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评价标准

仪器信息网评价标准专题为您整合评价标准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评价标准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评价标准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评价标准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评价标准话题讨论。

评价标准相关的资讯

  •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新标将实行
    绿色建筑评价新标准将于近日实行   国家与地方“双重补贴”刺激   “过去可能在利用可再生能源这块要有2万元投入,那么有些项目就买了10个2000元的太阳能草坪灯,就可以打个勾。权重是没有体现的,不少开发商就挑最便宜的做出来,而不是根据当地具体的自然条件,真正能起到节能、节水的效果。”“2006年第一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模本,当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经过试运行后,前几天已经在北京定稿,马上要实行。”记者近日从住建部专家处获悉,被视为中国绿色建筑“国标”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于近日起实行。而最新的国标,将比2006年的版本“要求更严、内容更广泛”。   上述专家告诉记者,其预测这一国标的最终版本,将向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靠拢,“会使工程技术人员觉得比过去难”。   过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有六大指标,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住宅建筑)或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每个指标下有若干项。每个指标下,满足一定的项数即可被评为一星级、二星级或三星级绿色建筑。   然而,在上述标准的试运行中,也产生过一些问题。“过去可能在利用可再生能源这块要有2万元投入,那么有些项目就买了10个2000元的太阳能草坪灯,就可以打个勾。权重是没有体现的,不少开发商就挑最便宜的做出来,而不是根据当地具体的自然条件,真正能起到节能、节水的效果。”上述专家表示。   而新的标准里则是采用打分的方式,总分达到45-50分是一星级,60分是二星级,80分是三星级。评审专家认为重要的就打8分、10分,有的虽然需要,但做起来容易,也不需要多少钱,就4分。   专家告诉记者,这样一来,不少过去被评为一星级的项目现在可能评不上了,二星级可能降为一星级,三星级则将为二星级或者一星级。   事实上,自从去年4月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167号文”)和今年1月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下称“1号文件”)出台后,“绿色建筑”一夜间变成了各地政府和企业眼中的“香饽饽”。167号文规定,达到二星级标准的绿色建筑,每平方米奖励45元,三星级每平方米奖励80元,保障性住房基本保障一星级,到一定规模也给定额的补助。此前新增绿色建筑的成本大致为一星级增加100元,二星级增加200元,三星级400元,而最新的测算结果显示,一星级增加29元,二星级增加50元,三星级增加100元。   为了解决奖励和成本增加倒挂的问题,真正刺激开发商的是地方给的再一重补贴。“有些地方给的是双重补贴,在国家补贴之外,地方政府可能还会打个折扣再给一份补贴。对企业的刺激非常大。”上述专家告诉记者。   而地方推动绿色建筑的动力则来自国家的硬性规定。今年的1号文件,将绿色建筑行动目标完成情况落实到省级人民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体系。   “完不成就要问责,好多外国人听到我们去年的167号文件、今年的1号文件,都非常surprise。”中国建筑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有为说,有不少城市已经超额完成了中央政府的要求。北京市政府规定,从今年6月1日起,开始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此外厦门、深圳、武汉、江苏等地都将把绿色建筑作为强制性要求。   到“十二五”末,新建绿色建筑要达到10亿平方米。而截至去年年底,全国一共有724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7581万平方米。   “中国的碳排放,建筑占到43.7%,比重很大,建筑不抓起来,节能减排是达不到目标的。(目前的状况)离节能减排目标差太远,下一步准备要规模化发展。”王有为说,下一步将要实施更多的措施来促进绿色建筑的规模化发展,包括“十二五末”,八省四市要求城镇新建房地产项目50%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另外要拿到“绿色生态城区”项目称号,新建建筑要全面执行一星级及以上的标准,二星级要达到30%以上 此外,绿色建筑奖励及补助资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资金向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倾斜,保障性住房达到一星级标准的也有优惠。   “3600万套保障房,如果以60平方米一套算的话,马上20亿平方米就出来了。所以通过这三大措施,几十个亿的绿色建筑就出来了。”王有为说。   【原标题】《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新标将实行 向发达国家标准靠拢
  • 九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标准将发布
    日前从工业和信息化信部获悉,今年,工信部将通过开展清洁生产技术应用示范、强化清洁生产审核、开展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和加强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等措施,推行工业领域清洁生产。   据了解,二季度将发布实施《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技术导则》和《工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标准编制通则》。完成钢铁、焦化等9个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标准,启动铬盐、聚氯乙烯行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标准修订工作。与有关行业协会编制铅酸蓄电池行业污染防治方案和废旧铅酸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准入条件。发布和组织实施《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汞污染综合防治方案》。落实《钢铁企业烧结脱硫实施方案》,引导钢铁企业选择先进适用的脱硫技术。同时,将推进电子电气产品污染控制立法工作,修订《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调整办法适用范围和规范内容。
  • 中国高档翡翠等级评价标准面世
    记者今日从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获悉,中国首份针对高档翡翠制定的质量检验标准——《翡翠饰品质量等级评价标准》于十一月三日在云南通过评审,被称为翡翠“护照”的中国首份“高档天然翡翠饰品质量检验证书”也同步在昆明面世。该院院长邓昆表示,从此翡翠有了相应的价值标准。   据介绍,该标准突破性地采用质量等级划分,将天然翡翠分为上品、珍品、精品、佳品和合格品等“五档十二级”,在合格品外,每个档次又分三个级别,又从质地、透明度、颜色和工艺、综合印象五方面进行详细评价,采用千分制的“五加一评分法”,把翡翠饰品的具体全貌归属到具体品质的区间。弥补了过去高档玉石等级评价只能检验真伪,不能说明品质和高档程度的缺陷。除了将质量纳入评价标准,在翡翠质量检验证书上还将记述历次交易详情,更详述它的外观、工艺,即消费者能从证书上看到玉石的代表意义,相关文化包涵,买卖次数等更加人性化的内容。   《翡翠饰品质量等级评价标准》由云南省珠宝玉石饰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经市场调研后,结合企业、消费者的需要,耗时一年多起草而成,并于十一月三日通过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评审,成为云南省地方标准。   “对翡翠分级是规范翡翠市场的重要前提,但由于翡翠颜色、品种的多样性,以及样品价格昂贵等因素的影响,翡翠分级一直是行业难题。”云南珠宝协会名誉副理事长、鉴定师张位及说,新标准评价理念符合人性化需求,对翡翠质量的检验证明一目了然,对消费者区分开高档翡翠与合格品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将很好地推动翡翠消费,促进翡翠行业的发展。   另外,新标准将翡翠的文化含义纳入综合评定,也改变了只有绿色翡翠才是高档翡翠的观念,包含了所有色彩的翡翠鉴定。这在全国也是首创,对推动云南省率先实现翡翠产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有重大意义。   云南省与缅甸接壤,从古至今都是翡翠进入中国的集散要地,凡是销往内地及沿海的翡翠成品、半成品、原石,几乎都是由云南转口出去的。目前,云南省经营翡翠原石的商家有六百多家,平均每年成交额约为五千万美元,最高峰时曾达到两亿美元。数据显示,每年出省的原石为百分之七十,成品为百分之二十,宝石或半成品为百分之十。
  • 《新冠肺炎疫情现场消毒评价标准》等3项标准正式实施
    仪器信息网讯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新冠肺炎疫情现场消毒评价标准》等3项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这三项标准将于2月20日起正式实施。《WST 774-2021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现场消毒评价标准》主要用于新冠疫情相关的现场消毒评价,其中规定了新冠疫情期间现场消毒评价原则、消毒过程评价、消毒效果评价及注意事项。《WST 775-2021 新型冠状病毒消毒效果实验室评价标准》主要用于新冠病毒实验室消毒效果的检测与评价,标准中规定了消毒因子对新型冠状病毒消毒效果实验室评价的基本要求、病毒灭活试验方法、结果评价和注意事项。《WST 776-2021 农贸(集贸)市场新型冠状病毒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主要适用于新冠肺炎疫情流行和常态化防控期间,疫情防控相关机构和人员对农贸(集贸)市场 等场所环境和从业人员开展监测,包括现场采样、实验室检测等内容。其中规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对农贸(集贸)市场等场所环境和从业人员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监测的监测对象、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要求。具体文本如下:《WST 774-2021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现场消毒评价标准》.pdf《WST 775-2021 新型冠状病毒消毒效果实验室评价标准》.pdf《WST 776-2021 农贸(集贸)市场新型冠状病毒环境监测技术规范》.pdf
  • 国内首个企业碳资信评价标准发布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2022中国国际碳交易大会上首个碳资信标准——《企业碳资信评价规范》,正式发布。《企业碳资信评价规范》标准是首个反映双碳目标下企业偿债意愿和能力的标准。该标准的发布是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推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加强绿色低碳领域的切实举措。该资信评价标准的发布为企业提供了全面刻画企业碳能力的工具,是对企业双碳适应能力的分析评价,是对企业主动进行减排降碳行为的价值进行评估,同时接轨传统信用评级的财务因素并对接金融资源。企业碳资信评价体系采用“业务-资产”二元划分架构,遵循四层推进逻辑。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通过将宏观风险、区域风险、行业风险与企业地位分析相结合,形成企业的业务状况意见。通过分析企业的碳资产和非碳资产,形成企业的资产状况意见。通过确定各大行业的评价主题及相应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碳资信标准将在以下场景应用。首先,该标准可应用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信托保险等绿色金融业务,提供绿色项目评价依据;其次,可应用于各级政府的技能降碳目标与绿色降碳体系,作为各级政府评价低碳企业、低碳园区的依据;再次,该标准可应用于相关指数的构建;最后,标准可对接ESG评级体系,为评级提供参考。该标准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牵头起草,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全球证券市场研究院、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沈阳环境资源交易所、河北碳排放权服务中心、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宁波供电公司、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十多家机构联合编写。今年6月,宁波市已正式启动企业碳资信评价试点工作,部分金融机构已采用企业碳资信评价等级结果,创新“绿色低碳+普惠金融”的概念,为当地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便利,节约融资成本。企业碳资信评价的等级结果可以为银行发放绿色信贷、金融机构发放绿色债券、金融机构申请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提供支持,为碳中和基金、绿色信托、绿色保险等提供参考。
  • 甲流疫苗批量下线 远超国际公认评价标准
    9月3日,北京科兴的工作人员在分装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   据新华社电 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盼尔来福.1”3日获得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颁发的药品批准文号,这也是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甲流疫苗。   国家食药监局药品注册司司长张伟介绍,北京科兴此前完成的临床试验结果初步显示,该疫苗安全性良好。在有效性方面,该疫苗一剂免疫后21天,儿童、少年和成人三个年龄组保护率均在81.4%至98.0%范围内,达到了国际公认的评价标准(保护率70%以上)。   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尹卫东透露,北京科兴的甲流疫苗月产量可达200万至300万人份,在今年国庆前,预计可以生产出500万人份的疫苗,以满足北京市乃至国家的储备需求。   他表示,北京科兴将流感疫苗的商品名定为“盼尔来福.1”,一方面表明该疫苗是用于预防由甲流病毒引起的流感大流行,从而与针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大流行流感疫苗“盼尔来福”相区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纪念这支全球首个完成临床研究并率先获准正式投入使用的甲流疫苗。    甲流在全球暴发后,我国共有10家疫苗企业投入甲流疫苗的研发。据了解,目前除北京科兴外,其他9家企业都已完成甲流疫苗的临床试验,正在陆续申报注册。华兰生物生产的甲流疫苗已于9月1日通过国家药品审评中心的专家评审,有望继北京科兴之后,成为第二家拿到疫苗生产批号的企业。   张伟表示,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将继续按照审评审批工作方案完成其他9家疫苗生产企业的审评审批工作,预计9月中旬可全部完成。
  •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发布绿色产品评价标准清单及认证目录(第四批)的公告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发布绿色产品评价标准清单及认证目录(第四批)的公告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国办发〔2016〕86号)中关于“统一发布绿色产品标识、标准清单和认证目录,依据标准清单中的标准组织开展绿色产品认证”的要求,市场监管总局组织提出了绿色产品评价标准清单及认证目录(第四批),现予以公告。 附件:绿色产品评价标准清单及认证目录(第四批) 市场监管总局 2023年6月13日
  • 广州市建设工程检测协会批准发布《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诚信评价标准》团体标准
    各相关单位:根据《广州市建设工程检测协会团体标准制定程序》的有关规定,由广州市建设工程检测协会等单位编制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诚信评价标准》团体标准已按规定程序审查、审批通过,现批准发布,编号为T/GCETA0001-2024,自2024年8月1日起施行。特此公告。穗建检协字【2024】9号广州市建设工程检测协会关于批准发布《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诚信评价标准》团体标准的公告.pdf
  • 木器涂料行业首个气味评价标准出台,家居企业开启嗅觉营销新赛道
    由宣伟(上海)涂料有限公司、广东华润涂料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协会等23家单位负责编制的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协会团体标准《木器涂料及其涂饰制品气味评价》(T/CADBM 59-2022),已于2022年4月20日正式发布,于2022年7月20日开始实施。对本标准的解读,完整视频请点击以下链接直播回放 | 独家解读木器涂料行业首个气味评价标准 (qq.com)此次标准解读由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协会贤冬先生和宣伟华润OEC气味评价中心颜显龙经理共同完成。直播现场颜显龙经理用浅显易懂的方式介绍标准中0-5级感官评价标准和操作方法的专业性,并通过消费者测评的方式验证了气味等级评价标准的实用价值。解读中多次提到,针对家居气味问题,最重要的是先找准影响气味的关键点。结合专业的气味分析设备GC-O-MS找到气味关键组分,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原材料和工艺的优化,减少盲目开发带来的资金、人力和时间成本。颜经理以宣伟华润今年推出的3D净味Max PU产品的开发为例,演示了涂料和原材料企业如何通过《木器涂料及其涂饰制品气味评价》团体标准,来指引企业高效高质的净味产品研发和升级。作为家居企业,此项标准也为经常遇到的气味投诉问题提供了专业的分析和解决方案。颜经理在直播中介绍,家居企业可以将有需要检测的产品送到OEC气味评价中心进行取样检测,通过标准中讲到的制样、检测、分析,最终出具详细的气味分析报告,准确的找到问题点,从而有的放矢的解决气味问题。本文部分主要内容转载于华润家具漆公众号直播回放 | 独家解读木器涂料行业首个气味评价标准 (qq.com)气相色谱-闻嗅技术介绍气相色谱-嗅闻技术GC-O所使用的嗅觉检测口ODP热脱附设备介绍最新热脱附仪TD3.5+GERSTEL热脱附进样的多样性:可以对多种样品进行分析,包括固态样品、吸附剂、用于SBSE的搅拌棒Twister、液态(微型瓶)、薄膜固相微萃取 TF-SPME、以及同时热脱附TF-SPME和SBSEGERSTEL “VOCs+气味溯源”整体解决方案:多种VOC萃取技术(TD/HS/DHS/SPME/SBSE)+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技术(GC-O-MS)
  • 怀柔仪器硬科技创新服务系列活动 ——科技成果转化与评价标准实践培训 在怀成功举办!
    怀柔仪器硬科技创新服务系列活动——科技成果转化与评价标准实践培训于2023年8月16日在怀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有限公司主办,北京怀柔硬科技创新服务有限公司承办,特别邀请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科技成果与技术评估部副部长(主持工作)武思宏作现场报告,武部长具有丰富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以及科技政策、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国际科技合作等战略研究与评估经验,并参与编写大量相关的政策文件。活动共吸引了近30余位的科技工作者参加。培训会上,武部长紧紧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转化年报、评价政策、评估规范等展开了精彩的演讲,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对科技成果转化和评价标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更清晰的认知,表示本次培训对自己的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怀柔仪器硬科技创新服务系列活动”由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有限公司联合北京怀柔硬科技创新服务有限公司共同推出,旨在提升各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培育高级科技服务人才,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的产业生态,全面推动怀柔区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后将继续举办“怀柔仪器硬科技创新服务系列活动”,为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领域的人才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落地。
  • 广州市建设工程检测协会发布团体标准《建设工程质量检验检测机构诚信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
    各有关单位及专家:由广州市建设工程检测协会等单位起草的《建设工程质量检验检测机构诚信评价标准》团体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稿的编制。为保证标准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操作性,现公开征求意见。诚挚邀请各有关单位及专家对本标准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于2023年8月25日前将《团体标准征求意见反馈表》以电子邮件或信函邮寄至联系人。逾期不回复,按无异议处理。联系人:罗雯巍联系电话:020-83343656电子邮箱:632968530@qq.com附件:1.《建设工程质量检验检测机构诚信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2. 《建设工程质量检验检测机构诚信评价标准》编制说明3. 团体标准征求意见反馈表广州市建设工程检测协会 2023年8月15日广州市建设工程检测协会关于征求《建设工程质量检验检测机构诚信评价标准》团体标准意见的通知.pdf附件3 《建设工程质量检验检测机构诚信评价标准》征求意见表.doc附件2《建设工程质量检验检测机构诚信评价标准》编制说明.pdf附件1 《建设工程质量检验检测机构诚信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pdf
  • 《主要农业废弃物提取加工与功效评价标准研究》项目总结研讨会在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研发中心召开
    p   7月5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要农业废弃物提取加工与功效评价标准研究》项目总结研讨会在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研发中心召开。会议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兰州化物所主办,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北京化工大学等20个科研院所参加,兰州化物所青岛研发中心副主任乔竹辉出席会议。 /p p   “主要农业废弃物提取加工与功效评价标准研究”项目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牵头,下设5个课题,分别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食品与农业所、中国计量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承担。项目计划用2年半的时间,完成20项农业废弃物提取加工与功效评价相关国家标准以及14项农业废弃物中天然产物标准样品研制工作。该项目旨在通过对主要农业废弃物加工与功效评价标准和标准样品的研究,衍生开发出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等新产品,以及更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更有效的功效评价方法,为提升我国农业废弃物高值资源化利用和检测利用水平、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延伸农业产业链,提供标准化技术支撑。 /p p   研讨会上,各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课题的节点目标和完成情况、亮点工作、经费使用情况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等。与会人员就各课题存在的问题和工作计划进行了讨论。目前本项目已成功立项并完成20余个农业废弃物中活性成分的国家标准样品的研制,完成10余个农业废弃物中活性成分的检测及相关产品的国家标准的制定。 /p p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推动项目所研制的农业废弃物提取加工与功效评价相关国家标准和标准样品的后期评审、应用和项目的顺利验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bf3e04ca-0fab-4cf2-8582-d5bb267d5fb3.jpg" title=" 1_副本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8c70545f-1a0d-49cf-948e-6b4f6f8b4d0d.jpg" title=" 2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c0862b11-0d81-4ffe-9cf7-c0f7fb0bc26b.jpg" title=" 3_副本.jpg" / /p
  • 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标准明年起实施
    广大消费者翘首盼望多年的车内空气质量控制标准终于尘埃落定。国家环保部与国家质检总局日前联合发布《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GB/T27630-2011,该标准自明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   在国内率先提出车内环境污染问题的中国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国家室内环境与室内环保产品质检中心主任宋广生,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标准是推动我国汽车工业绿色低碳环保发展进步的规范性文件,意义现实而深远。   9成以上车辆存在污染问题   人们在充分享受驾车乐趣的同时,却不知自己正长期与车内空气污染这个“无形杀手”相伴。据了解,广州市曾对2000辆汽车进行为期7个月的车内空气质量检测,结果显示:92.5%的车辆存在车内空气质量问题。针对不断发生的车内污染事件,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车内环境监测中心曾在2004年发布了第一号车内环境消费警示:警惕新车车内空气污染。   据宋广生介绍,与室内环境相比,车内的空间与环境更狭窄和更密闭,如在夏天长途行车,车内材料在骄阳下长时间封闭暴晒后,有害物质大量挥发,浓度可能会增加数倍,而消费者连续待在狭小封闭的环境中达数小时,有害物质对人身的伤害不言而喻。据调查统计,大约有65%的驾驶员在驾车时会由于车内环境污染问题出现头晕、困倦和咳嗽等现象,车内空气污染已成为导致驾驶员感到压抑、烦躁和注意力无法集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中心对北京地区进行百辆新车检测发现,新车内污染问题高达90%以上。由于我国没有针对车内环境中的污染控制标准,这些调查基本上都是采用了室内环境的相关标准。   新标准引发社会关注   明年即将实施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根据车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种类、来源和对车辆主要内饰材料本身挥发特性的分析,确定了8种主要被控制物质,规定了车内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稀、甲醛、乙醛、丙烯醛的浓度要求。宋广生分析认为,该指南的发布实施,对于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绿色低碳环保发展进步和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相对于室内环境污染,车内环境污染问题还没有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解决车内环境污染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宋广生说,该指南的发布实施可以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车内空气质量问题的重视,把提高车内空气质量、保护驾车人和乘车人的身体健康成为包括政府有关部门、行业管理部门、汽车研发生产销售企业和汽车材料内饰企业在内全社会的共识。   据悉,新车内空气污染问题与汽车生产工艺和材料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外的一些生产厂家对材料释放的化学污染甚至气味污染都十分重视,我国还处于研究之中,个别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采用了有污染的胶粘剂、阻尼片等有污染的材料,成为车内空气污染的主要问题。而此次指南的发布实施可以有效提高汽车生产企业对材料的选择和控制程度。   为质监部门提供监督依据   近年来,由于没有车内空气质量评价规范,频频发生的车内空气质量问题影响到消费者对政府进行汽车质量监督管理的信心。该指南的实施可以为汽车内空气质量监督检测提供科学的标准和依据,为各级质量监督部门提供了规范性监督检查的依据。另外,还可以加强我国对进口汽车的车内空气质量的控制。近年来,我国汽车进口量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与此同时,进口汽车的车内环境污染问题也是影响消费者健康和权益保护的主要问题之一。近年来国家室内环境质检中心受理了多起进口高档汽车车内空气质量投诉,但是往往由于缺乏法律性的规范文件难以处理。   宋广生介绍说,虽然目前《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是一个推荐性的国家标准,但是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推荐性标准一经接受并采用,或各方商定同意纳入经济合同中或者在法律法规引用,就成为各方必须共同遵守的技术依据,具有法律上的约束性,在经济合同中引用的推荐性标准,在合同约定的范围内必须执行。我国第一例室内环境甲醛污染案例就是采用的推荐性标准。   同时,该标准还可以促进车内空气质量净化治理技术和产品产业的发展。据了解,目前解决车内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室内环保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出现了一大批专业从事车内空气净化器、净化材料和解决车内环境污染问题的服务公司,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可以有效的控制车内环境污染问题。该指南的发布实施可以推动我国车内空气净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解决车内环境污染问题提供高效率的服务。   车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一是来自于新车的车内各种配件。第一类是座椅类。包括车内座椅类的座垫、座椅靠背、座椅套和座椅面料,头枕等材料 第二类是内饰类。包括车内地板、门内护板、侧围护板、后围护板、车顶棚衬里、窗帘、地板覆盖层等 第三类是功能类。包括车体保温材料、防撞填料、仪表板、杂物箱、室内货架板或后窗台板、遮阳板、轮罩覆盖物、发动机罩覆盖物等等。   二是来自于汽车内饰件材料,包括由单一材料或复合材料、有机材料制成的汽车用内饰部件,主要有塑料类、纤维纺织类、皮革类、橡胶类等四大类材料。   三是生产中使用的溶剂型油漆、稀释剂和黏合用的胶水油漆和涂料。一方面溶剂型油漆的使用增加了车内和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另一方面由于汽车内饰的增加,大量使用各种黏合剂和有机溶剂、助剂、添加剂,据调查,目前一辆家庭轿车使用的黏合剂的用量也达到5公斤以上,最高的可以达到27公斤。
  • 【通知】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性能评价标准起草征集
    近日,全国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分析仪器分技术委员会发布关于成立“实时荧光定量PCR 仪性能评价通则”国家标准起草工作组的通知。根据国标委发【2019】40 号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 2019 年第四批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其中项目代号 20194004-T-604 的《实时荧光定量 PCR 仪性能评价通则》为国家标准制定项目。本项目的主管单位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技术归口单位为全国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析仪器分技术委员会(SAC/TC124/SC6)。现组织成立项目标准起草工作组,请贵单位指派一名熟悉该产品的技术人员参加,并按附表填写报名单,在 2021 年 1 月 31 日前反馈到标委会秘书处挂靠单位: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电子邮件 E-mail:myajuan@126.com(地址:北京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6 号1号楼6层 TC124/SC6 秘书处,联系人:马雅娟,手机电话:13611013933)。 附件: 3088-关于成立国家标准“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性能评价通则”起草工作组的通知.pdf关于成立国家标准“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性能评价通则”起草工作组的报名单.docx全国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分析仪器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
  • 两项水生态监测评价标准由生态环境部正式批准发布
    4月20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公告(2023年 第13号)批准《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 河流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试行)》(HJ 1295—2023)和《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 湖泊和水库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试行)》(HJ 1296—2023)两项标准正式发布。  基于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研究”等项目(课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总站)组织国内相关优势单位在松花江、辽河、淮河、太湖、洞庭湖等重点流域开展了大量水生态状况调查与试点监测工作,于2014年形成了《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指南》《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指南》(总站水字〔2014〕124号),支撑了2020~2022年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方案中“重点流域水生态状况调查监测”专项任务,为流域水生态监测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经近10年的应用验证,编制组吸纳相关反馈意见对技术指南进行修订,为新标准的发布奠定了基础。  两项标准规定了河流、湖泊和水库水生态监测中水生生物监测点位布设与监测频次、监测方法、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评价方法等技术内容。水生生物监测类群包括着生藻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大型水生植物和鱼类;水生生物评价方法涵盖生物完整性指数、污染耐受性指数、多样性指数及群落或种群特征参数四大类。该标准填补了水生态监测与评价领域相关标准空白,对进一步完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标准体系,支撑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 药典蛋白质组学分析标准二次公示!增加QC评价标准
    随着质谱技术以及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在未知蛋白质的鉴定、蛋白质结构的解析、靶向蛋白质定量、以及生物技术药物研发、质量控制和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药典委拟制定《中国药典》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及应用指导原则,并于2024年2月20日发布第一版公示稿并征求意见。为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现将拟增订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及应用指导原则(第二次)公示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详见附件)。公示期自发布之日起一个月。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及应用指导原则公示稿(第二次).pdf蛋白质组学分析基本流程主要包括:1. 蛋白样品的提取,变性还原,酶解与多肽分离富集;2. 多肽的分析与鉴定;3. 数据分析。在分离和富集中采用凝胶电泳和色谱技术,分析与鉴定中采用质谱、二维凝胶电泳、X射线分析、核磁共振波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及应用指导原则第二次公示稿修改说明 根据 2024 年 2 月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及应用指导原则第一次公示稿的反馈 意见和建议,国家药典委员会相关专业委员会进行了研讨,在第一次公示稿的基 础上修订了部分内容,主要为:一、适用范围1. 将文中“蛋白”修改为“蛋白质”。二、蛋白质组学的分析策略 1. 将“通过质谱分析技术检测到肽指纹图谱进行多肽的鉴定和定量分析” 修改为“通过质谱分析技术检测肽段一级与二级谱图进行多肽的鉴定和定量分 析”。2. 将文中“图谱”修改为“谱图”。三、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 1.“2.1 质谱技术”增加其他质谱碎裂技术,修订为:“蛋白质组样品经过提 取、分离富集或者进一步变性还原、酶切、多肽分离富集处理后,选择适宜的分 离系统导入离子源离子化,电离生成带电荷离子,离子通过碰撞诱导解离 (Collision induced dissociation, CID)、高能碰撞诱导解离 High energy collision dissociation, HCD)、电子活化解离(Electron activated dissociation,EAD)或其 它适宜的解离技术进行碎片化,后在加速电场的作用下形成离子束进入质量分析 器,通过质量分析器分离和过滤不同质核比的离子,过滤后的离子最终经检测系 统转换为可测量的信号,从而得到质谱图,以获得蛋白质的相关信息”。 2. 将文中“质核比”修改为“质荷比”。 3. 将“数据库检索对肽段碎裂质谱谱图和数据库中的理论序列谱图进行匹 配,实现肽段鉴定”修改为“质谱数据文件的数据库检索对肽段碎裂质谱谱图和 数据库中的蛋白质计算机模拟消化肽段碎裂模式进行匹配,以进行肽段鉴定”。4. 将“肽谱图匹配(peptide spectrum matching,PSM)”,“肽谱图匹配 (peptide-spectrum matches,PSM)”,统一为“肽段谱图匹配 (peptide-spectrum matches, PSMs)”。 5. 将“统计学分析(如 p 值)”修改为“统计学指标(如 p 值)”。 2024 年 6 月 与第一次公示稿比较,修改处加橙色标记 四、蛋白质组学分析的质量控制 1. 在表 1 中增加样品处理中酶解漏切率、酶解位点特异性等 QC 评价指标 及描述;增加色谱分析中峰宽和半峰宽等 QC 评价指标及描述;增加质谱分析中TIC 图等 QC 指标及描述。2. 调整仪器性能参数的描述顺序。将“建议结合仪器的性能进行设置,例 如可将两个参数均设置为 20ppm,也可以将母离子质量误差设置为 10ppm,子离 子质量误差设置为 0.02Da”修改为“建议结合仪器的性能设置质量误差,如将母 离子质量误差设置为 10 ppm,子离子质量误差设置为 0.02 Da,也可将两个参数 均设置为 20 ppm”。3. 将“鉴定的蛋白质应具有至少 70%的覆盖率,即被鉴定的多肽的氨基酸 序列覆盖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百分比,70%的蛋白覆盖率可提高鉴定结果的可信 度和全面性”修改为“蛋白质覆盖率是指被鉴定的多肽的氨基酸序列覆盖蛋白质 氨基酸序列的百分比,70%及以上的蛋白质覆盖率可提高鉴定结果的可信度和全 面性”。
  • 上海空气质量评价拟采用国际标准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大气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庄国顺介绍,目前国际上将PM2.5作为空气质量评价标准,“这是世界卫生组织通过科学研究分析后建议的评价标准。他们认为,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是影响人体健康的关键,因此建议以PM2.5来衡量空气质量。 ”   我国目前的空气质量评价标准是PM10,即在每立方米50-100微克之间的空气质量为良。上海发布的空气质量报告也是参照这一标准。   记者在复旦大学第四教学楼楼顶看到,众多仪器正在监测着空气质量。 “这台仪器监测的是PM2.5和PM10。”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大气化学研究中心博士后林燕芬介绍说,它能监测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以及两者之间的颗粒物浓度,包括瞬间浓度、1小时浓度和24小时浓度等。   “虽然我国还未采用国际标准,但有关部门已经在研究中。”庄国顺告诉记者,去年他曾收到一份发自国务院的征询意见书,询问他是否支持将PM2.5写入国家空气质量评价标准。庄国顺在回函中写道:“完全支持”。   2009年8月18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了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环境评估报告》,肯定了上海筹办世博中在空气治理上的努力。在谈及PM2.5时,报告建议:“目前上海PM2.5的监测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考虑到PM2.5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我们建议政府加强对此的监测工作。 ”   上海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也曾表示,针对PM2.5,未来上海将尽快推出一系列措施,希望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把指标降下来。
  • 环保部:地表水水质月报评价项目及标准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环函[2003]2号文的规定,河流评价项目为水温、pH值、电导率、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汞、铅、挥发酚、石油类和流量。   湖库评价项目为水温、pH值、电导率、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汞、铅、挥发酚、石油类、总磷、总氮、透明度、叶绿素a和水位。   水质评价标准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按Ⅰ类~劣Ⅴ类六个类别进行评价。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执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总站生字[2001]090号文,按贫营养~重度富营养六个级别进行评价。
  • 全球首个可量化评价的零碳工厂标准正式发布
    2022年8月9日,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峰会上,中国节能协会监事、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军涛发表演讲,并正式发布全球首个可量化评价的零碳工厂标准!张军涛表示:“该标准的制定遵循科学、权威、严格的原则,为全球“零碳工厂”的建设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下一步将成为众多全球领先企业打造“零碳工厂”的指导手册,为全球碳中和目标贡献中国力量。”据悉,该“零碳工厂评价规范”团体标准(下称“标准”)由远景科技集团携手中国节能协会、钛和认证、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上海市能效中心、联合利华、立讯精密、元气森林、金光纸业等20多家全球权威机构和领先企业,成为全球首个“零碳工厂”完整、可量化的建设标准和评价细则。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表示:“双碳目标下,工厂的低碳、零碳化必然将成为工厂发展的主旋律;领先的企业需牵头强化能力、完善标准、示范引导,以推动行业、国家乃至国际上工厂低碳、零碳化的发展。”钛和认证副总裁刘开成表示:钛和认证此次携手远景集团编制“零碳工厂评价标准”,旨在为各行业提供一个完整的、可量化的评价准则,指引零碳工厂的创建、评价及认证。为中国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贡献一份力量。发布会上,张军涛宣布,为了进一步推动标准的落地实践,切实响应企业对零碳工厂评价的需求,借助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峰会召开的契机成立零碳工厂评价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将推动在全国层面展开针对零碳工厂的评价工作同时持续推进零碳工厂评价的理论研究工作,提高零碳工厂的全球影响力。首批参与打造零碳工厂灯塔项目的著名企业有:远景动力、元气森林、天齐锂业、立讯精密、联合利华、勃林格殷格翰、丽豪半导体、圣戈班、葛兰素史克、吉利汽车、立邦集团、金光纸业、苏州阿诗特。 在会后的媒体采访中,远景科技集团首席可持续发展官,远景碳管理业务总经理孙捷表示,零碳工厂的落地不仅要有标准和评价,更需要管理工具和手段。因此除了高比例的绿色能源供给和使用之外,背后必须基于一套智能化、数字化的能碳管理系统,通过摸清能耗和碳排基线、追踪节能减排进度、线上绿证交易碳交易等方式,实现精准的端到端的碳管理。我们诚挚地邀请更多企业参与到零碳工厂的实践中来,为全球双碳事业上建立起中国灯塔。
  • 《绿色工厂评价通则》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p   日前,我国绿色工厂领域首项国家标准《绿色工厂评价通则》正式发布,标准号GB/T 36132-2018。该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联合电子、钢铁、石化、建材、机械、汽车等重点行业研究机构、协会、企业共同起草。 /p p   中国是制造大国,工业快速发展所引发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问题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中国制造2025》全面部署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明确提出要“建设绿色工厂,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绿色工厂评价通则》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p p   《绿色工厂评价通则》适用于具有实际生产过程的工厂开展绿色工厂评价,并作为制定绿色工厂评价行业标准或具体要求的依据。标准以协调一致、全面系统、可操作为原则,从基本要求、基础设施、管理体系、能源资源投入、产品、环境排放、绩效等方面建立和规定了综合性、系统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及通用要求。 /p p   (一)规范了绿色工厂术语定义。针对“绿色”概念混淆、范围模糊的现状,标准对绿色工厂的定义进行了规范,即实现了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工厂。同时对评价活动涉及的“绿色产品”“相关方”等重要概念进行了规范说明。 /p p   (二)明确了绿色工厂基本要求。绿色工厂应在保证产品功能、质量以及生产过程中人的职业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引入生命周期思想,优先选用绿色原料、工艺、技术和设备,在基础设施、管理体系、能源与资源投入、产品、环境排放、绩效等方面满足要求,并进行持续改进。另外,明确了绿色工厂的基础合规性与相关方要求,强化了工厂最高管理者在绿色工厂创建过程中的领导作用,以及绿色工厂运行层面的管理机制、规划目标和教育培训等。 /p p   (三)建立了绿色工厂评价指标体系。从绿色工厂的基础设施、管理体系、能源与资源投入、产品、环境排放、绩效等方面,分维度明确具体的指标体系、指标要求和指标计算方式。并采用容积率、绿色物料使用率、单位产品主要污染物产生量、单位产品主要原材料消耗量、单位产品综合能耗等12项指标,明确了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具体绩效要求。 /p p   (四)提出了绿色工厂评价要求和方式。开展绿色工厂评价,宜根据各行业或地方的不同特点制定评价导则,并制定相应的具体评价方案。绿色工厂评价可由第一方、第二方或第三方组织实施,当评价结果用于对外公开时,则评价方至少应包括独立于工厂、具备相应能力的第三方组织。实施评价的组织应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并确保证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p p   《绿色工厂评价通则》为我国绿色工厂的创建和评价提供了可参照的技术标准,也为制定工业各行业绿色工厂评价标准或具体要求提供了总体技术框架。该标准的发布实施,一是与我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作紧密衔接,进一步完善了绿色制造标准体系,以标准的规范引领作用为全面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创建绿色工厂提供有力支撑。二是解决了绿色评价“不综合”、“不系统”的问题,形成了一整套较完善的绿色工厂评价通用指标体系,提升绿色工厂评价科学性、综合性、系统性,对我国各地区、各行业开展绿色工厂创建和评价工作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三是建立通用的技术框架,为地区性、行业性评价导则标准及具体绿色工厂评价要求标准的编制提供参考和依据。 /p p   《绿色工厂评价通则》国家标准的发布实施迈出了我国绿色工厂领域标准化的重要一步,将推动我国各行业、各地区全面开展绿色工厂创建和评价工作,进一步实现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新兴制造业高起点绿色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bc0f5642-c060-42fd-8065-0dec3aa3b397.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1 《绿色工厂评价通则》标准封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9a69d170-0749-4111-9fd5-f074fd33a4e3.jpg" title=" 2.jpg" / /p
  • 中国发布首批13项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团体标准
    中国全国工业绿色产品推进联盟、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5日在北京联合发布首批13项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团体标准。  这13项团体标准涉及空气净化器、饮水机、电饭锅、电冰箱、卫生陶瓷等与消费者紧密相关的产品。其指标先进性体现在要求家用电器更节能、性能指标比产品标准更严格等方面,突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如空气净化器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标准与相应国家标准相比,能效比(颗粒物)指标提高了60%,颗粒物洁净空气量要求提高10%以上,除菌率要求提高98%。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马林聪在当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团体标准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重要补充。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培育发展团体标准,选择具备标准化能力的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在市场化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产品类标准较多的领域开展团体标准试点。  马林聪说,这13项标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联合相关行业协会、科研机构、龙头企业、检测机构等共同研制,基于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学,重点选取影响产品绿色水平和产品品质的关键指标,参考国际先进水平并充分考虑现阶段中国工业绿色技术发展趋势,通过近一年的研究、调研、检测、数据分析,形成了指标设置先进、可操作性强、国内领先的团体标准。  绿色设计产品评价系列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将持续推进产品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推动绿色产品标准领跑,支撑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夯实工业发展根基的重要成果。  据透露,第二批绿色设计产品名录将于2016年11月举办的第二届绿色设计与制造国际论坛上发布。
  • 《化工企业碳中和评价指南》团体标准立项论证会成功召开
    由中国材料与试验标准委员会(CSTM标准委员会)化工材料领域委员会(CSTM/FC05)提出并归口的《化工企业碳中和评价指南》团体标准立项论证会于2021年6月23日在全国化工节能(减排)中心召开,国家节能中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全国化工节能(减排)中心、传化化学集团技术研究院、金风科技等单位专家出席会议对标准立项进行审查。会上,标准立项牵头单位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和北京化工大学从标准立项背景、项目的目的意义必要性、标准涉及的范围及主要内容、标准相关的国内外情况、相关标准及与法律、标准协调配套情况等几个方面向立项审查专家进行了答辩汇报,专家组听取了标准起草单位对申报标准的情况介绍,从标准立项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协调性等方面对标准立项情况进行了严格审查,对标准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质询,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立项审查专家组认为《化工企业碳中和评价指南》团体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填补了国内化工企业碳中和评价标准空白,帮助企业将碳中和工作与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相结合,可提高化工企业自身“双碳”战略规划和管理能力,也为今后开展化工企业碳中和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持。立项审查专家组一致同意《化工企业碳中和评价指南》团体标准通过立项审查,同意立项。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北京化工大学、中化环境控股有限公司等标准起草单位领导和专家参加立项答辩,金发科技等CSTM化工材料领域委员会委员及秘书处人员出席本次立项论证会。
  • 近红外水果分选给“以质论价”提供无损、可视化评价标准
    p   夏天来临,水果的销量也自然水涨船高。如何更好的在水果上市前对不同品质水果进行大规模快速的分选,从而有理有据的定质定价,是当下水果从业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 /p p   无锡迅杰光远作为一家从事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研发及提供行业定制化解决方案的企业,近年来在近红外水果分选领域有不少建树 ,并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水果分选解决方案。恰逢水果销售旺季,今天我们就围绕“如何通过水果内部品甄别并进行分选”展开讨论,希望在炎炎夏日,为果农、水果供应商带来更多的效益和便利。 /p p    strong 近红外水果分选技术 /strong /p p   水果分选方式发展至今,围绕不同技术路线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而在现今消费升级大环境的影响之下 ,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要求的不断提高也对水果的分选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p p   一般来说,分选方式主要围绕水果的大小、重量、外观品质(颜色、新鲜度)、内部品质等维度进行筛选。而传统分选方式的缺点也很明显,其多采用依据外观或破坏性检验方法,不仅成本高,还会造成一定资源浪费,因此光谱无损检测的方法在近年来成为一大趋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5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422eb5ba-f407-4088-8747-4e3ab4a7651c.jpg" title=" 01.jpg" alt=" 01.jpg" width=" 600" height=" 352" border=" 0" vspace=" 0" / /p p   以迅杰光远自主研发生产的IAS-F100近红外水果分选系统为例:采用近红外光谱检测方法进行水果分选时,无需重新置备新的分选线,而是直接将光谱检测模块加装在现有分选线即可。检测模块会在水果快速通过时,实时采集水果内部品质信息,通过微处理器进行处理、计算和分析,从而完成对待测水果样品糖度等成份的预测并实现无损分选。目前近红外应用在自动分选线上,主要可以针对水果的甜度、酸度,以及部分水果的病变进行检测。 /p p   检测模块加装完毕后,用户仅需根据实际的检测需求进行调试即可实现一键快速分选,并根据不同甜度和品质的水果在分选线上快速分装,以便更好的以质论价,节省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的同时,提高效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4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eeb71f9f-54e7-41d8-b1a1-bebd073935cd.jpg" title=" 02.jpg" alt=" 02.jpg" width=" 600" height=" 44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rong   近红外水果分选优势 /strong /p p   近红外经过多年发展与应用开发,仪器的进步与算法的革新,使仪器制造商与学者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更好地发挥近红外不消耗化学试剂,不污染环境,不破坏样品等优点,因此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p p   多年前,近红外水果分选技术在国外就已经投入实际使用,主要生产厂家包括新西兰、荷兰及日本等,且基本垄断了全球的水果分选市场。而近年来由于国内近红外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自主生产研发的近红外水果分选设备也在水果分选领域崭露头角,不但在性能与技术指标上已经可以媲美国外厂商,且从价格、售后方面较国外产品具备更大的优势,为有水果分选、检测需求的用户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p p   目前迅杰光远已经初步建立了部分水果检测模型,如哈密瓜、西瓜、苹果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44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70bcf29e-700a-47f3-abad-a0fbafac6889.jpg" title=" 03.jpg" alt=" 03.jpg" width=" 500" height=" 445"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哈密瓜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36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e17cad25-f03e-45c9-b670-13a636422b4e.jpg" title=" 04.jpg" alt=" 04.jpg" width=" 500" height=" 363"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rong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西瓜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44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00b1e23f-6a9f-4c5f-97fe-c1837450e2bc.jpg" title=" 05.jpg" alt=" 05.jpg" width=" 500" height=" 445"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柚子 /strong /p p   经过实践证明,IAS-F100近红外水果分选系统检测精度、分选速度完全可满足大批量水果分选的需求,尤其适合水果品质的管理。针对不同水果产线和分选机制,迅杰光远还将针对客户的实际情况提供定制开发,建模培训等服务,并可根据水果分选生产客户的不同需求设计全套解决方案。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迅杰光远) /p p br/ /p
  • 国家标准委等十一部门印发《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已经2023年2月6日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全体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气象局国家能源局 国家林草局2023年4月1日(此件公开发布)附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深入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根据《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相关要求,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制定本指南。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突出标准顶层设计、强化标准有效供给、注重标准实施效益、统筹推进国内国际,持续健全标准体系,努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标准化力量。(二)基本原则坚持系统布局。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政府颁布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二元结构,强化跨行业、跨领域标准协同,提升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实现各级各类标准的衔接配套。坚持突出重点。加快完善基础通用标准。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加强节能降碳标准制修订。及时将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以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坚持稳步推进。锚定碳达峰碳中和近期目标与长远发展需求,加快标准更新升级,扎实推进标准研制,坚持系统推进和急用先行相结合,分年度分步骤有序稳妥实施。坚持开放融合。扎实推动标准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规则制定,强化国际标准化工作统筹,加大中国标准国外推广力度,促进国内国际协调一致。(三)主要目标围绕基础通用标准,以及碳减排、碳清除、碳市场等发展需求,基本建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到2025年,制修订不少于1000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包括外文版本),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显著提高,主要行业碳核算核查实现标准全覆盖,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标准指标稳步提升。实质性参与绿色低碳相关国际标准不少于30项,绿色低碳国际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二、标准体系框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包括基础通用标准子体系、碳减排标准子体系、碳清除标准子体系和市场化机制标准子体系等4个一级子体系,并进一步细分为15个二级子体系、63个三级子体系。该体系覆盖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水利、农业农村、林业草原、金融、公共机构、居民生活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满足地区、行业、园区、组织等各类场景的应用。本标准体系根据发展需要进行动态调整。三、标准重点建设内容(一)基础通用标准子体系1. 术语、分类和碳信息披露标准重点制修订温室气体与应对气候变化管理相关术语及定义、碳排放数据分类与编码技术规范、碳排放信息采集方法及要求、碳信息披露等标准。2. 碳监测核算核查标准规范重点制修订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监测方法、监测设备、在线监测系统和碳管控平台建设等标准,大气成分物理化学特性长期动态观测、监测、评估、预报相关标准。制修订地区、园区等区域碳排放核算和报告标准。加快制修订能源、冶金、建材、化工、有色、纺织、机械、信息通信、交通运输、畜禽养殖等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和报告标准以及数据质量相关标准规范。完善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原燃料替代、余能利用、生物海洋林草土壤固碳、畜禽养殖等典型项目碳减排量评估标准。研制产品碳足迹量化和种类规则等通用标准,探索制定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及碳足迹标准。制修订碳排放核查程序、人员和机构等基础共性标准。3. 低碳管理及评价标准重点制修订城市、设施、企业、供应链、园区、技术等绿色低碳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绿色产品评价标准,绿色低碳产业统计核算相关标准,碳中和评价通则标准,以及不同应用场景的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规划设计、管理体系及实施评价等通用标准。(二)碳减排标准子体系1. 节能标准加快制修订火电、钢铁、建材、化工、有色、煤炭、采矿、轻工、机械、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推动实现能耗限额指标与碳排放强度指标相协调。坚持减污与降碳协同、源头与末端结合,发挥标准倒逼、优化、调整、促进作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升家用电器、农村居民供暖设备、制冷及冷链物流设备、工业设备、照明产品、数据中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设备、机械制造装备等重点产品和设备强制性能效标准。加快完善与强制性节能标准配套的能耗计算、能效检测、节能评估、节能验收、能源审计等标准。加快制定节能设计规划、能量平衡测算、能源管理体系、能源绩效评估、经济运行、合理用能、节能诊断、节能服务、绿色节约型组织评价等基础标准。完善能效对标、节能技术评价、系统节能、能量回收、余能利用、能量系统优化、高效节能设备、节能监测、节能量测量和验证、能源计量、数字赋能技术、区域能源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能源管控中心等节能共性技术标准。2. 非化石能源标准水力发电领域重点制修订水电机组扩容增效、宽负荷稳定运行、运行状态评估与延寿等标准,以及小水电绿色改造、生态流量、安全鉴定等绿色发展技术标准。风力发电领域重点制修订风能资源监测、评估以及风力预报预测等标准,风力发电机组、关键零部件标准,消防系统标准,风电塔筒用材料标准,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施工标准以及并网标准,风电系统稳定性计算标准。光伏发电领域重点制修订太阳能资源监测、评估以及辐射预报预测等技术标准,高效光伏电池、组件及关键材料、电气部件、支撑结构关键产品的技术要求、阻燃耐火性能要求、检测方法和绿色低碳标准,光伏组件、支架、逆变器等主要产品及设备修复、改造、延寿及回收再利用标准。光热利用领域重点制修订光热发电设备标准,以及太阳能法向直接辐射预报预测等标准。完善太阳能集热关键部件材料产品标准和检测评估标准,太阳能供热、制冷系统以及太阳能多能互补系统标准。核能发电领域重点制修订核电技术标准、核电厂风险管理标准、维护有效性评价标准,以及核动力厂厂址评价标准。生物质能领域重点制修订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农林生物质热电、生物质清洁供热、生物天然气(沼气)、生物质热解气化、生物质液体燃料和生物质成型燃料等方面的原料质量控制、重点技术和设备、产品质量分等分级等标准。氢能领域重点完善全产业链技术标准,加快制修订氢燃料品质和氢能检测等基础通用标准,氢和氢气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标准,氢密封、临氢材料、氢气泄漏检测和防爆抑爆、氢气安全泄放标准,供氢母站、油气氢电综合能源站安全等氢能安全标准,电解水制氢系统及其关键零部件标准,炼厂氢制备及检测标准,氢液化装备与液氢储存容器、高压气态氢运输、纯氢/掺氢管道等氢储输标准,加氢站系统及其关键技术和设备标准,燃料电池、冶金等领域氢能应用技术标准。海洋能、地热能领域重点制修订海洋能发电设备测试、评估、部署、运行等标准以及地热能发电设备标准。3. 新型电力系统标准电网侧领域重点制修订变电站二次系统技术标准,交直流混合微电网运行、保护标准,新能源并网、配电网以及能源互联网等技术标准。电源侧领域重点制修订分布式电源运行控制、电能质量、功率预测等标准。负荷侧领域重点制修订电力市场负荷预测,需求侧管理,虚拟电厂建设、评估、接入等标准。储能领域重点制修订抽水蓄能标准,电化学、压缩空气、飞轮、重力、二氧化碳、热(冷)、氢(氨)、超导等新型储能标准,储能系统接入电网、储能系统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标准。4. 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标准煤炭领域重点制修订煤炭筛分、沉陷区地质环境调查、生态修复成效评价、智能化煤炭制样、化验系统性能、组分类型测定等标准。石油领域重点制修订低碳石油开采、炼油技术标准,低排放、高热值、高热效率燃料标准。天然气领域重点制修订液化天然气质量、流量测量、取样导则、成分分析及测定、尾气处理及评价、管道输送要求标准以及页岩气技术标准。5. 生产和服务过程减排标准工业生产过程减碳领域重点制修订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机械、造纸、纺织、汽车、食品加工等行业低碳固碳技术、低碳工艺及装备、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原燃料替代技术、低碳检测技术、低碳计量分析技术、绿色制造、节水等关键技术标准及配套标准样品。交通运输绿色低碳领域重点制修订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领域基础设施和装备能效标准,以及物流绿色设备设施、高效运输组织、绿色出行、交通运输工具低碳多元化动力适用、绿色交通场站设施、交通能源融合、行业减污降碳等标准。加快完善轨道交通领域储能式电车、能量储存系统、动力电池系统、电能测量等技术标准。完善道路车辆能源消耗量限值及标识、能耗计算试验及评价方法相关标准。加快完善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充换电系统、动力电池系统相关安全要求、性能要求、测试方法、远程服务管理、安全技术检验等标准。加快研究制订机动车下一阶段排放标准,推进机动车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减碳领域重点制修订城市基础设施低碳建设、城镇住宅减碳、低碳智慧园区建设、农房低碳改造、绿色建造、污水垃圾资源化利用、海水淡化等标准,建筑废物循环利用设备、空气源热泵设备等标准,以及面向节能低碳目标的通信网络、数据中心、通信机房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工程建设、运维、使用计量、回收利用等标准。农业生产减碳领域重点制修订种植业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标准以及动物肠道甲烷减排技术、畜禽液体粪污减排技术等养殖业生产过程减排标准,完善工厂化农业、规模化养殖、农业机械等节能低碳标准。公共机构节能低碳领域重点制修订机关、医院、学校等典型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绿色化改造标准,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场馆等评价标准,以及公共机构低碳建设、低碳经济运行等管理标准。6. 资源循环利用标准重点制修订循环经济管理、绩效评价等标准。推动制修订清洁生产评价通则标准,稀土、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标准以及磷石膏、赤泥、熔炼废渣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标准。制修订废金属、废旧纺织品、废塑料、废动力电池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标准。加快完善水回用标准。制修订汽车零部件、内燃机、机械工具等再制造标准。制修订林草产业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三)碳清除标准子体系1. 生态系统固碳和增汇标准重点制修订陆地、湖泊和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及木质林产品碳汇相关术语、分类、边界、监测、计量等通用标准,森林、草原、人工草地、林地、湿地、荒漠、矿山、岩溶、海洋、土壤、冻土等资源保护、生态修复、水土资源保护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固碳增汇、经营增汇减排评估标准和技术标准,林草资源保护和经营技术标准,森林增汇经营、木竹替代、林业生物质产品标准,以及生物碳移除和利用、高效固碳树种草种藻种的选育繁育等标准。研究制定生态修复气象保障相关标准。2.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标准重点制修订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相关术语、评估等基础标准,燃烧碳排放捕集标准,完善二氧化碳管道输送等标准。推动制定二氧化碳驱油(EOR)、化工利用、生物利用、燃料利用等碳利用标准,以及陆上封存、海上封存等碳封存标准。3. 直接空气碳捕集和储存标准重点制修订直接空气碳捕集和储存(DACS)应用条件、技术要求、实施效果评估等标准。(四)市场化机制标准子体系1. 绿色金融标准重点制修订绿色金融术语、金融机构碳核算、银行企业和个人碳账户管理、气候投融资和转型金融分类目录等基础通用标准,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等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标准。推动制修订绿色债券信用评级等绿色金融评价评估标准。完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环境信息披露等标准。2. 碳排放交易相关标准规范制修订碳排放配额分配、调整、清缴、抵销等标准规范。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实施规范,以及碳排放权交易机构和人员要求相关标准规范。推动制修订重点领域自愿减排项目减排量核算方法等标准规范。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纳统计核算、监测、评估以及绿电交易等绿色能源消费标准。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碳资产管理等标准。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标准重点制修订自然资源确权、生态产品信息调查、生态产品动态监测等标准。完善生态产品、生态资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等评价标准。健全生态综合整治、矿山矿坑修复、水生态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土地综合整治等标准,以及生态农业、生态产品质量追溯等标准。推动制修订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标准以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绩效评估等标准。四、国际标准化工作重点(一)形成国际标准化工作合力成立由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牵头,外交、商务、国际合作、科技、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能源、林业和草原等部门参与的碳达峰碳中和国际标准化协调推进工作组,积极稳妥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充分发挥我国在碳捕集与封存、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等领域技术优势,设立一批国际标准创新团队,凝聚科技攻关人员和标准化专家的力量,同步部署科研攻关和国际标准制定工作。(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国际标准组织(ISO、IEC、ITU)等机构的合作对接,聚焦能源绿色转型、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新型基础设施、碳汇、绿色低碳科技发展、循环经济等重点,跟踪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最新国际动态。深入研究欧盟、美国等区域和国家相关标准化政策和技术性贸易措施。加强与重点区域、国家的标准化交流与合作,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在标准化对外援助培训或海外工程项目中加大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的宣传与使用。推动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等框架下开展节能低碳标准化对话,发展互利共赢的标准化合作伙伴关系。(三)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重点推动提出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核算、林草固碳和增汇、能源领域的传统能源清洁低碳利用、智能电网与储能、新型电力系统、清洁能源、绿色金融、信息通信领域与数字赋能等国际标准提案,推动标准研制。积极争取在国际标准组织中成立区域能源系统、医用冷冻装备、生态碳汇等技术机构。深入参与国际标准组织应对气候变化治理工作,推荐中国专家参加气候变化协调委员会(CCCC)、环境社会治理(ESG)协调委员会、联合国秘书长独立咨询委员会能源结构专委会(CEET)等战略研究和协调治理机构。积极联合相关国家共同制定并发布《多能智慧耦合能源系统》《多源固废能源化》等政策白皮书。(四)推动国内国际标准对接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国内国际标准比对分析,重点推动温室气体管理、碳足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清洁能源、节能等领域适用的国际标准转化为我国标准,及时实现“应采尽采”。成体系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外文版制定和宣传推广,通过产品与服务贸易、国际合作、海外工程等多种渠道扩大我国标准海外应用。五、组织实施(一)坚持统筹协调加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的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发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总体组的统筹与技术协调作用,加强对各标准子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强化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协同。建立完善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联络机制,通过成立联合工作组、共同制定、联合归口等方式,共同推进跨行业跨领域标准的研制工作。发挥行业有关标准化协调推进组织的作用,在本行业内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工作。(二)强化任务落实各行业各领域要按照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内容,加快推进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做好专业领域标准与基础通用标准、新制定标准与已发布标准的有效衔接。各地方、社会团体等加强与标准化技术组织合作,依法因地制宜、多点并行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制修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关键标准研究、制定、实施、国际交流等工作。(三)加强宣贯实施广泛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普及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知识,提高公众绿色低碳标准化意识。适时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评估,及时总结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典型案例,推广先进经验做法。主送:外交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卫生健康委、国资委、统计局、国管局、中科院、工程院、银保监会、证监会、铁路局、民航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生态环境厅(局)、住房城乡建设厅(局)、交通运输厅(局、委)、气象局、能源局、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秘书处 2023年4月17日印发
  • 影响因子“绑架”科学评价?
    旨在帮助图书管理员选择期刊,极具权威性的影响因子如今被广泛误用为研究论文质量的代表。图片来源:Getty   科学界中被误用最严重的评价标准正在经历一次变革,尽管很多研究人员更希望它完全消失。   信息公司汤森路透表示,自己在影响因子计算上将变得更加透明。近日,该公司发布了超过1.09万本科技期刊的年度排名以及被该名单拒绝的39本期刊名称。   同时,这家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公司正在改进其商业分析产品&mdash &mdash Incites数据库,以增加基于单篇文章的评价指标,并允许用户自行计算。不过,批评者认为当前需要更多的改变。   在发明之初,影响因子主要用来帮助图书馆决定购买哪本期刊。一般而言,一本期刊的影响因子越高,被引用的次数就越多。然而,它已经演变成为判断研究人员及其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这激怒了很多科学家,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成果变成由发表在哪儿而不是发表了什么来评判。   位于马里兰州贝塞斯达市的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执行董事Stefano Bertuzzi表示,这样导致的结果便是科学家竞相&ldquo 投靠&rdquo 高影响因子期刊,而几乎每个人都对这种情形表示不满。   汤森路透表示,问题在于影响因子如何被使用,而不在评价标准本身。不过,即使是图书管理人员和期刊编辑都不认同这种说法,因为在他们看来,该公司并不清楚评价标准是如何计算出来的。&ldquo 我们不确定它们的数据有多可靠。&rdquo 位于德国海德堡的EMBO期刊主编Bernd Pulverer表示,他一直在竭尽全力使期刊的表现同汤森路透的评价相匹配。   去年,Bertuzzi组织上百家研究机构和1.1万余位科学家签署了《关于研究评价的旧金山宣言》(DORA)。该声明对影响因子的滥用进行了谴责,并呼吁开发评价科学研究的更好方法。同时,他和Pulverer给汤森路透发送了一份私人信件,要求其改善计算影响因子的方法。不过,他们表示信件从未得到过答复,并因此决定于近日在DORA网站将信件公开。   汤森路透则表示其的确回复过该信件,同时公司正在采取实质性的举措增加期刊影响因子计算的透明度。&ldquo 例如,付费用户将被允许查看计算中涉及到的每一个条目。&rdquo   同时,该公司正在提供针对文章而不只是期刊的引文指标。目前,订阅用户应该可以计算任何系列文章的影响力,并将计数标准化。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些学科被引用的频率要比其他学科多,所以诸如将生物学文章同数学类文章比较是不公平的。   不过,这是否足以摆脱针对汤森路透的批评?&ldquo 我们非常欣赏这些新的功能,不过汤森路透把压力转移给了用户。&rdquo Bertuzzi表示,这仍旧是个问题,因为研究人员还是更喜欢一个&ldquo 官方的&rdquo 数据。他希望公司通过诸如排除综述文章等方式改善其发布的评价指标,因为综述文章比研究论文包含了更多的引用。   汤森路透同时宣布了由于大量自引或从其他期刊文章中&ldquo 过度引用&rdquo 而在今年不会获得影响因子的39本期刊,这创下一年中剔除期刊数量之最。   《国际传感器网络杂志》(IJSN)已连续两年被发现存在过度引用行为。汤森路透发现,该期刊被发表于《2013年IEEE消费通信和网络会议论文汇编》中的文章大量引用。其中,论文汇编中有两篇大量引用IJSN的文章,其共同作者中都出现了IJSN主编Yang Xiao的名字。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表示,其正在评估当前状况,如有必要&ldquo 将采取适当行动&rdquo 。   Xiao是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一位计算机专家,其在去年亲身经历了IJSN因同样行为而被严厉指责的事件。当时,汤森路透发现一篇2011年刊载于《并行与分布式计算杂志》的文章包含了大量引用IJSN的内容。Xiao同样是该文章的共同作者。今年2月,出版商爱思唯尔宣布该文章违反了关于引用操作的政策,并将其撤回。   同汤森路透的声明不谋而合,一群物理学期刊编辑也发起了尝试使其杂志摆脱对影响因子完全依赖的行动,以支持他们基于开放式引文数据库提出的评价方法。   去年,汤森路透拒绝给予《仪表学报》影响因子,因为该杂志被电子工程师Ryszard Romaniuk在线发表于《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学报》的一系列文章大量互引。几经争论,这本由位于伦敦的英国物理学会和意大利国际高等研究院(SISSA)出版的期刊重新获得影响因子。不过,&ldquo 这种耽搁已经损害了期刊及其作者声誉,尤其是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缺少透明度&rdquo 。SISSA下属一家非营利公司&mdash &mdash SISSA媒体实验室负责人Enrico Balli表示。   与此相反,Balli主导提出了一种被称为Jfactor的平行期刊影响因子。其基于&ldquo 欧洲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rdquo (INSPIRE)收集开放数据,后者是由美国费米实验室、欧洲原子核研究委员会和其他实验室建立的、关于高能物理文章和引文的信息系统。Balli表示,如果物理学期刊采用该评价指标,那么将不再需要汤森路透专有的评价标准。   Bertuzzi则希望,其他类似的评价指标能被广泛应用于评价个人成果。在DORA日前更新的一个网页上,他和合作者正在收集可避免完全依赖影响因子的研究评价方面的良好实践。&ldquo 我们可以讨论你想要的所有评价指标,但最终真正起作用的还是文章内容。&rdquo
  • 拉曼光谱仪地方标准及国家标准研究进展及应用意义
    p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起草单位:厦门大学、福建省计量院、厦门市普识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起草人:刘国坤、罗峰等 /span /strong /p p   拉曼光谱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包括:水的拉曼散射很微弱,是研究水溶液中的生物样品和化学化合物的理想工具;波数范围广,可对有机物及无机物进行分析;拉曼光谱具有指纹图谱特点,谱峰分辨率高、清晰尖锐,适合进行不定项检测等 抗干扰能力强,无需进行复杂的样品准备,可进行快速分析;对测试样品的量要求少,只需要少量的样品就可以实现检测。 /p p   同时,随着纳米增强试剂和光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基于拉曼光谱的检测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目前,这一技术已被广泛用于食品安全、环境科学,公共安全、生物医药等领域,成为检测市场中一个热点。 /p p   然而,由于目前没有拉曼光谱仪产品的统一评价标准,市场上的拉曼光谱仪的技术性能和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甚至出现了仪器标称指标和实际情况相去甚远的情况,这给拉曼光谱仪的生产、使用和市场秩序带来了不利影响,对其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造成了阻碍。为此,亟需建立拉曼光谱仪的统一评价标准,规范其产品仪器,从而促进该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p p   对拉曼分析系统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来说,很重要是要有解决方案,如在毒化检测上,常规拉曼需要完善谱库,精准的算法结合性能优良的光谱仪才能为基层公安干警解决问题;食安领域中的应用,在所需的谱库、算法和硬件基础上更需要有解决方案去检测复杂体系的痕量物质,所以这里就需要拉曼增强模块。 /p p   而现有的纳米增强技术合成技术难度大,不少企业简易合成的产品保质期短,检出限不能达到应用要求,同时对于实际体系没有进行针对化开发,只能检测标准品。现在不少企业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在没有完整研制算法、建立完善谱库,及检测解决方案,简易拼凑仪器就推向市场,使得一线使用业主难以开展检测,也有极个别的虚假宣传企业,因为虚假宣传自己,拉曼被列入政府采购中心黑名单,从而导致部分地区对拉曼技术存在偏见,对国产的拉曼更有排斥态度。 /p p   2015年12月30日,福建省质监局在福州组织召开了由福建计量院、厦门大学、厦门市普识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起草的福建省地方标准《便携式拉曼光谱快速检测仪》专家审定会,该标准的通过进一步规范了拉曼光谱快速检测仪的检测要求,推进了拉曼光谱技术的发展,与会专家一致通过了对该标准的审定。 /p p   越来越多的专家意见认为,该标准为首个针对拉曼光谱快速检测仪的标准,规范了便携式拉曼光谱快速检测仪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等,为便携式拉曼光谱快速检测仪的生产、使用和检验提供技术依据,性能指标合理,可操作性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p p   该标准的实施,将有效推进拉曼光谱技术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公共与国防安全、生命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开发,对提升拉曼光谱技术及仪器制造的水平、促进市场规范和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p p   在福建省地方标准《便携式拉曼光谱快速检测仪》基础上,福建计量院、厦门大学、厦门市普识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再接再厉牵头起草了《拉曼光谱仪》国家标准,并于2016年1月成立了国家标准起草工作组,该标准属于首次制定。《拉曼光谱仪》国家标准经过标准起草工作组多轮的讨论和修改将于2018年完成编订,该标准编订的完成将为拉曼光谱仪的生产、使用和检验提供技术依据,推动拉曼光谱技术的发展,也规范拉曼市场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供稿:厦门谱识科仪) /p
  • 以标准化带动仪器产业发展——中国科学仪器标准化论坛成功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5月17-19日,2023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于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吸引了1500多位科学仪器行业相关政府领导、院士专家、仪器企业CEO、检测机构负责人、投资人、媒体记者等参会,会议规模再创新高。5月19日下午,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同期,中国科学仪器标准化论坛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召开。中国科学仪器标准化论坛报告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原副主任 陈洪俊报告题目:《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解读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国情,放眼全球,面向未来发布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标准化工作的高度重视。《纲要》是第一份以党中央名义颁布的标准化纲领性文件,是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举措。针对于此,陈洪俊在报告中对《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进行了解读。报告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原副院长 邱月明报告题目:分析测试标准化现状与趋势分析测试仪器和技术在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研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更离不开相关标准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四十五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分析测试仪器和技术标准化在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激励下,不断引进吸收,开拓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发挥了积极作用。邱月明就分析测试仪器和技术标准化的作用、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做了简要回顾,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展望。报告人:AOAC中国分部 主席 梁成珠报告题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比对研究方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评估被列入 "十四五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比较和评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与对应的国际标准的一致性,推动检验方法标准与国际标准的相互转化。报告中,梁成珠介绍了2018年启动方法比对项目、国标与AOAC标准流程比对、比对方法、2022年方法比对工作等内容,并向从事标准化相关人员发出国内外标准比对工作组报名邀请。报告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分院 院长 林翎报告题目: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及实施 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是通过高水平标准引领,增加中高端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鼓励性政策,对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推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具有重要作用。林翎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的相关政策支持等。报告人: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 国防科技工业火炸药一级计量站 总工/研究员 张皋报告题目:军工领域的标准在科学仪器方面的应用借鉴为探索解决国防军工高端仪器装备“卡脖子”问题新路径,推动科学仪器自主创新发展,促进科学仪器研发生产、应用评价等能力提升,响应并融入陕西省“秦创原”创新平台建设,经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批准,依托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设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设备验证评价中心(西安站)”。在此背景下,张皋介绍了军工领域的标准在科学仪器方面的应用借鉴等内容。报告人: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色谱质谱部客户解决方案专家 吴春华报告题目:赛默飞创新技术方案助力检测标准发展作为大型跨国分析仪器研发和制造公司,赛默飞积极参与各项国际及国内标准的研发、起草和验证等工作;积极推进先进的技术和方案在检测标准中的应用,助力标准化工作的发展。报告中,吴春华针对赛默飞在标准化方面的工作进展和创新的方案进行了分享,为检测标准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报告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纳米计量研究室 主任 施玉书报告题目:标准与计量助力高端仪器发展夯实质量基础标准与计量是国家质量基础的主要组成部分,施玉书在报告中以X射线三维尺寸测量机(工业CT)为例,从标准化和计量视角出发阐述国家质量体系是如何助力国产高端仪器的发展。据介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纳米计量研究室建立了我国X射线三维尺寸测量机国家标准与计量体系,制定并发布国家标准,使我国成为国际上率先建立该标准体系的国家,相比ISO标准实现了弯道超车。高精度X射线三维尺寸测量机核心国家标准制定与关键技术的突破,为我国仪器用户和国产仪器制造商清除了技术壁垒,体现了夯实国家质量基础的作用与意义。报告人:仪器信息网 企标领跑者项目组负责人 张媛媛报告题目:仪器信息网企业标准“领跑者”工作介绍2021年,仪器信息网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成功组织紫外分光光度计厂商参与其中,评选出年度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企业标准“领跑者”名单及5个单指标排行榜,这也是分析仪器领域首个全国企标“领跑者”榜单。2022年仪器信息网再出发,将参与评选实验室气相色谱仪和微波消解仪企业标准“领跑者”名单及若干指标排行榜。报告中,张媛媛介绍了仪器信息网在领跑者活动中的相关工作。报告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 秘书长/教授 郭晓维报告题目:团体标准之战略与实践——标准化工作之思辨2017年修订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发布是我国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的一次革命性的改革,确立了团体标准的地位。报告中,郭晓维对以上转变具有的重点内容和历史意义;对国家、对企业以及对社会团体,标准化工作的战略意义;中国仪器仪表学会(CIS)的标准化工作实践;CIS的标准化工作起步;CIS的标准化工作宗旨(为行业和产业服务)和做法和目前的主要成效等内容进行了探讨。报告人:CSTM试验技术能力评价专委会 委员 沈克报告题目:CSTM科学试验标准与评价助力仪器产业高质量发展成立于2021年的CSTM/FC98科学试验领域标准化委员会TC04评价技术委员会,承担着仪器性能评价标准的制修订工作,CSTM试验技术能力评价专委会承担着CSTM仪器性能评价的组织实施工作。迄今为止,CSTM已制订了科学试验相关标准近百项,其中包括14项创新仪器标准和7项仪器性能评价标准。沈克在报告中主要介绍了科学试验标准与仪器评价、CSTM 标准体系与评价体系、现有仪器评价方式和下一步工作设想等内容。报告人: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副总经理 周加才报告题目:建设仪器可靠性标准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分析仪器可靠性对产品的性能、稳定性与品牌意义重大,已经成为影响国产仪器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周加才在报告中从规范现场管理、优化供应链管理、建立可靠性规范制度和提升实物样机可靠性等4个方面综述了分析仪器可靠性提升工程的探索与举措,并探讨可靠性优化设计在产品研制过程中的运用。基于多个产品型号的可靠性工程实践表明,全员参与、全生命周期保障的可靠性提升工程,能够有效提升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报告人:清华大学国家电子能谱中心 副主任/研究员 姚文清报告题目:分析测试标准化进展与成效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标准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姚文清在报告中以表面化学分析标准化为例,介绍了我国与国际化标准组织在标准化工作进展与发展趋势。
  • 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修订历程和思路
    一、修订历程 我国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为1995 年7月13 日发布,1996 年3 月1 日实施。面对我国土壤环境形势的新变化、新问题和新要求,环境保护部2006 年立项修订该标准,由原标准编制单位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牵头承担。 2007年9月原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在江苏溧阳召开土壤环境标准制修订工作会议,包括本标准修订项目组在内的各项土壤环保标准制修订项目承担单位参加,研讨土壤环保标准制修订思路。2008年起,按照该会议精神,编制组广泛调研了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土壤环境标准体系及制定方法,并陆续提出多版修订草稿。 2009年&mdash 2013年,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多次组织召开土壤环保标准制修订工作会议,并印发《关于修订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环办函[2009]918 号),就标准修订工作的几个关键问题广泛征集了国务院相关部委、各地方、相关科研机构的意见。 同期,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要求,本标准编制单位结合修订思路编制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并承担了中荷土壤环境保护国际合作项目。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4)、《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25.2-2014)、《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2014)、《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 25.4-2014)和《污染场地术语》(HJ682-2014)等污染场地系列标准于2014年2月19日正式发布。其中,HJ 25.3-2014 是与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并列的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但考虑到土壤环境问题复杂性,该标准仅规定了风险评估技术原则、方法,未规定启动风险评估的筛选值。 2014年4月24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15条、28条和第32条分别规定了国家和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实施制度,以及大气、水、土壤环境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制度,制定实施HJ25系列标准得到上位法的有力支持。 2014年6月26日,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在北京召开相关科研专家和管理部门代表参加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修订专题研讨会,明确建议修订后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继续以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为评价对象,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评价适用HJ 25 系列标准并补充制订筛选值。 2014年10月31日,环境保护部部长专题会议研究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修订工作思路,同意修订后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继续以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为主,与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估标准共同构成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不再规定全国统一的土壤环境自然背景值。 按照上述会议精神,编制组完成了《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修订GB 15618-1995)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指导值(征求意见稿)》(补充HJ 25.3-2014),即本次公开征求意见的两项标准。 二、修订依据和思路 1.主要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3]7 号); (3)《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再开发利用过程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发[2014]66 号); (4)《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环发[2012]140 号)。 2. 修订思路 2.1 土壤污染物项目 原标准中土壤污染物项目10个,其中:8个为无机污染物(镉、汞、砷、铜、铅、铬、锌、镍);2 个为有机污染物(六六六、滴滴涕)。 根据&ldquo 十一五&rdquo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原标准规定的重金属污染物在全国范围检出率、超标率较高,继续保留为必测项目;土壤中六六六和滴滴涕含量虽然有所下降,但在全国范围内仍有一定检出率,部分监测点出现超标,也继续保留为必测项目。 与此同时,&ldquo 十一五&rdquo 土壤污染调查发现,土壤污染物种类和数量有所增加,综合考虑污染物检出的区域特征、基层环境监测能力和土壤污染物作用机理研究进展,同时借鉴国外相关标准和《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增加了总锰、总钴、总硒、总钒、总锑、总铊、氟化物(水溶性氟)、苯并[a]芘、石油烃总量、邻苯二甲酸酯类总量等10 种土壤污染物选测项目,适用于特定地区土壤污染调查与评价。 2.2细化土壤污染物限值 土壤pH 条件是影响土壤中重金属活性的首要因子,土壤pH 值越低,重金属活性越强、越容易被农作物吸收,尤其是在pH 值5.5 以下的土壤中活性强,而在pH 值5.5 以上的土壤中活性明显下降。为此,将原标准pH 值小于6.5 的情况进一步细分为pH&le 5.5 和5.5<pH&le 6.5 两档,分别规定限值,将原标准中的3档(pH&le 6.5,6.57.5)增加为4 档(pH&le 5.5,5.5<pH&le 6.5,6.57.5)。 标准修订过程中,相关各方普遍反映原标准中镉限值偏严。原标准中的镉限值是按照最保守取值原则确定的,即以最敏感粮食作物水稻籽粒中镉的食品安全标准0.2mg/kg 为依据,推算出各类土壤中镉临界浓度(含量),取其最小值。对全国不同土壤类型、不同作物种类、不同pH 条件下的试验显示,水稻在酸性土壤(pH&le 4)中的土壤镉临界含量为0.3mg/kg 左右;随着pH 值升高,土壤中镉活性降低,包括水稻在内的农作物对土壤中镉的吸收性能降低。与水稻相比,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对土壤镉的吸收性能低,这些作物产区的土壤镉控制要求可以相应放宽。因此,不宜将0.3mg/kg 作为pH7.5)。 原标准发布于1995年,此后国内外农产品中铅含量限值标准均有所收严。例如,当时的淀粉制品食品卫生标准(GB 2713-81)规定的铅含量限值为1.0 mg/kg,而现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规定谷物及其制品中铅含量限值为0.2mg/kg。此外,我国铅土壤环境背景水平偏低,95%范围值为10.0-56.1mg/kg,中位值为23.5 mg/kg,算术平均值为26.0 mg/kg,几何平均值为23.6 mg/kg。 近年来,我国多次发生铅污染事件,宽松的土壤铅含量限值不利于及时发现、应对铅污染问题。适度收严土壤中的铅含量限值,有利于及时反映土壤铅含量上升、累积的趋势,也有利于分析周边污染源排放的大气、水中铅含量过高问题。 考虑到以上情况,2006年环境保护部发布的《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HJ 332-2006)规定食用农产品产地土壤中的铅含量限值为80 mg/kg,《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估技术规定》也采用80mg/kg 作为评价依据。因此,本次修订将农用地土壤铅含量限值收严为80 mg/kg。 2.4收严土壤中六六六和滴滴涕含量限值 原标准中六六六和滴滴涕限值为0.5mg/kg,主要根据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土壤六六六和滴滴涕污染状况和残留水平确定。我国从1983年起禁止使用六六六和滴滴涕,经过20 多年自然消解,土壤中六六六和滴滴涕含量水平已显著降低。&ldquo 十一五&rdquo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显示,部分地区土壤六六六和滴滴涕仍有检出。 六六六和滴滴涕属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公约》首批重点控制的物质,且当前仍然是食品安全和国际贸易关注的重点污染物,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也规定了这两项污染物限值。因此,本次修订保留这两项污染物为必测项目,限值收严为0.1 mg/kg,与2006 年环境保护部发布的《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HJ 332-2006)和《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一致。 2.5选测项目含量限值 本次修订新增10 种土壤污染物选测项目。鉴于目前国内对这些污染物项目的研究成果较少,其限值的确定主要参考了加拿大、德国、荷兰等国家的农用地土壤标准资料,以及&ldquo 七五&rdquo 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数据和&ldquo 十一五&rdquo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数据,未按pH 值分档细化定值。 2.6更新监测要求 本标准更新了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土壤污染物分析测试方法。目前,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布设和样品采集等要求应执行《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相关规定,土壤污染物分析测试方法应执行相应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以上监测标准更新时,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监测要求随之更新。 2.7补充实施与监督要求 本次修订依据新《环境保护法》明确了标准实施和监督的三方面要求:一是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行环保统一监督管理职能,负责监督本标准的实施; 二是按照新《环境保护法》第26 条规定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以及第28 条规定的环境质量达标管理制度,本标准作为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应强制实施,实施标准的责任主体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三是考虑到土壤环境问题的特殊性,尤其是大面积农用地土壤污染的治理修复成本过于高昂、不可承受,本标准的实施强调两点原则:首先,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坚持土壤环境质量反退化原则,土壤中污染物含量低于本标准的,应以控制污染物含量上升为目标,不应局限于&ldquo 达标&rdquo ;其次,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坚持因地制宜、在保障食品安全前提下治理修复成本最小原则,土壤污染物含量超过本标准的,对相应区域环境质量负责的地方政府应依据新《环境保护法》第32条启动土壤污染详细调查,具体结合超标地区土壤性质、农作物种类等因素进一步开展评估,准确判断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和因素,采取针对性风险管控或土壤修复等措施。
  • SCI易主 是否会影响其科研评价的公正性
    汤森路透旗下的信息科技业务,最近以35.5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Onex Corp和霸菱亚洲投资公司。这个消息旋即在中国学术界引起极大关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中的SCI(科学引用目录,Science Citation Index)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SCI易主是否会影响它的相对公正性?是否还能成为科研评价的参考因素?在不少业界人士看来,SCI易主短期之内并不会影响科研评估,但随着科研的发展,SCI的盈利能力长远来看显然令人担忧。  SCI和期刊影响因子在中国影响力巨大  此次汤森路透被卖的信息科技业务中的大多数,对大众来说都很陌生,但是旗下的两个产品:SCI数据库和期刊影响因子( 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即期刊引证报告)却在学术界人尽皆知。这是上世纪50年代汤森路透公司开发的,最初主要为科研机构和图书馆选购期刊提供参考,到现在,这一研究被广泛应用于评价个人和研究机构的科研水平。  一直以来,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虽未明文规定,但在评价科研成果乃至科研人员职称晋升、研究生学位授予时,SCI论文的发表都被作为参考因素,而且发表论文的SCI期刊影响因子越高,则被认为是研究质量越高。  “这可说是成本最低、并且也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莹说。因为一直以来,汤森路透对于被收入SCI的期刊有相对严格的审核,在过去几年中,不断有“灌水文”太多的期刊被踢出SCI数据库。包括这些期刊的影响因子,也由相关部门进行评估,对于操纵影响因子的期刊,会公布名单。  因此,被纳入SCI的期刊几乎都可以“身价大涨”。据汤森路透中国科技业务负责人宁笔介绍,汤森路透之所以发布JCR,是因为SCI选刊过程中需要比较大刊和小刊,单看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并不足以反映期刊的质量,统计发现大部分文章发表后的第二年和第三年达到引用高峰,这成为JCR的数据基础。  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武夷山介绍,SCI为中国学者重视,起源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从1987年起开展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工作,当时选择SCI、ISTP、EI和ISR这四类数据库进行统计,主要就是考虑了其综合性和权威性。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引入这些量化的评价标准,确实使得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有所提升,并且成为中国科研界的重要评价标准。  SCI相关的业务被看好  上海交通大学江晓原教授称,影响因子可说是商业机构用来赚大钱的,发起这个游戏的西方人和少数西方杂志,已经在这个风靡全球的游戏中大获其利。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对于科研投入越来越多,以及SCI和影响因子在中国科研界极其巨大的影响力,使得此次接手的两家企业看到未来的业务增长预期,而愿意以一个比较高的价格购买汤森路透的知识产权和科技业务。  根据统计,SCI自从1964年推向市场一直到1971年的短短7年中,就给SCI所属的商业机构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带来了年均27.5%的利润增长率。  ISI的创始人尤金加菲尔德也是后来提出“影响因子”的学者,他在1955年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影响因子是评估一个科学家学术成果的重要指标。随后,他创建的ISI每年都发布科学杂志影响因子,更关键的是,SCI数据库和JCR数据库每年都是要付费才能获得的。也正是因为SCI强大的盈利能力,1992年,汤森路透收购了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将SCI收入囊中。  如今,汤森路透出于战略发展的需要,决定转手这一业务。但汤森路透是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而此次接手的两家公司Onex Corp和霸菱亚洲投资公司,都是在IT、医疗等相关领域的投资企业。购买者之一霸菱亚洲投资发言人称,汤森路透的知识产权和科技业务有着客户关系稳定、内部公开透明、稳定高收入及强大现金流转换等极富吸引力的金融特性。而且,自2014年起,该业务77%的收入都是循环或可预测的,而且在未来发展中是十分可靠的。  对中国科研评价影响很难评估  “SCI易主短期内不会对中国的科研评价发生影响,至少5年内对SCI数据库没有什么影响,因为投资机构不会改变SCI目前的运行流程而影响利润,国内科学界暂时也没有特别适合替代的标准。但随着中国科研的发展,SCI盈利能力在5年后就不好说了。”程莹说。  事实上,近年来,对SCI和JCR的过分重视,给中国科研界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过于看重这些量化指标,不少高校会根据教师发表论文的SCI影响因子,给予1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奖励。  即便在国外,SCI论文和影响因子也开始受到学术界批评。欧洲和美国的不少研究机构负责人都多次表示,过于重视SCI和期刊影响因子,会影响大学招聘委员会和资助机构的决策。学术界近年来多次提及要改变“以刊评文”的传统。就在此次SCI被卖的第二天,美国微生物学会即在其8个会刊的社论中宣布,从这些杂志网站上去掉杂志影响因子的标志,也不会在市场宣传和广告中标示影响因子。早在2013年5月,78个科学组织的155位科学家签署了“旧金山宣言”,呼吁科学界停止使用期刊的影响因子来评价科学家和研究。美国细胞生物学会也禁止在年会上谈论影响因子。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熊庆年认为,不论是公开宣布放弃影响因子或SCI数据库,还是过于看重这两者,都不是明智之举,因为在很多时候,这可能是某些数据库提供商之间的竞争。例如美国微生物学会在宣布放弃影响因子的同时,还在以谷歌学术等其他的数据库作为参考。  程莹说,SCI从诞生开始就是商业机构的一门生意,从统计学上来说,SCI和JCR的数据都有被“污染”的可能性,因此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究竟如何使用这些参考数据。就目前来说,大多数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做到对每一个人、每一篇论文或每一个科研成果作出评价显然成本太高,因此学术界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建立更科学的科研评价标准,并且如何更科学地使用这些科研评价标准。
  • 三部门联合部署“双碳”标准计量工作:加强相关计量仪器研制和应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对“双碳”标准计量工作作出部署。《方案》提出,到2025年,面向企业、项目、产品的碳排放核算和评价标准体系基本建成,关键领域碳计量技术取得重要突破,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技术指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方案》明确了16项重点任务,包括加快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研制、加强产品碳足迹碳标识标准建设、加大项目碳减排标准供给、推动碳减排和碳清除技术标准攻关、提高工业领域能耗标准要求、加快产品能效标准更新升级、加强重点产品和设备循环利用标准研制、扩大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供给等8项“双碳”标准重点任务,以及加强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双碳”相关计量仪器研制和应用、加强计量对碳排放核算的支撑保障、开展共性关键碳计量技术研究、加强重点领域计量技术研究、加强碳计量中心建设、完善“双碳”相关计量技术规范、加强能源计量监督管理等8项“双碳”计量重点任务。下一步,三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抓好《方案》贯彻落实,加快健全“双碳”标准计量体系,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国家发展改革委 市场监管总局 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的通知发改环资〔2024〕104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局(厅、委)、生态环境厅(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入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落实《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各项任务部署,充分发挥计量、标准作用,有效支撑我国碳排放双控和碳定价政策体系建设,制定本行动方案。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emsp &emsp 一、总体目标&emsp &emsp 按照系统推进、急用先行、开放协同的原则,围绕重点领域研制一批国家标准、采信一批团体标准、突破一批国际标准、启动一批标准化试点。2024年,发布70项碳核算、碳足迹、碳减排、能效能耗、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国家标准,基本实现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全覆盖。2025年,面向企业、项目、产品的三位一体碳排放核算和评价标准体系基本形成,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技术指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设100家企业和园区碳排放管理标准化试点。&emsp &emsp 按照统筹发展、需求牵引、创新突破的原则,加强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完善碳计量体系,提升碳计量服务支撑水平。2025年底前,研制20项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开展25项关键计量技术研究,制定50项“双碳”领域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关键领域碳计量技术取得重要突破,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碳计量能力基本具备,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和相关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工作稳步推进。&emsp &emsp 二、重点任务&emsp &emsp (一)加快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研制。加快推进电力、煤炭、钢铁、有色、纺织、交通运输、建材、石化、化工、建筑等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和技术规范的研究及制修订,制定温室气体审定核查、低碳评价等相关配套技术规范,支撑企业碳排放核算工作,有效服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制定面向园区的碳排放核算与评价标准。&emsp &emsp (二)加强产品碳足迹碳标识标准建设。发布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通则国家标准,统一具体产品的碳足迹核算原则、核算方法、数据质量等要求。加快研制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产品碳足迹国家标准,服务外贸出口新优势。开展电子电器、塑料、建材等重点产品碳足迹标准研制。研究制定产品碳标识认证管理办法,研制碳标识相关国家标准。&emsp &emsp (三)加大项目碳减排标准供给。开展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余能利用、甲烷减排与利用等典型项目碳减排量核算标准研制工作。条件成熟时,推动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纳入国家标准体系,支撑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和企业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信息披露等应用场景。&emsp &emsp (四)推动碳减排和碳清除技术标准攻关。加快氢冶金、原料替代、热泵、光伏利用等关键碳减排技术标准研制,在降碳技术领域采信一批先进的团体标准。制定生态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碳清除技术标准,尽快出台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量化与核查、相关术语等通用标准。抓紧构建二氧化碳捕集、运输、地质封存全链条标准体系。&emsp &emsp (五)提高工业领域能耗标准要求。修订提高钢铁、炼油、燃煤发电机组、制浆造纸、工业烧碱、稀土冶炼等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全面提升能效水平,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修订完善能源计量、监测、审计等节能配套标准。&emsp &emsp (六)加快产品能效标准更新升级。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修订升级工业通用设备、制冷和供暖设备、办公设备、厨房电器、照明器具产品能效标准,扩大能效产品覆盖范围,加快研制电动汽车充电桩、第五代移动通信(5G)基站设备等新型基础设施能效标准,将高压电机、服务器等产品纳入能效标识管理,研究出台数据中心能效标识实施细则。&emsp &emsp (七)加强重点产品和设备循环利用标准研制。制定汽车、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等回收拆解标准,研究制定农用机械零部件回收利用相关标准。开展退役光伏设备、风电设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研制,加大新能源产品设备的绿色设计标准供给,加快研制再生塑料、再生金属标准。按照《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通则》要求,研制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系列国家标准。&emsp &emsp (八)扩大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供给。修订绿色产品评价通则,增加低碳指标,建立分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制定绿证和绿色电力消费相关标准。在消费品基础上,制定钢管、建材、染料等工业品绿色产品评价国家标准,修订卫生陶瓷、建筑陶瓷、纸和纸制品等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将技术领先、市场成熟度高的团体标准纳入绿色产品评价标准清单。&emsp &emsp (九)加强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面向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和碳监测的需要,布局建设一批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加快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建设,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名录,持续做好碳相关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工作。&emsp &emsp (十)加强“双碳”相关计量仪器研制和应用。加快高精度多组分气体快速分析探测仪、光谱仪等碳核算、碳监测相关计量仪器的研制。组织对国产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CEMS)开展计量性能测试评价。&emsp &emsp (十一)加强计量对碳排放核算的支撑保障。制定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规范,推动企业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优化相关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强化碳核算数据优先来源于计量器具的要求。充分发挥国家能耗在线监测系统作用,鼓励企业利用第五代移动通信(5G)、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建立能源和碳排放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按照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建设需求,探索建立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计量实测验证平台。&emsp &emsp (十二)开展共性关键碳计量技术研究。开展碳排放在线监测计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研究,持续开展基于激光雷达、区域和城市尺度反演等碳排放监测计量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烟气捕集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关键计量技术研究,为碳排放统计核算、碳排放在线监测、低碳技术研究等提供计量支撑。&emsp &emsp (十三)加强重点领域计量技术研究。推动加强火电、钢铁、水泥、石化、化工、有色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计量技术研究,开展碳排放直测方法与核算法的比对研究、天然气排放因子实测研究等,在火电领域研制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气体浓度校准装置,不断提升碳排放和碳监测数据准确性和一致性。&emsp &emsp (十四)加强碳计量中心建设。推动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强化国家碳计量中心顶层制度设计和建设任务推进。研究制定碳计量能力建设指导目录,指导计量技术机构和重点排放单位加强碳计量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碳计量能力水平。&emsp &emsp (十五)完善“双碳”相关计量技术规范。加强“双碳”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编制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审查规范、固定污染源二氧化碳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校准、煤化工生产企业碳计量器具配置与管理等计量技术规范。&emsp &emsp (十六)加强能源计量监督管理。组织各地区对建筑建材、石化化工、能源、钢铁等传统行业以及数据中心、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开展能源计量审查,帮助用能单位解决节能减排降碳计量难题,不断提升用能单位能源计量管理水平和能力。&emsp &emsp 三、保障措施&emsp &emsp (一)加强统筹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落实“双碳”有关协调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文件制定中强化相关计量、标准要求,推动各项政策要求落地见效。充分发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总体组、全国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及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作用,各有关部门结合分管领域加强协同联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集中推进重点任务落实,有效形成工作合力。&emsp &emsp (二)强化宣贯培训。开展碳核算、碳减排相关计量、标准知识的宣贯培训,增强企业计量意识和能力水平,在企业形成学标准、用标准的氛围。推动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建立碳排放管理制度,设立用能和碳排放管理岗位以及专门的计量、标准化人员。鼓励企业与相关高校、专业机构合作举办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标准方面的专业人才培训班。&emsp &emsp (三)开展先行先试。面向企业和园区开展碳排放管理标准化试点,鼓励企业建立碳排放标准管理体系,助力碳排放“算得出、算得准”,引导企业应用先进减排技术,推动碳排放“减得掉、减得下”,到2025年建设100家试点企业和园区。推动企业加强碳计量体系建设,强化碳计量要求,在山东、浙江等地组织200家以上企业开展碳计量审查试点。组织开展零碳园区计量试点和能源资源计量经验交流。&emsp &emsp (四)加大经费支持。各级财政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加大对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基础通用和急用先行标准的支持力度。统筹利用资金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支持碳排放统计核算和碳监测关键计量技术研究、仪器设备研发和应用、计量技术规范制定等。&emsp &emsp (五)深化国际合作。持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计量、标准领域国际合作,充分发挥我国专家在国际计量和标准化组织中关键作用,不断提升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持续开展国际标准适用性分析,在电动汽车、新型电力系统、生态碳汇等领域提出一批国际标准提案,加强新领域新技术国际合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生 态 环 境 部2024年7月14日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