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区域经济

仪器信息网区域经济专题为您整合区域经济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区域经济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区域经济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区域经济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区域经济话题讨论。

区域经济相关的资讯

  • 莱伯泰科再捧“区域经济杰出贡献奖”
    莱伯泰科有限公司自2009年荣获北京顺义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经济杰出贡献奖之后,再度荣获2010年&ldquo 区域经济杰出贡献奖&rdquo 。 空港经济开发区于2011年1月24日举行了隆重的表彰大会。顺义区领导出席了大会并向莱伯泰科颁发了奖状和纪念品。回望莱伯泰科在顺义空港开发区的发展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经济开发区作出了贡献。此次奖项,是对莱伯泰科近一年工作的再次肯定。莱伯泰科将会继续努力,不负开发区各级政府部门及广大用户的希望。
  • 莱伯泰科被授予09年区域经济杰出贡献奖
    2010年1月19日,北京顺义天竺空港经济开发区召开2009年度**企业表彰大会,大会授予莱伯泰科公司“区域经济杰出贡献奖”,以表彰莱伯泰科公司在2009年度对顺义天竺空港工业区做出的突出经济贡献。顺义区主要领导参加了授奖大会。 莱伯泰科公司在空港开发区成立、成长并不断地发展壮大,从最初的八九个工作人员和借用的空港开发区200平方米办公区起步,发展到拥有近1万平方米的生产及研发基地,莱伯泰科在空港经济开发区一步一步地成长,如今已成为开发区的纳税大户。莱伯泰科总裁胡克博士指出,这些成就来自于开发区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来自莱伯泰科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来自广大用户的长期信任。
  • 固安高新区: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的四个维度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0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a3143a0c-a580-46c3-bf00-330b0f0c4e1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b7ac055d-b38d-4e12-bc88-cfed08c7ef8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依托区位优势产生协同创新的势能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a30e00f7-869e-48c4-ae76-6a025e227fc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固安卫星导航产业园展厅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0bbfb24c-9cf6-4b5c-80e1-cfcbc295825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鼎材科技专家介绍OLED材料 /strong /p p   固安县,曾经是个名副其实的小地方,15年前,其在河北省的经济实力排名十分靠后。如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框架下,该县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重点,新兴战略产业不断“加持”,已然成为PPP模式探索实践中,带有浓重“科技创新产业兴城”色彩的新型园区典范。 /p p   摒弃了传统的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固安工业园区(河北京南· 固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前身)自2002年建设伊始,就立足国际视野,前瞻谋划,高起点起步,倾力打造“产业高度聚集、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产业新城。 /p p   回溯2015年年底,随着《京津冀协同规划纲要》的出台,河北省被定位成“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而固安依托十多年来具有前瞻性的新兴产业布局,已然成为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张名片。 /p p   河北京南· 固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固安高新区)作为产业升级的有效载体,在北京正南50公里处,像巨大的磁场一样,吸引着北京乃至全国的高端资源向这里集聚。 /p p   strong  第一个维度:新范本 /strong /p p strong   PPP市场化运作机制下的区域建设 /strong /p p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市场化运作机制,是指政府与企业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目标在于使合作各方达到共赢。 /p p   高新区投资大、周期长,PPP的模式可有效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在政府的支持、指导下,确保园区建设不偏离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方向。早在15年前,谋求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固安县政府,和刚刚涉足产业新城业务的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就采取这样的模式合作建设固安高新区,真可算得上“思想解放,高瞻远瞩”。 /p p   15年来,双方精诚合作、各司其职——政府是园区开发建设的决策者,拥有规划、土地等的主导权,对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质量实施监管,并专门设立园区管委会,负责与企业进行相关事务的对接 华夏幸福作为投资开发主体,负责园区的设计—投资—建设—运营—服务等一体化运作,有效解决了固安高新区建设中的机制、人才、资金、服务、环境等一系列难题。 /p p   15年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政府与社会资本始终关注“无缝对接”,已经成为真正的战略合作伙伴,创造出“1+1& gt 2”的效果。 /p p   2015年7月,固安县政府与华夏幸福共同探索的PPP模式,作为创造性典型经验,被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与此同时,固安高新区入选国家发改委PPP示范项目,是13个项目中唯一的园区开发运营项目 2016年,又被纳入财政部、科技部等20个部委PPP示范项目库 2017年3月,“固安高新区新型城镇化PPP项目供热收费收益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获准发行完毕,是国家发改委和中国证监会首批推荐项目中唯一园区PPP项目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p p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中,固安入围“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跻身“中国县域经济创新力”前三甲,荣获“中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第一名。 /p p   如今,走进固安,你很难把这里定位为一个单纯的工业园区或新型城镇,绿树环绕的厂房、日渐繁荣的街区、功能完备的商务配套……眼前这一切在提醒来访者,这里是一座源于工业区而高于工业区的“产业新城”。 /p p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我们希望‘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在固安得到最完美的诠释。”固安县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p p    strong 第二个维度:新格局 /strong /p p strong   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集聚 /strong /p p   历经15年的发展,固安高新区从一片荒地蝶变为集聚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现代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高端高新产业的宜商宜业、宜居宜游的产业新城。 /p p   固安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多年来,固安高新区一直践行“以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借助邻近北京科技创新资源的区位优势和便利条件,积极打造产、学、研互融互通的产业创新平台,推动技术商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进而实现以“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 /p p   近年来,固安县委、县政府陆续出台了《固安县关于鼓励总部经济、高端经济发展的规定》《固安县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固安县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固安县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推动创新发展的政策。 /p p   截至目前,固安高新区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4家,引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7家,吸引高层次人才103人,已实现博士后成果转化项目75个。 /p p   通过积极导入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与要素,固安高新区逐步形成了新型显示、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集群,伴随着近在咫尺的北京新机场建设,一个拥抱世界的创新高地正在加速崛起。 /p p   以新型显示为例,目前,园区内已集聚云谷(在建)、京东方、鼎材、翌光等6家企业,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产业链条逐步完善。随着龙头大项目建设,其带动效应正在逐步彰显。 /p p   其中,核心技术源于清华大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谷第6代AMOLED项目,有望成为代表我国参与国际新型显示产业竞争的首个重大项目。项目总投资近300亿元,预计2018年中期建成投产。项目设计面板产能3万片/月,主要生产中小尺寸AMOLED屏幕,可满足近9000万部智能手机屏幕需求。云谷AMOLED技术团队已主导制定4项OLED国际标准,5项国家标准和3项行业标准。 /p p   此外,传承清华大学发光材料技术、成功实现OLED产业化的鼎材科技,在PMOLED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四成以上。其彩色光刻胶技术在北京研发成功后,在固安高新区已经实现中期试验和规模化量产。 /p p   翌光作为国内OLED照明系统先驱,在固安高新区内的定制化生产业已能够满足产业化需求,并正与国内最大的车灯厂商合作,试水新能源车辆尾灯,成品汽车最早将在今年内入市。 /p p   京南· 固安高新区为新型显示产业设定的目标远大—— /p p   到2018年,初步健全显示产业链条,建成国家级显示科技创新中心 2021年,智能终端龙头企业入驻,两大产业集群协同,完成研发、中试、生产(面板、终端、配套)全面布局,打造成为京津冀规模最大的高世代新型显示研发和生产基地 到2025年,打造千亿级“全链条、全要素、全生态”的智能硬件产业集群,成为全球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区。 /p p strong   第三维度:新动能 /strong /p p strong   借势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业升级 /strong /p p   如果说整个国家都在竭尽全力推进整体创新实力,那么各区域、各机构也都应该不断审视自己的定位、资源和发展目标,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地打造产业集群和经济增长点。 /p p   2014年11月,经河北省政府批准,固安高新区升级为省级高新区。为进一步整合优化京津冀创新资源,河北省出台了《河北省关于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的实施意见》等,并与科技部建立了部省工作会商机制及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推进工作机制。按照国务院办公厅《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部署,2016年9月,河北· 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作为全国首个,得到科技部批复同意建设。固安高新区成为示范区“一区十一园”当之无愧的桥头堡。科技部明确提出,京南示范区建设要义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核心,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p p   真抓实干让固安高新区成为京津资源辐射外溢的创新模式和样板,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立足互联互通、着眼共建共享的思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中尤为明显。 /p p   以主要布局在肽谷生物医药产业园的生物医药产业为例,聚焦高端医疗器械、生物药领域,建立集检测检验、中试孵化、知识产权服务、技术交易服务、股权投资服务为一体的创新服务体系。引入龙头企业推进规模化生产,形成“研发孵化—生产制造—康养服务”三者联动的全产业链共振发展模式。截止到目前,园区内已累计签约44家企业,在孵科研项目达到35个,并聚集起包括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研发、诊断试剂、第三方检验机构等细分领域的50余家企业。 /p p   时间来到今年11月4日,一则发生在固安的大事,上了科技部的官方网站。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的30家企业,以及实验用试剂耗材诚信供应联盟齐聚固安,联袂入驻固安高新区,为“全球一流的生物医药创新增长极”的定位再增砝码。 /p p   河北省科技厅认为,此次国内生物医药领域顶尖企业集中落户,标志着固安生物医药产业晋级2.0时代,同时也为固安构建“全球技术商业化中心”(简称GTC)增添了新动能。 /p p   固安县委书记杨培苏介绍说,生物医药是固安高新区深耕多年和重点打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此次签约入驻的30家企业所持有的核心技术,集聚了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的最前沿科研成果。入驻后,固安生物医药产业将形成高端制剂、脑科学、体外诊断、医疗器械、公共服务与基因治疗等五大平台。 /p p   “五大平台的全面建立将加快固安生物医药产业从量变到质变,全力打造京南生物医药产业的新高地。”固安高新区相关负责人总结道,“这也标志着固安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由过去的以研发为核心,成功实现批量导入创新资源和高新技术企业,加速实现产业化的转变。” /p p   strong  第四维度:新生态 /strong /p p strong   多级孵化机制驱动下的创新创业 /strong /p p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p p   这一点在县域经济崛起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将成为长期具有指导意义的努力方向。 /p p   一直以来,参与园区开发的企业,其运营能力和对科技企业服务能力经常受到质疑。政府如何增加园区的公共服务属性,运营商如何摆脱园区“物业”的尴尬角色,一直以来都是PPP模式下,政企双方共同探索寻找破解的难题。 /p p   在一份科技部官方网站上,一篇来源为河北省科技厅的《京南“硅谷”呼之欲出》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值得反复揣摩—— /p p   “固安高新区,自建园之初,便引入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这一市场力量。华夏幸福不仅参与园区前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定位,而且全程参与园区招商运营、产业布局,积极搭建金融、人才、创业等产业促进平台。让市场发力,固安成功地由传统农业县蝶变为产业新城。” /p p   难能可贵的是,固安高新区的入园企业虽然立足和发力的行业不同,但都在持有核心技术的同时,抱着一种扎根在此、长久发展的信念,对未来的规划十分明确。 /p p   他们看中了华夏幸福在招商过程中的专业咨询、在建设厂房时的高端定制、在服务过程中的增值和高效,这些都在说明一个事情——运营商自身已经融入到了定位不同的战略新兴产业中去了,他们为产业整体发展提供深度咨询,并且将企业头疼的跑审批、报材料等耗时费力的事情都揽下来,为入驻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管家式”服务。 /p p   以固安肽谷生物医药产业园为例。产业研究部门发现,要想让生物医药在固安落地生根,要能接受该产业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从实验室研发到中试,从中试到临床前中试等等环节,每一步都不能少。其中,中试能把实验室药物在生产线上小规模量产,保证药效一致性,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但中试生产线却是新药研发公司的奢侈品。 /p p   为此,华夏幸福提前建成了生物制药中试生产线,还参与生物制药企业共性技术平台及设备的投资和购置,建设实验室前也将特殊要求一一形成定制化方案。所有这些努力,让第一家“开张”的德阳生物创始人带着核心技术直接拎包入驻。 /p p   六年弹指一挥,德阳生物已经有三个新药项目在全速推进,发展势头良好。其中,新型长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嵌合体新药,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完成了从“研发”到“临床前中试”的突破性进展。这一过程,通常需要三年。 /p p   这只是华夏幸福主导孵化高端企业中的一个经典案例。而这样的案例,在固安高新区比比皆是。 /p p   目前,固安高新区已经形成了“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载体,建设了全国首个国家博士后成果转化基地,现有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为创业者提供产学研对接、投融资路演、战略合作伙伴引进、上市辅导等专业服务。 /p p   其中,固安众创空间作为固安科技创新的“苗圃”,位于固安高新区内的国际创业中心,是由固安县人民政府、华夏幸福、太库科技联合打造的复合型创新、创客、创业载体。截止到目前已累计孵化54个项目,主要涵盖生物医药、智能设备、互联网、电子信息、新材料、文化创意等产业方向,当前在孵项目22个,其中博士后项目11个,已毕业项目32个。 /p p   值得一提的是,固安高新区依托太库科技全球孵化器,在深化与美国硅谷、以色列、日本等创新尖峰地区的合作方面,积极拓展出常态化联动合作渠道和模式。2017年,太库科技就以国际化联动为特色,为固安导入以色列马可波罗、硅谷五月花等海外考察团资源,同时,联合华夏幸福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美中硅谷协会、以色列商会联合会、韩国忠北创造经济革新中心等高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从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层面有效提升了固安创新环境。 /p p   此外,清华大学重大科技成果中试孵化基地、中科院理化所中试孵化基地等载体建设也在同步发展,同时,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中直院所的技术转化,也在军民融合特色的新型孵化器中如火如荼地进行。 /p p   2016年年底以来,首届中国信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大会、全球科技成果转化大会暨第五届中国OLED产业发展论坛等高层次活动相继在固安高新区举办,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传递新观点,营造新氛围。 /p p   固安高新区正在紧紧抓住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机遇,持续推进技术商业化和国际创新合作,积极探索出“全球技术—华夏加速—固安创造”的新模式,搭建链接国际创新资源的平台载体,为深入推进全方位开放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p
  • 环境领域再添新专业!全国首个“碳经济”专业获批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近日发布《关于下达2021年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学位〔2022〕12号)。中国人民大学新增3个学位授权点,其中2个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为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的“碳经济”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成功获批。据了解,“碳经济”专业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用经济手段治理气候与环境,集国民经济管理、区域经济、产业经济、能源经济、环境经济以及金融学于一体的交叉性经济学科。该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我国碳规划与发展、碳产业政策、碳市场与贸易、气候变化谈判、国际关系以及碳管理规划等领域高专业性、高科技性、高层次性的复合型“碳经济”人才,参与政府政策制定、企业碳排放管理和碳市场分析预测等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获批的“碳经济”专业硕士项目,将通过系统培养学生学习“碳经济”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碳经济”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国家低碳经济政策分析与研究,支撑制定国家碳中和规划与发展战略、行业发展规划、能源企业发展规划,碳金融资产分析、管理及开发等金融活动的能力。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表示,将以“碳经济”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批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学科建设与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融合,发挥学校在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的优势,面向全球和中国重大现实问题,大力引进高水平师资,完善专业硕士教材、案例库、实践基地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智库咨询,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努力建成特色鲜明、国际一流的碳经济学科。
  • 以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以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专访全国政协委员、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   在2008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率先提出了在我国要大力推进低碳经济的建议。今年“两会”,他提出要以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着力将环保产业培育成未来经济新增长点。   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尚未真正摆脱传统模式,不顾环境资源承载能力,“铺摊子、上项目”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在沿江、沿河、沿海规划布局了大量石化、化工、钢铁、能源、造纸等重化工项目。   为了汲取先发展地区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教训,构建我国区域发展的理性模式与格局,促进我国生态文明与保障生态安全,探索类似区域资源环境约束的共性解决途径,选择在五大区域(环渤海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沿海地区、成渝经济区、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开展了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针对五大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之间的矛盾,吴晓青建议,首先要积极探索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机制。国家有关部门在制订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应以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体系为导向,实施分区域的差别化调控政策,积极探索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保障机制、引导机制和约束机制,将五大区域建设成为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示范区域。   二要坚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红线”。吴晓青表示,应该研究制订相关的生态红线标准,作为硬性指标进行考核、监督和检查。   三要优化五大区域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从全国生产力布局的整体性和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出发,按照“区域统筹、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的原则,制定优化五大区域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提高重点产业集中度,构筑区域性的循环经济体系。   四要加快五大区域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加大财税扶持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行更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等措施,引导相关地区加快推进对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加快发展低碳经济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摆脱过于依赖重化工的传统产业发展路径。   加快发展环保产业   经济结构调整除了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外,还要着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对未来经济结构进行规划。为此,国家提出将环保产业的振兴和发展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特别是去年9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门听取了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汇报,专题研究新兴产业发展问题,这充分体现了发展环保产业的宏观战略意义。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环保产业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涵盖环保产品、环境服务、洁净产品、废物循环利用和自然生态保护等领域的产业体系。据初步测算,2008年全国环保产业收入总额已超过8000亿元,从业人员约300万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保产业总体上还处于产业化的初级阶段,环保产业发展尚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节能减排和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的需要。   突破产业发展“政策瓶颈”   为了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吴晓青提出了6点建议,突破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瓶颈”。   一是进一步完善环保产业的管理体制。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建立环保产业综合管理体制,统一制定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全面提升国家对环保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   二是建立投、融资及市场激励机制。建立包括发债、担保、项目融资、环保产业基金等多种方式在内的融资机制,广泛吸收社会资本进入环保产业。提高污染治理收费标准,明确收费方式和费用使用机制。   三是完善价格、税收等配套政策。扩大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节能环保产品和项目目录,优惠范围全面涵盖环保技术开发、产品生产、装备制造、环保服务等各个相关领域。   四是推动环境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制定和实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条例》,促进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的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研究建立对环境基础设施社会化运营的财政补贴机制、环保设施运营特许经营制度。   五是组织实施环保产业调查和重点环保工程。尽快开展新一轮的全国环保产业调查,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并带动相关领域技术规范的建立以及技术、设备的研发应用,培育环保领域的龙头企业。   六是进一步促进环保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环保技术及装备创新体系。对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环保技术以及“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国产化”的先进设备,国家要设立专项资金,积极支持其开展示范和推广。
  • 湘鄂赣豫四省加强检验检测区域协作
    5月22日,记者从湖北省市场监管局获悉,在2023年全国检验检测监管工作座谈会期间,江西省市场监管局、河南省市场监管局、湖北省市场监管局、湖南省市场监管局签署检验检测合作备忘录,从七个方面加强检验检测区域协作,共享区域资源优势,共促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建立检验检测联席会议机制。加强中部四省之间检验检测工作的通报与联络,推动中部四省资质认定许可标准和行政监管基准基本一致,共同推行检验检测资质认定证书“一体化管理”。促进检验检测资质认定资源共享。定期将区域内检验检测相关监管信息相互通报,建立中部四省通用的检验检测资质认定评审员制度,建立中部四省检验检测监管人员信息库,互派人员开展检查工作,推动中部四省检验检测监管工作协同发展。推进检验检测资质认定监管联动。共同开展检验检测“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跨区域推进“一计划”统筹、“一标准”制定、“一体化”实施。加强工作交流,促进监管能力提升。共同开展检验检测能力验证工作。联合开展检验检测能力验证工作,比对实验室从事特定测试活动的技术能力,提高技术能力,共同促进中部地区检测能力提升。加强检验检测监管和技能人才培养。加强检验检测监管人员专业素质培养和检验检测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共同组织监管人员业务培训,提升监管尺度一致性。共同举办检验检测技能大赛、交流论坛等活动,营造中部地区检验检测技能人才“比、学、赶、超”的氛围。共谋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引导检验检测围绕产业体系建设,加强检验检测技术协同攻关,推进产学研测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检验检测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快建成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性检验检测创新服务体系。加大检验检测服务效能宣传。联合开展检验检测主题宣传活动,共同举办检验检测技能大赛、检验检测交流论坛等大型赛事活动,增强公众参与和监督意识,扩大检验检测工作影响力。四省市场监管部门将通过建立中部地区检验检测合作机制,完善制度建设,推动四省资源共享,加强检验检测业务联动,维护检验检测市场秩序。中部四省在市场监管总局认可检测司的指导下签署检验检测合作备忘录,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区域协调发展布局,深化检验检测监管区域协同机制建设的重要举措,对服务中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关于征集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北京)指南需求的通知
    为深化落实12部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 加快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工作方案》,怀柔区将高端科学仪器产业作为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北京)实施区域特色的“揭榜挂帅”计划,即面向全国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的企业征集前沿科技、重要材料、关键工艺、先进装备等方面的技术难点与需求。现将征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项目定位与支持强度区域联合基金旨在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作用,吸引和集聚全国优势科研力量,围绕区域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中的重大需求,聚焦关键领域中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促进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交叉融合创新,推动产出重大原创成果,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区域联合基金项目一般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成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形式予以资助。其中,“集成项目”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为1000万元/项;“重点支持项目”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为260万元/项。二、需求领域方向为响应‘三城一区’重点领域发展需求和国家基金委关于资助领域的统一要求,2024年项目资助的5个领域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领域、新能源、现代交通与航空航天。高端仪器、传感器企业当前在上述领域中关于攻克新材料、关键的零部件等重大、紧迫需求均可进行申报。三、需求研究方向有关要求1.科学性。聚焦科学问题,体现基础研究特点,避免偏技术应用。2.导向性。不应出现明显限制性要素,在具有一定包容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体现怀柔区的需求、优势和区域特色。3.安全性。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防范科研伦理和科技安全风险。4.避免重复。需求具备创新性,避免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其他已资助项目重复。四、需求填报要求1.需求建议人应在国内高端仪器、传感器企业任职,原则上优先遴选怀柔地区或拟迁入怀柔的仪器传感器企业提出的需求。2.鼓励、建议需求建议人填写该需求领域方向的优势团队,联合市内外优势科研力量、产学研联合提出指南建议。3.经遴选、凝练指南科学问题后发布项目指南,“发榜”企业与“揭榜”科研团队联合参与项目申报,研究攻克全国仪器传感器的技术难点与技术需求,打造怀柔区高端仪器、传感器技术产业集聚区和创新策源地。4.请各企业于2023年6月9日(周五)12:00前,将需求建议书(加盖企业公章的扫描件,模板见附件1)和怀柔区2024年区域基金指南需求建议表(附件2)的电子版发送至指定联系邮箱(chuangxinfazhanke@163.com),逾期不予受理。(点击查看原文) 附件1 需求建议书模板.doc附件2 怀柔区2024年区域基金指南需求建议表.xls ( 创新发展科: 邸可心 17801047650) 怀柔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2023年5月31日
  • 环保部建议疏散长三角等区域重化工产能
    环保部最新报告显示,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得我国东部地区空气污染一体化现象日趋明显,其中长三角区域的空气污染一体化特征尤其突出。   调查发现,近年来,我国各城市的大气污染正逐渐从局地污染向区域污染演变,区域性高污染日益频繁。在东部的京津冀和长三角等区域,超标城市比例超过80%,且重污染发生体现出同步性。   在长三角地区,冬春季节,受内陆污染、北方沙尘和本地不利气象条件等综合影响,区域性雾霾和浮尘影响突出 在初夏深秋季节,秸杆焚烧对区域大气PM2.5污染贡献显著,常引发区域性的大范围霾污染,使长三角城市空气质量出现同步变化趋势。   在过去的一年中,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大气部、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等单位的专家联合组成课题组,就我国区域空气质量进行研究。据课题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介绍,多种大气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和集中分布是造成我国区域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上海共出现了28个空气污染日。分析这28天里上海、南京、苏州、南通、连云港、杭州、嘉兴、宁波8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发现其中78.6%的天数有4个以上城市同步出现污染 8个城市全部超标的天数占14.3%,上海作为唯一超标城市的情况仅出现2天。   我国城市大气中PM2.5浓度处于较高的水平,东部地区年均可达60-90μg/m3,主要工业区可超过100μg/m3,普遍远高于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已颁布的关于PM2.5的环境质量浓度标准(大部分小于10μg/m3).   伴随着PM2.5等环境浓度的升高,我国东部地区的环境空气呈现出多污染物共存、相互影响、互为源汇的复合大气污染特征。   近年来,我国的燃煤消费量以每年超过2亿吨的速度增长,目前燃煤消费量已超过全球总量的48% 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十一五”期间从1.2亿辆激增到1.9亿辆。燃煤量和机动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使我国的一次颗粒物、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年排放量都在2000万吨以上,且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造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区域空气质量恶化。   严重的空气污染给人民群众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上述课题组公布的资料显示,2008年由于空气污染造成中国47万人过早死亡 2003年由于空气污染导致的死亡和疾病给中国带来了1600亿元的损失,相当于当年GDP的1.16%。   据课题组介绍,按照新版空气质量标准,我国目前至少有2/3的城市不能达标。我国政府提出的目标是绝大多数城市的空气质量需要在15~20年内实现稳定达标,即在2025年使全国约80%的城市达到标准要求。为此,需要在每个5年计划内使全国主要城市的PM10和PM2.5平均浓度降低10%~15%。   记者了解到,针对区域性空气污染加重的新情况,环保部已决定完善区域总量控制制度,为区域空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建立提供支持。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空气污染严重的典型地区设立区域大气质量管理办公室,统筹区域内的大气质量管理工作。建立区域大气环境联合执法监管机制和区域大气污染预警应急机制。   环保部同时建议,通过推动产业布局调整,逐步疏散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型复合大气污染严重地区的重化工业产能。实施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逐步降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空气污染严重区域的煤炭消费量。
  • 沪苏浙皖携手共建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
    p   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近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签署《长三角地区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战略合作协议》,开启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新阶段,共同推进“一个聚力、三个联动、一个接轨”,即聚力服务国家战略,合力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 实现创新计划、成果转化、创业品牌联动 通过空间接轨,共同构建长三角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科技部副部长李萌等领导见证。 /p p   多年来,在科技部指导下,三省一市通过“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建立协调机制,拓展资源共享,共同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2018年初,三省一市政府签署《关于共同推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出台《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一是联合推进重大科研任务布局,聚焦长三角区域公共安全、民生保障、生态治理等公共领域科技支撑和集成电路、信息通信技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展合作研究,联合攻克一批核心技术。二是携手推进区域内大科学装置建设,已建成蛋白质研究中心、上海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合肥同步辐射、上海和无锡超算中心等科技设施。三是推进大型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四是试行科技创新券长三角通用通兑。五是联动促进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支持上海技术交易所、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浙江科技大市场和安徽科技大市场等建立长三角技术交易市场联盟,开展长三角技术转移服务人才交流与培训。六是联合举办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等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促进科技要素跨区域高效流动。 /p p   在此基础上,沪苏浙皖将会同科技部共同制定长三角区域创新规划,正在制定长三角集成电路规划,进一步细化落实“一个聚力、三个联动、一个接轨”,为支撑引领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区域实践经验。 /p
  • 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设立 2025生态智慧型空港城形成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航局联合印发《关于支持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复函》(以下简称 《复函》),标志着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正式设立,我市又一重点功能区进入国家战略。昨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按照《复函》要求,11月14日青岛市政府印发实施 《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总体方案》。根据方案的近期目标,到2020年,示范区框架初步构建 远期目标是到2025年,示范区功能基本完备,对区域发展有显著带动辐射作用的生态智慧型空港城初步形成。  规划  包括核心区和北区两部分  2015 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航局联合印发《关于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临空经济示范区是依托航空枢纽和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供高时效、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集聚发展航空运输业、高端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而形成的特殊经济区域,是民航业与区域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重要载体。 ”  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位于胶州湾北岸,总规划面积149平方公里,包括核心区和北区两部分,其中核心区位于胶州市域,规划面积139平方公里,规划范围东至大沽河胶州段,西至沈海高速、胶平路,北至青银高速,南至胶济铁路、兰州东路,包括李哥庄镇部分区域。北区位于平度市南部,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接受示范区产业功能辐射,拓展示范区发展空间。  优势  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雄厚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分析说,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地处山东半岛交通枢纽地带,区位条件优越,机场、高铁、高速公路、港口等交通衔接便利,可有效衔接京津冀、长三角和沿黄流域等主要经济区,周边拥有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高新技术开发区、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保税港区、青岛出口加工区、中德生态园等国家级开放园区,高端制造、航空物流等产业基础雄厚,具备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的独特条件。  据了解,建设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是青岛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航局关于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促进地区人口、产业、基础设施、生产要素合理集聚,提高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提升青岛对外开放形象,加快建设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所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促进青岛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是青岛参与经济全球化,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枢纽城市的重要平台,对于探索以临空经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新模式,努力建设全国临空经济发展先行区,为山东半岛乃至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是到2020年,胶东国际机场转场运营,区域内外的主要通道基本建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完善,主要功能区开发全面展开,以航空物流、通用航空、航空制造与维修等重点的航空产业链加快发展,集聚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人口规模达到20万,示范区框架初步构建   远期目标是到2025年,示范区功能基本完备,以航空核心产业、高科技制造业、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基本完善,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建成,航空旅客吞吐量3500万人次,机场航空货邮吞吐量50万吨,人口规模达到30万,对区域发展有显著带动辐射作用的生态智慧型空港城初步形成。  战略定位  区域性航空枢纽、高端临空产业基地、对外开放引领区、现代化生态智慧空港城。  产业布局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集约开发、弹性发展的原则,临空经济示范区将加快构建“一核五区一带”空间发展格局,带动周边区域建设发展。  “一核” 是指空港发展核,范围包括胶东国际机场及其周边区域,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航空客货运、航空保税物流、航空维修、航空培训等航空核心产业,建立航空公司营运总部和现代国际空港运营中枢。  “五区” 一是通航产业区,位于核心区西南部,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公务机与通航运营、飞机整装交付、通航维修、通航培训等产业,打造在东北亚区域具有影响力的高端通航产业基地。  二是航空制造产业区,位于核心区西部,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航空机电与零部件、飞机内饰件、航空电子仪器等航空关键制造业,配套发展机场专用设备、航空设备维修、航空特种装备、航空模具加工、航空食品精深加工等航空关联产业。发展卫星导航、智能装备、精密机械、3D打印等高端制造业。  三是临空现代服务区,位于核心区南部,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主要发展金融租赁、离岸结算、航运保险、贸易融资等航空金融产业,以及会展、总部、创意、时尚等产业,打造现代空港商务区。  四是航空特色社区,位于核心区东部李哥庄镇,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发展居住、综合商贸、特色餐饮、健康养生等产业。  五是示范区北区,位于青岛平度市南村镇,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大力发展航空配套、临空制造等航空偏好型产业。  “一带”则是大沽河生态保护带。发展沿河生态旅游、航空主题文化、时尚运动等产业。
  • 160万!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区域治理运行管理中心计划采购可燃气体浓度监测仪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SDGP370525000202202000039 项目名称: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可燃气体浓度监测仪采购项目 预算金额:160.0万元 最高限价:147.2万元 采购需求:标的标的名称数量简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本包预算金额(单位:万元)A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可燃气体浓度检测仪采购项目 1 详见附件 160.000000 合同履行期限:详见招标文件。 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落实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促进残疾人就业、支持监狱企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1、投标人必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的单位;2、投标人近三年无不良信用信息记录【递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后,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负责现场查询,以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通过“信用中国”网站、“中国政府采购网”对投标人信用信息查询记录为准。对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的投标人,拒绝其参与政府采购活动(被列入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信息记录、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但已过限制期的除外)】;3、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直接控股、管理关系的不同供应商,不得参加同一合同项下的政府采购活动。为采购项目提供整体设计、规范编制或者项目管理、监理、检测等服务的供应商,不得再参加该采购项目的其他采购活动。4、投标人必须具有相应的承包能力,包括拥有相应的设备和人员。5、本项目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6、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三、获取招标文件: 1.时间:2022年7月19日8时30分至2022年7月25日17时30分,每天上午08:30至11:30,下午14:00至17:3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2.地点:投标人登录东营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入对应界面,自行下载电子招标文件。因未及时下载招标文件所造成的后果,投标人自行承担。 3.方式:凡有意参加本次采购的投标人必须于获取招标文件期限内进入山东省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平台(http://www.ccgp-shandong.gov.cn)进行注册并网上报名,同时进入东营市公共资源交易网站(http://60.214.233.37:81/index.html)进行注册及下载招标文件,否则投标无效。注:未注册山东省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平台的投标人须登录山东省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平台点击首页右侧“系统入口”模块的“投标人注册”进行注册。未办理东营市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主体信息库入库手续的企业,请登录东营市公共资源交易网(http://60.214.233.37:81/index.html)查看“服务指南”查看“主体信息库注册申报流程”及“CA证书办理及激活操作说明”,按程序办理完成入库手续后再自行免费下载电子采购文件。 4.售价:0元四、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和地点: 1.截止时间:2022年8月12日9时0分(北京时间) 2.开标时间:2022年8月12日9时0分(北京时间) 3.开标地点:东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东营市东营区东城东三路160号)第三开标室。五、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六、其他补充事宜: 其他补充事宜:本次招标公告同时在《中国山东政府采购网》、《东营市政府采购网》、《东营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上发布。其他补充事宜:本项目为预采购项目,项目存在取消或者终止采购的可能性。七、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 称: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区域治理运行管理中心 地 址: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区域治理运行管理中心) 联系方式:0546-8019617 2、采购代理机构 名 称:山东汇泽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地 址: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县(区)庐山路1188号 联系方式:0546-8265696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山东汇泽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联系人电话:0546-8265696
  • 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苏州区域中心)建设启动会圆满召开!
    2024年3月28日,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苏州区域中心)建设启动会在江苏纳克圆满召开。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艾磊先生致欢迎词,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新材料处刘一浪先生,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李健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海舟先生,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植岗先生等出席仪式并致辞。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艾磊先生在致辞中表示,布局建设苏州区域中心,需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和力量,致力于支撑区域内新材料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繁荣,力求为江苏省特别是苏州市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贡献钢研力量。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新材料处刘一浪先生在致辞中指出,推动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苏州区域中心)的发展,必须技术能力条件过硬,工业技术开发方式创新,抓好仪器设备应用的优势所在,牢牢把握经济大省的产业特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李健先生在致辞中表示,苏州区域中心建设要锚定项目总体目标,立足江苏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布局,整合区域内研究机构、高校、专业检测机构的测试资源,引进国内外优秀材料测试与应用人才,探索新材料测试评价区域中心创新运行机制,大力提升检验检测、标准物质等公共服务能力,建成国际一流、开放共享的新材料测试评价体系。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苏州区域中心)由钢研纳克江苏检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建设,于2023年成功立项,吸纳了众多长三角优秀企业参与其中。在苏州区域中心建设启动大会上,钢研纳克江苏检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敬巍先生做苏州区域中心实施方案汇报。启动会当天上午10点10分,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新材料处刘一浪先生,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艾磊先生,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李健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海舟先生等十名嘉宾一同按下苏州区域中心启动键。随后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苏州区域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杨植岗先生宣布成立苏州区域中心理事会及专家委员会。启动会后,举行“以标准化合格评定推动长三角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钢研纳克首席科学家王海舟先生等专家学者进行精彩授课,为大家带来一场知识盛宴。下午召开苏州区域中心第一届理事会(扩大)会议,会议提名通过副理事长名单,专家委员会主任由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王海舟院士担任、副主任由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刘庆院长担任,并颁发聘书。会议结束后,嘉宾们在钢研纳克江苏检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兆斌先生的陪同下,参观公司展厅、各个仪器制造车间及检测实验室,嘉宾们对江苏纳克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苏州区域中心将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国家战略和新材料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依托区域内测试评价、认证、计量等机构,联合新材料生产企业、应用单位、科研院所,完善新材料测试评价方法及标准,提高测试评价仪器、装备和设施的能力,开展新材料测试、质量评估、模拟验证、数据分析、应用评价和认证计量等公共服务,搭建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测试评价平台,形成公平公正、共享共用的测试评价体系,服务江苏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展望未来,江苏纳克将以苏州区域中心建设为契机,有效协同新材料上下游优势单位,在完善新材料测试评价方法及标准,支撑新材料产业创新及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以新质生产力助推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战略在苏州的精准落地,为“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数字强国”建设做出贡献。
  • 食药局拟设区域性保健食品/化妆品检测中心
    关于征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区域性保健食品和化妆品检验检测中心条件(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单位:   为加快推进保健食品、化妆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有序构建区域性保健食品和化妆品检验检测中心,切实加强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监管,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加快推进保健食品化妆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我司组织制定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区域性保健食品和化妆品检验检测中心条件(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请于2012年1月5日前将修改意见反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司。   联 系 人:刘小力   电  话:010-88330537   电子信箱:liuxl@sfda.gov.cn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司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附件: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区域性保健食品和化妆品检验检测中心条件   (征求意见稿)   一、目的   为加快推进保健食品、化妆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有序构建区域性保健食品和化妆品检验检测中心,切实加强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监管,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加快推进保健食品化妆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制定本条件。   二、适用范围   本条件适用于指导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称国家局)区域性保健食品和化妆品检验检测中心的建设。   三、建设原则   (一)符合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二)适应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与发展需求。   (三)在副省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置的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选择和建设。   四、职责   承担保健食品和化妆品许可(注册)检验、监督检验、评价检验和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协助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开展保健食品、化妆品检验检测技术研究、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   五、条件要求   (一)符合国家局有关发展规划与总体布局要求。   (二)具有保健食品注册检验机构、化妆品许可检验机构资格。   (三)具有保健食品、化妆品检验检测领域技术优势。   (四)能够承担和按时完成国家局交办的工作任务。   六、能力要求   (一)技术水平   1.具有实验室资质认定和国家实验室认可资质。   2.具有参与制定保健食品、化妆品有关检验方法和标准的经历。   3.具有处置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的检验检测能力和经历。   4.具有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的能力。   5.具有参与实验室比对或能力验证的经历。   6.具有区域内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的能力。   7.具有现行保健食品、化妆品标准规范规定项目的检验能力。   (二)人才队伍   1.具备与其所开展的检验和研究工作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少于20人,其中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数不低于60%。   2.技术负责人和授权签字人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具有十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熟悉保健食品和化妆品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3.质量负责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具有十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熟悉质量管理体系。   (三)建设发展   1.具有检验检测能力发展规划、人才发展规划和相应的保障措施。   2.具有持续性的建设资金投入。   3.检验检测技术能力和水平在区域内具有影响力和辐射作用。   (四)运行管理   1.具有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与检验检测工作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   2.具有跟踪、掌握和利用本领域前沿信息的能力。   3.具有检验检测业务电子化管理系统,并运行正常。   4.具有网站信息发布渠道。   5.具有完善的条件保障机制,保障检验与研究工作的有序开展。   (五)仪器设备   1.具有检验与研究工作所需的仪器设备,并运行良好。   2.仪器设备的种类、数量、性能、精度等应满足检验与研究工作的需要。   3.仪器设备装备种类及数量应高于国家局保健食品和化妆品检验检测机构基本装备标准中相关检测设备装备要求,并达到区域领先,国内先进水平。   (六)环境设施   1.具有相对固定的实验场所,其面积和数量应当满足保健食品、化妆品检测与研究的需要,布局合理。   2.实验室面积应不少于3000平方米。   3.实验室环境应当符合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4.具有环保与安全的制度和措施,安全设施完善。
  • 我国纺织仪器行业该如何借“丝绸之路经济带”春风扩大外贸出口?
    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 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 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近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各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各方应该就贸易和投资便 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作出适当安排,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循环速度和质量,实现互利共赢。目前中国通中亚诸国如:哈萨克斯坦、乌 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国家建立长期的贸易伙伴关系。标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市场战略部负责人表示:众所周知“丝绸之 路经济带”的始发地是中国新疆,新疆地区是我国的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纺纱和服装企业众多,对纺织仪器的市场的需求巨大,也是国内纺织仪器市场针相争夺的 地区。详细大家也知道中亚诸多的国家也是棉花种植和纺织出口的重要国家,所以这对我们纺织企业来讲是一个蓝海市场。标准集团(香港)有限 公司认为:目前就经济和技术来讲,中国的各方面在中亚诸多还是较为领先,所以纺织企业对中亚诸国的纺织仪器出口和技术输占据着绝对的优势,目前“丝绸之路 经济带”的重要交通和运输问题已经打通,中吉乌铁路的建设完成和航运线路的规划以及各种自贸区的尝试纷纷开通;加上政府对陆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力支 持和资金以及政策的扶持等,所以这正是我国纺织仪器企业走出国门,大力出口的绝佳机会。我国纺织仪器行业经过了几十年的技术和市场经验的积累,在很多的方面已经具备了国际竞争力,但是在品牌的营销和宣传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所以造成了我国纺织仪器出口不多,同国际知名品牌的竞争不占优势;那么此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国占据中绝对的优势:①、地缘政治的优势,我国与中亚诸国接壤贸易和交通占据着极大的优势;②、政策的支持,由中国主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得到了中亚诸国的积极响应,对应诸国的进出口贸易方面双方大力支持;③、技术和价格优势,我国纺织仪器出口主打性价比,同国际知名品牌的竞争中,高性价比和运输优势是我国纺织仪器企业在中亚打开市场的有力武器。④、贸易和沟通优势,中国同中亚诸国的贸易往来由于地缘关系,历史悠久,对我国纺织仪器企业打开市场具有更小的推广成本;⑤、中亚诸国棉花种植面积较大,纺纱和服装的的配套产品市场大对纺织仪器的需求依然存在;那 么综合上述描述,标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市场部战略分析师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推动必将加速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贸易和出口大幅增长,目前据有关报 告,我国的大部分纺织企业也有意向扩大在中亚诸国的建设和投资,作为民营的纺织仪器企业的下一个风口必将在重要地区文章来源: 标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
  • 专家解读:PM2.5监测为何在三大区域起步?
    三大重点区域内的监测系统经过奥运会、世博会和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工程,能力基础较好,技术水平也相对较高,较为完善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为污染防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所以,新标准在三大重点区域先行实施较为切实可行。   和谁对话?   罗毅,男,1956年11月出生,云南泸西人,彝族,党员。1982年2月任冶金工业部建筑研究总院冶金环保研究所干部,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治理工作。1992年9月调入国家环保局,先后任科技标准司科技处副处长、处长。2001年9月任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副司长。现任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   为什么对话?   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发布同时,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关于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新标准的实施要分成3类。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分类?新标准实施的难点和重点有哪些?   对话人 罗毅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   点击一   焦点关注新标准分3类地区分别实施的原因   关键思路 一些经济技术基础较好,且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应率先实施新标准   记者: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发布同时,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关于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2015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2016年1月1日在全国实施新标准的分期实施要求。请问,为什么新标准的实施要分成3类?   罗毅:与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相比较,新标准在污染物项目及污染物浓度限值方面均有较大的修订,特别是增设了细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简称PM2.5)指标,并将PM2.5、臭氧和一氧化碳均作为常规基本例行监测项目。   将PM2.5、臭氧等指标纳入到基本监测项目是根据近年来我国大气环境凸显的区域性污染特征而制定的。早在2006年,环境保护部根据我国大气污染特征,要求监测系统在部分城市(包括三大重点区域的内的城市)开展了臭氧和灰霾的试点监测工作。监测发现相当多的城市PM2.5和臭氧污染严重,灰霾天气增加,表明我国城市空气污染已从传统的煤烟型转化为复合型污染。试点监测的开展,为新标准的修订提供了技术支持。而在国内试点城市以外的其他城市,监测系统按原标准主要监测PM10、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PM2.5和臭氧的监测主要停留在科研性研究而不是例行监测。   新空气质量标准发布后,在全国开展PM2.5、臭氧和一氧化碳监测所涉及的仪器设备购置及安装成本较大,并且在数据质量控制、专业人员的培训、数据发布系统改造等方面还需要进行大量系统的准备工作,所以从监测角度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新标准需要必要的缓冲时间。考虑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实施新标准的准备工作进展将有快有慢,其中一些区域实施标准的经济技术基础较好,且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可以率先实施本标准。故此,环境保护部制定了分步实施方案,以保障新标准平稳落地。   记者:众所周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些经济发达地区恰恰也是灰霾天气等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从治理空气质量的角度来说,从这些区域开始入手,再向全国推广,是不是一个从难到易的过程?从技术储备等角度来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分别因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的带动,具有了一定的基础。那么,这一标准的推广实施又是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对此,您怎么看?   罗毅:从环境管理的角度讲,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应首先在污染问题最突出、对公众健康影响最大的地区率先开展。近年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同时这些区域也是我国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因此,大气污染防治必然要在“三区”率先开展。通过综合污染防治,逐步解决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问题。同时,也可积累充分的经验,为其他地区的污染防治提供借鉴。因此,从治理空气污染的角度来说,新标准的实施确实是一个攻坚克难的过程。另外,全国各地的空气污染有共性问题,也有地方性问题,治理工作也需“对症下药”。因此,治理工作也很难说是一个“从难到易”的过程。   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环境监测为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是污染防治的决策依据,只有建立了科学完善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才能了解空气质量状况,抓住大气污染的主要问题,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更有针对性。同时,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实施成效也需要环境监测数据作为检验依据。空气质量标准的实施必须要以完善、成熟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体系为基础和依据。三大重点区域内的监测系统经过奥运会、世博会和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工程,能力基础较好,技术水平也相对较高,较为完善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为污染防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所以,新标准在三大重点区域先行实施较为切实可行。   点击二   焦点关注新标准实施的难点和重点   关键思路 在相对紧迫的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完成点位调整、设备购置、人员培训、信息发布等相关能力建设   记者:当前实施新标准的难点是什么?重点又是什么?   罗毅:虽然我国已经在部分城市开展了包括PM2.5和臭氧在内的城市空气质量试点或研究性监测工作,但在全国统一实施新标准涉及仪器设备购置安装、数据质量控制、专业人员培训、数据传输及信息发布系统建设、财政资金的支持等大量系统的准备工作和能力建设工作。而目前我国只有少部分城市具备PM2.5等新项目的监测能力,大部分城市还需进一步提高监测能力。要在相对紧迫的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完成点位调整、设备购置、人员培训、信息发布等相关能力建设,是新标准实施过程中首先要面对的难题。   为配合新标准的实施,“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部将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继续加大投入,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地方政府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准备工作。当前的重点工作,一是2012年底“第一步走”的“三区”城市、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要抓紧开展仪器设备选型、购置及调试安装 二是加强相关城市监测部门的质控实验室、数据传输、处理及发布平台等配套软硬件能力建设 三是抓好人员培训工作 四是“三区”城市和区域要加快区域空气质量预警系统建设。全国其他有能力的城市也应积极开展站点调整、规划、人员培训等前期工作,确保在2016年1月1日标准实施“关门”日期前,各地有能力开展PM2.5等新指标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   记者:新标准实施,在监测技术和设备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罗毅:首先,监测设备方面,主要是PM2.5监测设备选型存在一些问题。试点监测表明,不同原理的PM2.5监测设备在监测结果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国际上常用的PM2.5自动监测方法包括β射线法和振荡天平法,现在美国等国家又增加了光散射法来监测细颗粒物,目前在我国国内主要采用前两种自动监测方法。其中,振荡天平法具有时间分辨率高、出数快的优点,但在监测PM2.5时,其含有的易挥发性物质损失带来一定的测量误差,美国环保局(EPA)在认证此类装备时要求加装膜动态测量系统(FDMS)以减少测量误差。而β射线法设备在湿度较高和急剧变化时,会出现监测结果虚高的情况。因此,这类PM2.5监测设备在EPA认证要求中,β射线法设备要求加装动态湿度校准系统。目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正在组织对PM2.5监测设备进行比对试验,指导全国做好PM2.5监测设备选型工作。另外,环境保护部也正在积极建立我国自己的监测设备适应性检测体系。   第二,要加紧制定新标准增加的PM2.5、臭氧和一氧化碳的监测设备安装、运行、质量控制等相关技术规范。尤其是臭氧监测的质量保障,还需要做大量的标准制定和实施工作。   第三,人员培训是实施新标准的重大问题之一。新标准以及配套的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范对各地提出较高要求。因此,各地方环保监测部门要高度重视监测技术人员培训以及持证上岗工作。   第四,监测仪器生产企业要有所准备。对国外监测仪器厂商而言,其优势在于前期科研和已有的生产线 国内企业这几年重视空气质量监测全套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已生产出较好的产品,但应对国家实施新标准的形势,需要加快质量管理与科研,力争生产优质产品以满足要求。   点击三   焦点关注各省市环境监测站需做好的准备   关键思路 积极筹措资金,加强人员培训,完善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建立空气质量数据发布系统   记者:为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各省市环境监测站需要做好哪些人力物力准备?   罗毅:受到经济条件、技术条件和建设条件的制约,目前大多数城市只具备了对煤烟型污染的监测能力,还不能满足日益凸显的复合型污染的形势需要。为尽快建成新标准中项目监测所需的各项能力,保障新标准在全国的顺利施行,国家和地方需要增加和加大对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的投资,解决运行保障经费的困难。各省市环境监测站要积极开展PM2.5和臭氧监测的前期准备工作,以尽快建立起监测PM2.5等公众关注和政府急需的监测能力。   一是需要筹措资金,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现有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增加PM2.5等监测项目,包括设备采购配置、安装调试、运行维护、质量控制和保障等各方面。二是需要对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培养业务能力过硬的监测队伍。三是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评价和发布体系等,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四是建立空气质量数据传输、处理和评价系统,及时发布空气质量数据,为公众提供各项环境空气质量信息服务。   点击四   焦点关注新标准实施对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   关键思路 实施新标准就是为了要求各地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不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记者:现在,实施新标准已经有了一个时间表。那么,达到新标准有没有一个要求?“实施”和“达到”之前还有多远?   罗毅:新标准在基本监测项目中增设PM2.5年均、日均浓度限值,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同时收紧了PM10和二氧化氮浓度限值。这些变化会导致评价结果发生变化,我国将有大部分城市达不到空气质量要求。   新标准实施后,各地达标情况将会有一定下降,这不是环境空气质量本身恶化了,而是因为标准收紧和要求提高造成的降低。以2010年数据为例,使用新标准后,年均值达标城市比例有大幅下降,地级以上城市的达标城市比例由82.1%下降到37.4%,降幅达44.7个百分点。其中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达标城市比例由75.0%下降到19.6%,降幅达55.4个百分点。2011年数据测算结果也表明,使用新标准评价后,地级以上城市的达标城市比例降低较多。   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就是为了要求各地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不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与此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关键在减排,这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目前,环境保护部正在研究制定城市空气质量分级管理办法,要求各地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空气质量、污染物排放、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气象等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工作目标。一般超标城市应制定空气质量达标方案,根据超标污染物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严重超标的城市应制定分阶段空气质量改善方案,采取更加严格的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措施,努力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不断降低大气中污染物浓度 已达标城市应制定方案,确保空气质量良好并持续改善。
  • 686万!烟台市生态环境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生态环境区域中心实验室监测仪器采购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SDGP370691000202402000102项目名称:烟台市生态环境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生态环境区域中心实验室监测仪器采购预算金额:686万元第一包:132万元第二包:140万元第三包:133万元第四包:135万元第五包:146万元采购需求:完成烟台市生态环境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生态环境区域中心实验室监测仪器采购。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接到招标人通知后30个日历天内供货安装调试完毕。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即日起至递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止。获取方式:本项目实行电子化政府采购方式,凡有意参加本次政府采购的潜在投标人报名前须在山东省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平台注册,办理并取得CA数字证书(电子印章),并在获取招标文件截止时间前登录“烟台市公共资源交易网”(http://ggzyjy.yantai.gov.cn/),使用 CA数字证书网上下载本项目招标文件(文件格式为.YTZF),逾期将无法下载招标文件。烟台市公共资源交易网技术支持电话:0535-6788612(CA),0535-6788614(技术支持),QQ群:1124305721。注:潜在投标人须提前在中国山东省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平台(www.ccgp-shandong.gov.cn)和烟台市公共资源政府采购交易平台(http://ggzyjy.yantai.gov.cn/)进行注册。请务必确保中国山东省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平台登记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与烟台市公共资源政府采购交易平台一致,否则将无法有效地参与政府采购活动。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烟台市生态环境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地址: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河路158号联系方式:0535-6393051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烟台禾建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地 址: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奇山路9号云泽大厦四楼联系方式:0535-6952299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赵云琳电 话:0535-6952299
  • 安徽财经大学组织“双碳”背景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
    11月20日,安徽财经大学在龙湖东校区艺术楼报告厅组织“双碳”背景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蚌埠市委副书记、市长操龙灿,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一级教授吴晓求,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杨善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建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院长彭寿,安徽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陆林,安徽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魏先文,安徽科技学院党委书记蒋德勤,蚌埠学院党委书记陈国龙,安徽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虞宝桃,安徽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安徽财经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丁忠明,安徽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朱红军, 安徽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周加来,安徽财经大学副校长张焕明、学术副校长何贤杰出席开幕式。朱红军主持开幕式。操龙灿在致辞中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近年来,蚌埠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内涵发展、目标建设、实施路径及重点任务等各个维度,取得显著成效。未来蚌埠市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相关技术的深刻变革,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操龙灿指出,安徽财经大学扎根蚌埠六十余年来,将学校发展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为蚌埠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本次活动围绕推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探索“双碳”背景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新动能等主题开展高层次交流研讨,对推动地方、企业、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具有重要作用。彭寿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安徽财经大学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他表示,安徽财经大学始终秉承“诚信博学、知行统一”的校训精神,围绕“绿色金融”“绿色经济”“绿色发展”不断深化新文科、改革新工科、探索新经管,成为国家和地方高质量人才输送的摇篮,书写了新时代服务安徽的创新答卷。本次论坛紧紧围绕“双碳”背景探讨经济高质量发展,正是安徽财经大学不断深化新文科、探索新经管的重要表现。彭寿希望中国建材集团继续与安徽财经大学等省内高校聚焦“双碳”发展,深化产学研协作,做优创新链,打造一流原创技术策源地;做强产业链,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地;做实人才链,打造国家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安徽力量,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贡献央企和高校的力量。虞宝桃代表学校向参加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欢迎,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衷心感谢。他介绍了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情况,他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碳达峰碳中和”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双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辩证统一关系。本次论坛是学校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是学校服务国家战略,为推动绿色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的应有之义。虞宝桃表示,学校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实施“安财新经管”发展战略,沿着“走出去、建平台、上水平”发展路径,坚持学科引领、人才强校、育人为本、科研兴校与开放办学,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聚力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强化责任担当,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加快推进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贡献“安财智慧”与“安财力量”。虞宝桃希望学校以本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蚌埠市委、市政府及兄弟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加强对绿色金融、投资政策、财税政策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增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把低碳发展纳入办学治校全过程,以实际行动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专家主旨报告环节,吴晓求教授作了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与金融的作用”的报告。他从“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过程中金融的作用”三个层面分别论述,他认为中国经济要进入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推动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推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和产业迭代。李建刚院士作了主题为“对未来清洁能源发展的思考”的报告。他从能源创新发展、聚变发展现状、聚变技术转化与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出我国聚变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跨越。杨善林院士作了主题为“人工智能与管理变革”的报告。他从节约优先战略、能源安全战略、非化石能源替代战略、再电气化战略、资源循环利用战略、固碳战略、数字化战略、国际合作战略等八个方面阐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规划举措以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研究相关安排。他用“智能网联汽车变革与管理创新”的案例,提出了“管理将引领人工智能的发展”观点。他认为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也促进了人的思维方式和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在智能经济时代,基于数据的人工智能必将对管理产生颠覆性的变革,管理必将引领人工智能的发展。袁亮院士作了主题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路径思考”的报告。他从“双碳”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双碳”战略思考与战略路径、“双碳”对策建议与创新实践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表示,高校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重要部署精神,强化“双碳”目标顶层设计,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创新“双碳”人才培养机制,继续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袁亮、李建刚、操龙灿、虞宝桃、丁忠明共同为安徽财经大学“低碳发展与碳金融”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揭牌。
  • 江西省数字经济领域关键技术目录
    《江西省数字经济领域关键技术目录》一、编制说明(一)编制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为助力江西省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展先机,准确把握数字化转型发展机遇,助力我省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行稳致远,支撑江西经济换道超车,省科技厅基于近期院士专家团队针对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研究报告,在组织专家多次咨询、反复论证基础上,汇总编制了“江西省数字经济领域关键技术目录”(以下简称:技术目录),技术目录编制旨在实现两个目标:一方面,对数字经济相关领域技术发展趋势及发展状况进行梳理,以管窥豹力图以技术目录的形式描绘数字经济相关重点技术领域发展概貌;另一方面,对江西数字经济相关技术领域的优势、短板及重点发展方向进行深入分析,为江西未来数字经济的技术发展思路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尽管技术目录编制团队本着求全、求准、求精的原则,但鉴于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并呈现出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度融合态势,数字经济相关技术及细分领域庞杂、交叉且千头万绪,受到对全省数字经济相关领域的产业及技术发展情况掌握不全、不细的局限,技术目录在结构上不可避免有内容交叉、边界模糊等情况,在内容取舍上也难免断章取义、挂一漏万,相关内容后续持续完善和补充。(二)内容概要技术目录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数字关键技术、数字产品制造关键技术、数字融合关键技术。1. 数字关键技术数据资源、数字技术是数字经济两大要素,发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驱动作用,发挥数字技术创新作为重要推动力的引擎作用,共同构筑数字经济内生动力。因此,数字关键技术主要聚焦数据资源、数字技术,探讨相关领域核心技术,以信息感知、传输、分析处理、人机交互这一逻辑脉络逐一梳理,涵盖了感知技术、网络传输技术、计算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及以数据为主的信息安全技术。随着网络与计算技术不断创新发展与普及应用,目前数字关键技术发展呈现出高带宽、低时延、广连接、高可靠、智能化、可溯源等特点,多技术交叉与集成成为主要趋势。江西应立足于在物联网、大数据(重点在数据清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领域产业基础和技术积累,着力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5G+扩展现实(XR)、云边端协同、数字孪生+数据中台等方面,推进技术协同攻关和应用创新。2. 数字产品制造关键技术按照国家统计局《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文件,数字产品制造业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我省在以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半导体照明、智能终端领域、物联网、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具有较好基础。结合全球数字技术创新方向、市场需求、产业发展前沿趋势,综合考虑产业发展阶段和江西产业发展基础差异,数字产品制造关键技术主要聚焦电子信息原材料、专业芯片、新型显示、核心元器件、移动智能终端等领域关键技术。随着 AI 技术快速发展与应用场景需求激增,数字产品及其配套器件技术也随之变化,从垂直分离向协同集成转变,多摄深度感知与高效视频编解码技术、高效语音识别交互技术成为数字硬件产品技术研究热点;随着元宇宙概念兴起与推动,支持沉浸感、交互感与存在感高度融合的虚实融合技术方兴未艾。现阶段虚拟现实技术供需面临多重挑战,近眼显示存在产品一致性难题,大带宽低时延网络与雾计算、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技术深度融合仍遭遇瓶颈,全身型虚拟化身、沉浸声场、追踪定位、环境重构等技术面临重大挑战。江西应着力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及智能设备关键技术领域开展技术攻关,补齐技术短板,培育技术竞争优势。3. 数字融合关键技术数字融合的核心是产业数字化,包括工业数字化、农业数字化以及服务业数字化。目前,数字技术与工业、农业、服务业生态的融合将持续加速,驱动产业数字化的创新裂变。云计算+X、AI+DT、AI+大数据、AI+VR、AI+大数据+区块链成为主流技术发展趋势。云计算是当前数字融合的主要制约和技术发展瓶颈。江西应着力在工业设计、信创软件、信息技术和系统集成服务等技术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布局打造数字创意产业、信创软件业、行业及VR 应用软件、工业软件、信息技术和系统集成服务业等5个重点产业集群。(三)使用建议数字经济内涵极其丰富,涵盖的技术领域十分庞杂,技术目录结合数字技术前沿领域发展趋势,立足我省产业、技术发展基础和重点方向,尽可能系统完整地梳理相关技术目录,希望能为全省的数字经济领域技术攻关和创新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助力我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用好数字经济相关领域技术目录,建议如下:1. 把握主流趋势。数字技术是当今时代发展最为迅速,对经济社会渗透和影响最为深刻的技术领域,把握数字技术主流趋势有利于看清发展方向,辨别和避免掉入技术陷阱,有助于牢牢把握数字经济的发展机遇。2. 紧扣产业需求。数字经济的主体是融合经济,主要特征是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和商业模式的赋能和助力。因此,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应基于产业和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避免导致脱离现实需求的数字泡沫。3. 注重扬长避短。数字技术本身的快速发展和迭代升级,仍然无法避免在一些领域出现不足和技术短板,注意发挥自身优势,着力弥补技术短板,既是技术发展需要,也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技术目录(一) 数字关键技术1. 感知技术(1) 传感器技术小型化、低功耗、集成化、高灵敏度的敏感传感器技术,智能光纤传感器技术,新型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特种作业环境下无源传感器、北斗高精度定位及智能传感器技术,温度、气体、位移、速度、光电、生化、力学等类别的高端传感器技术,可靠性设施实验传感器技术,模拟仿真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传感器技术,电子自动设计(EDA)传感器技术。(2) 识别技术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抗环境干扰及方言语音识别技术,复杂环境下(如自动驾驶)的字符识别技术(OCR),新型生物认证技术(如声纹识别、步态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3) 音视频采集技术视频管理能力(高清增强、编转码、点播、上传、直播、推流、互动、分享等),音视频通信能力(一对一、一对多),泛智能监控能力(对讲、车载、看护),视频质检能力(工业视觉检测、互联网内容审查、分析、互联网内容审查、工业视觉检测)。(4) 短距离通信技术ZigBee无线传输技术,WIFI 6 无线传输技术,Bluetooth 5无线传输技术,超宽带技术(UWB),Lora无线通信技术。(5) 北斗技术基于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的高精度定位技术、高精度时间同步技术,区域短报文通信技术,以北斗高精度定位和精准授时服务为基础,结合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术,提供精准时空数据服务。2. 网络传输技术(1) 5/6G5/6G低成本智简网络技术,5/6G减碳技术,6G空天地海通信一体化技术,5G上行增强技术,5G空口带宽切片技术。(2) 物联网基于5G的新一代物联网技术,无源UHF RFID标签技术,支持多源、海量数据接入的智能感知技术,低功耗、高安全、高速率的新型短距离通信技术,轻量级物联网操作系统研发技术。(3) 工业互联网工业机理模型构建、封装技术,基于5G+时间敏感网络(TSN)融合的工业互联网通信技术,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工厂技术,基于边缘计算的工业设备运行性能及负载分发技术,基于大数据的工业智能决策技术,基于区块链的产品防伪溯源技术,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节点设计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产品质检技术、标识解析技术。(4) 车联网高精度地图及车载终端定位技术,路侧融合系统研发技术,车联网边缘-区域-中心多级平台协同技术,基于5G的V2X(车联网)通信技术,车载终端身份、安全认证技术,车路协同核心融合算法及多级计算技术,面向服务的新型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构建技术。3. 计算技术(1) 大数据数据采集设备研发技术,物理世界数据的标准建模及特征分析技术,多源异构数据集成与共享技术,数据开发治理一体化,数据资产管理技术,数据融合计算技术,数据安全防护技术,开放动态评估技术,数据压缩存储技术,基于大数据的装置运行监测技术。(2) 云计算容器及容器管理、容器编排技术,服务注册发现、服务代理等微服务技术,云原生安全技术,云原生检测分析技术,云原生应用融合技术(如云原生AI、云原生区块链技术),云网融合、云边协同技术,高度安全的去中心化云技术。(3) 边缘计算本地缓存和转发技术,跨层优化技术,资源管理技术,服务迁移技术,边缘缓存技术,边缘节点管理技术,边缘智能技术,带宽管理能力(灵活设置上下行带宽、差异化服务),流量路由能力(灵活配置路由规则,特定业务流路由),用户标识能力(基于用户标识配置访问控制策略),多接入边缘计算技术。(4) 区块链非对称加密算法,混合型对等网络技术,运维管理、安全防护、跨链互通等扩展技术,多共识支持技术,高兼容性数据存储技术,高效率智能合约设计技术,轻量级、低能耗分布式账本技术。(5) 人工智能物体运行机理模型构建技术,知识图谱技术,算法轻量化、低成本化部署技术,人工智能开源开发工具、研发平台实现技术,自动机器学习技术,多模态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技术,跨媒体分析推理技术,群体智能关键技术,AI芯片技术,计算机视觉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混合增强智能新架构与新技术,数据计算与存储深入融合的类脑芯片技术,人工智能大规模训练模型。(6) 算力网络算力原生,算力卸载,存算一体,基于OXC光电联动全光组网的全光灵活调度技术,新一代SD-WAN、应用感知及无损网络等技术,确定性网络,算力度量,算力标识,算力感知,算力路由和在网计算技术,算网自智,算力结构,泛在调度,异构计算/多样性算力技术。(7) 超级存算大型硬盘阵列技术,MPP架构分布式计算技术,智能磁带技术,光盘塔技术,大容量蓝光存储技术。4. 人机交互(1) 定位及导航民用集成化、小型化、多样化定位终端设计技术,目标检测跟踪技术,智能避障技术,遥感测绘技术,远距离数字通信技术,高可靠、广覆盖的复杂环境下“北斗+”融合定位技术,室内高精度定位技术,地理地图基础组件,蓝牙AOD高低精度融合技术。(2) 虚拟现实AR点云关键技术,云渲染关键技术,超高清视频编解码技术,内容管理分发技术,基于边缘计算的5G超高清VR 8K内容分发切片技术,新型VR渲染和输出技术,3D立体显示技术,VR光学空间定位技术,光学惯性混合算法技术,虚拟现实智能建模技术,3D眼镜跟踪技术。(3) 数字孪生感知和标识技术,多物理建模技术,数据融合与渲染技术,模拟仿真推演技术,交互与控制技术,数字线程技术,数字空间构建物理对象的精准数字化映射。(4) 元宇宙内容创作技术和治理技术,创建身份系统与经济系统的技术,超写实虚拟人技术,基于数字孪生的CIM平台构建。5. 信息安全(1) 信息安全防御技术DLP数据防泄漏、IDPS入侵防御技术,WAF应用防火墙、SWG安全网关、EDR终端防护技术。(2) 信息安全检测技术AST应用安全检测、NDT安全诊断、VCCT保密测评技术,UTM统一威胁管理(IDS、IPS),态势感知、SIEM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PPE个人信息安全、漏洞信息共享技术。(3) 信息安全测评技术等保测评、密码评测、安全认证、电子取证技术,安全评估、渗透测试、供应链库技术。(4) 信息安全数据技术VIRUS病毒解析、SPY反间谍、NI网络情报技术,NES加密解密、DataRec备份恢复、NMS舆情监控技术。(5) 隐私计算数据脱敏技术、差分隐私技术、同态加密技术、安全多方计算技术、联邦学习技术、可信计算环境、个人信息保护技术。(6) 量子通信后量子密码技术,量子密码技术,量子安全直接通信技术。(二) 数字产品制造关键技术1. 电子信息原材料硅基混合光电集成技术,硅基III-V族激光器,sGrOI晶圆制备技术,高密度储存技术,弯曲诱导振荡剪切技术,片上光互连技术,锗基石墨烯生长技术,锗基单品石墨烯晶圆制备技术,MEMS薄膜晶体生长技术,微结构光电子材料制备技术,第三代半导体外延技术,紫外LED及电力电子技术。2. 专业芯片Mini/Micro LED芯片技术,高效低功耗5G射频和基带技术,半导体晶圆生产和封装测试技术。3. 新型显示可折叠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技术,Mini/Micro LED高精度芯片键合技术,硅衬底GaN基LED外延技术,高质量、高锢组分、厚InGaN膜材料生长技术,高光效Mini/Micro LED芯片结构设计及制备技术,巨量转移技术,高效氮化镓基红光Micro LED 技术,高良率、高性能、高纯度和小尺寸的新型InGaN 基红光LED技术,大尺寸AMOLED面板生产技术。4. 核心元器件高频射频滤波器(包括BAW、FBAR 滤波器等)技术,有机材料涂层、全固态激光器、毫米波芯片等产业关键技术,北斗芯片及模组技术。5. 移动智能终端(1) 智能数据采集终端视频编解码技术,多摄深度感知技术,复杂环境下语音识别技术。(2) 智能可穿戴设备语义识别与推荐算法技术,全形态柔性模组技术,近眼显示技术。(3) 感知交互设备全身型虚拟化身技术,光场采集与显示技术,低负载三维渲染技术,沉浸式大空间多人定位系统技术,AR空间计算技术网络与雾计算技术,基于VR的轻量化终端应用技术,沉浸声场技术、全息影像技术,脑机交互、体感交互、眼动追踪等交互技术。(4) 系统软件泛在操作系统开发。(三) 数字融合关键技术1. 工业数字化(1) 工业机器人控制器核心算法,精密减速器技术,高性能伺服电机系统。(2) 智能无人机与反制技术高速数据传输技术,自动避障、智能导航技术,无人机新型电池研发制造,无人机编队控制技术,飞行控制技术,无线电压制技术、网捕拦截、激光拦截和欺骗干扰等技术。(3) 智能制造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生产安全监管技术,工业现场多维智能感知技术,装备与生产过程数字孪生,超精密加工技术,供应链协同优化技术,复杂环境动态生产计划与调度技术,设备故障检测与预测性维护技术。2. 农业数字化(1) 智慧农业农田环境信息检测技术,病虫害识别技术,作物长势检测、预测技术,农产品智能检测分级技术,基于知识图谱的农技知识交流,一体化智慧养殖。(2) 智能农机智能灌溉、驱虫、饲料投喂设备,植保无人机技术,基于无人驾驶技术的播种、收割等各类机车,农业机器人、丘陵山区实用高效作业装备。3. 服务数字化(1) 物流数字化智能路径规划等智能配送技术,AGV智能仓储技术,物流园区智慧管理平台建设,车载终端等物流设备研发。(2) 教育数字化教育机器人研发技术,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校园管理系统研发,电子黑板等数字教学设备研发。4. 社会治理数字化(1) 数字政府政务数据中台建设,一体化政务云平台建设,政务数据隐私计算和多方计算、异构数据的融合处理、电子政务、电子签章。(2) 智慧城市智慧基础设施(如智能路灯)的研发技术,智慧城市软件解决方案,基于数字孪生的城市管理平台建设,城市统一地址编码、城市知识图谱建设。(3) 智慧医疗智能化医疗器械研发技术,AI医疗辅助诊断等技术,数字化医院管理系统。(4) 智慧低空空域地理信息引擎、多源异构融合算法云平台、云端数据自动化处理引擎,新型飞行载运工具。(5) 智慧通航空天地一体化空管体系,城市空管体系,航空器制造数字化,数字网格空域离散建模。(6) 智慧消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干扰复合、多光谱光束的感烟、多光谱成像的智能化新一代火灾探测器,氢氟烃替代高效环保型气体灭火技术,锂离子储能电池、动力电池故障诊断技术和热失控燃爆事故早期预警与灭火技术装备,闭合式循环呼吸等智能化防护装备,大跨度及隧道、地下空间智能化灭火救援机器人。5. 数据价值化(1) 数据确权基于区块链的数据确权技术。(2) 数据交易可信数据空间系统架构技术,数据交易流通平台建设。(3) 数据定价算法定价理论和算法实现技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目录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二章 指导方针  第三章 主要目标  第二篇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第四章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第五章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第六章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第七章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第三篇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第八章 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第九章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章 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  第十一章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四篇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  第十二章 畅通国内大循环  第十三章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第十四章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第五篇 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  第十五章 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第十六章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  第十七章 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  第十八章 营造良好数字生态  第六篇 全面深化改革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九章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第二十章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第二十一章 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  第二十二章 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  第七篇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二十三章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第二十四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二十五章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第二十六章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八篇 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 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第二十七章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二十八章 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  第二十九章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第九篇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十章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第三十一章 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  第三十二章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第三十三章 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第十篇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三十四章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第三十五章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第三十六章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第十一篇 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三十七章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第三十八章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第三十九章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第十二篇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第四十章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四十一章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第四十二章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第十三篇 提升国民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十三章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第四十四章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第四十五章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第十四篇 增进民生福祉 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  第四十六章 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第四十七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四十八章 优化收入分配结构  第四十九章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十章 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  第五十一章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第十五篇 统筹发展和安全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第五十二章 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第五十三章 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  第五十四章 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第五十五章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第十六篇 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第五十六章 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质量效益  第五十七章 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  第十七篇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  第五十八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第五十九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第六十章 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第十八篇 坚持“一国两制” 推进祖国统一  第六十一章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第六十二章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  第十九篇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第六十三章 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第六十四章 健全统一规划体系  第六十五章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第一章 发展环境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条件深刻变化,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复兴号”高速列车、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年产量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顺利实现,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力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目标超额完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金融风险处置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公平和质量较大提升,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开工超过2300万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胜利完成,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第二节 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第二章 指导方针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以下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导向。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 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战略导向  “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第三章 主要目标  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第一节 2035年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1%,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第二篇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第四章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第一节 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聚焦量子信息、光子与微纳电子、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系统等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实验室体系。优化提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基地。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推动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  第二节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集中优势资源攻关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医药和医疗设备、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础材料、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第三节 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强化应用研究带动,鼓励自由探索,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建立健全符合科学规律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基础研究探索实行长周期评价,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  第四节 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强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创新功能。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高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集约化建设自然科技资源库、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和科学大数据中心。加强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  第五章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一节 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实施更大力度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拓展优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和激励政策,发挥重大工程牵引示范作用,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创新产品和服务。通过完善标准、质量和竞争规制等措施,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健全鼓励国有企业研发的考核制度,设立独立核算、免于增值保值考核、容错纠错的研发准备金制度,确保中央国有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年增长率明显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完善激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二节 支持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发  集中力量整合提升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有条件企业联合转制科研院所组建行业研究院,提供公益性共性技术服务。打造新型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鼓励有条件地方依托产业集群创办混合所有制产业技术研究院,服务区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第三节 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  推动国家科研平台、科技报告、科研数据进一步向企业开放,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将符合条件的由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企业使用。推进创新创业机构改革,建设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试点。畅通科技型企业国内上市融资渠道,增强科创板“硬科技”特色,提升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功能,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更好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作用。  第六章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  第一节 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规律,培养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注重依托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创新基地培养发现人才,支持设立博士后创新岗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建设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基地和前沿科学中心。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完善外籍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停居留政策,完善外国人在华永久居留制度,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健全薪酬福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税收优惠等制度,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  第二节 激励人才更好发挥作用  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选好用好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赋予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全方位为科研人员松绑,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第六十五章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政策保障、考核监督机制。  第一节 落实规划实施责任  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制定本规划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的主要目标任务实施方案。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重大工程项目和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安全保障等领域任务,要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引导调控社会资源,确保如期完成。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领域任务,主要依靠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实现,各级政府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治环境。年度计划要贯彻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将本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计划指标体系,设置年度目标并做好年度间综合平衡,合理确定年度工作重点。  第二节 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  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情况按程序提请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并依法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规划实施情况,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发挥国家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对推进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各有关部门、地方领导班子和干部评价体系,作为改进政府工作的重要依据。需要对本规划进行调整时,由国务院提出调整方案,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第三节 强化政策协同保障  坚持规划定方向、财政作保障、金融为支撑、其他政策相协调,着力构建规划与宏观政策协调联动机制。按照本规划目标任务、结合经济发展形势,合理确定宏观政策取向。坚持公共财政服从和服务于公共政策,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加强中期财政规划和年度预算、政府投资计划与本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中央财政性资金优先投向本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和要素跟着项目走,依据本规划制定重大工程项目清单,对清单内工程项目简化审批核准程序,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资金需求,单体重大工程项目用地需求由国家统一保障。  第四节 加快发展规划立法  坚持依法制定规划、依法实施规划的原则,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建设和国家发展规划的规定、要求和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加快出台发展规划法,强化规划编制实施的法治保障。
  • 重磅|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望上升为国家战略,打造经济增长的“第四极”西部环保需求值得期待!
    p   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国在成渝地区腹地打造带动经济增长的“第四极”,有助开拓经济发展回旋空间,增加经济发展韧性。 /p p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研究员、民盟中央经济委副主任冯奎认为,会议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提并论”,这也意味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如若上升为国家战略,将极大增强其在西部地区的增长极和辐射带动作用,就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和推动内陆地区改革开放而言,是一招大棋、活棋。 /p p   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驱动能力强劲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备国际都市圈所拥有的发展共性,同时将迎来生态环境保护、深化开放合作格局、一体化机制构建、城乡要素流通融合等新的发展机遇。 /p p    strong 成渝经济圈范围较小做法较务实 /strong /p p   新华社5日发表网评解释,名称之变显示中央对成渝地区日益重视。这也更加突出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意味着两地要加强协同发展,以自身发展带动其他城市发展,由点及面推动整个系统,乃至西部地区的全面高质量发展。 /p p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蒲勇健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过去的成渝经济区、成渝城市群覆盖范围很广,牵涉很多不发达的地区,发展起来有难度。成渝经济圈则将发展范围缩小,先聚焦重庆和成都及它们之间走廊地区的发展,这个做法比较务实。 /p p   “分步走、分阶段,先从比较发达中心的地区入手。这样的发展比较稳定,而不是一下子很大规模地启动。” /p p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出台的成渝城市群,包括四川和重庆42个市区县,涵盖土地面积18.5万平方公里(逾256个新加坡大小)。重庆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宁波诺丁汉大学讲座教授、长江学者姚树洁受访时说,据他估算,成渝经济圈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与成渝城市群规划相比,范围缩小逾三分之二,但经济体量仍然庞大。 /p p    strong 成渝地区经济可成另一台经济引擎 /strong /p p   尽管中美贸易战目前趋于缓和,但全球经济疲软,国际形势动荡,严重经济危机可能一触即发。蒲勇健认为,中国现有三个经济增长极集中沿海地区,涉入全球化进程较深,在全球经济的变动中曝险较高。 /p p   他认为,成渝地区经济以内需拉动为主,工业体系相对发达,市场和人口聚集够大,也与国家层面的“一带一路”战略相结合,可成为中国另一台经济引擎。 /p p   他说:“从国家层面考虑,在西部把第四极做起来,这块经济和全球化相对有一个防火墙,可以缓冲沿海经济可能受到全球经济危机冲击,使中国经济有一个回旋空间。” /p p   “就像大船在海里遇到海啸一样,它有一个压舱石,使整个就业、科技经济发展,不至于全部都受到全球经济危机冲击。” /p p   成渝地区正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重庆和成都目前均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基地。跨境电商、整车进口、高端制造等新兴业态也正快速成长。 /p p   新华社引述数据显示,成渝城市群经济总量已从2014年的3.76万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约6万亿元,增速位居中国全国前列,经济体量占西部地区城市群经济总量逾三分之一。 /p p strong   产业“西进”步伐加速 西部环保需求值得期待 /strong /p p   多年来一直跟踪观察产业转移的半月谈记者,近期在调研时发现,以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内地转移为代表的产业转移,正从前些年的序曲、发展阶段,进入到现在的高潮时节,正从20年前的趋势、10年前的定势,进入到当前的大势阶段。其速度之快、势头之猛,正成为一种剧烈、壮阔的经济现象。 /p p   蒲勇健预测,未来很多国家层面的战略性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研发,可能落户成渝地区。他说,中美近年交恶让很多旅居西方的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考虑归国,但不愿落户房价物价昂贵、生活节奏过快的中国沿海城市。成渝经济圈的启动,有望提供海归专家所向往的就业和生活。 /p p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出,西部地区将成为下一个制造业高地,环境污染防治需求也有望爆发。 /p p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同时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也就是说,在交通、产业、科技、生态等方面,成渝两地将开展全方位、更密切的创新协作。未来,两地将共建生态联防联控机制,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p p    strong 中国环博会成都展被成都市政府列为“1113”重大项目 /strong /p p   慕尼黑博览集团是全球十大展览公司之一,每年在德国、中国、印度、土耳其、南非等多个国家举办7个环保系列展。慕尼黑IFAT展始办于1966年,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水和污水处理、废弃物处理与回收利用以及自然能源领域全球风向标。 /p p   2019年,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战略的实施,受成都市政府的邀请,慕尼黑博览集团6月在成都开辟了首个中国西部子展——中国环博会成都展,该展被成都市政府列为“1113”重大项目,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p p   2019首届中国环博会成都展汇聚了来自11个国家的321家知名企业华丽亮相,在21,00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集中呈现市政、工业、农村的水、固废、大气、土壤污染治理先进解决方案。为期三天的展会吸引了19,620名国内外专业观众到场参观。无论是从展会规模、展商品质、观众数量还是展会效果来看,中国环博会成都展都已一举成为成都乃至西部地区兼具规模与品质的旗舰环保展。 /p p   首届中国环博会成都展共集结321家国内外行业翘楚,展示市政、工业、农村领域的水、固废、大气、土壤污染治理全产业解决方案。包括成都环境、景津、先河、格瑞德、崂应、格林曼、力合、国林、洛克、易顺通、天尼威、中斯水灵、迅尔、格源、茂源、章鼓、首誉、金锣、鑫盛、三达膜、傲江等国内知名企业悉数亮相。随着国企资本的强势进入环保领域,也将会涌现出更多优质企业及创新技术,企业将携其最新产品及研发的最新技术齐聚四川成都,为西部发展提供环境解决方案,共同助推西部环保产业的提质增效。 /p p   2020年中国环博会成都展将继续遵循专业化、国际化、务实发展的宗旨,带领西部环保行业进击更高峰。革新性地帮助行业更直观地了解国际环保行业发展的背后动力,搭上全球发展的列车,构筑中国西部环保新未来。 /p p br/ /p
  • 环保与经济这笔大账该怎么算?
    随着“史上最严环保法”“水十条”“大气十条”等相继实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再次引起关注和热议—— “‘十二五’前期(2011-2013年),我国环保投入共计2.33万亿元,拉动GDP增加2.56万亿元,占前3年GDP的1.64%。”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结合上述数据表示,加强环境保护可以直接拉动经济增长。 在日前环保部举行的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座谈会上,多位专家谈道,环境保护在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催生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减少污染造成的健康和经济损失等方面有较好的贡献和优化作用。 然而,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实践并非一帆风顺,伴随新环保法、“大气十条”和“水十条”的实施,环保力度持续加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再次引起社会热议。“环保力度太大造成一些地方经济下行”的声音也时有出现。 那么,我国的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到底有何影响?环保能否成为优化经济发展的抓手?专家们认为,让事实和数据说话,是最有力的回答。当前经济下行主因并非强化环保 “环境保护是影响经济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影响当前经济下行的主要因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的观点,也是环保部刚刚完成的一个分析报告的基本判断。 环保部科技司副处长陈胜介绍,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组织技术专家通过实地调研和实证分析,形成了这份新常态下环境保护对经济影响的分析报告。 报告显示,环境保护对经济的短期影响主要表现为淘汰落后产能带来GDP减少。据宏观测算研究,“十一五”期间,我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累计减少了GDP1869亿元,占同期GDP比例为0.12%,影响较小。《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后,淘汰落后产能共造成GDP减少约1148亿元,占同期GDP比例为0.03%,其中炼钢行业减少812亿元,总体影响较小。 报告同时指出,尽管宏观测算的结果反映出部分环境保护措施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从整体来看只是在短期内对火电、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两高一资”行业产生了遏制作用,而对现代服务业、环保产业、设备制造业等新型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明显优化了产业结构。 根据对唐山的实地调查,近两年来,唐山市持续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因市场和环保等因素关停取缔的企业达2382家,在短期内对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经初步测算,钢铁行业关停影响现价产值276.5亿元,占钢铁行业总产值的6.4% 水泥行业关停影响现价产值6.5亿元,占水泥行业总产值的2.5% 焦化行业关停6家,影响现价产值47.3亿元,占焦化行业总产值的9.5%。以上企业合计影响税收18.46亿元。 尽管在短期看,唐山市经济受到一定负面影响,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唐山市产业结构偏重趋同、产业链条短、产品档次低、竞争力不强以及传统产业的产品价格全面下跌等导致各项经济指标增长乏力。 理性看待环保与经济发展整体与局部、长期与短期关系,是实现环保优化经济发展要过的“认识关”。过不了这一关,就难免会存有这样或那样的疑惑,行动上徘徊不前。有“减法”就有“加法” 通过能耗和污染排放的“减法”,助推效益提升的“加法”,是环保优化经济发展的“加减法”。 王金南介绍了更多的数据:据测算,“大气十条”的实施将拉动我国GDP增长1.94万亿元,增加就业196万人。“水十条”的实施需要环保总投入4.6万亿元,带动GDP增加5.7万亿元,累计增加非农就业约400万人,带动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超过1.9万亿元。 “在宏观层面上,我国逐年增加的环保投入起到了拉动经济发展、拉动内需、增加就业等较为积极的影响。”王金南说。 此外,严格环保法规标准将倒逼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逐步淘汰从而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使工业所占比重下降了0.36%,污染密集型行业比重下降0.39%,第三产业比重增加了0.24%。“大气十条”“水十条”的实施对产业结构具有明显优化作用,火电、钢铁、水泥、化工等高污染行业比重显著下降,涉及大气、水治理的高新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比重将有所上升。 王金南进一步举例,浙江省通过提高环保标准,整治关闭224家铅蓄电池企业,而该省蓄电池行业生产总值不降反增,较整治前增长41.3%,利润增长75%。 对此,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毕军表示,国内一些研究表明,当环境管制成本增加1%时,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专利授权数量以及新产品销售收入分别增加0.12%、0.30%和0.22%,证明了适当的环境要求利于企业赢利。 环境保护对经济的直接贡献是环保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测算,“水十条”的实施,投资中直接用于购买环保产业的产品和服务达13926亿元,间接带动环保产业产值增加4856亿元。 另有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以15%至20%的速度增长,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已达677亿美元,居全球之首。仅以淄博为例,2014年该市环保投入达400多亿元,环保投资的增加拉动了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淄博市环保产业仍连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速,并为高端产业发展腾出空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0.7%。“绿动力”需持续给力 “中国正在迎来绿色发展的时代,这也是世界发展的潮流。”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中国经济进入到新常态后已经呈现出几个重要的创新,首先提出了绿色发展目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节能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纳入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胡鞍钢说,从“十一五”到“十二五”再到“十三五”,我们正在走向总量减排与经济发展脱钩的阶段,尽管环境质量改善仍有一定难度,但我们将为新兴经济体提供探索出一条路,成为环境治理良好的国家。 王金南认为,运用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重要的是增强绿色驱动力。“加大绿色技术创新,加大环保有效投资,以环保大投入带动绿色经济大发展,完善环保市场化机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环保标准不断加严情况下,若缺乏可行、可靠、稳定的治理技术,企业要达到新排放标准时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应同步加快相应节能环保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着力解决环境技术瓶颈问题。王金南建议,结合“一带一路”、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以气水土3个十条及“十三五”规划为抓手,制定和实施针对性强的国家绿色清洁能源、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环境保护、固体废物资源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智慧环保等8大工程体系,以绿色投入带动产业发展。 环保部的上述分析报告同时建议设立国家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基金,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培育环保企业做大做强,整体拉升我国节能环保产业。 严格环境标准法规,建立公平竞争环境,已成为专家的普遍共识。此外,为最大限度减小环境保护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要疏堵结合,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的同时,建立完善相关保障性政策,以帮助政府和企业渡过“难关”,这也是不能忽视的。来源:经济日报
  • 湖北“十二五”期间欲建23家国家级质检中心
    8月31日,湖北质量月活动新闻发布会透露,“十二五”期间,湖北将加快公共检测平台建设,有望建成国家动力电池质检中心和节能建材质检中心等23家国家级质检中心。   目前,全省有15家国家质检中心,21家省级质检中心(包括在建)。2009年《湖北质量白皮书》指出,全省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发展相对滞后,检验检测能力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保障质量安全的要求,服务支柱产业、甚至保障民生的基础检测项目、关键质量控制点上,还不能实现检验检测的全覆盖。   湖北省质监局介绍,“十二五”期间,全省将加快公共检测平台建设,围绕湖北“两圈一带”战略和“千亿元产业计划”、61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等区域经济布局,统一规划、创新机制打造高标准的公共检测平台,打造一批国家级质检中心和省级质检中心。
  • 区域治霾科技不能成软肋
    中国环境报记者刘晓星   形成灰霾的原因复杂,治理灰霾污染也不能单靠一己之力。今年全国&ldquo 两会&rdquo 期间,很多代表委员在治理灰霾问题上的建议不谋而合,大家认为需要多部门、多地区协调行动,重点区域治理需要下猛药,科技的支撑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灰霾倒逼结构转型   一些地方政府疏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对减排源头治理不力,重点区域亟须加大治理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孙太利认为,虽然从表面上,大气污染并不直接危及人的生命,但这种威胁是以一种慢慢渗入的方式危害公众健康,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针对区域灰霾污染事件,农工党中央积极协调卫生、环保、气象等相关部门以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联合调研。有关机构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PM2.5年均浓度已高于70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的1倍以上,为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值的7倍以上。   从对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和沈阳5个代表性城市开展的研究综合分析发现,我国城市大气中PM2.5每增加100微克/立方米,城市居民受到的健康危害也会呈一定百分比增加。调研还发现,在今年灰霾污染期间,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患者与往年同期相比,发病率明显上升。比如,北京北医三院门诊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75.7%,其中呼吸科急诊患者增幅达124.73%。   众所周知,造成灰霾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经济发达地区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显著增长,臭氧和PM2.5污染问题加剧。在PM10和总悬浮颗粒物污染尚未全面解决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仍然疏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不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对减排源头治理不力。同时,国家相关法律与政策保障不足,缺乏刚性约束,相关规划落实不到位,责任体系也有待进一步建立完善,尤其是重点区域灰霾污染亟待加大治理力度。   重点区域需下猛药   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做好重点区域间的统筹协调工作   在采访中,针对灰霾污染问题,政协委员都表达了相同的意见:在一些重点区域建立一盘棋思想,建立国家考核指标,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农工党中央在提案中建议,从国家层面统筹协调区域灰霾污染治理工作,系统研究解决之策,重点区域治理下重拳,要及时启动空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短期实现明显改善空气质量的具体目标。比如,在国家确定的重点区域(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在内的&ldquo 三区十群&rdquo )开展空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相关地方政府要尽快提出空气质量改善的近期目标,接受公众监督,实行党政领导行政问责,对于不能达到新空气质量标准或者不能实现PM2.5控制目标的环保模范城市,撤销&ldquo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rdquo 称号,对主要负责领导人的绩效考核实行&ldquo 一票否决&rdquo 制。   提案还建议,国家成立灰霾污染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要做好重点区域间的统筹协调工作。重点区域应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产业准入政策及落后产能淘汰名录,促进煤炭消费向电力等大型燃煤设备转移,推进民用炊事、采暖及分散燃烧设施能源消费的清洁化,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应优先供应民用。到2013年底重点区域全面供应国Ⅳ车用汽油,2014年底全面供应国Ⅳ车用柴油,2015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全面供应国Ⅴ油品。   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科学评估灰霾产生的不良影响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建立突发大气环境事件综合预警和应急机制   如何科学地评估灰霾产生的不良影响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并制定合理的治理策略、阶段性目标及长期策略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农工党中央提案部部长隋路介绍说,建议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积极应对灰霾对公众健康的负面影响。   对此,他建议设立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研究专项,由相关部门牵头,科研院校及灰霾污染重点地区政府参与,选择监测PM2.5的74个城市开展PM2.5相关回顾性和前瞻性空气污染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研究。主要研究灰霾污染以及日常空气污染尤其是PM2.5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急性和慢性效应及其危害,建立我国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效应结局的暴露&mdash &mdash 反应关系,科学评估灰霾污染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经济损失,适时公布评估报告,并提出科技支撑的相关对策。   他还建议,建立突发大气环境事件综合预警和应急机制,实现大气重污染事件的信息共享、研判、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建立气象、环保和卫生大气污染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   环境保护部和卫生部先后发布了《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2015年)》、《国家环境保护&ldquo 十二五&rdquo 环境与健康工作规划》。农工党中央提案建议,在这些文件的基础上,由环境保护部和卫生部牵头,吸纳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参加,着手制定&ldquo 国家空气质量与公众健康保障工程&rdquo 规划,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城市空气质量以及公众健康改善指标和目标。同时,还要加大电力、钢铁、水泥、有色、石化、工业锅炉等重点行业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力度,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绿色公共交通。   提案还建议,加强大气环境污染对公众健康影响的基础性研究,建立全民健康基础国家数据库,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纳入国家管控范围,强化颗粒物无组织排放源的综合整治及监管,尽快出台和完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在重点区域率先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纳入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鼓励各省市将氨纳入污染控制体系,探索谋划氨排放控制。 崂应官网: www.hbyq.net PM2.5采样,烟尘采样,烟气分析,大气采样,粉尘采样,紫外烟气分析,二恶英采样,油气回收检测,烟尘测试仪、真空箱采样、酸尘降采样、24小时恒温气体采样
  • 中国科大生态与环境研究生交叉学科中心揭牌
    为进一步整合生态与环境学科力量,加强学科建设,培养相关领域的高水平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建设与环境协调发展,7月21日,中国科大生态与环境研究生交叉学科中心举行揭牌仪式。   中国科大副校长张淑林致辞,她充分肯定了生态与环境学科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希望相关学科以生态与环境研究生交叉学科中心的成立为契机,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科教结合、校企结合为抓手,加强院系、校企之间的联系,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增强服务科研、教学和区域经济建设的能力,探索一条产学研联动的全新发展模式。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欧阳志云在致辞中介绍了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表达与科大加强深层次合作的愿望,希望以交叉学科中心为平台,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学术交流,共享科教资源,共同培养研究生,共同开展科研合作。   随后,张淑林和欧阳志云共同为中心揭牌。   揭牌仪式结束后,还召开了交叉学科中心发展研讨会。中国科大生命学院副院长周丛照、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利顶分别汇报了交叉学科中心建设的进展情况,介绍了中心的发展规划。规划提出,按照中科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台站的标准,建设安徽沿江湖群生态站 以交叉学科中心为依托,联合培养研究生,共同申请国家级科研项目。会议还就大家共同关心的如何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参与区域环境建设等进行了深入讨论。   中国科大生态与环境研究生交叉学科中心由中国科大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共建。交叉学科中心的建设目标是,通过科教结合、校企联合,培养生态与环境学科领域的高水平人才,开展一流的科学研究,参与并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创建国内一流的生态与环境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基地。
  • 中国首份区域碳市场试点研究发布
    据了解,该论文是首份针对国内制造业和电力行业的区域碳市场试点研究报告。研究基于中国区域碳交易市场试点数据,通过准自然实验方法,评估了碳交易政策对企业排放与经济效益带来的影响,为全国碳交易市场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学术参考。 研究团队包括昆山杜克大学副教授崔静波、上海交通大学助理教授王春华、昆山杜克大学硕士生张俊杰以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生郑旸。他们基于企业微观数据分析评估了我国2013~2015年区域碳排放试点政策的减排效应,发现在区域碳交易市场试点范围内的企业成功实现了碳排放总量下降16.7%,碳密度下降9.7%。 2011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全国七省市陆续开启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试点企业可在碳排放交易规定的排放总量不突破的前提下,使用这些减少的碳排放量进行企业内部以及国内外的能源交易。在区域碳交易试点政策实行的十年间,其影响力已经覆盖电力、石油化工、水泥等高能耗行业。2019年,上海试点电力热力行业、石化化工行业、钢铁行业等碳交易企业排放量分别下降8.7%、12.6%和14%。区域碳交易市场试点政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020年,中国进一步提出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2021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崔静波认为,该论文可为未来全国碳交易市场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学术参考,“区域碳交易市场政策是中国实现‘3060’目标里程上十分重要的一项政策。我们的研究作为首份覆盖制造业和电力行业的报告,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有效地预测未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挑战,并提供微观数据基础和指导建议”。 研究团队基于准自然实验方法,采用“匹配的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分析评估,这一方法常常被用于计量经济学中对于公共政策或项目实施效果的定量评估。在排除了可能会影响企业减排的非碳市场因素之后,研究团队选取了同一行业内的两类企业样本,一类归属于碳交易试点,另一类则不在试点范围内,并对两类企业的碳排放和能耗数据进行分析比对。结果显示,区域试点内的企业碳排放量显著小于不在试点内的企业。 从而,研究团队对企业碳排放的成效做了归因,推导出因果性结论,即中国区域碳交易市场试点政策对激励企业节能减排具有积极影响,充分证实了中国区域碳交易市场试点政策的成功,并为未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政策实施提供了信心。 张俊杰也对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未来表达了信心。他认为,中国未来面临着经济增长与碳减排的双重挑战,气候政策需要兼顾这两大目标的微妙平衡。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一项基于市场的政策工具,既能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实现减排目标,也能激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与低碳转型。 “在中国区域碳市场试点中,虽然碳价与交易活跃度都比较低,但我们研究发现,这一政策仍然有效促进了企业的节能降碳,同时对企业的财务绩效没有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这些实证证据给全国碳市场的建设与完善提供了有用的参考。”张俊杰说。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碳排放量为13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4以上。作为碳排放量大国,中国为履行《巴黎协定》承诺做出的努力对全球气候行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数据还显示,中国碳排放量的增长正在逐步放缓,2018年增长幅度为1.6%。碳交易市场不仅能够助力企业节能减排,还有助于企业探索低碳技术创新,并提高生产力。研究表明,在碳交易市场政策的影响下,企业生产力提升了29.1%。由此可见,实现节能减排与降低企业生产力之间并未有直接冲突。 “虽然试点区域内的企业受政策影响,进行了劳动力和资本的调整,但相应的,其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进而能够持续推动经济发展。这为未来全国碳交易市场延展至更广泛的高能耗行业打下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崔静波补充道。
  • 华南首家区域性检测与认证产业联盟成立
    132个省级以上检测与认证平台“抱团”、总价值超10亿元的19812台(套)检测仪器设备支撑、近50家门类齐全的检测与认证机构参与……日前,华南首家区域性检测与认证产业联盟在海珠区成立。   首届“联盟”理事长透露,将着力建设“检测与认证电子检测报告查询平台”,使公众能够免费实时查阅日用品、食品、医药等方面的检测报告,了解相关产品是否安全、合格 同时,也将立足海珠区的会展名片,为各大展会的参展产品提供一站式检测认证服务。   海珠检测与认证产业联盟在海珠区成立。   近50家检测认证机构强强联合   “十一五”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海珠区经济总量持续攀升,“退二进三”的产业发展战略初现成效,产业结构快速调整,并基本完成服务业布局和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已步入以会展经济、总部经济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海珠区委、区政府决定,利用本地优势,推动组建 “海珠检测与认证产业联盟”,聚集高端产业,引领创新发展。同时也为解决近期社会上的食品安全事件、产品质量问题比较多,检测缺位、标准缺失的重大民生问题提供了科技支撑,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据了解,海珠区新港路两侧聚集了近50家认证、检验、检测和校正试验机构,门类齐全,已初步形成了检测与认证的高端产业集群。   其中,首届“联盟”的七家理事单位共具备省级以上资质平台132个(含重点实验室、检测机构、试验机构等),包括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指定检验机构、国家广州新药安全评价研究重点实验室、海洋专项工程勘察甲级资质、化学品毒性鉴定甲级资质等71个国家级平台,省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省电线电缆等31个省级平台 同时,理事单位共获得552项认证认可,其中包括国际AAALAC认证1家、国际CAP认证1家、国际IECEE-CB认可4家、德国DAKKS、英国FEPAS、美国CPSC等各1家、CANS认可6家以及CAL、CMA、CCC、CNCA和CQC认可多家等。   在海珠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区域内的检测与认证骨干机构广州医药集团广州医药工业研究院、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等单位自愿联合发起成立了“海珠检测与认证产业联盟”。   服务公众、政府、会展业   “海珠检测与认证产业联盟”首届理事长、广州医药工业研究院院长应军表示,“联盟”成立后,将在成员的发展、业务范围、产业影响力等方面立足海珠、面向全省、辐射全国。同时,“联盟”将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整合资源,搭建交流服务平台,建立联盟网站及“检测与认证电子商务平台”。   他说,“检测与认证电子商务平台”中将设“检测与认证电子检测报告查询平台”,由“联盟”提供检测、认证的第一手资料,供公众免费查询。根据“联盟”成员业务门类,可提供的检测认证信息包括食品、日用品、电子电器产品、通讯产品、医药等,“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社会公信力、为公众免费开放的产品检测报告公开查询平台,使公众能方便获得所使用产品是否安全、合格的第一手资料。”   海珠区科信局介绍,海珠区是中国会展名区,“海珠检测与认证联盟”的成立,弥补了为会展经济服务的科技配套。“现在很多采购商来展会找产品,但产品的质量信息必须要经过第三方检测认证。”下一步,“联盟”有望走进展会,为会展的供应、采购商家提供权威的检测认证服务,“以‘联盟’的实力,可以出具多个门类产品的权威检测认证报告。”   据了解,“联盟”还将对能耗、环保、医疗卫生、医药等方面的多项标准进行探索,为政府部门标准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平台,而在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维护方面“联盟”也可以提供技术支撑。   广州高端服务业又一名片   “联盟”成立后,将以“产业集聚、树立品牌、形成特色、拉动经济”为整体目标,以检测与认证关键技术、系统技术、标准研究为支撑,以国际化检测与认证服务为核心,通过加强信息沟通,扩大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完善服务环境,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联合区内数十家检测与认证机构共同拓展国内国际市场。   广州市科信局局长谢学宁表示,“海珠检测与认证产业联盟”成立是探索科技服务模式创新的重要实践,有利于整合区域产学研优势资源,有利于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有利于发挥“会展名区”优势,打造“海珠名片”。他希望,“联盟”积极探索联盟运作机制,加强服务,坚持市场为导向,大力探索承接高端国际服务外包,注重引进高端人才,加强国际合作。   记者注意到,“联盟”虽由海珠区委、区政府推动组建,全名却是“海珠检测与认证产业联盟”,而非“海珠区检测与认证产业联盟”。对此,海珠区科信局解释说,尽管海珠区辖内的检测认证机构众多,产业集群明显,但组建“联盟”只是海珠区委、区政府探索的第一步,对于将来的发展,“联盟”希望广州市、广东省更多的相关机构加入,使检测认证产业在全市、全省形成集群,进而在全国抢占行业高端。   据了解,广州拥有全省2/3的普通高校、97%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并集中了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国家级研究院所,以及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综合性高校。以中山大学为例,2010年底,该校共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机构 拥有1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14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这些都为检测认证提供了技术支撑。   海珠区科信局介绍,随着业务拓展、更多新成员加入,“海珠检测与认证产业联盟”有望树立品牌、形成特色,做大做强检测与认证产业,成为广州市高端服务业中具有品牌特色的又一支柱产业。
  • PM2.5防控需区域联手 单个城市难独善其身
    11月16日,环境保护部对外通报,各方高度关注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即日起向全社会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   据悉,二次征求意见稿的最大调整是将PM2.5、臭氧(8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并收紧了PM10、氮氧化物等标准限值,提高了监测数据统计有效性要求。   至此,热议多时的PM2.5检测,向正式纳入空气质量评价体系,迈出了关键一步。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周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此次修改意味着中国在保护公众健康、对抗大气污染方面拿出了实质性措施。   周嵘指出,“环境空气质量信息公开只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大气污染排放,尤其是控制来自燃煤的大气污染。”   环境质量标准大修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我国首个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自1982年制定并发布实施以来,先后进行了3次修订,较好地适应了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环境管理的需求。   但环保部负责人认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环境空气污染特征发生了新的变化,有必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进行修订。   事实上,早在2008年,环境保护部就启动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承担单位接受任务后,成立了由大气科学、环境健康、环境管理等专业领域研究人员组成的编制组。编制组调研了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的制修订进展,召开了一系列研讨会,分析我国大气环境形势,了解空气质量标准的执行情况和环境管理需求。经过20多次修改,到2010年底,编制组完成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环境保护部正式向各部委、地方环保部门等215家单位发函征求意见,并通过环保部网站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最终,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认真研究主要分歧的基础上,编制组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进行了修改,形成了二次征求意见稿。   与现行标准相比,二次征求意见稿调整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方案,将三类区(特定工业区)并入二类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调整了污染物项目及监测规范,增设了颗粒物(PM2.5)浓度限值、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收紧了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浓度限值。   与此同时,环保部公开了与二次征求意见稿配合使用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日报技术规定》(三次征求意见稿),增加了臭氧、一氧化碳和PM2.5三项环境质量指数评价因子,调整了空气质量指数类别的表述方式和日报周期,并在日报的基础上增加了空气质量的实时发布要求,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空气质量信息和健康提示,满足公众和社会的需要。   首要任务是控制燃煤污染   根据绿色和平不久前发布的简报指出,超细颗粒物(PM2.5)污染与近年来煤炭消耗量激增有直接关系,绿色和平认为,环境空气质量信息公开只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大气污染排放,尤其是控制来自燃煤的大气污染。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周嵘说,“中国长期以来对煤炭的过度依赖已经给我们的大气环境带来了沉重负担,细颗粒污染如此严重的现状与燃煤有直接关系。”   她指出,“要保护公众免受包括PM2.5在内的大气污染威胁,从根本上解决空气污染问题,中国首先需要控制煤炭消费增长、解决煤炭污染,并逐步摆脱对煤炭的依赖。”   数据显示,中国能源消耗近十年来增长了一倍多,且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超过70%,中国煤炭消费从2000年的14.45亿吨增长到了2010年的32.4亿吨,相当于美国的3倍、印度的6倍,是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国。   煤炭燃烧后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悬浮颗粒物、氮氧化物等。我国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国同类排放物总排放量的75%,二氧化氮的排放量占全国同类排放物总排放量的85%,一氧化氮排放量占全国同类排放物总排放量的60%,总悬浮颗粒(TSP)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70%。   煤炭燃烧排放的烟尘中有许多无法去除的超细颗粒,是PM2.5一次细颗粒的主要来源。而煤炭燃烧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空气中其他污染物进行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形成硫酸盐、硝酸盐等二次颗粒,由气体污染物转化成固体污染物,成为PM2.5升高的最主要原因。   周嵘指出,“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是全世界PM2.5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从全球PM2.5浓度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PM2.5污染最重,而全世界将近1/5的煤炭就在这片土地上燃烧。”   立即检测存在难度   此次修订稿中,最受公众关注的莫过于增设对PM2.5的检测内容。环保部科技标准司负责人指出,PM2.5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已经被科学所证实。   他说,将PM2.5放入强制性污染物监测范围,既是我国以人为本,保护人体健康的需要,也是解决灰霾等环境管理的需要,有利于提高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工作的科学水平,有利于消除或缓解公众自我感观与监测评价结果不完全一致的现象,将PM2.5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定为0.035毫克/立方米和0.075毫克/立方米,与WHO过渡期第一阶段目标值相同,“符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和环境管理的需求”。   前述负责人表示,我国区域性灰霾天气日益严重,与人为排放的大气颗粒物不断增加,尤其是细颗粒物增加有关。标准修订稿增加PM2.5项目为基本监控项目,同时收紧PM10和NO2浓度限值,出发点就是针对当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突出环境问题。   虽然目前已有成熟的PM2.5监测技术,并且我国已经在部分城市开展了包括PM2.5在内的城市空气质量试点监测工作。但由于在全国统一开展PM2.5监测涉及仪器设备购置安装、数据质量控制、专业人员的培训、财政资金的支持等大量系统性准备工作和能力建设工作,因此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立即开展PM2.5监测工作还有一定难度。   为配合新标准的实施,“十二五”期间,环保部将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继续加大投入,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确保在标准全国生效时实现各地有能力开展PM2.5等新指标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   需要区域联防联控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PM2.5具有长距离传输的特性,城市中的PM2.5污染会更多来自区域范围的污染扩散,PM10则主要来自本地的污染源。   以北京为例,尽管从1998年开始到现在,北京实施了十六阶段的大气治理措施,但是空气质量并未有质的改进。   绿色和平的研究指出,“原因在于除了本地工厂、交通和居民等污染源向大气排放出的空气污染物外,外地输送过来的空气污染物也会对北京本地的大气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单单只是针对北京市进行大气治理,无法解决区域性污染传输的问题。”   根据中山大学教授陈尊裕等人所做的 《北京城区低层大气PM10和PM2.5垂直结构及其动力特征》研究表明,北京大气污染气溶胶颗粒物的排放源可远距离追溯到北京南部周边污染相对较重的河北、山东及天津等地更大尺度空间范围。   同样的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也出现在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   绿色和平负责人认为,大气是流动的,单靠某一个城市单打独斗,很难独善其身。奥运会留给北京空气污染治理的经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进行区域的联防联控。比如,临近北京的河北、天津等地,污染源多,排放量大,污染物很容易被输送到北京。奥运期间,北京周边省市也和北京一样执行了严格的限制措施,这对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起到了很大作用。   据了解,目前环保部正在制定《三区九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规划的主要思路就是借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区域大气联防联控的经验,通过区域联合控制达到整体的环境改善。
  •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出台
    中国环境网12月5日消息 记者 江滨 摄影 李大伟 今天上午,环境保护部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近期国务院批复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环保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大气污染防治的规划,标志着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逐步由污染物总量控制为目标导向向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导向转变,由主要防治一次污染向既防治一次污染又注重二次污染转变。 目前,我国大气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等重点区域污染排放负荷巨大,82%的城市达不到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以臭氧、细颗粒物和酸雨为特征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重点区域19个省(区、市)人民政府,历时两年,编制了《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辽宁中部、山东、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成渝、海峡西岸、山西中北部、陕西关中、甘宁、新疆乌鲁木齐城市群等13个重点区域,涉及19个省(区、市),11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规划面积132.56万平方公里,面积、人口、经济总量、煤炭消费分别占全国的14%、48%、71%、5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48%、51%、42%、50%。 这位负责人还介绍了《规划》的编制思路。《规划》紧紧围绕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主线,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联防联控与属地管理相结合、总量减排与质量改善相统一、先行先试与全面推进相配合的原则,重点体现了&ldquo 协同&rdquo 、&ldquo 综合&rdquo 、&ldquo 联动&rdquo 的规划思路:在控制对象上,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在控制领域上,对工业源、面源、移动源综合控制;在控制策略上,推进区域各城市之间联防联控。    附件:1.国务院关于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的批复(国函〔2012〕146号)    2.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     3.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重点工程项目 崂应官网: www.hbyq.net PM2.5采样,烟尘采样,烟气分析,大气采样,粉尘采样,紫外烟气分析,二恶英采样,油气回收检测,烟尘测试仪、真空箱采样、酸尘降采样、24小时恒温气体采样
  • 济南试金2011年重庆区域用户
    12月13日重庆区域2011年度时代试金用户交流会在重庆阳光和平酒店举行。这次会议从具体层面检阅了重庆区域的同仁们这一年里的工作情况和精神面貌,最重要的是提供了用户对时代试金企业和产品加深了解的机会,提供了我们和用户沟通交流的机会。大部分用户对这次会议表现出及厚的兴趣,整个会议充满热烈的合作和交流的氛围。会议宣传了我们的企业和产品,了解了用户的需求,对布局2012年的工作也做好了坚实的基础。 此次参展产品有我公司的WDW-5E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有之峰公司各种里氏硬度计、超声波探伤仪、涂层测厚仪等众多产品供用户现场演示操作。 正值2011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的工作已经开始,这次用户会是继往开来的一次会议。首先通过这次会议使我们的用户深刻的认识到时代试金是行业排头兵企业,我们的发展引领着国内的试验机市场,我们的产品是高品质的象征,我们有实力为用户提供适合于他们的产品,有能力提供最完善周到的服务。其次这次会议为这些重点用户提供了一个了前期调研验机市场的机会,在这次会议上几家用户围在我们的试验机周围细致的了解每一个细节,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同时表示愿意和试金集团合作,选择试金试验机是正确的,选择试金试验机是对单位负责,让领导放心,使用人员舒心。 当今正是巴渝大地大跨越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借助两江新区建设的东风,有时代试金作为坚强的后盾,我们一定会把握机会,努力开拓,力争作出更优异的销售佳绩。
  • 贵州省质监局与法国必维国际检验集团 签署检验检测认证合作备忘录
    p   近日,为了增强贵州省企业(组织)品牌影响力和质量竞争力,贵州省质监局与法国必维国际检验集团签署检验检测认证合作备忘录,加快发展贵州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全力推动贵州区域经济发展。 /p p   签约仪式上,贵州省质监局局长张伟力,必维集团中国区执行总裁贺满(Romain Petit)分别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贵州省副省长慕德贵出席并见证签署仪式。 /p p   据了解,按照合作备忘录内容,贵州省质监局将发挥职能优势,积极营造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 引导和支持贵州省检验检测机构与境内外机构合作,创新商业模式与市场运营方式,发挥各自优势,拓展服务功能,互利共赢 鼓励和支持贵州国家级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省级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专业检验检测技术机构与法国必维国际检测集团按照市场运行规则共同开展检验检测与认证服务,并在有关政策信息服务等方面提供相应便利。法国必维国际检测集团将发挥国际品牌和全球专业技术优势,加大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检验检测认证市场需求研究,开设业务机构,支持贵州区域经济发展,贵州充分利用贵州检验检测资源,按照高效便捷的原则,提供与贵州产业发展高度融合的认证服务,并面向贵州各领域生产、服务企业(组织)开展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在市场化原则下给予最优化的支持。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