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马丁伍德

仪器信息网马丁伍德专题为您整合马丁伍德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马丁伍德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马丁伍德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马丁伍德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马丁伍德话题讨论。

马丁伍德相关的论坛

  • 马丁代尔耐磨测试-磨损等级评定

    关于马丁代尔耐磨,在SATRA TM31中有提到磨损程度的评定:0. 无磨损1. 非常轻微2. 轻微3. 中等程度4. 严重磨损5. 几乎完全磨损6. 完全磨损我们评定这些磨损的程度有没有国际标准?如果没有,仅仅靠主观去判定?如果仅靠主观判定,不同实验员得到的结果会不会有差异?就我所知,有一家第三方测试实验自己做成参照物,利用这些参照物给实验员进行严格培训,才能上岗。请问各位有经验的版友,实际上是如何操作的?

  • 马丁氏培养基的配制

    一、目的要求 通过对分离真菌用的马丁氏(Martin)培养基配制,掌握对选择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并明确选择的原理。 二、基本原理 马丁氏培养基是一种用来分离真菌的选择性培养基。此培养基是由葡萄糖、蛋白胨、KH2PO4、MgSO4•7H2O、孟加拉红(玫瑰红,Rose Bengal)和链霉素等组成。其中葡萄糖主要作为碳源,蛋白胨主要作为氮源,KH2PO4和MgSO4•7H2O作为无机盐,为微生物提供钾、磷和镁离子。而孟加拉红和链霉素主要是细菌和放线菌的抑制剂,对真菌无抑制作用,因而真菌在这种培养基上可以得到优势生长,从而达到分离真菌的目的。 马丁氏培养基配方如下: KH2PO4 1g MgSO4•7H2O 0.5g 蛋白胨 5g 葡萄糖 10g 琼脂 15—20g 水 1000ml pH 自然 此培养液1000ml加1%孟加拉红水溶液3.3ml。临用时每100ml培养基中加1%链霉素液0.3ml。 三、器材 KH2PO4,MgSO4•7H2O,蛋白胨,葡萄糖,琼脂,孟加拉红,链霉素; 试管,三角烧瓶,量筒,玻棒,培养基分装器,扭力天平,牛角匙,高压蒸汽灭菌锅等。 四、操作步骤 1.称量和溶化 按培养基配方,准确称取各成分,并将各成分依次溶化在少于所需要的水量中。待各成分完全溶化后,补足水分到所需体积。再将孟加拉红配成1%的溶液,在1000ml培养液中加入1%的孟加拉红溶液3.3ml,混匀后,加入琼脂加热溶化(方法同实验十九)。 2.分装、加塞、包扎、灭菌,无菌检查与实验十九相同。 3.链霉素的加入 由于链霉素受热容易分解,所以临用时,将培养基溶化后待温度降至45℃左右时才能加入。可先将链霉素配成1%的溶液,在100ml培养基中加1%链霉素液0.3ml,使每毫升培养基中含链霉素30μg。

  • 谈谈阿斯顿马丁的全球召回

    英国超豪华跑车品牌阿斯顿·马丁宣布召回2007年11月以来生产的总计17950辆跑车,召回原因是一家中国零部件供应商使用 "假冒的塑料材料",造成车辆油门踏板臂可能断裂.虽然导致召回主因源于零部件供应商材料问题,但其供应商管理和质量监督体系让业界大为诟病。对于此话题,从质量管理的角度,大家有何看法?欢迎讨论。

  • 布料起球测试:马丁代尔耐磨试验机

    马丁代尔耐磨测试是指依据马丁代尔法方法标准体系及其关系对纺织产品进行试验,并通 过此试验来测试织物的耐磨特性,它直接影响产品的耐用性和使用效果,耐磨是指织物间或与 其他物质在反复摩擦的过程中,抵抗磨损的特性。而用于对织物耐磨测试的机台,即为马丁代 尔耐磨试验机。一、产品特点 1、摩擦头采用金属电镀工艺,防腐防锈,坚固耐用; 2、坚实的底脚增加仪器的稳定性; 3、符合相关标准,结果准确噪音小。 二、设备安装 1、工作环境的选择 应按下面的要求选择工作环境: (1)工作环境应保持清洁、干燥;室温条件在 20℃~30℃范围内,相对湿度:85%; (2)工作环境应无强震动源,主机支撑稳固; (3)应使仪器远离带有磁性或能产生磁场的物体及设备; (4)需远离可燃物、爆炸物及高温发热源的场所; (5)不得长时间在高湿度或高粉尘的环境中使用仪器。 2、设备安装 (1)拆箱后,除去一切包装,检查在运输过程中是否损坏; (2)将仪器放在水平、干净的工作台面上,正确连接电源插头,确保联接牢固。 三、维护保养 1、随时保持仪器的清洁,每次实验前后用棉布擦拭圆柱轴,以保持干净; 2、如长时间不用,请拆下测试压力盘喷防锈油; 3、每月给齿轮部位加润滑油; 4、仪器中部的转盘为塑料制品,其上固定孔位的螺牙较易损坏,因而在耐磨性测试与起球测 试间变换时,应注意保护转盘的螺牙; 5、使用本仪器进行测试,摩擦头画出的曲线为标准的李莎如曲线,导引板、摩擦头导轴以及 摩擦头本身的扭曲都将造成摩擦头运动轨迹不再是标准的曲线,对测试将造成不良影响,因而 应注意保护各配件的完好。[img=,300,464]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10/202210280852550801_1889_5568994_3.jpg!w690x1068.jpg[/img]【英徕铂】英徕铂ENLAB,物性检测仪器品牌,为国内市场提供数百种物性检测仪器,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检测仪器解决方案与服务

  • 马丁代尔耐磨仪期间核查作业指导书

    马丁代尔耐磨仪期间核查作业指导书1、核查依据 马丁代尔耐磨仪说明书,国家标准GB/T 4802.2-2008 《纺织品 织物起球试验 马丁代尔法》2、适用范围 适用于YG(B)401G型马丁代尔耐磨仪的期间核查。3、核查周期 根据两次检定/校准的时间间隔和本所对该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马丁代尔耐磨仪期间核查周期为检定/校准后六个月左右进行期间核查,如仪器使用频率过高可视情况缩短检查周期。4、核查方法4.1 一般检查4.1.1 仪器应有下列标志:仪器名称、型号、制造厂名、出厂日期和出厂编号,国内制造的仪器应标注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标志。4.1.2 仪器的各按键、开关、指示屏工作情况。4.1、留样再测,看是否跟以前的检测数据相近;4.2、称量试样夹具、加载块质量,看是否符合标准要求;4.3、检查李纱茹运动轨迹;5、结果评定5.1、仪器的各按键、开关、指示屏工作正常5.2留样再测的结果与原结果应不大于半级;5.3试样夹具质量应为(155±1)g;5.4加载块质量应为(260±1)g6、期间核查结果处理6.1填写“仪器设备期间核查记录”;6.2期间核查过程中,若发现仪器工作不正常或评定指标未能达到规定要求,应及时通知设备管理员,查明原因,并组织维修或送检,维修后的仪器经检查或检定达到技术性能要求后方能投入使用。

  • 戴斯-马丁试剂含量测定

    戴斯-马丁试剂的含量测定,用的是氧化还原滴定的方法,用硫代硫酸钠滴定,将试剂中的碘离子还原成碘,但在滴定过程中出现浑浊现象,加入淀粉指示液也不变蓝,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因为是第一次做这个试剂的检测,不知道是哪里出问题?还请做过的大侠们指教。

  • 马丁代尔耐磨试验机机理和操作解析

    马丁代尔耐磨试验机机理和操作解析符合标准:ASTMD 4970; ISO12945.2;GB/T4802.2/13775/21196.1/21196.2;ASTMD4966;ISO 12947;FZ/T 20020;BS3424-24/5690;ISO 12947.1/12947.2;M&S;P17/P19/P19C;NEXT 18/18a/18b;ISO5470-2;IWTO-40;JIS L10968.17.5 MethodE; Woolmark TM112/196;BS EN 388/530/13770;ISO20344用途:可检测各种织物的耐磨性及起球性能测试方法:测试样品在规定压力下与标准摩擦布进行摩擦,在达到预定转动次数后,以评定样品的耐磨性能。产品特点:1、工位数:9位 显著提高测试效率;2、活动式的试样紧固组件:可随时取出某个摩擦试样而不影响其他试样,提高测试灵活性;3、摩擦计数范围:0~999999次,可适应不同耐磨材料及标准的测试要求;4、动程:横向 60.5±0.5mm,纵向 24±0.5mm,可适应不同大小的待测材料需求;5、两种有效摩擦直径: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6、夹持器与磨台相对运动速度可调:20-70r/min测试原理:1、耐摩擦性试验圆形织物试样固定在磨台上,与固定有标准摩擦布的摩擦头进行摩擦测试。评定方法有三种:试样破损的测定、质量损失的测定、外观变化的评定。2、起毛起球性试验在Martindale上采用的起毛球测试方法配合EMPA发展而来。测试适于针织和机织织物(由短纤纱织成)。用测试仪器模拟正常穿着得发生的起球,在轻微的压力下,将装在试样夹上的试样与磨台上的自身织物以一定的几何图形相互磨擦,然后将磨后的试样与标准样照对比级。根据被测样品的种类可以简单分为:针织起毛起球评审样照、梭织物起毛起球评审样照。并根据起毛起球的眼红行情况分为五级5-无起球? 4-轻微起球? 3-中等起球2-严重起球 1-非常严重起球.

  • 马丁代尔耐磨测试操作指引

    马丁代尔耐磨测试操作指引

    马丁代尔耐磨测试操作指引1.0目的与范围1.1本试验的目的是模拟织物在实际穿着过程中,布面磨损时的状态特征,适用于梭织物及针织物。1.2 本方法是适宜下列标准。1.2.1 美国ASTMD 4996。1.2.2 欧洲BS 5690。2.0测试原理将一定尺寸的织物试样在规定压力下与作为磨料的标准毛织物互相接触,并使试样以利萨如(LISSAJOU)轨迹相对于磨料运动。其结果使试样受到多方向的均匀磨损。当试样磨到规定的次数,然后试样放在评级箱中,用灰色样卡,评出织物的磨损情况,或者当试样出现某种破坏特征时,计下摩擦次数作为耐磨性指标。3.0设备3.1马丁代尔耐磨仪。3.2样办切割器。3.3作为磨料的毛织物。3.4评级箱。3.5评级用的灰色样卡。4.0标准温湿度及测试环境相对湿度65±2% 相对温度20±2℃5.0试样准备5.1将试样放置在恒温恒湿环境下4小时以上。5.2用切割器剪取4个试样,且距离布边在3英寸以上,每个试样直径38mm, 各试样不能在同一部位。5.3准备4块直径为150mm作为磨料的毛织物。6.0测试程序6.1将作为磨料的毛织物装在耐磨机磨台上。6.2将试样织物装在试样夹头上。6.3按标准要求在试样夹头上加重。6.4预设耐磨次数。6.5启动电源开关。6.6装在夹头上的试样与装在磨台上作为磨料的毛织物进行磨擦试样绕轴心自由转动。试样夹头与磨台相对运转的轨迹为利萨如图形。7.0评级应记下耐磨性指标7.1评定织物磨损情况。7.2当织物出现破损情况,记下磨断次数。8.0附图:(布样) D= [img=,233,140]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3/201803031034166390_239_2154459_3.png!w233x140.jpg[/img]

  • 马丁代尔法织物耐磨性能的测定-能力验证

    最近在做马丁代尔法织物耐磨性能的测定-能力验证时遇到一个问题。按GB/T 21196.3-2007的要求,测定织物耐磨后质量损失所使用的天平精度为1mg。我们正好有一台分析天平0.1mg可用,然而摩擦头和试片的的重量却超过了天平的称量上限120g.另外借了一台天平精度为5mg。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耐磨测试结果更准确呢?

  • ISO12947-2:2016马丁代尔法织物耐磨性能的测定

    [color=#000000]大家知道哪个机构具备[color=#ff0000]ISO12947-2:2016[/color]马丁代尔法织物耐磨性能的测定能力验证资质?[/color][color=#000000]目前我查到国内的能力验证机构认可的方法是[color=#3333ff][b]GB/T 21196.2-2007[/b][/color](修改采用ISO12947-2:1998)。[/color][b][color=#0000ff][/color][/b]

  • 纺织测试仪器 马丁代尔起毛起球测试仪的操作事项及维护保养

    俗话说的好,要想仪器使用的好,就得三分注意,七分保养。可能很多人觉得仪器不就是拿来用的嘛?用的越多,越灵活,越能体现仪器价值。这个从使用价值上讲是没错,但是仪器也是有寿命的,仪器的使用离不开保养,保养的好,仪器可以多用一些年;保养不好,那就是今天这里小问题,明天哪里小问题,小问题堆积的多了,就变成大问题。前一篇文章中已经介绍了详细性能就参数。今天上海品魁将在此介绍一下马丁代尔起毛起球测试仪的操作事项及维护保养。一、[b]马丁代尔起毛起球测试仪操作注意事项: [/b]1、标准摩擦布不能反复使用,完成一次测试需要另外更换一块标准摩擦布 2、羊毛毡(机织和非机织需要根据根据要求)可以反复使用,如果表面有磨损或者已被沾污时需要更换,可以双面使用 3、鞋垫测试应该先去布,再进行马丁代尔耐磨测试 4、测试完成后样品的表面有磨破、断纱、起毛或者起球严重、磨损严重等异常现象,则判定为不合格,有标准样卡进行比对。5、制样前,要特别注意裁剪边缘不要产生毛变,以避免不必要的质量损失及外观变化。6、仪器操作过程中注意操作规范及人员安全。7、仪器需要在水平桌面上放置,纺织仪器不平,导致测试样品摩擦不均匀。二、[b]马丁代尔起毛起球测试仪的维护保养:[/b]1.定期对仪器进行外部的清洁以及清洗,保证测试仪器的清洁度2.定期对测试仪器进行检查,看是否有出现异常;3.在使用过程当中,应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不违规使用,以免损坏仪器,导致缩短仪器的寿命;4.在使用完测试仪器以后,须将仪器摆放好,并对仪器做相应的清洗,以保证仪器的清洁;5.在不使用仪器的情况下,应将仪器的电源关闭,并持续保持仪器的清洁。6.各项治具以及接头的配件请妥善地放置好,并擦拭适量的防锈油,以防设备会生锈。7.动力螺杆以及螺杆部分一定要记得经常在里面加适量的润滑油,从而保证传动的灵敏性。润滑油用黄油加入少许的机油相混合就可以。8.面板中的控制箱,也就是显示器要用干布来擦拭,一定要预防沾水,以免损坏了IC电子零件。9.仪器长时间不用,需定期进行开机运转,如1个月进行开机2小时,避免湿度仪器内部的电子的影响,突然开机造成电路的烧毁。10.定期进行校准。校准李莎茹曲线是否均匀,如果不均匀需要调整。

  • 前五名下载全套药典奖励10积分

    著名的“马丁代尔大药典35版”,前五名下载完成安装的同学在此跟帖可获得10积分奖励,下载地址:http://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earch.asp?searchType=admin_name&keywords=wsy18

  • 药物绑定靶蛋白的效果首次可直接测量

    新技术有助于开发更好的药物2013年07月06日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陈丹 科技日报讯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7月5日(北京时间)报道,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方法,首次能够直接测量药物抵达其位于细胞中的目标蛋白的效果。《科学》杂志上描述的这项新技术,对于开发新的、改良型的原料药将是一个重大贡献。 大多数药物都是通过与一种或多种蛋白质结合并影响其功能来发挥效力的,但药物开发也因此面临两个常见问题:认定正确的目标蛋白,并设计能够有效地找出和绑定它们的药物分子。此前没有任何一种手段可用于直接测量药物分子定位和绑定其靶蛋白的效率,这使得药物开发过程的很多阶段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在某些情况下,候选药物在人体临床试验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经证实正是由于药物分子没有与正确的蛋白质结合造成的。 而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研究人员利用靶蛋白与药物分子结合时通常会变得稳定的观念,开发出了这个被称为CETSA(细胞热转移分析)的新技术。他们认为,这项技术可作为药物开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控制阶段,也可作为对其他方法的一个补充。“我们已经证明,该方法适用于多种靶蛋白,使我们能够直接测量药物分子是否抵达了其位于细胞或动物模型中的目标。”该医学院医学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首席研究员帕尔·诺德隆德说,“我们相信,CETSA技术最终将帮助提高许多药物的效率,并有助于开发更好的药物分子和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研究人员还对可能导致细胞耐药性的工序进行了仔细检查,并表示,这一技术能够确定现有药物是否适合个别患者,因此其具有应用于个性化治疗的潜在价值。 “我们认为,该方法可以为癌症治疗提供一个重要的诊断工具,比如,从原则上来说,CETSA技术让我们能够确定哪种药物针对肿瘤中的蛋白质最有效,临床医生也可以在早期治疗阶段确定肿瘤是否已经具备了某种抵抗力、哪种治疗方案对病人更合适。”诺德隆德的同事丹尼尔·马丁内兹·莫利纳说,他带领的团队正在开展一个旨在将CETSA技术用于病患研究的项目。(记者陈丹) 总编辑圈点 体温可以测量,骨密度可以测量,就连药物绑定靶蛋白的效果也可以直接测量,让人不得不慨叹医学技术发展的速度之快。文中提到的细胞热转移分析技术,就好比狙击手的瞄准镜,能帮助狙击手调整位置以便更准确地击中目标。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更好地提高药效,还尽可能地减少副作用,其实际应用价值非同一般。那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诊疗方法或将成为过去,那些原本被认为的绝症或将“绝”处逢生。 《科技日报》(2013-07-06 一版)

  • 【转帖】近50年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者的简介

    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 麦克米伦,EM Edwin Mattison McMillan 1907~ 美国核物理学家  1907年9月18日生于加利福尼亚洲。1928年在上福尼亚工 学院获学士学位。1932~1934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辐射实验室工作,随E• O• 劳伦斯从事加速器的实验研究 1935年起,在该校物理系任教。1946年被聘 为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的荣誉教授,194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54年任劳伦斯• 伯克利实验室副主任,1958年任主任,直到1973年退休。    1938年O哈恩等发现核裂变现象后,麦克米伦用加速器加速的粒子通过核反 应研究铀的裂变产物时这些产物初始具有很大能量,因此从靶子中逸出而进入贴 近靶子的纸叠层中。但在分析靶子残留的放射性时,除了原来铀的一些同位素外 ,出现了半衰期分别为23分和23天的两种β放射性核素。前一种证明是铀的 一种同位素,后一种由前者生成,因此应该是超铀元素。1940年夏,他和PH艾 贝尔森分离、鉴定了这一新元素,命名为锋 1940年底,他又和G• T• 西博格等人 发现了钚。由于发现并研究超铀元素,他和西博格共同获得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还曾进行雷达、声纳和核武器的研究。 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 西博格, G. T. Glenn Theodore Seaborg1912~ 美国核化学家  1912年4月19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伊什珀明。1934年毕业于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1937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化学博士学 位。他长期以来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教授,1961~1971年,担任美 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现在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全大学(包括九个分校)名誉教授 ,兼任 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 副主任。    1940年他与 E.M.麦克米伦 等人共同发现了94号元素 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领导的芝加哥大学冶金实 验室, 创立了生产原子弹材料钚的化学流程, 从几百千克受到加速器中子轰击的 铀中分离及制备了二十几微克纯金属钚, 以供对于钚的核性质进行研究。此化学 流程的分离系数达100亿分之一, 在后来大规模的 核燃料后处理 工作中证明基本正确。这是核武器研制成功的一个关键步骤。   战后, 他长期从事 超铀元素 的合成和化学研究, 他 和同事一共发现了9个超铀元素: 95号 镅 、96号 锔 、97号 锫 、98号 锎 、 99号 锿 、100号 镄 、101号HT5”K〗钔 、102号 锘 和106 号元素 。1944年 他根据重元素的电子结构提出了锕系理论, 即在周期表中存在着与镧系元素位置 相似的另一系列重内过渡元素—— 锕系元素 。这一理论 使近代周期表趋于完整, 并为后来逐一合成人工超铀元素指明了方向。   他还参与了许多有重要实际应用价值的放射性核素的发现工作,如 碘131 、 锝 99的同质异能素、钴57、 钴 60、 铁 55、 铁 59、 锌 65、 铯137 、 锰 54、 锑 124、 锎 252、 镅 241、 钚 238,以及易裂变 核素钚239和铀233。近几年来,他致力于超重核的探索和锕系元素的重离子核反 应研究。 西博格曾经得到过49个荣誉博士学位。他和麦克米伦因发现并研究超铀元素 而共获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他还曾获许多其他荣誉奖章,例如1959年获原子能 科学的最高荣誉奖费密奖。他的主要著作有《锕系元素》、《锕系元素化学》等 。 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  马丁,A• J• P Archer John Porter Martin 1910~ 英国分析化学家  1910年3月1日生于伦敦。1932年获剑桥大学学士学位,1 936年获博士学位。1933年在剑桥营养学研究所工作时,专门从事食物营养成分的 分析,并于1934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维生素E的吸收光谱》一文。1936年任 利兹羊毛工业研究所化学师,从事毛织物的染色研究。1946年在诺丁汉制靴研究 所研究生物化学,发表了论文《复杂混合物中的小分子多肽的鉴定》,介绍了利用 电泳和纸色谱鉴别小分子多肽(见肽)。1957年在国家医学研究所任职,1973年任 舒塞克斯大学教授。马丁和R• L• M• 辛格共同发明分配色谱法,用于分离氨基酸 混合物中的各种组分,还用于分离类胡萝卜素。此法操作简便、试样用量少,可用 于分离性质相似的物质以及蛋白质结构的研究,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基本 研究方法。由于这一贡献,马丁和辛格共获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1953年马丁和A• T• 詹姆斯发明[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法,利用不同的吸附物质来分离气体,广泛用于各种有 机化合物的分离和分析。   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 辛格(Synge,Richard Laurence Millington,1914-)英国生物化学家  生于利物浦。1928-1933年在曼彻斯特学院学习,后转入剑桥大学,1936年获文学士学位。1941年获哲学不容产。1941-1943年在利兹羊毛工业研究十佳任生物化学师。1943-1948年在伦敦利斯特预防医学研究所工作。1948-1967年任阿伯丁罗威特研究所蛋白质化学研究室主任。1967年后任诺里奇食品研究所生物化学师。曾任英国和平大会副主席。195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是爱丁堡皇家学会、英国化学会、英国生物化学会、英国营养学会、法国生物化学会、美国生物化学家协会会员。1949-1955年任《生物化学杂志》编委。辛格主要研究把物理化学方法用于蛋白质及有关物质的离析和分析。与阿切尔.马丁共同发明分配色谱分离法。1952年两人同获诺贝尔 。辛格还对抗菌缩氨酸和较高级植物进行过研究。

  • “尘世影院”~~~第十九季~~~[霍比特人2:史矛革之战 ]The Hobbit: The Desolation of Smaug

    “尘世影院”~~~第十九季~~~[霍比特人2:史矛革之战 ]The Hobbit: The Desolation of Smaug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2/201402251211_491079_2337643_3.jpg◎译  名 霍比特人2:史矛革之战◎片  名 The Hobbit: The Desolation of Smaug◎年  代 2014◎国  家 美国◎类  别 剧情 / 动作 / 奇幻 / 冒险◎语  言 英语◎片  长 162 Mins◎导  演 彼得·杰克逊◎主  演  伊恩·麦克莱恩 / 马丁·弗瑞曼 / 理查德·阿米蒂奇 /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 奥兰多·布鲁姆 /伊万杰琳·莉莉 / 李·佩斯 / 卢克·伊万斯 / 斯蒂芬·弗雷 / 肯·斯托特 / 詹姆斯·内斯比特 / 约翰·贝尔 【内容简介】距离孤山越来越近,矮人远征军的道路却变得异常艰险。他们躲过了苍白半兽人的不懈追杀,在幽暗密林前和甘道夫(伊恩·麦凯伦 Ian McKellen 饰)兵分两路,后者前往多尔哥多探寻索伦的动向,而霍比特人比尔博·巴金斯(马丁·弗里曼 Martin John C. Freeman 饰)和矮人们先是遭到巨大蜘蛛的袭击,随后又被精灵王子莱戈拉斯(奥兰多·布鲁姆 Orlando Bloom 饰)及其木精灵同伴捕获。比尔博急中生智,利用魔戒救出伙伴,继而引发了木精灵、半兽人和矮人远征军之间精彩纷呈的三方会战。借助巴德(卢克·伊万斯 Luke Evans 饰)的帮助,他们疲惫的矮人们暂时落脚长湖镇。近在咫尺的孤山城堡,沉睡在财宝中的巨龙即将醒来……

  • 【分享】大药典35版

    著名的马丁代尔大药典,容量为五百多兆。前五名下载安装成功的有10积分奖励。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10402/3224771/index.shtml

  • 【分享】色谱法介绍

    色谱法色谱法又称色谱分析、色谱分析法、层析法,是一种分离和分析方法,在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色谱法利用不同物质在不同相态的选择性分配,以流动相对固定相中的混合物进行洗脱,混合物中不同的物质会以不同的速度沿固定相移动,最终达到分离的效果。色谱法起源于20世纪初,1950年代之后飞速发展,并发展出一个独立的三级学科——色谱学。历史上曾经先后有两位化学家因为在色谱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此外色谱分析方法还在12项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工作中起到关键作用。 一、历史1、色谱的起源 色谱法起源于20世纪初,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米哈伊尔·茨维特用碳酸钙填充竖立的玻璃管,以石油醚洗脱植物色素的提取液,经过一段时间洗脱之后,植物色素在碳酸钙柱中实现分离,由一条色带分散为数条平行的色带。由于这一实验将混合的植物色素分离为不同的色带,因此茨维特将这种方法命名为Хроматография,这个单词最终被英语等拼音语言接受,成为色谱法的名称。汉语中的色谱也是对这个单词的意译。 茨维特并非著名科学家,他对色谱的研究以俄语发表在俄国的学术杂志之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正常的学术交流被迫终止。这些因素使得色谱法问世后十余年间不为学术界所知,直到1931年德国柏林威廉皇帝研究所的库恩将茨维特的方法应用于叶红素和叶黄素的研究,库恩的研究获得了广泛的承认,也让科学界接受了色谱法,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以氧化铝为固定相的色谱法在有色物质的分离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这就是今天的吸附色谱。 2、分配色谱的出现和色谱方法的普及 1938年阿切尔·约翰·波特·马丁和理查德·劳伦斯·米林顿·辛格准备利用氨基酸在水和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分离不同种类的氨基酸,马丁早期曾经设计了逆流萃取系统以分离维生素,马丁和辛格准备用两种逆向流动的溶剂分离氨基酸,但是没有获得成功。后来他们将水吸附在固相的硅胶上,以氯仿冲洗,成功地分离了氨基酸,这就是现在常用的分配色谱。在获得成功之后,马丁和辛格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有机物的分离。1943年马丁以及辛格又发明了在蒸汽饱和环境下进行的纸色谱法。 3、气相色谱和色谱理论的出现 1952年马丁和詹姆斯提出用气体作为流动相进行色谱分离的想法,他们用硅藻土吸附的硅酮油作为固定相,用氮气作为流动相分离了若干种小分子量挥发性有机酸。 气相色谱的出现使色谱技术从最初的定性分离手段进一步演化为具有分离功能的定量测定手段,并且极大的刺激了色谱技术和理论的发展。相比于早期的液相色谱,以气体为流动相的色谱对设备的要求更高,这促进了色谱技术的机械化、标准化和自动化;气相色谱需要特殊和更灵敏的检测装置,这促进了检测器的开发;而气相色谱的标准化又使得色谱学理论得以形成色谱学理论中有着重要地位的塔板理论和Van Deemter方程,以及保留时间、保留指数、峰宽等概念都是在研究气相色谱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 4、高效液相色谱 1960年代,为了分离蛋白质、核酸等不易汽化的大分子物质,气相色谱的理论和方法被重新引入经典液相色谱。1960年代末科克兰、哈伯、荷瓦斯、莆黑斯、里普斯克等人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台高效液相色谱仪,开启了高效液相色谱的时代。高效液相色谱使用粒径更细的固定相填充色谱柱,提高色谱柱的塔板数,以高压驱动流动相,使得经典液相色谱需要数日乃至数月完成的分离工作得以在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完成。 1971年科克兰等人出版了《液相色谱的现代实践》一书,标志着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正式建立。在此后的时间里,高效液相色谱成为最为常用的分离和检测手段,在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医学、药物开发与检测、化工、食品科学、环境监测、商检和法检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同时还极大的刺激了固定相材料、检测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以及色谱理论的发展。

  • 关于马丁代尔耐磨仪转速

    [font=&][color=#333333][color=#333333]外传动速度:[/color]47.5±2.5r/[color=#333333]min[/color][/color][/font][font=&][color=#333333];[/color][/font][font=&][color=#333333]内传动速度[color=#333333]44.5±2.5r/min[/color][color=#333333]啥个意思啊?做耐磨的话用哪个速度,做起球又是用哪个速度?[/color][/color][/font]

  • 马丁代尔法起毛起球评级经验讨论?

    GB/T4802.2-2008方法测试机织物的起毛起球,但是发现一个问题,样照评级,感觉样照起球很严重都可以评三级,但是如果是视觉描述平级的话,理论上说可能样照评级是三级,视觉描述评级只能评2级,大家对于起毛起球评级有什么好的方法和经验吗?欢迎赐教!

  • 伍连德和中西医之争

    话题抛出去了一个多星期,我因为鼓捣其他事情一直没动手,现在来大概说说伍连德曾经在大陆没几个人知道,中国青年报还出国一期专题,叫:找回伍连德。文章说到伍连德创办的各种机构都没有伍连德这个人的一点消息了,这中间有啥猫腻不再细说,毕竟这就是斯巴达,你们懂的。伍连德的国籍在wiki上也木有明确显示,祖籍广东,生卒都在南洋。借着非典的防治,重新走回大陆各界的视野。伍连德本人干过很多大事,本期挑两个事情来讲,这两件事都牵涉到中医,伍连德本人是个西医医生,顺带就说一下中西医之争。伍连德是应袁世凯邀请回国的,然后去东北参加了防治鼠疫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里面,甲类的传染病只有两个:鼠疫,霍乱。什么非典,艾滋病,登革热,炭疽,禽流感之类,都被归为乙类。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鼠疫的危害有多严重,在历史上讲,一共有三次大的鼠疫。第一次是公元541年始于埃塞俄比亚,在欧、亚、非流行200年,全球死亡人数超过1亿人。第二次是14世纪始于蒙古草原,沿商路传入欧洲和非洲,导致欧洲人口减少三分之一,被称为“黑死病”。第三次是1855年始于中国,高潮期为1894年的印度、香港和1910年到1911年的中国东北,后者被以伍连德为首的中外防疫专家成功控制。1959年之后,再也没有大规模的流行。也有一种意见认为,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到今天仍未结束。挺中医的很多人都会说出这样的理由,中华民族的繁衍,一直没有被欧洲那样的瘟疫阻断干扰,中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于流行瘟疫的防治有独特的优势。事实究竟如何,大家且看鼠疫的第三次大流行。起初流行从俄国开始,然后俄国人把感染鼠疫的华人赶出边境,造成了东北境内的大流行,这时清政府做出了一个灰常英明的决定,委任伍连德处理这个事情,伍连德当时去的时候就带了一个助手,和他并肩作战的还有当时中国其他医院的二十多名西医。把重任交给了华人西医,自然引起了国粹派的强烈不满,中医师强烈要求上阵,伍连德组织了他们和当地的军人等开始了抗瘟疫斗争。【至战斗结束,根据伍连德的统计,其中哈尔滨防疫队伍的殉职情况如下:20名医生殉职1名(即法国军医迈斯尼),殉职率5%;29名医学生殉职1名,殉职率3.5%;中医9名殉职4名,殉职率44.4%;检查员31名殉职2名,殉职率6.5%;**688名殉职30名,殉职率4.4%;卫生队206名,殉职11人,殉职率5.3%;骑警80人殉职5人,殉职率6.2%;救火员20人殉职5人,殉职率25%;杂役550人殉职102人,殉职率18.5%;厨师60人殉职4人,殉职率6.7%;救护队150人殉职69人,殉职率46%;士兵1100人殉职63人,殉职率5.7%。总共2943人,297人殉职,殉职率10%。长春166名卫生防疫人员殉职,其中中医死亡率达54%。】中医的死亡率为什么这么高?因为他们不信邪,不带口罩,而且要望闻问切!伍连德带领西医们在干什么?在隔离,在集中处理尸体,找到疑似病例就隔离,伍连德还改良了口罩,防止医护人员感染。第二次(1920年)瘟疫再次在东北流行的时候,伍连德没有招募中医参加抗瘟疫,只是要求他们发现病例就报告,引起更大不满,闹到了当地政府面前,政府为了稳定和谐,和稀泥,将抗瘟疫经费拨出来4000元,给中医团体。中医们说了,你西医防鼠疫,只能隔离,不能治疗,我们中医可以治疗!于是老中医们纷纷放弃门户之见,集中研讨,弄了几个秘方出来,在4月1日,哈尔滨中医鼠疫医院隆重开张,伍连德也被吓住了,觉得是不是祖国医学人品大爆发,真的可以搞定,就送了10名病患过去给他们治,五天过去,没有消息传来,伍连德还打算再送10名病患过去医治,被拒绝了。上次的10名病患全部死亡,副会长不知所踪,几天后街上发现了他的尸体,原来他因感染鼠疫被家人赶出来死掉了。王澄先生有个比喻:“就好比全世界的医学队伍汇合成了一个装甲兵团和疾病作战。突然,边上跑出来一队部落骑兵,手里挥舞着弯刀,嚷嚷着要帮助参战。”当时东北有31名注册中医师,两次抗鼠疫,17名遇难。伍连德的表现如何?“严格刻板的规矩虽然复杂,但运行良好。”伍连德在自传中写道。他的方法开始实行一个月内,哈尔滨的鼠疫死者累计达到3431人,最严峻的一天死亡183人。一个月后,到了1911年3月1日,死亡人数下降为零。“此确为科学组织之胜利也!”调集士兵、警察、医生和其他勤杂人员近三千人,借用俄国铁路局的120节车厢以及学校等设施,牺牲医务和其他服务人员297人,历时7个月,一场疫区范围从满洲里到北京、天津、济南的抗击鼠疫的斗争,取得了最后成功。伍连德注意到,那一年的春节,傅家店的中国居民遍地燃放鞭炮,人们相信鞭炮对扑灭鼠疫显示了神奇的威力,还有中国人相信吸食鸦片可以抵御鼠疫。中医生意特别兴隆,但是31个登记的执业中医师,17人死于鼠疫。“朝廷空前恩准对瘟疫死者进行集体火化,并且正式许可为获得知识而进行尸体解剖,在中国近代医学发展史中是两个标志性事件。”伍连德在4月3日开幕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上说。他的很多防治措施,经历过非典的肯定都可以从中找到相似之处。第一件大事说完,具体细节可以随便百度谷歌什么的,伍连德自传时说自己是“鼠疫斗士”,当之无愧。1935年以其“在肺鼠疫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发现了土拨鼠在其传播中的作用”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提名。第二件大事,说起来很大,但是也可以说很小。1913年,美国医史学家嘉立森出版了《医学史》一书。这是一部论述世界医学史的专著,全书近700页,而有关中国医学的内容廖廖无几,不足一页,并有谬误。伍连德看后不满,写信给作者,作者说没听说过中国医学有啥牛逼的人物事件,那半页内容也是听人家说的,有错误很正常,不是我的错。伍连德郁闷之下,和王吉民一起,合作十六年,写了一本《中国医史》(英文的,伍连德刚回国时候国语不会讲~)书里面到底写的啥,我反正没看过,搜到的各种论文不少,大多都是说伍连德如何歌颂中医,等等,我相信这里面肯定有这些内容。伍连德认为医学发展缓慢,跟没有医学史有很大关系,所以这个书也是很倾力的去做的。这个书建国后翻译过哦,印刷数量说出来吓死你们:十五本。因为这是印刷用来批判的。批判什么,我也不知道,因为后来这个事因为其他情况耽误了,实际没开始批判。中华民国搞过一个废医存药,就是说,中医废掉,中药保留。我们伟大领袖搞的是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所以说,伍连德这里头如果都是说的中医的好话,还可能被选为批判教材么?这个书前几年出版了。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811252/第二件事,到此为止了,别问为啥这么短,因为能看到的资料太少了,而且明显经过筛选。事实怎么样,我反正不知道。伍连德在1937年的时候被日本人炸了房子(在东北的时候伍连德扫过日本人的面子),跑到南洋了。解放后,南洋街上也经常看到一老头,没事劝人少抽烟,多锻炼,1960年1月21日,伍连德因心脏病逝世,终年81岁。1月27日的《泰晤士报》称伍连德是“流行病的英勇斗士”,“伍连德的逝世使医学界失去了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的毕生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无以回报,我们将永远感激他。”参考资料1找回伍连德 http://news.163.com/07/0905/02/3NJFQCSB000120GU.html2国士无双伍连德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070169/3伍连德自传:抗疫斗士——一个现代华人医生的自述

  • 如何正确对待拒稿

    来源:科学网 作者:孙 学军 编辑: 国兴 最近《科学》上对如何正确对待论文被拒稿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论文被拒是痛苦的,也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如何正确认识论文被拒稿,并获得好处是从事科研很重要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学者的进步一般都是从论文被拒稿开始。一般人可能会认为,智力和直觉是学者发表学术论文的重要因素。但澳大利亚物理学转行到社会学教授 Brian Martin并不这么认为。马丁认为,论文发表真正重要的是坚持。拒稿是学术领域不可告人的秘密,许多科学家发表他们论文过程中都会遭遇此事,不同领域和期刊的拒稿率不同,但具体到个人,发生几率一般都很高。马丁建议,对待拒稿的态度最重要的是要把论文和个人区分开,论文只是作者的产品,而不是作者自己。如果论文被拒,不应该认为是作者的错误。相反,拒稿也有不少好处,例如有利于提高论文质量有好处,有利于提高个人学术鉴别能力,也有利于选择更合适发表的杂志。实际上,伴随拒稿的一些评论和解释也许正是更高水平研究的起点。“失败是成功之母”用在论文发表上非常贴切,许多学者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遭遇这样的尴尬。不过,坚持绝对不是死心眼,必须利用这些机会培养自己科学鉴赏能力,提出将来优化工作的计划并投入行动。从失败中学习不仅是生活的哲理,在科学研究中同样适用。马丁说“在我的学术生涯中,很多人知道我发表了很多论文,出版了许多专著,但是可能很少人知道我被拒稿的次数也是非常地多。”论文发表确实值得祝贺,至少可以增加我们的论文发表数量,如果在投稿,申请基金和申请位置的时候遭遇失败,当然是比较尴尬的事情。但在学术领域这样的失败正是家常便饭。但是,许多年轻的学者往往会有不切实际的想法。正因为这个原因,唐纳德.豪在他的著作TheAcademic Self,提出,应该鼓励学者们讲述他们失败的故事,以激励其他学者不要轻易放弃科学事业。马丁的经验是,被拒绝发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放弃。虽然少数情况下,论文可以直接接受,但更多情况下需要尝试多个杂志才可以接受。例如马丁在80年代一篇关于抄袭的论文,先后经过10个杂志,最后一个杂志的修回意见非常多,简直就是重新写一篇,但最后总算发表了。他的第一本专著先后被30个出版社拒绝,其中有几个出版社曾经考虑出版,但最终仍没有接受。他说他的一个同事曾经有更多次被拒绝出版的经历。现在马丁已经是资深学者,但仍时常遇到这种被拒绝的事情,最近有一篇论文先后15次更换杂志才最终发表。拒稿到底有没有固定模式?也许有许多人会说有一些原因,例如稿件质量问题,提出的观点太超前或太大胆。但实际上,杂志拒稿的随机性,或者随意性非常大。可能真实的原因是因为稿件太多,总要拒掉一部分,是为拒稿而拒稿,没有原因。马丁对比了那些立刻接受和多次被拒稿的论文,没有发现任何规律,因此他认为拒稿大部分都是很随机发生的事情。马丁自认为是很认真负责的学者,因此他的论文质量应该比较稳定的,每次投稿前,不仅自己认真撰写,而且总要请同事给于建议,但仍不能避免被拒,但受到意见后,马丁会认真分析,以提高论文被接受的机会。马丁认为,在学术上,坚持和智力同样重要,这和其他行业如体育比赛类似,体育选手也经常遇到失败的打击,但最优秀的选手正是少部分可在失败中坚持下来的。年轻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恐惧被拒稿,往往把拒稿等价于个人的失败。其实论文好坏和自己并无关系,论文只是自己的作品或产品,不代表作者是否成功。虽然少数情况下,一篇论文可以奠定作者的学术地位,但大多数情况下,论文只是学者的一个产品而已。马丁将投稿比喻为下棋,投稿是作者走步,审稿是主编和审稿人走步,如果对方不接受,作者可以重新组织下一步行动,仅此而已。科研是游戏,投稿也是游戏。Brian Martin is professor ofsocial scien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in Australia. He is the authorof 13 books and hundreds of articles on nonviolence, dissent, scientificcontroversies and other topics.

  • 几个中学生20元破解抗艾滋神药,奸商卖11万! | 现实版生活大爆炸

    几个中学生20元破解抗艾滋神药,奸商卖11万! | 现实版生活大爆炸

    事情是这样的,上周,澳大利亚皇家化学研究会如期召开。在这个澳洲化学界的顶尖学术会议上,澳洲的权威专家教授们被几个十五六岁的孩子给震惊了。实际上,是吓尿了。会议内容被澳洲媒体报道之后,更是震惊了整个世界。那这几个熊孩子到底搞出了什么大事情啊?原来,这几个小青年,研究出了制造药物达拉匹林的重要活性成份。达拉匹林(daraprim),是一种专门治疗寄生虫感染的药,针对的是患有艾滋病、疟疾、癌症、妊娠综合症等免疫系统缺陷的病人。对于这些病人,这种药是他们唯一的救命稻草,所以这种药被WHO(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世界高尖药品!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12/201612081325_01_1610895_3.jpg当然,这几个小孩,并不是全新地创造了这种药物,因为达拉匹林并不是一种新药,拥有他的人叫马丁 · 什克雷利(Martin Shkreli),就是在媒体报道此事时全都提到的那个人。BBC就用了标题:“马丁 • 什克雷利你看到没:澳洲的孩子们重新创造出了救命药!”悉尼先驱者报则写道:“悉尼学生完胜Martin Shkreli这个全世界最遭恨的人!”那这个被千夫所指的马丁 · 什克雷利到底特么是谁?说出来你也会恨得牙痒痒。这位80后曾经是美国的一位对冲基金经理,在资本市场里见惯了血雨腥风。2015年,他偶然发现了达拉匹林,当时达拉匹林的价格是13.5美元一片,虽然这比最初1美元/片的价格已经涨价很多,但跟马丁 · 什克雷利后来做的事比起来,简直是小儿科。在股票市场磨练出的“华尔街狼之嗅觉“,让马丁发现,大多数患者服用达拉匹林的时间不超过一年,所以即便大肆加价,达拉匹林的总体开销仍然与其他类似药品的花费不相上下。而世界上仅有一家公司拥有生产达拉匹林的配方,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他毫不犹豫的花费5500万美元购买了达拉匹林的所有权。成为美国唯一获得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管会)批准的此类药物生产商!买到“救命药”的第二天,这个倒霉蛋就干了一件成为“全美公敌”的事。他上调了达拉匹林的价格,从13.5美元/片直接涨到了750美元/片,之前一盒400多美元的药,现在需要2万,合人民币接近14万... 翻了50多倍。一年就让马丁 · 什克雷利赚了数亿美元。这种疯狂的行为让许多生命垂危的病人,吃不起药,不得不到处买黑药续命。但马丁 · 什克雷利不以为然,他竟然还表示,这个价格还是很低,简直就是在发救命财。全世界人都怒了,把他的Twitter都给喷瘫痪了。也有一些人采取了其他方式,要跟这个“大奸商”对着干。其中就包括开始提到的那几个澳洲小青年。去年9月,这几个对化学感兴趣的小伙伴就秘密成了对抗马丁 • 什克雷利研究小组。他们中的主要成员都是澳洲的亚裔中学生,要说学霸还得属咱亚洲学生!他们决心要自己研制出被垄断的达拉匹林。几个中学生,要破解一个价值上亿美元的药方,这听上去是写科幻小说吧。但初生牛犊不怕虎,说干就干。“ 这是救命的药,但是那么多人却买不起!这太不公平太丧失人性了!不管他用什么理由抬价,我都相信那是不公正的!我们要对抗那个臭不要脸的 ”稚气未脱脸说道...几个孩子先把想法告诉了他们的化学老师,化学博士后Malcolm Binns。(尼玛中学化学老师都是博士后啊... )“Binns老师,我们想尝试合成达拉匹林,如果我们成功了,更多人就会有机会活下去!”。Binns老师没说你们都要高考了别特么整没用的幺蛾子,而是被他们的善良和爱感动了,但他以为他们只是课外爱好什么的...“合成药物是一件非常困难而且危险的任务!你们必须考虑清楚我才能同意!”孩子们花了几个晚上去图书馆和网上搜集资料,写了一份详细的项目计划给老师,包括达拉匹林的相关知识、可能需要的原料、实验过程。Binns老师被学生们的聪明才智给震惊到了!没想到这几个小毛孩来真的啊,他马上找到校长商量,然后校长也震了,立刻决定将学校最好的实验室借给他们,并让Binns老师亲自指导,并肩作战。得到支持的孩子们兴奋异常,天天泡在实验室里,不过很快他们发现,他们的化学知识根本不足以应付那么复杂的实验。合成达拉匹林最常用的方法和配方都已经被垄断,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可以。其中最关键的成分叫乙胺嘧啶,他们连他的化学公式 C12H13ClN4都不知道咋读。熟记的氢氦锂铍硼 碳氮氧氟氖 已然是不够用了。于是,他们把剩下的高中课程都自学完了,然后开始研究大学甚至研究生的教材,边学边进行实验。前几次实验都不出意外的失败了。但没有人因为实验失败而丧失信心,孩子们在互联网上找到了一个由比尔盖茨资助的开源数据库,其中有不少关于疟疾治疗的最新学术论文。几个十五六的毛孩子竟然啃起了世界最顶尖最难懂的医学论文... 然后还给人家作者发Email,作者还真就回复他们了。而且,还决定加入这个童子军研究小组...厉害了,WORD学霸们。在悉尼大学的化学家Alice Williamson博士的加持之下,悉尼大学和孩子们所在的悉尼文法学校组成了联合实验室,孩子们技能全开,小组成员之一的Austin Zhang同学说:“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让我们充满了激情!”[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