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千亿规模

仪器信息网千亿规模专题为您整合千亿规模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千亿规模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千亿规模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千亿规模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千亿规模话题讨论。

千亿规模相关的资讯

  • 基因测序:千亿规模的低价竞争之忧
    与基因测序技术迅猛发展相伴的是基因测序市场快速扩大,《福布斯》杂志甚至预测其规模将高达千亿美元。   具体到中国,&ldquo 在两三年以前,国内做高通量测序的公司,两个巴掌就能数得过来,但现在国内具有高通量测序能力的公司也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rdquo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技术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任鲁风说。   对于火热的基因测序市场,一些业内人士却冷静地向本报记者指出了本土产业如今的低价竞争现状及其背后隐忧。   &ldquo 隐形&rdquo 的千亿产业规模   就在上月初,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发生了继&ldquo 人类基因组计划&rdquo 之后的又一重大新闻:国际科学界宣布&ldquo DNA元素百科全书&rdquo (简称ENCODE)计划获得了迄今最详细的人类基因组分析数据。业内人士认为该项目对疾病诊断、药物研发等都将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可是与业界的热切关注相比,记者随机采访的一些普通民众却大都表示基因测序技术对生活的影响&ldquo 不怎么了解&rdquo ,当记者提出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将高达千亿美元时,很多被访者都感到夸张。   &ldquo 现在iPhone手机随处可见,你要说它市场巨大我很认同,可我没发现基因测序有什么实际应用。&rdquo 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说。   当记者问他是否知道近年发生的本· 拉登被击毙以及德国曾出现致命的大肠杆菌疫情时,他都表示关注过这两个热点事件。   实际上,对于拉登身份的确定以及德国大肠杆菌疫情的控制,基因测序技术都起到了关键作用:Life Technologies公司提供的测序技术,帮助美军确定死者即为拉登本人以及锁定一种新混合型致病大肠杆菌菌株是导致德国致命疫情的原因。   此外,基因测序技术正在应用于疾病诊疗和食品安全等各个方面。当上述被访者了解到测序技术的更多应用实例之后,也认为&ldquo 千亿规模也许并不夸张&rdquo 。   企业抢占地盘   实际上,基因测序技术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要不断挑战人类的想象力。   当2005年突破性的高通量测序技术进入市场之时,业界为了区别于第一代技术而将其称为&ldquo 下一代测序技术&rdquo 而不是&ldquo 第二代测序技术&rdquo ,因为当时科学家普遍认为,第三代测序技术还遥不可及,但仅仅4年之后,新一代技术便横空出世。   相比普通民众,嗅觉灵敏的基因测序专业人士早已瞄准这一巨大市场,并展开了激烈争夺。   &ldquo 华大基因这样规模大的企业自然要占据尽可能大的市场。&rdquo 任鲁风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在上个月,本土基因测序行业的龙头华大基因收购了美国第三代测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以期通过并购的方式集聚市场。   &ldquo 而中小企业的发展路径在于去争夺相对空白的领域和那些处在夹缝的市场。&rdquo 任鲁风指出。   诺赛基因是国内这两年做得比较成熟的中型基因测序企业之一。因具有人类基因组计划参与和科研经验的优势,诺赛基因一直以承接高校、科研院所和国家大型项目为主,近些年也正在更多地面向公众服务,其中包括利用测序技术判断儿童在哪方面更有天分。   &ldquo 大公司不可能把所有市场业务都吃掉,它没那么多的渠道和力量,所以会在市场里面留下很多夹缝。&rdquo 任鲁风说,&ldquo 还有一类小公司就专注于这些小型业务,服务于几家医院,做一些简单的数据整理,然后把样品送到相对大一点的公司,进行测序和数据分析,然后将结果跟之前得出的数据进行对比,再把结果反馈给客户。&rdquo   价格战   对于目前的市场环境,诺赛基因总经理李秉珅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在激烈的竞争下,本土基因测序行业不少小公司选择了价格战,甚至存在相互压价、恶性竞争的现象。   金唯智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中平曾对记者表示:&ldquo 中国市场有个不好的地方,我们卖什么什么便宜,买什么什么贵。比如我常和员工说,在中国做基因测序,那么多公司在做,导致我们的价格比在美国还便宜。&rdquo   即便是对于国内基因测序行业规模第一的华大基因,尽管近些年扩张迅速,但其发展模式和盈利能力依然令人担忧。   对于华大基因近期对Complete Genomics的并购,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研究员韩健却表示,一个不盈利的公司用巨资购买一个亏损的公司,并购以后如果不能展示强力的盈利结果,股价维持很不容易。   在测序价格单方面持续降低的背后,选择新的发展模式是基因测序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据悉,在2011年中国的测序市场规模达10亿美元,其中一部分将用于测序仪设备的购置,而大部分将消耗在测序试剂上。   对此,任鲁风指出,我国市场上用于基因测序服务的设备和试剂大多来自于少数几家国外供应商,不得不承受比供应商所在国家更高的设备购置和应用费用。   诺赛基因常规测序负责人张隽辉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ldquo 目前基因检测设备和试剂的供应基本上由欧美企业垄断,这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国内基因测序服务企业的利润空间。&rdquo   而实际上,我国测序服务公司设备和试剂过分依赖进口的隐忧,反而是忙于&ldquo 打价格战&rdquo 的各公司新的发展空间。
  • 2025年上海氢能产业规模将达千亿
    6月20日发布的《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提出,到2025年,全市将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培育5~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规划》提出,到2025年,产业创新能力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制储输用产业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工艺水平大幅提升,氢能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培育5~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建成3~5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在交通领域带动二氧化碳减排5万~10万吨/年。到2035年,产业发展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引领全国氢能产业发展的研发创新中心、关键核心装备与零部件制造检测中心,在交通、能源、工业等领域形成丰富多元的应用生态,建设海外氢能进口输运码头,布局东亚地区氢能贸易和交易中心,与长三角地区形成协同创新生态,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氢能科技创新高地、产业发展高地、多元示范应用高地。《规划》还提出,中长期立足于建立以绿氢为主的供氢体系,推进深远海风电制氢、生物质制氢、滩涂光伏发电制氢,通过技术进步逐步降低绿电制氢成本。探索建立长江氢能运输走廊,布局沪外、海外氢源生产基地和进口码头,构建多渠道氢能保障供应体系。《规划》提出,优先打造若干世界级示范场景。其中包括:打造世界级氢能产业园、打造深远海风电制氢示范基地、打造零碳氢能示范社区等。在打造深远海风电制氢示范基地方面,《规划》要求,结合上海深远海风电整体布局,开展相关技术研究,降低海水制氢成本,打造世界级规模化深远海风电制氢基地。上海是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先行者,经过多年积累,基本形成了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发展生态。上海经信委副主任刘平表示,未来几年,上海将充分发挥龙头带头作用,牵头协同苏州、南通、嘉兴、鄂尔多斯等城市,打造产业规模最大、生态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
  • 呼兰打造千亿规模“北方药谷” 2018年确定实施医药项目14个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经过10多年打造的“中国北方药谷”——利民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正引领哈尔滨市打造第二个千亿级产业。到2020年,园区将实现销售收入千亿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f378d774-c193-4223-a6cb-cc28847fc02f.jpg" title=" NewsDataAction-2.jpeg" /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药企纷至投资洼地凸显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新年刚过,哈尔滨利民生物医药产业园各大项目就紧锣密鼓地筹划起来,药企纷纷落实今年开复工所需要的条件。利民医药园区也加速推进满足项目建设所需的电、气、路等各种基础配套设施。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医药产业园区主任张树仁告诉记者,园区今年已确定实施医药项目14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1个,总投资16.9亿元。其中重点推进乐泰集团快好药业、国药集团中药产业园等14个项目开复工,力促童医生儿童制药、润达泰诚等6个项目建成投产。同时,尽力争取三联大输液东北基地、大连九久集团汉麻产业园等7个储备项目在年内落地开工,做大做优做强生物医药园区。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据了解,利民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研发、生产配套等医药相关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吸引医药企业纷至沓来。园区于1998年辟建,现已是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利民医药产业基地”、国家发改委“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国家工信部“新型工业化(生物医药)示范基地”、国家商务部“西药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同时也是我省产业建设重点园区、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区域集群试点城市集聚区、国家振兴东北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的集聚区。园区现有医药及相关配套企业105户,拥有院士工作站3个,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7个,国家级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园区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85个,国家地方知名医药品牌32个,在研一、二、三类新药40个。2017年,园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0亿元,同比增长16.7%;园区实现税收总额10.5亿元,同比增长114.2%,比上年净增5.6亿元。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2017年,园区共组织实施医药产业项目24个,投资总额34.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1亿元。泽尼康药业、拜仑斯特临床营养产业化等5个项目建成投产。今年,圣泰生物制药新扩建、威凯洱生物雷帕霉素及衍生物研发等5个项目已进入内部装修及设备安装调试阶段,预计近期投产。 /p 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 nbsp 产业集聚形成良好生态环境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利民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以招商促进产业集聚,政策资源助力企业成长。2017年《哈尔滨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后,吸引药企加速进入。哈药集团、哈药股份、正大龙祥等10户企业正式入园,中国医药集团投资4亿元的中药产业园、九州通集团投资2亿元的物流园、上海润达集团投资1.5亿元的低温冷链物流园、江西三鑫医疗三类器械透析液产业化等8个项目完成签约。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全力建设医药产业生态环境,促进企业形成产业链配套。经过多年发展,园区现已形成五大集群:以哈医大研发中心、哈药集团药物研究院为龙头,以圣泰药业等近20家企业技术中心为骨干,集聚童医生制药、健迪科技、力海鑫生物科技等19家科技型企业,形成了集药物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医药研发集群;以世界500强中国医药集团等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集聚大中小型企业57家,形成了涵盖化药、生物药、中药、医疗器械和保健品五大加工板块的生产加工集群;依托哈药物流、国药物流等4家物流企业和正大龙祥等14家大型药品销售企业,形成了覆盖全国30个省市、1万家医院、10万家药店及诊所的物流营销集群;引进新三力包装、德成印务、国环医疗等11家配套企业,为生产型企业提供药品包装印刷、无害化医疗垃圾处理等专业化配套服务,形成了园区产业配套集群;构建了集教育、金融、商贸、医疗、交通、吃住于一体的综合型配套区,形成能够满足企业职工生活需求的健康服务集群。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善用政策资源,助力企业成长。2017年,园区帮助哈中药四厂、泽尼康药业成功申报《黑龙江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共获批扶持资金3384万元。目前,泽尼康药业已建成投产,哈中药四厂提升了产能,年产值已突破2000万元。同时,园区帮助三联药业上市,成功融资9.45亿元。企业将携手四川科伦药业、石家庄四药两家从事医疗大输液生产的龙头企业,计划在园区建设国内大输液北方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建成后预计新增产值20亿元。 /p 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 nbsp 基础配套多平台加速企业成长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园区发展始于高层定位和专业化配套设施。目前园区定位于生物医药、生物制造两大产业体系,细分为药品、功能食品、医疗器械三大生产主体。围绕发展定位,园区总体规划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即在原有已建成区2平方公里的基础上,新增规划新区18平方公里。目前,园区现已完成一期10平方公里规划新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成了园区蒸汽站、医疗垃圾处理厂、双回路供电线路、专用排污管线等医药园区专属基础设施。同时,引进社会资本,采取PPP形式,筹建园区二期。目前,投资方中冶天工集团的园区二期城市设计已完成,正在编制控详规划和可研报告。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建设多种平台,拓展服务功能,让入区药企在园内就能完成药品研发等相关需求。园区与哈尔滨医科大学签署协议,共建利民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建成了八大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企业孵化平台、人才培训平台、新药创新平台、多功能实验平台、药物中试基地,打造集药品小试、中试和初级产业化于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实验动物供试平台、检验检测和安全评价平台。这些平台为园区企业研发创造了条件。 /p
  • 国调基金二期正式成立,总规模达千亿,准备投向这些领域
    10月7日,国调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据悉,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国调基金总体方案以及国资委2021年资本运营公司改革重点任务,由中国诚通牵头,与地方政府和央企以市场化方式搭建若干平行基金,构建总规模不低于1000亿的国调基金二期。该基金是国资委委托中国诚通发起设立的第三只“国字号”基金。此次在无锡注册设立的是国调基金二期首只平行基金,注册资本737.5亿元,重点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和重大专项任务,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具有产业优势的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下一代信息网络、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来源:中国诚通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秘书长彭华岗指出,国调基金二期的设立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平台作用,创新国有资本投融资方式,通过基金市场化运作方式,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更大限度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就管理运营好国调基金,彭华岗提出:一要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核心,牢牢把握国调基金使命定位;二要坚持以风险防控为底线,确保基金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三要坚持以市场化、专业化运作为原则,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四要坚持以协同合作、互利共赢为基础,确保合作共同发展。江苏省副省长马欣表示,江苏省将全力支持,精准服务,相信在中国诚通的专业管理下,国调基金二期必将有效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有力提升国有企业运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国企提质增效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更好地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需求,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无锡市委书记杜小刚表示,此次中国诚通集团与无锡的合作是央地战略合作开展实质性动作、共同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双方将以此为契机,携手增强国企新实力,携手增创产业新优势,携手增添资本新活力。无锡市将为国调基金在锡开展业务、创新发展提供最优营商环境,不断开创新时代央地合作新局面。平行基金长三角基金成立中国诚通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碧新表示,在国务院国资委、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国调基金二期首只平行基金——长三角基金,由中国诚通携手无锡作为主发起人,联合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中铁、中交集团、中国能建、华润集团、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招商证券,共同在无锡市成立,募资规模737.5亿,重点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和重大专项任务,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江苏省和无锡市具有产业优势的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及智能化、先进制造、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进一步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中,着力发挥国资央企的诚通力量。他表示,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国资委、江苏省委省政府对国调基金二期的工作要求,不负重托,锐意进取,与国调基金二期的各位股东紧密携手,坚持使命定位,保持市场化、专业化原则,严守风险管控,加强央企与地方的合作共赢,全力确保基金平稳起步、健康发展和成功运作,为各方股东和地方经济发展创造更大价值,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截至6月底国调基金已交割项目125个投资金额超1000亿元据了解,早在201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受国务院国资委委托,中国诚通联合9家国有企业发起设立了总规模3500亿元、首期1310亿元的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运作五年以来,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在推动国资国企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布局战略新兴产业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国调基金已交割项目125个,投资金额超过1000亿元,82%为央企及相关项目,累计实现利润近150亿元,累计回收投资基金及各项收益近400亿元,较好地实现了推动国企结构调整、市场化投资回报和推动资本运营公司改革试点的“三重目标”。在推动国有企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方面,国调基金积极参与航空、建筑、电力、化工、能源、装备制造、航运、大数据、钢铁、核电、现代基础服务等产业的投资,更好发挥中央企业在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的骨干作用。2019年初,在“稳外贸”的关键节点,支持国内最大的集装箱航运企业中远海控成功实施非公开发行,支持企业走出行业低谷,提高了我国航运市场的话语权。国调基金连续投资三大航空支持其优化资本结构。面对新冠疫情冲击,上述企业应对有序,市值逐步恢复,为我国赢得疫情阻击战的全局胜利提供了重要的运力保障。此外,国调基金参与了中国交建、中国电建、国电南瑞、上海电力、中广核等项目投资,通过国有资本推动建筑、电力、能源、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2017年,国调基金出资129.75亿元参与中国联通混改,持股6.11%,成为其第三大股东,助力中国联通形成混合所有制股权结构和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基金出资参与了中粮资本、华能资本、中信戴卡等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混改项目,中粮资本已实现上市,华能资本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中信戴卡稳固了其全球最大车企铝制零部件供应商的地位。在出资的同时,国调基金立足混改本质,作为积极股东参与公司治理,充分发挥股权多元化的资源协同和制衡作用,促进被投建立企业市场化机制,真正做到把“混”落到实处。在助力中央企业改革脱困方面。国调基金先后投入140多亿元,并引领撬动社会资本上百亿元,助力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央企改革脱困。2016年4月,中国诚通集团临危受命,对中国铁物实施托管,目前中国铁物已重返债市和股市,本质脱困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标志性成果。基金还积极参与中国重工、中船工业、中国中铁、中国二重等市场化债转股项目,支持企业有效降低资产负债率,优化财务结构。此外,在前瞻性布局战略新兴产业方面。国调基金投资三大电信运营商,助力我国通讯行业在5G时代拓展综合智能信息服务,推进关键技术突破和新一代技术储备,构建绿色低碳的云网融合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投资海尔卡奥斯和欧冶云商等工业互联网项目,助力我国工业制造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布局生物医药板块,支持国家在创新药、创新器械、医疗大数据建设细分领域的发展战略;投资中芯国际、合肥长鑫、中科曙光等芯片加工生产企业,积极探索集成电路产业链上下游的设备及材料的投资布局;投资赣锋锂业、长远锂科、洛阳钼业、恩捷股份、力神电池、特来电、威马汽车等项目,在新能源产业领域形成了覆盖原材料、电池、整车、应用领域的全产业链投资布局。
  • 2016我国环境监测仪器市场规模或达211亿
    近日,SinoMarketInsight发布了一份新的市场报告,题为“2013-2016年中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研究报告”。该报告预测到,2016年中国环境监测仪器市场规模将达到211亿元人民币,并且在2011年至2016年期间的市场复合增长率为14.4%。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关注环境保护。此外,我国政府已考虑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鉴于目前的环境管理基础相对较弱,用于环境保护的环境监测仪器尚不能完全满足其发展需要,由此呈现出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例如,2008年中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收入为63.11亿元人民币,而到了2012年,从1月份至11月份的短短11个月内,中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收入就达到了126.16亿元人民币。   早在2012年10月底,记者从“2012年全国大气PM2.5监测与治理技术设备研讨推介会”上了解到,国家已投入4000万元,从美国购置相关仪器,用于各城市PM2.5监测点的建设。并且预计“十二五”期间,PM2.5监测投入估算超过20亿元。中国政府对空气质量的重视,及千亿元大气污染治理经费的拨出,无疑将催生和带动多个高达百亿的细分产业组成空气治污产业群。   此外,环保部在《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中提到,我国将着力建设各级监测站的标准化建设,并将PM2.5、臭氧和其它环境质量监测指标纳入监测系统,同时,氮氧化物减排目标的制定与“十二五”规划的实施,都将促进中国环境监测行业在第12个五年计划期(2011-2015年)快速发展。   该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监测仪器市场规模(产量、产值等)、主要的细分市场(水生生物监测、瓦斯监测等)、当前的竞争格局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其中涉及到13家知名的国内外环境监测仪器制造商,如聚光科技、汉威电子、先河环保、雪迪龙以及ThermoFisher、哈希等。
  • 可穿戴市场离大规模爆发还有多远?
    11月月22日,笔者参加了由中国移动研究院主办的&ldquo 移动LABS无限论坛&mdash &mdash 可穿戴设备专场&rdquo ,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晓庆先生及来自科研单位、生产厂商、销售渠道、产业组织和科技媒体等业内资深人士分享了自己对产业、产品的看法。   论坛上有人认为,可穿戴设备只是&ldquo 圈内热&rdquo ,普通用户大多没有感觉,因为绝大部分产品并没有解决用户真正的刚需问题。720健康管家创始人(飞象网CEO)项立刚抛出观点,当前可穿戴设备至少满足了&ldquo 装逼&rdquo 这个刚需,赢得阵阵掌声。尽管笔者不倾向于赞同,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确实是如此,无可辩驳。故,借用其观点,作为本篇文章题目。   可穿戴设备规模发展之后,要满足的绝不仅仅是&ldquo 装逼&rdquo 的诉求。可穿戴设备未来发展空间比智能手机要大,因为它可以与人体更加紧密的结合,可以为用户提供关于身体或所处环境的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及合理建议,在此基础之上,强化身体、增强感官、提升日常不具备的能力。相对于智能手机来说,可穿戴设备更像人体的一个器官。   前景是美好的,现实是骨干的。两大问题摆在面前:面向用户,可穿戴设备从中看到中用,还要经历哪些路程?面向产业,可穿戴设备从烧钱到赚钱,还需要经历多长时间?结合论坛分享及个人看法,笔者进行如下梳理总结。   一、从中看到中用,可穿戴设备产品登堂入室,还需要实现&ldquo 三个跨越&rdquo   用户需求一直那里,无论是生活中对健康、对便利性的需要,还是工作上解放双手、远程支撑的诉求,大多没有得到很好满足,或者目前没有更好的方式满足。从普遍性来看,可穿戴设备中看不中用,说到底还是产品问题。解决这些共性问题,需要实现三个跨越:   一是元器件的跨越。元器件的质量、性能、大小、材料等决定着产品的功能与用户体验。与用户最直接相关的,首当其冲的是电池,如果续航能力不强,经常需要充电,很容易引起用户反感。在解决耗电问题上,一种方式是平衡性能与功耗之间的关系,有所取舍 另一种就是探索新的供电方式,移动研究院的黄院长提出,既然是可穿戴设备,可以考虑将人体散出的能量转化为电能供电,这也是一个可以研究的方向。   二是用户体验的跨越。视觉感受问题容易解决了,毕竟大部分用户不会过于刁钻。困难的是功能问题。交互方面,随身佩戴产品如手环、手表,没有屏幕的话,体验会很差,不能直接与产品交互,给人感觉这就是个数据收集器,用户想看到相关分析数据、结果必须依赖于手机和电脑,体验不佳。在交互方式上,如果屏幕小,利用触摸方式感知很差,可以可虑通过声音、眼睛动作等方式使得交互更加人性化。功能数量方面,大而全的设置要么功耗较大,要么大多功能闲置 小而专是一个方向,以更集中的方式解决用户的一两个痛点。   三是与数据和服务结合的跨越。所有不提供软件服务和数据服务的可穿戴设备都是耍流氓。可穿戴设备本身价值并不大,关键在于其获得的数据与提供的服务,越垂直越深度往往价值越大。需要注意的是,用户要的不只是数据,大部分用户对一些数据本身是没有概念的,经过分析得出的结果和解决方案才是最重要的。所有数据监测不准的可穿戴设都是耍流氓。不准确的数据会降低用户的信任感,如果是健康类数据,如测试心率、血压,不准确的话,容易出事情。如果数据不准确,基于数据的分析及解决方案都是空谈。如果监测慢性疾病的设备,能够通过CDC健康认证等,则会大大增加用户的使用信心。   二、从烧钱到赚钱,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达千亿级,至少需要五年时间   做可穿戴设备之前,需要考虑好自己能够烧多少钱。对于绝大部分企业来说,烧钱到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一天,可以说是迎来了曙光。在这之前基本都是战略性投资与布局。那么,多大的市场才是规模化发展的引爆点呢?至少千亿级。对于整个产业是否赚钱,涉及维度较多,这里仅从市场规模进行测算。   市场调研机构ABI Research预计,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达4.85台。BI Intelligence认为,鉴于目前该行业的前景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2018年出货量将达3亿台。而根据艾瑞咨询调研与预测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可穿戴设备均价300元/台,2016年大约230元/台。考虑到全球产品均价高于国内,以及可穿戴设备整体市场均价呈下降趋势,预计2018年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约在700亿元-1100亿元左右,保守估计,2019年可穿戴设备市场将达千亿级,成为规模化发展的引爆点。   在走向千亿级市场规模的过程中,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配合,解决共性问题,共同推进产业发展。   1、专有设计平台推出与推广。类似于手机产业链上的MTK交钥匙平台,对于推动可穿戴产业成熟具有重要作用。飞思卡尔基于混合ARM架构的一体化可穿戴开发平台解决方案能帮助可穿戴企业更快速的落地产品。英特尔在该领域也有所布局。2015年各大处理器厂商将陆续公布高度整合的低功耗硬件平台和参考设计,这将进一步推动整体可穿戴设备市场的规模,加快可穿戴设备的硬件成熟。   2、找到良好的商业模式,活下去。对于类似三星等企业,可穿戴设备是战略性投资,短期内无需考虑商业模式的问题,以及赚钱的问题。而对于大部分创业型企业来说,前期要考虑通过硬件赚钱,软件、数据与服务为硬件增值 在未来发展中,硬件利润空间会减小甚至免费,通过数据和服务赚钱。所以当前阶段,做硬件的要赚钱,做数据的要挺住。   3、完善产业生态以及教育市场。完善产业生态需要产业链各个环节共同努力,也包括产业联盟的推波助澜。这个过程中,运营商应该发挥更多的作用,无论是在资源的投入力度还是在数据与服务的提供上,应该秉承开放、合作的心态,促进产业良性发展。教育市场是整个产业的事情。在规模到达一定程度之前,要正确的引导市场发展、引导用户消费,产品多样化、渠道模式O2O等很必要,价格乱战、抄袭之风等尽量避免。   本文作者陈述,科技专栏作者。微信公众号:陈述(mhy_chenshu)。
  • 优迅医学递表港交所 “LDT+IVD”双模式剑指千亿级分子检测市场
    招股说明书显示,优迅医学作为一家以平台为基础的基因科技公司,深度布局临床分子检测领域,聚焦产前检测、精准肿瘤学及病原检测三大业务部分,目前拥有24项商业化产品及服务以及14项管线产品,其中多个管线产品进入后期阶段。伴随这批产品后续的商业化落地,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驱动下,优迅医学业绩将得到进一步释放。此次拟募资加强研发、扩大生产与销售能力,并积极探索投资与并购机会,以在分子检测领域更深入发展。实际上,分子检测在中国是一个庞大且不断增长的市场,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随着肿瘤精准检测、生育检测等分子检测细分市场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国分子检测市场预计2026年将进一步增加至656亿元,2030年则达到1546亿元,2026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3.9%。据了解,目前优迅医学在持续开发LDT服务(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临床实验室自建项目)阵容的同时,以商业化LDT服务为基础,发展“LDT+IVD”双轨业务。目前,优迅医学已成功商业化多项用于产前筛查、遗传病筛查与诊断、妊娠风险评估的LDT检测服务。值得一提的是,优迅医学业务涵盖收入结构逐年多元化。招股书显示,其在巩固核心业务检测服务的基础上,2023年在销售医疗器械、医疗软件服务上获得显著拓展,其中销售医疗器械业务贡献约1.44亿元的收入,是2022年同期的近9倍,占总收入的比例达到三成;此外,医疗软件服务首次贡献收入,达3860万元,占收入比约8.2%。同时,随着结构性的改善,毛利率由2022年的38.2%大幅上升至2023年的64.7%。在行业面临挑战的背景下,优迅医学凭借稳定的盈利能力和多元化的产品线,有望在蓬勃发展的千亿级分子检测市场中,充分把握市场机遇和市场增量。拟登陆港股据招股书,优迅医学是一家以平台为基础的基因科技公司,从事开发及销售临床分子检测仪器、产品及服务业务,包括产前检测、精准肿瘤学及病原检测三大业务部分。从业务层面来看,依托独特的“LDT+IVD”双轨业务模式,优迅医学已建立多个研发及服务平台,包括临床实验室自建检测项目(“LDT”)及设备研发平台、体外诊断(“IVD”)设备及检测试剂盒研发平台、临床检测服务平台,以及IVD制造及商业化平台,均由其液体活检、DNA甲基化检测、二代测序(“NGS”)及即时检测(“POCT”)的微流控生物芯片等核心技术提供支持。此外,优迅医学在招股书中透露,其不仅是中国少数获国家药监局批准拥有自有品牌DNA测序仪的公司之一,还是中国提供综合一站式解决方案的少数分子检测公司之一。值得关注的是,优迅医学已获得华大基因等基因科技与创新领域的资深机构投资者入股,与此同时,多个知名机构也是其股东。据招股书信息,优迅医学机构股东包括险峰旗云、中信国安、华大基因、德诚资本、英飞尼迪资本、山东红桥资本、中关村科学城、鸿洲资本、横嘉资本等知名机构。为何备受知名机构青睐?除了上述的产品及管线、研发及商业化优势外,优迅医学管理层背景也是原因之一。招股书介绍,优迅医学的管理团队在基因检测领域中具有丰富且互补的研发背景和管理运营经验,行业经验均超过15年,且均来自华大集团、Merck等国内外领先的制药生物公司及北京大学等顶尖研究机构。优迅医学管理层的丰富履历或有望为其赢得市场的广泛认可和投资者的信心。知名机构加持下,优迅医学积极探索精准肿瘤学等具有高潜力的赛道,实现业绩在波动中增长。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优迅医学营收分别达到2.66亿元、5.71亿元和4.68亿元,2023年收入下降主要是由于来自病原检测收入的减少,该业务在新冠疫情过后已迈入稳定发展阶段。但值得关注的是,该板块收入的减少并未导致整体收入滑坡。产前检测和精准肿瘤学业务在需求扩张下获得迅速增长,产前检测业务2023年收入达2.02亿元,较2022年同比增长38.7%,同时,精准肿瘤学业务2023年收入达2.13亿元,是2022年同期的逾10倍。此消彼长之下,部分病原检测业务回归常规轨道带来的业绩影响被抵消。优迅医学在产前检测和精准肿瘤学赛道上的成绩,也是其敏锐洞察庞大市场需求,技术实力、商业化能力稳健提升的佐证。伴随即将商业化落地的管线后期产品,优迅医学的业绩有望得到进一步释放。剑指千亿级分子检测市场优迅医学此次拟募资,被市场视为其进军千亿级分子检测市场的重大步伐。分子检测市场庞大,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子检测预计将成为国内医疗行业的高增长市场之一,在分子检测渗透率不断提高、医疗机构及独立临床实验室外包服务需求持续增多等市场因素驱动下,其市场规模预计将于2030年达到1546亿元。从此次募资用途也不难看出优迅医学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优迅医学在招股书中透露,募资将被用于扩大销售及营销团队、投资并研发产品及服务、升级技术、扩张检测及生产能力、投资及收购等。剑指千亿市场的优迅医学商业化进程如何?依托丰富全面的产品矩阵,优迅医学或已建立起扎实的商业化能力。据招股书,优迅医学已实现优馨安NIPT、优旭(液体活检循环肿瘤DNA(「ctDNA」)多基因突变检测服务)、USCISEQ—200及USCISEQ2000系列DNA测序仪等分子检测服务或相关设备商业化。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已建立全国性的销售网络,覆盖中国27个省市,与1800多家医院建立销售关系,其中包括480多家三甲医院。进一步梳理招股书可以发现,优迅医学的大客户为医院、企业及政府机构。东吴证券指出,LDT模式可以尽快实现产品的商业化,尤其对于此前拥有一定医院资源的分子诊断公司,LDT模式可以很快复制此前产品的推广经验实现放量。优迅医学既往的医院销售经验或有助于推动现有产品的快速放量。值得注意的是,优迅医学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其“LDT+IVD”双轨并进的业务模式上。通常企业如果要探索IVD模式面临着获批难关。然而,优迅医学前瞻性布局IVD产品研发有望加速深耕分子检测领域。其在招股书中表示,于2018年通过启动IVD产品及NGS测序仪的研发,IVD产品与现有LDT服务有望发挥潜在协同效应。这一模式也获得业内认可。东吴证券表示,IVD 产品模式与LDT 服务模式并行,后者以其低成本在监管放松的背景下有望成为众多创新性早筛产品落地的途径,前者则受益合规性、更广的目标人群和更宽的商业模式选择成为长期早筛产品做大规模的唯一路径。早期布局或有望于2024年收获成果。优迅医学招股书显示,目前已商业化22项LDT服务与2种IVD设备,另有14项正在开发中。此外,优迅医学正在积极开发与现有的LDT服务相似的体外诊断检测试剂盒,预计适用于非小细胞癌(NSCLC)的优旭ctDNA检测试剂盒将于2024年获批。2025年,将向国家药监局申请优馨安检测试剂盒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预期将成为首批在中国申请国家药监局注册批准的NIPT Plus检测试剂盒之一。在招股书中,优迅医学表示将在持续扩大LDT服务阵容的同时,以已经实现商业化的LDT服务为基础,开发更多获批IVD产品。优迅医学强调,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分子检测领域的产品研发,计划在2025年前将研发团队扩充为150至200名。由此看来,优迅医学的发展目标或为在强化研产销生态闭环的同时,加强投资与并购,建立新基础技术,强化公司技术护城河。在先发与龙头企业优势显著的分子检测领域,优迅医学凭借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在实现多元化产品布局的同时开拓新增长点,或能拥有更多市场沉浮的底气。
  • 规模仅10亿?贴牌?同质化?这个赛道怎么被众多顶级投资人看中了?
    根据蛋壳研究院的报告,从每年接受质谱检测项目的人次和收费价格计算,2021年中国临床质谱市场规模超过百亿人民币。随着临床质谱常规应用渗透率提高,以及内分泌激素、儿茶酚胺、儿童用药、微量元素、药物基因组、毒物分析等更多新兴项目、技术平台投入临床,市场规模将成倍增长。 行业内也流传着“千亿蓝海”的说法。相关资料显示,内分泌激素、药物基因组、阿尔茨海默症、心血管病和肿瘤的检测是临床质谱重要的增量市场,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数百亿,潜在市场空间超千亿。 而一位行业人士说:“中国临床质谱市场规模被普遍高估。目前行业商业化落地处于早期,根据我们内部的计算,现阶段实际市场规模在10亿左右。参考美国成熟市场,按照‘临床质谱检测占美国体外诊断市场的15%’的逻辑计算,中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大概为1000亿人民币,因此,即使是成熟状态,市场规模也只在150亿人民币左右。” 一位较早布局中国临床质谱赛道的投资人也曾表示,几年过去,临床质谱赛道的发展并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 尽管部分行业人士在市场规模和行业空间上的看法各不相同,但投资端均对临床质谱市场表现出了如火的热情。 2022年上半年,投资市场整体低迷。清科研究中心4月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数据简报》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案例数和金额分别同比下降27.5%和47.1%。 临床质谱是2022年少有的逆势上扬的赛道。5个月的时间里,临床质谱赛道一共发生了10笔融资,融资总额超过5.4亿元。2022年中国临床质谱赛道融资情况 此外,动脉网注意到,临床质谱行业内一家资本多次投资一家公司,和广布局、投资多家公司的现象较为突出。沃生投资投了豪思生物、诺米代谢、睿康生物、亿纳谱;IDG资本连续投资品生医疗;高瓴创投、元生创投连续投资英盛生物。 从融资角度出发,中国临床质谱行业无疑是迎来了风口。近期,动脉网和大钲资本合伙人陈志行、赛富投资基金合伙人鲁勖,以及丰誉资本合伙人李鑫等在临床质谱行业有布局的投资机构进行了访谈,试图厘清临床质谱底层逻辑演变和未来发展机会。临床认知、企业营收迎来跃迁,带来资本热 赛富投资基金是国内最早投资布局临床质谱的一批投资机构。2013年8月,美国FDA批准首款飞行时间质谱仪用于微生物鉴定,2014年6月,FDA批准飞行时间质谱仪用于基因检测,质谱正在成为美国临床检验的重要技术。 彼时,质谱分析在国内医疗领域的应用也已萌芽,毅新质谱在2014年获得了国内首款飞行时间质谱仪的注册证,试用机型进入了北京协和医院和301医院。 赛富投资基金合伙人鲁勖表示:“我们判断,临床质谱是具有爆发潜质的平台型技术。” 2015年,赛富投资基金投资了毅新质谱。 2015年之后几年,临床质谱第一批投资人普遍感到行业的发展和预期有一些偏差,质谱使用场景局限于科研市场和运动员尿检等一些特殊场景。丰誉资本团队在2017年投资了豪思生物,“当时质谱企业收入普遍在100万-200万之间,临床市场几乎是一片空白,我们出于对质谱临床应用潜力的坚定看好和对豪思团队综合能力的认可,领投了豪思生物的A轮融资。”丰誉资本合伙人李鑫表示。 行业真正火热起来是在2020年。2020年左右,进口设备厂商和国内临床质谱企业陆续开始进行仪器合作注册,如AB SCIEX和凯莱谱,安捷伦和品生医疗等,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设备初步完成了国产化,同时临床认知度也明显上升。 虽然2015年以来,关注体外诊断的投资人基本都在注意临床质谱动向,偶尔有少部分VC在投,但投资人真正出手都集中在2020年之后,2021年达到了新的高峰。2012-2021年临床质谱投融资情况 根据动脉网统计,临床质谱领域融资额度和融资事件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15年只有1起公开融资事件,2016年开始有明显增加,2021 年融资事件数达17起,全年融资额超过11.5亿人民币,为近10年之最。2022 年7个月的时间,已有13笔融资事件,整个行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临床对质谱技术的接受度上升,监管层面重视度提高是临床质谱受到资本市场追捧的重要原因。此前,只有少数头部医院、少数医生大咖在科研层面使用质谱技术,随着获批设备和试剂数量大幅上升,现在大量三级、二级医院在招标采购质谱产品,大量医生都在使用质谱检测,质谱技术在临床的普及率和覆盖率有了明显提升。 李鑫表示:“质谱设备一定程度上来说并不是一个临床友好的设备,具备操作复杂、检测时间长、成本高的特点,但现在已经有众多医院将质谱仪摆到了临床实验室,样本量已经开始逐渐上升,这是一个挺反常识的事,表明临床端对质谱技术已经有极大的认可。” 另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头部企业已经成长起来,初步验证了临床质谱的商业化前景。第一梯队企业的产品已经完善,在国产化设备研发、常规检测应用、创新组学应用上都有布局,取得了一定进展,产品快速上量,质谱检测成本也得以下降。 大钲资本合伙人陈志行透露:“根据我们的了解,近年来头部企业的营收规模即将过亿,此前普遍在千万级。从营收规模和资本热情两个角度来看,临床质谱已经迎来了风口。”尤其是随着资本市场支持力度加大,临床质谱企业有更多资金投入研发、报证、销售,临床质谱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根据大钲资本提供的数据,从终端检测收入来看,2021年临床质谱市场规模已经突破百亿,中期潜在市场达300亿元;设备端目前每年装机量在200台左右,市场规模也已超百亿,中期硬件市场规模200-300亿;再考虑到市场潜力极大的精准组学特检项目,未来中国临床质谱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级别。 鲁勖则表示:“根据每年售出的仪器和试剂数量进行估算,目前中国临床质谱具有数十亿的市场规模,且有望在未来几个年度中突破百亿。在一个规模达百亿的市场中,如果头部企业能够占据30%的市场份额,就将有可观的业绩表现。” 即使不同的投资人在市场规模数据上的看法有差异,但大家普遍对临床质谱未来前景表现出了极高的期待。“临床质谱是投资领域公认的少数具有确定性、有技术壁垒、拥有高增长机会的潜力赛道,目前正处于布局期,未来的成长速度有极大可能将快于其余方法学和平台。”李鑫认为。短期拼渠道,长期要靠研发能力拉开差距 在临床检测中,质谱分析可以对微量元素、重金属进行元素分析,可以检测氨基酸、类固醇激素等内源性小分子,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也可以进行外源性的药物浓度监测,通过分析生物标志物的分子量、分子量组合及其丰度来鉴别标志物的种类和浓度,进而判断疾病种类和疾病进程,在灵敏度、特异性、多指标联检上较传统生化、免疫等检测项目有明显优势。 临床质谱产业链包括仪器、试剂、检测服务等,其中仪器端以进口贴牌为主,国产化设备正在起步,检测应用是现阶段企业打出差异化优势的主战场,分为常规检测应用和创新组学应用。常规检测应用专注于对现有方法学进行升级,包括维生素D检测、新生儿筛查、药物浓度监测、微生物鉴定等项目,产品应用场景明确,项目差异化不大,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用类似IVD的打法,在销售渠道和服务上发力。在常规检测应用上,第一梯队企业获批的试剂盒已经超过10款,在超过100家医院落地。 创新组学应用瞄准的是临床质谱增量市场。利用质谱兼具科研和临床属性的优势,针对重大疾病,从头开发标志物进行临床转化,推出创新组学应用,能够解决现有方法学无法或尚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如慢病诊疗跟踪、肿瘤标志物发现、神经系统疾病早筛、难治性高血压检测、早产精准预测等。例如,豪思生物开发了多种神经酰胺测定应用、阿尔茨海默症早期筛查及监测应用、泌尿系统疾病检测应用。 目前,各家企业在创新组学应用上的布局方向和进展有一定差异,组学产品的推出和上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其中,品生医疗的 qULTRA 精准组学平台,聚焦临床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研究,已通过全球 11 家实验室验证,可以服务生物标记物发现、验证、转化到临床应用的全过程。陈志行表示:“短期内是市场驱动,以市场相对成熟的常规检测市场作为切入点是理想选择,临床质谱和生化、化学发光厂家很像,是拼报证、拼销售、拼渠道、拼服务,主要是看执行能力,是传统IVD产品的逻辑,天花板有限。这是一个跑马圈地的过程,会在2-3年里淘汰掉一批企业。” 长期是技术驱动,考验研发能力。“质谱是蛋白组和代谢组的检测工具,而蛋白和代谢产物是生命活动的最终产物,直接反映疾病的发生发展,有极大的拓展潜力,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的潜在应用空间比基因组学更大,值得长期看好。未来企业之间的差异化会体现在研发能力和创新组学应用上。”在这个逻辑下,投资人对于标的的选择也发生了转变。 早前,投资人非常看重上量速度,这是传统IVD逻辑。现在投资人不仅关注商业化速度,也越来越看重团队的研发能力和创新组学布局,关注点更多,对企业的要求也相应变高。李鑫表示: “要看企业家有没有三个能力:科研能力、临床能力,以及构建优秀商业组织的能力,这也是豪思生物吸引我们的重要因素,栗琳博士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企业家。”总的看,临床质谱企业需要全面发展,兼顾常规检测应用、创新组学应用、国产设备研发,一方面用类似IVD的打法,做好渠道和服务,另一方面要重视技术开发,进行创新组学应用和国产化设备开发。“虽然现在市面上销售的都是较为相似的项目,但长期的研发投入会拉开彼此的差距。”陈志行总结。临床质谱正处于临床大规模应用关键发展节点 质谱就像是一个放大镜,能够看到很多其他方法学看不到的细节,有更多新的发现,产生更多新的临床数据,带来相当规模的增量市场。不过,鲁勖坦言:“虽然临床质谱迎来了风口,但还没有真正起飞,至少没有在预期的时间点,达到资本预期的高度。” 首先是新兴技术普遍面临的难题——监管,试剂盒需要报证,进院需要做物价,这些都是现存的挑战。尤其是创新组学应用取证周期长,需要企业持续和监管部门沟通。 另外,临床质谱还缺乏“杀手”级的应用,在终端临床中缺乏场景。鲁勖表示:“维生素D检测、微生物鉴定等常规检测应用都有一定的量,但都不是‘杀手’级应用,没有产生足够的冲击力。” 杀手级应用要具备应用人群广、天花板高、单项目能够支撑起一个相当大的市场等特征。一般来说,这种项目不会出现在常规检测,未来的机会在于创新应用,比如新型疾病标志物发现、核酸质谱等。依靠杀手级应用打造爆款产品,才能帮助质谱技术迅速在临床铺开。 最后是企业在商业模式上还存在不少矛盾点,比如设备卖还是投放,院内模式如何解决成本和物价问题,外送模式如何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尽可能符合国内IPO的合规标准等。不同的模式对应公司内部不同的组织资源协调,企业不能摇摆不定,需要果断判断以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往下走,以最终目标倒推产品路径,才能快速取得成功。 现在,临床质谱正站在从科研向临床大规模应用转化的关键节点上。接下来,投资机构对临床质谱的关注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商业化能力,投资人最关心的是质谱技术何时能够在临床实现突破性的应用;二是创新能力,通过创新组学扩大临床质谱应用面,实现质谱系统国产化、自动化、智能化。 陈志行认为,行业龙头企业会是平台型公司,覆盖仪器、试剂、技术服务,包含普检和特检,在研发和销售能力上都具备高壁垒,对团队和资金都提出了很高的挑战。并且,临床质谱正在快速增长,但不会在两三年内爆发,是一个长坡厚雪赛道,企业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坦白讲,临床质谱行业没有捷径,企业必须把学费交足,踏踏实实做市场、做研发,这免不了资本的长期支持。”鲁勖表示。 特别鸣谢:大钲资本合伙人陈志行、赛富投资基金合伙人鲁勖、丰誉资本合伙人李鑫,以及诸多未具名的行业资深人士。
  • 安徽:新材料产业力争2025年产值规模突破1万亿元
    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或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新材料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创新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猛的新兴产业之一。4月6日,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安徽省“十四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以下检测《规划》)。《规划》提出产值年均增速保持20%以上,力争2025年产值规模突破1万亿元,初步形成产学研结合紧密、产用协同良好、服务管理体系健全、自主创新能力强、特色明显的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的发展目标。《规划》提出三个发展方向,包括大力发展三大先进基础材料、重点培育两大关键战略材料和加速布局前沿新材料。《规划》部署了三项重点任务,包括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企业招引培育工程和产业集群打造工程。《规划》原文如下:安徽省“十四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或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新材料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创新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猛的新兴产业之一。“十四五”时期,是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奋力推进“三地一区”建设的关键阶段。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发展,将新材料产业列为“十四五”时期重点发展的十大新兴产业之一。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对于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碳达峰碳中和进程,推进“三地一区”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引导我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十四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一、背景与基础(一)全球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1. 梯级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进入21世纪以来,新材料产业在全球产业中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等新兴产业对新材料的需求与日俱增,新材料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当前,全球新材料产业已形成三级梯队竞争格局。其中,第一梯队是美国、日本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研发能力、核心技术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第二梯队是韩国、中国等国家,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第三梯队是巴西、印度等国家,处于奋力追赶阶段。2. 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发展,纷纷制定新材料相关发展战略和研究计划。美国先后出台21世纪纳米技术研究开发法案、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碳纤维复合材料等轻质材料)、材料基因组计划等发展战略。德国《高技术战略2020》《德国工业战略2030》将新材料列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日本政府连续制定4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确定材料重点发展领域。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针对如高温合金、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稀土新材料、石墨烯等新材料重点领域,出台专项支持政策,以巩固其领先地位。3. 关键材料垄断局面加剧。近年来,全球新材料产业龙头企业依托其技术与规模优势,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材料产品市场中保持主导地位,并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不断扩张,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处于主导地位,高端材料全球垄断局面进一步加剧,对于二、三梯队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形成较强制约。如日本、德国5家企业占据全球80%以上的半导体硅材料市场份额,日本、德国4家企业占据全球90%以上半绝缘砷化镓市场份额。(二)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拥有全球产业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材料产业体系,钢铁、有色金属、稀土金属、水泥、玻璃、化学纤维、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机硅、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等百余种材料产量达到世界第一位。在雄厚材料产业基础的支撑,以及下游市场需求的带动下,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2020年我国新材料产业产值超过5万亿元。2.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我国新材料产业研发应用能力在不断积累中逐步增强,围绕新材料应用技术开发及推广体系的建设,先后启动核能材料、航空发动机材料、航空材料等15家国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的建设。在关键新材料的制备、工艺流程、新产品开发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高温合金方面,研制出200多个牌号的合金及零部件,装备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半导体材料方面,掌握了满足65—90nm线宽集成电路用300mm硅片制备技术和无位错450mm硅单晶实验室制备技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技术直追国际先进水平,应用水平与国外同步。3. 产业集聚态势明显。在政策、技术及市场驱动下,国内新材料产业已呈现明显集聚发展态势,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综合性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其中,环渤海地区的航空航天、新能源、电子信息、新型化工材料,长三角地区的稀土功能材料、高技术陶瓷、膜材料、磁性材料、硅材料、特种纤维材料,珠三角地区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药、改性工程塑料、新能源材料、特种陶瓷材料等集聚态势明显。(三)我省新材料产业基础1.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十三五”期间,全省新材料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优质企业快速成长,成为全省经济增长新动能。截至2020年底,全省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近5年年均增长超过20%。初步形成了以先进金属材料、先进化工材料、新型建材等为代表的先进基础材料体系,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新能源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为代表的关键战略材料体系,以及以增材制造材料、超导材料、石墨烯材料等为代表的前沿新材料体系。2. 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已组建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稀土永磁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有色金属与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32家国家级创新平台,硅基材料安徽省实验室、安徽省高性能膜材料工程实验室、安徽省铝基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300多家省级创新平台,成立硅基新材料、铜基新材料、化工新材料、软包装新材料、军民融合先进材料等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动态存储芯片、柔性可折叠玻璃、陶铝新材料等新材料实现并跑领跑,8.5代TFT玻璃基板、铜铟镓硒发电玻璃、PVA光学薄膜、MEMS传感器等一批创新成果率先实现国产化,特种缓冲吸能材料成功应用于“嫦娥四号”,铁基超导等前沿新材料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3. 集聚态势日趋显现。已初步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铜陵先进结构材料基地入选国家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蚌埠硅基新材料、安庆先进化工材料、铜陵铜基新材料、淮北陶铝和高端铝基金属材料、淮北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跻身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马鞍山先进钢铁材料、合肥新能源材料、合肥新型显示新材料、蚌埠生物基新材料、滁州凹凸棒基新材料、两淮煤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已呈现明显集聚态势。宝武马钢、铜陵有色、海螺集团、中建材蚌埠院、合肥杰事杰、皖维集团、大地熊、国风集团、合肥乐凯、安庆石化、飞凯新材料、丰原生化等一批骨干企业带动效应逐渐显现,推动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虽然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相较于国内领先地区,仍面临一些问题。一是产业竞争力仍不够强。整体规模仍不够大,龙头企业数量不多,深加工程度不足,特色发展仍不明显。二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多数新材料企业的创新集中于模仿和逆向开发,新材料原创性成果和颠覆性产品较少,部分新材料产品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三是产业生态有待进一步完善。创新生态、生产生态、应用生态三个环节存在脱节现象,制约了新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四)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1. 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主流。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量子计算等先进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基础学科的突破、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全球新材料产业呈现多学科技术交叉,技术融合创新的显著特征。如材料基因组、量子化学等方法可为新材料研发提供海量结构化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从海量数据中迅速找到材料特性之间的因果关系。新技术应用将推动新材料研发、设计、制造和应用发生重大变革,使新材料研发周期和研发成本大幅缩减,将加快探索发现前沿材料、实现材料新功能的进程,如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人员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将新材料发现过程提速200倍。2. 绿色智能化成为发展方向。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人类共识,世界各国都将新材料与绿色发展紧密结合,高度重视新材料与资源、环境和能源的协调,推进新材料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发展。流程短、污染少、能耗低的绿色化生产制造以及材料回收循环再利用,成为新材料产业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如欧洲首倡材料全生命周期技术,高度重视从生产到使用全生命周期的低消耗、低成本、低污染和回收利用等。3. 颠覆与引领成为发展趋势。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颠覆性与引领性是实现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固态锂电池、氢燃料电池等前沿技术发展与突破都离不开新材料研发,新材料的作用已逐渐从基础性、支撑性向颠覆性、引领性转变。(五)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特殊期,我省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出现新的变化。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全球宏观格局对于产业与科技发展方式影响深远,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呈现智能化主导、融合式聚变、多点突破的态势。新材料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产业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创新步伐加快,新材料与信息、能源、生物等高新技术跨学科融合加速,互联网+、材料基因组计划、增材制造等新技术新模式蓬勃兴起,为新材料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同时,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全球新材料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面临较大冲击,已成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挑战。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新材料作为我国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撑,对于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省内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在我省叠加实施,区位交通、市场腹地、人力资源、生态环境、产业基础等优势逐步凸显,科教资源集聚、自贸试验区、重大创新平台集中的“关键变量”融合叠加,营商环境更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同时,也面临要素保障难度加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挑战。总体上看,“十四五”时期,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处在多重发展机遇的叠加期、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锻长板补短板的突破期、缩小发展差距的机遇期,发展新材料产业大有作为。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自贸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面向重大工程、新兴产业和民生保障等领域需求,以做大体量、做强企业、做优生态为目标,以“1520”行动计划为主要抓手,着力攻关一批新材料关键技术,实施一批重大新材料项目,推进新材料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集群化发展,形成万亿级规模总量、千亿级细分产业引领、百亿级龙头企业支撑的产业格局,全力打造特色鲜明、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发展高地,为“三地一区”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二)发展原则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准确把握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重视新材料测试评价、推广应用和市场培育。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在组织协调、政策引导、完善产业生态中的重要作用。坚持重点突破和特色发展相结合。围绕“四个面向”重大需求,注重国际交流合作,实施重大工程,突破新材料规模化制备的成套技术与装备。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加快发展产业基础好、市场潜力大的关键新材料,打造特色鲜明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和数字赋能相结合。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导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瓶颈,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技术自主水平。抢抓信息技术迭代升级契机,坚持以工业互联网赋能实体经济,推动新材料产业与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入融合,加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坚持绿色低碳和集聚发展。以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为目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建设,大力推广绿色低碳技术,推动专业化、集约化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效、清洁、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鼓励各地结合自身发展特点,以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链的形成与延伸,引导推动企业集聚发展,逐步形成专业分工明确、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领军企业,搭建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拳头产品,跻身全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第一方阵,努力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一流的新材料产业聚集地。产业规模。产值年均增速保持20%以上,力争2025年产值规模突破1万亿元,初步形成产学研结合紧密、产用协同良好、服务管理体系健全、自主创新能力强、特色明显的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创新能力。建成安徽省新材料研究院,新培育5家以上国家级创新平台、15家以上省级创新中心、10个以上创新联盟等科技创新载体。在硅基新材料、陶铝新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与共性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技术创新成果。企业培育。培育3家以上千亿级产值的行业龙头企业,20家以上百亿级的行业优势企业,30家以上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企业,5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业集群。重点打造硅基新材料、先进化工材料、先进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生物医用材料5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做优做强10条百亿级产业链(群),形成特色鲜明、集群发展的新格局。专栏1 “1520”行动计划“1”指力争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规模达到1万亿元,成为具有区域特色、世界级新材料产业基地。“5”指力争到2025年,形成硅基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先进化工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5个国内领先的千亿级产业集群。“20”指力争到2025年,培育形成20家百亿级的新材料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领航,中小企业核心配套,以大带小、上下联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三、发展方向结合“铜墙铁壁”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围绕“芯屏器合”“集终生智”等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集中优势资源,锚定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特色赛道,加快推动传统基础材料转型升级,促进先进基础材料高端化,加快关键战略材料规模化和应用推广步伐,推动前沿新材料重大原创性技术突破,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产业集群,构筑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3+2+N”新格局。专栏2 “3+2+N”新材料产业体系“3”指大力发展三大先进基础材料产业:先进金属材料、先进化工材料、硅基新材料。“2”指重点培育两大关键战略材料产业: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N”指培育3D打印材料、超导材料、石墨烯材料、高熵合金等前沿新材料。(一)大力发展三大先进基础材料1. 先进金属材料以先进钢铁材料,先进铜基、先进铝基、先进镁基等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为重点发展方向,着力丰富产品类型,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金属材料集群。(1)先进钢铁材料聚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车和能源等领域重大需求,重点突破钢铁材料生产及加工关键技术,实现关键钢材进口替代。依托马鞍山、六安等地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先进制造关键基础零部件用钢、先进轨道交通用钢、新型高强汽车用钢等特种钢品种,不断拓展应用范围,打造优特钢基地。专栏3 先进钢铁材料发展方向重点产品高性能轴承、齿轮、模具、钢轨、车轴/车轮/转向架、高强度用冷轧板、超高强度板及镀层板、高温合金、高强度低合金钢、合金结构钢等。突破的关键技术低碳冶炼、洁净钢冶炼关键技术、高韧性热处理关键技术、超长疲劳寿命表面处理关键技术,短流程冶炼技术、高铁轮轴材料关键制造技术、宽幅超薄精密带钢关键技术、精密极薄带钢轧制及热处理技术、高端取向硅钢冷轧技术等。(2)先进有色金属材料铜基材料。面向电子信息、新能源、交通运输、智能制造等领域需求,依托铜陵、芜湖等地产业基础,突破超高精度超薄铜合金带材等关键制备技术,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交通运输、智能制造等领域用铜基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发挥我省骨干企业优势,支持合肥、马鞍山等地集聚发展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稀土抛光材料等稀土功能材料。专栏4 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发展方向重点    先进锆基材料:工业海绵锆、纳米氧化锆等。    高端靶材:钼/铬/ITO/铟/AZO/ZnS/钽/铜/
  • 瞄准600亿产业规模,南京发布“1+1”文件促进人工智能发展
    近日,南京市政府印发《南京市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 年)》和《南京市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1+1”文件(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政策措施》)。其中《行动计划》在总体目标方面提出,到2026年,力争引培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基础大模型1个,打造行业大模型20个以上,可统筹智能算力超 6000P FLOPS(FP16),每年打造30个标杆应用场景,实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600亿元,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在重点任务方面,《行动计划》明确了实施算法创新强基行动、算力支撑提升行动、数据汇聚共享行动、AI+应用示范赋能行动、产业集聚升级行动五大行动,涉及开展AI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加强算法支撑体系建设、布局智算基础设施、推动算力高效运载、强化普惠算力供给、建立数据流通制度、加强数据共享开放等共18项任务。例如,开展AI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实施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攻关项目15个以上,着力构建基础大模型底座;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研制迭代存算一体专用芯片、可重构芯片、训推一体机等产品,推动构建大模型应用的软硬件体系;加强算法支撑体系建设,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参与开源社区建设,支持在国产芯片、国产人工智能框架上推出大模型产品等。与此同时,为推动《行动计划》的落实,《政策措施》从支持算法创新突破、提升算力支撑能力、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创新示范和构建良好产业生态等四个方面提出了12条措施。例如在支持构建基础大模型方面,《政策措施》提到,对落地参数量超过千亿,经权威第三方机构评测,符合标准的自研大模型,按照研发费用的20%给予牵头研发企业补助最高5000万元等。AI运行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以进行模型训练与推理,这一过程中要用到高性能计算芯片包括GPU(图形处理器)、ASIC(应用专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专用芯片,还有HBM等存储器芯片。随着AI大模型持续火热,相关应用不断普及,AI正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主要推动力。
  • 红外热成像仪市场规模破650亿元 !民用热成像未来或现黄金10年
    红外热成像仪产业或许已达到了迈入家庭生活的里程碑。“红外行业正朝着多样化、智能化和便捷化的方向发展,飒特红外基于32年技术积累和对市场的深刻洞察,决定推出红外消费品,这或许是一次大胆尝试,但一定是行业里的一个正确决定。” 飒特红外总经理陈振鹏在日前落幕的2023年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以下简称“AWE”)上如此表示。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截至2021年,我国红外热成像仪行业市场规模达到655.34亿元。“随着非制冷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发展,红外热成像仪在民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华经产业研究院方面表示。记者了解到,在此背景下,专注于红外热成像仪产品研制生产和销售的飒特红外等企业,开始针对民用红外热成像这一蓝海市场布局谋篇。“从用户消费意愿来看,很多用户已经逐步认可和接受热成像仪产品,而且植入手机将是重要的突破点之一。红外蓝海市场的消费浪潮,正在向我们扑面而来。” 飒特红外副总经理吴京京表示。飞入寻常百姓家民用红外热成像仪的功能正随着技术进步逐步拓展。华经产业研究院方面分析认为,在民用领域,红外热成像仪的应用不断发展。“目前在工业生产、食品安全检测、安保监控、预防检测、消防、交通监控、辅助驾驶、民用夜视等领域都得到了实际应用,未来随着红外热成像技术、“互联网+”技术、小型化设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红外热成像仪的功能将进一步扩展,在民用领域将得到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吴京京看来,目前红外产品的普及也已满足了其所需的条件。“国内自主掌握了全产业链技术。技术的提升,带动了价格的不断下降。价格的下降,推动了需求的提升,从而又对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形成了产业的良性循环。”吴京京进一步表示,红外是高端制造产业里极少数可以在国内形成全产业链应用的行业。“从芯片,到探测器,再到整机,都不依靠国外进口,在国内完全实现自主全产业链开发。在市场认知上,拐点已经来临,目前热成像仪已迅速进入大众视野,而具备红外热像的无人机在户外搜救工作的出色表现,也赢得了民众的信赖。”对此,飒特红外在本届AWE上带来了包括智能双摄热成像仪、户外三防热成像手机、医用级体温仪等在内的多款红外热成像产品。“公司将推动红外热成像产品从单纯的工业级应用,走向覆盖户外登山露营、健康检测、老人监控、宠物监控、安防监控、教育等大众消费领域。”飒特红外方面表示。值得注意的是,该款智能双摄像仪还与北京现代数字红外成像技术研究院院长袁云娥教授合作,基于袁云娥教授团队研发的红外中医智能算法模型,联合开发了一款全新的红外中医可视化健康检测服务信息软件“盈孚健康”。“通过‘盈孚健康’,用户可以轻松在家实现家庭一站式中医健康管理服务。” 飒特红外全资子公司盈孚睿泰总经理王光磊表示。此外,另一专注于红外热成像仪领域的企业烟台艾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艾睿光电”)也正促进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据了解在今年的上海车展,艾睿光电旗下子公司烟台睿创微纳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睿创微纳”,688002.SH)就带来了全球首款8μm 1920×1080红外热成像芯片、国内首款通过AEC-Q100车规级认证红外热成像芯片。睿创微纳方面表示,其车载红外热成像产品可广泛应用于乘用车、商用车、特种车、高铁和轨道交通的前装、后装及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等,“能够解决雾霾雨雪等恶劣天气环境、夜间光照不良、眩光视线不佳等影响安全驾驶的重点问题,结合可见光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实现多维感知,提升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未来或现黄金10年红外行业的未来发展或许会迎来新增长格局。据Maxtech International数据,全球民用红外市场规模2023年将超过76亿美元,而近4年,红外行业都保持11%以上的增速。“未来10年,将会成为红外发展的黄金10年,按照现在的增长速度,如果头部公司占市场份额20%以上,那么将在10年后诞生一家千亿美元的公司,有望迎来万亿美元规模。”吴京京表示:“可以断定2023年是红外消费品的一个全新的开始,它正在走向大消费时代。”对此,飒特红外已在B端企业市场和C端消费市场进行了双向布局。“更好地服务不同类型客户,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同时,扩大公司的业务规模,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巩固在红外热成像仪行业的领先地位。”飒特红外方面表示。睿创微纳方面则表示,目前国内红外热成像市场实际年需求与潜在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为红外探测器乃至红外热成像仪的成本和售价较高。未来,随着红外产品价格下降,性价比提升,市场普及率将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对价格更为敏感的民用消费类领域。”事实上,睿创微纳方面已在非制冷红外成像领域具备完善的技术和产品研究、开发和创新体系,具有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持续创新能力和项目市场化能力。“公司已掌握集成电路设计、MEMS传感器设计及制造、封装测试、机芯图像算法开发、系统集成等非制冷红外成像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及生产工艺。”睿创微纳方面表示,目前已成功研发出世界第一款像元间距8μm、面阵规模1920×1080 的大面阵非制冷红外探测器,提出行业第一个红外真彩转换算法并建立了第一个红外开源平台,夯实了公司在非制冷红外领域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技术地位。
  • 环保产业并购基金设立大盘点 总规模近四百亿
    从“大气十条”、“水十条”的落地实施到环保“十三五”规划及“土十条”的预期出台,环保行业预计将带来近20万亿元的“大蛋糕”,上市公司则相继开启“争抢收购标的”按钮,并购重组已成为环保行业发展的催化剂。从2015年至今,已有超过20家上市公司宣布设立环保并购基金,包括万邦达、上风高科、先河环保、盛运环保、格林美等,总规模近四百亿元。  并购与重组是资本市场的永恒话题,发起设立环保产业并购基金似乎已成为资本市场的一种时尚。根据环境商会的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至今,已有超过20家上市公司宣布设立环保并购基金,包括万邦达、上风高科、先河环保、盛运环保、格林美等。进入2016年,这种热潮依然未改。  目前,国内环保并购基金普遍采用“上市公司+PE”,即上市公司联手PE成立并购基金的模式。通过设立并购基金是进行产业整合的较佳模式,可以借助PE等专业机构为其储备并购标的,预计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借道并购基金进行产业整合。  并购基金除了上市公司和搭档的自有资金,还来源于社会募集资金,实现了杠杆效应。环境商会特别梳理2015年至今设立的环保并购基金,目前,已宣布设立的基金总规模近四百亿元。  环保并购基金的热潮才刚刚开始,一二级市场的巨大价差、产业整合的需求等因素,使得环保并购基金在2016年继续得到市场持续关注,并将掀起一股并购热潮。  盛运环保与国开金泰拟设50亿元并购基金  2015年12月4日,盛运环保公告称,公司与国开金泰资本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日前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共同设立并购基金,规模为50亿元,共分2期,首期并购基金规模为20亿元,投资领域以盛运环保主营垃圾发电相关的固废产业及相关上下游产业为主。  内蒙古设“环保母基金”初始规模40亿元  2016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引导性资金和包商银行、内蒙古交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筑集团、双良节能上市公司4家企业,近日共同投资发起组成“环保母基金”。2016年基金的初始规模为40亿元,其中政府引导性资金10亿元。  内蒙古环保基金主要用于解决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公共环境问题,支持企业解决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和污染物综合利用过程中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推动环境治理技术的研发、应用和第三方治理服务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内蒙古“环保母基金”总规模将达200亿元,用于环保治理项目的基金投资可达千亿元以上。  上风高科参与设立30亿元环保并购基金  2015年11月11日公告,浙江上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拟与盈峰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易方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纳兰德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马刚先生、刘开明先生共同出资设立深圳市盈峰环保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暂定名)。  盈峰环保基金管理公司设立后,公司拟与盈峰环保基金管理公司共同设立盈峰环保并购基金。环保产业并购基金总规模预计为30亿元人民币(根据发展需要可调整)。首期规模不低于3亿人民币,存续期为5年。  美晨科技发起设立并购基金 规模30亿元  2015年4月9日,美晨科技公告,公司拟与常州燕湖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西藏鼎晨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自然人孙乐、常州燕湖永泰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共同发起设立中植美晨产业并购基金,并购基金的总规模为不超过30亿元,首期出资金额不超过5亿元。  并购基金将围绕互联网+汽车后市场相关领域,互联网+节能环保相关领域开展投、融资业务,依托此平台迅速做大做强美晨科技的产业并购业务。  兴源环境等发起设立产业并购基金 规模30亿  2015年5月,兴源环境与人民网(北京)新兴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产业并购基金,总规模预计30亿元人民币,投资方向为环境治理服务、环保产品生产及医疗产业等优质项目或企业。  总规模预计30亿元,首期不低于4亿元,其中兴源环境首次出资不超过1亿元,基金将投向环境治理服务及环保产品生产等。  万邦达携手昆吾九鼎设立20亿元环保产业基金  2015年3月3日,万邦达与昆吾九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昆吾九鼎”)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公司拟联合昆吾九鼎或其指定的关联方在上海自贸区共同发起设立万邦九鼎环保产业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20亿元,首期规模不低于5亿,存续期为5年。  万邦达称,基金将作为公司并购整合国内外环保产业优质资源的平台,聚焦“大环保”产业链上下游具有重要意义的相关标的,充分发掘在工业水处理、市政水处理、烟气治理、固废处理处置、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投资机会,服务于公司的外延发展,与主业成长形成双轮驱动,巩固和提高公司的行业地位。  云投生态:成立20亿元环保产业并购基金  云投生态2月公告,拟出资500万元与上海银都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设立云投保运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并拟出资1亿元与银都实业共同发起设立云南云投生态环保产业并购基金,总规模拟不超过20亿元人民币,其中第一期基金募集目标规模10亿元。基金投资领域包括生态环保行业、环境工程行业、生态文化旅游行业、能源管理服务等。  鲁丰环保拟设环保并购基金转型升级规模15亿  2015年7月14日,鲁丰环保发布公告称,为促进业务转型升级,培育和开拓新的核心业务,公司实际控制人于荣强和北京星际联盟拟与其他机构共同合作设立专门以环保节能相关细分产业投资整合为目的的并购投资基金,基金规模计划不超过15亿元人民币。该基金将作为支持鲁丰环保产业并购整合的平台,推进鲁丰环保快速转型升级。  据悉,该并购基金主要精选环保节能行业中成长性强、技术含量高、具有行业发展前景的细分领域开展投资、并购、整合等业务,并对并购的环保节能资源进行培育管理。  盛运环保拟参设产业并购基金  2016年1月14日,盛运环保公告,安徽盛运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德阳长盛基金拟设立设立长盛环保产业基金管理公司。可以设立各环保子基金,各子基金发起设立后将以环保固废行业为投资方向,投资方式以股权投资为基础,对于涉及环保固废行业并购重组的投资,可采取股权+债权的组合投资方式。各子基金总规模原则上不超过20亿人民币。  南方汇通设立10亿元环保产业并购基金  2015年4月22日,南方汇通发布公告,公司将以现金投资300万元与北京智德盛投资有限公司、双方派出管理团队代表李宏宇、唐龙刚共同投资1000万元设立北京智汇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并将联合设立规模不超过10亿元的“智汇节能环保产业并购基金”。根据协议,公司为有限合伙人认缴1亿元,占首期规模的10%。  公司通过节能环保并购基金加快外延式扩张步伐,在水资源化、节能环保领域抢占行业制高点。公司有望成为未来“中车集团”旗下环保类新兴产业培育平台,从而打开市值成长空间。  高能环境发起成立环保并购基金 规模10亿元  2015年6月17日公告,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拟与上海磐霖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发起设立“磐霖高能环保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基金专注于环保产业投资,主要投资领域为危废处理、垃圾发电、高浓度工业污水处理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固废管理系统等。  基金总规模拟为10亿元,其中,高能环境出资总额为3亿元,占基金份额的30%,其中首期出资9,000万元。磐霖资本作为基金的普通合伙人,出资额为1,000万元,占基金份额的1%,其中首期出资300万元。其余资金的募集主要由磐霖资本负责。  南方泵业设立环保科技并购基金初期10亿元  2016年1月20日公告,南方泵业近日与北京中核全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署了《关于南方泵业股份有限公司同中核全联投资共同发起成立环保科技并购基金框架性协议》,达成了共同出资设立环保科技产业并购基金的初步意向,初期基金规模不超过10亿元,后续根据项目情况逐步扩大规模。  格林美拟联合设立10亿元智慧环保云产业基金 加速“互联网+环保”布局  2016年1月19日,格林美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与江苏广和慧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联合双方确认的第三方慧云环保(湖北)有限公司,共同设立“格林美智慧环保云产业基金”。  公告显示,格林美智慧环保云产业基金以有限合伙形式设立,基金规模不超过10亿元人民币,出资总额1.5亿元,其中,格林美认缴6000万元,慧云股份认缴4000万元,慧云环保认缴5000万元,其余资金以募集方式解决。  该基金拟以互联网、大数据和环保产业为投资方向,拉动政府国资平台及金融资本,投资智慧环保分布云网络平台建设及采购用于政府的信息化与废物处理的解决方案,服务于各地的智慧信息化与废物处理服务市场。开展以湖北省为立足点,辐射中国主要地区的智慧化与环保化业务,在格林美优势业务地区进行智慧环保网络平台的投资建设布点,并为城市投资采购信息化与环保化解决方案,推动城市与城乡绿色发展。  东湖高新拟投资参设环保产业基金 规模10亿元  2016年1月19日,东湖高新披露,公司拟出资1亿元与关联方湖北多福商贸有限责任公司、非关联方北京金州环保发展有限公司及渤海信托共同投资上海胥诚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出资完成后,基金公司总规模为10亿元,该基金主要用于投资环保产业领域内的优质企业及投资上述产业的投资机构或投资基金。  盛运环保设6亿基金增资4个垃圾发电项目  2015年7月14日公告称,盛运环保拟与兴业银行成立规模为6亿元的并购夹层基金,由桐城兴晟运安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通过股权增资方式,用于招远、凯里、拉萨、枣庄等4个垃圾发电项目建设。  并购夹层基金总规模6亿元,募集资金交由桐城兴晟向招远、凯里、拉萨等3个盛运环保电力有限公司和枣庄中科环保电力有限公司,分别增资1亿元、1.5亿元、2亿元、1.5亿元。  梅安森参设环保基金拓展“物联网+环保应急”领域 规模10亿元  2015年6月16日公告,重庆梅安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拟与重庆环保投资有限公司、上海金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重庆市环保产业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及环保基金管理公司共同发起设立重庆环保产业股权投资基金,首期规模为人民币10亿元,其中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10,000万元认购其基金份额,占环保基金首期募集总额的10%。  文科园林拟与东方富海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  2015年8月19日公告,文科园林拟与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东方富海”),共同发起设立深圳市前海富海文科生态环保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暂定名)。  并购基金总认缴出资额目标为7.1亿元:普通合伙人出资1000万元,其中文科投资出资450万元,东方富海出资550万元 有限合伙人出资7亿元:其中文科园林出资1亿元,东方富海出资1亿元,社会募集的优先资金,出资5亿元。合伙企业经营期限为7年,前5年为投资期。  主要投资领域包括:1、景观园林及生态治理 2、土壤修复、水污染治理、固废处理、环境监测 3、资源循环利用 4、节能技术 5、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 6、其他新兴产业。  再升科技发起设立5亿元环保产业并购基金  2015年11月19日公告,再升科技18日与福建盈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拟共同发起设立“再升盈科节能环保产业并购基金”。该基金总规模5亿元,公司拟作为有限合伙人出资1.5亿元。  根据协议,基金规模初定为5亿元,首期到资20%,其余资金根据并购需要分期出资。其中,再升科技或其法定代表人郭茂任基金的发起人及有限合伙人,出资1.5亿元 福建盈科任基金的发起人及普通合伙人,负责出资1000万元,并负责基金募集、设立、投资、管理等工作。基金存续期为5年。  该基金的投资方向为符合再升科技产业发展方向的节能环保产业(包括但不限于空气治理、水治理和节能保温行业等领域)。  先河环保投资设立环保产业基金 规模5亿元  2015年4月24日公告,为加快公司产业升级和发展步伐,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做优做强环境监测及相关产业,打造公司“产业+资本”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先河环保决定与上海康橙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发起设立上海先河环保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环保产业基金目标规模为人民币5亿元,公司作为基金的有限合伙人(LP)认缴出资人民币不高于5000万元,康橙投资作为基金的普通合伙人(GP)认缴出资人民币500万元,其余资金由康橙投资负责募集。  环保产业并购基金将作为公司的资产整合平台,围绕公司战略发展目标,对环境保护相关行业进行股权投资。  华测检测参与设立钛和常山产业投资基金 规模2.5亿元  2016年1月4日公告,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深圳华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拟与钛和(常山)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合作设立钛和常山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基金规模为25,000万元人民币(最终规模以实际募集金额为准)。其中华测投资作为有限合伙人认缴出资人民币3,000万元人民币,钛和资本作为普通合伙人认缴出资4,000万元人民币,浙江华弘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认缴出资10,000万元人民币,常山县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有限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认缴出资3,000万元人民币,苏州工业园区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认缴出资2,000万元人民币,王则江作为有限合伙人认缴出资3,000万元人民币。  富望财富发起设立环保投资基金 规模8千万  2015年5月,富望财富与上海富程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共同发起设立富程环保定向股权投资基金。  该基金总规模8000万人民币。存续期为3年。公司作为基金的有限合伙人,首期出资2000万元。首期其余资金,即6000万元,由富望财富负责对外募集。  富望财富关注于高成长的环保项目,而上海富程环保作为华东地区环保工程市场的佼佼者,是富望财富布局大环保事业的重要一环,据富望财富公告称,富程环保将于2015下半年上市。
  • 台州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2027年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30%以上
    根据国务院、省政府关于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部署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实施设备更新行动到2027年,全市工业、能源、建筑、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30%以上,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3%、75%。(一)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围绕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和市“10+X”标志性产业链建设,大力推动生产设备、用能设备等更新和技术改造。推进“千亿技术改造投资工程”,每年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500个以上。推进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到2027年新增未来工厂7家、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6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全覆盖。(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各县政府、台州湾新区管委会。列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的除外,下同。以下均需各县政府、台州湾新区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二)推动能源领域设备更新改造。到2027年,完成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200万千瓦,推动风电装机升级改造,推进用能设备节能改造和老旧低功率充电桩换新。开展重点行业能效诊断,加大节能技改力度,聚焦化工、化纤等行业,推广能源梯级利用和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等技术,全面提升行业能效水平。持续推动老旧变电设备和输电线路改造,推进电网设施智能化升级,强化电网防灾能力建设,每年投资2亿元以上。(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台州电业局)(三)加快生态环境领域设备更新改造。推动全市生态环境领域实验室科研技术设备改造,推进生态环境监测领域设备更新和智能化改造,2024年完成自动监测站智能运维试点改造1个。鼓励重点排污单位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推动锅炉等特种设备在除尘、脱硫、脱硝、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治理设施的改造更新,安装脱氮设备确保正常运行。推进化工园区化工生产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到2027年新建或改扩建化工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工业污水处理厂)6个(座)。(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经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四)推进老旧住宅电梯报废更新改造。定期组织开展住宅电梯摸排,加快报废更新不符合现行产品标准、安全风险高的老旧住宅电梯。推动交付年限15年以上的老旧住宅电梯报废更新或大修改造,鼓励同步开展上级开关站及公用配电房双电源(双回路)改造,到2027年累计报废更新或大修改造老旧住宅电梯200台以上。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到2027年新加装电梯300台以上。(责任单位:市建设局、市综合执法局、市市场监管局、台州电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五)推进燃气老旧管道和设施设备改造。开展燃气老旧管道专项治理行动,加快推动燃气老旧管道和设施更新改造,2024年更新改造燃气管道28公里以上。到2025年底全面完成新一轮燃气管道和设施风险隐患排查及更新改造,建立燃气管道和设施动态排查、检验评估、更新改造常态化机制。加快改造或迁建不符合规范要求的燃气厂站,到2027年完成老旧小区燃气管网更新改造项目30个以上、老旧燃气厂站更新改造14个以上。(责任单位:市综合执法局、市建设局)(六)推动市政基础设施和建筑领域设备更新改造。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加快推动市政管网等配套物联智能感知设备更新改造。到2027年,改造居民小区的二次供水(加压调蓄)设备80个以上;加快雨污水管网排查改造,完成雨水管网提升改造71公里、污水管网提升改造300公里;启动新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4座,完成城市垃圾转运站规范化改造4座。持续推进存量建筑节能改造,到2027年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48万平方米以上。(责任单位:市综合执法局、市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七)加快交通运输领域设备淘汰更新。平均每年更新电动公交车50辆,到2027年力争市区城市公交车电动化比例达到95%,新增和更新新能源出租车(含网约车)比例达到90%以上。加快推动老旧营运柴油货车淘汰更新,到2025年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到2027年累计淘汰国四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850辆。加快推动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更新,到2025年淘汰国二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3700台。(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生态环境局)(八)加快渔船设备报废更新。深化实施海上“千船引领、万船整治”工程,推动对船龄20年以上渔船的报废更新,到2027年力争建设数字化、标准化、现代化新型渔船250艘以上。全面推进船龄10—20年渔船的更新改造,到2027年力争完成渔船北斗三代终端安装3250艘以上,渔船设施设备更新改造800艘以上。持续加强海上综合执法装备更新,到2027年累计新造渔政执法船7艘。(责任单位:市海洋经济发展局)(九)推进农业领域设备更新。加快淘汰老旧或国二及以下柴油农业机械,到2027年累计淘汰550台(套)以上。推广应用高效低耗智能农业机械,到2027年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主要农业生产作业装备更新率达到60%以上。加快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到2027年累计建设提升大棚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推进现代化农事(机)服务中心建设,到2027年新建或改建省级、区域性现代化农事(机)服务中心40个。(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经济发展局、市供销社)(十)推进高校基础设施提质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水平提升。实施基础设施维修改造和新建扩建项目27个,到2027年基本建成与我市产业链相匹配、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高校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深入开展重点学科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行动,更新重点学科、高水平专业建设需要的先进设备,到2027年专业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30%以上。实施高校教育教学设备提质行动,支持高职院校按教育实训教学条件要求建设实训室,高水平建设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赛基地和集训基地。推进中小学“午休躺睡”工程,2024年为全市中小学配备3万套午休装备。(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十一)推进文化旅游设施设备更新。实施旅游景区转型提质行动计划,创新智慧体验场景,推动人工智能、增强现实、智能穿戴等技术的应用,强化旅游景区智能管理,打造低碳旅游景区。到2027年,提升重点旅游景区8家,建成智慧旅游景区16家。加大演艺设备更新提升,积极推动全市数字化剧院改造。到2027年,完成索道缆车、观光车船、游乐设备、演艺设备等文化旅游设备更新投资1亿元以上。(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市场监管局)(十二)推进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装备更新。加快推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台州医院建设。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装备迭代升级,支持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快医学影像、放射治疗、远程诊疗、手术机器人等医疗装备更新改造,到2027年力争医疗装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30%以上。加快县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设施装备升级换代,到2027年县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装备配置达标率达到100%。推动医疗机构信息化设施提档升级,探索“未来医院”建设。推动医疗卫生机构消防安防基础设施设备更新改造。推进公立医院病房改造提升,到2027年2—3人间病房比例超过80%,适度提高以妇产科、儿科、老年科等为重点的单人间病房比例。(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十三)推动安防设备更新改造。制定出台《台州市公安局圈层感知体系建设应用三年规划》,优化前端建设布局,补齐前端建设、数据汇聚、数据质量短板,提高前端智能化改造比例,加快交通枢纽、交通道路等重点场所视频监控和卡口类配套安防设备更新改造,形成“覆盖广泛、设置科学、布控高效、感知精准”的多维感知采集体系。到2027年,新建或改建城市前端设备智能化比例达到100%,农村重点部位视频监控无盲区。(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十四)推进基层消防站点基础设备更新。城市消防救援站按照消防事业发展规划完成车辆装备更新购置任务。推动乡镇(街道)专职消防队每年更新消防车辆10辆以上。到2027年,全市25个城市消防站、110支乡镇(街道)专职消防队车辆装备完成达标建设。(责任单位:市消防救援支队)二、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到2027年,全市实现汽车以旧换新15万辆,新能源汽车销售量达到30万辆以上、渗透率达到50%以上,家电年销售量较2023年增长20%。(十五)推动汽车以旧换新。每年组织开展汽车以旧换新促销、巡展活动不少于20场,鼓励汽车企业推出以旧换新、购新能源车送充电桩等活动。推动汽车流通新消费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打造自驾旅游目的地和汽车露营基地。(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严格执行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和车辆安全环保检验标准,依法依规淘汰符合强制报废标准的老旧汽车。(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十六)支持电动自行车淘汰更新。鼓励行业协会积极倡议推动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单位采取旧车折价回购、新车让利等方式,开展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加强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质量监管,保障消费者放心换购。结合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突出风险专项整治行动,开展非标电动自行车清理整治,严厉打击违法生产、销售、改装等行为,全面淘汰备案非标电动自行车。(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市经信局、市消防救援支队、市商务局)(十七)开展家电产品以旧换新。支持家电销售企业联合生产企业、回收企业每年开展“家电以旧换新”“家电焕新进社区”“家电焕新下乡”等促销活动不少于20场。开设线上线下家电以旧换新专区、绿色产品销售专区,对以旧家电换购节能新家电的消费者给予优惠。推行消费争议先行赔付,引导商家积极开展无理由退换货服务承诺。(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十八)鼓励家装消费品换新。通过政府支持、企业让利等方式,支持居民开展旧房装修。鼓励家居行业、重点企业每年开展旧房装修、局部改造、“厨卫换新”等促销活动20场以上,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小区在场地使用上给予支持。推出“绿色家居公益讲堂”活动,推动家装样板间进商场、进社区、进平台,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直播等方式,开展线上样板间展示、宣传等营销活动。持续推进失能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到2027年实现愿改尽改。(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建设局、市综合执法局、市民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实施优势装备产品供给行动到2027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消费品工业营业收入均较2023年增长30%以上。(十九)增强优势装备供给能力。加快发展面向智能制造场景的精密数控机床、高性能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智能缝制装备等智能装备,面向智慧能源场景的智能电网装备、新型储能装备、节能减排装备等能源装备,面向市政设施领域的安防感知设备、智能计量设备等基础服务装备,面向农业机械领域的植保机械等专用装备,支撑重点行业和领域设备大规模更新,到2027年开发省级及以上装备领域首台(套)100项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二十)推动优质产品规模供给。聚焦汽车、电动自行车、家电、家具、家装等消费品领域,分批次申报浙产优质产品目录,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围绕智能家居、消费电子等重点领域,加快设计开发时尚、智能、健康新产品。全面推动畅销的家电、家具、家装、厨卫以及历史经典产品等消费品企业加大生产,充分释放产能。落实消费品工业“浙里智造供全球”行动,推广“智能制造+市场拓展”模式,支持台州浙产优质消费品开拓市场。到2027年,全市规模以上家电企业营业收入较2023年增长30%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商务局)(二十一)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聚焦三大科创高地和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到2027年组织实施省“尖兵”“领雁”等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0项以上、市级科技项目200项以上,取得重大科技成果35项。持续提升我市省重点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质效,加快投用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四、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到2027年,全市建成再生资源集中分拣处理中心20个、再生资源回收站点1000个,二手车年交易量达到21万辆以上,每年回收报废机动车5万辆以上。(二十二)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建立健全回收站点、分拣中心和集散交易市场一体化的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到2027年实现“县(市、区)全覆盖”。鼓励有实力的再生资源回收市场主体扩大规模,形成集再生资源回收、分拣、打包、循环再利用的产业闭环。加快“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新模式发展,支持耐用消费品生产、销售企业建设逆向物流体系或与专业回收企业合作,上门回收废旧消费品。优化报废机动车回收企业布局,鼓励企业利用数字化平台开展网上回收、免费拖车、注销登记等便利化服务。完善公共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废旧产品设备回收渠道,健全行政事业单位报废物资集中处置机制。(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机关事务局、市供销社)(二十三)加快二手车等二手商品流通交易。放宽二手车经营主体准入,推动在二手车交易市场设置登记服务站。大力发展二手车出口业务。完善二手车流通管理体系和诚信监督机制,探索开展二手车经销企业分级分类管理,促进二手车品牌化、规模化发展,到2027年,实现二手车年成交额超200亿元。积极发展“互联网+二手”模式,推动二手电子产品等交易规范化。(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税务局、市公安局)(二十四)推动资源再生和高效利用。深化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实施新一轮园区循环化改造,到2027年实现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循环化改造全覆盖。优化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布局,推进报废汽车、退役光伏组件、废旧家电、废旧电池、废旧轮胎等再生资源分类利用和集中处置。推动企业逐步提高再生材料使用比例。依托台州国际再生金属交易中心,支持路桥区发展废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加快打造再生金属千亿产业集群。鼓励对具备条件的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工具、泵与电机等实施再制造。深化“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建设海洋塑料废弃物数字化治理平台,积极探索再生塑料产品碳足迹管理。(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台州海关)五、实施标准提升行动到2027年,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10项以上,制定“浙江制造”标准20项以上,培育“双碳”认证企业25家以上,新增“浙江制造”国际证书30张以上。(二十五)提升产品技术标准。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参与制修订火电等行业能耗限额国家标准,泵与电机等重点用能设备能效国家标准升级,以及汽车、家电、家装消费品等标准更新,着力打造一批标准创新型企业和重点消费品标准“领跑者”。加强对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落实能耗、排放、安全等强制性标准和工艺设备淘汰目录要求,依法依规淘汰不达标工艺设备。(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应急管理局)(二十六)强化绿色低碳标准支撑。加强家具、家电等绿色设计和评价标准建设,牵头组建浙江省循环经济标准创新联盟,深化椒江区海洋塑料污染数字化治理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方林二手车市场数字化服务标准化试点等建设。探索制定重点产品碳足迹标准,深入开展“双碳”认证推广工作。制定发布《滨海地区碳收支核算与评价规范》等市级地方标准。(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经信局)六、保障措施(二十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各项资金,统筹安排市县两级制造业、商务、农业、科技、交通等专项资金13.8亿元,对符合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要求的予以保障。严格落实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贷款贴息政策。落实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实施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持续推动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国家试点工作。落实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等政策,优化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住房公积金中心,市级相关部门)(二十八)优化金融服务供给。积极运用央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2024年力争全市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新增超过200亿元。鼓励金融机构聚焦重点支持领域,创新专项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绿色智能家电等大宗消费贷款政策和流程,配套专项金融服务。鼓励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适当降低乘用车贷款首付比例,合理确定汽车贷款期限和信贷额度。推动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公司发挥“融资+融物”的经营优势,为需求主体提供设备直接租赁、售后回租等金融服务。(责任单位:人行台州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台州监管分局、市金融发展中心、市国资委)(二十九)系统推进项目建设。强化项目化推进意识,鼓励设备更新领域以项目化形式开展实施,确定单独业主开展项目入统。限额以下政府投资项目由各地统筹确定单个立项主体,跨区域项目以市级部门作为立项主体。全力推动项目审批工作能快则快,确保项目应统尽统,加快投资放量。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支撑,确保各领域项目建设落地见效。(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级相关部门)(三十)加强用能用地保障。加强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用能要素保障,开辟节能审查绿色通道,实施即报即受理,通过节能技术改造产生的节能量,可用于平衡新上项目用能需求。(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中转贮存及再生资源回收设施建设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用地范围,优先保障用地需求,符合划拨条件的采用划拨方式供地,需有偿使用的应低于同类地段同类性质的供地价格。(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 受益于大规模设备更新,这个赛道的国产替代空间大——道达研选
    各位老铁,大家好!我是钱研君,今天又在公众号“道达号”上发布最新的研究成果——道达研选。本周只有三个交易日,市场整体维持震荡走势。从板块来看,前几周火热的概念板块全线回调,比如AI和飞行汽车,而周期类板块普遍表现都不错。道达研选今年关注的板块,在本周多数也有不错的表现,比如说胰岛素、乙二酸、燃气、血透仪等。其中,胰岛素公司甘李药业表现尤为出色,本周最高涨幅接近20%。对于接下来的行情,钱研君仍然持乐观态度,对于估值具有性价比的好公司,回调就是好的布局机会。接下来,继续做一个特别版的分享,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科学仪器行业的基本情况以及投资逻辑。科学仪器国产替代正当时3月6日,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表示,去年中国工业、农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投资规模约4.9万亿元,随着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设备更新需求会不断扩大,初步估算将是一个年规模5万亿以上的巨大市场。3月13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的通知。随着国务院文件的正式出台,各地方政府也开始摸排梳理本地目前的仪器设备更新改造需求。部分较为积极的省市自治区(比如安徽、江苏、河南等)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以贯彻落实中央财经委第四次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推动重点行业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指出,推动符合条件的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更新置换先进教学及科研技术设备,提升教学科研水平。科学仪器行业是科研活动的基石,是与半导体等行业一样易被“卡脖子”的重点战略行业。华创证券判断,国产科学仪器行业或成为本轮政策的重点支持方向之一。此外,自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国家接连出台多项利好科学仪器行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包括减税、贴息贷款、设备专项改造再贷款等。我国科学仪器服务情况浅析多数科学仪器的使用寿命在5~10年。其中,分析仪器和化学实验类仪器的使用寿命一般在5~10年,具体使用年限根据现场情况和设备的维护情况而定;生命科学类仪器的使用寿命稍短,一般为5~8年;物理实验类仪器的使用寿命相对较长(10年以上),但需要定期维护。华创证券搜集整理了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上公示的129464台仪器(去重)的相关信息后发现,服务时间超过10年(2014年以前投入使用)的仪器总台数高达47224台,占比36.48%;服务时间在6~10年间的仪器总台数最多(51238台),占比40%;服务时间在3~5年间的仪器台数为25493台,占比20%;服务时间3年以内的仪器数量最少(5509台),占比4%。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上公示的129464台仪器中,产地为美国的台数高达44137台,占比34%;产地为我国(不含我国的港澳台地区)的共有36747台,占比28%;产地为德国的数量排名第三(16767)台,占比13%;产地为日本的数量排名第四(10196台),占比约8%。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科学仪器行业马太效应较为明显,中美德日合计占比高达83%。从表面上看,产地为我国的仪器台数排名第二,但考虑到贴牌产品和外资在我国开设工厂等情况的存在,科学仪器的实际国产化率应低于28%。如果将服务超过5年的记作老仪器,5年以内的记作新仪器,那么原产国为美国的老仪器占比高达80%,原产国为中国、德国、日本的老仪器比例分别为73%、75%、78%。尽管原产国为外国的仪器替换潜力更大,但新仪器占比高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近年来我国科学仪器国产化率有所提升。我国仪器设备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我国仪器设备的进口总额维持在800亿~1100亿美元,而出口额则在700亿~1000亿美元,常年存在百亿美元级别的贸易逆差。每年接近千亿级别人民币体量的贸易逆差从侧面说明,我国仪器仪表行业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大部分高端仪器的国产渗透率不足1.5%。根据第一财经报道,2016~2019年采购的200万元以上的科学仪器中,质谱仪、X射线类仪器、光学色谱仪、光学显微镜等科学仪器的国产设备比例不足1.50%,天文领域设备的国产化率最高,但也仅有22%。科学仪器设备更新市场规模测算那么,本次设备更新涉及到的科学仪器,体量到底有多大呢?科学仪器行业具有品类繁杂、下游涉及行业广的特点,很难有权威数据统计不同种类科学仪器的市场空间。因为质谱仪和色谱仪有独立的海关进出口代码,历年的进出口额、台套数可查,所以华创证券选取这两个市场空间较大的单品进行测算。(1)质谱仪刚性替换需求高达6.09亿美元。据仪器信息网的数据,1955~2020年期间,启用的重大仪器设备中使用年限超过10年的质谱仪台数有5212台,而质谱仪的平均使用年限为5~10年。2023年质谱仪的海关进口平均单价为12万美元/台,考虑到质谱类仪器的国产化率极低,假设5212台全部替换,仅质谱仪一类科学仪器的刚性替换需求就可以达到6.09亿美元。(2)色谱仪刚性替换需求高达1.21亿美金。色谱仪的测算逻辑与质谱仪类似,2023年色谱仪的海关进口平均单价为4万美元/台,超龄服务的台数为3079台,在假设全部替换的情况下,色谱仪的刚性替换需求或可达1.21亿美元。考虑到质谱色谱类仪器的使用寿命一般为5~10年,如果采用更短周期的替换政策,使用年限满5年即可替换,那么科学仪器的国产替代空间将会更大。华创证券采用2017年和2018年的平均进口台数和2023年的平均进口单价作为测算依据,如果执行更短周期的替换政策,那么2024年质谱仪的潜在替换空间为13.6亿美元,色谱仪的潜在替换空间为10.7亿美元。也就是说,质谱仪+色谱仪的潜在替换需求接近25亿美元,远高于刚性替换需求。通过回顾上轮贴息贷款政策,华创证券发现,头部高校与科研院所对进口仪器品牌更为青睐,部分在华营收已突破百亿元人民币的海外仪器公司2022年依然获得了双位数增长,但国产品牌获益十分有限。华创证券认为,985/211高校的仪器设备偏重高端科研,而职业院校的仪器设备主要应用于教学演示和实训,与国产仪器设备现阶段的发展水平更为匹配。因此,职业院校能否在本轮政策中获得更多的支持,或是国产仪器能否获益的关键因素。截至2024年3月17日,已有部分省市自治区开始要求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报送仪器设备的更新替换需求。最后总结一下,华创证券认为,在内部政策大力支持和外部可能“卡脖子”的双重催化下,我国本土科学仪器公司有望在挑战中抓住机遇,加快国产替代进程。
  • 国内大规模政府采购论坛将在青岛举行
    中国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巨大的电子信息产品需求。作为2010年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SINOCES)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信息化建设与政府采购论坛将于下月在青岛举行,届时中央35个部门、16家央企以及27个省市政府信息化建设和采购中心负责人将悉数参会。这是国内最大规模政府采购论坛与最大专业消费电子展会首次实现对接,对全球消费电子企业获得政府采购订单、深挖中国内需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阴霾还没有散去,全球消费电子产业依然处于低增长周期。从目前来看,传统发达国家消费电子市场尚未复苏,中国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新兴市场。随着我国将信息化提高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农村信息化、电子政务等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对电子信息产品与技术的需求迅速增大,这成为全球消费电子企业竞相角逐的又一商机。   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化采购存在着范围广、不集中的特点,中央与全国各地政府分别进行招标采购。而本届高峰论坛邀请了中央35个部门、16家央企以及27个省市政府信息化建设和采购中心负责人、权威专家,共计200余名代表,几乎涵盖了全国各级政府信息化建设与采购相关负责部门,这为参加SINOCES的企业提供了难得的“供需对接”平台。   本届论坛为我国政府采购的监管部门、采购单位、企业及专家搭建一个研讨沟通的平台。据了解,在本届论坛上,采购部门与参会企业将就电子化采购、绿色采购及未来政府采购走向等议题进行交流,研讨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政府如何更好、更快地推进信息化建设,二是企业如何才能更好、更准地赢得政府信息化采购订单。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电子展会已连续多年缩水,而SINOCES却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成为当前全球唯一实现展览规模大幅增长的电子展会。据悉,今年参展企业数量将再创新高,包括英特尔、松下、佳能、海尔等500家全球电子企业都将到会参展,涵盖了全球范围内的顶级芯片商、软件商、内容商、综合消费电子制造商、运营商、通讯商等,这与政府信息化的采购需求基本吻合。最大展会与最大采购论坛的对接,有利于参会企业把握中国市场商机。   目前我国正处在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期,政府信息化采购不仅对产业具有导向作用,更为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商机。相关数据显示,今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政府采购金额将近千亿元。因此对参会企业来说,参展SINOCES不仅能抓住与企业合作贸易的机会,而且还可准确把握政府信息化采购的相关需求,为以后赢得政府采购订单奠定基础,这有助于全球消费电子企业更好地拓展中国内需市场。
  • 总投资5800亿元!湖南发布首批大规模设备更新优势企业优势产品目录!
    “湖南将重点实施万企扩能提质、智转数改网联、节能安全改造、供给能力提升四大行动,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加快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近日,省工信厅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湖南省将每年推动2000家以上工业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5年内推动10000家以上工业企业就地扩能提质增效。到202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率达到50%以上,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工业大市和重点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对接会上,省工信厅发布了第一批有设备更新融资需求的企业名单、第一批大规模设备更新优势企业优势产品目录。省工信厅副厅长欧阳晓风表示,当前湖南正着力培育一批千亿级企业,打造“4+6”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湖南工程机械,电力机车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自主研制的动车组成功进入欧盟高端市场。“产业湘军”已成为参与全球竞争、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湖南制造可以满足大多数领域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需要。发布的第一批大规模设备更新优势企业优势产品目录,涵盖了设备更新七大领域、耐用消费品三大领域。希望各方抢抓重大政策机遇,加强融资对接和产业合作,共享湖南产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带来的发展机遇。经初步摸底,湖南省有单台套10万元以上设备更新需求的工业企业3000多家,投资项目近4000个,计划总投资5800多亿元,设备总投资2300多亿元,融资需求突破1000亿元。湖南省制造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融资意向企业名录(第一批) -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pdf湖南省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名录(第一批) -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pdf
  • 千亿宠物市场背后的喜与悲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关于养宠人与宠物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呈现出了很多在十年前无法想象的画面:为了带猫咪出门,猫咪背包出现在了年轻人的肩上,这种为猫设计的背包增加了类似太空舱门的透明罩子,以便猫探出它的小脑袋,和主人一起看世界 在抖音上,猫咪的按摩器成为爆款,猫主子享受的表情让每个铲屎官难以压抑取悦它的冲动。 /p p   从全球视野来看,宠物经济,在欧美消费市场在大约40年前就已经初见规模,不过,一直属于较为传统的行业。以美国为例,自1970年开始,“平均每户便拥有一只宠物”,但时过境迁,这个数据如今几乎停止增长 而在中国,宠物经济还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2017年养宠家庭为5912万家,占所有家庭的17%)。事实证明,中国人对宠物的喜爱越来越深。有数据显示,中国宠物数量从2010年的9601万只增加到了2017年年年的1.68亿只,宠物家庭占比达到17%,连“云吸猫“人群都达到了5000万人,消费者规模近3000万人。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宠物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0年中国宠物行业市场规模仅为140亿元,历经了数年的逐年高速增长,2016年规模已经突破千亿元,预测2019年中国宠物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两千亿元。根据《2018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2018年中国宠物消费市场规模达到1708亿元,同比2017年增长了20.5%。 /p p   宠物经济繁荣的背后,是有宏观经济数据支撑的:历史数据显示,一国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以上时,宠物行业便会迎来快速发展态势。实际上,早在2015年,我国人均GDP便已经达到8123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616元。宠物经济在2003年至2013年这十年中,行业规模十年增长高达900%。 /p p   另一方面,从宏观经济层面看,借由城镇化和人口迁移,加重了人们对于“陪伴”需求的渴求。在城镇化程度不高的年代,宠物被视为工具(猫抓老鼠、狗看家护院),而如今,人们视宠物为“家人” 在医疗卫生知识的普及下,科学养宠的理念开始被消费者接受,宠物也可以享受到健康医疗等多方位的服务。 /p p   宠物被“人化”,是宠物消费规模逐年增加的一个社会因素。 /p p   究其原因,源自宠物市场的用户主体发生了天翻地覆式的变化: /p p   ●年轻女性用户群体崛起 /p p   ●“单身”一族数量逐渐增加 /p p   ●老龄化群体消费意识发生变化 /p p   ●消费持续升级及视宠物为家庭成员的意识开始养成 /p p   与此同时,经调研发现,尽管宠物品种越来越趋于高端,认养、活体销售价格不菲,但宠物经济起飞,最直接受益的并非活体销售领域。 /p p   食物、玩具、生活用品和药品是宠物经济的四大支柱。基本的宠物用品已经满足不了饲养人对宠物的爱了。“以前养儿子喊他狗子,现在养狗子喊它儿子”,这句网络调侃的话正是目前饲主们的心情写照。出门穿鞋,下雨穿雨衣,走累了有宠物推车可以休息,天热了有消暑的水床和冰淇淋,生日要吃定制的宠物蛋糕......拟人化养宠给宠物行业提供了无尽的商业想象空间,消费者们大开眼界,不得不调侃一句“活得还不如狗”。 /p p   有分析人士表示,宠物行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涉及宠物食品加工、宠物食品用品零售、宠物医疗、宠物培训、宠物保险、宠物美容摄影、宠物殡葬、宠物保险、宠物婚介、宠物托运等。其中,宠物食品和宠物医疗契合大部分刚性需求,成为该市场规模最大的两个子领域,宠物产业相关上市公司也多集中在此。从全球看,国外企业占据着主要市场份额。宠物食品领域,玛氏、雀巢两大巨头具有绝对优势 而宠物医疗领域,医药巨头礼来、拜耳、默克、辉瑞等均涉足动物保健业务且占据市场核心位置。 /p p   宠物食品是专门为宠物、小动物提供的食品,介于人类食品与传统畜禽饲料之间的高档动物食品。在目前的宠物食品市场中,具备经济价值并可进行规模化、市场化运作的主要有狗粮、猫粮、鱼粮和鸟粮等,并以狗粮和猫粮为主。在一级市场,宠物食粮被分为三个子行业,即宠物主粮、宠物零食和宠物保健品。主粮规模大,也是占据消费量最大的单一品类,而宠物零食和宠物保健品则各占20%和10%。在宠物主粮中,按照产品特性又可以分为干粮和湿粮(含鲜粮、罐头)两种 而在宠物零食方面,包括了肉质零食、咬胶和饼干等产品,宠物零食所充当的角色是休闲用食,主要给宠物提供调节口味、玩耍和磨牙等使用价值。 /p p   为宠物“选粮”如同选奶粉——宠物吃什么,如今成为养宠人群(消费者)一项重要消费决策。为了让猫猫狗狗吃得更健康,天然粮、软狗粮实现了品类上的创新而异军突起,以至于,你越来越难以去比较——吃鲜粮的宠物和吃外卖的主人,哪个吃得更好。 /p p   “这是一个类母婴的千亿级市场,其中掺杂着太多情感消费的因素。同时,养宠人群正在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为新品牌的诞生提供了基础。” /p p   在这个千亿市场中,宠物食粮这一垂直领域也已接近百亿规模。据宠物垂直媒体发布的《2018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中国宠物行业(猫狗)市场规模达到1780亿元,其中狗1056亿元、猫652亿元,预计2022年宠物食品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巨大的市场规模和远未饱和的需求,让投资人和众多企业开始对其逐渐重视。 /p p   国内的宠物食品生产企业良莠不齐,大到专业的食品生产基地,小到家庭作坊,都在向市场提供产品,加上大量国外品牌的进入,目前宠物食品市场产品品牌多如牛毛,品质更是鱼龙混杂参差不齐。宠物食品生产国内标准不统一,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诸多因素无法比力,因此对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双方都构成了巨大的利益风险,由此产生的纠葛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市场的整合和行业总体的协作。随着宠物喂养数量的不停增加,这类问题必定会影响到宠物产业的健康发展。 /p p   2014年9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31216-2014)》(全价宠物食品 犬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31217-2014)》(全价宠物食品 猫粮)两项国家全价宠物食品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于2015年3月8日正式开始实施。该国标标准指标与美国饲料管理协会(AAFCO)犬猫饲粮标准处于同一水平,达到国际标准。国标将宠物食品进行了更为严格细致的科学区分,对宠物食品生产商提出了原料要求、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卫生指标、检验规则、标签要求等。从原料、配方、生产、检测、出厂、上市各个环节进行规范,极力营造一个健康的国内宠物食品行业发展环境,让消费者更加信赖国产宠物食品。 /p p   国标规定了产品组批、采样、出厂检验、型式检验、判定规则等检验规则,同时也对出厂产品的标签进行详细的规定,只有经过相关检验和根据规定标签标明的产品才能出厂进入市场。国标标准的实施,提升了进入宠物食品行业的企业门槛,规范了生产流程和工艺,对企业的生产实力有了较高的要求。 /p p   在生产原料方面,国标规定生产宠物食品所用的原料和添加剂应该符合《宠物食品原料目录》和《宠物食品添加剂品种目录(2013)》以及相应的卫生标准的要求。为宠物食品行业的原料生产、经营使用,提高宠物食品产品质量,保证宠物食品安全起到了很好的规范作用。 /p p   在生产技术方面,国标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生长周期的犬猫类宠物需求,规定了宠物食品中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粗纤维、钙、总磷等主要理化指标。 /p p   例如,国标规定幼(年)犬粮、妊娠期犬粮、哺乳期犬粮的粗蛋白质必须≥22.0%,成(年)犬粮粗蛋白质必须≥18.0%。蛋白质是宠物身体组织、体细胞组成的主要来源,在宠物生命和生理代谢活动中起到催化调节作用,之前市场上的很多宠物食品粗蛋白质含量都比较低,不能满足宠物的身体需求,国标对此作出的明确规定,保障了宠物对宠物食品的主要营养要求。 /p p   理化指标既是宠物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技术指标,也是宠物食品的产品质量指标。详细的理化指标要求,对原来某些靠“偷工减料”获取更多利润的生产商起到很好的约束和监督作用,让宠物生产企业的生产过程更加科学、规范,保证产品的全面营养价值。 /p p   在产品安全方面,国标规定了宠物食品的卫生指标,对氟、镉、汞、铅、总砷、黄曲霉毒素B1、沙门氏菌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不仅为宠物和人体提供安全保障,还能进一步提高国产宠粮的卫生标准,使得国产宠粮的安全问题得到有力解决,宠粮品质得到更大的提高。 /p p   国标标准的出台表明国家对宠物食品市场的重视,尤其是对宠物食品质量的重视,有助于国内企业树立自己的品牌,凭借高品质迅速产生知名度,从中低端市场打入高端市场,让国内宠粮生产企业更全面地满足庞大而具备无限潜力的国内宠物食品市场需求,帮助国内品牌茁壮成长。 /p p   宠物食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范化,始于2018年农业部出台20号文《宠物饲料管理办法》出台。从这套规范开始,我国把宠物粮和饲料中分割开来,进行独立监管,这也意味着,在吃的问题上,宠物与牲畜不同,它的进食不再是为了完成生产指标,而是为了健康长寿。尽管农业农村部在去年颁布了《宠物饲料管理办法》,但宠物食品市场仍旧存在较多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营养成分不足、菌落总数超标、有害物质超标等方面。 /p p   2019年3月,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进行了一次狗粮抽样大检查,选取了市面上常见的48款狗粮,涵盖皇家、比瑞吉、宝路等知名品牌,针对狗粮是否受到污染、毒素是否超标、卫生是否达标、营养成分是否虚标等进行了详细的检测。 /p p   检测结果显示,疯狂的小狗、琼纳斯等4个品牌玉米赤霉烯酮含量超标,凌悦、怡亲等5个品牌菌落总数超标,斯堡露、贝倍明、罗大卫等7个品牌营养成分含量虚标,琼纳斯、罗大卫两个品牌还涉嫌虚假宣传。 /p p   另外在21聚投诉平台上,存在较多关于宠物食品安全的投诉,有消费者称,家中的猫在食用了某电商平台出售的猫粮后出现了腹泻、吐血的情况,经过宠物医院诊断,怀疑为猫粮导致,在更换猫粮品种后,宠物逐渐恢复健康。 /p p   类似投诉的投诉对象多为电商平台上销售的产品,这些产品多为国产、价格较低,宠物在食用后,多产生消化系统的疾病。 /p p   随着国家对宠物食品安全的重视以及宠物经济的市场日益壮大,宠物食品的第三方检测行业蓬勃兴起。“买的舒心,吃的放心。”这不仅仅是对人类食品安全的要求,当宠物们逐渐变成不可缺少的家庭成员时,宠物食品安全也成为了“铲屎官”们关注的热点。 /p p   出具一份宠物食品检测报告需要大概3-5天,一份完整的宠物食品检测报告包含了宠物食品理化指标、卫生指标、营养成分指标等。宠物食品理化指标包括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粗纤维、钙、总磷等方面指标 卫生指标主要是测定宠物食品在细菌总数各种菌类项目检测以及重金属含量等方面是否达到标准要求 营养成分指标包含宠物食品中具有营养价值的组分及含量。 /p p br/ /p p    i 参考文献 /i /p p   宠物概念股走强 “吸猫撸狗”经济潜力大 /p p   宠物经济报告· 食粮篇:孕育30年,格局突变 /p p   宠物食品店提供给消费者宠物食品检测报告需做这些 /p p   猫狗也疯狂:“铲屎官” 养活千亿消费市场 /p p   以为选择大品牌的宠物食品就绝对可靠?那你就错了! /p p   中国宠物食品市场规模超千亿 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 /p p   宠物食品国家标准解析 /p p   宠物经济孕育30年 格局突变 /p p   关于宠物食品这些真相你了解吗?|宠物食品存在问题一览 /p p   宠物食品:“监管难度较大” /p p br/ /p
  • 环境监测仪器市场采购或将大规模展开
    过去一年, 空气质量监测,尤其是PM2.5监测在全国闹得轰轰烈烈,与之相关的仪器市场商机似乎也是呼之欲出,仪器采购信息亦成为了众多仪器公司翘首以盼的“香饽饽”。仪器信息网对此一直在连续地跟踪报道,例如,环保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15年全国338个地级城市全面设立监测点,按此计算,“十二五”期间各城市在PM2.5监测仪器领域的投资规模至少高达20亿元。同时还有媒体曝出,北京今年拟投入17亿元用于此项工作;江苏计划投资2.3亿元购买PM2.5监测设备;山西则投资3.15亿元对PM2.5、O3和CO进行监测……   市场商机暴露无遗,但至今时间已过半,确切的仪器采购信息却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吊足了众多厂商老总们的胃口。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方案未公布,亦或是PM2.5监测国家技术标准尚未出台,又或是相关监测仪器采购资金尚未到位……   然而,近日的几则新闻消息的报道逐渐让这一状况明朗起来。   首先,2012年4月9日,北京市环保局表示PM2.5监测国家技术标准即将出台。伴随着此项标准的出台,PM2.5相关监测仪器采购也将如火如荼展开。同时,环保部相关人表示,PM2.5监测设备的采购将采用招投标方式进行,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都会享有同样机会。[更多信息]   随后,2012年5月22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消息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的部分生产企业自愿送检的PM2.5监测仪器第一阶段比对测试结果已经出炉,河北先河环保、美国MET ONE、赛默飞世尔、武汉天虹仪表、北京中晟泰科5家公司的6款产品符合测试指标要求。[更多信息]   然后,便是今天(5月24日),国家环保部制定并印发了《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一阶段监测实施方案》。该方案中提到,第一阶段要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及其它68个省会城市设立478个监测点,开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增指标(PM2.5、CO、O3等)监测。同时还提到,第一阶段PM2.5监测仪器技术指标应参照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制的《PM2.5自动监测仪器技术指标与要求》(试行),且SO2、NO2、PM10、O3和CO等自动监测设备应通过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仪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适用性测试。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性价比高的仪器设备。[更多信息]   …… ……   上述几则消息虽不足以让人明确断言我国环境监测仪器市场已敞然大开,但或许会让按捺已久的仪器厂商们有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甚至已嗅到了无限的市场商机。   此外,仪器信息网小编还不得不提到,2012年4月28日及5月18日,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已率先就细颗粒物(PM2.5)等重点大气污染物监测体系建设项目对数百套PM2.5相关监测仪器及其安装建设工作进行了招标,涉资金额高达5780万元。[更多信息]   而就在今天(5月25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就公布了江苏省环境保护厅1156万大气监测设备大单,涉及155台/套监测仪器,其中包括40套PM2.5监测仪中有38套被青岛吉美来公司中标所得,据青岛吉美来官网显示其代理的PM2.5监测仪器品牌为美国MET ONE,看来PM2.5监测市场“大蛋糕的”的第一口被美国MET ONE公司抢到了……[更多信息]   最后,小编还注意到,环保部对于《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一阶段监测实施方案》时间安排为:2012年10月底前,第一阶段实施城市所有国家网监测点位要完成设备安装并开展试运行。由此可见,入选第一阶段监测方案的78个城市不日将开展相关的监测仪器采购工作,不知国内外的监测仪器厂商们为这场商场商战是否做足了准备?   相关新闻:空气质量新标第一阶段监测方案公布        治理PM2.5,中国还需迈过“三道坎”        PM2.5千亿商战 国内企业胜算几何        超20城市拟PM2.5计划 中央给予仪器资金支持
  • 2015年便携分析仪器市场规模为81亿美元
    根据一家调查公司最新发布的一项关于便携式分析仪器的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该市场的规模为81亿美元,2020年将达到95.5亿美元;2015年-2020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3%。  对于食品和环境问题更加关注,低成本、易于操作的便携式分析仪器的实用性不断增强,医疗保健支出费用的日渐增加,这些是驱动便携式分析仪器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便携式分析仪器市场按照产品、技术和最终用户进行了细分。细分产品市场包括TOC分析仪、溶解氧、滴定仪、折射仪、pH计、光度计、气体分析仪、电导率/电阻率、比色计、热分析仪等。由于pH计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生物技术、食品饮料、水测试、石油化工和造纸等行业,其预计将占有最大市场份额,并将以最高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  按照技术进行划分,便携式分析仪器市场可以分为光谱分析、元素分析、热分析和电化学分析等。光谱分析可以进一步子分为X射线荧光(XRF)、近红外光谱(NIR)、拉曼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离子迁移光谱和光谱成像等。相比其他红外光谱,预计FTIR将是增长最快的,因为它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分辨率、更短的扫描时间以及更广泛的扫描范围。  便携式分析仪器的最终用户包括本食品饮料工业、制药、生物技术、环境检测、学术和政府机构等。2015年食品饮料行业主宰了便携式分析仪器市场,原因是越来越多的便携式分析仪器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领域。  便携式分析仪器的区域性市场分为北美、欧洲、亚太及其他地区。北美地区市场又可进一步细分为美国和加拿大市场。2015年北美占据了这一市场的最大份额,而亚太地区则以最高速度增长。随着亚太地区不断增加对粮食、环境、药品安全的关注,这一地区对便携式分析仪器的需求预计将增长,这将使一些便携分析仪器供应商扩大其在这一地区的市场存在,同样,这将促进该地区便携式分析仪器市场的发展。  全球便携式分析仪器市场的主要仪器供应商包括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Inc. (U.S.), B&W Tek (U.S.), Danaher Corporation (U.S.), Bruker Corporation (U.S.), and Shimadzu Corporation (Japan). Other players in this market are Agilent Technologies (U.S.), Teledyne Technologies, Inc. (U.S.), Spectris plc (U.K.), Jasco Inc. (U.S.), HORIBA Ltd. (Japan).
  • 超级显微镜首次全景式记录大规模细胞间交互行为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然而,当前研究始终难以在哺乳动物的活体环境器官尺度下同时观测大量细胞在不同生理与病理状态下的交互行为,这极大限制了脑科学、免疫学、肿瘤学、药学等学科发展。 RUSH3D完整捕捉整个小鼠皮层范围下的单细胞水平免疫反应。(课题组供图)9月13日,《细胞》杂志刊发清华大学戴琼海、郭增才、吴嘉敏等人最新研究成果,宣布了新一代介观活体显微仪器RUSH3D系统的问世。在兼具厘米级三维视场与亚细胞分辨率的同时,能够以20赫兹的高速三维成像速度实现长达数十小时的连续低光毒性观测,首次全景式地记录了器官尺度下大规模细胞间的交互行为。“相比于目前市场上最先进的荧光显微镜,其在同样分辨率下的成像视场面积提升了近百倍,三维成像速度提升了数十倍,有效观测时长提升百倍。”论文通讯作者、清华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戴琼海院士告诉《中国科学报》。瞄准活体介观显微成像国际前沿难题,戴琼海团队早在2013年就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的支持下,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介观活体显微成像领域研究,并于2018年成功研制了国际首台亿像素介观荧光显微仪器RUSH,能够同时兼具厘米级视场与亚细胞分辨率。尽管这一系统被国际同行誉为介观显微成像领域的先驱,但是由于仪器复杂昂贵,在当时仅能被少数科学家使用。与此同时,RUSH系统仍然面临一系列瓶颈,包括:如何利用二维传感器实现高速三维成像;如何提升弱光条件下的成像信噪比;如何高效处理大规模介观数据等。每一项技术瓶颈本身都是生物医学成像领域的国际难题,而如何在同一系统上同时解决,则变得更为挑战。此后6年间,戴琼海带领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瞄准活体介观显微成像高峰,持续攻关这些国际前沿难题,先后提出扫描光场成像原理、数字自适应光学架构、虚拟扫描算法、共聚焦扫描光场架构、自监督去噪算法等关键理论与技术,逐一解决了介观活体显微成像中一系列壁垒,为RUSH3D的问世奠定了基础。在脑科学研究中,交叉研究团队利用RUSH3D首次实现了覆盖整个小鼠大脑背侧皮层十万量级神经元的高速三维长时程观测,捕捉了动物接受多种感觉刺激时皮层神经元网络的响应模式,并实现了连续多天对全皮层尺度下同一群神经元的持续追踪。在免疫学研究中,团队首次在小鼠免疫反应过程中同时观测到了淋巴结内多个生发中心的形成过程,以及T细胞在不同生发中心之间的迁移现象;捕捉到了急性脑损伤后多脑区的免疫反应,发现大量中性粒细胞从非血管区域往脑内的迁移,以及少数中心粒细胞会从脑实质中回流到血管中的罕见现象。戴琼海指出,该仪器的研制与产业化填补了哺乳动物介观尺度活体观测的空白,能够大范围长时间地完整记录下大量细胞间的组织与交互行为,进而有望在单细胞精度下定量地描述不同器官的组织与功能规律,为人类探索生命奥秘打开了新的维度,使得我国生命科学家、医学家能够率先使用我国自主高端仪器设备来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4.08.026
  • 武汉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聚焦人工智能、先进半导体等领域!
    据央视新闻消息,目前武汉已经形成了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大健康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积极向万亿级产业集群迈进。8月1日,武汉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该市创新发展未来产业的情况。武汉市经信局负责人介绍,武汉将面向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等六大方向13个细分领域,武汉将力争到2027年,未来产业营业收入规模突破千亿元,打造5个以上、力争10个以上100亿级未来产业集群。到2035年,力争未来产业营业收入规模达到万亿级,打造2-3个千亿级产业、若干个500亿级产业。在未来制造方向上,重点发展未来显示和人形机器人2个细分领域。人形机器人依托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江汉区等区,重点在人形机器人“大脑”和“小脑”及“肢体”关键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攻关基础版整机、功能型整机等重点产品和部组件。拓展人形机器人在特种领域、制造业典型场景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场景。未来信息方向,重点发展元宇宙、未来网络、量子科技、通用人工智能、先进半导体5个细分领域。元宇宙依托东湖高新区、江汉区、汉阳区、武昌区等区,组织实施扩展现实、第三代互联网等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构建元宇宙开发平台。拓展元宇宙在工业生产、文旅相结合的科技+文化的应用场景。未来网络依托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东西湖区、洪山区等区,开展增强型无线空口技术、感知与通信融合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芯片、终端基站等网络设备以及测试仪器仪表等产品研发和测试。围绕6G等技术前瞻布局,重点发展全息通信、智慧交互等应用场景。量子科技依托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东西湖区、武昌区等区,重点在量子芯片、量子通信、量子激光雷达、精密光谱测量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和新技术新设备研发。推动量子科技在金融、交通、医疗等重点行业领域试点应用。通用人工智能依托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东西湖区等区,加快算力基础设施建设(E级算力),面向智能芯片、多模态大模型等领域,突破核心技术。开展大模型创新算法开发及开源开放。拓展通用人工智能在工业制造、民生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先进半导体依托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东西湖区等区,加快第三代、第四代半导体等材料制造技术研究,布局先进电子材料及电子级化学材料,发展功率半导体、硅光半导体前沿技术,推动先进封装技术及应用。拓展半导体材料在移动通信、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在未来材料方向,重点发展未来新材料。依托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青山区等区,加强新型光电存储材料、石墨烯材料、钙钛矿量子点材料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拓展未来新材料在光电子信息、汽车等领域的应用。在未来能源方向,重点发展电磁能、新型储能2个细分领域。新型储能依托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长江新区、江夏区、黄陂区等区,加强新型储能电池产业化技术攻关,研究突破超长寿命高安全性电池体系、大规模大容量高效储能等关键技术,在极限条件下的超长期待机,推动新型储能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推动新型储能在智慧城市、智能电网、虚拟电厂等领域应用。同时,为提升产业基金引导服务效应,武汉市将发挥江城基金、武汉基金等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组建未来产业基金,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创新,组建了新型研发机构,专门出台了组建10个龙头企业牵头的产业联合创新中心,目前10个实验室已陆续挂牌,加大在未来产业重点领域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其中,江城基金重点聚焦泛半导体领域,围绕武汉集成电路产业补链强链拓链。将力争用3-5年时间将江城基金规模做到500亿元,带动形成1500亿元集成电路产业基金集群。
  • 首只土壤修复产业基金有望10月落地 总规模达100亿元
    p   在“土十条”等政策的助推下,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而中国土壤修复产业的首只产业投资基金也有望在今年10月正式设立首期基金。该基金的总规模预计为100亿元,包括北京易修复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5家公司将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土壤.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noimg/a6f56f25-e803-4b11-bbb9-8a90ebedd14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首只土壤修复产业基金有望10月落地 总规模达100亿元 /span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易修复、中节能大地、博天环境等5家公司拟筹建易修复棕地产业基金,这将是中国首只土壤修复产业基金。该基金的期限是“5+2+2”年,总规模预计为100亿元。其中,首期基金发行不低于10亿元,首期基金有望年内落地。该基金将以项目投资为主,股权投资为辅。    /p p strong 中国土壤修复产业的首只产业投资基金正在筹建。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据了解,北京易修复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修复”)、中节能大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节能大地”)、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天环境”)、山东新鸿大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鸿大地”)、武汉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都市环保”)等拟于4月13日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合筹建“易修复棕地产业基金”。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易修复生态平台创始人黄锦楼分析称,设立易修复棕地产业基金是顺应当下市场环境,促进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创新土壤修复市场商业模式的重要引擎,是加快跨行业资源整合,发挥跨界专业优势的重要合作平台。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黄锦楼透露,该基金的期限是“5+2+2”年,总规模预计为100亿元。其中,首期基金发行不低于10亿元,首期基金有望年内落地。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博天环境助理副总裁张伦梁介绍说,目前上述几家合作单位达成了合作意向,基金具体怎么操作的细节还有待进一步细化。    /p p strong 土壤修复市场或破千亿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2016年5月31日,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土十条),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做出了全面战略部署。目前,地方政府正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陆续出台了地方版的“土十条”,我国土壤修复市场持续升温。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黄锦楼介绍,随着土十条和《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发布实施,我国污染土壤全面排查、风险防控体系以及治理修复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并激活了污染土壤治理整条产业链。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根据业内预测,2017年土壤修复市场预计可达200亿元,“十三五”时期市场有望突破1000亿元。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黄锦楼分析,产业基金是各地生态修复项目吸引投资的重要渠道,可起到固化行业资本,吸引外部资本或者跨行业资本的作用,同时对于树立行业行规,集聚市场信息,推动行业技术和模式创新、发挥各方优势,促进项目落地,做大行业体量等,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结合各家发起单位在商业合作领域的平台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市场优势等,本着资源优势互补、合作互利多赢、共同协作发展的宗旨,达成了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武汉都市环保副总经理孙勇这样介绍。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根据协议,拟成立的产业基金将以土壤污染治理为核心,以生态建设和产业链协同融合为发展目标。基金将涉及污染场地治理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农田低质低效土壤改良与生态化治理、矿区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固废处理、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流域综合整治与生态再开发、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重建、城市环境修复与生态建设等。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strong 首期基金有望10月设立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在该基金筹建发起成立的过程中,易修复生态平台是主要的牵头发起方之一。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资料显示,易修复生态平台是由中国生态修复网团队策划的项目对接平台,包括项目众包、产品发布、在线预约服务、修复社区等功能。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根据合作框架协议,中国生态修复网、易修复生态平台定期将适合的项目信息(包含具体可实施项目或者优质企业等)优先推荐给易修复棕地产业基金,由产业基金管理机构负责对项目组织调研评估,并召开项目投资研讨会讨论商定是否参与投资。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在项目投资方面,各方计划综合评估,选择1-2个示范城市,以易修复棕地产业基金平台与地方政府对接,围绕城市双修的理念,响应PPP等新兴模式,从城市生态规划、环境综合整治与再开发、产业布局与调整、新兴产业扶植与导入等多维度打造试点示范项目。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张伦梁认为,土壤修复项目不同于污水处理类项目,没有后续的收费运营环节,在设计PPP项目时,必须与城市管廊、海绵城市和流域治理等项目打包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PPP项目。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中节能大地董事长杨鹤峰分析称,相比水处理和烟气治理行业,土壤修复行业还很年轻,商业模式相对单一,希望通过产业基金可以探索出一些新的商业模式。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新鸿大地副总经理邵福军介绍称,目前住建部正在推行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可以与土壤修复工作有机整合在一起,撬动一些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根据住建部的安排,2017年,各城市制定“城市双修”实施计划,开展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调查评估,完成“城市双修”重要地区的城市设计,推进一批有实效、有影响、可示范的“城市双修”项目。2020年,“城市双修”工作初见成效,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城市病”得到有效治理。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在项目投资之外,该基金也将涉足股权投资。拟投资孵化、扶植优质科技型企业:遴选有科技含量和发展前景的优质企业,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嫁接资金、项目、技术、经营管理等资源,快速培育其进入IPO通道或培育上市公司定向增发项目,协助其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融资。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杨鹤峰强调,“从我们目前的讨论来看,该基金将以项目投资为主,股权投资为辅。”  张伦梁介绍,基金的结构怎么设计、各方分别出多少钱、谁优先谁劣后以及各方的其它权利义务等细节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协商之后才能确定。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黄锦楼介绍,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基金的设立工作,如果进展顺利的话,首期基金有望今年10月正式设立。 /p
  • 一图看懂千亿基因测序产业
    p   比尔· 盖茨曾断言:下一个能够超越我的世界首富必定出自基因领域,可想基因产业的爆发潜力有多大。随着技术的进步,基因产业将迅猛发展,并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 /p p   近两年,基因测序产业发展迅速,也催生了很多热门公司,各路资金看好基因测序产业。国内,华大基因自去年7月在A股上市后受到资金追捧,市值一度突破千亿。 /p p   有研究预测,2018年全球基因测序产业规模将达117亿美元,谁将分得一杯羹?它的产业格局成几何?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p p   请看下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3000" title=" 1.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0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acb2ad88-06b7-4f44-bb7d-a5fdc721a350.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 重庆将培育千亿级检验检测服务业集群
    近日,重庆市人民政府网发布《重庆市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重庆将培育千亿级检验检测服务业集群。现状西部唯一国家级示范区和集聚区重庆检验检测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初步建立起产品质量、卫生医疗、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交通运输等门类齐全的检验检测服务供给体系,检验检测产业链上、中、下游集群化发展态势基本形成。截至2022年,重庆检验检测全产业链规模突破450亿元,其中上游检验检测装备制造链产值突破100亿元、中游检验检测技术服务链营收突破300亿元、下游延伸技术服务链营收突破50亿元。重庆获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机构(CMA机构)689家,营收93亿元,涌现出川仪股份、中国汽研、招商车研、凯瑞机器人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头部企业和知名品牌,汽车(摩托车)、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等部分领域的检验检测能力居于全国领先地位。重庆已成为西部地区唯一获批同时建设检验检测国家级示范区与集聚区的省级区域。目标到2027年全产业链规模达千亿级为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规划》提出一系列目标。到2027年,初步形成检验检测服务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格局,构建统一管理、共同实施、权威公信、通用互认的检验检测体系,形成“两区五群多基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空间布局,基本建成千亿级检验检测服务业集群。重庆检验检测服务业规模实现倍增,初步建成国家中西部检验检测服务业高地。到2027年,检验检测服务业全产业链规模达到千亿级,其中上游年产值达到250亿元,中、下游年营收分别达到700亿元、150亿元。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的CMA机构营收在全市占比分别达到40%、25%,初步建成检验检测装备研发制造群、中心城区检验检测服务群、渝西地区检验检测服务群、生态三峡检验检测服务群、绿色武陵检验检测服务群等5个市级检验检测产业集群。CMA机构达到800家,新培育3个全国知名的检验检测品牌,基本形成适应重庆产业发展的检验检测新格局。到2035年,基本形成与重庆城市发展定位相契合、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匹配、与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需求相适应的检验检测服务体系。举措聚焦“33618”上中下游齐发力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检验检测服务业上游,《规划》提出,加强检验检测装备研发制造。例如,锚定世界500强、全国100强检验检测装备制造企业,招引一批虚拟检测、电子信息、智能制造、量子计算、北斗导航、生物医药等前沿检验检测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同时,打造一批“业务流程信息化、关键检验环节可视化、主要检测项目自动化、记录与报告电子化”的数字化智能化实验室。力争到2027年,重庆CMA机构基本实现“通用+专用”相结合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系统)全覆盖应用。针对检验检测服务业中游,聚焦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需求,持续巩固汽车(摩托车)、先进材料等领域检验检测能力的领先优势,服务汽车(摩托车)产业发展;尽快补齐电子信息、智能装备、食品及农产品等领域的检验检测能力短板,支撑产业健康发展;超前谋划布局软件与信通服务、新能源、新型储能及前沿新材料、动力装备等领域的检验检测能力。例如,汽摩检验检测领域,引导中国汽研、招商车研等检验检测机构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及智慧交通科技创新基地、国家新能源质检中心、国家氢能动力质检中心、国家级车联网先导试验区、自动驾驶测试基地、比亚迪电池研究院总院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2—3家机动车产品进口国权威认证机构指定实验室,助力重庆汽车、摩托车产品出口。力争到2027年,汽车(摩托车)检验检测年营收达150亿元。在检验检测服务业下游,鼓励大型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为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智能装备、软件及信通服务、普通工业产品(消费品)等重点产业提供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综合服务。支持开展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生态产品、城市轨道交通产品、铁路产品、无人机、智能家电,以及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碳足迹、碳标签、“同线同标同质”等高端品质认证;支持开展富硒认证、无抗认证、辣度认证等地方特色认证;探索开展新型储能、物联网、区块链、隐私计算等认证。推进“两区五群多基地”建设《规划》还提出,统筹推进“两区五群多基地”建设,优化检验检测全链空间布局。“两区”:即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和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五群”:即一个市级检验检测装备研发制造群和四个市级检验检测服务群。“多基地”:即一批区域性特色产业检验检测服务基地。其中,持续打造国家级集聚区、示范区。围绕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优势产业和重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服务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重点提升电子信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检验检测能力。到2027年,实现检验检测服务业年营收(产值)300亿元,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持续提升两江新区“一园三区八平台”检验检测能力,新建涉外商务专业服务集聚区、检测认证产业园,重点提升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生命科学、航空航天、前沿新材料、AI及机器人等检验检测能力。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智慧运营中心建设。到2027年,实现检验检测认证年营收(产值)400亿元,检验检测能力和营收居全国示范区前列。
  • 千亿抗原检测市场,谁是订单之王?
    美国、英国最早推广新冠家庭快速抗原检测,交过医保的居民均可预定免费检测包。网上申请后,检测包直接包邮到家,操作方便,可独立完成,仅需30min内便能得到结果。如果结果显示“两条杠”、但无症状,不需核酸检测确认,直接自我居家隔离。欧洲各国、日本、印度、以色列等均在大力推行抗原检测的方法,甚至在英国、新加坡、巴西、法国、意大利等国,抗原检测结果被作为入境标准之一。迅速普及的家庭抗原快检带动了新冠抗原检测的市场繁荣,千亿抗原检测市场拉开序幕!面对日益趋紧的疫情形势,3月11日,国家卫健委宣布开放抗原检测,此后广东、河南、山东等省份相继发布关于新冠抗原检测试剂集采实施方案,截至目前,国家药监局已批准24个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产品… … 开放抗原检测,速度之快,令人咋舌。截至目前国内已有24个产品获批 资料来源:国家药监局出口额超700亿元国内抗原企业赚翻天德尔塔、奥密克戎等一再掀起海啸,忙坏了中国工人,澳大利亚的抗原检测试剂盒70%以上源自中国......中国制造,在国际上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2021年全年我国抗原检测相关产品的出口额超过700亿元,3月20日,海关统计数据平台更新了1月和2月的进出口数据,前两个月我国新冠试剂出口货值达到326亿元,且我国出口的新冠试剂依然绝大部分为抗原检测试剂,国内新冠抗原产商接单接到手软,简直赚翻了!去年我国抗原检测相关产品出口额较大 图片来源:德邦证券研报九安医疗拿下美国百亿订单金额,现已回款70亿1月14日,九安医疗宣布又拿下一笔81亿元新冠试剂采购合同,此前九安医疗刚公布拿到合计21亿元的美国政府订单,合同总计超过100亿。1月14日早间,九安医疗公告称,美国子公司iHealth Labs.Inc与美国ACC (美国陆军合约管理指挥部)代表美国HHS(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就iHealth新冠抗原家用自测OTC试剂盒产品(以下简称“iHealth试剂盒”)于当地时间2022年1月13日签署采购合同并生效。九安医疗曾于3月10日晚间公告,其美国子公司当前已履行完成上述合同的交货义务,累计收到货款4.65亿美元。九安医疗4月1日公告,截至美国当地时间2022年3月30日,美国ACC(美国陆军合约管理指挥部)再陆续向其子公司iHealth Labs Inc(简称“美国子公司”)支付货款共计6.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96亿元。综上,截至目前,美国ACC已累计向公司美国子公司支付货款11.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0.47亿元,上述货款已全部到账。上述情况符合合同规定的交货和付款安排,该合同在正常履行过程中。网友直呼,回款真快! 信息来自公开资料,据不完全统计新冠抗原订单金额合计近400亿人民币,器械之家制表宝太生物与美国Innova公司独家合作宝太生物拥有与美国Innova公司的独家合作关系。根据协议,宝太生物独家生产Innova品牌的SARS-CoV-2快速抗原检测试剂盒,并且由拥有该抗原检测试剂盒的知识产权的所有人Innova独家经营。2021年上半年,Innova公司给中国厂家的订货金额高达147亿元,应该也都是给到了宝太。这在宝太官方发布的新闻里得到印证,“今年以来,海沧区出口的新冠病毒快速诊断产品约占全国的1/3,其中宝太生物占了绝对比重,其制造的新冠快速自检产品在G7峰会上亮相使用。” “今年,以新冠病毒检测为代表的体外诊断表现尤为突出,1-7月实现产值近200亿元。”亚辉龙十余架专机送产品到日本今年2月份,亚辉龙(688575)发布公告称,日本株式会社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简称“MBL”)已于2月11日发送采购订单,拟向公司采购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金额价税合计5294.17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37亿元。后续,再次追加5000万美元的订单。生产线上,数千名工人穿戴着无尘服有序忙碌;日程单上,十余架专机将把产品运往日本东京… … 3月28日,亚辉龙公告已收到合计10,294.17 万美元货款,并且交货完毕。国内3家IVD企业同时拿下英国共77亿订单英国宣布从2022年4月1日起,结束对全民免费的新冠核酸检测。这无疑给新冠抗原自测试剂盒在英国市场再次带来了大量的使用需求。 3月21日,英国政府网公布了3份新冠抗原试剂采购合同的信息,东方生物、艾康生物、基蛋生物分别间接获得5.95亿英镑、2.378亿英镑、0.85亿英镑的合同,三份合同涉及金额共9.18亿英镑,都是从2月23日开始,截止时间均是8月20日。从这次三家IVD企业取得英国77亿的大订单来看,让很多新冠抗原试剂盒厂家羡慕不已,后续很大可能会吸引大量企业进入英国抗原检测试剂市场。不过想要进入英国市场,企业的新冠检测试剂就必须通过英国注册后才能在英国市场自由销售,否则将可能面临制裁。国内合作正酣千亿抗原检测市场正在扩容诺唯赞与上海药械合作上海新一轮疫情爆发,启动大范围新冠抗原筛查,上千万人份试剂调拨上海。3月16日,诺唯赞发布一份为2.15亿元的产品经销合同。据公告,全资子公司南京诺唯赞医疗与上药医疗器械签订了超过2亿元的抗原《经销合同》。国药器械与3家IVD企业签约3月24日,29日,31日,国药器械分别与明德生物、乐普医疗、亚辉龙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多方面展开合作。这也与这几家企业近期获得抗原试剂注册证有密切关系。抗原试剂测在国内充分应用在吉林疫情中,抗原检测得到应用。吉林省工信厅表示,3月15日就有1200万人份抗原检测试剂发往吉林开展检测。分别来自北京热景生物800万人份、广州万孚生物310万人份、北京安沃夫40万人份和重庆明道捷测生物50万人份。在上海抗疫中,3月26日就有1400多万人进行了抗原检测,包括艾康、明德、诺唯赞、万孚等各大获批品牌。随后,上海4月2日起离沪要求具备48小时核酸+24小时抗原;4月3日,上海全市开展抗原检测。而在安徽合肥,机场、车站、路口检测点,都开展了核酸+抗原的双检。在当前“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下,各地的防疫措施中抗原检测会应用的越来越广。国内抗原市场规模进一步提升从各大券商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对抗原检测的看好。华安证券分析师谭国超认为,综合来看,长期视角下抗原检测市场规模有2700亿元;德邦证券分析师陈铁林认为,国内14亿人口每年的抗原检测规模按出厂口径约为 840 亿至 1680 亿;中泰证券研报表示,预测国内单月市场规模为177亿-266亿元,如考虑到居民、企业自费购买情况,预计新冠抗原检测产品采购需求有望进一步提升。
  • 高效选型 技术迭代|束蕴仪器助力大规模仪器设备更新
    政 策 背 景日前,国家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强调实行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其中提到“提升教育文旅医疗设备水平。推动符合条件的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更新置换先进教学及科研技术设备,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严格落实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保质保量配置并及时更新教学仪器设备”。在此战略背景下,束蕴仪器紧跟国家政策,结合自身发展,高效选型,技术迭代,提供高级、智能、绿色、安全的科学仪器,助力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企业等提供全部的仪器设备更新解决方案。束蕴仪器选型指南束蕴仪器聚焦在为高校、科研院所、航空航天、检验机构、及工业企业提供实验室材料检测解决方案。产品覆盖了医药、生物、材料、考古、电子、食品等各个行业。重点围绕为客户量身打造适合的综合解决方案,多方位的技术支持和现场服务,优异高效的客户培训,快速及时的售后服务。01高分辨三维X射线显微镜 XRM 应用方向油气地质、材料科学、制药及医疗器械、土木工程、农林科学、锂电新能源、半导体芯片(封装)/电子元器件、生命科学、增材制造(3D打印)、食品科学、考古、4D原位测试。多量程纳米级三维X射线显微镜(Nano CT)SKYSCAN2214500nm空间分辨率;先进开管光源,可达到更小的焦点尺寸,且时刻保持光管性能处于优异状态;科研级CMOS探测器,更先进的成像技术、更快的读取速度、更大的成像视野;多探测器配置,针对不同样品类型、不同测试要求都能给出适合的解决方案;02X射线衍射仪(XRD) 应用方向应用领域:新能源正负极材料、电解质等;制药行业API晶型筛选及杂质定量等;半导体单晶和外延层材料的结晶完整性分析等;金属材料应力、织构等分析;以及所有材料物相的定性定量分析。03少数载流子测量系统(MDP) 应用方向用于表征材料体寿命和表面钝化质量,为器件设计和工艺优化提供重要参数;硅 | 化合物半导体| 氧化物 | 宽带隙材料| 钙钛矿 | 外延层|碲化镉 | 磷 | 硫化锌 | 碳化硅 | 砷化镓 | 氮化镓 | 铬的少子寿命、光电导率、电阻率、温度相关的缺陷表征、杂质浓度、LBIC光束诱导电, 活化能和俘获截面缺陷发射,界面缺陷,深能级缺陷(从宽禁带到窄禁带提供完善解决方案)。04热释光、光释光测试仪(TL/OSL)广泛应用于各种材料的辐射剂量测定,应用于地质学和考古学年代测定、回顾剂量学、法医学和事故剂量测定、辐射防护、材料研究等领域。05SPS/RES表面光电压和电阻率测量系统SPS系列设备使用从紫外到近红外连续性的脉冲光学系统对材料能带中各种微小的能级缺陷从时间或能量维度进行区分,具有优异的能量信号分辨率和时间分辨SPV光谱;通过捕获光生电荷分离、捕获、扩散、迁移造成的空间光电压差,对材料进行质量品控以及研究其能级缺陷等方面的信息。应用:一、金属卤化物钙钛矿中的扩散长度二、宽禁带半导体中体极化现象的非接触检测三、金刚石中的电子跃迁四、宽禁带金属卤化物钙钛矿中缺陷水平的测定五、优化Ga2O3探测器的检测极限六、光催化材料的研究(BiVO4)七、光催化材料的研究与监测(TiO2)八、揭示光电化学电池中掩埋界面的损耗机制九、共轭有机聚合物、分子和纳米复合材料中的电子跃迁06表面分析技术 XPS/AES/Tof-SIMS 应用方向07电池安全与性能测试解决方案08化工反应安全解决方案未完持续更新,欢迎关注!2024/03/26
  • 这一千亿级市场主角或“易主”,谁能抢滩布局新风口?
    2020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强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光伏产业市场规模超千亿为实现上述目标,发展可再生能源势在必行。各种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以其清洁、安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等显著优势,已成为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光伏产业目前已成为是国内唯一一个全产业链自主可控、技术全球领先、成本优势全球最大、产业链话语权全球第一的行业,也是推动我国能源变革的重要引擎。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20版)》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新增光伏并网装机容量48.2GW,同比上升60.1%。累计光伏并网装机容量达到253GW,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均为全球第一。预计 2021 年光伏新增装机量超过55GW,累计装机有望达到约308GW。按照1GW40亿元估计,全国市场规模约两千亿元。此外,海关数据显示,2021年太阳能电池板出口额约1800亿元。全球首个钙钛矿光伏地面电站开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双碳”目标下,光伏技术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成本低、效率高,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实现低成本发电的新型光伏技术之一。而就在近日,我国投资的全球首个钙钛矿光伏地面电站开工。此项目的建设单位纤纳光电成立于2015年,创立初期以钙钛矿新材料研发、钙钛矿电池效率提升为研究重点,之后围绕着钙钛矿批量生产、组件稳定性等商业化核心研究展开探索,建有全球首个钙钛矿生产基地,首条100MW规模化产线。相关产品包括大面积高效钙钛矿组件、钙钛矿彩色光伏组件、钙钛矿轻质组件和叠层组件等多个产品系列,应用范围覆盖地面电站、工商业电站、建筑光伏一体化等集中式、分布式和低碳多能互补场景。2017年12月27日,杭州纤纳光电公司宣布其钙钛矿太阳能微组件经过美国Newport认证,效率达到17.4%,这一结果打破了该公司此前保持的效率记录。目前纤纳光电已7次刷新钙钛矿组件光电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经权威太阳能电池效率测试机构日本电气安全与环境科技研究所(JET)测试认证,纤纳钙钛矿太阳能小组件在稳态功率输出下的效率达到21.4%,19.32cm²。还是全球首家且唯一一家获得钙钛矿组件稳定性测试报告的机构。潜力巨大的钙钛矿材料那么这次开工项目提到的钙钛矿究竟是什么材料?实际上,钙钛矿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体系。钙钛矿是指一类陶瓷氧化物,其分子通式为ABO₃,此类氧化物最早被发现,是存在于钙钛矿石中的钛酸钙(CaTiO₃)化合物,因此而得名。钙钛矿结构的化学通式为ABX₃,由于此类化合物结构上有许多特性,在材料相关方面应用及研究甚广。钙钛矿的第一篇文章是2009年横滨大学宫坂组发布。当时系统的光伏发电效率可以做到2%~3%。而钙钛矿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钙钛矿的最高效率已经达到29%左右。而传统的硅基电池(以及化合物半导体基太阳能电池),从1960年代到现在做了60年,最高效率也就28%左右。钙钛矿的厉害,就在于不到10年,就走了传统电池60年的路。而这主要得益于钙钛矿电池的分子具有非常好的光吸收性能。更难能可贵的是,钙钛矿所需的原材料储量丰富,制备工艺简单且可以采用低温、低成本的工艺实现高品质的薄膜。此外,反型钙钛矿电池无需使用具有光催化活性的TiO2以及掺杂的有机空穴传输层,光照下的输出稳定性更好,因此更具发展潜力。一旦解决关键问题,钙钛矿电池有望全面取代传统单晶、多晶、异质结电池。全球首个钙钛矿光伏地面电站项目的开工标志着光伏行业最令人期待的新一代钙钛矿技术迈向了成熟,潜力无限,钙钛矿产业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这些仪器有望受益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和生产离不开检测,只有通过对各个生产环节的检测才能不断提高良率和工艺水平。而这也为科学仪器市场注入了新动力,相关仪器有望受益。检测对象检测参数或项目仪器硅料●氧、碳含量;●磷、硼等杂质含量;●P/N型号;●轻重掺;●径向和轴向电阻率;硅材料碳氧含量测试仪、硅料磷、硼杂质含量测试仪、硅料检测分选仪、硅料分选重掺笔(镊)、电阻率型号综合测试仪直拉或铸锭●体电阻率;●材料方块电阻;●非平衡载流子寿命;●缺陷探伤无接触式电阻率型号测试仪、四探头电阻率方阻测试仪、原生多晶电阻率测试仪、少子寿命扫描仪、少子寿命测量仪、红外探伤测试仪切片●硅片的表面线痕深度、●缺陷探伤、●电阻率和方块电阻、●硅片厚度、总厚度变化TTV、弯曲度、翘曲度、单点和总体平整度、●非平衡载流子寿命非接触厚度电阻率测试仪、硅材料碳氧含量测试仪、硅片缺陷观测仪、半自动无接触硅片测试仪、硅片表面线痕深度测试仪、原生多晶型号测试仪、硅芯电阻率测试仪、少子寿命测试仪电池片●薄膜厚度和光学常数,光学带宽等;●IV特性(Pmax/Imax/Vmax/ Isc /Voc/FF/ Eff/Rs/Rsh等);●模拟太阳辐照度和频谱;光电转化效率;内部量子效率;反射系数和透射比(光生电流特性在不同波长光照条件下的数值)非接触厚度电阻率测试仪、半自动无接触硅片测试仪、硅片缺陷观测仪、硅材料碳氧含量测试仪、少子寿命测试仪、金属四探针电阻率方阻测试仪、椭偏仪、太阳能电池I-V特性分析系统、太阳能模拟器、太阳能电池量子效率测试仪、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在线检测系统、PL光致发光测试系统组件●IV曲线 ●光伏电池组件各类缺陷IV曲线测试仪 EL检测仪(一种太阳能电池或电池组件的内部缺陷检测设备)并网光伏发电系统见下图见下图
  • 上海首家物联网产业联盟揭牌 “十二五”实现千亿产值
    上海首家物联网产业联盟6月21日在张江高科技园区揭牌,张江着力打造世界级物联网产业高地,“十二五”期间将实现千亿元年产值。   2006年,全国惟一的“国家射频识别技术产业化基地”在张江建立。目前,张江在物联网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基础等方面领先国内,集聚物联网相关企业约500家,已形成上百亿元的产业规模。“十二五”期间,张江将建设1平方公里的物联网产业化核心基地,以带动70平方公里张江园区的物联网技术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
  • 北京拟建千亿环保产业园
    记者14日独家获悉,在东、北、西三个方向已建成环保产业园后,北京市正计划在其南部地区建设产值超过千亿元的环保科技园,力图使这一园区成为全国领先的资源集约、环境友好、低碳环保的国家环保产业示范区,并确立北京在全国的生态建设核心地位。   “这一园区符合北京市对大兴区提出的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区’的战略定位,并有望同时享受中关村科技园区和北京亦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北京市大兴区副区长喻华锋表示:“享受双重的优惠政策,这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据介绍,这一园区的名称为“国家环保科技园”。今年3月,中国环境出版有限责任公司与北京市大兴区政府签署了产业园项目战略合作协议。5月,国家环境保护部批复同意建设该园区。6月,作为项目业主单位,中环绿谷环境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金2亿元。14日上午,“国家环保科技园”策划方案原则通过了专家评审。   记者得到的资料显示,这一定位于“国家环保产业旗舰”的园区,力图成为展示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态度及节能环保成效的平台、全国环保产业技术标准和行业规则的研究制定平台,以及中国节能环保政府服务机构集聚中心、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集群和中国节能环保技术研发集聚中心。   中环绿谷有关高层向记者透露,已计划与相关节能环保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基金,总规模为80亿元人民币,分三期募集完成,并发起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建设园区环保技术产业化孵化基地。   中环绿谷的项目方案预计,在环保设施营运服务企业、合同能源管理企业,及环保工程、承包、设计、咨询评估等企业到位后,园区每年可实现节能环保服务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   在14日的专家评审会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玉庆表示,该园区围绕促进环境保护科技及产业发展,突出了政府服务机构、研发集群、总部基地、展示与交流中心等四大基本功能,适应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需要,具备了较强的前瞻性,不仅有助于推进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提升北京市和大兴区的综合经济、科技实力。   国家发改委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在专家评审会上说,由北京市和环保部共同推进的“国家环保科技园”建设非常具有战略眼光。北京市应该将这一项目的建设作为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该园区项目区位、政策优势明显,建成后有望对全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效应。   记者注意到,“国家环保科技园”也引起地方环保部门、企业的关注。“辽宁省的环境监理公司在全国是最早开办的,也是规模最大的。我们愿意搬到北京来,面向全国干。”辽宁省环保厅厅长朱京海说。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已分别在东、北、西三个方向建设了北京通州环保产业园、北京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目前,北京市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已突破1300亿元,并以年均25%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节能环保企业主要集中在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太阳能、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大气污染控制等领域。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潜力巨大,国家发改委预测,2015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预计达4.5万亿元,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左右。
  • 投资千亿元 航空发动机重大专项近期出台
    国产岷山军用发动机  记者日前从有关渠道了解到,备受各界瞩目的航空发动机重大科技专项,日前已经上报国务院,并有望于近期出台。   根据已有信息,该专项预计投入至少千亿元资金支持国产航空发动机的自主研发与制造,这是迄今为止所有重大专项中投资规模最大的一个。   业内人士预计,高达千亿的专项研发资金如果能落实到位,将有效弥补国产飞机发动机自主研发制造能力不足这一长期短板。而随着专项的实施,国内航空发动机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市场对于中航工业航空发动机板块的整合预期,也将进一步增强。   政策落地在即   “我们已经开始准备报项目了。”一位业内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该专项由工信部而非早先认为的科技部牵头制定。按照工信部等有关部委要求,目前有航空发动机业务的相关企业正在积极准备项目申报,希望能争取到更多专项资金。“该专项资金预计最先投入到基础研究与材料领域,随后会向生产制造环节逐步倾斜。”   这意味着,从去年开始酝酿的航空发动机重大科技专项,出台时间已经愈发临近。去年11月,两院院士师昌绪向国务院建议,将航空发动机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今年6月传出消息,由师昌绪牵头提出的“我国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工程咨询研究报告”封笔,航空发动机被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已经板上钉钉。   长期以来,飞机制造领域受到发动机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的困扰。今年7月印发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航空装备产业列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的第一个项目,明确提出要突破航空发动机核心关键技术,加快推进航空发动机产业化。   今年9月4日-6日,国务委员马凯、工信部部长苗圩、国资委主任王勇、中航工业总经理林左鸣等一同前往陕西,调研了包括西安航空发动机在内的多家航空企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院领导首次带队对中国航空工业进行为期3天的调研,足以说明国家的重视程度。   “目前业内普遍预期专项资金规模是1000亿元甚至更高,我们现在都等着方案最终出台。”一位买方航空分析师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业内人士分析,参照“十一五”有关重大科技专项政策,预计专项方案中除了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相关技术装备研制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外,或还将通过制定相关采购管理办法以及税收优惠政策来鼓励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制造。   弥补长期短板   在整个飞机制造过程中,航空发动机投入最大、研制周期最长、技术难度最高,是影响整个飞机性能和可靠性的关键所在。因此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也是国内飞机制造业木桶上的一块短板。   飞行器结构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早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过去国内航空发动机以引进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改进或仿制。目前专注于该行业的重量级科学家也普遍认为,专利引进或测绘仿制的发动机型号过多,延续时间过长,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和束缚了我国航空发动机的自主研发,造成国产飞机普遍动力不足。   一般说来,航空发动机分为商用和军用两类。目前世界上商用和军用航空发动机市场基本被通用、罗罗、普惠等几家国际巨头垄断。早期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不够,导致我国商用航空发动机领域几乎一片空白,无论是2016年将要投入使用的C919干线大飞机,还是ARJ21支线客机,配装的都是进口发动机。   “只有狠下决心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精选几个有重大意义和带动作用的军民用发动机,走完自主研制的全过程,才能真正完成从测绘仿制向自主研制的战略转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认为。   除了通过专项解决技术短板外,中国证券报记者还了解到,目前中航工业集团通过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正在着力解决困扰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发的人才问题。今年9月,北航和中航工业发动机控股有限公司签署《航空发动机基础技术研究中心共建协议》。一个月后,发动机控股公司再次与北航签署“航空发动机高级人才定制班联合培养协议”。北航已于今年9月份完成了首届定制班36人的招生。   整合预期增强   航空发动机专项实施在即,业内人士对即将出现的巨大市场机会,普遍持有乐观态度。   波音公司在其最新的市场报告中预测,未来20年中国机队将扩大到目前规模的三倍。   目前,设计生产一台航空发动机,主要涉及原材料、零部件、单元体及主要部件、整机制造等几个主要领域。A股相应的上市公司有航空动力整机集成)、中航动控(发动机控制系统)、中航重机(结构铸锻件)、成发科技[7(传动)和钢研高纳(涡轮盘)等相关上市公司。   业内人士认为,伴随着专项方案的逐步落实,上述公司除将获得专项资金支持外,受国内航空发动机市场规模逐步扩大的拉动,公司业绩也将逐步提升。   除此之外,在第九届中国航展上,航空动力实际控制人中航发动机控股有限公司将作为中航工业此次参展的唯一发动机单位。   在上述上市公司中,除钢研高纳外,其余四家全部为中航工业系公司。其中航空动力、中航动控和成发科技分别定位为中航工业航空发动机资产的主机、控制和传动整合平台。   在中航工业各大业务板块中,发动机业务板块资产证券化率相对较低,因此业内人士预期,航空发动机重大专项的推出,除了给相关上市公司注入业绩增长动力外,也将进一步加快中航工业发动机业务板块资产证券化的步伐。   2012年4月,中航工业集团成立中航空天发动机研究院,整合了旗下发动机技术研究和型号研制的4个主机所(中航工业动力所、动研所、涡轮院、贵航发动机所)。   招商证券分析师刘杰认为,航空动力虽然去年暂停重组,但其作为发动机整机业务上市平台的定位没有变化,未来不排除再次启动的可能。随着研究所的逐步改制,未来这一块优质资产将成为资产重组新的整合对象。   中航工业集团总经理林左鸣今年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也表示,未来中航工业旗下的大量研究院类资产,将成为下一步重组重点。中航工业集团副总经理吴献东认为,中航工业有很大一部分业务划归研究院所,研究院所属于事业单位,其资产归财政部管辖,事业单位资产要上市首先得转换成企业资产,这个转换过程非常复杂。但科研院所一旦转成企业后,将很容易注入上市公司。   而随着发动机重大专项的展开,有猜测说今后发动机业务会从中航工业独立出来,单独成立一家发动机公司。对此,中国证券报记者从有关人士处了解到,目前这一可能性为零。   该人士认为,目前全世界所有航空发动机企业严格来说都没有独立的,美国的GE、欧洲的赛峰和罗罗尽管以发动机业务为主,但旗下也有其他业务。从经营角度讲,航空发动机业务不适宜独立,因为航空发动机投入和回报周期很长,通过业务组合有助于发动机业务发挥长周期优势。发动机技术密集度高,很容易转移到其他相关行业开拓市场,以大集团的形式存在,正好可以发挥这种优势。   “中国著名飞机设计师杨伟说过非常著名的一段话:航空发动机研制周期长,应该先行,但是决不能离开飞机独行。航空发动机今后的趋势是飞发一体,统一设计。在这种情况下,发动机不可能独立。”该人士表示。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