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品质溯源

仪器信息网品质溯源专题为您整合品质溯源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品质溯源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品质溯源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品质溯源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品质溯源话题讨论。

品质溯源相关的资讯

  • 2018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溯源技术研讨会
    2018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溯源技术研讨会——“暨稳定同位素检测及应用技术培训班”将于2018年5月13-16日在浙江杭州市举办。春末夏初,杭州处处美景,诚邀您到杭州参加此次研讨会。本次会议将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知名专家陈宗懋院士、赵春江院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质标所王静教授,新西兰国家同位素中心Prof. Karyne Rogers、英国以及国内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众多专家到会,各学者就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农业信息溯源技术等进行学术研讨;同时组织专家就同位素检测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培训,以促进国内农产品溯源学科建设和技术应用,为特色农业振兴与产品溯源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创新和技术支撑。会议内容:第一部分(5月14日)研讨会1. 食品安全精准与快速检测技术2. 稳定同位素溯源技术与应用3. 溯源特征挖掘与环境影响机理探究4. 现代农业信息追溯与大数据挖掘第二部分(5月15-16日)培训班(国内外专家现场培训)样品制备方法国外专家对仪器原理及操作进行培训化学计量学数据建模理论及案例分享会议地址:浙江梅地亚宾馆,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长生路18号
  • 德国元素Elementar参加2023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溯源技术研讨会
    9月23日-24日,2023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溯源技术研讨会在山东日照举行。本次会议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农产品信息溯源重点实验室主办,日照市贸促会、日照市质检院协办,来自日本、新西兰及国内清华大学、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等21个省市的42个单位院校的1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在此次研讨会上,3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绿色发展、水产品溯源技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管控的认识及探索、稳定同位素质谱技术应用、精准营养科技创新与食品产业变革等主题进行研讨。德国元素Elementar受邀出席本次研讨会,并作了《德国元素IRMS在食品领域的基本配置和应用》的报告,介绍了德国元素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和软件在食品研究领域的应用,吸引了与会人员的极大兴趣。与会人员在德国元素展位详细咨询仪器配置和应用稳定同位素分析通过检测食物中固有的同位素比信息,来帮助我们判断食物的真实性,是否有掺假或者是否和标签所述的产地一致。德国元素Elementar的BiovisION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强大的分析能力为消费者提供保护,它运行成本低,使用简便,为实验室甄别食品行业的不道德行为提供有力支持。主要配置:元素分析仪、IRMS主机分析元素:13C、15N、18O、2H、34S应用领域:食品分析的第三方实验室,食品检测机构,学术研究高校主要特点直接分析,智能控制,操作简便Good-For-Go 控制大大降低了与仪器的接触时间100 V 前置放大器满足需要高动态范围的样品分析需求独特的吹扫-捕集色谱技术确保气体的完美分离专利的柱吹扫技术实现样品N2峰和CO2峰的完全分离零空白的球阀进样装置样品自动稀释功能德国元素Elementar 在125年前(1897年),就一直致力于元素分析领域的发展,并于1904年,成功研发并推出第一台元素分析仪。1923年,Fritz Pregl凭借Heraeus(德国元素的前身)分析技术,在微量元素分析基础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作为引领元素分析的技术主导者,德国元素Elementar 历经125年的传承和创新,德国元素研发并推出了满足各个领域分析需求的元素分析仪。以浓厚兴趣与责任为经,以奉献与专一为纬,120多年坚持做一件事 - 元素分析,德国元素Elementar正把他对科技的热诚汇入中国火热的经济发展大潮,为中国的未来,为中国的环境、材料、农业、食品医药等领域的研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德国元素Elementar参加2023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溯源技术研讨会
    为促进学科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联合农业农村部农产品信息溯源重点实验室拟定于2023年9月23-24日在山东省日照市召开“2023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溯源技术研讨会”。时间:2023年9月23-24地点:日照市东港区山外文元酒店德国元素Elementar受邀出席本次研讨会,并介绍德国元素Elementar在稳定同位素技术用于食品溯源的解决方案,如果您将会去到现场,欢迎来德国元素展台参观。稳定同位素分析通过检测食物中固有的同位素比信息,来帮助我们判断食物的真实性,是否有掺假或者是否和标签所述的产地一致。德国元素Elementar的BiovisION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强大的分析能力为消费者提供保护,它运行成本低,使用简便,为实验室甄别食品行业的不道德行为提供有力支持。主要配置:元素分析仪、IRMS主机分析元素:13C、15N、18O、2H、34S应用领域:食品分析的第三方实验室,食品检测机构,学术研究高校主要特点直接分析,智能控制,操作简便Good-For-Go 控制大大降低了与仪器的接触时间100 V 前置放大器满足需要高动态范围的样品分析需求独特的吹扫-捕集色谱技术确保气体的完美分离专利的柱吹扫技术实现样品N2峰和CO2峰的完全分离零空白的球阀进样装置样品自动稀释功能德国元素Elementar 在125年前(1897年),就一直致力于元素分析领域的发展,并于1904年,成功研发并推出第一台元素分析仪。1923年,Fritz Pregl凭借Heraeus(德国元素的前身)分析技术,在微量元素分析基础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作为引领元素分析的技术主导者,德国元素Elementar 历经125年的传承和创新,德国元素研发并推出了满足各个领域分析需求的元素分析仪。以浓厚兴趣与责任为经,以奉献与专一为纬,120多年坚持做一件事 - 元素分析,德国元素Elementar正把他对科技的热诚汇入中国火热的经济发展大潮,为中国的未来,为中国的环境、材料、农业、食品医药等领域的研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会后报到】Elementar参加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溯源技术国际研讨会
    2017年7月3日-4日,Elementar在杭参加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溯源技术国际研讨会,来自国内16个省市51家单位的专家、科研骨干和学生以及来自新西兰、斯里兰卡等外国专家共同参加会议。 会议过程中,我司Elementar的市场经理邓桂凤女士则结合各领域的应用案例,介绍了同位素系列产品。 Elementar现场着重介绍了ISO CHROM LC cube,此款仪器具有高性能分析LC分离后的单体化合物同位素比。和现有的液相稳定同位素接口不用,ISO CHROM LC cube不再利用化学氧化方法,而是利用高温燃烧。它可以定量的将有机碳转和有机氮转分别转化成CO2和N2。也正因为此,ISO CHROM LC cube史无前例的可以将HPLC和IRMS联用起来分析单体化合物中的N同位素比值。◆ 可以实现液相分离单体化合物的碳氮同位素分析 优越的精密度和准确性◆ 定量转化;无同位素分馏效应;卓越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接口简单易用;可以联用任何HPLC合影
  • 强化标准溯源,提升水质检测基准
    离子浓度是衡量纯水/超纯水水质的重要指标,通常是采用电导率仪进行检测,由于纯水/超纯水的离子浓度极低,分别达到ppm级别(百万分之一)和ppt级别(十亿分之一),因此对检测仪表的精度、分辨率、准确度等均有较高的要求,四川优普做为国内纯水/超纯水设备的龙头企业,一直以来都相当重视检测仪表的检定、校准和溯源工作。为进一步提升水质检测的仪器基准,四川优普邀请检测仪器的行业领军企业梅特勒托利多公司相关人员到公司进行技术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双方就水质检测相关仪器的行业状况,不同领域的运用,水质检测相应能力,超精密仪器的量值溯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同时也准备在纯水/超纯水的电导率和比电阻检测方面尝试合作。基于目前电导率仪市场品牌众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对检验结果溯源和电导率仪本身的检定和校准准确度也成为较大的难题。梅特勒托利多在纯水、超纯水检测仪器方面在国际上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产品技术成熟,配套产业链完善,通过双方的合作,有利于优普进一步提高检测能力和结果溯源能力。同时,有高精度仪表作为支撑,优普可以更好地具备其它类似设备的比对校准能力,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优普产品质量已经具备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了,在提升水质检测能力方面的不断努力,不仅仅是为了加强检测结果溯源,更是为提高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进一步提升水质打好更坚实的基础。
  • 基于标志物的食品溯源技术研究进展
    食品溯源是食品质量与安全追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保护原产地标志,保护地区名牌,保护特色产品,确保公平竞争,增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基于标志物的鉴别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鉴别度、高通量的特点,因此在食品溯源分析中有极大的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几种常用基于标志物的食品溯源技术在不同种类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并基于标志物的食品溯源技术研究进展_赵璐瑶.pdf展望了今后食品溯源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开展不同高灵敏度特征标志物的同步检测在未来食品溯源分析中更有前景。
  • 物联网时代来临 食品溯源保障食品安全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032884F90C5863B703D6D680582D33B6.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insimg/e64493cb-bc8c-41dc-955a-41f352b0c2a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编码技术助力食品溯源体系建设。图片来源网络 /p p   “一袋粮”、“一颗菜”通过手机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都可以知道这些食物来自哪里。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物联网技术开始普及。在食品行业中,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溯源体系及技术也开始出现在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 /p p   追溯体系有助保障食品安全 /p p   以粮食产品为例,北京粮食科学研究院院长贾健斌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由于我国的粮食有不同渠道、不同供应商,谷物的加工、处理以及设备信息也难于记录,造成了粮食的溯源困难。“这几年国内有企业通过无线射频技术和信息编码,对产品进行多平台的追溯,并通过软硬件的研发来显现多层次产品质量的追溯,是为了消费者买的放心,国家监管部门监管能够放心。 /p p   对此,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总工程师李建辉认为,产品编码非常必要,为食品添加一个唯一的“身份编码”,将大大提高可追溯性,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可以更快更准确地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 /p p   她还提到,目前为食品编码并没有太多门槛限制,食品生产企业可以沿用国际上使用最多的编码技术,也可以在广泛的商品条码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编码体系。 /p p   有农产品追溯企业负责人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可以获取企业负责人、电话、基地、操作、施肥、农药、加工、包装、检测等等信息。通过这种追溯,其实是帮助企业规范和提升了它的管理水平,也保护了企业的品牌,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这种追溯也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p p   食品追溯需诚信体系支撑 /p p   追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离不开食品企业的自身诚信体系的支撑。有媒体报道,各地食品溯源体系标准不一,由企业自建的食品溯源平台缺乏监管,变相衍生出了借助溯源码鱼目混珠、以次充好的乱象。 /p p   食品溯源系统关系着从种植养殖、生产、流通,以及销售和餐饮服务等多个环节,合格的溯源体系能够将食品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始终纳入有效监控中,从而有效处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p p   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副会长纳绍平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在我国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过程中,只有市场和企业建立诚信,恢复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才能保障食品安全。 /p p   “可追溯体系只是一个工具,没有万能的工具,必须要有良知的人加有品质的产品。市场和企业建立诚信,恢复建立和社会之间的信任关系,才能驱逐‘劣币’,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才不会存在食品安全问题。” 纳绍平说。 /p p   尽快建立完善追溯体系很有必要 /p p   国家食品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助理李宁表示,在当前形势下,和国际接轨、进行国际贸易和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等因素要求我国尽快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这对于生产者、消费者、监督者而言均具有巨大意义。 /p p   “对企业而言,可追溯体系可有效追溯食品源头,分清各生产环节的责任,对提高食品安全可信度和企业竞争力有利。对政府而言,有利于提升政府的监管能力,并可打破贸易壁垒,扩大我国食品的国际贸易。”李宁表示,希望我国建立完善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整合分散的生产方式,提高规模化,逐渐形成完善的现代食品供应链,并通过大企业建立食品供应链可追溯制度推进我国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p p /p
  • 政协委员谈食品安全:重在溯源
    &ldquo 食以安为先&rdquo ,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更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然而,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挑战老百姓的心理底线。本届政协会议上,部分委员就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完整的溯源体系等问题接受了《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   &ldquo 大数据&rdquo 监测风险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仅每年平均侦破的食品安全案件就接近1万起,而2013年经媒体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再次超过往年。   &ldquo 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在安全预警和风险预测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rdquo 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食品与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长刘昕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食品安全涉及从田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需要覆盖全过程的动态监测体系予以保证。   &ldquo 以稻米生产为例,产地、品种、土壤、水质、病虫害发生、农药种类与数量、化肥、收获、储藏、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无一不影响稻米安全状况。通过收集、分析各环节的数据,可以预测某产地将收获的稻谷或生产的稻米是否存在安全隐患。&rdquo 他说。   刘昕建议,有必要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基础上,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大数据平台。该平台由国家平台和省级及地方分平台构成,对涉及食品安全的相关数据及时分析、跟踪、监测和评估,将食品安全事故杜绝在萌芽状态。   统一各级溯源体系   尽管建设食品质量溯源体系的重要性已得到应有的重视,但在具体溯源体系的建设上,却存在头绪多、标准不统一、信息难以共享等现实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陶然居饮食集团董事长严琦认为,目前我国质量追溯最大的问题便是标准不统一。例如,追溯体系太多,既有国家层面农业部的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商务部的猪肉蔬菜质量追溯体系,还有部分省市针对个别产品特别是食品启动的质量追溯体系,甚至部分中介组织和食品加工企业也在打造各自的质量追溯体系。这些追溯体系都有自己开发的信息系统,各系统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   &ldquo 这就造成各追溯体系缺乏权威性,老百姓也无所适从,很多时候仅把质量追溯当作企业和行业的宣传。&rdquo 严琦说。   运用现代信息、通讯、条码标识等综合技术,跟踪和溯源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阶段的责任主体及质量安全相关信息,是信息、质量、管理的有机结合。严琦因此建议,在国家层面只保留一套质量追溯体系,不妨将农业部和商务部的质量追溯体系予以整合,完善追溯管理、认证、考核等配套制度。同时,在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企业强制推行质量追溯制度,使之成为类似QS认证的企业管理标准和产品入市销售的必要条件。   法律监管提供保障   肉类产业因其产业链长、影响因素繁杂、风险高、监管难,一直是食品安全事件的高发领域。据统计,2001年至2013年间央视报道的69件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中,与肉类食品相关的事件占了近29%。病死肉、注水肉、以次充好、掺杂使假、使用违禁药物等问题突出。   有了风险监控和质量溯源,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无疑是实现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冯平为此呼吁,应尽快出台《畜禽屠宰法》,从生产第一个环节进行监管。   据介绍,2012年我国的肉类产量达到8384万吨,销售总额达10319亿元。尽管我国是肉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国之一,但肉类出口总量仅占到产量的近1%,且进口远远大于出口。而欧洲及美、日等发达国家经常会以肉类质量安全问题为由,将我国猪肉等肉类产品拒之门外。   &ldquo 屠宰是肉类消费的第一道环节,但全国却没有一部畜禽屠宰行业的法律。&rdquo 冯平指出,通过立法对屠宰行业予以规范,可以借鉴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肉品安全责任保障、风险评估、预警、危机及事故处理等制度,从而在生产环节保证食品的安全可靠。
  • 溯源体系或可重拾食品安全信心
    3月27日中午见到徐坚时,他刚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中心主任孙咸泽的办公室赶到国家会议中心的展会现场。   下午,他又要在第五届北京国际食品安全高峰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食品安全——移动验证溯源方案》。   身为奥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坚一天的忙碌,都和推广产品物流追踪体系相关。   他的梦想是,未来的中国,不管是专业性药品,还是茅台、五粮液之类的高档酒,甚至是日常吃的白菜、豆腐,如想查到产品的来龙去脉,就应该像用手机拍照那样普及和简单。   每年一届的北京国际食品安全高峰论坛上,中国前沿的食品安全技术云集。在参展的57家单位中,徐坚的展台与众不同——非专业性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仅此一家。   可以嗅到的一个明显信号是,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发展到目前的节点上,所面临的挑战,并非仅仅检测技术所能解决。   在2012年两会上,对于每年热议的食品安全问题,代表和委员们的视野已经放开,不再仅局限于往年的“加强监管”和“攻克技术难题”等常规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胡树华手拎着印有二维码电子标签的白菜来报到,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宇建议加速物联网的商业化应用。致公党中央在联名提案中,也建议构建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络平台,完善食品安全信息体系建设。   “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已经试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肉类蔬菜的流通追溯体系,加快在全国各地推进食品流通追溯信息平台,是破解中国食品安全的盲点与难点之所在。”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李铀此前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在参加论坛的前一天晚上,GFSI(全球食品安全倡议)董事会主席Yves Rey在超市购物时发现,中国的超市里,来自世界各地的食品很常见。在他看来,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构建信息共享的公共平台是共同期盼。   翻开中国政府的文件,对于农产品质量体系的建立,在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已有明确表述。《食品安全法》中也提出,要加强各种记录,如批次、产地等,可追溯体系是我国食品安全发展的一个方向。   德国零售业巨头麦德龙集团近年来正试图在中国构建自己的“电子溯源系统”。锦江麦德龙现购自运有限公司质量保证总监Jan Kranghand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麦德龙已与上海数百家星级酒店合作,提供可溯源食品。经过5年建设,他们建成了2000多种产品的溯源系统,可以查到相关产品的生产地理位置、所用饲料、养殖环境、产蛋过程、产品特性、加工情况,甚至运输路线图等。   “中国目前缺少的是意识,从政府到供应商,甚至到farmer。食品安全溯源链条的建立是个体系,是保护消费者、重拾公众信心的最好方式,需要多方努力。” Jan Kranghand表示。   徐坚此前在诺基亚创意部工作。诺基亚是奥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股东之一,公司推出的防伪防窜货方案已经在诺基亚电池的防伪监控中应用。目前,徐坚正在试图从国家300多种基本用药以及同仁堂的高档保健品等高端产品入手推进。   徐坚告诉记者,在欧洲,2005年就已经开始规定,所有的产品必须有溯源才能入市。他们目前只能走高端产品路线,把成本转嫁在生产企业身上,可这距离他的产品全面追溯的梦还很遥远。   让他困惑的是,食品安全的可溯源链条,究竟该由谁来买单?
  • 4月16日-用户之声-同位素技术,探索农产品产地溯源奥秘
    用户之声|同位素技术,探索农产品产地溯源奥秘关注我们,更多干货和惊喜好礼产地溯源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研究部署加快构建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和产地溯源技术研发,以满足人民对食品需求由“吃得饱”转变为吃得“地道”,吃得“放心”,由追求美味到追求营养健康天然等多层次、个性化消费需求升级。 Q:飞飞,最近购买的原产地赣南脐橙怎么样?A:脐橙的口感和味道一般,我不确定买到的是否真的赣南脐橙Q:这的确有点伤脑筋,如果能实现产地溯源就好了 对以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为代表的农产品进行产地溯源,是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品牌强农的重大举措,不仅可以保护消费者权益,更有助于鼓励农产品“走出去”,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农业品牌。针对赣南脐橙等原产地品牌频频面临被“盗版”难题,国内研究机构推出“农产品产地指纹分析”技术体系,以同位素质谱技术为代表的掺假溯源前沿技术逐步被食品科技界、食品行业和监管部门接受认可,构建的产地判别模型很好应用于果汁、葡萄酒、白酒、乳制品、大米、茶叶、枸杞和有机蔬菜等产地溯源与鉴别研究。 什 / 么 / 是 / 同/ 位 / 素溯源技术 Delta V advantage 和253 Plus是稳定同位素检测两款利器。基本原理是稳定同位素的自然分馏效应,由于不同地区的大气、土壤、水等环境中含有生源要素同位素组成具有差异,导致不同种类及不同地域来源的生物中同位素自然丰度存在差异。利用这种差异可以区分其可能的来源地区。Thermo Scientific™ Delta V Advantage同位素比质谱仪 Thermo Scientific™ 253 Plus 10 kV同位素比质谱仪 农产品产地溯源和真实性鉴定 较之植物源性食品,对奶制品、肉制品等动物源性食品产地来源判断更为复杂。因为动物产品中同位素组成不仅受所食用植物饲料中同位素组成的影响,也受动物代谢过程中同位素分馏的影响,以及动物经常食用不同地区来源的饲料或者曾在不同地方饲养。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真实性与溯源分会理事。目前主要从事农产品产地溯源与真实性研究。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了20余篇论文,其中6篇发表在食品领域顶级期刊Food chemistry 上。 赵燕副研究员利用牛肉中的C、N、H、O四种同位素,建立了我国牛肉主产区产地同位素数据库,并与矿物元素数据相结合,溯源准确率可达到90%。由于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牛肉产地溯源中的成功应用,团队的研究对象扩大到了有机猪肉与普通猪肉的鉴别。研究发现有机猪的各组织中碳、氮同位素比值均高于普通猪组,为预防有机猪肉的造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检测方法。 牛奶的产地对品质有很大的影响,赵燕博士采集了我国12个省份的牛奶样品,构建了我国牛奶主产区的稳定同位素指纹。同时赵燕博士还对不同国家和中国不同省份的大米进行了溯源。目前赵燕博士团队将现有的数据整合,开发了多维溯源数据库系统,该系统可以将DNA分子技术、光谱、代谢组/脂质组、元素组、稳定同位素等多维数据进行融合,达到精准溯源目的。葡萄酒产地溯源数据库的建立 完善可靠的溯源,有赖于“库”建立,开展优质农产品产地、品质、品种等多维信息大数据库构建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技术发展方向。气候、年份的不同,地域生产方式的差异,都会使农产品部分指标出现一定幅度波动。在广泛收集样本基础上,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数据库,作为对农产品质量评判的统一标准。吴浩博士深圳海关(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检验检疫中心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进出口食品真伪检测和产地溯源。吴浩博士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5项,发表文章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授权2项,被认定为深圳市后备级人才,福田英才。 吴博士自2013年进入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博士后工作站,以葡萄酒产地鉴别为主要研究方向,利用稳定同位素、元素分析等技术对全球8个主要葡萄酒生产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美国、智利、南非以及中国)葡萄酒样品产地属性进行判别,该数据模型采用葡萄酒元素含量以及乙醇和丙三醇碳稳定同位素比值、葡萄酒中氧稳定同位素比值,准确率最高可达93%。全球葡萄酒溯源模型中国葡萄酒溯源模型深圳海关葡萄酒检测重点实验室 这些数据被归纳入数据库,结合最先进的AI算法通过大数据分析历史检测数据,对不同产地的红酒品质等进行多维分析,可为红酒真伪查询提供有力支撑。数据库免费开放使用,网址:http://39.100.157.25:8989/。除葡萄酒产地溯源外,通过Delta V Advantage平台还开发了白兰地、果汁、矿泉水等高价值进口食品的真实性鉴别方法,针对大宗粮谷如大豆,大米以及高价值水产品(三文鱼,鳕鱼)等建立了有效的产地识别方法,帮助海关准确识别假冒伪劣食品的进口食品,保护我国消费者权益。扫码左方二维码可查看更多相关方案如需合作转载本文,请文末留言。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获取赛默飞全行业解决方案,或关注“赛默飞色谱与质谱中国”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 第三届食品真实性及产地溯源鉴定新技术网络会议圆满落幕!
    食品真实性,与食品安全、食品质量共同构成食品本身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食品的真实性研究能很好解决虚假标注,以次充好、掺假等问题,欧美发达国家要求政府和行业关注食品真实性,并制定相应法规和指导手册,用以指导食品企业加强食品真实性问题防范,我国也高度重视食品真实性研究和成果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食品真实性检测和溯源技术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真实性的重要手段。食品真实性辨别包括食品掺假、食品掺杂、食品伪造等分析,目前组学技术、同位素法、NMR技术、质谱技术、PCR技术、光谱技术、生物成像技术及各类无损检测和快速检测技术等在该领域应用较广。食品质量溯源技术可以采用自动识别和IT技术记录食品生产、流通全过程的关键信息,有效地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目前区块链技术及与数据库双模存储机制为该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为一定程度促进食品真实性及溯源技术的进步,仪器信息网在9月13日举办“第三届食品真实性及产地溯源鉴定新技术”主题网络研讨会,邀请到了权威专家及厂商技术人员带来精彩分享,也把最新的技术和科研成果呈现给大家。伴随着食品工业以“安全与健康”为导向的深度转型,食品化学危害物等传统食品安全问题大幅减少、极大好转,而食品原料、生产、经营等全链条中掺假使假全球性痼疾却日益凸显,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成为困扰和制约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毒瘤和食品监管的新问题。全球供应链模式下,新业态、新模式、新食品不断涌现,给食品真实性带来诸多新挑战。因此,食品真实性成为新时期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完整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备受国际关注的食品安全新兴研究重点,亟待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本报告综述了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元素组学等多组学技术在食品真实性鉴别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对食品真实性国内外标准化情况进行了介绍。“油混油,鬼见愁”。食用植物油掺假鉴别是政府重视、消费者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该报告主要汇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在食用植物油真实性鉴别技术方面最新研究进展,抛砖引玉,以期为推动我国食用植物油真实性鉴别研究提供参考。稳定同位素技术是食品产地溯源的重要技术手段,已经被应用于多种类的食品、农产品、中药材的产地溯源。以往基于稳定同位素的产地溯源多依赖模型算法对多种同位素进行降维和分类得到溯源结果,对同位素指标溯源的机理机制缺乏理解。稳定同位素生态学是食品产地溯源的关键理论基础。本研究将以葡萄和葡萄酒等植物性食品为例,介绍植物在响应环境变化过程中的稳定同位素分馏效应和生态学机制,研究区域环境对食品中稳定同位素分布的影响因素,旨在揭示同位素对产地指示的生态学机理。这将有助于理解不同尺度下,区域环境对生物体同位素变化的影响机制,构建更精确的溯源模型和技术方法体系。本报告以山茶油为研究对象,从产地溯源和真伪鉴别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和计算机视觉等快速无损检测技术结合深度学习算法构建高准确率的定性和定量模型,以实现对山茶油的真实性鉴别。(1)首先采用近红外光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结合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和深度学习算法分别构建产地溯源模型。(2)其次,采用近红外光谱仪和智能手机分别测定样本的光谱信息和计算机视觉信息,结合深度学习算法构建掺伪山茶油的定量模型。此外,使用多模态深度学习模型将两类单模态模型融合,性能有显著性提升。蜂蜜是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或活体植物的分泌物或吸吮活体植物的昆虫的排泄物,带回巢房中储存,并加入自身分泌的特殊物质进行转化,沉积,脱水致成熟的天然甜物质。蜂蜜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然而,蜂蜜的掺假在全球任然十分严重,因而如何鉴别蜂蜜的真实性成为国内外业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本报告主要介绍了国内外蜂蜜真伪鉴别及蜂蜜形成机制的最新进展。大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来源,现已成为了日常主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是大米主产国,全国多地种植大米,也涌现出很多知名的大米,而在大米食味品质表征方面却千篇一律、差异很小。目前对于大米食味品质的研究,一方面是通过色谱法对香气物质进行分析,另一方面是采用食味仪间接对大米的食味品质进行快速测定。为了更精准、更直接来表征和评价大米食味品质的全貌,离不开科学的感官评价,它通过口感、滋味、气味等感官属性来评价大米的食味品质。为了更好体现各产地间粳米食味品质差异,本报告主要采用感官分析技术建立一种评价粳米食味品质的方法,包括米饭怎么制备、指标怎么建立、食味怎么评价等内容,并对不同产区粳米的食味品质进行分析与表征,为各地大米的真实性评价提供了新思路。DNA存储技术利用DNA分子作为信息存储介质,通过将数字数据转化成DNA序列,并经过合成、储存、读取、测序和解码等步骤实现高效的数据存储和检索。基于此研发的DNA溯源码能够对任何形态的产品进行编码,如批次号、生产地点、生产日期等。产品形式多样,既可以喷洒、印刷或涂覆到食品包装材料中,也可以直接添加到食品中,兼具极高的防伪溯源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合生物信息学工具和相应的检测方法进行序列比对和分析,为确定产品的来源、真实性、生产过程、运输流程以及安全性等信息提供了有效手段。食品新鲜度高灵敏的智能化监测是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减少食品浪费,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高质量的食品保障的重要手段。报告重点介绍了食品新鲜度智能化监测技术的开发机理、食品新鲜度靶标物质的选择、活性功能元件的构建及智能监测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等方面,总结归纳了食品新鲜度智能化监测研究面临的诸多前沿问题与挑战,以期为后续食品新鲜度高灵敏智能化监测提供指导。
  • 解决方案 | 循“香”溯源,解读香气密码
    人们常常会因为一种味道,而喜欢上某种东西。香水也不例外。一缕清香,惹人驻足;与你“气味相投”的香气因子会将你唤醒,使你为它的香味着迷、驻足。香水散发的香气能让人心旷神怡、精神愉悦,亦能在炎炎夏日起到掩盖“体味”的作用,给人干净、清爽的感觉。那么,你知道香水的香味是从哪里来的吗?香水的香味来源于其重要的构成组分香精的挥发,而要解开香味的秘密就必须知晓香精的物质组成及比例。但组成香精的物质种类繁多,甚至多达上千种,且浓度范围宽,化学性质、组成结构也各不相同;某些组分在分析过程中又存在相互干扰的情况,使分析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传统分析技术多次分析费时费力难觅心中所想传统分析检测技术大多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配备电子鼻或嗅闻仪的方式来分析目标香气的成分。传统技术在分析不同性质的组分时需要配置不同极性的柱系统,即分析强极性和弱极性的化合物时需要用极性柱系统和弱极性柱系统逐一分析样品。导致单个样品的分析时间过长,另外一维色谱峰容量小、分离度较低、对于理化性质相近的化合物共流出严重等局限性也限制了传统技术对复杂香精样品的分析能力。禾信解决方案一次分析快速精准捕获倾心所思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GGT 0620)采用最新型固态热调制器将两根不同极性的色谱柱以串联方式连接,可实现样品中全组分的近正交分离,极大的提高了色谱系统的分离能力,峰容量的提升达10倍以上。搭配高性能飞行时间质谱检测器,使整套系统具备高采集速率、高灵敏度、高质量精度等优异性能。GGT 0620搭载全二维数据处理工作站(Canvas),可对被测物质进行自动峰积分,一键完成定性。结合Mass Data Trace软件的自动分类及差异比对、多模型溯源算法等功能,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得混合香精中单体香精的占比。分析效果与效率显著优于常规分析方法,正在成为香精组分检测、工艺优化、真假鉴别等方面的全新质谱检测技术。案例分析案例1:某香精的成分分析将液体香精样品经乙醇溶剂稀释10倍后,利用禾信GGT 0620进行分析。谱图如下:某香精样品全二维TIC局部图样品经过分析共得到化合物909种,其中醇类、含氧化合物、烯烃、酯类、酮类总占比达79%;此外,还检测出微量的芳烃、酚类、酸酐类、呋喃酮类等化合物。结合分析结果,初步得出该样品由天然精油与合成香料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样品结果分析及分类结果如下:上下滑动查看更多案例2:某洗发水样品成分分析取2.0g样品到20mL顶空瓶中,经SPME Arrow萃取后利用禾信GGT 0620进样分析。结果谱图如下:某洗发水样品全二维TIC局部图通过样品分析获得化合物270种,其中醇类、烯烃、酯类、酮类、含氧化合物、醛类等占比达83.6%。此外还有微量的胺类及吡啶类、呋喃类、酸类等让人感受不愉悦的气味组分。通过分析产品各批次主香剂的含量及杂质的含量,可作为产品质量控制及提升的重要技术依据。样品结果分析及分类结果如下:上下滑动查看更多案例3:混合香精样品的成分溯源利用GGT 0620对精油、酊剂进行全成分分析,得到其指纹谱图,并通过禾信Mass Data Trace软件多模型溯源算法建立相应的指纹谱库。最后将混合香精分析结果导入溯源系统内与指纹谱库比对,分析混合香精中各精油/酊剂的成分占比。某香精样品配方成分溯源结果通过分析结果可知,由禾信GGT 0620进行全成分分析并结合指纹谱库的溯源算法,能快速、准确地获得混合香精中各主成分的占比,获得更为精准的分析结果。香水已然贯穿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是人们日常或出席各种重要场合的必备化妆品之一。香水的香味类型随着市场的需求一直层出不穷,而香味则是每款香水的独特“标识”,亦是人们选购时考虑的重要因素。禾信仪器GGT 0620可提供高效精准的香精分析解决方案,满足企业及实验室对香气分析的需求,助力解读香气密码!
  • 报名中!第三届食品真实性及产地溯源鉴定新技术网络研讨会全日程公布
    食品真实性,与食品安全、食品质量共同构成食品本身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食品的真实性研究能很好解决虚假标注,以次充好、掺假等问题,欧美发达国家要求政府和行业关注食品真实性,并制定相应法规和指导手册,用以指导食品企业加强食品真实性问题防范,我国也高度重视食品真实性研究和成果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食品真实性检测和溯源技术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真实性的重要手段。食品真实性辨别包括食品掺假、食品掺杂、食品伪造等分析,目前组学技术、同位素法、NMR技术、质谱技术、PCR技术、光谱技术、生物成像技术及各类无损检测和快速检测技术等在该领域应用较广。食品质量溯源技术可以采用自动识别和IT技术记录食品生产、流通全过程的关键信息,有效地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目前区块链技术及与数据库双模存储机制为该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为一定程度促进食品真实性及溯源技术的进步,仪器信息网将于9月13日举办“第三届食品真实性及产地溯源鉴定新技术”主题网络研讨会 ,我们将会邀请权威专家及厂商技术人员带来精彩分享,把最新的技术和科研成果呈现给大家。点击图片,免费报名参会第三届食品真实性及产地溯源鉴定新技术 全日程报告时间专家报告专家姓名单位09:00--09:30食品真实性多组学分析技术及标准应用张九凯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副主任/研究员09:30--10:00食用植物油真实性鉴别技术研究进展张良晓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研究员10:00--10:30稳定同位素生态学与食品产地溯源吴浩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教授10:30--11:00应用多模态深度学习模型的食品真实性鉴别研究云永欢海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院长/副教授14:00--14:30蜂蜜的形成机制及真实性研究进展曹炜西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院长/教授14:30--15:00基于POCT技术的肉类掺假现场鉴别技术研究陈爱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室 主任/研究员15:00--15:30不同产地粳米食味品质评价方法的建立与品质表征史波林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农业食品所研究室 副主任/副研究员16:00--16:30食品真实性保障:DNA存储技术在食品防伪溯源中的创新应用邢冉冉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副研究员16:30--17:00食品新鲜度智能监测材料的制备与应用郭宗林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副教授
  • 蔬菜戒毒 要建立溯源制度
    “毒豇豆”的背后是农药使用监控的缺失和种植模式的落后,这需要施行更严格的药品监管和建立蔬菜溯源标识制度   ■资料链接   一、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23种)   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   二、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不得使用和限制使用的农药(19种)   禁止氧乐果在甘蓝上使用 禁止三氯杀螨醇和氰戊菊酯在茶树上使用 禁止丁酰肼(比久)在花生上使用 禁止特丁硫磷在甘蔗上使用 禁止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硫环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使用。   农药监管缺失   “蔬菜产区一定要加强对农药销售的管理。否则很容易殃及无辜,‘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研究蔬菜问题的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日远说。“毒豇豆”事件所暴露的恰是在中国蔬菜产区的两大问题———农药使用监控的缺失和种植模式的落后。   近几年,虽然农业部屡屡公布禁用农药名单,然而据陈日远透露,一些农药厂家为了保证销量和杀虫效果,往往在正规杀虫农药中添加高毒农药成分。   浙江湖州的一位农资站人士证实,为抵消害虫对农药的抗药性,在中低毒农药中添加少量高毒农药,在业内早已是公开的秘密。由于添加后农药往往更好,更受到农民欢迎。“可怕的是,在很多地方,禁用农药项目检测根本不做。”杭州市农业局的一位人士坦承。在杭州市农业局多年的抽检中,每个月都会检出农药残留。   杭州市农业局公布的检测结果显示,去年12月和今年1月,就曾检出克百威残留超标的长豇豆和氧乐果农药残留超标的四季豆。因此,近年该局的蔬菜类53项农药检测项目中,就包括了水胺硫磷、氧乐果、克百威等禁用高毒农药。“食品领域屡屡出现禁用药问题,根源正在于药品监管不到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雷霁霖此前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禁药被禁用后仍有人能拿到,恰恰说明药品管制环节出现问题。   不过,负责药品管制的食品药品监督局和农业局的人士抱怨,很多蔬菜使用的禁用高毒农药,仅仅在蔬菜生产领域被禁用,并未被禁止在市场上流通。限用农药可合法生产、销售,农户在市场上就很容易购买到。   加之,老百姓要的是“又要便宜,又要有效,使用方便”的农药,替代物无法符合这个要求,禁用药刚好符合。   雷霁霖以导致当年“多宝鱼”危机的防鱼类细菌病的禁用药氯霉素为例,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对普通的养殖户而言,氯霉素比它的替代物氟苯尼考的吸引力大得多。原因是,后者“虽然见效快,但反复性强”。而氯霉素的原粉批发价只有每斤100元,而氟苯尼考则为800元。   杭州市农业局的人士说,农业部门能做的主要是宣传、培训,对一些大的基地,尚有能力进行突击检查,但要想掌控成千上万个体农户,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建立溯源制度   目前,要完成监控,确实比较困难。首先是多头管理,并无统一的专业部门管理蔬菜,“相互之间只会踢足球,不会打篮球”。   按照现有的检测流程,在农产品(15.12,-1.07,-6.61%)进入流通批发市场前,主要由农业局负责抽检,进入农贸市场,则由工商负责,进入超市,则由质检负责。这意味着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至少要经过三部门的检测。   杭州市农贸市场专业委员会会长金长认为,不管哪里生产的蔬菜,生产地抽检和目的地销售前再抽检,并不难做到。而现在,往往农药残留在农贸市场和超市环节才被检出。金担任总经理的杭州古荡农贸市场,是中国工商总局确定的少数示范农贸市场。   陈日远指出,虽然市场监管这几年一直在加强,“但既然叫抽检,就会有漏检”。他说,靠抽检来监控农药超标实际上只能起到一个市场准入门槛的作用,更重要是给货源地以警示。“要根本杜绝,在于源头控制。”陈日远建议,在菜区施行基地化或合作社方式,把农户整合起来,“统一生产、统一技术”。过去分散型的农户生产模式最重要就是无法明确责任。“要将毒害处理在萌芽状态,必须建立起蔬菜溯源制度。”金长建议,溯源制度可以追溯到蔬菜产自哪个村,哪个大棚,甚至知晓所用化肥、农药以及种子来源。   事实上,早在2004年11月,浙江省农业厅就曾推出“浙江食用农副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系统平台”,内销的部分产品被贴上了质量安全信息条形码。顾客购买时,只需在超市的多媒体信息查询机上扫描,这株菜的生产单位、产地、加工地、认证信息、药物残留等各种信息,均会出现在屏幕上。   这即要求种植中必须“统一购药、统一配药、统一施放”。农药来源、稀释浓度、何时集中喷洒,这些信息都被要求一一记录在案。   陈日远亦赞成建立蔬菜溯源标识制度。“农户要进入市场,都要有溯源标识。一旦发现违规生产者,则可借鉴美国等国经验,对其进行巨额罚款和规定时间内产品不许上市等惩罚。”
  • 《白茶产地溯源技术规程 近红外光谱法》国家标准获批立项
    2022年4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22年第一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及相关标准外文版计划的通知》(国标委发〔2022〕17号)正式印发,由福建农林大学孙威江教授牵头申报的《白茶产地溯源技术规程 近红外光谱法》获批立项,成为我国茶叶产地溯源领域第一个获批立项的国家标准。该标准归口单位是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要起草单位为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融韵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白茶是我国传统六大茶类之一,起源于福建省。近年来,白茶产业发展迅速,2021年全国白茶总产量8.19万吨,已成为广大白茶产区农民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该标准的立项与制定,将建立有效的茶叶原产地溯源技术,不仅有利于实施原产地保护、保护区域公共品牌,加强“从茶园到餐桌”的质量保证系统,而且能够迅速追溯到茶叶原产地,方便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促进茶产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6月13日,国家标准《白茶产地溯源技术规程 近红外光谱法》制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福鼎市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召开。据悉。此项标准规定了白茶产地溯源技术规程的术语和定义、原理、仪器设备、样品要求、近红外光谱测定、产地溯源判别、溯源判别准确性、测试报告,适用于白茶产品白毫银针、白牡丹的产地溯源判别。
  • 一文读懂|我国食品真实性及产地溯源标准与法规
    虽然食品真实性问题大多数不会对人体产生急性损害,但有时也会造成消化不良、恶心呕吐以及肝、肾慢性损伤等危害,更为重要的是食品的营养成分及价值的大幅降低,会使消费者蒙受经济损失,进而对我国食品消费市场产生冲击。为此我国科技部在2017年发布《“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明确支持食品真实性技术的发展,大力构建针对大宗食品真实性溯源的同位素、特殊成分和DNA分子指纹库,建立食品反欺诈数据及技术体系。在此背景下,我国食品真实性检测标准在基因组学、同位素溯源以及风味物质色谱数据库等方面有了快速发展,并形成了相关的标准体系。基于基因组学的食品真实性检测标准作为生物工程领域中的关键性方法,基因组学技术在我国被广泛用于农产品种类鉴别、植物源性食品掺假、动物源性食品掺假检测等方面。该方法目前主要分为普通PCR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采用普通PCR法鉴定食品掺假的相关标准主要有GB/T39914—2021《主要农作物品种真实性和纯度SSR分子标记检测玉米》、GB/T39917—2021《主要农作物品种真实性和纯度SSR分子标记检测稻》、NY/T4199—2022《甜瓜品种真实性鉴定SSR分子标记法》以及NY/T4200—2022《黄瓜品种真实性鉴定SSR分子标记法》、GB/T35918—2018《动物制品中动物源性检测基因条码技术Sanger测序法》、SN/T3731.1—2013《食品及饲料中常见禽类品种的鉴定方法第1部分》以及SN/T3731.2—2013《鹌鹑成分检测PCR法:食品及饲料中常见禽类品种的鉴定方法第2部分:鹅成分检测PCR法》。以GB/T39914—2021为例,采用CTAB或试剂盒方法提取待测玉米中DNA模板后,加入特异性引物、DNA聚合酶以及dNTPS等物质构建PCR扩增体系,PCR扩增后利用毛细管电泳或变性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产物分离,将电泳结果与玉米SSR指纹数据库比对,进行结果判定。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的检测标准主要为BJS202304《果汁中植物源性成分的测定》、SN/T3730.1—2013《食品及饲料中常见畜类品种的鉴定方法第1部分:貂成分检测实时荧光PCR法》等系列标准和SN/T3731.3—2013《食品及饲料中常见禽类品种的鉴定方法第3部分:鸽子成分检测实时荧光PCR法》等系列标准,BJS202304该标准采用商业试剂盒提取样品中的DNA后,使用核酸蛋白仪或紫外分光光度计验证浓度和纯度,然后用荧光标记的待测植物组分引物与提取的DNA构建实时荧光PCR反应体系,同时设立阳性对照、阴性对照以及空白对照,若阴性对照与空白对照无荧光信号检出,阳性对照与待测样品有荧光信号且Ct值≤35,证明有黄瓜品种真实性成立。基于同位素溯源的食品真实性检测标准利用同位素质谱溯源食品真实性逐渐成为科研及标准制定的发展方向,同位素是指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它们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具有不同的质量数,由于同种元素在生物机体或产品中经历的环境条件与生物反应具有差异,导致同一元素的同位素在不同物质中具有不同丰度和分布特征,因此可以通过同位素的比例来确定其来源和运动路径。BJS202302《冰乙酸假冒食醋的鉴别方法气相色谱-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法》便是利用该原理鉴别勾兑醋与发酵醋的区别。基于化学特征色谱数据库的食品真实性检测标准利用食品中某些特异成分或风味物质的化学特征与相应的液(气)相色谱数据库比对,出峰数量及峰形吻合的说明待测样品中含有该成分。目前国内已经发布采用该方法的相关标准有GH/T1087—2013《蜂胶真实性鉴别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法》。食品真实性及产地溯源鉴定涉及的方法及仪器食品真实性检测和溯源技术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真实性的重要手段。食品真实性辨别包括食品掺假、食品掺杂、食品伪造等分析;目前分子生物学、光谱法、色质谱技术、组学方法、NMR技术、及各类无损检测和快速检测技术等在该领域应用较广.食品“真实性”需法规保障对于如何保证食品“真实性”的问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吴永宁此前认为,需要新的法规层面的设计。他提到,现行的《食品安全法》主要讲安全问题,不覆盖有关的“真实性”问题;而质量标准中更多是讲营养问题,对此也没有约束性;而造假光有《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要求是不够的,需要新的法规层面的设计。“长久以来,我国对食品‘真实性’技术的投入缺乏,难以保障食品‘真实性’科学监管。”吴永宁建议加大食品“真实性”的科技投入,攻克食品“真实性”技术难点和监管问题;同步加快食品“真实性”技术标准转化力度,制定相应的方法标准,为我国食品“真实性”科学监管提供技术支撑。点击图片 免费报名参会为一定程度促进食品真实性及溯源技术的进步,仪器信息网将于9月13日举办“第三届食品真实性及产地溯源鉴定新技术”主题网络研讨会,我们将会邀请权威专家及厂商技术人员带来精彩分享,把最新的技术和科研成果呈现给大家。
  • 我国成为首个建立转基因植物核酸量值溯源框架途径的国家
    近年来,转基因农作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为加强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监管与检测,各国都在积极进行转基因植物核酸精确测量技术与溯源途径研究,制定完善的转基因核酸测量标准,以期实现转基因检测结果的可靠和可比。   日前,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8家单位研制完成的“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转基因植物核酸量值溯源传递关键技术研究》通过了专家鉴定验收。该课题通过自主研究,成功建立了转基因植物核酸测量的溯源途径,解决了国内长期以来无法实现转基因植物核酸准确测量和量值溯源的技术难题,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建立转基因植物核酸量值溯源框架途径的国家。   课题组针对目前存在的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转基因成分含量测量结果不可比和量值溯源体系缺失等制约我国转基因产品发展和进出口贸易的关键技术问题展开研究,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3年的联合实验攻关,建立了转基因植物核酸精确测量方法、计量标准和测量溯源途径,确定和实现溯源到国际基本单位。   该课题研究建立了核酸精确测量方法之超声波-同位素稀释质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和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等国际首创的新测量方法,从而实现了转基因核酸的高准确度定量测量,解决了目前国内外对转基因核酸定量测量可比性差和缺乏标准物质的关键难题。目前,课题成果已完成CCQM-K86国际计量关键比对,主导CCQM-k110/P113.2关键比对等生物组织中基因组DNA相对定量的国际比对,证明了所建立的核酸定量测量方法及计量标准达到国际领先。   课题还建立了转基因标准物质候选物纯度鉴定方法体系,解决了转基因植物基体标准物质候选物纯度无法准确鉴定的问题。共研制完成了转基因水稻、棉花14个基体标准物质,转基因水稻、棉花、番茄、玉米、大豆、油菜等8个质粒分子标准物质。这些转基因标准物质应用于我国的出入境检验、进出口贸易等多个领域,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在转基因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方面,课题组共建立了电化学传感、生物编码色谱、增强型PCR、核酸序列依赖性扩增技术等4套转基因检测新技术,为我国转基因植物核酸量值传递提供了重要的技术积累。   据了解,课题组研制的转基因标准物质已经推广至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北京海淀质检所)、农业部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南昌大学)等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转基因检测中心,有效解决了我国转基因植物出口贸易中存在的检测结果不一致、不可比问题,在为国家的进出口贸易节约大量资金的同时,将为国家转基因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计量技术和标准保障。
  • 广东构建亚运会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和生产溯源体系
    日前,食品质量安全关系着亚运会和亚残会的顺利举行。广东省各级质监部门以创先争优为契机,构建亚运会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和生产溯源体系,不仅确保了自亚运会开幕以来的食品质量安全,而且也为亚残会的顺利举行奠定了基础。   在亚运会之前,广东省质监局就制定了亚运会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方案和供亚运会食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检验工作要求。一方面明确了食品监管的重点产品、重点单位和重点区域及采取的措施。另一方面明确了对供亚运食品的监管工作要求以及检验机构、抽样程序、抽样频率、检验项目和判定依据。根据要求,各地质监部门通过夜间执法、交叉执法、飞行检查等方式,深入开展食品行业整顿,消除了一些行业性质量问题,提高了食品行业的整体水平。   在构建亚运会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方面,广州市质监局根据亚组委明确的供亚运会食品安全要求,制定发布了亚运会食品标准清单688项以及《亚运会食品安全执行标准和适用原则》等13项广州市地方技术规范,填补了食品安全标准的空白。其中包括亚运会食品安全执行标准和适用原则、食品追溯编码规则、包装、贮运执行标准和适用原则等6项通用标准,以及植物饮料、生食海水产品、代用茶等卫生要求和调味品卫生规范等7项专用标准,为遴选供亚运会食品生产企业,以及供亚运会食品生产、检验及监管提供了标准依据。   在建立亚运会食品生产溯源体系方面,广州市质监局还制定发布了广州市地方技术规范《食品生产溯源系统管理要求》,从标准的高度规范企业从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产品检验到产品出货各个环节的数据记录,确立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完整生产链管理,实现产品的可追溯性。   两个体系为开展供亚运会食品生产企业遴选和监管工作提供了依据。广州市质监局根据亚运会餐饮原材料需求,按照《亚运会食品生产企业备选条件》,组织监管人员和技术专家分组分行业对有关企业进行现场考察,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溯源召回能力为考察重点,综合考虑后确定行业排名靠前的67家企业作为供亚运会食品企业。   为确保供亚运会食品安全,广东省质监局按照要求,首先对直接供应亚运会食品生产企业加大监督检查频次,督促企业落实原材料进货查验、生产过程控制、出厂产品批批检验等各项保障措施,同时加大风险监测力度,对订单产品实施批批监测,对动物源性食品批批检验食源性兴奋剂 要求企业确定专门场地、设备、人员进行供亚运会食品的生产,在关键生产环节加装视频监控设备实施全程录像,对生产过程全程记录,对原辅材料、成品仓库实施“双人双锁”等措施。其次是对产品销往广州、佛山、东莞和汕尾等亚运会赛区食品生产企业,要求各地质监部门在开展调查摸底、全面掌握其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加大监督检查和风险监测力度,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保证销往赛区的食品安全和产品可追溯性。   为切实做好亚运会和亚残运会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广东省质监局按照当地政府负总责、定点供亚运会食品企业负主体责任、主管部门负监管职责的原则,对食品生产企业采取分类分级监管的措施,提高了对亚运会和亚残运会食品安全保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 【瑞士步琦】近红外光谱溯源食用海参产地
    近红外光谱溯源食用海参产地海参种类繁多,国内常见的食用海参多为刺参,即圆筒状有腹背之分的海参,其背面隆起有排列不规则的圆锥形疣足,腹部较为平坦,密集排布着管足,用于吸附岩礁或爬行。海参肉质软嫩,高蛋白低脂肪,口感甘咸,是“海味八珍”之一,有补肾、养血的功效,营养价值堪比人参,因此也有陆有人参,水有海参一说。国内食用海参的主要产地有三个,分别是大连辽参,山东海参以及福建海参,自北向南其生长速度依次增快。以最小可捕捞尺寸 10cm 的成熟海参为例,辽参需要四年,而福建海参仅需一年。因辽参较长的生长周期,和特殊的生长环境,其营养物质更新频繁且积累丰富,相比其他海域生长的海参,具有更高的食用品质和经济价值。不同产地的食用海参外观相似,对于非长期从事海参养殖的消费者而言,难以快速准确地识别海参的产地,这就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钻空。尽管无法直接通过观察判断不同产地的海参,但通过近红外光谱仪就能十分轻松地帮助我们完成海参产地的溯源工作。近红外光谱仪可以实现无损扫描样品的近红外光谱,由于生长环境和周期的变化,导致不同产地海参中营养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再通过化学计量学建立样品光谱信息与产地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对海参产地的鉴别。1实验内容BUCHI NIRFlex N500 近红外光谱仪,大连海参与福建海参各 12 个,测量范围 10000 – 4000 cm-1,分辨率 8 cm-1,扫描次数 32 次,每个样品扫描三次,为保证光谱的稳定性,测量选取海参样品腹部,并用可调光圈保证采样孔与样品直径相当。▲ BUCHI NIRFlex N500 近红外光谱仪选取三分之二样品进行建模,剩余样品用于验证。其原始光谱与模型主成分得分图如下:▲ 海参样品的原始近红外光谱图(红色:大连海参,非红色:福建海参)▲ 建模样品的主成分得分通过原始光谱可以看出大连海参和福建海参的反射率有明显差异,不过在 10000 – 7500 cm-1 范围内还是存在一定重合,而在主成分得分图中就能够看出,仅在前两个主成分的平面空间中,两种产地的海参就有清晰的分布,并且二者没有重合,并且该模型也能够百分百正确地判断留下的 8 个样品的产地。2结论通过上述实验说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能够快速无损地鉴定辽宁和福建的海参,并且对于快速鉴定其他产地的海参也有很强的潜力。实验中使用的 BUCHI NIRFlex N500 近红外光谱仪是一款采用偏振干涉的傅立叶变换型的近红外光谱仪,相较经典的傅立叶光谱仪,具有更小巧的造型和更强大的抗震动能力。模块化的测量池可以随时随地方便更换,满足各种形态样品的检测需求。双灯构造及满足多国药典和审计追踪要求的配套软件,为工业生产分析提供便利的解决方案。
  • C-反应蛋白准确测量溯源体系的建立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C-反应蛋白(CRP)是监测心血管疾病和全身炎症状况的重要临床标志物之一。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ISO17511要求测量结果应从血清基质的二级参考物质溯源至纯品的一级参考物质,并通过高等级的测量方法保证测量结果准确、可靠。建立高等级(higher-order)的CRP参考测量程序,可为检验医学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8918216b-4c47-4f02-8930-d1caacd17b5c.jpg" title=" 图片3.png" alt=" 图片3.png" /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图1. C-反应蛋白结构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由于CRP是五聚体构成,每个单体分子量2.3万道尔顿,五聚体的分子量达到了11.5万道尔顿,其定值技术一直以来是各国计量院的研究热点和难点。目前国际上的纯品标准物质只有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NIST)研制的SRM2921和日本计量院(NMIJ)研制的6201-b。但是这两个标准物质的原料都是由大肠杆菌表达,是单体结构,与血清中CRP的天然结构有区别,所以并不是最理想的CRP溯源材料。血清基体的二级参考物质由于血清基质的复杂性,定值难度大,现在国际上只有欧盟参考物质与测量研究所(IRMM)研制的ERM-DA474,但是该标准物质采用试剂盒多家定值,且只有一个浓度,无法满足溯源的需求。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6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e86edeb0-de2f-4bd8-8a3a-d8397fb98e4f.jpg" title=" 图片4.png" alt=" 图片4.png" width=" 600" height=" 600" border=" 0" vspace=" 0" / span style=" text-indent: 0em " & nbsp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图2. C-反应蛋白的临床诊断溯源途径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制的来源于人体的五聚体结构纯品CRP一级标准物质GBW09228,采用了氨基酸水解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和特征肽段酶切同位素稀释质谱法两种不同原理的方法定值,不确定度优于美国NIST标物SRM2921,定值结果可溯源至SI单位。基于此基础,NIM于2020年研制出了四个浓度的血清中CRP标准物质(GBW09865-09868),采用免疫磁珠富集结合特征肽段酶切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定值,经过验证,该标准物质具有良好的互通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中国计量院研制的纯品和血清基体的标准物质以及血清中CRP的准确定量方法建立了从纯品到血清基体标准物质的完整溯源链,为CRP的准确测量建立了良好的溯源体系,可以为CRP临床测量提供可靠的溯源保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2020年11月10-12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国际计量局拟联合举办第三届 “药物及诊断试剂研发与质控——测量与标准,质量与安全(TD-MSQS 2020)” 国际研讨会,以期进一步促进该领域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发展,提升企业的研发水平和产品质量。本次会议将在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本次会议可通过官方网站 a href=" http://tdmsqs.ncrm.org.cn" target=" _blank" http://tdmsqs.ncrm.org.cn /a 注册或扫描二维码注册,注册成功后请填写参会回执发送至会议邮箱pptd@nim.ac.c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9671ca98-9121-4510-9a6e-9332e5b364c9.jpg" title=" 图片5.png" alt=" 图片5.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0em " 欢迎各位专家、同仁报名参会!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更多信息请关注会议官方网站: a href=" http://tdmsqs.ncrm.org.cn" target=" _blank" http://tdmsqs.ncrm.org.cn /a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作者:宋德伟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p
  • “火眼金睛”鉴真假!第三届食品真实性及产地溯源鉴定新技术网络研讨会亮点速览
    近十几年来,全球食品造假现象频发,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食品真实性技术也成为目前全球食品科技界关注的热点之一。2013年,欧洲“马肉事件”后,欧盟要求政府和行业在关注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同时,关注食品真实性;2014年起,欧盟将食品真实性作为食品完整性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2015年,英国整合全国专家资源成立食品真实性研究平台。我国也高度重视食品真实性研究和成果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我国科技部发布《“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首次明确提出了“食品反掺假控制技术”专项研究项目,支持食品真实性技术的发展。食品真实性检测和溯源技术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真实性的重要手段。食品真实性辨别包括食品掺假、食品掺杂、食品伪造等分析,目前组学技术、同位素法、NMR技术、质谱技术、PCR技术、光谱技术、生物成像技术及各类无损检测和快速检测技术等在该领域应用较广。食品质量溯源技术可以采用自动识别和IT技术记录食品生产、流通全过程的关键信息,有效地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目前区块链技术及与数据库双模存储机制为该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为一定程度促进食品真实性及溯源技术的进步,仪器信息网将于9月13日举办“第三届食品真实性及产地溯源鉴定新技术”主题网络研讨会,我们将会邀请权威专家及厂商技术人员带来精彩分享,把最新的技术和科研成果呈现给大家。扫码二维码 免费报名参会
  • 工信部启动试点地区肉制品溯源体系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天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启动试点地区肉制品溯源体系,实现畜牧业养殖、屠宰加工、物流配送、消费终端等全产业链的无缝监管,做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   站在羊圈前,东乌珠穆沁旗乌里雅斯太镇牧民朝伦巴特尔指着羊圈中一只只耳朵上戴着圆形、黄色标签的羔羊,热情地向记者介绍。   牧民朝伦巴特尔:合同签订后,就给企业的羊羔单独分出来管理,出栏以前都佩戴耳标,企业才愿意收你这个有追溯体系的羔羊。   这一追溯体系就是2013年工信部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和自治区"两化融合"示范项目。在这里,肉牛、肉羊等从生下来就会被佩戴耳标,记录它的每一次生病、喂养,再加上之后屠宰、加工、销售等物流配送环节的具体步骤,最终所有的情况都会在产品包装的二维码上体现,消费者用手机可以进行查询,做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   东乌珠穆沁旗元盛食品有限公司作为试点企业之一,副总经理王士彰介绍,这些有二维码的产品9月将出现在北京、上海等高端市场,虽然有耳标的肉制品收购价比普通肉每斤高出了五毛钱,但他们对产品销售前景非常乐观。   王士彰:我们的客户看了厂子以后,订单比较多,虽然我们卖了高出了5毛钱,但产品的增值高了。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巡视员高伏表示,今年选择锡林郭勒盟的锡林浩特市、东乌珠穆沁旗、苏尼特右旗3个地区以及锡林郭勒盟肉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企业进行追溯试点建设,年内将建立30万只羔羊可追溯档案。目前,追溯体系已投入试运行,未来有望在全国推行。   高伏:如果试点情况比较好,明年要再扩大一些范围,在不同规模的企业再考虑一些变化。
  • 云南省:加强高端仪器设备核心器件溯源技术研究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进一步夯实计量基础,全面提升计量创新能力、服务效能和管理水平,促进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我省产业关键测量技术创新为方向,以健全和完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为主线,以构建现代先进测量体系为目标,以“创新突破、改革引领,需求牵引、供给提升,政府统筹、市场驱动,协同融合、开放共享”为原则。到2025年,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初步建立,部分领域计量科技创新力、影响力达到国内先进,计量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协同推进计量工作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到2035年,计量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业计量关键技术逐步突破,先进测量体系全面建成,综合实力跻身国内第一梯队,建成满足云南高质量发展需求的现代化计量技术体系和治理体系。二、强化计量基础研究,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一)强化计量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聚焦绿色能源、绿色铝、绿色硅等全产业链高质量集聚发展,推动计量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研究内容纳入各级政府科技计划支持范围。积极参与“量子度量衡”计划,推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精密测量技术的研究,开展测量不确定度、测量程序与有效性研究。(二)推动计量数字化转型研究。积极推动计量数字化转型,推广应用数字国际单位制,结合云南区位优势推行国际公认的数字校准证书。开展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计量数据融合、共享和应用研究,开展云南特色产业计量数据中心建设,加强计量数据的溯源性、可信度和安全性研究。在绿色能源、绿色制造、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领域培育一批计量数据建设应用基地,规范计量数据使用,推动计量数据安全有序流动。(三)加强新型量值传递溯源技术研究。结合云南绿色能源、有色金属、绿色铝硅等产业复杂环境、实时工况环境和极端环境的计量需求,研究新型量值传递溯源技术和方法,解决准确测量问题。开展扁平化量值溯源体系建设,积极参与数字化模拟测量、工业物联、跨尺度测量、复杂系统综合计量等关键技术研究。参与国家标准物质在制备、定值、保存、溯源及量值传递应用新模式等方面的全寿命周期、系统性研究与评价。推动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智能化、网络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四)聚焦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研究。开展数字化模拟测量、工况环境监测、碳排放在线监测等基础共性计量技术研究,提升在线校准、原位检定、动态测量、远程智能化计量校准技术能力。推动高精度、集成化、微型化、智能化新型传感技术研究,服务计量测试仪器设备核心关键部件和技术升级改造。加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提升计量新技术、新方法向产业转移的服务能力。(五)营造良好计量科技创新环境。强化综合性、行业性科研院所导向引领作用,建设一批高水平计量测试实验室和计量科技创新基地。充分发挥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计量优势资源力量,加大产学研用计量科技合作,依托各类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基地,构建计量、质量、标准、知识产权等联动互通的计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推动计量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三、强化计量应用,促进重点领域发展(六)服务先进制造与质量提升。建立一批绿色铝硅、有色金属、轨道交通等领域延链补链强链急需的计量标准,着力解决测不了、测不准难题,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并具有前瞻性的计量测试服务。建设产业计量中心和计量测试联盟,搭建一站式计量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全要素的计量服务。积极参与国家工业强基计量支撑计划,发挥计量对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提质增效服务能力。建立云南省工业计量基础数据库,加强工业制造领域计量检定、校准、测试和检测数据的采集、管理和应用。(七)服务精密制造和高端仪器发展。加强高端仪器设备核心器件溯源技术研究和先进测量仪器及零部件制造。围绕仪器设备质量提升,强化计量在仪器设备研发、设计、试验、生产和使用中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量子芯片、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计量仪器设备中的应用,加快面向智能制造、环境监测、生物医药等领域计量标准、专用计量仪器仪表的研发制造。拓展高端仪器设备评价测量领域和范围,推动关键计量测试设备国产化,促进国产计量测试设备的推广使用。(八)提升航空、航天和高原湖泊计量服务能力。建立完善航空、航天、水领域计量保证与监督体系,推动测量仪器数字化、体系化发展,构建全寿命周期的计量评价体系,补齐关键、特色参数计量测试能力短板,提升仪器装备质量控制水平。健全高原湖泊立体观测、生态预警、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监测等领域计量保障体系。(九)服务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发展。积极应对计量融入数字世界以及将计量“数字化”的双重挑战,探索计量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及其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中的新应用。推动量子芯片、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测量仪器设备中的应用,推进测量仪器设备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加快测量数据智能化采集、分析与应用,推进测量设备自动化、数字化改造,建立智慧计量实验室和智能计量管理系统,实现数字化赋能。(十)服务数字云南建设。围绕数字云南建设需求,推动基于协调世界时(UTC)的分布式可靠时间同步技术的数字计量设施建设。开展计量标准和测量仪器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研究。加大绿色能源、绿色制造等领域关键参数测量技术研究,加强高端仪器设备核心设计、核心器件、核心控制、核心算法和核心溯源技术研究。依托大型国有企业,深化行业数字化转型探索,以推动测量行业公共支撑能力为核心,引导行业数据集聚、共享和应用,强化数据、业务、技术、基础设施深度融合的行业级大数据中心建设。(十一)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研究建立云南省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标准保障体系,开展符合高原环境的碳排放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建设碳计量标准装置,满足温室气体排放计量监测溯源需求,为温室气体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提供计量支撑。落实碳排放计量审查制度,强化重点排放单位的碳计量要求。建设公共机构低碳计量试点。持续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建设及应用。健全完善资源环境计量体系,加快能源、水文水资源和环境计量中心建设,推进能耗、水资源、环境监测系统建设。积极参与国家能源资源计量服务示范工程建设,培育壮大能源资源和环境计量服务市场主体。(十二)服务大众健康与安全。加快疾病防控、生物医药、养老领域、医疗器械、可穿戴设备、营养与保健食品等领域计量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气象、地质、地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防御的计量保障体系。加强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地质勘查等安全生产相关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加强交通安全、社会稳定和安全等领域的计量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交通监管设备、警用装备、刑事技术产品等计量测试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体育设施和器材计量技术研究和测试服务,促进高原特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十三)服务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全省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城市交通系统、能源资源保障体系、水资源配置网络、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重大工程、重要装备、重要运营线路计量需求,加强工程测量、专用设备计量溯源服务能力建设,提高计量服务效能。开展交通一体化综合检测、监测设备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服务智慧交通建设。加强通关口岸的计量保障能力,提升物流效率和安全环保水平。加强新能源汽车电池、充电设施等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四、加强计量能力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十四)稳步构建新型量值传递溯源体系。面向国际国内网络化、量子化前沿技术,持续加强新型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建设。强化量值传递体系的法制保障和基础保障,科学规划标准建设,填补应用领域的量值传递空白,确保体系完整、有效运行。提高技术能力,优化量值溯源网络,提升量值溯源效能。鼓励和推动社会资源参与市场化、竞争性量值溯源技术服务。(十五)加快计量标准建设。围绕我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需求,建立以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部门行业计量标准、企事业单位计量标准为主体,层次分明、链条清晰的计量标准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一批云南特色产业、重点产业、行业急需的计量标准,加快推进各级各类计量标准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推广嵌入式、芯片级、小型化的计量标准在制造过程的实时在线测量和最佳控制中的应用。(十六)加快标准物质研制应用。鼓励各行业龙头企业、高校、技术机构、科研院所加大对标准物质的研发投入,加强涉及生物医药、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重点领域的标准物质研发技术指导和政策扶持,围绕云南优势产业、高原特色农业、中药材对照药材等重点领域需求,研制一批标准物质,培育一批标准物质研究团队,建设一批标准物质量值核查验证实验室。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提升标准物质等级和不确定度水平,提高标准物质监管能力。(十七)强化计量技术机构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深化计量技术机构改革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综合技术检验检测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各州、市人民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和公益性计量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产业计量测试中心、重点实验室,培育一批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的服务机构,为全省科技创新、产品竞争力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计量测试服务。(十八)强化计量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云南省计量专家库,支持科技人员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多层次计量交流合作。依托重大计量科研攻关、重点项目建设,开展计量专业技术人才提升行动,培养一批计量科技人才,引进一批国内外计量顶尖人才,储备一批青年科技人才。落实计量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注册计量师职业资格管理、注册计量师职业资格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职称、职业技能等级、职业教育学分银行衔接等制度。鼓励计量技术机构建立首席研究员、首席计量师、首席工程师等聘任制度。(十九)强化企业计量体系建设。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和专业计量技术服务机构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行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全面提升中小微企业计量管理能力。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计量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鼓励企业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推行企业计量能力自我声明制度,鼓励工业企业争创计量标杆示范。按照国家激励企业增加计量投入的有关普惠性政策规定,对企业新购置的计量器具,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鼓励社会各方加强对企业计量发展的资金投入和支持。(二十)融入区域计量协调发展。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长江上游四省市、泛珠三角区域计量协同发展体系,深化协同发展,推进计量基础设施共享、计量规范共建、计量结果互认、计量行政许可互通。强化区域计量数据协同应用,力争国家区域计量数据协同应用中心落户云南。加强区域合作,开展区域计量科技创新、技术合作、计量比对、能力验证、技术培训等活动,加大计量技术指导帮扶力度,推动区域计量协调发展。(二十一)推动质量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有机融合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要素资源,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综合服务,支撑高质量发展。探索推进测量数据成果标准化,以精准计量推动标准数据和方法的科学验证,通过标准促进计量价值的应用体现。全面规范检验检测、认证认可领域计量溯源性要求。加强各行业领域、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等计量技术规范、标准的分析、运用和共享。深化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在关键领域形成“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全链条整体技术解决方案。(二十二)推进计量国际交流合作。开展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国家、南亚东南亚国家的计量交流合作,利用澜湄区域国家计量发展协同机制,参与国家间的计量援助和知识传播。参与相关国际计量互认活动,支持建立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证书指定实验室。五、加强计量监督管理,提升计量监管效能(二十三)完善计量监管制度体系。提升计量依法行政水平和现代化治理能力,组织开展对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地方计量监管制度的梳理、规范和制修订。严格执行国家强制管理计量器具目录、部门行业专用计量器具目录。健全云南省计量技术规范体系,成立云南省计量专业技术委员会,建立计量技术规范与计量标准建设协调机制,开展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实施和效果评估。(二十四)强化计量监管制度建设。坚持一般监管与重点治理相结合,构建计量监管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创新计量监管制度。推动监管重点从管器具向管数据、管行为、管结果的全链条计量监管模式转变,探索实施智能计量器具实时监控、失准更换和监督抽查相结合的新型监管制度。完善计量比对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培育一批承担省级计量比对的主导实验室。开展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使用监督检查。落实市场主体计量风险管控主体责任,强化计量风险防范意识,快速有效处置计量突发事件。(二十五)强化民生计量监督管理。实施计量惠民工程,加强供水、供电、供气等相关民生计量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保障能力。面向精准医疗、可穿戴设备、体育健身、养老等民生领域,完善相关计量保障体系,夯实高品质生活的计量基础。围绕食品安全、贸易结算、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领域的计量监管需求,加强计量器具强制检定能力建设。持续开展民生计量专项监督检查。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计量技术服务向“三农”领域延伸,持续提升乡村计量技术创新和服务供给水平,持续缩小计量领域公共服务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助力共同富裕。(二十六)创新智慧计量监管模式。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探索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等新型监管模式,建立智慧计量监管平台和数据库。鼓励计量技术机构建立智能计量管理系统,探索计量端设备采集数据直接上链,从源头上确保计量数据的真实性。推广智慧计量理念,支持产业计量云建设,推动企业开展计量检测装备的智能化升级改造,提升质量控制和智慧管理水平,服务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二十七)推进诚信计量分类监管。推进“以经营者自我承诺为主、政府部门推动为辅、社会各界监督为补充”的诚信计量共治。深入开展诚信计量行动,引导经营者参与诚信计量示范活动。强化计量数据归集共享,加强信息公开,建立市场主体计量信用记录,推动计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监督落实。(二十八)加强计量执法体系建设。加强计量执法队伍建设,提升计量执法装备水平,建立健全查处重大计量违法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加强执法协作,提升计量执法效果。加大对制造、销售和使用带有作弊功能计量器具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伪造计量数据、出具虚假计量证书和报告的违法行为,对举报计量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进行奖励。(二十九)促进计量服务市场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吸纳各类社会机构参与法制计量工作,构建开放、多元的法制计量格局。培育计量校准、计量测试、产业计量等高技术服务新兴业态,培育和壮大专业化计量技术服务市场,持续满足市场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强化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所属实验室及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在用仪器设备的计量溯源性要求,保障科研成果的有效性和测试结果的可信度。六、保障措施(三十)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对计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意见实施全过程。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计量工作,把计量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施有效衔接,按照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要求,扎实抓好意见各项任务的落实。有关部门、行业、企业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有力的措施,确保意见各项任务落实。(三十一)加强政策支持。各级政府要对公益性计量技术机构予以支持,将公益性计量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预算。加强计量基础设施和计量标准、标准物质、计量数据等国家战略资源能力建设,确保产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相关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和监管体系有效运行。发展改革、科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会同市场监管部门制定相应的投资、科技和人才保障支持政策,加大对计量技术研究、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应用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引导社会资金有序参与计量技术、装备研发和应用服务。(三十二)加强文化建设。创新开展计量文化建设和科普宣传引导,开展好世界计量日等主题文化活动,推动计量文化研究、发展计量文化产业,开发计量科普资源,依托市场监管科普基地大力传播计量文化、弘扬“度万物、量天地、衡公平”的计量文化魅力。积极开展计量先进典型的培养和宣传,弘扬新时代计量精神、工匠精神,不断增强广大计量工作者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三十三)加强协调联动。充分发挥计量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建立上下联动、横向协同、跨系统跨部门贯通的工作机制,推进军地协同,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学会协会、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的优势和作用,集聚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推动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三十四)狠抓工作落实。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技术机构、行业、企业要建立贯彻落实意见的工作机制,省市场监管局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意见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通过第三方评估等形式开展意见实施的中期评估、总结评估,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问题,重要情况及时报告省人民政府。云南省人民政府2022年7月14日
  • 标准分享∣国家标准《白茶产地溯源技术规程 近红外光谱法》征求意见稿
    建立科学的白茶产地溯源技术是保障我国白茶原产地利益、维护白茶市场知识的重要基础工作。目前,关于白茶产地判别方法包括近红外光谱技术、化学指纹图谱分析(代谢产物、矿质元素、稀土元素、同位素标记法)、气相离子迁移谱等,除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外,其他检测技术存在检测成本高、操作要求高、难以执行等问题。近红外光谱技术作为绿色分析技术,在茶叶产地、等级、质量评价上具有优越性,具有高效、便捷、易于产业化等优点,已经在食品、炼油、药物等领域广泛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也被应用于茶叶中特征性化合物咖啡碱、茶多酚等快速检测。2022年4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22年第一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及相关标准外文版计划的通知》(国标委发〔2022〕17号)正式印发,由福建农林大学孙威江教授牵头申报的《白茶产地溯源技术规程 近红外光谱法》获批立项,成为我国茶叶产地溯源领域第一个获批立项的国家标准。该标准归口单位是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要起草单位为福建农林大学、福建融韵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农业大学、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丽水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六妙白茶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黄山小罐茶业有限公司、南平市建阳区农业农村局经作站、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福安市茶茶产业发展中心、福鼎市张元记茶业有限公司、国家茶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四川)、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大荒(福建)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省华羽村茶业有限公司、广西茶叶学会、福建政和瑞茗茶业有限公司、福建隆合茶业有限公司、福建松溪瑞茗茶业有限公司、福建天湖茶业有限公司。日前,《白茶产地溯源技术规程 近红外光谱法》征求意见稿发布,本标准规定了近红外光谱法判定白茶产地的术语和定义、原理、仪器设备、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建立与验证、模型的使用、模型的维护、异常结果的确认和处理、判别准确性、白茶产地溯源判别实例;适用于三年内生产、芽叶型白茶散茶产品的产地溯源;不适用于以白茶为原料的再加工产品;不适用于多产地来源的拼配型白茶产品。本标准的第三部分规定了白茶产地溯源技术、白茶产地溯源模型、近红外光谱法、白茶光谱库、白茶训练集、白茶验证集、训练集样品、验证集样品、未知样品、模型验证的定义;标准的第四部分规定了原理,第五部分规定了仪器设备,第六部分规定了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第七部分规定了模型的使用,第八部分规定了模型的维护,第九部分规定了异常结果的确认和处理。相关编制说明显示,采集不同产地白茶的近红外光谱数据,经适当预处理、确定特征提取算法后,结合数据挖掘分类器直接提取特征向量建模,构建出高识别正确率的白茶产地判别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通过逐年扩大各个产地白茶的样本量,优化与验证产地识别模型性能,提高模型普适性,从而形成《白茶产地溯源技术规程 近红外光谱法》。因此,本标准在规范我国白茶原产地保护、维护白茶市场秩序、促进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附件: 国家标准《白茶产地溯源技术规程 近红外光谱法》编制说明.pdf国家标准《白茶产地溯源技术规程 近红外光谱法》征求意见稿.pdf
  • 安徽农业大学侯如燕团队在茶叶产地溯源研究领域连续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安徽农业大学侯如燕团队围绕茶叶产地溯源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其结果发表在《Food chemistry》(中科院一区,IF=8.8),《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中科院一区,IF=8.1),《Food Control》(中科院一区,IF=6.0), 《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科院一区,IF=6.0),《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中科院二区,IF=4.1)等期刊上。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其价格和需求与其地理来源密切相关。具有中国地理标志(GI)的产品,如祁门红茶,太平猴魁,安吉白茶,通常代表了独特的质量特性和风味特征,价格要高于非GI产区,容易受到食品欺诈的影响。团队主要运用稳定同位素与多元素分析技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核磁共振氢谱,拉曼、近红外光谱技术等,结合化学计量学深度挖掘,阐明产地环境与产品特征识别的内在机理,对茶叶,西洋参,花椒等特色农产品产地溯源进行鉴别,为农产品质量产业发展、安全监管和原产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撑。一、红茶产地溯源1. 采用稳定同位素特征来划定祁门红茶的地理产地2019年2月,团队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发表题为“Using stable isotope signatures to delineate the geographic point-of-origin of Keemun black tea”的研究论文。彭传燚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蔡荟梅教授、侯如燕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探究了使用同位素比值质谱技术用于祁门红茶产地判别的可行性,并考虑了品种类型、叶片成熟度和制造工艺对同位素比值影响。结果表明,品种类型和叶成熟度对茶叶的δ15N值有显著影响。此外,品种对茶叶的δ13C值有显著影响,制造工艺对同位素比值没有影响。根据δ15N特征,祁门县东至和贵池区域比较容易区分。交叉验证k-NN模型的准确率为91.6%。种植区域的环境因素和品种可能是造成祁门红茶δ15N差异的主要原因。图1:品种对同位素特征的影响。(a)δ13C(b)δ15N图2:叶片成熟度对同位素特征的影响(a)δ13C(b)δ15N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jsfa.94752.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结合化学计量分析对红茶的地理产地进行鉴定2021年5月,团队在国际期刊《Food chemistry》发表题为“Use of headspace GC/MS combined with chemometric analysis to identify the geographic origins of black tea”的研究论文。硕士研究生运晶为论文第一作者,侯如燕教授为通讯作者。祁门红茶是中国高香红茶的代表。该文章探究了使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结合机器学习在红茶产地识别的可行性。对306份来自中国(古溪、历口、金字牌、贵池、东至、常宁、武夷山、邵武),印度(大吉岭)和斯里兰卡(康堤)的红茶样品的香气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红茶香气主要由醇类、醛类、酮类和酯类等化合物组成。在不同产地红茶中发现了22种共有挥发性化合物,包括红茶中花香和果香的代表性香气物质芳樟醇和香叶醇。探究了使用全谱、共有化合物和特征化合物(芳樟醇和香叶醇)三种数据集建立的机器学习(k-近邻算法和随机森林)模型的性能。基于全谱和22种共有化合物的k-近邻算法和随机森林测试集判别率均为100%和95%。基于芳樟醇和香叶醇的k-近邻算法和随机森林测试集判别率为100%和97%。这些结果表明,使用不同的数据集均能有效区分红茶产地,芳樟醇和香叶醇的比例可能是不同红茶区域风味差异的主要原因。图3:10个产地共有的22个GC-MS特征代谢指纹图谱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1.1300333.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结合化学计量学技术对红茶的地理产地进行鉴定2022年3月,团队在国际期刊《Food Control》发表题为“Keemun black tea: Tracing its narrow-geographic origins using comprehensive elemental fingerprinting and chemometrics”的研究论文。硕士研究生任印锋为论文第一作者,Daniel Granato教授、蔡荟梅教授、彭传燚教授为通讯作者。本研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绘制了来自其核心产区(祁门)和传统产区(贵池和东至)产区的104个祁门红茶样品的27种矿物元素的元素指纹图谱。将其化学指纹与机器学习算法结合用于祁门红茶的产地识别。结果表明,线性判别算法和支持向量机模型表现出最佳的判别性能,预测能力为100%。图3 核心产区(祁门)和传统产区(东至和贵池)祁门红茶中矿物质元素指纹图谱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foodcont.2021.1086144. 采用基于UHPLC-Q/TOF-MS的代谢组学方法与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区分祁门红茶地理来源2022年6月,团队在国际期刊《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发表题为“A comparative UHPLC-Q/TOF-MS-based metabolomics approach coupled with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 to differentiate Keemun black teas from narrow-geographic origins”的研究论文。彭传燚副教授和硕士研究生任印锋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Daniel Granato教授和蔡荟梅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采用UHPLC-Q/TOF-MS结合化学计量学技术判别五个产区祁门红茶样品。筛选出39种筛选VIP大于1差异化合物。进一步靶向定量八种差异代谢物quercetin-3-O-galactoside, quercetin-galactose-rhamnose-glucoside, quercetin-glucose-rhamnose-glucoside, quinic acid, kaempferol-3-O-rutinoside, kaempferol-glucose-rhamnose-glucoside, kaempferol-3-O-glucoside and rutin及使用其建立产地识别模型,结果表明,基于UHPLC-Q/TOF-MS检测的代谢物指纹结合机器学习模型分类准确率前馈神经网络 (100%) 支持向量机(94.44%) 线性判别算法 (91.7%)随机森林 (87.50%).图形摘要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foodres.2022.1115125. 采用核磁氢谱化学指纹结合机器学习识别红茶的地理来源、品种和加工2023年2月,团队在国际期刊《Food Control》发表题为“Machine learning applications for identify the geographical origin, variety and processing of black tea using 1H NMR chemical fingerprinting”的研究论文。博士研究生崔传坚和徐一帆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侯如燕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采用核磁共振氢谱对来自中国(安徽、云南、福建、广东)、印度(大吉岭和阿萨姆)和斯里兰卡(康提)七个红茶产区的219份红茶样品进行化学指纹分析。结果表明,咖啡碱和丙氨酸被鉴定为区分中国种和阿萨姆种的主要差异代谢产物,茶黄素和琥珀酸被鉴定为区分工夫红茶的主要差异代谢产物。采用核磁共振氢谱数据结合随机森林算法,对于红茶产地的判别准确率达到92.7%。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重要变量筛选的咖啡因、苹果酸、赖氨酸和β-葡萄糖等代谢物被认为是红茶地理来源的潜在标志物,基于这些标志绘制的化学轮廓展现了不同区域红茶的化学组成特色。图3:红茶品种和加工方式的特征代谢产物图图6:蜘蛛图指纹图谱,根本模式识别可以鉴定将未知的标签分配到地理来源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foodcont.2023.1096866. 采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的代谢组学方法结合化学计量学来鉴别祁门红茶的地理起源2023年4月,团队在国际期刊《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发表题为“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based metabolomics for the discrimination of Keemun black teas coupled with chemometrics”的研究论文。硕士研究生任印锋和叶志豪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Daniel Granato教授和彭传燚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采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的代谢组学方法结合化学计量学来确定祁门红茶的地理起源。选取Δv = 555、644、731、955、1240、1321和1539 cm处Ag纳米粒子增强的SERS峰,计算强度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对于红茶产地判别模型的性能表现为:RF (93.5%) = FNN (93.5%) KNN(87.1%),优于LDA算法(86.3%)。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lwt.2023.114742二、绿茶产地溯源1.采用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分析对太平猴魁绿茶的地理产地进行判别2022年4月,团队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发表题为“Rapid identification of the geographic origin of Taiping Houkui green tea using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combined with a variable selection method”的研究论文。博士研究生金戈为论文第一作者,侯如燕教授为通讯作者。该文章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区分了114份来自核心产区(猴坑,猴岗,颜家)和其他产区(新明镇,三口镇和龙门镇)的太平猴魁绿茶样品。采用合成过采样技术(SMOTE)平衡样本数据集。使用三种不同的预处理和筛选特征波长算法优化ELM模型性能。优化后的SNV-GA-ELM模型在测试集获得了95.35%的分类准确率。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jsfa.119642.采用多技术联用对太平猴魁绿茶的地理产地进行判别2023年6月,团队在国际期刊《Food chemistry》(中科院一区,IF=8.8)发表题为“Tracing the origin of Taiping Houkui green tea using 1H NMR and HS-SPME-GC–MS chemical fingerprints, data fusion and chemometrics”的研究论文。博士研究生金戈为论文第一作者, 侯如燕教授为通讯作者。该文章利用HS-SPME-GC-MS结合1H NMR双相萃取技术用于区分72个太平猴魁绿茶样品的地理来源。测试了Common dimension多板块数据融合,低级数据融合和中级数据融合方法。结果表明,数据融合提供了比基于单一技术数据的模型更优的区分性能。基于中级数据融合的RBF-SVM模型对太平猴魁的产地识别的准确率达到了93.33%。图1:实验流程图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3.1365383.采用便携式光谱辐射计对安吉白茶的地理产地进行判别2023年7月,团队在国际期刊《Food Control》(中科院一区,IF=6.0)发表题为“Rapid discrimination of Anji Baicha origin using field-portable spectroradiometer”的研究论文。博士研究生金戈和安徽省地勘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桂翔为论文第一作者, 侯如燕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将便携式光谱辐射计与化学计量学应用于安吉白茶样品地理来源的快速筛选。在光谱预处理和模型选择方面进行了模型优化。将优化模型应用于样品的地理区分和化学驱动波长的解释。对于区分核心产区和非核心产区安吉白茶准确率可达98.9%。进一步区分核心区域的小产区和安吉县外的产区发现分类结果高度依赖于地理距离。此外,研究还发现地理来源对光谱数据的影响大于收获年份。图形摘要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foodcont.2023.109968————————————————————————————————“植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及应用新进展”主题网络研讨会全日程公布: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zhiwy230921/点击图片直达会议报名页面
  • 关于标准物质的溯源性?
    关于标准物质的溯源性? 溯源性的定义:计量学溯源性是指“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与国家测量(计量)或国际测量(计量)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溯源性是标准物质的根本属性。标准物质和其他计量标准一样,其基本功能是实现复现、保存和传递量值,保证不同时间与空间量值的可比性与一致性。因此,标准物质作为量值传递的载体,其量值应保证溯源到规定的参考标准。 标准物质的溯源性是其基本属性,但是标准物质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其溯源性也有特殊性,不能简单套用物理计量学的溯源性概念,而应该从标准物质的整个研制过程出发来探讨标准物质的溯源性问题。标准物质量值溯源性保证是标准物质研制技术的核心。文章来源:国家标准物质中心
  • 9月15-16日,食品真实性与产地溯源鉴定技术会议,有哪些大咖专家莅临?速围观!
    近些年,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不同程度的食品欺诈和食品造假问题层出不穷,所以食品生产监管任重道远。为了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仪器信息网将于9月15-16日举办“食品真实性与产地溯源鉴定技术”主题网络研讨会,我们将会邀请权威专家及厂商技术人员带来精彩分享,把最新的技术和科研成果呈现给大家。此次会议,我们已邀请到行业内权威专家做分享报告,快来一睹为快吧!点我免费报名参会!在【相关标准及行业发展趋势】专场,首先是来自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的陈颖副院长,将为我们讲述国内外食品真实性与产地溯源鉴别相关技术的发展。来自中轻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的王道兵副主任,为我们讲述相关标准及行业发展趋势,向大家介绍最新的科研进展和可解决的一些影响企业、消费者利益的关键问题,以及如何能够助力高品质饮料产品的开发与发展。来自浙江工业大学的佘远斌教授(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将在【质谱技术】专场领衔开讲!此外,质谱专场还邀请到了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赵燕研究员、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郭军教授、秦皇岛海关技术中心崔宗岩副主任等。【光谱技术】专场同样精彩,已经邀请到了来自湖南大学的吴海龙教授、江苏大学的孙宗保副教授、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的刘萤高级工程师、江苏科技大学的李占明老师等!会议日程详情,请点击下方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观看,并可限时免费报名!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Foodauthenticity/若报名不成功,或关于会议任何问题,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加食品领域小助手微信号:更多免费会议,欢迎关注网络讲堂服务号:相关会议赞助,请联系刘经理,欢迎各位厂商前来咨询!
  • 《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要求》发布
    我要测网讯 近日,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发布“CNAS-CL06 :2014《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要求》”。规定该文件自发布之日起至2014年10月31日止,新旧文件可并行使用。自2014年11月1日起,原CNAS-CL06:2011《量值溯源要求》废止。所有申请机构和已获认可机构均应满足CNAS-CL06:2014《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要求》,所有认可评审工作均应依据新版文件。 详情如下:   各有关机构、评审员: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根据ILACP10:2013《ILAC对测量结果的溯源政策》修订了CNAS-CL06:2011《量值溯源要求》,现发布CNAS-CL06:2014《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要求》,并于2014年11月1日开始实施。为了保证该文件的顺利实施,以及获准认可实验室及时调整相关工作,确保满足该文件要求,现对新版文件的实施安排如下:   一.该文件自发布之日起至2014年10月31日止,新旧文件可并行使用。   二.自2014年11月1日起,原CNAS-CL06:2011《量值溯源要求》废止。所有申请机构和已获认可机构均应满足CNAS-CL06:2014《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要求》,所有认可评审工作均应依据新版文件。   三.相关机构的测量设备当前的校准有效期到期日在2014年11月1日之后的,如果溯源机构及证书内容不满足该文件要求,各机构无需提前新文件要求重新校准,可在到期时再按CNAS-CL06:2014《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要求》实施校准。相关机构的测量设备在2014年11月1日之后校准的,均应符合CNAS-CL06:2014《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要求》。   四.各机构应在2014年11月1日之前,按CNAS-CL06:2014要求完成对合格校准服务供应方的评价,并对没有报告测量不确定度的溯源证书(如检定证书)中的测量结果进行不确定度的评估。   实施中如有疑问,请联系CNAS秘书处,联系人:   林志国,电话:010-67105261,邮箱:Linzg@cnas.org.cn   二〇一四年四月一日 附件:CNAS-CL06 :2014《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要求》
  • 泽铭环境污染源溯源服务
    泽铭环境提供污染源溯源服务苏北某断面10月份连续多日夜间溶解氧骤降,其他数据正常,疑似发生污染事件,该断面位于两地级市交界处,省市地三级环保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采用人工调查和自动站监测试图找到污染源。上海泽铭环境应邀参与在线微型站的建设布放,在该断面上下游以及主要支流布放浮标站和微型站。公司高层高度重视,积极调动内部资源,在一周内建设完成5座微型站并正常运行,测量参数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流速,一小时一组数据(水质异常时可以设置5-15分钟),为污染源溯源分析提供现场数据支撑。目前水站正常运行一个月,全力以赴捕捉水质异常现象。 针对地方环保机构对辖区河道、水库,湖泊等水质异常,偶发污染事件和水质溯源调查,需要掌握周边河道短到1个月,长至3年的中短期水质实时在线数据。泽铭公司新推出了基于网格化水质在线监测的数据服务业务,机动灵活,快速布设,参数可定制,为环境管理在实时监测、在线预警、污染溯源、减低成本、提升环境预警与溯源方面助力。
  • 环监总站部署国控网臭氧量值溯源工作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关于开展2018年度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臭氧量值溯源工作的通知 /p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各区域质控中心、各委托运维公司、各检查公司: /p p   为进一步落实《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厅字〔2017〕35号),保障臭氧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溯源性,按照《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臭氧标准传递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环办监测函〔2017〕1620号)的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拟组织区域质控中心、省级环境监测中心(站),委托运维公司、检查公司开展2018年度臭氧量值溯源工作。全国环境空气臭氧量值溯源体系框架见附件,具体分工如下: /p p   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国控网运维公司和检查公司的量值溯源工作,负责组织华东区域质控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华南区域质控中心(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以及上海、浙江、山东等省级环境监测中心臭氧标准参考光度计的比对工作,负责除华东、华南区域外其他省级环境中心(站)臭氧校准仪(二级传递标准)的量值溯源工作。 /p p   二、华东区域质控中心负责江苏、安徽、福建、江西等省份各省级监测中心(站)臭氧校准仪(二级传递标准)的量值溯源工作。 /p p   三、华南区域质控中心负责广东、湖北、湖南、广西、海南等省份各省级环境监测中心(站)臭氧校准仪(二级传递标准)的量值溯源工作。 /p p   四、各省级环境监测中心(站)负责构建辖区内臭氧量值溯源体系,并组织开展辖区内除国控网外各省、市、县控网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点的臭氧量值溯源工作。各国控网委托运维公司负责开展国控网城市站的臭氧量值溯源工作,检查公司负责对国控网城市站的臭氧量值溯源工作情况开展检查。以上各单位应及时将臭氧校准仪(二级传递标准)送至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或相关区域中心开展量值溯源工作,有效期截止在2018年10月前的臭氧校准仪(二级传递标准)应在2018年5月前完成新一轮量值溯源。 /p p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系人: /p p   师耀龙 010-84943292 /p p   华东区域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联系人: /p p   秦玮025-86575293 /p p   华南区域中心(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联系人: /p p   袁鸾020-28368582 /p p   附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ea73ea38-e4ed-471f-a01d-a4bd4c5b1474.jpg" title=" 臭氧传递.jpg"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全国环境空气臭氧量值溯源体系框架.doc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8年3月1日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