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诺奖得主

仪器信息网诺奖得主专题为您整合诺奖得主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诺奖得主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诺奖得主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诺奖得主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诺奖得主话题讨论。

诺奖得主相关的论坛

  • 诺奖得主抵制《科学》《自然》《细胞》

    诺奖得主抵制《科学》《自然》《细胞》2013-12-11http://www.bio360.net/attachments/2013/12/13867284863724be7346c1c1ed.jpg2013 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Randy Schekman 宣布,他的实验室将不会再向三大顶级科学期刊《科学》、《自然》和《细胞》递交论文。Schekman 称,这些世界最著名的期刊扭曲了科学进程,鼓励研究人员走捷径,在华而不实而不是真正重要的领域进行研究。他说,问题正在恶化,期刊的编辑不是活跃的科学家,而是那些追求轰动效果的所谓专业人士。Schekman 指出,如果能成功在这些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中科院将奖励作者大约3万美元,某些研究人员的半数收入就来自此类“贿赂”。Schekman 在《卫报》(The Guardian)上发表文章,呼吁科学界集体采取行动。

  • 请你再看一次——诺奖得主的指点

    一、前天4月6 日,清明假期的第3天,骑自行车30分钟从家到北京医院看病。路过东二环路中国社科院旁边,看到刚开花的白玉兰,心里一阵高兴! 又一年的春天来了,让我们又可看到: 景山公园的迎春花; 天坛公园的紫丁香; 玉渊潭公园的樱花; 潭柘寺的玉兰花; 北京植物园的桃花; 花开盛世呀! 愿仪器信息网的《论坛》是众多网友才艺展示的园地,给你的朋友,给我们的老年分析化学工作者带来种种不一样的惊喜…… 愿《论坛》是众多网友真正公共讨论分析化学的平台,让纷纭繁复的各种分析化学活动中、让各种分析化学观念的沟通中,碰撞出合理的共识,为我国的分析化学作实在的贡献。 花,意味着即将有果实。 朋友,请你抽空和你的家人,和你的朋友,再去看一次花吧! 二、我的博客,是我一个字一个字地手写,不说冠冕堂皇的空话,说一些我的真实的小故事,说一点报刊上某些事情的真实想法。我将这些操刀成文,与网友交流,向网友请教。 我不同的博文,网友反应不一,各人各有不同的视角,这很正常。 只是朋友,请你再看一次我日前的博文《我的自命不凡我做主》,因为我自己对这篇博文比较满意。我认为,如果你认为这句话是对的,那可能会是你的分析化学有更大进步。因为你想自命不凡,必然: 冷静地思考自己分析化学的研究方向; 自觉地阅读国外文献; 热情地穿着白大褂做实验; 积极地发Paper。 你的努力,会让你的自命不凡水到渠成。 三、诺奖得主的指点 今天9点多,看到新送来的当天《新京报》,在A04版《要闻》上,报道了在博鳌论坛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德·菲尔普斯的话:冒险和探索精神的缺失可能危及国家创新动力。希望中国妈妈们能鼓励孩子们去过创业、创新的生活。中国的创新还有极大进步空间,而释放潜力的关键是培养创新精神。 向网友请教:具有“创新精神”的你,是否与“自命不凡”的你正相关呢?

  • 诺奖得主:美国约75%加工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

    诺奖得主:美国约75%加工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

    10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公开“叫板”,令转基因食品和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7月3日,美国诺奖得主兰迪·谢克曼(Randy W.Schekman)通过电子邮件回复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称,对转基因食品的负面态度,“是一种对技术的无端恐惧,是毫无根据的恐惧”,在美国,大约75%的加工食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兰迪·谢克曼表示,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对粮食有迫切需求,依赖转基因等生物技术来培育抗旱抗虫的作物品种。而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以安全之名,在这些国家反对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这是在“帮倒忙”。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7/201607051307_599272_2290250_3.jpg兰迪·谢克曼。资料图自6月30日起,兰迪·谢克曼等110名诺奖得主在网站supportprecisionagriculture.org上,联合署名一封公开信,声援转基因技术、转基因农作物或食品,重申其安全性,并敦促“绿色和平”放弃对转基因大米——黄金大米的抵制活动。兰迪·谢克曼1948年12月出生在美国,现年68岁的他是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同时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系教授。兰迪·谢克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内囊泡运输机制上。在生物细胞中,囊泡是运输物质的重要方式。兰迪·谢克曼和其他两位科学家因对该运输方式调控机制的研究,共同分享了201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7/201607051308_599273_2290250_3.jpg囊泡是细胞内运输物质的重要方式。兰迪·谢克曼表示,一年多以前,他知道了这个向“绿色和平”公开叫板的请愿活动。该活动的组织者、英国诺奖得主理查德·罗伯茨邀请兰迪·谢克曼参与组织该活动,他们一同邀请了其他多位诺奖得主来署名支持。普通大米中被转入了β-胡萝卜素的基因,导致其大米中富含β-胡萝卜素,因而色泽金黄,被称为黄金大米。β-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被用于合成维生素A,这让黄金大米被寄予消除维生素A缺乏症的厚望。兰迪·谢克曼告诉澎湃新闻,因为“绿色和平”不遗余力地反对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任何应用,黄金大米的应用推广阻力重重。在菲律宾,一个种有黄金大米的实验田被反转基因人士毁坏,该破坏行动是“绿色和平”的行为间接导致的。

  • 【讨论】诺奖得主警告25年之后地球或将"无氦"——是扯谈吗?

    【讨论】诺奖得主警告25年之后地球或将"无氦"——是扯谈吗?

    [size=4]氦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研工具。作为一种惰性气体,它本身很难获取。然而,过于低廉的价格使氦被滥用了。最近,美国物理学家、诺奖得主罗伯特理查森在接受《新科学家》杂志专访时发出警告:如果不立即控制对氦的滥用,25年以后科学家将无氦可用。[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8/201008292205_239691_1638489_3.gif[/img][/size]

  • 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嫁给科研的女子

    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3/05/16/773274745_small.jpg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1909年的4月22号在意大利都灵的一个犹太夫妇家降生了一对孪生姐妹。其中一位取名保罗,一位取名丽塔·列维,而后者也是后来因发现神经生长因子(NGF)于1986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得主。两个小家伙有一个哥哥,还有一个大她们5岁的姐姐安娜。身为电子工程师和数学家的父亲颇具维多利亚风格,作为一家之主的该老爸认为女儿若从事与科研相关的工作,就会对她们成为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他决定不准他的三个女儿从事科学研究,也不准她们读大学。姐姐安娜从小就对诺贝尔奖得主塞尔马·拉格乐夫(Selma Lagerl?f)非常崇拜,这种热情也深深的感染了丽塔·列维。让小丽塔萌生了做第二个塞尔马·拉格乐夫的念头,并期待自己有朝一日也会像这位诺奖得主一样,成为意大利的传奇。可能受父亲的影响,丽塔的经历显得比较拧巴。成年之后,她将母亲娘家的姓氏“蒙塔尔奇尼”加在父亲之后,于是开始叫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这也似乎预示着这位犹太血统的女性将干出一番与其家人完全不同的非凡事业。20岁时,她意识到自己不可能适应父亲为自己规划的那样一种全职太太的女性角色,于是向父亲恳求应允自己开始职业研究生涯。加上最疼爱她的一位女老师死于胃癌,促发了她学医的愿望。她用8个月时间填补了自己拉丁语、希腊语、和数学方面的空白,顺利地高中毕业并考入了都灵学医院校——一个人才辈出的学院①。1936年,蒙塔尔奇尼从医学院毕业,一如当今的大学生毕业季的迷茫期,顺利拿到了医学学位的她,即便在医学院已经经过了3年的神经学和精神病学的专业训练,仍然不确定自己是应完全投身医学行业还是该进一步跟进自己在神经学基础领域的研究。颇有主见的她其实并没有犹豫太久,毕业之后她当上了意大利著名的组织学家G·莱维(Giuseppe Levi)教授的助手,专攻神经生物学。好景不长,1938年墨索里尼发表宣言并颁布法令,禁止非雅利安人的意大利公民从事学术研究。于是,身为犹太人的蒙塔尔奇尼被迫在1939年离开意大利去布鲁塞尔的一个神经研究所待了一小段时间。1940年春,当比利时被德国占领时,她又重返意大利。而此时摆在她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移民美国,二是留下来继续“享受”这种既得不到援助又被排斥在雅利安人世界之外的刺激。然而,她还是选择了后者,在她的闺房中,自己搭建了一个小实验室!她发现小鸡胚胎是理想的研究材料,因为受精的鸡蛋价格低,又很容易买到,而且小鸡胚胎的神经系统比人脑的神经系统要简单的多。一次旅途中她读到了被称为当代“顶尖生物学家”的维克多·汉堡(Viktor Hamburger)的一篇论文。汉堡认为,当小鸡胚胎中的一个肢体被切除后,脊髓内的运动神经元就会消失,不能再生长、扩散。当时蒙塔尔奇尼的研究还没怎么开展,碰巧她过去的老师G·莱维也从被纳粹入侵的比利时逃脱过来协助她,成为了她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助手。他们师徒二人重复汉堡实验时却发现,将小鸡胚胎中的一个肢体切除,髓内神经元会先扩散并生长,然后才凋亡,而并不是汉堡所描述的“不能再生长、扩散”。这让他们兴奋不已。1943年是个多难之秋,德军对意大利的入侵使得他们不得不放弃他们当时在皮埃蒙特的避难所,转逃到佛罗伦萨,并在乡间重建了一个实验室。在佛罗伦萨的日子,她每天都能和许多好朋友和勇敢的游击队员接触。在英美的总部,她被聘为医生并且分管一个阵营的战争难民的救治。流行性疾病和致命的伤寒在难民中传播开来,她则挑起了既当护士又当医生的重任,与这些难民共同承担随时可能到来死亡之苦。然而也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每几天一次的停电和实验室鸡蛋的供应短缺让他们不得不在一年之后远涉重洋去美国佛罗里达州,住在那里的地下室里直到战争结束。那段时间,她一直被当做持有假身份证的危险分子看待,所幸的是,她重复汉堡小鸡胚胎的试验的论文被比利时杂志《生物学文献》收载,然而同时寄回祖国意大利的几家杂志的论文,则由于她没有用雅利安语署名而被退了稿件。意大利的这场战争于1945年终于结束了,她回到了故乡都灵和家人团聚,并且重拾了她在大学的学术职务。二战结束后,远在大洋彼岸的汉堡看到了《生物学文献》刊登的蒙塔尔奇尼的这篇论文,并邀请她来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访问。他特别想知道“谁是正确的”。1947年秋天,蒙塔尔奇尼就受维克多·汉堡之邀,加入了后者所在的世界上最卓越的神经生物学家组成的一个小团队,并且重复很多年前自己做过的小鸡胚胎实验,当时她只是计划在圣路易斯待10-12个月,但是优秀的研究成果让她必须为之一再推迟回意大利的行程。她反复思考着记录着在摘除肢体和不摘除肢体两种情况下神经元分别形成的数目。终于有一天她让汉堡看到了那些切片,从而证明:在神经元细胞的正常发育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细胞死亡的过程。如果摘除一个肢体就会使这个过程更加明显。这表明一个发育过程中的神经元细胞的命运,取决于某种来自肢体的反馈信号或激素。没有这种信号或激素,神经元细胞就会死亡。接着,蒙塔尔奇尼又从汉堡的助手所做的实验(即“将老鼠的肿瘤移植到鸡胚去除肢芽的部位后,神经纤维长入该肿瘤组织”)中获得启示:这是肿瘤释放某种生长因子的结果。这种生长因子究竟是什么物质呢?汉堡与青年生物化学家科恩进行合作试验,他们在老鼠肿瘤中提取出一种蛋白质和核酸的混合物,注入鸡胚后,同样出现了促进神经发育的情况。两人在用蛇毒(只破坏核酸而不影响蛋白质)鉴别过程中,意外地发现蛇毒形成的神经纤维“晕圈”比老鼠肿瘤产生的神经纤维“晕圈”要大的多。计算表明,蛇毒所含的生长因子比老鼠肿瘤药多3000倍。蛇毒来自蛇毒腺,而蛇毒腺对应哺乳动物的同源物就是唾液腺。后来他们果然在雄鼠的唾液腺里找到了丰富的生长因子。1954年,这种物质正式被命名为神经生长因子(NGF)。而蒙塔尔奇尼也因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于1986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她获诺贝尔奖时已届77 岁高龄, 距离她1954 年发表关于第一个生长因子的论文有30 余年的时间。她的科学发现之所以经过了如此漫长的历程才为诺贝尔基金会所承认, 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这项发现的基础性质, 这类成果往往需要经过大量科学家长时间的集体研究, 才能显示出重大的科学价值NGF对神经损伤具有促进修复与再生等作用,这一系列特性,为许多病人带来了福音。例如,把NGF敷于伤口上,能提高愈合速递4-5倍。NGF与另一种表皮生长因子的结合,更可促进植皮的生长,成为治疗烧伤的良药。进入本世纪后,国内科学家们进一步通过大量临床实验证实:运用一种鼠神经生长因子对急性脑血管意外、小儿脑性瘫痪、颅脑外伤等都有明显的疗效。NGF还为征服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症、癌症等“不治之症”带来了新的希望。在医院针灸康复病房实习阶段,每天给那些脑梗死、偏瘫的病人进行针灸治疗的同时,基本上每个病人都还会配合上鼠神经生长因子来治疗,而此药也因安全没有副作用而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这也让我这个实习阶段的小医生,深深体会了科研成果对人类的造福。而这位经历了战乱、辗转奔波于各地终发现神经生长因子的伟大女性,将自己的毕生献给了科研事业,终身未婚。①在1986年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已经出了两位诺奖得主,既是她的同事也是好伙伴:1969年获得生理或医学奖的萨尔瓦多·罗利亚(SalvadorLuria)和1975年的杜尔培科(RenatoDulbecco)。他们三个都是意大利著名的组织学家G·莱维(Giuseppe Levi)教授的弟子。②据澳大利亚《每日电讯报》2012年12月31日报道,当地时间2012年12月30日,意大利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RITA Levi-Montalcini)在其罗马住所去世,享年103岁。罗马市长吉安尼·阿莱曼诺(Gianni Alemanno)随后宣布了她去世的消息,然后表示,蒙塔尔奇尼的去世是人类的一大损失。

  • 【分享】Z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朱棣文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朱棣文在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二天,朱棣文说,他骑着自行车,朝着目标往山路上攀爬,达到了目的地。这种攀登高峰的踏实感受,也只有在努力过之后,才能真切地感受到。 掌声响起。在瑞典皇室、全球顶尖学者以及贵宾一千四百人的目光下,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华裔朱棣文正站在学术最高殿堂之上。此时此刻,尽管欧洲正飘飞着圣诞季节的白雪,朱棣文心里却是无比的炽热。从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十六世手中,他接下了荣耀,脑子里闪过的是许许多多在实验事里度过的日子——看着实验结果成功失败,起起落落……而今,他终于精精确确地以“光束蜜糖(雷射制冷捕捉技术,Laser Cooling Trapping)”抓住了原子,从而拥有了学士界最闪亮的光环,永远在世界物理学的史册上留名。 朱棣文,这位史丹福大学第一位华裔教授,学生喊他Steven。平日里习惯穿着淡色长袖衬衫,袖子整齐地卷得高过手肘,显得很是清爽自然。自从1997年10月14日凌晨那个划破宁静夜空的、来自斯得哥尔摩的电话传来喜讯,他和他的家人便开始不得清静。从那时起,他就被媒体包围着。但是,即使是这样,他仍是一身简单的休闲服装,在电视、报纸、杂志上出现。他还是一样的他。 朱棣文祖籍是中国江苏太仓。1948年2月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士市,1970年毕业于罗彻斯特大学数学及物理双学士,1976年获柏克莱加大学物理学博士,并在学校从事两年博士后研究。1978年,他到美国贝尔实验室担任电磁现象研究员,五年后,升为电子学研究部主任,并在1987年赴史丹福大学任教授至今,曾于1990年担任系主任。 1993年,他与另一名研究学者共得国际大奖沙乌地阿拉伯“国际科学奖”,两人合得奖金约十万美金。 同年又被选为美国科学院第130届院士。1996年,荣获古根汉研究奖,并获美国物理学会学术奖。这次诺贝尔物理奖,朱棣文是与马里兰州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科学家菲利普斯以及法国科学家柯恩但诺吉一同分享这分殊荣。三人同时共分诺贝尔奖金约100万美金。 朱棱文是继1957年的杨振宁、李政道,1976年的丁肇中和11年前的李远哲之后,第五位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在他之后,还有一位华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崔琦又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六位华裔获奖人中,除李远哲为诺贝尔化学奖外,其余皆是物理奖。 朱棣文的获奖研究,得追溯到十四年前。当时他还是贝尔实验室的一员。在低温物理的研究领域中,“光束密糖(Molasses)”这个物理学名词它让朱棣文“甜在心中,爱不择手”。原来“光束蜜糖”指的是利用雷射光达到冷却气体的效果。朱棣文他们所进行的“雷射致冷捕捉”,就是利用雷射冷却原子后,能够进行精确测量的研究。原子在室温中非常活泼,以百公里的速度活蹦乱跳,若利用雷射光达到冷却,气体冷却至几近绝对零度,原子一旦陷入,也在此时活动得非常缓慢,再利用光与原子交互作用的时间拉长了,便可用来精确测量物理量。 这个研究最重要的是如何应用。事实上,朱棣文最常引用的例子就是“重力测量”,这样的解析早已令学术界和科技业界感到惊喜乐观。利用原子在超低温状态时,科学家可进行重力分布研究,最佳的运用方式就是在油田勘探方面。这项应用将使得石油开采成本降低很多,己有不少石油公司对这项研究非常有兴趣。相同的应用还可能发现环宙间更多的秘密得以找到答案。另一重大应用则在生物物理,也是利用雷射致冷捕捉技术,可以解读DNA。 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也是当代科学家,1949年自大陆来美,现在已有八十高龄。朱汝瑾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博士,他的妻子是当年曾在同一大学念经济系的朱李静贞。朱汝瑾和朱棣文同属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士“父子档”。朱父于1964年当选第五届院士,朱棣文则在父亲以及另四名院士崔琦、卓以和、顾毓秀以及田炳耕共同推荐下,于1994年以高票获选为院士。朱汝瑾曾在美国圣路易、维吉尼亚、纽泽西等多个大学任教授,还担任过美欧地区化工、石油、太空等六十多个企业公司的顾问。 朱棣文是家中的老二。他的哥哥朱筑文为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博士,哈佛医学院毕业,现在是史丹福大学医学院教授。弟弟朱钦文是哈佛法学博士,现为洛杉矾执业律师。这个家庭,真的称得上是一个“博士之家”。 作为一名成熟的科学家,朱棣文有着自己的人生皙学。他常说:“我们不一定要是天才,但我们知道自己的目标和计划;我们会时常受到挫折,但不要失去热情。” 虽然朱父和三个杰出的儿子都是顶尖科学人才,其实,当年朱父不太赞同朱棣文念物理,因为“这一行要出头太难了”。从小就爱画画的朱棣文,父亲觉得或许建筑对于他是个不错的出路。然而,身上满是物理细胞的朱棣文把绘画的天分用在绘制物理结构图上了。好在父亲后来并没有太刻意地阻拦他;而他,也终于以自己的努力,冲破了这条被视为崎岖的路。 在学生及友人眼中,朱棣文有着浓厚的科学家[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而且饶富幽默口才。他常常能即兴地发表学术演说,深度中还能穿插趣味。无论是在研究上、工作上,甚至是教学上,他都有一套“以退为进”的哲学。他对自己、对学生并不会定下过高的要求,他觉得从工作中得到成就,才会激起更旺盛的动力,使自己更有信心。他酷爱运动,每周五固定骑自行车到校园,并趁着实验空档“溜车”。在他,运动带来的爆发力正如同物理实验中击出的美丽火光一般,是物理之“力”与人生之“美”的结合。 朱棣文在研究中兢兢业业,悠游于物理的世界中。在他,获得全球的认同,是否是自己最大的心愿?朱棣文却答:视自己为一名科学家,最大的希望是无论在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上百年以后,自己在斗大的实验室中的成果,能够对人类产生贡献,与人类的生活真正的结合在一起。

  • 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再次震惊了世界!

    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再次震惊了世界!

    [b][color=#cc0000][size=14px]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再次震惊了世界,这是中医药又一次造福人类而大放异彩![/size][size=14px][/size][size=14px]现年90多岁的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近日她率领团队骄傲地向全世界宣布,新一代的青蒿素抗疟组合再次战胜了已经产生耐药性的疟原虫!同时,利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这种被称为不是“绝症的绝症”,困扰了很多人一辈子,让很多人生不如死。[/size][/color][color=#cc0000][size=14px][img=,690,51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6/202106120117071070_7212_1841897_3.jpg!w690x517.jpg[/img][/size][/color][/b]

  • 【分享】B数学诺奖得主——彼得

    【分享】B数学诺奖得主——彼得

    2005年数学诺奖得主——彼得[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7/03/200703191215_45545_1634962_3.jpg[/img]彼得拉克斯是匈牙利裔美国数学家。作为一名数学神童,他19岁时就参与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终于在79岁时,他获得了世界数学界的最高荣誉———阿贝尔奖。 获奖后,拉克斯坦言说,他不会把它们乱花掉,因为他并不是很富。不过这些钱中的大部分将会花在科学研究上面。 彼得拉克斯引人注意,除了他在数学方面的成就外,还因为作为原子弹的创造者之一,他保持了自己作为学者的批判风格,坚信“二战后期在日本投下原子弹是正确的”。 数学界泰斗 二战结束后,拉克斯重新返回大学深造,1949年,拉克斯在纽约大学获博士学位,此后他又到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工作了一年。1951年,拉克斯在纽约大学获得教授职务,1963年任库兰特数学科学研究所计算及应用数学中心主任,1972年到1980年任库兰特研究所所长,其后任库兰特数学和计算实验室主任。 在此期间,拉克斯在纯数学及应用数学方面均做出巨大贡献,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堪称世界数学界泰斗级的人物。拉克斯曾先后担任过美国数学学会主席、美国原子能委员会计算和应用数学中心主任,他还身兼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巴黎科学院及苏联科学院等外籍院士等荣誉称号。 1975年,拉克斯获得了美国数学会维纳应用数学奖,1983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院应用数学奖,198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87年因“在分析许多领域和应用数学中做出突出贡献”而获沃尔夫奖,1993年获得斯蒂里奖的终身成就奖。 今年,在拉克斯的荣誉室里又添加了耀眼的阿贝尔奖。 5月24日,挪威首都奥斯陆,挪威王储哈肯亲王把2005年度的阿贝尔奖授予了匈牙利裔美国数学家彼得拉克斯。众所周知,诺贝尔奖并没有在数学领域设立奖项,而挪威的阿贝尔奖是世界数学界公认的最高荣誉。这一奖项的奖金高达600万克郎(约78万欧元、98万美元)。 感言数学开始走出封闭 授奖典礼上,挪威科学与文学院指出了拉克斯获奖的原因———由于其“在偏微分方程的理论研究以及应用中起到的奠基性贡献,以及在计算该类方程结果时做出的不懈努力。”挪威科学与文学院还表示,“拉克斯教授在数学领域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这不仅表现在他的研究贡献里,而且他的著作、他对教育事业付出的毕生心血,以及他在培养年轻一代数学家时体现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都在世界数学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接受阿贝尔奖后的致词中,拉克斯首先向挪威国王和挪威科学与文学学院表示了感谢,然后他高度赞扬了挪威人民创造了阿贝尔奖———“对普通人来说,数学是一个封闭的世界,它只在自己的小圈子内生存,但阿贝尔奖为数学提供了一个窗口,可以让公众窥见它的力量和重要性。”坦言奖金不会“乱花”致词中,彼得拉克斯还着重提到了著名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在那里,我第一次加入到一个科学家团队中工作,也是第一次看到了数学的巨大威力。”拉克斯还提到了数学的无国界性,“全世界的数学家都像一家人一样,即使在冷战最黑暗的年代,美国和苏联的科学家也都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我不知道该如何用这笔钱,”29日拉克斯在纽约曼哈顿的家中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我不会把它们乱花掉,我并不是很富。不过这些钱中的大部分将会花在科学研究上面。”“厌烦”数学老师“无知”彼得拉克斯,1926年出生于匈牙利。还是少年时代的他,就因为数学方面表现出的天赋而被称为神童。15岁时,拉克斯跟随父母移民美国,很快他的数学天分就展现出来,并在美国小有名气,同时他自己开始深深爱上美国的新生活。1941年11月,拉克斯与父母以及哥哥离开布达佩斯,那时他15岁。因为他们是犹太人,他们不得不离开纳粹控制下的欧洲。由于拉克斯的父亲是物理学家,美国大使馆发给了他们去美国的签证。他们全家坐火车穿过欧洲大陆,在葡萄牙的里斯本上船到达美国。在火车穿越德国时,车厢里的德国军官曾让他们紧张万分。在纽约,拉克斯和哥哥上了当地的中学。拉克斯后来回忆说:“我在中学时根本不学数学,因为我比老师知道的要多很多。我当时最喜欢的是英文和美国历史,很快我就爱上了美国这个国家。当时我的历史课本上还配有精美的卡通插图,这是我在匈牙利从未见过的。”

  • 【资料】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John.B.Fenn关于ESI的有关论著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John.B.Fenn关于ESI的有关论著1、Electrochemical processes i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2、Electrospray Wings for Molecular Elephants3、Gas-phase ions of solute species from charged droplets of solutions4、I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How Much Pull Does an Ion Need to Escape Its Droplet Prison5、Ion Formation from Charged Droplets-Roles of Geometry, Energy, and Time6、Mass spectrometric implications of high-pressure ion sources7、Solvation Studies of Electrospray Ions—Method and Early Results[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86780]John.B.Fenn[/url]

  • 【转帖】七名诺贝尔得主给“搞笑诺贝尔”颁奖

    七名诺贝尔得主给“搞笑诺贝尔”颁奖在诺贝尔奖各个奖项纷纷出炉之际,一年一度的“搞笑诺贝尔奖”(IgNobel)也于当地时间10月5日晚(北京时间6日早)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哈佛大学中揭晓。“搞笑诺贝尔奖”于1991年在美国创立,由剑桥市幽默科学杂志《不可思议研究年报》提供赞助,宗旨是“表彰那些不能也不应该被重复的科学研究”,让人们先是大笑,然后开始思考。“声学奖”探测刮黑板声最让人痛苦 五花八门的“搞笑诺贝尔”奖项包括:“营养学奖”颁给了2名科威特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后,他们发现金龟子吃东西其实很“挑食”,金龟子更喜欢吃马和狗的粪便,而不是骆驼和狐狸的粪便。 “生物学奖”则颁给了荷兰、坦桑尼亚和奥地利的科学家,他们发现林堡乳酪与人类臭脚丫的味道,对雌性甘比亚疟蚊吸引力一样大。 “声学奖”颁给了芝加哥西北大学科学家的探究———为什么用指甲刮黑板的声音这么令人毛骨悚然。研究者对16种噪音进行了测试,其中包括拖板凳的声音,打开金属抽屉的声音,以及刮擦木头、金属和泡沫板的声音,结果发现刮黑板时的噪音是最让人痛苦的。 前诺贝尔得主打扫典礼讲台据悉,在10月5日晚举行的颁奖典礼上,给“搞笑诺贝尔奖”得主颁奖的嘉宾都是7名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而今年的10名得奖者中有8人亲自参加了颁奖典礼。不过,所有得奖者将只有60秒时间发表得奖感言,由一名8岁小女孩严格执行。据悉,10月7日晚,得奖者还将应邀在麻省理工大学进行演讲,详细讲述他们的研究成果。 不过,与瑞典科学院本周宣布的诺贝尔奖不同的是,另类诺贝尔奖得主拿不到任何奖金,得不到各方赞誉,更不可能使科学或医学出现革命性进展。根据传统在颁奖典礼上观众会向讲台飞纸飞机,10年来典礼结束后都由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罗伊格劳伯打扫。尽管格劳伯1年前获得了真实版的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可是今年仍坚守职责■相关链接 数学奖:如何拍出不会闭眼睛的照片 “数学奖”颁给了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和研究组织(CSIRO)的女数学家妮克斯文森和物理学家皮尔斯巴内斯博士,2人研究的课题是:在拍摄集体照时摄影师最少要拍几次照片,才能确保照片里没有一个人的眼睛是闭着的。 最终斯文森得出的解决方案是———如果集体照中的人数少于20人而且光线好时,将人数除以3就是所需拍摄次数;但如果光线差时,由于快门时间变长造成更多眨眼机会,因此将人数除以2才是所需拍摄次数;但如果人数大于50人时最好放弃拍照———因为这种情况下必然有一人的眼睛会是闭上的。 鸟类学奖:啄木鸟不头痛之谜 “鸟类学奖”颁给了加州戴维斯大学的鸟类学家伊万舒瓦布。他一直在研究为什么啄木鸟从不会感到头痛。舒瓦布在论文中称,啄木鸟整天大部分时间都不停地用头部的尖嘴去撞木头,如果换作是人类,必将因此导致大脑和眼睛严重受损。舒瓦布最终发现,啄木鸟之所以不会因此受伤,是因为经过长期的进化演变,啄木鸟的骨骼构造已经适应了这种剧烈撞击,脑部组织附近的肌肉像一个完美的减震器,可以为其大脑提供保护。 和平奖:老师听不见的手机铃声 “和平奖”得主是英国梅瑟蒂德菲尔地区的科学家哈沃德史泰波顿。他研制出了一种装置,可以发出一种只有青少年能听到、但大多数成年人却听不到的高音频。利用这一技术,他发明了一种商家用来驱赶不良青少年的高音喇叭,成年顾客可以不受干扰地在商店内购物,但不良青年却因为声音太刺耳而逃之夭夭。 此外,他又用同一原理发明了只有青少年听得到,老师却毫无所觉的手机铃声。2006“搞笑诺贝尔”评委认为,这一发明将让青少年和成年人从此相安无事,获得“和平奖”可谓实至名归。 医学奖:按摩肛门止打嗝 2006年“搞笑诺贝尔”医学奖颁给了美国田纳西州杰克逊维尔市大学医院的弗兰西斯克菲斯米尔医生和以色列海法市锡安医学中心的马杰德欧戴医生。菲斯米尔在大学医院的急诊部工作,大约1年前他接待来了一名连续打嗝3天的病人,起初菲斯米尔尝试了各种常规止嗝方式———如拉扯病人舌头使其呕吐等,但无效果。最终菲斯米尔医生意外地发现,只有用手指按摩病人肛门时才能止住严重打嗝。随后,他们在《内科医学年报》杂志发表论文详细介绍了操作步骤:“用手指深入病人肛门按摩其直肠,并进行缓慢的圆周运动。病人打嗝的频率立即开始减慢,并在30秒内完全停止了打嗝。”

  • 【讨论】七名诺贝尔得主给“搞笑诺贝尔”颁奖

    七名诺贝尔得主给“搞笑诺贝尔”颁奖 在诺贝尔奖各个奖项纷纷出炉之际,一年一度的“搞笑诺贝尔奖”(IgNobel)也于当地时间10月5日晚(北京时间6日早)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哈佛大学中揭晓。“搞笑诺贝尔奖”于1991年在美国创立,由剑桥市幽默科学杂志《不可思议研究年报》提供赞助,宗旨是“表彰那些不能也不应该被重复的科学研究”,让人们先是大笑,然后开始思考“。 “声学奖”探测刮黑板声最让人痛苦 五花八门的“搞笑诺贝尔”奖项包括:“营养学奖”颁给了2名科威特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后,他们发现金龟子吃东西其实很“挑食”,金龟子更喜欢吃马和狗的粪便,而不是骆驼和狐狸的粪便。 “生物学奖”则颁给了荷兰、坦桑尼亚和奥地利的科学家,他们发现林堡乳酪与人类臭脚丫的味道,对雌性甘比亚疟蚊吸引力一样大。 “声学奖”颁给了芝加哥西北大学科学家的探究———为什么用指甲刮黑板的声音这么令人毛骨悚然。研究者对16种噪音进行了测试,其中包括拖板凳的声音,打开金属抽屉的声音,以及刮擦木头、金属和泡沫板的声音,结果发现刮黑板时的噪音是最让人痛苦的。 前诺贝尔得主打扫典礼讲台 据悉,在10月5日晚举行的颁奖典礼上,给“搞笑诺贝尔奖”得主颁奖的嘉宾都是7名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而今年的10名得奖者中有8人亲自参加了颁奖典礼。不过,所有得奖者将只有60秒时间发表得奖感言,由一名8岁小女孩严格执行。据悉,10月7日晚,得奖者还将应邀在麻省理工大学进行演讲,详细讲述他们的研究成果。 不过,与瑞典科学院本周宣布的诺贝尔奖不同的是,另类诺贝尔奖得主拿不到任何奖金,得不到各方赞誉,更不可能使科学或医学出现革命性进展。根据传统在颁奖典礼上观众会向讲台飞纸飞机,10年来典礼结束后都由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罗伊格劳伯打扫。尽管格劳伯1年前获得了真实版的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可是今年仍坚守职责。(袁海) ■相关链接 数学奖:如何拍出不会闭眼睛的照片 ) “数学奖”颁给了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和研究组织(CSIRO)的女数学家妮克斯文森和物理学家皮尔斯巴内斯博士,2人研究的课题是:在拍摄集体照时摄影师最少要拍几次照片,才能确保照片里没有一个人的眼睛是闭着的。 最终斯文森得出的解决方案是———如果集体照中的人数少于20人而且光线好时,将人数除以3就是所需拍摄次数;但如果光线差时,由于快门时间变长造成更多眨眼机会,因此将人数除以2才是所需拍摄次数;但如果人数大于50人时最好放弃拍照———因为这种情况下必然有一人的眼睛会是闭上的。 鸟类学奖:啄木鸟不头痛之谜 “鸟类学奖”颁给了加州戴维斯大学的鸟类学家伊万舒瓦布。他一直在研究为什么啄木鸟从不会感到头痛。舒瓦布在论文中称,啄木鸟整天大部分时间都不停地用头部的尖嘴去撞木头,如果换作是人类,必将因此导致大脑和眼睛严重受损。舒瓦布最终发现,啄木鸟之所以不会因此受伤,是因为经过长期的进化演变,啄木鸟的骨骼构造已经适应了这种剧烈撞击,脑部组织附近的肌肉像一个完美的减震器,可以为其大脑提供保护。 和平奖:老师听不见的手机铃声 “和平奖”得主是英国梅瑟蒂德菲尔地区的科学家哈沃德史泰波顿。他研制出了一种装置,可以发出一种只有青少年能听到、但大多数成年人却听不到的高音频。利用这一技术,他发明了一种商家用来驱赶不良青少年的高音喇叭,成年顾客可以不受干扰地在商店内购物,但不良青年却因为声音太刺耳而逃之夭夭。 此外,他又用同一原理发明了只有青少年听得到,老师却毫无所觉的手机铃声。2006“搞笑诺贝尔”评委认为,这一发明将让青少年和成年人从此相安无事,获得“和平奖”可谓实至名归。 医学奖:按摩肛门止打嗝 2006年“搞笑诺贝尔”医学奖颁给了美国田纳西州杰克逊维尔市大学医院的弗兰西斯克菲斯米尔医生和以色列海法市锡安医学中心的马杰德欧戴医生。菲斯米尔在大学医院的急诊部工作,大约1年前他接待来了一名连续打嗝3天的病人,起初菲斯米尔尝试了各种常规止嗝方式———如拉扯病人舌头使其呕吐等,但无效果。最终菲斯米尔医生意外地发现,只有用手指按摩病人肛门时才能止住严重打嗝。随后,他们在《内科医学年报》杂志发表论文详细介绍了操作步骤:“用手指深入病人肛门按摩其直肠,并进行缓慢的圆周运动。病人打嗝的频率立即开始减慢,并在30秒内完全停止了打嗝。”

  • 【资料】今年诺奖揭晓时间

    今年诺奖揭晓时间 10月6日: 德法三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10月7日: 美日三名科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0月8日: 公布化学奖得主名单 10月10日: 公布和平奖得主名单 10月13日: 公布经济学奖得主名单

  • 【转帖】突破热力学第二定律露机遇 催生中国第一诺贝尔奖得主

    源自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25期10页《新型热机改变内部热容发现新的热动力原理》本文作者是在没有任何假设条件下揭示新的热动力原理,读者首先要阅读“新”文内容,按照作者的思路理解才能认识新的热动力原理:热2律和卡诺热机研究的理想气体没有的自然复原或自发序化等特性,“新”文实质是联系到固体的自然复原或自发序化等特性作用于热机的循环过程。读者据此探索新型热机,可以成为诞生在中国的诺贝尔奖得主,这点不是主要的,主要在于人类从此在能源方面走向解放。 卡诺定理和热2律仅仅是分析气体膨胀压缩过程得出来的结论。卡诺热机的循环过程中其内部热容只有2种变化情形:其恒温膨胀或压缩过程其实就是让卡诺热机的热容变为无穷大的一种情形,而绝热膨胀或压缩过程就是让它的热容变为最小的一种情形。仅仅从这2种情形来分析,那么任意两条绝热线不可能相交。就在它的内部加入固体物质后,产生了随意改变它的热容的新情形,使得绝热过程从始态到终态的P—V线可以被任意改变,结果是2条绝热线能够相交,具体方式有二种: 方式(1)把固体物质放入热机之中然后从热机之中取出,这个方式还没有违背热2律。由此引出方式(2)直接利用热机中的固体物质的热涨冷缩循环来对外做功,只有这个方式能够证明热2律不成立。“新”文的讨论突破仅仅对气体分析的限制进而利用了固体的热涨冷缩对外做功——联系到固体的自然复原或自发序化等特性作用于热机的循环过程。新型热机内固体物质旁边的空腔可以想象是一个对外做功的齿轮装置。实际上固体的热胀冷缩可以释放很大力量,固体的升温热涨可以推动齿轮传动,固体的降温收缩复原还可以拉动齿轮传动——总是把热量转化为对外做功。理想气体没有固体物质那样的热涨冷缩——缺少自然复原或自发序化性质。当容器中的气体在没有外压(或大气压)时不论受冷与受热都会膨胀。气体降温之后不会冷缩复原(像固体热涨冷缩那样自然复原)。固体物质降温就要收缩。容器中的气体受外压时因为温度变化影响出现膨胀压缩平衡波动的收缩现象不是冷缩性质。气体的膨胀过程能够对外做功,如果要气体收缩复原必须靠外界克服气体的压力对气体做功来压缩气体才能复原,气体绝热膨胀然后压缩复原的循环在理想条件下的特征是具有可逆性。(根据查理定律P=nKT,针对一定密度(体积)的气体,当温度越高气体压力越大,这时,气体膨胀就可以对外界做更大的功。同样针对一定密度(体积)的气体,当温度越低气体压力越小,这时,外界只要对气体做更小的功就可以让气体压缩复原。高温膨胀、低温压缩就是形成卡诺热机效率η的思路。)气体的绝热膨胀过程和固体的热涨过程都能够把部分热量转化为对外做功,二者在收缩复原上有明显区别,固体物质冷缩过程是自然的复原还能够把热量转化为对外做功而不需要接受外功在此露出端倪——固体的热涨然后冷缩复原可以使部分热量转化为对外做功。比较单一热源的气体绝热膨胀然后收缩必须靠外功作用来完成(绝热压缩过程)才能够复原——气体的绝热膨胀然后压缩复原不可能有热量转化为对外做功。固体和气体的这个区别反映了固体物质遵守一个不同于气体的新的热动力原理。这就是“新”文的物理基础和根据。单一热源中热机内气体的绝热膨胀压缩复原和固体的热涨冷缩复原的热功转化差别:单一热源中气体的绝热膨胀然后压缩复原时热量不可能转化为功,然而固体的热涨然后冷缩复原可以使部分热量转化为对外做功。这个区别是否存在决定“新”文真伪。因为单一热源的卡诺热机的绝热循环过程是不留痕迹的升温和降温,因此,固体物质必须放入卡诺热机之中,在理想条件下固体就随热机的循环过程也出现不留下任何痕迹的升温和降温,实现热涨冷缩循环。这样,如果利用热机内部固体物质的热涨冷缩循环来对外做功,固体可以使部分热量转化为对外做功,同时,还有改变卡诺热机的内部热容的效果——产生绝热膨胀过程和绝热压缩过程这2条绝热线相交,并且在改变它的内部热容的贡献中不留下任何痕迹。所以:热力学第二定律结论不成立。分析这一个改变热机内部热容方式的结论是:新型热机进行循环工作的4个过程中,同时利用热机内部固体物质的热胀冷缩等物理性质对外做功,这时,新型热机的循环工作不仅能够把热量完全转化为功输出,同时

  • 【原创】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一览表

    [size=3][font=宋体][/font][/size]诺贝尔化学奖[font='Times New Roman'] [/font](瑞典文:[font='Times New Roman']Nobelpriset i kemi[/font])是诺贝尔奖的六个奖项之一,[font='Times New Roman']1895[/font]年设立,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颁发给在化学相关的各个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根据奖项设立者阿尔弗雷德[font='Times New Roman'][/font]诺贝尔的遗愿,该奖由诺贝尔基金会管理,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选出五人委员会来评选出当年获奖者。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于[font='Times New Roman']1901[/font]年颁发给荷兰科学家雅各布斯[font='Times New Roman'][/font]亨里克斯[font='Times New Roman'][/font]范托夫。每一位获奖者都会得到一块奖牌,一份获奖证书,以及一笔不菲的奖金,奖金的数额每年会有变化。例如,[font='Times New Roman']1901[/font]年,范托夫得到的奖金为[font='Times New Roman']150,782[/font]瑞典克朗,相当于[font='Times New Roman']2007[/font]年[font='Times New Roman']12[/font]月的[font='Times New Roman']7,731,004[/font]瑞典克朗;而[font='Times New Roman']2008[/font]年,下村脩、马丁[font='Times New Roman'][/font]查尔菲和钱永健分享了总数为一千万瑞典克朗的奖金(略多于[font='Times New Roman']100[/font]万欧元,或[font='Times New Roman']140[/font]万美元)。该奖每年于[font='Times New Roman']12[/font]月[font='Times New Roman']10[/font]日,即阿尔弗雷德[font='Times New Roman'][/font]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以隆重的仪式在斯德哥尔摩颁发。[font='Times New Roman'][/font]就获奖领域而言,有至少[font='Times New Roman']25[/font]名获奖者在有机化学研究中做出贡献,比其他化学领域的获奖者都多。有两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德国的里夏德[font='Times New Roman'][/font]库恩([font='Times New Roman']1938[/font]年获奖)和阿道夫[font='Times New Roman'][/font]布特南特([font='Times New Roman']1939[/font]年获奖),受其政府阻止不能接受奖金。他们虽然后来收到了奖牌和获奖证书,但没有收到奖金。弗雷德里克[font='Times New Roman'][/font]桑格是至今唯一一位两次([font='Times New Roman']1958[/font]年和[font='Times New Roman']1980[/font]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其他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玛丽[font='Times New Roman'][/font]居里([font='Times New Roman']1903[/font]年获物理学奖,[font='Times New Roman']1911[/font]年获化学奖)和莱纳斯[font='Times New Roman'][/font]鲍林([font='Times New Roman']1954[/font]年获化学奖,[font='Times New Roman']1962[/font]年获和平奖)都是在不同领域获奖。有三位女性获得过化学奖:玛丽[font='Times New Roman'][/font]居里、艾芙[font='Times New Roman'][/font]居里([font='Times New Roman']1935[/font]年获奖)和多萝西[font='Times New Roman'][/font]克劳福特[font='Times New Roman'][/font]霍奇金([font='Times New Roman']1964[/font]年获奖)。截至[font='Times New Roman']2009[/font]年,已经有[font='Times New Roman']156[/font]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从[font='Times New Roman']1901[/font]年至今,该奖有[font='Times New Roman']8[/font]年因故停发([font='Times New Roman']1916[/font]-[font='Times New Roman']1917[/font]年、[font='Times New Roman']1919[/font]年、[font='Times New Roman']1924[/font]年、[font='Times New Roman']1933[/font]年、[font='Times New Roman']1940[/font]-[font='Times New Roman']1942[/font]年)。[font='Times New Roman'][/font]

  • 畅想量子的美好世界——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塞尔日·阿罗什的科学观

    中国科技网讯 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由于在量子光学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法国科学家塞尔日·阿罗什和美国科学家大卫·瓦恩兰共同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塞尔日·阿罗什出生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父亲是犹太人,母亲是俄罗斯人,他的妻子则是一名人类学和社会学家,他的祖父曾在摩洛哥“法语联盟”从事法语教学工作。在他12岁那年,阿罗什举家迁居法国。 其实早在获得诺奖之前,阿罗什已经是法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量子光学领域的杰出人物。2009年,阿罗什获得法国国家科研中心金质奖章,以奖励他在量子光学领域的巨大贡献。201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让这位谦和、低调和热爱艺术的法国科学家再一次在世人面前“闪耀”。 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了巴黎高师的荣誉墙上 阿罗什就职于法国最负盛名的教育科研机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巴斯德、萨特、傅立叶、罗曼·罗兰、福柯、伽洛瓦等一个个在法国科技史、文化史上闪耀的名星,都曾在这所学校求学。而现在,阿罗什也像前辈们一样,把自己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了巴黎高师的荣誉墙上。 由于是法国精英教育的标杆性圣地,巴黎高师在招收学生上向来慎之又慎,在笔试之后,还至少要经过三轮面试。而这所学校每年最终所录取的学生人数也不过区区几十人,所以学校各级学生和外国留学生的总规模一直控制在2000人左右。在法国教育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只要拿到巴黎高师第一轮面试资格的学生,就可以去法国任何大学和研究所上学。巴黎高师的既往岁月中,诞生了无数的科学和人文艺术领域的大师,共计有10位来自物理、化学、经济学、文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和9位菲尔兹奖得主。 绘画与歌剧给予了他科研激情 阿罗什位于巴黎高师办公室的墙上贴满了各种图表和怪异公式,很容易让初次结识他的人产生错觉,阿罗什就是一个潜心量子物理的“科学怪人”。可实际上,阿罗什除了物理学,对绘画、歌剧等艺术领域也非常感兴趣。他在接受法国《世界报》采访时说,绘画与歌剧给予了自己科研的激情。他在科学与艺术之间找到了“共振”与“共鸣”。现代物理学本身就在晦暗莫测的领域里探索和研究,这和艺术领域里追求更新更高的突破并无不同,都是在追求各自领域里“神秘而有趣的东西”。 阿罗什艺术方面的兴趣最好的说明就是:有一次在维也纳举行的科学会议期间,他专门拿出一天时间去美术馆欣赏克里姆特和席勒的画作,他认为现在艺术家画作中反映出的 “兴奋”和“关注”正是量子物理学的核心追求所在。 阿罗什有着一双超乎常人的眼睛。对他来说,任何事物都不是非黑即白,世界万物都可以既是黑色又是白色。更妙的是,他认为一件东西并不是在这里或那里,而是既在这里又在那里。对他而言,门没有打开或关闭,它可以同时打开和关闭。阿罗什认为,探究一个生命是活着还是死了并无意义,生命可以同时存在活着的和死去的两种状态。而所有这些异于常人甚至惊世骇俗的观察和判断,正是来源于他长期在量子物理学领域的钻研和探索。 阿罗什认为,量子物理学是一个混乱的世界。但在这个矛盾的世界里却可以找到唯一确定性,那就是随机和最最直观的真理。 黑色的短发里夹杂着几簇银发,一直穿着深色衬衫,说话时惯用手势的阿罗什喜欢引领谈话者走进他的想法和世界。他说,正如艺术领域从印象派到立体主义的过渡不乏激进,现在物理学的研究也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一方面,经典物理学的定律依然适用于我们的现实世界,尤其是大型物体的规律和运行如行星和星系;另一方面,量子物理学的原则则更多适用于原子、基本粒子和无限小的物理学领域。相对而言,后者是一个更加广阔和神秘的空间。 阿罗什说,在量子物理学的层次上来看,材料可以定义为几个能量水平的一次“叠加”,而且由于物质双重性质的粒子性和波动,一个物体可以同时显示出现在不同的地方。不确定性是物质最本质和原始的状态,而人们一旦开始用科学的手段测量,为了得到物质的一个基本准确定义,则已经认为叠加了能量水平,那么这时得到和测出的物质已然不准确了。这就是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受环境的影响,物质的状态一直是改变和不确定的,多个能量水平的叠加状态是如此短暂,普通科研器械根本难以捉摸。因此,在阿罗什看来,物体可以同时是白色和黑色,门既开又闭,而物质永远不死即物质不灭。 他选择量子光学作为主攻方向 20世纪60年代,光学物理经历了一场革命,物理学家在了解光捕获和处理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而那时正是阿罗什致力于量子光学研究的开始。在短暂的工程师和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工作经历后,阿罗什选择来到巴黎高师,开始了自己在量子物理学领域的“探险”历程。他的研究偏重于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辐射,阿罗什认为,了解世界最根本的依据来自周围的环境,而环境中所有的信息和能量物质传递都可以通过光的方式。所以在庞大的量子物理学领域,他又选择量子光学作为主攻方向。 在量子光学领域,爱因斯坦、玻尔等科学巨擘奠定了“理论虚拟思想实验”的基础,而量子力学之父——薛定谔则通过著名的思想试验——薛定谔的猫,将量子力学中的反直观的效果转嫁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上来。在前辈们研究的基础上,阿罗什通过艰苦卓绝但不无趣味的努力,成功地驯服原子和光子。他成功观察到量子叠加,弥补了实验室显示器实时观察连贯性时的损失。他发明的新检测方法在观察的同时并不介入,这样就不会破坏光子的传播。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杰作,一个伟大的创举。 在阿罗什的实验室里,林立的管道和气瓶都用铝箔牢牢包裹着,几乎所有的实验器材都是他和自己的同事学生亲手制成的。设备虽然简陋,但包含多项世界领先甚至独创的观测技术。 实验室的一面墙壁可以被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而此时光子就可以被捕获到足够长的时间。要知道,光子在百分之一秒的时间里就可以反弹超过1亿次,行驶40000公里,这相当于绕地球一圈。阿罗什的创新实验方法,可以观察到光子运动在两个能量级之间过渡的一个小小转变的节拍,并捕捉到这个节奏转变中注入的原子,从而证明物质是能量层叠加的存在。 政府应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工作 量子力学研究的明天是什么?这听起来可能是一个过于功利性的题目。但实际上,量子物理学在信息时代价值日益重要且不可替代,海量信息系统维护和资料加密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都需要量子力学的突破和进展。 在阿罗什看来,科学研究和经济利益不应该沾边,为了科学本身而研究,最终自然就会作用于人类共同的提高和进步。他认为,政府绝对不应该按照回报率和投入产出比来制定科研经费的分配,因为科学研究是“文化和文明的标志,是一门最最高贵的艺术”。 阿罗什呼吁政府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工作,这里面物质条件的困境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最要紧的是不要通过资金分配的手段,打击青年研究人员投身于基础研究的积极性。目前科研领域把绝大部分资金投入到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所谓高精尖的前沿领域,而最基本、最基础的科学理论研究长时间得不到足够重视,这样的分配手法令人不安。他认为,基础研究的受益者是全人类,而最终也会反馈于经济社会,基础研究的成果才是真正的国家财富。(驻法国记者 李钊) 《科技日报》(2012-10-11 二版)

  • 【转帖】2009诺奖得主高锟:我传记第一章就写太太

    [IMG]http://img1.gtimg.com/tech/pics/22035/22035191.jpg[/IMG]中新网10月6日电 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光纤之父”高锟刚刚被宣布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前段时间,高锟正忙于写自己的传记。在接受香港《文汇报》采访时,他告诉记者:“我的传记第一个章节就是写我和太太结婚的情形,你可以猜想这是为什么。但是我不知道应不应该出版。”“现在您经常谈及新时代中新生活的新工具,您预计在多长的时间内,光纤会被另一种新工具取代?”“我相信在一千年内也不会。”绝少以高姿态说话的高锟,这次的回答却充满信心,但旋即又加了一句:“你最好也不要太相信我,正如以往我也不相信专家。”说罢,他兀自笑起来,笑声中荡漾著自信和追求。香港跟美国硅谷不同 高锟教授认为,今后的科技发展会比过去快速千百倍,可见科技发展的神速已经远远超出了科学家能够控制的领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香港人如何突围而出,从而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继续保持我们的优势?作为香港创新科技委员会的委员,高锟强调:香港如果仿照美国硅谷的发展模式,反而会减缓或者放慢香港的科技发展速度,因为香港跟硅谷完全不同,所以香港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模式去发展。1香港不缺科技人才 “很多人都说香港缺乏创意人才和科技人才,您觉得香港在科技方面人才短缺吗?”高锟教授肯定地说:“香港人才是不短缺的,科技人才也不短缺。你看现在很多人觉得在地产方面没得做了,都纷纷转向科技方面。”“但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转行成为科技人才的。因为科技人才绝不是一日可以培养起来的?”“那你太低估香港人了,你不知道香港人的聪明。每个行业的科技含量可高可低,科技行业并不一定需要每一个人都是科技人才,他只需要会运用科技的成果去赚钱就可以了。”

  • 【讨论】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给我们的启示

    本文转自互联网,作者未知,只是总听岛津公司宣传这位先生,因此好奇,所以找来看看。对于日本来说,2002年是一个诺贝尔奖大丰收年。继00、01连获诺贝尔化学奖后,02年竟双获物理奖和化学奖。尤为引人瞩目的是化学奖获得者田中耕一。田中是总部设在京都的岛津制作所的普通工程师。岛津制作所是一家生产科学测试仪器的公司。学物理、化学和生化等专业的人也许有闻其名,但在日本该公司只能算一家不大有名的中小企业。而且,该公司近年来赤字累累。与以往的诺贝尔获奖者相比,田中的经历非常平凡,因而也显得异色。他既非教授、亦非博士,连硕士学位也没有。田中毕业于东北大学工学部电气工学专业,与化学、生化等领域完全无缘。东北大学是除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以外的一所非常优秀的大学,曾经排名第三。田中的母亲在生下他后一个月后便因病去世,自幼过继给叔父叔母。当他在念大学时才被告知这一事实,他感到非常震惊。从此立志研究医用测试仪器。进公司以后他怀着极大的热情埋头于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把自己的终身大事和名誉升迁统统置之度外。从报纸上透露的只言片语来看,田中几年前才通过相亲娶了一个媳妇。另一方面,他现在的头衔也只是个主任。不过这与中国的主任头衔完全不同。日本企业内的职务分管理职、专门职或事务职两大系列。具有大学毕业学历的人一般归于管理职系列。进公司首先做1-2年的职员,然后升任主任。往后还有系长、课长代理、课长、次长、部长等等。每一种职务又往往分2-3个等级,而且还有最低任职年限的规定。据报道,田中为了能在实验室第一线从事研究工作,自己拒绝了所有升职考试。与从前(现在?)的中国企业一样,日本企业的工资也是与职务挂钩的。每年工资普调的额度很小,大致为月工资的2-3%。可以想见,他在经济上不会有多少余裕。因此也可以说,田中几乎处于日本企业社会的最底层。我想这可能就是他在公司内部被称为怪人的原因。田中几乎没有发表过什么论文。仅有的几篇也只是发表在不是很重要的会议和杂志上。他与日本学术界几乎没有任何交往。以至于前天晚上获奖的消息传来时,日本学术界措手不及。在电视台采访去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名古屋大学野依教授时,该教授透露他刚与前年的获奖者白川教授联系过,都不知道田中耕一何许人也。最后,该教授只能结结巴巴地说:这说明只要自己努力,不在学术界活跃也能得到诺贝尔奖。与田中有一面之交的另一位教授也找不到话来称赞他,只是笼统地说:人很老实,工作热心。再问如何相识时,原来教授也只是因为买了岛津制作所的分析仪器,听过一次田中作的产品介绍。从这些侧面我们可以知道,日本学术界可能没有人推荐过田中。力推他的可能是美国和德国的学者。据今天的朝日新闻透露田中有可能是在最后一刻顶替了一位德国学者,因为瑞典诺贝尔奖选考委员会认定测定生物大分子质量的原始思想出自田中耕一。导致田中获奖的成果是于1987年发表在由京都纤维工艺大学主办的一次关于分子质量测定的会议上。他当时28岁。据出席过会议的人士介绍,它的方法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重视。一方面是他的方法只适用于少数大分子。另一方面则是当时普遍认为大分子的离子化如果不是不可能也是极其困难(这是日本报刊的报道。笔者不懂这一行,若有误,请专家指正)。到了90年代初,解析人类遗传因子的热潮兴起,使得测量蛋白质质量成为研究的必需。德国学者对田中的方法作了改进,使之适用于大量的其他分子。美国的学者也对它的方法现示了极大的兴趣,加州大学有两位学者曾专程到日本与他交流并要求合作。正是这些学者在自己的论文中介绍了田中87年的原始论文(我估计原始论文是用日文写的),从而成为此次获奖的一个重要依据。田中在随后的这些年里,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了分析仪器,连同分析方法一起申请了专利。并获得批准。这些产品已为公司创造了相当于超过1亿人民币的利润。田中的这一项现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方法和他的相关专利发明,当时仅获得公司1万1千日元的奖励。申请专利被接受时奖5千日元,被批准时6千元。1万1千日元现在合人民币700元左右。我猜想这个数额大致是他月收入的三十到三十五分之一之间。换个比方。假定有一位牛气冲天的清华毕业生在一家企业,突然有了一个潜在的能获诺贝尔奖的主意,并且设计出一台仪器。他申请了专利,并获批准。这种仪器为公司尽赚1亿人民币。公司为了表彰他的杰出贡献奖励他60元人民币(这里假定该牛气清华毕业生的月工资为 2000元人民币)。猜猜他会干什么?我猜他会把公司总裁和财务总监的肚子里灌满硫酸。可是,田中默默地干到了现在。前天晚上,像体力劳动者一样穿着工作服的田中出现在记者面前时,除了喜悦,脸上也残存着困惑。当记者问及他接获喜讯时的心情时,田中说他只听见一位讲英语的人告诉他,他和另外两人获得叫做什么诺贝尔奖的东西。并说congradulation! 田中说他的第一想法是:是不是有人作弄他。稍稍平静一点后,他想会不会是瑞典有并非重要的其他学会有同名的奖。直到同事、朋友纷纷打电话向他表示祝贺时,他才慢慢地意识到的确是“得了真家伙”。当记者问他如何会得到导致获诺贝尔奖的灵感时,田中回答说:起因是一个错误。他错误地把一种溶液混入了另一种溶液。而使他将研究持续下来的原因则是他当时对化学、生物化学理论的无知。他不知道当时的理论认为蛋白质大分子不大可能被离子化(据日本电视新闻)。小柴教授的获奖是几年前开始就年年预报的获奖,因此,日本学术界虽然表示喜悦,但并不惊奇。而田中耕一的获奖却像令人喜悦的晴天霹雳一般。在这景气低迷、前途黯淡的日子里,诺贝尔物理、化学奖的双双获奖给日本社会带来了一阵短暂的欣喜。不过,田中的上司和同事却有了新的困惑:难道以后要叫他(田中)先生了吗?(注:先生这个汉字词组在日本只用于从事特定的令人尊敬的职业的人,如教师、医生。现在也用于当选了国会议员的政治家)而我却突发奇想:如果田中耕一是在中国的大学或研究所工作的话,会是什么命运呢?只有几篇论文,大概已经下岗了吧。田中耕一在公司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极为有个性的研究者,具有超级的偏离常识的思考能力和集中精力的能力。一次,田中去美国参加学会,一位日本学者见到他剃了一个秃子的模样,惊讶地问他为什么,他说总要理发太麻烦了。在生活上,他总是这样出格。在公司,许多同龄的或者年轻的同事晋升了,他却仍然只停留在主任研究员(下面数第三级的职位)的位子上,主要是因为不愿意脱离研究第一线,怕与人事打交道。但是,在公司,不管是下级还是同事,只要问到他实验上的事,他都会认真解答或者一同思考,直到问题解决。田中原来在大学学的专业是电气工程,毕业后,参加第一志愿的索尼公司的就职考试,在面试时即被刷下来了,岛津电气是他的第二志愿。研究方向也从电气工程转到了化学,后来是生物化学,因为他当时认为,既然搞专业不成,就搞一个边缘专业,搞失败了别人也不会说什么!28岁时因为一个试验错误,但他没有放弃,将错就错,就搞出了一个大成果。记得前几年也有一个日本学者是因为试验错误反而得出了诺贝尔奖的。日本人的这种弃而不舍兢兢业业的的品质可能是发现新现象的直接原因。当年,岛津公司只奖给他很少的奖金只是因为他的专利实用性还很稀薄。后来公司却因此赚了许多钱,现在,公司准备提升他的待遇为主管级,大概跳跃几级,当然,奖金也少不了。只是田中本人却又开始发愁了,这次出名后以后自己怎么静静地搞研究了?田中没有什么论文发表,主要是因为一般企业的研究结果是不公开的,主要是出产品,然后卖产品。田中本人也除了大学本科外,什么学位也没有,留洋去了两次,也是英国的岛津子公司。现在他已经发愁如何用英文上讲台发表受奖感想和如何参加诺贝尔奖晚宴的舞会了。

  • 【转帖】另类诺贝尔奖颁布 美空军拒领“和平奖”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7106185133576190946.html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07-10-6 18:48:12 在颁奖典礼上,0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罗伊格劳伯头戴斗笠,手持扫帚负责清扫从观众席上投掷而来的纸飞机。 美国哈佛大学桑德斯剧院当地时间10月4日晚座无虚席,2007年度“另类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此举行。用“伟哥”帮老鼠倒时差、从牛粪中提取香精、“同性恋炸弹”……各种新奇搞怪的“科学创意”让众人捧腹同时,也使人领略到创造性思维之乐趣。 吞剑副作用报告得奖 另类诺贝尔奖由幽默科技杂志《不可能的研究纪录》评出,专门奖励创意独特的“另类”研究成果。自1999年设立以来,今年已是第9次颁奖。阿根廷基尔梅斯国立大学研究小组的获奖研究是一项仓鼠时差试验。研究人员利用不同时间开关灯造成仓鼠产生时差,然后给它们服用抗阳痿药物“万艾可”(俗称“伟哥”)。结果发现,仓鼠服用“万艾可”后,适应6小时时差所需时间减少了50%。 另一项获奖研究是去年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吞剑及其副作用”报告。这是世界首次关于吞剑的详细研究。世界仅存的吞剑表演者之一、来自美国田纳西州的报告合著者丹迈尔说,吞剑会造成喉咙损伤、食道穿孔等。 “吞剑损伤多发生在已受过伤后继续表演、或同时吞多把剑的情况下。”迈尔说。他本人就在2005年一次吞多把剑表演后,整整一个月仅能进流食。 “无底碗”敲定营养奖 本届另类诺贝尔奖“营养奖”颁发给美国康奈尔大学消费者行为和应用经济学教授布赖恩万辛克。他用一个“无底碗”证明,人会被眼睛所见蒙蔽,从而喝下比平时更多的汤。万辛克让研究对象用一种特制碗喝汤。这种碗装有导管,可以在研究对象喝汤时,慢慢注入更多的汤而不被察觉。 “我们发现,用这种碗喝汤的人,比正常情况下多喝73%的汤,却没觉得更饱。”万辛克说,“这说明,我们是用眼睛看社会,而不是用肚子。” “皱床单公式”夺冠 美国哈佛大学应用数学教授L马哈德万和智利圣地亚哥大学教授恩里克塞尔达比利亚夫兰卡通过研究床单褶皱,得出一项“皱床单公式”,也获得了本届另类诺贝尔奖桂冠。 他们认为,类似床单褶皱的现象也出现在自然界、人类和动物的皮肤等方面,而这些都“可以通过一个非常简单的公式得出”,“这说明科学也可以很有趣”。其他获奖者包括一名从牛粪中提取出香草味香精的日本医学专家,以及一个发明“蝙蝠侠”式擒贼网的中国台湾人。 美空军拒领另类“和平奖” 本届10名得奖者中,有7人到场领奖,而颁奖者可是“正宗”的诺贝尔奖得主。缺席者的理由各有不同。有的是得奖人未能联系到,而作为得奖者之一的美国空军也不派人来领奖,被另类诺贝尔奖创始人、《不可能的研究纪录》杂志编辑马克亚伯拉罕批评为“落后保守”。 美国空军此次获得了另类诺贝尔“和平奖”,原因是空军研究人员提议开发一种“同性恋炸弹”。这种炸弹能让被击中的敌方士兵互相产生爱慕之情,从而丧失战斗意志。亚伯拉罕曾与数名美国空军退役和现役军人磋商,但无人愿意代表军队前来领奖

  • 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和化学奖的得奖之作都发表在什么杂志上

    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和化学奖的得奖之作都发表在什么杂志上呢?当然CNS是少不了的,确实有不少得奖佳作都刊登在Cell、Nature、Science上。推崇CNS、重视杂志的IF(影响因子),不见得完全错误或没有意义。但我想指出的是,同样有许多被诺奖委员会引述的得奖论文,是发表在优秀的专业杂志甚至是被国内某些评鉴系统认为是次等甚至是不值一提的学术刊物上的,以下我举一些例子说明。  2009年化学奖得主Ada Yonath(阿达?约纳特)关于核糖体亚基晶体学研究的关键性论文,有三篇发表于J Mol Biol(1984、1987、1991)上,也有两篇发表于现已停刊的杂志Biochemistry International(1980、1987)上。虽然J Mol Biol(分子生物学杂志)在2008年的IF只有4.146,但在上世纪80年代它是与CNS齐名的顶尖杂志,至今也仍然是结构生物学领域最好的杂志之一,可以说是该领域的旗舰。至于Biochem Int由国际生化分子生物**合会主办,其1999年IF只有0.77。这是小杂志发表大论文的又一经典案例。  2008年化学奖关于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Osamu Shimomura(下村修)从1962年到1979年的几篇重要论文发表于Biochemistry(生物化学)、FEBS Lett(欧洲生化学会联合会快报)和J Cell Comp Physiol(细胞和比较生理学杂志,J Cell Physiol的前身)上。上述三份杂志在2008年的IF分别为3.379、3.264和4.313。虽然它们的IF都不高,但在相关领域内仍是重要的学术杂志,也以发表过诺奖得奖之作为傲。  2008年医学奖关于人乳头瘤病毒的发现,Harald zur Hausen(哈拉尔德?楚尔?豪森)教授被引述的论文有6篇发表于J Virol(病毒学杂志),有10篇发表于Int J Cancer(国际癌症)上,更有一篇发表于Arch Dermatol Res(皮肤病研究文献)上。三份杂志2008年的IF分别为5.308、4.734和1.927,再次说明重要论文也可以发表在IF较低的优秀专业期刊上。  类似的例子可以说是不可胜数。2004年几位诺奖得主有关泛素的经典论文发表在JBC(生物化学杂志)、FEBS Lett和BBRC(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研究通讯)上,我记得其他人过去也提到过。这三份杂志的IF都不高(2008 IF为5.520、3.264和2.648)。  从上述例子可见,诺奖得奖之作也可以发表在相对不太显眼的期刊上。真正划时代的突破,无论发表在大杂志或小杂志,最终同样会得到充分的肯定。从根本上说,从事或评价科研工作和论文,更重要的是其长远影响和科学价值。IF以及其他所有定量指标,只能作为参考,只能在缺乏专家、缺乏客观评价、缺乏更科学评价系统的情况下用作参考指标。即使如此,采用多个不同指标也要比采用单一IF更好一些。

  •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拉斯克奖 距诺贝尔奖一步之遥

    屠呦呦 女,生于1930年12月,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在科学网上发博客详细介绍了屠呦呦和她的青蒿素。饶毅认为,尽管在青蒿素到底是谁先发现的,曾引起争议,但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不少学者认为,屠呦呦今年80岁高龄,其履历除了发现青蒿素之外,关于她的介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她的成就与袁隆平的水稻一样获得世界承认。“拉斯克奖”被看作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素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誉。1997年以来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近一半也是拉斯克奖得主。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9/14/9157208_0.shtml

  • 【讨论】2007年度搞笑“另类诺贝尔奖”颁布

    【讨论】2007年度搞笑“另类诺贝尔奖”颁布

    2007年度搞笑“另类诺贝尔奖”颁布(图)2007-10-06 02:52:51 来源: 大洋网(广州) 网友评论 136 条 点击查看  核心提示:2007年度“另类诺贝尔奖”颁奖典礼4日在哈佛大学举行。用“伟哥”帮老鼠倒时差、“同性恋炸弹”等研究项目获奖。搞笑版诺贝尔奖由美国人马克亚伯拉罕创办,从1991年开始,每年颁奖一次。为了与正式的诺贝尔奖“分庭抗礼”,搞笑版颁奖常在前者之前一周举行。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7/10/200710061635_66118_1633738_3.jpg[/img]2005年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罗伊格劳伯为现场打扫了11年卫生[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7/10/200710061634_66117_1633738_3.jpg[/img]由廉价材料制成的手工艺品奖品广州日报10月6日报道 美国哈佛大学桑德斯剧院当地时间4日晚座无虚席,2007年度“另类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颁奖典礼在此举行。用“伟哥”帮老鼠倒时差、“同性恋炸弹”……各种新奇搞怪的“科学创意”让众人捧腹同时,也使人领略到创造性思维之乐趣。搞怪研究多阿根廷基尔梅斯国立大学研究小组的获奖研究是一项仓鼠时差试验。研究人员利用不同时间开关灯造成仓鼠产生时差,然后给它们服用抗阳痿药物“万艾可”(俗称“伟哥”)。结果发现,仓鼠服用“万艾可”后,适应6小时时差所需时间减少了50%。另一项获奖研究是去年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吞剑及其副作用”报告。这是世界首次关于吞剑的详细研究。世界仅存的吞剑表演者之一、来自美国田纳西州的报告合著者丹迈尔说,吞剑会造成喉咙损伤、食道穿孔等。生僻研究热本届另类诺贝尔奖“营养奖”颁发给美国康奈尔大学消费者行为和应用经济学教授布赖恩万辛克。他用一个“无底碗”证明,人会被眼睛所见蒙蔽,从而喝下比平时更多的汤。万辛克让研究对象用一种特制碗喝汤。这种碗装有导管,可以在研究对象喝汤时,慢慢注入更多的汤而不被察觉。“用这种碗喝汤的人,比正常情况下多喝73%的汤,却没觉得更饱,”万辛克说,“这说明,我们是用眼睛看社会,而不是用肚子”。美国哈佛大学应用数学教授L马哈德万和智利圣地亚哥大学教授恩里克塞尔达比利亚夫兰卡通过研究床单褶皱,得出一项“皱床单公式”,也获得了本届另类诺贝尔奖桂冠。其他获奖者包括一名从牛粪中提取出香草味香精的日本医学专家,以及一个发明“蝙蝠侠”式擒贼网的中国台湾人。“搞笑”版诺贝尔奖“搞笑”版诺贝尔奖由美国人马克亚伯拉罕创办,此人创办了一份名为《不可能的研究纪录》的科学幽默杂志。从1991年开始,每年颁奖一次。入选“搞笑”版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必须不同寻常,能激发人们对科学、医学和技术的兴趣。与其他学术奖不同,另类诺贝尔奖得主不会拿到任何奖金,得不到各方赞誉,更不可能使科学出现革命性进步,但是所有获奖的研究都曾在著名学术杂志上发表。按照传统,观众会在颁奖典礼上向讲台抛纸飞机。11年来,典礼结束后现场都由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罗伊格劳伯负责打扫。尽管格劳伯2005年获得真正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今年他仍然坚守职责。为了与正式的诺贝尔奖“分庭抗礼”,“搞笑”版颁奖常在前者之前一周举行。获奖者自费到场领奖,奖品是由廉价材料制成的手工艺品,4个星期内就会“土崩瓦解”,但颁奖者却是货真价实的往届诺贝尔奖获奖者。研发“同性恋炸弹”美空军拒领奖“另类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每位得奖人发言时间仅有短短一分钟,其间还要冒着被一个小姑娘打断的危险——这是“另类诺贝尔奖”的传统项目,“演讲时间到”由一名8岁小姑娘宣布,不过她宣布的方式是不断大喊:“停,我听烦了。”本届10名得奖者中,有7人到场领奖,而颁奖者可是“正宗”的诺贝尔奖得主。缺席者的理由各有不同。有的是得奖人未能联系到,而作为得奖者之一的美国空军也不派人来领奖,被“另类诺贝尔奖”创始人、《不可能的研究纪录》杂志编辑马克亚伯拉罕批评为“落后保守”。美国空军此次获得了另类诺贝尔“和平奖”,原因是空军研究人员提议开发一种“同性恋炸弹”。这种炸弹能让被击中的敌方士兵互相产生爱慕之情,从而丧失战斗意志。亚伯拉罕曾与数名美国空军退役和现役军人磋商,但无人愿意代表军队前来领奖。“哪个头脑正常的人会拒绝这样的事呢?”亚伯拉罕很奇怪。 (本文来源:广州日报 )

  • 【转贴】诺贝尔奖得奖之作都发表在什么杂志上

    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和化学奖的得奖之作都发表在什么杂志上呢?当然CNS是少不了的,确实有不少得奖佳作都刊登在Cell、Nature、Science上。推崇CNS、重视杂志的IF(影响因子),不见得完全错误或没有意义。但我想指出的是,同样有许多被诺奖委员会引述的得奖论文,是发表在优秀的专业杂志甚至是被国内某些评鉴系统认为是次等甚至是不值一提的学术刊物上的,以下我举一些例子说明。  2009年化学奖得主Ada Yonath(阿达?约纳特)关于核糖体亚基晶体学研究的关键性论文,有三篇发表于J Mol Biol(1984、1987、1991)上,也有两篇发表于现已停刊的杂志Biochemistry International(1980、1987)上。虽然J Mol Biol(分子生物学杂志)在2008年的IF只有4.146,但在上世纪80年代它是与CNS齐名的顶尖杂志,至今也仍然是结构生物学领域最好的杂志之一,可以说是该领域的旗舰。至于Biochem Int由国际生化分子生物**合会主办,其1999年IF只有0.77。这是小杂志发表大论文的又一经典案例。  2008年化学奖关于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Osamu Shimomura(下村修)从1962年到1979年的几篇重要论文发表于Biochemistry(生物化学)、FEBS Lett(欧洲生化学会联合会快报)和J Cell Comp Physiol(细胞和比较生理学杂志,J Cell Physiol的前身)上。上述三份杂志在2008年的IF分别为3.379、3.264和4.313。虽然它们的IF都不高,但在相关领域内仍是重要的学术杂志,也以发表过诺奖得奖之作为傲。  2008年医学奖关于人乳头瘤病毒的发现,Harald zur Hausen(哈拉尔德?楚尔?豪森)教授被引述的论文有6篇发表于J Virol(病毒学杂志),有10篇发表于Int J Cancer(国际癌症)上,更有一篇发表于Arch Dermatol Res(皮肤病研究文献)上。三份杂志2008年的IF分别为5.308、4.734和1.927,再次说明重要论文也可以发表在IF较低的优秀专业期刊上。  类似的例子可以说是不可胜数。2004年几位诺奖得主有关泛素的经典论文发表在JBC(生物化学杂志)、FEBS Lett和BBRC(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研究通讯)上,我记得其他人过去也提到过。这三份杂志的IF都不高(2008 IF为5.520、3.264和2.648)。  从上述例子可见,诺奖得奖之作也可以发表在相对不太显眼的期刊上。真正划时代的突破,无论发表在大杂志或小杂志,最终同样会得到充分的肯定。从根本上说,从事或评价科研工作和论文,更重要的是其长远影响和科学价值。IF以及其他所有定量指标,只能作为参考,只能在缺乏专家、缺乏客观评价、缺乏更科学评价系统的情况下用作参考指标。即使如此,采用多个不同指标也要比采用单一IF更好一些。

  • 生活有乐趣,工作更精彩!听听原创大赛优胜奖得主李俊楠老师怎么说

    [size=18px]版友们下午好~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第十五届原创大赛优胜奖得主李俊楠老师分享参赛收获!李俊楠老师在15届原创大赛的参赛作品是 黄曲霉毒素B1检验方法研究([url=https://bbs.instrument.com.cn/topic/8137820_1_1_2_1_1]戳我回顾精彩内容[/url][img]https://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2.gif[/img])让我们一起听听李俊楠老师怎么说[img]https://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07.gif[/img][/size][b][color=#3333ff]【第十六届即将开赛...】[/color][/b][size=18px][sup][font=微软雅黑, sans-serif][color=#333333]第16届科学仪器网络原创作品大赛(以下简称“第16届原创大赛”)将于2023年8月1日正式开赛,大赛投稿阶段为2023年7月1日-10月31日。[/color][/font][font=微软雅黑, sans-serif][color=#e44109]第16届原创大赛继续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合作。凡符合要求的原创作品将被推荐到“科研仪器案例库”,被案例库收录后,将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授予“科研仪器案例库收录证书”助力参赛者评定职称。[/color][/font][/sup][/size][sup][font=微软雅黑, sans-serif][color=#e44109][size=18px]更多精彩陆续更新,敬请持续关注!!![/size][/color][/font][/sup][align=center][b][size=24px][img]https://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yc1009.gif[/img][img]https://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yc1009.gif[/img][img]https://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yc1009.gif[/img][img]https://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yc1009.gif[/img][img]https://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yc1009.gif[/img][/size][/b][/align][size=24px][b]附:[/b][/size][sub][b][b][b][url=https://bbs.instrument.com.cn/topic/8226292_1][size=18px]第16届科学仪器网络原创作品大赛章程[/size][/url][/b][/b][/b][/sub][align=left][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size=18px][b][url=https://bbs.instrument.com.cn/topic/8226338]第16届科学仪器网络原创作品大赛奖励规则[/url][/b][/size][/font][/align][align=left][size=18px][b][url=https://bbs.instrument.com.cn/topic/8226780]第16届原创大赛大众评审招募,预报从速!!![/url][/b][/size][/align][b][url=https://bbs.instrument.com.cn/topic/8227050][size=18px]5大理由!让你无法拒绝参加原创大赛[/size][/url][url=https://bbs.instrument.com.cn/topic/8235514/][size=18px][b]第16届原创大赛首发福利:送双倍积分 & 高颜值玻璃吸管杯[/b][/size][/url][/b]

  • 超越平凡,成就自我!个人参赛到团队参赛,看看原创大赛优秀用户团队奖得主土豆的精彩分享吧

    [size=18px][b][color=#cc0000]优秀用户团队奖得主、[/color][/b][size=18px][b][color=#cc0000]优秀团长土豆老师[/color][/b]在[/size]第15届原创大赛中,第一次以团队的方式来参赛(获奖名单在这里:[b][url=https://bbs.instrument.com.cn/topic/8158278]第15届科学仪器网络原创作品大赛获奖名单揭晓!![/url][/b][/size][size=18px]),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土豆老师对第十六届原创大赛送来了哪些祝福吧~[sup][size=18px][font=微软雅黑, sans-serif]第16届科学仪器网络原创作品大赛(以下简称“第16届原创大赛”)将于2023年8月1日正式开赛,大赛投稿阶段为2023年7月1日-10月31日。[/font][font=微软雅黑, sans-serif]第16届原创大赛继续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合作。凡符合要求的原创作品将被推荐到“科研仪器案例库”,被案例库收录后,将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授予“科研仪器案例库收录证书”助力参赛者评定职称。[/font][/size][/sup][/size][align=center][img=,690,381]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7/202307191639028815_9052_5874949_3.png!w690x381.jpg[/img][/align][align=center][/align][sub][/sub][align=center][b][size=24px][img]https://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yc1009.gif[/img][img]https://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yc1009.gif[/img][img]https://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yc1009.gif[/img][img]https://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yc1009.gif[/img][img]https://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yc1009.gif[/img][/size][/b][/align][font=&][size=24px][b]下附:[/b][/size][/font][font=&][size=18px][sub][b][b][b][url=https://bbs.instrument.com.cn/topic/8226292_1][size=18px]第16届科学仪器网络原创作品大赛章程[/size][/url][/b][/b][/b][/sub][/size][/font][b][size=18px][url=https://bbs.instrument.com.cn/topic/8226338]第16届科学仪器网络原创作品大赛奖励规则[/url][/size][size=18px][url=https://bbs.instrument.com.cn/topic/8235514][b]第16届原创大赛首发福利[/b][/url][/size][/b][size=18px][/size]

  • 特等奖得主“konglong”施超欧老师在15届原创大赛颁奖典礼上发言

    版友们~施超欧老师([b][color=#cc0000]id:konglong[/color][/b])作为第15届原创作品大赛中的特等奖得主,作品链接:[url=https://bbs.instrument.com.cn/topic/8121853_1_1_2_1_1]国产[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3p][color=#3333ff]离子色谱[/color][/url]-脉冲安培检测器测定饮料中常见的糖类化合物[/url],在今年5月17号的颁奖现场谈与原创大赛结缘的故事,让我们一起看看施老师的发言吧~[sup][size=18px][font=微软雅黑, sans-serif][color=#e44109]第16届原创大赛继续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合作。凡符合要求的原创作品将被推荐到“科研仪器案例库”,被案例库收录后,将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授予“科研仪器案例库收录证书”助力参赛者评定职称。[/color][/font][/size][/sup][align=center][img=,690,381]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7/202307191639028815_9052_5874949_3.png!w690x381.jpg[/img][/align][align=center][/align][sub][/sub][align=center][b][size=24px][img]https://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yc1009.gif[/img][img]https://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yc1009.gif[/img][img]https://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yc1009.gif[/img][img]https://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yc1009.gif[/img][img]https://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yc1009.gif[/img][/size][/b][/align][font=&][size=24px][b]下附:[/b][/size][/font][font=&][size=18px][sub][b][b][b][url=https://bbs.instrument.com.cn/topic/8226292_1][size=18px]第16届科学仪器网络原创作品大赛章程[/size][/url][/b][/b][/b][/sub][/size][/font][align=left][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size=18px][b][url=https://bbs.instrument.com.cn/topic/8226338]第16届科学仪器网络原创作品大赛奖励规则[b]第16届原创大赛首发福利[/b][/url][/b][/size][/font][/align]

  • 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http://www.bioon.com/organization/UploadFiles_5226/201110/2011100322024315.jpg北京时间10月3日下午5点30分,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美国、法国三位科学家因在免疫学方面的发现获奖。其中一半的奖金归于Bruce A. Beutler和Jules A. Hoffmann,获奖理由是“先天免疫激活方面的发现”;另一半奖金归于Ralph M. Steinman,获奖理由是“发现树枝状细胞及其在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今年的诺奖得主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从而彻底革新了我们对免疫系统的认识。免疫应答作为一种能帮助人类与其它动物抵御细菌及其它微生物的生理过程,长久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它的“守护者”。Bruce Beutler和Jules Hoffmann发现了能识别微生物并激活先天性免疫的受体蛋白质,从而揭示了身体免疫应答过程的第一步。Ralph Steinman则发现了免疫系统中的树突状细胞,以及其可激活并控制获得性免疫的功能,从而完成身体免疫应答过程的下一步,即将微生物清除出体内。三位诺奖得主的发现揭示了免疫应答中的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是如何被激活,从而让我们对疾病机理有了一个新的见解。他们的工作为传染病、癌症以及炎症的防治开辟了新的道路。Bruce A. Beutler,美国公民。1957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1981年从芝加哥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曾在洛克菲勒大学和德州大学工作,其间发现了LPS受体。自2000年开始,他担任斯克里普斯研究所遗传学和免疫学教授。Jules A. Hoffmann,法国公民。1941年出生于卢森堡公国。就读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1969年获得博士学位。在德国马尔堡大学做完博士后之后,他返回了斯特拉斯堡,于1974年至2009年一直主持一个研究实验室。他曾担任斯特拉斯堡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所长,2007年至2008年曾担任法国国家科学院院长。Ralph M. Steinman,1943年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在麦吉尔大学学习生物学和化学。1968年从哈佛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自1970年开始他一直在洛克菲勒大学工作,1988年开始成为免疫学教授,并担任免疫学和免疫疾病中心主任。

  • 诺奖得主成立,超 66 年发展历史,这家企业如何抢占生物医药上游市场份额?

    生物医药领域在近些年的迅猛发展,带动了生命科学上游工具的不断进步。作为支撑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生物制药、体外诊断等行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生命科学上游工具为科研和工业客户提供了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开发各个环节所需的关键资源和服务。其中,光谱分析仪技术在生物医药研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光谱可以无损检测和实时分析,为原位或实验室测量提供了理想的手段。与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相比,光谱仪器可以更加准确、快速的分析药品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不仅已经成功应用于蛋白质、糖原、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分析,而且还被用于研究细胞和组织等更加复杂的体系,尤其是肿瘤细胞和组织分析。近年来,光谱分析技术还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在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仪器领域的很多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少公司在光谱分析仪领域占据了领先市场份额,日本老牌企业 JASCO Corporation(日本分光株式会社)就是其中之一。[color=#4472c4]光谱仪器老牌企业:[/color][color=#4472c4]诺奖得主[/color][color=#4472c4]成立,66 年历史积淀[/color]JASCO 成立于 1958 年初,基于东京教育大学光学研究所开发研制出的红外分光光度计的成果创立而成。在 1950 年代中期,筑波大学光学研究所的一组研究人员需要一台红外分光光度计进行研究。由于当时还没有商用仪器,他们承担了自己开发仪器的挑战,并最终研发出一种具有出色光学性能的可靠仪器。在这一成功成果的基础之上,其他研究小组也提出需求,希望他们复制仪器以便在其他实验室内使用。就这样,随着对更多仪器需求的增加,JASCO Corporation 成立,旨在为科学界提供光学光谱产品。创始成员包括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藤冈义雄和朝永振一郎(Shinichiro Tomonaga)。其中,创始成员朝永振一郎在量子电动力学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的研究对基本粒子物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 1965 年与施温格(Julian S. Schwinger)和费曼(Richard P. Feynman)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过去的 60 年里,JASCO 公司在光学性能、易用性和可靠性方面持续突破高标准,产品线已经发展到涵盖的仪器不仅用于研究,还用于质量控制、环境分析和过程控制等领域的常规分析应用。1972 年,JASCO Incorporated 在美国马里兰州成立,负责整个西半球的公司运营。由此发展成为一家全球性企业,在美国、欧洲和亚洲都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深厚的历史和技术积淀,促使 JASCO 成为了光谱和色谱分析仪器的专业制造商,自 1958 年推出了第一台红外光谱仪以来,JASCO 已陆续推出圆二色光谱仪(1961 年)、激光拉曼光谱仪(1970 年)、紫外分光光度计(1971 年)、荧光光谱仪(1972 年)、[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液相色谱仪[/color][/url](1975 年)、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1982 年)、[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液相[/color][/url]圆二色检测器(1998 年)、近场红外光谱仪(2001 年)等一系列精密分析仪器。广泛的生命科研工具布局,让 JASCO 成为许多公司的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并为其提供相关仪器,客户包括色谱、质谱仪器生产销售商 Waters、Varian、Bio-Rad、LDC、Gilson、Dionex、Beckman 和 IBM Instruments 等。此外,JASCO 凭借专业的仪器设备打开市场,成为了世界上先进全面的手性分析产品制造商之一,市场占有率高居前列。[color=#4472c4]光谱和色谱分析业务遍布全球 57 [/color][color=#4472c4]个[/color][color=#4472c4]国家和地区[/color]在过去的 66 年时间里,JASCO 进行了广泛的高性能分析仪器全球布局,业务遍及美洲、亚洲、欧洲、大洋洲和中东的 57 个国家和地区。能提供的仪器设备已经不仅仅涉及光谱仪器,还包括色谱分析仪器。光谱仪是一种通过分析光谱来确定物质成分、结构和含量的仪器,可以用于医药领域中的药品分析和质量检测。在医药领域中,光谱仪器在药物分析中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高灵敏度的方法,可以对药物的分子结构、纯度、质量、相互作用、代谢产物进行定量分析。这些信息对于了解药物的性质和作用机制,以及优化药物设计和治疗方案非常重要。光谱仪在医药分析中具有诸多优势,首先可以通过测量样品中分子的吸收或发射光谱来确定分子的结构,例如红外光谱仪可以用于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从而确定其分子结构;其次,光谱仪可用于纯度和质量控制,检测药物中的杂质或污染物;而且,光谱仪器可以用于研究药物与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紫外 - 可见吸收光谱仪可以用于研究药物与蛋白质之间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目前,光谱仪可以利用分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光谱[/color][/url]、拉曼光谱等方法,对药品进行分析和检测。JASCO 的光谱仪器种类多样,包括圆二色光谱仪,振动圆二色光谱仪,圆偏振荧光光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红外显微镜,激光拉曼光谱仪,紫外 / 可见 / 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等。其中,圆二色光谱仪是 JASCO 的标志性产品之一,用于测量样品的光学活性。J-1000 系列是他们高性能的圆二色光谱仪,具有多种先进科技,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该仪器是利用光的圆二色性来分析样品的立体结构。JASCO 的 J-1000 系列能够提供有关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动态的信息,特别是在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领域,对于研究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和药物分子的立体构型至关重要。除光谱仪外,JASCO 在质谱分析仪方面也积累深厚。质谱分析仪在医药领域具有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重要价值。首先,质谱分析仪推动了蛋白质组学研究,通过测量分子质量来获得蛋白质的种类和结构信息,对于理解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功能和相互作用至关重要;在临床精准用药方面,质谱技术能够同时检测多种物质,其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使得它在指导临床精准用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免疫抑制剂、疼痛治疗药物等领域的应用更是提高了临床工作的效率;此外,质谱不仅可用于定性分析天然产物、合成化学药物和药物代谢物,还广泛用于药物的定量分析,如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DMPK),这使得生物药物的质量控制(QC)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质谱技术。自 HPLC 于 1970 年代初推出,JASCO 便在光学系统方面积累了经验开发了出色的色谱检测系统。1985 年,JASCO 推出了首批商用填充柱超临界流体色谱 ( SFC ) 系统之一,其中包括著名的动态背压调节器。2005 年,JASCO 成为首批开发超高性能[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 LC [/color][/url]系统 ( UHPLC ) 的公司之一。目前的色谱产品范围包括:超临界流体色谱和萃取系统、超高效[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液相色谱[/color][/url]系统、超临界萃取 / 色谱仪等。[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液相色谱仪[/color][/url] LC-4000 系列也是 JASCO 的重要产品线,用于分离、分析和制备化合物的混合物,通过高效的分离和精确的检测,分析药物成分,研究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成熟的光谱和质谱分析产品线,让 JASCO 成为专业的手性分析制造商。手性指化合物分子存在的两种镜像关系,这种手性分别称为左旋和右旋,在分子结构上差异并不大,但在化学性质和药理作用方面差别很大,在某些情况下,两种手性化合物可以发生相反的作用,甚至一种手性有治疗功效,而另一种手性则有副作用,这就意味着,对于一些需要手性选择性的药物,在制造过程中需要分离和选择正确的手性形式,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而 JASCO 通过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和仪器设备,在手性分析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等领域具备了全面的技术支持。如今,JASCO 已成为一家历史悠久的生物医药上游供应链企业,同时,也在生命科学与制药、化学、食品、化工、材料、化妆品等方面,展开了更为广阔的布局。[来源:动脉网][align=right][/align]

  • 回应突破热力学第二定律谁参与 寻找中国第一诺贝尔奖得主

    时空同性假说http://baike.baidu.com/view/7981855.html?wtp=tt热力学第二定律限制条件探寻W第一篇质疑热二并提出确切解决方案的文章http://wenku.baidu.com/view/c104e23d580216fc700afd89.html两篇理论创新文章极度挑战和发展了经典理论,很可能成为新世纪理论的分水岭,引导下一次下一波学术大爆炸!作者有望得诺贝尔奖哦!热力学 诺贝尔奖 寻找 定律 第二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