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气象学家

仪器信息网气象学家专题为您整合气象学家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气象学家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气象学家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气象学家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气象学家话题讨论。

气象学家相关的论坛

  • 气象学家如何利用气候模式 “算”出未来气候?

    吴统文熟练地在笔记本电脑中输入一长串指令,“啪”一声按下确认键。  几百米外的计算机机房内,一人多高的巨型计算机立即按照指令开始高速运算,计算从过去1000年到未来的气候演变趋势。这样的运算,最长的需要连续进行2个月。  吴统文,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模式室主任、研究员,他计算气候变化趋势的帮手,除了耗资高达数亿元的巨型计算机,还有“气候模式”——一个由“很多很多数学方程组”组成的极其复杂的程序,是当今科学界用以预测未来气候演变和影响的主要工具。  目前,各国科学家正在抓紧对全球30多个气候模式进行完善和运算,为将于2014年出版的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复杂程序  “气候模式”的原理和“天气预报模式”有些类似,不过要复杂得多  根据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多少,到本世纪末,全球地表温度可能会升高1.6℃到6.4℃——这是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做出的预估。得出这一预测结论的,正是世界各国的气候模式,当时有24个模式参与,并提供了估算结果。IPCC提出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证据,也是来自于计算机利用气候模式对气候变化的模拟。  气象学家如何利用气候模式,“算”出未来气候?  “地球的气候系统是一个由大气、海洋、冰、生物和陆地构成的系统,非常复杂。它们不但受外界影响,而且也会发生相互作用。”吴统文说,“气候模式可以说是对气候系统的数学表达,编写很多方程组成的复杂的程序,再通过巨型计算机进行运算,对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作出预测。”  气候模式是在天气预报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原理和天气预报模式有些类似。天气预报模式已有60多年历史,是全世界天气预报的主要工具。二者的区别在于,天气预报模式主要考虑大气运动变化情况,而气候模式要复杂得多,需考虑大气、海洋、冰、生物和陆地的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气候模式要用的数据量大得惊人,往往达到几十个TB(万亿字节),时间长的要用高速计算机算好几个月。你看,现在我们这儿有一个模式正在运算,目前已经连续算了11天了。”吴统文说。  关键词:继续升温  最新预测显示,未来全球升温趋势可能延续,增温幅度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很大  最近几年,中国加大气候模式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模式的水平有了很大进步。在国家气候中心,自主研发的第一代气候模式于2005年就投入气候预测业务应用。  我国国家气候中心、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等单位的数个模式,准备参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国家气候中心对未来全球气候的预测结果,已经于今年4月提交到世界气象组织公开的网络平台,参与世界各国气候模式比较计划。除中国的模式之外,其余参与比较的模式都来自发达国家。  “这个计划就是把各国的气候模式,放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比试。这些模式会模拟过去1000年的气候,特别是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的气候变化;更重要的是,根据未来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预估全球温度变化等情况。”吴统文介绍。  最新预测结果是怎样的?吴统文表示,不同模式之间预测的结果差异较大,目前采取的一个方式是“集合平均”,即把所有模式预测的结果集合起来,看其平均情况,这样可靠性会大大增强。“从世界各国气候模式最新的预估结果来看,未来升温趋势可能延续,增温幅度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很大,但预估结果同时显示,全球变暖并不是意味着每个地区都普遍升温,未来不排除某些区域会出现降温。”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是中国参与撰写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主笔之一。他告诉记者,从最新的科学数据来看,气候变暖是不容置疑的,其影响是不利的,挑战是严峻的。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很可能将强化气候变暖的科学事实,对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谈判可能会有极大推动作用。  然而,也有一些科学家对计算机气候模式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气候模式的结果并不可信。例如,由于不同的模式对天空中云的状态处理方式不同,预测结果在地表温度等方面就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关键词:不确定性  气候模式具有较高可信度,但其预测结果存在不确定性  在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看来,模式算出来的结果,还是比较可信的。  “气候模式的发展在不少国家受到重视,它是目前唯一能定量客观展现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手段,尤其是对大尺度气候异常和变化的预测可信度较高。” 丁一汇说。  丁一汇表示,气候模式具有较高可信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构建模式的基础是一套描述地球系统特征的物理定律和数学方程组,它们是被证明和公认的,包括经典的质量、能量和动量守恒定律等。  第二,气候模式能够“重现”或“复制”过去气候的特征。1850年后有仪器观测时期气候变化的许多特征,模式都能够重现出来。模式可以很好的模拟过去100年的全球温度变化,甚至可以模拟出每一次火山爆发造成的随后1—2年的短期气候变冷。  第三,IPCC1990年发布第一次评估报告以来,20年过去了,已有条件去检验数次气候模式预测的结果。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值的比较显示,过去20年模式预测的全球温度变化与其后的观测结果是基本一致的。这大大增加了人们对模式预测结果的信心。  吴统文认为,气候系统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非线性的混沌系统,而且地球气候系统还受到地球以外的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其他因素变化的影响,要对未来长时间的气候状况作出像一周之内的天气预报那样准确和精细的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  “由于科学水平局限,气候模式的预测确实存在不确定性,但不确定性不等于不可靠和不能用。从对全球平均升温趋势的预测来看,可信度就很高。”吴统文强调,“作为目前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和影响的最主要的工具,气候模式的预测结果能够作为政府决策者的科学依据。”  极端天气(延伸阅读)  据世界气象组织今年11月发布的2011年全球气候报告,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2011年全球多处地方发生了极端气候导致的灾害,其中主要包括欧洲春季大旱,非洲东部“旱涝急转”,东南亚、南亚和中南美洲暴雨洪涝灾害,巴西出现洪水和泥石流灾害。  气象专家预计,未来随着全球气候继续变暖,我们可能会更加频繁地遭遇“几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  主要原因在于:气候变暖后,陆地和海洋表面的蒸发蒸腾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从而加大水循环的强度;全球气候变暖还将增加大气的持水能力,也就是说,大气中可容纳的水分更多了,降水强度会因此加强;气候变暖也将继续改变地球的热量平衡,导致大气环流出现异常。

  • 【资料】大气污染气象学

    第三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1.大气圈结构及气象要素2.大气的热力过程3.大气的运动和风[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93951]大气污染气象学.ppt[/url]

  • 【资料】天文学、地球科学类期刊==大气科学(气象学)

    序号http://61.164.36.250:8001/CSTJ/IMAGES/kanwu.gif 刊名ISSNCN核心期刊1大气科学1006-989511-1768/O4★2高原气象1000-053462-1061/P★3大气科学学报1674-709732-1803/P★4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000-202232-1164/P★5气候与环境研究1006-958511-3693/P★6气象1000-052611-2282/P★7气象科学1009-082732-1243/P★8气象科技1671-634511-2374/P★9热带气象1000-4068★10热带气象学报1004-496544-1326/P★11应用气象学报1001-731311-2690/P★

  • 【资料】空气污染气象学

    空气污染气象学是研究大气运动和大气中污染物相互作用的科学,它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大气科学中的一个新的领域。自然现象(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和人类活动产生的废气和粉尘排入大气中时,造成大气污染。这些污染物被风输送,在大气湍流作用下扩散稀释,通过重力沉降作用和降水冲刷过程,降到地面;这些污染物也可能在大气中发生化学变化,变成其他物质。空气污染气象学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大气运动引起的污染物输送、扩散、迁移和转化等过程。大气中的污染物,对大气的热平衡、天气气候变化等都有影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也属此学科的内容之一。空气污染气象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为了研究野战时毒气浓度的预报方法,自1921年起进行大气扩散实验。二十世纪40年代,原子能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出了放射性物质污染的预测和控制问题,促进了大气扩散的实验和理论研究。50年代后,由于工业和人口高度集中,相继出现了城市污染事件。以1952年12月的伦敦烟雾事件为例,在持续了三天的下沉逆温和小风天气条件下,伦敦上空的二氧化硫和烟尘等污染物,很难向上扩散和向远方输送,集积的浓度很高,夺去了四千余人的生命。二十世纪60年代后,核试验和高空飞行使污染范围扩展到平流层。大气污染已由某一工厂引起的局地污染(十几公里范围)转为区域性和全球性的污染。于是,为了寻求大气环境保护法的依据,和根据大气扩散和自净能力提出控制和消除大气污染的途径,人们组织了对城市的、区域的和全球范围的大气污染输送、扩散、迁移和转化规律的实验和研究,以及各类大气污染模式的计算和污染预报方法的研究。这些不仅和大气边界层、大气湍流、大气湍流扩散的研究有关,而且涉及中尺度和天气尺度的大气运动规律,以及平流层和对流层之间的污染物交换过程、大气的物理和化学过程的相互影响等。大气污染对天气和气候影响的研究涉及大气科学的大部分分支学科,大气污染的控制问题和大气科学密切相关,所以从6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了空气污染气象学。平原地区的空气污染与气象主要研究平坦地形上空大气污染物的输送和扩散的规律,估算烟囱排放和地面厂房泄漏的污染物对周围环境和下风地区的影响。它是选定烟囱位置和高度,进行厂区和居民区的合理布局的重要依据。由于平原地区的风向和风速在某一水平面上基本是均匀的,因此,污染物的输送规律比较简单。在沿海或湖滨地区,水陆之间的温差产生的局地环流称为海(湖)陆风。低层气流把排入的污染物输送到一定距离后,又从高空返回到原地,使原地的污染浓度增高。有时陆风带走的污染物被海风带回,也使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增高。美国洛杉矶市的光化学烟雾就是在这种环流条件下产生的。春夏两季,水温比陆面温度低得多。水面上的空气流经陆面时被加热,把原在水面上空形成的逆温层破坏。这时逆温层上部积聚的污染物被热对流带到地面,使该处污染物浓度加大,称为“熏烟”现象。由于湖面逆温可维持几个小时,这种现象可延续较长的时间。同样,在秋冬两季,由陆面吹来的稳定空气流经不结冰的水面时,也会出现“熏烟”现象。由于陆面的粗糙度一般大于水面,所以陆面上的大气湍流扩散通常比水面上的强。地形起伏使得接受的太阳辐射强度和辐射冷却不均匀,由此引起的热力环流,称为地形风。山坡白天有上坡风,夜间有下坡风;山谷白天有谷风,夜间有山风。深谷还可以出现山谷风的闭合环流,其上部的反向气流称为反向山谷风。在山区和平原之间,还有大型坡风。因在山谷中的不同位置,不同高度的气流有很大差异,因此不同排放点的污染物输送路径也不相同。气流过山的动力作用在背风坡产生下沉气流或涡旋;谷风在不稳定条件下,风速较大时也出现下沉现象。这都会使烟囱排放的烟气向下倾斜或下沉到地面。山谷中的曲折地段,因地形阻塞而出现小风,会使这一地区的污染加重。山区逆温维持时间比平原地区长,而且还可能出现多层逆温逆温层和山谷构成一个“管道”,限制了污染物的扩散加重了下风地区的污染。污染物在两个逆温层之间积累当逆温破坏后,就出现“熏烟”现象。虽然地形引起的气流扰动,加大了湍流的强度,山区的大气扩散参数比平原地区要大几倍,但由于水平输送不如平原地区,因此山区(尤其是山间盆地和谷地)的空气污染,通常比平原严重。城市热岛效应,使夜间的低空不出现逆温,但在几百米高度之上仍为一稳定层所覆盖,而在稳定层之下形成城市混合层,混合作用使该层内的铅直浓度分布趋于均匀。同时,热岛效应使农村的冷空气向城市辐合而上升,形成了热岛环流。该环流的水平辐合流场使接近地面的污染物向城市汇集,加重了城市的污染;另一方面,其辐合上升气流使高烟囱的烟气上升,输往远处,又可减少对城市的污染。此外,城市的建筑群使地面的粗糙度增大,减弱了风速的铅直变化,加上建筑物之间的“渠道”作用,形成了复杂的局地环流。以上种种情况,都说明城市中的污染物的输送过程相当复杂。但总的说来,城市建筑物对气流的扰动和热对流作用,使城市的湍流比平原地区强,因此大气扩散参数比平原地区大得多。为了研究城市大气污染和提出控制污染的措施,进行了各种性能模式的试验,包括箱模式、统计模式和数学物理模式等。全球每年有数亿吨的烟尘和气体排入大气。但通过各种迁移、转化过程又被清除出大气,不在大气中积累。在大气中自然进行的这种过程,称为大气自净过程,它一般包括重力沉降、降水冲刷和大气化学反应三种过程。污染物在大气中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之后,有的不再具毒性,有的形成新的污染物。种类繁多的污染物在大气中的化学反应是极其复杂的。以二氧化硫为例,在日光照射下可氧化成三氧化硫。大气中若含有起催化作用的二氧化氮和臭氧气体,这种反应的速含有起催化作用的二氧化氮和臭氧气体,这种反应的速度更快。三氧化硫在空气中遇水滴就形成硫酸雾。二氧化硫还可溶于水滴形成亚硫酸,然后再氧化成硫酸。酸雾遇到其他物质(金属飘尘、氨等)形成硫酸盐,再由降水冲刷形成酸雨降落地面。氮的氧化物和臭氧化合后,溶于水滴而形成硝酸,然后再与其他物质化合成硝酸盐,而被降水清除出大气。光化学反应过程在大气中形成的酸雾和酸盐微粒,称为光化学烟雾。空气污染对城市气候的影响比较明显,但还没有充分的事实证明这种污染会造成全球的气候变化。可能有两种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引起气候变暖;气溶胶增多,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使全球大气的气温降低。如何确定这两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对全球气温变化的影响,是当今空气污染气象学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070303.shtml]空气污染气象学[/url]

  • 【分享】降雨预期补充阿根廷玉米和大豆种植区的土壤水分

    一气象学家周二称,上周阿根廷玉米和大豆种植区出现的降雨将补充土壤水分,并帮助作物经受住拉尼娜气候造成的干燥天气条件。 该南美国家是全球最大的豆油和豆粕供应国,亦是第三大未压榨大豆出口国,因此市场正密切关注干燥天气破坏产量的迹象。 拉尼娜气候尚未造成今年年初所担忧的影响,但农业天气预报员表示,其将导致12月至2月之间的降雨量减少。 Weather and Water Institute的气象学家Cesar Rebella称:“地下水储量处于非常好的水平,这意味着在不出现严重问题的情况下,作物能够经受住干旱时期。” 他称,上周多个地区获得了需要的降雨,包括科尔多瓦省部分地区,该省是阿根廷最大的玉米和大豆生产省。 Rebella补充说:“当前的天气对积累水分储备有利。我们正接近作物用水量最高的时期,尤其是中部-北部地区。” 圣达菲省(Santa Fe)Rafaela地区的农户Daniel Christiansen称,许多作物不久将进入到决定最终单产的生长阶段。 “11月是作物需要水分来完全生长的时期,”他称,“此刻,玉米作物不需要大量的水分,但在15或20天内,将需要大量的降水。” 在周度天气报告中,Bahia Blanca谷物交易所预报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将有大范围降雨。该省是阿根廷最大的玉米和大豆供应区,并且是最重要的小麦种植区。 优于预期的天气条件已提升了阿根廷2010/11年度作物产量的预估。 阿根廷农业部长Julian Dominguez预估大豆产量为5200万吨,与上一年度产量5270万吨几近持平。 政府亦预估玉米产量将从上年度的2250万吨攀升至2600万吨纪录高位。 小麦产量预估为1210万吨,远高于上一年度因干旱影响的750万吨产量。

  • 【分享】全球持续变暖预测的第三次修正:2008年气温将微降

    全球持续变暖理论漏洞百出,既不符合气候变化历史的周期规律,也被近10年来全球波动下降的全球气温变化趋势所否定。为了能自圆其说,英国科学家连续三次修正了全球持续变暖的气候预测。 一、 全球持续变暖预测的第一次修正 据法新社报道,2007年8月9日发表的一项报告称,过去两年里,自然气候的变化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并将继续促使气温在2008年保持缓慢变化的趋势。但是英国气象学家说,全球变暖将在2009年真正开始,并称2009年到2014年之间有几年将会比迄今为止温度纪年史上最热的1998年还要热。现有的全球气候计算机模型低估了自然力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英国气象局的专家们调整了原有模型,以便更好地反映诸如拉尼娜现象或海洋水温及水流循环的波动等气象规律对气候造成的影响。他们采用反映海洋及大气真实情况的数据替代近似数据,以获得2005年到2014年这10年间的气候变化预测值。预测结果显示,虽然长期来看,人类产生的温室气体会迫使气温升高,但是热带太平洋温度较低的寒流及南极海域对气候变暖的抑制,将抵消这十年中前几年全球气候变暖的效应。英国国家气象局科学家道格• 史密斯说,这些发现和迄今为止观察到的气候变化模式相吻合。史密斯说,新模型针对全球地表温度得出了远比以往模型精确的“预测结果”。 该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1]。 自然力为什么在2005-2006年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我们早在2005年就做了理论证明[2-6],新闻媒体也作了相关报道[7]。现在,西方科学家也承认了这一客观事实。

  • 【讨论】责任:发达国家推崇全球共同承担,美国:中印不减排就收“碳关税”

    发达国家认为自己减排的同时,发展中国家也须相应承诺减排。由于完成减排指标须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发达国家对“巴厘岛路线图”所要求的达成深度减排中期目标或是避而不谈,或是大打折扣;甚至要求发展中国家也参与承诺减排目标 ......美国:中印不减排就收“碳关税”全球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于12月7日在哥本哈根举行,主要任务是达成温室气体减排全球新协议。哥本哈根大会将是一次有历史意义的全球峰会,届时哥本哈根将迎来一场什么样的谈判,各国领导人表达的意见能否让这座城市上空拨云见日,对未来露出光明,所有人对此都在拭目以待。“气候政治”:防变暖迫在眉睫目前已有包括中国总理温家宝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内的近70位世界各国领导人确认将参加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丹麦官员希望这将能为新气候协议凝聚有力的政治承诺,以对抗全球变暖。这一会议之所以引起如此多的关注,是因为气候问题确实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今年11月24日表示,全球变暖的主要元凶温室气体的浓度达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并且其浓度仍在攀高。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雅罗称,这一趋势可能会使世界未来几十年气温的上升沿着最悲观的判断发展,并表示这凸显了需要采取紧急行动。气候问题已是一个政治问题,这一认识已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即将开幕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将是一场“气候政治”的谈判。确实正如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所言,气候变化是近几十年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最深远的挑战之一。科学家预测,随着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到本世纪末全球升温范围将在1.1到6.4摄氏度之间。更加令人震惊的是,从最新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速度来看,地球气候已经开始朝着6到7摄氏度的危险状态发展,大大超出2摄氏度的地球生态警戒线。目前看来,很多最复杂的气候模型都低估了地球发生突然以及根本变化的能力。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近发布的报告显示,两年前所做的很多上限预测,那些认为可能从长远来看才会出现的,现在已经在发生了。因此谁敢保证像《后天》、《2012》等电影中那些悲观的预测不会就在不远的未来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哥本哈根会议的目标就是要把全球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甚至更低,因为一旦超过2摄氏度全球变暖就会无法控制。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上升的趋势必须得到扭转,以将整个世界从毁灭性的气候混乱状态边缘拉回来。要实现这些事关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紧迫任务,需要有一个所有国家认可和参与的国际协议来划分责任,促进合作,这是人类携手对抗变暖的至关重要的平台,哥本哈根会议就承担着这样的责任,而各国将在会议上谈到的焦点问题便是在应对危机中“责任共担”。气象学家们表示全球必须停止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在2015到2020年间开始减少排放。科学家们预计想要防止全球平均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到2050年,全球的温室气体减排量需达到1990年水平的80%。

  • 【分享】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概括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三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后来,在科学上此词语用于表示在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3-6摄氏度。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厄尔尼诺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历时一般一年左右,大气的变化滞后于海水温度的变化。在气象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通常情况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对应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温差,东边的温度低、气压高,冷空气下沉后向西流动;西边的温度高、气压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东流,这样,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个海平面冷空气向西流,高空热空气向东流的大气环流(沃克环流),这个环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东南信风。但有些时候,这个气压差会低于多年平均值,有时又会增大,这种大气变动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60年代,气象学家发现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密切相关,气压差减小时,便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发生后,由于暖流的增温,太平洋由东向西流的季风大为减弱,使大气环流发生明显改变,极大影响了太平洋沿岸各国气候,本来湿润的地区干旱,干旱的地区出现洪涝。而这种气压差增大时,海水温度会异常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拉尼娜现象”。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厄尔尼诺现象不仅出现在南美等国沿海,而且遍及东太平洋沿赤道两侧的全部海域以及环太平洋国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会受到厄尔尼诺带来的气候异常的影响,发生一系列自然灾害。总的来看,它使南半球气候更加干热,使北半球气候更加寒冷潮湿。近年来,科学家对厄尔尼诺现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即厄尔尼诺可能与海底地震,海水含盐量的变化,以及大气环流变化等有关。厄尔尼诺现象是周期性出现的,大约每隔2-7年出现一次。至1997年的20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分别在76-77年、82-83年、86-87年、91-93年和94-95年出现过5次。1982—1983年间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是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1500人死亡和8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得越来越频繁。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的重视,科学家们对厄尔尼诺现象通过采取一系列预报模型,海洋观测和卫星侦察,海洋大气偶合等科研活动,深化了对这种气候异常现象的认识。首先认识到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物理过程是海洋和大[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互作用的结果,即海洋温度的变化与大[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关联。所以在80年代后,科学家们把厄尔尼诺现象称之为“安索”(enso)现象。其次是热带海洋的增温不仅发生在南美智利海域,而且也发生在东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它无论发生在哪时,都会迅速地导致全球气候的明显异常,它是气候变异的最强信号,会导致全球许多地区出现严重的干旱和水灾等自然灾害。从我国6-8月主要雨带位置来看,在75%的厄尔尼诺年内,夏季雨带位置在江、淮流域。形象一点说,热带地区大气环流的低频振荡可比作是热带地区的心脏跳动,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就好象是热带地区得了一个心脏病,使得规律性的低频振荡出现了异常现象。当上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 遍及整个中、东以及太平洋海域,表面水温正距平高达3℃以上,海温的强烈上升造成水中浮游生物大量减少,秘鲁的渔业生产受到打击,同时造成厄瓜多尔等赤道太平洋地区发生洪涝或干旱灾害,这样的厄尔尼诺现象称为厄尔尼诺事件。一般认为海温连续三个月正距平在 0.5℃以上,即可认为是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相反,如果南美沿岸海温连续三个月负距平在 0.5℃以上,则认为是反厄尔尼诺事件,又称拉尼娜事件。当前据气象学家的研究普遍认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对全球不少地区的气候灾害有预兆意义,所以对它的监测已成为气候监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 【分享】D著名科学家 笛卡儿

    中文名称: 笛卡儿   外文名: Descartes,Rene   生卒年: 公元1596-1650   洲: 欧洲   国别: 法国   省: 土伦省莱耳市   笛卡儿(Rene Descartes),1596年3月21日生于法国都兰城。笛卡儿的父亲是布列塔尼地方议会的议员,同时也是地方法院的法官,笛卡儿在豪华的生活中无忧无虑地度过了童年。他幼年体弱多病,母亲病故后就一直由一位保姆照看。父亲希望笛卡儿将来能够成为一名神学家,于是在笛卡儿八岁时,便将他送入拉弗莱什的耶酥会学校,接受古典教育。校方为照顾他的孱弱的身体,特许他可以不必受校规的约束,早晨不必到学校上课,可以在床上读书 。因此,他从小养成了喜欢安静,善于思考的习惯。少年时期在欧洲著名的拉弗莱希耶稣会学院读书,打下了牢固的数学基础和天文学基础。笛卡儿1613年进入波瓦蒂埃大学,1616年毕业,获得法律学学位。由于家庭富有,不需要他开业作律师,同时由于他对经院哲学和神学的反感,便背离家庭的职业传统,开始探索人生之路。他投笔从戎,想借机游历欧洲,开阔眼界。从1618年起他离开法国游历欧洲各国,先后到过荷兰、丹麦、德国、瑞士和意大利等国。  1618年他结识了物理学家伊萨克毕克曼(Isace Beekman)。在毕克曼的鼓励下,笛卡儿开始从事理论数学的研究,这对他后来建立解析几何学产生很大影响。1620 年笛卡儿在游历德国时,产生了把自然科学各学科相互协调起来的思想。  1625年笛卡儿回到法国,开始致力于科学研究活动。为了获得良好的条件,1628年起到社会比较安定,思想比较自由的荷兰定居,此后他除去法国进行几次短暂的访问外,直到1649年没有离开荷兰。在荷兰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笛卡尔对哲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通过数学家梅森神父与欧洲主要学者保持密切联系。他的主要著作几乎都是在荷兰完成的。如1628年,笛卡尔写出《指导哲理之原则》,1629年--1633年写了《论世界》,书中总结了他在哲学、数学和许多自然科学问题上的一些看法。1637年,笛卡儿用法文写成三篇论文《折光学》、《气象学》和《几何学》,并为此写了一篇序言《科学中正确运用理性和追求真理的方法论》,哲学史上简称为《方法论》,6月8日在莱顿匿名出版。1641年出版了《形而上学的沉思》,1644年又出版了《哲学原理》等。1649年应瑞典女王克思斯蒂娜的邀请,笛卡儿赴斯德哥尔摩任常驻宫廷哲学家,为瑞典女王授课。由于他身体孱弱,不能适应那里的气候,1650年初便患肺炎抱病不起,不幸于1650年2月11日病逝。终年54岁。1799年法国大革命后,笛卡儿的骨灰被送到了法国历史博物馆。1. 笛卡儿靠着天才的直觉和严密的数学推理,在物理学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1619年读了开普勒的光学著作后,笛卡儿就一直关注着透镜理论;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参与了对光的本质、反射与折射率以及磨制透镜的研究。他把光的理论视为整个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笛卡儿运用他的坐标几何学从事光学研究,在《屈光学》中第一次对折射定律提出了理论上的推证。他认为光是压力在以太中的传播,他从光的发射论的观点出发,用网球打在布面上的模型来计算光在两种媒质分界面上的反射、折射和全反射,从而首次在假定平行于界面的速度分量不变的条件下导出折射定律;不过他的假定条件是错误的,他的推证得出了光由光疏媒质进入光密媒质时速度增大的错误结论。他还对人眼进行光学分析,解释了视力失常的原因是晶状体变形,设计了矫正视力的透镜。在力学上,笛卡儿发展了伽利略的运动相对性的思想,例如在《哲学原理》一书中,举出在航行中的海船上海员怀表的表轮这一类生动的例子,用以说明运动与静止需要选择参照物的道理。在这一章中,他还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运动量守恒定律:物质和运动的总量永远保持不变。笛卡儿对碰撞和离心力等问题曾作过初步研究,给后来惠更斯的成功创造了条件。2、天体物理笛卡儿把他的机械论观点应用到天体,发展了宇宙演化论,形成了他关于宇宙发生与构造的学说。他认为从发展的观点来看而不只是从已有的形态来观察,对事物更易于理解。他创立了漩涡说。他认为太阳的周围有巨大的漩涡,带动着行星不断运转。物质的质点处于统一的漩涡之中,在运动中分化出土、空气和火三种元素,土形成行星,火则形成太阳和恒星。他认为天体的运动来源于惯性和某种宇宙物质旋涡对天体的压力,在各种大小不同的旋涡的中心必有某一天体,以这种假说来解释天体间的相互作用。笛卡儿的太阳起源的以太旋涡模型第一次依靠力学而不是神学,解释了天体、太阳、行星、卫星彗星等的形成过程,比康德的星云说早一个世纪,是17世纪中最有权威的宇宙论。笛卡儿的天体演化说、旋涡模型和近距作用观点,正如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一样,一方面以丰富的物理思想和严密的科学方法为特色,起着反对经院哲学、启发科学思维、推动当时自然科学前进的作用,对许多自然科学家的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又经常停留在直观和定性阶段,不是从定量的实验事实出发,因而一些具体结论往往有很多缺陷,成为后来牛顿物理学的主要对立面,导致了广泛的争论。3、生理学笛卡儿在其他科学领域还有不少值得称道的创见。他还提出了刺激反应说,为生理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4、哲学笛卡儿是欧洲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黑格尔称他为“现代哲学之父”。他自成体系,熔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于一炉,在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笛卡儿堪称17世纪及其后的欧洲哲学界和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巨匠之一,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他的作品:1、1628年,《指导哲理之原则》2、1634年完成了以哥白尼学说为基础的《论世界》,书中总结了他在哲学、数学和许多自然科学问题上的一些 看法。3、1637年,笛卡儿用法文写成三篇论文《折光学》、《气象学》和《几何学》,并为此写了一篇序言《科学中 正确运用理性和追求真理的方法论》,哲学史上简称为《方法论》,6月8日在莱顿匿名出版。4、1641年出版了《形而上学的沉思》。5、1644年又出版了《哲学原理》等重要著作。6、《论情欲》(1650)7、《人性论》(1662)

  • 【分享】M著名化学家 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

    中文名称: 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   外文名: MENDELEEV,DMITRII IVANOVICH   生卒年: 公元1834-1907   洲: 欧洲   国别: 俄国   省: 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   1834年2月7日生于西伯利亚托博尔斯克,1907年2月2日卒于彼得堡(今列宁格勒)。1948年入彼得堡专科学校,1850年入彼得堡师范学院学习化学,1855年取得教师资格,并获金质奖章,毕业后任敖德萨中学教师。1856年获化学高等学位,1857年首次取得大学职位,任彼得堡大学副教授。1859年他到德国海德堡大学深造。1860年参加了在卡尔斯鲁厄召开的国际化学家代表大会。1861年回彼得堡从事科学著述工作。1863年任工艺学院教授,1864年,门捷列夫任技术专科学校化学教授,1865年获化学博士学位。1866年任彼得堡大学普通化学教授,1867年任化学教研室主任。1893年起,任度量衡局局长。1890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国会员。1907年2月2日,这位享有世界盛誉的俄国化学家因心肌梗塞在彼得堡(今列宁格勒)与世长辞,享年73岁。门捷列夫对化学这一学科发展最大贡献在于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他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了订正、分析和概括,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元素(以及由它所形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现根据国家标准称为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既元素周期律。他根据元素周期律编制了第一个元素周期表,把已经发现的63种元素全部列入表里,从而初步完成了使元素系统化的任务。他还在表中留下空位,预言了类似硼、铝、硅的未知元素(门捷列夫叫它类硼、类铝和类硅,即以后发现的钪、镓、锗)的性质,并指出当时测定的某些元素原子量的数值有错误。而他在周期表中也没有机械地完全按照原子量数值的顺序排列。若干年后,他的预言都得到了证实。门捷列夫工作的成功,引起了科学界的震动。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把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称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研究领域:1、化学,特别是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2、门捷列夫除了发现元素周期律外,还研究过气体定律、气象学、石油工业、农业化学、无烟火药、度量衡,由于他的辛勤劳动,在这些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做出了成绩。作品:1、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并依据化学元素周期律编制了第一副化学元素周期表。2、运用元素性质周期性的观点写成《化学原理》一书(1869年), 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 室外环境气象站六要素自动气象设备

    室外环境气象站六要素自动气象设备

    室外环境气象站六要素自动气象设备室外环境气象站采用一体化设计,具有移动观测能力,测量精度高,集成多项气象要素的可移动观测系统。主要应用于科研教学,微气象学研究,环境应急支援、临时气象观测点,如突发事件的响应及突发性灾害性天气的现场监测、大中小学的气象观测台站、农业农情灌溉气象环境指标监测、森林火险气象指标监测,土壤墒情监测等,又可作为环境科研监测的补充观测仪器。室外环境气象站对于气象要素的监测需要依靠传感器,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雨量等这些气象要素,都是通过传感器来实现监测,传感器安装的室外环境气象站的支架上面,安装后传感器就能实时监测气象要素。[img=室外环境气象站,400,4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6/202206270906494694_9905_4136176_3.jpg!w690x690.jpg[/img]气象传感器监测的气象要素有采集器负责采集,采集器将气象要素收集后,通过无线的传输方式将数据传送到电脑端,用户在后台就能直观的看到数据情况。室外环境气象站设备庞大的空间可存储海量监测数据,可将监测到的数据尽数存储到相应位置,不会进行数据的覆盖,会定期传输这部分数据到后台电脑端。即使遇到相对恶劣的外部环境或天气状况,气象站也能避免数据的丢失,气象站甚至能实现自动上传数据的功能。室外环境气象站设备可以实现精准采集气象数据,能够实现全天候不间断的数据采集,不会遗漏掉任一重要的气象信息。要知道即便在短短的的一个小时之内,天气的温度和湿度等数值,均会发生微小的变化,因此需要将这部分信息采集到位。[img=室外环境气象站,400,4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6/202206270907193057_7803_4136176_3.jpg!w690x690.jpg[/img]

  • 【分享】关于拉尼娜现象

    概述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意为“小女孩”,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词义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 a”(注意不是La Nin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拉尼娜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则较弱。有的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现象最近一次拉尼娜现象出现在1998年,持续到2000年春季趋于结束。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通常交替出现,对气候的影响大致相反,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改变大气环流而影响气候的变化。从近50年的监测资料看,厄尔尼诺出现频率多于拉尼娜,强度也大于拉尼娜。拉尼娜常发生于厄尔尼诺之后,但也不是每次都这样。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相互转变需要大约四年的时间。中国海洋学家认为,中国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是由“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和长江流域生态恶化两大成因共同引起的。中国海洋学家和气象学家注意到,去年在热带太平洋上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海洋变暖)已在一个月内转变为一次拉尼娜现象(海水变冷)。这种从未有过的情况是长江流域降雨暴增的原因之一。这次厄尔尼诺使中国的气候也十分异常,1998年6月至7月,江南、华南降雨频繁,长江流域、两湖盆地均出现严重洪涝,一些江河的水位长时间超过警戒水位,两广及云南部分地区雨量也偏多五成以上,华北和东北局部地区也出现涝情。拉尼娜也会造成气候异常。中科院院士、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巢纪平说,现在的形势是:厄尔尼诺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而拉尼娜的影响又开始了,这使中国的气候状态变得异常复杂。一般来说,由厄尔尼诺造成的大范围暖湿空气移动到北半球较高纬度后,遭遇北方冷空气,冷暖交换,形成降雨量增多。但到六月后,夏季到来,雨带北移,长江流域汛期应该结束。但这时拉尼娜出现了,南方空气变冷下沉,已经北移的暖湿流就退回填补真空。事实上,副热带高压在7月10日已到北纬30度,又突然南退到北纬18度,这种现象历史上从未见过。“拉尼娜”它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正过渡现象。这种水文特征将使太平洋东部水温下降,出现干旱,与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科学家认为:“拉尼娜”这种水文现象对世界气候不会产生重大影响,但将会给广东、福建、浙江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带来较多并持续一定时期的降雨。

  • 【资料】研究发现强降雨与温室气体排放有关

    研究结果显示,全球强降雨更为频繁,与人类排放温室气体有关。科学家认为,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造成未来更多水分蒸发,从而导致空气湿度加大、更多强降雨。这两项最新研究报告,是科学家首次将上世纪後半叶强降雨增多、以及英国一次特大洪水,与气候变化直接联系起来。英国雷丁大学气象学院的艾伦(Richard Allan)说:“这两项研究表明,强降雨增多、以及洪水灾害与人类活动有明显关联。”《自然》杂志刊登的一项加拿大研究报告,分析了1951-1999年全球强降雨增多的趋势,首次将其与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等联系起来。《自然》杂志刊登的另一项报告则更为深入具体,将气候变化与英国2000年特大洪水联系起来。

  • 王春在、席宁等美国华裔学者接连被捕 盘点这些年被FBI指控的中国科学家们

    [color=#444444]近日,有两名中国科学家接连在美国“出事”,且均发生在从美国辞职之后。2018年2月15日,前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著名机器人专家席宁在密歇根州立大学附近被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以诈骗罪逮捕。2月22日,美国司法部网站消息,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隶属于美国商务部)大西洋海洋学与气象实验室(AOML)的海洋学家王春在因接受中国薪金而获刑。[/color][color=#444444] [color=#444444]事实上,华裔学者在美国涉案的事件并不鲜见,甚至在近年来屡屡发生,从当时震惊美国的“李文和案”到“麦大志间谍案”再到“天大张浩被钓鱼执法”,结果几乎都是不了了之。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细数这些年遭受美国FBI指控的中国科学家们:[/color][/color][color=#444444][color=#444444] 文章链接:[b][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80228/240805.shtml]美国华裔学者接连被捕 盘点这些年被FBI指控的中国科学家们[/url][/b][/color][/color][color=#444444][color=#444444][/color][/color]

  • 【分享】Y著名科学家 亚里士多德

    中文名称: 亚里士多德   外文名: Aristoteles   生卒年: 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   洲: 欧洲   国别: 古希腊   省: 富拉基亚的斯塔基尔希腊移民区   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生于富拉基亚的斯塔基尔希腊移民区。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侍医 ,所以他的家庭应该属于奴隶主阶级中的中产阶层。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67年迁居到雅典,曾经学过医学,还在雅典柏拉图学院学习过很多年,是柏拉图学院的积极参加者。从十八岁到三十八岁在亚里士多德雅典跟柏拉图学习哲学.这二十年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是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又受教于柏拉图,这三代师徒都是哲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中,亚里士多德表现的很出色,柏拉图称他是“学园之灵”。但亚里士多德不是一个只崇拜权威,在学术上唯唯诺诺而没有自己的想法的人。他同大谈玄理的老师不同,他努力的收集各种图书资料,勤奋钻研,甚至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在学院期间,亚里士多德就在思想上跟老师有了分歧。他曾经隐喻的说过,智慧不会随柏拉图一起死亡。当柏拉图到了晚年,他们师生间的分歧更大了,经常发生争吵。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后,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又继续呆了两年,此后他开始游历各地。公元前343年,他受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聘请,担任起太子亚历山大的老师。当时,亚历山大十三岁,亚里士多德四十二岁。腓力于公元前336年被刺身亡。他的儿子、年仅二十岁的亚历山大即位为王。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军和希腊各邦的联军出征波斯。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打跨了号称百万的波斯大军,接着摧毁了古老的波斯帝国。一个空前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其领土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南 到埃及,北抵中亚——建立起来了。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故。这个凭着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大帝国,经过混战,分裂成几个独立的王国。就在这个时局动荡的年代里,亚里士多德重返雅典,在那里一住就是二十年,即从亚历山大出发远征的前一年到亚历山大去世的那一年。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可能肩负有说服雅典人服从马其顿的政治使命。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受到了很多的优待,除了在政治上的显赫地位以外,他还得到了亚历山大和各级马其顿官僚大量的金钱、物资和土地资助。他所创办的吕克昂学园,占有阿波罗吕克昂神庙附近广大的运动场和园林地区。在学园里,有当时第一流的图书馆和动植物园等。他在这里创立了自己的学派,这个学派的老师和学生们习惯在花园中边散步边讨论问题,因而得名为“逍遥派”。据说,亚历山大为他的老师提供的研究费用,为八百金塔兰(每塔兰重合黄金六十磅)。亚历山大还为他的老师提供了大量的人力,他命令他的部下为亚里士多德收集动植物标本和其他资料。事实上,亚里士多德浩瀚的著作,实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譬如,他曾对一百五十八种政治制度作了概述和分析,这项工作所需要涉及的大量搜集整理工作,如果没有一批助手的协助,是不可能做完的。当亚历山大去世的消息传到雅典时,那里立刻掀起了反马其顿的狂潮,雅典人攻击亚里士多德,并判他为不敬神罪,当年苏格拉底就是因不敬神罪而被判处死刑的。但亚里士多德最终逃出了雅典,第二年,他就去世了,终年六十三岁。研究领域: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亚里士多德认为分析学或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他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他力图把思维形式和存在联系起来,并按照客观实际来阐明逻辑的范畴。 在天文学方面,他认为运行的天体是物质的实体,地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体由不同的物质组成,地球上的物质是由水气火土四种元素组成,天体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在物理学方面,他反对原子论,不承认有真空存在;他还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运动,外力停止,运动也就停止。在生物学方面,他对五百多种不同的植物动物进行了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指出鲸鱼是胎生的,还考察了小鸡胚胎的发育过程。在教育方面,他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亚里士多德还曾提出许多数学和物理学的概念,如极限、无穷数、力的合成等。相关作品:1、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后来由他的注释者汇编成书,取名叫作《工具论》。他们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看法,认为逻辑学既不是理论知识,又不是实际知识,只是知识的工具。《工具论》主要论述了演绎法,为形式逻辑奠定了基础,对这门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2、亚里士多德的另一著作《物理学》讨论了自然哲学,存在的原理,物质与形式,运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问题。3、亚里士多德在《论天》一书中开始讨论物质和可毁灭的东西,并进而讨论了发生和毁灭4、《气象学》讨论了天和地之间的区域,即行星、彗星和流星的地带;其中还有一些关于视觉、色彩视觉和虹的原始学说。5、亚里士多德的其他重要著作有:《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和《分析前篇和后篇》等 。

  • 压力单位的简单科普

    压力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描述了在某个特定面积上的力的分布情况。单位面积上的力称为压强。不同的测量系统有不同的压力单位,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压力单位及其详细介绍:[b]国际单位制(SI):[/b]帕斯卡 (Pa):国际单位制中压力的基本单位。1帕斯卡等于1牛顿每平方米(N/m2)。这个单位因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布莱兹帕斯卡而命名。[b]其他常用的国际单位制单位:[/b]千帕 (kPa):1 kPa = 1000 Pa,千帕是帕斯卡的千倍单位。百帕 (hPa):在气象学中常用,等于100 Pa。1 hPa = 1毫巴(mbar)。兆帕 (MPa):1 MPa = 1,000,000 Pa,兆帕通常用来表示较大的压力值,例如材料的抗压阈值。[b]非国际单位制(非SI):[/b]巴 (Bar):非国际单位制中的压力单位。1 Bar = 100,000 Pa。这个单位常用于气象学和工程学。毫巴 (mbar):相当于百帕,即1 mbar = 100 Pa。天气预报中经常使用毫巴来描述大气压。[b]英制单位:[/b]磅力每平方英寸 (psi 或 lb/in2):常用于美国和其他使用英制单位的国家。1 psi 等于1磅力作用于1平方英寸面积上。磅力每平方英尺 (psf 或 lb/ft2):1 psf = 1 lb/ft2,用得比较少,主要用于工程和建筑领域。[b]水银柱单位:[/b]毫米汞柱 (mmHg):医学上经常用来表示血压。1 mmHg 大约等于133.322 Pa。其起源于水银柱的高度,用来计量压强。厘米水柱 (cmH2O):在某些应用中(如呼吸机参数设置)使用。1 cmH2O 大约等于98.0665 Pa。[b]真空技术中的单位:[/b]托尔 (Torr):与毫米汞柱类似,1 Torr 定义为1/760标准大气压,大致等于133.322 Pa。[b]海洋学和深海技术中的单位:[/b]大气压 (atm):用来表示标准大气压,1 atm 等于101,325 Pa。它是标准大气下的平均海平面气压。每种压力单位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根据不同的行业和习惯会选择不同的单位来表示压力。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通常需要将这些单位进行相互转换以保证准确性。

  • 高精度测量气象六要素传感器

    高精度测量气象六要素传感器

    高精度测量气象六要素传感器气象观测是一项十分严谨又相当繁琐的工作,气象六要素传感器是基础的工作之一,但却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气象六要素传感器的质量直接影响气象预报的准确程度。对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变化进行观察和测定,然后把观测得到的数据结果进行采集和上传,为天气预 报、气候分析及气象研究提供依据,观测工作要系统和连续 地进行,对测得的数据要及时、准确上报。气象六要素传感器服务于多种生态和自然资源环境领域,可以监测和记录气象学、水文学和土壤与建筑活动、以及人为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传感器包括但不仅限于风速、风向、太阳辐射、空气温度、水温、土壤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雪深、大气压力、土壤含水量、土壤电导率,以及土壤热通量。还可测量水环境因子,和空气环境因子。气象六要素传感器可观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降水等气象要素,并可获取实景观测图像。采用4G/LoRa/WiFi多种通信方式,保证气象与实景观测数据高频次上传云端。可通过手机APP、dashboard、API接口等方式提供多种形式的气象服务。可实现多设备组网联动,提供稳定可靠的气象数据采集及预报服务。[img=气象六要素传感器,400,4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4/202204280917012954_9705_4136176_3.jpg!w690x690.jpg[/img]气象六要素传感器是专门为农业、水文、气象、生态考察研究等开发生产的多要素气象六要素传感器。可测量雨量、风向、风速、温度、大气压力、湿度等常规气象要素,也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其它测量要素。气象六要素传感器系统特点:具有性能稳定,检测精度高,无人值守等特点。测量精度高,无须人工参与。节能设计,可选配太阳能电池板,适合无市电地区常年使用。监测要素:环境温度、相对湿度、风速、降水量、光照强度、土壤温度、土壤墒情、水面蒸发、大气压力、风向、太阳辐射。气象站信息处理软件介绍,气象六要素传感器信息处理软件,操作简单、管理方便、集成度高、实时显示,支持数据查询、曲线查询、校正时间等极大方便用户使用,使自动气象信息管理变的方便可靠。[img=气象六要素传感器,400,4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4/202204280917260421_6672_4136176_3.jpg!w690x690.jpg[/img]

  • 【转帖】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一个惊天骗局!!

    【转帖】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一个惊天骗局!!

    [b][color=#000000][size=4]以下全部由郎咸平教授的《财经郎眼》节目整理而得。[/size][/color][/b][size=3]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结束不久之后,得出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这个结论的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电脑服务器被黑客入侵,气象学家之间交流的上千封电子邮件和三千多份有关气候变化的文件被陆续曝光,人们惊愕地发现,[b][color=#ff0000]所谓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只是这些气象学家们精心编织的一个谎言。[/color][/b][/size][size=3]其实,[color=#000000]二氧化碳含量曲线和全球温度曲线[/color][color=#ff0000][b]吻合度并不是很好[/b][/color],被曝光的邮件表明,[color=#ff0000][color=#000000]这些气候学家们在商量着[/color][b]怎么拿这两条曲线吻合度最高的一段做文章,而刻意去忽略其他部分,从而去论证这个伪命题。[/b][/color]邮件中还表明,[b][color=#ff0000]所有不利于这个伪命题的证据和数据全都被篡改掉了,被遮蔽掉了。[/color][/b][/size][size=3]他们编织这么一个惊天谎言的目的是什么?很简单,就是[b][color=#ff0000][size=4][u]欧美国家想限制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们中国的发展。[/u][/size][/color][/b]大家都知道,像西方的两次工业革命一样,中国现在想要发展,那就必然要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b][color=#ff0000]西方国家正是拿这个伪命题为借口,企图限制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们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以达到限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目的。[/color][/b]我们中国刚刚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2020年我们中国每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5%左右,[b][color=#000000]如果真的要完成这个承诺,我们中国将付出巨大的经济发展牺牲为代价,而这正达到了西方国家的目的。[/color][/b][/size][size=3]而且,[b][color=#000000]欧美国家还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向我们征收碳关税,碳交易可以产生数万亿美元的市场。[/color][/b][/size][size=3]总之一句话,[b][color=#ff0000][u]二氧化碳排放导致全球变暖将是西方国家拿来重新划分南北格局的一个很好的工具。[/u][/color][/b][/size][size=3]欧美国家[b][color=#ff0000]通过强大的媒体力量大肆渲染[/color][/b]这一个伪命题。什么海平面上升啊,什么什么的将被海水淹没啊,这完全是欧美国家通过媒体大肆渲染出来的,最终,他们让全世界人都对这个伪命题坚信不疑。[/size][size=3]大家想想看,[b][color=#ff0000]这么重要的一个研究成果,竟然是东英吉利大学这个四五流的大学完成的[/color][/b],不觉得可疑吗?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哪去了?理由很简单,想找哈佛麻省理工这些知名大学帮欧美国家制造这么个伪命题很难,[b][color=#ff0000]只有像东英吉利这样四五流的大学,为了钱什么事情都肯干。[/color][/b]而在这件事情中,这些名校被刻意的打压了,而且鉴于这个骗局所牵扯到的政治问题,这些名校还有美国教授敢站出来反对么?[/size][color=#ff0000][size=4][b]下面的论证将彻底地证明,这是一个彻底的伪命题。[/b][/size][/color][size=3][b][size=4][color=#000000]二氧化碳只占整个大气的0.054%,其中动物和细菌排出1500亿吨的二氧化碳,人类只排放了65亿吨,[u]二氧化碳本身在大气中的含量就微乎其微,而且我们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只是动物和细菌排放的零头的零头[/u][/color][/size][/b],欧美国家企图拿我们发展中国家排出过多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为借口,想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大家不觉得,这真的很可笑吗?[/size][size=3][b][color=#000000][size=4]二氧化碳含量曲线和全球温度曲线吻合度并不是很好[/size][/color][/b],二氧化碳曲线的最高点比温度曲线晚了足足800年,一个更合理的解释出来了,[b][color=#ff0000][size=4]因为海洋中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溶解在里面,气温的上升会使海洋释放出更多的二氧化碳[/size][/color][/b],因此这个滞后的800年便得到了解释。[/size][size=3][b][color=#ff0000][size=4]再来看看太阳黑子曲线和全球温度曲线,两者基本上完全吻合![/size][/color][/b]看到这里想必大家都明白了吧。[/size][size=3]回过头来仔细看看,我们会发现很多东西完全是欧美国家通过媒体大肆的渲染出来的。他们曾经拍过一个纪录片叫《难以面对的真相》,里面有一块融化的冰块,一只北极熊用幽怨的眼神惶恐地看着天边,美国人也把北极熊列为了濒危动物。其实这纯粹是大肆渲染的结果。根据阿拉斯加州州长佩林(共和党派人士)公布的数据说,最近北极熊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一倍。而且11世纪到14世纪的中世纪时期,那个时候的温度比现在高很多,相信北极都融化了吧,但是当时的北极熊它们跑去加拿大北边的陆地或者是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的陆地,还活的挺滋润的。[/size][size=3]还有,有一个联合国下面的机构,政府间的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这个机构养了2500个科学家,这2500个科学家几乎一致的认为这个伪命题是一个不能质疑的科学结论,仔细一看,这2500个人当中竟然有很多是政府官员,因为质疑这是伪命题的科学家都被炒鱿鱼了,真正有良知的学者被扫地出门,凑不够人了,然后找了些政府官员把他们凑进来。[/size][size=3]论述到这里,伪命题的本质被彻底地揭露了出来。我觉得有些悲哀。[b]在这件事情中科学已经被政治化了,而且我们中国等等这些发展中国家设置议题的能力太弱[/b],老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b]我们也没有国际话语权,没有舆论推动力。。。。。。[/b][/size][size=3]当我们心中一个曾经深信不疑的科学结论,彻底沦为一个伪命题。当科学被政治化。不知道大家有何感想。[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3/201003110837_205043_1611705_3.jpg[/img][/size]

  • 【原创】第三届原创参赛 郑州市近地层不同高度大气气溶胶中元素组成及富集因子分析

    大气气溶胶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及其不同高度的变化是当今世界大气污染气象学研究和气候变化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大气中的微粒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存,影响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物。世界上一些国家的环境科学家和中国的环境和气象科学家对一些城市大气气溶胶中的TSP、PM10和PM2.5的化学成分进行了采样分析,并进行了污染因子分析。作者虽报导过河南主要城市大气中TSP和PM10的污染特性,但对我国中部城市气溶胶微粒的物相组成及其性质却很少见报道,对近地层中不同高度的污染物采样、化学元素和物相结构的报导见得更少。基于大气环境研究的目的,我们在采集郑州市五个区域大气近地层1.5m和60m 两个高度气溶胶中的SO2、NOx、TSP和PM10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分析,并找出了一些分布规律,同时用富集因子法研究了元素对环境的影响。采集了郑州市5个位置近地面1.5~2m和60~80m处气溶胶中的TSP、PM10。并对其中的Ag、Al、As、Ba、Be、Bi、Ca、Cd、Co、Cr、Cu、Fe、Pb、Sb等26种化学元素进行了测定;讨论和研究了不同高度气溶胶中元素分布规律和部分污染物的来源,同时用富集因子法研究了元素对环境的影响。为郑州市的大气研究的奠定了基础。

  • 【转帖】暖冬可能带来公共卫生危机(图)

    【转帖】暖冬可能带来公共卫生危机(图)

    --气候变暖催生“喜热病菌”,传染病加速传播[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7/02/200702131431_42282_1631012_3.jpg[/img]  昨日,陈先生上厕所发现一黑色物体在眼前飞来飞去。他定睛一看,这黑色物体原来是一般夏天才能得见的蚊子。“蚊子怎么会在冬天出现呢?”他疑惑不解,这时楼下传来汽车鸣叫声。   蚊子和汽车鸣叫声,这原本毫不相关的事物,在这气候变暖的日子,两者却有分割不了的关系。省疾控中心流行病学专家表示,这个时候出现蚊子是因为天气变暖的缘故,而天气会如此“热”跟大量汽车的尾气排放是很有关系的。   气候变暖使得蚊子作孽   湘雅医院传染病专家介绍,气候变暖能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变暖的气候会改变目前气候带的界线,热带界线可能延伸到目前的亚热带,而温带地区可能变成亚热带。这种变化有利于与热有关的疾病扩散,给许多病菌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范围。   炎热而潮湿的气候环境有利于疟疾、肝炎、脑膜炎、脊髓灰质炎、黄热病、破伤风、霍乱、痢疾等许多疾病的流行蔓延。蚊子这一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进行繁殖,其繁殖率会随着气候变暖的步伐而增加。   长沙市疾控中心专家介绍,暖冬天气以及住户屋内暖气过热都是造成蚊子提早结束越冬期的原因。蚊子一般都隐藏在潮湿的地下室冬眠,躲在居室中的极少,它一旦开始活动,就会通过电梯、楼道等通道飞入住户家。   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份工作报告中指出:变暖的气候环境“有可能导致污染及变质食物量的增加”,使食物链遭受破坏。例如,目前已近于灭绝的蚊媒病大有东山再起之势。   暖冬助长禽流感流行   2006年,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长沙市疾控中心彭元主任医师指出,近年来出现的鸟类迁徙季节推迟、繁殖期提前和部分鸟类生活区域北扩等异常现象,都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大会传出消息,全球变暖可能助长禽流感。无论是一度肆虐的禽流感,还是新近在西非暴发的高致命性马堡病毒,全球气候变暖对于各种新生疾病“难辞其咎”。气象学家预测,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再上升2摄氏度,这些改变可能会引发不少新生疾病。   气候变暖催生“喜热病菌”   彭元表示,据有关专家统计表明,近100年来,地球表面的大气温度平均升高了0.3—0.6摄氏度。与此同时,气温增暖,“城市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更为显著,又会给许多“喜热病菌”提供更广阔的生存、活动空间。还有,随着地球升温,一些携带病菌的昆虫也会向越来越温暖的地区迁移,从而导致一些本已灭绝的传染疾病“卷土重来”。过去30多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发现了30多种新的或者是死灰复燃的严重传染病。   暖冬季节,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流脑、支原体肺炎、麻疹、风疹、百日咳、军团菌、甲肝的发病率增加。暖冬蚊蝇过冬、蟑螂入室,疾病的传播媒介增加。在暖冬季节,长时间使用暖气、空调,会使人皮肤皲裂、口干舌燥、嗓子疼、流鼻血,并降低呼吸道黏膜的防御机能。

  • 【转帖】全球变暖争论与国家经济安全

    争论是科学的生命,没有争论的科学是死亡了的科学,是无法向前发展的。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异常变化,全球变暖的学说可以说是路人皆知,在这样的背景下,还有一种完全相反的观点:全球气温并不会持续变暖,而是将进入变冷期[1]。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由该所主持的“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研究”成果显示,全球气候变暖很可能是一种自然周期变化的结果,与人类活动没有必然的联系,不久的将来,全球气候有可能逐渐变冷。参与这个项目的沈吉告诉记者,从上个世纪初以来,气候变化的频率正逐渐加快,由此造成的温度、降水等气候突变的可能性也在增大。“现在全球正处于过渡期,气候突变的可能性也最大。我认为全球气温有可能突然变冷,虽然这有点超出人们的通常判断,但积极做好相应的准备应该是非常必要的[2]。”  很多科学家认为,二氧化碳排放增多带来的温室效应是全球迅速变暖的主要原因,前不久公布的联合国研究报告也是这么说的。不过,英国电视四台却发出了不同声音。该台即将播放的纪录片称,“人造”的全球性变暖是“现代社会的最大骗局”,太阳才是“真凶”。纪录片还称全球变暖是“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全球产业,它由狂热的反工业化环境主义者制造,由科学家兜售的可怕故事来筹资,还获得了政治家和媒体的舆论支持”。由于此片显然跟联合国公布的研究报告唱起了反调,因而还未播出就引起了西方媒体的关注。这个名为“伟大的全球变暖丑闻”的纪录片播出,它想要表达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人类行为造成全球变暖的故事是“一个谎言”。纪录片的导演马丁?德金说:“没有几个电影可以改变历史,但我想这是一个转折点。再过5年,温室效应是全球变暖主要原因的说法将彻底成为一句废话。” 据报道,纪录片得到了一批专家的支持,包括9名气象学、海洋学、生物地理学等方面教授的参与。这些专家来自知名的研究机构和学府,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法国巴黎的巴斯德研究所、丹麦国家航天中心等[3]。

  • 美国华裔学者接连被捕 盘点这些年被FBI指控的中国科学家们

    美国华裔学者接连被捕 盘点这些年被FBI指控的中国科学家们

    [color=#444444] 近日,有两名中国科学家接连在美国“出事”,且均发生在从美国辞职之后。2018年2月15日,前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著名机器人专家席宁在密歇根州立大学附近被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以诈骗罪逮捕。2月22日,美国司法部网站消息,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隶属于美国商务部)大西洋海洋学与气象实验室(AOML)的海洋学家王春在因接受中国薪金而获刑。[/color][color=#444444] [color=#444444]事实上,华裔学者在美国涉案的事件并不鲜见,甚至在近年来屡屡发生,从当时震惊美国的“李文和间谍案”到“麦大志间谍案”再到“天大张浩被美国钓鱼执法”,结果几乎都是不了了之。下面一起来细数这些年被美国政府指控的华人科学家们:[/color][/color][color=#444444][color=#444444] 文章链接:[b][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80228/240805.shtml]美国华裔学者接连被捕 盘点这些年被FBI指控的中国科学家们[/url][/b][/color][/color][align=center][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80228/240805.shtml][img=,200,930]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3/201803011131468468_6237_3047599_3.jpg!w424x1972.jpg[/img][/url][/align]

  • 实验化学家、计算化学家和理论化学家(笑话)

    有个农场有100只鸡。这一天农场的鸡都病了,农场主很着急,就找来一个实验化学家,求他帮忙解决。实验化学家满口答应。他先找农场主要了7000000块钱基金建造了一个养鸡场,买了一堆试剂和仪器。又从农场里弄来10只鸡,又向农场主申请100000块钱基金买了50只健康的鸡,实验化学家选出了其中的5只病鸡和5只健康的鸡,用花钱买来的仪器对鸡做了色谱、质谱、X射线衍射、圆二色、热重、电化学、核磁、二维核磁、远红外光谱、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光电子能谱、穆斯堡尔谱以及酸碱滴定和配位滴定等测试,对病鸡和健康的鸡的相对数据进行了对比。然后将剩下的5只病鸡和45只健康的鸡养在了养鸡场,通过观察病鸡和健康的鸡的生活习惯:吃的有什么不同,平常爱不爱遛弯,喜不喜欢看电影之类的,得出了影响鸡生病的主要因素。然后想法把45只健康的鸡中25只也染上了与5只病鸡相同的病,用各种不同的试剂进行试验,在死掉了28只鸡后,终于研究出了治疗病鸡的有效方法。此时实验化学家把治好的2只鸡和剩下的20只健康的鸡做了小鸡炖蘑菇、盐酥鸡、香鸡排、宫保鸡丁、葱油淋鸡、椒麻鸡、怪味鸡、左宗堂鸡、港式油鸡、酱瀑鸡丁、烧酒鸡、水晶鸡、三怀鸡、鼓椒风爪、麻油鸡、锅塌鸡片等菜肴自己吃了,并在核心期刊Chicken Letters上发表一篇了Towards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the good care of your chickabiddies,并申请了三个专利,凭此晋升为副教授,而他将建好的养鸡场与其他人合资,自己入股做了股东,从而学术挣钱两不误。而他将治疗方法交给了农场主时,已经过去了一年了,95只鸡已经死掉了35只了,农场主用实验化学家的方法对鸡进行治疗,结果不错,60只鸡治好了58只,只死了2只鸡。后来农场主的鸡繁衍到了100只,又生了一种新的病。农场主觉得上次的成本太高了,就找来一个计算化学家,求他帮忙解决。计算化学家满口答应。他向农场主申请了200000块钱买了一堆服务器建立了一个集群,又买了一个专业级的计算鸡的软件Chickian2010,然后参考了Towards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the good care of your chickabiddies中的成果,将上次鸡的病情输入了计算机,选择了十几种方法和和基组对鸡进行计算,然后反复迭代优化参数,终于复现了文献中的结果,然后他找农场主要了5只病鸡,进行检验计算,最后结果表明对5只鸡的误差均在系统误差之内。于是计算化学家在Journal of Chicken Caring(THEOCHICK)发表了论文A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of caringyour chickabiddies,然后将论文交给了农场主,告诉他先学习学习Linux操作系统,然后学会内坐标描述你的鸡,再了解几个IOP,然后将你的鸡的病情输入计算机,调用Chickian2010计算你的鸡就可以得到治疗方法。此时时间过了3个月,农场主还剩85只鸡活着,可是农场主的计算机本来就不好,花了2个月才稍微学会了Linux和Chickian2010,此时85只鸡剩下了80只,农场主对每一只鸡用计算化学家推荐的方法计算并治疗,结果80只鸡有35只彻底治好了,30只治的半死不活,15只给治死了。过了几个月,那30只半死不活的后来有10只好了,20只死了。后来农场主的鸡又繁衍到了100只,又生了一种新的病。农场主觉得上次的成本虽然不高,但是效果不太好,就找来一个理论化学家,求他帮忙解决。理论化学家满口答应。理论化学家向农场主申请了700块钱劳务费。结果不到半个月,理论化学家拿着他在Chicken Hen Hen Chichen上面发表的An accurate model of caring your chickabiddies with feed additives correction交给了农场主,称这是一种新的治病的方法。农场主很高兴,感觉这次的花费还很值,于是就用这种方法给他的100只鸡治病,结果没有一星期100只鸡死掉了99只,只有一只胖乎乎的鸡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农场主愤怒的给理论化学家打电话,质问他原因。理论化学家说你没有注意到我论文里面的使用条件吗?农场主拿过论文仔细看,最后在Appendix一栏里发现:这个方法只对真空中的球形的鸡有效。

  • 【分享】N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艾萨克牛顿

    【分享】N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艾萨克牛顿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7/04/200704181531_49095_1643735_3.jpg[/img]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象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牛顿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及他的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石,他还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因为牛顿,经典力学又名为“牛顿力学”,而力的单位也叫做“牛顿”,另外,以牛顿命名的数学和科学术语还有“牛顿方程”、“牛顿-莱布尼茨公式”、“牛顿法”、“高斯-牛顿最小二乘法”、“牛顿环”、“非牛顿流体”等。少年牛顿 1643年1月4日,在英格兰林肯郡小镇沃尔索浦的一个自耕农家庭里,牛顿诞生了。牛顿是一个早产儿,出生时只有三磅重,接生婆和他的亲人都担心他能否活下来。谁也没有料到这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会成为了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并且竟活到了85岁的高龄。牛顿出生前三个月父亲便去世了。在他两岁时,母亲改嫁给一个牧师,把牛顿留在外祖母身边抚养。11岁时,母亲的后夫去世,母亲带着和后夫所生的一子二女回到牛顿身边。牛顿自幼沉默寡言,性格倔强,这种习性可能来自它的家庭处境。大约从五岁开始,牛顿被送到公立学校读书。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资质平常,成绩一般,但他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传说小牛顿把风车的机械原理摸透后,自己制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将老鼠绑在一架有轮子的踏车上,然后在轮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刚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断的跑动,于是轮子不停的转动;又一次他放风筝时,在绳子上悬挂着小灯,夜间村人看去惊疑是彗星出现;他还制造了一个小水钟。每天早晨,小水钟会自动滴水到他的脸上,催他起床。他还喜欢绘画、雕刻,尤其喜欢刻日晷,家里墙角、窗台上到处安放着他刻画的日晷,用以验看日影的移动。牛顿12岁时进了离家不远的格兰瑟姆中学。牛顿的母亲原希望他成为一个农民,但牛顿本人却无意于此,而酷爱读书。随着年岁的增大,牛顿越发爱好读书,喜欢沉思,做科学小实验。他在格兰瑟姆中学读书时,曾经寄宿在一位药剂师家里,使他受到了化学试验的熏陶。牛顿在中学时代学习成绩并不出众,只是爱好读书,对自然现象由好奇心,例如颜色、日影四季的移动,尤其是几何学、哥白尼的日心说等等。他还分门别类的记读书笔记,又喜欢别出心裁的作些小工具、小技巧、小发明、小试验。当时英国社会渗透基督教新思想,牛顿家里有两位都以神父为职业的亲戚,这可能影响牛顿晚年的宗教生活。从这些平凡的环境和活动中,还看不出幼年的牛顿是个才能出众异于常人的儿童。后来迫于生活,母亲让牛顿停学在家务农,赡养家庭。但牛顿一有机会便埋首书卷,以至经常忘了干活。每次,母亲叫他同佣人一道上市场,熟悉做交易的生意经时,他便恳求佣人一个人上街,自己则躲在树丛后看书。有一次,牛顿的舅父起了疑心,就跟踪牛顿上市镇去,发现他的外甥伸着腿,躺在草地上,正在聚精会神地钻研一个数学问题。牛顿的好学精神感动了舅父,于是舅父劝服了母亲让牛顿复学,并鼓励牛顿上大学读书。牛顿又重新回到了学校,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书本上的营养。求学岁月1661年,19岁的牛顿以减费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靠为学院做杂务的收入支付学费,1664年成为奖学金获得者,1665年获学士学位。17世纪中叶,剑桥大学的教育制度还渗透着浓厚的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气味,当牛顿进入剑桥时,那里还在传授一些经院式课程,如逻辑、古文、语法、古代史、神学等等。两年后三一学院出现了新气象,卢卡斯创设了一个独辟蹊径的讲座,规定讲授自然科学知识,如地理、物理、天文和数学课程。讲座的第一任教授伊萨克巴罗是个博学的科学家。这位学者独具慧眼,看出了牛顿具有深邃的观察力、敏锐的理解力。于是将自己的数学知识,包括计算曲线图形面积的方法,全部传授给牛顿,并把牛顿引向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在这段学习过程中,牛顿掌握了算术、三角,读了开普勒的《光学》,笛卡尔的《几何学》和《哲学原理》,伽利略的《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胡克的《显微图集》,还有皇家学会的历史和早期的哲学学报等。牛顿在巴罗门下的这段时间,是他学习的关键时期。巴罗比牛顿大12岁,精于数学和光学,他对牛顿的才华极为赞赏,认为牛顿的数学才超过自己。后来,牛顿在回忆时说道:“巴罗博士当时讲授关于运动学的课程,也许正是这些课程促使我去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当时,牛顿在数学上很大程度是依靠自学。他学习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笛卡儿的《几何学》、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巴罗的《数学讲义》及韦达等许多数学家的著作。其中,对牛顿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要数笛卡儿的《几何学》和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它们将牛顿迅速引导到当时数学最前沿——解析几何与微积分。1664年,牛顿被选为巴罗的助手,第二年,剑桥大学评议会通过了授予牛顿大学学士学位的决定。1665~1666年严重的鼠疫席卷了伦敦,剑桥离伦敦不远,为恐波及,学校因此而停课,牛顿于1665年6月离校返乡。由于牛顿在剑桥受到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熏陶和培养,对探索自然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家乡安静的环境又使得他的思想展翅飞翔。1665~1666年这段短暂的时光成为牛顿科学生涯中的黄金岁月,他在自然科学领域内思潮奔腾,才华迸发,思考前人从未思考过的问题,踏进了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创建了前所未有的惊人业绩。1665年初,牛顿创立级数近似法,以及把任意幂的二项式化为一个级数的规则;同年11月,创立正流数法(微分);次年1月,用三棱镜研究颜色理论;5月,开始研究反流数法(积分)。这一年内,牛顿开始想到研究重力问题,并想把重力理论推广到月球的运动轨道上去。他还从开普勒定律中推导出使行星保持在它们的轨道上的力必定与它们到旋转中心的距离平方成反比。牛顿见苹果落地而悟出地球引力的传说,说的也是此时发生的轶事。总之,在家乡居住的两年中,牛顿以比此后任何时候更为旺盛的精力从事科学创造,并关心自然哲学问题。他的三大成就:微积分、万有引力、光学分析的思想都是在这时孕育成形的。可以说此时的牛顿已经开始着手描绘他一生大多数科学创造的蓝图。1667年复活节后不久,牛顿返回到剑桥大学,10月1日被选为三一学院的仲院侣(初级院委),翌年3月16日获得硕士学位,同时成为正院侣(高级院委)。1669年10月27日,巴罗为了提携牛顿而辞去了教授之职,26岁的牛顿晋升为数学教授,并担任卢卡斯讲座的教授。巴罗为牛顿的科学生涯打通了道路,如果没有牛顿的舅父和巴罗的帮助,牛顿这匹千里马可能就不会驰骋在科学的大道上。巴罗让贤,这在科学史上一直被传为佳话。

  • 高校科研院所招聘联盟诚聘中科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20年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坐标北京,你准备好了吗?

    [b]职位名称:[/b]中科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20年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b]职位描述/要求:[/b]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气所)起源于1928年由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创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1966年,根据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所目前已发展成为涵盖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综合研究机构。 大气所致力于研究和探索地球大气中和大气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中的物理、化学、生物、人文过程的新规律;提供天气、气候和环境监测、预测和调控的先进理论、方法和技术;造就本领域的一流人才;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大气所作为从事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及环境科学与工程相关领域研究的国家队,以建设国际一流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为目标,坚持面向国际科学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立足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不断探索国际科学前沿,支撑气象、海洋、环境、农业、航空航天、水利、资源等领域的发展,积极为我国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等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创新贡献。 大气所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地球系统模式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大气化学、大气环境变化及其预测机理研究、东亚季风气候系统动力学研究与气候预测、中层大气过程与大气遥感研究、高影响天气的物理、动力及可预报性研究、全球及区域气候环境变化集成研究与有序适应。  大气所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等高规格的科研平台,拥有多套超级计算系统,在全国设有多个野外综合观测站,形成了以数值模拟系统、专业实验室和野外综合观测站为主体的科技支撑体系。大气所正在主持建设“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建成后将使我国的大气、海洋、陆面、植被、生态等地球过程的模拟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十三五”国家科教基础设施项目“京津冀大气环境与物理化学前沿交叉研究平台”、“极端精密智能制造研发与测试平台-环境智能监测装备研发测试平台”已获国家发改委可研批复。大气所主持了一大批重大的科研项目,拥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其中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金委重点、重大项目和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  根据科研事业发展需要,现面向国内外招聘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诚挚欢迎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加盟。一、招聘需求  全年接受申请、组织招聘、择优录用。招聘岗位请查阅附件1。 二、申请条件   1.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的博士毕业生,应届博士毕业生优先。   2. 科研创新成果突出,科研创新潜质优良。近3年至少在核心期刊发表2篇或在SCI期刊发表1篇第一作者论文(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可以导师第一作者本人第二作者)。   3. 恪守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学风正派、诚实守信,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4. 年龄在35周岁以下,身体健康。 三、聘期内福利待遇  1. 签订特别研究助理岗位聘用合同。合同期限一般为3年,经双方协商一致,可续签一次。博士后按在站时间确定合同期限,进出站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 薪酬不低于30万元人民币/年(税前)。   3. 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4. 入选“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者,可获院、所两级2年80万元经费资助。   5. 聘期结束后,优秀者可优先推荐申请各类人才项目。 四、申请材料  1. 申请人请先行联系合作导师,并填写《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申请表》(附件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信息汇总表》(附件3),并附相关证明材料,证明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有效身份证明、学历学位证书、论文首页、专著封面、专利证书、获奖证书、项目任务书等复印件,证明材料整合为一个PDF文件。   2. 以上材料电子版发送至合作导师和人事处邮箱(rxx@mail.iap.ac.cn),邮件主题:特别研究助理岗位申请。同时,提交由申请人、合作导师签字的《申请表》纸质版一份至人事处。 五、招聘程序  1. 资格审核。   2. 面试考核。   3. 拟聘人员公示。   4. 所务会审批。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任晰 电话:010-82995116 电子邮箱:rxx@mail.iap.a.cn [b]公司介绍:[/b] 仪器信息网仪器直聘栏目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免费职位发布平台,汇集了全国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招聘信息。发布信息请联系010-51654077...[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61149]查看全部[/url]

  • 【原创大赛】由西安地铁问题电缆事件引发的思考

    [align=center]由西安地铁问题电缆事件引发的思考[/align][align=center]山西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成斌[/align] 近日,西安地铁“问题电缆”事件震惊全国,令全社会密切关切,在互联网上的搜索量超过180万,足以显示民众对此次事件的关注程度。该事件在网络媒体上激起了千层浪,同时也提醒我们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事件始末回顾:2017年3月13日,网民以《西安地铁你们还敢坐吗》为题发帖,曝光西安地铁3号线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整条线路所用电缆“偷工减料,各项生产指标都不符合地铁施工标准”、“电缆的实际横截面积小于标称的横截面积”等。随后各大论坛转载,3月15日涉事公司陕西奥凯电缆有限公司发表申明,对相关事情进行否认,并报案;3月16日,陕西地铁成立调查组,同时西安市政府连开两次新闻发布会,第一次称:乘坐西安地铁是安全的,第二次称:5个取样产品均不合格;3月21日涉事公司负责人承认供应不合格产品,以次充好,并向全市人民道歉;7月28日陕西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有关政府部门及下属单位问责追责共计122人,涉及厅级16人、处级58人、科级及以下48人。 “问题电缆事件”不仅造成社会恐慌,为人民生命安全埋下隐患,同时严重影响国家公信力。针对此事件,下面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思考。1.逆淘汰现象 所谓“逆淘汰”也叫精英淘汰,是指在政治、学术领域,具有真才实学和道德操守高尚者,遭到冷遇、排挤和打击、压制乃至被最先淘汰出局的现象。逆淘汰和经济学中的“劣币驱逐良币”原理(也叫格雷欣定律)一致。从股权结构看,奥凯电缆似乎只不过是一家股权简单,规模不大的“小作坊”。然而,也正是这家电缆“小作坊”通过各种手段,与有关单位和人员内外勾结,生产并销售伪劣产品,淘汰了中国西电集团、远东电缆这样的行业巨头,最终成为了西安地铁三号线的电缆材料供应方。2.信任危机 按照相关规定,开展电线电缆的生产和经营,企业需具备政府部门核发的生产许可证,这起问题电缆事件无疑会对我国的质量认证、3C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产生恶劣的影响,也使公众对“著名商标”这块金字招牌产生信任危机, 同时还对质量检验与监督管理的政府职能产生疑虑。“产品如人品”,二流的人员生产不出一流的产品,一流的人员不会生产出二流的产品,产品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企业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的“人品”体现。人员的质量文化缺失,废品率和质量风险也就自然相应提高。这起问题电缆事件暴露出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在一些企业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也说明有关部门对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措施还需完善,力度还需加大。3.蝴蝶效应 1979年12月,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在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蝴蝶翅膀扇动所产生的震动会使周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产生气流。这一微弱的气流的产生会让周围的空气发生变化,在连锁反应的作用下,出现更强大的气流。该效应一般指小原因造成大事件。网友发帖引发西安地铁问题电缆事件后,信息传播的联动性让许多电缆生产厂家、地铁公司、政府部门处于危机之中。成都地铁、合肥轨道交通公司等先后对使用的电线电缆进行了集中排查。国家质检总局也安排部署了对电线电缆的监督检查工作。全国许多地方质监局展开了电线电缆的专项整治工作。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任何的小事件,它有可能导致“龙卷风”的发生。 产品质量关乎着使用者的切身利益,是使用者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同时,它还是衡量一个国家生产水平与道德规范的标准,对于企业来说,生产、制造质量合格的产品是必须坚守的底线。政府的监管是让市场主体在竞争中优胜劣汰,而不是让劣币驱逐良币,最终导致市场秩序恶化。程序正义不能代表所有的正义,相关部门的监管不能失位缺位,不能每一次曝光都依靠网络,依靠群众。事件总有平息的一天,群众的视线也会转移,但是我们应该有所改变,不应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恶性循环,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水平很高的科学家和另一个水平很高的科学家间的较量

    地沟油净化为食用油一定是一个水平很高的科学家,据说他能将地沟油中色素、臭味、酸价、过氧化值都降到和正常食用油没有区别。他也可以将多环芳烃、胆固醇、重金属降低到你没有办法判断为止,据说-----,他简直就是个魔术师,你说他达不到他就有这个水平,且成本很低。另外一个科学家在琢磨着如何破解上一个科学家,一场猫和老鼠的游戏越来越精彩。卫生部组织科技部、----专家开展地沟油检测技术攻关。另外一组科学家组织技术人员正在对卫生部的技术进行反攻关,哈哈!

  • 【我们不一YOUNG】环境地学

    [font=FangSong_GB2312][size=21px]环境地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以人-地系统为对象,研究其组成、结构及其演化与发展,探讨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系统的影响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反馈作用,优化调控利用人-地系统。所谓人-地系统就是人类和地球共同构成的系统。因此,环境地学与地理学在研究对象方面有共同性,但前者更侧重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size][/font][font=FangSong_GB2312][size=21px] 环境地学是在地理学的研究过程中的孕育产生的。早在18世纪,以法国孟德斯鸠、英国的巴克尔、德国拉策尔和美国的森普尔等为代表的一些地理学家,在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时,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强调地理环境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9世纪后期,法国地理学家布吕纳提出了人地相关的原理,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而是可能性的。20世纪2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提出地理学就是人类生态学,促进了人地关系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加、资源短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出现了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迫切需要,推动了人地关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环境地学遂于20世纪40年代诞生,并于20世纪70年代获得了迅速的发展。[/size][/font][font=FangSong_GB2312][size=21px] 环境地学的研究内容广泛,包括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地理学、环境水文学、环境气候学与污染气象学、环境土壤学和环境海洋学等分支学科。[/size][/font][font=FangSong_GB2312][size=21px]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由地质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如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等灾害。二是由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如缺碘或多碘地区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高氟地区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三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如化学污染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大型工程、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城市化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等。[/size][/font][font=FangSong_GB2312][size=21px] 环境地球化学主要研究环境中天然的和人为释放的化学物质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与环境质量、人体健康的关系等。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人类环境的化学性质,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和环境中与生命有关的化学物质对生物和人类健康的影响。[/size][/font][font=FangSong_GB2312][size=21px] 环境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着重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结构、功能和演化的影响及其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反馈作用。[/size][/font][font=FangSong_GB2312][size=21px] 环境气候学的研究内容是气候与环境、气候与社会、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以及气候环境的改善等。研究近地层大气运动引起的污染物扩散、输送、迁移和转化过程,以及大气污染对天气和气象变化的影响,形成污染气象学。[/size][/font][font=FangSong_GB2312][size=21px] 环境土壤学的研究重点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探索调节、控制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的途径和方法。[/size][/font][font=FangSong_GB2312][size=21px] 环境海洋学主要研究内容是污染物在海洋中的分布、迁移、转化的规律,探讨污染物对海洋生物与和人体的影响及污染防治措施。[/size][/font]

  • 天气预报中的气象计量常识

    [b]来源:中国气象网一、[b]温度:摄氏度(℃)[/b] [/b] 摄氏度是目前世界上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温标,用符号“℃”表示。它是18世纪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Anders Celsius)提出来的。摄氏度=(华氏度-32)÷1.8。在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水的沸点为100℃,其间分为100等份,每一份为1℃。摄氏温度现已纳入国际单位制。[b]二、相对湿度:百分比(%)[/b] 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指空气中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湿空气的绝对湿度与相同温度下可能达到的最大绝对湿度之比。也可表示为湿空气中水蒸气分压力与相同温度下水的饱和压力之比。 相对湿度用RH表示。相对湿度的定义是单位体积空气内实际所含的水气密度和同温度下饱和水气密度的百分比;另一种计算方法是实际的空气水气压强和同温度下饱和水气压强的百分比。[b]三、降水量:毫米(mm)[/b] 降水量是衡量一个地区降水多少的数据。降水量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和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没有经过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降雨量的等级根据24小时内降雨量的大小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几个等级。24小时内降水量在10毫米以内小雨;10~24.9毫米之间为中雨;25~49.9毫米之间为大雨;50.0~99.9毫米为暴雨;100.0~249.9毫米为大暴雨;250.毫米及其以上为特大暴雨。降雪量:零星小雪是指有量降雪量但小于0.1毫米;小雪是指大于等于0.1毫米,小于0.25毫米 中雪是指大于等于0.25毫米,小于3.0毫米 大雪是指大于等于3.0毫米,小于5.0毫米;暴雪是指降雪量大于等于5.0毫米。[b]四、大气压力:百帕(hPa)[/b] 在物理学中,把纬度为45度海平面(即海拔高度为零)上的常年平均大气压力规定为1标准大气压。此标准大气压为一定值。其值为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33工程大气压 =1.0133 X 10的5次方帕=0.10133MPa大气压力是地球表面覆盖有一层厚厚的由空气组成的大气层。在大气层中的物体,都要受到空气分子撞击产生的压力。也可以认为,大气压力是大气层中的物体受大气层自身重力产生的作用于物体上的压力。[b]五、风力:级[/b] 在天气预报中,经常听到如“北风4到5级”之类的用语,此时所指的风力是平均风力;如果是“阵风7级”之类的用语,其阵风是指风速忽大忽小的风,此时的风力是指大时的风力。 风速是指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对于地球某一固定地点的运动速率,风速的常用单位是米/秒 。风速没有等级,风力才有等级,风速是风力等级划分的依据。一般来讲,风速越大,风力等级越高,风的破坏性越大。 中国气象局曾于2001年下发《台风业务和服务规定》,以蒲式风力等级,将风力等级由12级(一般指台风的风力)补充到17级。[b]六、气象计量相关的法律[/b]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二章第十四条规定:气象计量器具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有关规定,经气象计量检定机构检定。未经检定、检定不合格或者超过检定有效期的气象计量器具,不得使用。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气象计量标准器具,其各项最高计量标准器具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规定,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使用。[b]一[b] 温度:摄氏度(℃)[/b] [/b]摄氏度是目前世界上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温标,用符号“℃”表示。它是18世纪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Anders Celsius)提出来的。摄氏度=(华氏度-32)÷1.8。在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水的沸点为100℃,其间分为100等份,每一份为1℃。摄氏温度现已纳入国际单位制。[b]二[b][/b]相对湿度:百分比(%)[/b]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指空气中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湿空气的绝对湿度与相同温度下可能达到的最大绝对湿度之比。也可表示为湿空气中水蒸气分压力与相同温度下水的饱和压力之比。相对湿度用RH表示。相对湿度的定义是单位体积空气内实际所含的水气密度和同温度下饱和水气密度的百分比;另一种计算方法是实际的空气水气压强和同温度下饱和水气压强的百分比。[b]三[b][/b]降水量:毫米(mm)[/b]降水量是衡量一个地区降水多少的数据。降水量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和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没有经过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降雨量的等级根据24小时内降雨量的大小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几个等级。24小时内降水量在10毫米以内小雨;10~24.9毫米之间为中雨;25~49.9毫米之间为大雨;50.0~99.9毫米为暴雨;100.0~249.9毫米为大暴雨;250.毫米及其以上为特大暴雨。降雪量:零星小雪是指有量降雪量但小于0.1毫米;小雪是指大于等于0.1毫米,小于0.25毫米 中雪是指大于等于0.25毫米,小于3.0毫米 大雪是指大于等于3.0毫米,小于5.0毫米;暴雪是指降雪量大于等于5.0毫米。[b]四[b][/b]大气压力:百帕(hPa)[/b]在物理学中,把纬度为45度海平面(即海拔高度为零)上的常年平均大气压力规定为1标准大气压。此标准大气压为一定值。其值为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33工程大气压 =1.0133 X 10的5次方帕=0.10133MPa大气压力是地球表面覆盖有一层厚厚的由空气组成的大气层。在大气层中的物体,都要受到空气分子撞击产生的压力。也可以认为,大气压力是大气层中的物体受大气层自身重力产生的作用于物体上的压力。[b]五[b][/b]风力:级[/b]在天气预报中,经常听到如“北风4到5级”之类的用语,此时所指的风力是平均风力;如果是“阵风7级”之类的用语,其阵风是指风速忽大忽小的风,此时的风力是指大时的风力。风速是指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对于地球某一固定地点的运动速率,风速的常用单位是米/秒 。风速没有等级,风力才有等级,风速是风力等级划分的依据。一般来讲,风速越大,风力等级越高,风的破坏性越大。中国气象局曾于2001年下发《台风业务和服务规定》,以蒲式风力等级,将风力等级由12级(一般指台风的风力)补充到17级。[b]六[b][/b]气象计量相关的法律[/b]《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二章第十四条规定:气象计量器具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有关规定,经气象计量检定机构检定。未经检定、检定不合格或者超过检定有效期的气象计量器具,不得使用。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气象计量标准器具,其各项最高计量标准器具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规定,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使用。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