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全球变化

仪器信息网全球变化专题为您整合全球变化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全球变化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全球变化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全球变化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全球变化话题讨论。

全球变化相关的论坛

  • 气候变化威胁全球安全------只喊不做是没用的

    本版版主(翠版)观点:气候变化威胁全球安全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如果发达国家不做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是没用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气候变化所造成的极端气候现象对全球安全构成威胁,呼吁各国采取一致行动。他也呼吁发达国家在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上负起领导责任,并鼓励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尽自己的一份力。联合国安理会20日就气候变化对于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影响展开讨论。这次会议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共有65个国家的代表发言。

  • 【讨论】全球气候变化脆弱指数中国排名49 史上最低

    英国全球风险顾问公司Maplecroft对全球171个国家进行分析后,公布了本年度的气候变化脆弱性指数(CCVI)。中国今年的气候变化脆弱程度排第49位,成为该指数中国获得的最高排名,这意味着中国抗气候变化能力达到了史上最低。  据英国路透社10月19日消息,CCVI指数的评估主要考虑国家的经济、人口、基础设施、生态等6组因素,Maplecroft公司根据这些指标分析各国管理、控制和降低温室效应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力,最终得出排名。该指数的排名越靠前风险越大,反之则越低。今年排名最高的国家是孟加拉和印度,它们拥有最差的抗气候变化能力;排名最后一位、抵抗力最强的国家则是挪威。此外,芬兰、冰岛、丹麦等国也拥有较强的抗气候变化能力。  报道称,中国今年排名第49位,属于“高风险”国家。Maplecroft公司早前资料显示,中国在2008和09年分别排名第80位和第109位,今年首次上升到了前50位的高风险国家行列,气候变化抵抗能力达史上最低。一度排名靠后的日本,在今年也上升到了第78位,被打上“高风险”的标签

  • 全球极端天气频现与气候变化有关

    北京时间7月6日消息,科学家表示气候变化一定与过去10年来导致世界上很多地区遭受浩劫的极端天气有关。20多年来,科学家在指责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暴雨、洪水和干旱时显得有些勉强,现在,他们已经确信二者之间存在联系。目前,温室气体排放和极端天气频现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焦点。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20Data/Tencent/Users/185857195/QQ/WinTemp/RichOle/(OUT8TDOE%60)8%7DHV%60A(B%7BO%7B4.jpg

  • 有何证据说二氧化碳是引发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有资料说:过去一百多年间,人类一直依赖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来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能源,燃烧这些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使得温室效应增强、进而引发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请问有何证据??????有何证据可说明二氧化碳这一温室气体是引发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 【转帖】联合国第十届特别理事会暨全球环境部长论坛指出 发展绿色经济应对气候变化

    国际 2008-02-22   本报2月22日讯 2月20~22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李干杰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在摩纳哥召开的联合国环境署第10届特别理事会暨全球环境部长论坛。   本届特理会和部长论坛主要有两个议题,一是全球化与环境:筹集资金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二是加强国际环境管理,推动联合国改革。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给大会发来贺信,祝贺大会顺利召开,并呼吁各国发展绿色经济,将环境保护全面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主流中,采取战略措施推动巴厘岛路线图,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发表了政策咨文,就全球环境状况、筹集资金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加强国际环境管理、推动联合国环境署改革等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并介绍了联合国环境署中期发展战略,提出了联合国环境署的战略目标、优先领域和战略措施。   2月20日是部长级会议讨论的第一天,主要议题是筹集资金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特别是国家政策如何促进私营部门的投资。中国代表团在就上述议题作发言时指出,气候变化作为当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全球性问题,事关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其中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是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紧迫任务。根据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发达国家应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应扩大现有资金机制的规模和来源,并按巴厘岛路线图的规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资金支持。政府公共部门、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援助机构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主要投资者,地方企业和金融部门是应对气候变化融资的基础和重要力量,促进私营企业为气候变化投资需要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和激励机制。   中国代表团还在环境署中期战略、化学品管理、全球环境展望等议题下作了发言,阐述了中国的原则立场和所做的努力。 来源:中国环境报

  • 【转帖】全球变暖争论与国家经济安全

    争论是科学的生命,没有争论的科学是死亡了的科学,是无法向前发展的。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异常变化,全球变暖的学说可以说是路人皆知,在这样的背景下,还有一种完全相反的观点:全球气温并不会持续变暖,而是将进入变冷期[1]。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由该所主持的“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研究”成果显示,全球气候变暖很可能是一种自然周期变化的结果,与人类活动没有必然的联系,不久的将来,全球气候有可能逐渐变冷。参与这个项目的沈吉告诉记者,从上个世纪初以来,气候变化的频率正逐渐加快,由此造成的温度、降水等气候突变的可能性也在增大。“现在全球正处于过渡期,气候突变的可能性也最大。我认为全球气温有可能突然变冷,虽然这有点超出人们的通常判断,但积极做好相应的准备应该是非常必要的[2]。”  很多科学家认为,二氧化碳排放增多带来的温室效应是全球迅速变暖的主要原因,前不久公布的联合国研究报告也是这么说的。不过,英国电视四台却发出了不同声音。该台即将播放的纪录片称,“人造”的全球性变暖是“现代社会的最大骗局”,太阳才是“真凶”。纪录片还称全球变暖是“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全球产业,它由狂热的反工业化环境主义者制造,由科学家兜售的可怕故事来筹资,还获得了政治家和媒体的舆论支持”。由于此片显然跟联合国公布的研究报告唱起了反调,因而还未播出就引起了西方媒体的关注。这个名为“伟大的全球变暖丑闻”的纪录片播出,它想要表达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人类行为造成全球变暖的故事是“一个谎言”。纪录片的导演马丁?德金说:“没有几个电影可以改变历史,但我想这是一个转折点。再过5年,温室效应是全球变暖主要原因的说法将彻底成为一句废话。” 据报道,纪录片得到了一批专家的支持,包括9名气象学、海洋学、生物地理学等方面教授的参与。这些专家来自知名的研究机构和学府,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法国巴黎的巴斯德研究所、丹麦国家航天中心等[3]。

  • 【转帖】关注:全球变冷

    [size=4] 20世纪初70年代初全球变冷曾成为学术主流,1971年丹斯加德等人发表的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按此规律,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俄罗斯科学家哈比布罗—阿布杜萨马托夫在2007年发表论文称地球在1998年到2005年度过了全球变暖的高峰期,地球从2012年开始变冷。全球变暖主要是太阳几乎在整个20世纪持续保持不寻常的高发光度造成的,现在太阳的发光强度正在逐渐下降,大约在2041年会降到最低点。正是这一点将成为地球显著变冷的原因,但海洋会推迟地球显著变冷的过程,全球变冷的高峰期将出现在2055年到2060年。[/size]

  • 【转帖】全球变暖使大气气候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和威胁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随着全球变暖,有些国家将受到严重影响和威胁,这些国家在2010哥本哈根峰会之前举行了一个论坛,各诉苦衷,让我们看看气候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首当前,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之首就是: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大气质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全球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较高的温度可使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将升高6厘米,因而将使一些海岸地区被淹没。全球变暖也可能影响到降雨和大气环流的变化,使气候反常,易造成旱涝灾害,这些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和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生活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

  • 大气科学之气象观测==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即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差(距平)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离差值越大,表明气候变化的幅度越大,气候状态越不稳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UNFCCC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Global Warming)、酸雨(Acid Deposition)、臭氧层破坏(Ozone Depletion),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关乎到人类的未来!

  • 【分享】全球持续变暖预测的第三次修正:2008年气温将微降

    全球持续变暖理论漏洞百出,既不符合气候变化历史的周期规律,也被近10年来全球波动下降的全球气温变化趋势所否定。为了能自圆其说,英国科学家连续三次修正了全球持续变暖的气候预测。 一、 全球持续变暖预测的第一次修正 据法新社报道,2007年8月9日发表的一项报告称,过去两年里,自然气候的变化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并将继续促使气温在2008年保持缓慢变化的趋势。但是英国气象学家说,全球变暖将在2009年真正开始,并称2009年到2014年之间有几年将会比迄今为止温度纪年史上最热的1998年还要热。现有的全球气候计算机模型低估了自然力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英国气象局的专家们调整了原有模型,以便更好地反映诸如拉尼娜现象或海洋水温及水流循环的波动等气象规律对气候造成的影响。他们采用反映海洋及大气真实情况的数据替代近似数据,以获得2005年到2014年这10年间的气候变化预测值。预测结果显示,虽然长期来看,人类产生的温室气体会迫使气温升高,但是热带太平洋温度较低的寒流及南极海域对气候变暖的抑制,将抵消这十年中前几年全球气候变暖的效应。英国国家气象局科学家道格• 史密斯说,这些发现和迄今为止观察到的气候变化模式相吻合。史密斯说,新模型针对全球地表温度得出了远比以往模型精确的“预测结果”。 该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1]。 自然力为什么在2005-2006年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我们早在2005年就做了理论证明[2-6],新闻媒体也作了相关报道[7]。现在,西方科学家也承认了这一客观事实。

  • 全球气候变暖到2100年气温将升2至4摄氏度

    全球气候变暖 德国到2100年气温将升2至4摄氏度德国气象局7月26日在柏林发布报告说,随着全球气候继续变暖,预计德国到2100年的气温将比目前升高2至4摄氏度。德国气象专家研究气候变化模型后认为,根据目前的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到2050年,全球夏季将更干燥,冬季更潮湿多雨,极端天气现象更多。专家认为,地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会继续增加,持续的气候变暖将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及城市建筑业产生深远影响,并将引发城市建设布局理念的全面革新。

  • 如何看待全球变暖而珠峰冰川不退反增

    尽管全球变暖已成为环境变化的主流论调,但一部分研究人员却一直在质疑这一提法。一项研究发现,珠峰西北部喀喇昆仑山脉的冰川中,有半数都在发展而非缩小,这对于此前关于珠峰冰川很快消退论有了一个强力挑战。在拥有较平坦地形的青藏高原,冰川的退却率则较高又是何原因?与全球日渐变暖的气候有关吗?

  • 【分享】水汽:全球暖化的一个祸根

    一项新的研究提示,在地球同温层中水汽含量的下降可能促进了最近的地球表面温度上升速度的减缓。水汽是一种强力的温室气体;它会吸收太阳光,并将热重新散发到地球的大气层。这些发现披露,同温层中的水汽是在过去十年中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应用数据结合模型,SusanSolomon及其同事发现,同温层中水汽浓度在大约2000年时的下降对在2000年到2009年期间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具有影响。尤其是,较低的同温层水汽浓度可能是造成自2000年开始的全球平均温度曲线平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使得全球温度的暖化速度减缓了约25%。此外,文章显示,在同温层中的水汽含量可能在1980至2000年期间有所增加,而该阶段正是全球暖化速度变快的时期。

  • 专家解读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

    新华网芝加哥2月16日电:日前,北京再度出现严重雾霾,而“干渴”超过百日和有记录以来第三晚的初雪又让人想起了气候变化。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正在芝加哥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2014年年会上,一组国际专家探讨了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  在16日举行的主题为“空气质量与气候变化”讨论会上,英国莱斯特大学教授保罗·蒙克斯说,学术界早就发现黑碳、甲烷、臭氧等一些空气污染物具有较强的温室效应,针对它们采取行动,可以起到净化空气和减轻全球变暖的一举两得效果。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指出,如果全球各国按照已达成的各类国际共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空气中的甲烷和黑碳,效果可折算为到2070年减少气温上升约0.5摄氏度,有助于缓解全球变暖。  针对气候变化会不会加重空气污染的问题,保罗告诉记者,可能存在两个机制,一是随着温度上升,空气中出现某些污染物如臭氧的几率会增大;二是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气流模式的紊乱,本来有风的地方变得长期不刮风,使污染物不易扩散,因此加剧空气污染。  虽然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之间的关系尚需更多研究,但由于这两者在很多地方都存在一致性,许多国家和国际机构已经开始整合两方面的治理措施。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就牵头成立了“气候和清洁空气联盟”,组织成员国协调应对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  墨西哥专家比阿特丽斯·卡德纳斯女士介绍说,墨西哥面临严重的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问题,现在已由同一个部门来集中管理,努力以更高的效率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

  • 【分享】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一)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 CO2 )、甲烷( CH4 )、一氧化二氮( N2O )、氯氟碳化合物( CFC )、四氯化碳( CCl4 )、一氧化碳( CO )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大[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全球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较高的温度可使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 10 年将升高 6 厘米,因而将使一些海岸地区被淹没。全球变暖也可能影响到降雨和大气环流的变化,使气候反常,易造成旱涝灾害,这些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和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生活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 (二)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在离地球表面 10~50 千米的大气平流层中集中了地球上 90% 的臭氧气体,在离地面 25 千米处臭氧浓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约为 3 毫米的臭氧集中层,称为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大气,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但臭氧层是一个很脆弱的大气层,如果进入一些破坏臭氧的气体,它们就会和臭氧发生化学作用,臭氧层就会遭到破坏。 臭氧层被破坏,将使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紫外线辐射能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造成细胞死亡;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伤害眼睛,导致白内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类、蔬菜等的生长,并穿透 10 米深的水层,杀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从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链和自由氧的来源,影响生态平衡和水体的自净能力。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多样性公约》指出,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它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的物种,同时,随着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会使一些物种消失。所以说,生物多样性是在不断变化的。 近百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之环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及其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有关学者估计,世界上每年至少有 5 万种生物物种灭绝,平均每天灭绝的物种达 140 个,估计到 21 世纪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损失可达其总数的 15%~30% 。在中国,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对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生物多样性所遭受的损失也非常严重,大约已有 200 个物种已经灭绝;估计约有 5000 种植物在近年内已处于濒危状态,这些约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 20% ;大约还有 398 种脊椎动物也处在濒危状态,约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 7.7% 左右。因此,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以及这些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四)酸雨蔓延 酸雨是指大气降水中酸碱度( PH 值)低于 5.6 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这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 酸雨对人类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会妨碍水中鱼、虾的成长,以致鱼虾减少或绝迹;酸雨还导致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的营养,使土壤贫脊化,危害植物的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危害森林的生长。此外,酸雨还腐蚀建筑材料,有关资料说明,近十几年来,酸雨地区的一些古迹特别是石刻、石雕或铜塑像的损坏超过以往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 世界目前已有三大酸雨区。我国华南酸雨区是唯一尚未治理的。 (五)森林锐减 在今天的地球上,我们的绿色屏障 -- 森林正以平均每年 4000 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森林的减少使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坏,造成了物种的减少和水土流失,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进而又加剧了温室效应。 (六)土地荒漠化 全球陆地面积占 60% ,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积 29% 。每年有 600 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经济损失每年 423 亿美元。全球共有干旱、半干旱土地 50 亿公顷,其中 33 亿遭到荒漠化威胁。致使每年有 600 万公顷的农田、 900 万公顷的牧区失去生产力。人类文明的摇篮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由沃土变成荒漠。中国的 The Yellow River --- 黄河,水土流失亦十分严重。 (七)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主要因子为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铅等。大气污染导致每年有 30-70 万人因烟尘污染提前死亡, 2500 万的儿童患慢性喉炎, 400-700 万的农村妇女儿童受害。 (八)水污染 水是我们日常最需要,也上接触最多的物质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险品。 (九)海洋污染 人类活动使近海区的氮和磷增加 50%-200% ;过量营养物导致沿海藻类大量生长;波罗的海、北海、黑海、东中国海等出现赤潮。海洋污染导致赤潮频繁发生,破坏了红树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鱼虾锐减,渔业损失惨重。 (十)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危险性废物是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化学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蚀性和其他对人类生存环境存在有害特性的废物。美国在资源保护与回收法中规定,所谓危险废物是指一种固体废物和几种固体的混合物,因其数量和浓度较高,可能造成或导致人类死亡率上升,或引起严重的难以治愈疾病或致残的废物。

  • 【有奖讨论】全球变暖的新理论挑战温室气体理论,你的观点认为是什么?(问题在楼)

    科学家们在英国莱斯特大学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重新解释了全球变暖问题。这一理论不久后将在《Science First Hand》杂志上发表。这一颇受争议的理论完全否定了燃烧化石燃料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层的作用。按照俄罗斯科学院弗拉基米尔-沙杜瑞的说法,科学家们在过去大约一百年时间里所记录下来的全球平均气温明显升高的状况可能是由于大气的变化,而与人类燃烧天然气或石油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无关。沙杜瑞解释了高空中冰晶总量的变化是如何破坏高空中稀薄的中间层的,而中间层可以削弱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   沙杜瑞对过去140年内的年平均温度变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此说明,到二十世纪初,全球温度有轻微的降低。这一结论与目前将气温升高归咎于工业革命后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全球变暖理论公然相反。沙杜瑞提出,始于1906-1909年的气温升高,可能有截然不同的原因。他相信,1908年6月30日发生在西伯利亚边远地区贝加尔湖西北部的通古斯事件是气温升高的原因。

  • 【分享】全球变暖十大惊人后果

    1.更多森林大火 全球变暖除了让冰川融化,飓风肆虐外,还加剧了森林大火。过去几十年中,在美国的西部各州,有更多森林大火发生,影响的区域更广。科学家发现,气温升高、冰雪提早融化都跟野火肆虐有关系。由于冰雪提早融化,森林地带变得更干燥,而且干燥时间变长,增加了起火的可能性。 2.古迹彻底毁掉 全球变暖很可能会令文明古迹彻底毁掉。海平面上升以及更恶劣的天气都有可能破坏这些无可替代的历史古迹。目前,全球变暖导致的洪涝灾害已经破坏了有600年历史的素可泰古城,这里曾经是泰国古代王朝的首都。 3.“回弹”的群山 普通登山者可能留意不到,由于山顶的冰雪融化,阿尔卑斯山和其他山脉的高度在过去一个世纪中都经历了缓慢的回弹过程。几千年来,这些冰山长期压着地表,导致地表受到压制。随着冰川融化,压在地面上的重量得以减轻,地表慢慢回弹。由于近年来全球变暖加速了冰川的融化,这些山脉回弹的速度加快。 4.运行更快的卫星 二氧化碳的增加改变着大气电离层的密度,这对在该层运行的卫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不断上升,低空的二氧化碳分子相撞时释放热量,导致空气变暖,而在高空二氧化碳分子稀薄,相互撞击的机会不够频繁,所以热量就向四周辐射,让周围的空气变得凉爽(电离层气体的温度比低空要高)。随着更多二氧化碳到达高空,更多冷却过程发生,空气流动性变差,所以大气变得更加稀薄,对卫星的拉力更小,导致卫星运行速度加快。 5.改变动物基因图谱 由于植物今年提早开花,那些按照以前的时间迁徙的动物或许会错过所有的食物。而那些能够调整自己的内部生物钟早早适应变化的动物更有机会生育有更强生存能力的子女,从而传递它们的基因信息,因此最终改变整个种类的基因图谱。 6.冻土解冻令地表不平 全球变暖使得永久冻土层解冻,导致地表收缩,变得凹凸不平,从而产生一些地坑,对铁路、高速公路和房屋等建筑造成损害。而对于高山来说,冻土层的融化甚至可能导致泥石流。 7.湖泊消失 过去几十年中,北极周边地区有125个湖泊消失。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这些湖泊之所以消失可能是由于湖底永久冻结带解冻。由于这些永久冻结带解冻,湖水已经渗透到了土壤里。 8.极地植物现生机 北极冰层的融化为北极的生物带来了光明前景。研究发现,现在的北极土壤中叶绿素的浓度比古代土壤要高,显示了近几十年来北极地区的生物繁荣。 9.动物向更高地势迁徙 从19世纪初开始,花栗鼠、老鼠等动物就开始向高处迁徙。研究发现,这些动物之所以向更高的地方迁徙,可能是因为全球变暖导致它们的栖息地环境发生变化。栖息地环境的改变还威胁着北极熊等极地动物,因为它们栖息的冰层在慢慢融化。 10.过敏症加剧 研究显示,空气中更高浓度的二氧化碳量以及更高的气温也是导致过敏的因素之一。全球变暖令植物比以前早开花,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让植物制造出更多的花粉,令空气中的花粉浓度增加。过敏源早来,过敏季节又迟迟不走。过敏症就只能越来越严重了。 全球变暖所导致的后果可能人人都可以背出来:气温升高、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不过,地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另外一些后果如加剧过敏症、令森林大火肆虐以及让北极湖泊消失等可能人们很少了解到。

  • 【分享】《时代》评出年度十大人为灾难:全球变暖居首

    【分享】《时代》评出年度十大人为灾难:全球变暖居首

    [size=4]2007年即将成为过去,各种年终盘点好像商量好地一样纷纷浮出水面。灾难永远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同样发生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灾难,其中不少是人为的灾难。[/size]以下是《时代》杂志评选出的年度十大人为灾难。1.全球变暖[center][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7/12/200712260018_74641_1622715_3.jpg[/img]全球变暖[/center]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还怀疑气候变化不是人为引起的。即使全球变暖的影响依然处于预测范围的最良性阶段,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肯定是一场空前的灾难。多年来,这场灾难展开的速度很慢很慢,所以人们并没有注意到它。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了:全球高山冰川正在消融,连同格陵兰岛上的北极海冰和冰帽一起消融;干旱炙烤着美国西南部、澳大利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孟加拉国洪水泛滥;中美洲不断遭受强热带风暴的袭击。这些灾难中并非完全由全球变暖引起,但它们肯定会随着全球变暖而愈演愈烈,最终危及到数十亿人的生命和生计。

  • 如何看待这一气候变化及森林研究计划

    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公众教育和科学研究,香港特区政府、商界及大学携手合作,于25日启动香港气候变化与森林的科学研究暨公众教育计划。这是香港首次专门研究森林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的长期动态。你对此有何看法?

  • 【讨论】世界环境日:追寻全球气候变暖背后的原因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工商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经过了低温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人们开始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如果不采取行动,人类付出的代价将更为沉重   2008年,“老天”不开眼。   1月中旬到2月上旬,我国南方地区连续遭受四次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过程袭击,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   “地公”更不开眼。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5月2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穆虹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可以肯定的是,地震灾害预计造成的损失将成倍于年初雪灾造成的损失。”   就在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的几天,北京一份科学类刊物的编辑给记者发来一份邮件,上面有一句关键性的话:“国内外的一些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地震、潮汐等与全球气候变化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在2008年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国家环保部一位官员称:“在经历了冰冻雨雪与地震灾害之后,人们应该更加理解节能减排、生态文明与低碳经济的深刻含义及紧迫性。”   变暖的世界带来更多的危机   “南方多个地区近期遭受低温冰冻灾害,这肯定是一次大的极端天气事件。”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分会气候变化与能源项目主任陈冬梅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极地气象研究室主任陆龙骅也对本报记者解释说:“气候变化与整个大气环流有关。全球变暖后,极端天气事件有可能增加。”   统计表明,1980~2005年期间,全世界发生的7500次自然灾害夺去了超过200万人的生命,造成了约1.2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大约90%的自然灾害、72.5%的伤亡人数、75%的经济损失都是干旱、洪水、热带气旋、高温热浪、低温冷害、泥石流、森林火灾等与天气气候有关的灾害引起,或者与气象条件直接相关的流行病和病虫害引起。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副主任徐影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下垫面温度偏高,不稳定能量变大。她表示,根据科学研究,气候变暖是造成全球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   那么,气候变化又是如何引发地震的呢?科学家们至少找到了两个方面的理由:5月10日,长春科技大学教授杨学祥发表了一篇题为《2004~2018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的文章。文章证实,从1955年以后,用近代仪器观测到,地球自转加速度约每四年就有一次突然的变化。平缓的变化可能是由地幔与地核的角动量交换,但突然变化主要是由于风和潮汐引起的。   这种突然的变化不仅与最强和较强潮汐相对应,而且与1952年、1957年、1960年、1964年4场特大地震相对应。   一些地质学家也开始发现: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冰河融化会释放地壳里被压抑的能量,从而引发剧烈的地质变化,导致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等地质灾难发生。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地质学家帕特里克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用大拇指挤压足球,当拇指对足球的压力去除后,足球将回弹而恢复其本来的形状。地球的组成结构非常黏稠,所以它的回弹速度很缓慢。   帕特里克认为,厚厚的冰河的重量给地球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冰河的重量对地震起到了抑制作用,而一旦冰河融化,地震就将因此被引发。而随着全球变暖,地球两极的冰河正在消融。帕特里克预计,气候变暖将为地球带来许多地震。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去年公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目前,由于人类上述活动所导致的三大危害已经十分明显:第一,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空洞,使人类受到宇宙射线等的侵害大大加剧,各种癌变、病变不断增加,甚至婴儿的早期发育都令人担忧;第二,温室气体的迅速排放与地表植被的迅速减少形成强烈反差,使地表温度不断增加,地表能量不断提高,海平面不断上涨,气候怪异难料,沙尘暴、飓风等灾害能量与数量不断升级;第三,由于垃圾的大量焚烧,剧毒化学物质的大量排放,甚至在人类活动很少的两极地区都难以幸免,人类与哺乳动物的生育能力都在明显下降。   中国生态地理大格局正遭受威胁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前的几个月,一群科学家聚集在成都,担心的正是气候变化与地质灾害的问题。   1月17日至18日,中国山地科学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成都举行。当时就有专家提出,我国山地脆弱亟待保育。几个月后的5月12日,一场特大地质灾害恰恰发生在山地之间。   据介绍,我国山地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70%,是世界第一山地大国。目前山区面积占陆域总面积的69.4%,近半数人口的生存依赖于山地。全国2852个行政县中有1424个在山区,536个民族县中有520个在山区,90%以上的森林和水能资源、54%的耕地、50%以上的草地、76%的湖泊集中在山区。   山地决定地球表层格局与演化。在亚洲,喜马拉雅山脉极大地改变了东亚地理格局与气候格局,是世界范围山地垂直地带性与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相互作用、过程复杂的地理区域,也是长江、恒河等大河的发源地,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和水资源。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导致青藏高原山脉群的形成,不仅塑造了陆域三大阶梯地势格局,还相应地形成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域,奠定了中国生态地理大格局。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不断加剧的人类活动影响下,山地系统正在受到巨大影响。”成都山地所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崔鹏介绍,人类活动导致流域涵养能力下降,径流变化加剧,山洪危害日益扩大。   由于我国山地处在季风作用的强烈交互带上,其脆弱性极为明显,加上滑坡、泥石流、山洪等山地灾害的强烈影响,流域生态退化现象十分突出,也直接威胁山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安全。   与此同时,在人口大量聚集和极端天气事件双重作用下,城市特别是一些中心城市也在劫难逃。   在各大城市中,建筑和交通是用能增长的主要领域。中国城镇既有建筑约170亿平方米,且以每年10亿平方米的速度增加。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截至2007年6月已超1.5亿辆。另外,当前城镇人均能耗约为农村的3倍多,每年近千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也导致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   今年年初的低温冰冻灾害,恰恰是南方诸多中心城市受到了重创。“人们应该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陈冬梅对记者说,这种方式就是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   环境友好重在人与自然和谐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Kick the habit!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为呼应这一主题,展示中国政府和人民办好绿色奥运的决心和行动,环境保护部结合今年环境保护工作的中心任务,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它的内涵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环资司节约处处长吕文斌说。   2008年上半年,抗击冰雪、抗震救灾成为最强音。灾难过后,节能减排、减缓气候变化、走低碳发展的道路,仍将是中国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因为这是中国自身内在发展的需求。   统计数字表明,近50年来,我国GDP增长10多倍(不变价),而矿产资源消耗增长40多倍;我国目前的综合能源效率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是国外先进水平的一半左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15%至25%;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耗能高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至3倍。   2001年,我国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甚至比印度高出59%,是巴西的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出的固体废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目前,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分别是欧盟国家的9倍和8倍。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工商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陈冬梅认为,气候变化对企业而言,意味着业务或运作方式的变化。企业不仅要关注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政策变化、突发气候事件、企业声誉及法律风险,更要关注气候变化带来的创新机会,比如低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新产业的开发。   据介绍,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采取价格、税务、法规或技术推广等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一些嗅觉灵敏的公司也开始行动,参与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行动当中。比如,IBM公司在1998至2004年间就将温室气体年均排放量降低了5.7%,不仅提高了公司声誉,也节约能源成本1.15亿美元。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经过了低温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人们开始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如果不采取行动,人类付出的代价将更为沉重。

  • 变化的市场,不变的理念——访瑞士万通全球离子色谱市场支持经理Markus Laubli先生

    Markus Laubli是瑞士万通离子色谱最初发起人之一,在瑞士万通已经工作了30年,他从IC产品经理做到了IC全球市场总监,可以说他见证了瑞士万通IC品牌的创建和成长。 见到Markus Läubli是在一个午后的咖啡厅,虽然头发已经花白,但整个人的气色非常好。这是Markus Läubli第一次来中国,尽管旅途辛苦,但他很享受这一次旅行,他说旅行可以享受到不同的文化和美食。果不其然,Markus Läubli品起了中国的茶,仪器信息网的采访也由次开始。  Markus Läubli是瑞士万通离子色谱(IC)最初发起人之一,在瑞士万通已经工作了30年。在这30年间,他从IC产品经理做到了IC全球市场总监,可以说他见证了瑞士万通IC品牌的创建和成长,对IC技术和市场有很深的理解和感悟。此次,我们想听听他如何评价瑞士万通IC在中国市场的业绩,特别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以及新的政策下,瑞士万通在中国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http://bimg.instrument.com.cn/show/NewsImags/images/201472110833.JPG瑞士万通离子色谱全球市场总监Markus Läubli先生  未受中国经济环境影响,对中国市场非常欣慰  您如何评价2013年万通在中国市场的业绩?  对于瑞士万通在中国的业绩,Markus Läubli感到非常欣慰,他说,“总体来说中国的业绩在稳步增长,虽然我主要负责IC方面的工作,对其他领域不是很了解,但就IC而言,我看到了很好的增长,对此我感到非常高兴。”  接着,Markus Läubli 补充到,“其实中国市场也在发生转变,最初的市场增长主要是入门级的、相对简单的产品,现在已经向高端市场转变。对于万通来说,也已经完善了从低端到高端的产品布局,带给用户更多的选择性。”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GDP也已经由10%左右调整到7.5%,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瑞士万通在中国的发展是否受到了影响?  对此,Markus Läubli说,“我理解的‘中国经济增速减缓’并不是减缓,只是并不像以前增加的那么快了。也许中国在期待一个更高的增速,其实我认为目前的增速已经很不错了。”  “就我个人的看法,除非中国经济发生严重下滑,目前这种‘增速的减缓’对瑞士万通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为我们的应用市场主要集中在环保领域,包括土壤、水和空气等,而对中国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同时瑞士万通在中国的团队,特别是IC部门也在不断壮大,并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我相信我们的团队。”  2014年7月1日,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协定(FTA)已正式生效。据悉,中方将对瑞方84.2%的出口实施零关税,其中包括精密仪器和精细化工产品等,这对于瑞士万通在中国的发展将会产生怎样的促进作用?  谈到FTA, Markus Läubli说,“我希望这是一个进步。”据Markus Läubli介绍,现在从瑞士向中国出口仪器除了要交税以外还要进行大量的文件准备及提交工作,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即便是一个部件回瑞士返修,也要大量的文件工作。所以作为瑞士企业特别希望能在通关工作的程序方面得到简化。“目前任何能使交易简单化的措施,都会对瑞士万通有很大的帮助。暂不提关税和货运,如果在文件提交工作方面得到一些简化,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Markus Läubli说。  抓住欧盟新指令机遇,瑞士万通在中国已从中成单  2009年7月欧盟实施玩具安全新指令2009/48/EC,指令整体设置两年过渡期,于2011年7月生效。其中化学安全性能过渡期为四年,于2013年7月20日生效。该指令要求对Cr(III)和Cr(VI)分别进行限制。该指令对各类样品中Cr(III)、Cr(VI)的限量要求分别为:一、干燥、易碎、粉状或易弯曲样品:37.5、0.02 mg/kg;二、液态或者粘性材料:9.4、0.005 mg/kg;三、可刮去玩具材料:460、0.02 mg/kg。这个指令的实施对于做形态分析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利好的消息。瑞士万通是否已经抓住机会了呢?  对于欧盟指令的改变,Markus Läubli说,“目前为止,IC可以满足两个比较高限量的检测要求。”  “Cr (VI)的检测国标用的是分光光度计法,但是检出限没有IC好,几年前EPA已经把UV方法改成IC方法了,我们认为IC有可能进入国家标准。而且,目前DIN也正在针对玩具进行相关方法开发的工作。几年以后,EN、DIN、ISO等都有可能发布相关的标准。”  瑞士万通对此非常重视,并已经为新的指令而产生的后续影响做好了准备,据瑞士万通中国IC产品经理李涛介绍,由于新指令的生效,目前瑞士万通在中国市场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收益。比如广东很多向欧盟出口玩具的厂商就必须遵守新的玩具指令,由此也就必须配备相应的检测仪器。而由于万通早有准备,目前已经在华南地区比如广东卖出了一些IC的仪器。  对于最低的限量要求,Markus Läubli说,“0.005 mg/kg的限量标准应该要使用ICP-MS才能达到,但目前我还没有看到真正的使用ICP-MS针对最低限量所作的分析报告。不过对于一些粘性材料,样品处理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若没有适当的样品处理方法,ICP-MS也无法检测。”同时,Markus Läubli还谈到,“目前,我认为IC的检测方法已经可以满足80%的市场需求了。”  产品理念:任何与产品质量相关的工作都“亲力亲为”  尽管经济环境及市场在不断的变化,几十年以来瑞士万通“科学严谨’的产品理念始终未变,从硬件到软件,任何与产品质量相关的工作都“亲力亲为”。  目前整个世界的趋势是全球化,分工协作。为了更好的控制成本,很多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往往通过购买成品或者半成品的方式来节约成本,而瑞士万通却恰恰相反,几乎想自己做全部的东西。如此这般,我们不禁好奇瑞士万通是如何控制生产成本的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Markus Läubli先给我们讲了一段故事,他说瑞士万通的这种“亲力亲为”的传统与其发展历史有关系。  据其介绍,1943年,机械工程师Bertold Suhner在瑞士东北德语区Herisau创建了万通,公司创立之初的主要业务方向是电子器件。后来公司创立者之一离开了,Bertold Suhner将公司发展方向转向了电化学分析设备。  Bertold Suhner这个人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就是保持独立性,比如说瑞士万通的投资资金都来自于公司盈利,而不是银行贷款之类的。为了保证瑞士万通不被出售,Bertold Suhner与另两位创始人商量,不把公司做成股份制的企业,最终决定将股份免费捐给了“瑞士万通科学基金”,所以现在瑞士万通是由“万通科学基金”所拥有。这个“万通科学基金”的目标是创造就业和支持教育,这就是瑞士万通为什么一切要自己做的原因之一。  讲到这,Markus Läubli专门给我们展示了瑞士万通新厂区的三座建筑,他很自豪的说,“这全是瑞士万通自己全资投建的,没有任何银行贷款。”  “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 Markus Läubli说,“其中之一就是我们在瑞士万通发展的过程中意识到的。尤其在是开发IC的时候,我们可以自己做电导检测器,但是没有自己的泵,所以不得不和另一个公司合作。虽然我们和这家公司一起做了很多的事情,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若能自己掌握这项技术操作会更容易一些,而且对瑞士万通的发展也会更有利。再比如,最初瑞士万通也没有自己的电脑集成系统,那个时候想根据瑞士万通产品的需要对软件修改一下,哪怕做一点点的改动,都是一项很艰难的工作。经历了这些类似的事情之后,瑞士万通决定任何可以影响到产品质

  • 【转帖】日美将在洞爷湖峰会期间举办全球变暖问题首脑会议

    日本政府正在筹备在八国集团首脑会议(洞爷湖峰会)召开的7月,同时举办包括中国和印度等在内的更多成员国参加的首脑级会议,以共同商讨全球变暖问题。全球变暖对策是洞爷湖峰会的主要议题,如果温室气体排放量猛增的中印两国也参与进行多方位讨论,便可展开更有实质意义的探讨。日本将与美国共同主办此次会议,力争在京都议定书2012年期满后的框架谈判中取得主导权。   负责邀请各国首脑与会的是美国主导的“能源安全保障和气候变化主要国家会议”。在全球变暖问题上一直持消极态度的布什政府为了在后京都框架的制定上发挥影响力,发起了该会议。该会议由欧美、中国及印度等16个国家以及欧盟、联合国构成,参与国及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了全球的约8成。     近来,八国集团首脑会议邀请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及南非等国参加召开扩大级会议已成为惯例。另外,在此次洞爷湖峰会中日本还考虑再邀请韩国等亚洲国家参加。为了使相关国家的首脑聚集在一起,日美两国政府在共同举办会议的想法上达成了一致。 (2月21日 《日本经济新闻》晨报)

  • 【转帖】马尔代夫将举行水下内阁会议 向全球变暖发警告

    【转帖】马尔代夫将举行水下内阁会议 向全球变暖发警告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0/200910131012_175421_1605076_3.jpg[/img]据报道,马尔代夫总统默罕默德 纳西德(Mohamed Nasheed )已通知其内阁成员,将于10月17日在水中举行内阁会议。据悉,该会议恰好选择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召开,具有深刻含义。马尔代夫是印度洋上的岛国,由环状礁岛等组成。马尔代夫平均海拔不到2米, 随着全球变暖,它可能是第一个沉没到水中的国家。马尔代夫将于10月17日举行海下内阁会议,总统和部长穿着保温潜水服,背着压缩空气罐,潜入海下6米,在海水中通过手势和肢体语言进行交流。这次会议将在Girifushi岛召开,从马尔代夫首都马累乘坐快艇,只需要20分钟就到达会议地点。一位部长不得不退出这次特殊的会议,因为潜水指导老师说这位部长不适合潜水。一位政府官员说,潜水会议不会成为马尔代夫未来会议的固定模式。这次会议所用的文件,将用防水板固定在一张桌子上。另一个官员说,在水下进行文书工作,将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气候变化对于像马尔代夫这样处于低洼地带的国家来说具有更大的危险。 纳西德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媒体和世界各国领导人更多的关 注全球变暖问题。马尔代夫总统办公室的官员萨娜说:“这个水下内阁会议是向世界传达一个讯息,目的是让世界各国领导人注意全球变暖问 题,并且重视全球变暖对马尔代夫带来的严重威胁。如果我们停止全球变暖的步伐,像马尔代夫这样地势低洼的美丽国家也能够存在世上。”马尔代夫总统纳西德自从去年上任后,已经在研究购买新的国土的可能性,以便未来马尔代夫不适合居住时,让39.6万岛上居民能够有居住的地方。购买土地的费用将来自每年的旅游收入。在今年早些时候,他宣布马尔代夫将在2020年前停止使用化石燃料。他还致力于把本国的环状珊瑚礁列入联合国的“生物圈保护区”,以保护群岛上独特的野生动植物和生物群落。本文译自/卫报 编译/赫娉

  • 【讨论】责任:发达国家推崇全球共同承担,美国:中印不减排就收“碳关税”

    发达国家认为自己减排的同时,发展中国家也须相应承诺减排。由于完成减排指标须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发达国家对“巴厘岛路线图”所要求的达成深度减排中期目标或是避而不谈,或是大打折扣;甚至要求发展中国家也参与承诺减排目标 ......美国:中印不减排就收“碳关税”全球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于12月7日在哥本哈根举行,主要任务是达成温室气体减排全球新协议。哥本哈根大会将是一次有历史意义的全球峰会,届时哥本哈根将迎来一场什么样的谈判,各国领导人表达的意见能否让这座城市上空拨云见日,对未来露出光明,所有人对此都在拭目以待。“气候政治”:防变暖迫在眉睫目前已有包括中国总理温家宝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内的近70位世界各国领导人确认将参加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丹麦官员希望这将能为新气候协议凝聚有力的政治承诺,以对抗全球变暖。这一会议之所以引起如此多的关注,是因为气候问题确实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今年11月24日表示,全球变暖的主要元凶温室气体的浓度达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并且其浓度仍在攀高。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雅罗称,这一趋势可能会使世界未来几十年气温的上升沿着最悲观的判断发展,并表示这凸显了需要采取紧急行动。气候问题已是一个政治问题,这一认识已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即将开幕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将是一场“气候政治”的谈判。确实正如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所言,气候变化是近几十年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最深远的挑战之一。科学家预测,随着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到本世纪末全球升温范围将在1.1到6.4摄氏度之间。更加令人震惊的是,从最新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速度来看,地球气候已经开始朝着6到7摄氏度的危险状态发展,大大超出2摄氏度的地球生态警戒线。目前看来,很多最复杂的气候模型都低估了地球发生突然以及根本变化的能力。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近发布的报告显示,两年前所做的很多上限预测,那些认为可能从长远来看才会出现的,现在已经在发生了。因此谁敢保证像《后天》、《2012》等电影中那些悲观的预测不会就在不远的未来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哥本哈根会议的目标就是要把全球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甚至更低,因为一旦超过2摄氏度全球变暖就会无法控制。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上升的趋势必须得到扭转,以将整个世界从毁灭性的气候混乱状态边缘拉回来。要实现这些事关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紧迫任务,需要有一个所有国家认可和参与的国际协议来划分责任,促进合作,这是人类携手对抗变暖的至关重要的平台,哥本哈根会议就承担着这样的责任,而各国将在会议上谈到的焦点问题便是在应对危机中“责任共担”。气象学家们表示全球必须停止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在2015到2020年间开始减少排放。科学家们预计想要防止全球平均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到2050年,全球的温室气体减排量需达到1990年水平的80%。

  • 全球顶尖仪器公司2013排行榜新鲜出炉

    2014年4月29日,2013年全球仪器公司C&EN排名新鲜出炉,2013年大公司持续走强,在分析和实验室仪器市场上仍旧占据主导地位。LifeTech因被赛默飞收购,从去年排名第4的榜单中消失;2013年排位变化中,罗氏从2012年的第11位上升到2013年第6位,赛多利斯首次入该榜(第23位)。

  • 【讨论】珊瑚白化与全球变暖

    【讨论】珊瑚白化与全球变暖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5/201105151607_294256_1609805_3.jpg提到热带海洋,很多人想到的就是色彩斑斓的珊瑚礁以及生活在珊瑚礁内的各种漂亮的海洋生物。不过,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报道都提到全球的珊瑚礁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珊瑚白化。众多以珊瑚礁而闻名的旅游景点,如位于澳大利亚东岸的大堡礁等,都不同程度的受到珊瑚白化现象的影响。一份IPCC草拟的报告甚至提到大堡礁的珊瑚白化现象以后每年都会发生,结果是到2030年,大堡礁珊瑚会濒临灭绝。那么珊瑚白化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简单来说,珊瑚白化指的是五颜六色的珊瑚褪色变白的现象。正常状态下,珊瑚之所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主要是与其共生的藻类的功劳。除了让珊瑚变得漂亮,这些共生的藻类还会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它们自身及宿主珊瑚虫生存所需要的养料。当海水环境发生变化时,尤其是当水体温度过高或者太阳强度过强时,珊瑚会把这些共生的藻类排到体外。其结果就是珊瑚变成其自身的白色,并且丧失了营养的来源。如果外界的环境变化持续时间不长,在恢复到原来的条件后,珊瑚内部的共生藻类数目会再次增加,珊瑚也会随之恢复到原来五颜六色的样子。

  • 【转帖】全球最大太阳能发电厂在葡萄牙启动

    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厂28日在葡萄牙启动。这个占地150亩的太阳能发电厂座落在葡萄牙南部、距离首都「里斯本」东南部124哩的瑟帕区,这个地区是欧洲最阳光普照的地区之一。 这座耗资7850万美元建造的太阳能发电厂共有52000个太阳能版,这些板块可以根据太阳位置的变化调整面向,能够生产110亿千瓦的电力,足以供应8千户人家的用电。 但若使用燃料要产生同等数量的电力,将会制造出3万吨的温室废弃。萄萄牙政府为降低对进口燃料的依赖,并减少会加重全球暖化负荷的废弃排放,斥资100亿美元,大力推动替代性能源的开发,除了太阳能之外,还有风力及水力。葡萄牙总理索克瑞提斯表示,里斯本当局希望在2010年之前,全国的能源消费有45%是来自可再生能源。

  • 【资料】全球气温或超危险界限 温室气体排放达临界值

    据国际能源机构估计,去年有将近306亿吨二氧化碳被“灌入”大气中,在2009年时二氧化碳的含量就已经达到另人担忧的1.6Gt,按照目前的二氧化碳生产率,不久将会达到“危险气候变化”临界值,到时候全球气温将会上升2摄氏度,从现在看来,这种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了。据国际能源署( IEA)的权威经济学者表示,保持温度上升低于2摄氏度已经成为一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的事情,而且前景非常令人担忧。

  • 【转帖】温家宝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高级别研讨会上的讲话

    新华社北京11月18日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1月7日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高级别研讨会上发表讲话。讲话全文如下:加强国际技术合作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2008年11月7日)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事关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各国的繁荣发展。中国ZF始终以负责任的态度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坚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努力。一是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政策措施。二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把单位GDP能耗作为约束性指标,并建立地方、企业节能减排责任制,逐级进行考核。三是更加注重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鼓励采用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四是通过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大力发展水能、核能、风能及农村沼气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五是深化能源资源领域的价格、财税体制改革,既注重发挥ZF的引导作用,又充分运用市场调节机制,促进全社会节约能源资源。六是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进一步增强了森林作为温室气体吸收汇的能力。七是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广泛开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教育,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八是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各部门和地方ZF开展这项工作。这些措施正在收到明显成效。2000年到2008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由34万千瓦提高到1000万千瓦,水电装机容量由7935万千瓦提高到16300万千瓦,核电装机容量由210万千瓦提高到885万千瓦。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2005年的18.21%。去年一年内关停小火电机组1438万千瓦,关闭小煤矿1万多处,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659万吨、炼钢产能3747万吨、水泥产能5200万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连年下降,降幅逐年提高。我们有信心经过不懈努力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节能减排各项指标。  中国是一个人均GDP只有2000多美元的发展中国家,仍有1500万农村人口处在绝对贫困状态,2200多万城市人口维持最低生活保障。中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均温室气体排放不到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历史累积的人均排放更低,而且在排放总量中相当部分是保障民众的生存排放和国际制造业的转移排放。我们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综观世界发展史,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我国现阶段集中显现出来;发达国家在经济高度发展后花几十年解决的节能减排问题,我们要在短得多的时间内得以解决,难度之大前所未有。中国ZF将坚定不移地推行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加剧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对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绝不能动摇,行动绝不能松懈。  第一,必须坚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在这巨大挑战面前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单独承担起应对气候变化的重任。必须采取务实合作的行动,才能实现人类的和谐发展、各国的互利共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多年来国际社会为履约付出了努力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实际进展离我们期待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实践证明,全球合作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需要充分考虑各国的具体国情、发展阶段、历史责任、人均排放等因素,正视历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开展长期、广泛的对话和务实合作。国际社会应当依据《公约》和《议定书》的原则与规定,牢固树立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损害别人就是损害自己的理念,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第二,必须坚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重大环境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影响发展目标的实现,或者无视气候变化威胁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都不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当前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发达国家长期累积排放造成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国家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弱,由他们承担气候变化的严重后果是有失公允的。发达国家应当改变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大幅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帮助发展中国家走适合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机统一。  第三,必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这反映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应尽的不同义务,是指导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具有主导和核心地位的基本准则。发达国家应当正视自己长期累积排放的历史责任和高人均排放的现实,严格履行《议定书》所确定的第一承诺期减排目标,并在2012年后继续大幅度减排。同时,要切实按照“巴厘路线图”兑现承诺,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的支持。国际社会应当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特殊关切,改变重减缓、轻适应的倾向。发展中国家也要尽最大努力减少排放,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  第四,必须坚持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我们不能忘记,目前世界上仍有约十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距离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千年发展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让全球广大贫困人口享受人类发展和现代文明的成果,是各国ZF的应尽责任。国际社会必须认识到,如果没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进步,不仅无法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也无法确保世界的繁荣与稳定。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应当促进而不是阻碍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和消除贫困,应当有助于缩小而不是扩大各国之间的贫富差距和技术鸿沟,应当维护而不是损害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  第五,必须坚持依靠技术进步应对气候变化。科学技术在认识气候变化规律、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世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孕育着新的突破。这些技术的推广使用,必将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奠定坚实基础,为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社会提供有力支撑。遗憾的是,在全球共享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方面,迄今为止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国际社会应当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方面加强合作,加快机构设置、资金安排和制度保障等核心问题的磋商,建立起ZF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及时用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先进技术,从而提高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目前,国际社会正在就2012年以后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行动进行讨论,并致力于在2009年底之前达成协议。本次会议为讨论有关气候友好技术的开发与转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只要我们本着对人类社会、对地球家园负责的态度,按照《公约》确定的原则平等协商、积极合作,就一定能够达成有利于保护气候、有利于各国发展的公平合理成果。中国ZF将一如既往地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同国际社会一道,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不懈努力!

  • 专家解读丨《山东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35》

    近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等17部门联合发布了《山东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35》(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山东省生态环境规划研究院相关专家对《行动方案》进行了解读,具体如下。[b]一、山东省的气候变化特征[/b]近百年来,全球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山东省1961至2020年平均气温上升速率为0.3℃/10年,高于全国0.26℃/10年和全球0.15℃/10年的平均气温上升速率。尤其自1990年以来增温显著,2011-2020年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十年。随着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多发频发的趋势。近20年,山东省高温日数增加48%,暴雨日数增加9%。2007年济南“7.18”暴雨、2014—2017年半岛地区持续干旱、2018年“温比亚”台风等均造成严重影响。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山东省平均气温仍将以[color=#0c0c0c]0.3[/color][color=#0c0c0c]℃[/color][color=#0c0c0c]/10[/color][color=#0c0c0c]年的速率上升,[/color]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和强度将进一步增加,台风北上影响山东省的概率明显加大。据统计,2009-2022年,山东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color=#0c0c0c]年为146.7亿元。同时,气候变化已对我省水资源、陆地生态系统、海洋与海岸带等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严重不利影响,并不断向农业、健康、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城市人居环境等经济社会系统蔓延渗透。[/color][b]二、应对气候变化举措[/b]适应和减缓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对策。减缓强调温室气体减排与增汇,适应强调防范和降低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与风险,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当前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同时,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等17部门联合印发《行动方案》,是贯彻落实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强化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举措。对于强化山东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color=#0c0c0c],提高气候风险防范和抵御能力[/color],助力美丽山东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结合山东省实际,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十大重点行动,涉及气象、自然生态、水资源、农业、城市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敏感二三产业、健康与公共卫生、国土空间、重点区域等十个方面。(一)气候变化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行动。完善多圈层多领域的气候变化观测网络。提升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警水平。提升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能力。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二)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增强森林、湿地、海洋生态系统气候适应能力。强化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重点生态区域保护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三)水资源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加强水生态保护。强化水资源监控能力。(四)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优化农业生产格局。强化农业应变减灾能力。发展气候适应型农业。加强粮食安全保障。(五)城市与人居环境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适应能力。加强城市洪涝防御能力建设与供水保障。(六)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加强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气候风险管理。完善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技术标准体系。突破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关键适应技术。(七)敏感二三产业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提高能源行业气候韧性。发展气候适应型旅游业。加强交通运输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八)健康与公共卫生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开展健康风险评估预警。提高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全面推进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九)国土空间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强化国土空间布局引领。强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强化国土空间协同适应。(十)重点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协同提高城市群和都市圈气候适应能力。统筹推进黄河流域山东段高质量发展与气候适应能力。持续提升沿海地区气候安全保障能力。[b]三、不同阶段的工作目标[/b]依据上述重点行动,《方案》分别提出了2025年、2030年和2035年的行动目标。到2025年的目标是,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基本确立。适应气候变化的风险预测预警等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形成。通过有效开展自然资源、水资源、农业、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及城市、沿海、沿黄等重点区域的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带动气候变化观测网络实现天地空全覆盖,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能力持续增强。通过开展气候变化风险预警,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评估水平进一步提升,气候相关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取得阶段性进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取得显著进展。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先进适应技术得到应用推广。全社会开始自觉参与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到2030年,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将在2025年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其中,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完善,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气候变化观测预测、影响评估、风险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气候相关重大风险防范和灾害防治能力显著提升。各领域和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全面开展,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气候韧性明显增强,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到2035年,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达到同期国内领先水平。气候风险管理和防范体系基本成熟,干旱、暴雨、风暴潮等重特大气候相关灾害风险得到有效防控。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更加完善,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升,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