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闽海能源

仪器信息网闽海能源专题为您整合闽海能源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闽海能源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闽海能源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闽海能源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闽海能源话题讨论。

闽海能源相关的资讯

  • 首届“闵恩泽能源化工奖”获奖人员名单公布
    闵恩泽院士是我国德高望重的著名科学家,中国石油石化科技界的泰斗,是我国炼油催化技术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曾获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3年4月3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国工程院联合设立&ldquo 闵恩泽能源化工奖&rdquo 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在能源化工领域从事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员,激励高端领军人物奋发创新,吸引优秀青年人才积极投入,大胆创新,培养国际一流的能源化工科技人才。该奖励基金由闵恩泽院士创议并发起。奖励基金包括闵恩泽院士个人捐资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捐资,本金运作和保值增值部分用于奖励。&ldquo 闵恩泽能源化工奖&rdquo 设&ldquo 杰出贡献奖&rdquo 和&ldquo 青年进步奖&rdquo 两类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   奖励基金设立理事会和评审委员会。基金理事会设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理事长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董事长傅成玉担任,常务副理事长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戴厚良担任,副理事长由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院士担任。评审委员会设在中国工程院,主要由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相关高等院校等单位在相关领域具有较高造诣的院士及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分设提名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第一届提名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主任分别由闵恩泽院士和王基铭院士担任。   依据《闵恩泽能源化工奖基金章程》和《闵恩泽能源化工奖评选办法》等相关规定,经&ldquo 闵恩泽能源化工奖&rdquo 提名委员会提名、专家委员会评选和基金理事会审批,决定授予清华大学陈国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杜泽学、北京大学刘海超、北京化工大学谭天伟等4人&ldquo 杰出贡献奖&rdquo 授予南京工业大学郭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昌志、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牟新东、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王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宁、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曾建立、北京化工大学范立海等7人&ldquo 青年进步奖&rdquo 。   上述获奖者在生物质燃料和生物基有机化工科技前沿领域取得了优异成果,主要包括:微流场技术在生物基材料应用研究、离子液体介导的纤维素水解等国际领先的制备技术 催化选择一步氢解和近临界水条件下水解耦合加氢转化纤维素的绿色新途径、纤维素联合生物加工等合成工艺 生物基聚氨酯、生物基尼龙、生物基无毒增塑剂以及采用秸秆、藻渣合成生物基异戊二烯等生物基有机化工产品开发。   获奖人主要贡献如下:   一、杰出贡献奖   陈国强 男,50岁,奥地利格拉茨(Graz)工业大学博士毕业,微生物和生物材料专业,清华大学教授。陈国强博士推动了我国生物塑料聚羟基脂肪酸酯产业的发展,使我国在该领域产业化和学术研究的水平处于世界前沿。其有关学术成果达200多篇,论文被他人引用超过4900次(H指数为39) 获得有关聚羟基脂肪酸酯授权专利20余件。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纽伦堡国际发明奖等奖励,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973&ldquo 合成生物学&rdquo 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杜泽学 男,49岁,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学博士毕业,有机化工(生物柴油)专业,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杜泽学博士提出了利用近/超临界甲醇醇解技术,开发地沟油等废弃油脂生产生物柴油的新工艺 组织开展探索研究,找到了降低反应温度和压力的办法,解决了原料深度转化、产品分离与质量达标等问题 组织开展新工艺的中试,攻克了工艺放大面临的诸多工程化难题,开发成功了适应多种原料、生产过程清洁的SRCA生物柴油绿色工艺 在生物柴油及相关领域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57件,其中获得国外专利授权4件、中国专利授权33件 发表论文22篇。   刘海超 男,45岁,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博士毕业,催化化学专业,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刘海超博士主要从事分子催化与能源化学研究,在生物质选择催化转化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原创性成果,揭示了催化剂构&mdash 效关系和反应机理,发明了选择氢解、近临界水条件下水解耦合加氢等纤维素绿色解聚转化为多元醇的新方法,发展了从纤维素直接合成丙二醇、甘油催化氧化合成乳酸等生物质化学品合成的新途径。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余件,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荣获&ldquo 中国催化青年奖&rdquo 等奖励。   谭天伟 男,49岁,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生物化工专业,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教授。谭天伟博士通过多年选育筛选出具有新基因的亚罗解脂酵母脂肪酶,并研究成功酶膜固定化新方法,实现了生物柴油、维生素A棕榈酸酯等产品的工业生产 创建了基于中间代谢物控制发酵过程优化的方法 利用发酵废弃物中的废菌丝体,提取麦角固醇和壳聚糖,显著地降低了麦角固醇生产成本 开发了喷射法制备壳聚糖吸附剂工艺,并采用分子印迹技术提高吸附容量1倍。已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37件 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0余篇、 EI收录21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 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何梁何利创新奖获得者。   二、青年进步奖   郭凯 男,31岁,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博士毕业,生物化工专业,南京工业大学教授。郭凯博士针对生物化工过程效率偏低和生物产业链偏短的问题,开展了微流场技术在生物基材料及精细化工品领域的应用研究,逐步形成了以微流场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平台、以生物基材料为核心的产品体系。其从尺度效应对反应本征的影响研究入手,通过流体场结构设计,有效拓展流场边界,推进了微流场技术的工程化应用,并成功将微流场技术应用于生物基无毒增塑剂、生物基尼龙单体、生物基聚氨酯单体的制造过程中 创新了3D打印技术和粉末冶金技术等微流场反应装备的快速制造模式,开发了针对生物化工和化学化工工艺特异性微流场反应装备。累计发表论文30余篇 申请及授权专利近20件 参与编写书籍1部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李昌志 男,34岁,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毕业,有机化学专业,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昌志博士针对纤维素利用中的两个科学难题,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离子液体介导的纤维素水解技术,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天然生物质原料水解 实现由纤维素高选择性转化制备生物质关键平台化合物5-羟甲基糠醛,尤其是进一步开发了高浓度反应过程,对工业放大生产5-羟甲基糠醛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发展了天然生物质原料全组分催化氢解制二元醇和单酚类化合物的催化过程,该过程亦表现出潜在的工业应用价值。共发表SCI论文19篇,申请发明专利11件,获得专利授权3件。   牟新东 男,34岁,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生物质绿色转化专业,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牟新东博士及其带领的绿色化学催化团队针对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利用中的瓶颈问题,设计开发了节能省水的动态挤压预处理工艺,并建成千吨级/年预处理量的中试系统 完成了由单糖制备呋喃二甲醇、呋喃二甲酸的公斤级小试生产与下游呋喃二甲醚产品的开发 开发了由单糖制备混合二元醇,和经糠醛和羟甲基糠醛制备高附加值&alpha ,&omega -二元醇和1,2-二元醇的催化体系,具备一定的工业化潜力。他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及青岛市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项目。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已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单篇最高引用次数达160余次,申请专利30余件,其中国际专利2件,获得专利授权4件。   王岚 女,32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毕业,生化工程专业,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岚博士建立了汽爆和水流筛分组合处理新方法,使汽爆秸秆酶解效率提高1倍,提出了提高纤维素酶解效率的秸秆组分分级思路。发现了秸秆降解物中的可溶性木质素是抑制丁醇发酵的主要抑制物,建立了活性炭去除汽爆秸秆酶解液中的抑制物用于发酵丁醇的新方法。首次提出了采用秸秆中易于降解的半纤维素为发酵原料,建立了汽爆秸秆半纤维素水解液发酵丁醇的方法。采用与其技术配套的自主加工的工业化装置系统,完成了年产600吨秸秆丁醇中试试验,并建成了年产5万吨丁醇以及联产乙醇、丙酮、聚醚多元醇和纸浆的生产线。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申请中国发明专利7件、国际PCT专利1件,获得中国专利授权4件 出版中英文专著2部。   许宁 女,33岁,北京大学博士毕业,高分子化学专业,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许宁博士进行了生物可降解聚酯的改性工作,设计并合成了多种结构新颖、性能独特的聚酯 开展了含糖聚酯研究,合成了一系列结构精细可控的侧链含糖聚己内酯,构筑了国际上首个可降解的胰岛素控制释放体系模型 在聚乳酸合成与改性领域进行了研究,制备了增韧聚乳酸材料。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篇 申请专利21件,获得专利授权9件。   曾建立 男,32岁,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博士毕业,生物化工专业,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曾建立博士针对废弃油脂生产的生物柴油酸值容易超标的问题开展研究,确定了影响产物酸值的关键因素,并完成了亚临界两段醇解反应制备生物柴油的小试实验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第二代生物柴油新工艺(SRCA-Ⅱ),并完成了2000吨/年中试试验,为第二代生物柴油工艺开发作出了突出贡献。发表文章12篇,申请专利6件。   范立海 男,31岁,浙江大学博士毕业,生物化工专业,北京化工大学副教授。范立海博士成功实现了单株酵母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直接转化燃料乙醇技术路线 首次解决了结晶型纤维素无法被酵母直接降解利用的国际性难题。已发表SCI论文10余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1篇,申请国内发明专利3件。   特此公告。   &ldquo 闵恩泽能源化工奖&rdquo 基金理事会   2013年12月20日
  • 广州大学王家海团队在国际能源知名期刊发表最新锂电池研究成果
    近日,化学院王家海教授团队联合香港科技大学邵敏华教授,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Nano Energy上。01研究背景:金属硫化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它们因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良好的电化学活性以及相对稳定的化学性质而备受青睐。相较于传统的碳基材料,金属硫化物能够提供更多的锂储存位点,从而大幅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尽管金属硫化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众多优点,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体积膨胀、电化学稳定性不足等问题。因此,研究人员正在通过各种策略,如复合材料的制备、界面工程、结构设计等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升金属硫化物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和使用寿命。02研究内容异质结构的构建是合成具有高电化学性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本研究中,王家海教授团队通过一种设计的溶剂热策略实现了一个界面调控的ZnS@MoS2异质结构。该策略在异质结构中引入了界面调控,增加了锂吸附的活性位点,并提高了锂离子存储的整体动力学性能。在异质结构界面处引入了内建电场,增强了电子转移和锂离子迁移,从而得到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的结果进一步确认,界面处的电子重新分布促进了电荷转移并降低了锂离子迁移的障碍。这项研究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界面调控策略,增强了异质结构中的锂离子存储,并揭示了改善锂存储动力学的潜在机制。具体创新点为:1. 界面调控策略的引入:本文通过设计一种界面调控策略,系统地解决了ZnS和MoS2在异质结构中的界面匹配和电子传输效率问题,这在之前的研究中很少被报道。界面调控不仅改善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还提高了其结构稳定性。2. 异质结构的创新构建:采用溶剂热法成功构建了ZnS@MoS2异质结构,这种结构能够有效增加锂离子的吸附位点,并改善锂离子的迁移动力学。这种特殊的构建方式为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提供了新的途径。3. 表面反应动力学的优化:通过界面调控策略,显著增强了表面反应动力学,这意味着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能更高效、快速地进行锂离子的吸附和释放。这直接提升了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尤其是在高倍率充放电条件下。4. 内建电场的应用:研究中在ZnS@MoS2异质结构的界面处引入了内建电场,该电场有助于促进电子的快速转移和锂离子的迁移,进一步提升了电池的充电效率和稳定性。这种方法在提高电池性能方面展现了巨大的潜力。03研究相关博士后陈辅周为本文的第一作者,王家海教授和邵敏华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广州大学为第一单位。王家海,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团队研究方向包括能源催化材料、锂电池、生物化学传感器、纳米孔单分子计数器和5G通讯。代表性成果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Biosensor and Bioelectronics、J. Am. Chem. Soc.、Nano Letters 、Nano-Micro Letter 、Nano Energy等国际知名期刊。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nanoen.2024.109414
  • 赛恩思仪器与海辰新能源达成合作
    我国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新能源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12月,公司总部位于美丽的厦门,规划了多条新型锂电池前沿材料产线,5条磷酸铁锂电池产线,产能15GWh,总投资27亿元,满产后产值超百亿,是厦门市重点招商项目。海辰研究院聚焦储能产品,在核心材料、电池设计、系统集成、智能装备及信息化、材料回收、前沿材料研发等领域展开深入研究,围绕储能电芯及系统搭建完整的锂电池生态链。公司成立了包括精密仪器实验室,材料分析实验室,性能测试实验室以及安全实验室等。 此次,我公司再次与新能源行业公司合作,公司生产的HCS-801型高频红外碳硫仪帮助企业在锂电材料(钴酸锂、锰酸锂、镍酸锂、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等)的原料和成品进行质量把控。为实现我国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做出贡献。四川赛恩思仪器在碳硫仪行业深耕多年,始终致力于开发和生产性能强大的测量仪器,为客户的研究和分析检测行业发展铺平道路。如今赛恩思已经成为全球的碳硫分析仪器供应商。时至今日,赛恩思仍旧保持其独特的技术专长,并坚持追求为所有碳硫分析任务提供解决方案的目标。赛恩思的个性化服务方案可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支持,为客户提高工作效率。四川赛恩思仪器有限公司诚邀全国各地经销商和使用方来函、洽谈咨询;欢迎有识之士加入四川赛恩思仪器有限公司!
  • 海工大携手大全集团在汉建国家级新能源研发中心
    由国家能源局授牌的武汉新能源接入装备与技术研究院,昨日在江夏藏龙岛奠基兴建。这也是首个国家级新能源研发实验中心落户军队。   该研究院由海军工程大学与江苏大全集团公司共同建立,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工大教授马伟明担任院长,将建成风力发电变流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大容量惯性储能系统、新能源发电接入控制和管理系统等4个重大研发实验平台。研究成果产业化由大全集团负责实施,技术创新带动的产业规模预期将达到1500亿元至2000亿元。   据了解,去年7月国家能源局、国家发改委为22个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授牌,其中4个中心花落湖北,分别是国家能源压水反应堆技术研发中心、国家能源天然气长输管道技术装备研发中心、国家能源煤炭清洁低碳发电技术研发(实验)中心、国家能源新能源接入设备研发(实验)中心,涵盖了核电、天然气、新能源接入、清洁能源炭捕捉等多个新能源产业的关键领域。我省获批的国家能源研发中心数量最多、集中度最高。
  • 建龙重工新能源材料基地斥资70亿元落户滨海
    3月6日下午,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北京建龙重工集团在京签署新能源材料生产基地合作建设协议。市长黄兴国会见建龙重工集团董事长张志祥一行,代表市委书记张高丽,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双方签约表示祝贺,并出席仪式。副市长王治平、市政府秘书长李泉山等参加。   黄兴国说,建龙重工集团实力雄厚,发展迅速,在滨海新区建设新能源材料生产基地,很有战略眼光,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我们将为项目提供优质服务,争取早出成果,实现共赢。   张志祥说,天津积极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结构日益优化,前景令人振奋。我们将密切与天津的合作,高水平地加快项目建设,并把天津作为重要的战略基地,积极寻求新的合作。   建龙重工集团新能源材料生产基地位于开发区西区,总投资约70亿元,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00亿元。
  • 海尔生物荣获国内首个实验室冰箱UL能源之星目击测试实验室资质
    7月23日,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举行了国内首个实验室冰箱UL能源之星目击测试实验室(简称WTDP实验室)揭牌仪式。海尔生物在中国乃至亚洲范围内,率先取得该项资质,代表了中国在生物安全低温冷链研发及检测领域,已具备全球标准水平,这必将加速民族品牌的全球覆盖。UL能源之星目击测试实验室资质,加快海尔生物海外市场覆盖能源之星(Energy Star)是一项由美国环保署主导的自愿性能源节约计划,目前共有包括加拿大、欧美、日本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具有较高的市场认可度,其中在北美市场的市场认可度超过90%。该计划的内容包括超低温等实验室低温冷链产品、电子产品、家电产品、照明设备以及建筑产品等。作为全球安全科学检测和认证领域权威机构,UL一直以认证测试要求严格、评估测试过程严谨著称。海尔生物医疗取得“UL目击测试实验室”的资质,能源之星可以直接在海尔生物医疗实验室开展目击测试(由UL工程师进行目击测试),有利于缩短运送样品与等待测试的周期,提高认证效率,实现产品研发与国际认证高速衔接,加快海尔生物医疗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布局和拓展。在揭牌仪式上,UL美华总经理施峻还表示,通过此次目击测试实验室资质落地海尔生物,双方将打开未来合作新篇章,通过在新行业、新领域、新应用场景探讨更多合作,共同促进生物安全领域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推动民族品牌走向世界。加强UL合作,推动全球创牌UL是世界范围内从事安全试验和鉴定的重要组织,通过保障创新科技的安全商用,为信任赋能。而UL能源之星目击测试实验室资质的获得,为海尔生物医疗全球创牌快速落地搭建了桥梁。在全球创牌的道路中,海尔生物医疗通过扎根于当地市场,充分发挥双方的技术和品牌优势,致力于引领行业接轨国际标准,保持中国创造的全球竞争优势。像针对非洲电力资源不足,研发了太阳能疫苗冰箱爆款;为欧洲高端市场用户打造了云芯物联网超低温冰箱爆款等。正如海尔生物医疗总经理刘占杰博士在揭牌仪式所提到的,此次取得“UL目击测试实验室”的资质,是海尔生物医疗从网器到场景到生态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式见证,双方在未来将在生物安全场景和低温存储场景开展更多的合作,以创全球用户最佳体验为中心,打开了全球用户交互的新通道。从中国走向全球,从多项行业标准牵头起草到UL能源之星目击测试实验室资质,海尔生物医疗正在以物联网网器产品为基础,与各生物医疗场景融合形成体验,并链接攸关方共创生态,持续驱动科技迭代自演进,不断创造全球用户最佳体验,生生不息,让生命更美好。
  • 以“质”创新,德瑞祝浙江海得智慧能源有限公司再上台阶
    浙江海得智慧能源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新能源设备制造,电池零配件生产,电池制造等业务的公司,成立于2022年12月28日,公司坐落在浙江省。总公司为上海海得控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国内具有多行业系统集成和工程实施能力的企业。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 "科技小巨人"企业、民营科技百bai强。2006年起海得控制技术中心被认定为"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2004-2010年连续7年名列《电气时代》中国电气工业百bai强企业,自控及仪表行业20强企业,并荣获"中国电气工业创新力10,强""中国电气工业成长力10,强",2010年名列《电气时代》中国电气工业百bai强第66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公司营业额连年保持高速增长,2010年近13亿元,在国内工业自动化公司中名在前沿。今天采购设备的是浙江海得智慧能源深圳分公司,深圳分公司是产品研发中心,检测设备不可少。 这次采购的这款设备是408L节能型防爆恒温恒湿试验箱,运用于电池相关产品研发,为了预防电池产品在测试过程发生意外,一般会在常规的恒温恒湿的设备基础上增加防爆的功能。在高温环境下,电池性能异常时,可能会发生液体泄漏,我们会在箱体内部喷铁氟龙防止漏液对箱体的腐蚀。于此同时,这款设备采用的是我司最新研发的节能技术,让客户在后期使用中节能省电,为绿色低碳生活奉献绵薄之力。 2023年2月底,电商刘工收到浙江海得智慧能源有限公司的询盘咨询高低温试验箱,在销售部王总一看这个公司在行业内举足轻重,信息直接由王总直接对接,对接的是海得智慧能源王经理,进一步沟通后,确认客户需求,在2月最后一天敲定技术内容以及合同细节。经过半个月的安装调试,于2023年3月17日送货 设备在工厂已经调试完成,到客户处安装非常简单,只需要通上电,接入纯净水,如果没有自动的纯净水系统,可以用纯净的桶装水作为测试用水,测试水路自带过滤系统,水资源可循环使用,每隔半个月到一个月段时间才需要一次,耗水量低。程序操作也十分简单,分循环模式和定值模式两种。循环模式是指高温或低温,多个不同温湿度之间来回切换循环分段试验;定值模式是指单个个温湿度做固定时间的测试,测试期间没有温湿度的变化。客户在技术员同事的指导下操作一遍基本都能操作,十分便宜。2023年3月中旬国家会议已经结束,国家非常坚定的提出我国要持续并坚定的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祝福浙江海得智慧能源有限公司在新的机遇下,更上一层楼。
  • 第三届“闵恩泽能源化工奖”揭晓
    p   12月5日上午,第三届“闵恩泽能源化工奖”颁奖典礼暨学术报告会在中国工程院举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傅尧等11位在生物质能源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分别被授予“杰出贡献奖”和“青年进步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赵宪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总经理戴厚良及相关院士、专家等出席了会议。 /p p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闵恩泽先生是我国德高望重的著名科学家,也是中国石油石化科技界的泰斗、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为培养年轻一代科学与创新精神,促进我国生物质能源、生物基化工与材料等能源化工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开发,闵恩泽从2010年起便酝酿成立奖励基金。2013年4月,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石化联合设立了“闵恩泽能源化工奖”奖励基金。该项基金初始资金总额1200万元,其中闵恩泽个人捐赠400万元人民币、中国石化捐资800万元人民币,本金运作和保值增值部分用于奖励全国范围内在能源化工领域从事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员。 /p p   “闵恩泽能源化工奖”设“杰出贡献奖”和“青年进步奖”两类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在前两届工作的基础上,第三届重点对在生物质车用运输燃料、生物质航空燃料、生物基有机化工、导向性基础研究与开拓性探索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者进行表彰。决定授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傅尧、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韩业君、中国石化科技部李毅、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蔺建民等4人“杰出贡献奖”,授予江南大学陈修来、北京化工大学方云明、清华大学戈钧、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郭勇、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李澜鹏、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罗建泉、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张海波等7人“青年进步奖”。 /p p   据悉,11位获奖人在生物质燃料和生物基有机化工科技前沿领域取得优异成果,主要包括:生物质糖类衍生物催化转化制备液体燃料与化学品、基于极端微生物的生物质转化、中国石化生物航煤研发与应用实践、生物柴油的应用研究与标准化、代谢工程改造微生物生产有机酸、木质纤维素生物炼制液体燃料及化学品、高效固定化酶制备和催化应用、糖醇催化转化制燃料和化学品、油脂下游精细化学品开发及研究进展、能源化工中的生物反应-膜分离集成关键技术、高能量密度燃料的生物合成。 /p p   “闵恩泽能源化工奖”奖励基金设立理事会和评审委员会。理事会设在中国石化,负责重大事项决策并最终审批评奖结果。评审委员会设在中国工程院,分设提名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由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高等院校等单位在相关领域具有较高造诣的院士及专家学者组成。 /p p   颁奖活动由奖励基金理事、理事会秘书长、专家委员会主任王基铭院士主持。颁奖活动后,第三届“闵恩泽能源化工奖”获奖者围绕生物质燃料和生物基化工与材料领域科技前沿成果进行了学术交流。 /p p /p
  • 助力大湾区“新三样”出海 TüV莱茵新能源部件检测中心落户黄埔
    5月9日,德国莱茵TüV广东公司新能源部件检测中心在广州黄埔正式全面启动,其中设有TüV莱茵在大中华区电动汽车充电接口测试容量最高的实验室。据介绍,该检测中心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外贸出口“新三样”——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的相关组件提供检验、检测、认证服务。  至今,TüV莱茵已经深耕新能源领域,服务涵盖整个产业链,包括太阳能、储能系统、氢能、风电、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及设施等细分领域。  此次投入使用的TüV莱茵广东公司新能源部件检测中心在硬件方面更具国际顶尖水平。配备了充电枪插拔寿命试验机、充电接口车辆碾压试验机、冷热温度冲击箱、可编程直流电源、三相交流负载电阻箱等国际领先的新能源部件检测设施设备,可为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储能连接器、太阳能光伏连接器、安规电容、保护与控制器件等新能源部件提供测试、评估、审核,以及测试技术开发等服务。而且该中心拥有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工产品合格测试与认证组织IECEE CB实验室、欧洲标准电气认证ENEC、美国国家认可测试实验室NRTL、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相关产品检测资质,在原有的实验室能力基础上,针对新能源接插件的测试容量做了大幅提升,并扩展了安规电容、保护与控制器件等方面的测试能力。  TüV莱茵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汪如顺表示,在未来,TüV莱茵广东公司新能源部件检测中心将与深圳的大湾区(深圳)运营中心、江苏太仓的长三角运营中心、上海的储能实验室共同构建协作机制。通过跨地域联动,在太阳能、氢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以及低碳可持续发展等前沿领域深化投资,并加强与外部实验室的合作。这一布局将完善“新三样” 的全面检测能力,无疑将为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新能源企业的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汪如顺还透露,TüV莱茵在中国还将持续加大在碳与可持续发展、氢能及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设施、信息安全、光储充技术、机器人与智能装备、5G及物联网、高端医疗器械等多个前沿领域的投资力度;同时进一步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有机结合内外部增长战略,完善中国市场的服务网络与实验室布局,为“中国制造”出海保驾护航。  资料显示,成立150年的德国TüV莱茵,是全球领先的检测服务提供商,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布局,其中在大中华区共有四大事业群:工业服务与信息安全、交通服务、产品服务、人员与业务保障服务。业务涉及能源行业、消费品行业、汽车行业、基本材料和投资产品、环保技术、贸易、建筑、铁路技术、IT行业、信息安全和数据保护、教育和医疗行业等。
  • 第三届“闵恩泽能源化工奖”评选结果公示
    p   按照《闵恩泽能源化工奖评选办法》的规定,经专家委员会评选,共评出第三届“闵恩泽能源化工奖”杰出贡献奖获奖者4名、青年进步奖获奖者7名。现公示评审结果。 /p p   如有异议,请在公示之日起1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闵恩泽能源化工奖基金理事会秘书处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在书面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注明联系方式 单位提出异议的,应在异议材料上加盖本单位公章。逾期且无正当理由的,不予受理。 /p p   公示网址:http://www.cae.cn(中国工程院) /p p   http://10.1.4.10(中国石化) /p p   联系人:李铁军 电 话:010-59968823 /p p   邮 箱:litiejun@sinopec.com /p p   通讯地址:朝阳门北大街22号中石化大厦科技部,100728 /p p   附件:1.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基本情况附件1.docx /p p    2.青年进步奖获得者基本情况附件2.docx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闵恩泽能源化工奖基金理事会秘书处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7年8月14日 /p p strong   附件1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基本情况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按姓氏拼音排序) /p p   1.傅尧 /p p   傅尧,男,1977年7月出生,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有机化学专业。 /p p   傅尧博士主要从事生物质化学转化领域的研究工作,在生物质催化转化制取高附加值化学品、液体燃料和材料单体等方面取得了原创性成果。开发了易于分离的磁性固体酸催化剂,提出了甲酸原位还原的新思路,发明了生物质连续水解制备γ-戊内酯的合成新方法 发展了一系列呋喃类生物质基化学品的绿色合成反应,完成了新型聚酯材料单体2,5-呋喃二甲酸的中试示范。 /p p   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获得中国授权发明专利25件,美国授权发明专利1件,欧洲授权发明专利1件。 /p p   2. 韩业君 /p p   韩业君,男,1978年2月出生,博士,现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工作、研究员,生物质能源专业。 /p p   韩业君博士主要从事生物质能源、极端酶、生物合成等方面应用基础研究。在生物质能源领域,发现了植物内源性糖苷水解酶协同因子,并揭示了其在生物质酶解转化生产中的作用过程和机制 在极端酶领域,系统研究了高温厌氧微生物降解代谢天然生物质的酶学过程,揭示了高温糖苷水解酶及其结构域在生物质酶解中的作用过程 阐明了高温跨膜转运蛋白在极端微生物代谢生物质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生物合成领域,揭示了极端自养微生物固定转化二氧化碳合成电能源的体外复合酶促动力学过程,为生物电能源的生产奠定了基础。在应用方面:开发了生物质高温复合酶解体系,为提高生物质的工业转化效率奠定了基础 主持完成了 “甘蔗渣生物炼制系统技术与工艺集成” 项目和示范生产,为提升我国甘蔗行业的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p p   发表SCI收录论文30篇 申请美国发明专利3件(已授权2件),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5件。 /p p   3. 李毅 /p p   李毅,男,1976年5月出生,硕士,现在中国石化科技部工作、高级工程师,生物燃料专业。 /p p   李毅同志作为主要牵头人完成了生物航煤从工艺、生产到适航、商用的产品全流程研发与应用工作。李毅同志设计了氢解脱氧-异构裂化工艺,牵头开发了中国石化生物航煤成套技术 建成亚洲首套生物航煤生产装置,成功完成了废弃油脂生产生物航煤工业放大 在适航审定和应用方面,组织和参与了中国民航局生物航煤适航审定,制定了产品标准和适航规范,为民航业应对航空碳税提供了技术方案 协调组织客机制造商、航空发动机商、航空公司等产业链各方建立生物航煤商业合作平台,成功实施了上海-北京生物航煤商用载客航班。组织并参与了中国石化生物质炼厂的核心技术框架构建和关键技术研发,为中国石化生物质炼厂建设做好技术准备。 /p p   发表论文多篇,申请专利6件。 /p p   4. 蔺建民 /p p   蔺建民,男,1970年9月出生,硕士,现在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作、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生物柴油标准化和添加剂研究。 /p p   蔺建民教授作为课题组长承担了中国生物柴油标准化研究与起草任务,作为第一执笔人起草了我国首个生物柴油产品国家标准(BD100)和首个生物柴油调合燃料国家标准“生物柴油调合燃料(B5)”。在此基础上,又负责起草了多项与生物柴油相关的分析方法标准,如生物柴油氧化安定性测定法、柴油中生物柴油含量测定法等并批准实施,完善了我国生物柴油相关标准体系建设。开展了生物柴油抗氧剂、生物柴油十六烷值改进剂以及以生物柴油为原料制备柴油添加剂或其它化工品的研究。生物柴油抗氧剂、生物柴油十六烷值改进剂实现了工业生产和应用。 /p p   发表论文12篇 申请中国发明专利97件,涉外专利5件 制定生物能源领域国家标准7项、行业标准2项。 /p p strong   附件2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青年进步奖获得者基本情况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按姓氏拼音排序) /p p   1.陈修来 /p p   陈修来,男,1985年4月出生,博士,现在江南大学工作、副教授,生物化工专业。 /p p   陈修来博士主要从事微生物利用生物质原料生产精细化学品的研究,阐明了胞内碳代谢流调控的生理机制,提出了基于代谢路径定向重构的碳流调控策略及基于区间工程和转运工程的碳流调控策略,发展了基于模块工程和结构生物学的碳代谢通量调控方法,有效地解决了短链有机酸行业目前面临的产品产量低、糖酸转化率差、副产物多、后提取困难等问题,实现了D-乳酸、苹果酸、富马酸和柠檬酸的高效生产。其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安徽中粮生化格拉特乳酸有限公司等企业。 /p p   发表论文9篇,申请专利8件。 /p p   2. 方云明 /p p   方云明,男,1982年2月出生,博士,现在北京化工大学工作、教授,生物化工专业。 /p p   方云明博士长期从事生物质能源化工方向的科研工作,开展以生物与化学协同转化、面向工业应用为主要特色的生物炼制研究,致力于从低品位生物质资源出发制备生物液体燃料及重要化学品。通过催化剂、反应工艺及装备的协同创新,实现了生物质资源中化学键的可控断裂及生长,获得特定产品,在生物质资源特性导向催化材料创制、生物质定向转化制芳烃及航空燃料等方向取得了具有特色的学术成果,完成了生物质制芳烃、生物质炼制航空燃料和生物油与重油共裂化等过程的中试示范并推进其工业化。 /p p   发表SCI论文20余篇,申请6件中国及PCT专利。 /p p   3. 戈钧 /p p   戈钧,男,1982年12月出生,博士,现在清华大学工作、特别研究员,生物化工专业。 /p p   戈钧博士一直从事高效固定化酶制备及其在生物质能源、生物可降解材料、精细化学品等的生物催化转化过程中的应用研究。其研究成果创新性地提出采用无机晶体、金属有机骨架晶体材料进行酶固定化,开发了该类固定化酶的原位制备技术,系统阐述了限域效应、邻近效应、区域化效应等在固定化酶设计中的作用原理。所制备的固定化酶具有高于传统固定化酶的活性、稳定性和可复用性特点,为生物质能源、生物可降解材料、生物基精细化工产品等的生物制造和合成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关键技术。 /p p   发表SCI论文4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件。 /p p   4. 郭勇 /p p   郭勇,男,1985年7月出生,博士,现在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作、高级工程师,从事木质纤维素催化转化工作。 /p p   郭勇博士作为“糖平台经催化转化制生物航煤”课题负责人,主持开发了全流程工艺,尤其是在中间产物的合成和表征以及加氢工艺和催化剂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对形成中石化完整的糖平台催化转化体系以及构建专利网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开发了全新连续糖脱水工艺,实现了HMF高效生产 开发了糖醇水相重整制氢和液体燃料的高效催化剂,阐述了催化剂酸碱性对水相重整反应的影响 联合中国石化建长催化剂分公司开展糖平台制生物航煤用催化剂的工业试验。 /p p   发表文章10余篇,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0余件。 /p p   5. 李澜鹏 /p p   李澜鹏,男,1984年4月出生,博士,现在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工作、高级工程师,生物化工专业。 /p p   李澜鹏博士先后负责了生物基长链尼龙、植物油基聚醚多元醇、生物基低硫柴油及航空煤油润滑改进剂、木质素基材料等生物基化学品及材料的生产工艺开发,开发了“环氧化-羟基化-胺解”耦合生产工艺,大幅度的提高了植物油基聚醚多元醇产品的羟值 通过化学改性手段,在脂肪酸分子链上引入不同的极性基团和脂肪环结构,影响了脂肪酸的分子构型,进而使脂肪酸的结晶过程发生变化,极大地降低了改性植物油脂肪酸抗磨剂产品的凝点和浊点,能够解决我国柴油品质升级过程中的润滑性问题。 /p p   发表核心期刊文章3篇,申请发明专利25件。 /p p   6. 罗建泉 /p p   罗建泉,男,1983年5月出生,博士,现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工作、研究员,生物化工专业。 /p p   罗建泉博士围绕能源化工中的生物反应-膜分离集成关键技术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利用膜分离技术处理木质纤维素预处理液和酶解液,实现溶剂(离子液体或碱)和酶的回用、单糖的脱毒和浓缩 开发新型有机-无机杂化渗透汽化膜及丁醇发酵-膜分离耦合成套工艺,实现发酵液中的丁醇原位分离 研发新型生物催化膜,实现二氧化碳多酶催化合成甲醇 利用超滤-纳滤膜分离集成技术分级有机废水中的蛋白质和糖类,分别用于微藻培养(生物燃料)和厌氧发酵(生物燃气)。 /p p   发表SCI论文72篇,申请中国专利13件,申请国际专利1件。 /p p   7. 张海波 /p p   张海波,男,1982年3月出生,博士,现在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工作、副研究员,生物化工专业。 /p p   张海波博士长期从事生物质绿色转化利用方面的研究,在生物化工合成高能量密度燃料领域,以可再生糖为原料利用生物化工法合成了蒎烯、桧烯和苯乙醇等高密度燃料前体,产品经催化聚合加氢后性能优于JP-10(经JF验证) 在方法创新方面,针对宿主菌的抗逆、分段发酵降低中间产物毒性、降低诱导剂的成本和提高工程菌的构建效率等方面开展工作 在生物质转化酶的发掘方面,分离并鉴定含有金属铁和锰且氧化过程不依赖介体的漆酶,极大地降低了酶氧化的成本,同时也为该酶的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 /p p   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17件。 /p p & nbsp /p
  •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化物所所长刘中民:聚焦“双碳”目标 寻找更绿色的能源
    “这一年,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正在稳步有序推进,在顶层设计和政策执行等层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效。”近日,刚刚参加完中科院“双碳”行动计划领导小组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说。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是刘中民近年来持续关注的重点课题。刘中民等5位委员提出的《关于跨领域建立碳中和重大科技专项的提案》获评全国政协2021年度好提案。他在提案中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跨领域综合交叉的碳中和重大科技专项,发挥国家体制优势,超越领域限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形成全面支撑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技术体系,推动我国能源体系及工业结构全面升级。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多年致力于洁净能源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他带领团队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技术支撑世界首套甲醇制烯烃工业化装置建设,为国家创造了数千亿元规模的战略新兴产业,获得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截至目前,他牵头研制的甲醇制烯烃技术已技术许可2050万吨/年烯烃产能。从2018年任政协委员至今,他每年的提案也都是跟能源有关:2019年,他建议以科技创新促进国家能源新体系构建,尽快推动能源领域国家实验室落地;2020年,他建议在典型区域集中开展多能融合示范,如以陕西省榆林市为试点,创建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充分发挥能源富集地区对国家能源安全的保障作用;他还在当年的另一份提案中建议,将能源革命的重要指标以约束性指标或者预期性指标的方式纳入国家及省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实质推进能源革命。刘中民说:“科研当报国,作为科技工作者,我做的工作是找到代替石油的生产方式,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战略的长远需求。作为政协委员,更多的是一种油然而生的使命感,希望我的提案对推动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有所帮助。”刘中民的提案也正在成为现实。2019年,大连化物所联合中科院内部能源领域优势力量,牵头组建了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洁净能源创新院),刘中民任院长。近年来,洁净能源创新院高度关注陕西、山东、河南等典型化工产业富集地区,在这些区域统筹部署多能融合相关技术先行先试,促进技术迭代,积累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新体系构建。过去一年,聚焦“双碳”目标,刘中民还积极推进本单位与中科院其他科研单位合作,希望基于中科院能源领域科技布局与进展,探讨各能源领域碳减排技术路径,以多能融合破除各类能源及各种行业间的技术壁垒、体制障碍,以区域示范形成低碳发展新格局。“‘双碳’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今年两会,我继续聚焦‘双碳’目标建言献策,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国家能源安全和能源革命作出贡献,助力绿色发展之路走得更远更好。”刘中民说。
  • 投资5亿 国家能源新能源接入设备研发(实验)中心在武汉开建
    2011年元月4日,由大全集团与海军工程大学合作建设的“国家能源新能源接入设备研发(实验)中心”开工奠基仪式在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隆重举行。   由国家能源局授牌的“国家能源新能源接入设备研发(实验)中心”总投资5亿元,将建成风力发电变流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4个重大研发实验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担任院长。该中心的开工建设,将使得大全集团占领新能源、智能电网、和大功率驱动技术制高点,奠定行业技术领先优势 标志着大全集团向着“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新兴产业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海军工程大学副校长魏刚、大全集团总裁徐翔、湖北省能源办副主任余有公、湖北省发改委副主任甑建桥、武汉市副市长文振富等先后在在仪式上发言。   徐翔在致辞中说,大全历来重视科技创新,坚持争第一、创唯一,注重产学研联合,在工程电气、新能源、交通技术三大产业领域都取得了同行领先的研发成果。海军工程大学科研实力雄厚,人才精英荟萃 马伟明院士作为“全国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是相关技术领域的顶尖专家。大全集团能与海工大和马院士合作,可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机遇,大全集团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有关技术瓶颈的突破,正是得益于海工大的大力支持。大全与海工大的合作,坚持“军民结合、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结下了深厚友谊,实现了互利共赢。   徐翔说,国家能源新能源接入设备研发(实验)中心奠基开工,标志着我们彼此的合作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将以此为新起点,进一步发扬开拓创新精神,努力把新能源接入设备研发(实验)中心建成新能源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建成培养高层次专业研发人才的重要基地,建成引领国家新能源接入装备与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   海军工程大学胡伯昌副政委、马伟民院士,大全集团葛飞、施大峰、蔡斌,以及湖北省、武汉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开工典礼。
  • 青岛能源所等提出一种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微生物组测序技术
    微生物组(又称菌群)测序在生态健康诊断、生态过程监控、生物资源挖掘、合成生物学研究等领域广泛应用。针对目前菌群测序方法学领域面临的痛点与难点,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单细胞中心和中国海洋大学提出一种高物种分辨率、高灵敏性,并可同时鉴定所有原核与真核微生物、不惧样品降解或污染的低成本微生物组测序技术2bRAD-M。  在微生物组研究中,解析微生物群落的物种构成主要依赖于两种高通量手段:扩增子测序(16S/18S/ITS)和鸟枪法宏基因组测序(WMS)。目前这两种主流手段都面临着关键瓶颈。扩增子测序存在扩增偏好性、脱靶扩增、物种分辨率低等问题,且通常无法同时检测细菌、古菌与真菌。鸟枪法测序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但对样本DNA质和量的要求高,故通常难以分析痕量、高度降解或污染严重的样品,且测序成本相对很高。   据此,青岛能源所单细胞中心博士孙政、黄适等提出了名为2bRAD-M的“简化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有效克服了上述扩增子测序和鸟枪法测序的核心缺陷,可服务于人体与环境中痕量、高度降解或污染严重之菌群样品的高效解析。  IIB型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种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在识别位点上游和下游的特定距离进行切割,形成等长短片段(20—33 bp)的核酸内切酶。作为一种基于IIB型限制性内切酶特性的测序技术,2bRAD目前已经被应用于包括人体、模式动物、海洋动物等上百个单一物种的基因组研究。但一个菌群通常由成百上千个真菌、细菌和古菌物种组成,比分析单一物种复杂得多。  2bRAD-M技术的原理是:处理菌群总DNA样本,对IIB酶切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然后以各种微生物基因组序列上的理论酶切位点为参造,来推断菌群结构。为验证该技术,科研人员通过模拟酶切数据研究了不同来源、相似度或复杂程度以及不同实验方法学对菌群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影响,并解决了高重复性短片段DNA干扰序列匹配的问题;通过利用人工和自然菌群样本,验证了2bRAD-M的敏感性、重复性、分辨率、准确度和偏好性等,进而挖掘了该方法用于各种实际菌群样品之测序的潜力和局限性。  具体来说,研究证明该技术能够有效处理低生物量菌群样本。例如,针对总DNA仅为1 pg、长度仅有50 bp的高度片段化或99%被宿主DNA污染的人工菌群DNA样本,2bRAD-M均能得到种水平、高度准确、同时涵盖细菌、古菌和真菌的菌群结构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针对皮肤,肠道和环境等实际样本,2bRAD-M同样表现出色。针对临床最常见、但菌群DNA极为微量且高度降解或污染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FPE)样本,仅用极微量的FFPE切片样本(3 cm × 2 μm),2bRAD-M就能捕捉到潜在可服务宫颈癌诊断的微生物物种标识物。这些发现对于肿瘤微生物组、免疫组织微生物组等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具有方法学意义。  相关成果发表在基因组学领域期刊Genome Biology上。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山东省人才工程等支持。 论文链接高效分析痕量降解微生物组的2bRAD-M技术。IIB型限制性内切酶就如同二郎神手中的三尖两刃戟,在微生物DNA上寻找核心识别位点并同时切割其两侧翼序列(对应“三尖两刃”),从而产生大量等长短标签,通过扩增、测序及相关算法计算,可对痕量、高度降解、严重污染的菌群样本进行种水平的细菌、古菌和真菌鉴定。
  • 超灵敏海森结构光超高分辨率显微镜研发成功
    p   中科院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发明了一种超灵敏结构光超高分辨率显微镜-----海森结构光显微镜 (Hessian SIM),实现了活细胞超快长时程超高分辨率成像,能辨清囊泡融合孔道和线粒体内嵴动态。在每秒钟得到188张超高分辨率图像时,海森结构光显微镜的空间分辨率可以达到85纳米,能够分辨单根头发的1/600到1/800大小结构,而所需要的光照度小于常用的共聚焦显微镜光照度三个数量级。同时,该显微镜也实现了细胞“能量工厂”线粒体的超快超分辨成像,首次在活细胞中解析线粒体融合、分裂时内嵴的活动,及线粒体内嵴自身的重组装过程,并能够观察内质网与线粒体发生相互作用时的动态变化。 /p p   与获得2014年Nobel化学奖的受激辐射损耗超高分辨率显微镜(STED)相比,其具有极高的时间分辨率、极低的光毒性,在活细胞超高分辨率成像方面优势显著。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235ade60-4b77-42b8-bfd2-21c083b4ea5d.jpg" title=" 640-2.jpeg" / /p p   海森结构光显微镜解析囊泡融合孔道形成全过程。上图:实际的动态过程解析;下图:由实验结果得到的囊泡融合的四个中间态。 /p p   灵敏海森结构光超高分辨率显微镜的成功验证,一方面基于新偏振旋转玻片阵列、高精度的时序控制程序以及高数值孔径物镜等硬件的自主研制;另一方面是重构算法的创新,首次提出将生物样本在多维时空上连续,而噪声是完全随机分布的先验知识用于构建海森矩阵,指导超高分辨率荧光图像的重建。 /p p   超灵敏海森结构光显微镜适用于各种细胞、不同探针的荧光成像。可以说,所有应用点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场景都可以使用海森结构光显微镜,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p p   此项研究成果以题为“Fast, long-term,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with Hessian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 以全文形式于近日在线发表于《Nature Biotechnology》 上。 /p p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bt.4115 /p p br/ /p
  • 我国首个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筹建
    中科院化物所   打造能源科研“国家队”   10月10日,中国首个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正式启动筹建。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张国宝指出:“目前,我国新能源发展的速度很快,但科研基础还不成熟,如储能技术、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还有待突破。因此,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要尽快实现相关研究成果,形成生产力。”   据了解,2010年8月,世界首套、全球最大的甲醇制低碳烯烃工业装置(年产60万吨烯烃)投料试车一次成功,标志着我国煤制烯烃新兴产业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该装置正是采用了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DMTO技术负责人、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低碳催化研究部部长、大连化物所副所长刘中民进一步表示:“在此基础上,近期拟进行工业性试验的项目还包括第三代甲醇制烯烃、甲醇制丙烯、甲醇直接制对二甲苯联产低碳烯烃、甲醇石脑油耦合制烯烃等技术。”   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主任李灿表示:“除甲醇制烯烃的二代、三代技术(乙烯、丙烯)外,国家实验室近期将在煤制天然气、储能、生物质转化、太阳能等领域预期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专注洁净能源   集中能源科技界知名院士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自建所开始的60多年来,一直以能源研究为主线,相继发展了催化、化工、化学物理等与能源科学和技术相关的学科。在此基础上筹建的清洁能源国家实验室部署化石能源与应用催化、低碳催化与工程、节能与环境、燃料电池、储能技术、氢能与先进材料、生物能源、太阳能、海洋能、能源基础与战略等10个研究部和一个能源技术平台,是我国在洁净能源领域筹建的首个国家实验室。   据了解,筹建中的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没有设置水能、风能等以动力学为基础的能源种类,以及核能等研究方向,李灿对此表示:“这是考虑到大连化物所主要以化工、化学物理和生物技术等学科基础的实际情况,而且,国家实验室也不应该把所有洁净能源种类都囊括进来,但今后将会与水能、风能等相关研究机构进行合作。”   此外,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邀请了洁净能源科技界的知名院士。实验室聘任中科院副院长李静海院士为学术委员会主任,沈阳分院院长、大连化物所包信和院士为副主任,聘任陈俊武院士、陈立泉院士、程津培院士、褚君浩院士、何国钟院士、何鸣元院士、李灿院士、林励吾院士、卢柯院士、毛宗强教授、闵恩泽院士、倪维斗院士、欧阳平凯院士、沙国河院士、国务院参事石定寰、佟振合院士、万惠霖院士、谢克昌院士、解思深院士、杨裕生院士、衣宝廉院士、袁权院士、张存浩院士、张新志教授以及张涛研究员为学术委员会委员。   发挥各自优势   与能源企业紧密合作   作为国内能源化工领域的权威研究机构,近年来大连化物所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英国石油(BP)等国内外能源企业在技术合作研发、人才培养、科研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合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0月10日,在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筹)启动仪式上,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沈浩、总经理张积耀、大连化物所所长张涛、刘中民共同为“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陕西延长石油集团能源化工联合实验室”揭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科技管理部副主任何盛宝、张涛、刘中民为“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石油石化研究院催化新材料联合实验室”揭牌。   同时,会议还进行了两项战略合作协议交换仪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济师、炼化与销售事业部总经理孟黎明与刘中民,天津渤海化工集团董事长赵立志与大连化物所副所长冯埃生分别交换了双方的战略合作协议。   据了解,这些合作将充分发挥双方各自优势,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实现实验室探索研究、中试放大和工业化的无缝衔接。李灿表示:“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将多途径、多方式地与国内外能源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欢迎国内外能源企业和研究机构参与筹建。”
  • 前瞻布局 | 珀金埃尔默氢能源解决方案梳理
    前几年,新闻中出现太多关于生态环境的问题。譬如水土流失频发、温室效应明显、海平面上升等环境危机愈发严重,亚马逊和澳大利亚连续的两场大火,无疑再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我国历经30多年的快速发展,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重金属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突出,全国多地频繁出现长时间雾霾、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同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与时代同步、与生活相关。我国火力发电占到全社会总用电量的70%,燃烧了大量的煤,石油和天然气,造成了上百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国家大力倡导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我国持续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增加生态系统碳汇,积极寻找和推广替代能源。近年来我国大力扶持氢能源,氢燃料电池的发展和建设。而在制取氢气的过程中,需要对氢气的质量进行分析和控制。根据GB/T37244-2018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用燃料氢的分析标准,珀金埃尔默经过现场开发和验证,利用气相色谱对氢气中PPB级到PPM级浓度的杂质进行了测定,在这里重点讲述对氢气中的氩气、氧气、氮气、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硫化物的测定。 燃料氢 的技术指标01氢气中CO、CO2、CH4、Ar、O2和N2的检测按GB/T37244-2018,对氢气中Ar、O2、N2、CO、CO2、CH4检测参考标准方法分别是GB/T3634.2-2011, GB/T8984-2008和非色谱方法GB/T6285-2016。在GB/T3634.2-2011中使用了脉冲放电氦离子化检测器(PDHID),来对这些PPB级的杂质检测。脉冲放电氦离子化检测器(PDHID)的原理:氦在高压脉冲激发下,发射出13.5-17.7eV的连续辐射光,其中亚稳态氦与待测组分反应电离产生信号,信号强度与组分浓度线性对应,经过放大调制和数据处理,形成被测定量的色谱峰。由于氦的第一电离能是24.587eV,是主族元素中最高的,故光子和亚稳态原子具有的高能量可使包括氖在内的一切分子电离,因此PDHID具有高灵敏性,高通用性。珀金埃尔默公司的Clarus GC-PDHID燃料电池氢中的痕量杂质分析系统采用柱心切割技术,放空氢气,使之减少对后面Ar峰和O2峰的影响。多阀设计,带有氦气保护阀箱,防止空气渗漏,随机带有高纯氦气纯化系统,确保除去干扰杂质,降低背景信号,提高灵敏度。最低检出限可以达到20ppb(S/N=3),CO的最低检出限可以达到50ppb(S/N=3)。由于需要检测CO2,所以对CO2的检测是单独一路,通过V3进样,最后并联到PDHID检测器上,所以如果不是在线分析,需要2次进样才能得到所有的检测组分浓度。气体流路图如下:参考色谱图(不含CO2通道):如果是用钢瓶取样分析氢气,采用2次进样,需要的样品量较大,做过高纯气体的操作者都知道,气体越纯,置换的时间就越长。为了缩短我们的分析时间,所以我们也可以采用Clarus GC-PDHID-Ni-FID法来检测氢气中的杂质。该方法采用镍催化加氢,用FID检测器来检测CO和CO2,解决了PDHID检测CO灵敏度不高的问题,同时可以多通道同时进样,而不相互干扰出峰。在下面的阀图中,V3进样时分析CO2,V4进样可以同时分析氢气中的总烃。气体流路图如下:参考色谱图(FID通道):02氢气中硫化物的检测按GB/T37244-2018,对氢气中总硫的检测参考标准方法是ASTM D7652,采用硫化学发光检测器(SCD)来测定氢气中的硫化物和总硫。由于氢气中总硫的限量非常低,要求小于4ppb,已经达到了SCD检测器的下限,所以目前市场上大多数厂家均采用预浓缩加GC-SCD方法。由于SCD是等摩尔响应的检测器,对所有硫化物响应因子是一样的,但在经过预浓缩以后,由于浓缩的效率不同,相同浓度的硫化物得到的色谱峰面积就会不同。SCD主要由燃烧室,控制器,脱硫过滤器,真空泵组成。如下图:SCD的主要工作原理:样品中的硫化物在燃烧室内氧化生成SO2.R-S + O2 → SO2 + CO2 + H2OSO2在H2的作用下,还原生成H2S.SO2 + H2 → H2S + Other Reduced Sulfur SpeciesH2S和O3发生反应形成SO2*的激发态,激发态是不稳定状态,会回到基态,同时产生一定波长的光,光经过光电倍增管放大输出产生信号。H2S + Other Reduced Species + O3 → SO2* → SO2 + hv
  • 以色列沙漠中修建新能源技术测试中心
    沙漠中的新能源技术测试中心   为了更好地帮助以色列的太阳能等新能源技术进入国际市场,由地区政府牵头,当地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成立了新能源技术测试中心,帮助太阳能企业或其他研发单位在广袤的沙漠里进行实地测试、数据收集与分析、成本评估与市场对接等服务,尽可能地使新技术成功迈向市场。记者了解到,如光伏太阳能发电技术,其关键部件太阳能板在25摄氏度的条件下能够发挥最大功效,而沙漠里的高温和恶劣气候可以为测试有关设备提供严酷的环境,同时沙漠中漫长、干燥的夏季也可以让技术人员为这些企业在一年内提供尽可能多的有效数据作为参考。今年2月16日刚刚成立的测试中心正在为五种光伏太阳能技术进行测评。在测评现场,记者看到一种半透明的双面太阳能板,板的正面可以吸收太阳直射的阳光,而背面则可以吸收地面反射光线,太阳能板的效率因此大幅提高。测试中心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不但对技术和产品进行量化测试,今后还要逐步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标准体系,以便向企业提供其产品是否符合某个特定市场需求的信息。   以色列唯一的太阳能热电厂   在离技术测试中心不远的萨玛尔基布兹耸立着以色列唯一的太阳能热电厂。占地半公顷的热电厂由30面巨大的镜子和一个30米高的热塔组成,据说这个花朵形状的热塔的设计师就是今年上海世博会上以色列馆的设计师海姆多坦。投资方以色列Aora公司表示,政府目前对热电项目的补贴只有20美分/度左右,只有光电项目补贴的一半还不到,这导致电厂入不敷出。该厂自去年6月开始并网发电,50万美元的投资和100千瓦的发电量虽然在同行内只能算小儿科,但由于其综合了生物能、太阳能、柴油发电等几大技术,使其能够24小时运转,在发电的同时还能够提供相当可观的热量供当地居民使用,其示范作用远比经济效益大得多。Aora公司把这个厂当成一个实地广告,在检验自身技术的同时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客户前来参观与调研。   大型电厂与羊圈上的太阳能板并存   以色列去年刚刚推出新能源政府补贴政策,并从小到大逐步推进。由于50千瓦以下的光伏发电项目已经有明确的入网价格(0.53美分/度),小型光伏电站如雨后春笋般在以色列全境展开。在纳盖夫沙漠的一个基布兹(以色列的集体社区),一家太阳能公司投资在中心公园的停车场上搭建了用150块太阳能板组成的遮阳篷,既可以让车辆在此乘凉,又可以发电。农民的羊圈上也同样被太阳能板覆盖。这个基布兹最近又与一家太阳能公司签约,在羊圈上加装300千瓦发电量的太阳能板,使该社区太阳能发电总量达到400千瓦。这个基布兹的做法具有典型的以色列特色——在人多地少的以色列发展新能源,必须想方设法减少占用的土地。在刚刚结束的以色列新能源展览会上,一家公司最新开发的可以安装在水面上的太阳能板受到业内人士追捧。该技术在农用的水塘或蓄水池水面上安装太阳能板,不占用任何土地,即不影响水中作物的养殖,又可以降低发电设施的建设成本。   虽然新能源技术发展迅速,但小型新能源发电站毕竟发电量有限,难以帮助以色列实现其2020年新能源占总能源消耗10%的目标。所以在推广社区小型新能源发电站的同时,以色列政府也在挑选适当的地点建立大型太阳能发电厂。在纳盖夫沙漠西部,一个发电量250兆瓦的热电厂和一个发电量30兆瓦的光伏电厂正在拔地而起。以色列政府试图用5年时间探索出最适合当地发展的新能源政策,在大型项目与小型大众化项目之间找到平衡,为实现其十年目标提供高效的政策保障。
  • IFCEST | 清洁能源科学与技术国际论坛 邀请函(最新)
    主办单位: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Clean Ener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会议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 15 号北京化工大学日期:2024 年 7 月 26 日至 28 日清洁能源是人类社会未来能源的基石,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重大战略方向,是保护生态环境、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有力措施。为加强清洁能源领域学术交流与发展,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挖掘领域青年科技人 才,同时深度赋能产业发展,Clean Ener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国际学术期刊 联合北京化工大学拟定于 2024 年 7 月 26-28 日在中国北京举办“清洁能源科学 与技术国际论坛(IFCEST)”,大会致力于传播国际学术前沿、科技创新成果及行 业产业发展等内容,搭建高水平产学研交流平台。大会将聚焦太阳能、生物质能、风电、氢能、地热能、清洁原子能,以及清 洁能源的转换储存、材料装备及安全、清洁能源开发及利用等学科领域,诚邀海 内外专家、学者、青年人才代表做大会报告。我们诚挚邀请各科研机构,高等院 校,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加入。诚挚欢迎全球各界清洁能源科学与技术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青年学者、科技管理者、企业及学生代表等莅临北京,参会交流!一、会议组织机构1. 大会主席范先锋 教授 |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UK杨卫民 教授 | 北京化工大学, 中国2. 学术委员会(按姓名拼音排序,排名不分先后)3. 组织委员会主任:杨卫民,北京化工大学秘书处:张锋华,北京化工大学;安 迪,Managing Editor委员:唐刚,北京化工大学;褚凤鸣,北京化工大学;李健,北京理工大学;谢剑,华北电力大学;王瑞雪,北京化工大学;吴小虎,山东高等技术 研究院;周炯,东北大学二、会议日程2024 年 7 月 26 日 全天 注册和报到 19:00 Clean Ener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编委会议2024 年 7 月 27 日 上午 开幕式和大会报告 下午 分会场报告 晚上 晚宴 2024 年 7 月 28 日 上午 大会报告及颁奖 中午 午宴 下午 离会 三、会议重要节点及投稿说明 会议注册截止日期:2024 年 7 月 15 日摘要投稿可直接发送至会议邮箱(ifcest@usp-pl.com)提交。本次会议将 推荐未发表的优秀报告至国际期刊 Clean Ener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进行进一 步的评审和发表。四、会议注册及费用请扫描以下二维码进行参会注册。本次会议无注册费用,会务组统一安排就餐,参会代表住宿费、交通费等自 理。(入住北京贵州大厦及和平里大酒店可享受会议协议价,预定时说明参加在北京化工大学举办的“清洁能源科学与技术国际论坛”即可。) 酒店信息:北京贵州大厦(商务酒店 四星级):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西桥樱花西街 18 号(和平西桥地铁站 A 西北口步行 300m,距学校约 150m)。协议价格(单位:人民币元)房间类型门市价协议价(净价)协议价(单早)协议价(双早)高级双床间1380.00558.00618.00658.00高级大床间1380.00578.00638.00678.00行政大床/双床间2280.00718.00(含早)其他房型享协议优惠价,可具体咨询预订方式:预订部 010-58109988 转 688和平里大酒店(商务酒店 三星级):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 16 号(和平 里北街地铁站 B 东北口步行 150 米,距学校约 1600m)。协议价格(单位:人民币元)房间类型门市价协议价(单早)协议价(双早)标准间898 元+10%458.00498.00大床房898 元+10%458.00498.00预订方式:销售部宋经理 13691002563五、交通 会议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 15 号北京化工大学会议中心 高铁/火车 北京西站:17 公里,约 45 分钟车程(或乘坐地铁 7 号线至磁器口站-换乘 5号线至和平西桥地铁站 A 西北口出) 北京站:10 公里,约 25 分钟车程(或乘坐地铁 2 号线内环至崇文门地铁站-换乘 5 号线至和平西桥地铁站 A 西北口出) 北京南站:12 公里,约 43 分钟车程(乘坐地铁 14 号线至蒲黄榆地铁站换 乘-5 号线至和平西桥地铁站 A 西北口出) 北京朝阳站:11 公里,约 55 分钟车程(乘坐北京朝阳站地铁直达摆渡线至燕莎桥东公交站一乘坐 10 号线至惠新西街南口地铁站 换乘 5 号线至和平西 桥地铁站 A 西北口出)飞机首都机场 :20 公里 ,约 55 分钟车程 (乘坐首都机场线至北新桥地铁站 换 乘 5 号线至和平西桥地铁站 A 西北口出)大兴机场 :51 公里,约 1 小时 19 分钟 (乘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线至草桥地 铁站 换乘 10 号线至宋家庄地铁站 换乘 5 号线至和平西桥地铁站 A 西北口) 六、会议联系人张锋华 :18311280160(注册与参会 、企业赞助及展示) 安 迪:18782423901, cest@usp-pl.com( 摘要及稿件) 褚凤呜 :18613804197 C 企业赞助及展示〉诚挚欢迎全球各界清洁能源科学与技术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 、青年学者 、科IFCEST清洁能源科学与技术国际论坛邀请函.pdf
  • 立嘉展打卡攻略,与海克斯康一起点亮智造未来!
    海克斯康将以“构建智能制造生态系统,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为主题,聚焦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携众多创新设备和数字化解决方案闪亮出场,从硬核技术产品到行业解决方案,从工业软件到工业互联网平台,为行业带来一场关于智能制造的科技盛宴。构建智能制造生态系统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创新无限 提前锁定01新能源汽车解决方案新能源汽车近年来蓬勃发展,面对不断精益求精的检测要求,海克斯康推出针对车门车身、能源电池、汽车电机、焊缝瑕疵等多种部件的检测设备、方案及软件,满足多场景多样化的检测需求。本次展会将呈现系列新品,包括OPTIUM HP? Pro三维复合式检测系统、新能源三电解决方案、SmartWeld焊接质量在线检测方案、极片瑕疵和针孔检测方案等。02电子行业解决方案面对不断更新迭代迅速发展的电子行业,海克斯康带来高效率、高精度的硬件与软件产品,采用传感器与人工智能等新产品新技术助力产品质量检测。包括手机壳体多传感器检测方案、FLASH FC 高精度飞拍影像测量仪等。03航空航天解决方案海克斯康兼顾软硬件整体质量控制的检测体系,丰富的便携产品,超轻量、精度高且测量范围大,适用于航空航天大型非规则零部件的测量、逆向及数据分析。本次展会将现场呈现采用独家光纤技术的PMM-C超高精度检测方案、Leica跟踪仪大尺寸方案、RA8 V2绝对臂蓝光扫描系统等解决方案。 04 软件生态系统软件为硬件赋予灵魂,海克斯康凭借自身传感器技术,深度融合数据与业务,布局贯穿设计工程、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数据平台全流程的软件生态系统,赋能行业企业提质增效。05工业互联网平台海克斯康基于自身的硬件与软件方案优势,以价值共生为核心,全面展出新一代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包含工业大数据中心、工业AI中心、工业软件云平台、工业物联网操作系统等自建应用,形成从用户使用、数据互通、数据存储到设备互联完整的服务体系。06Mini智能制造单元Mini智能制造单元结合海克斯康优势技术,全面展示智能制造所包含的创新元素。通过先进制造技术、信息化技术和智能技术等集成和融合,实现设备、工装、检测、物流、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全集成,呈现一个行业标志性智能制造单元。
  • 青岛能源所等开发出拉曼介导靶向单细胞基因组技术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海洋微生物在全球碳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而由于大部分海洋微生物尚难以培养、原位代谢功能难以测量等技术瓶颈,关于海洋微生物光合固碳的原位功能机制等重要问题存在争议。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与英国牛津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等合作,基于CO2固定活性靶向性的拉曼分选耦合单细胞基因组(scRACS-Seq)等仪器、手段,揭示了海水中原位进行光合固碳的SAR11类群,并发现它们以视紫红质作为捕光系统来驱动海水中CO2的固定。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设计研究》(BioDesign Research)上。 为了识别海洋微生物组中哪些细胞在原位固定CO2,青岛能源所单细胞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荆晓艳、助理研究员公衍海和博士徐腾带领的研究组,利用稳定同位素13C标记的无机碳底物饲喂新鲜海水样品,通过单细胞拉曼光谱中类胡萝卜素等色素特征峰的“红移”现象,建立了在免培养前提下原位固定CO2之单细胞的识别和测量流程。基于单细胞中心等研制的scRACS-Seq系统,科研人员建立了针对CO2固定活性等代谢表型的功能靶向性单细胞拉曼分选与测序方法。运用scRACS-Seq体系,该研究在中国山东省青岛崂山湾真光层海水中识别和分选到一系列进行海洋原位固碳代谢的Pelagibacter属单细胞(Pelagibacter属单细胞来自SAR11等类群)。基于SAR11单细胞全基因组序列(覆盖度最高达到100%)的进化分析、基因功能预测与代谢途径重建,研究表明:它们具有完整的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印证了上述单细胞拉曼光谱基于色素峰红移来识别和表征CO2固定活性的原理;发现了基于视紫红质的光激活质子泵系统,包括双加氧酶(Dioxygenase enzyme)、视紫质光敏感蛋白(Proteorhodopsin)、F-型ATP合成酶(F-type ATPase)等关键蛋白;它们拥有大部分进行CO2固定的Calvin-Benson循环途径的基因。研究提示,这些SAR11细胞可能通过基于视紫红质的光激活质子泵系统,来驱动基于Calvin-Benson循环的海水原位固碳。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研究将这些SAR11单细胞基因组中四个预测为视紫质光敏感蛋白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进行异源表达。结果证实,它们能够合成视紫质且其中的两个基因与GenBank中的基因均无显著同源性,属于一类全新的视紫质光敏感蛋白。因此,这些视紫红质介导的光激活质子泵系统或是SAR11在海水中原位进行光合固碳的能量引擎。SAR11难以培养且研究工具匮乏,但本研究在单细胞精度揭示了SAR11的代谢表型组和完整基因组,从而建立了视紫质光敏感蛋白和海水原位CO2固定之间的功能关联。这一原创的“拉曼介导靶向单细胞基因组”(scRACS-Seq)仪器体系,克服了当前“拉曼介导靶向元基因组”手段通常难以在单个细菌细胞精度获得高覆盖度基因组的瓶颈,因而对于环境中生命暗物质的功能探索和机制解析具有共性的方法学意义。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的支持。论文链接单细胞精度的海洋微生物组功能靶向性拉曼分选与测序技术(scRACS-Seq)
  • 飞纳电镜用户专访|锂电掌舵人 —— 海四达电源
    1992 年海四达电源始创,秉持着“以科技为先导,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原则,从高能镍镉起步,到镍氢电池,再开发锂离子电池。也是国内最早专业从事二次化学电源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之一。如今,海四达已成为国内二次电池品种最多,规格最全、产业链最长的企业之一,还成为了国家级军用电源保障基地国民经济动员中心。 创新驱动发展,匠心品质打造百年名企 近日,我们有幸采访到了海四达集团董事长沈涛先生,让我们来听听沈董事长讲述海四达的故事。沈董事长个人简介 沈涛,现任海四达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海四达电源董事长。男,1946 年 10 月出生,汉族,江苏启东人,大学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9 年 8 月参加工作,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飞纳电镜与海四达的相识同时,我们也有幸采访到了海四达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分析测试中心陈主管。 低电压效果优异,可以胜任隔膜等敏感样品 明暗场光学导航显微镜,可快速准确定位到杂质或异常位置 颗粒统计系统,可对锂电池颗粒进行粒径分布及形态表征 电镜能谱一体化,可快速获取锂电池 Ni,Co,Mn 的含量 全自动锂电清洁度分析系统,可对锂电池粉体中铁磁性或活泼金属异物、设备生产过程中的金属碎屑进行全自动监控 客户应用分享 1. 锂电池正极颗粒一次颗粒形貌 锂电池正极颗粒一次颗粒的尺寸,排列方式对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扫描电镜可以对此进行直观表征。 2. 锂电池正极颗粒一次颗粒元素分析及颗粒统计分析 一次颗粒尺寸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有着重要影响,也与裂纹产生,界面稳定性和高低温循环稳定性有着紧密关联。而一次颗粒的统计目前是没有好的解决办法,传统粒度仪测的都是二次离子,而手动测量具有太多的主观性,也没办法测很多。但是飞纳电镜提供的颗粒统计系统软件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 3. 锂电池隔膜微孔形貌 锂电池隔膜上面要求有微孔,便于锂离子通过。湿法隔膜的孔径在 0.01~0.1μm,干法隔膜的孔径在 0.1~0.3μm,隔膜的孔径直接影响电池的内阻和短路率。孔径的大小决定隔膜的透气率,但是过大的孔径有可能导致隔膜穿孔形成电池微短路。扫描电镜可以是隔膜微孔观察的直观工具。(感谢海四达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 分析测试中心提供图片) 针对锂电新能源领域,飞纳电镜致力于推广电镜技术,不断突破创新,持续输出专业解决方案,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高校研究所带来最先进的电镜表征技术,推动新能源行业的发展。
  • 地沟油问题到底能不能解决?生物能源化或是其最佳途径
    p    /p p   地沟油收运企业整合是地沟油从业企业向规模化、制度化、正规化,技术型、全监管的全新的、坚实的努力。 /p p   2017年10月30日,由餐厨废弃油脂制成的生物柴油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地沟油制生物柴油正式向社会投放。两个月之后,中石化在上海开展销售的试点加油站从最初的2座已增加到9座,根据中石化的市场调研,用户对B5生物柴油的动力性能、续航里程基本满意,其5%的价格优惠受到大量耗油的物流行业欢迎。 /p p    strong 为促进京津冀地区生物柴油产业发展,促进生物能源产业及其上下游行业的规范、可持续发展,近日,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联合生物能源产业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生物能源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 /strong /p p   “地沟油从业企业素以‘小、散、乱、污’著称,收运企业整合是地沟油从业企业向规模化、制度化、正规化,技术型、全监管的全新的、坚实的努力。”北京绿鲸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建国在专委会成立大会上表示。 /p p    strong “地沟油”的前世今生,变废为宝有途径 /strong /p p   “我国每年会有300万吨的地沟油流回餐桌,占食用油脂的10%。”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蔺建民在发言中指出,“我们每个人每餐都有十分之一的机会吃到地沟油”。 /p p   对此,北京市昌平区科委原书记李万佰回忆了自己经历的事情,“由于在市场上采购的油太便宜,一个开餐馆的朋友不在自己经营的饭店吃饭,请客都在自家后厨开小灶。” /p p   谈到餐厨废弃油脂的现状,北京海粮鸿信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黎东东表示,由于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低、技术水平含量低、服务规范水平低,加上长期以来行业监管力度偏弱,使得地沟油成为污染环境、威胁食品安全的代名词。 /p p   “地沟油如果不经过妥善处理,危害非常大。”北京市环境卫生设计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邢汝明介绍说:“地沟油进入水体会造成水质富氧化,进入污水处理系统会使过滤膜设施崩溃,挥发性脂肪酸还会散发臭气,最大的影响是回流餐桌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p p   如何资源化利用地沟油?北京工商大学教授任连海指出,最能实现规模化的是地沟油和甲醇制备生物柴油,此外,还可以利用地沟油中的硬脂酸和油酸生产日用品,用其中的动物脂肪成分做润滑油,混凝土脱模剂乳化液、化工原料多元醇、生物塑料等都是地沟油利用产业链中的产物。 /p p   据了解,生物能源中的生物柴油作为清洁能源,具有润滑性能好,储存、运输、使用安全,抗爆性好,燃烧充分等优良性能,是优质的石化柴油代用品,同时由于其可显著减少燃烧污染排放,且生物降解率高达98%,已经成为欧盟碳交易的一种途径,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p p strong   给北京的地沟油寻找安全出口 /strong /p p   在我国,由于“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限制,地沟油是生产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来源。但由于早期对“地沟油”的监管缺失形成了一条潜在的灰色利益链,使得地沟油能被用于生产生物柴油的量大打折扣,国内绝大部分生物柴油厂因为地沟油供应不足,基本都处于“饿肚子”的状态。 /p p   专委会成立大会上,北京绿鲸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鲸环境)也同时宣布正式成立。“绿鲸环境”是由北京市拥有餐厨废弃油脂收运行政许可的6家正规“地沟油”收运企业共同发起组成,是北京市乃至全国“地沟油”行业企业的第一次整合。 /p p   生物柴油国家强制标准《B5柴油》已于今年9月份出台,遗憾的是,北京市尚没有生物柴油生产企业。宋建国介绍,为了给北京的地沟油寻找安全的出口,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下,通过多方考察,绿鲸环境选择了河北隆海生物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以期上下游产业良性组合,形成将北京市“地沟油”在全监管的模式下运往河北,再从河北返销北京成品油市场参与大气治理的新模式。 /p p   会上,北京绿鲸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河北隆海生物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旨在将北京地沟油在物联网全监管状态下运往河北的意向性协议,河北隆海生物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绿色能量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将使用北京的“地沟油”生产的畅销国际市场的优质“低冻点”生物柴油返销北京市场的意向性协议。 /p p   “三家公司签订合作意向,目的在于探索既能解决生物柴油企业原料匮乏问题,又能保障食品安全还能参与治理大气污染‘一举三得’的共赢模式。”宋建国说。现场专家评价,通过“绿鲸环境”对这种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这种模式有望成为在解决食品安全的同时,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全国有效整治“地沟油”的样板。 /p p strong   政府主导、行业协会推动、企业自律发展——地沟油彻底“变形” /strong /p p   “让行业协会走上前台,政府立规矩,管理靠协会,这实际也是深化体制改革的措施之一。”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副总工程师王维平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多项法规明确表示,固体废物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但是专家多是在末端处理技术上各显其能,地沟油更多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问题。” /p p   王维平表示,地沟油循环利用的两大系统——收集系统与加工系统,都要以市场经济为主导,按照市场规则办事,同时政府也要对行业适当引导补贴。 /p p   “专委会的成立是生物能源行业企业信用化、规范化、科技化、体系化的新征程,全面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对促进生物能源行业企业制度建设,对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有积极意义。”黎东东说。 /p p   在政府政策引导,行业协会的大力推动支持,企业担起社会责任,净化自身行业发展环境下,本着共同守护“青山绿水”的愿望,通过有效科学的监管手段,在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双赢模式下,地沟油一定会彻底“变形”! /p
  • 水体溶解甲烷检测灵敏度提升超500倍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所陈池来研究员团队王晗等研究人员在深海探测领域取得新突破——在前期深海质谱研究基础上,将水体溶解甲烷检测灵敏度提升500多倍,达到海洋及湖泊本底溶解甲烷检测水平,实现了从溶解甲烷异常事件监测到背景甲烷长期监测的跨越。甲烷作为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其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每年从海洋、湖泊等水生态系统中排放的甲烷约占全球总量的53%,因此,有效监测海洋甲烷向大气的排放通量至关重要。此外,甲烷还是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成分,这种新型清洁能源被视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能源之一。因此,海洋甲烷监测对于海洋环境感知、甲烷异常区域发现、海洋能源勘探、海洋科学研究等均具有重要价值。由于海洋中的甲烷浓度低、变化大等特点,当前对海洋溶解甲烷的检测数据仍然很少,对海洋甲烷通量的估计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深海质谱仪是实现海洋溶解气快速检测的重要海洋装备,因其检测灵敏度有限,也只能对特定区域或异常事件进行检测。2023年,陈池来研究员团队成功研制“智微号”深海质谱仪,并在南海某海域顺利完成多次海试,获得了海洋廓线重要溶解气信息。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检测灵敏度,团队针对样本水气高、检测仪器空间有限等问题,研制出小体积、低功耗的在线除水系统,同时优化进样气路设计,成功将其集成安装于深海质谱仪中。这一改进在维持目标检测气体高渗透通量的同时,将质谱仪的真空度提升超过2个数量级,将甲烷的检测灵敏度提升了超500倍,达到深海及湖泊等水域甲烷本底信号检测水平,有望实现海洋溶解甲烷的无差别监测,将为进一步实现甲烷通量计算、全球气候研究、冷泉发现等提供重要技术基础。
  • 第2届新能源汽车测试新技术大会暨展览会 诚邀您的莅临指导!
    精工盈司将于2011年11月3日-11月4日(星期四,星期五)在上海世贸商城(SHANGHAI MART)参加第2届新能源汽车测试新技术大会暨展览会(CarTestingChina2011)。届时将展出高灵敏度能量色型仪X射线元素分析仪,欢迎各界人士莅临指导,参观我们的展位! 展位号 37 精工盈司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业务部胡益民总监一行莅临海能仪器调研指导
    2013年8月14日下午,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挂牌业务部胡益民总监一行来到济南高新区调研&ldquo 新三板&rdquo 拟挂牌企业情况,并在高新区拟挂牌企业中选取了几家企业作为调研对象。济南高新区发改局领导、国信证券公司领导陪同调研,海能董事长王志刚先生热情接待了胡总一行。 董事长王志刚先生向来访领导汇报了海能近年发展状况以及&ldquo 新三板&rdquo 筹备工作的情况。领导们饶有兴趣地听取汇报,并不时询问,对海能的发展十分关注。鼓励海能抓住机遇,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把握好融资平台的节奏,适应新环境,大力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将企业带上新的高度。
  • 海尔欣受邀参加光谱工业论坛,赢得刘文清院士的青睐
    2019年7月8日—9日,光谱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高端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该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刘文清院士担任论坛主席,由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主办,宁波海尔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会议的联办单位和参展商应邀参加本次论坛。本次论坛汇集了海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 论坛以“促进光谱技术研究与工业领域需求的深度融合,推进光谱检测技术及仪器的智能化发展”为主题。本次论坛共设置了4个主题,涵盖了包括调制吸收光谱技术(TDLAS),荧光光谱技术,拉曼光谱技术,太赫兹光谱技术;非色散红外光谱技术(NDIR),激光雷达技术;光谱理论研究,科研仪器研制,商用仪器开发,数据处理与计量学方法研究;在医药、化工、油气储运、气体排放、大气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在线分析及气体泄漏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在内的光谱技术领域前沿主题。论坛所有议题皆由该领域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报告。 海尔欣亦一直以推动环境光学发展为己任。在论坛期间,王胤博士向专家们介绍我司的主要产品及应用。同时在邀请报告中,王胤博士与专家们重点分享了我司最新技术进展——基于中红外激光的气体分析技术及其在脱硝工艺优化中的应用,这一技术成果赢得在场专家们的高度关注。 刘文清院士曾说,“以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为牵引,以解决国家需求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大气光学与环境光学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为主要任务,面向世界科学前沿要求、面向国家环境安全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环境科学前沿,这就是我们的发展战略。”这也是海尔欣一直坚持的技术发展路线。 论坛期间,刘文清院士特意前去海尔欣展台详细了解海尔欣的科研方向,研发技术,产品面向市场并对海尔欣的科研成果表示高度赞赏。刘文清院士肯定海尔欣利用中红外激光的气体分析技术推动环境监测的发展。相对传统的色谱分析技术和气敏半导体传感技术,光谱技术尤其是激光光谱技术凭借其灵敏度高、非接触测量、检测速度快,稳定可靠、寿命长等技术优势,逐渐走出科研实验室,在石油化工、煤化工、燃气加工储运作为国家的基础性产业,为农业、能源、交通、纺织、轻工等行业得以应用,满足工业过程的在线分析以及毒害气体泄漏的安全检测和气体排放、大气环境检测等方面的需要
  • 安捷伦在京举办2015能源化工行业前沿研究高峰论坛
    2015年5月28日,北京&mdash &mdash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日前在北京举办了&ldquo 2015能源化工行业前沿研究高峰论坛&rdquo (下称&ldquo 研讨会&rdquo )。此次研讨会不仅旨在为国内能源化工行业研究学术界提供深入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更在于探讨并推动高端质谱在行业前沿研究中的价值实现和应用普及。   本次研讨会,由安捷伦与休斯顿大学联合举办,从能源化工全产业链角度出发,涵盖能源化工上中下游每个产业环节,分享国际顶尖的石化分析技术,与来自全球地球化学界、石油化工界和实验室的权威专家学者一道,讨论关于能源化工及地球化学科研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休斯顿大学教授Adry Bissada博士、休斯顿大学教授John Casey博士、休斯顿大学副教授高永军博士、休斯顿大学博士研究生梅梅女士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刘泽龙先生、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张颖女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史权教授、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主任研究师张志荣博士   在能源化工行业的上游勘探开采环节,安捷伦的串接质谱无论是在有机分析(GC-MS/MS)还是无机分析领域(ICP-MS/MS),表现都十分出色。   业界公认的地球化学分析领域权威,来自休斯敦大学石油地球化学系的教授Dr. Adry Bissada先生和美国休斯敦大学地质专业博士研究生梅梅女士,回顾了地球化学反演过程中的艺术与科学,利用高分离度 GC、GCxGC、GC-MS、GC-MS-MS 与 GC-IRMS结合不断增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大大发展了地球化学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可用于可靠的油油对比和地球化学指纹识别,同时也可用于原油和天然气中的复杂化学物质在分子和亚分子水平上的解卷积以提取烃源信息,进而可得出对烃源岩年代、身份和位置的特定推断。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主任研究师张志荣博士,探讨了GC-MS对大量的生物标志物以及以大分子的状态结合于其中的干酪根进行分析,研究成果对油气来源和成藏过程具有重大的价值。   在无机分析领域,美国休斯敦大学地质系的教授Dr. John Casey先生和休斯敦大学地球和大气科学学系研究副教授高永军博士,借助于创新的串联质谱ICP-MS/MS的高灵敏度,极大扩展了更低浓度元素的测定范围,使用单一样品制备方法便可使多达 47 种的元素可像常规分析一样完成测定,同时对用于石油勘探和生产原油中钒同位素的组成进行了准确测定,有助于深入了解导致石油形成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途径。   在中游炼化环节,安捷伦的GC/MS Q-TOF,已建有一套成熟完整的系统性数据和分析方法。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质谱实验室负责人刘泽龙先生分享了柴油中的超低硫分子直接进行分析表征课题的研究成果,借助安捷伦GC/MS Q-TOF高分辨的技术优势,成功研究了直柴、催柴和焦化柴油加氢过程中不同结构二苯并噻吩分子的变化趋势,可实现直接对深度脱硫柴油中不同烷基数量、不同烷基取代位置二苯并噻吩进行分子识别及定量测定。   安捷伦利用在技术和科技前沿应用方面的雄厚实力,在其下游石化领域也成绩斐然。GC-MS、GC-MS/MS和GC-ICP-MS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为研究工作提供了更高灵敏度更准确的分析结果。催化剂是聚烯烃工业的核心,杂质含量直接决定了聚合反应的进行程度和方向,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张颖女士,在分析研究工作中采用安捷伦的GC-MS/MS多反应监测(MRM)技术建立了催化剂中磷酸三丁酯的定量分析方法,所得结果更快速,灵敏度高、适用范围广,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为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铺平了道路。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史权教授一直致力于从分子层次揭示重质油化学组成与转化规律,推动&ldquo 石油组学&rdquo 和&ldquo 分子炼油&rdquo 由概念走向实践。借助安捷伦IM Q-TOF LC/MS离子淌度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史权老师获得了石油组分大量异构体间存在的结构信息,这些很难通过传统质谱进行鉴定。史权老师认为,离子淌度质谱技术(IM-MS)根据化合物分子的气相碰撞截面积差异,从空间尺度上实现不同分子的分离与质量分析,在传统质谱技术实现质量分辨的同时增加了一维分子尺度信息,从而可以大幅度提高质谱的化合物分辨率,是分析复杂样品的理想手段,在研究分子结构信息方面具有很好的前景。   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一直是人们密切关注的话题,这也是安捷伦科技在方法开发和仪器设计过程中秉承的原则。应对复杂的石油组成,石化行业传统分析策略之一是:将样品组分以其极化度和极性分组 这样方法被称之为族组成(SARA)分析方法。传统的分级过程费时费力,且使用大量溶剂,对操作人员和环境毒害较大。安捷伦科技的工程师开发了另外一种半定量,全自动的族组成分离的液相色谱方法。在本方法中,沥青质部分可以后续采用2D-LC配合高分辨质谱(TOF-MS)进一步分析,可进一步鉴别其中含有杂原子的化合物。采用使用空气运行的微波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不仅使用运行成本低,且由于无可燃性气体,更加安全可靠,适用于石油化工行业的分析测量。 安捷伦大中华区战略总监何峻先生、安捷伦全球能源和化工市场经理 Wayne Collins博士、安捷伦大中华区能源化工/材料市场经理陈艳凤女士   安捷伦液相色谱与液质联用技术应用技术支持经理安蓉女士、安捷伦原子光谱应用工程师欧阳昆先生   安捷伦科技全球能源化工行业市场经理Wayne Collins先生表示:&ldquo 安捷伦多年来致力于为中国研究人员构建国际交流平台,帮助中国能源化工研究领域共同面对科研挑战,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后,凭借安捷伦对能源化工分析领域的深刻了解,安捷伦将继续致力于能源化工科研的发展,以及满足科研人员不断变化的需求,我们将以更加深厚的技术积累深耕能源化工领域,从设备、应用、技术支持和定制化服务等各个方面为他们的科学研究创造良好条件,成为他们最可信赖的实验室合作伙伴。&rdquo   安捷伦作为能源化工分析检测领域的领导者,拥有贯通能源化工全产业链高端质谱应用,从勘探开采、炼制加工到精细化工和材料的各个环节,并始终致力于与分析研究人员紧密协作,攻克科研难题。此外,安捷伦还突出展示了其高端质谱解决方案在国际能源化工分析领域应用实例,这不仅标志着安捷伦拥有贯穿石油化工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先进解决方案和丰富经验,也表明安捷伦正成为引领石油化工行业分析研究技术方向的风向标。
  • 2023全国低碳日 | 海尔欣昕甬智测——光谱技术助力零碳地球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开展2023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的通知》:2023年7月10日至16日为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主题是“节能降碳,你我同行”。7月12日为全国低碳日,活动主题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走绿色低碳发展路,今日就让我们重温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关注气候变化,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共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我国人工造林规模世界第一,而且还在继续造林。地球绿化,改善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功不可没,中国人民功不可没。森林既是水库、钱库、粮库,也是碳库。植树造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下秋的崇高事业,要一以贯之、持续做下去。——习近平2023年4月4日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的讲话 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习近平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我们要推动共同发展,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要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习近平2021年9月9日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三次会晤上的讲话 能源低碳发展要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信息共享和能力建设,深化生态环境和气候治理合作。——习近平2021年11月19日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来。中国高度重视能源低碳发展,积极推进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改革。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全方位加强能源合作,维护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习近平2019年10月22日向2019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所致的贺信 面向未来,中国将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国家碳排放交易市场等等,不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习近平2016年6月1日致第七届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和“创新使命”部长级会议的贺信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在消费领域,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奔侈浪费和过度消费,深入开展“光盘”等粮食节约行动,广泛开展创建绿色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等行动。——2021年12月8日,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我们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2019年4月28日,习近平在二O一九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守住绿水青山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绿色发展城市典范。——2023年5月10日习近平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并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时的讲话 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坚持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必须摒弃端泽而渔、焚蔽而田、大水大肥、大拆大处的老路子,实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良性循环,生态农业、低碳乡村成为现实,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守住绿水青山。——2022年12月23日,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从绿色发展中寻找发展的机遇和动力。——2020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讲话 宁波海尔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专注量子级联(QC Laser-based)激光产品多领域应用服务,是中国领先的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公司。其“昕甬智测”品牌诞生于碳中和元年,产品覆盖光学传感基础模块、气体检测系统整机、终端用户应用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科研分析、农林气象、工业环保等领域,已为全球200+客户提供了解决方案,用户遍布全国,并受到英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家用户的高度认可。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海尔欣核心技术团队源于清华大学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高灵敏度痕量气体分子光电分析领域拥有核心知识产权,拥有各类专利数十项。光谱技术助力零碳地球——海尔欣以成为世界一流的中国光谱分析产品服务商为愿景,实现更及时、更精确的科学测量,为国家“碳中和”大目标贡献力量。
  • 海克斯康升级“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宁波方案中心
    近日,海克斯康制造智能宁波方案中心全新升级开业,来自企业、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和品质、质量、生产以及研发主管近150人出席了此次开业仪式,见证了宁波方案中心发展的新起点、新征程。 p   全新的宁波方案中心升级增加了一系列智能化、自动化的新设备、新方案,将为宁波及附近用户提供测量、培训、调研、技术支持等服务。 /p p   宁波市计量测试研究院院长阮勇先生,宁波市智能制造协会专家首任秘书长、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华旭先生,宁波勋辉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陆如辉先生,宁波鲍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刚先生,海克斯康制造智能华东事业部季宏总经理在开业仪式上分别致辞,对宁波方案中心的盛大开业表示热烈的祝贺。 /p p   宁波市计量测试研究院院长阮勇先生表示,宁波是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的试点示范城市,宁波制造业产业基础扎实,战略定位清晰,在全国乃至全球拥有较强的竞争力,海克斯康能够选择在宁波入驻,全面升级宁波方案中心,展示了海克斯康的战略眼光和思维。作为全球领先的制造智能企业,海克斯康制造智能的入驻将为宁波制造业提供先进的技术和服务服务支撑。 /p p   宁波市智能制造协会专家首任秘书长、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华旭先生表示宁波智能制造已经到了关键攻坚时期,质量检测是工业的眼睛,海克斯康制造智能将为宁波智能制造提供一双智慧的眼睛,助力宁波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建设。 /p p   用户代表宁波勋辉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陆如辉先生表示,海克斯康的技术解决方案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效率增长,宁波勋辉作为国家首批高新技术企业愿与海克斯康保持长期的友好合作战略伙伴关系。 /p p   最后,海克斯康制造智能华东事业部总经理季宏先生宣布宁波方案中心正式启幕,对各位嘉宾的到来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大家继续奋斗,和海克斯康一同成长。 /p p   下午,宁波方案中心分别在培训教室和演示大厅举办了新产品新技术发布会和海克斯康大学的专题讲座,为客户分享了海克斯康制造智能发展的最新情况。此外,在5月19日、20日,宁波方案中心还为客户举办了为期两天的免费培训。 /p p   全新的海克斯康制造智能宁波方案中心升级增加了一系列新设备、新方案:电极化自动化方案、经典升级Global S测量系统、紧凑型Global Mini测量系统、光学影像系统、便携式测量系统以及STA软件系统,为用户展现了测量技术的视觉盛宴。此外,更充足的备件库将为广大制造业用户提供更加快捷的技术支撑和服务。 /p p br/ /p
  • 国家能源局印发《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围绕6领域增设若干创新平台
    仪器信息网讯 3月29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意见提到,推动完善能源创新支撑体系。开展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提升行动计划,加快构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围绕新型电力系统、新型储能、氢能和燃料电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能源系统数字化智能化、能源系统安全等6大重点领域,增设若干创新平台。开展创新平台优化整改工作,积极承担国家能源科技创新任务。开展2022年度能源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评定并推广示范应用。完善依托工程推动能源技术装备创新和示范应用的政策措施。全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4.1亿吨标准煤左右,原油产量2亿吨左右,天然气产量2140亿立方米左右。保障电力充足供应,电力装机达到26亿千瓦左右,发电量达到9.07万亿千瓦时左右,新增顶峰发电能力8000万千瓦以上,“西电东送”输电能力达到2.9亿千瓦左右。稳步推进结构转型。煤炭消费比重稳步下降,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7.3%左右,新增电能替代电量1800亿千瓦时左右,风电、光伏发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2.2%左右。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能发规划〔2022〕3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能源局,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各派出机构,中核集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国家管网、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国华能、中国大唐、中国华电、国家电投、中国三峡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国投、华润集团、中煤集团、中广核: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扎实做好2022年能源工作,持续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国家能源局研究制定了《2022年能源 工 作指导意见》 ,现予发布,请结合各地、各单位实际情况,抓好落实,并将执行情况于2022年12月底前函告我局。附件: 《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 国家能源局2022年3月17日文件要点继续实施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加强实施情况监管国家能源局印发《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优化近海风电布局,开展深远海风电建设示范,稳妥推动海上风电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水风光互补基地建设。继续实施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加强实施情况监管。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和“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充分利用油气矿区、工矿场区、工业园区的土地、屋顶资源开发分布式风电、光伏。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发布2022年各省消纳责任权重,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绿色电力证书制度。坚决完成2022年原油产量重回2亿吨、天然气产量持续稳步上产的既定目标国家能源局印发《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其中提到,落实“十四五”规划及油气勘探开发实施方案,压实年度勘探开发投资、工作量,加快油气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巩固增储上产良好势头,坚决完成2022年原油产量重回2亿吨、天然气产量持续稳步上产的既定目标。积极做好四川盆地页岩气田稳产增产,推动页岩油尽快实现规模化效益开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推动新的沿海核电项目核准建设国家能源局印发《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意见提到,有序推进水电核电重大工程建设。推动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前期工作,建成投产白鹤滩、两河口水电站全部机组,加快推动雅砻江孟底沟、黄河羊曲水电站建设,推进旭龙水电站核准,水电装机达到4.1亿千瓦。建成投运福清6号、红沿河6号、防城港3号和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等核电机组,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推动新的沿海核电项目核准建设。附:《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全文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是落实“十四五”规划和碳达峰目标的关键一年,做好全年能源发展改革工作至关重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深入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统筹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转型,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深入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着力提升能源供给弹性和韧性,着力壮大清洁能源产业,着力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能源强国,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二)基本原则保障供应,增强储备。统筹国内外能源资源,适应能源市场变化,充分考虑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极端天气,适度超前布局能源基础设施,加大储备力度,保持合理裕度,化解影响能源安全的各种风险挑战。绿色发展,平稳降碳。坚持以立为先,通盘谋划,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夯实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基础,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稳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创新引领,改革赋能。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能源市场建设,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积极培育新增长点、新动能。服务民生,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能源民生保障工程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提升能源服务水平,推动能源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坚强能源保障。强化预警,压实责任。加强各地区能源供需监测预测和风险预判,做好应对预案,压实能源保供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大型企业在能源保供中的支撑托底作用,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做好保供稳价。(三)主要目标增强供应保障能力。全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4.1亿吨标准煤左右,原油产量2亿吨左右,天然气产量2140亿立方米左右。保障电力充足供应,电力装机达到26亿千瓦左右,发电量达到9.07万亿千瓦时左右,新增顶峰发电能力8000万千瓦以上,“西电东送”输电能力达到2.9亿千瓦左右。稳步推进结构转型。煤炭消费比重稳步下降,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7.3%左右,新增电能替代电量1800亿千瓦时左右,风电、光伏发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2.2%左右。着力提高质量效率。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虑,并留有适当弹性。跨区输电通道平均利用小时数处于合理区间,风电、光伏发电利用率持续保持合理水平。二、夯实能源供应保障基础以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为首要任务,着力增强国内能源生产保障能力,切实把能源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加强煤炭煤电兜底保障能力。统筹资源接续和矿区可持续发展,有序核准一批优质先进产能煤矿。加快推进在建煤矿建设投产,推动符合条件的应急保供产能转化为常态化产能。以示范煤矿为引领,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与升级改造。深化煤矿安全改造。科学规划建设先进煤电机组,按需安排一定规模保障电力供应安全的支撑性电源和促进新能源消纳的调节性电源,保持装机合理余量,新建项目要严格执行煤耗等最新技术标准。推动落实煤电企业电价、税收、贷款等支持政策,鼓励煤电企业向“发电+”综合能源服务型企业和多能互补企业转型。持续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落实“十四五”规划及油气勘探开发实施方案,压实年度勘探开发投资、工作量,加快油气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巩固增储上产良好势头,坚决完成2022年原油产量重回2亿吨、天然气产量持续稳步上产的既定目标。积极做好四川盆地页岩气田稳产增产,推动页岩油尽快实现规模化效益开发。以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快煤层气资源探明和产能建设,推动煤系地层多气综合勘探开发。稳妥推进煤制油气战略基地建设。积极推进输电通道规划建设。结合以沙漠、戈壁、荒漠等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开发及电力供需发展形势,积极推进规划已明确的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前期工作,条件具备后,抓紧履行核准手续。加快建设南阳~荆门~长沙、驻马店~武汉、荆门~武汉、白鹤滩~江苏、白鹤滩~浙江等特高压通道。推进重点输电通道配套的电网、电源工程建设,着力提升输电通道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三、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坚持以立为先,深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深入落实《“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着力培育能源新产业新模式,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优化近海风电布局,开展深远海风电建设示范,稳妥推动海上风电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水风光互补基地建设。继续实施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加强实施情况监管。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和“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充分利用油气矿区、工矿场区、工业园区的土地、屋顶资源开发分布式风电、光伏。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发布2022年各省消纳责任权重,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绿色电力证书制度。有序推进水电核电重大工程建设。推动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前期工作,建成投产白鹤滩、两河口水电站全部机组,加快推动雅砻江孟底沟、黄河羊曲水电站建设,推进旭龙水电站核准,水电装机达到4.1亿千瓦。建成投运福清6号、红沿河6号、防城港3号和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等核电机组,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推动新的沿海核电项目核准建设。积极发展能源新产业新模式。加快“互联网+”充电设施建设,优化充电网络布局。组织实施《核能集中供热及综合利用试点方案》,推进核能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探索氢能技术发展路线和商业化应用路径。开展地热能发电示范,支持中高温地热能发电和干热岩发电,积极探索作为支撑、调节性电源的光热发电示范。加快推进纤维素等非粮生物燃料乙醇产业示范。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综合能源服务,推动节能提效、降本降碳。四、增强能源供应链弹性和韧性坚持底线思维和问题导向,加强能源储运、调节和需求侧响应能力,有力有效保障能源稳定供应。加强能源储运能力。推进中俄东线南段、西三线中段、西四线、川气东送二线、龙口LNG-文23储气库等重大管网工程建设,加快管输瓶颈互联互通补短板和省际联通通道建设,加强油气管道保护,巩固跨境油气进口通道安全稳定运营水平。加快沿海LNG接收站及储气设施,华北、西北等百亿方级地下储气库扩容达容等项目建设。加强煤炭产能储备,在煤炭消费集散地、铁路运输枢纽和重点港口布局建设一批煤炭储备基地。加快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加快龙头水库建设,提升流域调蓄能力,缓解部分地区枯水期缺电量、汛期缺调峰容量的问题。推动制定各省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实施方案和“十四五”项目核准工作计划,加快推动一批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在保障电力稳定供应、满足电力需求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煤电机组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落实“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跟踪评估首批科技创新(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围绕不同技术、应用场景和重点区域实施试点示范,研究建立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配套储能建设运行机制。扎实推进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中,建设光热发电项目。提升能源需求侧响应能力。健全分时电价、峰谷电价,支持用户侧储能多元化发展,充分挖掘需求侧潜力,引导电力用户参与虚拟电厂、移峰填谷、需求响应。进一步优化有序用电及天然气“压非保民”的管理措施,加强可中断负荷管理,梳理业务流程及标准,精准实施用能管理。优化完善电网主网架,在关键节点布局电网侧储能,提升省间电力互补互济水平,鼓励用户投资建设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智能微电网。统筹兼顾和综合利用源网荷储各类主体的调节能力,规划建设一批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五、提升能源产业现代化水平加大能源技术装备和核心部件攻关力度,积极推进能源系统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强能源科技攻关。加快实施《“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继续抓好核电科技重大专项和《核电技术提升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小型堆技术研发示范。以“揭榜挂帅”方式实施一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巩固可再生能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技术装备优势,加快突破一批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持续推动能源短板技术装备攻关,重点推动燃气轮机、油气、特高压输电、控制系统及芯片等重点领域技术攻关。推进深远海海上风电技术创新和示范工程建设,探索集中送出和集中运维模式。加快新型储能、氢能等低碳零碳负碳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加快能源系统数字化升级。积极开展煤矿、油气田、管网、电网、电厂等领域设备设施、工艺流程的智能化升级。推动分布式能源、微电网、多能互补等智慧能源与智慧城市、园区协同发展。加强北斗系统、5G、国密算法等新技术和“互联网+安全监管”智能技术在能源领域的推广应用。适应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能源基础设施发展,建设智能调度体系,实现源网荷互动、多能协同互补及用能需求智能调控。实施“区块链+能源”创新应用试点。推动完善能源创新支撑体系。开展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提升行动计划,加快构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围绕新型电力系统、新型储能、氢能和燃料电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能源系统数字化智能化、能源系统安全等6大重点领域,增设若干创新平台。开展创新平台优化整改工作,积极承担国家能源科技创新任务。开展2022年度能源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评定并推广示范应用。完善依托工程推动能源技术装备创新和示范应用的政策措施。六、提高能源服务水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统筹安排好煤电油气运保障供应,加大民生用能保障力度,不断提升全社会用能水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能源领域许可告知承诺制,促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全面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大力推广居民用户和160kW及以下小微企业用户报装“三零”服务和高压用户报装“三省”服务。出台《电力可靠性管理办法(暂行)》,促进可靠性工作向规划建设、设备制造、运行维护等环节深度延伸。优化涉企服务,打通堵点,为分布式发电就近交易、微电网、综合能源服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着力改善用能条件。继续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提高农网供电保障水平。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供暖作用,持续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做好清洁取暖专项监管。出台推进电能替代的指导意见,扩大电能替代的深度和广度。深入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确保2023年1月1日全国全面供应国六B标准车用汽油。提升城镇电网智能化水平,满足分布式电源就地消纳与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新型储能等多元化负荷的灵活接入。七、增强能源治理能力强化立法、规划、改革和监管的作用,加强能源形势监测预测,不断完善能源治理制度,增强能源治理效能。加强能源形势分析和需求预测。推进能源供需分析体系建设,强化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研判,健全能源数据信息报送机制。组织分省区滚动开展月度、季度能源需求预测,可能出现时段性、区域性供需紧张的地区,要从资源落实、基础设施布局、新建产能等方面提前谋划应对措施,保障能源稳定供应,防止市场供应和价格大起大落。加大能源监管力度。深化电网、油气管网等自然垄断环节监管,加大公平开放、调度交易、价格成本、合同履约、电网代购电等方面的监管力度,加强电煤库存、非计划停机、机组出力受阻、有序用电的监管。强化能源行政执法工作,健全完善监管执法体系,严肃查处用户受电工程“三指定”、向虚拟货币“挖矿”项目违法供电等行为。充分发挥12398能源监管热线作用,畅通互联网等投诉举报新途径,及时研究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强化电力安全管控。贯彻“四个安全”治理理念,构建科学量化的监督管理指标体系,试点开展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推动安全新技术研究应用,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构建安全审计工作机制和培训体系。深化“季会周报”电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挂牌督办通报机制,推进能源重大基础设施安全风险评估,强化直流系统、重要输电通道安全风险管控,开展在建重点工程施工安全和新能源发电项目安全监管,加强水电大坝隐患排查治理。推进电力应急指挥中心、态势感知平台和网络安全靶场建设,组织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监督检查,推进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演练。细化完善重大活动电力保供方案,确保党的二十大等重大活动用电安全。加快能源立法和规划实施。推动能源法制定,推进电力法、可再生能源法、煤炭法、石油储备条例制修订。抓好《“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以及各分领域规划的实施,落实《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做好碳达峰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的任务举措。加强规划政策衔接协同,强化能源规划、政策和重大项目实施情况监管,推进政策落地见效。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加强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政策储备研究。深化重点领域市场化改革。推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做好南方、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电力市场建设。健全中长期交易、现货交易和辅助服务交易有机衔接的市场体系,推动具备条件的电力现货试点转入长周期运行。积极推进分布式发电与用户就近直接交易。完善电力调度交易机制,推动电网和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支持引导省级管网以市场化方式融入国家管网,积极推进油气干线管道建设和互联互通,推动省级管网运营企业运销分离,鼓励用户自主选择供气路径和供气主体。八、深入推进高质量能源国际合作 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巩固能源合作基础,拓展能源合作空间,扎实风险防控网络,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收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扎实推进能源务实合作。在有效防范对外投资风险的前提下加强同有关国家的能源资源合作。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巩固深化传统能源领域合作和贸易,务实推动核电领域海外合作,建设运行好海外能源合作项目,深化周边电力互联互通。加强与各国在绿色能源、智慧能源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建成一批绿色能源合作示范项目,让绿色切实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深化国际交流和合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弘扬开放、绿色、廉洁理念,打造绿色、包容的“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与能源国际组织交流与合作。积极为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贡献力量,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加强境外项目风险管控。落实风险防控制度,压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和主管部门管理责任。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能源国际合作,全力保障境外相关资产和人员安全。规范各类企业境外经营行为,杜绝恶性竞争,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各省(区、市)能源主管部门、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和有关能源企业,要依据本指导意见,结合本地区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全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保障。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