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浓度上升

仪器信息网浓度上升专题为您整合浓度上升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浓度上升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浓度上升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浓度上升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浓度上升话题讨论。

浓度上升相关的资讯

  • 某国外网站报道武汉空气中的SO2指标浓度上升明显一事严重失真
    p   最近,正值湖北省武汉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有国外网站报道,武汉市空气中的SO sub 2 /sub 指标浓度上升明显,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有关负责同志就武汉市近期环境空气质量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p p    strong 问:湖北武汉疫情发生以来,武汉的环境空气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 /strong /p p   答: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疫情地区环境监测工作,印发《关于做好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生态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通知》和《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应急监测方案》。环境监测系统克服困难,积极开展环境空气、地表水和饮用水源地的监测工作,最大限度保障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的正常运行,全力保障环境质量安全。武汉市共布设有10个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开展SO sub 2 /sub 、NO sub 2 /sub 、PM2.5、PM10、CO、O sub 3 /sub 六项指标自动监测。除夕至正月十七,武汉市10个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点位6项污染物的有效小时数据获取率达99%以上。监测数据通过“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公开发布。 /p p   监测结果显示,2020年春节以来,武汉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总体稳定,除2月5日轻度污染(首要污染物PM2.5)外,空气质量均为优良。除夕至正月十七,PM2.5平均浓度为 50μg/m3 ,同比下降 38%,PM10 平均浓度为 56μg/m3 ,同比下降42%,SO sub 2 /sub 平均浓度为 7μg/m3 ,同比下降 22%,NO sub 2 /sub 平均浓度为 22μg/m3 ,同比下降 45%,CO 浓度为 1.0mg/m3 ,同比下降29%,均显著好于去年同期,空气质量总体较好。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还对比了武汉市市控监测点位的情况,与国控点位浓度监测结果基本吻合。 /p p    strong 问:最近有国外网站报道,武汉空气中的SO sub 2 /sub 指标浓度上升明显,请问是这样的吗? /strong /p p   答:我们也注意到了相关信息,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会同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中科院等有关专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认真查验,经仔细对比核实,windy网站发布的武汉市SO sub 2 /sub 浓度上升一事严重失真,其SO sub 2 /sub 浓度数据不可信。 /p p   windy网站发布的2月9日0时、1时SO sub 2 /sub “污染区”的浓度达到1500微克/立方米以上,最高浓度甚至超过1700微克/立方米,其所谓的“污染区”内恰好分布了武汉市部分国控或省控空气监测站点。经对比核实,我们空气监测各站点该时段前后的SO sub 2 /sub 浓度仅在4~8微克/立方米之间波动,两者浓度差距达到200倍之多。 /p p   不仅是武汉,windy网站发布的其他地方的地面SO sub 2 /sub 浓度与实际SO sub 2 /sub 浓度也有较大偏差。以北京市东四站点为例,2月12日上午10点东四站点SO sub 2 /sub 小时浓度为7微克/立方米。2月11日东四站点全天SO sub 2 /sub 小时浓度在4~35微克/立方米之间,平均约15微克/立方米,而windy网站发布的该位置处全天逐小时SO sub 2 /sub 浓度在144~318微克/立方米之间,平均为212微克/立方米,小时对比偏差可达到4倍到60倍,日均偏差达到15倍,显著高于实际浓度。 /p p   基于Sentinel-5P/TROPOMI卫星SO sub 2 /sub 柱浓度数据(不包括云覆盖地区),我们组织有关卫星专家对2020年2月3日—2月9日武汉市及周边地区SO sub 2 /sub 柱浓度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2月3—9日,武汉市SO sub 2 /sub 浓度整体均处于较低水平,2月4日浓度相对最高,反演结果换算后也不超过11.5微克/立方米,不可能出现如windy 网站所说的SO sub 2 /sub 浓度达到1300微克/立方米,甚至更高的情况。从卫星监测分布看,武汉市区SO sub 2 /sub 浓度与周边地区相比也未出现异常高值情况。 /p p    strong 问:从技术上讲,地面监测、卫星反演模型模拟哪个结果更靠谱呢? /strong /p p   答:为保证地面监测结果的真实、客观、准确,我国从技术上、管理上、质控上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予以保证。技术方面,我国地面空气站所采用的监测方法是《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所规定的标准方法,在国际上是通行的,监测仪器定期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气体进行标定,是测量环境空气中污染物浓度最权威、最准确的方法。管理方面,2016年底,全国完成空气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工作,1436个国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统一委托第三方专业公司独立运维,不受干预。运维人员每日查看和分析监测数据,对站点运行情况进行远程诊断和管理,定期对仪器进行现场检查和校准维护。质控方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加强质控检查、严格质控措施,委托专业的检查公司,不定期对运维工作的规范性和监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现场检查,确保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真实、客观、准确。所以,我国国控空气质量地面监测数据完全是靠谱、有把握、负责任的。 /p p   而卫星反演和模型模拟等技术方法不是标准监测方法,其模型模拟结果一般需要用地面实际监测结果进行校验,仅当模型模拟结果和实际监测结果在一定误差范围内时,模型模拟的结果才更有意义。windy网站发布的我国地面SO sub 2 /sub 浓度数据,未经我国地面实际监测结果进行校准,导致SO sub 2 /sub 浓度比实际情况偏高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是很不严谨的。 /p
  • 高低温试验箱湿度上升慢或不加湿的原因
    若高低温试验箱出现不加湿或湿度上升慢时的原因有: 1.查看控制器上湿度OUT是否有输出,或者100%输出; 2.查看SSR2信号灯是否点亮,如有点亮,则可以用钳形表测量一下电流,如果没有电流,则有可能是下列几种原因: a.FQ2断路器跳脱,切断了加热通路; b.加湿固态继电器SSR损坏,有信号输入但不能导通; c.加湿管损坏; 2.如果高低温试验箱控制器上湿度信号有输入,但SSR上的信号指示灯并不亮,则需重点检查加湿水盘(或加湿锅炉)水位检测浮球,查看浮球是因为水位不够未浮起,还是水位够了,但浮球损坏造成不动作,从面导致加湿信号无号送达SSR上,无法加湿; 3.如果有两支以上加湿管,检查一下是否有部分加湿管没有工作,造成加湿能力不够; 4.试验温湿度点刚好在高湿低湿切换点上,除湿能力过大,造成湿度升不上去,需将情况及时反馈厂方,由厂方提供技术支持,更改或升级参数。 高低温试验箱出现任何问题,应立刻找出原因并解决,若解决不了的请技术联系厂家。
  • 环保部:前三季度京津冀区域颗粒物浓度同比上升
    p   新华社记者28日从环境保护部了解到,今年前三季度,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9.4%,同比微降。其中,京津冀区域PM2.5和PM10浓度同比均上升一成左右。 /p p   环保部环境监测司司长刘志全介绍,前三季度,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为41微克/立方米,PM10浓度为72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2.4%和2.7%。其中,9月的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7%,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 PM2.5和PM10浓度均同比下降。 /p p   三大重点区域中,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前三季度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仅为52.6%,同比下降8.7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64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0.3% PM10浓度为114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0.7%。 /p p   1至9月,北京市PM2.5浓度为6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2% 但PM10浓度同比上升17.1%,为89微克/立方米。北京市9月优良天数比例为53.3%,同比下降13.4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5.5%;PM10浓度为100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53.8%,上升幅度明显。 /p p   长三角区域25个城市1至9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4.3%,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41微克/立方米;PM10浓度为68微克/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年均浓度标准。 /p p   珠三角区域9个城市前三季度PM2.5、PM10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年均浓度标准。 /p p   从具体城市排名看,今年前三季度,74个城市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后10位城市依次是石家庄、邯郸、邢台、保定、唐山、太原、郑州、衡水、西安和济南市;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前10位城市依次是海口、拉萨、舟山、珠海、丽水、惠州、深圳、厦门、贵阳和福州市。 /p p & nbsp /p
  • 氯盐类融雪剂浓度快速测定和用量控制方法
    融雪剂是冬季常用的除雪方法,国内外常见的融雪剂按主要成分一般分为醋酸钾(有机融雪剂)和氯盐两类。氯盐类融雪剂因其价格便宜、效果明显,从而被国内广泛使用。 氯盐类融雪剂的融雪原理是:&ldquo 氯盐类&rdquo 融雪剂溶于水(雪)后,其冰点在零度下,如,氯化钠(食盐)溶于水后冰点在-10℃,氯化钙在-20℃左右,醋酸类可达-30℃左右。盐水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因此在雪水中溶解了盐之后就难以再形成冰块。此外,融雪剂溶于水后,水中离子浓度上升,使水的液相蒸气压下降,但冰的固态蒸气压不变。为达到冰水混和物固液蒸气压等的状态,冰便融化了。这一原理也能很好地解释了盐水不易结冰的道理。简单地说,就是融雪剂降低了雪的熔点,使其更容易融化。 融雪剂使用时并非越多效果越好,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精确计算使用量并进行均匀铺撒。因此发达国家禁止人工撒布融雪剂,要求必须用撒布机进行机械式撒布。但在中国,多数城市融雪剂的撒布完全依靠人工进行,根本无法做到精确均匀,融雪效果难以保证的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融雪剂,间接导致其滥用。 发达国家融雪剂撒布设备的剂量精确与否会由专门的检测机构进行标定,以确定撒布设备是否可以使用。标定不通过的设备,严禁上路进行除雪作业。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融雪剂制造和使用标准。直到2002年,北京市才出台了中国首个融雪剂地方标准,对融雪剂的腐蚀性和污染性进行了规范,并同时出台了专门的《融雪剂使用管理办法》。而北京市的融雪剂使用量却连年上升,从之前的1000吨到2003年的7000吨,再到2010年的3万吨,这相当于此前5年冬季融雪剂使用量的总和。 融雪剂浓度、用量与融雪效果密切相关,同时控制融雪剂的用量,检测融化后的盐水浓度,可以最大的降低对道路桥梁、土壤生态的破坏作用。ATAGO氯盐类手持式浓度快速测定仪可以快速方便随身携带,在3秒之内的测量各类氯盐了,如氯化钠(NaCl)PAL-03S( 氯化钠浓度计)、氯化钙(CaCl2)PAL-41S( 氯化钙浓度计)、氯化镁(MgCl2)的浓度PAL-43S( 氯化镁浓度计)。 图为ATAGO(爱拓)融雪剂浓度折射仪 欢迎登陆东南科仪官网www.sinoinstrument.com了解详情。我们将热情提供完整、快速的现场分析试用!
  • 氯盐类融雪剂浓度快速测定和用量控制方法
    融雪剂是冬季常用的除雪方法,国内外常见的融雪剂按主要成分一般分为醋酸钾(有机融雪剂)和氯盐两类。氯盐类融雪剂因其价格便宜、效果明显,从而被国内广泛使用。 氯盐类融雪剂的融雪原理是:&ldquo 氯盐类&rdquo 融雪剂溶于水(雪)后,其冰点在零度下,如,氯化钠(食盐)溶于水后冰点在-10℃,氯化钙在-20℃左右,醋酸类可达-30℃左右。盐水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因此在雪水中溶解了盐之后就难以再形成冰块。此外,融雪剂溶于水后,水中离子浓度上升,使水的液相蒸气压下降,但冰的固态蒸气压不变。为达到冰水混和物固液蒸气压等的状态,冰便融化了。这一原理也能很好地解释了盐水不易结冰的道理。简单地说,就是融雪剂降低了雪的熔点,使其更容易融化。 融雪剂使用时并非越多效果越好,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精确计算使用量并进行均匀铺撒。因此发达国家禁止人工撒布融雪剂,要求必须用撒布机进行机械式撒布。但在中国,多数城市融雪剂的撒布完全依靠人工进行,根本无法做到精确均匀,融雪效果难以保证的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融雪剂,间接导致其滥用。 发达国家融雪剂撒布设备的剂量精确与否会由专门的检测机构进行标定,以确定撒布设备是否可以使用。标定不通过的设备,严禁上路进行除雪作业。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融雪剂制造和使用标准。直到2002年,北京市才出台了中国首个融雪剂地方标准,对融雪剂的腐蚀性和污染性进行了规范,并同时出台了专门的《融雪剂使用管理办法》。而北京市的融雪剂使用量却连年上升,从之前的1000吨到2003年的7000吨,再到2010年的3万吨,这相当于此前5年冬季融雪剂使用量的总和。 融雪剂浓度、用量与融雪效果密切相关,同时控制融雪剂的用量,检测融化后的盐水浓度,可以最大的降低对道路桥梁、土壤生态的破坏作用。ATAGO氯盐类手持式浓度快速测定仪可以快速方便随身携带,在3秒之内的测量各类氯盐了,如氯化钠(NaCl)PAL-03S( 氯化钠浓度计)、氯化钙(CaCl2)PAL-41S( 氯化钙浓度计)、氯化镁(MgCl2)的浓度PAL-43S( 氯化镁浓度计)。 图为ATAGO(爱拓)融雪剂浓度折射仪 如欲了解新产品测量方案,我们将热情提供完整、快速的现场分析试用,请点击这里。 要了解ATAGO(爱拓)科技的信息,请访问:http://www.atago-china.com
  • 全球海平面正以每年3.1毫米“惊人速度”上升
    根据22日欧盟哥白尼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发布的一份关于全球海洋的最新报告显示,过去两年记录的北极冰层范围已达到历史最低水平,自1979年至2020年以来,平均每10年下降近13%,海冰减少的面积相当于6个德国的面积。  这份发表在同行评审的《运行海洋学杂志》上的年度“哥白尼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第5期海洋状况报告”借鉴了来自30多个欧洲机构的120多名科学家的分析,提供了一份关于全球海洋和欧洲地区海洋的当前状况、自然变化和持续变化的全面、先进的科学报告。今年的关键审查显示出气候变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影响。  报告显示,海洋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这对人类福祉和海洋环境都有巨大影响。世界各地的表层和亚表层海水温度都在上升,海洋变暖和陆冰融化导致海平面继续以惊人的速度上升:地中海每年上升2.5毫米,全球每年上升3.1毫米。  据估计,北冰洋变暖占全球海洋变暖总量的近4%。巴伦支海(北极的一小部分)的平均海冰厚度减少了近90%,这导致从极地盆地进口的海冰减少。  报告认为,在北海,寒潮和海洋热浪的极端变化与比目鱼、欧洲龙虾、海鲈鱼、红鲻鱼和可食用螃蟹的捕获量的变化有关。农业和工业等陆上活动造成的污染正在导致海洋富营养化,影响脆弱的生态系统。  报告还显示,在过去十年中,地中海的海洋变暖和盐度增加加剧。在地中海,威尼斯连续发生了4次创纪录的洪水事件(2019年11月),地中海南部的海浪高度高于平均水平(2019年)。  从1993年到2019年,全球平均海温以每年0.015摄氏度的速度上升,从1955年到2019年,黑海的氧气水平(氧气库存)以每年0.16摩尔/平方米的速度下降。  报告负责人卡琳娜冯舒赫曼博士总结了海洋的国际形势,指出除了进行定期监测外,还需要不断改进最先进的海洋知识及开发和提供新产品。
  • 基于大气浓度观测反演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而验证传统自下而上清单结果的方法
    第三届中国温室气体监测研讨会”将于2023年11月18日至19日在上海召开,会议由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承办,采用线下会议的形式。 一、会议背景 2015年《巴黎协定》签署,目标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随后全球各国积极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制定计划。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与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及时掌握准确的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是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和双碳战略的前提。《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首次完整提出基于大气浓度观测反演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而验证传统自下而上清单结果的方法。2020年世界气象组织(WMO)成立全球温室气体综合信息系统(IG3IS)计划,并组织编写《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最优做法》(Urba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Observation and Monitoring Best Research Practices)和《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最优做法》。为了促进中国温室气体监测的同行交流,2019年和2020年分别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线上举行了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温室气体监测研讨会”,研讨了中国温室气体监测进展和应用,成立了“中国温室气体监测联盟”,并在AAS、AOSL和CCR联合发表专刊“Atmospheric GHG measurement and application in China”。近几年来,我国环境、气象、海洋、林业等业务部门分别开展了全国尺度、试点城市、重点行业、海洋及林业等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碳汇监测。国家科研计划以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推动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监测装备。但是,如何准确定量多种温室气体排放时空变化规律,特别是区分自然源和人为源CO2排放,依旧是国内外科学研究和业务体系的难点和挑战。在国内外新形势下,第三届“中国温室气体研讨会”将聚焦温室气体监测评估对双碳目标的支撑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推动我国温室气体监测同行交流,为建立有效的温室气体监测体系提供精准的科学理解、技术支撑和解决方案。二、目的1)促进中国温室气体监测同行交流2)研讨温室气体监测评估对双碳目标的支撑3)推动中国温室气体监测仪器自主研发和应用三、会议主要信息会议时间:2023年11月18至19日注册时间:2023年11月17日14:00-20:00会议地点:粤海酒店 牡丹厅(上海市虹口区逸仙路328号)交通和住宿指南见下文五、组委会姚波(联合主席,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曾宁、刘毅、韩鹏飞(联合主席)(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陈辉林(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刘诚(中国科技大学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吕洪刚(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牛振川(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孙康(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王绍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六、会议内容专题1:区域、城市尺度及海洋等的碳监测和反演——案例和经验专题2:监测和反演的质控及自上而下(Top-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up)方法的比对验证专题3:温室气体监测新技术新方法和国产温室气体监测仪器研制进展七、会议日程11月17日下午:会议报到、注册11月18日上午:开幕式及特邀报告下午:专题1报告及集体讨论11月19日上午:专题2及集体讨论下午:专题3及集体讨论、闭幕总结报告形式:口头报告或快闪八、会务费用会议不收取注册费,往返交通及食宿自理
  • 莱伯泰科2021年营收3.7亿元 同比上升6%
    2月25日北京莱伯泰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莱伯泰科(股票代码688056.SH))发布业绩快报,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亿元,较去年3.5亿元同比增长5.9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7019.82万元,同比增长7.6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6377.83万元,同比增长9.33%。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8.9亿元,较报告期初增长4.82%,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7.8亿元,较报告期初增长6.37%。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情况说明报告期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及影响经营业绩的主要因素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亿元,同比上升 5.97%;实现营业利润 7678万元,同比上升 10.91%;实现利润总额 8177.50万元,同比增长 7.02%;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7019.82万元,同比增加7.6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377.83万元,同比增加 9.33%。报告期末公司财务状况良好,总资产 8.9亿元,较期初增长 4.82%;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 7.87亿元,较期初增长 6.37%。2021 年莱伯泰科营业收入同比上升 5.97%,营业利润较上年同期增加 10.91%,报告期内新冠疫情仍时有发生,公司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一些影响,公司营业收入及营业利润虽都有增长,但是幅度不高。公司 2021 年新产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自产品发布后,一直受到市场及投资者的广泛关注,此新产品在 2021 年第四季度开始市场推广,并在半导体、医疗及传统领域获得相应订单或合作协议,但推出时间尚短,对 2021 年业绩尚无明显贡献。2021 年公司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 7.65%,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最终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 9.33%。因2021 年度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计入报告期内的股份支付费用金额为 334.60万元,如扣除股份支付税后金额影响,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 6656.99 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 14.12%。关于莱伯泰科2021大事记:2021年2月,莱伯泰科全自动凝胶净化系统、全自动固液吹扫捕集仪、全自动加液仪等产品喜获多项专利,其中全自动固液吹扫捕集仪为发明专利。2021年3月,莱伯泰科收回CDS中国区代理权,全力深耕国内市场。美国CDS热裂解、吹扫捕集、热解吸产品因其技术优势和多年用户沉淀,在全球有机化合物样品前处理领域长期跻身头部市场,国内各研究和检测机构亦不乏其忠实拥趸。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创新,CDS品牌也逐渐成为有机化合物热裂解、吹扫捕集、热解吸产品的代名词。自2015年莱伯泰科并购CDS之后,国内市场一直由代理商拓展维护,几经考验CDS产品在用户群中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口碑。时隔六年,随着公司发展策略的调整,莱伯泰科决意收回CDS中国区代理权,全力深耕国内市场。日后,莱伯泰科将作为CDS在中国的大本营开展营销及售后服务活动,并与CDS一道全力服务国内市场,延续CDS在中国市场的品牌优势。2021年4月,莱伯泰科发布了两款新产品,分别是旋转蒸发仪EV400H和HPSE Ultra系列高效快速溶剂萃取仪。2021年4月,莱伯泰科斩获2020年度科学仪器行业重点奖项,包括“2020科学仪器行业杰出雇主”和“2020科学仪器行业领军企业”。2021年5月,莱伯泰科发布首款质谱仪,LabMS 3000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这是莱伯泰科发展史上的又一大里程碑事件。随着新款质谱仪的发布,莱伯泰科将逐步推进医疗、医药、半导体等行业的应用拓展。2021年7月,莱伯泰科在MiniLab - I/O全自动稀释配标仪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升级,隆重推出新款Minilab 3000全自动液体处理平台,为客户解决常规的样品稀释配标问题。2021年9月,莱伯泰科“单细胞多元素飞行时间质谱智能检测系统研发”获北京市顺义区重大科技研发项目立项。该项目在传统的ICP-Q-MS上再增加一个飞行时间质谱(TOF)形成ICP-Q-TOF-MS系统,能对单细胞中的多元素进行同时检测,从而能够了解单细胞更多的详细元素分布,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2021年9月,莱伯泰科D-MASTER全自动消解仪斩获BCEIA金奖。2021年11月,莱伯泰科入选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认定名单。2021年12月莱伯泰科携手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成立“环境保护合作研究室”,合作实验室旨在加强双方在环境检测领域的创新和合作,双方将在环境样品中新污染物筛查及检测、汞公约相关物质监测、工业汞排放清单调查和磁性颗粒物检测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在开发新检测方法、创新解决方案以及前沿分析技术等多个方面开展合作。
  • 车内空气《指南》将修订 有望上升为强制标准
    今年以来,接二连三上演的车内空气污染维权事件,让越来越多车主认识到这个潜在的”健康杀手“。日前有消息称,目前环保部门计划对2012年3月起实施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行修订,使其成为一种强制标准。   不过,即使《指南》成为强制性标准,也只是使车内空气质量状况比过去好一些,而并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根据去年年底一项权威检测,目前90%以上新车都能够达到《指南》标准,这与大部分车主的真实感受相去甚远。为什么人们对于车内空气污染的感受,与权威的测量值差距那么大?   推荐标准有望上升为强制性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一直缺乏一套明确的车内空气质量标准,直到2012年3月《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的出台。不过,由于该《指南》只是一个推荐性标准,不具有强制性,因此实施一年多时间以来,对车内空气质量的改进非常有限。   去年下半年300名车主投诉梅赛德斯-奔驰C级车内甲醛超标4倍的事件,以及今年3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奥迪、宝马和奔驰车内使用的阻尼材料污染车内空气等事件,引发外界对车内空气质量广泛关注。   调查显示,多达90%的人士认为政府应该立即出台车内空气质量安全的强制性标准,因为这事关民众健康,刻不容缓。   在各方呼吁下,《指南》规定标准上升为强制性标准,即将成为现实。南都记者从国家室内车内环境及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获悉,车内空气质量有标准无执行的尴尬即将终结,目前环保部门正准备对《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进行修订,预计2015年将出台乘用车内空气质量的强制标准。   可以预期,一旦《指南》上升为行业强制性标准,将有助于改善车内空气质量状况,但这种改进能有多大,目前来看并不乐观。   为何九成新车空气能达标?   因为《指南》面临标准较低的问题。根据《指南》,目前我国是按照H J/T 400-2007的采样测量方法,该方法面临两大问题:一是监测温度等环境与真实使用状况下有很大差异(该方法是在25摄氏度下检测,实际车辆温度经常超过50摄氏度),二是检查污染物范围有限,仅包括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八种物质。   正是《指南》标准较低,使得现有汽车产品达标并非难事。事实上,去年年底,京、津、沪、穗等22地消费维权单位联合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首次依据《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开展了汽车室内空气质量比较试验活动。结果显示,25个汽车品牌的43个在用车型,车内空气质量状况达标率为93.02%,只有3辆样车的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超标。显然,这一检测结果与多数车主实际感受有很大出入。   目前的状况也意味着,如果《指南》不重新修订,即使它上升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其意义也只是象征性的,对于改善目前车内空气污染严重的状况帮助不大,因为绝大部分产品稍作改进都能轻松过关。
  • 世界气象组织:2021年温室气体浓度创新高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当地时间10月26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最新一期《温室气体公报》,指出2021年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三种主要温室气体在地球大气中的浓度均创新高。根据该报告,自近40年前开始系统测量以来,2021年的甲烷浓度出现了最大同比增幅。这一异常增长原因尚不清楚,但似乎是生物和人类引发的结果。2020年至2021年,二氧化碳浓度增幅也大于过去十年的平均年增长率。报告显示,1990年至2021年,长寿命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在大气中滞留时间长的温室气体)对气候的增温效应增加了近50%。2021年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值分别为1750年工业化前水平的149%、262%和124%。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指出,最新《温室气体公报》再次强调了采取紧急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防止未来全球温度进一步上升的必要性。他表示,一些具有成本效益的战略可用于应对甲烷排放问题,特别是应对化石燃料的排放,应立即实施这些战略。最紧迫的优先事项是削减二氧化碳排放,因为它是气候变化和相关极端天气的主要驱动因素,并将通过极地冰层损失、海洋增温和海平面上升等方式影响气候数千年。塔拉斯说,我们需要改变工业、能源和运输系统以及整体生活方式。所需变革在经济上是可承受的,在技术上也是可能的,但时间已经不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将于11月在埃及举行。世界气象组织计划在会议前夕提交其《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报告,说明温室气体如何继续推动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
  • 2014年SCI影响因子发布 CNS影响因子上升
    北京时间7月30日,备受关注的汤森路透《SCI期刊分析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新鲜出炉,该份报告涵盖82个国家237个大类10927本期刊。今年公布的是这些杂志2013年的影响因子,今年新增了379种期刊,同时也剔除了33种期刊,因为它们自引率过高。   在本次罗列的所有杂志中,56%的杂志影响因子均有所提高,而另外的44%杂志影响因子呈下降趋势。   2013年,在所有杂志中,引用次数超过500的杂志只有3本,它们分别为Nature、PNAS和Science。   在医学类期刊中,医学类排在第一的是Ca-Cancer J Clin,影响因子为162.500,2012年为153.459,第二的是NEJM,影响因子为54.420,2012年为51.658,CHEM REV杂志上升至第三位,取代去年Nature出版社旗下期刊NAT REV GENET,其影响因子为45.661,而Nat Rev Genet杂志影响因子下降至39.794,2012年为41.063。   CNS三大期刊影响因子的变化历年也颇受外界关注。2013年,三本杂志影响因子均有所上升,其中Nature杂志影响因子为42.351,高于2013年公布的38.597,排名亦大幅上升,在影响因子总中,排名第5。Cell和Science杂志影响因子也均有所上升,分别为33.116、31.477。Cell杂志今年总排名为第16位,Science紧随其后,排名第17名。   影响因子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本杂志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并且能够带来科学以外太多的东西:教职、基金申请、学术影响力等。尽管很多学者批评过杂志的影响因子,但是在发表论文时,他们仍旧是顶级杂志的拥趸。 最新公布的2013年杂志影响因子排名 Rank Full Journal Title Total Cites Journal Impact Factor 1 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16,130 162.5 2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57,469 54.42 3 CHEMICAL REVIEWS 124,463 45.661 4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37,647 42.86 5 NATURE 590,324 42.351 6 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 16,653 41.392 7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26,358 39.794 8 LANCET 176,528 39.207 9 NATURE BIOTECHNOLOGY 42,156 39.08 10 NATURE REVIEWS CANCER 36,052 37.912 11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1,454 37.231 12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34,124 36.458 13 NATURE MATERIALS 54,962 36.425 14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27,024 33.836 15 Nature Nanotechnology 27,858 33.265 16 CELL 191,226 33.116 17 SCIENCE 537,035 31.477 18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30,120 31.376 19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63,071 30.425 20 JAM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24,822 30.387 21 Nature Photonics 18,623 29.958 22 NATURE GENETICS 81,548 29.648 23 PHYSIOLOGICAL REVIEWS 23,974 29.041 24 NATURE MEDICINE 60,002 28.054 25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17,446 26.854 26 Annual Review of Biochemistry 20,070 26.534 27 NATURE METHODS24,560 25.953 28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6,903 25.87 29 NATURE IMMUNOLOGY 34,765 24.973 30 LANCET ONCOLOGY 20,565 24.725 31 SURFACE SCIENCE REPORTS 4,410 24.562 32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47,00524.348 33 Annual Review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8,312 24.037 34 CANCER CELL 24,929 23.893 35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16,774 23.317 36 Nature Chemistry 12,440 23.297 37 PHYSICS REPORTS-REVIEW SECTION OF PHYSICS LETTERS 21,386 22.91 38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13,345 22.66 39 Cell Stem Cell 15,492 22.151 40 Annual Review of Pathology-Mechanisms of Disease 2,767 22.128 41 LANCET NEUROLOGY 17,534 21.823 42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8,076 21.147 42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8,076 21.147 44 Nature Physics 20,321 20.603 45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1,810 20.533 45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1,810 20.533 47 Annual Review of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9,22420.241 48 NATURE CELL BIOLOGY 34,482 20.058 49 IMMUNITY 34,787 19.748 50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11,710 19.446 51 ENDOCRINE REVIEWS 13,623 19.358 52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 15,22818.9 53 PHARMACOLOGICAL REVIEWS 11,069 18.551 54 Annual Review of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7,373 18.523 55 Nano Today 3,855 18.432 56 Annual Review of Genetics 7,015 18.115 57 ADVANCES IN PHYSICS 5,02618.062 58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130,991 17.879 59 Alzheimers & Dementia 3,821 17.472 60 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 5,978 16.909 61 Cell Metabolism 15,636 16.747 62 Living Reviews in Relativity 1,60016.526 63 Annual Review of Marine Science 1,628 16.381 64 BMJ-British Medical Journal 85,434 16.378 65 ALDRICHIMICA ACTA 1,066 16.333 66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47,309 16.104 67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12,781 1668 NEURON 71,989 15.982 69 Cancer Discovery 2,210 15.929 70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3,523 15.696 71 Annual Review of Physical Chemistry 7,570 15.678 72 REPORTS ON PROGRESS IN PHYSICS 11,421 15.63373 Annual Review of Materials Research5,833 15.629 74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22,428 15.49 75 Annual Review of Medicine 5,560 15.478 76 ADVANCED MATERIALS 107,567 15.409 77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6,806 15.353 78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79,235 15.343 79 Nature Climate Change 2,871 15.295 79 Nature Climate Change 2,871 15.295 81 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 9,547 15.255 82 JNCI-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37,903 15.161 83 MOLECULAR PSYCHIATRY 13,902 15.147 84 NATURE NEUROSCIENCE 46,095 14.976 85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7,017 14.962 85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7,017 14.962 87 CIRCULATION 158,661 14.94888 EUROPEAN HEART JOURNAL 36,613 14.723 89 Annual Review of Physiology 8,246 14.696 90 MOLECULAR CELL 52,033 14.464 91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9,222 14.414 92 PSYCHOLOGICAL BULLETIN 34,080 14.392 92 PSYCHOLOGICAL BULLETIN 34,080 14.392 94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5,433 14.385 95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34,971 14.308 96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23,718 14.137 97 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3,257 14.103 98 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 7,195 14.099 99 PLOS MEDICINE 16,975 14 100 GASTROENTEROLOGY 62,445 13.926 101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64,191 13.912 102 GENOME RESEARCH 30,995 13.852 103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 8,827 13.806 104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96,908 13.765 105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38,622 13.747 105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38,622 13.747 107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43,193 13.559107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43,193 13.559 109 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 15,910 13.522 110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15,367 13.479 111 GUT 33,059 13.319 112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REVIEW 1,071 13.312 113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39,734 13.246 114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12,495 13.217 115 ECOLOGY LETTERS 20,519 13.042 116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9,546 13.021 117 Annual Review of Microbiology 9,159 13.018 118PROGRESS IN LIPID RESEARCH 4,382 12.963 119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2,753 12.958 120 NANO LETTERS 103,399 12.94 121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542 12.921 121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542 12.921 123 IMMUNOLOGICAL REVIEWS 13,018 12.909 124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18,523 12.902 125 World Psychiatry 1,459 12.846 125 World Psychiatry 1,459 12.846 127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584 12.833 128 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 23,820 12.707 129 GENES & DEVELOPMENT 59,234 12.639 130 EUROPEAN UROLOGY 19,389 12.48 131 Annual Review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3,486 12.45 132 TRENDS IN CELL BIOLOGY 11,144 12.314 133 Annual Review of Biophysics 1,975 12.25 134 Cell Host & Microbe 7,622 12.194 135 MOLECULAR INTERVENTIONS 1,073 12.143 136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27,922 12.098 137 ACS Nano 58,446 12.033 138TRENDS IN IMMUNOLOGY 8,638 12.031 139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51,564 11.986 140 CELL RESEARCH 8,083 11.981 141 ANNALS OF NEUROLOGY 33,670 11.91 142 Annual Review of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845 11.909 143 Living Reviews in Solar Physics 582 11.833 144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R-REPORTS 5,154 11.789 145 PLOS BIOLOGY 24,324 11.771 146 Nature Geoscience 10,224 11.668 147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25,691 11.633 148 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C-PHOTOCHEMISTRY REVIEWS 2,239 11.625 149 TRENDS IN GENETICS 11,015 11.597 150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3,505 11.574 151 SYSTEMATIC BIOLOGY 12,226 11.532 152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462,510 11.444 153 Autophagy 7,829 11.423 154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215,408 11.336 155 Annual Review of Fluid Mechanics 7,538 11.26 156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36,389 11.248 157 HEPATOLOGY 53,052 11.19 158CIRCULATION RESEARCH 47,185 11.089 159 Oceanography and Marine Biology 2,180 11.083 160 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 5,920 11 161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33,944 10.987 162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 16,396 10.977163 Materials Today 4,739 10.85 164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2,342 10.807 165 EMBO JOURNAL 76,176 10.748 166 Nature Communications 17,193 10.742 167 NATURAL PRODUCT REPORTS 7,158 10.715 168 GENOME BIOLOGY 19,687 10.465 169 Annual Review of Nutrition 4,846 10.459 170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42,244 10.439 171 JOURNAL OF HEPATOLOGY 24,551 10.401 172 REVIEWS OF GEOPHYSICS 7,418 10.4 173 DEVELOPMENTAL CELL 21,439 10.366 174 MOLECULAR ASPECTS OF MEDICINE 3,486 10.302 175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11,310 10.301 176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15,111 10.284 177 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 2,596 10.252 178 BRAIN 44,457 10.226 179 Nano Energy 971 10.211 180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5,457 10.188 181 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 2,196 10.154 182 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 6,659 10.11 183 QUARTERLY REVIEWS OF BIOPHYSICS 2,529 10.083 184 TRENDS IN BIOTECHNOLOGY 10,767 10.04 185 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10,912 9.988 186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3,122 9.955 187 EXERCISE IMMUNOLOGY REVIEW 513 9.929 188CURRENT BIOLOGY 46,037 9.916 189 NPG Asia Materials 654 9.902 190 PROGRESS IN RETINAL AND EYE RESEARCH 3,875 9.897 191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565,934 9.809 192 TRENDS IN MICROBIOLOGY 8,763 9.808 193 Advances in Anatomy Embryology and Cell Biology 399 9.8 194 BIOLOGICAL REVIEWS 7,261 9.79 195 ACTA NEUROPATHOLOGICA 12,284 9.777 196 BLOOD 149,865 9.775 197 PROGRESS IN PHOTOVOLTAICS 6,206 9.696 198
  • 日海水检出放射物 浓度值2年内最高
    据日本NHK网站7月6日报道,此前,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近海一侧观测用井内检出,地下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浓度增高。进而,从观测用井附近的港口采取海水进行检查,检出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氚的浓度有所升高。今年5月至今,放射物质氚的浓度持续升高,现已达到近2年的最高值。   今年5月以后,在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临海一侧的观测用井内检出地下水中含有高浓度的放射性物质。因此,东京电力公司开始调查海洋受影响情况。   本月3日,从位于核电站港口取水口中北侧采取的海水中检出,氚的浓度为2300贝克/升,约为上月21日检测浓度的2倍。   2300贝克/升的浓度值虽为国家标准的1/25,但到今年4月为止的一年内,氚的浓度一直维持在100贝克/升左右。今年5月以后,浓度不断上升,现已达到自前年6月开始进行观测以来的最高值。   东京电力公司在观测用井附近挖掘了新的井进行观测。本月5日,在新挖掘的井中检测出,地下水中锶元素等能放射出放射线β线的放射性物质浓度为90万贝克/升,达到迄今为止的最高值。   东京电力公司表示“现在还不能确定地下水已经流入海洋”,将会增设观测用井,加强监测,并会加固防护堤岸,以防井水流入海洋内。
  • 2017年全国细颗粒物浓度下降 蓝天幸福感 越来越真切
    p   进入采暖季后,不少担心天气会变差的人发现,头顶的天空反而蓝得更“勤快”了。环境保护部1月18日发布的空气质量数据,验证了群众的蓝天幸福感越来越强——监测结果显示,去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8.0%,PM2.5浓度为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5% PM10浓度为7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1%。 /p p   三大重点区域中,京津冀区域全年PM2.5平均浓度为6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 PM10平均浓度为11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2%。长三角区域PM2.5、 PM10平均浓度分别为44微克/立方米、71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4.3%和5.3%。珠三角区域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为34微克/立方米、53微克/立方米,均达到国家二级年均浓度标准。 /p p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2月,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66.0%,同比上升8.5个百分点。尤其是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64.6%,同比上升34.1个百分点。其中,“北京蓝”最为抢眼,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3.9%。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noimg/6dd705d8-8692-4ae0-ba06-9e54e9c01c8a.jpg" title=" 制图.webp.jpg" /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蓝天保卫战,拿下一局! /span /strong /p p   每个蓝天,都会让人欣喜。过去一年,空气质量有何变化?改善程度究竟如何?环境保护部18日发布的2017年12月和1—12月全国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空气质量状况,能让我们找到答案。 /p p   “改善”成为去年全国空气质量关键词,北方采暖季情况好于往年 /p p   来自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数据显示,“改善”成为去年全国空气质量的关键词。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8%,PM2.5浓度为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5% PM10浓度为7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1%。 /p p   从重点区域的情况看,京津冀地区全年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56.0%,PM2.5浓度为6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PM10浓度为11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2%。长三角地区全年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4.8%,PM2.5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3%,PM10浓度为7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3%。 /p p   珠三角地区PM2.5、PM10浓度分别为34微克/立方米、53微克/立方米,均达到国家二级年均浓度标准,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全国三大防控区率先实现3年稳定达标。 /p p   进入采暖季,北方城市的空气质量令人揪心,但今年情况大大好于往年。据统计,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12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64.6%,同比上升34.1个百分点,11月的优良天数比例为68.5%,同比上升31.6个百分点。10—12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实施以来,石家庄、北京、廊坊、保定等城市, PM2.5浓度同比下降幅度均在40%以上。 /p p   北京市全年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62.1%,同比上升6.9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5%。其中,12月优良天数比例为83.9%,同比上升42.0个百分点。PM2.5浓度44微克/立方米的成绩,也让北京罕见地进入当月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榜单前10名。 /p p   不少人认为老天帮了北京蓝天不少忙,对此,中国气象局雾霾监测预报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龚山陵表示,天气帮忙是肯定的,2017年11月、12月北京的天气条件比2016年好大约30%,但是北京乃至区域散乱污整治、散煤替代等减排措施到位,是空气质量改善的根本原因。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部省份大气污染防治压力仍然较大,但重污染天数在减少 /span /strong /p p   重点城市全年的空气质量孰优孰劣?根据环保部的发布,排在前10位城市依次是:海口、拉萨、舟山、厦门、福州、惠州、深圳、丽水、贵阳和珠海市。后10位城市从第七十四名到第六十五名依次是:石家庄、邯郸、邢台、保定、唐山、太原、西安、衡水、郑州和济南市。 /p p   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重点城市月度空气质量报告,年度冠军海口在去年的12个月中拿了9次冠军、一次亚军、一次季军和一次第七名,是名副其实的空气最佳重点城市。 /p p   但是在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蔚蓝地图团队对全国387个城市空气质量的统计中,还有不少中小城市的空气质量远优于海口,比如海南三亚、云南丽江等。 /p p   与去年相比,最差榜单中的10个城市没有变化,只是位次上略有变动,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五省省会位列其中。 /p p   根据蔚蓝地图团队统计数据,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最差城市是河北邯郸,同区域空气质量最好的承德和张家口PM2.5平均浓度已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 “2+26”城市中的山西临汾、河南安阳PM2.5平均浓度与邯郸接近,长三角区域徐州空气质量最差。 /p p   即便省内不少城市排名依旧靠后,但河北省改善的情况有目共睹。今年1月5日河北省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省2017年PM2.5平均浓度为65微克/立方米,比2016年70微克/立方米下降7.1%,比2013年108微克/立方米下降39.8%。 /p p   除了各项污染物指标在下降,重污染天数也在减少。在“2+26”城市中,山东菏泽的重污染天气从2016年的44天减到17天,石家庄的重污染天数从71天减少到51天。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臭氧污染有抬头趋势,次重点地区防治不能放松 /span /strong /p p   在令人欣喜的成绩单上,一个小小的数字也值得关注。去年1—12月,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虽接近八成,却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三大区域在这个数据上同样有不同的降幅。 /p p   蓝天在增加,改善看得见,为什么会出现“好天”略减少的情况?综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各月度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问题出在臭氧超标天数的增加上。 /p p   2017年5月,74城市的臭氧平均超标率为32.7%,同比上升15.6%,而且从这个月开始,74个城市连续5个月超标天数的首要污染物均为臭氧。据悉,目前对臭氧的评价采用臭氧8小时浓度点位最大值评价方法。 /p p   在监测的6种大气污染物中,去年很多地区颗粒物、二氧化硫的浓度都在大幅下降,一氧化碳也不是问题,氮氧化物呈现持平或者略降的态势,只有臭氧在抬头。 /p p   龚山陵表示,这与挥发性有机物减排还不能满足空气改善要求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随着颗粒物减排效果出现,大气透明度增加,阳光照射强度增加导致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等污染因子的反应程度增强,也会导致臭氧增加。 /p p   科研证实,氮氧化物与挥发性有机物的协同减排对臭氧防治的意义非常大,对还在努力降低颗粒物浓度的很多地方来说,臭氧的防治将会日益受到重视。 /p p   “蓝天保卫战攻坚的工作还有很多,可能还会不断发现新的一些问题。”龚山陵告诉记者,比如关中、成渝两个原先排在三大重点区域后面的次重点地区,一些城市的改善幅度还赶不上京津冀地区,需要更多关注和投入。 /p p   蓝天保卫战是持久战也是攻坚战,令人欣慰的是,新年伊始,不少地方厉兵秣马,新目标、新任务已经明确,相信今年各地的蓝天会越来越多。 /p
  • 在线浓度计实时监测---维生素功能饮料brix应用解决方案
    在饮料生产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次品出现将导致工厂成本的上升,如果次品产品流通市场需要召回的话,更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现在案例中,很多用户使用的是单独的流量计检测浓度水平,因此,不规格的产品容易被疏忽,在混合工艺中,实时监测原料比例是绝对必要的。用在线浓度计实时测量浓度变化完全必需。 近日,ATAGO(爱拓)在某功能饮料厂进行了现场安调服务工作,安调在饮料生产线上的在线浓度计CM-780N的饮料BRIX值在调配过程中严格控制在11.2-11.7%),通过现场的二次仪表实现远程数据传输、控制,实现检测和显示分离,内部数据实现自定义标度,实现浓度值上下线高低报警输出。 请尽快联系我们构建您的在线浓度检测系统,索取在线浓度监测系统参数征询建议吧!
  • 利用高频光腔衰荡光谱技术同步观测北京和上海大气氨浓度
    氨气是形成二次气溶胶的重要前体物,也是城市大气环境治理的关键物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组织实施的全国大气氨观测研究网络(AMoN-China)通过被动离线采样发现,城市已成为大气氨排放热点区域。然而,被动采样周期较长(周-月),难以捕捉大气氨浓度在日尺度上的快速变化。同时,以往研究常观察到大气氨浓度在早上5:00-12:00快速增加,这一早高峰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性亟待更多高频观测站点资料的验证。鉴于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潘月鹏课题组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电明团队合作,基于高频光腔衰荡光谱技术在北京和上海两个超大城市开展了大气氨浓度同步观测实验(测量频率1Hz,精度0.03ppb,图1)。这两个城市位于华北平原氨排放热点区域的南北边缘,是研究区域传输和局地排放对大气氨浓度叠加影响的理想站点。图1. 基于光腔衰荡光谱法测量北京和上海的大气氨浓度2020年5月观测结果发现,北京大气氨平均浓度(23.1±10.3 ppb)接近上海(12.0±5.0 ppb)的两倍,与卫星观测的氨气柱浓度和自下而上统计的氨气排放量的空间分布一致。研究还发现两个城市同时存在氨气早高峰现象,其发生频率大于50%,机动车排放是导致氨气浓度早高峰形成的主要原因。早晨边界层打破后,随着对流发展,富含氨气的残留层向下传输也对早高峰有一定贡献。上述结果促进了我们对城市大气氨浓度动态变化特征及背后驱动因素的科学认识,其高频观测数据可用于提升大气化学传输模型的模拟精度,有助于评估大气氨污染的生态环境效应并为氨减排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该研究成果发表于Atmospheric Environment (JCR一区,IF=5.755)。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19级硕博连读生孙倩为该论文第一作者,潘月鹏研究员和华东师范大学吴电明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受到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823205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77204)和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LAPC-KF-2022-09)的共同资助。
  • 2台环境监测仪器荣获3i奖-优秀新品2024年度上半年“提名奖”
    仪器信息网讯 “仪器及检测3i奖”(创新Innovative、互动Interactive、整合Integrative,简称“3i奖”),始于2006年,是由信立方旗下网站——仪器信息网和我要测网联合举办,随着科学仪器及检验检测行业的发展需求,应运而生。 其中,3i奖中重要奖项之一,“3i奖-科学仪器行业优秀新品”,旨在将在中国仪器市场上推出的、创新性比较突出的国内外仪器产品全面、公正、客观地展现给广大的国内用户。该活动自推出以来,受到越来越多的仪器用户、国内外仪器厂商以及相关媒体的关注和重视。 “3i奖-科学仪器行业优秀新品”( 以下简称优秀新品 ) 评选活动2024年度上半年“提名”评审已经结束,经网络评审团评审,技术评审委员会主席团审核,现已确定2024年度上半年“提名”名单。2024年1月1日 - 2024年7月23日期间申报的2024年度上市新品共179台,荣获上半年年度“提名”的新品共有37台,比例约为21%;其中,2台环境监测仪器获得提名。 环境监测仪器仪器名称型号创新点公司名称在线水中臭氧浓度检测仪GS-WOC150A查看青岛朗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多功能扫描探头iProbe Plus查看美国ATI公司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次评选仅限于2024年上市、2024年7月23日之前申报的仪器新品。有些厂商虽然在网上进行了申报,但在规定时间内没有能够提供详细、具体的仪器创新点说明,有说服力的证明材料以及详细的仪器样本,因此这次没有进入名单。另外,非独家代理的代理商提供的优秀国外新品也不能入选。由于本次参与申报的厂家较多,产品涉及门类也较多,对组织认定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不排除有些专业性很强的仪器未被纳入评审范围。 该名单将在仪器信息网进行为期10天的公示。所有新品的详细资料均可在新品栏目进行查阅,如果您发现榜单中仪器填写的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符,或非2024年上市的仪器新品,请您于2024年9月10日前向“3i奖-科学仪器行业优秀新品”评审委员会举报和反映情况,一经核实,将取消其入围资格。 “3i奖-科学仪器行业优秀新品”评审委员会联系方式: 电话:010-51654077-8027 刘女士 传真:010-82051730电子信箱:xinpin@instrument.com.cn ———————————————————————————————————— “仪器及检测3i奖”,简称“3i奖”(创新Innovative、互动Interactive、整合Integrative),始于2006年,是由信立方旗下网站——仪器信息网和我要测网联合举办,随着科学仪器及检验检测行业的发展需求,应运而生。截至目前已设有12类奖项,记录了行业发展路上的熠熠星光。 3i奖作为行业公益奖项,始终秉承着“公正、公平、公开 ”的原则,依托信立方长期合作的业内权威专家和数千万用户进行评审,遴选出代表技术发展趋势的创新产品、表彰科学仪器及检测行业表现卓越的企业、企业家和具有特殊贡献的研发人物等,弘扬正能量,促进行业高速发展。 了解更多3i奖详情:https://www.instrument.com.cn/event/prize
  • 北京1月PM2.5浓度34微克/立方米 史上首次达到国家年标准值
    p   今年1月份北京PM2.5浓度为3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0.7%,达到35微克/立方米的国家年标准值,在全国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第八。据悉,这也是北京首次月均浓度达到国标。 /p p   今年一月份,北京优良天数达到25天,占比80.6%,其中一级优和二级良分别为11天和14天。一直到2月14日左右,北京空气质量最多为轻度污染,基本上都维持在优良水平。 /p p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相关人士介绍,2017年1月份,北京市PM2.5的月均浓度为116微克/立方米,和往年同期相比,今年1月下降幅度达到70.7%。34微克/立方米的PM2.5月均浓度达到了国家年标准值,而且达到了历史最低的水平,甚至比过去夏天最低的36微克/立方米还低。这也让北京跻身于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的前十名,排在第八位。 /p p   北京空气质量在2017年的12月首次进入全国重点城市前十名,排名第九,而今年一月份又上升了一位,排名第八。 /p p   据了解,空气质量的6项污染物中有3项是冬季主要污染物,分别是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数据显示,2018年1月份除了PM2.5为3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0.7%外,其他三项主要污染物均有明显下降,其中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分别为8、42和64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55.6%、35.4%和51.1%。 /p
  • 专家估计PM2.5浓度达到新国标至少要10年
    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期间,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公布全部35个PM2.5监测网络的监测站点试运行数据。公布这些数据意义何在?对老百姓的生活有何影响?站点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北京的空气质量会因此得到改善吗?   老百姓可以实时查阅所处区域环境有多少污染物   “先不谈数据,仅‘公布’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认为,以前不公布,现在所有站点公布了,这对城市环保工作来说是一个巨大进步,老百姓可以实时查阅所处区域环境有多少污染物,不用猜测轻度、重度污染以及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到底代表什么意思,这就是意义。   王跃思认为,数据的公布会令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更具象地关心环境,一方面这将推动政府不断严格环保治理措施 另一方面有利于公众自身的环境意识觉醒,从个体做起,切实减少污染排放。   不过最令王跃思等科研工作者兴奋的,还是更方便、快捷地拥有来自官方的更为丰富的研究数据。“数据高高低低、增加或减少的原因和污染源的变化正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们的研究结论将为政府有的放矢地治理环境提供方向。”   经过严格选址的35个站点并非永恒不变   据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构成北京PM2.5监测网络的35个PM2.5自动监测子站的选址是经过严格的技术论证,以环境评价点为主体,包括23个环境评价点与1个代表城市整体环境状况的城市对照点,同时设置了6个区域边界点、5个分布在北京二环、三环和四环主干道上的交通点。   至此,35个监测站将涵盖环境评价点、对照点、区域点、交通点四种类型,均匀分布于各区县,通过3个月的试运行逐步具备按新国标监测6项污染物的能力。   王跃思对此表示,环保部门此次的站点选址较为合理,但并不意味着永恒不变。“北京的城市发展速度仍然很快,变化很多,环保部门应该会根据实际状况进行调整。”   北京市环境监测专家虞统认为,监测点就是要反映一个区域的空气状况,如果站点边上突然出现大的污染排放源,突然立起高楼阻挡或者地势变得低洼等等,这都会使监测数据失准,不能代表整个区域污染水平,环保部门就会做出相应的位置调整。   王跃思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北京市35个PM2.5监测站点都是相对动态的,比较缺少固定永久型、至少30至50年内不会移动的站点。他建议环保部门今后考虑在地势较高、较长时间内不会被城市化进程影响到的地方建立固定站点,连贯性越强的数据将更有利于研究污染物的变化进程。   专家估计PM2.5浓度达到新国标至少需要10年   “公布PM2.5监测数据并不意味着空气质量的大幅改善,这是个漫长的过程,达标可能要10年也许更久。”王跃思对记者说,他还有15年退休,按照目前北京市总体环境水平,如果在此之前,PM2.5年均浓度能达到每立方米35微克,符合新国标要求,就是很值得高兴的事。   北京市PM2.5监测站点上线后曾在10月2日监测出首个单站点24小时浓度值超过每立方米150微克的超标天,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关注。   事实证明,这种“关注”将注定是长期和频繁的。   8日,北京天空在雾霾的笼罩下昏黄浑浊,空气质量糟糕肉眼可见。记者查阅“空气质量实时发布”,以城六区的朝阳农展馆监测站为例,可吸入颗粒物PM10从7日中午12时开始就高位运转,由每立方米132微克波动上升至8日11时的每立方米208微克。   “必须要正视的是,PM2.5浓度值超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会经常出现。”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副主任赵越说。   据记者了解,目前北京市大气中主要含有四项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其中,前三项都已稳定达标,但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年均浓度从未达到过国家标准,仍超标20%左右。   “PM2.5是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一部分。PM10都从未达标,PM2.5的治理之路将更艰巨。”北京市环保局大气管理处处长于建华说,研究和监测结果表明,北京市PM2.5和PM10之间的比例通常在0.5到0.6之间,即100微克的PM10中,约含50微克到60微克PM2.5。严重雾霾天出现时,这一比例会更高。   根据环保部门整理的相关科研机构监测研究结论,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已由2000年的每立方米100微克到110微克,降至2010年的每立方米70微克到80微克,虽然目前趋势依旧是在下降,但与即将颁布的新国标相比,PM2.5年均浓度仍超标1倍。   清华大学环境与工程研究院院长郝吉明等相关专家认为,目前北京市PM2.5浓度要达到即将实施的新国标还有相当的难度,估计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单日出现超标将会成为常态,需要全社会共同减少污染排放。
  • 全名单揭晓!37台仪器荣获2024年度上半年优秀新品“提名奖”
    仪器信息网讯“仪器及检测3i奖”(创新Innovative、互动Interactive、整合Integrative,简称“3i奖”),始于2006年,是由信立方旗下网站——仪器信息网和我要测网联合举办,随着科学仪器及检验检测行业的发展需求,应运而生。其中,3i奖中重要奖项之一,“3i奖-科学仪器行业优秀新品”,旨在将在中国仪器市场上推出的、创新性比较突出的国内外仪器产品全面、公正、客观地展现给广大的国内用户。该活动自推出以来,受到越来越多的仪器用户、国内外仪器厂商以及相关媒体的关注和重视。“3i奖-科学仪器行业优秀新品”(以下简称优秀新品)评选活动2024年度上半年提名奖评审已经结束,经技术评审委员会主席团审核,现已确定2024年度提名奖名单。截至7月23日,2024年度上市的新品共申报了179台,37台获得提名,比例为21%。其中,化学分析仪器13台,生命科学仪器及设备12台,光学仪器及设备4台,环境监测仪器2台,实验室常用设备2台,物性测试仪器及设备1台,测量仪器1台,行业专用仪器1台,半导体行业专用仪器设备1台。获奖名单(排名不分先后)仪器名称型号创新点公司名称化学分析仪器Orienda ELF 极简过柱机Orienda ELF查看北京橙达仪器有限公司Vanquish&trade Access HPLC系统Vanquish Access HPLC 系统查看赛默飞色谱与质谱便携式高温傅里叶红外气体分析仪FI-RXF100-G查看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FI-RIR便携式红外拉曼一体机FI-RIR查看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科研型小光斑(1μm)显微拉曼光谱仪PERS-RZ1601S查看厦门市普识纳米科技有限公司BEAM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在线过程分析光谱仪BEAM查看布鲁克光谱(BRUKER OPTICS)Orbitrap Ascend Editions Tribrid系列超高分辨质谱仪Orbitrap Ascend Editions Tribrid系列超高分辨质谱仪查看赛默飞色谱与质谱四极杆-傅里叶变换静电阱气质联用仪Anyeep Cassitrap 120K查看苏州安益谱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布鲁克neofleX&trade MALDI-TOF/TOF 空间成像质谱仪neofleX&trade 查看布鲁克道尔顿(Bruker Daltonics)便携式全反射X射线荧光光谱仪TX3000查看苏州浪声科学仪器有限公司贝拓科学BETOP台式X射线衍射仪BRAGG110BRAGG110查看广州贝拓科学技术有限公司电雾式检测器(CAD)SparkFlux-2000查看湖南瓴峰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电雾式检测器(CAD)CADetector a1 (CAD)查看英迈仪器(天津)有限公司物性测试仪器及设备梅特勒托利多DSC5+热分析超越系列DSC5+查看梅特勒托利多实验室常用设备Milli-Q® SQ 2系列水纯化系统Milli-Q® SQ 2系列水纯化系统查看默克化工技术(上海)有限公司BUCHI 步琦 旋转蒸发仪 R-80 系统R-80查看瑞士步琦有限公司 BUCHI Labortechnik AG生命科学仪器及设备Touch Imager 电子压片成像仪/e-BLOT 接触式无损定量WB成像系统Touch Imager查看易孛特生命科学(上海)有限公司安捷伦ProteoAnalyzer毛细管蛋白电泳系统ProteoAnalyzer 系统查看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ChemiDoc Go荧光及化学发光成像系统ChemiDoc Go查看伯乐生命医学产品(上海)有限公司(bio-rad)自动化细胞培养工作站/查看上海慧程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布鲁克 SPR #64 表面等离子共振仪SPR #64查看布鲁克道尔顿(Bruker Daltonics)S-CLASS高通量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系统S-CLASS查看极瞳生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LAUDA Mobifreeze 电池供电可移动式超低温冰箱 -86℃到 -50℃M 270查看劳达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动物声音超声播放系统UltraSoundGate 416H超声播放器 416H查看南京欧熙科贸有限公司根系根瘤分析系统GXY-A plus查看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生医疗SinoCyte X 科研流式细胞仪SinoCyte X查看中生(苏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CytoFLEX nano纳米流式分析仪CytoFLEX nano查看贝克曼库尔特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微视超分辨TIRF照明STORM显微镜HM-SR-01HM-SR-01查看广州微视光学科技有限公司环境监测仪器在线水中臭氧浓度检测仪GS-WOC150A查看青岛朗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多功能扫描探头iProbe Plus查看美国ATI公司测量仪器NimbleTrack灵动式三维测量系统NimbleTrack查看思看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行业专用仪器自动进样全自动快速二氧化硫测定系统VAP550CVAP 550C查看中国格哈特光学仪器及设备转盘共聚焦显微成像系统Nova-SD查看北京艾锐精仪科技有限公司UC Enuity 超薄切片机UC Enuity查看徕卡显微系统(上海)贸易有限公司120KV 透射电子显微镜JEM-120i查看日本电子株式会社(JEOL)气体泄漏检测红外热像仪-智瞳HW-320 plus查看北京龙知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半导体行业专用仪器设备晶圆级原子力显微镜Wafer Mapper-M查看致真精密仪器(青岛)有限公司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次评选仅限于2024年上市、2024年7月23日之前申报的仪器新品。有些厂商虽然在网上进行了申报,但在规定时间内没有能够提供详细、具体的仪器创新点说明,有说服力的证明材料以及详细的仪器样本,因此这次没有进入名单。另外,非独家代理的代理商提供的优秀国外新品也不能入选。由于本次参与申报的厂家较多,产品涉及门类也较多,对组织认定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不排除有些专业性很强的仪器未被纳入评审范围。该名单将在仪器信息网进行为期10天的公示。所有新品的详细资料均可在新品栏目进行查阅,如果您发现榜单中仪器填写的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符,或非2024年上市的仪器新品,请您于2024年9月10日前向“3i奖-科学仪器行业优秀新品”评审委员会举报和反映情况,一经核实,将取消其入围资格。“3i奖-科学仪器行业优秀新品”评审委员会联系方式:电话:010-51654077-8027 刘女士传真:010-82051730电子信箱:xinpin@instrument.com.cn————————————————————————————————————————“仪器及检测3i奖”,简称“3i奖”(创新Innovative、互动Interactive、整合Integrative),始于2006年,是由信立方旗下网站——仪器信息网和我要测网联合举办,随着科学仪器及检验检测行业的发展需求,应运而生。截至目前已设有12类奖项,记录了行业发展路上的熠熠星光。3i奖作为行业公益奖项,始终秉承着“公正、公平、公开 ”的原则,依托信立方长期合作的业内权威专家和数千万用户进行评审,遴选出代表技术发展趋势的创新产品、表彰科学仪器及检测行业表现卓越的企业、企业家和具有特殊贡献的研发人物等,弘扬正能量,促进行业高速发展。了解更多3i奖详情:https://www.instrument.com.cn/event/prize
  • 《2020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公布 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继续升高
    9月29日,中国气象局发布《2020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总第10期)》。当日,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严明良在中国气象局10月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0年我国6个区域本底站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浓度与2019年相比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严明良(图片来源:中国气象局)严明良表示,《2020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总第10期)》与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2020年WMO温室气体公报》相呼应,报告了中国2020年主要温室气体监测数据情况。严明良介绍,目前中国气象局有7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开展温室气体业务观测,分别为青海瓦里关、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黑龙江龙凤山、湖北金沙、云南香格里拉和新疆阿克达拉。瓦里关国家大气本底站是世界气象组织全球32个大气本底站之一。2020年瓦里关国家大气本底站观测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分别为414.3±0.2 ppm、1944±0.7 ppb、333.8±0.1 ppb,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平均浓度大体相当,二氧化碳浓度较2019年增幅约2.5ppm,与全球增幅持平。2020年我国6个区域本底站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浓度与2019年相比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据悉,中国气象局在世界气象组织框架下,协调中国区域的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高精度观测,所用数据处理方法、标准、流程均与国际接轨,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温室气体本底浓度观测。从2016年起,我国发射3颗二氧化碳在轨卫星,2018年开始开展机载温室气体在线观测和平流层温室气体原位观测试验。2021年,中国气象局组建了包含44个国家级气象观测台站和16个省级气象观测站在内的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截至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的温室气体立体观测能力。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京都议定书》限排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六氟化硫(SF6)、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三氟化氮(NF3),以及《蒙特利尔议定书》限排的消耗臭氧层物质。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监测网(WMO/GAW)负责协调大气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的系统观测和分析。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联网监测分析是历次《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科学评估报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臭氧损耗科学评估报告》等的数据来源和科学基础。2021年10月25日,WMO发布《2020年全球温室气体公报》。公报采用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数据来自WMO/GAW、全球大气气体先进试验(AGAGE)等。公报称,全球大气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继续突破有仪器观测以来的历史记录,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分别达到413.2±0.2 ppm、1889±2 ppb、333.2±0.1 ppb,2020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幅约2.5 ppm,高于过去十年平均增幅(2.4 ppm)。2020年全球大气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增幅分别达11 ppb和1.2 ppb。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的温室气体指数分析结果,2020年由大气长寿命温室气体引起的辐射强迫相比1990年上升了约47%,而其中二氧化碳的贡献超过80%。会上,严明良还表示,未来,中国气象局将进一步提升观测能力,形成覆盖我国16个气候关键区并辐射全球主要纬度带的全要素温室气体本底观测骨干网,增强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和甲烷宽覆盖、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业务化观测能力,基于我国自主卫星,联合多种星载探测手段,提高全球温室气体监测水平,为顺利实现我国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目标提供科学监测支撑。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张雪芬在会上透露,“十四五”期间,中国气象局计划在全国16个气候关键观测区增补9个大气本底站,现正在开展前期的选址等相关工作。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张雪芬(图片来源:中国气象局)同时,“十四五”期间,中国气象局还计划在我国主要的地、市级以上城市以及区域代表性好的地区,开展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浓度的高精度在线观测和通量观测,并且有针对性地推动开展甲烷等非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观测,以满足我国碳中和监测评估系统的评估的需求。此外,中国气象局还将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省级在温室气体观测计量、标校溯源等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发挥中国气象局在我国温室气体监测方面的优势。
  • 高效率!一针搞定33种抗抑郁药血药浓度监测
    导读抑郁症是一种独立的情绪障碍性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自我评价呈负面性,容易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甚至轻生行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抑郁症发病率高达5%~6%,近年来呈上升趋势。随着抗抑郁症新药品种的日益增多,临床治疗的用药难度和复杂性也随之增加。为完善抑郁症规范化治疗,实现用药剂量个体化,提高疗效,防止药物中毒,抗抑郁药血药浓度监测的临床应用也日益广泛,通过药物浓度监测可以了解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以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确定合并用药原则,让高发且难以根治的抑郁症治疗更精准化和规范化。 抑郁症已悄然侵入你我的生活《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18至34岁青年是成人中最焦虑的群体,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2021年教育部对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了答复,其中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临床治疗用药的难度和复杂性药物治疗是当前抑郁障碍(抑郁症)治疗最主要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有效率约60%~80%-数据来源于《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抗抑郁药物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原则是:因人而异的个体化用药,即全面考虑患者症状特点、年龄、身体状况、药物耐受性、有无并发症等。此外,由于抑郁障碍(抑郁症)病因相对复杂,临床治疗常伴随药量增减、停药、换药、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因此,临床治疗用药的难度和复杂性也随之增加。 岛津方案助力临床33种常见抗抑郁药物TDM检测由于LC-MS/MS检测法的先天优势,其出色的抗干扰能力、高灵敏度以及一针进样多重分析能力,使其在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应用中广受青睐。为满足抗抑郁药物检测的广谱性需求,岛津公司提供33种抗抑郁药物联合检测方案,单次进样分析4分钟就可以实现33种常见抗抑郁药物检测,该方法分析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定量范围宽,前处理简洁明了,符合临床要求,大幅提高TDM效率及检测通量。 l 分析性能满足临床检测要求采用同位素内标蛋白沉淀法提取人血清中33种抗抑郁药物,通过LC-MS/MS内标法定量分析。2 μL进样量下即可满足33种抗抑郁药LOD 0.02~8 μg/L,各化合物线性相关系数r0.9990,质控品准确度在86%~111%内,精密度RSD(n=6)在0.9%~2.9%内,分析性能均满足临床检测要求。 图1. 33种抗抑郁药物LCMSMS色谱图 表1. 抗抑郁药物血清基质校准品和质控品分析性能 l Shim-pack GIST C18色谱柱,惰性硅胶填料,pH范围1-10,极性化合物保留更好!治疗抗抑郁症的药物多为碱性化合物,结构上具有极性基团,得益于GIST系列的高惰性硅胶基质,使得Shim-pack GIST C18能耐受1-10的pH范围,对极性化合物有更好的保留性能,可以用于分离离子型化合物而不易引起柱吸附,键合相采用封尾技术,有效改善碱性化合物的拖尾效应,提高色谱峰重现性。 8类典型抗抑郁药物LLOQ色谱图(流动相A:0.1%甲酸水 流动相B:甲醇/乙腈=1/1, v/v) 结语岛津抗抑郁症治疗药物监测方案覆盖33种抗抑郁药,由繁化简,解决传统检测方法分析时限长、抗干扰能力弱、灵敏度不佳等问题,助推精神科疾病精准医疗。我们号召社会大众关爱和守护抑郁症人群,把更多的温暖和关心给抑郁症患者,让抑郁症患者尽快摆脱疾病,拥抱欢乐多彩的人生。 文中推荐技术方法方案仅用于医学等相关专业人士技术交流,不作为临床诊断依据。
  • 海平面上升缘何成了安理会议题?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与联大主席克勒希近日在安理会就海平面上升问题举行的公开辩论上共同指出,安理会应发挥关键作用,应对海平面上升对全球安全构成的毁灭性挑战。安理会通常审议的话题是国家间冲突、国际安全局势,“海平面”为何要在安理会层级探讨?它真已到了威胁全球安全的程度?它是“威胁倍增器”答案从古特雷斯的发言中可见一斑:海平面上升不仅本身是一种威胁,还会让各种威胁成倍增加。古特雷斯援引世界气象组织(WMO)数据称,自1900年以来,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速度比过去3000年当中任何一个世纪都要快;最近一个世纪里,全球海洋变暖的速度则比过去1.1万年间任何时候都要快。与此同时,世界气象组织还警告说,即使全球变暖“奇迹般地”限制在1.5℃,地球海平面水位仍将大幅上升;但如果气温上升2℃,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可能会翻一番。古特雷斯警告,无论是在哪种情形下,孟加拉国、中国、印度与荷兰等国都处于风险之中,各大洲的特大城市也都将面临严重影响,包括曼谷、孟买、上海、伦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纽约在内。对于生活在低海拔沿海地区的近9亿人来说,这种危险尤其严重。大会主席克勒西则援引预测称,在不到80年的时间里,可能有2.5亿至4亿人需要在新地点建造新住房,这将对“世界粮仓”造成破坏性影响,尤其是尼罗河、湄公河和其他河流沿岸肥沃的三角洲。毫无疑问,海平面上升已经引发新一轮的不稳定和冲突。不久的将来,低洼地区国家可能整个消失;大规模人口迁徙;对淡水、土地和其他资源前所未有的激烈争夺;农业、渔业和旅游业相关工作岗位大幅缩减;食物和医疗保健的获取更加艰难……它对全球数十亿人构成“无法想象的”风险,对安全、国际法、人权和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根源问题是气候危机古特雷斯明确表示,各方必须通过采取多方面行动来应对这一与日俱增的不安全因素。“首先,我们必须解决海平面上升的根源问题,那就是气候危机。我们急需以更协调的行动来减少排放,同时确保气候公正”。此外,古特雷斯还提出要着眼于海平面上升在司法和人权层面带来的后果,尤其是陆地面积缩减可能会引发的领土完整与海洋空间争端,以及对被迫流离失所人口的影响。克勒希在随后的发言中也强调了海平面上升引发的全新法律问题。他强调,当前至关重要的是预防措施,而不是等到日后去应对粮食短缺和大规模人口移徙产生的问题。他呼吁,“在预防和保护工作的规划中,我们应该将气候分析纳入进来。我们还应该意识到,作为和平建设的一项关键工具,气候行动有着重要意义”。克勒希重申,科学和数据能够提供不偏不倚的证据来指导决策,“我们拥有数据,也制定了框架,现在我们比以往更加需要的是实施行动的政治意愿”。科研数据告诉我们的事实如克勒希所言,近期相关研究数据的确增进了人们对重要冰川当前状态的理解,并指出了未来气候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自然》杂志发表的两篇论文报道称,西南极冰盖思韦茨冰川崩塌可能会让全球海平面升高超过半米。思韦茨冰川损失的冰量不容忽视,其能使海平面在下一个世纪里快速上升,而这一冰川如果完全崩塌,预计会使全球海平面升高约65厘米。崩塌同时可能还会使周围的冰川也变得不稳固,令未来海平面再升高3米。鉴于人们已认识到人类对全球变暖的影响会加速海平面上升趋势,因此在《自然通讯》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们做了一个模拟:未来高排放场景下,至2150年,南极和格陵兰冰盖预计会使全球海平面升高约1.4米;如果全球气温上升超过工业化前水平1.8℃,预计将出现不可逆的南极海冰损失并急剧加速海平面上升。南极冰盖对全球变暖的反应,一直是估计未来海平面的最大不确定性。与此前的气候模型相比,这些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准确度。但它也告诉人们,在本世纪末前必须将全球升温限制在哪一水平内,才能避免海平面上升带来的灾难。
  • 文献解读丨低浓度脑暴露不会阻碍三七总皂苷的神经保护作用
    本文由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与药代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天然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所作,发表于DRUG METABOLISM AND DISPOSITION (2018)46:53–65。 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双向沟通途径,称为“肠-脑轴”,其与脑损伤的治疗越来越相关。尽管血浆和大脑暴露浓度水平极低,三七总皂苷提取物(PNE)仍是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常用药物。迄今为止,PNE神经保护作用的潜在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本文通过研究PNE对胃肠微生物群落和γ-氨基丁酸(GABA)受体的调节,系统地探明了PNE的神经保护作用。 结果表明,PNE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但对无菌大鼠的保护作用减弱。PNE预处理可显著防止I/R手术引起的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 B.L.)下调,B.L.定植也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更重要的是,PNE和B.L.均可上调I/R大鼠海马GABA受体的表达,同时给予GABA-B受体拮抗剂可显著减弱PNE和B.L.的神经保护作用。上述研究表明,PNE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主要归因于其对肠道菌群的调节,口服PNE也可通过上调GABA-B受体用于I/R损伤的治疗。使用仪器:岛津LCMS-8050 图1 正常、I/R模型和I/R + PNE大鼠(n = 6/组)的TTC染色脑冠状切片(A)、梗死体积(B)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PGF、PGF + I/R模型和PGF + I/R + PNE大鼠(n = 6/组)的TTC染色脑冠状切片(D)、梗死体积(E)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大鼠海马中IL-1b水平(*P,0.05,**P,0.01 vs对照组,#P,0.05 vs I/R组,# P,0.01 vs I/R组) (G),大鼠海马中IL-6水平(**P,0.01 vs对照组,#P,0.05 vs PGF+I/R组,# P,0.01 vs I/R组) (H)和大鼠海马中BDNF水平(*P,0.05 vs对照组,# P,0.05 vs I/R组) (I) (n = 6/组) 图2 B.L.的神经保护作用(n = 6/组)。(A) TTC染色的脑冠状切片、(B)梗死体积、(C)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D) IL-1b、(E) IL-6、 (F) TNF-a、 (G) BDNF (*P,与对照组比较0.05,# P,与I/R组比较0.05) 图3 Western blotting检测PNE和B.L对GABA-B受体(R1、R2)表达的影响(n = 6/组)。(A) GABA-B R1、GABA-B R2、GAPDH对应的蛋白带 (B) GABA-B R1蛋白表达的灰度分析 (C) GABA-B R2蛋白表达的灰度分析。(*P, 0.05 vs对照组,#P, 0.05 vs I/R组,##P, 0.01 vs I/R组) 图4 GABA-B受体拮抗剂对PNE疗效的影响(n = 6/组)。(A) TTC染色的大脑冠状面、(B)大鼠大脑梗死体积、(C)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D) IL-1b水平、(E) IL-6水平、(F) TNF-α水平(* P, 0.05) 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I/R手术改变了肠道菌群,下调了B.L的数量,B.L水平的下降导致GABA受体表达的下调。PNE预处理后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肠道菌群I/R相关的变化,显著提高B.L的相对丰度。B.L水平的升高可上调大鼠海马GABA-A和GABA-B受体的表达,而GABA-B受体的上调在缺血性脑损伤中起保护作用。据我们所知,这是首篇阐明PNE涉及肠道微生物群的大脑保护作用的报告。值得注意的是,B.L在PNE通过上调GABA-B受体治疗脑I/R中起着关键作用。 文献题目《Low Cerebral Exposure Cannot Hinder the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Panax Notoginsenosides》 使用仪器岛津LCMS-8050 作者Haofeng Li, Jingcheng Xiao, Xinuo Li, Huimin Chen, Dian Kang, Yuhao Shao, Boyu Shen,Zhangpei Zhu, Xiaoxi Yin, Lin Xie, Guangji Wang, and Yan Liang Key Laboratory of Drug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s, tate Key Laboratory of Natural Medicines,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
  • 环保行业年报及Q1:环境监测处于上升通道
    从收入利润端看行业:环境监测处于上升通道。收入端看,2013年大气工程、水处理工程与耗材增速略有下滑,环境监测增速进入上升周期;利润端来看,大气工程维持稳定的增速;水处理工程与耗材利润增速略微下滑,但增速仍处于环保各子行业最高水平;环境监测利润增速触底反弹,2013年达到5.2%。   1)大气工程业绩进入爆发期。尽管年度数据增速下滑,但从季度数据看,2014年1季度增速明显上升,2014年7月1日deadline的临近,2014年上半年增速将步入高点;值得注意的是,利润率保持在8%左右,尽管需求放量,但供给充分和技术壁垒相对较低特征,导致利润增速难与收入增速匹配。   2)水处理工程及耗材仍处于高速增长期,但增速较前期高点略有回落。此细分行业需求旺盛和一定的技术壁垒,保证了整体20%+的净利率水平。需要强调的是,碧水源利润水平占板块比例较高(70%),因而板块特征与碧水源特征吻合度高。   3)环境监测行业在二级市场冷落中进入爆发期。收入13年增速达到25%,较12年大幅上升,利润增速转正。特别是13年四季度,收入增速达到50%。考虑天瑞仪器、宝馨科技等公司并购尚未完成,板块数据并不能充分反映行业步入高景气的事实,我们以先河环保为例,Q1收入增速高达144%!   从负债率看增长持续性:环境监测低负债率、高现金持有比例,确保行业未来增长的可持续性。从负债端来看,2013年大气工程、水处理工程耗材、固废、环境监测和水务运营细分行业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7.0%、33.0%、40.4%、39.8%和14.1%,环境监测处于细分行业最低负债水平。具体到货币资金科目,环境监测拥有货币资金在总资产中比例达到35.97%,在细分子行业中处于最高水平。
  • 舜宇光学:收入上升61%纯利大涨71%
    近日,舜宇光学公布了2012年中期财报,截至今年6月底止,舜宇光学中期收入为17.7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上升61%,税前溢利1.88亿元人民币。毛利率较去年同期下降2.2个百分点,现为19.2%,纯利率则有所上升,期内纯利为1.57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大涨约71%,每股基本盈利16.23分,不派息。   舜宇光学主要业务收入由光学零件、光电产品、光学仪器组成,其中光电产品销售收入截至2 012年上半年约为10.74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约107.4%。此业务占公 司总销售收入约60.7%,而在去年同期则占约47%。 手机产业的迅速发展虽然拉升了舜宇光学的光电产品业务,如手机照相模组,但其毛利率水平较低,迁往河南新厂房也产生了额外支出,因此冲淡了整体毛利率。舜宇光学执行董事兼总裁孙泱指出,光学零件毛利率约为22.4%,光学仪器毛利率则为33.7%,但光电产品事业的毛利率约为15%,虽然上升了0.8个百分点,但仍属较低水平。不过因公司另外两个业务光学零件、光学仪器的销售也将会上升,故整体毛利率不会有太大波动。   新产品开发能为产品增值,该公司称已拥有130项已获授专利及50项待批核专利申请。相信客户与产品结构改善能令销售收入有增长,毛利率亦有望保持稳定。目前,部份数码相机相关产品的产线已转移至河南省信阳市的新生产基地,下半年将陆续实施产业转移。   舜宇董事长叶辽宁指,除现有产品升级外,未来会加大力度推进智能电视领域业务发展。孙泱补充,目前已跟三星合作智能电视的光学相关产品项目达半年,销售额约3,000万元,此业务毛利率约20%。现时国际客户逾30%,希望可尽量争取更多。
  • 中国机构领跑“自然指数2018上升之星”榜单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最新发布的英国《自然》增刊“自然指数2018上升之星”,中国表现优异,全球100家指数表现上升最快的机构中有51家来自中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本期增刊展示了过去3年来高质量科研产出增长最显著的国家和机构,所采用的衡量工具是追踪全球8000多家机构科研产出情况的自然指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全球10强中,中国机构的主导地位显著。除排名第七的印度理工学院外,其余9家机构都来自中国: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增刊统计,指数增长最多的6个国家包括中国、奥地利、挪威、捷克、巴西和伊朗。过去3年,伊朗表现突出,高质量研究产出的增幅超过30%。中国也增长近23%,目前中国的科研产出已接近全球领先者美国的一半。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此外,在上升之星100强榜单上,美国尽管有许多机构起步基数较高,但也有20家上榜;德国和英国分别有4家和2家机构入围。 /p p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 我国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上升至世界第二
    p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今日发布的我国科技论文的最新统计情况显示,我国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比去年上升2位,进入世界第2位。 /p p   论文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可以反映论文的影响。统计显示,2007年至2017年(截至2017年10月)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国际论文共被引用1935万次,与2016年统计时比较,数量增加了29.9%,超越英国和德国前进到世界第2位。 /p p   2007年至2017年10月,中国高被引论文为20131篇,占世界份额为14.7%,数量比2016年增加了18.7%,世界排名保持在第3位,占世界的份额提升了5.7个百分点。中国的国际热点论文数为703篇,占世界总量的25.1%, 世界排名保持在第3位。 /p p   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连续第八年排在世界第2位。其中,发表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连续第七年排在世界第2位。以SCI数据库为例,2016年收录中国科技论文为32.42万篇,占世界份额的17.1%,所占份额提升了0.8个百分点。美国仍排在第1位,其论文数量为50.23万篇,是我国的1.5倍,占世界份额的26.5%。 /p p   就单一学科来看,2016年,我国材料科学领域论文被引用次数上升至世界首位,另有农业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数学、药学与毒物学、物理学,环境与生态学等8个学科领域排名世界第2位。 /p
  • 室内环境污染严重 甲醛超标率同比上升8%
    室内环境污染正向我们逼近!12月6日,记者在新近出炉的《2010年沈阳市室内环境污染检测工作简报》中发现,沈阳市室内环境污染超标率呈上升趋势。   据统计,2010年以来,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室内环境检测中心共计对沈城257户家庭及公共场所进行了室内环境空气检测,其中包括5家幼儿园、3处民用工程建筑,获得有效数据达1215个。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情况,甲醛仍为室内空气主要污染气体,其次为苯系物(苯、甲苯、二甲苯)。甲醛、苯等污染物的超标率达到78%。与2008年同期监测结果相比,甲醛超标率上升2%,苯超标率上升12%,甲苯超标率上升1%。与2009年同期监测结果相比,甲醛超标率上升8%,苯超标率上升8%。多数新迁家居室内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如何减少室内的环境污染呢?沈阳市室内环境监测中心的负责人建议,在装修设计上,要尽量简约化,装修程度切忌过于复杂。装饰装修材料使用越多,可能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就严重。要保证房间的空气置换率,合理进行室内通风。家庭居室每天开窗换气时间不应少于15分钟,对无对流风的房间的通风换气时间不应少于30分钟。同时还可以在室内养殖一些能够净化室内环境污染的植物,如吊兰等。   有条件的,购买家具后最好让家具在通风条件下多放置一段时间,以使污染残留物挥发消解。迁入新居前,最好请权威检测机构对室内环境进行检测,若检测结果超标,视超标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措施,直至室内环境合格后再入住。
  • 聚光科技上半年营收7.3亿元 同比上升12%
    p    strong 营收同比上升12.04% /strong /p p   2016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3亿元,同比上升12.04% 实现归母净利润0.85亿元,同比上升6.84%。截至2016年5月,公司完成上海安谱两次股权转让持股比例达45.53%,上半年对应确认投资收益575万元。由于公司经营需要,短期借款由2015年末的3亿元增至目前的7.9亿元,致使财务费用同比上升733万元 同时研发费用0.89亿元,同比增加0.13亿元。 /p p    strong 实验室分析仪器业务增长较快,整体毛利率水平较为平稳 /strong /p p   分业务来看,实验室分析仪器发展较快,实现收入1.45亿元,同比大幅上升40.35%,其他业务较为平稳。环境监测系统及运维服务实现营业收入3.83亿元,同比小幅下降2.16% 工业过程分析系统实现收入0.8亿元,同比上升3.1%,毛利率保持高位达64.87% 水利水务智能化系统实现收入0.37亿元,同比下降18.54% 其他类业务实现收入0.8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42.48%,主要系口径调整,安全监测系统业务并入其他类,该业务毛利率为49.92%。公司整体毛利率较为平稳,报告期内为48.9%。 /p p    strong 打造环境综合服务平台,期待海绵城市、智慧环境等领域拓展 /strong /p p   近几年公司先后收购深圳市东深电子(90%)、北京鑫佰利(70%)、公司重庆三峡环保(60%)等扩大业务范围,布局水利水务智能化业务、水治理等业务,初步构建了拓展“智慧环境”、“海绵城市”的业务框架,打造环境综合服务平台。公司2015年以来陆续签订章丘、黄山、江山、鹤壁、如东等多个项目,总额接近26亿元,订单充足未来高增长可期。 /p
  • 华虹半导体:2021年利润同比上升593.3%
    昨日,华虹半导体发布了公司2021年的业绩公告。据公告显示,华虹半导体销售收入创历史新高,达16.308亿美元,较上年度增长69.6%。公司毛利率则为27.7%,较2020年上升3.3个百分点,这主要由于平均销售价格上涨,产能利用率提升以及产品组合优化,部分被折旧费用增加所抵销。至于净利润为2.310亿美元,较2020年上升593.3%。华虹进一步指出,在2021年,公司的月产能由223,000片增至313,000片8英寸等值晶圆。而付运晶圆(8英寸等值晶圆)则由2,191,000片增至3,328,000片。在致股东的信中华虹表示,2021年是半导体行业大发展的一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首次突破5,0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中国仍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由于全球经济剧烈起伏、局部疫情反复、供应链瓶颈以及汽车电子、新能源发电、东数西算、物联网、智能医疗等新兴市场迎来全面增长等因素,导致芯片需求持续增高;国内优秀的设计公司初露锋芒,同时也对本土制造的产能供应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华虹正在凭借“IC + Power Discrete”正确清晰的发展战略,在缺芯浪潮中把握发展机遇、加速扩产,综合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深度渗透全球产业链,行业引领力显著提升。华虹在信中特别指出,公司位于上海的三座8英寸生产线持续发挥传统优势,于第四季度首次超过了40%的毛利水平,展现出不可估量的商业价值。华虹同时指出,2021年是华虹无锡12英寸晶圆厂投入运营的第三年,自2021年十月起,月投片量超6.5万片,全年产能利用率均维持在100%以上。华虹强调,公司不断将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功率器件、模拟及电源管理和逻辑及射频等技术平台从8英寸拓展到12英寸。作为全球第一条12英寸功率器件代工生产线,公司的功率器件产品在12英寸已通过IATF 16949汽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各项电性参数均保持优异水平,为共同迎接电动化、智能化时代、汽车电子市场“芯”机遇时刻准备着。得益于12英寸工艺的稳定性,90纳米BCD产品良率优异,为电机驱动、数字电源、数字音频功放等芯片应用提供了更具竞争力的制造解决方案。按照华虹所说,公司致力于先进特色工艺技术的持续创新,着眼于行业重点领域的专利布局,以知识产权为抓手,围绕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功率器件、模拟及电源管理、逻辑及射频等特色工艺平台打造研发核心竞争力。华虹进一步指出,展望“十四五”,我国未来5年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在“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2022年,华虹将继续致力于华虹无锡12英寸生产线的产能扩充,力争于今年年底将总产能释放至超过9万片/月;同时做大做强“8英寸+12英寸”,加大先进特色工艺平台的研发投入,进一步升级技术节点、提升性能,打造差异化的先进“特色IC”;创新器件结构、建立车规级工艺,打造领先的“先进Power Discrete”。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