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免疫活化

仪器信息网免疫活化专题为您整合免疫活化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免疫活化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免疫活化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免疫活化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免疫活化话题讨论。

免疫活化相关的资讯

  • 机械力调控B淋巴细胞免疫活化研究获新进展
    p   2017年7月31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刘万里研究组在《eLife》期刊在线发表了名为《蛋白激酶Cβ(PKCβ)和黏着斑激酶协同调控B淋巴细胞的免疫活化对呈递抗原的基质硬度的敏感性》(Substrate stiffness governs the initiation of B cell activation by the concerted signaling of PKCβ and focal adhesion kinase)的研究论文,报道了机械力感知能力调控B淋巴细胞免疫活化的精细分子机制。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巴基斯坦籍博士生萨明娜(Samina Shaheen),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博士生万政鹏和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李宗昱是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刘万里研究员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br/ /p p   本研究需要大力整合分子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新型材料科学、高精度活细胞成像和生物物理学等不同学科的交叉优势,涉及基因修饰小鼠脾脏B细胞和自身免疫疾病病人外周血B细胞等实验材料的广泛使用,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大力支持。 /p p   B淋巴细胞作为抗体免疫应答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维系着人类的健康,B淋巴细胞的免疫活化进程在其质膜表面的B细胞受体(BCR)识别外来病原体抗原后启动。该课题组之前的工作揭示B淋巴细胞具有灵敏的机械力感知功能,利用B细胞受体(BCR)来精确地识别抗原的理化性状。该论文结合不同刚性抗原呈递基质系统和基于全内反射、共聚焦荧光显微镜的高速高分辨率成像系统,对机械力感知调控B淋巴细胞免疫活化的分子机制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该论文发现B淋巴细胞感受机械力调控其活化依赖于B细胞受体(BCR)下游信号分子。由佛波酯(PMA)诱导的蛋白激酶Cβ(PKCβ)激活可以绕过B细胞通常需要的酪氨酸激酶(Btk)和磷脂酶Cγ2(PLCγ2)信号分子来区分底物刚度。然而,这一过程依赖于由蛋白激酶Cβ(PKCβ)介导的黏着斑激酶(FAK)激活,进而表现出黏着斑激酶(FAK)介导的B细胞扩散和粘附反应的增强。黏着斑激酶(FAK)失活或缺陷将导致B细胞丧失鉴别基底刚性的能力,而粘附分子可以大大增强B细胞的这种能力。最后,该研究利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样品进行研究,发现与健康人相比,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B细胞对基底刚度表现出不同的活化反应。这些发现更系统的提供了B细胞如何通过蛋白激酶Cβ(PKCβ)介导黏着斑激酶(FAK)激活的方式区分底物刚度并作出不同活化反应的分子解释。这些研究成果为B淋巴细胞的免疫识别、免疫活化和免疫调节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帮助人们进一步理解自身免疫疾病,从而对探索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以及药物疫苗研发等重要工作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p p   刘万里研究员课题组一直致力于使用新型的高速高分辨率的活细胞单分子荧光成像技术结合传统的分子免疫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研究手段,对B淋巴细胞的免疫活化及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继2013年在《免疫学杂志》(Journal of Immunology),2015年在《欧洲免疫学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logy)和《eLife》上发表B淋巴细胞的免疫活化受到机械力调控的相关论文后,这一新成果是他对该领域的又一贡献。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青年千人计划提供经费支持。萨明娜(Samina Shaheen)受到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的支持。(来源: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p p   论文链接: a href=" 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23060" _src=" 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23060" 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23060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noimg/e71fa001-dac6-4706-bca7-5f946b9f1f18.jpg" title=" 1.jpg" / /p p   蛋白激酶Cβ(PKCβ)和黏着斑激酶(FAK)协同调控B淋巴细胞的免疫活化对呈递抗原基质硬度的敏感性 /p p br/ /p
  • 金艾顺教授与日本研究团队合作发现T细胞活化新机制并研发快速筛选功能性TCR新技术
    4月8日,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金艾顺教授与日本富山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研究室Kishi Hiroyuki/Atsushi Muraguchi/Kobayashi Eiji等合作的研究成果在生物医学工程TOP期刊《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杂志在线发表。该成果发现了T细胞识别抗原新机制,并研发了将其应用于肿瘤特异性T细胞受体(TCR)快速筛选和TCR-T细胞免疫治疗的新技术。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细胞能识别和清除体内的肿瘤细胞或被病毒感染的细胞。T淋巴细胞(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反应在识别和清除病变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T细胞杀伤靶细胞(肿瘤细胞或被病毒感染的细胞等)的作用机制是通过T细胞表面表达的TCR识别并结合靶细胞表面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MHC-抗原肽复合物),对其进行攻击和杀伤进而清除靶细胞。至今,T细胞上的TCR与靶细胞上的MHC-抗原肽相互作用而活化T细胞,我们叫做trans-activation(图1b),这种T细胞的活化机制是被发现几十年以来被公认的公理。图1 TCR与同一T细胞表达的pMHC复合物结合模拟图(a)。TCR与同一T细胞上的pMHC的cis相互作用(b)。传统的TCR与pMHC-I的trans活化机制(传统的)(c)。通常,T细胞也通过自身表达的MHC分子提呈抗原肽。该合作团队研究发现同一个T细胞上的TCR能与这个T细胞上的MHC-抗原肽结合并被活化,并将这个新发现的活化机制叫做cis-activation(图1ab)。至今国际上尚未见有相关报道,是对T细胞活化机制的补充。合作团队利用这个T细胞活化的新机制研发了特异性T细胞快速分析和TCR基因快速筛选技术,比此前报道的TCR-T细胞技术(Nat Med. 2013 Nov 19(11):1542-6)更加快速有效,为TCR-T细胞抗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崭新的技术平台。通过该技术筛选的TCR制备的TCR-T细胞展现出比以往方法用于临床试验的TCR- T细胞具有更强的肿瘤杀伤作用。该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在于:一是发现T细胞活化新机制,将为详细阐明T细胞发生发育机制提供重要科学理论依据。二是研发的TCR基因筛选技术能更有效从患者血液筛选具有杀伤性的TCR,为TCR- T细胞抗肿瘤或抗感染的免疫治疗提供技术平台。基础医学院免疫研究中心主任金艾顺教授是本研究主要作者之一。金艾顺教授长期致力于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早期主要从事抗体药物研究,在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快速筛选技术研发和抗体药物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Nat Med. 2009 Sep 15(9):1088-92.)。近年来,金艾顺主要聚焦于T细胞活化机制和TCR-T细胞免疫治疗方面。在T细胞活性机制研究时,受抗体技术研发的启发,金艾顺团队将T细胞用于单细胞分离独立培养,发现在添加抗原肽刺激没有靶细胞提呈MHC分子时T细胞也能被活化分泌效应因子,在经历长达10年研究和求证后提出T细胞活化新机制和新理论,该理论如果通过更先进技术得到更多更深的研究和应用,将有望为阐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更多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新思路。原文链接:https://rdcu.be/cKSAh
  • 清华大学Cell子刊发布重要免疫成果
    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证实,自我特异性激活受体SLAM家族对于NK细胞驯化(Education)至关重要。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8月9日的《免疫》(Immunity)杂志上。 清华大学的董忠军(Zhongjun Dong)教授及中国科技大学的田志刚(Zhigang Tia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的主要研究兴趣包括:NK细胞发育过程相关的信号途径; NK细胞是如何在分子和细胞水平功能获得成熟;驱动NK细胞分化和活化的分子基础。田志刚教授则主要从事天然免疫和肝脏免疫学研究。 NK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发育而来,经历NK前体细胞、不成熟NK细胞等中间体后发育成熟。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NK细胞具有特定的表型标志和表面受体,接受多种细胞因子和转录因子的协同调控。NK细胞抑制性受体与MHC I分子特异性结合使NK细胞获得成熟功能。NK细胞存在于骨髓、脾脏、外周血、肝脏、肺脏、蜕膜、淋巴结、胸腺、小肠及皮肤等组织器官中。不同组织中的NK细胞其造血细胞来源、发育途径、表型功能都表现出组织特异性。NK细胞亦被发现具有免疫记忆功能,可对机体产生长效的保护作用。NK细胞的活化受其表面活化性受体和抑制性受体调控。活化的NK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和细胞杀伤等方式发挥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控的作用。 NK细胞发育过程中,其抑制性受体与特异性配体的相互作用使得NK细胞获得成熟功能的同时实现自身耐受,此过程被称为NK细胞驯化。科学家们通过不同的模型视图来解释其中的原理,但到目前为止其复杂的分子机制还未完全阐明,模型亦未得到统一。 SLAM家族受体(SFRs)是NK细胞表面一群重要的辅助受体,在NKG2D等受体的存在下,共同促进NK细胞的杀伤功能。在这篇新文章中,研究人员证实SFRs在造血细胞上丰富地表达,作为自我特异性激活受体对NK细胞驯化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克服基因冗余,他们构建出了同时缺失7个SFRs的小鼠,揭示出NK细胞介导的对半同种异源造血干细胞的排斥主要取决于靶细胞上存在SFRs。这一刺激效应是由靶细胞上的SFR偶联适配器所决定。这些研究结果证实,SFRs赋予了NK细胞在效应阶段杀死造血细胞的能力;但在驯化过程中SFRs持续的结合可以减少NK细胞反应的敏感度。 因此,与诱导T细胞耐受的自身抗原相似,自我特异性激活配体有可能是NK细胞的“耐受原”(tolerogen)。 NK细胞是一类细胞毒性效应淋巴细胞,NK细胞显著表达IFN-γ是其激活的一个标志。目前对于在NK细胞天然激活过程中调控细胞因子刺激信号通路的表观遗传机制仍知之甚少。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证实,H3K4me3去甲基化酶Kdm5a通过结合p50来抑制SOCS1是自然杀伤(NK)细胞激活的必要条件。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2016年3月31日的《Cell Reports》杂志上。 NK细胞在早期免疫应答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人们对NK细胞的发育机制还知之甚少。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范祖森研究员领导团队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NK细胞发育和先天免疫需要FoxO1介导的自噬。这一成果发表在2016年3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多灶性脱髓鞘和轴突损伤为主要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来自天津医科大学、美国St. Joseph医院及医学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证实,在多发性硬化症的脑部炎症过程中神经干细胞(NSCs)维持了有功能活性的NK细胞。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2016年1月11日的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
  • seahorse线上讲座报名:使用安捷伦 Seahorse XF 技术对嗜中性白血球活化程度进行定量分析
    嗜中性白血球在先天免疫系统中的一个作用是产生抗菌活性氧类(ROS)。为了生成活性氧,嗜中性白血球会大幅提高 NADPH 氧化酶的活性,该过程需要消耗氧气。在本次研讨会中,我们将讨论利用安捷伦 Seahorse XF 分析仪实时对嗜中性白血球活化程度进行定量的方法。除了介绍经验证的嗜中性白血球活化程度定量方案,我们还会举例说明该应用可以如何用于活化动力学检测。在本次网络研讨会上,我们将讨论:使用 XF 分析仪测量嗜中性白血球活化程度的优势消耗量进行定量,直接测量嗜中性白血球的活化程度如何找到更多关于免疫细胞活化的信息主讲人:Brian Dranka, 博士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Seahorse XF 产品部生物学经理会议时间:2018 年 3月 28 日(周三)太平洋夏令时间 7:00(洛杉矶)美国东部夏令时间 10:00(纽约)英国夏令时间15:00(伦敦)3月28日后可观看视频录像,我们将发送给所有注册用户报名链接:https://seahorseinfo.agilent.com/acton/fs/blocks/showLandingPage/a/10967/p/p-0139/t/page/fm/0/r/l-tst:22/s/l-tst
  • 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金属蛋白酶|附相关会议
    金属蛋白酶(MP)是一个在其活性中心具有金属离子的大型蛋白酶家族。根据结构域的不同,金属蛋白酶可分为多种亚型,主要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ADAMs)以及具有血栓反应蛋白基序的ADAMs(ADAMTS)。它们具有蛋白质水解、细胞粘附和细胞外基质重塑等多种功能。相关会议推荐点击可免费报名金属蛋白酶在多种类型的癌症中表达,并通过调节信号转导和肿瘤微环境参与涉及肿瘤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的许多病理过程。因此,更好地了解MP在癌症免疫调节中的表达模式和功能将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癌症诊断和免疫治疗方法。MP的结构和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在脊椎动物中,MMP家族由28个成员组成,至少23个在人体组织中表达,其中14个在脉管系统中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通常根据其底物和其结构域的组织结构分为胶原酶(MMP1、MMP8、MMP13)、明胶酶(MMP2、MMP9)、溶血素(MMP3、MMP10、MMP11)、基质溶素(MMP7、MMP26)、膜型MMPs(MT MMPs)或其他MMPs。MMP家族有一个共同的核心结构。典型的MMPs由大约80个氨基酸的前肽、170个氨基酸的金属蛋白酶催化结构域、可变长度的连接肽或铰链区和约200个氨基酸的血红素蛋白结构域组成。不同类型的MMP具有不同于典型MMP的特定结构特征。例如,MT MMPs缺乏前结构域,而MMP7、MMP26和MMP23缺乏Hpx结构域和连接肽。此外,MMP2和MMP9包含纤连蛋白的三个重复。MMPs中的这些不同结构域、模块和基序参与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或决定MMP活性、底物特异性、细胞和组织定位。MMPs已在多种人类癌症中检测到,MMPs的高表达通常与大多数癌症的生存率降低有关,包括结直肠癌、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和胃癌。其中MMP2和MMP9,能够降解基底膜中的IV型胶原,是研究最广泛的金属蛋白酶,与各种癌症患者的疾病进展和生存率降低相关。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ADAM)ADAMs是锚定在细胞表面膜上的I型跨膜蛋白,迄今已发现30多种。与MMPs类似,ADAMs包括前结构域和锌结合金属蛋白酶结构域。ADAM还包括一个在细胞表面蛋白中独特的去整合素结构域。ADAM的金属蛋白酶结构域高度保守,大多数ADAM都有一个富含半胱氨酸的结构域和跨膜区域相邻的EGF样结构域,然后是一个长度和序列在不同ADAM家族成员之间变化很大的胞内区。由于这些结构域的存在,ADAM可以结合底物并影响细胞粘附和迁移的变化,以及细胞表面分子的蛋白水解释放。它们的主要底物是完整的跨膜蛋白,如生长因子、粘附分子和细胞因子的前体形式。癌细胞通常表达高水平的ADAM,ADAM17是所有ADAM蛋白中研究最广泛的。一项评估ADAM17作为卵巢癌潜在血液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培养的卵巢癌细胞系的培养基上清液以及卵巢癌患者的血清和腹水中的ADAM17水平明显更高。具有血栓反应蛋白基序的ADAM(ADAMTS)ADAM不同,ADAMTS是一种分泌型金属蛋白酶,其特征在于辅助结构域包含血栓反应蛋白1型重复序列(TSR)和间隔区,并且缺少跨膜区、胞内域和(EGF)样结构域,人ADAMTS家族包括19种蛋白。ADAMTS蛋白酶参与前胶原和von Willebrand因子的成熟,以及与形态发生、血管生成和癌症相关的ECM蛋白水解。研究表明,不同的ADAMTS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并且个体ADAMTS可以在不同的癌症中或根据临床环境发挥不同的作用。与MMPs和ADAMs相比,ADAMTS在TME中的参与研究较少,因此迫切需要系统地研究其在癌症中的功能。涉及癌细胞免疫相关MP的信号通路信号转导途径由多个分子组成,它们相互识别和相互作用,并传递信号以调节许多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如肿瘤细胞增殖、转移和免疫调节。三种信号通路尤其与免疫调节中的MP密切相关。肿瘤坏死因子信号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一种重要的促炎细胞因子,参与免疫系统的维持和稳态,以及炎症和宿主防御。可溶性TNF-α通过蛋白水解酶ADAM17,也称为TNF-a转换酶(TACE),从跨膜TNF-α(tmTNF-α)裂解,该酶可通过激活TNF-α来协调免疫和炎症反应。鉴于ADAM17对TNF信号通路的受体和配体的作用,ADAM17被认为以多种方式影响TNF-α信号传导。例如,可溶性TNF-α产生的减少将导致tmTNF-α的积累,其将与TNFR2结合并导致不同的生物学结果。转化生长因子–β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作为肿瘤行为的关键调节因子,在肿瘤侵袭和转移、免疫调节和治疗抵抗中发挥重要作用。TGF-β也是TME免疫抑制的核心,根据具体情况对免疫系统具有多效性功能。MMP9和MMP2是已知的两种金属蛋白酶,可切割未激活的TGF-β前体并产生不同的TGF-β蛋白水解切割产物,从而导致TGF-β活化。此外,与CD44结合的MMP9降解纤连蛋白导致活性TGF-β的释放。癌细胞中MMP9的水平不仅可能影响TGF-β的蛋白水解,还可能影响TGFβ和TGF信号通路下游物质的表达。对乳腺癌中MMP9与TGF信号通路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乳腺癌细胞中MMP9的过表达不仅显著上调了SMAD2、SMAD3和SMAD4的表达,还增强了SMAD2的磷酸化。Notch信号通路Notch信号涉及肿瘤生物学的多个方面,其在免疫应答的发展和调节中的作用比较复杂,包括塑造免疫系统和TME的组成部分,例如抗原呈递细胞、T细胞亚群和癌细胞之间的复杂串扰。特别是,Notch在不同免疫细胞的发育和维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配体与Notch受体结合后,下游信号由包括ADAM家族成员在内的一些蛋白酶介导。首先,受体/配体相互作用暴露了蛋白水解切割位点S2,其被ADAM金属蛋白酶切割。γ-分泌酶介导的S3处的后续裂解发生在跨膜区,导致Notch胞内结构域(NICD)的释放,该结构域转移到细胞核中,并将MAML与RBPJ结合,触发靶基因如Myc、P21和HES1的转录。已知ADAM10和ADAM17参与裂解S2,而ADAM17导致配体非依赖性Notch激活,ADAM10导致配体依赖性激活。MP对肿瘤微环境的调节TME是指肿瘤细胞周围的微环境,包括血管、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骨髓源性抑制细胞、各种信号分子和ECM。TME在调节癌症的免疫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MP对ECM的影响ECM是TME基质的非细胞成分,ECM的重塑在癌症的发展和体内稳态以及免疫细胞募集和组织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癌症进展过程中ECM的广泛重塑导致其密度和组成发生变化,具体而言,蛋白酶诱导的ECM成分的分解对于肿瘤细胞跨越组织屏障至关重要。MMPs和ADAMs是参与ECM降解的主要酶,参与ECM降解的MMPs可大致分为膜锚定MMPs和可溶性MMPs。ECM降解主要通过MT1 MMP激活的可溶性MMP(如MMP2、MMP9和MMP13)实现。ECM有三个主要成分:纤维、蛋白聚糖和多糖。MMPs通过与这些基质结合以促进各种ECM蛋白的周转,在组织重塑中发挥重要作用。MMPs降解ECM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MP与免疫细胞之间的关系MP在促进免疫细胞活性和调节免疫细胞迁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MP和免疫细胞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ADAM10和ADAM17在静止的CD4+Th细胞表面表达,对调节CD4+Th的发育和功能很重要。ADAM10/17在T细胞共刺激受体以及共抑制受体的脱落中发挥关键作用。例如,CD154(CD40L)是一种II型膜共刺激受体,在T细胞和APC之间的相互作用后,CD154表达在几个小时内迅速上调,随后在ADAM10和ADAM17裂解后从T细胞表面释放。此外,ADAM10和ADAM17还作用于共刺激受体CD137,以及抑制性受体LAG-3、TIM-3,sLAG-3和sTIM-3的可溶性形式都是在ADAM10和ADAM17蛋白水解裂解后形成的。B细胞是体液免疫的关键细胞成分,位于脾脏中边缘区B细胞(MZB)表达高水平的CD80/86共刺激分子,导致T细胞活化。Notch2信号传导是MZB细胞发育所必需的,在MZB的发育过程中,Notch2异二聚体与基质细胞和APC上的DLL1等配体结合,这启动了一种未知的金属蛋白酶水解受体,导致Notch胞内结构域的释放,该结构域转移到细胞核并触发下游靶基因的表达。这种未知的金属蛋白酶可能是ADAM10。NK细胞表达IgG Fc受体FcγRIII(CD16),CD16分子可被ADAM17从活化的NK细胞表面裂解,ADAM17的抑制会削弱CD16和CD62L的胞外脱落,从而显著增加细胞内TNF-α和IFN-γ的水平。此外,MMPs和ADAMS可以从肿瘤细胞表面切割活化受体NKG2D的配体。这些裂解蛋白的可溶性形式与NKG2D结合,并诱导该受体的内吞和降解,导致肿瘤逃避监控。总的来说,ADAM17裂解的多种底物与NK细胞的不同作用有关。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有助于癌症的发生和恶性进展,高水平的TAM与预后不良和总体生存率降低有关。在多种癌症中,发现TAM通过分泌MMPs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和侵袭,并调节免疫反应。MMP的调节与TAM分泌的趋化因子密切相关。与MPs相关的免疫调节细胞因子多种来源于肿瘤细胞的细胞因子,包括TGF-β、EGF、HGF和TNF-α,介导许多MP的表达。其中最重要的是MMP9,其在血清和与肿瘤相关的组织中升高,并参与ECM的降解,以促进癌症中免疫细胞的迁移。此外,这些细胞因子必须被MP切割以参与肿瘤免疫过程。例如,被ADAM17切割的TmTNF-α产生活性sTNF-α。IL-12在T细胞发育和扩增中也起着关键作用,未激活的IL-12前体需要在被MMP14切割之后在TME中转变为活性状态。金属蛋白酶和血管生成迄今为止,已经报道了几种类型的肿瘤血管生成,包括萌芽血管生成和血管生成拟态(VM)。萌芽血管生成是通过血管基底膜中各种水解酶(如MP和组织纤溶酶)的上调实现的,这导致基底膜和ECM的降解和重塑。例如,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中,MMP9分泌增加会从基质中释放出隔离的VEGF,从而将血管静止转变为活跃的血管生成。在肺癌细胞中,MMP2活性的抑制减少了其与整合素AVB3的相互作用,并抑制了下游PI3K/AKT信号介导的VEGF的表达,导致血管生成减少。VM是侵袭性肿瘤形成新血管的新模型,为肿瘤生长提供血液供应。研究表明,实体瘤的初始缺氧环境与VM密不可分,缺氧与MMPs的表达和活性密切相关。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已被证明直接调节MMP14、MMP9和MMP2的表达。靶向MP的免疫治疗鉴于MP在癌症免疫调节中的作用,人们开始探索靶向MP的免疫治疗,临床试验中出现了多种广谱MP抑制剂。然而,由于药物的非特异性靶向和MP在免疫调节中的复杂作用,MP抑制剂迄今未能改善癌症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最近,有报道称MP抑制剂可用于联合治疗,以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SB-3CT作为一种MMP2/9抑制剂,被认为可以提高抗PD-1和抗CTLA-4治疗黑色素瘤和肺癌小鼠模型的疗效。SB-3CT治疗不仅通过减少多种致癌途径导致PD-L1表达减少,而且与抗PD-1治疗相结合,显著改善了免疫细胞浸润和T细胞的细胞毒性。此外,SB-3CT与抗CTLA-4的组合增强了PD-L1表达的下调,并增加了肿瘤中活化的肿瘤浸润CD8+T细胞的丰度。Andecaliximab(GS-5745)是一种选择性抑制MMP9的单克隆抗体,GS-5745通过与MMP9前体结合并阻止MMP9活化来抑制MMP9,而与活性MMP9的结合则抑制其活性。Fab 3369作用于MMP14,阻断细胞表面表达的内源性MMP14,并抑制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ECM的降解。此外,有多种抗体可有效抑制ADAM17,包括A12、A9和MED13622。还有一些小分子抑制剂在临床开发中,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积极的效果。小结MP在TME中的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ECM重塑、信号通路转导、细胞因子脱落和释放以及促进血管生成。与MP相关的新兴技术和药物在癌症诊断和治疗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探索。因此,更好地了解MP在癌症免疫调节中的表达模式和功能将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癌症诊断和免疫治疗方法。基于MP的探索和新技术具有巨大潜力,它们可能会为未来的癌症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策略。参考文献:1.Immunomodulatory role of metalloproteases in cancers: Current progress and future trends. Front Immunol.2022 13: 1064033.
  • 我国科学家发现天然免疫抗病毒反应关键蛋白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医学中心和中科院天然免疫与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江维、周荣斌和金腾川研究组与复旦大学丁琛研究组合作,发现一个在天然免疫抗病毒反应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TRIM65。相关研究成果于2016年12月28日以“TRIM65-catalized ubiquitination is essential for MDA5-mediated antiviral innate immunity”为题,在线发表在生物医学顶级期刊《J Exp Med》上。  在机体抵抗病毒感染过程中,天然免疫抗病毒受体尤其是RIG样受体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他们通过识别病毒复制中产生的RNA,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促进机体产生I型感染素,从而抑制病毒复制。MDA5是一种胞内的RIG样受体,在抵抗脑心肌炎病毒和脑脊髓炎病毒等病毒的感染中起重要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其活化和信号转导机制还很不清楚。该研究通过免疫共沉淀/质谱的方法,发现E3泛素连接酶TRIM65与MDA5之间存在特异的相互作用,且抑制TRIM65表达后EMCV病毒诱导的MDA5介导的感染素的产生完全被阻断,说明TRIM65对MDA5的活化和信号转导非常重要。机制研究发现,TRIM65能够介导MDA5的泛素化和多聚化从而促进其活化。利用脑心肌炎病毒感染小鼠模型也发现,TRIM65缺陷后小鼠不能产生感染素且对脑心肌炎病毒敏感性显著增加。该项研究不仅发现了MDA5信号通路中的一个关键蛋白,还为泛素化在MDA5活化中的关键作用提供了确实证据。   本研究得到了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和中组部的支持。
  • Science:再次证实免疫系统并非“时刻准备着”
    此前,发表在《Cell》上的一项研究告诉我们,身体抵抗感染的能力会在一天中起起落落,在白天达到峰值,在夜晚落入低谷。因此,免疫系统并不是“时刻准备着”。这意味着,熬夜的你虽然看似精神抖擞,但你的免疫系统已变得“外强中干”,而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更容易受到感染。提到感染,不得不说说在免疫系统广泛分布的T细胞。生物教科书告诉我们,T细胞是免疫系统的卫士,时刻准备应对来自病原体或肿瘤的各种威胁。显然,上面的研究已经表明,免疫系统并非“时刻准备着”。不仅如此,2022年5月26日,发表在《Science》上的一项最新研究中,来自耶鲁大学著名免疫学家陈列平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揭示了免疫细胞与宿主一样需要转换状态:在没有得到休息并维护的情况下,T细胞会“不战而亡”,从而导致宿主更容易受到病原体或肿瘤细胞的攻击。该研究再次证实免疫系统并非“时刻准备着”。T细胞是获得性免疫系统重要的组成成分。从活化状态转换为休眠状态的T细胞对于维持针对来自病原体和肿瘤的大量不同抗原的广泛功能至关重要,就如同我们需要睡眠/唤醒一样,然而,维持T细胞休眠的潜在分子机制科学家们仍知之甚少。CD8+T细胞是免疫系统内用于清除感染和肿瘤细胞的主要效应细胞。除了作为T细胞谱系标志物外,CD8异二聚体还作为辅助受体,在抗原刺激后增强T细胞受体(TCR)信号。但CD8是否还发挥其他抗原非依赖性功能仍是未知的。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被称为CD8α的蛋白质存于CD8+T 细胞中,该蛋白在CD8+T细胞维持休眠状态中发挥关键作用。随后,研究人员建立了诱导性敲除CD8α的小鼠模型。他们发现,缺失CD8α的小鼠CD8+T细胞无法进入休眠状态,从而破坏了外周记忆和幼稚CD8+T细胞的稳态。而这对于动物的生存和基因多样性至关重要。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另一种名为PILRa的蛋白质,它为CD8a提供了一个生化信号。在没有抗原暴露的情况下,CD8α-PILRα相互作用积极维持外周T细胞库和CD8+T细胞的休眠状态。破坏CD8α-PILRα会导致以前曾暴露过病原体的幼稚和记忆CD8+T细胞丧失休眠能力,进而导致其死亡。总之,CD8α对于维持外周淋巴器官中的CD8+T细胞处于生理性休眠状态至关重要。在诱导性敲除CD8α后,幼稚和记忆CD8+T细胞会自发活化,随后在不接触特定抗原的情况下“不战而亡”。研究人员表示,PILRα在小鼠和人类中都被确定为CD8α的配体,破坏这两种蛋白的相互作用会打破CD8+T细胞的休眠状态。因此,在没有抗原暴露的情况下,外周T细胞池的丰度由CD8α-PILRα的相互作用维持。这意味着,休眠状态对维护T细胞的生存至关重要,它会直接影响免疫系统功能。陈列平指出,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幼稚和记忆性T细胞也会越来越少,这也是让老年人更容易受到感染的原因;而T细胞无法保持休眠状态有可能会加剧这种脆弱性,从而使人们更容易受到感染和癌症的影响。陈列平补充说:“基于这些发现,我们可能不得不修改生物学教科书中的关于T细胞生物学的部分。”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az8658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1.07.001
  • 《自然免疫学》脱发治疗分子靶点发现,免疫系统与毛发生长具有惊人联系
    脱发是人体免疫系统攻击自己的毛囊导致的病症,美国索尔克研究所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脱发治疗分子靶点。6月23日发表在《自然免疫学》上的研究论文,描述了称为调节性T细胞的免疫细胞是如何使用激素作为信使,与皮肤细胞相互作用以产生新毛囊,从而促进毛发生长。研究人员称,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研究调节性T细胞如何减少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过度免疫反应。新研究确定,实际上促进头发生长和再生的上游激素信号和下游生长因子与抑制免疫反应完全分开。研究人员研究了调节性T细胞和糖皮质激素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和其他组织产生的胆固醇衍生的类固醇激素。他们在正常小鼠和调节性T细胞中缺乏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小鼠中诱导了脱发。两周后,研究人员看到了小鼠之间的明显差异。正常小鼠的毛发重新长出,但没有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小鼠几乎不能重新长出毛发。研究结果表明,调节性T细胞和毛囊干细胞之间必须发生某种交流,才会使毛发再生。研究人员使用多种技术监测多细胞通讯,然后研究了调节性T细胞和糖皮质激素受体在皮肤组织样本中的表现。他们发现糖皮质激素指导调节性T细胞激活毛囊干细胞,从而导致毛发生长。T细胞和干细胞之间的这种串扰取决于糖皮质激素受体在调节性T细胞内诱导产生TGF-β3蛋白的机制,TGF-beta3然后激活毛囊干细胞分化成新的毛囊,促进头发生长。其他分析证实,该途径完全独立于调节性T细胞维持免疫平衡的能力。研究人员表示,在急性脱发病例中,免疫细胞会攻击皮肤组织,导致脱发。通常的补救措施是使用糖皮质激素来抑制皮肤的免疫反应,这样它们就不会一直攻击毛囊。应用糖皮质激素具有双重好处,即触发皮肤中的调节性T细胞产生TGF-β3,刺激毛囊干细胞的活化。这项研究表明,调节性T细胞和糖皮质激素不仅是免疫抑制剂,而且还具有再生功能。接下来,研究人员将研究其他损伤模型并从受伤组织中分离出调节性T细胞,以监测TGF-β3和其他生长因子水平。
  • 与T细胞结合的抗体衍生物靶向修复用于精准免疫治疗
    2019年11月26日,刊登在Nature communication上的研究报告指出,一种与T淋巴细胞结合的抗体衍生物,重新定向T淋巴细胞以溶解肿瘤细胞。T细胞的免疫疗法正在改变当前癌症治疗的前景。但是,缺乏合适的靶抗原,将这些策略限制在极少的肿瘤类型上。在这里,本文报道了一种T细胞结合抗体衍生物,该衍生物分为两个互补的半部分,并针对抗原组合而不是单个分子。现在,每半个部分都是半抗体,包含与抗CD3抗体的可变轻链(VL)或可变重链(VH)融合的抗原特异性单链可变片段(scFv)。当两个半抗体同时在单个细胞上结合各自的抗原时,它们会对齐并重组原始CD3结合位点以与T 细胞结合。本文表明,通过这种方法,T淋巴细胞可专门消除双重抗原阳性细胞,同时保留单个阳性癌旁细胞。这使不适合当前免疫疗法的精确靶向治疗成为可能。抗癌单克隆抗体代表了现代药物治疗中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目前列出的数百种治疗性抗体和抗体衍生物中,有一些脱颖而出,其重点是将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重新靶向恶性细胞。其中,最先进的是将嵌合抗原受体(CARs)转染到T细胞和双特异性T细胞结合抗体(BiTE),两者均使用单特异性单链可变片段(scFv)作为靶向装置。总的来说,这些抗体衍生物所针对的靶分子是存在于恶性细胞及其未转化的对应物上的分化抗原,它们的结合常常引起严重的,甚至致命的不良事件。由于适用于基于抗体疗法的真正的肿瘤特异性抗原很少见,因此本文在这里研究一种组合方法,该方法可以解决由某些类型的白血病或淋巴瘤,实体癌和其他来源的癌干细胞异常表达的抗原组合。此外,鉴于结合T细胞疗法的临床有效性,本文以双重抗原限制的方式重定向T淋巴细胞以裂解肿瘤细胞。半抗体消除体内已建立的肿瘤为了测试半抗体的潜在治疗适用性,对免疫缺陷的NOD/SCIDγ(NSG)小鼠进行了体内免疫接种。在第1天接种萤光素酶基因标记的THP-1肿瘤细胞。在第1、22和28天,尾静脉接种HLA-A2阴性的CD4和CD8供体T淋巴细胞。在第7天植入肿瘤细胞后,每天皮下分别注射:盐水、单个半抗体、两个半抗体的组合及这是双特异性T细胞结合抗体(BiTE)对照。直到第39天。为了研究半抗体是否可以相互发现以实现靶标功能互补,将构建体彼此分开注射在较远的位置,一个在颈部,另一个在后肢上。尽管所有接受盐水或单个半抗体的小鼠疾病发展迅速,并在53天内达到了安乐死的标准,但用两个半抗体对或BiTE对照治疗的小鼠却排斥了已建立的肿瘤(下图a)。接受半抗体对或BiTE对照的小鼠的总生存期显著延长。上图:体内高精度靶向癌细胞a.通过IVIS Lumina XR实时生物发光成像,每周评估一次荧光素酶基因标记的THP-1肿瘤细胞的生长b.每天监测生存期,直到第110天半体技术的组合性质为特异性治疗开辟了新的领域。它可能选择性消除不适合当前免疫疗法的人类癌症,并且与旨在增强对靶标亲和力的其他双重或三重抗原特异性策略大不相同。尚不清楚半抗体是否会诱导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这是双特异性T细胞结合抗体(BiTEs)或针对抗原(例如CD19)的CAR-T细胞的主要缺陷。在这种情况下,甚至用半抗体处理单个靶分子也是合理的,以便将T细胞活化专门限制在肿瘤部位,同时减少血管内T细胞活化和全身细胞因子分泌。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的半体技术将成为用于组合高精度免疫靶向以消除恶性细胞及其他恶性肿瘤的通用平台。
  • 曹雪涛团队揭示抗病毒免疫应答新型表观遗传机制
    曹雪涛团队揭示抗病毒免疫应答新型表观遗传机制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团队发现,DNA甲基化酶Dnmt3a能使天然免疫细胞针对病毒感染处于一种敏感状态,一旦识别病毒入侵就可以显着产生干扰素和启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该发现揭示了抗病毒免疫应答新型表观遗传机制,也为病毒感染性疾病防治提出了新的潜在分子靶标。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免疫学》。树突状细胞与巨噬细胞作为关键性天然免疫细胞,能及时识别病毒入侵并启动有效的天然免疫应答以抵御病毒感染,但为什么天然免疫细胞“天生”具备如此快速应答的抗病毒免疫功能?哪些调控分子决定了天然免疫细胞具备快速免疫应答的功能特征?曹雪涛与浙江大学免疫所博士生李霞、第二军医大学免疫所讲师张迁合作,发现DNA甲基化酶Dnmt3a能促进天然免疫细胞释放I型干扰素以抵御病毒感染。研究表明,Dnmt3a结合在HDAC9远端启动子区并维持该区域的DNA高甲基化,从而拮抗该区域的H3K27me3,促进近端启动子的活化型组蛋白修饰水平以维持HDAC9高表达。高表达的HDAC9进而通过一定机制高效诱导Ⅰ型干扰素产生,启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该研究揭示了表观遗传调控因子参与构建天然免疫细胞特异性抗病毒功能状态,即DNA甲基化能够通过其非经典功能维持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调控分子高表达,从而为天然细胞在病毒入侵时能够及时高效地启动抗病毒免疫反应做好准备。该研究为如何有效抗御病毒感染提供了潜在的药物靶点。
  • Science|发现肿瘤免疫治疗新潜在靶点
    8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周荣斌、江维教授团队与转化医学与创新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唐任宏团队合作,在Science以“First Release”的形式在线发表题为“Pituitary hormone α-MSH promotes tumor-induced myelopoiesis and immunosuppression”的“Research Article”研究论文,报道了下丘脑-垂体轴及其产生的激素α-MSH在介导肿瘤诱导的髓系造血和免疫抑制中的关键作用。肿瘤诱导的免疫抑制是其逃避免疫监视和攻击的重要原因。靶向PD-1和CTLA-4等靶点的免疫检查点治疗(ICT)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逆转肿瘤免疫抑制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临床响应性还比较低,需要进一步揭示肿瘤免疫抑制机制并寻找新的免疫治疗靶点和策略。肿瘤患者经常遭受抑郁、恐惧、焦虑等精神或情感应激,且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长期抑郁、压力会加速肿瘤的发展并削弱肿瘤免疫治疗的效果,表明神经系统及其介导的应激反应在肿瘤生长和免疫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下丘脑-垂体(HP)轴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机体感应应激反应的重要调节中枢。过去的研究发现HP可通过产生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催乳素调节免疫反应。此外,在肿瘤患者中HP产生的雌激素、孕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等一些下游激素或效应物显著升高,提示神经内分泌系统和HP轴可能调节肿瘤免疫,但是HP轴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及免疫系统感应肿瘤诱导的神经应激的机制尚不清楚。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构建不同的肿瘤模型(ICT抵抗的LLC和B16F10-GMCSF肿瘤以及敏感的MC38和MCA205肿瘤)来研究下丘脑-垂体轴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发现荷瘤小鼠血清中α-MSH浓度显著升高,但垂体产生的其他激素如内啡肽、促甲状腺激素、催乳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等无显著差异。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发现荷瘤小鼠下丘脑室旁核(PVH)神经元被激活,并且垂体中叶负责编码α-MSH合成的蛋白POMC的表达也显著增强,表明肿瘤可促进下丘脑活化和垂体α-MSH产生。为了进一步研究POMC及其产物α-MSH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研究人员利用立体定位注射腺病毒载体的的方式敲低垂体Pomc基因的表达,随后进行荷瘤实验。结果显示敲低垂体Pomc的表达能够显著抑制不同皮下肿瘤的生长。同时,在B16F10肺转移模型和LLC原位肿瘤模型中,敲低垂体Pomc的表达也能够显著抑制肺部转移灶数目和肺部结节数量。进一步研究人员发现敲低垂体Pomc表达能够增强抗肿瘤免疫能力,同时抑制髓系造血和肿瘤相关髓系细胞(MDSCs和TAMs等)的聚集。这些结果表明垂体来源的α-MSH通过诱导髓系造血和免疫抑制促进肿瘤生长。为了探究α-MSH通过何种受体参与调控肿瘤诱导的髓系造血和免疫抑制,研究人员检测了α-MSH的受体的表达情况,发现MC5R在骨髓造血前体细胞高表达。通过构建Mc5r全身或条件型缺陷小鼠进行荷瘤实验,研究人员发现Mc5r缺陷可以显著地增强抗肿瘤免疫并抑制不同类型肿瘤的发生发展。此外,Mc5r缺陷可以抑制肿瘤诱导的髓系造血。更为重要的是,不管是ICT敏感还是抵抗的肿瘤模型中,利用多肽抑制剂阻断MC5R均可抑制肿瘤生长,且MC5R多肽抑制剂与抗PD-1抗体联合使用可提高ICT的效率。最后,研究人员探讨了上述研究的临床相关性,发现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恶性头颈癌(HNC)患者血清中α-MSH浓度显著升高并与外周血中的MDSCs比例呈正相关。论文链接:10.1126/science.abj2674
  • 昊诺斯关于肿瘤免疫治疗的讲座在拜西欧斯成功举办
    昊诺斯关于肿瘤免疫治疗的讲座在拜西欧斯成功举办编者按:上周,昊诺斯大仪器部销售工程师以及艾森厂家技术工程师应邀在用户单位拜西欧斯(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拜西欧斯)举办讲座,讲座主要涉及肿瘤免疫治疗方面,除此之外,昊诺斯厂家艾森的技术工程师还给拜西欧斯的老师们介绍了艾森RTCA技术以及部分艾森产品,并就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昊诺斯讲座进行中产品消息 | 交流 | 分享昊诺斯讲座进行中产品消息 | 交流 | 分享用户单位简介: 拜西欧斯(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拜西欧斯)成立于2009年,注册资金1000万元,是一家专业从事医药产品研发、转化、推广和应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拜西欧斯坐落于北京市丰台科技园。拜西欧斯拥有多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如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双特异性抗体制备技术、肽类药物制备技术,已申请或正在申请国内发明专利、PCT专利,未来拜西欧斯将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拜西欧斯在研产品17种,包括注射用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肽、自体gp96复合物肿瘤疫苗冻干粉针、抗体活化的靶向T细胞注射液、CD19CAR-T,HER2CAR-T,PD-1CAR-T细胞注射液、人源化BIHER2和BICD19双特异性抗体等。 访问http://www.herosbio.com/pro.asp?thebigclassid=15查看更多艾森产品信息!扫码关注昊诺斯微信公众号
  • 魏则西走了两年,免疫疗法却得了诺奖?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来源:科学网)北京时间10月1日下午5时30分,2018年度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揭晓。今年该奖项颁给了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免疫学家詹姆斯· 艾利森(James P. Allision)和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抑制免疫调节的癌症疗法,两人将分享9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c5ace2f9-8840-4cc3-a4a6-fbc885e6c788.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詹姆斯· 艾利森,美国免疫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他在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获得微生物学学士学位,后又获生命科学博士学位。2014年获生命科学突破奖、唐奖生技医药奖、霍维茨奖、盖尔德纳国际奖、哈维奖、2015年获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本庶佑,日本免疫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学士院会员,现任京都大学高等研究院特别教授。他因PD-1、活化诱导胞苷脱氨酶的有关研究举世闻名,曾获得首届唐奖生技医药奖、京都奖以及华伦?阿波特奖等重要荣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有意思的是,2016年两人曾共同获得过复旦大学的“复旦-中植科学奖”,获奖理由是“他们对肿瘤负性免疫调节的抑制治疗方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国内权威专家对该成果的详细解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Q:请评价一下两位获奖者及其获奖原因?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于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一直以来,这两个重要的检查点基因功能的发现和应用会得奖,大家其实期待已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研究发现这两个免疫抑制基因和背后的科学原理,可以作为药物来治疗癌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尽管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治疗所有的癌症,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并且目前临床应用发现此方法已经延长了很多患者的寿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为什么会给这两位科学家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因为诺奖只颁给最早发现者,其他人虽也有很多贡献,但不是最早的发现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复旦大学药学院研究员朱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我比较熟悉艾利森,他是非常资深的肿瘤免疫专家,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做T细胞免疫方面的研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上世纪90年代他发现了CTLA-4在T细胞的抑制效应,从此他在这个领域持续耕耘了30多年,至今仍然在积极地研究这个分子。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其实这个分子最初发现时还不被人重视。但随着它的治疗性抗体表现出明确、稳定的疗效,人们才意识到这是一个开创新的成就。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本庶佑是第一个发现PD-1的人,我认为他获奖也是当之无愧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不过PD-1领域的重要研究者很多。但是本庶佑和艾利森一样,都是各自领域的第一个发现者,也都数十年如一日地在耕耘这个领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Q:CTLA-4和PD-1到底是干啥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T细胞上有两类已知免疫检查点,PD-1抑制T细胞扩增,CTLA-4削弱其杀伤力并缩短其寿命。本庶佑主要研究前者,艾利森的研究针对后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以后者为例,CTLA-4能够抑制T细胞的活化,而肿瘤细胞能够将CTLA-4锁定,使T细胞失去攻击性,为肿瘤细胞有恃无恐地疯长提供环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艾利森猜想,如果能将CTLA-4与相应的分子通路阻断,是否就能让T细胞对癌症发起攻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他们研究开发了一种可以将CTLA-4活性屏蔽的抗体,并将该抗体用于一系列实验中,包括动物实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实验发现,肿瘤细胞受到抑制,实验结果证明了猜想的科学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此项研究发现就像为之前影响肿瘤治疗的一把锁,找到了一把能够开启它的钥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朱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我们的免疫系统天然具有攻击癌症细胞的能力,但是我们的人体系统非常巧妙,同样进化出来一套能够抑制免疫系统的系统,防止免疫系统过度激活,这个里面就包括CTLA-4和PD-1。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如果这个系统没有被很好的抑制,我们就有可能患上一些自身免疫疾病;但如果这个抑制过强,就可能就会无法识别出肿瘤细胞,那么也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Q:癌症免疫疗法经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教授吴向华: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癌症免疫治疗是利用人体的免疫系统,通过增强或恢复抗肿瘤免疫力来杀伤和控制肿瘤的一种新的治疗模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891年美国医生William Coley用链球菌来治疗晚期癌症的研究引领癌症治疗进入了免疫治疗的启蒙时期,科学家们经过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不懈探索,在癌症免疫治疗领域取得了一些里程碑式的进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从1985年生物治疗概念的提出,直到2010年第一个治疗性疫苗的问世,以及2011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继被FDA批准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肺癌、肾癌、膀胱癌等多种恶性肿瘤,肿瘤免疫治疗取得了飞速发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季加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该研究起源于上世纪末,在研究界属于“新鲜”的研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近几年,免疫疗法治疗肿瘤登上世界舞台,这是肿瘤治疗的进步。这两位科学家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具有原创性研究和进展,这些研究发现对后续的用于肿瘤治疗的免疫疗法具有启迪和推动作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Q:目前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有何进展?主要的研究热点是什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吴向华: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近几年来,在国际免疫细胞治疗领域,基因工程修饰的免疫细胞治疗血液系统肿瘤的临床试验结果令人鼓舞。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另外,基于新抗原的个性化肿瘤治疗性疫苗在初步的临床试验中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效果,进一步推动了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进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肿瘤免疫治疗将发展成为除手术、放疗、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外又一新的有广阔前景的治疗手段。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当前,肿瘤的免疫疗法主要集中在五个领域,细胞因子等生物反应调节剂疗法、抗体及抗体藕连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基因工程修饰的细胞免疫疗法,以及肿瘤治疗性疫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免疫检查点CTL-A4及PD-1的发现及其相应的抗体药物在肿瘤免疫疗治疗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运用非常广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朱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还有一个新兴的领域是免疫联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虽然免疫疗法有很好的效果,但在癌症的综合的响应效率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只有大约百分之二十的癌症病人能够对这种疗法出现响应。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所谓免疫联用,就是通过改善T细胞的生存,改善T细胞的侵润等,以此来提高免疫的疗效。这是未来的免疫治疗发展趋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魏则西在罹患重疾之后,正是因为在百度上搜索了“生物免疫疗法”,误入“莆田系医院”而延误病情,不幸去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朱棣研究员说:“魏则西治疗的失败,第一,其采用的DC-CIK疗法并未获得药监局的上市批准,第二,该疗法在美国临床实验目前全部失败,至今没有获得上市许可;第三,还有其它原因。我并不觉得该疗法是免疫疗法的主流,也不能说明这是肿瘤免疫疗法导致的问题。该事件不能代表肿瘤免疫疗法的发展方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害死魏则西的不是科学,而是那些打着科学旗号坑蒙拐骗、草菅人命的骗子。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这次诺奖出来,会不会再有人标榜着所谓的“诺奖技术”去害人呢? /p
  • ProteinSimple发布新产品解决免疫细胞治疗细胞因子风暴(CRS)监测灵敏度不足问题
    “细胞因子风暴”一般情况下叫“细胞因子释放综合症(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 crs)。细胞因子风暴通常指大量的细胞因子在短时间内释放,造成人体过度的炎症反应,进而引起机体多器官衰竭,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car-t在内免疫细胞治疗是近年兴起的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方法,将病人免疫细胞体外改造活化后,回输人体,利用免疫反应杀伤肿瘤细胞。因为免疫细胞治疗,会将数以亿计的免疫细胞回输机体,活化的免疫细胞短时间内会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如果不能很好监控,并及采取医疗措施平衡细胞因子水平,将会引起极大的副作用。近年出现的免疫细胞治疗病人死亡案例, 多与此有关。监测crs相关细胞因子crs , 比如gm-csf ,ifn-gamma ,il-1b ,il-2ra/cd25 , il-6 ,il-6ra ,il-10 , il-17a ,mcp-1 ,tnf-alpha,vegf-a,是免疫治疗的重要环节。对于crs细胞因子监测,传统方法为elisa法,存在者众多问题,其中最是:灵敏度不够。 例如作为crs核心调控的细胞因子il-6(emerging evidence implicates il-6 as a central mediator of toxicity in crs,blood, 10 july 2014).传统elisa的灵敏度大概在15pg/ml。cell 2016年发表文章,20岁-60岁 534个健康人 il-6的表达水平主要分布在0.2pg/ml至2pg/ml,远低于elisa检测水平。而使用il-6抑制剂tocilizuma 是目前临床对于crs病人救治的主要办法。measurement of resting levels of low abundance cytokines such as il-1b, il-6,il-18, and vegf are below the lower limit of quantification by standard elisas in a healthy cohort therefore, the ella microfluidic analyzer was used to assess cytokine concentrations in the fg/ml to low pg/ml range.cell 167, 1111–1124, november 3, 2016proteinsimple ella超灵敏全自动elisa系统可以很好解决传统elisa存在的灵敏度和一致性差的问题。 alexion pharmaceuticals 2017年也发表了使用ella检测elisa无法检测的临床试验样品。在28例elisa无法获取理想结果的人血清样本中,ella全部获取理想结果。proteinsimple 针对免疫细胞治疗细胞因子风暴检测灵敏度不足问题,基于ella平台推出全套细胞因子检测产品:crp,gm-csf ,ifn-gamma ,il-1b ,il-2ra/cd25 , il-6 ,il-6ra ,il-10 , il-17a ,mcp-1 ,tnf-alpha,vegf-a。产品有三种规格:单因子x 72样本, 4因子x16样本,4因子x32样本。更多资料请联系proteinsimple中国热线: 4000-863-973
  • 卡尔费休水分仪电极怎么活化
    卡尔费休水分仪电极怎么活化,卡尔费休水分仪电极的活化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以下是详细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丙酮清洗法:  使用干净的专用纸张,沾取少量丙酮。  小心翼翼地擦拭电极,确保丙酮能够均匀接触并覆盖电极表面。  等待丙酮完全挥发后,电极方可继续使用。稀硝酸浸泡法:  将电极浸入稀硝酸溶液中,浸泡时间通常为24小时。  取出电极后,用清水进行彻底漂洗,去除残留的硝酸溶液。  使用滤纸轻轻擦拭电极,直至干净为止。重铬酸钾溶液清洗法:  使用重铬酸钾溶液对电极进行清洗,清洗时间一般为1分钟。  该方法可以快速活化电极,提高电极的灵敏度。  清洗后,用清水冲洗电极,并用滤纸擦干。极细沙纸打磨法:  在特殊情况下,如样品急需分析,时间紧迫,可采用此方法。  使用极细的沙纸轻轻擦磨电极两端,注意力度要适中,避免损坏电极。  擦磨后,用滤纸拭净电极表面。注意事项:  在进行电极活化时,务必小心谨慎,避免损坏电极。  使用丙酮、稀硝酸和重铬酸钾溶液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眼睛。  清洗和活化后,要确保电极表面干燥、清洁,没有残留的液体或污染物。总结:  卡尔费休水分仪电极的活化方法包括丙酮清洗、稀硝酸浸泡、重铬酸钾溶液清洗和极细沙纸打磨。根据电极的污染程度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活化。适当的电极活化可以确保卡尔费休水分仪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 新冠肺炎中的T细胞免疫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导致的新冠肺炎(COVID-19)自2019年至今仍然在全球蔓延,其变异株Omicron由于高传播率目前已取代其它毒株成为全球新冠的主要流行毒株。各国已采取大规模疫苗接种,通过其产生的中和抗体和抗病毒T细胞来缓解和对抗新冠肺炎。有研究报道,病毒特异性T细胞在病毒清除(即SARS-CoV-1感染后17年)和在抗体滴度减弱的COVID-19患者中检测到SARS-CoV-2特异性T细胞会持续很长时间。因此需要充分了解新冠肺炎中T细胞免疫过程,对疫苗开发和免疫治疗具有重要意义。COVID-19患者中的T细胞免疫反应T细胞免疫反应是高度特异性的,在引发有效的抗病毒反应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SARS-CoV-2感染的早期阶段,树突状细胞(DC)和巨噬细胞可以吞噬病毒感染的细胞,通过抗原呈递启动T细胞反应。随后,CD4+T细胞刺激B细胞产生病毒特异性抗体,细胞毒性CD8+T细胞靶向病毒感染的细胞。有研究报道,SARS-CoV-2特异性CD4+和CD8+T细胞在COVID-19症状发作后的前2周内的外周血中很明显。大多数SARS-CoV-2特异性CD4+T细胞表现出中枢记忆表型,主要产生Th1细胞因子,而CD8+T细胞具有更高水平的穿孔素表达的效应表型。另外有研究报道COVID-19患者T细胞活化的异质性,并提供证据表明CD4+和CD8+T细胞都能够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并出现受损或过度的T细胞反应。轻度COVID-19患者的T细胞升高,产生强大的抗病毒免疫反应。特别是CD8+T细胞表达更高水平的细胞毒性分子,例如颗粒酶A和FAS配体,它们有利于消除病毒感染的细胞。然而,在严重疾病病例中,CTL(Cytotoxic T cells,细胞毒性T细胞)比例减少,同时幼稚和中枢记忆CD8+T细胞的百分比也均较低。此外,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OVID-19患者的终末分化效应CD4+和CD8+T细胞的百分比更高。且重症COVID-19患者的调节性T细胞(Tregs)水平低于轻症患者。总之,T细胞亚群(包括Treg、Th1、幼稚和记忆T细胞)平衡中的这些失调可能导致严重的炎症状况,并可能导致COVID-19复发。尽管由CD4+和CD8+T细胞介导的早期抗病毒反应最有可能具有保护作用,但SARS-CoV-2有效的先天免疫逃避能力使T细胞难以通过限制I型和III型干扰素反应来产生有效的抗病毒反应。COVID-19恢复期患者和健康人中的T细胞免疫反应恢复康复患者的T细胞计数可以为T细胞在抗病毒反应中的作用提供重要参考。有研究报道,超过70%的COVID-19恢复期患者存在SARS-CoV-2特异性T细胞。100% CD4+T细胞和70% CD8+T细胞在康复患者中具有SARS-CoV-2 Spike特异性反应。功能测定证实CD4+T细胞表现为Th1表型并产生大量IFN-γ,和针对S蛋白较低水平的IL-4、IL-13、IL-5或IL-17A。同样,大多数SARS-CoV-2刺突特异性CD8+T细胞产生IFN-γ,绝大多数IFN-γ+CD8+T细胞也共表达颗粒酶B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这些数据表明,康复患者中的大多数CD4+和CD8+T细胞产生了针对S蛋白的大量抗病毒免疫反应,说明功能性T细胞在病毒清除和恢复中的重要性。此外,这些数据也说明利用SARS-CoV-2的S蛋白作为疫苗生产关键候选者的重要性。T细胞反应在无症状和未接触过的个体中观察到的T细胞反应最低。但是即使没有并发的体液反应,无症状/轻度恢复期的COVID-19患者也可以产生强大而持久的记忆T细胞反应来预防复发性感染。有研究报道,与有症状的个体相比,无症状患者的免疫反应较弱,并且相当一部分有症状的患者在恢复期早期表现出中和抗体量减少。COVID-19恢复期患者在出院后2周内也显示出与针对人ACE2的中和抗体滴度和病毒特异性T细胞计数的强相关性。细胞因子风暴细胞因子风暴是指在各种病理条件下检测到的大量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是在SARS-CoV-2感染患者中观察到的关键病理特征之一。在重症COVID-19患者中记录到高细胞因子水平。各种免疫细胞类型,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DC,以及NK、B和T细胞,可导致COVID-19患者的细胞因子风暴和炎症反应的过度激活状态。由先天免疫细胞释放的TNFα、IL-6和IL-1β可能是SARS-CoV-2感染晚期患者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严重全身炎症反应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其中一些可能是导致这些患者淋巴细胞减少或Th1反应不足的潜在机制之一。另据报道,在COVID-19重症病例中,血清TNFα和IL-6水平升高与总T细胞计数呈负相关,表明这些细胞因子可能参与淋巴细胞减少和T细胞丢失。相反,处于恢复期的患者上述细胞因子的血清水平显著降低,并显示T细胞计数恢复。鉴于这些发现,有人提出IL-6阻滞剂,如sarilumab、siltuximab和tocilizumab,以及IL-1β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重症COVID-19患者以解决过度炎症和控制炎症的传播。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水平升高,例如CCL2/3/5、CXCL8/9/10和IFN-γ、TNFα、IL-1β、IL-1RA、IL-6、IL-7、IL-8、IL-12 、IL-33、粒细胞/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GM-CS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亚基B(PDGFB),促进其它白细胞向组织的募集,导致组织损伤。基于T细胞反应的疫苗研究SARS-CoV-2完整基因组的快速可用性可用于开发多种疫苗,使其在刺激幼稚T细胞后产生效应和记忆T细胞,发挥免疫保护。成功的SARS-CoV-2疫苗应该产生对有效免疫反应具有高度特异性的SARS-CoV-2反应性T细胞,而不会产生炎症或疾病开始的不良影响。SARS-CoV-2的蛋白被确定为最适合疫苗开发的靶标,以触发病毒特异性T细胞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表达S蛋白的腺病毒病毒载体疫苗,即5型腺病毒(Ad5-nCoV),在健康个体(NCT04313127)中检测其疫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观察到2周后成功产生特异性抗病毒T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Moderna开发了基于mRNA的疫苗,编码SARS-CoV-2抗原(S蛋白),通过脂质体递送系统给药。因mRNA疫苗可以模拟天然病毒感染,并仅编码抗原蛋白并且不能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中。因此,基于mRNA的疫苗更能发挥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T细胞免疫检测---细胞因子释放检测(CRA)疫苗中的抗体测试是常规进行的,但因为特异性病原体的T细胞在血液中存在的总T细胞(通常小于1-3%)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需要在从全血中纯化的细胞中进行。而这些检测都需要复杂的设备和高度专业化的人员,这可能不是每个常规实验室都可以使用的。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Antonio Bertoletti教授团队采用了一种快速和简单的替代方法,即基于Ella微流控ELISA技术的全血细胞因子释放测定(Cytokine release assay, CRA)实验:直接将刺激性抗原或肽添加到全血中,导致血浆中细胞因子(通常是IFN-γ)的分泌,然后进行定量。该检测方法通过简单地将Spike肽库添加到全血中,可以轻松快速地检测和相对定量接种疫苗个体中的Spike特异性T细胞反应。此方法检测时间比常规方法缩减了7个小时,总时间缩短了12个小时。总结因T细胞免疫反应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表现出保护作用,也可能导致致命症的发生,因此COVID-19的治疗和预防中需要深入地了解疾病过程中的免疫反应。特别是在症状轻微的患者中阻断促炎细胞因子的早期治疗干预可能会产生有害影响,并导致免疫反应不足和病毒清除受损。在危重COVID-19患者中恢复T细胞耗竭和改善过度炎症反应的晚期治疗干预可能具有更好的临床结果。在疫苗开发中,也要充分考虑其是否可以增强抗病毒免疫和特定T细胞反应从而加强疫苗保护的持久性。参考文献Robust T Cell Immunity in ConvalescentIndividuals with Asymptomatic or Mild COVID‐19.Highly functional virus‐specific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 in asymptomatic SARS-CoV‐2 infection.T‐cell responses and therapies against SARS‐CoV‐2 infection.Rapid determination of the wide dynamicrange of SARS‐CoV‐2 Spike T cell responses in whole blood of vaccinated andnaturally infected.T cell immunity to SARS-CoV-2 followingnatural infection and vaccination.关于我们ProteinSimple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Bio-Techne集团(NASDAQ:TECH)旗下行业领先的蛋白质分析品牌。我们致力于研发和生产更精准、更快速、更灵敏的创新性蛋白质分析工具,包括蛋白质电荷表征、蛋白质纯度分析、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定量检测、蛋白质免疫实验如Western和ELISA定量检测蛋白质表达等技术,帮助疫苗研发、生物制药、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科学家解决蛋白质分析问题,深度解析蛋白质和疾病相互关系。联系我们地址:上海市长宁路1193号来福士广场3幢1901室 电话:021-60276091热线:4000-863-973邮箱:PS-Marketing.CN@bio-techne.com网址:www.bio-techne.com
  • 我国科学家发现可通过诱导细胞焦亡以增强肿瘤免疫治疗疗效
    近日,武汉大学研究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题为“Microenvironment-ResponsiveProdrug-InducedPyroptosis BoostsCancerImmunotherapy” 的论文。该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化疗—光动力联合治疗方案以增强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  免疫检查点阻断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临床治疗,但肿瘤抗原的缺乏及未能有效地启动适应性免疫是导致免疫治疗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焦亡是程序性细胞死亡的一种方式,其可产生大量炎性因子,并释放肿瘤抗原及启动适应性免疫反应。然而目前能有效诱发焦亡的方法较少,常规的化疗、光动力法诱导焦亡能力有限,并且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  该团队研发的新型的化疗—光动力联合治疗方案可通过形成一类新型工程化纳米胶束体系,可显著提高传统化疗药物与光敏剂的肿瘤靶向性,能够在肿瘤部位大量聚集,而在正常部位分布较少,从而避免了全身的毒副作用。此外,纳米胶束富集到肿瘤微环境后可诱导肿瘤细胞焦亡,释放炎性因子和肿瘤相关抗原,活化抗原提呈细胞,启动适应性免疫。联合免疫治疗后,其能显著增强PD-1阻断治疗疗效,抑制肿瘤生长及预防肿瘤复发。  该研究表明,通过诱导肿瘤细胞焦亡可增强肿瘤免疫治疗疗效,为后续改进免疫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Advanced Science》杂志,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101840
  • 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研发趋热,全光谱流式助您进军千亿自免市场
    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市场2022年,全球TOP100畅销药销售收入合计4,868亿美元,其中共有18款自身免疫性疾病产品跻身TOP100榜单,总金额达861.7亿美元,自免药物市场已成长为仅次于肿瘤的第二大药物市场。自身免疫赛道呈现的市场前景,吸引着众多国内外药企纷纷抢滩布局。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全球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市场预计将由2021年的1,277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176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6%。2021年,自身免疫性疾病生物制剂市场规模为891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1421亿美元,分别占2021年及2030年全球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市场的69.8%及80.8%。相较而言,国内自免药物开发起步较晚,目前市场份额基本被头部跨国药企牢牢占据,但鉴于中国庞大的患者群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创新疗法的进步,中国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市场有望快速增长,由2017年的17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3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5.2%,估计2030年将达到231亿美元,2021年至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5.5%。其中生物药在中国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份额将由2021年的32.9%增加至2030年的71.8%。尽管国内目前还没有出现自免领域的巨头公司,不过,我们可以发现,国内药企在自免赛道的布局已经初见成效,银屑病、特应性皮炎、SLE等疾病领域近几年将有多款本土新药接踵而至。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免疫细胞改变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 AID)是免疫系统针对自身机体成分(如器官、组织或细胞等)发生免疫反应而引发的疾病。根据机体损伤的情况可分为系统性和器官特异性AID。前者主要是指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 SS)、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 SSc)、多肌炎/皮肌炎等;后者可涉及到各种组织或器官的特异性损伤,如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Hepatitis, AIH)、1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炎症性肠病等。 自身免疫的发生是是多种免疫反应的共同结果,所以自免疾病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外周免疫细胞改变,即外周免疫细胞表现出与健康个体不同的细胞亚群分布和活化谱。由于免疫系统的复杂,免疫细胞的改变往往涉及多种不同的细胞亚群,包括T、B、NK、DC、巨噬细胞等(图1)。图1 -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改变以T和B细胞为例,许多研究表明,与健康个体相比,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表现出CD4+记忆T细胞和抗体分泌B细胞水平的升高。T细胞通过自身抗原识别、细胞因子产生和增强的细胞毒性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显著的 CD4+ T 细胞亚群比例的增加,如 Th1、Th17、滤泡辅助细胞 (Tfh)、调节性 T 细胞 (Treg) 和 CD4+CD25-Foxp3+ T 细胞等,已被证实与RA,MS,pSS或SLE等疾病的异常免疫反应有关,这些改变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病机制。近几十年来,产生IL-17的Th17细胞和FOXP3+ Tregs细胞已被强调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靶点。自身反应性 B 细胞是适应性免疫的另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可产生病理性自身抗体,并通过 Ag 呈递和产生细胞因子从而激活 T 细胞。自身抗体的产生是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RA、SLE等的特征性标志。由于B细胞在自身免疫中的重要作用,B细胞表面分子也成为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近年来,抗B细胞抗原(抗CD20)在自免疾病如MS、RA等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FDA批准的B细胞靶向治疗已经扩展到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从器官特异性疾病,如天疱疮和MS,到系统性疾病,如ANCA相关血管炎、RA和SLE等。(表1)表1 - B细胞靶向疗法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综上所述,鉴于免疫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重要性,详细而全面的了解免疫细胞的组成和炎症潜能对于自免疾病的分析至关重要。比如,免疫细胞活化或抑制性表面受体的表达比可用于某些自免疾病的鉴别诊断;CD19+ B细胞数量的改变,可作为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RA后疾病复发的监测指标。可见,无论是研发端的探索致病机制、寻找潜在治疗靶点、体外药物筛选测定,还是临床端对疾病的辅助诊断、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预测治疗效果等,深度的免疫分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全光谱流式加速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进展全光谱流式分析技术可以为每个荧光基团生成不同的光谱指纹,从而能够分辨具有相似发射峰(高度重叠)的荧光染料。因此,全光谱流式技术允许在一个方案中包括尽可能多的感兴趣的标记,从而建立具有更多参数且更加灵活的检测方案。全光谱分析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多色流式的迅速发展,里程碑事件就是Cytek️ 研究团队发表了40色人外周血中主要细胞亚群的深度免疫分型方案。方案不仅包括识别特定细胞亚群的标记,如CD4+ T细胞,CD8+ T细胞、调节性T细胞、NK细胞、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还纳入了许多功能性标记,如激活、分化及趋化因子受体标记等。文章发表后,此40色方案陆续被许多研究者借鉴并用于他们的相关研究中,这些研究覆盖如肿瘤、感染、自免等广泛领域。鉴于其对流式领域的突出贡献,该文章荣获了由国际先进细胞术协会(ISAC)颁发的, Cytometry Part A 2022年度最佳文章奖(图2a)。图2 – Cytek️ 40色深度免疫分型方案。(a)该研究工作荣获Cytometry Part A年度最佳文章奖,(b)40色方案用于儿童SLE的探索研究。自免疾病相关的研究,一直是全光谱流式比较热门的应用之一,早在201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究就发表了23色光谱流式方案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应用的文章,详细内容可以参考我们早期的微信文章23色方案,探索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潜在治疗靶标,及23色自身免疫性疾病方案T和B细胞亚群的设门。今年4月,来自荷兰的研究者的一篇关于儿童SLE的探索性研究,就使用了上述40色方案对各免疫细胞亚群进行深度分析(图2 b)。同样在今年,来自维也纳的研究团队发表了一篇名为“Advanced immunophenotyping: A powerful tool for immune profiling, drug screening, and a personalized treatment approach”的文章,在文章中,研究者通过系列实验,证实了他们基于Cytek全光谱流式细胞仪(3激光)开发的两个22色深度免疫分型方案,可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鉴别诊断、体外药物筛选、个性化治疗评估的有力工具。两个22色免疫方案,一个能够深入表征B细胞,单核细胞,DC和NK细胞,另一个能够表征T细胞及其效应/记忆亚群,以及不同的Th细胞亚群(图3)。方案中还包括了19个不同的激活和抑制标记。图3 - 3激光22色自免疾病T细胞分析方案随着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全光谱分析技术在多个自免疾病(如SLE、RA、MS等)中的研究成果被越来越多发表或报道,为自免领域的科学家们探索自免疾病的致病机理、寻找潜在治疗靶点、评估药物疗效等,提供着必不可少的助力,现在,全光谱流式正在帮助科学家们加速从探索到发现的过程。CytekcFluor一站式试剂盒助力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监测2022年12月,Cytek推出了cFluor人B细胞监测试剂盒。该试剂盒可用于Cytek全光谱流式系统上使用,对人全血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B细胞精细亚群进行识别和计数。是评估B细胞缺陷、开发自免疾病药物、以及临床评价抗CD20治疗效果非常有用的工具。(图4)图4 - Cytek cFluor 人B细胞监测试剂盒试剂盒的详细信息及特点可点击下方微信链接进一步了解:cFluor人B细胞监测试剂盒助力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监测参考材料:1.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国生物类似药市场研究报告(下)。2.Preglej, Teresa, et al. "Advanced immunophenotyping: A powerful tool for immune profiling, drug screening, and a personalized treatment approach."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14 (2023).3.Wang L, Wang F S, Gershwin M E. Human autoimmune diseases: a comprehensive update[J].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5, 278(4): 369-395.4.Carvajal Alegria G, Gazeau P, Hillion S, et al. Could lymphocyte profiling be useful to diagnose systemic autoimmune diseases?[J]. Clinical reviews in allergy & immunology, 2017, 53: 219-236.5.Disanto G, Morahan JM, Barnett MH, Giovannoni G, Ramagopalan S V. The evidence for a role of B cells in multiple sclerosis. Neurology. (2012) 78:823–32. doi: 10.1212/WNL.0b013e318249f6f0.6.Leandro MJ, Cambridge G, Ehrenstein MR, Edwards JC. Reconstitu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b cells after depletion with rituximab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Arthritis Rheumatol (2006) 54(2):613–20. doi: 10.1002/art.21617. 7.Trouvin AP, Jacquot S, Grigioni S, Curis E, Dedreux I, Roucheux A, et al. Usefulness of monitoring of b cell depletion in rituximab-treated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 in order to predict clinical relapse: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Clin Exp Immunol (2015) 180(1):11–8. doi: 10.1111/cei.12481. 8.Vancsa A, Szabo Z, Szamosi S, Bodnar N, Vegh E, Gergely L, et al. Longterm effects of rituximab on b cell counts and autoantibody product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Use of high-sensitivity flow cytometry for more sensitive assessment of b cell depletion. J Rheumatol (2013) 40(5):565–71. doi: 10.3899/jrheum.111488.9.Barnas, Jennifer L., Richard John Looney, and Jennifer H. Anolik. "B cell targeted therapies in autoimmune disease." 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 61 (2019): 92-99.10.Murphy K A, Bhamidipati K, Rubin S J, et al. Immunomodulatory receptors ar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in B and T cell subsets relevant to autoimmune disease. [J]. Clinical Immunology, 2019.11.Park, Lily M., Joanne Lannigan, and Maria C. Jaimes. "OMIP‐069: forty‐color full spectrum flow cytometry panel for deep immunophenotyping of major cell subsets in human peripheral blood." Cytometry Part A 97.10 (2020): 1044-1051.12Wahadat M J, van Tilburg S J, Mueller Y M, et al. Targeted multiomics in childhood-onset SLE reveal distinct biological phenotypes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activity: results from an explorative study[J]. Lupus Science & Medicine, 2023, 10(1): e000799.关于CytekAbout Cytek /Cytek Biosciences, Inc.(Nasdaq: CTKB)作为一家全球技术领先的生命科学技术公司,通过其受专利保护的全光谱分析(Full Spectrum Profiling&trade ,FSP&trade )技术,提供高分辨率、高参数和高灵敏度的新一代细胞分析工具。Cytek的创新技术通过检测荧光信号的完整光谱信息,以实现更高水平更高灵敏度的多参数检测。Cytek的FSP&trade 平台包括其核心仪器 —— Aurora和Northern Lights&trade 分析系统、Aurora CS分选系统,Amnis和Guava品牌下的流式细胞仪和成像产品,以及试剂、软件和服务,为客户提供全面和完整的解决方案。Cytek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Fremont,在全球设有分部和分销渠道。更多的相关信息,请登录Cytek的官方网站:www.cytekbio.com和www.cytekbio.com.cn。注:Cytek, Tonbo Biosciences, cFluor, Full Spectrum Profiling&trade , FSP&trade 和Northern Lights&trade 是Cytek Biosciences, Inc. 的商标或注册商标。Cytek全光谱检测技术相关专利包括但不限于:US10739245B2,US11169076B2,US10788411B2。 /
  • 权威发布:国家药监局《免疫细胞治疗产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近日,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了《免疫细胞治疗产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原文如下:为指导我国免疫细胞治疗产品研发,提供可参考的技术标准,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部署下,药审中心组织制定了《免疫细胞治疗产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试行)》(见附件)。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关于印发药品技术指导原则发布程序的通知》(药监综药管〔2020〕9号)要求,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核同意,现予发布。 特此通告。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2021年2月9日免疫细胞治疗是什么?免疫细胞治疗是利用患者自身或供者来源的免疫细胞,经过体外培养扩增、活化或基因修饰、基因编辑等操作,再回输到患者体内,激发或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控制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过继性细胞治疗( adoptive cellular therapy, ACT),治疗性疫苗等。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目前的细胞免疫治疗研究类型主要包括: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TILs)、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modified T cells, CAR-T)以及工程化 T 细胞受体修饰的 T 细胞( T-cell receptor-engineered T cells,TCR-T)等,此外,还存在基于自然杀伤细胞( natural killer cells,NK)或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 DC)等其它免疫细胞的治疗方法,如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CIK)等 。中国细胞治疗产品的研发和注册申报数量明显增加2017 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细胞治疗产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对细胞治疗产品按照药品管理相关法规进行研发时的技术要求进行了总体阐述。该指导原则发布以来,我国细胞治疗产品的研发和注册申报数量明显增加,特别是免疫细胞治疗产品。 当免疫细胞治疗产品进入临床试验时,应遵循《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GCP)、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 ICH) E6 等一般性原则要求。同时,免疫细胞治疗产品的细胞来源、类型、体外操作等方面异质性较大,治疗原理和体内作用等相较传统药物更加复杂。为了获得预期治疗效果,免疫细胞治疗产品可能需要通过特定的操作措施、给药方法或联合治疗策略来进行给药。严谨科学的临床试验对保障受试者安全、产生可靠的临床试验数据至关重要,鉴于免疫细胞治疗产品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在临床试验研究中,需要采取不同于其他药物的临床试验整体策略。因此,在上述指导原则的框架下,有必要进一步细化免疫细胞治疗产品开展临床试验的技术建议,以便为药品研发注册申请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及开展药物临床试验的研究者(以下简称研究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南。完整目录如下:附件可下载查阅《免疫细胞治疗产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试行)》.pdf
  • 中仪宇盛发布中仪宇盛解吸管活化仪TDS-3420A新品
    TDS-3420A型解吸管活化装置 一、简介TDS-3420A型解吸管活化装置是一款热解吸仪的配套设备,连接氮气,设定温度自动活化,活化完成后停止加热,自动降温。TDS-3420A解吸管活化装置主要由解吸管活化处理部件、恒温炉、控制器和定时器四部分组成。 二、主要特点? 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和人工成本;? 提高实验的可靠性;? 减少对热解吸仪的损耗;? 可同时活化1~20支解吸管;? 该装置配备了深度气体净化器,可使标样模拟采样的吹扫气干扰减至最小;? 解吸管活化可定时自动运行。三、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恒温炉:控温范围:室温~400℃,以增量1℃任设;? 控温精度:±0.5%;? 活化(再生)吹扫氮气流量:0~1000mL/min连续可调;? 热解吸管尺寸:外经Ф6(或1/4英寸),长度不限;? 定时控制:0~99h99m连续可调;? 仪器功率:500W;? 仪器尺寸:170×390×400mm3;? 仪器重量:约8kg。创新点: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和人工成本; 提高实验的可靠性; 减少对热解吸仪的损耗; 可同时活化1~20支解吸管; 该装置配备了深度气体净化器,可使吹扫气干扰减至最小; 解吸管活化可定时自动运行。 中仪宇盛解吸管活化仪TDS-3420A
  • 泰通发布全自动活化仪 ATHH-12 泰通 新品
    ATHH-12 全自动活化仪 产品简介 ATHH-12全自动活化仪是热解析(热脱附)仪的配套设备,用于吸附管在高温条件下通惰性气体吹扫,保护吸附管填料同时将吸附在填料上的挥发性有机物释放,得到本底干净的采样管,再去控制现场采样,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原理:在高温及一定的惰性气流下将吸附管内残留物吹扫出去,使吸附管获得重生,吸附管可以重复使用,节约成本。产品特点 1、加热位置:12位 2、温度范围:室温-400℃。可以做程序梯度升温,最多4阶温度和时间控制,且升温速率可 调,最大升温速率30℃/min。 加热定时功能:设定老化吹扫的时间 3、可以选配出口烃类捕集阱,老化的VOCS收集到捕集阱,不污染室内空气 4、自动升降功能:启动老化时,吸附管支架上升插入到加热区,老化结束时吸附管支架下降到初 始位,可以加快吸附管的降温。 5、触摸屏控制,显示温度和时间和活化的温度曲线,自动控制惰性气体的通断,使用简单方便。 6、操作方便:采样快速接头模式,操作过程只需插拔管,无需任何工具,所有程序一键操作;创新点:可以选配出口烃类捕集阱,老化的VOCS收集到捕集阱,不污染室内空气。 自动升降功能:启动老化时,吸附管支架上升插入到加热区,老化结束时吸附管支架下降到初始位,可以加快吸附管的降温。 全自动活化仪 ATHH-12 泰通
  • 细胞治疗干货|免疫细胞杀伤经典案例
    在细胞治疗过程中,评价免疫细胞的增殖能力,以其对靶细胞的杀伤能力是细胞治疗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其中DELFIA® EuTDA细胞毒法和DELFIA® BrdU细胞增殖方法,凭借其高灵敏度、易操作性性等诸多优势,已逐渐成为主流的检测技术。在此,通过以下一系列的应用案例,我们将向大家展示DELFIA® EuTDA、DELFIA® BrdU、活体影像及放射性检测等方法如何助力免疫细胞杀伤研究。 一,CAR-T细胞杀伤毫无疑问,CAR-T疗法已成为当下最火的肿瘤细胞疗法之一。同样作为CAR-T大国,中国多数CAR-T疗法已进入临床研究,并且产业化发展迅速,而美国则还集中在临床前研发[1]。安全性是CAR-T疗法的一大挑战。除了细胞因子风暴外,CAR-T疗法还会诱发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GVHD)等安全隐患。鉴于选择性去除CD45RA阳性细胞能有效抑制GVHD发生[2],研究利用CD45RA阴性T细胞群体开展靶向CD19的 CAR-T疗法,来提高治疗安全性。结合DELFIA的细胞杀伤检测法和基于Calcein-AM标记的流式法,研究证明CD45RA阴性 CAR-T细胞能有效杀伤CD19阳性肿瘤细胞系,并能作用于原代NK细胞杀伤耐受的MLL重排白血病原始细胞SJ4-11(K562为敏感细胞对照,RS4 11为耐受细胞对照)[3]。由于CD45RA-细胞主要为CD3+CD45O+记忆T细胞,因此针对常见的病原体和疫苗应有更好的回忆应答(Recall response)。通过使用DELFIA Cell Proliferation Assay 检测掺入的BrdU,研究确认CD45RA- T细胞对人CMV、Epstein–Barr 病毒、 herpes simplex 病毒和tetanustoxoid有更为显著的免疫反应(下图a,增殖指标)。基于同样的增殖检测平台,研究利用PBMC开展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 (MLR),对比不同细胞亚群的同种异体反应。相较于CDRA-效应细胞群体,CD45RA+细胞在MLR实验中具有更高的增殖能力(下图b)和IFN-γ分泌能力(下图c)[3]。 进一步的体内实验研究继续利用了PerkinElmer IVIS活体成像平台,在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基础上,研究证明CD45RA-的 CAR-T疗法在不诱导GVHD的同时,发挥强效的抗癌效果[3]。借助活体成像的优势,研究追踪CD19+ SEM细胞在小鼠体内的扩增情况,确认在接种18天后肿瘤的信号强度足以模拟顽固性白血病小鼠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CD45RA-的 CAR-T疗法同样能迅速发挥作用,两周内强力抑制生物发光信号至检测限以下。最后,基于同样的检测平台结合重复接种肿瘤细胞,研究证明CD45RA-的 CAR-T疗法还能作用于复发白血病小鼠模型。 二,CAR-NK细胞杀伤CAR-T细胞疗法的成功和兴起也推动了其他类型的CAR研究,其中就包括针对实体瘤的CAR-NK疗法。相较于T细胞,NK细胞可以在没有抗体和MHC的帮助下靶向疾病细胞,因此能发动更为快速的免疫反应并能有效针对无MHC I表达的肿瘤细胞。同时, NK细胞更为安全,支持“Off-the-Shelf”的大规模生产和直接异体治疗。目前在国内已有多家医疗企业推动CAR-NK治疗,如博生吉的CD7 CAR-NK。在6月份的Molecular Therapy期刊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最新的CAR-NK临床应用。为了特异靶向肿瘤细胞表面抗原NKG2DLs,研究在NKG2D受体的胞外结构域基础上融合参与NK细胞活化的核心分子DAP12,并进一步通过RNA转染途径提升CAR-NK安全性。基于DELFIA的细胞杀伤检测法,研究证明NKG2D-DAP12 (NKG2Dp)能有效的裂解多种肿瘤细胞系,优于对照NK和NKG2D-CD3z(NKG2Dz)[4]。借助Perkinelmer提供的HCT116-luc报告细胞系,研究通过活体成像方法,在体内水平证明CAR-NK能有效控制肿瘤发展。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证明CAR-NK的引入能迅速引起肿瘤退缩和肿瘤细胞减少,强调NKG2D CAR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细胞治疗方案[4]。 三,T细胞杀伤T细胞不仅是免疫系统的核心成员,也是适应性免疫反应的基石。因此,T细胞功能的全面评价在肿瘤免疫疗法的开发过程中至关重要,其中就包括肿瘤疫苗的研发。早期基于经典肿瘤相关抗原gp100的研究证明细胞因子RANTES的引入能显著提升小鼠脾脏细胞的杀伤能力。同时,RANTES表达的时间点非常关键。疫苗引入前12和24小时表达RANTES能有效提升T细胞的杀伤能力,而48小时则没有这个现象。基于动物实验,研究推测多种细胞参与杀伤,包括CD8+,NK细胞和CD4+细胞群体。进一步基于DELFIA细胞毒法研究证明TRAIL和FasL参与了杀伤过程[5]。 除了传统T细胞杀伤外,DELFIA细胞毒法还可以被用于检测靶向T细胞的新型免疫治疗分子,如双特异抗体(BiTE)等的细胞杀伤功能[6]。 四,NK细胞杀伤鉴于NK细胞在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性,其活力检测也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研发过程中的核心项目。此外,NK细胞活力检测还可以用于衡量用于免疫疗法开发的新型小鼠模型。在2016年发表的一份研究中,基于DELFIA的细胞杀伤检测法证明PD-1抗体可以显著提升NOG-MHC Double Knockout小鼠脾中NK细胞靶向K562的杀伤活力。靶向免疫治疗的新小鼠模型不仅能加速新型免疫检查点药物(组合)研发,同时可以协助发现新的标志物预测疗效[7]。 除了直接杀伤靶细胞外,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也是评价NK细胞功能的一个关键指标。在今年的一份研究中,DELFIA细胞毒法被用于衡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对NK细胞功能的影响。从结果可以看出,除了阻断NK细胞的直接杀伤能力外,IVIG几乎完全抑制ADCC活力(下图上)[8]。在该研究中,除了ADCC检测外,Perkinelmer的放射检测解决方案(3 [H]-Thymidine和MicroBeta 2)也被用于衡量IVIG和免疫抑制药物对NK细胞增殖的影响。H3-掺入法证明相较于IVIG,免疫抑制药物能有效抑制NK细胞增殖(下图下),而IVIG则特异作用于T细胞活力。鉴于ADCC是单抗药物发挥临床效果的核心机制之一,其活力检测也成为大分子药物研发的必须环节[9]。 欢迎扫码登录珀金埃尔默生命科学试剂耗材平台,点击进入car-t细胞治疗应用专题关注二维码:进入试剂耗材平台:参考资料:[1] Jia Xin Yu, et al. The global pipeline of cell therapies for cancer.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73-019-00090-z[2] Triplett BM, et al. Rapid Memory T-cell Reconstitution Recapitulating CD45RA-depleted Haploidentical Transplant Graft Content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Bone Marrow Transplant. 2015 Jul 50(7): 968–977.[3] Chan WK, et al.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redirected CD45RA-negative T cells have potent antileukemia and pathogen memory responsewithout graft-versus-host activity. Leukemia. 2015 Feb 29(2):387-95.[4] Xiao L, et al. Adoptive Transfer of NKG2D CAR mRNA-Engineered Natural Killer Cells in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Mol Ther. 2019 Jun 5 27(6):1114-1125.[5] Aravindaram K, et al. Transgenic expression of human gp100 and RANTES at specific time points for suppression of melanoma. Gene Ther. 2009 Nov 16(11):1329-39.[6] Lewis SM, et al. Generation of bispecific igG antibodies by structure-based design of an orthogonal Fab interface. Nat Biotechnol. 2014 Feb 32(2):191-8.[7] Ashizawa T, et al. Antitumor Effect of Programmed Death-1 (PD-1) Blockade in Humanized the NOG-MHC Double Knockout Mouse. Clin Cancer Res. 2017 Jan 1 23(1):149-158.[8] Pradier A, et al. Small-Molecule Immunosuppressive Drugs and Therapeutic Immunoglobulins Differentially Inhibit NK Cell Effector Functions in vitro. Front Immunol. 2019 Mar 27 10:556. [9] DELFIA经典技术应用于单抗研发及细胞治疗——AD0116细胞杀伤专题之ADCC https://mp.weixin.qq.com/s/0lkBdDHL5MFIyoeoFV4wWQ关于珀金埃尔默:珀金埃尔默致力于为创建更健康的世界而持续创新。我们为诊断、生命科学、食品及应用市场推出独特的解决方案,助力科学家、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解决最棘手的科学和医疗难题。凭借深厚的市场了解和技术专长,我们助力客户更早地获得更准确的洞见。在全球,我们拥有1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于150多个国家,时刻专注于帮助客户打造更健康的家庭,改善人类生活质量。2018年,珀金埃尔默年营收达到约28亿美元,为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一员,纽交所上市代号1-877-PKI-NYSE。了解更多有关珀金埃尔默的信息,请访问www.perkinelmer.com.cn
  • 中仪宇盛发布HTB-3420B解吸管活化装置中仪宇盛新品
    HTB-3420B型解吸管活化装置一、仪器简介HTB-3420B型解吸管活化装置是由北京中仪宇盛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可同时活化1-24位采样管的高端智能解吸管活化装置。带有标样模拟采样功能,将解吸管活化和标样(苯系物、TVOC等)模拟采样设计为一体,分别独立工作,工作效率更高。二、工作原理及特点1.HTB-3420B型解吸管活化装置主要由七寸电容触摸屏控制部件、解吸管活化恒温炉、解吸管自动降温部件、过滤器活化部件、废气回收部件、标样模拟采样部件等几大部分组成。2.解吸管活化和标样模拟采样一体化设计,一机多用,减少运行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本装置的性价比;3.模拟采样可用于气体标样和液体标样;4.活化程序分为可选式1-4路单独温度控制,每路可活化1-6根解吸管,可满足国产、进口解吸管(φ6*90、φ6*140、φ6*150、φ6.35*89等)活化需求;5.可选用二级温度梯度设置,满足更多活化需求;6.解吸管自动降温功能,加快冷却速度,提高活化效率;7.活化完成设有智能提醒功能,设计人性化,给用户更好使用体验;8.解吸管活化和标样模拟采样均可自动执行程序;9.自带过滤器活化功能,减少耗材更换,节省时间、人力,使用更加方便。四、主要技术性能指标1. 四路恒温炉: 控温范围:室温~400℃,以增量1℃任设; 控温精度:±1℃;2. 活化(再生)吹扫氮气流量:此处为四路流量控制,每路流量为0~1000mL/min连续可调;3. 模拟采样吹扫氮气流量:0-500ml/min连续可调;4. 热解吸管尺寸:φ6*90、φ6*140、φ6*150、φ6.35*89等;5. 智能控制:设定好活化方法后,自动完成活化过程;6. 满载峰值功率:2 KW;7. 仪器尺寸:540*420*634mm3;创新点:HTB-3420B型解吸管活化装置是由北京中仪宇盛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可同时活化1-24位采样管的高端智能解吸管活化装置。带有标样模拟采样功能,将解吸管活化和标样(苯系物、TVOC等)模拟采样设计为一体,分别独立工作,工作效率更高。 HTB-3420B解吸管活化装置中仪宇盛
  • NirVivo系统应用分享|Au44团簇配体功能化用于NIR-II荧光成像引导的光激活肿瘤免疫治疗
    免疫疗法(immunotherapy)是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亢进时,利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手段人为地增强或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来对抗癌细胞的一种方法,但存在靶向不良反应、缺乏实时监测技术和反应不可持续等问题。 近期,青岛科技大学袁勋教授课题组设计了一种基于超小金纳米团簇(NC)的诊疗探针,并将其用于近红外二区窗口(NIR-II)荧光成像指导的光学治疗和光激活癌症免疫治疗。 该设计的关键是采用具有单线氧(1O2)可切割功能的连接分子将原子精确且具有近红外二区荧光(NIR-II PL)特性的Au44MBA26 NCs与小分子免疫抑制剂NLG919偶联,获得肿瘤诊疗探针Au44MBA26-NLG NCs(图1)。 图1 Au44MBA26 NCs的结构及近红外光激活机制。 该探针(Au44MBA26-NLG)由具有精确的原子结构和NIR-II发射性能的Au44MBA26 NCs(MBA表示水溶性4-巯基苯甲酸)通过单线态氧(1O2)切割的连接子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NLG919偶联而成。 在近红外光照射下,Au44MBA26-NLG不仅可以对肿瘤进行NIR-II PL成像以指导肿瘤治疗,还可以利用光热特性进行癌症光热治疗(PTT)以及利用光生成的1O2进行光动力治疗(PDT),并释放NLG919以用于癌症免疫治疗。 图2瘤内注射AU、MBA、-NLG后不同时间点的4T1荷瘤小鼠NIR-11PL图像。(左)图3 Au44MBA26-NLG在肿瘤部位的荧光强度(右)图4 局部开窗区域的荧光强度分布(Rois)。 实验结果表明,由Au44MBA26-NLG调节的多重效应可促进效应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提高全身抗肿瘤T淋巴细胞(T细胞)的免疫力,显著抑制活体小鼠的原发和远端肿瘤的生长。 综上所述,该研究能够为NIRII PL成像指导的光学治疗和光激活癌症免疫治疗提供一个新型高效的纳米诊疗平台。 图4 Au44MBA26-NLG NCs探针用于NIR-II荧光成像引导的肿瘤光疗(PTT/PDT)和光激活免疫治疗示意图。目前,这篇论文已经被《ACS Nano》期刊正式接收,想要查看完整英文版全文的读者,可以复制下方链接获取。https://doi.org/10.1021/acsnano.3c02370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研究中,研究团队选择了由北京睿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医学影像的专业团队联合开发的国产活体荧光成像系统——NirVivo系列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系统,并将此作为实验的核心仪器之一。NirVivo系列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系统目前,该系统拥有三个型号可供选择,分别是NirVivo-lite、NirVivo-Pro和NirVivo-MIX,可以对可见光、近红外一区及近红外二区谱段开展生物自发光和荧光成像实验,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配置灵活,操作简洁,成像效果好。 可覆盖400-1700nm全谱段成像; 采用-80℃深度制冷科学级成像器件,可实现5分钟以上曝光; 高度集成的软硬件系统,可实现一键自动采集,提高实验效率; 宽视场和显微视野可选,可实现局部区域显微荧光成像;
  • 【指南与共识】流式细胞术在CAR-T细胞免疫治疗相关检验中的应用专家共识
    文章来源: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2,45(8) : 790-801作者: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摘要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一个举世瞩目的重大成果。流式细胞术(FCM)在CAR-T细胞免疫治疗相关检验的每一个步骤中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靶点筛查、CAR-T细胞产品成分鉴定、毒性预估、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免疫功能评价、免疫微环境研究等。为了深刻认识FCM在CAR-T细胞免疫治疗这一新兴领域的作用,规范每一项应用中的操作,进一步促进其在CAR-T细胞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制定了此专家共识。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细胞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一个举世瞩目的重大成果[1, 2, 3, 4, 5, 6, 7],尤其是CD19-CAR-T细胞免疫治疗难治复发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获得了90%左右的缓解率[1, 2, 3],单独使用或者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均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和生存率;CAR-T细胞免疫治疗其他类型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以及实体瘤也在不断探索并取得巨大进步[4, 5, 6, 7]。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在CAR-T细胞免疫治疗相关检验的每个步骤中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 2, 3, 4, 5, 6, 7]。作为一项免疫治疗,CAR-T细胞免疫治疗相关检验中涉及的FCM与临床常规不同,体现在靶点评估需要精确设门并且同时关注正常细胞的表达,CAR-T细胞免疫治疗后微小残留病(minimal/measurable residual disease,MRD)需要考虑靶点丢失以及输入的CAR-T细胞影响,而CAR表达细胞比例和数量的检测以及免疫相关检测均缺乏规范化,给临床工作带来不确定性等。为了能使更多相关领域的科研、临床和实验室检测人员认识FCM在CAR-T细胞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和注意事项,规范在每项检验中的实验方案和技术操作,进一步促进其在CAR-T细胞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结合文献学习和多家医疗机构的临床工作实践制定了本专家共识。适用范围、术语和定义一、适用范围各类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商业化实验室和科研单位在使用FCM进行CAR-T细胞免疫治疗相关临床检验时,均可采用或参照使用本专家共识。鉴于CAR-T细胞生产过程中的创新性和复杂性,并且该步骤极少在临床诊断实验室中进行,本共识不涉及此研发过程。二、术语和定义1.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ultiparametric flow cytometry,MFC):虽然MFC的术语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当初指代两色以上FCM,后期对此也没有明确定义,但是现在普遍建议采用三激光八色或者以上机型。2.CAR-T细胞免疫治疗:人体免疫细胞(来自自体或异体均可),在体外经过基因修饰后具备了特异性识别和杀伤表达特定抗原的肿瘤细胞的能力,输入患者体内以实现清除肿瘤细胞或者其他病态细胞的免疫治疗方法[1, 2, 3, 4, 5, 6, 7]。CAR-T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包括几个步骤:(1)从患者或者供者血液中分离出自体或者异体T淋巴细胞;(2)用CAR编码的病毒载体进行体外修饰、培养;(3)最后输入患者体内。近年来为了增强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已发展到第4代CAR-T细胞免疫治疗技术。3.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由多种免疫细胞分泌的一类小分子蛋白质,具有介导和调节免疫过程等作用。目前已经发现的人类细胞因子有200多种。根据结构和功能一般可分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干扰素(interferon,IFN)、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等。4.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是一种发生在任何免疫治疗后,由于内源性或者输注的T细胞和/或其他免疫效应细胞活化或者聚集导致的超生理反应。症状多样,但是必须包括初发时发热,可能伴有低血压、毛细管渗漏(低氧)和终末器官衰竭。尽管没有将细胞因子检测纳入定义,而CRS分级也主要是根据临床表现,但是鼓励进行C反应蛋白、细胞因子、铁蛋白等相关检测,便于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依据[8]。5.趋化因子及其配体:趋化因子是能使细胞发生趋化运动的小分子细胞因子,其配体很多是免疫功能检测中区分淋巴细胞亚群的重要标志物,例如半胱氨酸-半胱氨酸基序趋化因子受体(cysteine-cysteine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CCR)系列,半胱氨酸-氨基酸-半胱氨酸基序趋化因子受体(cysteine-X-cysteine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CXCR)系列[9]。6.抗原表达率:精确设门后,特定细胞上抗原表达的百分比。临床工作中由于受到抗体和荧光素选择、抗原抗体结合过程、温度光照和放置时间导致荧光信号改变、仪器设置、设门精确度、个体差异、细胞异质性、对照细胞群、检测目的等多种因素影响,以诊断为目标的临床实验室,一般由流式操作人员排除各种影响因素后,按照表达、部分表达、不表达进行定性描述[10],以方便临床和实验室对目的细胞群进行简单直观的性质判断。7.抗原表达强度:与某种抗原分子在细胞上表达量的多少有关,FCM的直观体现为荧光强度。根据抗原表达强度将阳性细胞表达分为强表达(bright,bri)、中等强度表达、弱表达(dim)和异质性表达[10],可能会随着治疗和疾病或者活化状态发生改变。8.单链可变区片段(single-chain variable fragment,scFv):构建CAR-T细胞需要将CAR基因通过病毒载体或非病毒系统转染并整合到T细胞基因组上。CAR基因正常表达时,形成跨膜的CAR结构,细胞外域的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通过15~20个氨基酸短肽连接而成的部分即为scFv。编码的scFv元件既是CAR-T细胞识别肿瘤抗原的重要成分,也可作为FCM评价CAR表达情况的检测靶点之一。9.同型阴性对照:用于检测抗体与细胞表面可结晶段受体非特异性结合导致背景信号的阴性对照。应该用与检测抗体相同标记、同种属来源、相同亚型、相同浓度的免疫球蛋白进行染色,如果是间接标记抗体,还需要做二抗的荧光素背景对照,其作用是设置仪器条件,消除背景染色。对于正常标本中不存在的未知标志或者与阴性细胞界限不清的标志,或者标本中比例极低需要精确检测的标志,同型阴性对照是普遍采用的对照。CAR-T细胞免疫治疗相关检验中的FCM项目CAR-T细胞的生产研发、临床治疗每个环节都与FCM检测密不可分,包括靶点筛查、患者选择、CAR-T细胞成分鉴定、毒性预估、MRD检测、回输物和患者标本免疫功能评价、免疫微环境和复发机制研究等。鉴于CAR-T细胞治疗这一全新领域集合了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免疫表型、肿瘤干细胞免疫表型、免疫细胞亚群、细胞因子检测、CAR-T细胞检测、因部分病例靶点丢失甚至系别转变导致需要调整方案的FCM MRD检测、肿瘤异质性和免疫微环境检测等(表1),以及CAR-T细胞治疗设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临床工作中使用不同靶点或者联合靶点CAR-T细胞治疗、使用其他细胞因子或者信号分子靶向药物控制副作用等,这些都对FCM检测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了解每个环节需要使用的标本类型、检测方案以及最低检测要求,将有助于进一步规范检测流程,提高检测水平,保证检测质量。FCM在CAR-T细胞免疫治疗靶点筛查中的应用随着CAR-T细胞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CAR-T细胞的功能和治疗的安全性都有了很大提升,并有CAR-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双特异性靶点CAR-T细胞等类似靶向细胞免疫治疗产品出现。但是作为特异性免疫治疗,胞外抗原识别区的设计,尤其是有效靶点的选择始终是每一种CAR-T细胞治疗相关产品的关键环节。理想的靶点应该满足下述要求:高覆盖率(某种疾病的群体中,肿瘤细胞表达该抗原的患者比例高)、高表达率(阳性个体中几乎所有肿瘤细胞都表达)、高表达强度(在肿瘤细胞表面抗原分子数量多,表现为同一种荧光标记时,荧光强度高)、高特异性(在正常细胞中不表达或者少表达,对患者不会造成严重影响)[11]。FCM作为一项快速、简便、直观、定性定量的技术,是目前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检测手段,而CAR-T细胞治疗靶点的选择虽然都是在免疫分型或者MRD的基础上进行,但是比常规临床诊断有更严格的特殊注意事项[12, 13]。共识2:为了尽可能给CAR-T细胞免疫治疗提供客观评价,建议一项研究或治疗过程中尽量采用相同的方案,至少是关键抗体和组合相似的方案。同一患者的随访监测尽量在同一台仪器上进行,且尽量仪器条件(包括补偿)相同,或者进行仪器间条件比对。推荐强度:建议执行。)专家组成员(按姓名字母顺序排列
  • Nature | 陈婷组揭示成纤维细胞调控自身免疫疾病发生的机制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疾病具有区域性发病的特征。例如,超过80%的白癜风病人发病部位呈双侧对称分布,这种类型被称为非节段型白癜风(图1)【1,2】。在白癜风中,自体活化的CD8+ T细胞攻击黑色素细胞,导致皮肤出现白斑。全世界有0.5%到2%的人患有此病,但目前还没有获FDA批准的治疗方案。既往的研究表明, IFN-γ信号对CD8+ T细胞导致的皮肤脱色至关重要【3-6】;然而,介导IFN-γ功能的细胞类型尚不清楚。另外,针对白癜风区域性发病的假说包括微生物群分布的区域差异、黑色素细胞抗原的表达差异、以及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肽的差异等【7-10】。阐明自身免疫病的发病特征的调节机制可以帮助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案。图1 白癜风病人呈现双侧对称发病的特征2021年12月16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的陈婷研究员团队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 Anatomically distinct fibroblast subsets determine skin autoimmune patterns的研究论文,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小鼠模型和一系列遗传学实验方法,揭示了皮肤成纤维细胞在白癜风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成纤维细胞是唯一必需的能招募和激活自体活性CD8+ T细胞的皮肤细胞;不同部位成纤维细胞对IFN-γ的响应能力决定其招募CD8+ T细胞的能力,并决定白癜风的发病位置偏好。为了从细胞层面研究白癜风对称性分布的特征,作者首先对白癜风病人皮肤样本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发现CD8+ T大量聚集在皮损与非皮损区域交界处。根据这种CD8+ T细胞的分布模式,可以推测白癜风疾病发生过程中存在一种募集机制,在皮损交界处协调招募CD8+T细胞,使CD8+T细胞一直处在病变皮肤前沿,驱动脱色区域逐步扩大。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作者发现白癜风病人皮肤中杀伤性CD8+ T细胞的比例比正常人高,且表达更高水平的IFNG。GO分析表明,病人黑色素细胞、成纤维细胞的特异性基因在IFN-γ信号通路上富集。对IFN-γ下游pSTAT1信号的免疫荧光染色发现,白癜风病人皮肤中超过80%的pSTAT1+细胞是成纤维细胞,以上结果说明成纤维细胞是白癜风病人中最主要的响应IFN-γ信号的细胞类型。为了进一步研究白癜风进展的调节机制,作者建立了一种白癜风小鼠模型。经过皮肤接种B16F10细胞和腹腔注射anti-CD4抗体,C57小鼠出现和白癜风病人类似的表征,包括表皮脱色、CD8+ T细胞聚集浸润和黑色素细胞丢失。研究发现,IFN-γ信号受体敲除的转基因小鼠 (Ifngr1 KO) 在经过相同的处理后,CD8+ T细胞的浸润较WT小鼠显著减少,表皮也未出现黑色素细胞缺失。这一结果说明,响应IFN-γ信号的细胞对于白癜风的发生和进展至关重要。那么,到底哪种细胞类型才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呢?其又是如何发挥功能的?陈婷团队接下来用多种实验手段证明,在白癜风疾病中,成纤维细胞通过CXCL9和CXCL10调控CD8+ T细胞的招募(图2)。首先,作者利用Cre-loxP系统分别在6种细胞类型中进行特异性地敲除Ifngr1。结果发现,成纤维细胞特异性敲除IFNGR1后,有效阻止白癜风发生。小鼠表皮浸润的CD8+ T细胞数目明显减少,且不影响黑色素细胞数目,也没有造成表皮脱色的现象;而其他条件性敲除小鼠均出现了白癜风表型。随后,作者通过成纤维细胞移植实验发现,在一个完全没有IFN-γ响应的皮肤局部环境中,只给予外来的能响应IFN-γ的成纤维细胞就足以介导局部CD8+ T细胞的招募和聚集。第三,Transwell实验发现成纤维细胞通过分泌因子招募激活的CD8+ T细胞。而与正常的成纤维细胞相比,趋化因子CXCL9,CXCL10 在白癜风病人和白癜风模型小鼠成纤维细胞中均有较高的上调。于是,研究人员在WT小鼠中利用慢病毒在真皮成纤维细胞中敲低Cxcl9或Cxcl10基因,发现敲低了趋化因子的成纤维细胞失去了对CD8+ T细胞的招募的能力。图2 成纤维细胞通过CXCL9/10调控杀伤性CD8+ T细胞的招募成纤维细胞存在部位异质性【11】,小鼠不同部位的成纤维细胞通过Hoxc基因调节Wnt信号通路调控了毛囊的再生【12】。但不同部位的成纤维细胞在调控免疫反应方面尚未有人研究。研究人员通过对2265例非节段型白癜风病人的分析发现,白癜风在不同部位的发病频率存在很大差异,其中手背、胸部发病率最高,而手掌和上肢发病率最低。同时,不同部位的成纤维细胞在IFN-γ处理后的表达谱变化也不尽相同,手背、胸部和背部的CXCL9、CXCL10上调倍数更高。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也说明发病率高的部位的成纤维细胞响应IFN-γ的程度也更高。此外,研究人员在白癜风小鼠模型中也发现了这一相关性。白癜风模型诱导后,小鼠背部和腹部毛囊中的黑色素细胞完全丢失,但爪背、掌心部位的黑色素细胞并未受到影响。且小鼠背部和腹部成纤维细胞在IFN-γ处理以后的Cxcl9、Cxcl10表达水平要比爪背、掌心高。于是,作者将来自WT小鼠背部和爪背的成纤维细胞移植到Ifngr1 KO小鼠上,结果发现,来自WT小鼠背部的成纤维细胞对CD8+ T细胞的招募能力更强。这些实验说明,不同部位成纤维细胞对IFN-γ的响应能力决定其招募CD8+ T细胞的能力,并决定白癜风的发病位置偏好(图3)。图3 成纤维细胞通过CXCL9/10调控杀伤性CD8+ T的招募综上所述,该研究首次发现成纤维细胞对皮肤自身免疫病的发生至关重要;同时对自身免疫疾病发生的调控存在区域差异性,不同部位的成纤维细胞因响应IFN-γ的程度不同,而导致了对T细胞招募能力的不同。成纤维细胞不仅仅存在于皮肤中,几乎所有的器官都有成纤维细胞的存在,该研究亦为其他器官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机制有所借鉴。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陈婷研究员和北京医院常建民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徐子健和陈道明为共同第一作者。该论文的其他作者还包括首都师范大学的胡煜成副研究员,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姜开菊、黄焕伟、杜营雪、吴文波、隋建华研究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王文慧医生、张龙医生,西京医院的李舒丽医生、李春英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杨勇教授。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4221-8
  • Nature 子刊:重大进展!山东大学赵伟团队揭示炎性小体NLRP3蛋白活化的新机制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NOD 样受体蛋白 3(NLRP3)可检测微生物感染或内源性危险信号并激活 NLRP3 炎性小体,后者在宿主防御中具有重要功能,并有助于炎症性疾病的发病,因此需要严格控制。NLRP3 的去泛素化被认为是 NLRP3 炎性小体激活的关键步骤。但是,去泛素化控制 NLRP3 炎症小体激活的机制尚不清楚。 br/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20 年 11 月 27 日,山东大学赵伟团队在& nbsp Nature Communications& nbsp 在线发表题为& nbsp UAF1 deubiquitinase complexes facilitate NLRP3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by promoting NLRP3 expression& nbsp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显示& nbsp UAF1 / USP1 去泛素酶复合物选择性去除 NLRP3 的 K48 连接的多泛素化并抑制其泛素介导的降解,增强细胞 NLRP3 的水平,这对于随后的 NLRP3 炎症小体组装和激活是必不可少的。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此外,UAF1 / USP12 和 UAF1 / USP46 复合物通过抑制泛素化介导的 p65 降解来促进 NF-κB 活化,增强 NLRP3 和促炎细胞因子(包括促 IL-1β,TNF 和 IL-6)的转录。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因此,在体外和体内,Uaf1 缺乏都会减弱 NLRP3 炎性小体激活和 IL-1β 分泌。该研究表明,UAF1 去泛素酶复合物通过靶向 NLRP3 和 p65 并导致 NLRP3 炎性体激活来增强 NLRP3 和 pro-IL-1β 的表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18px height: 32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97977483-8da6-4393-ad9b-b20ed4d59589.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201204192638.jpg" alt=" 微信图片_20201204192638.jpg" width=" 518" height=" 322" /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NLRP3 炎性小体是一种多分子复合物,包含 NOD 样受体 NLRP3,ASC 和效应蛋白 caspase-1。NLRP3 炎性体识别来自入侵的微生物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和从受损或垂死的细胞中释放的内源性危险信号(损伤相关分子模式 DAMP)。NLRP3 在接收到来自通 TLR 的启动信号和来自各个 NLRP3 炎性小体激活剂(例如细胞外 ATP,尼日利亚霉素,β- 淀粉样蛋白等& nbsp )的激活信号后,与 ASC 和 procaspase-1 组装了炎性小体复合物。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NLRP3 炎性小体复合物随后充当半胱氨酸蛋白酶 caspase-1 的自我切割和活化的成分,促进 IL-1β 和 IL-18 的成熟和分泌,并诱导焦磷酸化。异常的 NLRP3 炎症小体激活与多种疾病有关,例如传染病,痛风,2 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阿尔茨海默氏病和癌症。因此,应严格调节 NLRP3 炎性小体的活性,以避免此类疾病。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泛素化是控制 NLRP3 炎性小体活化的关键翻译后修饰(PTM)。在静止的巨噬细胞中,NLRP3 被混合的 K48 和 K63 泛素链多聚泛素化,这对于维持 NLRP3 失活至关重要。NLRP3 在引发和激活后会去泛素化,这是 NLRP3 炎性体形成和激活的关键步骤。ABRO1 募集 BRCC3 来去除 NLRP3 的 K63 泛素化,从而促进 NLRP3 炎性小体的组装和激活。K48 连接的泛素化介导 NLRP3 的蛋白质降解,因此限制了 NLRP3 炎性体的激活。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尽管已报道了几种 E3 泛素连接酶,例如 TRIM31,March7,ARIH2 和 FBXL29 通过介导 NLRP3 蛋白降解来减弱 NLRP3 炎性小体活化,但 K48 连接的去泛素化对 NLRP3 炎性小体活性的功能仍不清楚。是否存在任何去泛素化酶以特异性去除 NLRP3 的 K48 连接的泛素化,稳定其表达并因此获得 NLRP3 炎性体激活的许可,仍有待研究。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泛素特异性肽酶 1(USP1)相关因子 1(UAF1,也称为 WDR48 或 p80)是三种去泛素化酶的结合伴侣,并构成了三种去泛素化酶复合物,包括 UAF1 / USP1,UAF1 / USP12 和 UAF1 / USP46。UAF1 与 USP1,USP12 和 USP46 组成性结合,这种结合极大地增强了它们的去泛素酶活性。UAF1 / USP1 复合物可泛素化多种底物,并已参与 DNA 修复过程的调控,肿瘤发病机制和抗病毒先天免疫。& nbsp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USP1 可以去泛素化并稳定 DNA 结合蛋白(IDs)的抑制剂,并随后促进骨肉瘤中间充质干细胞的维持。USP12 和 USP46 还通过去泛素化和稳定不同的靶标而参与肿瘤的发病过程,这些靶标包括 PH 结构域富含亮氨酸的重复蛋白磷酸酶 1(PHLPP1),TP53 和雄激素受体(AR)。但是,UAF1 去泛素酶复合物在炎症中的潜在作用尚不清楚。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这里,该研究显示 UAF1 通过招募去泛素化酶 USP1,USP12 和 USP46 来促进 NLRP3 炎性体激活。UAF1 / USP1 复合物与 NLRP3 相互作用,去除其 K48 连接的多聚泛素化,并稳定 NLRP3 蛋白。UAF1 / USP12 和 UAF1 / USP46 复合物与 p65 相互作用并抑制其泛素化和降解,促进 NF-κB 活化,从而导致 NLRP3 和 pro-IL-1β 表达增强。因此,UAF1 去泛素酶复合物通过靶向 NLRP3 和 p65 促进 NLRP3 炎性体的激活。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总之,该研究揭示了调节 NLRP3 炎性小体激活的机制,并提出了一种有前途的调节 NLRP3 依赖性免疫病理学的方法。 /p p br/ /p
  • 贝克曼库尔特推出全新流式干粉试剂:淋巴瘤筛选试剂,多色补偿试剂盒,细胞活化检测试剂及RE管
    上海,中国——贝克曼库尔特商贸(中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成立百年的专门从事诊断和生命科学相关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技术型公司,在流式细胞产品有着完备的流程和系统,除了有流式细胞仪的生产工厂之外,还在在全球有3家配套流式试剂生产工厂:美国迈阿密、法国马赛、印度班加罗尔,为全球临床和科研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流式试剂来满足当今流式细胞实验室的需求。试剂类型除了有传统的液体试剂也有最新型的干粉试剂。适应不同实验室、不同环境对于检测试剂的要求。ClearLab LS(淋巴瘤筛选方案) P/N B74074试剂用于各种血液淋巴样细胞异常样本的筛选研究。该试剂可以帮助鉴别诊断血液淋巴恶性肿瘤。该检测主要针对T,B及NK淋系细胞进行定性,其结果可以与其他实验结果进行综合解读。*一管即用型淋巴瘤筛选方案*采用贝克曼库尔特独家干粉专利技术,常温存储*预混10色共计12个抗体*用于Navios等3L10C高端流式*简化样本制备流程*可检测外周血,骨髓及淋巴结样本,适用于EDTA,肝素及ACD等多种抗凝样本*25人份包装更适合临床研究*CE注册*WHO 2008修订分类指导方案该方案的克隆及染料搭配基于能更契合临床研究的需要,鉴别样本中所有主要淋巴瘤型别,以及在正常和肿瘤阶段中主要造血细胞系别。ClearLab Compensation Kit 多色补偿试剂盒 P/N B74074 提供即用型干粉十色补偿管,可用外周血或补偿微球进行多色的流式补偿条件设置。*每盒5套*CE注册DURACLONE IF T细胞活化检测方案如今单细胞水平的细胞因子检测可以通过更为简单、灵敏的实验流程实现。即用型干粉试剂DuraClone§ IF T活化方案消除了由于抗体移液带来的误差,并采用简单快速的PerFix-nc通透方案,为您的细胞功能分析提供一套标准化工作流程! 细胞免疫功能测定的往往操作方法繁琐,重复性差。DuraClone IF T活化试剂无需重复的抗体移液和避免不同抗体间效期问题,并且在紫光、蓝光和红光三个激光都提供了开放的检测的通道,为检测方案增添灵活性。红激光开放通道选取串色程度最低的灵敏度最高的APC染料,确保了在该检测通道的优先用于检测弱表达标记。DuraClone RE管贝克曼库尔特联合该领域的权威专家,对血液疾病(比如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研究中用于稀有细胞流式检测的灵敏抗体进行优化,推出了现在的DuraClone RE§管。该方案一共包含三个独立panel,可以对B细胞发育分化的不同阶段中含量极少的异常细胞进行检测,B80393针对成熟B淋巴异常细胞,含有ROR-1抗体,被认为是区分慢淋和正常B细胞以及套白MCL的一个全新标志物。B80394针对浆细胞中异常细胞。C00163针对未成熟B细胞中的异常细胞。三个方案均留有开放通道允许外加抗体或染料如核染色SYTO41,满足研究灵活便利的需要。DuraClone RE CLB管826,000个CD45+细胞数据分析示例。异常B细胞群以红点表示(568个,0.069% CD45+),正常B细胞群以蓝点表示(16,003个)。Kaluza§雷达图通过ROR-1、CD5、CD43、CD81、CD79b和CD20的多元视角确定了布尔设门策略。数据由Navios流式细胞仪分析全血样品获得。DuraClone RE PC管2,660,000个CD45+细胞数据分析示例。异常浆细胞群以红点表示(52个,0.003% CD45+),正常浆细胞群以绿点表示(30个)。Kaluza§雷达图通过全部8个参数CD45、CD38、CD138、CD19、CD56、CD200、CD81和CD27的多元视角确定了布尔设门策略。数据由Navios流式细胞仪分析全血样品获得。DuraClone RE ALB管1,228,000个CD45+细胞数据分析示例。异常浆细胞群以红点表示(132个,0.011% CD45+),正常B细胞群以绿点表示(39,898个)。结合采用CD58、CD34、CD10、CD38、CD20分析异常细胞。数据由Navios流式细胞仪分析全血样品获得。*以上产品仅用于科研,不用于临床诊断。
  • 燃料电池活化过程对催化性能提升的影响
    为了降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制造成本,我们通常会使用颗粒很小但表面积很大的碳颗粒负载催化剂在电极上。这种催化剂在阳极帮助质子很快地传递到膜上,而在阴极则协助产生水。质子导电电解质如Nafion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有效地将质子在催化剂层内传递。质子导电电解质的存在让催化剂能在三维空间里发挥作用,只有那些直接接触膜的催化剂才能发挥作用,其他部分催化剂会被浪费掉。新制造的低负载催化剂PEM燃料电池在开始运行时不会立即达到最佳性能,通常需要一个预处理或磨合期。在这段时间内,电池性能会逐渐提高,根据不同的元件组合可能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这段时间不仅消耗了氢燃料,还会延长整个燃料电池调试过程。本研究通过三种不同的PEM燃料电池活化方法(1,2,3)对催化剂性能提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一、先CO氧化剥离再升高温度和压力(升温升压)活化图1 铂负载0.17 mg cm-2 时CO氧化剥离与升温升压结合对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 阴极由30%的Nafion和70%的E-TEK 20% Pt/Vulcan XC-72组成,Pt负载为0.17 mg cm-2。 测试在35℃的电池温度下进行,氢气和空气加湿温度为45℃(35/45/45℃,电池温度35℃,阳极增湿45℃,阴极增湿45℃。曲线1为电池经过4 h以上的磨合过程后的性能。在大多数时间内,将电池电压设置在0.4 V左右,并在上述温度下周期性地将负载从OCV扫至0.1 V左右。在此过程中,电池性能逐渐提高,但约3 h后,电池性能不再明显提高。然后进行了3次CO氧化剥离循环。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CO氧化剥离后的燃料电池性能分别用曲线2、3、4表示。如图所示,每次CO氧化剥离后,燃料电池的性能都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当进行第四次CO氧化剥离时,没有观察到进一步的增加。因此,曲线4代表了该MEA使用CO氧化剥离所能达到的最佳性能。将燃料电池暴露在一个升温升压过程中,在75/95/90℃和20/30 psig下持续1小时。在条件返回到35/45/45℃后,再次测量其性能。图1中的曲线5说明了燃料电池的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实际上,无需进行四次CO氧化剥离,仅进行升温升压活化即可达到曲线5所示的性能。换句话说,如果使用升温升压进行活化,从性能的角度来看,不需要进行任何预先的CO氧化剥离活化。最后发现,如果在升温升压活化后进行CO氧化剥离,燃料电池的性能可以进一步提高,如图1曲线6所示。如果在第一次活化之后重复使用升温升压进行另一次活化无法实现性能提升。显然,在升温升压活化后进行CO氧化剥离可以进一步提高燃料电池的性能。图2 铂负载0.3 mg cm-2 时CO氧化剥离与高温高压相结合对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在阴极Pt负载为0.3 mg cm-2的催化剂涂层膜(CCM)上进行了类似的测试,结果如图2所示。曲线7是燃料电池在磨合过程完成后的性能。曲线8和曲线9表示两次CO氧化剥离后的性能。第三次CO氧化剥离时,性能与曲线9相似。因此,曲线9代表了CO氧化剥离所能达到的最佳性能。然后在75/95/90℃和20/30 psig下使用升温升压进行活化1小时。之后在35/45/45℃下的燃料电池性能如曲线10所示。显然,升温升压活化实现了显著的增加。当进行额外的CO氧化剥离时,燃料电池的性能再次提高,如曲线11所示。二、先析氢再升温升压活化图3 升温升压结合析氢对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曲线12是完成磨合过程的性能。曲线13、14、15为三次析氢活化循环后的表现。第一次析氢比第二次更能提高燃料电池的性能,第二次比第三次更能提高燃料电池的性能。之后,将燃料电池暴露在75/95/90℃和20/30 psig的条件下1小时。活化后,再次测试燃料电池在35/45/45℃下的性能,结果如图3曲线16所示。通过此活化实现了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当使用升温升压进行第二次活化时,当电流密度低于1.3 A cm-2时,燃料电池的性能略有提高,但当电流密度高于1.3 A cm-2时,性能略有下降。三、先升温升压再析氢和CO氧化剥离 图4升温升压结合析氢和CO氧化剥离对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曲线19(对比曲线18)显示,在活化步骤后,在75/95/90℃和20/30 psig下使用升温升压,持续1小时,观察到性能显著提高。然后进行析氢步骤,实现了性能的提高(曲线20与19)。析氢后,进行CO氧化剥离,但没有观察到性能的提高(曲线21与曲线20)。这些结果表明,在使用升温升压活化后,无论是析氢还是CO氧化剥离都能够将燃料电池推向最大性能。四、结论这些活化方法是(1)升高温度和压力,(2)析氢,(3) CO氧化剥离。这些方法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有效地激活PEM燃料电池,但仅使用一种方法无法完成活化。当方法(2)或(3)在方法(1)之前进行时,活化结果与方法(1)本身相似。换句话说,在实施方法(1)之前,不需要按照方法(2)或(3)进行任何激活。 燃料电池测试系统980pro但是,在方法(1)之后进行方法(2)或(3)时,可以进一步提高燃料电池的性能,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方法(2)或(3)都可以获得类似的结果。因此,活化程序的最佳组合是在高温高压下进行活化,然后进行析氢或CO氧化剥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提升燃料电池的性能。参考文献 [1] Xu Z , Qi Z , He C ,et al.Combined activation methods for proton-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J].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6, 156(2):315-320.DOI:10.1016/j.jpowsour.2005.05.072.以上内容由理化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整理,有不足之处请指正,转载请注明出处。
  • Nature!中科院许琛琦团队发现免疫“刹车”分子PD-1调控新机制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北京时间11月29日凌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许琛琦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人体免疫系统“刹车”分子PD-1的降解机制,以及该机制在肿瘤免疫反应中的功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6d6fb73a-3f06-4aea-bf7c-0a42c333c930.jpg" title=" 1.png" alt=" 1.png" / /p p   T细胞作为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是机体健康的重要“守护者”,可以及时识别并清除体内突变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15e38eb4-a3d7-49fa-806c-b24d32aa8832.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部分肿瘤细胞也会通过激活PD-1分子让免疫系统“刹车”,从而躲避T细胞的杀伤,导致肿瘤的发生发展。在临床上,阻断PD-1通路的抗体药物可以恢复病人自身的抗肿瘤免疫功能,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这类药物目前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功,可以治疗肺癌、肝癌、肾癌等10多种肿瘤。PD-1的发现者Tasuku Honjo由此获得了2018年的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然而,PD-1为什么在肿瘤微环境中如此“活跃”这一重要科学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 /p p   许琛琦团队一直致力于T细胞的功能调控研究,前期发现了T细胞关键受体TCR和CD28的活化机制以及胆固醇代谢对T细胞抗肿瘤功能的调控作用(Nature 2013, Nature 2016, Nature Structural & amp Molecular Biology2017)。在该项研究中,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研究PD-1的调控机制。他们发现PD-1在正常的T细胞中存在一个快速降解过程,并且鉴定了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分子FBXO38。FBXO38可以给PD-1加上一种介导降解的标签,有了降解标签的PD-1会被送到细胞的回收场——蛋白酶体进行降解,由此保证PD-1维持正常水平,不影响T细胞功能的发挥。然而,在被肿瘤“包围”的T细胞中,FBXO38“活跃”程度过低,可能导致PD-1不能被正常降解,T细胞因此“受困”于那些原本应该被降解的PD-1,抗肿瘤免疫反应被抑制。 /p p   许琛琦团队进一步发现白介素2可以恢复FBXO38的“活跃”度,让PD-1回归“正常指标”,从而提高T细胞的抗肿瘤功能。白介素2已经是治疗黑色素瘤和肾癌的临床药物,对PD-1的调控应该是其临床效果背后的机制之一。需要指出的是,白介素2由于副作用大没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今后可以优化白介素2的剂型和用量,并且探索它与其它药物联合治疗的前景。 /p p   该项研究阐明了重要药物靶点PD-1的新调控机制,有助于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肿瘤免疫应答并设计新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 /p p   该研究主要由许琛琦研究组完成,博士研究生孟祥波和刘希伟为共同第一作者。在论文中做出贡献的还有多个科研团队,包括南方医科大学教授杨巍,中山大学教授魏来、周鹏辉,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教授黄晓武,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刘小龙和胡荣贵以及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教授孙少聪。经费支持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上海市科委以及中组部万人计划。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