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全光器件

仪器信息网全光器件专题为您整合全光器件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全光器件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全光器件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全光器件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全光器件话题讨论。

全光器件相关的资讯

  • 中国全光器件设计取得重要进展
    p   全光器件在传统的光通讯、量子信息等领域非常重要,其设计是基于光子在真实空间中的传播和干涉,需要精确控制大量的光学元件,精密而复杂的全光器件很难实现。 /p p   在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重点专项的支持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周正威、许金时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利用光学人工维度上的调控实现全光器件的设计。他们在理论上提出通过调控简并光腔中的轨道角动量光子设计全光量子存储器和滤波器,将光子的轨道角动量自由度映射为人造维度上的一个个空间格点,通过巧妙地设计人造维度中格点的跃迁,等效光子在真实空间维度上的传播,通过调控光子在人工维度上行为,最终实现全光器件的功能。研究团队提出了基于此系统实现全光量子存储器和光学滤波器的方法,简化全光器件设计难度,为光学人工维度的应用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制备成功包含这些简并的光学轨道角动量模式的光腔。 /p p   相关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6, Article Number 7704 (2015)]、《Physical Review Letter》[118, 083603 (2017)]和《Optical Letter》[42, 2042 (2017)]上发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ncomms8704-f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cd1c02da-aa28-4dc5-a650-83f8fa1ec9cf.jpg" / /p p /p
  • 中国科大研制成功全光控制的非互易多功能光子器件
    p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团队在非互易光子器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团队的董春华研究组首次利用回音壁模式微腔中腔光力的非互易特性,实现了全光控制的非互易多功能光子器件,并首次实现集成光学定向放大器。该成果于5月4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p p   光在一般介质中具有双向传输的互易性,而打破这种互易性,即实现对光传输方向的非互易性,在经典和量子信息处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光环形器、隔离器、定向放大器等是典型的非互易器件。其中光环形器允许光以“环形”的方式传输,可用于光源保护、精密测量,这种功能还可实现经典或量子计算或通讯中信号的双向处理,有利于提高信道容量与降低功耗。定向放大器也已经被证明在基于超导回路的量子计算中具有重要意义。最常见的光学非互易器件主要利用磁光晶体的法拉第效应,但在器件集成化方面却面临着挑战,难点包括磁光材料与传统半导体材料不匹配、需要外加强磁场、在光频范围内磁光材料具有很高的传输损耗等。因此全光控制的片上光环形器、隔离器以及定向放大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p p   2016年该研究组实验验证了回音壁模式微腔中腔光力的非互易特性[Nature Photonics 10, 657-661 (2016)]。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利用单个光力微腔与双波导耦合的体系,实现了多功能的光子器件,包括窄带滤波器,具有非互易功能的四端口光环形器与定向放大器,并且这些功能模式可以通过改变控制光来实现任意切换。对于环形器而言,从端口1入射的信号光从端口2出射,从端口2入射的信号光从端口3出射,依此类推,构成1-2-3-4-1的环形路径,当只关注端口1和2时,它也是一个高效的光隔离器 对于定向放大器,从端口1入射的信号光被放大后从端口2出射,但从端口2入射的信号光从端口3出射,而不会从端口1出射,因此在1-2的方向上具有定向放大的功能。该器件结构简单,原理具有普适性,甚至可实现单光子水平的光环形器,同时可推广到任一具有行波模式的光力学体系,包括微波超导器件和集成声学器件。 /p p   助理研究员沈镇、博士后张延磊、博士研究生陈元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董春华、邹长铃、孙方稳为通讯作者。上述研究得到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的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noimg/8011d69f-0177-4b3b-9e7f-d914803f5866.jpg" title=" 001.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基于腔光力学的环形器与定向放大器示意图 /strong /p p br/ /p
  • 国家激光器件质检中心因作假被撤销授权
    2011年9月15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认监委)发布公告称,国家激光器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因超出授权范围以国家质检中心的名义对外出具检验报告,并且有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行为,决定自2011年9月8日起撤销其授权证书。   据了解,国家激光器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依托单位为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是在北京激光参量测试中心的基础上,1993年10月通过了国家技术监督局主持的审查验收,可承担全国的激光器件质量监督、抽查任务。   国家认监委公告内容具体如下: 关于撤销国家激光器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授权证书的公告   国家激光器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授权的从事激光器件产品质量检验的国家产品质检中心(授权证书号:国认监认字(184)号),授权证书有效期至2013年4月25日。该国家产品质检中心超出授权范围以国家质检中心的名义对外出具检验报告,并且有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行为,严重违规,违反了《国家产品质检中心授权管理办法》第六条、第十二条及第二十五条第一、第三款的规定,经研究,决定自2011年9月8日起,撤销国家激光器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授权证书,收回该国家产品质检中心公章、标志章及授权证书文本。   特此公告。 二○一一年九月十三日
  • 【新品速递】索尼发布旗舰级全光谱流式细胞分析仪ID7000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12, 48, 160) " strong 2019年6月24日,索尼宣布推出旗舰级全光谱流式细胞分析仪ID7000TM,以精简的操作流程实现超过40色荧光的多色流式分析。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12, 48, 160) " strong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70px height: 28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6/uepic/bb64b792-02fb-4082-be5a-d2161c342ba5.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90626115355.jpg" alt=" 微信图片_20190626115355.jpg" width=" 370" height=" 286"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ony& nbsp ID7000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ID7000搭载索尼创新的全光谱技术,可配备多达 span style=" color: rgb(112, 48, 160) " strong 7个激光和188个检测器 /strong /span ,允许研究者从混合细胞群体中检测微弱信号和稀有细胞群体,将当今细胞分析技术所能达到的边界大大拓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目前市场上流式细胞分析仪最多可实现同时30色的多色分析,而索尼ID7000的推出一举将此数字大幅度提升至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color: rgb(112, 48, 160) " strong 超过40色 /strong /span ,而针对每个细胞所能获得的信息量理论值更是提升多达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color: rgb(112, 48, 160) " strong 16,000多倍 /strong /span 。面对高度异质性的样本ID7000可以全面呈现细胞信息,为研究人员带来深入科学洞见,推动科学研究加速进展。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索尼ID7000一项重大突破是将单台流式细胞仪的光学检测器数量提升至188个,这项数字超过当今市场上其他厂家任何一台流式细胞仪产品的3倍以上,其强大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将为研究人员呈现丰富而全面的细胞信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192, 0) " 主要特征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112, 48, 160) " strong 1. 索尼原创全光谱技术支持超40色荧光信号同时检测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①7激光188个检测器一次性呈现大量信息。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ID7000可配备多达7个激发光,包括深紫外 (320nm),& nbsp 紫外 (355nm), 紫色 (405nm), 蓝色(488nm), 黄绿色 (561nm),红色 (637nm)及红外 (808nm),用户可根据需求灵活选配3激光到7激光配置。188个检测器覆盖从360nm到920nm光谱范围,更宽的光谱范围可提供更为精确和全面的细胞信息。其中320nm深紫外激光的加入令研究人员更容易检测到微弱的细胞自发荧光信号,同时为市场上即将出现新型荧光素的检测做好准备, 为未来实现更多颜色的超多色流式分析创造先决条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18px height: 31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6/uepic/65cd0952-af73-4116-821d-4da6cdb86a8c.jpg" title=" 002.jpg" alt=" 002.jpg" width=" 518" height=" 310"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②索尼原创的全光谱数据解析算法,提升样本数据处理速度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高达188个检测器为用户快速方便地获取关于细胞样本的大量数据,而另一方面索尼通过改进的光谱拆分算法令用户可以快速、高效地处理这些数据,免调补偿的算法令用户摆脱传统流式上数据分析主观性强、操作复杂的困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45px height: 411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6/uepic/64755aab-09b5-4ef4-82c8-0c330cd6fef5.jpg" title=" 003.jpg" alt=" 003.jpg" width=" 445" height=" 411"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112, 48, 160) " strong 2.& nbsp 大为精简的超多参数分析工作流程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①光谱参照库(Spectral Reference Library)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ID7000内置了一大特色功能,允许用户利用参光谱参照库(Spectral reference library)存储、搜索和选择光谱信息。在传统流式平台上,增加检测颜色的数量通常会带来补偿调节方面的麻烦,给用户增加很多不必要的工作量。而从光谱库中随时调用光谱则大大简化了创建实验、采集和分析数据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实验可以被自动执行,为用户节约很多时间,因而令多色分析实验变得更加精简流畅。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②& nbsp 自发荧光探测器(Autofluorescence Finde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不同样本管之间可能各自含有不同水平的自发荧光,这些水平不一的本底荧光信息给多色流式实验造成不可忽视的障碍,尤其是当要检测的样本量巨大时,而自发荧光探测器功能则能帮助用户识别并扣除多种自发荧光信号所带来的干扰,利用光谱拆分算法为研究者带来更高保真度的数据以及更为精确的视觉化解读。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112, 48, 160) " strong 3. 自动上样器确保高度一致性的检测结果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全新升级的自动上样器功能进一步提升,低残留、样本搅拌及制冷功能,将细胞损伤降至最低,从而带来长时且稳定的分析效果。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① 整合主动式搅拌功能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ID7000整合了上样针主动搅拌的功能,同时支持进程内(in-process)搅拌,使得细胞样本在采样过程中被搅拌而处于悬浮混匀状态从而提升样本检测一致性。此外,自动上样器增加制冷功能,降低了样本检测中的不确定性并阻止样本由于温度变化而降解,更进一步确保了样本检测的一致性。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② 软件设计和自动化功能实现无人看管式操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在样本检测中气泡、堵塞及样本体积过少是用户经常遇到的问题,这常常导致仪器报错及检测中断。ID7000优化的软件设计及自动化功能可以自动监控和处理以上情形,从而真正做到无人看管式操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③ 自动上样器灵活兼容多种上样装置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标准及深孔的96孔板和384孔板高通量上样,同时支持24管架(12x75mm 5mL管) /p p br/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 12px " i *& nbsp 本产品仅供研究使用,不可用于临床诊断与治疗。 br/ /i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 12px " i * 本产品是Class 1激光产品(JIS标准)。 /i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 12px " i * ID7000是归属于索尼的商标。 /i /span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pan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更多生命科学仪器新鲜资讯,扫码关注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192, 0, 0) " 【3i生仪社】 /span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192, 0, 0) " /span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6/uepic/50f9ba53-b0d8-499b-84a1-00a917b5f258.jpg" title=" 新 公号icon.jpg" alt=" 新 公号icon.jpg" / /p p strong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192, 0, 0) " /span /span /strong br/ /p
  • 牛智川:锑化物外延材料与红外光电器件的开拓者
    在科研的路途中,固然山高水深,寒暑风雨,但只要初心如磐,奋楫笃行,终能让梦想照进现实。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量子光电子学首席教授牛智川,就是在这样的风雨兼程中,实现了半导体材料的突破。锑化物材料的突破半导体是一种材料,是现代科技不可或缺的技术。半导体技术发展一代材料体系、形成一代器件技术。本世纪初,锑化物半导体材料,即GaSb基晶格匹配异质结、量子阱、超晶格体系获得业界高度重视,其破隙型窄带隙能带构型和材料组分适于能带工程设计调控和先进的III-V族半导体工艺,为突破传统红外半导体长期瓶颈提供全新路径。近年来GaSb单晶、衬底与外延材料技术的突破,极大地促进了中波红外激光器、中长波红外探测器的技术跨越,其应用价值得到确认,2009年起西方实施锑化物半导体出口管控。“只有将科技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能真正的安心,放心。”近些年来,中国的科研工作者经历了太多这样的波折,所以,面对封锁,牛智川教授没有抱怨,更没有放弃,他知道,这是中国制造必然要走的一步。锑化物材料属于多元素化合物体系,相比于其他材料,锑化物量子阱超晶格等低维材料的能带结构最为复杂,器件台面、腔面表面氧化性质悬殊,实现高光电效率激光发光和探测器的能带设计优化、外延材料质量调控、器件高稳定性的工艺结构优化方法、高可靠性大功率输出热场等综合表征与优化等,都是该器件技术的核心科学难题。作为长期从事半导体低维材料物理与量子光电子器件技术研究的探索者,牛智川教授率先在我国开拓锑化物半导体外延材料与红外光电器件技术方向。他带领团队针对锑化物多元复杂材料能带设计及外延生长技术的挑战难题,聚焦中波红外量子阱激光器波长拓展效率提升、长波红外超晶格探测器暗电流抑制效率优化等关键科学问题和应用发展需求,历经20年攻关,成绩斐然。他,不仅发明GaSb基二元AlSb/AlAs/AlSb/GaSb超晶格数字合金,克服锑化物四元、五元合金组分精确控制和组分互溶,提升光学质量和发光效率;发明As/Sb、Ga/In双交叉外延技术,提升超晶格质量和载流子寿命;创新外延技术,解决应力平衡、缺陷界面调控、表面颗粒抑制难题;锑化物量子阱材料用于2-4微米中波红外激光器,激光单管/巴条/模组的室温连续功率分别达到2.6瓦/18.4瓦/172瓦的国际最高记录(超越禁运指标),超晶格材料用于中长波红外探测器,实现了单色、双色焦平面探测器,国际首次报道>14微米甚长波焦平面成像芯片。这些成果标志着中国的单晶、衬底与外延材料及器件技术成功突破封锁,2023年7月,我国发布锑化物材料管制法规,自此,国内的锑化物半导体技术实现了跨越式的升级。乘风破浪的探索从零开始,一路披荆斩棘,屡获突破,到现在,整个锑化物半导体红外光电产业链逐渐完善和发展,牛智川教授依靠的就是开拓创新,砥砺前行。众所周知,科研是永无止境的,半导体领域的探索更是如此,InAs/GaAs量子点量子光源、InGaAsSb量子阱大功率与单模激光器的问世,就是牛智川教授持续深耕探索的见证。InAs/GaAs基量子点量子光源。面向量子光源核心器件基础研究前沿和量子信息系统重要需求,围绕半导体量子点生长密度和均匀性控制技术挑战,研究发展亚单层InAs循环、束流梯度分布外延新技术,揭示液滴法生长量子环机理,突破量子点相干发光效率、单光子发光速率和全同性瓶颈,实现三项全优性能单光子源,实现量子点单光子量子态存储(Nat. Comm.),发展量子点拓扑角态激光(Light),为构建全固态量子网络提供半导体量子光源器件解决方案。InGaAs(Sb)量子阱激光器。面向中短波红外激光重大需求,围绕量子阱应变临界束缚、拓展波长、提升功效难度难题,发明锑化物数字合金势垒结构,研制成功1.9-3.6微米高功率和单模激光器,其中2.0微米激光器的室温连续功率国际领先突破卡脖子(禁运)条例,发光效率和单模性能超越国际同行。花会沿路盛开,牛智川教授的科研之路也会如此。一个有坚定信念的探索者,总是能够从容的面对荆棘,能以智慧扛起身负的责任和使命。作为中国的半导体人,牛智川教授始终对中国的半导体充满了期待,他认为,中国的半导体处于黄金发展时期,但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会一蹴而就,半导体的探索是一场接力赛,“只要有更多的人投入到半导体领域,中国的半导体技术,才会不断突破,产业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他这样说,也在这样做。作为博士生导师,牛智川教授十分关注学生的成长,毕竟,知识需要传承,科技需要接力,所以,他对学生的学业和科研要求严格,同时,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也给予指导和引导。目前,他已培养百余位硕士博士学位高级科技人才,这些人才走向了各自的工作岗位,继续助力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发展。而牛智川教授本人,则继续以国家需求为目标,通过承担国家重点任务立足锑化物半导体领域,在基础研究成果之上,联合国内产学研用各方面力量,发起成立锑化物半导体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联盟,通过联盟方式针对各方需求,为国内各装备行业及高科技企业开发多功能高性能光电芯片,推动长期受限于国外技术封锁的红外高端光电芯片的自主可控全链条技术进步,实现从部分性能的超越领跑和满足各类需求的全链条解决方案。当前,半导体技术的代际更替已经进入了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的并重发展时代,锑化物窄带隙半导体呈现出第四代半导体光电芯片技术发展的重大潜力。未来,牛智川教授将以锑化物半导体光电材料与芯片为中心,面向智能化信息技术新时代广泛需求,建设完整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制造链条,并以这样的方式,提升中国半导体的整体竞争和研发能力。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里,牛智川教授始终踏踏实实,创新探索。不被繁华迷惑,不被名利捆绑,心里,眼里,始终是中国的半导体,或许,正是这份坚定,这份执着,让他在这个领域硕果累累。这就是牛智川,这就是中国的半导体人。个人简介牛智川,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二级研究员,博导,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量子光电子学首席教授。入选中科院“BR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首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先后主持了国家863计划,国家973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发计划等项目,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了400多篇论文,曾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近年来积极推动引领新型锑化物半导体材料与红外光电器件成果转化,推动了相关制造与装备技术进步。
  • 杨宗银:发明世界上最小的光谱仪,光谱仪器件成本有望降至千元内
    1 月 22 日,由 DeepTech 携手络绎科学举办的 "MEET35:创新者说 " 论坛暨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 "2021 年中国线上发布仪式成功举行。来自科学界和产业界的人士在云端共同见证了新一届中国青年科技领军人物登场。DeepTech 同 " 创新 35 人 " 2021 中国入选者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杨宗银,在光谱检测系列创新研究、技术迭代以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作为 " 发明家 " 入选的杨宗银,开创了基于带隙渐变半导体材料的全光谱发光与探测的一系列理论、方法和工艺的研究,实现了多个 " 世界之最 "。因其从微型光谱仪、波长可调谐光源以及新型发光材料合成等方面突破了光谱检测设备微型化的核心技术瓶颈,并进行产业化研究成功入选 " 创新 35 人 "。获奖时年龄:33 岁获奖时职位: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获奖理由:他通过一系列全光谱发光与探测的开创性研究,发明了世界上最小的光谱仪和超宽波长可调谐纳米激光器。光谱检测在化学分析、食品检测、生物检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光谱检测设备由于体积庞大、价格昂贵,导致其难以大规模推广。然而,减小其内部光学和电学元件的尺寸,将导致其性能显著下降从而无法应用。因此,光谱检测设备的微型化是目前科技界面临的重大技术挑战。图丨杨宗银的研究成果总结(来源:杨宗银)为此,杨宗银进行了系列研究,包括发明世界上最小的光谱仪和超宽波长可调谐纳米激光器、提出两种全新的带隙渐变半导体发光材料的合成方法等。发明世界最小光谱仪,取得兼具小尺寸与高性能的世界性突破 在全光谱探测方面,杨宗银首次提出集分光和探测于一体的光谱仪微型化技术方案,开创性地将计算光谱技术与半导体纳米材料结合开发出世界上最小的光谱仪。该光谱仪器件尺寸仅几十微米,仅为头发丝直径的 1/1000 [1] 。解决了在微米尺度上实现大光谱范围色散的科学难题,突破了传统光谱仪小尺寸与高性能无法兼具的挑战。据杨宗银回忆,该研究从 2011 年产生想法至今仍在研发。他表示,最初想通过半导体材料光谱吸收特性直接读出波长信息,后来证明该方法并不可行。2017 年,他开始尝试用计算光谱的原理提取光谱信息。2019 年,相关论文正式发表在 Science 上,证明这种方案能把光谱仪的体积做到 " 极致的小 "。此外,光谱学领域以及机器视觉领域的重要教材,还把该技术写入到最新版本。Science 审稿人对该研究评价:"该研究是集合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材料合成工艺、配上最高超的器件制作水准和实验技巧、再加上巧妙的算法得到的杰作。"英国皇家化学会专栏作家德里克 洛威(Derek Lowe)教授,在Science子刊上撰文,对这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项工作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技术路线,将极大地减小光谱仪的尺寸和成本 "。图丨 ( a ) 微型光谱仪器件照片与显微照片,核心传感器部分尺寸仅几十微米,封装成芯片后长宽小于 1 厘米; ( b ) 纳米线光谱仪工作原理示意图; ( c ) 微型光谱仪综述论文封面,首次把光谱仪微型化技术归类为色散型、窄带滤波型、傅里叶变换型和计算光谱四大类(来源:Science)此外,杨宗银还在 Science 上撰写了微型光谱仪的综述论文。该论文规范了微光谱领域的术语,并深入浅出地总结出该领域的发展脉络,为将来从事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指明了方向 [2] 。杨宗银表示,"Science 综述文章数量非常少,一般只接收在领域里非常有影响力的研究人员的投稿。我们的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此外,杨宗银在半导体材料合成领域也收获了重要成果。他首次提出了以移动源和移动衬底法生长带隙渐变半导体发光材料,是领域的 " 奠基之作" [3] 。图丨 ( a-e ) 通过截断带隙渐变纳米线获得不同波长激光的原理示意图; ( f ) 引入移动散色点实现激光波长连续可调的示意图(来源:Nano Letters )在全光谱光源方面,他开创性地将渐变半导体材料作为激光器的可变增益材料,发明了超宽波长可调谐纳米激光器 [ 4 ] 。杨宗银表示," 可调谐纳米激光器的纳米波长可调范围为几百纳米,甚至上千纳米。"其优势就在于可调范围非常宽,该激光器能覆盖所有波长。并且,该激光器原理巧妙,不同位置使用不同的材料,相当于可通过堆砌材料无限延伸激光波长。据了解," 可调谐 " 的背后是创新材料的支持,传统的均匀材料发光范围窄,该研究中采用了渐变材料,并且每种材料覆盖范围不同,因此可延伸范围广。该激光器可在微型光谱检测设备中作为光谱照明光源,并且,其在光通信、军事和环境监测等领域也具备潜在的应用价值。完成微型光谱仪的技术迭代,推动产业化发展 杨宗银在前期理论与实验验证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技术迭代,2019 年开始进行产业化探索。2020年初,他开发了和 CMOS 兼容的微型光谱仪方案,经过一年的迭代,在 2020年底实现了可在手机上演示的样机,尺寸小于 2*2*2 cm,并在 400-1000nm 范围内分辨率能稳定到 2 nm。" 该样机的性能比市面上同类的光谱仪好很多,并且,多次测量的稳定性、一致性非常好。但是,离我们自己的要求还有些距离。该性能对于大部分的光谱应用还不够,所以,我们至今还在不断迭代。" 杨宗银说。此外,他还对接产业界的上下游企业,完成了光谱仪手机模块的制作和测试。他认为,如果该技术未来大规模应用,光谱分辨率达到 1nm 较为理想,此外,在灵敏度、稳定性方面还有优化的空间。图丨微型光谱仪的技术迭代与产业化 ( a ) 从 Science 论文中报道的第一代纳米线光谱仪到薄膜光谱仪,实现了光谱分辨率和灵敏度的重大飞跃,并且完成了与手机电路兼容的相机封装; ( b ) 在手机中测试,实现了线扫描光谱成像(来源:杨宗银)微型光谱仪技术壁垒较高,目前市场上尚未有成熟的产品。按照传统的技术路线,小尺寸和高性能无法兼具,因此需通过计算光谱来解决。杨宗银表示,"但对于计算光谱,高的光谱分辨率和测量可靠性之间很难同时满足,需要非常巧妙的光谱编码设计,这也是我们迭代的重点所在。"另外,计算光谱的重构速度也是技术壁垒,这需要在算法上做大量创新来解决。据介绍,目前的算法可达到0.1 秒的速度,可满足单点测量的光谱仪来要求,但对于成像光谱还不够。此外,在手机传感器目前处于 " 瓶颈 " 的发展状态,微型光谱仪从长远看是 " 黄金赛道 ",但是短期内还有很多的技术和应用问题尚未解决。" 技术一直在进步,我相信近几年,随着进入该行业的人才越来越多,光谱分辨率和稳定性的问题会被很好地解决。" 杨宗银说。此外,找到契合并且是 " 刚需 " 的应用也是难点。对此,杨宗银表示,很多看起来很 " 酷炫 " 的应用其实在生活中并不是刚需,真正的刚需是与健康息息相关的应用。" 等市面上有了微型光谱器件后,各种应用会在尝试中慢慢被发掘出来。另外,器件的性能指标和应用是挂钩的,微型光谱仪性能进一步提高后,会开辟更多新的应用。" 他说。上百次失败的经验,却成为最好的科研 idea源泉杨宗银的科研之路从浙江大学机械系、浙江大学光电系到剑桥大学电子工程系。在剑桥大学博士后研究完成后,他选择到母校浙江大学任教。这一路充满无数挑战,包括上百次的失败。但他有坚定的信念,成果一定可以做出来。第一个挑战是 " 孤注一掷 "。在杨宗银读博期间,前三年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并没有论文产出。" 作为一个不善言辞的人,没有经常和导师及学校解释自己在做什么,直到毕业时,导师才发现原来我之前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第二个挑战是对纳米材料的精确掺杂控制,为此,杨宗银投入很长时间做相关实验。" 虽然中途很多尝试看起来是无效的,但是现在回想起来那些经历是一笔财富,现在有很多好的科研 idea 就是从那些失败过程中偶然发现的。其中,还包括未来重点研究的方向,解决了能有巨大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杨宗银说。图丨杨宗银(来源:杨宗银)对于光谱仪未来的发展,杨宗银表示,希望可以用来改善环境及人们的生活。" 希望尽早看到光谱仪大规模应用,将光谱仪嵌入手机或变成很小的部件,可以放在家里或随身携带。用来测血糖、测尿液等人体的生命健康指标。"杨宗银认为,光谱仪器件的成本未来有望控制在 1000 元以内,手机配件的成本则在百元以内。谈及本次入围 " 创新 35 人 ",杨宗银表示,其实有些担心这份荣誉会超过所做的贡献。" 我认为,得到与付出要‘守恒’。得到这份荣誉的同时,也激励着我去做更多的科研贡献,希望尽早将技术产业化落地。
  • ZOLIX发布微纳器件光谱响应度测试系统新品
    DSR300系列微纳器件光谱响应度测试系统是一款专用于低微材料光电测试的系统。其功能全面,提供多种重要参数测试。系统集成高精度光谱扫描,光电流扫描以及光响应速率测试。40μm探测光斑,实现百微米级探测器的*对光谱祥响应度测量。超高稳定性光源支持长时间的连续测试,丰富的光源选择以及多层光学光路设计可扩展多路光源,例如超连续白光激光器,皮秒脉冲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卤素灯,氙灯等,满足不同探测器测试功能的要求。是微纳器件研究的优选。 功能:? 光谱响应度? 外量子效率? 单色光/变功率IV;? 不同辐照度IT曲线(分辨率200ms)? 不同偏压下的IT曲线? LBIC,Mapping? 线性度测试? 响应速率测试 微纳器件光谱响应度测试系统主要技术参数显微镜头标配:10倍超长工作距离物镜,工作距离大于17mmNA值:0.42光谱范围:350-800nm选配:1,50倍超长工作距离消色差物镜,工作距离大于17mmNA值:0.42光谱范围:480-1800nm 2,15倍紫外物镜,工作距离大于8.5mmNA值:0.32光谱范围:250-700nm 3,50倍超长工作距离紫外物镜,工作距离大于12mmNA值:0.42光谱范围:240-500nm 4,40倍反射式长工作距离工作距离大于7.8mmNA值:0.5光谱范围:200nm-20um光斑中心空心光源选配光源1、半导体激光器波长:405nm,532nm,633nm,808nm,980nm可选不稳定性:<1% 2、皮秒脉冲激光器波长:375nm,405nm,488nm,785nm,976nm可选脉宽:100ps频率:1-20M Hz 3、氙灯光源光谱范围:250nm-1800nm不稳定性:<1% 4、超连续白光激光光源光谱范围:400-2400nm频率:0.01MHz-200MHz脉宽:100ps光谱仪焦距:300mm;相对孔径:f/3.9;光学结构:C-T;光谱仪分辨率:0.1nm;倒线色散:2.7nm;波长准确度:±0.2nm波长重复性:±0.1nm扫描步距:0.005nm狭缝规格:圆孔抽拉式固定狭缝,孔径:0.2mm,0.5mm,1mm,1.5mm,2mm,2.5mm,3mm;三光栅塔台;光栅配置:1-120-300、1-060-500、1-030-1250,光栅尺寸:68×68mm6档自动滤光片轮,光谱范围200-2000nm;内置电动机械快门,软件控制快门开关;杂散光抑制比:10-5探针台配置4个探针座,配20/10微米针尖探针2米三同轴电缆,漏电流小于1pA。真空吸附样品台。探针座:XYZ方向12mm调节行程,0.75um调节分辨率,0-30°调节探针角度。LBIC MaappingXY方向行程50mm,分辨率5um。数釆v 锁相放大器斩波频率:20Hz~1KHz;频率6位显示,2.4英寸屏,320×240液晶显示;电压输入模式:单端输入或差分输入;电压、电流两种输入模式; 满量程灵敏度:1nV至1V;电流输入增益:106或108V/A;动态储备:>100dB;时间常数范围:10μs至3ks; v keithley2612B量程:100nA/1A最小信号:1nA本地噪音:100pa分辨率:100fa通道数:2 v keithley2636B量程:1nA/1A最小信号:10pA本地噪音:1pa分辨率:10fa通道数:2制冷样品台温度范围:-196℃-600℃,(-196℃需要选择专用冷却系统)全程温度精度/温度性:0.1℃/<0.01℃光孔直径:2.4mm样品区域面积:直径22mm两个样品探针,1个LEMO接头(可增加至1探针)工作距离:4.5-12.5mm气密样品腔室,可充入保护性气体独立温度控制响应速率测试示波器型号:MDO32模拟带宽100MHz采样率5GS/s记录长度10M时间范围:uS-S,需要配合调制激光器使用时间范围:10nS-S,需要配合皮秒脉冲激光器使用 三维可调高稳定探针台结构,方便样品位置调节。内置三路半导体激光器或者两路光纤激光器,外置一路激光光路。可以引入可调单色光源,进行全光谱范围的光谱响应度测试。测试功能曲线:40um光斑@550nm@50倍物镜200um光纤 70um光斑@550nm@50倍物镜400um光纤5um光斑@375nm皮秒激光器@40倍物镜 紫外增强氙灯和EQ99光源的单色光能量曲线,使用40倍反射式物镜,300mm焦距光谱仪,光谱仪使用1200刻线300nm闪耀光栅,光斑直径大小80um。创新点:"针对微纳光电器件探测器的测试系统。监控样品位置,实现微小光斑的宽波段光谱响应度测量 宽波段显微光谱测试系统。与常规的显微系统相比较,其光源使用是宽波段光源,而不是单色光。是针对针对微纳光电器件开发的专用测试系统。" 微纳器件光谱响应度测试系统
  • 芯联集成“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及半导体器件”专利获授权
    天眼查显示,芯联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取得一项名为“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及半导体器件”的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118073206B,授权公告日为2024年7月23日,申请日为2024年4月22日。背景技术半导体器件中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MOS)器件,因具有开关速度快、损耗小、可靠性高等优点,在诸如电源控制和驱动电路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例如,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中的横向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Laterally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LDMOS)器件,具有耐高压,大电流驱动能力以及低功耗的优点,而且容易与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工艺兼容,因此常用于射频功率电路和电源控制电路,以满足耐高压以及实现功率控制等方面的要求。功率集成电路高电压、大电流的特点常常要求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具有高击穿电压和低比导通电阻。场板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用于提高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的击穿电压的技术,但是目前结合场板技术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因此如何在较好地提升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的击穿电压的同时,简化制作工艺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发明内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及半导体器件,属于半导体技术领域。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提供半导体材料层,半导体材料层中包括第一器件区,第一器件区中包括漂移区和体区;在部分漂移区的表面形成场氧化层;形成从场氧化层的表面延伸至漂移区的内部的至少一个第一沟槽;形成覆盖第一沟槽的内壁的第一介质层;在部分体区的表面形成栅介质层;形成填充于第一沟槽并延伸至部分场氧化层和栅介质层的表面的导电层;其中,位于第一沟槽中的导电层构成第一场板;位于第一场板和场氧化层的表面的导电层构成第二场板;位于栅介质层的表面的导电层构成栅电极层。如此,在有效提升器件击穿电压的同时使得器件的制备工艺较为简化。
  • 光器件制造商 “旭海光电”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
    基于微光学混合集成平台的中高端光器件提供商旭海光电完成数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由同科晟华基金、徐州市科创创业投资基金投资,凝视资本作为独家财务顾问提供融资服务。本轮融资金额将用于高端器件的产品研发、市场拓展和团队扩展等。此前,公司曾获得华山投资、京福资产、汉威科技等机构的股权投资。旭海光电公司成立于2013年,总部位于江苏徐州,在深圳设有研发中心。公司主力技术和管理人员来自于华为、Infinera、Lumentum等行业巨头,核心工程师在光电行业有超过15年以上工作经验。旭海光电CEO陈亮毕业于北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曾在华为公司负责全球光器件采购;联合创始人、CTO陈波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曾任华为首席光器件专家。据悉,旭海光电是国内唯一一家在光谱分析领域提供一整套器件和模块解决方案的公司,覆盖激光、紫外、红外和中远红外技术。目前公司已经打磨出成熟的激光器系列、光学池系列、光电探测器系列器件产品,并以此形成相应的组件和模块。旭海公司掌握了全球领先的超小光学池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水平领先于同行业数年。受益于各国政策推动,全球传感器行业市场处于快速增长中,2019年全球市场达到2265亿美元。近年来,随着中国在碳中和、大气污染治理、工业转型升级、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多方面的政策推动,气体传感器行业发展也迎来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市场空间稳步扩大,形成了数千亿人民币市场需求。而目前,激光传感核心技术仍掌握在美、日、德等国家手中,国产率小于1%,旭海光电公司攻克了激光传感核心技术难点,实现了激光传感领域的突破。同时公司继续向全球仅有三家掌握核心技术的红外傅里叶光谱检测领域进行突破。旭海光电董事长陈亮介绍,旭海光电已经为超过80家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广泛分布在安全、环保和工业控制三大领域。未来,公司将继续聚焦在光学传感领域,并从气体检测向水、食品、药品、爆炸物检测等领域逐步拓展。本轮投资人,同科晟华基金董事长王德兴表示:“光电传感领域技术门槛高,认证周期长,旭海公司采用先进的技术布局,并通过严格的工艺控制流程保障了行业领先性,我们非常看好公司的未来。”
  • 中国科大与复旦大学合作在深紫外光电感算器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大微电子学院龙世兵教授团队与复旦大学芯片与系统先进技术研究院刘琦教授团队合作,利用深紫外(DUV)光电突触结合忆阻器的构架实现了基于储备池计算(RC)的指纹识别系统,相关成果以“In-sensor reservoir computing system for latent fingerprint recognition with deep ultraviolet photo-synapses and memristor array”为题于11月3日在线发表在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深紫外光电探测器在深空探索、环境监测、生物信息识别等领域的角色举足轻重,然而高速智能化探测在DUV波段存在严重缺失。以传统的指纹识别系统为例(图1a),其中传感器、存储器和处理器的分离恶化了决策的延迟,并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整体计算能耗。随着智能时代的来临,这类光信息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处理?在生物体中,光信息的采集通过视觉神经系统来完成,而光信息的处理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图1b)。受此启发,合作团队提出通过感算和存算器件分别模拟神经突触的行为,来实现感存算一体化的光信息采集与处理(图1c)。图1基于光突触和忆阻器件阵列的RC系统。(a)以指纹识别为例的传统DUV图像识别系统的数据传输及处理模式。(b)生物视觉识别系统示意图,包括视网膜、视神经元和视皮层。(c)以光学突触为储备池输入层,忆阻器件阵列为读出网络层的感算RC系统。   团队基于富镓氧化镓材料设计,利用非晶材料的显著持续光电导效应,制备了具备短时程效应的光突触器件。通过4比特的紫外光脉冲输入测试,构建了感算器件RC网络的映射关系,这可以将图片信息通过紫外光转化为特征电流值(图2a)。最终,通过存算忆阻器阵列稳定的多态调控特性实现了对储备池输出的训练,实现了小规模的深紫外指纹识别功能。基于该硬件系统,采用定制化特征值策略,DUV指纹图像的高识别精度几乎与软件仿真结果相匹配(图2b,c)。该系统在短期训练后即可达到100%的识别准确率,并且即使在15%背景噪声水平下也能保持90%的准确率,这与DUV波段的抗噪特性相符(图2d)。这种全硬件感算RC系统为高效的识别和安全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原型,也对深紫外波段的智能光电器件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图2 基于硬件感算RC系统的DUV指纹识别。(a)硬件光电RC系统的示意图,包括生成特征输出的光突触储备池层和执行网络训练的忆阻器读出层。模拟和硬件实验权重的(b)颜色映射图和(c)统计直方图。(d)随机噪声对RC系统指纹识别准确率的影响。   该成果得到了审稿人的充分肯定:“这个原型系统将为感内储备池计算系统的发展提供更多思路,整个工作的主题非常有趣。”(“This prototype system … will provide more insight into emerging in-sensor reservoir computing. Overall, the topic of this work is truly interesting”)。   中国科大微电子学院博士生张中方为本文的第一作者,龙世兵教授、赵晓龙副研究员以及复旦大学芯片与系统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张续猛副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先导、中科院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以及中国科大微纳研究与制造中心等的资助。
  • 分子自旋光伏器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p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孙向南和西班牙巴斯克纳米科学中心教授Hueso等合作,在分子自旋电子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提出并报道了全新的分子自旋光伏器件。相关研究成果于8月18日在《科学》(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并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1611011759.5)。 br/ /p p   分子半导体材料由于具有丰富的光电性质,被广泛应用于分子电子器件的研究中,如光伏电池、发光二极管和场效应晶体管等。此外,由于分子材料较弱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其自旋弛豫时间可以达到毫秒级,使之成为极具吸引力的自旋输运材料。将分子半导体材料丰富的光电性质与优异的自旋输运性质有效结合,是探索构建全新功能性分子自旋电子器件,并实现分子自旋电子学研究领域突破的新途径。 /p p   分子自旋光伏器件(MSP)是基于自旋阀器件结构和富勒烯(C60)分子材料构建的一种新型器件。该器件可在外部光、磁复合场作用下实现电子自旋和电荷输出信号的相互耦合,进而实现全新的器件功能,包括:磁场调控太阳能电池开路电压,室温下利用特定操控模式实现可控完全自旋极化电流输出、磁控交流电信号输出、磁控电池开关等。 /p p   MSP器件在自旋阀工作模式下,一个铁磁电极(Co)用于向C60半导体层中注入自旋极化载流子,另外一个铁磁电极(NiFe)用于自旋检出,自旋极化的载流子通过C60薄膜实现输运。在恒定偏压下,该器件输出电流随两个铁磁电极的相对磁化方向变化(即自旋阀效应),受该效应影响的输出电流百分比称为磁电流(MC)。另外,MSP器件在7.5Mw/cm2白光照射下可观察到微弱的光伏效应。在短路的条件下,C60层中的光生载流子受内建电场的驱动扩散到两个铁磁电极产生输出电流,这些载流子因为通过磁性电极输出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完全自旋弛豫,因此并不会产生自旋阀效应。该器件在开路时,外加电压将驱动电子从Co电极输运到NiFe电极实现电荷复合,因为C60优异的自旋输运性质,此时复合电流将会受自旋阀效应的影响。如上所述,MSP器件在光、磁复合场作用下,输出电流与复合电流相异的自旋相关性是实现全新自旋器件功能性的关键。 /p p   该研究提出的分子自旋光伏器件作为一种新型器件,在高灵敏度光、磁复合场传感器、单器件磁控电流转换器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并且相较于传统的分子自旋阀,该器件获得相同磁电流响应信号的运行功率降低至1%以下。同时,该器件还可以应用于分子半导体材料自旋输运和自旋光电子学等研究领域的探索中。 /p p   孙向南为文章第一作者,Hueso为通讯作者,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为第一完成单位。该工作得到了中科院“率先行动”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和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来源: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p p    a href="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7/6352/677" target=" _self" title=" " 论文链接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noimg/1aa584a7-5115-423c-9fd4-a5ada8709ab2.jpg" title=" 1.png" width=" 532" height=" 253" style=" width: 532px height: 253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分子自旋光伏器件示意图 /p p br/ /p
  • “天美公司参加第二届“光电发展论坛· 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发展研讨会”
    2020年9月18-20日,第二届“光电发展论坛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发展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南京邮电大学、中国光电产业平台以及光电材料器件网联合主办,南京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江苏省柔性电子重点实验室等单位联系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有机电子学与柔性电子学的奠基者黄维院士担任大会主席,南京邮电大学赵强教授,解令海教授担任大会执行主席,本次大会邀请国内外有机光电领域众多专家及学者参加,开展多角度、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的交流,搭建产、学、研、用各界融合的平台,实现参会各方实质性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推动学术圈与产业链深度合作及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政府决策。 天美仪拓实验室设备(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美公司)应邀作为赞助商之一,全程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期间,天美公司展台也展示了旗下光谱产品在有机光电领域的新技术以及新应用。会议期间,天美公司还受邀作了会议报告,分析市场部产品经理张轩对荧光光谱技术在先进材料领域的应用作了相关的介绍。通过为其三天的会议,天美公司与客户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更加深了彼此的相互了解。天美公司作为知名供应商,将在有机光电、有机光电材料化学、有机半导体与光电器件等领域加快技术升级,做好相关产业的技术服务,为助推中国有机光电技术的快速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 士兰微“MEM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专利获授权
    天眼查显示,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取得一项名为“MEM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的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109665488B,授权公告日为2024年7月19日,申请日为2018年12月29日。背景技术微机械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与集成电路(integratedcircuit,IC)目前是半导体产业最重要的两个发展领域。在全球科技迅速发展的推动下,MEMS与IC的集成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其集成方法有三种:单片集成、半混合(键合)集成和混合集成。单片集成是指MEMS结构与CMOS制造在一个芯片上。混合集成是将MEMS和IC分别制造在不同的管芯上,然后封装在一个管壳中,将带凸点的MEMS裸片以倒装焊形式或者引线键合方式与IC芯片相互连接,形成SIP。半混合是利用三维集成技术实现MEMS芯片和CMOS的立体集成。单片集成是MEMS与IC是集成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尤其对于射频RF薄膜体声波滤波器而言有很多优点。首先,处理电路靠近微结构,对信号的检测、收发能够实现更高的精度;其次,集成系统体积减小,功耗低;再次,器件数量减少、封装管脚数降低,可靠性提高。在现有的射频(Radio Frequency,RF)MEMS薄膜体声波滤波器制造技术中,大多采用系统级封装(systemin a package,SIP)将滤波器、驱动电路以及处理电路合封在一起。SIP指在一个封装体内集成多个功能芯片,芯片之间通过衬底的引线键合进行连接。SIP的模块间互联很长、集成密度较低,对滤波器信号的传输不利,制造工艺繁琐且不利于集成。少数工艺采用二维平面结构将IC电路与薄膜体声波滤波器集成在同一平面的单芯片上,此种结构工艺繁琐且工艺灵活性差,特别是MEMS工艺受到CMOS器件的热开销限制。相对SIP合封,二维平面结构单芯片集成薄膜体声波滤波器与IC电路芯片面积减小,更加利于集成但工艺复杂。发明内容本申请公开了一种MEM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包括:形成CMOS电路;以及在CMOS电路上形成MEMS模块,CMOS电路与MEMS模块连接,用于驱动MEMS模块,其中,形成MEMS模块的步骤包括:形成保护层;在保护层中形成牺牲层;在保护层与牺牲层上形成第一电极,并形成第一电极与CMOS电路之间的电连接,第一电极覆盖牺牲层;在第一电极上形成压电层,压电层与牺牲层的位置对应;在压电层上形成第二电极,并形成第二电极与CMOS电路之间的电连接;在第一电极上或保护层形成到达牺牲层的通孔;以及经由通孔除去牺牲层形成空腔。该方法制造的MEMS器件灵敏度高同时又显著降低制造成本和改善工艺兼容性。
  • 感恩节直播有礼!光电材料器件研究与表征技术主题网络会议倒计时!
    11月24日上午,在2022年感恩节之际,仪器信息网将携手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特别举办“追光逐电 与日俱新”光电行业主题网络会议。此次会议将聚焦光电材料器件研究进展与相关表征技术,同时,作为感恩节直播活动,直播间将设置多轮千元红包雨、精美礼品抽奖回馈参与直播的广大用户。【直播免费报名倒计时,赶快点击报名】一、活动背景光电产业是将光子学、电子学、信息学技术相融合的高新技术产业,是围绕光信号产生、传输、处理和接收等环节,开展各类零件、组件、设备制造及应用市场商业行为活动的总和。光电行业虽是一个新兴产业,但已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产值指标一路扶摇直上。据数据,2019年光电行业总体规模已超过1.5万亿元,预计全球光电市场仍会持续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正是这种快速增长的产业发展速度,吸引了众人的眼球,带动了世界各国光电相关产业的发展。光电子材料、器件是光电子技术的关键和核心部件,是现代光电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的前沿研究领域,对应材料、器件的表征测试技术对于光电技术发展至关重要。为推动光电表征测试技术及光电产业的发展,仪器信息网携手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11月24日特别举办“追光逐电 与日俱新”光电行业主题网络会议,邀请光电材料、器件研究专家及检测技术专家,以线上报告分享形式,共同探讨光电产业检测技术的最新进展。二、活动时间11月24日 09:30 –12:00三、活动报名点击会议官网报名,或扫码以下二维码报名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hitachi2022/ 四、活动日程时间 报告题目演讲嘉宾09:30会议开场及红包雨主持人09:32薄膜光电器件中的界面能带结构陈琪(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研究员)10:00日立电镜在光电行业的应用(三维形貌观察和失效分析)周海鑫 (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 电镜市场部 副部长)10:28抽奖及红包雨:小米充电宝主持人10:30面向未来显示的量子点发光材料与器件宋继中(郑州大学 教授)11:00日立光谱在光电材料研发测试中的应用王锡树(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 光谱应用工程师)11:28抽奖及红包雨:新秀丽双肩包主持人五、活动福利直播间千元惊喜红包雨(需要在微信内进入直播);优质问答奖,日立甄选高定礼盒;二等奖,新秀丽双肩包;三等奖,小米充电宝六、活动嘉宾宋继中 郑州大学 教授【嘉宾简介】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曾在显示面板公司-友达光电从事OLED研发,目前为郑州大学教授。近年来一直从事发光显示材料及器件教学及科学研究。在发光显示领域,首次实现了铯铅卤量子点的电致发光,被Science、Nature Nanotechnology等评价为“首次(first)发展”、“发起了(initiated)”、“开启了(opened)”该LED体系。研究成果在Nature Photonics、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上共发表SCI论文80余篇,被SCI他引12000余次,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项。支持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2015、2017年连续指导第十四届(一等奖)、第十五届(特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分享题目】面向未来显示的量子点发光材料与器件【分享摘要】全无机铯铅卤(CsPbX3)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s)具有窄而可调谐的发射光谱,显示出高纯度和真实的色彩,被认为是未来柔性和高清显示有力的候选者。报告的内容包括: 1. 率先构筑了该体系量子点发光器件,被评论为“发展(developed)”、“发起(initiated)”了该方向; 2. 针对应用化受限于电-光转换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该体系量子点表面态及缺陷态的调控思路,发展了“混合溶剂纯化”、“杂化钝化”、“界面钝化”、“异质相”等策略,与国际同行交替刷新了器件的最高效率; 3. 针对应用化受限于难以规模化生产的问题,发展了“三配体协同”的方法,实现了高效量子点的规模化合成。陈琪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研究员【嘉宾简介】陈琪,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创新实验室副主任,获评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江苏科技创新U35攀峰提名奖,苏州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等。担任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青年编委,TCL集团技术顾问等。2014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2014-2017年在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和美国华盛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2020年任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副研究员,2021年晋升为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新能源、新型显示器件中的材料与界面。迄今在Nature Commun.,J. Am. Chem. Soc.,Adv. Mater.,Energy Environ. Sci.,Nano Lett.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龙头企业合作项目等十余项。【分享题目】薄膜光电器件中的界面能带结构【分享摘要】薄膜光电器件,包括太阳能电池,光电探测器,发光二极管和激光器等,是由电极层,界面层和活性层等多层薄膜堆叠组成的光-电或者电-光转换器件,包含丰富的层间甚至层内异质结,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是界面能带结构与器件性能的构效关系。薄膜光电器件的界面能带结构非常复杂,不仅随空间位置改变,而且在工况下动态演变,难以根据界面材料组成由理论模型准确推测。 本人致力于发展横截面扫描探针显微术,突破薄膜光电器件垂直封闭结构的限制,解决包埋界面能带结构的工况表征难题。通过界面能带结构与器件性能之间构效关系的准确理解,解析薄膜光电器件未知工作机理,从而为界面设计提供判据,突破器件性能瓶颈。周海鑫 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电镜市场部副部长【嘉宾简介】周海鑫博士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主修高分子材料和化学专业,曾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高分子研究所电镜中心工作,主要负责电镜的测试和相关研究工作,对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原理、操作及应用非常熟悉。周博士目前主要负责日立表面科学相关产品的技术支持、应用开发和产品推广,具有将近10年的电镜相关领域工作经验。【分享题目】日立电镜在光电行业的应用(三维形貌观察和失效分析)【分享摘要】电子显微镜作为重要的微观表征设备,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光电行业。本报告将重点介绍日立各类电镜及其相关产品的特点以及其在光电相关行业的应用案例,包括各类光电材料的形貌观察和成分分析,光电器件的三维形貌观察和失效分析,光电薄膜的粗糙度测量及界面分析等。王锡树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光谱应用工程师【嘉宾简介】王锡树,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 分析应用部 光谱产品工程师,硕士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目前主要负责日立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光谱产品的应用工作,拥有多年光谱分析测试技术和应用解决方案等方面的工作经验。【分享题目】日立光谱在光电材料研发测试中的应用【分享摘要】介绍日立荧光光度计和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对光电材料的表征
  • 第二届光电材料与器件学术研讨会在“英雄城市”武汉圆满落幕,滨松中国报告备受关注
    2021年4月8日-10日为期三天的第二届全国光电材料与器件学术研讨会在武汉这座“英雄”城市圆满落幕。4月8日大会开始的第一天对武汉来说是个非同寻常的日子,武汉解封一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对于第二届全国光电材料与器件学术研讨会也是意义非凡,在众多专家学者与企业的支持下,本届研讨会有来自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众多高校的600余位科研专家参与其中,共同探讨了光电材料与器件领域研究热点,开展了广泛的学术研讨,交流了最新研究进展。江城水暖,春光复苏。再次向武汉这座英雄城市表示敬意与祝福的同时,也希望光电材料与器件学术研讨会可以从武汉开始带给业内人士更多专业的信息、更多前沿的展望以及更多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机会。会议期间,滨松中国销售技术工程师丁珏发表了《滨松发光材料&器件检测的新花样》的报告,详细讲解了滨松对于上转换测试、EQE测试、分子取向测试、小尺寸器件测试、TREL测试等内容最新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滨松在相关应用方面的产品,其中新颖的观点与强有力的论据支持,引起现场众多专家学者的赞同。在本次展会中,滨松中国与合作代理商睿光科技共同参展。为了让客户对滨松的产品有更加直观的了解,Quantaurus-QY Plus C13534-11也与销售工程师一同亮相展会现场。相比较于传统的荧光量子效率的测量仪,该款产品有了三点新突破:1、可以在近红外区域到1650nm波长范围内进行测量;2、能准确测量1%甚至更低的量子产率;3、可以进行上转换发射材料的测量。滨松是一个拥有雄厚光子技术实力的公司,有着非常齐备的光电产品线,可为发光材料基础研究测试提供一些列产品,如荧光寿命测量仪Quantaurus-Tau、光源控制器、积分球、多通道探测器、光源控制器等等,来满足不同的测量需要。滨松的该系列产品也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诸多行业知名专家和学者的认可。
  • 光电纳米材料及元器件重大专项通过验收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承担的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新颖光电纳米材料及其原型器件研发日前通过了省级验收。   据介绍,该项目主要研发应用于显示和发光中的强荧光纳米高聚物材料、低核有机金属电致发光纳米材料、蓝光/紫外激光材料等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在强荧光纳米高聚物材料研发方面,获得10多种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光致或热致变色、荧光可调等具有良好发光性能的新型高聚物发光材料,高聚物发光材料的粒度分布均匀,热稳定温度大于200℃ 在低核有机金属电致发光纳米材料与器件的研发方面,获得了系列含有机膦配体的低核铜化合物,基于低核铜磷光配合物的器件达到5V以内启亮,最大电流效率超过5cd/A,寿命长达55小时 在蓝光/紫外激光纳米材料与器件的研发方面,获得了在半导体激光泵浦下蓝光/紫外发光肉眼可见的新型纳米复合材料,材料直径和厚度分别超过过30毫米和3毫米。   项目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3件。
  • 我国成功研发出民用半导体激光器件
    “民用半导体激光器件我们已摆脱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现在,我们已经发明成功,工艺性能稳定,产品投入规模生产阶段。”1月10日,记者在山东浪潮华光公司采访,听着技术专家高兴地介绍着,看到那长长的流水线正“收获成熟的芯片”。如今,我们的企业真正拥有了世界顶尖的核心技术,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让“等面值人民币”买到“等面值美元”的产品不再是梦想。   民用激光显示技术能够完美地再现自然色彩,是继黑白显示、彩色显示、数字显示之后的第四代显示技术。目前,国际上激光显示技术已发展到产业化前期阶段,未来3至5年,将是全球激光显示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加快推进光电技术研究,打破关键技术的“封锁”,我国把“新一代激光显示技术工程化开发”列为863计划重点项目,其中的“高可靠性、低成本半导体激光器材料与器件工程化开发”课题让山东浪潮华光光电子有限公司所承担。   浪潮华光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从激光器材料生长到器件制作的完整生产线的高新技术企业,自1999年建厂以来,其半导体激光二极管及大功率激光器的产销量持续稳居国内第一。为推进课题进展,浪潮华光组建精英团队,加速科研攻关。公司成立了由总经理、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郑铁民研究员担任组长的项目小组,调动公司所有资源,完善了科研团队建设,从半导体激光器的材料生长、管芯工艺制作、器件封装等整个制造工艺链均配备了专业人才。组建了以长江学者徐现刚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研发团队,有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和博士、硕士等80余人。强大的科研团队借助公司已有的省级半导体激光器技术实验室、山东省半导体发光材料与器件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开展了技术攻关。   期间,在徐现刚教授的引领下,技术总监夏伟博士组织浪潮华光的精英团队成员,集思广益,刻苦钻研,成功实现了三大关键技术突破:一是TM偏振808nm半导体激光器外延材料与芯片研制。围绕实现项目要求的特定偏振激光输出,项目组从理论设计激光器的材料结构开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有效采用了MOCVD技术制备这种特殊材料,加快了科研步伐。目前,该技术世界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公司掌握。通过5个月的努力,浪潮华光成功掌握了自主生长技术,满足了项目需求。二是635nm激光器外延材料与芯片研制。为了增加红光分量的亮度,激光显示项目在红光波段选择了波长最短的635nm半导体激光器。浪潮华光在650nm半导体激光器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稳定的650nm半导体激光器产品,占据市场70%的份额。虽然635nm激光器相比650nm红光激光器只有十五纳米的波长差异,但是其带来的技术难题却成几何级数增长。目前,只有日本的几家公司掌握了635nm激光器的制作技术。浪潮华光研发团队经过上千次的试验,最终突破了635nm红光激光器材料的生长技术难点,实现了红光激光器的大功率输出和长期可靠工作。三是模组封装及集成技术。浪潮华光的封装技术人员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与863项目的用户积极配合,实现了高精度多管芯封装技术、新型热沉制作技术、微透镜整形技术等多项自主创新技术,完成了项目要求的模组封装和整形。   目前,针对所承担的“863”项目,浪潮华光已成功研制出满足激光显示工程化要求的808nm、635nm高可靠性、低成本半导体激光器件,并已经初步实现了规模化的生产。从目前的科研和生产进度上看,浪潮华光有望提前全面完成项目预定任务,并能实现批量提供民用激光显示用激光光源的目标,将会大大降低激光器的价格,并带动国内激光器应用市场的发展和更加广泛的应用,实现了“替代进口产品、提高我国半导体激光器的地位、实现激光器显示用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的梦想,让该公司产品在国际激光显示产业中独占鳌头。
  • 助力全光互联丨凌云光OptiNet China 2024之行圆满落幕!
    6月19-20日,2024中国光网络研讨会(OptiNet China)在北京粤财JW万豪酒店隆重举行,本届会议聚焦“超高速传输技术、50G PON、智能光网络”等光通信领域的热点话题,吸引了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光通信在大模型人工智能、智算中心和算力网络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凌云光受邀参加,围绕本届会议主题“智能光网-新场景新动能”,带来精彩的专家演讲和展台演示。趋势大模型开启新一轮“光进铜退”中国电信集团科技委主任、中国光网络研讨会大会主席 韦乐平,在开幕式上发表了《光通信两大热点领域的发展态势及思考》主题报告。韦总表示大模型训练需求推动光网络技术变革,新一波“光进铜退”即将开启。光通信技术飞速发展,T比特时代已于2023年开启,2024年全面进入新阶段。大模型需要大算力、大参数和高质量数据,推动高速光模块和光数字信号处理器(oDSP)技术发展。预计2024年光模块出货量将达1200万个。韦总预测,400G系统将支撑未来10-15年流量需求,800G系统发展迅速,10-15年后干线主流大平台速率将达到1.6T。革新全光网2.0与新型光纤发展中国电信研究院院长 张成良,发表了《400G /800G WDM 系统的应用与发展》主题报告。张成良院长指出随着算力需求的激增,高品质的全光网成为基础,对光模块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算力增长为中国光网络发展带来挑战与机遇,尤其是在芯片和电源方面。张院长强调了全光网2.0技术,包括多芯光纤和空芯光纤的发展,以及频谱扩展至S波段的重要性。他还提到400G和800G技术的发展,强调它们在传输距离和效率之间寻求平衡的重要性。张院长认为,800G技术的发展速度超出预期,且在区域应用中具有巨大潜力。最后,他提到1.2T技术的应用前景,特别强调了新型光纤,尤其是空芯光纤的潜力,尽管它们仍面临实用化和工程化的挑战。挑战6G承载体系与关键技术布局中国移动集团级首席专家、中国移动研究院基础网络技术研究所所长 李晗,发表了《6G 承载探讨》主题报告。李晗所长提出6G需构建新的技术体系以支撑其发展,强调6G愿景中的通感算智深度融合和空天地一体全域覆盖,这将极大丰富应用场景并对承载技术提出更高要求。报告中提出四个关键问题:多模态承载的实现、AI融合对网络架构的影响、空天地一体通信模式下的传输体系需求,以及6G能力指标对承载的具体要求。李晗所长指出6G承载需考虑大带宽、低时延、智能化等基础传输能力,并强调绿色节能的重要性。他建议业界系统化研究6G承载需求,提前布局关键技术,以应对速率、节能等方面的挑战,并促进技术创新。前沿智算中心光互联网络技术探讨凌云光光纤器件与仪器事业部产品解决方案总监 张华博士在《智算中心光网络专题论坛》发表了《AIGC时代智算中心光互联网络技术探讨》主题演讲。张华博士在报告中表示:HPC和数据中心规模日益增长,对功耗、时延、可靠性等要求越来越高,OCS全光交换方案可以很好适配这些需求,并且在以Google为代表的智算和数据中心已成功应用。未来随着集群规模扩展,将需要更大端口OCS,配合OEO交换实现混合交换架构,成本($/Gb/s)和功耗(pJ/bit)是OCS主要优势!随着数据中心OCS应用将进一步下沉(Spine-Leaf),需要更快切换速度、小端口低成本OCS,TOR汇聚交换机之间突发流量。应用面向未来的高端产品解决方案作为国内光技术领域高端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商,凌云光此次围绕光器件和模块研发测试、智算中心以及集成光子等主题,携多款明星产品设备及亮点解决方案参展,为光通信行业的发展助力。其中“智算和云数据中心全光交换”、“800G/1.6T光器件和模块自动化测试”、“光电子集成芯片设计封测”等解决方案吸引现场参会人员纷纷交流。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智算和云数据中心全光交换方案针对目前智算中心“两高两低”需求(高带宽,高可靠性,低功耗,低时延),凌云光OCS全光交换解决方案,支持大规模AI集群和云计算数据中心全光互联,可以极大降低CAPEX和功耗,使能GPU集群物理层拓扑重构,快速适配不同模型训练/推理集群规模,提升任务训练效率。使能AI节点保护倒换,提升智算中心运维可靠性。 800G/1.6T光器件和模块自动化测试针对800G/1.6T高速光模块测试需求,凌云光推出单Lane 200Gbps超高速测试方案,适配800G(4x200G)/1.6T(8x200G)测试需求。另外针对光模块快速上量对测试效率要求高的痛点,凌云光推出大矩阵光开关方案(开关规模最高可达576x576),实现光模块自动化高效率测试,助力AI光模块产能快速提升。 光电子集成芯片测试解决方案凌云光推出适用各种高频率和宽波长范围的“光电子集成芯片测试解决方案”。测试波特率可达128GBaud(采用电MUX)。能精确测量光电、电光、光光器件S全参数,射频频率范围可达110GHz,波长覆盖C、L波段,1310nm850nm。高达2000nm/s快速光谱测量,最小分辨率2pm。支持IL/RL/PDL快速测试,可以根据实际测试按需配置,光源扫描速度高达200nm/s,是业界领先的超高速光器件测试解决方案。基于二十多年在光纤光学领域的探索和积累,凌云光持续构建领先的高端产品和解决方案,连续多年在中国光网络研讨会带来主题演讲及展台演示,积极推动光通信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应用和趋势发展,促进业内交流与合作。至此,本届OptiNet China 2024之行圆满落幕,期待明年与您再相聚!
  • 臻驱科技“一种功率半导体器件选型方法”专利获授权
    天眼查显示,臻驱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近日取得一项名为“一种功率半导体器件选型方法”的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112946449B,授权公告日为2024年7月19日,申请日为2021年1月28日。背景技术功率半导体器件作是电力电子工业中变频/整流/逆变器等设备的核心,决定了系统的关键电气性能。因此筛选出性能优异、适合应用的功率半导体器件是器件评估、驱动设计以及系统设计的重要步骤。现有目前对功率半导体器件的评估方式大部分主要参考器件的数据手册,从而进行简单的测试应用,满足需求即可。但是各个功率半导体器件厂商的数据手册中的数据和应用中的工况是不同的,因此难以作为评判不同厂商器件优劣的证据。这带来的问题在短期内可能会影响产品整体的输出能力甚至产品失效,长期会影响器件的寿命。发明内容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功率半导体器件选型方法,属于功率半导体器件评估技术领域,包括:步骤一,得到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开关速度和驱动电阻的离散点;步骤二,得到开关速度和驱动电阻的相关曲线;步骤三,基于实际工况的要求获得工作开关速度值,获得功率半导体在工作开关速度值对应的匹配驱动电阻值;步骤四,基于配置匹配驱动电阻值下的功率半导体器件,获得功率半导体器件关断和/或开通时的电流变化和电压变化,判断功率半导体器件的性能。通过本申请的处理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于特定工况不能准确评判功率半导体器件性能的问题。
  • 新全光二极管研制成功 可用于微型光电路
    p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6日报道,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PL)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了一种全光二极管,新二极管能被用于微型光子电路中,有望为微纳光子学芯片提供廉价高效的光二极管,从而对光子芯片和光子通信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p p   北京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研究员肖云峰对科技日报记者解释说:“二极管能传输一个方向上的电流,但却阻挡反向电流,是几乎所有电子电路的基本组成元件,但现有的光学二极管需要大块磁光晶体,严重阻碍了其在微纳尺度上的集成,成为集成光子学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p p   在新研究中,帕斯卡· 德尔海耶博士领导的团队将光发射到一个微谐振器(一个硅芯片上的玻璃微环)内。尽管微环直径仅与人头发丝相当,却可使光在微环内来回传播。利用微环增强的光学克尔效应,该团队制造出了新的全光二极管。新二极管仅能在一个方向上传输光,且可集成到微纳光子电路中,因此,克服了二极管需要大块磁光晶体这一限制。 /p p   德尔海耶强调称:“这些二极管有望为微光芯片提供廉价高效的光二极管,也将为可用于光学计算的新型集成光子电路铺平道路,还可能对未来的光子通信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p p   据悉,中国科学家也在该领域获得了较好的成果,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董春华博士利用微腔光力相互作用,得到了全光控制的非互易微腔器件,包括全光二极管和环形器等。 /p p   肖云峰说:“尽管最新研究并非第一个全光二极管,但获得的器件具有操作简单、隔离度高等特点,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方案。当然,与现有的全光二极管方案类似,基于谐振腔的全光二极管往往存在带宽限制,仅能在较窄的谐振模式内工作。未来还需进一步研究,突破其限制。” /p
  • 国家纳米中心等在分子自旋光伏器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p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孙向南和西班牙巴斯克纳米科学中心教授Hueso等合作,在分子自旋电子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提出并报道了全新的分子自旋光伏器件。相关研究成果于8月18日在《科学》(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并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1611011759.5)。 /p p   分子半导体材料由于具有丰富的光电性质,被广泛应用于分子电子器件的研究中,如光伏电池、发光二极管和场效应晶体管等。此外,由于分子材料较弱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其自旋弛豫时间可以达到毫秒级,使之成为极具吸引力的自旋输运材料。将分子半导体材料丰富的光电性质与优异的自旋输运性质有效结合,是探索构建全新功能性分子自旋电子器件,并实现分子自旋电子学研究领域突破的新途径。 /p p   分子自旋光伏器件(MSP)是基于自旋阀器件结构和富勒烯(C sub 60 /sub )分子材料构建的一种新型器件。该器件可在外部光、磁复合场作用下实现电子自旋和电荷输出信号的相互耦合,进而实现全新的器件功能,包括:磁场调控太阳能电池开路电压,室温下利用特定操控模式实现可控完全自旋极化电流输出、磁控交流电信号输出、磁控电池开关等。 /p p   MSP器件在自旋阀工作模式下,一个铁磁电极(Co)用于向C sub 60 /sub 半导体层中注入自旋极化载流子,另外一个铁磁电极(NiFe)用于自旋检出,自旋极化的载流子通过C sub 60 /sub 薄膜实现输运。在恒定偏压下,该器件输出电流随两个铁磁电极的相对磁化方向变化(即自旋阀效应),受该效应影响的输出电流百分比称为磁电流(MC)。另外,MSP器件在7.5Mw/cm2白光照射下可观察到微弱的光伏效应。在短路的条件下,C sub 60 /sub 层中的光生载流子受内建电场的驱动扩散到两个铁磁电极产生输出电流,这些载流子因为通过磁性电极输出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完全自旋弛豫,因此并不会产生自旋阀效应。该器件在开路时,外加电压将驱动电子从Co电极输运到NiFe电极实现电荷复合,因为C sub 60 /sub 优异的自旋输运性质,此时复合电流将会受自旋阀效应的影响。如上所述,MSP器件在光、磁复合场作用下,输出电流与复合电流相异的自旋相关性是实现全新自旋器件功能性的关键。 /p p   该研究提出的分子自旋光伏器件作为一种新型器件,在高灵敏度光、磁复合场传感器、单器件磁控电流转换器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并且相较于传统的分子自旋阀,该器件获得相同磁电流响应信号的运行功率降低至1%以下。同时,该器件还可以应用于分子半导体材料自旋输运和自旋光电子学等研究领域的探索中。 /p p   孙向南为文章第一作者,Hueso为通讯作者,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为第一完成单位。该工作得到了中科院“率先行动”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和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W020170818634585794445.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5d19d7fb-2aaa-4c75-80fe-e46866ef0a9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分子自旋光伏器件示意图 /strong /p p br/ /p
  • 明日开播!光电材料、器件研究与检测技术讲座通知
    仪器信息网联合电子工业出版社于四、五月将启动“半导体主题月”活动。活动同期,仪器信息网与电子工业出版社特组织三场“半导体材料、器件研究与检测技术系列讲座”,旨在邀请领域内专家围绕相关论坛主题分享精彩报告,依托成熟的网络会议平台,为半导体产业从事研发、教学、生产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个突破时间地域限制的免费学习、交流平台,让大家足不出户便能聆听到精彩的报告。半导体光电器件是指把光和电这两种物理量联系起来,使光和电互相转化的新型半导体器件。即利用半导体的光电效应(或热电效应)制成的器件。光电器件主要有,利用半导体光敏特性工作的光电导器件,利用半导体光伏打效应工作的光电池和半导体发光器件等。近年来,一方面新能源、低碳等理念和产业的发展,光电池技术不断突破已成为行业热点;另一方面,光电子功能材料和器件是光电子技术的基础,对光电子产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力发展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是国家战略高技术发展之必须,与信息、能源、国防安全等国家重大需求息息相关。针对于此,在4月18日上午,将在仪器信息网3i讲堂平台召开第二场报告讲座:光电材料、器件研究与检测技术。点击图片直达会议页面一、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 & 电子工业出版社二、举办时间2023年4月11-26日,每周一期三、会议日程光电材料、器件研究与检测技术报告时间报告题目报告嘉宾单位职称10:00-10:40热活化延迟荧光发光电化学池器件张保华广州大学教授10:40-11:20硅光传感技术与工艺杨妍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三、报告嘉宾四、参会指南1、点击会议页面链接报名;会议页面: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RUs2、报名并审核通过后,将以短信形式向报名手机号发送在线听会链接;3、本次会议不收取任何注册或报名费用;4、会议联系人:3i讲堂—材料小周( 邮箱:zhouhh@instrument.com.cn;微信二维码如下,可加入会议交流群)会议联系人微信二维码五、下周预告4月26日:传感器/MEMS研究与检测技术术报告时间报告题目报告嘉宾单位职称14:00-14:40MEMS无线智能温振传感器及应用王建国苏州捷研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14:40-15:20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拟)刘凤敏吉林大学教授
  • 北京大学碳纳米管光电器件研究取得新进展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杨雷静与王胜副研究员作为共同第一作者所撰写的论文Efficient photovoltage multiplication in carbon nanotubes,于2011年11月1日在《自然》子刊《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 2011, 5, PP.672-676)上发表。该论文报道了碳纳米管光电器件研究的重要突破,也是电子学系彭练矛教授研究组在碳纳米管器件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最新进展。   在地球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太阳能作为重要的替代能源具有很多不可超越的优势。基于纳米尺度新材料的太阳能光伏器件研究是当前国际太阳能光伏领域研究的热点。碳纳米管是直接带隙材料,一直被认为可能在构建下一代太阳能电池中发挥重要影响。并且,半导体的单壁碳管具有独特的能带结构,以及很好的紫外到近红外的宽谱光吸收特性,可以充分地吸收利用太阳光。先前的研究已证明,碳管材料构建的光伏器件具有光生载流子倍增效应,利用这种效应构建的太阳能电池可能超越理论上预计的单个太阳能电池效率极限。但是大多数典型半导体碳管器件的光电压一般小于0.2V,对于实际应用而言小得难以满足需要。如何非常高效地级联碳管太阳能电池以获得高的光电压输出,就成为碳管光伏器件领域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之一。   碳管级联太阳能电池模块示意图   彭练矛研究组提出采用虚电极对接触方法,无需传统的掺杂工艺即可有效地使器件的光电压产生倍增,具体说来,在一根10μm长的碳管上级联5个电池单元,就可以获得大于1V的光电压。这项工作是在彭练矛研究组一系列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实现的。2008年,研究组提出采用非对称接触电极的方法实现无需掺杂制备碳纳米管二极管,研究结果发表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2008, 20, 3258)上。 在此基础上,采用近乎同样但经过改进的工艺,又于今年实现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碳管红外发光二极管(LED),其研究论文发表在《纳米快讯》(Nano Letters, 2011, 11, 23)上。   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
  • 共话光电核心器件及其测量技术,特别专题高峰论坛成功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精密测试测量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重视,而光电测试测量技术作为现代精密测量的核心技术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传感器微型化、纳米技术的发展也对现代精密测量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此大背景下,2023年3月27-29日,由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联合各单位组织召开了全国光电测量测试技术及产业发展大会暨辽宁省第十七届学术年会。本次大会由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光电测试测量技术及应用专业委员会(筹)、大连理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光电测控与光信息传输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仪器信息网独家媒体支持。27日下午,本次大会组委会设置的特别专题:光电核心器件及其测量高峰论坛在大连香洲国际酒店百合厅成功召开。高峰论坛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麻云凤主持,六位与会嘉宾分享了其在光电核心器件及其测量技术研究上的进展。 高峰论坛现场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麻云凤 主持报告人:杭州晶耐科学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曹频报告题目:非球面光学元件表面缺陷数字化检测技术非球面光学元件由于具备常规球面元件所不具有的消除像差、减少光能损失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及工业等高科技各个领域。大口径非球面的空间随机分布的表面缺陷,会对元件的使用造成额外像差、能量散射等不良影响,因此在元件加工、使用中需要对光学元件表面缺陷进行客观、定量的数字化评价,以保证光学系统的稳定可靠性。报告中,曹频介绍的非球面光学元件表面缺陷数字化检测技术采用 2022 年新颁布的国家标准 GB/T 41805-2022 所述的“光学元件表面疵病定量检测方法一显微散射暗场成像法”,在针对非球面元件方程进行仿形子孔径规划的基础上,依靠多维转动、平动扫描机构,实现多轴子孔径仿形扫描并采集到高清晰子孔径图像,利用三维投影映射拼接方法,依据非球面方程实现三维子孔径拼接及缺陷的特征提取。同时利用变倍显微镜,在低倍率子孔径成像、缺陷提取的基础上,依据缺陷位置坐标,采集高倍率缺陷图像,进而实现宏观元件表面的微观缺陷检测,全自动输出各类电子化报表检测精度可达 0.5 μm。报告人: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研究员 陈萍报告题目:超快光电探测设备及其应用超快现象研究对物理、化学、生物、能源、材料科学等领域均具有重要意义,具有高时空分辨、高灵敏度、大动态范围等的高性能光电探测仪器设备是研究超快现象的重要手段。陈萍在报告中介绍了多类型的超快光电探测设备及其应用,包括单光子探测光电倍增管、条纹相机等及其在惯性约束聚变、燃烧诊断、波速测量、激光雷达、同步辐射光源.核探测与粒子探测、高压放电测量、荧光寿命成像、计算成像等国家战略高技术、大科学工程、基础前沿科学领域的应用。报告人:同济大学副教授 邓晓报告题目:面向晶圆制造微纳检测的自溯源标准物质及其应用晶圆制造是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关键技术,也是所有微纳器件制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艺。晶圆制造微纳检测设备产业是把核心的原材料与零部件,结合技术和软件集成后开发为微纳检测设备产品为芯片中的晶圆制造工艺服务。晶圆制造微纳检测设备的测量准确性、一致性与可比性需要微纳标准物质、计量传感器及校准型仪器设备作为支撑。自溯源标准物质是指物质的关键参数可以溯源到自然界常数的标准物质。邓晓在报告中介绍了基于铬原子光刻技术研制纳米长度标准物质、自溯源型位移传感器及新型计量型 AFM 的研究成果与思路。系列光栅的准确性水平得到国际权威机构计量认可,并获批多项国家标准物质。系列可以溯源到铬原子跃迁频率的标准物质、位移传感器与计量仪器有望构建新型纳米长度计量体系。报告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孙鸣捷报告题目:高速LED阵列的计算成像中的应用LED 阵列通常用于显示,对图案显示的速度没有太高的要求,但用于为计算成像和三维测量等技术提供结构光照明时,则对 LED 阵列的更新速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保证成像和测量速度。报告中,孙鸣捷介绍了团队开发的基于 LED 阵列的高速结构光照明模块,对于特定图案的显示更新频率达到 25MHz,可实现基于结构光照明的高速计算成像和三维测量技术。该技术有潜力实现低成本、高速成像与测量。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耿旭辉报告题目:基于硅光电二极管的微光探测器及在荧光检测中的应用微光探测器是科学仪器和光学传感器中的关键器件之一,广泛地用在需要对微弱光信号进行探测的光谱仪器,如荧光检测仪和化学发光分析仪中,其性能决定着光学检测仪器的灵敏度和动态范围等指标。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微型分析仪器研究组研制成功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灵敏、低噪音、低漂移的微光探测器,用于替代进口光电倍增管 (PMT)和雪崩二极管 (APD)对弱光探测,经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第三方测试,其光检测下限为3.4x10-5Ix (950 nm)。该微光探测器已应用在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黄曲霉毒素荧光检测器系列深海原位荧光传感器、海洋中氨氮含量和金属离子含量荧光检测器、手持式荧光检测仪台式 96 孔板阵列式荧光检测仪和新冠病毒抗体检测的等温扩增仪等多款分析仪器上,成功替代了 PMT 和 APD,并达到使用 PMT 相同的检测限和更宽的动态范围。报告人: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郭广妍报告题目:激光电光开关器件及测试技术研究电光开关通过外加电压引起电光晶体双折射的变化改变光的偏振态,与偏振片一起使用可作为电光开关,是实现高峰值功率激光输出的重要途径。电光开关效率与激光输出效果直接相关,是高性能激光器的关键核心器件。电光开关测试技技术涉及晶体材料、器件集成装配效果及驱动技术效能验证等方面,郭广妍在报告中介绍了电光开关器件研究进展、测试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目前其所在团队在电光器件检测技术方面,已承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测试仪器研制等项目,自研的电光晶体、器件测试平台已用于提供第三方检测服务。
  • “高端半导体激光器件及核心设备产业化”项目通过验收
    2023年6月25日,中科院长春分院在吉光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组织召开了由长春光机所承担的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吉林省区域重点项目暨院省科技合作重点任务“高端半导体激光器件及核心设备产业化”(“芯”创激光)验收会议。   中科院长春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甘建国,科技合作处处长侯鹏、业务主管梁川,长春光机所所务委员孙守红、成果转化处副处长吕宝林、财务管理处副处长周舒,吉光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佟存柱、项目评审专家组、项目组成员及合作企业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甘建国主持。   甘建国首先介绍了STS专项基本情况和验收要求,孙守红代表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对参会领导和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   与会专家先后听取了项目组三个子课题负责人张建伟、彭航宇、何峰赟的项目验收报告,审查了项目相关材料,现场查看了成果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情况,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一致认为项目完成了任务书目标。   中科院STS重点项目“高端半导体激光器件及核心设备产业化” 针对目前我国半导体激光产业在高端半导体激光器件和设备核心部件受制于人“大而不强”的现状,围绕高端半导体激光技术产业上下游核心部件的研发、制造和服务等关键环节,以吉林省企业需求为牵引,突破高端半导体激光芯片、模组与设备核心技术,实现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助力提升吉林省区域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 安光所在新型弱光探测材料与器件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近期,安光所孟钢研究员团队在无机钙钛矿三溴化铅铯(CsPbBr3)材料的制备和光电探测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以《基于热压CsPbBr3块材的高性能平面型光电探测器》和《用于超灵敏弱光光电探测器的高质量CsPbBr3单晶的成核控制生长》为题分别发表于美国化学会(ACS)出版的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和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出版的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上。   CsPbBr3材料因其优异的环境稳定性和光电特性是一种极有应用前景的新型光电材料。团队王时茂副研究员和博士生赵啸等人采用简单高效的粉末热压方法制备了形状规则、尺寸可控的CsPbBr3多晶块材(图1)。此外,研究团队还将溶液精炼策略引入CsPbBr3单晶的逆温度结晶生长过程中,获得了高质量的CsPbBr3单晶(图2)。基于CsPbBr3热压块材/单晶的光电探测器件表现出了超快的光响应,并且基于CsPbBr3单晶的光电探测器表现出了2.25 nW cm−2的极低检测限,表明其在弱光探测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本研究为制备高质量CsPbBr3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且有望应用于包括太阳电池、辐射探测器等在内的多种光电器件。   本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先进激光技术安徽省实验室主任基金等项目的资助。图1. 粉末热压制备CsPbBr3块材及其光电探测性能图2. 溶液精炼辅助逆温度结晶生长的高质量CsPbBr3单晶及其光电探测性能
  • TOF-SIMS在光电器件研究中的应用系列之二
    1.引言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是基于多层有机薄膜结构的电致发光的器件,用作平面显示器时具有轻薄、柔性、响应快、高对比度和低能耗等优点,有望成为新一代主流显示技术。然而,高效率和长寿命依然是阻碍OLED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有机材料易降解和器件界面结构不稳定从而导致OLED器件失效。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了解器件的退化机制,从而在合理设计和改进材料组合以及器件结构的基础上,找到提高器件寿命的有效策略。 图1. 基于OLED柔性显示器件2. TOF-SIMS表面分析方法研究有机/无机混合OLED器件的界面效应是提高其性能和运行稳定性的关键步骤。在众多分析方法中,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仪(Time of Flight-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er,TOF-SIMS)是表征有机层及其内部缺陷的有效分析工具。 TOF-SIMS是由一次脉冲离子束轰击样品表面所产生的二次离子,经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分析二次离子到达探测器的时间,从而得知样品表面成份的分析技术,具有以下检测优势:(1)兼具高检测灵敏度(ppmm-ppb)、高质量分辨率(M/DM16000)和高空间分辨率(5)适用材料范围广:导体、半导体及绝缘材料。目前,TOF-SIMS作为一种重要的表面分析技术,可以用于样品的表面质谱谱图分析,深度分析,2D以及3D成像分析,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器件、纳米器件、生物医药、量子材料以及能源电池材料等领域。 3.应用简介基于Alq3(8-hydroxyquinoline, aluminum salt,8-羟基喹啉和铝,分子结构见图2)的OLED器件,因其宽视角、高亮度和低功耗的特性,成为下一代平板显示器最有潜力的备选之一。这类器件具有“三明治”结构,在两个电极之间夹有多个有机层。对于OLED器件的研究不仅专注于探索有机材料,还要进行失效分析来确定故障(如显示黑点)产生的原因。在这里,我们展示了TOF-SIMS 对Alq3有机层进行了全面表征。 图2. Alq3的分子结构式 图3和图4均为市售Alq3材料在正离子模式下的TOF-SIMS谱。TOF-SIMS结果表明,利用Au+和Ga+离子源均可检测到Alq3碎片的质量特征峰,但Au+离子源对这些碎片的灵敏度更高。比如,对比相同离子电流下的Au+和Ga+离子束对质量数为315的Alq2分子碎片的灵敏度,发现前者灵敏度提高了23倍。此外,只有Au+离子源才能检测到质量数超过1000的质量片段。这些质谱体现出使用Au+源分析Alq3这类分子量较大的材料的优势。 图3. 正离子模式下Alq3的TOF-SIMS谱。分析条件: 一次离子束Au+,22 keV;样品电流:0.07 pA;分析面积:300 μm2;数据采集时间10 min。 图4. 正离子模式下Alq3的TOF-SIMS谱。分析条件: 一次离子束Ga+,15 keV;样品电流:0.3 pA;分析面积:300 μm2;数据采集时间10 min。 此外,Alq3薄膜必须在高真空条件下沉积才能保持其完整性。为研究大气对Alq3薄膜的影响,分别对暴露在空气前后的样品进行了TOF-SMIS表征,结果如图5所示。TOF-SMIS证明了暴露大气后Alq3薄膜发生了分解,并且随着暴露时间的增长,AlqO2质量片段的强度增加,表明水分和氧气会显著改变Alq3的组成。 图5. 负离子模式下Alq3在大气中暴露前后在的TOF-SIMS谱。分析条件: 一次离子束Ga+,15 kev;分析面积:300 μm2。 总之,三重离子束聚焦质量分析器(Triple Ion Focusing Time-of-Flight,TRIFT)结合Au+离子源能显著提高仪器的灵敏度和降低本底,增强TOF-SMIS检测Alq3等高质量数(大分子)材料碎片的能力。
  • 1030万!哈尔滨工程大学电致发光器件综合特性测量系统及激光直写系统采购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HTCL-ZB-236129项目名称:哈尔滨工程大学电致发光器件综合特性测量系统及激光直写系统采购及服务预算金额:103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103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1套电致发光器件综合特性测量系统,其他要求详见招标文件。1套激光直写系统,其他要求详见招标文件。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12个月内完成所有设备到货、所有设备调试完毕并具备验收条件。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3年11月06日 至 2023年11月10日,每天上午8:30至11:30,下午13:00至17: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黑龙江省招标有限公司方式:现场获取。售价:¥5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哈尔滨工程大学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5号        联系方式:0451-82519862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黑龙江省招标有限公司            地 址:哈尔滨市南岗区汉水路180号            联系方式:陆超、温智伟 电话:0451-82375252            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陆超、温智伟电 话:  0451-82375252
  • 仿生章鱼光磁双刺激响应黏附垫,用于精细电子器件的远程运输
    仿生章鱼吸附在操作精细物体等方面有巨大应用潜力。目前仿生章鱼吸附基于外力、电或热传导等刺激方式调节吸盘内部压强,从而赋予了其黏附性能。然而,目前常见的刺激策略中,粘附垫的强弱黏附能力转换需要以接触方式触发、且大部分存在响应时间长的问题,因此,这些粘附垫难以快速执行在密闭空间内对物体的操作任务。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张立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光磁双刺激响应黏附垫的设计思路。该黏附垫可以通过远程光控方式快速调节黏附强度以拾放物体,并在外部磁场控制下实现运动与递送功能。该成果以“A mobile magnetic pad with fast light-switchable adhesion capabilities” 为题发表于Bioinspiration & Biomimetics期刊。该文在意大利比萨圣安娜高等技术研究大学(Scuola Superiore Sant’Anna)Veronica Iacovacci博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徐天添研究员和杜学敏研究员的共同合作下完成。图1 光磁双刺激-响应黏附垫的设计与机理(a)章鱼吸盘的结构图(b-c)黏附垫的设计及工作机理描述 光磁双刺激-响应黏附垫是由具有微孔阵列的磁性弹性体基底和孔内温敏水凝胶沉积层组成。通过在弹性体基底内掺杂四氧化三铁与钕铁硼颗粒,赋予其光热效应与磁响应性能。孔内压强的变化可由光热效应引发的温敏水凝胶沉积层收缩与膨胀进行调节。研究团队采用面投影微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nanoArch S130,摩方精密)高效、精准地实现了上述微孔阵列模具的制备(微孔直径400μm,高400μm),并通过翻模技术制备了微孔阵列磁性弹性体基底。该黏附垫具有以下优点:快速响应的黏附开关特性图3 黏附性能表征:(a)黏附垫的黏附力测试,(b)图案化弹性体基底黏附力测试,(c)黏附垫与图案化弹性体基底的黏附强度对比,(d)黏附垫重复性测试 快速响应的黏附开关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该黏附垫的黏附强度可以通过远程红外激光按需调控,黏附强度最高可达12.2 kPa,并且强弱黏附的转换在30秒内即可完成。精细物体的远程递送图4 黏附垫运输电子芯片通过曲折狭缝到达目的地 精细物体的远程递送。通过外加磁场,该光磁双刺激响应的黏附垫可在狭隘空间内对脆弱的电子芯片进行安全可靠地定向运输,在电子器件装配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综上所述,该光磁双刺激响应黏附垫表现出快速响应的黏附开关特性、显著的黏附性能及对精细物体的远程递送能力。这种新型黏附垫有望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装配等领域。官网:https://www.bmftec.cn/links/10
  • 美国CRAIC授权云纬科技为全光谱显微分析系统一级总代理商
    深圳云纬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的检测分析仪器设备供应商,专业为客户提供最全面的,最先进的显微光谱分析检测仪器及其它光电检测设备。我们是专业技术型的贸易企业,一致致力于材料科学,地质研究,生物科学及制药,刑侦和工业检测等领域。 经美国CRAIC科技公司授权,云纬科技正式成为中国区一级代理商,我公司与美国CRAIC公司一起携手,为国内微区光谱科研贡献最先进的微区光谱解决方案,美国CRAIC显微分光光度计在全球各大研究室使用普遍,其先进的测量技术、高度集成的系统及稳定性深受高新技术海归人才及国内高端科研人才的认可和亲睐。关于美国CRAIC显微全光谱分析测试系统 20/30PV 美国CRAIC最新20/30PV显微光谱分析集成系统为紫外-可见-近红外显微光谱学设定了一个新的标准。使用最前沿技术的20/30 PV不仅可以让用户测试微米级样品的吸收、反射、拉曼、荧光激发或其他光源类型下的光谱,还同时提供了数字成像功能。美国CRAIC 20/30 显微分光光度计系统,结合了显微学和光谱学的优势,用于微小样品或样品的微小区域的光谱分析;微区光谱测试的范围从深紫外到近红外,同时也提供全波段的成像。具备先进的光谱及图像分析软件、自动化的参数设置、简单易用、能长时间稳定工作等优良特性。 最新CRAIC 20/30 PV集成了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成像系统于一身,根据产品不同,可以做紫外可见近红外(200-2500nm)的光谱分析,还可以集成显微Raman系统,同时科研级光谱仪和高分辨彩色数字成像系统都使用了最新的显微镜光路系统及科研级光学接口。 高灵敏度的固态阵列检测器件使用了热电制冷的方式提高了器件的信噪比,增强稳定性,并保证设备能长时间稳定地工作;高分辨率的数字成像系统在用于紫外、近红外以及可见光波段的彩色成像。多种类型的光源包提供了从深紫外到近红外的光源,类型包括透射光、反射光、荧光等,偏振光和拉曼激光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提供。CRAIC精巧的软件不仅可以控制显微镜、光谱仪和数字成像系统,还同时提供了先进分析功能,甚至包括薄膜厚度测量及色度测量。 20/30PV系列为显微观测、材料科学、地质科学、生物科学及制药、表面等离子共振,法医痕迹鉴证,石墨烯及纳米管等领域提供完美的显微光谱分析方案,20/30 PV是显微分光光度计最顶尖的代表。关于美国CRAIC显微光谱分析系统 FLEX美国CRAIC最新的FLEX型号光谱仪集成系统为紫外-可见-近红外显微光谱学设定了一个新的标准。FLEX系列是20/30PV型号的简化版,有着比20/30PV更优惠的价格,并与20/30PV一样有着很高的稳定性和全光谱分析能力,使用最前沿技术的FLEX不仅可以让用户测试微米级样品的吸收、反射、拉曼、荧光激发或其他光源类型下的光谱,还同时提供了数字成像功能。光谱测试的范围从深紫外到近红外,同时也提供全波段的成像。具备先进的光谱及图像分析软件、自动化的参数设置、简单易用、能长时间稳定工作等优良特性。FLEX是工厂产品检测以及实验室样品分析的完美工具。FLEX集成了紫外-可见-近红外(200-2200nm)光谱仪、拉曼光谱仪、成像系统于一身,同时光谱仪和数字成像系统都使用了最新的显微镜光路系统。其高灵敏度的固态阵列检测器件使用了热电制冷的方式提高了器件的信噪比,并保证设备能长时间稳定地工作。高分辨率的数字成像系统在用于紫外、近红外以及可见光波段的彩色成像。多种类型的光源包提供了从深紫外到近红外的光源,类型包括透射光、反射光、荧光等,偏振光和拉曼激光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提供。精巧的软件不仅可以控制显微镜、光谱仪和数字成像系统,还同时提供了先进分析功能,甚至包括薄膜厚度测量。关于美国CRAIC显微光谱分析系统 508PV508PV可以通过开放光学接口安装到任意显微镜或者探测平台上,从而让您获得光谱测量及图像处理能力,甚至是视频及动态光谱测试。根据显微镜的配置,您可以完成显微样品的吸收、透射反射、偏振、甚至是荧光激发的光谱。CRAIC同样也提供适应于光谱仪的显微镜,可以提供更宽的光谱范围、更强信噪比及出众 成像数据508PV 还可用于升级旧的显微光度计,用508PV取代旧的光谱仪,电子部件,软件和计算机系统。508PV提供了专门用于显微光谱测试的光谱仪,使用TE制冷技术保证长时间稳定的工作和极低的噪声水平。科研级的光学接口连接显微镜通用C接口适配器,集成光谱分析,图像分析及仪器控制的软件。整个仪器稳定可靠,简单易用,科学设计保证客户无故障使用数年。目前CRAIC系列分光光度计已用于煤炭,石油,地质,矿物学,生物学,半导体科学,材料科学,工业质量控制及刑事科学等。深圳云纬科技有限公司 / Shenzhen Yunway Tech Co.ltd深圳市龙岗区天安云谷产业园一期B栋 联系人:颜经理 电话:18520190828邮箱:Michael.yan@cloudsway.net.cn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