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全国一流

仪器信息网全国一流专题为您整合全国一流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全国一流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全国一流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全国一流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全国一流话题讨论。

全国一流相关的资讯

  • 内蒙古地矿局矿研所创建全国一流现代化实验室
    近年来,内蒙古地矿局矿研所在局(集团公司)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创建全国一流的现代化实验室为目标,紧紧抓住“科技立业、技术立业、信誉立业”这一立所之本不放松,突出科研特色、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实验测试保持了较快发展。   目前,该所拥有大批国际先进的试验测试仪器设备。去年该所又自筹400万元购置了两台美国热电公司生产的石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原子荧光光度计。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使该所测试能力显著提高。目前,日处理测试样已提高到了2000多件。据统计,2009年上半年,测试中心已累计完成化探样20万件,化学样6000件,煤质分析样350件,土工样1100件,样品制备21万件,岩矿鉴定830件,实现创收1300万元。   近年来,随着实验测试技术手段、仪器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该所通过完善经营机制和细化内部计件工资分配方式,市场创收能力显著提高,使实验测试这一曾经在计划经济时期陷入低谷的传统产业迸发出巨大的生产潜力。
  • 重庆市明确:建设全国一流辐射监测分析实验室!
    近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印发《重庆市辐射污染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到2025年底,建成全国一流的辐射监测分析实验室,进一步提升电磁环境监测能力,具备各级别辐射事故的综合协调指挥及处理处置能力,确保重庆市核技术利用单位产生的放射性废物100%安全收贮,放射源辐射事故年发生率低于每万枚1起。《规划》明确了五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提升辐射安全监管效能:重点是进一步提升监管队伍专业化水平,深化“放管服”改革,服务辐射类建设项目落地。二是优化监管工作机制:重点是有效运转市级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强化辐射安全监管,加强核安全文化宣贯和辐射科普知识宣传。三是加强辐射监测能力建设:重点是做好辐射环境监测,提升辐射监测网络性能,打造一流监测实验室。四是健全辐射应急体系:重点是完善各级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通讯系统建设,统筹提升全市辐射事故应急响应能力。五是确保全市放射性废物安全:重点是稳步推进新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及配套安防设施建设,加强对放射性废物和废旧放射源的收贮、暂存和管理工作。为达到既定目标,围绕《规划》主要任务,重庆计划实施以下五项重点工程:一、辐射科普宣传基地建设工程。建设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科普展厅,建筑面积400平米。包括LED显示屏、智能讲解、游戏互动、实景模拟(核电站、医用射线装置、常用放射源)、交流交互平台等。二、辐射监测能力提升工程。购置便携式高纯锗谱仪、采样及前处理设备、α谱仪和同位素质谱仪等大型实验室设备;逐步更新换代辐射监测仪器设备;优化和维护实验室管理系统(LIMS),提升系统兼容性;建设1个辐射环境监测超级站(气溶胶自动采样、能谱自动测量、监测结果自动分析);重点区域内建设电磁辐射自动监测站,配备车载式电磁辐射环境监测设备。三、辐射应急能力提升工程。改造现有应急设备实现数据实时传输:综合考虑中继站、5G通信和卫星通讯等设备;配置无人机辐射监测系统、γ相机、就地γ谱仪、应急救援机器人等应急设备,提高放射源的快速搜索、定位和处置能力,降低人员受照射风险。四、放射性废物库功能提升工程。配套建设放射性废物库自动行吊、自动识别、自动抓取的软件系统和设备;建设放射性样品前处理基地;开展大小周界等安保升级改造及库区生态修复。五、辐射监管科技支撑工程。开展重庆市大气中钋铅放射性水平及相关性研究;开展放射性核素钍等监测方法中干扰因素研究与改进;开展介入放射学、医用诊断X射线机及核医学科辐射防护研究,提出放射诊断辐射安全与防护对策建议,有效保障人员(医疗机构工作者、受检者以及有关公众)健康与辐射环境安全;开展5G基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与对策研究,提出5G电磁环境辐射管理的对策和建议;开展±800kV直流输电线路的电磁场及噪音环境影响研究,掌握其电磁场及噪音影响规律。附件: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重庆市辐射污染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doc
  • 辽宁省22所高校65学科入选“双一流”
    日前,辽宁省《辽宁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出台,确定22所“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和65个重点建设“一流学科”。  大连理工、东北大学成“最大赢家”  通过入选辽宁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来看,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成为“最大赢家”。  这两所高校均入选了世界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入选一流学科数也分别达到13个和9个。  除了这两所原“985工程”高校外,其余20所省内高校入选了国内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而入选一流学科数方面,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和中国医科大学5所高校各入选4个。大连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则入选3个。大连交通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鲁迅美术学院、沈阳药科大学入选2个。其余的高校入选一流学科数均为1个。  2030年两所高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根据辽宁省双一流方案,将分层次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国内外一流行列,支持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整合省属高校资源,建设若干所全国一流大学。调整结构布局,建设一批优势特色突出,全面对接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的全国一流学科。  到2020年,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学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为冲击世界一流大学打下坚实基础 5所省属高校进入全国高水平大学行列,5所进入行业领先研究应用型大学行列,5所成为全国知名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5个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30个左右学科达到全国一流水平,50个左右学科成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起到支撑作用的优势特色学科。到 2030年,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2所省属高校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应用型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  在学科布局方面,依托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的工科优势,充分发挥省属农林医药业类、现代服务业类、社会事业类高校的主干学科特色,大力提升省属工业类高校的工科办学水平。调整学科布局,建立电力装备、石化冶金、矿山机械、生物制药等若干个支撑学科群。支持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冲击世界一流大学。  研究型高校、研究应用型高校要提高科研类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应用型高校要提高教学类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适度提高教学实践类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  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研究型高校在生源选拔和培养目标中要突出研究导向,在教学改革中要加强启发式讲授、批判式讨论和探究性学习等教学方法的运用 研究应用型高校在教学改革中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探索与行业企业开展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 应用型高校要侧重实践技能培养,在教学计划中加大实习实践类教学比重,探索联合培养、订单培养、校产合一的深度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世界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名称及学科名称  大连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工商管理  环境科学与工程  机械工程  土木工程  力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水利工程  数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软件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物理学  东北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机械工程  软件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冶金工程  矿业工程  公共管理国内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名称及学科名称  沈阳农业大学  园艺学  作物学  农业资源与环境  兽医学  大连海洋大学  水产  中国医科大学  生物学  临床医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口腔医学  大连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结合  沈阳药科大学  药学  中药学  沈阳工业大学  电气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机械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辽宁科技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矿业工程  沈阳化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大连交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机械工程  大连工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轻工技术与工程  纺织科学与工程  沈阳建筑大学  建筑学  城乡规划学  土木工程  东北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  应用经济学  统计学  公共管理  辽宁大学  应用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  法学  工商管理  辽宁师范大学  教育学  心理学  大连外国语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  沈阳体育学院  体育学  沈阳音乐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  鲁迅美术学院  美术学  设计学
  • 为“双一流”,国家计划投入这么多!(各省投资一览)
    p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下称“双一流”),是继“985工程”“211工程”后,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又一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 2017年,中国大学“双一流”建设全面启动。 /p p   “十三五”期间,对大学的投入,或将成为地方政府的重点投入方向。截至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山东等20多个省份出台了各自未来5至10年的大学发展和学科建设方案,各地的“双一流”建设可谓如火如荼。各地财政对大学建设“热情之高、参与力量之巨”,已超出历史上其他的高校重点建设项目。 /p p   下面就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各省的大手笔: /p p    strong 福建省: /strong 近日,福建省政府印发《关于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实施意见》,将“双一流”建设计划列入省“十三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在第一个5年建设周期内,福建省财政每年安排16亿元用于实施“双一流”建设计划,首轮共80亿元。 /p p   福建明确,要加强一流大学建设,支持厦门大学对接国际一流标准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面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将华侨大学纳入省属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推动其建成特色鲜明、海内外著名的高水平大学 加快推进省属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大力度支持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建成全国一流大学。要加强一流学科建设,实施“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瞄准国际国内一流水平,重点支持一批优势学科率先建成“高峰”学科,巩固提升一批潜力学科形成“高原”学科。 /p p   strong  湖南省: /strong 计划投入近15亿,到2020年,湖南省将争取3所大学进入国家争创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特色大学行列,5所大学进入国内一流大学或国内特色大学行列。 /p p    strong 山东省: /strong 计划投入50亿,建设1-2所世界一流大学,6所高校进入全国百强,5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30年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p p    strong 广东省: /strong 计划投入50亿,建设2所世界一流大学,17所国内高水平(理工)大学,此外还要建设110个重点学科。 /p p    strong 四川省: /strong 计划建设15所国内高水平大学,30个世界一流学科,100个国内一流学科以及100个去与一流学科。 /p p    strong 北京市: /strong 预计投入100亿,推进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目前已经公布了两批19个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 /p p    strong 上海市: /strong 投入36亿建设高峰高原学科,计划建设20个世界一流学科,180个学科进入全国前20%,建设过程中执行严格的监管和动态评估机制。 /p p    strong 江苏省: /strong 15所以上高校进入全国百强,10所进入前50,100个左右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国家一流学科数,不低于全国总数的10% 2030年建成两所世界一流大学。进入全国百强的省属高校每年新增1亿元。 /p p    strong 安徽省 /strong :建设1所世界一流大学,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和国内一流行列,另外安排70亿用于省属高校,实施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p p    strong 甘肃省: /strong 建设1所世界一流大学,5所国内高水平大学 2-3个世界一流学科,50个国内一流学科,1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p p    strong 陕西省: /strong 建设1-3所世界一流大学,5-7所国内高水平大学 50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 /p p   strong  山西省: /strong 建设1-2所国内高水平大学,2-3所区域一流大学。 /p p    strong 内蒙古自治区: /strong 2020年5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 2030年建成2-3所国内高水平大学 2050年再增加2-3所国内高水平大学,建成1所世界一流大学。 /p p    strong 湖南省: /strong 2020年4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45个左右的学科进入全国前10% 5所大学进入国内一流大学或特色大学行列,2050年4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 /p p    strong 浙江省: /strong 建设2所世界一流大学,10所高校进入全国前100 5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40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100个左右学科进入全国前30%,若干学科进入全国前3。 /p p    strong 河南省: /strong 10年投入31亿,5个左右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10个学科进入ESI前1%。 /p p    strong 贵州省: /strong 5年投入5个亿推进区域内大学和学科“双一流”建设。 /p p    strong 河北省: /strong 5年25个亿,建设3个国内高水平大学以及一批国内一流学科,个别学科进入国际一流行列。 /p p    strong 湖北省: /strong 每年投入10-20亿,2020年力争10所以上大学进入全国百强,至少5所大学列入国家层面开展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2030年至少2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至少10所大学进入国内一流大学行列,力争更多高校进入全国百强。2020年6个以上的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20个左右进入前200位,70个以上学科进入前1%,在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的学科数占全国总数的10%左右,60个左右学科进入前5名,120个左右学科进入前30%。到2030年,湖北高校更多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国内一流行列。到本世纪中叶,湖北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国内一流大学和学科的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 /p p    strong 重庆市: /strong 力争2-3所高校跻身国内一流、行业一流大学行列,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一流学科。 /p p    strong 吉林省: /strong 投入15亿重点支持吉林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p p    strong 江西省: /strong 建设1所国内高水平大学,10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个别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p p    strong 宁夏回族自治区: /strong 投入2亿元重点建设宁夏大学和6个国内一流学科、10个西部一流学科。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部分内容来源:长沙晚报、中国教育报、青塔 /p
  • 浙江:支持浙江中医药大学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
    近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浙江中医药大学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以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为目标,对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要求,推动浙江中医药大学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早日成为高校党建工作排头兵、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新高地、中医药事业发展领跑者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生力军。《意见》要求,浙江中医药大学应紧紧围绕“八个一流”工程,致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聚焦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学科优势,通过优先建设和重点投入,显著提升学科实力,加快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实施一流人才培养工程,构建“中医思维+”的育人模式,实施“浙派中医”人才师承培养计划,开设本科直博实验班、中医师承班 实施一流科研推进工程,深化对“浙派中医”和“浙产中药”的研究,着力提高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的能力 实施一流师资引育工程,加大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高层次人才的引育力度 实施一流附院打造工程,重点建设附属医院10个左右区域领先、国内一流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推进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等建设 实施一流设施提升工程,适应“互联网+教育”发展趋势,建成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一体的智慧校园基础设施体系 实施一流对外交流工程,推进国际化内涵发展,拓展中医药技术研发出口领域 实施一流党建统领工程深入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大力推进高校党建“四个融合”行动和“抓院促系、整校建强”工程。
  • 包头食品药品检测中心设备将达我国一流水平
    p   包头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以下简称“检测中心”)前身是包头市药品检验所,成立于1962年。为更好地保障包头市的食品安全,切实解决以往包头市食品安全检测能力不足的问题,全面提升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水平,在市委、市政府和国家食药监总局及自治区食药监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53年的改革创新,已发展成为包头市集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检验检测及相关研究工作于一体的专门机构,隶属于包头市食品药品监督和工商行政管理局。 /p p   改造建成后的包头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拥有国内技术先进的通排风系统、热交换系统、集中供气系统等9大应用保障系统,拥有550平方米生物洁净区、70立方米食品冷藏冷冻库及346套精密高端的检验检测仪器,具有食品类检验资质505项,药品及医疗器械检验资质459项,在外部环境、设施条件、检测设备、检验资质等方面均已达到我国一流水平。 /p p   现在中心具有药品(包括其它非食品类)及医疗器械检验资质459项,食品类检验资质505项。除了基础性检测项目外,还能开展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非法添加物、食品添加剂等项目检测。建成的食品微生物实验室主要用于食品微生物的检测,分子生物实验室主要用于开展肉类掺加检测、转基因食品检测、运用基因技术进行其他生物类鉴定等。目前,已经成为自治区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食品微生物及分子生物实验室。 /p p   经过4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全面完成了建筑面积8077平方米的实验室大楼内外部改造、院落场地硬化绿化、危险品试剂库建设、职工餐厅新建、1260千伏安配电设施增建、检验检测设备购置等硬件环境改善及专业技术人员业务培训、内部规章制度健全、检测资质扩项等软件能力提升工作。 /p p   检测中心启动后,将积极提升食品药品检验检测能力,有效强化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技术支撑,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执法的公正权威,加强包头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促进包头市及周边盟市食品药品产业升级与发展、保障全市人民饮食用药安全提供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有力的技术支撑,全面维护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 /p p br/ /p
  • 四川:2025年初步建成一流中医药创新高地
    近日,四川省科技厅、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医药创新工程建设中医药创新高地的意见》,提出4方面15项具体举措,明确到2025年,突破一批中医药关键核心技术,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创新平台,初步建成全国一流的中医药创新高地。《意见》提出,实施中医传统理论和诊疗技术创新工程。加强川派中医传统理论研究,深入推进“天回医简”等出土医药文献与文物考古研究,理清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脉络;发掘、整理名老中医传统诊疗经验,推动川派中医名家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的数字化传承。提升中医防治重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能力,建立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循证研究方法体系和临床研究数据库,研发具有中药特色的临床评价方法学体系和关键支撑技术,开展中医药参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路径和方法研究。推进川派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手段创新发展,深入开展川派中医优势病种研究,传承创新临床精准诊疗方案;研究针灸经穴效应的生物学基础和调控规律,开发以针灸为代表的非药物疗法的临床研究范式。推动康复与治未病关键技术研究。《意见》提出,实施中药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创新工程。加强川产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开展道地和特色药材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加快川产道地药材无公害标准化种植、林下种植、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野生栽培关键技术攻关。开展中药饮片与配方颗粒关键技术攻关,发掘“川派炮制”原理,制定工艺规范,改进中药饮片智能化关键技术设备;开展配方颗粒单味浓缩、药效一致性评价和药渣综合利用转化研究。加强创新中药研发,开展传统经典名方效用解析及配伍规律研究、中药药效活性成分作用效果和机制研究,遴选川产中成药大品种和特色民族药品种,开展二次开发研究。《意见》明确,实施中医药科技能力创新工程。建设医教研一体化中医创新平台,提升中医临床医学研究规范性和技术转化质量;构建产研用协同中药创新平台,推进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等基础平台建设。同时,引育中医药高水平创新人才,优化中医药创新环境,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意见》明确,实施中医药科技合作创新工程。推动川渝合作开展中医优势领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研究,共同开展共有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和加工技术研究;落实四川与澳门、四川与香港中医药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科技创新重点任务,共建四川澳门中医药创新联合实验室等。加强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推动中医药参与国家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与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 这些大学和学科不入流?我不服:“双一流”大学、学科遗珠榜
    p   近日发布的“双一流”大学和学科名单,应该是这两天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p p   这次入选的42所一流大学,除了新晋的郑州大学、云南大学和新疆大学外,全部来自原先的985院校。一流学科建设中的95所高校,则是211院校的小额增补版。 /p p   格局有变化,但远没有外界此前猜测的那么大。这既让不少人悬着的心落了地,也让很多人期待的心碎成了渣。 /p p   所谓“沧海遗珠”,我们不妨列一列那些原本有机会闯进一流阵营的高校和学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双一流”建设大学遗珠榜 /strong /span /p p    strong 北京语言大学:强邻环伺的无奈 /strong /p p   坐落在北京,对于一所高校的发展多半是一件幸事,但对于北京语言大学这样出身正统、小而精的大学,却也是一种不幸。 /p p   尽管是在周恩来指示下建立,由毛泽东亲自题写校名,尽管拥有对外汉语、应用外语等突出学科,有着很高的生源水准和毕业生质量,但是在名校林立的北京,面对“双一流”这样的国家工程,北京语言大学也只好徒唤奈何。 /p p    strong 北京电影学院:最有“名”的大学 /strong /p p   如果能把毕业校友的名气累加起来,算作高校的声誉,那么北京电影学院无疑将是中国之冠——当然隔壁的中央戏剧学院可能会表示不服。 /p p   外行人看来,北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明星,制造了一批又一批的话题 可内行人都知道,北影始终在中国的电影学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上居于绝对领先学术地位。此次“双一流大学”工程,北影没有入围,在一流学科评选中还败给了老对手中戏,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p p    strong 燕山大学:萧瑟秋风今又是 /strong /p p   说起燕山大学的名字和所属地,很多人可能会摸不着头脑,但在机械工程领域内,它可算是无人不知。 /p p   脱胎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坐落在北方海滨城市秦皇岛,拥有一个听上去很综合大学的名字——燕山。无论从各个角度看,燕大都挺不错。但自从错过了211评选这班车,燕大就日渐式微了。 /p p   机械工程作为燕大的强势学科,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乃至于如今门庭冷落。好在瘦死的骆驼毕竟比马大,如今落选“双一流”,燕山大学如果再不奋起直追,恐怕就真的沦为籍籍无名的普通院校了。 /p p    strong 山西大学:从第一到第一百 /strong /p p   沿着时间脉络逆流而上,公认最早的中国自办近代大学一共三所:北京的京师大学堂、天津的北洋大学堂和太原的山西大学堂。作为维新的成果,三所学堂在变法失败后被保留,逐渐发展为今天的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和山西大学。 /p p   身为中国高校里辈分最高的三个,北京大学、天津大学都入选了之前的985工程和此次的一流大学,而山西大学早在十几年前就把全省唯一211的名额拱手送人,本来寄望于此番“双一流”的逆袭,终究是没有上榜。 /p p   在今天众多的大学排行榜中,山西大学常常徘徊在全国一百名上下。从第一到第一百,山西大学这一百多年的路,也是以山西为代表的内陆省份在兴办高等教育时的无奈。 /p p    strong 浙江工业大学:大树底下没地方 /strong /p p   说起浙江的高校,浙江大学一家独大是人尽皆知的事实。经过大合并之后,浙江大学顺利跻身国内顶尖大学之列,但造成的恶果也同样明显:经济大省、自古文教兴盛的浙江,居然只有浙大这么一所211、985大学,今天也就只有这么一所一流大学。 /p p   在浙江,不是浙工大不行,连宁波大学都有一个“力学”学科入选了,以浙工大跟长三角工业的深刻联系,它的工程技术学科肯定是国内一流的水平。奈何浙工大旁边的浙江大学太强大了,其他院校无论生源、办学实力,还是声誉、影响力,和浙大相差的都不是一星半点。 /p p   在浙江大学这棵超级一流的大树下,浙江其他院校统统都成了二流。有时候不是你不好,有浙大这样的巨无霸衬托得你矮小。 /p p    strong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一直在努力,从未被想起 /strong /p p   国内的外语类高校,除了当之无愧的前两把交椅——北外和上外,也就得数广外了。 /p p   坐落在一线城市广州,身兼外语和经贸两大热门专业,广外的实力在录取分数和毕业生就业上体现得非常直观。但是在国家工程面前,它却始终鲜有地位,无论是多年前的211评选,还是今天的“双一流大学”工程。 /p p   很多广外学子凭着当初的分数,能选择一大把211高校,甚至是今天的一流大学。尽管就业前途依旧广阔,学科建设稳步发展,但缺少国家工程的认可,也是广外长久以来的一项缺憾。 /p p    strong 南方科技大学:星星之火熄了吗? /strong /p p   南科大最初的改革轰轰烈烈,举世瞩目,一颗新星在深圳徐徐升起。然而短短几年间,随着朱清时卸任,改革步伐放缓,名噪一时的南方科技大学所受的关注也越来越少。近两年深圳市引进了一大批国内名校,南科大还能不能得到原先那么多的支持,也让人捏一把汗。 /p p   这所始终游离在官方标准之外的高校不入“双一流大学”工程的法眼,并不意外。可是,校徽上依旧是一支燃烧的火炬,但当初那一点改革中国高等教育的星星之火,却明显微弱了许多。 /p p    strong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办得最好的大学 /strong /p p   绝大多数人听过广西师范大学,都是先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开始的。与一般高校出版社热衷于教材和学术著作的出版不同,这家出版社推出的多个系列,长期以来为中国的文艺青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也让人记住了这所深居山水的大学。 /p p   广西师范大学曾是国立广西大学的一部分,坐落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桂林。作为一所学科实力不错的高校,广西师大不仅在中国语言文学等老牌专业领域多有创新,而且在旅游管理等特色领域也颇有建树,但遗憾的是却被它那太过出名的出版社抢了风头。 /p p    strong 西南政法大学:还记得西政现象吗? /strong /p p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高考恢复,压抑多年的法学热情爆发出来,地处重庆的西南政法大学率先而动,延揽了一大批名师和优秀学生。多年之后,从这所山城高校走出来的学生遍布中国法律界,被称为“西政现象”。 /p p   然而,也就在中国大学纷纷合并,挤上211、985工程这班车的时候,西南政法大学却做出了拒绝与同城的重庆大学合并的决定,没有成为综合大学的一部分。时过境迁,在211工程中没有收获的西南政法大学同样被“双一流大学”拒之门外。 /p p   尽管法学依旧强劲,但今日中国最优秀的法学学科和就业岗位,无疑都集中在了北上广深这样的大都市,西政的时代似乎一去不复返了。但无论如何,今天的西南政法大学,依旧是一所被低估了的好学校。 /p p    strong 兰州交通大学:被遗忘的交通大学 /strong /p p   身处西北的高校,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里,常常有大漠黄沙、英雄迟暮的悲壮,尤其对于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这样不错的高校而言,这种江河日下的悲壮感更甚。 /p p   兰州交通大学发端于当初唐山铁道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铁道学院(今北京交通大学)的部分科系合并西迁,说起来也具备纯正的交通大学血统。可就在几所交大大放异彩的今天,兰州交大却逐渐和兰州这所城市一起走向默默无闻的境地。 /p p   一流大学的遗珠或许不止以上十所,没入选的肯定各有各的不服。至于一流大学后面跟着的一流学科名单,牵连着更加复杂的关系,也留下了更大的讨论空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双一流”建设学科遗珠榜 /span /strong /p p   strong  南开大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 /strong /p p   南开大学有五个学科入选,其中一个为统计学。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将统计学提升为一级学科,2013年南开大学便成立了统计研究院。近几年大数据研究成了当红炸子鸡,南开大学统计学科此次入选,恐怕也占了风气之先。 /p p   然而,南开大学另一个历史更悠久的学科——经济学科,全部没有入选。南开大学是中国经济学的发源地,建校不久就开始培养经济学研究生,绝对有底气喊出“建设世界一流经济学科”的口号。 /p p   根据2015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南开大学“应用经济学”学科转载位列第1名,综合指数位列第1名。作为国内最顶尖的经济学科,南开大学应用经济学科竟然落选,到底是谁的问题? /p p    strong 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 & nbsp /strong strong 文艺学(二级学科) /strong /p p   山东大学以“文史见长”著称,但它入选“双一流”名单的学科却只有数学和化学,不知这算不算“校耻”? /p p   在大师辈出的二十世纪,山东大学在文史哲领域的实力不输于北大。不用多提杨振声、闻一多、梁实秋、王统照、萧涤非、赵俪生等教授的学术贡献,光是一份《文史哲》杂志,就足以证明山东大学的学术地位。几乎所有文史哲大家,都在《文史哲》杂志发表过论著。山东大学不但出学术,还提供了学术平台和学术标准。 /p p   同时,山东大学也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的奠基者。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闻一多、沈从文、洪深等学者就在山东大学开讲“近代文艺批评”课程。新世纪以来,周来祥的文艺美学、曾繁仁的西方美学、盛宁的美国文论等杰出研究,将山东大学打造成了中国文艺美学的重镇。 /p p   选“双一流”学科,既没有看到一所大学的历史传统,也忽视它的特色学科在当下中国大学中的地位,如何能够说服人? /p p    strong 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 /strong /p p   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都入选了,却没有复旦大学的份儿。其他新闻传播领域的强校如武汉大学、华中科大(顺带一提,近日在公关领域对战薛之谦大获全胜的李雨桐女士就是华中科大新闻系的毕业生)、清华大学,也统统名落孙山。 /p p   复旦的新闻传播学有多厉害?论历史,复旦大学1929年便创办了新闻学系 论学术力量,复旦大学的师资和学术成果敢说全国第二,便没有学校敢说第一 论人才培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素有“记者摇篮”之称。 /p p   都说新闻行业衰落了,可新闻传播正在跟着互联网的膨胀而飞速发展,如果中国大学的新闻学院普遍得不到重视,那以后靠谁来做传播呢?只有人大、中传两所高校摘桂,谁说不是缺乏远见? /p p    strong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一级学科) /strong /p p   华东师大的文史哲向来是强项,在八九十年代,其中文系就是中国文学批评的绝对中心。即使2000年后,华东师大的中文系开始衰落,它也仍然是国内最好的中文系之一。而近十年来,华东师大的中国史学科,风头之劲一如当年的中文系。 /p p   想当年,华东师大在中国史领域和华中师大势均力敌,华东师大陈旭麓和华中师大章开沅,两位史学大师并驾齐驱,平分秋色。如今华东师大已经全面超越华中师大,在近现代史领域建树尤多。茅海建的近代史研究、杨奎松的现代史研究、沈志华的苏联档案研究、许纪霖的思想史研究,都是极具开拓性的学术研究。 /p p   如果没有华东师大的中国史研究,中国近现代的许多问题可能仍然迷雾重重,至少我们不会那么快就看到历史的本相。 /p p    strong 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心理学之二级学科) /strong /p p   1998年,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和老浙江大学四校合并,组成了今日的浙江大学。在这个名单中,农学学科和医学学科都有所斩获,唯独杭州大学带回来的人文学科,无一中选。无论“双一流”是根据学术还是政策来考虑,浙江大学都辜负了杭州大学当年的回归。 /p p   在诗词学和敦煌学领域,杭州大学有夏承焘、蒋伯潜、姜亮夫、蒋礼鸿、盛静霞等大学者坐镇,实力强大。如果说这一块还有很多强敌,那么起源于浙大、发扬光大于杭大的应用心理学,绝对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学科。 /p p   当其他高校的心理学专业还在搞理论研究的时候,杭大心理系在陈立教授的带领下,开创了一个跟北大、北师大完全不一样的应用心理学方向——工业心理学。这个学科包括了管理心理学、劳动心理学、工程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专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p p   北大和北师大的心理学都上榜了,浙江大学的应用心理学却没有一席之地,绝对是浙江大学的一大损失。 /p p    strong 厦门大学:工商管理(会计学),一级学科 /strong /p p   厦门大学此次入选的学科是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和统计学。总算把厦门大学的招牌专业统计学算进去了,要知道,厦门大学统计系的钱伯海教授主持开创了中国的国民经济学、国民经济统计学、企业经济统计学等宏观经济学科,我们如今看到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都有钱伯海和厦门大学统计系的功劳。 /p p   遗憾的是,厦门大学同样重要的工商管理学科,竟然漏了!工商管理学科得以入选的高校是人大、清华、中大和西安交大,如果问一问这四个学校的学科负责人,他们恐怕都会觉得莫名其妙:连我们都入选了,厦大为什么不行? /p p   厦门大学是中国第一所提供会计博士学位的院校。更重要的是,厦大有葛家澍这座大山。1978年,葛家澍教授率先为“借贷记账法”正名,全面介绍和引进了现代会计理论,为中国建立了一个能够和世界接轨的会计体系,对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p p   如果你每个月都能领到一笔工资,你就应该感谢葛家澍和厦门大学的会计学系。 /p p    strong 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教育学之二级学科) /strong /p p   华科最著名的当然是工科。鲜为人知的是,华科在高等教育领域,完全有资本抛开国内一大批普通师范院校。 /p p   1979年,教育学家朱九思在华中工学院(华科前身)建立了高等教育研究组,次年创办《高等教育研究》杂志。这是一本面向国内外发行的杂志,在高校改革历史上起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当时的全国高校里,除了华中工学院的朱九思,就只有厦门大学在潘懋元副校长的带领下开创了高等教育学科。 /p p   有句话说,在八九十年代的高校改革中,武汉大学的刘道玉校长在实践,而华中工学院的朱九思提供理论。这些前辈已经功成身退了,但他们给华科留下了全国最好的学术梯队。如今中国高校改革又走到了瓶颈阶段,亟需继续进行理论建设和改革实践,怎能把中国最好的高等教育学科漏掉? /p p    strong 武汉大学:水利工程(一级学科) /strong /p p   武大校园最美的地方,除了那条著名的樱花大道外,应该就数东湖边上的水利水电学院。 /p p   在水利工程领域,最厉害的高校有三所:一个是拥有张光斗、黄万里、潘家铮等水利学家的清华大学,一个是从中央大学分出来的河海大学,还有一个就是武汉大学。1952年,武汉大学将水利工程这个优势学科分离出去,无疑是武汉大学最大的遗憾之一。 /p p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并入武汉大学后,中国的水利水电事业进入了建设与环保并重的新阶段,而中国水域出现的新问题,也迫切需要水利工程学科提供解决思路。长江始终是中国水利研究的重要基地,武汉大学同时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何以把“双一流”建设学科给了清华大学和河海大学,却忘了武大? /p p    strong 中山大学:人类学(二级学科) & nbsp 人文地理学(二级学科) /strong /p p   中山大学太低调了,低调到很多人惊讶于中山大学竟然不是在中山,也不是在南京。 /p p   中大只有哲学一个人文学科进了大名单,它在全国高校中独领风骚的人类学和人文地理学都落选了。这些学科无疑都很冷门,但是从长远意义以及当下博物学越来越热的潮流来看,人类学和人文地理学将会越来越重要,也会越来越受到欢迎。 /p p   想彻底解决哲学上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们都得从事人类学和地理学的研究。如果人类学科和地理学科能够成为真正的世界一流学科,对中国的社会建设和人类的文明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p p    strong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一级学科) /strong /p p   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学院,前身华南工学院,是“建筑老八校”之一,但此次建筑学获入选的高校只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 /p p   近十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在公共建筑上的成就巨大,南派建筑学为中国建筑注入了一抹新锐的色彩。2008奥运会摔跤比赛馆(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北工大体育馆、天津博物馆、上海钱学森图书馆、深圳市宝安中心区图书馆、重庆理工大学花溪校区等建筑或建筑群,都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作品。此番落选,别说是沧海遗珠,简直可以说是有眼无珠了。 /p p   难道不是吗?看看华南理工大学的“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里面竟然有“农学”,不知隔壁的华南农业大学怎么想?可怜的华南农业大学,不但没有上一流大学榜,连农学都没有评上一流学科,找谁说理去? /p
  • 哈尔滨工业大学发挥仪器学科特色创造一批一流技术成果——挑战尖端 仪器报国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园,无论平时还是节假日,无论办公室还是实验室,时时处处都闪现着哈工大人奋斗的身影。多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发挥仪器学科优势,勇于担当强国建设的新使命,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长于工程,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传统,形成了“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体系培养高端精密仪器人才“世界科技强国一定是仪器科学强国,世界高精尖装备制造强国一定是具有超精密测量能力的仪器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仪器工程研究院院长谭久彬说。哈工大精密仪器专业有着厚重的历史,始于1952年精密仪器实验室扩建,是全国第一个精密仪器专业。1956年,学校成立仪器制造系,成为全国高校仪器学科领域中最早建系、最早成体系培养高端精密仪器人才的学科专业,创办了全国第一个研究生班,为我国精密仪器领域培养了第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领军人才。据了解,哈工大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简称“仪器学科”)是首批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首批博士后流动站、首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目前,仪器学科设有精密仪器、智能感知工程和测控技术与仪器3个本科专业,建有超精密仪器及智能化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仪器是实现科学发现与基础研究突破的手段。为了更好地借助仪器推动科技工作者实现突破,哈工大于2018年10月8日成立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支持仪器学科快速发展。目前,该学院有专业教师120余人,是国内体量最大的仪器学院之一。作为仪器学科带头人,谭久彬每天行程满满,当班主任、参加会议、搞研究、带团队……4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超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工程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致力于高端装备制造中的超精密测量与仪器工程研究,提出多模复合运动基准方法、多轴运动基准误差分离方法和主动负刚度隔微振方法等。如今,谭久彬研制成功4种国家级计量标准装置及21种大型超精密测量仪器和超大型超精密测试装备,形成系统的超精密测量体系,精度水平达到国际前列地位;解决我国高性能卫星相机等30余个重大型号高端装备研制生产中的超精密测量难题,推动了该类装备性能的提升。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近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实行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不论资历、不设门槛,以教学能力、创新价值、科研贡献为评价导向,很多年轻教师、科研人员迅速成长,破格晋升教授。自2014年以来,学校建设了178个青年科学家工作室,加速青年领军人才由“一个课题方向、一个人”交叉融合形成“一个前沿领域、一群人”。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教授李浩宇就是其中之一。1986年出生的他,如今已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并成为哈工大先进光电成像技术研究室主任、项目组组长,哈工大青年科学家工作室学术带头人。李浩宇2005年考入哈工大通信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后,他在海外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并开始博士后课题研究。2017年12月,他与众多知名大学青年学者一起参加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青年学者神舟论坛。感受到学校对高端人才的渴求、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李浩宇决定把国家需求当作第一选择,回到母校担任教职。回国后,李浩宇依托哈工大研究平台,在谭久彬的大力支持下,瞄准国际显微光学仪器技术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专注于超高分辨率显微镜系统的研发。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需要兼顾,如何突破超高时空的成像能力限制,一直困扰着这个领域的科研人员,李浩宇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该难题。记者来到李浩宇办公室时,电脑屏幕上呈现着计算画面。他说,团队又熬了一个晚上。桌子上放着一堆资料和教材,他还给本科生主讲专业必修课“工程光学2”和创新研修课“新一代光学显微成像技术”。“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李浩宇深知其中的含义和分量。他的团队基于计算光学成像的新一代高通量三维动态超分辨率成像方法,通过计算成像技术增强荧光涨落探测灵敏度,突破了现有显微成像技术难以兼顾高通量视场、高空间分辨率和高时间分辨率等难题,将目前世界上超分辨显微镜中最高通量视场成像范围提升至毫米级,可在10分钟内对包含超过2000个细胞的视场实现128纳米的超高空间分辨率成像。“科学是从测量开始的。”李浩宇团队这一成果,标志着在生物医学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细胞学异质性和生物医学等研究提供新的科学影像仪器。今年6月15日,该研究成果以《通过增强荧光涨落检测实现高通量超分辨率成像》为题,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自然—光子学》。“作为科研人员,就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原创性、基础性、前沿性研究,解决‘卡脖子’难题。”李浩宇说。挑战尖端的勇气与长年累月的耕耘2017年9月,哈工大物理系优秀毕业生赵唯淞保送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直博。2021年11月,在教授李浩宇的指导下,赵唯淞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论文。2023年7月,还是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的赵唯淞,又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自然—光子学》发表研究成果。“挑战尖端,仪器报国。”不到两年时间,两次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995年出生的赵唯淞是哈工大人才培养成果的一个缩影。“我很感恩学校的多年培养,在哈工大遇见了很多‘大先生’、好老师,本科的教育方式和环境激发了我学习的内驱力,养成了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好习惯,也让我在后来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找到了兴趣和方向。”2017年,赵唯淞加入谭久彬牵头的仪器学科团队,主要从事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聚焦超分辨荧光显微镜、计算成像、深度学习、生物信息学等。一流的事业需要一流的人才。提起2021年发表的学术论文,赵唯淞说,研究团队首次从计算的角度提出突破光学衍射极限的通用模型,结合自主研发的超分辨结构光显微系统,实现了目前活细胞光学成像方法中分辨率最高(60纳米)、速度最快(564帧/秒)、成像时间最长(1小时以上)的模态。该成果被评为“2021中国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赵唯淞也因此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受邀作主题或邀请报告多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国际发明专利3项,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第十八届王大珩光学奖……“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技术创新,都需要挑战尖端的勇气、长年累月的潜心耕耘。”这是赵唯淞从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得到的感悟,“在哈工大,只要真正做事就一定会有舞台。”68岁的谭久彬、37岁的李浩宇、28岁的赵唯淞……正是这些“勇于创新、敢当重任”的哈工大人,创造出一批一流的技术成果,培养出一批一流的人才,擎起“挑战尖端,仪器报国”的精神火炬,一代又一代传递。
  • 全国知名高校材料院长悉数到场 新形式下一流材料学科建设探讨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由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的“2018第八届全国知名高校材料学院院长论坛暨高水平材料学科建设研讨会” 于2018年7月25日-7月27日在东北大学召开。论坛旨在为材料学科的发展和高校间的合作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探讨新形势下一流材料学科建设策略、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科研与技术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545b3570-4a79-464b-9a20-6c4570b2dec8.jpg" style=" " title=" 1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c1b06bb3-18ba-4d07-a862-2aaba342b161.jpg" style=" " title=" 2_副本.jpg" / /p p   来自全国102所大学的近250位学者和学院管理者参加论坛。就材料科学发展、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具有建设性的探讨。 /p p   论坛在北大学材料学院院长秦高梧主持下开始。东北大学副校长唐立新到会致辞,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介绍了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特色及“双一流”建设情况,表示进一步支持所有与会专家广泛交流、深化合作、迎接挑战,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改革,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5528e7ea-f598-431f-8789-f76901ae012b.jpg" title=" 3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司副司长曹国英 /strong /p p   随后,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司副司长曹国英作了“新形势下对科技发展的思考”的报告 材料产业是关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2017年,材料行业产值占到GDP的23%。材料学科如何布局、人才队伍如何培养,对建设科技强国的总体目标意义重大。用人格局不同,带来的结果也截然不同。建设科技强国,在材料领域,需要补短板、抢先机、领未来。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事关产业命脉、威胁国家经济安全、关乎国际民生的战略性产品。重点强化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p p   大会还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作了“加强双一流建设,科技创新,科教融合,内涵发展,服务社会” 的报告 美国休士顿大学先进材料中心副主任白先慎作了“从材料基础研究到NASDAQ和新三板”的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院长孙宝德作了“先进材料技术主题组情况介绍”的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89a11fcb-4278-42d6-aefe-8aa40ea2fa8e.jpg" title=" 4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977b7173-1b98-49b3-9ea5-87a5967696aa.jpg" title=" 5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美国休士顿大学先进材料中心副主任白先慎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7月26日下午,与会专家分三个会场就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社会和学院管理中的问题及措施进行了详细交流和讨论。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论坛结束时,各高校争相申报下一届论坛。华南理工材料学院院长彭俊彪教授发表申报演讲 接下来西安高校联合申报、吉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等等高校踊跃申请,争办年已经确定到2023年。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本次会议吸引20多家仪器企业积极参与,展示了最新的材料分析仪器设备及技术。部分企业展位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b2578bb2-803b-48d7-a133-efd5572e669f.jpg" title=" 百特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丹东百特 /strong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81039d3d-3e22-46fd-bd53-f489d44468fe.jpg" title=" 岛津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岛津 /strong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5e7168e9-6500-48ad-8602-5ca682bb6519.jpg" title=" 科晶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沈阳科晶 /strong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3ab34fe9-f6b3-4f8b-b22a-c9b357edb034.jpg" title=" 诺巴迪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诺巴迪 /strong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030d6b11-d064-4d71-af14-b435f5a49357.jpg" title=" 欧波同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欧波同 /strong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b04cb547-7a22-4f01-a7d8-0b0e493fe77c.jpg" title=" 日立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日立 /strong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a7f3ad3c-dd0a-41a2-9f18-f669ce0d2a41.jpg" title=" 中环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环电炉 /strong /p
  • 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 做强“双一流”地方版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教育部等三部委发布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已有一年。“双一流”建设方案,使得名单内的高校获得发展助力,而更多名单外的高校又将何去何从,能在“双一流”建设中获得发展吗?记者日前从上海市教委获悉,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上海正启动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做强“双一流”地方版,激发地方高校改革发展内生动力,从而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双一流”建设没有“主演”与“看客”之分,每所高校都是参与者、践行者,都能实现“各美其美”的理想——在“双一流”建设中,沪上各大高校都展现出生机勃勃、活力奔腾的全新气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部属高校与市属高校联动发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今年,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本市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上海高校办学实力和学科水平进步明显,两所左右大学和20个左右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率先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意见》明确,上海将加大“双一流”建设经费保障力度,持续支持部市共建驻沪高校、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计划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业内人士看来,值得关注的是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计划。上海地方高校在发展水平上与在沪部属高校差距较大,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辐射作用,带动地方高校发展,上海推出“双一流”建设地方版可谓是一大创举,释放出“支持不同高校在各自领域和类型中争创一流”的积极信号。市教委主任陆靖介绍,上海已启动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以“一校一策”方式给予重点支持,通过重点建设特色优势学科引领学校走向高水平。目前,已有八所地方高校纳入试点范围。同时,还将启动高水平应用型高校试点建设,重点支持若干所应用型地方高校加快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开展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也就是说,上海通过设立两个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序列,分类支持研究型和应用型地方高校争创一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坚持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引导高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上海理工大学是最新一批跻身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试点的院校之一。以光学工程学科为例,上海理工大学重点聚焦太赫兹技术研究与应用领域,早在2015年就入选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第三方机构测评显示,在太赫兹技术研发领域,上海理工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促进学科发展是“双一流”建设的“龙头”,上海从2014年开始实施“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目前,本市共有30所高校的121个学科点被纳入建设范围。经过三年一轮持续投入,上海高校学科建设成效逐渐显现。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的上海高校均属于“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高校,在建的52个高峰学科中,有38个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评为A类学科,占比73.1%;23个I类高峰学科全部为A类学科。同时,26个“A+”学科中,有20个为在建高峰高原学科,占80%以上。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从近年上海高等教育的布局调整看,对高校实行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是一以贯之的思路。目前,上海把高校分为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应用技能型,坚持对不同类别高校实施不同标准,由此形成“分类规划、分类投入、分类评价”的高等教育治理新格局。据悉,今年已出台高校分类管理指导意见,目前已完成首次分类评价。知情人士介绍,做实分类评价“指挥棒”,将有力引导高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办出特色、创出一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服务国家战略,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上海高校积极参与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高校牵头承建了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网、转化医学、活细胞功能成像、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虞丽娟说,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是“双一流”建设的鲜明底色,落实立德树人是所有高校的立身之本。坚持把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作为“生命线”,从2014年起,上海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启动实施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激励计划,要求高校所有教授必须为本科生授课,而每位教师都必须安排为学生坐班答疑时间,刚留校的青年教师要先担任2-3年助教后才能独立开课。跟踪调研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激励计划对个人学业起到了推动作用,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 /p
  • 全球生物制药巨头将于中国建世界一流研发中心
    昨日,全球生物制药巨头辉瑞公司(Pfizer)与北京大学在北大深圳研究生院签订项目合作研究协议,双方宣布将在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研究方面进行合作,并进行药物研发方面的创新科技。   据此协议,辉瑞不仅会为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课题提供10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而且会利用自身在药物研发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帮助北京大学在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建立一个世界一流的生物转录研究和药物研发中心。   合作协议中由辉瑞公司资助的研究项目将由辉瑞科研人员和包括北京大学主校区、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教授来共同遴选和开展。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史守旭教授在签字仪式上表示,此次北大与辉瑞的合作将会在新药研发领域作出重大贡献,有助于提高转化型研究和药物开发等科研水平,同时将对深圳乃至全国生物制药产业的长期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史守旭表示,药物研发中心将以生物医学自主创新为重点,致力于把基础研究和临床观测数据成果应用于疾病诊断、预防和临床干预中,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开创心血管、代谢及神经变性三大疾病领域的创新疗法。同时,中心也将开展抗病毒药物达菲和疫苗等方面的研究。   辉瑞与北京大学之间保持着长期良好的学术研究合作关系。今年3月,双方曾宣布共同建立“北大—辉瑞定量药理学教育中心”,旨在支持定量药理学的人材培育。而此次协议的签署将把北京大学纳入到辉瑞公司生物医学研究战略合作网络之中———这一网络目前已包括美国的斯克里普斯研究中心、旧金山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定量生物科学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辉瑞药物研发副总裁、亚洲研发总裁杨青博士表示,与北京大学的合作是该公司支持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科研能力建设方面的优秀范例,希望通过合作共同促进中国生命科学产业的长期发展。   出席签约仪式的深圳市副市长唐杰介绍,生物医药产业是深圳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2008年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358.5亿元,产业规模位居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城市前三位。他表示,深圳将大力支持辉瑞与北大在深圳的强强联合,并邀请“暂时在深圳还未开展实质性项目”的辉瑞多与深圳合作,全面提升深圳生物医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 河北双一流揭晓:河北科技“基因编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
    在国家启动双一流大学建设计划启动之际,河北省的双一流建设方案公布了入选高校和学科名单。受韩春雨“诺奖级”论文重复性争议影响而成为关注焦点的河北科技大学入选二层次大学,其中生物工程(基因编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  近日,根据河北部分高校的新闻报道,《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意见》颁布实施,河北省教育厅制定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资金分配方案》,决定分类支持、重点建设若干所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其中,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4所高校成为河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一层次高校。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华北理工大学等8所高校成为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二层次高校。河北省高校共有17个学科获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37个学科获批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项目。  四所高校入选第一层次  本次共有4所高校入选河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一层次高校,包括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四所高校中,河北工业大学入选了国家“211”工程,河北大学、燕山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均为省部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方面,河北工业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各有四个学科入选,河北大学和燕山大学各有三个学科入选,均有四个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项目。  八所高校入选第二层次  本次共有八所高校进入河北“双一流”建设第二层次,包括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华北理工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工程大学和河北中医药学院。各高校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和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如下:  入选高校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根据燕山大学新闻网的消息,2016年计划拨付燕山大学“双一流”建设专项资金将达到8000万元,“十三五”期间,持续投入,滚动建设。仅一个学校每年获得专项资金就近亿元,可见此次河北省“双一流”建设投入之大。  与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相比,河北省的高等教育相对比较薄弱,虽然河北省各大高校近年来均有所发展,但是和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相比,高等教育总体偏弱。在全国各省陆续发力高水平大学建设之际,河北省高校要想在未来取得更快的发展,那么更需要更大力度的支持,而此次公布实施的《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意见》,对于入选河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来说,可谓是一场空前的机遇。
  • “双一流”建设,各省投了多少钱?
    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和“进入一流前列”的明确要求,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将分三步走:  第一步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第二步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一、各省“双一流”建设目标和经费投入情况  自国家启动“双一流”建设工程后,各省的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如火如荼,目标远大,投入巨大,下面就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各省的大手笔。  山东省:计划投入50亿,建设1-2所世界一流大学,6所高校进入全国百强,5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30年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广东省:计划投入50亿,建设2所世界一流大学,17所国内高水平(理工)大学,此外还要建设110个重点学科。  四川省:计划建设15所国内高水平大学,30个世界一流学科,100个国内一流学科以及100个去与一流学科。  北京市:预计投入100亿,推进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目前已经公布了两批19个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  上海市:投入36亿建设高峰高原学科,计划建设20个世界一流学科,180个学科进入全国前20%,建设过程中执行严格的监管和动态评估机制。  江苏省:15所以上高校进入全国百强,10所进入前50,100个左右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国家一流学科数,不低于全国总数的10% 2030年建成两所世界一流大学。进入全国百强的省属高校每年新增1亿元。  安徽省:建设1所世界一流大学,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和国内一流行列,另外安排70亿用于省属高校,实施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甘肃省:建设1所世界一流大学,5所国内高水平大学 2-3个世界一流学科,50个国内一流学科,1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陕西省:建设1-3所世界一流大学,5-7所国内高水平大学 50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  山西省:建设1-2所国内高水平大学,2-3所区域一流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2020年5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 2030年建成2-3所国内高水平大学 2050年再增加2-3所国内高水平大学,建成1所世界一流大学。  湖南省:2020年4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45个左右的学科进入全国前10% 5所大学进入国内一流大学或特色大学行列,2050年4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  浙江省:建设2所世界一流大学,10所高校进入全国前100 5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40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100个左右学科进入全国前30%,若干学科进入全国前3。  河南省:10年投入31亿,5个左右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10个学科进入ESI前1%。  贵州省:5年投入5个亿推进区域内大学和学科“双一流”建设。  河北省:5年25个亿,建设3个国内高水平大学以及一批国内一流学科,个别学科进入国际一流行列。  湖北省:每年投入10-20亿,2020年力争10所以上大学进入全国百强,至少5所大学列入国家层面开展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2030年至少2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至少10所大学进入国内一流大学行列,力争更多高校进入全国百强。2020年6个以上的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20个左右进入前200位,70个以上学科进入前1%,在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的学科数占全国总数的10%左右,60个左右学科进入前5名,120个左右学科进入前30%。到2030年,湖北高校更多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国内一流行列。到本世纪中叶,湖北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国内一流大学和学科的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  重庆市:力争2-3所高校跻身国内一流、行业一流大学行列,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一流学科。  吉林省:投入15亿重点支持吉林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江西省:建设1所国内高水平大学,10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个别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宁夏回族自治区:投入2亿元重点建设宁夏大学和6个国内一流学科、10个西部一流学科。  二、问题所在  1、上述21省到2020年将建成世界一流大学10所左右,2030年将建成16所左右,2050年则会建成世界一流大学21所左右。这还不包括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的京沪两市。  2、各省纷纷将建设国内高水平大学作为重要内容,但国内高水平大学的标准是什么?是全国前100名,抑或是其他?如果是以全国前100名作为标准,前述21个省份提出的国内高水平大学建设数量已经在110所以上,这还不包括暂时尚未提出建设方案的京沪等省区,这就意味着这21个省必定有无法达成建设目标的。  即便是明确提出国内百强的目标,江浙鄂鲁四省就已经瓜分了41席 其中某省计划独占国内百强的15席,50强的10席,其他省份的“压力山大”。  3、21省共计划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至少58个,国内一流学科上百个 ESI前1%的学科至少325个,前1‰的学科20个左右 其中有省份提出2020年全国第1的学科占全国总数的10%左右,也有省份计划国内一流学科不低于国内总数10%,留给其他省份的一流学科额度不多了。  4、21个省份中有11个省提出了经费保障,粗略计算在400亿左右,不可不谓“大手笔”,大量的经费投入可以吸引人才,购置高端设备、改善办学环境,这些对于“双一流”建设是绝对不可或缺的,但是光有“钱”一定也不行。  附表是人工汇总的21省份“双一流”建设相关内容,如有遗漏或错误敬请指正。附表:21省份“双一流”建设相关内容汇总  (作者:于鲁江,同济大学发展规划研究中心规划专员)
  • 一流仪器却产不出一流数据!科研怪象如何解?
    “我国科研领域存在一个怪现象:不少世界一流的科研仪器,产不出世界一流的科学数据。”3月9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一上来就说起了自己多年的困惑。徐星分析,之所以出现这种怪现象,是因为我国缺少使用这些仪器的一流的技术支撑人员。“技术支撑人员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学数据的质量,即便有最好的科研仪器,如果没有一流水平的技术支撑人员,也可能产出三流的科学数据。”徐星解释道。令徐星困惑的怪现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童金南委员也深有感触。他说,“技术支撑人员的水平对科研工作十分重要,我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技术支撑人员队伍,并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现代科技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涉及科研数据采集的部分,不仅需要依赖先进的科研设备,而且还需要有一批使用这些设备的专业技术支撑人员。“科研工作的质量不仅取决于科研人员的素质,也取决于技术支撑人员的素质。”徐星说,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技术支撑人才队伍,对我国科技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因为工资待遇、成果体现、职称评审等原因,很多人在职业选择时不愿意去从事技术支撑工作。”童金南直言。童金南举例说,科研人员可以申报的科学基金有很多,但相对而言,针对技术支撑人员的研究项目要少得多;同时,在职称评审时,技术支撑人员更多的是考核其在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其运行科研设备,产生高质量科学数据进而发表论文的情况,只能做参考。更重要的是,“目前,许多调动科技工作者积极性的政策更多惠及一线科研人员,较少涉及技术支撑人员。”徐星说,相对于科研人员队伍的壮大速度,技术支撑人员数量增长明显滞后。“因此,我们需要大力加强技术支撑人才队伍建设。”徐星建议,国家要提高技术支撑人员的待遇水平和地位,鼓励优秀科研人才加入技术支撑人才队伍,从而更加高效地利用各类科研设备,产出更高质量的科学数据。“有关方面要健全技术支撑人员评价体系,不仅要认定他们在实验技术领域发表的研究论文,还要重视在他们手里产生实验数据所发表的论文质量,从而充分调动技术支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童金南表示。此外,徐星还建议,补齐我国在技术支撑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短板,增加技术支撑人员的数量;加强技术支撑人员的在职培训,提高技术支撑人员素质,进而推动科研工作更加高效地开展。
  • 2018南京科学仪器暨教育装备展助力江苏高校“双一流”建设
    p   近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重点高校,密集公布“双一流”建设方案,引发各方关注。在方案中,各大学制定了一流大学建设的近、中、长期发展目标以及详细的改革路径、改革任务、举措、保障机制等。有分析认为,此举意味着“双一流”建设的工作重心已进入全面落实阶段。 /p p   作为教育大省的江苏有15所高校入选,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入选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还有13所高校入选一流学科建设。自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经过长达两年的酝酿讨论,终于进入实操阶段。中国一流大学建设之路该怎么走?如何建设一流学科,全面提升科研质量,要向哪些关键方向发力?江苏不少高校也酝酿许久,近日公布了建设方案,譬如东南大学对外公布,计划到2020年,有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到2030年一批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学科前100名,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具有“强势工科、优势理科、精品文科、特色医科”世界一流大学,学校整体水平位于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河海大学透露,学校将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学科前沿,以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凝练学科发展方向,优化学科布局,构建顶尖学科、高原学科、新兴学科、基础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生态,开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新征程,开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南京大学更在不久前的会议上表示,2018年将从高峰学科建设计划、立德树人计划、卓越研究计划上,发力“双一流”建设。 /p p   要想实现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宏伟目标,提升高校的整体科教装备水平是基础保障,完善科研一线重点实验室的装备条件是主要抓手。江苏省科教、财政等相关部门也已经开始部署相关举措,“十三五”期间在四大专项支持力度不减的基础上,每年再安排专门经费实施重点高校建设工程,为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提供有力保障。可以说,在支撑“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同时,提升高校教育装备水平、建设一流的重点学科的省级重点实验室还将对我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智能制造产业、量子信息产业、生物大健康产业等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p p   由江苏省科学仪器设备协会、江苏省高校实验室研究会等多部门联合组织的“第十五届南京科仪及实验室装备暨教育装备展览会”将于2018年4月12-14日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作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科教专业展,南京国际科学仪器暨教育装备展览会服务于科教技术和实验室装备建设的产业链,深耕江苏科教资源、立足华东科教产业,以现代科教技术装备与实验室仪器设备为核心,涉及分析测试仪器、化学试剂、环境与工业仪器、信息技术与设备等内容,通过展览会及论坛等形式为科学仪器与实验室装备领域专业人士及科研院所、高校、大中型实验室、科教信息化中心提供宣传、采购、交流、学习的互动平台,提供完整解决方案。 /p p   第十五届南京科仪及实验室装备暨教育装备展览会将集聚国内外科教行业知名企业和高校科研人员,组织多场学术交流会议及论坛,邀请中科院院士在内的诸多全球知名的专家学者参与技术交流,为科教企业与教育院校单位提供一个高规格的科研技术设备类综合性的交流平台,积极服务于江苏省高校“双一流”建设,助力江苏科教发展! /p p   组委会联系电话:025-86891508 QQ:1687286900 /p p   网址:www.njky-exh.com /p p   www.eduexh.com /p p /p
  • 从“双一流”看科研人才之乱象
    p   “我所在的研究团队近几年已经有两位‘杰青’去了北京的高校。”电话中传来老院士的无奈。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郑兰荪说,他理解他们离开厦大的理由,“在北京子女进入好学校的机会更大”。 /p p   但理解并不意味着能坦然接受。 /p p   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人才是除高楼、设备等硬件条件外最关键的“软实力”,也成为各大高校竞争的资源。“挖来挖去”的人才乱象,让很多高校不堪其扰。现在,更有部分代表委员担心,当下如火如荼的“双一流”建设会让人才竞争的池水越搅越浑。 /p p strong   遍地开花 何处留香 /strong /p p   在去年两会期间,郑兰荪就十分关注高校人才无序流动的问题。他在会上表达了人才流动有可能会像“足球队员转会”的观点,引起当时在场委员的一致认同。 /p p   一年过去,郑兰荪从自身观察和与科教界同仁的沟通来看,上述情况并没有得到大的改观。他还担心,这样的趋势可能会在“双一流”建设中愈演愈烈。 /p p   “‘双一流’建设过几年是要考核的。如果引进的优秀人才多一些,考核结果自然更有保障。”郑兰荪说。 /p p   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厦门大学入选,该校化学学科也入选一流学科。不过,郑兰荪目前还没看到国内其他高校的高端人才流入。他坦言,同样是“双一流”高校,厦大的魅力目前还很难与北上广等大城市的一些高校相媲美。 /p p   “人才流动是好事,但如今高校竞相引进人才导致待遇不断提高。这种待遇不仅指收入,还包括住房、子女就学等条件,不利于人才的有序流动和各地区高校的均衡发展。”郑兰荪认为。 /p p   事实上,此类现象已非个案。过去一年间,高校吸引人才的办法花样翻新:上海某高校给领军人才开出百万元年薪,并配套800万元购房补贴;杭州某高校和天津某高校为吸引院士开出了500万元年薪的价码;河北某高校为首席科学家提供30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 /p p   然而,无论是收入待遇、周边配套,乃至科研环境,欠发达地区高校相较于发达地区高校都是缺乏竞争力的。这也导致在这一轮人才大战中,更需要人才支撑的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校,成了人才流失的重灾区。 /p p strong   一所高校 两种光景 /strong /p p   身处中西部地区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并未进入教育部的一流高校名单。然而,其在人才流入与流出过程中呈现出的不均衡现象,同样值得思考。 /p p   该校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这在校内形成了一流学科与非一流学科的鲜明对比。进入一流学科的专业,人才流入相对较多,而未进入一流学科的专业,人才流失却有些严重。甚至,有未进入一流学科的学院院长,在“双一流”名单公布后,经过权衡利弊,最终选择了离开。 /p p   人才流动“不平衡、不协调”,让全国政协委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副校长郝跃最担心的问题出现了。 /p p   “双一流”对于人才的虹吸效应明显,而为了应对“一流”几年后的考查,进入一流学科名单的,学校在资源投入上也会有所倾斜。“国家、学校等资源的多重叠加,带来的是高校自身学科发展的不均衡。”郝跃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这对那些未进入一流学科的院系打击较大,恐怕并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p p   如今,“双一流”这根指挥棒,正在引导优秀人才流向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其中包含了多大程度的功利因素,又有多少是现行规则下人才的自然选择,估计很难一一甄别。 /p p   然而,“双一流”建设有可能加剧人才恶性竞争的问题,或许并不是一个伪命题。 /p p strong   追溯本源 教育回归 /strong /p p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工程大学校长高岭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坦言,由于经费、工作环境、子女教育等配套的欠缺,中西部高校吸引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或海外高端人才比较困难。这种唯“待遇”论的人才引进模式,让当下的人才流动陷入“越有钱越集聚人才,越没钱越留不住人才”的死循环。 /p p   “我们不应当把高校分成两极,而应当强调它们各自在国民经济建设、人才培养中的责任和使命。”高岭建议,对于中西部高校而言,不妨探讨柔性引进,也就是人才共享的策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此缓解当下的人才窘局。 /p p   事实上,为防止高校人才两极分化,教育部于2017年1月发布了《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明确提出“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 /p p   但这样的行政举措,不仅实施起来存在困难,也很难从根本上发挥引导人才健康流动的作用。 /p p   郝跃提醒,该政策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行政手段对高校发展干预过多,只会适得其反。只有将发展权交回高校自身,让高校回归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才能真正消除当下人才流动的乱象,助力中国高校真正走向世界一流。 /p
  • 一流仪器却产不出一流数据!这个科研怪现象怎么治?
    “我国科研领域存在一个怪现象:不少世界一流的科研仪器,产不出世界一流的科学数据。”3月9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一上来就说起了自己多年的困惑。徐星分析,之所以出现这种怪现象,是因为我国缺少使用这些仪器的一流的技术支撑人员。“技术支撑人员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学数据的质量,即便有最好的科研仪器,如果没有一流水平的技术支撑人员,也可能产出三流的科学数据。”徐星解释道。令徐星困惑的怪现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童金南委员也深有感触。他说,“技术支撑人员的水平对科研工作十分重要,我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技术支撑人员队伍,并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现代科技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涉及科研数据采集的部分,不仅需要依赖先进的科研设备,而且还需要有一批使用这些设备的专业技术支撑人员。“科研工作的质量不仅取决于科研人员的素质,也取决于技术支撑人员的素质。”徐星说,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技术支撑人才队伍,对我国科技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因为工资待遇、成果体现、职称评审等原因,很多人在职业选择时不愿意去从事技术支撑工作。”童金南直言。童金南举例说,科研人员可以申报的科学基金有很多,但相对而言,针对技术支撑人员的研究项目要少得多;同时,在职称评审时,技术支撑人员更多的是考核其在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其运行科研设备,产生高质量科学数据进而发表论文的情况,只能做参考。更重要的是,“目前,许多调动科技工作者积极性的政策更多惠及一线科研人员,较少涉及技术支撑人员。”徐星说,相对于科研人员队伍的壮大速度,技术支撑人员数量增长明显滞后。“因此,我们需要大力加强技术支撑人才队伍建设。”徐星建议,国家要提高技术支撑人员的待遇水平和地位,鼓励优秀科研人才加入技术支撑人才队伍,从而更加高效地利用各类科研设备,产出更高质量的科学数据。“有关方面要健全技术支撑人员评价体系,不仅要认定他们在实验技术领域发表的研究论文,还要重视在他们手里产生实验数据所发表的论文质量,从而充分调动技术支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童金南表示。此外,徐星还建议,补齐我国在技术支撑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短板,增加技术支撑人员的数量;加强技术支撑人员的在职培训,提高技术支撑人员素质,进而推动科研工作更加高效地开展。
  • 大动作!12所“双一流”高校党政领导密集调整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841a04f3-35a9-4c65-ab4f-c01b83184ed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近期履新“双一流”高校党委书记或校长名单(按任职时间先后排序) /strong /p p   近日,教育部网站发布消息,曹雪涛任南开大学校长,张宗益任重庆大学校长,蒋传海任上海财经大学校长。2018年1月份刚过去不到一周时间,已有三所“双一流”高校迎来了新校长。 /p p   在此之前不久,兰州大学、中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等9所“双一流”高校迎来了新任党委书记或校长。严纯华任兰州大学校长,易红任中南大学党委书记,高翅任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曹淑敏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张军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李言荣任四川大学校长,邵新宇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吴普特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左惟任东南大学党委书记。 /p p strong   6名党委书记或校长为本校擢升 5名为外校调任 /strong /p p   在这批履新的12名党委书记或校长中,有6人为本校晋升。他们分别是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高翅任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邵新宇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吴普特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东南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左惟任东南大学党委书记,重庆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宗益任重庆大学校长,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蒋传海任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p p   另有5人为外校调任。他们分别是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此前担任南开大学副校长),中南大学党委书记易红(此前担任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北京理工大学张军(此前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此前担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曹雪涛任南开大学校长(此前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 /p p   此外,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曹淑敏为跨界任职,她此前担任江西省鹰潭市委书记。 /p p strong   此轮履新均为“60后” 四人为“两院院士” /strong /p p   履新的12人中,有5人为新任高校党委书记,7人为高校校长。其中时任东南大学党委书记易红出任中南大学党委书记之后,东南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左惟补缺东南大学党委书记。 /p p   从年龄上来看,此轮履新的12人均为1960年以后出生。其中最年轻的是出生于1970年的上海财经大学校长蒋传海。 /p p   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张军、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四人为“两院院士”。严纯华于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军、李言荣、曹雪涛三人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p
  • 这所双一流高校要来雄安,十几所重点大学表态合作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这所双一流A类高校,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南大旁边的——东南大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近日,东南大学副校长吴刚带队与河北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等新区管委会领导座谈。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1f31f831-1584-4b45-8bd7-8f418152649c.jpg" title=" cSan-hkvrhps3807676.jpg" alt=" cSan-hkvrhps3807676.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知道君了解到,东大主要想在雄安建设一个设计院和研究生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座谈时,吴刚提出,希望东南大学能在雄安新区建设创新研究院和建筑交通规划设计院,以更大力度推进双方的合作,并希望着眼于未来发展目标,逐步研讨并推进东南大学雄安研究生院的建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东大与雄安合作已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知道君发现,东大与雄安合作已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陈刚在座谈时高度肯定了东南大学段进教授团队在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进程中所开展的出色工作,欢迎并希望东南大学能够进一步发挥在土木建筑交通等学科的优势,为雄安新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去年雄安新区宣告成立不久之后,东南大学团队就参与了新区规划的制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7年4月25日,雄安新区规划工作营启动,重点将围绕雄安新区总体规划、起步区控制性规划两个规划的总体布局方案开展优化完善工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规院规划编制工作组以及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六个规划设计团队共同参加。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这个工作营,东南大学由全国工程勘查设计大师段进教授领衔,率领精干设计团队应邀参加。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简单说两句,段进教授是我国城市空间发展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和代表性人物,2016年成为我国目前城市设计领域唯一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f157c189-954b-43e3-919f-23bb538524c2.jpg" title=" Fei7-hkrzyam8311747.jpg" alt=" Fei7-hkrzyam8311747.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十几所重点大学表态合作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东南大学之前,全国已经有十几所重点大学表态有意愿同雄安合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比如,北京大学将在雄安新区建立学科齐全,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医疗服务于一体的一流医学中心,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将在雄安新区建立培训中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清华大学则考虑把雄安新区作为学生创业创新联盟的一个基地,这个联盟由150多个学校、50多家企业组成,将来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此外,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以及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大学等也都表态与雄安合作。 /p
  • “双一流”建设:在想象和热议中走过2016
    2015年8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通过,“双一流”建设成为了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又一个以国字头命名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在2016年,“双一流”建设成为了高教领域最受关注的话题。  近20年前的世纪之交,高等教育有关的话题曾经炙手可热。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故事上演更多的是关于环境、医疗、房地产的故事,高教事业的舞台被冷落已久。“双一流”建设为高等教育的布局和发展再一次打开了想象的大门。2016年,“双一流”建设在公众的热议和想象中开幕并落幕,翘首企盼了一年的教育部的那只靴子——拟于年内发布的“双一流”建设的实施办法——最终没有落下。  数量有了,质量还会远吗?  一流大学建设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早在上个世纪末“985工程”建设的命题里,一流大学建设就是其中的应有之义。但如今国务院“重提”一流大学建设,同一语句已经有了不同语境。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很多定量指标方面都取得了非常耀眼的成绩和成就。  2016年4月,教育部首次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在校大学生规模已经达到3700万人,占全球大学生总数的1/5,位居世界第一 各类高校2852所,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大学生毛入学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55%提高到40%,即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同时,我们的高等教育经费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增长了3.6倍,高校专任教师数增加了2倍多,而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了2/3,人才结构更加合理。从我国的科技产出来看,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16年10月发布的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16年我国高校被引国际论文数量、国际热点论文数量双双晋升一位,排在世界第三。八个学科领域的论文被引次数排名世界第二,十八个学科领域的论文被引次数进入世界前十。显然,目前我国的科研产出已经从单纯的国际论文数量的比拼,变成了高质量国际论文数量的比拼。如果单拼SCI论文数量的话,我国早在2010年就超过英国排在了世界第二。  教育部也已经认识到我国科教事业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质量而不是数量。因此,在评价导向上开始向质量类指标倾斜。2016年4月再次启动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中,对于指标体系进行了诸多层面的改革,包括以专家对师资队伍的水平、结果和国际化程度的综合评价取代之前的学术头衔评价方法,采用 A 类期刊指标(人文社科领域)中国版 ESI 高被引论文(自然科学领域)对学术论文进行评价等。  政策导向已经表明,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下一个十年目标已经从发展数量转变成提升质量,从高等教育的普及阶段转变成拔尖阶段。  双一流建设 ≠ 双一流名单  坊间对“双一流”建设的议论,大部分关心的其实是“双一流”名单。2016年6月,教育部发布了一份公告,持续了20余年的“985工程”和“211工程”正式成为历史。在此背景下,“双一流”建设被解读为大学的又一次重新洗牌,能否进入新的“双一流”名单,决定了将来能否在政策倾斜和资源支持上占据有利地位。  教育部对这种声音进行了辟谣。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也指出,“双一流”建设中不会像“211工程”和“985工程”那样固化身份,会采取一种开放的支持机制,对支持高校、支持学科和支持力度进行动态调整。然而,这并不妨碍坊间的竞猜和热议。  此外,各省份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名单、建设目标相继出炉。例如,山东省选择了32个一流学科和13所高校进入立项建设名单 广东省教育厅拨款2亿元支持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江苏省对进入全国百强的省属高校根据绩效评价结果,每年每校给予1亿元左右的资金支持。河北省将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4所高校列为该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一层次高校。  然而,受第四届学科评估和教育部部长换届所累,教育部的“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并没有如期在年内出炉。在其去年年底发布的《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虽有关于“双一流”建设的相关描述,但是并无新意。  “双一流”离不开一流学者  近十年来,国内膨胀最快的除了房地产,可能就是人才了。  这些年,我国在人才工程建设方面投入很大。2008年12月开始实施的中组部“千人计划”已经实施了8年,引进了6000余名高层次人才回国或来华服务。2012年,中组部又推出了“千人计划”的姊妹篇“万人计划”,计划用10年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对于这些引进人才,中组部给予50万元或100万元的补助,而引进单位和所在地区另外给予的支持力度更是以百万计。例如,深圳大学的招聘信息中明确了广东省资助25万元个人补贴,深圳市资助个人补贴更是高达200万元等。  中组部的人才计划推动了人才从国外流向国内,而密集出台的各地人才计划则加剧人才在地区间的流动。近年来,各省市推出的各种人才计划多达近百个。在“双一流”建设启动之际,各地区对于一流人才的争夺更加激烈。广东省2016年度“珠江人才计划”,将资助金额最高提高到8000万元。四川省则提出向高校“双一流”建设重点学科倾斜,同时新增了顶尖人才项目,重点引进“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入选者̷̷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临近启动,高校间的人才争夺战正进一步白热化。2016年,各高校校长最头疼的不是顶级人才引进不来,就是自家的一流学者被别人挖走。很多致力于在“双一流”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地方高校不惜重金揽才,给出的优惠条件令人很难抗拒。  今天,每个头上“戴帽”的人才几乎都是待价而沽的凤凰,随时可能另栖高枝。然而令人担心的是,如果“双一流”建设沦落成对一流人才的抢夺,那么怎么保证“双一流”建设不会变成又一个零和游戏?(作者系大连理工大学教师胡志刚)
  • 名单出炉!下一轮“双一流”,重点建设这些高校!
    经安徽、黑龙江等多省教育厅确认:教育部根据“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咨询提出的建设学科建议名单,已经启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工作。随着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的动态调整结果日渐明朗,虽几家欢喜几家失落,但大多省份已经开始重新出发,将目光投向5年之后的第三轮“双一流”建设。青塔注意到,不久前,江西、河南、江苏、吉林、安徽等省份正式明确了“十四五”期间重点培育支持的高校和学科,瞄准下一轮“双一流”动态调整,动辄数十亿、百亿的专项资金投入,着力扶持省内高校在新的建设周期内取得进一步突破。“十四五”期间,各省重点培育、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单汇总如下:▎江西省“十四五”期间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下一轮“双一流”,江西省正摩拳擦掌,蓄势待发。去年“两会”期间,江西代表团曾以代表团名义向人大会议提交建议:恳请将江西省南昌大学列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建议中提到,“十四五”期间,江西省财政将统筹不少于30亿元建设资金,专项支持南昌大学“双一流”建设。日前,江西省“十四五”期间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正式出炉。除了将南昌大学确定为江西省“十四五”一流大学整体建设单位以外,还明确了江西农业大学畜牧学等11个学科为一流学科高峰优势学科、南昌航空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等12个学科为一流学科高峰特色学科、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等19个学科为一流学科潜力发展学科。▎争创“双一流”,河南打造高校第二梯队河南高等教育,也正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在去年9月召开的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除了明确加快推进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打造河南高等教育“双航母”,不断提升全国位次以外,还特别提出了:注重培育“第二梯队”,推动更多高校、学科跻身“双一流”行列。“十四五”期间,河南省将投入50亿元引导资金,支持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投入25亿元引导资金支持河南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此外,还将投资55亿元支持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7所高校开展一流学科创建工作,力争“十四五”末,2~3所高校进入第三轮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吉林省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立项建设学科名单日前,吉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公布吉林省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立项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吉教高〔2022〕1号),将24个学科列为吉林省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立项建设学科,建设期为4年(2022—2025年)。截至目前,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均已官宣入选学科。其中,长春理工大学有“光学工程”等3个学科入选,数量居吉林省属高校第一。▎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名单去年9月,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公布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名单的通知》。本次获批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共17所,其中A类建设高校10所,B类建设高校7所。而在此前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2021-2025年)》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江苏更多高校进入国家层面开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进入全国前列的高水平大学达到20所,其中省属高校达到11所,省属高校中新增2-3个学科进入全国学科评估前10%。除了“双一流”培育建设专项,多个省份同样在相关规划中,明确列出了“十四五”重点支持的高校名单——▎安徽重点支持这些高校优势学科,进入“双一流”培育学科在安徽省教育厅2022年工作重点中,提出“研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重点支持安理工、安农大、安医大、安师大优势学科进入‘双一流’培育学科。”1月24日,安徽省发布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支持高校学科建设若干政策的通知》,2020—2024年,安徽省级财政将在现有高校发展专项经费中将统筹30亿元以上资金,用于支持省属高校高峰学科建设。▎“十四五”期间,福建省重点支持这些高校《福建省“十四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中提出:“十四五”时期,福建省将分类推进“双一流”建设,支持厦门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支持福州大学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整体办学实力跻身全国50强;支持华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争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同时,福建将实施一流学科培优工程,推动部分“高峰”“高原”学科在相关领域形成全国特色优势,力争5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15个学科进入全国学科评估前10%。▎“十四五”期间,广东省推动这些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去年10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印发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其中提到,推动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水平大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范围,支持高校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建设。根据广东省“十四五”期间省财政“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专项资金安排方案:“十四五”期间,广东将在省级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冲补强”资金262.85亿元,其中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资金103亿元,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内涵建设)资金23亿元,特色高校提升计划资金41亿元。
  • 教育部官宣:新一轮“双一流”,有重大变化!
    2月8日,教育部官网发布《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对2022年“双一流”建设、第五轮学科评估、新版学科专业目录发布、高校设置与独立学院转设等多方面工作做出明确部署。小编摘录了文件中关于“高等教育”的重点内容: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逐步淡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身份色彩,选择具有鲜明特色和综合优势的建设高校赋予一定建设自主权,探索分类特色发展模式。发布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和学科评估结果,对评估结果较差的单位予以督导。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发布实施新一版学科专业目录及管理办法。布局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打造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和专业特色学院。加强部部共建合作,启动省部共建2.0。统筹开展高校设置工作与独立学院转设。加强高校异地办学等机构规范管理。加大强基计划实施力度,支持实施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开展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众多工作要点中,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工作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关于“双一流”建设,教育部官方首次明确提出:淡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身份色彩。全文:2022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二十大。这是我们党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迎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是贯穿今年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主线,教育工作要聚焦这条主线,作出实质性的贡献。2022年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转变观念、守正创新、攻坚克难、守住底线,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一、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确保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1.学习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力做好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出台《直属机关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方案》,开展高校师生迎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专项行动,汇聚形成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喜迎党的二十大浓厚氛围。巩固拓展教育系统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动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深入推进党的历史和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施伟大建党精神研究重大专项,深化“四史”教育。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系统性学理化学科化研究阐释,启动实施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布局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重大专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推出一批重大研究成果,推进教育系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建设。2.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作为政治要件,作为党组会“第一议题”,部党组加强统筹协调,推进重大决策部署落地。持续开展直属机关“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创建,分类指导推进直属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构建高质量高校党建工作体系,会同中央有关部门指导推动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举办全国高校书记校长提高政治能力专题培训班,实现全国公办本科高校书记校长全覆盖轮训。纵深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实施院(系)党组织书记政治能力提升计划、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队伍质量攻坚计划、大学生党支部书记骨干培养计划,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健全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调研推动《民办学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贯彻落实,指导各地加快推进民办学校章程建设,推动党建有关要求进章程。进一步提高建议提案办理工作能力和效果。提高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组织干部离退休制度建立40周年纪念活动。推进新时代关工委建设。3.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直属机关和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指导高校筑牢“三微一端”等阵地。强化保密宣传教育。深化巩固校园安全专项整顿成效。优化教育舆情监测、研判、报告、处置等流程机制。从严从紧科学精准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确保师生生命健康。4.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聚焦“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之以恒坚持严的主基调,压实管党治校政治责任。按照“当下改、长久立、系统治”要求,健全中央巡视整改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深化整改成果。抓好直属机关、直属高校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严格规范直属机关“三评一赛”,清理规范直属单位对外合作,从严管理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完善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严格监督执纪问责,加强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和通报曝光力度,强化教育警示作用。完成巡视全覆盖任务,推进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健全巡视整改促进机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一严到底纠治“四风”,树立新风,推动形成严的氛围,优化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5.深入实施“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通过编写辅导读本等多种形式做好宣传解读。召开部署工作会议,推动各地将规划落实到本地区教育各领域、各层面、各环节。制定实施分工方案,强化年度工作计划和规划有效衔接。聚焦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深入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导向作用,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建立“十四五”规划纲要教育领域工程项目台账,逐项细化时间表、路线图,定期跟踪调度。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评估。印发实施《关于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指导意见》。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加强战略思考和系统谋划,开展有组织的重大教育科研。6.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不低于4%”,保证财政教育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确保“两个只增不减”。加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保障,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坚持优化增效、补短扬长,新增教育投入更多用于薄弱环节,新增教育支出更多用于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出台国家层面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推动地方提高并落实公办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或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普惠性民办园生均补助标准,提高幼儿园教师工资收入水平。指导各省(区、市)适时调整非义务教育阶段学费(保教费)、住宿费标准。推动各地严格落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探索职业教育按专业大类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完善教育经费统计体系,加强财政教育投入和预算支出进度监测监督。完善教育行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全面加强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加强精准资助,推进资助育人,全面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严肃财经纪律。7.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强化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直属系统干部政治能力和专业素养。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以正职和优秀年轻干部为重点,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选优配强直属系统领导班子。加大统筹力度,积极推进干部交流,优化干部成长路径。做实做细管理监督,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关心关爱,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落实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任务。深入推进直属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二、加快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8.深入推进“双减”。继续把“双减”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重中之重,巩固成果、健全机制、扫除盲点、提升水平、维护稳定、强化督导。完善部际专门协调机制,推动各地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指导培训机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巩固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成果,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寒暑假指导各地开展常态巡查、坚决关停。加大对隐形变异培训查处力度,开展专项治理。规范培训收费行为,加强培训预收费监管。推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立法,加强执法力量,提升执法能力,抓好执法巡查。针对一些监管盲点,开展系统调研,指导各地规范管理。指导各地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抓紧明确主管部门,体现公益属性,实现常态化监管,防止出现新的野蛮生长。指导各地落实高中阶段学科类培训严格参照义务教育阶段执行的政策要求。建立全国校外教育培训专家委员会。组建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队伍,拓宽社会监督渠道,形成全社会参与监管并广泛支持校外培训治理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学校作业设计水平、课后服务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健全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拓宽课后服务资源渠道,开展课后服务精品课程资源推介。利用“双减”工作监测平台,持续跟踪监测相关指标数据。9.全面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召开“大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实施“大思政课”建设方案。重点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组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系列主题活动。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建好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中心。研制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统筹推进本硕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支持建设一批思政课一体化基地,研制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会同中央宣传部召开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推进会,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管理水平。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攻坚计划,“一校一策”推动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强研修基地建设,办好“周末理论大讲堂”、骨干教师研修班,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帮扶机制。分专业大类深入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举办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和中职学校班主任能力比赛。继续开展各类示范培训,提高中小学德育队伍专业能力。10.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深化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健全“国家—省级—高校”三级网络思政体系运行机制。推进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建设。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实现对1000所左右高校有效覆盖。持续推动各地各高校落实高校辅导员配备需求,加强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精准赋能平台建设。开展“青春使命”“技能成才强国有我”“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开学第一课”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系统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挥“五老”优势,继续开展“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教育读书活动、“读懂中国”活动。1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践行健康第一理念,实施学校体育和体教融合改革发展行动计划,举办首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筹备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办好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和晋江第18届世界中学生夏季运动会。启动实施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行动计划,继续推进健康中国中小学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强化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实现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比2021年下降0.5到1个百分点。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和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建设计划。完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强化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建设一批美育名师工作室。举办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启动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改革。推进中考美育改革试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推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开展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指导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开展工作,持续开展大中小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状况监测。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学生
  • 冲击世界一流大学!这所高校获地方支持
    近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在“' 双一流' 建设推进”板块中明确提到:推动三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5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争先进位 支持西北大学等高校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所左右高校冲击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建成5所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6所一流民办本科,扶持50个左右优势特色学科。  西北大学介绍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1923年改为国立西北大学。1937年西迁来陕的国立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复称国立西北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为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1950年复名西北大学。1958年改隶陕西省主管。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现为首批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院校、教育部与陕西省共建高校。学校现有太白校区、桃园校区、长安校区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360余亩 全日制在校生25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3000余人,研究生10000余人,留学生1000余人。
  • 壕气!20余省豪掷400多亿建“双一流”
    去年2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多份“双一流大学名单”在网上流传,但均被官方否认。那么,哪些学校在“双一流”建设计划内?“双一流”计划是什么样的?一文为你解析“最全榜单”!  目前,全国已有20余个省份陆续公布了本省升级高等教育的“施工蓝图”,并提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国内高水平大学、国内百强高校的相关量化指标。  加大对“双一流”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成为各地方案的关键词。在已出台建设方案的23个省份中,有11个省提出了经费保障,粗略计算在400亿左右,不可不谓“大手笔”。  100亿经费:北京、广东最“壕”气!  投入经费最高的当属北京。  北京市预计投入100亿,推进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现已认定两批共19个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名单附后)。以五年为一周期,北京市财政每年将给予每个中心5000万至1亿元的经费投入清华大学  据南方日报报道,广东省省市各级财政三年计划投入超百亿元,强有力支持大学建设。2016年全年,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每所高校直接补助和财政奖励均超过3亿元。  2016年底,广东省教育厅又再安排2亿元支持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中山大学  河南省以往常因仅有郑州大学一所“211”院校为人所“诟病”。为改变此局面,河南省出台《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豪砸31亿打造“一流学科”,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普通高校有更多的机会竞争“双一流”。  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的宁夏,将从2017年到2020年,增加高等教育专项资金2亿元。宁夏还将对高校新获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建设期内每年给予1000万元支持。  山东省将在“十三五”期间筹集50亿资金支持“双一流”建设,并对每个立项建设的一流学科,按自然科学类2000万元左右、人文社科类1000万元左右的标准拨付支持经费。河北从2016年起,每年增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专项资金5亿元给予支持,连续五年,总计25亿元。山东大学  上海市亦砸下重金推行“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在2014-2017年第一个建设阶段,上海市级财政预计投入36亿元 2017-2020年第二个建设阶段,市级财政继续加大投入,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特色大学难以与综合性大学竞争?浙江:分类评价!  在此前的大学评价体系中,由于学科数量少,一些小而精的特色大学往往难以与综合性大学竞争,排名处于靠后的位置。去年,浙江省率先求变。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浙江省通过两个维度将省内普通本科高校划分成六类,从不同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这就意味着,今后浙江,将不再用一把尺子考核本科院校:学校明确自身定位,就可以一心一意发展自身优势学科,避免和其他大学的同质化竞争。  此举也被外界视为浙江为“双一流”建设发力的重要一步。  众所周知,整个浙江,只有浙江大学一所“985、211”大学,数量远少于北上广,淡化985、211恰好给浙江省高校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使更多的地方院校能参与到“双一流建设”中来。一些专业型的大学完全可凭借优势学科和专业在“双一流”建设中脱颖而出,从而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浙江大学  四川雄心最大:将打造30个世界一流学科  根据相关文件,四川将分2020年、2030年、2050年三个阶段,建设15所左右高水平大学,力争建设30个左右世界一流学科、100个左右国内一流优势学科、100个左右特色学科。西南交通大学  上海也提出了20个世界一流学科、180个左右国内一流学科的目标。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上海市已从2014年起大力推进“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到2020年,上海高校将有20个左右的一级学科点和一批学科方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同时180个左右的一级学科点跻身国内学科排名前20%。复旦大学  “双一流”大学名单出炉!  山东  山西  海南  甘肃  四川  四川省政府于2016年10月8日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在成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这6所高校是目前唯一由官方披露的四川“双一流”大学。  河北  根据河北政府去年颁布的相关文件,一流大学建设分为两个层次,一流学科建设分为世界一流学科、国家一流学科、省内一流学科三个层次。具体入选名单如下:  陕西  据青年人网报道,2017年1月10日下午,陕西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支持在陕的6所部属高校争创“双一流”建设工作。6所部属高校分别为: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吉林  据央广网消息,在2016年2月26日召开的吉林年度教育工作会上,吉林省教育厅厅长张伯军表示“支持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4-5所省属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  宁夏  内蒙古  重点支持内蒙古大学率先进入国内一流大学行列,争取早日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建设4至6所国内一流大学,若干学科达到国内、世界一流学科水平。  辽宁  安徽  天津  在2017年新闻通气会中,天津市教委表示,支持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一批市属本科高校和共建高校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  另外,尽管北京、上海、广东三地未公布“双一流”高校名单,但其均有相应的高规格、高投入项目计划。  北京  在2015年,北京市推出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在过去两年,北京市教委先后认定两批共19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  上海  上海市已从2014年起大力推进“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高峰学科具体分为4类,“入选”门槛最高的Ⅰ类高峰学科共包括来自以下12所高校的21个一级学科:  广东  2015年4月以来,广东启动高校“双高”建设,被视作率先启动的“双一流”。高校入选名单如下:
  • 武汉2010年建百所世界一流科技机构
    19日,市政府与中科院武汉分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由此拉开我市与在汉科研院所加强全面战略合作,共同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特别是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序幕。   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杨松,市长阮成发出席签字仪式,市委常委、副市长岳勇和中科院武汉分院院长朱耀仲作为双方代表在协议上签字,中科院武汉分院党组书记陈平平主持仪式。   协议提出,双方将开展多种形式的战略合作,致力于三大方面创新突破———在具备优势学科的基础研究前沿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在具备研究基础的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根据协议,双方合作内容主要涉及重大科技项目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研发机构建设、战略研究与咨询、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   杨松在讲话中提出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重大战略举措———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在武汉建设100所世界一流科技机构。   据市委政研室联合有关部门统计,武汉地区现有在国内顶尖的科技机构已达70家。其中,在国内居顶尖水平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21家 在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国家级科技机构25家 国家实验室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7家 具有全国顶级设计资质的勘测设计单位6家。   杨松指出,这70家已经具备冲击世界一流科技机构的基础和条件,要将它们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科技机构。在此基础上,用10年左右时间,每年再争取设立或培育发展3家左右具有国内顶尖、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机构,引进若干家国际科研机构,合计可以新建30家以上。在武汉建100所世界一流科技机构,具有充分的现实基础和切实可行性。   据介绍,我市将在进一步调研基础上,出台建设100所世界一流科技机构的实施方案。   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彭丽敏,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刘传铁,市政府秘书长龙正才出席仪式。
  • 争创“双一流”:高校“抢人”背后的作茧自缚
    一所大学,只顾门面和指标,只能是地基浅浅。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单靠指标、计划,挖不来真正的大师。  为争创“双一流”,不少高校不惜血本到处“挖”人,只认钱不认情的流动让许多高校头疼。12月5日,教育部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经验交流与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教育厅领导和来自75所部属高校的分管校长参加研讨。部分高校呼吁,相关部门要出台政策,规范人才的无序流动。  “对于我来说,特别害怕听到某某某又被评上了长江学者、某某又被评上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这类消息。因为他们一旦有了什么头衔,就会被人盯上,不少学校开出的优惠条件就来了,年薪100万元+1套房子+20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有的甚至更高。”这位校长的吐槽极具代表性,可是往往他们的极力挽留在不断增高的价码前轻如鸿毛。  校长们的苦恼这些年一直没有间断。最早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的孔雀东南飞,中西部高校的有实力教师被吸引到东部发达地区。此后,这种流动一直存在,东部发达地区高校院所借助自己的地理、经济及其他优势,不断挖人。一些原本整体实力雄厚的高校,被抢得伤筋动骨。历史悠久、学术声名显赫的兰州大学,甚至出现过某一学科人才断档的局面。群英荟萃的兰州大学被网友评为“最委屈大学”,人才流失是重要原因。  被掠夺的高校当然奋起自我保护,比如签订合约、要求经济补偿,甚至拒不放人、不给办理人事调动等等,但这些在抢人高校给出的科研经费、安家费、一线城市住房户口、子女入学等条件面前成不了障碍,教授“裸奔”出走不是个别现象,接收学校通常采取的做法是:可以不要人事档案、不要户口、不要调动手续。  对于这种无序、恶性流动,教育部2013年年末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禁止“不要人事档案、不要户口、不要流动手续”或另建人事档案的违规做法招揽和引进全职人才,“聘期内主动提出离职或有其他违约行为的,当事人应承担相应责任”。  可以说,这是对处于劣势地位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必要、合理保护。  但是,随着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启动,这类问题再次突出。推动力不仅在高校,也在地方政府,很多省市列出了重点扶持一批高校争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名单,配套大量扶持资金,高校为了确保能当“一流”,到处“挖”人。  与之相伴的是各种“人才计划”。各省市大都以当地名山大川命名,气势如虹,比如“黄河学者”“泰山学者”“黄山学者”̷̷许多高校还相应地有自己的人才计划。  有多少计划里的“人才”,成为各个高校对外形象的金字招牌,也是各种排名、对比的硬杠杠,甚至有地方政府给高校下指标一年要引进几个。当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一举成名之后,学校马上推荐其为2016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并进行了公示,可惜,评选结果刚刚出来,他榜上无名。由此可见高校对这些“计划”的孜孜以求。这些各类人才计划的背后是大笔的经费拨款、高度的经费集中,而过于集中势必会产生新的浪费。  今年11月在太原举行的中国计算机大会上,特意举行了一场名为“‘双一流’能否推动我国计算机学科进入世界前列”的论坛。嘉宾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过分强调这些标签和“帽子”,会在两方面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具有这些头衔的学者应该说是出类拔萃,但也不能说1分之差就是差生,没当成“一流”就不是人才。过分强调头衔,会打击一部分人的科研热情。另一方面,过度强调各类奖项和“计划”,会使有潜力的年轻学者投入过多精力时间去参评,而忘了追求科学和学术真理的初心,这样会使学术界、个体浮躁、短视,不愿投身长期的、有深远影响的科学研究。在学术界,伤仲永的例子不是个别。  清华大学一位教授认为,一流的学科,必须要包含一流的研究方向、一流的学术大师,除此之外,还要有一流的本科教育。与国外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相比,中国高校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本科生教育方面,我们则落后得更多,而这恰恰是当前在“双一流”建设中不受重视的。  一座城市,如果只重光鲜的地面建筑,而不顾基础设施建设,当大雨来临,势必会遭受灾害。同理,一所大学,只顾门面和指标,只能是地基浅浅。清华大学首任校长梅贻琦曾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单靠指标、计划,挖不来真正的大师。  不过,当一所高校的校长在因人才无序拼抢而头痛叫苦的时候,也应该想一想,自己的高校是不是也曾热衷于引进人才,是不是也将各类“计划”的人数、获奖者放在学校网站的首页?
  • 重磅:重庆市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出炉!
    p   今年6月,教育部负责人在回应国家“双一流”建设相关传言时表示,“双一流”建设的有关工作仍在推进过程中,最终名单确定后拟于8月底左右正式公布。现在离9月份仅有1周时间,备受瞩目的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能否在8月底正式公布,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门话题。 /p p   尽管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尚未揭晓,但全国很多省份都公布各省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名单,包括河北、山东、贵州、甘肃等。从8月21日开始,重庆市也公示了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包括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在内的13所高校40个学科入选。 /p p   重庆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 /p p   今年初,重庆市发布了《关于加快高校特色发展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就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 /p p   具体目标包括: 到2020年,建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市级重点学科,15个学科进入教育部学位中心学科评估前10%,22个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排名前1%,30个左右专业点进入国内前列,高校综合排名有所提升 到2030年,20个学科进入教育部学位中心学科评估前10%,30个左右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若干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40个左右专业点进入国内前列 到本世纪中叶,有高校和一批学科、专业进入国内一流、世界一流行列,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大幅提升,实现高等教育强市战略目标。 /p p   重庆市也提出,将集中资源重点支持具备一定实力的学科、专业,努力争创国内一流、世界一流。包括一流学科专项建设和一流专业专项建设。 /p p   根据《意见》,重庆的“双一流”工作将从2017年启动实施,第一个周期为4年,2020年后每5年一个周期。每个周期包含制定标准、遴选认定、建设实施、绩效评价4个阶段,按照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和动态筛选原则开展遴选和评价管理。 /p p   40个学科入选重庆市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p p   从昨天(8月21日)开始,重庆市教委官网正式公示了重庆市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包括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13所高校的40个学科入选。 /p p   从入选学校来看,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各有8个学科入选,并列第一。不过重庆大学入选学科绝大多数都为工科,包括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等,而西南大学入选学科主要为人文社科和理科。重庆医科大学入选4个学科,仅次于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位居第三。此外,第三军医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各有3个学科入选。其余高校入选学科在2个以下。 /p p   值得关注的是,重庆市教委官网从今天下午开始,将公示内容从“重庆市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变成了“重庆市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原名单中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和后勤工程学院四所部属高校入选学科没有出现在名单中,其他省属高校入选学科没有发生变化。重庆市昨天公示的40个一流学科名单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7d08817e-52ac-4910-a38b-471bbb343b3e.jpg" style=" "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887156bb-3253-40d5-8f54-892d3f718015.jpg" style=" "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2700272e-e905-440e-b2d8-af4427ac9fc2.jpg" style=" "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d72df067-652f-4051-b913-856ed997e283.jpg" style=" " title="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bf2d47ab-f242-4e81-91b0-f0b864b231f7.jpg" style=" " title=" 5.jpg" / /p
  • 教育部与湖南签署协议,共推“双一流”建设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近日,教育部与省政府在长沙签署《重点共建湖南“双一流”建设高校协议》,决定共建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等3所在湘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省委书记杜家毫,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与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座谈并共同见证签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省领导谢建辉、吴桂英,中南大学校长田红旗参加座谈或出席签约仪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座谈中,杜家毫代表省委、省政府感谢教育部长期以来给予湖南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力支持,对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在湘举办表示祝贺。他说,一个地区的发展,创新是动力、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教育部支持指导下,湖南大力推进科教强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努力办出湖南特色,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和期盼。希望教育部一如既往给予湖南大力关心支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陈宝生说,湖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发展,并在实践中探索积累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希望湖南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实际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切实解决好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百姓关切的教育问题,努力走在全国前列;始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共同推动部省共建湖南“双一流”建设高校协议的落地落实,把“双一流”建设与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许达哲在签约仪式上表示,湖南将充分发挥崇文重教、办学兴学的优良传统,按照共建协议抓好工作落实,抓紧推进我省“双一流”建设,切实将共建高校的需求作为湖南的责任,切实为共建高校提供优质服务、及时为共建高校解决实际问题、竭力促进共建高校改革发展,为教育强国梦、报国梦作出湖南应有贡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根据协议,教育部将对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在综合改革、一流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方面给予政策指导;在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建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国家教师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在“卓越拔尖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中优先考虑3所高校需求。同时大力支持湖南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3所高校的专项经费支持力度,支持湖南师范大学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支持湘潭大学高水平大学和特色学科建设。 /p p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 教育部今年将对“双一流”高校适时启动中期评估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公布了外界期待已久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和“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这份名单显示,进入“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的高校一共有42所,其中A类36所,B类6所。而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高校一共有95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一年之后,教育部今年要对“双一流”高校适时启动中期评估的消息传出,教育界及社会舆论关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中国人民大学官网消息,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部“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精神,10月10日,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校长刘伟、常务副校长王利明、副校长吴晓球出席。王利明主持会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传达教育部“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精神。刘伟指出,“双一流”是滚动式的,进入名单“有进有出、动态调整”,教育部今年要适时启动中期评估,对建设成效不明显的高校、学科“亮黄牌”,任务重、压力大,全校上下要充分重视,在今后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工作落实,支持率先改革,形成建设合力,推进人民大学“双一流”加快建设、特色建设、高质量建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表示,本次会议是上次一流学科大调研的继续,也是中期评估的动员会,各单位现在就要开始行动起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传出类似消息的还有中南大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中南大学官网消息,10月11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教育部“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精神,中南大学在科教楼四会议室召开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工作大会。校领导易红、田红旗、陶立坚、蒋建湘、周科朝、朱学红、陈翔、黄健陵,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46个一级学科所在单位书记、院长,学科带头人及责任人参加会议。陶立坚主持会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会上,中南大学副校长周科朝就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大会精神,加速推进“双一流”建设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他指出,中南大学下一步重点工作与任务主要是:启动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大力推进优势学科军民融合;全面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升级改造;加强基础和原创性研究;发展特色人文社会科学;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内容;加强学科国际化建设,提升学校影响力;各学科凝练标志性成果、贡献和影响力,凸显立德树人成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办公室主任武明花介绍了学校“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的具体工作安排,报告了学校“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的目的、原则、依据、范围及内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此前介绍,“双一流”建设不是“211工程”、“985工程”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它是一个全新的计划。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按照教育部公布的名单,进入“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的高校一共有42所,其中A类36所,B类6所。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南大学都位列A类36所“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