入有望超越他的前东家,甚至可能超越现任“榜一大哥”丹纳赫或赛默飞。  7、有趣的是,[b][color=#0070c0]安捷伦也于2024年也宣布了CEO更替计划[/color][/b]:在安捷伦工作了近40年的Michael R. McMullen将在10月份正式退休,[color=#0070c0][b]继任者是安捷伦CrossLab集团(ACG)总裁Padraig McDonnell[/b][/color]。McDonnell先生当前年薪为327.3万美元。  8、除了新增的CEO,榜单中还新晋了两家上市仪器公司,分别是[color=#0070c0][b]从珀金埃尔默拆分出来独立上市的Revvity,以及由丹纳赫环境和应用解决方案拆分上市的Veralto[/b][/color]。作为拆分的一部分,丹纳赫薪酬委员会同意将Veralto首席执行官Jennifer L. Honeycutt女士的基本工资提高到100万美元,使其与集团内其他CEO的薪酬水平相当。  2023年对全球科学仪器行业,特别是跨国企业而言,充满了变革与考验。[b][color=#0070c0]不少仪器公司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纷纷调整组织架构或管理层变动。[/color][/b]随着众多新面孔的加入,我们也看到科学仪器市场的无限可能。未来仪器市场如何变化,反映到仪器高管和员工的薪酬数字上将如何跳跃,仪器信息网将持续报道。

  • 【2017年五一活动】家里的小菜园

    【2017年五一活动】家里的小菜园

    家里的小菜园,前几天刚帮母亲买的蔬菜种子,现在好多都出苗可以进行移栽了![img]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2.gif[/img]各种不同蔬菜[img]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3.gif[/img][img=,690,388]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5/201705020957_06_2911392_3.jpg[/img][img=,690,1224]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5/201705020957_03_2911392_3.jpg[/img][img=,690,1224]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5/201705020957_02_2911392_3.jpg[/img][img=,690,1224]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5/201705020957_04_2911392_3.jpg[/img]

  • 【2017年五一活动】+家里的菜园子

    【2017年五一活动】+家里的菜园子

    “五一”劳动节,回家看父母,小院的桃树已经有小桃子,房顶上的菜绿油油的,父亲正在院后面的菜园子里劳作,一副田园风景。我在屋里做一桌子菜,与家人共庆佳节。果然是劳动节。[img=,690,920]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5/201705012053_03_1645480_3.jpg[/img][img=,690,920]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5/201705012053_01_1645480_3.jpg[/img][img=,690,920]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5/201705012053_08_1645480_3.jpg[/img]父亲正在院后的菜园子里锄地。

  • 原安捷伦全球副总裁牟一萍女士正式加入GE医疗集团

    今日在仪器信息网看到资讯,与大家分享:GE医疗任命牟一萍为生命科学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 据悉,原安捷伦全球副总裁兼生命科学与化学分析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牟一萍女士近日正式加入GE医疗集团,担任其生命科学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一职。 在加入GE医疗集团之前,牟一萍女士在安捷伦(前身惠普)工作了18年,从安捷伦化学分析部销售工程师一直升迁至安捷伦全球副总裁兼生命科学与化学分析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  2011年5月,牟一萍女士因为身体原因全休病假,并于2011年10月16日正式离职。近日,牟一萍女士正式复出,加入GE医疗集团,掌管其生命科学中国区业务。 原文请见链接: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20726/080698.shtml

  • 【2017年五一活动】菜园扯莲开花结籽

    【2017年五一活动】菜园扯莲开花结籽

    菜园里去年种的扯莲,留的收种子,现在扯莲开花结籽了!秋季又开始种了![img=,690,1224]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5/201705021047_01_2911392_3.jpg[/img][img=,690,1224]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5/201705021047_02_2911392_3.jpg[/img][img=,690,1224]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5/201705021047_03_2911392_3.jpg[/img]

  • 【讨论】大学生做快递员是一种人材浪费吗?

    背景:新闻频道报道,2008年金融危机后,来自德国的敦豪快运(DHL)裁员9.5万人,关闭在美国的快递业务,联邦(Fedex)快递也为了应对危机相继裁员,而UPS认为危机带来的扩展业务的好机会,不仅没有裁员,还顶住连年亏损的巨大压力,积极拓展中小企业的速递业务,2010实现赢利。UPS的快递员(兼司机)丹尼尔从上大学以来就在UPS做快递员,记者采访他时他觉得很满足,公司的待遇和福利很好,此前买了房子,不久前又买了第二辆新车。他现在现在学习财务和管理,待毕业后以期在公司内找到更好的工作(不用再当司机了)。不知道国内有多少大学生愿意当快递员。不知道国内有多少公司愿意为了一个长远的发展而顶住亏损压力不裁员。感觉国内的不论是公司还是个人都有很多要学要做的。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